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碳

仪器信息网生物碳专题为您整合生物碳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碳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碳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碳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碳话题讨论。

生物碳相关的资讯

  • 依赖微生物的负碳化学品生产能否助力碳中和?
    首先请大家回答个问题:石油、煤、天然气… … 除了做燃料,还有什么用?答案:从石油和天然气中提取的数千种化学物质,影响着你的生活。它们组成了柏油马路、汽车的轮胎、塑料制品、衣物纤维、甚至是你使用的牙膏和护肤品… … 可以说,这些来自化石能源的化学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传统石油化工行业也一直戴着“高耗能、高排放”的帽子,在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路线图的今天,这个行业需要更多新的技术探索。在2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工作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和朗泽公司的生物工程师们开发了一个新的依赖微生物的负碳化学品生产过程:他们以工业废气CO2、CO和H2为原料,一种细菌为“工人”来生产重要化学品,甚至能实现负碳生产(生产过程反而会吸收碳,而不是排放碳)。(论文题为:Carbon-negative production of acetone and isopropanol by gas fermentation at industrial pilot scale )微生物如何生产石油化工产品?也许你很难想像,石油化工产品,怎么能让微生物去生产呢?发酵出来一堆粘乎乎的大肠杆菌?但其实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那就是乙醇(也就是俗称的酒精)。用石油化工生产的乙醇也叫工业酒精,乙醇含量一般为95%和99%。工业乙醇的生产常见原料是乙烯(来源于石油裂解后的产品),成本低,产量大,但是不能饮用。其中乙烯直接水化法过程,就是在加热、加压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是乙烯与水直接反应,生产乙醇。而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学会了酿酒,粮食放一段时间后,就会发酵产生酒精。本质上,这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产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淀粉降解为小分子的糖类,然后在酵母体内经过一步步的反应(每一步的反应是经过特定酶的催化),最终生产出乙醇。目前,全世界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是400亿吨,其中包含石油、煤碳及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资源的利用贡献了排放量的86%,而化石资源的利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燃料,一类是作为化工原料。化石燃料使用和化工行业共同的特点是过程都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而短期之内还没办法将它们固定,为了从源头解决这样的问题,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工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通过构建一些能够糖原料转化成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微生物细胞工厂,之后将再将这些细胞工厂的培养放大到工业规模,也就是一个个巨大的发酵罐组成的“钢铁森林”里,让它们持续稳定的运行。目前商业化运行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大部分是依赖于糖原料,由于原料是可再生的,所以整个过程是一种近乎碳中性的生产过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大气中已经过多的温室气体,这些过程是无能为力的。给微生物换口粮:用废气替代玉米当前生物化工行业糖原料主要来源于一些粮食作物,比如玉米。让微生物吃这个类型的原料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可能会遭遇到与人争粮的隐忧;另外从过程经济的角度看,如果糖原料在原料成本中占主导地位,也会拉高过程的成本,从而阻碍生产方式的推广。C1废气是指包含CO2和CO的工业废气,这些废气中往往也包含H2。C1废气对细胞工厂的一个优点是便宜,甚至使用这些原料的过程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和减排的过程。更便宜、更“低碳”的原料有了,那怎么用它们呢?一种是像利用CO2合成淀粉那样,人工从头设计出一条从CO2到终端产品淀粉的合成线路。另一种是寻找能“吃”它们的微生物,然后以这些微生物为出发点进行再创造,赋予这些微生物新的能力,确保它们能“吐”出来好东西。上面提到的美国工程师选的是后一种。比较幸运的是,一些自养的梭菌可以利用C1废气,废气中的CO和H2可以作为能源物质,CO和CO2也可以作为这些梭菌的碳源物质。之前生物工程师们已经赋予了这些微生物生产能力了,能够生产超过50多种人类所需的化学品、但是大部分都因为生产性能不好,难堪重用,只有一个产乙醇的梭菌细胞工厂能在工业化规模运行,每年能够利用废气产生超过90000吨的乙醇,可谓是微生物界的“劳模”了。这次,工程师们想让“劳模”更进一步。“劳模”的再就业之路一种技术或过程要想实质性的助力碳中和,必须要能大规模部署和发光发热。尽管产乙醇梭菌细胞工厂现在每年已经能将数万吨废气的C1气体再利用了,但考虑到社会对特定化学品的需求是一定的,如果想让产乙醇梭菌发挥更大的能量,就必须再给它开拓一些新的天地。丙酮(acetone)和异丙醇(IPA)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前者是工业溶剂和丙烯酸玻璃和双酚A的前体。后者广泛用于制药、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并可以作为溶剂和清洁剂。目前都只能由高耗能和排放的石油化工过程所产生,两者每年的全球市场超过600亿人民币。能不能用之前的梭菌“劳模”来生产的呢?产乙醇梭菌这个“劳模”并不是一个很好改造的微生物,但是生物工程师通过一系列高级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和工具大大的缩减了要进行改造的次数,整个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0到1:为了建立从C1气体到丙酮和异丙醇的生产线,他们首先在“明星菌株”大肠杆菌中测试了超过250种设计方案,最终经过筛选把最优的改造方案在产乙醇梭菌“劳模”身上进行了实施,成功赋予它们产丙酮和异丙醇的能力,与之前基于其它梭菌构建的最好的菌株相比产率提高了20多倍。从1到10:一些组学手段和动力学模型的运用使得生物工程师们能对产乙醇梭菌“吃”进去的碳的去向有相对较为直观的了解,从而找到了一些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生产丙酮和异丙醇能力的潜在改造靶点。而基于无细胞体系的“巨星修炼场”可以快速对这些潜在改造靶点进行初步的评估。最终根据这些认知进行的改造,又将“劳模”产丙酮和异丙醇的产率提高了大约27倍,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生产不同产物的选择性。从10到… … :将之前的改造在基因组层面稳定下来,工程师们又进一步提高了两个产物的产率和生产的选择性。最终在中试规模,120L的反应器中对最终版“劳模:的测试结果显示:产乙醇梭菌产丙酮和异丙醇的产率能达到大概3g/L/h,产不同产品的选择性达到90%。而整个生产过程稳定运行的时间也能达到三周,整个过程估算的产能达到每年4万多吨。 作者也对传统生产过程和这项工作所创造的新生产过程的碳足迹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显示,传统的生产方式产丙酮和异丙醇的碳足迹分别为2.55和1.85 kgCO2e/kg(CO2-equivalent in 100-year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per kilogram of product),而新创造的生产过程的两个数字分别为-1.78kgCO2e/kg acetone和-1.17kgCO2e/kg IPA。根据估算的结果,这个利用梭菌生产丙酮和异丙醇的新过程确实是一个实至名归的负碳生产过程,最终生成的化学品和菌体生物质则是负碳的体现形式。梭菌的负碳生产潜力有多大?面对新技术,所有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负碳生产过程能为碳中和贡献多大的力量?这些工程师将产一种化学品的细胞工厂重构成产其它化工产品的细胞工厂,仅从这种改造过程来看,这项工作是可以被视作一个典范的。但是这项工作最后的落脚点只是在中试规模进行了测试,只能说是为了负碳生产化学品开了个好头,最终能不能真正被大规模应用、能在多大规模被应用,其实还要经历很多考验。
  • 《自然》成果揭示: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储起决定作用
    近日,清华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带领国际团队,在生态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开展深度学科交叉,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同化技术,揭示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决定性作用。日前,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目前,促进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积累是人们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传统研究主要关注植物有机碳输入和土壤有机质分解这两类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然而近年来,新的研究开始强调微生物过程在土壤有机碳形成和储存中的关键作用。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土壤有机碳的两种控制途径 清华大学供图微生物既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机质分解者,同时也通过其生长和死亡直接产生土壤有机质。解析微生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双重控制机制以及定量评估其相对重要性,是理解土壤碳循环及其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为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黄小猛、博士生陶凤以及康奈尔大学教授骆亦其组织的国际研究团队,以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为变量整合了微生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双重控制机制,并探讨了其与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系。研究团队通过将一个描述复杂土壤碳循环的机理模型与5万多条土壤碳观测数据相融合,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土壤有机碳储量正相关 。微生物代谢中对有机合成较高的碳分配比例最终导致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不是流失。涌现的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关系 清华大学供图研究还发现,微生物过程在土壤碳储存中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准确描述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也是准确模拟全球土壤有机碳储和空间分布的关键。其重要性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和植物碳输入等其他所有过程的4倍以上。“我们的团队突破性地解决了在全球尺度评估微生物过程与其他过程对土壤碳储存的相对重要性这一难题。”骆亦其说。据介绍,该研究立足于过去两百年的土壤碳循环理论,整合了世界最大的土壤有机碳数据库并结合先进人工智能和数据同化技术,首次系统评估了各种土壤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储存的相对贡献。该研究还揭示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系,为通过土地管理影响微生物过程促进土壤固碳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研究构建的机理模型。生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的新范式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清洁验证:微生物总有机碳回收率和线性
    简介在生产消费品时,有效地清洁生产设备对质量控制来说至关重要。清洁工艺的目标是降低产品污染的风险,有效的清洁工艺可以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确保产品质量。如果无法衡量和验证清洁工艺的有效性,就无法了解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的风险。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提供的数据,2017年食品和饮料行业产品召回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对产品的污染。对于减少和消除微生物污染来说,强有力的清洁工艺至关重要,因此监控清洁工艺有效性的方法同样至关重要。总有机碳(TOC)分析是消费品生产商广泛采用的非专属方法,用于检测产品、清洁剂、以及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残留量。为了证明TOC分析法适用于预期用途,我们对设备清洁之后可能尚存的残留物进行了回收和线性研究。工厂通常会测试化学污染物和化合物,但很少用TOC分析法来测试微生物的回收率。本文旨在探讨对于清洁验证和确认,TOC分析法能否证明可接受的微生物污染回收率和线性。实验设计和设置我们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合作,用一整夜时间在胰酶大豆肉汤中培养100毫升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4500转/分钟的速度将最终培养物的十毫升等分试样离心分离10分钟,形成细胞沉淀。在每次离心之间,倒出上面的液体,用涡旋混合方法用10毫升超纯水使沉淀细胞重新悬浮。重复此过程7次。设计淋洗循环以除去细胞培养基带来的TOC污染。在第7次淋洗循环后,根据已有的4,6-二氨基-2-苯基吲哚(4,6-diamin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任务来对细胞进行重新悬浮、稀释、计数(见图1)。图 1:枯草芽孢杆菌在细胞计数的荧光显微镜成像确定细胞密度之后,用Sievers® M9 TOC分析仪测量1 ppm确认标样组,然后进行三次细胞浓度稀释。在测量TOC之后,用0.45 μm灭菌过滤器过滤剩余样品,彻底除去细菌(见图2)。然后再次测量TOC以确定每个样品的非细胞背景TOC(见图2)。 图2:枯草芽孢杆菌的过滤过程结果表 1:微生物细胞密度与TOC的相关性结果图 3:微生物细胞密度与TOC的线性关系表1和图3是微生物TOC相关性研究的结果。线性趋势线的R2值为0.9981,表明实测细胞密度有良好的线性趋势。根据图3所示的线性拟合趋势线方程,定义为3倍噪声的检测水平(LOD,Level of Detection)为2.74E+06细胞/mL。此外,根据线性拟合趋势线和M9仪器规格,50 ppm的最大仪器定量限为2.49E+08细胞/mL。在进行微生物TOC定量之后,分别将1毫升的每种细胞密度溶液放在不锈钢试样板上进行试样污染,然后使试样干燥。此试样污染的目的是确定微生TOC相关结果的目视检测限。图4是微生物试样污染图。图 4:微生物试样板污染(A) 5.8E+07细胞/mL(B) 5.8E+06细胞/mL(C) 5.8E+05细胞/mL讨论与结论微生物TOC相关结果和试样污染图都说明了连续监测已有的清洁工艺有效性的重要性。在理想光线下,很容易在试样板上看到最高细胞密度(5.8E+07细胞/mL)的污染斑。而对于较低细胞密度,即使光线很好,也很难在试样板上看到污染斑。这表明除了强有力的清洁工艺之外,还需要用非目测的方法来测试清洁工艺的有效性。根据收集的数据,可以想象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设备上仍有显着微生物污染,却仅凭目视检查就被投放到生产中,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连续监测已有的清洁工艺的有效性,才能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和消费者安全风险。最后,由于微生物分子组成的不确定性,很难确定微生物溶液的回收率。本研究根据先前在确定活性微生物细胞中的碳含量时的发现,旨在确定微生物溶液的理论回收率。图5是理论微生物TOC产出量的计算过程。基于每个细胞的碳原子参考数,5.8E+07细胞/mL的理论TOC浓度为11.6 ppm。图 5:理论微生物 TOC 产出量的维度分析在本文的实验中,测量到5.8E+07细胞/mL的TO实际回收值为9.13 ppm,对挑战性的化合物的回收率为78.7%,从而证明实验方法是成功的。总之,本研究用Sievers M9 TOC分析仪演示了在清洁验证和确认时的细胞密度同目视检测限的关系,成功地证实了微生物TOC回收率。实验数据支持使用Sievers TOC分析仪来确认设备清洁度,同时表明除了目视检查之外还须考虑使用监测微生物污染的定量方法。TOC分析法是测量残留物、监测清洁工艺、降低总体风险的有效方法。Sievers分析仪为您提供能解决您一切清洁验证和确认需求的TOC解决方案、服务、支持。参考文献1. Recall Index and Spotlight. Expert Solutions https://www.stericycleexpertsolutions.com/recall-index/2. DAPI Protocol For Fluorescence Imaging Thermo-Fisher Scientific – US https://www.thermofisher.com/us/en/home/references/protocols/cell-and-tissue-analysis/protocols/dapi-imaging-protocol.html3. Phillips, Rob, and Ron Milo. “A Feeling for the Numbers in Bi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 no. 51 (December 22, 2009): 21465.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7732106.◆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泰坦科技携手瑞安生物,加码生物药分析领域!
