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细胞破壁

仪器信息网细胞破壁专题为您整合细胞破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细胞破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细胞破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细胞破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细胞破壁话题讨论。

细胞破壁相关的资讯

  • 北京林业大学植物细胞壁拉曼光谱大数据分析取得新突破
    近期,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许凤教授团队在植物细胞壁拉曼光谱大数据处理技术上取得新突破。该技术成果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植物细胞壁拉曼光谱聚类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成果“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Identifying Spectra of Different Wood Cell Wall Layers in Raman Imaging Data Set”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该期刊为美国化学会旗下国际分析化学领域顶级期刊,最新影响因子5.636,五年影响因子5.966。  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具有信息丰富、制样简单、对样品无损伤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研究植物细胞壁局部化学的重要工具。然而,拉曼光谱分类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光谱数据的深入挖掘及科学运用。传统的分类技术通过导出实验数据进行手动分析,不但费时费力,人为因素干扰严重,更会造成数据浪费,甚至丢失重要信息。针对这一问题,许凤教授团队经过探索创新,基于细胞壁超微结构特点,率先采用数学统计学结合自主研发的计算机程序分析处理植物细胞壁拉曼光谱数据,建立了快速分辨细胞壁不同形态学区域拉曼光谱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植物拉曼光谱的自身特点,对所获海量拉曼光谱数据进行自动、准确、快速分类,将为植物细胞壁化学组分拉曼光谱定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文投稿期间,审稿人一致评价该方法创新性突出,对生物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2014级博士研究生张逊,论文发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在许凤教授的指导下,张逊正开展基于该技术的相关研究,希望在植物细胞壁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上能有新的突破。
  • ibiPore可视化的Transwell:可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
    德国ibidi的ibiPore可以实时观察流动、剪切情况下的细胞侵袭、迁移、细胞相互作用等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统计时,不需要将膜取下,也不需要将另一边的细胞擦掉(经常将膜擦破,导致实验失败),可直接将μ-Slide放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细胞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选择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可以把细胞种植在膜下边,避免自由落体的说法,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21世纪注定是一个生命科学的世纪,科研工作者们如果想在这个世纪去决胜,能做到一点,不仅要好的idea,领先的技术,更需要得心应手的好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为大家介绍德国ibidi的μ-Slide ibipore SiN (图1), 一款具有多孔氮化硅膜的μ-Slide载玻片,可用于实时观察流动、剪切力条件下的细胞侵袭、迁移以及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视化的“ transwell ”,更多应用请参阅文中(Intended Use的相关内容)。图1. ibipore及ibipore SiN氮化硅膜培养细胞的染色结果。图片背景为在ibipore氮化硅膜上培养细胞的荧光染色结果,规则排布的白色圆点为氮化硅膜的孔隙ibipore有上下两个独立的通道(见图2),两个通道 overlap 的区域由一个孔径大小均一的氮化硅膜隔离开(见图3)。两个通道可以分别培养细胞,通过两种方式,细胞可以贴壁于氮化硅膜的上下两侧。在细胞侵袭实验中,普通的transwell只能将细胞培养在上侧,这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并不能明确的说明是由于重力作用还是侵袭能力本身造成的。而ibipore考虑到这一因素,建议实验者在氮化硅膜的下侧进行细胞培养,检测细胞向上侧通道进行迁移的能力,进而巧妙的排除了重力作用对侵袭实验的影响。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以及加热孵育系统,可以在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实时的观察细胞的侵袭以及迁移等实验。德国ibidi公司为满足不同实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见图4)。ibipore与传统的transwell实验最大区别有三点:①. ibipore可以在上下两个通道中培养细胞,这样可以观察细胞向上的侵袭情况,排除以往实验中重力作用的影响;②. ibipore中间的氮化硅膜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以实时成像观察侵袭情况,也可以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③. ibipore可以配合ibidi流体剪切力系统,观察淋巴细胞等在流动状态下的侵袭情况。ibipore产品介绍ibipore产品特点:* 透过薄而多孔的薄膜获得卓越的光学性能* 有着广泛的应用,细胞可完全粘附到顶部-基底* 对于不同细胞类型有多种孔径大小可以选择应用:1.流动状态下跨内皮细胞迁移2.2D或3D凝胶内细胞层的共培养和传输分析3.顶部-基底细胞极性分析4.顶部-基底梯度的细胞屏障模型分析5.细胞迁移分析(例如,用于研究肿瘤侵袭或转移)在μ-Slide ibiPore IV型胶原涂层3μm孔径中人类内皮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相位对比度、DAPI(蓝色)、VE钙粘蛋白(绿色)和F肌动蛋白(红色)的叠加图像。技术特点:1.SiMPore的微孔氮化硅膜2.中间具有多孔光学膜的跨通道结构3.优异的光学性能,堪比盖玻片4.孔径大小0.5μm,3μm,5μm,8μm供选择5.中间膜0.4µ m(400 nm)6.使用工作距离0.5mm的物镜7.与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完全兼容8.下部通道中明确的剪切力和剪切速率范围µ -Slide ibiPore SiN工作原理µ -Slide ibiPore SiN由插入两个通道之间的水平多孔膜组成。上部通道是膜上方的静态储液池。下部通道是灌注通道,用于对附着在膜上的细胞施加限定的剪切应力。上部通道和下部通道仅通过隔膜彼此连通。图2. ibipore组成示意图多孔膜由氮化硅(SiN)制成,这种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化学和机械稳健性。400nm厚的氮化硅膜非常适合成像和显微镜观察,没有任何自发荧光或透明度问题(如玻璃)。SiN材料可以直接用于贴壁细胞培养,也可以选择用ECM蛋白包被。应用建议:孔径 & 孔密度什么是孔密度孔密度是指膜的空隙体积分数。是孔隙的体积除以膜的总体积。下面的图形为采用相同的放大倍数。图3. 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不同应用的建议孔径:不同的细胞大小和直径不同,根据具体实验请选择不同孔径图 4. 为不同应用推荐的不同孔径的氮化硅膜Intended Use经证实的应用这些应用已由ibidi研发团队或者我们的用户进行过试验。Endothelial Barrier Assays内皮屏障分析在膜一侧培养单层细胞。细胞可以在静止或者流动剪切力条件下培养。Co-Culture and Cell Barrier Assay共培养和细胞屏障分析在膜的两侧分别培养单层细胞。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进行信号传递、共培养以及迁移实验(例如,分析药物通过上皮或内皮屏障的传递)。Apical-Basal Cell Polarity Assays顶端-?基底端细胞极性分析3D凝胶基质中的化学因子可以导向在膜另一侧培养的单层细胞的极性发生。Potential Use潜在应用以下示例将讲述该产品进一步的潜在应用。ibidi仍需在内部测试这些应用,因此我们无法提供特定的实验方案。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应该是可行的。Trans-Membrane Migration in 2D/2D跨膜迁移在膜的一侧培养单层细胞。可以观察悬浮的白细胞在流动状态下的滚动、粘附以及侵袭情况。Cell Transport in a 3D Gel Matrix细胞在3D凝胶基质中的传递3D凝胶基质中的细胞迁移:在流动状态下,观察白细胞的滚动、粘附以及向3D凝胶基质中肿瘤细胞方向的迁移情况。Application Examples 应用实例MDCK和NIH-3T3细胞的相差显微镜观察Madin-Darby犬肾(MDCK,左)和NIH-3T3(右)细胞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0.5μm的玻片中,无蛋白质包被。接种后,将细胞在静态条件下在培养箱中保持20小时。相差显微镜,4倍物镜。请注意,这张图像中的中心多孔区域看起来更暗,因为0.5μm的孔隙无法用低分辨率物镜分辨。流动条件下HUVECS的相差显微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中,孔径3μm的玻片中,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固定后的相位对比显微镜,10倍物镜。流动下HUVECs F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荧光显微镜观察人脐静脉上皮细胞(HUVEC)在μ-Slide ibiPore SiN,孔径5μm玻片中的免疫荧光染色,有纤连蛋白包被。将细胞接种并在具有ibidi泵系统/流体剪切力系统的流动条件(10达因/cm2)下在培养箱中保持12小时。绿色:肌动蛋白(鬼笔肽),蓝色:细胞核(DAPI)。荧光显微镜,20倍物镜。选择指南:ibidi跨膜分析实验解决方案参考文献:Salvermoser, Melanie, et al. "Myosin 1f is specifically required for neutrophil migration in 3D environments during acute inflammation." Bloo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131.17 (2018): 1887-1898. 10.1182/blood-2017-10-811851Rohwedder, Ina, et al. "Src family kinase-mediated vesicle trafficking is critical for neutrophil basement membrane penetration." Haematologica (2019). 10.3324/haematol.2019.225722Non-Recommended Applications不建议的应用因技术原因,本产品不适用于以下应用,应避免使用.本产品不适用于:1.上通道灌流2.两个通道的灌流3.跨膜流动4.筛选应用订购信息
  • “雕刻”细胞!浙大、北大联手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近日,浙江大学方群团队联合北京大学黄超兰团队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span此项成果近日以全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上(影响因子 6.32),论文题目为“Nanoliter-Scale Oil-Air-Droplet Chip-Based Single Cell Proteomic Analysis”。/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0d88aade-7372-4d68-b5da-4d57efa64b73.jpg" title="001.jpg" width="650" height="478"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78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图:纳升级油-气-液滴(OAD)芯片和自动定位(SAM)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和用于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前处理和上样的全流程图(b)。/strong/span/pp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计划之一,也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作为生命体内功能直接执行者的蛋白质,和基因相比在揭示生命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方面有更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基于细胞群体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因为不可避免地会将大量细胞内的信息平均化,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对生命功能更加深入探究的需要。从单细胞层面去了解细胞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为生物系统中细胞间的异质性提供更宝贵的信息,因此有着越来越大的迫切需求。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鉴于蛋白质不具有直接扩增的特性,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灵敏度的限制,目前对于少量乃至单细胞内蛋白质的检测在技术上还是极具挑战的。/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单细胞内蛋白质含量极少,就典型体细胞而言仅为0.1- 0.2 ng,远远小于常规蛋白质组学样品前处理所需要的微克级蛋白量。/span并且细胞内的蛋白质通常需要在离心管内完成复杂多步的前处理操作,包括细胞裂解和蛋白质释放、蛋白质沉淀纯化、蛋白质还原和烷基化、酶切等,一个全细胞裂解蛋白质组的最后反应体积均是几十甚至过百微升,在这个蛋白质组学常规前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样品与离心管的接触、多步的样品转移和不完全上样等原因,在进入质谱之前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蛋白质的损失。用此流程来处理单细胞,即使之后结合液相色谱仪器的自动进样阀可以以小于十微升的体积完成上样也无济于事,因为尚未等到分离蛋白质样品就有可能已经损失大半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ce546442-97dc-4a87-a243-558d62afe43e.jpg" title="003.png"//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如果说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是在米粒上雕刻,那么两个团队就是造出了适合在米粒上雕刻的工具刀。/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该项研究起自2014年,两个团队的研究人员协同合作将微流控液滴技术与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一种微型化的油-气-液“三明治”芯片及相应的纳升级液体操控和进样方法,能够在原位静态的纳升级液滴中完成少量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所必需的多步样品前处理操作,并且实现了将液滴样品直接高效地注入到色谱分析柱内完成后续的液相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span通过采用优化后的芯片材料、裂解试剂、酶切比例和色谱质谱参数等实验条件,该芯片系统可以分别成功地从100、50、10和1个HeLa细胞内鉴定到1360、612、192和51个蛋白质。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以单个鼠卵母细胞为初始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共鉴定到355种蛋白质,其中存在一系列与生殖发育(Ovgp1和Pabpc1)、疾病相关(AnxA6,Kpna2,Cct6a和Pcbp2)的基因。在该工作中,还采用两种常规的基于离心管的前处理方法进行了对照实验,实验结果明确证实了微流控液滴体系具有更低的样品吸附损失、更高的酶切效率和更高效的疏水性蛋白质鉴定能力等明显优势,更适用于微量蛋白质样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此项研究带来三个突破/span:首先是成功发展了适合进行单细胞及类似微量样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样品前处理芯片和方法。