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仪器信息网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专题为您整合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话题讨论。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相关的资讯

  • 干细胞模型再现人类胚胎早期发育
    据英国《自然》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用人多能干细胞建立了一个模型,可用来研究人类胚胎植入子宫的过程。人胚状体(blastoid)是模拟早期人类胚胎的结构,在研究中能准确再现人类胚胎早期发育的关键阶段,包括黏附在体外子宫细胞上。该模型或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人类发育早期阶段的认识,以及开发不孕不育的治疗方法或避孕药。  在受精后的一周内,人类胚胎会形成名为胚泡的细胞团,胚泡会植入子宫壁。准确模拟这一发育阶段的模型能支持对胚胎植入和早期发育的研究。利用干细胞构建胚泡的类似物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但此前的尝试遇到了瓶颈,比如会形成与胚泡不匹配的细胞。  此次,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尼古拉斯利弗隆及其同事,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构建了人胚泡样结构(胚状体)。研究团队鉴定出3个信号通路,抑制它们就能得到有效模拟正常胚泡发育(成功率70%)和能形成正确细胞(成功率97%)的胚状体。  研究报告称,这种人胚状体能在体外特异性地黏附受激素刺激的子宫内膜细胞,让团队能重现直到第13天的围植入期发育过程。  由于该模型效率高、可扩展潜力大。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能为人类胚胎植入和发育研究提供重要帮助。  干细胞可揭示器官的形成机理,但此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难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发育胚胎。通常来说,科学家试图培养本身没有干细胞的类器官时,都会用到多能干细胞这种更基本的干细胞类型。科学家既可以从人体胚胎中获得多能干细胞,也可将皮肤细胞或血细胞进行重编程进而培养出干细胞,然后诱导它们模仿特定器官的形成。  不过,这些结构或者说微型器官,通常只复制了真实器官的某些结构和功能而非全部。
  • 这种癌细胞传统检测要5天识别,地大教授只需10分钟
    “10分钟便可识别子宫内膜癌。”3月2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娄筱叮教授用镊子拿着4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告诉记者,芯片上的检测探针,可以轻松地“抓取”蛋白质,检测时间从5天缩短至10分钟,检测精度也上升3个量级。娄筱叮教授向记者展示研发的检测芯片。通讯员孟梓娟 摄“目前,检测样机已经进入组装尾声。”娄筱叮教授边介绍边演示,手持移液枪,向芯片上加入20微升的样品,肿瘤相关的蛋白质信息就会显示出来,实现10分钟快速识别子宫内膜癌,而一般情况下诊断子宫内膜癌需要血液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等一系列的处理步骤,需要5天时间来确保准确性。在娄筱叮的检测样机中,探针和芯片是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样机的核心技术。她创新性地提出绕开传统检测的繁琐环节,将穿膜—识别—输出一体化检测技术作为科研目标,相较于传统检测步骤大为缩短。这个清明节,娄筱叮最想把“10分钟识别癌细胞”的科研突破告诉母亲。“2017年母亲因为癌症去世,就是没有早发现。”娄筱叮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是武汉三甲医院的妇产科专家。丈夫给她传递了很多信息——很多年轻女性罹患妇科癌症,没有及时发现而丧失治疗时机,而且患癌年龄越来越早。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是妇科高发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有20万新发病例。娄筱叮用移液枪操作加样。通讯员孟梓娟 摄一直耕耘在分析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娄筱叮,2018年开始专注于妇科癌症的早期发现的研究。她了解到:过去,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方法。常规的病理学筛查需要利用刮匙深入脏器进行有损取样,这不仅会令受检者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还有可能在采样过程“刮不到”“取不准”。经过5年努力,去年底娄筱叮研发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探针,用探针“抓取”蛋白质,让蛋白质细胞“说话”——“看得到的数字,如同能够看清人的五官”,娄筱叮通过研发的检测芯片读懂细胞“语言”,检测精度比传统检测的灵敏度高了三个数量级。“快速检测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娄筱叮表示,传统子宫内膜癌检测方法可能在设备和操作上成本较低,但在时间和劳动力上的成本较高。而现在她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检测技术,虽然初期投资可能较高,但更适合大规模检测,每次成本不过几十元。目前,芯片和探针都是娄筱叮团队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争取5年后检测样机能进入临床。
  • 获得诺贝尔奖的多能干细胞技术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John B. Gurdon先生和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博士,表彰他们将成熟细胞重新编程,转化为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自从在2006年被发现以来,iPSC被誉为能够为再生性医药带来革命的发现。12年已经过去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到了那个阶段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fdee30a-2486-4dd7-a816-3f842a0fc0da.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96" height=" 352" style=" width: 496px height: 352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John B. Gurdon先生和Shinya Yamanaka博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iPSC的最初临床试验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2018年10月的一项外科手术中,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的神经外科医生将240万细胞移植到一名帕金森病(PD)患者的大脑中。这些细胞是由匿名捐献者的外周血细胞重新编程成为iPSC,然后再分化生成的多巴胺能前体细胞。研究人员希望它们能够提高多巴胺水平,缓解患者的症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项手术是临床医生们检测iPSC能否用于治疗疾病的最新尝试。近几年来,日本的科学家们启动了几项临床研究,检验它们在治疗心脏疾病和视网膜黄斑变性方面的功效。而世界其它地方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将这些细胞转化为治疗从子宫内膜异位到脊髓损伤等一系列疾病的疗法。这些临床研究的启动给人们带来希望,这项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终将开花结果,为患者带来创新疗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很高兴他们试图将这项技术推入临床期,因为iPSC领域需要证明这些细胞具备成为再生性疗法的潜力。”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Jalees Rehman博士说。然而,将这一技术推入临床的过程也暴露出开发疗法时需要面对的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只有少数患者接受了基于iPSC的治疗。在2014年,一名患有黄斑变性的女性接受了从iPSC分化的视网膜细胞的移植,这些iPSC来自于她自身的细胞。虽然她的视力没有因为这一治疗得到显著改善,但是“iPSC分化细胞的安全性得到了确认”,京都大学的Jun Takahashi博士写道。他也是帮助将iPSC分化为多巴胺能前体细胞的干细胞生物学家,这些细胞被用于植入到PD患者大脑中。他的太太,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的Masayo Takahashi博士,生成了在这项临床试验中使用的视网膜细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有5名患者使用iPSC分化的视网膜细胞治疗同样的眼科疾病,这些iPSC细胞是从其它捐献者中获得的。其中一名患者出现了对移植体的严重但不致命反应,迫使医生摘除移植体。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更多的临床试验即将开展。明年,心脏外科医生们计划将由iPSC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组织移植到3名心脏病患者的心脏中,Takahashi博士计划在2022年之前再治疗6位PD患者。这些研究都处于临床试验的最早期。“现在对我们的临床试验做出任何判断都为时过早。”Takahashi博士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有些研究人员等待临床试验的结果来验证iPSC是否具有再生疗法潜力的同时,另外一些学者正在大幅度推动临床前研究,开发出更多使用它们治疗疾病的方法。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干细胞生物学家April Pyle博士最近开发出一种可能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疗法。这是一种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出现变异而导致的严重疾病。她和她的同事使用CRISPR-Cas9技术在人类iPSC中修复了产生突变的基因,然后将它们分化成为骨骼肌细胞,并且将这些细胞注射到抗肌萎缩蛋白缺失的小鼠肌肉中。“我们能够在肌肉的局部区域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她解释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58008f7-08a8-40f6-a434-3fd201ce687a.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66" height=" 471" style=" width: 466px height: 47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April Pyle博士(图片来源:April Pyle实验室官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认为这才是开始,”Pyle博士说:“我觉得我们终于将要看到以前辛勤工作带来的成果,在这些最初的临床试验之后将会有许多后续的临床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克服进入临床研究面对的挑战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今,研究人员已经找出将iPSC诱导分化成为大多数已知细胞类型的方法。但是让这些细胞能够在新的组织环境中承担成熟细胞的功能是需要克服的另一个问题。例如在心脏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的干细胞需要与其它细胞在电生理特征方面达成一致。在细胞培养环境下对人类iPSC分化的心肌细胞的研究表明,对这些细胞进行电刺激,让它们在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收缩,会让细胞更快成熟,意味着它们可能更能够承担在体内需要面对的工作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整合新细胞,让它们能够在受伤或疾病组织中生存是另一个问题。“你需要一个特别的基质么?它是水溶胶,还是一个补丁,还是一个类器官?如何能够让这些细胞长期生存?”Rehman博士问道:“这是我们在所有器官中都会遇到的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人员已经在使用猴子模型来评估移植过程的效率,Takahashi博士解释道。去年,他的团队证明,在猴子模型中,人类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能够稳定地整合到已有的大脑组织中,这些细胞能够生成多巴胺并且最终可以改善类似PD的症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5a8a316-9e69-4ece-98bb-28e46829043d.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另一个移植iPSC生成组织的挑战是这些细胞可能触发癌症的风险。这一风险一直存在,因为这些细胞是从增殖能力非常强的细胞中分化而来。为了预防这一风险,Takahashi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对移植细胞进行严密筛选,过滤掉那些未分化,最可能过度增殖的细胞。同时他们会将这些细胞植入到小鼠身上,检测它们生成肿瘤的可能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然而,“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肿瘤生成的可能性。” 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的妇科教授Tetsuo Maruyama博士说。因此,他认为这些手术应该聚焦于非必需器官,例如眼睛或者子宫。他最近成功地从iPSC中分化出健康的子宫细胞,计划用这些细胞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的机理,并且生成人类子宫内膜在临床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另一个研究人员经常关注的问题是患者在接受由其它供体产生的iPSC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例如,Takahashi博士的PD患者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需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这可能让他们抵抗感染和癌症的能力下降。虽然存在这样的风险,很多研究人员仍然选择使用同种异体的干细胞,主要原因是这一策略在扩大化生产时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即用”型iPSC的优势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开发“即用”型iPSC疗法对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澳大利亚的生物技术公司Cynata Therapeutics最近完成了一项1期临床研究,使用iPSC分化生成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种疾病在骨髓移植手术后发生,供体的免疫细胞认为受体细胞是外来物,并且对它们进行攻击,这往往会造成患者死亡。但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熟为一系列不同的细胞类型,抑制供体T细胞的增殖和激活,Cynata公司的产品开发副总裁Kilian Kelly博士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03cbf81-f1f4-4f13-8730-5e80922b8a60.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520" height=" 188" style=" width: 520px height: 18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项临床试验中,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射到15名GVHD患者体内,这些患者对类固醇疗法没有响应,预后情况非常糟糕。虽然现在评估疗效还为时过早,但是Kelly博士表示,他很高兴看到其中14名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这是一个好兆头。更便捷的是,免疫排斥对间充质干细胞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们不表达触发免疫排斥的特异性抗原。“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从单一iPSC库中获取的细胞来治疗几乎所有人。”Kelly博士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也是多个机构在开发可以用来大规模开发再生疗法的iPSC细胞库的原因之一。例如,日本政府决定投资2.5亿美元来开发iPSC库存,帮助生物医学研究。捐献这些细胞的志愿者经过精心筛选,包括了不同种类的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这样,这些细胞和人群中的大多数人都具有免疫相容性。在进行移植时,患者可能只需要少量的免疫抑制。这是在使用患者特异性细胞和从随机供体中获得的细胞之间的折中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综合来看,这些细胞能够与日本人口中70%的人群免疫相容。对于像美国这样的遗传背景复杂的国家来说可能更为困难,但是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努力。一家位于威斯康辛的名叫Fujifilm Cellular Dynamics的公司正在试图开发一个iPSC细胞库,它可以与大部分美国人口相匹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这些努力继续进行的同时,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仍在研究将这些细胞应用于临床的细节。“我们离临床应用越接近,对需要解决的挑战的认知就越清晰,”Rehman博士说:“我认为这是科学发现非常正常的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参考资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color: rgb(127, 127, 127) "   [1] Increasing Number of iPS Cell Therapies Tested in Clinical Trials. Retrieved December 4, 2018, from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increasing-number-of-ips-cell-therapies-in-clinical-trials--65150 /span /p
  • Science | 张泽民课题组与合作者发表泛癌症T细胞单细胞图谱
    CD8+ T细胞是杀伤癌细胞的最主要细胞类群。肿瘤浸润T细胞中含有应答肿瘤抗原的T细胞。然而伴随着肿瘤发生过程,这些T细胞经常分化为功能失调状态,即T细胞耗竭。调节肿瘤浸润T细胞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在不同癌症类型之间差异很大。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不同癌症类型的微环境对塑造T细胞的组成和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仍然缺少对不同癌症类型的T细胞的系统比较。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scRNA-seq) 已成功应用于精细的表征多种癌症的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浸润T细胞。2021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张泽民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步召德课题组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Pan-Cancer Single Cell Landscape of Tumor-Infiltrating T Cells的研究论文。结合单细胞基因表达谱和 T细胞受体序列,研究者系统刻画了肿瘤浸润性T细胞的异质性和动态性,并系统比较了癌症类型之间的异同。利用单细胞测序和生物信息技术,研究者之前对三个癌种,即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完成了T细胞单细胞水平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肿瘤浸润T细胞的全貌,了解癌种间的共性和特殊性,本研究收录了更多的癌症类型,包括骨髓瘤、淋巴瘤、肾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食道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和胰腺癌,并广泛收集国际上已发表的类似数据。本研究通过创新生物信息方法,校正混杂因素和批次效应后,有效整合了不同实验平台和实验室来源的数据,从而构建了系统的单细胞水平的泛癌症T细胞图谱,图谱最终涵盖了来自21种癌症类型的316名患者的397,810高质量T细胞数据。本研究一共识别出17个CD8+T细胞类群和24个CD4+T细胞类群。所有T细胞类群都能在至少80%的癌种中找到。比较癌、癌旁组织和外周血的T细胞组成,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外周血的CD8+T细胞由初始T细胞和终末分化效应T细胞主导。癌旁组织则出现较多的记忆T细胞,而癌组织中出现特有的耗竭T细胞。基于香农熵的多样性指数也定量地表明,从外周血到癌旁组织再到癌组织,T细胞组成的多样性逐渐升高。类似的,CD4+T细胞组分的多样性在癌组织中也最高。在癌组织中丰度最高的CD4+T细胞为TNFRSF9+Treg,且其显著高于在外周血和癌旁组织中。这些结果表明,肿瘤微环境明显地重塑了T细胞的状态。研究揭示了 T 细胞亚群的异质性、分化谱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联。对于 CD8+ T 细胞,研究者分别通过效应记忆T细胞和组织驻留T揭示了T耗竭的两种常见主要途径,以及它们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偏好。研究者还提出了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的 T 细胞作为 T 细胞耗竭的中间状态。对于 CD4+ T 细胞,研究发现肿瘤中的两种T滤泡辅助细胞,并进一步发现其与肿瘤突变负荷相关,提示了肿瘤细胞如何塑造肿瘤微环境。根据肿瘤浸润T细胞的组成,癌症患者可以分为末期耗竭 CD8+ T 细胞占比高与组织驻留记忆 CD8+ T 细胞占比高的两个组群。基于T细胞的肿瘤免疫分型为理解肿瘤浸润T细胞的总体特性提供了一个参考,也将进一步指导开发新的癌症免疫疗法和病人分层。T细胞单细胞图谱的主要发现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毕业生郑良涛、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秦世尚、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司雯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BIOPIC和生命科学学院张泽民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和步召德教授、百奥智汇胡学达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 精准医学是我国医学占领国际制高点的历史机遇——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
    仪器信息网讯(2016年12月23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暨Science专刊发布会隆重召开。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分别任分会主席。  大会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Science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采购与管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检测与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和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由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北京市临床质谱国际科研合作示范基地、中关村生物质谱转化医学开放实验室、北京海淀区生物与健康产业协会和中关村美中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联盟等单位协办,梵诺阿特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大会现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主持开幕式和Science杂志精准医学专刊发布会,邀请Science亚洲创始人吴若蕾女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会长赵自林、中国医师协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曼教授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会长康熙雄教授讲话。Science专刊发布合影,由左至右依次是Science亚洲区创始人吴若蕾女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庆伟先生组委会全体成员共同启动大会,会议正式开始  大会报告部分共包含12个报告,涵盖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血液病、尿蛋白质组和质谱技术等方面的科研现状和进展。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詹启敏院士 “科技创新和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关注生命全过程、健康全过程和健康的多方面,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精准医疗将为病人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最佳治疗,实现“合适的病人、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治疗”。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任何一项成就——新技术、新装备和新药物都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结果。我国95%以上的西药、95%以上的医疗器械,以及95%以上治疗方法,来源于或依赖西方国家,精准医学是我国在医学发展中占领国际制高点的历史机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季加孚教授“胃癌IMOONSHOT——精准医疗与胃癌精准防诊治的中国力量”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进步,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胃癌精准医疗时代已经来临。我国胃癌精准医学近期目标,主要利用目标药物对癌症进行创新性治疗、建立精准的癌症综合疗法和攻克肿瘤耐药性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所长 钦伦秀教授 “肝癌的精准治疗进展”  精准外科包含基于先进影像学、分子成像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精准手术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精准诊断、治疗和预后两方面的内涵。钦教授从肝癌的精准分期分型、液体活检和分子靶标等三个方面,报告了目前肝癌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现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张力伟教授“从脑干胶质瘤的治疗历程解读‘精准医疗’”  脑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原发性脑肿瘤以恶性肿瘤为主,呈高复发率、高转移率和高死亡率“三高”特征。我国脑干胶质瘤原代细胞系资源丰富,全部完成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完整。如何利用好这些病例资源,是脑肿瘤领域精准医学面临的重大任务。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教授《中国晚期肺癌诊治专家共识(2016年版)》解读  报告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晚期肺鳞癌的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四个方面解读了《中国晚期肺癌诊治专家共识(2016年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家族遗传性肿瘤中心主任解云涛教授“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的精准医疗”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约有10%的乳腺癌属于家族性乳腺癌,其中由于易感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导致的称为家族遗传性乳腺癌。通过对5931例乳腺癌患者的BRCA1/2基因突变检测,研究了BRCA1/2与家族性乳腺癌的相关性等。此外,解教授还发现了乳腺癌易感基因RECQL,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理论依据。毅新博创 陈琛 “MALDI-TOF质谱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人生病时,基因组不一定发生变化,而蛋白质则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变化。