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周期有序微格结构

仪器信息网周期有序微格结构专题为您整合周期有序微格结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周期有序微格结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周期有序微格结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周期有序微格结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周期有序微格结构话题讨论。

周期有序微格结构相关的论坛

  • 请问FFT中的卫星斑点代表了莫尔条纹还是一种长周期结构

    请问FFT中的卫星斑点代表了莫尔条纹还是一种长周期结构

    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FFT中每个主斑点周围都出现了两个卫星斑点,请问这是摩尔条纹还是一种长周期结构,对于这方面不是太懂,向各位请教一下。样品比较厚,TEM图不是很清晰。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91854_520707_277472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91854_520708_2774728_3.jpg我又在一个比较薄的区域拍到了比较类似的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91853_520705_2774728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91853_520706_2774728_3.jpgFFT中主斑点是GaN 帯轴下的点。在样品中除了GaN还有InGaN,这种卫星斑点会不会是InGaN中In和Ga原子有序地排列形成的一种长周期结构,因为我在张庶元老师的一个讲义中看到了在Ga0.5In0.5P中,如果Ga和In原子交替地占据面,那么就会在方向形成单分子层自然超晶格,在电子衍射图中沿方向就会出现弱的衍射斑点。也许是我想多了,就仅仅是摩尔条纹而已。对于这方面不是太懂,向各位请教一下。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2.gif

  • 【讨论】关于有序晶格

    那本材料的高分辨电子显微评价方法里面提到:合金里面有基本晶格和有序晶格这两种结构。我想是不是这两种晶格其实在普通晶体里面就有,比如NaCl,有Na的有序,而同时也有Cl的有序,合金只不过将Cl换成了K(只是举个例子),这样电镜本来看不到Cl的有序,而换成K以后就看到了,这样利用电镜就分出了基本晶格(Na)和有序晶格(K)这两种结构?也就是说有序晶格只是相同结构晶体里轻元素的显性表达?呵呵。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请指点,谢谢!

  • 各位兄弟姐妹们,有人知道我这三倍周期的FFT花样是由于摩尔条纹造成的还是由于有序固溶体的超点阵导致的吗

    各位兄弟姐妹们,有人知道我这三倍周期的FFT花样是由于摩尔条纹造成的还是由于有序固溶体的超点阵导致的吗

    主斑点是Cu的,材料是Cu-Ni-Sn,因为Cu-Ni-Sn材料容易生成完全共格的有序固溶体DO22相,但是我的花样又不和DO22一样,看样子像是摩尔纹造成的三倍周期,但是怎么共格的这么好,实在不懂啊,[img]https://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img][img=高分辨的FFT,弱斑点是三倍周期?,304,28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2/202102201211500153_6572_5194125_3.jpg!w304x286.jpg[/img][img=高分辨区域,546,51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2/202102201211499838_3464_5194125_3.jpg!w546x514.jpg[/img]

  •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5314]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对称性[/url]

  • 仪器设备维护 , 程序,方法,周期

    仪器设备维护 , 程序,方法,周期

    说说你们实验室仪器设备如何维护? 维护方法?维护周期?维护记录?下图为参考记录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6/201506101418_549667_2974654_3.png

  •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 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 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 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 如何确定测试设备的校准周期?

    测试设备是为保证工业产品符合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 在科研生产和服务过程中, 用于质量控制、性能评定、产品检验而专门研制和配置的非通用测试设备 (含有量值准确度要求的工装) 。专用测试设备的计量校准是实现单位统一、设备性能参数的量值准确可靠, 确保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具备随时准确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合理地确定专用测试设备的校准周期是计量校准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校准周期过短, 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还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如果校准周期过长, 则有可能造成装备检测设备的测量误差过大, 影响性能参数的测量精度, 无法精确掌握装备的技术状态。[color=#000099][b]测试设备校准周期确定原则和方法[/b][/color][color=#006600][b]1.1 校准周期确定的基本原则[/b][/color] 参照JJF 1139—2005《计量器具校准周期确定原则和基本方法》, 校准周期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1) 根据计量器具的本身特征 (如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与所用材质) 、性能要求 (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测量稳定性) 以及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 (如环境条件、使用频率与维护状况) 以及制造厂的建议、使用维修记录、以往校准数据趋势等来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2) 确定计量器具的可靠性目标R, 一般器具的可靠性目标R≥90%, 所选定的校准时间间隔应使计量器具的整体性能在后续校准时应保持在所期望的合格范围内 3) 计量器具校准周期的确定应恰当地选用反应法或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某种或几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 【资料】元素周期表-铬

