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油气勘探开发

仪器信息网油气勘探开发专题为您整合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油气勘探开发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油气勘探开发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油气勘探开发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油气勘探开发话题讨论。

油气勘探开发相关的论坛

  • 大港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装置获国家专利

    10月中旬,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发明的岩芯渗透率损害流动实验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长期以来,国内岩芯流动实验仪器的高压容器按简单的并联方式组合连接,每个高压容器分别装有不同的实验流体,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操作时,岩芯流动实验流体注入量受到高压容器本身容积的限制,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波动。  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发明了岩芯渗透率损害流动实验装置。该装置改变了过去若干高压容器并联的连接方式,由高压驱替泵、环压泵以及三通球阀等连接而成,既可把每个高压容器并联连接,注入不同实验流体单独工作,又可将多个装有同样实验流体的高压容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单元,或者将几个装有不同实验流体的串联单元并联起来,成倍增加实验流体的体积,满足不同注入量岩芯流动实验要求。

  • 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化学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法是根据勘查目标的主要元素及其伴生矿物的主要元素,在某个地区有限范围内的岩石、土壤、水、空气、植物等介质中的丰度,比周围地区高低的异常来寻找勘查目标的。原则上,各种地球化学勘探技术都可以用于考古学上。目前,地球化学勘探法在考古学上只有零星的使用,有待发展。此举二例进行说明。一、磷酸盐勘探法磷是所有动植物及其环境中的一种基本元素,在自然界中循环存在,即从土壤到植物,从植物到动物,再由动物返还到土壤,在一定区域内的这种磷循环保持常量。当某一地区垃圾、动植物遗骸及排泄物集中沉积时,该区所含的磷酸盐就多;如果从某地区将含磷物质移开则磷酸盐含量下降。但是,磷酸盐的土壤溶解度特低,所以任何局部地区的磷过剩、不足会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凡人类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有富含磷酸盐的有机垃圾。因此,借助于系统地测量某一区域中磷酸盐的含量,寻得其反常地区从而找到古人类的活动区域。磷酸盐勘探法是国外处于探索方法之一,1986年英国遗物中心发掘队在调查德文郡代顿史前遗址时,用地磁法和磷酸盐法进行调查,发现前者反映的磁化异常与考古遗迹不符,而遗迹所处位置的磷酸盐明显偏高。但因采集取样程序多,分析过程长而未被广泛推广。二、汞测试指通过测试汞元素的化学异常来寻找地下遗迹。汞或朱砂(硫化汞)埋在土中,缓慢而不间断地向地表散发汞蒸汽,这种蒸汽在上升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化学、物理反应,当汞与尸体中的有机质结合时也会产生有机汞化合物的异常。而且,汞的穿透能力极强,可以从地下深处穿透岩石、混凝土、土壤等介质而到达地表。古代墓葬为防腐而采用汞或朱砂(汞的携带矿物),商代的墓葬中棺板周围常常发现朱砂痕迹,汞的使用在墓葬中较少,而且在大中型墓中才有。含有汞或汞化合物的古墓葬或遗址其中的汞含量比周围地带高,通过测试其异常便可寻找其范围。目前汞的测试方法有:比色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法和云子吸收法。我国用此法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了探测,证明是可行的。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在何处,结合文献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纪》),1981年对秦始皇陵125000多平方米封土进行汞测定,结果发现在其中约12000平方米范围内,汞含量异常(见图八) ,集中在秦陵内城中央地区,这是地宫内大量水银长期挥发渗透的结果,为寻找地宫提供了确切依据。1985年和1987年,用汞测量法对安阳殷墟进行勘查,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发测定样品中的汞,结果是(见图九):殷墟保护区的土壤汞量明显高于比安阳市的土壤汞量;保护区内已发掘的贵族墓葬区的土壤汞量是平民区的土壤汞量的两倍以上,而未发掘的贵族墓葬区的土壤汞量更高(见图十)。这说明殷墟贵族大量使用汞及其化合物(墓葬流行以朱砂铺地)。

  • 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再添新设备!

    日前,由研究总院、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研制的适应3000米作业水深的[u]深海钻井防台风隔水管悬挂系统[/u],已通过出厂验收专家审查,将在中国南海开展现场应用。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油气勘探开发从陆地转入海洋。因此,石油开采作业也必须在浩瀚的海洋中进行。在海上进行油气钻井施工时,几百吨重的钻机要有足够的支撑和放置的空间,同时还要有钻井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u]海上石油钻井平台[/u]就担负起了这一重任。    该系统基于我国[u]南海深海油气开发环境条件[/u]设计,悬挂隔水管可以适应百年一遇以上的恶劣海洋环境条件;系统实现了对悬挂钻井隔水管水下装备载荷和运动状态的在线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系统的安全状态 针对悬挂隔水管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动载控制,研制团队创新性设计出一套[u]主动节流动载控制液压系统[/u],可以有效降低悬挂隔水管动态载荷,提高悬挂隔水管在台风等[u]极端工况[/u]下的安全性。    [u]钻井隔水管[/u]是[u]水下器具[/u]的部件之一。连接海底防喷器组和浮动式海上钻探装置的钢管,主要是用来隔绝海水,导入钻具和套管,以及构成[u]泥浆循环[/u]的通道。[url=https://www.lab216.com][color=#000000]仪器设备网[/color][/url]获悉,其规格要适应所选用的[u]防喷器组[/u],总长度则根据[u]工作水深[/u]而定。若带有两根同样长度、可承受高压的压井或放喷管线的隔水管,则称[u]组合式隔水管[/u]。    [u]钻井隔水管[/u]是整个海洋钻井装备中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是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瓶颈”,具有[u]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u]的特点,其产品和技术一直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垄断。隔水管结构貌似简单,由于载荷与作业过程的复杂性,自身结构的大变形非线性,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实际响应的抽象性等,使得隔水管成为海洋石油装备开发的难点与重点。    深海钻井是指海上作业水深超过900米,工业上常用[u]深水[/u]和[u]极端水深[/u]来区别。极端水深指大于1500米 的水深。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u]油气勘探开发[/u]从陆地转入海洋。因此,[u]钻井工程[/u]作业也必须在灏翰的海洋中进行。在海上进行油气钻井施工时,几百吨重的钻机要有足够的支撑和放置的空间,同时还要有钻井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就担负起了这一重任。由于海上气候的多变、海上风浪和海底暗流的破坏,[u]海上钻井装置[/u]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显重要。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可分为[u]固定式[/u]和[u]移动式[/u]两种。固定式钻井平台大都建在浅水中,它是借助导管架固定在海底而高出海面不再移动的装置,平台上面铺设甲板用于放置钻井设备。支撑固定平台的桩腿是直接打入海底的,所以,[u]钻井平台[/u]的稳定性好,但因平台不能移动,故钻井的成本较高。    为解决平台的移动性和深海钻井问题,又出现了多种[u]移动式钻井平台[/u],主要包括:坐底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钻井浮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    坐底式钻井平台又称[u]沉浮式[/u]或[u]沉底式钻井平台[/u],其上部和固定式钻井平台类似,其下部则是由若干个浮筒或浮箱组成的桁架结构,充水后,使钻井平台下沉坐于海底并处于工作状态,排水后,使钻井平台上浮可进行拖航和移位。[u]坐底式钻井平台[/u]多用于水浅、浪小、海底较平坦的海区。    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有多个(一般为3~4个)桩腿插入海底,并可自行升降的移动式钻井平台。[u]自升式钻井平台[/u]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可以安放钻井设备、器材和生活区的平台,另一部分是可升降并可插入海底的桩腿。我国自行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u]“渤海一号”平台[/u]的四根桩腿是由圆形的钢管做成的,桩腿的高度有七十多米,升降装置是插销式液压控制机构。该型钻井平台造价较低、运移性好、对海底地形的适应性强,因而,我国海上钻井多使用自升式钻井平台。    钻井平台桩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为解决在深海区的钻井问题,又出现了漂浮在海面上的钻井船。钻井船的排水量从几千吨到几万吨不等,它既有普通船舶的船型和自航能力,又可漂浮在海面上进行石油钻井。由于钻井船经常处于漂浮状态,当遇到海上的风、浪、潮时,必然会发生倾斜、摇摆、平移和升降现象,因此钻井船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u]海上钻井船[/u]的定位常用的是[u]抛锚法[/u],但该方法一般只适用于200m以内的水深,水再深时需用一种新的[u]自动化定位方法[/u]。    [u]半潜式钻井平台[/u]其结构形式与坐底式钻井平台相似,上部为钻井的工作平台,下部为浮筒结构。它综合了坐底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的优点,解决了稳定性和深水作业的矛盾。钻井作业时,平台呈半潜状态漂浮在海面上,浮筒在海水下的20~30m处,受大海风浪的影响小,所以平台的稳定性比钻井浮船要好,钻井作业结束,排出水形成浮箱后可进行拖航,是海上钻井应用较广泛的一种[u]石油钻井平台[/u]。    新闻来源:国家能源局

