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诱导肿瘤生长

仪器信息网诱导肿瘤生长专题为您整合诱导肿瘤生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诱导肿瘤生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诱导肿瘤生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诱导肿瘤生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诱导肿瘤生长话题讨论。

诱导肿瘤生长相关的资讯

  • 我国科学家发现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
    近日,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Microenvironment-ResponsiveProdrug-InducedPyroptosis BoostsCancerImmunotherapy” 的论文。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方案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免疫检查点阻断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但肿瘤抗原的缺乏及未能有效地启动适应性免疫是导致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焦亡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其可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并释放肿瘤抗原及启动适应性免疫反应。然而目前能有效诱发焦亡的方法较少,常规的化疗、光动力法诱导焦亡能力有限,并且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该团队研发的新型的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方案可通过形成一类新型工程化纳米胶束体系,可显著提高传统化疗药物与光敏剂的肿瘤靶向性,能够在肿瘤部位大量聚集,而在正常部位分布较少,从而避免了全身的毒副作用。此外,纳米胶束富集到肿瘤微环境后可诱导肿瘤细胞焦亡,释放炎性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活化抗原提呈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联合免疫治疗后,其能显著增强PD-1阻断治疗疗效,抑制肿瘤生长及预防肿瘤复发。  该研究表明,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可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疗效,为后续改进免疫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dvanced Scienc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101840
  • 前沿进展 | 吉非替尼诱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EGFR和α 5β 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
    “ 内吞作用是EGFR功能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在胶质瘤细胞中经常发生失调,并与治疗耐药性有关。然而,在GBM细胞中从未检测过TKIs对EGFR内吞作用的影响。超分辨率dSTORM成像显示,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内膜室中,β1整合素和EGFR非常接近,表明它们潜在的相互作用。有趣的是,整合素的消耗延迟了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EGFR和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可能会改变胶质瘤细胞对吉非替尼的反应。利用球状体胶质瘤细胞扩散的体外模型,我们发现α5整合素缺失的细胞比表达α5的细胞对TKIs更敏感。这项工作首次为EGFR TKIs可以触发大量EGFR和α5β1整合素共内吞作用提供了证据,这可能在治疗过程中调节胶质瘤细胞的侵袭性。”01—研究结果1、吉非替尼可引起EGFR的内吞作用胶质母细胞瘤(GBM)是融合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一个亚群,是最常和比较具有侵袭性的脑肿瘤。GBM的特征是肿瘤间和肿瘤内的异质性和高度侵袭性的表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ErbB1)的过表达或突变是GBM中反复发生的分子改变,与不良预后相关。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属于ERBB家族,负责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性和干性调节。尽管EGFR在GBM中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但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靶向治疗未能改善患者的护理。EGFR的过表达驱动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的侵袭,但这些肿瘤仍然对EGFR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产生耐药性。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吉非替尼和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EGFR在早期核内体中积累,从而导致内吞作用增加。此外,TKIs触发另一种膜受体的早期核内蛋白受体重新定位,即纤维连接蛋白受体-β1整合素,这是GBM中一个很有前途的治疗靶点,调节癌细胞的生理EGFR内吞和再循环。EGFR阻断调节失调参与了GBM的进展和侵袭性。然而,TKIs在EGFR迁移中的意义和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用吉非替尼处理U87GBM细胞,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EGFR的定位,考虑到胶质母细胞瘤的异质性,作者分析了吉非替尼在其他3个具有不同水平EGFR表达的细胞系中对EGFR分布的影响。发现吉非替尼增加了T98G和LN443细胞中EEA1/EGFR的共定位,以及LN443、T98和LNZ308细胞中EGF的内吞作用。这些实验表明,吉非替尼在体外导致GBM细胞大量EGFR内吞。图1. 吉非替尼诱导U87细胞的EGFR内吞作用。用DMSO(对照细胞)或吉非替尼(20µM)处理4小时后,免疫检测肌动蛋白(绿)、EGFR(红)和内吞体标记物EEA1(青)。2、整合素和EGFR通过吉非替尼治疗而被共同招募到早期核内体中作者之前的实验清楚地表明,吉非替尼显著增加了EGFR的内吞率。整合素α5β1促进EGFR循环,全基因组基因筛选发现α5β1整合素是EGFR内吞作用的强启动子。因此,作者假设α5β1整合素,作为GBM中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能会影响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内吞作用。作者接下来研究了EGFR和整合素是否被运输到相同的核内体。在未处理的细胞中,α5β1整合素和EGFR在质膜上或作为点状细胞内染色,令人惊讶的是,在短期吉非替尼治疗后,α5β1整合素明显被重新分配到大的EGFR阳性核内体中。吉非替尼治疗增加了核周区域整合素/EGFR的共定位,表明这两种受体在同一核内体中募集。图2. 吉非替尼引起EGFR和α5β1整合素的共内吞作用。用载体(对照)或吉非替尼处理的U87细胞的共聚焦图像。EGFR和β1的免疫检测接下来,作者对瞬时表达α5-GFP或Rab5-YFP的U87细胞进行了免疫标记和共聚焦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后,整合素β1和EGFR均定位于rab5阳性的早期核内体同样,EGFR和α5-GFP均在eea1阳性的早期核内体中被发现图3. 表达Rab5-YFP或α5-eGFP的U87细胞经吉非替尼处理后的共聚焦图像。在核周区域的插入物的高倍放大图像。箭头突出了标记有EGFR、整合素和早期核内体标记的囊泡接下来,作者使用2色dSTORM超分辨率显微镜来整合早期核内体中整合素和EGFR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在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中,显示EGFR和整合素β1标记在核内体样结构中存在强覆盖,但不是在细胞外周处,这表明这两种受体更可能在核内体中相互作用,而不是在质膜上相互作用。此外,作者也在另外三个GBM细胞系中观察到内吞体整合素/EGFR共标记。图4. 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的双色dSTORM图像显示细胞外周和核内体上的EGFR/β1整合素复合体02—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EGFRTKIs增加了GBM细胞早期内吞体中EGFR的内吞作用和α5β1整合素的共积累。EGFR/α5β1整合素内吞作用和膜破坏。由于这些受体在癌细胞的侵袭和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未来的挑战将评估TKIs对整合素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整合素/EGFR如何改变TKIs处理的细胞的内吞作用可能有助于GBM细胞逃避。并且,最近的一份报告强调了靶向治疗的靶标细胞毒性被低估的重要性。这项工作强调了需要更好地了解药物机制,以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药物的疗效。因此,描述吉非替尼等药物对内体转运的影响并揭示参与这些机制的分子将是很重要的。这可能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并改进脑肿瘤的精确医学方法。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借助STORM技术在更深一层次了解整合素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宁波力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INVIEW)现已发布超高分辨率显微系统iSTORM,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参考文献:1. Blandin, Anne-Florence, et al. "Gefitinib induces EGFR and α5β1 integrin co-endocytosis in glioblastoma cell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78.6 (2021): 2949-2962.
  • 文献速递|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新型纳米材料通过 Let-7a 诱导舌鳞癌细胞凋亡
    近日近日,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王东旭教授课题组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刘炜炜教授课题组在细胞外囊泡与舌鳞状细胞癌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F:5.89,JCR 2区)。▲图1|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F:5.89,JCR 2区)近年来,针对舌鳞状细胞癌(TSCC)的治疗和诊断已取得了进展,但 5 年生存率仍然很低。治疗TSCC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放疗和化疗。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医药在癌症研究方面已被广泛应用。例如,从蜂蜜中提取的白杨素可以通过非编码RNA在多种癌细胞中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增殖。并且,纳米结构也已被广泛研究用于癌症治疗中的药物递送和诊断,例如金纳米粒子 (AuNPs)。细胞外囊泡(EVs)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小囊泡。EVs 由脂质双层膜组成,该膜包裹着小的无细胞器的细胞质,EVs 的摄取特定于细胞类型。但白杨素与金纳米粒子在单独运用时对癌症缺乏特异性,有证据表明,纳米粒子与 EVs结合可作为靶向癌细胞的药物载体。因此,纳米材料与 EVs 结合可以提高癌症治疗的效率。为了探究该方法,王东旭教授与刘炜炜教授团队首先使用白杨素治疗 TSCC 细胞和分离的 EVs-白杨素。然后将四氯金酸(HAuCl4)与 EVs-白杨素一同孵育形成 Au-EVs。在 EVs-Con 和 EVs-chrysin 之间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后,对 let-7a 家族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表明,Au-EVs 通过TSCC中的 let-7a 诱导细胞凋亡。▲图2 |实验方案示意图文章中,研究 Au-EVs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的实验使用了博鹭腾AniView600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拍摄观察。在该实验中,首先将SCC9 细胞注射到裸鼠体内。7天后,将Au-EVs注射到肿瘤下方,并在第8天和第15天用近红外光照射裸鼠并进行肿瘤生长分析。结果表明,Au-EVs具备肿瘤靶向性,且荧光强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此外,近红外辐射可以淬灭 Au-EVs 的荧光。在第21天时收集肿瘤,与预期结果相符,Au-EVs 与 NIR 结合显着抑制了肿瘤生长,并且没有改变体内其他器官。这些结果表明,Au-EVs 有效地介导了等离子光热疗法(PPT)并抑制了体内肿瘤的生长。▲图3|注射Au-EVs 后的荧光强度本研究发现,Au-EVs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在SCC9 细胞中具有吸收特异性。在经过近红外辐射后,Au-EVs 能够有效增强细胞凋亡。通过RNA-seq,筛选 EVs-chrysin miRNA,Let-7a-3p,并且过表达let-7a-3p会诱导细胞凋亡,此结果表明经NIR 处理的 Au-EV 显著抑制了体内肿瘤的生长。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 AuNPs 靶向性的纳米材料,并且该材料可能与针对 TSCC 的疗法相关。论文链接:doi: 10.3389/fbioe.2021.766380
  • 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微流控探针诱导化学质膜穿孔用于单细胞蛋白质递送
    将小分子、核酸、蛋白质和药物导入细胞是监测和了解细胞行为以及生物功能的重要途径。然而,质膜是阻止外源分子进入细胞的生物屏障。因此,如何在保持细胞活力的同时高效地将外源分子递送到细胞中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克服现有大规模细胞内递送方法的弱点,例如细胞活性和递送效率不一致,主要基于膜破坏介导机制的微技术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利用化学质膜穿孔进行单细胞递送的尚未得到广泛研究。2024年4月2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emical Plasma Membrane Perforation Generated by a Microfluidic Probe for Single-Cell Intracellular Protein Delivery”的工作。该研究使用微流控探针将含有毛地黄皂苷和货物的溶液精确地作用到单细胞上。毛地黄皂苷与质膜中的胆固醇结合诱导质膜穿孔,货物通过孔进入细胞。碘化丙啶 (0.67 kDa) 和 FITC-葡聚糖 (10、40 和 150 kDa) 可以在3分钟内成功引入单细胞,同时保持细胞活力。两种蛋白质(细胞色素C和亲环素A)被递送进入细胞,并观察到它们在细胞中得生理功能。图1. 微流控探针诱导单细胞化学质膜穿孔首先,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微流控探针形成的微区域进行数值模拟。使用荧光素(扩散系数=500 μm2 /s)来指示溶质扩散。结果表明,注入的溶液可以被完全吸出,并且溶质被限制在液滴状微区域内而不会扩散。微区内溶质浓度分布均匀。计算了基质上的剪切应力,低剪切应力不会对细胞造成额外的机械损伤。实验在与模拟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使用荧光素显示微流控探针产生的微区域,与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一致。溶液的连续流动使微区中毛地黄皂苷和货物的浓度几乎恒定,有利于维持递送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图2. 流体的数值模拟通过微流控探针进行碘化丙啶(PI)的细胞内递送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优化递送条件。尝试使用 20-100 μg/mL 毛地黄皂苷将 PI 递送至U87细胞。随着毛地黄皂苷浓度的增加,ts(PI开始进入时间)和tm(PI进入速度最大时间)逐渐减少,表明细胞穿孔加速。当毛地黄皂苷浓度为60 μg/mL时,ts约为20 s,1 min内即可观察到清晰的荧光。此外,还尝试了不同的PI浓度进行细胞内递送,较高的PI浓度也使得PI能够更快地进入细胞。还测试了流速对递送结果的影响。注入流量保持2 μL/min,抽出流量在6~14 μL/min之间调整。当抽吸流速大于8 μL/min时,进入细胞的PI量随着流速的增长而显着增加。图3. 毛地黄皂苷浓度、PI浓度和流速对细胞内递送的影响为了证明该方法的效率和通用性,使用该方法将PI递送至U87、HUVEC和A549细胞。当递送时间为20秒时,三种类型的细胞几乎不发出荧光。随着递送时间逐渐增加,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显着增加,递送处理50 s后观察到强烈的红色荧光。由于洋地黄皂苷的作用,质膜逐渐透化,PI通过质膜上形成的孔继续进入细胞。还检查了该方法递送大分子的能力,使用不同分子量(10、40和150 kDa)的 FITC-葡聚糖作为货物。FITC-葡聚糖可以在3min内进入细胞,并且FITC-葡聚糖进入的量随着递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图4. PI和FITC-葡聚糖递送的结果在验证了这种方法用于单细胞胞内递送的可行性后,作者尝试了细胞内蛋白质递送。Cyt C ( Mw = 13 kDa) 是线粒体中的一种蛋白质,可将电子转移到呼吸链以维持ATP的产生。当cyt C释放到细胞质中时,它会引发细胞凋亡。由于外源cyt C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进入细胞,利用微流控探针将cyt C递送至A549中作为抗肿瘤药物以诱导细胞凋亡。对照组和仅用毛地黄皂苷或cyt C处理的细胞之间未观察到caspase-3水平和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的显着差异。毛地黄皂苷诱导的质膜穿孔不会引起细胞凋亡。仅用cyt C处理的细胞中caspase-3的水平也没有增加,表明正常情况下cyt C不能穿过质膜进入细胞激活凋亡途径。然而,在进行毛地黄皂苷介导的cyt C递送的细胞中,caspase-3水平显著增加,蓝色荧光显著增强。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体积缩小,并形成凋亡小体。这些结果表明,递送的cyt C成功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外源蛋白可以通过微流控探针有效地引入细胞内并发挥作用。图5. Cyt C被递送至A549以诱导细胞凋亡为了进一步探索这种方法在细胞研究中的潜力,作者利用它来研究肿瘤耐药性。CypA (M w = 18 kDa) 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胞内蛋白质,可充当抗氧化剂。最近有报道称CypA通过重塑细胞氧化状态介导结直肠癌耐药。BCNU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诱导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抑制导致ROS的积累。利用微流控探针将CypA递送到U87中,研究CypA对胶质瘤耐药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未经CypA递送的细胞经BCNU处理1小时后ROS水平显着升高,并且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对于递送CypA的细胞,ROS含量显着低于未递送细胞,并且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结果表明,递送的CypA在细胞中具有抗氧化作用,这可能增强U87对BCNU的耐药性。抑制CypA表达可能是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潜在方法。图6. CypA对胶质瘤耐药性的影响总结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开放式微流控探针的方法,以方便高效地实现单细胞递送。该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试剂对单个细胞进行质膜穿孔,将最大分子量为150 kDa 的外源货物递送到细胞中。与载体介导或场辅助递送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对货物进行额外处理,无需物理场辅助的温和递送条件也避免了对货物和细胞的额外损伤。作者展示了使用微流控探针进行cyt C和CypA的细胞内递送,证明了该方法能够研究外源蛋白质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未来,各种货物(肽、蛋白质、mRNA、DNA、质粒、细胞器等)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导入细胞内,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和命运。而且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操作简单,有望成为单细胞递送的一种理想方法。清华大学化学系林金明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化学系2022级博士生宋扬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C34007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2034005)的支持。关于林金明教授工学博士,分析化学专业。1984年福州大学毕业,1992年在日本昭和大学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下前往该大学药学部从事访问研究。1994年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转入东京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受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3月底回国工作,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受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化学发光/荧光免疫分析、复杂样品前处理分析、空气负离子检测与健康评估等研究。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3名(含联合培养,其中留学生2名)、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后11名(其中留学生3名)、访问学者10名(其中外国访问学者1名)。
  • Science|发现肿瘤免疫治疗新潜在靶点
    8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荣斌、江维教授团队与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任宏团队合作,在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Pituitary hormone α-MSH promotes tumor-induced myelopoiesis and immunosuppression”的“Research Article”研究论文,报道了下丘脑-垂体轴及其产生的激素α-MSH在介导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中的关键作用。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是其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的重要原因。靶向PD-1和CTLA-4等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治疗(ICT)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响应性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揭示肿瘤免疫抑制机制并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和策略。肿瘤患者经常遭受抑郁、恐惧、焦虑等精神或情感应激,且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抑郁、压力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并削弱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表明神经系统及其介导的应激反应在肿瘤生长和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垂体(HP)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感应应激反应的重要调节中枢。过去的研究发现HP可通过产生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催乳素调节免疫反应。此外,在肿瘤患者中HP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等一些下游激素或效应物显著升高,提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HP轴可能调节肿瘤免疫,但是HP轴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免疫系统感应肿瘤诱导的神经应激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不同的肿瘤模型(ICT抵抗的LLC和B16F10-GMCSF肿瘤以及敏感的MC38和MCA205肿瘤)来研究下丘脑-垂体轴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发现荷瘤小鼠血清中α-MSH浓度显著升高,但垂体产生的其他激素如内啡肽、促甲状腺激素、催乳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等无显著差异。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荷瘤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H)神经元被激活,并且垂体中叶负责编码α-MSH合成的蛋白POMC的表达也显著增强,表明肿瘤可促进下丘脑活化和垂体α-MSH产生。为了进一步研究POMC及其产物α-MSH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立体定位注射腺病毒载体的的方式敲低垂体Pomc基因的表达,随后进行荷瘤实验。结果显示敲低垂体Pomc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不同皮下肿瘤的生长。同时,在B16F10肺转移模型和LLC原位肿瘤模型中,敲低垂体Pomc的表达也能够显著抑制肺部转移灶数目和肺部结节数量。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敲低垂体Pomc表达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能力,同时抑制髓系造血和肿瘤相关髓系细胞(MDSCs和TAMs等)的聚集。这些结果表明垂体来源的α-MSH通过诱导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促进肿瘤生长。为了探究α-MSH通过何种受体参与调控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研究人员检测了α-MSH的受体的表达情况,发现MC5R在骨髓造血前体细胞高表达。通过构建Mc5r全身或条件型缺陷小鼠进行荷瘤实验,研究人员发现Mc5r缺陷可以显著地增强抗肿瘤免疫并抑制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Mc5r缺陷可以抑制肿瘤诱导的髓系造血。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ICT敏感还是抵抗的肿瘤模型中,利用多肽抑制剂阻断MC5R均可抑制肿瘤生长,且MC5R多肽抑制剂与抗PD-1抗体联合使用可提高ICT的效率。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上述研究的临床相关性,发现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恶性头颈癌(HNC)患者血清中α-MSH浓度显著升高并与外周血中的MDSCs比例呈正相关。论文链接:10.1126/science.abj2674
