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理作用

仪器信息网药理作用专题为您整合药理作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理作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理作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理作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理作用话题讨论。

药理作用相关的论坛

  • 【中药药理扫盲资料之系列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通过使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或减弱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中药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1.中药药理作用  与中药功效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大部分是一致的。但也有部分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如葛根有扩血管、改善心肌血氧供应作用;小檗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枳实注射给药有升压作用,这些作用是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其扩展了临床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2.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但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如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等。   3.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然而,种属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甩,但对人却未见作用。由此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此外,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人的体质对用药也有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而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然而,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往比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如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浓度在1×10-8~ 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22%~98%。   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成分或注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其时效关系(时量关系)。但尚无理想方法去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有学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胃后l[co

  • 【中药药理扫盲资料之系列1】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   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供大家参考: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    单味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    复方: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 (2)抗寄生虫病药:    驱肠虫药: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    抗阿米巴药:白头翁、鸦胆子等;    抗疟药:常山、甜茶、青篙等;    抗滴虫药: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    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 【中药药理扫盲资料之系列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主要因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主要因素  (1)药物因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藏条件及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等,均对中药作用的发挥有着显著的影响  1)中药基原(原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影响  中药材绝大多数是中国自产的,少数为移植或进口的。在品种上,历代本草著作中屡有增加。不少本草书指出了历史上中药品种的混乱情况。故现在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证、分析、鉴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目前全国用的贯众、独活、厚朴等中药,就来源于20多种不同种属植物;同一中药大青叶,各地用的药材又有不同,有蓼科蓼兰、十字花科松兰、爵床科马兰、马鞭草科大青等,药用部分也有用叶及带叶茎枝的不同。而且,同名异物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品种不清,其化学成分的含量和药理作用均有差异。  2)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A. 中药产地:药材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自古即有“道地药材”的讲法。中药之中大部分为植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雨量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生态过程,特别是土壤成分更能影响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记载的“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和《新修本草》说的:“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都很强调产地。产地不同,同一植物所含有效成分不完全相同,从而使药理作用有别,临床疗效不稳定。如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甙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又如人参茎叶中皂甙含量在吉林省七个产地所得样品,含量差别相当悬殊。不同产地及不同加工方法,以人参提取物的得量也不同。  B. 采收季节: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的采收方式则随着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而有不同。中国幅员辽阔,从寒带至亚热带,气候差异很大,故采药时间按照当地习惯因地制宜,但要选择药用植物有交效万分含量最高时采收。有效成分的含量随不同生长季节及不同入药部位而异,如人参中皂甙以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以七月中至八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应在开花前采收,薄荷在部分植株开始有花蕾时,挥发油含量大。古人采药全凭经验,《本草经集注》序录说:“凡采药时月…… 其根物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液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 ”《本草蒙筌》说:“实已熟,味纯;叶采新,力倍。”以臭梧桐的降血压作用为例,在五月开花前采摘的叶,对动物的降压作用强,开花后所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再以人参为例,季节变化对园参根中皂甙和糖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故采收应在6~9月,而不应在冬季。 C. 药用部位的影响  不同的药用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质和量都可能不同,所以其药理作用也不同。曾有人比较研究了各地所产白参、红参的不同部位的人参皂甙含量,发现有较大差异。又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以麻黄茎的髓部含量最高,麻黄节中含量较少,而根中则不含生物碱。 D.贮藏条件的影响  《本草蒙筌》说:“凡药贮藏,宜常提防,倘阴干曝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贮藏不当,要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会直接影响药理作用和医疗质量。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堆放场所,加强仓库管理工作,注意特殊药材的保管(如贵重药材、芳香性及胶类药材等),还要定期检查,防治虫害。贮藏不当,也可使含挥发油的药材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如樟脑、冰片、麝香)而使药效降低。有的成分会因存放时间长,而被酶所分解等。  E.炮制的影响:  炮制前后,药材的成分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

  • 丁香酸的用途和药理作用

    用途用于有机合成。本品广泛的运用于医药、香料、农药化学和有机合成工业 。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为白蒿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有抗细菌和真菌的作用。2.中枢抑制作用:有镇静和局部麻醉作用。

  • 【原创大赛】杜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杜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ulmoids Oliv)的干燥树皮,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中国药典规定其树皮作为中药杜仲入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杜仲有抗肿瘤作用。此外还具有降压、抗菌、消炎、镇痛、利尿,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显示双相调节作用,现代药理已证明杜仲的这多种药理作用,引起国内外医药界广泛关注。1 化学成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杜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究。经研究发现杜仲的皮、叶、枝条、果实和花中有的成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1 木脂素类:包括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inoresinoldigluco side)这一主要降压成分、丁香脂醇二葡萄糖苷、橄榄脂素、吉尼波西狄克酸甲脂 (geniposidicacidmethylester)、儿茶素 (7,8 b,c) 4α (3,4 二羟苯基) α(3H)吡喃糖、儿茶素 (7,8 4β(3,4 二羟苯基) α(3H)吡喃糖等,许多木脂素在抗肿瘤方面有很好的活性。1.2 环烯醚萜类:杜仲醇(encommiol)、杜仲醇苷(encommioside)、京尼平(genipin)、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acid)、京尼平苷(geniposide)、桃叶珊瑚苷(aucubin)、筋骨草苷(ajugoside)、哈帕苷丁酸酯(harpagideacetate)、雷扑妥苷(reptoside) 、车叶草酸、去乙酰车叶草酸、10 乙酰鸡屎藤苷、表杜仲醇。1.3 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

  • 天麻的药用价值与药理作用

    一、天麻的名称 天麻,原名赤箭,始载《本经》,宋代《开宝本草》始收载天麻之名。明代《本草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赤箭”。别名明天麻,还有神草(吴普本草)、独摇芝(抱扑子)、定风草(药性论)、合离草、离母(图经本草)之称。日本人称之为鬼箭杆、盗人脚等。二、我国古代医药文献对天麻的评价天麻在我国一些古代医药文献中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就把天麻列为上品。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历代书籍中关于天麻功效的论述作了总结归纳:天麻“辛,温,无毒。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消臃肿,下肢满,寒疝下血。主治风湿,四肢拘挛,瘫痪不遂;小儿风痛,惊气,助阳气,补五壤七伤;风虚眩晕头痛,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等”。三、天麻的药用价值在我国,天麻入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药物作用有: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日本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undefined undefined 四、人工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质量比较研究长期以来,对于人工栽培天麻与野生天麻的品质(药理作用)有不同看法。为此,南京中医学院庄毅作了专题比较试验研究(发表于《中国食用菌》第卷第五期)。曾有报道,用天麻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对室内家种天麻和野生品比较,以及不同海拔 高度野生天麻质量比较,说明在平原、丘陵或室内培植天麻其有效成份并不低于野生品种。1、药理作用(1) 家兔脑血流对比。耳静脉给药,0.24克/公斤,家兔脑血流图波幅度变化相同,都引起波幅降低,提示有收缩血管降低血流量的作用。栽培天麻的波幅下降更明显,比值几乎大一倍。(2) 小鼠腹腔给药,10克/公斤,与戊巴比妥纳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二种天麻间无明显差异。(3) 戊巴比妥纳影响小鼠睡眠,剂量5克/公斤,均能延长睡眠时间,效果无明显差异。(4) 二种天麻注射液,1克/公斤给药,对狗颈内动脉阻力有明显降低,降低血压,二者间无明显差异。(5) 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1克/公斤给药,均能扩大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增加血流量,二种天麻间无明显差异。以上证明二种天麻的药理作用相同,在家兔脑血流试验中人工栽培天麻作用较强。2、临床疗效(1)材料:二种天麻注射液;剂量:0.12克/2毫升;时间:每一疗程30天。(2)方法及结果:质量鉴别的根本在临床效果。经过四家医院临床验证共433例,证实栽培天麻对眩晕综合症、血管性头痛、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等疾病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达83.3%-74.5%,眩晕综合症疗效最高。各项试验都证实栽培天麻不亚于野生天麻。通过一系列试验总的看来,人工栽培天麻在细胞内多糖颗粒含量、天麻甙(天麻素)含量及影响家兔脑血流波幅下降等方面较占优势,而在折干率及醇提取物含量方面野生天麻稍高。

  • 【资料】栀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栀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子、黄果树、红栀子等。05版药典记载,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全世界约有250 种,我国有5 种,分别为栀子( G.jasminoides Ellis) 、海南栀子( G.hainanensis Merr. ) 、狭叶栀子( G. Stenophylla Merr. )、匙叶栀子( G.angkorensis Pitard. ) 和大黄栀子( G.sootepensis Hutchins. )。而经过药源调查和商品药材的收集鉴定,发现我国栀子属植物,除上述的5种外,还有水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 f. logicarpa Z. W. Xie et Okada 、大花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 var. grandiflora Nakai、重瓣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 var. fortuniana(Lindl.) Hara、雀舌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 var[font='

  • 【第二届网络原创作品大赛】苦丁茶的成分分析及药理作用综述

    摘要:目的 为深入研究苦丁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几年来相关文献,对苦丁茶的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结果 苦丁茶含有三萜、黄酮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心血管、抗氧化、降压、降血脂等作用。结论 苦丁茶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关键词 苦丁茶 成分分析 药理作用苦丁茶是我国民间食药两用的植物,有着悠久历史,是一种非茶属纯天然植物饮料,茶色清凉,微苦后甜,沁人心肺,风味独特,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饮用历史,其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和先苦后甜的独特味觉已久负盛名。近年来,苦丁茶被开发为袋泡剂、冲剂、含片、软饮料等系列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地,享有“绿色黄金”的美誉。但是,由于苦丁茶的植物来源繁多,导致各种苦丁茶的研究结果相互混淆,市场上苦丁茶的商品也鱼目混珠。据统计我国现今约有10个科的植物作为苦丁茶使用,而不同科属植物间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均存在较大差别,这给医药科技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广大消费者的正确选择带来不少困惑。为了使苦丁茶的研究和应用更为合理广泛,笔者就近年来不同植物来源苦丁茶的成分分析和药理作用做一综述。

