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转移机制

仪器信息网转移机制专题为您整合转移机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转移机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转移机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转移机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转移机制话题讨论。

转移机制相关的资讯

  • “癌王”为何如此具有攻击性 胰腺癌细胞转移新机制揭示
    胰腺癌的侵袭性很强,患者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5%,而大多数与胰腺癌相关的死亡是由于肿瘤转移侵入了其他器官。在eLif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胰腺癌转移机制,这种分子机制或是开发有效靶向治疗的第一步。  该项研究分析了人类胰腺肿瘤组织,并证明一种名为ARL4C的小信号蛋白会在胰腺癌患者中过表达。关于这种蛋白质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与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关。  为了对此进行研究,并确认ARL4C在侵入胰腺癌细胞中的位置,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一个模拟癌细胞侵入人体的实验。他们创建了一个3D培养装置,可监测侵入周围胶原凝胶的癌细胞,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中含有荧光标记的ARL4C对活细胞的侵袭。  研究人员原田秋和解释说:“我们发现ARL4C定位于细胞表面所谓的侵袭性伪足,其功能类似于侵袭足类,但在结构上与侵袭足类不同。”侵袭足类是癌细胞用来侵入其他组织的细胞腹面产生的足状突起,而侵袭性伪足比侵袭足类更长,直径更大,并从细胞前端延伸。“在这些伪足中,ARL4C招募了另一种称为IQGAP1的蛋白质(其在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也高度表达),它将一种称为MMP14的酶运输到伪足中,允许癌细胞打破并侵入胶原凝胶或细胞外基质。”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机制的揭示有助于胰腺癌的治疗。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反义寡核苷酸(ASO)的治疗方法。ASO是单链DNA的短分子,在细胞内起作用以影响(阻断)蛋白质的产生。靶向ARL4C的ASO能够抑制植入在免疫缺陷小鼠胰腺的胰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如果ARL4C被阻断,癌细胞的侵袭性较弱,扩散的可能性就较小。  研究人员称,该项发现尽管只是初步的,但为胰腺癌这种极具侵袭性的癌症开辟了有希望的新治疗途径,并阐明了其转移机制。
  • 第四军医大学Hepatology揭示癌转移新机制
    来自第四军医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在肝癌中叉头框蛋白C1(forkhead box C1,FoxC1)表达促进了癌症转移,表明了预后不良。研究论文发表在2月5日国际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1.665)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第四军医大学的吴开春(Kaichun Wu)教授。其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胃肠免疫学和肿瘤免疫学方面,尤其是胃癌化学预防、血管生成和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8篇。 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由于复发和转移是肝癌切除手术后致命的最常见原因。因此,深入了解肝癌转移的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疾病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FoxC1是转录因子Fox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组织和器官中, 参与胚胎时期眼睛、心脏、肾、脑膜、骨骼发育的调控。作为转录因子,FoxC1蛋白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启动子或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激活转录, 并从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信号转导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多方面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和增殖活动。大量的研究证实FoxC1参与了乳腺癌、 前列腺癌、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其在肝癌进程中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FoxC1在肝癌转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邻近非癌性组织,肝癌组织中的FoxC1表达显著增高。FoxC1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相比FoxC1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更短,复发率更高。研究人员证实FoxC1表达是切除手术后复发和存活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风险因子。FoxC1过表达可诱导发生EMT特征性改变,肝癌细胞系侵袭性及肺转移能力增高。当他们下调FoxC1时,发生这一过程受到抑制。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FoxC1通过结合Snai1启动子反式激活了Snai1表达,由此导致了E-cadherin转移抑制。抑制Snai1表达可显著减弱FoxC1促进的侵袭和肺转移。在人类肝癌组织中,FoxC1表达与Snai1表达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 利用互补DNA微阵列、连串敲除、定点诱变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等方法,研究人员证实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调控蛋白9 (NEDD9)是FoxC1的一个直接转录靶点,与FoxC1介导的肝癌侵袭和转移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FoxC1通过诱导EMT剂上调NEDD9表达促进了肝癌转移。因此,FoxC1有可能是肝癌一个有潜力的候选预后标记物及新治疗的靶点。 以上信息有上海和呈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摘录,我公司是专业生产恒温箱、摇床、恒温摇床、水浴恒温振荡器、恒温振荡器、恒温恒湿试验箱、振荡培养箱、恒温培养振荡器、恒温培养摇床、培养摇床、气浴振荡器、恒温恒湿箱等设备的厂家,欢迎来电咨询TEL:400-880-6667!
  • 基于“借氢机制(氢转移)”,通过胺与醇的C-N偶联合成有机胺
    1. 文章信息标题:Single Pd-Sx Sites In Situ Coordinated on CdS Surface as Efficient Hydrogen Autotransfer Shutt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Visible-Light-Driven C-N Coupling页码:4481-4490(2022),DOI: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2c004332. 文章链接Single Pd-Sx Sites In Situ Coordinated on CdS Surface as Efficient Hydrogen Autotransfer Shutt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Visible-Light-Driven C-N Coupling3. 期刊信息期刊名:ACS CatalysisISSN:2155-54352021年影响因子:13.084分区信息:中科院1区Top;JCR分区(Q1)涉及研究方向:光催化4. 作者信息: 首要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博士后钮峰。通讯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涂文广教授、周勇教授和邹志刚院士。文章简介: 随着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有机胺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家居、军工等领域,其合成在工业生产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基于“借氢机制(氢转移)”,通过胺与醇的C-N偶联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绿色的合成有机胺的理想路径。这一过程主要包含醇的脱氢、亚胺的生成以及亚胺的加氢这三个主要步骤。其中醇的脱氢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然而,基于这一机制,在热催化合成有机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1)醇的脱氢决速步骤需要较苛刻的条件(高温高压);(2)易发生过度偶联,使得产物分布广,不利于分离;(3)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多为高负载量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如Ru/Al2O3、Pd/Al2O3、Rh/Al2O3等),成本较高。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近年来,利用光氧化还原技术实现常温常压条件下有机胺的合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一些贵金属有机配合物分子进行均相催化反应,但反应后催化剂难以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难以大规模应用。而采用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然而仅仅依靠半导体本身的催化能力,很难达到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负载一些助催化剂或表面修饰来提高催化性能。近些年,单原子催化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领域。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而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水分解制氢、二氧化碳还原、固氮和有机物降解等领域。因此,我们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单原子光催化剂CdS-Pd,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二级胺。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清洁能源氢气。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文章DOI :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2c00433原文链接:Single Pd-Sx Sites In Situ Coordinated on CdS Surface as Efficient Hydrogen Autotransfer Shutt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Visible-Light-Driven C-N Coupling
  • NAR | 许伟团队揭示BAF155蛋白的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水平影响恶性肿瘤转移的新机制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是一类由精氨酸甲基转移酶(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PRMTs)介导的翻译后修饰作用。PRMTs不仅能够通过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上特定位点的精氨酸来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还参与修饰了多种非组蛋白类作用底物,以此来影响RNA剪接、蛋白质翻译、细胞周期等一系列细胞生物学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水平的失调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PRMTs作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逐渐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2021年11月19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院许伟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 Research上发表题为BAF155 methylation drives metastasis by hijacking super-enhancers and subverting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精氨酸甲基化修饰的BAF155蛋白可以通过操纵增强子、破坏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 。BAF155是染色质重组复合物SWI/SNF的重要亚单位之一。2014年,许伟课题组在Cancer Cell发文,首次证实了PRMT4(又称CARM1)能够通过甲基化修饰BAF155蛋白第1064位精氨酸,起到促进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作用【1】。近日,该课题组以基因编辑的乳腺癌细胞系与小鼠模型为基础,结合多组学技术揭示了me-BAF155促进乳腺癌转移的内在分子机制。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 SEs)是基因组中大量增强子富集的转录调控区域。在转录过程中,通过富集多种转录因子和辅因子(BRD4等)来大幅度激活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本研究中,作者采用ChIP-seq技术对me-BAF155的基因组结合位点进行全局定位分析,发现me-BAF155和BRD4在SEs处共定位,以此调节关键癌基因的表达水平。CARM1抑制剂(CARM1i)的处理,能够使得me-BAF155和BRD4从SE上解离,减少SE数量,激活干扰素α/γ通路,增强宿主免疫反应,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效果。最后,作者采用VERSA技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证实me-BAF155在高转移特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中呈稳定、持续的强阳性表达(图1)。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e-BAF155在促进恶性肿瘤转移中具有双重作用:通过招募BRD4激活增强子依赖的癌基因转录活性;通过抑制干扰素α/γ通路以削弱宿主免疫反应。尽管CARM1抑制剂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但是在体外依然能够显著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在体内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因此,作者提出CARM1抑制剂有望被开发成为单独使用的抗癌药物,或与其他治疗药物(如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转移性恶性肿瘤。另外,相较于现有的CARM1抑制剂,开发me-BAF155(R1064)靶点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有望产生抑癌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 科学家发现膳食脂肪酸可以加速肿瘤转移
    《自然》11月1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高浓度棕榈油包含的一种膳食脂肪酸中,会促进小鼠口腔癌和皮肤癌细胞的转移。  脂肪酸的摄入和代谢变化一直被认为与癌细胞转移有关。癌细胞转移是指癌细胞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不过,哪些膳食脂肪酸可能会导致这种变化,以及其中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却一直没有定论。  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Salvador Benitah和同事,首先将人类口腔癌和皮肤癌细胞暴露在3种膳食脂肪酸——棕榈酸(棕榈油中的主要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任意一种当中,暴露时间为4天,然后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喂食标准饮食小鼠的相应组织中。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研究中的所有脂肪酸都对肿瘤发生没有影响,但棕榈酸会让现有转移灶的侵袭性和大小都显著增加。而研究人员在油酸或亚油酸中并未观察到这类显著影响。  转移的癌细胞还会保留对高浓度棕榈酸暴露的“记忆”。比如,喂食富含棕榈油饮食仅10天的小鼠的肿瘤,或是在实验室中短暂暴露在棕榈酸中4天的肿瘤细胞(之后再放回普通培养基),即使移植到喂食正常饮食的小鼠体内,仍具有很高的转移性。  这个过程与转移癌细胞内的表观遗传变化有关——这种变化是指分子修饰在DNA本身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基因表达模式,被认为介导了对转移的长期刺激。  研究人员总结认为,研究结果或能帮助找到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 生物物理所基于光致电子转移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
    9月11日,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dash &mdash 《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作为光致电子转移探针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该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实现了在活细胞中编码一系列卤代酪氨酸(3-氯代酪氨酸(ClY)、3,5-二氯代酪氨酸(Cl2Y)、3,5-二氟代酪氨酸(F2Y)、2,3,5-三氟代酪氨酸(F3Y)、2,3,5,6-四氟代酪氨酸(F4Y)),在荧光蛋白中实现了大分子中的光致电子转移现象,基于光致电子转移原理发展了对pH及Mn(III)敏感的荧光传感器。   基因编码和荧光蛋白传感器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荧光蛋白传感器,用于监测金属离子,pH值,第二信使和翻译后修饰,这对于解析它们在体内信号转导网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荧光蛋白传感器通常依赖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或者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团酚基的质子化/去质子化来发挥作用。尽管它们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分析物结合前后,这些荧光蛋白传感器的荧光强度变化通常都在两倍以内。相比之下,光致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简称PET)机制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引用到荧光传感器设计中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分析物结合前后,荧光蛋白传感器可以展现出显著的荧光强度变化(通常可以增强10至100倍)。PET同时也是光合作用中的主要反应,PET过程广泛存在于生物系统中,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核苷酸还原酶、DNA光解酶等,其对磁感应等生物过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将一系列卤族元素取代的酪氨酸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的手段定点插入到荧光蛋白(iLov2)中,发现在非天然氨基酸与荧光蛋白发光中心FMN之间的发生了快速的光致电子转移,并测量到电子转移发生在0.2 纳秒。通过荧光检测科研人员得到了一系列对pH具有不同响应能力的荧光蛋白突变体,利用该传感器他们检测了细胞质的酸化过程,该传感器将适用于研究活细胞中的pH值变化过程。同时科研人员首次得到了可以基因编码的对Mn(III)敏感的荧光蛋白,这将有利于检测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Mn(III)的浓度,为筛选高效的锰过氧化物酶提供了平台,为实现高效的木质素降解及生物质转化提供了研究工具。该研究为蛋白动态构象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蛋白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ldquo 973&rdquo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图示: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作为光致电子转移探针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
  • IVIS视角——[Nature]亚克隆合作通过修饰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观环境驱动肿瘤转移 肿瘤异质性及转移性
