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增稠剂

仪器信息网增稠剂专题为您整合增稠剂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增稠剂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增稠剂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增稠剂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增稠剂话题讨论。

增稠剂相关的资讯

  • 米少汤稠要警惕 小心添加增稠剂
    最近大家一定发现,有好多粥店的粥非常的浓稠,而且和家里熬制的外观都不太一样。大家一看就知道添加了增稠剂,这惹得大家心慌。 网店有卖增稠剂 粥铺称没使用 昨日,记者咨询了福州古田路、仙塔街、鳌峰路等多家粥铺,店主都说听过增稠剂,但自己未添加。另一家卖粥的老板说,有些粥店可能会添加一些食用碱,也会起到香浓的效果。 记者走访了福州市区多家农贸市场,均没有找到增稠剂。但是在网上搜索,很容易就找到了。每家店铺的月销售量在几十到一百多件不等,500克一包的增稠剂售价在35元至45元之间。 实验:增稠剂煮粥又快又稠 小记特意买来增稠剂,煮了两锅粥加以实验。煮了20分钟后,粥基本上还是稀薄的米水混合物,不过往其中一口锅里加入一勺增稠剂后,粥迅速变得黏稠起来。约1个小时后,另一锅粥熟了,和之前未煮开但添加了增稠剂的粥形态差不多。仔细对比,添加了增稠剂的粥颜色偏黄些,而且偏糊,而正常煮的粥粒粒分明;味道上,添加了增稠剂的粥不够香。 专家:米粥不允许放食品添加剂 据记者了解,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常用的有明胶、卡拉胶、果胶、黄原胶、酪蛋白酸钠、田菁胶、琼脂、淀粉磷酸酯钠(磷酸淀粉钠)等。 国家二级营养师穆亚敏表示,国家未曾规定允许将它们添加在米粥等大米制品里,特别是早餐中不允许添加黄原胶等食品添加剂。过度、长期食用食品添加剂,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 粥里米少汤稠要警惕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的专家支招:正常的粥会有一股浓郁的米香味,口感不会特别顺滑,粥的颜色也会因为米汤的缘故显得浑浊、发白。如果加了增稠剂,煮出来的粥不会有米香,喝起来滑溜溜的,而且粥还呈现一种透明状态。其次,要是粥的黏稠度较高,但却鲜有米粒出现,或者是粥里的米粒很完整没“开花”,很有可能是添加了增稠剂,一定要警惕。所以,最好大家最好可以自己在家煮粥喝,安全卫生又健康。
  • 雨衣抽检塑化剂含量超标196倍 或致儿童性早熟
    雨衣增塑剂超标,或致儿童性早熟?   近日,北京一场60年一遇的大暴雨让人心惊。夏季也是雷雨高发季,细心的父母,往往会为宝宝准备一件雨衣遮风避雨。但近日一项台湾的儿童玩具抽检报告显示,儿童雨衣DEHP塑化剂的含量超标196倍。尽管目前内地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雨衣的国家标准,但儿童雨衣中的塑化剂和环境荷尔蒙壬基酚,究竟会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危害?是否如传闻所说会造成“儿童性早熟以及男童生殖器官受损”?   雨衣一般都是人工合成的不同程度的化纤类产品,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说:“雨衣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在儿童玩具和家具中都广泛使用。为了增加聚氯乙烯的弹性和柔韧性,会添加增塑剂(台湾称塑化剂)。”   董金狮解释说,增塑剂是一个大家庭,邻苯二甲酸酯类是使用最广泛、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增塑剂,大约有20多种,其中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是最重要的品种。这些增塑剂是不允许用于儿童食品和成人用的含油脂类食物的食品包装上的。DEHP等溶于油脂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但在水中溶解度很低,稳定性高,挥发性低。   “就像保鲜膜等膜类产品一样,儿童雨衣中也会添加增塑剂,但如果雨衣发硬、发脆了,其实就是氯乙烯单体没有联结上,增塑剂也会挥发,在挥发过程中,氯乙烯和增塑剂都会分泌出来。”董金狮进一步解释说,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产奶茶中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风波历历在目,DEHP与聚氯乙烯塑料主体结构之间并不以化学键相结合,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从塑料中释放出来,污染环境。   增塑剂DEHP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告为一种环境荷尔蒙,具有雌性荷尔蒙的作用,在体内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如果孕妇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产下的男婴生殖器官阴茎短小、阴茎先天畸形、尿道下裂与隐睾症的风险就愈高。若在成年男性体内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精子的数量就会愈少,精子品质和活动力也愈差,以及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等等。目前美国、欧盟已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建立规范,以减少邻苯二甲酸酯类对人体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环境荷尔蒙壬基酚可用于服装,会污染环境   “与服装方面对于增塑剂含量没有明确规定一样,服装的相关国标中,也没有单个针对环境荷尔蒙壬基酚的标准。”董金狮解释说,环境荷尔蒙壬基酚在纺织品中的作用是染料中的成分,将雨衣染成五颜六色的,它是纺织印染助剂。“实际上在食品包装中壬基酚也是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在服装中也是可以使用的。”董金狮说,之前某些知名运动服装品牌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往水中大量排放壬基酚的事件,通过水循环进入环境中,富集在食物链中,并放大毒性,穿含有壬基酚过量的雨衣,也有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增加风险。   “以前报道的婴儿奶瓶、桶装水的水桶、罐头包装中含有双酚A,与壬基酚一样,都属于酚类物质,也都是环境荷尔蒙的一种,在足够的剂量下,它们会造成胚胎发育畸形,女孩性早熟,很早来月经,男性精子量不够,这些环境荷尔蒙对人类的危害是隐性和慢性的,但不是不存在的。”董金狮说,环境荷尔蒙不溶于水,但溶于丙酮,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儿童雨衣目前暂无相应国家标准   “今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中有对儿童用品和玩具中塑化剂含量的要求是小于、等于0.1%,在现行的《国家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并不特别针对儿童雨衣,有对儿童使用的纺织产品的甲醛含量要求,a类纺织品需小于等于每公斤20毫克,ph值安全范围为4.0~7.5,要求不得检出分解性的芳香胺,但对塑化剂含量没有明确要求。”董金狮分析,目前国内儿童雨衣并没有与之针对的国家标准,只能由企业自行选择所依照的标准。“许多厂家并不了解这一标准,所以对增塑剂的含量没有控制 第二,标准本身并不明晰,尤其是服装类产品并没有对增塑剂提出明确要求。”   担心雨衣DEHP超标,不如少喝有增稠剂的饮料   “像奶茶等饮品,保鲜膜,雨衣,水桶、罐头、太空杯等塑料制品中都有可能有增塑剂、环境荷尔蒙物质,它们存在于空气、水、食物、家具等,无处不在。也正是因为其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在环境中富集在食物链中,再进入人体体内,与之相比,雨衣中DEHP和壬基酚过量,是会增加患病的风险,但并不能说是直接原因。”董金狮说,尤其是隔着许多衣服穿雨衣,而非直接接触皮肤时,很难说进入皮肤或是剂量大到足以造成直接伤害的证据。与其担心雨衣DEHP超标,不如少喝有添加剂、增稠剂、防腐剂、增塑剂的饮料,加热时揭开保鲜膜,不将其覆盖油脂性食物,不用保鲜膜包裹需要减肥的部位等。   不合格雨衣其实更易造成刺激性皮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刘玲玲认为,不合格的雨衣在临床上更多的是造成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生产雨衣的厂家对增塑剂在产品中的含量应该有明确的安全标准。由于雨衣穿着时间短,虽然皮肤可能会吸收微量增塑剂和环境荷尔蒙的化学物质,但对皮肤的影响不是很大。而对于越来越受重视的环境激素,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增加环境刺激因素对人体潜移默化的危害性,这是对人群有危害的潜在因素,而不仅仅是个体安全。
  • 食品添加剂标准修订 或停用“面粉增白剂”
    粮食部门及不少生产企业建议在面粉中停用过氧化苯甲酰(即俗称的面粉增白剂)   9月12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结束征求意见,截至8月底,秘书处已收到约100条公众建议。   公众建议主要分为三类,其中包括建议修改标准中某些食品分类系统、修改某些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具体指标、建议修改食品添加剂名称。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收集意见建议将进行归类,组织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对意见建议进行逐条研究。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被人们俗称为“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依然被列入面粉处理剂,这再次引来业界关注和讨论。此前,粮食部门及不少生产企业建议在面粉中停用过氧化苯甲酰。对此,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卫生部正在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撤销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及其相关配套政策。   据介绍,根据国家粮食局等提出的撤销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建议,卫生部多次组织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进行研究,以及撤消后处理措施的论证工作。   该负责人说,撤销工作涉及面广,为尽可能降低对相关产业和贸易的影响,需要妥善决定撤销政策过渡期、市售产品食品处置、产业影响、进出口贸易等配套政策。   “面粉增白剂”去留引争议   过氧化苯甲酰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在面粉中普遍使用,被俗称为“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水和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释放出活性氧来氧化面粉中极少量的有色物质达到使面粉增白的目的,同时生成的苯甲酸,能对面粉起防霉等作用。   近年来,是否允许在面粉中继续使用“增白剂”,已成为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否危害使用者的食用安全,另一方面国家是否已经禁用。   主张禁用过氧化苯甲酰的人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只是面粉增白剂,对面粉只有增白作用,对面粉质量无实质提高。有人甚至认为,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酰可能会引起慢性苯中毒。   “这完全是误解。”食品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前日对记者说:“如果说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会带来安全问题,必须拿出数据才能证明。”陈君石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他曾明确表示,不赞同禁用过氧化苯甲酰。   在刚刚结束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过氧化苯甲酰被定位为面粉“处理剂、漂白剂”,最大使用量是每公斤0.06克。有关专家表示,这一用量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没有发生改变。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制定标准是非常谨慎的。在这一标准下使用,不会引起安全问题。”陈君石强调,这有明确的实验数据。过氧化苯甲酰其实属于面粉处理剂。比如在烘焙面包时,能使烘焙效果更好。公众将过氧化苯甲酰和增白剂划等号,是最大的误解。   对于“有的国家禁用过氧化苯甲酰”说法,陈君石解释说,这其实也是误解。因为这些国家根本没有企业申请将其作为添加剂,并不是因为过氧化苯甲酰“有毒”。很多国家都是允许使用的。陈君石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已经进入添加剂名单。“要取消一种添加剂,必须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   有专家透露,粮食部门或者粮食企业主张取消过氧化苯甲酰有另外的原因。在过氧化苯甲酰使用过程中,小企业往往超标添加,会使面粉看起来更白,而一些消费者误认为越白越好,这样会对大企业的销售产生压力。   防腐剂滥用也有风险   我国规定可使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等数十种。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天然存在于酸果蔓、梅干、肉桂、丁香中,是一种芳香族酸,还可以作为香料添加。   “如果没有防腐剂,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只能吃新鲜的食品,不能长途运输,就可能造成人类食物不够的问题,还会引来食物涨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毫不隐晦地说,无论是不是化学物质,只要在适量范围内使用,就是安全的。   在食品添加剂名单中,防腐剂被定义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随便一搜索,就能在征求意见稿中,寻找到一连串的防腐剂名称:苯甲酸及其钠盐、硫磺、山梨酸钾……   “防腐剂有利于食物的保存和持续供应。比如饮料,如果腐败变质产生的天然毒素,危害性更高。但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出现了用得太多的风险。所以主要的方式就是要进行严格的使用剂量的管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霍军生认为。   “一滴香”是否属添加剂无定论   根据报道显示,“一滴香”的成分中含有“酶解肉膏、水解食物蛋白、氨基酸等”物质。个别餐馆使用“一滴香”作为调味品,制作米线、火锅、麻辣烫等食品,其标榜的“鸡汤”、“大骨汤”实际都是用其调制而成的。   霍军生说,根据目前的信息看,“一滴香”并不都是添加剂,更像复合调味料。氨基酸是添加剂,酶解肉膏也是一种水解蛋白。但是,问题是目前还不知道“一滴香”中是否还有其他物质。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食品检验专业主任王旭峰也表示,“一滴香”更像是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就像是商家知道了某一种浓汤的物质成分后,就用化学方法和香精去合成。   对于正规食品添加剂厂家生产的“一滴香”,王旭峰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管理规范,在烹饪过程中使用可起到调香作用,但是对于小企业生产的“一滴香”,王旭峰则提醒消费者要多加注意。   虽然目前还没有显示出食用“一滴香”导致伤害的病例,但是王旭峰认为,这表明,食品添加剂已经从食品加工业进入到了餐饮业。厨师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不知道在使用时应该加多少剂量。这在用量的监管上提出了新的难题。   对于复合添加剂的监管,霍军生说,添加剂有的时候会很多种一起用,技术监督的时候就比较难。比如牛奶中的增稠剂,有单甘脂、CMC,一般不会使用一种,这样液态奶会显得浓稠。色泽光亮。“现在关于复合添加剂的标准正在制订过程中,相信这个标准的出台会有利于相关产品的质量管理。”   亚硝酸盐限量内使用不会引起中毒   能够进入食品添加剂名单的物质,都要经过毒性的试验,但是在食品添加剂中,却有一种有毒的物质名列其中,它就是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俗称“硝盐”,主要指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结晶的化工产品,形状极似食盐。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   在刚结束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记者搜索到了“亚硝酸钾、亚硝酸钠”的名称。   “对于这样的物质,用与不用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取舍。”何计国说,亚硝酸盐毒性相对比较大。“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禁止在香肠里面添加亚硝酸盐。”何计国解释道,它可以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而这种菌所产生的肉毒毒素毒性很强,是已知的最毒的一个毒素,纯品4克就可以毒死50万人。   目前,因食用亚硝酸盐中毒的案例,都为误食。北京就出现过工人误将工地上的亚硝酸盐当做食盐食用,而导致中毒的情况。何计国说,我国在肉食品的亚硝酸盐定了两类标准,中式肉制品是不大于30毫克每公斤,西式是70毫克每公斤。“这也可以理解,中式火腿往往是煮熟了做的,但是西式往往是生肉制作,所以菌会多。不然无法控制肉毒菌的滋生。”他强调说,这两种标准都是安全的。   在腌制的咸菜中,也往往会残留亚硝酸盐,会否危及健康?何计国说,腌菜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来自食物本身———肥料中的氮肥。“腌菜刚开始的时候亚硝酸盐较少,后来越来越高,再后来又会变少。”何计国提醒说,一般的大生产厂家的咸菜,已经到了变少之后才会卖给消费者,所以是安全的。
  • 低价雪糕滥用添加剂与食用胶 融化即变胶状
    这支冰棍在常温放置24小时后,变成了一摊胶状物。   今年是济南30多年来入夏最早的一年,冷食跟着提前热销。但一支冰糕常温放置24小时后,竟成了一摊胶状物,让市民吃着有些担心。生产厂家称,这是一种新型果冻冰糕,不完全融化属于正常。专家指出,这可能是增稠剂添加过量所致。   7日,记者调查发现,越便宜的冰糕添加剂越多,有的多达十几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找香料、增稠剂来“帮忙”调出好滋味。   市民质疑:冰糕化成胶状物,还能吃么?   “冰棍化成了一摊黏糊糊的胶状物,这是怎么回事?”家住省城闵子骞路附近的市民王先生说,6日天气很热,他就把刚买的冰棍放进啤酒里想给啤酒降温。令人意外的是,冰棍在啤酒中半小时后还没完全融化。王先生取出来一看,冰棍变成了一团软软的胶状物。   王先生看到包装纸上写着,这是一款水晶舌头果冻冰棍,上面添加剂有十余种:黄原胶、卡拉胶、魔芋胶、刺槐豆胶、柠檬酸、苹果酸、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钠、食用荔枝香精等。“一支冰棍十几种添加剂,会不会超标?”王先生有些担心,原以为买这种白色冰棍,香精和色素会比较少,现在才发现添加剂并不比五颜六色的雪糕少。   记者将一支没有拆包装的舌头果冻冰棍放在常温下24小时,冰棍仍未完全融化,而是缩成一块黏糊糊的胶状物。摸着比果冻稍软,不易捏碎,闻起来香气很浓。随后,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咨询该冰糕的生产厂家。对方称,这是一种新型果冻冰糕,不能完全融化属于正常。冰糕虽采用老包装但符合新国标,应该不会有质量问题。至于那一摊胶状物,对方建议暂时不要食用。   市场调查:添加剂种类越多,冷食价格越低   7日,记者走访了省城大润发超市,不少市民正在购买冷食。记者随手查看了几盒雪糕,发现外包装上都标识了食品添加剂种类。   在一款水果口味的雪糕外包装上,标有柠檬酸、甜蜜素、卡拉胶等12种食品添加剂,而旁边一桶蒙牛巧克力口味的冰激凌,其乳化剂、色素、增稠剂等添加剂的数量有10种。记者发现,雪糕中食品添加剂数量的多少,和雪糕价格也有关系。售价三四元一盒的雪糕,食品添加剂数量大都在10种以上 二三十元一盒的雪糕,添加剂数量大都有五六种 而一盒售价27元的八喜雪糕,仅有5种添加剂。   对此,济南群康集团董事长、济南市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冷食分会会长于宏昌指出,在冷饮中,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不到30种。因为结晶体不同,冰糕、雪糕、冰激凌也有各自的标准。其中,冰糕也就是冰棍,它的成分一般只有水、糖和添加剂,水的含量应是95%,添加剂不能超过总重量的5%。雪糕和冰激凌则对总干物投放量有要求,雪糕总干物为15%到25%,这里的总干物指奶、玉米淀粉、饴糖、蔗糖 冰激凌总干物含量为25%到40%,这里的总干物指奶或还原奶。   对于价格低廉的雪糕添加剂较多的现状,于宏昌指出,这是企业降低成本的表现。雪糕中如果添加水果、牛奶等,成本压力大。一些企业节省成本又想提升口味,就需要一些香料、增稠剂来“帮忙”。“所以,市民购买冰棍雪糕时,尽量不要购买过于鲜亮的。”   专家说法:添加剂叠加用量,没有具体标准   “冰糕融成一摊胶状物,应该是配方不合理,可能是食用胶添加过量所致。”于宏昌表示,正常情况下,冰糕中添加剂含量很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雪糕、冰激凌更是只会化成水。   质监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国家标准,黄原胶、卡拉胶、刺槐豆胶这种添加剂的使用量没有最高量,属于相对较安全的添加剂,食品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   对此,山东省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赵教授表示,根据该款冰棍外包装上的标识来看,执行的是SB/T10016标准,这是一个商业推荐性标准,但冰棍中的食品添加含量多少,必须要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_2011)。目前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仍不够具体详细,尽管每种食品添加剂都在规定含量内,但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冰棍中同时添加了多种防腐剂、色素,“多种增稠剂的叠加含量就有可能超标了,但关于食品添加剂叠加含量应控制在多少,国家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标准。”   搜狐健康补充阅读:   问题:我国食品添加剂到底有哪些?   解答: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有1960多种添加剂,共有22类。分别是(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阅读:详细解读日常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问题:食品增稠剂都有些什么?   解答:   由含有多糖类粘质物的植物和藻类制取,如淀粉、果胶、琼脂和海藻酸等,也有从蛋白质的动物原料制取,如明胶和酪蛋白等。少数是人工合成的,如聚丙烯酸钠。常用的增稠剂有淀粉、琼脂、明胶、藻蛋白酸钠、果胶、藻蛋白酸丙二酯、羧甲基纤维素及其盐类的各种变性淀粉(如酸处理淀粉、碱处理淀粉、漂白淀粉、氧化淀粉、乙酸酯化淀粉等)。植物胶类有阿拉伯树胶、瓜尔豆胶(guar gum)和黄原胶(xanthan gum)等。   问题:明胶是什么?   解答:   明胶其实是一种蛋白质,它是用动物的皮或骨头水解熬制而成。人们喜欢吃猪皮、凤爪,并传说吃胶原蛋白美容,明胶就是胶原蛋白煮后的产物,肉皮冻也是明胶的凝冻。只要是食用级明胶,就不用担心。被许多人当作"神奇保健品"的阿胶,只不过是选材和工艺上有所不同,跟明胶并无本质差异。   问题:哪些食物里可能会添加明胶?   解答:   一般而言,在食品加工中,明胶的使用量不大,主要作用有增稠、增加稳定性、成胶等。但是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在主食,如酸辣粉、米线里 肉制品,如火腿肠、肉馅里 饮料,如酸性饮料、啤酒里 零食,如龟苓膏、老酸奶、冰激凌、棉花糖、橡皮糖里,都可能有它的身影。   问题:食品明胶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解答:   食品中的明胶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人体对其的吸收利用率很低。而果冻和龟苓膏中的卡拉胶除了"白占"胃容量之外,更没有任何营养成分。因此,尤其儿童要少吃含食用胶的食品,它会影响其他营养食品的摄入,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问题:如果实在对食品中的明胶不放心,有没有远离明胶的办法呢?   解答:   四点能帮你远离明胶,1.不买皮冻、肉冻、水晶肠、灌汤包等食品。2.买酸奶不要追求浓稠或成冻,天然酸奶经过摇晃搅拌之后会变稀,比牛奶稠不了多少。3.少吃各种软糖、雪糕、冰激凌等产品。4.别买太便宜的产品。   问题:果冻中用的是卡拉胶和魔芋胶,我还听说有果胶,食物中常用的有哪些"胶"呢?   解答:   常用的水胶体,其实都是"天然产物"。它们有的来自海藻的提取物,比如琼脂和卡拉胶 有的来自橘子皮和苹果榨汁后的残渣,比如果胶 有的来自植物的种子,比如阿拉伯胶、瓜尔豆胶、槐豆胶 还有一些水胶体由微生物发酵得到,比如黄原胶。多数的水胶体是直接的提取物,只有很少数经过一定的加工,比如羧甲基纤维素(CMC)。广泛检验表明,它们对健康并没有危害。
