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周围环境

仪器信息网周围环境专题为您整合周围环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周围环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周围环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周围环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周围环境话题讨论。

周围环境相关的资讯

  • 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规范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我部组织编制了《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10日。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杨洁  电话:(010)65645596  传真:(010)65645555  邮箱:zsglc@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邮编:100006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4月12日  (此件社会公开)
  • 减少生活噪声出现,让周围“静”下来
    减少生活噪声出现,让周围“静”下来天气逐渐炎热,白天的温度越来越高,这让很多外出运动者减少了白天出行,往往把运动时间瞄向了早晚,早晚出来遛弯儿、锻炼的人变得多了,产生的声音也逐渐变得大了。这种声音的产生对于正在休息或者需要休息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困扰。那么如何在这片喧哗中找到一片宁静,让需要的人可以得到休息,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噪声。城市噪声是普遍存在的,且噪声来源广泛,如:唱歌、广场舞、演奏乐器、切菜、看电视等。即使平时我们听起来很美妙、曼妙的音乐,对于不需要的人来说依然是一种噪声,依然会让人困扰。噪声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严重时还会造成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根据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除了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一定伤害,还会给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使体内肾上腺分泌急剧增加、血压上升等。噪声随处可见,治理难度大、取证困难,让周围“静”下来变得很难,除了要和周围邻里进行有效沟通,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事情解决,尽量避免邻里矛盾。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据实反映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录好证据,为后续执法人员处理工作提供依据。若同一处地方多次出现投诉、且无证据的情况,管理人员也不能快速到现场取证,那么寻求环境噪声监测仪器的帮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款环境噪声自动在线监测仪器可以24小时在线监测噪声,及时抓取数据,并可以通过4G无线或者有线传输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平台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查阅信息记录,分析噪声出现的高频时段、出现规律等信息,再现场实地查访,并在有数据支撑依据的情况下去进行问题解决,让执法更有说服力。当然环境噪声在线监测仪器是辅助手段,对于生活噪声的控制还是要提高民众素质,从自我做起,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也可在生活居处的地方做好一定的隔音措施,被动减少外部噪音干扰,让自己闲暇之余可以独享一片宁静,
  • 前沿合作丨CT助力清华大学王教授团队周围神经修复研究
    自然灾害或交通事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严重的感觉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受损,使患者终身残疾。因此周围神经修复是神经外科面临的巨大挑战。近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秀梅教授课题组通过静电纺丝和分子自组装构建了一种纤维蛋白/功能化自组装多肽(AFG/fSAP)互穿纳米纤维水凝胶,AFG/fSAP可以同时向受损的神经组织提供物理支撑、定向引导、神经营养和血管生成等多种调控信号。将AFG/fSAP原位移植于大鼠的坐骨神经损伤区域后,其可以通过调控损伤部位内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行为,最终促进组织再生和运动功能重建。该研究进展发表在材料类国际知名刊物《Bioactive Materials》上。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黄军飞参与材料性能表征,采用岛津SMX-225CT FPD HR完成了AFG/fSAP纤维蛋白取向分布的表征工作。 Bioactive Materials 8(2022)529-544 纤维蛋白取向分布 图1显示了micro-CT表征AFG和AFG/fSAP纤维取向。A1和B1显示了使用不同颜色表征纤维蛋白取向;A2和B2显示了使用箭头表征纤维蛋白取向;A3和B3显示了使用箭头和不同颜色同时表征纤维蛋白取向。CT结果显示AFG的纤维分布在- 10°~ 10°之间,而AFG/fSAP的纤维分布在- 15°~ 15°之间,这表明添加fSAP对初级纤维蛋白纳米纤维的排列没有太大影响,因此论证了AFG/fSAP中的纤维蛋白取向良好。 图1 CT表征AFG和AFG/fSAP纤维取向 岛津CT,科研好帮手 inspeXio SMX-225CT FPD HR Plus是一款高性能微焦点X射线CT系统,是采用岛津自行研制的微焦点X射线发生器和大型高分辨率平板检出器制造的仪器。 1采用大型高分辨率数字平板检测器,输入相当于最多1400万像素,实现大视野、高分辨率拍摄。 2改进了岛津自主研发的微焦点X射线发生器,大幅度提高了射线线量。与平板检出器的闪烁体的最佳组合可获得高输出和高对比度两者兼顾的图像,最高可使用CT分辨出4微米的JIMA线对。 3系统增加的新功能使得无论是谁都能够轻松地通过优化系统拍摄CT图像,检出器分辨率的提高配合超高速演算处理系统HPCinspeXio,使演算速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无论是科研院校的材料及生物研究,还是工业正在研发的复合材料(GFRP、CFRTP)和大型铝合金压铸件产品,这款仪器能够完成用于多种样品所需要的研究、开发和检查的实验。 图2 SMX-225CT FPD HR Plus微焦点X射线CT系统 图3 AFG/fSAP纤维取向动画 专家心声 杨淑慧博士 文章第一作者杨淑慧博士表示:水凝胶材料性质独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其形貌分析需要可靠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岛津inspeXio SMX-225CT FPD HR Plus对定向纤维水凝胶的取向性进行表征并三维重建。该技术实现了对生物样品形貌的直观观察和分析,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是先进材料表征手段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撰稿人:黄军飞
  • 周维虎:给世博一双“慧眼”
    5月1日,当大批期待已久的中外游客涌向上海世博园时,带着“世博建设者”胸牌的周维虎匆匆登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他将迎接新的挑战。经过一年的苦战,由他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已经交付上海用户,他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经过在世博园现场一个月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这个漂浮在世博园上空的巨大气球,形似“鲸鱼”状,携带有高清摄像机、红外相机、高光谱相机和气象监测设备的高科技监测系统,被称为世博园的一双“慧眼”,将为世博会安全保障、电视图像转播、综合节能、绿化和生态管理、精细气象等提供综合服务,为对平安世博、绿色世博和科技世博保驾护航。   第一次“抓总”   “做总体要求知识面广,不会不要紧,关键是要埋头学习、弯腰学习、拉下面子学习。做总体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吃苦、忍耐、受气、奉献、舍得,替合作对象着想。”   周维虎2005年来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主要从事光电系统项目总体设计工作。2007年,从没做过总体负责人的他被委以重任:作为负责人,组织团队争取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的研制项目。   总体是指一个项目的设计、抓总管理等工作。这不是件容易的活儿,需要有丰富知识储备、整体把握能力和极强的协调能力。   “可能是觉得我有一定的研发经历、协调能力比较强吧”,对于领导的信任,他十分珍惜,没干过不怕,总有第一次。   “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任务系统2007年立项论证时,系统包含的分系统多,接口复杂,使用环境恶劣,竞争异常激烈,时间又特别紧,缺乏国内外相关应用资料。总体负责人需要在这个时候拿出一个让人信服、科学可靠的论证方案,才能争取到项目。   为了拿到项目,他心急如焚。整个项目涉及多个专业,做总体的人不可能全懂,怎么办?只能迎难而上,进行“恶补”。为了制定系留气球优化的高精度稳定方案,45岁的他开始了一阵“苦学”。   他到处寻找材料和相关案例,向北航、上海交大、航天部33所、测绘研究院相关人员进行请教,“下狠劲”学习稳定指向技术。“那段时间头脑中整天都是稳定框架和坐标计算公式的影子”。当时正值盛夏,天天翻文献查资料,手上和身上起满了湿疹和水泡,医生诊断后告诉他,这是情绪焦急和失调引起。   好在项目最终顺利拿下,他的这身水泡也算是没白出。   把协调当作一门艺术   “有时候在节骨眼上找不到人顶上,就觉得队员不行,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工程研制项目中,任何个人英雄主义都是要不得的,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喜欢硬笔书法的周维虎,和人聊起起笔落笔的精妙总是神采飞扬。“写字布局很重要,先把结构安排好了,再来一个点睛之笔,这字就漂亮了。”   在带领团队时,他同样注重布局,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把对团队内外的协调也当作一种艺术。   由于光电院的新址正在建设中,系统集成测试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必须向外部门或外单位去借,这个过程在周维虎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经常有人问我,你用别人的仪器给多少钱?我说不要钱,他们都觉得吃惊,实际上,关键时刻是光电院各部门相互协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告诉记者,这同样得益于协调。在总设计师王宇副院长的领导下,在科技处和质量处的大力支持下,光电院空间工程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为《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任务系统的成功研发提供了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系统集成联试的关键时刻,空间工程部不仅提供仪器设备支持,而且还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操作仪器设备。在环境试验、联试、分系统验收的紧张时刻,总体室、专业技术室、新技术室、地面应用中心等部门从领导到技术人员,从老专家到年轻技术人员对项目组提出的请求总是不带任何条件,人员随叫随到,设备优先使用,体现了光电院各部门的精诚团结和载人航天人的胸襟和风范。项目组聘请中科院高能所系留气球老专家杨虎之作为顾问,对设计和验收进行把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   “课题组经常加班到晚上十二点,此时准备一些夜宵慰劳大家,加班也变得其乐融融,听不到怨言。”   虽然周维虎的笔记本电脑里专门建立了一个“儿子高考”的文件夹,可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他真正能照顾上儿子的时间却很少。 2009年系统研制的关键时刻,正值儿子备战高考,但是为了按期完成系统交付,有时候一个星期和儿子都难得见上一面。   从2009年年初到2010年4月系统进驻世博会现场服务于世博会,研究团队七名队员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一个周六上午课题组都要对上周的工作进行总结,下午继续工作,周日也要经常加班,每次开会周维虎和课题组成员都会准时来到位于上地的会议室,从不缺席,他们戏称自己“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为了抢时间,2009年春节后正月初二,周维虎就奔赴外地,商谈技术协议。   世博项目告一段落,问起周维虎会如何补偿儿子,他说:“去趟世博园吧,让他看看我们的大气球。”   ———— 人在旅途 ————   不断定位新坐标   周维虎算是个“能闯”的人,喜欢不断有新的挑战。他的研究工作与空间定位有关,他似乎也不断地在给自己的人生寻找新的“坐标”。   与大多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相比,他的经历相对丰富:从原国防科工委研究所到美国激光跟踪仪公司研发部,再到法国仪器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再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战,但对他来说似乎都充满吸引力。他评价自己的性格很open,有开拓精神。   1983年,20出头的周维虎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被分配到原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工作。   “那时候我们算是八十年代新一代。”作为文革后第三批大学生,那时的他们还顶着“天之骄子”的桂冠。一两年时间,这个一身干劲的小伙子跟着老同志跑遍了位于西部山区的“三线”军工厂和军工基地,检定和维修了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   “好多进口仪器坏了就只能‘趴窝’,影响国防科研、试验和生产,就等着我们去呢。”20多年过去了,周维虎依然难掩当年的自豪。   几年下来,喜欢琢磨、干活又不惜力的他对各种仪器结构、性能和参数已了然于心。从工作第二年开始就参与起草了三坐标测量机、光学经纬仪等国家及国防系统检定规程。从1990年开始担任国防科工委“八五计划”课题组长,1993年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担任过仪器研究室副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说起来,他算是幸运的,喜欢挑战还就真的不断出现新挑战。由于工作出色,1985年他被选定为出国进修预备人员,1988年,他被派往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做两年访问学者,研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之后回国工作、读博士,再去美国做博士后。   从美国回国后,周维虎先去了一家法国仪器公司驻中国办事处,当上了“首席代表”,可没多长时间,他发现这个挑战可能不适合他:联系业务和开拓市场的工作多于研究工作。三四个月后毅然辞职,转投刚组建不久的中科院光电研究院。   ———— 人物档案 ————   周维虎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上海世博会“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研制项目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系统总体设计及集成测试、光电精密测量系统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空间领域、航天领域、精密仪器领域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同时,参与国家载人航天发展战略、863发展战略及中科院发展战略等论证工作。   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1983年至1996年在原国防科工委第一计量测试研究中心从事精密仪器及计量测试技术研究,1988年至1990年在法国Loui Pasteur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2000年在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Wisconsin-Milwaukee大学和美国Oakland 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担任美国Automated Precision Inc.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   5月1日,当大批期待已久的中外游客涌向上海世博园时,带着“世博建设者”胸牌的周维虎匆匆登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   ——相关名词——   系留气球   系留气球是使用缆绳将其拴在地面绞车上并可控制其在大气中飘浮高度的气球。球内充氢气或氦气。气球可携带自动记录仪器、无线电遥测仪器 或可通过缆绳传送信息的仪器 也可吊挂仪器在几个预定高度进行梯度观测。系留气球的工作高度取决于气球体积、载荷重量和系缆重量等因素,一般从几百米至3000米。   作为一种升空平台,系留气球可为球载设备提供较大的对地视角范围,滞空高度越高,覆盖范围越大。系留气球可用于大气和环境监测、缉私等民用领域,在军用领域,一般多用于预警、电子对抗、技术侦察与监视、超长波通信、信息中继等方面。   上海世博会所用车载系留气球监测系统,可同时获取世博园区高清图像、地面和水面目标的空间位置、温度、光谱特性和气象参数等综合信息,这些信息从空中经光缆实时传输到地面,经地面网络送至世博园治安派出所、世博园运营指挥中心、上海市民防办、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等重要部门,为安保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空中大范围监测信息,可满足世博会安全保卫、环境监控、综合节能、生态管理和精细气象的综合要求,对平安世博、绿色世博和科技世博具有重要意义。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遍布周围的人类杀手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在全球被封杀的有毒污染物总称,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如果没有三鹿奶粉事件,有多少人会知道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但它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再看看这些: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六溴联苯醚和七溴联苯醚;四溴联苯醚和五溴联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连串陌生的名字,更不知道它们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危害,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随时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日前,这9种POPs在全球被“封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意减少并最终禁止使用这几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的有毒化学物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它们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也使该公约所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化学物质增至21种。 