  • IVIS视角——[Nature]亚克隆合作通过修饰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观环境驱动肿瘤转移 肿瘤异质性及转移性
    人类大多数肿瘤是异质性的,由具有不同性质的细胞克隆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度异质性肿瘤具有较差的临床疗效,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肿瘤的转移性是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因此,了解转移进程的驱动因子是改善临床结果的关键。癌症基因组测序研究已经确定了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之间具有极小的遗传差异,并显示原位肿瘤和远处转移病灶具有显著的亚克隆异质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微观环境变化是肿瘤转移传播和生长的主要媒介,从而突出了在肿瘤进展中的非细胞自发因子的作用。本期IVIS视角小编带您探究一下Nature最近发表的论文:《亚克隆合作通过修饰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微观环境驱动肿瘤转移》本文揭示了表达IL11和FIGF (VEGFD)的乳腺癌细胞的小亚克隆协同作用促进转移进展并产生了驱动性和中性亚克隆组成的多克隆转移。单克隆、多克隆原发灶和转移灶的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表达谱分析显示了这种协同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局部和系统微环境介导的。作者确定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群受表达IL11小亚克隆的调节,敲除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可以阻止肿瘤转移的生长。来自原发性肿瘤、血液和肺的CD45阳性细胞群的单细胞RNA-seq显示IL11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可诱导产生致瘤性和转移性中性粒细胞前体。本文结合IVIS活体成像系统研究发现了非细胞自发因子和小亚克隆在肿瘤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探究驱动转移的亚克隆协同作用分子机制本文用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DAMB-468)的肿瘤(来源于异质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研究亚克隆在肿瘤表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之前已经证实一个小的亚克隆通过非细胞自主的相互作用可以驱动肿瘤生长。本文测试了18个亚克隆,每一种表达一种与转移和血管再生有关的分泌蛋白。并发现具有全部18个亚克隆的多克隆肿瘤生长最快(上图a)。相反只有白细胞介素11 (IL11) 和趋化因子 (C-C motif) 配体5在单克隆肿瘤能够促进肿瘤生长。我们还确定了表达IL11和低聚果糖诱导生长因子(FIGF也被称为VEGFD)的亚克隆两者的混合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复制肿瘤这种生长特点。克隆之间合作导致多克隆转移Nature Cell Biology :Published: 01 July 201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19-0346-xIL11缺失的多克隆肿瘤阻止了肿瘤的生长,揭示了IL11和FIGF因子在肿瘤生长中的协同作用。此外,多克隆肿瘤和仅包括IL11和FIGF亚克隆的肿瘤具有高度的转移性(上图b)。本文首先验证含有IL11+和FIGF+驱动因子的原发性转移瘤MDA-MB-468的克隆能力,像中性子亚克隆。单克隆或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多克隆混合物荧光素酶表达亲本细胞,红色荧光蛋白 (RFP)植入v5标记的IL11+细胞、RFP+FIGF+细胞植入到免疫缺陷NOG小鼠的乳腺脂肪垫。我们每周用卡尺测量原发肿瘤的生长情况并通过每周生物发光观察转移病灶成像。多克隆肿瘤(含5% IL11+、5%的FIGF+RFP+细胞和90%的GFP+亲本细胞)生长较快,转移性更强与单克隆和亲本肿瘤相比(如下图a)。中性粒细胞的系统性表达降低抑制了由IL11+和FIGF+亚克隆驱动的多克隆肿瘤的转移扩散(或生长),因此,中性粒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取决于宿主环境。CD45+细胞群的单细胞分析鉴于作者之前的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转移。作者比较了DOX+或DOX-诱导小鼠血液和肺中性粒细胞单细胞转录组特点。IL11和FIGF诱导上调了几个信号通路如:TGFβ和JAK-STAT信号通路,它们与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系统中肿瘤预生成和预转移有关,这些特征来自肺部,而不是来自血液。尽管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有变化,作者通过single-cell RNA-seq没有检测到IL11或GIGF受体的表达。然而,IL11RA的细胞转录本在单独的细胞组中明显存在,这些细胞不能归为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白细胞亚群。这些IL11RA阳性细胞表达编码GP130和SATA3的IL6ST基因,GP130是IL11信号通路中所必需的共同受体。STAT3是LI11下游的作用因子。基于细胞群中基因表达情况,其中还包括细胞外基质和发育相关蛋白,作者将该群体标记为和IL11反应的间充质基质细胞 (MStrCs)。虽然这个群体没有表达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标记物,但其表现了普遍存在于干细胞相关基因的显著特征,这表明它可能是一种未特征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前体。之前的研究已经描述过间充质干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由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调节的。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着重于研究两个分泌因子,选择的基础是基于作者之前的数据,它是由较小的亚克隆表达的且协同作用促进转移。IL11属于IL6家族的细胞因子,并在多种癌症的耐药性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在乳腺癌中,IL11被认为和治疗的耐药性和骨转移相关,以及作为不良预后的标志物。FIGF是VEGFR2和VEGFR3的配体,可以刺激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本文发现白细胞可能不是IL11直接作用的细胞靶点,但可通过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因子(MStrCs)间接影响IL11。有趣的是,这些基质细胞也表达PLXDC2和ANTXR1,这在肿瘤相关的内皮细胞中是高表达的。因此,这些IL11RA阳性的间充质基质细胞可能是产生多种细胞类型的祖细胞。对中性粒细胞亚型的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导致肿瘤转移的中性粒细胞靶向工具结合抗肿瘤细胞靶点的药物,有可能被用于预防乳腺癌转移研究。PerkinElmer 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该研究中提供了支持,如需了解详情欢迎与我们的工程师取得联系。点击链接了解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https://url.cn/5fSl2r4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可用于医疗诊断或药效检测的新技术“波长诱导频率滤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开发出一种用于激发任何荧光传感器的新型光子技术,其能够显著改善荧光信号。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在组织中植入深达5.5厘米的传感器,并且仍然获得强烈的信号。科学家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荧光传感器,包括量子点、碳纳米管和荧光蛋白质,来标记细胞内的分子。这些传感器的荧光可以通过向它们照射激光来观察。然而,这在厚而致密的组织或组织深处不起作用,因为组织本身也会发出一些荧光。这种“自发荧光”淹没了来自传感器的信号。为了克服这一限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被称为“波长诱导频率滤波(WIFF)”的新技术,使用三个激光来产生具有振荡波长的激光束。当这种振荡光束照射到传感器上时,它会使传感器发出的荧光频率增加一倍。这使得研究人员很容易将荧光信号与自发荧光区分开来。使用该系统,研究人员能够将传感器的信噪比提高50倍以上。这种传感器的一种可能应用是监测化疗药物的有效性。为了证明这一潜力,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胶质母细胞瘤上。这种癌症的患者通常选择接受手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然后接受化疗药物替莫唑胺,以消除任何剩余的癌细胞。但这种药物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且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所以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制造小型传感器,这样就可以植入肿瘤附近,从体外验证药物在实际肿瘤环境中的疗效。当替莫唑胺进入人体后,它会分解成更小的化合物,其中包括一种被称为AIC的化合物。研究团队设计了可以检测AIC的传感器,并表明他们可以将其植入动物大脑中5.5厘米深的地方,甚至能够通过动物的头骨读取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这种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细胞死亡的分子特征。除了检测替莫唑胺的活性外,研究人员还证明可以使用WIFF来增强来自各种其他传感器的信号,包括此前开发的用于检测过氧化氢、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的基于碳纳米管的传感器。研究人员说,新技术将使荧光传感器可跟踪大脑或身体深处其他组织中的特定分子,用于医疗诊断或监测药物效果。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 DISEASE In A DISH | 基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药物研发
    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因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iPSC来源于病人体细胞,有望为重大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治疗工具。” "IPS cells can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develop new drugs to cure intractable diseases because they can be made from patients' somatic cells." by Shinya Yamanaka. [2]—山中伸弥对iPSC在临床应用方向寄予厚望iPSC是生物学里界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发现哺乳动物成熟体细胞能够重新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且细胞能够进一步发育成各种其他器官类型的细胞。这一发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同时,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应用前景。iPSC 的商业应用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1)药物研发,2)细胞治疗,3)毒性筛选,4)干细胞生物银行。[3]iPSC商业化的四个关键领域(图片源自BioInformant)相对与其他治疗方法,iPSC用于细胞治疗的关键优势在于伦理法规和即用型(off-on-shelf)定制。与胚胎干细胞不同,iPSC来源成体而非人类胚胎,伦理风险小;另一方面,借助基因工程技术,iPSC允许创建针对不同疾病的基因定制细胞系,同时降低免疫排斥风险,以实现即用型可大规模生产的细胞治疗产品。[4]距iPSC研究获诺贝尔奖7年后,2019年 Fate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首个iPSC来源的CAR-NK细胞免疫产品FT596获批新药临床研究申请。FT596源自诱导多能干细胞,除靶向CD19专利CAR以外,还具有CD16(hnCD16)Fc受体和IL15受体片段,以增强其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并促进NK细胞和CD8 T细胞增殖及活化。Fate Therapeutics公司的iPSC产品平台已获得100多项专利批件和100多项待批专利申请组合,用于大规模生产通用NK细胞和T细胞产品。iPSC来源的细胞疗法已开启细胞治疗3.0时代,有望改善目前细胞疗法“批量到批量”工程化生产中成本高昂、工艺费时及产品显著异质性等现状。FT596设计图示(图片源自Fate)在实际研发操作过程中,iPSC 来源的细胞分化培养面临着独特挑战。iPSC来源的神经元细胞通常需要进行长期培养(在同一个384孔板上培养长达数周),以获得相对成熟的细胞。而且,我们会经常使用老年病人来源的细胞样本来模拟疾病,进一步增加培养的周期。然而,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污染和聚团的风险也会增加;长期培养还会使每孔的细胞数具有更大的可变性;以及复杂的细胞表型会极大增加药物评价的难度。基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药物研发平台(图片源自Evotech)带着这个行业难题,让我们去国际顶尖的生物科技公司Evotech一探究竟。Evotec公司总部位于德国汉堡,在欧美市场共有15个分部,在药物研发领域有20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数十家国际生物制药巨头有长期合作。在整个药物研发管线布局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业内一流的基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药物研发平台。借助于该平台,Evotec从病人群里中获得细胞源,并以此建立涵盖20多种疾病的200多株iPSC生物银行,进一步培养、扩增及诱导分化后,通过自动化样品处理、多模式检测及高内涵表型筛选系统组成的一体化质控分析平台,完成多种疾病模型的药物筛选和针对个体病人的细胞治疗工作。[6][蓝色-细胞核;绿色-神经元标志物 TuJ1;蓝色-皮层神经元标志物-TBR1];高内涵表型筛选平台用于iPSC来源的X染色体脆折症研究 (图片源自Evotec)基于XLII cell::explore和Explorer G3工作站,Evotec和PerkinElmer共同开发了一个自动化平台,用于工业级别iPSC来源细胞的培养。该平台处于配备层流的无菌环境中,支持384孔iPSC来源细胞的全自动培养,包括细胞接种、培养基更换和化合物处理。由专门设计的专用数据库管理孔板的处理和跟踪,对iPSC来源的细胞进行常规监控,以检查污染物、细胞密度或聚团以及进行智能软件决策,为进行大规模HTS检测的iPSC来源细胞类型增加了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组成部分,任何不符合QC标准的培养皿都会被自动放入隔离培养箱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高通量人源iPSC分化细胞培养和自动化质控应用相关资料。参考文献1.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12/yamanaka/facts/2.https://www.brainyquote.com/authors/shinya-yamanaka-quotes3.https://mp.weixin.qq.com/s/bPaO6xj956XmVEAJYTKLPA4.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7-08-off-the-shelf-cell-therapies-multiple-myeloma.html5.https://fatetherapeutics.com/pipeline/immuno-oncology-candidates/ft596/6.https://www.evotec.com/en
  • 第六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讨会通知
    p   尊敬的LIBS研究专家和同仁: /p p   在第一届“CSLIBS 2011-青岛”的推动下,中国无论是在LIBS 机理的探索、新技术研发,还是在LIBS 的实际应用方面均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成功举办了五届CSLIBS 会议、一次LIBS高级研讨会,以及清华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国际LIBS(LIBS2014)大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一届亚洲LIBS(ASLIBS2015)研讨会”两次国际会议。这些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中国LIBS 技术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中国LIBS 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并在电力、冶金、海洋、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 /p p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研究水平,促进 LIBS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为LIBS 领域科技工作者、相关企业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定于2018年3月23-26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第六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讨会 (CSLIBS 2018)”,并委托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协办此次会议。会议将邀请国内从事LIBS研究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届人士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报告和海报展示等环节就LIBS技术的重要科学问题、最新研究结果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同时也将邀请LIBS业界相关企业展示LIBS最新仪器产品和技术。本届会议将秉承往届CSLIBS会议的宗旨,共同研讨我国LIBS研究发展的对策。同时,CSLIBS会议也将发展创新,每届会议将设立相应主题报告。本届会议将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为主题设立专题报告,会议将邀请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应用需求方面与LIBS 技术研究者展开探讨。 /p p   投稿信息 /p p   请提交报告摘要及报告人简介。报告摘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报告内容简介等部分,字数限300~500 字。报告人简介限500 字以内。并提供1 张1 寸电子版照片。 /p p   Poster 尺寸要求:90cm × 120cm /p p   投稿邮箱地址:CSLIBS2018@163.com /p p   投稿截止日期:2018 年3 月1 日 /p p   会议网址: a href=" http://CSLIBS2018.conf.cnki.net" http://CSLIBS2018.conf.cnki.net /a /p p   诚邀各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朋友光临本次会议! /p p   严俊杰、王珍珍 /p p   西安交通大学 /p p   会议联系人: /p p   王珍珍,刘人玮,胡若木 :029-82667331 /p p   E-mail:CSLIBS2018@163.com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12/ueattachment/0ed5443c-f55c-48f2-9192-80e7644e8dd3.docx" CSLIBS2018参会回执表.docx /a /p
  • 单细胞技术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应用|含肿瘤微环境会议预告
    肿瘤异质性对癌症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显著影响。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的癌症类型,在预测预后和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及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不同癌症类型的单细胞分析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详细信息在多种癌症类型之间共享。目前,自从发现检查点抑制剂以来,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非细胞成分(血管、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等)和细胞成分(T细胞、髓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成。尽管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也强调免疫相关途径和计算方法,并已应用于预测免疫细胞成分,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时间的精确表征。传统的批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信号均来自不同细胞,掩盖了特定细胞类型和状态的识别。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已被用于探索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特征,但其产量相对较低。流式细胞术能够分析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图谱;然而,这些方法需要事先选择感兴趣的抗体。随着细胞分离和测序技术的突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能够在单次运行中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细胞进行无偏好的全基因组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被用于分析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学,用于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诊断、治疗和预测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方面显示出了潜力。与传统方法相比,scRNA-seq可用于识别新的细胞类型和相应的细胞状态,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1.介绍了scRNA-seq的原理,并比较了不同的测序方法。2.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新的细胞类型、持续的过渡状态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通讯网络找到了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总结出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应用scRNA-seq后发现的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组成的新型细胞簇。4.提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耗尽的T细胞的发生机制,以及中断这一过程的可能靶点。5.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的干预治疗进行了总结。几十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定量分析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预测患者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并有望在癌症的精确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最后,作者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些未来方向,并认为通过scRNA-seq对这些方向进行辅助。相关会议预告:8.30召开,点击报名scRNA-seq在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scRNA-seq技术进展scRNA-seq程序主要包括单细胞的分离和提取、cDNA合成、核酸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批量测序相比,scRNA-seq单个细胞中的RNA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扩增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单细胞文库构建过程,以产生足够的cDNA用于测序。单细胞分离和捕获是scRNA-seq在不同方法中的基本程序。目前单细胞分离和捕获的常用方法。这些程序分为四大类:激光捕获微切割、油滴包裹技术、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和微流控微孔技术。scRNA-seq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降低成本并增加细胞产量,使scRNA-seq成为研究单个细胞转录组的标准工具。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传统上被归类为基质细胞,因为它们在构建细胞外基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作者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分泌丰富的促炎和抗炎因子来重塑免疫微环境。细胞毒性CD8+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随后消除它们,是免疫微环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依赖于CD4+T Th1细胞。其他CD4+T细胞,包括Th2细胞和Th17细胞,也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剧肿瘤进展。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由M2巨噬细胞组成,通过产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存活和血管生成。DC对于T细胞的抗原呈递至关重要,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维持增殖和分泌调节因子,可分为炎症性CAF和肌纤维母细胞CAF。