  • 光电倍增管在石油勘探的应用

    光电倍增管在石油勘探的应用石油勘探离不开石油测井仪。通常用电缆将测井仪的测量探头送入井中,而探头内置有放射源、光电倍增管及闪烁体。闪烁体是一种吸收高能粒子或射线后能够发光的材料,有了闪烁体相助,用光电倍增管将放射源被散射的部分以及地质结构中的自然射线收集、放大。探头在井中对地层的各项物理参数进行连续测量,所测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即得到相关地层的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重要参数,用以判断油井周围的地层类型及密度,确定石油沉积位置以及储量等

  • 持式矿石分析仪在铜矿勘探中的应用

    [font=仿宋][color=#000000]在矿山寻找矿产时,如何快速找到目标矿是关键问题。传统方法凭借技术员[/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的洞察力,观察矿石外观特征如颗粒大小和纹理等,进而做出经验性的判断。然[/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而,这种方法耗时长且依难度大,难以普及应用于普通员工的矿山找矿工作。[/color][/font] [font=仿宋][color=#000000]在矿石勘探和开采阶段,矿机掘探的方向和深度需根据矿脉走向实时调整。[/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传统方法是由质量部门人员深入矿井,按进度取样并送回工厂实验室检测。每次[/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采样量大,对人力有较高要求;同时,检测结果可能要半个月才能出来,这期间[/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的掘探或停工决策就显得尤为困难。[/color][/font] [font=仿宋][color=#000000]在矿石浮选和提炼处理过程中,对原矿石、精矿、尾矿矿渣中的金属含量进[/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行准确检测至关重要。传统方法主要依靠实验室化学分析法,但该方法流程繁琐、[/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耗时长、效率低下,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不同时间不同人员检测的数据可能[/color][/font]偏差较大。 [font=仿宋][color=#000000]科迈斯手持式矿石分析仪具有快速、准确、非破坏性的特点,能够为矿石质[/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量评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矿产资源评估、开采决策、冶金过程设计、产品质[/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矿业和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color][/font][color=#000000]关键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font=仿宋][color=#000000]近年来,铜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是全球矿业市场的热点。在铜矿的勘探[/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中,科迈斯手持式矿石分析仪可以快速精确测定矿石中的铜( Cu )含量及其他[/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伴生金属元素,如金、银(Au、Ag)等。其优秀的便携性,通过减少样品的运输[/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和实验室分析成本,有助于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在矿产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b]科迈斯手持矿石分析仪具有以下优势 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 [/b] 采用先进的智能FP算法,进一步提高了检测速度、准确性和一致性,能够更精确地分析样品中的元素成分,接近实验室级的分析水平。 [/color][/font][/color] [b]高品质进口探测器 [/b][size=15px][/size] [size=15px]采用高品质的进口探测器,专为多元素分析而设计。探测器具有低噪音、高灵敏度和出色的信号质量等特点。它们的优异性能保证了准确而可靠的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size] [b]易携性 [/b] [size=15px]其小巧的体积和轻便的重量使得它更加便于携带和移动,方便在现场进行实时检测。无论是在实验室内还是户外环境中,用户可以轻松应对各种形状的样品,实现便捷高效的检测操作。[/size][size=15px][/size] [b]无损检测 [/b][size=15px][/size] [size=15px]在不损坏检测对象的前提下,快速精准地对样品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这种无损检测方法不仅保护了样品的完整性,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可靠性。[/size] [size=15px][/size] [b]散热性 [/b] 科迈斯光谱仪具有优异的散热性能,相比其他仪器,它无需频繁等待探测器冷却,大大节省了时间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b] [/b]