芯片内550 纳升的液滴与芯片的接触面积仅为常规离心管模式下的十五分之一,显著减少了样品与反应器接触所带来的损失;二是发展了一种实现纳升级液滴的直接进样方法,利用3D打印加工的自动定位装置和高压气泵高效地( 99%)将液滴样品注入到分析色谱柱内,完全避免了样品转移和经过液相仪器内复杂管路带来的损失;第三是为避免在常规微流控液滴系统中由于油相直接接触液滴而造成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采用气相来间隔液滴相和油相的新型液滴芯片结构,在成功防止液滴明显蒸发的同时,还避免了油相和液滴相直接接触带来的脂溶性样品的损失,也使系统能更方便地进行后续的分离柱进样、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该项研究在基于质谱的单细胞及微量样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面开启了全新的技术,其所具有的系统结构简单、容易搭建、操作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使其有望被广泛应用到细胞间异质性的研究以及与临床相关的研究,包括稀有的循环肿瘤细胞分析、生殖细胞相关研究和疾病诊疗等方面,因此在未来具有巨大的持续开发和应用转化前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91e71d83-0fde-4b69-8b5f-10de6af33876.jpg" title="未命名_meitu_0.jpg" width="400" height="40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左上:浙江大学/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教授/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方群、/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右上:/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北京大学/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教授/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黄超兰、/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左下:/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浙江大学博士生李紫艺、/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右下:前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上海高级工程师/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黄敏/span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strong/pp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生李紫艺,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方群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超兰教授。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项目的支持。黄超兰教授的部分工作在前单位中科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上海完成,特此鸣谢!/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b0d2802c-066e-4fdf-86c9-b683f1c317de.pdf"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Nanoliter-Scale Oil-Air-Droplet Chip-Based Single Cell Proteomic Analysis.pdf/span/a/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文章链接:/spana href="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8b00661" _src="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8b00661"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8b00661/span/a/p
  • 同一实验室,两华裔学者获生殖细胞研究新突破
    来自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Renee Reijo Pera实验室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干细胞,生殖细胞研成果,这个实验室曾开发出一种技术能让干细胞转变成生殖细胞,这对于全世界占据10-15%的不孕不育的夫妻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也许未来只要一个人就能生育后代了。  近期其实验室两位华裔学者分别获得了精子基因,以及受精卵检测方面的重要突破,文章分别发表在PLoS Genetic,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Renee Reijo Pera实验室的前研究员,遗传学家Eugene Yujun Xu博士发现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包括海葵、蠕虫、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人类)精子中含有一种相同的基因。地球生物于6亿年前开始拥有这种精子基因,并在逐渐进化中保存在各种生物体内。  精子在许多动物的体内繁殖,但是之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动物体内繁殖的精子是来自一个共同的起源,而这篇文章通过研究不同物种的演化过程,终于在海葵,海胆,果蝇,虹鳟鱼,公鸡和老鼠的精子中找到了答案。在海葵这种地球上最原始的动物以及其他动物体内发现BOULE基因的存在,证实了这种基因的古老起源。  这一基因是唯一的一种被科学家发现的只有制造精子功能的基因,这将为男性避孕药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可以将这种特性运用到防止传染病、寄生虫和病菌的繁殖的发生,因为它不会对人类身体的其他进程造成伤害。BOULE不是科学家发现的唯一的一种被所有动物所共享的基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共享基因,例如控制眼睛和心脏发育的基因。  另外研究组Connie Wong博士通过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方法,预测哪些胚胎将会发育成胚囊,哪些将会死去,准确度高达93%。这一新成果有望通过选择性地将胚胎植入女性子宫,帮助再生临床医学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成功植入率。  试管婴儿成功率还只有20%-30%,最多也不过40%。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帮助预测胚胎植入的成功率,那么就能提高受孕率了。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视频时差显微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人类胚胎,可以清楚地窥见到人类胚胎的发育。并且研究人员还发明了一个监测胚胎进度的方法,从而能预测哪些胚胎将会发育成胚囊,哪些会死去。
  • 强强联合 | 干细胞领域巨头Biosafe加入GE
    为了进一步整合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技术,GE生命科学收购细胞生物工艺系统供应商Biosafe Group SA。持续投入癌症治疗技术创新,引领细胞治疗产业化发展。 Chalfont St Giles,英国-2016年7月13日 – GE医疗对外宣布收购了在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保持快速增长、专注于细胞生物工艺的系统供应商——Biosafe Group SA,收购金额未披露。此项收购将进一步扩展GE在细胞治疗业务领域端到端生态系统的拓展,在产品线、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并将技术创新延伸至更多新型细胞和治疗领域。 近几年,能够为极具挑战的一些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带来潜在根治性疗法的细胞治疗技术发展迅速。数据显示,到2030年,肿瘤细胞治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0亿美金1;截至2015年年底,有超过600种具有潜在根治性的治疗技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湖区的Biosafe是一家全球性企业,在自动化细胞处理和细胞生物工艺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也是这个领域公认的领导者,在细胞生物工艺、再生医学和干细胞库方面已经拥有诸多成果和可靠应用,其所拥有的专利产品相比传统工艺工具具有显著优势。GE医疗生命科学与Biosafe在业务模式上的互补性结合双方在产品开发和业务层面的拓展,将为细胞治疗领域的客户和广大患者带来更多价值。 GE医疗生命科学业务全球CEO Kieran Murphy表示:“GE正在构建一个世界级的、包括细胞和基因治疗工具、技术创新、服务在内的生态系统。整合Biosafe的专业技术将让GE能够进一步拓展为客户带来的价值。GE将与Biosafe一起,帮助客户优化工艺,降低风险,加速新药开发。” Biosafe Group SA创始人兼总裁Claude Fell表示:“加入GE后,我们将充分整合双方的生物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加速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步伐,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推进个性化精准医疗实施和落地。” Biosafe首席执行官Olivier Waridel将在新的整合组织架构下继续领导Biosafe,他表示:“加入GE医疗将为Biosafe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基于Biosafe独特的细胞处理技术与GE医疗强大的全球组织架构和资源,我们将会协助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机构、客户进一步提升能力,加速商用进程。” 1 http://www.centerwatch.com/news-online/2015/10/23/t-cell-immunotherapy-market-may-be-worth-30b-by-2030/2 再生医学协会2016年第一季度数据报告 http://alliancerm.org/page/arm-data-reports# 细胞治疗是GE生命科学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在这个领域,GE的战略是与行业、合作伙伴充分合作,构建全面的包括细胞治疗工具、解决方案、服务在内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加速行业的标准化与整合,帮助客户将新型治疗技术推向临床。近两年,GE对外宣布了一系列进一步投入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领域的战略性项目。2016年1月,GE宣布和加拿大政府联合投资3150万美元成立BridGE@CCRM联合细胞治疗创新中心,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今年4月,GE Ventures和梅奥医学中心宣布成立Vitruvian Networks Inc.,运用定制化服务和基于云技术软件系统来帮助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开发和上市,以推动规模化、数字化细胞治疗应用。 ### 关于GE医疗GE医疗集团提供革新性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以满足需求,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能够以更可负担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GE(纽约证交所:GE)专注于世界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优秀人才和领先技术致力于应对行业重大挑战。GE医疗集团在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卓越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助力专业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了解GE医疗集团的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gehealthcare.com。 关于Biosafe Group SABiosafe Group成立于1997年,活跃于自动化细胞工艺系统的设计、制造和销售。Biosafe Group总部位于瑞典,是一家私营企业,在全球5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了解Biosafe的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biosafe.ch。 媒体联系人:Brenda JiangGE Healthcare Greater Chinabrendajiang@ge.com
  • 单个活细胞&细胞器操纵新突破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技术首次实现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
    前所未有的全自动高精度单细胞操纵平台!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首次将原子力系统、显微成像系统、微流控系统、活细胞培养系统融为一体的单细胞显微操作平台,其核心技术——FluidFM技术采用了纳米级别中空探针,完美实现了单个细胞水平、fL级别超高精度、全自动化的细胞及细胞器的操作。是一套超温柔,纳米级,全自动的细胞操纵方案。这项技术将传统细胞显微操作实验无法触及领域的大门彻底打开,科学家可以在单个细胞上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妙操纵。其主要功能包括单细胞提取、单细胞分离、活细胞细胞器移植、单细胞注射、单细胞力谱等。图1 FluidFM技术整机外观及原理示意图在活细胞中也能进行细胞器操纵?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首次实现活细胞间线粒体移植线粒体和复杂的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特征。到目前为止,对活细胞内的细胞器进行操纵仍然十分困难。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能够从活细胞中提取、注射细胞器,将定量的线粒体移植到细胞中,同时保持它们的活力。近期,Julia A. Vorholt课题组使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FluidFM技术,将线粒体移植至培养的细胞中,并实时跟踪线粒体注射后的情况,监测它们在新宿主细胞中的命运。通过跟踪,作者发现与受体细胞线粒体网络融合发生在移植后20分钟,持续16小时以上。活细胞之间移植线粒体不仅为细胞器生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也为机械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该篇文章以” Mitochondria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living cells.”为题,发表在BioRxiv.上。1从活细胞中提取线粒体在FluidFM负压下的线粒体小体会经历形状的转变,类似于“串上珍珠”的形态。其特征是离散的线粒体基质球体状,并且通过细长的膜结构相互连接,在进一步负压拉力的作用下,这些球状结构最终被拉断,并在悬臂中呈现为球状线粒体(图2)。当牵引力保持数秒后,OMM在先前形成的“珍珠”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收缩点分离,从而产生独立的球形线粒体,而管状结构的其余部分放松并恢复。图2 提取线粒体后的FluidFM悬臂探针的显微图像及示意图2线粒体移植至新细胞研究人员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线粒体移植到新的宿主细胞中,并保持细胞活性。FluidFM技术为线粒体转移提供了最佳的两步走方案:第一步,用FluidFM技术直接提取线粒体,第二步,将提取的线粒体注入到新的宿主细胞中。该方案的成功率高达95%,而且保持了细胞活力,其优点是细胞器在细胞外停留的时间短(1分钟),并且通过FluidFM采样的线粒体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原生细胞质液中,完全避免了人工缓冲液的使用。保持了线粒体和细胞的纯度,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作者标记供体细胞的线粒体(su9-mCherry)和受体细胞的线粒体(su9- BFP),能够观察移植细胞线粒体网络的实时状态(图3)。实验跟踪了22个细胞的移植命运:18个细胞显示移植的线粒体完全融合,4个细胞的线粒体发生降解。多数细胞样本(18个细胞中的14个)在移植后30分钟内首次观察到融合事件而后扩展到线粒体网络。综上所述,作者建立了将线粒体转移到单个培养细胞的方法。该方案显示移植后细胞活力高,允许观察移植后线粒体的动态行为,是一种高效方案。图3 单个移植线粒体的延时图像序列(su9-mCherry)。细胞器供体为HeLa细胞,受体细胞为U2OS细胞,带有荧光标记线粒体网络(su9-BFP)。Scale bar = 10 μm。本文使用的FluidFM技术采用微型探针,可以在微环境中以高时空分辨率操纵单细胞或者对单个细胞进行采样,并与组学方法相结合,使细胞器的研究成为可能。FluidFM技术将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精度力学调节手段与光学检测下的纳米尺度微流控系统相结合,提供与单细胞操作相关的力学和定量的体积控制。这些特性在现有微型探针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本研究中,作者将FluidFM单细胞技术用于活细胞真核内和细胞间的细胞器微操作。成功实现了活细胞之间的线粒体移植。,时长00:07单个线粒体移植视频该研究将启发人们将FluidFM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干细胞治疗中低代谢活性细胞的再生,作为线粒体替代治疗方法的一种备选方案等。此外,FluidFM技术为解决细胞生物学、生物力学和细胞工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 Nature正刊!突破时间维度,让细胞活着就能把转录组测了
