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药气味

仪器信息网中药气味专题为您整合中药气味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药气味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药气味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药气味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药气味话题讨论。

中药气味相关的论坛

  •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意义与作用 ?

    中药的质量是其疗效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人们多是凭借经验,从药材的外观形态、气味以及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现象来判断其真伪。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常常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材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显示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那么指纹图谱技术在其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 【讨论】牛奶滋气味

    最近在学习 闻牛奶的滋气味 怎么闻也闻不出来 人家觉得味道不好的牛奶 我偏偏闻到很香 哈哈 将鲜牛奶煮开 趁热闻牛奶的滋气味 有的牛奶有抹布味 、中药味、饲料味、甜味、酸味、碱味等等... 大家试着闻过牛奶的滋气味么? 牛奶的滋气味是保证做成成品滋气味的最基本 好的牛奶滋气味生产出来的奶粉滋气味也香醇 保证优质的奶源 是最为关键的!

  • 【转帖】被提取过的中药鉴别特征(转自中医中药论坛ccyy )

    [size=6][b][size=2][/size][/b][/size][table][tr][td]现在很多中药涨价,发现了一些提取的中药材,掺入其中,大概看了看,总结如下特征:1、净,水提后的中药都比较干净,表面没有粉性,纹理清晰;2、脆,质地较脆,提取了有效成分的中药,都没有了内容物,没有囊性,一捏即碎; 角质性,对于含淀粉性较强的中药,提取后角质性更强,更坚硬,只不过提取后的表面皱缩程度更大;3、轻、泡松,提取后的中药较没提取的中药为轻,有裂隙的裂隙更大,显得泡松,易掰断;4、浅,提取后的中药,一般颜色较没提取的中药颜色浅; 暗,有些中药颜色提取后发生变化,更暗;5、碎,提取后的中药由于提取了有效成分,失去囊性(坚实度),易碎,碎的较多;6、淡,提取后味道、气味都很淡,只是稍有或无。------------------------------------不知现在的中药制剂中有多少是用被提取过的药材投料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百姓们吃的药能有效吗?[/td][/tr][/table]没有良心的社会是可怕的!

  • 学会鉴别食用中药

    提高枸杞子之类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食用中药,当然也有人不知道。所以学会鉴别食用中药对于身体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一起认识认识吧。鉴别食用中药一: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能。鉴别要点为每粒果实底端有一个小白突起,为基部的果梗痕。另外,果实顶端还有一个凸起的花柱痕。以粒大、色红、肉厚、质柔润、籽少、味甜者为佳。现在市场上有的不法商贩出售用硫磺熏蒸的枸杞子,以提高卖相,延长保质期。经过硫磺熏蒸后,残留在枸杞内的二氧化硫肯定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亚硫酸盐为致癌物质,它不仅破坏枸杞中的维生素,还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此外,硫磺里面的铅、砷通过熏蒸也会转移到产品内,对食用者的肝脏或肾脏造成损害。此种枸杞子颜色异常鲜艳,闻起来有明显的酸味,手感偏软,味苦且偏酸,要注意辨别。鉴别食用中药二:龙眼肉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正品最简单的鉴别方法为取一片晒干的龙眼肉对光看,应是半透明的。另外,龙眼肉的性状特征是一面皱缩不平,另一面光亮有细的纵行皱纹。质量好的龙眼肉质地厚而柔润,气微香,味甜。市场上有用同科荔枝假种皮充当龙眼肉的,此种假药不具备龙眼肉的药用价值。将其对光不透明,柔润感差,味不甜而微酸。还有商贩为增加重量向龙眼肉内掺入红糖或果酱,被水浸后有黄棕色沉淀,可以此特点区别于正品。鉴别食用中药三: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以色白或黄、花朵完整、不散瓣、香气浓郁、无杂质、有花萼、花萼偏绿色为佳。有的菊花贮存过久会出现散瓣,部分花瓣变成紫色甚至发生长黑霉的现象,这种情况不要购买。近期,市场上有的不法商贩为了增加重量,将白矾掺入菊花中。这种掺假菊花仔细观察可见表面有白色结晶附着,气味刺鼻,味酸。还有颜色太鲜艳、太漂亮的菊花因可能是硫磺熏过的,也不能选用。经此法处理的菊花用热水冲泡后有硫磺味,应引起注意。鉴别食用中药四: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西洋参显著特点为呈纺锤形,表面粗横纹多,纵皱纹少。断面呈粉性,有一圈棕黄色的形成层环,边缘可见很多黄棕色小点为树脂道。以形状短粗、质地坚实、气清香、味浓为佳。市场上有将生晒参加工后充当西洋参的情况。生晒参多呈圆柱形,表面纵纹明显,横纹少或无。断面粉性弱,树脂道小点稀少。还有的假货是用已经提取了有效成分后的西洋参经干燥后充当正品,这种伪品断面灰白干枯,形成层环成暗棕红色,质地僵硬,气味淡。鉴别食用中药对于我们来说很有帮助,而且上述四种食用中药是最普遍的,在超市就能买得到。

  •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真假、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效果。所以对于中药材的鉴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析、生物测定等鉴别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简单的经验鉴别方法:   一、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1、看药材的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而根茎类药材都有较多的茎痕,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状,等等。另外,一些药材有着它们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征,或光华、或粗糙、或长有鳞叶、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马的外形就被总结成为“马头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长有“通天眼”,防风长有“蚯蚓头”等。这些特征都是鉴别道地药材真伪优劣的重要依据。   2、看颜色。药材颜色的不同或变化,不仅与它的品种和本身的质量有关,不适当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色泽,因此颜色是鉴别药材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3、看断面。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由一层层的组织器官构造而成的,当药材被切开,这一层层的构造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像古树的年轮一样。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药材内部构造的直接体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各种分层、纹路和不同形状的小点。比如在防己断面上能看见明显的车轮纹理,而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等。这些独有的断面特征是鉴别药材的重要依据。   二、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三、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淡、滑、凉、腻等。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学物质也有密切关系,在中药材口尝鉴别的实践中,可按药材的品种和质量分类进行判断。   四、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这些特殊的现象都与药材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是常用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是非常实用的好方法,但要能正确的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还需要多年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对中药知识的不断充实,才能认药准确。