这些人类和环境的“肮脏杀手”从何而来?究竟有什么杀伤力? 有了POPs,连母乳也不安全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POPs显得很陌生。但李琴(化名)对这个词并不生疏。早在2004年的时候,她就知道了这个名词,并且在以后的几年中,她都一直关注着。和记者谈起POPs,她竟然就像个万事通,头头是道地讲着POPs的种类和危害。 李琴在一家公司做市场营销工作,她既不是科研工作者,也不是这方面的老师,怎么会对如此专业的问题,了解得这样透彻?这一切还要从她生宝宝说起。 2004年底,她的宝宝降生了。一家人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中,为宝宝的喂养忙前忙后。最初的一个月,她的奶水很足,看着宝宝吃得有滋有味,作为妈妈,李琴的心里甭提有多幸福了。但她无意中看到的一条新闻,却让她的心里一直长了个疙瘩。那条新闻说,珠三角地区的母乳中DDT的含量严重超标。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李琴,知道DDT是个什么东西,她自己就帮着父亲在农田里喷洒过DDT农药。她开始惊慌起来:如果自己的奶水里DDT超标,是不是就不能母乳喂养了?宝宝会不会中毒?以后会不会得癌症?这一连串的可怕想法,在她的脑子里冒了出来。 她先是到医院咨询,但医生告诉她,现在做不起来母乳中DDT含量的检测。无奈之下,李琴决定,为了安全,就给宝宝断奶,改成喂配方奶粉。就这样,刚刚满月的宝宝,就断了母乳。 李琴一直担心着自己的宝宝会不会已经吃到了含有DDT的母乳,担心宝宝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想法,让她从那以后特别关注有关DDT的报道,她也专门找来书籍并上网查找资料。 POPs广泛存在于黑白家电和食物玩具中 而李琴也渐渐明白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她知道了DDT只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一种,和DDT一样的污染物还有好多种。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六溴联苯醚,全氟辛基磺酰氟……虽然这些POPs的名字既拗口又难记,但她知道,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白家电”中有它们,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吸尘器、热水器等;“黑家电”中也有它们,DVD、VCD、数码相机、游戏机、家庭影院、电话等。大到飞机、汽车,小到孩子们玩的玩具,都有它们……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更是无法抹去它们的身影。水里游的鱼,天上飞的鸟,地上种的蔬菜、水果,圈中养殖的鸡鸭猪牛……专家们表示,POPs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这也包括我们人类本身。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放射医学和物理治疗系的科研人员在2008年1月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他们所检测的387名成年西班牙人志愿者的体内,100%都被检出有一种以上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POPs被认为是通过食物、饮水或呼吸等进入人体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累积下来的。 而在北京进行的一项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调查发现,在北京采集的孕妇的乳汁里,300多位孕妇的乳汁中有90%检出多氯联苯或者有机磷农药等POPs,有10%的人处在比较危险的水平。 人类为什么离不开这些毒魔 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东西中,会含有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 如果你知道这9种物质除了巨毒之外,还有巨大的用处,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如影随形”地遍布于我们身边的物品和我们的体内了。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高士祥介绍,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是杀虫剂副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本身没有杀虫作用,而是在合成杀虫剂的过程中额外的“赠品”,只是这“赠品”给人类带来的是毒性;十氯酮和林丹都是杀虫剂,五氯苯是一种杀虫剂的中间体,靠它来合成杀虫剂的,这些物质曾经帮助人类把害虫解决掉,提高粮食的产量,但也给人类制造了别的麻烦。 六溴联苯醚、七溴联苯醚、四溴联苯醚、五溴联苯醚和六溴联苯,它们的名字里都含有“溴”,一看就知道是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它们都是阻燃剂,又叫防火剂,家用电器中必须加它们,不然万一漏电或是着火,家电很快就会烧光。 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和全氟辛基磺酰氟三个“全氟”兄弟,可以用来做表面活性剂,由于它们有不沾水、不沾油的特性,一般用在皮革、纸制品等的保护涂层上,比如皮鞋,在皮革涂料中含有一些少量的含氟化合物,这样雨天在水里走也不会有水沾上去。高士祥还举了不粘锅为例,不粘锅之所以不粘,全在于锅底的那一层叫“特富龙”的涂料。这种物质是含氟树脂的总称,其中就有那三个“全氟”兄弟。含氟有机化合物虽然在不粘锅中已没有痕迹,但在高温下有可能分解。研究发现,“特富龙”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十几种有害气体,导致一些呼吸道敏感的动物死亡。“所以不粘锅千万不能空烧。” 而在刚刚被禁的这9种POPs中,更多的是阻燃剂,它们的合成也是人类的需要。 阻燃剂更是在现代生活中与人形影相随 家电、家具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方便和舒适了人们的生活,但电器产品的普及一直伴随着另一个问题:电器一旦引发火灾,损失将极为惨重。据国际权威机构国际消防技术委员会和日内瓦国际保险经济研究学会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火灾,火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GDP的1%左右。 有效降低火灾损失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防火标准。英国有着全球最为严格的家具防火标准,自该国1988年实施这一标准后,家具火灾事故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975年出台了家具的防火标准,目前该地区每年由家具引发的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美国其他地区低得多。在材料中加阻燃剂是防火的重要途径,现在阻燃剂已大量用于电子电气、建筑、家具、汽车、纺织品等领域,不加阻燃剂可能通不过消防安全要求。 前面提到的六溴联苯醚、七溴联苯醚、四溴联苯醚、五溴联苯醚和六溴联苯,都是阻燃剂,为什么溴类阻燃剂阻燃效果这么好?高士祥解释说,现在塑料制品在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家具等领域使用很广泛,像家电的外壳和电路板都是塑料材质的。塑料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苯乙烯,含有碳、氢元素,很容易燃烧。学过化学的人可能知道,燃烧过程实际上是氧气与碳氢结合的一个链式反应过程;而加了溴类阻燃剂后,可以阻断燃烧的过程,把产生的自由基吸收掉,使燃烧不能继续下去;在燃烧时,溴类阻燃剂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烟,把氧气隔断,没有氧气也就烧不起来了。高士祥也强调,加阻燃剂的目的是烧得慢一点,给人们赢得营救的时间,虽然不可能完全“绝火”,但不加阻燃剂的话很快就会烧得精光。 毒魔们是从哪里来的 POPs是从哪里来的? 高士祥说,这些POPs本不是大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多数是人类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而故意合成和生产的,也有一些是在工业过程中作为副产物而无意中生成的。 害虫是农作物的天敌,有它们存在,农作物等不到收获已经被毁坏得差不多了,那人类吃什么?所以人类一直与害虫在做斗争,很多杀虫剂就是人类合成的化学产物。 在众多的杀虫剂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就是DDT了。正因为之前对害虫的深恶痛绝和束手无策,这些杀虫剂在发现之初都被认为是“伟大的发现”。DDT的发现就有这样一段历史:1873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的德国人Othmar Zeidler合成了DDT;1939年,瑞士化学家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了DDT的杀虫活性,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以DDT为代表的有机氯合成杀虫剂大规模生产,并在农业生产和卫生领域广泛应用;1948年,Paul Hermann Müller还因这一发现而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同属于POPs的灭蚁灵——这种杀虫剂主要用于控制红蚁,也曾用于控制其它类型的蚂蚁和白蚁。它还可在塑料、橡胶及电子产品中用作火焰延缓剂,它是一种持续性强、极为稳定的杀虫剂,其半衰期长达10年。 “明天的寓言”为人类敲响警钟 人们为了杀灭害虫或者提高产品的性能而合成了POPs,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们始料未及…… “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驰名,当候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携有杀虫剂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小鸡;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人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歌唱,原野、森林和沼泽都是一片沉寂,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从一个震撼人心的“明天的寓言”讲起,惊世骇俗地向世人预言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卡逊在寓言最后说:“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所描述的全部灾难,但其中某些灾难在有些地方确已发生。” 卡逊说的完全正确,自从杀虫剂和阻燃剂一类的POPs问世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和研究结果证实了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预言…… 那么,这些跟我们形影不离的毒魔,又是怎样危害我们的呢? 毒魔如何附上人体 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有毒物质在怎样危害我们? 人类有能力把自己从这些毒魔手中拯救出来吗? 若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人们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而从70年代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环保”概念铺天盖地出现在媒体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危害成为人类的噩梦。这场噩梦中有疾病、灾难、毁灭…… 人类亲手制造了这场噩梦,现在,人类有能力把自己从这场噩梦中拯救出来吗?专家的答案是:非常困难…… “肮脏的一打”首先被封杀 就在《寂静的春天》问世的前后,西方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机氯农药尤其是DDT,这些化学物质在污染源附近以及距离几千公里之遥的地方都引起了负面效应,比如肿瘤和癌症、行为失常、生殖障碍等。那些在食物链中属于高等捕食者的对象受到的损害最重,而处于食物链最高端的人类,无疑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人类对其他杀虫剂的认识也经历了和DDT一样的蒙昧和觉醒过程。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就强调了减少或消除首批12种POPs的必要性,其中有9种都是有机氯类杀虫剂,本世纪开始全面“封杀”这12种POPs,被人们称为“肮脏的一打”;随着人们认识的前行,和寻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封杀”的POPs名单还在不断增加。此次增加的9种就是第二批。 杀虫剂在杀虫时也在杀人 说起POPs的危害,李琴就心有余悸,她的父亲就曾经农药中毒,而她以前也因为喷洒农药而出现过不适的症状。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阴影,才让她在听说母乳中DDT的含量严重超标的消息后,吓得不敢给宝宝喂奶。 她清晰地记得父亲当时中毒的情景。当时是六七月份,那天非常热,父亲在稻田里用喷雾器喷洒农药,她在田埂上等着。具体的农药,她依稀记得是六六粉,用来杀虫的。可能是那天的风向变化太快,站在田埂上的她,也能闻到刺鼻的农药味,有种想吐的感觉。半个小时下来,父亲已经是浑身大汗。就在父亲转回田埂的时候,她看到父亲的身子开始摇晃起来,然后就倒在了稻田里。她吓得大喊起来。周围的人赶紧跑过来,把她的父亲抬上了田埂。她看到,父亲的脸色发紫,不停地呕吐,裸露在外的皮肤上,出现了很多红疹子。送到医院时,父亲的体温超过了40摄氏度。幸亏医院离得比较近,治疗及时,父亲才没有留下后遗症。 南京市疾控中心金山医院副院长宋海燕说,六六粉,也就是六氯环己烷,我国早已禁止生产使用六氯环己烷农药,但一些小作坊仍有生产。六氯环己烷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肝、肾也有显著毒性。 不直接打农药的人也会遭到毒害 杀虫剂制造的矛盾更明显,一般杀虫剂是通过喷洒在叶面或是根部,害虫要么是呼吸到杀虫剂,要么是吃了吸收杀虫剂的植物中毒而死。杀虫剂是把害虫灭了,但人类的厄运也开始了!施洒在田地里的DDT、林丹、十氯酮等有机氯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河川,或者附着在瓜果蔬菜上进入了人们的菜篮子,不要以为水可以洗掉这些农残,要知道有机氯农药是很难溶解于水的;即使这些有毒物质被水洗掉了,它们也很难降解,还是存留在水中,人类喝这样的水,吃着水里的鱼,结果是怎样?杀虫剂在外“漂泊”一圈,还是进入人的身体…… 它是如何导致人体中毒的呢?六氯环己烷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体内后,主要蓄积于中枢神经和脂肪组织中,刺激大脑运动及小脑,还能通过皮层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在脏器中影响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使脏器营养失调,发生变性坏死。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影响内分泌活动,抑制ATP酶。 急性中毒的人会出现头痛、头昏、无力、震颤、多汗、阵发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肝肾功能减退,还会出现体温升高,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等。而长期接触这种物质,还会导致慢性中毒,出现神经衰弱、消瘦、食欲不佳等。 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将原始毒性放大7万倍 可怕的事实不仅于此。高士祥说,被列入POPs“黑名单”的物质一定具备四种特性,首先是高毒性,它们会对人和其他生物体造成伤害,比如致癌性、致畸性,最终使人毙命;第二是持久性,它们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很长,比如十氯酮,有报道说,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生产十氯酮的工厂在停产20多年后,其下游鱼类样品中仍能检出十氯酮,研究还表明,十氯酮能在土壤中保留100年,其结果就是导致食物链、特别是水源遭到污染;第三就是生物积累性,POPs可能在环境中浓度很低,但是到生物体内,浓度就会越积越高,“比如水里有某种POPs,喝一杯水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长期喝这样的水、吃水里的鱼,对人体就有害;而且鱼里的浓度要比水里高,从小鱼到大鱼,鱼体里也是不断积累的。” 积累性又与POPs“亲脂憎水”的特性有关,在脂肪里的溶解度比水里高,这样的话,进入身体里很容易在脂肪里积累起来。“如果在水里溶解度高,就会通过血液循环、小便排泄排出去。”长期积累,因此老人体内的POPs含量相对较高。 虽然POPs不溶于水,但极易被脂肪组织吸收而放大到原始值的7万倍。鱼类、猛禽、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等由于处于食物链顶端,因此会大量吸收POPs。这些POPs被认为是通过食物、饮水或呼吸等进入人体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下来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微量的POPs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或其他高脂肪含量的食品被摄入体内。 南北极的企鹅和海豹体内POPs从哪来 POPs物质会随着动物的迁徙而迁移。通过这样的过程,POPs物质可在远离主要源地千里之外的生活在北极等地区的人类与动物体内发现。 POPs的最后一种特性也很可怕,就是流动性大,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地球上的大气层、江河湖海中都有POPs,科学家在南极、北极这种远离污染源的地方都发现了POPs污染,在企鹅、海豹的身体中发现了POPs,而且浓度越来越高。“总体而言,这个地球基本上没有不受POPs污染的净土了!” 由于POPs的持久性和生物积累性,POPs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时至近日,尽管大多数的POPs已被停止生产和使用,但是世界上已很难找到没有POPs存在的净土了,相应的几乎人人体内都有或多或少种类、或高或低含量的POPs。 寻找替代品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溴类阻燃剂是阻燃剂市场的主力军,它的家族成员众多,但也因为存在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和对环境的危害而饱受争议,高士祥说,这次没有全面“封杀”溴类阻燃剂,只是禁止使用其中的几种,就是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完全替代溴类阻燃剂更好的产品。 让人类觉得无奈的是,阻燃剂虽然发挥很大的作用,但它本身却是有毒的,在日常状态或是燃烧中挥发到大气中,又进入人类的体内,慢慢侵害着人类的身体……人们往往为了某种需要去合成化学物质,但是合成的化学品,没有一样是完全、真正无毒的!这似乎是“宿命式”的矛盾,这种矛盾让人类很是苦恼,所以科学家们在不停地寻找它们的替代品,一旦找到就会将它们打入“黑名单”,问题是,找到的替代品也不是完全无害的,只是危害小些、再小些…… 仿瓷密胺餐具有无毒性存在争议 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出现在仿瓷餐具上。