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影响

仪器信息网影响专题为您整合影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影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影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影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影响话题讨论。

影响相关的资讯

  • 2014年SCI影响因子发布 CNS影响因子上升
    北京时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新鲜出炉,该份报告涵盖82个国家237个大类10927本期刊。今年公布的是这些杂志2013年的影响因子,今年新增了379种期刊,同时也剔除了33种期刊,因为它们自引率过高。   在本次罗列的所有杂志中,56%的杂志影响因子均有所提高,而另外的44%杂志影响因子呈下降趋势。   2013年,在所有杂志中,引用次数超过500的杂志只有3本,它们分别为Nature、PNAS和Science。   在医学类期刊中,医学类排在第一的是Ca-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为162.500,2012年为153.459,第二的是NEJM,影响因子为54.420,2012年为51.658,CHEM REV杂志上升至第三位,取代去年Nature出版社旗下期刊NAT REV GENET,其影响因子为45.661,而Nat Rev Genet杂志影响因子下降至39.794,2012年为41.063。   CNS三大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历年也颇受外界关注。2013年,三本杂志影响因子均有所上升,其中Nature杂志影响因子为42.351,高于2013年公布的38.597,排名亦大幅上升,在影响因子总中,排名第5。Cell和Science杂志影响因子也均有所上升,分别为33.116、31.477。Cell杂志今年总排名为第16位,Science紧随其后,排名第17名。   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并且能够带来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教职、基金申请、学术影响力等。尽管很多学者批评过杂志的影响因子,但是在发表论文时,他们仍旧是顶级杂志的拥趸。 最新公布的2013年杂志影响因子排名 Rank Full Journal Title Total Cites Journal Impact Factor 1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16,130 162.5 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57,469 54.42 3 CHEMICAL REVIEWS 124,463 45.661 4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37,647 42.86 5 NATURE 590,324 42.351 6 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 16,653 41.392 7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6,358 39.794 8 LANCET 176,528 39.207 9 NATURE BIOTECHNOLOGY 42,156 39.08 10 NATURE REVIEWS CANCER 36,052 37.912 11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1,454 37.231 12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34,124 36.458 13 NATURE MATERIALS 54,962 36.425 14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7,024 33.836 15 Nature Nanotechnology 27,858 33.265 16 CELL 191,226 33.116 17 SCIENCE 537,035 31.477 18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30,120 31.376 19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63,071 30.425 20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4,822 30.387 21 Nature Photonics 18,623 29.958 22 NATURE GENETICS 81,548 29.648 23 PHYSIOLOGICAL REVIEWS 23,974 29.041 24 NATURE MEDICINE 60,002 28.054 25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17,446 26.854 26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070 26.534 27 NATURE METHODS24,560 25.953 28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6,903 25.87 29 NATURE IMMUNOLOGY 34,765 24.973 30 LANCET ONCOLOGY 20,565 24.725 31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4,410 24.562 32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7,00524.348 33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8,312 24.037 34 CANCER CELL 24,929 23.893 35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6,774 23.317 36 Nature Chemistry 12,440 23.297 37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21,386 22.91 38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345 22.66 39 Cell Stem Cell 15,492 22.151 40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 2,767 22.128 41 LANCET NEUROLOGY 17,534 21.823 4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076 21.147 42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076 21.147 44 Nature Physics 20,321 20.603 45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1,810 20.533 45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1,810 20.533 47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9,22420.241 48 NATURE CELL BIOLOGY 34,482 20.058 49 IMMUNITY 34,787 19.748 50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1,710 19.446 51 ENDOCRINE REVIEWS 13,623 19.358 52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15,22818.9 53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11,069 18.551 54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7,373 18.523 55 Nano Today 3,855 18.432 56 Annual Review of Genetics 7,015 18.115 57 ADVANCES IN PHYSICS 5,02618.062 58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30,991 17.879 59 Alzheimers & Dementia 3,821 17.472 60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5,978 16.909 61 Cell Metabolism 15,636 16.747 62 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 1,60016.526 63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1,628 16.381 64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85,434 16.378 65 ALDRICHIMICA ACTA 1,066 16.333 66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47,309 16.104 67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2,781 1668 NEURON 71,989 15.982 69 Cancer Discovery 2,210 15.929 70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3,523 15.696 71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7,570 15.678 72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11,421 15.63373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5,833 15.629 74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2,428 15.49 75 Annual Review of Medicine 5,560 15.478 76 ADVANCED MATERIALS 107,567 15.409 77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6,806 15.353 7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9,235 15.343 79 Nature Climate Change 2,871 15.295 79 Nature Climate Change 2,871 15.295 81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9,547 15.255 82 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37,903 15.161 83 MOLECULAR PSYCHIATRY 13,902 15.147 84 NATURE NEUROSCIENCE 46,095 14.976 85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7,017 14.962 85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7,017 14.962 87 CIRCULATION 158,661 14.94888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6,613 14.723 89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8,246 14.696 90 MOLECULAR CELL 52,033 14.464 91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9,222 14.414 9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4,080 14.392 9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4,080 14.392 9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5,433 14.385 95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4,971 14.308 96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3,718 14.137 97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3,257 14.103 98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7,195 14.099 99 PLOS MEDICINE 16,975 14 100 GASTROENTEROLOGY 62,445 13.926 101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64,191 13.912 102 GENOME RESEARCH 30,995 13.852 103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8,827 13.806 104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96,908 13.765 105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8,622 13.747 105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8,622 13.747 107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3,193 13.559107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3,193 13.559 109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15,910 13.522 110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15,367 13.479 111 GUT 33,059 13.319 112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EVIEW 1,071 13.312 113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39,734 13.246 114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2,495 13.217 115 ECOLOGY LETTERS 20,519 13.042 116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9,546 13.021 117 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 9,159 13.018 118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4,382 12.963 119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753 12.958 120 NANO LETTERS 103,399 12.94 121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542 12.921 121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542 12.921 123 IMMUNOLOGICAL REVIEWS 13,018 12.909 124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18,523 12.902 125 World Psychiatry 1,459 12.846 125 World Psychiatry 1,459 12.846 127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584 12.833 128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3,820 12.707 129 GENES & DEVELOPMENT 59,234 12.639 130 EUROPEAN UROLOGY 19,389 12.48 131 Annual Review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3,486 12.45 132 TRENDS IN CELL BIOLOGY 11,144 12.314 133 Annual Review of Biophysics 1,975 12.25 134 Cell Host & Microbe 7,622 12.194 135 MOLECULAR INTERVENTIONS 1,073 12.143 136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7,922 12.098 137 ACS Nano 58,446 12.033 138TRENDS IN IMMUNOLOGY 8,638 12.031 139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51,564 11.986 140 CELL RESEARCH 8,083 11.981 141 ANNALS OF NEUROLOGY 33,670 11.91 142 Annual Review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845 11.909 143 Living Reviews in Solar Physics 582 11.833 144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 5,154 11.789 145 PLOS BIOLOGY 24,324 11.771 146 Nature Geoscience 10,224 11.668 147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5,691 11.633 148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PHOTOCHEMISTRY REVIEWS 2,239 11.625 149 TRENDS IN GENETICS 11,015 11.597 150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3,505 11.574 151 SYSTEMATIC BIOLOGY 12,226 11.532 15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462,510 11.444 153 Autophagy 7,829 11.423 154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15,408 11.336 155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7,538 11.26 156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36,389 11.248 157 HEPATOLOGY 53,052 11.19 158CIRCULATION RESEARCH 47,185 11.089 159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logy 2,180 11.083 160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5,920 11 161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33,944 10.987 162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16,396 10.977163 Materials Today 4,739 10.85 164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342 10.807 165 EMBO JOURNAL 76,176 10.748 166 Nature Communications 17,193 10.742 167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7,158 10.715 168 GENOME BIOLOGY 19,687 10.465 169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4,846 10.459 17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42,244 10.439 171 JOURNAL OF HEPATOLOGY 24,551 10.401 172 REVIEWS OF GEOPHYSICS 7,418 10.4 173 DEVELOPMENTAL CELL 21,439 10.366 174 MOLECULAR ASPECTS OF MEDICINE 3,486 10.302 175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11,310 10.301 176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5,111 10.284 177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2,596 10.252 178 BRAIN 44,457 10.226 179 Nano Energy 971 10.211 180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5,457 10.188 181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2,196 10.154 182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6,659 10.11 183 QUARTERLY REVIEWS OF BIOPHYSICS 2,529 10.083 184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0,767 10.04 185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10,912 9.988 186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22 9.955 187 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 513 9.929 188CURRENT BIOLOGY 46,037 9.916 189 NPG Asia Materials 654 9.902 190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3,875 9.897 19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65,934 9.809 192 TRENDS IN MICROBIOLOGY 8,763 9.808 193 Advances in Anatomy Embryology and Cell Biology 399 9.8 194 BIOLOGICAL REVIEWS 7,261 9.79 195 ACTA NEUROPATHOLOGICA 12,284 9.777 196 BLOOD 149,865 9.775 197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6,206 9.696 198
  • 影响因子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获取tenure职位、获得基金、评上国家奖或是当选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发表在哪家期刊比较好呢?论文发表后能得到较大的认同度和曝光率呢?如果你面临着科研选题,哪些期刊的研究情报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研究动态呢?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那就是&ldquo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rdquo ,这是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各项指标的概要,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期刊影响因子。   世界上的期刊成千上万,五花八门,要收录世界所有的期刊显然是不可能的,汤森路透期刊遴选目标是收录相对较为重要的期刊。因此,确保JCR和期刊影响因子有效性是遴选和维护所收录期刊的必要环节。JCR候选期刊除了需要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及其所包含的其他数据库所收录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包括出版及时性、内容新颖程度、国际多元化、以及其他标准的评估。   根据汤森路透的初衷,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简称JIF)作为JCR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被认为代表着期刊的重要性。汤森路透认为,期刊影响因子所具有的优势是直接反映了科学家和学者自己对于最值得关注和有帮助的科学研究的判断。   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虽说是一本杂志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但它还能带来期刊甚至科学以外太多的东西,如教职、基金、奖励、学术影响力等。那么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呢?   根据汤森路透的定义,期刊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中平均被引次数。例如,某期刊在2014年影响因子为4.25,说明这本期刊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论文在2014年平均被引用了4.25次。   在汤森路透的一份如何正确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的声明中,他们认为:   汤森路透一直强调,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常用指标,期刊影响因子应予以恰当的应用,而不是作为评估作者或机构的替代品。   期刊影响因子仅仅是单一数据点,必须严谨地并且联系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论文在不同学科中的引用情况。   让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估论文本身或者作者的代替品并不合理。   当前,尽管很多人批评学术界对其滥用,但当前取消它,或者马上改革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今年6月18日,汤森路透公布了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今年的JCR报告涵盖了来自82个国家的237个大类的11149本期刊,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收录了8618份SCI杂志。今年有272本杂志第一次被收录,与去年相比,53%的杂志影响因子增加。Ca-Cancer J Clin、NEJM以及CHEM REV再次包揽了榜单的前三甲,影响因子分别为115.84、55.873、 46.568。   在今年的JCR报告中,综合性期刊总共只有56个,其中Nature和Science分别位列第1和第2。值得注意的是Nature Communications已经超过了PNAS,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仅以9.674的影响因子排名第198位。 另外今年的排名新加了一个特征因子(Eigenfactor score)。这个数字是衡量一个期刊在其学科中的总体贡献,而一个学科的全部贡献值是100。比如下面的Nature, Science, 和PNAS的Eigenfactor score分别是1.5, 1.2 和1.4。总体来说影响因子和这个系数是高度相关的(r2 = 0.83)。   6月30日出版的PNAS发表了其主编Inder M. Verma的一篇吐槽文章&ldquo 影响力而非影响因子&rdquo ,显然是针对不久前的6月18日汤森路透公布2014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CR而有感而发。Inder M. Verma是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索尔克生物科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于2011年11月出任PNAS主编,其职责是确保PNAS的水准得以维持,而大部分的论文审查和出版工作则仍将由PNAS的职员和编委会进行。他还在索尔克研究所自己的实验室里继续从事基因疗法、肿瘤遗传学和炎症的研究。他在文章中说:   当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1864年引入&ldquo 适者生存&rdquo 这个短语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可用来概括当前年轻科学家所处的困境。随着教师职位和研究经费竞争的持续白热化,今天的科研人员面临在高影响因子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但仅在几十年前的1970年代,当我作为一个病毒学家开始我的科学生涯时,我所在的领域普遍认同的是病毒学专业杂志。而只有跨学科的工作才会发表在那些迎合更多读者的期刊上。大多数研究人员阅读和发表论文时很少考虑传说中的所谓期刊自身的影响。教师任命、晋升以及科研项目的获取常常主要基于工作本身的未来可察觉的影响力,而不是依据其研究工作发表在所谓的&ldquo 高影响力&rdquo 期刊上。   不幸的是自那以后变化大潮势不可挡。美国科技情报所(ISI)(后来并入汤森路透)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引入了期刊影响因子(JIF)这一概念。其最初的想法是帮助指导图书馆员决定订购那种期刊,自那以后这一指标长期被用于科技期刊的排名。按照Garfield的说法,&ldquo 一份期刊的影响因子基于两个元素:分子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计算年度被引用总数,分母是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论文和综述)&rdquo 。这一计算方法即便是用来测度期刊的科学影响力时也存在固有的不足。由两年的时间窗口的引用数来决定影响力可能会造成仅少数论文就会对期刊的总体影响力影响巨大尤其是在那些多产且快速变化的研究领域,占了绝大多数引用。(例如,最近在干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领域的爆发性增长)。   反思这一缺陷,《自然》杂志在其2005年的一篇社论中认为其当时的期刊影响因子 32.2的89%可归因于有关时段发表的25%论文的贡献。正如Garfield自己所观察到的,从1900到2005年的3800万篇文献中仅有0.5%的论文被引超过200次,有一半论文没有被引用,并且四分之一并非原创性研究论文。此外,基于细微差别(有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影响因子对期刊进行排序,以增加标的外观精度和识别力。.   诚然,那种认为选择何种期刊发表论文不重要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重要论文常常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但这种事实并不意味着科学界认为影响因子很有用处,特别是将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作为评价某篇论文质量的一个指标。例如,任职于任命/晋升/评估委员会的研究人员如何将申请人的研究论文归入特定的类别:属于低引用的大多数还是高被引的少数?   当提及如何判断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和重要性时,没有更好的质量评价替代指标。只好反复使用影响因子,但它既不是一个论文层面的指标,也不是一个比较研究者学术贡献的指标。然而,许多机构的绩效评估非常看重这一数字,目前其对学者的科学生涯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一些大学的工作申请根本不考虑那些没有一篇作为第一作者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论文的申请人。另外有的机构在给予tenure时考核申请人所发表论文的累积期刊影响因子是否达到一个阈值,如果达不到将会影响其职业进步。有的机构甚至提供巨额的奖励给那些在该影响因子期刊上所发的论文(传说有的按比例缩减!)。   诚然,科学界承担过多的责任,包括书写和评审项目申请和论文,教学,还要阅读成百上千的助理教授申请、tenure以及晋升。因此很容易的将高影响力工作等同于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并不是所有高影响力论文发表或能够发表在这种期刊上。需要记住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特定工作最终对科学发展起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就PNAS来说,我们要求作者提交120字的工作重要性声明,来指出其在领域的影响力。其他机构和经费部门开始要求候选人陈述其重要论文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评审有帮助。   作为论文重要性和业绩的仲裁者,科学家不能专门依赖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可接受的指标应基于许多考虑,包括趋势分析和按学科领域分析。令人高兴的是科学界已注意到影响因子的负面影响,开始着手认真解决这一问题。&ldquo 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rdquo -这份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会提出的一系列指南,瞄准研究人员、出版商、经费组织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倡对科研产出的合理评价。在这次会议上,有关不合理使用影响因子的对话已引起科学界注意这一问题。2015年4月在华盛顿举办的152届美国科学院年会上,由 eLife主编Randy Schekman组织了一个研讨会,更加深了上面提到的忧虑。持续的努力能帮助阻止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滥用,并减少科学界对其过分依赖。对正在庆祝诞生100年的PNAS来说,我们始终关注的影响力,而不是影响因子。   