  • 这才是食品添加剂的正确标示方法
    1.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如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对一个食品添加剂规定了两个及以上的名称,每个名称均是等效的通用名称。以“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为例,“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和“甜蜜素”均为通用名称。2.应如实标示产品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不强制要求建立“食品添加剂项”在同一预包装食品的标签上,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可以选在以下三种形式之一标示:(1)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不包括其制法,如加氨生产、普通法、亚硫酸铵法生产的焦糖色,在标签上可统一标注为“焦糖色”;(2)是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及国际编码(INS号),如果某种食品添加剂尚不存在相应的国际编码,或因致敏物质标示需要,可以标示其具体名称,如“磷脂”可以表示为“大豆磷脂”;(3)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同时标示具体名称。一种食品添加剂可能具有多种功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列出了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用参考。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食品添加剂在产品的实际功能在标签上标示功能类别名称。举例:食品添加剂“丙二醇”可以选择标示为:a.丙二醇;b.增稠剂(1520);c.增稠剂(丙二醇)。食品中添加了两种以上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可选择分别标示各自的具体名称;或者选择先标示功能类别名称,再在其后加标示各自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举例:可以标示为“卡拉胶、瓜尔胶”“增稠剂(卡拉胶、瓜尔胶)”或“增稠剂(407,412)”。如果某一种食品添加剂没有INS号,可同时标示其具体名称。举例:“增稠剂(卡拉胶,聚丙烯酸钠)”或“增稠剂(407,聚丙烯酸钠)”。3.复配食品添加剂的标示应当在食品配料表中标示在终产品中具有功能作用的每种食品添加剂。若标注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名称,需注意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命名规则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的规定。应以“复配”+“GB 2760中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名称”或“复配”+“食品类别”+“GB 2760中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名称”,如复配水分保持剂,或复配肉制品水分保持剂等。例如:某食品添加剂了复配着色剂,可标示为“复配着色剂(天然胡萝卜素、苋菜红)”或在配料表中直接标注“天然胡萝卜素、苋菜红”。4.食品添加剂中辅料的标示食品添加剂含有的辅料不在终产品中发挥功能作用时,不需要再配料表中标示。食品添加剂中的辅料是为了单一或复配的食品添加剂的加工、贮存、标准化、溶解等工艺目的而添加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这些物质在使用该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中不发挥功能作用,不需要再配料中标示。如含有食用植物油、糊精、抗氧化剂等辅料的叶黄素可直接标示为“叶黄素”,或者“着色剂(叶黄素)”“着色剂(161b)”。5.酶制剂的标示酶制剂如果在终产品中已经失去酶活力的,不需要标示;如果在终产品中仍然保持酶活力的,应按照食品配料表标示的有关规定,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酶制剂的加入量,排列在配料表的相应位置。对于不需要标示的加工助剂、酶制剂、食品添加剂中的不发挥工艺的辅料等,企业也可以在配料表中标注。6.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标识食品营养强化剂应当按照《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或原卫计委公告的名称标示。既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或食品营养强化剂又可以作为其他配料使用的配料,应按其在终产品中发挥的作用规范标示。当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应当标示其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的名称;当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应标示其在《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中规定的名称;当作为其他配料发挥作用,应当标示其相应具体名称。例如,味精(谷氨酸钠)既可以作为调味品有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当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标示为谷氨酸钠,当作为调味品使用时,应当标示味精。
  • 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在洗衣液行业的应用
    当市场收益随着经济向好逐渐增加时股市 就会上涨同时人们会根据现有的趋势抱有 对未来更好的预期继续增加投资热情。 洗衣液的浓度是指洗衣液中的去污活性物的含量,浓度越高,去污力越强。而粘稠度是指在规定的环境下,洗涤剂的粘稠度和流动状态。粘稠度和浓度是无关的,并不是粘稠度高,浓度就高。 洗衣液中真正起到去污作用的是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多,去污力相对较强。洗涤剂的高粘稠不等于高浓度,和去污力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在购买洗衣液时,不能以粘稠度来认定有效含量。 不同种类的洗护产品,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他们在同等浓度下,表现出来的黏稠度完全不同。(表活剂作为产品的成分之一,是会影响产品本身的黏稠度,所以即便当两种产品浓度相同时,粘稠度也是不同的。) 有些洗衣液看上去很稀,但却是接近100 %活性物含量;有些看上去很稠,却可能只有30%活性物含量。另外,洗衣液液体的粘度会随着气温有波动,同一款洗衣液夏天看起来比较稀,冬天则比较稠。 因此,未必黏稠的,它就效果更明显。也许有些看上去很稀的,它的有效成分反而更多。 那么,同等浓度的洗衣液,怎样使其黏度不一样呢? 秘密就在于——增稠剂。在同类表活中,加入增稠剂,就可以明显提高溶液的黏稠度,但是这种添加对洗涤性能几乎毫无帮助。 洗护产品中最常用的增稠剂就是无机盐(比如硫酸钠、或者食盐),现如今还有各种新型增稠剂,能直接将清水增稠。 增稠剂的使用原则是:原有洗涤剂溶液中活性物含量越高,则增稠剂的使用量则越少,反之亦然。所以,对于一些活性物含量低的低端洗护用品,加入更多的增稠剂可以成倍地提高和增强产品质量。 添加了大量增稠剂的低端洗衣液,它的活性成分是比较低的,过于粘稠的洗衣液难溶解于水,难以均匀推开,难起泡;最重要的是,增稠剂良好的附着作用会让洗衣液黏附在衣物,洗后往往会有大量残留,从而加重肌肤负担。 相反,将洗衣液的粘稠度调低到合适的范围,可改善洗衣液的流动性,方便倾倒、预涂与溶解。 洗衣液生不能太稀疏也不能太浓。洗衣液在生产过程中,粘度对洗衣液质量效果影响尤为重要。生厂商可以通过内部生产制造标准化严格进行洗衣液粘度的控制,确保每个批次的洗衣液粘度参数是一致的,避免成品质量上的差异。生产商每年会用到美国博勒飞粘度计 LVDV2T,RVDV2T等机型都会使用到,为了生产质量更好的皂液,皂液粘度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产行业中通常使用Brookfield粘度计来检测控制产品粘度。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精度可达测量范围的±1%,而重现性在±0.2%,使用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可以精 准的控制粘度,是生产和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工具。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是全球粘度计的泰斗,发明了全球第 一台旋转粘度计,率先创造了粘度测量的世界标准。 80年的生产经验,使得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的名字在粘度测量和控制领域成为精确的代名词。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已成为粘度计的行业标杆,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质量稳定可靠,精确度高,重复性好。通过精 准的美国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测量后,可以精确的控制在合适的粘度范围,让性能发挥到极 致。
  • 冰激凌添加剂种类繁多或诱发疾病
    4月的南方,春风和煦,草长莺飞,冰激凌又开始粉墨登场了。各大商场纷纷把沉寂了一个冬天的甜品零食放在最抢眼的顾客出口处,饕餮一族已经在全城出动寻找最新一款的冰激凌了。   冰激凌可谓零食界“尤物”,集色香味一体,很是受欢迎。不过关于冰激凌的坏处很多人也都明白:肠胃不好的人吃下去可能会引起肠胃炎或拉肚子 冰激凌的热量很高,吃多了容易发胖,等等。今天小记要说的是关于冰激凌的另一个问题:添加剂。   为了达到色香味俱全,生产商往往需要通过食品添加剂来帮助冰激凌成形,这方面的添加剂主要包括乳化剂和增稠剂。一般情况下,这些添加剂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坏处,但如果超标则后患无穷。   部分冰激凌添含加剂近20种   近日,记者走访了新城多家小店铺发现,冰激凌专柜内各品牌冰激凌花样繁多,有巧克力、香草、芒果、绿茶等口味。仔细查看了一下外包装,发现几乎每个口味的雪糕冰激凌其配料表上都是一长串的名词,少则二十多种配料,多的四十来种。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款雪糕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少的含有七八种,多的将近二十种。   伊利的一款红枣风味雪糕,其配料表上是这样注明的:饮用水、白砂糖(7111,0.00,0.00%)、饴糖、食用植物油、全脂乳、红枣粒、麦芽糊精、乳清粉、红枣汁、鸡蛋、蜂蜜、红枣粉等,而食品添加剂就有单硬脂酸甘油酯、吐温80、羧甲基纤维素钠、刺槐豆胶、黄原胶、卡拉胶、柠檬酸、焦糖色、诱惑红等9种让人看不懂的物质。和路雪一款巧克力味可爱多,其配料表中添加剂更多,有16种,分别为乳化剂、增稠剂、食用香精、大豆(4511,-8.00,-0.18%)磷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苋菜红、亮蓝、β胡萝卜素、焦糖色、胭脂树橙、甜菜红等。   在一家零食店里,记者挑选了几种不同品牌的雪糕发现,有些雪糕上的包装对于添加剂的描述很模糊,多数用“等添加剂”的字样来表述。   香芋味冰激凌“香芋色香油”做   这些添加剂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清远市一名从事食品检验的检验员说,日落黄、胭脂红等食用色素,是为冰激凌“化妆”的,大部分冰激凌里都有。该检验员举了个例子,市面上有一款叫“绿舌头”的雪糕,做成绿色舌头的样子,消费者食用后自己的舌头也会被染成绿色。添加食用色素是冰激凌“化妆”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据悉,在制造冰激凌时,生产商需要通过食品添加剂来帮助冰激凌成形,这方面的添加剂主要包括乳化剂和增稠剂。   在连州一家专门销售冷饮、糕点等所需食品添加剂的店内,店老板向记者透露,用一罐“香芋色香油”就可自己制作香芋味冰激凌。这款名为“香芋色香油”的食品添加剂每罐48元,按店家的说法,只要在冰激凌中添加一点,就带有香芋味了,并会模仿出香芋的颜色。这罐“香芋色香油”的配料表中注明:丙二醇、山梨糖醇、香芋香精、亮蓝、苋菜红柠檬酸、山梨酸钾,使用范围为糕点、糖果、饼干夹心、果冻等,用量0.1%~1%。   为此,记者咨询了业内专家。该专家称,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丙二醇在果冻、冷冻品中不能使用。另外山梨酸钾在冰棍、风味冰中可以使用,但是不能用在雪糕冰激凌中,也就是说如果要做冰激凌,丙二醇和山梨酸钾是不能添加的。   对于冰激凌中添加“看不懂”的添加剂,市民纷纷表示不清楚,“反正尽量少吃就可以了,”正在减肥的桃桃告诉记者,之前非常喜欢吃冰激凌,以致每天一盒雪糕解馋。后来吃多了发现恶心,“呕吐了几天,后来戒掉了。”桃桃一直怀疑是冰激凌里面的某种成分致呕,“戒掉之后症状就消失了。”   添加剂不超标可安全食用   国内一生产冰激凌的著名厂家负责人曾经解释过冰激凌添加剂的问题。据其称,在冰激凌中加入食用添加剂是非常少的,但国家出台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要求所生产的食品必须明确食品添加剂标签,所以雪糕中以往的增稠剂、食用色素、香精等名称改成了具体的使用配料,即使这种添加剂只有毫克的微量,也要在标签中注明,因此就出现了多达十几种的食品添加剂。   据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2类1812种,在食品生产中只要按国家标准添加食品添加剂,消费者就可以放心食用,合理使用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   在冰激凌的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配合口感,用量不超标的话一般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的坏处。但食品专家仍指出,食用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诸多隐患,还可能引 发一 些 疾病。如甜蜜素是一种常用于增加口 感 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消费者如果过量食用这些甜蜜素含量超标的冰激凌,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肝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尤其是体质弱的老人、孕妇、小孩,代谢排毒的能力相对较弱,危害更明显。
  • 质检总局检验司:进口食品添加剂标准将放宽
    4月21日,质检总局正式发文,明确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对暂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仍然有效,可作为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的适用标准。  依据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得继续使用其它标准作为进口食品检验的适用标准。  检验检疫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陆续接到进口企业反映,由于部分产品尚无对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执行新《食品安全法》要求无法进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进口贸易。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积极沟通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单位,争取其同意放宽相关适用标准要求。  除上述进口食品添加剂适用标准放宽外,2016年1月还明确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仍然有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按照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深圳口岸是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口岸之一。2015年10月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严格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要求,截至2016年4月中旬,共监管深圳口岸进口食品30987批,151.23万吨,货值35.16亿美元,实验室检测83046项次,检出不合格187批次,主要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及食品添加剂。对检出不合格食品,均严格做退运或销毁处理。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些?  (一) 防腐剂  防腐剂就是能够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其繁殖作用,减轻食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因微生物而引起腐败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不同。狭义的防腐剂主要指山梨酸、苯甲酸等直接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广义的防腐剂除包括狭义防腐剂所指的化合物质外,还包括那些通常认为是调味料而具有防腐作用的物质,如食盐、醋等,以及那些通常不直接加入食品,而在食品贮藏过程中应用的消毒剂和防腐剂等。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的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的物质,但在食品中具有同样作用的调味品如食盐、糖、醋、香辛料等不包括在内。食品容器消毒灭菌的消毒剂亦不在此列。常见的几种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目前食品工业中最常见的防腐剂之一,主要用于饮料等液体的防腐。在偏酸性的环境中,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  (二) 抗氧化剂  能防止或延缓食品成分氧化变质的食品添加剂称为抗氧化剂。抗氧化剂按溶解性可分为油溶性与水溶性抗氧化剂两类。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两类。抗氧化剂能够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反应的进行,但不能在食品发生氧化后使之复原。因此,抗氧化剂必须在氧化变质之前添加。抗氧化剂的用量一般很少(0.0025%-0.1%),但必须与食品充分混匀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另外,柠檬酸、酒石酸、磷酸及其衍生物均与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起到增效剂的效果。  (三) 酸味剂  酸味剂是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还有调节食品pH的作用。