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药理学特性

仪器信息网药理学特性专题为您整合药理学特性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药理学特性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药理学特性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药理学特性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药理学特性话题讨论。

药理学特性相关的论坛

  • 运用反向药理学揭示药物研发新途径

    科技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以天然产物药物发现、民族药理学和传统医药为基础的战略选择,被认为有望克服以往药物发现中由时间、成本和毒性这三个因素造成的主要障碍。新的战略选择催生了被称为反向药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反向药理学指的是药物发现先于对其作用方式和机制了解的研究模式,即以长期使用来治疗疾病,并已被证实具有很高安全性和功效的传统药物为化合物资源,通过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整合已证实的临床经验和实验观察,并通过进一步的预临床和临床研究将先导物开发为候选药物的严格科学方法。 这一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效应变成有待确认的事情。反向药理学将以往的“实验室——临床”的药物发现过程颠倒为“临床——实验室”的相反路径。这种研究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将有生命力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结合起来,更快地提供更好和更安全的先导物。 然而各民族传统药物一般为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且往往具有多种药理效应,使得阐明或识别它们的药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药理机制极为困难。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刘向明认为,传统药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传统药物的药理研究既要阐明其产生药理效应的作用机理,又要确定其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药效物质基础,必须从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二者的相关性着手,来阐明传统药物临床效应的科学根据。 刘向明以傣药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研究为生物学背景,提出了以传统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为参照、 将药物的化学成分(组合)的效应与药物本身的效应进行比较,寻求能替代产生原药物效应的化学成分(组合)作为研发新药的先导物这一反向药理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证明了龙血竭的镇痛效应由它的三种成分协同作用产生。 在纪念化学疗法创始人Paul Ehrlich获诺贝尔奖10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大会主席Fritz Sorgel教授邀请刘向明出席时表示,刘向明的工作是卓越的,为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露)

  • 【求助】求助:跨专业学习药理学应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求助:本人财务专业出身,现在一间制药企业从事实验仪器、配件等的采购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工作伊始压力很大其中也出了不少笑话。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光从网上收集一些资料仍不能很好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想系统地学习药理学方面的知识。近期参加了成人高考,估计可以考上某校的药理专业。毕业多年,理化方面的知识已清零,所以想向各位求教,如果想学好药理学,应该学习掌握哪些基础知识?[em09511]

  •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被揭秘

    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被揭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带领下,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一大批结构新颖的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发现,也为基于蜈蚣药效成分的创新药物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已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记述,蜈蚣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以及毒物咬伤等的治疗。虽然蜈蚣的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用蜈蚣配成的中成药和处方在百余种以上,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对蜈蚣药效分子群的识别和相应的药理学活性解析的研究,使得蜈蚣蕴含的丰富的天然药用活性物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成为有效利用蜈蚣药用价值和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瓶颈。  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的带领下,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手段,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揭秘,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课题组进一步与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丁久平课题组合作,揭示出许多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膜离子通道(包括钠、钾、钙离子通道等)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人类离子通道是产生生物电信号和胞内钙离子信号的膜蛋白分子,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可导致人体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种疾病,是目前药物开发中排名第二的药物靶点。  上述研究成果不仅科学地诠释了传统中药蜈蚣的药理药效学基础,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蜈蚣药用的有效性,也提供了蜈蚣中药材更科学的标准制定、炮制和应用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同时识别了一些导致过敏、出血等相关副作用的物质,为安全利用蜈蚣药材提供有益指导。  据悉,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联合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 【7月-张家界】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191413_373327_2546103_3.gif关于举办“ 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会”的通知各有关单位:天然药物和中药药理学是新兴学科,既遵循中医药理论,又结合现代医药知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学和药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为了交流毒理、药理学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成果,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定于2012年7月22日-24日在张家界市举办“2012全国天然药物和中药毒理、药理学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行业专家到会演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交流的主要内容1、天然药物、中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2、天然药物、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3、天然药物与中药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设计、实施及研究结果的评价4、天然药物与中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技术要求及非临床药效学试验设计 5、天然药物与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6、天然药物与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实验设计、实施与综合评估7、天然药物与中药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8、化学计量学和代谢学在研究天然药物、中药中的应用9、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10、天然药物与中药神经药理、心血管药理、内分泌药理、免疫药理研究11、天然药物中神经保护活性成分的筛选和神经药理毒理学研究12、天然药物中药毒性成分研究及其配伍13、中药、天然药物长期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4、中药、天然药物早期毒性评价优化筛选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二、时间、地点时间:2012年7月22日-24日 (22日全天报到)地点:张家界市(具体开会地点另行通知)三、会议费用 1880元/人(含会议费、餐费、资料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四、论文征集1、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统一为word文档(A4纸),并于2012年7月10日前将电子版论文全文发至信箱。2、论文字数要求不超过6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等。3、请作者确保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文责自负。附件:参会回执表 二O一二年六月六日注意:不要发联系方式,否则作为广告处理。有需求的版友可以站短联系。

  • 昆明动物所等研究揭示中药蜈蚣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其中药药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国药典》和《中华本草》记述,蜈蚣具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可用于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头痛以及毒物咬伤等的治疗。虽然蜈蚣的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重视,用蜈蚣配成的中成药和处方在百余种以上,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的对蜈蚣药效分子群的识别和相应的药理学活性解析的研究,使得蜈蚣蕴含的丰富的天然药用活性物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成为有效利用蜈蚣药用价值和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瓶颈。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生物毒素与人类疾病课题组在张云和李文辉研究员带领下,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手段,对蜈蚣的药效分子群和药理学活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揭秘,新识别了400余种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 该课题组进一步与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丁久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许多蜈蚣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作用于不同的细胞膜离子通道(包括钠、钾、钙离子通道等)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人类离子通道是产生生物电信号和胞内钙离子信号的膜蛋白分子,离子通道功能的紊乱可导致人体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多种疾病,是目前药物开发中排名第二的药物靶点。上述研究成果不仅科学地诠释了传统中药蜈蚣的药理药效学基础,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蜈蚣药用的有效性,也提供了蜈蚣中药材更科学的标准制定、炮制和应用的科学依据。 该研究同时识别了一些导致过敏、出血等相关副作用的物质,为安全利用蜈蚣药材提供了有益指导。一大批结构新颖的离子通道调节剂的发现,也为基于蜈蚣药效成分的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联合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该研究受到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资助。

  • 【分享】《中国药理学报》:特异性探针有助检测早老性痴呆

    【分享】《中国药理学报》:特异性探针有助检测早老性痴呆

    [I]作者:Duan-zhi YIN… 来源:《中国药理学报》 时间:2008-5-20 [/I]早老性痴呆症(简称AD)是困扰现代社会的重大脑部疾病。随着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提高的同时也使社会人口逐步进入老年化,而使得与年龄相关的脑部疾病——早老性痴呆(AD)患者空前增加。大脑的淀粉样斑块沉积是早老性痴呆的特征性病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缺乏活体患者脑组织中鉴别该斑块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只能通过患者去世后进行尸检脑组织检查来确诊。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可活体、动态、定量观察体内活性物质功能性变化的最先进核医学仪器,而该仪器成功应用的关键是发展针对生物靶点的特异性探针。在疾病早期阶段,早老性痴呆的许多病变相当轻微,如果此时能够通过扫描显像以检测出早期形成的斑块,不但可以尽早开始治疗,而且也可能在发生实质性损伤之前延缓或者终止斑块形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射性药物研究中心尹端沚研究员领导的放射性新药研究小组,在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针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性放射性新药研究。该工作克服了国际上使用AD转基因小鼠的不足,首次使用苯并噻唑类结构化合物探针[18F]2-(4'-(methylamino)phenyl)-6-fluoroethoxy- benzothiazole ([18F] O-FEt-PIB),和micro-PET成像设备,观察到了探针在活体模型大鼠脑内和斑块的特异性结合现象。同时使用micro-PET设备研究了该探针在大鼠体内的药理行为。模型鼠与正常大鼠体内实验表明,该探针能快速入脑,并能与模型大鼠脑内的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而在对照大鼠脑内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结合现象。[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5/200805201157_90016_1622715_3.jpg[/img]图片说明:A,B分别是大鼠脑横断面和冠状面显像图。A1 B1,A2 B2分别显示新合成探针在模型和对照大鼠脑海马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探针在斑块聚集的模型大鼠右脑区域比无斑块的左脑区域明显聚集,而在对照鼠左右脑分布较对称。A3,B3 为[18F]FDG在正常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分布情况。该实验的成功一方面为其走向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先进的micro-PET设备在我国新药研究和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该结果于2008年5月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来源:中科院) (《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9 (5): 548-554,Ming-qiang ZHENG,Duan-zhi YIN)

  • 【金秋计划】牛膝-续断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与实验研究

    骨质疏松[size=15px][color=#595959]症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导致多种并发症,显著影响患者的[/color][/size]生活质量[size=15px][color=#595959]。牛膝-续断(AB-DA)药对是治疗[/color][/size]骨质疏松症[size=15px][color=#595959]的常用中药配伍。该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手段探讨AB-DA的治疗化合物及其潜在机制。[/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15px][color=#3573b9]目的[/color][/size][/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验验证等手段探讨牛膝-续断(AB-DA)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化合物及其潜在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信息库(TCM-ID)、TCM@Taiwan数据库、BATMAN-TCM及相关文献中收集鉴定出的AB-DA化合物。[/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度(DL)≥0.18”为标准筛选主要生物活性成分[/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使用PharmMapper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预测潜在靶点,而从GeneCards、DisGeNET和OMIM数据库获得疾病(骨质疏松症)相关靶点。[/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利用PPI网络和KEGG/GO富集分析分别在STRING和metscape数据库中筛选核心靶点和途径。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显示核心调控机制。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技术探讨了核心化合物与靶点结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体外和体内验证实验,探讨西托糖苷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共获得31个化合物,83个潜在的抗骨质疏松靶点。PPI分析揭示了几个枢纽靶点,包括AKT1、CASP3、EGFR、IGF1、MAPK1、MAPK8和MAPK14。GO/KEGG分析表明[/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MAPK级联(ERK/JNK/p38)[/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是参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途径。[/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D-C-T-P-T网络显示了主要由环烯醚萜类、类固醇和类黄酮组成的治疗性化合物,如西托糖苷、马钱子酸和β-蜕皮甾酮。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分析证实了核心化合物与靶点之间具有很强的结合亲和力和稳定性。此外,验证实验显示了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初步证据。[/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确定[/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环烯醚萜、类固醇和黄酮类化合物是AB-D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化合物。潜在的机制可能涉及靶向核心MAPK级联(ERK/JNK/p38)靶标,如MAPK1,MAPK8和MAPK14[/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体内实验初步验证了西托糖苷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AB-DA在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价值。[/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 [/color][/size] [size=12px]来源|梅斯医学[/size][size=12px][/size][size=12px][/size][size=12px]编辑 | 鎏金[/size][size=12px]授权转载、投稿等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size][size=12px]老中医(微信号:wxid_rszr95aw79ie22)[/size] 阅读原文阅读 262 [i][/i][b] [/b] [i][/i][b][/b]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img]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JVibNHvQeicLo58xGPcDibm3jlukW8pdTHNs8uhLZ49dsywRTe9wVtWuMvyHk1yhyOiaWN2cnXujrra8fkyhQMV2A/0?wx_fmt=png[/img] 梅斯循证中医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img]http://mmbiz.qpic.cn/mmbiz_png/RJVibNHvQeicLo58xGPcDibm3jlukW8pdTHNs8uhLZ49dsywRTe9wVtWuMvyHk1yhyOiaWN2cnXujrra8fkyhQMV2A/300?wx_fmt=png&wxfrom=18[/img] 梅斯循证中医药 [i][/i]关注 126在看 [i] [/i][b][i][/i][/b] [i][/i]

