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针状晶体颗粒

仪器信息网针状晶体颗粒专题为您整合针状晶体颗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针状晶体颗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针状晶体颗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针状晶体颗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针状晶体颗粒话题讨论。

针状晶体颗粒相关的论坛

  • 【讨论】如何应用XRD数据分析颗粒形状?

    [em0808] XRD在分析物相,晶粒大小方面很方便。那么单分散的纳米晶体的颗粒形状是怎么通过XRD 数据分析呢,当然我们通过TEM或者HRTEM更为直观和清晰的看到晶粒或者颗粒的形状大小,甚至组成颗粒中晶粒中晶面间距。是不是可以这么想呢,XRD的2theta角对应每个衍射峰半高宽度对应n个晶面间距,那么不同的衍射角度对应衍射峰半高宽度所对应晶面厚度,通过这些来展示晶粒在各个晶向生长的方向,以及最后形成的形状呢。谢谢各位指点和讨论。

  • 碳基底上的球缺状金颗粒

    碳基底上的球缺状金颗粒

    金颗粒是怎样固定在碳基底上的呢?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是不是有下面的四种可能性,它们在二次电子像中的表现各有什么不同?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292121_503476_1609375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6/201406302249_503596_1609375_3.jpg上面图中金颗粒亮度均匀,下面图中小的金颗粒亮度降低(下图来源于驰奔)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21854_504114_1609375_3.jpg上图显示加速电压对金颗粒表征的影响。10kv下金颗粒亮度均匀,30kv下100nm左右的金颗粒背散射电子明显减少或消失,亮度降低。箭头所指处金颗粒脱落。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0819_505651_1609375_3.jpg上图是金刚石,在其周围有阴影。图片来源资料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0822_505652_1609375_3.jpg上图石墨基底上的金颗粒,在其周围有白色亮边。图片来源资料结合以上两张图分析,石墨基底上的金颗粒有两种存在模型如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0827_505653_1609375_3.jpg模型1是正常的存在模型。从上面看下来似乎是球状,实为球缺状。这种金颗粒在扫描图像上不会产生阴影。模式2是非正常的存在模型。在蒸金过程中由于温度波动,在温度偏低,特别是石墨温度偏低时金颗粒会以模型2的状态存在。这种存在模式高压观察时会在扫描图像上形成阴影。这是由于这种金颗粒的周边背散射电子减弱所致。如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70855_505654_1609375_3.jpg上图金颗粒周边的阴影。图片来源驰奔。再增加一种模型就比较完善了,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81831_505896_1609375_3.jpg第三种模型是在蒸金过程中碳背底温度控制比较高,当附着其上的液态金颗粒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可结晶成为单晶体,呈现出晶体的多边形特征。如下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7/201407081840_505904_1609375_3.jpg上图,有多边形金颗粒。

  • 【分享】微结构决定的具有均一米状形貌的新奇银纳米颗粒的高产率合成

    金属纳米颗粒由于其良好的电学、光学、热导、催化以及磁学性质而得到广泛的研究。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奇异的光学性质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金银纳米颗粒由于在可见和红外光频区有着很好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而格外引人注目,在表面增强光谱、生物检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形貌可以有效的调制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因此,获得不同形貌的金属纳米颗粒是最近兴起的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徐红星研究员研究组的梁红艳同学和王文忠教授首次用多羟基醇还原法合成了一种外形为纺锤状的银纳米颗粒(Ag Nanorice),并与李建奇研究员研究组的杨槐馨副研究员合作,发现这种银纳米颗粒为六方相和立方相交生形成,内部存在孪晶,堆垛层错,多重调制等多种缺陷结构,并且缺陷密度在银纳米颗粒的不同部位有着明显区别,这种微结构突破了传统银纳米颗粒常规的单晶、孪晶特性,决定了具有均一米状形貌的新奇银纳米颗粒的高产率合成。该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有效调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提供新的纳米结构,还在于这种堆垛结构可能打破晶体生长时晶体结构对形貌的限制,为设计合成所需形貌晶体带来曙光。这将丰富纳米晶体结构控制生长的内涵,深化对金属晶体生长规律的认识,拓展金属纳米结构在光谱分析、超灵敏检测等方向的应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该工作发表于近期的J. Am. Chem. Soc. 131,6068-6069(2009)上。此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的“985”和“211”等项目的资助。

