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物晶型

仪器信息网药物晶型专题为您整合药物晶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物晶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物晶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物晶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物晶型话题讨论。

药物晶型相关的论坛

  • 【求助】药物的晶型问题

    现在药物的晶型专利是越来越多,工艺刚走通又来一个晶型专利,让人很郁闷!对于晶型我有一些疑问,一般都是通过XRD测出一个图,然后说是A晶型,或B,C,D等等,我想知道的是怎么从一张图上确定是单一一个晶型,还是多个晶型的混合呢?或是我自己做的药物测XRD后,跟专利上的图都不一样,能说我这个是一个新的晶型吗?请高手帮帮我!谢谢!

  • 药物晶型的分析方法介绍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虽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固体多晶型包括构象型多晶型、构型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 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及疗效,该种现象在口服固体制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其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目前鉴别晶型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及光谱学特征来进行的,现将几种常用且特征性强、区分度高的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是研究药物晶型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可用于区别晶态和非晶态,鉴别晶体的品种,区别混合物和化合物,测定药物晶型结构,测定晶胞参数(如原子间的距离、环平面的距离、双面夹角等),还可用于不同晶型的比较。X-射线衍射法又分为粉末衍射和单晶衍射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结晶物质的鉴别及纯度检查,后者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1.1 粉末衍射 粉末衍射是研究药物多晶型的最常用的方法。粉末法研究的对象不是单晶体,而是众多取向随机的小晶体的总和。每一种晶体的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就如同人的指纹,利用该方法所测得的每一种晶体的衍射线强度和分布都有着特殊的规律,以此利用所测得的图谱,可获得出晶型变化、结晶度、晶构状态、是否有混晶等信息。该方法不必制备单晶,使得实验过程更为简便,但在应用该方法时,应注意粉末的细度,而且在制备样品时需特别注意研磨过筛时不可发生晶型的转变。 1.2 单晶衍射 单晶衍射是国际上公认的确证多晶型的最可靠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获得对晶体的各晶胞参数,进而确定结晶构型和分子排列,达到对晶型的深度认知。而且该方法还可用于结晶水/溶剂的测定,以及对成盐药物碱基、酸根间成键关系的确认。然而,由于较难得到足够大小和纯度的单晶,因此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2 红外吸收光谱法 不同晶型药物分子中的某些化学键键长、键角会有所不同,致使其振动-转动跃迁能级不同,与其相应的红外光谱的某些主要特征如吸收带频率、峰形、峰位、峰强度等也会出现差异,因此红外光谱可用于药物多晶型研究。目前已知的由于晶型不同引起红外光谱不同的药物有甲苯咪唑等20多个品种。 红外光谱法常用的样品制备方法有KBr压片法、石蜡糊法、漫反射法以及衰减全反射法(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TR)等。考虑到研磨可能会导致药物晶型的改变,所以在用红外光谱法进行药物晶型测定时多采用石蜡油糊法,或采用扩散反射红外傅里叶变化光谱法(DRIFT)。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的发展,近红外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NIR-FTRS)也应用在药物多晶型的定性、定量研究中,它融合了NIR速度快、不破坏样品,不需试剂、可透过玻璃或石英在线测定的优势和拉曼光谱不需专门制备样品以及对固体药物晶型变化灵敏的特点,可视为传统红外光谱法研究药物多晶型的一种延伸。 红外光谱法较为简便、快速,然而对于部分晶型不同而红外图谱相同或差别不大的药物,红外光谱就难以区分了,如苯乙阿托品的晶型I和晶型II的红外光谱一致;而且有时图谱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样品纯度不够,晶体的大小,研磨过程的转晶等导致的分析结果偏差。这时就需要同时采取其他方法共同确定样品的晶型。 3 熔点法和热台显微镜法 如上所述,药物晶型不同,熔点可能会有差异,除常见的毛细管法和熔点测定仪方法外,热台显微镜也是通过熔点研究药物多晶型存在的常见方法之一,该方法能直接观察晶体的相变、熔化、分解、重结晶等热力学动态过程,因此利用该工具照药典规定进行熔点测定可初步判定药物是否存在多晶现象。 部分药物多晶型之间熔点相差幅度较小,甚至无差别,故以熔点差异确定多晶型,只是初步检测方法之一。一般来说,晶型稳定性越高熔点也越高;两种晶型的熔点差距大小,可以相对地估计出它之间的稳定性关系。如果两种晶型熔点相差不到1℃时,则这两种晶型在结晶过程中就可以同时析出,且两者的相对稳定性较难判别。两者熔点越接近,不稳定的晶型越不易得到。 4 热分析法 不同晶型,升温或冷却过程中的吸、放热也会有差异。热分析法就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测得的热分析曲线来判断药物晶型的异同。热分析法主要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差热分析法和热重分析法。 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DSC是在程序控制下,通过不断加热或降温,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常用α-Al2O3)之间的能量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DSC多用于分析样品的熔融分解情况以及是否有转晶或混晶现象。 4.2 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DTA和DSC较为相似,所不同的是,DTA是通过同步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的温度差来判定物质的内在变化。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差热曲线,因此DTA是物质物理特性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 4.3 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TGA是在程序控制下,测定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适用于检查晶体中溶剂的丧失或样品升华、分解的过程,可推测晶体中含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的情况,从而可快速区分无水晶型与假多晶型。热分析法所需样品量少,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在药物多晶型分析中较为常用。

  • 如何研究药物的多晶型和溶剂化物?

    对于固体药物,其理化性质通常包括:性状(如外观,颜色,物理状态);熔点或沸点;比旋度,溶解性,吸湿性,溶液pH, 分配系数,解离常数,除此之外,对于将用于制剂生产的药物,还需要了解其物理形态,如多晶型、溶剂化物或水合物等,那么对于多晶型和溶剂化物应该如何进行研究?或者说关于这一部分信息应该如何进行叙述?