2013年5月17日,《科学》杂志还以&ldquo 影响因子曲解(Impact Factor Distortions)&rdquo 为题发表了社论。《科学》社论同《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的观点一致,这一宣言是一些有识科学家于2012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年会之际开会的产物。为扭转科研评价中的曲解,DORA认为科学界应停止使用&ldquo 期刊影响因子&rdquo 来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宣言认为&ldquo 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价个人研究论文的质量,也不能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用于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评审&rdquo 。DORA还提出了以系列改进科研论文评价方式的行动,供基金资助机构、科研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以及评价机构借鉴。这些建议得到超过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和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出版商)在内的75家科学机构签署支持。社论认为这样做的理由如下:   影响因子是基于某一期刊的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而计算的数字,从未被规定为可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它仅是一个评价期刊质量的指标。但它正日益被滥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人们常常根据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对科学家进行排名。基于这一原因,在许多简历中,科学家都要标注其每篇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且一般会按照3位小数(例如,11.345)的降序排列。并且在一些国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5.0期刊上论文被官方认为是零价值。正如许多知名科学家多次指出,这种影响因子躁狂症没有意义。   影响因子的滥用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鼓励期刊的指标赌博,(影响期刊出版政策),造成一些期刊不愿发表某些领域的重要论文(如社会科学和生态学) ,仅仅因为这些领域的引用较其他领域(如生物医学)要少。并且浪费科学家大量时间,他们不顾一切地为从评估人处获得高分,而滥投高被引期刊(如《科学》)。   但任何&ldquo 对研究者的质量自动打分&rdquo 方式的最具破坏性的结果可能是鼓励&ldquo 跟踪模仿&rdquo (me-too science)。任何评价体系如果是研究人员论文数量增加就带来某种纯粹数字或分数的增长,一般会成为从事高风险和潜在开创性突破的工作的极大的负面激励。因为建立新实验和新方法一般需要多年的努力,而这期间将不会有论文发表。这一指标进一步会阻碍创新,因为它鼓励科学家工作在已经高度热门的领域,因为只有这些领域才会有大量科学家引用别人的工作,而不管工作是否杰出。造成仅有那些十分勇敢的年轻科学家才会冒险从事一些冷门研究领域,除非取消对个人的自动数字评估。   DORA的建议对维护科学健康发展十分关键。作为一个底线,科学家领导人必须承担仔细周到分析其他研究人员科学贡献的完全责任。为了做好这个,需要实际阅读每一研究者少量精选论文,而这一任务不能交由期刊编辑去完成。   这里列出《旧金山宣言》中的具体评价建议全文,以供参考:   总体建议   1.不使用影响因子等评价期刊的指标作为评价单篇研究论文质量的代替指标,也不用来评价某位科学家的贡献,也不用于决定是否聘用、提职或经费资助的指标。   对资助机构   2.明确用于评价资助申请人科研生产力的标准,明确强调一篇文章的科学内容比刊载该篇论文的期刊的计量指标和知名度更重要,特别是对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   3.科研评价的目的,除了发表的论文外,还应考虑其他所有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包括数据集和软件等),此外,还应考虑采用包括研究影响力的定量指标在内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测度指标,如测度其对政策和实践的影响等。   对研究机构   4.明确用于决定聘用、tenure和提职的标准,明确强调一篇文章的科学内容比刊载该篇论文的期刊的计量指标和知名度更重要,特别是对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   5.科研评价的目的,除了发表的论文外,还应考虑其他所有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包括数据集和软件等),此外,还应考虑采用包括研究影响力的定量指标在内的更广泛的影响力测度指标,如测度其对政策和实践的影响等。   对出版商   6.应大大减少强调期刊影响因子作为促销工具,最好不推销影响因子,或只给出一些基于期刊评价的指标(例如,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SCImago,出版频次等,以便全面了解期刊的绩效。   7.提供一系列的论文层面的指标,鼓励转向到基于论文科学内容的评价,而非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出版指标。   8.鼓励负责任的作者署名,能提供每一作者特定贡献的信息。   9.无论期刊是开放获取还是订阅模式,应去除所有对论文参考文献列表的再利用限制,使其能按照&ldquo 公共领域贡献知识共享&rdquo ( the Creative Commons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原则得以获取利用。   10.去除或减少对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限制,合适情况下,应强制要求引用原创性论文而不是综述论文,以便让首次报道某一发现的作者(们)能得到认可。   对指标提供机构   11.使用来计算所有指标的数据和方法公开透明。   12.允许所提供的数能够不受限制地被再利用,并提供数据的计算步骤。   13.明确声明不能容忍对指标的不当操控行为 明确哪些属于不当操控,以及将采用的打击操控措施。   14.在使用、总计或比较指标时,应考虑文献类别(如综述 vs.研究论文)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   对研究人员   15. 当参加一个委员会来决策经费资助、聘用、tenure或晋升时,应基于论文的科学内容而非所发表的期刊指标来做出评价。   16.任何时候最适当论文引用方式应是引用首次报道观察结果的原创文献而非综述,让原创作者实至名归。   17.采用一系列论文计量指标和个人指标/支持声明,作为某人所发论文和其它科研产出影响力的证据。   18.挑战不恰当地依靠期刊影响因子进行科研评价的行为,提倡关注特定研究产出的价值和影响的最佳实践。   影响因子在中国流行也是有它存在的土壤和原因的。由于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种评价也日益增多,面对种种科研不端行为,人们需要找到一种相对客观而又简单并且人为因素干预最少的办法。毋庸讳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期刊影响因子虽然不能作为研究水平的绝对和唯一的评价指标,在不同学科之间也是无法比较的。但它在同一学科内作为一般性评价指标还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一般来说同一学科内影响因子高的刊物的论文发表要求相对较高,文章的总体质量和平均水平也是相对较高的。虽然影响因子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水平,但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讲,同一领域内,发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的水平还是要普遍高于低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在同行评议还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和全面时,影响因子总体上还是能反映一些问题的。因此,影响因子评价虽然是有违科研精神的,但目前阶段还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评价,大家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也是平等的。   然而,影响因子只代表研究热点,不能直接代表研究水平(哪怕是同一个领域的), 因此,影响因子只能作为某种参考,不能唯影响因子是论,更不能赋予其太多的利益和好处。因为,在一些传统学科的老牌刊物,因为其综合性强,加之学科本身并不是十分热门,因而其影响因子并不太高,而一些新的学科其所推出的新期刊反而期刊影响因子很高,他们所发表的论文水平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更何况在同一高水平期刊中的论文还有好坏之分,有的甚至还会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期,汤森路透又推出了一些最新的期刊评价指标。包括期刊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期刊期望引文数等新指标。   期刊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JNCI)与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类似(关于这一指标,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其区别在于JNCI没有对研究领域进行规范化,却对文献发表在特定期刊上的被引次数进行了规范化。每篇出版物的JNCI为该出版物的实际被引频次与该发表期刊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一组出版物的JNCI值为每篇出版物JNCI值的平均值。JNCI指标能够提供某单一出版物(或某组出版物)与其他科研工作者发表在同一期刊(或同一组期刊)上成果的比较信息。这个指标能够回答,诸如&ldquo 我的论文在所发表期刊上表现如何?&rdquo 之类的问题。如果JNCI的值超过1,说明该科研主体影响力高于平均值,如果JNCI的值低于1,说明其影响力低于平均值。JNCI对于出版社评价论文发表后的影响力水平亦是十分有用的指标,它揭示出那些超过平均水平并提高了期刊被引频次的研究工作。 表:作者层面的CNCI与JNCI指标示例   表格列举了一个在作者层面应用CNCI和JNCI的例子。科研工作者D和科研工作者E的出版物数量与引文数均十分接近。他们的引文影响力也十分接近,h指数也是相同的。如果只从上表中的前四个指标,则不能区分两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绩效。实际上,两位科研工作者可能在两个不同的科研领域进行研究,其论文发表的历史也可能完全不同(老论文与新论文)。使用CNCI和JNCI指标,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两位科研工作者与同领域、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的同行的对比情况。从规范化的指标中,我们可以很快发现科研工作者D的CNCI(1.32)与JNCI(1.86)的值都超过了平均值(大于1)。发现科研工作者E的CNCI(0.45)与JNCI(0.72)的值均低于平均值(小于1)。应该注意到JNCI是一个相对的科研绩效评估指标。尽管在很多情况下,CNCI与JNCI可能正相关,但这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都成立。例如,如果一个科研工作者的CNCI指标高于平均值,JNCI指标低于平均值,这可能意味着该科研工作者在其论文发表的科研领域获得了比平均水平更多的引用,但是这位科研工作者发表的期刊具有非常高的被引频次(例如《科学》或《自然》),因此他/她的论文被引频次低于这本期刊上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   期刊期望引文数(Journal Expected citations)是同一期刊、同出版年、同文献类型的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可以通过计算实际/期望引用值的比值,也就是用一篇论文的实际引文数除以该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数,来评估论文的表现。如果该比值大于1,说明论文的引文数高于平均值。例如,2004年,Circulation期刊的篇论文平均引文数为55.34,则期刊期望引文数即为55.34。如果某一2004年发表于Circulation期刊上的论文有30篇引文,则其实际引文数与期望引文数的比值为0.54,说明该论文表现低于平均值。事实上,在很多分析中,期刊实际/期望引文数的比值是一个累积的比值,也就是说,分母(期望引文数)是一组论文集发表的所有期刊期望被引频次的总和,而分子(实际引文数)则为该组论文集引文数的总和。   作者:贺飞 北京大学
  • 因应《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保部颁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
    p   应《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案的要求,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将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详细解读。与审批制要求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不同,建设单位办理登记表备案手续的时间要求是在建设项目建成后、投入生产运营前。实行备案制改革,有利于把基层环保部门有限的行政力量集中到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和事中事后监管上,提高管理效率。环保部门可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上,对完成备案的建设项目,纳入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的环境监管网格,实施网格化管理,开展日常环境监管执法。同时,通过网上备案系统向社会公开备案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公众如果发现相关建设项目违法违规问题,可以向环保部门或者有关部门举报。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环境保护部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部令 第41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 /p p   br/ /p p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11月2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p p   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环境保护部部长 陈吉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11月16日 /p p br/ /p p   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 /strong /p p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p p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 /p p   第三条 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 /p p   第四条 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要求。 /p p   建设单位对其填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p p   第五条 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 /p p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被调整为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派出分局的,由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所属派出分局开展备案管理。 /p p   第六条 建设项目的建设地点涉及多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建设单位应当分别向各建设地点所在地的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p p   第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采用网上备案方式。 /p p   对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采用纸质备案方式。 /p p   第八条 环境保护部统一布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网上备案系统(以下简称网上备案系统)。 /p p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应用网上备案系统,通过提供地址链接方式,向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分配网上备案系统使用权限。 /p p   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网上备案系统地址链接信息。 /p p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中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相关的管理要求,及时在其网站的网上备案系统中公开,为建设单位办理备案手续提供便利。 /p p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前,登录网上备案系统, 在网上备案系统注册真实信息,在线填报并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p p   第十条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手续时,应当认真查阅、核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确认其备案的建设项目属于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 /p p   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擅自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并办理备案手续。 /p p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时,应当同时就其填报的环境影响登记表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作出承诺,并在登记表中的相应栏目由该建设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署姓名。 /p p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在线提交环境影响登记表后,网上备案系统自动生成备案编号和回执,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即为完成。 /p p   建设单位可以自行打印留存其填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回执。 /p p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回执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收到建设单位环境影响登记表的证明。 /p p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完成后,建设单位或者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在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生产运营前发生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再次办理备案手续。 /p p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相关环境管理规定,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中填报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p p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完成后,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其网站的网上备案系统同步向社会公开备案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对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建设项目,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备案信息不公开。 /p p   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有关规定,将其完成备案的建设项目纳入有关环境监管网格管理范围。 /p p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建设单位有以下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p p   (一)环境影响登记表存在弄虚作假的 /p p   (二)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 /p p   (三)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擅自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并办理备案手续的。 /p p   举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有明确的被举报人,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 /p p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采取抽查、根据举报进行检查等方式,对建设单位遵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并根据监督检查认定的事实,按照以下情形处理: /p p   (一)构成行政违法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p p   (二)构成环境侵权的,依法承担环境侵权责任 /p p   (三)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p p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由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责令备案,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p p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违反承诺,在填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时弄虚作假,致使备案内容失实的,由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该建设单位违反承诺情况记入其环境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布。 /p p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擅自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并办理备案手续,经查证属实的,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建设单位已经取得的备案无效,向社会公布,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p p   (一)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依照《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一条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处分。 /p p   (二)未依法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报告表,擅自投入生产或者经营的,分别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罚。 /p p   第二十一条 对依照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处理的建设单位,由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该建设单位违法失信信息记入其环境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布。 /p p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p p   附: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2/ueattachment/143a89b1-8a69-41f3-b9b1-ef1cc956bbbf.doc" target=" _self" title=" " textvalue="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a /p p br/ /p
  • 有机化学品:影响难免冲击不大——汇改与出口退税取消对化工市场的影响
    数据显示,有机化学品进出口贸易目前尚未受到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改革的影响。中国石化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赵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影响不可避免,但冲击不会太强烈,且影响的初步显现至少要到第四季度。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统计,1~6月份,有机化学品进出口总额296亿美元,同比增长40%,逆差54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进口175.5亿美元,同比增加41.8%,进口总量达1493.3万吨,同比下降9.6% 出口创汇120亿美元,同比增加37.7%,出口数量达431万吨,同比增加36.7%。   在大宗产品出口方面,苯类产品出口量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增加,副产品相应增加,因此出口必然见长 原来进口量较大的甲苯、二甲苯开始有所下降,草酸、赖氨酸等氨基酸类产品出口逐渐增加,估计以后进口量会有所减少,表明我国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精细化学品出口增加,正朝着精细化、技术附加值高的方向发展。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有机化学品进出口形势整体不错,目前并没有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出口退税取消的影响。一方面,汇率改革刚刚执行,影响尚未显现 另一方面,在取消出口退税的400多种产品中,化工相关产品多达200多种,但农药、橡胶、含氟化学品等占了近80%,有机化学品所占比例很小,因此所受直接影响很小,即使有影响,估计也要等到第四季度才能显现。   赵志平表示,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改革肯定会对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带来冲击,但其影响并不是致命的。他解释说,取消出口退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却也不可忽略。譬如,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是顺差,原药出口退税的取消,势必会影响到有机中间体的用量,这必将会间接左右有机化学品的进出口形势。从汇率变化方面来说,汇率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企业已经有了一些应对之道。美元汇率变化比较频繁,企业已基本适应。而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业务比较复杂,总体上进口多、出口少,但产品互补性比较强,所以欧元汇率剧烈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是致命的。相比而言,今后真正能影响有机化学品出口的是REACH法规。此外,油价的影响也将大于汇率变化。我国用油量很大,下游领域很多,且油价波动还会影响到天然气等其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在有机化学品进口结算上,美元走低在一定程度上使进口价格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空间很小,这对于国内有机化学品价格影响不大。相反,美元走低会间接推高油价,增加炼油成本,必然会带动有机化学品价格走高。   浙江华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相比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变化,国内装置运行情况更值得关注。今年3~4月份,国内中海壳牌70万吨苯乙烯装置停车检修,苯乙烯进口量随之大增,而随着国内产能的释放,苯乙烯进口量又逐步减少,价格也开始走低。而且,苯乙烯下游树脂产品出口将受到汇率调整和出口退税取消影响,这对苯乙烯进出口的影响将在2~4个月内显现。此外,当前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国际油价波动依然剧烈,这些因素也都将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我国汇率改革从2005年开始,汇改在因金融危机有所停滞之后又重新启动,这让企业在做进出口贸易时,不会考虑汇率变化的问题。面对出口退税取消和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赵志平建议,企业要做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把汇率机制视为价格机制,增强汇率变动风险意识,才能在谈判之初预留汇率变化空间,缩短结汇时间、加快结汇速度、提高预付款的比例、分期签订同一个合同等都可以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另外,还可以采用期货保值、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汇率等金融手段规避汇率变动风险。
  • 中国科学报:不同吸光物质影响积雪反照率 或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
    积雪中不同吸光物质引起的积雪暗化效应示意图。西北研究院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研究员郝晓华团队发现,积雪中不同类型、不同含量的吸光物质对积雪的光谱特征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积雪的反照率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地气能量平衡,间接导致气候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积雪中不同吸光物质有何影响积雪是北半球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之一。然而,积雪中的污染物对其光谱特征的影响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主要包括黑碳,沙尘和灰分三种。其中,积雪中吸光物质黑碳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沙尘主要来自于全球或区域尺度的粉尘运移-沙尘暴,灰分主要源自于是工业生产排放或火山爆发事件。“上述各种类型的气溶胶,在干沉降和湿沉降机制的作用下,沉降到积雪表面或是进入到积雪内部,这些吸光物质会极大改变积雪的反射特性,加速积雪消融,改变区域辐射能量平衡,具有诱发环境灾害的潜在可能。”郝晓华告诉《中国科学报》。影响积雪半球定向反射系数特征的因素较多,不同污染物类型,不同的浓度会引起反射率的变化。研究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波段来分析吸光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哪种吸光物质,都可以降低积雪的反射特性,并且均可以抑制积雪半球定向反射系数的各向异性,使得积雪在半球空间内均呈现出暗化的趋势。使得积雪加速消融,诱发环境灾害。吸光物质中黑碳的反射率最大研究团队通过在中国典型积雪区,使用多角度光谱测量仪器在人工分布和自然沉积条件研究积雪中不同类型、不同含量吸光物质的影响,发现这些物质对积雪的光谱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其中黑碳和有机碳对积雪反照率影响最大。“研究表明相较于沙尘和灰分,黑碳对积雪反射率的衰减贡献要强得多,这是由黑碳粒子本身的吸光特性决定的,并且同样都是黑碳,不同排放源产生的黑碳对积雪半球定向反射系数的衰减也有极大差异。”郝晓华表示,作为积雪中极强的一种吸光物质,对黑碳排放的控制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某些重工业区. 但是,这并非指可以忽视沙尘和灰分的影响,因为虽然黑碳消光特性强,但积雪沙尘和灰分浓度往往更大。现有的研究已经显示,在某些高山区,沙尘更可能主导了积雪变暗,所以分离出不同类型的吸光物质对积雪变暗的具体贡献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郝晓华表示,黑碳和灰分等吸光物质的存在会导致积雪反照率降低,进而影响地气能量平衡,加剧气候变化。因此,研究积雪中吸光物质对光谱特征的影响,对于准确反演积雪污染物含量、评估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将来利用遥感卫星监测积雪中污染物提供了支撑,便于更好的监测积雪污染物特征。今后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积雪中吸光物质的影响机制,为更好地保护积雪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 2019年影响因子新鲜出炉,光化学领域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涨了吗?