  • 【分享】中药的鉴别知识

    一、来源鉴别  来源鉴别是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正 、确的学名,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中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植物,通过中药材的植物形态的观察( 也可借助于放大镜和解剖镜)结合核对植物标本(已鉴定出品种的标准样品)及植物学文献来确定中药材的植物学名。二、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是通过对药材的外形、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以及气味等 进行综合观察,判断药材的真伪。传统的鉴别方法主要是应用性状鉴别的方 法。长期以来老药工、老药农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很多鉴别中药材外观的宝贵经验,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简便易行,形象生动,重点突出, 切合实际。为杜绝假药扰乱药品市场做了很大贡献。  传统经验鉴别主要有以下手段:  1.眼看  眼看就是用人体的光学感受器———眼,看药材的形状、大小、表面、颜色断面等,从而判定药材真伪优劣等的方法。  形状:每种中药材的外形一般是固定的,如圆柱形、纺缍形等。如贝母中炉贝母为圆锥形,平贝母为扁球形;真天麻为长椭圆形,伪天麻为圆锥形;防风的根茎像“蚯蚓头”,海马的外形为“马头,蛇身”,应注意掌握特点,识别外形,干品可用水泡,使之发开,摊平观察。  大小:中药材的大小,如长短、粗细、厚薄等均有一定规格,如果不符合规格,可认真辨别;测时应以量多的样品为准,如枸杞有大有小,党参有长有短,粗细不均。  表面:中药材的表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光滑度、根痕、皮孔、粗糙度,以及鳞片、毛等,这是识别药材真假的标准之一。如真天麻表面有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对纹,伪品马铃薯和紫茉莉根则无。  颜色:中药材的颜色通常是固定的,色泽变化一般不大。如红花为红色,青黛为深蓝,紫草为紫色,黄连为黄色等,如果色泽发生变化,可能是伪劣药材或是质量不好的药材,不可选用。  断面:在鉴别皮、木、藤、枝及根茎药材时,可用折断后观察断面的方法。如厚朴、秦皮、沉香、苏木等,看其断面有无粉性,响声如何,色泽、质地、纤维度,从此予以区别。  用刀横切平面,可看断面的木心,皮木之间的比例,有无油性等。如黄花,断面有菊花心,防已有车轮纹等。

  • 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和概况(1912~1949年)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影响较大的是 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270万字,收药目4300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学说、配合应用、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21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了古今有关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药学术的进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确分别开来,功效表述较准确,增加了中药剂量,以及逐渐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源等。  这一时期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已成为研究植物类中药的自然来源(分类)、性状或鉴别等新兴的学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赵燏黄《中国新本草图志》、《祁州药志》、《现代本草生药学》和裴鉴《中国药用植物志》等,均很有代表性。与此同时,也从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对若干常用中药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其中以陈克恢对麻黄成分、药理的研究最深入,而且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其他学者对洋金花、延胡索、黄连、常山、槟榔、鸦胆子、益母草、乌头、川芎、当归等百余种中药进行了成分、药理或临床研究,开拓了中药现代研究的道路。  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27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在研制药品、防治疾病中,大量采用中医药,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

  • 【转帖】“以毒攻毒” “有毒”中药能治癌?

    ●如何把中医药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翻译成现代生命科学能够理解的“语言”,是中医面临的紧迫任务 近日,在第十一届全国血液学会议上,陈赛娟院士报告了一项最新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直接作用于CBL基因,这就意味着,三氧化二砷同样可以应用到与此相关的肠癌等多种肿瘤。 砒霜通常被认为是“毒药”。三氧化二砷是传统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如今被血液肿瘤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里程碑式药物之一。原因在于,我国科学家第一次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进而用现代医学方法阐释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长期以来,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人往往以某个单一成分是否有毒来判定中药材是否有毒,这是欠科学的。 其实,中医对中药毒性早有认识。1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纲目》更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在中医里,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人们熟知的牛黄解毒片和安宫牛黄丸都含有雄黄和朱砂,雄黄主要含有氧化砷,朱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但它们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疗药。中医临床上用“毒”之妙,在于增效减毒、趋利避害,中病即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合理使用就可以规避风险,毒性在相当程度可以克服的,且能变害为宝。如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使相须相畏相反”,“七情六合”,还有配伍禁忌的“十八反”、“十九畏”等。此外,有毒中药可以通过独特的炮制方法减毒。如生半夏有毒,但用生姜、明矾炮制后,其毒性减低,止呕效果更好。可见,中药的“毒性”恰恰是其一大特色,如果完全无“毒性”,恐怕疗效也就衰减了。

  • 【分享】有趣的中药名

    中药的命名方式极多,有以功效主治、产地分布命名的;有以色泽形态、气味滋味命名的;也有以采收季节及传说中人物命名的。总的倾向是偏重于形象化,于是出现了种种名实相异的药名趣闻。谓子不是子:瓦楞子,实为泥蚶、魁蚶的贝壳;没食子,实为没食子蜂寄生在没食子树上的虫瘿;天癸子,实是毛莨科植物天癸的块根;而黄药子、白药子也均为植物块根。以上这些“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子类药材。谓草不是草:冬虫夏草,实为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等幼虫上的实体及幼虫尸体;凤眼草,实为臭椿的果实;而灯心草、通草则是以该植物的茎髓入药。谓砂不是砂:蚕砂、夜明砂、望月砂分别是夏蚕(不是春蚕)、蝙蝠、野兔的粪粒,与矿物砂大相径庭。谓脂不是脂:五灵脂,实为复齿鼯鼠的粪粒;而补骨脂,乃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谓石不是石:浮海石,实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骨胳;鱼脑石,为大黄鱼头盖骨内的耳石;淡秋石则是石膏在尿中久浸后的表面凝结物。谓肾不是肾:海狗肾、黄狗肾、鹿肾,实为海狗、海豹、狗、鹿的带睾丸阴茎;而菜头肾只是植物的根;荔枝肾,是一种本草植物,与动物肾脏风马牛不相及。

  • 【“仪”起享奥运】中药质量检测,一般检些什么?

    买中药,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其 [b]安全和品质[/b]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除了大家最关心的 [b]二氧化硫含量中药质量检测 [/b]还有很多项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b]都有哪些常规项目[/b]这一环节是最直观的环节通过[b] 观察外形、闻气味[/b]看是否与药典记载的 [b]性状描述 [/b]相符防止用外形相似或同科属的药材[b]冒充价格更高的,[/b]例:人参和西洋参切片颜色相近,但纹路是不同的[b][/b]中药中的 [b]水分含量 [/b]与[b]中药质量 [/b]密切相关[b]水分含量超标[/b]不仅易 [b]霉烂变质[/b]、[b]有效成分分解[/b]还会使 [b]应用称量相对减少[/b]实际用量不足而 [b]不能达到治疗效果[/b]中药中 [b]有效成分 [/b]的含量是其 [b]发挥功效的重要因素[/b]如:酒制蜂胶中的黄酮类成分白杨素、高良姜素等含量西洋参中的人参皂苷含量对 [b]药典规定 [/b]的含量进行测定是为了[b] 控制中药的品质和疗效[/b][align=center][/align]为了 [b]防虫、防霉、增白、干燥[/b]存在部分中药材有 [b]熏硫 [/b]的情况而 [b]二氧化硫超标[/b]对身体的伤害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一项检测大家都非常关注[b]二氧化硫检测仪[/b]进行 [b]显色反应 [/b]测试再对含硫产品进行 [b]精准数值测试[/b]确保二氧化硫残留量符合限度要求[b]保障药品安全[/b]受药材生长环境的影响部分中药材可能会存在[b]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 [/b]的情况为保障 [b]药品安全[/b]这项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