  • 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和建议

    [align=center]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面临的挑战和建议[/align][align=center][size=15px]吴能友 叶建良 许振强 谢文卫 梁金强 王宏斌 刘昌岭 [/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5px] 胡高伟 孙治雷 [/size][size=15px]李彦龙 黄丽 [/size][/align][size=14px]1.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size][align=center][size=14px]2.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size][size=15px][/size][/align][size=15px]能源安全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size][size=15px]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是一种由水和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似冰状的固态结晶物质,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清洁替代能源。自1961年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油气田的冻土层中发现自然界产出的天然气水合物以来,全球累计发现超过230个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广泛分布在水深大于300m的深海沉积物和陆地永久冻土带中。据估计,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资源量约为2.0×10[size=12px]16[/size]m3(Kvenvolden,1988),其含碳量约为当前已探明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因此,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进程,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size]0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size=15px]目前,全球已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制[/size][size=15px]定了国家级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开发计划,美国、日本等率先启动开发技术研究,并于2002年开始在陆域和海域进行多次试验性开采,取得了重要进展。[/size][size=15px]纵观世界各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勘查历程(图1),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size][size=15px](1961—1980年),主要目标是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美国布莱克海台、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的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第一阶段研究认为,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蕴含的甲烷总量在10[size=12px]17[/size]~10[size=12px]18[/size]m3量级(表1)。这一惊人数据给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潜在能源资源调查研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第二阶段(1980—2002年),开展了以圈定分布范围、评估资源潜力、确定有利区和预测资源量远景为主要目的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该阶段,随着调查程度的逐渐深入和资源量评估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天然气资源量预测结果降低至10[size=12px]14[/size]~10[size=12px]16[/size]m3量级,但数据差异很大(表1)。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方法研究成为热点,国际天然气水合物研发态势从勘查阶段转入勘查试采一体化阶段。2002年,加拿大主导在Mallik5L—38井进行储层降压和加热分解测试,证明水合物储层具有一定的可流动性,单纯依靠热激发很难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效生产。目前,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领域最活跃的国家。[/size][align=center][size=15px][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b1/db/eb1dbd7333b27ced746350e5fd63e438.pn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1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历程[/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表1 全球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海洋中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size][/align][align=center][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d4/f5/3d4f5d650651c92996cc9731f194eda2.png[/img][/align][size=15px]总的看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但其资源品位差、赋存沉积物聚集程度弱,现有技术条件下[/size][size=15px]的资源经济可采性差(吴能友等,2017)。近年来,国内外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与技术的室内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现场试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基于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孔渗特征、技术可采难度的认识,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砂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应该是试采的优选目标,其处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金字塔的顶端(图2)。因此,日本在2013年和2017年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也都将试采站位锁定在海底砂质沉积物中。前期印度、韩国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也将寻找砂层型水合物作为重点目标,以期为后续的试采提供可选站位。我国在早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和室内研究中,也大多瞄准赋存于砂层沉积物中的天然气水合物。[/size][align=center][size=15px][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59/76/4597680e28410e6a296005b34bde9882.png[/img][/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2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金字塔[/size][/align][size=15px]然而,全球天然气水合物总量的90%以上赋存于海底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沉积物中。2017年,我国[/size][size=15px]在南海北部陆坡开展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获得了成功(Lietal.,2018),证明赋存于海底黏土质粉砂中的沉积物也具备技术可采性,从而扭转了国际水合物研究界的常规认识。这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标志。然而,无论是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还是国外历次水合物试采,均处于科学试验阶段,要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2020年,我国采用水平井实现第二轮水合物试采,连续稳定产气30d,累计产气86.14×10[size=12px]4[/size]m3(叶建良等,2020)。一方面,进一步证实泥质粉砂水合物储层开采具可行性;另一方面,充分说明水平井等新技术应用对提高天然气水合物产能至关重要。[/size][size=15px]在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后,美国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墨西哥湾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并计划[/size][size=15px]在阿拉斯加北坡开展长周期试采。美国能源部甲烷水合物咨询委员会在致美国能源部部长的信中写道:“尽管美国在天然气水合物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的挑战。”日本致力于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但许多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正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提出了在2023—2027年实现商业化开发的目标。印度联合美国、日本在印度洋开展资源调查工作,计划实施试采。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天然气和金属公司、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天然气公司以及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等能源企业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由此可见,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size][size=15px]总体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纷纷制定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计划。从国[/size][size=15px]家能源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科技创新等角度出发,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制定了国家级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计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二是从主要国家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看,已从资源勘查发现向试采技术攻关、产业化开发转变。特别是,在我国海域两轮试采成功的引领下,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和试采准备。[/size]02[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面临的产能困局[/font][size=15px]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size][size=15px]商业开采五个阶段。在各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国家计划的支持下,迄今已在加拿大北部麦肯齐三角洲外缘的Mallik(2002年,2007—2008年)、阿拉斯加北部陆坡的IgnikSikumi(2012年)、中国祁连山木里盆地(2011年,2016年)(王平康等,2019)三个陆地冻土区和日本东南沿海的Nankai海槽(2013年,2017年)、中国南海神狐(2017年,2020年)两个海域成功实施了多次试采(表1)。[/size][size=15px]2002年、2007年、2008年在加拿大Mallik冻土区采用了加热法和降压法进行开采试验,但是由于[/size][size=15px]效率低和出砂问题被迫中止。201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运用降压法和CO[size=12px]2[/size]置换法进行开采试验,同样效率不高(Boswelletal.,2017)。2013年、2017年日本在南海海槽进行了开采试验。2013年,日本在南海海槽首次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维持了6d因出砂问题而被迫中止;2017年,实施第二次试采,第一口井再次因出砂问题而停产,第二口井产气24d,产气量约20×10[size=12px]4[/size]m[size=12px]3[/size],两口井的产量都未获有效提高(Yamamotoetal.,2019),表明生产技术仍有待改进。2017年、2020年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了开采试验。2017年,针对开采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储层,在主动关井的情况下,试采连续稳产60d,累计产气量30.90×10[size=12px]4[/size]m[size=12px]3[/size],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试采取得了圆满成功(Lietal.,2018);2020年,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难题,连续稳定产气30d,累计产气86.14×10[size=12px]4[/size]m[size=12px]3[/size],创造了累计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叶建良等,2020),提高了产气规模,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向产业化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size][size=15px]目前,我国已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作为攻关目标。天然气水合物能否满足产业化标准,一方[/size][size=15px]面取决于天然气价格,另一方面取决于产能。这里,我们仅从技术层面考虑提高天然气水合物产能,采用固定产能作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的门槛产能标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应该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随着低成本开发技术的发展而能够逐渐降低。国内外研究文献普遍采用的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是3.0×10[size=12px]5[/size]m[size=12px]3[/size]/d,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为5.0×10[size=12px]5[/size]m[size=12px]3[/size]/d(Huangetal.,2015)。图3对比了当前已有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日均产能结果与上述产能门槛值之间的关系(吴能友等,2020)。由图可见,当前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最高日均产能约为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的1/138,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最高日均产能约为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的1/17。因此,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距离产业化开采产能门槛值仍然有2~3个数量级的差距,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日均产能普遍高于陆地永久冻土带试采日均产能1~2个数量级。[/size][align=center][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c0/61/0c0612ef00f7d45e957709c1ae9abdfa.pn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3 已有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日均产能与产业化门槛产能值之间关系[/size][/align]03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面临的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size=15px]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极为丰富。从勘查角度而言,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样,成矿地[/size][size=15px]质条件复杂,勘查难度较大,现有的勘查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高精度探测和及时、准确获取原位参数的需求,制约了资源高效勘探及精细评价。从开发角度来说,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甲烷存在固—液—气三相。在开采过程中将发生甲烷的复杂相态变化,决定了其开采方案将不同于常规油气田。研究分析不到位,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开采效果将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工程地质灾害及环境安全问题。[/size][size=15px]当然,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个新兴矿种,勘查开发产业化很大程度上还涉及市场和政策制度保障因素。[/size][size=15px]但是,从工程科学与技术角度出发,我们亟须针对不同成因类型、不同储层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展精细勘探及原位探测,深化储层认识,优化开采理论,加大开采工程化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和装备攻关力度,构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立智能化环境监测及评价体系,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进程。