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数据评估

仪器信息网数据评估专题为您整合数据评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数据评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数据评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数据评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数据评估话题讨论。

数据评估相关的资讯

  • 解析色差数据与目视评估差异及解决策略
    在色彩管理中,使用分光光度仪(色差仪)进行色差评估是公认的科学方法。通常,仪器测量的色差数据与目视评估结果相符:小的色差人眼难以识别,而大的色差则明显可见。但存在测量结果与目视评估不一致的情况,如小色差被视为不可接受,或大色差反而被认为可接受。这种不一致可能由多因素引起,需进一步分析。一、仪器光学结构选择恰当吗?在色彩管理中,正确选择和设置分光光度仪(色差仪)的光学结构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分光光度仪通常具有不同的几何结构,主要包括0°/45°、d/8°以及多角度结构,其中d/8°结构又分为包含镜面反射(SCI)和排除镜面反射(SCE)两种状态。不同的几何结构会对同一样品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仪器配置是实现与目视评估一致性的关键。对于大多数普通颜色样品,0°/45°或SCE(排除镜面反射)结构的测量结果往往与人眼目视评估更为一致。针对具有高镜面反射特性的样品,如金色或银色材料,SCI(包含镜面反射)配置提供的测量结果通常更接近目视观察结果。对于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颜色样品,采用多角度光度仪进行测量能更好地捕捉样品的色彩变化,从而实现与目视评估的最佳一致性。从左至右为0/45°,d/8°,和多角度反射示意图二、仪器光源类型的选择与视角选择在色彩测量过程中,选择与应用场景一致的仪器光源类型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和客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定义了多种标准照明体,旨在模拟不同环境下的光源条件。由于同一样品在不同照明体下的颜色数据会有所差异,因此,确保所选照明体与目视评估时的光源类型相匹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如果目视评估是在户外自然光下或使用D65类型灯箱进行的,那么在进行色差测量时,应选择D65作为仪器中的标准照明体。这样做可以保证测量结果与目视评估之间的一致性,进而提高色彩评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正确匹配照明条件不仅有助于准确反映样品在特定光照下的颜色,也是实现客观、科学色彩管理的基础。视角,亦称为标准观察者角度,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在制定颜色评估标准时定义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样品在观察者眼中形成的视觉投影角度。CIE定义了两种主要的视角标准:2°和10°。2°视角主要用于小样品或从较远距离观看的情况,而10°视角则适用于较大样品或近距离观察的场合。三、仪器色差公式是最优的吗?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自1976年起发布了多个色差公式,包括DE*1976、DE94和DE2000,以适应色差评估的不同需求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此外,其他组织如英国染料协会和德国标准局分别提出了DEcmc和DEp等色差公式。这些公式的开发反映了一个核心问题:色差计算具有固有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复制人眼对颜色差异的感知,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修正和更新来提高计算标准的准确度。统计研究显示,早期的DLab*色差公式与人眼感知的一致性大约为75%,而DE94和DEcmc公式的一致性可以达到95%,DE2000公式的表现则更为优秀。采用更新的色差公式有助于减小计算结果与人眼观察之间的偏差,从而提供更准确的颜色评估。例如,在评估浅灰色样品时,使用DE*1976公式得出的色差值为0.5可能会被目视评估为明显的色差;而对于大红色样品,即便色差值达到3.0,人眼观察可能仍然认为是可接受的。使用DE2000公式对相同的样品进行计算,两种情况下的色差值均可得到更接近于1.0的结果,这表明DE2000公式在匹配人眼感知方面的性能更加接近实际观察。这种进步说明了选择更新的色差公式对于提高颜色评估准确性的重要性。下图是DEcmc在不同颜色区域的形状和大小,可见他在精确性上相对于DE*有较大改进: 上图为CMC容差数据与眼睛不一致的状况,有可能是仪器的选择或设置不恰当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目视评估偏差造成的。当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不妨从这几个角度看一下目视评估工具和流程是否标准。四、目视光源符合标准吗?确保目视评估的光源与仪器测量使用的CIE标准照明体一致是色彩评估的关键。这样做可以保证评估结果与测量数据之间的匹配。然而,实际使用的照明光源与CIE规定的标准可能存在偏差,导致结果不一致。为了减少这种偏差,重要的是选择尽可能接近CIE标准的光源进行目视评估,以提高颜色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D65光谱在不同配置灯箱中皆不相同这实际上是一种光的同色异谱现象,看上去都是白光,但其内部不同色光的能量不同,那么想他的样品在下面看到不同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CIE对于光源的质量制定了等级标准(A,B,C,D,E级),为了获得与仪器数据一致的结果,选择一台高等级的灯箱是很有必要的。在进行颜色评估时,目视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眼评估产品颜色时,周围环境的亮度和存在的其他颜色可能会显著影响感知结果。研究表明,在中性灰色背景下进行颜色评估可以获得最准确的结果。因此,许多专业的灯箱内部都采用孟塞尔N7亚光灰色涂层,该涂层的L值约为70,a和b*值接近于0,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中性环境以减少外部因素的干扰。实际中,任何可视物体都可能被视为光源,对颜色评估产生影响,包括穿着的衣物等。例如,某些情况下,两个色块A和B在特定背景下的颜色差异可能看起来很大,但当它们被放置在中性背景下单独比较时,这种差异可能会消失,显示出颜色实际上是一致的。这强调了控制评估环境,特别是背景和光照条件,以确保颜色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右图中A块和B块的颜色差异看上去非常大,但当我们将A和B单独移出来进行对比时,它们就看上去一致了。在进行颜色评估时,对比两个大小不一的样品会引入评估偏差,这并不符合标准的评估方法。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建议对比的样品在大小和形状上保持一致,并且在评估环境中对称放置。如果出于某些原因,样品大小不可避免地不一致,可以采取部分遮盖较大样品的方法,以确保可视面积与较小样品相似,从而减少由于大小差异引起的视觉偏差。另外,不推荐将样品叠放进行评估,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因不同的层次和左右环境差异而影响评估结果。如果确实需要进行此类比较,建议在两侧分别放置多个相同的样品,以排除不同层次和环境差异对评估结果的潜在影响。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颜色评估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颜色感知是一个涉及眼睛和大脑的复杂过程,不仅受到观察对象的光学特性影响,还与观察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颜色评估时,确保评估者没有视觉上的生理缺陷(如色盲或弱视)是基本要求。目前,有多种颜色识别工具可用于测试和分析个体的颜色敏感性,以确保只有适合的人员参与颜色评估工作。上图为孟塞尔色觉测试FM100尽管科学家和专业组织努力提高颜色数据化的准确性,旨在缩小仪器测量与目视评估间的差异,但仍面临挑战。仪器测量基于理想原理,如完全漫反射照明,而目视评估常发生在非理想光源下,同时还需考虑光泽度、透明性等外观参数。此外,仪器通常提供单一视角数据,而目视评估涵盖多方向观察。这些差异难以短期内完全消除。我们期望通过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设置,最大限度减少这种不一致性,提升颜色评估的准确与客观性。五、关于爱色丽“爱色丽彩通 ”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于1958年。作为全球知名的色彩趋势、科学和技术公司,爱色丽彩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从设计到最终产品的色彩。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色丽彩通
  • 我国首个!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评估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9月3日,在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空天信息数据要素产业化论坛上,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评估服务平台投入运行,一批经过质量评价的地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要素产品上线。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是我国首个集遥感数据要素、质量评价和价值评估为一体化的空天数据要素综合性服务平台。论坛现场数据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更是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评估服务平台是空天遥感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底座,建设空天遥感数据资源汇聚、质量评价、价值评估、应用场景展现等重要功能,为未来形成“数据所有者-数据加工者-数据服务商-数据交易所-数据应用方”创新性的空天遥感数据要素服务奠定基础。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员闻建光介绍,区别于公共数据,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质量评价的核心仍是卫星遥感像元真值获取。价值评估则是以质量评价为基础,综合考虑数据成本、应用场景等价格影响因素的评估,这是采用市场法评估空天遥感数据价值的重要手段。“我们将空天遥感数据要素和其质量评价、价值评估集成在一个平台,目的在于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空天遥感数据要素价值的初步判断,解决空天遥感数据来源及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带来的质量评价标准不统一、价值估值不确定的问题。”平台本次上线的地基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要素产品,共包括30种全球和区域卫星遥感产品,采用了空天院科研人员利用自主算法和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研制而成的1公里分辨率覆盖全球、16米分辨率覆盖全国的遥感产品。其中,地基观测数据包括全国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反映地表状态和质量的空天院怀来遥感观测试验站观测数据;作为地物目标的基础知识,全国典型地物波谱数据是地物识别的重要“指纹”,具有全谱段、多尺度、多角度特征,已成为空天遥感机理建模、定量反演和真实性检验的基础。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定量遥感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院研究员柳钦火表示,空天遥感数据是大数据资产化的重要组成,涵盖地基观测、塔基观测、无人机观测、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等方面。空天遥感产品质量评价是数据价值评估的基础,也是数据质量产品提升的依据。空天遥感数据要素评估服务平台将有助于空天遥感数据共享共用,进一步释放空天遥感数据要素价值。
  • 行业应用 | 奥豪斯AB41PH助力GMP数据完整性评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纸质报告正在逐步转变为电子化数据,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实验室仪表的软件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可靠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尽可能大地减少手动记录、输入、转录数据的错误,避免篡改、修订、删除数据的风险。常见问题据统计,大多数违反FDA 21 Part 11 CFR 指南的行为(如FDA 警告信所示)源于数据完整性问题,如下是常见的问题:访问和角色管理缺失或不完整的审计追踪数据处理不当或未遵守程序GMP在制药、食品和生命科学行业广泛应用,AB41PH三级密码管理设计可以更好地助力数据完整性评估。以下对话场景为数据完整性评估现场AB41PH是否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使用该设备、使用其电子签名记录、访问操作或外接计算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更改记录或执行其他操作?是的,它拥有三级密码管理,对于授权人员有明确的级别划分:包括管理员、主管、操作员,且三种级别有各自对应的权限划分。在操作员创建、修改或删除电子记录时,AB41PH是否会生成带有时间戳的安全审计追踪?是的,AB41PH的系统日志可以自动记录用户的所有的设置、操作及测量且均带有时间戳和用户ID。AB41PH是否能够提供准确完整地提供电子记录,以供FDA 检查、审查和复制?是的,它可以提供完整地记录校准数据、测量数据以及系统日志并导出PDF报告以供FDA(或相关部门)检查、审查和复制。(以上问题均参考FDA 21 Part 11 CFR)AB41PH的三级密码管理功能可以提高数据再现性,节约时间和成本,为实验室数据完整性保驾护航。奥豪斯集团成立于1907年,拥有遍布各地的营销、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不断为各地用户提供优质的称量产品与完善的应用方案,奥豪斯产品已遍及环保、疾控、食药、教学科研、食品、新能源和制药工业等各种应用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青睐。我们致力于提供符合各国安全、环境及质量体系的产品,涵盖电子天平、台秤、平台秤、案秤、摇床、台式离心机、加热磁力搅拌器、涡旋振荡器、干式金属浴、实验室升降台和电化学产品等。
  • 安捷伦科技公司将数据处理业务拓展至分子病理学 Cartagenia Bench 有力解决了体细胞变异评估的固有挑战
    安捷伦科技公司将数据处理业务拓展至分子病理学Cartagenia Bench 有力解决了体细胞变异评估的固有挑战 2016 年 11 月 10 日,北京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今日发布了一款新版实验室软件 Cartagenia Bench Lab 5.0,具有用于体细胞变异分类和报告的新功能。 Cartagenia Bench Lab 旨在帮助那些进行临床遗传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实验室对基因组变异进行高效地解读和报告。 此临床级软件平台在美国获得了 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已成为高通量诊断实验室的首选平台,帮助科研人员验证变异评估和报告流程,并使这二者实现自动化。 此软件使临床遗传学家和分子病理学家通过一次分析就能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小的重复和缺失 (INDEL) 以及拷贝数变异的相关信息。 变异精选工具使他们能够检查变体、协作建立证据并安全地与同行和其他组员分享信息。 Cartagenia Bench Lab 5.0 具有体细胞变异分类、检查和精选等一系列新功能检查和处理等一系列新功能,它的发布代表了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在数据处理能力上的重大飞跃。 通过 Bench 软件平台可直接访问 100 多种专业数据库和公开数据库,囊括了可用药变异、试验、药物和治疗选择的信息,例如 CIViC、COSMIC、N-of-One、OncoMD 以及 CollabRx。 该软件的变异精选工具有助于实验室建立一个内部知识库,收录之前被精选的变异的预前、预后、诊断性以及功能性的证据。 通过访问精选数据库和公开数据库中有关肿瘤类型本体和变异的信息,实验室能够有效地执行其变异评估标准操作程序,从而更有效地过滤变异,了解肿瘤组织类型的相关信息。 安捷伦基因组学解决方案部和临床应用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Herman Verrelst 谈道:“我们始终与客户保持密切合作,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继而开发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新型软件。 将基因组学数据转化成有用信息极具挑战性。 今天发布的这款产品能够表明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临床诊断提供顶尖的解决方案。 5.0 版软件的发布为分子病理学实验室提供了获取临床级分析工具和知识的途径,成功解决了常规肿瘤学检测中实施新一代测序的其中一个关键难点,帮助实验室有效地解读肿瘤样本的测序数据,此外,通过访问含有同行对于诊断性、预后以及治疗性变体评审证据的公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为实验室提供有用信息。”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癌症研究所分子诊断学科负责人 Petra Nederlof 讲道:“自从我们在安捷伦 Bench 软件平台上执行常规诊断流程以来,安捷伦公司的团队与我们密切合作,并且将我们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加入到新版本中,我们十分满意。” 来自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 McDonnell 基因研究所的 Malachi Griffith 博士谈道:“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安捷伦合作,我们的视野被带到了全球分子病理学界。 如今,通过安捷伦 Bench 软件平台中现有的 CIViC 知识库,所有用户都可以直接获取由 CIViC 领域专家整理的预前、预后以及诊断性证据。” 安捷伦将于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2 日在荷兰癌症研究所的 NGS 分子病理学研讨会上展示 Cartagenia Bench Lab 5.0 和其他解决方案。 荷兰癌症研究所分子诊断学科负责人 Nederlof 讲道:“我们很高兴与安捷伦共同组织这次活动。我们计划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国际专家议程,他们将会分享临床诊断实践中的专业知识。” 研讨会的讨论内容将包括临床变异评估和实验室报告、自动化、体细胞变异分类、NGS 试剂盒组成以及数据共享计划。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5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