  • “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会议(2020)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14383403_5395_2507958_3.png!w690x151.jpg[/img][size=18px][b][color=#3333FF]内容简介:[/color][/b][/size]物质结晶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的晶格空间排列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不同晶型的同种药物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这些差异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疗效。在口服固体制剂中,这种由于药物晶型多样化带来的影响更为多见。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color=#000000]为加强药物晶型控制有关最新研究和技术交流,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b]2020年10月28日[/b]举办“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研讨会。[/color][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内容:[/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082784_1583_2507958_3.png!w690x395.jpg[/img][/url][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261756_1050_2507958_3.png!w690x190.jpg[/img][size=18px][color=#3333FF][b]报名链接:[/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url][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时间:2020年10月28日 上午09:00[/b][/color][/size][size=18px][color=#FF0000][b]欢迎报名参加![/b][/color][/size]

  • “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会议(2020)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14383403_5395_2507958_3.png!w690x151.jpg[/img][size=18px][b][color=#3333FF]内容简介:[/color][/b][/size]物质结晶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的晶格空间排列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不同晶型的同种药物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这些差异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疗效。在口服固体制剂中,这种由于药物晶型多样化带来的影响更为多见。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color=#000000]为加强药物晶型控制有关最新研究和技术交流,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b]2020年10月28日[/b]举办“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研讨会。[/color][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内容:[/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082784_1583_2507958_3.png!w690x395.jpg[/img][/url][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261756_1050_2507958_3.png!w690x190.jpg[/img][size=18px][color=#3333FF][b]报名链接:[/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url][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时间:2020年10月28日 上午09:00[/b][/color][/size][size=18px][color=#FF0000][b]欢迎报名参加![/b][/color][/size]

  • “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会议(2020)

    “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会议(2020)

    [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14383403_5395_2507958_3.png!w690x151.jpg[/img][size=18px][b][color=#3333FF]内容简介:[/color][/b][/size]物质结晶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或原子的晶格空间排列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不同晶型的同种药物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生物有效性等方面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这些差异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疗效。在口服固体制剂中,这种由于药物晶型多样化带来的影响更为多见。药物多晶型现象是影响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color=#000000]为加强药物晶型控制有关最新研究和技术交流,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仪器信息网将于[b]2020年10月28日[/b]举办“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研讨会。[/color][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内容:[/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082784_1583_2507958_3.png!w690x395.jpg[/img][/url][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10/202010211644261756_1050_2507958_3.png!w690x190.jpg[/img][size=18px][color=#3333FF][b]报名链接:[/b][/color][/size][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JX1028/[/url][size=18px][color=#3333FF][b]会议时间:2020年10月28日 上午09:00[/b][/color][/size][size=18px][color=#FF0000][b]欢迎报名参加![/b][/color][/size]

  • 【报名中】“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会议,邀您免费参会~

    [size=16px][b]仪器信息网[/b]网络讲堂将于[/size][size=18px][color=#6666CC][b]2021年5月21日[/b][/color][/size][size=16px]召开[/size][b][size=18px] [color=#FF6666]“药物晶型控制分析”主题网络研讨会(2021)[/color][/size][/b][size=12px],携手该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带来精彩的分享。[/size][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Hw][size=18px][color=#000099][b]点击报名[/b][/color][/size][/url][size=12px](本次会议旨在为同行提供在线学习机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搭建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成项目合作。)[/size][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size=16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Hw][img=,911,199]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105/webinar/1ddceabf-8a7e-4048-b2c0-b6ce38fcda7a.jpg[/img][/url] [/size][/align][size=16px][/size][size=16px] 同种药物的不同晶型不仅可能会导致药物存在外观、溶解度、熔点、溶出度以及生物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且还将进一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疗效。在口服固体制剂中,由于药物晶型多样化带来的影响更为多见。因此,药物晶型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控制指标之一。[/size][size=16px] 鉴于药物多晶型现象对药品质量和临床疗效有影响,因此对存在多晶型的药物进行研发以及审评时,应对晶型分析予以特别的关注。[b]仪器信息网[/b]与[b]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b]拟于2021年5月21日联合举办“药物晶型控制分析”2021主题网络研讨会,旨在关注药物晶型的分析检测,为广大药学工作者和检测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size][size=16px]【报名链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Hw]点击打开链接[/url][/size][align=center][img=,305,3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91531305482_6617_2507958_3.png!w400x400.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 [img=,690,51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91602317139_3205_2507958_3.png!w690x518.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6px][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Hw]点击打开链接[/url][/size][/align]