    2021年1月,泰坦科技正式与苏州瑞安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加码生物药分析领域,提供生物药分析产品及服务。双方旗下“Adamas life® ”(阿达玛斯生命科学)与“Rhinogen® ”(瑞安生物)将以崭新形象呈现在业内各生物药研究人员面前。本次双方的战略合作,涵盖了包括生物学活性检测、免疫学活性检测、蛋白结构表征、内毒素检测、瞬时转染体系等五大技术板块,涉及的60+SKU产品,已服务近百家生物药技术公司、CRO、CDMO公司及研究平台,并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Adamas life® 和Rhinogen® 联名款产品展示随着合作加深,泰坦科技将继续发挥本地化服务优势,核心区域自主供应链物流团队,结合“全程恒温冷链”增值服务,解决国内生物药研究因试剂进口引起的生物安全隐患,提升服务体验与品质,降低生物药研发及质量控制成本。瑞安生物则继续加大力度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解决生物药研究领域生物试剂的“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试剂巨头企业的垄断局面。双方此次倾情投入,将进一步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链。"全程恒温冷链"专用转运箱 关于泰坦科技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133)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为科研工作者和质量控制人员提供一站式实验室产品与配套服务,致力于成为科学服务领域的变革者,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科研物资安全,助力企业创新升级。泰坦科技目前已成为国内本土科学服务业的龙头企业,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1.4亿人民币,2020年10月登陆中国科创板。公司的使命是“分享创新,探索未来”,公司的愿景是成为国内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 关于瑞安生物 苏州瑞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生物医药研发和质量分析相关产品,目标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生物医药研发配套试剂和技术服务的供应商。核心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在生物医药领域有着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熟悉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法规,深刻理解生物医药研发、评价与分析配套产品的客户需求、运用场景和技术标准。公司的长远目标是:逐步成为生物医药研发配套试剂的引领者,助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供稿 | 泰坦科技生物试剂团队编辑 | 畕小花
  • 大连化物所实现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氢键选控与活化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路芳团队,实现了原生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天然气是重要基础化石能源之一,可作为发电、供热和运输的燃料,也可用于生产甲醇等大宗化学品。与石油、煤炭相比,天然气燃烧效率高、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低。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合成天然气技术路线,对于缓解天然气供应紧张、促进农业废弃物转化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中,科研人员发展了一种高效的催化氢解策略,可以直接转化多种农林废弃物快速制备天然气:通过精准构建Ni2Al3合金催化活性中心,促进原生生物质大分子中碳-氧和碳-碳键的高效断裂,在温和条件下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制备天然气,其中天然气的碳收率可达93%,并且符合管道天然气的组成。全生命周期和经济评估分析表明,生物质天然气与化石天然气相比,碳排放降低了30%左右,通过初始氢压的优化,0.1MPa氢压条件下的碳排放仅为4.0MPa氢压下的10%左右。此外,利用该技术路线,有望实现从原生生物质出发,利用可再生氢气等制备生物质天然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将该天然气用于工业、住宅、交通和发电等方面。该技术路线制备的天然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经济竞争性,为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ytic Production of Low-carbon Footprint Sustainable Natural Ga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大连化物所实现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低碳天然气
  • 研究揭示西安黑碳气溶胶来源第一为生物质燃烧源
    黑碳作为大气中一种典型的吸光性气溶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都有着深远影响。它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平衡,抑制边界层发展,沉降到冰雪表面会降低其反照率,加速冰川融化。但是在计算其辐射强迫时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老化过程对黑碳颗粒物光学性质的改变。而黑碳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已有研究表明,新鲜排放的黑碳在被释放到大气中后会通过碰并、凝结和非均相氧化等过程与多种来源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之间发生老化作用,表面形成包裹层,导致其在混合态、形貌、粒径和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黑碳的物理化学及光学性质。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大气中黑碳的性质差异及评估吸光性影响因素,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王启元研究员课题组使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光声气溶胶消光仪(PAX)以及在线重金属分析仪(Xact625)等高时间分辨率在线仪器对西安市高新站点2020年11月大气气溶胶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并采用PMF与线性回归结合的方法建立黑碳吸光增强倍数与源的关联。PMF模型是目前常用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在给出污染源类别的同时,还能得出确切的污染源的贡献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中。他们的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西安黑碳气溶胶平均浓度2.16 微克 /立方米;PMF源解析出4个主要来源,分别为生物质燃烧源(38%),燃煤源(29%)、交通运输源(29%)、扬尘源(4%);降水后厚包裹黑碳的浓度降幅高达83%,而薄包裹黑碳为39%。作为颗粒粒径更大的厚包裹黑碳其核的质量中值粒径却小于薄包裹黑碳颗粒,分别为141 纳米和176纳米。其次,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变化范围较大,为3.79 - 5.95 平方米/克,且与整体颗粒的吸光截面积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8(p 0.01)。另外,他们还发现在观测期间黑碳的平均吸光增强倍数为1.37±0.11;经过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老化、燃煤、扬尘、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对吸光增强倍数的贡献分别为37%、26%、15%、13% 和 9%。其中二次老化过程是主要贡献源。上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总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  (a) 应用PMF进行黑碳质量浓度源解析谱图;(b) 各排放源对总黑碳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百分比。(a)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光吸收系数时间序列;(b)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和黑碳核的吸光截面积(MAC)时间序列;(c) 大气中含黑碳颗粒物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d) 黑碳核吸光截面积(MAC)相对频率分布。图片均由论文作者提供论文相关信息: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8969723016157
  • 2012年美国生物质炭会议中一篇技术文章强调生物质炭的吸附和比表面积分析
    由Hugh McLaughlin(奥特纳生物炭公司) 、Frank Shields (控制实验室公司), Jacek Jagiello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和Greg Thiele (美国麦克仪器分析服务部)共同撰写的题为&ldquo Analytical Options for Biochar Adsorption and Surface Area&rdquo 的文章在2012年美国生物质炭会议上发表。 生物质炭是由生物材料如木材、农作物秸秆、固体废料碾碎制成的细粒炭。它有许多农业利用价值。将其洒在土壤的上层,生物质炭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并补充土壤中的有机碳,促进对营养成分吸收关键的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质炭允许使用较少的化肥,减少径流和榨取造成的农业污染。生物质炭由于能通过高温分解生成清洁能源,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附作用是区分生物质炭和其他富碳天然产物的一个重要属性。吸附也可以区分高品质生物质炭和低效的农用木炭。 代表市场上比表面分析的麦克分析服务部(MAS)和代表土壤性能测试的土壤控制实验室,对一系列&ldquo 标准生物质炭&rdquo 进行了传统的吸附和比表面分析,并且用&ldquo 重量法吸附容量扫描&rdquo 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MAS提供多种物理特性的测量,包括比表面积、通过气体吸附和压汞进行的孔径分析、二氧化碳吸附等温线、蒸汽吸附等温线、堆密度、真密度、颗粒形状、粒度分析。如需了解详情,请登录我们网站www.micromeritics.com.cn 或者拨打咨询电话400-630-2202。
  • 谭天伟院士: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
    当前,生物技术不断从医药、农业、食品向工业领域(如化工、材料及能源)转移。汽油、柴油、塑料、橡胶、纤维及许多大宗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正不断被来自可再生原料的工业生物制造产品替代。高温、高压、高污染的化学工业过程,也正不断向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的生物加工过程转移。生物制造是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手段,通过改造现有制造过程或利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原料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学品,实现原料、过程及产品绿色化的新模式。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制造是生物基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也是合成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创新在具体过程中的应用。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生物制造将从原料源头上降低碳排放,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现代生物制造产业的加速形成与扩展,一个大规模的生物制造产业即将到来。变革化工制造模式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生物制造则是变革我国化工制造模式、破解石化原料瓶颈的重大方向。受限于资源匮乏,我国化工原料对外依存度较高。2018年,石油、天然橡胶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0%与76%,尼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高端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这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化工领域产品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与知识产权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急需在新的绿色原料和技术路线方面取得突破。使用生物质等绿色资源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可为我国未来化工原料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突破口。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由生物制造获得。建立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生物制造路线,实现化工产品生产原料向可再生原料转移,不仅可节约数千万吨轻质石脑油原料,同时也可以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创造一个全新的化工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对实现我国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生物燃料乙醇、重大化工产品1,3—丙二醇、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聚羟基烷酸酯等生物基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化制造,聚酯材料、橡胶、合成纤维等传统石化基高聚物单体的生物合成技术不断创新。全球生物基产品占石化产品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不到1%增长到现在的10%,并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展现出生物基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生物制造还是促进我国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可再生原料,例如玉米、农业和林业残留物、能源作物甚至二氧化碳生产液体生物燃料和有机化学品。不断涌现的新型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将工业排放中的废碳(如钢铁行业工业尾气,甚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作化学品的原料,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工业排放量,还减少了化工过程的总碳足迹。产业核心层面仍存短板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生物发酵产业领域,我国正在加速由发酵工业大国向发酵强国转变,产业发展平稳,产品产量于2018年达到2961.6万吨,总产值2472亿元,新型发酵产品品种和衍生新产品持续增多。在生物基材料单体与聚合物产业领域,我国已形成以生物材料单体制备、生物基树脂合成与改性、生物基材料应用为主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目前已建成产能约2万吨生物基1,3—丙二醇、生物基丁二酸生产线。聚乳酸(PLA)年产能1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年总产能超过2万吨,产品类型和产量国际领先。在生物能源方面,自2017年《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公布以来,我国燃料乙醇发展规模迅速扩大。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我国目前已建成产能500万吨,在建产能合计超过300万吨。然而,当前生物制造产业核心层面仍然存在短板,表现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储备不足、核心装备研发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当前,美国、丹麦、荷兰、日本等国的企业在酶制剂等现代发酵行业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我国在大宗发酵产品(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等具备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工业生产催化剂知识产权侵权的隐患。丙二醇、尼龙等重大化学品也遭遇全方位的专利封锁,尚未打破杜邦等国外大型化工集团的垄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战略架构、底层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还存在差距,产业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未来,生物制造将向原料利用多元化、生物转化体系高效化、产品高值化等方向发展,构建从可再生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原料方面,以淀粉和油脂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制造目前占据主导地位,处于成熟的商业化阶段。以木质纤维素(如玉米秸秆)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制造将逐步进入中试和产业化示范阶段。通过酶制剂的高效水解将纤维素制备成葡萄糖、木糖等可发酵糖,对于未来超大规模生物制造产业体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绿色制造的重要支撑。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生物转化是第三代的生物制造路线,可有效降低生物工业制造的原料成本,降低对化石资源的过分依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均制定了将二氧化碳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的新型替代原料的相关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二氧化碳生物利用为契机,建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工业生物转化新路线,加速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原料路线转移,将有助于我国在生物经济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需要突破的重点方向还包括:开发二氧化碳、甲烷有机碳原料的利用途径,突破其生物转化的物质与能量利用瓶颈;设计能够将二氧化碳和电子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微生物;开发新型工具,实现二氧化碳固定器中碳浓度/固定途径的工程设计,打造由碳原料出发,生产各种燃料和化学品的生物制造路线。未来还应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先进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生物制造的技术价值核心在于高效优质的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和菌种)及围绕酶和菌种的一系列生产装备、技术与体系。革命性的新一代酶和菌种、技术往往能完全改变整个产业的发展走势,快速占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甚至开发出全新的市场。所以,自主的核心酶和菌种是生物制造产业的“芯片”。随着工业生物研究逐渐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前沿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技术的结合将为工业酶创制、菌种合成与筛选等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重点发展融合人工智能的工业酶和工业菌种的工程生物学创制,突破工业酶筛选与快速定向进化、过程大数据指导的生物合成快速工程化、生物制造装备与系统集成等系列关键技术;建立利用不同生物质原料,实现高产率、高浓度生产可再生材料及高价值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关键阶段,一旦众多产品的生物路线商业化,将会极大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抓住生物制造战略发展和机遇期,加快生物制造战略性布局和前瞻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基因组到工业合成技术、装备的突破,支撑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的绿色生产,带动数万亿元规模的新兴生物产业,以生物制造推动“农业工业化、工业绿色化、产业国际化”,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财富绿色增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报》 (2021-11-15 第3版 能源化工)