  • 【求助】晶体生长的取向

    请教研究陶瓷的老师,陶瓷观察陶瓷晶体(SiC)结构,高温烧结得到的SiC晶体没有明显取向,而化学[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沉积得到的同一结构的SiC晶体呈明显的针状或棒状,从机理上怎么理解类似现象?谢谢指教

  • 【原创大赛】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的发展前景(译)

    近日,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解析了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并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相关文章发表在《科学》周刊上。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再次让冷冻电镜技术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施一公表示,如果没有冷冻电镜,就完全不可能得到剪接体近原子水平的分辨率。而早在2007年清华大学采购冷冻电镜时,也没想到冷冻电镜会出现飞跃性的进展。  确实自从2013年以来,随着单电子计数探测相机的问世,以及图像处理算法的发展,冷冻电镜技术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吸引了许多以前从事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关注。那么冷冻电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2015年4月,单电子计数探测相机的研发人员之一华人学者程亦凡(Yifan Cheng) 在Cell杂志刊登了《Single-Particle Cryo-EM at Crystallographic Resolution》,其中有一个部分专门介绍了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未来的发展。现将原文翻译如下,与版友们共享。~~~~~~~~~~~~~~~~~~~~~~~~~~~~~~~~~~~~~~~~~~~~~~~~~~~~~~~~~~~~~~~~~~~~~~~~~~~~~~~~~~~~  毫无疑问,单颗粒冷冻电镜(single-particle cryo-EM)不再是‘‘blobology’’,而是一种可与X射线晶体学方法分辨率相媲美的新方法。然而,与X射线晶体学不同的是,单颗粒冷冻电镜总是产生一些信息(尽管并不都是原子分辨率级别的信息),甚至对分辨率并不是很高的图像进行重构,也能够获得如何改进样品制备的信息,以及宝贵的生物学见解。因此,在大分子研究方面,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比X射线晶体学更具吸引力。  然而,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还远非完美,而且技术发展仍然非常快。目前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的分辨率水平,依然无法满足许多方面的应用要求。例如,如果分辨率能够突破3埃,这样就能清楚的看到离子的位置,同时不仅能观察到小分子,还能观察到小分子配体与目标蛋白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对于制药公司来说颇具吸引力,因为它能够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便利。  最近有一篇综述文章详细探讨了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获取更高的分辨率方面,并介绍了可能的解决方法(Agard et al., 2014))。由于分辨率不足,建立新模型和精修所花费的时间常常远远超过了三维重构本身。尽管许多X射线晶体学工具可以被应用在冷冻电镜密度图模型的建立和精修,它也需要显著的改进(Amunts et al., 2014; Brown et al., 2015)。此外,X射线晶体学传统的验证准则,例如自由R-因子,对于建立冷冻电镜密度图的模型并不适用。因此,对于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来说,建立、精修和验证有效的模型的工具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除了提高技术本身,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限制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并不是一个“交钥匙”方法。即使有自动数据采集技术和流程化数据处理、图像采集和加工处理等,它依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或使用说明书就能学会操作。其次,必要的基础设施需要价值不菲的投资,包括功能齐全的冷冻电镜设备,用于数据处理和存储的计算机资源等。另外,除了最初的投资,目前高端冷冻电镜设施运行所需要的投资也是巨大的。第三,目前几乎没有类似同步辐射光源向社会大众开放的、致力于高通量数据采集的冷冻电镜设施。 这些限制使得进入冷冻电镜领域的门槛太高,要想有所改变,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因此,使得冷冻电镜技术更加可靠耐用,并且相对容易掌握,降低设备和运行成本,提供现成的设备及专家,也是促使冷冻电镜技术能够像X射线晶体学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步骤。尽管,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需要科学界以及政府投资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使得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能够像X射线晶体学技术一样受欢迎。