仿瓷餐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由密胺树脂制成,另外一种是在脲醛树脂表面覆盖密胺粉制成。国内市场上大约80%的产品是后者。对于仿瓷餐具有毒的原因,大多数消费者的观念是,密胺树脂是由三聚氰胺与甲醛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三聚氰胺和甲醛这两种有害物质怎么能做餐具?但当前也有专家认为,密胺树脂加工成型后具有稳定的化学结构,长期使用的结果证明未检出三聚氰胺析出物,而使用脲醛树脂加表面密胺粉制造餐具,本身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工艺,只要生产厂家使用合格的工艺进行生产,产品本身不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读者购物时需要慎重。 南京有没有生产被封杀毒物的厂家?在经历剧毒农药带来的对人类和环境巨大杀伤力之后,人们渐渐意识到,农药的毒只能“适可而止”。据了解,目前,南京地区至少有10余家农药生产厂家,但这些厂家生产的产品中,早已没有了这些被“封杀”的“毒物”。 生产“中国驰名商标”农药的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一位技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药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建厂以来就没有再生产过十氯酮、林丹这类剧毒农药了,林丹等属于第一代有机氯农药,毒性大不说,还很难降解,附着在植物表面,很容易伤害人类本身。而第二代是有机磷农药,该厂也生产不多,现在产品以第三代、第四代仿生类农药为主,有效性强而且毒性小。 高士祥介绍,最早的有机氯农药被有机磷农药取代后,人们发现,有机磷农药对人的毒性还是非常强,比如甲胺磷、乐果等,不少人喝农药自杀,喝的就是这些,另外农民在喷洒时也容易吸入而中毒;有机磷农药现在还在用,不过通过改进,使之对人的毒性降低,对害虫的毒性不降低。现代农药的类型很多,主要是含氮类化合物,这类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环境的伤害都小了很多,新农药研发时一定要做生态风险评估,看农药对蜜蜂等有益的昆虫有没有毒害作用,“农药除了杀死害虫外,不能把有益的昆虫也杀了。”现代农药有很强的生物选择性,而且残留期很短,打下去一个星期就基本没有残留了。但以前的有机氯农药撒下去一年半载都还在。 红太阳技术部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个去除农残的小窍门:“用淘米水浸泡蔬菜、水果等,效果很好。”这是因为淘米水里含有淀粉类物质,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农药在这样的水里更容易溶解掉。 中国将禁止生产和使用这9种POPs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多个部委近日专门发出了公告,从今年5月17日起,禁止在我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代苯。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和六氯代苯都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规定限期淘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认为,对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及六氯代苯所实施的禁令,不但落实了《我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也兑现了我国关于2009年5月停止特定豁免用途,全面淘汰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履约承诺。 “对于六氯环己烷、十氯酮这9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既然已经列入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也会遵守该公约的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化学物质。”有关专家说。
  • ISO:色谱法测定乳和乳制品中小牛皱胃酶和成牛皱胃酶
    ISO发布有关乳和乳制品中小牛皱胃酶和成牛皱胃酶色谱法测定国际标准草案询问阶段投票通告 2010年5月21日,ISO/TC34/SC5秘书处向其所属的各成员国发出通告,对国际标准草案DIS 15163《乳和乳制品——小牛皱胃酶和成牛皱胃酶——应用凝乳酶和牛胃蛋白酶的色谱法测定》进行询问阶段投票,截止日期为2010年10月21日。该国际标准草案为首次制定,具体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理、试剂、设备、抽样、操作步骤、结果表述、精密度、测试报告、附录A和附录B以及参考书目录。
  • 机场噪声综合性文件《民用运输机场周围区域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
    日前,民航局、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民用运输机场周围区域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防治法》第五条、第八条、第四十五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七条以及第八十条等对机场噪声污染防治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及《“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等对机场噪声污染防控作出部署,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以及民航发展阶段,加快夯实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工作基础,推进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深化相关技术研究。《行动方案》是我国机场噪声污染治理领域第一份综合性文件,阐明了2024—2027年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并从4个方面提出13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快完善机场噪声防控相关国家标准,健全机场噪声防控民航标准与规章。二是统筹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监督管理,包括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加快提升机场噪声监测能力,深入推进机场建设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机场噪声污染监管协同机制。三是深入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包括落实机场噪声污染防治责任,推动机场噪声污染减缓试点。四是强化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科技支撑,包括开展机场噪声影响机理研究,推进机场噪声监测技术研发,统筹开展空地协同机场噪声防控技术攻关,开展机场噪声防控经济政策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行动方案》以2025年、2027年为目标年,提出机场噪声防控的工作目标。具体是:到2025年,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基本建成,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多方协同机制初步形成,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机场基本具备民用航空器噪声事件实时监测与精准溯源能力。到2027年,机场噪声污染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防控标准建设持续推进,协同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周围区域声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生态环境部、民航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工作协同,统筹指导、协调推进《行动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并做好跟踪评估。二是营造良好氛围,生态环境部、民航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邀请相关媒体积极宣传机场噪声污染防治先进典型、成功经验、有效做法,鼓励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机场噪声污染防控与减缓相关知识宣传和业务培训。
  • 周卫健院士:世界加速器质谱领域少有的女科学家
    周卫健院士周卫健在实验室工作 周卫健在黄土10Be国际合作项目的宝鸡野外地质考察中,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Warren Beck教授介绍黄土地层  周卫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会议厅作“放射性碳学术报告”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院士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会士。她是2016年度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籍科学家,在目前我国当选的6名科学家中,她还是唯一一位女科学家。周卫健,挑战地球科学难题的女科学家。  1953年3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祖籍河南南乐县的周卫健院士,4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爱学英语的女生,也曾下乡当过知青,那时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会从事地球科学这样高端的研究,并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这是一条多么传奇的人生路啊!  8月2日的西安烈日炎炎,记者怀着比当日最高温度38℃还高的火热心情,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幸运地采访到了周卫健院士。这一天的访谈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周院士对地球科学事业的执着与拼搏精神,受益匪浅!  “真的没想到能当选AGU会士。”  身高足有一米七的周院士,衣着朴素,上身一件蓝白红小圈跳跃相间的衬衫,下身藏蓝色长裤,给人一种昂扬气质。谈话间神采奕奕,总是微笑着,和蔼可亲,尽管今年63岁了,但是面颊红润,眼角纹滚动的是坚毅和智慧。  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为表彰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AGU每年从现有会员中选出不超过注册会员总数千分之一的优秀科学家为AGU Fellow(会士)。  据了解,周院士入选AGU会士,并不是由我国科研单位报送材料,而是AGU公开发布会士遴选通知,接受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内国际知名科学家提名,经过国际同行评议、AGU会士评选委员会评审,确定最终当选名单,每年只选出大约60位会士。遴选的原则是:比较被提名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仪器研发、方法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创新和突破,以及在国际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等条件,综合考量他们对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  周院士告诉记者:“我根本不知道,也真的没想到能当选AGU会士。”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工程师”。  周卫健出生于干部家庭,小时候,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尽管那时她并不确切工程师是怎样的概念。  1968年12月至1970年3月,她在贵州省罗甸县下乡当知青 1970年3月至1972年3月,在贵阳一中进行高中学习,1972年3月至1973年9月,留在贵阳市第一中学任教 1973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大学外语系学习。  贵州大学创始于1902年,当年外语系有很多老师曾在国外留学。周卫健聪颖好学,勤奋刻苦,被任命为班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6年7月毕业时,正好遇到贵州从美国凯洛格公司引进一套天然气化肥生产项目。这个项目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当时急需翻译人才,贵州省外办就在贵州大学选拔了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翻译,她便是其中一员。  就当时的国内产业发展水平而言,这个项目堪称庞大,涉及技术、生产等不同专业,进行科技翻译的难度很大,她迎难而上,下苦功钻研科技英语。通过提前认真查阅相关英文技术文档、和国外技术专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做好功课,参与技术安装、试车运行以及各种谈判等工作翻译。这一系列艰涩的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历练。两年后,工厂建成,她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  从翻译家到地质学家  有才华、敬业、勤奋的人往往能抓住机遇。在上面文中所提项目的建设时期,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恰好正物色国际学术交流管理人才,就这样机缘巧合,周卫健被地化所选中。  之后她在国际学术交流工作中,不仅翻译水平经常赢得赞誉,而且在科研方面的天资也逐渐显露。中科院地化所一位领导,希望她一边做科技翻译、一边给科研人员教授英文:“你若从文科转到理科,进行专业‘交叉’研究就会有新突破”。  当时与地化所合作的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提出推荐她赴美留学,并提供奖学金。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对外开放,外语人才匮乏,单位需要她。她就放弃了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留在云贵高原。  “你英语学得这么好,又这么年轻,现在转行还来得及。”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明镇也向她建议。  伯乐的赏识让周卫健“受宠若惊”,增强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在地化所浓厚的科研氛围熏陶中,她越来越喜欢地球科学,对地球化学中的奥秘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一边兢兢业业工作,一边抓住一切业余时间,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知识。  从人文学科跳跃到自然学科,可想难度之大,通过不懈努力,她实现了由翻译家到科学家的精彩转身。  中国黄土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佼佼者  研究第四纪地质的意义是什么?周院士介绍,6500万年前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这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约260万年。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模式,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人类从一开始,就和第四纪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世界各国科学家争相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地质载体中的各种环境指标记录,恢复过去几个百万年或更长时间尺度地球环境演化的历史,探求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搞清地球环境自然演化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预测今后环境演化的可能趋势。  遥想1985年,中科院决定在西北黄土高原建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时,当时大西北条件艰苦,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建设,但她的思考是:中国的黄土里记录着大量古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西北是从事黄土研究的最理想之地,那里有机遇,也有自己向往的科研乐趣。于是在中科院院士安芷生的带领下,周卫健来到西安参与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实验室的建设。此后,她与这个实验室一起成长。30多年来,黄土室人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已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8年黄土室升格为地球环境研究所。如今,周卫健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4C定年是考古学与地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测年手段,获得样品准确的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的年代标尺,对于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对短期突发事件时空分布与变化历史的讨论十分关键。周卫健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  1987年,她被派往澳大利亚合作研究中国黄土高原的14C年代学。在此期间,她整天“泡”在实验室做实验,除了学习和掌握14C测年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外,还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理系完成了硕士课程的学习,成绩排名班上第一。导师建议她硕博连读,可单位函告她马上回国,参加实验室的建设及评审工作,“尽管我在国外边研究边学习,可心里总惦记着国内单位的研究项目,所以单位一召唤,马上就回去了”,她对记者笑言。  1988年8月,周卫健毅然归国。在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积极争取,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将国外学习到的14C制样技术应用于黄土室年代学实验室,在西安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国际水准的14C制样系统,并开展了不同类型样品的制样方法研究,在建立14C测年手段和提高测年可靠性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储备,始终不满足的周卫健,于 1992年考取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博士研究生,围绕我国环境敏感带的季风气候变迁及14C年代学开展深入研究。她首先在黄土和泥炭中检出了“新仙女木”气候突变事件(简称YD事件)的可靠地质证据。