    2020年6月29日,科研圈公布了一条重磅消息——2019年SCI影响因子正式发布了!各类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宛如股市价格的涨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科技发展动态与学科未来潜力,是指导科研工作者未来科研工作方向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大家如此重要的数据,泊菲莱科技的小编们当然不敢怠慢,经过三个昼夜的日夜奋战,终于为大家整理出了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杂志的影响因子列表,希望对大家在查阅文献和投稿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首先,备受关注的综合性期刊。其次是阵容庞大的Nature子刊系列,其中Nature Catalysis今年首次出影响因子。传统材料/化学类顶刊三巨头JACS,Angew.Chem.Int.Ed和Advanced Materials中,除了Advanced Materials的影响因子略有上涨外,其他基本保持不变,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出现小幅度跌落,翘首以盼的Joule首次出影响因子即为27.054,可谓是前途无量!近几年在各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国产期刊投稿的文章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跨越式的提升,多数国产期刊的影响因子在2019年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涨幅,相信在如此众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国产期刊的影响力必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以下是2019年度新鲜出炉的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来讨论你发表过的杂志吧!以上内容为泊菲莱小编整理排版,如有错误、遗漏请您及时指出。转载请注明出处。
  • 影响因子“绑架”科学评价?
    旨在帮助图书管理员选择期刊,极具权威性的影响因子如今被广泛误用为研究论文质量的代表。图片来源:Getty   科学界中被误用最严重的评价标准正在经历一次变革,尽管很多研究人员更希望它完全消失。   信息公司汤森路透表示,自己在影响因子计算上将变得更加透明。近日,该公司发布了超过1.09万本科技期刊的年度排名以及被该名单拒绝的39本期刊名称。   同时,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公司正在改进其商业分析产品&mdash &mdash Incites数据库,以增加基于单篇文章的评价指标,并允许用户自行计算。不过,批评者认为当前需要更多的改变。   在发明之初,影响因子主要用来帮助图书馆决定购买哪本期刊。一般而言,一本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被引用的次数就越多。然而,它已经演变成为判断研究人员及其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激怒了很多科学家,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果变成由发表在哪儿而不是发表了什么来评判。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执行董事Stefano Bertuzzi表示,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科学家竞相&ldquo 投靠&rdquo 高影响因子期刊,而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情形表示不满。   汤森路透表示,问题在于影响因子如何被使用,而不在评价标准本身。不过,即使是图书管理人员和期刊编辑都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在他们看来,该公司并不清楚评价标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ldquo 我们不确定它们的数据有多可靠。&rdquo 位于德国海德堡的EMBO期刊主编Bernd Pulverer表示,他一直在竭尽全力使期刊的表现同汤森路透的评价相匹配。   去年,Bertuzzi组织上百家研究机构和1.1万余位科学家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该声明对影响因子的滥用进行了谴责,并呼吁开发评价科学研究的更好方法。同时,他和Pulverer给汤森路透发送了一份私人信件,要求其改善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不过,他们表示信件从未得到过答复,并因此决定于近日在DORA网站将信件公开。   汤森路透则表示其的确回复过该信件,同时公司正在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增加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透明度。&ldquo 例如,付费用户将被允许查看计算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条目。&rdquo   同时,该公司正在提供针对文章而不只是期刊的引文指标。目前,订阅用户应该可以计算任何系列文章的影响力,并将计数标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学科被引用的频率要比其他学科多,所以诸如将生物学文章同数学类文章比较是不公平的。   不过,这是否足以摆脱针对汤森路透的批评?&ldquo 我们非常欣赏这些新的功能,不过汤森路透把压力转移给了用户。&rdquo Bertuzzi表示,这仍旧是个问题,因为研究人员还是更喜欢一个&ldquo 官方的&rdquo 数据。他希望公司通过诸如排除综述文章等方式改善其发布的评价指标,因为综述文章比研究论文包含了更多的引用。   汤森路透同时宣布了由于大量自引或从其他期刊文章中&ldquo 过度引用&rdquo 而在今年不会获得影响因子的39本期刊,这创下一年中剔除期刊数量之最。   《国际传感器网络杂志》(IJSN)已连续两年被发现存在过度引用行为。汤森路透发现,该期刊被发表于《2013年IEEE消费通信和网络会议论文汇编》中的文章大量引用。其中,论文汇编中有两篇大量引用IJSN的文章,其共同作者中都出现了IJSN主编Yang Xiao的名字。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表示,其正在评估当前状况,如有必要&ldquo 将采取适当行动&rdquo 。   Xiao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其在去年亲身经历了IJSN因同样行为而被严厉指责的事件。当时,汤森路透发现一篇2011年刊载于《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杂志》的文章包含了大量引用IJSN的内容。Xiao同样是该文章的共同作者。今年2月,出版商爱思唯尔宣布该文章违反了关于引用操作的政策,并将其撤回。   同汤森路透的声明不谋而合,一群物理学期刊编辑也发起了尝试使其杂志摆脱对影响因子完全依赖的行动,以支持他们基于开放式引文数据库提出的评价方法。   去年,汤森路透拒绝给予《仪表学报》影响因子,因为该杂志被电子工程师Ryszard Romaniuk在线发表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学报》的一系列文章大量互引。几经争论,这本由位于伦敦的英国物理学会和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出版的期刊重新获得影响因子。不过,&ldquo 这种耽搁已经损害了期刊及其作者声誉,尤其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缺少透明度&rdquo 。SISSA下属一家非营利公司&mdash &mdash SISSA媒体实验室负责人Enrico Balli表示。   与此相反,Balli主导提出了一种被称为Jfactor的平行期刊影响因子。其基于&ldquo 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rdquo (INSPIRE)收集开放数据,后者是由美国费米实验室、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和其他实验室建立的、关于高能物理文章和引文的信息系统。Balli表示,如果物理学期刊采用该评价指标,那么将不再需要汤森路透专有的评价标准。   Bertuzzi则希望,其他类似的评价指标能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成果。在DORA日前更新的一个网页上,他和合作者正在收集可避免完全依赖影响因子的研究评价方面的良好实践。&ldquo 我们可以讨论你想要的所有评价指标,但最终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文章内容。&rdquo
  • 亚低温对细胞的影响
    亚低温对细胞的影响亚低温对细胞的影响,无论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实践,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28℃~35℃的亚低温具有积极的作用。(一般哺乳类与禽类细胞在体外培养的适宜温度是37~38℃)探讨亚低温对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设亚低温组(34℃)和常温组(37℃),同时于缺氧缺糖条件下培养,在相应时间点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台盼兰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亚低温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温组(P〈0.01)。结论:亚低温对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参考文献)更有其它研究表示,亚低温可保护脑组织,减轻脑外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亚低温培养可有效保持肝细胞形态和维持肝细胞功能,有望为临床生物人工肝治疗提供一种较好的肝细胞保存和运输方法;亚低温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发挥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如今亚低温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入,目前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在脑复苏和脑损伤、心脏手术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低温保护作用的理解,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带来新的思路。右图为胰岛细胞培养阶段。胰岛细胞分离制备流程:胰腺切取、器官修剪、胰腺灌注、器官消化、组织收集、组织纯化、胰岛收集、细胞培养、胰岛移植WIGGENS能提供采用帕尔贴制冷套件的全尺寸低温型二氧化碳培养箱,从40L-120L-180L-260L-650-850L多种类型可供选择,温度范围20℃~60℃,为您的神经干细胞、肿瘤细胞等提供均匀稳定的亚低温环境,方便多种细胞培养研究!
  • Zeta电位测试的影响因素
    Zeta电位是反映悬液中颗粒表面带电的重要参数,那么颗粒的悬浮环境必然会对电位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悬液中的pH值、电导率以及小分子组份的浓度等,都会对悬浮颗粒表面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体系的Zeta电位和稳定性。为了能够系统的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考察,我们采用丹东百特的BeNano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分别对不同体系进行了研究。一、pH值对电位数据的影响将10mg聚丙烯酰胺乳胶球样品分散在10mL纯净水中得到母液,通过添加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样品pH值,并在不同pH值下检测其Zeta电位,结果如下:图1. 不同pH值下样品的Zeta电位曲线通过曲线可以看到,在pH 2-9范围内,随着pH降低,样品Zeta电位从较高的负值向0趋近。这是由于溶液环境中的[H+]浓度随pH降低逐渐增高,样品表面的负电逐渐被中和,趋向于携带更多的正电荷造成的。二、电导率对电位数据的影响采用Duke的聚苯乙烯乳胶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水溶液来配置一系列不同电导率的乳液,测试其Zeta电位,结果如下:图2. 不同电导率下样品的Zeta电位曲线从上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电导率的变大,Zeta电位绝对值呈变小的趋势。这是因为在溶液中离子强度与盐的价态和浓度相关。盐的价态越高,浓度越高,离子强度越高,对于颗粒表面电势屏蔽作用越强,颗粒的Zeta电位相应的越低。三、组成成分浓度变化对电位数据的影响采用一款纳米金刚石粉末作为原料,然后将该粉末分别悬浮在含有不同浓度的乙醇胺的水溶液中,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试该金刚石颗粒的Zeta电位,数据如下: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加入不同量的乙醇胺的环境中,样品的Zeta电位有明显差别。3个样品的Zeta电位均为负值,说明纳米金刚石在这三个环境中均携带负电荷。分散在水中的1#样品的电导率较低,其Zeta电位在-20 mV以上相对较高,而分散在醇胺溶液中的2#和3#样品电导率高于水,Zeta电位明显降低。说明乙醇胺的存在明显对金刚石表面电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其体系也越不稳定。
  • 重磅!中科院分区弃用“影响因子”
    7月5日,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宣告:2022年分区表将只发布升级版结果,分区指标不再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而是替换为“期刊超越指数”。此次,可能真得要和影响因子说再见了。6月28日,科睿唯安 Clarivate 2022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 )正式发布。不少国产期刊 IF 一飞冲天,有网友打趣:投的时候影响因子甚至不够毕业,现在猛涨 10 倍已经够评职称了。6月29号,饶毅教授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表了对于国产期刊影响因子猛涨的看法:“在我国好论文继续大量投稿国外的今天,突然一批国内学术刊物的 SCI 分数高于国际著名刊物,除了极少数可能是学术努力的结果,恐怕大多数是用了伎俩、甚至走了歪路。”影响因子,一场数字游戏“一个公式无法真正衡量一本期刊的学术声誉”计算期刊影响因子的公式并不复杂。以今年为例,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于这个期刊上2019年和2020年所有类型的论文在2021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这本期刊在2019年和2020年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的数量。图片来源:JCR|以期刊 Annual Review of Resource Economics 为例不难想象,「操纵」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理论上看很简单—— 要么让分子变大,要么让分母变小。但一两年的高影响因子易得,学术声誉的建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影响因子不再是分区的决定性因素此次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升级版构建论文层级的主题体系的方式弥补了基础版本的不足,在升级版分区表中,分区指标不再采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而是替换为“期刊超越指数”。情报中心用一张图来表现期刊超越指数的优点:它可以避免以下几种情况:1.一篇超高被引论文拉高整体均数2. 冷门学科备受冷落3. 均值指标容易被认为操控4. 期刊学科交叉性无法体现超越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200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JCR分区基础版,一般简称为「中科院分区」,分区方式基于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基础之上进行。2019年,开始尝试推出分区升级版。基础版和升级版有什么区别呢?1. 基础版是以学科体区分期刊板块,共13个大类,只包括自然科学文章。2. 升级版是以主题体系区分期刊板块,共18个大类,除了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的文章。相较于基础版,升级版有3大优势:1. 学科范畴上,升级版覆盖面更广泛,收录期刊为自然科学期刊(SCIE)、社会科学期刊(SSCI)和ESCI收录的中国期刊 。2. 学科体系上,采用了论文层级的学科分类,以2020年分区表升级版为例,通过期刊引用关系生成学科结构,参考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的学科内涵和外延,设置18个大类,给予基础研究和冷门研究更合理的评价权重。3. 分区指标上,升级版设计了“期刊超越指数”取代影响因子指标。期刊超越指数,即本刊论文的被引频次高于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的其它期刊的概率。不易受极端值影响,更能客观反映一本期刊的整体水平。挺期待今年年底的中科院分区表,看看哪些影响因子狂涨的期刊,到底成色几何?当被操控地虚高膨胀的影响因子不再能准确评价一本期刊质量的时候,“唯IF”的现象也要管管了。是时候该跟虚高的影响因子说再见了!