    单细胞测序在疾病诊断和细胞异质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细胞测序已经让我们能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细胞的生化过程。然而目前的单细胞测序手段需要将细胞消化并裂解才能够进行,而细胞状态在这一操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因此很难掌握细胞真实的基因表达情况。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陈万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Nature上发表长文,使用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FluidFM创建了一种原位活细胞基因测序方法Live-Seq,这种方法能够在不杀死细胞的情况下完成对细胞的测序工作。通过这种技术该团队成功完成单细胞RNA基因测序,并通过这种方法检测到了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状态变化。下面本文就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1. Live-Seq测序技术简述由于单个细胞的RNA总量仅有10 pg。为了实现无损的单细胞测序,陈老师的团队首先使用FluidFM对现有的scRNA-Seq单细胞测序的方法进行了优化。为了尽可能的接近Smart-Seq的测试条件,团队采用了首先将缓冲液吸入探针,然后再进行细胞提取的操作。这样可以确保所提取的RNA能够第一时间与缓冲液混合,从而避免RNA的降解。通过这一方法,该团队成功实现了IBA细胞的测序,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图1)。图1. Live-Seq技术a. Live-Seq技术的示意图和代表图片,黑色箭头指液体位置;b. IBA细胞测序的质量控制图(n=10)。2. Live-Seq技术分析细胞系和细胞状态为了证实Live-Seq的有效性,陈老师团队对多种细胞系进行了测序,这其中包括IBA细胞、小鼠脂肪干细胞和祖细胞(ASPCs)以及脂多糖处理的RAW264.7细胞和Mock处理的RAW264.7细胞。通过对这些细胞系进行测序发现,该方法能够区分上述细胞系,并且在特征基因检测中能够找到每种细胞所对应的特征基因,证明了Live-Seq方法的有效性(图2)。图2. Live-Seq单细胞测序区分细胞型及细胞状态3. Live-Seq技术对细胞的活力基本没有影响Live-Seq技术的优势在于提取过程中不会破坏细胞。通过对提取前后的测序对比可以发现,提取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团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通过对细胞形态的观察中,发现细胞的形态基本没有改变,并且多数细胞仍然能够正常分裂(图3)。图3. Live-Seq对细胞活力的影响a. 细胞实验的示意图;b. Live-Seq测序后不同时间点(1h,4h)的scRNA-Seq的tSNE图;4. Live-Seq技术能够记录细胞下游分子表型事件由于Live-Seq对细胞生理状态影响小,因此能够监测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基因变化。通过对比LPS处理的巨噬细胞周期实验中发现,Live-Seq技术与对照组的细胞代谢水平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这种方法测量的数据十分接近细胞代谢中基因表达的真实水平。通过测序对比LPS处理与空白的测序结果发现Nfkbia与Tnf的表达非常相关。这一结果也验证这种测序方法在检测细胞下游表型时的优势。图4. Live-Seq技术的单细胞纵向分析5. Live-Seq技术对同一细胞多次测序Live-Seq技术的无损性甚至能够实现对单个细胞的多次测序。通过对单个细胞两次提取后细胞活力变化的观察中发现,细胞的活力即使在2次提取后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基因型分析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基因表型改变。图5. Live-Seq对细胞的多次提取,连续测序的示意图和代表图像;整合Live-Seq和scRNA-Seq的tSNE图。6. 总结Live-Seq是一种十分具有前景的单细胞测序的新方法,得益于FluidFM技术的无损提取的优势,Live-Seq技术除了能够实现传统测序的功能外,还降低了细胞的损伤,能够提供更加原生和真实的测序信息。这种特点甚至让单细胞的基因表达动力学研究成为可能。相信随着这种技术自动化的提高,将为单细胞测序技术带来更多可能。参考文献:[1] Live-seq enables temporal transcriptomic recording of single cells, Wanze Chen, Orane Guillaume-Gentil, Pernille Yde Rainer, Christoph G. Gäbelein, Wouter Saelens, Vincent Gardeux, Amanda Klaeger, Riccardo Dainese, Magda Zachara, Tomaso Zambelli, Julia A. Vorholt, Bart Deplancke, 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5046-9相关产品:1、多功能单细胞显微操作系统- FluidFM OMNIUM
  • FluidFM BOT单细胞显微操作赋能CRISPR基因编辑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细胞系的开发进程,实现单个细胞多基因编辑
    Jennifer Rottenberger1, Paul Monnier2, Maria Milla2, Tobias Beyer2, Dario Ossola2, Justin S Antony1 and Markus Mezger11 University Children' 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I,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Tübingen, Germany2 Cytosurge AG, Saegereistrasse 25, 8152 Glattbrugg, Switzerland生物制药和生物学研究以及生物制品的生产制造都依赖于基因修饰的细胞系,这些细胞系的基因被修饰,以诱导所需的表现型。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和发展,多位点编辑的越来越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实际研究表明,整个实验进程是冗长而复杂的过程。近期,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学者和来自瑞士Cytosurge公司工程师合作,通过FluidFM BOT技术手段,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完成了多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系。 FluidFM BOT助力CRISPR实现新突破自CRISPR作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被发现和发展以来,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它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高度通用的基因工程工具,已经应用于各种广泛的生物体。科学家们对多基因位点编辑的多重策略的兴趣也正在急剧的增加:多重gRNAs的使用可以大大的增强CRISPR的应用范围。如多位点基因编辑,基因失调,细胞凋亡等。用传统技术手段包括转染等方法将多个gRNAs传递到细胞中具挑战。除了由几次DNA双链断裂引起的DNA损伤反应外,细胞活力也可能因物理损伤和化合物进入细胞核所引起的毒性而大大降低。所有这些都大地限制了CRISPR多位点编辑的潜力和效率。FluidFM BOT技术具,可将化合物直接的输送到任何细胞的细胞核中(图1)。因此,所有的试剂可以调整为佳的配比剂量进行注射,这样的话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细胞所受的物理压力,同时也减少了脱靶效应。FluidFM BOT技术完全屏蔽了常规基因递送方法的障碍,甚至CRISPR RNP复合物可以与数十甚至数百种不同的gRNAs共同注射。此外,FluidFM BOT的注射物不依赖于待注射物本身的特性,对于难以转染的细胞(如原代细胞)或需要大量的基因插入和沉默时候更具特优势。图1:FluidFM BOT技术可以温和地操作单个细胞。 在传统的细胞系发展系统实验中,为了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候选细胞系在增殖过程中被反复评估。目前需要的时间是12到14周。相比之下,通过FluidFM BOT技术可以挑选一个BOT注射编辑过的单个细胞,并从中产生克隆体——从转染之日起直到克隆体被鉴定出来,不到三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细胞系构建的时间。 FluidFM BOT技术进行多基因敲除构建细胞系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了如何使用FluidFM BOT技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生成单克隆多敲除细胞系(图2)。先,通过FluidFM BOT技术将外源物注射到CHO细胞中,同时靶向几个不同基因的基因组位点,直接将gRNA/Cas9 RNP复合物导入细胞核。纳米注射后,记录每个转染细胞的位置,这样以便在注射24小时后使用FluidFM BOT探针进一步分离成功转染的细胞。然后将这些细胞扩展成单克隆细胞系。接下来对细胞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编辑是否成功。图2:FluidFM BOT技术进行细胞株开发流程:1天,细胞经FluidFM BOT注射转染。2天,选择成功转染的细胞,通过FluidFM BOT系统进一步进行单细胞分离。从3天到14天,分离的单细胞扩展成稳定的单克隆细胞系,并对其基因组进行分析。 1天:FluidFM BOT单细胞注射转染通过FluidFM BOT技术进行纳米注射,简单的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几十个CHO细胞的细胞核进行注射,以大约5个细胞/分钟的速度自动完成注射。荧光标记物与所有不同的gRNA/Cas9 RNP复合物共注射,以方便监测注射过程并识别佳候选复合物(图3)。图3:FluidFM BOT注射CRISPR/Cas9复合物和荧光标记物的CHO细胞的荧光图像。 2天: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FluidFM BOT对细胞进行了注射转染24小时后,使用集成FluidFM BIO系列操作软件(ARYA)可以再次的找到所有目标细胞。进而,进行FluidFM BOT进行单细胞分离和分选,将目标单细胞采用孔径为4 μm的FluidFM探针进行单分离,放入空的孔板中(图4)。从视觉角度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图4:明场成像可以完全确保细胞系的单克隆性。 3 - 14天:单克隆细胞的扩增和突变分析分离后培养克隆,并在3天和6天后监测其生长情况(图5.1和5.2)。90%以上的分离细胞发育成一个细胞群落。转染后14天,收集克隆并对目标基因进行测序分析。50%的克隆在靶向位点上显示突变。图5.1:分离3天后的12组CHO细胞集落。图5.2:单克隆细胞群落生长6天后 结论结果表明,通过FluidFM BOT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注射,完成了多个gRNAs同时递送到选定的单个细胞中这一艰难的任务。采用FluidFM BOT技术方法进行的CRISPR细胞编辑技术,同时共注入几十种gRNAs所获得的细胞系可以进一步扩增。此外,我们在这里证明了FluidFM BOT技术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多表型单克隆细胞系的开发时间,从数月减少到三周。 展望FluidFM BOT技术为单细胞基因工程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有潜力解决科学家目前面临的一些艰巨的挑战,尤其是在他们需要快速和有效地开发单克隆细胞系时。传统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见的细胞系和基因工程策略,但当处理不常见的、罕见的或脆弱的、和已知难以转染的原代细胞类型,或者需要复杂的实验设计——例如CRISPR多基因编辑时,传统的方案就非常受限制。在这些特殊情况下,FluidFM BOT技术可能是可用的解决方案。
  • Millipore引进完整的台式流式细胞仪方案
    Millipore引进完整的台式流式细胞仪方案 高质量的试剂,设备和服务支持完整的工作流程 Billerica, Massachusetts&mdash &mdash 2008年7月7日&mdash &mdash Millipore公司,生物科学和生物制药领域中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的生命科学先驱者,宣布为其整合的台式流式细胞仪提供系列检测,试剂盒,流式系统和服务方案。流式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检测细胞数量,细胞活性, 细胞凋亡,细胞分裂,毒性和特定蛋白的分化表达,以帮助科学家研究胚胎发育生物学,癌症,代谢和退行性疾病,药效乃至老化。台式设计使该项技术更加方便,灵活,易于掌握。 今年年初,Millipore和Guava Technologies公司携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将最好的台式流式细胞仪以及相关服务带给细胞生物学家,包括干细胞研究者,高校和政府研究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和医药公司。 全球的学术界和政府研究机构,以及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均可从Millipore公司获得合作关系中含盖的所有Guava公司流式细胞仪匹配的检测,试剂盒和系统。Guava Technologies保留其所有产品在欧洲和北美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中的独家经销权。除此以外,Millipore作为Guava流式细胞仪在全球范围内唯一指定服务商。 最新技术信息,产品和服务介绍,以及Millipore和Guava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发展关系相关报道均可通过访问www.millipore.com/flowcytometry 或者 www.guavatechnologies.com获得。 Millipore已经从在传统过滤方面有着卓著表现和服务的公司转型为设备和服务的领先供应商,以及生命科学客户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经历了系列变革,包括在R&D中的投入,内生增长,以及并购了Chemicon, Upstate, Linco, Celliance, Newport Bio Systems, NovAseptic AB 和 MicroSafe. 整合后的Millipore为合理的实验进程提供更新颖的技术和更强大的应用支持, 并且提供稳定可靠的实验结果。Millipore公司生命科学部门的专家和科学家深谙生命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能够与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一道攻克细胞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研究和信号传导中的难关。 关于Millipore(密理博) 密理博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公司,为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研发提供前沿的技术、工具和服务。作为策略性合作伙伴,我们携手客户共同面对人类健康问题的挑战。从科研、开发到生产,我们的科学专家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处理最复杂的问题以加速实验进程。 密理博公司是标准普尔指数500成分股之一,全球雇员人数超过6100人,遍布全球47个办事处。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密理博全球官方网站www.millipore.com,或拨打亚洲区技术服务热线:400-889-1988。 ADVANCING LIFE SCIENCE TOGETHERTM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duction. 密理博中国媒体联络人: 李绿芊 市场推广主管 密理博中国有限公司Millipore Corporation 021-38529008 Lu_qian_LI@millipore.com Millipore, Celliance, Chemicon, Upstate, Linco and NovAseptic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and the &ldquo M&rdquo logo, ADVANCING LIFE SCIENCE TOGETHER and MicroSafe are trademarks of Millipore Corporation.