    【资料】元素周期表-铬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32348_184442_1610969_3.jpg[/img][color=#DC143C]元素性质[/color]  在古汉语中,“铬”的意思是“理发”。  元素名称:铬 [汉语拼音为 gè] 搞金属材料的人一般发音为【[color=#00008B]luo 四声[/color]】  元素符号:Cr  元素原子量:51.9961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7.23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20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15  地壳中含量:(ppm)100  质子数:24  中子数:28  原子序数:24  所属周期:4所属族数:VIB  电子层分布:2-8-13-1  晶体结构: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2个金属原子。  氧化态:  Main Cr+3   Other Cr-2, Cr-1, Cr0, Cr+1, Cr+2, Cr+4, Cr+5, Cr+6   电负性: 1.66   外围电子排布: 3d5 4s1 核外电子排布: 2,8,13,1   同位素及放射线: Cr-49[42.3m] Cr-50 Cr-51[27.7d] *Cr-52 Cr-53 Cr-54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653 KJmol-1 第二电离能: 1592 KJmol-1 第三电离能: 2987 KJmol-1   单质密度: 7.19 g/cm3 单质熔点: 1857.0 ℃ 单质沸点: 2672.0 ℃   原子半径: 1.85 埃 离子半径: 0.62(+3) 埃 共价半径: 1.18 埃

  • 【资料】元素周期表-氪

    【资料】元素周期表-氪

    [color=#DC143C]氪[/colo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2/200912310817_193121_1610969_3.jpg[/img][color=#00008B]元素名称:氪[/color]  元素符号:Kr  元素拉丁文名称:krypton  元素类型:非金属元素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38.9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0.00008  地壳中含量:(ppm)  0.00001  相对原子质量:83。80  原子序数:36  质子数:36  中子数:  同位素:  摩尔质量:84  原子半径:  所属周期:4  所属族数:0  电子层排布:2-8-18-8   氧化态:  Main Kr0, Kr+2   Other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  晶胞参数:  a = 570.6 pm   b = 570.6 pm   c = 570.6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220

  • 校准周期的确定

    [b](一)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的描述CNAS-CL01:2018 [/b]中 7.8.4.3 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校准周期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期间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b](二)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b]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b](三)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b]确定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b]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有:1. [/b]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b]2.[/b]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b]3.[/b]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b]4. [/b]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b]5.[/b]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

  • 如何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大部分[url=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5%AE%9E%E9%AA%8C%E5%AE%A4.html]实验室[/url]制定校准方案时,校准周期往往固定不变。但事实上,过长的校准周期会导致设备失准或失效,过短的校准周期会增加校准费用及成本。实验室应对不同的设备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并根据校准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那具体该如何去做呢?[/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一: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校准周期一般遵循两条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泛指方法对设备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等)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二:设备初始(第一次)校准周期的确定依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设备初始校准周期时,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此外,实验室可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 环境条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4. 最大允许误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5. 设备调整(或变化);[/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6. 被测量的影响(如高温对热电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7.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三: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调整方法,通常有两种:反应调整法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一:反应调整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比如:2021年初始校准,校准周期2年,2023年的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次校准结果,确定下一次周期是延长到2.2年,还是缩短到1.5年。[/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的判定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性能做进一步验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校准周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本文我们主要介绍简单反应调整方法:I1= I0(1+a)或I1= I0(1-b)(1)[/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公式里:I0为调整前的校准周期,I1为新的校准周期,a是增量系数来延长校准周期,b是减量系数,来缩短校准周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可以先设定a值和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t的值,b可以通过公式: (2)[/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方便理解,比如:一台设备,我们a取0.1,Rt取90%,由公式(2)可得,b=0.58,建议校准周期24个月,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校准结果在最大允许误差内且符合判定原则第一条,我们要延长,我们利用公式(1):I1= 24(1+0.1)=26.4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新校准周期,可由原来的24个月,延长到26.4个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配置了核查标准、且核查标准的准确度等级高于被核查设备的情况,[/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方法: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最后,设备校准周期不宜超过3年。对于校准周期较长的设备,实验室应有充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如期间核查)作为支撑。[/size][/font]