[/size][size=15px]3.1 高精度勘探及储层原位探测技术亟待加强[/size][size=15px]目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发现于陆域冻土区和海洋深水沉积物中,其中海洋集中了世界上99%的天[/size][size=15px]然气水合物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存在需要特殊的温压条件,其在海洋中具有水深大、埋藏浅、垂向多层分布、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造成高精度勘探和储层原位探测的难度大幅度增大。[/size][size=15px]当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的精度及水平,距产业化开发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关键技术难[/size][size=15px]题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矿体成像精度不够、精细刻画难。常规的地震勘探系统纵、横向分辨率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矿体精细刻画的需求,现有的近海底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矿体高精度勘探技术水平有待提升。②储层原位探测存在瓶颈。现有的取样钻具难以实现高保真天然气水合物取样,地面测试设备尚不健全,无法准确获取原位温压条件下储层物性参数,严重影响了资源量计算精度。③保压取样钻具、随钻测井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受制于人。因此,亟须大力推进高精度探测、储层原位探测、随钻测井、保温保压取样与带压测试等方向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精细刻画和原位探测取样及测试,为产业化提供资源保障。[/size][size=15px]3.2 储层渗流规律、产能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亟待深化[/size][size=15px]摸清储层物性演化、多相流体运移规律、固液作用以及储层中天然气水合物相态变化等关键开发规律,[/size][size=15px]是提高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产能的重要因素。以上关键地质规律的探索,离不开降压开采储层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渗流规律、天然气水合物相变机制及多相流运移等方面的储层实验模拟研究。[/size][size=15px]当前,天然气水合物实验与模拟的仪器和技术水平尚不能支撑高效、经济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四个[/size][size=15px]方面。①未固结特低渗透率储层产能评价存在技术瓶颈。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属于特低渗透率储层,针对这类储层的模拟技术国外鲜有经验可循,且现有产能评价软件没有相关模型算法,无法开展准确的产能模拟。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渗流能力改善方法和手段有待探索。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储层气、液、固存在运移不畅难题,泥质粉砂储层多相流运移机理不明,目前无法有效改善储层渗流能力,极大制约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效率。③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产能调控难,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效率与生产机制匹配度有待提高。④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井眼轨迹与产能关系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亟须针对不同储层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结合应力、温度、压力、饱和度等多场耦合机制研究,开展关键实验模拟技术探索,在厘清未固结泥质粉砂型复杂渗流特征、研究泥质粉砂储层多相流运移技术等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合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点的改造技术。[/size][size=15px]3.3 开发钻完井、储层改造、防砂技术亟待突破[/size][size=15px]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埋藏浅、未固结、温度低,地质“甜点”横向展布和纵向分布非均质性强。首次[/size][size=15px]试采中采用的直井井型实现了探索性试采,第二轮试采采用单井水平井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产能,实现了试验性试采,但要进一步提高产气规模、实现经济高效开采,安全高效钻完井、储层增产改造、完井防砂、人工举升和流动保障等面临巨大挑战。[/size][size=15px]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四个方面。①需探索采用对接井、多分支井、群井等国际空白[/size][size=15px]工艺井型,增加井眼与储层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产气规模。井型结构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垂直井进行开采,选择恰当的降压方案、井眼类型或井壁厚度等都能一定程度上提升产能,但不足以有量级的突破。从短期现场试采和长期数值模拟结果来看,单一垂直井降压很难满足产业化开采需求。以水平井和多分支井为代表的复杂结构井在未来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平井能扩大水合物分解面积,但受成本、技术难度限制,超长井段水平井仍然存在困难。以多分支井为代表的复杂结构井被认为是实现水合物产能提升的关键(图4)(吴能友等,2020)。为了充分发挥多井协同效应,并在短期内快速达到产业化开采产能的目标,日本天然气水合物联盟MH21提出了多井簇群井开采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基于同一个钻井平台,利用井簇形式将整个储层进行分片区控制,每组井簇包含一定数量的垂直井井眼并控制一定的储层范围,多井同步降压。目前,特殊工艺井建井地层垂向造斜空间有限、承压能力低,管柱摩阻大,井眼极限延伸距离有限,仍需进一步深化定向井技术工艺和配套工具研究。[/size][size=15px]针对实际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应优化多井簇群井开采方法,发展多井型井网开发模式和大型“井工厂”作业模式,在增大网络化降压通道的同时,辅以适当的加热和储层改造,通过建立海底井工厂,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高效、安全开发利用。此外,针对存在深层天然气的水合物储层,可形成深层油气—浅层水合物一体化开发技术。但需注意的是,在大力发展海底井工厂等集成作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必须要兼顾环境友好及经济性。②储层改造技术是增加产气通道、提高通道导流能力、提高低渗非均质地层产能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该技术面临地层未胶结成岩、泥质含量高、塑性强、储层改造机理不明确等问题,改造后难以维持通道导流的能力,亟须开展增产机理和储层改造工艺研究。③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砂粒径小、地层未胶结易垮塌,实际开采面临出砂易堵塞气流通道、出砂机理不明确、防砂精度要求高等技术难点,需进一步开展砂粒径小、地层未胶结易垮塌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出砂机理研究,建立完井防砂技术体系,确保长周期、大产量稳定生产。④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三相运移规律复杂,容易发生井筒积液和沉砂;同时,伴随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和冰的生成,需进一步开展开发过程中井筒和地层三相运移规律研究,形成大规模产气条件下的排水采气关键技术体系。因此,需进一步加大特殊井型工艺和配套设备研究,加强深水浅软未固结储层增产、防砂、流动保障等技术攻关。[/size][align=center][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32/0b/a320bdcf5e03048b891d5da040acdaaa.pn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4px]图4 多井簇群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概念图[/size][/align][size=15px]3.4 开采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亟待构建[/size][size=15px]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埋藏浅、固结弱、聚集程度差,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强度降低、地[/size][size=15px]层应力扰动加剧、地层物质持续亏空,可能会诱发泥砂产出、井壁失稳、海底沉降、井筒堵塞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对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开采带来了极大挑战(吴能友等,2021;Wuetal.,2021)。如果开采过程中控制不当,甲烷释放到海水甚至至大气中,将引起海洋酸化、全球变化等环境问题。随着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周期的延长、规模的扩大,上述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大,将威胁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size][size=15px]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风险演化模式研究极为零散,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未来水合物资[/size][size=15px]源的规模化开发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亟须构建针对突出地质、工程和环境风险的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主要技术难点体现在三个方面。[/size][size=15px](1)与常规成岩储层相比,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采过程中,安全风险最大的独特性体现在水合[/size][size=15px]物分解过程中储层存在蠕变,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宏观应变位移都具有极强的时变性,而微观结构、宏观位移则直接影响了地层泥砂迁移、井壁垮塌和海底沉降的发生和发展(吴能友等,2021)。因此,无论是构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泥砂迁移规律预测模型,还是构建井筒失稳和海底沉降规律预测模型,都必须以厘清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蠕变特性为前提。因此,构建泥砂产出调控、井壁垮塌控制和海底非均匀沉降控制方法的难点,是必须时刻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蠕变效应,随时修正调控/控制方法,做到对安全风险的动态闭环调控。[/size][size=15px](2)泥砂产出、井壁垮塌都会导致固相颗粒大规模侵入生产井筒,给井底工作设备造成巨大的压力。[/size][size=15px]砂沉导致井筒被埋,使试采安全受到直接威胁。然而,对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而言,不仅面临上述泥砂磨损、堵塞的挑战,还面临二次水合物生成导致的“冰堵”风险,且泥堵和冰堵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效应。从地层流入井筒的泥砂原本就是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介质,一旦井底温度压力条件满足二次形成水合物的条件,这些产出的泥砂将为水合物的二次聚集提供附着点,极大地增加了水合物开采引起井底堵塞的风险(Wuetal.,2021)。因此,厘清泥砂与二次水合物堵塞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水合物开采井底防堵、解堵方法至关重要。[/size][size=15px](3)环境保护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监测技术难以实现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前、中、后期储层—海底—[/size][size=15px]海水—大气全方位、长周期、大范围、实时立体的监测。现有的无缆绳通讯数据传输技术受海况影响大,监测精度及长期稳定运行难以保证。海底监测组网技术不成熟,难以实现开采区域范围内的阶梯分布和有效覆盖,监测数据无法实时传输。因此,研发监测技术装备,建立“井下、海底、水体、大气”四位一体的智能化环境监测体系,确保开发过程中环境安全极为重要。[/size]04结论和建议[size=15px]国际天然气水合物研发态势从勘查阶段转入勘查试采一体化阶段。我国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size][size=15px]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和装备体系,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创新平台、软硬件条件、人才队伍等基础,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开发产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从勘查评价、实验模拟、工程开发、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与装备角度分析,仍有不少问题。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理论、技术、装备等众多方面,制约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发之根本,是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尤其是高精度勘查、储层产能模拟、开发工程技术、安全保障和环境防护等技术亟待攻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size][size=15px](1)瞄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推进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等瓶颈制约。[/size][size=15px]①要加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开展南海区域性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家底;开展重点海域普查,落实资源量;开展重点目标区详查,明确地质储量,为推进产业化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②要开展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研发适应不同类型特点的试采工艺和技术装备;开展重点靶区试采,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开发技术体系。③要把加强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安全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理论技术方法体系,为安全可控的资源开发创造条件;持续开展环境调查与监测,获取海洋环境参数,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加强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④将南海神狐先导试验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样板,加快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size][size=15px](2)围绕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目标,加强多科学交叉、多尺度融合,充分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size][size=15px]发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着眼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成熟化、工程化放大和可靠性验证等提供基础条件,促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转化效益。①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增产理论和技术的实验模拟、数值模拟和研究要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两极发展,揭示目前中尺度模拟无法发现的新机理;研究手段要从“多尺度”向“跨尺度”联动,带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开发技术的进步。②要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建设是培养后备人才,保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学科体系包括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地质学(储层基础物性与精细刻画、开采目标优选与产能潜力评价、开发地球物理学、开发工程地质风险理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工程学(开发工程地质风险调控技术、储层多相渗流理论基础、增产理论与技术、海工装备开发)和下游学科(集输、储运、利用等)。③要特别重视现场开采调控技术对地质—工程—环境一体化的需求升级。在开采过程中,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了水合物开采效率的“天花板”。我们既要实现多快好省开采水合物及其伴生气的工程目标,又要注意可能承受不了工程折腾太“凶”的地质条件限制,更要关注悬在公众心中的一把“利剑”的环境风险。长期开采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风险预测技术、安全保障技术与环境监测技术装备的研发势在必行,要从室内模拟→多尺度预测→原位监测→开采风险预警→一体化调控方案,建立完整的研究链条。[/size][size=15px](3)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效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①探索建立以知识、技术、数据为[/size][size=15px]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以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坚持合作开放,充分发挥国内外优势力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团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产业化。③要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实现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国产化、工程化。[/size]

