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优化设计

仪器信息网优化设计专题为您整合优化设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优化设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优化设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优化设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优化设计话题讨论。

优化设计相关的资讯

  • 新疆理化所在空气过滤材料的设计及优化研究中获进展
    燃气轮机是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装置,被誉为工业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燃气轮机通过将干燥洁净的空气与燃油混合以产生能量,其进气过滤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燃气轮机免受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以保证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纤维类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可控、体积蓬松、价格低廉等特点,是空气过滤领域的主流产品。针对复杂环境下的空气过滤需求,玄武岩纤维因优异稳定性,成为新型高效空气过滤材料。然而,由于纤维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过滤参数(颗粒直径分布、气流速度等)耦合作用,过滤效率和压降存在“trade-off”权衡关系,对过滤材料的设计和优化带来了挑战。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与响应曲面法(RSM)相结合的纤维过滤过程预测与优化方法,对纤维过滤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该工作通过数字重构纤维过滤材料的三维微尺度模型,以CFD-DPM模型预测纤维介质的过滤性能,追踪粒子在滤材中的运动轨迹和特征流场,分析拦截、碰撞和布朗运动耦合过滤机理对粒子捕获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该研究通过建立过滤性能与过滤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RSM实现对过滤参数的多目标优化。RSM分析发现,过滤参数对过滤效率的影响存在耦合效应,利用过滤原理与Stk数和Pe数变化详细解释了其耦合效应。而压降随固体体积分数和气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不受颗粒直径的影响。综上,本研究通过CFD模拟与RSM优化相结合,阐明过滤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高效筛选过滤材料和滤材设计与优化开辟了新途径。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化学工程科学》(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新疆理化所为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研究工作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和新疆天山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等的支持。基于CFD-RSM方法的纤维过滤介质设计及优化流程
  • 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三色多重分析设计性能优化指南
    多重分析,即在单个反应中检测多个靶标,可以帮助用户节省宝贵的样品,并节省时间、试剂和成本。此外,和做多次单重实验相比,由于多重反应所有靶标都在同一个反应中进行扩增和检测,使得样品和试剂的移液操作误差减少,因此多重检测可以提高定量精度。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的多重检测与单重检测一样灵敏和精准。专业的分析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多重检测,从而在单个PCR反应中用多对引物和探针扩增多个DNA目标。Crystal Miner软件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通过其提供的强大工具来帮助优化和完成多重分析。评估引物和探针性能的实验指南1.Stilla建议使用naica® multiplex PCR mix,该试剂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多重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的实验数据。2.单重反应测试。在进行多重反应之前,每个引物/探针/模板均需要进行单重性能验证。例如,对于三重分析,在多重反应混合进行之前,首先应对核酸靶标进行三个单重反应。当进行单重反应时,预期结果只出现单一阳性。3.为了优化多重分析性能,样品性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游离DNA和基因组DNA需要设计不同的DNA片段,分析游离DNA需要设计成短片段DNA,分析基因组DNA需要设计更完整的DNA片段)。4.使用的DNA模板应该没有污染物和可能的抑制剂。如果样品材料稀少或不容易获得,可以合成寡核苷酸作为模板分析优化。5. 评估每个单重反应的退火温度范围,在最佳反应温度下,阳性和阴性微滴分离良好且没有非特异性扩增(图1)。由Crystal Miner软件(图2)提供的Stilla可分离评价可以作为一种度量标准,用于确定所有探针的最佳退火温度。如果单重反应没有被很好地优化,可能会出现明显的非特异性扩增。此外,非特异性扩增可能由几个非优化参数造成。包括引物/探针二聚体或引物/探针非特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限制非特异性序列的扩增,如提高退火温度、进行touch down PCR或重新设计引物序列等。实验前可使用相关软件评估引物探针的特异性。▲图1 :Crystal Miner软件展示单重反应一维点状图,在60°C到65°C退火温度内, 蓝色、绿色和红色荧光通道检测到的荧光强度。黑框部分表示单重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可分性评分(e)可用于确定3个靶标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带*数字为可分性评分)▲图2 :可分性评分是基于阳性和阴性微滴群体的距离。可分性评分是由Crystal Miner软件自动计算,并可以在高级QC标签栏下找到。6.在选定的退火温度下,使用所有引物和探针进行多重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并以区分度为指导,评估反应性能。如果有需要,可从以下几点优化:★ 调整PCR的循环数——建议从45个循环开始,并增加循环数,以进一步优化阳性和阴性微滴群体之间的分离度。★ 调整引物和探针浓度——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推荐的引物和探针浓度范围可从0.125到1μM (图3)。对于多重分析的设计建议从较低的浓度范围开始,以减少反应的复杂性,减少引物和探针所占据的体积。▲图3。Crystal Miner软件的一维点状图显示了一系列引物(左图)和探针(右图)浓度不断增加时蓝色检测通道中的荧光强度。黑框部分表示良好的可分性评分,及在低引物探针浓度的选择标准下确定的用于多重分析的引物探针浓度。(带*数字为可分性评分)★ 使用修饰的碱基,如锁核苷酸(LNA)碱基或小沟结合基团(MGB),以提高探针的Tm值,同时保持较短的长度(可能20nt)。然而,在多重检测中建议探针添加的MGB不超过2个,以避免扩增减少。7.评价引物和探针的相互作用:在同一个多重实验中引物和/或探针之间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的概率应保持在最低。二聚体是可以评估的,相互作用的分数可以用多种工具来确定(例如,IDT Oligo Analyzer Tool, Primer 3, Primer express, Beacon designer) (图4)。高浓度的引物和探针会增加非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概率。因此,多重分析时,建议所有检测都从低浓度的引物开始(例如,0.25 uM),如果需要,逐步增加浓度至1 uM(例如,提高扩增效率)。▲图4:引物和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示例。a)target 1的探针与target 2的反向引物相互作用(R2 target 2,红框)。当使用反向引物RI target 2时,没有检测到这种相互作用。在本例中,应选择RI target 2进行多重检测。b) target 1的探针与target 2的正向引物的相互作用(F2 target 2. 蓝框)。当使用正向引物F1 target 2时,没有检测到这种相互作用。在本例中,FI target 2应被选择用于多重检测。8.对于多重分析,荧光溢出补偿是十分重要的。使用多个单色参照,Crystal Miner软件可以创建一个补偿模型用于特定的多重反应。有关荧光溢出的更详细描述,请访问https://www.gene-pi.com/item/spill-over-2/。执行荧光溢出补偿的操作说明请参考Crysta Miner软件用户手册。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naica® 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以Sapphire芯片(全自动)或Opal(高通量)芯片为耗材,形成25,000-30,000个微滴的2D阵列,以单层平铺方式进行PCR扩增实验。反应完成后对微滴进行三色通道或六色通道检测,从而对起始核酸浓度进行绝对定量。2.5小时内,可快速获得结果。
  • Nature Communications|金属所在仿生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面取得新成果
    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是保障构件安全服役至关重要的性能参数,但二者往往表现为相互制约关系,并且材料性能的持续优化也压缩了既有强韧化策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天然生物材料具有复杂巧妙的组织结构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为材料强韧化设计提供重要启示。然而,在金属材料体系中设计构筑仿生结构面临两方面挑战:传统的制造加工方法(如熔炼、轧制、热处理等)很难在多级尺度上对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控制和精细调节;金属仿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尚不清晰,仿生材料结构的优化设计缺乏理论依据,更难以实现按需设计。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前期研制高阻尼镁基仿生材料的基础上(Sci. Adv. 6 (2020) eaba5581),通过模仿典型天然生物材料的微观三维互穿结构与空间构型,利用“3D打印+熔体浸渗”工艺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镁-钛仿生材料,在金属体系中成功构筑了类似鲍鱼壳的“砖-泥”结构、螳螂虾壳的螺旋编织结构和紫石房蛤壳的交叉叠片结构(如图1所示),并在经典层合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定量描述仿生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的力学模型,实现了其模量与强度的定量预测。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2022) 3247。 研究发现:在镁-钛复合材料体系中,仿生结构能够起到显著的强韧化作用,与组成相似但不具有仿生结构的复合材料相比,仿生材料的强度与韧性同步提高,其断裂能提升2-8倍,特别是交叉叠片结构因具有多级结构特征而表现出最佳的强韧化效果;仿生材料中镁、钛两相在三维空间相互贯穿,有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应力传递,并抑制各自相中的变形与损伤演化,减轻应变局域化程度,从而延缓仿生材料整体发生断裂,提高其拉伸强度与塑性;微观取向不断变化的特定空间构型能够诱导裂纹沿仿生结构发生偏转,增大裂纹面的面积,并且凹凸不平的裂纹面之间能够产生摩擦并形成桥连,有助于消耗外加机械能,实现高效增韧;不同类型的仿生结构均可通过提取结构中的最小重复单元,并考察其在三维空间的紧密堆积形式进行定量描述,进而将经典层合理论发展应用于仿生结构,能够建立仿生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预测仿生材料的性能以及优化设计仿生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如图2所示。 相关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使役行为研究部与轻质高强材料研究部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博士研究生张明阳为文章第一作者,刘增乾研究员、张哲峰研究员和Robert O. Ritchi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1216、52173269)项目资助。 图1:具有不同仿生结构的镁-钛复合材料及其与天然生物材料原型的比较图2:具有不同仿生结构的镁-钛复合材料中的裂纹扩展形貌、结构模型及其强度和模量与特征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 数图详解|如何遵循QbD进行冻干工艺设计与优化?
    随着具有潜在疗效的生物分子数量不断增加,对了解这些生物分子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相对于其它干燥技术,冷冻干燥依然是*的稳定的技术,原因很简单:它是一个低温的过程,可以用于处理生物溶液而使其免遭破坏,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和货架期。然而,冷冻干燥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设计不当,容易在处理过程与储存过程中产生不稳定性。 图1:QbD质量源于设计理念 基于PAT ICH Q8/Q9/Q10准则对QbD的规范法案中可以看出,产品与过程的性能特征都需要经过科学设计以满足特定目标,而不是凭经验从实验中推导。一、为什么要遵循QbD进行冷冻干燥?法规要求ICH指南Q8、Q9、Q10要求。FDA及GMP近年来也强烈建议遵循QbD理念,以*程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减少和控制风险。美国FDA在2004年"Pharmaceutical cGMP for 21st-A Risk Based Approach" 报告中正式提出了QbD的概念,并且被人用药品注册规定国际协调会议(ICH)纳入质量体系当中。在ICH质量体系框图中,明确提出了要求达到理想的质量控制状态,必须从药物研发以及质量源于设计、质量风险管理以及药物质量体系三方面入手,即Q8,Q9和Q10 的结合;其中Q8 中明确说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注入到产品中,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产品注册- FDA/EMEA/MHRA认为基于实证或经验的方法不再足够好;- 可重复性与稳健性不一样;- 你需要知道边界值在哪里,你离失败的边缘有多近。生产效益用科学的原理来支撑你的冻干工艺,从而得到好的工艺和产品。经济效益您可以将生产经济融入到你的工艺设计,提高生产放大和技术转移的信心和工艺稳健性。二、QbD相关术语——冻干过程关键参数相关术语 关键质量属性(CQAs)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关键工艺参数(CPPs)设计空间 ( DS )可接受空间( AS )操作空间( OS )这就需要基于目标产品的情况(Q)TPP和CQAs得出CPPs,得到对目标过程的定义,再结合相关技术去建立设计空间和控制整个过程,按照既定的目标设计出合格的产品。示例:冻干产品关键质量属性与目标产品质量冻干关键工艺参数(CPPs)关键过程参数 CPsP(表2)关键产品参数 CPtP(表3) 其他● 小瓶/容器尺寸、传热系数(Kv);● 灌装深度、浓度;● 辐射热 / 冷却。冻干关键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三、如何遵循QbD进行冻干工艺设计,在冻干过程中降低风险?设备:深入了解你的冷冻干燥机- 仔细阅读制造商的规格- IQ / OQ测试–确认机器是否合格- 阻塞流研究,了解设备的极限性能(*升华速率)(图2) 图2:设备能力曲线(蓝色)设备极限性能测试方法:(1) 最小可控压力法;(2) 气流受阻点方法;(两种方法比较见图3)设备极限性能测试技术:LyoFlux(TDLAS)/MTM 图3:最小可控压力法和气流受阻点方法比较配方:理解配方关键温度*冷冻干燥显微镜图4:冻干显微镜及塌陷温度测定 - 定义配方塌陷温度和共晶点/共熔点;- 微塌陷? 退火的影响?表面结壳?*差示热分析/阻抗 图5:差示热分析/阻抗DTA或DSC:测定显著的吸热和放热事件,如:结晶,熔化,玻璃化转变,吸热松弛等。阻抗分析:热技术可能无法发现分子迁移率的变化,阻抗分析能在更复杂的非晶态产品中提供玻璃化化过渡等事件。工艺动态了解不断变化的平衡过程中的风险,用完善且先进的PAT工具,对冻干过程中所有的关键工艺参数(关键过程参数CPsP和关键产品参数CPtP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测和控制),建立设计空间,确定边界值及合理且优化的工艺空间。理解变化的风险(图6) 图6:一次干燥关键工艺参数实时在线监测与控制,深入理解冻干过程(图7) 图7:冻干过程关键工艺参数实时在线监测与控制冻干工艺设计空间DS(图8)建立冻干工艺设计空间DS,确定边界值、可接受空间、操作和优化空间。详细步骤如下: 图8:如何建立冻干工艺设计空间基于QbD理念的冻干工艺设计整体流程图9:基于QbD理念的冻干工艺设计整体流程图总结● QbD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产品质量特性作为研发起点,在了解关键物质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试验设计,研究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确立关键工艺参数。在多影响因素下,建立能满足产品性能且工艺稳健的设计空间(Design Space)。并根据设计空间,建立质量风险管理,确立质量控制策略和药品质量体系;● 实施QbD是将PAT过程分析技术与风险管理综合应用于药品工艺开发的过程,它的目的不是消灭生产过程中的偏差,而是建立一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偏差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的生产工艺;● QbD是cGMP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主动的药物开发方法,从产品概念到工业化均精心设计,是对产品属性、生产工艺与产品性能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 基于QbD理念进行冻干工艺设计和优化,用CQA/QTPP/CPP来识别关键和非关键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相对风险。用“约束理论”识别*风险点(主干燥),提供*风险的解决方案,并将其它风险一起控制。对冻干配方、设备和工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控制,*按照即定的工艺目标设计并生产出合格且*的产品,并将风险降至*。这就是QbD所追求的!
