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重复性测试

仪器信息网重复性测试专题为您整合重复性测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重复性测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重复性测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重复性测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重复性测试话题讨论。

重复性测试相关的资讯

  • 正确理解重复性与重现性的概念
    重复性(repeatability)与重现性(再现性,reproducibility),二者都是用来评价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大多数人都不作严格区分,有的文献中还常常混用。但是二者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重复性比重现性概念大,应用范围大。重现性内涵小,一般用在&ldquo 现象&rdquo 。   一、重复性(r)   定性定义:用相同的方法,同一试验材料,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的一系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相同的条件是指同一操作者,同一设备,同一实验室和短暂的时间间隔。   定量定义:一个数值,在上述条件下得到的两次实验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以某个指定的概率低于这个数值。除非另有说明,一般指定的概率为0.95。   (重复性是用本方法在正常和正确操作情况下,由同一操作人员,在同一实验室内,使用同一仪器,并在短期内,对相同试样所作两个单次测试结果,在95%概率水平两个独立测试结果的最大差值。)   二、再现性(R)   定性定义:用相同的方法,同一试验材料,在不同的条件下获得的单个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不同的条件指不同操作者、不同实验室、不同或相同的时间。   定量定义:一个数值,用相同的方法,同一试验材料,在上述的不同条件下得到的两次试验结果之间的绝对值以某个指定的概率低于这个数值。除非另外指出,一般指定的概率为0.95。   (再现性是用本方法在正常和正确操作情况下,由两名操作人员,在不同实验室内,对相同试样各作单次测试结果,在95%概率水平两个独立测试结果的最大差值)   三个表示精密度的概念,在国外的文献中常见:   1. 平行性(replicability):同一实验室,分析人员、分析方法均相同,对同一样品进行的多个平行样品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   2. 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实验室,分析人员用相同的分析法在短时间内对同一样品重复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   3.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同实验室的不同分析人员用相同分析对同一被测对象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   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内常把平行性和重复性混为一谈,区别上面三个概念我个人认为平行性就是我们做一个添加样品设置的平行样之间的变异系数 重复性就是对同一被测对象我们在不同时间做出来的重复结果之间的变异系数 而再现性很好理解,就是不同实验室结果的变异系数啦。   操作者1:29.5 28.0 28.3 29.3 28.8 29.6 28.8 28.6 27.9 28.0   操作者2:28.6 28.1 29.7 27.4 27.5 28.4 27.0 28.4 28.2 27.7   操作者3:26.9 28.1 28.1 28.2 29.4 29.2 27.0 26.0.26.5 27.9   针对上面的数据如果操作者1、2、3是不同实验室的,则把三个人的10个测定值分别取平均值,再分别算出相对标准偏差,此即为&ldquo 再现性&rdquo   如果他们三人是同一实验室的,我个人认为这三人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就是实验室内的精密度 而其中每个人的10个数据值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就是&ldquo 平行性&rdquo 或&ldquo 重复性&rdquo 啦。
  • 全新TriPlus 500顶空进样器助您提高重复性
    Thermo Scientific™ TriPlus™ 500 GC顶空进样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帮助提升实验的重复性。 TriPlus 500实验的重复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医药、化工等领域对挥发性组分的关注越来越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以下简称VOCs),是指沸点在50-260℃之间,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2Pa 的易挥发性化合物。 目前VOCs检测的进样方式主要有顶空、吹扫捕集、热解析进样等。顶空进样的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顶空瓶内样品中挥发性组分向液面上部空间挥发,产生蒸汽压,在气液两相达到热力学动态平衡后,采用阀进样或者气密针进样,顶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经气相色谱分离,用检测器进行检测。 对于顶空法的分析来说,方法的重复性是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赛默飞新一代的Thermo Scientific™ TriPlus™ 500 GC顶空自动进样器采用创新设计的气动系统,并在顶空进样阀和GC色谱柱之间采用直接连接的方式。全新的设计给客户带来更精确的进样系统及出色的峰面积稳定性,带来重复性的极大提升。此外,样品流路的不间断吹扫大大降低了样品及高沸点物质的残留风险,确保了系统的耐用性和数据可靠性。 下面赛默飞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溶剂残留检测药物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环境中VOCs检测 1溶剂残留检测——TriPlus 500+GC连续8针进样,峰面积重复性RSD位于0.20-1.74% 药品中的溶剂残留检测是医药行业常见的测试项目,采用新一代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结合Trace 1310气相色谱仪,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对常见的24种溶剂残留项目进行了测试: 水中溶剂残留连续进样色谱图叠加(样品浓度40-75μg/mL)(点击查看大图) DMF中溶剂残留连续进样色谱图叠加(样品浓度0.8-60μg/mL)(点击查看大图) 由测试结果谱图可以看出,水中11种溶剂和DMF中13种溶剂在TG-624色谱柱上得到了绝佳的分离,峰型较好。对标准溶液连续进样8针,峰面积重复性RSD在0.20-1.74%之间,数据重复性良好。 2药物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TriPlus 500+GC-MS连续6针进样,峰面积重复性RSD~2 % 沙坦类药品及原料药中的亚硝胺(主要为NDMA和NDEA)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是医药行业的检测热门项目之一。我们参考美国药监局(USFDA)相关方法,采用ISQ 7000气质联用仪,结合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测试了药品中亚硝胺。灵敏度测试溶液(0.03 μg/mL)的色谱质谱图(点击查看大图) 稳定性测试实验(连续6针进样0.050 μg/mL结果)(点击查看大图)重复性测试考察了连续6针进样0.050 μg/mL标准样品的结果,NDMA和NDEA的RSD分别为2.38%和2.14%;均远远优于一般方法学要求的5%。 3环境中VOCs检测——TriPlus 500+GC-MS 在环境检测方向,新一代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结合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依然展现了它出色的重复性和分析精度。水中55种VOCs的检测-顶空气质联用法(点击查看大图) 水中甲醇和丙酮连续进样6针谱图叠加(点击查看大图) 所有的数据结果均可表明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可以提供无与伦比的性能,继而为实验室的日常分析提供重复可靠、稳定的结果。此外,变色龙软件的易操作性,数据完整性,合规性,以及专业的报告模板设计,均为客户的方法建立和数据输出提供了高效的保障。 TriPlus 500顶空进样器让你的实验随“芯”而动, 永不停歇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参与Triplus 500有奖互动,获取新品手册,由赛默飞确认信息有效后,获赠金字塔手机支架,解放双手。
  • LC进样器重复性不好问题 | 解决方案
    如何判断重复性不好? 岛津仪器重复性验收标准(新仪器)注:重复性检查(以20A为例)的条件为:用同一样品瓶内的样品进行重复进样,检查峰面积的重现性。 一般情况下常见仪器的岛津验收标准为0.3%,假如重复性不好会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如何解决重复性不好的问题?首先考虑是仪器本身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其中仪器本身因素情况:进样器由于没有定期维护,消耗品超期,导致重复性不好,这就需要定期维护及更换进样器的消耗品即可修复;仪器外部因素:进样器进气泡,或者进样小瓶不干净,清洗液不合适等外部原因。 常见的进样器重复性不好处理方案。1、高压阀转子密封垫堵塞或者磨损(高压阀转子更换周期为2年)如下图: 处理措施:耗材未超期且磨损不严重的前提下,用10%异丙醇水超声波清洗15min,最后用异丙醇超声波清洗15min,假如耗材超期且磨损严重建议更换新的转子。 2、进样垫堵塞或者磨损(针密封周期为40000)。处理措施:针密封未超期的前提下,用10%异丙醇水超声波清洗15min,最后再用异丙醇超声波清洗15min,假如超期的话建议更换新的针密封 3、计量泵吸样不准确。计量泵需要专业工程师拆解,以更换耗材或者维修。 4、进样器未做排气,排气不充分;清洗液没有了或者没有及时更换清洗液或清洗液不合理。 处理措施:› 确认还有清洗液;› 按面板的“purge”键(或从软件启动)开始排气,默认25min自动停止。如下图: › 使用反向液相色谱时清洗液一般为50/50(V/V)的甲醇水,假如分析对象为酸性成分或者碱性成分或者离子化合物等成分,如果进样针外侧容易有残留物,使用以下清洗液。在甲醇、乙腈等有机物试剂中添加甲酸、醋酸等配制的清洗液或者选择含0.1%三氟乙酸(TFA)水溶液或有机溶剂或混合液。 5、管路污染或者进样器有残留。 处理措施:以流速2mL/min,水--20%磷酸--水--异丙醇--甲醇--冲洗管路(将色谱柱取下,更换为两通,如有比例阀,则各流路各占25%,每个阶段自动进样器清样器清洗过程中需点10次Rinse,以清洗高压阀及进样针,每个阶段清洗至少30min)。 6、进样小瓶使用了非岛津小瓶,小瓶液体太少了或者太满了。 处理措施:建议使用岛津的进样小瓶,防止由于不匹配导致的重复性不好,进样小瓶体积为1.5ml放置液体一般建议是大于1/2小于2/3最好,小瓶盖不易拧的太紧易导致吸不上样品。 7、管路漏液。 处理措施:检查进样器漏液部分,将其重新安装或者更换新的配件。 结束语在使用仪器时建议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且仪器定期维护,耗材定期更换以保证仪器一直保持在可用的、 健康的、可信赖的状态。避免仪器出现因为保养不及时或操作不当而出现的故障。
  • NgAgo战火再起!韩春雨提交实验可重复性数据
    p   韩春雨无疑是2016年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研究者之一。从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论文发表的一鸣惊人,到被质疑学术造假的声讨笔伐,他所经历的舆论如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p p   近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的最新声明。声明中称期刊已经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p p   质疑是否能推进科学?舆论再起风云,但声音不再单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6fcbb80c-b3e6-46f4-9c91-82c32d356d8c.jpg" title=" 12961490695056255_副本.jpg" / /p p   strong  借口下台?网友直戳韩春雨支吾遮掩 /strong /p p   @沙漠的小狐:这不过是韩春雨再一次拖延时间,国内外业内人士刚开始都迅速投入研究,几周后大家都无法重复后大规模质疑发生,加上韩春雨的支吾遮掩,以及采访中的言谈和照片中操作的业余程度,实在让人震惊。 /p p   @茹鲁兔:一篇假论文,混一个职称,获两三亿的建立基因中心拔款,一众人等皆大欢喜,最后找个假阳性,被污染等等体面一点的借口下台。 /p p    strong 科学要经得起质疑 但绝非以势压人 /strong /p p   @当年小有名气:一篇震惊世界的学术论文面世,必然会引起全世界所有做同样事情的实验室去关注和复现。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复现后,要求原作者提供实验数据作为证据,无可厚非。而韩春雨无法给出明确证据,至少说明他提出的方法,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如今出现可重复性数据,顶多证明的是韩春雨没有造假,并不能说明,当初的质疑是错的。 /p p   @我也蛮人:科学要经得起质疑,但质疑不是以势压人,更不是以高位之尊而瞧不起人,这是思维惯性的错误。 /p p   @陈教授:科学需要质疑精神,但过度的围观和舆论无益于前沿科学的研究发展。对于尚未可知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不要把研究领域内的探讨作为判断依据。 /p p   @严磊9: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曲折中发展起来的,如果秉持正常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质疑其实应该的,有助于学术研究。 /p p    strong 力挺派:韩春雨没有造假动机 /strong /p p   @麒麟628:我认为韩春雨的论文是他本人的科研成果总结,至少他不会故意造假,因为不存在造假动机。出现众多不能重复的试验结果,可能是忽略细节所致。 /p p   @瞥之惊鸿1:首先我肯定韩春雨不会在科学问题上造假,因为他最清楚造假的后果,以他已有的位置和收入再拿身家性命作赌注没必要。再说,他作为科学工作者已经具备了起码的法律和道德意识。 /p p    strong 多点耐心 让时间去辨别真伪 /strong /p p   @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 /p p   @鷚5602248:科学是探索的过程,没有完全的真假,以前以为真的东西随着科技发展就会被证明是假的,正如牛顿定律的时代局限性。 /p p   @进红:在舆论中,给韩春雨的研究一点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对科学的不辨真假。 /p p    strong 何为“可重复数据”?剖析令人战栗 /strong /p p   @遇见你我的缘3:仔细阅读原文,《自然》杂志并没有说获得可重复数据,而是其下属的杂志对此事有所评论。 /p p   @刘慧颖A:获得重复性数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合理性,如果获得的数据不统一,又没有合理的解释,如何建立稳定的过程模型? /p p   @我你他6651834:这本身是中性事件,没有结论。韩春雨出于某种目的或压力,给《自然》杂志社一些和实验重复性有关的数据,但有关到什么程度,能证明些什么,什么类型数据,都未可知。专业杂志用词一定准确,所以可以肯定,这些数据不能证明实验可重复。 /p p   @null133004393:获得可重复性数据和能不能重复,完全不同,即使重复出来,对于韩春雨将来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帮助不大,除非他还能进一步做出成绩,这是从一般科研的规律来看的。原因如下:一,如果他做出来过,并且按照文章中描述的方法和物料多次重复,那么应该不太可能出现只有他自己能重复的情况。二,如果他做出来过,但只做了一次就发表论文,那就无法系统性的说明他的结果具有可靠性。三,如果他做出来,但是隐瞒部分关键数据,那就是典型的学术不端。如果是考虑到经济因素,那应该直接申请专利,而不应该发文章。发文章的前提就是要明白告知读者。四,如果当时他做出来的结果是因为细胞污染,那同样说明他实验不严谨,不过这个必须在这次重复实验的结果中能够发现是什么样的污染导致当初发文章的实验结果,如果发现不了,或许是偶然性结果,那这篇文章便毫无意义,必然被撤稿,或许是造假。五,他未获得结论,纯属欺骗。从这五点来看,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怎么样,科研界对他的评价都不会有多高。 /p p   @盗版超人:如果数据最后被证实可以重复,我会期待前面持否定态度的公众人物如何回复。如果重复性有问题,我希望韩春雨能够解释出现问题的原因,假如事情有问题,我希望这个错误不是恶意作假造成的,这也是我本人最大的期待。我有一些紧张,千万别把我本初的善意化成最终的失望。 /p p br/ /p
  • 印度科学家初步确认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性