  • 【原创】结晶性研究与药物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多晶型现象,以及不同晶型对药物性状、溶解度、水分、溶解速率、抽针试验、可见异物、含量等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醒申请人在对该类抗生素进行研究时,尤其是在仿制同类品种时,注意到不同晶型可能影响产品的最终质量和稳定性,选择合适晶型与生产工艺。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晶型质量控制 一、晶型简介 相同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具有不同的状态或晶体结构。固态相变是指固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结构转变,有的物质当外界条件恢复到起始状态时,相状态又随之恢复到原先的状态。根据热力学观点,同一物质不同晶体结构之间的转变存在能量的交换过程,也就是说同一物质不同晶型在热力学方面的参数如自由能、熵、体积,比热等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相同物质不同晶型间溶解度、熔点等物理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对于药物来说,上述差异进而影响了药物的内在质量、稳定性,甚至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药物质量控制中,晶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质控指标。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多晶型现象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具有不同晶型,一般可分为结晶型和无定型,其中无定型产品按照生产工艺可分为冻干品和喷雾干燥品,结晶型样品又可因工艺条件不同形成各种不同晶型。不同的合成路线,不同的提取、精制工艺所产生的原料药晶型很有可能不同,甚至可能得到多种晶型的混合物,或是结晶性物质与无定型粉末的混合物,从而影响药物的质量,进而影响制剂混粉的流动性、休止角、溶解速率等工艺评价指标,一方面可能影响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某些口服制剂,晶型不一致可能影响药物的溶出,造成药物吸收产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关注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结晶性研究,尤其是晶型稳定性的研究。 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结晶性影响注射剂的质量,具体体现为影响药物的外观、颜色、溶解度、红外图谱、水分、溶解速率、抽针试验、可见异物、含量等理化性质。 1、结晶性与性状 药品的性状不仅仅是药物外观的直观描述,与药物的内在性质也有关系。如对粉末和结晶性粉末的描述,有的药物直观为晶体,但在偏光显微镜下并不呈现双折射现象,也不生成相消干涉(灭点)和相长干涉;有的药物直观为粉末,而在偏光显微镜下却呈现双折射现象和消光位。因此,在对性状进行描述时,不能仅从外观进行判断,需要对药物的结晶性进行检查。目前,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了两种检查方法:偏光显微镜检查法和x-射线检查法。 2、结晶性与水分 结晶型样品可因工艺条件不同形成含不同量结晶水的各种晶型,结晶水不同,所形成的结晶物的晶型就会不同,如:头孢唑啉有五分子结晶水、一分子结晶水和无水物三种晶型物质;氨苄青霉素也有无水物结晶、一分子水结晶、三分子水结晶三种不同的晶型。同一药物含水量的变化可以从侧面反应晶型的变化。 3、结晶性与溶解度 晶体结构不同的化合物,由于其分子排列有序性的差异,分别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通常无定型的药物具有较大的位能,粒子间的结合强度较晶型小,总的单位表面自由能较大,粒子表面易水化,从而造成与结晶性药物溶解度的差异,如:头孢孟多多晶型γ结晶的溶解热为1.92Kcal/mol,脱溶剂α结晶溶解热为-1.0 Kcal/mol,无定型(冻干品)溶解热为-4.4 Kcal/mol,无定型(喷雾干燥)溶解热为-3.4 Kcal/mol,这种溶剂热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晶型在溶解度(溶解速度和溶解程度)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可能使药物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4、结晶性对抽针试验的影响 药物晶体的粒度在临床应用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药物的晶型影响药物的粒度,混晶的药物或不同晶型的药物很有可能粒径不同,造成粒度分布不均一,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对一些混悬注射剂,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等混悬注射剂,药典规定了抽针实验,即按规定制成水悬浮液,用装有4.5号或5.5号针头的注射器抽取,不得阻塞,这就对药物的粒径及粒度分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另外,有的药物在水溶液中晶体会出现聚合现象。 5.结晶性对药效学的影响 不同晶型的晶胞内分子在空间构型、构象与排列不同,使其溶解性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制剂在体内有不同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最终因其生物利用度不同而导致临床药效的差异。阿莫西林的四种多晶型分别为含三分子、二分子、一分子和零分子的水,体外溶出实验结果依次为:三水合物95.5%,一水合物83.5%,无水物67.6%,二水合物15.8%;体内实验(尿药数据)显示的排泄快慢顺序与体外溶出快慢顺序相同。 基于上述原因,在质量研究以及稳定性考察中,应重视对该类抗生素晶型的研究。对于具有不同晶型的药物,建议在稳定性研究中,增加结晶性的检查,以检测药物晶型的变化。药物的晶型受环境因素影响(如度、湿度、放置时间等)可以相互转变,如果晶格遭到破坏,晶型就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药物本身的稳定性。如:2000年全国评价性抽验品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即有结晶性和无定型之分,以典型的结晶性样品和无定型样品各三批,进行加速试验,结果无定型粉末10天含量下降10%,而结晶性样品则下降5%。另外,药物的不同晶型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随着晶型的转换,稳定性也是在发生变化的。如结晶水的失去会就导致晶型的变化,头孢拉定二水物结晶是一种引湿性小、化学稳定性好的结晶,其理论含水量为9.34%,但当经过某种方式处理,其含水量降为8.35%时,稳定性显著降低。所以,结晶型药品稳定性的保持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保持其晶格的完整性。因此,对于存在不同晶型的药物,在稳定性考察中增加对晶型的研究显得比较重要。 三、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多晶型现象,不同晶型间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制剂生产工艺以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对晶型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优化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污染,在贮存过程中可保证制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另一方面了解各种因素对多晶型药物的影响,可以选择合适的晶型,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无效晶型的产生,确保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所述仅代表个人意见,欢迎各位同仁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 警惕药物中的“基因毒性杂质”

    近几年频频出现药物制剂中检出基因毒性杂质残留而被召回的事件。何为基因毒性杂质呢?“基因毒性杂质”(又称遗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y ,GTI),是指本身直接或间接损伤细胞DNA,产生基因突变或体内诱变,具有致癌可能或者倾向的化合物。其主要来源为原料药合成过程中的起始物料、中间体、试剂和反应副产物,此外,药物在合成、储存或者制剂过程中也可能因为降解而产生基因毒性杂质,因其特点为毒性极强,在很低浓度时即可造成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进而导致基因突变并可能促使肿瘤的发生,对用药的安全性产生了强烈的威胁。化学药品中的典型基因毒性杂质包括亚硝胺类杂质和磺酸酯类杂质,它们经过代谢激活后基因毒性非常强,是药物研发过程当中最易产生且需严格把控的基因毒性杂质。因此,各国的法规机构如ICH、FDA、EMA等都对基因毒性杂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药企在创新药和仿制药研发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基因毒性杂质的控制和检测。2020 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新增了《遗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监管策略与ICH M7指导原则几乎保持一致。2020年5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网站发布了《化学药物中亚硝胺类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该原则为注册申请上市以及已上市化学药品中亚硝胺类杂质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指导。在理论上,大部分药物都存在残留基因毒性杂质或被基因毒性杂质污染的风险,因此建立便捷、高效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 【原创】瑞士华嘉与晶云药物联合将为中国制药界用户提供药物固态表征领域的一系列高端讲座