酸味剂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主要有机酸包括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乳酸等。目前,实际应用的酸味剂主要是这些有机酸。酸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尽管单独使用酸来抑制防腐所需浓度太大,并且会影响食品感官特性,因而难以实际应用。但是,以足够浓度的酸味剂与其他保藏方法并用,可以有效的延长食品的保存期。上述各种酸味剂虽然都可以参加人体内正常代谢,但受消费者可接受性的限制,食品中加入酸味剂的量不可过大。  (四) 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通常包括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是指化学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合成着色剂的着色能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但安全性较差。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两类。前者有苋菜红、柠檬黄等,后者有赤藓红和亮蓝等。油溶性偶氮类着色剂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内不易被排出体外,毒性较大,目前基本不在使用。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较容易排出体外,毒性较低,目前世界各地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全是水溶性的色素。  (五) 漂白剂和护色剂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变色的添加剂,分为氧化漂白剂及还原漂白剂两类。氧化漂白剂是通过其本身强烈的氧化作用使着色物质被氧化破坏,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还原漂白剂大都属于亚硫酸及其盐类,它们通过其所产生的SO2还原作用可使果蔬褪色。而氧化漂白剂主要指过氧化苯甲酰等面粉漂白剂,其他实际应用很少。漂白剂除可改善食品色泽外,还有抑制及抗氧化等作用,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甚广,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的保藏,如果蔬干制和糖制都要熏硫处理使其获得很好的 保藏性。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成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这主要是由亚硝酸盐所产生的NO与肉类中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一种具有鲜艳红色的亚硝酸基肌红蛋白所致。硝酸盐则需在食品加工中被细菌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后再起作用。亚硝酸盐是具有一定毒性,尤其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因而人们一直试图开发出某种适当的物质取而代之。亚硝酸盐除可护色外,还能抑制梭状芽孢杆菌为代表的腐败菌的繁殖,从而防止其产生毒素,阻止蛋白质的分解,特别是对于食物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或延缓其产毒。此外,亚硝酸盐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的作用。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即能护色又能抑菌,又能增强肉制品的风味的替代品。为此,各国都在保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使用量。  (六) 乳化剂  乳化剂就是指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食品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其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是分子两端不对称,一端是极性的亲水基,另一端是非极性的疏水剂。乳化剂从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大类。而按其在两相中所形成的乳化体系的性质又可分为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  食品是含有水、蛋白质、糖、脂肪等成分的多相体系,食品中许多成分是互不相溶的,由于各组分混合不均匀,致使食品多相体系中各组分相互融合,形成稳定、均匀的形态,改善内部结构,简化和控制加工过程,提高食品质量的一类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常常使用食品乳化剂来达到乳化、分散、起酥、稳定、发泡或消泡等目的。此外,有的乳化剂还有改进食品风味、延长货架期等作用。  (七) 增稠剂  增稠剂是指改善食品的物理性质或组织状态,使食品黏滑适口的食品添加剂,也称增黏剂、胶凝剂、乳化稳定剂等。它们在加工食品中的作用是提供稠性、黏度、黏附力、凝胶形成能力、硬度、紧密度、稳定乳化及悬浊体等。由于增稠剂均属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可水化形成高黏度的均相液,故也称水溶胶、亲水胶体或食用胶。  使用增稠剂后可显著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其悬浮状态的作用。  增稠剂有60余种,品种很多,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增稠剂两类。多数天然增稠剂来自植物,也有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来自植物的增稠剂有树胶、种子胶、海藻胶和其他植物胶,改性淀粉也被列为食品增稠剂。改性淀粉是一大类物质,由淀粉经不同工序处理后制得,如酸处理淀粉、碱处理淀粉和氧化淀粉等,它们在凝胶强度、流动性、颜色、透明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均不同。来自动物的有明胶、酪蛋白酸钠等,来自微生物的有黄原胶等。明胶、酪蛋白酸钠、改性面粉除有增稠作用外,还有一定营养价值、安全性高,应用较广。人工合成的增稠剂如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丙烯酸钠等应用较广,安全性也较高。  (八) 稳定剂和凝固剂  稳定剂和凝固剂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结构不变,增强黏性固形物的一类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各种钙盐,如氯化钙、乳化钙等。它能使可溶性果胶成为宁胶状果胶酸钙,以保持果蔬加工制品的脆度和硬度,防止果蔬软化。用低酯果胶可制造低糖果冻等。在豆腐生产过程中,则用盐卤、硫酸钙等蛋白凝固剂,来达到固化的目的。另外,金属离子螯合剂能与金属离子在 其分子内形成内环,使金属离子成为此环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稳定而又能溶解的复合物,消除了金属离子的有害作用,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最典型的螯合物是EDTA。  (九) 水分保持剂  水分保持剂用于保持食品的水分,属于品质改良剂,品种较多。我国允许使用的磷酸盐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的水分保持剂,广泛应用于各种肉、蛋、水产品、乳制品、谷物制品、饮料、果蔬、油脂以及改性淀粉中中具有明显品质的作用。例如,磷酸盐可增加制品的持水性,减少加工时的原汁的流失,从而改善风味,提高出品率,并可延长贮藏期 防止水产品冷藏时蛋白质变性,保持嫩度,减少解冻损失 也可增加方便面的复水性 还可用于生产改性淀粉。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磷酸盐、焦磷酸盐、聚磷酸盐和偏磷酸盐等。  延伸阅读:  《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问题通知》原文:各直属检验检疫局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质检总局的相关文件要求,以及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沟通情况,现将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适用标准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如下:  一、在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前,现行的国家标准,即相关标准号中带“GB”字样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仍然有效,可作为进口食品添加剂检验监管的适用标准。  二、对于暂无国家标准的进口食品添加剂,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1﹞20号)以及《关于印发的通知》(国质检食监﹝2011﹞241号)要求,有关企业或者行业组织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向卫计委提出参照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指定产品标准的申请,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应严格按照卫计委指定标准进行检验。  质检总局检验司  2016年4月12日
  • 博勒飞Brookfield粘度计在洗发水行业的应用
    选购洗发水的时候要选择牌子,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发质的洗发水,不外乎去油,去屑,柔顺等功能。 小编试用过多个牌子的洗发水,小编发质是属于细顺、微卷;用过某生堂,洗完感觉头发都一团,不适合我这种发质的人,发型duang不起来;某次用了某飞丝的洗发水,去油去屑效果还蛮好,洗完真的duang duang的!洗头,最怕的是感觉怎么没把洗发水冲洗干净,一直还粘乎乎的感觉?洗完就是要一种清爽的感觉! 洗发水是指一种具有去头屑功能、 焗油功能和染发等功能的护发产品。洗发水中含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的综合作用能起到清洁头皮和头发的功能。通常洗发露中最能起作用的成份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起着清洁头发和头皮的作用,当洗发液与水混在一起时能产生泡沫,不过泡沫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出清洁能力的强弱。 洗发水我们每天都接触到,但是你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吗? 洗发水的生产工艺配方结构:表面活性剂部分、调理剂部分、增稠剂部分、功能性助剂、香精防腐剂色素,洗发水其实就是以上几个部分的物理混合物 增稠剂部分洗发水增稠剂可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电解质类,如NaCl、NH4Cl及其他盐类,它的增稠原理添加电解质后,表活的胶束溶胀,运动阻力增大,表现为粘度的增加,达到最高点后,表活盐析,体系粘度下降,此类增稠体系的粘度受温度影响大,且容易出现果冻现象;纤维素类如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属于纤维素聚合物类,此类增稠体系受温度影响不大,但当体系PH低于5时聚合物会水解,粘度下降,因此不适用于低PH体系;高分子聚合物类:包括各种丙烯酸、丙烯酸酯类、如卡波1342、SF-1、U20等,以及各种高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这些成分在水中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将表活胶束包裹在里面,从而使体系出现高粘度。 其他常用增稠剂:6501、CMEA、638、DOE-120等,这些增稠剂应用的都非常普遍。增稠剂通常不是单独只用一种就够了,而是同时将多种增稠剂配合使用来达到一个理想的粘度状态,来弥补不同增稠剂自身的不足。增稠剂的使用,这个量必须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洗发水过于粘稠或者稀,这样生产出来的洗发水品质不够好,也会造成用户体验效果,各方面的效果功能无法完全展示出来。 有些洗发水广告打得好,有些时候不是吹嘘的,确实去油去屑的功能蛮好的。因为生产的过程中用到了它,保证了洗发水的品质与效果。 洗发水在生产过程中,洗发水的粘度对洗发水质量效果影响尤为重要。生厂商可以通过内部生产制造标准化严格进行洗发水粘度的控制,确保每个批次的洗发水粘度参数是一致的,避免成品质量上的差异。某洗发水生产商生产线建设都会用到粘度计,某公司每年会用到美国Brookfield博勒飞粘度计,Brookfield LVDV2T,RVDV2T等机型都会使用到,为了生产质量更好的洗发水,洗发水粘度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产行业中通常使用Brookfield粘度计来检测控制产品粘度。Brookfield粘度计精度可达测量范围的±1%,而重现性在±0.2%,使用Brookfield粘度计可以精准的控制粘度,是生产和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Brookfield粘度计是全球粘度计的泰斗,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旋转粘度计,率先创造了粘度测量的世界标准。80年的生产经验,使得Brookfield的名字在粘度测量和控制领域成为精确的代名词。Brookfield粘度计已成为粘度计的行业标杆,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Brookfield粘度计质量稳定可靠,精确度高,重复性好。通过精准的Brookfield粘度计测量后,可以精确的控制在合适的粘度范围,让性能发挥到极致。
  • 今天,我们为“背锅侠”——食品添加剂平反
    当今,谈到食品添加剂,人们大多是闻之色变,近几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它产生了抵触感,甚至认为零添加=好品质,食品添加剂表示:这锅我比宇文玥背的还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和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法律允许使用的,也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而让人胆寒的食品安全事件:甲醛白菜、染色馒头、皮鞋酸奶、毒奶粉、苏丹红鸭蛋……这些都是非法添加物,非法添加物是违法的,是不允许使用的!准确的来说,以上那些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但平时我们一般都通通的把这些帐算在了食品添加剂的身上!食品添加剂让食物更安全、保质期更长;增加食物的风味,让食物色香味俱全;让食物更方便。例如防腐剂可以杀死有害菌,在人类历史上,有害菌不知道夺走多少人的性命,在这方面防腐剂是功大于过的!再比如糖醇类甜味剂,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甜食,而糖醇类甜味剂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口味需要,又可以很好地控制他们的血糖。还有抗氧化剂,我们食用的高油量食物很容易被空气氧化变质,产生通俗所说的“哈喇味”,但正是有了抗氧化剂我们才能吃到那么多安全的含油量高食品。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食品配料表中一般看到的不是专业分类那些字眼。比如增稠剂,标签上看不到“增稠剂”的字眼,而会看到“明胶”“果胶”的字眼。识别这些也是有技巧的,一般带“胶”字的都是增稠剂,带有红、蓝、黄等字眼的是食用色素,带有“糖”、“甜”、“蜜”等字眼的是甜味剂……只要我们对食品添加剂稍加认识,在购物的同时多看看食品标签,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既要友好相处,又要控制摄取,让它达到一个“既能为我们服务,又不会伤害我们”的效果!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人们不太熟悉的一种食品添加剂——磷酸氢钙,当然,按照惯例,肯定是要先前处理一下,来人啊!上Tank! 实验部分:前言:磷酸氢钙可以作为强化剂(补充钙)和膨松剂,我国规定可用于饼干、婴幼儿配方食品,最大使用量为1.0g/kg;也可作为品质改良剂,用于发酵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实验仪器:新仪 TANK微波消解仪 分析天平(十万分之一) 移液管等2、实验试剂:硝酸(68%)3、实验方法:取样量:0.5g。消解用酸:缓慢加入10 mL硝酸,以免反应过于剧烈而将样品冲出。静置5min后组装完成进行消解:罐数/个阶段设置温度/℃压力/psi升温时间/min保温时间/min211803501015 结果:消解后溶液澄清透明。
  • 揭秘街头“鲜榨果汁”真相:添加剂勾兑而成
    纯天然果汁(左):果肉纤维很自然地都沉淀在杯子下方。有添加果汁(右):果肉纤维明显地漂在上面,下方液体澄清   纯天然果汁:上方是澄清液,而且没有产生多少泡沫。 有添加果汁:漂浮在上面的纤维呈泡沫状,非常浓稠。   【街头实验】   Leon是一名英国留学生,在他学校外面的超市里有一个卖鲜榨果汁的小店,水果现切现榨,价格也不贵。不过时间一长Leon发现,店员在榨汁之前总是往榨汁机里加一种透明的黏稠液体,店员对此也语焉不详。有一天装这种液体的瓶子空了,店员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大瓶子把空瓶加满的时候,Leon看到大瓶子上写着这么几个字:柠檬水果原浆。   这个"柠檬水果原浆"究竟是什么水果的浆?加进鲜榨果汁的作用是什么?记者来到这家果汁店,要了两杯鲜榨猕猴桃汁。当店员按照以往的程序榨好了一杯加有"柠檬水果原浆"的果汁之后,记者要求在另外一杯中不要加除了水之外的任何东西。这样,两杯原料完全一致,只有添加物不同的猕猴桃汁就做好了。   甜味剂、果汁粉让"果汁"更果汁   范志红表示,目前很多所谓鲜榨果蔬汁就是使用浓缩果汁、果酱、果汁伴侣、果汁粉之类的复合添加剂勾兑而成,鲜果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从它们的实际状态来说,大部分是糖、酸、香精、色素、增稠剂等成分。事实上,目前饭店和饮品店里销售的各种果蔬汁饮品,几乎都属于这种勾兑产品。   为什么在鲜榨的果汁里会有这么多添加的成分呢?范志红表示,商家主要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用很少的水果加水后榨汁,榨出来的果汁味道一般都比较淡。而且水果、蔬菜一年四季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口味。所以甜味不足时就加甜味剂,香味不足就加香精,或者加浓缩果汁。   另外,如果没有增稠剂的悬浮作用,水果中的各种成分必然会很快分层,喝起来口感也不太令人满意。果汁伴侣之类复合添加剂的一个重要配料,实际上就是果胶等增稠剂,能让水果中的各种成分均匀地悬浮,口感更细腻也更浓稠。   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适合榨汁   既然现在市场上的果汁大都是勾兑而成,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榨一杯纯天然的果汁呢?范志红表示,自己在榨蔬果汁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原料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用来榨汁。真正可以用来榨汁的水果有西瓜、草莓、柑橘、猕猴桃、菠萝、芒果、甜瓜等。这些水果中的汁液比较丰富,比较容易榨成果汁。而像苹果、梨、桃、杏等纤维较多的水果都很难榨出汁来,只能加水打成浆。   很多人喜欢在果汁中添加一些蔬菜,这样既能增加营养,还能调和果汁的甜味。其实,蔬菜的选择也是一门学问。范志红表示,除了番茄、大白菜等几种蔬菜外,其他的蔬菜大部分都有点发涩发苦,或者质地比较坚硬不容易被榨成汁。范志红表示,一杯没有添加的天然果汁,其中的高活性物质很容易被氧化而变色。所以鲜榨果汁做好以后还应该尽快喝掉,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   刚榨好时,两杯果汁在外观上区别不明显,静置一段时间后,差别渐显。   记者请来一位并不知道实验情况的人品尝两杯果汁。品尝后认为,有过添加的猕猴桃汁甜味非常明显,有不属于猕猴桃的酸甜感觉。而没有添加的那一杯果汁,味道比较清淡,感觉是在喝某种植物的汁液,入口有青涩的感觉。   【结果分析】   很显然,"柠檬水果原浆"是一种具有调味作用的添加剂,而且口感较甜。而且加入这种液体的果汁在最初看上去比较浓稠不易分层,即使在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分层,上面一层也还是显得泡沫丰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这种无色黏稠的液体并不是包装上所写的"柠檬水果原浆",而且和水果并没什么关系,其实只是一种用于食品添加的甜味剂。
  • 《食品添加剂标准》允许大米含3种添加剂遭质疑