    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韩春雨领衔研发的NgAgo-gDNA技术在《自然》子刊《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后,引起了科研圈的广泛关注,赞扬声自然是不断,不少学者们称其为“诺奖级”的成果 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质疑声,其中包含了方舟子在近日发文所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详情】  一个科学成果的证明或是证伪,从来靠的不是言语上的争论,只要有独立的第三方通过论文里所提供的方法重复了实验,那么所有的流言和质疑都将不攻自灭。  目前有网友曝出两则关于第三方成功重复NgAgo-gDNA实验的消息,来源都是两封电子邮件,其中一封署名为Jan Winter,由于缺乏更多的相关信息,这个来源看起来可信度不高 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是另一位来自位于印度的Debojyoti Chakraborty博士所发的邮件。  为了进一步验证消息的来源,DT君专门给Chakraborty博士写信求证。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印度博士:Debojyoti Chakraborty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类似于德国的中科院)获得了博士学位,直至2015年底在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TU Dresden)从事生物学研究,今年年初回到了印度,就职于位于新德里的基因与综合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Genomics and Integrative Biology)。Chakraborty博士迅速地做出了回复,原文如下:  Chakraborty博士在信中确认了他们使用NgAgo技术剪辑了海拉细胞(HeLa,传说中的不死细胞)中GFP(绿色荧光蛋白)的相关序列,并观测到了细胞中的GFP减少的现象,这初步确认了剪辑技术发生了作用,然而是要判定韩教授的方法的可重复性,必须要等到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以后才能下结论。  由于Chakraborty博士应该与韩春雨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因此基于他的书面回复,我们可以说,这位印度博士的实验结果初步确认了韩春雨NgAgo技术的可重复性,然而是否能最终判定,我们还需要等待。  以下附上Chakraborty博士的公开简历。
  • 梅特勒托利多 | 美国药典通则41和1251 – 重复性要求
    在上期专栏中,我们提到了美国药典(USP)中对于称量的“准确性要求”,本期专栏我们会继续带来美国药典中(USP)中与称量相关的内容分享 - 重复性要求。重复性是评判天平性能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而其与最小称量值也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称量的重中之重。那么话不多说,让我们赶紧开始本期的学习吧,一起揭开“重复性”的神秘面纱! 重复性要求USP 通则 41 中提到:“重复性评估是通过对一个测试砝码进行不少于 10 次的称重来进行的。[?] 假如两倍的称量值的标准偏差除以期望的最小净重量(即用户计划在天平上使用的最小净重)不超过 0.10%,则重复性符合要求 [?]。”这项要求明确了天平应满足的可接受标准以及其特定的测试方法。在这一点上,了解所有 USP 章节中适用的特定四舍五入规则,十分重要。“观察值或计算值应根据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并与限制表达式保持一致的小数位数。在得出可报告数值的最终计算之前,不得四舍五入 [?]。当需要四舍五入时,仅考虑限制表达式中最后一位右侧小数位的一位数。如果该数字小于 5,则舍去,保留前一位数。如果该数字等于或等于 5,则向前进一位。”请注意,USP 使用“限制表达式”来表示可接受标准。换句话说,当观察值或计算值四舍五入至限制表达式的小数位数时,应采用数学舍入规则。例如:如果给定的可接受标准是 0.10%,则 0.1049% 的标准偏差四舍五入为 0.10%。如果达到这一数值,天平就能通过重复性测试。如果标准偏差 0.1050% 四舍五入为 0.11%,则天平未能通过重复性测试。请注意,此舍入步骤与所有其他领域和法定计量领域中的舍入规则存在很大不同,在后者中,任何给定限制数值的格式对测量结果的舍入完全没有影响。与任何测试结果无关,规定重复性下限为 0.41d,其中,d 是天平的分度值,也称为读数精度。这一限制解释了数字显示的舍入错误。通则 1251 对标准偏差的下限进行了说明:“标准偏差的下限 0.41d 产生自称重仪器数字显示的舍入误差。单个读数的舍入误差规定为 0.29d。请注意,称重始终会产生两个读数,分别是放置/移除秤盘上的样品时产生的数值,而两者的差值就是样品净重。将这两个值的舍入误差平方相加,就得出 0.41d。在秤盘上放置去皮重容器后对仪器进行去皮重,不会影响舍入误差,因为零数值指示也是舍入数值。”本期美国药典中对于称量的“重复性”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我们的专栏能帮助您了解更多的天平及称量相关的知识与法规。在下期的内容中,小编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干货的分享,我们不见不散!如果您对于天平的使用有任何疑问,请发送邮件至:lab.mtcs@mt.com,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邀请梅特勒称量领域的专家为您一一解答,更有机会获得神秘礼品,期待您的邮件哦!
  • 网友分析气相色谱仪进样重复性差的几个原因
    在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定量重复性显得非常的重要,但是往往会遇到重复性不好的情况,严重影响仪器定量分析。日前,仪器信息网的一位网友总结了日常分析中遇到的重复性不好的几个情况,分享给大家。   1、衬管和样品气化   前段时间在进行FID进行分析时,采用毛细柱分流进样,样品的重复性总是不好,进行了以下排查:   (1)重现性差的谱图   (2)因为仪器进行过保养,首先怀疑的是毛细柱没有安装好,重新测量了毛细柱装入的长度和位置,重新进行了分析,结果依然不如意,如下图:   (3)取出衬管之后,发现使用的是不分流衬管,于是将不分流衬管反装,并重新测定了重复性。   分流衬管与不分流衬管,如下图   左边的为不分流衬管,右边的为分流直通型衬管。将不分流衬管反装之后(细头朝上),重新进行了重复性分析,效果依然不理想。   (4)到此,主要考虑了毛细柱安装和衬管使用的情况,另外也私下考虑了分流比不稳定的原因,但是一番折腾之后,没有效果。最终还是将问题回归到样品的气化上,可能是由于气化不均匀等造成的重复性不好&mdash &mdash 因为在另外一台同样的仪器上,使用的是螺旋形分流衬管,重复性一直很好。   接下来,换了直通型的分流衬管,并加装了石英棉,重复性结果如下:   计算了一下RSD,在3%以内。   总结:这个案例的分析中,仪器的重复性不好,首先是归结于衬管使用的不合适:将衬管由不分流衬管反装作为分流衬管使用,效果不明显 通过与其他仪器的对比,通过加装石英棉,改变气化室气化效果,从而改进了重复性。   上面说到了衬管和样品气化对于进样重复性的影响,很多时候,仪器的重复性不好,极少是仪器本身的原因,比如进样口设计有缺陷、机械阀或者EPC故障等,更多情况下是细节和个人手法问题。   2、进样垫安装对于仪器重复性的影响   前段时间做ECD一个两组分样品的含量测定,发现重复进样得到的样品的含量差别较大。  进样时候,感觉进样时毫无阻力,同时拔针时似乎又有气体反冲的感觉,稍稍紧了四分之一圈进样帽,重新进样,重复性良好   进样垫过松会造成重复性差,过紧也会造成重复性差,下图是进样垫过紧的重现性   进样垫过紧时,进样针(主要是1微升)比较难插入进样垫中进样,还容易造成针头弯折等情况。   总而言之,进样垫的松紧程度对仪器的重现性,尤其是毛细柱的重现性影响较大,填充柱也会有影响 因为这个原因很难定量的描述,还得分析人员自己根据经验把握。   3、样品溶剂对于仪器重复性的影响   在分析样品时,除了仪器硬件的原因之外,有时候样品的处理对重现性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说,溶剂选择不合适拖尾严重,会影响到重现性   下图是一种以烷烃作为溶剂的样品的重现性   实际上,溶质峰(细峰)的积分面积的RSD在3%以内,但是溶质峰的 峰形重复性实在不怎么样,更改溶剂为醇类之后,整体的重复性,不管是峰面积还是峰形,都会好很多,分离度也不错,如下图所示:   总结:实际上,对于重复性而言,很多时候原因并不在于仪器本身的性能上。多说一句,和一些同事交流时候,有些说法是用了自动进样器就如何如何好,实际情况是不用自动进样器也能有好的分析结论,用了也未必好,关键还在于对于细节的把握上。   原帖:气相色谱仪进样重复性差的几个原因(一)   气相色谱仪进样重复性差的几个原因(二)
  • 低场核磁采购项目更正参数:重复性偏差从0.01%到0.01
    p   仪器信息网日前报道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506/463092.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中国科学院某植物园项目公开招标"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中国科学院某植物园项目公开招标 /span /a ,核磁共振非破坏性种子油含量分析仪的参数中,对仪器测定重复性偏差的要求达到了0.01%。 /p p   近日,该事件有了新进展,采购单位发布更正公告,修正仪器参数指标。详情如下: /p p    strong 一、原公告名称及时间等: /strong /p p   首次公告日期:2018年04月28日 /p p   本次变更日期:2018年05月10日 /p p   原公告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某植物园核磁共振非破坏性种子油含量分析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p p    strong 二、更正事项、内容: /strong /p p   1、技术需求中: /p p   *3.9 仪器测定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1%。 /p p   *3.10 仪器测定稳定性:连续工作4小时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5%。更正为: /p p   *3.9 仪器测定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1。 /p p   *3.10 仪器测定稳定性:连续工作4小时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5。 /p p   2、开标时间由2018年5月22日09:30更正为2018年5月28日09:30 /p p   3、其他内容均不变。 /p
  • 方舟子质疑韩春雨“诺奖级”实验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
    近日,方舟子公开发文质疑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成果存在“不可重复复制操作”的问题,暗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并批评韩春雨对质疑的回应态度。  今年5月2日,《自然》系列顶级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韩春雨副教授题为《DNA- 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创性成果。韩春雨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后者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韩春雨在公开场合的言论与他在论文里的描述存在诸多矛盾,方舟子称,“韩春雨在北大和遗传所的报告上都强调,他目前的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而方舟子认为韩春雨描述的只是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才对,而不应该出现“没法重复该实验”的情况。  方舟子在文中称,“韩春雨获悉有人重复不出其实验结果后谩骂这些人”的做法不正确,让人怀疑其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以下为方舟子《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质疑全文:  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技术,需要经过别人的重复才得到公认。别人重复不出来,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作为首创者应该做的是去消除疑问,而不是攻击、谩骂,否则那更让人怀疑。  不久前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基因编辑新方法NgAgo,在国内轰动一时。被《知识分子》作为末流学校土博士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的典型,国内其他媒体随后跟进宣传,甚至称之为“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成果。  这几天我陆续收到几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的来信,反映重复不出韩春雨论文中最关键的图4结果(切割基因组,T7E1和测序),呼吁我关注一下这事。  有些人已在网上生物专业论坛公开讨论此事,报告他们没法重复该实验,询问有谁重复出来了。目前还未见有人反映重复出了图4结果。有的能够重复论文中的图3结果(FACS和Western Blot),但那有可能是假阳性。  据听报告的人说,韩春雨在北大和遗传所的报告上都强调,他目前的NgAgo是初级版、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等他推出2.0版和Smart版。这些说法跟他在论文里的描述是矛盾的。因为他描述的只是个并不复杂的转染实验,T7E1和测序也都是现成的技术,并不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骤应该是不难被重复出来的。  韩春雨获悉有人重复不出其实验结果后,不是解答疑惑,而是谩骂这些人是“跳梁小丑”、是搞别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人的抹黑,威胁要对他们进行人肉搜索。  我当然不怕被人肉,也不怕挨骂,所以在此问几个问题:  第一,有没有人重复出了韩春雨论文中的图4结果?有的话跟我说一下。  第二,据称韩春雨在遗传所的报告上说,重复出来和不能重复的比例是1:3,能重复出来的有20家。那么究竟有哪家实验室重复出来了?(指图4结果)这事没必要保密吧。  第三,韩春雨说做这个实验“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那么究竟在哪个步骤需要什么样的高超实验技巧?  为什么一个新实验的结果别人都反映重复不出来,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重复出来的都不吭声,重复不出来的实验技术不行,论文中隐瞒了关键的“实验技巧”(这不道德),或者论文报告的结果干脆就是编的(这更不道德)。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技术,需要经过别人的重复才得到公认。别人重复不出来,有疑问,是很正常的。作为首创者应该做的是去消除疑问,而不是攻击、谩骂,否则那更让人怀疑。
  • 自动、快速、高重复性定量HIV-1 Gag p24 ——全自动微流控ELISA Ella用于细胞基因治疗领域
    HIV-1简介慢病毒(Lentivirus)载体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是以人类免疫缺陷型病毒(HIV)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细胞基因治疗载体,能够感染分裂和非分裂细胞。由于其可以将外源片段随机插入细胞基因组,因此可以在体内较长期表达目的基因,且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是重要的基因操作工具。HIV基因全长约9.8kb,其中三个最大的阅读框编码了三个最主要的结构蛋白:gag、pol和env。gag基因编码了HIV的核心蛋白,包含有基质蛋白MA(p17)、衣壳蛋白CA(p24)、核衣壳蛋白NC以及p6。其中 p24蛋白是慢病毒外壳中含量最大的标志性蛋白1。通过基于双抗夹心法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24抗原的含量是测量及计算慢病毒滴度的常用方法。图1. HIV病毒结构(图片来自网络)随着从HIV-1衍生的慢病毒载体在细胞和基因治疗中使用的日益增加,在整个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制造过程中精确计算病毒滴度的需求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慢病毒载体定量的可靠方法,来支持细胞基因治疗过程的开发,并实现载体和细胞生产的质量控制。在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Ella p24分析可以快速量化慢病毒载体在细胞和载体生产的不同阶段表达的p24水平。Ella p24分析的自动化、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用户的操作误差,并使其在过程标准化、方法转移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经得起考验,满足GMP要求(图1)。图2. 应用Ella HIV-1 Gag p24检测助力您的研发与生产过程Ella HIV-1 Gag p24检测优势内置标准曲线内置校准曲线具有宽动态范围和低皮克/毫升灵敏度的优点。Ella HIV-1 Gag p24检测的动态范围在3.93-15,000 pg/mL,检测限为0.67 pg/mL。工厂生成的内置校准曲线是通过多次检测中每个校准品的5个重复平均值来编制的,无需用户进行标准品检测及标准曲线绘制。5PL曲线拟合显示标准品浓度与信号强度(相对荧光单位,RFU)的函数关系。图3. Ella HIV-1 Gag p24校准曲线极佳的定量精确性批内精密度:每个质控品在一次分析中测试16次,CV小于10%。批间精密度:每个质控品由至少三名技术人员使用两个不同批次试剂,在多次分析中进行测试,CV小于15%。图4. Ella HIV-1 Gag p24精确性良好的回收率和稀释线性回收率:对四种样品类型(细胞上清、血清、EDTA血浆、肝素钠血浆)各三种不同加标浓度下的回收率进行评估分析,回收率在99%~118%之间。图5. Ella HIV-1 Gag p24回收率稀释线性:对四种样品类型(细胞上清、血清、EDTA血浆、肝素钠血浆)分别使用样品稀释液连续稀释含有和/或加入高浓度HIV-1 Gag p24的样品(2倍、4倍、8倍和16倍稀释),产生并分析在定量范围内的样品。稀释线性结果在83%~111%之间。图6. Ella HIV-1 Gag p24稀释线性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GSK研发部合作利用Ella HIV-1 Gag p24 试剂盒对慢病毒滴度进行分析近日,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葛兰素史克(GSK)研发部合作利用Ella HIV-1 Gag p24 试剂盒在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Ella上对慢病毒载体的滴度进行了分析,相关结果以预印本进行了发表2。首先通过预估慢病毒载体样本中p24浓度确定了样本稀释倍数,以保证检测结果在定量线性范围之内;然后用含有Triton X 的Lysis buffer裂解载体样本(37℃, 1h),进而用试剂盒的SD30稀释液进一步稀释样本。仅仅5~10分钟的加样时间及1个多小时的运行时间,即可自动获得p24浓度结果,并计算慢病毒载体的物理滴度和感染效率。图7.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与GSK研发部合作利用Ella HIV-1 Gag p24 试剂盒对慢病毒滴度进行分析总结全自动微流控ELISA Ella只需数分钟加样及1小时仪器运行,即可自动输出3个平行的浓度数据及均值。Ella内置标准曲线使用户无需配制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即可进行蛋白定量,并且可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检测灵活配置,具有极佳的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和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Ella HIV-1 Gag p24检测可以作为慢病毒载体定量的快速可靠方法,来支持细胞基因治疗过程的开发,并实现载体和细胞生产的质量控制。参考文献:1. Alan Engelman, Peter Cherepanov. The structural biology of HIV-1: mechanistic 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Nat Rev Microbiol 10, 279–290 (2012).2. Hamza Patel, Peter Archibald, Cindy Jung, et al.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scale-down model for a suspension adapted HEK293T-derived lentiviral vector stable producer cell line. Authorea. July 28, 2021.
