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膜

仪器信息网生物膜专题为您整合生物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膜话题讨论。

生物膜相关的资讯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课题组发表微生物生物膜功能代谢组学创新研究成果
    仪器信息网讯 生物膜(Biofilms)是由微生物形成的一种被膜组织,其是微生物为抵抗外界胁迫条件而维持生存的特殊膜组织。生物膜的形成直接造成临床上90%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也关联肿瘤、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耐药的发生(病灶处由于细菌感染形成生物膜)。此外,生物膜的形成对多个行业都产生巨大的危害,如金属精密仪器腐蚀,水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总之,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危害。尽管科学界进行半个世纪的研究探索,鉴于其形成的分子机理非常复杂,目前仍尚未系统解析,因而缺乏有效的策略清除不同领域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其毒副作用和危害的产生。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课题组整合运用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和遗传学整合策略(Precision-Targeted Metabolomics combined with genetic method)、结合电镜表型分析(Imaging visulization),从小分子代谢角度,在大肠杆菌生物膜体系当中精准发现和验证若干具有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功能代谢产物;并初步阐明铁载体生物合成介导的铁离子调控功能代谢物表达,进而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代谢机理。深层次机理研究,和基于功能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调控解离微生物生物膜形成的转化应用研究,正在进行中。基于上述创新发现,该课题组起草的研究论文“Mass spectrometry based targeted metabolomics precisely characterized new functional metabolites that regulate biofilm 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已经被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著名分析化学杂志Analytica Chimica Acta正式接收,出版中。上海交大2017级硕士生郭睿同学(已毕业)为论文第一作者,2017级博士生罗夏琳同学和2020级博士生刘京净同学(硕转博)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和论文发表,上海交大吕海涛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论文原文
  • 【专刊论文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本期推荐的是发表在《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2020年第3期的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研究员课题组 /strong 原创论文 strong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a08beaa-f9b4-45f6-9d6c-a71acc5cbd5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郭睿,吕海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国内第一本国际性的英文分析化学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JOAT) 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作为客座编辑,主持“Metabolomics: state of art in method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专题。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吕海涛课题组受邀发表基于靶向代谢组学方法表征金属离子锰调控生物膜特征代谢的最新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0edb75a-ab8d-4946-845d-843615694741.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生物膜是由多种微生物在外界压力环境下产生,表面被胞外聚合物(EPS)包裹的微生物群落,EPS的存在使细胞对杀虫剂,抗生素以及其他入侵力的抵抗力都明显高于其悬浮细胞。生物膜的形成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包括临床感染,环境污染,农业生产,食品工程和工业污染等。然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并且目前我们还缺乏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破坏生物膜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寻金属锰离子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关键功能代谢产物进而认知其调控生物形成的代谢模式与特征表型,以为后续生物膜形成机制研究奠定靶向调控物质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388cbcf4-2dfb-43a5-9b92-a42f7ac258e2.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本研究初步发现,金属锰离子能够调控大肠杆菌生物模的形成,与作用剂量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且对其微观内质结构具有明显的修饰作用,进而影响稳态生物膜的形成与解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d74c56a0-1141-4ad9-9e1d-dbbc853c3ce4.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43fa82ea-6ee5-4c86-8297-1e88465fb16b.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进一步,经过精准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初步确证锰离子具有调控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特征分子代谢的潜力,而这些代谢直接关联生物膜的形成。由此,我们认为,锰离子或许能够成为抑制和调控生物膜形成的一种生物基质选择,而其靶向调控的功能代谢物,也具备调控生物膜形成的分子特征。未来可考虑从锰离子靶向调控功能代谢物角度,设计全新策略,清除生物膜的形成,彻底解决上述不同生命科学领域与生物膜相关的有害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f1b30c68-5ce7-44a0-9bf3-b24f437699f4.jpg"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9426807-d3b6-47a6-988c-5dd2a5467724.jpg"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课题组正在基于上述代谢表型结果,聚焦具体有价值功能代谢物,结合生物合成调控修饰策略,开展相关机理研究,核心目标是从金属调控代谢维度阐明生物膜形成与解离的分子机理,为生物膜相关挑战性科学与转化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共性策略和方法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课题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交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等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line-height: 1.75em "   (感谢吕海涛研究员团队提供论文主要内容翻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下载本文: Guo, R., Lu, H. Targeted Metabolomics Reveale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Manganese on Small-Molecule Metabolism of Biofilm Forma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J. Anal. Test. (2020). a href="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_src="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https://doi.org/10.1007/s41664-020-00139-8 /a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style=" 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7/attachment/73e7f637-5326-4057-aefe-d245e15b3247.pdf" title=" 10.1007@s41664-020-00139-8.pdf" 10.1007@s41664-020-00139-8.pdf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上海交通大学吕海涛研究员简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c915f0a-4375-4c52-9eaa-b84c216234d0.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727115812.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7271158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吕海涛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权威的QUT Vice Chancellor’ s Research Fellowship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获得者,交通大学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功能代谢组学科学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009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生药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喜军教授。2009-2013年先后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研究方向为代谢组学、化学生物学和RNA Modifications, 合作导师为Irwin J. Kurland 教授, Jeffrey P. Henderson 教授和Peter C. Dedon 教授。2012年9月-2015年12月,任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院长)助理,功能组学与创新中药研究实验室负责人。2015年12月,加盟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任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领衔功能代谢组科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先后在Mass SpectrometryReview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Molecular Cellar Proteomics,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和Liver International 等权威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46篇,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 Chemical Reviews和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 等著名杂志引用1000余次,并发表会议论文3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科研机构特邀学术报告40余次,担任分会主席主持会议5次。目前担任自2013年7月起,兼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校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副秘书长,世中联网络药理学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委会理事,中国药理学学会分析药理学专委会创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荣誉会员和国际代谢组学学会会员。同时担任著名SCI检索杂志Phytomedicine (JCR 1区,IF 4.2)副主编,Frontiers inMicrobiology(IF 4.1)副主编,以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F 5.57)顾问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IF 4.1)和Proteomics-Clinical Applications (IF 3.5)编委,以及SCI检索杂志Acta PharmaceuticaSinica B (IF 5.7)和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IF 1.9)青年编委。并受邀为Mass SpectrometryReviews, NPJ Systems 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Biomacromolecules 等20余本SCI检索杂志审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澳大利亚NHMRC基金评审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近五年,吕海涛博士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项2项,重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QUT Vice Chancellor’s Research Fellowships 1项(校长特聘教授席国际人才基金项目), 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员计划项目1项(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重庆大学百人计划项目1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合作发明专利1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联系 Email: haitao.lu@sjtu.edu.cn /p p br/ /p
  • 华端生物基于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的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整体解决方案