  • 中药香里说中药

    中药香里说中药  从小就喜欢跟着外公进中药店,喜欢闻那股子浓浓的草药香味儿,也喜欢那一层层木制的小格子,格子上用毛笔写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药名,很神秘,似乎每一个方格子里都有故事。那药香丝丝缕缕渗溢出来,在每一个角落徘徊。闻着药香,总是想起贾宝玉关于“药香”的那段话:“药气比一切的花香、果子香都雅……这屋里我正想各色都齐了,就只少药香,如今恰好全了。”  人人都说中药苦,但真正懂药的人,被药治过病、救过命的人,都知道中药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当中药经过洗晒、烘炒、蜜炙等诸多工艺后进入药铺,再经药吊子的文火熬制,便会产生一种淡淡的苦涩之香。中国人靠它治病养生,靠它延年益寿,中药也借此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悠悠古韵传承到今天,依然有着难以抵挡的魅力,依然能给予我们身体最贴心细致的呵护。  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凡身体不适,无论大病小恙,总是笃信中医与中药。记得给外婆煎药时,望着眼前翻滚的药汁,时间将至,火候恰好,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到现在,7000年的智慧在里面水乳交融,天人合一。关了火,小心地倾出药汁,滤药,用瓷碗盛了,备好清水,给外婆端过去。研究了一辈子中草药的外公,在一旁轻声地念着古医书里的句子:“煎药时须老诚人细心看守,不可火急而沸出,亦不可过煎而药枯,火候得宜则药之气味功效不损,自得速效矣。”  中医博大精深,中药类多种繁,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类别,其中植物药占了绝大多数,所以中药也被称为“中草药”。中草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皆可入药,不起眼的树皮树根也能祛病健体。  而中药食疗药膳,更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美食的完美结合,一碗粥、一勺汤、一道菜,只要加入适当的药材,就成了滋补身体的药膳,让您健康与美味兼得。在南方,人们熬汤时总忘不了放上一两种滋补药材;屋里也会挂上一些艾草、茱萸、菖蒲用来驱虫。是啊,中药一直在我们身边——厨房、案头、饮料中、菜肴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传统养生,选择用中药来调补、滋养身体。本书从几千种传统中药里为您精心挑选最常见、最常用、最有效的80味中药,从它们的来历、传说,细数到药理、药效、药膳,黑黑白白的文字间透出满纸药香,为您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就像我列举的十味家庭常备药,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良药,培补元气、调理肠胃、清热明目,如同那句广告语说的:“总有一款适合你。”  爱美的女子们,用中药来养护自己吧!内调气血,外敷美白,中草药一直是那么怜香惜玉。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草药,天下女人都能健康、美丽地过一生。  当归、女贞子、藿香、白芷……中药连名字都是如此缠绵、动听。熟知几味药,平时偶有小恙,熬一碗中药吧,闻着浓浓的药香,喝着苦苦的药汁,然后安心地等待着病愈后那个神清气爽的时刻。实在忍受不了草药的苦,可以花点儿心思做成药膳,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又治了病,一举两得。更何况,自古以来,药食同源,有些草药本就是食物,像荠菜、山药、黄花菜、银耳……都是素淡的美味。  普天之下,何处药香不医人?其实,一味中药便能补养全家。  于我而言,草药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伴随着我的懵懂童年、豆蔻青春,如今已经融入到我的每一个细胞。当现代都市生活中散发出一缕药草的香气时,不妨让我们的心灵浸润其间,变得纯澈、平和,且愈发柔韧。而幸福,就像那药香,丝丝缕缕地渗溢出来,温润着每一个中国家庭。第一章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1)  第一章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中医博大精深,中药五花八门,每一种中药都能治病救人。在本章,我精选了十味人们耳熟能详的草药介绍给大家。这些药都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可以固本培元,养护五脏六腑,帮助大家平时保健、调养身体。别小看它们,小小草药,有大用处!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说起来,菊花入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它就被列为上品,有“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的记载。到了明朝,药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更是倍加推崇:“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霜露,备受四时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其苗可蔬,叶可嚼,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文绉绉的一大篇,其实就是说菊花春生芽,夏叶茂,秋开花,冬结子,不畏风霜,四季常绿。它的苗可做菜,叶可生吃,花可做糕饼,根和种子可入药,还可做药枕、酿药酒。最终归纳起来,也就一句话的事儿——菊花从头到脚都是可用之材。在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度里,药用菊花的品种很多,其中佼佼者也不在少数,比方说安徽亳县的亳菊、滁县的滁菊、河南的怀菊、河北的祁菊、四川的川菊、浙江的德菊等等,还有不能不提的杭白菊。  杭白菊又称甘菊,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据《本草从新》记载:“甘菊花……家园杭产者良,有黄、白两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茶、酿酒、作枕俱佳。”在中医里,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入肺经、肝经,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消炎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症。  常用菊花泡水喝,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常见的各种感染、眼疾、动脉硬化症、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等都有效果。比如用菊花、槐花、绿茶各等份,泡水代茶饮,叫菊槐茶,可以治疗高血压,久服可预防冠心病、脑出血、脑血栓等症。用菊花、山楂、决明子各等份煎服,叫菊楂决明煎,可以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症。当然,还有很多人知道的菊花枸杞茶,有非常好的清肝明目的作用,大名鼎鼎的明目良药——杞菊地黄丸就是以这两味药为主药。  还有大名鼎鼎的菊花酒,常饮有养肝、明目、健脑、抗衰老等功效,所以又称“长寿酒”。唐代的时候,中宗登慈恩寺做寿,群臣献的礼就是菊花酒。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菊花古酒的酿制秘方。把杭白菊2000克、枸杞子5

  • 【讨论】单选题,中药制剂知多少?

    1、下列用于中药提取液中药物分子分离的滤过方法是 A.微孔滤膜滤过 B.石棉板滤过 C.超滤法 D.垂熔滤器滤过 E.离心分离 2、碘化钾在复方碘口服液中的作用是 A.增溶剂 B.主药 C.助溶剂 D.助悬剂 E.反絮凝剂 3.关于蜜丸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以炼蜜为黏合剂制备的丸剂 B.大蜜丸是指重量在5g以上者 C.多用于镇咳祛痰药、补中益气药 D.传统制备方法一般为塑制法 E.服用剂量大,微生物限度易超标 4.下列关于药物微囊化后具有的特点,叙述错误的为 A.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掩盖药物不良气味 D.加快药物的释放 E.降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 5.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干燥时,温度一般不宜超过 A.30℃ B.100℃ C.90℃ D.50℃ E.80℃ 6.混悬液型液体药剂属于 A.微粒分散体系 B.动力学稳定体系 C.均相分散体系 D.热力学稳定体系 E.分子分散体系 7.关于栓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栓剂是一种供腔道使用的半固体制剂 B.栓剂中解离型药物较分子型药物易吸收 C.栓剂最常用的制法是冷压法 D.制备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栓剂时,可选用液体石蜡作润滑剂 E.基质不影响栓剂中药物的释放速度 8.片剂常用的薄膜包衣材料是 A.聚乙二醇 B.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C.阿拉伯胶浆 D.糖浆 E.甘油 9.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A.被动靶向制剂 B.前体药物制剂 C.磁性微球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E.膜控缓释胶囊