炎症性CAF具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而肌纤维母细胞CAF高度表达收缩蛋白,成纤维细胞对免疫微环境起相互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募集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也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持抗肿瘤免疫。除了分泌抗体,B细胞还通过产生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研究表明,B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并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B细胞也是最近引入的三级淋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B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与各种肿瘤的生存和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先前的研究强调了细胞成分在时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的鉴定常基于有限的细胞标记,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个体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是探索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功能所必需的。为了理解细胞进化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有必要应用scRNA-seq观察每个细胞的转录动态。利用scRNA-seq探索免疫微环境的新发现聚类和注释对于解释scRNA-seq数据探索至关重要。根据细胞相似性对数据进行划分,挑战在于在不提供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估计固有的簇数或密度。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来揭示细胞的分层结构,这也与细胞本体相一致。给定聚类方法产生的数据划分结果,需要细胞类型注释来提供生物学意义。注释的主要挑战是确定每个聚类中存在多少细胞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当前未发现的细胞类型。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常首先识别每个聚类的标记基因,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和文献对其进行注释。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将免疫细胞分类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描述了免疫细胞的常规亚型。利用scRNA-seq发现的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图2)。人和小鼠样本的scRNA-seq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抗原呈递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抗原提呈CAFs独特地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基因,包括激活CD4+T细胞的CD74。在结直肠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抗原提呈CAFs亚群。乳腺癌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scRNA-seq进一步鉴定了血管CAF、基质CAF、发育CAF和循环CAF。血管CAF、基质CAF和发育CAF似乎起源于固有成纤维细胞和恶性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时的血管周围位置。循环CAF是血管CAF群体中增殖的部分。在其他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血管CAF和基质CAF,它们在患者乳腺肿瘤样本中是保守的,并且发现它们会增加乳腺癌症细胞的转移。提高CAF的分辨率为开发精确靶向CAF的药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另一项关于乳腺癌症的scRNA-seq研究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五类:共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以及相互或仅表达相同基因的GITR和其他调节性T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预后的患者具有不同比例的调节性T细胞簇,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靶点。免疫微环境对T细胞和髓细胞进行了更详细的泛癌研究,发现存在颗粒酶K+T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T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转录因子7+CD8+T细胞,ficolin 1+常规DC2、分泌性磷酸蛋白1+TAM,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叶酸受体β+TAMs。基于scRNA-seq数据,免疫微环境还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scRNA-seq鉴定了以前未识别的细胞类型,包括主要表达检查点标记LAG3而不是程序性死亡-1或CTLA-4的CD8+T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癌中发现浸润耗尽的CD8+T细胞和具有高表达layilin的记忆T细胞的克隆富集,这些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因为CD8+T细胞是参与消除恶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大肠癌CXC基序趋化因子的scRNA-seq鉴定配体BHLHE40+Th1样细胞与干扰素-γ调节转录因子BHLHE40。在不稳定肿瘤中,这些细胞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良好的反应,可能会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树突状细胞对于呈递抗原以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胃癌的scRNA-seq揭示了一个新的树突状细胞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CL)22、CCL17、CCL19和白细胞介素-32,它们参与T细胞的募集。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还鉴定了除了常规细胞标记物之外还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树突状细胞簇。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于催化色氨酸消耗和犬尿氨酸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至关重要,这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此外,通过scRNA-seq鉴定了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树突状细胞,并且似乎是经典树突状细胞族的成熟形式。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DC可以迁移到淋巴结,并高度表达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这些表达特异性标记物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簇的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用scRNA-seq在肺腺癌中发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特征基因,包括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CD81、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受体和载脂蛋白E。此外,乳腺癌症的scRNA-seq表明,除了M2型基因如CD163、跨膜4域A6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外,血管生成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受体和IL-8也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这些新的基因特征图谱与患者生存相关,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肿瘤样本scRNA-seq显示,一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SPP1、巨噬细胞清除剂受体MARCO和MHC II类基因的高表达。MARCO和SPP1是巨噬细胞激活中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而MHC II类基因与促炎功能有关。其他scRNA-seq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经常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特征。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活化与传统的M1/M2极化不一致。图2:利用scRNA-seq揭示免疫微环境中的新的免疫亚群单细胞数据揭示免疫细胞进化大多数免疫细胞都处于细胞发育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发育轨迹的瞬态状态,而不是分化良好的细胞的离散状态。借助scRNA-seq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分化细胞的特征、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拟时序分析。轨迹描述了细胞的发育过程,其特征是基因表达的级联变化。分支点代表细胞分化的显著差异。各种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已被用于构建轨迹,包括Monocle3、DTFLOW、DPT、SCORPIUS和TSCAN,这些方法已在单独的综述中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代表了免疫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类型,这里主要关注这两种细胞类型。scRNA-seq显示,TAMs经常共表达M1基因,包括TNF-α和M2基因,如IL-10,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和状态与其抗肿瘤作用直接相关。拟时序轨迹分析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连续转换。转录因子IRF2、IRF7、IRF9、STAT2和IRF8似乎在决定TAMs分化中很重要,并可作为表观遗传学靶点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产生促炎和抗肿瘤的微环境。使用环境刺激和抗原T细胞受体(TCR)刺激测定T细胞表型。不同状态的细胞之间TCR库的重叠,即TCR共享,也可用于研究T细胞的进化。结合scRNA-seq和TCR追踪在结直肠癌中发现20个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黑色素瘤肿瘤的耗竭T细胞中发现了28个基因的耗竭特征,包括TIGIT、TNFRSF9/4-1BB和CD27,并且在大多数肿瘤的高耗竭细胞中也被发现上调。另一项关于T细胞的研究进一步鉴定了CD8+T细胞中的其他耗竭标记物,如LAYN、普列可底物蛋白同源物样结构域家族A成员1和突触体相关蛋白47。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T细胞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激活和终末分化(衰竭)状态(图3)。已经进行了额外的研究来研究耗尽的T细胞的进化和逆转T细胞耗尽的潜在靶点。scRNA-seq与TCR分析相结合表明,功能失调的衰竭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在时间上与发育有关。因此,研究集中在CD8+T细胞从效应细胞到衰竭T细胞的过渡过程。scRNA-seq鉴定出两个CD8+T细胞簇为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先耗尽的T细胞。在肺腺癌中,预先耗尽与耗尽的T细胞比率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因此,在耗尽前中断预先耗尽的T细胞可能对癌症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恶性细胞的进化在免疫细胞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转移性肺腺癌的轨迹分支不同于向纤毛细胞和肺泡型细胞的正常分化。受恶性细胞进化的影响,正常的骨髓细胞群体被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新型树突状细胞取代。T细胞也被发现会衰竭,从而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同样,另一项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症细胞来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症细胞亚簇,其中构建了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预后显著恶化。图3:肿瘤相关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化过程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免疫微环境上的细胞通讯与肿瘤进展有关。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类型,对于构建免疫微环境和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scRNA-seq是在细胞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研究未发现的细胞相互作用变得可行。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scRNA-seq数据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iTALK、CellTalker和CellPhoneDB。这些工具利用了已知配体-受体对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其中,CellTalker利用差异表达的基因,而CellPhoneDB包括配体和受体的亚基结构。其他工具,如NicheNet,也考虑了受体细胞下游通路的变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恶性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障碍,从而相互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恶性细胞的进化,形成恶性循环(图4)。发现TAMs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双调节蛋白配体受体对与恶性细胞相互作用。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AREG的调节导致抗炎TAMs的招募。同时,基于scRNA-seq,发现了一种EGFR相关的反馈回路可促进胰腺腺鳞癌的进展。来源于TAMs的抑瘤素M也与其在恶性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以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素受体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配体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R-反应蛋白3的相互作用,发现CAF与胃癌细胞之间的通信,这些配体调节干细胞。此外,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揭示了TIGIT与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恶性细胞中的相应配体PVR和LGALS9,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胰腺癌症进展。因此,基于单细胞数据探索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治疗靶点,以打破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除了恶性细胞外,scRNA-seq和随后的分析还预测了免疫细胞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这表现出相反的功能(图3)。例如,研究发现TAM降低了CXCL12-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和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鼻咽癌细胞毒性T细胞和Tregs之间的CD86-CTLA-4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加重癌症进展。此外,CAFs通过分泌CXCL12募集Tregs,并通过periostin与M2巨噬细胞相关。图4: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基于scRNA-seq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临床应用和潜在靶点几十年来,临床实践中一直采用时间的量化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对治疗的反应。利用免疫组化分析的免疫评分,量化肿瘤中的原位免疫细胞浸润。与传统的免疫评分相比,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免疫细胞分辨率。已经鉴定出与预后相关的新的免疫细胞簇。例如,在早期复发的肝细胞癌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低细胞毒性先天性样CD8+T细胞表型。这些T细胞过表达KLRB1,同时下调共刺激和耗竭相关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CD28、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因子、TIGIT、CTLA-4和HAVCR2。这种T细胞簇的浸润与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此外,基于scRNA-seq的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计算在预测模型中。基于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以预测肺腺癌的复发。将八个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和患者的临床信息相结合,获得了0.841的受试者-操作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除了预后预测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独特的细胞相互作用也与免疫疗法的反应有关。scRNA-seq分析发现,抗PD-1治疗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细胞-细胞通信网络,有可能预测患者对抗PD-1疗法的反应。因此,在scRNA-seq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利用scRNA-seq在精准医学中具有启发性,例如帮助靶向治疗克服耐药性。例如,医生在使用替比法尼治疗的非CR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的scRNA-seq。在治疗后的PDX中发现PD-L1的上调,并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选择了用PD-L1抑制剂进行额外治疗。随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单药耐药性肿瘤中,通过scRNA-seq鉴定了新的免疫亚型。用抗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TAMs不能减少胆管癌的肿瘤进展。scRNAs-eq鉴定了表达APOE的粒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的补偿富集,其介导T细胞抑制。TAMs和粒细胞性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重抑制与抗CSF1R和抗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G治疗联合增强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果小鼠模型,这在临床实践中很有前景。除了治疗耐药肿瘤外,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应用也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新靶点。T细胞是免疫微环境中去除恶性细胞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耗尽的CD8+T细胞会导致不利的预后。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抑制检查点外,scRNA-seq还鉴定了高表达内皮前体蛋白、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内皮素受体B型的耗尽CD8+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潜在靶点。髓细胞是免疫微环境招募免疫细胞所必需的。通过scRNA-seq鉴定TREM2/APOE/补体组分1,q亚组分阳性巨噬细胞浸润为透明细胞肾癌复发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证实,小鼠中靶向TREM2的抗体与缺乏MRC1+和CX3CR1+巨噬细胞以及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髓系簇的扩增有关,这促进了T细胞反应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细胞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作治疗靶点。肝内胆管癌的scRNA-seq揭示了血管CAFs与肝内胆管细胞之间的串扰。血管CAFs分泌的IL-6诱导Cajal间质细胞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增强恶性肿瘤。因此,IL-6信号在Cajal间质细胞的中断变得非常有趣。表1总结了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表1: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scRNA-seq可以绘制全面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各种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和通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助力临床研究。作为突破性的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整体样本二代测序。单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和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可以代替或补充分子、细胞和组织病理检测的现有技术,也可以用于新兴的细胞治疗。
  • IVIS视角:“饿死”那些癌细胞——饥饿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肿瘤在体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停地生长!生长!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所以肿瘤会构建自身的血管网络系统用于养分和氧气的输送,这些肿瘤内部搭建的血管就是肿瘤的能量供应站。因此切断肿瘤的主动营养供应,破坏肿瘤的能量代谢系统,就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饿死”癌细胞。但是,这种能量切断不是广义上的让病人减少进食,或者少吃营养的东西,这样会使正常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导致免疫力下降。真正的饥饿疗法具有选择性,可以特异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图1),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致命打击。图1 特异性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级联纳米酶靶向肿瘤“饥饿”环境通过级联纳米催化药物的设计,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过氧化氢酶(CAT)通过pH响应的聚合物交联形成级联纳米酶,通过血清蛋白将纳米酶和抗肿瘤前药复合形成纳米药物。肿瘤的酸性环境可以将纳米酶释放,COx迅速消耗肿瘤细胞内的葡萄糖和氧气,产生饥饿和缺氧环境,切断肿瘤能量供应的同时提升前药系统的化学治疗效果,并且消耗葡萄糖产生的毒副产物H2O2也可以快速被CAT分解,以避免产生全身毒性。这种结合靶向饥饿环境并结合缺氧化学治疗的方案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不会产生毒副作用,通过小动物光学成像可以清楚的看到级联纳米酶颗粒在肿瘤部位的富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48小时后纳米酶颗粒在各个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图2 基于级联纳米酶的纳米药物设计以及在体内的靶向分布情况参考文献Ma Y, Zhao Y, Bejjanki N K, et al. Nanoclustered Cascaded Enzymes for Targeted Tumor Starvation and Deoxygenation-Activated Chemotherapy without Systemic Toxicity[J]. ACS nano, 2019, 13(8): 8890-8902.光照诱导肿瘤能量代谢阻断通过新型纳米颗粒的构建,利用肿瘤细胞高表达组织蛋白酶B的特性,设计酶剪切开关,将载有光敏剂的介孔纳米硅和和定位序列修饰的氧化钨颗粒偶联在一起形成行星-卫星结构。被肿瘤细胞摄取后纳米颗粒可以被高表达的组织蛋白酶B剪切,行星-卫星结构分开,配合不同波段的光照同时引发光动力和光热效应,切断肿瘤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过程,阻断能量供应,抑制肿瘤的增殖。通过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进行肝部转移肿瘤的体内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纳米颗粒配合光照可以有效诱导肿瘤细胞产生“饥饿”环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供应清除体内的转移肿瘤。而正常细胞内组织蛋白酶B含量不足,行星-卫星结构无法分开,在光照过程中光动力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进一步氧化纳米氧化钨颗粒,阻碍光热反应的发生,不会影响到正常组织的代谢过程,证实了可以基于能量代谢的肿瘤选择性精准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图3 光照切断肿瘤细胞能量供应参考文献Huo D, Zhu J, Chen G, et al. Eradication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is through induction of tumour specific energy deple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17.