  • Science子刊|“基于病毒进化共识序列,优化设计疫苗免疫原”广谱疫苗设计新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仍在持续,如何研发一种既能对抗当下流行毒株、又能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异流行株的相对广谱的疫苗,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蓝柯、徐可课题组通过追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进化和突变规律,提出了“基于病毒进化共识序列,优化设计疫苗免疫原”的广谱疫苗设计新策略,该成果于2023年1月4日经同行评议,正式发表于学术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论文题目为“Vaccination with Span, an antigen guided by SARS-CoV-2 S protein evolution, protects against challenge with viral variants in mice”(《基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进化设计的免疫原Span可保护小鼠免受病毒变异株攻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赵永亮,博士生倪文佳、梁斯萌、董良辉、向敏、牛丹萍,实验师蔡曾博士等为论文共同作者,蓝柯和徐可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研发了一种覆盖“共性突变”的广谱疫苗免疫原Span(泛新冠病毒S抗原),可诱导产生针对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伊塔(Eta)、卡帕(Kappa)、德尔塔(Delta)、拉姆达(Lambd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及其亚系在内的广谱中和抗体,保护实验小鼠抵抗包括Omicron在内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致死性攻击。图1.截至2022年12月SARS-CoV-2突变株出现的频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新冠病毒的进化路径,发现在人群中存活下来的病毒分离株中,新冠病毒刺突(Spike,S)蛋白的突变并非完全随机,而是沿着三条定向路径进化。其中一条路径是突变导致高细胞感染性的同时保持弱的免疫逃逸能力(如Delta株和Lambda株),第二条路径是突变导致低细胞感染性的同时获得强免疫逃逸能力(如Gamma株),第三条路径的变异株数量相对较少,它们的细胞感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同时增强(如Beta株)(图2)。这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S蛋白的突变对功能的调控需要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增强或减弱。图2.新冠病毒S蛋白的进化规律(包含11,650,487条序列)为了获得一个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变异株的广谱免疫原,研究团队分析了NCBI数据库中的2675条新冠病毒S蛋白序列,通过进化聚类(图3A),计算所有突变位点的发生频率(图3B),最终设计了一种覆盖共性突变的拟合新抗原(Span)(图3C)。结果表明,Span序列位于S蛋白系统发育树的中心位置(图3D)。图3.Span位于系统发育树中心位置Span在Delta和Omicron流行暴发前就已设计完成,但其覆盖了进化计算得到的共性突变,反应了S蛋白突变的趋同规律,因此与后来出现的Omicron聚类到一起,说明Span具有覆盖未来变异株的潜力(图3E)。进一步分析证明,研究团队得到的上述6个共性突变位点在后来爆发的Omicron亚系毒株中均保留,显示出很强的共性规律和预见性(图4)。上述共性突变位点和广谱疫苗抗原设计方案已于2022年8月5日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称:新型冠状病毒突变株S蛋白及其亚单位疫苗;专利号:ZL 2021 1 1181856.X)。图4.研究团队发现的6个共性突变位点(横向标记)在后来爆发的Omicron流行株(纵向标记)中均有很大程度的保留(红色表示该位点保留)与设计预期相符,研究团队发现Span免疫原相比于原型株免疫原(Swt)展现出明显的广谱中和优势:在免疫2针原型株S蛋白再加强免疫1针Span蛋白后,与免疫3针原型株S蛋白相比,Span诱导出针对WT、Beta、Delta、Omicron毒株及其亚系更高效的、广泛的中和抗体(图5A,图5B),并能100%保护小鼠免受Omicron毒株的致死性攻击(图5C)。这说明,Span作为加强针能提供广谱保护。即便是单纯的2针Span免疫,也可以提供跨谱系的交叉免疫保护,同时抵抗WT、Beta和Delta毒株的致死攻击。研究人员也观察到,原型株免疫原(Swt)是无法提供跨Beta毒株的有效交叉保护的。Span能高效诱导针对Delta和Omicron及其变异株的广谱中和抗体,表明该研究提出的免疫原设计策略具有前瞻性。因此,基于新冠的共性进化突变设计的泛新冠病毒S蛋白免疫原(Span)有望成为预防新冠病毒现有及未来潜在流行株的广谱候选疫苗(图6)。该研究工作对这一创新的广谱疫苗设计构想进行了概念性验证(Proof of Concept),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图5.Span疫苗免疫在小鼠体内提供了广谱性免疫保护作用图6.Span疫苗效果科普图(广谱疫苗免疫原(Span)如坚固的城堡抵御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武汉生物制品所在抗原纯化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工作依托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疫苗研究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创新团队、武汉大学新冠肺炎专项研究基金、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的资金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bo3332
  • 【网络研讨会】基于naica® 六色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高度多重实验设计和优化
    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邀请美国IDT公司共同开展的网络研讨会将于2021年2月4日(周四)北京时间00:00AM进行,来自美国IDT公司资深应用工程师Erik Wendlandt博士和来自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高级应用科学家Kimberley Gutierrez博士将与我们在线分享“基于naica® 六色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高度多重实验设计和优化”的相关内容。主题:基于naica® 六色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高度多重实验设计和优化日期:2021年2月4日(周四)时间:北京时间00:00AM内容简介:本次研讨会探讨qPCR和dPCR实验中多重靶点同时检测,以最大限度地从有限生物样本中获得更多基因信息的潜力。我们将讨论荧光染料的选择,如何避免解决二聚体,并比较单重和多重数据,以达到实验的确证。对于更具挑战性的多重等位基因突变检测,我们还将介绍IDT Affinity Plus™ 的核酸探针的技术优势。研讨会将重点介绍使用法国Stilla® 公司最新产品naica® 六色微滴芯片式数字PCR系统进行多重数字PCR(dPCR,digital PCR)分析。naica® 六色微滴芯片式数字PCR系统可以提供完整的数字PCR解决方案,具有灵活的样本通量以及高灵敏度的靶标核酸检测和绝对定量。naica® 六色微滴芯片式数字PCR系统可在多达6色荧光通道中进行至少六重靶标基因定量检测,将多重数字PCR(dPC,digital PCR)检测提高到更高维度。我们还将展示更多基于naica® 六色微滴芯片式数字PCR系统的液体活检检测数据。主讲人介绍:Viviane Sternkopf博士(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应用科学家)Viviane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她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主题专家和客户培训师,支持不同的分子诊断产品。Erik Wendlandt博士(美国IDT公司应用工程师)Erik Wendlandt博士是美国IDT资深现场应用工程师,致力于帮助科学家设计和解决qPCR和dPCR实验的问题。注册页面:注册方式:1)关注:“深蓝云生物科技”公众号,找到对应的研讨会新闻进行注册。 2)访问:“北京深蓝云生物科技” 网站----“新闻动态”栏目,找对应研讨会新闻注册。
  • 征集起草单位!涉及《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导则》等四项团标
    发酵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生物发酵产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产品。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微生物发酵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5%,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今,生物发酵产业迈进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加快生物发酵领域技术的发展,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决定对生物发酵领域制定系列标准,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下是文件详情。关于征集《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导则》等四项团体标准参编单位和起草组成员的通知各有关单位:“十四五 ”是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生物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生物发酵则占据了生物制造的主导地位,在国家新时期、新形势下,生物发酵产业迈进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加快培育生物发酵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开发高质量生物发酵新产品,加快制造过程进一步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决定对生物发酵领域制定系列标准,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对《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导则》、《发酵菌种智能高通量筛选技术指南》、《生物发酵规模化制备技术规程》和《抗生素菌渣生物转化技术规程》等四项团体标准进行预研。为切实做好该四项标准编制宣贯工作,鼓励更多单位切实参加到标准编制宣贯过程中,提高标准编制宣贯工作的开放性、公正性、透明性,提升标准的实用性和影响力,按照我国《标准化法》及国标委相关要求,现公开征集该四项标准起草参编与推广应用单位,报名截止时间于2024 年5 月31 日。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起草单位、起草人资格条件1、企业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的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2、起草单位应为标准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具有行业代表性以及较高的制造和科研水平,重视标准化工作;3、愿意承担开展标准化工作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4、标准起草人应熟悉行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并能够参与标准起草的各项工作。二、起草单位、起草人享有以下权力1、参与标准制定,成为标准起草组成员,并在标准文本中体现单位名称和起草人姓名(原则上每个单位限定为1 人)。2、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国际标准或修订时,优先享有参与标准的制修订的权利。3、授予标准起草单位荣誉称号,并颁发企业起草单位铜牌、起草人证书。4、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5、为符合条件参与起草的企事业单位提供证明文件,协助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请办理财政补贴。三、起草单位、起草人将承担以下义务1、服从协会组织安排,能够积极参与该标准的启动、调研、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起草相关的各项事宜,按时完成标准起草组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2、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提供的信息真实、客观、科学。四、申报要求《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导则》等四项团体标准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组织,请申请参与标准起草的相关单位填写《标准起草参编单位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于 2024 年5 月31 日前将“申请表”以邮件形式或邮寄的形式送达起草组秘书处。五、联系方式联系人联系人:石艳军电话:13716523499邮箱:kecuhui@126.com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 号恒兴大厦13F附件:参编申请表
  • 如何优化理论塔板数N
    上一期跟大家分享了有关理论塔板数的定义和影响理论塔板数的因素,今天小编和大家继续分享,如何来优化理论塔板数。先回顾下和理论塔板数相关的范德姆特方程:H表示理论塔板高度,v表示流动相的流速,A表示涡流扩散项,B/v表示纵向扩散项,C*v表示传质阻力项。而N=(1/H)L,L是色谱柱的柱长。 如何优化理论塔板数? 01色谱柱条件对分离的影响调整选择性以优化色谱峰之间的间距和zui大化样品的分离度之后,分离效果一般可令人满意。然而,通过改变色谱柱的条件(柱长、流速、粒径)也有可能进一步改善分离的效果,从而改变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请注意,在等度洗脱的实验里,如果仅仅改动色谱柱条件,那么相对保留行为和色谱柱之间相对间距(保留因子k和选择性α的值)会保持不变;因此,不会破坏之前通过改变α而获得的色谱峰间距的优化结果。N值的增加会引起分离度的提高,通常也意味着分离时间更长。相反,N值减小可以让实验时间缩短—— 在优化选择性之后,当分离度Rs2时,有益于实验本身。如果其他因素相同,N就应该和柱长成正比,通常来说当填充颗粒的粒径减小或流动相流速减小N值都会增加。当k值变化时,实验时间和t0成正比,而t0与L/v成正比。因此,实验时间会随着柱长的增加而同比增加,或者随流动相流速的减小而同比增加。同样地,压力P会随着柱长或者流速的增加,或者填充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所以,当改变色谱柱条件来改善分离效果时,我们需要平衡好实验时间、分离度和系统的压力。还有就是,如果改变色谱柱条件是为了提高分离度或者加快实验速度,建议不要改变键合相,这是为了避免柱子选择性出现变化。02快速HPLC假设我们可以获得合适的仪器设备和zui佳的柱子条件,分离时间取决于zui后一个峰的k值和分离度zui低的色谱峰对(“关键”)的α值。一旦“zui佳”的k值和α值确定后(选择性的优化),分离度和分离时间就由N值决定了。有助于实现快速分离的条件包括较小的填充颗粒,较短的柱子和较高的流动相流速。进一步缩短分离时间(要保证N值不能被减少)可以通过下面一个或多个办法来实现:● 超高压;● 更高的温度;● 特殊设计的填充颗粒。高压操作UHPLC可用于获得更好的分离度或者缩短实验操作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当柱压超过34MPa的时候,某些之前认为的关系开始明显不再成立。流动相的黏度随着柱压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压力再也无法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同比增加。k值和α值也取决于系统压力,因此就和柱子的条件相关;这种情况在系统压力比较低时就不明显。zui后需要注意的是,当液体流经一根填充的柱子时会产生热量,这个热量和贯穿整个柱子的压力成正比。柱子里发生温度改变可能会对峰形和理论塔板数产生负面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改变k值和α值。高温实验操作温度越高,N值也会相应增加。升高温度的同时会导致流动相黏度降低和溶质分子的扩散系数Dm增加。提高温度,在理论上可以用来缩短实验时间而同时保持N值不变,或者增加N值而保持实验时间不变。高温操作的优势也会被一些相应的劣势所抵消。所以zui佳温度,通常是N zui大值和α zui大值间的妥协。特殊设计的颗粒除了通常使用的全多孔颗粒之外,还有其它类型的柱子:薄壳型(pellicular)或者核壳型(表面多孔)颗粒填充的柱子和整体柱。关于这些柱子,我们在其它推文中也有介绍。核壳色谱柱填料结构薄壳型和核壳型颗粒对于大分子的分离具有特别优势,对范德姆特方程方程中,传质阻力项Cv的贡献减少了。薄壳型的色谱柱是以一层薄的多孔填料涂覆在实心的硅胶柱上构成的,因此很容易发生超载,这使得它的使用局限在一些很小的样品上(也就是进样量必须要很小)。核壳型柱子的多孔填料层比薄壳型柱子的厚,这使得它们能够承载几乎和全多孔柱一样多的样品量。在其它实验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整体柱比颗粒柱更加具有渗透性,这就允许应用更高的流速,并且也能实现快速分离。
  • 如何优化纹波系数?奥远电源这样做!