  • 高重复性及高效率 全新气相顶空自动进样器——赛默飞Triplus 500新品直击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顶空自动进样是气相色谱法中一种方便快捷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使用顶空进样技术可以免除冗长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避免有机溶剂对分析造成的干扰、减少对色谱柱及进样口的污染。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赛默飞世尔科技色谱与质谱业务产品经理程明川,就赛默飞TriPlus 500的创新之处,以及未来产品的布局及发展进行了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详情请点击视频观看: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A3D2B3494B5D09E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程明川提到,赛默飞TriPlus 500首次发布于Pittcon2019,产品主要用于挥发物的分析。并表示,传统的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且通常采用阀-定量环的采样技术。但程明川强调,该采样技术常使用传输线连接顶空接口与气相色谱柱,但传输线的使用会带来精密度、实验室空间以及方法转移等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赛默飞Triplus 500采用了无线连接与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可与Thermo Scientific TRAC 1300 系列 GC 无缝衔接,显著提高实验室重复性和分析效率。赛默飞TriPlus 500是一款高度集成及模块化设计全新顶空自动进样器。它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极高的耐用性,涵盖标准款到高通量型号,满足不同通量实验室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程明川也提到,赛默飞一直以来关注创新,也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d3afddc-472d-45c0-99ef-56ccef95c96e.jpg" title=" gc 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jpg" alt=" gc triplus 500顶空自动进样器.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322998.htm"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赛默飞Triplus 500 GC顶空自动进样器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 p br/ /p
  • 韩春雨论文重复性争议:“我不想和别人打嘴仗”
    “我不想和别人打嘴仗,实验结果的讨论还得回归科学本身”  “我对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有国外同行如此评说韩春雨公布的实验。“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风口浪尖上的韩春雨如此回应。“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昨天发声明。  近日广受关注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引发争议后几个主要当事方的态度。记者采访,专家认为这一争议有待实验和时间检验。  争议是什么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及其团队5月份在全球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一发表便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因为基因编辑是当前的热门领域,主流技术是被广泛认为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CRISPR-Cas9技术。而根据论文,NgAgo-gDNA技术与CRISPR-Cas9技术相比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  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但迄今还没有任何正式发表的科学文献表达支持或反对的观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埃唐布尔焦在网上公开发文表示,他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并且在与许多同行的讨论中得知他们也无法重复该实验,因此“我对 NgAgo技术有严重的怀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要求韩春雨公布更多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随后,国际上一些科研人员如西班牙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路易斯蒙托柳等人表示支持布尔焦的质疑。  相关方态度  对于相关质疑,韩春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他强调,自己忙于科研,对于外面的种种说法,不愿意多费精力来做回应。  记者联系了《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该刊发言人声明说:“《自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由于此前有报道说,韩春雨论文曾先投给美国《科学》杂志,被拒稿后才转投《自然生物技术》。记者还联系了《科学》杂志出版方美国科学促进会。科促会公共项目负责人金杰平霍斯特说,《科学》杂志不会证实或否认某篇论文曾被拒绝刊发,也通常不会评论其他通过同行评审机制刊发论文的期刊,但“刊发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确实是让研究结果可重复”。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饶毅担任主编的科学类新媒体《知识分子》曾在韩春雨论文刚发表时予以重点介绍,引发了国内媒体的报道热潮。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韩春雨的工作,与其他初次发表的工作一样,需要其他实验室能够重复,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多方面比较,需要知道能够有多少发展,才知道是否过硬,有多大意义。”  饶毅强调,实验科学的最后结论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他举了自己曾遭遇的一次争议为例子:1999年,饶毅发表论文阐述Slit蛋白质的功能 2001年,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否定饶毅的结论 饶毅于是做了更多实验,在2003年发表新论文,证明了自己的结论正确。在这次事件中,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怎么看科学  这次论文事件引发巨大关注,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基因编辑是当前热门领域,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韩春雨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在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凭借上述论文,一鸣惊人 而如今遭受国际同行的质疑,也引发人们担心,剧情会否反转。从论文发表至今,媒体对韩春雨紧追不舍,那应该怎样客观看待相关报道呢?  与此次争议无关的美国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吴建永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理解“媒体需要热点,大众需要追星”这类行为,但科研事件往往要在多年后才能做出最终结论,因为许多科研成果的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时间才能辨别真伪。而现在处于未决阶段,一些媒体的报道容易引起有各种倾向性的猜测。  吴建永为此写了题为《木桌子效应》的科普文章,回顾历史上著名科学家费米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用木桌子,木材中的氢原子有减慢中子的作用,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费米由此进一步总结出慢中子理论,发明了核反应堆。吴建永说:“未知因素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不能重复,是科研中的普遍现象,应该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新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发现。”  当然,科学界也有实验确有问题而最后真相大白的例子。比如轰动一时的日本小保方晴子案例,她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费米和小保方晴子的两个案例说明,在一个新实验暂时不能被他人重复时,各种可能都有。在韩春雨论文的争议中,各方虽然观点不一,但都强调要以实验结果为立论基础。因此,最后的结论也要看更多的实验,而这需要时间。
  • 韩春雨试验重复性风波如何质疑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引起同行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恶意攻击也给韩春雨团队的工作带来困扰。一些人称其科研成果造假,为此围攻韩春雨,甚至还有半夜电话骚扰和谩骂。  诺奖级的实验成果,到底有没有可能造假?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一个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米,他当年用中子引发核裂变,但别人却不能重复的故事。费米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用木桌子,而其他人用大理石桌面,所以不能重复,为此他还进一步总结出了慢中子理论 另一个是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她于2014年1月在《自然》上发表关于一种“万能细胞”的论文,在同行无法重复并提出质疑后,她自己无法在有监督的条件下重复实验。最终她供职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当年12月宣布否定其论文结果。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关于韩春雨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是他人的误解,也有可能就是主观造假。而根据最新报道显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我们相信,真相会在不久公开,所以,还请给真相一点时间。  只不过,对于韩春雨造假风波的价值和目的,恐怕远非求证实验的可行性这么简单,我认为还有比真相更有重要意义的是质疑他人、质疑科学的正确姿势是什么。说得更直白一些,对于学术问题的探讨,我们更应该秉承理性质疑、科学质疑的精神。  是的,质疑并不可怕,回顾近代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某一领域的突破,都与这一宝贵的精神不无关系。更应该看到,允许质疑并不代表可以用有色眼镜去看人,更不代表可以对质疑对象进行人身攻击,反观这些天对于韩春雨造假的质疑,有些声音实在让人反感。比如,有些人就喜欢抓住韩春雨“三无”(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副教授的身份不放,从预设的立场出发去质疑 更有甚者,直接给人家扣个“沽名钓誉”的大帽子,并打电话进行骚扰和谩骂̷̷  其实,不少国际学者对韩春雨的质疑,远不是对其进行“学术造假”的定性,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何谓理性质疑、科学质疑?那就是在自己没有确凿证据证实的情况下,请保持一种审慎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怀着一种诛心之论,极其腹黑地去妄自猜度。假如事后证明韩春雨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这岂不是对当事人的伤害?  事实上,不少人对韩春雨学术的造假质疑,仅仅是网络空间中非理性质疑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还有那么多对他人“作秀”的质疑,与前者在本质上的逻辑都是如出一辙。所以,对韩春雨造假的质疑,仍旧是理性质疑的一个负面典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心态阳光,这样的朴素品质不能丢。
  • Nature: 数名研究者证实可重复性 韩春雨已提交详细protocol
    自从5月2日韩春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备受瞩目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多方学者报告无法重复实验,事情几近逆转,韩春雨本人受到了巨大的质疑,甚至干扰。在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的要求下,韩于8月8日提交了详细protocol。    韩春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骚扰电话和短信,但是他对自己的基因编辑技术充满信心。  三个月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发表了关于通过NgAgo酶对哺乳动物进行基因编辑的论文。在轰动学术界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出该结果。于是质疑声四起。  在这样的日子里,韩春雨每天都会收到很多骚扰电话和短信,嘲笑他,甚至对他讲“你的事业完蛋了。”不过,韩春雨始终相信自己的工作没有问题。他对《Nature》表示,应线上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的要求,他已经在8月8日提交了一份详细协议,希望借此可以帮助其他人重复他的工作。刊登原论文的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也正在调查此事。nls-NgAgo-GK完整序列图, Addgene  这项研究的风险很高。在过去几年中,CRISPR–Cas9系统已经带来了生物学的变革。同时也使很多科学家如饥似渴地探索着基因编辑的新工具和新方法,NgAgo就是其中之一。哈佛医学院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说:“我们很多人都支持并希望这项技术切实有效。”  CRISPR–Cas9通过小型基因序列引导酶,从而对DNA精准定位切割。受此启发,韩春雨开始寻找其他可引导的蛋白 “剪刀”,并发现蛋白质家族Argonaute (或Ago) 符合要求。先前已有人指出这些蛋白质具有潜在的基因编辑功能。  在原论文中,韩春雨团队报告使用了多种基因序列引导NgAgo蛋白,对人体细胞中8个不同基因进行编辑,并在染色体上一些特定位置插入基因。(F. Gao et al. Nature Biotechnol. 34, 768–773 2016)  据韩春雨介绍,最为关键的是, NgAgo只特异性地切除靶向基因,而CRISPR–Cas9有时则会编辑错误的基因。对于CRISPR–Cas9,在编辑点附近需要有特定的基因序列存在来帮助激活编辑活动,而NgAgo则不需要这个条件,其潜在应用范围也更广。  起初,国内对韩春雨的工作可谓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亦拜访其实验室。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简直要把人淹没。韩春雨其实是个惯于隐遁的人,他喜欢收藏茶叶,还会弹奏古琴。不过他不喜欢旅行,也没有离开过中国。今年三月去拜访杭州合作者的旅程,居然是42岁的韩春雨首次坐飞机。在其论文发表前,“我完全是不为人知的”,韩春雨对《Nature》讲道。方是民 (方舟子)  对韩春雨研究的质疑起于7月初,前生物化学学者方是民 (方舟子) 表示听到多名学者重复实验失败,称韩春雨的论文结果是无法复现,可见知社学术圈往期发文。质疑与批评的声音由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网络上。  