  • 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 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
    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2022 年 12 月 4-6 日 | 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https://b2b.csoe.org.cn/meeting/CSLIBS2022.html 光谱技术是近代光学计量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光谱的探测、分析来获取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运动状态等信息,具有非接触、范围广、多组分、灵敏度高、可连续实时监测等优势。这一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燃烧诊断、环境监测、工业检测、生物医学、航空遥感、目标探测、能源勘探等诸多领域。为进一步推动光谱技术的应用与融合,探讨我国光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远景目标,促进光谱技术和仪器的进步与创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于 2022 年 12 月 4-6 日在上海举办“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会议将邀请 150 余位光谱及其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通过学术报告、海报展示、仪器设备展览等形式,就光谱技术的重要科学问题、仪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总体日程日期时间活动地点12.4周日14:00-20:00签到一楼大堂12. 5周一08:30-12:00大会开幕式 & 大会报告一楼大华厅13:00-13:30海报交流与评选一楼海报区13:30-18:3008:30-18:30专题 1: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技术一楼文华厅专题 2:原子光谱与质谱专题 3: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二楼馨华厅专题 4:光声光谱与TDLAS 技术及应用专题5:红外及太赫兹光谱一楼锦华厅专题 6:超快及瞬态光谱专题 7:燃烧诊断专题 8:环境监测专题 9:工业检测二楼嘉华厅08:30-18:30展桌展示一楼展区12. 6周二08:30-12:0513:30-18:00专题 1: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技术二楼怡华厅专题 2:原子光谱与质谱专题 3: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专题 4:光声光谱与TDLAS 技术及应用专题 5:红外及太赫兹光谱二楼祥华厅专题 6:超快及瞬态光谱二楼馨华厅专题 7:燃烧诊断专题 8:环境监测专题 9:工业检测二楼嘉华厅08:30-18:30展桌展示二楼展区12.4-616:00-18:00现场核酸采样一楼核酸区12.4-617:30-19:00晚餐一楼餐厅12.5-612:00-13:00午餐一楼餐厅*日程可能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详细日程大会场12 月5 日上午08:30开幕式(1)介绍与会嘉宾 (2)主席致开幕辞大会报告08:50陈建民(复旦大学)——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09:20舒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09:50周怀春(中国矿业大学)——用于燃烧及高温光谱/成像诊断的高精度辐射模型10:20合影 & 茶歇10:40刘志(上海科技大学)11:10俞进(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火星就位探测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研究 会议日程专题 1: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技术12 月 5 日下午第一场:基础研究+定量化方法主持人:俞进13:30王哲(清华大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定量化理论方法及应用13:50苏茂根(西北师范大学)——激光等离子体辐射、诊断与应用14:10周卫东(浙江师范大学)——激光诱导空化气泡的演化及其对 LIBS 光谱的影响14:30张大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新技术与器件研究 (CSLIBS2022-01- 027)14:50陈钰琦(华南理工大学)——新型靶增强正交 DP-LIBS 与 OPC-LIBS 的元素分析研究(CSLIBS2022-05-003)15:00尼 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Elemental determination in stainless steel via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nd 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twork (CSLIBS2022-05-009)15:10李小龙(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表征软物质表面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CSLIBS2022-01-022)15:20茶歇第二场:基础研究+仪器设备+方法主持人:王哲15:50丁洪斌(大连理工大学)——LIBS 基本物理过程及聚变能应用进展16:10郭连波(华中科技大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基础、仪器及应用研究16:30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型化固体激光器16:50曾和平(华东师范大学)——飞秒光丝非线性相互作用诱导击穿光谱17:10刘小亮( 东华理工大学) —— 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石墨中钍的定量分析(CSLIBS2022-05-018)17:20孙天洋(上海交通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的火星模拟和大气压环境 LIBS 光谱的非线性校准迁 移 (CSLIBS2022-01-003)17:30卢渊(中国海洋大学)——基于显微 LIBS 成像技术的贝壳有机成分分析 (CSLIBS2022-01- 017)17:40饶云飞(上海交通大学)—— 光谱选择和随机森林结合的碎石微量元素的灵敏和精准测定(CSLIBS2022-05-030)12 月 6 日上午第三场:基础研究+仪器设备主持人:丁洪斌08:30段忆翔(四川大学)——LIBS 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历程—从实验室研发到现场应用08:50汪正(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基于微等离子体增强 LIBS 信号研究09:10林庆宇(四川大学)——面向肺癌组织的 LIBS 元素成像技术、装置及方法(CSLIBS2022- 01-006)09:20刘小亮( 东华理工大学) —— 飞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石墨中钍的定量分析(CSLIBS2022-05-018)09:30张倍艺( 上海交通大学) —— 火星模拟气氛和模拟壤中氮元素的灵敏和精准测定(CSLIBS2022-05-031)09:40茶歇第四场:工业应用主持人:舒嵘10:00孙兰香(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矿浆成分 LIBS 定量分析方法与工业在线应用10:20王茜蒨(北京理工大学)——LIBS 技术在生物医药诊断监测中的应用研究10:40张雷(山西大学)——NIRS-XRF 联用煤质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11:00刘玉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Online in situ detection of elements and pollutions in the atmosphere (CSLIBS2022-05-029)11:20刘可( 华中科技大学) —— 基于 MLIBS 技术的挥发性卤代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CSLIBS2022-01-005)11:30崔敏超(西北工业大学)——Rapid analysis of steel powder for 3D printing using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CSLIBS2022-01-008)11:40刘曙(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与铁矿石检测(CSLIBS2022-01-010)12 月 6 日下午第五场:其他应用主持人:汪正13:30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深海 LIBS:何去何从13:50周小计(北京大学)——LIBS 在定量应用中的探索研究14:10刘木华(江西农业大学)——PRLIBS 对农产品品质信息分析能力提升方法研究14:30傅院霞(蚌埠学院)——An exploration of matrix effect on optimal acquisition delay for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of metal samples (CSLIBS2022-05-001)14:40田野(中国海洋大学)——水下固体靶的激光诱导等离子体诊断及光谱分析 (CSLIBS2022-01-014)14:50陈枫叶(上海交通大学)——LIBS 和机器学习实现火星气氛和模拟壤中碳元素的精确测定(CSLIBS2022-05-032)15:00何洪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直接探测气溶胶中的锶元素(CSLIBS2022-01-016)专题 2:原子光谱与质谱 & 专题 3: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12 月 5 日下午第一场: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 I主持人:杨海峰、胡继明13:30胡继明(武汉大学)——拉曼光谱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13:50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14:10朱井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4:30高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大气压等离子体活性物种激光诱导荧光定量诊断研究14:50于亚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基于线扫描和偶氮拉曼探针的快速活细胞成像(CSLIBS2022-03-004)15:10茶歇第二场:原子光谱与质谱 I主持人:侯贤灯、杭纬15:30侯贤灯(四川大学)——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5:50杭纬(厦门大学)——高电离电位元素的激光质谱分析技术16:10胡斌(武汉大学)——ICP-MS 单细胞分析16:30吕弋(四川大学)——基于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析研究16:50郑成斌(四川大学)——碳原子发射光谱及其应用17:10邢志(清华大学)——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17:30杨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ⅥB 族原子一氧化物分子(CrO/MoO/WO)电子态结构研究 (CSLIBS2022-02-010)12 月 6 日上午第三场:原子光谱与质谱 II主持人:杭纬、于永亮08:30于永亮(东北大学)——适于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的样品引入方式与接口08:50徐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利用 LA-ICP-MS 成像技术解析间充质干细胞负载金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规律09:10陈明丽(东北大学)——LA-ICP-MS 对动植物组织中元素成像方法研究09:30郭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精度 LA-ICPOES/ICPMS 原位分析技术及古气候中的应用 09:50茶歇第四场: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 I主持人:任斌、陈建10:10谱与质谱 III主持人:侯贤灯、高英13:30高英(成都理工大学)——基于钒的
  • 记王振义院士: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王振义: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兴化。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您的工作不仅指出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特异的疾病,而且更新了可以应用单一药物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癌症的概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2001届毕业典礼上,校长乔治鲁普这样评价王振义。在这次仪式上,王振义获得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对于当时已7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来说,他为自己能代表祖国前去大洋彼岸领奖而自豪,但他更愿意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群群朝气蓬勃的毕业生,期待着他们能成长为更成功、更优秀的科学家。   在王老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我认为这幅画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名利看得很淡,对事业看得很重,这是出于对生命的珍惜。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名噪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学者对于所获得的荣誉,喜欢用一幅画来简单诠释。   这印证了王振义为学、为人、为医、为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揭示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医学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从医的理想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刨根问底的天性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他自幼勤奋好学,刨根问底的天性在孩童时代显露无疑,凡事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8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他是个很好学也很会玩的孩子,因此严厉的父亲对他责备甚少,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父亲的“戒尺”从没落在他手心。溜冰、“造房子”、打“墙球”,这些孩提时代的游戏,他样样喜欢 毽子从来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踢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打乒乓球是他最热衷的,工作后在当时的广慈医院还拿过乒乓球比赛第一名。   在王振义7岁那年,祖母不幸患了伤寒,病势凶险,虽然请到了一位沪上知名的医生前来诊治,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祖母最终还是未能得到救治。父亲是由祖母一人抚养长大的,自然是悲痛欲绝,从此也寄希望于子女中有一人能够从医,对家人有所照顾。   祖母是王振义最爱的老人,当时只有7岁的王振义已经在思考:“为什么这个病不能治呢?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一个接一个的问号,在王振义心中链接成一种对医学知识探求的渴望和从医的萌动。   王振义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也是祖国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思想也在他脑海中形成。父母的家教很严,他们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正直、有一技之长、对社会有用的人。   殷实的家境允许王振义从小学一直念完大学,1936年他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1937至1942年在震旦大学附属中学念完中学,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在“医生是一份崇高职业”的思想及家庭支持的情况下,王振义选择了攻读医科。   挑战疑难疾病屡获佳绩   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留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住院医师。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口腔系就设在广慈医院。1953年广慈医院的内科已分专业,他从事血液病的诊治工作。   王振义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此,王振义搜阅大量文献,并了解到国外有同类病案的报道。这种被称为“轻型血友病A”的病人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此外,鉴别血友病类型(A或B)也只有依靠这种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这一论文先后在1956~1959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等杂志上。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夫人合译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用于临床是王振义孜孜不倦的追求。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教授张天仁合作,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1982年,这项成果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第一完成人)。1986~1988年,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赵基从中药蒲黄中提纯了4种有效成分,并从出凝血、纤溶、内皮细胞水平,阐明了生蒲黄防治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基于此项贡献,他于1989年再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振义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1982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他应邀在Bailliere’s Clinical Hematology(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章,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受邀在这一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以后又有王鸿利、韩忠朝、宋善俊参加主编的《血栓与止血》1988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及2004年第三版,已成为我国在该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攻克白血病的尝试   国际同行对王振义的研究有3个评价: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将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这一研究不仅仅停止了在体外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而且在治疗运用中取得了成功 其二,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 其三,他治白血病不是用传统的化学、放射疗法,不是用杀灭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医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早在1959年,王振义就开始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希望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病房工作,可是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然离开人间。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使他明白他单有热情而没有过硬的本领是挽救不了病人生命的,这也激发了他攻克白血病的雄心壮志。   王振义经常教育学生:“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浮躁,清贫与寂寞常常是科学家最好的朋友。”这也是他自己坚守的信念。1978年,他与血液科孙关林、陈淑容、蔡敬仁等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并进行临床研究。   当时,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用化疗的方法杀死白血病细胞,二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当时国际科学界曾有过相关报道,但仅停留在研究阶段。1971年,英国的Friend等报道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能被二甲亚砜诱导分化。1980年及1983年,美国的Breitman等报道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U937及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在13顺维A酸(13顺RA)及全反式维A酸(ATRA)作用下,可以向正常细胞逆转。   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ATRA在体内可使新鲜APL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1980年,ATRA批准在临床上使用,用于治疗某些皮肤病。在没有13顺RA的情况下,取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他试用ATRA治疗晚期或化疗无效的APL患者,取得惊人效果。   王振义回忆道:“我到现在还想着1986年一个才5岁的小女孩,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她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我用新疗法治了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20多年过去了,她还活着。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   1988年以他的学生黄萌珥为首总结了24例APL的治疗结果,23例完全缓解(CR)。他很快将该疗法向国内外推广,并提供ATRA(那时只有国内可提供)。1992年,我国544例APL用ATRA治疗的结果,84%获完全缓解。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如法国Fenanx(1993年54例,完全缓解率91%),美国Warrell(1995年79例,完全缓解率86%),日本Kanamaza(1995年109例,完全缓解率89%)。   1989年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陈竺、陈赛娟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工作,他们用先进的思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ATRA治疗APL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性进展。ATRA治疗APL的研究成果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行对这一治疗方法的评价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应用ATRA治疗的病例早期完全缓解率高达85%~90% ,这种方法副反应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价格低廉。这不仅为过去被认为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为肿瘤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治疗的理论和治疗途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目前联合应用ATRA、砷剂及化疗,APL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他培养了一批顶级血液学研究俊才   除了医学家和科学家,王振义还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学生们评价说,他的学识丰富渊博、逻辑思维缜密、治学态度严谨。无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临床病例讨论分析,他的授课、他的精辟分析都给学生和同道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之道引领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现在这些弟子均已成长,他们都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的为人,对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精益求精,在各自的医学领域中为人类健康奉献、奋斗。   传世育人,识才用才。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1978年时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振义那年招收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陈竺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振义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振义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学术界来说,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也正因为这样,使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陈赛娟亦获得了迅速成长的助推力,对白血病发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现在她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我一直以这两名学生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王振义感慨道。   陈竺的研究日臻成熟,王振义的高兴与自豪是难以言表的。此时的他,并没有考虑名利的得失和地位的动摇,1996年,王振义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陈竺,他看准了陈竺渊博的学识、大度的气量、出众的才能,一定能将血研所带向新的成功与辉煌。   那一年陈竺42岁。曾有人问王振义当时的想法,他说:“现代医学科技发展非常快,但我却越来越老了,如果我们不看到发展,还是用原来的方式管理这个研究所,用原来的学术水平领导这个研究所,这个所是会走下坡路的。早在1993年,我就有了退下来的想法。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退下来了,可以做些咨询工作,虽然我不是非常高明的理论家,但至少在我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学生们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老师。“973”计划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上海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陈国强是王振义的另一位得意门生。   “博士研究生我还是要考王振义教授的!”回忆当年报考研究生的情形,陈国强说,“那瞬间的选择,源自于王教授修改我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不用电脑的年代,导师一遍遍修改,学生就要根据修改的内容,重新整理、抄写,陈国强的硕士论文给王振义先后改了10遍,陈国强将近2万字的论文也抄了10遍。王振义时任二医大校长,白天工作繁忙,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学生论文,他多次把陈国强叫到家里一起吃晚饭,一放下碗筷,师生两人就一头“扎进”了论文。多少个夜晚,多少次交流,长者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刻在了陈国强心中,这位长者甘为人梯的品格更时时激励着陈国强向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迈进。   陈国强现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深深懂得,这些成绩是站在我的导师王振义、陈竺两位院士的肩膀上,在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取得的。今后,我一定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为解除人们的病痛、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努力!”   