  • 【资料】元素周期表-氟

    【资料】元素周期表-氟

    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102330_175198_1610969_3.jpg[/img]拼音:fú  【基本信息】元素名称:氟  元素性质数据元素符号:F  元素原子量:19.00  元素类型:非金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12.6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5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1  地壳中含量:(ppm)950  质子数:9  中子数:10  原子序数:9  所属周期:2  所属族数:VIIA  氧化态:Main F-1   电子层分布:2-7  晶体结构:晶胞为简单立方晶胞。  化学键能: (kJ /mol)   F-F 159   F-O 190   F-N 272   C-F 484   标准生成热 0.0kJ/mol 标准吉布斯自由能0.0kJ/mol 标准熵202.7 J/K*mol

  • 过渡层状氧化物Li/Mn有序排布的超晶格峰如何精修

    过渡层状氧化物Li/Mn有序排布的超晶格峰如何精修

    选择P63/mmc 空间群的cif文件精修时发现22°附近的峰没有理论Bragg峰,文献中有说这是Li/Mn有序排列形成的超晶格结构,需要自己建立cif文件,但是我自己从MS中建的超晶胞结构也没有这个峰,卡在这一步了,前来求助,希望能有大佬指点一下,感谢。[img=,690,32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5/202205061650509285_4452_5591912_3.jpg!w690x324.jpg[/img]

  • 【我们不一YOUNG】仪器校准周期,如何确定?

    [align=center][size=18px]仪器校准周期,如何确定?[/size][/align][size=18px][font=&]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font][font=&]1.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font][font=&]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font][font=&]2.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font][font=&]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font][font=&]3.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font][font=&]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font][font=&]4.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font][font=&]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font][font=&]5.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font][font=&]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font][font=&]注意哦: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font][font=&]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font][font=&]6.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font][font=&]6.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font][font=&]6.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font][font=&]6.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font][font=&]6.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font][font=&]6.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 则长一些。[/font][font=&]7.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font][font=&]统计法: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font][font=&]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font][font=&]小时时间法: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font][font=&]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font][font=&](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font][font=&](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font][font=&]比较法: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font][font=&]图表法: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font][font=&]最佳的校准周期。[/font][font=&]计量校准是提高实验室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校准周期是计量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时,要对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评估决定。[/font][/size]

  • 如何确定仪器校准周期?

    [align=center][b]如何确定仪器校准周期?[/b][/align][font=宋体][size=12px][color=#868686]来源:[/color][/size][/font]中国计量测控网[font=宋体][size=12px][color=#333333] [/color][/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x][color=#333333] 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b] 一、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b]  CNAS-CL01中3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校准周期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  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  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  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到达时,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b]二、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b]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  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  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b]三、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b]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 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1)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 反之,则长一些。  (4)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5)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 反之,则长一些。[/color][/size][/font]