    在奥远电源HV-8K的设计中,降低纹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较大的纹波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奥远电源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以实现优秀的纹波表现,确保纹波不高于0.1V p-p @ 100μA的水平。下面是奥远电源在纹波降低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方法:1)引入滤波电路:奥远电源在HV-8K的输出端引入了滤波电路。这个滤波电路能够有效地抑制高频电压波动,从而降低输出电压的纹波。通过优化滤波电路的设计和参数选择,奥远电源能够在输出端实现较低的纹波水平。2)引入输出稳压电路:为了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奥远电源在HV-8K中引入了输出稳压电路。这个稳压电路能够实时监测输出电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电压的稳定。通过稳压电路的精确控制,奥远电源能够降低输出纹波的幅度和频率。3)使用低纹波元件:奥远电源在电路设计和实际生产中大量使用了具有低纹波特性的元件。这些低纹波元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减小对输出纹波的影响,提高整体系统的纹波性能。通过精心选择和优化元件的使用,奥远电源能够降低系统的纹波水平。4)降低电源噪声:为了进一步降低纹波,奥远电源在HV-8K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电源噪声。其中包括增加电容器的容量,引入额外的滤波电路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电源噪声对输出纹波的影响,提高输出纹波的质量。5)优化电源隔离:奥远电源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电源隔离对纹波的影响。电源隔离能够有效地隔离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干扰,减少纹波的传递。奥远电源在HV-8K中采用了高效的电源隔离技术,确保输出纹波不受输入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纹波表现。6)精密校准和调整:奥远电源对HV-8K进行精密的校准和调整,确保输出纹波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过精确的校准过程,奥远电源能够调整电路参数和控制算法,使得纹波达到最优水平。这种精密校准和调整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输出纹波。7)质量控制和测试:奥远电源在生产过程中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流程。他们确保每个HV-8K电源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输出纹波符合规定的要求。通过这种质量控制和测试措施,奥远电源能够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8)持续改进和创新:奥远电源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改进,以进一步降低输出纹波。他们积极收集用户反馈和需求,将其纳入产品改进的考虑范围。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奥远电源不断改进电源设计、控制算法和制造流程,以提高输出纹波的质量和性能。综上所述,奥远电源在HV-8K的设计中,通过引入滤波电路、输出稳压电路、低纹波元件和电源隔离等措施,降低电源噪声,进行精密校准和调整,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同时,他们持续改进和创新,以不断提高输出纹波的表现。这些综合的策略和措施使得奥远HV-8K能够实现优秀的纹波控制,确保纹波不高于0.1V p-p @ 100μA的水平,满足用户对高品质电源的需求。
  • 优化可可粉装填工艺
    HAVER&BOECKER 作为专业的制造业装填和筛分设备供应商,主要提供粉体和颗粒成套装填解决方案,包括:存储筒仓和料斗、麻袋装填站、定量和称重系统以及气动输送设备。为确保设备选型和优化,HAVER&BOECKER 购置了FT4粉体流变仪,测量材料的流动性以改进设备的设计与规格,应对各种新产品带来的加工难题。 装填过程中的流动性通常测量密度、粒径分布、水分、脂肪含量等特性来指导设备选型。这些参数都会影响食品材料的特性以及流动性,这也是加工和装填中的关键属性。同时HAVER&BOECKER 发现即使综合以上参数也不足以完全量化流动性并与设备性能进行关联。HAVER&BOECKER 早期使用剪切盒测量粉体的粘性,但测量一种产品就要花费半天时间,鉴于操作人员技术各不相同,导致粉体出现“自由流动”和“具有粘性”两种极端结果。很显然,剪切盒这一技术也并非理想的解决方案。之后HAVER&BOECKER开始研究替代方案,FT4所提供的动态测试十分灵敏,可区分剪切盒分析下近似的粉体。应用动态测试数据*FT4粉体流变仪:流动能测试过程及流动能结果示意图动态粉体测试涉及测量运动过程中的粉体,当螺旋桨叶沿着指定的路径在材料内旋转时,测量作用于桨叶上的扭矩和力,确定粉体流动所需的能量。可以测试固结状态、中等应力、充气甚至流化状态下的样品,满足日常加工所需的应力范围。参数基本流动能(BFE)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能够检测出相对微小的颗粒间变化,并与加工过程相关联。通过测量处理后粉体的BFE,发现具有相同或相近BFE值的粉体往往需要相似的装填设备,但其它特性也应予以考虑。通过将动态测量与经验相结合,建立并优化了公司内部设计流程,开发出针对性最强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装填粉体中的空气含量,实现产量最大化。表1显示了两种不同可可粉的测试数据,包括水分含量、松装密度和BFE值。这些数据显示,虽然它们是“相同”的样品,但实际上有着显著差异。1号可可粉具有较大的松装、压实密度,也呈现均匀的充气特性,表明充入空气后帮助流动。与之相比,2号可可粉在充气时形成通道,通常与较强的颗粒间作用力相关,同时脱气也更快。这些特性都与装填解决方案的选择密切相关。而2号可可粉的BFE明显低于1号可可粉,表明该样品更易于流动。在装填机对两种产品进行测试(参见下图)。倾斜式压力仓,方便卸料和清洁,也可根据产品特性改变充气速率。装填时持续吸气,确保袋内压力最低,实现较高的装填率。在试验中,装填一袋25公斤的2号可可粉需要23秒。这样,装填机每小时产量为110袋。如BFE图所示,1号可可粉流动性不佳,装填一袋需要30秒。机器每小时产量降至90袋。其他产品也验证了BFE值可用于预测装填解决方案的性能,确保装填率和产量达到预期效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压实、堆积密度是常规的测量项目,但该值并不能用于区分流动属性。经验显示,松装密度受到温度、湿度、原材料质量和样品处理的影响,无法与装填性能直接相关。*装填设备示意图总结动态流动表征为装填解决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对 HAVER&BOECKER 而言,采用FT4粉体流变仪测量已验证有效。通过对每种样品的流动性测试,将结果与过去十年的加工经验相结合,确定每种产品最佳的装填机选型,开发解决方案数据库,实现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运营风险。
  • 如何优化输出精度,奥远电源这样做
    奥远电源通过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将HV电源的输出精度优化到不高于±20V。1. 电路设计优化:奥远电源不断改进产品的电路结构和参数,以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精度。通过精确调整电路的结构和参数,他们能够降低电路内的干扰和误差,从而提升输出精度。2. 先进的控制算法:奥远电源引入了先进的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迭代优化。他们监测高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并通过调整输入电压来维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这种反馈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输入电压,以提高输出精度。此外,他们还引入了环路控制算法,通过更精细的方式调整输入电压,进一步提高输出精度。通过负载检测电路等方法,他们能够实时监测负载情况,并相应地调整输出电压,以降低负载对输出精度的影响。3. 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奥远电源非常注重生产环节中的工艺流程。他们确保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并严格把控元器件和电路板等部件的质量。通过采用多种策略并行的方式,他们能够确保HV电源在输出精度方面的最大偏移量不超过±20V的产品指标。4. 温度补偿技术:奥远电源采用温度补偿技术来解决温度变化对输出精度的影响。他们在设计中考虑了温度补偿电路,通过测量和监控环境温度,自动调整电源的输出,以保持稳定的精度。5. 噪声抑制措施:奥远电源重视抑制噪声对输出精度的影响。他们采用隔离、滤波和屏蔽技术来降低噪声干扰对输出精度的影响。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输出信号的纯净度和稳定性。6. 精密校准和质量控制:奥远电源进行精密的校准,并制定合理的校准周期,以确保输出精度的长期稳定性。他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供应链管理到制造和售后服务的每个环节,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元器件和产品达到要求。通过精密的校准过程,他们可以确保每个HV电源都具有预期的输出精度。7. 故障保护机制:奥远电源实施了全面的故障保护机制,包括过流、过压、过温等故障的监测和处理。这些机制能够及时检测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以保证输出精度和用户设备的安全性。通过这些保护机制,他们能够预防潜在的故障,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保持HV电源的正常运行和高精度输出。8. 用户反馈和持续改进:奥远电源高度重视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他们积极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并将其纳入产品改进的考虑范围。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合作,他们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以进一步提高输出精度,并满足用户对高精度输出的需求。奥远电源通过在电路设计、控制算法、生产工艺流程、温度补偿技术、噪声抑制措施、精密校准、质量控制和故障保护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将HV电源的输出精度优化到不高于±20V的水平。他们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用户满意度,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电源产品。通过持续的研发和创新,他们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用户对高精度输出的需求,并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稳定且精准的电源解决方案。
  • 注重纯水系统设计与优化——访芷昂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9年10月23日-26日,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芷昂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坤,请其介绍公司2019年发展情况及新品特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详情点击视频查看: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0B993301A132106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 高通量检测的优化-网络讲座
    IDEX Health & Science 很高兴为您带来网络讲座有关: (时间:2010年7月1日 北京时间凌晨02:00 时长:60分钟 演讲语言:英语) 高通量检测的优化 主题:花费更少、效率更高的分析检测技术 名额有限,请立即注册! 该网络讲座将讨论: &bull 在改善和优化检测方法时,如何在初期投资和日常的操作成本间寻求平衡来满足高通量的检测需求 &bull 当前通用的移液技术介绍以及针对高通量应用实现快速、非接触式分液对仪器性能的要求 &bull AstraZeneca(阿斯利康公司)如何达到和解决检测优化的挑战 演讲者: Kevin Barrett, IDEX Health & Science精密分配系统的业务发展总监。在加入IDEX Health & Science之前,Barrett先生是Innovadyne Technologies的总裁,Innovadyne Technologies生产和销售非接触式,纳升到微升级的移液设备,为全球各大领先的药物开发公司提供服务。当Innovadyne 在2009年被IDEX Corporation 收购之后,Barrett先生被任命为现在这个职位,并负责开发IDEX Health & Science的精密分配系统的业务,包括Innovadyne的产品线。Barrett先生有着25年在研发仪器设备公司的工作经验,涉及药物开发以及生物技术市场。 Jonathan Wingfield 博士, 1990年毕业于威尔士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在加入英国牛津大学的Yamanouchi研究机构前曾在美国辛辛那提的儿童医院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他建立了全自动系统用于建立和测试高通量筛选。到了2003年,在高通量筛选中达到全自动设置的价值才被认识到,并且Wingfield博士作为先行者,被任命领导一个团队致力于完成全自动方案的研究和开发。在Jonathan的领导 下,该团队在2005年创建了集中式生化筛查平台。该团队如今在AstraZeneca负责建立癌症项目的所有二期生化筛查数据。Wingfiled博士如今则领导着一个团队在Alderley Park的癌症部门负责现有筛选技术的技术支持以及创建未来的技术策略。 请点击,进行注册