7月27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遗传学家Gaetan Burgio在博客上披露了他尝试重复实验并最终失败的具体细节,争议升级至国际层面。通常,他的发文阅读量不过几十,而这篇博文的点击量飙升至5000以上。  Gaetan Burgio,尝试实验失败  同一天,来自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遗传学家Lluís Montoliu向其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 (ISTT) 的同僚群发邮件,建议“放弃NgAgo相关项目”,“避免浪费时间、金钱、动物和人力”。邮件被曝光,并被方舟子引用。Lluís Montoliu,建议“放弃NgAgo基因编辑项目”  由英国爱丁堡再生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家Pooran Dewari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目前只有9位学者表示NgAgo确实有效,97位学者报告无法重复。  两名最初在线上聊天群组中报告NgAgo有效的研究人员现已改口称是他们自己弄错了。印度新德里CSIR基因组与综合生物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Debojyoti Chakraborty一度表示他重复出了韩春雨论文的一部分,即通过NgAgo敲落被引入细胞的荧光蛋白基因。荧光确实减弱了,所以Chakraborty以为是NgAgo发挥作用去除了基因。但经过DNA测序,他并没有发现出现基因编辑的证据。现在,他表示荧光减弱应该是其他原因所致。  来自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遗传学博士生Jan Winter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他说:“我会在未来几周重复这一实验,不过目前来看,我认为不会成功。”  韩春雨表示,他只能在由自己实验室培养出的细胞上实验成功,用买来的细胞则会失败。后来他发现,购买的细胞被支原体细菌污染,并推测其他人可能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还补充,有些研究生可能实验进展太快,而忽视了对试剂的保护。Winter对此表示反对:“我不认为这是科学家们实验失败的问题所在。”  一位与韩春雨团队无工作关系的中国学者对《Nature》介绍了其进展,不过他不想透露身份,以避免被卷入公众争议。他已经用NgAgo测试了几种细胞,发现能够在预期位置成功引导基因突变,这一发现已通过基因测序得到证实。不过他还补充,这一过程比使用CRISPR–Cas9的效率要低,需要微调来提高效率。“但总之,方法有效。”  另两位匿名中国学者也表示,他们的结果已经初步表明NgAgo奏效,不过还需要测序来进一步确认。  Burgio讲道:“可能它会有效。不过即便如此,它也太具挑战,不值得去尝试。它不会超越CRISPR,基本上不会。”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微生物学家John Van der Oost则表示,NgAgo的失败“可能会令人失望,不过这也将给我们留下其他工作,去探索其他Argonaute系统是否能够成功”。他曾于2014年参与了Argonaute蛋白质分析工作,为后来的基因编辑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周,《Nature Biotechnology》向《Nature》新闻组发布声明,表示“一些学者”已经联系期刊,报告无法重复出实验结果,目前“期刊正根据既定程序调查此事”。他们的新闻发言人拒绝透露该调查的实际情况以及持续时间。  河北科技大学表示也要求韩春雨重复实验,并在一个月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第三方参与证实。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replications-ridicule-and-a-recluse-the-controversy-over-ngago-gene-editing-intensifies-1.20387
  • 韩春雨回应质疑:对重复实验充满信心
    记者打通电话的时候,韩春雨正在做实验。河北科技大学里那个有点破旧的实验室是韩春雨的成名之地。今年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他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一时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近日,韩春雨再一次处在舆论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对其实验结果是否可重复提出了质疑。  北京时间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Gaetan 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我的NgAgo经历》,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并表示他和同事在过去一个月做了多次尝试,但最终发现NgAgo无法进行基因组编辑。他呼吁《自然》杂志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这条消息把此前就有的质疑推向了高潮。  尚未收到《自然》公布数据要求  韩春雨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并没有收到《自然》杂志社要求他公布数据的通知,但是他自己对能重复实验结果充满信心。“澳大利亚的这位教授,前一阵说实验可重复,前天又说不能重复,科学不是这么儿戏的。对此,我都不打算做解释和回应,外界的这些纷纷扰扰我不太在意。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实验和科研做好。”韩春雨说。  对于外界盛传的“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杂志介入”,他表示毫无压力,并称“最后无非是杂志社派专家组过来监督、指导,我把实验重做一遍,到时候就什么都清楚了”。  韩春雨对实验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但他同时也表示,目前来说,实验的操作确实不那么容易,未来让实验实现起来更容易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  等待重复性实验学术论文发表  从最初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对其创新性的否定,到后来方舟子对其真伪的怀疑,外界对NgAgo的质疑声一直都存在。  6月底,韩春雨本人曾在百度贴吧上做出一些回应。他在对网友的回复中表示,新系统刚出来都会“不好使”,他也认同目前NgAgo系统不够稳定,等2.0版本出来会找专门机构免费发放。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韩春雨强调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来解决,他会静待重复性实验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此之前他无意跟任何人论战。  业内专家:让时间检验真理  记者就此事询问一位相熟的生物领域研究人员的看法,他给记者发过来一个链接,内容正是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原主席Montoliu建议停止验证韩春雨实验的内容,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和人员。里面具体写道,针对该技术调查表明,140个回复中,只有一个回答有效,73个无效,63个在验证。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多位业内专家,他们中大多数人表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下定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韩春雨的实验被其他研究人员声称不可复制,可能是因为其披露的信息不够,也可能这只是他研究过程中一个偶然的发现,还可能是其他人的操作有问题,还可能是数据造假。他认为,应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有很多不确定性,韩春雨可以发表重复实验的论文,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他的实验室重复”。  另一位国内知名基因编辑专家也表示,应该让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关链接:韩春雨争议升级:ISTT发文质疑——却遭专家质疑其权威性
  • 专家认为韩春雨基因编辑“不能重复不意味着是假的”
    近日,有关NgAgo基因编辑技术首篇论文实验的可重复性受到相关研究者质疑,该论文作者、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各类报告上回应这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对此,《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该领域专家时了解到,所谓“高超的实验技巧”实为实验“标准化”,目前多个实验室的重复实验结果即将出炉。  最近一个月,许多研究者在网络平台上声称无法重复韩春雨发表论文中的实验。科学网上,多名博主转发研究者的评论,参与了对此事的关注。  截至发稿前,韩春雨本人并未就此事细节向媒体进行回应。不过,据《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世界范围内有几家实验室正在对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几项实验进行重复,并且已有从未与韩春雨联系过的研究者独立完成了重复实验,即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公布结果。  “韩春雨所说的‘高超的实验技巧’并不准确。”国内一名从事基因技术研究的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推测,无法重复的原因可能是实验过程的“标准化”出了问题,“在细胞生物学的历史上,不能重复的实验时有发生,甚至有时候只是换了一个实验室地点,也得不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该院士曾亲历,使用不同生产厂家的血清,也会影响哺乳动物细胞培养。而当年基因克隆时,法国科学家一直无法复制加拿大科学家的实验,最终查明原因竟源于两家实验室使用的水的区别。  因此,上述院士表示:“韩春雨的实验其他人不能重复不能代表这一结果是假的。”  目前,已有研究者正在逐步发现“诀窍”。在专门讨论NgAgo的谷歌讨论小组中,一名无法证实身份的研究者“Jan Winter”表示,他因为替换了一项实验材料,取得了重复实验的成功。韩春雨的实验显示,NgAgo能够识别5’磷酸化的ssDNA并利用其作为向导,完成后续的编辑过程,而获得磷酸化的小段DNA是前提。  这名研究者则是在实验室用激酶磷酸化替代了从厂家直接订购,而取得了重复实验的成功。业内人士分析,磷酸化可能是实验中的技术要点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黄志伟课题组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证实,他带领的研究组正在重复这项实验。“结果还要再等一等。”他表示。  根据《中国科学报》记者调查,针对韩春雨论文的质疑集中在论文中的第四部分结果上,即证明NgAgo能否编辑内源人类基因组。  今天下午,一位来自印度基因与综合生物学研究所的Debojyoti Chakraborty博士向媒体确认“this system works”(这一系统奏效了)。Chakraborty博士表示,他们使用了NgAgo技术剪辑了海拉细胞中的相关序列,并观测到了细胞中的GFP减少的现象,这初步确认了剪辑技术发生了作用。他同时强调:“要判定韩教授的方法的可重复性,必须要等到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以后才能下结论。”  对此,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韩春雨早在论文发表之初,便意识到,这一新技术目前并不稳定,他也一直致力于优化和改进该技术,并曾表示“很有信心”。目前,韩春雨已向相关研究者发放了质粒,用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 “有些问题只有我知道”——韩春雨谈研究结果无法重复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34032cfb-4de7-4340-940f-194cdc4b86de.jpg" title=" S6g3-fyfkzhs7627491.jpg" width=" 403" height=" 300"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3px height: 30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韩春雨(资料图)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学界和媒体的热议 /strong /p p   一年前,英国《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刊载了一篇有关“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论文的负责人“一鸣惊人”,得到了学界和媒体给予的无限荣光。 /p p   在《自然》杂志社的所属期刊上发表论文,通常表明,该科研成果走在了世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并有可能对未来科学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p p   发表论文通讯作者韩春雨,来自河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领域几乎名不见经传。但是,这并不妨碍这篇论文在华人生物界获得广泛赞誉。众多科学界人士认为,“我们的体制应当更多地支持那些对研究有兴趣有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p p   在学界得到热烈讨论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下基础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我国基因编辑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魏文胜称,“这是一个所谓革命性的技术。能够治疗以前想治不能治的病,比如说像遗传病,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组序列进行治疗,从某种意义上面讲,有点像扮演上帝的角色”。同时他也表示,“正是因为国内的这种底层原创技术太少,才会产生这种格外激烈地反应”。 /p p   目前生物学界,可以成功实现人为介入基因组所必不可少的“剪刀”是由美国华裔科学家张锋、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及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为主要技术开发者的CRISPR-Cas9技术。而韩春雨论文中所述的NgAgo技术,被视为挑战前者的一把“新剪刀”,也可实现对目标基因的有效切割。 /p p   这项研究成果,也很可能打破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具有极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院教授李大力认为,“如果NgAgo技术能够拿到专利的话。就可以回避CRISPR的技术的限制,很多的问题就可以利用NgAgo来解决了”。 /p p   论文发表后,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也竞相去重复他的实验,希望迅速掌握这把新“剪刀”。很快,北京大学魏文胜实验室就宣称了实验重复成功。 /p p   名不见经传的韩春雨,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业内炙手可热的科学家。曾经发现他才华的前河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也感叹韩春雨所取得的成果,并给予了祝贺。在回忆初次见到韩春雨时,他也表示,“初次见到韩春雨时,就感觉他很聪明,就新生喜欢”。 /p p   2016年5月27日和6月2日,受到魏文胜及论文合作者沈啸之邀,韩春雨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作学术报告。据当时参加报告的学生描述,“会议厅根本没有位置,好多人都是在楼道中听取的报告”。 /p p   同样,因为论文的发表,科学界的热议,韩春雨先后获得了“石家庄市最美教师”和“河北省科技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科技厅也前往河北科技大学,对韩春雨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考察。 /p p   从生物学界的“一鸣惊人”到媒体和业内都热捧的“诺奖级”科学家。韩春雨和他的NgAgo得到了无比炽热的赞美之声。但是,这疯狂地赞誉却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巨大反转。 /p p   2016年12月27日,韩春雨接受《新闻调查》采访时,讲述了过去半年来他的经历。 /p p   他说道,“(论文发表后)每天全是电话,包括寻求合作的人也是特别多,实验室没法工作。之后就是质疑,一窝蜂又来,又几乎没法工作。所以就下定决定,不再跟他们纠缠了”。 /p p    strong 无法被重复的论文结果 /strong /p p   2016年6月7日,“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韩春雨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p p   作为一个科学界的闭门内部交流会议,韩春雨的科研报告第一次当面遭受到了同行的质疑。同样,原本两天的会议,韩春雨也并没有完成会议全部议程。 /p p   2016年5月20日,原清华大学著名结构生物学教授颜宁,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论文结果可重复性的问题。 /p p   5月26日,“未名空间”论坛上出现了“纯从科学角度分析韩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认为韩春雨的论文从Ago理论上看行不通。 /p p   6月23日开始,“知乎”,“百度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关于“韩春雨论文无法重复”的话题开始增加。 /p p   7月2日,韩春雨在百度贴吧“国际米兰吧”回复网络上的质疑。