    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云)已与华嘉(香港)有限公司—隶属大昌华嘉 (简称华嘉)签订合作协议,将会为华嘉在中国的广大制药界客户,提供药物固态表征领域的一系列高端讲座和培训,以共同推进中国制药界对固态表征仪器在制药界应用和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了解。 华嘉公司仪器部专业提供分析仪器及设备,独家代理众多欧美先进仪器,产品范围包括:颗粒,物理,化学,生化,通用实验室的各类分析仪器以及流程仪表设备,在中国的石化,化工,制药,食品,饮料,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大量用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其中固态表征领域的产品就包括粒度仪,密度计,旋光计,接触角测量仪,BET比表面积测量仪等各种高端进口仪器。 “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增加制药行业的投资力度,以提高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晶云首席执行官陈敏华博士说,“在药物的高级研发方面,中国制药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这个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国内制药行业在对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认知上,与美国和欧洲的制药行业尚有不小差距。虽然不少中国制药公司有能力购买昂贵的固态表征和其它分析仪器,但他们并不一定懂得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仪器,合理的阐释实验数据,并深刻理解其所提供的信息和对药物研发的作用。” 苏州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并且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注于药物晶型研究和提供药物固态信息领域研发方案的技术服务公司。晶云的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原料药和制剂的研发经验。无论是以研发创新药物为主的全球各大制药公司,还是以生产仿制药(包括原料药和制剂)为主的国内各制药公司,晶云都可以成为其在药物固态研发领域的紧密合作伙伴,为其提供药物固态研发领域的各种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药物晶型研究,盐型/多晶型/共晶型筛选,单晶的生长和结构鉴定,结晶工艺的优化,手性药物的结晶提纯,临床前制剂的研发,无定形药物制剂的研发等各个方向。晶云不局限于简单的为客户操作实验和提供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给客户提供一个适合其需求并完全满意的全套研发方案。 晶云技术团队在药物晶型研究和药物固态表征领域拥有数十年的丰富经验,曾被邀请为许多全球和国内的制药公司提供该领域的专业技术咨询和培训。晶云即将为华嘉客户提供的讲座和培训不仅包含了药物固态表征技术的基本理论,还将集中讨论如何利用这些仪器解决药物研发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辅以大量的制药行业中的案例分析。晶云和华嘉的一个共同使命就是帮助广大中国制药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迅速赶上欧美制药公司水平。相信由两家公司联合举办的讲座和培训将为成为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平台。 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 晶云药物科技有限公司(Crystal Pharmatech)总部设立在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纳米科技园,在美国新泽西州建有分部。核心团队由中美科学家及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拥有在全球前三大制药公司数十年的丰富研发和生产经验。团队利用掌握的核心技术开发出中国在药物晶型研究及提供药物固态信息研发方案的首个高新技术平台,并通过该平台为全球制药公司提供该领域的高级技术研发服务。公司拥有的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高新仪器,结合团队目前已经完全掌握的该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将保证技术平台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而且使技术平台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公司的业务集中在以药物的固态信息为中心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原料药及其中间体的成盐,共晶和多晶的筛选,原料药和制剂的表征和评估,晶型药物结晶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放大,临床前药物制剂的研发,以及上述相关领域内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高级技术咨询及其培训等。 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登陆: http://www.crystalpharmatech.com/华嘉(香港)有限公司——隶属大昌华嘉 大昌华嘉是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集团,总部位于瑞士的苏黎世。华嘉公司自1900年以来便与中国进行友好贸易往来,业务范围涉及机器、仪器、消费品、纺织品、化工原料等诸多领域。"科技的市场智慧”是对华嘉公司形象的准确概括。高品质的产品,专业的应用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对各种客户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娴熟的市场贸易技巧使得客户获得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且是技术上的进步。华嘉公司仪器部专业提供分析仪器及设备,独家代理众多欧美先进仪器,产品范围包括:颗粒,物理,化学,生化,通用实验室的各类分析仪器以及流程仪表设备,在中国的石化,化工,制药,食品,饮料,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大量用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我们的业务逐年增加,市场不断扩大。华嘉公司在中国设有多个销售,服务网点,旨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登陆:http://www.dksh-instrument.cn/

  • 混悬药物再分散性

    请问专家,混悬药物在稳定性考察时,需进行再分散性考察,而药典并没有再分散性的具体检测方法,请问采用何种方法?敬请赐教。

  • 怎样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药物结晶过程?

    [font='Times New Roman'][font=宋体]结晶是指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溶质分子凝聚成固体,也包括这些分子有规律的排列在一定的晶格中。药物晶型的设计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纯度、溶出速率、流动性、压缩堆密度以及生物利用度,因此通过结晶控制实现对药物晶型形态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于药物结晶过程,可以实现在线结晶度的检测,确定多晶型,提供有关晶体结构的信息。[/font][/font]

  • 药物的结晶过程适用哪个类型的在线粒形粒度仪!

    目前已知的在线粒形粒度仪厂家,国内国外的有几家,对于药物的研究过程,用什么原理的合适?各个优缺点有哪一些?希望大家发表意见,共同讨论一下!根据原理分类,在线的粒度仪:1、显微成像原理2、弦长扫描的原理3、激光扫描的原理4、超声衰减的原理在此没有列举厂家出来,免得被以为有广告嫌疑,欢迎大家跟帖补充!