  • 【求助】请教多面体颗粒的电子衍射分析

    【求助】请教多面体颗粒的电子衍射分析

    我们得到了一个六方双锥结构的12面体颗粒,如示意图所示,XRD显示样品属于六方晶系,我们推测该纳米颗粒和所示的晶体示意图是一致的,对样品进行电子衍射分析时,遇到了一些基础的问题,想请教一下。 1. 若电子束从z轴方向入射,出来的电子衍射斑点是哪个面的?(001)面?还是(101)及其等效面? 2. 若电子束从x轴方向入射呢?出来的应该是哪个晶面的衍射斑点? 3. 若确定一衍射斑点图及其对应面后,是不是斑点图上从中心衍射斑确定的平行四边行的其他三个面,都能在HRTEM上看到其相应的晶格图?[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3/200903180935_139108_1752480_3.jpg[/img]

  • 【资料】大气中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

    目前,国内外在大气粒度分布与健康研究中的粒径,都统一用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表示,即具有相同沉降末速度的单位密度球形颗粒的直径。这种表示方法不涉及颗粒密度和形状,这就使颗粒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撞击、沉降和扩散与它在采样中的动力学特征相一致,也给卫生健康研究带来了很多方便。粒度分布测定有惯性冲击法、光散射法、过滤法及压电晶体差频法等。国内外多应用基于冲击原理的多分级采样作粒度分布测定,它能较好地将气溶胶颗粒依照呼吸系统的沉积原理和规律、按粒径大小范围收集样品,既反映了大气和环境空气中颗粒大小组成的真实状况,又可对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进行化学组成和毒性的分析测试。应用粒径大小、沉积部位、化学成分和毒性间的密切关系,能更科学地对颗粒物的潜在危害进行卫生评价和吸入量的估算。实验表明,粒度分布测定的悬浮颗粒物(SPM)浓度,基本相似并等效于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由粒度分布曲线方程推导计算的可吸入颗粒(PM10)胸腔颗粒物(TP)和呼吸性颗粒(RP)(PM3.5)理论浓度值,同IP、TP和RP专用仪器的测定值在卫生评价中有可比性。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1946]大气中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url]

  • 【资料】金纳米颗粒微观结构首次得到揭示

    [B]“这是一项应该被写入教科书的重要发现” [/B]纳米颗粒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对它们的微观结构了如指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开了科研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金纳米颗粒的神秘面纱。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10月19日的《科学》杂志上。 由于金的活动性弱且对空气和光线都不敏感,实验室中经常用金纳米颗粒作为示踪剂,比如探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某种DNA或者蛋白质。为了防止不同金纳米颗粒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学键,科学家经常在金纳米颗粒表面覆盖一层保护性分子层,最常用的是含硫的分子团。如果改造这些含硫分子团,使其具有特殊的绑定位点或者荧光标记,观察和区分金纳米颗粒将更加容易。 尽管如此,科学家对金纳米颗粒的结构却没有清晰的认识,有认为金纳米颗粒是胶质的,形状杂乱,大小不一,还有认为它们是具有同一尺寸和结构的离散分子。 在最新的研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Roger Kornberg领导的小组成功制备出了有单层硫醇保护的金纳米颗粒晶体,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首次对它们的精确结构进行了成像。值得注意的是,制备晶体和确定结构一样,都是突破性的进展。

  • 如何观察到球状颗粒内部结构

    大家好,我这边有个粉末样品,扫描电镜下为微米级的球状颗粒。现我想电镜下观察球状颗粒内部结果,想把这个球状颗粒刨开。请教大侠有哪些技术可以制备到这样的样品?