  • 2011中国华生生物论坛在长沙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9月23日,由中国华生生物论坛组织委员会、中国华生生物园、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主办的“2011中国华生生物论坛”在长沙华天大酒店开幕。本次论坛以“生物技术工业化时代——科学、进步、和谐”为主题。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生物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和投资家汇聚长沙,共同探讨生物技术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参加了此次论坛。 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刘莲玉致开幕词 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中国华生生物论坛是生物产业界重要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在此次长沙论坛筹备期间,有4个项目完成洽谈,并于9月23日正式签约落户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投资总额达40亿元。   9月24日,组委会还组织参会代表参观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部分单位,同时还分别进行了生物医药分论坛、生物技术分论坛以及科技创新与投融资分论坛。   与会嘉宾参观金泰药业筹建中的厂房 参观湖南诺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参观湖南省动物实验中心   以下是参加生物技术分论坛的部分嘉宾。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委会张贺文主任(左),中科院过程所苏志国研究员(中)、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王忠海先生(右) 天津师范大学孟广文教授(左)、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齐力旺研究员(中) 、南开大学宋存江教授(右)   中国华生生物论坛发起于2002年,此前一直由天津泰达产业园主办,此次是华生生物论坛首次走出天津,走向中部 从本届起,华生生物论坛将落户长沙。
  • 第443期泰山科技论坛 —深海生物资源及其药用潜力论坛在青岛举办
    第443期泰山科技论坛—深海生物资源及其药用潜力论坛在青岛举办2023年9月 18 日,第27期总第443期泰山科技论坛—深海生物资源及其药用潜力论坛在青岛举办。本期论坛由山东省科协技术协会主办,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和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承办,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药物学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化学分会和青岛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共同协办。山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袁慎庆出席大会并讲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松致辞并作主旨报告。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医药生产企业代表200多人参加论坛。论坛由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秘书长李宁主持。(山东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袁慎庆)袁慎庆副主席对论坛的筹备召开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讲话中指出,青岛有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海洋资源禀赋,希望与会的院士、专家紧紧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深海生物资源,发现深海药用新化合物和深海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孙松院士)本次论坛的领衔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孙松作了题为《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探测——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生物》主题报告。孙松院士指出,深海是地球上最后没被分配的领域,开发深海生物资源进行药物应用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科研工作者的自身职责。作为海洋科研领域的先锋团队,青岛的海洋工作者应责无旁贷的到深海中找寻生命,并利用这些生命资源服务于人民。(孙松院士)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于广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药物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厚文,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长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斌贵分别围绕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进展及建议、海洋共生生物药源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深海微生物药源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深海天然产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于广利教授)(林厚文教授)(张长生教授)(王斌贵教授)专家们表示,随着我国科考船和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开发以及深海生态保护等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海洋新药产品创制为导向,对于加大近海、浅海尤其是深远海与极地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重大疾病的防治、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会场现场)会上与会人员和专家们并就我国深海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以及产业化进展,深海新型药用化合物的发现与结构修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院士专家的高质量报告,极大的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活跃度和关注度,深入浅出的知识解读和传播,对大家更好的理解专家观点起到了正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推动深海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当前,有关深海生物资源药物开发己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我国各级政府对深海生物资源药用开发也非常重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从“量的积累”阶段已进入“质的突破”阶段,但仍有一些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存在,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陆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山东海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建设海洋强国”使命任务,加快深海药用资源的探索,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本次论坛以充分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推出原创成果、促进原始创新为目的,旨在推动深海生物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相关技术互通互融,汇聚高端人才智力和创新要素资源,全面提升深海生物资源利用及其药用潜力开发技术领域创新水平。
  • 岛津专题论坛:李文魁博士谈LC-MS生物分析
    为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根据相关规定,除符合《人体生物等效性豁免指导原则》的品种外,其余固体口服制剂的仿制药品均需要开展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此项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建立选择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灵敏快速、稳定的分析方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微量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近年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的推动药物研究和开发,是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公认的最佳测量方法。为此,岛津公司5月24日在上海公司举办了《引领灵敏度和分析效率 飞跃前所未有的巅峰----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专题论坛》。研讨会旨在回馈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多资讯。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专题论坛现场传真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国华博士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药学界著名专家李文魁先生做开场专题演讲。李文魁先生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教授。曾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和伊利诺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诺华药品公司全球生物分析部临床前小分子生物分析及毒代动力学研究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与验证,生物样品分析与相关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李文魁先生任两个专业杂志的编委,编著相关参考书籍3部,发表专题论文110余篇。药学界著名专家李文魁博士做开场专题演讲 李文魁博士的演讲题目为《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他在演讲中强调生物分析学有助于推动药物研发各阶段的进展,他首先介绍了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解读了现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法规,比较了各国法规的差异与应对要项,介绍了生物分析实验室管理与运作流程。随后,他以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方法转移、稳定性验证等丰富多彩的代表性实验方案,并予以指导说明。在演讲的后半程,他同样以大量的案例讲述了代谢产物安全性测试、蛋白质的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等内容,并从已测样品的再分析、稳定性和准确性入手,解读了当前对生物分析方法重现性的理解。在演讲的最后,他指导说明了目前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的法规和趋势。李文魁博士的演讲引起与会用户的强烈反响,在答疑环节,与会用户与李文魁博士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探讨。李文魁博士的演讲引起与会用户的强烈反响 作为全球知名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服务供应商,岛津致力于提供技术领先的仪器设备及全面可靠的综合方案。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中,无论是制剂研发的工艺筛选、还是药代动力学深入研究阶段,岛津持续地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援。在此次论坛上,岛津公司技术专家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宋玉玲做了题为《技术引领发展 合规保驾护航—生物样本分析解决方案》的报告。她针对应对生物样本分析法规实验室要求,从硬件和软件多角度阐述岛津生物样本分析解决方案。介绍岛津液相色谱和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特色,并且结合应用实例,复杂生物基质中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分析,展现岛津LC-MS/MS技术的高灵敏度、优越稳定性和法规依从性。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宋玉玲做论坛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介绍了《临床实验数据管理-岛津最新解决方案》,针对临床试验数据的数据完整性要求,介绍岛津公司网络化工作站软件在数据安全,用户权限,审计追踪和数据备份等方面,提供各类分析仪器的实验室一体化合规性解决方案。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做论坛报告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郝红元做了题为《引领生物分析新时代——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的报告。她在报告中介绍了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从全自动化的样品处理、高精密度和重现性、减少使用者接触生物样本而导致的潜在传染疾病的风险等方面阐述了CLAM-2000的特点;并介绍了该仪器在治疗药物检测、类固醇药物检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检测等在临床检测方面的应用。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郝红元做论坛报告 在论坛的尾声,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姜波为与会用户现场介绍了岛津LCMS 自动样品前处理模块SCLAM-2000的应用定位,并详细讲解该装置的硬件构造和软件操作界面。使用华法林样品演示SCLAM-2000软件参数的设置、样品前处理到分析全自动化的执行动作及分析过程,并使用SCLAM-2000触控面板进行分析结果展示与讨论。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姜波为与会用户现场演示与会用户对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深感兴趣
  • 岛津专题论坛:李文魁博士谈LC-MS生物分析