  • 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药物基因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起来,基于药理学和基因组学,将传统的药物科学与基因、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等知识结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正因为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对药物不同反应的科学,所以它是研究高效、特效药物的重要途径,通过它为患者或者特定人群寻找合适的药物,药物基因组学强调个体化;因人制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一、促进新药研发 由于药物基因组学规模大、手段强、系统性强,开辟了医药工业研究的新领域,可以直接加速新药的发现。首先药品制造商不仅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引起疾病的基因上,而且对药物效应基因产生了兴趣,这些药物效应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由于新一代遗传标记物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将其迅速应用于群体,流行病遗传学也可以大大推进多基因遗传病和常见病机理的基础研究。还可以帮助制药厂商在一些与基因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酶和RNA分子等基础上开发新药,这样不仅促进了药物的发现,还有利于开发出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药物,从而增强疗效,并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对于每一个药物来说大约都有10-40%的人没有疗效,又百分之几的或更多的人有副作用。如果制药公司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理论可以实现预见结果或筛选人群的话,可以大大增加新药的通过率,也可以对未通过药检的新药重新估价,这些药物中一个经常引用的例子是第一个非典型性抗精神活性药氯氮平(clozapine),在氯氮平的使用过程中,由于1%的病人服药后出现严重的粒细胞缺乏症,因而只有当其它药物使用后无效才使用。但是在粒细胞缺乏症的药物效应基因被确定后,极大地改善了氯氮平的使用,除极少数敏感的病人不能服用此药外,对于99%的病人来说,这一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在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如果事先知道人群可能对药物反应的话,如代谢酶的基因型,可以减少参试人群,试验的时间表也可以大大缩短。对药物有效或毒性变异的预测试验中,可用于筛选病人。经过药物效应基因突变筛选的受试者,可以加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用更少的病例数达到所需的统计学意义,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费用。 二、用药个体化合理用药的核心是个体化用药。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如对一些疾病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进而对特定药物具敏感性或抵抗性的患病人群的SNP差异检测,指导临床开出适合每个个体的“基因处方”,使患者既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又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真正达到“用药个体化”的目的。 医生在疾病的首次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临床实验来确定适合病人的药物,而药物基因组学则可以通过分析病人的遗传组成来确定最合理的治疗药物。这样就免去了先期用于药物选择的临床过程及由此带来的可能的副作用,并缩短了病热的康复期。更准确的用药剂量 通过基因组分析可以判断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及代谢时间,并以此来确定不同个体的用药剂量,对比依据体重和年龄的方法,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过量服药的可能性。一些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现象,例如两患者诊断相同、一般症状相同、血药浓度相同,但疗效却大相径庭,这些用传统的药代动力学原理是无法解释的。这时应考虑到与药物作用相关的位点(如受体等)是否发生了变异?是什么水平的变异?药物作用的位点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基因水平,也可能发生在转录、翻译等水平,基因水平的变异相对比较容易鉴定,研究也表明基因的变异与药物效应的差异是更具相关性。研究基因突变与药效关系的药物基因组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之好的。将基因功能学用于合理用药,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方法增加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可预测及可预防的医疗,这就称之为临床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应用到合理用药中,弥补了只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的不足,惟以前无法解释的药效学现象找到了答案,为临床个体化给药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这样药物基因组学原理为特定人群设计最为有效的药物,不仅提高了药效,缩短了病程,而且减少了毒副反应和成本,真正达到了“物美价廉”的要求。目前,已经有人将药物基因组学知识应用于高血压、哮喘、高血脂、内分泌、肿瘤等的药物治疗中。如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对于许多患者,高血压药物的不同药效和耐受性与遗传变异有关。Ferrari发现,一种细胞骨骼蛋白(cytoskeletalprotein)、内收蛋白(adducin)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病、对钠敏感性以及对利尿剂的效果相关。因此在抗高血压治疗需要用利尿剂时,可以对患者预先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选择使用此药。通过对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对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影响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formoterol)的脱敏效果,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改善肺通气的作用对Gly纯合子个体明显比Arg纯合子个体要强,杂合子个体介于两者之间。 载脂蛋白E(APOE)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绝经后妇女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时的血脂和脂蛋白的浓度。人群中的APOE有3个等位基因:E2、E3、E4,ERT能使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血中总胆固醇含量大大高于E3、E4型。提示医生在绝经期妇女中使用ERT时,可事先检测患者的APOE基因,对具有E2型基因的妇女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甘油三酯浓度。如此,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相关酶、转运因子、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对突变的等位基因进行分离和克隆,在分子诊断水平上建立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基因型分析方法,在治疗患者各种疾病前检测其基因型,更精确地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和合适的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阐明,药物基因组学将更广泛地指导和优化临床用药。

  • 美发现一种药物能阻止酒精作用 使人酒后清醒

    2012年05月18日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不管是应酬交际还是朋友聚会,饭局上往往都少不了酒。对于那些不善饮酒的朋友而言,喝酒成了相当大的负担。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5月15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日前研制出一种药物,有望让服用者在酒局上“千杯不醉”。 科学家发现,这种名为碘西尼(iomazenil)的药物能够阻止酒精对人中枢神经产生的作用,在对其“防醉”效果进行测试时,发现在饮酒前服用碘西尼,确实能使人保持长时间的清醒。 研究人员希望用碘西尼研发出“解酒”药片,一是防止使用者酩酊大醉,二是减轻酒精对肝脏的损害。研究人员还期待了解还碘西尼是否能够使人们在酒后驾驶时也保持清醒。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迪帕克·迪绍沙在接受采访时说:“酒精滥用非常常见,但却没有治疗酒精中毒的方法。碘西尼则是治疗酒精中毒和酗酒的独特药物。”

  • 关于磺胺类药物和沙星类药物的萃取遇到困难

    我最近做4种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吡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醋酰钠)和两种沙星类药物(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的前处理富集,样品基质暂定蜂蜜,但是做了一个月了,什么的提取不上来,试过液液分散萃取(氯仿、二氯甲烷、氯苯做萃取剂)、试过液液萃取(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腈-氯仿做萃取剂)还有SPE(HLB柱子),都效果不好,六种目标物没法同时富集,最多就是一两种,而且回收率不高,头疼死了,求助啊,麻烦大家给出出主意吧,我还得靠这个毕业呢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

  • 头孢类药物与酒精混合成“毒药” ??

