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效能评价

仪器信息网效能评价专题为您整合效能评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效能评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效能评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效能评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效能评价话题讨论。

效能评价相关的资讯

  • 生物量监测在微生物(细胞)效能评价/菌种筛选的应用
    上一篇推文,我们介绍了WIGGENS的CGQ生物量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微生物或细胞的生长阶段,本期我们介绍生物量监测对微生物(细胞)效能评价/菌种筛选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篇使用CGQ系统监测生物量的已发表文献。 Bruder et al. (2016):Parallelised onlinebiomass monitoring in shake flasks enables efficient strain and carbon sourcedependent growth characterisation of Saccharomycescerevisia (MicrobialCell Factories). Bruder对酿酒酵母的高效菌株(CEN.PK2-1C)和碳源依赖性生长特性监测。 上图中生物量曲线(OD值)是CGQ系统实时在线测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用在线生化分析仪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的数据。 从上图的数据曲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生物生长量与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和酒精产量三者的关联性。发酵过程希望使用的菌种是能够更高效率的将糖类等底物转化为酒精。底物与产物的效能比是对酿酒酵母菌株效能的最直接评价。 CGQ和生化分析仪的在线监测联合使用,可以对菌种的综合效能进行直观评价。 对微生物或细胞的突变体研究,是寻找高效菌种的一种有效手段。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对比研究,用于对突变体进行效能评估。 上图是德国最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成立于1456年),使用CGQ系统对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葡萄球菌)野生型和突变体生物量分析。 作为菌种筛选的有力工具,CGQ系统可以对同一培养条件下,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生物量的监测数据对菌种筛选提供数据支持。 CGQ与生化分析仪同时使用,可以对多参数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估,有效的拓展了应用范围,可以通过多参数变化,对微生物效能进行综合评价。更多的CGQ生物量监测应用,请参考如下文献:[1]Tripp et al (2017):Establishing a yeast-based screening system for discovery of human GLUT5inhibitors and activators (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2]Bruder, S. &Boles, E. (2017): Improvement of the yeast based (R)-phenylacetylcarbinol productionprocess via reduction of by-product formatio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3]Gottardi et al. (2017):De novo biosynthesis of trans-cinnamic acidderivatives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Applied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4]Bracharz et al. (2017):The effects of TORC signal interference on lipogenesis in theoleaginous yeast Trichosporonoleaginosus (BMCBiotechnology). [5]Bruder et al. (2016):Parallelised onlinebiomass monitoring in shake flasks enables efficient strain and carbon sourcedependent growth characterisation of Saccharomycescerevisia (MicrobialCell Factories).
  • 科技部副秘书长: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2022年新春伊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迎来里程碑事件:第二次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1月1日正式施行。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此次修法备受关注、满载期待。  新版科技进步法不仅为实现步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还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为制度主线。  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认为,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总则第4条进行专门表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其功能更加关注。当前,国家创新体系能力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全球科技发展环境变化对国家创新能力的要求,不再只是抢占点上的优势,而是赢得系统性、全面性、结构性的领先。  不仅如此,国家创新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打赢抗疫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需要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体系整体效能,通过科技提供有力支撑。”贺德方说道。  数据说话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绩亮眼  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44%,比上年增加14.2%。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2021年,我国技术交易成交额达3.73万亿元。截至去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32.8万家… …   这两组最新数据,亮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贺德方表示,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撑引领作用增强,各类创新主体能力持续增强。同时,创新制度环境日趋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创新体系更深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这背后,离不开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实施的一系列推进方案及举措。  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内涵、目标,将国家创新体系表述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贺德方说,党中央对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系统部署,通过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日趋健全,效能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直面难题 完善创新体系要强弱项  随着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然而,面对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还存在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  对此,贺德方并不避讳,从多个方面指出了尚待补齐的短板。比如,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还不够,科技力量动员组织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不强,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存在一定交叉重复,科研院所国家使命导向还不够,高校科研组织的体系化水平有待提高。”他直言,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的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攻关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破解的又一个难题。具体而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和战略急需的长期积累和应变能力还不够强,基础研究投入总量和结构均存在不足,尚未形成适应部分领域成为“领跑者”、进入“无人区”的机制。  “激励科技人才竞相涌现的政策落实还不到位。我国科技人才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战略科学家仍然缺乏,青年人才后备军的培养使用措施还不完善。”贺德方坦承,人才评价改革和作风学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持续深化。  正因此,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明确,国家完善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统筹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 … 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伴随改革深化和创新趋势,新时期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具备什么鲜明特质?  “要有创新能力突出、形态多样的创新主体,拥有一支可依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研院所坚持国家使命导向,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强,能够产出有效支撑国家发展的高质量科技成果。”长期研究科技政策法规的贺德方剖析,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亦是关键。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较高,政府科研组织效率高,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人才、技术、资金等能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有序流动。  他还认为,一个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中,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可或缺,良好的创新生态则是最为深厚的土壤,创新体系也要高度开放。  强体系增效能 多措并举促落实  那么,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增强整体效能,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发力?科技部又有哪些部署落实的举措?  “要以更健全的创新能力体系和更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整体效能,以强大的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治理效能。”贺德方解释说,创新能力包括国家重大任务、创新主体、要素投入等硬科技能力,保障科技成果产出;创新政策则由法律、政策等构成,通过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影响创新体系运行效率。  着眼于新时期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贺德方在划重点的同时给出了观点,“发挥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用,完善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形成科学决策、执行、监督评估的组织管理体系。”他强调,构建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的科技力量体系,健全原创导向、一体化发展的科研体系,完善内外联动、协同高效的融通创新机制,构建尊重创造、释放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题,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发展相关规划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作风、深化改革。”贺德方透露。  谈及如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贺德方将其概括为七个“着力”: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加强基础研究,着力开展技术攻坚,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扩大开放合作。
  • 新品发布:意大利MPB公司屏蔽效能测试系统
    意大利MPB的屏蔽效能测试系统是目前最便携的测试系统。适用于磁共振屏蔽房效能测试;EMC、EMI屏蔽房效能测试;军用、民用通讯屏蔽房等。
  • 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征集《化妆品微生物防控效能验证方法》团体标准参编单位和起草组成员
    各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广东化妆品行业团体标准建设,构建广东省化妆品行业团体标准体系,引导社会团体制定高质量标准,根据《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经我会标委会专家组研究审议,批准《化妆品微生物防控效能验证方法》团体标准立项。化妆品微生物防控体系是确保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基础,传统化妆品防腐挑战实验采用标准菌作为目标挑战菌种,但其难以应对微生物进化性导致的微生物防腐体系崩溃的情况。建立根据企业日常击破微生物体系的事故菌种库,利用它们补充传统防腐挑战实验利用标准菌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挑战结果即时升级产品防腐体系,确保整个公司产品的微生物控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和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做好标准编审工作,确保标准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使标准更具实用性、广泛性、代表性,现公开征集标准参编单位与起草人,申报事项如下:一、参编单位、起草人资格条件1.参编单位应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且为依法经营的企业;2.标准起草人由参编单位推荐,应熟悉标准相关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积极参与标准起草的各项工作,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全面性、创新性和可验证性。二、参编单位、起草人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1.参与标准制定,成为标准起草组成员,并在标准文本中体现单位名称和起草人姓名(原则上每个单位限定为1人);2.标准升级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国际标准或修订时,优先享有参与标准制修订的权利;3.优先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评价;4.全面负责所参与起草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按时完成标准编制工作 5.全程参加标准起草相关工作会议、调研分析及实验验证等活动,按时完成标准起草工作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6.保证在标准起草过程中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三、申报要求申请参与标准起草的相关单位需填写《团体标准起草参编单位申请表》并加盖单位公章,将申请表以邮件形式发送至研究会邮箱:3126145286@qq.com,并将原件快递至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四、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联系方式联系人:林芝电话:18520226299邮箱:3126145286@qq.com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110号中创汇赛宝科技园E栋104室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2024年3月4日
  • 首届工业研讨会拟探讨工艺设备效能议题
    新加坡,2009年7 月30日 – 在化工、石化、油气生产及提炼等重要领域的加工企业中,工艺设备效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受当前经济滑坡和企业面对减低“碳足迹”社会责任而必须采取更多环保措施的双重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同时也为了提高设备运转的稳健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新加坡展览有限公司特组织举办首届工业总线和无线技术研讨会,定于2009 年12月3日至4日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企业效益产生于经过高效能设计并能长期稳定运转的工艺设备,而效能设计则基于工业总线技术,即采用一个全数字化的工业网络系统进行实时分布控制,双向联结微机控制系统和各种现场设备。总线部署的优点充分体现在设备安装、维护和试运转的整个过程中。用户可以使用总线技术连同无线网络远程存取状态和诊断信息,通过连续监控采取预测性维护措施,并通过减少点到点布线和互连设备实现显著的成本节约。   “工业总线和无线技术研讨会”由行业领袖所设计,旨在为装置设计和运转领域的各级专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帮助。会议将探讨总线技术对设备互通性的严峻挑战和日益依赖无线架构而产生的问题。届时,工业和技术专家将针对各种总线和无线技术的实施案例发表他们的深刻见解。   为期两天的本届研讨会将由两个专业论坛组成,即设备运转与维护论坛和控制系统与设计论坛,两个会议同时进行。专家小组由主要工业机构、技术供应商和技术用户的高层人士组成,他们负责制定会议日程并确保议题的高度关联性和全面性。   专家小组成员   小组主席   Kang Thian Jian, Past President,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ociety (ICS), Managing Director, Global Head of Electrical, Instrumentation & Control, System Manufacturing and Project Management, Hyflux Ltd   小组共同主席   Jonas Berge, ECT (EDDL Cooperation Team)   Charles Cheong, President, Field Device Tool Group Singapore   Andreas Agostin, President, Fieldbus Foundation Marketing Society (Singapore)   Dr David Matsumoto, President, Singapore Sec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 (ISA)   Dominique Chabauty, President, PROFIBUS Association South East Asia   Kwong Kok Chan, General Manager, Environment, QA & Special Projects, Senoko Power Ltd   Sachin Gupta, President, Wireless Industrial Networking Alliance Asia Pacific (WINA)   本届“工业总线和无线技术研讨会”将与亚洲领先的工艺工程、控制仪器和科学器材展览会CIA2009 连决举行。该展览会由 ControlsAsia2009、InstrumentAsia2009 和 AnaLabAsia2009 三部分组成,定于 2009 年12 月1日至4日在新加坡新达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若要获得详细信息,请浏览网站 www.cia-asia.com。
  • 高效能耗,节省成本!蠕动泵助您实现节能环保
    蠕动泵是一种高效能耗、节能环保的设备,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能源成本的节省。本文将详细介绍蠕动泵的工作原理、优势及应用领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这一节能设备。  一、蠕动泵的工作原理  蠕动泵是通过压缩与释放的方式实现流体输送的。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电机、驱动轴、蠕动泵头和管道连接部分。工作时,电机通过驱动轴带动蠕动泵头进行挤压,管道中的液体被推动流动。由于蠕动泵头与管道之间的黏附和回复性,可以实现稳定而连续的流体输送。  二、蠕动泵的优势  1.高效能耗。蠕动泵采用压缩与释放的方式,与传统泵相比,能耗更低。其电机功率相对较小,能够实现节能环保。  2.精确流量控制。蠕动泵能够根据需求精确控制流量大小,避免浪费并提高工艺效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适用于各种液体输送场景。  3.自吸能力强。蠕动泵具有良好的自吸能力,能够从较深液体池中吸取液体,并保持稳定的流量输送。  4.适用范围广。蠕动泵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输送,包括低粘度、高浓度、腐蚀性液体等。其材质选择多样,能够适应不同工况环境。  5.维护简便。蠕动泵由少量的零部件组成,结构简单,使用和维护都非常便捷。更换零部件时不需专业技术支持,减少了企业的维修费用。  三、蠕动泵的应用领域  蠕动泵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1.化工行业。蠕动泵能够输送各种化工液体,包括酸、碱、溶液等。其稳定的流量控制和耐腐蚀的特点,使得蠕动泵成为化工行业的理想选择。  2.制药行业。蠕动泵在制药行业中常用于输送药液、原料液体等。其高精度的流量控制能力,有助于保证药物生产的质量和稳定性。  3.环保行业。蠕动泵在污水处理、废液处理等环保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够输送含有固体颗粒的废液,有效支持环保工艺的实施。  4.食品行业。蠕动泵能够输送各类食品液体,如果酱、汁液、油脂等。其卫生级材质和精确的流量控制,能够满足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品质的要求。  总之,蠕动泵作为一种高效能耗、节能环保的设备,在各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能够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蠕动泵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聚焦两会| 中央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政协委员支招科研经费如何出效能?