黄萌珥、董硕……年轻的学生们只要提到王振义,心中涌出的除了崇敬,更多的是对恩师的感谢。   他是学生心中的领航者   1950年,王振义的老师邝安堃教授在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研究了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王振义体会到的是“热爱科学,不断探索和进取,不计较条件,刻苦钻研”,这也成为他的学生心中的座右铭。在60多年行医的生涯中,王振义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将祖国医学和现代西医理论合二为一,将中国古代哲理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引领着我国血液学研究冲向一个个巅峰。   王振义能为许多重危病人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源于他善于思考,善于提出探索性、创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秉性也体现在他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说:“他经常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对学生的教导从来不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他关注细节,连多媒体制作中颜色是否协调、英文论文中哪个单词用得不确切、英语口语中的语音纠正都是他关心的内容。其他诸如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环节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再做一次。”   2002年,王振义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实验停滞期。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于是课题组决定向他们求教。按照常理,可以用电邮或是电话联系,即便是要登门造访请实际操作的年轻人去也无妨。但当时78岁高龄的王振义却执意坚持亲自上门请教,因为他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即便是院士,在自己不懂的问题上就是一个学生。郑州大学的接待同志听了随行人员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振义。他们真的很难相信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王振义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所有的专家学者,当然也令学生们领略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周光飚是王振义的“关门弟子”,跟随王振义的这几年让他时刻感受着这位长者虚怀若谷、实事求是的大医精神。周光飚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博士毕业时,他正在为留在科研单位还是到临床做医生、是留在国内还是到国外去的抉择徘徊,是导师的一番话为他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是很清贫的,也很枯燥,但是你正在从事的研究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这里作出很好的成绩。”周光飚留下后,王振义又主动关心他的生活条件,住处解决了吗?待遇怎样了?老师的关心让这位只身在上海拼搏的年轻人备感亲切。   毕业后的几个月中,动物实验结果毫无进展,周光飚和同事们陷入了困惑之中,王振义观察到这一情况,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与结果,不要急躁也不要钻牛角尖,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临床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能客观反映就会对临床造成误导,我们的病人就将吃足苦头啊!”导师的一席话就像一剂“清醒剂”,年轻人又开始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穿上白大褂让他感觉一生幸福   “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就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所以我还坚持每周查房。”现年86岁的王振义说得似乎很轻松,事实上,他把挽救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将查房视为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和不断进行医学教育的机会和场所。   一年前,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位从哈尔滨来的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经过几个疗程病情仍未得到控制。这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沮丧万分,如果上海也治不好,生存的希望真的就很渺茫了,当病人得知王振义要来参加第二天的病例讨论会,兴奋得一整夜没有睡。“这是罕见的‘带有淋标记的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这样的诊断,医院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终于得以控制了。此刻,学生们在感叹,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重生和科学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联系得如此紧密!   如果说诊断疑难病例凭的是多年经验,那么洞察新事物、掌握新知识,靠的是什么呢?王振义7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掌握网络技术。曾有一次疑难病例讨论时,王振义的诊断令与会的所有医师诧异,“分泌IgG淋巴浆细胞样白血病”——从没听说过的新名词,他直言是在网上查阅到的,此型白血病仅有英国发表过一篇论文,这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分析,就是此型白血病。果然,他采用的治疗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王振义又自创了“开卷有益”式的查房,每周四上午由学生对他进行提问,他对疑难病例进行分析和答疑,这种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诊断思路,更为病人带去了福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说瑞金医院和上海血液研究所是一块沃土,他的学生陈竺、陈赛娟这一代年富力强的科学家就是四季苍翠的树枝,陈国强等一批科学新秀则无疑是郁郁葱葱的枝芽。王振义,这位在血液学研究领域不辍追求的老人就是这棵大树的坚强脊梁。
  • 中智科仪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拍摄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羽流
    1、应用背景   等离子体是区别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第四种物质聚集状态。在高能环境下,原子的外层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这种电离气体就是等离子体,通常由带电离子、自由电子、基态/激发态分子原子和自由基等粒子组成。等离子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太阳、恒星、星际物质、闪电等都是等离子体。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Laser-Induced Plasma, LIP)是通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状态物质。当高能量的激光脉冲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使得物质迅速加热并部分或完全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伴随形成的等离子体羽流的演化过程具有超高速、持续时间短(一般几百纳秒)、强自发光背景和小空间尺度的特点,这使得其观测变得具有挑战性。   本次实验采用中智科仪的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TRC411),拍摄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羽流的形貌演化过程。基于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的纳秒级快门门控、高精度的时序同步技术和变延迟序列推扫功能,记录了等离子体羽流的完整演化过程。 2、实验方案   实验设备:   中智科仪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型号:TRC411-S-HQB-F F2UV100大通量紫外镜头。   实验室所用激光器为镭宝Dawa-200灯泵浦电光调Q纳秒Nd:YAG激光器,波长1064nm,重复频率1-20Hz。采用激光器Q-out输出触发TRC411相机的方式,对相机Gate通道进行变延迟序列推扫,寻找相机与激光器的同步时刻。   实验流程:   1.实验材料被激发的等离子体羽发光在200nm-500nm左右,因此在镜头前端安装一个430nm的带通滤光片,屏蔽掉1064nm的激发激光和其他杂散光。需要注意观察成像画面中是否有强反射材料,比如样品台的光滑金属反光面或螺丝帽等,为了防止这些强烈反射面的反射光对相机造成损害,需要使用黑色电工胶带将它们遮挡或覆盖。   2. 激光器的Q-out触发输出接到示波器,测得同步输出的TTL信号电平为5V@1MΩ,频率与激光输出频率匹配,均为5Hz。TRC411相机可接受的最大外触发信号电平为5V,保守起见,在触发线末端加入了6dB衰减器,将激光器Q-out输出电平减半。   3. 由于等离子体的发光强度较大,无法确定所使用的滤光片的衰减倍率是否足够,因此首先将镜头光圈调至最小,设置增益为1800,Gate时间13ns(对应光学门宽3ns)。   软件参数设置如下表:   4. 对Gate通道进行变延迟序列扫描,最终找到Gate延时起止时刻在700ns至1100ns之间时,可以捕获到等离子体的发光信号。   软件参数设置界面: 3、实验结果   序列采集SEQ曲线:   根据曲线可以看到实验材料被激发的等离子体发光持续时间约为400ns。   高功率纳秒脉冲激光激发产生的完整等离子体羽形貌演变过程: 4、结论   中智科仪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具有短至纳秒级的快门,超短的门控可以屏蔽背景噪声,提高信噪比。相机内置的高精度时序控制器可以确保相机与脉冲激光器的同步工作,在确定的延迟捕获等离子体信号。相机的变延迟序列扫描功能可以使相机快速拍摄不同延迟时刻的等离子体信号,获得完整的等离子体演化过程。诸多优势展示了TRC411相机在等离子体诊断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   免责说明:中智科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主要基于授权内容或网络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所有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5、解决方案   由中智科仪自主研发生产的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采用高量子效率低噪声的2代Hi-QE以及第3代GaAs像增强器,光学门宽短至500皮秒 全分辨率帧速高达98幅/秒 内置皮秒精度的多通道同步时序控制器,由SmartCapture软件进行可视化时序设置,完全适合时间分辨快速等离子现象。   1. 500皮秒光学快门   以皮秒精度捕捉瞬态现象,并大幅降低背景噪声。   2.超高采样频率   逐光IsCMOS相机目前全分辨率下可达98帧,提供高速数据采集速率,同时可提供实验效率。此外设置使用其中16行的区域下,可以达到1300帧以上。   3.精准的时序控制   逐光IsCMOS像增强相机具有三路独立输入输出的时序同步控制器,最短延迟时间为10皮秒,内外触发设置可实现与激光器以及其他装置精准同步。   4. 创新“零噪声”技术   得益于单光子信号的准确识别,相机的暗噪声及读出噪声被完全去除。
  • 突破!我国科学家用小分子诱导出人干细胞
    4月13日,《自然》杂志刊发干细胞领域重大突破——运用化学小分子实现细胞命运的重编程,即将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  该成果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团队完成,只需在人皮肤细胞的培养液中滴上几种化学小分子制剂,一个月后皮肤细胞就能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具有重新发育成所有已知的人体细胞类型的能力。  2012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颁给了“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当时用于重编程的转录因子是一种基因物质,其重编程效率较低且有致癌风险,而且该技术缺少可控性,成为通往临床的阻碍。  为了让干细胞诱导更安全、更有效率,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邓宏魁团队十几年来持续开展小分子的寻找工作,通过化学小分子将已经分化的人体细胞逆向转变为干细胞。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成功诱导分四步  多潜能干细胞,是可以从早期胚胎里面获得的一种干细胞,它具有无限发育的潜能。在生物技术用于干细胞诱导之前,从胎盘、脐带中获得干细胞是较为原始的方法,且获得的干细胞发育能力有限。  人们希望随时获得干细胞,必须掌握适宜的制备技术,让已经分化的人类成体细胞“走回头路”回转为干细胞。  “人类成体细胞的特性和稳态调控非常复杂,远超过其他试验用物种。”邓宏魁表示,它不太响应化学小分子外源的刺激。  犹如面对一位武装到牙齿的将军,想让他放下武器、卸下盔甲,单纯的小孩子几乎是做不到的。  因此,业内也普遍认为:人类成体细胞的表观遗传限制是极其严格的,通过化学重编程激发人类成体细胞获得多潜能性几乎无可能。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研究团队必须从原创思路出发。  “我们受到低等动物再生过程的启发,发现蝾螈等低等动物在受到外界损伤后实现肢体再生,中间多了一步可塑的中间状态。”邓宏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启发我们干细胞的形成可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进行的。”  研发团队转变思路,开始中间态的研究,创造出一种特定的“可塑性中间态”,作为细胞逆分化的“跳板”。  沿着这一思路,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化学小分子的筛选和组合,最终发现高度分化的人成体细胞在特定的化学小分子组合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发生类似低等动物组织再生中的去细胞分化现象,获得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中间状态。  “我们尝试了20多种不同的策略,也进行了上百万种化学小分子组合的筛选。”邓宏魁回忆,找到6个小分子的组合,完成将人的成体细胞重编成为可塑性强的中间态细胞这一半的转变,就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  论文中的示意图显示,从成纤维细胞经两步变化转变为“塑性中间态”细胞,随后干细胞开始次第萌发,最终成果实现人多潜能干细胞的化学小分子诱导。  小分子诱导,更简单而且高可控  “有了这项技术,可控、高效地制备人体干细胞就像吃一片阿司匹林一样。”美国萨尔克研究所教授胡安巴尔蒙蒂用贴切的比喻表明了小分子诱导的极大优势,“没有涉及基因的变化,而是用化学小分子实现,这将大大加快干细胞用于重大疾病的治疗,大大加快其进入临床应用的进程。”  与传统的技术体系相比,化学小分子诱导干细胞更加安全和简单、易于标准化、易于调控,而这些都是原有诱导技术难以进入临床应用无法克服的限制。  在安全性方面,之前在小鼠试验已经证明,化学诱导干细胞携带的遗传突变显著少于传统方法诱导的干细胞,而且产生的嵌合体小鼠在长达6个月的观察期内不产生肿瘤、全部健康存活。同时,制备干细胞分化出来的胰岛细胞移植入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体内,经过长期观察未发现肿瘤。  此外,在个体化制备、细胞标准化制备方面,化学小分子诱导均有优势,且操作简单,时空调控性强,作用可逆,合成储存方便,易于标准化生产。  据介绍,团队用化学诱导干细胞已进一步培养出人体胰岛细胞,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实验成功,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物理所在对称性失配诱导的界面铁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4d钌酸盐(ARuO3)作为复杂氧化物体系中一个重要家族,表现出巡游铁磁性、磁性Weyl费米子、磁单极、非常规超导、非费米液体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物理性质。SrRuO3作为唯一天然具有铁磁性和强自旋轨道耦合(SOC)的钙钛矿氧化物,成为该体系研究的明星材料。 SrRuO3高达160K的铁磁居里温度和良好的金属导电性使它在自旋电子学器件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而由铁磁性和强SOC共存所导致的巨大反常霍尔效应、拓扑霍尔效应甚至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新奇物性也备受人们关注。然而,在各种4d、5d过渡金属氧化物中,SrRuO3的巡游铁磁性似乎成为一个特例,给以此为基础的新型自旋/轨道器件设计带来局限性。 4d、5d氧化物虽然具有较强的SOC,但由于d轨道能带的扩展导致电子关联性下降,通常难以形成长程磁序。人工设计出更多集强SOC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即铁磁性)于一体的新材料体系,是目前自旋电子学研究中高度关注的问题。  CaRuO3的块体材料具有与SrRuO3完全相同的GdFeO3型正交晶体结构和电子构型。但由于Ca离子半径较小,使得CaRuO3的Ru-O-Ru键角仅为148°,远低于SrRuO3的 163°。因此CaRuO3体材料或薄膜材料在整个温区中均表现为顺磁金属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近年来致力于氧化物异质界面物性设计及调控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利用异质界面晶体场、应力场、电荷重组、轨道重构等效应,诱导出完全不存在于体相材料的界面新物态。 近日,团队研究人员等成功利用结构近邻效应在CaRuO3体系中诱导出了长程铁磁序。他们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衬底基片上交替生长抗磁SrTiO3 (a0a0a0)和顺磁CaRuO3(a-a-c+)两种对称性失配薄膜,获得了高质量的外延超晶格样品;利用界面氧八面体的耦合畸变,成功抑制了CaRuO3层中RuO6八面体的倾斜/旋转。 扫描透射电镜的结果表明,界面处约3个晶胞厚度的CaRuO3层的RuO6八面体的扭转度被大幅度地调控,其Ru-O-Ru键角从~150°增加至~165°,与SrRuO3薄膜中的Ru-O-Ru键角较为接近。这种界面结构耦合的调控必然会带来电子结构的改变。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RuO6八面体的倾斜/旋转的抑制将大幅提高CaRuO3费米面处的态密度【N(EF)】,最终使得界面3个晶胞层CaRuO3层将满足巡游铁磁性的Stoner判据【IN(EF) 1,I为Stoner系数】,由块体的顺磁态进入铁磁有序态。 霍尔输运测量以及宏观磁测量给出了该体系出现界面铁磁相的充分证据,其最高居里温度约为120K,最大饱和磁化强度为~0.7μB/f.u.。各向异性磁电阻测量进一步表面CaRuO3界面铁磁相的磁易轴在面内方向。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完全基于界面氧八面体耦合畸变设计产生界面铁磁性的示例,特别是构成异质界面的两种氧化物各自均不具备长程磁序,其部分原理也将适用于其他具有类似对称失配的氧化物体系,为探索多功能氧化物材料和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成果以Symmetry-mismatch-induced ferromagnetism in the interfacial layers of CaRuO3/SrTiO3 superlattic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相关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科院重点项目的支持。
  • 我国科学家揭示调节NK细胞抗肿瘤功能的新型卡控点分子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杀伤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或分泌细胞因子来发挥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功能。NK细胞不仅在控制血液系统肿瘤及肿瘤转移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其在实体肿瘤中的浸润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Immune checkpoints)是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发现的一组介导免疫调节的重要分子,对免疫应答的适时中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了题为“TIPE2 is a checkpoint of natural killer cell maturation and antitumor immunity”的论文。研究人员对正常状态下的人和小鼠外周NK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NK细胞在功能成熟过程中存在着对应NK细胞从“不成熟”到“成熟”分化过程的几个亚群,并且早前被报道具有介导免疫耐受功能的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2(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8-like2,TIPE2)分子伴随着NK细胞的成熟而表达逐渐升高,呈现出与NK细胞成熟相关的表达特征。通过建立NK细胞特异性缺失TIPE2的小鼠模型发现,缺失TIPE2后,NK细胞成熟亚群的水平有提升,且NK细胞在群体水平和单细胞水平均具有更强的效应功能。通过建立小鼠肿瘤模型,进一步发现NK细胞缺失TIPE2之后显著抑制了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并伴随着肿瘤浸润NK细胞水平的增加与功能分子表达水平的提高。  研究表明,TIPE2是负调控NK细胞功能成熟与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检查点分子,靶向TIPE2可能促进基于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论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443187/pdf/sciadv.abi6515.pdf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
    光谱技术是近代光学计量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光谱的探测、分析来获取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运动状态等信息,具有非接触、范围广、多组分、灵敏度高、可连续实时监测等优势。这一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燃烧诊断、环境监测、工业检测、生物医学、航空遥感、目标探测、能源勘探等诸多领域。为进一步推动光谱技术的应用与融合,探讨我国光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远景目标,促进光谱技术和仪器的进步与创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于 2023 年5月7-9日在敦煌举办“第一届光谱技术及应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燃烧诊断研讨会”。会议将邀请150余位光谱及其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通过学术报告、海报展示、仪器设备展览等形式,就光谱技术的重要科学问题、仪器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承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西北师范大学协办单位:敦煌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支持单位: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长沙麓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谱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镭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埃德比光子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都诺为光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欧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东方闪光(北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上海五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尤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唯锐科技有限公司大会名誉主席:庄松林 院士(上海理工大学)范滇元 院士(深圳大学)乐嘉陵 院士(中国工程院)陈良惠 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祖彦 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大会主席:田中群 院士(厦门大学)刘文清 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孙世刚 院士(厦门大学)王建宇 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执行主席:董晨钟(西北师范大学王 哲(清华大学 )蔡小舒(上海理工大学)阚瑞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周怀春(中国矿业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蔡伟伟、 蔡小舒、曹世权、陈军 、褚小立 、崔执凤、狄慧鸽 、丁洪斌、丁晓彬、董晨钟、董大明、董磊、 董美蓉、付洪波、郭金家 、郭连波、杭纬、 侯贤灯、侯宗宇、胡继明、 胡仁志 、贾云海、阚瑞峰 、 雷庆春 、李博 、李传亮 、李聪、李飞 、李华、李润华、李祥友、李晓晖 、林庆宇、刘诚 、刘冬 、刘飞、刘继桥 、刘木华、卢渊、陆继东、陆克定 、马维光 、马新文、马欲飞、 梅亮 、 敏琦、彭江波 、 钱东斌、任斌、 邵杰 、邵学广、 史久林 、舒嵘、苏伯民、苏茂根、孙对兄、孙兰香、田野、万福 、王茜蒨、王强、 王珊珊 、王圣凯 、王哲、王珍珍、吴涛 、 吴学成 、 吴迎春 、夏安东、 徐文江 、 许传龙 、 许振宇 、 闫伟杰 、 杨荟楠 、 杨磊、杨增玲 、 姚顺春、殷耀鹏、尹王保、于宗仁、俞进、袁洪福 、 张大成、张登红、张雷、赵南京、赵卫雄 、 郑培超、周怀春 、 周磊 、 周卫东、周骛 、 周小计、朱家健 、 朱香平专题分会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技术召集人:王哲 (清华大学 )、 董晨钟 (西北师范大学 )邀请报告:➢ 丁洪斌(大连理工大学) LIBS 基本物理过程及聚变能应用进展➢ 段忆翔(四川大学) LIBS 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历程 从实验室研发到现场应用➢ 郭连波(华中科技大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基础、仪器及应用研究➢ 刘木华(江西农业大学) PRLIBS 对农产品品质信息分析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小型化固体激光器➢ 舒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祝融号”火星车物质成分探测仪中的 LIBS探测与分析➢ 苏茂根(西北师范大学) 激光等离子体辐射、诊断与应用➢ 孙兰香(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矿浆成分 LIBS 定量分析方法与工业在线应用➢ 王茜蒨(北京理工大学) LIBS 技术在生物医药诊断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王哲(清华大学)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LIBS )定量化理论方法及应用➢ 汪正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基于微等离子体增强 LIBS 信号研究➢ 俞进(上海交通大学) 针对火星就位探测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研究➢ 曾和平 华东师范大学 飞秒光丝非线性相互作用诱导击穿光谱➢ 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 深海 LIBS :何去何从➢ 周卫东(浙江师范大学) 激光诱导空化气泡的演化及其对 LIBS 光谱的影响➢ 周小计(北京大学) LIB S 在定量应用中的探索研究2) 原子光谱与质谱召集人:侯贤灯 (四川大学 )、 杭纬 (厦门大学 )邀请报告:➢ 陈明丽(东北大学) LA ICP MS 对动植物组织中元素成像方法研究➢ 冯流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阿尔茨海默症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高英(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钒的光化学蒸气发生及应用➢ 郭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精度 LA ICPOES/ICPMS 原位分析技术及古气候中的应用➢ 杭纬(厦门大学) 高电离电位元素的激光质谱分析技术➢ 侯贤灯(四川大学) 原子光谱分析研究➢ 胡斌(武汉大学) ICP MS 单细胞分析➢ 蒋小明(四川大学) 微型原子发射光谱仪的放电激发源研制➢ 刘睿(四川大学) 金属元素标记均相免疫分析➢ 吕弋(四川大学) 基于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析研究➢ 邢志(清华大学) 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 徐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利用 