    服用头孢类药物后喝酒等于服用毒药。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人民医院共接到30余起此类事件,严重者酒后休克。"广大市民一定要注意,服用或者注射头孢类药物后一周内不要饮酒,否则极易发生危险。"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建强说。 一名40岁女性在服用头孢类药物后,酒场上盛情难却,喝了一口白酒,10分钟后,昏倒在地,浑身出现潮红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一位老年人睡眠有障碍,喜欢吃完安定后,再喝上一些酒来促进睡眠,自认为喝点酒更有利于睡眠,不曾想差点要了性命。幸好家人及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这都是典型的药物和酒精混和发生的反应,市民一定要注意吃药避免饮酒。""服用头孢类药物一周内不要饮酒。"刘建强说,尽管一些市民了解吃药后不能喝酒的情况,但是服药后一周内不要饮酒却鲜为人知。酒精混药,药物抑制了解酒酶,容易形成中毒反应,通常表现为面色潮红、憋气、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血压下降等状况。 药物在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一般需要一周左右。"当然也与多种因素有关。药物本身,比如,头孢哌酮和酒反应最强烈的头孢类药物,同时与个人体质也有关系。不单独是头孢类药物,其他药物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服药后一周内不要饮酒。"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谭秀岭介绍。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见过头孢类药物的说明书,是否有说明服用时不能饮酒?

  • 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的技术指导原则

    1.前言  致癌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潜在致癌作用,从而评价和预测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任何体外实验、动物毒性试验和人体应用中出现的潜在致癌性因素均可提示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国际上,对于预期长期使用的药物已经要求进行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在研究药物的潜在致癌作用中,致癌试验比现有遗传毒性试验和系统暴露评价技术更有意义。这些试验也可帮助理解无遗传毒性药物的潜在致癌作用。目前常规用于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遗传毒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和毒性机理研究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致癌试验,而且对于解释研究结果与人体安全性的相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致癌试验耗费大量时间和动物资源,只有当确实需要通过动物长期给药研究评价人体中药物暴露所致的潜在致癌性时,才应进行致癌试验。  2.历史背景  在日本,根据1990年“药物毒性研究指导原则手册”,如果临床预期连续用药6个月或更长时间,则需要进行致癌试验。尽管连续用药少于6个月,如果存在潜在致癌性因素,也可能需要进行致癌试验。在美国,大多数药物在广泛应用于人体之前,已进行了动物致癌试验。根据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一般药物使用3个月或更长时间,需要进行致癌试验。在欧洲,“欧共体药品管理条例”规定了需要进行致癌试验的情况,包括长期应用的药物,即至少6个月的连续用药,或频繁的间歇性用药以致总的暴露量与前者相似的药物。  自2005以来,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中规定预期临床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或需经常间歇使用的药物应进行致癌试验,并指出了进行致癌试验的多个考虑因素。2007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中阐述了相关产品致癌试验的要求。  2009年10月药品审评中心组织毒理专家、企业和研究单位代表召开了制定“药物致癌试验必要性技术指导原则”专题讨论会,会上基本认同了ICH S1A中内容的适用性,并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

  • 迪马产品应用有奖问答5.12——动物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 沙星类药物) 的测定

    迪马产品应用有奖问答5.12——动物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 沙星类药物) 的测定

    10,抽取5个版友);中奖名单:zengzhengce163(注册ID:zengzhengce163)梧桐(注册ID:mengzhou)m3071659(注册ID:m3071659)999youran(注册ID:999youran)sixingxing(注册ID:v2889187)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21503_593117_1610895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21503_593118_1610895_3.png积分奖励:所有回答正确的版友奖励10个积分(幸运奖获得者除外)。【注意事项】同样的答案,每人只能发一次PS:该贴浏览权限为“回贴仅作者和自己可见”,回复的版友仅能看到版主的题目及自己的回答内容,无法看到其他版友的回复内容。下午3点之后解除,即可看到正确答案、获奖情况及所有版友的回复内容。=======================================================================动物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 沙星类药物) 的测定方法:SPE基质:动物组织应用编号:101078化合物:马波沙星; 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帕珠沙星; 双氟沙星; 沙拉沙星; 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恶喹酸;萘啶酸;氟甲喹固定相:ProElut PXA色谱柱/前处理小柱:ProElut PXA 150mg / 6ml 30/pkg样品前处理:1、提取 将2 g 试样置于50 mL 塑料离心管中,加入2 g 无水硫酸钠和20 mL 乙腈,10000 rpm 下均质1min,4000 rpm 下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于50 mL 比色管,20 mL 乙腈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上清液。用10 mL*2 正己烷对提取液进行脱脂,正己烷弃去。将乙腈层减压蒸馏至近干,6 mL 5% 氨水溶液分三次溶解,待净化。 2、净化 ProElut PXA 150 mg/6 mL (Cat.#68304) a 活化: 6 mL 甲醇活化、6 mL 水平衡; b 上样: 将待净化液加入小柱,流出液弃去; c 淋洗: 依次用6 mL 水、6 mL 甲醇淋洗小柱,流出液弃去; d 洗脱: 6 mL 2% 甲酸甲醇溶液洗脱,收集洗脱液; e 重新溶解:30 ℃ 下将洗脱液减压蒸馏至近干,1 mL 流动相溶解,微孔滤膜过滤后供HPLC 分析 注:e 步骤是供参考的,使用者可根据自己使用的分析仪器进行调整。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C18(2) 250 x 4.6 mm ID, 5 μm (Cat. #99603) 流速:1 mL/min 进样量:20 μL 检测器:UV 280 nm 柱温:35 ℃ 流动相:A :甲醇,B :0.2% 磷酸水溶液,梯度 梯度设置 T 0 25 40 42 50 A 22 33 65 22 22 B 78 67 35 78 78 注: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紫外检测器并非最适宜的检测器,如果条件具备,分析工作者最好使用荧光检测器或质谱检测器进行检测。其中T为时间(min)文章出处:P113关键字:动物组织,沙星类药物,SPE,ProElut PXA,马波沙星; 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帕珠沙星; 双氟沙星; 沙拉沙星; 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恶喹酸;萘啶酸;氟甲喹摘要:适用于禽、畜、水产品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谱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21000_593072_1610895_3.jpg图例:1. 马波沙星;2. 氧氟沙星;3. 诺氟沙星;4. 恩诺沙星;5. 环丙沙星;6. 帕珠沙星;7. 双氟沙星;8. 沙拉沙星;9. 加替沙星;10. 司帕沙星;11. 恶喹酸;12. 萘啶酸;13. 氟甲喹