    人类大多数肿瘤是异质性的,由具有不同性质的细胞克隆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度异质性肿瘤具有较差的临床疗效,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肿瘤的转移性是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了解转移进程的驱动因子是改善临床结果的关键。癌症基因组测序研究已经确定了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之间具有极小的遗传差异,并显示原位肿瘤和远处转移病灶具有显著的亚克隆异质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微观环境变化是肿瘤转移传播和生长的主要媒介,从而突出了在肿瘤进展中的非细胞自发因子的作用。本期IVIS视角小编带您探究一下Nature最近发表的论文:《亚克隆合作通过修饰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观环境驱动肿瘤转移》本文揭示了表达IL11和FIGF (VEGFD)的乳腺癌细胞的小亚克隆协同作用促进转移进展并产生了驱动性和中性亚克隆组成的多克隆转移。单克隆、多克隆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表达谱分析显示了这种协同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局部和系统微环境介导的。作者确定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群受表达IL11小亚克隆的调节,敲除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可以阻止肿瘤转移的生长。来自原发性肿瘤、血液和肺的CD45阳性细胞群的单细胞RNA-seq显示IL11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可诱导产生致瘤性和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前体。本文结合IVIS活体成像系统研究发现了非细胞自发因子和小亚克隆在肿瘤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探究驱动转移的亚克隆协同作用分子机制本文用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的肿瘤(来源于异质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研究亚克隆在肿瘤表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之前已经证实一个小的亚克隆通过非细胞自主的相互作用可以驱动肿瘤生长。本文测试了18个亚克隆,每一种表达一种与转移和血管再生有关的分泌蛋白。并发现具有全部18个亚克隆的多克隆肿瘤生长最快(上图a)。相反只有白细胞介素11 (IL11) 和趋化因子 (C-C motif) 配体5在单克隆肿瘤能够促进肿瘤生长。我们还确定了表达IL11和低聚果糖诱导生长因子(FIGF也被称为VEGFD)的亚克隆两者的混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复制肿瘤这种生长特点。克隆之间合作导致多克隆转移Nature Cell Biology :Published: 01 July 201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9-0346-xIL11缺失的多克隆肿瘤阻止了肿瘤的生长,揭示了IL11和FIGF因子在肿瘤生长中的协同作用。此外,多克隆肿瘤和仅包括IL11和FIGF亚克隆的肿瘤具有高度的转移性(上图b)。本文首先验证含有IL11+和FIGF+驱动因子的原发性转移瘤MDA-MB-468的克隆能力,像中性子亚克隆。单克隆或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多克隆混合物荧光素酶表达亲本细胞,红色荧光蛋白 (RFP)植入v5标记的IL11+细胞、RFP+FIGF+细胞植入到免疫缺陷NOG小鼠的乳腺脂肪垫。我们每周用卡尺测量原发肿瘤的生长情况并通过每周生物发光观察转移病灶成像。多克隆肿瘤(含5% IL11+、5%的FIGF+RFP+细胞和90%的GFP+亲本细胞)生长较快,转移性更强与单克隆和亲本肿瘤相比(如下图a)。中性粒细胞的系统性表达降低抑制了由IL11+和FIGF+亚克隆驱动的多克隆肿瘤的转移扩散(或生长),因此,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取决于宿主环境。CD45+细胞群的单细胞分析鉴于作者之前的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转移。作者比较了DOX+或DOX-诱导小鼠血液和肺中性粒细胞单细胞转录组特点。IL11和FIGF诱导上调了几个信号通路如:TGFβ和JAK-STAT信号通路,它们与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系统中肿瘤预生成和预转移有关,这些特征来自肺部,而不是来自血液。尽管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有变化,作者通过single-cell RNA-seq没有检测到IL11或GIGF受体的表达。然而,IL11RA的细胞转录本在单独的细胞组中明显存在,这些细胞不能归为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白细胞亚群。这些IL11RA阳性细胞表达编码GP130和SATA3的IL6ST基因,GP130是IL11信号通路中所必需的共同受体。STAT3是LI11下游的作用因子。基于细胞群中基因表达情况,其中还包括细胞外基质和发育相关蛋白,作者将该群体标记为和IL11反应的间充质基质细胞 (MStrCs)。虽然这个群体没有表达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标记物,但其表现了普遍存在于干细胞相关基因的显著特征,这表明它可能是一种未特征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前体。之前的研究已经描述过间充质干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节的。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着重于研究两个分泌因子,选择的基础是基于作者之前的数据,它是由较小的亚克隆表达的且协同作用促进转移。IL11属于IL6家族的细胞因子,并在多种癌症的耐药性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在乳腺癌中,IL11被认为和治疗的耐药性和骨转移相关,以及作为不良预后的标志物。FIGF是VEGFR2和VEGFR3的配体,可以刺激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本文发现白细胞可能不是IL11直接作用的细胞靶点,但可通过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因子(MStrCs)间接影响IL11。有趣的是,这些基质细胞也表达PLXDC2和ANTXR1,这在肿瘤相关的内皮细胞中是高表达的。因此,这些IL11RA阳性的间充质基质细胞可能是产生多种细胞类型的祖细胞。对中性粒细胞亚型的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导致肿瘤转移的中性粒细胞靶向工具结合抗肿瘤细胞靶点的药物,有可能被用于预防乳腺癌转移研究。PerkinElmer 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该研究中提供了支持,如需了解详情欢迎与我们的工程师取得联系。点击链接了解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https://url.cn/5fSl2r4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全球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落户青岛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4月19日,德国史太白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约落户青岛高新区盘谷创客空间。同时,落户青岛高新区的海尔海创汇创业+平台正式揭牌。海尔集团分别同德国史太白、硅谷Plug & amp Play孵化器签署共建中德孵化器和孵化器基金战略合作协议,首批入驻海创汇创业+平台的家哇云、端点网络等5个项目集中签约。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作为全球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德国史太白拥有近1000家技术转移中心,致力搭建国际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转移网络。在青岛高新区成立青岛史太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青岛史太白中德创客学院和青岛史太白中德孵化器,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结合,在3年内引进不少于20个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落户高新区,建设专业化技术应用研究所,推动优秀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青岛史太白中德创客学院的成立,将定期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提供技术、资金和资源支撑,建立中德专家、企业家互访机制,面向高新区创客开展MBA和EDP(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课程培训,为青岛高新区储备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专业性的高级技术转移经纪人和高级管理人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海尔海创汇是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依托海尔集团丰富的资源,成立面向全球创客开放的创业平台。此次落户高新区,将充分发挥海尔集团领军企业的优势,深化“互联网+”战略,助推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去年,青岛高新区与海尔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海创汇”创客孵化基地,打造“海创汇”创客孵化品牌,设立2个亿的创客创业基金,此次合作是继去年全面合作之后的又一丰硕成果。伴随着海尔海创汇创业+平台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海尔集团在青岛高新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的孵化模式,整合海尔集团资金、资源、机制、文化等优势资源,为青岛高新区创客提供涵盖研发、企划、供应、制造、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完善了青岛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区域产业化发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青岛高新区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累计孵化载体竣工面积158万平方米,共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盘谷创客空间等15家国家级孵化载体,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市技术交易市场等4家技术转移中心。 /p p br/ /p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发〔2017〕44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p p   现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务院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9月15日 /p p   (此件公开发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 /strong /p p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持续产生,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生态系统。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对于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成果持续产出,技术市场有序发展,技术交易日趋活跃,但也面临技术转移链条不畅、人才队伍不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系统设计,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提升科技供给与转移扩散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为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制定本方案。 /p p   一、总体要求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技术供需对接,优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环境,发挥技术转移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p p   (二)基本原则。 /p p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促进技术转移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加快科学技术渗透扩散、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等功能。政府注重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环境。 /p p   ——改革牵引,创新机制。遵循技术转移规律,把握开放式、网络化、非线性创新范式的新特征,探索灵活多样的技术转移体制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技术转移载体的积极性。 /p p   ——问题导向,聚焦关键。聚焦技术转移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转移转化中的关键症结,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补齐技术转移短板,打通技术转移链条。 /p p   ——纵横联动,强化协同。加强中央与地方联动、部门与行业协同、军用与民用融合、国际与国内联通,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技术转移工作的衔接配套。 /p p   (三)建设目标。 /p p   到2020年,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技术转移渠道更加畅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国际技术转移广泛开展,有利于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p p   到2025年,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全面建成,技术市场充分发育,各类创新主体高效协同互动,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 /p p   (四)体系布局。 /p p   建设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着眼于构建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从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出发,从基础架构、转移通道、支撑保障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布局。 /p p   ——基础架构。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推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以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为纽带,以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为支撑,加强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与转化应用,推动形成紧密互动的技术转移网络,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的“四梁八柱”。 /p p   ——转移通道。通过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以及跨军民、跨区域、跨国界技术转移,增强技术转移体系的辐射和扩散功能,推动科技成果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引导技术与人才、资本、企业、产业有机融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广泛渗透与应用。 /p p   ——支撑保障。强化投融资、知识产权等服务,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确保技术转移体系高效运转。 /p p   二、优化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基础架构 /p p   (五)激发创新主体技术转移活力。 /p p   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发挥企业在市场导向类科技项目研发投入和组织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等技术需求方深度参与项目过程管理、验收评估等组织实施全过程。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明确成果转化任务,设立与转化直接相关的考核指标,完善“沿途下蛋”机制,拉近成果与市场的距离。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发展定位,紧贴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转移转化活动 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的汇交和使用。 /p p   促进产学研协同技术转移。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作用,推动重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支持企业牵头会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学会、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的优势,依托产学研协同共同体推动技术转移。 /p p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推动技术转移。围绕环境治理、精准扶贫、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民生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公益性技术转移平台作用,发布公益性技术成果指导目录,开展示范推广应用,让人民群众共享先进科技成果。聚焦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技术供需对接,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瞄准人工智能等覆盖面大、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加强农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p p   (六)建设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 /p p   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国技术交易网络。依托现有的枢纽型技术交易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连接技术转移机构、投融资机构和各类创新主体等,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创新要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活动。 /p p   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发展若干功能完善、辐射作用强的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健全与全国技术交易网络联通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推动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融合,拓宽各类资本参与技术转移投资、流转和退出的渠道。 /p p   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制定技术转移服务规范,完善符合科技成果交易特点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明确科技成果拍卖、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协议成交信息公示等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业专项统计制度,完善技术合同认定规则与登记管理办法。 /p p   (七)发展技术转移机构。 /p p   强化政府引导与服务。整合强化国家技术转移管理机构职能,加强对全国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的统筹、指导、协调,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财政资助产生的科技成果信息收集、评估、转移服务。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技术转移机构。 /p p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科技成果的市场开拓、营销推广、售后服务。创新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管理和运营机制,建立职务发明披露制度,实行技术经理人聘用制,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专业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服务。 /p p   加快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鼓励各类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和技术转移机构联合组建技术转移联盟,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服务绩效对相关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支持。 /p p   (八)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p p   完善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发展机制。加强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设,畅通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置专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创新型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应当向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转移人员倾斜。鼓励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统筹适度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更多通过市场收益回报科研人员,多渠道鼓励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活动。加强对研发和转化高精尖、国防等科技成果相关人员的政策支持。 /p p   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作用,通过项目、基地、教学合作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吸引海外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和团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或专业,与企业、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将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p p   三、拓宽技术转移通道 /p p   (九)依托创新创业促进技术转移。 /p p   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引导科研人员通过到企业挂职、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以及离岗创业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设立流动岗位等方式,吸引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横向课题经费按合同约定管理。 /p p   强化创新创业载体技术转移功能。聚焦实体经济和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开源软硬件、3D打印、网络制造等工具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为技术概念验证、商业化开发等技术转移活动提供服务支撑。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放创新创业资源,支持内部员工创业,吸引集聚外部创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跨界融合,引导研发、制造、服务各环节协同创新。优化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载体功能,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加强农村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挥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成果向农村农业转移的重要作用。针对国家、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揭榜比拼”、“技术难题招标”等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p p   (十)深化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p p   强化军民技术供需对接。加强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军民技术成果信息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军民技术成果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军民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检索、政策咨询等服务。强化军队装备采购信息平台建设,搭建军民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优势民品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加快培育反恐防爆、维稳、安保等国家安全和应急产业,加强军民研发资源共享共用。 /p p   优化军民技术转移体制机制。完善国防科技成果降解密、权利归属、价值评估、考核激励、知识产权军民双向转化等配套政策。开展军民融合国家专利运营试点,探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评价体系。建立军地人才、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完善符合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构建军民技术交易监管体系,完善军民两用技术转移项目审查和评估制度。在部分地区开展军民融合技术转移机制探索和政策试点,开展典型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探索重大科技项目军民联合论证与组织实施的新机制。 /p p   (十一)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扩散。 /p p   强化重点区域技术转移。发挥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及其他创新资源集聚区域的引领辐射与源头供给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转移转化。开展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化对口援助和帮扶机制,开展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 /p p   完善梯度技术转移格局。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承接成果转移转化的差异化支持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需求进行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探索科技成果东中西梯度有序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合作共赢模式,引领产业合理分工和优化布局。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工作网络,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p p   开展区域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先行先试,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允许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按规定执行示范区相关政策。 /p p   (十二)拓展国际技术转移空间。 /p p   加速技术转移载体全球化布局。加快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协作和信息对接平台,在技术引进、技术孵化、消化吸收、技术输出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对全球技术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强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对接,创新合作机制,形成技术双向转移通道。 /p p   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技术转移行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及创新合作中心,构建“一带一路”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向沿线国家转移先进适用技术,发挥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先导作用。 /p p   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引导企业建立国际化技术经营公司、海外研发中心,与国外技术转移机构、创业孵化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活动,与技术转移国际组织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围绕特定产业领域为企业技术转移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p p   四、完善政策环境和支撑保障 /p p   (十三)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 /p p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完善科研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扭转唯论文、唯学历的评价导向。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把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科研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不将论文作为评价的限制性条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p p   (十四)强化政策衔接配套。 /p p   健全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特点,优化相关资产评估管理流程,探索通过公示等方式简化备案程序。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横向委托项目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在法律授权前提下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与完成人或团队共同拥有职务发明科技成果产权的改革试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依法取得的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采购、首台套保险政策。健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试点。结合税制改革方向,按照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原则,统筹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有关税收政策。完善出口管制制度,加强技术转移安全审查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 /p p   (十五)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 /p p   国家和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技术转移早期项目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试点,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开展内部投贷联动试点和外部投贷联动。落实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试点优惠政策。 /p p   (十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 /p p   完善适应新经济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释放激发创新创业动力与活力。加强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研究建立当然许可等知识产权运用机制的法律制度。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推广技术调查官制度,统一裁判规范标准,改革优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体系。优化专利和商标审查流程,拓展“专利审查高速路”国际合作网络,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p p   (十七)强化信息共享和精准对接。 /p p   建立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科技成果信息资源,推动财政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信息统一汇交、开放、共享和利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类机构通过技术交易市场等渠道发布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深度挖掘。建立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包发布机制,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与路演活动,促进技术、专家和企业精准对接。 /p p   (十八)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社会氛围。 /p p   针对技术转移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领导履行成果定价决策职责、科技管理人员履行项目立项与管理职责等,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勤勉尽责政策,形成敢于转化、愿意转化的良好氛围。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发挥社会舆论作用,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市场环境。 /p p   五、强化组织实施 /p p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p p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审议相关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国务院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促落实。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制订实施细则,研究落实促进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p p   (二十)抓好政策落实。 /p p   全面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着重抓好具有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政策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政策落实的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 /p p   (二十一)加大资金投入。 /p p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完善投入机制,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大对技术转移机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的支持力度,形成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p p   (二十二)开展监督评估。 /p p   强化对本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建立监测、督办和评估机制,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掌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宣传和政策解读,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p p /p
  • 科技部与北京市在中关村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
    日前,科技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各有关单位发布了&ldquo 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rdquo ,具体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时期科技、人才、资金等全球创新要素聚焦中国的战略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国内、国际技术转移,科技部与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西区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以下简称&ldquo 集聚区&rdquo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手段。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制度、组织、机制方面亟待完善,与应对全球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尚有差距。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全面系统设计,也需要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开展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二)依托北京市深厚的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创新基础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建设集聚区,通过政策突破、技术转移资源的空间集聚和全国创新服务资源的信息化集成共享,推动形成我国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新格局,有利于探索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和路径,有利于加速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进程,有利于示范和引领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高端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利于集聚全球资源支撑我国自主创新,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集聚区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以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ldquo 资源集散、模式创新、市场引领、全球链接&rdquo 为路径,以中关村西区为&ldquo 一个&rdquo 核心,把握国际、国内&ldquo 两大&rdquo 市场,发挥北京创新资源集中、中关村先行先试、中关村西区技术转移活跃 &ldquo 三大&rdquo 优势,促进集聚区技术、人才、资金、服务&ldquo 四类&rdquo 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大幅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和整体服务能力,带动我国技术转移制度、组织与机制实现全面战略提升。   (四)建设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集成资源、搭建平台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统筹协调、分步实施的原则。   (五)发展目标。将集聚区建设成为技术转移机制完善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成为我国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和区域创新合作核心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大平台,成为技术转移服务的高端品牌和科技成果发布与交易的新地标。力争到2020年,集聚区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标杆,实现科技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和市场对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初步实现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凝聚、整合与利用,形成以北京为轴心的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   三、实施载体建设工程,推进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扩散   (六)建设技术转移标志性区域。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推进空间整合,完善基础建设条件,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科技服务业态转型,辐射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分期布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区、技术转移专业服务与合作区、技术研发合作区、科技金融服务区和科技成果应用发布交易区等六个功能性区域。   (七)建设中国网上技术市场。深化和完善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汇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内外企业、高新区、创业团队、产业技术联盟以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等,建设全国统一的技术交易信息披露、报价和支付系统,促进技术、资本、人才和创新服务的信息化集成共享和充分耦合,开展技术转让、难题招标、拍卖等公开交易模式创新,加快全国技术市场一体化进程。   四、实施改革推进工程,开展技术转移政策创新试点   (八)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积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政策试点,积极推动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加大科技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的优惠力度,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实施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   (九)研究制定并实施促进技术转移的系统性政策。研究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基础性、重大政策,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系统性政策体系,解决成果转化中确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形资产处置和收益分配等技术转移的关键问题,在集聚区就相关政策开展先行先试。   (十)加快推进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依托集聚区集成资源,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采取面向全球公开招标、邀标、定向征集等方式,组建联合项目研发团队,探索社会金融资本与科技计划经费联合支持、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和审计方式,继续优化财政预算评审程序。   五、实施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创新要素的协同与聚合   (十一)构建专业化、集成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围绕集聚区发展目标,推动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在集聚区大力发展技术成果价值评估、技术标准服务、品牌建设服务、高端创业团队评估和管理服务等,以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科技金融、国际合作等高端化服务。探索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相互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集成、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供需集成。   (十二)打造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推介、展示和交易等活动,举办全球科技成果发布交易会、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ITTC)等活动,发布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成果及应用,对接跨国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需求,推介全球技术转移机构及服务,宣传全国技术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与成效。通过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等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促进项目对接,使集聚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发布及交易平台。   (十三)面向全球引进并培育高端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国家及地方重大人才计划,围绕技术转移发展绘制世界人才地图,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技术转移高端人才。加快建立高端人才多层次培养体系,加快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推进建设集聚区技术转移人才资源库。兴办中关村创业学院,联合部分高校、新型创业孵化机构,培养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者。   六、加强组织保障,稳步推进集聚区建设   (十四)建立部市协同工作机制。将集聚区建设纳入科技部和北京市部市会商重大议题,成立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集聚区建设与运营的各项具体工作。   (十五)加强部市经费统筹和扶持力度。科技部各相关科技计划积极支持集聚区内技术转移机构、国际(内)技术转移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产业化类计划优先将集聚区作为项目推荐渠道。北京市统筹各级经费支持集聚区条件建设、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集聚区入驻机构的房租补贴,支持国内外技术转移项目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等。   (十六)加大开放合作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集聚区的对外宣传推广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体系、国家和地方组织的重大活动以及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多种渠道,对集聚区建设的功能作用、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等进行宣传,打造集聚区&ldquo 链接全球、辐射全国&rdquo 的品牌,营造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科 技 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3年4月26日