    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将继续加大。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到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作为科研从业者还是很高兴的。她说,目前我国整个财政状况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增长,今天提出的这个增长数字也可以看出国家确实在下大决心来提高基础研究的能力。  根据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国家在过紧日子的时候,这个时候还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做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我觉得也是科学家的福音。但同时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大的压力,就是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果来?我觉得这是科学界需要去考虑的问题。”陈雯说。  报告还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对记者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水源地和土壤有了足够的厚度,才能支撑科技创新行稳致远,并且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公共投入长期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地方和和企业也越来越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这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原创知识贡献的关键战略,需要长期坚持。  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够跳得多远。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我国也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去年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2月26日下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整个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到基础研究”。  叶玉江说,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主要的考虑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  “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 ‘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在 ‘十四五’,我们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叶玉江说道。  他补充说,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叶玉江当天介绍,《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初步考虑下一步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研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我们要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二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三是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此外,在近日的小组会议上,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一话题,各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全国政协委员 张连起: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在科技创新、优化结构这些方面着力。以前我们在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可能平均的比较多,你该压的要压下来,该降的要降下去,该补充的、该聚集资源的聚集上去。你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花的怎么样,这一点未来5年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 孟洛明:我们现在不仅要关心经费的投入,更加应当关心产生的效果。怎么样才能够提高科研产出的效能?科研体制有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要实行揭榜挂帅。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人才怎么释放活力?有哪些制约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政协委员们围绕调研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 高鸿钧:基础研究不仅仅是我们科学体系的源头,实际上它是我们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要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有些科研成果是需要10年磨一剑,需要时间摸索。要尊重基础科研的规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规律及它的长期性。  全国政协委员 刘忠范:我们现在人才的待遇,一个是跟帽子挂钩、跟项目经费挂钩、跟成果挂钩,功利化的这种倾向非常的严重。对于科技创新体系来说,我觉得要以人才为本,激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 庞达: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有一些政策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一些具体的条款还存在着影响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问题。比如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我们出台了绩效收入这么一个政策。这个绩效的收入、实际的税率,比一般的偶然所得都要高很多,可能达到20%甚至40%。这个建议就是国家要参照同类收入的政策和税法的一些相关规定,能够减免科研人员取得绩效收入的这部分税负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 魏定梅: (建议)利用好大数据的智慧监管和大数据生产领域的全链条。就是把生产企业从它的原料,一直到成品质量,从我们的检测和监管全链条,来提高我们实体经济和创新及大数据的融合,促进我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高亚光:聚焦重大课题和关键产品、“卡脖子”的这些产品,在资金的保障上要充足,并且能够长期保障。盯住一件事情,长期久久为功。要像重视研发一样,重视新技术、新产品首台套的应用。没有应用,技术不可能进步,质量不可能提升,科研的成果不可能走向产品化,也不可能带来一个产业。
  • 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超强除湿保证万无一"湿"
    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超强除湿保证万无一"湿"【新闻导读】现在很多家庭对家居环境防潮,工厂企业对生产环境湿度控制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空气除湿机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室内环境防潮除湿的首选电器设备,除湿机一般可分为家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工业除湿机一般都用在工业厂房里,而家用除湿机更为我们大家所熟知。 每年的六月到十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处于闷热潮湿的气候状态,潮湿就成了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的主旋律了。潮湿,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成为一种安全隐患;此时,如果你的家里或工厂里有一台正ZD系列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就不用担心潮湿的问题了! 正岛电器生产的ZD系列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严格按照中国国家标准以及国际电工电器标准设计生产,采用专业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制造出高效、节能、环保的除湿机产品,是国内最优秀的除湿机品牌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别墅、办公室、资料室、储存室、实验室、电脑房、银行、博物馆、医院、图书馆、精密电子、玻璃、茶纺织、皮革、制药、印刷、企业车间、纺织车间、医药、仓库、冶金、电信、电力、电子个行业对湿度有较高要求的场所,得到众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推荐。 点击此处查看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全部新闻图片 电话:0571- 8673 1596 139 5811 5553 欢迎您来电咨询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超强除湿保证万无一“湿”的详细信息!目前,市场上和网络上销售的空气除湿机种类有很多,不同品牌的空气除湿机价格及应用范围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而我们将会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售后服务。 正岛ZD系列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选型,技术参数和配置方案参考: 正岛ZD系列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选型参考对照表 (标准层高:2.8m)产品型号除湿量(L/D)适用面积(m2)功率(W)电源(V/HZ)尺寸(mm)净重(kg)ZD-228LB2810-30420220V~50Hz290x345x58415ZD-558LB5830-60670220V~50Hz350x455x60325ZD-890C9060-901500220V~50Hz480x430x97050ZD-8138C138100-1502000220V~50Hz480x430x1100 58ZD-8168C168130-1802800380V~50Hz605x410x1650126ZD-8240C240180-2404900380V~50Hz770x470x1650 160ZD-8360C360240-3607000380V~50Hz1240x460x1700255ZD-8480C480360-4809900380V~50Hz1240x460x1750300■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选型注意事项--除湿机的除湿量和型号的选择,主要根据使用环境空间的体积、新风量的大小、空间环境所需的湿度要求等具体数值来科学计算。 查看更多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超强除湿保证万无一“湿”的详细信息尽在:正岛电器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自然也要求湿度的要求,生活中的除湿机需要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类感觉60%~70%的空气湿度比较合适,如果太高就不适合了,利用除湿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舒适环境。 空调也具有除湿功能,但是其工作原理是把通过蒸发器冷却了空气再加热,保持湿度的相对稳定。空调的制冷过程必然要伴随着除湿,这样方可保持一种制冷效果,利用制冷让其达到一种恒定的状态。利用电热元器件来加热后除湿的,这种方式是纯物理的方式。空调的除湿不仅耗电量大而且经常使用后会缩短整机的寿命。 家庭用除湿机的工作原理,把空气中的水分进入除湿机之中来凝结结霜,然后排出去,其工作原理跟空调类似,但是跟空调有根本的区别,没有空调的成本大,而且具有独立的除湿模式,对空调结构、控制方式等方面都很低,造价也很低廉。 除湿机把空气中的水分析出去,比较适合湿度大的夏季,而且用电量也不是很大,环境不够15度的话,随着蒸发器表面的水滴结冰从而导致了除湿效果减弱。 我国消费者对于除湿机的认识还不是很高,在湿度大的地区一年中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属于潮湿的时期,很多老百姓采取忍受的方式来度过这种潮湿的气候。其实购买一个除湿机还是很划算的,而且对健康也有好处。本站记者核心提示:面对每年潮湿的困扰,根据其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正岛ZD系列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来进行防潮除湿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然而市场上除湿机品牌众多,型号各异,价格的变差也甚多。该如何挑选您所需要家用除湿机?正岛电器提醒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以上关于多用途高效能除湿机,超强除湿保证万无一“湿”的最新相关新闻报道是正岛电器为大家提供的!