  • 【原创大赛】粉防己碱药理作用及测定方法

    【原创大赛】粉防己碱药理作用及测定方法

    粉防己碱药理作用及测定方法 粉防己碱 (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是从千金藤属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randra S.Moore) 的干燥块根中提取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化学结构属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近年来 ,国内外对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资料表明,Tet的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抗炎、抗肿瘤多药耐药性等作用均与其直接或间接拮抗钙通道和钙调蛋白有关 ,而且发现其在抗肝、肺纤维化方面有较强活性。其免疫机能调节及肿瘤防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景。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241047_519756_2672081_3.jpg粉防己碱结构式1 粉防己碱药理作用1.1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 抗心律失常:Tet可拮抗哇巴因及氯化钙诱发的心律失常 ,但对乌头碱及电刺激引起的心律失常拮抗作用较弱或不明显。其作用机制与维拉帕米相似 ,与拮抗Ca2+内流有关。(2) 抗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Tet可减轻大鼠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 ,促进冠脉流出液、心输出量的恢复 ;防止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等容舒张左室内压下降时间常数的升高 ;抑制肌酸激酶释放 ,维持心肌线粒体Ca2+ 稳态,表明Tet尤对心肌舒张功能和冠脉循环的保护为优。(3) 降压作用:Tet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 ,抑制主动脉平滑肌的持续性收缩。还有助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时肺动脉高压的降低和肺腺泡内动脉构型改善。1.2 脑缺血缺氧作用 Tet可显著提高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Ca2+超负荷可导致大脑细胞损伤 ,细胞线粒体内Ca2+聚集致氧化磷酸化受阻 ,导致三磷酸腺苷 (ATP)耗竭 ; Ca2+激活蛋白酶和磷酸脂酶而破坏结构的完整性 ,加重脑细胞的损伤 ,加之乳酸中毒使脑细胞膜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Tet作为钙拮抗剂可阻止Ca2+ 内流 ,减轻脑水肿 ,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上述病理过程 ,对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3 [font=宋体