  • 中科院“撬动”200亿人民币促成果转移转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05cfc74-fedc-4e44-bd67-eb3756b51ed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启动 /strong /p p   9月14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启动大会在北京举行。该基金由中国科学院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国科控股”)代表中科院直接出资,联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最终撬动200亿左右的基金总规模。 /p p   该基金旨在为院属科研单位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提供系统支撑,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经济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支撑。 /p p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在启动会上指出,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是中科院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中国科学院来说,这是一件创新性的工作、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是我院以社会化、市场化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次重要探索。”他表示。 /p p   张亚平希望,未来,基金一要深化与研究院所的协作,充分发挥院成果转化基金的全覆盖作用 二要要围绕市场需求、专业化运作。通过基金的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结合,从深层次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p p   国科控股董事长吴乐斌介绍:“基金成立后,将按照‘1+N’模式由母基金发起或联合院属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子基金,逐步形成面向全院的母子基金集群。” /p p   记者在启动会上了解到,该基金预计母基金的规模为30-50亿元,基金还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设置20到30支子基金,母基金和子基金合计撬动的总资金规模,形成200亿人民币左右的基金总规模。目前,基金的募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计划于10月份完成第一批合伙人合伙协议的签署和基金的工商注册。 /p p   该基金已和中科院相关部门及研究所合作,构建了重点备投项目库,其中包括量子测量技术应用、大型先进质子治疗仪、高性能锂电池、激光电视、先进芯片技术等一批前沿科技产业化项目。同时,该基金将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合作、共建子基金,选择一批产业化条件较好、合作基础扎实的地方政府或科技园区,通过项目集中落地和全方位服务,更好地促进科技企业的成长。 /p p   此外,据了解,基金将由专业团队来管理,通过投资具有应用前景的前沿科技成果,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现基金竞争优势、保障较高收益。 /p p /p
  • 特别关注!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促进癌症转移
    如果我们不幸罹患上了癌症,除了积极治疗之外,医生更多地是建议我们要清淡饮食,忌大油大肉,做到均衡营养,从生活习惯上延缓癌症的转移或者复发。这一观点的流行也得益于大家知道癌症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不仅包括基因突变还包括环境,甚至是不良的生活习惯。科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比如高脂饮食(详见BioArt报道:Cell Stem Cell | 高脂饮食促进肿瘤发生的新机制——抑制肠道干细胞MHCII表达)、肥胖(详见BioArt报道:Cell Meta | 肥胖驱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等就是癌症的高危因素。这之中,脂肪酸与其转运蛋白CD36就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药物抵抗有关(详见BioArt报道:Nature | 低糖饮食不仅降糖还抑癌,关键取决于脂代谢)。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哪种脂肪酸与癌症发展有关以及其机制是什么呢?2021年11月10日,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院的Salvador Aznar Benitah、Gloria Pascual和美国西北大学Ali Shilatifard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Dietary palmitic acid promotes a prometastatic memory via Schwann cells,揭示了棕榈酸而不是油酸或者亚油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的转移。研究人员选择了食用油中常见的棕榈酸(palmitic acid,PA,棕榈油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油酸(OA,oleic acid)和亚油酸(LA,linoleic acid)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这三种脂肪酸处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SCC)4天(棕榈酸300uM,在人血液生理浓度内;油酸和亚油酸均为50uM,避免脂毒性),之后再将处理的细胞异种移植到到小鼠身上,发现这三种脂肪酸均不能影响肿瘤的形成,但是只有棕榈酸却能够显著促进肿瘤的转移和转移灶的大小,并且能够诱导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的表达。棕榈酸的这种促转移能力是否是因为持续刺激而产生的呢?研究人员就先用不同的脂肪酸刺激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脂肪酸14天,再将其移植到小鼠中,发现经过棕榈酸处理的癌细胞仍然表现出强大的促转移能力,油酸和亚油酸甚至有降低,另外棕榈酸在50uM时也表现出促转移能力。这一结果说明了棕榈酸甚至可以让癌细胞产生“转移记忆”。那么,日常使用棕榈油的效果如何呢?研究人员将OSCC移植到小鼠上,然后分别喂棕榈油、橄榄油和标准饮食10天,之后全部换成标准饮食养至死亡,杀死小鼠后将癌细胞纯化(CD36bright)进行二次移植并进行标准饮食,结果显示只有进棕榈油喂食的小鼠其癌细胞仍然具有强大的转移能力,不仅口腔癌细胞如此,黑色素瘤细胞亦是如此。如果敲除CD36或者中和CD36则会抑制肿瘤转移。细胞记忆与表观遗传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棕榈酸导致的肿瘤转移记忆是否也跟表观遗传有关系呢?研究人员在体外使用棕榈酸或油酸处理口腔癌细胞4天,之后撤除棕榈酸培养14天,进行ChIP-Seq(包括H3K4me3、H3K4me1、H3K27ac、H3K27me3、H3K9me3)。尽管H3K4me1, H3K27me3和H3K27ac的分布在棕榈酸处理4天后存在改变,但大部分在棕榈酸撤除14天后消退,只有H3K4me3形成了稳定的改变。GO分析显示这些H3K4me3改变的基因与神经发生和神经重塑有关,不仅如此,研究人员使用6-羟基多巴胺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实验揭示EGR2结合区域富集明显,敲除EGR2可以改变H3K4me3分布并能抑制癌细胞在体“转移记忆”。H3K4me3与甲基转移酶MLL/COMPASS家族有关,包括MLL1, MLL2, Set1A和Set1B。接下来便是确定癌细胞这一“转移记忆”具体和哪种甲基转移酶有关。在敲除Set1B后,棕榈酸导致的癌细胞“转移记忆”被抑制。前面讲到棕榈酸引起肿瘤细胞表观遗传改变的基因富集在与神经有关的基因上,那么这一“神经特征”是否会影响到肿瘤基质尤其是其中的神经相关细胞呢?研究人员对基质细胞进行了bulk RNA-seq,发现差异基因富集在与细胞外基质组织、神经生成、神经分布、胶质生成等相关的基因上,节点通路相互作用预测分析揭示与神经映射和施旺细胞(Schwann cell)发育相关的通路有关。于是,研究人员就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与肿瘤相关的施旺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祖细胞改变最为明显。空间转录组分析也揭示施旺细胞在喂食棕榈油的小鼠癌症灶中浸润明显,使用胆碱酯酶ABC消化施旺细胞特异性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则能阻止棕榈酸的促转移能力。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棕榈油中的棕榈酸可以促进小鼠口腔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通过表观遗传导致这些癌细胞形成“转移记忆”,也提示了长期食用棕榈油或是癌症转移的高危因素。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075-0
  • 科技部公布9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名单
    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确定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95家机构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通知,通知中称,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与特色,以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对连续两年未达到相关标准的机构,将取消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资格。 科技部关于确定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95家机构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通知 国科发火〔2014〕28号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全国技术转移体系布局,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和专家评议,确定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95家机构(见附件)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与特色,以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以及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等的协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示范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技术转移体系健康发展。   二、科技部将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定期对示范机构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对连续两年未达到相关标准的机构,将取消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资格。   三、科技部将统筹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环境建设相关计划以及宣传、培训、统计等各项工作,支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各地方科技厅(委、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应加强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经费支撑和各方面条件保障。   附件: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名单   科 技 部   2014年2月17日
  • 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机制获揭示
    p   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调节机制。《临床研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该成果。 /p p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特别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和免疫节点治疗在临床上的成功,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 /p p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杨想平团队的研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皮下移植的肿瘤细胞在小鼠中生长更快,尾静脉注射的肺腺癌肿瘤细胞向肺转移结节在小鼠中明显增多,血管增多,巨噬细胞向促肿瘤表型极化增强。 /p p   杨想平团队和病理系王国平团队合作发现,在人的临床肺腺癌患者组织中,肿瘤细胞能通过其代谢产物调控巨噬细胞囊泡水解酶表达,从而使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编程重组为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细胞。 /p p   该研究还发现囊泡水解酶表达高低可作为肺腺癌重要的预后标志,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p p /p
  • 我国首个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正式揭牌
    9月13日,北京市政府联合科技部召开&ldquo 部市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工作会议&rdquo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曹健林,北京市副市长张工、市委副秘书长傅华、市政府副秘书长朱炎等领导,及科技部政策法规司、计划司、高新司、国际合作司、火炬中心等相关部门及直属单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入驻机构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了工作会议。会议由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同志主持。   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进行建设,是国内首个以技术转移为主要内容构建的技术转移和创新资源集散中心,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国家技术转移新格局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突破口。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引领全国各地实现多元化、大规模、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格局,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重要功能性区域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已经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首先介绍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背景。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协议在鼎好大厦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集聚国际技术转移高端资源,打造跨国技术转移的战略高地。在双方共同推动下,目前已有49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入驻,面积1.2万平方米,服务国际技术转移作用初显。同年,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同谋划在中关村西区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统筹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科技与经济等各类资源与要素,优化创新环境,推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经验与路径。   北京市副市长张工向科技部长期以来对北京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同时指出,近年来北京市通过构建&ldquo 大科技&rdquo 的工作体系和发展格局,探索中央和地方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与科技部形成合力,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和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与科技部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是部市合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又一有力举措。目前,集聚区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加快进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聚区内的企业和机构已经为集聚区的建设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希望今后在自身实现发展的同时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对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是科技部与北京市部市会商合作的重大部署,肩负着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转移政策突破的重要使命。通过与北京市共同开展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以开放合作为路径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以技术转移为突破口加速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是共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   下一步希望各方继续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力打造这张北京科技发展新名片,切实在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率先突破并垂范。   会上,曹健林副部长、张工副市长分别代表科技部和北京市签署了《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合作框架协议》,并正式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揭牌。
  • 自旋-轨道态选择的电荷转移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碰撞电荷转移反应广泛存在于星际介质、行星大气、等离子体等复杂气相环境中。从分子层面探究电荷转移反应的机理对剖析这些复杂气相环境的物质演化和能量传递过程有重要作用。Ar++N2→Ar+N2+是经典的电荷转移体系,受到广泛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然而,不同研究之间无法相互吻合,存在争议。这主要是由于以往实验产物探测分辨率相对较低,反应物离子束同时含有基态Ar+(2P3/2)和激发态Ar+(2P1/2),实验中难以区分不同自旋-轨道态的Ar+离子对反应产物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高蕻课题组自主设计搭建了一套量子态选择的离子-分子交叉束装置,其能量分辨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通过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方法制备处于特定自旋-轨道态的Ar+(2P3/2)离子束。实验首次精确地测量了产物N2+离子的振动和转动态分布及其与散射角的相关性(图a、b)。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郭华课题组对该体系开展了全维度trajectory surface hopping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达到半定量吻合的程度,首次揭示了该反应两种完全不同的电荷转移机制(图c、d)。一是经典的由长程相互作用决定的Harpoon电荷转移机理,主要发生在N2+(v′=1)产物通道,产生的N2+离子集中在前向散射区域且转动激发较低(图c);第二种机理在N2+(v′=2)产物通道中起主导作用,而该通道产物主要分布在前向区域却具有很高的转动激发(图d),这与经典的硬球碰撞模型不符。理论计算表明,这是由两个反应物分子的长程吸引势和短程排斥势之间的微妙平衡引起的硬碰撞辉散射(Hard collision glory scattering)过程,这是科学家首次在电荷转移反应中观测到这种特殊的散射机理。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支持。该研究由化学所和新墨西哥大学合作完成。(a)产物N2+散射图,(b)理论计算的N2+不同振动能级的转动量子态分布以及N2+的v′ = 1(c)和v′ = 2(d)振动能级的转动激发与散射角的相关性图。