    2023年3月17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GB/T 5750-2023《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代替实施16年之久的GB/T 5750-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新标准将于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GB/T 5750-2023标准历时5年,经过了3轮意见征求,有280+单位参与研制与验证,有超过500名行业专家参与的GB/T 5750修订工作,最终大功告成。本次修订微生物指标主要内容:新增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两个检测指标、3种检测方法和增加菌落总数酶底物法新方法。其中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是新增检测指标,有些老师不清楚检测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设备,我们根据标准的要求做个简单介绍。根据标准要求我们需要准备以下仪器和耗材:1. 电子天平:实验室常用仪器2. pH计或精密pH试纸:实验室常用仪器或耗材3. 恒温培养箱:实验室常用仪器4. 冰箱:实验室常用仪器5. 恒温水浴箱:实验室常用仪器6. 显微镜:实验室常用仪器7. 无菌吸管:实验室常用耗材或仪器8. 无菌试管:实验室常用耗材9. 无菌平皿:实验室常用耗材10. 厌氧培养装置:华端生物HD-AN系列智能厌氧微需氧培养系统11. 过滤设备:华端生物HD-F系列水中微生物膜过滤装置12. 滤膜:实验室常用耗材13. 无齿镊子:实验室常用耗材其他会用到的设备:HD-C系列菌落计数仪、HD-DT系列自动样品稀释仪、HD-GM系列全自动革兰氏染色仪、HD-S系列自动培养基分装仪、HD-MA系列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检测流程图一、 样品1. 污染较轻的水样,可直接取100 ml水样进行检验。2. 污染严重的水样,可使用0.1%缓冲蛋白胨水将水样按10倍系列稀释,取100ml进行检验。使用华端生物HD-DT系列自动样品稀释仪:自动称重,自动按比例稀释。二、 过滤水样先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滤膜边缘部分,将滤膜正面朝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固定好滤器,将100 ml水样注入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在-5.07X104Pa(-0.5 个大气压)下抽滤。每次试验均需要用100 mL0.1%缓冲蛋白胨水讲行空白对照。使用华端生物HD-F系列水中微生物膜过滤装置:配备直排泵,无需废液瓶,直排废液;火焰灭菌支架和滤杯,提高实验效率。三、 厌氧培养过滤完水样后,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用无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部分,移滤膜倒置在SPS琼脂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与培养基完全贴紧,避免气泡产生,然后将平皿倒置于厌氧培养装置内,于36℃±1℃厌氧培养18 h~24 h,计数黑色菌落数。使用华端生物HD-AN系列智能厌氧微需氧培养系统:使用灵活、成本低,培养效果有保障,操作简单、智能。四、菌落计数对滤膜上证实为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的菌落进行计数使用华端生物HD-C系列菌落计数仪:手动菌落计数器辅助计数,操作方便;全自动菌落计数仪:软件自动计数,计数快捷、准确。五、 细菌鉴定用上述培养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其耐热菌株可能形成卵形芽抱,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其宽度一般不超过菌体宽度。使用华端生物HD-GM系列全自动革兰氏染色仪:自动化的染色仪使革兰氏染色实验自动化、标准化,批量大时可节约大量时间。使用华端生物HD-MA系列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标准化的试剂操作,仪器自动判读结果,避免人工判读偏差。六、其他仪器使用华端生物HD-S系列自动培养基分装仪:自动分装培养基或者其他微生物试剂,方便、快速。使用华端生物HD-M系列微生物质谱快速鉴定仪:相比传统鉴定方式更快出结果、准确性更高、操作更简单、检测范围更广。杭州华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团队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食品、药品、医疗及科研微生物实验室的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2021年我们开始运营品牌“华端生物”,品牌寓意中华之端,华端人不断创新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新国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不断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并通过对产品持续创新、服务坚持初衷和团队共同成长的持续投入,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我们坚信,“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团队”是我们能够赢得客户青睐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会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与客户共同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社会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杭州华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诚挚期待与广大用户深入交流,与想要加入团队共同奋斗的同仁,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核心价值观:拼搏、专注,突破、创新!企业愿景:提升国产微生物检测设备的竞争力!公司使命:为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保障。
  • 为新药研发打造高能级平台|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安分室成立
    在国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研人员走上了创新及成果转化之路。这不,清华大学的科学家们就来临安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了。今天,清华大学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膜国重)膜结构及人工智能生物学分室落地青山湖科技城,并举行揭牌仪式。膜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立给我们做了科普:身体疾病均因生物蛋白异常所致。膜生物学就是专门从事细胞膜蛋白的生物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然后研发出能修复变异蛋白的抗体或生物分子。当然,发现抗病分子只是科学研究走出的第“1”步。“因为也许这个分子有很强的毒副作用,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改良和驯化,才能用于治病。”俞立介绍,所以从发现生物分子到走向临床应用,再到商业化推广,还要走很多步,也许是“1-10”,甚至是“1-100”,这就是为什么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历经十多年时间。膜生物学实验室要做的就是发现和改良可以用来治病的分子,为新药研发提供基础研究。具体包括:药物靶点结构解析、膜蛋白结构助力药物研发、生物大分子的人工智能(AI)解析、高端显微成像等等。俞立介绍,膜国重分室将以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核心,开发包括新型成像装置在内的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膜生物学新技术系统和设备。青山湖科技城的冷冻电镜平台,将支持膜国重团队对重要膜蛋白及新型药物靶点进行高效率、大规模、高通量的结构解析及机制研究。同时,杭州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AI和云算力平台,膜国重团队落地临安,将有利于应用AI进行重要膜蛋白结构解析与机制研究,建设生物结构数据库,为创新药物开发提供设施和大数据支持。未来,膜国重分室将建成国内领先的生物领域公共技术开放平台,为生命健康领域的设备创新和开发提供应用测试场景,同时,还将在人才引进及科研队伍建设、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如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开发科技成果在临安落地转化,与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等等。清华大学与青山湖科技城的合作始于2021年,那一年,清华大学成果转化项目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项目落地青山湖科技城。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一期6台冷冻电镜设备已全部投运,已经服务了国内和全球数百家科研单位的医药企业,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器”保障,为临安打造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提供了设施和人才支撑。正是基于这样的合作背景,去年开始,临安区与清华大学一直洽谈推进高能级平台合作事宜,并就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青山湖建立分室达成了一致。青山湖科技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力表示,青山湖分室作为支持膜国重总室基础科研成果验证及转化的高能级载体,将有力地提升青山湖科技城整体创新能级,成为立足杭州、辐射全国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驱动引擎。未来,临安将依托清华大学顶尖的科创、人才资源,积极发展生命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建立国内首个存储结构生物学的数据库,打造国内领先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全力推动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和落地转化,推动高端冷冻电镜等膜生物领域相关设备研发制造及产业化。
  • 英国EIT微生物检测仪
    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结构化的聚集体,由活的微生物细胞嵌入在一种自产的胞外聚合物基质(EPS)中形成。微生物细胞相互附着,也附着在表面甚至通过群体感应进行跨物种的相互作用。 它为什么会生长?生物膜是微生物生存、获取营养、繁殖、扩张的一种策略。大多数食品病原体可以产生生物膜,如果他们这样做,是对环境条件的反应。它的生长条件是哪些?环境条件是触发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表面性质(即疏水性)pH水平(即碱度或酸度)aw(即水的可用性)养分有效性(即生长因子)结垢(即表面预处理)盐浓度(即渗透压)氧气存在(即空气/水界面)机械应力(即湍流)温度生长抑制剂的存在(即清洁、消毒)变化频率(以上全部)哪些致病菌易形成生物膜?所有主要的食物病原体都可以产生生物膜 ,如果它们这样做是对环境条件的反应: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先驱者和支持者充当病原体的宿主, i.e.假单胞菌、 嗜热脂肪杆菌(乳粉植物)消毒剂对生物膜的功效(摘自 学术研究)“在富含蛋白质的底物存在下,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增长,增加附着和更强大的生物膜。因此,所有这些都需要越来越复杂的治疗策略”(完美生物医学,2014年)“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比浮游细菌低100-1000倍”(Gilbert和McBain,2001年 Thomas等人,2012年 Bayer等人,1991年)。生物膜是消毒剂进入渗透和扩散运输的一个主要的限速因素。(LeChevallier等人,1988年)如何检测到生物膜?手持式生物膜检测仪一款可以让您肉眼可视的生物膜检测仪!!
  • 水生物专家年近八旬不服老 自办治污实验室
    中科院退休专家变身江城&ldquo 湖泊医生&rdquo   76岁是很多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物专家李勤生研究员,却还每天忙碌在自己的实验室,她研发的&ldquo 生物膜&rdquo 治污技术已在北京、广东等地得到应用,眼下她正着手在汤逊湖、东湖等地进行探索和推广。   退休不服老研究治污   李勤生是地道的武汉人,除了外地求学的日子,其他时间基本上都留在武汉。&ldquo 我小时候就住在东湖边上,那时候东湖的水可以直接喝,后来水质逐渐变差,到八十年代臭气熏天,现在变好了一些,但是仍然污染严重。&rdquo 李勤生说。   因为生长在武汉,李勤生对东湖、沙湖、南湖、汤逊湖等武汉市区的主要湖泊变迁印象深刻,她说,湖泊是武汉的名片,湖泊的污染让她十分心痛。   大学毕业后李勤生进入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工作,主攻水体微生物研究。&ldquo 由于很多国家项目都是基础性研究,虽然每天在实验室与各种水生物打交道,但真正把这些技术运用到治污环节,却是在退休以后。&rdquo 李勤生表示,1997年退休后,因为念念不忘童年喝过的东湖水,她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创业园区自办实验室,研究湖泊保护技术。   集结社会力量保护湖泊   被污染的水体,常含有大量有毒成分,湖泊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能降解这些成分,但污染物一旦超标,湖泊的自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李勤生研究的&ldquo 生物膜&rdquo 技术,就是寻找到各种微生物的功能,将各种污染物降解掉。   &ldquo 比如硫化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成元素硫,氨氮能被转化成气体进入大气。&rdquo 李勤生介绍,通过从成千上万中微生物中寻找到具有降解能力的&ldquo 微生物战士&rdquo ,人们就能有效地处理掉湖泊中的污染物。   李勤生的相关研究,受到同学和业内专家的关注,为了尽快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2001年在武汉大学的校友会上,同校的海归博士和李勤生等科研人员商议后,决定一起钻研污泥治理问题,并由李勤生牵头成立环保公司。目前,公司已经申请5项相关专利,并与国内多家企业达成合作。   推广利用自然治理污染   在东湖高新区创业园区,李勤生有自己的生物实验室,而平时她更多地奔走在全国各地。用生物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理念,在很多地方得到认同。   2007年前后,北京动物园因为动物饲料、排泄物和游人偷食等原因,造成园区水塘污染发出恶臭,经过多方治理成效不明显,园方辗转找到李勤生,通过试用&ldquo 生物膜&rdquo 技术,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ldquo 治污技术能带来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它不会对湖泊造成二次污染。&rdquo 李勤生表示,目前很多湖泊通过打捞、挖沙和杀菌等方式治污,并不环保,眼下她正着手在汤逊湖等地进行大范围的微生物治污实验,希望为大范围湖泊治污提供新思路。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专项拟5亿元支持质谱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
    科技部5月10日发布《“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98亿元支持29个项目,其中涉及质谱、冷冻电镜、单细胞分选和测序设备、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多个仪器相关项目。原文如下:“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度指南围绕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3 个重点任务进行部署,拟支持 18 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4.43 亿元。同时,拟支持 11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概算 5500 万元,每个项目 500 万元。  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指南方向申报。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本指南所有方向均可作为青年科学家项目组织申报,但不受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6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3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本专项所有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本专项 2021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  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  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膜损伤的修复机制、膜完整性的动态变化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动态变化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  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加工代谢与功能协调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及相关生物大分子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等重要生理过程相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现针对蛋白质机器的新型抑制剂,并阐释其分子机制 发展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 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  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病的新手段。  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  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核酸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态表征技术。  3.3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附件5-“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  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指南编制专家名单.pdf