  • 高校影响力大PK,如何技压群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一直都极为重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对高校而言,其发展受到科研实力、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影响,而伴随着自媒体的鹊起,高校社会影响力愈发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来说,不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愿意选择一所“风评”较好的大学,他们的“大学梦”显然已经和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挂钩。当然,高校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其社会影响力建设可谓不遗余力,为的是获得更好的生源,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那么,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高校之间有着怎样的“博弈”?如何才能在这场较量中占据有利形势?为此,研究小组通过对比人民网教育频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2015—2016年度(下称“2016年榜”)和2017—2018年度(下称“2018年榜”)《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strong 激烈竞争下的“残酷现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在2016年榜和2018年榜中,大部分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排名都发生了变化,仅有三所院校持平,可谓 “几家欢喜几家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在明显有升降趋势的大学中,研究小组对升降名次≥12的高校进行排序,发现明显上升的有12家,明显下降的有16家。在这些有明显升降趋势的院校中, 西南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由79名升至33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社会影响力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由43名降至85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高校社会影响力虽然构成因素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对社会影响力的重视程度。下一阶段,这一榜单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高校会加大自身社会影响力建构?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d379461e-3acc-47ce-996c-8c9c2546bff0.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排名变化院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406a257-6746-4ed5-8741-0654d2cab473.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社会影响力排名升降变化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trong 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更引人注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就地域分布而言,高校社会影响力明显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无论是2016年榜还是2018年榜,北京、上海两地高校入榜率最高,尤其是2018年榜,北京地区有25所高校上榜,占据整个榜单1/4的名额。相较之下,新疆、西藏等欠发达地区没有一所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排名在前100,山西、青海、江西三地则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从两榜对比来看,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区上榜高校有所增加,大部分地区高校没有明显变化,部分地区有所突破,表明高校社会影响力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呈现稳定的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就地域发展来看,北京、上海等地区经济发达,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这也是两地入选数量最多的原因之一。而地处偏远地区的高校,由于所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等“先天不足”,其社会影响力建设也面临着更大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70aac22-6622-4630-a9e0-b3edd6377644.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影响力百强排行榜地域分布图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strong “四非”院校还需更加努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高校的类型分布上来看,在社会影响力中占绝对优势的是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农林类院校也较为突出,但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略微不足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从两榜的对比来看,综合类院校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占比有所下降,理工类院校的社会综合影响力占比有所上升,整体而言,变化趋势不大。可以说,两者在这场较量中旗鼓相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纵观两次入选高校社会影响力的各类院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等高校,其社会影响力也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自2015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战略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也积极加强自身社会影响力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相对而言,作为“四非”(即非“985工程”“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没有各类头衔,受到的关注度总体偏低,尤其是在2018年榜中还呈现出下滑趋势,从9所降至2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 总的来说,各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与其办学层次明显相关,且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普遍重视社会影响力建设的情况下,“四非”院校还需格外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a99037b5-9e0e-4755-b369-098181a5d59b.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不同类型高校数量对比分布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687dcb0-5cfc-4718-86af-04a44a0ddc2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影响力百强排行榜类型分布图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strong 新媒体影响力日益显著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社会影响力是由多种指标构成的,受到媒体影响力、新媒体影响力、校友影响力、科技影响力等多指标的左右。同时,这些指标又通常包含多种要素。比如,媒体影响力包括中央级媒体关注度、地方及行业媒体关注度、网络媒体关注度等。这当中,科技影响力受到的影响因素最多,达11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各类型影响力排名中, 2016年榜和2018年榜排名前十的高校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发展过程中,媒体关注对高校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主流媒体关于高校的报道往往更能引起关注,体现高校的综合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f0cda0e8-0486-4132-ad97-8a0378b4435e.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四大影响力指标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通过对比2016年榜和2018年榜发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双娇子”,最能引起各类媒体的关注;在媒体影响力这个指标中,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没有变化,浙江大学从第10名上升到第3名,是上升最快的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我国新型研究性大学,也逐渐被媒体关注。总体而言,高校办学层次越高,媒体的关注度就越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各类指标对比中,新媒体影响力的变化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2016年榜排在第一位、第二位的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分别被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所取代,甚至河南大学跌出了2018年榜的前10名。在2018年榜的新媒体影响力榜单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取得“全胜”,其中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所、B类1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对新媒体影响力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以及在新媒体运营方面所存在的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高校科研影响力和校友影响力明显与高校本身的办学水平有一定关系,这一点从两个榜单中,基本都是“985工程”高校就可以得到明显验证。在科研影响力上,理工类院校占有明显优势,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浙江大学,都以理工科类的专业闻名。相对而言,以文科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并未上榜,北京大学的名次有所跌落。在两榜对比中,科研影响力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小的,排名前十的榜单中仅有3所新晋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科研影响力与高校底蕴存在密切联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在校友影响力上,清华和北大作为我国办学层次最高的两所学府,基本上会聚了国内大部分顶尖人才,培养出极为杰出的校友,因此稳居前两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社会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是随着信息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校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家长在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程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在这一情况下,高校注重自身社会影响力的建设,恰恰可以为凸显高校本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吸引优秀生源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 从当前的各项指标数据来看,越好的高校越重视其社会综合影响力建设,以期在未来人才大战中争取有利地位。虽然高校社会影响力不同于科研实力、人才队伍建设等评价高校等级的硬指标,但重视高校社会影响力建设同样也可以让部分高校有机会“咸鱼翻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89396cee-224a-40bb-9ca8-a790c8285bfc.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校分指标排行榜前十变化图 /p p br/ /p
  • 温度如何影响污水深度处理膜污染?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陶晨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学院教授Wayne Parker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ierre Berube课题组合作,针对安大略省多伦多市Keswick污水回用中心冬季深度处理污染加剧的问题,进行了前期历史数据分析和后期实验研究,厘清了二级生物处理运行温度和深度处理超滤运行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离纯化杂志》。二级和深度处理运行温度对膜污染影响机制的示意图 安徽理工大学供图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超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污水回用处置方式,然而膜污染问题一直是限制其长期稳定运行以及运营成本管控的瓶颈性问题。 “因为膜污染会造成跨膜压差的上升,在维持目标处理效率的前提下,需要提高膜清洗与更换的频率,从而增加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一般来说,膜污染控制成本占运行成本的20%-30%;其中,膜清洗和膜更换成本分别占膜污染控制总成本的9%-30%和40%-65%。而对于污水深度处理的运行场景来说,这些数据会随着冬季温度的降低,进一步升高。”陶晨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展开了相关研究,然而研究对象多为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一方面,在深度处理中,因为膜不直接与污泥混合液接触,所以膜污染机理与MBR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深度处理中膜过滤过程与二级生物过程分开进行,温度对二者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且存在交叉影响,值得分别去探讨。此次研究中,陶晨等提出了活性污泥模型与实验结合的方法,通过新颖的实验设计,评价了温度通过影响二级生物过程及其代谢产物,以及温度影响膜固有性质对深度处理膜污染的影响机制。“我们研究发现,将二级生物处理运行温度从20℃降低到8℃,且超滤运行温度为20℃不变时,总膜阻力大幅度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二级生物过程在低温下产生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大量增加导致,其中与生物质衰减相关的有机质(BAP)是最主要膜污染物质。”陶晨说。进一步地,降低超滤运行温度时,总膜阻力增加了122%,这一部分膜阻力的增加是由于膜孔径的减小和液体黏度的增加。研究发现,总膜阻力的增加并不是各部分影响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影响。陶晨说,该工作全面探讨了运行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为不同温度运行条件下设计膜污染缓解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探讨其他极端运行条件下二级生物过程与膜污染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借鉴。”审稿人认为:作者研究了实际污水处理厂运行温度对深度处理膜污染的影响机制,区分了造成低温条件下总膜阻力上升的不同原因,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工作,对缓解膜污染并减少运行成本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实际意义。
  • 美国环保署审议双酚A的环境影响
    2010年3月29日,据华盛顿消息,美国环保署(EPA)宣布采取数项关于双酚A的潜在影响的活动。双酚A是一种广泛用于制造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的产品。今天宣布的双酚A行动计划重点是双酚A对环境的影响,并预计将双酚A添加到EPA的关注和要求测试的化学品名单。   2010年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就开始关注双酚A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开始研究如何减少双酚A对食品包装的潜在影响和减少其在食品包装中的暴露的方法。食品包装是人们接触双酚A最直接的方式,每年向环境中排放的双酚A都会超过100万镑。双酚A对试验中的动物造成生殖发育及内分泌系统方面的影响。   EPA的具体行动计划如下:   • 以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为基础,将双酚A添加到化学品关注名单。   • 要求双酚 A在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的浓度的信息,以确定双酚A是否达到潜在关注标准。   • 要求制造商提供测试数据以协助环保局评估双酚A可能造成的后果,包括对生长、繁殖和水生有机体和野生动植物的发展的长期影响。   • 使用EPA环境设计计划,寻找降低不必要的暴露的方法,包括评估代用品,虽然还要进行额外的研究。   • 通过非食品包装用途的暴露,持续评估其对儿童和其他人口的潜在影响
  • 诺奖得主如何看待影响因子?
    Randy W. Schekman  “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的科研做得更加成功,就应该得到更多工资,这很自然。但如果把在某些期刊上发表文章与金钱奖励相挂钩,就会造成扭曲。”近日,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谢克曼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同时担任生命科学类开放获取期刊eLife主编。2013年,他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James Roth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共同斩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如何组织其转运系统——“囊泡转运”的奥秘。  当天,谢克曼在生物物理所参加膜动态生物物理学会议、作学术报告。他很随和地表示愿意接受记者采访。“获得诺奖之后,我经常会收到很多善意的邀请、经常接受采访、经常旅行。”他说,“我不是个擅长拒绝的人,而且我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总会有人愿意倾听,我希望尽我所能让事情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改变。”  据了解,除了生物物理所之外,他此次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还包括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成都大学、香港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作报告。由于紧张的日程安排,加上长途旅行的疲惫,透过鼻梁上的椭圆形眼镜,记者看到他眼睛中布满了血丝。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等问题的“犀利”看法。  “影响因子对知识含金量没有意义”  在很多人眼里,谢克曼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2013年12月19日,在参与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一周之后,谢克曼曾在英国《卫报》撰文称,他所在的实验室将不会继续在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发表文章。他的决定随即在科学界引起或支持、或质疑的议论。  对此,谢克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选择那个时候说那番话“当然是为了得到公众的关注”。“当然,那些所谓的顶级期刊的问题并不是它们不发表重要文章,而是作为其商业计划的一部分,它们发表的文章往往非常具有选择性。”他说。  “尽管这些期刊中的大多数文章是漂亮、翔实、可靠以及可重复的,但还有很多文章并非如此,它们华而不实。”谢克曼说,“这在部分上是因为它们对发表的成果有很多要求,一些人为了发表文章会迎合那些要求,有时甚至会不惜为此走捷径,进行学术欺骗。”  在他看来,那些顶级期刊只是“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们的确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建立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以至于在很多地方,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被看作是衡量成就的标准,人们会以此为基础得到晋升或提高薪资,从而导致对知识评估的扭曲。”  在他看来,科学界另外一个被扭曲的地方就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它对人们如何评价知识与学问产生了可怕的影响。“影响因子的高低对知识含金量并没有任何意义。”谢克曼说,“实际上,影响因子是数十年前图书管理员为了决定其所在机构应该订阅哪些期刊而设立的,其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衡量知识价值。”  事实上,对影响因子的过度重视会形成恶性循环。谢克曼表示,有很多原因可以证明,其中之一就是影响因子的评价是以两年的时间窗为间隔,但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发现很多时候并不会立即得到认可,而是在发表很长时间后才会让人们认识到其价值所在。但如果影响因子评价时间窗为两年,且期刊以此作为参考,那么它们就会寻找那些能够产生即刻效应的文章,而不会去寻找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  “在获得诺奖之前,我已经对此深恶痛绝。”谢克曼说。他曾担任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主编,在5年任职期内,他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倾向对科学的严重扭曲。“人们会通过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决定其价值,也会通过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决定他们的价值,即便对于美国最好的科学家也要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衡量,这让我感到越来越沮丧。”  “我不信任他们的判断”  “顶级期刊之所以能够成功,部分原因是它们聘用了一些不再活跃的科学家做职业编辑,他们的任务是销售杂志。”谢克曼说,“当然,与此相对,还有一些期刊是由活跃的学者运行,他们的目标不是销售杂志,而是促进科学发展。”  因此,2011年,当谢克曼受邀担任生命科学新建期刊eLife(该刊由英国惠康基金会、德国马普学会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助)主编之后,就决定赋予该刊全新的面貌:不参照影响因子。谢克曼说:“实际上,几乎所有期刊都会引用商业公司汤森路透的影响因子排名榜,但我们不打算采用那一套。”  然而,汤森路透却开始收集eLife的数据。“我们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说‘我们对你们的数据排名不感兴趣,不会采用你们的数据,请离我们远一点。’”谢克曼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但他们却回信说‘那些都是公共信息,我们愿意这么做。’”“所以,他们强行对我们进行排名,我不知道现在的排名是什么,也不在乎。我希望更多期刊不去理会那些排名,那些数据毫无意义,人们不该推广它。”  谢克曼表示,现在eLife发表来自全球的重要研究,并有一套不同于其他期刊的独特评价体系。“我们的评审人会选择他们认为有趣的、表达独特观点的文章,然后在网上聊天室进行沟通,决定一篇文章结论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最后在一封邮件中向作者说明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们的沟通方式不能再透明了。”  据了解,现在eLife已发表了1700篇左右的论文,今年其收稿量预计会超过8000篇。