  • 如何确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

    [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大部分[url=http://www.anytesting.com/search/q-%E5%AE%9E%E9%AA%8C%E5%AE%A4.html]实验室[/url]制定校准方案时,校准周期往往固定不变。但事实上,过长的校准周期会导致设备失准或失效,过短的校准周期会增加校准费用及成本。实验室应对不同的设备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并根据校准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那具体该如何去做呢?[/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一: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校准周期一般遵循两条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泛指方法对设备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包括:示值误差、重复性、稳定性、检出限等)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二:设备初始(第一次)校准周期的确定依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确定设备初始校准周期时,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此外,实验室可主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 环境条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4. 最大允许误差;[/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5. 设备调整(或变化);[/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6. 被测量的影响(如高温对热电偶的影响);[/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7.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第三: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size][/font][/b][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调整方法,通常有两种:反应调整法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一:反应调整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比如:2021年初始校准,校准周期2年,2023年的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次校准结果,确定下一次周期是延长到2.2年,还是缩短到1.5年。[/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的判定原则:[/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1.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2.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3.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性能做进一步验证。[/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反应调整校准周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本文我们主要介绍简单反应调整方法:I1= I0(1+a)或I1= I0(1-b)(1)[/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公式里:I0为调整前的校准周期,I1为新的校准周期,a是增量系数来延长校准周期,b是减量系数,来缩短校准周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可以先设定a值和长期平均测量可靠性目标Rt的值,b可以通过公式: (2)[/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方便理解,比如:一台设备,我们a取0.1,Rt取90%,由公式(2)可得,b=0.58,建议校准周期24个月,校准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校准结果在最大允许误差内且符合判定原则第一条,我们要延长,我们利用公式(1):I1= 24(1+0.1)=26.4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新校准周期,可由原来的24个月,延长到26.4个月。[/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方法二:期间核查法[/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实验室配置了核查标准、且核查标准的准确度等级高于被核查设备的情况,[/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校准周期的方法: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当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6px]最后,设备校准周期不宜超过3年。对于校准周期较长的设备,实验室应有充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如期间核查)作为支撑。[/size][/font]

  • 【资料】元素周期表-磷

    【资料】元素周期表-磷

    元素名称:[color=#DC143C]磷[/color]   原子序数:15 ,第三周期,第15族(VA 氮族)  元素符号:P  元素原子量:30.97  晶体结构:晶胞为简单立方晶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7.0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7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15  地壳中含量:(ppm)  1000  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Å : 1.23 原子体积/cm3/mol: 17 共价半径/Å : 1.06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3 离子半径/Å : 0.38 氧化态: ±3,5,4   晶体结构  白磷[1]是分子晶体,立方晶系,分子间靠范德华力结合,分子式P4,4个磷原子位于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红磷的结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红磷是链状结构。  发现  1669 在德国,汉堡, 由 Hennig Brandt 发明。   来源  以磷酸盐矿存在于自然界。   用途  用于制造磷肥、火柴、烟火、杀虫剂、牙膏和除垢剂。[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22319_177306_1610969_3.jpg[/img]

  • 【资料】元素周期表-锰

    【资料】元素周期表-锰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32352_184444_1610969_3.jpg[/img][color=#DC143C]基本性质[/color]  元素名称:锰 (Manganese) (拼音:měng)  元素符号:Mn  元素原子量:54.94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体积弹性模量:120(GPa)  原子化焓:280.3 (kJ /mol @25℃)  热容:26.32 J /(mol K)  导电性:0.0069510^6/(cm Ω )  原子体积:7.39(立方厘米/摩尔)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10(ppm)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太平洋表面:0.0001(ppm)  地壳中含量:950(ppm)  质子数:25  中子数:30  原子序数:25  所属周期:3  所属族数:VIIB  电子层分布:2-8-13-2  氧化态:  主要: Mn+2   其它:Mn-3, Mn-2, Mn-1, Mn0, Mn+1, Mn+3, Mn+4, Mn+5, Mn+6, Mn+7   晶体结构:晶胞为体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2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 = 891.25 pm   b = 891.25 pm   c = 891.25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 仪器校准周期2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 【资料】元素周期表-硅

    【资料】元素周期表-硅

    [color=#DC143C]硅[/color]  硅guī(台湾、香港称矽xī)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i,旧称矽。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28.09,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元素周期表上IVA族的类金属元素。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硅(矽)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2.1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900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元素性质数据太平洋表面 0.03  地壳中含量:(ppm)  277100  氧化态:  Main Si+2, Si+4   用途Other   化学键能: (kJ /mol)   Si-H 326   Si-C 301   Si-O 486   Si-F 582   Si-Cl 391   Si-Si 226   热导率: W/(mK)  149[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192147_176632_1610969_3.jpg[/img]