  • Science:成像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期,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项联合研究报道了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一项创新,它将传统流式细胞分选和高速成像结合起来,实现了以极高速度对具有复杂表型的细胞进行单个分选。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标题为“High-speed fluorescence image–enabled cell sorting”。传统的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优点,但无法获得细胞亚结构信息以及追踪细胞动态活动。通过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的细胞形态和蛋白定位,但无法快速分离特定表型的细胞。因此,对具有独特空间和形态特征的单细胞进行快速分选仍然是一项技术挑战。这项研究开发出全集成的成像细胞分选器(image-enabled cell sorter),融合了基于射频发射的高速荧光成像技术、传统石英杯液滴分选和独创的无延迟信号处理及电子系统,实现了高速捕捉基因组筛选中瞬时动态变化的细胞表型,并进行单个目标的分选。与传统的流式细胞仪方法相比,该技术可以分析1000多倍的数据量,并根据图像以每秒15000个的速度对细胞进行分选。这项新技术有望成为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新突破,并为开发基于细胞的新疗法提供条件。
  • 细胞工程:应用研究待突破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细胞工程又一次备受瞩目。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对于我国细胞工程研究现状,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一方面,文章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增幅很大,基础研究成果显著 而另一方面,应用研究缺乏监管和规范,基础平台和研究项目总体处在跟随欧美国家的状况,缺少有导向性的重大创新性技术。”  据介绍,作为细胞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细胞治疗技术,一类是免疫细胞治疗,另一类是干细胞治疗。  张磊说,免疫细胞治疗已列入国家第三类医疗技术,医疗机构陆续开展相关方面应用,但都处在小规模、不规范的状态。干细胞治疗中,只有造血干细胞技术相对成熟,但需突破其扩增技术,其他干细胞产品尚未建立起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  对于细胞工程的发展前沿,张磊表示,一是3D人体细胞打印,将人体细胞作为“生物打印机”的原料,将事先提取好的活体细胞进行组合排列,“打印”出所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二是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标准的“生物元件”,装配成各种功能的“生物装置”,并构建出新的“生物系统”,对细胞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合成出需要的药物和其他材料。
  •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取得新突破
    近期,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一项联合研究报道了流式细胞分选技术的一项创新,它将传统流式细胞分选和高速成像结合起来,实现了以极高速度对具有复杂表型的细胞进行单个分选。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标题为“High-speed fluorescence image–enabled cell sorting”。  传统的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优点,但无法获得细胞亚结构信息以及追踪细胞动态活动。通过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的细胞形态和蛋白定位,但无法快速分离特定表型的细胞。因此,对具有独特空间和形态特征的单细胞进行快速分选仍然是一项技术挑战。这项研究开发出全集成的成像细胞分选器(image-enabled cell sorter),融合了基于射频发射的高速荧光成像技术、传统石英杯液滴分选和独创的无延迟信号处理及电子系统,实现了高速捕捉基因组筛选中瞬时动态变化的细胞表型,并进行单个目标的分选。与传统的流式细胞仪方法相比,该技术可以分析1000多倍的数据量,并根据图像以每秒15000个的速度对细胞进行分选。  这项新技术有望成为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新突破,并为开发基于细胞的新疗法提供条件。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j3013?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 活细胞RNA成像技术获突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光遗传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教授杨弋团队和浙江大学研究员任艾明团队合作,在活细胞RNA成像技术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方法》。RNA是活细胞中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它不仅能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蛋白质,还在各种细胞生命活动功能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活细胞中的RNA是高度时空动态变化的,它们往往需要在特定时间、空间和丰度下才能执行正确的生物学功能。因此,发展活细胞RNA成像技术对于探究RNA的复杂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和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荧光RNA是近年新兴发展的RNA荧光标记与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RNA适配体作为标签,特异性结合小分子染料并激活其荧光。相较于其他RNA标记与成像技术,荧光RNA具有操作简单直接、对靶标RNA干扰小、信噪比高等优点。研究人员只需要将靶标RNA序列与荧光RNA适配体序列融合,加入染料配体即可实现靶标RNA的低背景原位实时标记与成像。杨弋与朱麟勇组成的交叉学科联合攻关团队此前发展系列高性能荧光RNA,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高等生物细胞内不同种类RNA的原位标记与高信噪比成像,成功解决了活细胞RNA实时标记与成像的难题。然而,许多细胞生命过程需要多种RNA分子同时参与。因此,亟需发展具有生物正交的高性能荧光RNA来实现活细胞内多种RNA分子的同时标记与成像,进而解析它们的功能与调控机制。针对这一挑战,联合团队基于全新的分子设计理念与分子共同定向进化策略,发展了国际上首个可用于细胞成像的大斯托克斯位移荧光RNA,实现了活细胞RNA与基因位点的单激光双发射多色实时成像,并进一步在活细胞与活体动物上完成了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时监测。研究人员发展出一种Clivia荧光RNA适配体,它由30个核苷酸构成,同时结合不发光的染料分子,进而激活高亮度荧光。通过对染料分子进行修饰改造,该团队成功获得了光谱涵盖黄色到红色系列高亮度荧光RNA,再结合两种荧光RNA光谱特性,利用单色激光实现了两种活细胞RNA或基因位点的荧光成像。受益于Clivia小巧的结构,这种成像方式可被插入到多种小核RNA序列中,在不影响这些RNA本身定位与功能的情况下,实现高信噪比原位实时RNA标记与动态成像。研究人员随后发展了RNA-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首次实现了活体动物中R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原位实时检测。Clivia具有高稳定性、高信噪比、高亮度,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活细胞分析的大斯托克斯位移荧光RNA,也是唯一可在活体上对RNA动态进行测量的荧光RNA。Clivia将为活细胞与活体RNA的多色成像以及RNA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极具价值的实用工具,也有望为活细胞与活体生物传感、即时诊断甚至实时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 显微仪器新突破!可对活体动物细胞进行高精度三维观测
    显微仪器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仪器,专门用于观察微观事物,但是科学研究经常是既要观测微观,又要了解全貌。清华大学团队日前发布的新型智能光场显微仪器就突破了传统显微仪器的能力“瓶颈”,做到了既能观测微观,又能观测全貌,同时还可以在动物活体时实现对其细胞的高精度三维观测,这是我国在高端仪器领域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又一个突破。在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同学们正在使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团队开发的新型智能光场显微仪器,对小鼠的大脑神经元活动进行观测研究。屏幕上可以看到小鼠脑部影像,实时展示小鼠脑神经对图像、音乐等刺激做出的不同响应过程。据介绍,新型智能光场显微仪器借鉴了果蝇的复眼结构,通过几百万个微小镜头捕捉细胞所发出的微弱荧光,同时研发团队独创了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首次在显微仪器上实现了既“看得宽”又“分得清”的效果,不仅能清楚显示细胞及细胞器层面的微观场景,传统显微仪器无法做到的整体观测、三维观测、长时程高速观测也能够一一实现,将可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多领域研究。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主任 戴朴:它给我们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首先是宽视场,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范围,甚至它有一定的深度,形成了一个立体3D的观察。耳蜗接收到信号以后,它在大脑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传递过程,要涉及各级的神经元,通过长时程和宽视场的仪器观测,就有可能能够揭示出听觉活动的规律。
  • 武大干细胞时空隧道技术进展——突破瓶颈,点亮治愈糖尿病希望
    干细胞中胰岛素分泌细胞只占0.1%一0.5%,这远远不能满足糖尿病移植的需。获得的脱靶细胞越多,治疗上相关的细胞就越少,潜在风险性越大。干细胞治疗不存在短期危害,但容易导致胰腺癌,肝细胞癌的潜在风险性增高☆1,难以达到临床标准或满足临床需求。干细胞异群miRNA可通过时空隧道技术,通过分子之间耦合作用,快速传递给采集到的缺陷胰岛分泌细胞上,帮助其修复,并通过时间机器里微环境作用快速使胰岛α细胞向β细胞转化,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干细胞时空隧道技术突破糖尿病瓶颈,为彻底治愈糖尿病提供了新方法。1. 干细胞治疗的未来前景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爆炸式”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心、脑、肾、血管、神经等多脏器损害,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三号杀手。但随着基因技术、细胞技术和材料技术的进步,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显示了灿烂的前景,为糖尿病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期待的治疗途径。美国《时代》杂志把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列为改变未来十年医疗的12大创新发明之一。在治疗糖尿病的领域里,干细胞的潜力得到充分认可。人类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瓶颈,彻底治愈糖尿病。2.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存的问题与挑战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血液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的进步,再加上生物材料的发展,使得其离临床转化越来越近,成为最有潜力的糖尿病替代治疗策略。然而,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第一,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所使用的方法相当复杂,存在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较低的现象。如需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需要的细胞数量非常庞大。实验证明, 人胚胎干细胞(ESC)在体外培养自发分化形成的细胞中胰岛素分泌细胞只占0 . 1%一0 . 5%。这远远不能满足糖尿病移植的需求,需要大约十亿个β细胞才能治愈一个糖尿病人。但是,如果制造的细胞中有四分之一实际上是肝细胞或其他胰腺细胞,而不是需要十亿个细胞,那么将需要12.5亿个细胞,这使治愈该疾病的难度提高了25%。获得的脱靶细胞越多,治疗上相关的细胞就越少☆2。第二,诱导后的胰岛细胞在体内能否长期存活,仍是未知数。第三,干细胞诱导后的胰岛细胞如何与体内原有的胰岛细胞协同工作,都是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相关文献也报道过干细胞治疗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体外胰岛β细胞培育法或直接输入注射疗法治疗糖尿病技术,获得的脱靶细胞太多,如果不改变传统过旧的操作模式,以及干细胞过度治疗,则容易导致胰腺癌、肝细胞癌的潜在风险性,是难以达到临床标准或满足临床需求的。3.干细胞时空隧道技术我们研究发现虽然间充质干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分泌不同的细胞外泌体miRNA等,但它们个个都具有强大的细胞生长因子。虽然胰岛素分泌细胞只能占0.1%一0.5%,但我们可以用一种独特形式方法,使所有不同细胞群体的miRNA快速转化成为同一胰岛细胞的方法。利用超滤膜可以从中筛选出专一人体内采集的β细胞及其分泌体miRNA;其它不同群细胞miRNA可在时间机器里,通过分子之间耦合作用,快速传递给采集到的缺陷胰岛素分泌细胞上,帮助其修复,并通过胰岛局部微环境作用诱导胰岛α细胞向β细胞转化,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诸多研究表明,干细胞时空隧道技术能将2型糖尿病胰岛受损的功能性治疗提高到80%左右。生命时空隧道技术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临床应用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生物时间机器一细胞时间隧道透析机,大体可以分为时间透析膜隧道系统、时间透析柱内外系统、细胞时间监测系统(DNA蛋白质能量监测仪系统)、自动温度控制系统、时间透析机机械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将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加进在生物时间机器透析外柱內,对透析柱內的人体内采集的缺陷胰岛素分泌细胞,通过溶液及半透膜在时间机器中进行生长因子、激发态物质交换,然后再回输到人体内修复改造胰岛β细胞的方法。将部分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初级胰岛β细胞,然后在C臂监控下用导管经腹腔动脉送抵达患者胰腺,或微创手术与胰腺中部位建立起时空隧道技术,或将时空隧道技术改造的β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于患者胰腺。人体内采集的细胞与时间机器交换后可监测安全有效性,生成胰岛增强β细胞后可再进一步纯化分离,然后再安全回输到患者胰岛细胞上,帮助其修复。利用细胞时间隧道透析机与胰岛组织缺陷β细胞进行胞质效应交换,能生产出强大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是干细胞再生医学崭新的方法。本文作者:严银芳 武大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15号联系电话 15927431505参考资料☆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KF201809009.htm☆ 2多能干细胞转化为胰岛素的β细胞“治愈”1型糖尿病的小鼠https://k.sina.com.cn/article_5895622040_15f680d9802000v9bn.html
  • Eppendorf推出细胞破膜新产品--PiezoXpert压电式破膜仪
    中国 上海 (2011年9月8日)高端细胞培养产品专家Eppendorf 金秋隆重推出显微操作新产品--PiezoXpert压电破膜仪。此款新机在兼容性上完全做到了一站式匹配,不但可以和Eppendorf 现有全套TransferMan NK2显微操作系统配合,也可与其它品牌类似显微操作系统匹配,从而共同完成细胞膜/胚胎卵膜破膜操作。在显微操作的基本功能层面,Eppendorf 精心设计的PiezoXpert 具有直观的操作界面,灵活地参数设置,独有的清理功能,从而大大保证了实验的高成功率和高可靠性。PiezoXpert可用于各类显微操作和显微注射过程,其中包括核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囊胚内ES(胚胎干细胞)或iPS(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和辅助着床等。Eppendorf PiezoXpert具有极佳的操作性,是可靠的实验助手,提供客户在实验过程中独特的刚柔并济的破膜过程。了解更多PiezoXpert 相关信息,请点击:http://www.eppendorf.com/micromanipulationEppendorf 中文网站:http://www.eppendorf.cn 关于艾本德(Eppendorf AG)德国艾本德股份公司于1945年在德国汉堡成立,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包括移液器、分液器和离心机,以及微量离心管和移液吸头等耗材,此外还提供从事细胞显微操作的仪器和耗材、全自动移液系统、DNA扩增的全套仪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商业化的研发机构、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其他从事相关生物研究的领域。2007年Eppendorf收购美国New Brunswick Scientific (NBS) 公司,拓展了其细胞培养领域的产品线。关于艾本德中国(Eppendorf China Ltd.)2003年Eppendorf在中国注册了艾本德(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分别在北京、广州设立分公司,启动直销的经营模式,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技术售后服务。目前全国雇员数量近200名,产品销售覆盖各大中型城市,是Eppendorf全球发展最快的子公司。