  • 中国碳收支有了自己的评估系统
    11月23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的“贡嘎”(GONGGA)大气碳反演系统(以下简称“贡嘎”系统)。这是“全球碳计划”2022年全球碳收支报告首轮脱颖而出的大气反演系统。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碳收支评估中的角色,由数据贡献者向大气反演领域引领者转变。  专家表示,“贡嘎”系统作为首个获得“全球碳计划”认证的我国完全自主的碳收支综合评估系统,扭转了我们对全球及中国碳收支评估依赖国外反演系统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在碳收支评估和气候谈判中的话语权。  用自己的模型说清“碳收支”  “全球碳循环有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一是碳汇分布在哪儿,二是碳汇如何发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所)研究员朴世龙指出,准确回答这两大问题,有助于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机制,更有助于制定碳补偿和减缓政策。  基于这一背景,2001年,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发起了“全球碳计划”,旨在对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收支进行评估,以期解决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问题。  自2007年起,“全球碳计划”开始发布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项目组将国际上各研究团队提交的反演结果与全球40多个基准站点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年增长率进行对比,并用基于洲际飞机的高空独立观测加以验证,达到精度要求后方可入选全球碳收支年度报告。其成果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第六次评估报告以及国际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基础。  朴世龙介绍,传统全球陆地碳汇估算方法以野外调查为主,探测量少,难以捕捉到碳汇年际连续变化,更重要的是,缺乏“unhealthy(不健康)”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监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研发了更为先进的“大气碳反演系统”。  “贡嘎”系统研发骨干、青藏所研究员田向军介绍,大气碳反演系统是基于大气传输模式模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清单估算自然碳汇的重要手段,能够实时估算全球和区域尺度陆地与海洋碳通量大小、评估全球碳收支。  “我们早期利用国外的模型估算我国生态系统碳汇量。几年前,美国模型估算碳汇量结果比英国模型估算结果减少了50%左右,误差非常大。”朴世龙说,我国科学家过去在“全球碳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基础数据的贡献者,尚未拥有自主研发的碳收支评估模式,因而限制了在全球碳收支报告以及气候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朴世龙带领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开始研发自主大气碳反演系统,期望用我们自己的数据、方法和模型,说清楚我们自己的碳收支。  “我们不仅要做全球尺度的二氧化碳源汇评估,而且希望通过更高精度观测数据了解青藏高原碳源汇,为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国际影响力。”朴世龙说。  自主系统“牛”在哪儿  “取名为‘贡嘎’,就是为了与青藏高原科考更为贴近。”田向军说。  “贡嘎”系统在“天河”超级计算机上部署运行并得出数据,经“全球碳计划”独立评估验证,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观测的大气二氧化碳增长率相比,其反演结果和观测之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  与国际其他反演系统相比,“贡嘎”系统有三大优势和特点。  田向军表示,首先,“贡嘎”系统所采用的NLS-4DVar是本年度全球碳收支评估所有大气碳反演系统中唯一兼具集合与四维变分方法优势的系统。其次,系统设计了独创性双通道优化框架,实现二氧化碳通量与浓度误差的有效分离、联合同化,确保系统的反演精度。再次,系统可灵活转化为国产碳卫星验证平台,贯通碳卫星设计、发射与应用的全流程技术链条,可实现碳卫星载荷指标与“贡嘎”系统反演精度的有效联动。  “贡嘎”系统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充分认可。11月11日,“全球碳计划”发布了《全球碳收支2022》报告,中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气碳反演系统贡献了陆地和海洋碳汇的全球分布数据。其中,“贡嘎”系统成为首轮入选的4个先进国际系统之一。  “全球碳计划”执行主席Josep Canadell指出,“贡嘎”系统为本年度碳收支计算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科考队还利用“贡嘎”系统,提出了优化、经济布设观测站点的思路,为建立温室气体综合观测平台以实现青藏高原碳收支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贡嘎”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田向军介绍,团队将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持下,基于“贡嘎”系统兼容性设计,构建全球-全国-高原“贡嘎”多要素(二氧化碳和甲烷)反演体系,包括构建区域“贡嘎”系统、聚焦青藏高原碳汇评估,同时利用区域“贡嘎”系统开展全国自然碳汇综合评估,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球碳收支评估,增强中国系统与中国数据的国际影响力。  2023年,“贡嘎”系统将第一次在全球碳收支盘点中发出“中国声音”,为我国进行“碳中和”核算和国际气候履约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工具与数据。
  • 探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2011年10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建,媒体评论认为,该机构的出现填补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长期缺乏专业技术机构造成的空白。至今已运行近十个月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究竟对哪些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评估?如再遇到类似“三聚氰胺”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如何及时提供评估报告?能否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发出预警?日前,本刊记者探访了位于潘家园南里七号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心成立以来,正试图实现各种层面的期待,不仅要成为独立的食品安全权威技术支持机构,也要作为中央编办批准的第一家理事会管理模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确定优先评估项目   评估无疑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首要任务。所谓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评估是复杂的系统,不是短时间内能赶出来的。鉴于这种复杂性,评估报告的完成不是一次性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告诉记者。   中心对复杂性带来的挑战还是有底气的。中心研究员严卫星告诉记者,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目前的主力人员中,约150人都是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直接划拨过来,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是国内最早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科研机构。从“苏丹红事件”开始,该所自发做了第一份较为系统的评估报告,积攒了科研实力。   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始有计划地展开。因为委员都是兼职,一年最多开两次会,评估的具体任务包括收集数据、撰写报告全都落在了秘书处头上,而秘书处就设在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庞杂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让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这支队伍得到锻炼,2011年10月,这支队伍全部移入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拓展力量的同时,也迎来超出以往的任务量。   “中心在每年年初都会确定本年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优先项目。这些项目由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部门以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提出。中心随后针对每一个评估任务成立专门工作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告诉记者。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成立后,优先评估项目共有12项,其中已完成的有4项,有8项正在进行中。这些都是常规的、需要长时间系统去研究的评估任务。目前,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正在实施的优先评估项目包括:铝、反式脂肪酸、重金属铅、镉的膳食暴露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将为修订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灭火”也需要时间   常规之外,更多的则是应急评估。有时因为突发事件出现,中心就需要立刻着手评估来回应社会关切。“这种评估往往没有可依据的数据,必须现做,而且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有点类似灭火。”李宁说。   中心最近一次大型“灭火”行动当属“苏泊尔锅锰超标事件”。2012年2月16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苏泊尔品牌一些不锈钢锅的锰含量比国家标准高出近4倍,可能引发人体锰中毒。事件刚曝光,李宁就接到弟媳妇打来的电话:“苏泊尔锅还能用吗?”李宁去医院看牙,遇到熟悉的主治医生,第一句话也是同样的问题。   2月24日,李宁所在的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给出了评估结果。不少公众在网络上留言抱怨评估结果等了一周多,速度太慢。而李宁说,其实背后的评估过程已经是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了。   央视报道次日,中心理化部的实验人员鲁杰接到不锈钢炊具锰迁移量的检测任务。2月19日一早,她与其他11位实验人员兵分三路赶赴北京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搜寻各种高端、低端的不锈钢炊具,半天时间,将40种品牌的炊具带回了实验室。   应急评估要求“结果出来越快越好”。当天下午,针对不锈钢炊具锰迁移量的浸泡实验有序展开。在极端条件下,加入4%的冰醋酸将炊具煮至100摄氏度,之后再浸泡过夜并进行测定。鲁杰告诉记者,因整个评估时间紧而任务重大,需要实验员24小时连轴转。   日夜不停地实验了4天后,2月22日,40种样品全部检测完毕,得出第一批用于评估的数据。鲁杰说,应急评估的特点是“数据出一批就立即上报一批”,这次应急评估前后共有三批数据,市场上主要品牌的不锈钢炊具锰迁移量基本摸清。   鲁杰说自己非常理解公众的焦急心情,但即使是灭火般的应急评估,也需要相应的时间来获得数据。“消费者到底通过不锈钢炊具吃了多少锰,必须用实验数据说话。”   从闭门研究到主动解释   让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评估结果如何与社会沟通。作为权威的专业机构,发布的结果是有说服力的,但食品安全领域复杂而专业的知识构成,如果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很容易造成社会误解。   2012年7月6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发布新标准:今后液态婴儿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0.15mg/kg。《法制晚报》等媒体经对比指出,中国的(三聚氰胺)标准比这一国际标准宽松6倍。3天后,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首先报道的媒体对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稿件出现了翻译上的错误,导致了社会误读。实际上,三聚氰胺新的国际标准,并非对原有标准数值的改变,而是明确了液态婴儿配方食品中的规定。我国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与上述国际标准是一致的。   虽然解释及时公布,但有关标准宽松的争议仍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次三聚氰胺国际标准的发布本来没有任何问题,国内已参照这个在做,国际法典只是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严卫星说,之所以发生误读,不能全怪媒体,也得怪专业机构没有主动、积极地与媒体和公众交流,没有将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传播给大众。   曾埋首于实验室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进入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后,逐步意识到“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性。“过去,一瓶矿泉水合不合格,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专业问题,现在才发现它是一个社会属性很强的问题。尤其在传媒发达的年代,食品安全问题能迅速发酵为社会事件,中心必须学会团结社会的力量来应对食品安全舆论事件。”严卫星说。   应对食品安全舆论事件的过程中,中心试着通过对事件科学的解读,把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传递给公众。“虽然在现有框架下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传递还有所限制,但中心正力图使其‘独立的专业技术机构’的定位更加清晰。”李宁说。   目前,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已准备将“风险交流”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以保证“对外沟通能力”能够跟上需要,中心为此专门建立了舆情研判工作小组会议制度。   严卫星介绍说,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现已形成定期收集、跟踪、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的机制。根据这些信息,中心一方面会向政府部门提交相关报告,同时针对社会层面了解不足的信息组织专题活动,与媒体、公众保持沟通,这就是“风险交流会”。   200人的编制下人手不足   中心目前的编制架构是200人,在成立之初,这样的编制人数曾被不少舆论评价认为是中央编办在编制基本冻结下给出的破例待遇。但是在严卫星看来,“从专业角度说,200人的编制相对中心的实际运作还是给少了。写中心建设方案报告的时候,保守地写了500人的编制。要知道,德国8000万人口,德国风险评估研究所却有700人的编制,而且这700人只做风险评估,如此,它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非常深入。”   在中央编办印发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建方案”中,记者发现,食品风险评估中心并不仅仅负责评估,它的职责还包括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交流等职能。除了上述职责,食品风险评估中心还承担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按照200人的架构,食品风险评估中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有30人左右,而这30人承担的是5000多个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整合。   2012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快速度,将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变成一套具有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单是标准清理、整合就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当初设计组建方案的时候,曾建议食品安全标准单独设立一个机构,编制在100人左右。”严卫星说,这100人还不是负责制定标准的人,只是参与标准的技术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标准发布以后,做跟踪评价。   过去,国内针对食品安全标准五年回顾一次,修订一次,社会舆论基本没有太多评价。现在的形势要求更系统地跟踪、总结已经发布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否适应健康需求?可行性如何?还要研究与国际标准间的关系。   “如果总是没有精力系统地跟踪一些事情,科学评估的发展就会带来一些问题。”