MALDI-TOF多肽指纹图谱技术——Veristrat分类法可以检测不同人群的血清中多肽图谱,来辅助临床治疗。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Veristrat可以对EGFR野生型患者分为good和poor组,为good组提供治疗指引。毅新博创是veristrat技术亚太地区唯一合作伙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高友鹤教授“尿蛋白质组与精准医学”  高教授认为尿液是最理想的标志物来源,因为尿液能够精准地刻画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尿液与血液、脑脊液相比,存在更多地变化。高教授引用许多国内外研究结果论述尿液在生物标志物方面的优势。但是利用尿液寻找标志物也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者们群策群力去克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韩晓红教授“质谱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主流的ctDNA分析方法主要有ARMS-PCR、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三种。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检查的新型软电离生物质谱,可以应用于核酸、蛋白和多肽等生物分子检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教授“基于子宫内膜癌基因表达谱芯片的临床预后评估”  我国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据女性生殖到恶性肿瘤之首。普遍发现早,预后好。但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复发转移概率不同。王教授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了内膜癌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筛选了不同临床病例特征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并验证了21个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的基因,用于子宫内膜癌个体化预后和辅助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 王成锋教授“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与挑战”  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是名副其实的“癌症之王”。但是目前胰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相关调控基因及治疗预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支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病区主任 韩为东教授“CART为基础的治疗——靶点如何精准?理想与现实”  CART(嵌合抗原受体)细胞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惊人的突破,这激发了免疫学者和临床医师对其他肿瘤相关抗原和CART细胞技术的拓展研究热情。然而在实体瘤中应用CART细胞仍面临着许多问题。韩教授研究了CART细胞在胰腺瘤、胆管瘤、淋巴瘤等实体瘤的治疗,并总结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第四军医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癌中叉头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表达促进了癌症转移,表明了预后不良。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5日国际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吴开春(Kaichun Wu)教授。其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胃肠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方面,尤其是胃癌化学预防、血管生成和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 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由于复发和转移是肝癌切除手术后致命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深入了解肝癌转移的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疾病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FoxC1是转录因子Fox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 参与胚胎时期眼睛、心脏、肾、脑膜、骨骼发育的调控。作为转录因子,FoxC1蛋白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启动子或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激活转录, 并从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信号转导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多方面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和增殖活动。大量的研究证实FoxC1参与了乳腺癌、 前列腺癌、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其在肝癌进程中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FoxC1在肝癌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邻近非癌性组织,肝癌组织中的FoxC1表达显著增高。FoxC1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相比FoxC1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更短,复发率更高。研究人员证实FoxC1表达是切除手术后复发和存活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风险因子。FoxC1过表达可诱导发生EMT特征性改变,肝癌细胞系侵袭性及肺转移能力增高。当他们下调FoxC1时,发生这一过程受到抑制。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FoxC1通过结合Snai1启动子反式激活了Snai1表达,由此导致了E-cadherin转移抑制。抑制Snai1表达可显著减弱FoxC1促进的侵袭和肺转移。在人类肝癌组织中,FoxC1表达与Snai1表达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利用互补DNA微阵列、连串敲除、定点诱变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等方法,研究人员证实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蛋白9 (NEDD9)是FoxC1的一个直接转录靶点,与FoxC1介导的肝癌侵袭和转移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FoxC1通过诱导EMT剂上调NEDD9表达促进了肝癌转移。因此,FoxC1有可能是肝癌一个有潜力的候选预后标记物及新治疗的靶点。 以上信息有上海和呈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摘录,我公司是专业生产恒温箱、摇床、恒温摇床、水浴恒温振荡器、恒温振荡器、恒温恒湿试验箱、振荡培养箱、恒温培养振荡器、恒温培养摇床、培养摇床、气浴振荡器、恒温恒湿箱等设备的厂家,欢迎来电咨询TEL:400-880-6667!
  • 不孕与不育,很有可能是“它”在搞鬼!
    01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是如何发生的?女性生殖系统结核(female genital tuberculosis,FGT)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及子宫颈等生殖器官导致的慢性炎症病变[1]。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多见于育龄期妇女(15-45岁)[2],与女性输卵管、盆腔等因素导致的不孕密切相关。在女性生殖器官结核中,受侵犯的生殖器官如下:输卵管(95%~100%),子宫内膜(50%~60%),卵巢(20%~30%),子宫颈(5%~15%)[3]。02不孕是隐藏的结核在作祟?近年来,随着全球结核病发病率的升高,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4]。对于多数如盆腔包块、原发不孕、慢性盆腔痛、月经不调等不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常被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误诊率高达60%[5],多数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导致不孕。据报道,全球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性不孕症(female genital tuberculosis induced infertility,FGTI)的发病率为10%~85%,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6],对女性生殖健康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03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在《女性生殖器结核与不孕症的关系及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7]中研究发现不管是对照组的抗结核治疗,还是观察组的抗结核治疗加入超声介入疗法,患者的治疗均有效,并且接受治疗后,部分患者成功妊娠。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125例生殖器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加入超声介入疗法,分析临床诊断结果并对比其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87.69%,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P<0.05);观察组的妊娠成功率为24.62%,对照组的妊娠成功率3.33%(P<0.05)。04重点筛查人群Ø 不孕患者、准备进行试管婴儿助孕女性Ø 月经异常患者Ø 腹痛、腹胀、白带增多等患者Ø 卵巢囊肿、盆腔包块、慢性盆腔炎等患者05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可以做哪些检查?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盆腔X线摄片、子宫输卵管造影、超声检查、CT或 MRI检查2.组织病理学检查3.细菌学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查4.镜检:腹腔镜和宫腔镜检查5.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由于肺外结核病的症状不明显或取样较困难、样本复杂性高、结核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不高及镜检创伤较大,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结核特异性的细胞因子的IGRAs技术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06“双因子”筛查方案广州迪澳生物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的“双因子”联合检测试剂。本项目通过联合检测人外周静脉血(仅需4ml)中结核特异性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2,来实现对活动性结核的发现和潜伏感染的排筛。其采样方便,“双因子”联合检测,使其特异性更高,结果更准确,可帮助降低女性生殖系统结核误诊率,提高诊断率,及时发现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患者。07“双因子”的临床价值:及时发现+降低误诊率Ø 及时发现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患者:通过双因子筛查,一方面能够通过单个因子(IFN-γ或IL-2)阳性筛查出结核感染;另外一方面,通过两个因子同时阳性来警示活动性结核病,可及时发现疑似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患者,从而更好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Ø 降低女性生殖系统结核误诊率:女性生殖系统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盆腔包块、原发不孕、慢性盆腔痛、月经不调等不典型临床症状,容易误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双因子”联合检测,其特异性更高,能够极大的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08总结综上所述,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是一种症状不明显的慢性疾病,对女性生殖系统破坏严重,影响女性生殖健康,所以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及早发现至关重要!目前女性生殖系统结核发病率高、误诊率高、漏诊率高是临床面临的问题。迪澳生物推出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其采样方便,“双因子”联合检测,使其特异性更高,结果更准确,可降低女性生殖系统结核误诊率,提高诊断率,快速识别,并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早治疗,使其获得更好的预后。
  • 盘点 | 哪些2021上市药物的申报资料中出现了Octet?
    药物开发从筛选到质量表征再到临床试验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专为实时分析和高通量性能而设计的Octet® 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通过更加定量化的动力学测试实现对药物的精准表征,从而简化候选药物的筛选,为下游开发的成功提供了保障。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药物评估报告(Assessment Report)包含了已被批准上市的药物的质量研究、药理、药代动力学、毒理等非临床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资料,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从这些资料发现,不少2021年上市药物的药理学评估中用到了Octet® 的BLI技术!➤ BNT162b2/Comirnaty[1][2]辉瑞(Pfizer)和BioNTech公司共同研发的第一款全球大规模使用的mRNA新冠疫苗,也是2021年销售额非常大的药物。该疫苗编码S蛋白,其中986/987位氨基酸残基突变成了脯氨酸,与野生型S蛋白相比,阻止了其膜融合,维持了融合前构象。用Octet® 检测发现该疫苗的表达产物保持了与受体ACE2以及一种RBD中和抗体的亲和力。用SA传感器固化avitag的ACE2-PD,用proG传感器固化抗体,与不同浓度的P2 S(疫苗表达产物)检测亲和力,两者的亲和力在nM级别➤ Nuvaxovid /NVX-CoV2373疫苗[3][4]NVX-CoV2373是Novavax公司研发的一种纳米颗粒新冠疫苗,由三聚体的全长的SARS-CoV-2棘突糖蛋白和Matrix-M1佐剂组成。是欧盟推荐的第五种预防 COVID-19 的疫苗,在2021年底审批上市。S1/S2亚基剪切位点682-RRAR-685突变到682-QQAQ-685,以及986/987位氨基酸残基突变成了脯氨酸。Octet® 发现其与ACE2结合活性(亲和力)很高。用NTA传感器固化ACE2,与不同浓度的野生型S蛋白以及疫苗NVX-CoV2373结合,都可以显示出比较强的结合。➤ Livogiva[5]特立帕肽(teriparatide)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的激素多肽,Livogiva是Theramex(梯瓦制药子公司)研发的特立帕肽的类似药。BLI技术与Octet® 测试结果显示,生物活性部分的相似性研究(与PTH受体亲和力),Livogiva与teriparatide无明显差异。小分子药物Octet® 也行!➤ Jemperli/dostarlimab[6]Jemperli由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开发的抗PD-1抗体,能够治疗接受了含铂化疗后的疾病进展,且其携带错配修复缺陷(dMMR)DNA可修复异常的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PD-1疗法。Octet® 被用于检测CD64与抗体的亲和力。药物评估资料中显示,使用的是Octet® Red 96,与CD64平均亲和力在16.42 nM,2倍SD范围在12.31-20.52 nM之间。CV仅为10%左右(n=3)。说明Octet® 重复性良好➤ Xevudy /Sotrovimab [7][8]与大多数上市的中和抗体药物来自于新冠病人不同,Sotrovimab是来自于19年前的SARS病人!对一例2003年感染SARS-CoV-1的康复患者的记忆B细胞进行鉴定,发现了几株可以同时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SARS-CoV-1的抗体,其中一株为S309,它就是Sotrovimab的前身,具有理想的病毒中和活性(IC50可以达到0.79 ng/mL!),而且Sotrovimab对Omicron有很好的中和效果。Octet® 还发现Sotrovimab对各种形式的S蛋白亲和力都很高。用Octet® Red 96发现S309与两种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亲和力都很高。用ProteinA传感器固化S309与S蛋白互作➤ Oyavas [9]Oyavas是贝伐单抗的类似药,在2021年初被EMA审批上市,用于治疗结肠癌或直肠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细胞癌(RCC)、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或原发性腹膜癌和子宫颈癌。使用Octet® 比对Oyavas和其类似药的结合活性,发现其与VEGF B, C和D都不结合;与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的亲和力与对照药物类似。➤ regdanivimab(CT-P59)[10]regdanivimab(CT-P59)是由韩国企业Celltrion研发的新冠中和抗体。已在韩国和欧盟获得有条件上市许可,可用于对已确诊新冠,但无需给予辅助供氧以及具有重症进展高危风险的成人患者进行治疗。Octet® 用来检测ACE2的阻断活性以及与突变体的亲和力。Octet® 实验发现:regdanivimab 可以阻断ACE2与RBD的结合总结当然,获批上市药物的报告中没有提到Octet® 也并不代表没有用到Octet® , 一般药物评估资料中只提一些该药物研发的核心技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使用Octet® 进行数据申报呢?1. Octet® 的BLI技术是美国药典认可的检测动力学的技术之一。请看15年的等待!BLI技术正式列入《美国药典》(USP-NF)2. 与同类仪器相比,通量高,使用成本低,检测更快速3. 是生物制药的“多面手”,贯穿抗体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研发前期抗体库构建后的大规模筛选、亲和力的成熟,研发后期的免疫原性测定、细胞株的筛选,还是生产阶段的残留物监控和抗体活性检测。-参考文献-1. Comirnaty EMA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2. A prefusion SARS-CoV-2 spike RNA vaccine is highly immunogenic and prevents lung infect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bioRxiv,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0.09.08.2808183. SARS-CoV-2 spike glycoprotein vaccine candidate NVX-CoV2373 elicits immunogenicity in baboons and protection in mice.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6.29.178509v14. Nuvaxovid EMA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5. Livogiva EMA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6. Jemperli EMA public assessment report7. Cross-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by a human monoclonal SARS-CoVantibody.Nature(2020)8. Xevudy EMA assessment report.9. oyavas-epar-public-assessment-report_en10. Regdanvimab treatment covid-19 procedure assessment report
  • 资助1044个项目!深圳市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公示
    近日,深圳市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公示了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共计1044个项目。以下为公示信息全文: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的公示根据《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拟对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44个项目进行资助,现予公示,向社会征求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在公示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向我委反映。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本人真实姓名(姓名不能打印),我委对异议人身份和反映情况予以保密。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异议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拟资助项目依托单位的合法权益,凡匿名提出异议的,我委将不予受理。异议受理处室:科技监督和诚信建设处异议受理邮箱:complain@sticmail.sz.gov.cn传 真:88101180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市民中心C区5045室邮 编:518035业务咨询电话:基础研究处:88127371、88103567附件:附件: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清单 .xlsx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22年10月13日2022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资助项目清单序号项目名称1体外反搏干预PCI术后支架内生物力学环境的几何多尺度数值仿真研究2质子和重离子辐照致DNA损伤的蒙特卡罗模拟和验证3基于近红外荧光增强效应的高通量检测芯片用于血液中多种痕量阿尔茨海默症标志物的同时检测4线粒体靶向的光活化铱配合物前药用于乳腺癌治疗研究5针对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分子血液浓度实时监测用于心脏保护的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6丝状噬菌体切离酶XisF4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毒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7芽殖酵母lncRNA-DRC通过参与翻译调控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分子机制8双组分系统BfmSR在鲍曼不动杆菌缺壁持留菌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9STEAP3参与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10罕见病中KRAS突变引发MAPK信号通路失调的结构机制研究11食管癌亚型特异性低甲基化区域鉴定及其功能研究12心肌肥厚中组蛋白甲基化与乙酰化修饰协同调控机制的研究13基于深度迁移学习和多源数据融合的脓毒症精准检验模型研究14天然产物厚朴酚联用新型自噬与内体运输抑制剂靶向调控肿瘤细胞溶酶体功能及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15METTL7B通过调控TOM20甲基化维持线粒体稳态在AMD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6应用小分子诱导建立胸腺类器官及其促进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17CD4+T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失调触发焦亡程序及其与艾滋免疫重建不全的机制研究18TRIM59通过调控巨噬细胞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研究19靶向新冠病毒NTD的特异性抗体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20NMDA型谷氨酸受体在慢性应激诱导阿尔茨海默病相关tau蛋白磷酸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1意识下眼跳过程中空间坐标位置转换的神经机制22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23基于白蛋白的共负载声敏剂和STING激动剂的微针递送系统用于增强的声动力-免疫抗肿瘤治疗24二维纳米片负载聚集诱导发光光敏剂构建新型肺靶向多模态诊疗一体化平台25基于间充质干细胞膜的靶向RNA纳米微球载体用于原位骨缺损的修复及骨质疏松症的治疗26有氧运动诱导骨骼肌释放外泌体miR-486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27线粒体E3泛素连接酶MARCH5在卵母细胞染色体分离中的功能研究28猪δ冠状病毒利用新鉴定的关键受体GRP78蛋白实现跨物种传播感染人的分子机制29携带不同基因元件的染色体外环状DNA的合成及其功能研究30TCL方法用于高通量筛选精准CBE碱基编辑工具31基于框架核酸纳米技术介导中和适配体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32聚合物纳米自噬抑制剂的研发及其增强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33自愈合生物活性医用弹性纤维的研制34双重靶向外泌体协同I型光动力-化学动力学-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350.5um悬浮粒子计数动态变化对于一级洁净手术间SSI管控影响的研究36基于载小檗碱含氧微泡介导的光-声动力治疗乏氧肿瘤的研究37基于深度学习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模态智能诊断模型研究38基于Vision Transformer和多模态图像的DBT肿块检测方法研究39人工智能门诊就医新模式体系的建立和测试研究40基于同行评议及真实世界数据的儿童抗菌药物处方决策模型、精准管理指标构建及实证研究41IL6反式信号调控GLI1阳性间充质干细胞肌样分化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42肺结节患者循环异常细胞非整倍体检测对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研究43TMEM176B对肺腺癌转移与血管新生机制之研究44基于SCGB3A2抑制NF-κB通路调控气道上皮细胞自噬探讨姜黄素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研究45LC3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参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的机制研究46外源性孕激素增加宿主结核分枝杆菌易感性的机制及干预策略47结核分枝杆菌通过BTLA/SHP1/2/HLA-DR途径调控DC抗原提呈能力实现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研究48低氧条件下m6A识别蛋白YTHDF1表观调控OGT表达促进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49感觉神经TRPA1-SP信号通路在过敏性鼻炎继发咳嗽高敏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50结核分枝杆菌下调巨噬细胞H3K4me3逃逸宿主免疫的作用和机制研究51肺结核结构性肺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早期肺康复方案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52PEDF通过抑制内皮间质转化减轻血管重构从而改善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53用于气道粘膜免疫耐受功能重建的靶向性纳米疫苗的构建与机理研究54基于Nanopore适应性采样测序技术在疑似结核病患者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5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育龄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研究56靶向铁调素-铁代谢通路对COVID-19的肺保护作用及机制57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及应用58失功能HDL通过调控microRNA-181a-5p靶向ATG5表达损伤血管新生59BMP信号通路介导的成纤维细胞与平滑肌细胞间相互作用在主动脉夹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60基于巨噬细胞chemerin/CMKLR1信号调控铁死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61TTN基因突变在早发型和迟发型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功能差异及分子机制研究62血浆外泌体非编码RNA的动态变化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研究63Mas受体通过调节巨噬细胞亚型功能降低老年腹主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和机制64PD-L1介导DNA损伤化疗药物诱发血管钙化的作用与机制研究65PLLA