在过去5年中,eLife不仅发表的论文可开放获取,且不收取任何发稿费用。谢克曼表示,这种情况从明年开始可能会发生改变,每篇论文可能会收取2500美元的费用,从而可涵盖部分成本。“这样的收费大致处于中档。”谢克曼说,“比如,《自然—通讯》《细胞通讯》的费用为5000美元。”  谢克曼表示,因为评价体系的原因,eLife在吸引研究生和博士后方面仍存在挑战。他告诉记者,他的实验室有一对来自中国上海的年轻夫妻搭档,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现在已经发表了3篇eLife文章。“我确定他们的成果绝对可以在CNS上发表,但是我不允许。”谢克曼说,“我这名同事告诉我,如果这样他将很难在中国找到好工作,因为他在争取资助方面没有竞争优势,中国的评价系统青睐CNS文章作者。”  在吸引研究成果方面,他坦言:“CNS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们有大型商业做后盾,可以获得巨资支持,比如爱思唯尔的销售就达数十亿美元,它们的投资利益在于销售杂志,它们还会继续成功。”  “对eLife来说,我们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其他很多学会期刊的收稿量却在日益减少。”谢克曼说,因为商业期刊也会发表重要的文章,从而进一步实现自我推广。“问题是,它们如此成功地标榜自己,它们的商业计划是如此成功,其对市场的操控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文献日益被那些职业编辑接管,这不利于知识发展。坦白说,我不信任他们的判断。”  科研评价应摒弃“懒人做法”  如果科研机构和高校不采用顶级期刊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应该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呢?谢克曼认为,这要根据情况来定。  “研究人员为了评职称或升级进行考评时,应该设置一个委员会对个人进行评估,委员会可以聚焦阅读数量有限的申请者的高质量论文。”他举例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就在这样做,委员会要求申请人递交自己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5篇最重要的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在采用这种方法。  “如果学术职位或是奖学金申请人很多,委员会不可能阅读他们的全部论文。那么,每个人在其职业初期都应该有一段描述个人成绩的话,我们将其称作‘影响力陈述’。”谢克曼说,这段话应该写得非常仔细、慎重、有特点,能概括个人最重要的发现。这样委员会可以在读完这些简要的段落后,挑选出最适宜某个职位的候选人名单,然后再详细阅读短名单中的论文内容。  他举例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评选时,尽管这是非常高级别的荣誉,每个人几乎都有二三十年的研究生涯,但他们提交的材料也仅仅是两页纸。其中一张纸上简要说明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另一张纸略微详细地对细节和亮点做出介绍。不仅对高级科学家如此,对刚迈入科学门槛的青年研究人员也一样。“当然,在此过程中诚信非常重要,一旦委员会发现陈述与实际不符,就会将候选人除名。”  此外,他建议,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来说,评价个人成绩还可以引入外部专家,请评审人给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不是仅仅依赖CNS文章发表情况来评估候选人。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采用了‘懒人’的方法。譬如他有3篇论文发表在《自然》,他一定很好,而论文内容究竟是什么甚至无关紧要,这非常糟糕。”谢克曼说,“人们也许会觉得专家评判存在主观性,这也是影响因子更加吸引人的原因,那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客观。但实际上,那些数字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其本质还是个人在作判断,很难做到绝对客观。”
  • 粘度的测量以及影响因素
    您如何准备要测量的样品? 在流变和粘度测量中,样品制备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在低剪切速率下测量样品时尤其如此。 1.重要的是在测量前不要摇动或搅拌样品,因为这会使样品承受无法确定的剪切载荷,除非样品有沉淀或其他分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将需要使用一致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搅拌或摇动。 2.您的涂抹方法也应保持一致,例如汤匙或抹刀。 3.移液器或注射器的应用仅适用于油,树脂或溶剂。对于其他物质,这些施加方法将增加剪切载荷,这将减小测量值和偏斜结果。 4.尝试确保没有气泡,因为它们可以模拟非牛顿行为并提供错误的测量结果。 5.您使用的样品量必须与您使用的测量方法相匹配。样品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测量误差。 6.按照指导等待时间。制备可能会对样品产生压力,然后需要恢复期。将测量系统放置到位后,可能需要重新生成样品结构,然后才能进行准确的测量。 7.您还必须确保防止样品干燥,因为这会导致测量值过高。 哪些因素会影响粘度测量? 尽管测量流体粘度的过程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这些测量将是准确的,则有一些因素需要考虑。 温度是关键因素。温控浴的功能是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精确的温度。您应该能够将浴温控制在所需温度(通常为40或100°C)的0.02°C以内。 有温度控制的浴缸系统,使您可以更轻松地完成此操作。 在毛细管粘度计中,U形玻璃的直径必须精确才能精确测量。因此,这些玻璃通常使用低膨胀硼硅酸盐玻璃制造。这有助于最小化误差,并每年重新校准毛细管粘度计。 在两次测量之间使用无残留溶剂彻底冲洗并干燥也很重要。 粘度计的尺寸会有所不同,以测量不同类型的粘度。无论仪器大小如何,他建议粘度计进行测量的最短时间应为200秒。这允许流体在标记点之间通过。
  • 食品流变学:对环境的影响
    p    strong 什么是流变学? /strong /p p   流变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质在液体状态下的流动,或研究软固体在塑性流动中的反应。食品流变学关注的是食品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的稠度、流动度和其他机械性能,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可以储存或保持稳定的时间以及产品的质地。改变流变学变量有助于微调食物的感知方式,甚至有助于改善食物在口中的感觉和风味的释放。 /p p    strong 食品流变学的需要 /strong /p p   食物结构复杂,是一种在单一质量内具有不同性质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质地通常是决定产品是否被消费者接受的因素 例如,这可能是它的延展性或产品的乳脂性。根据食品的流变状态(固体、凝胶、液体或乳状液)和相关的流变行为对其进行分类,并可测量其流变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食品加工厂的设计、保质期以及吸引消费者的感官特性。流变性被视为一种功能特性,在整个生产链中,直到消耗和消化的那一刻都是重要的。 /p p   人们对人类健康和饮食的兴趣增加,意味着水果和蔬菜因其营养特性而需求量很大。这些功能性食品富含多酚和类胡萝卜素,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还有额外的心理益处。尽管对食品的分析成本高、耗时长,但对水果和蔬菜制品的产品开发和工业加工的研究仍在增长。 /p p   栽培的水果和蔬菜被加工成流体,如植物组织的食品悬浮液,如汤、酱汁和果泥,具有颗粒分数和连续的血清相,这是混合、混合、筛分和高压处理的结果。颗粒浓度、粒径和形态是决定植物组织悬浮液流变特性的关键结构要素,在加工过程中,每种悬浮液都会受到不同操作的影响。 /p p    strong 食品流变学的环境后果 /strong /p p   与此相结合的是消费者对更方便、更多样化的食品生产、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高的质量和更长的保质期、更健康、更美味的食品的需求——想想最喜欢的低脂肪食品吧。这导致了食品保存、巴氏杀菌、杀菌、烹调和干燥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取代了传统方法。 /p p   这种兴趣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并不是没有环境影响的,而且这一次也并非都是坏事。与传统方法相比,一些工艺更节能,节约用水,减少排放。传统的加热方法依靠燃料燃烧或电阻加热在产品外部产生热量。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传递到产品上,但这些方法容易受到设备表面热量损失的影响,需要高温才能确保彻底加热。 /p p   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控制和监控系统以及食品加工厂设备的巧妙设计来解决,但这一行业需要更好的技术。这可能包括电磁技术,以部分取代已确立的保存工艺或欧姆和介电加热,这是有希望替代传统热处理方法。这种体积形式的加热可以看到食物中直接产生的热能,因此有助于减少过多的烹调时间,同时提高能量和热效率。 /p p    strong 结论 /strong /p p   新的热技术和非热技术可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加热效率,从而节约能源。这些工艺通常更清洁、环保,因此对环境的影响比传统工艺小。 /p p   这些新的加工技术正吸引着食品加工商的注意,因为这将使他们能够以减少环境足迹和降低加工成本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p p    strong 背景资料 /strong br/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84.html" target=" _self" 流变仪 /a ,即用于测定聚合物熔体,聚合物溶液、悬浮液、乳液、涂料、油墨和食品等流变性质的仪器,分为旋转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转矩流变仪和界面流变仪。 /p p br/ /p
  • 2016年SCI影响因子预测与点评
    p   2016年官方SCI影响因子将在下月发布,知社学术圈在此预测各领域顶尖杂志最新影响因子,并与2015年的官方数据进行对比,几家欢喜几家忧。 /p p   今年官方影响因子虽然尚未发布,但2016年引用数据已基本齐全,可以做出准确估算。预期官方数据不会有大的出入。当然预测只是数字游戏,仅供读者参考,一切以官方发布为准。 /p p   先看去年前25名。第一名依旧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今年或有大幅增长。该刊每年都受益于两篇文章——前两个年度的Cancer Statistics,即年度癌症统计数据,每篇引用都是数千次,大幅度拉高了杂志的影响因子。其他文章引用则非常一般。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不能只看影响因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de93b7f-87ee-4269-932e-0e0842155a65.jpg" style=" "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17eb6c65-ed7e-49ec-90f3-773f3ed48ac8.jpg" style=" " title=" 1-2.jpg" / /p p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影响因子与2015年比,多数都有增长。另外,Science和Nature的差距正在缩小。从下表来看,这些综合类期刊依然保持去年的态势。值得一提的是,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升势头不错,迟早会超越PNAS。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40483d4-dd7d-425c-8681-a836f1e00608.jpg" title=" 2.jpg" / /p p   物理类期刊普遍呈上涨趋势,其中,Nature Physics进步突出 PRX和去年的原地踏步相比,可谓突飞猛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4578fc8-6483-441e-9b87-d8091ef4e3ef.jpg" title=" 3.jpg" / /p p   不少化学期刊较2015年有所增长。Energy & amp Environmental Science今年继续向前迈进,预期将再涨4个点到29,俨然进入顶级行列。此前,知社对该刊的预测也相当准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480d187-09e0-49de-82b8-8d8598d5daea.jpg" title=" 4.jpg" / /p p   材料类期刊,王中林教授主编的Nano Energy继续表现良好 另外,ACS Nano很可能第一次超越Nano Letters。综述期刊Materials Science & amp Engineering R增长显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840f896-631b-42cf-b5c8-3546666851dc.jpg" title=" 5.jpg" / /p p   生命类期刊与物理学科类似,普遍呈现上涨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be37a725-67e7-4c6f-a18a-e02d94aa036a.jpg" title=" 6.jpg" / /p p   最后看看中国期刊。长春光机所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Cell Research,中科院Nanoscale,和清华的Nano Research,都略有下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aa1b5fa0-d293-458d-88dc-954ef9b349ea.jpg" title=" 7.jpg" / /p
  • 实验室误差的种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实验室误差分析就大的方面而论,主要分为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和其它方面。软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主要包括检验人员的主要因素,实际操作、检验方法和检验理论 硬件实验室误差分析主要包括检验设备和环境条件 其它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主要指由于科技水平限制而无法预知的那些方面。其中,软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和硬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是实验室误差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实验室误差分析,主要就是搞好软件方面和硬件方面的实验室误差分析。其次,还与检验方法是否合理,所涉及的环境、标准溶液、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配套等因素有关。   1、软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   软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是实验室误差分析的关键。它是实践技能、检验方法、检验理论、检验信息过程的综合体。要搞好软件方面的实验室误差分析必须对这个综合体加以分析并予以改进。对综合体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1 人员误差分析   检验人员由于主观因素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不同必然会实验带来误差。其中主观因素的误差尤其难以控制,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特点、个性和习惯各不相同,要想预防和消除这些由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就必须要求检验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实验室检验人员规章制度,力求尽量最大可能摒弃那些可能影响实验的不良因素。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不但需要检验人员具备熟练的检验测试技能,而是还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检验人员不懈的努力实习和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   1.2 检验方法(检验理论)误差   检验方法误差主要指检验理论不十分完备,特别是忽略和简化所引起的误差。通用的实验、检验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的。特别是在实际应用中,本着简单、快速、准确的要求,对检验方法进行合理的压缩和简化,压缩和简化后的检验方法虽然提高了检验速度和检测效率,但潜在地增大了实验误差。如检测碳酸饮料中的有机酸含最,采用倾折法消除饮料中二氧化碳对实验后果的影响。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检验速度,但倾折法对饮料饮料中二氧化碳消除并不十分明显,所以说,倾折法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压缩和简化的实验方法。因此,在进行实验室误差分析时,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同时,要求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分析检验方法,从试样制备、检验操作直至检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进行控制分析,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硬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   硬件方面实验室误差分析是实验室误差分析的基础。搞好实验室硬件建设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质检水平的根本。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指检测仪器、设备和工作环境。   2.1 检测仪器、设备误差   仪器、设备作为讲师器具,其本身的结构、工艺以及磨损、老化、故障都能引起误差。因此,对检测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和使用要严格遵守实验室检测设备的规定,防止因检测仪器、设备人为磨损和不正当操作损坏而引起的器具误差。另外,大多数检测仪器、设备都是按相对测量法设计的,因此,在检验前或检验过程中必须用标准物质定度,以消除检测仪器、设备误差。   2.2 工作环境误差   工作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电场、磁场、振动等因素。可以说,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工作环境是经常被考虑到的因素。如我们在实验室检验时经常记录下的当时室内温度和湿度这两个环境参数,其实就是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分析实验的影响。环境误差作为实验室一种误差来源,是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的克服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改善实验条件,减少来自环境方面的误差。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都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并给予积极的财政支持,保证实验室正常开展工作。   3、标准溶液、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的分析   3.1 标准溶液误差   标准溶液是滴定分析的基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1988年,国家颁布了&ldquo 化学试剂,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备&rdquo 标准,即GB601&mdash 88,根据此标准制备的标准溶液,准确度很高,其相对误差不大于0.1%,这对于某些要求很高的分析检验,如化学试剂纯度的测定,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食品中某些常量的分析测定,就有些小题大做了。根据食品的特点,各项指标一般要求精确到,4-I或± 0.1。以蛋白质含量为例,标准要求&ge 8.0为合格,按有效数字的概念,绝对误差不超过末位数的半个单位,上述数值的绝对误差为± 0.05,相对误差为± 0.6%,列于这样准确度要求的检验,强调用误差为0.1%的标准溶液来滴定,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个常规分析实验室所其备的仪器、环境条件等,可以确保标准溶液的准确度达到0.2% ,这种准确度的标准溶液,既能满足一般分析工作的需譬,又有比较广泛的适用性。   3.2 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配套的误差   标准,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有时会不匹配,主要表现是: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远远高于结果要求的准确度,或分析过程中各参数的准确度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某一产品,标准要求的水份含量要小于等于5.0%,也就是说检验结果要求准确到0.1,而方法标准则要求用分析天平来称取样品,虽然分析天平的误差很小(绝对误差为± 0.0002),但与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相比,使用分析天平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国现行标准中类似上述的问题还很多,这种情况的存在,既没有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度,也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实验室软件方面和硬件方面及标准溶液、产品标准与方法标准的误差分析,我们就能有效地提高质检水平,从而为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国内外贸易提供有力保障。
  • 中国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