  •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的全时空图像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是科学领域“圣杯”式的课题,并受到全世界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科学家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因而关于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研究员范峰滔等揭开了这一谜团。研究人员综合集成多种可在时空尺度衔接的技术,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全时空探测,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机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影像。该研究明确了电荷分离机制与光催化分解水效率之间的本质关联,为突破太阳能光催化反应的“瓶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策略。10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光催化分解水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效的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这一全过程的微观机制颇具挑战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团队前赴后继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工作中,集成多种先进技术和理论,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纳米颗粒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李灿说。  光催化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需要从微纳米颗粒内部分离,并转移到催化剂的表面,从而启动化学反应。范峰滔介绍,在如此微小的物理尺度上,光催化剂往往缺乏分离电荷所需的驱动力,因此,实现高效的电荷分离需要一个有效的电场。为了在光催化剂颗粒中形成一个定向重排的电场,科研人员将一种特定的缺陷选择性地合成到颗粒的特定晶面,有效促进了电荷的分离。为了更好地剖析纳秒范围内高效电荷分离机制,科研人员使用了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就可以选择性的转移到特定晶面区域,且电子在超快的时间尺度上可以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  “长期以来光催化中的主导电荷分离机制很难解释跨越如此大空间尺度超快电荷转移。”范峰滔说,“我们将超快的电荷转移归因于新的弹道传输机制,其中载流子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在与晶格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跨越了整个粒子。”  进一步,为了直接观察电荷转移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瞬时光电压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逐渐出现在含有缺陷的晶面。研究表明,晶面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空间分离是由于时空各向异性的电荷转移机制共同决定的,这一复杂机制可以通过各向异性晶面和缺陷结构来可控的调整。  “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李灿说,“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能力将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未来,这一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李灿说。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等的支持。
  • 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拓宽 2016技术合同交易破万亿
    2月21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自全国人大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取得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明显增加,走向市场的路子越来越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技术交易市场超过1000家,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达到1140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国家法规颁发后,各部门、各地方纷纷响应国家“号令”,进一步具体细化实施国家关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有效鼓励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如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提高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财政部、科技部、国资委印发《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扩大股权激励适用范围,明确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和实施条件、激励方案的管理等内容。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降低征税税率,  对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纳税时点可以选择递延至转让股权时。农业部、卫生计生委、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局等颁布了本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北京、河北、浙江、广东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认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科技部还支持启动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如河北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为核心,探索承接京津创新要素外溢转移、与河北产业创新需求对接转化的新模式。浙江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为核心,探索“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构建互联互通的全国性技术交易网络。宁波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核心,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示范区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和成效,2017年将进行阶段性总结与经验推广。  此外,技术交易平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中技所推出了专利拍卖和科技成果评估公示服务系统,已累计为25家高校院所提供相关服务,涉及项目2258项,成交3.6亿元。中国创新挑战赛、科技成果直通车、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层等系列活动,从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同步发力,政府搭台、各类市场机构唱戏,实现了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零距离、精准化对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例如百家  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层活动,共征集200余家机构近万项成果,企业技术需求1000多项,组织217位高校院所专家到企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  然而,李萌并不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完全没有障碍。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仍存在着信息共享不足、专业化服务机构与人才队伍不强、企业主导成果转化应用不活跃、区域成果转化有待强化等制约问题。  2017年,科技部将聚焦于建立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这一重点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成果信息共享、专业化机构、人才队伍、区域转化、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谋划推动好2017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加快构建起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全链条、市场化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有效支撑。
  • 中国成跨国研发转移热土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成趋势。北京、天津以及刚刚发起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行动的重庆,都成为承接跨国研发转移的热土。 同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金融危机让全球制造业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但是相比而下,企业对R&D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进入21世纪之后,作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在吸引跨国研发投资方面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7%上升至2008年的27.2%(年均增长21.2%),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9%,新产品的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1%、41%和60%。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在华研发投资规模,提高在华研发投资层次,许多跨国公司全球级研发中心先后成立。这一趋势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开始了量与质的双重突破,跨国R&D机构已经成为中国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更好地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是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的一个重要目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从生产、销售领域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目前的跨国公司为了及时按照当地情况的需要,在东道国顺利的将产品售出,采取了与以往将研发活动保留给跨国公司本国的不同作法,开始在发达国家之外设立研发机构,并与跨国公司的核心创新结合为一体。中国具有强大的市场购买能力,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成为外商投资研发领域力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外商更看重的是中国低成本的研发人力资源,大大节省了R&D成本。春节之后的用工荒让这样的说法甚嚣尘上——中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意味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尤其是低廉充足的劳动力),中国振兴了一个又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依靠无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最大出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只不过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难以为继,而面向研发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竞争愈演愈烈。换言之中国制造低成本的突出特征已经减弱,以高技术人才增加为基础而带来的研发低成本优势越发凸显。   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多设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仅北京和上海两地研发机构数量就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北京、上海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这些地区集结了中国相当比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十分密集。同时,不足欧洲和美国1/5,甚至1/10的人力成本更是大大降低了研发机构的成本。“高质素的人才+经济的运作成本”让美、德、英、法、日等国家外商趋之若鹜,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IBM、甲骨文、INTEL、联合利华、通用汽车等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成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实验室,飞利浦、丰益国际、默克集团等甚至将全球研发中心设置在中国。   中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布局的核心区域。跨国公司奉行的是全球化战略和一体化经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与其全球网络接轨作为自己的目标。高新区是我国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政策区域,2001年科技部提出国家高新区要更进一步强调内涵式发展模式: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注重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集中优势、加强集成、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机制转变。此后,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高速并持续的增长,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拉动区域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高新区成为研发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相继落户在这里,实现生产、销售和研发的一体化。   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不谋而合。自主创新并不是意味着排斥外来技术,也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自己从头研究,在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应该有效地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外商在中国布局研发环节,增加了中国参与世界最前沿竞争的机会和R&D管理水平的上升,充裕资本与丰厚的人力、技术“知本”相结合的方式,使伴随外商直接投资而来的技术能够快速溢出和转移,迅速、持续地拉动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为了增强公司的亲和力,为了使公司的产品在国内也有市场,研发中心必须实行本土化,这为东道国训练了一支庞大的技术管理人才,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自主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另外,对年轻的技术人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可以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研发工作,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增加,不仅能抑制人才外流倾向,还能大批吸纳人才归国,对中国的自主创新的意义重大。   跨国公司的研发环节入驻中国,有些确实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这实际涉及到全球协调与当地适应之间平衡的问题。跨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一体化经营,因此力图采用整齐划一或标准化的经营模式,以实现有效的全球协调。但是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跨国公司经营还必须考虑“当地适应”,需要针对每个地域目标市场需求的特点来设计、改进产品,设计和调整投资经营和营销方式,使之更适合当地市场的需要,达到全球协调和当地适应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这种平衡,跨国公司必须在设置研发机构之前考虑到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和税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公司的运营,从而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研发中心的内部有一定比例的外籍员工和本土员工,为了实现跨国沟通和经营,他们不得不往返于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这些穿梭于两地的研发人员和管理者,随着全球化的深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社群形式——跨区域社群。跨区域社群已经成为促进全球产业链细分的桥梁,但也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夫妻两地分居、子女教育、社群管理等。这是跨国公司研发环节转移带来的新问题。我认为跨区域社群管理将是未来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重点考虑的环节。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中国逆市而上实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亮点。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我相信愈来愈多的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的剧情即将上演,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带来新的源泉和活力。中国也将在其中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 国办印发行动方案 8方面重点任务力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国办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作出部署。  《方案》强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要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  《方案》围绕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完善创新要素配置等,部署了8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一是围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布转化一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与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探索市场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二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机制灵活、面向市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成果转化。三是建设一批符合特色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强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发挥技术开发类科研基地作用,推动更多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四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国家技术交易网络平台,鼓励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发展,完善技术转移机构投融资、科技成果评价、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五是推动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互动融合,建设一批以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支持以核心技术为源头的创新创业。六是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纳入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培养专业化技术经纪人。七是建设一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与模式。八是发挥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的杠杆作用,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运用投贷联动、众筹等金融手段,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图解