  • 【金秋计划】定量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b]PK-PD[/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font][font=宋体]不同于成分明确的化学药、生物药,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用途的作用特点,阐明其物质基础、体内过程、药理效应及其相互关系等研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研究,用其表达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过程,对于阐释中药本质、解释其疗效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及优化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开发及推动其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就[/font]PK-PD[font=宋体]结合模型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font][font=宋体]中药单体成分具有化学结构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特点。其可参照化学药[/font]PK-PD[font=宋体]方法进行研究,即“青蒿素”研发模式。姚媛等[/font][sup][25][/sup][font=宋体]考察了穿心莲内酯对炎症模型大鼠抗炎作用的[/font]PK-PD[font=宋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font][font=宋体]白细胞介素[/font]-6[font=宋体]([/font]interleukin-6[font=宋体],[/font]IL-6[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IL-1β[font=宋体]和[/font][font=宋体]肿瘤坏死因子[/font]-α[font=宋体]([/font]tumornecrosis factor-α[font=宋体],[/font]TNF-α[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为药效指标,其浓度与穿心莲内酯的质量浓度存在相关性,穿心莲内酯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font]IL-6[font=宋体]、[/font]IL-1β[font=宋体]和[/font]TNF-α[font=宋体]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师少军等[/font][sup][26][/sup][font=宋体]建立了蝙蝠葛苏林碱([/font]daurisoline[font=宋体],[/font]DS[font=宋体])在犬体内的[/font]PK-PD[font=宋体]作用模型并成功预测[/font]DS[font=宋体]的血浆浓度及其药理效应。发现由于[/font]DS[font=宋体]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大,药物由中央室(血液室)到效应室(心肌组织和血管平滑肌组织)平衡过程导致[/font]DS[font=宋体]的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该研究为[/font]DS[font=宋体]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任欣怡等[/font][sup][27][/sup][font=宋体]建立了基于丹酚酸[/font]A[font=宋体]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font]PK-PD[font=宋体]结合模型。发现丹酚酸[/font]A[font=宋体]对总同型半胱氨酸的转疏途径消除作用强于丹参素对总同型半胱氨酸的上升促进作用弱于丹参素。[/font][font=宋体]刘佳丽[/font][sup][28][/sup][font=宋体]以逍遥散石油醚部位抗抑郁活性指标成分(藁本内酯等[/font]5[font=宋体]个挥发性成分)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去甲肾上腺素和[/font]5-[font=宋体]羟色胺为[/font]PD[font=宋体]指标,使用软件拟合血药浓度和神经递质的变化量,成功建立了[/font]PK-PD[font=宋体]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符合抑制效应[/font][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其结果可供新药开发时参考。周惠芬等[/font][sup][29][/sup][font=宋体]采用[/font]ig[font=宋体]黄芪[/font]-[font=宋体]川芎有效部位配伍组方(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川芎总生物碱、川芎总有机酸)于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模型,以川芎嗪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乳酸脱氢酶为[/font]PD[font=宋体]指标,构建[/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效应值与川芎嗪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以效应室联结的[/font][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较优。彭珑[/font][sup][30][/sup][font=宋体]以清开灵注射液中黄芩苷和栀子苷在酵母致热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为[/font]PK[font=宋体]指标,以发热大鼠体温下降值为药效指标,建立了[/font]PK-PD[font=宋体]模型。结果表明,黄芩苷和栀子苷均以效应室联接的有滞后时间二房室[/font]Sigmoid-[i]E[/i][sub]max[/sub][font=宋体]模型拟合较优。李俊峰[/font][sup][31][/sup][font=宋体]对仙芎骨康的[/font]PK-PD[font=宋体]进行关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仙芎骨康的药效物质基础和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font] [b]PPK[/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font][font=宋体]中药[/font]PPK[font=宋体]参数对中药制剂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用于评估药物在人群中的[/font]PK[font=宋体]行为,及个体间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这种变异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导致,当其具有临床意义时,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给药方案。对此,姜俊杰等[/font][sup][32][/sup][font=宋体]对中药人体[/font]PPK[font=宋体]研究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多成分药动学曲线的拟合、有效成分的检测是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的关键问题。[/font][font=宋体]在中药[/font]PPK[font=宋体]专家共识[/font][sup][13][/sup][font=宋体]指出: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以治疗窗窄的有毒中药、或目标人群极不均一的中药、或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选择中药中有确切治疗作用的已知成分、有毒成分、有毒代谢酶为研究指标,采用完整的[/font]PPK[font=宋体]采样设计方法制定采样时间点和样本量。利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色谱[/color][/url]法、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法、色谱[/font]-[font=宋体]质谱联用法等方法对目标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最终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拟合各成分[/font]PPK[font=宋体]参数,获得能体现中药整体趋势的[/font]PPK[font=宋体]模型。中药多组分总量统计矩分析法整合各单个成分的[/font]PK[font=宋体]参数,形成总量统计矩参数及分析体系。[/font][font=宋体]由于中药与化学药不同,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各有效成分的[/font]PK[font=宋体]特征彼此存在巨大差异,如果用单成分[/font]PK[font=宋体]方法研究中药显然难以适用,该共识规定了中药[/font]PPK[font=宋体]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流程,用于指导临床开展上市后中药[/font]PPK[font=宋体]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不同群体的体内中药药物代谢过程,为临床中药剂量方案的制订与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优化个体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近年来,研究者在中医药领域应用[/font]PPK[font=宋体]模型进行了相关探索(表[/font]2[font=宋体]),为中医药的辨证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揭示其科学内涵。[/font] [b]PPK-PD[/b][font=黑体]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font][font=宋体]目前围绕中药开展的[/font]PPK-PD[font=宋体]模型研究报道较少,主要是围绕中药和化学药联用开展。在临床研究中,考察了草药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使用[/font]PPK-PD[font=宋体]建模方法分析了接受华法林[/font]25 mg[font=宋体]和圣约翰草、[/font][font=宋体]人参、银杏叶和生姜受试者的[/font][i]S[/i]-[font=宋体]华法林浓度和反应(凝血酶原复合物活性)数据。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后圣约翰草和人参增加了[/font][i]S[/i]-[font=宋体]华法林的清除率,其他[/font]PK[font=宋体]参数和[/font]PD[font=宋体]参数不受影响。而银杏叶和生姜对健康受试者服用华法林的[/font]PD[font=宋体]没有影响[/font][sup][40][/sup][font=宋体]。[/font]Lv[font=宋体]等[/font][sup][41][/sup][font=宋体]研究了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font]PK[font=宋体]和[/font]PD[font=宋体]的影响。比较[/font]2[font=宋体]组患者华法林用量、血药浓度、凝血[/font]4[font=宋体]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建立[/font]PPK[font=宋体]和[/font]PPK-PD[font=宋体]模型,以评估患者人口统计学、遗传多态性和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协变量。并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评价临床疗效,分析联合用药的出血风险。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患者中,复方丹参滴丸对华法林的[/font]PK[font=宋体]和[/font]PD[font=宋体]特征影响有限,复方丹参滴丸和华法林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是一种有希望的替代方案。[/font] [b]PBPK[/b][font=黑体]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font][font=宋体]目前[/font]PBPK[font=宋体]模型被广泛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的研究中,包括药物的研发、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管阶段。近年来有研究者逐渐将该技术用于中药的研发中,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在推测靶器官的药物浓度,种属间外推,特别是中药[/font]-[font=宋体]化学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估[/font][sup][42][/sup][font=宋体]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加快中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具有一定意义,也为中药临床前及临床研发和使用提供新的思路。此外,苏布达等[/font][sup][43][/sup][font=宋体]提出了基于[/font]PBPK[font=宋体]模型的中药毒害物风险评估策略,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可为中药安全性评价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技术参考。[/font] [font=黑体]定量药理学指导组方定量设计[/font][font=宋体]中药组方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原则将治疗某种疾病的不同性能及功效的药味进行有机组合[/font][sup][9][/sup][font=宋体]。中药新药研发一般会涉及药材组方的筛选、剂量和配比的优化,基于众多成分的中药复方设计,传统方法实验过程复杂,运用中药定量药理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效率[/font][sup][14][/sup][font=宋体]。贺琪珺等[/font][sup][51][/sup][font=宋体]建立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诠释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此外,寇俊萍等[/font][sup][52][/sup][font=宋体]研究组成药物相同但配比不同的[/font]3[font=宋体]方: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的药理作用差异,为其临床不同应用提供依据。[/font]

  • 【金秋计划】当归补血汤治疗心肌梗死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

    [b][size=15px][color=#595959]心肌梗死[/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MI)[/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仍然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溶栓、心脏[/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介入手术[/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和药物的广泛应用,心肌梗死相关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然很高。[/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多项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优势。[b]当归补血汤(DBD)[/b]是一种古老的中药煎剂,已被发现具有多种临床益处,可用于[b]心脏保护和改善血虚[/b]。此外,实验室研究发现,DBD具有[/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抗氧化、抗心肌纤维化、抗炎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免疫[/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调节特性[/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中医认为,DBD可在“[b]行气活血[/b]”的基础上预防心[/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血管[/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和循环系统疾病,治疗心肌梗死,即中医所说的“胸痹”。然而,DBD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尚不清楚。[/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采用[b]网络药理学[/b]与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DBD对心肌梗死的作用及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首先,利用公共数据库,确定DBD的关键活性化学物质和可能的靶点。MI靶点从治疗靶点数据库中获得,并研究了与相关通路相关的靶基因的功能。随后,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目标信号通路网络。最后,通过体内研究结合[b]分子对接[/b]验证了DBD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出27个生物活性化合物。共获得213个常见目标,其中DBD目标507个,MI目标2566个。富集分析表明[b]PI3K/AKT[/b]是DBD保护的潜在信号通路。[/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免疫荧光和蛋白印迹证实[b]PI3K/AKT1、ERK2和CASPASE-9是靶蛋白[/b]。分子对接分析表明,槲皮素、山奈酚、异黄酮、异鼠李素、常春藤皂苷元和刺芒柄花素与AKT1、ERK2和CASPASE-9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表明,[b]DBD对心肌梗死的治疗益处可能是通过PI3K/AKT通路中的靶蛋白,如AKT1、ERK2和CASPASE-9介导的[/b]。该研究数据有助于为心肌梗死提供思路和确定新的治疗靶点。[/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药理学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药学名词(中-英)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Janbon综合症 Janbon's syndrome PPB浓度 parts per billion concentration pphm浓度 parts per hundred million concentration PPH浓度 parts per hundred concentration ppm浓度 parts per million concentration 安全范围 safety range 安全试验法 innocuity test method 安全系统 safety coefficient 安慰剂 placebo 螯合剂 chelating agent 靶细胞 target cell 白蛋白微球制剂 albumin microballoons 百分浓度 percentage concentration 半合成抗生素 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 半抗原 haptene 半数致死剂量 half lethal dose ;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衰期 half-life period; half life time 包衣片 coated tablet 薄膜衣 film-coating 饱和溶液 saturated solution 贝克勒尔 Becquerel 被动免疫 passive immunity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崩解度 disintegration 崩解剂 disintegrants 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acid 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 变态反应 allergy; allergic reaction 表面活性 surface activity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丙种射线 gamma rays 补体 complement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不完全抗原 incomplete antigen 搽剂 liniments 长期毒性实验 long term toxicity test 长效制剂 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 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肠溶控释片 enteric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肠溶衣 enteric coating 处方 prescription;recipe 穿透促进剂 penetration enhancers 磁性控释制剂 magnetic 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 磁性药物制剂 magnetic medicinal preparations 大分子 macromolecule 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 胆碱酯酶 cholinesterase 当量 equivalent weight 当量定律 equivalent law 当量浓度 normality 当量溶液 normal solution 等张溶液 isotonic solution 低聚糖 oligosaccharides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滴定 titration 滴定曲线 titration curve 滴丸剂 pill 递质 transmitter 电解 electrolyzation 电解质 electrolyte 酊剂 tincture 定向药物制剂 directe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毒理学 toxicology 毒性反应 toxic response; toxic reaction 短期致癌实验 short term carcinogenic test 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对映体 antipode 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多功能酶 multifunctional enzyme 多剂量给药 multiple dose administration 多糖 polyose 多肽 polypeptide 儿茶酚胺 catecholamine 二重感染 superinfection 发酵 fermentation 法定处方 official formula 芳族化合物 aromatic compound 放射毒理学 radiotoxicology 放射药剂学 radiopharmaceutics 非必需氨基酸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nondepolarizer 分子病 molecular disease 分子溶液 molecular solution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分子药理学 molecular pharmacology 辅基 prosthetic group 辅料 excipients 辅酶 coenzyme 副作用 side effect 附加剂 additive 干燥剂 desiccant;drying agent 肝首过效应 first pass effect of hepar 感受器 receptor 高敏性 hyperreactivity 个体差异性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dividual variation 给药方案或给药速度 dosage regimen or dose rate 给药间隔 dosing interval 工业药剂学 industrial pharmacy 共价键 covalent bond 光量子 light quantum 广谱抗生素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 过滤 filtration 过敏毒素 anaphylatoxin 过敏性药物反应 anaphylactic drug reaction 过氧化物 superoxide 含量均匀度 content uniformity 核糖核酸 ribonucleic acid; RNA 核苷酸 nucleotide 合并用药 drug combination 合成药物 synthetic drugs 合剂 mixture 痕量元素 trace element 化学分析 chemical analysis 化学物理学 chemical physics 化学消毒法 chemical disinfection 化学药物治疗 chemotherapy 环境药理学 environmental pharmacology 基本药物 essential drugs 基因 gene 激活剂 activator 激活作用 activation 激素 hormone 激素原 prohormone 急性毒性实验 acute toxicity test 己糖醇细胞毒剂 cytotoxic hexitols 剂量 dosage; dose 剂量或浓度的依存性 dose or concentration dependency 剂型 dosage form 间接致癌 indirect carcinogenesis 间歇灭菌法 discontinuous sterilization 碱中毒 alkalosis;alkali-poisoning 胶体溶液型药剂 medical colloidal solution 嚼用片 chewable tablets 酵解 glycolysis 拮抗作用 antagonism 解毒作用 detoxication 介质 mediator; transmitter; medium 精神依赖性 psychic dependence 剧药 powerful drug 绝对致死剂量 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 抗毒素 antitoxin 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体 antibody 抗血清 antiserum 抗药性 resistance to drugs 抗原 antigen 克当量 gram-equivalent weight 克当量数 gram-equivalent number 克分子 gram-molecule; gram-mol 克分子分数 molar fraction 克分子量 gram molecular weight 克分子浓度 molar comcentratin; molal comcentration