    为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根据相关规定,除符合《人体生物等效性豁免指导原则》的品种外,其余固体口服制剂的仿制药品均需要开展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此项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建立选择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灵敏快速、稳定的分析方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微量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近年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的推动药物研究和开发,是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公认的最佳测量方法。为此,岛津公司5月24日在上海公司举办了《引领灵敏度和分析效率 飞跃前所未有的巅峰----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专题论坛》。研讨会旨在回馈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多资讯。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专题论坛现场传真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国华博士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药学界著名专家李文魁先生做开场专题演讲。李文魁先生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教授。曾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和伊利诺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诺华药品公司全球生物分析部临床前小分子生物分析及毒代动力学研究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临床前小分子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与验证,生物样品分析与相关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李文魁先生任两个专业杂志的编委,编著相关参考书籍3部,发表专题论文110余篇。药学界著名专家李文魁博士做开场专题演讲 李文魁博士的演讲题目为《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他在演讲中强调生物分析学有助于推动药物研发各阶段的进展,他首先介绍了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解读了现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法规,比较了各国法规的差异与应对要项,介绍了生物分析实验室管理与运作流程。随后,他以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有关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方法转移、稳定性验证等丰富多彩的代表性实验方案,并予以指导说明。在演讲的后半程,他同样以大量的案例讲述了代谢产物安全性测试、蛋白质的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等内容,并从已测样品的再分析、稳定性和准确性入手,解读了当前对生物分析方法重现性的理解。在演讲的最后,他指导说明了目前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的法规和趋势。李文魁博士的演讲引起与会用户的强烈反响,在答疑环节,与会用户与李文魁博士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探讨。李文魁博士的演讲引起与会用户的强烈反响 作为全球知名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服务供应商,岛津致力于提供技术领先的仪器设备及全面可靠的综合方案。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中,无论是制剂研发的工艺筛选、还是药代动力学深入研究阶段,岛津持续地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援。在此次论坛上,岛津公司技术专家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案。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宋玉玲做了题为《技术引领发展 合规保驾护航—生物样本分析解决方案》的报告。她针对应对生物样本分析法规实验室要求,从硬件和软件多角度阐述岛津生物样本分析解决方案。介绍岛津液相色谱和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特色,并且结合应用实例,复杂生物基质中从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分析,展现岛津LC-MS/MS技术的高灵敏度、优越稳定性和法规依从性。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宋玉玲做论坛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介绍了《临床实验数据管理-岛津最新解决方案》,针对临床试验数据的数据完整性要求,介绍岛津公司网络化工作站软件在数据安全,用户权限,审计追踪和数据备份等方面,提供各类分析仪器的实验室一体化合规性解决方案。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吴豪杰做论坛报告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郝红元做了题为《引领生物分析新时代——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的报告。她在报告中介绍了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从全自动化的样品处理、高精密度和重现性、减少使用者接触生物样本而导致的潜在传染疾病的风险等方面阐述了CLAM-2000的特点;并介绍了该仪器在治疗药物检测、类固醇药物检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检测等在临床检测方面的应用。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郝红元做论坛报告 在论坛的尾声,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姜波为与会用户现场介绍了岛津LCMS 自动样品前处理模块SCLAM-2000的应用定位,并详细讲解该装置的硬件构造和软件操作界面。使用华法林样品演示SCLAM-2000软件参数的设置、样品前处理到分析全自动化的执行动作及分析过程,并使用SCLAM-2000触控面板进行分析结果展示与讨论。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姜波为与会用户现场演示与会用户对岛津全自动生物样本分析系统CLAM-2000深感兴趣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青岛能源所发明基于拉曼组的生物储碳含能分子单细胞定量技术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与太阳能在生物体内有三种主要的存储形式:多糖、油脂和蛋白质,共同构成了生物碳存储与生物能源产业的物质基础。目前,对细胞中这三类高含能储碳分子的识别、表征和定量极为繁琐,通常难以在单个细胞精度测量,这限制了光合固碳细胞工厂的筛选与改造效率。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发明了基于“拉曼组”的单细胞快检技术,能够在单个细胞精度同时测量淀粉、甘油三酯、蛋白质含量以及油脂不饱和度,为细胞工厂的性能测试平台增添了崭新的手段。11月19日,相关研究工作在线发表在 em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em 上。 /p p   测定细胞中淀粉、甘油三酯和蛋白质的含量通常需要三个并行流程,每个流程都包括细胞培养以积累足够生物质、从生物质中提取并分离目标化合物、用特定方法定量目标组分等繁杂的步骤。这些传统方法遵循着“一个流程检测一种生物大分子”的模式,既耗时又耗力,而且难以分析生长缓慢或尚未培养的细胞。因此,发展一种快速、低成本、高通量、同时测定单个细胞中多种储碳分子的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p p   “拉曼组”(Ramanome)是特定状态下,一个细胞群体之单细胞拉曼光谱的集合。研究人员以莱茵衣藻、微拟球藻等为模式,基于拉曼组技术,建立了同时定量单个细胞中淀粉、蛋白质、甘油三酯含量和脂质不饱和度的方法(如图)。由于拉曼组可直接跳过微藻细胞培养扩增,而且在不破坏细胞的前提下于秒级别完成测量,因此筛选速度提高了至少两个数量级。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累积多样性指数、累积含量和累积异质性、最小取样深度和最安全取样深度等新概念,建立了拉曼组取样深度与表型测量精度的关联,从理论上指导了拉曼组测量参数的选择与优化。该研究进一步提出,13个特定拉曼峰组合而成的“细胞储碳谱拉曼识别码”可灵敏、可靠、高通量地表征单个细胞中的淀粉、蛋白质、甘油三酯含量和油脂不饱和度等关键表型,并区分与揭示细胞中储碳组分及其相互转化的静态与动态特性。此外,在液体悬浮培养的活细胞、-80℃冷冻保存的湿藻泥和冷冻干燥藻粉等不同细胞保藏状态下,测量结果之间高度一致,因此拉曼组技术具有应用上的普适性。 /p p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跨越式进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基因型设计”、“基因型合成”、“细胞表型测试”这三大共性技术平台的突破。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合成在通量与成本上的大幅度改进,“细胞表型测试”这一共性环节已成为人工细胞构建与生物元件表征的“限速步骤”之一。科研人员提出的拉曼组技术能够在单个细胞精度无需标记、非破坏性、快速地识别理论上近乎无限的细胞表型,结合前期发明的RADS、RAMS等一系列单细胞流式拉曼分选技术,能够实现单细胞功能识别、分选、测序与培养这一“细胞表型测试”完整流程的通量化、仪器化与自动化。因此,拉曼组有望成为具有普适性的新一代细胞功能测试仪器平台与单细胞表型大数据类型,服务于能源、环境、健康、海洋、生物安全等诸多应用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与产业。 /p p   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含碳气体生物制造等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12340337676426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f3893125-4828-463f-99db-27fcc4d84b7a.jpg" uploadpic=" W02017112340337676426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拉曼组技术同时测定单个微藻细胞中淀粉、蛋白质和甘油三酯含量  /p
  • 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发出可用于脑机接口的新型碳基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领域的重要器件,通常贴在面部或头部皮肤上以检测源自大脑的电信号。近日,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碳基生物传感器,可能将推动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技术的革新,相关内容以题为“Non-invasive on-skin sensors for brain machine interfaces with epitaxial graphene”发表在《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杂志。  该传感器由外延石墨烯制成,作为一种碳基材料,可以直接种植在硅基碳化物基板上。研究人员将石墨烯的优点(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与硅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这使得新开发的生物传感器具有很强的弹性和稳定性。与商用干电极相比,该传感器可以极大地减少皮肤接触电阻(即传感器和皮肤之间的电信号阻力),由此可以减少脑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此外,该传感器优越的鲁棒性,可在高盐环境中长期重复使用。  总之,这种可扩展性强的新型生物传感器传,克服了生物传感技术的三大挑战:耐腐蚀性、耐用性和皮肤接触电阻,使得它在脑控机器人和脑机接口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1-2552/ac4085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论坛速报】宝特科技亮相第五届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
    第五届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于2017年11月24日-26日在福州怡山大厦成功举办并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福州大学、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2017年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吸引了来自广州、深圳、香港、台湾、澳门、广西、福州、厦门等地的各大高校、实验室及医院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本届论坛广聚业内贤士、博览众家之长,各高校学者们分别就不同的专题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与会人员进行了精彩的技术讲座,涵盖多种结构生物学方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核磁共振等,带来了一场理论与事件完美结合的“技术盛宴”。科研工作离不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有力支持,科研设备的创新极大助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届论坛上各大仪器厂商也都“争奇斗艳”,纷纷亮相,宝特科技亦携产品—莱弛MM400混合球磨仪展在其列,此外,还展示了FEI扫描电镜,高通的分子互作,Elementar同位素质谱,莱驰CROMILL全自动冷冻研磨仪,睿科的洗瓶机、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全自动浓缩仪、全自动氮气发生器等,以及TAITEC和IRM、哈佛等产品资料,并针对与会客户们的咨询做出热情回应,并详细解答其所提之问题,广泛交流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经验,尤其是电镜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主流学科之一的结构生物学,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生命现象本质。宝特科技作为一家专业的分析测试仪器代理/服务商,不仅仅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也专注于化学、材料测试仪器的销售及技术服务,因为你们刚好需要,而我们刚好足够专业。
  • 2009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在沪举办
    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前沿—— 2009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上海站) 论坛背景   2008年3月5日,Millipore(密理博)公司与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成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一届“Millipore亚洲生物高峰论坛-中国站”。本网作为特约媒体,曾予以报道。详细   应用户的强烈要求,密理博总部于2009年6月在东京、首尔和上海三地再次举办主题为“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研究科学前沿”的亚洲生物高峰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包括纽约州立大学Scott Tenenbaum教授,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中科院健康中心金颖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康九红教授、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表观遗传学与癌症研究所孙方霖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医学院孙毅教授等8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作为演讲嘉宾......   为了加强全球用户学术和技术的沟通与交流,体现表观遗传及干细胞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密理博公司于2009年6月19日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四楼百花厅隆重举行了主题为“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前沿”的亚洲生物高峰论坛。 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现场   逾500人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其中有120为高校PI(系主任、实验室教授、研究员、项目负责人和VIP) 近20名博士后 逾100名Ph.D.学生。   密理博公司CSO Dennis Harris博士作了精彩的开场报告,表示科学是驱动密理博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加强国内外生命科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与交流就成了密理博的灵感源泉。他很荣幸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以下8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的精彩演讲。 密理博公司CSO Dennis Harris博士作开场报告   密理博公司技术总监John Archdeacon先生介绍了一种利用mRNA结合蛋白(RBPs)来研究基因调控,特别是转录后调控的新方法——RIP (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iton),该方法将RNA类似物与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技术相结合,以鉴定和分离那些可与特定核内或胞外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特定RNA分子。该方法的研发和推广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由RNA结合蛋白和RNA所引起的多种疾病,比如脆性X 综合征(FXS),肌强直性营养不良(DM1), 脊椎肌肉萎缩(SMA)等。 密理博公司技术总监John Archdeacon先生作报告   纽约州立大学Scott Tenenbaum教授认为,复杂的生物调控多数是发生于细胞质内的修饰过程。他以干细胞的神经分化为例,进一步介绍将RIP-Chip与芯片技术相结合,大规模筛选与RNA结合蛋白或microRNA有相互作用的mRNA,以揭示转录后基因调控网络的作用规律。 纽约州立大学Scott Tenenbaum教授作演讲   清华大学的孙方霖教授主要介绍了位于染色质上的果蝇接头组蛋白H1,可以影响神经干细胞分化和细胞发育过程,呈现表观遗传的作用机制——在调控体内的中心组蛋白修饰过程中起作用。 清华大学孙方霖教授详细讲解所作报告   此外,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主任孙毅教授围绕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展开讨论;密理博公司研发总监Matthew Hsu先生介绍了密理博公司在Guava PCA系列微毛细管式细胞分析技术基础上开发的FlowCellectTM 系列检测试剂盒 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裴端卿教授课题组在总结了iPS cell(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提出并分离了和人同源性较高的猪源iPS细胞,为再生医学开辟出新的发展思路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提出了提高胰岛分泌细胞诱导和纯化效率的新思路,其最新的2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08年的Cell stem cell上 发育生物学研究组组长兼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金颖教授,首度报道了她的研究小组在胚胎干细胞分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中心主任孙毅教授围绕所作报告展开讨论 密理博公司研发总监Matthew Hsu先生介绍新技术   本次论坛在茶歇时间还设立了紧张有趣的参赛海报评审环节,十多位青年的科学家通过海报方式展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数据,这些代表着生命科学领域的部分前沿成果,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而每位出席论坛的研究人员均有一张选票,可根据海报的内容和科学性,为自己欣赏的研究成果投出宝贵的一票。在论坛的最后,密理博公司根据选票的多少,分别颁出了参与奖和优胜奖。奖项的颁发不仅奖励了参与海报展示的青年科学家,同时也鼓舞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表观遗传学与干细胞研究领域中。   整个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和圆满落幕,为讲课的专家和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讨论平台。   关于Millipore(密理博)   密理博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公司,为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研发提供前沿的技术、工具和服务。作为策略性合作伙伴,我们携手客户共同面对人类健康问题的挑战。从科研、开发到生产,我们的科学专家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处理最复杂的问题以加速实验进程。   密理博公司是标准普尔指数500成分股之一,全球雇员人数超过6100人,遍布全球47个办事处。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密理博全球官方www.millipore.com,或拨打亚洲区技术服务热线:400-889-1988。   ADVANCING LIFE SCIENCE TOGETHERTM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duction.