ASD封堵器植入后局部内皮化关键基因DDIT4-p53分子机制研究66circRNA SIPA1L1 的m6A 甲基化修饰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研究67儿童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基因—临床—病理分型及其分子特征研究68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受损诱发巴氏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69IPC注射用温敏复合水凝胶缓释EPC外泌体修复心梗后心肌纤维化的机制及应用研究70CCR7调控VSMCs表型转化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与进展的机制研究71基于多因素数据的心房颤动预后脑卒中智能风险评估方法研究72PCSK9调控Smac在线粒体-细胞浆转位对缺氧诱导的内皮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73组蛋白甲基化酶SETD2调节淋巴内皮细胞功能与淋巴管发育的机制研究74肠道NE通过NETosis/ZO-1信号通路调控肠上皮通透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75线粒体分子伴侣调控小鼠胚胎心脏发育及其分子机制研究76腹主动脉瘤生长生物力学机理研究与虚拟介入治疗仿真评估77环状RNA作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警标记物的筛选和功能研究78内脏脂肪源性Thbs1通过激活serpina3n促进心肌纤维化机制研究79基于scRNA-seq研究巨噬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调控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分子机制80血浆外泌体源性circFSTL1:治疗M1型巨噬细胞相关心肌炎症浸润损伤的新靶点81钙通道蛋白Orai1调控整联蛋白αvβ6活性来影响结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82基于数字病理的胃癌淋巴转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临床研究83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介导肠道共生菌Blautia促进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稳态重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84circ_0003265结合miR-579-3p靶向KLF5调控肝母细胞瘤恶性进展的研究85纳米药物工程化Treg细胞治疗肝移植急慢性排斥及其机制研究86NLRP3炎症小体参与调控NAFLD相关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87“cGAS-STING-自噬”轴感应及调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88HBV-ACLF患者肝脏细胞图谱绘制和免疫-代谢机制研究89TGF-β1激活JAK/STAT3信号通路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90环状RNA circSETD3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功能机制的研究91双歧杆菌携带氨基修饰介孔硅荷载的二氧化铈纳米酶治疗小鼠结肠炎的机制研究92基于 CT-3D 模型-US 的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 MR)经皮 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导航系统研究93MiR-328-5p/Saa3/TGF-β/Smad3轴调控胰腺星状细胞活化参与胰腺纤维化进展的机制94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厌食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95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修复药物靶标-LPCAT1的发现与验证96胞外囊泡MicroRNA-21靶向肝细胞端粒酶Teb1调控NASH病理进程的研究97色氨酸代谢物通过GPR35维持肠道屏障调节结肠炎症的作用及机制98产群体感应淬灭酶的基因工程噬菌体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99母乳EVs运载circ_0003221对BPD的防治作用研究100胆汁酸代谢菌介导的Treg/Th17稳态失衡参与孕期免疫激活子鼠自闭症样行为发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01拟脂联素多肽对未成熟脑白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102γδ T细胞TCR基因在早产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表达特征103PirB介导信号通路在孕中期脂多糖暴露仔鼠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104基于早产儿CD146+Nestin+人脐带华尔通氏胶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105EIF2AK1通过m1A表观修饰调控滋养细胞抗病毒免疫应答致胚胎丢失的机制研究106Notch信号调控RUNX1-PAD4激活NETs形成在阴道光滑念珠菌感染中的机制研究107远程胎监对围产儿结局影响的队列研究108聚焦超声介导的隐生型锰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平台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诊疗及机制研究109α7nAChR通过TLR4 / NF-κB / HIF-1α调控蜕膜巨噬细胞极化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104D打印类卵巢支架及其血管化对卵巢组织移植效果评价111m6A甲基化修饰在早期自然流产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12慢性子宫内膜炎抑制SPHK1/S1P介导的信号通路引起内膜蜕膜化障碍的机制研究113常见子宫内膜病变发病风险及生育力评估的多组学研究114基于激酶组学研究蛋白激酶调控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在新生儿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115乳杆菌通过组蛋白乳酸化诱导蜕膜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反复种植失败患者蜕膜化不足的作用机制研究116Pink1-Parkin介导小胶质细胞线粒体自噬在母代肥胖诱发下丘脑神经干细胞发育编程紊乱中的作用和机制117基于结构方程的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模型构建与早期预警识别模式研究118CD71+红系细胞和髓外红系造血在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119METTL7B通过RNA甲基化激活滋养层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子痫前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20铁超载诱导OIR视网膜新生血管增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21调节卵巢巨噬细胞极化在激活生殖干细胞中的作用:探究电针重塑卵巢功能的新机制122PDGFB通过Raf/MEK/ERK信号途径促进中胚层细胞系分化发育研究123SIRT1缓解高雄激素诱导的PCOS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氧化应激的机制研究124二甲双胍通过SRC-1/MIG6信号通路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激素敏感性的机制研究125Keap/Nrf2信号调控NLRP3小体-细胞焦亡通路抑制早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 机制研究126胎儿外侧裂发育成熟度简化分级法筛查脑发育异常产前多维诊断研究127中孕期胎儿唇腭部正常与异常产前超声智能自动诊断研究128家庭整合式(FICare)的疼痛干预对新生儿眼底筛查中疼痛影响的研究129维生素D调控miR-155/SOCS1对子痫前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130布洛芬通过调控血小板生成及功能参与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的机制研究131冻融胚胎移植周期激素替代方案对子宫内膜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132低剂量射线增敏纳米疫苗用于宫颈癌精准免疫-放化疗133胎儿生长异常风险预测工具及人工智能辅助评估模型研究134深圳地区超早/极早产儿整群队列研究135miR-18a-5p靶向IGF-1调控颗粒细胞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发育障碍中的相关机制研究136基于单细胞测序的妊娠期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遗传免疫调节的研究分析137基于多组学技术单绒毛膜双胎选择性生长受限的发病机制、预后评估及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体系的构建138LncRNA-MEG3/miRNA-214/Caspase-1轴介导小胶质细胞焦亡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机制研究139基于类器官模型探究ARID1A失活突变在调节膀胱癌EMT中的分子机制及在抗肿瘤药物初筛的应用140靶向KPNA2的miRNAs系统性筛选、鉴定及其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141YAP通过细胞周期蛋白影响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平衡的机制研究142TBX6通过上调细胞维甲酸结合蛋白(CRABP2/CRABP1)调控肾发育的机制及其对先天性肾畸形的影响143EIF4A3介导的hsa_circ_0001162加剧糖尿病肾损伤的机制研究144BMSCs源外泌体在顺铂诱导AKI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45LYZ基因新突变致淀粉样变表型的分子机制及二甲双胍干预的疗效研究146基于外泌体介导LincRNA/miRNA/mRNA网络化调控作用研究慢性肾脏病相关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147MiR-19b-3p在Ang-II/IL6介导炎症反应的桥接作用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148UC-MSCs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UO)中通过逆EMT过程缓解肾间质纤维化(RIF)和修复肾小管上皮作用机制研究149环状RNA circFUT8介导母基因pre-mRNA可变剪接参与膀胱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150α2AR激活Nrf2/HO-1通路在抗双重打击致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51外泌体miR-182调控c-kit影响ARPKD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的机制研究152穿透肽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53METTL3调控破骨细胞lncRNA1527的m6A修饰在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成骨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54Rab7蛋白调控干细胞线粒体转移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研究155纳米磷酸钙掺杂的抗肿瘤骨水泥开发及其在治疗骨肉瘤中的应用研究156前列腺癌发生脊柱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157基于新型仿生功能化镁合金复合支架调控成骨分化及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158CD34+细胞在关节软骨发育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59基于MICA技术的足拇外翻矫形3D打印导板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160基于数字化骨科技术的韧带精准重建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操作流程创建与临床应用研究161软骨ECM结合多肽修饰关节液MSCs源性外泌体治疗OA关节软骨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162骨端空间姿态数字孪生构建高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视觉系统163基于多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多模态女性骨质疏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效果验证164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联合同质化护理在机器人辅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康复中的应用165皮质骨横向搬移促进糖尿病创面修复的免疫调节机制研究166TEN髓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力学研究167装载内源性 TGF-β3因子的3D打印仿生软骨支架诱导自体干细胞分化修 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68m6A甲基转移酶METTL3介导炎症条件下强直性脊柱炎MSC成骨增强的机制研究169circ-SHPRH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修复的分子机制170Tregs细胞经胞外囊泡途径调控免疫微环境和血管再生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171镁植入物表面功能化梯度层通过TRPM7通道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菌作用机制172淋巴引流综合疗法预防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173基于低温沉积成型3D打印纳米纤维素半月板支架的制备及实验研究1744D磷酸化蛋白组学解析LSD1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胰岛beta细胞分化与成熟的分子机制175CAV1-ATG12-ATG5调节自噬在高糖促进LDL穿胞加速AS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干预176STING介导E3泛素连接酶TRIM32调节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77胎盘壁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P62/Keap1/Nrf2通路调控自噬减轻糖尿病肾病血管损伤的机制研究178BBR通过KLF16/PPARα信号通路逆转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机制研究179O-GlcNAc修饰致TXNIP线粒体易位在高脂诱导糖尿病前期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180CDR1as作为miR-7海绵参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机制研究181c-Abl-YAP信号通路和相分离在高糖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82骨质疏松症中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83IL-1β通过PPARγ下调β-Klotho促进白色脂肪FGF21抵抗在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184糖尿病外泌体非编码RNA特征图谱建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185Sigmar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186强迫游泳应激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2型糖尿病大鼠内皮祖细胞血管修复和生成功能的机制研究187基于靶向CXCR4的Mcl-1/Bcl-xL双特异性拟肽抑制剂的设计及协同治疗的研究188CAR-NK细胞清除血友病A患者抑制物的研究189Aurora激酶B抑制剂在靶向治疗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机制研究190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高频DSB通过改变表观遗传学诱发B细胞谱系转变在疾病复发的作用机制研究191CRM1调控低氧下溶酶体扣押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的机制研究192四甲基吡嗪通过mTORC1信号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分泌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193FTO/m6A-YTHDF2信号轴通过介导CDK11B 的mRNA降解促进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 警惕女性健康杀手| 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助力卵巢癌研究
    卵巢癌是卵巢肿瘤的一种,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癌早期缺少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特异,筛查的作用又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晚期病例又疗效不佳。虽然卵巢癌的发病率低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死亡率却超过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之和,高居妇科癌症首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本期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卵巢癌的大队列样本分析的经典案例。卵巢癌案例一利用不同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研究CT45—卵巢癌的化疗敏感性介质与免疫治疗的新靶标大多数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患者对铂类化疗产生耐药性并复发,但也有15%的患者在10年以上仍然无病。为了发现长期生存的驱动因素,由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小组等研究者定量分析了微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中铂耐药和敏感HGSOC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运用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组学、磷酸化蛋白组学技术,针对卡铂耐药和卡铂敏感患者进行分析,探究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的驱动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Cell》上。 研究者将25例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未接受化疗的卵巢癌组织样本库的HGSOC组织样本,用基于质谱法的蛋白组学方法将组织样本分离,并使用微量FFPE(石蜡包埋)样品鉴定和定量到9000多种蛋白,定量动态范围高达6个数量级。在分析了9000余种蛋白水平后,发现CT45是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独立预后因子。为了对这一发现进行验证,研究者检测了200余例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发现其中82例患者肿瘤组织中无CT45表达,42例高表达,随访研究发现CT45高表达患者无病生存期均较长,寿命相比CT45缺乏的患者提高了7倍。再次证实了CT45是晚期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子。图1 基于高分辨质谱Orbitrap的HGSOC蛋白质组学分析流程(点击查看大图) 此外,研究者对化疗反应的分子机制也进行了探讨,卡铂的标准化疗能引起卵巢癌的DNA损伤,而卡铂化疗在CT45高表达肿瘤细胞中带来的DNA损伤更为显著,可导致培养的细胞死亡和小鼠肿瘤缩小。为了进一步研究CT45介导的化疗敏感性原因,研究者利用定量互作蛋白组学分析发现CT45与进化保守的蛋白质磷酸酶4(PP4)复合物的相互作用,CT45是PP4信号传导的新型内源调节因子,通过抑制PP4参与DNA损伤途径。而CT45过表达有效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未来通过激活肿瘤细胞中的CT45表达有望提高铂类化疗的疗效。 图2 CT45分子作用机制(点击查看大图)该研究认为CT45是卵巢癌独立预后因子,与晚期卵巢癌患者无病生存期较长显著相关且可作为铂类敏感性调节剂和卵巢癌的免疫治疗靶点。这是第一个基于质谱法的蛋白组学发现的预后和功能性的生物标志物,运用了包括shot-gun蛋白质鉴定、LFQ蛋白质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以及免疫肽组学,可见临床癌症蛋白质组学鉴定化疗和免疫疗法靶点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 案例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卵巢癌转移机理2019年5月,Nature上发表了标题为Proteomics reveals NNMT as a master metabolic regulator of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的卵巢癌研究内容(*由芝加哥大学的Ernst Lengyel团队发表)。该研究通过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与基于Orbitrap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结合,对临床石蜡包埋组织样品中细胞进行研究,最少可做到5000个细胞。通过联合运用,他们发现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调控蛋白N-甲基转移酶(N-methyltransferase(NNMT))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 通过搜集了11位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病人107个组织样本,然后使用显微切割技术将肿瘤组织和基质分别提取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流程见下图)。 图3 微量显微切割肿瘤组织和基质样品蛋白质组学分析流程(点击查看大图) 对于这种低浓度样本,Orbitrap高分辨质谱可实现临床石蜡样本数据深度覆盖,共鉴定到6944个蛋白,其中FABP4蛋白变化显著,在网膜转移(omental metastases)肿瘤中高表达,比较网膜转移和原发型肿瘤基质,发现NNMT蛋白上调,NNMT介导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转化。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验证了NNMT在网膜转移的肿瘤基质中高表达,并且当CAF细胞中敲低NNMT后,细胞形态接近正常。 后续通过动物模型验证蛋白表达趋势,作者构建HGSC转移小鼠模型,确认将NNMT敲低的CAF与HGSC细胞共同注射到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肿瘤大小则显著降低,并且用NNMT的抑制剂处理也能降低。通过临床样本数据分析,基质中NNMT高表达的病人预后更差,而在肿瘤组织中NNMT高表达的病人却并没有显著差异。综上研究作者推断NNMT是调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转移的关键角色。 案例三高分级浆液性卵巢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新策略加拿大Thomas Kislinger教授团队在Cell Systems上发表了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相关研究文章。在这篇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个使用临床相关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物(PDX)和N-糖肽富集的工作流程,使用原位移植的PDX模型,可以在小鼠血清背景中轻松识别“人类独特的”蛋白质,从而克服与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生物标记物发现相关的限制,目的是鉴别肿瘤相关的人来源蛋白。 图4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异种移植物(PDX)和N-糖肽富集的工作流程(点击查看大图) 该研究2种不同的PDX模型,收集PDX-肿瘤和PDX-血清,以来自非移植的同基因小鼠血清(NEGsera)作阴性对照,运用label-free定量N糖基化蛋白质组加以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组NEG血清相比,PDX-血清样本与PDX-肿瘤样本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类型中共鉴定到3922个糖基化位点,其中绝大部分糖基化位点(约2077多个位点)仅在PDX-肿瘤中发现分布。PDX-肿瘤和PDX-血清中定量到649个位点,表明这些肽可用作HGSC生物标记物。总之,基于PDX的N-糖蛋白组策略可以检测血清中的肿瘤相关蛋白。 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作者获得了PDX-血清中各种丰度的蛋白质功能注释。作者将小鼠蛋白质定位到它们的人类直向同源物中,产生总共745种独特的蛋白质。比较PDX-血清和PDX-肿瘤中定量到的1559个糖基化位点的强度,表明人类独特的糖基化位点在PDX-肿瘤中具有更高的强度。为了能够对来自HGSC患者的血清中的肿瘤相关肽进行定量,作者使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PRM-MS)系统地开发了靶向蛋白质组学测定。他们通过优化色谱梯度和标准化碰撞能量(NCE)来最大化测定响应,并通过使用稳定同位素标准(SIS)肽评估测定特异性。研究者快速开发了通过基于PDX的N-糖蛋白组学策略发现的408种肽的PRM-MS分析,成功率为90%。图5 使用平行反应监测质谱(PRM-MS)系统地对潜在标记物进行筛选(点击查看大图) 该篇文章开发的原位移植的PDX模型新策略,能够识别潜在的新的肿瘤相关蛋白。最后,合成稳定的同位素标记肽的使能够快速开发用于HGSC患者血清定量的靶向蛋白质组学分析,当然这一策略仍旧需要在更大的患者队列中进行验证。 大规模的临床样本,完善的临床预后信息,超高深度的蛋白质组学数据,精细缜密的生物学验证,均需要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质量精度、高稳定性的质谱仪器作为辅助手段。历经多年风雨,Orbitrap质谱一直伴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成长,终得硕果。赛默飞拥有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最佳工具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同时具有最全面、最完整的组学分析技术流程,实现从蛋白质功能到结构的解析,并具备充分的功能验证手段,助力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我们也更加期待蛋白质组学驱动精准医学成果在未来预防、诊断、治疗多方面的应用转化,共同促进精准医学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Multi-level Proteomics Identifies CT45 asa Chemosensitivity Mediator and Immunotherapy Target in Ovarian Cance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8311668 2. Proteomics reveals NNMT as a master metabolic regulator of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73-8 3. N-Glycoproteomics of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A Strategy to Discover Tumor-Associated Proteins in 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981729/
