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锶离子

仪器信息网锶离子专题为您整合锶离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锶离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锶离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锶离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锶离子话题讨论。

锶离子相关的论坛

  • 求教:四极杆和离子阱

    我只用过finnigan的GC-MS,单四极杆的,做过不少添加剂的结构剖析,效果很好。定量我就直接用GC做了。我没用过离子阱的,关于离子阱和四极杆一个适合定性一个适合定量的说法有人提过,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说四极杆做不好定性呢?我觉得谱库里的图多是经典的四极杆做的,据说和离子阱的图不一致(我没见过离子阱的图),还有我觉得它的碎片定性和谱图解析书上的解释也比较吻合,推断结构也不错啊。

  • 关于SIM离子选择

    我想询问一下 在做GB/T17592-2011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时碰到一些问题 仪器为aglient的5975GC-MS。标准用的扫描方式是选择离子扫描并且提供了定性定量用的4个特征离子,但是按照标准上的方法走完标准品以后,在化学工作站中,相应时间出峰的离子图都不是锁对应的化合物,用scan走标准时得到的离子图却是相应的化合物 请问应该怎么解决才能让SIM方法也得到相应的离子图

  • ESI 离子源气相离子的产生

    ESI 离子源气相离子的产生

    1. 基本过程 ESI 将溶液中的离子转变为气相离子包括三个步骤: (1)在喷雾毛细管尖端产生带电雾滴; (2)通过溶剂蒸发和雾滴分裂使带电雾滴变小,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至生成很小的带电雾滴; (3)由很小带电雾滴产生气相离子。 2. 化合物的 ESI质谱响应 化合物在溶液中易形成离子且表面活性高者,将优先转移至雾滴表面,最终转变为气相离子,故有较高的实验灵敏度—竞争机制。所以,应注意: (1)创造有利于待测成分在溶液中离子化的条件; (2)采用低浓度的挥发性的酸、碱及缓冲盐; (3)采用表面活性低的缓冲剂;(4)用高纯度的溶剂、试剂;(5)样品应作预处理,除去干扰物及盐。 LC/MS 主要指标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71110_578413_298450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71111_578414_2984502_3.jpg

  • 异常的ESI-MS准分子离子峰

    [table=100%][tr][td]有个质谱的问题:我在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是发现我的分子有一个出了+的准分子离子峰,是正离子模式,你们觉得应该是加了什么正离子基团。一般正离子模式的ESI-MS应该加的是H,Na或K,但我在质谱发现有加33的准分子离子峰。[/td][/tr][/table]

  • 四氯苯酚离子选择

    四氯苯酚有3中同分异构体分别是2.3.5.6四氯苯酚。2.3.4.5四氯苯酚。2.3.4.6四氯苯酚,它们选择离子是一样的么。如果不是请各位热心人士详细告诉我它们的选择离子(注明哪个第一选择离子)。是测纺织品的选择离子。

  • 关于PAHS单离子SIM测试

    近期看到有些坛友说PAHs测试可以采用单离子测试,不知道是如何操作的?先用SCAN定性,然后直接单离子sim吗?这样做,某些杂质碎片是否会造成不少的影响?如果采用单离子sim,那么单离子扫描时间设置多少为好,300ms?单离子SIM是否能比3离子sim提高很多的灵敏度?

  • 【讨论】四级杆中氦气对离子运动的影响

    [size=4] 氦气携带样品进入质谱仪后,样品经离子源离子化,再被排斥极推到四级杆中。氦气的存在对碎片离子的运动有影响吗?离子会撞击到氦气分子,并改变运动路径,目标离子会不会和氦气分子一起被分子泵抽出?[/size]

  • 提取离子与选择离子SIM的定量方式,未知样常规工作中通常选哪种?