  • 【金秋计划】痛泻要方通过调节MAPK/AKT信号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b][size=15px][color=#595959]溃疡性结肠炎[/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UC)[/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IBD)亚型,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常导致带血腹泻和腹痛。UC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如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功能紊乱等。虽然直肠皮质类固醇和生物药物是治疗UC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U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增加,政府应该了解这种疾病的[/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管理[/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和经济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更多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法来治疗UC。[/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中医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改善肠道炎症、降低复发率、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等方面比单纯使用西药有明显优势。[b]痛泻要方(TXYF)[/b]最早记载于《丹溪心法》,是治疗肝郁脾虚所致腹痛腹泻的有效方药,具有调肝健脾、止痛止泻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TXYF可治疗急慢性结肠炎。此外,TXYF通过NF-κB/NLRP3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但仍需通过[b]网络药理学[/b]等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来阐明TXYF的作用机制,为扩大其在UC中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旨在探讨TXYF对UC的作用机理。 [size=15px]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中药复方合剂的作用靶点。在Gene Cards和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中筛选UC的靶点。通过Cytoscape建立了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药理学。[/size][size=15px][/size][size=15px][/size][size=15px][/size] [/color][/size][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共获得[b]42种化学成分,5806种疾病靶点[/b]。GO功能分析表明,氧化应激和对细菌的分子反应等生物过程、蛋白质和核酸结合活性等分子功能显著增强。KEGG富集分析前20条的信号通路表明,这些靶点主要与[b]IL-17、TNF、HIF-1[/b]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柚皮素与[b]MAPK[/b]、白芍苷和[b]SRC[/b]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经TXYF处理后,MPO活性、HIF-1、IL-17、TNF-α浓度均显著降低。UC的特征,如隐窝扭曲、隐窝萎缩、基底浆细胞增多,在TXYF治疗中也较少观察到。此外,[b]TXYF抑制UC中SRC、MAPK和AKT1的磷酸化[/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color=#3573b9]结论[/color][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TX[/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YF对UC表现出多组分、多靶点的治疗作用,为UC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金秋计划】百令胶囊(虫草)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荟萃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分析

    [b][size=15px][color=#595959]慢性肾脏[/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疾病(CKD)[/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由于[/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糖尿病[/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高血压[/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增加,CKD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大多数CKD患者处于早期阶段。因此,预防和控制早期CKD,延缓疾病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百令胶囊[/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b]冬虫夏草[/b]菌种低温发酵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b]补肺肾、益精气[/b]的功效。在临床治疗中,百灵胶囊作为辅助治疗,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b]慢性肾功能不全[/b],如[/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肾小球肾炎[/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狼疮[/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肾炎等。然而,其治疗效果和药理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采用[b]荟萃分析和网络药理学[/b]相结合的方法,对百令胶囊的治疗潜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旨在为百令胶囊治疗慢性肾病的疗效及药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在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与该主题匹配的随机对照研究,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从纳入的研究中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包括肾功能指标,如24小时尿蛋白(24UP)、血[b]尿素氮[/b](BUN)、血清[b]肌酐[/b](Scr),以及炎症指标,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b]坏死因子[/b]-α (TNF-α)。利用网络药理学提取生物信息,包括[b]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和疾病的潜在靶点[/b],进行网络构建和基因富集。[/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百令胶囊治疗组24UP、BUN、Scr均低于对照组。在炎症指标hs-CRP、IL-6、TNF-α方面,百令胶囊治疗组也低于对照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确定了百令胶囊与CKD的190个共同靶点。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表明,百令胶囊的药理机制可能与[b]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损伤、细胞增殖和纤维化有关[/b]。[/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荟萃分析明确了含冬虫夏草的百令胶囊对CKD患者[b]肾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b]。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治疗靶点和作用途径,为中药在CKD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虽然该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为今后冬虫夏草在CKD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线索。[/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金秋计划】结合网络药理学和药理学研究探讨定喘汤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潜在机制

    [b][size=15px][color=#595959]定喘汤(简称DCT)[/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出自明代《摄生众妙方》,具有[b]宣降肺气,清热化痰[/b]之功效,是中医治疗咳嗽、喘息、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处方。由于DCT的适应症与[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b]的症状相似,DCT在中医常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在缓解咳嗽喘息、增强肺功能、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DCT治疗COPD的分子机制和靶点尚不清楚。[/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慢性阻塞性肺病[/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常见病,长期暴露于有害颗粒,包括香烟烟雾(CS)、粉尘和烟雾是引发COPD的重要因素。涉及这些有毒颗粒的COPD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b]炎症[/b]、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自噬和凋亡。其中,炎症在COPD的整个进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并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变得更加明显。进行性炎症导致气道重塑,限制气流,导致气道阻塞和组织破坏,导致用力呼气量减少。因此,[b]抑制炎症是治疗COPD的有效策略[/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探讨DCT在体内和体外治疗COPD的疗效,并阐明其抗COPD的可能机制。[/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将小鼠暴露于[b]香烟烟雾(CS)[/b] 16周,建立COPD模型。采用酶联[b]免疫[/b]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探讨DCT的疗效及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等,探索DCT治疗COPD的潜在靶点。[/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DCT可明显减轻小鼠COPD模型肺病理改变,体内外均可抑制CS和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DCT通过调节[b]PI3K-AKT通路[/b]抑制炎症从而减轻COPD。在细胞模型中,DCT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进而调控其下游靶标[b]Nrf2[/b]和[b]NF-κB[/b],抑制炎症反应。[/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color=#3573b9]结论[/color][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size=16px][color=#232323][/color][/size][/font][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DCT可有效减轻CS所致COPD小鼠模型。DCT治疗[b]COPD的机制与调节PI3K-AKT通路及其下游转录因子Nrf2、NF-κB密切相关[/b]。[/color][/size]

  • 【金秋计划】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决明子调节脂质代谢的机制

    [size=15px][color=#595959]多项研究评估了[b]决明子(CS)[/b]在调节脂质代谢中的作用。然而,CS对[b]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b]的作用机制却很少被深入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CS对NAFLD脂质代谢的调节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UPLC-Q-Orbirap HRMS对CS乙醇提取物(CSEE)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从中药系统药理学、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 web服务器中提取CS及其相关靶点的候选化合物。从治疗靶点数据库、基因卡、在线孟德尔遗传和DisGeNET中寻找NAFLD靶点。利用[b]分子对接[/b]模拟建立潜在核心组分与关键靶标的结合亲和力。之后,利用[b]游离脂肪酸(FFA)[/b]诱导的HepG2细胞进一步验证部分[b]网络药理学[/b]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573b9]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鉴定出[b]Caspase 3 (CASP3)、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 (PIK3C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β淀粉样蛋白(A4)前体蛋白(APP)[/b]这6个基因为关键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被发现与CS对NAFLD的影响密切相关。[/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分子对接发现,决明内酯和醌茜与hub基因形成了最稳定的组合。0.1 mg/mL CSEE (vs. FFA, p 0.01)和0.2 mg/mL CSEE (vs. FFA, p 0.05)通过逆转CASP3、EGFR和APP的上调和PIK3CA的下调,降低体外脂质积累。[/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color=#3573b9]结论[/color][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size=16px][color=#232323][/color][/size][/font][b][size=15px][color=#595959]CSEE可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降低CASP3和EGFR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内脂质堆积[/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size=16px][color=#232323][/color][/size][/font][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金秋计划】综述鸡冠花的传统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和质量控制,并对其成分和靶点进行了网络药理分析

    [b][size=15px][color=#595959]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草药,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草药已被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b]出血性疾病[/b],包括出血、子宫出血、白带疾病、胃肠道感染。在现代中医中,鸡冠花常用于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道炎、盆腔炎、痔疮、溃疡性结肠炎、面部皮质类固醇依赖性皮炎、玫瑰糠疹等疾病。此外,鸡冠花在印度医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由于鸡冠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多种研究。该文对鸡冠花的[b]植物学、传统应用、植物化学、药理、安全性和质量控制[/b]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此外,还深入探讨了当代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从而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color=rgba(0, 0, 0, 0.9)][/color][/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资料,以及Web of Science、CAS CiFinder、PubMed、Science Direct、CNKI等网络数据库,以及大量的中草药古籍。[/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b][size=15px][color=#595959]鸡冠花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阴道炎、盆腔炎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目前已分离到黄酮类、三萜、类固醇、有机酸、苯丙素和生物碱等77种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和三萜是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药理研究显示其具有[b]止血、抗滴虫、抗菌、抗病毒、镇痛、免疫调节、抗炎、抗癌、保肝、抗氧化和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生物活性[/b]。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对化学成分、分子靶点和病理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调查。[/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鸡冠花在止血、抗炎和抗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现代研究揭示了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同时,[b]有必要寻找鸡冠花的特征成分,建立更好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更好地挖掘其治疗潜力[/b]。[/color][/size]

  • 高校科研院所刚刚发布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博士后—药物化学沈玉道课题组-上海市职位,坐标上海市,速来围观!