  • 组图:电子显微镜带你开启人体微观之旅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电镜)是利用电子与物质作用所产生之讯号来监定微区域晶体结构,微细组织,化学成份,化学键结和电子分布情况的电子光学装置,常用的有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在实验室中,SEM是一款很常见的仪器。平常,我们经常用它来观察材料、生物物质等的形貌和微观结构,常常会有一些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景观。但是你想过我们的人体在电子显微镜下会是什么样子吗?   据悉,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微观结构,可以分辨1-5纳米(1纳米相当于10亿分之一米)直径的细节,让人一睹难得一见的身体细节。   日前,腾讯科技发布了一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人体微观图,借助SEM的力量将让你开启人体的发现之旅,在这里你将看到从未见到过的景象。   这里几乎所有的这些照片都来自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借助SEM的力量将让你开启人体的发现之旅,在这里你将看到从未见到过的景象。上图是许多精子试图为卵子授精的近距离照片。   这张照片中的物体看起来就像肉桂糖果,但它们事实上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血细胞&mdash &mdash 红血球。这些两面凹的细胞承担着将氧气送往身体各处的任务。   定期修剪和良好的护理应当不会让你的头发末端出现照片中的这种难看状态。   在你大脑的千亿神经元中,普肯野神经元是其中最大的。这些细胞是小脑皮层中的运动协调大师。酒精和锂等有毒物、自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基因突变都能够对人类的普肯神经元产生消极影响。   这是人耳内毛细胞静纤毛的近视图。这些静纤毛能够探测机械运动对声音振动做出反应。   在这张照片中,着色的视网膜血管从黑色的视神经盘背景中凸显出来。   这张色彩强化的照片显示的是舌头上的味蕾。人类舌头上大约有1万个味蕾用于探测酸甜苦辣等味道。   经常刷牙吧,因为不刷牙在牙齿表面就会形成玉米状斑块。   这是当那些相同的红血细胞紧密集合成血凝块时的样子。   这张色彩强化照片展现的是肺内表面的样子。那些空腔就是肺泡,也就是与血液交换气体的地方。   这张照片中反常的肺癌细胞与之前健康的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肠内的绒毛增加了肠道的表面积,这就帮助肠道进行食物吸收。近距离观察,你可以看到一些食物粘附在缝隙当中。   这张是人类卵细胞的色彩强化照片,卵细胞的表面附着着透明带状物&mdash &mdash 糖蛋白,糖蛋白不仅能保护卵细胞,还能够帮助它捕获精子。   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战场,但是它事实上是受精5天后的一颗卵子。这张荧光照片是借助一台共焦显微镜拍摄的。   生命循环的再一次开始:这是6天大的胚胎开始进入子宫内膜的情景。
  • 文献速递ㅣ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致肿瘤侵袭/转移增加
    ● 快讯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申远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老年麻醉实验室主任谢仲淙教授的合作团队,历经两年的探索研究,证实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或使肿瘤侵袭/转移增加。相关论文于2021年7月15日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6.08)在线发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或相关临床检查,然而长久以来,麻醉药物对患者脑功能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申远教授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老年麻醉实验室主任谢仲淙教授的合作团队,通过一系列体内、体外实验,从分子、蛋白、组织等多层面证实,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或使肿瘤侵袭/转移增加。 研究人员以结肠癌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小鼠尾静脉注射结肠癌细胞的同时注射丙泊酚进行建模,模拟临床围术期中丙泊酚与血管内循环肿瘤细胞接触的过程。小鼠实验结果说明,丙泊酚有可能增加结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潜能,造成肺部远处转移(见图1)。图1|标准剂量(standard-dose)丙泊酚促进结肠癌细胞在小鼠肺部的转移丙泊酚是一种γ-氨基丁酸 ( γ-Aminobutyricacid,GABA ) A受体(GABAaR)激动剂。那么,丙泊酚促进结直肠癌肺转移的作用是否是通过激动GABAaR实现的呢? 研究团队紧接着使用另一种GABAaR特异性激动剂Muscimol体外预处理肿瘤细胞后再注射入体内,同样也在小鼠肺部也发现了肿瘤转移灶的增加,初步锁定了GABAaR在其中的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采用同样的体外预处理方法观察了更多肿瘤细胞,包括肺癌、子宫内膜癌细胞等,发现相对于对照组,丙泊酚能使更多的肿瘤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并伴随更大的伸展面积和更多的黏着斑形成。 研究人员据此进一步锁定了研发抗癌药物的重要靶标、同时也是介导细胞黏附的重要原癌基因——Src激酶。研究表明,丙泊酚通过激活肿瘤细胞中的 GABA 受体,减少TRIM21 ,从而增加细胞粘附相关的蛋白Src的表达,增强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伸展,从而促进肿瘤在小鼠肺内转移。抑制 Src 则可以减弱丙泊酚促进肿瘤转移的作用。 综上所述,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GABAaR/TRIM21/Sr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在肺部的转移(见图2)。图2|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GABAaR/TRIM21/Src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在肺部的转移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或致肿瘤侵袭/转移增加,对于麻醉学、肿瘤学和外科学等领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102079注博鹭腾助力科研实验本研究中活体成像结果由广州博鹭腾AniView1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
  • 2011细胞治疗技术研讨会日程公布
    召开时间:2011年8月11日-13日   召开地点:北京格兰云天大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18号)   会议简介   本次会议邀请到国内细胞治疗研究及临床领域的顶级专家:“陈东风,陈虎 ,曹谊林 ,高岱清 ,郭亚军 ,黄平平 ,栾佐 ,钱程 ,谭晓华 ,童春容 ,王福生 ,项春生 ,徐迎新 ,朱剑虹”14位专家针对细胞治疗领域中的热点技术展开,内容涉及:细胞制备安全管理,肿瘤的树突状细胞(DC)治疗技术、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临床技术,基因修饰化细胞治疗、微囊化细胞移植治疗等。与会人员包括:临床研究专家,技术服务机构,企业等,旨在通过本次会议促进交流并搭建合作桥梁。   大会日程公布如下: 大会日程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09:00-22:00 代表签到(格兰云天大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18号)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时间 报告题目 演讲人 08:20-08:40 大会开幕 08:40-09:20 我国干细胞转化医学进程探究 陈虎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 09:20-10:00 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钱程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10:00-10:20 茶歇 10:20-11:00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进展 郭亚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 11:00-11:20 细胞治疗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Thermofisher 11:20-12:00 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童春容 北京市道培医院 12:00-12:20 New applications and scale-up of cell therapy GE 12:20-14:00 午餐 14:00-14:40 mRNA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苗:从基础到临床 谭晓华 北京军区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14:40-15:20 免疫综合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高岱清 青岛中心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15:20-15:40 茶歇   15:40-16:20 胃癌术后多种免疫细胞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徐迎新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 16:20-16:40 BD MosaicTM MCS SF: A new, high performance serum free culture medium for the expan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D 16:40-17:00 细胞治疗研究在临床科研上的应用,结合SCI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 陈鹂 MedSci首席科学家兼资深学术编辑 17:00-17:40 讨论 (Panel Discussion I) 18:00 欢迎晚宴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时间 报告题目 演讲人 08:00-08:30 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拟) 吴苏伟 中国医师协会事业发展部 08:30-09:10 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王福生 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09:10-09:50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及其展望 黄平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09:50-10:10 茶歇  10:10-10:50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曹谊林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10:50-11:30 脑干细胞临床转化医学研究 朱剑虹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11:30-12:10 宫内膜干细胞的鉴定和应用 项春生 浙江大学 12:10-14:00 午餐 14:00-14:40 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两年随访报告 陈东风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14:40-15:20 小儿神经损伤的细胞治疗策略 栾佐 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15:20-15:40 茶歇 15:40-16:00 EPSC和HMSC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孙丽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 16:00-16:20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重度心力衰竭—从梦想到现实 张明 辽宁省金秋医院 16:20-16:40 MSCs在体内的生物动力学 刘跃强 东京医科大学 16:40-17:00 基于干细胞的肝脏再生研究 王韫芳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 17:00 大会闭幕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生物谷,   协办单位   -BD ,-Thermofiesher,拓华生物   支持单位:   –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   –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学研究所   – 北京军区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 北京市道培医院   – 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中心   – 海军总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 青岛中心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网址:www.cell-therapies.net   注册链接:http://www.bioon.com/z/2011Cell-therapies/zhuce.shtml
  • 北京大学发布突破性单细胞基因组检测技术
    全球有多达15%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影响,体外受精(IVF)是治疗这种常见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发表于13年12月19日的《Cell》杂志上的一项新 研究中,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安全、准确且廉价的方法,可为IVF程序选择出基因正常的胚胎,因此提高了一对夫妇生育健康孩子的机会。   通过对单个的卵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与遗传疾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和DNA序列变异。论文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 (Jie Qiao)教授说:&ldquo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一箭双雕:采用一套深度测序分析,避免了两种遗传问题。从理论上讲,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将 能够将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从30%提高到60%,甚至更高。&rdquo   IVF程序涉及将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取出后,置于一个实验皿中使其受精,在将胚胎前体&mdash &mdash 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当前有各种程 序可用于检测植入前胚胎遗传缺陷,但这些方法往往是侵入性的,需要从不断生长的胚胎中取得一些细胞,且不能同时检测与遗传疾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和DNA序 列变异。   研究人员近期开发了一些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可同时检测单个人类精子细胞中的两种缺陷,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类似的方法被应用于卵细胞,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相比于精细胞中要更为常见。   在这项新研究中,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谢晓亮(Sunney Xie)教授,与北京大学的乔杰教授及汤富酬(Fuchou Tang)研究员,开发了一种测序极体(polar bodies)全基因组的方法。雌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两次乘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型的单倍体卵细胞和2-3个小型的细胞,这些小型的细胞就称为极体。 由于极体对于人类胚胎发育可有可无,可以安全地移除它们而不会损伤胚胎。   谢晓亮说:&ldquo 我们现正启动一项基于这种方法的临床试验。如果临床试验行得通,这一技术有可能极大地提高体外受精的成功率,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以及习惯性流产的妇女。&rdquo
  • 案例解读 | 子宫液代谢组分析,开发卵巢癌早期诊断新方法
    01研究背景生命的代谢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会影响人体代谢,进而导致体液中代谢物质发生显著变化。分析代谢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寻找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是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代谢物的分子量一般都非常小,只有几百道尔顿。在进行研究代谢物和目标蛋白的互作时,常常由于代谢物分子量太小,无法获得信噪比高的结果。下面的案例为大家带来202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红艳/李默团队发表在《Cell Heliyon》文章,他们使用MST技术成功检测了靶标蛋白和代谢物的互作,以及代谢物与疾病关系。02案例解读doi.org/10.1016/j.xcrm.2023.101061IF: 14.3 Q1 研究内容由于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无效,卵巢癌(OC)在女性群体中死亡率高,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准确和实用的策略来早期发现OC。作者以子宫液为研究材料,对96名妇科患者的子宫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建立7种代谢物标记panel,用于检测早期OC。同时发现过量的4-羟雌二醇(4-OHE2)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并且促进肿瘤发生。结果作者研究发现,在大多数OC细胞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4-羟雌二醇(4-OHE2)升高,考虑到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NE和4-OHE2的双重作用,作者假设OC细胞中的4-OHE2可能与NE竞争。为了验证这种猜想,需要检测COMT对对4-OHE2和NE的相互作用。4-OHE2和NE的分子量分别仅有288D和169D,常规基于分子量变化的亲和力检测方法很难获得信噪比高得结果。MST不依赖分子量的变化,即使小至离子也可获得准确Kd。文中作用使用MST检测到4-OHE2对COMT的结合亲和力比NE对COMT的结合亲和力更强,见下图。结合细胞水平实验确定过量4-OHE2拮抗COMT对NE的分解代谢。此外,暴露于4-OHE2可诱导细胞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导致肿瘤发生。图注:MST检测COMT与NE和4-OHE2亲和力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不同类型妇科疾病患者的子宫液代谢物特征,还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无创的早诊早治新策略。03产品技术优势MST进行亲和力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因此,即使分子量非常小的代谢物也可以轻松完成互作检测。此外,MST对互作buffer不做要求,即使代谢物为酸性/碱性/粘稠等不同性质,亲和力检测的结果也不受影响。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
  • 41款新药陆续获批,2018年FDA新药数量将创造历史
    p   据FDA官网提供的最新公布结果,FDA在2018年前三季度陆续批准了41款新药,包括29个新分子实体和12个新生物制品。预计2018年获批的新药数量有望突破50个,创下历史新高。 /p p   41款新药陆续获批,涉及多个疾病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baef6f38-7aae-4a4e-b3d2-4b3ae75a5c43.jpg" style=" " title="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b11233df-3a33-42aa-946b-d71a440b8225.jpg" style=" "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8382aa7-f200-4e27-bb8a-bdb399083f8b.jpg" style=" " title="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3c72170-e9ca-4f58-81cc-f7b05b28e67c.jpg" style=" " title="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960910d-961a-4960-ba07-32b8e86c524c.jpg" style=" " title="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米内网综合整理) /p p   获批的41款新药中,涉及多个疾病领域,包含多款具有重大突破性的药物,如首款多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Lutathera,首个非阿片类戒断新药:Lucemyra,首个预防性偏头痛治疗药物:Aimovig,全球第三款PD-1单抗:Libtayo等。新药的上市,后续的销售业绩也是药企和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重点,这41款新药中就有7款新药广泛被大家看好,极具成为重磅炸弹药物的潜力。 /p p    strong 1. 三合一抗艾药物,吉利德又添一员大将:Biktarvy /strong /p p   2018年2月7日,Gilead Sciences宣布美国FDA批准了其新药Biktarvy上市,作为每日一次的单片片剂疗法,治疗HIV-1感染。Biktarvy是一种三合一的复方剂型,由bictegravir(50mg)、tenofoviralafenamide(25mg)、与emtricitabine(200mg)三种成分组成。与Gilead的另一款抗HIV药物Descovy(FTC/TAF)相比,Biktarvy多了bictegravir(一款全新的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25c63b7b-a936-4506-b568-78f433380d54.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bictegravir钠盐结构式 /strong /p p   FDA批准Biktarvy后,Leerink Partners分析师Geoffrey Porges评价道,由于该组合的“卓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一个包含四个成功的Ⅲ期试验的数据,被FDA提前批准是毋庸置疑的。且该团队对Biktarvy抱有极大的信心,预计其将在2018年为Gilead带来可观的收益,并将在2021年的销售中一路攀升至63亿美元(有点过于乐观),而科睿唯安在2018年早期发布的报告中给出的预测为2018年销售额8.96亿美元、2012年达到37.16亿美元。 /p p    strong 2. 首个预防性偏头痛治疗药物:Aimovi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b2b699a-1a1b-48a3-b77f-09ea2d2e1952.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2018年5月17日,美国FDA批准了安进公司的Aimovig(Erenumab-aooe)作为成人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Aimovig是安进/诺华共同开发的治疗偏头痛的预防性新药,是一种专一性靶向和阻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的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GRP受体被认为在介导偏头痛的失能性疼痛中起关键作用。优秀的临床试验数据为Aimovig获得FDA批准上市打下了坚实地基础,此前的大型全球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Aimovig显著减少了患者每月的偏头痛天数,其中III期临床试验STRIVE研究是Aimovig正在接受FDA和EMA审查的关键研究之一。 /p p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WHO将偏头痛列为最恶化的疾病之一,在美国约有1000万偏头疼患者的日常生活因为该疾病而受到严重困扰。庞大的用药市场,优秀的临床疗效使得该药在临床试验阶段就受到了诸多关注。此次成功上市,不少分析机构也是给予了挺高的评价。根据EvaluatePharma的预测,2018年Aimovig的销售额为1.26亿美元,在2024年其销售额会高达18.82亿美元。 /p p    strong 3. 再添重磅抗癌新药,强生的不断努力:Erleada /strong /p p   2018年2月14日,FDA批准强生Erleada (apalutamide) 上市,用于治疗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未扩散)去势抵抗(激素治疗后疾病仍进展)的前列腺癌。Erleada获得过FDA的优先审评资格,是FDA批准的首个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药物,也是首个凭借无转移生存期(metastasis-free survival,MFS)的临床终点获批上市的肿瘤新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f32fd33-201e-45b4-95f8-f950080dd071.jpg" title=" 8.png" alt=" 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2:apalutamide结构式 /strong /p p   Erleada属于第二代高选择性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与雄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第一代AR拮抗剂的5倍以上。强生在2013年8月以10亿美元(6.5亿美元首付款+3.5亿美元里程金)收购Argon公司将ARN-509(JNJ-56021927,apalutamide)收入囊中,作为对自己前列腺癌产品线的补充。在一项包含了1,207名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SPARTAN中,Erleada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良好的疗效,使得业内对Erleada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预计未来五年销售额峰值能达到18亿美元。 /p p    strong 4.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新药:Takhzyro(lanadelumab-flyo)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9bf8bb7-069d-4d2a-a7d7-14983fa27180.jpg" title=" 9.png" alt=" 9.png" / /p p   2018年8月23日,美国FDA批准了Shire公司的新药Takhzyro(lanadelumab-flyo),用于治疗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该药可预防罕见病HAE,适用于12岁及以上患者。H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全球大约每一万至五万人中会有一例。HAE会导致患者的水肿反复发作,引起身体中包括四肢、胃肠道及上呼吸道等部位的衰弱和疼痛,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这款可以预防HAE的新药的批准对患者们来说意义重大。 /p p   Takhzyro是目前唯一一款针对HAE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它可以特异性结合并抑制HAE患者体内不受控制的血浆激肽释放酶,从而达到预防发病的效果。在2017年进行的关键性临床3期疗效和安全性试验HELP,是迄今为止在HAE患者中进行的最大型的预防性研究。HELP研究证明,每两周接受一次剂量为300mg的lanadelumab皮下注射,可使HAE的平均发作频率降低87%。其余的研究也表明,Takhzyro效果远优于安慰剂,优秀的临床试验数据给Takhzyro的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让医药分析机构对其充满信心,预计该药未来五年销售额峰值能达到12亿美元。 /p p    strong 5.10年来新突破,子宫内膜异位症新药:ORILISSA(elagolix) /strong /p p   2018年7月20日,美国FDA宣布批准艾伯维的重磅新药ORILISSA(elagolix),用于女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中度至重度疼痛的治疗。这是目前唯一一款口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也是十年来首个获FDA批准用于该适应症的口服疗法。