  • 【求助】无机晶体TG-DSC测试谱图求解

    【求助】无机晶体TG-DSC测试谱图求解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081609_281505_1923489_3.jpg用未经研磨的无机晶体颗粒,空气下测试,仪器为NETZSCH STA 449F3,晶体为PbAl12O19磁铅石结构的类似体系,晶体中含有Mn2+和Co2+,如图,在480度附近有鼓包状宽放热峰,在580度附近有较小放热峰。TG曲线在升温过程中并未有明显变化。请教各位老师:1)两放热峰是否是源于低价Mn和Co的氧化造成?有无参考数据可以佐证?或者需要单独做一下CoO和MnO的DSC曲线吗?2)若非氧化,是否是源于该晶体在此温度附近存在晶形转变或其他相变?有必要再分别在空气和氩气气氛下重做TG-DSC曲线考察吗?

  • 关于分子筛晶体的问题

    微孔分子筛是一种晶体,这已经可以通过HRTEM,XRD等手段验证,但是中孔分子筛的完整结构,大颗粒也有晶面的棱角,但孔壁是无定形的,能算是晶体吗?

  • 【分享】原始行星盘中晶体形成机制

    原始行星盘被认为是恒星系统(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前身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它们大部分由无定形的硅酸盐颗粒组成。然而,在彗星和陨石(代表早期太阳系)中所发现的、可以在年轻恒星的光谱中找到踪迹的颗粒却包括大的晶体颗粒,它们一定在高于1000K的温度下经历了退火或凝固过程,尽管包裹它们的材料从未经过这样的加热。这一明显的异常一直是很多人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课题。2009年5月14日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也加入了这一讨论。Abraham等人报告了年轻的太阳类恒星EX Lupi的爆发光谱中的中红外特征,他们将这些特征归因于镁橄榄石晶体。这些特征在EX Lupi最近的爆发之前不存在,所以这可能是对一个天体中的晶体形成过程所作的第一个直接观测结果。由来自一次恒星爆发的热量所引发的退火反应,是以前没有对原始行星盘考虑过的一个晶体形成来源。Dejan Vinkovic提出了有可能产生晶体的另一个新机制:来自一个原始行星盘的红外光在理论上可将超过1微米大的颗粒从内盘中击出,在那里,它们被恒星辐射压力向外推,同时从盘上滑过。在达到一定的半径时,温度会太低,不能对具有一定大小和固体密度的颗粒产生足够大的红外辐射压力支持,因而这些颗粒会重新回到盘中。

  • 【求助】关于利用衍射信息确定100纳米颗粒的结构

    请教各位大侠一个人问题:小弟在自己的合金中发现了一些50~100纳米大的颗粒(应该是晶体), 现在用线扫描和面扫描确定了其大概成分,但是现在想用CBED或者SAED研究一下他的晶体结构. 现在的问题是颗粒太小,一没有Kikuchi band, 二获取衍射信息的时候,似乎来自颗粒上下的基体的信号比颗粒本身还强.现在先问问大家有什么建议? 还有这样的东西在场发射和普通灯丝下做EDS和SAED有什么区别吗?

  • 【求助】氟电极里面的针状物质

    有一个用了半年多的氟电极,透明玻璃管里面大概有几十个长约0.5cm的棕色针状物,溶液倒是很澄清,但是,这些针状物是什么呢?这样的电极应该废弃了吧?谢谢,那些东东是什么?[em09]

  • 正火后的大量针状铁素体

    正火后的大量针状铁素体

    [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0468451_7424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125273_4748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212653_7205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281751_4929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379073_6910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449781_5681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31556943_9251_3122601_3.jpg!w690x517.jpg[/img][img=,601,4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2/201812050841286801_7407_3122601_3.png!w601x435.jpg[/img]25#钢,正火处理后出现大面积的带有针状铁素体的组织,在同一根试棒下做了拉力试验光谱金相,对比了一下机械性能成分和热处理,同炉同成分试棒的金相同样是有大量的针状铁素体,但是成分及机械性能都没有问题,如果正常正火处理哪怕温度或是保温时间不够的话也是出现晶粒度大一些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这种组织形态是否算是铸态组织?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铸件本身的原因,还是热处理参数设置还是有问题 ,如何能解决掉这个情况,还有倒数第二张照片出现的情况更是一次也没有发现过,边缘位置为很好的正火状态,但是中间位置为很明显的铸态组织,并没有任何的过度情况