  • 【“仪”起享奥运】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

    中药的传统鉴定方法中药鉴定是进行中药相关应用型研究中的基本工作,随着中药鉴定研究的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中药鉴定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中药鉴定学“四大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以上方法均有其独特优势和适用的鉴定对象,有时候还需要选择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准确完成一种中药材的鉴定。基原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是采用系统分类学的方法确定中药的来源物种,一般以植物药为多,在碰到较完整的植物药材时,应用植物分类学的知识直接通过肉眼观察或借助放大镜、解剖显微镜等外部工具观察其根、茎、叶和果实等部位的特征,以达到准确鉴定的目的。传统本草和现代著作中记载的中药、民族药来源是当代中药、民族药的用药依据之一,通过与植物分类学相关的著作和中药鉴定方面的著作核对,可确定中药来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核对标本进行鉴定。其是对中药品种的古今使用情况进行考证并探讨其演变历史、对药材原植物进行实地分类鉴定、结合现代临床药材应用情况和药理药化研究进展进行中药品种的整理工作,是中药传统鉴定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性状鉴别是以传承传统的鉴别经验为基础,是古今众多医者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对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传承了“辨状论质”的传统鉴别经验与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观察中药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表面特征、断面情况、气味以及水试和火烧反应,来判断中药的种类和品质。水试法通常将中药与水以浸泡、湿润等方式处理,观察某些中药材遇水后或在水中产生的各种比较明显或特殊的变化以鉴定其品种真伪、优劣,是非常实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显色反应、旋转现象、挂甲反应、膨胀反应、沉浮反应、黏液反应、乳化反应、泡沫现象、荧光反应。火试主要是对中药材进行加热、燃烧等方式处理,观察药材的各种变化,例如颜色的改变(火焰、药材、灰烬)、烟雾的大小、爆鸣声响及熔化、升华现象的改变等,利用这些现象进行鉴别。这些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但对多来源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和中成药进行鉴定时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客观、准确地进行鉴定。显微鉴定是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组织结构和粉末特征的方法,建国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药材粉末的显微鉴别研究,这是中药鉴定研究的重要内容[8]。通过观察药材的组织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及成方制剂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或内含物等特征,鉴定药材真伪、纯度、品质。显微鉴别方法主要包括横切片或纵切片观察、粉末制片观察、表面制片观察、解离组织片观察、显微化学法观察、由粉末药材制成的成方制剂的观察等,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丸、散、膏、丹等中药成方制剂的鉴别。理化鉴定是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对中药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理化鉴别方法主要包括显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法、微量升华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膨胀度测定法、旋光度测定法、折光率测定法、pH测定法、酸值和皂化值的测定法、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挥发油测定法。

  • 【转帖】中药鉴定的误区

    文章的观点很值得搞中药的人们思考,逆势谈出的内容可能会被拍砖,但句句是实话。转到这里希望能有更多人关心中药的发展、检验、标准。 =======================================中药鉴定的误区(转自丁香园张磊的博客)请大家试想一下这种情况:为了鉴定一种水果是苹果还是梨,把这种水果捣烂,提纯其中的一种“有效成分”,然后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如果达到了某种特定的标准就确定这种水果是苹果,如果它的这种成分没有达到这种标准,那么不是苹果,虽然实际上它就是苹果!大家可能觉得这种情况是十分荒谬的,应该从它的色,香,味,形等综合方面去分析。但实际上这种情况确确实实已经发生在中药身上了,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像三鹿一样我就一直在问自己:我们的中药就一定要按照FDA的方法鉴定么??只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特征物质进行检测看似科学,可是这样更容易造成伪劣或造假,一些不法药商故意把伪劣药品的需要检验的物质人为的提高,以通过检验。这种手段迷惑了检验人员,迷惑了消费者,当消费者感觉吃这种假药没有效果时,就概括的下了定论:中药无效!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吃的不是中药,而是一些垃圾物质。没效果是次要的,更严重的是会发生毒副作用,就像三鹿,加入过量的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质的含量,结果毁了几千个孩子的一生,三鹿,一个可怕的名字!中药的特殊性中药以一般的化学药品不同,FDA确定的一系列的检验药品的方法的确是十分科学的,但是这只适用于一般的化学药品。中药是有她的特殊性的,中药被称作天然药物,那么,她就有她的天然性,是大自然的产物,必定像其它的天然的水果蔬菜一样,是多种的成分的组合,并且,中药经过炮制,煎煮之后其成分会与先前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完全相反,我们先前认为的主要成分,也许在炮制完成后会是最次要的成分。这就注定不能使用单一的看似科学的手段去鉴定中药。西药就是人为的产物,是在每一个合成步骤经过分离提纯的,其结果必定是一种纯净的产物,注定要用FDA的方法进行检验。中药一定不能生搬硬套,不要因为美国的医学发达就一股脑抓过来使用。如果我们连一点质疑“先进技术”的勇气都没有,发展就不用想了。我们自己的方法现在中药鉴定进入了一个误区:使用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方法,反而丢了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中药是有自己的检验方法的。这种检验方法和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辩证整体判别的方法是遥相呼应的。中药的传统检验更注重对气味,颜色,质地,手感的判别,另外还有火试,水试等更加准确的方法,这些鉴别手段不仅能对中药进行准确的鉴别,使假药无藏身之地,而其使药性,功能相似的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古代中医包括太医那里,有用白萝卜代替人参的做法,药效接近而且还解决了取材不方便的弊端,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十分荒谬的,但这就是应用辩证整体鉴别方法的好处。造假更容易过分的依赖现代的定量检验方法的最大的缺点就是:造假更容易。古代的造假技术绝对不比现代的差,古代制造一些古玩字画的赝品用现在的先进技术都不是很容易检验出来,中药造假更是技术高超。中药已经历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在几千年的惊涛骇浪中都挺了过来,没想到打到她的居然是现代鉴定方法这枚“糖衣炮弹”。我们目前仿佛对中药的造假束手无策,虽然能够鉴定一些假药,但是还是会造成误会,以一种物质为标准,使假药因为这种物质合格而成为了真药。这种教训是惨烈的。我曾经和一位老中医攀谈过,他对现在的中药发展状况很是伤心,现在的药商没有“药德”,把一些经过水煮的杏仁拿出来卖(一般都是生杏仁或炒杏仁,煮过的杏仁油性就没了,药性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其中需要检验的成分是合格的,但是,对疾病是没有作用的。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对一些我们陌生的,不切合中药实际鉴定方法进行过于深入的研究,更不要把一些错误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其现在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所谓的“不着边际”的“中药指纹图谱”,倒不如投入更多的人力对已经快丢的差不多的中药传统鉴定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前者使我们不熟悉的,是不切合中药实际的,后者是我们发展了几千年的,是有深厚理论根源和实践基础的。我们不应该以为现代的就是先进的,西方的就是科学的。美国没有中药的发展基础,它们是不了解中药的,就像不了解中国人的传统人文文化一样,它们制定的规则只是为了西药,化学药物制定的,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中药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尝试建立自己的中药检验标准,如果我们一味的屈服与FDA,只能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中药真正的陨落。中药要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修炼,我还是那句话,当我们专心研究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当我们一一把心脏病,艾滋病,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病,关节炎治好了以后,我就不相信外国不主动引入中药,我就不相信美国的FDA不为中药而改变标准!!我们自己的标准是在中药的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制定的,而且中药的发展是在一个良好的鉴定环境下才能充分发展的。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中药的那种自信,让哺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药有一个更能适应现代的更加好的发展!