  • PIMF论坛嘉宾参观访问泰林生物
    5月15-17日,PIMF2019第三届中国制药工业微生物技术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泰林生物作为东道主,邀请了部分与会领导、专家和嘉宾,组成了大型参观访问团,参观了该公司总部以及位于杭州富阳的新生产基地(一期)。 本届PIMF论坛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浙江省药学会协办。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主要有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文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黄正民,原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浙江省药学会理事长朱志泉、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杨美成、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王知坚、浙江省药学会秘书长杨苏蓓、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微生物室副主任马仕洪等一大批业内专家、学者。本届论坛汇聚了药品监管机构、药典制定机构、药品检测机构、研究机构与制药企业的微生物专家学者760余人,共同探讨2020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通则的修订概况、无菌药品与非无菌药品的质量控制等热点话题。 泰林生物副总经理夏信群向嘉宾们介绍正在自动行走的灭菌机器人,以及应用于CAR-T细胞治疗的细胞治疗工作站。 参观无菌隔离器产品制造车间。 参观泰林微生物实验中心和集菌培养器生产车间。 参观途中,嘉宾们对该公司投巨资、高标准建设新基地,并参照GMP要求建设的新生产环境表示充分肯定和赞赏,为泰林生物能持续向制药、食品、医疗行业提供高质量产品充满信心。 参观一期新生产基地后,嘉宾们随即参观了泰林生物企业形象和产品展示厅,全面地了解了泰林生物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和核心产品,对无菌隔离器系统、过氧化氢灭菌器、无菌检测系统、微生物检测系统及TOC分析仪等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参观的同时也对产品的操作及性能特点展开了交流、讨论,充分肯定了泰林生物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泰林生物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立足点,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科技项目。拥有众多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出的多项新产品,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参与起草、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十余项,有力推动了我国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与控制设备相关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
  •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探讨诊断试剂企业技术创新之路
    仪器信息网讯“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重大活动之一,由生物中心等多家单位承办。论坛于10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本届论坛上,结合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的实施,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与重大品种落地,科技与金融结合,生产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若干产业技术热点,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并集中展示跨越发展工程实施一年以来的阶段性成果。论坛同期召开了“诊断试剂产业发展论坛”。 诊断试剂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目前,国际临床诊断试剂市场年增长速度约为3%-5%,还处于持续发展时期,美国FDA已批准的诊断试剂有近700种,名列世界各国之首,但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全球疾病统计分类协会最近宣布的全球已确知的12000种疾病相比,需求潜力非常大。   我国诊断试剂行业在新医改带动下优势明显,新医改的实施把疾病的预防放到医药行业改革工作的重点,这显然为以“预防为主”的诊断试剂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降低老百姓用药的费用和减少医疗费用以及尽可能多的提高效率,对于更加准确的预防与诊断将是重中之重。而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诊断试剂的生产企业也将优先受益。   会议邀请了政府决策者、产业联盟代表和国内外著名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高层领导人,采用主题报告、专题研讨的形式,重点围绕全球诊断试剂研发现状与发展,诊断试剂产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对策,以及诊断试剂产业中政府职能等议题,共同分析和探讨诊断试剂产业如何能够更好地良性发展。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处白东亭处长 主旨报告:中国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白东亭处长在报告中指出生化试剂是我国最早发展的试剂,在90年代初成长很快,到2000年,产业基本成熟。免疫诊断自2000年后发展迅速,发展势头一直强劲。由于技术瓶颈的原因,微生物检测发展一直缓慢。分子诊断技术由于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近几年增长迅猛。在我国诊断试剂行业的发展机遇中指出利于国内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企业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并且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明显。最后白东亭处长对诊断试剂行业提出几点建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保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唐伟国董事长 演讲题目:搭建国际平台,助推企业发展   上海科华从2001年营业收入的1.3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2亿元,实现净利润2.04亿元。唐伟国董事长总结公司的发展经验为大家讲解了,寻求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形成战略合作:互补产品在国际、国内的销售合作及产品开发合作。二是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合作,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引进先进技术 提升产品质量 丰富原有产品线 增加出口渠道 提高国际市场地位 提高品牌知名度。并指出合作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是否实现了企业的愿景 是否实现了企业做大的目标 是否实现了企业做强的目标,包括营业收入增长,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的提升,业务整合以及文化磨合。最后指出上海科华的发展目标是以精湛的技术和优异的产品。成为全国最大最强和国际化的诊断用品企业。   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应希堂先生 演讲题目:中国的诊断试剂企业技术创新之路在何方?   应希堂先生在报告中指出诊断试剂产品研发的典型问题有:未形成正确、系统的研发理念 缺乏前瞻性、有效产品规划 职能化特征阻碍跨部门协作 项目管理薄弱 缺乏有效的研发考评与激励机制。他同时指出根据内部、外部力量组织创新的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以下三种技术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通过精湛的演讲为听众讲解IPD的核心思想,并介绍他做产品战略的四个阶段:一是战略愿景,明确方向和竞争定位 二是产品平台战略,支撑产品整体发展的基本架构及共同的核心技术要素 三是产品线战略及规划,产品线战略是一个分时间段的有条件的计划 四是新产品开发,是产品线战略的具体实施。通过产品战略框架,指引了产品开发的方向。
  • 海尔生物医疗启程助蛟龙探海
    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的面积。海洋对于人类的意义非同寻常,探寻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底的地质地貌,更有利于人类认识自己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吨位远洋科考船之一——向阳红09,在成为“蛟龙号”的母船后肩负了更重大的使命。先进的大吨位远洋科考船—向阳红09向阳红09船作为一艘远洋科考船,最大的意义在于搭载了我国最先进的载人深海探测器——“蛟龙”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科学调查研究,进行海底现场实景观测,取得了第一手深海生物样本和资源,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和海底资源勘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蛟龙”号海底探测器蛟龙号获取的深海样本资源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低温存放,超低温冰箱的需求应运而生,而在远洋科考船的长年累月的颠簸、震动环境下,对超低温冰箱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几近苛刻,甚至到了极致。面对国外众多超低温冰箱品牌,用户没有犹豫,第一选择是海尔。蛟龙号代表着中国的深海下潜国家实力,海尔代表了超低温制冷全球高度,双方的合作珠联璧合,堪称完美。共同推进国家深海科研进程。同时,海尔超低温冰箱独有全球领先的碳氢制冷系统,不仅完全无氟环保,同时制冷效率提高一倍,节能省电一半;优化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精良,CO2后备系统等多重安全保护确保存放的深海样本万无一失。因此,其技术领先和高稳定可靠性才是真正征服蛟龙号用户的心的原因。海尔超低温冰箱DW-86W420医用冷藏箱HYC-390海尔超低温冰箱搭载上船工作人员正在为向阳红09船上的超低温冰箱420进行安装调试同时,长期的海上科考还需要配套药品、试剂冰箱,保证特殊实验试剂的质量,蛟龙号选择的海尔智享医用冷藏箱HYC-390独有风冷系统,专利风道设计,保证风速均匀,温度均匀性更优;电加热玻璃门,防凝露,轻松应对海上潮湿环境带来的门体凝露现象;完美报警系统配合双锁设计,让实验试剂存储更安心。向阳红09上调试完成的医用冷藏箱HYC-390继海尔航天冰箱搭载神舟飞船三入太空,服务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超低温冰箱搭载“雪龙号”奔赴南极,支持极地科考之后;海尔节能芯超低温冰箱又装备向阳红09号,探秘深海,再为我国的深海科学和海底资源探索提供帮助!海尔生物医疗得益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帮助,又通过科技创新,回馈和协助国家在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持续攻坚探索。海尔生物医疗始终保有一颗创生命科学领域自主品牌的感恩之心,热血之心。
  • 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将于旧金山举办
    p   2020年1月14日(周二),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将在2020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期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详情请登录: a href=" https://www.genscript.com.cn/biotech-global-forum-2020.html" _src=" https://www.genscript.com.cn/biotech-global-forum-2020.html" https://www.genscript.com.cn/biotech-global-forum-2020.html /a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bc9d1bd-8824-44bf-b9b1-3244262acefd.jpg" title=" 11111.jpg" alt=" 11111.jpg" / /p p   本次论坛以“聚焦细胞/基因治疗与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为主题,将生物科技领域的权威学者、优秀企业家以及投资机构等全球各界领军者汇聚一堂,并邀请监管部分代表共同探讨细胞/基因治疗全球进程与中国机遇、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探索之路、中国细胞/基因治疗产业的资本潜力、全球细胞/基因治疗监管政策等行业热点话题。 /p p   论坛期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博士将发表主旨演讲。Scott Gottlieb博士在职期间,对推动FDA审评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加快创新疗法的批准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此次莅临金斯瑞生物科技全球产业论坛,Scott Gottlieb博士将会带来怎样的精彩分享与行业洞见?让我们共同期待! /p p   其他精彩看点 /p p   20余位国际权威学者、产业先锋倾囊分享,打造豪华嘉宾阵容! /p p   4场高峰圆桌论坛,覆盖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热点话题,力促产学研资联动! /p p   500余位专业参会代表,打造生物科技核心人脉圈,挖掘潜在合作机遇! /p p   近年来,细胞和基因治疗风靡生物技术行业,在给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引起全球瞩目的同时,也为更多创新企业和资本的涌入提供了大量机会。作为全球化的生物科技集团公司,金斯瑞举办此次全球产业论坛,旨在搭建全球产学研资各界的深度沟通桥梁,为中国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p p   聚焦细胞/基因治疗与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搭建全球产学研资各界的深度沟通桥梁。 赶快扫描页面下方二维码,与我们一起倾听国际权威学者、产业先锋的独家洞见!打造属于您的生物科技核心人脉圈,挖掘潜在合作机遇! /p p   部分拟邀发言嘉宾 /p p   Scott Gottlieb博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前局长 /p p   Peter Emtage博士,Kite, a Gilead Company细胞治疗研究全球负责人 /p p   John Dawson, Oxford Biomedica首席执行官 /p p   Frederic Revah博士,Genethon首席执行官 /p p   Phil Vanek博士,GE Healthcare细胞疗法策略总经理 /p p   Jan Joseph Melenhorst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实验室主任 /p p   高光坪教授,美国基因与细胞学会主席、麻省大学医学院教授 /p p   Jerel Davis博士, Versant Ventures管理合伙人 /p p   Brad Loncar, Loncar Investment创始人始人兼CEO /p p   Usman Azam博士, Tmunity Therapeutics总裁兼CEO /p p   基本信息 /p p   会议时间:2020年1月14日(周二)下午 /p p   会议地点:美国旧金山君悦酒店(Grand Hyatt Hotel) /p p   会议主题:细胞/基因治疗与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 /p p   主办单位: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p p   会议规模:500+ /p p   会议官网:https://www.genscript.com.cn/biotech-global-forum-2020.html /p p   报名参会: /p p   2019年10月31日前:免注册费 /p p   2019年10月31日后:2000RMB/人 /p p   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p p   或登录会议官网完成报名:https://www.genscript.com.cn/biotech-global-forum-2020.html /p p   联系我们: /p p   Tel: 025-58895776-6321 ,Email:event@genscript.com /p p br/ /p
  • 赛多利斯2012生物制药论坛顺利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7月2日,由赛多利斯中国举办的“2012生物制药论坛:一次性使用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北京站)”在北京亮马河大厦顺利举行,来自制药工业的约100位专业人士参加了本届论坛。 论坛现场 赛多利斯中国区负责人杨于京博士致开幕词   赛多利斯中国区负责人杨于京博士在致辞中讲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物制药由原来的单一生产线逐渐向多条生产线发展 而在严格的GMP要求下,同一生产线尽可能不同时生产多种药物。面对这样的形势,制药设备制造商就要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实现一条生产线适用于多品种药物的生产,解决一个厂房多用途的问题。   杨于京博士在致辞中以单抗为例指出,相较与20年前,单抗的产率已经有10倍甚至更高的增长,这就对下游工艺中纯化色谱柱、过滤器、病毒去除等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性与一次性。目前,从生产线建设初期的投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考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已然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赛多利斯公司的多位技术负责人在本次论坛上做了精彩报告。 赛多利斯纯化技术项目经理 陈宇博士 突破DSP瓶颈的创新理念与技术   赛多利斯纯化技术项目经理陈宇博士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版GMP对一次性使用产品的有力条件。生物制药的产率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区域化,在此情况下,一次性使用技术则可以带来生产低成本、产品高质量的优势。在报告中,陈宇博士重点讲解了一次性技术如何突破下游设备尤其是层析技术的瓶颈,并介绍了膜层析取代传统色谱柱的优点和可行性。 赛多利斯过程分析产品管理负责人 Henry Weichert先生 PAT与生物制药工艺优化   赛多利斯过程分析产品管理负责人 Henry Weichert 先生的报告首先介绍了PAT和QbD的概念,PAT包括风险分析、过程分析、过程控制工具、实验设计和多元数据分析。PAT是对工艺的理解和优化,在研发新产品、产品改造以及完善产品工艺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报告还就PAT在工艺分析中的应用案例和运用的软件进行了介绍。 赛多利斯欧亚区发酵技术市场总监Davy De Wilde先生 一次性使用技术在上游工艺里的实现   赛多利斯欧亚区发酵技术市场总监Davy De Wilde 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从降低生产时间方面考虑,一次性使用产品的灵活性优势得以充分体现。采用一次性使用产品替代生产线的关键部件,对生产线进行低成本的改造,就可以快速建立新的产品线。一次性的细胞培养技术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满足从小规模种子罐的建立到大规模生产的各种需求。具体是否选用一次性技术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来确定。 赛多利斯亚太区验证服务总监Petra Motzkau女士 一次性使用技术的验证   赛多利斯亚太区验证服务总监Petra Motzkau 女士就一次性使用技术的验证进行了介绍。报告中指出对于滤芯的验证包括细菌挑战实验,溶出物和析出物测试,化学兼容性实验,吸附性实验和产品的完整性测试。对于一次性生物容器来讲,在验证方面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溶出物和析出物的测试。供应商的验证指南越完善,最终用户所需做得验证工作的量就越少,就意味着可以更多的降低成本。目前,世界上关于一次性使用产品的验证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对产品的制造原材料能够找到相应的验证指南。赛多利斯通过对一次性使用产品关键部件的验证,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并且减少了产品的验证程序,实现以最少的验证获得最大的可靠性。报告中还提到,赛多利斯所能提供的验证也不仅限于工艺的某一步,而是可以延伸到整个工艺过程,包括对管道、胶塞、垫片等所有一次性部件的验证,基于对整个工艺过程的分析可以给出全面经济的验证解决方案。 赛多利斯亚太区完整性解决方案市场经理 Michael Koch先生 灵活生物制药工艺的完整解决方案   赛多利斯亚太区完整性解决方案市场经理Michael Koch先生介绍了赛多利斯如何根据工程设计,从上游到下游工艺,,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实现资本投资总量的节约。Michael Koch先生表示,赛多利斯可以根据对工艺的整体理解,在厂房概念设计的早期就把适合生产过程的技术和设备整合在一起,总体增加厂房的灵活性、降低整体厂房的建造费用。 产品展示和交流   观众声音   “对本届论坛的主题‘一次性’非常感兴趣,在当前生物制药发展趋势的带动下,的确需要灵活性的产品,但是考虑到价格、成本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一次性使用产品在生物制药领域有其优势和特色,但价格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赛多利斯集团: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66/Company_info.asp