  • 国际首次!我科学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太阳能高效利用是洁净能源研究的科学“圣杯”。10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太阳能光催化研究的重要进展。通过综合集成多种可在时空尺度衔接的技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了全时空探测,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这项研究为突破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的‘瓶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策略。”李灿强调。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有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解决途径,受到全世界关注。“虽然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人们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人们对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李灿坦言。光催化过程中,光照射到催化剂上时,催化剂内部会产生光生电荷,即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电子和空穴需要从微纳米的催化剂颗粒内部分离,并转移到催化剂的表面,启动化学反应。光催化过程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这一过程的微观机制极具挑战性。“长期以来,我们团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光催化剂纳米颗粒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李灿说。为更好地了解纳秒范围内光生电荷在催化剂内部的分离机制,研究人员使用了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可以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随后,为了直接观察光生电荷的转移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瞬时光电压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逐渐出现在催化剂表面含有缺陷的晶面。“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等,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李灿说,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能力将极大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这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未来,这个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李灿说。
  • 液滴无损转移仿生功能表面的设计与制备
    液滴的高效抓取和无损释放在医学中的药物融合或靶向转移、冷凝器表面或芯片实验室热耗散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目前,液滴转移往往由两个具有不同粘附性的表面去实现,即将液滴从低粘附浸润表面转移至高粘附浸润表面,且液滴的无损、自由释放较难实现。最近,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陈少华、刘明课题组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级微结构仿生功能表面,可利用同一表面实现液滴的高效抓取和无损释放。该表面由磁颗粒填充的微尺度平板阵列结构组成,微平板尺寸为5mm×0.12mm×1mm,每个微平板左右两侧分别分布有尺寸为60μm×60μm×50μm的矩形凹槽阵列结构和尺寸为0.1mm×0.05 mm×1mm的矩形条带阵列结构,如图1所示。该研究首先使用精度为10μm的3D打印机(nanoArch S140,摩方精密)制备实验模板,再结合倒模法制备出具有磁响应特性的多级微结构阵列表面。图1 微平板阵列功能表面的 (a)结构示意图及其(b)实验制备简图磁场作用下,操控微平板产生定量的弯曲大变形,使含矩形凹槽阵列的表面完全暴露,其粘附力高达252μN,接触角为151º,呈现类似玫瑰花瓣的高粘附浸润特性,可有效抓取体积较大的液滴;旋转磁场使其形变恢复,表面粘附力降低至57μN,呈现类似荷叶的低粘附浸润特性。进一步对微平板阵列结构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结合表面在类玫瑰花瓣高粘附状态和类荷叶低粘附状态之间自由切换的特性,可将此多级仿生表面有效地作为液滴无损转移的“机械手”,液滴无损释放及其转移过程见图2-3所示。图2液滴的无损、自由释放行为图3 液滴无损转移过程该成果以“Amechanical hand-like functional surface capable of effciently grasping andnon-destructivelyreleasing drople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IF = 13.273,中科院工程技术类分区一区)上。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和机械与车辆学院博士后刘明为文章第一作者,陈少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彭志龙教授、姚寅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程浩参与了该工作,此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2032004, 11872114, 1210204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21M690401)的支持与资助。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dtwc4x7R2YpjE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制药巨头研发重心纷纷向中国转移
    全球第二大医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于上周宣布在中国成立亚洲研发总部,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并且默沙东承诺未来五年内在中国投入15亿美元(约合96亿人民币)的研发资金,新的亚洲研发总部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   资料图片   据介绍,随着欧美受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等,以及越来越多的专利药到期、新药上市数量不足等,令跨国制药巨头销售收入增长减缓。越来越多的全球制药企业将研发重心转移到中国这片发展向好且稳定的市场。   新品将涉及糖尿病及女性健康产品   记者了解到,默沙东亚洲研发总部预计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完工,届时将有约600名工作人员在此进行药物研发、转化性研究、临床开发、注册事务及外部研发项目。据默克实验室总裁金彼得透露,其实默沙东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远远不止600人,还有许多合作伙伴包括公司和大学的实验室等,建立了一个更广泛的研究网络,公司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人才优势。   默沙东中国主席兼总裁冯纳玺表示,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在中国上市,新产品将覆盖糖尿病以及女性健康领域。默沙东亚洲总部将依托中国强大的医学科研人才和创新的平台,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骨科、肿瘤、神经科,以及疫苗领域,以创造出更好、更新的药物和疫苗,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的患者,同时为中国的医改做出积极的贡献。默沙东的研发涉及广泛的治疗领域,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中国近年来发病率日益上升的疾病。   金彼得谈到亚洲研发中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希望把默沙东已有的(在欧美市场上已经上市的药品和疫苗)更快地带入到中国市场。除了亚洲研发总部,默沙东还将和一些中国企业进行药物疫苗的研发,比如已经在进行的与中国国药集团合作的HPV疫苗(宫颈癌疫苗)。   中国成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默沙东将亚洲研发总部移师中国,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有着深远意义,就在今年初,世界最大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决定关闭它在英国已运作50多年的研发中心。一个开,一个关,预示着中国这样的市场地位正不断凸显。   据介绍,欧美受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加上越来越多的专利药到期、新药上市数量不足,令跨国药企销售收入增长减缓。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年将有约77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阿斯利康亦由于业务调整,其位于英国莱斯特郡查思伍德研发基地的项目亦将停止。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制药业快速发展,给欧美大型药企走出困境带来希望,药品研发和生产正越来越快地从发达国家向亚洲转移。 2010年3月,IMS发布《重塑世界医药市场新秩序:一个被重新划分的世界》研究报告提出,2011年中国药品销售额将超过法国和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   自2001年勃林格殷格翰出资1亿欧元用于在华扩建生产工厂和设立化学品研发中心,2002年诺和诺德在中国成立跨国药企第一家致力于生物技术研究的研发中心,此后数年内,罗氏、阿斯利康、礼来、诺华、强生、GSK和辉瑞都陆续大手笔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上,甚至位于中国的研发中心已独立成为跨国企业辐射全球的研究基地。   而当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纷纷宣布“将药物研究开发的全程都在中国完成”之时,即已宣告其各自在华研发中心将以独立的研究方向和完整的研究过程出现,而非跨国药企研发群体中的附属品,它们将把相对成熟的制药研发过程引入中国,把转化科学等新兴药物开发理念带入中国。而且,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越来越将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作为首要研究方向。默克实验室总裁金彼得就向记者提到,默沙东亚洲研发总部会针对中国或者是亚洲市场一些特色疾病领域,如肝炎这类比较常见的疾病,针对其迫切的需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研发。
  •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 br/ 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教技〔2018〕7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 /p p & nbsp & nbsp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我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0em " 2018年5月18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认定暂行办法 /strong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有序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教育“奋进之笔”攻坚行动计划任务,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p p   二、发展目标 /p p   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结合实际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各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p p   三、认定条件 /p p   (一)基本条件:科技创新基础好、成果转化需求强烈、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特色鲜明、转化协同成效显著的地方和高校,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及重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 /p p   (二)以地方为基本依托单位的基地,要求: /p p   1.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p p   2.拥有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与高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p p   3.有效集聚地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形成推进本区域高校成果转化的合力,承载高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p p   4.在与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方面有政策、有机制、有探索,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p p   (三)以高校为基本依托单位的基地,要求: /p p   1.高校高度重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落实; /p p   2.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完备,操作性好; /p p   3.已拥有一批能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类平台,并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p p   4.与地方、行业有深入的协同创新并取得积极效果,有典型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案例。 /p p   四、认定程序 /p p   (一)提出申请。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指导标准》(详见附件1),结合自身实际编制《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申请书》(详见附件2),以地方为基本依托单位申请的基地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以高校为基本依托单位申请的基地经主管部门同意,正式行文报送教育部。 /p p   (二)组织论证。教育部成立专家组,对提出申请的基地开展咨询论证或实地调研论证,提出咨询意见,形成论证结论。 /p p   (三)立项认定。对通过专家论证同意认定的地方或高校,经教育部审定后,公布认定名单。 /p p   (四)监测评估。经立项认定的基地,于每年度结束后30日内(次年1月31日之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年度开展工作、创新举措、取得成效、示范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教育部按照基地确定的任务与规划,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评估指标体系》(详见附件3),每四年组织一次评估,主要依据是年度报告资料。对于执行效果不佳或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基地,及时整改或予以裁撤。 /p p   五、组织实施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方、各高校要积极推动基地各项任务的落实。基地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教育部支持并协调各项改革措施的衔接、协同。 /p p   (二)强化政策支撑。基地应率先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已经确定的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要及时跟进、加强督查与评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先行先试,鼓励和推动基地探索实施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 /p p   (三)推广应用示范。每个基地在先行先试基础上,总结提炼1至2个可供复制推广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教育部对基地建设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及时向全国高校示范推广,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附件: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nbsp & nbsp 1、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6/ueattachment/90e66bcb-f620-4a3a-9f88-70a3aa524a6f.docx" W020180531356593873924.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nbsp & nbsp 2、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6/ueattachment/6d9823a5-7306-4f81-b1e4-56da223b30a2.docx" W020180531356593881092.docx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nbsp & nbsp 3、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6/ueattachment/fbad2e1f-900c-4c3c-9084-672f4300fecc.docx" W020180531421008309589.docx /a /p
  •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和创新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但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监管责任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以及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监管制度框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对涉及多个部门、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突出的监管事项,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强化条块结合、区域联动,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整体设计,一体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建设,统筹各类监管资源,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坚持协同联动、务实高效。聚焦具体监管事项,逐项理清责任链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协同,切实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综合监管效能。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聚焦监管薄弱环节,加快完善风险隐患突出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补齐监管短板、堵塞监管漏洞,切实把该管的管好、管到位。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创新监管理念和方法,结合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风险特点,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统筹推进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技术融合,实施精准有效监管。(三)主要目标。2023年底前,建立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动态更新机制,在部分领域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按事项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机制。到2025年,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进一步优化协同监管机制和方式,大幅提升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能力,推动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有序、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二、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四)确定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清单。行业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主管部门(以下统称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监管部门梳理需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的重点事项,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危险化学品、燃气、特种设备、建筑工程质量、非法金融活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和潜在风险大、社会风险高的重点领域及新兴领域中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要积极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明确本地区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2023年底前,各地区各部门通过“互联网+监管”系统对跨部门综合监管重点事项实施清单管理和动态更新。(五)明确跨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分工。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监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三定”规定和权责清单,逐项明确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责任分工。