    日前,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简称"新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该专家认为,大米使用防腐剂在工艺上并无必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应该撤销。   三种物质包括防腐剂   上述专家所指的三种添加剂分别为淀粉磷酸酯钠,功能为增稠剂 双乙酸钠,功能为防腐剂 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功能为增稠剂、被膜剂。   根据新标准,淀粉磷酸酯钠使用的范围是粮食和粮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杂粮、块根植物、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粮及07.0类焙烤制品),用量为"按生产适量使用".   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壳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为0.1g/kg.   尚未发现有企业添加   该专家介绍说,双乙酸钠是防腐剂,在查找有关资料时,没看到国际标准或外国标准里可以用在大米里的情况。   之前有往大米里添加香精或食用油的情况,但都已被禁止或严厉打击。现在大米很干净,"没听说过有大米企业添加双乙酸钠等这三种添加剂的情况。"   长期从事大米研究的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也认为,新标准"无法理解".在他接触的大米生产厂家中,也没有用到这三种添加剂的。周显青说,一是没有使用必要,二是增加了厂家成本。   "你说的是什么?"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的李经理昨日听记者提到这三种添加剂时感到有些奇怪,"我们没用过。"   是不是真如专家所说,没有企业在使用这三种物质?记者前日就此向中国疾控中心发去了采访函,但截止到发稿时,未收到回复。   允许使用将埋下隐患   "大米是我国主粮,也都是食品原料,其中允许使用添加剂,应十分慎重。"上述粮食系统内专家说:"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这无异埋下了隐患。"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之前,即因无技术必要而撤销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从保证健康的角度,大米一旦被列入允许添加防腐剂,就可能会有人去"钻研",可能有人想到不去控制水分进行保鲜。"粮食应该回到它的天然属性。对添加剂的使用,应该宁缺勿滥。"周显青表示。   ■ 专家释疑   大米加防腐剂是否多此一举?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此外,周显青说,这三种物质在防虫上也没有作用。   北大荒米业八五九制米厂李经理也介绍说,按标准,生产时将大米内的水分控制在14.5%以内,就能保证大米在保质期内不生虫,也保证卫生,"所以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那么,这三种物质是否应在国家粮食储备上使用?据了解,大米储备粮的保存是以原粮保存,即保存的是稻谷或糙米,因此不受标准影响。   周显青还认为,在实际生产中,大米使用添加剂比较困难,它是颗粒,不像淀粉,很难均匀分布。   ■ 新闻主角   三种添加剂大揭底   解读人:河南工大粮油食品学院教授周显青   双乙酸钠--本身是防腐剂,比较安全。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让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微生物很难滋长,正常情况下大米的保鲜在三个月到半年没有问题。   壳聚糖--本身是增稠剂、被膜剂,大米加工成本高,利润又低,所以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粮企有可能将其用于大米表面的被膜或抛光,给大米表面覆一层膜,就像是水果包上了保鲜膜一样,但是这种物质成本高。目前大米的抛光技术,能使表面非常好,没必要使用添加剂。   淀粉磷酸酯钠---本身是一种淀粉的变性产品,有吸水的作用,成本较高。可能用在大米制品譬如汤圆、米粉等。   ■ 市场探访   看包装标志如读天书   "我们一般就看厂家和分量,后面的标签也看不懂。"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附近的世纪联华超市里,马阿姨和老伴儿来买米。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名消费者,他们都不知道大米还能使用防腐剂。   在散装大米周围,没有看到任何标志。而袋装大米的标志则过于专业,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袋装大米上除了会写明产地外,也会写出执行何种国家标准,比如"执行GB 1354-2009",但没有写大米中添加了什么物质。   记者通过上网查询才知道,"GB 1354-2009"即2009年开始实施的大米国标,规定"生产过程中,除符合GB 5749规定的水之外不得添加任何物质",并且这一规定为强制性条款。   ■ 商家举措   日前,海底捞16家门店正式"亮锅底儿",公示10种食品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成为北京首家公示食品添加剂的餐饮企业。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本月底前,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单位应向卫生监督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对于不公示者,将责令整改。同时,对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餐饮单位一律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不仅要行政处罚,还要交给公安部门进行刑事处理。
  • 卫生部征集55种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价材料
    各有关单位:  根据工作安排,我部正在组织修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为做好标准修订工作,现征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附录A中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价材料。对于上述食品添加剂品种中已无技术必要性或安全性存在问题的,我部将组织重新评估和审查,并按照《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理。请于2012年1月31日前按下列方式反馈意见:传真010-67711813或电子信箱gb2760@gmail.com。  附件: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附件:L-半胱氨酸盐酸盐等55种食品添加剂序号食品添加剂品种名称功能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g)备注1. L-半胱氨酸盐酸盐面粉处理剂06.03.02.03发酵面制品0.06 06.08冷冻米面制品0.6以L-半胱氨酸盐酸盐计2. 2,4-二氯苯氧乙酸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残留量≤2.0mg/kg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残留量≤2.0mg/kg3. 2-苯基苯酚钠盐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95残留量≤12mg/kg4. 4-苯基苯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1.0残留量≤12mg/kg5. 4-己基间苯二酚抗氧化剂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1mg/kg6. 半乳甘露聚糖其他表A.2 7. 冰结构蛋白其他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8. 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乳化剂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10.0 9. 茶黄色素着色剂04.01.02.09装饰性果蔬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含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0. 茶绿色素着色剂04.01.02.09装饰性果蔬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含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1. 刺梧桐胶稳定剂01.01.03调制乳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 单辛酸甘油酯防腐剂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饺子皮、馄饨皮、烧麦皮)1.0 07.02糕点1.0 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豆馅)1.0 08.03.05肉灌肠类0.5 13. 多穗柯棕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4 05.02糖果0.4 14.04.01.01可乐型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4 14. 甘草甜味剂04.01.02.08蜜饯凉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3饼干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8.03.08肉罐头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 甘草酸三钾甜味剂04.01.02.08蜜饯凉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3饼干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8.03.08肉罐头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6. 柑桔黄着色剂06.03.02.02生干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7. 谷氨酰胺转氨酶 稳定剂和凝固剂04.04豆制品0.25 18. 海萝胶增稠剂05.02.01胶基糖果10.0 19. 黑加仑红着色剂07.02.04糕点上彩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4.01碳酸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3果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0. 红花黄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 04.01.02.04水果罐头0.2 04.01.02.08蜜饯凉果0.2 04.01.02.09装饰性果蔬0.2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5 04.02.02.04蔬菜罐头0.2 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5 05.02糖果0.2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2 06.07方便米面制品0.5 06.10粮食制品馅料0.5 07.02.04糕点上彩装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5 12.0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0.5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1碳酸饮料0.2 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2 16.01果冻0.2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0.5 21. 葫芦巴胶增稠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 05.0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2 06.03.01小麦粉0.3 07.0焙烤食品0.15 22. 黄蜀葵胶增稠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 04.01.02.05果酱10.0 07.01面包10.0 07.02糕点10.0 07.03饼干10.0 23. 己二酸酸度调节剂05.02.01胶基糖果4.0 14.06固体饮料类0.01 16.01果冻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24. 姜黄素着色剂02.02.01.02人造黄油及其类似制品(如黄油和人造黄油混合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5 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5.0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01 05.02.01胶基糖果0.7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5 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0.3 06.07方便米面制品0.5 06.10粮食制品馅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1.05调味糖浆0.5 12.10复合调味料0.1 14.04.01碳酸饮料0.01 16.01果冻0.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5. 金樱子棕着色剂07.02糕点0.9 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1.0 14.04.01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2 26. 酒石酸酸度调节剂表A.2 27. 聚二甲基硅氧烷被膜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009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009 28. 聚乙二醇被膜剂05.03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29. 聚乙烯醇被膜剂05.03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18.0 30. 联苯醚(二苯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3.0残留量≤12mg/kg31. 罗汉果甜苷甜味剂表A.2 32. 落葵红着色剂05.02糖果0.1 07.02.04糕点上彩装0.2 14.04.01碳酸饮料0.13 16.01果冻0.25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33. 密蒙黄着色剂05.02糖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1面包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07.02糕点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4. 偏酒石酸酸度调节剂04.01.02.04水果罐头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35. 桑椹红着色剂04.01.02.08.06果糕类5.0 05.02糖果2.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3.03果酒1.5 16.01果冻5.0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36. 沙棘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1.0 07.02.04糕点上彩装1.5 37. 酸枣色着色剂04.02.02.03腌渍的蔬菜1.0 05.02糖果0.2 07.02糕点0.2 12.04酱油1.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38. 橡子壳棕着色剂14.04.01.01可乐型碳酸饮料1.0 15.02配制酒0.3 39. 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被膜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75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75 40. 薪草提取物稳定剂和凝固剂04.04.01.01豆腐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41. 叶绿素铜钾盐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 04.02.02.04蔬菜罐头0.5 04.04.01.06熟制豆类0.5 04.05.02加工坚果与籽类0.5 05.02糖果0.5 07.0焙烤食品0.5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0.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果蔬汁(肉)饮料除外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2配制酒0.5 16.01果冻0.5如用于果冻粉,以冲调倍数增加42.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抗氧化剂12.10复合调味料0.075 43. 乙萘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1残留量≤70mg/kg44. 玉米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5.0 05.02糖果5.0 45. 藻蓝(淡、海水)着色剂01.06干酪0.8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8 05.02糖果0.8 12.09.01香辛料及粉0.8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0.8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6. 皂荚糖胶增稠剂03.01冰淇淋、雪糕类4.0 06.03.01.02专用小麦粉(如自发粉、饺子粉)4.0 12.0调味品4.0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4.0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7. 植酸钠抗氧化剂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 04.01.02加工水果0.2 04.02.02加工蔬菜0.2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 )、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2 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2 08.03.02熏、烧、烤肉类0.2 08.03.03油炸肉类0.2 08.03.04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0.2 08.03.05肉灌肠类0.2 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2 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20mg/kg11.05调味糖浆0.2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 48. 仲丁胺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柑橘(果肉)≤0.005mg/kg,荔枝(果肉)≤0.009mg/kg,苹果(果肉)≤0.001mg/kg04.02.01新鲜蔬菜(仅限蒜苔和青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3mg/kg49. 花生衣红着色剂05.02糖果0.4 07.03饼干0.4 08.03.05肉灌肠类0.4 14.04.01碳酸饮料0.1 50. 甲壳素(几丁质)增稠剂、稳定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2.0 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2.0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2.0 04.01.02.05果酱5.0 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2.0 12.03醋1.0 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2.0 14.03.01.03乳酸菌饮料2.5 15.03.05啤酒和麦芽饮料0.4 51. 甲基纤维素增稠剂表A.2 52. 蓝锭果红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1.0 05.02糖果2.0 07.02糕点(07.02.04糕点上彩装除外)2.0 07.02.04糕点上彩装3.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53.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味剂01.02.02风味发酵乳0.79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68 04.01.02.04水果罐头0.35 04.01.02.05果酱0.68 04.01.02.08.01蜜饯类0.35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20 05.02 糖果4.5 05.02. 01胶基糖果(仅限无糖胶基糖果)5.00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35 11.04餐桌甜味料0.09 12.0调味品1.13 12.04酱油2.00 14.0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0.68 54. 酸性磷酸铝钠膨松剂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6.03.02.05油炸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7.0焙烤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55. 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防腐剂14.04.01碳酸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6其他发酵酒类(充气型)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 , DIV0.075 43. 乙萘酚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0.1残留量≤70mg/kg44. 玉米黄着色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5.0 05.02糖果5.0 45. 