  • 晶体、非晶体等概念的分别

    首先要理解晶体概念,以及晶粒概念。我想学固体物理的或者金属材料的都会对这些概念很清楚!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 固体又可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晶体共同特点:均 匀 性: 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 各向异性: 晶体种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固定熔点: 晶体具有周期性结构,熔化时,各部分需要同样的温度。 规则外形: 理想环境中生长的晶体应为凸多边形。 对 称 性: 晶体的理想外形和晶体内部结构都具有特定的对称性。 对晶体的研究,固体物理学家从成健角度分为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显微学则从空间几何上来分,有七大晶系,十四种布拉菲点阵,230种空间群,用拓扑学,群论知识去研究理解。可参考《晶体学中的对称群》一书 (郭可信,王仁卉著)。与晶体对应的,原子或分子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性无对称性的固体叫非晶,如玻璃,非晶碳。一般,无定型就是非晶 英语叫amorphous,也有人叫glass(玻璃态).晶粒是另外一个概念,搞材料的人对这个最熟了。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凝固理论。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首先要成核,然后生长,这个过程叫晶粒的成核长大。晶粒内分子、原子都是有规则地排列的,所以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每个晶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且取向也是凌乱的,没有明显的外形,也不表现各向异性,是多晶。英文晶粒用Grain表示,注意与Particle是有区别的。有了晶粒,那么晶粒大小(晶粒度),均匀程度,各个晶粒的取向关系都是很重要的组织(组织简单说就是指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参数。对于大多数的金属材料,晶粒越细,材料性能(力学性能)越好,好比面团,颗粒粗的面团肯定不好成型,容易断裂。所以很多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一直在开发晶粒细化技术。科学总是喜欢极端,看得越远的镜子叫望远镜;看得越细的镜子叫显微镜。晶粒度也是这样的,很小的晶粒度我们喜欢,很大的我们也喜欢。最初,显微镜倍数还不是很高的时候,能看到微米级的时候,觉得晶粒小的微米数量是非常小的了,而且这个时候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好。人们习惯把这种小尺度晶粒较微晶。然而科学总是发展的,有一天人们发现如果晶粒度在小呢,材料性能变得不可思议了,什么量子效应,隧道效应,超延展性等等很多小尺寸效应都出来了,这就是现在很热的,热得不得了的纳米,晶粒度在1nm-100nm之间的晶粒我们叫纳米晶。再说说非晶,非晶是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无对称特征,原子排列无序,没有一定的晶格常数,描叙结构特点的只有径向分布函数,这是个统计的量。我们不知道具体确定的晶格常数,我们总可以知道面间距的统计分布情况吧。非晶有很多诱人的特性,所以也有一帮子人在成天做非晶,尤其是作大块的金属非晶。因为它的应力应变曲线很特别。前面说了,从液态到到固态有个成核长大的过程,我不让他成核呢,直接到固态,得到非晶,这需要很快的冷却速度。