  • 2019年,美国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p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第一常见的原因,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大约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肺腺癌(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其中肺腺癌占比最多,约40%多。br//pp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靶向药及免疫治疗药物的问世,将5%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15%,即便给这里患者人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益处,但是将NSCLC变成慢性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  然而,非小细胞肺癌的总体治愈率和生存率仍然很低,特别是发生转移后,治疗难度不可预知。 因此,需要继续研究新药、新技术、联合治疗将临床益处扩大到更广泛的患者人群,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pp  美国是医学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来盘点一下,对于NSCLC,2019年美国有哪些治疗新技术?/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1.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span/strong/pp  药物治疗是所有癌症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法。NSCLC是目前获批靶向药最多的癌症,最常见的靶点包括:EGFR、ALK、BRAF、HER2、MEK、ROS1、PD-L1、VEGF等。具体药物清单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d9661fa-bec0-4e7e-830e-4e973755c6ac.jpg" title="1.jpg" alt="1.jpg"//pp  靶向药及免疫治疗药物治疗之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找到突变的靶点才能采用相对应的靶向药治疗,若无突变,将与靶向药失之交臂。/pp  但在癌症的治疗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人在接受靶向治疗前,选择不做基因检测,而这种治疗方法就叫做盲试。对比基因检测,盲试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即能省钱又能节省时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建议这样做!!以下两种情况可以选择盲试:/pp  ①可选择药物单一时:一些种类的癌症,可能突变类型比较单一,有效的化疗药也较少,对于靶向药也没有可选余地,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盲试,一旦发现没有效果,就立即更换其他疗法。NSCLC靶向药这么多,不建议盲试!一次全面的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患者获得最精准的治疗方案,这么多靶向药,总有一个可用吧!新年基因检测福利大放送:/pp  ②生存期不乐观时:对于一些癌友,可能医生的预估生存期不足3个月,并且经济条件也不好,这种情况,如果拿半个月等一个不确定的结果的话,就显得太冒险,所以不如直接进行盲试,把钱用在刀刃上,挑选概率最大的药进行尝试,“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看天意了。/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 2.电场疗法/strong/span/pp  2000年,以色列教授Yoram Palti利用他在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全新的治疗实体肿瘤的技术,这种技术会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对健康细胞没有任何副作用, 这项黑科技的全称叫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简称电场疗法或者TTF)。/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a1ff426-1ba6-44bd-80cb-896788632b85.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像上图中这位患者,睡着觉就可以轻松治疗肺癌?/span/pp  这是一种需要量身定做的可穿戴设备,英文名字叫Optune,作为一种轻便的可穿戴设备,Optune不影响患者睡觉、聊天、带孩子、甚至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ee75376e-95f6-4a39-b510-ae5233951437.jpg" title="3.jpg" alt="3.jpg"//pp  肿瘤治疗电场属于新时代的黑科技。因为癌细胞与正常的细胞在分裂速度上有区别,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电场的频率,来精确扰乱癌细胞的分裂,而对正常细胞不造成影响。目前,美国已经批准TTF用药脑胶质瘤的一线治疗。/pp  除此之外,电场治疗在其他癌症治疗领域也收获颇丰,包括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pp  瑞士温特图医院癌症中心的医学肿瘤学主任Miklos Pless在2010年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上发表了重要数据:在瑞士的四个中心进行一项单臂二期临床研究,招募了42名患有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的NSCLC(IIIb-IV期)患者,这些患者先前化疗失败,每天接受TTF治疗12个小时,并联合使用培美曲塞(爱宁达,礼来公司),直到病情恶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5178420-0f85-4bc1-975b-099af6f584e7.jpg" title="4.png" alt="4.png"//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结果显示:/span/pp  接受TTF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组相比单独培美曲塞治疗平均存活时间为13.8 vs 8.3个月 /pp  联合治疗一年生存率为57%,单独培美曲塞治疗只有30% /pp  当TTF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无进展的存活时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22-28周,单独培美曲塞治疗仅为12周!/pp  唯一报告的TTF治疗不良反应是在治疗位轻微到中度的皮肤刺激。/pp  2018年12月28日,TTF疗法已经正式用于治疗首位香港脑胶质瘤患者,正式登陆香港,全球肿瘤医生网可以协助国内癌症患者联系香港或美国,进行TTF治疗,致电400-626-9916。/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3.古巴肺癌疫苗/strong/span/pp  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已经知道,古巴有一种非小细胞肺癌疫苗可以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有一些正在接受肺癌疫苗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pp  古巴肺癌疫苗可以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抗体,绑定和去除癌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表皮生长因子(EGF),从而有效减缓肿瘤进展。目前,肺癌疫苗已经在古巴、秘鲁等地批准临床使用多年,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pp  这个肺癌疫苗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用的,要求是已经采用手术、化疗、放疗或者靶向治疗等将病情控制住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能有脑转移,不能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需要患者将病历资料发送给古巴的医生,评估通过之后,才能获得购买资格。/pp  但是,患者必选要清楚的是古巴肺癌疫苗是控制肺癌继续进展速度的疫苗而不是治愈肺癌的疫苗。目前,古巴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两代疫苗,分别是Vaxira和CIMAvax,两代疫苗价格一样,具体使用哪种,需古巴医生决定,但是,每次只能购买半年的用量。据估计第一年的药价需10多万人民币,后续治疗会越来越少。古巴肺癌疫苗咨询及购买请致电全球肿瘤医生网400-626-9916。/pp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4.质子治疗/strong/span/pp  质子治疗是放疗技术的一种,但与世人所知的放疗有所不同的是照射线不同,质子治疗采用的是质子线,也就是通过一些机器从氢原子中分离出来质子,然后再发射出去,集中照射到肿瘤部位,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pp  普通放疗采用的是X射线,由于X射线有辐射,照射过程中在对达肿瘤之前的皮肤及肿瘤周边、后方的组织会有很严重的损害,如果控制不好剂量,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会威胁生命。质子线照射有一个特别的机制,可以形成布拉格峰。/pp  如同放烟花一样,质子线从离开加速器到肿瘤之前,几乎不会释放能量,到达肿瘤才一下释放全部的能量,在肿瘤部位“爆炸”,肿瘤后面也不会有残余的能量照射,没有遭受损害。/pp  因此,质子治疗被誉为 “肿瘤治疗神器”。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质子治疗绝对是“高配版”放疗,放疗中的法拉利,已被全世界认可。质子治疗适用于各种实体瘤。对于没有全身转移,病灶小于3个的实体瘤质子治疗都适用,不分癌种,只要是实体瘤就可以。换句话说,只要医生建议或评估可以采用放疗治疗,这样的患者都可以选择质子治疗。/pp  55岁男性,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左偏,左侧上肢抽搐,发作时意识清醒,持续时间约1-2分钟,可自行缓解。PET-CT显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肺癌 并右侧顶叶脑转移,在全麻下行“脑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pp  病理检测无基因突变,术后行化疗2周期,后拟行手术治疗,因肺部肿瘤靠近大血管,不能手术,经专家会诊,行质子放射治疗。质子治疗一个月后,肿瘤体积缩小65%。/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036f2fc-4c99-4739-bd33-c9b06159ce39.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质子治疗前后对比CT/span/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5.细胞免疫治疗/strong/span/pp  3年前,细胞免疫治疗曾因魏则西事件被推至风口浪尖,在国内销声匿迹。但是,一个社会事件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强势回归。/pp  2017年8月,FDA批准诺华的CAR-T疗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上市,用于治疗罹患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且病情难治或出现两次及以上复发的25岁以下患者,这是人类历史上批准的首款CAR-T疗法。/pp  紧接着,2个月后,FDA宣布批准了Kite Pharma公司开发的用于治疗特定类型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CAR-T疗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上市。这两项都是获批治疗血液癌症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正在全球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pp  strong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流程是这样的/strong/pp  用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外周单核细胞。/pp  在GMP实验室里,分离单个核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加入培养液和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同时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处理,加入抗原或者通过基因工程修饰,与免疫细胞共培养,提高免疫细胞具有识别杀伤肿瘤的能力。/pp  经过7~14天细胞培养,细胞数增至原有数量的几百到上千倍,免疫杀伤能力增加20~100倍。/pp  回收免疫细胞,在GMP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pp  质检合格的免疫细胞方可给患者回输。/pp  细胞免疫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而对抗癌细胞,但由于整体治疗费较高,患者仍然需要谨慎选择!结合正规治疗,可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提高身体免疫力。/p
  • CAR-T细胞疗法突破性进展 Nature:解决T细胞衰竭问题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选择了CAR-T细胞疗法,这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新疗法,采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更好地识别癌细胞,然后将细胞送回患者体内,发起免疫反应摧毁癌症。CAR-T细胞疗法已经成功挽救了不少患有血癌的患者生命,但是这种疗法存在一个缺点:由于存在T细胞衰竭的现象,进入实体瘤的T细胞可能停止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d29af9b8-2c7d-4811-a0dc-44ca6afb4855.jpg" title="11.jpg" alt="11.jpg" width="587" height="331" style="width: 587px height: 331px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来自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JI)的科学家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找到了一种抵抗T细胞衰竭并使CAR-T细胞疗法更有效的方法。他们指出一个名为Nr4a转录因子的蛋白质家族在调节与T细胞衰竭相关的基因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科学家们利用小鼠模型证明,用缺乏这些Nr4a转录因子的CAR-T细胞治疗小鼠可以缩小肿瘤,提高生存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8日的Nature杂志上,由LJI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Anjana Rao博士领导完成,Rao博士是信号和基因表达研究领域的专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Rao博士之前的研究发现一种转录因子家族:NFAT,能进入肿瘤的T细胞中开启Nr4a蛋白。 2017年,Rao实验室与LJI研究员Patrick Hogan博士共同领导了一项研究,检测了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T细胞的“衰竭标志物”。他们的分析表明,NFAT和Nr4a蛋白有助于抵抗癌症的T细胞衰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最新研究扩展了Rao实验室先前的研究,揭示了T细胞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提出了解决未来CAR-T细胞治疗中T细胞衰竭的新思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文章一作Joyce Chen表示,“我们的实验虽然距离临床还有距离,但是这些新发现中的每一点新信息都可以作为知识基础,有助于改善癌症免疫疗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这项研究显示在慢性病毒感染的T细胞中Nr4a转录因子的水平增加。这些T细胞像长期暴露于癌症抗原的T细胞一样,会遭受病毒抗原的长期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导致T细胞停止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hen等人也验证了他们的观点:他们采用类似于CAR-T细胞疗法的条件进行测试,首先采用遗传方法改变T细胞,使其成为具有攻击肿瘤能力的CAR-T细胞。然后将这些CAR-T细胞转移到注射了肿瘤的小鼠中。实验组中小鼠的CAR-T细胞缺失了Nr4a家族成员,而对照组中的小鼠保留了Nr4a家族成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实验证实,Nr4a转录因子确实在调节T细胞衰竭中发挥作用。接受Nr4a缺失的CAR-T细胞的大多数小鼠存活了下来,并且它们的肿瘤在90天实验过程中退化并保持缩小。相反,几乎所有接受具有天然存在的Nr4a转录因子的正常CAR-T细胞的小鼠在第35天由于肿瘤而死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可以识别和证明T细胞衰竭中扮演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的功能,这真是令人鼓舞,”Chen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目前还不能将这一实验成果用于临床,因为大家还不知道轻易编辑人体细胞中的多个基因所导致的后果。然而,了解NFAT和Nr4a转录因子的作用解决了免疫学的一大谜团,并为癌症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更好疗法的新靶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未来,这一研究组将会分析其他转录因子在T细胞衰竭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直接受NFAT和Nr4a影响的转录因子。“我们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Chen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参考文献:/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Nr4a transcription factors limit CAR T cell function in solid tumors/span/p
  • 北京大学发布突破性单细胞基因组检测技术
    全球有多达15%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影响,体外受精(IVF)是治疗这种常见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发表于13年12月19日的《Cell》杂志上的一项新 研究中,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一项安全、准确且廉价的方法,可为IVF程序选择出基因正常的胚胎,因此提高了一对夫妇生育健康孩子的机会。  通过对单个的卵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与遗传疾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和DNA序列变异。论文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 (Jie Qiao)教授说:&ldquo 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一箭双雕:采用一套深度测序分析,避免了两种遗传问题。从理论上讲,如果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将 能够将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从30%提高到60%,甚至更高。&rdquo   IVF程序涉及将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取出后,置于一个实验皿中使其受精,在将胚胎前体&mdash &mdash 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当前有各种程 序可用于检测植入前胚胎遗传缺陷,但这些方法往往是侵入性的,需要从不断生长的胚胎中取得一些细胞,且不能同时检测与遗传疾病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和DNA序 列变异。  研究人员近期开发了一些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可同时检测单个人类精子细胞中的两种缺陷,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类似的方法被应用于卵细胞,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常相比于精细胞中要更为常见。  在这项新研究中,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谢晓亮(Sunney Xie)教授,与北京大学的乔杰教授及汤富酬(Fuchou Tang)研究员,开发了一种测序极体(polar bodies)全基因组的方法。雌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两次乘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型的单倍体卵细胞和2-3个小型的细胞,这些小型的细胞就称为极体。 由于极体对于人类胚胎发育可有可无,可以安全地移除它们而不会损伤胚胎。  谢晓亮说:&ldquo 我们现正启动一项基于这种方法的临床试验。如果临床试验行得通,这一技术有可能极大地提高体外受精的成功率,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以及习惯性流产的妇女。&rdquo