  • 国家发力 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25条举措,为创新“松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其中在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方面,既有针对中央高校等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规定的要求,也有明确财政部要实行变更采购方式申请限时办结制的政策举措。  《若干意见》从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了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等25条细化举措。其中,在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方面,《若干意见》提出,要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规定,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采用特事特办、随到随办的采购机制,可不进行招标投标程序。项目承担单位依法向财政部申请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的,财政部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项目,原则上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部门要研究推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进一步明确除外条款。  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效率问题常为科研人员所诟病,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采购自主权,提高采购效率,如报请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简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缩短采购周期。记者注意到,与《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相比,此次《若干意见》重点对采购人的主体责任和内控管理作了强调,要求中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规定。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政府采购法明确了不同情形下可用的采购方式和程序,财政部也明确了相关规定,但由于部分采购人将主体责任通过采购程序外部化,转移到采购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采购方式等往往不是根据需求特点确定,而是不区分采购项目的金额大小、复杂程度和类型特点滥用公开招标,导致采购周期长、效率低,难以满足研发、设计等复杂项目的需要。《若干意见》要求采购人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规定,有利于督促高校、科研院所等将政策积极落实到位,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在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的审批方面,今后财政部的相关审批工作也将进一步升级。据了解,财政部曾于2016年印发《关于完善中央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简化中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仪器采购项目变更采购方式审批流程,并为相关项目变更政府采购方式开设“绿色通道”,明确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在申请变更政府采购方式时可注明“科研仪器设备”,财政部将予以优先审批。
  • 优化实验流程:全自动水浴氮吹仪提升工作效率
    在实验室中,快速且无损地浓缩样品是实验流程中的关键步骤。常见的浓缩设备如旋转蒸发仪、K-D浓缩器和氮气吹扫装置(氮吹仪),各有其应用场景和局限性。传统方法在处理大批量样品和大量溶剂时往往费时费力,且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存在风险。全自动水浴氮吹仪的出现,为实验室带来了可靠、安全的解决方案。了解更多全自动水浴氮吹仪产品详情→https://www.instrument.com.cn/show/C546573.html创新浓缩技术:提升效率与安全全自动水浴氮吹仪采用先进的浓缩技术,大幅提升了样品浓缩的速度。其内置的抽气风扇系统,将蒸发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管道安全排出,使得设备可直接放置在实验平台上使用。这不仅节约了实验室成本,还减少了对有毒有害溶剂的接触,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自动化与多样品处理:简化操作流程该设备配备了光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多个样品的浓缩状态。当样品达到预设体积时,系统会自动停止氮气吹扫并发出报警提示。这种全自动化的设计减少了对人工看管的需求,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实验人员能够专注于其他复杂任务。特别设计:保障样品完整性全自动水浴氮吹仪采用特殊的气流吹扫轨迹及缓冲设计,加速溶剂的蒸发浓缩,同时防止溶剂的喷溅和损失。所有气路及相关部件均使用经过验证的无污染材料,确保样品不受外界污染,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灵活控制与实时监控:精确操作设备允许用户灵活设置氮吹压力、水浴温度和工作时间等主要参数,并实时显示。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还确保了不同实验需求下的灵活性。其自动调压装置保持气流压力的稳定性,不受样品数量和通道开启关闭的影响,保证了浓缩过程的一致性。简便易用与全封闭设计:保障操作安全全自动水浴氮吹仪的设计简便易用,操作界面友好,样品的置入和取出过程简便快捷。同时,全封闭设计及强力排风系统有效防止了水浴蒸汽和有机挥发组分对仪器和操作人员的影响,是实验室中理想的样品前处理工具。通过这些创新和精细的设计,全自动水浴氮吹仪为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可靠、安全的解决方案,优化了实验流程,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 “聚”先锋 | 用热分析和流变学优化3D打印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许多行业都将其视为一种多功能制造技术。3D打印可以实现快速成型和按需打印服务,以避免批量运行带来的潜在浪费。3D打印拥有创造复杂形状的独特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3D打印目前已扩展到一系列材料,包括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和各类金属,甚至被用于医疗保健等领域,用于定制打印医疗设备。许多标准制造方法无法在结构中产生空腔和底切,这就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优化3D打印材料。。01 通过热分析优化3D打印材料为了优化3D打印材料,制造商需要仔细考虑最终材料的机械和热性能。虽然3D打印部件往往很轻,而且聚合物部件的正确组合可以拥有与金属相似的抗拉强度,但克服增材制造部件较低的机械和热性能是最大的挑战之一。1.1 3D打印产品性能的工艺优化了解挤压过程如何影响打印材料的最终性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中汽车应用对材料的拉伸和热性能要求最高。幸好,目前有许多含有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凯夫拉纤维的热塑性聚合物基质可用于3D打印部件,并能够在汽车应用中充分实现高性能。在3D打印过程中,要打印的基材被熔化,然后分层沉积以创建最终对象。在此过程中有多个参数可以优化,例如聚合物床层和喷嘴温度以及层间固化时间。3D打印有多种方法,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生物打印和熔融沉积建模。熔融沉积建模是最常用的方法。玻璃化转变温度是选择正确温度挤压非晶态聚合物的必要信息。对于半结晶聚合物,其熔化温度是应重点关注的数值。结晶度强烈影响聚合物的机械性能。许多聚合物用紫外线固化,紫外线在聚合物材料中产生自由基,作为最终聚合物生产中交联过程的引发剂。交联程度越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就越高。通过改变样品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长度可以影响交联的材料强度。温度和固化时间都会影响聚合物在材料中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能。因此,为了优化这些参数并探索其对最终材料的影响,材料设计师使用对聚合物性能细节敏感的测试技术。1.2 3D打印材料的热分析用于研究挤压过程对最终材料性能影响的主要热分析工具包括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机械分析(TMA)和动态机械分析(DMA)。每种技术都提供一些互补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以便人们对打印材料的性能有更深的了解。热重分析(TGA)测量材料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率。TGA对于了解表征挤压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许多材料在加热时会发生氧化或分解,从而导致重量变化。热重分析是确定样品在挤压过程中是否发生降解的最佳方法之一。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可用于测量材料放热和吸热转变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挤压过程的常见关注点包括玻璃态转化温度、熔化温度和材料的比热容。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是用于了解挤压影响的强大而互补的技术组合。这些技术可用于分析聚合物在挤出温度下的热性能。测量热膨胀系数(CTE)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机械分析(TMA)是另一种配套工艺。由于玻璃化转变温度取决于材料的热历史,热机械分析可以用于检查挤压过程不会给成品带来任何不必要的力学行为。此外,增强材料在CTE中可能显示出各向异性,这取决于相对于纤维方向的测量方向。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也被广泛用于材料工程,用于分析聚合物复合材料,因为其可以揭示材料在动态负载条件下的行为信息。 DMA对于表征3D打印成品部件特别重要,反映了不同的配方和加工方法如何影响最终使用性能。02 利用流变改进3D打印技术聚合物产品无处不在,从包装薄膜、酸奶杯到复杂的汽车零件均使用聚合物产品。尽管应用广泛,但塑料产品通常均通过相同的简单步骤进行制造:1. 制造的起始步骤是应用聚合物基材料(通常为颗粒或粉末形式)2. 加热材料以形成自由流动的熔体3. 通过吹膜、注塑成型、挤出或增材制造(3D打印)等工艺实现熔化材料的成型4. 冷却并凝固产品最终产品的特性和物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加工过程。制造商需要深入了解其材料和应用,以使最终产品的质量达到预期。在加工过程中了解材料是可能的,但这会导致更大的材料损失和更高的生产成本。但如果在加工前就以实验室规模进行材料表征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顾虑。然后,制造商可根据材料的测量特性设计加工条件。3D打印和其他增材制造工艺可通过流变分析进行优化。流变学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制造工艺2.1 质量控制挑战在3D打印过程中,聚合物被熔化到熔融状态并通过3D打印机的管线和喷嘴挤出。因此,聚合物必须能够自由流动,并且需要具有尽可能低的黏度。同时,聚合物必须在挤出后立即保持其形状,并且在冷却过程中不能出现变形。将回收材料用于打印产品对聚合物制造商提出了另一个挑战。废旧塑料通常含有残留添加剂、颜色和填料,它们会影响熔体的质量、可加工性及其在制造过程中的行为。因此,再生塑料的加工及其终产品可能难以预测。因此,需要对生物塑料进行详细的分析。2.2 预先质量控制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制造商仍然可以执行强有力的预先品控和质量保证。其中的关键是分析性思考的两个角度:1. 产品中使用的所有材料成分的相互作用2. 必要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和流量2.3 轻松表征材料使用相应的功能强大的高精度流变仪可确定流变特性,这是材料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Waters的应用专家表示:“特别是在应用聚合物熔体等液态物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仪器,了解和预测流变特性可能会非常耗时。” 样品行为通常会根据作用于样品上的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样品的流动和变形行为只能通过实验模糊地预测,或通过流变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制造商和研究人员都利用流变来研究材料的变形和流动。流变可提供有关液体和固体材料的关键、精确的见解,为成功的3D打印提供信息。
  • 通过粉体流变学优化单元操作
    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单元操作处理粉体。这些材料总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从料斗下料过程中涉及的静态高应力、流化过程到动态低应力等。因此,全面理解材料整体在各种条件或流动阶段(无论静止、运动还是运动初始)的行为,对于设计并监控单元操作和特定输送系统至关重要。尽管不同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运用明确的参数来表征粉体的变化趋势。单一参数的表征(例如“内聚力”、“流动性”)不足以全面评估和预测材料在一系列加工工艺中的性质。关键是要确保加工设备和粉体特征之间的兼容性。这种方法需要全面理解材料的整体行为,以便初期就将相关信息纳入到工艺设计和开发中。ft4粉体流变仪™ ft4粉体流变仪™ 作为通用粉体测试仪,提供自动、可靠、全面的粉体性质表征。该信息可与加工经验进行关联,提高生产效率并有助于质量控制。ft4专注于测量粉体的动态流动特性,还可提供剪切盒测试,具有密度、可压性和透气性等整体特性的测试能力,全面表征与工艺相关的粉体性能。 气动输送(←点击标题查看深入研究)在稀相气动输送过程中,使用气流或真空以流化状态输送粉体。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阻塞、粘附或者溢流。因此,粉体的透气性以及对空气的响应都可能是关键特性。通过适合的测试,可以确定材料能否达到流化状态,以及达到该状态时所需的气流速度。此类测试可以得到最佳操作参数。ft4的充气性测试可以量化粉体对空气的敏感性。在此测试中,测量以递增的气流流速穿过粉床时的流动能。这样可以简单、准确地识别何时发生流化,如图1中两条曲线结果所示。图1:典型的充气性测试结果当流动能接近零时,视为发生流化。图1中两种粉体都到达流化的状态,其中一种粉体在4mm/s气流速度时发生,而另一种需要较高的气流速度8mm/s。透气性测试直接测量粉层的压降值,量化空气穿过粉层时的阻力。较低的压降(图2中的灰色曲线)代表较高的透气性。这可能不利于稀相气动输送过程,因为空气更容易通过粉层而非有效地递送。 图2:典型的透气性测试结果这一信息可用于优化工艺条件并确定气动传输系统中的工艺参数。粒度减小(←点击标题查看深入研究)在某些应用中,进一步加工之前减小颗粒粒度可能是有益的。例如,粒度减小可以增加药物混合物中活性成分的溶解度,或者在混合之前帮助改善混合物的均匀性。但是,不同的粒度减小方法(如粉碎、研磨或者磨削)会对得到的颗粒物理属性(如粒度和粒形)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相关的流动属性。尽管减小粒度可以带来好处,但是颗粒较小的粉体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内聚力。对于更小更轻的颗粒,颗粒间的力可能比引发和维持流动所需的重力相对要强。测量粉体的压缩性(图3)可以提供材料对施加负载进行固结反应的信息,并得到粉床的填充效率,确定夹带空气的水平。较小的颗粒通常会导致效率较低的堆积结构,这通常与材料粘性更高有关。 图3:典型的可压性测试结果粒度减小还会影响粉体的流动阻力,具有相同形貌的较小颗粒通常会产生较低的流动能,这是因为它们更容易被旋转的叶片移动。但是,粒度减小后形貌和表面性质的变化也会影响颗粒之间的摩擦和互锁,如图4所示。 图4:流动能随粒度减小过程的变化分配(←点击标题查看深入研究)粉体分配是许多行业的关键操作环节,以确保将正确质量或体积的材料传递到工艺的下一个阶段。了解此操作中的粉体行为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和生产率。在典型的分配操作中,粉体将通过料斗填充到下面的容器、模具或者冲模中。粉体流过孔口的难易程度和效率,对于建立高效的工艺流程和实现一致的灌装性能至关重要。 颗粒的内聚力和机械咬合决定其在通过下料口时是否会堆积并形成架桥。这些性质的影响可以通过测量比流动能进行量化。比流动能是通过ft4叶片向上抬升粉体且颗粒在不受限制的状态下进行测量的。比流动能高的粉体在此类工艺中更容易产生堵塞并且流动受到限制。 图5:比流动能测试机理透气性测量有助于了解粉体取代空气的能力。高效灌装需要空气能稳定的通过粉体,不仅要防止在分配器出口处的流量减小,还要确保空气能够排出容器,减少空隙的形成。与上述气动输送过程相反,更高的透气性更有利于分配操作。结论ft4的多元测试方法适用于表征与工艺相关的粉体性能,这些性能将影响加工过程中的表现。这一相关性也可构建粉体性能的设计空间,并与良好的加工表现关联,从而评估新配方以及不同批次的原料和中间体,预测下游环节的行为。欲知更多信息,或预约ft4粉体流动性测试仪演示,欢迎联系: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民生路600号船研大厦1503-1509室邮编:200135官网:www.micromeritics.com.cn全国服务热线电话:400-630-2202
  • 监督性环境监测亟待优化?