随后他便停止在网络上发声,并开始拒绝采访。 /p p   7月31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科学家在推特上指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编辑结果。这些声音刊登在由颜宁、文小刚、刘克峰三位国际著名科学家担任主编的《赛先生》科学新媒体平台上。 /p p   国外学者的公开质疑,各大媒体平台上又一次出现了“韩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发声,指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但也有零星学者表示,韩春雨的论文有效。 /p p   作为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刊登任何一篇论文都要经过严格地审查,对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韩春雨的论文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p p   但是,科研论文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面对质疑,《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在2016年11月19日宣布,“介入论文调查”。 /p p   就在质疑声浪的此起彼伏之时,河北省发改委完成了“2.24亿人民币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项目的批复,同时开始采购进口仪器设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上也显示,为期两年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获得了100万元的项目资金。 /p p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只要论文结果无法重复就可能是学术不端,甚至造假之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中国古生物科学家徐星,就希望公众可以给科学一个验证时间,在科学的范畴解决问题。 /p p   论文的发表,河北科技大学得到了巨额资金的支持,但韩春雨却迟迟不对“质疑”进行回应。最先采访并极力赞扬过韩春雨科研成果的饶毅、邵峰两位教授,以“推动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为由,于2016年10月12日公开了他们此前一个月,致河北科技大学校长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希望认真仔细的核实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p p   但是,对于收到的回函,饶毅认为“回复比较笼统,不清楚将有什么措施”。而网络上对则不断地有声音称,“无法理解”。 /p p   2016年10月10日,由北京大学教授魏文胜组织和发起,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13位科学家通过两家媒体,实名发布声明,“没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呼吁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调查”。 /p p    strong 为了科学真相的激论 /strong /p p   作为实名发声的带头人,魏文胜表示,“除了指证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之外,对中国学界声誉的担忧,也更加促使他在自己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质疑韩春雨的论文。 /p p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了大批资金,创建了一些无与伦比的科研设施,同时,众多顶尖中国科研院校也在不停地闯入各种世界最佳排行榜。2016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中国科研系列文章,并评选出了十位“中国科学之星”,评价他们,“提升着中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 /p p   在中国科学声誉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的科研不端,造假行为却是当下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魏文胜表示,“这些行为对国内的学术界的声誉是有很坏影响的。造假成本太低,并且没有处理动作,对中国整体声誉度是有巨大打击的”。 /p p   随后,中国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以及发表韩春雨论文的《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分别刊载文章,均表示韩春雨论文结果无法重复。 /p p   作为当事人的韩春雨认为,“科学界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质疑,这是我能够接受的。我去提交调查报告”。 /p p   当下,科学界的主要质疑问题之一是“NgAgo”是否能编辑基因组。魏文胜等科学家认为,“做科学的话都是拿证据说话,他的实验室无法重复韩春雨的论文结果”。 /p p   韩春雨对质疑内容也表示认同,但他强调:“科学是有条件的可重复,使用的生物材料其实是很重要的”。 /p p   对于大多数实验室无法重复的原因,韩春雨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大规模的,大范围的细胞污染”。这个观点也是从“质疑”开始之后他所一直坚持的。 /p p   但魏文胜等科学家却表示,“细胞的污染是做这个行业的一个很基本的一个训练,只有韩老师实验室能够做出来,这个是非常违反常理的。” /p p   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韩春雨称,“他们认为的污染都是已经鉴定出来的,但是如果是一种未知的污染呢”。 /p p   韩春雨所说的“未知的细胞污染”问题,他认为,如果有人询问他是可以被解决的。但并没有人专门来问过这个问题。 /p p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大力称,“我们都尝试过了。再去问的话,我不觉得他会有更关键问题的解答”。 /p p   魏文胜教授则认为,“作为一个方法学文章,就是我告诉你从头到尾里面有多少步骤,你在发表之前就要重复非常多次,证明它是一个不仅仅是有效率,而且是可被反复重复的这样一个方法”。 /p p   而面对这些说法,韩春雨称,“科学的问题是需要在实验室探讨和解决的,我有一些办法可以减轻污染,让编辑能够显现出来。对于NgAgo的影响来说,可能只有我知道”。 /p p    strong 等待真相 /strong /p p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刊登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通稿。文中称,“诺维信公司对进一步开发NgAgo基因编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有浓厚兴趣”。 /p p   总部位于丹麦的诺维信公司在声明中写道,“我们已经测试了该项技术,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迹象,但目前仍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 /p p   《自然?生物技术》也在之后发表声明称,“期刊获得了韩春雨提供的“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 /p p   面对这起事件,众多科学家也表示,韩春雨的事情一定需要在学术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也有科学家认为,如果韩春雨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涉及到数据造假,从科学本身,它是需要耐心,需要时间的。 /p p   同时,科学家们也更多地期待这起事件可以给中国科学界带来改变。 /p p   如何把监管的机制能够建立起来,如何让大家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怎么样更合理 中国的科技资源,怎么样分配更合理,在更良性的轨道上,更快地,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p p   科学的真相是需要进行时间验证,需要通过规范的科学程序进行解决的。在中国基础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中国的科学更严谨,更规范化,探寻相应地解决措施是当下重要的议题。如何通过每一起科学事件,探明科学的意义,是我们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p p   2017年5月9日,《自然 生物技术》杂志发布声明韩春雨论文的调查还在继续中。 /p p   目前,韩春雨正在对导致论文结果无法重复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 /p p br/ /p
  • 韩春雨回应“13个课题组重复实验失败”
    11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他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  韩春雨此前曾表示,有人成功重复了他的实验。至于到底是谁重复成功,他仍说暂不方便透露。“请求大家再有一点耐心。我还是之前的说法,很快将会有新的消息。”韩春雨说。  13位课题组负责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今年5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实验的研究,但几个月来,很多科学家因无法重复该实验让韩春雨处于风口浪尖。此次实名公布实验失败使此事件再添波澜。  针对有外界揣测他的实验可能出现失误,把“假阳性”当真的,他表示,此前他也考虑过假阳性的可能,但就他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  他同时表示,科学是渐进的。“目前关于Ago的基础研究太少了。Ago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具有防御机制,现在很多机制不明可能是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界应该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使它变得更好。希望实名公布的科学家一起参与解决。”他说。  对于有科学家建议他公开重复实验过程和数据的要求,他表示,愿意和前来沟通的科学家交流。
  • 最新回应来了!曹雪涛团队回应12篇撤稿论文:结果可靠、可重复
    5 月 13 日至 22 日,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旗下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陆续撤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家曹雪涛名下的 12 篇论文。这 12 篇论文发表于 2004 至 2014 年,均是曹雪涛作为通讯作者署名的研究成果。约一年前(2020 年 6 月),JBC 曾在首页醒目位置刊登公告,针对这 12 篇论文的部分数据和结论表示“高度关注”。当时的 JBC 网页截图根据 JBC 的撤稿声明,这 12 篇论文均由作者发起撤回,绝大多数被期刊认为存在一图多用或图像操纵问题,但上述论文作者均不认可期刊的调查结果,提出替换图片的请求但是被期刊拒绝。一些被撤论文的作者表示,上述图片问题不影响研究本身的结论,并且该发现已经被其他独立研究证实。还有一些被撤论文的作者表示,在撤回文章并修正图片问题后,他们将寻求其他途径重新发表论文。其中一篇论文的撤稿声明。来源:JBC网页截图曹雪涛团队回应感谢对曹雪涛团队工作的关注。团队和合作者高度重视和慎重对待每一篇受质疑论文:1)对于所有受质疑论文图像中所涉及的实验结果,不管其论文发表在哪一个期刊,我们都全部重复过实验。很多实验在过往的研究过程中也已经被团队的不同课题组独立重复过。这些重复实验的结果都与原文的结果一致,证明所有实验都是可以重复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实验结论是可验证的。2)这些发表于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BC )论文很多是关于本团队90年代末从免疫细胞测序中独立发现和克隆的全新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研究, 论文首次报道的新分子及其功能和机制等结果后来陆续被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独立研究证实,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与可靠性。这些来自中国的有助于疾病防控的原创发现是抹杀不了的,团队独立发现的分子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3)在受质疑的JBC 论文中,70%以上发表于10多年前,最早的发表于2004-2005年,研究开始的时间则更早,当时科研条件比较简陋。由于研究和发表的时间久远、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实验室人员的流动离职等原因,虽然团队尽了所有努力,有些实验还是无法找到当时的原始数据。我们向JBC 编辑部多次提交了独立重复实验的原始数据以及国际其他实验团队验证我们实验可重复性的证据并提交了能找到的部分论文相关的原始数据和记录。遗憾的是JBC 编辑部并没有按照科学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学术出版规范(COPE)同意用正确的原始图片或者更新的图片进行论文勘误。此外,对比分析发现一些JBC 已经同意勘误(而不是撤回)的来自欧美实验室论文的错误甚至更多,Pubpeer网站上也存在大量被质疑的JBC 论文,例如2020年5月-12月半年多时间内有460多篇JBC 论文受到质疑,而编辑部对于绝大多数没有作任何处理,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可能存在双重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决定主动撤回这些论文,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新的实验结果后以更高的标准重新整理发表。4)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涉及实验数据与图片较多。对于受质疑论文所涉及的比如免疫印迹、凝胶电泳等图片呈现方式,在10-20年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国际上认可和推广的规范是近十多年来学术共同体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至于有报道提到有些论文质疑尚未看到团队在Pubpeer上回应,我们对于所有质疑都已逐一仔细核对,并已重复所有相关实验。团队对于需要更正或澄清的地方均已与相关编辑部联系处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相当一部分Pubpeer上的质疑属于发问者对论文的误读或误解,论文本身没有问题。对于过去的一些论文受到质疑,团队一直在深刻反省,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学术规范管理,精简团队规模,坚持遵守学术规范和维护科研诚信,以更加严谨态度继续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为国家生物医学发展贡献力量。曹雪涛团队 2021年6月事件详情此次大范围撤稿可被看作是 2019 年 11 月职业学术打假人 Elisabeth Bik 公开指出曹雪涛名下多篇论文存在“图像不当复制”问题的余波。在 Bik 和伙伴于 PubPeer 公开了上述图像问题后,事件涉及的多家期刊均开始审核有关论文。目前,部分论文作者已联系期刊进行了图片更正。例如,2014 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 The STAT3-Binding Long Noncoding RNA lnc-DC Controls Human Dendritic Cell Differentiation 已于 2019 年 12 月发表勘误公告,其附属材料中的图 S12A 被修正,作者表示“该研究的解释和结论不受此错误影响”。2007 年发表于《分子医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的论文于 2020 年 2 月勘误,2008 年发表于《欧洲免疫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的论文于 2020 年6 月更正,2010 年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的论文于 2020 年 2 月勘误… … 根据 PubPeer 最新检索结果,目前仍有一些被质疑的论文未能得到作者回应,或者仍处于被期刊标记为“关注”的状态。2019 年 Bik 提出质疑后,曹雪涛在 PubPeer 上回应称,高度重视 Bik 提出的问题,并已将 Bik 质疑的问题论文列为了“最高优先级”,会与团队和合作者仔细复盘论文稿件、原始数据与实验室记录,如发现严重危及论文准确性的问题,会立即与相关期刊的编辑联系并处置。同时,他仍对受质疑论文的科学有效性、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但如若作为研究团队领导和管理者出现疏忽,他也责无旁贷。对于此次事件引起的不便,曹雪涛在信中还对他目前及从前的学生、实验室工作人员、同事、同行,以及科学社群致歉。中国工程院也在事件发生后表示会启动调查。2021 年 1 月,科技部发布通报,针对此次事件给出了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表示曹雪涛院士的 63 篇论文,经调查未发现有造假、剽窃和抄袭,但发现较多论文存在图片误用,反映实验室管理不严谨。科技部联合工作机制审议决定,取消曹雪涛院士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格 1 年,取消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评审专家资格 1 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资格 1 年,责成其对被质疑的论文回应质疑并进行勘误,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检查,在工程院相应学部通报批评。
  • 韩春雨拒自证清白, 12学者实名不能重复, 中国式调查何去何从?