  • 纺织品气味检测实验室的建设

    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命体的嗅觉细胞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信号,经嗅神经传递给嗅神经中枢嗅球后,生命体的一种感受。气味对生命体有正反两种作用,一是维系健康,一是破坏健康,通常说的纺织品异味就是一类破坏健康的气味。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因此,很早就作为判定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粮食和食品领域应用特别广泛。异味被认为是由于刺激鼻孔内的味觉器官引起的不愉快感觉。纺织品的异味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纺织品上残留化学整理剂和助剂生成;二是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从环境中吸附来的异味物质。自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2003),异味成为衡量纺织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后,异味成为消费者关注和检测机构重要的检测项目。目前,异味检测存在重复性和复现性差,较多的异味检测人员对于气味种类分辨不够清楚,实验室建设不够规范或其就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本文从探讨实验室建设的角度,来提高气味检测的准确性。

  • 【“仪”起享奥运】中药质量控制的多方法结合使用

    中药在传统意义上的质量等级划分,常根据其性状(形、色、气、味等)确定,虽然操作简便,但易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考量。基于此多位学者开发了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如通过色差仪测定丹参酒炙过程中的色度值,考察炮制时间、颜色与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开发电子眼、电子鼻仿生技术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色泽与气味变化进行研究。上述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实现了对色、气、味等的客观量化,为中药传统评价指标的数字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一测多评(QAMS)法是一种多指标同步质量控制手段,已经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主流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基于QAMS法同时测定大黄中8种结合型蒽醌的含量,方法准确可行,为大黄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科学基础。但QAMS法在不同系统中重现性较差,仅局限于单一中药材结构相似成分的研究。中药对照提取物法是通过单一对照品对多个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标定,实现中药多组分同时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现已开展了防风色原酮类、丹参多酚酸、决明子萘骈吡喃酮类等多种对照提取物的研究与应用,与QAMS法相比更适用于中药整体质量控制,但该法存在批间一致性及量值传递准确性较差的缺陷。鉴于上述两种方法优势与不足,多名学者采用双标线性校正的新方法,以表小檗碱和汉黄芩素为双标化合物预测一清颗粒中8个成分的保留时间,并在4根其他C18色谱柱上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以盐酸巴马汀为参照物以相对保留时间法预测保留时间。双标线性校正法解决了相对保留时间法偏差较大的问题,在仪器、色谱柱的耐用性和定性准确度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未来有望结合光谱及质谱技术深入开拓研究。此外,针对中成药标准不一、质量混杂的现象,提出了中药对照制剂的概念,现已对牛黄清胃丸、沉香化气丸、抗宫炎片、通窍鼻炎片、复方丹参片开发了质控新模式。目前其研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仍需不断完善、发展制备和标定技术,确保其可准确地表征相应中成药品种的质量特征。

  • 【分享】纺织品气味检测实验室建设

    气味,是生命体对气态物质的一种感知,是气态物质与生命体的嗅觉细胞分泌物的化学反应后产生的一种信号,经嗅神经传递给嗅神经中枢嗅球后,生命体的一种感受。气味对生命体有正反两种作角,一是维系健康,一是破坏健康,通常说的纺织品异味就是一类破坏健康的气味。气味是物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最能代表物质的本质,因此,很早就作为判定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粮食和食品领域应用特别广泛。异味被认为是由于刺激鼻孔内的味觉器官引起的不愉快感觉。纺织品的异味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危害,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纺织品上残留化学整理剂和助剂生成;二是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污染,从环境中吸附来的异味物质。自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03),异味成为衡量纺织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后,异味成为消费者关注和检测机构重要的检测项目。目前,异味检测存在重复性和复现性差,较多的异味检测人员对于气味种类分辨不够清楚,实验室建设不够规范或者就没有专门的实验室。本文从探讨实验室建设的角度,来提高气味检测的准确性。

  • 【原创大赛】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起草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我们在实际起草中药材标准过程中,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性状性状主要指药材的外观、颜色、质地、一般内部结构(包括断面特征)、气味、味道及其他。2鉴别中药材的鉴别包括感官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光谱鉴别及其他鉴别。选用鉴别方法的准则应以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及简便为主。2.1 感官鉴别2.2 显微鉴别显微鉴别系指用显微镜对中药饮片的组织、细胞或其内含物、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制片的特征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显微鉴别的方法主要分组织鉴别及粉末鉴别二个方面。2.3 理化鉴别理化鉴别理化鉴别系指用化学与物理的方法对中药材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鉴别试验。通常只作定性试验,少数可作限量试验。理化鉴别主要包括:显色反应与沉淀反应、荧光鉴别、升华物鉴别等。2.3色谱鉴别色谱法鉴别主要利用博层色谱鉴别、气相(GC)、液相色谱(HPLC)等对药材进行鉴别。薄层色谱法具有技术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高分辨能力,结果直观,不需昂贵仪器设备就可以分离较复杂混合物等特点。3、检查检查是指多中药材的纯度进行测定,常见的检查项目有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农药残留、黄曲霉素、二氧化硫、有害元素等。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查,比如在大黄药材中检查土大黄苷,西洋参中检查人参,乌头中检查双酯型乌头碱。3.1 水分中药材中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到中药材在贮存时品质的稳定。水分含量过高时,容易产生霉变或虫蛀。因此,规定中药饮片的限度,以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水分的检查方法按照2010版第一步附录IXH进行。3.2 总灰分总灰分测定按照2010版第一步附录IXK进行。3.3酸不溶性灰分即灰分中不能被酸(一般指非氧化性酸,例如盐酸,稀硫酸)溶解的部分。其中主要包括SiO2等非金属氧化物、酸不溶性金属氧化物如AlO3等以及酸不溶性硫酸盐、卤化物等。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进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3.4 浸出物浸出物是指利用水或其他溶媒对中药的可溶性物质进行定量检查。浸出物通常检查水溶性、醇溶性、和醚溶性的浸出物。分为热浸法和冷浸法两种,具体操作依据药典中国2010版第一步附录X进行 3.5 其他根据需要,对重金属、黄曲霉素、二氧化硫等进行测定,以保证药品的质量。4.含量测定中药材的含量测定是指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进行评价。中药材的品质与其含量有直接的关系。中药材的含量测定一般有HPLC法、GC法、HPLC-MS法等。中药材含量测定一般要研究:线性关系 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回收率等。总之,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和修订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多查文献,在实际过程中注意思考,制定出合理的质量标准。