LA ICP MS 成像技术解析间充质干细胞负载金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规律➢ 于永亮(东北大学) 适于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的样品引入方式与接口➢ 郑成斌(四川大学) 碳原子发射光谱及其应用➢ 朱振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锑元素与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发3) 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召集人:任斌(厦门大学 )、 胡继明 (武汉大学 )邀请报告:陈建(中山大学)➢ 高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大气压等离子体活性物种激光诱导荧光定量诊断研究➢ 韩鹤友(华中农业大学)➢ 胡继明(武汉大学) 拉曼光谱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谭平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朱井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 光声光谱 与 TDLAS技术及应用召集人: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 董磊 (山西大学 )、 王强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邀请报告:➢ 陈珂(大连理工大学) 光纤光声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姜寿林(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基于空芯光纤光热光谱法的宽波段多组分痕量气体检测技术➢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太赫兹光频梳与双光梳光源➢ 李磊(郑州大学)➢ 刘俊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 刘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光声光谱多组分检测技术研究➢ 鲁平(华中科技大学) 光声探测技术及应用➢ 王福鹏(中国海洋大学) 基于吸收光谱的海洋原位气体传感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问题探讨➢ 王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高灵敏、大动态范围的腔增强光声光谱气体传 感技术➢ 王如宝(北京杜克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光学麦克风光声光谱技术的环境空气 VOCs检测➢ 吴君军(重庆大学)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相变液滴局部蒸汽浓度表征➢ 许可(朗思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超高灵敏度气体分析仪器➢ 姚晨雨(山东大学) 空芯光纤 Fabry-Perot干涉仪解调方法和光热光谱气体检测研究➢ 闫明(华东师范大学) 基于光梳的光谱测量技术及应用➢ 郑传涛(吉林大学)➢ 郑华丹(暨南大学) 新型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测声器5) 红外及太赫兹光谱召集人:邵学广(南开大学 )邀请报告:➢ 陈斌(江苏大学) 低场核磁与近红外光谱联用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陈孝敬(温州大学) 结合 Libs和线性回归分类对泥蚶重金属污染检测➢ 姜秀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仿生膜水合及其效应的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 兰树明(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IAS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 李晨曦(天津大学) 光谱成像与太赫兹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 邵学广(南开大学)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应用➢ 夏兴华(南京大学) 等离激元增强红外光谱生化分析➢ 谢樟华(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 国产红外光谱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臧恒昌(山东大学) 药品连续制造过程中近红外实时评价与放行技术的研究➢ 张良晓(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油料油脂质量安全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周新奇(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FTIR光谱技术产品开发及其应用6) 超快及瞬态光谱召集人:夏安东(北京邮电大学 )邀请报告:➢ 边红涛(陕西师范大学)——受限体系结构及超快动力学研究➢ 陈海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利用飞秒红外光谱实现二维材料准粒子带隙的非接触测量➢ 陈缙泉(华东师范大学)——表观遗传核酸分子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 陈雪波(北京师范大学)——镧系化合物势能面交叉控制能量转移动力学研究➢ 丁蓓(上海交通大学)——蓝光受体BLUF域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机理➢ 勾茜(重庆大学)——微波光谱探测Diels–Alder环加成预反应中间体➢ 金盛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瞬态光谱技术及其在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阿秒激光与阿秒时间分辨测量➢ 李明德(汕头大学)——双键光开关分子纳米晶激发态顺反异构化机制及其超快动力学研究➢ 蔺洪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和频光谱在电化学能源器件界面表征中的应用➢ 刘剑(北京大学)——路径积分刘维尔动力学和超快振动光谱的模拟➢ 马骁楠(天津大学)——新型有机发光材料中的激发态化学研究➢ 任泽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准二维钙钛矿的本征载流子动力学➢ 夏安东(北京邮电大学)——藻胆蛋白光谱红移机理:构象或激子耦合?➢ 吴成印(北京大学)——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型光源产生及应用➢ 吴凯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胶体量子点自旋超快相干操控➢ 杨延强(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含能材料冲击响应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 叶树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转换材料构效关系的超快光谱研究➢ 张春峰(南京大学)——分子光电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妍究➢ 张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自组装动力学及手性传递分子机理➢ 郑俊荣(北京大学)➢ 郑盟锟(清华大学)——面向实现超冷的绝对基态锂锶分子的精密光谱测量➢ 周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团簇相干振动的超快光谱研究➢ 朱海明(浙江大学)——石墨烯-半导体界面超快光谱研究➢ 朱一心(杭州善上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水合氢离子及其生物功能初探7) 燃烧诊断召集人:蔡伟伟 (上海交通大学 )、 彭江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邀请报告:➢ 蔡伟伟(上海交通大学)——金属颗粒燃烧三维形貌、温度、速度测量方法研究➢ 超星(清华大学)——红外光频梳光谱燃烧流场多参数测量方法➢ 陈爽(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复杂流场光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雷庆春(西北工业大学)——四维燃烧诊断:从技术到应用➢ 梁静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基于光谱技术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及燃气浓度反演研究➢ 林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在固液火箭复杂燃烧场测量的应用探讨➢ 彭江波(哈尔滨工业大学)——高频PLIF燃烧流场测量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彭志敏(清华大学)——基于多光谱融合的热工过程气体参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 齐宏(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主被动光学层析探测的碳烟火焰温度场与粒径分布场重建研究➢ 伍岳(北京理工大学)——跨界面三维层析技术的开发与优化➢ 武文栋(上海交通大学)——高温环境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激发过程的能量吸收特性研究➢ 熊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速背景纹影测量技术及其应用8) 环境监测召集人:陆克定 (北京大学 )、梅亮 (大连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 陆克定(北京大学)——典型光化学观测站中的光学测量技术与挑战➢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的大气环境激光遥感技术➢ 胡仁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大气HOx自由基探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卫星结合地面靶向遥感VOCs排放源➢ 楼晟荣(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基于激光诱导荧光的城市大气OH自由基总反应性测量与应用➢ 韦玮(重庆大学)——腔增强红外光谱技术➢ 赵卫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磁旋转吸收光谱法测量OH自由基➢ 郑海明(华北电力大学)——光谱技术在烟气汞连续监测中的应用方法研究9) 工业检测召集人:姚顺春 (华南理工大学 )、袁洪福 (北京化工大学 )邀请报告:➢ 陈达(中国民航大学)——气体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开发➢ 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炼油工业的应用➢ 董大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体污染的激光光谱探测方法-从智能传感器到仿生机器鱼➢ 李天骄(南京理工大学)——纳米材料光点火诊断与应用➢ 马维光(山西大学)——光学反馈线性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及其应用➢ 杨荟楠(上海理工大学)——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气液两相多参数同步测量及疾病前瞻性诊断研究➢ 姚顺春(华南理工大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煤质检测方法➢ 张志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冶金、石化等工业领域的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张彪(东南大学)——基于光场成像的燃烧诊断技术研究
  • 世界首台全自动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通过验收
    p    strong 干细胞,养起来更简单(解码· 发现) /strong /p p   5月15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生物院)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研制项目团队研制的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顺利通过验收,这是世界上首台全自动、大规模、规范化诱导及扩增的干细胞诱导生产系统。该设备将实现全自动化、规模化、智能化的诱导干细胞制备,对再生医学及其相关的细胞治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p p    strong 人工操作难以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已成干细胞发展瓶颈 /strong /p p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再生成人体的各种细胞、组织或器官,医学界称为“万能细胞”。干细胞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精准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常规的干细胞存在量不足,干细胞研究兴起了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一领域的发展,试图解决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来源问题。 /p p   “科学家发现如果将人的体细胞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它在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状态、细胞倍增能力、类胚体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都与胚胎干细胞极为相似,是胚胎干细胞的完美替代细胞。”广州生物院研究员潘光锦说,“目前,诱导多能干细胞已成为相关医学研究的核心工具,用于新药研发、神经损伤修复、心肌细胞修复、组织器官再生或移植等领域。” /p p   为了获得实验所需的大量诱导多能干细胞,科研人员需要制备并让其大量增殖,也就是养细胞。然而,当前干细胞诱导、培养及筛选过程均只能依靠人工操作完成,存在很多的不足。潘光锦说:“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细胞命运变化及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筛选和扩增的实时及定量监控,难以实现干细胞诱导流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另一方面,人工操作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通量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p p   因此,如何实现干细胞自动化规模化的均质培养与扩增,避免这些问题,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走向实际应用亟须突破的瓶颈。 /p p   在此背景下,财政部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研制”,于2013年立项,由广州生物院负责承担。项目团队以创新技术为核心,利用院内国际领先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干细胞诱导分化技术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动化技术,历时4年,攻克8项关键技术,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成功研制国际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 /p p   广州生物院研究员张骁说:“有了这台设备后,从事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科研人员不再靠人工操作养细胞,甚至不具备养细胞技术的人只要靠这台仪器就能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 /p p    strong 可实现全过程实时追踪监测,并提高干细胞的制备质量 /strong /p p   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占地25平方米,由自动化培养箱系统、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显微在线观测系统、高精度克隆挑取系统、培养皿传送系统、设备控制系统六大模块组成。 /p p   据科研人员介绍,干细胞的重编程是从一个个体化的矩阵培养箱开始,培养箱可并行培养24份个体化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然后,再由自动传送臂在b级环境下将 6孔细胞培养板从培养箱传送至操作舱中。随后,培养板就被置入成像区。接下来,拥有1.2微米分辨率的显微成像系统就会对其成像,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 /p p   “独立矩阵式培养箱主要是为细胞培养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保证细胞的培养处于合适的环境,同时也保障个体细胞间不会交叉污染。” 张骁说,“人养细胞,不会全程监测细胞状态。而这台设备能全天候坚守,可以通过手机APP端监测,并及时完成移液、换液等操作。细胞的培养时间也缩短了。它还能自动获取细胞成长信息,预测细胞成长趋势,自动挑选出符合要求的成熟诱导多能干细胞。” /p p    strong 改善了我国高端生命科学仪器装备依靠进口的局面 /strong /p p   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从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全过程研究出发,建立全程自动化细胞培养诱导技术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辅助无损无标记分析手段,建立细胞极性变化为基础的命运调控的Hiden Markov Model数学模型,从而指导细胞重编程理论在干细胞获取领域从理论模型到制备整机技术的全线突破,实现重编程多能细胞暨干细胞的制备。 /p p   张骁说:“该自动化智能技术可实现每月24人次为周期的GMP级别的细胞制备通量,为我国的生物先进制造提供了上游细胞来源的智能保障。” /p p   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第一次实现了以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算法为判定的细胞重编程命运的自动化诱导,整机技术及识别核心算法的应用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p p   广州生物院研究员裴端卿表示,设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干细胞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取得新的突破,改善了我国高端生命科学仪器装备依靠欧美进口的局面,其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 /p p   项目技术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全过程的生物技术自主创新体系,这将为实现本领域整体“并跑”、部分“领跑”,初步建立系统的生物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点作出贡献。 /p p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夏洋说:“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将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推进我国在干细胞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进程,推动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为干细胞再生医学及精准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p p   据了解,目前各医院细胞治疗临床应用迫切需要干细胞制备装置,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已逐步在各研究单位或一级医院研究中心推广。该设备降低了人为干预,实现多人份、低成本、高品质、一体化的干细胞生产,社会效益巨大。(记者 吴月辉) /p
  • 氯仿(Cl2-CF)光解生成氯气诱导钙钛矿晶体重构:华侨大学魏展画、谢立强等人实现高效钙钛矿太阳能、
    《Nature Communications》氯仿(Cl2-CF)光解生成氯气诱导钙钛矿晶体重构:华侨大学魏展画、谢立强等人实现高效、高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构建二维/三维鈣钛矿异质结是鈣钛矿太阳能电池表面钝化的有效方法。然而,过去的研究显示,仅通过沉积二维鈣钛矿物理地覆盖在三维鈣钛矿表面,体部三维鈣钛矿仍存在缺陷。近日,华侨大学魏展画、谢立强等人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指出,他们提出采用氯气溶解氯仿(Cl2-CF)作为多功能溶剂,同时构建二维/三维鈣钛矿异质结以及诱导体部晶粒二次生长和缺陷钝化。这项研究为实现高效、高稳定性的鈣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首先,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分析实验证实了Cl2-CF的组成。具体而言,他们利用硫酸钡、硝酸银试剂检测确认Cl2-CF中存在CO2和Cl- 使用碘化鈣试纸检测确认存在Cl2。UV-vis吸收光谱结果显示,Cl2-CF具有氯气特征吸收峰,证实了氯仿在光照湿气条件下发生光解生成Cl2。为揭示Cl2-CF的反应活性,团队通过UV-vis光谱观察了不同鈣钛矿前驱体溶解在Cl2-CF中的吸收峰变化,证明Cl2-CF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碘离子氧化生成碘分子。接着,研究人员采用X射线衍射、GIWAXS等手段研究了Cl2-CF对鈣钛矿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Cl2-CF处理鈣钛矿薄膜后,衍射峰强度提高、位置发生移位,证明处理过程中发生了Cl掺杂和鈣钛矿晶粒二次生长。通过XPS和EDS表征,团队进一步证实Cl2-CF处理可以将Cl-阴离子引入鈣钛矿体部并扩散到薄膜底侧,实现了鈣钛矿的Cl掺杂。基于上述发现,研究人员提出Cl2-CF溶剂既可诱导鈣钛矿晶粒二次生长,又可作为溶解大体积阳离子的后处理溶剂构建二维/三维异质结。为验证此设想,团队利用六氢溴化铵钝化鈣钛矿薄膜。结果表明,Cl2-CF溶解的六氢溴化铵可以与缺陷表面反应生成二维钝化层,与此同时Cl2诱导鈣钛矿晶粒二次生长,实现了表面钝化和体部结晶再生长的双重效应。SEM、AFM结果显示,二次生长后的鈣钛矿薄膜表面更加平滑。XRD和GIWAXS证实了二维鈣钛矿的形成。最后,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研究,团队指出Cl2与鈣钛矿中碘离子的反应是实现上述效果的关键所在。反应生成的Cl-扩散进入鈣钛矿体部和界面区域,降低了缺陷密度并抑制了非辐射复合。依托这一多功能溶剂体系,研究团队使用光焱科技Enlitech的太阳光模拟器SS-X系列以及量子效率检测仪QE-R检测实验结果,最终制备出效率高达24.21%的鈣钛矿太阳能电池,并得到显著提升的工作稳定性,在最大功率点持续一太阳光照条件下保持80%的初效率达905小时。该研究成果为实现高效、高稳定的鈣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综合运用氯气溶解氯仿溶剂的氧化性质诱导鈣钛矿晶体缺陷钝化与二次生长,以及溶解大体积阳离子构建异质结的策略,或将为鈣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构装工艺提供新的灵感。当然,要实现商业化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工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重复性。a.Cl2-CF 形成过程图。 b. CF 和 Cl2-CF 以及溶解在 CF 和 Cl2-CF 中的 c. FAI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d. PVSK、PVSK-CF 和 PVSK-Cl2-CF 的晶粒尺寸分布。 e. Cl2-CF 和钙钛矿薄膜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的示意图。a PVSK、PVSK-CF 和 PVSK-Cl2-CF 的 Cl 2p XPS 谱。 b 钙钛矿薄膜底面的Cl含量。 c PVSK、PVSK-HABr/CF 和 PVSK-HABr/Cl2-CF 的晶粒尺寸分布。 d-f 掠入射广角 X 射线散射 (GIWAXS) 表征,掠射角为 0.5°。 g 纯电子器件的空间电荷限流(SCLC)测量。 h 钙钛矿薄膜的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和 i 稳态光致发光(PL)光谱。a 陷阱态密度 (tDOS)。 b 黑暗条件下偏压 0.9&thinsp V 的电化学阻抗谱 (EIS)。 c 开路瞬态光电压测量 (TPV)。 d 莫特-肖特基分析。 e 短路时的瞬态光电流 (TPC)。 f J-V 曲线在黑暗条件下测量。
  • LIBS人的盛会 第六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讨会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3月24日,第六届中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讨会(CSLIBS 2018)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CSLIBS 2018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协办。来自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仪器设备公司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会场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933c015-4973-48a8-b006-9a706065852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会场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154933b-bdb3-4f0f-906b-0a9b6ae69a4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CSLIBS 2018会议现场 /p p   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陆继东、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副院长赵亮分别致欢迎辞,西安交通大学王珍珍教授主持开幕式。致辞中,陆继东副主任表示,本次会议有许多热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老朋友,也有非常多的来自各个领域的新朋友,会议将以“能源动力”为主题展开广泛的交流。赵亮副院长介绍了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的概况,以及学院开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究工作的情况。二位都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和丰硕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陆继东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ef00b4f-e892-4c39-92f8-b7c0abd03bc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陆继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赵亮.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3ee6863-9b89-459e-a932-5629c18ce2e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副院长赵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王珍珍.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93a7e27-6135-44a0-8235-80e411cb95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王珍珍教授 /p p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利用激光功率密度非常高的特点,与物质(气体、固体、液体)直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待测元素在高温等离子体中激发或电离,根据特征谱线进行定性分析,根据特征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LIBS具有不需要样品准备、多元素同时检测、测量速度快、可远程非接触测量、系统结构组成简单等诸多优点,因此,在2004年的一篇综述文章中,世界著名的光谱分析专家James Winefordner博士称之为化学分析技术的“未来之星”。 /p p   不过,LIBS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分析技术。由于受不可控的激光-物质(无法通过样品准备进行精确控制)相互作用的影响,加上其后的激光-等离子体(由激光烧蚀产生)、等离子体-环境气体、等离子体-激波(由等离子体快速碰撞产生)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LIBS系统信号测量不确定度较高,可重复性精度较差;受基体效应的影响,测量误差也相对较大。 /p p   所以,关于对LIBS的看法也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看好、不看好都有。