  • 【求助】是不是药物水溶性越大,极性越大,口服吸收就越差?

    我想请教各位,是不是药物水溶性越大,极性越大,口服吸收就越差?一般情况下,是不是脂溶性较好的药物才采用大鼠灌胃给药的方式来进行药动学及组织分布实验呢?我有看到说水溶性大,极性大的药物如果分子小的话,可以通过细胞旁路被吸收,那么这个分子的大小到底是多少呢?是分子量小,还是粒径比较小?

  • 请教多肽高手,D、L型多肽药物的液相分析方法

    请教多肽高手,D、L型多肽药物的液相分析方法,目前正在做一个多肽药物,其中多肽药物的编号最后一个氨基酸的L型的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它的D型是杂质(其他的氨基酸都一样),编号最后一个氨基酸是His,在液相分析有关物质时,这两个物质的分离度一直都不是很好,用过一些柱子,也用过三氟乙酸体系和缓冲盐体系,都不是很理想,不知道有没那位高手做过类似的分离,请不吝赐教。

  • 运用反向药理学揭示药物研发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以天然产物药物发现、民族药理学和传统医药为基础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有望克服以往药物发现中由时间、成本和毒性这三个因素造成的主要障碍。新的战略选择催生了被称为反向药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反向药理学指的是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即以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 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反向药理学将以往的“实验室——临床”的药物发现过程颠倒为“临床——实验室”的相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结合起来,更快地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 然而各民族传统药物一般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且往往具有多种药理效应,使得阐明或识别它们的药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机制极为困难。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向明认为,传统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机理,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必须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效应的科学根据。 刘向明以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为生物学背景,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 将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合)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效应进行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反向药理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证明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由它的三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 在纪念化学疗法创始人Paul Ehrlich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大会主席Fritz Sorgel教授邀请刘向明出席时表示,刘向明的工作是卓越的,为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露)

  • 7类易发生药物光毒反应的药物

    抗菌药沙星类抗菌药是光毒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一组,很多名称中都带有“沙星”两个字,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等等,属于抗菌药的喹诺酮类别。据统计,沙星类抗菌药导致光毒反应发生率为0.1~3%,服用该类药物皮肤经光照以后,常见的症状是皮肤红肿、发热、瘙痒、疱疹等。   除杀星类抗菌药物外,还有四环素类、磺胺类、美满霉素、多西环素、地美环素等抗菌药,也有光毒反应的报道。   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在临床上,它是用来治疗精神病、镇吐、低温麻醉及人工冬眠等情况的药物。氯丙嗪为处方药,因此在服药前可找专科医生或药师咨询相关情况,服药后也要做好防护,如戴墨镜及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等。   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氢氯噻嗪)等,也就是能增加排尿的药物,也是高血压疾病常用的治疗药物,在水肿、心衰、胸水、腹水的也多用到该类药物,临床上也有其发生光毒反应的报道。   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均为第一代康组胺药,常用于抗过敏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很多人对该类药物都不陌生,在感冒、疼痛、消炎时,都可能会用到,在用药日晒后,若出现皮肤反应时,要加以警惕。   降糖药如格列苯脲、格列吡嗪等,该类药物也是用量较大的药物,它们均为处方药,若在服药后出现光毒反应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或换药,切不可擅自更改或停药。   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等,长春新碱常用于治疗急性及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等,为静脉注射药物,并不是非处方药。

  • 【转帖】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size=4](一)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size][size=4]由于肝脏药酶系特别是P450的遗传多态性,以致造成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这影响了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致癌的易感性等。对某些药代谢的缺陷者称为:弱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或PM-表型1,而强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称为EM-表型。在第一相中的药物代谢多态性以异喹胍和乙妥英为例,分别为P450UD6和P4502C的变异。对异喹胍的羟化作用有遗传性缺陷的个体,在应用β-受体拮抗剂、三环类抗郁剂、某些膜抑制抗心律紊乱药、抗高血压药和钙离子拮抗剂等,由于药物代谢的异常,使药效增强、时间延长,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在第二相反应的药物代谢多态性,以异烟肼和磺胺二甲嘧啶为例,可区分为乙酰化快型和慢型两种,慢型乙酰化个体长期服用肼苯达嗪和普鲁卡因酰胺后可产生红斑狼疮综合征,服异烟肼后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表2-4)。P4501A1,P4501A2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激活某些致癌原,其遗传变异与某些癌的易患性有关。[/size][align=center][size=4]表2-4 遗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size][/align][table][tr][td=1,1,126][size=4]代谢途径[/size][/td][td=1,1,158][size=4]药物举例[/size][/td][td=1,1,142][size=4]人群中的频率(%)[/size][/td][td=1,1,142][size=4]酶[/size][/td][/tr][tr][td=1,1,126][size=4]C-氧化[/size][/td][td=1,1,158][size=4]异喹胍,金雀花碱,右旋甲吗喃,阿片类[/size][/td][td=1,1,142][size=4]白种人5-10[/size][/td][td=1,1,142][size=4]CYP4502D6[/size][/td][/tr][tr][td=1,1,126][size=4]C-氧化[/size][/td][td=1,1,158][size=4]β-肾上腺受体拮抗剂,乙妥英,甲苯巴比士[/size][/td][td=1,1,142][size=4]白种人4[/size][/td][td=1,1,142][size=4]CYP4502C[/size][/td][/tr][tr][td=1,1,126][size=4]乙酰化[/size][/td][td=1,1,158][size=4]环已巴比土,异烟肼,磺胺二甲嘧啶,咖啡因[/size][/td][td=1,1,142][size=4]日本人10[/size][/td][td=1,1,142][size=4]N-乙酰基转移酶白种人30-70[/size][/td][/tr][/table]