    环境监测已全面融入环保工作主战场。目前,开展的监测工作可以分为:&ldquo 三同时&rdquo 验收监测、企事业单位自测和环境监测机构执行的监督性监测。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制度设计。   通过&ldquo 三同时&rdquo 验收监测,检验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是否具备污染处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开展自测,是对企业治污能力的常态化评价。具有飞行检查性质的监督性监测则是督促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外部监督机制。   针对企事业单位开展监督性监测是环境监测机构的基本业务之一。确定某个企事业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总量是厘清此单位环保责任的前提。有效的监督性监测可以提前引起警觉,为降低环境风险争取时间。因此,开展企事业单位监督性监测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环境监测任务量增加,工作压力增大,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不容乐观,面临失责风险。   监督性监测为何难完成?   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性监测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基层环境监测站没有认清主业的工作内容,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收费等副业上。有些开展了监督性监测工作的基层环境监测站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超标排污现象,但监测结果未得到有效应用,挫伤了积极性,不愿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工作。   二是工作经费不足。监督性监测履行的是政府监管职能,不能面向企事业单位收费,只能依靠财政拨款。但目前这笔经费仍未列入环保部门预算经常性科目,而是从中央财政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且金额逐年压减,不利于监督性监测工作的完成。地方配套安排资金无据可依。没有工作经费作支撑,很多基层环境监测站尽量不开展这类监测。   三是监测能力不够。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技术力量超负荷运转,而无法统筹安排 缺少基本装备,特别废气监测装备不足 技术储备少,技术人员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开展监督性监测的底气和勇气。   四是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因素。很多监测机构反映,有关规定对企业监督性监测要求频次过高,基层监测站的工作能力不能支撑。有的市级站,辖区内有200多家涉重金属企业,按每两个月一次的频次,工作量无法承受。还有的监测要求过高,基层监测站不具备能力,致使相关监测停留在概念层面。   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性监测不能完全落地,带来的后果都非常严重。致使一些企事业单位超标排污的行为长期得不到披露和制止,一旦环境危害集中暴发,污染受害者和造成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遭受的损失都不可逆转。必须加强政策引导,采取科学措施,优化对企事业单位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怎样优化监督性监测?   具有潜在环境危害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多,特别小微企业分布散,全部纳入有效的监管范围,难度可想而知。为此,要加强宏观设计,把握监督的主动权。   一要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监督性监测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监测机构有自主选择需要开展监督性监测的企事业单位名单的权力。环境监测机构按监督性监测全覆盖的要求,根据环境管理需要,以设定节奏开展巡查性质的监督性监测。其次,监测机构可以依据监测系统以外的信息开展监督性监测,主要包括现场监察移交的线索、环境纠纷案件、群众投诉等。对每一级环境监测站,应以自主性质的巡回监督性监测为基本任务,穿插以外界信息来源的监督性监测,形成常规监督性监测与临时监督性监测互补,但以常规计划性监督性监测为主的格局。   二要整合任务,提高监督性监测数据的共享水平。   当前,监测任务多头下达,数据资源不共享的现象比较突出,既消耗了监测力量,又使企事业单位产生环保工作不系统、条块分割严重的不良影响,损害环保形象。为此,要加强监测工作统筹,特别是保证监测方案科学、完整。每次开展监督性监测前要制订周全的监测计划,对一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详尽的环境体检,并形成数据库。开展单项环境管理工作时,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信息即可。   三要落实监督性监测分级管理制度。   自测是企事业单位应承担的基本环境责任之一,必须100%的开展,并且要严格落实其主体责任。环境监测机构要履行监督责任,协助行政主管部门检查企事业单位是否开展了自测、监测能力是否匹配、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如何、有无篡改监测数据等情况。监督性监测的比例应视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数量、监测任务的难易程度、当前的监测能力等因素确定。   企事业单位污染源按其属性、生产规模等划分为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4个层次。列为国控污染源的企事业单位,国家要真正控制起来,针对这个群体,提环保技术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发挥其环保示范或减排主力等作用。就监督性监测而言,也可采取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派人现场指导、质量控制或省(市、区)站(中心)交叉检查等手段,保证监督性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权威。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加热炉优化控制研究取得进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冶金行业一直是我国工业的能源消耗大户,是推进节能降耗的重点行业。高炉热风炉和加热炉等装置是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因此,其燃烧控制与优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布消息,该所一项研究成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冶金行业加热炉能耗优化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介绍,该所科研团队以加热炉的优化控制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加热炉炉温预测算法。实现加热炉的优化控制,首先要克服加热炉生产过程中原料来源多样、生产条件多变、工况波动频繁等难题,对加热炉各个加热区的温度精准预测。同时,还需要满足工况对实时性的要求,对预测算法的计算效率和计算时间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团队设计了基于时间卷积网络和迁移学习技术的多区炉温预测框架,并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来提升预测精度,建立了实时的炉温预测模型。实例研究表明,团队所提出的基于迁移学习的炉温预测框架在每个加热区快速建模的基础上都能极大提升预测精度。相关学术成果发表于Sensors,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冶金行业加热炉能耗优化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沈阳自动化所数字工厂研究室依托“中科云翼”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了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与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p p br/ /p
  • qPCR体系优化和常见问题分析
    前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以下简称qPCR)作为第二代PCR技术,自1996年推出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病原微生物检测、动植物育种等许多研究领域,为了获得最理想的检测结果,qPCR从样本采集、核酸提取、cDNA合成到上机检测的流程有许多可以优化的参数。qPCR实验的工作流程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目的,根据实验设计规划好实验分组、重复次数等细节。接下来分为样本准备和引物探针验证两个重要的步骤。样本准备主要是核酸提取逆转录等步骤,引物探针需要去测试特异性和效率。接下来需要使用qPCR仪来对样品中的目的核酸进行扩增qPCR结束后根据实验目的对目的核酸进行相对或者绝对定量。接下来讲的qPCR体系优化会围绕着这个流程展开。1.样本的采集与处理首先,提前做好功课,了解样本的不同分型,或者了解详细的细胞分群。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组织类型或者细胞类型。其次,尽可能增加样本数量,也就是生物学重复,从而更客观地反映生物变异程度。另外,qPCR实验也需要有技术重复来降低误差。采样是需要严格规划的过程,比如材料的时效性、珍贵程度等,都要纳入考量范围。样品要尽量新鲜,取样尽可能快速。戴手套操作,防止污染。如果不马上提取核酸,需要-80°C保存,并尽快处理。2.核酸的提取和检测模板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检测性能。核酸提取需要有效地将RNA或DNA从其他混合物中分离。RNA样本中的污染物——基因组DNA、DNA结合蛋白、酚类化合物或在提取RNA过程中引入的外源杂质(如手套中的粉末)——都已被证明会抑制下游实验,如逆转录和PCR扩增。核酸提取需要使用无菌无酶的试剂耗材,避免RNase或DNase污染,并对内源RNAse或DNAse进行有效抑制;多糖多酚样品要考虑多糖多酚杂质的有效去除。低温保存防止RNA或DNA降解。降解或不纯的RNA会限制逆转录反应的效率,降低产量。部分降解的RNA可能不能给出准确的基因表达结果。对于基因的定量,必须使用高质量的RNA,这意味着需要非常仔细地检查RNA的浓度和质量。可采用高分辨率琼脂糖凝胶检测核酸质量和分光光度法(A260/A280=1.8和A260/A230=2.0)检测核酸纯度和浓度。3.cDNA合成RNA 质量对 cDNA 合成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RNA 很脆弱,容易降解。为了保证 RNA 的完整性,我们需要非常注意,比如在冰上操作,用 RNase-free 的枪头和离心管,减少操作时间等。在反应体系中加入 RNase 抑制剂也能有效防止 RNA 降解。如何评价样品中的杂质对逆转录的影响呢?可以梯度稀释后绘制标准曲线,如果低浓度的样品点数值偏大比较明显,基本可以判定杂质影响显著。不同厂家的反转录试剂会有差异,对RNA中的杂质耐受程度也不同。逆转录酶在整个反转录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影响。除了活性以外,逆转录酶的热稳定性同样很重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逆转录,能够减少 RNA 的二级结构,增加逆转录的效率。除了掌握 RNA 的完整性之外,反转录之前还需要对 RNA 浓度进行测定。一般反转录试剂盒会对上样量有要求,建议 total RNA 上样量小于 5 μg。超过这个范围,会使反转录产物产生偏好性 (表达丰度高的基因优先被反转录) 而造成定量结果不准确。逆转录出来的cDNA可以直接放在4°C保存,若长期不用,可分装,然后-20°C保存。4.qPCR方法的建立① 定量方法绝对定量:检测起始模板数的精确拷贝数,需要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标准品可以是纯化的基因组DNA、质粒DNA或者体外转录RNA(cDNA),其作用是生成标准曲线,建立Ct值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标准品与待测样品的PCR效率一致,且接近100%,与样品的性质尽可能接近,与样品相同的扩增条件(PCR体系、耗材、同一次扩增),大于或等于5个梯度稀释的标准品。相对定量:在一个样本中,目的基因相对于内参基因的量的变化。内参基因选择建议筛选不少于三个内参基因来归一化RT-qPCR数据。目的是消除外部样品偏差,例如总RNA含量,RNA稳定性,酶效率或样品装载量的变化。对候选的内参基因进行qPCR 实验,得出Ct平均值以及 Ct值的标准偏差,选择SD最小的基因作为实验内参。可通过geNorm 、 BestKeeper 、 NormFinder、RefGenes 等工具来评估您的内参基因。② 荧光标记方法染料法:利用能与DNA双链结合的染料来实现,如SYBR Green I。该染料在游离状态下呈现微弱的荧光,一旦与双链DNA的双螺旋小沟结合,其绿色荧光增强约1000倍。因此其总的荧光强度与双链DNA含量成正比,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反映生成的PCR产物的量。TaqMan荧光探针:是一种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基团连接在探针的5' 末端,而淬灭剂则在3' 末端。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 PCR扩增时, Tag酶的5' -3' 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常用的荧光基团是FAM,TET,VIC,HEX。引物探针设计可以参考Gene π网站:https://www.gene-pi.com/item/primers-and-probes-2/③ 引物扩增效率验证标准曲线是评估PCR扩增效率最可靠和稳定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涉及到制作一系列的样品来控制目标模板的相对数量。最常用的是10倍梯度稀释样品,采用标准qPCR程序进行扩增获得Cq值,最后根据各样品浓度及相应的Cq值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方程Cq= -klgX0+b,扩增效率E=10(-1/k)-1。利用qPCR进行定量分析时,要求扩增效率范围在90%-110%(3.6>k>3.1)。④ 反应体系优化▶ 根据仪器类型,选择合适的耗材和qPCR试剂。▶ 每对引物先进行预实验,确定特异性以及最适浓度。▶ 配置不同的PCR反应体系,选择每个组分合适的浓度。▶ 设置温度梯度测试引物最合适的退火温度。▶ 实验设置NTC、NRT、 NEG和POS等对照组,来监控实验体系或污染。实时荧光定量PCR常见问题分析1.可疑的扩增曲线真正的扩增曲线,有特征的形状:首先背景信号,然后是三个增长阶段(指数增长期、线性增长期和平台期)。如果不是同时具有特征性的三个增长阶段,没有典型的指数增长期,那就不存在扩增。平台期很低也是常见的异常扩增曲线。可能是模板的浓度太低。通常如果模板的起始浓度太低, 反应体系中会形成大量的引物二聚体。大量引物二聚体的形成使得引物很快消耗完,从而造成扩增曲线的平台期很低。这种情况可通过调整引物和模板的比例。2.异常的荧光信号NTC出现荧光信号---引物二聚体形成或气溶胶污染,查看熔解曲线是否为单一峰。3.扩增效率过高或过低过低的扩增效率( 110%)可能存在的原因:▶ 移液器校准不良或移液技术差。▶ 不正确的稀释导致标准曲线出现错误。▶ 引物二聚体或非特异性扩增。▶ 标准曲线动态范围太小。▶ 基因组DNA污染。4.重复性差为精确定量,对每个样品都要做重复实验,复孔之间的Ct值不应超过0.5,标准偏差不大于0.2,这样,实验结果就有很好的精确度。造成重复性差的原因:▶ 加样误差(操作或者加样器导致)。▶ 没有将试剂和样品充分混匀。▶ 低拷贝的目的片段→泊松分布。▶ 基线阈值设定不合理。Cielo™ 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Harness of the power of qPCR☑ 数据可靠性:连续1000次实验后,结果高度一致。☑ 应用灵活性:提供多种qPCR应用分析。☑ 流程智能化:中英文用户界面,触控操作,可多机联用。☑ 在线便捷性:主机可独立运行qPCR程序,数据可USB、Wi-Fi等网络传输。