ORILISSA是一种口服GnRH拮抗剂,通过抑制脑垂体促性腺释放激素受体,最终降低血循环中性腺激素水平。给药会对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降低卵巢性激素、雌二醇和黄体酮的血药浓度,最终达到控制疼痛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718628bb-1b51-4cdd-98bb-bfc32eb09b09.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3:Elagolix的分子结构式 /strong /p p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美国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据估计,每10名育龄女性中就有一人患有这种疾病,数量大约为1.76亿。它可能产生使人衰弱的疼痛,通常可以通过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和激素疗法等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对某些女性有效,但很少有特别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在更多的病例中,患者经常需要接受手术干预,但手术无法为所有患者带来治愈效果。因此,这一领域还有巨大的医疗需求亟待满足。作为10多年来首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口服新药,业界对其的商业前景非常看好,预计该药未来五年销售额峰值能达到11.5亿美元。 /p p   6. 重磅类风湿关节炎新药:Olumiant(baricitinib) /p p   2018年5月31日,美国FDA批准了礼来(Eli Lilly)与Incyte公司的新药Olumiant(baricitinib)上市,用于治疗罹患中度至重度类风湿关节炎,却无法从TNF抑制剂治疗中受益的成人患者。目前,TNF抑制剂是常见的类风湿关节炎疗法,但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无法从首次治疗中得到临床缓解。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大量患者无法维持药物的疗效。因此,这些患者急需一款创新药物来缓解病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b407a16-de7c-4ea8-922c-81c0633f93a7.jpg" title=" 11.png" alt=" 1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4:Baricitinib的结构式 /strong /p p   Olumiant是一款每日一次的口服JAK抑制剂,能高效抑制JAK1、JAK2、以及TYK2。在人体内,不少细胞因子依赖于JAK的活性,其在不少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潜在作用。通过抑制多种JAK的活性,Olumiant能够给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Olumiant是一款充满潜力的新药,在日本、欧盟均已上市,预计未来五年销售额峰值能达到10亿美元。 /p p   7. 全球第二款靶向CGRP偏头痛药物: Ajovy(fremanezumab-vfr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d3a9dac2-5c9b-4b00-a26a-779c4d1e2d03.jpg" title=" 12.png" alt=" 12.png" / /p p   2018年9月14日,美国FDA批准了梯瓦(Teva)的新药新药Ajovy(fremanezumab-vfrm),用于偏头痛成人患者的预防性治疗。Ajovy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结合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配体并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此次批准,使Ajovy成为继安进和诺华Aimovig(erenumab)之后获批上市的第二款靶向CGRP的偏头痛药物。 /p p   Ajovy共有两种剂型,225 mg/每月(575美元),及675 mg/每季度(1725美元),即慢性偏头疼或阵发性偏头痛每年的治疗费用为6900美元。作为同类药物Aimovig于2018年5月17日获FDA批准上市,即首款获批的抗CGRP偏头痛药物,由Amgen/Novartis研发,定价也为每年治疗费用6900美元。 /p p   Aimovig上市后,市场中展现了持续快速增加的对Aimovig的需求,为采取其他预防性偏头痛药物失败后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预计2018年Aimovig的销售额会达到4000千万美元。而Ajovy则需要面对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局面。礼来的Emgality(全球第三款CGRP靶向偏头痛药物)也于2018年9月27日获批,现有的临床数据表明Emgality具有不输于前两款的效果。 /p p   由于这三款药物均是同一年在美国FDA上市,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不少分析师给出的三款药物的销售预测存在不小差异,但均一致认为三款药物都具有重磅炸弹药物潜力。科睿唯安发布《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2个新药》中,认为Ajovy能在2022年销售额达到9.99亿美元。 /p p    strong 结语 /strong /p p   2018年会是FDA丰收的一年,前三季度中已有41款新药获批,其中7款药物在2022年销售额峰值超过或者接近10亿美元。批准的新药中包含多款罕见病用药,充分体现了美国对于罕见病患者的重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各种改革,在各大疾病领域新药开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身影。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国内创新药企正在积极布局国际市场,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将会有国产新药在FDA获得批准,创造中国药物研发的历史。 /p
  • 1716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外送检测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0613-246133050222项目名称:检验科外送检测项目包件1预算金额:26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6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主要提供锌元素、反T3、胃泌素、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游离睾酮、苯巴比妥、茶碱、α1抗胰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碳酸锂、乙肝分型及耐药等检测。合同履行期限:合同履行期限:一年。本项目采取一次招标三年沿用、分三个年度分别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0613-246133050223项目名称:检验科外送检测项目包件2预算金额:256.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56.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主要提供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BCR-ABL1融合基因分型(定性)、PML-RARα融合基因定量检测(RQ-PCR)、IGVH基因突变检测、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封闭抗体(BA)、精液果糖、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Y染色体微缺失(AZF)检测、α-地贫点突变基因检测、β-地贫点突变基因检测、UGT1A1(伊立替康)检测等。合同履行期限:合同履行期限:一年。本项目采取一次招标三年沿用、分三个年度分别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3.项目编号:0613-246133050224项目名称:检验科外送检测项目包件3预算金额:1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主要提供糖尿病风险评估检测、肠道健康风险评估检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检测、氨基酸检测、脂肪酸检测、胆汁酸检测、全基因组分析、遗传性肿瘤113基因检测、肿瘤全景523基因检测(ctDNA)、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血浆肺癌相关12基因检测、血浆肠癌相关14基因检测、肿瘤精准用药70基因检测(血液)等检测。合同履行期限:合同履行期限:一年。本项目采取一次招标三年沿用、分三个年度分别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1月17日 至 2024年01月23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285号恒达大厦16楼1606室方式:现场购买或汇款购买,建议汇款购买,在汇款附言中注明:“246133050224标书款”,请购标人在“获取招标文件期间内”将汇款凭证、开票信息、联系方式,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至shengxm@shbid.com。售价:¥8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地址:上海市枫林路180号        联系方式:杨婷婷021-640419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285号恒达大厦16楼1606室            联系方式:盛晓敏、孙瑞强,021-32557729、32557738,电子邮箱:shengxm@shbid.com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盛晓敏电 话:  021-32557729
  • 13个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获一批重大成果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00" height=" 336" title=" 201768143038608.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noimg/1d2b41f1-999e-4188-a048-c13a0f0be5f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资料图 实验室 p   记者8日从中科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3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已取得一批阶段性重大成果。 /p p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王越超说,中科院自2011年起组织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分为A、B两类,A类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促进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 /p p   “部分A类先导专项成果应用已获产业界或用户支持,部分专项实现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机衔接。”王越超说。 /p p   具体来看,首先是在干细胞、空间科学、碳收支、分子育种和中微子5个专项有重大原创成果产出。 /p p   比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专项”的子宫内膜再生临床研究有14名婴儿相继诞生,脊髓损伤修复已开展61例临床研究 “空间科学专项”已成功发射暗物质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和量子卫星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支撑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p p   其次是面向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研发而部署的核能、信息、药物和海洋4个专项,逐渐形成支撑中国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 /p p   比如“未来先进核裂变能专项—ADS嬗变系统”为探索更高效、更安全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奠定基础 “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专项”已开展海云安防、工业物联网等应用示范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专项”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潜标观测网。 /p p   最后是面向重大示范转化工程而部署的低阶煤、纳米、南海环境变化、智能导钻4个专项,正在实现重大技术推广转化应用。 /p p   比如“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热解、燃烧、气化、合成等核心关键技术已全部进入工业示范,并且多个装置成功运行 “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专项”已建成世界首条纳米绿色印刷板材生产线 “南海环境变化专项”已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养护、海岛植被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p /p
  •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胚胎干细胞分化机制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哈达沙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家霍华德• 塞达尔教授和癌症研究专家伯格曼教授,发现了使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组织和器官细胞的机制。   他们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受一个称为G9a基因的影响,该基因可使让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基因关闭,从而使其无法发挥作用。据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干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中尚未分化的全能细胞,它们与成体细胞不同,具备发育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潜力。负责这项研究的塞达尔教授解释说,当胚胎在子宫中着床后,细胞的分化过程即开始了。此时,细胞内有两种控制机制发生作用,一种使细胞保持其全能状态的基因被关闭,另一种使细胞发育为肌肉等特定组织的基因被启动。胚胎干细胞一旦开始分化为不同的组织细胞,便失去其全能性。   目前,一些科学家用成体细胞培育干细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项研究也面临较大难度,主要是成体细胞已经失去了胚胎干细胞的特有潜力,很难通过重组使其达到胚胎干细胞的程度。塞达尔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为今后干细胞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将来或许可以利用胚胎干细胞分化机制培育出新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取代人体中的病变部分。
  • 英利用人类干细胞重建完整胸腺,或将免除患者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需求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自然· 通讯》杂志发表的一项概念验证研究,英国弗朗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类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胸腺,该项研究朝着构建可用于移植的人工胸腺迈出了重要一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胸腺是一个胸部器官,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T淋巴细胞成熟于此。如果胸腺无法正常工作或无法在子宫内胎儿发育期间形成,则可能导致疾病,例如人体无法抵抗传染病或癌细胞的严重免疫缺陷疾病,或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患者健康组织的自身免疫疾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了在手术期间必须切除的患者器官的干细胞来重建胸腺。当被移植到小鼠体内时,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胸腺能够支持成熟的功能性人类T淋巴细胞的发育。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重建完整人类胸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重建该器官,研究人员从患者那里收集了胸腺,并在实验室中将捐赠组织的胸腺上皮细胞和胸腺间质细胞培养成数十亿个细胞的菌落。为获得胸腺的结构支架以便于用培养的胸腺细胞重新组装,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从小鼠胸腺中去除所有细胞仅保留结构支架的新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给器官支架注入了多达600万个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胸腺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细胞生长在支架上,仅5天后,器官已发展到与9周大的胎儿相似的阶段。最后,研究人员将这些胸腺植入小鼠体内。他们发现,超过75%的胸腺能够支持人类淋巴细胞的发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表示,胸腺移植后常常导致免疫系统排斥移植体。通过移植从器官供体的胸腺中提取的细胞生长出的胸腺,或许能克服这一问题,从而消除患者在余生中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需求。 /p p br/ /p
  • ​Science | 肿瘤抑制因子选择性失活驱动因素:适应性免疫系统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过程,涉及许多细胞功能的改变,包括细胞分化状态、端粒维持、细胞增殖控制、对营养状态改变的适应、血管生成能力的进化、细胞死亡的避免以及对蛋白质毒性和基因组胁迫的适应等等,这些改变被称为肿瘤的生长生存适应(Growth and survival adaptation,GSA)。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肿瘤会通过破坏参与抗原处理和呈递的基因或上调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基因来逃避免疫系统。目前已经通过多种方式鉴定发现了肿瘤中的驱动基因,但是这些肿瘤驱动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还不得而知。为了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Stephen J. Elledge研究组在Science发文,题为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is a major driver of selection for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activation,揭开了肿瘤中肿瘤抑制因子的选择性失活所依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适应性免疫系统这一机制。肿瘤驱动基因的鉴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遗传和生化的方式分析病毒致癌基因或由病毒插入激活的基因【1,2】,其二是通过鉴定家族性癌症综合征以及其他零星发生的癌症鉴定反复出现的突变【3,4】,更为现代的技术对这些基因的分析会通过转座子、RNA干扰、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DNA过表达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定这些基因潜在的肿瘤发生驱动能力。一直以来,肿瘤的生长生存适应基因的系统功能分析一直是癌症研究的焦点,但是目前的一些遗传筛选主要是在体外培养系统之中,这些二维的体外培养系统能够揭示与肿瘤细胞增殖和生存相关的一些基因,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法进行揭示的。除了与肿瘤生长和适应相关的基因促使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之外,肿瘤燎原之火想要进攻机体还需要克服另外一个障碍那就是免疫系统。肿瘤会想办法逃过免疫系统的威胁,造成免疫监视的适应(Immune surveillance adaptation,ISA)。为了对免疫调控基因进行检测,作者们构建了一个CRISPR文库,可以靶向7500个已知或者潜在的药物靶点基因。首先,作者们使用小鼠乳腺肿瘤模型进行文库转染,在选择细胞群体倍增后或者是皮下肿瘤移植到野生型或者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型小鼠之中(图1)。通过该筛选,作者们筛到了一些生长调节相关的基因比如Pten,同时也鉴定发现了一些与抗原呈递以及免疫信号通路相关的因子比如B2m、Jak1等。除此之外,作者们还发现了一些熟悉的肿瘤抑制因子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存在的情况下出现富集,这引起了作者们的研究兴趣。图1 筛选免疫调控因子的工作流程图为了排除细胞种类特异性的效应,作者们又用相似的方式对结肠肿瘤细胞中进行了鉴定,随后作者们将目标集中在Gna13、Cul3以及Hdac2这三个因子之上,因为在CT26和4T1筛选中这些基因在野生型小鼠中观察到更强的表型以及它们在调节肿瘤细胞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应答中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作用。进一步的,为了验证这些基因的作用,作者们对这些基因进行了敲除,这些基因敲除后对于肿瘤的体外增殖生长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会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存在的情况下出现肿瘤的生长优势(图2),因此Gna13、Hdac2和Cul3会对适应性免疫系统存在的情况下特异性肿瘤抑制,该结果说明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图2 Gna13基因敲除后只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存在的情况下出现肿瘤生长优势为了提高该结果对于药物靶点的指导性,作者们对一些人类肿瘤中已知突变的肿瘤抑制因子进行系统性CRISPR文库筛选。作者们对前500个预测的肿瘤抑制因子每个设计了10个sgRNAs,在三个不同的肿瘤细胞品系中进行转染,然后将肿瘤细胞移植到野生型或者适应免疫缺陷型小鼠中。当肿瘤长到目的大小时,作者们对其中的sgRNA丰度进行分析,筛选到的结果发现比如B2m或者Hdac2等肿瘤抑制因子会以一种适应性免疫系统特异性的方式促进肿瘤的生长。另外,作者们还鉴定发现了一个编码粘多糖降解相关的酶Gusb【5】,在转入Gusb的sgRNAs后只在野生型小鼠中出现阳性选择性生长,说明Gusb在调节肿瘤对适应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肿瘤抑制因子是如何在适应性免疫系统特异性中的发挥作用的呢?GNA13的突变先前被报道发现发生在散发性癌症中,既可以作为癌基因又可以作为抑癌基因发挥功能,最常发生在淋巴瘤、子宫内膜肿瘤、膀胱肿瘤和肝癌中【6】。在适应性免疫系统存在的情况下,作者们发现GNA13可以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发挥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作者们在结肠肿瘤细胞系中的构建了GNA13敲除品系,然后将这些细胞作为皮下肿瘤植入WT小鼠或在体外培养,并使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分析。通过该分析,作者们发现GNA13的缺失会导致Ccl2表达的提高,进而导致CCL2分泌的增加。先前的研究表明CCL2是髓系细胞的招募因子。在敲低CCL2的情况下对肿瘤的生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得在GNA13敲除的背景下敲低CCL2则会显著地削弱肿瘤的生长。另外,作者们发现过表达CCL2足以促进结肠癌肿瘤细胞的生长。因此,GNA13的肿瘤抑制功能是通过负调控CCL2的表达实现的。总的来说,该工作发现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相对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缺失的显著富集,并且这一机制是以癌症和组织特异性的方式实现的。该工作说明肿瘤中抑制因子的选择性失活所依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为肿瘤的治疗以及肿瘤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原文链接:https://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g5784
  • 2012年博士点基金联合资助课题立项公布