她指出,该事件具有百年尺度干冷-湿冷-干冷的季风气候波动特征和半球的寒冷性质,纠正了东亚YD事件以暖湿气候为特征的认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乃至东亚气候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历史相似型,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5年,她的博士论文以高质量通过答辩,并于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多核素分析加速器质谱中心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可靠年代标尺的建立和环境过程的示踪,是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面。加速器质谱(AMS)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为有利的先进仪器,但是直到本世纪初,我国的AMS设备还远不能满足地球环境科学研究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  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周卫健率先提出并于2006年主持建成了由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支持的多核素分析“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AMS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十大科学仪器中心之一,她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女负责人。  近年来,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开展了14C、10Be、26Al和129I等核素年代学和环境示踪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多次参加国际放射性核素测试比对并取得优秀成绩,建立了14C样品前处理新方法,提高了测年的可靠性 成功开展了微克级14C测年,提出研究碳库效应的“平均值概念法”,在湖泊沉积物定年和环境考古中取得重要成果 建立了10Be/26Al暴露/埋藏年代学测试方法,可作为百年-数百万年区间一种重要定年手段,可靠的测年技术为地球环境过程示踪、可靠年代标尺的建立及环境考古研究等提供了保障。运用宇宙成因核素示踪现代环境过程,服务于国家需求,周卫健带领团队拓展了大气化石源CO2排放的14C示踪和核环境安全的129I示踪等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加速器质谱应用研究学科的发展。  攻克黄土10Be研究地磁场强度变化的世界难题  揭开地球科学的未知奥秘,这是周卫健的永恒追求。在14C测年技术研究的道路上跋涉了20多年后,她又将目光瞄准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环境示踪研究,再一次取得了系统创新的辉煌成果。  中国黄土不仅系统地记录了第四纪以来东亚连续的气候变化历史,也记录了地磁极性转换以及地磁漂移信息,是地球环境研究的理想对象。基于古地磁手段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发现,最近一次地磁极性倒转事件的记录与全球不同步,由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框架主要是基于磁性地层所建立的,这使得黄土记录的古气候事件的全球对比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地磁场演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捕获地磁场变化的微弱信号,通过分析与地球磁场强度相关的核素产率变化信息,可以示踪古地磁场强度变化的历史。然而前人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土10Be进行古气候研究,因黄土10Be中的地磁场信号受不均匀季风降水及粉尘通量变化影响,无法直接显示地磁场的变化,因此利用黄土10Be研究地磁场强度变化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难题。  如果能攻克这一难题,就可以为研究更长尺度的环境变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周卫健的兴趣来了,就一发不可收拾。还在西安加速器质谱的建设期间,她就与国际高水平加速器实验室开展了黄土10Be样品分析与方法探索的合作,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变量地学系统的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平均值概念”,将黄土10Be浓度中受地磁场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不同组分相分离的创新思路。  随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建立,由于拥有优越的设备条件以及前期方法摸索的基础,黄土10Be地球环境示踪研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相继建立了高水平的10Be分析实验室,成功开展了黄土10Be记录的地磁场强度和古季风降水变化历史的研究,通过10Be示踪明确了B/M界限位于S7(第七层古土壤),证明了B/M地磁极性倒转界线在黄土和海洋记录中是同步的,解决了黄土磁性地层学长期以来的科学难题,为建立中国黄土可靠年代标尺和古气候记录的全球对比研究做出了贡献,开拓了黄土10Be示踪地磁场变化和重建古降水的新方向。  积极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007年7月以后,周卫健被选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主委,2008年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还是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利用参政议政机会,为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急迫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围绕低碳经济与环境、资源、能源、气候变化,她组织研究所的专家、九三学社会员,开展低碳经济专题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针对西安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PM2.5浓度偏高这一问题,她以研究所在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分析与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委省政府汇报研究所粉尘与环境研究室在大气颗粒物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应邀在陕西省委中心组、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围绕西安大气环境污染物治理及对策建议作专题报告。2011年4月,与安芷生院士等6名陕西省决咨委的专家提出了“开展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项的建议”,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关中大气环境治理专题会议,时任副省长江泽林对报告高度评价 2014年陕西省投资10亿元用于大气污染专项治理,随后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采纳了所提出的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讨论会上,她建议,陕西要以设立自贸区为核心举措,仍要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2007年她被聘为西安交大双聘教授,以此促进双方实质性的合作共建,重点发展环境科学学科,由科研深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她希望青年人摒弃浮躁、急于求成的学术风气,安安静静地做学问、搞科研。  她的学生告诉记者:单位开始放新年假了,周院士却还在实验室工作,别人忙着采购年货,她却不知道要过年了,她女儿经常抱怨“咱们家还是搬到实验室吧”!而对于记者的问题“您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周院士的回答轻松简单:“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 高分辨扫描电镜用于血管支架回收器周围颅内血栓的分析
    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护理标准的一大进步。机械血栓切除术(MTB)后血栓随支架回收器嵌入的方式尚未明确。瑞士研究人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AIS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植入支架回收器后回收血栓的外观。研究人员观察到,组成不同的血栓,其组织和结构致密性也不同。支架的附着方式因血栓成分和组织而异。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是西方世界获得性缺陷的第一大原因,也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临床实践中引入血管内治疗后,AIS的护理标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血栓切除术(MTB)策略允许通过提取阻塞大脑动脉的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尤其是,带支架回收器的血栓切除术非常有效,它仅在血栓抽吸不能提供必要的再通时使用。血栓附着在支架回收器上的方式仍有待阐明。了解血栓主要成分、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的变形性和摩擦特性,使科学家能够设计血管模型的参数研究,并预测各种血栓切除技术的有效性。然而,与体外人工生成的血栓相比,从患者身上提取的血栓在成分、形态和机械性能方面本质上更为复杂和多样。最近一项专注于血管内技术恢复的人类中风血栓力学特性的研究报告称,与富含红细胞的血栓相比,纤维蛋白/血小板含量增加的血栓硬度增加。后者也被认为更容易被MTB萃取。虽然血栓切除术后患者血栓如何嵌入支架回收器中的可视化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但这仍然是一个未充分探讨的话题。在体外表征技术中,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呈现血栓细胞含量和纤维蛋白组织的形态学信息,是唯一能够提供血栓结构与支架附着相关的高分辨相关细节的技术。在这方面,迄今为止进行的体外研究很少,仅限于血栓的外部观察,指出了机械性夹闭和粘附是血栓合并的主要手段。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显微镜图像分析了从AIS患者身上取出的不同成分血栓被纳入支架的方式,并强调了它们的潜在结构特征、共同点以及锚定在支架上时的差异。富含红细胞的血栓合并到支架回收器上。(a) 光学显微照片。(b) SEM显微照片拼贴。(c) 血栓段的横截面,显示致密的核心、多孔的外围和纤维蛋白外层。血栓表面可见血管组织残余物(箭头)。(d) 由多面体组成的致密核心的高倍视图。(e) 血栓段之间存在纤维蛋白串。(f) 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在纤维蛋白串上(放大图(e),区域用箭头标记)。富含红细胞的血栓附着在支架上的方式。(a) 支架支柱穿过血栓突出。(b) (a)的高倍视图(虚线矩形),显示血小板帽和双凹红细胞。(c) 血栓符合支架支柱。(d) c(箭头所示区域)的高倍视图,显示血栓与支架的接触面积。(e) 相邻支架支柱之间的纤维蛋白桥。(f) (e)的高倍视图(箭头所示区域)。中间血栓并入支架回收器。(a) 光学显微照片。(b,c)支架上血栓的SEM图。插入(c)视图中的血栓切片和锚定部位的支架支柱。(d) 润湿支架表面的纤维蛋白串(由a、d中的箭头指示)。(e) 血栓附着在支架支柱上。(f) 切开致密血栓,显示与支架支柱的接触区域(箭头所示)。(g) 与支架接触处血栓表面的高倍视图(箭头所示)。中间血栓的紧密结构。(a) 扫描电镜下血栓横截面图。(b) 血栓周围的致密结构,红细胞簇包裹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致密基质中。(c) 血栓的致密核心,显示多角体聚集在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的致密基质中。(d) (c)的高倍视图,显示纤维蛋白血小板基质。支架回收器中整合的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a) 光学显微照片。(b) 低倍SEM视图。(c) 血栓支架界面的近距离SEM视图(支架支柱被切割,以便更好地观察)。血栓和支架支柱之间没有粘连(箭头所示)。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分析。(a) 血栓的横截面。(b) 血栓较大部分(a中标记为“1”)上可见骨折的近景,以及虚线椭圆形标记区域的高倍放大图。(c) ,(d)在(a)中标记为“2”的区域的近距离视图。(c) 横切面进入细胞壁,空腔内散在红细胞和白细胞。(d) 空腔内的广阔视野。(e,f)包裹在支架支柱周围的血栓段的横截面(a中标记为“3”)。(e) 松散堆积的纤维蛋白区。(f) 致密区域有多面体红细胞,纤维蛋白之间有白细胞。瑞士研究人员对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呈片状,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组织。其中一个构成血栓体积的大部分,结构紧凑,由纤维蛋白束组成,纤维蛋白束相互连接,均匀排列,聚集在高纵横比(100–200µm厚,几百微米宽)的聚集体中。在纤维蛋白束方向,血栓片的弯曲角度较大,这表明其具有抗变形能力。在纤维蛋白束以外的其他方向,纤维蛋白片表现出更大的柔韧性,因为它会以较小的角度弯曲和扭转变形。另一种类型的结构组织由多孔和随机取向的纤维蛋白微区组成,大小为数十微米,有/无细胞成分。整体孔隙率、随机性和不均匀微区的大小允许多个方向的变形和血栓包裹支架支柱。由于孔隙率增加或成分充足,沿支架回收器合并的血栓与可变形的血栓区域结合。当血栓浸湿支架时,捕获物可以是粘着的,当血栓在支架支柱周围折叠而不紧密接触时,捕获物可以是非粘着的。在富含红细胞的血栓中,支架支柱可以通过非致密体积区域突出。颅内血栓中致密和非致密区域的范围、血栓的组成以及对支架表面的粘附亲和力是血栓被捕获到支架中的重要特征。
  • 微量水分测定仪的安装使用环境要求
    在使用微量水分测定仪来进行水分含量的检测时,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或多或少的一些影响,所以在安装使用仪器时,应注意它的安装使用环境要求。  (1)微量水分测定仪不得安装在有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其腐蚀性气体可使仪器的电路部分腐蚀,缩短仪器的寿命。  (2)不得安装在室温低于5℃或高于40℃的地方。  (3)微量水分测定仪不得安装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4)不得安装在操作频繁的电气设备附近。  (5)微量水分测定仪不得安装在湿度大的地方或自来水排出管的附近。  (6)不得安装在超出规定电源波动的地方。  (7)每次自动加、排电解液或排油后,应及时用酒精清洗管路(将酒精分别置于电解液、阳极、阴极管处进行加、排液操作即可)。  在安装使用微量水分测定仪时,应先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确定符合安装要求在进行安装,以便能够使测定仪有更准确的检测。
  • 一款仿生自愈导电水凝胶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自愈导电水凝胶的开发对于电活性神经组织工程至关重要。典型的导电材料如聚吡咯(PPy)通常用于制造人工神经导管。此外,组织工程领域已经朝着透明质酸(HA)水凝胶等产品的使用方向发展。尽管HA修饰的PPy薄膜可用于各种生物应用,但细胞-基质相互作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此外,还没有关于HA修饰的PPy注射自愈水凝胶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报道。  近日,南通大学科研团队用HA、胱胺(Cys)和吡咯-1-丙酸(Py-COOH)构建了一种具有可注射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神经再生能力的自修复导电水凝胶(HASPy)。该水凝胶直接靶向白细胞介素17受体A,主要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来促进与雪旺细胞髓鞘形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科研人员将水凝胶直接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部位,以研究其体内神经再生的能力,并发现其可促进功能恢复和髓鞘再生。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为HASPy水凝胶作为神经再生先进支架的潜在用途提供新的见解。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 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年报发布
    国家核安全局14日首次向社会发布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年报。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辐射环境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监测显示,我国环境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运行核电厂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周围自动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在当地天然本底水平涨落范围内 气溶胶、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等各种环境介质中除氚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秦山核电基地周围环境空气、降水、地表水、井水及部分生物样品中氚活度浓度以及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田湾核电站排放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氚活度浓度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值相比有所升高,但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约为剂量限制的千分之一)。   据介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和部分地市组成的三级辐射环境监测组织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质量保证管理及技术标准体系。   在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国家主要设置了重点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重要江河流域、国际河流、重要饮用水、地下水源和海水等水体的监测点,还包括土壤、生物样品的采样点以及电磁辐射监测点。对运行核电厂,国家开展了监督性监测,监督核电厂运行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即时影响或长期累积趋势影响。   据介绍,国家核安全局将继续优化和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并在重要地区加密布点,继续做好新建核电厂外围监督性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国辐射环境质量和运行核电厂监督性监测数据。