  • 2017丹纳赫生物制药网络研讨会
    会议简介抗体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拥抱新技术,可以加快项目进展,实现“外道超车”。本次生物制药网络研讨会,是由丹纳赫集团生命科学平台旗下的Beckman、Molecular Devices、Pall ForteBio及Sciex四家公司主办,围绕抗体药物的发现、工程细胞株的开发、分析检测平台的建设和抗体药物成品的质控开展讲座,及时传递最新的技术,助力中国抗体药物产业的前进。参会福利:我们将从全程听会的客户中随机抽取5名幸运者获得MD精美雨伞或毛绒小狗套装 时间主题嘉宾14:00-14:45蛋白抗体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检测及相关解决方案李雪冰生命科学部产品主管14:45-15:30高通量筛选系统助力抗体药物发现和开发徐孟杰高级应用科学家15:30-16:15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助力抗体筛选、定量及表征陈雍硕亚太区市场部经理16:15-17:00SCIEX 生物药解决方案新亮点窦鹏生物药市场客户经理讲课专家点击详细介绍李雪冰生命科学部产品主管贝克曼库尔特商贸(中国)有限公司讲座内容:蛋白抗体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检测及相关解决方案点击详细介绍徐孟杰高级应用科学家 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讲座内容:高通量筛选系统助力抗体药物发现和开发点击详细介绍陈雍硕亚太区市场部经理颇尔过滤器(北京)有限公司讲座内容: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助力抗体筛选、定量及表征点击详细介绍窦鹏 生物药市场客户经理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讲座内容:SCIEX 生物药解决方案新亮点
  • "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2021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1月28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1月29日至2021年2月12日,修改意见需于2月12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联系方式:jcs_zdxmc@most.cn(数学和应用研究、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物态调控)  其中“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围绕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结合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研究的前沿发展态势,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增强我国在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组 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国际领先、具有长远影响的标志性工作, 实现重点领域对国际前沿的引领,在原创性基础和理论研究中取得突破,为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农业与环境、生物安全等领域 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021 年专项拟优先支持 19 个研究方向,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 1 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 明显不同时,可同时支持 2 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 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 技术进行设计。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 部内容。项目执行期一般为 5 年。一般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 上不超过 4 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 6 家。 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 35 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 2 家科研任务,可参考指南支持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但不受研 究内容限制。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设课题。1.生物大分子与生命活动维持及调控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科学原理1.1 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蛋白质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围绕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发现参与真核生物基因转 录调控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基因转录各阶段关键蛋白质机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共转录染 色质修饰对转录的调控和分子机制,揭示真核生物基因转录 的基本原理,发展针对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过程的干预手段。 1.2 泛素化修饰关键蛋白质机器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功能机制 围绕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肠癌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免疫和代谢微环境稳态维 3 持及失衡,发现参与稳态调控的蛋白质泛素化修饰相关的新型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与疾病的关 系,发展基于泛素化修饰和蛋白质降解的靶向干预手段。 1.3 生物大分子调控生物膜完整性的功能机制围绕生物膜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细胞内膜系统完整性 的稳态调控机制,研究生物大分子介导内膜系统完整性维持、 膜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生物膜完整性维持的生理意义,发展和优化运用于内膜系统完整性监控的技术,发展生物膜稳 态维持的新型干预手段。  1.4 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系统演化规律 围绕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发展超高分辨率的细 胞谱系追踪技术,研究哺乳动物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过程 研究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生物大分子互作网络的定量表征、数学模型及其转变规律 研究细胞命运的分子互作网络对脏 器发育鲁棒性的贡献。 1.5 重要生物的多维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和动态网络针对重要经济农作物或高等模式生物,在蛋白质表达、 合成、降解、修饰、互作等多维层面,绘制具有时空特性的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精细图谱,并且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然语言处理,重构生命体系中的动态网络,建立蛋白质组 数据与知识分享平台。 1.6 环形 RNA 加工代谢与功能调控 研究环形 RNA 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加工、结构、翻 译和降解特性,阐明环形 RNA 生成、代谢和调控过程及其与蛋白质机器的作用机制,揭示环形 RNA 在神经发育、天 然免疫及细胞代谢系统中的调控功能和机制。 1.7 恶性肿瘤发展中的生物大分子网络及机制  研究功能性 RNA、蛋白质机器等生物大分子在肿瘤细胞恶性转化和可塑性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机制,研究生物大分 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炎症信号转导、临床耐药等相关的网络 及分子机制,发展生物大分子在诊断分型和防治中的应用技术。 1.8 植物免疫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 围绕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受和识别,阐明植物免疫受 体、信号编码器、感受器及其高级组装结构等生物大分子的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植物离子转运与植物响应危险因子的早 期信号途径,挖掘可能应用于作物育种的新型抗病生物大分 子及其功能,发展基于植物免疫受体、编码器、感受器等大分子的作物抗病新技术。 1.9 新型冠状病毒重塑宿主细胞关键细胞器的机制研究 揭示新型冠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于复制的膜状结构的形成机理 研究病毒从复制、蛋白质合成、装配到释放的 细胞内系统路径,以及病毒逃避胞内自噬降解的分子基础和 机制 阐明病毒对关键细胞器产生影响的分子机制。 1.10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致病过程中的蛋白质机器研究 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等重要分枝杆菌感染、致病、耐药相 关的关键蛋白质机器,研究其组成、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 研究分枝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特征 发展针对结 核病的新型诊断、治疗、预防手段。 2. 标准微生物组及其与宿主/环境作用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原理与机制 2.1 健康人微生物组库和特征解析建立全国范围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习惯、 不同年龄段万人级队列,建立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样本库和共 享体系,获得微生物组及基因组基线大数据库 研究中国健康人群的微生物组特征,及其与遗传、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 等因素的关系。 2.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及其失衡调控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  研究维持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组稳态平衡和可塑性的 机制,鉴定核心菌群和基本特征,发现菌群来源的活性分子和宿主应答信号通路 围绕肠道微生物组调控宿主代谢、免 疫等生理过程并影响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生发展,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失衡调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 发展治疗疾 病的新手段。2.3 微生物组与药物交互作用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分子机制 发展元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时空分析技术,研究药物调控 微生物代谢及代谢信号传递机理 解析微生物组对临床常用 药物体内代谢和处置过程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组代谢药物的功能酶系、代谢途径及内源代谢通路的整合作用与机理 鉴 定影响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菌谱,建立预测个体对 药物响应的模型,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4 微生物组学新技术及实验动物体系 发展微生物单细胞成像与物种快速鉴定、单细胞分选和 测序、微生物培养、跨尺度微生物组数据分析、元基因组功能注释与可视化等的共性创新技术 建立用于微生物组研究 的实验小鼠等规范化无菌动物技术体系和动物模型,并用于 相关疾病的研究。 2.5 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中的宿主免疫机制 围绕病原微生物感染过程,建立宿主免疫在感染和预后 期的多维度动态图谱,研究宿主免疫持续时间、免疫效应强度差异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研究病原微生物新发突变对既 存抗体免疫效果的影响,发展针对宿主免疫的调控靶标和新手段。 3.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方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1 面向超大蛋白质机器结构研究的整合性技术方法 基于冷冻电镜技术、X 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波谱学等 结构生物学方法,并结合质谱、小角散射、超高分辨率荧光 显微镜、人工智能及其他新技术,开发整合性的多尺度结构研究技术体系,用于研究重要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 机器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在体结构或者动态变化等。 3.2 蛋白质组与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时空分析新方法发展细胞表面蛋白质组与外源性生物大分子动态相互 作用的鉴定方法 发展细胞内蛋白质变体及复合物的动态表 征技术 发展活细胞中亚细胞器定位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规模 化鉴定方法 建立蛋白质组与 RNA 原位相互作用位点的动 态表征技术。 3.3 新型生物大分子统计力场的开发与应用发展新型高效能增强取样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发展新型非自然态统计力场、符合统计力学意义分布的蛋白 质非自然态的结构数据库等,研究增强取样算法与统计力场 在重大疾病相关的无定型蛋白结构与功能等研究上的应用。 3.4 大队列临床蛋白质组研究关键技术 面向中国人群高发肿瘤的临床大队列样本与基于质谱 的蛋白质组分析,发展快速可配置、标准化、高稳定、全面质控,智能化的样本制备流水线 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融合 型质谱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实现微量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 深度覆盖与精准定量,建立标准化输出格式 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层次信息学整合分析新技术及标准 建立包含模型、标准库、工作流、实验设计等在内的高质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辅助知识库系统。
  • 《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监控》直播预约火热进行中