  • Dolomite Bio成功举办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液滴包裹技术交流会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觉许多群体细胞,完整个体水平的研究只是研究多种类细胞,多个细胞共同作用的“平均值”,淹没了细胞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针对单个细胞的研究技术,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Single Cell Genomics Study)成为生物学研究迫切的方向,并成为再生医学,发育生物学,肿瘤研究,免疫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关键研究手段。 Dolomite Bio公司基于其已有的单细胞RNA测序模块系统和μEncapsulator单细胞包裹模块系统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及客户反馈。2017年11月,Dolomite Bio公司隆重推出Nadia高通量单细胞建库仪,可平行运行1/2/4/8个样品, 每个样品18min内可生成6000个单细胞库;专为DropSeq方案设计;使用一次性试剂盒,防止污染;自动检测试剂盒状态,触摸屏控制,全自动运行。同时,添加Innovate新方法开发平台,可以使用自己的试剂,开发新的方法,可调节液滴大小、频率、温度、搅拌和时间等参数,一旦条件摸索成功,可通过Nadia高通量单细胞建库仪在相同条件下平行运行2/4/8个样品。 2018年4月24日-27日, Dolomite Bio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澳门成功举办了Nadia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交流会,会议现场Dolomite Bio公司CEO Mark Gilligan先生详细介绍了液滴微流控技术应用在单细胞研究的优势,高通量单细胞RNA测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B细胞和T细胞、FACS分选等应用,并现场利用Nadia单细胞建库仪和Innovate新方法开发平台演示了单细胞库制备的整个实验过程。现场部分客户被邀请亲自体验了实验过程,客户对实验结果非常满意,并对Nadia通量高、操作简单、Innovate灵活开放的特点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清华大学会场中科院学术会议中心会场华大基因会场澳门大学会场Mark给客户演示Nadia样机
  • 注册启动丨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邀您共探细胞/基因治疗商业化破局之路
    伴随着“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首部生物经济顶层设计《“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应势出炉,它不仅将开创性“生物经济”这个新名词带给了大众,也正式开启了生物科技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时代。生物科技企业守正初心、夯实前行,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时代到来了。旨于促进细胞/基因治疗产业进一步融合,打造业内优质交流平台,金斯瑞一直在行动。从大洋彼岸的旧金山到繁华蓬勃的大上海,再到“六朝古都”文学之都的南京,金斯瑞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却也落地有声,从国际视角前瞻细胞基因产业未来,金斯瑞让更多行业参与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图丨2020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盛况:中外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投资人、企业家,包括美国FDA前局长在内的顶级专家们齐聚论坛图丨2020及2021年分别于上海和南京举办GCT主题论坛盛况:9位中外院士领衔,联动产学研资政各界业内专家倾囊相授,齐聚盛会一届论坛,机遇无限。2022年9月金斯瑞再次扬帆起航,将于北京举办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在风起浪涌的生物经济狂澜下,谁能在万亿市场中笑傲江湖?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是否由细胞基因来引擎?如何把握细胞基因商业化产业化的绝佳窗口期?在这里,有行业政策与前沿动向的指引,技术交流与投资策略的探讨,还有同道者的相互切磋与指点迷津。本届论坛将聚力线上线下500+行业精英人士,包括国内外监管部门代表、Biotech公司C-Level人物、权威科研工作者、明星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领军者汇聚一堂,分享成功经验,共促产业繁荣,只为细胞基因技术——未来疾病治愈的新希望而来。热点话题一:FDA视角—— CAR-T细胞治疗审批政策与最新监管趋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概说的就是CAR-T的“行路难”了。随着FDA已获批的6款CAR-T上市,细胞免疫治疗再次获得空前发展,但大家的关注点却逐渐从“抗癌神药”过渡到了“产业化瓶颈”,CAR-T治疗商业化如何破局?忽略研发技术难、生产成本高、治疗标准化程度低这些硬性条件不谈,国内的审批程序、监管政策等同样是瓶颈之路上的羁绊。而在美国,FDA指南中已经明确了加速审评审批的程序,包括快速通道,优先审评,加速审批,以及突破性疗法认定等等,都是为了消除瓶颈,推动更多细胞基因疗法问世的关键。纵观全球,监管框架的分歧给细胞基因疗法的开发带来了挑战,那么,从已获批产品的审批过程回看现有的监管框架如何与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未来更多CAR-T产品或适应症的研发及审批是否有望得到提速?对监管框架的哪些调整可能会进一步促进临床开发及产业发展?对中国的监管政策的持续完善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图丨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届时将通过“云直播”形式,隔空带来他的最新解读与专业分析,以FDA视角分享就指南中有关细胞基因疗法的更多观点及个人的监管新思路,洞悉未来国际、国内监管新动向。热点话题二:从GCT商业化实战看创新药破局盈利之路2021年是一个分水岭,国内两款CAR-T产品的上市开启了我国商业化元年,细胞基因疗法不仅从萌芽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也开始逐步向产业化转化。与此同时,来自于研发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商业化、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降本增效以扩大可触及的人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进一步优化?如何借助全球优势资源推进中国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化进程及取得商业化成功?能否创造商业“传奇”,最终的盈利之道还需探索。“实干出真知”,创新药如何破局盈利之路,还要看“实干家”们怎么看。本届论坛我们特邀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与传奇生物三大企业CEO齐聚首,他们的世纪同台会擦出怎样不一样的火花?又会记录下如何不一样的“传奇”故事?满满的干货+实战经验分享,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尽在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期待您的参与。热点话题三:“天价药”如何惠及更多患者,支付模式创新迫在眉睫CAR-T上市除了与之相伴的商业化难题,还有它的“天价药”标签。无论是企业还是医保的角度,CAR-T产品的降价空间都相对有限,如何提升CAR-T产品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有赖于多方携手,共同助力,而创新支付有待探索并成为新希望。如何通过相关法规和报销政策,鼓励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创新的医疗支付方式?社会资本贡献力量,联合药企与保险公司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是否可行?从CAR-T已获上市的国家推行医疗支付措施中,是否有迹可循?在本届论坛上你将找到答案,众多保险、投资界精英人士,企业权威人物将现身说法,站在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剖析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届金斯瑞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与合作论坛蓄势待发,邀您一同探寻答案。细胞基因治疗差异化竞争路指何方?细胞治疗攻克实体肿瘤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资本热潮下GCT商业化落地困境何解?… … 更多你所关心的细胞基因当下热点议题也都是本届论坛的“重磅戏”,金斯瑞希望携手这些优秀企业家、行业精英领袖、科研专家们,共同推动全球基因与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期待您的加入。免费注册时间截止到7月31日, 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这个9月,我们与您相约北京,不见不散!注册通道开启:https://www.wenjuan.com/s/UbuQZjs/# 联系我们:Tel: 025-58895776- 6313 Email:event@genscript.com
  • 强化细胞基因治疗|赛多利斯已完成收购Polyplus
    前情提要:26亿美元!赛多利斯拟收购Polyplus|加注CGT疗法生命科学集团赛多利斯通过其法国上市子公司Sartorius Stedim Biotech成功完成对法国公司Polyplus的收购。该交易于2023年7月18日完成,获得了所需的监管批准。Polyplus是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技术的领先提供商。Polyplus开发和生产的转染试剂是制造病毒载体的关键原料。该公司通过收购质粒构建、蛋白和质粒生产等相邻技术,扩大了其在基因治疗和基因修饰细胞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关于赛多利斯赛多利斯集团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先国际合作伙伴。该集团的实验室产品与服务板块提供创新型实验室仪器和耗材,致力于满足制药和生物制药公司以及学术研究机构旗下科研和质量控制实验室的需求。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板块推出了广泛的产品组合,专注于一次性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安全高效地制造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哥廷根,拥有约60个制造和销售基地遍布全球。集团自身业务增长显著,并通过不断收购互补性技术以扩展其产品组合。2022财年集团销售收入约为42亿欧元。截至2022年底,约16,000名员工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 2018单细胞测序应用领域突破性成果盘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2139129-db23-4bbb-8cbc-637d0cd43a9b.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自2009年单细胞测序技术问世,2013年单细胞测序技术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它越来越多被应用在科研领域。strong2015年以来随着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术的出现,彻底降低了单细胞测序的成本门槛/strong。自此单细胞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相应成果也备受CNS青睐,文章如雨后春笋般频频出现在高分杂志。2018年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到strong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strong等众多领域,单细胞检测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博奥晶典日前对该领域的突破与变革进行了盘点。br//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单细胞测序之肿瘤微环境/strong/span/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1. Nature及Nature Medicine两连发: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课题组重磅解析结直肠癌和肺癌免疫微环境/span/strong/pp  2018年6月、10月张泽民教授课题组分别在Nature Medicine和Nature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在单细胞水平绘制肺癌和结直肠癌T细胞免疫图谱,揭示了肺癌和结直肠癌T细胞的亚群分类、组织分布特征、肿瘤内群体异质性及药物靶基因表达情况,鉴定了跨组织分布的T细胞类群及亚群间潜在的状态转换关系,这对于肺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906f0e2-5b3c-41f4-99ad-85ed22ec68c2.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600" height="258"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58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2. Cell:美国研究团队绘制目前规模最大免疫细胞图谱,探索乳腺癌免疫微环境/span/strong/pp  2018年8月23日,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人乳腺肿瘤以及配对的正常乳腺组织,外周血和淋巴结4个组织来源的共47016个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揭示肿瘤内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的异质性,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表现出显著的表型扩增。这种异质性通过各种环境刺激反应引起的组合基因的表达,且TCR的特异性参与了T细胞组合基因表达的形成。所观察到的T细胞状态的连续性变化颠覆了之前较少分化或激活离散状态形成的肿瘤微环境的经典概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aec8376-6555-4e79-bf34-d215a679860b.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3. Cell:以色列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黑色素瘤肿瘤浸润T细胞的转录组异质性和分化途径/strong/span/pp  2018年12月,以色列Ido Amit实验室李汉杰博士等通过对25名黑色素瘤患者肿瘤中免疫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TCR测序分析,绘制黑色素瘤详尽的免疫细胞图谱。该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免疫细胞亚型存在于大多数患者中,但是它们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患者中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尽管丰度不同,所观察到的CD8T细胞的的分化途径却是高度保守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bcc0345-c9ed-4d27-b43f-7651eb206877.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人脑“中央处理器”/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1. Nature:中国科学家王晓群等人首次解析人脑“中央处理器”,领先美国脑计划/span/strong/pp  2018年3月,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了2300多个来源于8~26孕周、尚处于发育阶段的人类前额皮质细胞。该研究明确了细胞构成、重构了这些神经细胞类型之间的发育谱系关系,比美国“脑计划中的细胞图谱部分”快了一步。 这为解答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思考和思想形成”这一关键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细胞图谱,是前额叶皮层发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进展。/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细胞图谱/span/strong/pp  自2017年,“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开展以来,2018年进展神速,3月,Sanger研究所官网宣布,完成了25万个发育细胞测序。研究成果已经陆续Online,为我们后续使用单细胞测序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1. Science:7万个肾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肾癌细胞身份标签/span/strong/pp  2018年8月10日,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在Science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 from human kidneys reveal the cellular identity of renal tumors”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分析72501个肾组织细胞的转录组数据特征,并结合了对应肾癌组织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鉴别了正常的肾细胞和癌变的肾细胞,精确地解释了人类肾癌各组分及对应的细胞特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896820f-d722-4fc0-b39e-f63910fef3e3.