  • 【金秋计划】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红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的干燥根,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及气虚血衰等[1]。现代药学研究表明红芪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黄酮和皂苷等[2-3],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红芪多糖类、红芪黄酮类成分,而药理作用研究较少,但红芪黄酮类成分是除红芪多糖外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改善肺纤维化、抗骨质疏松、降低骨骼肌损伤等药理作用[4],且在抗氧化和改善肺纤维化方面的疗效优于黄芪。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红芪黄酮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为红芪黄酮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抗氧化 自由基过氧化对于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为人体氧化损伤疾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有效清除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5]。赵沙沙等[6]研究表明,与其他红芪提取溶剂相比,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中芒柄花素、美迪紫檀素、芒柄花苷单体的含量在95%乙醇提取物中达到2.2 mg/g,且芒柄花苷含量与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存在一定量效关系。杨秀娟等[7]通过优化红芪总黄酮提取工艺,表明红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袁菊丽等[8]用正交法优化红芪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以其抗氧化活性为指标,发现红芪总黄酮溶液1~10 mg/mL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除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红芪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显著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红芪总黄酮对H2O2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各剂量均可显著抑制丙二醛损伤,降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及细胞内丙二醛含量,提高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有关[9]。王伟等[10]研究表明红芪黄酮荭草素5 μmol/L通过促进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的表达与移位,激活Nrf2发挥较好的抗氧化作用,使细胞中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量处于较低水平,保持较低的氧化应激水平,进而达到抗氧化作用。综上,红芪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LDH、SOD和丙二醛等多种酶的含量及抗氧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具体机制见图1。 图片 2 改善肺纤维化 肺纤维化是一类极为复杂难治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最重要的病理特点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大量细胞外基质聚集、肺组织结构破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改善肺纤维化药物多为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11-13]。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肺纤维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或中药复方可靶向调节相关信号通路而改善肺纤维化[14]。大量研究表明红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改善肺纤维化作用,并且红芪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肺纤维化作用优于黄芪黄酮,其作用机制为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和抑制胶原纤维增生等。 2.1 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 张毅等[15]通过观察红芪总黄酮对博莱霉素5 mg/kg诱导的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蛋白表达及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发现红芪总黄酮7.5、15.0、22.5 mg/kg均能抑制TGF-β1表达,显著改善肺纤维化大鼠的病理损伤、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且以红芪总黄酮高剂量组效果作用最为明显。李娟等[16]通过观察红芪黄酮对博莱霉素5 mg/kg诱导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肺功能的影响,表明红芪总黄酮7.5、15.0、30.0 mg/kg均能改善肺纤维化核型大鼠肺功能,且对肺的动态顺应性指标、容量指标及体积流量指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提示红芪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2.2 抑制胶原纤维增生 蔺兴遥等[17]通过研究红芪总黄酮37.41 mg/kg给药及气溶胶(气溶胶浓度3.5~4.0 mg/m3,给药时间40 min)给药方式对肺纤维化的影响,发现各红芪总黄酮给药组都具有改善肺纤维化的作用,肺组织中透明质酸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的含量显著下降,且气溶胶给药组疗效更为明显。并且比较了黄芪总黄酮15 mg/kg和红芪总黄酮15 mg/kg对肺间质纤维化疾病大鼠模型肺功能的影响,发现二者均具有抑制大鼠肺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且红芪总黄酮疗效优于黄芪总黄酮[18]。苏韫等[19]在红芪有效部位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肺组织胶原面积、透明质酸及LN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红芪总黄酮7.5、15.0、22.5 mg/kg均能通过减轻肺泡炎症,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沉积,进而降低肺组织中透明质酸及LN的含量,来改善肺纤维化,其中红芪总黄酮疗效优于红芪多糖和红芪皂苷。王艺等[20]研究发现红芪总黄酮7.5、15.0、30.0 mg/kg均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透明质酸、LN、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抵抗博来霉素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舍雅莉等[21]和李娟等[22]研究发现红芪总黄酮7.5、15.0、22.5 mg/kg可通过抑制肺纤维化大鼠微血管新生相关促进因子来改善肺纤维化,且呈剂量相关性。苏韫等[23]采用气管内滴注博莱霉素法建立肺纤维化模型,通过ig红芪总黄酮7.5、15.0、22.5 mg/kg 28 d,在第7、14、28天分3次采集标本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发现红芪总黄酮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蛋白表达,使MMPs/TIMPs趋于平衡,来抑制肺纤维化进程。具体机制见图2。 图片 3 抗肿瘤 癌症是我国最难治愈的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治疗癌症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但其治疗手段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较大,而癌症又是一项治疗难度较大的疾病,故优化防治癌症的手段尤为重要。红芪异黄酮类是红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且与红芪的生物特性息息相关[1],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成分是红芪药材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性成分[24],且对肝癌[25]、胃癌[26]、非小细胞肺癌[27]、宫颈癌[28]等均有治疗作用。研究表明,红芪黄酮类成分对胃癌、白血病、肺癌和前列腺癌等均有显著防治作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生长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干扰细胞周期等。 3.1 抑制细胞增殖 红芪异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60 μmol/L通过在体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同时显著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ependent 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的表达,对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9]。王雅莉等[30-31]通过研究红芪总黄酮80 μg/mL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红芪总黄酮对K562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K562细胞周期蛋白依靠性激酶抑制剂P21基因表达升高,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降低,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3.2 诱导细胞凋亡 红芪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50 μmol/L可通过降低胃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上游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的表达,升高细胞色素C和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相关的细胞死亡激动剂、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达到抗胃癌的作用[32]。红芪异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25 μmol/L可通过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asparate protease,Caspase)级联的死亡受体介导外源性及依赖线粒体的内源性凋亡途径使咽鳞癌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33]。Hu等[34]研究发现红芪异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50 mg/kg可能通过增加人骨肉瘤U2OS细胞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Apaf-1)的阳性细胞,同时,升高U2OS荷瘤小鼠的阳性细胞和Bax、Caspase-3和Apaf-1蛋白,下调雌激素受体α亚型(estrogen receptor alpha,ERα)、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阳性细胞和蛋白质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3.3 干扰细胞周期 邓婉蓉[35-36]通过研究红芪总黄酮80 μg/mL对人体白血病的影响,发现红芪总黄酮可通过调控c-fos基因表达,抑制白血病干细胞G0/G1期DNA合成,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达到红芪总黄酮抗肿瘤作用,并且结果表明其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关系。红芪异黄酮类成分芒柄花素150 μmol/L可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p2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cyclin A和cyclin D1的表达,促进Caspase-3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诱导G1期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而成为肺癌治疗的潜在预防药物[37]。具体机制见图3。 图片 4 抗骨质疏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骨质疏松发病率逐年上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和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其成因是破骨细胞活性大于成骨细胞,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38]。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结构和各项生命指征呈下降趋势,故较易发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39]。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大[40]。而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等特点[41],其中,植物活性成分已经被证明是预防骨质疏松新方法的潜在来源[42],如多糖、黄酮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调节骨特异性基质蛋白、转录因子、信号通路、靶点等发挥作用,通过自身特性治疗骨质疏松症[43],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目前关注度较高,患者易接受[44]。红芪黄酮类化合物对于多种原因诱导的骨质疏松均有显著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降低钙流失等,增大骨密度,维持骨平衡,增强骨质量来防治骨质疏松。 4.1 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 方瑶瑶等[45-46]通过研究红芪多糖和黄酮类成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BMSCs)和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成骨分化的影响,发现红芪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中毛蕊异黄酮1 μmol/L可显著促进rBMSCs和ROBs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并且优于红芪多糖。另外在5种黄酮类化合物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异甘草素和美迪紫檀素(0.001、0.010、0.100、1.000、10.000 μmol/L)对rBMSCs和ROBs细胞活性和成骨相关因子的变化研究中发现,5种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均能促进rBMSCs和ROBs的增殖,提高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增加Ca含量,增加钙化结节面积和数量,达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陈宇等[47]在红芪活性组分抗骨质疏松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中发现,红芪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10 μmol/L可以提高成骨细胞ALP活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进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吴虹[48]通过观察红芪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15、30 mg/kg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发现毛蕊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具有显著的骨保护效应,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作用弱于雌激素。槲皮素是一种植物类黄酮,也是红芪中的黄酮醇类成分,具有雌激素作用,Pang等[49]和Li等[50]用槲皮素2.5 μmol/L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发现槲皮素可以增强ALP活性,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矿化,并且上调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骨桥蛋白等骨母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的表达。此外,槲皮素还可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骨母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并且激活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mad信号通路。表明槲皮素可以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刺激BMSC分化为成骨细胞,并且BMP/Smad信号通路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Zhang等[51]发现槲皮素5 μmol/L可通过抑制微小RNA-206(microRNA-206,miR-206)通路的表达和上调连接蛋白43的表达,从而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 4.2 减少骨流失 袁真等[52]发现山柰酚、芦丁、槲皮素(浓度分别为50 mg/kg)3种活性成分均可以降低尿液中的Ca、P丢失,改善骨微结构并增加骨密度,且山柰酚效果最好。Kim等[53]研究表明高良姜素、淫羊藿苷、山柰酚和槲皮素等(0~50 μmol/L)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增加人SV40转染成骨细胞的增殖,其中高良姜素、淫羊藿苷、山柰酚、槲皮素可减少唑来膦酸钠诱导的细胞损伤,尤其高良姜和山柰酚对唑来膦酸具有显著的细胞保护作用。另有研究发现槲皮素100 mg/kg可改善维甲酸诱导的骨质量系数、骨长、骨径、骨灰分含量和钙磷含量的降低,降低维甲酸诱导的氧化应激和骨质流失[54]。见图4。 图片 5 降低骨骼肌损伤 骨骼肌对于维持人体姿态和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骨骼肌损伤也极为常见[55-56]。目前多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肌肉损伤后的疼痛及炎症反应以恢复肌肉功能,治疗方案较为单一[57]。红芪黄酮类降低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减缓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中丙二醛、LDH和一氧化氮含量积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SOD活性及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 5.1 提高相关酶活性 袁书立[58]研究发现红芪黄酮荭草苷40 mg/kg可有效减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的骨骼肌炎症和氧化应激,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的骨骼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0.05),此外,荭草苷可促进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大鼠骨骼肌Nrf2的转录和转位,抑制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的转录和表达。其机制可能与p38 MAPK通路和Nrf2/ Keap1通路有关。与肌肉损伤组相比,槲皮素/β-环糊精凝胶可降低脂质过氧化、S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骨骼肌炎症和氧化应激,从而达到降低骨骼肌损伤的作用[59]。红芪总黄酮0.2 mg/kg可延缓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活性氧、丙二醛及LDH含量的积累并提高SOD活性,表明红芪总黄酮对高强度运动后氧化应激所导致的骨骼肌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60]。段云燕等[61]发现红芪总黄酮0.2 mg/kg对于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中一氧化氮含量的下降有一定减缓作用,推测红芪总黄酮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下调丙二醛及LDH含量、提高SOD活性进而达到降低骨骼肌损伤的作用。 5.2 抑制细胞凋亡 杨雅丽等[62]等研究表明一次离心力竭运动可激活大鼠骨骼肌细胞NF-κB信号分子,启动细胞的凋亡程序,而红芪总黄酮0.2 mg/kg可降低高强度运动引发的应激反应,从而延缓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疲劳和损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骨骼肌组织NF-κB、Bcl-2/Bax、细胞色素C、Caspase-3表达水平、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有关,见图5。 图片 6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引起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常见病因,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且近年来发病呈逐渐增高[63]。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抗氧化、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血脂和调节糖代谢等作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64-65]。 6.1 改善内皮功能 红芪黄酮类化合物二氢黄酮柚皮苷100 mol/L可以通过调节蛋白激酶Hippo-YAP蛋白下调人脐静脉内皮中促炎因子的表达恢复内皮屏障细胞的完整性,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66]。 6.2 调节相关酶活性 类黄酮通过调节NF-κB途径来调节抑制因子κB激酶或在NF-κB与脱氧核糖核酸结合的水平上发挥抗炎作用[67],如槲皮素100 μmol/L可通过p38激酶抑制作用影响NF-κB活化,并抑制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68]。 6.3 防止血栓形成 有研究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2 mmol/L、芦丁能够阻断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钙离子载体的促聚集作用,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相关的抗血小板活性[69]。最新研究也发现槲皮素1.5 mmol/L对环氧合酶的抑制率高达90%,主要通过改变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来干扰血小板聚集[70]。通过不同细胞模型对柑橘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评估,结果发现在人肝癌细胞中柚皮素75 μmol/L可抑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和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从而限制胆固醇酯和三酰甘油在脂蛋白形成中的可用性[71-72]。 7 防治肝纤维化 肝脏纤维化是一种损伤愈合反应,各种原因造成的肝损伤均可以导致肝纤维化的启动,肝损伤造成的肝细胞坏死、凋亡、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会刺激肝纤维化的形成。肝纤维化进一步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73],由于肝纤维化早期是可逆的,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肝纤维化的防治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临床应用的多种治疗肝纤维化中药均含有黄酮类成分[74]。红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肝纤维化细胞的增殖、活化和转移及胶原纤维增生等来防止肝纤维化。 7.1 抑制细胞增殖、活化和迁移 张蒙蒙[75]研究表明毛蕊异黄酮80 mg/kg可显著抑制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毛蕊异黄酮通过提高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和STAT3蛋白表达,激活JAK2/STAT3通路。邓坦[76]研究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200 μmol/L对TGF-β1诱导的肝纤维化细胞增殖、活化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毛蕊异黄酮结合并下调细胞内雌激素受体β5(estrogen receptor β5,ERβ5)有关。另外槲皮素8~128 μmol/L在0~72 h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可能与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77]。 7.2 抑制胶原纤维增生 槲皮素15 mg/kg可通过降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Wnt蛋白表达量,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且具有肝保护作用[78]。此外槲皮素50 mg/kg还可通过降低神经源性基因Notch同源蛋白1(neurogenic locus notch homolog protein 1,Notch1)表达来影响Notch1通路,进而抑制M1极化,达到抗炎、抗肝纤维化的作用[79],柚皮苷15、30 mg/kg均可通过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HYP含量,抑制胶原增生进而抗肝纤维化显著降低四氯化碳诱导的肝脏系数升高,抑制胶原增生进而抗肝纤维化[80]。见图6。 图片 8 其他 红芪黄酮类化合物除具有抗氧化、改善肺纤维化、抗肿瘤、抗骨质疏松、降低骨骼肌损伤等药理作用外,还具有抗炎降血糖抑制肾纤维化等作用。姚艺等[81]研究发现芒柄花苷50 mg/kg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大鼠血清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糖水平,同时,肾小球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芒柄花苷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叉头盒蛋白O1(fork head box protein O1,FoxO1)促进DN自噬,减轻肾脏损伤。此外,芒柄花苷可显著减轻DN大鼠糖代谢异常和肾脏损害,抑制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芒柄花苷激活AMPK和SIRT1表达,抑制FoxO1表达,改善肾脏氧化应激状况,抑制自噬,从而缓解DN的发生发展过程。 9 结语及展望 红芪作为甘肃的道地药材,其品质优良,产量宏丰,并有独特的采收加工方式,且已形成地理标志产物——米仓红芪。红芪主要含有多糖、黄酮、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多种药理作用。红芪黄酮类成分是除红芪多糖外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药中也广泛存在,并且种类繁多,每个种类又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中药红芪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黄酮醇槲皮素、二氢黄酮柚皮苷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改善肺纤维等药理作用,其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成分是红芪药材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性成分,且对肝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等均有显著治疗作用。 红芪最早列为黄芪项下,后因发展需要将红芪单独列出。红芪与黄芪具有相似的活性成分及功效,但多项研究表明,红芪黄酮类成分在抗氧化和改善肺纤维方面疗效优于黄芪,目前对于红芪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等基础研究上,对于红芪黄酮类成分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红芪作为具有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重功效的中药,其在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上缺乏具体研究,故应加强红芪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研究,尤其红芪异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及红芪黄酮类成分在抗氧化和改善肺纤维化方面的优势研究。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是表征药材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作为临床用药的合理选择,红芪在中医临床及中西药合用方面的研究是当前乃至未来持续关注的前沿领域[82]。因此,应加强红芪药材中黄酮类单体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为红芪药材的大规模种植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 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