    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食品加工工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成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有限而全面的环境监控计划才能有效防止食品污染的发生。 山东沃高生物主要致力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涵盖食品企业从环境监控到成品检测的各个流程。现特邀请业内微生物知名专家马群飞老师,线上交流探讨“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诚挚邀请大家免费报名参加。讲师简介马群飞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1985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毕业,一直在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福建省卫生防疫站)从事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修订了GB 4789.26-2013《商业无菌检验》、GB/T 4789.27-2008《鲜乳中抗生素残留检验》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持申报并承担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标准贡献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分委会委员、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公司简介山东沃高 为您提供食品加工环境监控整体解决方案山东沃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总部位于泉城济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企业,主要致力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建成十万级及百级净化车间用于微生物环境采样类产品生产,并且多方位执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WOGAO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工业品检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我们已服务于数千个客户,并提供OEM和定制服务。 同时,我们还与诸多国际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将不断投身于市场调研与新品开发,力争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的制造商和供应商。为您提供食品加工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手持式微生物及生物膜检测系统可进行清洗验证大面积筛查,无耗材、实用性最高的环境监控系统管道式微生物及生物膜检测系统食品加工罐体裂纹检测系统ATP荧光检测仪(多功能)可进行清洗验证快速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快速检测、碱性磷酸酶检测涂抹类新品可满足您的任何涂抹类需求,经济款涂抹棒、移液式涂抹棒、涂抹海绵,为您提供性价比更高的环境监控产品
  • 美国 BioMADE 宣布新的生物反应器创新项目
    70年前的1953年4月,沃森(J.D. Watson)和克里克(F.H.C. Crick)提出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神秘的生命面纱。经过70年发展,人类对生物技术的认知,从解构(re-solve)走向了重建(re-bulid)。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以制造特定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生物制造(bio-made)”。此类技术的产业化可以促使生物基原料替代石化原料来制造塑料、燃料、材料和药品等产品。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变革时,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2022 年 9 月 12 日,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正式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以启动“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 (N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Initiative)。预测在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工程可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同年,中国发改委也明确将合成生物学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生物制造成为备受重视的前沿领域。在此发展背景下,2022 年 6 月,由美国国防部支持美国生物制造的公私合作项目 BioMADE,发布了一份关于推进生物反应器设计和开发的特别项目呼吁。作为回应,2023 年 4 月 19 日,BIoMADE 宣布五个新项目,这些项目专注于开发更高效、成本更低廉、更灵活且可重新部署的生物反应器,以推进美国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目标的实现。BioMADE 是在美国国防部授意下于 2021 年 4 月启动的工业生物制造创新研究所,旨在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美国国内的端对端的工业生物制造生态系统。由 BioMADE 成员 Capra Biosciences 公司、Amyris 公司、Geno 公司和来自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两个团队领导的项目团队提出了生物反应器硬件、软件、传感器、建模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在商业规模上更高效地生产生物基产品。项目包括:(1)开发连续式 Taylor Vortex 发酵-提取-分离器:通过将产品提取和分离集成到生物反应器本身,研究人员将提供灵活、模块化和可重新部署的生物反应器设计。成员:爱荷华州立大学(2)生物反应器梯度的建模和模拟以预测放大性能:该项目侧重于开发和验证工作流程,以根据实验室实验预测演示规模的产油发酵性能。成员:Geno 公司(3)将基于废物的原料转化为维生素 A 的模块化生物膜反应器:项目合作伙伴将推进关键生物反应器自动化、下一代传感和新型连续流分离方法,以将Capra Biosciences 公司的生物膜反应器扩大为自动化试验工厂。成员团队:Capra Biosciences 公司、波士顿大学、Next Rung Technology 公司(4)用于机器学习(ML)的产品质量传感器-模块化生产工厂的流程优化和控制:这个由学术和行业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将创建一个通用的机器学习框架,用于优化和控制生物反应器,以减少设计新流程和改进所需的资源产品质量贯穿整个生产过程。成员团队:爱荷华州立大学、诺维信公司(5)MONDE 项目:为了尽量减少或消除某些重组产品的抑制作用,该项目将评估对无菌生产发酵罐的设计和操作的修改。成员团队:Amyris 公司、Sudhin Biopharma 公司曼森生物平行生物反应器JOY1-500优异的平行性 同一实验在不同的反应器上获得相同的实验结果,极低的系统误差,保证了设备间重现性补料的精确性 补料控制精度高,正常<2%,不超过5%;速度可以控制到100ul/小时操作的易用性 一个人可以操作16个发酵罐,一个100㎡的实验室可以放置200多个JOY4型反应器控制的先进性 领先的AFDP主板芯片控制技术,控制精度高、故障低、易维护检测可扩展性 可接40多个外设传感器,如拉曼、红外、活细胞等新型传感器,并实现自由通讯文章来源:本文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与曼森生物合作
  • 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2009年度课题申请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公开发布2009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内容   实验室开放课题应紧密围绕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2009年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结构生物学   生物膜与膜蛋白   蛋白质合成与调控   免疫调控的分子基础   认知与记忆的分子基础   蛋白质药物与多肽药物   蛋白质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二、申请人资格   1.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具有博士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2.申请人必须与至少一位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请。   三、实验室将根据以下四项原则优先考虑申请课题:   1、研究课题符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2、与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同承担国家任务或合作申请重大基金。   3、应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进行合作研究或指导工作。   4、在学术上有重大价值并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研究课题。   四、申请办法   申请者下载开放课题申请书(请登陆www.ibp.ac.cn下载),同时填写好一式三份纸质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后,于2009年5月30日前寄回本实验室,同时提交电子版。逾期将不予受理。   申请的课题由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审查并由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审核结果会及时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佳   联系电话:010-64848006   邮件地址:lijiacom@moon.ibp.ac.cn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15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204房间   邮政编码:100101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4月22日
  •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根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公开发布2011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指南内容   实验室开放课题应紧密围绕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2011年实验室开放课题重点支持以下方向:   结构生物学   生物膜与膜蛋白   蛋白质合成与调控   蛋白质与多肽药物   二、申请人资格   1、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具有博士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   2、申请人必须与至少一位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请。   三、实验室将根据以下四项原则优先考虑申请课题:   1、研究课题符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2、与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共同承担国家任务或合作申请重大基金。   3、应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进行合作研究或指导工作。   4、在学术上有重大价值并经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研究课题。   四、申请办法   申请者下载开放课题申请书(详见附件),同时填写好一式三份纸质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后,于2011年4月30日前寄回本实验室,同时提交电子版。逾期将不予受理。   申请的课题由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审查并由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审核结果会及时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佳   联系电话:010-64889882   邮件地址:lijiacom@moon.ibp.ac.cn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15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4204房间   邮政编码:100101   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   附件: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doc
  • ​基于HOOKE单细胞分选平台的嗜冷电活性微生物的mini-metagenome分析研究
    2020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邢德峰教授团队应用辰英核心产品——拉曼单细胞分选仪HOOKE PRECI SCS-R300,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发表文章“Mini-metagenome analysis of psychrophilic electroactive biofilms based on single cell sorting”。相关文章链接一、研究背景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对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中的细胞外电子转移(EET)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了解这些复杂的微生物代谢相互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温度是影响细菌活性和胞外电子转移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嗜冷电活性细菌的代谢功能对于研究低温(4-15℃)下细胞外电子转移(EET)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拉曼细胞分选耦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准确获得嗜冷细菌群落的基因信息。首次通过拉曼光谱聚类分析,精准识别出杆菌属目标类群,并通过mini-metagenome测序分析,获知生物膜群落中膜运输功能基因ftsEX的相对丰度较高,说明其对低温的适应有助于电活性细菌在低温下生存;基础代谢如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途径为胞外电子转移过程提供电子,高丰度铁(iii)转运系统基因的鉴定表明它们存在于电子转移过程的主动代谢反应中,细胞色素c(coxA和cox1)可能参与胞外电子转移。本研究揭示了嗜冷地杆菌在低温下具有细胞色素c介导的有效EET。二、实验设计mini-metagenome具有单细胞分辨率、低复杂度和高通量等优点,非常适合环境样本。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单细胞拉曼分选获得了嗜冷微生物Geobacter,通过MDA扩增获得mini-metagenome。通过结合SCS和宏基因组测序,进而对嗜冷EABs的代谢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三、结果与讨论1. 单细胞分选和分类鉴定嗜冷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压持续时间曲线如图1A所示,峰值电压达到0.419~0.448 V。对运行至300天的嗜冷MFC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基于16S rRNA基因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嗜冷阳极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大多数优势种群属于地杆菌属 Geobacter(相对丰度为68.29%)(图1B)。Fig.1 嗜冷MFC的电压持续时间曲线(A)和原始生物膜的群落结构(B)。结合拉曼光谱对35个具有短杆状形态的细菌细胞进行了检测,并通过依照其拉曼图谱进行的聚类分析将它们分为3个聚类组别(图2A和B)。单细胞拉曼分选后,目标菌从分选芯片上调入接收器中,其他菌保持不变(图2C和D)。Fig.2 基于拉曼光谱的嗜冷微生物单细胞聚类分析。不同簇的拉曼光谱(A)和聚类分析图(B),分选前(C)和分选后(D)。分离菌成功获得基因组DNA,并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验证(图3)。Fig.3 分选细胞的基因组扩增(A)和PCR验证(B)。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了mini-metagenome(聚类组别)的群落组成。从三个拉曼聚类组别样本中获得了超过100,000个高质量的16S rRNA基因有效reads。 Chao1以及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明,Cluster2的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比其他簇最低(Table 1)。Table 1. 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不同类群的群落多样性在纲水平上确定的主要菌群是Cluster1中的Alphaproteobacteria(94.41%)和Cluster2中的Deltaproteobacteria(99.97%),而在Cluster3中,GammaProteobacteria(53.16%)和Deltaproteobacteria(46.56%)占主导地位(图4A)。此外,在属水平上,不同簇之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实质性差异(图4B和C)。在Cluster1和Cluster2中,主要属为Sphingomonae(94.41%)和Geobacter(99.97%),而在Cluster3中,Geobacter(46.56%)和Polaromonas(44.25%)是两种主导菌属。在Cluster1和Cluster3中,本研究感兴趣的Geobacter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43%和46.56%。这些结果表明,Cluster2是目标细菌的准确选择,因为Geobacter的相对丰度为99.97%。