  • 以美国为例论我国CO监测方案优化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增加包括CO(一氧化碳)在内的新三项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的监测,并评价AQI(空气质量指数)。目前,国内对CO的监测已达到较大规模。从已获得的监测数据看,CO几乎没有超标。结合美国的CO监测经验,有必要对我国未来的CO监测方案进行适当优化。   环境空气中的CO污染主要来自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生物质燃烧和发生在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等。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大型工厂排放CO的量并不大。相反,移动源内燃机的工作条件差别很大,CO的排放量大且变异大,是主要的CO污染来源。   国内对CO的监测   国内科研性质的CO监测开展较早,在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开展的CO背景值监测表明,平均背景浓度不到0.35mg/m³ 根据北京、兰州、南京、天津、长沙等城市的监测结果,总体上,CO浓度在夜间高,白天低。CO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从凌晨0:00~6:00,CO的浓度值基本保持不变,早晨7~9点出现一天的最高峰值,然后开始下降,下午3~4点降至最低值,此后,CO浓度逐渐上升,但上升速度明显低于早晨。晚上9~11点CO浓度出现次高峰,相对稳定后,至次日清晨略下降,再开始下一个变化周期。   国内CO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较为一致,且与美国观察到的情况类似,即冬、春季节高,而夏、秋季节低。此外,还表现出北方城市高于南方城市,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工业化城市高于农业城市等地域特征。   从全国各地的大量监测数据看,CO最高浓度一般不超过3mg/m³ ,都低于4mg/m³ 的控制标准值,是绝对安全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美国对CO的监测   美国在1962年最早报道CO监测,1971年开始系统监测,到1975年,监测站点超过500个。根据积累的资料,1979年5月提出强制性的最低监测要求,即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必须监测环境空气中的CO。其时,全美国共有103个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也就是至少应布设206个监测站点,但实际监测点位远超过这个数量,在1996年达到最多的569个,到2000年减少至535个左右。2006年后,点位数量萎缩更快,到2009年,只剩下345个。   根据美国长期监测获得的大量数据,总体上,北半球的CO浓度高于南半球,北半球60%的CO浓度升高源自人类活动 从监测结果看,CO浓度逐年降低,1981~1990年,以CO的8小时平均值计算,301个长期观测点的CO浓度平均下降了29%。美国环保局统计的92个站点,在同期的下降幅度为32% 所有监测表明,CO的时空分布与机动车排放密切相关。在路网和车辆密度大的城区,机动车排放的CO可以占CO总排放量的75%以上。总体上,监测站点离道路越远,CO浓度下降越快。在高速公路或交通繁忙地带,路边20米以内的CO浓度甚至是300米以外的2~10倍。   优化我国CO监测的建议   只有根据对环境空气中污染物认识的深化,以及监测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监测点位,才能满足环境管理和保护人体健康的需要。对国内城市环境空气中CO的规模化、系统性的监测,同样要经历起步、完善、成熟等发展阶段。   一是科学开展CO污染规律研究。国外对CO污染特征的研究和常规监测可供借鉴。但是,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CO排放源数量巨大且分散,环境空气中CO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可能很不同。对此,要充分开展有组织的、系统的研究,准确掌握我国环境空气中CO污染的来源、分布以及控制技术。   二是及早着手CO监测点位优化方案研究。目前对CO的监测主要依托常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但基于CO浓度绝对安全这一事实,研究适当缩小站点数量很有意义。首先,通过规模适宜的监测站点完全可以掌握CO的污染水平,实现监测目标 其次,压缩监测规模后,可节省大量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此外,设区市的CO监测减少后,设备可转移至县级城镇,扩大监测覆盖面,有利于更全面了解CO的污染分布。   CO监测站点的优化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一个城市内,通过监测数据的积累和类比,同质的监测站点是可以撤销的。计算AQI时,可共享邻近站点的监测数据。此外,要重视CO的背景值监测,以及开展针对CO排放强度的临时监测,形成以长期定位监测为主、临时性其他监测为辅的格局。   三是建立CO监测回顾性评价制度。美国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十分完善的回顾性评价制度。例如,对CO,要求周期性回顾标准执行情况,并出具独立的、具有第三方公正性质的科学报告,据此修订或提出新的标准。标准是个科学问题,一旦认识进步,发现不适宜处,就要立即启动回顾性评价和修订程序,哪怕只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指标值。有鉴于此,对CO的监测,一定要从整体启动之日起,加强顶层设计,对监测历程、监测结果、健康影响等定期进行科学的回顾性评价,需要调整的要及时增减,需要深化的工作要迅速安排。   四是运行维护好已建的CO监测网络。国内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一定要运行维护好投入巨资建设的CO监测网络,获得准确、真实的监测数据,再组织专项分析,深度挖掘数据,发现规律性,凝练科学结论,为将来的CO监测、污染控制等提供指导。
  • 总投资20.96亿!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即将动工
    10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的投资概算。至此,该项目已先后获得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批复等,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即将在华中科技大学动工建设。此次批复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是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基础上的升级改造。作为前期建设成效好、性价比高的综合交叉平台,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设施成功入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优化提升项目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李亮教授也成为“十一五”和“十四五”先后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总投资20.96亿元,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建设期5年。项目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强电磁工程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110T超强磁场、70T平顶脉冲磁场和9.5T超导脉冲复合磁场,10类实验测试系统以及设施支撑基础平台。项目法人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参建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于2008年开工,2013年建成,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已累计运行82521小时,创造了64T脉冲平顶磁场等多项脉冲磁场参数世界纪录,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126个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1828项,取得了包括发现对数周期量子振荡等系列重要成果。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成,填补了国内超高磁场实验条件的空白,满足我国科学家对强磁场实验条件日益迫切的需求,先后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19年国家科技奖进步一等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研究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综合性能指标、实验测试手段、面向的研究领域等提出更高的需求,在广泛征求用户意见和需求调研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启动了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建设,将在“十一五”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基础上,全面提升磁场参数、丰富测量手段、拓展研究领域,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公共开放的极端实验条件,支撑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
  • 平行合成:加速化合物发现与工艺优化的关键技术
    什么是平行合成?平行合成,一种在化学研究中同时进行多项实验的方法,显著节约了时间并提高了化合物筛选的效率。这一技术在加速新化合物发现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并被广泛应用于筛选更优化的工艺条件。在制药行业,平行合成技术是发现和开发潜在候选药物的重要工具。它能同时合成多种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库,为筛选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提供了便利。 平行合成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从线索生成、线索优化到筛选最佳反应条件等多个不同规模的过程。它使得研究人员在放大生产与开发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反应因素(如溶剂系统、最佳温度与浓度、正确的试剂选择、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加速了工艺的优化。英诺德 INNOTEG EasySyn-12平行合成仪在这一前沿领域,德祥旗下自研品牌英诺德INNOTEG推出了EasySyn-12平行合成仪。作为一款高效、节省时间和劳力的化学反应工作站,该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多点位反应:最高支持12个反应位点,反应体积从1ml至20ml,适应不同规模的实验需求;强力搅拌功能:搅拌速度50-2000转,保证实验中混合均匀;快速加热:能快速加热至220&ring C,为实验提供必要的温控环境;用户友好操作:快速设置,易于使用,降低操作难度;清晰观察口:方便实验过程中监控管内内容物;可拆卸水冷回流系统:有效控制实验温度;惰性气体环境下操作:适用于敏感反应;耐化学性涂层:含氟聚合物涂层,具有耐化学性和易清洁性;特殊设计的PTFE盖帽:具有1/4“快速螺纹”,可快速且轻松地连接到玻璃管上;方便的可拆卸设计:所有反应管都可同时拆卸,便于快速后合成冷却。英诺德INNOTEG EasySyn-12平行合成仪能在高度一致的反应条件下,同时对多个反应容器进行加热、搅拌和冷凝回流。此外,它还能在惰性环境中进行反应,具有多功能性、高效率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该仪器适用于化学、药物科学、新材料开发、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检验检疫等多个研究领域。 通过EasySyn-12平行合成仪,科研人员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实验,加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程,这对于科研进展和新药物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你对上述产品感兴趣,欢迎随时联系德祥科技/英诺德INNOTEG,可拨打热线400-006-9696或在线留言咨询英诺德INNOTEG英诺德INNOTEG是德祥集团旗下自主研发品牌,专业从事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是集实验室设备研发生产、方法开发、实验室仪器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厂家。多年以来,英诺德INNOTEG致力于研发高效的实验室创新设备。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的研究和储备,一直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创建了一支由博士、硕士和行业专家等构成的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研发团队,在仪器分析技术领域开展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开发工作。此外,英诺德还与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项目的产业化。英诺德INNOTEG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注重前瞻性技术研发,已推出多款科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耗材产品。德祥科技德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别在越南、广州、上海、北京设立分公司。主要服务于大中华区和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有27个办事处和销售网点,5个维修中心和2个样机实验室。30多年来,德祥一直深耕于科学仪器行业,主营产品有实验室分析仪器、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致力于为新老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公司业务包含仪器代理,维修售后,实验室咨询与规划,CRO冻干工艺开发服务以及自主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检验机构及知名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服务客户覆盖制药、医疗、商业实验室、工业、环保、石化、食品饮料和电子等各个行业及领域。2009至2021年间,德祥先后荣获了“最具影响力经销商”、“年度最佳代理商“、”年度最高销售奖“等殊荣。我们始终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优秀的科学仪器供应商,为此我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始终相信,每一天都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 “聚”先锋 | 用热分析和流变学优化3D打印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许多行业都将其视为一种多功能制造技术。3D打印可以实现快速成型和按需打印服务,以避免批量运行带来的潜在浪费。3D打印拥有创造复杂形状的独特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许多标准制造方法无法在结构中产生空腔和底切。添加模式可以轻松创造各类独特形状。3D打印目前已扩展到一系列材料,包括生物相容性聚合物和各类金属,甚至被用于医疗保健等领域,用于定制打印医疗设备。01通过热分析优化3D打印材料为了优化3D打印材料,制造商需要仔细考虑最终材料的机械和热性能。虽然3D打印部件往往很轻,而且聚合物部件的正确组合可以拥有与金属相似的抗拉强度,但克服增材制造部件较低的机械和热性能是最大的挑战之一[2]。1.13D打印产品性能的工艺优化了解挤压过程如何影响打印材料的最终性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其中汽车应用对材料的拉伸和热性能要求最高。幸好,目前有许多含有碳纤维、玻璃纤维和凯夫拉纤维的热塑性聚合物基质可用于3D打印部件,并能够在汽车应用中充分实现高性能[2]。 在3D打印过程中,要打印的基材被熔化,然后分层沉积以创建最终对象。在此过程中有多个参数可以优化,例如聚合物床层和喷嘴温度以及层间固化时间。 3D打印有多种方法,包括选择性激光烧结、生物打印和熔融沉积建模。熔融沉积建模是最常用的方法。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选择正确温度挤压非晶态聚合物的必要信息。对于半结晶聚合物,其熔化温度是应重点关注的数值。结晶度强烈影响聚合物的机械性能。 许多聚合物用紫外线固化,紫外线在聚合物材料中产生自由基,作为最终聚合物生产中交联过程的引发剂。交联程度越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就越高。通过改变样品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长度可以影响交联的材料强度。 温度和固化时间都会影响聚合物在材料中的分子结构及其性能。因此,为了优化这些参数并探索其对最终材料的影响,材料设计师使用对聚合物性能细节敏感的测试技术。1.23D打印材料的热分析用于研究挤压过程对最终材料性能影响的主要热分析工具包括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机械分析(TMA)和动态机械分析(DMA)[3]。每种技术都提供一些互补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以便人们对打印材料的性能有更深的了解。 热重分析(TGA)测量材料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幅度和变化率。TGA对于了解表征挤压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许多材料在加热时会发生氧化或分解,从而导致重量变化[4]。热重分析是确定样品在挤压过程中是否发生降解的最佳方法之一。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可用于测量材料放热和吸热转变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挤压过程的常见关注点包括玻璃态转化温度、熔化温度和材料的比热容。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是用于了解挤压影响的强大而互补的技术组合。这些技术可用于分析聚合物在挤出温度下的热性能[3]。测量热膨胀系数(CTE)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机械分析(TMA)是另一种配套工艺。由于玻璃化转变温度取决于材料的热历史,热机械分析可以用于检查挤压过程不会给成品带来任何不必要的力学行为。此外,增强材料在CTE中可能显示出各向异性,这取决于相对于纤维方向的测量方向[3]。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也被广泛用于材料工程,用于分析聚合物复合材料,因为其可以揭示材料在动态负载条件下的行为信息[5]。 DMA对于表征3D打印成品部件特别重要,反映了不同的配方和加工方法如何影响最终使用性能。1.3选择合适的3D打印热分析技术大多数3D打印生产线依赖于上述技术的组合。作为热分析领域的领跑者,沃特世品牌旗下的TA仪器是全球添加物制造商的首选仪器供应商。我们致力于帮助各行各业的用户找到适合其独特3D打印目标的仪器和方法。我们提供一系列性能卓越且易于使用的热分析仪器,TA仪器的综合热分析产品系列拥有所有必要的设备,可以完全表征基板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 欲了解TA仪器的热分析仪可以如何满足您的应用需求,为您解决痛点,欢迎扫描文末“阅读原文”二维码与我们联系。02利用流变改进3D打印技术聚合物产品无处不在,从包装薄膜、酸奶杯到复杂的汽车零件均使用聚合物产品。尽管应用广泛,但塑料产品通常均通过相同的简单步骤进行制造:制造的起始步骤是应用聚合物基材料(通常为颗粒或粉末形式)加热材料以形成自由流动的熔体通过吹膜、注塑成型、挤出或增材制造(3D打印)等工艺实现熔化材料的成型冷却并凝固产品最终产品的特性和物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加工过程。制造商需要深入了解其材料和应用,以使最终产品的质量达到预期。在加工过程中了解材料是可能的,但这会导致更大的材料损失和更高的生产成本。但如果在加工前就以实验室规模进行材料表征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顾虑。然后,制造商可根据材料的测量特性设计加工条件。