    近日,看到汤森路透发布的《2014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一直对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分析很感兴趣。&ldquo 学术影响力&rdquo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几个指标就能够阐释的。&ldquo 评价&rdquo 不敢,平时做些&ldquo 分析&rdquo 方面的研究,以期在职称晋升、人才引进、科研合作对象选择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客观的、定量的数据,供其参考,助其做到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再说报告。报告展示了最新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人员(亦称为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汤森路透与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也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发布者)合作创建了2014 年高被引科研人员名单。   汤森路透分析师评估了 21 个大学科领域内 2002 年至 2012 年间被收录的论文。他们跟踪了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引文影响力排在前1%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这些精选的高被引论文代表了科学界公认的最重要且有用的研究。   此项研究报告列出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215位科研人员。在其网站(http://highlycited.com/)上,做了简单的统计,供大家了解。   一、中国的位置   中国共入选了152位,即科研人员的Primary Affiliation中含&ldquo China&rdquo 。这个数字让我很惊讶,我记得2008年跟着我的导师张士靖教授做&ldquo 华中科技大学与哈佛大学医学学科比较&rdquo 时,统计过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叫做ISI Highly Cited,http://www.isihighlycited.com。Thomson ISI公布的20年来在包括生命科学、医学、自然科学、工学、社会科学等在内的21个领域(Category)内被引用次数最高的5,000余位研究人员的情况。   2008年,中国医学相关学科高被引科学家行列的只有5人,全在香港,大陆没有:   &ldquo 临床医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ldquo 药理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 香港理工大学,1人)   而现在有16位:   &ldquo 临床医学&rdquo (香港大学,1人,Joseph S M Peiris)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rdquo (上海交大,1人)   &ldquo 免疫学&rdquo (清华大学,1人)&ldquo 微生物&rdquo (香港大学,2人 浙江师范大学,1人,Alan FCowman)   &ldquo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rdquo (华大基因,4人,Jun Wang,YingruiLi,Jian Wang,Huanming Yang)   &ldquo 药理学&rdquo (中科院,3人)   &ldquo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rdquo (清华大学,1人)   &ldquo 植物与动物科学&rdquo (中科院,2人)     美国的科研&ldquo 精英&rdquo 最多,其次是英国。中国排第四,仅次于德国。中国的&ldquo 精英&rdquo 人数正好是英国的一半。德国的&ldquo 精英&rdquo 人数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中国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二、中国机构的整体表现   152位高被引科学家中,中科院独占鳌头,占了30%。接下来是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各6位。北大、清华各5位,复旦、哈工大、上交大、东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各4位。   Primary Affiliation 高被引科学家数   1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46   2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6   3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6   4Peking University, China 5   5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5   6Fudan University, China 4   7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4   8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4   9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4   10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   11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4   12BGI Shenzhen, China 3   13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cau, China 3   14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3   15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3   16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3   17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2   18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   19Jiangnan University, China 2   20Lanzhou University, China 2   21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2   22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2   23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   24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2   25Tianjin Polytech University, China 2   26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2   27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2   28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2   29Beihang University, China 1   30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1   31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ina 1   32BGI (60%), China 1   33BNLMS, China 1   34China Univ Geosci, China 1   35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1   36Donghua University, China 1   37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1   38HKU Pasteur Res Ctr, China 1   39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1   40Hunan University, China 1   4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1   42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1   43Nankai University, China 1   44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1   45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1   46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0%), Hong Kong, China 1   47Xiamen University, China 1   48Xiangtan University, China 1   49Yangzhou University, China 1   三、中国机构在各学科的表现   下表只列出了拥有2名以上科研&ldquo 精英&rdquo 的机构,比较突出的有:   Ø 中科院的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地球、工程、药学、植物与动物这些学科的&ldquo 精英&rdquo 多   Ø 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强   Ø 北京大学的化学强   Ø 深圳华大基因BGIShenzhen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强   其他的参见下表    数据来源:http://highlycited.com/   杜建
  • 《分析化学》SCI影响因子攀升至0.790
    据2010年6月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2009年SCI数据显示,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汪尔康院士任主编的《分析化学》影响因子为0.790,较2008年度的0.633又有新的提升,在国内化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四。   《分析化学》1972年创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目前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的前沿和进展。刊物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评述与进展、 仪器装置与实验技术、来稿摘登、NEWS等栏目。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为分析化学工作者提供国内外最新分析仪器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该刊自1999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正式收入《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以来,SCI影响因子稳步提高。同时,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中国科技期刊排序前列。曾连续三届获“国家期刊奖”殊荣,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07年度和2008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这标志着《分析化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影响力的增长。   表1大陆化学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SSN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EigenfactorTM Score J NAT GAS CHEM 1003-9953 267 0.95   0.082 73 2.9 0.00097 CHINESE J CHEM 1001-604X 1780 0.891 0.774 0.077 404 3.7 0.00508 SCI CHINA SER B 1006-9291 1049 0.83 0.758 0.109 311 8.2 0.00171 CHINESE J ANAL CHEM 0253-3820 1818 0.79 0.524 0.136 369 4 0.00301 CHINESE J CATAL 0253-9837 1180 0.786 0.755 0.046 216 4 0.00259 ACTA CHIM SINICA 0567-7351 2471 0.751 0.678 0.07 469 4.7 0.00379 CHINESE J CHEM ENG 1004-9541 615 0.693 0.606 0.066 152 3.7 0.00208 PROG CHEM 1005-281X 7280.649 0.624 0.033 307 3.3 0.00237 CHINESE CHEM LETT 1001-8417 1629 0.643 0.449 0.136 398 4.4 0.00432 CHEM J CHINESE U 0251-0790 2746 0.62 0.56 0.112 520 5 0.00397 CHINESE J INORG CHEM 1001-4861 1471 0.606 0.534 0.124 403 3.9 0.00276 CHINESE J ORG CHEM 0253-2786 1272 0.603 0.588 0.058 293 4.5 0.00247 RARE METALS 1001-0521 496 0.601 0.548 0.024 125 3.4 0.00256 J RARE EARTH 1002-0721 905 0.572 0.453 0.046 217 3.8 0.00354 CHINESE J STRUC CHEM 0254-5861 1001 0.544 0.521 0.047 276 4.4 0.00197 CHINESE J POLYM SCI 0256-7679 387 0.526 0.526 0.133 105 4.9 0.00089 ACTA POLYM SIN 1000-3304 770 0.437 0.423 0.061 214 5.3 0.00119 J INORG MATER 1000-324X 665 0.379 0.344 0.059 256 4.4 0.00165 PROG BIOCHEM BIOPHYS 1000-3282 307 0.193 0.189 0.048 209 4.8 0.00068   表2 中国大陆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Rank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ISSN Total Cites Impact Factor 5-Year Impact Factor Immediacy Index Articles Cited Half-life 1 CELL RES 1001-0602 3260 8.151 5.65 1.962 104 2.8 2 NANO RES 1998-0124 294 4.37 4.389 0.57 100 1.4 3 FUNGAL DIVERS 1560-2745 893 3.803 2.669 1.184 49 2.7 4 MOL PLANT 1674-2052 346 2.784 2.784 0.901 111 1.3 5 CELL MOL IMMUNOL 1672-7681 945 2.765   0.31657 3.6 6 EPISODES 0705-3797 1134 2.122 2.55   0 8.6 7 WORLD J GASTROENTERO 1007-9327 12740 2.092   0.254 863 3.6 8 COMMUN COMPUT PHYS 1815-2406 549 2.077 2.087 0.541 109 2.2 9 TRANSPORTMETRICA 1812-8602 82 2.038 1.569 0.083 12   10 J DIGEST DIS 1751-2972 131 1.791   0.154 52 2.2 11 ACTA BIOCH BIOPH SIN 1672-9145 923 1.482 1.162 0.175 120 3.6 12 J ENVIRON SCI-CHINA 1001-0742 1438 1.412 1.012 0.079 267 3.1 13 J INTEGR PLANT BIOL 1672-9072 928 1.395 1.211 0.248 117 2.7 14 CHINESE PHYS 1009-1963 2846 1.343 1.121   0 3.9 15 CHINESE PHYS B 1674-1056 1141 1.293 1.294 0.182 887 1.4 16 HEPATOB PANCREAT DIS 1499-3872 845 1.183   0.121 107 4.2 17 ACTA GEOL SIN-ENGL 1000-9515 1382 1.172 1.309 0.217 120 5.4 18 INSECT SCI 1672-9609 266 1.118 0.983 0.356 59 2.6 19 PEDOSPHERE 1002-0160 635 1.103 1.106 0.034 88 3.8 20 CHINA PART 1672-2515 183 1.102 2.593   0 3.8 21 J ZHEJIANG UNIV-SC B 1673-1581 619 1.041   0.156 128 3.1 22 SCI CHINA SER G 1672-1799 567 1.04 0.845 0.439 269 1.9 23 ACTA PHYS SIN-CH ED 1000-3290 6600 1.003 0.891 0.123 1414 3.6 24 CHINESE PHYS LETT 0256-307X 4903 0.972 0.775 0.266 1018 3.1 24 J BIONIC ENG 1672-6529 171 0.972   0.283 53 2.1 26 CHINESE MED J-PEKING 0366-6999 3407 0.952 0.89 0.161 570 5.1 27 J NAT GAS CHEM 1003-9953 267 0.95   0.082 73 2.9 28 INT J SEDIMENT RES 1001-6279 173 0.908   0.297 37 6.1 29 PARTICUOLOGY 1674-2001 82 0.899 0.942 0.229 70   30 CHINESE SCI BULL 1001-6538 5079 0.898 0.909 0.187 631 6.1 31 CHINESE J CHEM 1001-604X 1780 0.891 0.774 0.077 404 3.7 32 CHINESE J ASTRON AST 1009-9271 543 0.888 0.65   0 4 33 J SYST EVOL 0529-1526 98 0.88 0.891 0.259 54   33 SCI CHINA SER D 1006-9313 2032 0.88 0.996 0.161 199 5.6 35 ACTA METEOROL SIN 0894-0525 678 0.874   0 63 7.4 36 ACTA MECH SINICA-PRC 0567-7718 485 0.865 0.876 0.082 97 4.4 37 J COMPUT MATH 0254-9409 554 0.848 0.795 0.267 45 6.5 38 CHINESE J GEOPHYS-CH 0001-5733 1578 0.844 0.873 0.239355 4.6 39 SCI CHINA SER B 1006-9291 1049 0.83 0.758 0.109 311 8.2 40 J MATER SCI TECHNOL 1005-0302 886 0.828 0.594 0.073 165 4.3 41 J GENET GENOMICS 1673-8527 194 0.813 0.827 0.195 77 1.9 42 CHIN OPT LETT 1671-7694 661 0.804   0.04 321 2.6 43 CHINESE J ANAL CHEM 0253-3820 1818 0.79 0.524 0.136 369 4 44 CHINESE J CATAL 0253-9837 1180 0.786 0.755 0.046 216 4 45 ACTA CHIM SINICA 0567-7351 2471 0.751 0.678 0.07 469 4.7 46 ACTA PHYS-CHIM SIN 1000-6818 1416 0.718 0.599 0.108 425 3.5 47 PROG NAT SCI 1002-0071 1143 0.704 0.688 0.132 228 4.2 48 NUMER MATH-THEORY ME 1004-8979 24 0.696 0.696 0.154 26   49 CHINESE J CHEM ENG 1004-9541 615 0.693 0.606 0.066 152 3.7 50 ADV ATMOS SCI 0256-1530 899 0.691 0.908 0.181 116 6.1 50 SCI CHINA SER C 1006-9305 551 0.691 0.708 0.22 141 4.2 52 SCI CHINA SER E 1006-9321 699 0.682 0.641 0.114 484 3.6 53 PROG CHEM 1005-281X 728 0.649 0.624 0.033 307 3.3 54 CHINESE CHEM LETT 1001-8417 1629 0.643 0.449 0.136 398 4.4 55 JCOMPUT SCI TECHNOL 1000-9000 445 0.632 0.588 0.041 97 4.5 56 CHEM J CHINESE U 0251-0790 2746 0.62 0.56 0.112 520 5 57 EARTHQ ENG ENG VIB 1671-3664 183 0.614   0 52 5.5 58 CHINESE J INORG CHEM 1001-4861 1471 0.606 0.534 0.124 403 3.9 59 CHINESE J ORG CHEM 0253-2786 1272 0.603 0.588 0.058 293 4.5 60 RARE METALS 1001-0521 496 0.601 0.548 0.024 125 3.4 61 SCI CHINA SER A 1006-9283 1309 0.584 0.599 0.084 214 8.6 62 ACTA MATH SIN 1439-8516 1126 0.579 0.655 0.084 167 5.6 62 COMMUN THEOR PHYS0253-6102 1678 0.579 0.509 0.155 439 3.7 64 J RARE EARTH 1002-0721 905 0.572 0.453 0.046 217 3.8 65 J EXERC SCI FIT 1728-869X 23 0.571   0.083 24   66 CHEM RES CHINESE U 1005-9040 475 0.556 0.41 0.046 196 3.5 67 CHINESE J STRUC CHEM 0254-5861 1001 0.544 0.521 0.047 276 4.4 68 CHINESE J POLYM SCI 0256-7679 387 0.526 0.526 0.133 105 4.9 69 ASIAN J SURG 1015-9584 305 0.524   0.114 44 4.8 70 J GEOGR SCI 1009-637X 157 0.518   0.048 62 4.5 71 CHINESE J CHEM PHYS 1674-0068 368 0.4890.382 0.12 108 4 72 ACTA METALL SIN 0412-1961 1038 0.483 0.448 0.082 244 5.4 73 ACTA OCEANOL SIN 0253-505X 629 0.481 0.656 0.029 69 6.5 74 ACTA MECH SOLIDA SIN 0894-9166 273 0.465 0.528 0.073 55 6.1 75 APPL GEOPHYS 1672-7975 161 0.457  , 0.048 42 10.0 76 T NONFERR ME, TAL SOC 1003-6326 1226 0.445 0.383 0.05 439 3.7 77 ACTA POLYM SIN 1000-3304 770 0.437 0.423 0.061 214 5.3 78 CHINESE GEOGR SCI 1002-0063 125 0.426 0.308 0.085 47 4.2 79 CHIN J INTEGR MED 1672-0415 100 0.42   0.039 77 3 80 J UNIV SCI TECHNOL B 1005-8850 453 0.416 0.486   0 4.4 81 J MT SCI-ENGL 1672-6316 133 0.4   0.07 43 4.7 82 APPL MATH MECH-ENGL 0253-4827 760 0.393 0.329 0.025 158 7.9 83 SCI CHINA SER F 1009-2757 283 0.387 0.473 0.054 2244 84 ALGEBR COLLOQ 1005-3867 268 0.38 0.438 0.106 66 5.8 84 PLASMA SCI TECHNOL 1009-0630 332 0.38 0.369 0.104 144 3.5 86 J INORG MATER 1000-324X 665 0.379 0.344 0.059 256 4.4 87 WORLD J PEDIATR 1708-8569 56 0.365   0.236 55   88 CHINESE ANN MATH B 0252-9599 335 0.356 0.548 0.017 58 7.5 89 J WUHAN UNIV TECHNOL 1000-2413 550 0.352 0.462 0.019 214 4.4 90 ACTA PHYTOTAXON SIN 0529-1526 427 0.333 0.388   0 10.0 91 ACTA MATH SCI 0252-9602 346 0.328 0.337 0.037 136 6.6 92 J HUAZHONG U SCI-MED 1672-0733 384 0.311   0.067 163 3.8 93 NUCL SCI TECH 1001-8042 91 0.31   0.014 73   94 J ZHEJIANG UNIV-SC A 1673-565X 322 0.301   0.066 213 3 95 J CENT SOUTH UNIV T 1005-9784 481 0.3 0.302 0.041 171 3.596 CHINESE J AERONAUT 1000-9361 123 0.294   0.02 100 3.7 97 J SYST ENG ELECTRON 1004-4132 195 0.269   0 196 3.1 98 CHINA OCEAN ENG 0890-5487 245 0.26 0.423 0.077 65 5.6 99 CHINESE PHYS C 1674-1137 126 0.251 0.256 0.066 331 1.4 100 HIGH ENERG PHYS NUC 0254-3052 343 0.233 0.186   0 4.5 101 J CHINA UNIV GEOSCI 1002-0705 173 0.21     0 3.6 102 J IRON STEEL RES INT 1006-706X 263 0.201 0.292 0.004 453 3.7 103 CHINESE J CANCER RES 1000-9604 40 0.198   0 50   104 PROG BIOCHEM BIOPHYS 1000-3282 307 0.193 0.189 0.048 209 4.8 105 PETROL SCI 1672-5107 49 0.174   0.062 65   106 J THERM SCI 1003-2169 97 0.165   0.053 57   107 RARE METAL MAT ENG 1002-185X 1062 0.161 0.206 0.017 696 3.8 108 CHINA FOUNDRY 1672-6421 16 0.159  0 50   109 CHINESE J ELECTRON 1022-4653 205 0.156 0.157 0.013 156 4.6 110 CHINA COMMUN 1673-5447 18 0.118   0 65   111 CHINA PET PROCESS PE 1008-6234 17 0.07   0 45   112 INT J MIN MET MATER 1674-4799 1     0.008 121   112 J EARTH SCI-CHINA 1674-487X 34     0.393 84   112 RES ASTRON ASTROPHYS 1674-4527 33     0.264 125