  • 【资料】浅谈中药胶囊剂生产工艺

    在中药制剂的研发中,人们在选择剂型时多考虑胶囊剂,因为胶囊剂具有制备工艺相对简单、能掩盖药物不良气味以及患者顺应性好等优点。但中药胶囊剂也普遍存在载药量有限导致服用粒数多、填充内容物易吸潮粘结、颗粒圆整度不好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科研人员从成型工艺的角度,改进制粒技术,得到一种新型制粒技术——挤缩制粒技术,为决解或改善中药固体制剂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组文章对挤缩制粒技术的特点、应用等进行了全面介绍,有较强的实用性。                                  ▲中药胶囊剂生产工艺难题待破解   中药胶囊剂普遍存在载药量有限导致服用粒数多、填充内容物易吸潮粘结、颗粒圆整度不好等共性问题,其中服用粒数多和填充内容物易吸潮粘结是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服用粒数较多中药胶囊普遍服用粒数过多,特别是一些含滋补性药材较多的复方,如:百令胶囊,一次5~15粒,一日3次;胃太平胶囊,一次8粒,一日3次;桂附地黄胶囊,一次7粒,一日2次。胶囊服用粒数过多主要与原料提取后过高的固形物收率、辅料的用量及中药各种制粒方法存在的不足有关。   对于固形物收率过高,目前常采用静置沉淀法、水提醇沉法、加入澄清剂滤过法、高速离心滤过法等工艺手段,减少原料提取中有关杂质,以降低其浸出物量。但由于中药制剂的物质基础研究中,特别是复方制剂的物质基础研究暂难取得突破,所以从提取艺工方面来减少胶囊服用粒数较为困难。   辅料应用在现代制剂的开发、使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药提取物尚为粗提物,体积较大,加上辅料的使用,使得服用体积更大,胶囊剂服用粒数增多。而且,现有制粒技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制备颗粒不能达到减少胶囊剂粒数或缩小囊壳型号的目的。   吸潮粘结由于填充胶囊的内容物成分和形式复杂多样,大部分胶囊在贮藏过程中常出现颗粒吸潮、粘结甚至霉变的现象,成为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一般是通过使用包装材料来改善这种情况,常用的办法是在铝塑板外加防潮铝塑袋,以达到防潮目的。   中药胶囊剂的内容物一般为颗粒。但是由于现有制粒技术存在的问题,导致所制颗粒大小不均匀,外观不圆整。正是由于颗粒自身密度小,比表面积大的性质,致使其吸湿性无法有效改善,这也是胶囊剂内容物易吸潮粘结的原因之一,同时使得颗粒包衣技术较难实现,且不便于分装。 (#qwQA& e[Xq

  • 【分享】你会正确煎煮中药吗?

    不管你是平常服用中药,还是搞中药研究,都离不开煎煮中药。俗话说“十分药力五分煎”,你知道传统的煎煮中药方法吗?你的煎煮方法正确吗?一、煎煮器具:要以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所煎之药起化学反应为前提。多选用砂锅,也可选用不锈钢器皿;忌用铜、铁、铝制品,煎好的药液也应避免接触此类器皿。砂锅受热均匀、散热慢、化学性质稳定、廉价,是为首选。二、煎药用水:可用自来水、甜井水。以清洁为原则。三、煎药方法:一般一剂中药可煎煮两次(一煎、二煎),煎煮过程中不能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渣,煎煮过程中要经常搅动,并随时观察药液,避免出现煎干或煎糊,发现煎干或煎糊,应另取处方药重新煎煮。1.浸泡——将中药连同药引(一般为姜、枣等)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冷水浸泡20~30分钟,加入水的温度不宜超过60℃,加水量以高出药面3~5cm为宜,小儿内服汤剂可适当较少加水量。2.一煎——先大火使水很快沸腾,然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煮20分钟。解表药应沸后保持大火煎煮15分钟;滋补药沸后煎煮30分钟。3.过滤——一煎煎好后,趁热用双层纱布滤出煎液。滤药时应榨药渣,使药液尽量滤净,并将药渣放回砂锅中。4.二煎——加冷水适量,以淹没药面为宜,用大火煎煮,水沸腾后改为小火,保持微沸煎煮15分钟。解表药二煎沸后保持大火煎煮5~10分钟;滋补药沸后煎煮20分钟。5.再次过滤——方法同3.6.合并滤液——将两次煎煮的滤液合并,并混合均匀后服用。一般两次煎出药液量以500~600ml为宜,可分2~3次服用。四、特殊煎法:这些药物,一般中药房的人会告诉你,并且多是另外包装的。1.先煎——一般先煎的中药,要经大火煎沸、小火煎煮10~20分钟后,与用水浸泡过的其它中药合并按照'三"项中的煎煮方法进行煎煮。(1)矿物、动物骨甲类——如龟甲、鳖甲、龙骨、牡蛎、石决明、蛤壳、珍珠母等。一般需要打碎,先煎20分钟。(2)有毒类中药——如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等,一般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2.后下——在其它药小火煎煮15~20分钟后,放入后下药物,再煎煮5~10分钟。(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薄荷、豆蔻、鱼腥草、砂仁、沉香、降香等,在其它药煎好前5~10分钟放入。(2)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如苦杏仁、徐长卿、钩藤等,一般在其它药煎好前10~15分钟放入。3.包煎——把需要包煎的药放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其它药物共同煎煮。(1)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避免糊锅粘底——如车前子、葶苈子等。(2)富含绒毛的药物,避免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如枇杷叶、旋复花等。(3)花粉等微小药物,避免其漂浮等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如海金沙、蒲黄、六一散、蛤粉等。4.烊化——此类多为胶类或蜜膏类中药,易造成煎液粘稠而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结底糊化。应将此类药物加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或将此类药物置合适容器内,加适量水,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兑入药液中混匀服用。常见的有: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等。5.另煎——贵重中药,为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减少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需要再另器单独煎煮取汁,再将药渣并入其它药物中进行煎煮,最后合并所有煎液,混匀后服用。一般另煎时间为30~40分钟(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煎煮一次后,过滤,将药渣并入其它药物进行正常煎煮。也有另煎2~3小时的(如:羚羊角、水牛角等质地坚硬的贵重药)。6.兑服——对于液体中药,直接兑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如:鲜竹沥、黄酒、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等。7.冲服——一些用量少,贵细中药或有效成分不宜煎出中药,宜先研成粉,再用其它药液冲服,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如:雷丸、琥珀、蕲蛇、羚羊角、三七、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等。8.煎汤代水——对于质地松泡、用量较大,或泥土类不易滤净药渣的药物,可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它药物同煎。如:葫芦壳、灶心土等。