    [size=16px][color=#ff0000][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315.html]立即投递该职位[/url][/b][/color][/size][b]职位名称:[/b]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博士后—药物化学沈玉道课题组-上海市[b]职位描述/要求:[/b]研究方向“结合有机合成化学、药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为肿瘤靶标开发活性小分子抑制剂或降解剂,发展临床候选药物。岗位要求:具有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曾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非必须),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良好的英文阅读写作水平;热爱科研,对药物开发感兴趣,工作勤奋踏实,善于交流,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身心健康,年龄、性别、教育工作背景皆不限。岗位待遇:基本年薪24.2万元+课题组绩效;按照上海市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管理政策办理有关落户事宜,享受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可申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公寓;支持申请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申请成功基本年薪 34.2万元+课题组绩效;博士后出站可以推荐出国深造或药企工作,亦或获聘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岗位。合作导师:沈玉道博士,系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长聘教轨)、博士生导师、独立课题组长,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006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系;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李超忠研究员。2013-2022年先后以博士后、讲师头衔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和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知名药物化学家jian jin教授课题组从事药物化学研究。代表性论文:1.shen, y. et al. j. med. chem. 2021, 64, 3697-3796.2.shen, y. et al. j. med. chem. 2020, 63, 9977-9989.3.shen, y. et al. j. med. chem. 2020, 63, 5477-5487.4.shen, y. et al. j. med. chem. 2019, 62, 4755-4771.5.shen, y. et al. j. med. chem. 2016, 59, 9124-9139.[b]公司介绍:[/b] 清华大学生物微流控与药物分析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微纳流体操控的新原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尺度的输运、组装和生物制造,模拟组织器官的微结构和微环境,结合原位光谱成像分析和质谱联用分析等检测技术,构建生命分析和生物医学研究的新模型,发展微流控生命分析的原理、方法及装置,参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服务于药品质量与安全、新药研发、临床检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课题组负责人梁琼麟教授,于2000年、2005...[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job/position-82315.html]查看全部[/url][align=center][img=,178,1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8/202108160948175602_3528_5026484_3.png!w178x176.jpg[/img][/align][align=center]扫描二维码,关注[b][color=#ff0000]“仪职派”[/color][/b]公众号[/align][align=center][b]即可获取高薪职位[/b][/align]

  • 青蒿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可分为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成分两大类,前者主要含多种半萜类,有青蒿素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药理作用】  青蒿具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等功效。  1.抗病原体  (1)抗疟原虫  青蒿素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酯钠也具有良好抗疟作用,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证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直接杀灭作用,但对红细胞前期和外期无影响。其抗疟机理主要是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首先是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其次是核膜、内质网膜;并对核内染色物质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方式主要是影响了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以宿主红细胞浆为营养供给。青蒿素分子结构中所独有的过氧基是产生抗疟作用的必要基团。  (2)抗菌、抗病毒  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青蒿醇提物、醚提物、青蒿酯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杀作用。青蒿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炎  青蒿水提物对大、小鼠蛋清性、酵母性关节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莨菪亭是其抗炎成分之一。  3.解热、镇痛  青蒿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以花前期采的青蒿解热作用强,使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下降。青蒿水提物还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对化学刺激法和热刺激法引起的疼痛反应,青蒿水提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青蒿素对正常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浆cAMP含量均无影响。但对皮质激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青蒿素可使降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又可使升高的血浆cAMP降低;在高疟原虫血症时,又可使低下的血浆cAMP升高。青蒿琥酯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h细胞产生,阻止白细胞介素和各类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5.抗癌  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青蒿酸和青蒿B衍生物对小鼠白血病细胞、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克隆形成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与青蒿清热解暑、除蒸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与青蒿截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疟原虫作用。  【现代应用】  1.疟疾  2.高热  3.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

  • 【金秋计划】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升麻三萜皂苷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的影响

    [font=宋体] [font=宋体]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font][i]Cimicifuga heracleifolia[/i] Kom.[font=宋体]、兴安升麻[/font][i]C. dahurica [/i](Turcz.) Maxim.[font=宋体]或升麻[/font][i]C. foetida [/i]L.[font=宋体]的干燥根茎,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生物碱和色酮等化学成分,具有缓解潮热、抗骨质疏松、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炎、抗糖尿病、抗疟疾和保护血管等多种生物活性[/font][sup][4][/sup][font=宋体]。同属植物黑升麻[/font][i]C. racemosa[/i] L.[font=宋体]在欧洲广泛应用于防治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font][sup][5][/sup][font=宋体]。有研究表明升麻具有与黑升麻相似的缓解去卵巢大鼠更年期综合征和抗骨质疏松作用,其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font][sup][6-7][/sup][font=宋体]。升麻三萜皂苷能够增加成骨细胞的骨形成[/font][sup][8][/sup][font=宋体],但其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和骨吸收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font] 破骨细胞为从骨髓巨噬细胞分化的,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重建的平衡破坏,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font][sup][9-10][/sup][font=宋体]。破骨细胞的典型特征为分泌[/font]TRAP[font=宋体]和形成[/font]F-actin[font=宋体]进行骨吸收。[/font]TRAP[font=宋体]是由破骨[/font][font=宋体]细胞分泌的酸性磷酸酶,具有溶解骨矿化基质的作用,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特异性标志酶[/font][sup][11][/sup][font=宋体]。[/font]F-actin[font=宋体]环是破骨细胞特有的进行骨吸收的细胞骨架蛋白,是破骨细胞附着于骨基质表面的重要结构[/font][sup][12][/sup][font=宋体]。培养的破骨细胞通过骨吸收,可在共培养的骨片上形成骨吸收陷窝,其数目和面积常用于表征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本研究以[/font]RANKL[font=宋体]及[/font]M-CSF[font=宋体]诱导[/font]BMMs[font=宋体]形成的破骨细胞为模型,观察升麻三萜皂苷对破骨细胞形成、分化和骨吸收的作用,结果表明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可显著抑制[/font]RANKL[font=宋体]诱导的破骨细胞[/font]TRAP[font=宋体]活性,减少[/font]TRAP[font=宋体]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的数目,抑制[/font]F-actin[font=宋体]环的构建,降低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骨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显示出了确切的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的作用。[/font] [font=宋体]破骨细胞由骨髓巨噬细胞分化形成的过程中,受[/font]c-Fos[font=宋体]和[/font]NFATc1[font=宋体]的调控[/font][sup][13][/sup][font=宋体]。[/font]c-Fos[font=宋体]是破骨细胞分化早期所必需的激活蛋白[/font]-1[font=宋体]家族的关键转录因子,可诱导破骨细胞[/font]NFATc1[font=宋体]的表达,调控前破骨细胞最终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font][sup][14][/sup][font=宋体]。[/font]NFATc1[font=宋体]参与调控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font][i]TRAP[/i][font=宋体]、[/font][i]CTSK[/i][font=宋体]、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font]dendritic cell-specific transmembrane protein[font=宋体],[/font][i]DC-STAMP[/i][font=宋体])和降钙素受体([/font]calcitonin receptor[font=宋体],[/font][i]CTR[/i][font=宋体])等的表达,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font][sup][15-16][/sup][font=宋体]。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能够抑制破骨细胞转录因子[/font]NFATc1[font=宋体]和[/font]C-fos[font=宋体]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font]CTSK[font=宋体]是破骨细胞分泌的胶原降解酶,可降解骨基质中的胶原纤维[/font][sup][17][/sup][font=宋体]。[/font]MMP9[font=宋体]也是破骨细胞产生的参与骨基质胶原降解的蛋白酶[/font][sup][18][/sup][font=宋体]。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可显著抑制破骨细胞[/font]MMP9[font=宋体]和[/font]CTSK[font=宋体]的表达,进一步明确了其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抑制作用。[/font] [font=宋体]网络药理学是预测中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机制的重要手段[/font][sup][19-20][/sup][font=宋体]。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了升麻三萜皂苷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的潜在靶点和机制。[/font]KEGG[font=宋体]分析显示升麻三萜皂苷可能通过调控[/font]IL-17[font=宋体]、[/font]TNF-α[font=宋体]、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font]MAPK[font=宋体]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破骨细胞功能的作用。[/font]IL-17[font=宋体]和[/font]TNF-α[font=宋体]通路是机体调节炎症的重要机制[/font][sup][21][/sup][font=宋体]。衰老和雌激素缺失导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抑制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增加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font][sup][22][/sup][font=宋体]。升麻三萜皂苷参与[/font]IL-17[font=宋体]和[/font]TNF-α[font=宋体]通路的调控,表明其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font] [font=宋体]升麻三萜皂苷也可能参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成脂和成骨分化程序具有竞争性平衡,促进脂肪生成的机制会主动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与分化[/font][sup][23][/sup][font=宋体]。骨髓脂肪细胞可通过分泌破骨细胞活化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作用[/font][sup][24][/sup][font=宋体]。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存在骨量减少、成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下降、骨髓脂肪增加等现象,表明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会影响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font][sup][25][/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因此,升麻三萜皂苷也可能通过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加成骨细胞的骨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font] MAPK[font=宋体]是[/font]RANKL/RANK/TRAF6[font=宋体]信号传导下游的一条通路[/font][sup][26][/sup][font=宋体],[/font]RANKL[font=宋体]与[/font]RANK[font=宋体]的结合导致[/font]MAPK[font=宋体]的[/font]p38[font=宋体]、[/font]JNK[font=宋体]和[/font]ERK[font=宋体]磷酸化,诱导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font][sup][27][/sup][font=宋体]。[/font]p38 MAPK-[font=宋体]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font]adenosinecyclophosphate-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font=宋体],[/font]CREB[font=宋体])通路在[/font]RANKL[font=宋体]介导的破骨细胞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font]p38 MAPK[font=宋体]抑制剂可抑制[/font]TNF-α[font=宋体]或[/font]RANKL[font=宋体],通过[/font]CREB[font=宋体]磷酸化调节[/font]c-Fos[font=宋体]和[/font]NFATc1[font=宋体]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font][sup][28][/sup][font=宋体]。[/font]p38[font=宋体]可刺激破骨细胞成熟所必需的小眼相关转录因子([/font]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font=宋体],[/font]MITF[font=宋体])的下游激活,调控破骨细胞[/font][i]TRAP[/i][font=宋体]和[/font][i]CTSK[/i][font=宋体]的基因表达[/font][sup][29][/sup][font=宋体]和骨吸收。[/font]ERK[font=宋体]激活是成熟破骨细胞存活的关键[/font][sup][30][/sup][font=宋体],[/font]M-CSF[font=宋体]刺激的[/font]ERK1[font=宋体]和[/font]ERK2[font=宋体]激活,直接磷酸化[/font]MITF[sup][31][/sup][font=宋体],影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font]RANKL[font=宋体]诱导破骨前细胞[/font]ERK[font=宋体]的激活,通过[/font]TRAF6[font=宋体]诱导[/font]MMP9[font=宋体]的表达和活性,调节破骨细胞迁移和骨吸收[/font][sup][32][/sup][font=宋体]。[/font]JNK[font=宋体]的激活参与破骨细胞的分化、融合和骨吸收的调节,也通过[/font]B[font=宋体]淋巴细胞瘤[/font]-2[font=宋体]([/font]B-cell lymphoma-2[font=宋体],[/font]Bcl-2[font=宋体])通路调节破骨细胞的凋亡和自噬[/font][sup][33][/sup][font=宋体]。在破骨细胞融合前阶段阻断[/font]JNK[font=宋体]活性会导致[/font]TRAP[font=宋体]阳性细胞(代表融合前阶段的破骨细胞)逆转为[/font]TRAP[font=宋体]阴性细胞(代表破骨细胞前体)[/font][sup][34][/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本研究发现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与[/font]ERK1/ERK2[font=宋体]、[/font]JNK[font=宋体]、[/font]p38[font=宋体]均有较好的结合特性,可显著抑制[/font]RANKL[font=宋体]和[/font]M-CSF[font=宋体]诱导[/font]BMMs[font=宋体]分化的破骨细胞[/font]p38[font=宋体]、[/font]JNK[font=宋体]和[/font]ERK[font=宋体]的磷酸化和激活,进一步明确了升麻三萜皂苷通过[/font]MAPK[font=宋体]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的作用机制。[/font] [font=宋体]三萜皂苷是升麻属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目前已从升麻属多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font]400[font=宋体]余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其中[/font]44[font=宋体]个化合物显示出抗骨质疏松、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font][sup][35][/sup][font=宋体]。本研究考察了升麻三萜皂苷阿克特素、升麻环氧醇苷、升麻醇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的作用,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了其作用机制。后续还应该深入研究这些化合物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靶点及对成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奠定基础。另外,鉴于升麻属植物含有结构多样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应采用现代化学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升麻三萜皂苷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靶点、构效关系及深入的机制,为抗骨质疏松新药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font]