对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监管边界模糊、监管责任存在争议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之相关的各部门都要主动履职、密切配合,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同时,要按照领域归口、业务相近原则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行为特征,会同有关方面及时对其研判定性、明确监管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对本地区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要结合地方机构设置和监管力量配置等情况确定监管部门和职责划分,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对存在部门管辖争议的行政执法事项,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协调。(六)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规则。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监管政策的协同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既要防止出现监管漏洞,又要避免政策叠加造成不利影响。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加快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建设,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监管规则和标准等,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对现行监管标准不一致、相互不衔接的制度规则,要抓紧修订完善。支持各地区实施综合监管“一业一册”告知制度,一类事项制定一册合规经营指南,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合规经营要求,稳定市场主体监管预期。(七)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明确议事会商、情况通报等工作要求,有效整合监管资源,统筹监管政策制定,督促监管责任落实,推动监管信息共享,组织联合执法检查。已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的,要进一步完善运行规则,加强业务统筹,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职能作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结合区域实际,分事项建立健全相关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解决突出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协同方式(八)加强风险隐患跨部门联合监测。聚焦问题多发和高风险领域,构建科学高效、多部门联动响应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机制,实现风险隐患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精准预警和及时处置。要依托“互联网+监管”等现有信息系统,针对具体监管事项的风险特点,构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模型,建立健全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标准,明确预警信息推送规则,制定预警响应和处置预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监测感知能力,有效归集分析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及早发现和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对重大预警信息要开展跨部门综合研判、协同处置。(九)开展市场主体跨部门联合抽查检查。高效统筹监管执法资源,大力精简整合检查事项,积极推行联合抽查检查,持续提升协同监管能力。两个以上部门对同一监管对象实施不同行政检查且可以同时开展的,原则上应实行跨部门联合检查。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检查一般应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要结合监管对象信用等级和风险分类,不断优化组织方式,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和参与部门等。发现涉及行业性、区域性违法违规行为或存在普遍性、多发性问题的,应及时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或专项整治。(十)推进问题线索跨部门联合处置。不断拓宽问题线索收集渠道,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以及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加强大数据分析,形成社会多元共治合力。建立健全问题线索分办、转办和查处工作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监管职责的问题线索,及时转送相关部门协同开展核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既要做到应查必查、有效处置,又要防止多头检查、重复处罚。各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属于其他部门监管职责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将线索等推送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十一)积极开展跨部门联合信用监管。根据跨部门综合监管对象的属性和风险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行业监管需要的信用监管模式,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在配置监管资源、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分级分类标准及相应的协同监管措施。相关部门在注册登记、资质审核、日常监管、公共服务、执法办案过程中,要准确、全面记录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及时归集共享信用信息。发现存在违法失信行为的,要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依法开展失信惩戒。四、提升跨部门综合监管联动效能(十二)加强部门与地方监管联动。各部门制定监管政策要充分听取地方的意见建议;加强对地方的业务指导,全面研判风险隐患,督促相关地区弥补监管短板;建立监管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对需要调用异地监管执法资源处置违法违规问题以及有关地区提出监管协助需要的,及时协调开展跨区域监管执法。垂直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各地区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分析本地区监管突出问题,对本地区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实施有效监管;有效整合监管资源,及时共享监管信息,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跨区域、跨层级监管工作。(十三)加强跨区域监管联动。针对跨部门综合监管涉及的跨区域监管缺位、管辖争议、执法办案困难等问题,建立健全源头追溯、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执法联动、执法互认等机制。加快推进食品安全、道路运输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资格认定、商业特许经营等跨区域监管协作,切实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转移等跨区域联防联治。鼓励跨行政区域按规定联合发布统一监管政策法规及区域性地方标准,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地区要积极探索创新联合监管模式。(十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行政执法机关要与司法机关加强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调查等方面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行刑衔接机制。根据不同领域监管实际需要,完善案件移送、双向咨询、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及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存在暴力抗法等情形的,可商请有关机关协助调查处理。有关机关立案后提请行政执法机关作出检验、鉴定、认定和涉案物品保存、销毁、处置等协助的,行政执法机关要积极配合。五、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支撑能力建设(十五)提升监管信息化建设水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或现有信息化系统建设跨部门综合监管业务支撑模块,开发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的跨部门综合监管应用场景,完善监管事项清单管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分析评估、证据互认、联合检查等相关功能。做好相关监管系统与全国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全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等互联对接,统一接口标准。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积极开展以部门协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多维数据关联分析,快速有效协同处置问题,提升跨部门综合监管智能化水平。(十六)大力推进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各地区各部门要着力打通数据壁垒,以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互通共享支撑跨部门综合监管。依托已有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做好与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监管行为等信息库的对接联通,按跨部门综合监管业务场景需要共享本地区本领域审批和监管数据,明确数据回流和交换规则,确保数据归集规范有序、使用安全高效。相关部门要结合跨部门综合监管具体事项风险监测、协同执法等业务需求,明确信息共享的范围、方式、程序、时限、频次和保密要求等。六、保障措施(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跨部门综合监管全过程各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工作重点,细化落实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对监管不力、执法缺位、推诿扯皮的,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国务院办公厅要加强督促指导,推动跨部门综合监管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十八)开展试点示范。支持有关地区和部门在成品油流通、自建房安全、单用途预付卡等领域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补齐短板漏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综合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改革。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十九)提升监管能力。根据跨部门综合监管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做好人员、技术、设备、经费等保障。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一专多能”的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日常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提升跨部门执法协作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整合执法资源、充实执法力量,提升依法履职能力。
  • 马军: 互联网为监测全球污染转移提供了可能
    只要拥有一部手机,下载一个&ldquo 蔚蓝地图&rdquo App,就可查看中国38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河流水质、污染源等信息,监控中国9000多家企业的排污情况。   在公众获取数据不很便利的中国,马军利用互联网技术绘制的污染地图,让公众动动手指,就能一目了然地发现污染,并推动污染企业和政府做出改变。   他的&ldquo 互联网+环保&rdquo 模式不仅开创了中国公众参与环保的新局面,也为世界各国监测污染提供了样本,追踪和监测全球污染转移、绘制一幅世界污染地图不再遥不可及。   4月28日,马军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推出&ldquo 蔚蓝地图&rdquo App 最新的2.0版本。   &ldquo APP&rdquo 为何诞生在中国?   中外对话: 您刚刚获得&ldquo 斯科尔社会企业家奖&rdquo ,这个奖给您的颁奖词是:&ldquo 在过去的中国,公众没有一个跟踪和举报工业污染的途径,马军填补了这个空白&rdquo 。利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App来实时监控污染数据,在国际上是首创吗? 为什么会发生在中国?   马军:在斯科尔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全球数以百计的社会企业家看到我们的&ldquo 蔚蓝地图&rdquo 时很惊讶。污染源的实时公开,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中国是第一个做到的。   通过信息公开来改善和推动环境治理的做法,是从80年代末西方开始的,如美国和欧盟。现在的中国,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比这些国家还大,因为他们可以靠司法体系来推动环境治理,但在中国环境诉讼还很困难,所以治理污染更需要公众的参与,需要更多信息的公开。   污染源实时公开的APP产品首先诞生在中国,有几个原因:   其一,中国污染形势严峻,民众有更迫切的知情权需求、污染治理需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中国环保NGO的活跃 ,推动了污染数据的信息公开进程。   中外对话:污染地图改名为&ldquo 蔚蓝地图&rdquo ,背后的用意是什么?2.0版本有什么新特点,未来还会添加哪些功能?   马军:在2006年推出污染地图的时候,我们希望污染地图能够让大家看到污染造成的后果,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看到了污染,我们希望进入到下一个层级:不仅看到污染,还要去解决污染。现在没有比&ldquo 蔚蓝的天空&rdquo 更能召唤更多的人来参与环保了,因为很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它。&ldquo 发现污染,找回蔚蓝&rdquo ,这是我们对新名称的期待。   2.0版本在1.0版本的空气地图基础上,又增加了水地图,可查询的实时空气质量也由190个城市增加到380个,污染源数据由4000个企业扩展到 9000个。生活服务功能也显著增强,除天气预报外,还有是否需要佩戴口罩、是否适合开窗、户外运动等生活建议。我们未来还会推动土壤监测数据公开,做成可视化的土壤地图。   &ldquo App&rdquo 可否为监测全球污染提供借鉴?   中外对话: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中国所面临的污染问题,App模式能否为这些国家所用?另外,全球环境治理也面临着污染转移的风险,能不能为监测全球污染提供借鉴?   马军: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企业家对这一产品很惊讶,也很好奇,一些人问,是否可以在他们国家开展这方面工作。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也认为,他们也应该采用这种方法。有一些人很直接地说,希望我细致地告诉他们,怎样在他们国家做这项工作,因为一些国家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比如印度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   也有很多人担心,中国加强管理之后,这些污染企业会不会转移到他们那去,造成新的一轮污染转移。我认为,通过这样的信息手段,能够建立起全球化的环境监督网络和监测系统,无论这些企业走到哪转移到哪,都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这样将全球化生产和采购置于监督之下,防止这些企业肆意降低环境标准。  中外对话:您有没有意向和他们合作?   马军:我们愿意把经验分享给他们。当然,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在中国,数据公开比较有限,但政府部门做了很多监测,官方有一个比较好的数据基础,我们推动政府把这些数据公开出来。   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监测能力很弱,当他们没有来自官方的一套监测数据的时候,他们该怎么去开展,就需要有一套适应本国国情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利用新的监测仪器,更多地采用民间的监测,再通过网络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监测网络。当然还包括怎么推动企业做更多的监测和披露。   做这样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数据基础,另一方面,收集这些数据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我们已经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收集、累积数据,这项工作是非常枯燥的。   IPE的生存智慧是什么?   中外对话:在中国来说,污染企业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IPE的生存智慧是什么?   马军:智慧不敢说,但我们有几个方面特别注意。   一、坚持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既然我们是一个环保机构,就要坚持以环保为使命,不被一些问题分散注意力。   二、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注意所处的国情,去增进和各个利益方的信任,跨越信任的鸿沟。   三、加强专业性和科学性。我们是一个基于科学的、基于数据的环保机构,2006年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数据的源头采用政府的监测数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据在中国还具有敏感性,中国社会对于NGO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当我们的工作引发一些压力的时候,有不良信息记录的企业跑来找我们的时候,源于政府的数据最终给了我们支撑。   四、不去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完善机制,多沟通不让各方感到意外,让企业有动力去改进,朝正向去推动,因为我们的敌人不是企业,而是污染。   中外对话:近10年执着于收集污染数据推动信息公开这项工作,说您具有&ldquo 阿甘精神&rdquo ,介意吗?   马军:我倒不介意,有一点确实相同,我自己很愿意去跑步,我在清华附中上学的时候,那边实行马约翰(John Ma)教学法,到了下午的时候,要求教室也锁门、宿舍也锁门,大家都得出去跑步,所以这么多年我就养成了一个跑步的习惯,虽然现在跑步的时间也有限、精力也有限,但每天还是坚持,要去跑一下。我们的工作也类似于跑步,不是一个冲刺就能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有效果。   马军个人简介: 中国环境NGO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1993年起在海外媒体工作,其间对中国环境和资源状况做跟踪研究,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2000年任SCMP网络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负责协调网站在华业务,组织中国报道,同时为报纸撰写环境专稿。2002年加入博信国际咨询公司,为在华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关中国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咨询服务。2004年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Yale World Fellows Program),其间对中美环境管理体制作比较性研究,并向美国各界人士介绍中国面对的严峻环境挑战,以及中国政府和公众为保护环境付出的巨大努力。2005年6月回国后,继续致力于江河生态保护的工作 同时撰写文章,探讨中国环境和资源管理体制变革方向和可行出路。2006年5月,他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民权行动者陈光诚、家电行业巨头黄光裕以及台湾导演李安一同被入选为美国《时代周刊》&ldquo 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rdquo 。2006年6月,出任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因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发布&ldquo 中国水污染地图&rdquo 而被评选为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 国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式,通过评价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  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针对科技成果具有多元价值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的问题。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入第三方评价,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评价主体的积极性,营造成果评价的良好创新生态。  坚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把握科研渐进性和成果阶段性的特点,创新成果评价方式方法,加强中长期评价、后评价和成果回溯,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价值早发现、早实现。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根据科技成果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科学价值重点评价在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方面的独创性贡献。技术价值重点评价重大技术发明,突出在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难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方面的成效。