严卫星说,作为提供科学依据的机构,食品风险评估中心除了完成各种应急任务,也要致力于长远的食品安全科学研究,否则就不能掌握最新动态,不能为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现实是,应急任务已经让中心忙得晕头转向。”李宁也认为,评估中心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放在系统研究上,积累相当多的数据,特别是现在有很多新的资源、新的技术需要去掌握、去评估。   我国的食品安全系统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这已经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问题。李宁坦言,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基础数据缺乏,家底不清,居民膳食消费的数据远远不够。   严卫星说,关于营养调查的数据,国内现在掌握的是大米、面粉等初级农产品大宗的消费量,但是,普通公众吃得更多的是加工食品,比如汉堡,如果汉堡里加了某种物质,得先了解汉堡的消费量,才能知道给健康带来的影响,“而我们对加工食品的消费量并不掌握”。   即使是初级农产品大宗的消费量,也没有及时更新,目前能够使用的还是2002年的数据,也就是十年前的数据。值得欣慰的是,相关数据的新一轮调查已开始,结果还没出来。   作为一线实验人员,鲁杰深知,评估工作到目前为止还只是粗线条的,并没有区分那么细致。“评估里面有那么多污染物,有细菌的、有病毒的,化学里面分有机的、无机的。现在区分不了那么细,没那么多人手,负责评估的人目前还不足20人。”   “资源共享”不是技术难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成立之初还有一个特别身份:中央编办批准的第一家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并以理事会的模式运作。   “2011年,中央编办主动提出要建评估中心,各部门报告都没有上去,中央编办就编制出了组建方案,要求卫生部来牵头组建评估中心,这是少有的。”严卫星透露。   中国的食品安全领域一直是多部门管理的体制,按照以往的做法,每个相关部门下面都会成立一个食品安全机构,但是,在中央编办的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组建方案中,记者看到这样的一条:“其他相关部门不得再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中央编办的思路是,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评估领域内的资源相当有限,且有限的资源没有形成合力,新成立的这个机构应为所有部门服务,体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整体性。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刘金峰告诉记者,理事会的体制目标主要是保持评估中心的公益性和资源的广泛性,“资源整合”是此番改革试点的关键目标。   资源整合的首要对象就是理事单位。在理事会名单中,卫生部作为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的理事长单位,食品安全办、农业部为副理事长单位,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作为理事单位。“评估中心需要把广泛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汇集起来,其中并不仅仅是卫生口的信息,农业也有相关检测,比如农药残留,质检也有,工商也有。”刘金峰说。   中心试图实现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共享,发布不久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里也明确指出,将依托食品风险评估中心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但是,信息系统的共享目前还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严卫星说,因为部门的数据不一定符合评估的需要,很多数据标准的技术问题还有待沟通。在刘金峰看来,资源共享目前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问题主要出于各部门对部门利益的考虑及其他一些顾虑,“这都属于体制性的干扰,不是技术上的难题”。   食品风险评估中心章程明确规定,理事成员单位有义务共享资源。但章程并不具有强制性约束力,执行起来仍有难度。“这种义务毕竟和部门利益没有关系,可能需要国务院食安办这样的机构出面协调,行政干预或规定成法定职责。”刘金峰说。 纠结于“资源共享”难题的同时,中心还面临着更大的困扰:在理事会的体制下,事业单位改革成法人治理结构到底怎么改?在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上,中心目前并没有新的进展。   早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之初,有关人士就曾有过担心,也曾向中央编办提出:食品安全任务这么重,能否不把这个机构作为体制改革试点。中央编办的答复是:任务再重,还是要去探索经验。因而,这个机构也就被赋予了双重意义。
  •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开始评估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工作的通知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创新和服务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全面调查采集农业科研机构相关信息,系统分析我国农业科研资源的布局、结构和质量,科学评估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对于促进农业科技宏观决策、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了解“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队伍的发展情况,决定开展“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全面调查了解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结构,深入分析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和条件,准确反映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活动及成果产出情况,科学评估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个体和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服务农业能力,系统总结宣传各地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   二、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这次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有关部门和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相互协调配合,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评估工作由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组织,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科技教育司和科技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综合评估工作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评估指标的制订、调查表设计、人员培训及数据分析等事宜。各省(区、市)的农业科研机构评估组织工作和报送数据审核工作原则上由省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牵头负责,各参与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部属“三院”的评估组织工作和报送数据的审核工作由院科技局(处)负责。   为便于工作联系,请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科技局(处)于6月10日前将联系人名单(见附表)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办公室。   (二)开展人员培训   评估工作组将组织对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联系人以及各省农科院科技处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培训结束后,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和部属“三院”科技局(处)要迅速开展对本省、本院各参评单位填报评估调查表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评估数据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三)做好数据填报   这次农业科研机构评估范围为全国地(市)以上独立运行的科研实体(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包括种植、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兽医、信息情报、测试标准等专业领域的科研单位。数据采集以研究所(中心、院)为单位进行,由专人负责填报(纸质和电子稿同时报送)。统计范围为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准确、及时地填好《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调查表》(可在农业科教信息网下载,网址:www.stee.agri.gov.cn)。   (四)确保时间进度   这次评估工作于2011年5月启动。具体时间进度为:   1.筹备启动阶段。时间为5月初至6月上旬,设计评估调查表、制定评估指标、印发评估工作通知,报送各地、部属“三院”联系人。   2.人员培训阶段。时间为6月中旬,对各省、部属院联系人和各省农科院科技处人员开展集中培训。   3.数据采集与上报阶段。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各科研机构填报、审核数据 7月上旬各省、部属“三院”上报数据。   4.数据汇总和分析阶段。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底,汇总、分析和处理数据,8月底前完成评估结果报告。   5.工作总结和结果发布阶段。时间为9月上旬,总结评估工作,公布评估结果。   联 系 人:蔡彦虹 李仕宝   联系电话:010-59199399,59199373   传真:010-59199374   E-mail: caiyanhong@agri.gov.cn或lishibao@agri.gov.cn   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联系人名单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联系人名单 姓名 单位 职务 固定电话 移动电话 E-Mail   填报人:   注:本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科教处、部属“三院”科技局(处)通过传真或E-Mail报送。
  • 你的化妆品安全吗?——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指南
    随着化妆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安全性。作为化妆品的“灵魂”,原料的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那么,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原料的安全性?哪些因素会影响评估结果?本文将为您解答,揭开化妆品安全评估的神秘面纱。问题1: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如何使用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的结论?答:根据中检院发布的《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选择欧盟消费者委员会(SCCS)、美国化妆品原料评价委员会(CIR)以及其他国际权威化妆品安全评估机构已公布安全评估结论的原料,需对相关评估资料进行分析,在符合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及使用条件下,可采用相关评估结论,对有限制使用条件的原料,应在满足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其评估结论。不同的权威机构评估结果不一致时,根据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评估结论。问题2:具有安全食用历史的原料,可以豁免哪些毒性?答:根据中检院发布的《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有安全食用历史类原料,应对其食用历史、生产工艺等进行全面充分研究,确保原料或制备该原料的原材料有可安全食用的特性。此类原料在安全评估时可豁免系统毒性,结合产品使用部位和使用方式等,对局部毒性进行评估。问题3: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应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根据中检院发布的《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应用技术指南》,TTC方法适用于化学结构明确,含量较低且缺乏系统毒理学研究数据的化妆品原料或风险物质。以下原料或风险物质不适用于本指南,包括: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强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基化合物和联苯胺类等)、蛋白质、类固醇、高分子质量的物质、有很强生物蓄积性物质以及放射性化学物质等;纳米原料、无机物、具有吸入风险的原料在评估其吸入暴露途径的安全风险性时;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和祛斑美白功能的原料。问题4:植物提取物是否可以用TTC法进行评估?答:按照中检院培训解读,植物提取物由于组分复杂且批次间存在变化,鉴定和分析技术上存在困难,因此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原料中的部分未知成分可以使用TTC方法进行评估。根据中检院发布的《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应用技术指南》,对于混合物如植物提取物,需确定待评估物质是否为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尽可能多的识别出单一或大类成分,除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必要溶剂或稳定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外,需确定成分含量不低于50 %。对于已知成分,分别采用适宜的评估方法进行安全评估,以确保使用安全,若含有结构类似的成分,应进行剂量叠加评估。对于属于非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的未知成分,若无法确定Cramer类别,其整体的Cramer类别按Cramer III类进行评估。对不能排除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的未知成分,采用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的TTC阈值进行评估。问题5:什么是交叉参照?交叉参照的适用范围是什么?答:根据中检院发布的《交叉参照(Read-across)方法应用技术指南》,交叉参照(Read-across)指基于化学结构或生物学活性的相似性,通过利用一种或多种类似化学物质(类似物)的毒理学终点数据来预测另一种或一类结构相似的特定化学物质(目标化学物质)的相同毒理学终点信息的方法。交叉参照适用于结构明确,缺乏系统毒理学数据的非功效成分或风险物质。不适用于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和祛斑美白功能的原料。写到最后: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是一种毒理学风险评价工具,&zwnj 用于评估化学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zwnj 该方法基于一个原则:&zwnj 当人体暴露剂量低于化学品的毒理学关注阈值时,&zwnj 该化学品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很低。&zwnj TTC方法最早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风险评估,&zwnj 现已扩展到食品包装物、&zwnj 食用香料、&zwnj 药物、&zwnj 工业化学品、&zwnj 化妆品等领域的安全性评价。&zwnj 使用TTC方法进行评估的基本条件包括化学结构明确、&zwnj 含量较低且缺乏系统毒理学研究数据。&zwnj 对于待评估物质是否为DNA反应性致突变物/致癌物,&zwnj 除了通过遗传毒性/DNA反应性终点试验测试外,&zwnj 还可采用(定量)构效关系预测方法学进行预测。美国FDA在1993年提出可以使用0.5ppb食物作为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理阈值,&zwnj 这表明TTC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zwnj 化妆品检定所也制定了《&zwnj 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方法应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zwnj 等2个技术指南,&zwnj 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zwnj 这进一步说明了TTC方法在化妆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交叉参照和TTC方法的共同点在于:1. 只适用于化学结构明确、缺乏系统毒理学数据的化妆品原料或风险物质;2. 不适用于具有防腐、防晒、着色、染发和祛斑美白功能的原料;3. 通过计算机软件预测,能够替代毒理学中的部分动物试验。