  • 【金秋计划】小柴胡汤治疗乳腺癌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索及实验验证

    [size=15px][color=#595959]在全球范围内,[/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乳腺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女性中最常见的[/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恶性肿瘤[/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也是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是第五大癌症死亡原因。此外,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全世界妇女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化疗是不能接受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放化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的严重副作用往往会阻碍治疗计划的实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生活质量[/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因此,研究中药的抗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b]小柴胡汤(XCH)[/b]是中药经典方剂,最早载于《伤寒论》,并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中国,XCH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肺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结直肠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肝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等,也包括乳腺癌。然而,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b]Q - Exactive Orbitrap[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质谱联用技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b]对XCH煎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然后,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XCH汤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接下来,利用Cytoscape和metscape构建了一个活性成分-靶标-疾病网络,其中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途径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对[b]网络药理学[/b]分析结果进行验证。[/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通过Q Exactive Orbitrap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MS分析,鉴定出70多种主要化合物。共鉴定出XCH煎剂与乳腺癌相关的162种有效成分和153个靶点,构建复方靶点-疾病网络。GO和KEGG分析显示,XCH煎剂调节[b]药物反应、细胞凋亡过程、肿瘤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b]。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表明,XCH汤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b]抑制PI3K/Akt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提示XCH煎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来治疗乳腺癌,为XCH汤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color][/size]

  • 【金秋计划】基于UPLC-Q-Exactive MS和网络药理学的开心散化学成分及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b][size=15px][color=#595959]血管[/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疾病(VD)[/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的特点,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b]开心散[/b]是中国数千年来用于治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抑郁症[/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等精神疾病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也被用于治疗VD。但迄今为止,其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探索开心散的有效成分,研究开心散对[b]血管生成[/b]的影响,筛选和验证开心散抗VD的相关靶点和可能机制。[/color][/size][align=center] [/align][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b]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b]对开心散进行化学成分鉴定。采用[b]网络药理学[/b]方法,探讨开心散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VD的作用机制。[b]采用鹌鹑胚绒毛尿囊膜(qCAM)法评价开心散对血管的保护作用[/b]。通过计算相对血管面积来评估血管生成。R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检测qCAM中VEGFA和Akt1水平。[/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0.45 mg/kg)组、开心散低剂量组(0.1575 g/kg)、开心散高剂量组(0.63 g/kg)。建立双血管闭塞(2-VO)大鼠模型,评价开心散预处理的治疗效果。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size=15px][color=#595959]从开心散中鉴定出62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b]开心散中有人参皂苷Rh4、山奈酚、茯苓酸c等73个化合物具有治疗VD的作用[/b],并预测了[b]Akt1、TNF等7个主要靶点[/b]。开心散可增加VEGFA和Akt1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调节[b]PI3K-Akt信号通路[/b]。结果表明,开心散对2-VO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有剂量依赖性改善作用。开心散对海马神经元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align=center] [/align]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font=&][/font][/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开心散的复杂化学成分在VD的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且涉及多途径、多靶点。通过[b]促进血管生成来保护血管是开心散治疗VD的潜在机制之一[/b]。该研究揭示开心散对2-VO模型大鼠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为开心散治疗VD的进一步研究和后期药物开发提供依据。[/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font=&][/font][/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 [/color][/size]

  • 【金秋计划】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逍遥散治疗肝癌并抑郁症的潜在机制探讨

    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其中肝细胞癌的患病率尤为显著[1]。据统计,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2位[2],严重威胁国民健康。此外,肝癌患者中发生抑郁的比例较高[3],而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他疾病一旦并发抑郁症则复发风险增加,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更高,增加了治疗成本和持续时间,加重经济负担[4],故探索出有效治疗肝癌并发抑郁症的方案十分迫切。 研究表明,源自古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经方逍遥散,由柴胡、茯苓、白芍、当归、甘草、白术、薄荷、生姜8味药材组成[5],可治疗多种疾病,陈士铎等明清名医认为其主治“五郁”,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灵活搭配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症[6],而抑郁症中以肝郁脾虚型最常见[7]。本课题组总结前期研究,表明肝癌患者亦是以此证型最常见,加上近年来有不少逍遥散类方治疗肝癌的研究,表明逍遥散和简化方均具有保肝作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提高抗氧化水平,减轻药物引起的肝毒性[8],还可抑制炎症因子,下调神经内分泌激素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9]以及抗脂质作用[10]。 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络药理学整体阐释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11],结合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分子层面机制,挖掘出逍遥散对肝癌并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阐释逍遥散更加全面有效的临床实践科学内涵,为中医药尤其是中医复杂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分收集与筛选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http://tcmspw.com/tcmsp.php),以逍遥散组方中药的“柴胡”“茯苓”“白芍”“当归”“甘草”“白术”“薄荷”“生姜”为检索词,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及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获取组方中药的有效成分[12],通过有效成分MOL ID获取相应靶点,并将其对应的Target name导入STRING数据库标准化处理靶点名称。 1.2 肝癌及抑郁症疾病靶点收集 通过GeneCards数据库(http://www.genecards.org/)搜索疾病靶点,其中肝癌以相关简写(PHC、PLC、HCC)、抑郁症以简写MDD为检索词获取相关疾病靶点。 1.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将筛选得到的逍遥散药物靶点与肝癌、抑郁症相关的疾病靶点进行重叠分析,以获取共同靶点,保存为逍遥散及肝癌-抑郁症共同交集靶点文件,并通过STRING数据库预测PPI互作关系,通过在线作图工具绘制韦恩图[13],再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 1.4 逍遥散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将逍遥散的全部活性成分和靶点导入Cytoscape3.9.1,进行网络分析,并绘制成分-靶点相互作用图,节点代表药物成分和靶点,边则代表二者的相互作用。 1.5 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 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分析,以揭示其生物学意义,并使用微生信平台绘制GO和KEGG富集分析柱状图。 1.6 分子对接验证及筛选 选择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交集靶点为受体,度值排名前10的活性成分为配体进行对接[14]。通过Pubchem数据库获取成分的3D结构并借助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软件将10个受体合并为一个文件,命名为LIG-,并保存为MDL MOL/SD File格式,从PDB数据库中获取蛋白晶体结构数据,随后借助PyMOL软件进行处理,以清除水分子和杂质,分别将各个处理后的靶点分别导入AutoDock Tool1.5.7软件中加氢键并保存为PBDQT文件,使用PyRx和PyMOL进行分子对接与可视化展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逍遥散活性成分及靶点 筛选得到逍遥散活性成分共161个,其中柴胡活性成分17个,当归活性成分2个,白芍活性成分13个,茯苓活性成分15个,白术活性成分7个,生姜活性成分5个,薄荷活性成分10个,甘草活性成分92个,对以上中药活性成分进行靶标预测,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Target name标准化处理共得到661个靶点,去重后最终得到238个靶点。 2.2 疾病靶点的筛选与PPI网络的构建 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肝癌疾病靶点10 227个、抑郁症疾病靶点977个,将二者靶点和逍遥散靶点取交集,得到69个交集靶点,并制作韦恩图(图1)。 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PPI网络图(图2),并将其导入至Cytoscape 3.9.1进行优化,此图共含69个节点,918条边,根据度(degree)值进行升序排列,越靠近圆圈内部代表度值越高,核心靶点根据度值筛选,前10名依次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b(ILIB)、白细胞介素6(IL6)、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雌激素受体1(ESR1)、凋亡抑制基因(BCL2)、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肿瘤蛋白p53基因(TP53)、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这些关键靶点可能为逍遥散治疗肝癌并发抑郁症的关键靶点。 2.3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将逍遥散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数据导入Cytoscape 3.9.1软件,在Cytoscape软件中的“Apps”选择插件Centiscape 2.2中,同时选中“度值”“介度”“紧密度”后进行网络分析,得到该网络的度值为4.22、介度为662.34、紧密度为0.001 1,以大于以上三者的值为筛选标准,最终得到逍遥散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该网络包含了271个节点(其中包含39个活性成分和232个靶点及572条边),并选取OB值排名前20的活性成分进行展示(表1),随后又依据度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构建逍遥散活性成分与靶点间的相互作用图(图3),图中内部圆圈矩形排列为所有靶点,外围环绕各三角形图代表所有活性成分,图形形状越大代表度值排名越靠前,结果显示逍遥散中度值排名前10的活性成分为异鼠李素、堪非醇、苜蓿毒素、β-谷甾醇、豆甾醇、毛地黄黄酮、茵陈黄酮、山槐素、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熊竹素。 2.4 GO富集分析 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69个交集靶点的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分子功能(MF)和细胞组分(CC)共607条GO条目(P<0.05)。其中BP相关条目471条,包括基因表达的正调控、信号转导、以DNA为模板的转录调控、炎症反应调节、基因表达抑制等。MF相关条目88条,包括相同的蛋白质、酶、血红素结合,蛋白质同源二聚化、细胞因子活性等。CC相关条目48条,P值靠前的包括细胞外间隙、胞外区、大分子配合物、突触后膜的整体成分、突触前膜的整体成分等。利用微生信在线工具对BP、CC、MF前10条通路制作GO富集柱状图(图4)。 2.5 KEGG富集分析 富集分析共获得143条KEGG功能条目(P<0.05),最终取前20条通路制作KEGG富集柱状图(图5),结果显示基因主要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恰加斯病、癌症、HIF-1等信号通路。此外,发现IL6、BCL2、STAT3、AKT1等关键靶点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中均显著富集,见表2。 2.6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选择KEGG排名前20条通路与逍遥散、肝癌、抑郁症及三者的交集靶点及对应的成分导入Cytoscape构建网络图,见图6和表3。 2.7 分子对接结果 通过分子对接验证度值排名前10的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之间的亲和度。结果表明,活性成分β-乙酰氧基苍术酮与靶点BCL2、IL6、ESR1、IL1B、STAT3、AKT1的对接结合能低于-20.9 kJmol-1,结合活性较好;与TP53、PTGS2、TNF、HIF1A结合能均低于-29.3 kJmol-1,结合活性强,说明靶点和活性成分之间能稳定结合[15-16],具体结合能数据见表4,并构建β-乙酰氧基苍术酮与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模式图(图7),显示β-乙酰氧基苍术酮分别与TP53在LYS-1516、ASP-1526位点形成氢键;与PTGS2在GLN-461、HIS-39位点形成氢键;与TNF在THR-139、ASN-135位点形成氢键;与HIF1A在SER-148、ARG-89位点形成氢键;与BCL2在GLN-190、ARG-6位点形成氢键;与IL6在SER-108、THR-44位点形成氢键;与ESR1在HIS-3、TRP-195位点形成氢键;与IL1B在SER-43、ASN-7、GLU-64位点形成氢键;与STAT3在ASN-315、GLN-232位点形成氢键;与AKT1在ARG-15、THR-87位点形成氢键。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肝癌属“癥瘕”“积聚”“鼓胀”“肝积”等病范畴[17],而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肝郁[18],是一种常见于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共病[19],二者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而经典方剂逍遥散方中以柴胡为君药,发挥着疏肝解郁的关键作用;当归和白芍则协同养血柔肝,共为臣药;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生姜温胃和中,薄荷则协助柴胡疏理肝气,四者同为佐药;甘草不仅发挥着调和诸药的关键作用,还具备健脾益气的效果,因此作为佐使之用。以上8味药物相互协作,共同发挥疏肝理气、养血健脾的治疗效果[20]。因此逍遥散不仅能够治疗抑郁症,同时其组方中大多化合物对肝癌均具有靶向作用,比如君药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在体内外均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保护肝脏的活性作用[21-23]。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验证了白术的主要成分3β-乙酰氧基苍术酮与核心靶点结合力强,研究表明该成分通过PI3K/Akt、IL-17等信号通路作用于MAPK1、TP53、ESR1,调节神经生理过程和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24],并具有很强的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直接作用于大脑,还能调节IL-6、一氧化氮合酶3(NOS)、ESR1和TNF水平[25],缓解炎症并抑制细胞凋亡[26],发挥抗抑郁、抗肿瘤作用。 同时度值排名靠前的核心交集靶点中大部分为炎症因子,文献表明炎症因子与肝癌[27]、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比如TNF-α和IL-6是两种常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抑郁症的神经炎症反应[28],和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9],抑郁症急性发作期间,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30]。TNF-α还通过将Caspase-3与死亡域蛋白(FADD)结合来诱导细胞凋亡[31],发挥抗肿瘤作用。上调Bcl-2基因表达可改善抑郁症状[32],而Bcl-2表达下调,Bcl-2相关X蛋白(Bax)水平上调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33]。低HIF-1α血浆水平与肝癌更好的治疗反应和较高的总生存周期显著相关[34],以及与NF-κB、STAT3一起影响炎症的发生[35],还能引起抑癌基因p53基因发生突变,参与铁死亡调控[36],影响肝癌的发展[37]。而ESR1则通过调节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38],改善抑郁症状。综上表明,核心交集靶点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肿瘤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其在肝癌和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角色。 通过KEGG富集发现,富集最显著的AGEs-RAGE信号通路激活能介导炎症反应,促使炎症因子,如TNF-α、IL-6等分泌增多,而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状态又能反向调节AGEs-RAGE轴,抑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少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进而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39],参与脑组织损伤过程[40]。缺氧状态下,还可诱导AGEs-RAGE介导的HIF1α活化、NF-κB、ERK和Akt信号通路影响癌症的进展[41]。比如,AGEs通过ERK途径诱导自噬,下调RAGE降低自噬和肿瘤细胞的存活,进而导致凋亡细胞的死亡[42]。AGEs与其细胞结合的AGE受体(RAGE)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氧自由基的产生、激活NF-κB[43],造成炎症细胞因子与活性氧产生,引发炎症与免疫抑制[44],加速形成的衰老蛋白衍生物[45],介导肿瘤细胞与其微环境成分之间的关联,以诱导缺氧、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自噬、表观遗传修饰和癌症干性[46],调控细胞增殖、分化、死亡、炎症、免疫[47],进而发挥抗肿瘤、抗抑郁功效。 中药方剂为复杂网络,其特点是多组分组合,并通过多层次、多靶点发挥综合效应,使机体恢复生物网络平衡[48]。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验证,逍遥散主要通过活性成分3β-乙酰氧基苍术酮等介导IL6、TNF、BCL2、HIF等靶点,调控AGEs-RAGE和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抑制炎症、免疫调控、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从而改善肝癌并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 【金秋计划】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揭示积雪草抗血管生成机制