藻蓝(淡、海水)着色剂01.06干酪0.8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8 05.02糖果0.8 12.09.01香辛料及粉0.8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0.8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0.8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6. 皂荚糖胶增稠剂03.01冰淇淋、雪糕类4.0 06.03.01.02专用小麦粉(如自发粉、饺子粉)4.0 12.0调味品4.0 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类除外)4.0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47. 植酸钠抗氧化剂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 04.01.02加工水果0.2 04.02.02加工蔬菜0.2 05.04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 )、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0.2 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0.2 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2 08.03.02熏、烧、烤肉类0.2 08.03.03油炸肉类0.2 08.03.04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0.2 08.03.05肉灌肠类0.2 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2 09.01鲜水产(仅限虾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20mg/kg11.05调味糖浆0.2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0.2 48. 仲丁胺防腐剂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柑橘(果肉)≤0.005mg/kg,荔枝(果肉)≤0.009mg/kg,苹果(果肉)≤0.001mg/kg04.02.01新鲜蔬菜(仅限蒜苔和青椒)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残留量≤3mg/kg49. 花生衣红着色剂05.02糖果0.4 07.03饼干0.4 08.03.05肉灌肠类0.4 14.04.01碳酸饮料0.1 50. 甲壳素(几丁质)增稠剂、稳定剂02.01.01.02氢化植物油2.0 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2.0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2.0 04.01.02.05果酱5.0 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2.0 12.03醋1.0 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2.0 14.03.01.03乳酸菌饮料2.5 15.03.05啤酒和麦芽饮料0.4 51. 甲基纤维素增稠剂表A.2 52. 蓝锭果红着色剂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1.0 05.02糖果2.0 07.02糕点(07.02.04糕点上彩装除外)2.0 07.02.04糕点上彩装3.0 14.02.03果蔬汁(肉)饮料(包括发酵型产品等)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02.02风味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茶味、咖啡味及其他味饮料等)(仅限果味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53.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味剂01.02.02风味发酵乳0.79 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68 04.01.02.04水果罐头0.35 04.01.02.05果酱0.68 04.01.02.08.01蜜饯类0.35 04.02.02.03腌渍的蔬菜0.20 05.02 糖果4.5 05.02. 01胶基糖果(仅限无糖胶基糖果)5.00 06.04.02.01八宝粥罐头0.35 11.04餐桌甜味料0.09 12.0调味品1.13 12.04酱油2.00 14.0饮料类(包装饮用水除外)0.68 54. 酸性磷酸铝钠膨松剂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6.03.02.05油炸面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07.0焙烤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干品中铝的残留量≤100mg/kg55. 液体二氧化碳(煤气化法)防腐剂14.04.01碳酸饮料类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5.03.06其他发酵酒类(充气型)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 专家称别对食品添加剂太敏感
    《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6月1日开始实施后,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注明。这样一来,以往隐身于“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增稠剂”等笼统说法背后的各种添加剂统统浮出水面。这虽能让消费者知道其成分,但是新包装上动辄五六种、甚至是10种以上的添加剂吓坏了消费者。   每天吃进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6月30日,记者在超市的食品柜台看到,大多数食品都标明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少则四五种,多则十多种,记者拿起一包蛋黄派数了一下,食品添加剂总共有14种,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增稠剂、膨松剂等。在奶制品柜台,上架的多是生产日期在6月份的产品。记者随意拿起一袋核桃奶一看,配料表的成分只有4种,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却高达9种,占了包装袋好几行的位置。记者又拿起一根火腿肠数了一下,食品添加剂有10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每天都会吃掉几十种添加剂呢。”正在省会某超市选购食品的单身白领小王对记者说,她早餐通常喝牛奶吃面包,中午经常用方便面加火腿肠“对付”。为了提神,她每天还会喝一到两杯速溶咖啡或奶茶,口香糖和其他的饼干、糖果等小零食也常备。可是她拿着经常食用的早餐奶仔细一数,里面的添加剂竟多达10种!而她经常吃的速食面、火腿肠、奶茶的添加剂起码也各含七八种,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她每天不离口的一款口香糖竟含了13种食品添加剂!“不算其他的,光是这简单的几样加起来,我每天吃进肚子里的添加剂就有三四十种,真是不敢想象长期这样吃对身体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小王担忧地对记者说。“乳酸、柠檬酸钠、果胶、黄原胶、海藻酸丙二醇酯、瓜尔胶、阿斯巴甜……”正在为孩子选购乳制品的陈大姐对记者说,常喝的一种乳制品最近换了新包装,仔细看吓了一跳,一小盒饮料竟然含有10种食品添加剂!一连串陌生的化学名词,真让人担心,这些食品添加剂都是些什么东西?食用后对孩子身体有没有害处?   在省会超市,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多数市民对维生素、食用香精、柠檬酸、β-胡萝卜素、色素等添加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类似六偏磷酸钠、乳化硅油、果胶这类添加剂普遍缺乏相关知识。   专家称别对食品添加剂太敏感   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绕开的弯道。添加剂是不是有害物质?针对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的疑虑,记者采访了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分析营养系的副教授田益玲。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只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不会有害的。”田益玲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工业加工食品都需要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于提高食品质量、改善色香味和口感,保障食品安全和防腐,改进食品工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平时食用的酱油里面就含有防腐剂,如果不加入防腐剂,酱油3天就会长毛变质了,防腐剂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恰恰是能够防止因食品腐败给人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有些食品包装上标注不含防腐剂是迷惑消费者。”田益玲说,比如方便面经过油炸之后不需要使用防腐剂了,但是需要加入抗氧化剂,消费者看到包装上标注“不含防腐剂”的字样以为食品没有添加剂,其实不是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2500余种食品添加剂,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大体分为22大类,如增稠剂、乳化剂、着色剂、甜味剂、防腐剂、膨松剂等,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色、香、味及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存时间等。   “有些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其实没有必要。”田益玲表示,目前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只要食品企业遵循《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国标《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量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那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就是安全的,所以市民对此不用太担心。她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比如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标注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QS标识及产品标准等。
  • 警惕:冰激凌之夏 慎防添加剂过量
    冰激凌加工店内,工作人员在操作台前用机器制作冰激凌可食用托盘。 制作不同风味的冰激凌需要不同的配料。 制作完成的冰激凌。   作为一种冷冻乳制品,冰激凌是夏季常见的消暑食品之一。   形式最简单的冰激凌,是利用常见的食品(牛奶、乳酪、奶油等)与一些甜品和其他调味料混合制成。将它们混合在一起之后需要将温度降到非常低,以确保形成比较松软的形态而不是一个大冰块。   在一些现场加工制作不同口味冰激凌的品牌店铺,也会有一块温度保持在零下9度左右的大理石,避免冰激凌原液过快融化,影响口感。   广东省韶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彭珊珊介绍,冰激凌中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乳化剂、增稠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着色剂等几类,用于满足其色泽、口味、形态等需求。   记者随机从市场上购买了一些冰激凌,发现它们的配料表中确实都包含了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六七种,多则十几种。   食品安全专家   过量食品添加剂有潜在危害   &ldquo 夏天常吃的冰激凌中普遍含有多种人工合成色素,其中的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及铝色淀添加剂已在国外禁用,但在国内仍被广泛使用。&rdquo 彭珊珊说,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品,对于身体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健全的儿童会存在一些潜在危害。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食用过量的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会给身体健康带来诸多隐患。如甜蜜素是一种常用于增加口感的甜味剂,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冰激凌,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对体质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因其代谢排毒的能力相对较弱,危害更明显。   冰激凌生产商   &ldquo 不超标就是安全的&rdquo   有冰激凌生产商则指出,冰激凌中添加剂的使用量其实非常少。国家出台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要求所生产的食品必须明确食品添加剂标签。因此,冰激凌标签上以往标注的增稠剂、食用色素、香精等名称改成了具体的使用配料,哪怕是只有毫克的微量,因而就出现了多达十几种的食品添加剂。&ldquo 不超标,就是安全的。&rdquo   据了解,食品添加剂有个使用原则,就是能不使用就不使用。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意识的提高,现在业内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也日渐减少添加剂的使用。比如,越来越多的厂家放弃了价格低廉的甜蜜素,而采用传统的白砂糖来增甜,而前者的价格是白砂糖的1/50。   ■ 详解   冰激凌定型需要添加乳化剂   ●彭珊珊,广东省韶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1、稳定剂   也称增稠剂,用以提高冰激凌的黏稠度和膨胀度,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质,赋予食品黏稠、润滑、适宜的口感,并有乳化、稳定作用。冰激凌生产中常用的稳定剂有海藻酸盐、瓜尔豆胶、卡拉胶等。   2、乳化剂   冰激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三维体系,既可看成是水包油乳状液,又可认为是液/气两相混合的泡沫体系。而油和水是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它们在机械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互相混合,但一般难以混合成稳定的乳浊液,当施加的外力消失时,它们又会很快分离为原来的两种液体,为了使互相均匀混合的状态得以长久保持,需要添加乳化剂,这样冰激凌才具有所需的泡沫和组织造型。   3、甜味剂   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指人工合成的非营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与非糖天然甜味剂3类。甜味剂在冰激凌中主要有改善口感、调节和增强风味、掩蔽不良风味等作用。常用的有甜蜜素、木糖醇等。   4、香精香料   食品中常用的天然香料主要有柑橘油类和柠檬油类。柑橘油类和柠檬油类都属于芸香料植物的产物,其中有甜橙油、酸橙油、橘子油、柚子油、柠檬油、香柠檬油、白柠檬油、橙叶油等品种。其他使用较多的天然香料还有薄荷素油和留兰香油。合成香料大多配成食用香精后使用。食品中直接使用的合成香料仅有香兰素、苯甲醛和DL-薄荷脑等少数品种。   ■ 趋势   低脂无糖冰激凌大受欢迎   ●宋瑀,冰激凌制造者   冰激凌的口味主要由原料决定。原料包括冰激凌原液和配料,原液是工业化生产,主要是原味和巧克力两种。而配料有几十上百种,包括水果、蛋糕、饼干等,不同的创意,做出来的冰激凌完全不同。原味和巧克力味冰激凌,用原液就可以直接做出来。如果是特殊口味,如薄荷味、草莓味冰激凌,就要在原液中加入薄荷、草莓糖浆,搅拌后才能做出来。   近几年,由于功能甜味剂和油脂替代物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口味的不断变化,低脂和无脂冰激凌大受欢迎。典型的商品冰激凌含12%~16%的乳脂肪,低脂和无脂冰激凌的乳脂肪含量则要低很多。   无糖是指无蔗糖,即用阿斯巴甜和其他低热量甜味来替代蔗糖。低脂或无脂是用脂肪替代品如Litesse、Dairy-lo等替代冰激凌中加入的脂肪,从而降低脂肪含量,减少热量,并可强化产品口感、质地、稳定性、增加容积等。   ■ 辨析   冰激凌不能解渴   解渴需要的主要是水,并不需要吃蛋白质、脂肪,这些东西都没有解渴的作用,甚至正相反,它会使水的吸收更慢一些,所以说吃冰激凌绝对起不到解渴作用,甚至可能越吃越渴。如果真想解渴又想吃雪糕,那应该去啃冰棍,因为它的主料就是水和糖。   吃雪糕不一定导致肥胖   如果按正常计算,一般每人每天食用一份50至150g的冰激凌,热量为100至300千卡路里,是人们日常饮食摄入量的1/10至1/15。所以,吃冰激凌并不必然导致肥胖。但是,如果脂肪、糖、蛋白质等摄取已经足够,再多吃冰激凌,它当然就成了&ldquo 垃圾食品&rdquo ,即使是低脂、低糖产品,虽然单位卡路里含量减少了,但吃得多了,总热量还是很高的。因此,凡是冷冻饮品都不能过量食用。
  • 偶氮甲酰胺(增筋剂)尚无检测标准无法处罚
    中国人在自己的餐桌上又一次普及了化学知识,我们从奶粉里知道了三聚氰胺,从红心鸭蛋时知道了苏丹红,从地沟油中知道了黄曲霉素,从白酒中知道了塑化剂,现在我们又从面粉中知道了偶氮甲酰胺,俗称增筋剂。   自从一个多月前,星巴克、赛百味等国际餐饮连锁品牌被曝食物含有偶氮甲酰胺后,中粮、古船、中裕等多款知名品牌面粉被曝含有面粉增筋剂&ldquo 偶氮甲酰胺&rdquo ,而这种增筋剂被认为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在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偶氮甲酰胺和三聚氰胺、苏丹红一样都被列为非法添加物。   对此,中粮方面表示:偶氮甲酰胺作为面粉处理剂,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在中国使用,我司下属面粉加工企业在&ldquo 香雪&rdquo 面包粉产品中使用该食品添加剂,添加量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添加过程严格控制,无超量添加情况。   &ldquo 中国允许限量使用却没有检测标准,也没列入检测项目,因此很多小企业都在过量使用偶氮甲酰胺,还不标注。&rdquo 著名食品安全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偶氮甲酰胺究竟是什么物质?它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为何在美国和中国可以合法使用,在欧洲却被认为是非法添加剂?   隐秘增筋剂有致癌风险   &ldquo 偶氮甲酰胺真的安全吗?我以后还敢买面包吗?&rdquo 在时代周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名消费者反复询问。   据了解,偶氮甲酰胺是一种黄色至橘红色结晶性粉末,也被称为AC发泡剂,具有漂白和氧化双重作用,是一种速效面粉增筋剂,也适用于塑料发泡。   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麦粉常见的添加剂有三大类:增白剂、品质改良剂和营养强化剂,当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偶氮甲酰胺也是其中的一种。   偶氮甲酰胺能使面粉筋度增加,提高面团气体保留量,增加烘焙制品弹性和韧性,改善面团的可操作性和调理性,因此成为面粉添加剂界的新宠。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增筋剂有两种,一种是偶氮甲酰胺,反应速度属于快速的增筋剂 另一种是维生素C型增筋剂,反应速度属于中速。   尽管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但是关于偶氮甲酰胺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过。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66年对偶氮二甲酰胺作出了评估,结论就是&ldquo 很安全&rdquo ,并给出安全剂量为0-45毫克/千克。   中国也参照了这一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mdash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偶氮甲酰胺属于面粉处理剂,只允许使用小麦粉中添加,最大使用量是0.045克/千克,但没有规定偶氮甲酰胺的检测方法。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标准已经显得落后。近年来,学界认为,偶氮甲酰胺存在致癌嫌疑:偶氮甲酰胺水解后产生氨基脲,而实验证实氨基脲有潜在的动物致癌性。   由于氨基脲的潜在致癌性,能够产生氨基脲代谢物的兽药呋喃西林已经被欧盟禁止使用,同样能够产生氨基脲的面粉处理剂偶氮甲酰胺也被欧盟禁用多年。2005年,欧洲食品安全委员会调查发现,氨基脲很可能从广口瓶盖的塑料垫圈儿中迁移到食品当中,于是又禁止在食品包装中使用偶氮甲酰胺。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曾对媒体表示,&ldquo 即使是儿童使用的塑料地垫里,法国等国也不允许生产商添加这一成分。而我们却可以随意添加到每天食用的主食里。&rdquo   在台湾并没有对偶氮甲酰胺有相应的禁令,但出于安全考虑,台湾食品行业普遍选择了用中速、但相对更可靠的维生素C型增筋剂。   成本低廉成泛滥内因   事实上,面粉中使用的偶氮甲酰胺并不是&ldquo 刚需&rdquo ,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口感方面的需求,添加其可以提高面粉的筋度,在制作中可以降低断损率,卖相好,吃起来口感好。   面粉按照筋度来分有三种,即高筋粉、低筋粉和中筋粉,面粉厂对小麦的原料挑选非常精细,针对小麦的不同种类、产地等因素制成高筋粉、低筋粉和中筋粉。为使面包筋度高、有嚼劲,应使用高筋小麦粉,但使用高筋小麦粉每吨成本高出普通小麦粉600元左右。   &ldquo 国家规定其最大使用量为0.045g/kg,而偶氮甲酰胺的价格在38元/千克左右,因此添加其占据的成本较小,但是带给消费者的口感大不一样。&rdquo 向建军表示。   全国工商联烘焙业公会副秘书长单志明也表示,完全可以通过添加食盐、增加醒发时间达到增加面团筋度的效果。   由此看来,偶氮甲酰胺的使用纯粹是企业为了&ldquo 省钱&rdquo 又&ldquo 省力&rdquo 才选择的。   但是,&ldquo 我们只是引进了别人的产品和标准,但在检测环节处于真空状态,因此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偶氮甲酰胺,但你不知道他用没用,也不知道他用了多少,因此安全性无从谈起。&rdquo 董金狮告诉记者。   此前,北京粮食集团(京粮集团)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品研部经理李巍也曾对媒体直言,希望国家能严格控制偶氮甲酰胺的使用,&ldquo 很多不正规的小企业、小作坊,他们如何使用无人监管。现在最重要的是没有检测方法。他们使用了,我们不用,他们的产品口感、外观上都会比我们好,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市场竞争力降低。&rdquo   据了解,美国是目前批准使用添加剂最多的国家,有3000多种,但是美国会对添加剂做详细标注,并提示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由消费者选择要不要购买 欧盟等国家对添加剂则严格得多,欧盟立法采用&ldquo 预警原则&rdquo ,还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置于永久观察,随着使用条件的变化及新科技信息的出现,要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类约2400种,但是既没有像美国一样严格检测标准、工具和方法,也没有如欧盟一般加强准入门槛。   &ldquo 除了用而不标之外,还有企业标而不用,为了节约成本,有的企业使用了更劣质的物质,但是却标成偶氮甲酰胺,反正都查不出。&rdquo 董金狮对记者表达着担忧。   因此,谢华民认为,面粉增筋剂和之前的面粉增白剂一样,都不是食品的必要添加物,却长时间被使用在老百姓的日常饮食之中,因此应该禁止在食品中使用偶氮甲酰胺。   复合型添加剂之祸   对于偶氮甲酰胺的安全性,很多中国专家还是表示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食品毒理学专家景浩表示,虽然欧盟提供了很多资料,但只能证明偶氮甲酰胺对动物的毒性,美国等允许使用的国家认为,这些资料是不足以作为禁用偶氮甲酰胺的明确证据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食品添加剂和药品不同,前者不要求做人体试验,因此更要慎重使用。   事实上,很多曾经被认为对人体无害而被广泛使用的物质,最终都被证明是危险的。比如溴酸钾,溴酸钾在100年前开始在美国用于面包烘焙,由于成本低廉,溴酸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大量实验表明溴酸钾是一种毒害基因的致癌物质,可导致动物的肾脏、甲状腺及其它组织发生癌变。   1992年,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的第39号报告中指出,使用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是不恰当的,并且撤消了先前自1989年以来60ppm的添加限量 2005年7月1日中国全面禁止溴酸钾在面粉中使用。   而后偶氮甲酰胺才作为溴酸钾的替代品,而广泛用于面粉行业。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面粉增白剂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也都禁止使用过氧化苯甲酰。   奥美定,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作为无毒、环保、低排异性的新人造脂肪被整形界大量使用,但后来证明其注入到人体内后,会分解产生剧毒,毒害神经系统,损伤肾脏,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这种物质列为可疑致癌物之一。   除此之外,不同添加剂叠加、混合使用的潜在危机也慢慢浮出水面。   《食品添加剂》的作者、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彭珊珊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尽管国家对每种合法食品添加剂的含量都有规定,但这种安全性是基于单一毒理实验得出的,也就是说动物实验中,都是测试某一种单一添加剂,得出是否安全以及安全的临界值。   但是目前几乎在每一种包装食品中,都同时有多种添加剂存在,比如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色素等,就算每一种都在安全范围内,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么多种添加剂叠加使用,总量会超标多少,谁也不知道这些添加剂相互作用,会有什么后果。添加剂叠加标准目前还是个空白,这方面的具体规定亟待出台。
  • 食品添加剂问题不等于标准问题
    近年来,老百姓对于食品添加剂是“谈虎色变”。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一再去除其中非必要的添加剂种类,尽管反对人士认为,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有些被禁用的添加剂是有害的。不过,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问题并不等同于标准问题,标准并不能确保食品安全。   2011年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双乙酸钠(防腐剂)、淀粉磷酸酯钠(增稠剂)、和脱乙酸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增稠剂、被膜剂)。根据2011版标准,淀粉磷酸酯钠使用的范围是粮食和粮食制品,包括大米、面粉、杂粮、块根植物、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不包括原粮及焙烤食品),用量为“按生产适量使用”。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g/kg,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mg/kg。壳聚糖在大米中使用量为0.1g/kg。   这三种食品添加剂立刻引起了粮食领域专家的注意,有专家表示,大米主要是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而且添加的这三种物质在防虫上也没有作用。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对2011年的这次大米添加剂的风波记忆犹新。他认为,媒体的连续关注,让这三种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在大米中的食品添加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今年的3月15日,国家卫生部公开信息中公布的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这三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都进行了调整,大米彻底从添加剂中解放出来。淀粉磷酸酯钠的使用范围去掉了粮食和粮食制品一类,在双乙酸钠和壳聚糖两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中都没有了大米的身影。   而在两年前的3月,一场持续了几年的关于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最终有了结果。卫生部等部门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已无技术上的必要性,因此卫生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撤销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作为食品添加剂。   尽管如此,反对方始终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增白剂是有害于健康的,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允许使用的,在60mg/kg这一限量标准下使用,不会引起安全问题。   同时指出,加拿大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150mg/kg,菲律宾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150mg/kg,日本批准的最大添加量为300mg/kg,而美国批准“按生产需要添加”,并未给出最大添加量限值。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对于食品添加剂而言,不是必需品,原则上不建议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但是,范志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其实并非标准问题。   仍以面粉为例,绝大多数消费者每天吃的面制品,比如现做现卖的烙饼、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无论在超市、早市还是早点摊,都不属于预包装食品,也就是说,这类食品是不需要有食品标签对添加剂作任何说明的。事实上,包括各类餐馆提供的食物在内,理论上,消费者无法保证它们是绝对安全的。在李里特看来,再严苛的法律或是标准、条例,关键还在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和企业的自律。   不过,范志红提到,食品安全是一项双向教育,买方市场同样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她认为,老百姓在理性层面选择安全,但在感性层面却选择享受。   “酸奶追求黏稠,面粉追求细白,面包追求筋道……如此一来,那些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产品是得不到市场的。”因此,她认为,老百姓如何选择食品,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非法添加或者食品造假的市场。
  • 食品新规实施 食品添加剂统统浮出水面
    6月1日,《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根据新规,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明示消费者。如此规定,让一直隐身于“防腐剂”、“增稠剂”等笼统说法背后的各种添加剂浮出水面。不过新包装上动辄五六种、甚至是10种以上的添加剂吓坏了不少市民。对此,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副司长许新建表示,如果生产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和用量进行添加,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现状调查:食品纷纷换上新装标明添加剂   今年6月1日是《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七项规定,预包装食品包装的标签应当标明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而国家质检总局今年3月颁布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也正式实施。这是国家第一部专门针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管理规定。   葡萄酒已标添加剂   据记者了解,从去年八九月份开始,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已经逐渐更换新的标签,将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明确标示在包装上。以葡萄酒行业为例,去年6月,国内张裕、长城、王朝为首的10多家主流企业已经集中商讨食品安全法中关于添加剂标注的问题,大家已达成共识,在包装上统一标注“微量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剂的信息。但当时记者在广州市面上走访时鲜见有标注食品添加剂的葡萄酒,在广州好又多新港店的葡萄酒货架上,仅王朝一款干白葡萄酒的成分表中有标示“含有微量的山梨酸钾”,而另一款标示了防腐剂二氧化硫的葡萄酒是生产商为法国波赫马奴酒装的几款葡萄酒。   但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好又多新港店葡萄酒专柜走访时就发现,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葡萄酒品牌均在包装上标注上了“食品添加剂:微量二氧化硫”等字样。而乳制品、饮料、果冻、饼干等食品,现在包装上也明确标示了所用添加剂的种类。   饮料多数含香精色素   记者在好又多客村店货架上看到,几乎每种饮料所使用的添加剂都在5种左右,而有部分饮料使用的种数达到10种。常见于饮料产品中的添加剂包括了防腐剂、香精、色素。通常是一瓶饮料中的主要原料是三四种,但是就有五六种食品添加剂。   以形形色色的果汁饮料为例。统一的鲜橙多原料包括纯净水、白砂糖(4786,38.00,0.80%)和浓缩橙汁,但是添加剂就包括了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D-异抗坏血酸钠、β-胡萝卜素、果胶、食用香精等7种。而康师傅的葡萄味的每日C,则使用了柠檬酸、葡萄皮红、食用香精、D-异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钠、乳化硅油等9种添加剂。   市民心声:吃这么多添加剂会不会影响健康?   换上新装的食品添加剂标注很清楚,不过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原料成分表上那一长串的添加剂的名称反而让不少消费者看后不敢放心吃。在广州好又多客村店,不少市民表示,对于那些专业、复杂的添加剂名字感到很茫然。   担心添加剂危害健康   分不清纯牛奶和调味乳的市民,看到伊利优酸乳的包装标识,吓了一跳,配料单上有海藻酸丙二醇脂、柠檬酸、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安塞蜜、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脂、食用香精等12种食品添加剂。消费者丁阿姨告诉记者,她一看上面的说明就一头雾水,担心如果喝下去会不会就等于喝了一大堆化学成分?   果冻的色彩缤纷,而且口感爽滑,是孩子最欢迎的一种儿童零食。“一块小小的果冻居然有9种添加剂,以后再也不敢给孩子多吃了。”市民陈女士给孩子买果冻时发现了包装上标注了一长串化学名词。陈女士说,以前原料表并没有那么多成分内容。陈女士还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吃的那些装成管状的饮料添加剂的使用也十分“恐怖”。她指着一款名名为“碎冰冰”的果味饮料告诉记者,上面除了黄原胶、柠檬酸、柠檬酸钠、山梨酸钾等6种添加剂外,还含有8种食用香料以及5种食用色素。 “孩子吃下去会不会对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陈女士很担心。   很多专业名词看不懂   “这么多专业名词,我们消费者很难弄懂它究竟是什么,甚至有些字都不会念。”刘阿姨坦言平时很少留意食品包装的配料表。她说,包装上突然间多了那么多难懂的添加剂名词,反而有点害怕吃进去这么多的添加剂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记者在卜蜂莲花三元里店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多数市民对维生素、食用香精、柠檬酸、β-胡萝卜素、色素等添加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类似六偏磷酸纳、乳化硅油、果胶这类添加剂普遍缺乏相关知识。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消费者问过这些添加剂的问题,而当记者询问促销员其中一些添加剂的种类,她也摇摇头说自己不清楚。   而市民张先生就建议,国家管理部门既然已经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明确表明添加剂的名称,应该就是让市民更加明白消费,那是否能印发一本食品添加剂常识的小册子,让市民明白自己吃下去的食品添加剂究竟是什么再决定是否购买某些食品呢?   正在饼干专柜选购饼干的李女士就认为,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口味,如果不过量的话应该对人的身体没什么危害。但是她也表示,普通市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各种食品添加剂,就算现在食品厂家将添加剂都标了出来,也并不能消除市民对添加剂使用的担忧。“比如说某些违规的添加剂,即使包装上没有标出来,也不代表它就没有违规添加”。她认为,最根本在于国家要加强监管添加剂这个行业。   专家释疑:按限量添加对人体健康无害   对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的疑虑,食品添加剂的知名专家、“食在广州”大讲坛主持杨冠丰及雷淇云均表示,食品添加剂是国家做过风险评估、做过毒理试验证实安全之后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目前国外在使用的添加剂有数千种,但中国只有1000多种,经常使用的在200~300种。他告诉信息时报记者,公众普遍认为食用了添加剂对健康不好,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添加剂成就现代食品业   专家普遍认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比如食盐中的抗凝结剂可以防止盐粒结块,牛奶中的增稠剂增加了液体粘稠度,添加剂对大多数加工食品来说都不可缺少。“只要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消费者无需恐惧,”杨冠丰表示。   而一位广州某大型饮料企业华东地区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的饮料如果离开了食品添加剂基本上就不可能生产出产品了,因为无论是果汁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甚至是瓶装水都有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添加剂制造出果汁口感   另外,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林伟锋博士指出,果汁饮料一般只有10%的纯果汁,其他都是水,甜度不够肯定加糖,为节约成本就加甜味剂,再加酸,加色素,如果厂房达不到GMP标准,那么产品还需要加防腐剂来保证储存时间,这瓶视觉与口感上很像果汁的饮料,和真正果汁的内在品质差很远。在饮料的添加剂标准中,食品添加剂可谓数不胜数,光着色剂可以使用的就有二三十种,还可以添加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膨松剂、水分保持剂、稳定剂、钙吸收促进剂、酸度调节剂、乳化剂等。营养专家还指出,饮料不能当水喝。天天把饮料当水喝,既解不了口渴,也解不了体渴,而且还喝进去一肚子的添加剂。   对于市民所担心的果冻,林伟锋博士指出,果冻允许添加甜味剂、着色剂、酸度调节剂、增稠剂、水分保持剂、膨松剂、稳定剂等添加剂。如果没有这些添加剂,果冻不可能保持那种晶莹透明的观感和弹牙的口感。   纯牛奶最少添加剂   林伟锋博士还指出,“纯乳”产品包括了全脂奶、部分脱脂奶、脱脂奶,复原乳,目前市面上标注了纯牛奶的纸盒包UHT牛奶、玻璃瓶及屋顶盒包装的巴氏杀菌奶等,都属于这类产品。纯乳中允许添加异构化乳糖液,这是一种改变乳糖的成分。但目前绝大部分的纯乳产品中,并没有添加这种成分。所以纯乳是少数的不含添加剂的食品。   而“调制乳”或“调味乳”是指一种含乳的饮料,例如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各种果味奶、巧克力奶、咖啡奶、酸味奶等。允许添加增稠剂、防腐剂、乳化剂、着色剂、消泡剂、稳定剂、抗结剂、甜味剂等。
  • 新规实施近一月 食品添加剂标注遮遮掩掩
    6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根据《规定》,6月1日以后生产的所有食品都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注所使用的添加剂成分。昨日,记者走访无锡几家卖场,发现6月1日以后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标注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包装不提添加剂   在欧尚超市长江店的固体饮料区,多款豆浆、芝麻糊、豆奶粉等食品的包装上,只有简单的配料表,对添加剂只字未提。难道这些食品里面真的没有放任何添加剂吗?一旁货架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却列出了增稠剂、稳定剂、植脂末、乳化剂、抗结剂、酸味调节剂、阿斯巴甜等添加剂,不同产品数量不一,约在3到8种之间。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知名卤菜品牌“老干妈”辣酱、腐乳包装上,没有任何关于添加剂的说明。而一旁“李锦记”的同款产品上却列出了食用氯化镁、消泡剂、谷氨酸钠、焦糖色、谷氨酸钠、山梨酸钾等添加剂名称。   标注上语焉不详   雀巢生产的一款瓶装咖啡即饮饮料的标签上,配料表后确有“食品添加剂”一项,但只列出了“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酸度调节剂”4个添加剂大类别名称,没有写出具体成分。   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休闲零食产品上甚至标注得更为简略,只用“食品添加剂”5个字一笔带过。而超市自加工食品的添加剂标注情况更为混乱。家乐福保利店近百种自加工的面包、蛋糕的外包装上,贴的都是同一标签——“续配料表,食品添加剂:乳化剂,抗氧化剂”。36种从配料到口味完全不同的自加工卤菜,贴的也是6张同样的标签——“品名:小甜头 配料:蔬菜,食盐,味精 食品添加剂:酸度调节剂,脱氢乙酸,稳定剂,甜蜜素,苯甲酸钠,糖精钠”。   消费者依旧茫然   “您知道从今年6月1日开始,所有食品必须详细标注所使用的添加剂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绝大多数消费者一脸茫然,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规定。   少数消费者表示,购物时对添加剂有所关注,发现最近很多商品都列出了一长串的添加剂名称。“那些名词都太专业了,对它们的作用、规定用量以及过量后果等都不了解。”正在选购山楂片的李小姐说:“添加剂嘛,总归吃多了不好。我一般会挑同类商品中添加剂种类最少的。”可如果没有标列清楚,添加剂种类多少谁搞得清?