    提取离子与选择离子SIM的定量方式,未知样常规工作中通常选哪种?以下是我的看法: 选择离子SIM和全扫描SCAN是两种不同的扫描采集模式。在测定前必需设置好采集模式,选择了需要的采集模式后才能分析。全扫描能进行未知物的定性,用提取离子的功能能定量;通常选择离子是用于已知组分的定量,特别是低含量的。很多人把提取离子与选择离子SIM混淆了,把只需用简单的提取离子定量误认为是用选择离子SIM来定量了。实际上提取离子与选择离子SIM的概念不同。提取离子是在全扫描总离子色谱图中提取,通常将检出组分的特征离子作提取离子,从得到的质量色谱图(提取离子色谱图)上就可直接定量;而选择离子SIM需根据已知组分的特征离子来设置SIM扫描的离子,进样后用选择离子SIM模式采集了数据再定量测定。由于全扫描采集的离子多,而选择离子SIM采集的离子少,故选择离子SIM的灵敏度比全扫描高,在低含量组分的定量中,有其优势。 我们的仪器是热电的。对于已知组分样品的定量可设置选择离子SIM模式或设置选择离子SIM和全扫描SCAN同时进行的模式;但对于未知组分的样品,只有用SCAN模式进样进行定性后,才能设置SIM模式的扫描离子,再进样后进行定量分析,定性定量要分次进样,较费时。对于未知组分的样品,通常我们是采用全扫描SCAN模式定性后,用检出组分的特征离子,从全扫描的总离子色谱图中得到提取离子的质量色谱图后,用与标准物保留时间相同的峰面积来定量,这样能一次性进样完成定性定量,较省力。只有含量极低的样才需在SCAN模式定性后再用SIM模式定量。 纺织品偶氮测定的国标中,定性用SCAN模式,定量用SIM模式(不管样品含量多少),这样要2次进样很费时。你们常规工作中未知样的定性定量怎么做?

  • SIM塑化剂特征离子和非特征离子

    菜鸟又开始提问啦判断是否为塑化剂会有些不确定,SIM 特征离子的比例都合适但是有些非特特征离子的丰度很大,不知道是否该判?SIM 特征离子和标准图谱都能对上,但是非特征离子丰度大了很多?这种是不是塑化剂呢?全扫描的时候是判断一个物质是按丰度比进行的?这两种不同方法,判断的时候方法也不同?

  • ICP Si离子析出测试

    大家好,目前做了一组Si离子的析出试验,测量的是PBS(生物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Si离子的含量,测量的液体中Si离子含量应该是逐渐增加的值,但是测出来的Si离子析出量 (所测结果在14个ppm左右) 基本一样,是什么原因呢,还请各位分析一下,谢谢啦!!!

  • 离子阱与四级杆质谱的区别

    离子阱与四级杆是不同的质量分析器。离子阱重定性,可得到多级碎片,从而推导结构,常用于未知化合物结构推导,全扫描灵敏度很高,可超过TOF.四级杆或三重四级杆重定量,全扫描灵敏度低大约10到100个数量级,但是在选择离子扫描模式下灵敏度很高从而用于已知化合物定量,常用于农残、兽残、血药浓度测定。

  • ESI离子源的原理

    请问ESI离子源,最终是形成[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离子吗?有资料上看到,说是形成离子状态,这种状态非[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

  • 离子源四级杆温度异常

    6890-5973.离子源四级杆温度都显示500以上,温度界面直接显示NA。想关机重启,显示温度控制异常,放空已完成。无奈只有强行关机,再开机结果仍是一样,依旧温度异常。拆开ms,发现离子源四级杆是常温,并没有显示的500多度。。。诸位大神,可知其中原因。求告知一二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8.gif

  • 【讨论】离子源灯丝的问题

    1.质谱离子源灯丝工作时实际的电流一般是多大?工作过程中灯丝的温度一般能达到多少度?比如纯钨阴极灯丝。2.另外,灯丝通电流后立刻就能达到其工作温度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频繁开关灯丝的电源会不会降低灯丝寿命?3.质谱离子源的灯丝都有什么样的类型或材料?感谢大家不吝赐教 !