所以各路人马一方面在拼命提高冷却速度,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合金配方,因为不同的合金配方有不同的非晶形成能力,通常有Tg参数表征,叫玻璃化温度。非晶没有晶粒,也就没有晶界一说。也有人曾跟我说过非晶可以看成有晶界组成。 那么另一方面,我让他成核,不让他长大呢,不就成了纳米晶。人们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既然都是抑制成核长大,那么从热力学上看,很多非晶,纳米晶应该不是稳态相。所以你作出非晶、纳米晶了,人们自然会问你热稳定性如何。后来,又有一个牛人叫卢柯,本来他是搞非晶的,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一直想把非晶的结构搞清楚呢(牛人就是牛人,选题这么牛,非晶的结构现在人们还不是很清楚)。他想既然我把非晶做出来了,为什么我不可以把非晶直接晶化成纳米晶呢,纳米晶热啊,耶,这也是一种方法,叫非晶晶化法。既然晶界是一种缺陷,缺陷当然会影响材料性能,好坏先不管他,但是总不好控制。如果我把整个一个材料做成一个晶粒,也就是单晶,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发现单晶确实会有多晶非晶不同的性能,各向异性,谁都知道啊。当然还有其他的特性。所以很多人也在天天捣鼓着,弄些单晶来。现在不得不说准晶。准晶体的发现,是20世纪80年代晶体学研究中的一次突破。这是我们做电镜的人的功劳。1984年底,D.Shechtman等人宣布,他们在急冷凝固的Al Mn合金中发现了具有五重旋转对称但并无无平移周期性的合金相,在晶体学及相关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久,这种无平移同期性但有位置序的晶体就被称为准晶体。后来,郭先生一看,哇,我们这里有很多这种东西啊,抓紧分析,马上写文章,那段金属固体原子像的APL,PRL多的不得了,基本上是这方面的内容。准晶因此也被D.Shechtman称为“中国像”。 斑竹也提到过孪晶,英文叫twinning,孪晶其实是金属塑性变形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孪生与滑移是两种基本的形变机制。从微观上看,晶体原子排列沿某一特定面镜像对称。那个面叫栾晶面。很多教科书有介绍。一般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材料,滑移系多,已发生滑移,但是特定条件下也有孪生。加上面心立方结构层错能高,不容易出现孪晶,曾经一段能够在面心立方里发现孪晶也可以发很好的文章。前两年,马恩就因为在铝里面发现了孪晶,发了篇Science呢。卢柯去年也因为在纳米铜里做出了很多孪晶,既提高了铜的强度,又保持了铜良好导电性(通常这是一对矛盾),也发了个Science.这年头Science很值钱啊。像一个穷山沟,除了个清华大学生一样。现在,从显微学上来看单晶,多晶,微晶,非晶,准晶,纳米晶,加上孪晶。单晶与多晶,一个晶粒就是单晶,多个晶粒就是多晶,没有晶粒就是非晶。单晶只有一套衍射斑点;多晶的话,取向不同会表现几套斑点,标定的时候,一套一套来,当然有可能有的斑点重合,通过多晶衍射的标定可以知道晶粒或者两相之间取向关系。如果晶粒太小,可能会出现多晶衍射环。非晶衍射是非晶衍射环,这个环均匀连续,与多晶衍射环有区别。纳米晶,微晶是从晶粒度大小角度来说的,在大一点的晶粒,叫粗晶的。在从衍射上看,一般很难作纳米晶的单晶衍射,因为最小物镜光栏选区还是太大。有做NBED的么,不知道这个可不可以。孪晶在衍射上的表现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也最见标定衍射谱的功力,大家可以参照郭可信,叶恒强编的那本《电子衍射在材料科学中应用》第六章。准晶,一般晶体不会有五次对称,只有1,2,3,4,6次旋转对称(这个证明经常作为博士生入学考试题,呵呵)。所以看到衍射斑点是五次对称的,10对称的啊,其他什么的,可能就是准晶。