  • “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日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东南大学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项目“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验收资料,进行质询后,一致认为:   该课题根据第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按12个省获得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和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的膳食暴露的点评估国家数据,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向联合国提交了我国履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成效评估的基础数据。   该课题建立了膳食暴露评估用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和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库,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编码系统与代码为基础,建立了中国食品的分类和编码系统,补充完善了CAC编码系统中加工食品编码的不足使之适合于中国的食品分类,在中国食品编码与国际接轨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首次构建了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消费习惯的膳食暴露评估概率模型和食品编码,编制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模型软件(DEEMS),应用此软件,利用中国膳食暴露评估数据库,对我国食品中的一些重点化学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研究,对我国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物、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物以及当前国际上新的热点污染物进行了较系统的暴露评估,填补了我国膳食暴露定量评估的空白。该技术成功地应用于2008年9月婴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的风险评估,为政府制定临时限量标准和开展风险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的食品风险管理者开展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课题首次报道了我国1-10岁儿童铅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和控制谷物铅最大残留限量对我国儿童膳食铅暴露的影响,进行了新的热点污染物,如氯丙醇、丙烯酰胺、二恶英类化合物暴露边界比研究等。这些工作为参与CAC国际标准起草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使中国行使话语权保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健康提供了科学基础。课题组参与起草CAC国际标准7项,起草国家标准3项,并获得2007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 欧盟对阿斯巴甜的重新评估延至2013年5月
    应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要求,欧洲委员会已经同意将阿斯巴甜(aspartame)的全面重新评估延至2013年5月。这也将允许EFSA的科学专家们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新的数据并完成综合风险评估,以及在最终采纳前就草案意见进行公开评议。   2011年5月,欧洲委员会要求EFSA在2012年前提前对阿斯巴甜(E 951)进行全面重新评估。之前计划于2020年前完成,对该甜味剂的审查是对2009年1月20日之前的,经欧盟授权的对所有食品添加剂系统地重新评估的一部分,该次重新评估是EU 257 / 2010条例下的提前行动。   EFSA接受了这一任务并着手公开征求科学数据和全面开展文献审查,使政府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源添加(ANS)小组能够在2012年初开始风险评估。   在科学审议的过程中,该小组发现5-苄基-3,6-二氧-2-哌嗪乙酸(5-benzyl-3,6-dioxo-2-piperazine acetic acid,DKP)及其他储存于特定条件下的食品及饮料中的阿斯巴甜的潜在降解物的数据太少。因此EFSA再次发动号召征求关于DKP及其他阿斯巴甜降解物的数据资料。
  • 中国拟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约有500人的编制,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将根据各地监测数据分析食品及添加剂当中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食品安全法》实施将近一年,有关部门正在筹备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在4月22日于北京召开的“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表示,《食品安全法》用专门的一章来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   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走向依靠科学技术、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建设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一环。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助于准确界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成分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果缺乏这个环节,例如发现了食品当中出现一种可能有害的新物质之后,又不能准确了解其危害大小,就很难制定出准确科学的食品安全政策。   苏志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约有500人的编制。“我们正在争取。”他也表示,希望有能力的省份可以建设分中心。   2009年11月,中国已成立了由42位有关领域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会秘书处暂时挂靠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实际上是上述委员会的具体执行部门。因为风险评估本身,需要依靠专门机构专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而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各地的监测。苏志表示,目前风险监测的主要对象有三类,分别是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   苏志称,针对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2010年将监测29类食品的132个检测项目,其中包括农药43种、食品添加剂12种 针对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安排了八大类13种食品中的八个主要致病菌的监测 同时,在31个省区市及新疆建设兵团选择312个县区进行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每个县区市选择十家县级及以上医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表示,由于缺乏有足够能力的评估团队,可获得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因此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目前开展的评估主要是为了应对危机进行的小评估,评估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   苏志亦表示,委员会本应是受政府委托或者独立决策开展评估工作,但目前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开展项目。■
  • 《生态环境技术评估指南》征求意见
    8月22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技术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技术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报告的编制以及质量控制要求等,适用于生态环境技术筛选、推广应用、成果转化等过程中的技术评估。该标准为首次发布,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起草单位包括: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技术评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入口,是明确科技成果的技术性能、经济优势、应用效果、适用条件并验证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技术评估结果又对技术的更新迭代、创新发展起着指导作用,是开展生态环境技术管理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抓手。制定细化的生态环境领域评估技术的标准规范,强化对成果创新性、成熟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是完善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和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内容。现有生态环境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两类:一类为评估指标数量多、评估视角广,但数据难以获得,所以可操作性差;另一类为评价指标较少,数据获取难度小、可操作性强,但评估视角窄,所以评估结果的合理性较弱。本标准旨在保证评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以满足环境管理需求。 因此本标准以“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水专项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适用于各领域技术的技术适用度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为了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指标筛选,本标准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适用度整体指标架构,按照主要领域、主要行业分别给出推荐性指标 (见本标准附录E),供使用中参考,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不直接排放环境)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纺织废水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制药行业水污染防治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除尘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脱硫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脱硝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挥发性有机物(VOCs)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固体废物热解资源化处理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碳减排/捕集/储存技术适用度评估参考指标等。  附件:《生态环境技术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pdf生态环境技术评估指南.pdf
  • 化妆品中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指南发布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发布   为指导开展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印发了《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对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义、风险评估基本程序、评估资料的提交形式、风险评估资料要求等进行了明确。   附:关于印发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指导开展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工作,我局组织制定了《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              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   一、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义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是指由化妆品原料带入、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物质。   二、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一)危害识别:根据物质的理化特性、毒理学试验数据、临床研究、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定量构效关系等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二)危害特征描述(剂量反应关系评估):分析评价该物质的毒性反应与暴露之间的关系。对有阈值的化学物质,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水平(NOAEL)”或“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水平(LOAEL)”。对于无阈值的致癌物,可根据试验数据用合适的剂量反应关系外推模型来确定该物质的实际安全剂量(VSD)。  (三)暴露评估: 一般可通过申报化妆品的产品类型和使用方法,结合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量或检出量,在充分考虑可能的化妆品使用人群(包括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等)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对人体可能的暴露剂量。  (四)风险特征描述:确定该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概率及范围。对具有阈值的物质,计算安全边际(MOS)。对于没有阈值的物质(如无阈值的致癌物),应确定暴露量与实际安全剂量(VSD)之间的差异。   三、评估资料的提交形式  申请人可按以下两种形式提交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资料:   (一)申请人通过危害识别,判断产品中不含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可以提交相应的承诺书。承诺书应当陈述申请人对产品进行危害识别的分析过程及该产品不含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理由等。  (二)经危害识别后申请人认为产品中含有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则应当提交相应的风险评估资料。   四、风险评估资料要求  我国化妆品相关规定中已有限量值的物质,不需要提供相关的风险评估资料;国外权威机构已建立相关限量值或已有相关评价结论的,申请人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不需要另行开展风险评估。  申请人提交的风险评估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来源。  (二)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概述,包括该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  (三)化妆品(或原料)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量及其相应的检测方法,并提供相应资料。  (四)国内外法规或文献中关于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在化妆品和原料以及食品、水、空气等介质(如果有)中的限量水平或含量的简要综述。  (五)毒理学相关资料:  1.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毒理学资料简述,至少包括是否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纳入致癌物。  2.参照现行《化妆品卫生规范》毒理学试验方法总则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资料摘要。根据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特性,可增加或减少某些相应项目的资料。  (六)风险评估应遵循风险评估基本程序,结合申报产品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报告应包括具体评估内容及其结论。  (七)配方中含有植物来源原料的,对于仅经机械加工后直接使用的植物原料,应当说明可能含有农药残留的情况;对于除机械加工外,需经进一步提取加工的植物来源原料,必要时,也应说明可能含有农药残留的情况。  (八)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降低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含量的有关技术资料,必要时提交工艺改进的措施。  上述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包括申请人的试验资料或科学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官方网站、国际组织网站发布的内容。   五、风险评估资料的审评原则  (一)对于申请人提交承诺书的,应对产品中是否含有与《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的禁用物质等相关的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及其依据进行审评。   (二)对于申请人提交风险评估资料的,应对其完整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评:  1.评估资料内容是否完整并符合上述有关资料要求,不能完整提供的应有合理说明;  2.资料来源是否可靠,所提供资料是否为试验、检测报告或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  3.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来源是否清楚,该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是否明确,是否提供该物质的含量及相应的检测方法,必要的毒理学评价资料,风险评估过程和评估结论等;  4.依据是否科学,资料是否充分,关键数据是否合理,分析是否科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正确。  (三)经审评认为承诺书存在问题的,审评专家应根据化妆品监管相关规定提出具体意见及其相关依据。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供不含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依据或相应的风险评估资料。  (四)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对已经批准或备案的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有关的风险评估资料进行再审评。