随后,对Cluster2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以生成微型宏基因组,以研究嗜冷细菌的潜在代谢活性。Fig.4 (A)和(B)不同簇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基于OTU(C)的PCA和基于微型宏基因组(D)中代表性回收细菌的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树。2. 嗜冷微生物的mini-metagenome分析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基于单细胞分选回收得到的mini-metagenome与Geobacter thiogenes 和 Geobacter lovleyi的基因组相似(图4D)。 与KEGG数据库匹配的mini-metagenome序列显示了嗜冷细菌的代谢网络和功能的概述。这表明,膜运输(membrane transport)功能在mini-metagenome中占主导地位(图5A)。Fig.5 mini-metagenome中KEGG注释基因的数量(A)和特定基因的相对丰度(B)。此外,有大量的基因参与细胞运动(cell motility)、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转运(translation)和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也有很多占比的未知功能基因。为了进一步表征嗜冷EAB的潜在代谢途径,列举了一些重要代谢途径(翻译、膜运输、电子转移和能量代谢物)的功能基因(图5B)。其中,与膜转运相关的基因afuAB和ftsEX的丰度相对较高(12%)。其他相对丰度较高的基因序列包括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rpsDEKM(0.33%)和rplFTOQR(2.10%),编码cox1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1.36%),柠檬酸循环(TCA循环)或与糖酵解相关的korABD (0.51%) icd(0.50%)和pckA(1.31%)。此外,鞭毛蛋白(fliEOZ)、电子转移黄蛋白β亚基(fix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coxA)相关基因的相对丰度也较低。四、结论采用单细胞分选、层次聚类分析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嗜冷EAB的代谢功能。成功地表征了地杆菌属Geobacter的生理信息和胞外电子传递的潜在代谢途径,并实现了准确的分离。mini-metagenome表现出嗜冷MFC群落结构对低温的适应和对电位电子转移过程的主动代谢反应。细胞色素c等关键基因在低温嗜冷EAB的EET中起重要作用。文章中提到的相关仪器:辰英科仪自主研制的单细胞分选仪PRECI SCS具有独特的可视化分选功能,所见即所得,精准实现目标细胞的逐一分离。采用独特的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对于复杂生物样本中形态各异的细胞,可实现非标记状态下的精准分离。对于百纳米级的单个微生物细胞也同样适用。单细胞分选仪HOOKE PRECI SCSPRECI SCS具有可视化、精准、广泛适用等特点。分选过程不依赖标记,可与形态、拉曼、荧光等多种识别方式结合,多种机型可选,满足不同应用需求。搭载潜心研制的HOOKE IntP智能软件,实现单细胞图像智能识别、一键自动分选、全自动细胞获取等。设备操作流程简易,为单细胞测序、未培养微生物开发、工程细胞筛选、细胞图谱绘制等研究提供完美解决方案,助力前沿科学研究。拉曼单细胞分选仪HOOKE PRECI SCS-R300PRECI SCS具有可视化、精准、广泛适用等特点。分选过程不依赖标记,可与形态、拉曼、荧光等多种识别方式结合,多种机型可选,满足不同应用需求。搭载潜心研制的HOOKE IntP智能软件,实现单细胞图像智能识别、一键自动分选、全自动细胞获取等。设备操作流程简易,为单细胞测序、未培养微生物开发、工程细胞筛选、细胞图谱绘制等研究提供完美解决方案,助力前沿科学研究。
  • 安东帕推出高精度分析仪器组合:关注聚焦全球目光的生物医药测试
    研发生物材料的主要挑战在于预测在被植入人类身体之后如何反应,以及如何与组织、血液、及其他生物医药材料反应。为了准确预测,需要在尽可能接近人体的条件下研究材料的行为。安东帕为此提供了一系列高精度分析仪器,并在2019年特别关注生物医学应用,为这些工作提供支持。 安东帕的产品组合涵盖了从压痕和划痕测试到摩擦学测试和化学表面分析的各种方法,测量的指标包括弹性模量、硬度、蠕变、涂层附着力、耐刮擦性、摩擦磨损、zeta电位、蛋白质吸附动力学等,使医学研究人员能够根据有效的科学数据对生物应用的新材料进行鉴定。 安东帕的MCR摩擦磨损仪通过软体、皮肤、组织等材料的模型尺度测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从几纳米/秒到1米/秒的范围和动态负载范围,它可以在接近真实条件下模拟材料的摩擦和磨损行为,并使用数据创建合适的模型。调查老化行为的另一个工具是安东帕生物压痕仪UNHT3 Bio,它专门为生物材料研究所开发。凭借出色的分辨率和以研究为导向的特殊功能:如受控力与深度测量,您可以深入地了解您的生物医学样本。为了补充分析工具范围,安东帕的SurPASS 3表面电荷分析仪可通过zeta电位研究直接进行生物材料界面分析。定制的测量槽可适用不同形状和几何形状的生物材料样品,仅需按一下按钮即可进行。 多年来,安东帕一直专注于生物材料的表面表征,如假肢、植入物、组织(生物和人造)、生物聚合物、牙齿、眼科应用、生物膜、医疗设备等。
  • 扫描电镜在微生物腐蚀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需求不断深入。而船舶是海上运输的主要工具,由于海上环境的复杂性,对船舶所用钢材的结构性能及耐腐蚀性的要求极高,不但要耐大气腐蚀、耐海水腐蚀,还要耐微生物腐蚀(microbi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MIC)[1,2]。 1891年Garrett提出微生物腐蚀后,Gaines于1910年从埋设地下管线的腐蚀产物中提取出铁嘉氏杆菌,指出了细菌参与管道腐蚀的证据[3] 。荷兰学者Von Wlzoge K ü hr自1922年开始,做了大量关于硫酸盐还原菌SRB的研究工作,并于1934年提出了著名的阴极去极化理论,自此,科技界才开始关注微生物作用下的腐蚀。 腐蚀微生物主要是在自然界中参与硫、铁元素循环的菌类,包括好氧菌和厌氧菌。好氧菌有硫杆菌属,如氧化硫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排硫杆菌等。它们分布于含硫的酸性矿水、土壤及海洋淤泥中,通过氧化元素硫和还原性硫化物,产生硫酸而腐蚀金属、混凝土构件等。厌氧菌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SRB),广泛分布于pH6~9的土壤、淡水、海水、淤泥中。微生物腐蚀常给地下管线、海底电缆、工业注水系统等工业设施带来严重危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图1 管线钢的微生物腐蚀 微生物腐蚀都是电化学过程,要对所得的电化学数据和腐蚀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必须借助于表面分析技术。在微生物腐蚀的研究中,常用的表面分析技术有:环境扫描电镜(ES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俄歇电子能谱(AE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本文对微生物腐蚀的样品制备及检测进行了简要介绍。 图2 微生物样品的制备方法 扫描电镜可以观察生物样品的种类繁多,特异性很大,制备的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对于含水较多的样品通常可采用如上方法。 本文所用到的样品制样过程如下:1、钢铁样品在含有SRB的培养基中培养数日;2、浸入含有缓蚀剂的酸洗溶液中去除样品观察表面的腐蚀产物及杂质;3、在2%的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h;4、分别用25%、50%、75%、100%的乙醇溶液进行脱水,脱水时间各15min;5、样品在空气中干燥。 图3扫描电镜下的硫酸盐还原菌(SRB) 离子溅射仪镀膜后放入赛默飞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Apreo 2S内进行检测。如图3所示,在SEM下可清晰观察到SRB在样品表面的附着状态,研究人员往往可通过SRB的附着数量、附着位置及附近的腐蚀情况等进一步研究。 注:SEM/EDS 由于在高真空下进行测试 ,需要对试样进行固定、脱水和喷导电涂层,试样制备过程较复杂,会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因此,SEM形成的图象具有一定的误差,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应考虑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1. 安闻迅. 船用钢海水腐蚀与检测研究。2. 陈鸿海. 金属腐蚀学。3. 凌云, 陈志刚. 材料的微生物腐蚀研究与进展。
  • 五洲东方携新产品成功参展“第十二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2011年7月16&mdash 18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ldquo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rdquo 在北京九华山庄举办,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主要赞助商亮相本次大会。 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ldquo 细胞活动、生命活力&rdquo 。会议除关注细胞生物学基本科学问题外,还特别关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细胞与发育、细胞稳态与疾病、基因、蛋白与细胞工程等重要应用和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会议邀请了细胞生物学领域著名专家报告当今细胞生物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共有超过千位全国各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参加大会。 五洲东方展台   本次大会,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示的产品除全国独家代理的德国Memmert CO2培养箱、德国BRAND全套移液体系列产品(移液器、瓶口分配器等)外,隆重展出公司新代理的德国TILL Photonics GmbH公司的活细胞实时成像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此系统以八角形开发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能完成从荧光显微镜到共聚焦显微镜到双光子显微镜的多种组合,在大会上引起了细胞生物研究师生的热情关注和询问,共有上百位客户表现出对此系统的浓厚兴趣。 活细胞实时成像激光激光共聚焦系统   本次大会,五洲东方也为参展客户带来了全新的实验室全面解决方案,给广大实验室用户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服务! 客户关注
  • 我国在细胞生物学领域获新进展
    我国科学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又获新进展。2月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学良和美国华盛顿卡耐基研究所教授郑诣先的合作研究结果:Nudel和胞质动力蛋白在纺锤体基质组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调控有丝分裂纺锤体的正确形成。   纺锤体是主要由微管形成的纺锤形的动态结构,负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均等分离。因此,纺锤体的异常会引起遗传不稳定,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或肿瘤、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提出可能存在一些独立于微管的基质成分,对纺锤体组装起着重要作用,但一直未能被证实。郑诣先研究组近来利用偶联有蛋白质激酶Aurora A的微小磁珠在非洲爪蟾卵抽提物中组装成的纺锤体,证明了一种富含生物膜的纺锤体基质(spindle matrix)的存在,并发现B型核纤层蛋白(Lamin)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这种纺锤体基质与微管相辅相成,前者促进后者形成正常的纺锤体结构,而后者的聚合又增强前者的组装。另一方面,纺锤体的正确形成需要胞质动力蛋白(dynein),即一种被称作“分子马达”的能够朝向微管负端运动的蛋白质复合物。朱学良研究小组发现,Nudel是dynein的调节因子,并在有丝分裂中有重要功能。   作为中科院“海外合作伙伴计划”的成员,他们共同探索了纺锤体组装的机理。博士研究生马丽观察到体外纺锤体形成过程中微管和基质的详细变化,发现微管首先从Aurora A磁珠上长出,形成放射状的星体(aster),同时在微管上出现含Lamin B的颗粒 随着时间的推移,星体微管密度加大但长度变短,形成球状物,在此过程中,两个星体会融合形成以磁珠为两极的纺锤体,Lamin B的颗粒也变得高度富集。她和同事们发现,分离出的纺锤体基质中含有dynein和Nudel,并且Lamin B可以和Nudel直接结合。去除Nudel或失活dynein,都可以抑制基质的富集并使纺锤体组装停留在星体阶段。去除Lamin B后,则形成膨大的异常纺锤体。这些结果说明,Nudel和dynein可以通过聚集Lamin B等纺锤体基质成分来调节纺锤体的组装。而且,由于分离的纺锤体基质中还含有大量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膜运输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质分子,研究人员推测,纺锤体基质可能还行使其他有待进一步认识的功能。   这项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美国卡耐基研究所的经费支持。
  • Eppendorf参加中国细胞生物学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大获成功
    中国 北京 (2011年7月22日)2011年 7月15-18日,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Eppendorf 作为特邀黄金赞助商参加在北京举行的&ldquo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学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rdquo 并大获成功。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约15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盛会。 Eppendorf 德国总部耗材产品经理Dr.Barbara Schaffrah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大会的各项活动。 在为期4天的学术会议中,多位知名学者教授围绕着&ldquo 细胞活动,生命活力的&rdquo 主题展开了一场学术界的饕餮盛宴。Eppendorf 作为高端细胞培养领域的产品专家携旗下全新高端Piezo XpertTM 压电片式破膜仪、Galaxy CO2 培养箱、Multiporator 电转电融合仪、新款移液器、核酸蛋白测定仪及高品质耗材等产品闪亮登场。全新的产品组合为细胞生物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引起众多与会代表的兴趣,更有许多代表前来咨询,当即表示购买意向。 更多关于Eppendorf 细胞生物学系列产品,请登录公司主页www.eppendorf.cn 关于艾本德(Eppendorf) 德国艾本德股份公司于1945年在德国汉堡成立,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包括移液器、分液器和离心机,以及微量离心管和移液吸头等耗材,此外还提供从事细胞显微操作的仪器和耗材、全自动移液系统、DNA扩增的全套仪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科研、商业化的研发机构、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其他从事相关生物研究的领域。2007年Eppendorf 收购美国New Brunswick Scientific (NBS) 公司,拓展了其细胞培养领域的产品线。 关于艾本德中国(Eppendorf China Ltd.) 2003年Eppendorf在中国注册了艾本德(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艾本德中国有限公司,分别在北京、广州设立分公司,启动直销的经营模式,为中国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技术售后服务。目前全国雇员数量近200名,产品销售覆盖各大中型城市,是Eppendorf 全球发展最快的子公司。