  • 液质联用技术提高Ⅱ型糖尿病早期预测效能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团队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吴家睿、曾嵘团队在Ⅱ型糖尿病早期预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杂志。  肉碱是转运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膜进行β 氧化的重要载体,在线粒体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酰基肉碱作为肉碱代谢的中间产物,在动物研究中能反映早期的脂肪酸氧化失衡和线粒体应激状况。然而,酰基肉碱谱能否预测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仍不清楚。  在“中国老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研究”前瞻性追踪队列样本库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该项目2103名志愿者的血浆酰基肉碱谱进行了检测,并发现34种游离肉碱和酰基肉碱。分析发现,血浆特定酰基肉碱,尤其是长链酰基肉碱能显著增加Ⅱ型糖尿病的6年发病风险,并且独立于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多种已知的传统风险因素。  此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若仅采用传统风险因素(如年龄、BMI、空腹血糖、HbA1c、糖尿病家族史等)建立的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仅为0.74。而当模型中加入特定酰基肉碱后,AUC显著增加到0.89(AUC越接近1,表示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因此,研究表明,酰基肉碱谱能显著增加Ⅱ型糖尿病早期预测的效能。
  • 欧盟发布甜菜碱的安全性与效能意见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近期就甜菜碱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效能发布了意见,认为按照每千克2000毫克的添加量,将甜菜碱添加至饲料中时,安全边际系数在5以下,不会对猪和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当甜菜碱作为饲料时,欧盟食品安全局提出4点建议:一是引入饲料与饮用水中补充甜菜碱的最大含量 二是避免甜菜碱同时补充于饲料和饮用水中 三是避免预混料中含有甜菜碱功能类似物氯化胆碱 四是在加工甜菜碱时应对操作工人进行必要的防护。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出口企业: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在销售的同时,不要忽略向使用企业尤其是欧盟的使用企业宣传欧盟食品安全局提出的新建议,在确保饲料安全的同时,发挥饲料添加剂的最大效用。
  • 两项空调热交换器效率评价方法国标通过审定
    日前,在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技术与信息分技术委员会召开的国家标准审查会上,《制冷空调用板式热交换器火用效率评价方法》和《空冷式热交换器火用效率评价方法》通过审查。   据了解,由于板式换热器相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很宽,且板式换热器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所涉及的结构、材料、介质、用途、工况等千变万化,容量与尺寸变化范围也非常广,不可能仅靠一个标准解决其效率评价问题。因此《制冷空调用板式热交换器火用效率评价方法》标准将范围限于技术比较成熟、积累较丰富的制冷空调领域,仅对制冷和空调用板式热交换器换热效率进行了研究。此外,有关换热器效率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尚不成熟,基础技术数据的积累也远远不足,标准制定的技术难度与工作量都非常大。作为探索性的标准,该两项标准建立了从有效能角度(火用效率)评价热交换器的方法,所确定的评价指标为提出最早、概念最为成熟的效率参数(热力学第二定律最基本的评价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可行,争议也较小,为换热器效率评价标准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 如何让您的锂电池发挥更大效能?试试Forge Nano 原子层沉积(ALD)技术!
    如何让您的锂电池发挥更大效能?试试先进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当今世界正处于转变期,全力迈向电动社会——一个节能减排、实现气候目标并抵御严峻气候变化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我们需要新的材料和技术,而锂已成为这一转变的标志性元素。 可持续、可预测的锂供应链对于电动汽车(EV)、储能和电力网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据国际能源协会 (IEA) 称,到 2040 年,锂将成为需求量zui大的矿物质。并且到 2030 年,对锂的需求量预计将达到 200 万吨,才能满足quan球 2000 GWh 的能源需求。这在十年内增长了 4 倍,而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甚至可能使实际的需求量超过这一预测。 图 1. 与 2020 年相比,2040 年清洁能源技术对特定电池相关矿物的需求增长。STEPS 和 SDS 代表与气候政策相关的两种不同情景,用于估算需求,其中 STEPS 是国际能源机构提出的有可能的情景。指数单位是任意的,以显示增长。 01/地球上有多少锂?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地壳蕴含约 880 亿吨锂,其中约四分之一(220 亿吨)可开采,即储量。根据每辆电动汽车需要 8 千克锂的数量估计,我们可以生产近 30 亿辆电动汽车,这约为目前道路上汽车数量的两倍。 这样的锂储量可以支撑到本世纪中叶。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们发明出更好的开采方法,锂储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从供应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个好消息,但利润率远低于应有的水平。尽管目前的锂储量可能满足当前的电动转型需求,但主要问题之一是锂的生产能力。 未来十年必须扩大锂产量,以满足增长四倍的需求。因此,即使有足够的锂,如果生产速度和工厂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人为短缺和供应链问题将会一直存在。 02/能否缓解这种关键材料短缺的情况? 也许你还记得电影《无限》中,布莱德利库珀服用了一颗药丸,让他能够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那么,如果我们能用锂做同样的事情呢? 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电池在工作时会耗尽其全部电量。然而,由于界面不稳定性以及与电解质的寄生反应,大多数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正极只能在电压小于等于 4.2V 时工作。因此,为了避免活性材料的大量损失和晶体结构的重新排列,正极只能使用约 50% 的板载锂含量。 目前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制造稳定的高电压正极、稳定的负极和互补电解质,但已出现的少数材料仍然存在库仑效率低和结构退化的问题。如果不能保持较高的可逆容量,那么它们在较高电压下工作也是徒劳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 Wh 为单位测量的能量容量等于电池的标称容量(以安培小时 (Ah) 为单位)乘以电压 (V)。在较小的电压下运行,我们只能使用电池潜在能量容量的一小部分。 但如果像《无限》中那样,我们能设计出一种获得更多电池能量的方案吗?也许解决方法只是几纳米的材料。 03/ 使用Forge Nano ALD 原子层沉积技术提升电池效能 Forge Nano 推出了一种名为 Atomic Armor&trade 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电极结构不稳定的问题并从电池中释放更多容量。 该方法采用原子层沉积(ALD) 技术,在电池电极材料表面包覆薄膜,可实现厚度可控、均匀致密的纳米涂层。该技术可保护活性材料免受与电解质的寄生反应的影响,当电池在更高的电压和温度下工作时,电解质的化学性质会变得不稳定。 但更重要的是,Forge Nano 的 原子层沉积(ALD)工艺还可以防止过度反应。 图 2.电化学循环前未包覆的 NCA (a) 和 Al2O3 包覆的 NCA (b) 的 TEM 图像,以及在 3-4.8 V 电压下(1C/1C 充放电率)循环 100 次后分别从电池中提取的相同正极(c,d)的 TEM 图像。 图 2 很好地展示了 ALD 涂层在高电压下保持正极颗粒结构完整性的能力。TEM 图像显示,在 3.0 – 4.8V 的电压窗口下循环 100 次 1C/1C 循环后,未进行包覆的 NCA 颗粒出现了明显的裂纹和晶体结构退化。然而, Al2O3 ALD 涂层不仅防止了晶格的重大变化,还阻止了表面裂纹向颗粒内部的扩展。 事实上,通过防止这些失效机制,ALD 可以大幅提高电池的di一周期库仑效率,使电池可以在更高的电压下工作。这不仅意味着初始容量更高,而且可逆容量也更高,从而使相同的电池能够提供比以前更多的能量。 让我们来看看使用 Forge Nano 的 Atomic Armor&trade 技术升级电极材料的一些测试数据。 图 3. 使用原始石墨负极和涂有 Atomic Armor&trade 涂层的石墨负极的电池在 4.2V 电压下循环的相对容量。 图 3 比较了在 4.2V 电压下未包覆涂层的石墨负极的电池和使用 Forge Nano ALD技术包覆涂层的负极的电池的相对容量。通过使用该技术保护电极,我们的可逆容量增加了 11%,甚至无需在更高电压下循环。由于电极表面的反应不会损失锂,我们可以来回移动的锂量大大增加,从而从电池中获得更多能量。 图4 .未包覆涂层的 LCO 电池在 4.4V 电压下工作时的放电容量,耐久性循环为 0.5C/1C,而使用相同配方进行涂层包覆的电池在 4.5V 电压下运行时的放电容量。 图 4 则进一步提高了这一性能。图 4 显示了未进行涂层包覆的电池在 4.4V 电压下循环时的放电容量,以及使用 Forge Nano ALD 技术进行电极涂层包覆的电池在 4.5V 电压下循环时的放电容量。更高的电压运行与受保护的电极相结合,电池的初始放电容量提高了 18%。此外,更高的工作电压不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这意味着使用原子盔甲技术,可以从电池中获得更多能量,而不会牺牲电池的使用寿命。 图 4 中的电池是可用于消费电子应用的电池示例,其目标循环次数为 200 次。如果这是一部手机,较高的放电容量意味着一次充电可以使用两天,而不是一天。 04/减少锂需求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未来对锂的需求,但我们肯定能更有效地利用锂,从而较大限度地减轻锂的开采负担。随着电池能够在更高电压下工作,可逆容量增加 10-18% 不等,我们在不改变电池中锂含量的情况下输出更多的能量。 例如,北美电池制造生态系统计划到 2030 年输出 1000 GWh 的容量。如果每块电池的容量只提高 10%,那么现在这 1000 GWh 的工厂产出额定值为 1100 GWh,这将减少对多个新千兆工厂的需求,并每年节省 10 万吨加工锂的原料需求,相当于每年节省 100 万吨矿石开采过程中开采出的地下材料。这也相当于每年节省 110 万至 37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 180 万至 800 万立方米用水量。 事实上,根据麦肯锡公司对锂供应的研究,虽然我们可以在短期内满足锂的需求,但预计到 2030 年,锂的供应将出现约 40 万吨的缺口。图 5 显示了目前到 2030 年的能源和锂需求预测。如果所有电池都使用 Forge Nano 的 ALD 技术包覆涂层,容量的提高将减少锂的需求量,以目前已知的供应量,足以满足到 2030 年的所有能源需求。在zui好的情况下,即所有电池都使用 Forge Nano ALD 技术提升电池容量,到 2030 年,锂可能仍然过剩。 图 5. 到 2030 年的锂和能源需求以及已知的锂供应量。Atomic Armor&trade 基础方案显示了千兆工厂产量增加 10% 后的锂需求。Atomic Armor&trade 高方案显示了产量增加 18% 后的锂需求。 通过使用 Forge Nano 的 Atomic Armor&trade 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锂,大大减轻锂生产的负担。使得公司可以安全地提供更高的产能产出,而不必担心供应链短缺;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不必担心锂供应短缺时会支付天价。 让 Forge Nano 的 Atomic Armor&trade 技术成为锂电池发挥更大效能的良药!