  •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仪器科学与技术
    1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本次共有28个科研院所(含党校)的69个学科也申请参加了评估。   此次学科评估历时一年,按照自愿申请参评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所需数据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布的公共数据和参评单位报送的材料构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公示、核查,同时还邀请了学科专家、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进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现状、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提供客观信息 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 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科建设状况。   其中,就“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而言,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7所,本次有19所参评 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 参评高校共计33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1 10003 清华大学 89 10056 天津大学 87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85 10286 东南大学 80 10611 重庆大学 10614 电子科技大学 78 10110 中北大学 75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 74 10183 吉林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90035 军械工程学院 71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70 10216 燕山大学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10186 长春理工大学 69 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10142 沈阳工业大学 68 10705 西安石油大学 1123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0356 中国计量学院 67 1059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057 天津科技大学 65 10299 江苏大学 10500 湖北工业大学 11660 重庆理工大学 1033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64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63
  • 美国环保局加强化学品评估程序
    美国环保局于7月31日宣布对其综合风险信息系统(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IRIS)计划做几处修改以提高化学品评估的科学基础,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允许机构每年进行更多的IRIS评估。IRIS是一项人类健康评估项目,评估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会造成的健康影响的信息。EPA指出,这些高质量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健康评估用于给有关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决定提供更多信息。当与暴露信息相结合时,政府和私人实体使用IRIS来帮助描述化学物质的公共健康风险,从而支持保护公众健康的风险管理决定。   为了符合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建议,EPA将会开始公布初步材料,并在评估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举行公开会议解释选择研究的标准,确保不会省略关键研究。在系统开发过程早期让公众了解该系统可使公众能及时提供有关评估的意见,并对每个被评估的化学品的信息发表评论。   此外,EPA正在使用一个新的更为清晰、简洁、系统化,更容易获取信息的IRIS评估文档结构。为了提高透明度,机构通过提供关于评估时间表、利益相关方会议和IRIS程序更新等更为详细的信息来提升IRIS网站。最后,EPA对IRIS实施了“停止规则”,将为接收某一项IRIS评估新数据和提出有关评估的科学问题提供了分界点。EPA认为,这些变化将增加每年完成的评估数量,向公众提供更准确的评估发展时间表。
  • 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揭牌成立
    10月9日,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在京成立。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为中心揭牌。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印红,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局总工程师陈凤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出席成立大会。印红发表了讲话。   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强化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增强生态建设决策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今年2月,国家林业局党组批准依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成立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同时设立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4个区域中心。   印红说,我国林业建设迎来了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肩负着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职责。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强化全国生态监测评估工作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生态监测评估工作是提升国家生态建设决策支撑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林业局履行行业职责、增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战略决策的要求。   印红强调,国家林业局生态监测评估中心的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监测评估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期承担森林、湿地、土地荒漠化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监测以及林业碳汇计量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监测成果,为科学规划和评估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坚实的技术支撑。生态监测评估中心成立后,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化专业技术队伍配置,组建统一的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平台,提高综合监测评估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监测评估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生态监测评估工作对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当好我国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的排头兵,成为国家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各级林业部门和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单位要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维护全国生态监测评估体系。
  • 环保部开展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
    关于开展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及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汞污染防治工作的批示精神,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初步摸清我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开展管理对策研究,应对关于汞污染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加强我国汞污染防治管理,我部决定从2011年4月起,组织开展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开展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是我国应对国内日益频繁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和今后国际履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应高度重视,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和调查工作组,负责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实施本辖区内的调查评估工作。   二、精心组织。各地应按照《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的统一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将汞污染排放源调查评估纳入2011年度工作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工作经费,做到任务、责任到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调查评估任务。   三、加强培训。为保证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各地应认真学习有关调查评估技术文件,积极参加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培训,组织开展好本辖区的逐级调查培训工作,切实做好调查的前期准备和动员工作。   四、坚持事实求是。目前,我国汞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基础信息、污染防治技术与对策都滞后于形势需求,各地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对本辖区汞污染排放源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切实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使最终调查评估成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汞污染排放源状况,为我国全面开展汞污染排放源监督管理奠定基础。   五、为保障调查工作部署、指导和反馈畅通,请各省级环保部门将调查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负责人、联络人名单及联系方式于2011年4月15日前报送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 臧文超 马春燕   电话:(010)66556259   传真:(010)66556287   附件: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附件附表: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表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 教育部开展2011年度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
    为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教育部科技司决定今年对中央直属高校信息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   参加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1 高可信软件技术 北京大学 2 机器感知与智能 北京大学 3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全光网络与现代通讯网 北京交通大学 5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 6 泛网无线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 7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 8 光纤传感与通信 电子科技大学 9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 东南大学 10 波散射与遥感信息 复旦大学 11 信息存储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12 图象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13 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14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 吉林大学 15 光学信息技术科学 南开大学 16 弱光非线性光子学 南开大学 17 普适计算 清华大学 18 密码技术与信息安全 山东大学 19 光电信息技术 天津大学 20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 同济大学 21 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武汉理工大学 22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3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4 电子物理与器件 西安交通大学 25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 西安交通大学 26 光电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评估工作分现场评估和综合评估两个阶段,计划于9月进行现场评估,10月中旬进行综合评估。   有关高校需要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格式及说明详见www.dost.moe.edu.cn“下载中心”栏),并于2011年8月31日前将纸质材料一式一份和电子版材料报送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 科学目视色彩评估的方法与标准光源箱的应用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和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其准确评估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美观性至关重要。科学的目视色彩评估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和制造商准确判断色彩,确保色彩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科学目视色彩评估方法,并以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为例,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在色彩评估过程中,使用标准光源是至关重要的。标准光源箱提供7种光源,包括模拟日光(D50或D65)、冷白荧光灯(CWF)、白炽灯(A)、水平日光(Horizon)、UVA和两种可选荧光灯(U30、U35或TL84),以及2个可选的LED光源(L940或L950)。这些多样化的光源选项确保了在不同照明条件下都能进行准确的色彩评估。为了确保色彩评估的一致性,需要在标准的观察条件下进行。这包括设定特定的观察角度(如45°/0°或0°/45°)、观察距离和背景色。这些条件的标准化有助于减少由于观察条件不同而引起的色彩感知差异。色样对比是一种直观的色彩评估方法,即将待评估的色样与标准色样或参考色样进行直接比较,以此来判断色差。此外,色彩匹配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色彩评估中,通过调整色样的三原色成分,使其在视觉上与标准色样或参考色样匹配,从而评估色彩的准确性。虽然目视评估依赖于人的视觉感知,但色度计和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可以提供客观的色彩数据,辅助判断色差的大小或色彩的具体参数。这些仪器的使用可以增强目视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是一款专为满足严格视觉评估需求而设计的设备,它提供了7种光源选项,包括可调节的模拟日光(通过加滤光片的卤素灯实现)和可选的LED灯,以适应不同的评估场景。该设备旨在确保整个供应链中的视觉评估始终保持一致,同时提供出色的报告功能和可追溯性,以便于监控和管理色彩质量。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为整体视觉色彩评估提供了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在整个供应链中建立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对于品牌商和规格指定方,这个系统不仅确保了操作的一致性,还提供了出色的报告功能和可追溯性,从而增强了管理效率和质量控制。对于供应商而言,SPLQC标准光源箱能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设置审批检查点,从而确保产品从设计到质量控制的每个阶段都符合标准。作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SPLQC标准光源箱不仅减少了人为错误,还通过标准化视觉评估条件,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科学的目视色彩评估方法对于确保产品色彩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使用标准光源、建立标准观察条件、进行色样对比和色彩匹配,以及控制环境因素和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可以有效提高色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SpectraLight QC标准光源箱作为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在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升产品的美观性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爱色丽彩通 ”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于1958年。作为全球知名的色彩趋势、科学和技术公司,爱色丽彩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从设计到最终产品的色彩。如果您需要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色丽彩通