  • 千人齐聚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暨第八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仪器信息网北京讯 2011年7月15-18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盛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暨第八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细胞活动、生命活力”。 大会现场   1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裴钢院士在大会开幕式上作报告时指出,报名参加本届大会的青年学者与在校学生明显超出了预期,反映出中国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正在兴起,中国细胞生物学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裴钢院士还透露,最近我国利用IPS细胞克隆的小猪已经诞生,正待命名,这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裴钢院士在大会上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本届大会既关注细胞生物学基本科学问题,还特别关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细胞与发育、细胞稳态与疾病、基因、蛋白与细胞工程等重要应用和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蒲慕明、林鸿宣、贺福初、曹雪涛、尚永丰、陈志南、候凡凡、朱学良、周琪、舒红兵等十几位著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 报告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蒲慕明研究员 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Neuronal Polarity 报告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林鸿宣院士 报告题目: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 报告人: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 报告题目:肿瘤细胞生物学与转化研究的未来与发展 报告人: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 报告题目:蛋白质氧化损伤对肾脏细胞的病理生物学作用   本届大会还设立了11个分会场,主题分别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细胞与发育、细胞通讯与信号转导、细胞结构与细胞行为、免疫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稳态与疾病、基因蛋白与细胞工程、植物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每个分会场均设有主报告,其余分会场报告则从投送的摘要中遴选产生。   本次大会十分重视墙报的运用,共展示了300余篇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细胞与发育、细胞通讯与细胞转导等相关的最新论文摘要,每个墙报前都有专人负责讲解。 墙报展厅现场   大会还特别颁发了CST杰出贡献奖、CST杰出成就奖、CST青年优秀论文奖以及CST优秀墙报奖。CST杰出贡献奖由兰州大学郑国锠教授获得,表彰其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主办方为获奖者将颁发了奖杯、证书及1万元奖金奖励。CST杰出成就奖分别由清华大学陈晔光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朱学良研究员获得,表彰其近五年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对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主办方为获奖者将颁发了奖杯、证书及6000元奖金奖励。 颁发CST杰出贡献奖、CST杰出成就奖   大会同期还举办了仪器、试剂和耗材展览活动,蔡司、碧迪、艾本德、Life Technologies、默克密理博、贝克曼库尔特、赛默飞世尔、珀金埃尔默、罗氏、尼康、赛信通、美迪希、Abcam、普洛麦格、北京傲锐东源、北京东胜创新、安迪、北京五洲东方、吉泰、优宁维等近40家知名厂商参展。 展会现场一角   据了解,细胞生物学是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当今发展最快、最活跃、与其它学科广泛交互的学科之一,本次盛会为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届会议将于2013年在武汉召开。
  • Life Tech积极参加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
    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二次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 于2011年7月15-18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大会以“细胞活动、生命活力”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一千五百名细胞生物领域的专家莅临参加,大会除关注细胞生物学基本科学问题外,还特别关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殖细胞与发育、细胞稳态与疾病、基因、蛋白与细胞工程等重要应用和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Life Technologies以专项赞助的身份参与了此次盛会。 大会展览期间,Life Technologies以细胞生物为主题展出了“Neon电转染系统”以及“Countess™ 自动细胞计数仪”两台仪器,这两台仪器分别以“高效、灵活、简单、易用、多功能”以及“快速、准确、简便、节约”的特点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参观及咨询。 业内专家和学者参观Life Tech公司展台 7月17日晚以“现代细胞生物技术”为主题的大会报告上,Life Technologies美国流式细胞战略发展经理Michael W Olszowy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Next generation Cell analysis technology:Acoustic tocusing cytometer,image – based cyto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are event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analysis》的精彩报告,介绍了Life Tech最新产品Tali TM 成像型多色细胞分析仪及AttuneTM 声波聚焦细胞分析仪的性能与特点。现场来宾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Michael W Olszowy博士为大家阐述精彩报告 关于LIFE TECH 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Nasdaq: LIFE) 是一家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的仪器、耗材和服务可协助研究人员加快推进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从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该公司的客户遍及生物学各个领域,包括筛选与转化研究、分子药物、干细胞治疗、食品安全和动物保健以及21世纪的法医鉴定等。该公司生产供分子诊断和仅供研究使用的产品。Life Technologies的业界领先品牌,包括创新型Applied Biosystems和Ion Torrent品牌仪器以及Invitrogen、Gibco、Ambion、Molecular Probes和Taqman等被全球各地的生命科学实验室所广泛使用。该公司2010年的销售额为36亿美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员工约11,000人,公司持有将近3900项知识产权专利及专有许可证,堪称生命科学界最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资产。如蒙垂询,请访问:http://www.lifetechnologies.com,或浏览Life Technologies的新浪微博网站http://weibo.com/2170956285/profile
  • 2011年生物与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出炉
    关于发布2011年生物科学领域和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山东省、广东省科技厅,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中科院办公厅,总后卫生部:   今年,我部委托自然科学基金会对生物科学、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生物科学领域参评实验室30个,医学科学领域参评实验室26个。根据专家评估意见,现将评估结果通报如下:   一、评估结果   1. 生物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之前连续3次评估优秀而申请此次免评,按《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有关规定,此次评估结果定为优秀。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2. 医学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为优秀类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为良好类实验室(名单见附件)。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予以整改,评估结果待定。   其他实验室为较差类实验室。   二、我部将对上述优秀类和良好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专项经费资助。   三、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存在问题较多,请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相关实验室就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进行认真整改,整改应有具体措施和承诺。整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定位方向和任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平台、加强“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建设等。我部将相应核减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期间的专项经费,并在两年后对整改进展情况进行考核。   四、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较差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可纳入部门重点实验室管理 确属重点发展领域,经整改后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的,可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请相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对较差类实验室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   五、希望各参评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认真总结经验,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找出实验室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促进实验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附件:2011年生物科学、医学科学领域优秀类和良好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pdf   1.生物科学领域   注:本表按汉语拼音排序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本次评估免评。   2.医学科学领域   注:本表按汉语拼音排序。 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夏季战略研讨会召开
    7月5日到6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夏季战略研讨会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实验室名誉主任梁栋材院士、杨福愉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珍院士,常文瑞院士、王大成院士、陈润生院士,以及实验室固定PI、新引进成员、课题组学术骨干、研究生以及生物物理研究所朱美玉副所长和管理支撑部门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1年,实验室将迎来生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由于2006年免评而获得优秀,我实验室距上次正式评估已经近10年。在这10年间,实验室在学科方向、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出了一批系列重要成果。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总结学术成果,为迎接明年的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 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徐涛研究员主持。实验室名誉主任杨福愉院士、梁栋材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志珍院士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杨福愉院士首先回顾了生物大分子实验室从申请、建设到蓬勃发展的历史。实验室申请建设之初,就面临着众多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邹承鲁、梁栋材、杨福愉三位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科技部于1988年批准由生物物理研究所建设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1月,实验室正式通过验收。1991年11月,实验室破格第一次参加评估就获得了优秀。自此,实验室在历次评估都获得了优秀。杨福愉院士总结了实验室成功建设的体会,即方向明确,队伍适中,积极贯彻开放、流动原则,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等。梁栋材院士指出,实验室的人员要在其位,谋其政,要由作为实验室一员的责任感好使命感,切实为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王志珍院士在讲话中谈到,实验室的成员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实验室的发展紧密相连,要与实验室共同奋斗、荣辱与共 实验室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作为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整体队伍的一部分,要在蛋白质计划中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随后实验室主任徐涛和副主任许瑞明分别做了关于实验室发展建设的思考。徐涛从中国目前整体的科研发展态势、国内以及科学院的政策导向、研究所和实验室发展态势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思路。他指出,实验室今后应从学科领域、国家需求、技术平台三个坐标构成的三维空间去谋划确立重点实验室的战略布局 实验室目前面临着强劲的外部竞争,明年的评估形式严峻,我们必须精心准备。   许瑞明从实验室今后人员的进入退出机制、实验室团队建设、实验室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阐述了今后实验室机制体制建设的一些新举措。   随后,按照实验室前期凝练的四个研究方向,即蛋白质合成与调控、生物膜与膜蛋白、结构生物学、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分别进行了报告和讨论。四个方向召集人龚为民、徐涛、许瑞明和阎锡蕴研究员主要阐述了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规划 随后,陈润生院士、柯莎、江涛、刘志杰、秦志海、梁伟等老师讲述了本研究方向在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新引进人才李国红、张凯、冯巍研究员主要就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今后研究思路向大家进行了介绍。报告和交流过程中,台上与台下积极互动,提问与回答交相呼应,形成了极好的学术交流气氛,参会人员都抓紧这难得的机会,互相切磋,意犹未尽。   7月6日上午,首先按照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组讨论。随后,实验室全体PI再次齐聚一堂,就各个方向凝练的重要科学问题,实验室今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下午,召开了由实验室主任、副主任、院士参加的主任扩大会,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吴瑛教授参加了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室研究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对实验室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讨论。   本次年会日程紧张有序,报告精彩,互动性强,对于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交叉、课题组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各个研究方向的充分交流和研讨,凝练出了若干个重要科学问题,使实验室今后研究发展思路愈加清晰,为迎接明年实验室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实验室的明天会更美好!