  • 全国色谱大会|效能兼顾,联合创新,赛默飞发布IC-MS联用系统
    今日,具有国内高学术水平之一的第22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在上海盛大开幕。此次色谱行业盛会,赛默飞以“效能兼顾,联合创新”诠释了全面色谱工作流。除了前沿的科技报告,借助此次大会,赛默飞还盛大发布了离子色谱质谱联用IC-MS系统,开启色谱质谱联用新篇章!大会盛况 赛默飞全面色谱工作流赛默飞完善的色谱工作流,包括:高效样品前处理-打破分析效率瓶颈,保证分析稳定性、整体提升分析效能;不同色谱平台创新-无论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还是离子色谱,赛默飞在不同色谱平台上都不断创新,提升分析灵敏度、稳定性,结合完善的各行业应用为用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同时,不同的色谱平台与质谱平台的联合创新,为不同领域的分析研究带来更多可能;整合的数据处理方案的不断创新,同样能够提升数据分析的便捷性和效率,打通分析的最后一公里。整个色谱工作流,可以帮助客户从各个环节提升产品分析效能,联合创新达到分析新高度。 重磅展示:离子色谱质谱联用(IC-MS)系统 作为离子色谱技术的世界引领者,赛默飞将离子色谱再次引向更高水平,有机结合其完整的色谱、质谱和光谱仪器产品线,从而提供无与伦比的IC-ICPMS与独特的IC-MS联用技术,拓展了色谱技术在有害元素形态分析和痕量离子污染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范围。 离子色谱质谱联用(IC-MS)系统 离子型化合物及高极性化合物是生命科学、组学研究、食品安全、环境分析等领域关注的重要目标成分,但其液相色谱分离长期以来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热点。面对离子型化合物及高极性化合物的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检测,赛默飞独特的IC-MS技术平台,可满足痕量组的定量分析对方法学的苛刻要求,作为创新型平台,IC-MS是离子型化合物高灵敏度分离检测的完美手段。此次IC-MS的盛大发布,代表了离子型成分的检测分析新高度。IC-MS系统可以应用于:饮用水中卤乙酸检测磷酸化糖代谢及TCA代谢通路靶标代谢组学研究食品环境中高氯酸分析口腔癌细胞非靶标代谢组轮廓分析食品环境中极性农药残留检测生物制药中糖蛋白的糖型分析锂电池中电解质成分分析氨基糖苷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新发布的IC-MS联用系统现场一度成为焦点,了解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络绎不绝。除此之外,现场展示的产品也引来火爆的咨询。效能新标杆-Vanquish Duo UHPLC现场呈现的Vanquish Duo UHPLC是专门为提升实验室生产力而设计的一款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创新地整合三套工作流程,两套流路,使用一个集成式解决方案,是液相色谱效能提升的新标杆。 联合创新典范-ICS 6000 HPIC创新型明星产品ICS 6000 HPIC系统,是世界上首台可以在高达 5000 psi 压力下操作的模块式离子色谱 (IC)系统,分离度和通量均显著增加,兼具极佳的灵敏度、稳定性,高度灵活易用的特点适合与ICPMS、MS等系统实现联用。 赛默飞展台惊喜互动不断展台现场互动体验各式各样,即开型Vanquish的刮刮卡,让老师们感觉到了“效能”的重要性,犹如赛默飞的产品快速、高效帮助各行业用户解决分析中的挑战。现场考验手速环节也让大家意犹未尽,Vanquish的真爱粉们互相竞争,当仁不让。 中国化学会第22届全国色谱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想要了解更多小赛家产品实况信息,参与更多互动体验,就来赛默飞展台(展位号:53,55)吧!欢迎光临赛默飞展台 未能现场了解赛默飞技术及产品的小伙伴,可点击下载【赛默飞离子色谱-质谱联用系统解决方案】,ICMS为您的实验加把劲儿!
  •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等4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新版《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国家标准(GB/T 22900—2022),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基础研究项目》(GB/T 41619—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应用研究项目》(GB/T 41620—2022)和《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开发研究项目》(GB/T 41621—2022)共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为科研项目评价提供了一套通用框架和分类评价方法。该系列标准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共同起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该系列标准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GB/T 22900国家标准明确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科研项目评价的通用要求,与2009版国家标准相比,此次修订增加了评价原则、科研项目分类与评价重点、评价环节与内容,修改了评价方法和程序等。GB/T 41619、GB/T 41620、GB/T 41621 3项标准在GB/T 22900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类科研项目评价的具体要求,为科学规范地开展科研项目评价提供操作指引。该系列标准将科研项目评价活动分为立项评价、中期评价、验收评价和跟踪评价四种类型,并针对各类活动特点,给出了可参考的评价内容。其中,基础研究项目评价强调原创性、理论性和实验性,应用研究项目评价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应用性,开发研究项目评价强调创新性、推广性和持续性。该系列标准明确了科研项目的评价过程,给出了针对不同评价需求可选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同行评议法、技术报表法、多维指数评价法等,并在附录中对各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技术就绪水平及其扩展和应用进行了重点解析。该系列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落实项目、人才、机构“三评”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价机制,优化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项目实施绩效,从而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通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要素保障,持续释放改革效能,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环评制度衔接联动、优化环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中提到主要目标。到2025年,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总体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排污许可、执法监督等制度衔接更加顺畅,基层审批、评估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支撑水平显著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和企业落实环评责任意识持续提升,环评工作进一步优化。到2027年,试点成果规范化、制度化取得积极进展,制度合力进一步发挥,源头预防作用进一步提升,守好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详细内容见链接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309/t20230926_1041906.html
  •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助力钻采设备腐蚀评价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普洛帝中国研发中心再次站在了行业的前沿,创新性地推出了一款激光散射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双技术融合的综合油液监测监测系统。这款系统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油液监测的局限性,更以其独特的双技术结合,为油液分析领域带来了变革。 该系统凭借激光散射技术,能够精准地检测液体中的颗粒数量、大小以及分布情况,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油液清洁度和磨损程度的宝贵信息。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则能够深入液体内部,揭示其元素成分的奥秘,进一步帮助我们判断油液的性质和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系统首次在油田采出液中得到了应用。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油田采出液的监测对于确保钻采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至关重要。而这款系统的引入,正是为这一领域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测采出液中的各种参数,还能够为钻采设备的腐蚀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这位钻采设备腐蚀评价领域的“隐形守护者”,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钻采设备,如同探险家手中的指南针,指引着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采之路,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然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设备时常面临腐蚀的侵袭,这如同隐形的敌人,悄悄侵蚀着设备的性能,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出现,犹如科技领域的明灯,为钻采设备腐蚀评价带来了变革。它凭借卓越的技术和精准的检测能力,成为设备腐蚀状况评估的得力助手。它运用先进的激光散射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如同拥有千里眼的侦探,精准而迅速地捕捉水中的元素成分、颗粒数量、大小以及分布情况。这些微小的颗粒,如同设备腐蚀的“指纹”,它们的存在与否以及数量、大小等指标,直接映射出设备的腐蚀状况。 与传统的腐蚀检测方法相比,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展现出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传统的腐蚀检测方法如同事后诸葛亮,往往需要在设备出现明显腐蚀现象后才能采取行动,而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则能够在腐蚀初期就发出警报,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供更早的预警。此外,它还具备高度的自动化,减少人工操作的繁琐和误差,如同高效能的机器人,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引入,使得钻采设备腐蚀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和便捷。它不仅提升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创新,普洛帝颗粒计数器有望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通过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精确测量,工作人员如同拥有了洞察秋毫的慧眼,能够及时发现腐蚀迹象,为采取应对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该设备还能提供详尽的颗粒数据,如同细心的侦探,帮助分析腐蚀原因,为改进设备设计和制造工艺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应用还极大地提高了腐蚀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统的腐蚀评价方法往往依赖于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而普洛帝颗粒计数器的出现,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客观、科学,如同给评价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泉,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而言之,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在钻采设备腐蚀评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更为保障钻采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普洛帝颗粒计数器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如同璀璨的明星,照亮科技发展的未来之路。 随着这款综合油液监测监测系统的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监测解决方案,助力我国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 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丨盛瀚全面响应支持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从“新质生产力”到“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新”究竟是什么?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回归到科学仪器上,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质新仪器+高效可靠的新应用解决方案。盛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及300多项自主产权认证,并先后承接7个国家级重大专项,22年来已为近万家用户提供分析测试解决方案,涵盖环境、食品、化工、医疗等127个领域;连续八年国内品牌市场第一,截至目前已出口至美国、德国、日本等77个国家。产品新智能型产品向智慧型产品的迭代升级自2002年,盛瀚CIC-100型离子色谱仪诞生以来,盛瀚产品已经走过了以“组装&集成”为主的第一代产品,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第二代产品,以及集聚“科技+艺术+文化”属性的第三代产品,正向着第四代智慧型产品迭代升级。 这些年,盛瀚在技术与功能上持续“换新”,充满了创造力与蓬勃活力。在技术上,盛瀚淋洗液发生器由单膜淋洗升级为双膜淋洗;柱温箱由单体恒温向整体多级温控发展;进样方式,由传统进样主要以满环进样为主,升级到满环进样、部件进样、微量进样等多种进样方式任意选择,并且可以实现自动稀释……在产品功能上,新增了阀切换、超滤模块、耗材监控芯片(实时监测耗材全生命周期)等功能。盛瀚产品正从冷冰冰的检测设备,成为充满智慧的“实验室合作伙伴”。 盛瀚CIC-D200E糖检测专用仪应用领域:食品 生物 制药等检测项目:糖类 氨基酸 氰化物等CIC-D200E是一款专用仪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根据用户需求灵活搭配,配置丰富、操作简单,在高效检测的同时带来全新操作体验。CIC-D300+型双通道离子色谱仪应用领域:核电 半导体 环保 疾控 水质等检测项目:阴阳离子CIC-D300+采用智能双通道,阴阳离子同时检测,提高效率;检出限低、灵敏度高、测量精准;普遍适用于环境、制药、军工、电力、核电、半导体等各个行业领域。盛瀚CIC-D500+多功能多维色谱应用领域:研究院 核电 半导体 食品 水质 环境等检测项目:阴阳离子 糖类 有机物等CIC-D500+实现了输液泵、淋洗液发生器、柱温箱、电导检测器、抑制器等关键部件的模块化,整机可个性搭配,不仅可使用电导检测器,还可同时使用安培检测器或紫外检测器,有效的应对高端领域客户对色谱仪多种检测能力的需求。方法新单一解决方案向场景解决方案的优化盛瀚从离子色谱出发,但不止于离子色谱。盛瀚解决方案由单一仪器的简单解决方案,发展成为“前处理+仪器+智能软件+联用”的整体场景解决方案,不断拓宽离子色谱应用领域、细化应用场景,给予客户全新的使用体验。 离子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解决方案应用领域:食品 环境 疾控等检测项目:砷 汞 硒 锑 铋等今年2月初,《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标准发布,明确规定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法。此前,盛瀚与北分瑞利合作开发出离子色谱与原子荧光联用技术在砷、汞等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该方法充分发挥离子色谱的定性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定量分析,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实现砷汞的形态分析;且与传统方法相比,性价比高,易于普及。△离子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此外,盛瀚依托于ShineLab智能软件虚拟柱技术,可模拟不同色谱柱对不同离子的分离效果,帮助客户快速实现方法开发。盛瀚色谱柱自带智能识别、智能监控,储存多种常规方法,可实现常规方法的一键启动,大大节省时间。△盛瀚ShineLab智能软件盛瀚作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民族企业代表之一,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支持此次行动方案,并出台与其匹配的一系列购机优惠方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 西安光机所在国家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再获佳绩