经济价值重点评价推广前景、预期效益、潜在风险等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价值重点评价在解决人民健康、国防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瓶颈问题方面的成效。文化价值重点评价在倡导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二)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评议为主,鼓励国际“小同行”评议,推行代表作制度,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应用研究成果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注重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样机性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不涉及军工、国防等敏感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以用户评价、市场检验和第三方评价为主,把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市场估值、市场占有率、重大工程或重点企业应用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重大成果研发过程回溯和阶段性评估机制,加强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合理评价成果研发过程性贡献。  (三)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评价改革。按照“四个面向”要求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改革试点,抓紧建立科技计划成果后评估制度。建设完善国家科技成果项目库,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制定科技成果推广清单,推动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非涉密科技成果信息按规定公开。改革国防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探索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办法。完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大高质量专利转化应用绩效的评价权重,把企业专利战略布局纳入评价范围,杜绝简单以申请量、授权量为评价指标。  (四)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健全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资产评估等多元化科技成果市场交易定价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建立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完善技术要素交易与监管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成果进场交易,鼓励一定时期内未转化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形成的成果进场集中发布信息并推动转化。建立全国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依法推动技术交易、科技成果、技术合同登记等信息数据互联互通。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发明披露、评估、对接谈判,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提升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水平,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五)充分发挥金融投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联动机制,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对科技成果潜在经济价值、市场估值、发展前景等进行商业化评价,通过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优化信用评价模型等,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融资支持。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模式,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在知识产权已确权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前提下,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改革,引导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提早介入研发活动。  (六)引导规范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研究会、专业化评估机构等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强化自律管理,健全利益关联回避制度,促进市场评价活动规范发展。制定科技成果评价通用准则,细化具体领域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行业标准,明确资质、专业水平等要求,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及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并推广科技成果创新性、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方法。鼓励部门、地方、行业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成果评价政策、标准规范、方法工具和机构人员等信息,提高评价活动的公开透明度。推进评价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将科技成果评价失信行为纳入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对在评价中弄虚作假、协助他人骗取评价、搞利益输送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从严惩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优化科技成果评价行业生态。  (七)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优化科技奖励项目,科学定位国家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社会力量设奖,构建结构合理、导向鲜明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培育高水平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品牌,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督,提高科技奖励整体水平。  (八)坚决破解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全面纠正科技成果评价中单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等不良倾向,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为突破口,不把论文数量、代表作数量、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取得显著应用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等高质量成果,提高其考核评价权重,具体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得把成果完成人的职称、学历、头衔、获奖情况、行政职务、承担科研项目数量等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和人才计划评审的参考依据。科学确定个人、团队和单位在科技成果产出中的贡献,坚决扭转过分重排名、争排名的不良倾向。  (九)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综合运用概念验证、技术预测、创新大赛、知识产权评估以及扶优式评审等方式,推广标准化评价。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建设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库、需求库、案例库和评价工具方法库。发布新应用场景目录,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在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实施中运用评价结果。  (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核心要求,纳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与转化的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资产评估管理机制,明确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边界和红线,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流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行为负面清单,完善尽职免责规范和细则。推动成果转化相关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依法依规一事一议确定相关人员的决策责任,坚决查处腐败问题。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科技部要发挥主责作用,牵头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行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本地区成果评价的指导推动、监督服务工作。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在本意见出台半年内完成本行业本地区有关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  (二)开展改革试点。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和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探索简便实用的制度、规范和流程,解决改革落地难问题,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做法并进行推广。  (三)落实主体责任。科技成果评价实行“谁委托科研任务谁评价”、“谁使用科研成果谁评价”。各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对照本意见要求在一年内完成相关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或管理办法制修订任务,提升专业能力,客观公正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  (四)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严格制度执行,注重社会监督,强化评价活动的学术自律和行业自律,坚决反对“为评而评”、滥用评价结果,防止与物质利益过度挂钩,杜绝科技成果评价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现象。要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7月16日
  • 中共中央: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全文如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5)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6)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7)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9)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10)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11)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12)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15)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16)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1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18)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0px margin-bottom:10px line-height:1.75em text-indent:2em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中国科大揭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化学增强效应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董振超研究小组在探究针尖增强单分子拉曼光谱的化学增强与猝灭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hemical Enhancement and Quenching in Single-Molecule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为题作为热点文章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spectroscopy, SERS)具有显著的信号增强特性,能够在单分子尺度提供目标材料丰富的化学指纹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物种识别与结构研究。SERS增强机制通常分为两种:局域等离激元场激发产生的物理增强以及分子–金属之间电荷转移诱导的化学增强。物理增强在SERS信号增强中起主导作用,对其电磁场物理增强图像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化学增强不仅能在物理增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分子拉曼信号,而且往往会对谱型产生影响。然而,尽管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大量SERS研究,化学效应对拉曼信号的具体影响机制仍然不够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化学机制比较复杂,跟单个分子与金属表面之间的局域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且其贡献相对较小,并常常与物理增强效应共存,难以分割和评估。存在这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SERS技术难以对这种局域相互作用进行精准表征和控制。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局域环境清晰明确的单分子拉曼实验,以便精确调控单个分子的局域化学环境,深入研究化学效应对拉曼信号的影响。   2013年,董振超研究小组首次在超高真空和液氮温度下展示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技术[Nature 498, 82 (2013)],通过针尖局域电磁场调控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光学成像空间分辨率提高到了一个纳米以下(~0.5nm)。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于光学成像分辨率和光场限域性的固有认知,极大推动了针尖增强技术和相关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2019年,该研究小组通过发展液氦条件下工作的低温超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ip-enhanced Ramanspectroscopy, TERS)系统,进一步对针尖尖端高度局域的等离激元场进行精细调控,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了1.5 Å的单个化学键识别水平,并基于这项技术提出了一种重构分子化学结构的新方法¾埃级分辨的扫描拉曼显微术[National Science Review 6, 1169−1175 (2019)]。   最近,为了深入探究化学效应对拉曼信号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小组利用所发展的高分辨TERS技术,通过精心设计和构建四种不同的清晰明确的单分子局域接触环境(图1),探究了单个ZnPc酞菁分子在不同接触环境下的拉曼响应,并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基态电荷转移引起的TERS增强以及界面动态电荷转移诱导的拉曼猝灭的新机制(图2)。图1.单分子TERS实验示意图和四种不同的分子局域接触环境。图2.基态电荷转移引起的TERS增强与界面动态电荷转移诱导猝灭效应。他们发现,当针尖与氯化钠表面单个平面型ZnPc分子进行“弱”的点接触时,TERS信号会被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针尖增强光致荧光(tip-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TEPL)信号迅速猝灭。TERS和TEPL信号演化表明针尖与分子之间的接触产生了化学相互作用。他们对此提出一种新的物理化学联合作用机制,即针尖与分子的点接触会产生基态电荷转移过程,在与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诱导出可观的拉曼极化率,而且该垂直极化偶极还会进一步与纳腔等离激元的垂直电场耦合产生增强的拉曼信号。这种新的增强机制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纯化学效应机制,而且也不同于之前普遍认为的在化学增强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共振电荷转移机制。另一方面,当分子与金属衬底进行“强”的面接触后,TERS信号严重猝灭,特别是对于分子的面内振动信号。结合DFT理论计算表明,这是由于分子与金属衬底之间的轨道杂化引起的动态界面电荷转移以及表面电磁场屏蔽效应所导致的拉曼极化率的减弱,并且前者起主导作用。但是,通过进一步与针尖产生“弱”的点接触,猝灭的拉曼信号能够被有效“拯救”,这同样是因为上面所提及的基态电荷转移诱导的物理化学机制的联合作用所致。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分子与金属衬底的相互作用很弱(例如物理吸附的情况),或者分子垂直吸附在金属表面,这时由于动态界面电荷转移诱导的拉曼极化率的减弱效应会变得很小,预计将不会出现拉曼猝灭现象。   该研究小组还进一步开展了偏压和波长依赖的TERS光谱演化研究,证明了基于基态电荷转移的物理化学联合作用机制的正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非共振情况下的针尖−分子点接触构型,体系的拉曼信号在纳腔等离激元场增强的基础上,还将获得超过300倍的极大电荷转移化学增强。   该工作不仅为理解化学效应诱导的TERS/SERS增强与猝灭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澄清和深化了人们对化学增强机制的认识,而且展示了一种通过针尖−分子原子级点接触增强拉曼信号的方法,将对本征拉曼信号微弱的分子(例如生物分子)的化学探测和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杨犇和特任副研究员陈功。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等单位的支持。
  • 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p   日前,河北省发布《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根据这一方案,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包括石家庄国家高新区、保定国家高新区、固安高新区、白洋淀科技城、亦庄· 永清高新区、霸州经济开发区、长城汽车科技园、高碑店国际创新园、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任丘经济开发区、衡水高新区等11个园区,形成“一区11园”布局,加速京津研发、河北转化。 br/ /p p   河北· 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根据河北省发布的建设实施方案,示范区建设将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为目标,全面推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开放协同共建等八项主要任务。 /p p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示范区将基本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区、科技金融示范区、体制改革先行区、成果转化样板区,辐射带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并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p p   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示范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石家庄高新区综合排名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前列,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20位。 /p p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突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超过10个,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占河北省的1/3以上。 /p p   企业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3%。 /p p   产业创新实力大幅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先进装备制造、“大智移云”、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科技服务业、现代农业成为示范区主导产业。 /p p   科技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0个,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10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20个,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0个,区域性创业投资或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实现全覆盖。 /p p   实施方案还提出,到2030年,示范区将成为创新型河北建设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区和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样板。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