  • 别让铅污染影响中国人智商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渔箭镇等地受铅污染村民经血液化验,发现血铅含量异常49人,其中儿童47人,成人2人。湖南郴州市因铅中毒住院儿童人数已增至29人,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部分家长因为想去外地体检而被嘉禾县公安局抓走。陕西省凤翔县东岭集团冶炼公司环评范围内两个村庄14岁以下儿童血铅检测结果显示,731名接受检测儿童中,血铅含量在100μg/L(微克/升)以下属于相对安全的血液标本只有116份,余下615人为高铅血症或铅中毒……   另外,过去几年早就有报道大城市因为空气污染,住在低层的儿童血铅含量过高,“宝宝血铅过高怎么办”已经成为儿科医生和网上咨询的热点。在国外,也能看到中国因为工业污染严重,沿海地区海产品中铅含量过高的报道。   这样的新闻,我们不知道还要听多久。想想这样下去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铅污染,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问题!   众所周知,血铅过高对儿童危害尤为严重。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智商降低。甚至有历史学家指出,罗马帝国的覆亡,就是铅中毒所致。罗马的富人喜欢在烹调中使用铅锅和掺加糖分,导致了慢性的铅中毒。考古发现证明罗马人的遗体中含铅确实过高,特别是贵族阶层的铅摄入量明显高于平民和奴隶。这就导致了统治阶级健康和智商的下降。总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统治阶层的人口质量)的下降,使罗马帝国在对付内外危机时缺兵少将、领导无方,最终被“野蛮人”所征服。   中国未来几十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严重。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长期维持。这时最需要的,是培养具有创造高附加值能力的下一代,让他们靠着更高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创新社会。而如今铅中毒、铅污染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如果不加遏制,下一代中国人的智商就可能明显降低,以聪明著称的中国人将不再那么聪明。想想看,下一代背着老龄化社会的巨大负担,自己的智能也已经被上一代人创造的污染所损伤,还怎么应付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竞争?   更可怕的是,铅中毒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一代。父母铅中毒,对其生育和孩子的智商都有明显的影响。况且,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铅中毒案例,很可能仅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几起恶性事件绝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大环境恶化的极端例证而已。大城市的污染,食品的污染,都可能在更大的人口范围内累积地导致血铅含量的上升。这也许到不了中毒的标准,但对中国人口的健康、对中国未来几代智力水平的威胁,决不能低估。因此,对铅污染应该建立全国性的严密预警系统,对违规的厂家严厉打击。此事如果拖延,整治的机会窗口就可能失去。(薛涌)
  • 吸烟对消化道的影响
    对消化道的影响 吸烟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增加91.5%,并能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钠,致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诱发溃疡。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使胆汁易于返流,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因子,促使慢性炎症及溃疡发生,并使原有溃疡延迟愈合。此外,吸烟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易造成返流性食管炎。ELISA试剂盒 吸烟对妇女的危害更甚于男性,吸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雌激素低下、骨质疏松以及更年期提前。孕妇吸烟易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发育迟缓和新生儿低体重。其他如早产、死产、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等均可能与吸烟有关。妊娠期吸烟可增加胎儿出生前后的死亡率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以上这些危害是由于烟雾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液,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造成缺氧;同时尼古丁又使血管收缩,减少了胎儿的血供及营养供应,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女性90%的肺癌、75%的COPD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有关。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烟妇女高25%。已经证明,尼古丁有降低性激素分泌和杀伤精子的作用,使精子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和活力下降,以致受孕机会减少。吸烟还可造成睾丸功能的损伤、男子性功能减退和性功能障碍,导致男性不育症。吸烟可引起烟草性弱视,老年人吸烟可引起黄斑变性,这可能是由于动脉硬化和血小板聚集率增加,促使局部缺氧所致。最近,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在强烈噪声中吸烟,会造成永久性听力衰退,甚至耳聋。ELISA试剂盒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膜联蛋白A10(ANXA10)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膜联蛋白A1(ANXA1)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Mus musculus (Mouse) 膜联蛋白A1(ANXA1)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膜辅蛋白(MCP)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免疫缺陷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蛋白家族成员2(WASF2)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ELISA试剂盒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免疫缺陷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蛋白(WASP)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免疫球蛋白重链(IGH)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Homo sapiens (Human) 免疫球蛋白样EGF样域酪氨酸激酶1(Tie1)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英文名称 Rattus norvegicus (Rat) 免疫球蛋白样EGF样域酪氨酸激酶1(Tie1)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规格: 48T/96T
  • SCI易主 是否会影响其科研评价的公正性
    汤森路透旗下的信息科技业务,最近以35.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这个消息旋即在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的SCI(科学引用目录,Science Citation Index)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SCI易主是否会影响它的相对公正性?是否还能成为科研评价的参考因素?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SCI易主短期之内并不会影响科研评估,但随着科研的发展,SCI的盈利能力长远来看显然令人担忧。  SCI和期刊影响因子在中国影响力巨大  此次汤森路透被卖的信息科技业务中的大多数,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旗下的两个产品:SCI数据库和期刊影响因子(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即期刊引证报告)却在学术界人尽皆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汤森路透公司开发的,最初主要为科研机构和图书馆选购期刊提供参考,到现在,这一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虽未明文规定,但在评价科研成果乃至科研人员职称晋升、研究生学位授予时,SCI论文的发表都被作为参考因素,而且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则被认为是研究质量越高。  “这可说是成本最低、并且也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说。因为一直以来,汤森路透对于被收入SCI的期刊有相对严格的审核,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有“灌水文”太多的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包括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也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对于操纵影响因子的期刊,会公布名单。  因此,被纳入SCI的期刊几乎都可以“身价大涨”。据汤森路透中国科技业务负责人宁笔介绍,汤森路透之所以发布JCR,是因为SCI选刊过程中需要比较大刊和小刊,单看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并不足以反映期刊的质量,统计发现大部分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达到引用高峰,这成为JCR的数据基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介绍,SCI为中国学者重视,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开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工作,当时选择SCI、ISTP、EI和ISR这四类数据库进行统计,主要就是考虑了其综合性和权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引入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确实使得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并且成为中国科研界的重要评价标准。  SCI相关的业务被看好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称,影响因子可说是商业机构用来赚大钱的,发起这个游戏的西方人和少数西方杂志,已经在这个风靡全球的游戏中大获其利。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科研投入越来越多,以及SCI和影响因子在中国科研界极其巨大的影响力,使得此次接手的两家企业看到未来的业务增长预期,而愿意以一个比较高的价格购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  根据统计,SCI自从1964年推向市场一直到1971年的短短7年中,就给SCI所属的商业机构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带来了年均27.5%的利润增长率。  IS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也是后来提出“影响因子”的学者,他在1955年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影响因子是评估一个科学家学术成果的重要指标。随后,他创建的ISI每年都发布科学杂志影响因子,更关键的是,SCI数据库和JCR数据库每年都是要付费才能获得的。也正是因为SCI强大的盈利能力,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将SCI收入囊中。  如今,汤森路透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决定转手这一业务。但汤森路透是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而此次接手的两家公司Onex Corp和霸菱亚洲投资公司,都是在IT、医疗等相关领域的投资企业。购买者之一霸菱亚洲投资发言人称,汤森路透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业务有着客户关系稳定、内部公开透明、稳定高收入及强大现金流转换等极富吸引力的金融特性。而且,自2014年起,该业务77%的收入都是循环或可预测的,而且在未来发展中是十分可靠的。  对中国科研评价影响很难评估  “SCI易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的科研评价发生影响,至少5年内对SCI数据库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投资机构不会改变SCI目前的运行流程而影响利润,国内科学界暂时也没有特别适合替代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科研的发展,SCI盈利能力在5年后就不好说了。”程莹说。  事实上,近年来,对SCI和JCR的过分重视,给中国科研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这些量化指标,不少高校会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SCI影响因子,给予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奖励。  即便在国外,SCI论文和影响因子也开始受到学术界批评。欧洲和美国的不少研究机构负责人都多次表示,过于重视SCI和期刊影响因子,会影响大学招聘委员会和资助机构的决策。学术界近年来多次提及要改变“以刊评文”的传统。就在此次SCI被卖的第二天,美国微生物学会即在其8个会刊的社论中宣布,从这些杂志网站上去掉杂志影响因子的标志,也不会在市场宣传和广告中标示影响因子。早在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的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和研究。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也禁止在年会上谈论影响因子。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不论是公开宣布放弃影响因子或SCI数据库,还是过于看重这两者,都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很多时候,这可能是某些数据库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宣布放弃影响因子的同时,还在以谷歌学术等其他的数据库作为参考。  程莹说,SCI从诞生开始就是商业机构的一门生意,从统计学上来说,SCI和JCR的数据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参考数据。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做到对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或每一个科研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成本太高,因此学术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并且如何更科学地使用这些科研评价标准。
  • 2016谷歌学术指标出炉,影响因子面临冲击?
    2015年影响因子的出炉引起大家广泛关注。不过,关于影响因子局限性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近期甚至放弃显示影响因子。谷歌学术 (Google Scholar) 根据2016年6月数据,发布了最新学术指标。其结果更广泛、客观、准确,这会不会进一步颠覆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知社学术圈做出对比和分析,并整理各学科谷歌学术指标排名前20名的期刊,供大家参考。  谷歌学术自2004年底推出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一致好评,影响力日益增大。与Web of Science相比,谷歌学术不仅可以免费检索,而且范围远远大于Web of Science,既包括正常的学术期刊,也涉及书籍、会议以及各种预印本。据估计,截止至2014年5月,谷歌学术共收集1亿6千万篇学术文献,几乎是历史更为悠久的Web of Science的三倍,已经成为学者们文献检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鉴于谷歌学术的强大功能,业界预期谷歌最终将推出谷歌科学 (Google Science),集检索、出版和社交于一身,从而可能颠覆现有学术出版和评价体系。虽然谷歌科学尚未上线,谷歌最新的学术指标 (Google Scholar Metric) 已经推出,并开始冲击影响因子的地位。  谷歌学术指标基于所谓的h5因子,即某一出版物在过去5年发表的文章之中,至少有h5篇文章每篇引用不低于h5次。例如排名最高的Nature,在2011年至2015年h5因子为379,表明这一期间Nature共有379篇文章引用数不低于379次。此外,谷歌学术指标还统计h5中位数,也就是进入h5因子的所有文章的引用中位数。例如Nature的h5中位数为560次,显示其进入h5因子统计的379篇文章中,排名第190位的文章引用数为560次。  和影响因子相比,谷歌学术指标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与影响因子只基于过去两年数据不同,谷歌学术指标统计过去五年的数据,因而更加体现一个出版物的持久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当前的热度。更为重要的是,谷歌学术指标采用h5因子进行评价,显示的是出版物综合整体实力,而不会像影响因子那样很容易受一篇高引用文章所扭曲。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去年和今年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在谷歌学术指标中始终在前100名以外。与此相关的是,谷歌学术指标能够更为准确的体现一个出版物的实际影响。简而言之,两个出版物发表文章数量不同,但影响因子接近,显然发表数量多的影响力更广。这种差别在影响因子上看不出来,而在谷歌学术指标上则很容易体现。一个例子就是Nanoscale和Nano Research,两者都是国人主导的纳米领域杂志,短短几年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影响因子都超过了7。但Nanoscale发表文章更多,因此进入了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前20名。  h因子评价体系最初由UCSD物理学家Jorge Hirsch提出,用于评价一个学者的影响力。目前通常基于两个数据库进行统计,一个是Web of Science,另一个就是谷歌学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谷歌学术进行统计,因其更为广泛的代表性。这一趋势预计在谷歌学术指标和影响因子的竞争中也会延续。  下面请看2016年最新谷歌学术指标清单。  总体排名 (前100名)化学与材料科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物理与数学生命与地球科学健康与医学商业、经济和管理社会科学
  • 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p   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聚焦在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上,从技术层面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替代2008版大气导则。 /p p   修订后的导则参考国际先进的大气质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以及我国相关环境质量标准、技术导则规范进行优化和调整,改进了评价等级判定方法、简化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内容和三级评价项目的评价内容,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参数、计算方法和评价内容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系统和规范的规定,增加了达标区和不达标区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改进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大大提高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对建设项目和规划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p p   修订后的导则同时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推广实施,规范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衔接的管理要求。 /p
  •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揭晓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3月22日-23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目前最高级别的峰会——“2012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2) ”在北京武青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该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我要测网(www.woyaoce.cn)协办。50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届年会。   “2011年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于2012年3月23日下午隆重揭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副理事长蒋士强先生揭晓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 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厂商颁发证书;中国科学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研究室主任关亚风研究员揭晓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耗材配件厂商”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厂商颁发证书。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副理事长蒋士强先生揭晓“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内仪器厂商”获奖厂商名单 中国科学研究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研究室主任关亚风研究员揭晓“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耗材配件厂商”获奖厂商名单 颁奖现场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内仪器厂商”获奖厂商代表与蒋士强先生合影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耗材配件厂商”获奖厂商代表与关亚风研究员合影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是从仪器信息网数千家厂商中,根据2011年度各厂商在仪器信息网收到的用户反馈数量、在仪器信息网的独立IP点击量、用户留言以及2011年度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等,经过综合统计得出的结果。仪器信息网从国内、国外科学仪器厂商入围名单中分别评选出10家公司,从科学仪器经销商,科学仪器耗材配件类厂商入围名单中分别评选出1家公司,授予“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称号。获奖厂商名单如下: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内仪器厂商   第一名: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名: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名: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名:北京海光仪器公司   第五名:北京莱伯泰科有限公司   第六名: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公司   第七名: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第八名: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第九名: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第十名: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国外仪器厂商   第一名: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第二名: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第四名:梅特勒-托利多   第五名:珀金埃尔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第六名: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第七名:奥地利安东帕(中国)有限公司   第八名: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第九名:广州仪科实验室技术有限公司   第十名:哈希公司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经销商   德祥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耗材配件厂商   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 2018年顶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预测!