  • 【资料】元素周期表-氩

    【资料】元素周期表-氩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032216_180776_1610969_3.jpg[/img][color=#DC143C]元素名称:氩[/color]  元素性质数据元素读音:yà  元素符号:Ar(Argon)  元素原子量:39.95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用途23.9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70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0.45  地壳中含量:(ppm)  1.2  元素类型:非金属元素  质子数:18  中子数:22  原子序数:18  所属周期:3  所属族数:0  电子层分布:2-8-8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  晶胞参数:  a = 525.6 pm   b = 525.6 pm   c = 525.6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323  电离能 (kJ/ mol)   M - M+ 1520.4   M+ - M2+ 2665.2   M2+ - M3+ 3928   M3+ - M4+ 5770   M4+ - M5+ 7238   M5+ - M6+ 8811   M6+ - M7+ 12021   M7+ - M8+ 13844   M8+ - M9+ 40759   M9+ - M10+ 46186

  •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

    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

    [align=center][b][size=16px]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size][/b][/align][size=15px][color=var(--weui-FG-2)]关注→_→[/color][/size] [size=15px]海纳计量[/size] [size=15px][color=var(--weui-FG-2)]2023-02-26 00:01[/color][/size] [size=15px][color=rgba(0, 0, 0, 0)]发表于江苏[/color][/size][size=15px] [/size][size=15px][color=#333333]计量器具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检定周期是按规定程序,对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的时间间隔。[/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 机动车检验机构每年都要制定周期检定计划,为什么要确定“一年”或者“6个月”呢?依据的是检定规程的规定,那么检验周期是如何确定的呢?[/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 检定周期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证计量器具在规定时间段内准确、可靠。《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和方法》(JJF 1139—2005)中规定了检定周期的确定原则:[/color][/size][b][size=16px][color=#333333]确定原则一[/color][/size][/b][size=16px][color=#333333][/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制定或修订计量器具检定规程时,应根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本身特征(如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结构型式与所用材质)、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与测量稳定性)以及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如环境条件、使用频度与维护状况)来确定其检定周期。[/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b]确定原则二[/b][/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确定计量器具检定周期时,首先应明确所适用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 [/color][/size][size=16px][color=#333333]一般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90%。[/color][/size][align=left][img=,690,43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281100555816_1518_1626275_3.png!w690x437.jpg[/img][b][size=16px][color=#333333]确定原则三[/color][/size][/b][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应恰当地选用下述反应法或最大似然估计法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测算。[/color][color=#333333]注:级联器具检定周期的确定也可参考管理图法或核查标准法(“黑匣子”核查法)进行分析测算。[/color][color=#333333]发应法:通过响应最近获得的检定结果,并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或最简便的算法,对计量器具检定时间间隔进行调整与确定的方法。[/color][color=#333333]最大似然估计法:是通过对似然函数的概率分布来研究评价被检计量器具超出允许误差的状况,最终确定计量器具的检定时间间隔。最大似然估计法建立的数理统计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由于该法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所以在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建立的数理统计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color][/align]