  • 一种膜渗透的、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富集的交联试剂用于推进体内交联质谱分析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的文章,A Membrane-Permeable and Immobilized Metal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MAC) - Enrichable Cross-Linking Reagent to Advance In Vivo Cross-Linking Mass Spectrometry,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德国莱布尼茨分子药理学研究所的Fan Liu教授。交联质谱 (XL-MS) 已被用于在全蛋白质组范围内表征蛋白质的结构和蛋白间相互作用。目前,由于能够穿透完整细胞的交联试剂和富集交联肽的策略的缺乏,体内交联质谱研究的深度远远落后于细胞裂解液的现有应用。为了解决以上限制,本文开发了一种含膦酸盐的交联剂-tBu PhoX,它能够有效地渗透各种生物膜,并且可以通过常规的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IMAC) 进行稳定富集。 文章建立了一个基于 tBu-PhoX 的体内 XL-MS 分析流程,在完整的人类细胞中实现了较高的交联识别数目,并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总的来说,本文开发的交联剂和 XL-MS 分析流程为生命系统的全面交联质谱表征铺平了道路。细胞蛋白质组通过广泛的非共价相互作用网络进行组织,表征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PPIs) 对于了解细胞的调节机制至关重要。交联质谱 (XL-MS) 是系统研究细胞 PPIs 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在 XL-MS 中,天然蛋白质接触通过交联剂共价捕获,交联剂是一种由间隔臂和两个对特定氨基酸侧链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组成的有机小分子,交联样品经过蛋白酶水解后,可以通过基于质谱的肽测序来定位氨基酸之间的交联。由于交联剂具有确定的最大长度,检测到的交联揭示了蛋白质内部或蛋白质之间的氨基酸的最大距离。以上这些信息提供了对蛋白质构象、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的见解。虽然最初仅限于纯化的蛋白质组装,但如今 XL-MS 已经可以应用于复杂的生物系统——这是通过开发先进的交联搜索引擎、样品制备策略和交联剂设计而实现的。特别是,已进行的几项全蛋白质组范围的 XL-MS 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使用可富集的交联剂来改进交联产物的鉴定,例如,通过添加生物素或叠氮化物/炔烃标记,使得消化混合物中的交联肽段能够基于亲和纯化或点击化学富集。最近,一种基于膦酸的交联剂 PhoX 被引入作为现有生物素或叠氮化物/炔烃标记试剂的高效和特异性替代品。PhoX 可通过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IMAC) 实现交联富集,这是一种非常快速和稳健的富集策略。 然而,尽管 PhoX 已被证明可用于从细胞裂解液中进行交联鉴定,但它无法渗透细胞膜,因此不适合体内的 XL-MS检测。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开发了交联剂 tBu-PhoX ,其中,膦酸羟基被叔丁基保护以掩盖负电荷(图 1)。为了检测 tBu-PhoX 的膜通透性,文章交联了各种膜封闭的生物系统,包括人 HEK293T 细胞、从小鼠心脏分离的线粒体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并在 SDS-PAGE 上监测了蛋白质条带的变化(图 2)。在SDS-PAGE中,观察到在交联剂浓度为0.5和1.0mM时,蛋白质向更高分子量的浓度依赖性迁移,这表明了有效的膜渗透和交联。相比之下,将 PhoX 应用于完整的 HEK293T 细胞将产生与非交联对照相同的条带模式。图1 tBu-PhoX交联剂图2 PhoX或tBu-PhoX交联HEK293T细胞的SDS-PAGE在证明了 tBu-PhoX 可渗透各种生物膜系统后,文章接下来开发了一种基于 tBu-PhoX 的体内 XL-MS 工作流程,相比于之前的全蛋白质组 XL-MS 策略,该工作流程提高了样品处理和交联富集的速度和效率(图 3)。首先,按照标准蛋白质消化方案将交联蛋白质消化成肽;其次,使用 IMAC 珠对消化混合物进行预清除步骤以去除内源性修饰(特别是磷酸化);第三,预清除的消化混合物(从 IMAC 流出)在稀释三氟乙酸 (TFA) 溶液中孵育以去除叔丁基并暴露膦酸基团以进行二次 IMAC 富集。第四,使用标准 IMAC 程序丰富交联产物,最后通过 LC-MS 分析以进行交联产物鉴定。图3 与tBu-PhoX进行体内交联和后续样品处理的工作流程接下来,文章优化了体内 XL-MS 工作流程的几个分析参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交联检测的效率。首先,通过使用 IMAC 珠预清除评估了去除磷酸肽的效率;之后,使用 tBu-PhoX 交联完整的 HEK293T 细胞,经酶切成肽后,并应用预清除 IMAC 步骤去除内源性磷酸肽。在去保护步骤之后,利用 IMAC 富集交联,并通过单次 120 min LC-MS 运行测量富集的样品。通过测量 IMAC 洗脱液中磷酸肽和交联产物的数量,发现第二个 IMAC 中只有数百条磷酸肽,而预清除 IMAC 中有 4,128 条磷酸肽,这突出了通过预清除 IMAC 步骤去除磷酸肽的效率。此外,与单阶段 IMAC 结果相比,使用预清除 IMAC 的工作流程鉴定了 22% 以上的交联(1165 对 952 交联),证明了该两阶段工作流程去除干扰修饰肽的好处(图 4A)。其次,文章在肽水平上研究了膦酸盐去保护的功效。使用 tBu-PhoX 制备了体内交联的 HEK293T 样品,并分析了在不同的酸度(TFA 浓度)和孵育时间下,去保护后交联的数量如何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 TFA 下获得了相似数量的交联。为简化处理(即在接下来的IMAC富集步骤中保持相对较低的样品体积),选择 0.5% TFA 的去保护条件,持续两个小时(图 4B,C)。第三,文章测试了 Orbitrap Tribrid 质谱仪的不同采集参数如何影响交联识别,即在高场非对称波形离子迁移率质谱法 (FAIMS) 中应用的电荷态选择和补偿电压 (CVs)。当考虑电荷状态 +3 和更高时,确定了最多数量的 tBu-PhoX 交联肽(图 4D)。图4 样品处理和LC-MS参数的优化文章将优化参数后的体内 XL-MS 工作流程应用于完整的 HEK293T 细胞。使用 180 min的 LC 梯度和优化后的分析参数,文章从体内 tBu-PhoX 交联的 HEK293T 细胞中获得了 9,547 个交联(图 5A)。基因本体分析表明,交联蛋白参与了广泛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细胞成分,表明 tBu-PhoX 可以揭示所有细胞区域的 PPIs(图 5A)。另外,文章还考察了完整细胞的体内 XL-MS 是否捕获了与细胞裂解液的 XL-MS 不同的 PPIs。为了验证这一点,从 HEK293T 细胞中制备 tBu-PhoX 交联裂解液,并使用与体内 XL-MS 实验相同的工作流程处理样品。 结果显示,从五个 SEC 部分中确定了 9,393 个交联。这表明 tBu-PhoX 允许以类似的效率进行裂解和体内 XL-MS。比较本文的体内和裂解数据表明,在体内 XL-MS 实验中,蛋白质间交联的数量更高,从而产生了更加相互关联的 PPI 网络(图 5B,C)。这种效应可以通过细胞环境的拥挤来解释,其中蛋白质紧密堆积并参与多种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被细胞裂解和稀释部分破坏。文章在 8 种选定蛋白质复合物的已知 3D 结构上可视化了 145 个体内检测到的交联(图 5C),另外,还观察到 96.6% 的交联在 35 Å 的最大距离限制内(图 5D),表明此 XL-MS 工作流程对内源性蛋白质复合物的体内结构分析的适用性。最后,文章比较了 tBu-PhoX 与 PhoX 在表征细胞裂解液的 PPI 网络方面的性能。使用与上述 tBu-PhoX 裂解液交联实验相同的交联条件从 HEK293T 细胞制备 PhoX 交联裂解液。为了去除内源性磷酸肽,在单阶段 IMAC 富集之前,用碱性磷酸酶处理消化的肽两小时。使用与 tBu-PhoX 相同的 LC-MS 方法进行 LC-MS 分析。该实验产生了 2,117 个交联,与使用 tBu-PhoX 识别的交联数量(1,942 个交联)相比略高。然而,基于 PhoX 的 XL-MS 流程需要更长的样品制备时间,因为需要进行碱性磷酸酶再处理和之后的额外脱盐步骤。行体内交联综上所述,本文开发并应用了一种新型的、可富集的、用于体内 XL-MS 的膜渗透交联剂 tBu-PhoX。在广泛使用的交联条件下(交联剂浓度为 1-5 mM),tBu-PhoX能够有效地穿透各种生物膜,为完整的细胞器和活细胞提供交联的机会。tBu-PhoX上的叔丁基基团使得高效的两阶段IMAC样品制备方案成为可能;首先,使交联剂对 IMAC 呈惰性,以促进基于 IMAC 快速而彻底地提取不需要的磷酸化肽,然后,通过去除叔丁基暴露膦酸基团,从而有效地二次 IMAC 富集交联剂修饰的肽。通过随后的 SEC 分馏,可以进一步富集交联肽段以进行 LC-MS 分析。XL-MS 在表征生命系统中的蛋白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这一发展,迫切需要有效的体内 XL-MS 方法。文章报告的体内 XL-MS 工作流程满足了这一需求,提供了与之前基于裂解液的 XL-MS 研究类似的交联识别能力,但需要的测量时间不到之前报告的十分之一。这一结果突出表明,本文开发并应用的 tBu-PhoX 交联剂和集成样品制备流程为推进体内相互作用组学和结构生物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化学方法。
  • 高校2022微生物科研自动化设备报计划目录发布!