    近日,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公布,西安光机所位列第11名(共345家单位),较上一年度上升18名,评价结果再获“优秀”。这一结果的公布,充分印证了研究所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从“落后”到“先进”的蜕变,并在这条路上逐渐走向规范、成熟,形成西光特色。  2022年度,研究所在稳住成绩、再上台阶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优化现有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思路,大胆创新、多策并举、靶向施力,促进开放共享工作取得新成效:不断探索适合技术支撑系统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与之适配的制度体系,确保强化管理手段,落地见效;常态化梳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人员考核、职称评定、收支管理等各环节流程,做到风险识别、有效化解、制度保障、宣贯执行、考核评价一体化推进;发挥管理机构——所级中心最大管理效能,用好激励政策,真真正正将“福利”送到一线,充分调动起各管理环节主动性,激发责任主体积极性进而转化为推进共享工作更好发展的内在动力。  2022年研究所共享仪器296台,总价值4.3亿,其中50万以上纳入考核的有251台(4.1亿),总对外共享时间15万小时,收入1167.82万。光学测试\环境试验类设备远超工作时间标准。  2022年是研究所“十四五”规划落地执行之年,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作为规划的重要支撑,是完成规划实现顶层设计,全所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激励,接下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文件中“制度推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奖惩结合、分类管理”的要求为责任担当,持续做好强化科研设施与仪器的运行和开放管理,加快高水平专业化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仪器设备对科研活动的支撑作用,为国家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做出应有的贡献。
  •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和《科研机构评估指南》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的《科研机构评估指南》(GB/T 43803—2024)和《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GB/T 43836—2024)两项国家标准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两项标准研制得到了科技部监督司和基础司的大力支持。《科研机构评估指南》国家标准明确了科研机构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类型、评估依据与基准、评估程序与方法和评估结果应用,提出了科研机构组建期立项评估、验收评估和运行期状态评估、绩效评估的评价内容与重点。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和规范我国科研机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三评”改革落实,优化科研机构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机构创新绩效,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水平评价规范》国家标准明确了企业科技创新系统能力的评价原则与框架、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流程、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应用,提出了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目标市场竞争、经营体系支撑、数字化提升、外部资源整合等六个能力评价维度。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要素整合、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 9家优秀!江苏省发布2022年大型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绩效评价结果
    近日,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发布2022年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管理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绩效评价结果。江苏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等9家单位获评优秀,盐城工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31家单位获评良好,考评结果优秀的管理单位将获得开放服务后补助经费奖励。2022年,我省以考促用、以评促享,积极推动全省高校院所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各管理单位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加强仪器开放管理和服务。本次共有90家高校院所参加绩效评价,涵盖原值50万元及以上的科研设施与仪器4392台套,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202小时,利用率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服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超4万家次、总收入4.44亿元,对外服务收入3.37亿元。一是强化共享部署。召开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推进会,紧扣“创新要素共享体系”建设,推进高校院所等管理单位建立开放共享长效机制,充分释放科技资源服务效能。二是加强规范管理。发布新版省级新购大型科研仪器预警目录,指导相关单位在新建和采购大型科研仪器时开展查重评议,据统计,2021年共有60多家高校核减新购仪器309台,节省财政购置资金4.4亿元。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开展首届全省主要高校院所电镜、核磁等高端仪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发挥省科技创新券政策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源,推动高校院所大型科学仪器面向企业开放使用,上线服务产品超4500项。四是助力疫情防控。今年疫情期间,发动全省高校院所仪器资源优势,向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一线检测机构,累计共享荧光定量PCR仪近20台,征集100名仪器专家提供在线咨询,共支援核酸检测近90万人(项)次。科研设施与仪器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资源和条件保障,我省已连续4年开展大型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共享管理水平和仪器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氛围越发浓厚。下一步,我省将围绕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大型科研仪器共建共享,推动评价考核嵌入仪器购置、管理、服务创新全过程,联合各主管部门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不断优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体系,努力提高科研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
  • 设备升级,效能飞跃——珀金埃尔默新材料与新污染物应用盛会
    为加速大规模设备更新,更好服务用户,仪器信息网将携手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珀金埃尔默”)于9月24日共同举办“设备升级 效能飞跃——珀金埃尔默新材料、新污染物专场”线上活动,旨在通过展示最新解决解决方案,推动新材料产业与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本次活动将全面展示珀金埃尔默的产品在新污染物检测与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涵盖PFAS检测技术、半导体材料、光电镀膜等多个重点领域。活动还特别邀请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参与圆桌论坛。他们将围绕新污染物治理的技术挑战、政策导向及未来趋势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为观众带来权威而前沿的见解。观看地址: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perkinelmer2024/会议日程时间活动内容嘉宾人员9:00-9:35开场主持人9:35-10:00探索产教研融合 赋能高校公共平台高质量发展周小元,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0:00-10:05第一轮直播抽奖主持人10:05-10:25珀金埃尔默NexION系列ICP-MS助力半导体材料研发徐俊俊,珀金埃尔默ICPMS技术支持工程师10:25-10:45光学镀膜领域全波段光学透射率反射率测试方案钱程,珀金埃尔默材料表征产品线技术支持10:45-10:50第二轮直播间互动抽奖主持人10:50-11:20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在新能源领域的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锂电行业色谱整体解决方案梁少霞,珀金埃尔默原子光谱高级技术支持;付国伟,珀金埃尔默气相色谱质谱产品高级技术工程师;11:20-11:25第三轮直播抽奖主持人午休14:00--14:05开场主持人14:05--14:45圆桌对话:智净未来——新污染物检测技术与发展冯成洪,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徐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志强,珀金埃尔默大中华区色谱产品经理;查珊珊,珀金埃尔默材料表征产品高级技术工程师;14:45--14:50第一轮直播抽奖主持人14:50--15:20珀金埃尔默 QSight液质联用系统如何揪出“隐形杀手”PFAS;嗅味物质 - 珀金埃尔默色谱质谱技术在饮用水中嗅味物质和新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范莹莹,珀金埃尔默液质联用高级技术工程师;刘泽宇,珀金埃尔默色谱高级技术工程师;15:20--15:25第二轮直播抽奖主持人15:25--15:45单颗粒-ICP-MS技术——探索微纳世界的利器王春慧, 珀金埃尔默无机技术支持15:45--16:05微塑料及其吸附污染物的检测技术查珊珊,珀金埃尔默材料表征产品高级技术工程师16:05--16:10第三轮直播抽奖主持人新污染物治理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环,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议题。自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来,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如《2023年新污染物环境监测试点工作方案》、《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及《新污染物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表》等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正逐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选定的10个省(区、市)作为试点,针对14种高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实施了严格的禁止、限制与限排措施,并发布了详尽的182项分析方法标准,以科学指导监测与治理工作。至2023年底,全国31个省份均已制定出台了各自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形成了全国性的治理合力。在全球范围内,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微塑料等,作为新污染物的主要类型,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监测技术作为新污染物治理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珀金埃尔默在此次活动中,重点展示了其在微塑料及新污染物检测领域的多项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近十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速超20%,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已占据全球产值近1/4,中国材料产业逐渐走向正轨。中国新材料产业空间巨大、发展势头良好,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促进下,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然而,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检验检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确保新材料的质量安全、性能稳定及创新应用的可靠性,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活动中,珀金埃尔默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分享了其在半导体材料、光学镀膜以及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此外,活动还将设置多轮抽奖活动、问答互动等环节,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与交流,更是一次知识的传递与分享。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即将开启的科技盛宴,见证珀金埃尔默与仪器信息网携手共创的精彩时刻。9月24日,不见不散!