    201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公布,详见附件。   附件:201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清单 201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清单 序号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 申请学校 申请人 学科组名称 课题类型 资助额度(万元) 省份 1 20121103110017 面向云计算的加密域海量图像检索技术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卓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2 20121103110020 便携式核磁共振探头技术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张一鸣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3 20121103110022 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引发覆土中无压管道灾变机理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姚爱军 土木、水利与建筑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4 20121103110024 城市地下环形隧道火灾烟气扩散特性及控制策略 北京工业大学 李炎锋 土木、水利与建筑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5 20121103110031 基于蚁群聚类的PPI网络功能模块检测方法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冀俊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6 20121103120001 金属光子晶体增强的高效、稳定磷光电致发光器件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刘红梅 电子与通信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7 20121103120009 采用SPR技术建立HIV-1 Vpu蛋白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胡秦 药学、中医中药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8 20121103120019 铁电薄膜应用于铁电随机存储器的失效机理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朱慧 电子与通信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9 20121107110003 肌浆网钙释放通道/调控蛋白对糖尿病致心房颤动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吴永全 临床内科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0 20121107110005 siRNA下调诱骗受体3对肝癌细胞生长影响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伍冀湘 临床外科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1 20121107110008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发育和功能相关基因DNA甲基化影响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齐可民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2 20121107110015 ARDS发病相关蛋白质筛选及其功能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席修明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3 20121107110019 瓣膜外科医疗随诊系统 首都医科大学 孟旭 临床外科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4 20121107110021 Zfx基因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房居高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15 20121107120011 Wnt信号通路介导的Dickkopf-1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侵袭作用机理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伊诺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16 20121107120012 细胞周期素Y促进肺癌细胞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赵晓婷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17 20121107120020 microRNA在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 杨姝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18 20121107120026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诱导供体特异性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王玮 临床外科 新教师类联合 4 北京市 19 20121108110005 图的正则覆盖与正则地图 首都师范大学 杜少飞数学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20 20121108110006 流域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多目标优化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 王晓燕 地学 博导类联合 12 北京市 21 20121201110002 有机型电解液对PAN基碳纤维电化学改性及修复机理的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 郑帼 材料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22 20121201110003 抗污染PVDF/凹凸棒土杂化中空纤维膜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 陈莉 材料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23 20121201120002 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热致相熔融纺丝绿色制膜工艺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 刘振 材料学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24 20121201120003 基于电磁声发射效应的铁磁材料疲劳损伤早期识别与状态估计 天津工业大学 金亮 材料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25 20121201120005 有序纳米多孔温度敏感膜的构建及调控 天津工业大学 冯霞 材料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26 20121201120006 新型"应力刚化"柔性防护材料的基础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 刘星 化工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27 20121202110005 基于HDCT容积分割的体素构成、能谱分析和强化特征评估孤立性肺结节(SPN) 天津医科大学 于铁链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28 20121202110012 gamma delta T细胞在衣原体呼吸道感染中对DC及亚群功能的影响 天津医科大学 白虹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29 20121202110014 肥胖伴随缺氧的脂肪组织对骨骼肌炎症及其相关的内皮功能的作用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牛文彦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0 20121202110015 mTOR 信号相关性自噬在有氧运动延缓衰老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傅力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1 20121202110018 脱氧胆酸活化TACE/EGFR信号轴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致癌机制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王邦茂 临床内科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2 20121202120014 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大分割放疗中肺癌微血管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孟茂斌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33 20121202120015 基于染色体22q13.1-13.31区域深度测序确定Gorlin综合征的新致病基因 天津医科大学 张婷婷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34 20121208110003 生物修饰技术对裸燕麦胶分子结构与加工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张民 农林渔牧一组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5 20121208120001 卤水体系冷冻共晶过程粒度控制理论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 朱亮 化工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36 20121210110004 蝎毒多肽干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Hedgehog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杨文华 药学、中医中药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7 20121210110012 基于PPARα/γ信号通路探讨桑叶对糖尿病前期糖脂代谢紊乱的干预机制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德芹 药学、中医中药学 博导类联合 12 天津市 38 20121210120002 阿尔茨海默病脑微环境对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影响及针刺干预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 赵岚 药学、中医中药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天津市 39 20121301110003 红外光谱探针方法研究固有无序蛋白的折叠和错误折叠 河北大学 马刚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40 20121301110004 多效价寡聚杂环糖苷衍生物免疫调节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 河北大学 李小六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41 20121301120007 中国距蟋亚科分类修订与系统发育研究 河北大学 刘浩宇 生物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42 20121302110006 白菜候选功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检测及关联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 赵建军 农林渔牧二组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43 20121302120004 果实成熟衰老重要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应答水杨酸的分子机理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 石海燕 农林渔牧二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44 20121302120008 新型高效谷氨酸棒杆菌重组蛋白生产系统的构建 河北农业大学 徐大庆 生物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45 20121303110004 具有环面作用的闭流形性质的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王彦英 数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46 20121303110005 与代数组合有关的t-设计与Terwilliger代数 河北师范大学 高锁刚 数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47 20121303120001 图着色及其相关问题的历史研究(1936-2006) 河北师范大学 王献芬 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48 20121303120005 PGC-1α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河北师范大学 王艳芹 生物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49 20121317110012 嵌入视角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的形成与效能机制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康凯 管理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50 20121317120003 交流高压输电环境电磁场的生物效应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耿读艳 电气工程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51 20121317120010 新型溴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提溴应用性能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赵颖颖 化工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52 20121323110008 硫化氢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交感中枢紧张性调控作用的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 武宇明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53 20121323120012 HSF1基因剔除对肾脏反应性淀粉样变的影响 河北医科大学 钱金泽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54 20121333110007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电能质量与故障穿越综合控制研究 燕山大学 漆汉宏 电气工程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55 20121333110008 复杂网络环境下耦合动力系统的分散鲁棒控制及其应用 燕山大学 华长春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56 20121333110014 基于进程代数和信任机制的软件实体行为协同检测与防护模型 燕山大学 申利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河北省 57 20121333120004 含轻微偏心故障的磁场调制型磁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 燕山大学 郝秀红 机械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58 20121333120007 新型双阳离子I型笼合物的高压制备和热电性能研究 燕山大学 张隆 材料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59 20121333120012 基于QoS解析描述的认知无线电网络频谱分配 燕山大学 马锴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60 20121333120017 腺病毒表达药物与植物多糖联合用药抗宫颈癌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燕山大学 李健 化工 新教师类联合 4 河北省 61 20121401110005 以PRL-3为靶标的选择性金属抗癌药物设计、合成和抗癌活性研究 山西大学 卢丽萍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2 20121401110009 基于TSV的PDN协同设计理论与优化技术研究 山西大学 张文梅 电子与通信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3 20121401110013 基于多粒度认知的复杂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研究 山西大学 钱宇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4 20121401120004 冰期气候变化对日本稻蝗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分化的影响 山西大学 李涛 生物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65 20121401120015 复杂动态场景下视觉跟踪的关键问题研究 山西大学 温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66 20121402110013 多模态导波检测锚杆锚固质量的方法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 张昌锁 能源与资源工程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7 20121402110014 氮氧化物在含铜类钙钛石型复合氧化物纳米纤维和晶粒上的分解 太原理工大学 高利珍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8 20121402110017 基于压力传感和信号特征匹配的室内定位系统的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常晓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69 20121402120002 基于先导脉宽调制的连续比例流量控制方法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 黄家海 机械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70 20121402120020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安全时间同步算法的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 赵菊敏 电子与通信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71 20121403110001 华北山地混交林树种功能特性和功能型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 郭晋平 农林渔牧二组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2 20121403110003 欧李果实苹果酸积累分子机理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 杜俊杰 农林渔牧二组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3 20121403110005 小麦持绿性QTL及互作机制 山西农业大学 孙黛珍 农林渔牧一组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4 20121403120003 谷子精少量排种器工作机理动态仿真研究 山西农业大学 杨作梅 农林渔牧一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75 20121404110001 阵列电泳新型荧光检测系统研究及食品安全检测 山西师范大学 范哲锋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6 20121404110004 复杂聚合物与胶体棒混合物体系相行为的多尺度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 张进军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7 20121404120003 电场调控In2O3基稀磁半导体室温铁磁性的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 江凤仙 材料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78 20121415110001 利用氧化铁-锰纳米材料控制家禽废弃物中磷的流失 太原科技大学 赵东叶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79 20121415110004 机电液一体化系统的伪功率流无源性建模与控制研究 太原科技大学 孟文俊 机械 博导类联合 12 山西省 80 20121415120002 电磁场作用下镁合金熔体中非金属颗粒迁移规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太原科技大学 康丽 材料学 新教师类联合4 山西省 81 20121417120002 酸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 范彦英 药学、中医中药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82 20121417120004 软骨单位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在组织工程软骨构建中的作用 山西医科大学 段王平 临床外科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83 20121420120004 非齐次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经典解的适定性研究 中北大学 韩伟 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山西省 84 20121501110001 绒山羊PDIA3与Izumo1和CRISP2相互结合部位的鉴定 内蒙古大学 邢万金 农林渔牧二组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85 20121501110002 溶血磷脂酸/LPAR2在胃癌细胞的生存与转移的作用及其信号通路研究 内蒙古大学 阿拉坦高勒 生物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86 20121501110006 剪切后内含子与相应mRNA序列的相互作用及两类序列的协同进化 内蒙古大学 李宏 生物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87 20121501120002 光降解可控纳米TiO2-苯甲酰脲类农药水剂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 内蒙古大学 孙然锋 化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88 20121501120004 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切平面算法研究 内蒙古大学 达林 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89 20121502110001 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整理研究(1902-1949) 内蒙古师范大学 代钦 数学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90 20121502120001 中国近代三角算法复杂度分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 董杰 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91 20121514120007 镁合金激光焊接接头热裂纹形成机理及控制 内蒙古工业大学 刘军 机械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92 20121515110002 冻融、盐胀耦合作用下浮石轻骨料混凝土孔隙结构对抗冻性影响机理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 申向东 土木、水利与建筑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93 20121515110006 沙生灌木原条/液化物发泡体复合制备轻质墙体材料 内蒙古农业大学 安珍 农林渔牧二组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94 20121515110007 AtMYB2与CAX1参与拟南芥抗病与抗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机理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 李国婧 农林渔牧一组 博导类联合 12 内蒙古 95 20121515120004 浑善达克沙地天然沙地榆生态耗水机理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 萨如拉 农林渔牧一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96 20121515120009 绒山羊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的位点结构及多样性功能机制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 刘志红 农林渔牧一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内蒙古 97 20122102110007 纳米复合多铁性薄膜的磁电耦合效应和磁电特性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 姜伟 材料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98 20122102120004 基于人手自然张开的多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 桑海峰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99 20122102120007 多序参量作用下战略变革的过程模型与调控策略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 温馨 管理科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00 20122103110003 诱发玉米遗传缺陷性空秆的光照因子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 史振声 农林渔牧一组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1 20122103110004 生物炭调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养分吸收和产量的生理机制 沈阳农业大学 谢甫绨 农林渔牧一组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2 20122103120011 钙对低夜温胁迫下花生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 沈阳农业大学 刘轶飞 农林渔牧一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03 20122103120014 大白菜复等位核雄性不育系统育性调控的相关microRNA鉴定 沈阳农业大学 刘志勇 农林渔牧二组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04 20122104110001 小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姜红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5 20122104110005新一代功能型杂交胰岛β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 张佳林 临床外科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6 20122104110006 β1整合素调控肝癌细胞对生长因子应答反应信号转导通路中αβ1亚型的定位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张浩 临床外科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7 20122104110011 RhoGDI2用于肺癌临床预后评估及参与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何平 临床内科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8 20122104110012 烟草触发抑或参与COPD持续气道炎症:戒烟后Th17/Treg平衡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赵立 临床内科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09 20122104110014 Foxp3介导的免疫逃逸对HPV持续感染诱发宫颈癌的影响 中国医科大学 张淑兰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0 20122104110018 新型免疫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抗汉坦病毒高亲和力抗体的筛选 中国医科大学 罗恩杰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1 20122104110027 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抑制剂协同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机制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杨清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2 20122104110028 脏器微转移癌细胞与间质纤维母细胞在胃癌微环境中互动调控机制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肖玉平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3 20122104120003 AngⅡ通过ERK/JNK和P38MAPK交互串联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 中国医科大学 单海燕 临床内科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14 20122104120024 PGMA预浸润石英纤维增强PMMA基托树脂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阎旭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15 20122104120026 CIP2A调控肺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董千泽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16 20122104120031 miRNAs调控乳腺癌细胞中FANCF表达与功能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 赵琳 临床医学2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17 20122105110003 分枝杆菌细胞壁LAM脂多糖结构变化对抗原递呈作用的调节及机制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 辛毅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8 20122105110005 维甲酸对原发性脑肿瘤作用两面性的解析:内在机制和转化肿瘤学意义 大连医科大学 刘佳 临床医学2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19 20122105110010 郎飞氏结处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异常及其调控靶点的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 李韶 生物科学与技术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20 20122105120003 uPAR通过调控胚胎岩藻糖化修饰促进胚胎着床的机制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 刘帅 生物科学与技术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21 20122105120014 结核分枝杆菌自溶素Rv3717的功能及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 大连医科大学 姜涛 基础医学与体育科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22 20122120110002 [2+2]光聚反应法合成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的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 胡知之 化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23 20122120120003 多功能模拟移动床的参数识别及性能优化研究 辽宁科技大学 丛景香 化工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24 20122121110003 爆破作用下露天矿滑坡演化机制及时效稳定性计算方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曹兰柱 能源与资源工程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25 20122121110005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消费特征和模式研究——基于心理和行为角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李宝库 管理科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26 20122121110007 面向过程的时空建模方法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徐爱功 地学 博导类联合 12 辽宁省 127 20122121120002 联合点线面特征的机载LiDAR数据航带平差方法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王丽英 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28 20122121120003 多通道星载雷达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卜丽静 地学 新教师类联合 4 辽宁省 129 20122121120011 装备产品开放式创新中的用户创新整合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王世明