    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  复方除在临床上观察研究、总结疗效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已引起多方的关注,复方的研究可以有多种途径,而各种途径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方原则  选方应以临床疗效为基础。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先进行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离体及整体的反应及对病理模型的作用。也可先研究“药对”的基本作用,为了解复方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础。如当归与川芎、芒硝与大黄、天冬与麦冬伍用等都是重要的“药对”。由于他们组成简单,作用方向一致,故研究较易。也可从基本方着手。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组成比较简单,许多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较大。且研究了一个基本方的药理作用就可为研究与此有关的一类方的药理作用打下基础。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方,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证,显示了桂枝的心脏作用;原方重用芍药成了桂枝加芍药汤,适应证增加了“腹满时痛”,突出了芍药治腹满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治证有“手足冷,身痛不仁”,显示附子有镇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环作用,原方加葛根称为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有项背强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项背强痛等,说明研究了桂枝汤一方后可为研究这一类的许多方子奠定基础。  方剂来源广泛,有历代医方书中的老方,也有现代临床报道的新方,还有经方、时方;不论什么方,总以有无疗效为依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多数是方简效高,故可以选作研究课题。但汉唐以后的方,也有很多屡经验证卓有成效的名方,特别是解放以来中医院校设立后的一些新方,病例多,验证广,符合当前防病治病需要,作为研究课题更切合实际些。另外有一些为人民群众喜用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药,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总之,选题应以疗效为基础。  (2)指导思想。  药理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与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中医诊病处方要辨证, 故中药复方研究,也必须与“证”相结合。注意那几味药怎样配伍,才能解决某“证”,从而有可能阐明该味药或几味药在复方中所起的作用。如对血瘀证,应首先研究活血化瘀治则。须针对“证”的治疗,考虑复方药理研究中的病理模型问题。根据过去几年对冠心2号方、通脉灵及其他有关活血化瘀方的研究,初步认为该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变态反应、促进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脑血管、肾血管及冠脉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形成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对用于血瘀证的治疗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药理依据。又如通过桂附八味及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高血压,分别相当于神经原性、肾性和内分泌性高血压病,也促进并沟通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  针对复方的多效性,复方药理研究的指标也相应要多样化,动物也不能限于一种,应根据复方要求选择实验动物,给药途径也要多种方法,先口服(灌胃)粗制剂,观察临床疗效的重现性,再适当提取,制备各种剂型,供多种途径给药,进一步探索其作用。制剂从粗到细,给药方法从口服到注射,在肯定作用的基础上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多效性不一定要求各种作用的研究全面铺开,可攻其一点,突破某一方面而打开全方作用研究的大门。  其具体的方法,要按课题的目的、要求而设计。首先要分析该复方的适应证,设计几项指标,除研究该方对正常机体的作用外,还要制造相应的病理模型,来验证复方的作用或疗效。药理作用不但要研究复方对整体的作用,而且还要用离体器官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在全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哪一味药或哪几味药在该方中对某项指标起决定性作用,拆方的方法可以根据中医药理论将全方药物分成几个组,也可利用优选法、正交试验法以筛选有效的单味药。再次是在研究时,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至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剂型、剂量的选择,观察时间、间隔和时程的安排,结果记录和分析等,都和合成药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近似,同时也应熟悉毒性及安全试验方法及生物统计知识。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存在与植化提取协作和精粗制剂两个争议问题。复方药理研究中应与植化提取协作,如同单味药的化学提取与药理作用探索相结合,相得益彰,对发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以较易搞清。复方的成分复杂,药理反应更复杂,如何协作,需要在实践中找办法。复方配伍后,特别是炮制后进行配伍煎煮,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可形成新的成分或出现一些络合物及沉淀物,这方面问题已被学者所注意。几年来对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已有长足的进展。  麻黄的研究己有几十年,称得上中药研究中较成熟的一味,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在不断有新的报告。单体左旋麻黄碱只是麻黄中有效成分之一,但它不能代表麻黄。麻黄汤中的麻黄也不能以麻黄碱来代替。麻黄中的其他成分各有其用,在复方中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为了搞清作用机制及受体部位,成分一定要纯。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特别是其临床药理,在现阶段尚需多多进行粗制剂的实验研究工作。

  • 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

    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与药理中药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有些成分是一般高等植物普遍共存的,如糖类、油脂、脂类、蜡、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色素、树脂、无机盐类等;另一些则是存在于某些器官中比较特殊的的化合物,如生物碱类、黄酮类、强心甙、皂甙、挥发油、有机酸等,而且大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每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化学成分都能产生防治疾病的效用。通常将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所谓有效成分是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如麻黄碱、小檗碱、黄芩素、薄荷醇等。有效成分都能用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旋光度、溶解度等理化常数,所以又称有效单体。如果尚未提纯成单体的化合物,一般称它为有效部分或有效部位。所谓无效成分是指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化学成分,它们通常没有(或目前尚未发现有)生物活性和医疗作用,如糖类、酸、油脂、蛋白质、树脂、色素、无机盐等。但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许多过去认为无效的成分,随着医疗实践和中药研究的进展而发现是有效成分。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有效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一种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不同的有效成分往往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但有些不同的有效成分有相似的作用。一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它们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制约作用、对抗作用等。在复方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可能有所变化。因此,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绝对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和研究。现将植物类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要介绍如下。§1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能与酸结合成盐。大多数生物碱都有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在环内,但亦有少数例外,如麻黄碱的氮原子则在侧链上而不在环内。生物碱具有光学活性、强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它们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主要为植物界),种类繁多。目前生物碱结构已搞清楚的有几千种。化学结构类似的生物碱往往不仅存在科属上的亲缘关联,在药理效用上亦有一定关系。一、烃胺衍生物类生物碱 1. 苯乙胺类 主要包括肾上腺素类、麻黄碱类和南美仙人掌碱类等。肾上腺素类生物碱均来源于蛋白质降解物氨基酸中酪氨酸,在动物神经组织中可经多巴转变成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肾上腺髓质中则可进一步转变成肾上腺素。在植物界虽未发现肾上腺素,但其它衍生物或中间体等是广泛存在的。如黧豆属植物常绿油麻藤等种子藜豆中含多巴,提取制品可用作多巴胺前体,治疗多巴胺不足所致的震颤麻痹症。马齿苋全草除含少量多巴外,还含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故肌肉或宫腔注射可收缩血管及子宫,用于产后出血的止血。麦角及扁豆等因富含酪胺,不宜与单胺氧化酶制剂合用,否则后者可使酪胺不易被肝脏脱胺代谢,以致酪胺积蓄,取代去甲肾上腺素使之从神经末梢的囊泡中释放,可升高血压,导致高血压。枳实中含辛福林和N-甲基酪胺,具收缩血管、升压及强心作用。麻黄碱主要存在于麻黄茎枝的髓部,秋季含量最高,其它如浆果紫杉、心叶黄花稔、欧乌头、斑点亚洲罂粟等亦有存在。麻黄中主含L-麻黄碱,其次为D-伪麻黄碱。苯乙胺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主要系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效应器的肾上腺素受体,产生交感神经兴奋的各种生理作用,如皮肤、粘膜血管收缩及升压作用,用于某些出血、鼻粘膜肿胀、过敏性休克;兴奋心脏作用,用于心跳骤停;支气管松弛解痉作用,用于支气管哮喘以及中枢兴奋作用等。2. 季铵烃类 季铵烃类主要以胆碱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在动物体中常最后形成乙酰胆碱,起着神经递质的重要作用;在植物体中则最后形成甜菜碱。中草药中的黄芪、枸杞、茵陈、金钱草、鸡骨草、连钱草、荠菜、茯苓等均含有这类生物碱。甜菜碱能参与供给甲基的脂肪代谢作用,胆碱则可与脂肪酸、磷酸形成易溶性的卵磷脂,参与脂肪转运,故二者均属于趋脂性药物,用以防治脂肪肝和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此外,捕蝇毒蕈中所含毒蕈碱,具类似乙酰胆碱结构,而较乙酰胆碱稳定,不易破坏,它可产生类似乙酰胆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循环抑制等症状,可用阿托品拮抗解毒。3. 秋水仙碱类秋水仙碱类系侧链胺基氮类生物碱,主要含于百合科植物如秋水仙、土贝母、嘉兰等的球茎及种子中。秋水仙碱类系植物激素,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具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动物癌细胞分裂有显著抑制作用,可用于皮肤癌及白血病等,但对造血系统的抑制及肠胃等毒性反应亦较大。此外秋水仙碱类小剂量可促使皮质激素释放,有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急性痛风等。[/size