  • 大亚湾核电站燃料棒轻微破损 放射物质未进环境
    记者从国家核安全局获悉,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反应堆中的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放射性物质未进入到环境,未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   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保证工作人员、公众、社会和环境的安全,核电站按照纵深防御原理设计了核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三道实体屏障,以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核电站按照运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一回路放射性进行连续监测。2010年5月23日,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正处于正常的功率运行状态,一回路放射性水平例行监测中,发现核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碘核素及放射性气体活度异常上升,经研究判断为一根燃料棒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其影响仅限于封闭的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中。核反应堆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完整性良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到环境。核电站设置的监测仪器显示厂房内和厂房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水平无异常变化,环境保护部在大亚湾核电站周围设置的放射性监测点的独立监测也未发现异常变化。   这位负责人指出,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核反应堆一回路冷却剂放射性水平虽然较往常有异常升高,但仍低于正常运行限值的十分之一,满足核电站运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不影响核电站的正常运行。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反应堆中有四万多根燃料棒,个别燃料棒出现破损,属于正常运行工况。我国核电站燃料棒的可靠性与国际水平相当,在核电站的设计中考虑了正常运行时允许有一定的燃料棒破损率,世界上和我国核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也出现过极少量燃料棒的破损,只要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水平控制在规定限值内,核电站仍允许运行,燃料棒破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损害。目前该机组一回路冷却剂放射性水平已下降并趋于稳定,机组仍然在正常运行中。   这位负责人说,国家核安全局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督促大亚湾核电站认真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电站运行安全。
  • 欧阳自远、安芷生、周卫健、戴金星院士访问禾信
    2013年5月19日,欧阳自远、安芷生、周卫健、戴金星等4位院士一行莅临禾信公司参观访问。禾信公司创始人周振博士及技术团队全程陪同参观并出席座谈会。   院士一行听取了禾信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参观了禾信公司的研发、生产基地,周振博士向各位来访人员介绍了禾信公司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激光光腔衰荡气溶胶消光仪等高端质谱产品。四位院士对禾信公司国产高端质谱产业化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作为目前大气PM2.5在线动态污染源解析的唯一手段,给院士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欧阳自远、安芷生、周卫健、戴金星院士参观禾信公司   参观过后,四位院士与禾信公司周振博士及其技术团队就当今热点话题——“PM2.5的监测与治理”展开热烈讨论。院士们提到了大气的污染问题,并由此建议禾信公司在大气监测环节可以进行以下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走仪器标准化道路等。座谈会气氛热烈,探讨话题深入,话题涵盖范围广泛。院士们对禾信公司所拥有的强大的科研技术力量、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以及脚踏实地干实业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院士与禾信公司部分员工合影  关于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禾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集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金4000万元,场地6000平方米。   通过多年努力,掌握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电喷雾离子源、电子轰击离子源、真空紫外光电离源、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大气压差分真空接口、膜进样以及质谱专用高速数据采集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核心技术和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全套装配工艺 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研发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火炬计划以及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支持。在国内率先实现质谱仪器产品自主正向开发。   禾信公司向环境监测、气象、工业生产、医药等领域提供商品化质谱仪器以及技术服务。近年来,质谱仪器销售额连创新高实现数量级增长,入选2012年中国优秀创业投资项目。2012年实现首台质谱仪器出口美国。
  • 美谷分子总经理周伟访谈:从“新”出发、赋能本土
    这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公司,它为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者们提供酶标仪、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克隆筛选、电生理仪器等高通量仪器。在中国制造的热潮下,这家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已经支持了全球超过70%的产能,还在扩展研发团队支持本土化创新。 TA就是Molecular Devices,近日,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Steven Zhou(周伟)接受了媒体采访,他将带我们回顾公司创新史,分享其坚持初心不断创新的经验。 Molecular Devices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伟为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质控提供卓越方案  美谷分子(Molecular Devices)创立于1983年的美国硅谷,创始人是来自哈佛大学的Harden McDonnel教授。在1987年推出第一款酶标仪后,通过研发投入和战略收购,不断拓展生命科学研究及药物研发产品组合方案。  美谷分子是全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者丹纳赫集团生命科学平台旗下运营公司,生命科学平台共有7家公司组成,专注于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药物开发、生产提供一系列的工作流和产品组合。周伟介绍到:“美谷分子更专注于为研发早期和QC质量控制阶段提供产品和服务,与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其他公司一起,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全程解决方案及服务。”  从狭义的产品线来看,美谷分子产品分为4大板块:酶标仪、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克隆筛选系统(BPD产品)以及电生理系列产品。“广义上来说,服务是我们第五大产品,包括售前、售后、认证、合规等服务。”周伟说。  “未来1~2年,美谷分子将推出多款新产品。”周伟透露,几乎所有产品线都会有新产品面市:明年5月份将推出高端酶标仪;三季度将推出更高端的高内涵成像产品,主要应用在最近非常热的3D细胞球、类器官,为此提供更强的穿透力、更高通量,并提供更高端的人工智能算法;后续还将推出下一代的克隆挑选、细胞株开发产品等。   强化文化和重组架构 更快响应客户需求  在医疗诊断行业有资深经验的周伟于2021年3月加入美谷分子任总经理,周伟表示:我们的团队非常优秀,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做出了一些架构的调整:  首先,加大客户服务深度。在生命科学和仪器服务行业,客户服务尤其重要,更贴近客户才能更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这也是创新的来源。基于此,公司重构了售后服务团队,任命新的售后服务经理,对售后服务的标准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并根据装机、客户需求、发展速度等对人员进行重新分配。  其次,在销售组织架构上对团队进行了适当的重组,评估每个地区的业务机会来做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机会。  第三,针对中国创新和中国客户发展速度的要求,新设立Growth and Innovation Manager管理职位,能更深入地走近客户,挖掘中国本土化创新的需求,寻求在中国生态系统里的新合作机会。  周伟表示,通过这些组织架构的变化,向整个团队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我们面临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需要更快速地响应业务。让每个业务部门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意识,更主动地对客户和业务负责,更清晰自己职位的职责,做好自己的职位计划。  “这种责权下放的方式将更好地调动每个部门、每位同事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改变还可能对公司文化、整个业务思路模式带来改变,这比表面看到的架构调整、某些项目推进,对我来说可能更重要一些。”周伟说。   中国研发和制造 China for Global  谈到国内和国外的市场需求异同时,周伟表示,与医疗和医院业务侧重内循环不同,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国和全球市场将始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可以被全球认可,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许多创新药不仅可以服务国内患者,也能服务全球患者。因此,国内外市场很大一部分需求是相同的,但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内客户同欧美发达国家客户的需求仍有差异。  “我观察到,在科学仪器方面,突破性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欧美;而中国客户需求非常有特点:比如要求企业具有对不同工作流之间的自动化整合,要求降低成本,希望对一些产品细节有创新性改进等。”周伟说,“国内用户非常活跃,需求也非常旺盛,因此为我们本土创新和研发释放很多的机会。如果哪家跨国企业在本土创新方面能做得比竞争者更快更好,就会得到更多机会,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周伟总结到:一些突破性技术和方法的产生,在现阶段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颠覆性产品也仍以全球创新团队的推出为主;但微创新、微整合、自动化流程的整合,以及一些比较成熟产品的成本控制,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  本土化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谈到此,周伟指出美谷分子是本土化开始比较早的一家公司,加入丹纳赫之前,在中国就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而且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中国生产基地的生产质量控制得很好,及时交付率也很高,同时成本也控制得很好,并成立了研发团队。目前全球供应的产品里面70%多是在上海工厂生产的,所以不仅仅是“China for China”,而是“China for Global”。  周伟表示,“中国是一个增长非常迅速的市场,现阶段中国市场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无论是短期的政策需求,还是长期整个价值流中的产品应用。因此本土化策略的核心要素是更贴近客户需求,不仅是把产品放在中国生产,而是同中国客户走得更近,来了解中国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回顾美谷分子历史,当没有满足需求的商业化产品时,美谷分子的创始人走出实验室,创立了公司;未来,当我们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越来越多地为中国客户赋能,一定会有更多的源自于中国的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实现China for Global。”   未来战略  自2020年疫情以来,仪器行业内和整个社会均感受到生命科学、大健康的持续热度,相应释放出很多机会,“在这个赛道上我们明显感觉到更紧迫。”周伟谈到未来战略时表示,“对美谷分子来说,机会远大于挑战。'十四.五'规划关于生物经济部分中提出,我国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互联网经济,逐渐过渡到生物经济。不仅仅是生物医药,现在常听到的许多产能或业务机会,包括农业育种、食品、新能源等,都可能同生物技术相结合,其中孕育了大量的机会。针对这些机会,我们战略上一定要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更快响应市场。生物经济每年都快速增长,必将释放出来更多新的应用,这就要求团队响应速度更快。包括销售、应用支持、售后服务及整个公司的支持团队,响应速度都要更快。  其次,新应用会激发新需求,整个团队将更贴近客户。如果现有产品能够满足要求,我们就更快地呈现给客户;如果满足不了,我们将发挥本土化的资源优势,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  第三点,利用丹纳赫DBS(Danaher Business System)来提升效率。除了强大的投资组合能力,丹纳赫更强大的是用DBS来提高管理和执行的效率,美谷分子将通过DBS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执行效率。 在美谷分子自身优秀产品线和丹纳赫集团DBS指导下,美谷分子将会更多赋能于中国市场,为中国的客户带来更完整的实验室解决方案和更优质的服务,未来的产品也将走在实验需求的前列。
  • 为仪器穿“航天服”戴“电暖宝”,微重力环境精确测量加速度
    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飞船调整姿态时会产生微小的加速度,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要想测出这个加速度,并非易事。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成功研制出适应太空测量需要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帮助天舟四号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加速度计作为一种能够精准测量速度变化的仪器,本不是航天的“独门武器”,大到汽车的姿态感应,小到手机的运动传感,都有它的用武之地。但33所研制团队专家魏超介绍,随着航天器飞行高度的增加,周围环境的空气将越来越稀薄,最终接近于真空。在微重力环境下,测量航天器姿态调整所产生的细微加速度将十分艰难。“如果在地表重力环境下测量加速度的难度好比观察一个铁球落在地面产生的影响,那么在微重力环境下测量加速度,就相当于观察一根头发落在地面产生的影响。”魏超比喻道。除了精度更高的要求外,复杂的太空环境也会让敏感的加速度计“闹脾气”,温度、压力等条件不合适,都有可能导致任务失败。为此,每一支想要“上天”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温度循环、振动冲击、低气压、离心实验等模拟太空苛刻环境下的实验验证必不可少。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既要穿上一套密不透风的“航天服”保证内部气体不会泄露,又要使用“电暖宝”精准控温,这些设计为其在真空环境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屏障。中国航天科工所属各单位也为天舟四号的安全发射提供了有力支撑。航天江南所属航天电器提供的热控风机成为天舟四号的“中央空调”;二院23所为飞船配套高等级声表面波器件、LC滤波器、扼流圈等产品,在传输系统、通信分系统等关键部位中广泛应用;三院306所研制的真空绝热板应用在飞船“低温锁柜”上,为具有强温度敏感性的关键物资提供隔热保护;航天江南所属群建精密承担飞船精密齿轮传动零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突破了空间环境下大传动比、耐冲击、极端环境适应等关键核心技术,满足空间条件下传动齿轮长寿命、高可靠、高强度、抗冲击、防腐蚀、适应高低温环境的要求;航天精工为飞船提供了成千上万的高性能紧固件,具有高稳定性、高质量、高强度、轻量化等特点。
  • 著名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0日17时5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周维善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为我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参与 7步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即已广为应用的二号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 主持并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 18-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全合成,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我国丰产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发展了新甾体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已在田间试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主持并参与首次测定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并又主持和参与它的全合成。改良了 harpless 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试剂,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并首次将Sharpless 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扩展到烯丙胺--a-糠胺的动力学拆分,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他还组织领导在我国先期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曾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效果显著。