  • 仪器校准周期4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哦: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 【金秋计划】如何科学地确定实验室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align=center] [/align] [font=Tahoma, Helvetica, SimSun, sans-serif][size=18px][color=#444444]实验室分析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受其使用频繁程度、准确度要求、使用环境、使用性能等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确定校准周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很多分析人员在以下几个问题常有疑问,比如,如何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和方法? 确定校准周期有哪些现行的标准依据?实验室内部可以随意更改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吗? 标准文件中关于校准周期如何解释? CNAS-CL01中5.10.4.4校准证书(或校准标签)不应包含对校准时间间隔的建议,除非已与客户达成协议。该要求可能被法规取代。明确规定校准实验室不能给出校准周期的建议。校准周期由实验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仪器在第一次校准之后,第二次校准时间先规定1年,1年后送校准实验室校准还是很“准”(与第一次校准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就可定2年了,依次类推,最长不能超过5年,但期间一定需安排期间核查,如果发现不稳定情况,就需重新校准。 校准周期的确定要有理有据 先说校准周期,也就是确认间隔,它是衡量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在用测量仪器的合格率。只有严格执行校准周期,才能保证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必须科学的确定校准周期。 校准周期不合理会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是否合理,取决于校准合格率,也取决于仪器的历史校准记录,可将其作为最基本的依据。但随着时间的变化或是操作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测量仪器使用方式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仪器失准。因此,当测量仪器的一个校准周期过后,就该立即校准。另外,在有效校准期内,也应不定期抽查仪器偏离的状态。根据上述信息对校准周期做适当调整,适当延长或缩短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超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最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最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绝对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各种专业知识,考虑多种因素。若超过一个周期,可能引起质量特性的恶化,那是由于机械磨损、灰尘、性能和实验频次等所致。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类型。质量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小一些;质量不好的,可能受的影响大一些。因此,各个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种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 确定校准周期的依据是: 使用的频繁程度。使用频繁的测量仪器,容易使其计量性能降低,故可以缩短校准周期来解决。当然,提高测量仪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质、制造工艺和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要求准确度高的单位,可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各个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需要什么准确度等级,就选择什么等级。该高就高,该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准确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精度过低,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工作带来损失,也是不可取的。 使用单位的维护保养能力,如果单位的维护保养比较好,则适当缩短校准周期;反之,则长一些。 测量仪器的性能,特别是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类型的测量仪器,稳定性、可靠性差的,校准周期应短一些。 对产品质量关系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测量仪器, 其校准周期则相对短一些;反之, 则长一些。 如何科学地确定校准周期? 统计法: 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根据一般的常规知识初步确定各组仪器的校准周期。对每一组测量仪器, 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这些仪器与该组合格仪器总数之比。在确定不合格测量仪器时,应排除明显损坏或由用户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仪器。如果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高,应缩短校准周期。如果证明不合格仪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则延长校准周期可能是经济合理的。如果发现某一分组的仪器(或某一厂家制造的或某一型号)不能和组内其他仪器一样工作时,应将该组划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组。 小时时间法: 这种方法是确认校准周期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可以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优点是,进行确认的仪器数目和确认费用与使用的时间成正比,此外可自动核对仪器的使用时间。例如我们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连接计时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连续使用了多长时间,很方便管理。 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有下列缺点: (1)当测量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发生漂移或损坏时,则不应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装合适的计时器,起点费用高,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扰而需要在监督下进行,又增加了费用。 比较法: 当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它的校准周期 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该仪器的校准周期。 图表法: 测量仪器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它们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仪器一个或几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最佳的校准周期。 常见疑问解惑Q&A 1.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 一般设备校准后证书上都会推荐一年一校准,有人说一些设备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准的。设备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规定吗?如果按自己规定的周期校准的话评审组认可吗? 最好是自己规定校准周期,因为校准周期是和设备的使用情况相关的。校准周期可以自己确定,但同时还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如果你们申请的是CNAS认可)。其实在标准(ISO/IEC 17025)5.10.4.4中明确指明,校准证书不应该包含校准间隔的建议,但是如果与客户有协议,或被法律明确规定的除外。所以,可以调整设备校准周期,但前提是你们必须给出调整后的合理依据,否则,审核时仍然不会被接受。 2.校准的问题应该问仪器设备公司吗? 校准公司不了解设备的使用频率、保养情况、使用环境等因素,他给你定的校准周期相对不合理,比如一把钢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两三次;另一把钢尺,随便放工作台上,一天8个小时都在用;校准公司给的校准周期肯定都是1年1次,这样对第一把尺子校准周期太短了,对第二把尺子校准周期又太长,三五个月可能就失准了。仅对于企业实验室,第三方实验室因为要通过资质认定,要求不一样,可能很多设备都需要检定。 3.校准周期和期间核查的联系? 国家有规定在校准周期内,设备维修、跟关键换零部件、仪器迁移等要重新校准,在校准周期内还要进行设备的期间核查,来保证设备的稳态和准确性。如果设备,这里指的是设备而不是尺子、圆规等,自己定义校准周期则要小于国家规定的周期。 实验室可以根据仪器特点,使用频率等等特性,自定义校准周期,只要保证设备处于正确使用状态,能达到预期使用即可。通常需要提供期间核查等措施,来证明仪器处于良好状态。但校准周期也不是越长越好,因为时间越长,不确定度性越大。 小结 计量校准是提高实验室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校准周期是计量工作的一项关键环节,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周期时,要对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后评估决定。[/color][/size][/font]