    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扬扬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争议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时候,韩春雨声称,“这是有罪推论。。。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他们(指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韩春雨的这一说法迅速得到多名学者的响应。据中青在线报道,当天晚上,即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12名生物学家实名发声,证实自己实验室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并呼吁第三方调查。  韩春雨对此将如何回应?是否真的会有“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证实NgAgo基因编辑技术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的学术调查在如此大的争议面前,是继续做鸵鸟?还是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调查机制,让清者清白,浊者耻辱? 而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人,又是什么态度?我们拭目以待。争议回放  在审视与点评最新进展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一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  2014年2月,荷兰科学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报道TtAgo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体外切割DNA。韩春雨受到启发,开始利用Argonaut进行基因编辑,并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关键突破。  2015年6月3日,韩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学沈啸和韩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保护申请。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韩春雨的投稿,并在5月2日在线发表其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论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以一鸣惊人为题,先后报道韩春雨在极端艰苦与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科技成果,韩春雨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热议,并受到许多媒体热捧。对于许多处于中国学术体制边缘地带的本土青年学者,韩春雨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励志效应,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个声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的帖子在未名空间BBS出现,据称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后此类质疑在不同平台不断涌现。2016年7月2日,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公开质疑,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北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获批题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的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并呼吁韩春雨尽快发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这是韩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实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编辑的研究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表长文,表示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图4的结果 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则给会员群发邮件,告诫大家“NgAgo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 这一新的发展随后被国内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与媒体报道,NgAgo争议国际化、大众化、白热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对争议表态,“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8月8日,Nature杂志则争议做了专题新闻报道,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Nature记者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8月9日,韩春雨应Addgene要求,发布新版的protocol(实验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众号与诸多媒体纷纷指出“一个月”期限已到,之前所传“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的承诺并未兑现,争议再次成为焦点。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韩春雨,并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9月11日,澎湃新闻发布化名文章,呼吁河北科大启动对韩春雨学术诚信的调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韩春雨拒绝自证清白。同天晚些时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记者随后致电韩春雨,韩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  最新进展  处于争议的中心,韩春雨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学他的实验室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据称非常平静和淡定。韩春雨访谈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研究别人为什么会重复实验失败,但还没有科学的结论,可能是材料污染 韩春雨这一说法和以前解释没有区别。  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但拒绝在监控环境下将实验重复一遍,不接受有罪推论,没有必要自证清白,并称“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因而拒绝透露成功重复实验的科学家姓名。  针对记者所说有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表示愿意实名发声,韩春雨表示,“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没有收到来自《自然》杂志别的要求。学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对于记者“什么时候您能有进展,让这场争议有个了结”的提问,韩春雨表示“科学的事情没法预测”,“希望你们都不要报道这些事情,我能安静地做科研。”  首先需要指出,韩春雨所提到的“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的说法并不准确。如前所述,在国内外有一些生物学家公开宣称不能重复其实验。即便如此,科技日报的访谈在10月10日发布之后,迅速得到业界反应。当天晚上,就有12位学者实名向中国青年报公开声明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包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这些学者表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王立铭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个人声明,“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性”,并提出三点倡议:  韩春雨团队在存在学术争议乃至质疑时,应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帮助学术同行确定事实真相   附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发改委,以及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开展客观和全面的调查,检验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错误乃至学术不断的行为   在相关学术争议和质疑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有关方面的褒奖或是批判,也许都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王立铭也表示,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但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误、可重复”。  而在这一最新进展之后,中青在线记者致电韩春雨,韩春雨告诉致电的中青在线记者,对于多名科学家实名发声无法重复实验,“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点评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凸显中国当前缺乏学术争议与不端的调查机制。作为中国的科学家,我们一方面需要对老百姓、纳税人负责,另一方面要对我们在国际同行面前的形象负责。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损害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声誉,无论是对内,在老百姓面前,还是对外,在国际同行面前。  然而,在此之前,国内的学术争端调查,大多习惯于做鸵鸟,把头埋进去,静待风暴过去,就万事大吉了。就在去年,磁性蛋白的论文抢发风暴和知识产权争议,闹得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可是有关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吗?没有!其后果,就是所有卷入此事的科学家都落得一身泥浆,清者不清,浊者不浊。现在,看起来磁性蛋白的风暴是过去了,但这样不清不白留下的后患是无穷的,NgAgo风暴转眼就来。而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对中国学者的整体形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欧美国家,学术不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管机制,从单位、到基金资助组织、但科研监管组织,自下而上,非常严密,不管是位高权重的诺奖获得者、校长、科学巨星,还是不知名的小学者,博士后,都难逃监管的法网,也都有自证清白的渠道和机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最有参考价值的,是Baltimore公案,涉及到生物界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Baltimore,他在MIT的合作者,一个助理教授,和她的博士后。这一争议历时十年,MIT,NIH和美国国会都卷了进去,最后证实了Baltimore和他的合作者的清白。相反的例子则是Bell实验室的Sch?n,曾经是物理界炙手可热的超级新星,可是面临学术不端的指控,Bell实验室毫不留情,揭开了其造假的本来面目。而最近Duke大学研究人员贪污与篡改数据案,也是在校方调查下浮出水面的。如果学校因爱惜羽毛而护短,则长久的负面影响是无穷的。即便是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科研院所也都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能让小保方晴子和黄禹锡的造假案水落石出。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让单位自我纠错非常不乐观,中间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大。而即便单位现在能够纠错,在大众面前,也被认为缺乏公信力。事实上,单位已经失去自我纠错的第一时间,无论是磁蛋白,还是NgAgo。因此,有必要呼吁Nature Biotechnolgy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国际的第三方调查,还原事情的真相。  此外,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学者的态度,也颇值得考量。一位是浙江大学沈啸教授,韩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论文共同作者,专利共同申请人。在这一风暴之中,迄今未见发声。另一位是上海神经所仇子龙教授,曾公开声明重复实验,后续数据如何,亦未见说明。二位的态度,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教授所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而生物学的特性,结果不能重复,也并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学术不端与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理解韩春雨教授的抵触情绪。但是,事情闹到这一地步,中国学术界需要一个说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韩教授也需要自证清白。而这,正是我们的呼吁。
  • 包装密封测试仪真空表的精度要求为何至少为1.5级,这对测试结果有何影响
    在包装行业,尤其是药品、食品及日化用品等领域,包装的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包装密封测试仪作为评估包装密封性的关键设备,其内部的真空表精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真空表精度的重要性、为何至少需达到1.5级以及这一精度要求对测试结果的具体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真空表精度的重要性真空表作为包装密封测试仪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精确测量真空室内的真空度。真空度的准确测量是评估包装密封性能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因此,真空表的精度是确保测试数据准确无误的关键所在。在包装密封性能测试中,通常通过抽真空的方式使包装内外形成压差,进而观察包装是否出现漏气、渗水等现象。这一过程对真空度的精确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甚至误判包装的密封性能。二、为何真空表精度至少需达到1.5级?根据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包装密封测试仪所使用的真空表精度通常要求不低于1.5级。这一标准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测试精度需求:在包装密封性能测试中,需要准确测量并控制真空室内的真空度,以确保测试条件的一致性。1.5级的精度能够满足大多数包装材料的测试需求,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行业标准:国内外多个标准均对包装密封测试仪的真空表精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GB/T15171《软包装密封性能试验方法》和ASTM D3078《气泡法测定软包装泄漏标准试验方法》等。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实际应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包装材料的密封性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厚度、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等。因此,需要一种高精度的测量工具来准确评估包装的密封性能,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三、真空表精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真空表精度至少为1.5级的要求,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显著影响:提高测试准确性:高精度的真空表能够更准确地测量真空室内的真空度,减少测量误差。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包装的密封性能,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的误判或漏判。保障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高精度的真空表能够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这对于质量控制和产品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随着包装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测试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精度的真空表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测试需求,推动包装密封性能测试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高精度的真空表能够确保包装密封性能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包装密封测试仪真空表的精度要求至少为1.5级是基于测试精度需求、行业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包装密封测试仪时,应特别注意真空表的精度要求,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直击精准,滴水不漏——水分测试结果测量方法研究
    水在日常环境中无处不在,许多行业都需要对水分含量进行控制。常见的水分含量测试原理有热重方法、化学方法(卡尔-费休滴定法等)、电阻方法等等。快速型水分测定仪采用热重方法进行水分测定,测试速度快、效率高,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使用快速型水分测定仪有哪些烦恼呢?测试方法不合理,精度难以保证。水分仪加热不均匀,样品被烤焦或沸腾。测试重复性不好。……接下来,以奥豪斯最新的MB120水分测定仪为例,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获取精确的水分测试结果?开发合理的测试方法测试方法不仅影响水分测试结果的精确度,而且对测试效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测试方法的开发需要考虑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及加热方法,也包括样品量、样品制备等繁多因素。奥豪斯MB120温度辅助工具帮助用户选择合理的测试温度,通过分析待测样品的温度特性曲线、判断测试温度,开发合理的样品测试方法。此外,MB120水分测定仪的温度校准组件帮助您校准水分测定仪的加热温度,全新设计的加热腔体和精确控制的卤素加热系统令热量均匀分布在测试样品表面,加热速度更快、更均匀。 精细、均匀的样品制备可提升测试结果的重复性一方面,取样和样品的制备对测试结果的重复性有很大的影响,确保所取的样品能够代表所有测试样品。另一方面,样品的特性,如大小、均匀度等,对测试速度和测试结果的影响也尤为突出。 使用环境对测试结果重复性的影响也不可小觑避免靠近空气流动强、温度变化快的地方,并远离热源,如门窗、空调、散热器等。同时,靠近振动设备或会产生磁场的设备,都会影响水分测定仪的稳定性和结果的重复性。 获得精确水分测试结果的先决条件——水平调节精确的水平调节和稳定的安装是获得好重复性、精确测试结果的先决条件。调节仪器水平,以弥补放置位置的不规则和小倾斜,而且每次位置改变,水分测定仪均需调节水平。 奥豪斯MB120水分测定仪一经上市便深受用户的喜爱,拨打咨询热线4008-217-188或访问www.ohaus.com了解更多产品信息。
  • Nova 系列全新升级 | 重新定义低表面积测试性能
    Nova X00 系列低表面积材料应用于多个行业,如电池,建筑材料和制药等。可靠的BET比表面测量可以帮助理解表面积的微小差异会如何影响应用。安东帕Nova X00系列仪器能实现低至2 m2(或0.01 m2/g)的BET比表面测量,并且结果重复性高。01介绍对于低表面积或样品量少的材料,精确和可重复的BET-比表面积(SSA)测量是至关重要的。储能(电池)、制药配方、水净化和建筑材料生产等行业尤其需要这些进行这一方面的质检。本报告描述了重复性达到02样品管中的总表面积在测量BET比表面积时,样品的总表面积(m2)是获得准确和可重复性结果的关键。必须有足够的面积使氮气吸附,以产生仪器能够准确检测到的压力变化。使用标准样品BAM P102在安东帕Nova 800(长样品管)和Nova 600 BET(短样品管)上进行总表面积(m2)和重复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在这两种仪器上,都使用了带有填充棒的9毫米大球泡样品管。表1给出了用于测量的分析参数。表1 用于BAM P102测量的分析参数3台Nova 800和3台Nova 600 BET仪器的结果如表2所示。所有测试结果都符合BAM P102要求。结果发现,在所有6台仪器上,样品管的总表面积为2 m2时,重复性03低表面积样品——0.01 m2/gBET 比表面积(m2/g)是材料的一项重要性质。根据孔隙度、颗粒大小和颗粒形状,材料可以具有非常低的比表面积。在Nova 800(长样品管)和Nova 600 BET (短样品管)上,仪器可靠地测量了比表面积的下限和重复性。所有测试都使用了9 mm 的球形管和填充棒。表3 给出了实验中使用的分析参数。由于在此范围内没有标准样品,通过将BCR-169(比表面积为0.10 m2/g) 与铜珠混合(稀释),得到表面积约为0.01 m2/g 的样品。表 3 低表面积测量的分析参数Nova 800 和Nova 600 BET 的结果如表4 所示。对于Nova 800,加入了27.9311 g(总表面积0.37 m2)的样品用于测量,对于Nova 600 BET,加入了30.7453 g(总表面积0.36m2)的样品用于测量。所有测量结果的BET 相关系数都大于0.999。Nova 800 的重复性为3.54%,Nova 600 BET 的重复性为4.04%。三种测量方法的BET 表面积值仅变化0.001 m2/g,但由于整体表面积较低,即使是很小的差异也会导致重复性变大, 约3-4%。表 4 BCR-169/铜珠样品的重复性04总结安东帕 Nova X00 系列仪器能够测量样品管中的低总表面积和低比表面积样品。当总表面积为2 m2 时,重复性在线商城:shop.anton-paar.cn
  • 你知道食品厂质控测试中应该更关注什么吗?