  • 庞国芳院士等入围“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曹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28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医学教授,40岁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他没有显示出脚步放缓的迹象:当选《细胞》杂志新一届编委 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又&ldquo 发现&rdquo RNA病毒逃逸人体天然免疫机制,提出免疫调控新观点。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面对迅速蔓延的疫情,有一群中国人选择迎难而上、主动出击,投身于这场危险而持久的战役,高福就是其中一员。这支来自中国的检测队主要负责在塞拉利昂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检测工作,由59名医务和科研人员组成,高福是检测队负责人。   高会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在30岁时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及国际权威期刊《IEEE系统人控制论汇刊》最年轻的编委。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发布了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高会军教授成为该榜单17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中国学者。   孔庆平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跟随葛庭燧院士进行固体内耗和蠕变的研究,已经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他在晶界内耗的机制和应用、纳米晶材料的内耗和蠕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结果。2014年9月23日,孔庆平被授予国际内耗学术界的最高奖&mdash &mdash 甄纳奖。   李兰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   传染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她探索钻研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2014年,她进入&ldquo 感染微生态&rdquo 全新研究领域,为肝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庞国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质检总局食品检测首席研究员   制定2项国际AOAC标准和65项国家标准,作为第一完成人,庞国芳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荣获国际AOAC组织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为我国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获第128届国际分析化学家协会年会颁发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年,其研究组与牛津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甲型肝炎病毒(HAV)全颗粒晶体结构。2014年当选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主席,是IUPAB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他的当选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肖红梅   中南大学教授   2014年其团队首次发现人卵&ldquo 外衣&rdquo 缺失及其致病基因,并对致病机理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卵子透明带缺失及导致人类透明带缺失的致病基因,为&ldquo 对症下药&rdquo 治愈不孕找到一种新途径。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14年,其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在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被《细胞》杂志选为2014年全球40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之一。   曾艺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2014年,《自然》在线发表了曾艺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乳腺中的多能干细胞,&ldquo 刷新&rdquo 了由国外科学家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乳腺干细胞只存在单潜能性的理论,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奠定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应用的基础。   张天爵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升级工程部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7月4日,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调试出束,它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安装和调试,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特大型超精密的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的高频技术、强流离子源与高效率注入技术等一批质子回旋加速器核心技术。张天爵是10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总设计师。   赵忠贤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高温超导研究,带领团队作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使我国高温超导研究走在国际前列。2014年初,赵忠贤以铁基高温超导研究获得空缺三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周斌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7月4日,《科学》杂志以亮点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其研究组关于冠状动脉起源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除已经认知的心外膜下血管干细胞外,冠状动脉还有一个重要&ldquo 起源地&rdquo &mdash &mdash 心内膜。这一重大发现为临床心肌梗死血管再生治疗和体外人工心脏血管生成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朱日祥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球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ldquo 创新研究群体&rdquo 学术带头人等。2014年10月14日,获得法国研究院下属的科学院学院年度颁奖大会颁发的首个&ldquo 法中奖&rdquo 。   宗传明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经过23年的苦心钻研,宗传明关于希尔伯特第十八问题的突破终于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2014年5月4日,纯数学领域的权威杂志《数学进展》发表了这篇论文。欧美同行称其为一项辉煌的工作。荣获2014年莱维· 柯南特奖,这是美国数学会首次将学会大奖颁发给在中国工作的数学家。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包信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5月,包信和团队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称,基于&ldquo 纳米限域催化&rdquo 新概念构建的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可实现甲烷在无氧条件下的选择活化,从而一步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反应过程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使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   &ldquo 蛟龙&rdquo 号第一副总设计师。这位&ldquo 载人深潜英雄&rdquo 已将探索的目光瞄准下一个更高目标&mdash &mdash 10年内,要亲自驾驶中国设计、制造的载人潜水器,潜入海底11000米,到达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下一个世界奇迹。2014年,崔维成团队正在研发的1.1万米载人潜水器获得上海市科委立项支持。   戴建武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   戴建武及其再生医学团队成功引导了人体受损子宫内膜的再生,为胚胎的着床和发育提供了保障。2014年7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应用再生材料修复子宫内膜技术诞生的婴儿在南京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生见证了他和他的团队在再生医学产品研发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有了重大进展,实现了组织器官再生的梦想。   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邓中亮历经十余年攻克了国际上始终无法解决的卫星导航&ldquo 最后一公里&rdquo 瓶颈,即室内外如何高精度无缝定位。2014年,他领衔的&ldquo 羲和&rdquo 系统导航定位技术,使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达到室内一米。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全国16个省和3100个大型商场、场馆,赢得1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参与组织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和《高速列车科技发展&ldquo 十二五&rdquo 重点专项》,是我国高速列车相关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研究者、组织者和决策支持者之一,是高速列车谱系化、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架构者。目前,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正在华夏大地飞驰,成果有目共睹。   廖湘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研究员   2014年11月20日,&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国际TOP500组织首次正式发布的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共轭梯度(HPCG)基准测试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 而在该组织前一天发布的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天河二号再次位居榜首,获得&ldquo 四连冠&rdquo 。廖湘科是 &ldquo 天河二号&rdquo 超级计算机项目总指挥、总设计师。   刘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存的核心技术是构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刘红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世界上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ldquo 月宫一号&rdquo 。2014年5月&ldquo 月宫一号&rdquo 成功完成105天的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该成果持平于国际最高水平,为我国今后深空探测提供了基础技术。   刘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其团队首次建立了一种全新原理的室温液态金属打印方法,研发出世界首台全自动液态金属个人电子电路打印机。目前,该团队研发的面向个人终端用户的打印设备即将进入市场。在2014国际传热大会上,刘静获得威廉· 伯格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界最高奖项和荣誉。   钱华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   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钱华林一直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工程建设。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基本原则设计,到域名服务器搭建,到路由器的自主研发设计,钱华林及其团队对互联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4月,国际互联网协会发布&ldquo 互联网名人堂&rdquo 名单,钱华林成功入选。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乔杰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医学领域临床及科研工作27年,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NA甲基化调控机理的系统研究。2014年9月和11月,世界首例及第二例应用MALBAC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获得的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孙兴怀所领衔的青光眼遗传学研究小组与四川省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体内ABCA1基因变异存在显著关联,是目前同疾病中样本数量最大的亚洲人群研究。该成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肿瘤难以治疗的关键所在。血小板上的TLR4在癌症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王红阳小组通过研究TLR4与肿瘤细胞释放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l的相互作用,发现血小板促进了肿瘤转移。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TLR4以及它的内源性配体HMGB1是抗转移治疗的潜在靶点。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2014年,谢和平课题组提出一种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发电的新矿化反应及化学原理。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的CMFC新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将二氧化碳作为潜在低位能源直接发电的世界性难题。利用该技术,矿化1吨二氧化碳,能够产出140度电能,同时产出1.91吨、价值人民币2000元到3000元的碳酸氢钠。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ldquo 杂交水稻之父&rdquo 袁隆平及其团队牵头的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ldquo 863&rdquo 计划课题&ldquo 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rdquo 成果&ldquo Y两优900&rdquo 在湖南的4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首次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过千公斤的目标,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近年来,随着&ldquo 风云二号&rdquo &ldquo 风云三号&rdquo 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业务定标质量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中国在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地位与日俱增。2014年5月,在第十五届全球空间交叉定标系统执行委员会(GSICS-EP)会议上,张鹏当选为新一届GSICS-EP主席。这也标志着近年我国气象卫星定标工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冯其器   中央电视台&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   曾担任《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编导、主编,获得&ldquo 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rdquo 称号,带领《科技人生》栏目获得第三届&ldquo 纪录中国&rdquo 金牌栏目奖,创作的多期节目获得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2014年担任被称为中国科技界奥斯卡的CCTV&ldquo 科技盛典&rdquo 总导演,让&ldquo 盛典&rdquo 的影响力更上一层楼。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CEO   姬十三倡导&ldquo 让科学流行起来&rdquo &ldquo 科技有意思&rdquo ,长期致力于推动知识传播及知识获取模式的革命,曾获上海大众科学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时尚先生年度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2014年,果壳网获得来自好未来教育集团的1500万美元战略投资 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创业先锋。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三次进入南极科考,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获得&ldquo 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奖&rdquo 、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奖、&ldquo 知识中国&rdquo 年度十大知识人物荣誉称号等。2014年参加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mdash &mdash 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   林鹏   科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30年,曾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第十届&ldquo 韬奋出版奖&rdquo ,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ldquo 四个一批&rdquo 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4年,科学出版社迎来60华诞。60年来,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一路同行,是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ldquo 赵闯和杨杨&rdquo   科学艺术家组合   赵闯是一位科学美术家,杨杨是一位科普作家。两人作为科普界的一对著名搭档,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科学艺术作品。2014年与古生物学家合作,在《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及知名网站,发布古生物生命形象复原图。出版《绘本恐龙》丛书等大量科普图书。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程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芯片研究,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并产业化。2014年,带领团队研发的30项创新分子诊断产品获得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进入申报阶段。其中国际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系统已推广到30个省市自治区,检测样品总数超过100万。   程维   滴滴打车创始人,小桔科技创始人兼CEO   2014年1月,滴滴打车获得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共计1亿美元的融资,成为首个获得C轮融资的打车软件。滴滴打车用两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先锋企业之一,程维也因此被视为善于洞察商机和具有开创精神的创业家,同时也是未来移动出行信息平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丁荣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长期从事铁路机车车辆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2014年,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线在株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近20亿元。这意味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IGBT芯片技术上的垄断,实现了产业化突破。   胡季强   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荣获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业奖等奖项 获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医药经济十大人物、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等称号。在二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胡季强提出了&ldquo 现代植物药&rdquo 的概念,并在国内最早开发了中药缓释制剂和口崩制剂,有力促进了中药现代化进程。2014年,康恩贝被评为&ldquo 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rdquo 。   雷凡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4年,雷凡培接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带领其向更高更远处前行。2014年8月19日,该公司的拳头产品&ldquo 高分二号&rdquo 在太原发射中心冉冉升起,在许多方面突破极限,是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具备米级空间分辨率、高辐射精度、高定位精度和快速姿态机动能力。   李德福   中源协和干细胞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4年9月25日,李德福宣布将捐赠1亿元创立&ldquo 中源协和生物治疗公益基金&rdquo 。这是我国第一支由个人发起的生物治疗方面的公益基金。中源协和是国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成功运营数家国内干细胞知名企业,市值近百亿。2014年,该公司推出生命银行卡业务,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   历军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   2014年,历军带领中科曙光荣登中国A股市场,成为中科院继联想之后创造的又一个IT领域上市公司。曙光背靠中科院计算所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研发与技术基础。曙光已经掌握大量高性能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及存储领域的核心技术,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曲道奎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的88项第一。2014年,他首创40吨&ldquo 重载双移动&rdquo 机器人系统,又以20千克大负载真空机器人领先全球。这位技术出身的中国最大机器人企业的总裁,几乎与机器人研究、应用打了一辈子交道,而现在,无论是他还是他所从事的行业,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任晓倩   魔漫相机CEO   魔漫相机是一款将真人拍成幽默漫画的手机应用软件,曾创下单日新增用户325万、4日新增用户破千万、7个月破亿、在全球140多个国家的App Store总排名第一等多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纪录,将国产的原创软件带向了全世界。就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一天,魔漫相机对外宣称:已获得阿里千万美金融资。   单祥双   中科招商投资集团董事长   中科招商从6个人、60万元资金的全行业资本规模最小的投资公司,一跃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所投资的企业有50家成为上市公司。掌门人单祥双多年来活跃于科技金融领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奔走不疲。2014年,他创立国内首个创新创业新型综合体&mdash &mdash 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荣获&ldquo 发明创业奖· 人物奖· 特别贡献奖&rdquo 。   王炳华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2014年,核电地位再次凸显,国核技表现不俗。国核技结合我国核电研发设计和建设运行经验,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AP1000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目前CAP1400核电初步设计已经通过国家审查,有望在近期开工建设。   王坚   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   他领导计算机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中国人自己的云计算核心技术&mdash &mdash &ldquo 飞天&rdquo 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ldquo 飞天&rdquo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公开资料显示,&ldquo 飞天&rdquo 平台单集群规模达到5000台,拥有超过10万核计算的能力、100PB存储空间,可处理15万并发任务数,承载亿级别文件数目。   汪滔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从《爸爸去哪儿》使用的航拍器到热播美剧《摩登家庭》中出现的飞行设备,都令大疆创新风头无两。他被誉为中国无人驾驶飞行技术的领先者。2006年成立的大疆创新公司,最近3年的销售额成长79倍,跻身全球增速最快的公司行列,销量占全球一半,更令&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在高科技领域崭露头角。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岭药业董事长   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级教授企业家,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发展国药,真正为人民解决病痛。以岭医药作为一家民营医药企业,投入了上亿元资金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和研发平台建设,铸就了&ldquo 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rdquo 五位一体的现代医药研发与生产的高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许晓椿   博雅干细胞集团董事长兼CEO   他以&ldquo 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改善&rdquo 为使命创办博雅干细胞集团。2014年,中国首例纯种克隆藏獒在博雅干细胞集团诞生,标志着博雅干细胞集团达到了商业化克隆服务的先进技术水平。许晓椿的梦想是&ldquo 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lsquo 最后一公里&rsquo &rdquo ,他立志要做生命科学的前瞻者,打造一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说 明   1.候选人共50人,其中: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15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15人、科技传播者5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15人。投票者须按类别进行投票,分别不能超过: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6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6人、科技传播者2人、科技企业领军人物6人,总共不超过20人。   2.投票截止日期为1月22日(以邮戳时间为准,逾期无效)。   3.选票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中国科学报社科学网编辑部   邮编:100190 收信人:张婧。