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2. Nature:7万个单细胞测序数据,绘制了人类妊娠6-14周胎盘最详细细胞图谱/span/strong/pp  2018年11月15日,英国剑桥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in huma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对妊娠早期(6~14周)胎盘的约7万个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绘制了胎盘细胞图谱,为理解人类妊娠早期胎盘的细胞组成和细胞通讯带来了新见解。此外,这项研究还探索了对妊娠成功至关重要的维持生理环境稳定的机制。/pp  该研究发现了个别细胞亚群的特化功能,并鉴定出了可能有助于使有害母体免疫反应最小化的调控互作。此外,该研究还鉴定出了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NK,decidual natural killer)的三个主要亚群。在初次妊娠期间,dNK1亚群细胞与特定的胎盘细胞之间的互作可能使dNK1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应答再次妊娠时的胎盘植入。这些发现为理解早期妊娠提供了重要信息,对提高妊娠相关疾病的诊疗具有一定意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8298ac6-3361-4cbf-9217-6a11afe3c76c.jpg" title="6.jpg" alt="6.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3. Cell:1500个样品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构建出人类迄今最详尽免疫细胞图谱/span/strong/pp  2018年11月15日,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Genetic Polymorphisms on Human Immune Cell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成果,并构建了DICE数据库(https://dice-database.org/)分享他们的数据,通过该数据库,全世界的科研学者可以探究这些数据,探究他们与基因、细胞类型或者疾病存在的关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da30748-f8a7-477a-abb6-0790852c2691.jpg" title="7.jpg" alt="7.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span/strong/pp  一个受精卵,如何从单细胞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一个成熟的组织或者器官又是如何一步步发育而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单细胞测序的出现为解开这些谜团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1. PNAS:10X 平台国内首篇科研论文,发现肺泡发育和再生的新机制/span/strong/pp  2018年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汤楠、蔡涛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肺泡发育和再生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肺泡I型细胞(ATI)在肺泡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存在异质性,lgfbp2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AT1细胞终末分化标记,为肺部疾病和肺再生功能的遗传和细胞机制提供了重大参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d766f8d-6e2d-489d-ad72-6ae591c3374e.jpg" title="8.jpg" alt="8.jpg" width="600" height="257"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57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2. 3篇Science长文:揭开早期胚胎发育神秘面纱/span/strong/pp  2018年4月26日,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在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三篇文章,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斑马鱼和非洲蟾蜍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图谱,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重大线索。/pp  通讯作者之一Allon Klein在哈佛医学院官方新闻中表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我们现在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重复出过去数十年来关于生命早期阶段细胞命运决定的研究(With single-cell sequencing, we can, in a day’s work, recapitulate decades of painstaking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s cells make 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lif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199c918-8557-4804-a0b8-343c3ef1c1a0.jpg" title="9.jpg" alt="9.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新技术/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1. Cell: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创建基于Micro-well单细胞检测技术,绘制国际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span/strong/pp  2018年2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科研论文。该研究成果利用实验室自己开发的一套Microwell单细胞测序检测技术,对小鼠近50种组织器官的40多万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绘制了国际首个哺乳动物的细胞图谱。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单细胞技术的检测丰度,检测费用相对于油滴包裹的单细胞测序技术降低了一个数量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9f8b3e8-619e-4ac4-b9c6-65ac2dda25ff.jpg" title="10.jpg" alt="1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基于Micro-well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原理/span/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2. Science:SPLit-seq将单个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建库成本降至1美分/span/strong/pp  2018年3月16日,美国艾伦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科研论文,该技术通过成本低廉的组合条形码原理,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成本降低到1美分,从而使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这个高大上的技术彻底“平民化”,再一次打破了单细胞检测的费用门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f6830ff-bda2-4278-aa44-55dbeea3ceb6.jpg" title="11.jpg" alt="1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单细胞其他组学检测技术/span/strong/pp  2018年单细胞检测新技术频出,为我们更好认识细胞和开展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1. BD公司单细胞靶向基因检测方案推出,灵活的订制体系为单细胞检测技术走向转化提供了温床/span/strong/pp  2018年1月,BD公司基于Micro-well检测原理推出BD Rhapsody单细胞测序平台,靶向基因的检测更有利于低表达基因的检出。针对乳腺癌、免疫反应、T细胞、干细胞等设计了多个Panel,大幅降低了单细胞测序检测费用,使得单细胞测序技术走向临床转化成为可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5ded522-4d7b-4c03-a023-d7c5fac06a79.jpg" title="12.jpg" alt="12.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2. 10X Genomics单细胞CNV解决方案推出,助力大规模单细胞基因组检测/span/strong/pp  2018年6月,10X Genomics公司推出单细胞CNV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Droplet的原理可以并行分析数千个细胞的单细胞DNA,并通过基因组比对获取每个细胞在基因组不同位置的倍性。该解决方案使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得以加速,从单个细胞到群体单细胞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3fff5ce-65fd-4f2e-a9c1-a731846e73c3.jpg" title="13.jpg" alt="13.jpg" width="600" height="169"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169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3. BD公司Abseq检测技术,推动单细胞表面蛋白检测/span/strong/pp  2018年9月,BD公司利用其多年在流式检测和抗体检测的经验,推出单细胞细胞表面蛋白解决方案,BD Abseq assay。该技术将高质量的抗体和寡核苷酸结合在一起,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BD平台开展单细胞表面蛋白的检测。此外,通过改进该技术还可以与单细胞RNA同时检测,完整揭示出单个细胞内基因和蛋白在生物学系统中的作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066cdd1-360d-4789-b890-ab55f1299506.jpg" title="14.jpg" alt="14.jpg" width="600" height="3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4. 10X Genomics单细胞检测技术与ATAC-seq强强联合:推出首个大规模单细胞表观遗传学解决方案——单细胞ATAC检测技术/span/strong/pp  Science和Nature在2015年分别发表了《通过标记组合细胞研究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和《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揭示转录调控机理》两篇文章。这两篇论文先后提出利用单细胞ATAC-seq技术对染色质可及性进行检测,探索细胞转录调控机制,解决了以往存在的细胞异质性难题,成为ATAC-seq技术的一大突破。/pp  2018年10月,10X Genomics单细胞ATAC-seq解决方案正式推出,其基于10X Genomics Chromium平台,在单细胞水平对细胞染色质开放区域进行检测的新技术。可用于绘制细胞染色质开放区的单细胞图谱,是一种单细胞水平研究表观遗传学的有效手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6d308fc-04d3-40fe-a076-aac1026893ba.jpg" title="15.jpg" alt="15.jpg" width="600" height="293"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93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5. The Scientist评选2018年十大创新技术,10X Genomics单细胞免疫组库检测技术荣获第4/span/strong/pp  2018年12月,在10X Genomics公司先后推出针对人和小鼠的单细胞TCR+BCR检测方案后,科学家杂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年底的十大创新技术评选中,该技术荣获第4。单细胞免疫组库检测除了可以获取单细胞的基因表达数据外,还可以获取编码免疫细胞表面受体(TCR/BCR)的基因序列信息,借此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一个细胞内的α链β链,以及重链轻链的组合信息,为我们更为全面的认识免疫细胞提供了精细准确的解决方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35a2172-9071-4a63-995f-c7547c9019f5.jpg" title="16.jpg" alt="16.jpg" width="390" height="5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390px height: 500px "//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单细胞测序之细胞空间定位/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1. Cell: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结构化空间分布/span/strong/pp  2018年9月6日,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A Structured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vealed by Multiplexed Ion Beam Imaging”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改善了原位成像检测一两个蛋白这种低通量的检测手段,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记36个蛋白,然后通过离子束激发,产生对应的离子信息,从而获得多个蛋白在单细胞水平的信息。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系统地理解乳腺癌肿瘤细胞和不同种类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获取到这些信息,也能更为精确地帮我们认识不同患者的细胞分布特征,进而评估免疫治疗的预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98c3809-8e27-485b-b87d-e4cb1ab68ab2.jpg" title="17.jpg" alt="17.jpg" width="600" height="300"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2. 2018年12月,10X Genomics收购Spatial Transcriptomics,拓展“空间基因组学”业务/strong/span/pp  该技术将组织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相结合,结合显微镜成像技术和RNA测序技术,可以从一片完整的冰冻组织切片中,获取切片上不同位置细胞中的完整转录组数据。它不仅可以获取单细胞的基因数据,还可以比较组织不同部位的细胞基因信息变化,了解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等疾病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p
  • NEPA21进行细胞悬浮/贴壁(原位)转染均获高效
    2012年1月,华粤行仪器有限公司(我司)与合作实验室(陕西东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对NEPA21高效转染系统进行测试,成功进行了Hela细胞悬浮转染及U87细胞悬浮和贴壁转染,均获得很好的效果,客户对NEPA21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实验证明,在国内实验条件下,可重复获得NEPA GENE公司(日本)细胞数据库中提供的高转染效率及高细胞存活率结果。 实验亦证明,细胞在悬浮和贴壁状态下使用NEPA21进行转染,均可获得高转染效率。技术资料:1. 关于悬浮转染: 使用电转染仪进行细胞转染时,常用的转染方式是用电转杯转染,此时细胞处于悬浮转染下,细胞可与DNA溶液360度接触,转染效率最好。2. 关于贴壁转染 有些原代细胞是终末分化的,如原代神经元细胞、乳鼠心肌细胞等。这些细胞一旦从活体组织中分离出来贴壁培养,便不可消化传代,也就无法实现悬浮状态的转染。针对这种情况,NEPA GENE开发了适用于普通细胞培养板的贴壁转染电极。 由于贴壁状态下,细胞不能与DNA溶液360度接触,因此通常认为,细胞在悬浮状态下转染,容易获得更好的转染效率。但实际上,NEPA的贴壁(原位)转染电极效果也很显著。
  • 指真生物CytoPOC系列流式细胞仪获批上市!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指真生物CytoPOC系列流式细胞仪获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国内获批上市的首个专门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和中小型实验室的流式细胞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c21a7718-1459-480b-af16-9c9c2feeab95.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109115817.jpg" alt="微信图片_20200109115817.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ytoPOC系列流式细胞仪标配488nm激光器,支持FITC、PE、PerCP和PE-Cy7,能够覆盖临床常规开展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TBNK)及CD4细胞绝对计数、HLA-B27、血液病/淋巴瘤分型、DNA倍体分析、细胞因子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简单、智能、自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指真生物CytoPOC系列流式细胞仪与PreSampler样本处理器组合产品,正是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流式检验人员不足、样本量少、操作需求简易化”等实际“痛点”开发的智能化、自动化流式产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ytoPOC系列产品提供智能化分析功能,针对常规应用,实现“一键上样、自动报告”,与preSampler样本处理器组合,实现从样本处理到样本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流程,极大降低流式分析的操作门槛,提高临床流式检验工作效率。/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市场风云/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近两年,流式细胞仪市场“动作”频繁。2018年9月,安捷伦以2.5亿美元收购国产流式制造商ACEA,被业内称“靠谱国产品牌又少一个”。2018年10月,Luminex同意以7500万美元收购默克的流式细胞仪部门(于2019年1月完成此项收购),将Amnis和Guava品牌收入囊中,从而扩大了Luminex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2019年2月,达科为与必达科共同推出Exflow品牌流式细胞仪。此外,中生医疗和赛雷纳等国产厂商纷纷推出流式细胞仪新品,2019年12月,唯公科技获得数千万A轮融资,可见流式细胞仪市场生机勃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已有数十年,为何各厂商近年纷纷选择布局流式细胞仪市场?流式细胞仪市场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了对我国流式细胞仪市场发展情况作必要解读和评价,仪器信息网邀请流式细胞技术业内多位专家为您带来精彩解答,详情点击下方图片或链接进入“进击的”流式细胞仪专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liushixibaoyi" target="_blank"“进击的”流式细胞仪专题:/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liushixibaoyi" target="_blank"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liushixibaoyi/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liushixibaoyi"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98ac353c-6357-423e-a3b6-52a8ac4c0076.jpg" title="企业微信截图_20191226142346.png" alt="企业微信截图_20191226142346.png"//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br//p