  • 中药饮片标准各异 统一之路20年未尽

    三级标准各说各话统一之路20年未尽  新医改方案中,中药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为中药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湖南发展中医药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全省现有中药材2384种,全国363种重点中药材品种中湖南就有241种,占66%,在全国排名第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调查发现,目前中药市场秩序不容乐观。省政协近年来多次开展调研视察,呼吁建设中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及其产业平台,发展壮大我省中医药产业。  中药质量决定中医命运  “现在的中药流通领域鱼目混珠、乱象丛生,中药造假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日前,中药行业某资深人士对记者爆料,“中药饮片的质量对用药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记者在长沙高桥药材市场看到,数十家药材批发商铺前的地面上,一堆堆的药材就直接在地上晾晒着,有的门店前还放着火炉子和蒸锅熏制药材。  “中药质量决定中医的命运。医生处方开得再好,如果药不行,那处方就白开了。”省政协委员、养天和大药房集团总裁李能说。  “中药材的源头保障不了,中医复兴也是空谈。”省中药学会副会长、主任中药师方石林从事中药行业40多年,对如今中药材市场的现状也很担忧。  方石林说,前段时间,“活取熊胆”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从中医角度而言,熊胆使用并不普遍。同样,冬虫夏草的作用也被夸大,价格被炒高,其实这都是滥用中药造成的。  “问题中药饮片”冲斥市场  中药饮片是中药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目前,我国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按照有关规定,这些专业市场只能销售药材而不能销售饮片,但实际上,违法销售饮片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调查,长沙市场每年对中药饮片的需求量大约价值10亿元。长沙市主要有振兴、三湘、佰佳三家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公司,其销售总量不足1亿元,而大量小作坊加工的饮片充斥市场。  由于小作坊式的饮片加工不需要正规的厂房设备,不做质量检验,不缴纳相关税费,以次充好,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抢占了饮片市场,严重冲击了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   湖南某饮片公司经理以何首乌的加工为例:何首乌的加工方法非常繁琐,辅料为黑豆。第一是原材料控制,先润再切,切好后烤干,然后用黑豆水拌匀,再蒸8个小时后烤干,继续黑豆水泡,再蒸,反复三次,最后烤干。加工一批何首乌要一个星期。100公斤何首乌才出75公斤成品,加工100公斤何首乌要15公斤黑豆,还有水电人工等费用。而小作坊则用简单的方法来加工,有的直接用墨汁泡。  硫磺熏蒸是传统的中药材保存技法,目前全国有46种药材都要经过熏硫磺,目的是为  防虫、防霉和杀菌。  但中药材经过熏黄之后,不仅颜色好看还可增加重量,如50公斤百合熏黄后可以增加到60公斤。而国家规定,每公斤百合熏黄后的硫磺含量不能超过150毫克。事实上,一些中药材经过熏蒸后,硫磺含量超过国家规定几百倍。  质量问题缘于标准和人才缺失  “中药饮片产业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其实,标准化一直是中药努力的方向。”方石林介绍,我国早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饮片标准化的研究,但到现在依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出台。  “中医中药出不了国,就是因为没有标准。”李能认为,“比如红枣、莲子,淮山等,它既是中药材,又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食品,你说是中药材还是农产品?”  《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地方中药材炮制规范共同形成了中药饮片质量三级标准,但这三级标准都有不完善的通病。1998年出版的《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收载了500余种常用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但各省市又有自己的炮制规范,其名称、制法及工艺与国家规范差异较大,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质量控制标准难以统一。   目前收载的方法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经验鉴别为主,眼看、口尝、鼻闻和手摸,鉴别的是性状、色泽、质地和气味等,有明确定性定量炮制标准的药材,还不到全部药材的10%。2000年版中收录的534种中药材中,有379种需要切制或炮制后方可入药,对于这些品种均应制定饮片质量标准,但实际上仅有20种有质量标准单列。  此外,据有关机构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从事饮片炮制研究的资深专家已不足50人,如果不对他们的技术加以抢救,未来的炮制人才培养将出现断层。  据介绍,现在相关院校对中药专业的课时一减再减,甚至不少中药专业毕业生不识药、不懂药。药店行业中药专业的技术人员,只能满足部分有中药饮片经营的药店,而且“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在药店已不多见。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对于前两类,管理上应视为中药材,只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在配方、制剂时作饮片理解。而管理意义上的饮片概念应理解为:“根据调配或制剂的需要,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称为中药饮片”。

  • 【资料】平日生活常用中药简单鉴别(一)——人参

    中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一直与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治疗疾病息息相关,到现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和预防,依然离不开它们的身影。然而,许多人并不是专业的中药鉴定专家,怎么区分常用中药的真假伪劣一直困扰着大家,使大家不敢轻易的使用中药。现就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中药的鉴别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不涉及复杂、专业的技术鉴别),欢迎各位专家提供其它经验鉴别和小技巧,也欢迎各位板油提出各自的需求。 第一篇:人参 人参,最早记录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药中之上品。其最早的地道产区为山西上党(上党人参),至清代以辽参(今东三省)为地道,为“东北三宝”之一。其药材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目前,花、叶也有开发的保健茶等产品。其商品分类有多种,主要有三类:山参、林下参和园参。 一、山参(或野山参):即野生人参,目前已十分稀有,据传年产量不足6公斤。为了保护人参野生资源,国家药典等标准从2005年起,已取消“山参”“野山参”的名称。其鉴别歌诀众多,流传最广的为:“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艼,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常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下,具此特征野山参”。芦碗,指人参根茎上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或芦头指根茎,多拘挛而弯曲,长1~4cm,直径0.3~1.5cm,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为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艼,指根茎上的不定根。须根上有许多细小的疣状突起,称为“珍珠疙瘩'、“珍珠点”。鉴别其根本要点是野山参体态特征要小巧玲珑,主根短小如疙瘩,但各部分又相匹配,整个形态优美,赏心悦目;其横腿又粗又短又尖,整体又富有灵气;表皮紧而具有细纹,其须条特征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二、林下参,习称“籽海”,指播种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人参。现在多替代野山参用但价格要低得多。一般都加工成“全须生晒参”出售。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1~6cm,表面灰黄色,局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3条,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三、园参,指栽培人参。根茎其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有“全须生晒参”、“生晒参”、“红参”、“白参"以及“冻干参"(“活性参)。 1. 全须生晒参——园参洗净后,不除去支根,进行晒干或者烘干。 2.生晒参——园参洗净后,除去支根,晒干或烘干。 主根成圆柱形或纺锤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着生多数细长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三部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 3.红参——园参洗净后,除去根茎部的不定根及支根或者仅除去细支根及须根,经蒸制后晒干或烘干。 主根成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色斑块(习称“黄马褂”),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痕。根茎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质地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4.白参——也称“糖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浸烫3~7分钟,取出,再用针将参体扎刺小孔,再浸于浓糖液中2~3此,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而成的人参。现商品也很少。主根长3~15cm,直径0.7~3cm,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断续的环纹,下部有2~3条支根,全体可见加工时的点状针刺痕,味较甜。 5.冻干参——用真空冷冻法加工而成的人参,也称为“活性参”。可防止有效成分总皂苷的损失 。 在以上商品中,均以条粗、质硬、气香、味浓、完整者为佳。 另外,高丽参(朝鲜人参),其原植物与国产人参相同,其商品也有红参、白参两种,应注意区分。 常见伪品有商路根、野豇豆根、山莴苣根、锥花土人参根等,但其均无芦头、芦碗,根表面无横环纹,无人参特有的气味。另有伪品华山参,类似人参,但其味苦而稍麻舌,无人参先苦而后甜,不麻舌之味。 服用注意:不可与藜芦、五灵脂、萝卜一起服用。