    [b][size=15px][color=#595959]血管[/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生成[/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b]肿瘤[/b]发展和转移的标志,使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输到过度增殖的[/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肿瘤细胞[/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目前,许多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被用于[/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恶性肿瘤[/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的治疗,如[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寡核苷酸适配体哌加他尼、重组融合蛋白阿柏西普等。然而大多数患者对这些药物有许多毒性反应,容易产生耐药性。此外,还存在疗效不一、价格偏高等问题。[/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过程,在[b]抗血管生成[/b]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抑制[/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肿瘤转移[/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方面具有副作用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因此,安全有效的中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b]积雪草(CA)[/b]在传统中医中被用于治疗癌症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已有研究证实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旨在通过[b]网络药理学[/b]和实验验证,探讨[b]CA及其三萜[/b]抗血管生成的潜在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利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疾病靶点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s)网络,从中鉴定核心靶点。使用metscape进行GO和KEGG分析,并使用AutoDock-Vina程序实现分子对接以进一步验证。然后利用[b]VEGF165建立诱导血管生成模型[/b]。通过测量细胞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来评估CA的抗血管生成作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573b9]结果[/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A中有[b]25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的潜在靶点[/b],包括[b]羟基积雪草甙、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积雪草酸和积雪草苷B[/b]。共鉴定出138个潜在靶点,其中[b]19个核心靶点包括STAT3、SRC、MAPK1和AKT1[/b]。KEGG分析显示,CA与癌症相关的途径有关,特别是[b]PD-1和AGE-RAGE[/b]。分子对接验证了CA活性组分与血管生成的前四个重要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在实验验证中,CA提取物和三萜通过减少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迁移和管形成来改善VEGF165诱导的血管生成。[/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color=#3573b9]结论[/color][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font=&][/font][/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b]CA的有效成分和良好的抗血管生成活性[/b]。证据表明CA的提取物和三萜具有令人满意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这表明[b]CA作为治疗癌症的潜在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力[/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 [/color][/size]

  • 【金秋计划】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理研究综述

    [img=,680,52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041002426595_1211_6561489_3.png!w680x527.jpg[/img] [b][size=15px]糖尿病[/size][size=15px](DM)是现代疾病的第二大杀手,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size][size=15px]血管[/size][size=15px]并发症。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DR的重要病机,补肾活血法是DR的特征性治疗方法。通过对多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系统总结了治疗DR常用的补肾活血类中药,[color=#3573b9][b]包括枸杞子、生地黄、山茱萸等具有补肾功能的中药[/b][/color];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参;生地黄具有滋肾阴的功能;黄芪具有补气作用。已经证明,上述这些中草药通过补肾活血,显著改善DR的病程。[/size] [size=15px]通过文献研究,深入了解DR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补肾活血类中药的传统应用分析、现代药理学研究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全面综述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疗效和优势。[/size] [size=15px][/size] [size=15px]材料与方法[/size][/b][size=15px]:利用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对目前最流行的补肾活血治疗DR的中药进行筛选,检索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补肾活血”。主要是从2000年到2023年。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R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预测其作用机制。[/size] [b][size=15px]结果[/size][/b][size=15px]:DR是多种机制和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DR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缺氧以及高血糖引发的多种生化代谢途径有关。为了研究DR的病理生理学,该文将集中了阐述上述几个方面。[/size][size=15px][/size] [size=15px]通过对DR长期临床证候的考察发现,肾络是DR最密切的关联部位,血瘀贯穿于DR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该文从肾虚血瘀的角度探讨DR的病因病机。科学数据和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补肾活血药通过多渠道、多组分、多靶点治疗DR,既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了补肾活血法治疗DR的机理,为DR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size] [b][size=15px]结论[/size][/b][size=15px]:肾虚血瘀是DR的主要病因,补肾活血类中药对DR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该综述首次对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网络药理学揭示了其潜在机制,为后续DR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对补肾活血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相信这些中药有潜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抗DR药物,并能加快DR的治疗进程。[/size]

  • 【金秋计划】五苓散治疗肝硬化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新探

    [b][size=15px][color=#595959]肝硬化[/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一种以肝细胞[/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坏死[/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和病变为主的慢性肝病,发展到晚期会出现[/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肝硬化腹水[/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乙型肝炎[/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肝硬化患者,使用螺内酯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然而,这些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时间延长,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此外,老年腹水患者不能耐受大剂量的螺内酯,而小剂量的螺内酯不能发挥理想的疗效。并且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这些治疗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需要新的肝硬化替代治疗方法。[/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五苓散(WLP)[/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是由于其抑制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的能力。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了WLP在肝硬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对肝硬化腹水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其[b]关键功能成分和作用机制[/b]尚不清楚。[/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通过综合药理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WLP治疗肝硬化的关键有效成分群(KGEC)[/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从已发表的数据库中提取WLP的成分和潜在靶基因。设计了一种同时考虑节点控制力和节点桥接力的节点重要性[b]计算模型[/b],构建了功能响应空间(FRS),获得了关键效应蛋白。采用遗传背包算法选择KGEC。通过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在功能水平上评价了KGEC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最后,通过CCK-8、q[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和Western blot[b]验证KGEC的有效性和潜在机制[/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font]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在FRS中获得940个有效蛋白,KEGG通路和GO项富集分析表明,有效蛋白在功能水平上很好地反映了肝硬化特征。29个WLP组分被定义为KGEC,覆盖了100%的有效蛋白靶点。此外,KGEC靶基因富集的途径占靶基因与致病基因富集途径共享基因的83.33%。选取KGEC中的东莨菪内酯、石竹素和羟基乙酸进行体内验证。[/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q[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jp][color=#3333ff]PCR[/color][/url]结果显示,三种成分均可显著降低TGF-β1诱导的肝硬化模型中[b]COL1A1 mRNA水平[/b]。此外,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这些成分协同作用于[b]NF-κB、AMPK/p38、cAMP和PI3K/AKT通路[/b],从而抑制肝硬化的进展。[/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font=&][size=16px][color=#232323][/color][/size][/font][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型,揭示了WLP治疗肝硬化的关键成分和潜在机制[/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该模型为中药方剂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参考,并[b]为中药方剂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策略[/b]。[/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 [/color][/size]

  • 【中药药理扫盲资料之系列1】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归类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   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供大家参考: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    单味药:黄连、黄柏、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    复方:银翘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 (2)抗寄生虫病药:    驱肠虫药: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    抗阿米巴药:白头翁、鸦胆子等;    抗疟药:常山、甜茶、青篙等;    抗滴虫药: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    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 【中药药理扫盲资料之系列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通过使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或减弱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中药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1.中药药理作用  与中药功效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是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大部分是一致的。但也有部分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还存在差异性,如葛根有扩血管、改善心肌血氧供应作用;小檗碱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枳实注射给药有升压作用,这些作用是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其扩展了临床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   2.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之有毒无毒、十八反、十九畏、禁忌等,强调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中药传统口服给药方法显示中药具有毒性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但某些中药的毒性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如朱砂长期应用引起慢性汞中毒,雷公藤长期应用引起生殖系统损伤等。   3.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中药作用的差异性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大多数中药对人和动物的作用基本一致,如丹参对人和动物抗血栓作用一致等。然而,种属差异性也同样存在,如丹皮酚对动物有降压作甩,但对人却未见作用。由此动物实验结果尚不能完全显示中药对人的作用。此外,中药作用的个体差异除与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人的体质对用药也有影响,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而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然而,由于方法学等问题,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往比较窄,量效关系很难表现。某些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明确,如附子强心作用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浓度在1×10-8~ 5×10-6g/ml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加达22%~98%。   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系,某些中药有效成分或注射剂,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其时效关系(时量关系)。但尚无理想方法去揭示中药粗制剂时效关系,有学者通过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提出多数中药煎剂给动物灌胃后l[co