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俞进教授和清华大学王哲教授都曾说到,LIBS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学者和工业界人士的关注,是因为LIBS能够解决其他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LIBS能不能用的问题,二人如此说到,“LIBS肯定能用,但不能用在所有地方,让LIBS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p p   如此,也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LIBS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机理、数据处理、应用研究,积极和其他仪器配合,开发商业化定量分析技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长,但是对于推动LIBS技术发展、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应用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p p   CSLIBS 2018为期两天,在第一天,西安交通大学严俊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邵晓鹏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严俊杰.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95b2f75-d32a-4885-ace5-50ca466d7c5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严俊杰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燃煤电站调峰过程的能耗和环保性能理论研究 /p p   实现灵活运行、深层次节能减排是燃煤发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升燃煤电站调峰过程的能效、速率并降低排放是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严俊杰教授研究团队进行了10 余年的持续研究,建立了燃煤发电机组全厂瞬态模型,通过研究燃煤机组变负荷瞬态过程中热工控制与热力系统的耦合匹配特性,获得了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能耗特性,揭示了节能机理;研究了通过热力系统与热工控制耦合匹配实现机组变负荷速率提升的基础理论问题,并利用LIBS等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灵活运行对机组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邵晓鹏.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50b36f6-5bcb-48bb-8e2d-97376cbd5fd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邵晓鹏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计算成像技术及应用 /p p   传统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受到物理上的限制,在探测距离、成像分辨率与视场等方面存在着矛盾。为了实现更高、更远、更小的要求,引出计算成像技术的概念。邵晓鹏教授通过对计算成像技术的深入分析,对其数学问题和物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重点讨论了计算成像技术的发展,分别介绍了多孔径成像技术、散射成像技术、编码成像技术、偏振成像技术以及光声成像技术等,并针对SWaP 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全局优化全新的光学系统设计思路。最后,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光电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和TLD目标跟踪技术,并对计算成像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p p   与上届研讨会有所不同的是,在CSLIBS 2018的第一天进行的报告中,LIBS应用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增加。部分报告内容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陆继东.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31830c05-8e65-4200-a9c8-6f8caba604a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南理工大学陆继东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能源转化过程对于光学测量的需求和LIBS 技术的可能潜力 /p p   以煤炭为首的化石能源以及生物质能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能源清洁转化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取决于对全流程关键参数的快速、在线检测。因此,急需发展合适的光学测量技术。报告中,陆继东教授综合分析了能源转化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对光学测量的需求,结合其研究团队的多年研究进展对LIBS技术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p p   其后,陆继东教授团队的董美蓉、姚顺春分别做题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应用于单颗粒煤燃烧过程特性研究”、“直接测量颗粒流的等离子体光谱优化方法研究”的报告。报告分别介绍了在煤燃烧前、燃烧过程中、燃烧后等环节利用LIBS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王金华.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6fdb6c4-01a5-4c6b-b556-341e1af2b53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西安交通大学王金华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高压预混湍流火焰结构和动力学实验研究 /p p   王金华在报告中介绍了利用OH-PLIF(平面激光诱导氢氧基荧光技术)火焰结构激光诊断技术开展高压预混湍流火焰结构和动力学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层流平面火焰和预混层流本生灯火焰上,利用OH-PLIF 获得局部拉伸火焰的反应区结构,研究火焰自身对于固有扰动、拉伸、流场扰动的响应规律和机理;二是在准各向同性预混湍流火焰本生灯上,结合高压燃烧实验平台,定量控制湍流场参数、火焰自身参数,利用OH-PLIF 获得湍流火焰瞬时火焰结构及其统计表征,研究流场、火焰自身与湍流火焰结构参数三者的作用规律和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李常茂.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b919703d-64bd-4479-bc87-ff6ac7495ae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李常茂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LIBS 在核材料分析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p p   发展核能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核裂变材料拥有高放射性,给传统成分分析手段带来困难。而核材料分析是LIBS优势应用领域之一,可以说也是LIBS 技术发展及应用的一大机遇。在国际上,LIBS分析核材料正成为一大热点,其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而在我们国内,相关论文几乎为“0”。 /p p   李常茂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核燃料循环基本环节基础上,介绍了LIBS 在铀含量检测、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核污染远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如,铀、钚基体光谱复杂,对LIBS光谱分辨率有极高要求;微量铀分析灵敏度低至150ppm,铀钚材料中杂质元素分析灵敏度低至100~500ppm,但均严重依赖于基体光谱复杂度;LIBS分辨同位素效果一般,目前仅能分辨具有较大同位素位移的核素,且需要特定的气氛条件;远程LIBS分析距离高达30m,核污染检测灵敏度约为10~100ug\cm2,但严重依赖于基体材料。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poster.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5a36426-8a03-492d-9b91-ff2febe3705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oster Session /p p   更多会议内容请见后续报道。 /p p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326/242756.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六届中国LIBS研讨会闭幕 2019相约安徽 /strong /span /a /p p & nbsp /p
  • 高分辨QTOF特色技术巡展:自由基诱导解离技术
    前言高分辨QTOF质谱是一种先进的质谱技术,它结合了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谱的优点,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高质量精度和高灵敏度的质谱分析。高分辨QTOF作为分析领域的高端仪器,始终在技术层面不断推陈出新。LCMS-9050是岛津最新推出的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运用了多项特色技术,是技术指标优异、仪器性能卓越的产品。本期将为您介绍自由基诱导解离技术,岛津OAD解离源组件新产品已于近期发布。技术介绍岛津的自由基诱导解离(OAD)技术由田中耕一质量分析研究所开发,代表了质谱分析技术在结构解析方面的一个重要进步。这项技术的开发是为了解决传统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难以分辨C=C位置的问题,从而提供更详细的分子结构信息。传统碰撞诱导解离(CID)新型自由基诱导解离(OAD)OAD技术通过在质谱分析过程中引入自由基,使得分析物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解离,从而揭示分子内部的结构特征。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脂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分析,OAD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化合物中C=C位置的详细信息,这对于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主要特点小结岛津的自由基诱导解离(OAD)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离子解离技术,能够提供分子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该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能够更精准地完成复杂分子的分析和鉴定,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疾病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登上Nature!清华大学丁胜团队首次化学定向诱导干细胞
    丁胜教授,担任清华大学首任药学院院长、拜耳特聘教授。于199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并于2003年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获得化学博士学位。长期专注于干细胞领域,是开发和应用全新化学手段研究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引领者,一直致力于发现和鉴定可以调控细胞命运和功能(例如,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干细胞的维持、激活、分化和重编程)的小分子化合物。他在数个角色之间切换:1. 参与筹建清华大学药学院并从2016年起担任创始院长之职;2. 同时任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物化学系,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冠名资深研究员及教授;3.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lobal Health Drug Discovery Institute)主任,该机构由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正式签署共同建立,是国内首个由外资参与设立的民办非企业性质科研机构;4. 参与创立了Retro Biosciences、 Tenaya Therapeutics和Fate Therapeutics等 7家生物技术公司,其中Retro Biosciences于今年初获得了1.8亿美元的启动资金。最新成果登上Nature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教授及其团队首次以化学小分子组合体外定向诱导小鼠全能干细胞并稳定培养,相关成果以“Induction of mouse totipotent stem cells by a defined chemical cocktail”为题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21日以加速预览(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教授、刘康助理研究员、马天骅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胡妍妍、杨媛媛、谭彭丞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化学定向诱导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Shinya Yamanaka和英国发育生物学家John Gurdon,因其通过重编程将细胞恢复到胚胎期状态、重新拥有分化成各类成熟细胞潜能的研究的杰出贡献。恢复细胞多能性甚至全能性是很多科学家的追求,无需利用生殖细胞或人体胚胎细胞,而时通过其他途径诱导出全能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例如替换受损或病变组织,甚至是创造或者复原生命。该研究通过筛选了数千个化学小分子组合,发现并确定了其中一种组合TAW——三种小分子 TTNPB、1-Azakenpaullon 和 WS6。通过转录组相关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发现,这一组合可以将小鼠多能干细胞诱导成最接近小鼠2C胚胎期的细胞,即具有全能特性的干细胞,并稳定培养。图一、筛选能够诱导全能性标志物MERVL-tdTomato的小分子过程示意图。化学诱导干细胞全能性发育胚胎和胚胎外组织被认为是细胞全能性最严格的标准之一,为进一步证明化学诱导的干细胞ciTotiSCs具有真正的全能性,该研究将其注射到小鼠早期胚胎中以观察其体内的分化潜力,并分析了着床前和着床后胚胎发育不同时间点的谱系贡献。研究发现,该诱导细胞表现出双向发育潜力,在培养皿和体内都能产生胚胎和胚胎外细胞,具备普通全能干细胞的典型特征。 图二、ciTotiSCs(化学诱导的全能干细胞)对胚胎发育阶段支持小结:该研究以化学方法定向诱导并稳定培养全能干细胞,为从非生殖细胞中控制和理解全能性提供了一种新的体外定向诱导的方法,这将成为再生医学的极大助力,对于实现人体器官的体外再生以及创造或复原生命有着重大的意义。
  • 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金属蛋白酶|附相关会议
    金属蛋白酶(MP)是一个在其活性中心具有金属离子的大型蛋白酶家族。根据结构域的不同,金属蛋白酶可分为多种亚型,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s)以及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ADAMs(ADAMTS)。它们具有蛋白质水解、细胞粘附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多种功能。相关会议推荐点击可免费报名金属蛋白酶在多种类型的癌症中表达,并通过调节信号转导和肿瘤微环境参与涉及肿瘤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许多病理过程。因此,更好地了解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MP的结构和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脊椎动物中,MMP家族由28个成员组成,至少23个在人体组织中表达,其中14个在脉管系统中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通常根据其底物和其结构域的组织结构分为胶原酶(MMP1、MMP8、MMP13)、明胶酶(MMP2、MMP9)、溶血素(MMP3、MMP10、MMP11)、基质溶素(MMP7、MMP26)、膜型MMPs(MT MMPs)或其他MMPs。MMP家族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结构。典型的MMPs由大约80个氨基酸的前肽、170个氨基酸的金属蛋白酶催化结构域、可变长度的连接肽或铰链区和约200个氨基酸的血红素蛋白结构域组成。不同类型的MMP具有不同于典型MMP的特定结构特征。例如,MT MMPs缺乏前结构域,而MMP7、MMP26和MMP23缺乏Hpx结构域和连接肽。此外,MMP2和MMP9包含纤连蛋白的三个重复。MMPs中的这些不同结构域、模块和基序参与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或决定MMP活性、底物特异性、细胞和组织定位。MMPs已在多种人类癌症中检测到,MMPs的高表达通常与大多数癌症的生存率降低有关,包括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和胃癌。其中MMP2和MMP9,能够降解基底膜中的IV型胶原,是研究最广泛的金属蛋白酶,与各种癌症患者的疾病进展和生存率降低相关。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ADAM)ADAMs是锚定在细胞表面膜上的I型跨膜蛋白,迄今已发现30多种。与MMPs类似,ADAMs包括前结构域和锌结合金属蛋白酶结构域。ADAM还包括一个在细胞表面蛋白中独特的去整合素结构域。ADAM的金属蛋白酶结构域高度保守,大多数ADAM都有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域和跨膜区域相邻的EGF样结构域,然后是一个长度和序列在不同ADAM家族成员之间变化很大的胞内区。由于这些结构域的存在,ADAM可以结合底物并影响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变化,以及细胞表面分子的蛋白水解释放。它们的主要底物是完整的跨膜蛋白,如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前体形式。癌细胞通常表达高水平的ADAM,ADAM17是所有ADAM蛋白中研究最广泛的。一项评估ADAM17作为卵巢癌潜在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系的培养基上清液以及卵巢癌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的ADAM17水平明显更高。具有血栓反应蛋白基序的ADAM(ADAMTS)ADAM不同,ADAMTS是一种分泌型金属蛋白酶,其特征在于辅助结构域包含血栓反应蛋白1型重复序列(TSR)和间隔区,并且缺少跨膜区、胞内域和(EGF)样结构域,人ADAMTS家族包括19种蛋白。ADAMTS蛋白酶参与前胶原和von Willebrand因子的成熟,以及与形态发生、血管生成和癌症相关的ECM蛋白水解。研究表明,不同的ADAMTS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并且个体ADAMTS可以在不同的癌症中或根据临床环境发挥不同的作用。与MMPs和ADAMs相比,ADAMTS在TME中的参与研究较少,因此迫切需要系统地研究其在癌症中的功能。涉及癌细胞免疫相关MP的信号通路信号转导途径由多个分子组成,它们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传递信号以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免疫调节。三种信号通路尤其与免疫调节中的MP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信号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免疫系统的维持和稳态,以及炎症和宿主防御。可溶性TNF-α通过蛋白水解酶ADAM17,也称为TNF-a转换酶(TACE),从跨膜TNF-α(tmTNF-α)裂解,该酶可通过激活TNF-α来协调免疫和炎症反应。鉴于ADAM17对TNF信号通路的受体和配体的作用,ADAM17被认为以多种方式影响TNF-α信号传导。例如,可溶性TNF-α产生的减少将导致tmTNF-α的积累,其将与TNFR2结合并导致不同的生物学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肿瘤行为的关键调节因子,在肿瘤侵袭和转移、免疫调节和治疗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也是TME免疫抑制的核心,根据具体情况对免疫系统具有多效性功能。MMP9和MMP2是已知的两种金属蛋白酶,可切割未激活的TGF-β前体并产生不同的TGF-β蛋白水解切割产物,从而导致TGF-β活化。此外,与CD44结合的MMP9降解纤连蛋白导致活性TGF-β的释放。癌细胞中MMP9的水平不仅可能影响TGF-β的蛋白水解,还可能影响TGFβ和TGF信号通路下游物质的表达。对乳腺癌中MMP9与TGF信号通路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中MMP9的过表达不仅显著上调了SMAD2、SMAD3和SMAD4的表达,还增强了SMAD2的磷酸化。Notch信号通路Notch信号涉及肿瘤生物学的多个方面,其在免疫应答的发展和调节中的作用比较复杂,包括塑造免疫系统和TME的组成部分,例如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亚群和癌细胞之间的复杂串扰。特别是,Notch在不同免疫细胞的发育和维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配体与Notch受体结合后,下游信号由包括ADAM家族成员在内的一些蛋白酶介导。首先,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暴露了蛋白水解切割位点S2,其被ADAM金属蛋白酶切割。γ-分泌酶介导的S3处的后续裂解发生在跨膜区,导致Notch胞内结构域(NICD)的释放,该结构域转移到细胞核中,并将MAML与RBPJ结合,触发靶基因如Myc、P21和HES1的转录。已知ADAM10和ADAM17参与裂解S2,而ADAM17导致配体非依赖性Notch激活,ADAM10导致配体依赖性激活。MP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TME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包括血管、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各种信号分子和ECM。TME在调节癌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MP对ECM的影响ECM是TME基质的非细胞成分,ECM的重塑在癌症的发展和体内稳态以及免疫细胞募集和组织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癌症进展过程中ECM的广泛重塑导致其密度和组成发生变化,具体而言,蛋白酶诱导的ECM成分的分解对于肿瘤细胞跨越组织屏障至关重要。MMPs和ADAMs是参与ECM降解的主要酶,参与ECM降解的MMPs可大致分为膜锚定MMPs和可溶性MMPs。ECM降解主要通过MT1 MMP激活的可溶性MMP(如MMP2、MMP9和MMP13)实现。ECM有三个主要成分:纤维、蛋白聚糖和多糖。MMPs通过与这些基质结合以促进各种ECM蛋白的周转,在组织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MMPs降解ECM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MP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MP在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和调节免疫细胞迁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P和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ADAM10和ADAM17在静止的CD4+Th细胞表面表达,对调节CD4+Th的发育和功能很重要。ADAM10/17在T细胞共刺激受体以及共抑制受体的脱落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CD154(CD40L)是一种II型膜共刺激受体,在T细胞和APC之间的相互作用后,CD154表达在几个小时内迅速上调,随后在ADAM10和ADAM17裂解后从T细胞表面释放。此外,ADAM10和ADAM17还作用于共刺激受体CD137,以及抑制性受体LAG-3、TIM-3,sLAG-3和sTIM-3的可溶性形式都是在ADAM10和ADAM17蛋白水解裂解后形成的。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关键细胞成分,位于脾脏中边缘区B细胞(MZB)表达高水平的CD80/86共刺激分子,导致T细胞活化。Notch2信号传导是MZB细胞发育所必需的,在MZB的发育过程中,Notch2异二聚体与基质细胞和APC上的DLL1等配体结合,这启动了一种未知的金属蛋白酶水解受体,导致Notch胞内结构域的释放,该结构域转移到细胞核并触发下游靶基因的表达。这种未知的金属蛋白酶可能是ADAM10。NK细胞表达IgG Fc受体FcγRIII(CD16),CD16分子可被ADAM17从活化的NK细胞表面裂解,ADAM17的抑制会削弱CD16和CD62L的胞外脱落,从而显著增加细胞内TNF-α和IFN-γ的水平。此外,MMPs和ADAMS可以从肿瘤细胞表面切割活化受体NKG2D的配体。这些裂解蛋白的可溶性形式与NKG2D结合,并诱导该受体的内吞和降解,导致肿瘤逃避监控。总的来说,ADAM17裂解的多种底物与NK细胞的不同作用有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有助于癌症的发生和恶性进展,高水平的TAM与预后不良和总体生存率降低有关。在多种癌症中,发现TAM通过分泌MMPs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侵袭,并调节免疫反应。MMP的调节与TAM分泌的趋化因子密切相关。与MPs相关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多种来源于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包括TGF-β、EGF、HGF和TNF-α,介导许多MP的表达。其中最重要的是MMP9,其在血清和与肿瘤相关的组织中升高,并参与ECM的降解,以促进癌症中免疫细胞的迁移。此外,这些细胞因子必须被MP切割以参与肿瘤免疫过程。例如,被ADAM17切割的TmTNF-α产生活性sTNF-α。IL-12在T细胞发育和扩增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未激活的IL-12前体需要在被MMP14切割之后在TME中转变为活性状态。金属蛋白酶和血管生成迄今为止,已经报道了几种类型的肿瘤血管生成,包括萌芽血管生成和血管生成拟态(VM)。萌芽血管生成是通过血管基底膜中各种水解酶(如MP和组织纤溶酶)的上调实现的,这导致基底膜和ECM的降解和重塑。例如,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MMP9分泌增加会从基质中释放出隔离的VEGF,从而将血管静止转变为活跃的血管生成。在肺癌细胞中,MMP2活性的抑制减少了其与整合素AVB3的相互作用,并抑制了下游PI3K/AKT信号介导的VEGF的表达,导致血管生成减少。VM是侵袭性肿瘤形成新血管的新模型,为肿瘤生长提供血液供应。研究表明,实体瘤的初始缺氧环境与VM密不可分,缺氧与MMPs的表达和活性密切相关。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已被证明直接调节MMP14、MMP9和MMP2的表达。靶向MP的免疫治疗鉴于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人们开始探索靶向MP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多种广谱MP抑制剂。然而,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靶向和MP在免疫调节中的复杂作用,MP抑制剂迄今未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最近,有报道称MP抑制剂可用于联合治疗,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SB-3CT作为一种MMP2/9抑制剂,被认为可以提高抗PD-1和抗CTLA-4治疗黑色素瘤和肺癌小鼠模型的疗效。SB-3CT治疗不仅通过减少多种致癌途径导致PD-L1表达减少,而且与抗PD-1治疗相结合,显著改善了免疫细胞浸润和T细胞的细胞毒性。此外,SB-3CT与抗CTLA-4的组合增强了PD-L1表达的下调,并增加了肿瘤中活化的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丰度。Andecaliximab(GS-5745)是一种选择性抑制MMP9的单克隆抗体,GS-5745通过与MMP9前体结合并阻止MMP9活化来抑制MMP9,而与活性MMP9的结合则抑制其活性。Fab 3369作用于MMP14,阻断细胞表面表达的内源性MMP14,并抑制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ECM的降解。此外,有多种抗体可有效抑制ADAM17,包括A12、A9和MED13622。还有一些小分子抑制剂在临床开发中,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积极的效果。小结MP在TME中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ECM重塑、信号通路转导、细胞因子脱落和释放以及促进血管生成。与MP相关的新兴技术和药物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探索。因此,更好地了解MP在癌症免疫调节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基于MP的探索和新技术具有巨大潜力,它们可能会为未来的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策略。参考文献:1.Immunomodulatory role of metalloproteases in cancers: Current progress and future trends. Front Immunol.2022 13: 1064033.