  • 湖北省成立碳中和监测评估分中心
    4月29日,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湖北分中心在湖北省气象局成立,这是我国第三个分中心。该中心成立后将开展对全省温室气体动态监测和碳综合的分析评估,向省委省政府碳达峰和碳中和来提供决策支撑。据了解,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湖北分中心的成立将围绕湖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需求,联合相关部门、高校和企业,发挥气象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数字同化和再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湖北省温室气体动态监测和碳中和分析评估。“它有5项任务,构建湖北温室气体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湖北温室气体基础数据库;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技术方法、碳收支的测量、报告、核查及城市碳收支减排效果评估研究;开展碳同化业务;开展温室气体时空变化分析,定期发布评估决策咨询产品。另外我们还要定期发布温室气体间监测报告,还有碳排放强度的评估报告,向省委省政府碳达峰和碳中和来提供决策支撑。”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说。目前,湖北省已初步建立了地-空-天一体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地基监测面向大气本底、重点城市、不同生态系统,开展了温室气体浓度、通量高精度在线监测;天基监测基于碳卫星开展了温室气体遥感反演监测业务。这一网络自上而下地进行温室气体浓度和同量高精度的观测。刘敏介绍,不仅限于观测,中心还将致力于碳同化的研究,为全省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另外一个就是碳同化的研发,怎么来核准、核炼他的这种技术,我们也要做一些相关的研发,把我们的温室气体的这种网的资料把它用好。”从2009年到2020年,湖北省大气中二氧化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省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卫星监测和大气本底观测为近10年最高,但增速在波动中逐渐趋缓。近10年,卫星监测和大气本底观测,湖北省二氧化碳年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及全球。
  • 半导体封装材料的性能评估和热失效分析
    前言芯片封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芯片,使芯片免受苛刻环境和机械的影响,并让芯片电极和外界电路实现连通,如此才能实现其预先设计的功能。常用的一种封装技术是包封或密封,通常采用低温的聚合物来实现。例如,导电环氧银胶用于芯片和基板的粘接,环氧塑封料用于芯片的模塑封,以及底部填充胶用于倒装焊芯片与基板间的填充等。主要的封装材料、工艺方法及特性如图1所示。包封必须满足一定的机械、热以及化学特性要求,不然直接影响封装效果以及整个器件的可靠性。流动和粘附性是任何包封材料都必须优化实现的两个主要物理特性。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的热膨胀系数(CTE)、超出可靠性测试范围(-65℃至15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封装的牢固性至关重要。对于包封,以下要求都是必须的:包封材料的CTE和焊料的CTE比较接近以确保两者之间的低应力;在可靠性测试中,玻璃转化温度(Tg)能保证尺寸的稳定性;在热循环中,弹性模量不会导致大的应力;断裂伸长率大于1%;封装材料必须有低的吸湿性。但是,这些特性在某种类型的环氧树脂里并不同时具备。因此,包封用的环氧树脂是多种环氧的混合物。表1列出了倒装焊底部填充胶的一些重要的特性。随着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封装材料的要求同步提高,尤其是在湿气的环境下,性能评估和热失效分析更是至关重要,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热分析技术给予准确测量,并可进一步用于工艺的CAE模拟仿真,帮助准确评估封装质量的优劣与否。表1 倒装焊中底部填充胶的性能要求[1]图1. 主要封装材料、工艺方法及特性[2]热性能检测梅特勒托利多全套热分析技术为半导体封装材料的性能评估和热失效分析提供全面、创新的解决方案。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可以精准评估封装材料的Tg、固化度、熔点和Cp,并且结合行业内具有优势的动力学模块(非模型动力学MFK)可以高精准评估环氧胶的固化反应速率,从而为Moldex 3D模拟环氧塑封料、底部填充胶的流动特性提供可靠的数据。如图2所示,在非模型动力学的应用下,环氧胶在180℃下所预测的固化速率与实际测试曲线所表现出的固化行为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热重TGA或同步热分析仪TGA/DSC可以准确测量封装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如失重1%时的温度,以及应用热分解动力学可以评估焊料在一定温度下的焊接时间。热机械分析仪TMA可以精准测量封装材料的热膨胀、固化时的热收缩、以及CTE和Tg,动态机械分析仪DMA提供封装材料准确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数据,进一步可为Moldex 3D模拟芯片封装材料的翘曲和收缩提供可靠数据来源。图2. DSC结合非模型动力学评估环氧胶的固化反应速率检测难点1、 凝胶时间凝胶时间是Moldex 3D模拟环氧塑封料、底部填充胶流动特性的非常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目前,行业内有多种测试凝胶时间的方法和设备。比如利用拉丝原理的凝胶时间测试仪,另有国家标准GB 12007.7-89环氧树脂凝胶时间测定方法[3],即利用标准柱塞在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中往复运动受阻达到一个值而指示凝胶时间。但是,其对柱塞的形状和浮力要求较高,测试样品量也很大,仅适用于在试验温度下凝胶时间不小于5 min的环氧树脂固化体系,并且不适用于低于室温的树脂、高粘度树脂和有填料的体系。由此可见,现有测试方法都存在测试误差、硬件缺陷和测试范围有限等问题。梅特勒托利多创新性TMA/SDTA2+的DLTMA(动态载荷TMA)模式结合独家的负力技术可以准确测定凝胶时间。在常规TMA测试中,探针上施加的是恒定力,而在DLTMA模式中,探针上施加的是周期性力。如图3右上角插图所示,探针上施加的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力在0.05N与-0.05N之间周期性变化,这里尤为关键的一点是,测试凝胶时间必须要使用负力,即不仅需要探针往下压,还需要探针能够自动向上抬起。图3所示案例为测试导电环氧银胶的凝胶时间,样品置于40μl铝坩埚内并事先固定在TMA石英支架平台上,采用直径为1.1 mm的平探针在恒定160℃条件下施加正负力交替变换测试。在未发生凝胶固化之前,探针不会被样品粘住,负力技术可使探针自由下压和抬起,测试的位移曲线表现出较大的位移变化。当发生交联固化,所施加的负力不足以将探针从样品中抬起,位移振幅突然减小为0,曲线成为一条直线。通过分析位移突变过程中的外推起始点即可得到凝胶时间。此外,固化后的环氧银胶片,可通过常规的TMA测试获得Tg以及玻璃化转变前后的CTE,如图3下方曲线所示。图3. 上图:TMA/SDTA2+的DLTMA模式结合负力技术准确测定凝胶时间. 下图:固化导电环氧银胶片的CTE和Tg测试.2、 弯曲弹性模量在热循环过程中,弹性模量不会导致过大的应力。封装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弹性模量可通过DMA直接测得。日本工业标准JIS C6481 5.17.2里要求使用弯曲模式对厚度小于0.5mm、跨距小于4mm、宽度为10mm的封装基板进行弯曲弹性模量测试。从DMA测试技巧角度来讲,如此小尺寸的样品应首选拉伸模式测试。弯曲模式在DMA中一共有三种,即三点弯曲、单悬臂和双悬臂,从样品的刚度及夹具的刚度和尺寸考虑,三点弯曲和双悬臂并不适合此类样品的测试。因此,单悬臂成为唯一的可能性,但考虑到单悬臂夹具尺寸和跨距小于4mm的要求,市面上大部分DMA难以满足此类测试。梅特勒托利多创新性DMA1另标配了单悬臂扩展夹具,可方便夹持小尺寸样品并能实现最小跨距为1mm的测试。图4为对厚度为40μm的基板分别进行x轴和y轴方向上的单悬臂测试,在跨距3.5mm、20Hz的频率下以10K/min的升温速率从25℃加热至350℃。从tan delta的出峰情况可以判断基板的Tg在241℃左右,以及在室温下的弯曲弹性模量高达12-13GPa。图4. DMA1单悬臂扩展夹具测试封装基板的弯曲弹性模量.3、 湿气对封装材料的影响湿气腐蚀是IC封装失效的主要原因,其降低了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保存在干燥环境下的封装环氧胶,完全固化后在高温和高湿气环境下也会吸湿发生水解,降低封装体的机械性能,无法有效保护内部的芯片。此外,焊球和底部填充环氧胶之间的粘附强度在湿气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也会遭受破坏。水汽的吸收导致环氧胶的膨胀,并引起湿应力,这是引线连接失效的主要因素。通过湿热试验可以对封装材料的抗湿热老化性能进行系统的评估,进而对其进行改善,提升整体性能。通常是采用湿热老化箱进行处理,然后实施各项性能的评估。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封装材料湿热老化测试效率的方法。梅特勒托利多TMA/SDTA2+和湿度发生器的联用方案,以及DMA1和湿度发生器的联用方案可以实现双85(85℃、85%RH)和60℃、90%RH的技术参数,这也是行业内此类湿度联用很难达到的技术指标。因此,可以原位在线环测封装材料在湿热条件下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图5. TMA/SDTA2+-湿度联用方案测试高填充环氧的尺寸变化.图5显示了TMA-湿度联用方案在不同湿热程序下高填充环氧的尺寸变化。湿热程序分别为20℃、60%RH、约350min,23℃、50%RH、约350min,30℃、30%RH、约350min,40℃、20%RH、约350min,60℃、10%RH、约350min,80℃、5%RH、约350min。可以看出,在60%的高湿环境下高填充环氧在350min内膨胀约0.016%,后续再降低湿度并升高温度,样品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较大的热膨胀。图6为DMA-湿度联用方案在双85的条件下评估PCB的机械性能的稳定性,测试时间为7天。可以看出,PCB在高湿热的环境下弹性模量有近似6%的变化,这与PCB的树脂材料发生吸湿后膨胀并引起湿应力是密不可分的,并且存在导致器件失效的风险。图6. DMA1-湿度联用方案测试PCB的弹性模量.4、 化学品质量对于封装结果的影响封装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类的湿电子化学品,尤其是晶圆级封装等先进封装的工艺流程,对于清洗液、蚀刻液等材料的质量管控可以类比晶圆制造过程中的要求,同时针对不同工艺段的化学品浓度等配比都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控制使用的电子化学品质量对于封装工艺的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表展示了部分涉及到的化学品浓度检测的滴定检测方案,常规的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可以基本满足对于单一品类化学品浓度的检测需求。指标电极滴定剂样品量85%H3PO4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0.5~1g96%H2SO4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0.5~1g70%HNO3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0.5~1g36%HCl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0.5~1g49%HF特殊耐HF酸碱电极1mol/L NaOH0.3~0.4gDHF(100:1)特殊耐HF酸碱电极1mol/L NaOH20-30g29%氨水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0.9~1.2gECP(acidity)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8g29%NH4OH酸碱玻璃电极1mol/L HCl0.5~1gCTS-100清洗液酸碱玻璃电极1mol/L NaOH≈1g表1. 部分化学品检测方法列表另一方面,对于刻蚀液等品类,常常会用到混酸等多种物质混配而成的化学品,以起到综合的反应效果,如何对于此类复杂的体系浓度进行检测,成为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大的挑战。梅特勒托利多自动电位滴定仪,针对不同的混合液制订不同的检测方案,如铝刻蚀液的硝酸/磷酸/醋酸混合液,在乙醇和丙二醇混合溶剂的作用下,采用非水酸碱电极针对不同酸液pKa的不同进行检测,得到以下图谱,一次滴定即可测定三种组分的含量。图7. 一种铝刻蚀液滴定曲线结论梅特勒托利多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控制,我们为半导体封装整个产业链提供完整专业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和可靠服务。梅特勒托利多在半导体封装行业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希望我们的解决方案给半导体封装材料性能评估的工作者带来帮助。参考文献[1] Rao R. Tummala. 微系统封装基础. 15. 密封与包封基础 page 544-545.[2] Rao R. Tummala. 微系统封装基础. 18. 封装材料与工艺基础 page 641.[3] GB12007.7-89:环氧树脂凝胶时间测定方法.(梅特勒-托利多 供稿)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
    2011年10月13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北京举办成立仪式。卫生部部长陈竺出席仪式并讲话。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国务院副秘书长、食品安全办主任张勇,食品安全办副主任、评估中心副理事长刘佩智,中央编办副主任张崇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工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边振甲、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出席仪式。卫生部副部长、评估中心理事长陈啸宏主持仪式。   陈竺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10年起全面实施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制定实施了风险监测评估相关制度,完成了一系列应急和常规风险评估任务。这些工作在科学评价食品安全形势、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发布预警信息、制定清理标准、公众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竺强调,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实现食品安全“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国务院事业单位改革跨出的关键一步。评估中心要按照中央编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建方案》和章程的规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切实发挥好食品安全核心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全面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认真做好风险评估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等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信息分析等监测相关技术工作。主动研究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趋势和规律,全面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相关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机构建设,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注重评估中心内部科学管理,提高协调配合能力,注重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抓住“十二五”规划契机,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技术条件。   三是勇于进取,大胆创新。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专家的作用,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科学决策,努力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陈竺、张茅、张勇、张崇和共同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揭牌。刘佩智为评估中心主任刘金峰颁发了聘书。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评估中心理事会全体理事,以及评估中心筹建工作组的同志参加仪式。