  • 【资料】药理习题集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80706]药理学习题集[/url]

  • 【金秋计划】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促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常伴有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严重危及生命。西医治疗DN主要以降糖、降压、调脂、抗感染为主,但这些手段仍难以阻止炎症反应与肾纤维化的发生,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探寻行之有效的DN防治策略,提高治疗水平迫在眉睫[1-3]。中医药根据辨证分型对DN进行治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其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之“消瘅”及“消渴病”继发的“虚劳、水肿、尿浊、关格、肾劳”等,可通过调节代谢、自噬、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机制,对DN进行多靶点调控治疗。在改善DN客观指标、保护肾功能及远期疗效方面,中医药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4-5]。 黄芪六一汤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芪60 g、甘草10 g组成,具有大补肺气、滋益肾水、调和脾胃的功效[6]。课题组前期发现[7-11],由黄芪六一汤提取、分离出来的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甘草酸所组成的黄芪六一汤组分(简称“HQD”)具有防治DN、显著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并鉴定出HQD中6个主要原型入血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甘草酸)。然而,HQD作为中药复杂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其在体内发挥抗DN药效的分子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其深层次开发利用。 网络药理学能高效整合中药、成分和靶点之间关系,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诠释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12-13]。故本实验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HQD抗DN的机制进行探索,发现HQD发挥药理作用可能与细胞自噬缺陷有关。据报道[14-15],自噬缺陷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而激活自噬能够减轻这一损伤从而保护肾功能。根据药效学及网络药理学实验结果,推测HQD发挥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可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失调有关,为验证推测结果,本研究从细胞自噬角度出发,采用DN大鼠模型对筛选出的核心通路进行验证,以期为黄芪六一汤及中药复方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及深层次开发提供创新思路与借鉴。 1 材料 1.1 仪器 EnVision酶标仪(PerkinElmer);H1-16K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可成仪器设备有限公司);Rayt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hemray 800);Tissuelyser-24L多样品组织研磨仪(上海净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三诺血糖仪(长沙三诺生物传感技术有限公司);Multiskan FC酶标仪(Thermo Scientific);免染蛋白印迹系统(ChemiDooTM)、蛋白快速转印仪(Trans-Blot Turbo)、胶凝成像系统(GBOXChemiXL1.4)均购自美国Bio-rad公司;电泳仪(PowerPacBasic)、核酸蛋白紫外检测仪(Biomate 3S)、垂直电泳槽,均购自美国Thermo公司;纯水超纯水机(四川优普超纯科技有限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JEOL)生物显微镜(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台式高速微量离心机(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股份);超薄切片机(LEICA);组织脱水机(LEICA)。 1.2 试药 黄芪(批号220604、211104、220901,四川盛世锦荣药业有限公司)、甘草(批号201024、200306、220805,四川盛世锦荣药业有限公司),黄芪、甘草经贵州中医药大学谢军丽讲师鉴定分别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干燥根和根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货号E-CK-A322,Elabscience),DAPI(货号C1002,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荧光淬灭封片剂(货号0100-01,southernbiotech),苏木素(货号H9627,Sigma);二甲苯(货号10023418)、包埋石蜡(货号69019361)、伊红Y(水溶性,货号71014544)、中性树胶(货号10004160)均购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肌酐(Scr,货号C074-d)、尿素氮(BUN,货号C010-a)、总胆固醇(TC,货号C048-a)、三酰甘油(TG,货号C019-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货号C047-a)检测试剂盒均购于长春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尿蛋白测试试剂盒(货号C035-2,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RIPA裂解液、PMSF、蛋白酶抑制剂、磷酸化蛋白酶抑制剂、BCA蛋白定量试剂盒、1xTBST 缓冲液、5x蛋白上样缓冲液、β-actin 兔多克隆抗体(货号AC230205001)均购于武汉塞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TOR(货号66888-1-lg)、Beclin 1(货号66665-1-lg)、p-mTOR(货号66882-1-lg)、HRP标记的羊抗鼠 IgG(货号SA00001-2)、HRP标记的羊抗兔 IgG(货号20000373)鼠单克隆抗体均购于武汉Proteintech有限公司;LC3α/β(货号R10241506)、PI3K(货号N09263380)、Akt(货号M04201652)兔多克隆抗体购于沈阳万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链脲佐菌素(STZ,索莱宝生物有限公司,批号2230520002)。 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确定的HQD制备工艺[10],按照原处方黄芪与甘草6∶1比例,取符合药典标准的黄芪饮片12 kg和甘草饮片2 kg,制备得质量分数为72.04%的黄芪总皂苷干浸膏76.02 g(含黄芪甲苷2.69%);质量分数为70.03 %的黄芪总黄酮干浸膏31.64 g(含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72%、毛蕊异黄酮1.52%、芒柄花苷0.94%、芒柄花素0.31%);质量分数为67.12%的黄芪总多糖干浸膏185.04 g,质量分数为80.05%的甘草酸精制品22.01 g。将上述制备所得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干浸膏与甘草酸精制品全部混合均匀,即得本实验所需HQD样品。 1.3 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35只,体质量(300.00±10.82)g,购自长沙市天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湘)2022-0011,饲养于通风良好,室温18~25 ℃,相对湿度50%~70%,按常规定期消毒的动物房。按每笼4只分装,由专人饲养管理,自由饮水及饲料,实验操作和处理严格遵循国际准则。 2 方法 2.1 HQD抗DN的药效实验 2.1.1  DN模型大鼠的制备 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其余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2周,尾iv STZ(溶于pH 4.5,0.01 molL-1无菌柠檬酸钠缓冲液)33 mgkg-1,注射4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及24 h尿蛋白(24 h U-Alb)含量,以FBG≥11.1 mmolL-1[16-17],肾组织出现病变为造模成功。其中,24只大鼠造模成功,3只血糖低于11.1 mmolL-1,无死亡大鼠。 2.1.2 分组及给药 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QD高、低剂量给药组,每组8只。以黄芪六一汤临床生药用量(黄芪60 g、甘草10 g)的4倍、1倍剂量,换算本实验的HQD高剂量(0.66 gkg-1)与低剂量(0.17 gkg-1)。按照给药剂量,每日固定时间ig 1次,对照组与模型组ig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连续给药8周。 2.1.3 各组大鼠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活动情况、精神状态、毛色、进食、饮水量及排泄量状况等。末次给药后,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并记录尿量(禁食不禁水),1 400 rmin-1离心5 min,收集上清。尾静脉采血测FBG,于腹主动脉取血,4 ℃下3 000 rmin-1离心15 min,收集上清。取血后断颈处死各组大鼠,取肾脏,除去被膜,部分肾组织用于病理学、细胞凋亡等检测,其余组织于-20 ℃保存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Scr、BUN、TG、TC、LDL-C水平。按照尿蛋白定量测试盒说明书操作测定尿总蛋白。 2.1.4 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取上述部分肾脏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蒸馏水冲洗,将组织包裹在石蜡块中,组织脱水,浸蜡、包埋、切片、烤片、切片脱蜡,HE染色、Masson染色,封片,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2.1.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取肾组织石蜡切片进行脱蜡、水化,以蛋白酶K工作液在25℃下消化组织15 min,PBS漂洗,按照说明书对切片进行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采集图像,计算细胞凋亡率。 2.1.6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以±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27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网络药理学研究 2.2.1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以HQD中6个主要原型入血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甘草酸)为研究对象。采用PubChem数据库 (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下载活性成分的SDF格式,将其导入SwissTargetPrediction 数据库(http://swisstargetprediction.ch/)进行活性成分的靶点预测。剔除重复靶点,获取与6个活性成分相关的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 (https://www.uniprot.org/)将得到的活性成分靶点蛋白名称进行标准化。 2.2.2 DN的靶点预测 通过GeneCard(https://www.genecards.org/)、DisGeNET(https://www. disgenet.org/)和OMIM(https://omim.org/)数据库以“Diabetic nephropath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重复得到疾病靶点,并用Venny工具将6个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DN靶点进行交集比对,得到其共同作用的靶点作为6个活性成分治疗DN的潜在靶点。 2.2.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为了进一步明确HQD治疗DN预测靶点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调控关系,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https://string-db.org/)中构建PPI网络,限定物种为“Homo sapiens”,为了具有高置信度,设置minimum required interaction score≥0.9,并隐藏游离蛋白,以TSV格式保存结果,将其导入可视化的Cytoscape 3.6.0软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得到核心靶点。 2.2.4 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将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http://metascape.org/gp/index.html),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将交集靶点导入KOBAS 3.0数据库(http://kobas.cbi. pku.edu. cn/ kobas3/genelist/),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下载分析结果,将其分别按P值和“Count”(每条通路中含有的潜在基因靶点的数量)值的大小进行排序。 2.3 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 2.3.1 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形成 取“2.1.3项”下对照组、模型组、HQD高剂量给药组大鼠部分肾组织约1 cm3,经3%戊二醛预固定24 h左右,1%四氧化锇再固定2 h;依次加入30%、50%、70%、80%、95%、100%的丙酮溶液进行逐级脱水,每次20 min;脱水后,采用丙酮和Epon812包埋剂对其进行渗透和包埋;采用超薄切片机制备60~90 nm的超薄切片;并以醋酸铀避光染色10~15 min,再用柠檬酸铅避二氧化碳染色1~10 min,超纯水清洗3次,滤纸吸干、室温干燥过夜后,采用JEM-1400FLASH透射电镜对各组肾组织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外形及其中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进行观察。 2.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随机从对照组、模型组、HQD高剂量给药组选取3只大鼠的肾组织,加入含蛋白酶和磷酸化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冰上匀浆,裂解1 h后,12 000 rmin-1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BCA法测定总蛋白浓度。每孔以20 μg蛋白上样,100 V电泳,100 V湿转;5%的脱脂牛奶封闭2 h,加入Beclin-1、LC3Ⅱ/Ⅰ一抗(1∶1 000),4 ℃孵育过夜,加入二抗(1∶10 000)室温孵育1 h,显色曝光。扫描胶片,分析胶片灰度值。考察HQD对肾组织中Beclin-1、LC3Ⅱ/Ⅰ、PI3K、Akt、mTOR及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3 结果 3.1 HQD抗DN的药效实验 3.1.1 各组大鼠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结果见图1。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饮食、饮水与大小便正常,皮毛有光泽,体质量逐渐增加。模型组大鼠呈明显的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下降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毛暗淡、稀疏、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Scr、BUN、TG、TC、LDL-C、24 h U-Alb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QD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上述药效指标(P<0.05、0.01);低剂量组FBG、Scr、BUN、TG、24 h U-Alb显著降低(P<0.05、0.01)。 3.1.2 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浆、肌纤维、胶原纤维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红色。对照组肾小球结构清晰,肾小球系膜区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宽、增多,基底膜弥漫增厚,肾小囊腔狭窄,肾小球体积增大。HQD给药组大鼠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肾组织损伤情况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见图2。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胶原纤维、黏液、软骨呈蓝色,肌肉、胞浆、纤维素、红细胞呈红色,胞核呈蓝黑色。主要用于区分肌纤维和胶原纤维。与模型组相比,HQD给药组大鼠的肾纤维化程度较轻,见图3。 3.1.3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荧光显微镜下组织切片上凋亡的细胞呈红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每个样品选取3个高倍视野(400倍),每个高倍视野计数各视野总细胞数,同时计数各视野的凋亡阳性细胞。结果见图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1);而HQD高、低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 3.2 网络药理学研究 3.2.1 潜在靶点 通过检索SwissTargetPrediction得到各个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基因共600个,去掉重复的244个,剩余356个靶点。通过GeneCard、DisGeNET和OMIM 数据库共获得1 480个与DN相关的靶点,通过制作韦恩图分析,得到114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作为活性成分治疗DN的潜在靶点,见图5。 3.2.2 潜在靶点的PPI网络分析 为了获得有关潜在靶点交互作用的信息,将114个潜在靶点上传到STRING平台,进行PPI网络分析,结果见图6。并将结果的TSV文件导入Cytoscape 3.6.0 进行可视化和拓扑分析,PPI网络包括102个节点和451条边,选择“度”(degree)、“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高于中位数的靶点作为关键目标,首次筛选值为degree>6,betweenness centrality>0.003 836 8,closeness centrality>0.413 800 8,筛选后,获得了一个包含41个节点和258条边的新网络;随后筛选值为degree>10,betweenness centrality>0.007 837 44,closeness centrality>0.571 428 57,获得包含19个节点和107条边的中心网络;为了在PPI网络中找到最关键的目标,最后一次筛选值为degree>11,betweenness cenTrality>0.014 000 41,closeness centrality>0.72,筛选获得STAT3、EGFR、VEGFA、JUN、TNF、AKT1、CASP3、mTOR及IL2作为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见图7。其中,mTOR是调节自噬的关键激酶,抑制mTOR可促进自噬。 3.2.3 GO分析和KEGG分析 将114个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平台进行GO富集分析,共获得 1 581条结果,包含1 388条生物过程(BP)结果,122条分子功能(MF)结果,71条细胞组成(CC)结果,分别选取显著丰富的前15个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8。BP主要对激素的反应、MAPK级联调节、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对有机氮化合物的反应和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等;CC主要涉及膜筏(membrane raft)、膜微区(membrane microdomain)、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膜面(side of membrane)和囊泡腔(vesicle lumen)等;MF主要涉及激酶结合(kinase binding)、蛋白激酶结合(protein kinase binding)、激酶活性(kinase activity)、内肽酶活性(endopeptidase activity)和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protein serine/threonine kinase activity)等。表明HQD治疗DN的机制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体现多重治疗作用。 使用KOBAS3.0共检索到235条富集通路,选取P<0.001的结果,获得147条显著富集通路,并按“Count” 值由高到低排列,选取前20条通路作为核心通路进行展示,见图9。显示6个成分治疗DN的靶点主要涉及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MAPK通路均与自噬调控相关。与上述“3.2.2 ”项下PPI网络分析得出的“HQD核心作用靶点”进行联合分析后,选择对自噬经典通路PI3K/Akt/mTOR进行验证。 3.3 实验验证 3.3.1 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形成 结果见图10。检测自噬的金标准是电镜下可观察到结构完整的自噬体及自噬溶媒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模型组、HQD高剂量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的数量。结果显示,对照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较正常;细胞核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核仁明显;线粒体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梭形,嵴排列较紧密,胞浆中可见大量溶酶体、自噬溶酶体和空泡。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细胞核呈类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明显;线粒体发生肿胀,仅可见少量残留嵴结构,基质颗粒大量丢失;胞浆中自噬溶酶体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QD高剂量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轻度异常。细胞核呈类椭圆形或类圆形,核仁明显;部分线粒体轻度肿胀,嵴溶解断裂,基质颗粒减少;胞浆中自噬溶酶体及自噬小体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增加,溶酶体与自噬小体融合较好。 3.3.2 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脏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 结果见图1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PI3K、Akt、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HQD高剂量给药组PI3K、Akt、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 4 讨论 自噬是真核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自噬活性正常时,细胞能够及时降解自噬小体内包裹的受损细胞器、侵入的病原体及衰老的蛋白质等,以维持细胞稳态、能量生成及细胞器的更新[19-20]。研究表明[21-23],DN发生时,肾脏存在显著的自噬失调。自噬缺陷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激活自噬能够减轻这一损伤从而保护肾功能。恢复自噬活性可能成为保护肾脏免受高糖损伤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成为防治DN的新靶点。 课题组前期已鉴定出HQD中6个主要原型入血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芒柄花苷、甘草酸)。文献报道[24-28],黄芪甲苷可通过激活AMPK/eNOS信号通路,改善大鼠糖尿病肾损伤;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延缓DN患者的血管病变;毛蕊异黄酮能通过调节NF-κB/p65/NLRP3/TXNIP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延缓DN的发展;芒柄花素可通过调节Sirt1/PGC-1α通路减轻DN大鼠的肾小管及线粒体损伤;芒柄花苷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标志物减轻链脲佐菌素诱导的DN大鼠模型的肾损伤;甘草酸能通过调节SNARK/AMPK信号通路保护高糖诱导的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然而, HQD在体内发挥抗DN药效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其深层次研究。网络药理学能基于中药多靶点效应,从生物信息学上整体分析在HQD治疗DN上所涉及的靶点及信号通路。故本实验以HQD中6个主要原型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HQD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行预测,并将114个潜在靶点进行了PPI分析,发现HQD可能主要作用于STAT3、EGFR、VEGFA、JUN、TNF、AKT1、CASP3、mTOR及IL2等核心靶点。其中,mTOR是调控自噬的重要因子。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酶,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相关激酶(PIKK),mTOR复合体是调节细胞自噬的关键分子之一,可作为多条信号通路的中间环节参与细胞自噬调节过程,并影响自噬标志性蛋白LC3的表达。mTOR可与其他调控蛋白相互作用至少形成两个不同的复合物,分别是mTOR复合物1(mTORC1)和复合物2(mTORC2)。虽然这两个复合物含有相同的催化亚基——TOR,但均可磷酸化不同的下游靶点,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细胞功能。抑制mTOR可促进自噬,响胰岛素抵抗和炎性反应[29-30]。因此,调控mTOR不同的上游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DN的一个新思路。 KEGG通路功能富集分析显示,HQD可能通过作用于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PI3K-Akt信号通路、MAPK等信号通路发挥药理作用。其中PI3K/Akt/mTOR通路为自噬调控的经典通路,通路活化后可激活mTORC1抑制细胞自噬过程[31]。据报道[32],Beclin-1、LC3蛋白参与自噬小体的形成与自噬溶酶体降解过程,是经典的自噬标志物。自噬小体的减少会导致Beclin-1和LC3Ⅱ/Ⅰ的表达水平降低,而激活Beclin-1和LC3Ⅱ/Ⅰ表达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故本项目选择对经典自噬调控通路PI3K/Akt/mTOR进行验证,并进一步考察HQD对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和LC3Ⅱ/Ⅰ的调节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HQD可以上调肾组织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Ⅰ表达,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抑制mTOR的激活;透射电镜观察显示,HQD可以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研究结