    p   对于很多科研人员和广大的学生而言,新一年期刊的影响因子尤为牵动。此外,随着中国科研实力与发表文章水平的提升,大家也逐渐关注和重视相关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大致估算2018年年中发布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借此可以为大家做出一定的参考。 /p p   本文将主要关注纳米材料(传统材料与工程类期刊不列入在内)领域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为2015年与2016年发表的文章在2017年的引用次数。同时,本文也将关注相关期刊的被引用(高被引比率)与中国学者发表(检索标注为中国(单位)的比率,不包括海外华人)的情况。 /p p    strong Nature与Science系列 /strong /p p   这一系列的期刊,特别是Nature与Science主刊的影响因子变化影响并不大,毕竟其学术的创新性与影响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p p   在子刊系列中,NatureNano与Nature Mater会不会突破40? /p p   此外,最大看点是NatureEnergy与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第一年的影响因子会不会超过40?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稳定在11-12之间,而Science Advances首年的影响因子也有望突破10。 /p p   大家很关心这两个期刊的影响力,目前Nature Communications 年发文超过4000篇,15与16年文章的高被引率达到7.4%,而Science Advances年发文超过500篇,15与16年文章的高被引率约为5.5%。 /p p   除了传统意义的NS系列,Scientific Reports年发文超过2万篇,中国单位学者发表的比率达到1/3,而该期刊的高被引率为0.5%。同时,值得关注的是Nature推出了npj以及communications系列,不知在未来的几年内是否会对现有期刊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p p    strong 物理与化学类期刊 /strong /p p   尽管不是NS,但是有一类期刊例如PRL,JACS在学者心中的地位是崇高和根深蒂固的,不是简单的影响因子高低可以左右其在专业学科内的重要地位。这里,我们关注一下最近几个新打造的期刊: /p p   PRX经过几年的发展,在PRL巨大品牌效应的情况下,其影响力和影响因子持续扩大 ACS Central Science由于开办较晚,发文量极少,竞争对手比较多,目前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p p   而RSC前几年推出的ChemSci,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地位和影响仍然不能和传统的两大化学期刊抗衡,随着其他众多新期刊的开办,其稿源也会受到持续影响,这几年的影响因子也一直徘徊不前 /p p   Cell出人意料的推出了Chem和Joule,但不如ACS,APS, AIP,IOP,RSC等学科期刊群所形成的巨大专业影响力,其未来发展与专业影响力还有待判断。 /p p   需要留心的是,Angew. Chem. Int. Ed从2017年开始,中国成为该期刊发文量最大的国家,这在几大传统经典期刊中并不多见。 /p p    strong 综述类期刊 /strong /p p   Chemical Reviews继续比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的影响力与影响因子高出一个身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CSR的发文量持续增长,已经超过1/3。 /p p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个引人关注的新期刊,Applied Physics Reviews作为美国物理联合会(AIP)新推出的综述期刊,刚刚创办就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推崇,吸引了众多学术大牛为其撰稿,这与AIP长期以来的学术声誉和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p p   这几年,该期刊就成为应用物理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综述期刊之一。重要的是,该期刊的文章往往深刻侧重在原理与概念的总结,特别值得科学家们的阅读与长期关注。 /p p    strong 材料类期刊 /strong /p p   Wiley系列,最近几年创办了多份新期刊,从而进一步推高AM和AFM的影响因子。目前,AM有望破20,AFM有望破13,Small有望破9。 /p p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AEM从2016年开始,AM与AFM从2015年开始,Small从2013年开始,以及绝大部分的AM系列刊物,中国都已经成为发文量最大的国家。令人惊叹的是,AM,AFM,Small,Adv Sci等期刊,2017年中国发文量已经超过该刊发文总数的50%。 /p p   这里顺便强调一下, AFM并不是AM子刊,两者分别是该系列的通讯版和全文版,这一方面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往往混淆。 /p p   ACS系列,其学术性和专业影响力备受推崇,总体来说影响因子普遍稳定。出人意料的,近年来Nano Letters影响因子持续下降,也许是因为其文章内容越来越偏向材料物理,不易提升其引用数量? /p p   ACS Nano发文内容更加广泛,影响因子继续稳中有升,并有望超过14。ACS Energy Letters在能源材料大热的背景下,首年影响因子即有望破10。 /p p   Chem Mater作为一份老牌期刊,其在学术界的口碑一直颇佳,最近几年影响因子也是持续上涨,不知今年是否能迈过10的门槛? /p p   ACS AMI在发文量逐年增大的同时,其影响因子还将继续上涨并有望超过8,可见该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p p   ACS各大期刊中,中国单位学者发文量总体上保持稳定,普遍维持在期刊发文总数的20~30%,只有ACS AMI中国学者发文接近半数。 /p p   RSC系列,最大的看点也许是在各大能源材料期刊的夹击下,EES能否超过30?新创办的Horizons系列中,Materials Horizons填补了RSC系列中材料综合类期刊的空白,其影响因子继续上升并望超过12 /p p   而Nanoscale Horizons的出现是否会和该系列的Materials Horizons形成竞争,又是否会让Nanoscale的影响因子停滞不前乃至下降?除了EES和Chem Sci外,中国也基本是RSC相关期刊发文量最大的国家。 /p p   特别是,JMCA与JMCC等期刊,中国学者发文量已经接近该刊总数的60%,Materials Horizons,CC与Nanoscale的发文占比则超过40%。 /p p   其他出版社的期刊,例如Nano Energy与Nano Research影响因子会略升,在保持影响因子高升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更多国家的科学家投稿和提升国际关注度仍然是这些期刊面临的挑战之一(中国学者2017年的发文量接近或者超过70%)。 /p p   NPG Asia Materials发文量小,影响力也极为有限,在众多材料期刊中略显低调。Carbon继续保持稳定。2D materials 则随着发文量增多的情况下,影响因子会继续下降。 /p p   最后重点提到,在储能,催化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火热的浪潮下,能源材料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总引用以及高被引文章数量仍将远超其他类型材料研究的期刊,一些新的能源材料类期刊又开始陆续出现,例如,Joule,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Solar RRL Sustainable Energy & amp Fuels等等,中国目前是能源材料类文章发表大户。 /p p   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最近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能源材料研究的持续大热(相关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幅高涨)?众多的研究进展推进了该领域哪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能源材料大热还会持续多久?材料学科的发展又将会推动哪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ec57b2b-af51-4d2d-8cda-c166a8118230.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bffafdf-7b14-4d92-b115-bd00568a0309.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daccb30-7e95-4014-966c-a4f75492f1f9.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d229545-30bf-41df-a4ec-5da050054b59.jpg" title=" 4.jpg" / br/ /p p br/ /p
  • 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在潍成立
    山东新闻网12月31日潍坊讯(记者王晓莉 通讯员田玉胜)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和山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学组成立大会暨潍坊市放射学会2008年年会于2008年12月27日至28日在潍坊召开。会议由潍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和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办。潍坊医学院副院长王滨教授当选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分子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组长)。   全省各医疗和科研单位代表近200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前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祁吉教授,全国高等医学影像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医学影像学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申宝忠教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副所长赵斌教授,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祥兴教授等专家到会祝贺并做学术报告。潍坊市卫生局张本水调研员到会祝贺。   会上祁吉教授、申宝忠教授分别作了《中国放射学发展现状及展望》、《分子影像学概论》的专题报告,潍坊医学院6位中青年专家及有关代表分别做学术报告,针对分子影像学的发展等进行热烈讨论。   据了解,分子影像学作为一门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常规医学影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其突出特点是采用影像学技术实现活体显示、可测量生化过程、明确病变性质与发展、及药效评估等,从而在临床上达到早期、更早期、及疾病前期的诊断治疗,干预阻断,评估疗效,预后估计等。因此分子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应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在我国尚未有成形的分子影像学学会组织的背景下,我省的分子影像学同仁在王滨教授的倡导下,率先成立山东省分子影像学学会组织。这对我省和全国的分子影像学发展和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标志着我省和潍坊医学院在分子影像学研究已到达国内领先水平,潍坊医学院分子影像学研究在此平台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 场地环境对电镜的这些影响,你真的知道吗?
    北京,一列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而100米开外北京大学某学院的大楼里,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 用肉眼看,似乎这台电子显微镜的金属镜筒安安稳稳地静立在桌子上,但在镜筒内由于地铁开过产生的震动和磁场影响,样品相对电子束的位置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发现似乎长出了“毛刺”,原来纤毫毕现的纳米级分辨率图像已变得模糊不清。 据了解,在北大校园内,因地铁运行受到影响的精密仪器,远不止这台价值数百万元的电子显微镜。4号线开通时,北大有价值11亿元的精密仪器,其中4亿元的仪器受到了影响。除了北大,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也都面临过类似问题。 未受振动(左)和受到振动(右)影响的扫描电镜图像对比 现如今,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高端工业分析都离不开精密仪器和设备,精密仪器被称为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但越精密的仪器对场地环境的要求越严格,仪器在不符合要求的场地下运行导致无法获得有用的实验数据甚至出现运行异常,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精密仪器在合格的场地环境下运行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为科研工作提供助力。 电子显微镜是最重要的微观观测工具,分辨率可达零点几个纳米,是非常精密的科学仪器设备,应用十分广泛。而电子显微镜对于场地环境的要求主要是在震动、磁场和噪音等方面,这些指标在设备安装前,都需要由厂家的工程师携带专业的场地量测工具前往客户现场进行测量,判断场地是否合格并给出测量报告。如果不合格,则必须更换场地或是对场地进行整改。 一台超高分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此外,电子显微镜对于场地环境还有一些分析仪器通用的要求,例如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过高、过低,或波动剧烈都会导致仪器运行异常)、独立电源和独立地线(这两个是电干扰的主要来源)等。 下面我们就把场地环境对电镜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一一进行详细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有效防范。 震动的影响对于电镜来说,外界震动会造成在电子束下落过程中,样品相对电子束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电子束轰击位置出现错位,电镜图像上会出现锯齿或抖动。由于电子显微镜观测倍率高,微小的震动也会影响使用。 由于震动影响,电镜图像上出现锯齿 因此,电镜都内置了减振装置,使得镜筒、样品室不与地面硬性相连。根据减振方式的不同,减振装置可以分为被动式减振和主动式减振两种。主动式减振对于常见的低频震动减除效果优于被动式减振,所以高端电子显微镜一般会配置主动减振。如果外界震动过强,即使配置了减振装置,也无法完全消除环境震动对于电镜的影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需要尽量符合以下条件以保证振动环境满足安装要求:1. 实验室设在没有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一楼;2. 场地不靠近车流频繁的马路;3. 附近没有安装类似拉伸试验机等设备。 磁干扰的影响磁干扰是指由电场、磁场及射频等产生的辐射信号源,对仪器设备尤其是精度较高的仪器设备而言,会产生不利影响。磁场产生的原因很多,手机的基站、实验室内布线不合理的电线、不合适的照明灯、附近其它的大型设备,甚至运行中的电梯都会产生磁场干扰,而这些都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如果电子显微镜安装在有强杂散磁场的环境中,电子束将被该磁场强制抖动,引起成像时异常的放大、收缩、扭曲、飘移或针状噪声。 因此,在电镜设计中,为避免电源的干扰,捕捉图像的扫描模式与电源频率同步,尽可能减小了同步磁场产生的干扰。当有与电源频率同步的杂散磁场(交流磁场)超标时,引起的干扰通常表现为图像的扭曲、膨胀或者收缩,如图1。 图1:图像异常放大、收缩(左)图像扭曲失真(右) 当有与电源频率不同步的杂散磁场(例如直流磁场)存在时,引起的干扰通常表现为图像的漂移或为针状噪声,如图2。 图2:干扰的图像(左)直流磁场的变化(右) 磁场超标情况下拍摄的SEM图像 地线的影响精密的分析仪器基本都要求独立地线,如果不接地线或者没有独立地线都有可能导致电干扰,使得分析结果异常。对于电镜而言,一般表现为图像上出现毛刺。 未接地线对SEM图像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判断干扰类型的小窍门:电干扰和振动干扰对图像的影响极为相似,通常无法直观分辨。但可以通过改变工作距离(WD)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如果干扰幅度跟随工作距离变化而变化,则是振动干扰,如果未发生不变化,则是电干扰。 噪音的影响超出仪器允许强度的噪音,无论是低频或是高频,声波(空气的扰动)都会对电子显微镜的电子镜筒产生扰动,从而改变电子束位置,导致图像的异常,影响设备使用。因此,如果测试环境附近有任何可能的声源干扰,均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测试噪音。如果噪音超标,则需要通过隔离或者降噪设备来消除噪音。 对于如电子显微镜类的高端精密仪器,场地环境造成的影响尤如“蝴蝶效应”。有学者认为,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巨大浪费,“花100万美元买回来的仪器,只能当10万美元的用”。许多仪器的使用者并不知晓,场地环境会对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但是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对于环境的敏感度是人体的成百上千倍,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事物也许正在影响、改变着我们,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 《科学》副主编: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近日,《科学》杂志副主编瓦尔达· 文森(Valda Vinson)在2018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基于影响因子评判单个研究文献的质量,或评估科学家并作为其受聘、晋升的依据并不合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0月2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 斯特里克兰的相关论文发表在“不能用于职称评定的、低影响因子”期刊《光学通讯》上,使得人们对于通过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来评判科学家的“扭曲观念”进行了新一轮探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影响因子怎么算,能评价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影响因子的计算是有意义的。”文森解释,每篇论文都有可能被引用,因此人们计算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说明一篇论文对该领域研究的推动作用。“如果一篇论文被引用了很多次,那是好事。因为那意味着很多科学家愿意利用这篇论文的研究发现(或者基于该论文的研究发现)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计算论文的引用次数是有意义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影响因子是一个杂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这个杂志的总文章数。”文森说,但这个数字是平均数,它存在的问题是,平均之后并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她用极限情况举例解释道,如果一个杂志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数是500,另一个文章的引用数是10,那么影响因子反映出的数字是两者的平均值25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因此,一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拥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引用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资料显示,由汤森路透公司计算的期刊影响因子,最初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确定购买哪些期刊的,并不是测度研究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用于评判一个期刊是可以的,但用来评判论文,并延伸到用来评判科学家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把扭曲的评判观念拽回“正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现实却是,很多评价机制将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科学家晋升的依据、获取更多科研资源的“敲门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从不宣传高影响因子的评价功能。”文森说,“而且我们支持DORA的努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DORA是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小组(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的简称,于2012年由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自发形成,其发表宣言建议,在考虑资助、聘用和晋升时,要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计量指标,如期刊影响因子;要评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基于研究成果所登载的期刊;利用在线出版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文森表示,降低影响因子非理性影响的工作已经在进行,她注意到一些中国院校取消了对高影响因子论文刊发的奖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但是,彻底否认、摈弃现有的评判规则也不是好事。”文森提醒说,影响因子有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提升大家对它的理性认识、引入新技术等方式来削减对科研工作的负面影响等,可以通过共同商讨寻求让评价回归“初心”,但不应该停止影响因子的使用。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