  • 我国2314种法定食品添加剂均有检测方法
    近日,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法定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据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包括对产品质量检测和对其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对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检测而言,现有法定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有资质和能力的检测单位均可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残留的检测而言,我国对于规定了具体使用限量和范围的食品添加剂,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的标准 对于来自天然植物或按生产工艺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天然色素、增稠剂等,食品中本身就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低,无须区别添加或天然存在的情况,通常不制定检测方法。
  • 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案 赛智科技正积极研究
    食品添加剂本意是让食品更安全,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 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  泡菜里有着色剂,果冻里有防腐剂;一支雪糕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有14种̷̷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而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不可怕,可怕的是滥用、违法使用等。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丰富食品生产和促进人体健康都有好处。但也必须看到,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如使用不当,或添加剂本身混入一些有害成分,就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添加剂的滥用、违法使用等现象频曝,而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剂又无处不在,导致吃什么都心慌慌。赛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利用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液相色谱仪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案。谨请关注!                              赛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市场部
  • 我国公布首批非食用物质及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名单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周婷玉)为配合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中国食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日前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17种非食用物质包括:吊白块、苏丹红、王金黄块黄、蛋白精三聚氰胺、硼酸与硼砂、硫氰酸钠、玫瑰红B、美术绿、碱性嫩黄、酸性橙、工业用甲醛、工业用火碱、一氧化碳、硫化钠、工业硫磺、工业染料、罂粟壳。 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行为包括:在渍菜(泡菜等)中超量使用着色剂胭脂红、柠檬黄等,或超范围使用诱惑红、日落黄等;水果冻、蛋白冻类食品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超量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腌菜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面点月饼馅中超量使用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等),或超范围使用(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等);面条、饺子皮的面粉超量使用面粉处理剂;糕点中使用膨松剂过量(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或超量使用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及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馒头违法使用漂白剂硫磺熏蒸;油条过量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肉制品和卤制熟食超量使用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小麦粉违规使用二氧化钛、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硫酸铝钾等。 通知指出,判定一种物质是否属于非法添加物,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不属于传统上认为是食品原料的;不属于批准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不属于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或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物质的;未列入中国食品添加剂的;其他中国法律法规允许使用物质之外的物质。 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第一批) 序号 名称 主要成分 可能添加的主要食品类别 可能的主要作用 检测方法 1 吊白块 次硫酸钠甲醛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GB/T 21126-2007 小麦粉与大米粉及其制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含量的测定;卫生部《关于印发面粉、油脂中过氧化苯甲酰测定等检验方法的通知》(卫监发〔2001〕159号)附件2 食品中甲醛次硫酸氢钠的测定方法 2 苏丹红 苏丹红I 辣椒粉 着色 GB/T 19681-2005 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3 王金黄、块黄 碱性橙II 腐皮 着色 4 蛋白精、三聚氰胺 乳及乳制品 虚高蛋白含量 GB/T 22388-2008 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 5 硼酸与硼砂 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增筋 6 硫氰酸钠 乳及乳制品 保鲜 7 玫瑰红B 罗丹明B 调味品 着色 8 美术绿 铅铬绿 茶叶 着色 9 碱性嫩黄 豆制品 着色 10 酸性橙 卤制熟食 着色 11 工业用甲醛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改善外观和质地 SC/T 3025-2006 水产品中甲醛的测定 12 工业用火碱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 改善外观和质地 13 一氧化碳 水产品 改善色泽 14 硫化钠 味精 15 工业硫磺 白砂糖、辣椒、蜜饯、银耳 防腐 20080820 16 工业染料 小米、玉米粉、熟肉制品等 着色 17 罂粟壳 火锅 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序号 食品类别 可能易滥用的添加剂品种或行为 检测方法 1 渍菜(泡菜等) 着色剂(胭脂红、柠檬黄等) 超量或超范围(诱惑红、日落黄等)使用。 GB/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141-2003 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 2 水果冻、蛋白冻类 着色剂、防腐剂的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的超量使用。 3 腌菜 着色剂 、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超量或超范围使用。 4 面点、月饼 馅中乳化剂的超量使用(蔗糖脂肪酸酯等),或超范围使用(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等);防腐剂,违规使用着色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5 面条、饺子皮 面粉处理剂超量 6 糕点 使用膨松剂过量(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超量使用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超量使用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超量使用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 GB/T 5009.182-2003 面制食品中铝的测定 7 馒头 违法使用漂白剂硫磺熏蒸 8 油条 使用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过量,造成铝的残留量超标准 9 肉制品和卤制熟食 使用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易出现超过使用量和成品中的残留量超过标准问题 GB/T 5009.33-2003 食品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测定 10 小麦粉 违规使用二氧化钛、超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硫酸铝钾
  • 专家带你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舆论风波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敏感神经,引发群众抵触心理。那么,食品添加剂是否对人体有害?在此,我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解读,帮助消费者科学认知食品添加剂。0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根据2024年2月8日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也包括在内”。02为什么要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已成为食品加工业不可缺少的基料,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3]。一是防止食品变质,延长保质期,为消费者提供品质稳定的食物;二是改善食品感官品质,增强食品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色泽、口感的要求;三是改进食品生产工艺,提高食品生产效率,使食品制造工艺更合理、卫生、健康;四是促进食品品种创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03添加到食品的一定是食品添加剂吗?在我国,根据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GB 2760—2024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详见表1。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凡是不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物质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表 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序号种类英文名称01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02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03消泡剂Antifoaming agent04抗氧剂Antioxidant05漂白剂Bleaching agent06膨松剂Bulking agent07胶姆糖基础剂Chewing gum base08着色剂Colour09护色剂Colour fixative10乳化剂Emulsifier11酶制剂Enzyme preparation12增味剂Flavour enhancer13面粉处理剂Flour treatment agent14被膜剂Coating agent15水分保持剂Humectant16营养强化剂Nutrition enhancer17防腐剂Preservative18稳定和凝固剂Stabilizer and coagulator19甜味剂Sweetener20增稠剂Thickener21食品香料Flavouring Agent2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Processing aids for the food industry23其他Others然而,在食品生产中,有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非食用物质,诸如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等非食用物质的添加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非食用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是国家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的。为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保障消费者安全,我国陆续发布了五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04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否安全?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审批、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管理措施基本一致,有一套基本完善的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和安全性评价制度。凡是列入我国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均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经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分委会审查,公开向社会及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确保其技术必要性和安全性。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严格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例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规定了糖果中蓝锭果红的最大使用量为2.0 g/kg,巴氏杀菌乳中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香精。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也规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一般原则: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因此,食品添加剂在合理、合规、按“标准”使用的情况下是安全的。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食品添加剂能够提升产品品质,丰富食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但使用不当则会危害消费者健康。一是“两超一非”的问题,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违规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问题。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禁止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例如,2022年,麦趣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麦趣尔纯牛奶过程中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丙二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四)项之规定,构成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行为,被罚款7315.1万元。二是“不当搭配”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一种食品中往往添加多种食品添加剂,多种食品添加剂同时使用产生的协同或者拮抗作用可能对健康有害。三是添加剂质量问题,不合格或劣质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含有有害物质,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四是长期摄入含有特定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能引发慢性疾病。例如甜味剂被认为可能与肥胖、糖尿病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联。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食品加工业的灵魂。然而,食品添加剂一旦使用不当,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特定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的潜在风险,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行政监管的威慑作用,杜绝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现象,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其负面影响。05消费者如何获取食品添加剂信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是食品标签的基础性标准,要求预包装食品标签必须标示食品名称、配料清单、净含量、制造者和贮藏说明、产品标准号等[4]。且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对于食品添加剂,通则要求,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可以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并同时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或者全部标示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名称,同时标示具体名称。例如,食品添加剂“丙二醇”可以选择标示为:a.丙二醇;b.增稠剂(1520);c.增稠剂(丙二醇)。若食品中添加了两种以上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可选择分别标示各自的具体名称;或者选择先标示功能类别名称,再在其后加标示各自的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需注意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命名规则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2011)的规定。总之,产品标识是普通消费者了解产品中食品添加剂含量和种类的重要依据,消费者可以从食品包装上获取食品添加剂信息。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是把双刃剑,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用不当会有健康风险。但我们不能因为食品添加剂具有负面影响而抛弃它,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管力度、规范生产流程、强化质量控制,减少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会越来越好。[1] 陶冶心.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及问题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4(04):17-19.[2] 张莲莲,李岩.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探析[J].现代食品,2023,29(07):143-145.[3] 焦锡涛,胡云,张二豪,等.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食品添加剂现状研究[J].食品工业,2023,44(11):334-337.[4] 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作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峰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分析技术研究首席专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秘书处秘书长,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WHO FCTC专家组专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组专家,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理化检验方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Future Foods》、《One Health Advances》等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食品中未知有害物的质谱侦测技术开发 分离电离一体化质谱离子源研制及食品实时检测技术开发 食品组学风险判定技术开发;食品安全质谱成像技术开发。  “十三五”以来,所带领的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地平线2020”课题等项目2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3件,主编著作6部,在Anal. Chem.、J. Agric. Food Chem.等国际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中组部“西部之光”专家共89名。组织应对了“臭脚盐”、“瘦肉精”等国家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得到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肯定,社会效益显著。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1项等奖励十余项。
  • 我国首次分离得到新乳杆菌 助推益生菌食品升级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2020年第9号公告,其中“马乳酒样乳杆菌马乳酒样亚种”乳杆菌被列为新食品原料。据悉,这是天津科技大学王艳萍教授科研攻关的成果,是我国首次分离得到、全球首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乳杆菌,对酸奶及益生菌等发酵食品升级品质、改善口感、清洁标签等将起到提升作用。  原料天然化、黏稠度和细腻口感是酸奶品质的高地。在欧洲,酸奶生产商通常使用特殊功能的乳酸菌来提高酸奶质地的“黏性”,同时,许多国家禁止在发酵乳中添加增稠剂、稳定剂,对天然酸奶的追求已成为未来市场趋势。  酸奶等益生菌发酵食品以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容易被人体吸收等特点受到人们青睐,我国每年包括酸奶在内的益生菌类食品市场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高品质酸奶成为乳品新消费需求。“挖掘中国微生物宝库资源,研发胞外多糖乳杆菌,解决酸奶不添加增稠剂而获得味蕾舒适的黏性及口感,使中国益生菌食品行业与国际接轨,助推产业优质化发展。”王艳萍把酸奶新型乳杆菌目标定位为对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微生物的筛选技术,获得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通过对其产糖分子机制的研究,最终发现了马奶酒样乳杆菌ZW3胞外多糖合成的途径及其关键基因的作用。  经过近20年科学研究,在4次国家自然基金及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支持下,研发获得成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论文30余篇。王艳萍通过收集、分离、功能确认菌株,到菌粉生产工艺、菌粉的稳定性、菌粉产品应用等一系列研究,对ZW3菌株高产胞外多糖的分子学机制、结构、性能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该菌株在发酵食品、乳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以及微生态药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奶酒样乳杆菌ZW3是全球研究最深入和最全面、首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马乳酒样乳杆菌,通过其自身代谢产物实现酸奶黏度增稠,可以避免因添加增稠剂和稳定剂影响发酵乳制品的口感及质量,使酸奶更美味和优质。  王艳萍介绍,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独特的物理学和流变学特性以及公认的食用安全性,是天然的生物增稠剂,可以替代目前正在应用的、来源于非食品级细菌的稳定剂或增稠剂,在发酵乳品加工中具有重要用途,能提高干酪得率、降低酸奶凝胶脱水收缩现象,解决酸奶生产中常出现的凝胶易断裂、黏稠度低、乳清易析出等质量问题。  据该菌种申报单位诺佰克(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家介绍,该乳杆菌是具有优异食品加工性能与调节肠道、精神健康等多种益生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菌株,有高产胞外多糖的特性,在食品中应用能减少稳定剂、增稠剂的使用,打造清洁标签,升级产品;可去除或减少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提高产品安全性;还在调节肠道健康、提高免疫、抗氧化等方面具有多种功能。许多乳品行业专家都认为此乳杆菌是“小菌种,大作为”。
  • VISCO便携式粘度计在酸奶粘度中的应用
    粘度(粘性),是反映流体流动粘性阻力大小的指标。粘度与压力和温度都有关系。对于流体物质,具有流动的特性,也就是受到外力和重力的作用时,它会像液体那样向四面八方流动。这种因受力而流开的性质称为流体的流动性,其流动性的大小就是流体的稠度,流动性越好,稠度越小,流动性越差,稠度越大,当然做食品,还得考虑食品的口感,爽滑性,否则食品不好吃,做出来也没有市场。 酸奶的粘度主要的黏性物质是蛋白质遇到乳酸所形成的沉淀,所以蛋白含量高的自然会稠一点,酸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所以使用的乳酸菌的品种(主要是酸度不同)对此有影响。当然,也可以通过加入增稠剂或含有其他辅料来加强黏性。 粘度是搅拌型酸奶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项目之一,也是评价酸奶质量的重要指标,增加乳固体含量,特别是非乳固体含量对成品的粘度有明显地影响,因为蛋白质和乳糖的增加有利于酸奶的水和作用,可增进酸奶的粘稠度。粘度良好的酸奶其非脂乳固体含量都远高于国家标准(6.5%),一般在8.5%左右,但当乳固体含量继续增加时(11.5%或者13.0%),酸奶的粘度并无显著提高,相反生产出得酸奶质量较粗,缺乏滑润的口感。在酸奶生产过程中,牛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由液态变成了凝乳状态,因此具有较高的粘度,一般搅拌型酸奶发酵结束后的粘度在4000-6000 mpas之间,因为原来存在于牛乳中的酪蛋白凝聚变成了凝胶状,形成许多大的凝乳微粒,他们的直径一般是在0.01MM-0.4MM之间。搅拌对提高酸奶的粘度有直接作用,搅拌会引起摇溶现象,从而极大地影响产品的品质。 ATAGO(爱拓)创新型便携式粘度计隆重登场,单手便携式的独创创新型设计,ATAGO(爱拓)创新型便携式粘度计组装过程只需3 ONE′S步骤即可操作完成。ATAGO(爱拓)创新型便携式粘度计只需量15ml ,通过电池或者电源适配器即可通电操作使用的便携式粘度计.