  • 【金秋计划】大米淀粉颗粒结构和组成

    [b]淀粉分子在大米中以淀粉颗粒的形式存在,在所有已知的谷物淀粉中,大米淀粉颗粒最小。 Narpinder等人研究了19种不同品种大米淀粉的粒径,其大小均在1.5-5.8μm之间,形状呈不规则的多角形。 一般而言,大米淀粉颗粒的大小随大米品种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如糯米淀粉颗粒粒径比籼米淀粉大,而粳米淀粉颗粒粒径最小。 大米淀粉常常以一种复合淀粉粒的形式存在,呈椭圆形或球形,直径在7-39μm之间,其内包含有20-60个小淀粉颗粒;在电子显微镜观察下,复合大米淀粉粒表面呈现许多孔洞,这是由于内胚乳细胞内淀粉粒与蛋白质体紧密结合,淀粉与蛋白质分离时就形成了这些小孔。 赵思明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大米淀粉具有相似的X-射线衍射图样,而且它们的晶体结构类型与大多数禾谷类淀粉一样,显示出的是A型衍射图谱(A型主要为谷类淀粉;B型主要为块茎和基因修饰玉米淀粉;C型主要为块根和豆类淀粉)。 大米淀粉的结晶度可以通过计算X-射线衍射图谱上结晶区所对应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大小来确定。 三种淀粉的结晶度分别为28.95%(籼米)、39.44%(粳米)和36.36%(糯米),其中籼米淀粉的结晶度较低,而粳米较高。 同其它类型淀粉一样,大米淀粉颗粒是由支链淀粉以疏密相间的结晶区以及无定形非结晶区组合而成的,其间掺杂以螺旋结构存在的直链淀粉分子。 大米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因大米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籼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一般为25.4±2.05%,粳米淀粉为18.4±2.7%,而糯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几乎为零(0.98 ±1.51%)。 同时,直链淀粉的含量还受稻谷生长过程中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影响。和玉米淀粉、豆类淀粉相比,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相对较低,尚未发现含量高达40-80%的高直链大米淀粉。 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一般被分成五个级别: 蜡质的(0-2%),非常低的(5-12%),低的(12-20%),中等的(20-25%)和高的(25-33%)。[/b]

  • 沉降光透法测量颗粒粒径

    请问,用沉降光透法测试粉体粒度分布时,仪器是怎么计算粉体粒度呢?疑问是,这里可以有两种方法计算粒径。一是测量光强度变化的时间,然后采用斯托克斯定律来计算出颗粒直径。 二是采用兰伯特比尔定律根据光强度变化来计算出颗粒的粒径。如果是用后者,那么怎么确定光行程、颗粒浓度、吸光系数和颗粒形状系数等一系列参数呢?

  • 【讨论】吸附剂颗粒大小对比表面的影响

    我们知道,现在国内的动态比表面仪器,比表面值的计算完全是建立在理想表面上来的。所谓的理想表面是指像单晶那样,表面完整,结构有序,物理和化学性能均匀。实际固体表面具有各种不均匀性。晶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夹杂,产生个中晶格混乱,晶体表面有台阶或螺旋位错等各种缺陷,平坦表面、凹坑、棱、尖角处的原子所处的环境各不一样,表面吸附势也不一样。所以,吸附剂颗粒越小,或者吸附剂是微细粉末、胶体状态时,吸附性质更为显著,从这个方面来说,其比表面也就越大以江西理工的碳酸钙为列:我们检测了3个不同粒径的样品,分别为:80目的。160目的,200--240目的。都是同一批次出来的样品。得到的结果是:80--100目:0.35120-160目:0.52200-240目:0.73以上的结果是在没有处理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只是粗略得测试以下,数据上可能不是准确值,但是从这个趋势上可以看出,这个样品的比表面的确随着粒径的变小而增大。现在不知道其他的样品的情况是如何,是否也有此趋势。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谢谢