  • 【“仪”起享奥运】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与实验验证探究钩藤治疗热性惊厥的作用机制

    [size=16px][font=宋体][/font][/size] [font=宋体]热性惊厥[i][/i]是儿科常见急症,是与发热有关的非颅内感染所导致的肢体节律性运动,又称[/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抽搐[/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俗名[/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抽风[/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或[/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惊风[/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占小儿人群的[/font]5%[font=宋体]~[/font]6%[font=宋体],其发生率为[/font]4%[font=宋体]~[/font]10%[font=宋体],多发生于[/font]0.5[font=宋体]~[/font]5.0[font=宋体]岁的小儿中[/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中医药治疗惊厥及癫痫已有[/font]2000[font=宋体]多年历史,热性惊厥属于中医学[/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急惊风[/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范畴,治则多以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为法[/font][font=宋体]。[/font]中医使用钩藤、羚羊角等药物治疗热性惊厥,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还能够有效减少惊厥复发次数。[font=宋体]钩藤是息风止痉的良药,其长于清肝热而息肝风,较宜于热性生风之抽搐者,尤其适宜于小儿高热惊风抽搐之证。[/font][font=宋体]中医临床上,在热性惊厥的预防及治疗中,以钩藤为主的单方及复方占了大部分[/font][font=宋体]。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对钩藤治疗热性惊厥进行系统性研究,[/font][font=宋体]通过[/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TCMSP[/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BATMAN-TCM[/font][font=宋体]数据库检索及筛选得到钩藤活性成分[/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29[/font][font=宋体]个,作用靶点[/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297[/font][font=宋体]个,钩藤发挥治疗热性惊厥药效的成分可能为钩藤碱、异钩藤碱、毛钩藤碱等。通过[/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PPI[/font][font=宋体]网络分析,结果提示钩藤的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AKT1[/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GRIN2B[/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GRIN2A[/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A[/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CNR1[/font][font=宋体]等靶点发挥抗热性惊厥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这些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力。[/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AKT1[/font][font=宋体]由多巴胺[/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D2[/font][font=宋体]信号传导启动编码丝氨酸[/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font][font=宋体]苏氨酸激酶,通过纹状体多巴胺受体信号级联影响大脑区域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存活和新陈代谢的广泛的细胞过程[/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CNR1[/font][font=宋体]通过跨突触机制调节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进而抑制海马和杏仁核中的[/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GABA[/font][font=宋体]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属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A[/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同属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亚基,广泛分布于大脑中,尤其在大脑皮质、海马中含量最为丰富。[/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在神经信号传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脑中兴奋性突触的传递,在维持突触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其表达的数量、分布和种类的改变可诱发多种神经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在癫痫、帕金森、脑卒中等脑部疾病发生的状态下[/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水平的升高会进一步加重疾病症状。[/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增加导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BDNF[/font][font=宋体])[/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DNA[/font][font=宋体]甲基化水平降低,进而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有丝分裂后神经元的基因转录,从而影响大脑海马区域的神经活动,导致癫痫的发生[/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由于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AKT1[/font][font=宋体]能够紧密对接的化学成分[/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β-[/font][font=宋体]谷甾醇并非钩藤所含有的特异性成分,为此,选择了能够与钩藤生物碱对接的核心靶点[/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A[/font][font=宋体]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进行验证,以探讨钩藤的可能作用机制。免疫组化及[/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Western blotting[/font][font=宋体]结果表明,热性惊厥乳鼠海马组织中[/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A[/font][font=宋体]及[/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参与了热性惊厥的过程,受体表达过多,导致受体活动增强,兴奋性神经元活动增强,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font][font=宋体]抑制平衡,最终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给予钩藤提取物后,[/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SD[/font][font=宋体]大鼠乳鼠海马组织中[/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A[/font][font=宋体]及[/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R2B[/font][font=宋体]表达降低,从而对[/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产生抑制作用,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在膜片钳电生理实验中,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钩藤能够直接抑制[/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eEPSC[/font][sub]NMDA[/sub][font=宋体]电流,表明钩藤能够抑制[/font][font='Microsoft YaHei', Arial, Helvetica]NMDA[/font][font=宋体]受体所介导的兴奋性突触的传递。[/font]

  • 【分享】药物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 (Pharmacokinetic Modeling & Simulation)

    [size=3][font=Times New Roman]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的一门学科,有时候也称作“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等名称。药物动力学已经渗放到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剂学,分析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种科学领域中,它的发展将对药物评价,新药设计,药物剂型改进,临床指导合理用药,以及优化给药方案等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学相结合,产生了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是研究实现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包括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等方面的内容。新药研发过程费用昂贵、时间冗长、淘汰率高。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需要花费10多亿美元,耗时约10年时间。大约有90%的候选药物在临床期间被淘汰,这是研发过程费用昂贵的主要因素。候选药物淘汰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是药物动力学方面引起的,例如口服吸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过短等等。传统的新药研发流程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处于研发的中后期。近年来,人们开始在药物研发的早期对药物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以尽早淘汰药动参数不理想的候选药物。所谓的药物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是指对化合物在其合成之前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其药动学相关的特性而进行筛选。计算机模拟药物动力学为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应用,并会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理是应用化合物的物化性质、相关的体外实验数据以及人体生理学方面的知识,结合数学模型模拟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该项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对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并能对临床试验的设计进行指导作用,以达到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的目的。[/font][/size]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