  • 卫生部公布18种扩大使用范围使用量食品添加剂名单
    近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葡萄皮红等18种食品添加剂扩大使用范围、使用量。名单如下:   18种扩大使用范围、使用量的食品添加剂 序号 食品添加剂名称 类别 使用范围 最大使用量(g/kg) 备注 食品名称/分类 食品分类号 1 葡萄皮红 着色剂 焙烤食品 07.0 2.0 2 姜黄素 着色剂 糖果 05.02 0.7 3 叶黄素 着色剂 糖果 05.02 0.15 4 栀子蓝 着色剂 焙烤食品 07.0 1.0 5 山梨酸钾 防腐剂 腌渍的蔬菜 04.02.02.03 1.0 6 脱氢乙酸钠 防腐剂 腌渍的蔬菜 04.02.02.03 1.0 7 微晶纤维素 稳定剂 稀奶油 01.05.01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8 羧甲基纤维素钠 稳定剂 稀奶油 01.05.01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9 焦磷酸钠 水分保持剂 热凝固蛋制品 10.03.02 5.0 单独使用或与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复配使用。 10 三聚磷酸钠 水分保持剂 热凝固蛋制品 10.03.02 5.0 单独使用或与六偏磷酸钠、焦磷酸钠复配使用。 11 六偏磷酸钠 水分保持剂 热凝固蛋制品 10.03.02 5.0 单独使用或与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复配使用。 12 麦芽糖醇 甜味剂 调味和果料发酵乳 01.02.02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类巧克力和代巧克力 05.01 餐桌甜味料 11.04 13 山梨糖醇(液) 甜味剂 膨化食品 16.06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14 柠檬酸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植物油 02.01.01.01 2.0 15 L(+)-酒石酸 酸度调节剂 葡萄酒 15.03.01 4.0g/L 16 普鲁兰多糖 增稠剂 冷冻饮品(除外03.04食用冰) 03.0 10.0 17 乳铁蛋白 其他 发酵乳 01.02 1.0 调制乳 01.01.02 含乳饮料 14.03.01 18 抗坏血酸 抗氧化剂 去皮或预切的鲜水果 04.01.01.03 5.0 去皮、切块或切丝的蔬菜 04.02.01.03
  • 老酸奶被指添加工业明胶不能吃:或用旧皮鞋熬制
    4月9日消息,央视记者微博今日爆料:不要吃老酸奶和果冻。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 称:“来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内幕很可怕”。而朱朱文强(微博)微博称:“央视一哥们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这哥们说,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媒体人微博网名”落魄书生周筱赟(微博)“对此称:”不用这么神秘兮兮啦。所谓老酸奶,就是更加浓稠,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果冻更是如此。这本该是常识。“   网友评论:   一财网在以上微博评论中看到,有网友猜测:”跟头发做酱油、臭皮熬阿胶一个道理吧 ?或者是塑化剂 ? “   网友:”我是学食品营养与检测的,也经常会与食品添加剂打交道,像目前国内的果饮基本都是用添加剂调制而成,比如营养快线,只需少量的牛奶,按顺序正确加入添加剂,就能马上调制而出。还有一块小小的面包,按照最新国标(GB2760-2011)最多可添加二十种的添加剂。“   网友:”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是用廉价的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百度了一下,发现使用明胶的食物多如牛毛,不过查了下工业明胶和食用明胶的价格差距并不大,差价利润绝对不值得大企业冒险,估计还有内幕。“   究竟何为老酸奶?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各超市的酸奶柜台突然被铺天盖地的“老酸奶”所占据。几个月以来,许多朋友都问我:老酸奶是不是最天然的酸奶?是不是营养价值比其他酸奶高?是不是有特殊保健作用?是不是比其他酸奶安全?是不是不含添加剂特别适合孩子吃?   真正的老酸奶是怎么制作的?   其实,所谓的“老酸奶”,是一个传统制作酸奶产品的概念,但已经变味了。各地都有自己的 “老酸奶”,也就是过去传统制作的凝固型酸奶。这种酸奶不是黏稠的液态,而是基本上呈现固态。这种固态不是加了任何凝固剂,而是牛奶蛋白质的一种特殊凝胶状态。把消过毒的牛奶、糖和菌种加到干净的容器当中,保温发酵几个小时,牛奶就会变成固态,每个自制酸奶的人都知道。这种蛋白质凝胶状态很脆弱,只要用力搅拌,就能让看似坚实的凝胶重新变成液态的奶。能伸展到脚踝处,那么你需要更多相关锻炼。   普通酸奶是老酸奶加了增稠剂等   在我们小时候,各地的酸奶都是这种固态的产品,但随着奶制品产量的增大,这种产品慢慢地退出了市场。这是因为凝固型的酸奶在运输中容易因为摇晃、震荡等机械力量影响口感,消费者看到的是破碎的冻,甚至是变成液态的酸奶,肯定会不满意。   同时,因为在固态酸奶没法加入果汁、果粒之类配料,为了便于运输和销售,人们就加入一些增稠剂,把大罐发酵好的酸奶凝冻慢慢搅碎,让它变成黏稠的半流体。这就是市面上占优势的酸奶产品状态。   如果少加增稠剂,酸奶产品往往会呈现液态,只不过比牛奶略浓一些,有些消费者以为酸奶“内容不够”而产生嫌弃心情,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状态。能伸展到脚踝处,那么你需要更多相关锻炼。   如今的“老酸奶”添加了凝胶剂   但是,喝惯了这种黏稠的酸奶,人们也有点腻了。这时候,新产品“老酸奶”让人们眼前一亮。它以传统产品的面目出现,但为了避免运输中变稀的麻烦,添加了凝胶剂,这样,无论怎么震荡都不会变成液态,运输和销售非常方便。   普通的牛奶原料,加明胶、琼脂、卡拉胶等等植物胶,就可以制成这种凝冻状态。我的实验室里就曾经做过类似的冻,而且口感效果比某些市售产品还理想,只不过没有把这种配方变成产品。   所以,严格来说,市面上所谓的“老酸奶”产品,应当叫做“酸奶冻”比较确切。能伸展到脚踝处,那么你需要更多相关锻炼。   巨额的暴利驱使企业铤而走险 非法生产食用明胶   据北青网消息,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正规食用明胶的原材料,价格高达2000~3000元,而一般的皮革下脚料,1吨仅需要 100~200元。但是,进入市场后,1吨食用明胶的收购价都在2万~3万元左右。“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家有100多家,然而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只有20多家。不仅仅是在山东,河北、江浙一带都是这些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王敬忠说,在当地工厂,工人们都会将这些皮革废料叫做“蓝皮”、“白皮”。这些皮子全是从皮鞋、皮衣或制鼓的皮革上削下来的废料,拉回工厂时,大都是成碎末的皮子,还搀和着大量的泥块。“但是制成后的明胶,透明无味。消费者根本无法将正规的食用明胶和废皮革做成的明胶区分开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敏称,制革厂在鞣制皮革时,要使用一些含有金属元素铬的化学制剂。鞣制、整理后才舍弃一些碎皮,这些碎皮就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铬。金属铬会破坏人体骨骼以及造血干细胞,长期食用会导致骨质疏松,严重的会患上癌症。铬对人体健康的这种危害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在2年以上才会显现出来。   专家曾表示:只要不超标都可以   早在2011年6月间,有网友微博爆料说,以粘稠见称的“老酸奶”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所谓“老酸奶”其实是由一种“凝胶剂”制成,虽然价格是普通酸奶(乳酪)的一倍还多,但并没有更多营养,而且多食无益。为此,该网友调侃道:哥喝的不是“老酸奶”,是凝胶剂!   对此当时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魏荣禄接受媒体指出,果胶、明胶都属于稳定剂,是国家允许添加在奶制品中的,只要不超过标准都是正常的。   “搬运过程中的震动可能会使老酸奶产生乳清分离,影响其品质和口感。所以老酸奶中加入了适量的稳定剂”。魏荣禄说,过去的老酸奶在发酵后很短时间内就被饮用,因而只用添加食糖,不需要添加稳定剂。   “老酸奶并不是越浓越好,”魏荣禄表示,过于浓稠的老酸奶中可能加入了琼脂等增稠剂,营养价值并不会随着浓稠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 食品包装上明示添加剂 但专业名称使消费者很茫然
    6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按照规定,食品包装上必须明示食品添加剂成分。记者昨天来到位于武宁南路的一家大型超市,见到众多食品添加剂名目已出现在很多产品包装上,但市民对于这些专业、复杂的名字大多感到茫然。   一包饼干加了12种添加剂   一根香肠10种配料,有6种是食品添加剂 一罐牛奶的包装上,“配料单”印了8行(每行约有3种配料),其中6行   标示的是各种添加剂……记者拿起一包饼干,见配料栏有密密麻麻11行(每行3到4种配料),其中苯丙氨酸、5''-肌苷酸二钠、阿巴斯甜、水解植物蛋白等添加剂共有12种。   “这么多专业名词,不要说弄懂,光是读出来就很要命了。”顾阿姨平时购物很少注意产品成分,根本不在意食品包装上有没有列上添加剂,“它写的都是很专业的东西,看不懂,怎么判断有没有害处?何况,包装上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吗?”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多数人的态度都和顾阿姨如出一辙。大家普遍反映自己缺乏相关知识,因而不会特别注意包装上的食品添加剂。超市促销员秦小姐也表示,从来没有人向她咨询添加剂问题。记者注意到,秦小姐正在推销的某品牌牛奶包装上既无食品添加剂标示,也没有“不含添加剂”的提醒。   正在为孙儿挑选零食的陈先生认为,普通市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清楚各种食品添加剂,“我知道添加剂可以增加香味、鲜味,保证食品不腐烂,如果不过量的话,应该不会有问题。”陈先生坦言,写明食品添加剂并不能消除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他“规避风险”的办法是“尽量到大型超市,尽量买信得过的品牌”。   看配料是一种科学消费习惯   市政协常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食品添加剂,盲目恐惧或无所谓,都说明消费者缺乏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知识。“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沈建华举例说,食盐中的抗凝结剂可以防止盐粒结块,牛奶中的增稠剂增加了液体粘稠度,添加剂对大多数加工食品来说都不可缺少,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就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消费者没必要视添加剂如洪水猛兽。   “食品包装上列出的添加剂,有许多只有内行人才看得懂。之所以要明示这些添加剂,主要是便于相关部门监管。”但沈建华指出,消费者应该学会自我保护,“在国外,一般消费者购买加工食品,都有看看产品配料的习惯。我们虽然经历了三聚氰胺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但相关知识的普及却还不够,消费者习惯也没有培养起来。”沈建华说,食品安全科普之路还很长,不论是消费者个人,还是媒体和相关部门,都应对此给予更多关注。
  • 全自动乌氏粘度计在聚丙烯酸钠中的应用
    聚丙烯酸钠(PAAS),化学式为(C3H3NaO2)n,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和重要化工产品,固态产品为白色或浅黄色块状或粉末,液态产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由丙烯酸及其酯类为原料,经水溶液聚合而得,无味,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在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等水溶液中沉淀。常被用作水处理剂、盐水精制及胶乳增稠,也可用作食品增粘、乳化。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因生产条件会有较大的波动,某些性质会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产生较大的差别,当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相对分子量较小时,其状态为稀溶液,常用作水处理剂和油田助剂,当相对分子量增大时,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的状态变为弹性凝胶,这时更多被用于絮凝剂或增稠剂之中。工业上使用乌氏粘度法测试特性黏度对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加以规范,例如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作为水处理剂时特性黏度被规定应处于(0.060~0.10dl/g,30℃)的区间之内,偏离这个范围的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的水处理性能会大幅度下降。精准,高效的测试特性黏度是整个聚丙烯酰胺(PAAS)材料质量控制环节的重中之重。全自动乌氏粘度仪IV8000X系列具有操作方便,分子量适用范围广泛,数据重复性良好等优点,所以成为聚丙烯酸钠(PAAS)等高分子材料化验分析中的常用实验仪器,为聚丙烯酸钠(PAAS)材料的研发及生产提供更精准的实验数值参照。以杭州卓祥科技有限公司的IV8000X系列全自动在线稀释型乌氏粘度仪、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IV8000X系列全自动在线稀释型乌氏粘度仪相较于传统的手动测试方法:⑴ 拥有更高的温控精度以及均匀度:IV8000X系列乌氏粘度仪所使用的HCT系列高精度恒温浴槽的温控精度优于“±0.01℃”,让实验得出的数据更精准,数据重复性更稳定。⑵ 特殊的检测方式:采用不锈钢铠装光纤,可满足测试不同颜色的样品,耐腐蚀,且使用寿命长。⑶ 粘度管不再是耗材:仪器自动排废液、清洗并干燥粘度管,粘度管无需从浴槽中取出,粘度管不易损坏,减少耗材成本支出。同时具有废液分类收集功能,减少废液回收成本及避免因多种废液混合导致的风险。⑷ 实验流程自动化:IV8000X系列自动稀释型乌氏粘度仪在 “单点法”的测量过程中能实现自动测量-自动排液-自动清洗-自动干燥的自动化实验流程,在“多点法”的测量过程中每个测量位都具有连续测量、在线自动稀释样品、自动混匀、自动清洗、自动干燥等功能,在多次测量及清洗干燥整个过程中无需人员看管。
  • 卫生部:中国现有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检测法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食品添加剂六成无法检测”,引起社会关注。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说法不够准确,和实际情况也是有出入的。目前,中国现有的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管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包括对产品质量检测和对其在食品中残留量的检测。对食品添加剂产品质量检测而言,现有2314种食品添加剂均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有资质和能力的检测单位均可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满足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残留的检测而言,中国做法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相同:对于规定了具体使用限量和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的标准 对于来自天然植物或按生产工艺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天然色素、增稠剂等,食品中本身就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较低,无需区别添加或天然存在的情况,通常不制定检测方法。   一直以来,食品添加剂标准(包括使用标准和产品标准)的制定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卫生部2011年5月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包括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共2314种,并规定了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原则。这些食品添加剂品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并经过了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安全性评估。   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规定的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等332个常用品种中,274个已有产品标准(包括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覆盖率达82.5%。目前,卫生部正在继续加紧依法制修订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中国地方基层食品添加剂检测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有关部门在十二五规划中已作出安排,以不断增强检测机构的装备水平和人员队伍素质,不断加强包括对食品添加剂检测在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之技术支撑。   卫生部表示一向欢迎和尊重社会各界发挥监督作用,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心和支持标准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为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水平而努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