制造商和研究人员都利用流变来研究材料的变形和流动。流变可提供有关液体和固体材料的关键、精确的见解,为成功的3D打印提供信息。3D打印和其他增材制造工艺可通过流变分析进行优化。流变学也适用于许多其他制造工艺。.1质量控制挑战在3D打印过程中,聚合物被熔化到熔融状态并通过3D打印机的管线和喷嘴挤出。因此,聚合物必须能够自由流动,并且需要具有尽可能低的黏度。同时,聚合物必须在挤出后立即保持其形状,并且在冷却过程中不能出现变形。对此,TA仪器的应用专家 Lukas Schwab指出,3D打印中使用的材料需要在黏度(液体流动性特征)和固体弹性之间实现精确的平衡。 将回收材料用于打印产品对聚合物制造商提出了另一个挑战。废旧塑料通常含有残留添加剂、颜色和填料,它们会影响熔体的质量、可加工性及其在制造过程中的行为。因此,再生塑料的加工及其终产品可能难以预测。因此,需要对生物塑料进行详细的分析。2.2预先质量控制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干扰和不确定性,制造商仍然可以执行强有力的预先品控和质量保证。其中的关键是分析性思考的两个角度:产品中使用的所有材料成分的相互作用必要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压力和流量Waters的应用支持专家Marco Coletti在他的网络研讨会上解释了如何借助流变研究来优化 3D打印和增材制造工艺。扫描文末“阅读原文”二维码可获取该网络研讨会的视频链接。2.3轻松表征材料使用相应的功能强大的高精度流变仪可确定流变特性,这是材料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Waters的应用专家表示:“特别是在应用聚合物熔体等液态物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仪器,了解和预测流变特性可能会非常耗时。” 样品行为通常会根据作用于样品上的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样品的流动和变形行为只能通过实验模糊地预测,或通过流变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HR系列流变仪的核心部件可以轻松、安全、可靠地检测聚合物的粘弹性。制造工艺(包括3D打印)可在实验室规模上进行优化以获得理想的生产结果。43D打印的关键流变测量流变仪测量材料(液体或固体)在受力时的变形。应力、变形和剪切行为的结合构成了流变、材料变形科学的基础。TA仪器的Discovery HR系列混合流变仪是用于流变的多功能分析平台。其配置的专利技术,可以轻松测量直接张力、变形控制以及轴向力规格。Discovery HR系列混合型流变仪(HR10,HR20,HR30)进行旋转流变测量时,将样品放置在两个圆板之间的圆筒中并将圆板和样品压在一起。例如,之后可按规定的速度和方向旋转其中的一个圆板。TA仪器应用专家Lukas Schwab解释说:“旋转测量是确定材料黏度的合适方法,该方法可确定如在 3D 打印中的泵送和加工能力。” 相比之下,振荡测量(两个圆板中的一个以小振幅正弦方式来回移动)可提供有关样品平衡结构的更多信息,因此更多地用于确定材料的特性。振荡测量有助于解答不同产品批次的分子量或材料在较低力量作用下的行为等问题。 通常借助流变测量法来确定材料的黏度或黏弹性,Lukas Schwab总结道:“黏度是对内部摩擦引起的流动阻力的测量,其测量值取决于系统的微观特性,如粒径。反之,黏弹性是材料对变形力所作反应的特性的测量。就纯弹性材料而言,对其施加负载后不会耗散能量;反之,黏弹性材料由于材料变形,其应力-应变行为的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滞后效应)。”Lukas Schwab解释说:在许多生产过程中将流变测量用作质量控制的方法,因为不良的黏弹性行为会导致材料性能不佳和变脆。黏弹性也可用于确定固体的耐久性和热机械分解行为。测量所有必要的特性(黏度、分子量、材料行为和黏弹性)可能看起来令人生畏,但Discovery HR系列混合流变仪以其行业领跑的准确性和易用性可为研究人员提供熔融或固体聚合物材料的完整图像。综上所述,无论您想要了解TA仪器在流变学或热分析领域有哪些卓越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满足您的应用需求,抑或想进一步观看流变学在3D打印优化上的作用,您都可以扫描文末“阅读原文”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阅读原文参考文献1.Trenfield, S. J., Awad, A., Madla, C. M., Hatton, G. B., Goyanes, A., Gaisford, S., Basit, A. W., Trenfield, S. J., Awad, A., Madla, C. M., & Hatton, G. B. (2019). Shaping the future: recent advances of 3D printing in drug delivery and healthcare. Expert Opinion on Drug Delivery, 16(10), 1081–1094. https://doi.org/10.1080/17425247.2019.16603182.Mohammadizadeh, M., & Fidan, I. (2019). Thermal Analysis of 3D Printed Continous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olymer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2019: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ymposium – A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899–906. https://utw10945.utweb.utexas.edu/sites/default/files/2019/078%20Thermal%20Analysis%20of%203D%20Printed%20Continuous%20Fiber%20Re.pdf3.Billah, K. M., Lorenzana, F. A. R., Martinez, N. L., Chacon, S., Wicker, R. B., & Espalin, D. (2019). Thermal Analysis of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Filled with Chopped Fiberfor Large Area 3D Printing.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2019: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ymposium – A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892–898. https://utw10945.utweb.utexas.edu/sites/default/files/2019/077%20Thermal%20Analysis%20of%20Thermoplastic%20Materials%20Filled.pdf4.TA Instruments (2022) 3D Printing Webinar, https://www.tainstruments.com/3-d-printing-and-additive-manufacturing-process-optimization-a-thermal-approach/, accessed May 20225.Saba, N., Jawaid, M., Alothman, O. Y., & Paridah, M. T. (2016). A review on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06, 149–159. https://doi.org/10.1016/j.conbuildmat.2015.12.075
  • 关于召开“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化学反应工程主要以工业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反应技术的开发、反应过程的优化控制和反应器设计,涉及化工、石油、轻工、医药、生化、食品、冶金等各个领域,为了进一步加深企业与院校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化学反应工程技术开发和交流,推动我国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将于2014年8月17日-19日在上海市举办“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到会演讲,并进行专题交流研讨。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派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组织结构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 支持单位:康宁(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二、会议时间地点:时间:2014年8月17日-19日(17日全天报到)地点: 上海市(地点确定直接通知报名者)三、会议主要交流研讨内容:1、研究化学反应规律,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2、化学反应和分离单元耦合集成技术及其应用3、新型反应工艺技术的开发及其分析应用4、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及反应绿色化5、影响反应工程的因素如返混、混合、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等6、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放大、模拟、操作优化与控制7、催化反应过程优化与制备及工程化技术8、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对纯度的影响9、化学反应过程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控制及典型案例解析10、化工连续生产装置集成调度优化运行技术及工业应用11、新材料反应工程、新技术工艺、新设备在化工反应领域的应用12、新型反应器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及优化13、反应器的传递规律与传递模型建立及传递过程的影响14、工业反应器的放大、工艺优化与反应工程的新进展15、反应器的安全控制和故障诊断及案例分析四、会议费用:2400元/人(含会务费、资料费、餐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五、会议形式说明:1、邀请国内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做专题报告,并针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作交流指导。 2、邀请国内外先进化学反应技术持有单位采用现场演讲、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播、会刊等多种方式对推介技术(产品)进行介绍。 3、组织国内化学反应工艺与反应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等单位技术需求调查、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六、会刊征集:1、本次研讨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2、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拟提交论文的人员2014年8月8日前将论文题目和摘要提交给会务组信箱。3、要求论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七、联系方式: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电 话:010-60338926 传 真:010-60338926联 系 人: 祁慧杰 手 机:13146821314电子邮箱:hgxh_2012@163.com 部分专家介绍及报告 1、韩一帆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多相催化及洁净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催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催化表征新 方法等方面的研究。2、孙兰义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方向:高效过程设备(塔板、填料、反应器内构件、换热器)的开发、节能型(耦合)精馏过程 的模拟、优化与控制、过程工业能量系统分析与综合优化。3、顾正桂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分离集成技术的研究、在萃取与连续反应集成技术领域。4、关凯书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微试样测试技术、过程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纳米涂层。5、李士雨 教授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化工信息技术、过程集成技术6、马 兵 博士 美国康宁公司应用开发与商务经理、毕业于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全合成研究。 7、杨 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流体力学、多相传递过程、微生物冶金;研究成果已在己内酰胺等工业过程中应用。8、金晓明 总经理 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模糊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工业过程的数据集成、智能监视与优化,先进控制技术在炼油、化工工业典型装置中的应用。 9、骞伟中 副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多相流反应器工程技术(多段流化床与分布器)与多种流化床工艺应用。10、陈建峰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超重力反应工程与技术)、微反应器技术。11、陈光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微化学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12、许光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炭化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 以上为大会拟邀专家,正在邀请中的报告会在现场更新;②以上并非大会演讲顺序,日程安排以现场为准.。 电 话:010-60338926 传 真:010-60338926联 系 人: 祁慧杰 电子邮箱:hgxh_2012@163.com手 机:13146821314
  • 快速冻干循环开发、优化和放大的理想选择:SP Hull LyoStar 4.0
    LyoStar发展历程1998年早期产品概念出现,为研发而设计,用于配方和稳定性研究、技术转移、放大过程优化。Michael Pikal博士、Steven Nail博士和John Carpenter博士合作开发了设计规范。1999年Lyo I产品发布。2002年LyoStar II 推出。通过实施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全新的产品面世,具有更强大的制冷系统和良好的软件。2002-2004年SMART技术被开发并添加到LyoStar平台。并在辉瑞研发中心,Regeneron, 康州大学和安进研发中心进行了测试,表现出色。2006年新的自动测试系统—MTM 系统发布。2011年LyoStar 3推出,SP收购FTS以来的首个联合新产品。2012年与Praxair达成ControLyo许可协议。2014年与Physical Sciences达成TDLAS的许可协议。2015年SP从Praxair获得了ControLyo Technology*权。2018年LyoStar 4.0的开发始于使用“绿色”制冷剂增强制冷系统,以符合环境法规和设备可制造性。SP专注于通过使用SP产品常见的组件来实现产品标准化。2021年LyoStar 4.0发布,自发布以来,SP已售出20台LyoStar 4.0。 SP Hull LyoStar 4.0的设计和制造旨在加快生物制药产品的上市速度,代表了冻干机工程的重大进步。LyoStar 4.0是一款中试规模的冻干机,基于全尺寸生产冷冻干燥机而设计,支持快速扩大规模,提供卓越的层板温度控制,快速层板降温,无与伦比的过程准确性和可靠性。它还包括一套尖端的过程分析技术(PAT)工具,扩展了SP Line of SightTM 技术,克服了在生物制品开发、扩大规模和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冻干挑战。此外,LyoStar 4.0使用了一种更环保的制冷气体,减少了冻干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LyoStar 4.0是快速冻干循环开发、优化和放大的理想选择,融合了新的创新冻干技术,快速实现冻干循环开发,优化和放大。为研发人员提供无与伦比的过程准确性和可靠性。 配备先进的过程分析(PAT)工具,MAX限度地确保过程准确性、可靠性和批次一致性:-LyoFlux® TDLAS传感器用于蒸汽质量流量测量 -Auto MTM/SMART™ 冻干技术,主干燥智能优化工具,减少周期开发时间并节省宝贵的API -ControLyo® 可控成核技术,精确控制冰点,有效改善产品外观,提高批次产品均一性,缩短冻干时间;-Tempris® 无线传感器实时测量产品温度;-3D建模包用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和过程监控。 主要特征:-无与伦比的过程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计和制造基于工业型冷冻干燥机,易于放大-可集成洁净室或隔离器-凝冰量高达30L-冷阱*温度-85℃-层板*温度-70℃-层板可控温度范围-70-+60℃主要优势:-减少周期开发时间并节约宝贵的API:使用SMART和AutoMTM工具;-易于放大:使用Line of SightTM系列技术、PAT工具和软件;-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工艺信息:如干燥层阻力、热流、传质以及不同的冷冻条件对干燥阻力的影响;-*限度地实现过程控制和可重复性:Line of SightTM PAT工具可实现过程准确性、可靠性和批次一致性。 网络研讨会火热报名中 主讲人:刘恒利(Henry Liu) 凯信远达医药*研发总监 韩晓芳 德祥科技**产品经理时间:2021年11月24日14:00主题:生物制剂冻干技术及发展- SP Hull LyoStar 4.0新品发布活动流程14:00-15:00 生物药的冻干制剂开发:配方与工艺 主讲人: 刘恒利(Henry Liu)15:30-16:50 生物制剂从冻干工艺开发到放大化生产转移的新型解决方案 主讲人:韩晓芳 16:50-17:20 "SP Hull Lyostar 4.0"新品发布 主讲人: 韩晓芳 赶快扫描二维码预定席位吧!