  • 2018默克亚洲生物论坛圆满落幕
    创“见”未来,下一代工艺流程2018 Merck Asia Bioforum “Next Generation Processing Trends in Biologics” 5月22日,2018默克亚洲生物论坛在上海瑞金洲际酒店圆满落幕。作为整个亚太巡回系列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站, 中国站的活动继2016、2017的成功举办后,在2018又给业界同行带来了一场学术内容丰富的饕餮盛宴。此次活动吸引到了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领域100多位嘉宾到场,现场反响热烈。 大会伊始,默克生命科学工艺解决方案亚太区负责人,Benoit Opsomer先生到场致开场词,他仅代表默克表达了生命科学部门在这场“下一代工艺流程”革新中的决心。近年来伴随着生物药品的兴起,赖错综复杂的多步骤制造工艺不仅阻碍着各大药品制造企业的快速创新,也延缓了药品惠及更多患者的时效性。默克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倡导者之一,在如今新的生产矛盾和诉求下,有信心通过自身的不断研发与创新的,向我们的客户提供风险系数更低、产能更高、灵活又可控的新一代工艺流程,以推动整个行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默克工艺解决方案亚太区技术负责人,Chin Bin Tan先生以及默克工艺解决方案中国区负责人,王慕阳女士也到场对本次活动表示了大力的支持。(默克生命科学工艺解决方案亚太区负责人,Benoit Opsomer先生到场致开场词)应契合“创见未来,下一代工艺流程”的主题,大会在内容方面,涵盖了《下一代工艺流程建模》、《上游工艺优化》、《下游工艺优化》、《下一代工艺流程中的在线病毒灭活》以及《针对下一代工艺流程的法规趋势及质量控制》,来自默克生命科学的Merrilee A. Whitney女士,Habib Horry博士,Herb Lutz先生,吴云涛先生以及楼妙苗博士先后为现场来宾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内容分享。大会期间,精彩丰富的场外产品展示区,VR互动体验区以及活动最后展开的专题讨论环节,为现场来宾提供了更多沟通交流,学术探讨的时机。至此,2018默克亚洲生物论坛的顺利落幕不仅在业界进一步推行了“下一代工艺流程”的至新理念,也加深了默克生命科学与行业内各企业的沟通、交流、紧密协作。默克将通过自身的不断研发与创新,助力”下一代工艺流程“的黄金时代。
  • 覆盖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医药|揭榜挂帅+科技专员,激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活力
    【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看招】  “出题”约一个月,青岛昊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泗明接到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张大海的电话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张教授表示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困扰我们已久的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找到了解决方案。”8月27日,高泗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个难题的解决得益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的“揭榜挂帅+科技专员”科技攻关机制。“新区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难题及相关技术需求进行‘发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揭榜’,用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局长隋俊昌告诉记者。  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的62项技术需求已有49项成功揭榜,并进行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精准对接。  “揭榜”,让技术难题有了解决方案  青岛昊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PVB树脂和PVB胶片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各种用途的PVB膜片。  “PVB膜片技术的突破需要反复大量的实验,一般企业不具备高标准的科研设备,难以承受资金和时间成本,也很难对接上行业内顶端人才。”高泗明表示,借助西海岸新区“揭榜挂帅”机制,企业将“改善PVB汽车膜抗穿透性和抗低温冲击性”的技术需求进行了提报。  “项目周期为两年,预计研发总投入为400万元。现在张大海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已经完成产品分析,正在加紧开展实验,我相信有了高校科研团队的助力,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高泗明对这次合作信心满满。  “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发榜方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重大需求或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企业或单位,揭榜方是具有科技研发实力的各类创新主体。双方揭榜成功后,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去年8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2021年度“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榜单,包括海洋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医药等七个领域的62项技术需求,涉及榜单金额5.64亿元。  广发英雄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青岛申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与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毗邻而居,主攻业务是将青岛特钢产生的废钢渣,与废矿渣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末,制作成环保新材料。但是,如何提高这种复合粉体的活性从而拓展其应用途径,成了企业投产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发出了技术攻关榜单,事情很快有了转机。”青岛申飞安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前来“揭榜”的是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吕宪俊团队。该团队在冶金固废资源高质化利用领域颇有研究,与申飞安达的技术需求适配度很高,经过洽谈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  团队与企业对接后,开展了多次技术研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设备性能与特点,提出了钢渣、矿渣复合超细粉体的创新方案。  “技术难题解决后,我们建成了2条年产120万吨超级微粉的生产线。自今年1月投产试运行以来,企业每月营收额达4000万元左右。7月底,企业的第3条生产线已投产,第4条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9月投产。”王伟兴奋地说。  “‘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打破了‘线性’科技项目管理程序,用‘市场化思维’实现了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创新成果的精准对接,最高400万元的重大项目攻关支持力度更是激发了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信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刘然吉表示,2022年度“揭榜挂帅”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项目榜单即将发布。  科技专员上岗,释放创新活力  近日,李钰金与青岛明月海藻有限公司成功“牵手”,双方将在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海洋仿生食品加工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李钰金是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得知青岛西海岸新区遴选科技专员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并主动与意向企业青岛明月海藻有限公司对接交流。  “我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发展高度吻合,合作比预想的还要顺利,经过两次深入沟通就签订了合作协议。”谈起这次合作,李钰金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今年3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开展科技专员遴选工作的通知,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专员,进一步探索“科技专员+揭榜挂帅”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专员在企业项目初始阶段就参与进来,深入挖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帮助企业确定适合发榜的技术需求。  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共有93名科技专员与当地科技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成功备案。经过深入调研走访,科技专员目前已挖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60余项。
  • 新诺仪器受邀参加百赛生物产业论坛展会
    新诺仪器受邀参加百赛生物产业论坛展会2023年生物产业论坛暨百赛生物经销商大会顺利闭幕近200名中国生命科学行业的经销商合作伙伴参加会议。中国16家优秀的厂商也在会场外做了产品推荐。 茶歇及午休时间,参会嘉宾在积极互动沟通的同时,前往16家特邀合作伙伴的展台了解产品并进行洽谈合作,气氛十分活跃。 新诺仪器此次参展,带来了专为红外光谱仪配套使用的红外粉末压片机,还有方便于手套箱内使用的迷你型红外专用压片机,现场参展的嘉宾对于模具和压片机非常感兴趣,也上手体验试压粉末成型的过程。上海新诺仪器公司作为仪器行业的供应商,粉未成型领域研发定制专家,是集实验室通用仪器的研发、生产、定制代理、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科技公司。 自成立以来,坚持“勇于创新、信守承诺、服务至上”的经营宗旨,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实验变的更简单”基本方针不动摇,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科研单位提供更理想、更稳定、更可靠的实验室设备。未来,公司也将继续秉承“创新、品质、服务”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 P4 China 2016 多组学与系统生物学论坛
    p   自从精准医学概念提出以来,它一直都是全球最热的研究领域,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了推动精准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任意一项划时代的大工程而言,基础科研永远是其第一驱动力。P4 China 2016 多组学与系统生物学论坛,从系统生物学出发,对生物信息学与生命组学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制药的详实案例,为大家展示了一条从系统生物学到精准医学之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大精彩板块主题: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系统生物学的基础建设 /strong /p p   解密英国十万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癌症驱动基因检测计划与人类蛋白组计划的实施细节、分析方法与现阶段成果展示。帮助应对测序,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多个挑战 /p p    strong 生物信息与计算生物学的应用 /strong /p p   数据的挖掘与解读,数据库的建立与检索,以及生物系统模型建立的案例分享 /p p    strong 生命组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strong /p p   重点讨论分子成像,单分子测序,基因编辑与定量技术等最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在科研实践中的最佳运用 /p p    strong 系统生物学的转化研究 /strong /p p   分享系统生物学科研成果在乳腺癌,神经退行性病变,以及肿瘤异质性等疾病的转化,以及分享从科研到临床开发的案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精彩议题与演讲嘉宾抢先看 /strong /span /p p    strong 已确认 /strong : /p p    strong Tim Hubbard, /strong 英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生物分析首席科学家、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生物信息负责人 /p p    strong Henning Hermjakob /strong ,欧洲分子生物研究院欧洲生物信息所分子系统组长 /p p    strong 吕有勇 /strong ,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教授 /p p    strong 詹显全 /strong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实验室副主任 /p p    strong 孙英丽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教授 /p p    strong 张志远 /strong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技术转化中心主任 /p p    strong 林圣彩 /strong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p p    strong 待确认: /strong /p p    strong 祁鸣 /strong ,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沃森基因组学研究院特聘教授 /p p    strong 杨焕明 /strong ,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 /p p    strong 秦钧 /strong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 /p p    strong 李亦学 /strong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p p    strong 胡松年 /strong ,中科院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strong 谢晓亮 /strong ,北大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p p    strong 蒋建东 /stro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 /p p   同期,更有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国内外精准医疗发展机遇与战略布局(主会场 12.16) /strong /span 带来国际著名免疫学家与转化科学专家、 strong 法国 /strong 基因组医疗总负责人 strong Yves Lé vy /strong , strong 韩国 /strong KNIH基因组计划负责人 strong Bok-Ghee Han /strong , strong 欧盟 /strong 委员会创新与个体化医疗资深专家 strong Jean-Luc Sanne /strong ,中国科学院 strong 院士高福 /strong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strong 主任李青 /strong 等海内外大咖与您分享国际最领先的精准医疗项目经验与成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临床分子诊断技术开发与应用论坛(分会场二 12.17-18) /span /strong strong 带来三大精彩板块主题--分子诊断产品开发的监管 /strong :跟进CLIA、LDT、试剂研发的质量监管趋势与要求 strong NGS在个性化诊断与用药的规范开发与应用: /strong 学习新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质控规范以及临床应用案例 strong 肿瘤液体活检在临床中的开发 /strong : 探索肿瘤液体活检在临床转化中的实际效用与比较、液体活检技术的提升策略。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精准医药研发论坛(分会场三 12.17-18) /span /strong strong 将带来新药研发的新模式探索 /strong :基于精准药学、转化医学、生物标记物、伴随诊断、大数据指导等等研发模式与案例解析,寻求新药开发的最佳途径 strong 肿瘤免疫疗法的精准研发 /strong :热点免疫靶点验证、新药筛选优化、药效评价的精准研发案例,基于免疫疗法的双抗、CAR-T的最新进展解析 strong 临床前/临床转化医学的精准开发 /strong :免疫与靶向治疗药物的适应症、联合治疗的开发思路与精准开发案例分享。 /p p   P4 China以期为业内同仁打造一个集会议、展览和专题活动于一身的精准医疗界对话、交流、合作的重要年度盛会。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聚集中、欧、美、亚精准医疗领域领先实践领导者,是您不可错过的专业国际盛会!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参会机会: /strong /span /p p    strong 论坛现仅剩3个赞助名额,即刻联系我们,获得有限的赞助演讲机会!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0月31日 /strong /span 之前报名可享受早期报名特别优惠! /p p    strong 现在报名:进入 a href=" http://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16/user/attend/115" target=" _self" title=" " http://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16/user/attend/115 /a /strong /p p    strong 联系主办方,即可获取完整会议议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需要获取更多活动信息欢迎联系大会组委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联系电话:+86 021-5185 359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网址: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16 /p p br/ /p