  • MARWIS应用于机场跑道表面状况评估
    MARWIS应用于机场跑道表面状况评估背景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有关要求,有关缔约国应于2021年11月4日起,使用“全球报告格式”报告跑道表面状况。跑道表面状况的报告将从传统的跑道摩阻特性测试转变为跑道表面状况评估。这是对机场跑道适航性评估和报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机场的管理水平于场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起降性能评估 为了提供必要信息以确保特别是针对起飞和降落达到所要求的安全水平,航空业引进了TALPA(起降性能评估)标准,该标准根据污染物类型和厚度评估跑道状况,以此向机场交通管理人员提供评估飞机制动性能的有效信息。RCC(跑道状况代码)报告,这是一个允许对危险或障碍物进行快速识别的自明代码。用于跑道气象评估的新技术 改善飞机起飞和降落安全的方法之一是采用移动式跑道状况传感器MARWIS(见图1)形式的新技术。作为嵌入式道面传感器和固定式气象传感器等普通AWOS(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的一个附加装置,MARWIS改善了跑道(RWY)状况的确定并对交通管理员、飞行员和塔台的跑道状况代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为此,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箱对跑道状况处理和转化的机场工作流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成为一个正确且不会过时的编码,它为降落准备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 快速及数字化 可将紧凑型MARWIS安装在所有类型的机场巡逻车辆上,它能直接传送跑道状况,如干燥、潮湿、湿润、雪、雪泥、冰、含融雪剂潮湿和极度潮湿等数据信息。MARWIS可向移动装置(如平板电脑)和固定式输出装置(如控制中心(TWR))发布该数据。因此,它可在跑道评估期间在巡逻车上为交通管理员提供支持,无需巡逻车再迂回绕道。另外,MARWIS 可发布气象相关的摩擦系数值,范围在0.1至0.82之间(由低到高)。这意味着智能型传感器可检测不同跑道污染水平下(从干燥到有水、冰或雪覆盖)的摩擦力,并将此信息直接输入MDSS(维护决策支持系统)软件ViewMondo。 采用MARWIS进行评估具有两个决定性优势:飞行员可获得更多用于决策的信息,而工作流程耗时更少,因为自动的数据采集缩短了跑道封锁的时间。TALPA工作流程的珍贵时间由此得以释放,通常这一用时不得超过10分钟。但数据仍由机场交通管理员控制,因为通过ViewMondo 软件可对巡逻车内移动输出装置直接发布的跑道状况代码进行修改,以防观察所需或飞行员通过反馈信息要求降级。RCC/ RCAM报告可打印或由巡逻车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塔台(见图2中的数据流程)。 为了能提供确切的位置数据,可将跑道上的独立点储存于路线的主数据内并通过平板电脑或GPS模块等输出装置跟踪。这对TALPA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其必须按照三个分区逐一报告跑道状态。 未来航空任务的展望 综上所述,众多不同的跑道评估和维护方法盛行于机场业务中,而这则意味着尚无正式有效的国际标准。TALPA的引入将成为航空业向全球解决方案迈出的一步。而跑道状况评估或测量方面,目前也没有可用的标准,机场技术人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最佳方法。 Lufft生产的移动式传感器MARWIS可立即发布气象相关的摩擦系数、水膜高度、跑道状况、含冰量和露点,以及表面和空气温度,是一个能根据ICAO规范成功执行TALPA的最为通用且不过时的设备。
  • 慎用论文作指标:英国科研评估经验的启示
    科研评估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中已经变得日臻重要。然而,对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研评估而言,还有一条长路要走。 7月25日,来自英国Technopolis科技与创新咨询评估机构的专家Erik Arnold,为中国的科研评估人员上了一课。 一次适时的合作 科研评估的重要动因就是独立地考察、衡量一个研发项目或计划的进展情况,提出工作的缺陷所在,并由此积累经验、教训,学到知识,为今后的项目实施以及制定新政策、新计划提供反馈意见。科研评估对每个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种背景下,15年前,中国科技部在国务院各部门中率先将评估机制引入部门管理,中国科技评估的第一个实践者——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NCSTE)也应运而生。现在,它仍是中国政府机构中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科技评估的团体。科技评估中心主任张晓原说:“尽管15年来,中国科技评估事业和科技评估中心的业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科技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有强烈的意愿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合作。” 终于,经多方协调,科技评估中心与英国相关机构正式开展了“中英科技评估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宗旨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充分理解双方各自的评估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中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和科技计划评估,以便更好地促进日后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今年6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已经派出5人专家组,先后访问了英国议会特选委员会、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英国研究理事会、英国皇家学会和Technopolis评估机构等9个单位,了解了英国科技评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以及R&D评估的最新理论方法。 7月21日,英方派出高级科技评估专家Erik Arnold来华一周,回访了中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并于25日在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进行了科研评估案例、经验介绍和讨论。 听课的科研评估中心国际合作处副研究员杨云说:“收获太大了。”这也是记者当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慎用论文作指标 Arnold当天的授课内容主要是Technopolis曾经进行的两个评估案例,一个是瑞典的KTS计划评估,另一个是挪威研究理事会(RCN)的机构评估。前者主要针对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后者则更多地考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对中国的现实有所启发。 比如,与国内动辄就用专利数、论文数等所谓的客观数据来说明计划的成效相比,KTS计划评估中二者都没有用。Arnold表示:“这涉及到指标选取的问题。指标要能够真正反映状况。如果你要考察知识向产业的转移,它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没有任何关系,这时如果选择论文作为指标,那就不能说明问题。而如果是要说明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那么发表了多少篇博士论文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Arnold说:“关于如何选取指标,大家一直争论不休。不光是中国,全世界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都会抱怨评估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但实际上,评估人员要找到恰当的指标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考察一个研究机构或个体的绩效时,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能不能说明问题,要看问题是什么,要看论文能否反映你想说明的东西。” 对于论文数量在大学中被普遍用于职称评定、教授晋升,Arnold表示,这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会有人抱怨。他说:“德国的大学教授很多在博士毕业后搞三五年研究,然后进入产业界打拼一二十年,这时候大学如果光用论文数量来决定是否聘用他们,这群人就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在产业界工作多年,并没有精力去发表足够多的论文。事实上,这对大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些人可以带来实际的业界情况和经验,能够让大学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所以我希望大学在选取聘用员工的指标时,不要只考虑论文数量,尽可能避免我提到的问题。” 评估界带来的创新信号 实际上,除了身为科研评估专家,Arnold还是一位科技创新政策专家。他认为,由于计划是机构制订的,对一个机构的评估会改变和引导它整个做项目的方式,所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科技评估并不仅仅是展示评估技能、评估技术,我们希望能由此更多地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产生知识来指导政府利用该体系推动创新、管理创新”。 据Arnold介绍,他印象最深的科技创新项目是一些北欧国家的产学研结合项目,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在计划设计之初就让所有利益相关方一起参与。他说,如果只是让科研人员进行计划设计,他们往往会关注基础性研究,而不考虑如何与产业界结合;反之,产业界单方设计出的计划往往更关注短期产出。而成功的R&D计划应该结合研究和产业优势,即业界告诉研究者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告诉业界有哪些有意思的方式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在挪威研究理事会的机构评估中,Arnold等人发现,虽然理事会的成立将此前分裂的科研和创新放到了一起,但其下的16个部委并没有改变其行事方式。它们仍然会非常详细地告诉科研机构应该作什么样的研究。这种条块化的资金提供和开展研究的做法,阻碍了科研创新进一步自由开展的权利。因此,他们建议在如此复杂的体系下,各部门不应再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事无巨细地告诉下面的研究机构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放手让科研机构自己解决问题。 Arnold表示,知识创新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要让国家创新体系发挥作用,不光创新体系内部的各个部分要良好运作,各部分之间还应该有非常好的关联。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知识的形成、创造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依赖学术的背景下,以保守的组织形式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各个学科之间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学科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现如今,知识的创造渐渐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知识形成以应用为背景,打破了单个学科领域的界限,并拥有动态化的组织管理形式。 与此相对应,科研评估也需要新的方式。Arnold说:“尽管人们要尊重作为专业领域科学发展推动力的同行评审制度,但单以创新本身蕴涵的技术含量来评估研发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切合社会需要。过去几十年中,以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创新评估方式发展迅速。在评估实践中,如果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结果。”
  • 欧盟REACH法规中关于物质评估的情况分析
    物质评估的概述   我们都知道,REACH法规下有三大类型评估:物质评估、注册卷宗符合性评估、测试提案的评估,三者又统称为卷宗评估。其中,物质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优先列入欧盟滚动条计划(CoRAP清单)中的物质是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存在危害,从而促进对物质的安全管理。CORAP清单物质依据条款成熟的标准筛选,相关标准已在ECHA网站发布。   由于是一个滚动计划,因此CoRAP清单会定期加入新物质或被修订,而CORAP物质的筛选标准也将会被更新。对于标准的修订,工业界持积极态度,并希望标准中关于筛选透明性的内容能够在下次CORAP复审前被讨论。   目前,首批CoRAP物质已于2012年2月29日正式发布,并需要在2012年到2014年由不同成员国完成物质评估。其中2012年需要完成36个物质的评估,分别由17个成员国完成。当某一物质的评估启动时,相应的评估成员国将有12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评估,并明确下一批关注的物质。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成员国可能会制作决议草案要求物质的注册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一步提供信息,这些信息要求可以在REACH法规要求的信息范围之外。   如果某物质经过评估(必须在物质评估启动的12个月内或在决议草案要求的信息提交后的12个月内完成)确认其用途确实存在危害,那么评估成员国就可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包括:   就物质的致癌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呼吸致敏性或其他危害特性制作和提交统一分类和标签提案   就物质进入高关注度物质候选清单制作和提交相关提案   提交物质的限制提案   REACH法规范围之外的行为,如欧盟范围内的职业暴露限值或国家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物质存在于CoRAP清单本身对物质的生产、进口或使用没有法律效应,只是预示着成员国将重点详细关注物质的某些方面,后续将通过评估明确其风险,并依据评估结果确定管理措施。因此,CoRAP清单不能被看成是一份黑名单,无论是工业界还是政府官方都需要通过适当的沟通交流明确这种观点。   物质评估的现状   目前工业界对物质评估过程的经历有限,因此现在对物质评估的状态给出详细的分析还为时过早,但仍可以对一些前期经验、已有的实践和建议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欧盟成员国对物质评估的实施还不是很统一,例如一些成员国会要求注册人提供物质完整的研究报告和扩展的SDS(eSDS),因而带来一些实践操作和法律问题。因为完整的研究报告很可能归第三方机构所有,注册人不具备共享完整研究报告的权力,而报告的发布将会导致注册人违反了其与第三方机构间的合约。此外,一些注册人认为在注册过程中已经完成的工作不应该再被欧盟成员国要求重新启动,欧盟成员国应该重点关注导致物质进入CoRAP清单的特定节点,因此,需要搭建充足的入口以获取大量的研究总结信息。   不管怎样,物质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一边实践一边改进,从而促进物质评估过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而在这个过程中,ECHA应该积极发挥协调作用。   应对物质评估的主动性   在物质评估的相关会议中,有关方面均指出成员国和注册人在对待物质评估时都需要具有前瞻性,也就此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旦某成员国确定要评估某物质,则该成员国应尽早与物质的领头注册人(LR)取得联系,这样可以帮助成员国更全面的掌握物质的某些详情,如市场情况、一般用途和特性等。 物质的所有注册人需要通过对话确定其中一个注册人(一般来说是领头注册人)与评估成员国进行交流和沟通。   首批面临评估的物质的注册联合体已经自行组织起来,LR也已开始通过非正式的交流与评估成员国取得了联系,并在SIEF中协调着联合注册人的相关工作。在接下来的决议制定过程中,LR将代表物质对应的所有联合注册人提交评议。   由于物质的评估有严格的时间控制,因此注册人需要在评估开始前就完成对注册卷宗的更新,否则更新的内容将不会被考虑进物质的评估中。当然如果卷宗的更新确实无法在评估开始前完成,那么领头注册人需要事先与评估成员国联系以确定信息更新的时间和内容。   在评估报告最终发布前,评估成员国应该与注册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以明确任何一个疑惑点以及讨论解决关注点的最好途径。此前,一些官方机构表示他们只愿意在一份决议草案已经准备好后与注册人见面,以基于一种科学的基础对决议的内容进行讨论,而在其他方面官方机构并不愿意与注册人进行当面交流。   由于列入CoRAP的物质还要经过严格的物质评估过程,因而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很大风险,企业切不可抱着获得注册号就已完成注册的想法,而是应该积极关注物质的评估过程,以便在ECAH要求进一步提供信息的时候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数据,确保自身的贸易不受影响。