  • 人类是怎么探测地下或海底是否有石油的

    [font=&][size=18px]以前是卫星观测地形地貌,然后打眼勘探。现在准确多了,有卫星遥感探测[/size][/font][font=&][size=18px]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主要有物探和测井两种[/size][/font][font=&][size=18px]物探主要是根据地下岩层物理性质的差异﹐通过物理量测量﹐对地质构造或岩层性质进行研究﹐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球物理勘探。我们在石油勘探中﹐对於被表土﹑沙漠和海水覆盖没有岩层直接出露的地区﹐主要依靠物探方法间接了解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以寻找油气藏。[/size][/font][font=&][size=18px]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又称完井电测,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size][/font][font=&][size=18px]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除了物理,还要把相关的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相关知识把握好以增加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可靠性。[/size][/font]

  • 气相色谱法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在化工领域在石油和石油化工分析中,GC是非常重要的。从油田的勘探开发到油品质量的控制,都离不开GC这种分析成本低、速度快、分离度和灵敏度高的方法。美国材料与分析协会(ASTM)已开发了、并继续开发各种用于石化分析的GC标准方法。GC在石化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油气田勘探中的地球化学分析;2.原油分析;3.炼厂气分析;4.模拟蒸馏;5.油品分析;6.单质烃分析;7.含硫和含氮化合物分析;8.汽油添加剂分析;9.脂肪烃分析;10.芳烃分析;11.工艺过程色谱分析。

  • 【分享】腐植酸无序开发恐成“稀土第二”

    在上周结束的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大会上,多位专家对目前国内煤炭腐植酸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综合开发水平远低于国外的现状表示担忧。在国际上是战略资源,在国内却只是低级加工,出口价格低廉。专家普遍认为,这越来越像过去的稀土资源。“十二五”期间,应加强资源的勘探、保护和管理,严控煤炭腐植酸资源出口。  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褐煤、风化煤、泥炭三大煤炭腐植酸资源约2000亿吨,再开发价值高达300万亿元(以腐植酸钠均价1600元/吨计)。随着腐植酸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不断延伸,其资源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据新疆双龙腐植酸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金龙介绍,我国煤炭腐植酸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开采上存在管理缺失、原料标准无章可循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资源评估和合理规划,仅新疆地区每年浪费的煤炭腐植酸资源就达上百万吨。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长曾宪成也表示,我国煤炭腐植酸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多数企业在直接开采后就作为原料,没有经过开采前的评估,没有经过二次加工。曾宪成强调,煤炭腐植酸资源必须经过加工提纯后,才能作为原料使用。不经过加工就直接使用,不仅不能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煤炭腐植酸资源,也不便于资源的标准化管理。如果不对煤炭腐植酸资源加以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将很快枯竭。

  • 我国物探仪器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仪器内存容量增加,实施无等待放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过去单线能力Zms能做600道,现在Zms可达1200道、系统总容量道数Zms达19200道,线容量达254线。道容量、线容量的增加满足了二维、三维工作的需要。4位模数转换取代14位模数转换和浮点增益放大器,降低了地震仪器的等效输人噪声,提高了仪器瞬时动态范围,将以往地震仪器的动态范围一下提到12OdB,增加了仪器接收高频信号和深层小信号的能力。同时,24位模数转换增加了数据样点值的精度,减少了仪器畸变,谐波畸变也只有0.0003%。  24位仪器引进时,我国业内人士曾就其动态以及带不带滤波器的问题进行过学术上的讨论。对于我们搞勘探装备的人来说,这次讨论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到物探方法,尤其是高分辨率勘探对物探仪器提出的要求。然而,要求是要求,我们还应从现实效益、技术发展、产品价格和用户的接受能力来考虑,低切滤波器舍与不舍要以综合效果来评价。来自 维库仪器仪表网

  • 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修订答记者问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url=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other/pjjsdz/202308/t20230823_1039154.shtml]《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HJ 349-2023,以下简称油气导则)[/url]。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就油气导则修订的背景、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b]问:开展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b]陆上油气开发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合法开工的前提,是关系陆上油气开发重大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的油气导则,结合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规定了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在助力陆上油气开发的同时,有力推进了相关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随着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提高,油气导则面临着与法律政策文件及导则体系的新要求不一致、对非常规油气开发项目指导不够等问题,亟需修订。为此,我部在对2007版导则跟踪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导则修订工作,在多次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版油气导则,经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并发布。  [b]问: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b]本次修订主要是为了提高油气建设项目环评的有效性,聚焦行业生态环境影响重点,强化源头预防的作用;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910号)行业环境管理要求,助力提高行业项目生态环保水平,加快推动油气开发重大项目落地,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统筹保障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  一是衔接相关法规政策新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年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9〕910号),创新提出了“区块整体评价,切实提高环评效能”等管理思路,并进一步细化了生态环保措施要求。上述新的生态环境管理要求需要在技术标准中落实。  二是聚焦行业快速发展面临的生态环保新问题。以页岩气、致密油气、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异军突起、产能迅猛增加,但其环境影响与常规油气开采显著不同。随着油气产能的提升,固废大量产生、油气采出水回注、生态扰动等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需要在环评中重点关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三是增强导则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兼具污染影响、生态影响两类项目的环境影响特点,在环评实践中存在对评价范围划定和评价深度理解不统一、环评文件图件种类和制图精度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和细化相关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行业环评工作规范性。  [b]问: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b]本次修订过程中强调整体性评价原则,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是扩大适用范围。考虑油气开发行业发展趋势和特征,将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纳入。同时明确石油天然气勘探、滩海陆采油气田、海上油气田的陆岸终端、地面钻井开发煤层气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是新增总则内容。结合油气开发行业滚动开发的环境影响特征和多年实践,在总则中进一步规范了环评基本任务,并按照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分别明确环评工作重点。  三是明确工作程序要求。结合近年来环评导则新变化和工作实际,将环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细化各阶段的环评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  四是分类细化工程分析。按照油气开采流程,分类细化建设项目工程分析要求。根据区块整体开发特征,按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分别提出井场、油气处理厂、内部集输管线等工程内容的分析要求。根据非常规油气开发特点,增加油气资源特征、工程内容、压裂液组分等分析内容。对于滚动开发区块项目,细化现有工程回顾性评价技术要求。  五是完善环境要素评价内容。结合行业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和相关要素导则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环境要素评价的相关内容。明确区块环评按照场站和内部集输管线分别判断评价范围和等级,细化评价因子,明确预测与评价情景。补充并细化地下水评价要求,明确回注井的地下水评价等级、评价重点。细化生态评价重点,增加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等相关分析内容。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要求,助力行业减污降碳。  六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求。根据油气开发行业环境影响特征,有针对性地增加土壤、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细化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要求。根据退役期的环境影响特征,明确退役期环境保护措施要求。从规模、工艺、实施效果、责任主体、环境管理等方面,强化了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要求。  七是完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监测等要求。根据环境风险导则,结合行业特点,细化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要求。特别是强化了事故水池的设计要求。与排污许可相衔接,细化各环境要素的监测因子、监测位置等环境监测要求。  八是规范环评图件和评价因子要求。为进一步提升环评文件质量,规范环评管理,在附录中根据环评工作实际情况,按要素细化各类图件的内容和精度要求;根据行业环境影响特征和各类工程组成,在附录中明确各环境要素评价因子,规范评价内容。  [b]问:在下一步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答:[/b]油气导则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在执行上留有缓冲期。考虑到执行时间节点,近期拟开展环评的一些项目,应考虑按照新导则开展工作。同时,我部会在缓冲期加强导则的宣贯工作,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点对点服务,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做好陆上油气开发重点项目环评保障,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也可以与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或评估中心联系,我们将做好解答和指导。