  • 【金秋计划】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的处方考证与药理作用

    [font=宋体]二十五味松石丸([/font]Ershiwuwei Songshi Pills[font=宋体],[/font]ESP[font=宋体])由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诃子肉、绿绒蒿、余甘子等[/font]25[font=宋体]味药材组成,作为藏医药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中毒、肝痛、肝硬化及肝渗水等[/font][sup][1][/sup][font=宋体]。[/font]ESP[font=宋体]现收载于《中国药典》[/font]2020[font=宋体]年版,该方临床应用历史较久,广泛记载于历代藏医典籍,但其在不同古籍中所载的配方、剂量、用法与功效主治有一定差异,且个别组成药味基原存在一定异议。基于此,本文在考证历代藏医药典籍与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藏医药治疗肝胆疾病的理论与用药规律,梳理[/font]ESP[font=宋体]的处方历史沿革,探讨并核实组成药味基原。同时,查阅[/font]ESP[font=宋体]现代研究报道,系统总结其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为该方剂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font][b][color=#d4fa00]1 [font=黑体]处方沿革[/font][/color][/b][font=宋体]方源考证是开展传统经典方剂现代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可为方剂功效认识及药材基原固定提供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藏医传承有别,各地藏医家用药习惯存在差异,[/font]ESP[font=宋体]在其组成及功效等方面有所变迁,代表性藏医药典籍相关记载见表[/font]1[font=宋体]。[/font]ESP[font=宋体]处方始载于《秘诀方剂[/font][font=宋体]长寿甘露》[/font][sup][2][/sup][font=宋体],载其名为“玉宁聂莪([/font]???????????????[font=宋体])”,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病、隐性肝病及肝中毒症等热性肝病。本苍益西[/font][sup][3][/sup][font=宋体]编撰的《医疗秘诀精华汇[/font][font=宋体]利乐雨水》同样记载了[/font]ESP[font=宋体]组成与功用,并注明了除麝香外的[/font]24[font=宋体]味药材的处方用量。以上[/font]2[font=宋体]种[/font]ESP[font=宋体]处方功效主治基本相近,但其中[/font]4[font=宋体]味药材存在差异,前者采用石花、棘豆、岩白菜及马钱子,后者使用绿绒蒿、獐牙菜、毛诃子与鸭嘴花。其中,鸭嘴花、獐牙菜与毛诃子是藏医治疗热性肝病的常用药材[/font][sup][11][/sup][font=宋体]。毛诃子与方中余甘子及诃子作为藏药复方中常用的“三果”配伍,主要用于清热证和调和三因[/font][sup][12][/sup][font=宋体]。帝玛尔[/font][font=宋体]旦增彭措[/font][sup][7][/sup][font=宋体]所著《百余二十五味方剂汇编》收录诸多[/font]25[font=宋体]味药材组成的藏药方剂,其中包含[/font]2[font=宋体]种[/font]ESP[font=宋体]处方,其一为将宦仑扎哪所载处方中岩白菜更换为沉香,其二将本苍益西所载处方中犀角去除,同时将木棉花瓣和木棉花丝作为[/font]2[font=宋体]味药材入药,并认为该方可“治疗一切肝病”。[/font][font=宋体]隆度嘉措[/font][sup][6][/sup][font=宋体]所著《医疗集药[/font][font=宋体]说续注疏》中记载[/font]ESP[font=宋体]治疗[/font]18[font=宋体]种肝病,包括[/font]13[font=宋体]种肝热证,[/font]5[font=宋体]种肝寒症,然而此方组成与以往相比差异较大,去除了如珍珠、珊瑚及银朱等珍宝类药材,而采用葡萄、冰片及波棱瓜子等药材。此外,该方中采用的白豆蔻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可提升胃部消化能力,促使药物发挥疗效。同时,白豆蔻与方中肉豆蔻、草果、丁香、西红花、石灰华为藏医“六良药”,在藏药复方中通常联用,从而达到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效果。[/font] [font=宋体]《纪要美饰甘露药库》[/font][sup][7][/sup][font=宋体]与《珍宝阁达嘎》[/font][sup][13][/sup][font=宋体]所记录的[/font]ESP[font=宋体]处方与《百余二十五味方剂汇编》基本一致,但将其中绿松石处方用量调整为[/font]40 g[font=宋体]。同时期的《秘法甘露诀》[/font][sup][8][/sup][font=宋体]中,将宦仑扎哪所载的处[/font][font=宋体]方中棘豆、余甘子及岩白菜替换为寒水石、鸭嘴花及沉香,但功效记载相同。《传统藏药配方大全》[/font][sup][10][/sup][font=宋体]收录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常用处方,方中将本苍益西所载处方中的犀角、獐牙菜及银朱更换为天竺黄、伞梗虎耳草、辰砂及红花,该方共[/font]26[font=宋体]味药组成。其中,进一步强调了铁屑的炮制方法应为诃子制,绿绒蒿应为毛瓣绿绒蒿。自《中国药典》[/font]1995[font=宋体]年版便收载了[/font]ESP[font=宋体],组成与《传统藏药配方大全》较相似,将其中红花去除,并将辰砂、渣驯膏、白檀香、紫檀香、西藏马兜铃、川木香及毛瓣绿绒蒿改为朱砂、五灵脂膏、檀香、降香、木香马兜铃、木香及绿绒蒿,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血瘀、肝中毒、肝痛等。[/font] [font=宋体]综上,[/font]ESP[font=宋体]处方以《秘诀方剂[/font][font=宋体]长寿甘露》所载为基础进行变迁,尽管后世在部分组成药味及比例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从藏医药“味”配伍理论来讲,多采用“涩”味和“苦”味药为主,且临床用于肝脏疾病治疗的基本认识不变。此外,由于藏医药受到古代印度医药影响,未来仍需进一步基于跨语言体系的文献数据整理与挖掘对该方药进行深入的溯源考证。[/font]

  • 烟草的药理作用

    烟草中主要成分为烟碱,占总碱之93%,普通香烟中含量约1-2%。其他成分因含量很少,故无重要意义。烟碱在医疗上无用途,主要为毒理学上的意义;急性中毒时死亡之快,与氰化物相似。成人致死量约在50mg左右,1支烟卷即含20-30mg。但有儿童吞食烟卷数支后仍有得救者,因烟丝中的烟碱吸收较慢,因此先吸收部分即可产生剧烈呕吐,而将留下部分吐出。吸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习惯,嗜好者认为1支烟卷可消除疲劳与抑制,提高工作效率;实际上这只是给予吸者精神上的某种满足而已,在客观试验中,吸烟对于脑力或体力的,特别是需要高度准确性的活动,如打靶或投篮球,只有降低成绩的作用。吸烟成习惯者对烟碱的某些急性作用能产生一定耐受性,但与吗啡、阿片等不同,戒除时并无痛苦的戒断症状。每次吸入之烟碱量,不仅与烟制品(如烟卷、雪茄、烟斗丝等)中的含量有关,而且与抽吸的深度与速度有关,如在10分钟内抽掉2/3烟卷时,大概可吸入0.2mg烟碱,如在5分钟内抽2/3时,则可吸入2mg。吸烟过多,可产生各种毒性反应。固其有刺激性,可致慢性咽炎以及其他呼吸道症状。支气管炎的发生率,嗜好者(每天20支以上)较不吸烟者高4-7倍。肺癌似与吸烟有关,在45岁后发生肺癌的病人中,每天吸25支以上的比不吸烟的多50倍左右。在胃肠道方面,易得消化失常、神经性胃病、溃疡病及便秘。吸烟与高血压症间的关系,尚不能确定,但一般认为易得期外收缩等心律不齐与冠状动脉病等。而闭塞血栓性脉管炎,几全部见于重量吸烟者。过量吸烟还可引起头痛、失眠等神经症状。烟碱在粘膜面极易吸收,如置2滴于小狗舌面, 1-2分钟内即可中毒而死;由完整的皮肤表面,亦能吸收而致中毒。

  • 【转帖】中药研究与技术评价药理毒理问题(2005-2007)

    1、增加适应症,不改变给药途径、服用时间及服用剂量,原药物疗程是3个月,只做3个月的长毒试验,现在新增适应症也是3个月疗程,是否要补充长毒试验?答:如果新增加适应症的临床实际用药疗程与原来适应症相同,仅就长毒试验而言,原来适应症的疗程可以做为参考,不必补充长毒试验。 2、治疗脂肪肝,药效试验选择何种阳性药?答:药效试验选择何种阳性药,依据受试物的作用特点而定。原则上,应该选择药理作用机制相一致的、已经上市的药品。3、一个治疗胆囊疾病的药物,现增加治疗其他适应症,药品名称是否要改变?答:增加适应症不须改变药品名称。4、透皮贴剂长期毒性试验的动物如何选择?怎样处理好药物透皮吸收与动物长毛问题?侧重考察哪些指标?答:皮肤给药应选择与人类皮肤吸收特性相近的动物,同时要考虑动物的生理特性及要满足拟进行试验的要求。目前长毒试验多采用家兔、豚鼠、大鼠等动物进行长毒试验。考察指标根据有关新药研究要求、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进行确定。至于动物长毛问题,应使其不影响药物的吸收。如何处理,需要向有经验的动物试验技术员进行咨询。5、中药品种处方中含有细辛、千里光等药材,如果在药典规定的日服生药量内,是否可以不进行安全性试验?答:有关含马兜铃酸药材的问题,SFDA已经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建议参考执行。6、中药注射剂仿制品种是否需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答:常规应进行制剂安全性试验。是否需要进行其他药理毒理试验,要结合具体品种进行综合评价。7、中药注射剂肌肉注射改为静脉注射应进行哪些药理毒理试验? 答 :应按照改变给药途径品种的有关要求提供相关研究资料。8、如何依据药理试验依据确定临床治疗周期? 答:临床治疗周期的确定与适应症有关,如感冒,疗程一般不超过1周;而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临床前的药理试验一般也应根据拟定适应症受试物的作用特点进行设计。9、中药注射剂拟治疗周期为1个月,长毒试验需要几个月? 答 :一般长毒试验周期应是临床疗程的3-5倍。但如果临床实际应用需要多疗程、长期给药,则应进行最长周期的长毒试验。

  • 常见水果的药理作用

    枣子:治便秘、利尿、益胃生津。荔枝:补血、健肺、促进血液循环、心脏衰弱者可多食(已燥热者不宜多吃)。龙眼:对健忘、心跳不正常、神经衰弱之失眠有疗效用以滋补。心脏衰弱者可多食(已燥热者不宜多吃)。苹果:治下痢、降血脂、滋润皮肤。-梨:清解热毒、镇咳化痰。-桃:清津味甘,多食易消化不良。柠檬:可增强消化、出汗过多、食欲不振、体力倦怠、减肥解酒。柚子:清燥热、通便、消口臭、解酒。-橘子:性寒、可解热、化痰、防便秘、生津止渴、擦皮肤有止痛、消炎之效,美容之效。橘柑:解热、利尿、祛痰、防便秘、生津。葡萄柚:可生津止渴、消暑、消除疲劳、降血压、助消化、美容、润肤减肥。桑椹:可调节消化、治胃病、便秘、老枝煎水饮用可通血气止痛预防风寒病。叶煎水加冰糖或黑糖当茶喝,可清肺热、胃肠、利尿、消肿、除痰。芒果:可治疗晕车、船、呕吐。熟果肉可敷火伤、开水烫伤,止痛消炎。木瓜:除黑斑、雀斑,助消化、治溃疡。香蕉:助消化防便秘、清肺。杨桃:清沙哑、喉痛,生津止渴、顺气、润肺、去风热、利尿。百香果:清肠、开胃、生津止渴,除腻。-葡萄:可补气、养血、美容、利尿、安胎气。李子:解酒、醒脑。梅子:健胃、生津、杀虫、解呕、解酒。草莓:清血、利尿。无花果:解百毒、止痢、治便秘、痔疮。樱桃:预防感冒、癌症。西瓜:解热、利尿、排毒、消暑、通便。-甜瓜:解热、止渴、净血液、利尿、解躁。波罗蜜:止渴、利尿、清热、醒酒、补中。椰子:解热防暑、止吐、消水肿,椰肉可开胃、温中、补血。猕猴桃:解热燥、利尿、止渴、通便。蕃茄: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肝脏病及肠胃病。可消暑、清热、助消化。汁液洗脸能消除小皱纹。杨梅: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上渴、清肠胃、除烦愤恶气-