  • 18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名单公布
    2013年5月29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ldquo 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rdquo ,此次评估的实验室18家。详情如下:   为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促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根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我司决定今年对中央直属高校化学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参评实验室清单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原则   1.坚持&ldquo 公开、公平、公正&rdquo 和&ldquo 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rdquo 的原则,实行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性评估为主。   2.以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的评价为重点,突出实验室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及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培养和聚集优秀人才和团队、高层次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成绩,同时注重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与机制创新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   3.以实验室近五年的成果产出为评估依据,突出实际成效和未来发展趋势。纳入统计的科研成果(如论文、专利等)验收通过后必须署名实验室,建设期间的成果可按固定人员进行统计,且成果需与实验室方向相吻合。   4.强调依托单位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实质性支持(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人才引进等),突出实验室人才、项目、基地的紧密结合。   二、评估程序   评估工作分现场评估和综合评估两个阶段,计划于9月初进行现场评估,9月中下旬进行综合评估。具体时间和分组安排另行通知。   1.现场评估   包括如下内容:(1)听取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50分钟) (2)听取实验室代表性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不多于5项,总时间50分钟 (3)实验室现场考察(包括人文学术环境、重大成果演示、实验室人员座谈、实验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等) (4)专家组评议,形成评估意见并向学校和实验室反馈。   2.综合评估   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各组现场评估排序前30%和后20%的实验室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中会议答辩和评议。   在现场评估意见和综合评估意见的基础上,由我部确定本年度&ldquo 优秀&rdquo 、&ldquo 良好&rdquo 以及&ldquo 较差&rdquo 实验室名单。对&ldquo 优秀&rdquo 实验室,我部将予以一定的支持。&ldquo 较差&rdquo 实验室不再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序列。   三、评估要求   1.评估工作是加强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依托高校和实验室要高度重视实验室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本着严谨、求实的原则,为实验室评估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2.学校要认真组织撰写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报告要突出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突出实验室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与合作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汇报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成绩和经验。   3.要充分做好实验室工作报告、代表性学术报告的汇报及答辩的准备工作。实验室人员尤其是骨干研究人员要全力配合实验室主任做好评估工作。现场评估时专家组对实验室主任报告的质询原则上由实验室主任解答。   4.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规定,所有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两年以上的实验室(验收时间为2011年6月底前)原则上必须参加此次评估。通过验收但开放运行未满两年的实验室可自愿向我司提交评估申请,并按照本通知要求报送评估申请书。若对参评实验室有异议或者申请参加评估的实验室,请于2013年6月7日前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说明或申请,逾期未提出的不予受理,须严格按照本通知执行。   四、实验室评估申请书编制   实验室评估申请书各项指标只统计评估期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底)的成绩和数据。   请有关高校认真组织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格式及说明详见www.dost.moe.edu.cn&ldquo 下载中心&rdquo 栏),并于2013年8月30日前将纸质材料和电子版光盘(各一式1份)报送我司基础研究处。   联系人:明媚、明炬   电 话:010-66096301,66096519   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   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参加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高校 1 生物有机分子工程 北京大学 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北京大学 3 放射性药物 北京师范大学 4 多酸科学 东北师范大学 5 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 华东理工大学 6 农药与化学生物学 华中师范大学 7 介观化学 南京大学 8 功能高分子材料 南开大学 9 生命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 清华大学 10 胶体与界面化学 山东大学 11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 陕西师范大学 12 绿色化学与技术 四川大学 13 绿色合成与转化 天津大学 14 系统生物工程 天津大学 15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武汉大学 16 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 浙江大学 17 有色金属资源化学 中南大学 18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 中山大学   教育部科技司   2013年5月27日
  • 广西成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
    本报南宁讯 10月25日,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在自治区疾控中心揭牌成立。有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检验设备,广西将在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等多方面开展全面、专业的监测。   据了解,新成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拥有涉及理化、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食品毒理等多学科的专业人员70多名,取得认证认可的检验项目达941种,其中与食品餐饮消费环节、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食物中毒等相关的检验项目达582种。   今后,该中心将组织全区各市县疾控中心建立全区食品化学性污染物、病源微生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立全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数据库,进行动态分析和风险评估,以及独立开展食品安全危险因素监测和检验。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按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进行抽检,广西还会根据本地饮食特点,增加米粉、粽子等检验项目。抽检的样品也来自多个渠道,有的采自农户的菜地,有的来自农贸市场,还有从餐饮机构采集的样本。   据悉,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广西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所监测结果都上报至政府部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 重磅上市|土壤呼吸测定仪评估土壤健康与活性
    型号推荐:重磅上市|土壤呼吸测定仪评估土壤健康与活性 ,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过程,直接反映了土壤的健康状况、微生物活性及碳循环动态。土壤呼吸测定仪作为现代土壤科学研究的得力工具,其在农业、生态及环境科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详细阐述土壤呼吸测定仪的四大作用。 一、评估土壤健康与活性 土壤呼吸测定仪通过精确测量土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直接反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这一 数据是评估土壤健康状态和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为土壤管理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指导农业生产与施肥 土壤呼吸与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密切相关。通过土壤呼吸测定仪的监测,农民可以了解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和养分供应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和施肥方案。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三、监测生态系统碳循环 土壤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土壤呼吸作用的变化直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土壤呼吸测定仪的应用,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深入探究土壤碳排放规律,为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四、评估生态修复效果 在生态修复项目中,土壤呼吸测定仪可用于监测修复后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情况。通过对比修复前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可以评估修复措施的有效性,为优化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五、仪器特点 1、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更便捷的人机交互操作 2、7寸高清触摸屏,操作简单、界面清晰 3、气体流量可通过仪器设定,可以进行不同流量下土壤呼吸强度的试验 4、专用动态分析软件,可在安卓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实验过程,省去往电脑端拷贝数据,整理分析; 5、支持wifi、4G联网;数据可无线上传至云平台 6、存储空间16G,可存储100000+条数据 7、数据可直接通过USB接口导出到U盘 8、检测完成可直接打印并上传检测数据结果 9、支持GPS定位; 土壤呼吸测定仪在评估土壤健康、指导农业生产、监测碳循环及评估生态修复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呼吸测定仪的精度和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土壤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 土壤气监测在污染地块调查评估中的优势、局限及解决思路
    背景 从地表向下一直到毛管层上方的土壤和岩石空隙中未被水充满的空间中含有的气体被称为土壤气。按照采样位置,土壤气可分为浅层土壤气、深层土壤气、底板下土壤气3类。浅层土壤气是指深度较浅的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深层土壤气又叫近污染源土壤气,是指污染源附近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底板下土壤气是指建筑物底板下方土壤孔隙中的气体样品。我国的建设用地环境管理领域,土壤气采样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技术标准。本文探讨在VOCs污染地块调查中推行土壤气监测的必要性、应用范围,以及现阶段在我国污染地块调查中推广该技术的局限,提出相应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1. 土壤气采样方法 土壤气体样品的采集方式分为主动采样和被动式采样。 ——主动式土壤气采样需要建设土壤气监测井,常见的监测井包括3类:1)钻孔埋管式监测井;2)钻杆直插式监测井;3)由地下水井改装成的土壤气井[1](见图1)。图1 3种类型的土壤气监测井土壤气主动采样中,常见的样品保存器具有3种:吸附管、采样罐、气袋(见图2)。图2 3种土壤气样品的常用保存器具 ——被动式土壤气样品采集指在地表下放置吸附剂,通过扩散和吸附机制将污染物收集。被动采样技术仍处于从研究向应用过渡的阶段,尚无国家发布官方土壤气被动采样技术规范,故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 2. 土壤气监测相比土壤监测的优势 1) 捕捉VOCs污染区域的能力更强。 2) 更准确地反映VOCs的气态扩散迁移过程和呼吸暴露风险。 3) 长期监测成本较低。 3.土壤气监测中地块调查评估中的应用方式 1)土壤气监测数据可作为判断地块污染程度的直接依据,据此决定目标地块是否需要进行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 2)土壤气监测数据可作为地下污染溯源的关键指标。 3)土壤气浓度数据可作为输入参数代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呼吸摄入量、致癌风险及非致癌风险的定量风险评估计算。 4)土壤气监测可在地块修复工程实施及修复效果评估中为修复工程过程监管和修复效果评估提供直接判定依据。 5)可帮助涉及挥发类有机物的在产企业自行监测、预警挥发性有机物的泄漏。 6)在污染地块长期风险管控中,土壤气监测可指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环境风险及其变化趋势。 4.现阶段土壤气监测中我国推广应用中的局限及解决思路 1)缺乏土壤气采样技术规范。土壤气采样过程对于监测数据的影响较大,采样过程不规范会降低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土壤气采样技术指南,为污染地块土壤气采样监测提供技术依据。 2)缺乏专门针对污染地块土壤气VOCs的分析检测标准方法。污染地块调查中的常见VOCs与环境空气监测的VOCs种类差异较大。污染地块中很多常见VOCs的检测方法并未被环境空气检测方法所涵盖。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针对污染地块气体样品(土壤气、室内室外空气)的检测方法,以覆盖污染地块可能存在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 3)缺乏土壤气环境质量标准或风险筛选值。目前,北京市地方标准《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 11T-1278-2015)是国内唯一能参考的土壤气VOCs质量标准,但其中仅包括15种VOCs的监测方法。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涵盖面更广的污染地块土壤气VOCs筛选值标准。 4)缺乏土壤气监测结果的分析方法。国内多数调查评估单位对于土壤气监测结果分析方法的掌握还很有限。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污染地块土壤气VOCs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为合理使用和科学分析土壤气监测数据提供依据。
  • 全国首个化学毒物质谱分析评估软件著作权花落湖南
    日前,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研发的“化学毒物质谱大数据评估系统 V1.0”,经国家版权局审核,正式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也是我国首个化学毒物质谱分析评估软件著作权。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邓晓彬介绍,毒物筛查是救治危急重症中毒患者的重要环节,检测结果影响着临床决策,提升毒物筛查的速度和精准度对于提高急性中毒患者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化学品种类的剧增,近年来职防院承接的中毒样品检测工作难度和复杂度都在不断增加,对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承载能力及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准度是毒物筛查的重要瓶颈。化学毒物质谱大数据评估系统V1.0是聚焦化学中毒筛查中液质联用仪采集的质谱大数据后期运算、判断问题,基于专业数据平台,采用数据自动抓取和多维向量算法,综合得出客观结果的一套分析评估系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