  • 冬奥场馆:低成本扰动少的环境监测 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应用辅助抗疫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与科学学院要茂盛教授撰写的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与监测》的论文,在国际学术刊物《生态环境与健康》在线发表。要茂盛认为,面对新的病毒变种和疫情态势,疫情预警特别重要,可以从“监测人”转向“监测环境”。“监测人”是疫情监测的常规思路,主要手段是开展核酸检测筛查。然而由于“奥密克戎”传播性强、无症状感染普遍,疫情的潜伏性强,仅靠核酸检测筛查感染人群面临重大挑战。 据要茂盛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及无症状感染者每小时可以向周围环境释放数以百万计的病毒颗粒。这些病毒会进入空气,落在物体表面,或进入废水,但最终都可以进入空气,并经由空气进一步传播。因此,日常通过监测空气和高频接触点,就可以快速确定新冠病毒的存在,从而实现对潜伏疫情的预警。一旦监测到病毒,就可以快速启动环境消杀和人群溯源,提前阻断疫情暴发,避免疫情的蔓延。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团队就在医院环境进行空气采样,并且计算出了病毒RNA在空气当中的浓度。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科研团队开展过类似的工作,只要采样器的性能足够,通过空气采样迅速检测新冠病毒就是可行的。北京冬奥会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案,用环境监测预警新冠肺炎疫情。所以说,我们可以用空气采样的手法监测疫情、控制疫情。甚至在将来,个人也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周围环境的疫情风险。”要茂盛说道。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要茂盛团队研发的生物气溶胶采样器就已经得到了应用。北京冬奥组委会实施新冠病毒气溶胶检测,实现了实时环境监测。要茂盛表示,北京冬奥会的所有场馆都做了环境监测,这种技术成本相对低,对人的扰动也少,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应用。
  • 张承青系列约稿[1]: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
    为促进电子显微学研究、电镜应用技术交流,打破时空壁垒,仪器信息网邀请电子显微学领域研究、技术、应用专家,以约稿分享形式,与大家共享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进展及经验等。同时,每期约稿将在仪器信息网社区电子显微镜版块发布对应互动贴,便于约稿专家、网友线上沟通互动。专家约稿招募:若您有电子显微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邮件投稿或沟通(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本期将分享张承青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的系列约稿经验分享,以下为系列之一,以飨读者。(本文经授权发布,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网观点)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高精密仪器设备。电子显微镜能良好成像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除了电镜设备本身质量过硬之外,磁场震动声波独立地线房间设置等周边环境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当然当然,还必须有良好的制样和正确的操作)。但是环境因素往往是动态变化的,每天不同时刻、每周不同日期等,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可能被忽视或者误判。因为除了声波是可以感觉到的以外,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低频震动(1~20Hz)也是人类难以觉察到的。但是因为这些环境因素造成成像质量差、图片分辨率和清晰度等问题,可能会误导我们查找原因的方向,或者产生无谓的纠纷。中国电镜界以前一般把“site survey”翻译成:“场地测试”,这是不对的,还是称为“环境调查”比较贴切。“survey”的原意也并不仅限于“测试”和“测量”,还有“调查”和“整体调研”的意思。小小一个翻译偏差,造成工作方向大大不同。虽然环境调查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场地测试,但是不能用场地测试来代替环境调查。这不是咬文嚼字,真的是大有区别呢。环境调查需要综合考察了解多项信息,需要全面考察场地周围具体情况,如周边及上下楼层输送和使用电力情况、楼房(厂房)结构、运输通道、电梯承重及开门大小、附近是否有产生较大振动的设备(可能是间歇工作)、安装中或即将安装(包括近、中、远各期规划)的设备、甚至周边区域的输电线给配电设施隧道地铁等环境干扰因素,然后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场地环境调查还包括对电镜及其配套设施设备的安装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如环境不达安装标准还需要和用户充分沟通后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包括预见到整改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电镜安装前的环境调查可以前瞻性地预先采取适当措施,减少以至避免周边环境的干扰;电镜安装后的环境调查可以协助判断图像质量不好的原因,缩小问题查找范围(环境是动态变化的,一段时间后变差是大概率事件)。实例如武汉某电子公司所使用的电镜,因为用户没有按照要求配置独立地线,以及事先没有做好前瞻性的环境调查和场地规划,导致电镜没有专用的独立地线而只能使用公共地线代替。且由于变压器和UPS距离镜筒的距离过近,这些设备产生的AC磁场不能有效衰减至不影响成像的程度,后来的检测还发现周围环境(楼上附近区域有强电磁干扰源)也是磁场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叠加致使电镜成像极差。由于用户对于安装环境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知造成不理解和不认可,误认为是电镜厂家掩饰设备质量问题,原本很简单的技术问题升级为用户和厂商的纠纷。环境对电子显微镜的干扰和影响,正日益受到各电镜厂商的重视。针对具体场地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干扰,采取不同的方法,选用性价比最优的解决方案,这些目前在技术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各种配套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大量实践中得到验证和确认。然而如何选择各种整改措施,还是依赖于对场地环境全面的调查了解。场地环境调查实际上就是:借助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专用精密测试仪器,以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安装要求为依据,依靠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电镜安装场地的现状及可预见的将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预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另一方面也值得注意:各个品牌的电镜对环境的具体要求,是按照其最高指标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某些环境指标不达标,并不会因此造成电镜故障或者损坏,只是不能达到该电镜的最佳指标而已。如果基本用不到电镜的高精度指标的话,对环境的要求可以适当有所降低(有时可以省好几十万呢)。但这必须与用户有充分的沟通,本人刚入行时没有经验,有过切身经验教训呢(咳,不提了)。所以电镜的环境调查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需要由有经验、有认真负责精神的、全面性、前瞻性、切实与用户沟通的人去做。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电镜配置随之日益普及,老用户升级换代,新用户也不断涌现,电镜环境调查这个“老生常谈”看来还得继续谈下去。2020.10张承青作者简介作者张承青,退休前在某电镜公司工作多年,曾经做过约两千个(次)电镜环境调查、测试,参与多个电镜实验室设计及改造设计规划,在低频电磁环境改善和低频振动改善等方面有些体会,迄今仍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索。附1:张承青系列约稿互动贴链接(点击留言,与张老师留言互动): 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655934_1附2:张承青系列约稿发布回顾拟定主题发布时间文章链接序言 电镜实验室环境对电镜的影响2020年10月13日链接系列之一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环境调查的必要性2020年10月15日链接系列之二 电镜实验室的电磁环境改善2020年10月20日链接系列之三 低 频 电 磁 屏 蔽 实 践2020年10月22日链接系列之四 主动式低频消磁系统2020年10月27日链接系列之五 几种改善电磁环境方法比较2020年10月29日链接系列之六 低频振动环境改善2020年11月3日链接系列之七 谈谈电子显微镜的接地2020年11月5日链接系列之八 温度湿度和风速噪声2020年11月11日链接… … … … … … 附3:相关专家系列约稿安徽大学林中清扫描电镜系列约稿
  • 《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细颗粒物污染逐步凸显
    中新网6月5日电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会上表示,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吴晓青介绍说,据统计,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60.4万吨 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404.3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亿吨。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十大水系469个国控断面中,~类、~类和劣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西南诸河水质为优,长江、珠江、浙闽片河流和内陆诸河水质总体良好,黄河、松花江、淮河、辽河总体为轻度污染,海河总体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53.8%,其中,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6.1%和7.7%。在监测的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   二是我国管辖的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四大海区中,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三是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但细颗粒物污染逐步显现,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2011年,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和省辖市)中,按老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89.0%,超标城市比例为11.0%。但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后,我国城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将逐步显现,从2011年部分试点监测城市的监测结果来看,按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评价(PM2.5年均值的二级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多数城市细颗粒物超标,年均值为58微克/立方米。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9%。   四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国77.9%的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噪声总体水平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6.1%。   五是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六是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总面积约14971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4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4.9%。   七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2011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对全国364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监测试点工作,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村庄占81.9% 农村地表水为轻度污染 农村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23.7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53.6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3.05%、2.62%;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337.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4.52%、2.77%。 这位负责人说,2012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珠江流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水质优,长江和浙闽片河流水质良好,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为轻度污染,海河为中度污染。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5.0%,其中,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18.3%和6.7%。在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2.7%,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7.3%。 二是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69.4%,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2.0%,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水质优,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辽东湾和闽江口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三是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2012年,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仍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据此评价,达标城市比例为91.4%,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后,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0.9%;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为88.5%,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达标城市比例仅为23.9%。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2%。 四是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2012年,全国79.4%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的占77.9%。全国98.1%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和二级的占98.2%。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为91.0%,夜间达标率为69.6%。 五是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发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六是生态建设进展较好。截至2012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69个,总面积约1497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4338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94%;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363个,面积9415万公顷。 七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全国798个村庄的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结果表明,试点村庄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这位负责人指出,2012年,是中国发展征程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全国环保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是提出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28个省(区、市)相继召开了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6个省(区、市)以党委或政府的名义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文件。二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2.77%。