  • 【讨论】关于三重四极杆子离子和母离子扫描的问题

    [size=3]我没做过三重四极杆的质谱,只能闭门造车。我对子离子扫描的认识:Q1起到选择母离子的作用,即只选择一个离子,供Q2将其碎裂,Q3对这些碎片进行扫描,以寻找子离子。母离子扫描:因为特定的母离子M经某一碎裂后,会产生特定的子离子m。Q1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进行全扫描,Q2同样碎裂(对全部离子还是某一特定M,我不知道),Q3对m扫描。子离子扫描和母离子扫描有点逆过程的味道。以上理解,是根据看资料得来的,不知对否?提一个问题:碎片离子的m/z一定比母离子小么?[/size]

  • ESI离子源中的氢离子到底来自哪里?

    前段时间,仪器信息网对浙江好创朱一心先生进行了专访,详细谈了各种离子源的进展情况。  朱一心同时谈到了他自己最新研制的“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源”经过,其中有一段描述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颠覆。详细描述如下:  【大家都以为ESI的氢离子来自于溶液中的水,我就把电离环境封闭起来充上氮气,假如氢离子来自于水,任何气体进入都会有离子出现,但是实验证明充氮气之后的离子信号为零,但将把氮气换成空气之后就会有离子出现。那么,直观的想法就是氢离子来自于空气。接着,我就在离子源中加一些跟氢密切相关的东西,结果灵敏度明显提高。电喷雾离子源很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屏蔽周围气氛的干扰,全封闭的概念就是由此而生的。】  采访稿发布之后,陆续有业内资深专家提出了质疑声音,认为“ESI中的氢离子来自于溶液中的水”是确定了的事情。  各位有没有专门做这方面研究的专家,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朱一心先生的想法?  对于学术讨论,鼓励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才会有进步!

  • 质谱ESI离子源小知识

    质谱ESI离子源小知识

    电喷雾离子化过程在几千伏高压电源的作用下,液体溶液从喷口喷出并雾化,由于电场作用,雾化的液体带电,这种带电液滴在飞行过程中,干燥气体作用下,溶剂不断被蒸发,液滴体积逐渐变小,电荷数量不变,在体积缩小到一定程度,电荷密度太大,静电排斥力大于表面张力,液滴就发生爆炸了,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下去,最后就解析出离子进入质谱的真空区。整个过程很快,只有几个微秒(μs)。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8/201208081100_382423_1978482_3.jpg具体如何解析出离子,有两种理论第一种机理:离子蒸发Ion Evaporation Model (IEM)认为,当液滴到达一定直径时(溶剂并没有完全蒸发),由于液滴表面的电荷密度太高,电场力足够大、从而解吸出离子。第二种机理:电荷残留Charge Residue Model (CRM)认为,溶剂全部蒸发完了,剩下的分析物(溶质)和电荷最后形成了气相离子。  (1)ESI是“软”电离。传统的方法是用高能电子或原子直接轰击分子的“硬”电离,分子会被打碎,分析的不是物质的原来的东西。而从ESI的原理可知,液滴里面有样品和电荷,溶剂挥发,最后只剩下分析物质和电荷。ESI“软“电离保证:你要测的样品是什么,你测出来就是什么。  (2)第二点关键技术是ESI可产生多电荷。质谱仪测定的是质荷比m/z,同样是得到m/z=100,但如其分别带1个电荷、10个电荷、100个电荷,那么实际测的分子量就是100、1,000、10,000。80年代时最先进的质谱,分子量m/z范围最宽为1000-2000,没人可以测到上万的大分子。而利用电喷雾原理,使分子带上多电荷,拓宽了质谱仪可测定的分子量范围,现在最高可到几亿道尔顿。但是,ESI的灵敏度还有提高的空间,形成离子的过程虽没有浪费,液滴中的溶剂慢慢走掉,剩下溶质和电荷,溶质一点没有浪费;但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气化离子进入了质谱。来自一个资料,更多详细内容却无法上传上来,哎!