  • 【我们不一YOUNG】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的通知

    [b]关于印发《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的通知[/b]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7/W020240702599506391759.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url],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4年6月28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中国海警局,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原创】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我们相关的!!(节选)

    (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大规模环境破坏的不可逆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把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坚持节能优先,努力推进能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缓解近期国家能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油气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扩大现有资源储量;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技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突破清洁、可靠、经济的能源供给与使用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点攻克工业、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关键技术;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及煤的多联产技术,掌握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和污染物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突破水能、风力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技术,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及产业化利用;掌握特高压输电和电网安全关键技术,提高电网输电容量、效率和安全运行水平。组织实施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 专栏2:能源领域的重大项目[color=blue]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建筑节能优化设计集成技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开发系列化、成套化建筑节能系统设备,实现新建建筑总能耗降低50%以上,新建建筑采暖能耗降低60%~65%,住宅和中小型公共建筑用电量降低40%,大型公共建筑用电量降低60%。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研制2~3兆瓦风电机组,建设近海试验风电场,形成海上风电技术。攻克2兆瓦以下风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检测认证体系。±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装备。通过对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理论和试验研究,掌握特高压输电的关键技术、研究试验方法,促进大电网技术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进步。[/color] 坚持节约优先、增储增效,提高资源安全供给能力。重点开发节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重大调水工程配套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大型油气田高效勘探技术以及复杂油气藏和煤层气高效开采技术;开展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勘查与评价,开发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复杂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及煤炭清洁安全采选技术。组织实施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大型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

  • 便携式X 射线衍射录井技术在江汉地区的应用

    便携式X 射线衍射录井技术在江汉地区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石油钻井新工艺技术如PDC 钻头的应用,由井底返出的岩屑十分细碎,甚至成粉末状,使得多种不同的岩屑常常难于辨识,同时随着老油区勘探程度高,构造复杂等特点常常有一些复杂岩屑难以快速识别。此外,近几年页岩油气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页岩的矿物成分十分复杂,矿物组成对页岩的岩石力学性质、储层特性及气的吸附能力均有一定影响。有机质和脆性物质含量高的页岩,脆性较强,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缝,有利于天然油气的渗流。页岩的矿物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裂缝的发育程度,从而影响页岩的产能。录井技术作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基本的技术,常规的录井技术已不能满足页岩油气等的需求,需针对特殊钻井工艺条件下油气藏的特点,研究开发配套的综合录井技术,准确进行复杂情况下录井的综合评价。针对这些问题,江汉录井引进了便携式X 射线衍射仪,再结合其它录井技术,开展了复杂情况下岩性的快速识别,同时对页岩元素及矿物检测,定性、定量分析页岩中矿物成分与物质含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61447_593521_2840658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61447_593520_2840658_3.bmp

  • 【分享】扫描探针显微镜及其在光盘开发中的应用

    【英文篇名】 The introduction of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disc R&D 【作者】 李伟权 【作者单位】 光盘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刊名】 记录媒体技术 , China Mediatech,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原理和技术特点,并详细地阐述了它在光盘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一、扫描探针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ProbeMicroscope),简称SPM。SPM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突破性的 【英文摘要】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cal features of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 are introduced. Its application in R&D of optical disc is also illustrated in detail. 【DOI】 cnki:ISSN:1672-1268.0.2004-04-013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8699]扫描探针显微镜及其在光盘开发中的应用[/url]

  • 关于公开征求《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明确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界定依据,我部组织编制了《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http://www.mee.gov.cn),在“意见征集”栏目中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1月20日。  联系人:海洋生态环境司 王策  电话:(010)65645526  传真:(010)65645500  邮箱:hysjgyc@mee.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邮编:100006)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郭森  电话:(010)84757153  传真:(010)84757120  邮箱: guosen@acee.org.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兴大街15号院(邮编:100041)  附件:1.[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68768009.pdf]征求意见单位名单[/url]     2.[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69532449.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url]     3.[url=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311/W020231107372670073675.pdf]《海洋油气开发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url][align=right]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align][align=right]  2023年11月5日[/align]  (此件社会公开)

  • 【进展】毛细管电泳仪水分析新方法研究获得成功

    2005-11-14 10:13:03 中国石油网 中油网消息:(通讯员 中心)由研究院试验中心攻关研究开发的毛细管电泳仪水分析新方法获得成功。这一方法的研究开发和成功使用,拓展了油田分析检测技术领域,为促进科研工作、进一步开拓市场开辟了新路。   毛细管电泳仪水分析新方法不仅能更精确高效地分析油田水中硫酸根、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磷酸根等阴离子和有机酸,还能快速准确分析油田水中其他十几种无机阴离子和低碳有机酸,提高了油田水阴离子分析的准确度和检测范围,这一分析技术在油气勘探和三次采油中将广泛应用。

  • 【原创大赛】高光谱技术在矿石勘探中的应用

    【原创大赛】高光谱技术在矿石勘探中的应用

    一:试验目的: 利用近红外波段的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矿物岩石的高光谱数据,并对其进行光谱分析进而对矿物岩石的组成成分进行研判。二:测试原理及方法: 高光谱成像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非常多窄波段的影像数据技术,其最突出的应用是遥感探测领域,并在越来越多的民用领域有着更大的应用前景。它集中了光学、光电子学、电子学、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技术。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定义是在多光谱成像的基础上,在从紫外到近红外(200-2500nm)的光谱范围内,利用成像光谱仪,在光谱覆盖范围内的数十或数百条光谱波段对目标物体连续成像。在获得物体空间特征成像的同时,也获得了被测物体的光谱信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2_561300_488_3.jpg目标物体-成像物镜-入射狭缝-准直透镜-PGP-聚焦透镜-CCD棱镜-光栅-棱镜:PGP图1 高光谱成像原理图 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由狭缝的宽度和光学光谱仪产生的线性色散确定。最小光谱分辨率是由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确定的(点扩展大小)。 成像过程为:每次成一条线上的像后(X方向),在检测系统输送带前进的过程中,排列的探测器扫出一条带状轨迹从而完成纵向扫描(Y方向)。综合横纵扫描信息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三维高光谱图像数据。 利用GaiaSorter高光谱分选仪为测试设备并配置光谱范围在1000nm-2500nm范围的成像仪来完成数据的获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3_561301_488_3.jpg图2 高光谱图像立方体一、未知岩石的识别 利用400-1000nm波段的成像仪对样品进行测试,矿物岩石在400nm-1000nm波段的光谱特征信息非常的有限,通过此波段的光谱特征来对其进行分类识别,其结果并不理想。 如3所示的是其中一种待测样品,选取其中3处感兴趣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图4所示的是图3处感兴趣区域对应的特征光谱曲线。其特征光谱曲线非常的有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4_561302_488_3.jpg图3 样品的RGB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4_561303_488_3.jpg图4 样品在400-1000nm波段下的光谱特征曲线 而相同的样品对象在1000-2500nm波段下,其光谱特征信息如图5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8_561304_488_3.jpg图5样品在1000-2500nm波段下的光谱特征曲线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8_561305_488_3.jpg图7 矿物岩石识别的结果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19_561306_488_3.jpg图8 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矿物成分 (clinochlore)斜绿泥石:斜绿泥石(clinochlore;Seraphinite),释文:成分(Mg,Fe)4.75Al1.25〔Al1.25Si2.75O10〕(OH)8。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集合体呈鳞片状。草绿至淡橄榄绿色。 释文:成分(Mg,Fe)4.75Al1.25〔Al1.25Si2.75O10〕(OH)8。单斜晶系。晶体呈假六方片状,集合体呈鳞片状。草绿至淡橄榄绿色。解理平行底面极完全。薄片具挠性。密度2.61~2.78克/厘米^3。产状同叶绿泥石。 (Calcite)方解石: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它。因此,方解石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是粒状、块状、纤维状、钟乳状、土状等等。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石。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20_561307_488_3.jpg图9 不同成分岩石的分别二、石墨样品数据分析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23_561308_488_3.jpg图1 石墨矿物岩石图(手机拍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181023_561310_488_3.jpg