  • 【原创大赛】黄芪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

    [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black]黄芪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black]传统中药饮片在煎煮时大多以水为溶剂,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用量不好掌控、携带不便、煎煮也略显繁琐等,这些都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难以相适应。中药配方颗粒剂又名中药颗粒饮片,它还有免煎饮片、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等美称。中药配方颗粒剂是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应用的需要,利用现代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对中药材饮片进行单味药材的批量生产而成的一种新的颗粒剂型。中药配方颗粒剂作为替代传统中药饮片的一种新剂型,它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快捷、食用安全、质量卫生、方法科学等特点[/color][/font][sup][color=black][13][/color][/sup][font=宋体][color=black]。中药配方颗粒剂为中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会,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相关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必将推动中药事业的良好发展[/color][/font][sup][color=black][1][/color][/sup][font=宋体][color=black]。[/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black]传统中药汤剂在煎煮时存在耗费时间、煎煮后汤剂口感苦、携带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中药传统剂型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中受到限制。而中药配方颗粒剂却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将中药配方颗粒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到社会中,结果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赞同研究中药配方颗粒[/color][/font][sup][color=black][2][/color][/sup][font=宋体][color=bl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中药配方颗粒剂在我国中药的发展中仍存在的弊端:药物的基原不同,一味中药由多种产地混合组成,如中药黄连就有三种来源,分别为为毛食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其有效成分及含量不同,应当在颗粒剂说明书中备注多基原的中药并标明药材的基原。药材的炮制品种多样,中药有多种炮制方法,包括蜜炙、酒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造成药材的有效成分及含量不同。应当在颗粒剂说明书中备注药材炮制方法。颗粒剂的说明书至关重要,若未能详细的列出各药材的基原和炮制方法,将不利于中药配方颗粒在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color][/font][sup][color=black][3][/color][/sup][font=宋体][color=black]。当前中药配方颗粒已有大量科研成果,为保证其向市场稳定转化,应制定法律法规提高其质量标准[/color][/font][sup][color=black][4][/color][/sup][font=宋体][color=black]。[/color][/font][font=宋体][color=black]配方颗粒是将中药提取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饮片进行配伍组合后制备而成的中药制剂。黄芪在配方颗粒中的工艺多为醇提后回收药渣再进行水提,将水提液醇沉得到多糖类化合物后,澄清溶液于醇提液混合,分别得到皂苷类部分和多糖类部分。中药中[/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辨证论治[/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是根据机体在病变时表现的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病症的[/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证[/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根据辩证的结果,对不同情况决定治疗的手段、方法。中医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对于不同体质的患者,如阴阳不同、体质不同等,药物服用量都有严格的控制。对药材进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相同的药材可表现出不同的药理作用,炮制方法主要包括蒸制、熬制、醋炒制、盐水制、蜜水制、黄连制、红花制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功效与临床应用都有所区别。如现代配方颗粒对药材的炮制方法做了研究,对不同症状的患者选用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药材进行治疗,例如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等功效,而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生地炭则以凉血止血为主。而现代配方颗粒尚不能达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无法按照中医阴阳学说辩证施治,区别对待阴虚、阳盛的体质,从而配伍同种药材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配方颗粒。因此配方颗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表明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黄芪配方颗粒作为常用药,其有效成分含量没有研究证明与其他药方中黄芪皂苷含量进行对比,应借鉴其他药方的提取工艺进一步优化黄芪皂苷的提取工艺,传统提取方法应结合现代生产工艺技术,摸索最佳方法,因此找到最有效的提取工艺亟待解决。[/color][/font][font=宋体]参考文献[/font][color=black][1]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李建会[/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张霄潇[/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荆志伟[/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中药配方颗粒合理放开竞争发展的思考[/color][/font][color=black][J].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中医药管理杂志[/color][/font][color=black], 2016, 24 ( 13):7-10.[/color][color=black][2]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汪杰[/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黄芪配方颗粒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color][/font][color=black][D].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广州中医药大学[/color][/font][color=black], 2009.[/color][color=black][3]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孙源源[/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施萍[/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借助中药配方颗粒推进中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color][/font][color=black][J].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中草药[/color][/font][color=black], 2013, 44 ( 08 ):929-934.[/color][color=black][4]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张红梅[/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宋景政[/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谭红胜[/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等[/color][/font][color=black].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从汤剂到颗粒剂[/color][/font][color=black]:[/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中药配方颗粒[/color][/font][color=black]20[/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年回顾与展望[/color][/font][color=black][J].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世界科学技术[/color][/font][color=black] ( [/color][font=宋体][color=black]中医药现代化[/color][/font][color=black]) , 2012, 14 ( 04 ):1740-1753.[/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