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作用进一步显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稳步推进;环境保护部共批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240个,涉及总投资近1.4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79个,约占总投资的一半;对不符合要求的24个项目采取退回报告书、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涉及总投资1000多亿元。四是解决民生问题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74个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496个监测点位已按新标准开展细颗粒物、臭氧等项目监测并实时发布数据;开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安排专项资金54亿元治理重金属污染;全国治理历史遗留铬渣230万吨;继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五是重点流域海域区域污染防治有较大突破。国务院先后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推进重点湖泊污染防治工作,太湖等流域水质得到初步改善;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对生态良好湖泊进行保护。六是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不断强化。李克强同志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对36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工作;全国15个省(区、市)开展生态省建设,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生态县建设,53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以来,转移支付范围不断扩大,转移支付资金量不断增加。2012年,转移支付范围包括466个县(市、区),转移支付资金达到371亿元。八是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务院批复《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全国15台运行核电机组处于安全状态,29台在建核电机组建造质量处于受控状态,19座民用研究堆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开展全国辐射安全综合检查,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近6万家。九是政策法制科技监测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有序推进;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12年版)》,在15个省(区、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积极推进环境监测技术天地一体化进程,成功发射&ldquo 环境一号&rdquo C卫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取得新进展;发布环境保护标准68项;成功举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国合会20周年主题边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十是环境保护能力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顺利推进,565个项目开工率达97%,完工率为65%;国家支持24个省(区、市)的163个县(区)级开展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为170个基层监察执法机构配备移动执法系统和挥发性气体检测设备;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
  • 环保部发布辐射环境监测值 结果显示未受影响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今日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5日16时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   该负责人介绍,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辐射环境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   我国运行核电站周围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   (2011年3月14日15:00-15日9:00)   单位:nGy/h
  • 可穿戴的光学粒子计数器 监测身边环境数据
    身在污染区域的人们,每天要忍受空气中超标的有害颗粒物,因此能够随时了解周围环境和空气质量,显得十分必要。可穿戴的智能环境监测设备 TZOA 旨在通过提供环境数据,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帮助改善健康生活习惯。   TZOA 就像一个徽章,你可以把它别在衣服、鞋子、包包上,这个光学粒子计数器会为你搜集全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数据,并在配套 app 上直观地显现。无需昂贵、复杂精密的仪器,身边的辐射、空气质量以及紫外线指标等环境信息都触手可得。   TZOA 会为你标出实时的污染区域和未污染区域,用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散步等户外运动的目的地和路线。当身处地环境污染等级提高,空气质量低下时,TZOA 将发出警告,并建议用户更换场所。当然 TZOA 也可以监测室内的数据,帮助你控制家里的空气质量。      对于 TZOA 的理念,设计者 Afshin Mehin 表示:我们希望设计一款可穿戴设备和 app ,从而让人们以新的方式认识身边的环境,并把空气当做弥足珍贵的资源来对待。   TZOA 还在 Kickstarter 众筹,目前已经获得了许多支持,有望于 2015 年的 8 月出货。不过,当你身处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重度污染的城市&hellip &hellip TZOA 就也帮不了你了。
  • 环保部:将抓紧出台一批急需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23日在环保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环保部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时表示,将抓紧出台一批急需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其中,发布的重要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规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机场周围环境噪声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发布的重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农药、电子、涂装、油漆涂料、染料、畜禽养殖、污水综合、大气综合等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船舶发动机、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国四、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源标准。 /p
  • 哈药总厂周围怪味难除 环保部门称排污达标
    核心提示   哈药总厂,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每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 此外,它带给哈尔滨市民的,还有多年挥之不去的“药厂怪味”。在城市GDP与市民健康面前,究竟该如何抉择?根治“药厂怪味”,究竟是“差钱”还是“差决心”?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怪味侵扰居民难入睡,多次反映问题未解决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学府路109号的哈药总厂。当车行至几个街区之外时,一股怪味便涌进车内。初闻称不上刺鼻,但越闻越觉得恶心。   “半夜经常会被药厂排放的臭味熏醒。”学府路125号的食杂店店主告诉记者,他住在这里多年了,附近居民每天都在忍受着,有条件的早都搬走了。   据悉,哈药总厂厂区始建于1958年,当时周边是一片荒地,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附近除了密集的居民区外,还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医院等大专院校和医疗机构。   记者在药厂异味四溢的污水处理区看到,和高耸的废气排放塔比肩的,是正在加紧施工中的某回迁高层住宅楼。回迁户到时能住得安生吗?记者心里直打鼓。   怪味随风走,波及范围远不止周边。“气味早先是全天候的,现在大部分集中在晚上9点以后。”家住和兴路沙曼小区的官女士说,小区离哈药直线距离有5公里,每早一开窗就能闻到怪味。而她的工作地在龙塔附近,离哈药足有10公里以上,也属于怪味的“势力范围”。   周边居民对哈药总厂排放出的这种异味深恶痛绝。家住南岗区保健路的李大妈告诉记者,“白天味还算淡的,等到半夜放气,比厕所还臭呢,每次我们就像躲瘟神一样,立刻关门关窗”。   市民天天盼着怪味消散,却一次次跌入失望谷底。   哈药总厂周边居民、学校教师多年来多次找企业交涉,很多市民还通过“行风热线”等渠道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当地媒体平均两年掀起一轮舆论监督热潮,但一阵阵疾风过后,怪味却依然浓郁。   采访中,很多居民都记得,两年前,当地一家都市报根据市民反映,画出了一张受怪味影响的城区示意地图,非常直观醒目,但“报纸都发黄了,问题还没解决”。   环保部门称排污达标,深度治理却怪味依旧   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专门做过一份关于“药厂废物排放对附近居民健康影响”的调研报告。   调研结果反映,药厂周边学习、生活的人群表现出心理压力大,情绪焦虑等症状。   去年以来,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医大二院超声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田家玮教授也连续两年分别联合51名、47名政协委员进行联名提案,分析了药厂怪味的危害性,提出了整改、搬迁、核心部分搬迁等一系列建议。   据专家介绍,治理药厂怪味始终是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中成药、药物制剂、化学制药还是兽药加工,在制药工艺过程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都会有排放物。制药企业对于排放物中有机溶酶的治理却一直没有良好措施,这也是哈药总厂怪味的根源所在。   2007年8月,哈市环保部门对外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哈药总厂处于城市上风向,向大气散发的异味主要来自于青霉素车间产生的发酵气味,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等挥发性气体。   当年,哈药总厂确定了异味深度治理方案,投资近8000万元分别对发酵气味、蛋白烘干气味、污水处理厂静态挥发臭气等进行了治理。据称,目前这些污染治理设施都已投入运行。   可是,两年过去了,药厂怪味依旧,市民闹心依然。   哈药总厂环保部的韩洪彬介绍,从生产过程来看,异味来源有三:   一是药品生产过程,二是废水处理过程,三是发酵基质干燥过程。生产过程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发酵过程,其废气成分数以百计,很多成分至今不明,污染治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据介绍,哈药总厂主要产品为青氨类产品和头孢系列产品,从污染占比来看,前者占四成,后者占六成。两年来,哈药投资360万元在3个青霉素车间分别安装了10吨碱液回收罐,通过“碱洗法”以减轻车间内外青霉素气味污染 投资5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厂产气较重的蓄水池实施了封闭吸收处理。   韩洪彬说,“污染的确减轻了,但人的嗅觉对恶臭气体的灵敏度是ppb级,比仪器的ppm级还要高1000倍,即使除了九成的味,人的嗅觉感觉可能只少了一半。”   在施工中的高浓度废水预处理系统工地,韩洪彬告诉记者,这个投资1000余万元的处理系统预计今年10月投产,可将不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未混合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处理。   目前,企业治污正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工艺延伸,正在改进中的包括酶法替代化学法、非接触性基质干燥等新型生产工艺,有望实现异味排放“明显改观”。   针对市民“年初大冬会期间为啥就没味”、“一来检查的就停产”的质疑,韩洪彬认为纯属误会。   他说,大冬会期间个别车间纯属例行检修,哈市环保部门对哈药总厂每周有一次例行检查,并通过在线监测系统24小时对厂区的污水和大气排放情况进行监测。而且,企业生产过程是复杂的生物过程,环环相扣,停产一天损失数以千万计,根本不可能随便停产。   近日,哈尔滨市环境监察支队征管三科在检查中发现,尽管企业排污已经基本达到排放标准,但生产过程存在密闭不严等问题,导致异味不能充分被收集、处理。问题是老问题,但下达整改通知是“必须的”,他们要求企业在今年年末一定要消除怪味。   80亿至100亿元的巨额成本,让搬迁决策难产   在哈药总厂青霉素厂房前,记者看到通往生产车间的大门四敞大开,怪味从里面源源不断地溢出。据了解,类似这样无组织排放的气体最让企业头疼。   “有没有办法把怪味罩住呢?”   “满足各种技术规程的前提下收集气体是最大难题。”韩洪彬说,企业生产不仅要考虑到环保,而且还要兼顾防火、防爆等其他要求,“上新设备审批周期长不说,现有厂房根本摆不下,甚至会妨碍消防通道。”   一边是老厂房、老工艺更新困难,怪味难以根除,一边是居民视之为“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那么,何不搬迁了事、另辟新天呢?   网友“无奈啊”认为哈药总厂应该走国内第一支青霉素生产企业——石家庄华北制药[0.00 0.00%]的搬迁之路。多年来,石家庄市民也是被酸酸的“华药味道”困扰。2008年,石家庄市规定城区内49家工业企业必须于2010年底前完成搬迁或转型,其中就包括华北制药。   据知情者透露,哈药的搬迁成本约在80亿至100亿元。巨额成本由谁承担,政府和企业各算各的账,尽管企业近来四处选址,但决策迟迟下不来。   有市民质疑,哈药总厂的利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三成,每年销售收入40多个亿,真就连个家也搬不了吗?哈尔滨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但城市总不能只要GDP,不管老百姓生命健康吧?   更有市民尖锐地指出,表面上是“差钱”,实质上是“差决心”。笼罩在城市上空的异味,考验的是市民日渐疲惫的耐心,更拷问着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心。
  • 一种新型磁性材料可快速去除水环境中的微纳塑料
    从河流到湖泊,从大江到海洋,有着“白色污染”之称的塑料垃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微纳尺度的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更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面对这些潜在威胁,开发出高效去除水环境中微纳塑料的技术迫在眉睫。广西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环境新型污染物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李婉赫研究实习员、黄慨研究员、王俊教授等开发了一种新型磁性材料,可对水环境中的微纳塑料进行快速去除,该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团队开发的这种新型磁性材料主要针对安全饮水领域,尤其是纳米级塑料颗粒的处理。”黄慨说。新型磁性材料具有亲水和疏水特性作为一种人造材料,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微纳塑料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分布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黄慨表示,由于微纳塑料体积小,很容易被水生生物吸收,最终进入食物链而对终端消费者人类产生危害。同时微塑料在水中还会从周围环境中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比如重金属和永久性有毒物质),这会造成微纳塑料的毒性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如何解决水环境微塑料的污染问题,探索有效去除水中微塑料的策略势在必行。“塑料颗粒纳米化后,其在水体中的分散作用更强,疏水性变弱,常规的吸附材料难以在水体中有效地吸附纳米级塑料颗粒。”黄慨说。为此,团队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具亲水和疏水特性的双亲性吸附材料,该材料既能在水体自由分散又能寻找并吸附塑料微粒,从而实现高效去除和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的目标。李婉赫介绍,双亲性磁性材料是一种具有化学不对称性的磁性粒子,其表面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相反的化合物。这种不对称赋予了粒子独特的特性,使材料表面同时具备亲水/疏水、极性/非极性等特点。双亲性磁性janus粒子结构示意图,表明它具有两种亲水疏水基团结构。受访者供图“团队开发的这种新型双亲性磁性材料,以磁性微球为原料,通过皮克林乳液定向控制和磷酸基高分子定向表面修饰,得到的一种单侧花状结构的双亲性磁性粒子。这种粒子具有适宜的电动电势(Zeta电位)和接触角,亲水侧有利于在水环境中充分分散与其他粒子接触,疏水侧则表现出较强的吸附带负电荷塑料粒子的能力。在磁场中,这种双亲性磁性粒子能够实现快速分离,从而完成对水环境中微米级/纳米级塑料微粒的富集与分离。”李婉赫说。未来能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的吸附治理与其他吸附材料相比,此次合成的这种新型磁性材料用于吸附微纳塑料有何优势?“这种新型磁性材料的优势在于对低浓度高度纳米化的微纳塑料具有更显著的吸附能力,亲水侧有利于充分分散接触,疏水侧有利于吸附目标物,在磁场作用下能快速聚集分离。目前从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上看,它吸附聚苯乙烯(PS)微粒的吸附速率为每分钟0.759,吸附容量达到每克能吸附2.72克聚苯乙烯微粒,而它吸附聚乙烯(PE)微粒的吸附速率为每分钟0.539,吸附容量达到每克吸附2.42克聚乙烯微粒,这些吸附能力数据比非双亲性吸附材料都要高,因此它在处理聚苯乙烯和聚乙烯两种微纳塑料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李婉赫说。作为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新型双亲性磁性材料在许多领域具有实用价值。“我们开发的新型双亲性磁性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水环境中微纳塑料颗粒的吸附治理,未来也能应用于水环境中抗生素和其他永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治理,团队正逐步对相关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工作。”黄慨说。该团队经过研究还发现,此次研究开发的新型吸附材料,对聚苯乙烯和聚乙烯两类带负电荷塑料微粒表现出强的吸附效果,而对于其他带正电荷塑料微粒的吸附效果不明显,比如吸附带正电荷(MR)的能力就很弱。“相关的甄别研究工作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黄慨表示,未来,团队将会设计强化亲水侧作用的吸附材料,同时完善材料甄别更多目标物的吸附能力,掌握更丰富的吸附数据,构建各类型塑料微粒的吸附数据库。同时团队与自来水厂合作开展集成设计去除塑料微粒的装置模块,为今后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深圳有了夜间光环境质量标准