  • 几篇HSE管理体系方面的硕士论文(中国知网CNKI查询)

    【序号】:1【作者】:刘洪宾【题名】:HSE管理体系在BGP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期刊】: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05【全文链接】:.【序号】:2【作者】:方梅花【题名】: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适用的HSE标准体系研究【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07【全文链接】:【序号】:3【作者】:连涟【题名】:扬子伊士曼公司的HSE管理发展研究【期刊】: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08【全文链接】:【序号】:4【作者】:冯建勋【题名】:非洲石油作业项目的承包商HSE管理【期刊】: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年、卷、期、起止页码】:2010【全文链接】:

  • 【已应助】求文献五篇

    【序号】: 1【作者】: 曹姝旻[1,2] 亓利剑[1] 郭清宏[2] 卢益新[3] [1]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3]香港宝石协会,香港 【题名】: GE合成翡翠的宝石学特征【期刊】: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年、卷、期、起止页码】: 2006年第8卷第1期 1-4页,T0001页【全文链接】:http://www.cqvip.com/qk/90026A/200601/21408890.html【序号】: 2【作者】: 王春梅[1] 黄思静[1] 裴昌蓉[2] 郜晓勇[1] 王庆东[1]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题名】: 西湖凹陷古近系碳酸盐阴极发光特征分析【期刊】: 《断块油气田》【年、卷、期、起止页码】: 2008年第15卷第2期 1-3页【全文链接】:http://www.cqvip.com/qk/90020X/200802/26953141.html【序号】:3【作者】:李耿[1] 蔡克勤[2] 佘晓艳[2] 刘燕[3] 赵海云[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100083 [3]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100013 【题名】:养殖珍珠的阴极发光特征【期刊】:《桂林工学院学报》【年、卷、期、起止页码】:2008年第28卷第4期 545-547页【全文链接】:http://www.cqvip.com/qk/91163A/200804/29187660.html【序号】:4【作者】:王昌勇[1] 郑荣才[1] 王海红[2] 韩永林[2] 王成玉[2] 牛小兵[2]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长庆石油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 【题名】: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期刊】:《沉积学报》【年、卷、期、起止页码】:2008年第26卷第6期 933-938页【全文链接】:http://www.cqvip.com/qk/95994X/200806/28921327.html【序号】:5【作者】:黄思静[1] 卿海若[2] 胡作维[1] 裴昌蓉[1] 王庆东[1] 王春梅[1] 郜晓勇[1]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2]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Regina, Regina SK S4S 0A2, Canada 【题名】:川东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的阴极发光特征与成岩作用【期刊】:《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起止页码】:2008年第33卷第1期 26-34页【全文链接】:http://www.cqvip.com/qk/94035X/200801/26390061.html

  • 阴极发光仪的应用

    阴极发光现象被发现与100多年前,19世纪80年代主要应用于观察宝石,20世纪开始进入考古学和矿物学等研究,1965年利用阴极发光原理制成的仪器和偏光镜相结合,从此较广泛的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 主要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石油、珠宝鉴定等领域。 CLF-1阴极发光仪的主要功能: 1.矿物组份的鉴别 2.化石和有机残留物中的骨骼结构、胶结过程的描述、自生长石和自生石英的鉴定 3.砂岩和页岩的胶结、矿物在分离过程中的辨认等 4.石油勘探岩心的含油气信息研究 5.用于对珠宝内部结构的鉴定 对阴极发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 QQ 490348698

  • 【原创】DeDamager油气储层伤害机理分析与预测软件统

    概要介绍用 户:石油勘探、开发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油井作业等相关行业。需 求:钻井前前瞻性分析油田区块石油储层伤害的机理、伤害可能性及其强度;解决老井区储层伤害现存问题,提出关于油层改造、增产措施的参考建议。解决方案:油层保护数据库;一体化储层伤害机理分析、伤害可能性(程度)预测及成图软件系统。结 果:对油田油层保护工作提供了重大建设性意见及方案,在多家石油企业中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奥陶科技DeDamager软件系统的特点:1.动态与静态结合分析预测储层伤害机理及可能性的构思方法——运用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油田化学、流体力学、钻井及采油工艺学原理等综合学科,在正确认识储层伤害内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分析预测结论。2.油层保护技术数据库的应用——将将油田研究区块的各项有关储层分析测试参数以数字化的方式录入数据库(综合利用油田现有基础、常规分析资料),通过软件中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和三维数字化地质模型建模模块建立完成用于储层伤害机理分析与伤害程度预测的数字化地质模型模型(可以是X-Y-Z三维迪卡尔坐标的网格模型,也可以是圆柱形模型),模型本身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描述研究区块主要产油层系各油层的埋深、厚度、断裂、尖灭的几何形状,模型内每个网格单元又具有描述其地层地质特征、物性特征、岩石学特性等一系列分析参数的数字化属性。3、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奥陶科技的 DeDamager 软件系统中的各个分析预测模块正是以研究区块的数字化地质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各产油层有关参数进行系统化地分析研究,对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油层自身的伤害可能、外在有素的伤害可能、强度和过程、结果进行动态的数值模拟。预测分析软件模块根据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沉积岩石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建立各种油气储层中岩石内部矿物组分之间、矿物组分与颗粒结构之间、矿物组分、颗粒结构与油层物性之间内在关联规律的知识体系。程序中植入了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方法、统计学分析、模式识别处理、灰色理论分析等研究手段得出上述研究参数与不同的储层伤害类型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将研究参数进行分组,并将其对可能储层造成伤害作用的程度量化。4、全数字的分析计算与程序操作过程——按不同的敏感性范围对伤害类型、储层基础参数进行分组,使用统计学方法、非线性数学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等手段求出各组的判别函数。将研究区块内目标储层的空间分布状况、储层常规分析参数的实际内容送入软件系统的数据入口,通过软件系统内部的智能化参数关联分析机制将参数进行量化、标准化以及智能化修整。将经修整的参数数据在软件中代入已建立的各种判别函数、分析模块中分别求出该储层对于各种敏感与伤害类型的隶属度和置信概率值。将计算得出的量化结论进行分类,并对该储层就其敏感性、潜在伤害可能进行分析预测。5、可视化的分析计算与成果输出——对研究区块目标储层的敏感性、潜在伤害可能在横向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与图示。对研究区块个主力油气层的敏感性与潜在伤害可能的纵向变化进行预测与图示。 同时,可在数据区划内任意定义一条剖面,完成该剖面的储层参数分布规律成图,以指导油气层保护工作。6、更全面地分析储层伤害的类型、丰富、扩展了储层伤害的概念——储层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敏感性,其自身的岩石、矿物学特征、物性结构及储层内流体的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储层的各种敏感特征不过是其内部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物质的外部表现都是其内部性质的体现,并且物质的性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储层遭受伤害因素中除了普遍明确的五类敏感性(水敏、速敏、酸敏(盐酸酸敏和土酸酸敏等)、盐敏和碱敏)之外还有温度敏感、压力敏感,因储层岩性物性自身条件所引起的伤害现象还有储层喉道堵塞、孔隙嵌堵、微粒集结、塑填、毛管力束缚与水锁、桥塞与沉淀堵塞,我们将其归并为14 类伤害类型。我们的DeDamager 软件系统的研发工作从油气储集层的自身特征研究出发、分析及识别储层自身特征与储层伤害类型之间客观联系,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手段与方法。7、软件预测结果与敏感性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 项目开发-2-甲基异莰醇及土臭素