  • 国家药监局: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建设
    p   当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基层监测评价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监测信息系统滞后,监测评价能力亟待提高,经费保障难以满足需求,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药安全水平的提升和公众健康权益的保障。 /p p   针对此,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快构建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为专业技术机构、持有人和医疗机构依法履行相关责任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围绕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建设 加快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制度体系;着力建设监测评价人才队伍;打造高效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研究探索上市后药品安全监测评价新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药监药管〔2020〕20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监督管理局: /p p   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化妆品不良反应、药物滥用监测评价(以下统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制度规范不断完善,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建立,报告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风险控制手段更加成熟,国际合作持续加强,为药品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仍然存在短板,基层监测评价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监测信息系统滞后,监测评价能力亟待提高,经费保障难以满足需求,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药安全水平的提升和公众健康权益的保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加强新时代药品安全工作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p p   一、主要目标 /p p   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坚持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要求,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全面促进公众用药用械用妆安全。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p p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更加健全。科学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p p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制度更加完善。加快制修订法律法规相关配套文件,形成系统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规章制度和指导原则。 /p p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具备监测评价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药品监测评价队伍。 /p p   (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全面升级。丰富报告途径,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纳入品种档案,强化信息共享和利用,支撑产品风险信号的识别管控。 /p p   (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基地)建设,整合社会优势专业资源,创新监测评价模式,持续推进上市药品安全监测评价新方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p p   (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国际合作持续深化。推进与乌普萨拉监测中心在数据共享、人员交流、方法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 及时转化实施ICH相关指导原则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在制修订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测评价国际通用规则和技术指导原则方面的活动。 /p p   二、主要任务 /p p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快构建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为专业技术机构、持有人和医疗机构依法履行相关责任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围绕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任务。 /p p   (一)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建设。适应药品监管工作要求,科学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体系发展规划。以强化统筹、系统提升为重点,全面加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设。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配合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组织开展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技术工作,组织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强化对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机构业务指导。以完善功能、强化配套为重点,大力推进省级和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建设。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机构应当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的规划和设计,承担职责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技术工作,对市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设区的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机构承担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以扩大覆盖、夯实基础为重点,稳步推进县级监测评价技术机构建设。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技术机构应当承担职责范围内辖区报告的收集、核实、上报、宣传、培训等工作。 /p p   (二)加快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制度体系。落实《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要求,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指导原则。加快修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药物滥用报告与监测管理相关要求,研究制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物警戒年度报告撰写指南、药物警戒委托协议撰写等指导原则。探索研究医疗器械警戒制度。加快制定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及配套技术规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形成系统完备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符合我国监管实际的药物警戒制度。 /p p   (三)着力建设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根据业务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具备监测评价能力的医学、药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人员培养和培训指导,提高信息收集、风险识别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等能力,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监测评价人才。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评价、风险评估专家数据库,充分发挥专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健全完善监测评价技术岗位晋升机制,合理设定各级岗位比例和相应薪酬分配机制,确保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监测评价能力不断提高。 /p p   (四)打造高效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加快推进药品安全“十三五”规划有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二期)工程建设。依托“国家药监云”强化基础支撑环境,转化实施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E2B(R3)数据标准,建立在线报告、网关传输等多种报告途径,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方法,实现数据共享与反馈、风险预警与识别、持有人考核评估智能化等功能。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纳入品种档案,实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与国家药品监管数据共享平台的对接。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要求,推进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建设。探索患者直接报告不良反应新渠道,建成方便报告、易用兼容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 /p p   (五)研究探索上市后药品安全监测评价新方法。以实施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为引领,持续推进上市后药品安全监测评价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继续推进建设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充分发挥高水平技术支撑单位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示范作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承担专项任务等 建设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主动监测与评价系统,提升药品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估能力 联合高校、医联体、区域医疗中心等,试点建设药物警戒研究基地 探索利用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上市后安全监测评价新方法 以创新性产品、高风险产品在临床使用环节的风险为重点,运用多来源数据,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p p   (六)指导和督促持有人落实药品安全主体责任。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包括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应当依法履行产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依法开展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主动收集、跟踪分析、及时报告疑似不良反应信息,对已识别风险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和督促持有人落实直接报告不良反应等要求,加大对持有人及其代理人监测评价工作的检查力度,强化持有人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监测评价与注册审评工作的有机衔接,将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纳入产品再注册(延续注册)的重要审查要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加强对持有人的技术指导。 /p p   (七)坚持和巩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机制。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与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坚持和巩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加强数据共享,形成不良反应报告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良性循环。省级及以下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卫生健康部门合作,建立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考核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实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监测全覆盖。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机构应当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和报告意识,促进信息填报完整、内容准确规范。继续推进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依法履行报告责任,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利用。 /p p   (八)持续提升公众对不良反应的认知水平。加强与医药院校、行业协会、医疗机构等合作,力争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列为专业基础课程和医务人员再教育、职业技术级别评定的重要内容,实现医生、护士、药师、技师安全用药用械知识培训全覆盖。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媒介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知识,依托安全用药月、医疗器械宣传周、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国际禁毒日等平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进医院、进社区、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p p   (九)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国家药品监管机构、乌普萨拉监测中心(UMC)在药物警戒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申请成为WHO国际药物监测项目合作中心。推进与乌普萨拉监测中心在数据共享、人员交流、方法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推进ICH药物警戒相关指导原则转化实施,参与ICH、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坛(IMDRF)、国际药物警戒学会(ISOP)、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等药物警戒、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领域国际通用规则和技术指导原则的制修订,为国际药物警戒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p p   三、组织保障措施 /p p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有效实现药品安全全程风险管控以及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高度,认真研究谋划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各项工作,健全监测评价制度,强化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p p   (二)强化经费保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的资金投入,充分保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和开展报告收集、调查核实、分析评价、应急处置等工作所需经费和装备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扎实推进监测评价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p p   (三)强化责任落实。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监管责任和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着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监测评价体系和能力建设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年度考核,并适时组织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药监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7月28日 /p p br/ /p
  • 国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 MS与Bruker Biotyper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效能评估
    范欣, 肖盟, 徐志鹏, 张戈,陈欣欣,徐英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国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 MS与Bruker Biotyper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效能评估 [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 1 ): 41-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9158.2017.01.009 编者按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临床质谱的企业,也是第一家国产质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该公司研发的clin-tof质谱系统是国内第一个通过CFDA认证的质谱系统。本文节选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主任最新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验证了国产Clin-TOF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方面的鉴定能力与Bruker质谱系统相当,都有非常好的鉴定效能。 该研究旨在评估国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型仪器及其搭载的BioExplorer V2.3鉴定数据库(简称Clin-TOF质谱系统)对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效能。共纳入1999至2000年及2014至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革兰阴性菌1025株,分属32个属,56个种或种复合体。其中,肠杆菌科细菌覆盖13个菌属;非发酵菌覆盖7个菌属;以及其他12个菌属的少见革兰阴性菌。另外,该研究纳入了临床常用的革兰阴性ATCC标准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 8739、ATCC35218、ATCC25922、流感嗜血杆菌ATCC 49247、ATCC 49766、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对照方法为Bruker Biotyper质谱系统:Bruker Autoflex Speed型号仪器及其搭载的Biotyper v3.1数据库(简称Bruker质谱系统)。采用直接涂抹法平行使用2套质谱系统对研究纳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Clin-TOF质谱系统准确鉴定率为98.05%(1 005/1 025)。该研究表明国产Clin-TOF质谱系统在鉴定革兰阴性菌方面有临床效能。 1.鉴定准确性Clin-TOF质谱系统临床菌株准确鉴定率为98.05%(1 005/1025)。2.肠肝菌科细菌对于689株肠杆菌科细菌来讲,包括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门菌属、普罗威斯登菌属、柔特勒菌属、多源菌属等,Clin-TOF质谱系统能够准确鉴定98.98%(682/689)的肠杆菌科细菌。3.非发酵菌对于306株非发酵菌,包括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窄食单胞菌属、金黄杆菌属、莫拉菌属、产碱杆菌属等,Clin-TOF质谱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率达到97.71%(299/306)。4.少见革兰阴性菌该研究纳入的30株少见格兰阴性菌,包括苍白杆菌属、伊金菌属、嗜血杆菌属、气单胞菌属、罗尔斯通菌属、勒克菌属、巴斯德菌属等。Clin-TOF质谱系统准确鉴定率为80%(24/30)。 Clin-tof质谱系统搭载的最新的BioExplorerV2.3数据库是我国自主研发建立的数据库,因此对我国临床病原菌鉴定有一定的针对性。Clin-TOF质谱系统与Bruker质谱系统的鉴定准确率均为98%以上, 国产clin-tof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方面的鉴定能力与bruker质谱系统相当,都有非常好的鉴定效能。 Clin-TOF质谱系统简介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由国内首家自主研发临床质谱的企业——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的Clin-TOF-Ⅰ质谱系统于2012年即通过了欧盟 CE IVD 认证和美国FDA 认证,2014 年通过中国 CFDA 认证 。Clin-TOF-Ⅱ 临床质谱仪于 2016 年通过欧盟 CE IVD 认证,具有1200mm长度的飞行管,因此,比Clin-TOF-Ⅰ(飞行管长度800mm)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分辨率和精准度: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应用基础上,拓展了微生物组学应用领域,拥有超过370属、2200种、7900株的微生物谱库,可对临床样本或培养后临床样本进行细菌、真菌、分支杆菌鉴定。Clin-TOF临床质谱仪,在蛋白组学研究方面,可进行生物样品的蛋白、多肽及蛋白糖基化修饰检测,是蛋白组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直接以核酸片段的分子量为标记,对核酸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适用于各种类型的SNP基因型核酸分析实验,可用于肿瘤ctDNA、药物基因、遗传代谢疾病基因检测。Clin-TOF质谱系统是目前应用质谱技术对疾病蛋白质组、基因组、微生物组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先进技术平台。 Clin-TOF质谱系统特点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具有功能多样及高通量的特点,可实现蛋白质及多肽检测、核酸检测、微生物检测多种功能,且具有快速检测大样本量标本的特点,该系统适合应用于临床检验项目。不同分析目标要求不同的样品处理及研究方法。疾病蛋白质组研究:样品(体液/组织/细胞)中的蛋白、多肽提取(液相色谱/固相芯片/液相芯片)→质谱检测→软件分析图谱→多肽鉴定→临床模型建立。基因组学研究:样品中的DNA提取→PCR扩增→SAP消化→单碱基延伸→树脂纯化、上样→质谱检测→核酸分型。微生物组学研究:菌种分离→菌种培养→样本提取、上样→质谱检测→微生物谱库检索、鉴定。