  • esi的离子化电压加在何处?

    esi原理是在喷针里的液体带上电荷后喷雾形成气溶胶,溶剂挥发后产生离子。那离子化电压是在esi喷针里加上的吗?

  • ESI MS离子峰的问题

    做了几个样,ESI MS阴离子谱中都出现了加Br峰,没有加氯的,这种情况正常吗?是操作的问题吗?

  • 【讨论】SIM的离子组开始扫描时间

    在方法编辑的时候选用SIM的模式,它有50组可以填写,每一组的开始时间如何设定? 好比第一组往往是溶剂延迟时间4分钟,离子是74.1,假设第二组(也就是第二个混合物)离子有100.1和120.1,它实际保留时间是在8分钟,而我现在不知道是8分钟,所以我设的开始时间是在6分钟,那是不是意味着,MS从第6分钟开始选择100.1和120.1,而如果我设的开始时间是9分钟,这样第二个混合物就会丢失吧; 再假设第三组(也就是第三个混合物)离子有130.1和140.1,我设定开始时间为10分钟,那就意味着MS从第10分钟开始选择离子130.1和140.1,那从这个时候,前面设定的第二组离子100.1和120.1是不是就停止选择而只选择第三组离子130.1和140.1 ? 以此类推,假如第二组离子的实际保留时间是11分钟(而我设定开始第二组是8分钟,第三组是10分钟)那么就会发生峰丢失了吧? 因次,组离子扫描的开始时间是不是就是以混合物的保留时间为准,或者可以提前或者以后?我现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先SCAN再SIM定量。