    食品QC质量控制的方式有很多,平行双样就是最常用的一个,那么平行双样怎样才算合格呢?各种平行样之间的偏差又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常见的质控项目。我们在表中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含量高差值以相对偏差来记,含量越高差异值相对标准差一点点,含量绝对值相差也很大,因为含量越高所含被测物的绝对值越大。看到这里大家想必都了解平行样偏差的概念了,我们要分清仪器提供的重复性和平行样偏差的概念。“重复性:多次测试同一标准物结果的标准差值。平行样偏差:两个相同样品的测试结果差异。”以奥豪斯MB快速水分仪来举例,仪器参数上写的重复性3g样品0.05%意味着用非常均一结果可靠的标准物进行6-10次重复测试,多次测试结果的标准差值。并不是实际测试中平行样品测试水分含量肯定能保证在差异值在0.05%范围之内。在实际测试中是食品行业检测样品水分含量相对来说较高,大部分都是10%-30%之间,乳制品、酱料、果汁等会达到50%-90%,那么测试结果容易受到前处理方法和样品性质影响。比如牛肉,槟榔,玉米这些样品,取样均匀就很困难,像槟榔测试最好就要剪碎成均匀颗粒,处理均匀也考验操作人员手法,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绝对均匀。因此平行样之间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的,随着样品量的增大,水分含量的绝对值增加,平行样相差异的相对标准偏差也不断减少。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结果是否在平行样偏差之内,而非仪器的重复性,仪器的重复性实际上只是代表了仪器本身的本身性能,不是实际测试结果差异,实际测试结果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卓越性能、智能操作奥豪斯 MB120 水分分析仪
  • 20位科学家发文再质疑NgAgo结果 韩春雨回应:近期已再重复
    p   11月15日,学术期刊《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amp Cell)以来信(Letter)形式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NgAgo的疑问(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由国内外20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联合署名,对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等人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的论文结果提出质疑,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NgAgo实验结果。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c5f0bd88-64dd-40e1-a0d2-59bcf500b87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备受关注的NgAgo可重复性争议日前有了新进展。 /p p   这20位作者名单中,有17位是国内学者,其中包括10月10晚实名发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并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的11位科学家(谷峰、黄志伟、李劲松、王皓毅、李伟、孙育杰、魏文胜、吴强、王晓群、熊敬维、杨辉),另有三位科学家在国外机构任职,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Shawn Burgess、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临钊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林硕。 /p p   《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amp Cell)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命科学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2010年联合创办,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担任主编。 /p p    strong 20位科学家称实验无法重复,已排除细胞污染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35f21dfc-cea2-44ef-b1ba-af9d68473b4b.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65676c39-6d58-4776-aab3-9dcd2103bbde.jpg" title=" 3副本.jpg" / /p p   今年5月12日,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文章显示,DNA介导的基因编辑工具NgAgo可以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的47个位点实现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21.3%-41.3%。 /p p   在《蛋白质与细胞》发表的这篇来函文章中,署名的20位作者指出,他们在不同的细胞系以及小鼠、斑马鱼等系统中对NgAgo的基因编辑活性进行了测试,但没有一个实验发现NgAgo能够实现韩春雨论文中所称的基因组DNA的编辑。之后,一些作者转而使用韩春雨使用的或提供的质粒进行重复实验,“再一次,内源基因组DNA的编辑没有成功”。 /p p   作者们对韩春雨论文中的图4结果也进行了独立重复实验,在293T细胞中选择了韩春雨论文报告的相同基因进行测试。“几个不同实验室的研究者独立完成了他们的实验,但在靶向位点没有观察到任何Indels。”文章写道。Indel是分子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是“insertion”(插入)和“deletion”(缺失)两个单词的缩写,指的是在DNA中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因为NgAgo实现编辑基因的结果为插入或缺失Indel,无法观察到Indel就被认为不符合预期结果。 /p p   文章的补充材料中还包括署名作者们在不同系统中尝试NgAgo的结果,“这些研究没有一个证明NgAgo有基因组编辑的活性”。 /p p   此前,韩春雨曾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重复不出来的实验室可能存在“细胞污染”等问题。作者们表示,不可能所有的独立实验室都出现细胞污染,“事实上,多位署名作者的实验室在做重复实验之前,都会首先检测细胞,确保它们不受支原体的污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2bbbf7cc-be76-49e3-bc62-d9dbe8a428a2.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文章还指出,他们在重复韩春雨论文中图3c的结果时,确实在转染NgAgo和靶向GFP(绿色荧光蛋白)后看到GFP表达下降,但是并无法通过测序证实这是DNA突变的结果。“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到GFP的表达,比如NgAgo靶向DNA的能力,以及转染造成的非特异性应激(non-specific stress)等。”作者们在文章中解释说。 /p p   此外,韩春雨曾在多次报告中称NgAgo实验需要“高超的实验技巧”,但20位作者的质疑文章反驳了这一说法——“无论是论文最初刊发的实验流程还是在Addgene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这些步骤似乎都不需要 高超的实验技巧 。”部分作者甚至派学生到韩春雨的实验室拜访学习,但在此期间,他们都未获允许操作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的实验。其结果就是,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证实韩春雨数据的信息。 /p p   在文章最后,作者们表示,希望原始论文的作者们能够澄清有关NgAgo的疑点,提供所有的实验细节以重复其最初的结果。 /p p   据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介绍,他们曾在10月中旬将这篇文章投给最初发表NgAgo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但《自然-生物技术》在此之前已收到一篇类似的文章,20位科学家遂转投《蛋白质与细胞》,文章得以快速评审并发表。 /p p    strong 韩春雨最新回应:再次重复成功 /strong /p p   此前,韩春雨曾向《知识分子》表示,科学的问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第二篇文章(关于NgAgo的文章)出来之前,这种质疑声音始终都会在的,不可能通过几次报道,就解决问题的。” 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也曾向《知识分子》表示,科学上的争议的最终解决只能靠科学共同体的进一步验证。 /p p   面对《蛋白质与细胞》在线发表的针对NgAgo可重复争议的文章,韩春雨在11月16日下午回应《知识分子》称,(质疑)文章的具体内容他还没有看,但他的实验室已经再次重复实验并成功,只是“细胞需要处理才能做”。然而,韩春雨拒绝透露处理细胞的详情,称“这个处理还没有完善,如果要发文章,做出回应(correspondence),还需要把这个东西进一步明确”。 /p p   韩春雨说,他还找了两家实验室,按照他确定的方法能做出来。但是他不愿意透露这两个实验室的名字。 /p p    strong 悬疑:“谁来调查这件事情?” /strong /p p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针对已有研究工作的质疑是解决学术争议的重要一步,但是有关韩春雨实验是否可以重复,当前出现了尖锐对立的两种观点一直无法得到澄清。“如果不能重复,这究竟是一种诚实的错误,还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现在依然不清楚”,中科院科技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对《知识分子》表示,“谁来调查这件事情?这么巨大争议的问题现在没人管,说明我们国家的科学共同体应对此类问题还很不成熟。” /p p    strong 20位署名作者名单 /strong /p p   Shawn Burge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p p   程临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 /p p   谷峰,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研究员 /p p   黄军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p p   黄志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p p   林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教授 /p p   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李伟,中科院北京动物所研究员 /p p   秦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 /p p   孙育杰,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 /p p   松阳洲,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p p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 /p p   吴强,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 /p p   王皓毅,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p p   王晓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熊敬维,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席建忠,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 /p p   杨辉,中科院上海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周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张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p p   参考文献: /p p   1。 Burgess, S。, Cheng, L。, Gu, F。 et al。 Protein Cell (2016)。 doi:10.1007/s13238-016-0343-9 /p p   2。 Gao, Feng, et al。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6)。 /p p br/ /p
  • 培安公司宣布EraFlash闪点测试-获ASTM正式认证为——以下四种石化产品标准测试仪器
    培安公司石化部 2013/12/26 培安公司宣布旗下产品——全自动闪点仪EraFlash已被ASTM正式认证,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完全取代采用原始测试标准D93的宾斯基-马丁法仪器。此项重要测试标准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培安公司闪点仪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稳定性,可以和国内外广大的用户分享其独具的优势,并能真切感受到ERAFLASH带来的巨大收益。 在2013年12月的ASTM年度会议上, ASTM正式在以下产品标准中接受ASTMD7094方法标准,从方法标准升级为产品标准,可用于以下燃料的产品规格闪点测试标准: 燃料油(ASTM D396) 柴油(ASTM D975) 燃气轮机燃料油(ASTM D2880) 煤油(ASTM D3699) ASTM D7094该方法具有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诸多优点,从现在起,ASTM D7094可正式取代已沿用100多年的ASTM D93宾马法,作为燃料闪点测试的官方标准。这一项重要的决定,将大幅节省分析人员的时间,同时消除手动带来的误差,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再现重复性,并享受以此带来的实验分析安全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 Andreas Schwarzmann先生 和Roland Aschauer博士,均为我们的闪点仪专家代表,在ASTM D7094测试标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性的成就,二位一直以来都是担任ASTM D02.08挥发和易燃组的专家成员。过去,中石化标准SH/T0768-2005也是由培安公司与中石化共同合作制订的。 创新的EraFlash模拟真正工况密闭条件,可测试高挥发性样品。无明火操作,给全世界燃料闪点测试实验室带来100%安全且绿色环保,而传统的宾马检测方法D93,使用开放的火焰点燃70毫升高度易燃液体的蒸气,这无疑带来了安全的隐患。而且相比D93,只需2毫升样品的闪点仪ERAFLASH具有更快的测量时间、更高的精度以及更高的再现性重复性。培安连续闭杯闪点测试仪ERAFLASH显著特征:1)ERAFLASH是全球第一台全量程温度-25至420°C(-13至788°F)的闪点仪。其Peltier智能半导体控温系统使得在0°C以下和200°C以上的温度范围内检测只需一台仪器,而且0°C测量不需要额外的外部冷却。2)ERAFLASH是全球最安全的闪点仪。无明火,100%安全,只需2毫升样品,连续闭杯闪点检测3)ERAFLASH是全球最精确的闪点仪。最新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证明,相比其他ASTM D7094闪点仪,ERALASH有着更高的重复性(r = 2.3 vs 4.1°C)和再现性(R = 3.3 vs5.5°C)。4)ERAFLASH是全球最快速的闪点仪。 专利的Peltier智能半导体控温系统,造就了ERAFLASH无法比拟的加热和冷却速率,搭配方便的小样品杯,这种新的设计使得ERAFLASH比其他任何闪点仪有着更快的转换时间。 *)我们新的改进将会发表在ASTM的下一个版本中公布。 更多详情,请联系培安公司:电话:北京:010-65528800 上海:021-51086600 成都:028-85127107 广州:020-89609288 Email:sales@pynnco.com 网站:www.pynnco.com
  • 50um的胶带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测试吗?测试要求有什么变化?
    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是专门设计用于测量压敏胶带、不干胶标签、保护膜等相关产品的初粘性测试。这种测试仪通常采用国家标准如GB 4852(压敏胶胶带初粘性测试方法——斜面滚球法)等,通过斜面滚球法的原理来测试胶带的初粘性能。对于50um(微米)厚度的胶带,理论上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测试要求和可能的变化:测试要求胶带宽度:确保50um厚的胶带宽度符合测试仪的最小和最大宽度要求。大多数初粘性测试仪对胶带宽度有一定的限制,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测试标准:遵循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测试,例如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这些标准规定了测试的具体步骤和条件。环境条件:测试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湿度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操作规程:按照测试仪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确保测试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测试变化胶带厚度:虽然50um的胶带可以使用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胶带的厚度可能会影响其粘附性能。因此,对于不同厚度的胶带,可能需要调整测试参数或条件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测试速度:胶带的厚度可能会影响测试速度的选择。较厚的胶带可能需要调整测试速度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应用中的粘附情况。测试角度:对于不同厚度的胶带,测试角度(即斜面滚球法中的倾斜角度)可能需要调整,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重复性:由于胶带厚度的不同,可能需要增加测试次数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样品准备:对于50um厚的胶带,可能需要特别注意样品的准备和处理,以避免厚度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总之,50um厚的胶带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需要注意上述测试要求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精确的测试和合理的参数调整,可以确保获得胶带初粘性的准确测量结果。
  • 陈宜瑜院士评韩春雨实验:科学需要重复实验 耐心等待结果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trong   中科院院士陈宜瑜:科学需要重复实验 耐心等待时间给出结果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对南都记者表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给了科学界一个很大的鼓舞,目前不能重复有多种原因,& quot 有可能是韩教授这边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重复实验者方面的原因,双方都可能存在偶然性。& quot /p p   陈宜瑜表示,媒体上对于《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的呼吁,其实并不必要。& quot 期刊在发刊前,并不会要求作者提供所有的实验数据,更不会重新做一遍实验进行检验,那样太耗费时间了& quot ,陈宜瑜告诉南都记者,一般来说,期刊会请行内的专家对实验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只要实验的步骤流程是合理的,并不会对得出的数据进行检验。 /p p   & quot 同样,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学术不端,否则杂志社也不会介入调查或者删稿& quot ,陈宜瑜说,一项新的实验结果出来了,会有人去重复验证,对结果进行讨论,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quot 不用多久,时间就会给出结果。& quot /p p   & quot 我相信韩教授本身也会努力,去找出为什么其它人无法重复他的实验的原因。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改善& quot ,陈宜瑜认为,现在公众不需要过于关心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匆匆忙忙地去下结论,& quot 科学不是一是一、二是二那么简单,需要重复的实验和足够的时间验证& quot 。 /p p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QQ截图20160803084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8/insimg/2edaef4a-4d17-4719-93bc-1933ed3a58c6.jpg" / /p p   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领导的课题小组发明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被国内媒体誉为做出& quot 诺奖级& quot 实验成果的& quot 三无& quot 副教授。然而,论文发表两个月后,全球仍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重复韩春雨的实验,该新基因编辑技术引起质疑,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p p   strong  多国科学家对韩春雨论文表示质疑 /strong /p p   在两个月前,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所领导的课题小组在英国《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发的论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获得国内外的的一致赞誉,韩春雨本人被誉为做出& quot 诺奖级& quot 实验成果的& quot 三无& quot 副教授: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 /p p   韩春雨小组得出的结果,是以DNA来介导NgAgo(一种核酸内切酶)对靶向基因的识别从而进行基因编辑,被认为是基因编辑领域的一向重大突破,许多科学家与实验室纷纷重复韩春雨的实验。 /p p   然而,在论文发表后的两个多月后,没有一家科研团队宣布成功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使得这项新基因编辑技术受到极大的质疑。7月2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医学基因编辑课题组负责人GaetanBurgio在博客中表示,经过多次尝试后,国际上重复实验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 quot NgAgo的未来并不明朗& quot ,他建议《自然-生物技术》期刊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p p   西班牙高等科学委员会(CSIC)下设的国立生物技术中心的科学家LluisMontoliu转发了GaetanBurgio的博文。7月30日,LluisMontoliu更新博文称,他已经停止了所有关于NgAgo的项目,同时& quot 建议所有想做这件事人不要再浪费资源& quot 。在国内,方舟子等也对其实验的重复性问题提出了质疑。 /p p   面对NgAgo的质疑声,韩春雨本人自6月下旬开始在百度贴吧上做出过一些回应。7月2日,在贴有方舟子质疑原文的帖子中,韩春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应,& quot 细胞做好检测,不要有寄生菌污染,不要有支原体污染& amp #823& amp #823我非常确定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单转guid不会影响GFP表达& amp #823& amp #823转染用的质粒质量要好,guide磷酸化完全& amp #823& amp #823& quot /p p   7月31日,韩春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会再回复这些质疑,并认为质疑& quot 不科学& quot ,实验结果的讨论还得回归科学本身。 /p p    strong 韩春雨被誉& quot 诺奖级& quot 的& quot 三无副教授& quot /strong /p p   昨日,河北科技大学官网首页还挂着& quot 我校教师韩春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quot 的通知。文章表示,青年教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该杂志影响因子为41.5,& quot 该成果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这一成果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 quot /p p   2016年5月2日,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刊发韩春雨团队发明的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被认为具有独特优势,未来极具潜力。简单而言,这项技术有望治疗由基因突变造成的疾病、改良作物性状等,可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精准基因改造,以及乙肝、艾滋病或者一些遗传性疾病的& quot 基因治疗& quot 。 /p p   据了解,韩春雨这项& quot 中国创造& quot 尖端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研究始于2013年,该技术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垄断,被认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p p   韩春雨今年42岁,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是名副其实的& quot 三无& quot 副教授--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他的实验室十分简陋,但却做出一项& quot 诺奖级& quot 的研究成果,媒体美誉其成果& quot 不亚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 quot 。 /p p   5月24日上午,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率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在石家庄调研期间,还与韩春雨约谈聊了两个小时,并赞其不急功近利,这名& quot 三无& quot 副教授迅速在媒体上走红。 /p
  • 可乐瓶盖开启扭矩仪采用手动还是自动扭矩测试仪精度更高
    在选择可乐瓶盖开启扭矩仪时,用户可能会面临手动和自动扭矩测试仪之间的选择。每种类型的测试仪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精度也因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而异。手动扭矩测试仪优点:成本效益:通常价格较低,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便携性:手持式设计,便于携带和现场测试。操作简单:易于使用,不需要复杂的设置或编程。缺点:一致性:依赖于操作者的技巧和力量控制,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低。疲劳因素:长时间操作可能导致操作者疲劳,影响测试精度。数据记录:需要手动记录数据,可能存在记录错误的风险。精度考量:手动扭矩测试仪的精度受限于操作者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因此精度可能较低。自动扭矩测试仪优点:重复性:自动设备提供更高的测试一致性和重复性。精度:精密的机械设计和电子测量系统可提供更高的测试精度。自动化:自动完成测试过程,减少人为误差。数据管理:自动记录和分析数据,提高效率并减少错误。缺点:成本:价格通常高于手动测试仪。维护:可能需要专业的维护和校准。精度考量:自动扭矩测试仪通常具有更高的精度,因为它们通过精密的机械和电子系统来控制测试过程。精度比较在选择扭矩测试仪时,精度是关键考虑因素。虽然手动扭矩测试仪具有成本优势和便携性,但自动扭矩测试仪在精度、重复性和数据管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自动设备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提供更一致的测试结果,这对于质量控制和产品一致性至关重要。结论如果预算允许,并且需要高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的测试结果,自动扭矩测试仪是更好的选择。对于需要频繁进行大量测试的生产环境,自动扭矩测试仪可以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数据。然而,如果测试需求较少,或者预算有限,手动扭矩测试仪也可以满足基本的测试需求。在选择时,应考虑具体的测试需求、预算限制和长期投资回报,以确定最适合的扭矩测试仪类型。
  • 激光粒度仪干湿法测试在涂料粒径分析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涂料粒径分析主要包括粉末涂料、建筑乳液等涂料产品以及钛白粉、氧化铁、滑石粉等颜填料的粒径分布测试。粒径测试的方法主要有沉降法、激光法、筛分法、电阻法、显微图像法、电镜法、电泳法、质谱法、刮板法、透气法、超声波法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激光粒度仪测试法是新型粒径测试方法,应用广泛,测试速度快,测试范围广。激光粒径分析仪是根据激光在被测颗粒表面发生散射,散射光的角度和光强会因颗粒尺寸的不同而不同,根据米氏散射和弗氏衍射理论,可以进行粒径分析。激光粒度仪的测试方法可以分为干法和湿法2种。干法使用空气作为分散介质,利用紊流分散原理,能够使样品颗粒得到充分分散,被分散的样品再导入光路系统中进行测试。湿法则是把样品直接加入到水或者乙醇等分散介质中进行分散,然后再经过光路系统,计算出粒径分布。干、湿2 种测试方法由于分散介质不同,测试结果会存在差异。目前粒度仪大多数使用湿法进行测试,但是干法测试也有其优点:测试速度快,操作简单,可以测试在水中溶解的样品等。本文使用了干法和湿法分别对钛白粉、滑石粉、石墨烯等颜填料的粒度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测试结果,讨论了这2 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测试条件、分散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讨论了测试结果之间的重复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实验部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钛白粉:R-2196,中核华原钛白有限公司 滑石粉:T-777A,优托科矿产( 昆山) 有限公司;石墨烯:SE1132,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ELOS /BF 干湿二合一激光粒径分析仪:德国新帕泰克公司,镜头测试范围( R) 为R1( 0.1 ~ 35μm) 、R3( 0.5~175μm) 、R5 ( 0.5~875μm)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2 试验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干法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称取一定量充分混合均匀的样品,在(105± 2) ℃的烘箱中烘15min,除去水分。选择测试模式为干法。设置分散压力、震动槽速率等参数。加样测试,遮光率控制在7%~10%。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湿法测试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湿法测试的样品分为干粉样品和液态样品。干粉样品在测试前要充分混合,保证样品的均匀性。液态样品摇匀后直接加入样品槽。不易分散的样品在样品槽内加入适量的分散剂,调整泵速、超声时间、强度、搅拌速率,选择合适的镜头,开始测试。遮光率在8%~12%之间。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1.3 粒径分布参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Xb = a μm:表示粒径小于a μm 的粒径占总体积的b%;VMD: 体积平均粒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结果与讨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 钛白粉粒径分布的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1 干法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分散压力0.6 MPa;震动槽速率60%;触发条件为遮光率>1%开始测试,遮光率小于1%停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84e7831-4aad-489a-a46d-0f876e2dab70.jpg" title=" 1.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1):X1 = 0.20μm;X50 = 0.60μm;X99 = 1.80μm;VMD为0.69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2 湿法测试(未加分散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9a7988b-b531-43eb-8c0b-5bd739d289a7.jpg" title=" 2.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2):X1=0.11μm;X50=0. 84μm;X99=2.52μm;VMD为0.90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3 湿法测试(加分散剂六偏磷酸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2c574b9-a23f-4dd5-9d8a-183f2fd0aa7e.jpg" title=" 3.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3):X1=0.11μm;X50=0.66μm;X99=2.08μm;VMD为0.74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1.4 钛白粉粒径分布2种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钛白粉干法和湿法测试结果可以看出,2种方法的测试结果相近,干法比湿法测试结果偏小。干法与加分散剂的湿法测试相比,2种方法的X1值相差0.09 μm,X50值相差0.06μm,X99值相差0.28μm,VMD 相差0.05 μm。湿法测试中若不加分散剂,样品在分散介质中无法充分分散,样品的粒径分布图中会出现双峰(见图2) 。可见分散剂对于样品分散效果的影响较大,合适的分散剂有利于样品在分散介质中分散,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 滑石粉粒径分布的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1 干法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分散压力0.3MPa;震动槽速率65%;触发条件为遮光率>1%开始测试,遮光率小于1%停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45a2402-5a0b-4b2e-b1f1-58c432a88889.jpg" title=" 4.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4):X1=0.57μm;X50=4.35μm;X99=19.19μm;VMD为5.41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2 湿法测试(未加分散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 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6a8d3ba-ab3b-4b3f-9550-7ace614e5f95.jpg" title=" 5.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5):X1=0.61μm;X50=6.21μm;X99=22.01μm;VMD为7.03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3 湿法测试(加分散剂六偏磷酸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 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b0b08e13-41c5-46e2-a71c-25e23675901d.jpg" title=" 5.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6):X1=0.60μm;X50=5.73μm;X99=23.63μm;VMD为7.03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4 滑石粉粒径分布2种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比较滑石粉干法测试和湿法测试的粒径分布图可以看出,湿法比干法测试结果偏大。滑石粉密度较大,在干法测试的过程中,选择了0.3MPa的分散压力。湿法测试中,加入分散剂和未加分散剂的测试结果相近,可以看出添加分散剂对滑石粉的测试结果影响不大。滑石粉能够较好地分散在水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3 石墨烯粒度分布的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3.1 干法测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分散压力0.1MPa;震动槽速率65%;触发条件为遮光率>1%开始测试,遮光率小于1%停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7f9ffd85-54ba-4328-b50d-4fc24a2cf80e.jpg" title=" 7.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7):X1=0.62μm;X50=3.86μm;X99=8.10μm;VMD为3.89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3.2 湿法测试(不加分散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03d417d-2e04-44e5-8a14-57f411eab7d9.jpg" title=" 8.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8):X1=1.94μm;X50=9.69μm;X99=20.37μm;VMD为10.19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3.3 湿法测试(加分散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条件:R1镜头;泵速40%;超声时间30s;搅拌速率4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ba88413-e53a-482f-a685-1faee97cfeda.jpg" title=" 9.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测试结果(图9):X1=1.34μm;X50=7.45μm;X99 = 18.04μm;VMD为7.95μ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3.4 石墨烯2种测试方法之间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石墨烯2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干法的测试结果偏小,湿法的测试结果较大( 加入分散剂测试) 。这是因为石墨烯样品密度较小,会浮在分散介质上,样品的分散效果较差。2种方法X1值相差0.72μm,X50值相差3.59μm,X99值相差9.94μm,VMD相差4.06μm,说明石墨烯样品难于在水中较好地分散,干法测试更适合石墨烯。湿法测试中,添加分散剂和不加分散剂的粒径分布结果相差也较大,说明使用分散剂六偏磷酸钠可以较好地分散石墨烯。而分散剂的浓度和用量对样品分散效果的影响则需要通过另外的实验来确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4 涂料粒径分析干法和湿法之间的差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干法和湿法虽然测试的结果比较接近,但是由于两者的分散介质的折射指数不一样,两者的测试结果之间会有一些差异。进行粒径分析,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样品在各自使用的介质中的分散效果。干法的进样速率、压力等分散条件的选择要合适,在保证可以分散好样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小的压力,减少对样品颗粒的冲击,避免颗粒的二次破碎。对于一些难于分散的样品,比如氧化铁,密度较大,需要选择较大的分散压力,否则无法取得好的分散效果,或者改变进样量来改变样品的分散效果。湿法进样要通过改变搅拌速率、超声时间来进行调整,同时使用合适的分散剂来对样品进行分散。对于一些较轻,可漂浮在分散介质上的样品,要延长样品的测试时间,以利于样品的充分分散。同时湿法测试应该使用超声波去除气泡,否则会在结果中形成拖尾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5 干法和湿法测试的重复性比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5.1 干法测试重复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重复性指标是衡量粒径分布测试结果好坏的重要指标,是指同一个样品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偏差,通常用X50之间的偏差表示。粒径分布的重复性测试与样品的分散程度有较大的关系,样品分散的好,则测试的重复性也较高。选取2种常用的颜填料钛白粉和滑石粉进行干法重复性试验。结果见表1。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ced0fa21-b433-476e-8ea8-b78efae89aad.jpg" title=" 10.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5.2 湿法测试重复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选取乳液和钛白粉分别进行了2次湿法重复测量。测试结果见表2。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0a260ef9-6bbc-4de2-a8b8-641cc551f187.jpg" title=" 11.webp.jpg" / /p 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在GB /T 21782.13—2009 中规定了粉末涂料粒径测试重复性的要求为2次测试结果的任何一个粒度级分区间的偏差不大于1%。从以上样品的测试结果来看,干法测试和湿法测试的重复性均满足标准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影响重复性测试的主要因素是样品的分散程度,所以测试前取样要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对于容易团聚的样品,其重复性较差,所以无论是干法测试还是湿法测试,均要做好样品的前处理工作。干粉状样品,要注意除水干燥。对于一些在水中分散不好的干粉样品,需要在分散介质中加入分散剂,设置好仪器的超声时间、搅拌速率等辅助分散条件。湿法测试用液态样品,需要将样品搅拌均匀。乳液、水分散体样品,由于被测粒子已经在样品中分散形成了稳定体系,所以测试结果的重复性较好。湿法测试的分散介质对于样品的影响很大,容易和分散介质( 水) 发生反应,或和水的折射率相差不大的样品不宜使用湿法测试。而对于像氧化铁之类的密度较大的样品,使用干法测试分散性较差,可以使用湿法进行测试。通过加入分散剂,延长超声时间,提高搅拌速率,使样品可以充分分散,从而提高样品的测试重复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结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讨论了激光粒度仪干法和湿法测试涂料用颜填料钛白粉、滑石粉、石墨烯以及建筑乳液的粒径分布。对激光粒度仪测试法来说,干法测试和湿法测试由于分散原理上的差异,对于同一个样品,测试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湿法测试的结果比干法测试的结果偏大。在进行密度较小的样品的测试过程中,样品会浮在分散介质上,要加入六偏磷酸钠等表面活性剂,降低分散介质的表面张力,提高样品的分散度,才能保证样品在分散介质中充分分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保证准确的仪器设置条件下,激光粒度仪测试的重复性较好,钛白粉、滑石粉等粉体干法测试2次结果的偏差小于1%。湿法测试,乳液的测试重复性要好于干粉的测试重复性,湿法测试2次结果的偏差小于1%。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