  • 计量器具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

    [align=center][b]计量器具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b][/align][color=rgba(0, 0, 0, 0.298039)]原创:[/color] [color=rgba(0, 0, 0, 0.298039)]刘彩芹 王士勇[/color] 计量测控[b][color=#595959]1)校准和检定定义[/color][/b][color=#595959] 根据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校准是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color][color=#595959] 计量器具的检定,简称计量检定或检定,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符合法定。[/color][b][color=#595959]2)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color][/b][color=#595959] 通俗地讲,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如下:[/color][color=#595959] (1)校准不具备法制性,是企业自愿溯源的行为 检定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color][color=#595959] (2)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和技术要求的全面评定。[/color][color=#595959] (3)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 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color][color=#595959] (4)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特性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 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color][color=#595959] (5)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 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color][color=#595959] (6)检定要依据检定规程给出检定周期。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在证书有效期内给出的量值有效。校准一般不给出校准周期(也可给出建议的校准周期)。校准结果只表明在校准时,计量器具所复现的量值。[/color][color=#595959] 从国际上多数国家来看,检定属于法制计量范畴,其对象主要是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而大量的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一般通过校准进行管理。[/color][color=#595959] 本文所述计量周期包含检定和校准,两者周期调整和确定的方法相同 当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周期调整和确定要落实在检定规程之后,由相关法定计量机构实施,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周期调整和确定由企业、事业单位自行制定和实施。[/color][b]1、计量器具计量周期现状及调整的重要性[/b][color=#595959]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计量器具的计量周期,一般设置为6、12、24 个月等固定时限。[/color][color=#595959] 而在实际工作中对计量器具进行周期计量时,发现有的计量器具虽然在有效的计量周期内,计量结果却超出了允许范围 而有些计量器具经历几个周期的计量,其结果和性能都很稳定,且符合规定的允差。同时在计量器具使用中,也存在以下情况:[/color][color=#595959] (1)大多数企业、事业单位计量器具没有备份,器具计量时,势必影响生产使用 [/color][color=#595959] (2)很多企业、事业单位计量器具需委外计量,计量时间难以掌控 [/color][color=#595959] (3)计量经费,尤其是委外计量经费有限,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color][color=#595959] (4)某些器具计量时需进行拆卸、移动、运输等,存在损坏风险。[/color][color=#595959] 国外对计量器具的计量周期调整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国内要深入一些,在可查阅的相关规范中,计量周期调整的方法有多种,调整原理和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 各调整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可查阅的资料较少。[/color][color=#595959] 计量器具种类繁多,结构、原理各异,即使同一种计量器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计量器具使用性能、环境、频度、准确度不同,并受日常维护保养情况及计量成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对于计量器具不考虑影响计量周期的因素,笼统地规定为某固定不变的周期是极不科学的。盲目缩短计量周期,将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对器具的寿命、准确度等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简单延长计量周期也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带来追溯等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因此,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合理调整计量器具的计量周期非常重要。