  • 福建34家省重点实验室授牌,涉及海洋碳汇、生物技术、检验医学等
    近日,根据《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对34家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类)进行了验收。经研究决定,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等34家重点实验室(具体名单附后)通过验收,予以正式授牌运行。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通过验收并授牌的省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业务主管单位负责人1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焦念志2福建省海洋经济生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厦门大学徐 鹏3福建省海岸带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大学白敏冬4福建省智慧基础设施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华侨大学许 斌5福建省大数据智能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侨大学杜吉祥6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福州大学鲍晓军7福建省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与无线传输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州大学赵铁松8福建省新型电化学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州大学魏明灯9福建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郑 怡10福建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陈新华11福建省植物功能生物学与绿色农业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缪 颖12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欧启水13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洪华山14福建省药物靶点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俞昌喜15福建省烧创伤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昭宏16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陈 江17福建省模式识别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 厦门理工学院 麦克奥迪(厦门)医疗诊断系统有限公司厦门理工学院 王大寒18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厦门理工学院陈昌萍19福建省先进微纳光子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廖廷俤20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闽江学院李永贵21福建省海洋传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吴克琛22福建省复杂动态系统智能辨识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 豪23福建省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杨 军24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蔡 锋25福建省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温庆放26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傅建炜27福建省妇儿重大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曹 华28福建省医疗大数据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叶 青29福建省急诊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省急救中心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陈 锋30福建省力值计量测试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姚进辉31福建省水动力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福建省水利厅付开雄32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福州大学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简文彬33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局高建芸34福建省适配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兰小鹏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福建省海洋碳汇等34家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授牌的通知.doc
  • 2014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第一轮通知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学领域新兴的一门学科,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化学,信息学,数学,计算机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该学科研究目标、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及潜在的应用范围还没有完全定义。合成生物学已经进入&ldquo 第二次浪潮&rdquo :即通过生物探索的本质与工程构建的特性相结合,从改造细胞内网络结构来模仿一些工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以进行学科的概念实现以及应用示范,到将细胞作为&ldquo 底盘&rdquo 及&ldquo 可编程&rdquo 整体,开发有效组装策略,测试外源元件和模块加载后的适配性,组成精细,可定制化的生物应用系统。   本次会议已获中国教育部批准,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不同方面进行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讨论的平台。来自海外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将被邀请到此会议报告他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交流合成生物学新趋势及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实事求是地评估合成生物学潜在的问题和陷阱,为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和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储备。会议将择优选用稿件在合成生物学专业期刊FRONTIERS IN SYNTHETIC BIOLOGY发表。   本论坛涉及合成生物学各个方面,例如:元件,模块与底盘的设计与构建 合成细胞网络 计算生物学的合成生物学应用 合成生物技术 大数据与合成生物学等。以此增强我们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指导对复杂的生物系统进行微观设计改造,而取得宏观代谢表型更新的能力。会议既有正式的讨论会,也提供在下午和晚上轻松聚会的机会,让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能够相互认识,拓展人脉,促进合成生物学跨学科跨地区合作。本会议鼓励青年合成生物学家与国际著名专家沟通交流合成生物学进展,得到研究生涯指导。也为中外学者通过会议开展跨领域知识互补和长期合作建立一个通畅管道。   会议主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专家主席团:谭天伟院士(北京化工大学),Jens Nielsen教授(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Peter Lindblad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Dan Luo教授(美国Cornell大学),David Schwartz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dison)   组委会:袁其朋教授,喻长远教授,甘志华教授,傅鹏程教授,田平芳教授   组委会秘书长:傅鹏程教授   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合成生物学组件与系统的设计及装配   2、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   3、 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   4、 合成生物学应用。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26-27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   规模:200人左右   已确认参会国外嘉宾:   Jens Nielsen教授(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Peter Lindblad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Dan Luo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David Schwartz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dison),Louis Sherman教授(美国普渡大学),Jason Micklefield(英国曼彻斯特大学),Igor Broun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   会议日程:   2014年10月25日 全天报到。20:00召开理事会会议。   2014年10月26日上午 大会开幕式以及大会报告。   2014年10月26日下午-27日 分会场报告。   2014年10月27日下午参观北京化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平台   会议注册费:   外币   2014年8月15日前注册 $250   2014年8月15日后或现场注册$300   学生(提供证明) $100   人民币   2014年8月15日前注册 1200元   2014年8月15日后或现场注册1500元   学生(提供证明) 800元   注:1、登录ISSA2014网站http://ISSA2014.buct.edu.cn/,查看会议相关信息。   2、支付方式:现场以现金支付。报名截止期前未注册者统一按非会员标准收费。   会议重要时间点:   1、2014年6月1日发布第一轮通知, 征集论文摘要,通过电子邮件报名。   2、摘要提交截止期8月15日。   3、9月1日发布第二轮通知,通报会议详细安排。   4、报名截止日期为9月30日。其后报名将不能享受优惠,并不能保证参会食宿安排。   5、10月5日发布第三轮通知,通知论文发表安排,分发会议邀请函。国外参会者提前发放会议邀请函,以便签证的办理   会议网页: http://ISSA2014.buct.edu.cn/   联系人邮箱: 傅鹏程教授 fupc@mail.buct.edu.cn   申晓琳博士 shenxl@mail.buct.edu.cn
  • 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会议第二轮通知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学领域新兴的一门学科,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化学,信息学,数学,计算机和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该学科研究目标、对象和使用的工具及潜在的应用范围还没有完全定义。合成生物学已经进入&ldquo 第二次浪潮&rdquo :即通过生物探索的本质与工程构建的特性相结合,从改造细胞内网络结构来模仿一些工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以进行学科的概念实现以及应用示范,到将细胞作为&ldquo 底盘&rdquo 及&ldquo 可编程&rdquo 整体,开发有效组装策略,测试外源元件和模块加载后的适配性,组成精细,可定制化的生物应用系统。   本次会议已获中国教育部批准,将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从不同方面进行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讨论的平台。来自海外和中国的研究人员将被邀请到此会议报告他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交流合成生物学新趋势及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实事求是地评估合成生物学潜在的问题和陷阱,为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和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储备。会议将择优选用稿件在合成生物学专业期刊FRONTIERS IN SYNTHETIC BIOLOGY发表。   本论坛涉及合成生物学各个方面,例如:元件,模块与底盘的设计与构建 合成细胞网络 计算生物学的合成生物学应用 合成生物技术 大数据与合成生物学等。以此增强我们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指导对复杂的生物系统进行微观设计改造,而取得宏观代谢表型更新的能力。会议既有正式的讨论会,也提供在下午和晚上轻松聚会的机会,让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能够相互认识,拓展人脉,促进合成生物学跨学科跨地区合作。本会议鼓励青年合成生物学家与国际著名专家沟通交流合成生物学进展,得到研究生涯指导。也为中外学者通过会议开展跨领域知识互补和长期合作建立一个通畅管道。   会议主办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专家主席团:谭天伟院士(北京化工大学),Sang Yup Lee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Jens Nielsen教授(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Peter Lindblad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Dan Luo教授(美国Cornell大学),David Schwartz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dison)   组委会:袁其朋教授,喻长远教授,甘志华教授,傅鹏程教授,田平芳教授   组委会秘书长:傅鹏程教授   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合成生物学组件与系统的设计及装配   2、 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   3、 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   4、 合成生物学应用。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26-27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北京化工大学   规模:200人左右   已确认参会国外嘉宾:   Sang Yup Lee院士(韩国科学技术院),Jens Nielsen教授(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Peter Lindblad教授(瑞典Uppsala大学),Dan Luo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David Schwartz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Madison分校),Jean Marie FRANCOIS教授(法国Toulouse大学),Jason Micklefield(英国曼彻斯特大学),Igor Broun教授(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Shota Atsumi教授(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   会议日程:   2014年10月25日 全天报到。   2014年10月26日上午 大会开幕式以及大会报告。   2014年10月26日下午-27日 分会场报告。   2014年10月27日下午参观北京化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平台   会议注册费:(进行大会或分会场报告者免注册费) 外币 2014年9月15日前注册 $250 2014年9月15日后或现场注册 $300 学生(提供证明) $100 人民币 2014年9月15日前注册 1200元 2014年9月15日后或现场注册 1500元 学生(提供证明) 800元   注:1、登录ISSA2014网站http://ISSA2014.buct.edu.cn/,查看会议相关信息。   2、支付方式:现场以现金支付。报名注册请用注册交费账户:北京银行樱花支行 申晓林 6029 6930 1596 8791。届时将开具北京化工大学的报销发票。   会议重要时间点:   1、2014年6月1日发布第一轮通知, 征集论文摘要,通过电子邮件报名。   2、摘要提交截止期9月15日,录用进行大会或分会场报告者免注册费。   3、8月20日发布第二轮通知,通报会议详细安排。   4、报名截止日期为9月30日。其后报名将不能保证参会食宿安排。   5、10月5日发布第三轮通知,通知论文发表安排,分发会议邀请函。国外参会者提前发放会议邀请函,以便签证的办理   会议网页: http://ISSA2014.buct.edu.cn/   联系人邮箱: 傅鹏程教授 fupc@mail.buct.edu.cn 电话:(010)6443-8058   申晓林博士 shenxl@mail.buct.edu.cn