  • 干货丨离子阱质谱和四极杆质谱的简单区别

    [size=15px][size=16px][size=15px]离子阱[/size][/size]和[size=16px][size=15px]四极杆[/size][/size]质谱虽然都是台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原理类似,但是结构却大不同。[/size][color=#163397]离子阱结构[/color][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81/93/68193c25c7fd64c5e04befbf2fbc92a9.png[/img][align=left][size=15px][color=#000000]顾名思义,[/color][/size][color=#000000][size=15px]离子阱[/size][/color][size=15px][color=#000000]是个“陷阱”,四极杆是四根杆。离子阱像一只煮饭用的锅,上下两个端盖电极可以想象成锅盖和锅底,中心各开了一个孔,离子从上面进来下面出去,周围的环状电极(一圈)就是锅壁,离子就被限制在这个锅里运动,不同质荷比m/z的离子在阱里有不同的运动轨道,进来的离子就在特定的轨道上旋转,改变射频电压,可以让特定质荷比的离子从下面出来,进入检测器,而其他的离子继续被关在阱里旋转运动。[/color][/size][/align][color=#163397]四极杆结构[/color][img]https://img.antpedia.com/instrument-library/attachments/wxpic/16/50/61650edc06c7ada0aeae2cc0940ade1e.png[/img][align=left][size=15px][color=#000000]四极杆[/color][/size][size=15px][color=#000000]是离子从左边入口进去,飞过四根杆中间的区域,右边出口出来,到达检测器。[/color][/size][/align][size=15px]正因为结构不同,离子阱和四极杆在实际运用中区别很大:[/size][size=15px][/size][i][color=#ffffff]01[/color][/i][size=15px][color=#000000]离子阱中的离子数目必须要控制,因为离子之间互相有库仑力,会发生相互碰撞,离子越多,碰撞概率越高,这叫做空间电荷效应。[/color][/size][i][color=#ffffff]02[/color][/i][size=15px][color=#000000]离子阱的定性问题:空间电荷效应是离子阱一切问题的根源。不管什么样的离子阱,不管怎么去控制阱里面的离子数量,这个效应一直存在。离子互相碰撞会产生离子反应,离子反应的结果导致:[/color][/size][size=14px](1)创造出样品中不存在的离子,给定性带来极大的困扰,专业术语叫“鬼峰(ghost peak)”。[/size][size=14px](2)谱库检索匹配度低,质谱的定性依赖于谱库检索,所谓匹配度低,是指离子阱的谱图和标准谱库中的谱图相似性低,比较难确定被测物到底是不是谱库中那个东西。举个例子,现在人脸识别的准确度很高,但是如果拍出来的照片是糊的或者五官变形的,当然就识别不出来或者会张冠李戴。谱库检索匹配度低的原因:存在鬼峰、碎片离子强度比例畸变等。[/size][size=14px](3)定性结果不稳定,据用户反映,离子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如果进样量不同,或者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不同(如用不同的溶剂萃取),出来的碎片谱图可能会不一样。[/size][i][color=#ffffff]03[/color][/i][size=15px][color=#000000]离子阱的定量问题:由于阱内离子数量要控制,所以如果样品中杂质很多,那么被测物的离子数量就会减少,导致灵敏度降低,空间电荷效应增强,所以离子阱不适合做很脏的样品,如果是一次又要做上百种VOC,离子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空间电荷效应大大增强,定性定量结果都会混乱。定量的重复性(RSD)也会差很多,一般RSD比四极杆要高几倍。[/color][/size][i][color=#ffffff]04[/color][/i][size=15px][color=#000000]四极杆的空间电荷效应很低,所以在定性定量上没有离子阱的问题,谱库匹配度很高,从而成为小型质谱的主流。 [/color][/size][color=#021eaa]离子阱的优点[/color][size=15px]1、结构简单,体积小,容易抽真空,所以便携式质谱会采用离子阱。[/size][size=15px]2、由于离子阱可以将某个离子限制在阱里面做轨道运动,所以可以对这个离子做二次碎裂(一般做法是加入氦气,让氦气分子和离子进行碰撞碎裂),对二次碎裂后产生的碎片离子再进行碎裂,产生三级碎片,这个叫做多级质谱。离子阱比较容易实现多级质谱,所以对某个特点物质的定性,多级质谱是个很有用的工具。当然多级质谱也有很多局限,很多化合物在阱里面不一定能被二次碎裂,即打不碎,而且离子阱碎片有三分之一效应,即质荷比是母离子1/3以下的碎片都观察不到,对定性结论造成不确定性,所以多级质谱存在打不碎或者看不到的问题。多级质谱适合对某一个或者几个化合物的分子进行定性研究,要对上百种VOC化合物进行多级质谱显然很不现实。[/size][size=14px][/size][size=15px][color=#000000] 离子阱的发明人获得过[/color][/size][size=15px][color=#000000]诺贝尔奖[/color][/size][size=15px][color=#000000],离子阱商品化的仪器已经接近40年,但产品销售量很少,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的检测仪器,为什么?所谓主流的检测仪器就是在检测部门使用的,要求定性定量的结果准确可靠,而离子阱达不到检测部门的要求,所以目前仅仅局限在[/color][/size][size=15px][color=#ab1942]科研市场[/color][/size][size=15px][color=#000000]有一定应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000000] 离子阱质谱的商品化首先是赛默飞世尔推广出来的,但10年前赛默飞世尔取消了离子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的生产,因为离子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每年销量实在差强人意。另外一个离子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的主要制造商是瓦里安,但是自10年前安捷伦收购瓦里安以后,很快将[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离子阱产品线停掉。所以目前进口的几大质谱厂商,已经没有人做离子阱[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color][/url]了。[/color][/size][color=#ffffff]结论[/color][size=15px][color=#d92142]离子阱技术是多级质谱的科研手段,根本无法做同时进样117种VOCs。另外高浓度样品污染后系统很难维护,定性定量结果会与实际样品有巨大偏差,这个技术不适合在线MS在环境场景复杂应用[/color][/size]

  • 【讨论】如何使SiF4转换成其他形式,使其Si离子在高温时不挥发

    做硅铁时,加入硝酸和HF酸后,试样融解完全,但是如果溶液高温烘干就会使Si变成SiF4挥发,现在渴望一种物质可以使Si转换成其他形式,使其Si离子在高温时不挥发,同时能保证F离子在高温时候挥发完全或者不挥发,有没有这种物质,希望大家给点意见。谢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