  • 煎煮中药秘笈

    煎服中药学问多多一、煎药前的浸泡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二、煎药用具的选择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三、煎药用水的选择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四、煎药的火候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五、服法有讲究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六、服药有禁忌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将中药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给病人服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发生危险。因为焦糊的药物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十、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十一、中药煎煮之前可别洗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1、 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2、 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3、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十三、煎煳的中药请丢弃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 【分享】中药贮藏与养护知识

    [table=98%][tr][td=1,1,40%][align=center][b][color=#9e5c00][font=宋体]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font][/color][/b][color=black][size=3][font=宋体][/font][/size][/color][/align][/td][td=1,1,30%][/td][/tr][tr][td=3,1][/td][/tr][tr][td=3,1][align=center][table=100%][tr][td=1,1,100%][align=right][size=3][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size][/align][/td][/tr][/table][/align][/td][/tr][tr][td=3,1][align=center][b][color=black][font=宋体]第一节 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font][/color][/b][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align][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b]一、饮片常见变异现象[/b]  1.虫蛀: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最易生虫。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白芷、北沙参、娑罗子、前胡、大黄、桑螵蛸[/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虫蛀大白(芷)纸,桑蛸杀(沙)娑湖(胡)[/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2.霉变:[/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车前草、马齿苋、独活、紫菀[/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车子(紫)陷(苋)独霉[/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3.泛油:含挥发油、油脂、糖类。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当归、丁香、柏子仁、桃仁、杏仁、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白(柏)杏归香桃,二冬赎(熟)黄牛[/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4.变色:[/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由浅变深: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等[/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由深变浅:黄芪、黄柏[/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由鲜艳变暗淡:花类[/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5.气味散失:[/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饮片的气味自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肉桂、沉香、豆蔻、砂仁[/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6.风化:[/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胆矾、硼砂、芒硝[/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7.潮解:[/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青盐、咸秋石、芒硝[/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8.粘连:[/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芦荟、乳香、没药、阿魏、鹿角胶、龟甲胶[/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乳香会(荟)没药,鹿角喂(魏)龟甲[/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9.腐烂:鲜类药材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b]二、中成药常见变异现象[/b]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五种情况:虫蛀、霉变、酸败、挥发、沉淀[/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中成药中,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固体剂型——虫蛀、霉变[/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液体剂型——酸败、挥发、沉淀[/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b][color=black][font=宋体] 第二节 引起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font][/color][/b][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共有两个因素:自身和环境因素[/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b]一、自身因素[/b]  主要指所含有的成分  1.[/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水分[/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水分过高,饮片就会发生虫蛀、霉烂、潮解、软化、粘连等。  水分过低,饮片又会发生风化、走味、泛油、干裂、脆化等现象。  2.[/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淀粉[/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含淀粉多的饮片容易虫蛀、霉变。  3.[/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含黏[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的饮片也易于发霉、生虫。  4.[/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油脂[/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容易“走油”,酸败。  5.[/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挥发油[/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随着油份的挥发,气味会逐渐减弱。  6.[/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色素[/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容易变色,发霉。    [b]二、环境因素[/b]  1.温度:当温度[/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35℃[/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以上时,会加速药材质量的改变。  2.湿度:[/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炮制品的含水量7%-13%[/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3.日光:是使中药变色、气味散失、挥发、风化、泛油的因素之一。  4.空气:[/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氧和臭氧起重要作用,以氧化反应最为重要[/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5.霉菌:[/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霉菌易繁殖的条件是:20~35℃,相对湿度>75%[/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6.害虫:[/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害虫最有利的繁殖条件是温度18~35℃,药材含水量>13%,空气的相对湿度>70%[/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  7.包装容器:常用的包装有陶瓷容器、玻璃容器、金属容器、木制容器、纸及硬纸包装、塑料包装等。容器密封方法一般有封盖法、塞口法、泥头密封、熔蜡密封、热合密封及粘贴密封等。  8.贮存时间:[/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不宜时间过长,要做到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font][/color][color=black][font=宋体]。[/font][/color][/td][/tr][/table][size=3][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

  • 茉莉气味清幽

    茉莉气味清幽,能润燥美肤、舒缓神经,并能平缓咳嗽,非常适合秋季食用。可以做成药膳,如茉莉花粥、茉莉花炒蛋等,或泡茉莉花茶饮用,以补气安神、理气和中,有助于睡眠和消化功能。

  • 【分享】中药——葱白

    【分享】中药——葱白

    [align=left][color=#333333]名称:葱白类别:解表药 拼音:Cong Bai拉丁:[i]Bulbus Allii Fistulosi[/i]别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 葱(《诗经》)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大葱(北京)、四季葱。药用部位:鳞茎药材性状:以鳞茎粗大而长、气味辛烈者为佳。栽培要点:产地:全国各地均有栽植。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叶及外膜,鲜用。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通阳,解毒,杀虫。用法用量:9-15g。 禁忌:表虚多汗者慎服。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291108_227606_1620630_3.jpg[/img][/color][/align]

  • 【分享】中药——毕澄茄

    【分享】中药——毕澄茄

    [color=#333333]名称:毕澄茄类别:理气药 拼音:拉丁:[i]Piper cubeba L.[/i]别名:澄茄、毕澄茄、毗陵茄子、毕茄药用部位:成熟果实药材性状:栽培要点:产地:采收加工: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味辛、温。归脾、胃、肾、膀胱经。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用于胸腹疼痛,呕吐反胃,食欲不佳,寒疝腹痛,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混浊。 气味:(实)辛、温、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鼻吸。用量不宜大。[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6/201006291047_227597_1620630_3.jpg[/img][/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