[/color][color=#595959] 为此,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早在1999 年第6号公告中明确指出: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企业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也就是说,针对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每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都有责任根据自身需要和对风险的评估,自行确定计[/color][color=#595959]量周期调整方法和计量周期。[/color][color=#595959] 调查发现,虽然公开发表的有不少关于计量器具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方法方面的论文和资料,但大多只是介绍了计量周期调整的原则,论述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一般企业、事业单位还是不知如何调整,甚至越看越糊涂 即使有的方法论述清晰,但方法是否科学,也并不容易判别,至关重要的是这些方法是否符合规范和标准,能否使用,是每一个读者迫切需要知晓的,本文就是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对标国内外标准(非独创方法),从简单实用的角度选出合理合规的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方法,供一般企业、事业单位参考使用。[/color][b]2、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原则及方法[color=#595959]2.1 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原则[/color][/b][color=#595959] 不同的计量器具,可靠性不一样,其确认间隔也不一样。同样的计量器具,使用情况不一样,确认间隔也不一样,影响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如下:[/color][color=#595959] (1)计量器具本身特征(如工作原理、结构型式与所用材质耐用性) [/color][color=#595959] (2)计量器具的性能要求(如最大允许误差、测量重复性与测量稳定性) [/color][color=#595959] (3)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如环境条件、使用频度与维护保养) [/color][color=#595959] (4)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 (一般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R ≥ 90%) [/color][color=#595959] (5)制造厂的生产质量 [/color][color=#595959] (6)计量校准的频次和方法 [/color][color=#595959] (7)计量校准历史记录所反映的变化趋势 [/color][color=#595959] (8)计量确认费用等。[/color][b][color=#595959]2.2 初始计量时间间隔的确定[/color][/b][color=#595959] 计量器具初始计量时间间隔的确定,可以参照类似计量器具确定的计量周期,并对类似计量器具的测量可靠性目标、性能要求、使用情况、环境条件与检定方法等进行对比分析确定 也可以通过对计量器具的设计结构、性能要求、使用情况分析,并听取制造厂的建议后进行分析确认。[/color][b][color=#595959]2.3 计量周期调整和确定方法[/color][/b][color=#595959]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标准,计量周期调整和确认主要有5 类方法,分别是反应法、最大似然估计法、控制图法、核查标准法(又称“黑匣子”核查法)和在用时间法。本文只对适用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可操作性强的反应法中的固定阶梯调整法和增量反应调整法进行详细介绍,其他方法只简述其原理。[/color][color=#595959]1)反应法[/color][color=#595959] 当某种计量器具投入使用一定的初始时间间隔之后,其整体性能经重新确认,若超出或远优于规定的测量可靠性目标 ,通过最近获得的计量结果,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或最简便的算法,对计量时间间隔进行调整与确定的方法。反应法主要有固定阶梯调整法、增量反应调整法和间隔测试法等几种具体方法。[/color][color=#595959]2)最大似然估计法[/color][color=#595959] 通过对似然函数的概率分布来研究被检计量器具超出允许误差的状况,最终确定计量时间间隔。最大似然估计法建立在数理统计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保证所用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最大似然估计法主要有经典法、二项式法和更新时间法。[/color][color=#595959]3)控制图法[/color][color=#595959] 从每次计量结果中选择有重要意义的同一校准点,按时间顺序画成曲线图,从曲线图计算漂移量和分散性,并据此判定器具的稳定性,综合考虑、合理确定计量时间间隔。[/color][color=#595959] 这个方法只有采用自动数据处理的方式才能实现,尤其是复杂的计量器具,同时需要熟悉计量器具的技术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等专业知识。[/color][color=#595959]4)“黑匣子”核查法[/color][color=#595959] 使用专为检查被检计量器具某些参数而设计的“黑匣子”(能提供这些参数的参考值的便携式校准装置),提供两次确认期间计量器具可靠性的有关信息,并对时间间隔的合理性提供指导。[/color][color=#595959]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仪器,特别是远离校准地点的仪器。它为用户提供了最大的可用性。但是“黑匣子”本身需要有高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这个方法可靠。[/color][color=#595959]5)在用时间法[/color][color=#595959] 计算器具的计量确认间隔时间,不是利用日历时,而是用器具的实际使用时间确定计量时间间隔。需要在器具上配置记录使用时间的装置或者手工记录并统计。[/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