  • 2023年生物制药界的"狂飙”盛会--IVB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
    2023年生物制药界大佬们带你领略真正的"狂飙”现场名称:2023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IVB4.0)时间:2023年6月11日-13日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主办方:上海博迈思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支持单位:美中药协 丁香园 广东医谷 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 医学信息官网:http://ivb.bormedicals.com/01参会报名方式立即报名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报名界面02已确认出席大咖嘉宾03大会概览04会场热点提前知主题大会主题大会 | 6月11日持续改变,从现状迈向杰出2023年IVB4.0将会在6月11日以主题大会+未来之星评选颁奖典礼+ CEO晚宴的形式开幕。随着生物医药低垂的果实已摘尽,过往单纯和同靶点同Modality直接对比,做一些改进就能成药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每个产品面临的挑战都不尽相同与复杂,只有患者获益才是真正的终点。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仅做Fast Follow 的公司,中国的生物制药的变革需要追求卓越的组织实现,同时也需要时间的发酵。严峻的挑战下,“出海”已成为中国的生物技术行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热点话题:• 高端生物产品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与创造• 对话:出海• 高端生物产品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与创造• mRNA技术及应用• 圆桌讨论:跨界合作• COVID-19预防与治疗新策略展望• 针对疫苗研发建立外部伙伴关系疫苗会场疫苗会场 | 6月11日-13日冲击传统观念,拒绝设限疫苗会场:新型疫苗;肿瘤疫苗;宠物疫苗,“疫苗商业价值有限”“中国人做不出好疫苗”“疫苗行业机会很少了”“疫苗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疫苗的技术路径有限”这些是疫苗行业一直不乏有的质疑。BioNtech 与 Moderna 成功的商业化让这些观点的声音变小。疫苗是性价比最高的公共卫生投入,除了传染病疫苗,高负担疾病疫苗,治疗性疫苗全球上市的很有限,低收入国家的传染疫苗需求缺口,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探索,疫苗的商业价值确定性大大提高。疫苗会场将会探讨新型疫苗;肿瘤疫苗;宠物疫苗最前沿的技术与商业化案例。会场部分热门话题:(持续更新)• 新型疫苗研制与评价• HPV疫苗国际拓展• 病毒结构、抗体谱系与疫苗设计• 新形势下动物疫苗研发的新方向 • 基因工程技术在兽用疫苗研发应用 •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疫苗行业的“破而后立” • 基于RBD与全长S蛋白的mRNA疫苗抗体库比较 • 基于TLR5通路的黏膜佐剂研发及其在黏膜疫苗中的应用 • 成功的创新实践—非动物方法进行的疫苗Bexsero质控检验 • 一种针对COVID-19的mRNA复合型疫苗的设计及其免疫学分析生物制药4.0会场生物制药4.0会场 | 6月12日更高(高效)更快更强数字化,一次性使用系统,连续流生产工艺只是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不妨听听优秀的同行做了哪些正确的事情使自己迈向卓越的,本会场探讨QbD,工艺,生产,包装给药,全球化,CRO,CDMO,商业化的最优解。会场部分热门话题:(持续更新)• 快速CAR-T制备工艺• 生物制药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ADC药物的CMC研发挑战及策略 • mRNA疫苗CMC环节关键质量属性分析 • QbD创新双抗药物研发和质量研究 • 从一次性到不锈钢变更考量• 商业化生产需求的工艺开发与放大• 赋能mRNA疫苗/药物全生命周期的CMC开发策略和挑战• 立足中国—全球化布局mRNA技术平台策略• 全球医药冷链供应链生态新视野与新机遇mRNA技术&小核酸技术会场mRNA技术&小核酸技术会场 | 6月11日-13日简单致胜在mRNA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针对传染病的疫苗开发是进展最快的方向。针对不同的病原体,mRNA疫苗的开发也会遇到不同的挑战。mRNA疫苗的设计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而针对mRNA疫苗开发的关键问题,从抗体反应的持久性到针对新出现病毒变体的疫苗开发及安全性,我们又该如何解决?根据小核酸药物兼具的基因修饰和传统药物的双重特点,未来在基因遗传性疾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领域能有着怎样不俗的表现呢?让我们在2023 IVB4.0 mRNA技术&小核酸技术会场翘首以待吧!会场部分热门话题:(持续更新)• mRNA创新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 • 肿瘤 mRNA 疫苗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临床研究 • mRNA疫苗的整体设计与开发 • 环状RNA:平台与疫苗研发 • 以非编码RNA中miRNA为靶标的小核酸药物研发新赛道介绍 • 核酸递送系统补体激活及其靶向递送• 环状RNA SKA3的外泌体传递促进肿瘤进展• 新型纳米技术-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LNP• 外泌体技术递送mRNA用于新型癌症疫苗的开发• 靶向抑制miRNA的反义核酸治疗策略及抗骨肉瘤新药开发项目细胞与基因治疗会场细胞与基因治疗会场 | 6月12日-13日不做选择!盈利,普惠全都要!近年来,基础科研的发展、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不断流入,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这项凭借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新兴治疗方式蓬勃发展。现阶段工艺方面的工艺放大慢、细胞密度低、病毒产量低等问题该如何解决?病毒纯化方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悬浮细胞培养技术以及新的高效层析纯化技术如何提升?大规模生产技术方面,大规模一次性工艺病毒生产瓶颈如何突破?基因治疗CDMO市场规模如何进一步增长?全球基因治疗CDMO产能否进一步向亚太地区转移?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如何持续提高?那么,关于这些问题都将在2023 IVB4.0 细胞与基因治疗会场为大家一一解惑。会场部分热门话题:(持续更新)• 通用现货型CAR-γδT治疗实体瘤的前景与展望 •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商业化前瞻 • 下一代细胞治疗产品的创新和产业化• 基因治疗产品质量控制策略及技术规范 • 聚合力,源未来-赫基仑赛细胞注射液创新药研发之路 • 罕见病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溶瘤II型单纯疱疹病毒中美临床试验新进展• 破局CAR-T现状--通用Car-NK 降低成本策略• 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递送与创新药研发• BCMA靶向 CAR-T疗法的差异化研发和商业化抗体药会场抗体药会场 | 6月13日患者受益中国生物制药的第一站始于抗体药--PD-1,抗体药物的研发热潮从PD-1到双抗到ADC再到药物联用全球化,越来越“卷”的市场让中国生物制药业内深刻意识到,患者受益永远是第一考量。本会场将会探讨抗体药物的最新政策法规,市场动向以及研发临床进展。会场部分热门话题:(持续更新)• ADC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及质量体系建设 • 下一代双抗ADC • 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产业化探索 • CD47靶点相关的双抗研发策略 • TAVO412-一种治疗难治性癌症的新型多特异性抗体 • 肿瘤免疫全新靶点-CD24抗体的开发 • 跨越内卷,开发有临床价值的抗体药物• 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用药发展 • 基于酶连智能连续偶联工艺的创新ADC药物开发• Combo+Global 差异化竞争--BioPharma 商业化05会场同期活动01 Best Sart-up Awards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专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创业公司评比大赛“BSA未来之星奖项评选”始于2021年。推出一年多来,得到了生物药行业的广泛好评和一致认同。BSA意在褒扬传播中国生物医药创业企业的最佳"创业创新"模型,从而推动中国生物药 企业商业创新转型,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高参考价值的投资指引。BSA项目征集报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由创投机构顶尖投资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共同构成超强阵容评审团,将从技术、模式、解决方案、前景、资本、盈利模式、资源与能力、客户价值主张等方面开展评审工作。最终进入复赛的企业将于2023年6月11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进行现场路演,决出最终的获奖企业,(与IVB 4.0国际疫苗&生物技术4.0论坛同期举办),届时将邀请各位评审大咖和BSA专家库成员(由创投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亮相复赛路演现场以及颁奖典礼。官网链接:http://BSA2023.bagevent.com评审团构成:喻晶 幂方资本 合伙人 谢厅 高瓴资本 合伙人徐皓 华兴新经济基金 副总裁虞扬 德勤 华东地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审计及鉴证领导合伙人 耿然 奥博资本 副总裁 VP 毛化 弗若斯特沙利文 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宿骅 安永 生命科学和医疗,安永-博智隆合伙人 柳丹 鼎晖投资 高级合伙人周树忠 丁香园 创始人 吴翰宇 煜森资本 CFO 薛明宇 经纬创投 投资副总裁 VP李宇辉 磐霖资本 创始主管合伙人于建林 特佳 执行合伙人... ...路演参赛报名请联系:Cassie173 3353 9581cassie.qi@borscon.com02 Inspiration Intersection BioTalks6.11 am【知识产权&出海&法规】10:00-10:30在困境下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对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打赢“出海”攻坚战?10:30-11:00 话题待定11:00-11:50圆桌私享会:全球视角:mRNA竞争格局、侵权诉讼及专利布局态势分析百济神州 知识产权总监(拟邀)传奇生物 知识产权总监(拟邀)6.11 pm【复杂制剂/改良制剂】14:30-15:00改良型新药领域的立项和战略议题王龙 奥全生物 注册和商务副总裁15:00-15:30 话题待定徐松林 则正生物 CSO15:30-16:20 圆桌私享会:徐松林 则正生物 CSO高田生物(拟邀)6.12 am【AI药物研发】10:00-10:30 话题待定刘东舟 华东医药 总经理,首席科学官 10:30-11:00 话题待定赖才达 剂泰医药 创始人,CEO11:00-11:50 圆桌私享会:AI如何赋能创新药研发?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哪些?英矽智能 联合首席执行官(拟邀)赖才达 剂泰医药 创始人,CEO6.12 pm【CGT免疫细胞治疗】14:30-15:00 话题待定王彦明 华明道康生物 董事长、创始人15:00-15:50 圆桌私享会:CGT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以及生产过程中影响申报的关键点金斯瑞生物 (拟邀)重庆精准生物 研发总监(拟邀)03 Fun Activities展馆趣味活动本次论坛,除了干货满满的学术知识,我们更是设置了不同类型的趣味展馆,让参会者拥有不同的参会体验,本次除了我们往届的热门活动:展商在线直播间以及展位打卡集章兑换小礼品外,更是增加了不少的趣味环节等待大家来挖掘哦~06报名方式IVB4.0 报名通道已正式开启,本土疫苗&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企业;本土科研机构;本土CDMO企业;投资机构可申请下游。【扫描二维码,立即报名IVB4.0 2023】除以上两种参会方式,我们更有组团参会的方式,等你来解锁,超多福利,尽在IVB4.0创新展!参展请联系:Mia 朱静Tel: 021-6485 6566*659Phone: 13816656441Email: mia.zhu@borscon.com07品牌合作伙伴08媒体合作伙伴
  •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2022年3月23-24日 中国深圳尊敬的各业界同仁: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受新冠疫情和全球大批“重磅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中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超过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借助国家“蓝色经济”战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是近年来海洋产业中增长较快的领域。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预计2021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将达486亿元。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走在国内前列。因此,由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广州正和会展联合组织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于2022年3月23-24日在深圳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第三届国际细胞治疗与抗衰老大会,将邀请100+权威领袖、1000+行业专家,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资讯、解读最新产业政策、全面链接产学研资多方平台。诚邀您三月相聚鹏城,共襄盛会!注:会议详情请查阅下文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组委会2021年12月1、 组织架构1)主办单位: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2)支持单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和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上海实验室装备协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二、大会议题将涵盖政策研讨、产业投资 、临床研究&应用、 抗体药物、靶点筛选、医药创新、海洋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抗体药物等三、大会议题规划(实际议程以主办方最后公布为准)专题一、新型疫苗研发与应用mRNA:从基因到产品的结构要素、如何生产高品质mRNA药物原料、mRNA药物的新型开发模式及其优势、突破mRNA技术壁垒与疫苗药物创新、mRNA疫苗及药物CMC与质控产业链建设、重组疫苗与佐剂创新与产业化、腺病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创新与产业化、圆桌讨论:中国如何快速推进新型疫苗技术产业化与国际接轨。专题二、新型抗体药物开发与靶点筛选新型生物技术药临床分析的挑战和重要考量、ADC药物 ARX788的临床研究进展、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平台与项目申报经验、生物药工艺开发及商业化生产探索/高表达细胞株构建与无血清培养基开发、QbD在抗体工艺开发中的应用、抗体药物生产质量管理经验分享、新一代抗体药物质量研究与控制。专题三、领跑者聚集,探索中国医药创新的新赛道如何加速新药创制与新药可及性、新药引进和监管政策上如何与国际接轨、临床价值导向与新药研发的关系、资本机构对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和洞察、本土创新药企发展、小分子创新药发现的一些新趋势、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搭建的创新药专题四、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机遇和对策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深海生物资源要用潜力探索、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专题五、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基因治疗载体开发与质量控制、溶瘤病毒在实体瘤的治疗应用、快速支原体检测系统在基因疗法开发中的应用、基因治疗与溶溜病毒药学与工艺开发、溶溜病毒疗法的瓶颈及突破策略、基因治疗产业投资机会和如何破局4、 演讲嘉宾(历届,排名不分先后)韩忠朝—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黄 海—复星凯特CEO;张 宇—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刘保池—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细胞治疗产业与临床研究分会会长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姜 丹—深圳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主任:刘 韬—罗湖医院集团:周光前—深圳大学;陈俊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于 力—深大总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华国强—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李 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李星南;上海昊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PI)、研究员倪;毛 化—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等等五、参展范围1、生物技术与实验室设备:各类与技术制药,机械和包装设备,医药包装材料,实验室耗材和仪器,合同定制,环境监测,无菌隔离系统,无菌检测,微生物检测,感控产品细胞培养基,储存,冷冻,培养,冷链运输、净化与消毒等 2、生物医药公司:药物制剂、各类疫苗、药物研发机构及生产销售机构, CMO/CDMO/CRO等服务 3、其他相关:临床试验机构、医院、投资公司、政府园区及科研院校、咨询/媒体等 六、参会参展请联系公司: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网址:www.ctae.cn 联系人:廖小姐电话:18023374070(微信同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