  • 纳米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吸收前景光明

    纳米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吸收前景光明  近日,由中国药学会和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主办、沈阳药科大学和辽宁省药学会承办的“第二届亚洲阿登制药技术研讨会暨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会议主题为“难溶药物的剂型策略”。在为期3天的研讨中,与会专家表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而纳米技术这一助推器有助于加速该难题的解决,我国学者应加强相关研究。  溶解度成为制约瓶颈  药物的溶解性是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难溶性药物因在水中的溶解度小,难以被机体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较差。随着组合化学、基因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在药物研发中的广泛应用,大量具有活性的候选药物被发现。但是,沈阳药科大学崔福德教授表示,由于存在水溶性差的缺陷,四成左右的侯选药物不能上市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充分发挥疗效。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650亿美元的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而造成治疗费用与疗效比例的严重失调。而实际上,许多难溶性药物有着很强的生物活性,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领域有着良好疗效。因此,如何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率,成为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制剂技术和剂型来解决这一问题。  崔福德介绍,当前,在药剂学研究中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有多种方法,如加入助溶剂、增溶剂和亲水性介质(适用于液体制剂);制成固体分散体和包含物(适用于固体制剂);制成微粒分散系统(适用于液体和固体制剂);还可以采取减少粒径的措施,比如做成药物的纳米结晶(适用于各种剂型)。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具体分析说,比如成盐类的方法就只适用于一些难溶性弱酸或弱碱类药物,而不适用于所有分子结构的药物;加入助溶剂和亲水性物质的方法,可供选择的溶剂等也是有限的;增溶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毒性问题也限制了其使用;包合物同样存在可供选择的品种较少和毒性问题;固体分散体也有老化现象和需要使用大量赋型剂的缺陷;而费用较高和稳定性问题又限制了微粒化方法的使用。  新技术助力难题解决  解决上述问题,纳米技术的应用优势日益显现:纳米化使药物的粒度大大减小,表面积大大增加,水溶性差的药物在纳米载体中可形成较高的局部浓度;药物的黏附性增强,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延长;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透膜能力和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特别是对于生物药剂学分类体系(BCS)Ⅱ类(低溶解度、高通透性)和Ⅳ类(低溶解度、低通透性)的药物,这一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制药公司的青睐。  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制剂中纳米粒子的尺寸界定在1~1000纳米范围,主要包括纳米载体与纳米药物两个方面。纳米载体是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如纳米乳、聚合物纳米粒(纳米囊或纳米球)、脂质纳米粒等;纳米药物则是指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的纳米粒,实质上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发展。  张强介绍,纳米乳/微乳是一种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一些复合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成的粒径小于100纳米的半透明溶液,其易于制备、相对稳定,而且可使大多数水不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显著。自1943年被报道以来,纳米乳/微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上市的产品却不多,1995年诺华公司上市了环孢素A的微乳产品,在临床迅速得以推广。现在上市的同类品种还有雷帕霉素自微乳化给药系统。  纳米粒(纳米球或纳米囊)一般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径在纳米级的固态胶体微粒,可用于包裹亲水性药物,也可包裹疏水性药物,具有在胃肠道中稳定、药物不易被破坏,以及能够调整药物的理化性质、释放和生物学行为等优点。自1976年Birrenbach等人首先提出了纳米粒和纳米囊的概念后,目前以合成高分子材料为聚合物的纳米粒研究得最为广泛。但张强遗憾地表示:“30多年来,这个研究领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无论是口服制剂还是注射制剂都没有产品上市。”而天然聚合物的纳米粒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壳多糖、白蛋白、右旋糖苷、明胶等,其中以口服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最为广泛。值得一提的是,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混悬液2005年上市,成为制剂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口服给药方面仍没有产品面市。  脂质纳米粒是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脂质材料为载体,将药物溶解、包裹于脂质核或是吸附于纳米粒表面的新型载药系统。第一代脂质纳米粒是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其性质稳定、制备较简便,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主要适合于难溶性药物的包裹;随后又发展了第二代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CL),解决了第一代脂质纳米粒载药量不佳的问题,稳定性也更好。张强谈到,近年来,对脂质纳米粒的研究也相当广泛,特别是第二代脂质纳米粒自1999年开始研究以来,在外用领域如化妆品领域进展很快,开发程度好于脂质体,但至今还没有用于临床的产品。  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附加剂存在下直接将药物粉碎加工成纳米微粒,可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或靶向性,特别适合于大剂量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和注射给药,能增加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稳定性。此外,它无需载体材料,只有少量的表面活性剂,安全性更高。此类技术分为纳米混悬剂和纳米结晶制备技术。其中,纳米结晶制备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有5种产品利用这种技术生产并在美国上市,包括惠氏公司的Rapamune(西罗莫司)、默克公司的Emend(阿瑞吡坦)、雅培公司的Tricor(非诺贝特)以及Par公司的Megace ES(甲地孕酮)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