  • 国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 MS与Bruker Biotyper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效能评估
    编者按大家还记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最新的一篇研究成果《国产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 MS与Bruker Biotyper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的鉴定效能评估》发表在近期《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该研究验证了国产Clin-TOF质谱系统在革兰阴性菌方面的鉴定能力与Bruker质谱系统相当,都有非常好的鉴定效能。今天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论文全文。科技日报:专注应用 走向国际——毅新博创的临床质谱中国梦渐行渐近(点击查看科技日报对我司飞行时间质谱仪报道全文)
  • 【探究】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该如何衔接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是我国污染源环境管理的两项重要制度。环评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排污许可制度是政府部门依污染源建设或运营单位申请,经依法审核准予其排污活动的一项制度,政府批准的行政许可文书就是排污许可证。  国务院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 位置固定、具有一定规模、可核查、可监测的污染源) 的企业排污许可制,关键在于整合衔接现有各项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做好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研究。  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面临的问题  环评重在事前预防,是新污染源的“准生证”,同时,也为排污许可提供了污染物排放清单。  排污许可重在事中事后监管,是载明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有关信息的 “身份证”,许可证是排污单位守法、执法单位执法、社会监督护法的依据之一。  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瑞典、美国、欧盟等都已实现了两项制度的紧密衔接,我国部分省份也将环评作为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前提和依据,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两项制度衔接缺乏制度安排,“两张皮”问题突出。一直以来,排污许可证未将环评提出的污染源排污特征、排放量、环境管理与监测等信息相应载入,未能充分发挥精细化管控排污行为的作用。  二是环评提出的污染源管理要求得不到落实。一方面,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薄弱,排污许可“重发证、轻监管”。另一方面,环境监察执法依据排放标准,而环评考虑到环境质量和敏感目标的需求,往往提出比达标排放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管理要求,无法在事中事后监管、许可证监管中得到落实。  三是两项制度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环评源强核算与排污许可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不统一,导致污染源数据“数出多门”,且缺乏连贯性,大大削弱了污染源管理效力。  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总体思路与关键点  改革环境管理制度,目的是使各项制度精简高效、衔接顺畅。环评在污染预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好地起到了环境污染“防火墙”的作用,在制度改革过程中不能“自废武功”,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削弱环评制度 二是以排污许可制度代替环评制度,而应该通过排污许可证强化环评的作用和功效,通过环评服务促进排污许可管理。  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是明确排污许可制度的核心地位。构建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实施“一证式”管理: 一方面,用排污许可“一套数据”作为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执法的硬约束,解决现在污染源管理“多套数据”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排污许可制为统领,整合各项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落实环评提出的污染源管理要求,实现污染源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提高环评效率、发挥环评效能、落实环评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排污许可制度。首先是简化审批程序,取消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行政许可,由企业自行组织验收,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自行验收文件作为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 不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自行验收文件上报环保部门备案 其次是优化调整审批范围,扩大环境影响登记表范围并实行备案制,减轻企业负担 再次是统一环评与排污许可源强核算及技术方法 最后是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管理程序的无缝衔接。  现阶段,应在基础层面的几个关键环节上做好衔接,提高两项制度衔接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 1) 积极推进规划环评落地,实现刚性约束与项目环评之间的有效联动。一要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二要推行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三要严格规划环评违法责任追究。四要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对已采纳规划环评要求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简化相应环评内容。  ( 2) 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关于污染源管理对象的全面对接。建议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模式和经验,制定《排污许可管理名录》,明确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污染源,做到《排污许可管理名录》中的污染源全覆盖,将需要开展环评的污染源建设项目在其中明确。新建项目履行环评审批、备案后,建成投产、正式排污前申领排污许可证,取得许可证后方可排污,实现环评对建设项目的管理与排污许可对污染源管理的全面对接。  (3) 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关于污染源管理内容的全面对接和管理要求的一贯制。建议实施包含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综合许可证 同时,改革环评制度,突出污染源源强、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措施、排放限值、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并在许可证中载明。新源排污许可证载入信息来源为环评文件,监督检查依据是排污许可证。  ( 4) 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关于污染源管理程序的一体化和联动。建议现阶段,新建项目按要求履行环境影响审批、备案程序,取消排污类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行政许可,突出企业环境责任,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环保验收,并在建成投产、正式排污前向负有排污许可监督管理职责的环保部门提交排污许可申请,自行验收文件作为申请材料,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污 不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环保设施和措施竣工验收报告,双方对竣工验收报告结论负责,自行验收文件上报环保部门备案。  下一步,对不需要履行环境影响审批、备案程序的建设项目,通过直接核发排污许可证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或豁免排污许可管理,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在管理程序上的无缝衔接。  ( 5) 按照“国家统筹、省市核发、属地监管”的原则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建议由环境保护部审批环评的项目,其排污许可证委托省级环保主管部门核发,其余项目许可证由省市两级核发,环评审批权限与之对应。许可证监管上,各级环保部门均有权对属地内的排污单位实施监督管理,应主要依靠市级环保部门实施属地监管。环境保护部有权吊销省市核发许可证的权限。  加强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规划环评范围、跟踪评价、主体责任、追责机制等管理程序,补充分区管理要求,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取消排污类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行政许可,配套清理和制修订有关技术规范。进一步突出企业环境责任,强化公众参与,为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统一技术标准体系。重构现有环评技术导则体系,统一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技术体系。首先,全面修订现有环评导则总纲、各要素导则和行业导则,简化、瘦身环评技术要求,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在技术体系上衔接 其次,制订污染物源强核算手册,同时适用于环评和排污许可证,规范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实现环评源强核算与排污许可实际排放量核算的统一 最后,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和污染防治最佳治理技术名录,建立基于排放清单的最大可达控制技术体系,实现环评与排污许可的精细化管理。  三是建立联动管理机制。第一,强化新增源环评管理,将环评制度落实作为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主要依据。第二,对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改扩建、技改时,强化排污许可证审核,不增加排放量和不加大环境风险的,适当简化环评审批程序。第三,将企业主体责任要求贯穿于污染源建设期和生产运营期。建设过程中,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 投产后,企业自行监测,自主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及举证材料,说明环评要求的环保措施落实及排放情况,自主向社会公开。
  • 生态环境部印发《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工作要点》
    p   2019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也是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职能整合运转的第一年。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明确了2019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要点》主要分6个部分,可以概括为“1431”一个统领、四项重点、三个保障、一个附件。 /p p   “一个统领”,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任务部署。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上来,并落实到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全过程。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召开全国环评与排污许可工作会议,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环评“放管服”、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大数据建设等工作。要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启动《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修改研究,加快推进《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出台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加强法治保障,并积极推进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之间以及与相关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p p   “四项重点”,一是全面推进“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宏观管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要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发布实施,稳步推进其他19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规划环评及政策环境影响论证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管理的通知,并完善“三线一单”成果共享系统。 /p p   二是建立健全排污许可管理核心制度,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完成磷肥、汽车、水处理等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工作,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将开展24个已核发行业清理整顿及分类处置工作,推动企业全覆盖。强化实施排污许可证后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违法行为,许可证核发质量、执行报告报送、自行监测执行情况均是抽查重点。生态环境部将全力推进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并加快研究将固体废物、土壤等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p p   三是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切实加强放管结合。生态环境部已经发布新的环评分级审批目录,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还将进一步优化分级审批管理。要鼓励环评管理能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开展环评改革综合试点、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改革试点,支持北京市、上海市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深化环评改革。同时,注重放管结合,制定实施环评和排污许可事中事后监管行动计划,针对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地区等区域,针对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严重、环境风险突出的行业,组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分领域、有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石化化工、水利水电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后评价工作。加快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能力建设指南、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信用信息公开管理规定等配套文件,建设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并加强对环评文件的技术复核,切实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管理,对发现的突出问题集中予以曝光。 /p p   四是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环评管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出台煤化工、电镀等行业环评管理报告,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三磷”、油气开采、煤炭等行业环评指导政策,落实七大标志性战役提出的禁止性、限制性产业环境准入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严把项目环评准入关,建立并动态调度国家层面2019年拟开工项目、地方重大项目、利用外资项目等3个台账,并会同相关部门提前介入,加快审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也将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条件等管理规范。同时,《要点》要求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环评服务指导,要将贫困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纳入环评审批台账。 /p p   “三个保障”,一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研究推进大数据应用。做好一网通办,推动实现环评、排污许可管理、登记表备案、自主竣工环保设施验收等信息共享。在初步建成全国固定污染源的环评许可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宏观形势分析,并以“互联网+监管”模式开展事中事后监管。 /p p   二是加快建立环评许可技术标准体系,指导文件编制和审批。2019年要完善“三线一单”编制技术体系,制修订《规划环评技术导则 总纲》、产业园区和流域综合规划环评技术导则、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制修订生态、声环境等环评技术导则,制定肥料制造、海洋油气开发等行业重大变动清单,制定汽车、陶瓷等污染源源强核算指南,出台畜禽养殖、家具制造等排污许可技术规范。 /p p   三是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全系统加强行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正风肃纪严防腐败,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增强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打造生态环保铁军。生态环境部将加强对地方环境管理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为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p p   一个附件,是考虑到2019年排污许可工作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点》配套了《2019年全国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细化方案》作为附件,不仅细化明确了推进年度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部署开展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强化排污者责任,推进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融合、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强化宣传、培训和信息化工作等5个方面18项具体工作,而且明确了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考核要求,强化任务落实。其中,重中之重是开展“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固定污染源清理整顿,强化证后检查和监管执法,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全过程多要素的“一证式”环境管理。 /p