  • 我国学者在活细胞超分辨成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张玉慧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细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运载能力将不能透膜的荧光染料及特异性识别基团携带进入活细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荧光化学探针中荧光染料及识别基团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为活细胞超分辨成像化学探针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2014年11月20日,张玉慧教授和黄振立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mdash &mdash 论文&ldquo 用于活细胞超分辨成像的透膜光激活有机荧光探针构建新策略&rdquo (A general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ell-permeable photo-modulatable organic ?uorescent probes for live-cel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在《自然&bull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张玉慧教授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将细胞穿膜肽引入光激活荧光探针的构建中,得到了一系列新型透膜靶向光激活荧光化学探针,实现了在活细胞内对内源蛋白的直接特异性标记。与黄振立教授研究小组合作,利用其建立的TIRF超分辨成像系统及PALMER高密度定位算法,对活细胞内的溶酶体及肌动蛋白进行了超分辨成像,并在活细胞内首次记录了肌动蛋白重新排列的动态过程。该研究中的透膜靶向光激活探针是国际上首类能实现对活细胞内的内源蛋白直接进行标记的光激活荧光探针,在活细胞超分辨成像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分辨光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icroscopy,简称STED)和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成像技术(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包括PALM,STORM等)。两种技术均突破了光的阿贝/瑞利极限,实现了在细胞内进行纳米尺度的光学检测。PALM与STED技术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而PALM,STORM等的单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依赖于光激活荧光探针。  此项工作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潘登、胡哲、仇丰武、黄振立、马意龙、王伊娜、秦岭松、张智红、曾绍群、张玉慧(通讯作者)共同完成。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ldquo 973&rdquo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 博雅受邀出席2021CBIC细胞生物产业大会,为行业发展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
    11月16日至17日,2021CBIC细胞生物产业大会在上海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傅大煦、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大伟、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少雄等上千余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细胞创新设备与工艺新应用、细胞创新药物临床研发与产业化等热门话题。博雅控股集团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市场总监梁静璋分享了题为《细胞治疗时代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报告,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为生物产业协同发展赋能。△2021CBIC细胞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式当前,我国已经有2款CAR-T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同时基于干细胞的新药产品研发也在加速,整个细胞生物产业处在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极其个性化的新型治疗方式,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能否大规模地制造一致的产品。尤其是在商业化大门打开之后,如何提高细胞产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以及降低成本,这些成为了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痛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细胞治疗产业要具有成本效益,那么细胞产品的制造必将会转向封闭式、自动化的方式。在本次大会上,博雅旗下能够实现封闭式、自动化、大规模制造的创新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的驻足。在细胞制造过程中,如何维持冻存过程中细胞的活性,如何提高分离过程中的目标细胞的回收率,如何改善CAR-T免疫细胞制备质量与效率?针对这三个商业化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博雅控股集团梁静璋在会上分享了3种解决方案。△博雅自动化解决方案吸引与会者博雅旗下的一体化全自动液氮冻存系统BioArchive打破了传统的细胞冻存概念,能够杜绝瞬时热效应(TWE),大大提高了存储细胞的活性,已经成为了临床级细胞制剂存储的优质选择。针对细胞的高效分离与回收,博雅旗下的自动化干细胞分离系统AXP提供了全新的、质效双赢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被全球许多知名细胞库如纽约脐血库、Cryolife以及北京脐血库等采用。在CAR-T细胞制造领域,博雅旗下的CAR-TXpresss™ 作为新一代自动化、大规模细胞制造平台备受瞩目,能够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细胞制造。△博雅分享《细胞治疗时代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的发展,正在助力更具有成本效益的细胞治疗革命性疗法的商业化发展。近年来,博雅控股集团旗下的自动化细胞技术平台正对行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推动细胞生物产业生态链往规模化、自动化和高质量的方向迈进。
  • NEPA21高效电转化未去除细胞壁的衣藻
    2013年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报到了,使用电转方法(NEPA21高效基因转染系统)成功高效转化了未去除细胞壁的衣藻,为人们进行植物细胞的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衣藻作为单细胞藻类,常被用于基础生命活动的研究,如光合作用,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运动等。植物细胞转化前通常要去除细胞壁(或使用无细胞壁的突变株),比较费时,而突变株细胞往往比较脆弱,且不适于某些实验,如光合作用的测定等。FIG. 2. (A) Colonies of hygromycin-resistant transformants plated on TAP agar medium containing 30 mg/mL hygromycin B. (B) Fluorescent signal of LCIBeGFP derived from transformants with the pTT1-LciB-GFP plasmid using NEPA21. Obvious ring fluorescence signals are present around the pyrenoid structure, as previously shown (12).Bar: 5 mm.Rapid transformation of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without cell-wall removal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9172312005348
  • 重大突破!科学家用恒河猴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出功能性精子细胞
    近日,有报道称,20世纪70年代男性平均每毫升精液有9900万个精子,到了2011年,这一数量降至4700万个,降幅高达53%。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教授Shanna Swan因此预测,照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时,男性或将“绝精”。这一说法是否耸人听闻我们还无法下结论,但男性不育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世界至少15%的夫妇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其中一半是男性。男性不育的原因包括遗传缺陷、环境毒剂、损伤或治疗后遗症,如碱化化疗。目前还没有治疗不育症的方法。近日,发表在《Fertility and Sterility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出功能性精子细胞。该研究是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在男性无法生成活精子的情况下治疗不育症。在此前的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等已经证明利用小鼠干细胞分化出高级生精细胞的能力,但啮齿类动物精子的生成过程与人类截然不同。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这项技术能否应用于人类。由于恒河猴与人类具有相似的生殖机制,而且它们的精子发生在动力学上也与人类更类似,这使其成为探索基于干细胞技术的男性不育疗法的理想和必要模型。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恒河猴实验首次表明功能性单倍体精子可以完全在体外从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一结果代表了在体外生成雄性生殖细胞的重要一步。然而,研究人员表示仍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注意到精原干细胞介导的生殖细胞分化不会使TET3基因(通常在成熟精子中表达)表达提升到在恒河猴精子中观察到的水平。也就是说,生成的精子样细胞,就像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圆形精子一样,是不成熟的。因此,不能自行激活成熟的卵母细胞。为了克服受精这一障碍,研究人员发现,加入激活因子和纯化的TET3蛋白可以提高生成健康胚胎的效率。总之,这项研究证明了非人灵长类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生精细胞系,包括可以使非人灵长类卵母细胞受精并发育到囊胚阶段的精子样细胞,该研究还强调了一些减数分裂机制参与了在体外生成单倍体圆形精子细胞样细胞。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发生停止的原因,来帮助弥合生殖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问题。该研究负责人、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席研究员Charles Easley教授说:“这项研究是表明干细胞技术具有可转化性的重要一步。我们正在使用一种与我们更近的物种进行研究,并且在创造健康胚胎方面我们已取得了成功。”今年秋天,研究人员计划进行下一个关键步骤,将这些胚胎植入代孕恒河猴体内,以检查这些体外生成的精子细胞是否能产生健康胚胎。如果这一步成功,研究团队将使用源自恒河猴皮肤细胞的精子样细胞复制这一过程。论文链接:https://www.fertstertscience.org/action/showPdf?pii=S2666-335X%2821%2900066-5
  • 碧迪医疗携创新流式细胞技术亮相第五届进博会
    11月6日,随着碧迪医疗以125周年焕新的品牌面貌连续第三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包括“图谱”流式细胞术、单细胞多组学在内的一系列生物科学技术和解决方案揭开了神秘面纱。这些创新将极大地增强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的科研能力,进而在病毒学、肿瘤学、细胞治疗等更广泛的领域解锁潜在的治疗方式,助力生物医药行业从创新力到生产力的全链路提速。  图为惠成之先生(碧迪医疗大中华区生物科学事业部科研市场副总监)、王彤先生(碧迪医疗大中华区生物科学事业部副总裁)、苏冰教授(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邓建民先生(碧迪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吉荣先生(碧迪医疗大中华区生物科学事业部全国设备销售副总监)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 新华网发 碧迪医疗供图  碧迪医疗大中华区生物科学事业部副总裁王彤表示:“碧迪医疗生物科学今年带来了搭载CellView成像技术的BD FACSDiscover S8细胞分选仪、BD Horizon RealYellow和RealBlue AI荧光染料系列、BD 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研究平台等产品。这些创新代表了细分领域的全球技术标准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期待着与中国科学界和临床医学界通力合作,应用创新技术取得突破性的发现,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五十年来流式细胞术推动多学科发展  流式细胞术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的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这项技术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碧迪医疗1973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流式细胞仪FACS I,今年恰逢流式细胞术在全球应用的50周年。50年来,碧迪医疗不断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引领了流式细胞术的每一次颠覆式变革。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所长等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参与了流式细胞术全球应用50周年庆典。  此次进博会上,碧迪医疗推介了搭载CellView成像技术的BD FACSDiscover S8细胞分选仪。它的出现标志着全球流式细胞术从传统和光谱流式阶段,全面进入到“图谱”流式技术的全新时代。  在光谱流式细胞术的基础上,BD FACSDiscover S8细胞分选仪通过CellView成像技术整合了实时空间和形态学信息,即让研究样本在高速(每秒15000个)流动状态下,每一个细胞都呈现多幅图像,确定目标信号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分布方式,并且实现了基于实时图像结果的精确筛选。这种组合,让科研人员能够获得在传统实验室中无法获取的海量、精准信息,从而对以往无法识别的细胞进行分析和分选,进而科研人员将能够探索更多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例如细胞如何生产、发挥作用和相互作用,以及研究细胞内的病毒或蛋白质的确切位置。  CellView成像技术这一创新,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开展高参数实验、快速分选出感兴趣的具有特定可视化特征的细胞,从而能够实际看到正在分析的细胞、并详细了解其内部运作方式。CellView成像技术,因其带来的巨大变革,今年一月份登上了《Science》杂志封面。  从创新力到生产力,为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围绕产、学、研、医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碧迪医疗正在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具有稳定标准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此次进博会期间,碧迪医疗展出了一系列流式细胞术与单细胞多组学的配套产品,将为我国从高维度、深度科研,到GMP生产和临床应用,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此次,碧迪医疗全新推出了搭载在流式细胞仪上的BD Horizon RealYellow586,这是一款创新型的激光特异性荧光染料。该染料经过AI优化,具有更少溢出、更亮表达、功能多样、性能稳定等一系列优势。可用于在传统流式细胞仪上代替PE,以灵活调整方案设计;在光谱流式细胞仪上与PE一起使用,拓展高参数研究。  碧迪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表示:“通过进博会的平台,碧迪医疗源源不断地把全球领先的创新产品带到中国。在生物科学领域,我们2020年推出了BD FACSLyric搭配Duet自动制备和自动上样一体化解决方案,2021年带来了Rhapsody单细胞多组学平台,今年推介了划时代的BD FACSDiscover S8细胞分选仪,这都是碧迪医疗‘125年矢志创新’的一个缩影。以进博会为始,从展品到产品,这些创新逐渐在科研、临床、GMP生产的全产业链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为此深感自豪。未来,碧迪医疗将一如既往,与中国科研和临床工作者紧密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健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