  • 中药六味地黄丸符合科学药理

    近日,科研人员通过对中药经典方剂六味地黄丸的系统研究,证明经典中药验方配伍科学合理且有规律可循。日前,以该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六味地黄丸是中药经典验方,始出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由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具体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6味中药,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儿“五迟”、“五软”等肾阴不足症,被认为是大补元阴的代表方剂,千百年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患者的推崇。虽然临床实践证明,六味地黄丸药理作用较广泛,但因其化学成分较复杂,临床药效定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也制约了相关制剂工艺的进一步革新和药效作用的科学表述,给六味地黄丸体内动态特性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专家带领课题组对六味地黄丸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复方配伍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先后分离和鉴定了口服六味地黄丸后的11个血中成分,确定了这些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的状况,揭示了古方六味地黄丸的药效物质基础变化与配伍、药效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11个血中成分的生药来源,发现其中4个为代谢产物。例如编号为1号的成分5-HMFA,是由地黄、泽泻、山茱萸3味中药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新的代谢产物,有很好的补肾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功能;它和9号成分丹皮酚,可使肾虚模型动物的体重、心率、胸腺和脾脏重量指数、血清、血浆黏度等11项指标回调,表现出明显的补肾功效。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由5-HMFA、马钱子苷、2.4-二羟基-苯乙酮、丹皮酚的药动学参数分析显示,其原型成分均呈现出吸收快、分布快、消除缓慢等特点,尤其是代谢产物可维持长时间的血药浓度平台期,与口服单体化合物的体内行为明显不同,这反映出六味地黄丸的体内动态过程特点。课题组还通过“衰老+血瘀”的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了5-HMFA的药理作用,发现它可明显改善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细胞黏附因子等,由此揭示5-HMFA为六味地黄丸治疗衰老和血瘀的药效物质基础。专家评价认为,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千年古方六味地黄丸的奥秘,也为人们认识方剂配伍规律提供了方法学技术平台,有助于祖国医药走出国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 中药药理-解表药

    药物基本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复方的药理研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通里攻下和清热解毒等治则,结合复方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  1.发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 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常见水果的药理作用

    枣子:治便秘、利尿、益胃生津。荔枝:补血、健肺、促进血液循环、心脏衰弱者可多食(已燥热者不宜多吃)。龙眼:对健忘、心跳不正常、神经衰弱之失眠有疗效用以滋补。心脏衰弱者可多食(已燥热者不宜多吃)。苹果:治下痢、降血脂、滋润皮肤。-梨:清解热毒、镇咳化痰。-桃:清津味甘,多食易消化不良。柠檬:可增强消化、出汗过多、食欲不振、体力倦怠、减肥解酒。柚子:清燥热、通便、消口臭、解酒。-橘子:性寒、可解热、化痰、防便秘、生津止渴、擦皮肤有止痛、消炎之效,美容之效。橘柑:解热、利尿、祛痰、防便秘、生津。葡萄柚:可生津止渴、消暑、消除疲劳、降血压、助消化、美容、润肤减肥。桑椹:可调节消化、治胃病、便秘、老枝煎水饮用可通血气止痛预防风寒病。叶煎水加冰糖或黑糖当茶喝,可清肺热、胃肠、利尿、消肿、除痰。芒果:可治疗晕车、船、呕吐。熟果肉可敷火伤、开水烫伤,止痛消炎。木瓜:除黑斑、雀斑,助消化、治溃疡。香蕉:助消化防便秘、清肺。杨桃:清沙哑、喉痛,生津止渴、顺气、润肺、去风热、利尿。百香果:清肠、开胃、生津止渴,除腻。-葡萄:可补气、养血、美容、利尿、安胎气。李子:解酒、醒脑。梅子:健胃、生津、杀虫、解呕、解酒。草莓:清血、利尿。无花果:解百毒、止痢、治便秘、痔疮。樱桃:预防感冒、癌症。西瓜:解热、利尿、排毒、消暑、通便。-甜瓜:解热、止渴、净血液、利尿、解躁。波罗蜜:止渴、利尿、清热、醒酒、补中。椰子:解热防暑、止吐、消水肿,椰肉可开胃、温中、补血。猕猴桃:解热燥、利尿、止渴、通便。蕃茄: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肝脏病及肠胃病。可消暑、清热、助消化。汁液洗脸能消除小皱纹。杨梅: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上渴、清肠胃、除烦愤恶气-

  • 青蒿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可分为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成分两大类,前者主要含多种半萜类,有青蒿素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药理作用】  青蒿具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等功效。  1.抗病原体  (1)抗疟原虫  青蒿素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酯钠也具有良好抗疟作用,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证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直接杀灭作用,但对红细胞前期和外期无影响。其抗疟机理主要是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首先是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其次是核膜、内质网膜;并对核内染色物质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方式主要是影响了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以宿主红细胞浆为营养供给。青蒿素分子结构中所独有的过氧基是产生抗疟作用的必要基团。  (2)抗菌、抗病毒  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青蒿醇提物、醚提物、青蒿酯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杀作用。青蒿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炎  青蒿水提物对大、小鼠蛋清性、酵母性关节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莨菪亭是其抗炎成分之一。  3.解热、镇痛  青蒿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以花前期采的青蒿解热作用强,使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下降。青蒿水提物还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对化学刺激法和热刺激法引起的疼痛反应,青蒿水提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青蒿素对正常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浆cAMP含量均无影响。但对皮质激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青蒿素可使降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又可使升高的血浆cAMP降低;在高疟原虫血症时,又可使低下的血浆cAMP升高。青蒿琥酯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h细胞产生,阻止白细胞介素和各类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5.抗癌  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青蒿酸和青蒿B衍生物对小鼠白血病细胞、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克隆形成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与青蒿清热解暑、除蒸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与青蒿截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疟原虫作用。  【现代应用】  1.疟疾  2.高热  3.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

  • 【金秋计划】麻杏石甘汤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size=15px][color=#595959]严重的[b]铜绿假单胞菌肺炎[/b]会引起[b]细胞因子风暴[/b]、过度的[b]促炎细胞因子释放[/b]、广泛的损伤和致命结局。强烈的炎症反应虽然是清除铜绿假单胞菌所必需的,但需要迅速减少以限制组织损伤。因此,开发新的辅助药物以降低[b]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b]的严重程[/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度的[b]非抗生素治疗方法[/b]是[/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一种可持续和有效的对抗多重耐药细菌的策略。[/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中医是众所周知的肺炎治疗选择,中药可调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感染的宿主[/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免疫[/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如清肺消炎丸、疏风解毒胶囊、芪归银方等。[b]麻杏石甘汤[/b]([b]MXSG[/b])是一种有效治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呼吸道感染[/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和细菌性肺炎[/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的中药。然而,MXSG治疗[b]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b]的机制尚不清楚。[/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旨在观察MXSG对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质谱法[/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分析其化学成分[/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其体外抑菌效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将45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左氧氟沙星组、MXSG-L组(7.7 g/kg/d)、MXSG-H组(15.4 g/kg/d)。[/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小鼠鼻内滴注铜绿假单胞菌建立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模型。[/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左氧氟沙星、MXSG口服灌胃,每日1次。[/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治疗3 d后进行肺指数测定、显微CT、动脉血气[/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分析、细菌负荷测定、HE染色。[/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利用[/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网[/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络药理学分析和转录组测序[/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预测[/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MXSG治疗细菌性肺炎的潜在机制。[/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铜绿假单胞菌体外MIC 500 mg/mL。[/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在治疗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模型中,MXSG显著改善了体重减轻、肺脏指数和肺部病变。[/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MXSG处理也显著降低了细菌负荷,改善了氧饱和度。[/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转录组、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R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分析显示,MXSG[/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通过[/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IL-17信号通路[/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HIF-1α/IL-6/STAT3信号通路[/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治疗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证实了MXS[/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G治疗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中药药理-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都属寒凉,按“热者寒之”的治病法则,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热证。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 谵语,发狂等。  里热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实热又可进一步分力气分热、血分热、湿热和热毒疮疡等各种类型,针对其不同类型和药物性能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  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清气分实热。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常用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等,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  清热躁湿药: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治肠胃湿热以香连丸为代表,治湿热黄疽以栀子柏皮汤为代表。  清热解毒药: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引起的“火毒”或”热毒”,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因本类药物具清热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热毒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公英等,五味消毒饮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虚热药: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常用药物有地骨皮、银柴胡等。青蒿鳖甲汤是其代表方之一。  清热明目药: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代表药物有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等,常用方剂有青葙汤、谷精龙胆散等。  关于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常把清热解毒与抗菌作用等同起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菌素相提并论。然而从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一个象抗菌素那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临床,相反,有的中草药虽抗菌作用不强,但对很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单纯用抗菌作用来解释本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认为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而呈现广泛的药理作用。现将近代药理研究所证明的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抗菌作用,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 强度各有不同,如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蒜、金荞麦、知母、赤芍、鱼腥草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黄连、黄柏、黄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生地、紫草等对多种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也有效。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酰乙醛(鱼腥草)、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紫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秦皮乙素(秦皮)、原白头翁素(白头翁)、小蘖碱(黄连、黄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 有抗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银花、连翘、鱼腥草、贯众、黄芩、大青叶、赤芍、板蓝根、黄柏、丹皮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有抑制作用;银花、射干、贯众等对孤儿病毒(ECHO11)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还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类药物能方泛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许多清 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黄连、小蘖碱、黄芩、穿心莲、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鱼腥草素能使体内备解素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抵御病源侵袭;蒲公英、大蒜、黄连、黄芩等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黄芩甙、黄连、丹皮等对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解热作用:犀角、石膏、知母、玄参、赤芍、紫草、地骨皮、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出汗。  (5)抗炎作用:急性炎症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如连翘能抑制炎性渗出,黄连能加速 炎症消退,黄芩能对抗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等。临床上用本类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感染性 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与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6)其他作用:实验证明牛黄、栀子、黄芩、丹皮等有明显的镇静或抗惊厥作用。此外,生地、牛黄有强心作用,黄芩、丹皮等有降血压作用,银花有止血作用,广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肿瘤作用,白头翁、黄连还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 中药“十八反”的药理性质分析:

    分析“十八反”的药理性质:  1.乌头与半夏、贝母  乌头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半夏中含有8一谷甾醇、三萜烯醇两者共处,可增强对各种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性。如量大而中毒深者最后可引起心脏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故不宜配伍。贝母中含有六种生物碱,即川贝碱、西贝硒、炉贝碱、白炉贝碱、青贝碱、松贝碱与乌头配伍,能加剧对中枢神经系统之麻痹而引起呼吸自运动之障碍,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搏变慢,故不宜配伍。  2.甘草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  甘草与藻、戟、遂、芫合煎或分煎后混合,或均用5%乙醇浸出制成浸膏,不论是灌胃或腹腔给药,都可随甘草的配伍剂量的增加,而毒性增大,LD50降低。另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均为逐水消肿药,甘草含有的成分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能使水钠潴留。因此从体内水盐代谢来看,甘草和这四味药是相反的,对治疗水肿这一指标来说应忌配伍,大戟与甘草配伍可使家兔ALT升  高,差异显著,配伍后毒性刺激性相对增加,与上相反,单给芫花或甘草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可降低发生率,而芜花与甘草合用时抗胃溃疡作用更显著。  3. 藜芦与细辛、芍药与诸参  藜芦中含有甾体生物碱、原藜芦碱、伪藜芦碱、红藜芦碱等它们能使血压下降,心跳减慢,呼吸抑制。而细辛含挥发油二甲基丁香酚、细辛醛、左旋细辛素等,它们能引起呼吸兴奋,血压上升,两者药理作用完全相反,故不宜配伍。芍药中含有芍药甙、β一谷甾醇、鞣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使血压下降,体温降低,与藜芦配伍,可增强毒性故不宜配伍;苦参中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羟基苦参碱等多种生物碱,对中枢有麻痹作用,与藜芦配伍,能加强对大脑的麻痹,而继之兴奋中枢神经,逐渐麻痹呼吸运动末梢,故不宜配伍。玄参中含有玄参素、哈巴甙,具有显著的降血压、降血糖作用,加之藜芦的降压作用,两者配伍,可加强中毒现象,使心跳变慢、呼吸抑制,故不宜配伍。人参中主要含有皂苷和挥发油,其中人参具有降糖作用,人参倍半萜烯作用于大脑,其药理作用都与藜芦相反,故不宜配伍

  • 【金秋计划】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理研究综述

    [img=,680,52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041002426595_1211_6561489_3.png!w680x527.jpg[/img] [b][size=15px]糖尿病[/size][size=15px](DM)是现代疾病的第二大杀手,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size][size=15px]血管[/size][size=15px]并发症。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DR的重要病机,补肾活血法是DR的特征性治疗方法。通过对多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系统总结了治疗DR常用的补肾活血类中药,[color=#3573b9][b]包括枸杞子、生地黄、山茱萸等具有补肾功能的中药[/b][/color];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参;生地黄具有滋肾阴的功能;黄芪具有补气作用。已经证明,上述这些中草药通过补肾活血,显著改善DR的病程。[/size] [size=15px]通过文献研究,深入了解DR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补肾活血类中药的传统应用分析、现代药理学研究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全面综述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疗效和优势。[/size] [size=15px][/size] [size=15px]材料与方法[/size][/b][size=15px]:利用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对目前最流行的补肾活血治疗DR的中药进行筛选,检索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补肾活血”。主要是从2000年到2023年。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R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预测其作用机制。[/size] [b][size=15px]结果[/size][/b][size=15px]:DR是多种机制和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DR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缺氧以及高血糖引发的多种生化代谢途径有关。为了研究DR的病理生理学,该文将集中了阐述上述几个方面。[/size][size=15px][/size] [size=15px]通过对DR长期临床证候的考察发现,肾络是DR最密切的关联部位,血瘀贯穿于DR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该文从肾虚血瘀的角度探讨DR的病因病机。科学数据和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补肾活血药通过多渠道、多组分、多靶点治疗DR,既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了补肾活血法治疗DR的机理,为DR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size] [b][size=15px]结论[/size][/b][size=15px]:肾虚血瘀是DR的主要病因,补肾活血类中药对DR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该综述首次对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网络药理学揭示了其潜在机制,为后续DR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对补肾活血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相信这些中药有潜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抗DR药物,并能加快DR的治疗进程。[/size]

  • 中药药理-泻下药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胃肠积滞、清导实热、攻逐瘀血、排除水饮等功效。临床用于大便不通、宿食停滞、瘀血停滞、实热内结、寒积或水饮停蓄等里实证;亦可用于某些实热证,高热不退、谵语发狂;或火热上炎,热邪壅盛,头痛、目赤、口疮、牙龈肿痛及火热炽盛引起的上部出血(衄血、吐血、咯血)等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用苦寒攻下之品,清除实热,导热下行。泻下药根据其泻下作用的强度,可分为润下药、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以后者作用最强,攻下药次之,润下药缓和。凡属宿食停积,腹部胀满,大便燥结所致的里实证,当选攻下药主之,并配伍行气药类,帮助排便,如三承气汤。凡属久病正虚、年老津枯或妊娠、产后血亏、亡血等所致肠燥便秘,当用润下药,配伍养阴益血之品,滋补肠燥,加强润下作用,补充律液不足,起到“增液行舟”的作用,如麻子仁丸、五仁丸等。峻下逐水药因作用猛烈,适用于水肿。痰饮积聚、喘满壅实以及血吸虫病晚期所引起的肝硬化腹水等证,如十枣汤、舟车丸等。  据近代研究本类药物主要具有下列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本类药物虽成分有别,但均有较明显的泻下作用,都能通过不同的作用 机理刺激胃肠道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致泻。如芒硝因含硫酸钠,在肠内不易被吸收,致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保留在肠腔,使肠容积增大,肠管扩张,机械性的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牵牛子固含牵牛子甙,在肠液中分解出牵牛子素刺激肠壁,使肠液分泌增多并使蠕动增强而致泻;芫花中的芫花素刺激肠壁可引起剧烈的水泻;火麻仁则因含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加之脂肪油在碱性肠液中能产生脂肪酸刺激肠壁使蠕动增加促进排便。  (2)利尿作用:芫花、大戟和大黄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鼠灌服芫花煎剂可使尿量增 加;麻醉犬静注芫花煎剂,尿量亦可明显增加,大戟对大鼠实验性腹水模型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3)利胆作用:大黄有清化湿热,退黄疽的功能。实验证明,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以复方作用最突出,如茵陈蒿汤、胆道排石汤等。  (4)抗感染作用:甘遂、芫花、大戟和大黄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中的多种细菌有效,且对某些病毒、真菌以及有些致病性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 中药药理-利水渗湿药

    凡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叫利水渗湿药。是中药中的利尿药,但也不完全等于利尿药。湿有两种含意,一是有形的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肿,尤以下肢水肿明显者,宜用利水渗湿药消除水肿。二是痰饮,粘绸的液体为痰,如慢性支气管炎就有大量痰液积留,胃炎等会引起水分或分泌物在胃内积留,以及体腔内的异常液体(胸水、腹水等)都属于痰饮,可适当配合利水渗湿药治疗。湿与热所致的各种湿热证如淋浊(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湿热发黄、疮疡等也可用利水渗湿药治疗。   利水渗湿药忌用于阴亏洋少的病证,对脾虚水肿应以健脾为主,不宜强调利水。临床应用时,宜按病证选用药物,并适当配伍。据现代研究,这类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如下。 (1)利尿作用:本类药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如茯苓、泽泻、木通、金钱草、半边莲、猪苓、玉米须、瞿麦、萹蓄等。泽泻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因生产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同而效果亦异。开花后采集的半边莲比开花前的利尿作用强。金钱草、半边莲长期连续应用,利尿作用逐渐减弱。由半边莲中所提得的半边莲素静注对犬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2mg/kg利尿强度与10mg/kg撒利汞相当。萹蓄、金钱草、泽泻等药物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钾盐有关。猪苓对人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及尿氯排出增加,家兔口服其煎剂呈现利尿,但腹腔注射流浸膏则利尿作用软弱。茯苓利尿作用可因动物种类而异。正常人、家兔及大鼠口服车前子煎剂无明显利尿作用,车前子乙醇水提液对犬无利尿作用,但增加尿中氯、钠离子排泄量,并使血浆中氯、钠离子浓度升高,血液pH降低。地肤子无利尿作用,氯化钠排泄量增加是灰分所致。茯苓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四苓散(茯苓、猪苓、泽泻和白术)等利尿作用显著。导水茯苓汤对正常人或动物利尿效果不明显或较弱,而治疗慢性肾炎,对浮肿严重患者的作用较显著。  (2)抗菌作用:利水渗湿药,特别是利尿通淋药,经体外抗菌试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茵陈对结核杆菌及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萹蓄浸出液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泽泻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木通水煎剂及半边莲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粤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利胆作用:中医用茵陈治疗黄疽,动物实验也证明,茵陈及其有效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增加胆汁的排泄,有明显的利胆和防治实验性肝炎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胆色素含量,多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患者。  (4)其他作用:  ①降压。茵陈水煎剂、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压作用。萹蓄对猫、犬、兔都可引起降压。半边莲素A、B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可持续1小时以上。车前予治疗高血压病亦有效,除个别病例有胃部不适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②影响脂质代谢。泽泻有抗脂防肝、降血脂作用,并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茵陈治疗动物高胆固醇血症效果较好,对主动脉弓段的病变、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车前子对人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③降血糖。茯苓、泽泻有轻度降血糖作用。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可使家兔血糖明显降低。  ④影响免疫功能。由猪苓提取的多糖能增强荷瘤小鼠(S180)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对正常人可使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增加,促进抗体的生成;有抗肉瘤及癌的作用。茯苓亦能增强免疫功能。