  • 三部门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第三条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评价,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评价遵循以下原则:  1. 一流目标,关注内涵建设。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坚持办学正确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内涵建设牵引,聚焦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贡献与机制创新,在具有可比性的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2. 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基础研究取得“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情况。考察立足优势学科主动融入和支撑区域及行业产业发展的情况。考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以及在开拓治国理政研究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先导性成果的情况。  3. 分类评价,引导特色发展。以学科为基础,依据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探索建立院校分类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4. 以评促建,注重持续提升。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注重考察期中和期末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校及学科发展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高建设水平。第二章 成效评价重点  第四条 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统筹整合《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作为评价重点,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议,分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视角,考察和呈现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第五条 对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贯穿成效评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是对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坚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统领性、决定性评价。  第六条 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按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 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具体评价要求是:  1. 人才培养评价。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考察标准,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及影响为评价对象,突出培养一流人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投入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建设举措与成效。  2. 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倾向,综合考察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建设高校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专任教师队伍水平、影响力及发展潜力的举措和成效。  3. 科学研究评价。突出原始创新与重大突破,不唯数量、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强调成果的创新质量和贡献,结合重大、重点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情况,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国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的主要举措,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以及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服务资政决策等方面成效。  4. 社会服务评价。突出贡献和引领,综合考察建设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情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特色高端智库体系建设情况、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参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制订等方面的成效。  5. 文化传承创新评价。突出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考察建设高校传承严谨学风和科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创新,塑造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和成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度。  6. 国际交流合作评价。突出实效与影响,综合考察建设高校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服务国家对外开放的能力,加强多渠道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成效。  第七条 不同评价方面,相应设置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角度,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发展。  1. 整体发展水平。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在可比领域与国内外大学和学科进行比较。  2. 成长提升程度。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及发展质量。  3. 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发展潜力。第三章 成效评价组织  第八条 每轮建设中期,开展建设高校自我评估。  建设高校应依据本办法相关要求,对照学校建设方案,制定自评工作方案,系统整理建设成效数据,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建设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发布自评报告。  第九条 每轮建设期末,开展建设周期成效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改革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自我评价。  2. 教育部根据本办法制定成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3.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相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意见。  4. “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第十条 成效评价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考察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基础、突破贡献、特色凝练等方面的表现。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既考核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的建设成果及其对学校整体建设带动效应,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提升及发展潜力。  第十一条 成效评价实行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以成效评价内容为依据,建立常态化的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周期内对大学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和结果,实现连续跟踪、监测与评估一体化,周期评价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  第十二条 成效评价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依据公开数据、可参考的第三方评价结果及监测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对建设高校与建设学科定期发布的进展报告、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典型特色案例及其他写实性材料,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定量结果定性结论互相补充、互为印证。  第十三条 以学科为基础,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科学合理确定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标杆,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  第十四条 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第四章 评价结果运用  第十五条 建立成效评价结果多维多样化呈现机制。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  第十六条 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  第十七条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在动态监测、中期自评和周期评价中应确保材料和数据真实准确。凡发现造假作伪等情形的,建设主管部门将视情节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减少支持直至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 高质量Explorer天平,助力森精机高效能生产
    奥豪斯是全球领先的价值型称量设备和分析测试仪器制造商,提供全面的高品质天平衡器及各类仪器产品,拥有适合各种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奥豪斯不仅仅在中国拥有完整全面的业务线,同时我们在全球也有着良好的口碑及美誉度。客户案例株式会社森精机制作所成立于1963年,是日本一体式洗净机和汽车发动机管道污染分析机的领先制造商。森精机的大部分客户是汽车制造商,专注于设计用以测定汽车生产过程中发动机清洁度的产品。产品应用森精机设计的一款MNC V/H CNC系列高压洗净机能高效进行精密管道清洗和杂质分析,测定发动机的清洁度对制造过程极为关键。再三挑选下,森精机最终选用了奥豪斯 Explorer实验室天平用于其检测发动机中的微小杂质。 客户评价实践表明,Explorer分析天平的显示器和天平基座分体式设计给客户安装极大的方便。天平的基座尺寸大小正好适合分装在探测头下,为MNV V/H CNC系列的产品定制提供了方便。同时,Explorer分析天平的稳定速度相比其他产品快50%,线性和可重复性也更优。这些特征确保每次的测定结果又快又准。预装在Explorer上的14种天平语言,可以提供多语言用户界面。让森精机的产品顺利地扩展至全球销售。这也使得Explorer天平的精密测定功能在森精机的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关于产品更多详情,可参见奥豪斯官网www.cn.ohaus.com,或者电话咨询我们4008-217-188,欢迎垂询!Explorer系列天平概览:
  •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听课路上,我们总是不停地重复后悔。小时候享受义务教育,我们嫌老师一遍遍的念经,上大学找不到人答疑时,开始后悔以前给中学老师起的“唐僧”绰号。走上社会后,才发现原来听课竟然变成了奢侈品,动辄成千上万的成本,只能能换来寥寥数节的生拉硬凑,于是又后悔起大学课堂上打瞌睡的自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a38feef-0f3a-42e4-afaa-f8d7397f05b6.jpg" title="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jpg" alt="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jpg" width=" 500" height=" 3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后悔,后悔错过,后悔不珍惜,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不花钱的才是最贵的,但已付出了时间的筹码。不过,幸好我们学会了珍惜,而这次由仪器信息网组织的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材料表征与评价 /strong /span “公益学堂”,或许就是你最好的救赎!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37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0c8f277-91d7-4b27-8b71-cd48f53a8dd0.jpg" title="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1.jpg" alt="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1.jpg" width=" 500" height=" 37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 #8230 & #8230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从高楼大厦到笔尖书钉,从锅碗瓢盆到精密器械,从纸张书籍到集成芯片& #8230 & #8230 人类社会的一切创造发明,都需以材料为基才能实现。可以说,人类学习如何运用、改变、创造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向着精细化、尖端化、高效能、产业化等方向深入,对作为根基的材料进行有效、精准、多方位、多纵深的“表征与评价”,不仅在生产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科技前沿取得突破的主要方向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2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5060050-369f-4a53-8877-cbe54d0a31f2.jpg" title="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4!.jpg" alt="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4!.jpg" width=" 500" height=" 27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组织“材料表征与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7位专家,就诸般热点材料的前沿表征方法及各维度评价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检测角度分享科学仪器在表征与评价材料过程中的最新应用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是的,这次课堂充满了能量密度,不收费,但是& #8230 & #8230 请务必带好心来参加,不要再让我们的人生后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会议主题: /strong 材料表征与评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会议时间: /strong 9月27日全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会议日程: /strong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f5cf357-cb3d-420e-b700-84c0b3c09a2b.jpg" title="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2.jpg" alt="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2.jpg" width=" 600" height=" 32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部分专家介绍: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00px height: 129px float: left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df1e529-b3ee-43ab-8ad7-a0091850b099.jpg" title=" 高翔.jpg" alt=" 高翔.jpg" width=" 100" height=" 129"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高翔: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1年7月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2018年先后加入日本精细陶瓷中心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加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任研究员,超微界面课题组组长。主要以先进分析电镜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事新型功能和能源氧化物材料的微观界面科学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00px height: 129px float: left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0da13a7-79aa-4a27-ad0d-d74ccdcdecdf.jpg" title=" 任凯亮.jpg" alt=" 任凯亮.jpg" width=" 100" height=" 129"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任凯亮: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男,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2007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09-2014,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博士后及助理研究科学家等工作。从2015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nbsp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他在聚合物介电材料、陶瓷/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压电聚合物进行可穿戴能量收集材料等领域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布莱叶盲文驱动器,基于压电聚合物的能量收获器件,基于MEMS的红外以及生物传感器,以及聚合物纳米纤维传感器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任凯亮博士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包括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Ener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等发表论文超过40篇,全部被SCI/EI收录,并有授权美国专利2篇,美国专利申请 1篇,中国专利申请10篇。任凯亮博士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进行邀请报告20余次。任凯亮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超过2600余次,h-index为19。另外,任凯亮博士还担任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委会资深委员,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校友会常任理事等职务。同时,任凯亮博士还担任国际杂志的审稿人,比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Energ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 on Dielectric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IEEE sensors,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00px height: 145px float: left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97e3d8d-de4b-4ed9-81e1-77cac6b1adfc.jpg" title=" 李照磊.jpg" alt=" 李照磊.jpg" width=" 100" height=" 145"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李照磊: /strong 1984年1月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胡文兵教授。2016年10月至今南京大学在站博士后。目前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分子凝聚态结构转变的热分析研究,尤其是快速扫描量热技术表征高分子结晶与成核动力学研究。在ACS Macro Letter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Polymer、Thermochimica Acta、Polymer Testing、Polym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1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00px height: 154px float: left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149866e-6f4b-4210-84e3-109daa69e289.jpg" title=" 林中清.jpg" alt=" 林中清.jpg" width=" 100" height=" 154"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林中清: /strong 1987年入职安徽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中心从事扫描电镜管理及测试工作。1989年管理上光所DX-10型扫描电镜至1998年仪器报废,2009年起接手日立冷场扫描电镜S-4800。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长期的电镜操作经历,特别是接手S-4800后的大量样品测试经验,渐渐凝结成其对扫描电镜全新的认识和理论,使其获得与众不同的完美测试结果和疑难样品应对方案,在同行中拥有很高的声望。2011年在利用PHOTOSHIOP 对扫描电镜图片进行伪彩处理方面的突破,其电镜显微摄影作品分别被《中国卫生影像》、《科学画报》、《中国国家地理》 等杂志所收录,在全国性的显微摄影大赛中多次获奖。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名入口及更多专家介绍,请点击左侧链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lbz/"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材料表征与评价主题网络研讨会 /span /strong /a )或下方图片直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clbz/"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abdcff82-c98f-42a1-a3a2-97260923e6c6.jpg" title="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3.jpg" alt=" 不花钱的最贵 这次材料表征与评价大咖学堂别再后悔!3.jp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仪器信息网小材子官方微信好友咨询更多详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2aa4aea-c9ae-44e9-a1dc-678d9249bddf.jpg" title=" 小材子.jpg" alt=" 小材子.jpg" width=" 150" height=" 1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欢迎扫描进入仪器信息网“材料表征与评价”同仁交流群,与业内同仁交流互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50px height: 26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34b8ac0-f2af-4eb8-b924-73da3c3694b4.jpg" title=" 111.jpg" alt=" 111.jpg" width=" 150" height=" 261" border=" 0" vspace=" 0" / /p
  • 数字化改革增效能 浙江省计量院智慧检测成效不断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当今世界呈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特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进计量仪器仪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发展。浙江省作为仪器仪表大省,计量仪器仪表产业迅猛发展,计量事业迎来百年未有之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机遇期。省计量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计量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开展数字化改革,打造计量领域多场景智能化检测系统,构建仪器仪表智能检测能力作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窗口。2022年,省计量院在交通、热工、医疗、电学、化学等多领域开展智能化检测能力提升与应用工作,助力智能化检测领域的技术革新和迭代升级。在交通领域,推进智慧计量理念在交通行业领域的实践,率先尝试“机动车发动机转速测量仪”智能化检测场景的打造,实现智能化检测项目全流程数据打通。在热工领域,开展“数字压力计”智能化检测的研究,大幅提升数字类、传感类压力仪表的检测效率,降低人为因素引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在医疗领域,完成“血氧饱和度模拟仪”智能化检测场景的打造,保障“多参数监护仪”中血氧饱和度量值的准确与可靠;“实验室噪声测量分析仪智能检测装置”实现噪声测量分析仪器声学性能的自动检测功能,解决了噪声分析仪器检测量大、型式评价项目多、数据杂等难题。近年来,省计量院不断致力于强化计量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运用科技手段推动计量活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强化智能化检测技术革新路径实现对测量数据的科学管理,不断充实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基础库信息,推进实现检测工作全场景智能化操作;推动成熟的智能化检测项目与业务系统全方位对接,实现智能化检测项目全流程数据打通;发挥智能化检测项目增质提效的功效,实现检测数据实时记录、报告及时出具,助力“最多跑一次”,提高测量数据可靠性;有效提升计量速度、准度和精度,为市场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