    6月1日,全国首个《夜间光环境区域限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广东省深圳市发布。《标准》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由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组织编制,是全国首个夜间光环境质量地方标准。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每年光污染投诉量达20余宗,城市光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此次《标准》的制定也结合了“大鹏星空公园”和“暗夜保护区”的城市规划要求,创造性地规定了夜间光环境区域的分类、限值和测量要求,适用于夜间光环境的质量评价与管理,为行业主管部门监测光环境质量提供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和依据,填补了环保行业光环境标准体系的空白。《标准》对光环境区域规定了四类分类方法,其中,Ⅰ类以天文观测、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应保持黑暗的区域;Ⅱ类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并兼顾公众游览需求,应保持较暗的区域;Ⅲ类以居住、公共管理与服务、游憩、工业生产和物流仓储为主要功能,应保持宜人光环境的区域;Ⅳ类则以商业服务为主要功能,应防止人工光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区域。“我们的区域分类原则经过了严谨探讨和现场调研,适用于深圳的夜间光环境现状。”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标准》编制组负责人介绍说。据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划分光环境区域时,综合考虑了全市光环境质量现状、城市用地性质和城市照明分区,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对光环境质量管控的需求,以及参照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21年)和《城市照明建设规划标准》的规定,列出了光环境区域与城市用地、城市照明区的对应关系,做到区域划分符合深圳市情,有效避免与城市用地规划、照明规划之间的争议。除了光环境区域分类,《标准》还涵盖了区域限值和测量要求,适用于各类光环境区域的光环境质量评价,包括黑暗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高亮度区域(如商业区)等。其中,为解决黑暗区域光环境质量无法评价的难题,《标准》使用人眼方向的垂直照度和夜空亮度两项评价指标,并用眩光指数来确保客观测量与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据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郭键锋介绍,眩光指数过去一般用于评价体育场馆和职业作业场的光环境,未曾使用于户外公众光环境影响评价。此外,《标准》在借鉴现有其他行业光环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了深圳实际,规定人眼方向的垂直照度、住宅建筑居室窗户外表面上垂直照度、夜空亮度和眩光指数等4项指标的区域限值,为深圳市光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 山西省首套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投入运行
    7月3日,全省首套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环境噪声。王韵菲 摄噪声污染防治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太原市声环境质量状况如何?如何开展噪声监测?……7月3日,“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行”记者采访团,来到市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楼楼顶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一探究竟。“该套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监测数据全部实时采集。”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监测科副科长苏毅介绍。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太原市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95%,夜间功能区达标率为78.3%。与2022年相比,太原市声环境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和噪声污染防治、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宁静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遵照“科学延续、全面覆盖、均衡布设”的布点原则,结合城市规模、功能区区划结果及现行功能区噪声监测布点情况,太原市建设完成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5个,分布于六城区。其中,1类功能区(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9个,分别为:尖草坪气象站(点)、晋祠宾馆站、向阳苑站、龙康新苑站、西山湾绿苑小区站、煤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绿地山鼎庄园站、茂园小区站、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类功能区(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2个,分别为:中国辐射防护院站、医药小区站;3类功能区(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1个,点位为山西太钢不锈钢钢管有限公司站;4a类功能区(城市主干路)3个,分别为:五一路星河浴苑(五一路)站、山西财经大学坞城校区南院(坞城路)站、山西开放大学(千峰路)站。经过半年多紧张调试,目前该自动监测系统已与生态环境部和山西省生态环境厅联网且全部投入运行。“我市原来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部分点位受校园内高音喇叭、课间活动或楼顶风机等固定声源影响,部分点位受树叶声、鸟叫声、虫鸣声影响,监测结果不具备代表性。”市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大气环境研究室主任王波解释说。现场了解到,噪声自动监测设备包含:全天候户外传声器、噪声采集分析、气象监测,视频、4a类站(点)的车流量监测等基础单元,还首次配备声源识别模块,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环境自然声源智能识别技术,针对自然环境噪声特性,通过对信号的变换和处理,获取信号中的关键信息密码,使声源信息综合评价更加多维度,从而自动识别虫鸣鸟叫、人为活动等不同的声音“密码”,确保噪声污染精准溯源,有效治理更具针对性、精准性。与过去手工监测相比,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数据的代表性、连续性、稳定性、可比性有了明显提高,为太原噪声治理等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 看美国在环境信息公开上有什么经验?
    p   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战略,并明确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都从本质上要求信息公开共享,让公众共享数据红利。环保部门所产生的生态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trong 环境 /strong /a 数据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开放什么、怎么开放等问题非常关键。而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基准、制度体制还很不完备。 /p p strong   那么,美国在环境信息公开上有什么经验? /strong /p p strong   建立有毒物质排放清单制度 /strong /p p   美国政府的信息发布由各个机构根据《信息自由法》和《文书工作缩减法》的规定进行,凡是赋予信息收集代码的信息,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以外,一律向社会发布。 /p p   有毒物质排放清单(ToxicReleaseInventory,TRI)制度已经成为EPA(美国环保局)环境信息公开的典范。当企业排放有毒物质的数量超过规定阈值时,必须向其所在州环保部门以及EPA提交年度报告,报告企业生产、使用、存储、处置、转移和排放有毒物质的数量。 /p p   EPA在收集、整理、分析企业提交的相关数据后,通过网络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开。TRI制度在美国有毒物质污染控制方面成效显著,更为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公众参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p p   为让企业了解TRI如何申报,EPA为需要申报的企业开发了一套软件,称为TRI-MadeEasy(TRI-ME),申报者可自行在网络上下载,并依据提示申报,大大减少了人工申报产生的错误。这一软件具有错误检查功能,申报数据可通过CDX(中央数据交换系统)传送EPA。为方便公众查询,EPA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查询工具,称为TRI-Explorer。用户可以通过EPA网站使用软件查询企业有毒物质排放的相关信息。 /p p    strong 通过交互式地图,随时查询身边环境 /strong /p p   EPA 还开发了“我们身边的环境”(MyEnvironment)系统,保障社会公众对周围污染源的知情权。这套系统在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组织的通力合作下完成,数据涵盖了EPA、州政府、受管制社区的环境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社会公众能够查询其社区附近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数据,以及污染源、健康风险等数据,有助于社会公众发掘社区周围环境污染,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p p   系统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是最新的交互式地图,系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在地图中显示管制设施、监测站、水体、水流、地下水、人口密集区的位置,以及传统地图所具备的包括街道、高速公路、学校、教堂等位置。 /p p   第二,具备分析与报表输出功能,此系统可连接至EPA环境数据仓库(Envirofacts)、TRI-Explorer以及“在你的河流冲浪”(SurfTourWatershed)等,方便用户定制所需的报表。 /p p    strong 启示录 /strong /p p strong   信息公开首先需要政府具备公众意识 /strong /p p   无论“有毒物质排放清单”还是“我们身边的环境”,这两大系统都反映了美国在环境信息公开上有着极强的公众意识,“我们身边的环境”不仅具有交互式地图的功能,可以实时了解身边的污染源、健康风险等数据,还提供了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与报表功能。这正是公众意识的体现。 /p p   我国虽然在2007年就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不愿公开”、“不想公开”、“不能公开”、“不敢公开”的思维观念和客观现实仍然存在。未来,“互联网+环保”、环保大数据首先都需要政府部门具备公众意识。 /p p    strong 让公众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公开的动力 /strong /p p   由于“有毒物质排放清单”直接对公众开放,这就给企业上了“紧箍咒”,倒逼企业每年按时上报生产、使用、存储、处置、转移和排放有毒物质的数量,并有利于企业诚信体制的形成。这对我国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的失信状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公众的监督能倒逼企业加强自律。从这个程度上来讲,信息公开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既有利于公众,也有利于政府部门。 /p p    strong 国家层面上要畅通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 /strong /p p   “有毒物质排放清单”、“我们身边的环境”都是国家层面上开辟的对公众的渠道,这样不仅统一了公众访问渠道,便利了公众,也有利于国家对各地、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 /p p    strong 信息公开是环境管理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由之路 /strong /p p   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本质上要求政府要公开信息、共享信息,让信息释放红利。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数据优势,为公众提供数据获取渠道,让公众享受数据红利,并最终反哺环境管理工作。 /p
  • 第二届“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主题网络会议即将召开
    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面临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出现二氧化碳快速增长、臭氧空洞、酸雨面积扩大等问题;江河湖海等水体遭受着氮、磷等化学品的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了赤潮、蓝藻等污染现象;生长粮食的土壤也受到重金属污染和农药、化肥等难降解化学品污染的威胁。环境污染造成物种多样性急速下降,物种灭绝加快;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污染物伴随着生态循环进行全球迁移;人类食品安全受到威胁,癌症、传染病高发。人类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只有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以发展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催化应运而生,环境催化是指利用催化剂来控制造成环境污染化合物的排放的化学过程,包括应用催化剂生产少污染的产物及能减少废物排放和无副产污染物的新的化学过程,表现在污染预防方面的催化技术应用和污染末端治理方面的催化技术。环境催化剂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方法处理有毒、有害物质(通常是含有毒、有害的气体或液体),使之无害化或减量化,以保护和改善周围环境所用的催化剂,如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工业环保催化剂等。环境催化本质上是希望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重点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深入开展管端控制的过程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以寻找更加高效的控制方法和材料。仪器信息网联合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工信部批建)将于2021年10月28日组织召开第二届“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著名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研究学者、检测分析专家等,针对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研究应用及检测分析的前沿热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环境催化领域的研发应用与检测分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催化领域科研人员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我国环境催化及环境材料领域的发展。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气体/污水/固体颗粒物等污染物消除、光催化、绿色催化、节能减排、能源转化及资源化等。报告主题及报告嘉宾:有机半导体可见光催化环境净化、绿色能源和肿瘤治疗探索——朱永法(清华大学 教授)典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净化与消除研究进展——李新勇(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国仪量子EPR/ESR、比表面及孔径分析技术在环境催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方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EPR高级应用工程师)大孔基高效炭烟净化催化剂研究——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研究进展与挑战——董帆(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常温下VOCs高效催化氧化——黄海保(中山大学 教授/主任)NOx的催化脱除——刘志明(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半导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提升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王其召(长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赤泥/粉煤灰改性材料在废水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徐东彦(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点击报名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参会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3/meetings/hjch2021/扫码报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