  • 8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批 将优化仪器配置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决定批准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80个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据悉,此次批准的8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根据教育部开展2014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军队院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了形式审核、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   通知指出,有关高校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先进实验教学理念和文化,构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和标准,开发和运用先进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和实验环境,提升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知要求,地方和军队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所属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建设力度,健全配套政策,落实支持措施,积极组织所属高校与其他高校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的优秀经验,共同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教育部将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成果和经费支持落实情况进行抽查。 2014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序号 学校名称 中心名称 1 北京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 北京印刷学院 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3 北京农学院 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 4 首都医科大学 基础与专业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5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 天津科技大学 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 天津工业大学 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 8 天津医科大学 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9 石家庄经济学院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10 河北金融学院 金融实验教学中心 11 中北大学 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12 内蒙古大学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13 内蒙古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14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石油化工过程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15 大连医科大学 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 16东北电力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17 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18 北华大学 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19 哈尔滨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 20 哈尔滨医科大学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21 上海海事大学 现代港口物流实验教学中心 22 上海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3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24 常州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5 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26 徐州医学院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27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中心 28 江苏师范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9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30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31 浙江农林大学 林学类实验教学中心 32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实训中心 33 浙江工商大学 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实验教学中心 34 安徽大学 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35 安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36 安徽建筑大学 楼宇控制与节能优化实验教学中心 37 福州大学 装备设计制造实验教学中心 38 集美大学 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39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40 厦门理工学院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1 华东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2 江西师范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43 青岛理工大学 土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4 山东财经大学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45 山东协和学院 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46 郑州大学 物理实验中心 47 河南理工大学 煤田地质与勘探实验教学中心 48 河南农业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49 河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50 武汉科技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51 武汉工程大学 &ldquo 大化工&rdquo 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 52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53 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实验中心 54 湖南城市学院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55 华南农业大学 兽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56 广东药学院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57 华南师范大学 运动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58 深圳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5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 60 广西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62 广西师范大学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63 重庆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64 重庆科技学院 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5 重庆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66 成都理工大学 核资源勘查技术实验教学中心67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气探测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68 贵州师范大学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69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70 西北大学 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71 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 7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中心 73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74 新疆医科大学 临床技能培训考核教学中心 75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 76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军事测绘实验教学中心 77 解放军理工大学 军用机械装备实验教学中心 78 第二军医大学 航海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79 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80 空军工程大学 飞机与发动机维修保障实验教学中心
  •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名单公布
    1月25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发布《关于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名单的公示》。根据《重庆市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渝科局发〔2023〕54号)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开展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经重庆市科技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拟认定“统计优化与复杂数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160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通过本轮优化重组,“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7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未通过本轮优化重组,给予6个月时间继续整改;拟撤销“有机酸盐分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4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通过名单 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主任1统计优化与复杂数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李明华2复杂系统与自主控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唐贤伦3服务机器人共性技术及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鲁班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何国田4新型电力复杂系统智能测量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侯兴哲5图像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李伟生6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王国胤7量子信息芯片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崔大健8光电信息感测与微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林金朝9非线性电路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李华青10生物感知与多模态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张磊11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理工大学陈自然12工业自动化测控仪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四联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吴朋13类脑计算与智能芯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王丽丹14智能电子电器可靠性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赛宝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赛宝创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蒋春旭15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张洪16认知智能与数智金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吴至友17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智能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重庆中车四方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隗寒冰18智慧无人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宋永端19生物计算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圣维数智(重庆)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人民医院袁家虎20网络空间安全监测与治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陈龙21移动通信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郭磊22应急网络智联与信息融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士官学校、重庆金美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马大玮23大数据智能与隐私计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冯亮24泛在感知与智能互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吴大鹏25空天地网络智联与信息融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谭晓衡26最优化与复杂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赵克全27边缘智能计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特斯联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明生28大数据生物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邮电大学、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舒坤贤29智能综合立体交通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百度智行信息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市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刘唐志30山地城市时空信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蔡晓禹31智能商务与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工商大学、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赵骅32微纳传感与智能微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涛33影视数智技术与艺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范蓓34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赵明富35统计智能计算与监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工商大学、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杨炜明36物流与供应链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但斌37分析数学与应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穆春来38药物代谢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于超39药物新型递送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鲜亚40天然产物合成与创新药物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张敏41毒物毒品分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警察学院吴玉红42生物医学测量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健43特色中药资源发掘与评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瞿显友44激酶类创新药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 、福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中祝45基于靶点的药物发现与评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理工大学刘建辉46中药创新药物与健康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上药慧远药业有限公司王勇德47人类胚胎工程与精准医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乾德生物医疗技术(重庆)有限公司、重庆联芯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李竞宇48生殖健康与数字诊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罗阳49母胎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漆洪波50儿童神经发育与认知障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董志芳51儿童代谢与炎症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李秋52结构性出生缺陷与器官修复重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魏光辉53儿童感染与免疫罕见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赵晓东54衰老与脑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王延江55恶性肿瘤转移机制与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56肿瘤免疫调节与免疫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金艾顺57肿瘤免疫治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波58重大疾病智慧诊断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金凤实验室卞修武59分子肿瘤及表观遗传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李洪忠60视觉损伤与再生修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赛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金凤实验室刘勇61口腔疾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宋锦璘62重大致盲眼病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胡柯63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中医药学院吴斌64脑血管病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赵立波65高血压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方玉强66心脑血管损伤与修复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人民医院晋军67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华邦生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王建伟68代谢性血管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闫振成69脂糖代谢性疾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阮雄中70神经系统伤病智慧诊疗与康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医渡云(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冯华71脑发育与认知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肖岚72血液病与微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张曦73肝胆胰疾病精准诊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雷达74肾脏病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赵景宏75重大呼吸疾病精准诊疗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徐智76病毒传染病精准防治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邓国宏77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科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贺伟峰78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精准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周汛79营养与健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糜漫天80重大疾病标志物与智慧检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人民医院陈婷梅81检验医学纳米传感技术与精准诊断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陈鸣82超声分子影像诊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冉海涛83免疫细胞解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万瑛84生物电磁医疗高端装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姚陈果85交通伤与车辆人机工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赵辉86犯罪现场法医物证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公安局、西南政法大学罗铂铀87基因技术创新应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浦洛通基因医学研究院罗锋88柑桔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付行政89薯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吕典秋90逆境农业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苟小红91养猪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刘作华92水产经济动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王志坚93特色香辛植物种质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果之王园艺有限公司陈泽雄94植物环境适应生物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张涛95林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罗克明96植物激素调控与分子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蔬种业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李正国97作物分子改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何光华98媒介生物控制和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何正波99昆虫学及害虫控制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豆威100微孢子虫感染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重庆乾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李田101烟叶资源科学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朱立军102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谢守勇103淡水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付世建10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高立洪105高性能耐腐蚀合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王东哲106高性能航空航天铝合金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大学、重庆国创轻合金研究院周华107高端装备材料表界面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黄伟九108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科技大学、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微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廖晓玲109智能增材制造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范树迁110金属粉体材料先进成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李权111高性能结构增材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唐倩112钒钛特色资源绿色冶金及新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张生富113材料基因高通量表征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黄天林114电池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徐茂文115轻金属材料科学与成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博奥镁铝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重庆昱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栾佰峰116能量转化界面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王蜀霞117装备环境效应与防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第五九研究所有限公司吴护林118光电功能材料与激光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中电科芯片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余鹏119空气净化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茂120页岩气化工新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弛源化工分公司黄辉胜121非均质材料力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李卫国122化学理论与机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蓝宇123软物质材料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重庆力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黄进124跨尺度制造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德强125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中纳科技有限公司冯文林126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付文升127洁净能源与绿色化工过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重庆渝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张云怀128源网荷储运行与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徐瑞林129新能源动力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邓伟130数控制齿机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林131船舶绿色发动机燃料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张鹏132智能装备绿色设计与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杜彦斌133制药过程数字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科技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重庆力为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戴传云134绿色物流智能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王勇135非常规油气绿色高效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科技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戚志林136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科技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严文德137极端环境下电网设备安全运行与风险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重庆科技大学刘佳138输变电工程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科技大学、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晏致涛139应急供油保障与油气安全防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蒋新生140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三峡学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聂祥飞141重金属废水资源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谢志刚142重大地质事件资源环境效应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lign:center "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提升赛道“领跑力” 上海检测认证赋能产业优化升级
    在第16个世界认可日来临之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徐汇区人民政府8日联合举办“世界认可日”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展示本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  活动现场举行首批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授牌仪式,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5家检验检测机构获批筹建;“上海品牌”认证办证仪式,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现场发布了“开发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电领域关键试验技术突破“等2023年度检验检测十大创新案例。  2022年,本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承压前行、稳中有进,体现较强韧性。截至2022年底,本市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305家、认证机构178家,分别较上年增长6.4%和9.2%;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327.78万份,较上年增长10.2%,业务收入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0.9%。户均收入和人均收入位列全国第二。认证机构有效证书数48.02万张、业务收入51.30亿元、户均收入2882.02万元,均位列全国第二。  首次获批的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市高密度系统级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5个上海市质检中心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氢能动力等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中心建成后,不仅助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解决技术难题的路径。市市场监管局始终重视和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级质检中心建设,通过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保障,推动检验检测互联互通。例如,此次获批筹建的上海市创新生物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在助推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关键作用。中心依托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筹建,聚焦细胞制品、核酸药物、重组技术药物等新型生物制品。一旦建成,意味着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检测环节得到了保障,创新生物制品有了全生周期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本次主题活动发布了第六批获“上海品牌”认证的35家组织37项产品或服务。相较以往,第六批“上海品牌”多了像昱章电气、微创神通、征世科技、芯龙光电等一批坚持科技创新、钻研产品研发的新锐品牌,尽显“上海品牌”的科技范儿。在数字化转型“新赛道”上,涌现出了国网电力、新致软件、南洋万邦等,以品牌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民生服务保障上,城市排水、漕河泾物业、虹桥机场、万宏养老等深耕改善民生福祉,用品牌彰显服务能级的持续提升。自2018年,“上海品牌”亮相以来,截至目前,共认证“上海品牌”141家企业,发放148张证书,涉及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科技文化、市政建设、教育养老等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一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优先支持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高端产业集群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技术发展,着力加快检验检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活动上发布了“开发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电领域关键试验技术突破”等10项2023年度检验检测创新案例。 本次的创新案例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多个重要产业领域的“上海首创”检验检测技术。例如,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有限公司开发了先进氢爆可用性验证试验装置,实现核级仪表严重事故环境试验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为核电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广州广电计量检测(上海)有限公司开发基于电子显微技术的先进制程芯片检测分析方案,更好地服务我国芯片设计及制造企业,也保障了自主知识产权安全。
  •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优化的系统扩散性和UPLC性能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优化的系统扩散性,优化的UPLC性能 目的 为证实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使柱外谱带扩展达到最低,从而使进行高分离度及高通量UPLC® 分离时的分离效果更佳。以下将通过杂质分析以及弹道梯度说明这些改善的重要性。 背景 已证实在多种应用中,采用填装亚2-_m颗粒的色谱柱能够改善色谱分离的峰容量以及分离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分离度以及通量。 然而,为使一项指定分离所可能达到的分离度达到最大,需要使系统扩散性达到最小。属于进样器后系统流路的任何液体管路或连接均可导致柱外谱带展宽。包括进样阀、溶剂预热装置、连接管路、配件、及光学流通池。许多供应商已尝试改善UHPLC系统的扩散性,但收效甚微。虽然 可减小扩散性,但仍无法达到最佳从而可获得窄孔UPLC色谱柱(内径2.1 mm)的全部优点。这些色谱柱要求较低的流速,这使得分析每份样品时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从而可在足够的分离度下进行高效分离. 解决方案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可减小柱外谱带分布。新设计的UV检测器流通池的光学路径与先前的ACQUITY UPLC的光学路径相同,可获得同样高的灵敏度;另外,已重新设计流体管路以及连接,以使谱带扩散进一步减小。必须使用溶剂预热器以使可导致柱上分散效应的温度梯度减至最低。因此,溶剂预热器的体积应足够小,以确保使样品簇(sample plug)以最小的扩散度到达色谱柱头部,而且即使在高温及高流速下也可提供极佳的溶剂加热性能。根据您实验室的需求,可在两种样品管理器(Sample Manager)中选择一种来构成ACQUITYUPLC I-Class系统。不管是使用固定定量环式(SM-FL)还是流通针式(SM-FTN)进样器,均已通过采用小体积的针头端口、连接管路、及内部阀门通道使由进样器所导致的扩散性减至最低。通常,固定环式进样器的设计可使柱外谱带扩展程度更小,这是由于其减小了注射器流动路径的体积。通过对每一组件进行优化,已使柱外谱带扩展较之任一其他市售LC系统显著降低。表1总结了在使用多种系统(包括UHPLC系统)后所获得的谱带扩展数值。 ACQUITY UPLC家族在保持超高效分离的整体性方面的性能优于所有其他系统,其中ACQUITY UPLC H-Class系统的谱带扩展减少至9 _L,而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则减少至低至5.5 _L。 降低的系统扩散性可直接导致ACQUITY UPLCI-Class系统的分离度增加。分离可以达到弹道梯度,同时保持典型分析梯度中的分离度。图2说明对丁卡因进行杂质分析的结果。 采用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及购自供应商B的UHPLC系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分离,结果 ACQUITY UPLC I-Class的分离度显著更佳。供应商B的系统按其建议安装有光路长度为60 mm的流动池,结果发现其产生了明显的谱带扩展,以至于测不到肩峰。 小结 ACQUITY UPLC I-Class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性能,可用于当今最具挑战性的分离任务。不管您的实验室需要增加分离时的分离度还是需要增加样品通量,它灵活的系统构造都可使得UPLC色谱柱上的柱外谱带扩展最低,从而获得最佳的分离性能。 联系人: 张林海 沃特世公司市场部 86(21) 61562642 lin_hai__zhang@waters.com 周瑞琳(Grace Chow) 泰信策略(PMC) 020-83569288 grace.chow@pmc.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