  • 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效率低?这台温和、自动化的单细胞分选系统帮您搞定,分离效率高达100%!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是一类可用于疾病建模、药物开发和组织工程领域的多能诱导干细胞。与CRISPR-Cas9等功能强大的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后,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特性进行疾病相关遗传变异的研究和识别。 然而,培养hiPSCs的步骤较为繁琐,细胞对异常的处理和操作非常敏感,任何操作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细胞和遗传毒性应激的积累,进而导致不良分化和多能性丧失。基因编辑建立单细胞衍生的hiPSC克隆过程中常用的技术往往过于复杂或粗暴,导致单细胞克隆效率低下。此外,它们在确保衍生培养物单克隆性方面存在局限性。为此,英国iotaSciences公司推出了可实现100%单细胞分离的isoPick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有效解决了培养hiPSCs单克隆过程中的困难。 如右上图所示,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isoPick采用纳升级的网格式单细胞腔室技术(GRID技术),可实现高通量、高自动化的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确保分选所得的单细胞样品中只有一个单细胞,结果可验证、可追踪;分选过程非常温和,能够确保更高的单细胞存活率,达到更佳的克隆生长效果。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isoPick可全自动进行单细胞的分选、拾取并转移1.5 µ l至200 µ l的液体至PCR管或96孔板中。 使用isoPick从GRIDs内分选hiPSC单细胞置于Laminin-521,Vitronectin-N, Synthemax和iMatrix (Laminin-511)4种不同基质且含有培养基的96孔板中。以第7-10天内的时间计算得出的单细胞克隆效率可以发现,无论使用的包被基质或hiPSC细胞系,平均克隆效率均70%(上图),明显高于其他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FACS),表明isoPick对敏感单细胞的温和处理,能够确保细胞的高存活率和更好的克隆生长效果。 isoPick使用户能够以快速、高效、自动化的方式从多样、异质的细胞群体中分离单个细胞。GRID腔室非常适合用于观察和记录单个细胞的分离过程。 用户可将单个细胞分离并直接置入96孔板用于细胞克隆。相比传统方法,这种方法用简单的线性工作流程,显著提高了细胞分离与克隆效率,操作流程高度自动化,可以将样品无缝衔接单细胞组学的后续操作。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的优势:全自动化流程操作非常简单 对细胞无损伤结果可追踪分离效率高达100%直接转移到PCR管或96孔板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文献举例: 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相关文献发表于Cell、Advanced Science、Small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期刊,如下摘引了近年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和大家分享。Soitu C, Stovall‐Kurtz N, Deroy C, et al. Jet‐Printing Microfluidic Devices on Demand[J]. Advanced Science, 2020, 7(23): 2001854.Gangoso E, Southgate B, Bradley L, et al. Glioblastomas acquire myeloid-affiliated transcriptional programs via epigenetic immunoediting to elicit immune evasion[J]. Cell, 2021, 184(9): 2454-2470. e26.Deroy C, Nebuloni F, Cook P R, et al. Microfluidics on Standard Petri Dishes for Bioscientists[J]. Small Methods, 2021, 5(11): 2100724.Deroy C, Wheeler J H R, Rumianek A N, et al. Reconfigurable microfluidic circuits for isolating and retrieving cells of interest[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2, 14(22): 25209-25219.Oliveira N M, Wheeler J H R, Deroy C, et al. Suicidal chemotaxis in bacteri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7608.样机体验: 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科研工作者,Quantum Design 中国引进了单细胞可视化分选系统-isoPick样机,将为大家提供为专业的售前、销售、售后技术支持,欢迎各位老师参观试用!
  • Nature:翻转新陈代谢开关,减慢癌症生长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可以用作减少肿瘤生长的代谢反应“开关”。这一发现公布在8月12日的Nature杂志。研究小组通过限制饮食中的氨基酸——丝氨酸和甘氨酸,或在药理上靶向丝氨酸合成酶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成功诱导肿瘤细胞产生了有毒脂质,从而减缓小鼠的癌症进程。研究人员表示,之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如何将该方法是否可以用于患者。在过去的十年中,科学家们发现从动物饮食中去除丝氨酸和甘氨酸会减缓某些肿瘤的生长。但是,大多数研究团队都集中研究了这些饮食如何影响表观遗传学,DNA代谢和抗氧化活性上。而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Salk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干预措施对肿瘤脂质,特别是在细胞表面的脂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作者Christian Metallo说:“我们的工作凸显了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以及在考虑采用这种新陈代谢疗法时,跨多种生化途径理解生理学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丝氨酸代谢是研究人员的重点。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通常使用丝氨酸制造称为鞘脂的脂肪分子,这对于细胞功能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丝氨酸水平较低,则该酶的作用发生变化,可以使用其他氨基酸(如丙氨酸)作为底物,从而产生有毒的脱氧神经鞘氨醇。研究小组在检查了某些酶与丝氨酸的亲和力,并将它们与肿瘤中丝氨酸的浓度进行比较后,决定了这一研究方向。Metallo说:“通过将丝氨酸限制与鞘脂代谢联系起来,这一发现可能使临床科学家能够更好地确定哪些患者的肿瘤对靶向丝氨酸的疗法最敏感。”这些有毒的脱氧神经鞘氨醇在“anchorage-independent”条件下能最有效地减少细胞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无法轻易粘附在体内肿瘤生长的表面上。为了更好地了解脱氧神经鞘氨醇对癌细胞有毒的机制,以及它们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展开研究。在最新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向异种移植模型小鼠喂了低丝氨酸和甘氨酸的饮食。他们观察到,SPT转化为丙氨酸时,会产生有毒的脱氧神经鞘氨醇而不是正常的鞘脂。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氨基酸类抗生素myriocin抑制了饲喂低丝氨酸和甘氨酸饮食的小鼠的SPT和脱氧神经鞘氨醇合成,结果发现肿瘤的生长得到了改善。Metallo指出,长期剥夺丝氨酸生物会导致神经病变和眼部疾病。去年,他领导了一个国际团队,确定降低的丝氨酸水平和脱氧神经鞘氨醇的积聚是一种罕见的黄斑病(称为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的关键驱动因素。这项工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然而,丝氨酸限制或用于肿瘤治疗的药物治疗不需要长时间的诱导动物,或与年龄有关的疾病的神经病的治疗。
  • 【云课堂】饮食诱导动物造模讲座开播,点亮您的实验技能!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迈入新领域,对动物模型的需求正在日益上升,尤其是动物实验的课题已占据60%。动物模型是疫苗、药物研发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即便如此,实验动物与人类基因组、细胞类型、器官结构、疾病类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别,如何提升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是动物造模的根本追求之一,合理运用饮食诱导便是常见的疾病造模方法之一。模型饲料便是指在实验动物中用于建立营养学异常模型的饲料,主要用于模拟在人类膳食或动物饲料中营养素含量不足、过载、营养素之间比率失衡的动物饲料,多用于营养学观察其导致的生理或病理改变及其机制,强化补充治疗或预防方法及效果。1月28日,MP Biomedicals技术团队将带来饮食诱导动物疾病造模相关讲座,介绍临床前动物疾病模型,分享多款饮食诱导疾病造模案例,剖析各类型造模优缺点。特别提示:1.礼品兑换流程:请添加官方微信客服:mpbiohelper,兑换礼品。2.有奖竞答与调研问卷的礼品将在资格审核后30天内发放,用户需要在直播间登记个人信息及关注公众号,不符合以上条件的用户将取消兑换资格。3.有奖竞答两轮同时获奖,将只取首轮获奖资格。4.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MP Biomedicals所有。
  • 上海光机所在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中药重金属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在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中药重金属定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纳米金增强和稀有气体吹扫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中药重金属汞元素定量检测灵敏度。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ercury in medicinal herbs using nanoparticle-enhance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rgon purging”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是一种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样品制备简单、可实时检测、检测速度快、多元素同时检测等优点,被称为元素分析领域的“未来巨星”。当采用LIBS检测中药残留重金属元素时,激光诱导等离子中汞原子的复合速率远高于其他原子,且空气中的氧气会引起汞特征谱线Hg Ⅰ 253.65nm上能级的猝灭,导致汞元素检测灵敏度远低于其他重金属元素。图1 纳米金增强LIBS结合稀有气体吹扫检测过程示意图图2 滴加在中药表面的纳米金液滴 (a)表面未处理,干燥前;(b)表面未处理,干燥后;(c)超疏水处理,干燥前;(d)超疏水处理,干燥后研究团队利用激光与纳米金颗粒作用过程中纳米金内部传导电子震荡和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通过在中药样品表面沉积一层纳米金颗粒,提高了激光诱导等离子辐射光谱强度;通过对中药表面进行超疏水处理,优化了纳米金沉积过程,抑制了“咖啡环效应”,提高了光谱信号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氩气吹扫样品表面,为等离子演化过程创造无氧环境,进一步提高了等离子辐射光谱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纳米金增强结合氩气吹扫后,汞元素特征谱线强度提高6.19倍,检测灵敏度提高9.73倍。图3 纳米金增强结合稀有气体吹扫前后中药样品在253.0-254.0 nm范围内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扣除背景光谱)图4 中药汞元素定量分析校准曲线 (a)LIBS (b)纳米金增强LIBS结合氩气吹扫
  • 惊喜!Cell:沉默“垃圾”基因,阻止肿瘤生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ee0a08a-6a80-49d2-a59e-fe63466cafe8.jpg" / /p p   12月14日,《Cell》期刊最新发表一篇题为“Oncogenic Role of THOR, a Conserved Cancer/Testis Long Non-coding RNA”的文章揭示了一个长非编码RNA——THOR,虽然不编码蛋白质,但是却对癌细胞有“直接影响”。科学家们最新发现,沉默THOR,可以阻止肿瘤扩增。 /p p    strong “垃圾”DNA /strong /p p   人类基因组约含有超30亿个DNA碱基对,组成约2-2.5万个基因,只占据不到2%的基因组序列,剩余的近99%的DNA都位于非编码区,曾被认为是“垃圾序列”(没有实际作用),被称为基因组中的“暗物质”(因为了解甚少)。 /p p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垃圾”DNA被证实并不“垃圾”。科学家们发现,这些非编码基因虽然不表达蛋白质,但是会生成非编码RNA——含有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一系列由超200个核苷酸构成的长非编码RNA(lncRNA)。 /p p    strong 找到高度保守的“暗物质” /strong /p p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长非编码RNA,且证实它在斑马鱼、小鼠和人类中都是一样的。考虑到在不同物种间发现“保守”的RNA很罕见,研究团队猜测:它在进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p p   研究人员将这一非编码RNA命名为“Testis-associated Highly-conserved Oncogenic long non-coding RNA”(THOR)。 /p p strong   THOR在癌细胞中高度表达 /strong /p p   文章作者、密歇根大学的病理学教授Arul Chinnaiyan曾带领团队筛选了数千种潜在的lncRNAs,试图绘制暗物质的图景。最终他们选定THOR有两个原因:首先,THOR高度保守 其次,THOR在睾丸组织中高度表达。 /p p   而且,在包括黑色素瘤、肺癌在内的一些癌症中,THOR表达量异常高。当沉默该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会减缓。对于健康细胞而言,缺乏THOR并不会受影响。这意味着,THOR只对癌细胞有影响。 /p p strong   沉默THOR,抑制细胞增殖 /strong /p p   在进一步的试验中,研究团队发现,THOR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相互作用,后者被认为有助于维持RNA稳定。当沉默THOR后,IGFBPs活性会被抑制。这意味着,如果扰乱THOR,RNA稳定性会受到威胁,进而抑制细胞增殖。当THOR过度表达,细胞生长速度会加快。 /p p   研究人员认为,THOR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新靶点,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健康细胞。 /p p strong   参考资料: /strong /p p   Silencing & #39 junk& #39 gene could halt tumor growth /p p /p
  • 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分析仪
    成果名称 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分析仪(LIBRAS) 单位名称 四川大学生命学院分析仪器研究中心 联系人 林庆宇 联系邮箱 lqy_523@163.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已有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合作开发 &radic 其他 成果简介: 台式LIBS(左)、便携式LIBS(右) 手持式LIBS 技术背景 作为一种激光光谱分析技术,同其他光谱分析技术相比较而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简称,LIBS)技术具有诸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分析速度快,无需样品前处理,多元素同时分析以及所有元素都可测定等优势,这些优势都已经使LIBS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元素分析手段,在冶金地质、航空航天等众多应用领域也逐渐得到尝试性的使用。基于上述技术优点,本中心开发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系列仪器,包括:台式LIBS系统,便携式LIBS仪器以及手持式LIBS分析仪,相关仪器的样机已展开多次的优化升级,实现了LIBS仪器的国产化突破。但是,虽然LIBS技术有上述众多优点,但是该技术本身却只是一种原子发射光谱技术,利用该技术也只能对被分析样品进行元素分析,获取被分析物质单一的元素构成信息,不能得到相关组成元素的结构信息,因此,利用单一的LIBS技术无法对样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分析。而在地质勘探、石油录井等实际应用需求中,往往不仅仅要求对组成样品的元素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获取被分析物的结构信息,特别是关于地层岩石的岩性、结构以及矿物种类的综合信息,在这一点上,单纯靠LIBS技术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开发出一种即可实现元素分析,又同时可实现结构鉴定的快速原位光谱分析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 Raman光谱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光谱分析技术,是很具吸引力的。该技术利用低能量激光作用于样品表面,通过接收物质所产生的散射光谱,知道物质的振动转动能级情况,从而可以鉴别物质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Raman光谱技术可以提供快速、简单、可重复、且无损伤的定性定量分析,它无需样品准备,样品可直接通过光纤探头测量,一次可以同时覆盖50-4000波数的区间,可对有机物及无机物进行分析。因此,Raman光谱技术和LIBS技术从仪器构成、光路设计到结果分析等方面都有着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开发出可同时得到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的激光光谱分析系统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潜力。 仪器先进性 LIBRAS仪器可用于分析样品的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原位同时分析测量,在获得同一微区位置元素组成信息的同时可以得到分子结构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了解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该仪器作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自主研发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和行业的两项空白,更一举填补了风冷型高能激光系统的世界空白。目前市场上能够同时获取原子和分子信息的测量仪器十分有限,LIBRAS仪器的成功研制将进一步引领科学仪器的发展方向。 LIBRAS仪器实现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与拉曼光谱联用技术从理论方法到产品实践的跨越,创造性地将常规联用技术中的激光单脉冲能量进行了数量级的提升。该仪器是世界首款整机系统高度集成且无需水冷装置的多功能联用仪器。而且,仪器的体积小,体重轻,结构紧凑,性能参数卓越。LIBRAS仪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生物医学及环境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为相关产业提供有效的原位快速分析新装备,降低分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彰显了该仪器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应用空间。 仪器关键技术研发 1. 独特的光学设计。采用一套光学系统,实现两种不同波长激发的两种不同类型信号的获取,光学系统内无任何移动镜片组件,结构稳,性能强。 2. 创造性的高能风冷脉冲激光系统。采用自主研发风冷脉冲激光器作为LIBS光源,单脉冲能量100 mJ,整机无需水冷,体积紧凑。 3. 创造性的实现高能激光器的低压低功耗供电。激光器可采用锂电池供电,使仪器的便携化成为可能。 性能指标 光斑尺寸:LIBS光路100 µ m;Raman光斑20 µ m;分析距离:40 mm LIBS部分:激光波长1064 nm;脉冲激光能量100 mJ;激光频率1 Hz(可联系激发);脉冲宽度8-10 ns;光谱接收范围:可全谱接收(200-800选配); Raman部分:激光波长532nm;能量 20 mW;光谱接收范围:540-750 nm(选配) 应用前景: LIBRAS技术是LIBS技术的提升和扩展。由于Raman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振动和转动情况,提供物质内部的结构信息,各种简正振动频率及有关振动能级的情况,但在物质所含元素,尤其是次要元素和痕量元素的检测方面,能力及其有限。而在油气开采、地质勘探、冶金、电力生产、环境卫生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如果既要检测物质中的主要、微量和痕量元素,也要知晓物质中分子组份和结构信息,单独的Raman技术,以及其他的现有光谱检测技术(比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气相色谱分析法等)都不能完成任务,只有把LIBS技术和Raman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此要求。 以油气开采为例:在录井现场完成分析,可以快速的做出解释评价,及时为勘探开发的的决策提供依据,减少了钻井现场等措施的时间,避免决策的失误。通过应用该技术,提高录井解释符合率上升10%以上,每年减少10%试油工作量,仅西南油气田每年可以节约勘探成本5-6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外油气田推广应用,每年可以节约勘探开发成本50-60亿元人民币。降低油气勘探开发成本,扩大油气开发规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贡献。除此以外,例如在冶金、地质等领域,亦可以带来相当巨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专利1:单脉冲激光源的双波长同轴激光诱导击穿-脉冲拉曼光谱联用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已提交); 专利2: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与拉曼光谱联用仪自动化测控系统(发明专利,已提交); 专利3:激光诱导击穿/拉曼光谱联用分析仪(外观专利,已提交); 其他:LIBRAS仪器入选&ldquo 2014中国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十大新闻&rdquo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