  • 【分享】如何预测一种新药的毒副作用

    对结构未知的中药单方/复方制剂1.根据中医理论,药性都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中药治病的机理是以药物的偏性(比如寒凉温热)来纠正机体的失衡,从而使人体机能达到平衡。一味中药往往有多种药理作用,即偏性。将它与其它药物配伍后,只是取其某个方面的药理作用,而其他方面的作用就成为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毒副反应。比如我们知道附子大热,用在益肾灵颗粒有温肾壮阳的功效,但同时对其它器官,比如心脏的也会有强烈作用,能引起心率加速/变缓,心脏骤停等不良反应。再比如种子类药材含脂肪高,如果不是用来润肠治疗便秘的话,我们会发现大多有致泻的副作用,——因此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物(指中药)的不同偏性,能大体推测中药可能会产生的毒副反应。2.充分分析利用各地的不良反应报告,同时多作文献调研。通过已有资料预测现有药物的可能的毒副反应,我们一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这么去做的。当然,这些都只是预测,需要药理毒理实验印证。一切以数据说话。态下的最大耐受剂量,即最小中毒剂量,根据这个剂量判断此新药是否具有开发价值,这个应该属于急性毒理的范围。判断毒性靶器官,就要测定该药的药代动力学各项指标,以及不同时间点各个器官采血的药物含量情况,可结合高效液相测定具体数值。

  • 中药药理-温里药

    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温里药具有温里散寒、止痛等作用,其中部分药物还有温阳、回阳作用。里寒证常见以下二个方面的病证:一是寒邪入里,脾胃阳气受抑;因脾主腐化水谷,脾阳受侵,则水谷不消,见心腹胀满、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宜温中散寒。二是心肾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见腰膝酸痛、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尤其心肾阳衰,而见汗出不止、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的“亡阳证”必须温肾回阳。根据温里药的近代研究结果,将其药理作用归纳如下。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温里药具有“回阳救逆”和“温心阳”的功效,用于“心阳衰微”及“亡阳证”。心阳衰微与心力衰竭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等有关,亡阳与休克的症状相似。“回阳救逆”的代表药有附子等,代表方有四逆汤、参附汤、芪附汤等。它们用于心脏病及各种休克和低血压、缓慢型心律失常等均有一定疗效。实验证明附子、乌头、干姜、肉桂、细辛等对心血管系统均有明显作用,现分为强心、抗心律失常和抗休克二方面加以叙述。  ①强心反抗心律失常。附子及乌头煎剂对各种动物的离体心脏和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可使收缩力加强,心率加速,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亦能增加培养的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及振幅,提高家兔实验性窦房结病的心率,使动物恢复窦性心律,使大部分动物的ST一T波的改变恢复正常。并能对抗小鼠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及各型休克均有较好疗效,这与附子的“温阳”功效是一致的。细辛亦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明显改善左室泵功能。姜的酒精提取液对心脏有直接兴奋作用。  ②抗休克。熟附片制剂可引起麻醉猫或犬的血压下降,同时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冠脉流量增加。附子及芪附、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缺氧的耐受力,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并能缩小和减轻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人参四逆汤对失血性低血量休克能延长其存活时间和存活百分率;对纯缺氧性休克、血管栓塞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等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加强呼吸运动,稳定中心静脉压和延缓因缺氧而引起的异常,心电图波形的出现,延长休克动物的存活时间,并能提高常压下小鼠耐缺氧的作用。以上说明附子用于“亡阳”及“四肢厥逆”,具有“回阳救逆”的功能密切相关。  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血行旺盛,促进循环。姜的酒精提取液对猫的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这些有利于休克状态的机体恢复。  肉桂水煎剂及桂皮油、桂皮醛、桂皮酸有血管扩张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表面和末稍的毛细血管血流畅通,对体内脏器也能增加血流量,起到温热的作用。肉桂能使离休豚鼠心脏的冠脉流量增加。麻醉犬静脉注射后1~2分钟,冠脉和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下降,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试管内浓度0.2g/ml和静脉6.0g/kg均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体外有抗凝作用。以上作用可初步说明肉桂的“通血脉”功效。  胡椒、肉桂、干姜等能引起皮肤血管扩张,故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温热感。吴茱萸醇提取液对正常家兔有升温作用。温里药的以上作用,可能与“助阳气”的功效有关。  (2)健胃及驱风作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大多有健胃、驱风作用。干姜、胡椒、吴茱萸等,其味均甚辛辣,故为辛辣性健胃药。例:姜的芳香和辛辣成分能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液分泌增加,胃蠕动增加,有助于提高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作用,增强人体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姜煎剂灌注分离小胃的狗,使小胃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增强脂肪酶的作用。丁香、高良姜、草豆蔻对胃液分泌亦有影响,当犬主胃灌注丁香浸出液后,小胃的胃酸排出量和胃蛋白酶活力均显著提高;高良姜浸出液能提高胃酸排出量;草豆蔻能明显提高胃蛋白酶的活力。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道松弛,蠕动减弱。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等对胃肠道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胃肠张力和蠕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由于这类药物有健胃、驱风和兴奋消化功能,能排除胃肠积气,在排气后有时出现较长时间的肠道松弛。从而可以说明本类药物治里寒证水谷不化,心腹胀满及泄泻脘腹疼痛等的部分机理。  (3)镇吐作用:姜有止吐降逆作用,其浸膏能抑制狗由于硫酸铜引起的呕吐。丁香亦有镇吐作用。  (4)镇痛作用:附子、姜、肉桂、吴茱萸、细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及乌头煎剂均具有镇痛作用,能提高小鼠热板法及电刺激法的痛阈。姜酚及姜烯酚口服或静脉注射。在RandaII SelittO法(大鼠)及醋酸扭体法(小鼠)均有镇痛作甩。肉桂中的桂皮醛对小鼠的压尾刺激或醋酸扭体法试验,表现有明显镇痛作用,还有镇静、解热作用。吴茱萸、吴茱萸碱、异吴茱萸碱及细辛挥发油经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有镇痛作用。

  • 中药药理-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根据发病的病因、部位、一般可分为行痹、着痹及痛痹。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肌肉风湿痛都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临床可以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祛风湿药物,并配伍用药,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这类药物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秦艽、五加皮、清风藤、汉防已、木瓜等药物可减轻大鼠甲醛法、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汉防已(汉防己甲素、乙素)、清风藤(防己碱,又称清风藤碱)的抗炎机理是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所致。无梗五加未脱脂制剂、刺五加等抑制蛋清性肿胀作用与可的松相似,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仍有作用。刺五加能增加炎性渗出细胞的吞噬机能。清风藤碱60mg/kg的抗炎效力较水杨酸钠200 mg/kg更为有效。徐长卿注射液(丹皮酚注射液)有消炎作用,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已证实疗效较好。独活寄生汤(独活、防风、细辛、桑寄生,杜仲、牛膝、桂心、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党参、茯苓、甘草)消除大鼠甲醛性关节炎的足肿程度比水杨酸钠要快,炎症也较轻。独活挥发油蒸馏液治疗多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韧带撕裂、肩周炎等有效。豨桐丸水煎剂及鬼针草与臭梧桐制成的针桐合剂对甲醛性、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咸灵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肥大性脊椎炎、腰肌劳损,获得较好疗效,测定治疗前后尿17一羟类固醇,发现随着症状的好转,尿17羟类固醇量也随之上升,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激素分泌增加而呈现抗炎作用。丁公藤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东莨菪素及东莨菪素-7-葡萄糖甙对大鼠蛋清及右旋糖酐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踝关节的肿胀减轻,消退加快,其作用与水杨酸钠相似。  (2)镇痛作用:秦艽、清风藤、汉防已、独活、五加皮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秦艽碱可使大鼠的痛阈比给药前提高47%,但维持时间短,增大药物剂量,痛阈不再明显增加,清风藤碱能显著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吗啡比较约为1:2.5。清风藤碱给小鼠脑内注射,镇痛作用的ED50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家兔侧脑室注射清风藤碱引起镇痛的剂量仅为静注的1/3000,说明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如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合并应用时,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异丙嗪能增强清风藤碱的镇痛作用,主要系由于两药在中枢的协同,部分可能由于异丙嗪增强了清风藤碱对抗组胺的释放所致。清风藤碱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但无成瘾性,虽可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即可消失。以吗啡的镇痛效力作为100,汉防己总碱的效力约为13。汉防已总碱给小鼠腹腔注射比同剂量的甲素、乙素为强。独活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无梗五加未脱脂和脱脂制剂均有镇痛作用,比吗啡作用缓和。徐长卿注射液有镇痛作用,可用于肌肉痛、关节痛、风湿痛、神经痛、内脏痛等。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煎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丁公藤的两种成分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