  • NEPA21:Nat Immunol--发现调控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新机制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已广泛应用于癌症的临床治疗中,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特别是那些可以通过细胞间接触溶解靶细胞的免疫细胞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其中,由于自然杀伤细胞(NK)具有非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被认为是人体抵抗癌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许多研究表明,免疫突触(IS)的形成是NK细胞清除靶细胞的关键,它们可以识别和消除病毒感染和转化的癌细胞。尽管对IS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有了深入了解,但通过细胞骨架调节其稳定性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期,韩国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免疫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NgR1 is an NK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that destabilizes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的文章,他们报道了一种新型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Nogo受体1(NgR1),它通过干扰接触稳定性和调节IS形成来影响NK细胞对表达NogoA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并确定NgR1为IS形成过程中的免疫检查点,提出了一个可用于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为了验证NgR1干扰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该团队首先研究了NgR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结果显示NgR1在多种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如小鼠原代NK细胞、CD8 T细胞和EL4细胞系(图1a),而NgR1的配体NogoA在各种癌细胞系中表达。随后,对NgR1是否参与免疫细胞的细胞溶解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NEP1-40(NgR1的拮抗肽)处理后,NgR1敲除小鼠(KO)的脾细胞比WT小鼠的脾细胞具有更高的细胞溶解能力(图2c),并验证了NEP1-40的特异性(图1d)。接下来,通过建立WT和KO小鼠肺转移小鼠同基因模型(图1e),进一步证明了NK细胞中的NgR1对肿瘤生长具有负调控作用。此外,为了研究NgR1缺陷导致的抗肿瘤效果的改善是否源于免疫成分的内在变化,对WT和KO小鼠的免疫细胞群进行了分析(图1h)。结果表明,NgR1缺陷并不影响免疫细胞的组成,提示NgR1主要参与NK细胞的效应功能。图1 NgR1缺陷增强了NK细胞杀伤能力在小鼠中,NgR1参与了NK细胞的肿瘤控制,因而在人类NK细胞中也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发现,NgR1及其辅助受体在人体UCB-NK、PB-NK、MNK、NK92和Jurkat细胞系中都有表达(图2a)。为研究NgR1的信号转导机制,使用Nogo-P4(NgR1激动肽)在NK细胞中激活了NgR1,发现在NK92细胞和UCB-NK细胞中,RhoA和LIMK都被激活,而Cofilin失活(图2b)。RhoA的激活通过肌动球蛋白的收缩和粘连蛋白的失活来促进应力纤维的形成,导致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且F-肌动蛋白的积聚会引起细胞膜突起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的迁移和黏附。通过在表达Lifeact-GFP的NK92细胞中直接显示F-肌动蛋白,并使用视频显微镜观察Nogo-P4处理对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Nogo-p4处理的NK92细胞中F-肌动蛋白强度和膜突出频率都显著增强(图2c、d、e)。这些数据表明,NK细胞中的NgR1通过RhoA信号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图2 NgR1促进NK细胞F-肌动蛋白聚合随后,为了评估NgR1在NK细胞杀伤中的特异性,作者通过调节NK细胞或靶细胞中NgR1的表达来探究NK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在几乎不表达NogoA的肿瘤细胞中,使用或不使用NEP1-40阻断NgR1对NK的杀伤效果没有差异(图3a)。而在过表达NogoA的K562肿瘤细胞中,NK介导的杀伤效果显著降低,并可以被NEP1-40所挽救(图3b、c)。在用NEP1-40处理后,NK细胞对U87MG细胞的细胞毒性增强(U87MG细胞是一种已知高表达NogoA35的脑瘤细胞系)(图3d)。并且当抑制U87MG细胞中NogoA的表达或NK92细胞中NgR1的表达时,同样会增强NK细胞毒性(图3e、f)。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在NogoA存在的情况下,NgR1对NK细胞的细胞溶解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NogoA和在NK92细胞中抑制NgR1的表达,研究人员使用了NEPA GENE公司的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分别对上述细胞进行电穿孔,并成功将pCMV-NogoA质粒和NgR1 siRNA导入至相应细胞中,实现基因过表达和敲降的目的。图3 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以NogoA-NgR1依赖性方式被抑制接下来,作者通过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了NK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探究NgR1如何抑制NK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结果表明,大多数对照NK92细胞与U87MG细胞只有瞬时相互作用,而NEP1-40处理的NK92细胞与U87MG细胞稳定接触,且部分NK92细胞最终杀死U87MG细胞(图4a)。通常情况下,NK细胞与靶细胞先产生瞬时相互作用,然后形成稳定突触,再引导裂解细胞颗粒的极化分泌进行靶细胞裂解(图4b)。研究发现,NEP1-40处理显著减少了瞬时相互作用,增加了接触时间,从而增强了细胞毒性(图4c-e)。这表明,NgR1信号通过干扰稳定的突触形成来降低NK细胞的杀伤作用。在后续实验中,该团队还通过一系列实验深入探究了NgR1信号调节NK细胞与靶细胞接触的分子机制,证明了NK细胞与靶细胞的接触是由NgR1信号通路介导的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实现的,NgR1能促进F-肌动蛋白从细胞间接触向外聚合,导致NK92细胞在细胞颗粒向IS极化之前脱离。最后,他们使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对NgR1阻断剂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了NgR1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IS的形成,并认为NgR1可能是肿瘤控制中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总之,作者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巨大的工作量证明了NgR1是一种新型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它通过LIMK-cofilin介导的肌动蛋白动态变化来抑制稳定IS的形成,进而调控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揭示了NgR1改善NK细胞功能的一种潜在机制。在本研究的转染实验中,该团队多次借助NEPA21电转染仪将质粒和siRNA成功导入至肿瘤细胞或NK细胞中,这显现出NEPA21在难转染细胞中具有良好的转染效果,可以为科研人员在NK细胞的研究中提供强大助力。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采用全新设计的电转程序,配合专利的电压衰减设计,在获得高转染效率的同时,提高细胞存活率。操作简单,电转参数可见可调,适用性强。特别适用于难转染的原代免疫细胞、干细胞、神经细胞、活体动物、受精卵及宫内胚胎等的转染,已应用于众多著名期刊文献中,是进行悬浮/贴壁细胞、活体和离体组织转染的电转系统主流品牌之一。 文献信息(1)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2-01394-w(2)参考文献:Oh, SC., Kim, SE., Jang, IH. et al. NgR1 is an NK cell inhibitory receptor that destabilizes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Nat Immunol 24, 463–473 (2023).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2-01394-w
  • “激素门”背后:激素催奶大量存在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产品质检机构一般不受理个人申请,医院也没有检测能力与资质,质监部门则声称“无此抽检项目”。记者查阅最新的我国婴幼儿奶粉检测标准中,确实没有“激素检测”这一项。这意味着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目前我国奶粉业的一个监控盲区。   中国奶协常务理事王丁棉表示,儿童性早熟的成因非常复杂,至今并无定论。医学界也普遍同意这一“成因难定”的说法。   但也有医学、乳业专家、学者将矛头指向了奶牛催奶挤奶生产环节。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   “我国当前的奶牛饲养方式与传统不一样,差别体现在出奶率上。因为奶牛分泌乳汁的多少与身体内的激素含量有关。为追求更高的出奶率,一般就是对奶牛进行肌肉注射。你看奶牛场的工人经常帮奶牛按摩乳房,别以为那是人性化的管理,其实是为了缓解奶牛乳房胀大时所产生的不适感。这跟人类等其他哺乳类动物催奶的原理是一样的。”李涛博士介绍道。   事实上,激素催奶最早曝光于国外。国际第四大出版商——布拉克威尔出版社的特约作者克伦道恩指出,人们在喝牛奶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为奶牛多产奶采取的措施,一年一次的人工授精、流产、注射催乳素……除此之外,美国加州一些奶牛场还给奶牛注射“控孕催乳剂”,使奶牛不怀孕就大量产奶,其产量竟然能够达到自然产奶量的10倍之多。人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牛奶中所含大量雌性激素对妇女健康产生的危害,因为过量的雌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男性性功能障碍,及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   昨日,记者在某网站上找到一则“供应兽药奶牛专用催奶药不孕奶牛催奶注射液”信息,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显示为“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等”,用途则是“促进奶牛泌乳器官发育,诱导不孕奶牛泌乳等”。
  • 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入驻海南妇产科医院
    日前,海南妇产科医院新引进的罗氏cobas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正式投入使用。   该分析仪采用最先进的化学原理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酶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相比,它具有超高的检测灵敏度、宽泛的检测线性、稳定的检测试剂、快速的检测时间等优点,并且对患者没有伤害,是目前我市测定各种激素、肿瘤标志物、药物及其他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等项目最先进的仪器。   作为妇产科专科医院,该院目前已开展畸胎瘤及胎儿畸形诊断、卵巢、子宫内膜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开展乳腺癌的监测和筛选、观察闭经、性早熟、妊娠、不孕不育、泌乳素瘤等性激素六项疾病指标、效果判断早孕、异常妊娠、葡萄胎、绒癌等诊断,监护先兆流产、人流等十几个项目。同时,该院的健康体检项目更具性价比,更具国内领先水平,进一步树立了该院在省内妇产科的核心地位。
  • 爱心救助,温情无限 ——聚光爱心互助基金会救助仪式
    近日,北京遭遇了罕见暴雨天气,全市持续强降雨,交通受到很大影响。虽然如此,却挡不住聚光科技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陈荧平和党委主任陈鲜丽的脚步,他们带着所有聚光人的诚挚爱心来到我司,慰问供应链的老员工梁建柱。 7月21日,我司于四层会议室举行了“爱心救助温情无限”聚光爱心互助基金会救助仪式,聚光科技兼吉天仪器总经理彭华、聚光科技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陈荧平、聚光科技党委主任陈鲜丽及吉天党支部委员、工会委员、干事等出席了救助仪式。被救助人是一名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梁建柱,其爱人突患子宫内膜癌,高昂的医疗费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重重一击,生活陷入困难。在考察小组的多番核实下,证明情况属实,经聚光爱心互助基金会第三次联席会议的投票决定,梁建柱符合聚光爱心互助基金会的捐助条件,并且公示期内并未受到任何异议,决定对其进行救助。短暂而温馨的救助仪式现场,三位领导向梁建柱发放了爱心捐助款,希望聚光人的爱心可以帮助梁建柱一家顺利度过难关。 聚光爱心互助基金会自建会至今,始终以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为出发点,秉持对每一分钱负责的态度,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今爱心基金会日益壮大,入会比例逐年上升,所有这一切离不开集团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每一位聚光人的浓浓情意,拳拳爱心。在此,让我们一起感恩,感恩自己直面困难的勇气,感恩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朋友热情真诚的帮助,感恩领导语重心长的教诲,感恩所有聚光人的爱心,温暖人间,温情无限。
  • 爱心救助温情无限
    ——吉天仪器举办聚光科技爱心互助基金会救助仪式  近日,北京遭遇了罕见暴雨天气,全市持续强降雨,交通受到很大影响。天气如此险恶,却挡不住聚光科技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陈荧平、聚光科技党委主任陈鲜丽的脚步,他们带着所有聚光人的诚挚爱心来到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慰问供应链的老员工梁建柱。  2016年7月21日,吉天仪器于四层会议室举行了“爱心救助温情无限”——聚光科技爱心互助基金会救助仪式,聚光科技兼吉天仪器总经理彭华、聚光科技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陈荧平、聚光科技党委主任陈鲜丽及吉天仪器党支部委员、工会委员、干事等出席了该救助仪式。被救助人是一名在吉天仪器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梁建柱,其爱人突患子宫内膜癌,高昂的医疗费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重重一击,生活陷入困难。在考察小组的多番核实下,证明情况属实,经聚光科技爱心互助基金会第三次联席会议的投票决定,梁建柱符合聚光科技爱心互助基金会的捐助条件,并且公示期内未受到任何异议,决定对其进行救助。短暂而温馨的救助仪式上,三位领导向梁建柱发放了爱心捐助款,希望聚光人的爱心可以帮助梁建柱一家顺利度过难关。  聚光科技爱心互助基金会自建会至今,始终以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为出发点,秉持对每一分钱负责的态度,力求把钱花在刀刃上。如今爱心基金会日益壮大,入会比例逐年上升,所有这一切离不开集团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每一位聚光人的浓浓情意,拳拳爱心。在此,让我们一起感恩,感恩自己直面困难的勇气,感恩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恩朋友热情真诚的帮助,感恩领导语重心长的教诲,感恩所有聚光人的爱心,温暖人间,温情无限。从左至右:综合管理部总监刘鹤明、聚光科技工会主席陈荧平、被救助人梁建柱、聚光科技兼吉天仪器总经理彭华
  • 震惊!中外合作研究发现:冷冻胚胎竟然优于新鲜胚胎!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女性患者在体外受精过程中,使用冷冻胚胎比新鲜胚胎更安全,怀孕成功率也越高,根据医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中国研究人员合作得出的研究结果。虽然体外受精时优先选用新鲜胚胎,以往的研究表明,冷冻胚胎能提高活产率,降低PCOS患者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新的研究在中国各地的几个生殖医疗中心开展,1,508名不孕的PCOS患者被随机分配,在其第一个体外受精周期中分别接受新鲜胚胎或冷冻胚胎。实验结果于8月1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使用冷冻胚胎降低与使用新鲜胚胎的女性相比,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比率分别是1.3%和7.1%。接受冷冻胚胎组的女性婴儿活产率也更高,归因于怀孕期间体重下降较少,而出生体重较高。“患PCOS的女性如果选择性地冻存胚胎,并且在人工受孕时选择冷冻胚胎而不是新鲜胚胎,成功怀孕的机会较高,且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的几率更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公共健康科学医学院的妇产科教授Richard Legro说: “该方法有希望为PCOS女性提供看得见的好处,所以从业人员应考虑为这些病人冻存所有胚。”体外受精过程中使用激素和药物,过度刺激卵巢使其释放了多个卵子。以往认为这可能给植入环境造成了伤害,尤其是PCOS患者,Legro说。冷冻胚胎移植可以让女性的卵巢在体外受精期间从刺激中恢复过来,也给暴露后的子宫内膜脱落的时间。“通过选择冻存所有胚胎,相当于是为胚胎创造了最佳的、健康的环境,而不是把他们置于受损的环境中。”Legro解释。研究人员报告,与新鲜胚胎移植相比,冷冻胚胎移植与发生两种负面结果的几率较高也有关。先兆子痫和新生儿死亡在冷冻胚胎移植组中更常见。然而,没有患者在怀孕期间有发生重度子痫前期的危险,新生儿死亡率的差异也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这两种不良后果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Legro称。
  • 前沿进展 | 吉非替尼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EGFR和α 5β 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
    “ 内吞作用是EGFR功能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在胶质瘤细胞中经常发生失调,并与治疗耐药性有关。然而,在GBM细胞中从未检测过TKIs对EGFR内吞作用的影响。超分辨率dSTORM成像显示,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内膜室中,β1整合素和EGFR非常接近,表明它们潜在的相互作用。有趣的是,整合素的消耗延迟了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EGFR和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可能会改变胶质瘤细胞对吉非替尼的反应。利用球状体胶质瘤细胞扩散的体外模型,我们发现α5整合素缺失的细胞比表达α5的细胞对TKIs更敏感。这项工作首次为EGFR TKIs可以触发大量EGFR和α5β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提供了证据,这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调节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01—研究结果1、吉非替尼可引起EGFR的内吞作用胶质母细胞瘤(GBM)是融合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一个亚群,是最常和比较具有侵袭性的脑肿瘤。GBM的特征是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和高度侵袭性的表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ErbB1)的过表达或突变是GBM中反复发生的分子改变,与不良预后相关。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ERBB家族,负责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性和干性调节。尽管EGFR在GBM中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但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靶向治疗未能改善患者的护理。EGFR的过表达驱动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的侵袭,但这些肿瘤仍然对EGFR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产生耐药性。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吉非替尼和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EGFR在早期核内体中积累,从而导致内吞作用增加。此外,TKIs触发另一种膜受体的早期核内蛋白受体重新定位,即纤维连接蛋白受体-β1整合素,这是GBM中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靶点,调节癌细胞的生理EGFR内吞和再循环。EGFR阻断调节失调参与了GBM的进展和侵袭性。然而,TKIs在EGFR迁移中的意义和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用吉非替尼处理U87GBM细胞,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EGFR的定位,考虑到胶质母细胞瘤的异质性,作者分析了吉非替尼在其他3个具有不同水平EGFR表达的细胞系中对EGFR分布的影响。发现吉非替尼增加了T98G和LN443细胞中EEA1/EGFR的共定位,以及LN443、T98和LNZ308细胞中EGF的内吞作用。这些实验表明,吉非替尼在体外导致GBM细胞大量EGFR内吞。图1. 吉非替尼诱导U87细胞的EGFR内吞作用。用DMSO(对照细胞)或吉非替尼(20µM)处理4小时后,免疫检测肌动蛋白(绿)、EGFR(红)和内吞体标记物EEA1(青)。2、整合素和EGFR通过吉非替尼治疗而被共同招募到早期核内体中作者之前的实验清楚地表明,吉非替尼显著增加了EGFR的内吞率。整合素α5β1促进EGFR循环,全基因组基因筛选发现α5β1整合素是EGFR内吞作用的强启动子。因此,作者假设α5β1整合素,作为GBM中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会影响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作者接下来研究了EGFR和整合素是否被运输到相同的核内体。在未处理的细胞中,α5β1整合素和EGFR在质膜上或作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令人惊讶的是,在短期吉非替尼治疗后,α5β1整合素明显被重新分配到大的EGFR阳性核内体中。吉非替尼治疗增加了核周区域整合素/EGFR的共定位,表明这两种受体在同一核内体中募集。图2. 吉非替尼引起EGFR和α5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用载体(对照)或吉非替尼处理的U87细胞的共聚焦图像。EGFR和β1的免疫检测接下来,作者对瞬时表达α5-GFP或Rab5-YFP的U87细胞进行了免疫标记和共聚焦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后,整合素β1和EGFR均定位于rab5阳性的早期核内体同样,EGFR和α5-GFP均在eea1阳性的早期核内体中被发现图3. 表达Rab5-YFP或α5-eGFP的U87细胞经吉非替尼处理后的共聚焦图像。在核周区域的插入物的高倍放大图像。箭头突出了标记有EGFR、整合素和早期核内体标记的囊泡接下来,作者使用2色dSTORM超分辨率显微镜来整合早期核内体中整合素和EGFR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中,显示EGFR和整合素β1标记在核内体样结构中存在强覆盖,但不是在细胞外周处,这表明这两种受体更可能在核内体中相互作用,而不是在质膜上相互作用。此外,作者也在另外三个GBM细胞系中观察到内吞体整合素/EGFR共标记。图4. 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的双色dSTORM图像显示细胞外周和核内体上的EGFR/β1整合素复合体02—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EGFRTKIs增加了GBM细胞早期内吞体中EGFR的内吞作用和α5β1整合素的共积累。EGFR/α5β1整合素内吞作用和膜破坏。由于这些受体在癌细胞的侵袭和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的挑战将评估TKIs对整合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整合素/EGFR如何改变TKIs处理的细胞的内吞作用可能有助于GBM细胞逃避。并且,最近的一份报告强调了靶向治疗的靶标细胞毒性被低估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强调了需要更好地了解药物机制,以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药物的疗效。因此,描述吉非替尼等药物对内体转运的影响并揭示参与这些机制的分子将是很重要的。这可能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并改进脑肿瘤的精确医学方法。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借助STORM技术在更深一层次了解整合素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宁波力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INVIEW)现已发布超高分辨率显微系统iSTORM,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参考文献:1. Blandin, Anne-Florence, et al. "Gefitinib induces EGFR and α5β1 integrin co-endocytosis in glioblastoma cell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78.6 (2021): 2949-2962.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