    求助下,我们做饮用水检测,目前有一台安捷伦GCMS,但是没有固相微萃取装置,现急需开发[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2-[/color][/font][font=仿宋][color=#000000]甲基异莰醇及土臭素两个指标,请问可以配置哪些固相微萃取装置?[/color][/font]

  • 渤海溢油事件--是康菲不负责任还是政府无能

    现在可以看出技不如人的后果了。渤海溢油事件--是康菲不负责任还是政府无能。现在康菲为什么会不紧不慢,中海油老是督促,自己啥也不是,自己就不能先把问题解决了?和中国的政府管理是一样一样的,当领导的啥技术都不管,全指着总工,总工没招就虾米。实在不行找只羊杀了就当把问题解决了。中国啥时候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010年渤海共发生12起溢油污染事件  船舶燃料油溢油事件为10起  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  2011年截至目前渤海发生溢油事件14起  8起为燃料油  3起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  3起为不明来源原油溢油事故  COD(化学需氧量)——11.3万吨  氨氮——252吨  总磷——128吨  石油类污染物——500吨  重金属——655吨

  • 【分享】英利用多孔碳开发新型空气电池

    【分享】英利用多孔碳开发新型空气电池

    英利用多孔碳开发新型空气电池[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5/200905281037_152362_1644912_3.jpg[/img]据《每日科学》网站5月18日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空气电池,可比目前所用电池的使用时间长10倍。这将提高诸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表现能力,并有力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即使天气变幻,太阳西沉,这种电池一样可以使风能和太阳能装置持续发电,“风光”依旧。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这种电池称为STAIR(St Andrews Air)电池。他们在电池中添加了由多孔碳制造的元件,用以取代目前充电电池中常用的一种化学成分——锂钴氧化物。这些元件可以在电池放电时从周围空气中吸取氧气来加以利用,在碳孔中进行反复的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充放电周期,从而使STAIR电池拥有高于其他电池3倍的蓄电能力。 因为没有了锂钴氧化物这种化学成分,与目前使用的电池相比,同样大小的STAIR电池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这对于电动汽车产业来说无异于一个福音,因为长期困扰电动汽车发展的难题就是如何在保障必要动力供应的前提下,减少电池的体积和重量。同时,由于使用了氧而非化学制剂,STAIR电池比现有的电池更经济。空气是免费的,而碳组件也很便宜,其价格远低于它所替代的锂钴氧化物。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圣安德鲁斯大学化学系的皮特布鲁斯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使电池的蓄电能力提高5到10倍,这将远远地超出现在锂电池的水平。目前研究小组正致力于先做出适合小型应用系统,如手机或MP3播放器的STAIR电池原型。布鲁斯预计,STAIR电池大规模投入商用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该项目由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圣安德鲁斯大学主导,斯特拉思克莱德和纽卡斯尔的研究人员亦参与其中。

  • 【转贴-电池专题】从燃料电池开发看日本与德国的不同

    DATE 2008/03/05   【日经BP社报道】 在上周召开的“第4届国际氢燃料电池展”的主题演讲中,美国、日本、德国的政府人员就各国的燃料电池开发支援对策发表了演讲。三名演讲者各抒己见,显示出各国政府的立场及看法的不同,颇有些意思。   美国能源部的Paul Dickerson(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首席运营官)表示,从1994年开始美国原油进口量超过其国内原油产量,原油进口量目前已增至整体的2/3。在能源安全保障上一直处于极不乐观的状态。   从美国不同领域的CO2排放量来看,发电站为39%,其次是运输领域为33%,占有较大比例。顺便提一下,日本运输领域的CO2排放量为20%左右。运输领域消耗着美国67%的石油(原因是美国火力发电站主要使用煤碳)。Dickerson在演讲中迫切希望,可促进汽车脱离石油的燃料电池车能够与生物乙醇车及插电混合动力车一起尽快得到普及。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远藤健太郎(燃料电池推进室室长)就日本的燃料电池开发前景发表了演讲。日本平成20年度(2008年度)与燃料电池相关的政府预算超过130亿日元,各种项目正在启动。远藤对目前在2200个地点展开大规模实证的1kW级固定式燃料电池的开发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正在通过打破厂商之间的界限、推进部件通用化等手段来大幅降低成本。很多人都知道,该装置是各大城市燃气公司与电机厂商等共同开发的家用热电联产装置,通过燃料电池发电、余热提供给热水器。经济产业省主导统一了性能指标并制定了开发计划,目前正在以产官联手方式推进实用化。   最后,德国政府氢燃料电池开发机构的Klaus Bonhoff(氢及燃料电池国家机构董事总经理)就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氢燃料电池实用化支援对策发表了演讲。对欧盟名为JTI(The European Joint Technology Initiative)的共同开发项目,以及德国国内的NIP(National Innovation Program)等开发计划进行了介绍,与日本经济产业省的项目相比,德国的项目以范围相当大的领域为对象,并建立了研发体制。   当然,德国与日本一样,将汽车及家用/商用热电联产定位于应用的中心,另外还设定了被称为“特殊市场”的领域。以叉车及产业用卡车等运输工具、货运摩托及短途汽车等市内交通、休闲游艇等的动力源、卡车、野营车乃至船舶及飞机使用的辅助动力源(APU)等为对象,进行燃料电池的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支援。目的是“向产业界提供初期市场机会,使新技术被社会所接受”。 到达拐点的燃料电池开发   不过,在燃料电池车迟迟不能量产的情况下,燃料电池市场的起动可能要远远晚于当初的预想。虽然目前尚未形成实际的需求,但燃料电池展仍然是接连不断,其原因就是投入了相当大的政府预算。各国均在想法设法地尽快开拓汽车以外的用途。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推进的家用固定式燃料电池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应用,不过笔者对此略感担忧。与原来的热水器相比,该电池的成本非常高,虽然价格以大约50万日元为目标,但最初可能会超过100万日元。而且,随着燃气价格上涨,电费变得相对便宜,热电联产的优势越来越难以展现出来。从用户来看,存在初期投资的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的担忧。   这样一来该电池就无法畅销,也许要通过提供补助金来推动应用。总之,与通过这一措施艰难打入市场相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受用户欢迎的产品或许更重要。经济产业省为了实现产业振兴使命,必须要制定出面向产业界的大规模开发支援对策。在这里,笔者希望环境省参考德国的做法,站在用户的角度提出具有多样性的环保技术支援对策。(主任编辑委员:田岛 进)

  • 从聚光收购荷兰Synspec看国产环境监测开发的转变

    素材请看: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20612/079099.shtml第一、这是一个信号,国产仪器厂商在向高端设备发展,另外也说明,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目前我国企业的良好势头,而国际小企业陷入困境。第二、聚光本为我国行业的排头兵,但现在上市以来,连续收购,快速加强产品,适应新的市场需要,这从时间上看比自己开发短,且可靠。从技术积累上看,能够快速拥有较高端的技术,也是收获!因此从自己开发,转变为收购带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第三、辩证地看,国内排头兵的发展光靠收购可以吗?!近年聚光主力资金用于收购,等上市资金用得差不多了,又该怎么发展呢?行业的一些潜力“他山矿石”被采光之后,又怎么办呢?请各位一起剖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