    为了更好地帮助仪器用户通过此次财政贴息贷款选购适合的仪器设备,仪器信息网联合多家优质仪器厂商上线了专门的仪器展示专题,提升用户选购仪器的效率;同时面向广大仪器厂商发起征稿活动,仪器厂商可围绕“2000亿贴息贷款政策下,如何助力快速选型采购”这一主题进行原创稿件创作(字数1000字左右),稿件一经采用将发布在仪器信息网上并收录到相关专题中。专题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topic/txdk2022.html“高校2022微生物科研自动化设备报计划目录”,由杭州大微生物技术公司微生物科研设备事业部重磅推出,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生命科学前沿。计划目录抢先看:一、厌氧微生物培养二、微生物鉴定三、样品前处理四、微生物定量五、微生物定性1、 厌氧微生物培养DW-100A-K系列 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仪器服务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需的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培养,可根据需要选择特定氧气浓度(1%-15%可选)和CO2浓度(5%-15%可选),能够快速生成环境,微需氧最快2min,厌氧最快4min,仪器稳定可靠,确保重现性100%。2、 微生物鉴定DW-M80型 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仪器通过生化反应原理捕获细菌生化表型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可用于GB 4789系列要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分析,可鉴定550种以上常见微生物,广泛运用于食品安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疾控等微生物实验室。3、 样品前处理DW-20型 空气浮游菌采样器仪器基于安德森 ANDERSON 空气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对空气中微生物充分采集,符合国家标准《GB/T 1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测试方法》。DW-APE300型大流量空气微生物富集采样器采用了创新的湿法气旋富集采样技术,将超过1000升的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直接采集到液体中。 DW-28系列 水中微生物膜过滤装置仪器是对“少量微生物污染”水样进行微生物检测的仪器,用于食品、化妆品、环境监测等水中微生物质量控制。DW-JURAY系列 微生物样品自动重量稀释仪DW-9系列微生物试剂分液器仪器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含微生物样品的前处理自动稀释,可自动计算并完成对任意重量样品的准确稀释。DW-9可一机多用,1台设备即可实现“倾注平板制备”和“试管分装”等多种用途,使频繁的重复分液操作变得轻松、高效。DW-L2000型 全自动微生物平皿螺旋接种仪仪器依据阿基米德螺旋,以递减比率自动接种样本,可实现标准化生成大量单颗菌落,广泛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学实验等微生物实验室。4、 微生物定量DW-V系列 全自动菌落计数仪DW-V系列全自动菌落计数仪用于对微生物菌落进行快速读数和统计,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结果准确。DW-BT100型 快速微生物定量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双温光电检测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来监控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引发的光密度和颜色的变化。简化了传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使检测时间得以明显缩短。5、 微生物定性DW-GS100型 全自动革兰氏染色仪依靠创新垂直喷雾染色方法,快速获取标准化的染色结果,用于化妆品、食品安全等各类专业微生物实验室。202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其中,明确提到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及医院等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的支持。中央财政将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杭州大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立于2012年,目前已获得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17项,致力于推动中国工业微生物检测与研究的“快速、简单、自动化”和标准化。目前已与浙江大学、郑州大学、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杭州医学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展课题合作,并参与2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项目。杭州大微在微生物检测及研究仪器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已与多家省级疾控单位、高校、第三方检测中心展开合作,拥有雄厚的实力。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生命科学前沿,杭州大微与您同行!
  • 冷冻电镜揭示了细菌和人类膜蛋白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简单生物体的细胞,如细菌,以及人类细胞,都被一层膜包围着,它可以完成各种任务,包括保护细胞免受压力。在一个联合项目中,来自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 (JGU)、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和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杜塞尔多夫 (HHU) 的研究人员在细菌中发现的一种膜蛋白与一组负责重塑和重建人体细胞膜。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两个蛋白质组之间没有联系之前是已知的。然而,此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发现细菌和人类的膜蛋白惊人地相似。细菌应激反应大约 30 年前,噬菌体休克蛋白 (Psp) 系统在细菌中被发现。“今天,我们知道 Psp 系统会响应多种类型的膜应力而被激活。然而,一些分子细节仍然令人费解,” 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膜蛋白组负责人德克施耐德(Dirk Schneider) 教授解释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决定仔细研究 Psp 系统的核心蛋白。”施耐德及其同事最近发现了 Psp 代表 IM30 如何在细胞膜上形成保护性地毯状结构以应对膜应力。在他们的最新工作中,他们仔细研究了噬菌体休克蛋白 A (PspA),它在 Psp 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类 酵母 细菌不同膜蛋白之间的结构相似性 [Benedikt Junglas、Dirk Schneider、Carsten Sachse]冷冻电子显微镜显示 PspA 形成长的螺旋形管,可以将生物膜包裹在内腔中。高分辨率图像首次显示了 PspA 如何局部溶解单个膜,然后将它们重塑为更大的单元,甚至介导新膜结构的形成。PspA 的原子低温电子显微结构:细长的分子是螺旋纳米棒的基本构建块(左)。灰度低温电子显微照片和示意图模型显示了掺入脂质的 PspA 管。“数千个 PspA 构建块可以组装成大型螺旋结构。因此,它们是我们冷冻电子显微结构分析的理想研究对象,”来自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和 HHU Düsseldorf 的 Carsten Sachse 教授说。“在显微镜下,我们意识到 PspA 具有类似于 ESCRT-III 蛋白质的结构,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在研究它,”他补充道。“这完全出人意料,表明阐明蛋白质结构是多么重要细节......数十亿年后,这两组蛋白质在遗传上已经发生了分歧,以至于只能根据它们的结构来检测它们的相似性。”“基于 PspA 和真核 ESCRT-III 蛋白的相似结构和功能特性,我们已将 PspA 鉴定为进化上保守的 ESCRT-III 膜重塑蛋白超家族的细菌成员,”作者在 Cell 中写道。研究发表在Cell 《细胞》上。符斌 供稿
  • 深圳逗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诚邀您共赴ACCSI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ACCSI2023作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6年的发展,已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 — 助力北京怀柔打造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策源地”为主题,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深圳逗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部分高管应邀出席此次盛会,并出席同期举办的“3i奖: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 深圳逗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ACCSI2023赞助商,特设专业展区——“A43-A44” ,携多款当家产品亮相,诚邀您赴会参观! 公司简介:: 逗点生物(Biocomma)2006年成立。 公司拥有以高分子过滤材料、吸附分离材料、生物膜材料为核心的技术 创新平台与产业化平台。 公司生命科学耗材和医疗耗材产品线,涵盖各种样本的采集、转移、过 滤、分离、纯化、保存、培养等环节,此外还布局了生物制药包材、环控 培养基、合成生物学、呼吸护理耗材、口鼻洗护耗材等产品,公司产品可 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分析检测、药物研发、体外诊断、生物制药、医护康 复等领域。 历经多年发展,逗点生物的产品获得了广泛市场认可,目前已成为实验室和医疗滤芯、基因合成工具、色谱质谱、高通量/即用型样本前处理等多个耗材产品的重要供应商,与全球数十个行业领先客户建立起紧密合作关 系,业务遍布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多详情请咨询:电话:400-860-5168转3309Email:sales@biocomma.cn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甘李六路12号中海信创新产业城12栋14楼
  • Nature杂志在线讲座:无需制胶、无需转膜的新一代Simple Western
    题目: 无需制胶、无需转膜的新一代Simple Western技术 &mdash 用于鉴定新的生物标志物, 评估临床试验的疗效,分析药物的作用通路 日期:2013年09月26日,周四 时 间:北京时间23:00 讲座摘要: Western blot堪称蛋白质研究中的经典方法,30年来其操作步骤几乎没变过,依然是跑胶-转膜-封闭-孵育-检测。Western blot存在重复性差、实验耗时长、无法准确定量等问题。 在本次Nature杂志举办的网络直播中,White博士将与我们分享他在干燥综合症(Sjogern&rsquo s Syndrome)新诊断方法研究中的最近工作&mdash &mdash 通过无需制胶,无需转膜的新一代western blot技术自动化地进行蛋白质分离和检测,定量分析这种疾病中的某些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此外,White博士将探讨这种新一代Wester技术,即Simple Western,在鉴定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析药物作用通路方面的应用。 专家介绍: 演讲人:Patricia Whaley, Ph.D Patricia在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获得动物科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她在博士论文是参与下丘脑内侧基底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释放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博士毕业后,她在生物技术行业工作近20年,担任过技术支持和市场专员。如今她是ProteinSimple公司的产品经理,负责Simple Western产品线。 演讲人:Thayer White, Ph.D Thayer是SBH Diagnostics公司的CEO和CSO。Thayer在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肿瘤生物技术/药学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工作25多年。此前,他曾先后在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生物膜研究所(The Biomembrane Research Institute),细胞治疗有限公司(Cell Therapeutics Inc)工作。Thayer曾出任ZymeQuest公司的研究和开发副总裁,负责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开发和翻译后修饰生物化学,他还曾出任GlycoZym美国有限公司的CEO,负责开发肿瘤诊断方法&mdash &mdash 利用自身抗体检测异常的翻译后修饰蛋白。 主持人:Jillian Adie, Ph.D Jill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获得结构生物学和药物设计博士。她的博士论文是设计并分析类固醇转化酶11&beta HSD1的抑制物。Jill从2011年起担任MSC(Macmilla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s)的科学通讯产品经理,此前她曾是临床试验的项目经理。 美国ProteinSimple公司 总部位于美国硅谷,致力于发展先进的蛋白质分析技术,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专业公司之一。2009年ProteinSimple公司收购Alpha Innotech。Alpha在凝胶成像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是高端多色荧光和化学发光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2011年ProteinSimple公司推出划时代的的全自动Simple Western技术,无需制胶无需转膜,无需人工干预,一键完成Western实验。 品质铸就品牌,相信ProteinSimple能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全球用户提供一流品质的蛋白分析仪器和良好的技术服务。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proteinsimple.com.cn 或致电 4000-863-973
  • 2000亿贴息贷款值得入手的好物——新芝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MGC-200
    9月28日,中国人民yin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10个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配合中央财政贴息2.5%的政策,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会高于0.7%。  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其中重点支持高校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重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  新芝生物一直致力于生物样品前处理领域发展,不断创新、突破、提升为各位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产品。    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MGC-200  新芝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MGC-200是一款完全自动化的仪器,它主要集成了两大功能:1、实现高通量微生物培养 2、定时检测样本光能量吸收值,在线绘制微生物生长曲线。    01  微生物高通量培养  MGC-200兼容多种规格的微孔板,包括12孔板、24孔板、48孔板和96孔板,最高可实现192个孔位同时培养。分组设置参考孔使得可以在一次实验内同时实现微生物和培养基的多种组合检测。    高精度控温和持续振摇为微生物培养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条件,气路控制能满足需氧菌和厌氧菌对气体环境的不同需求,光照功能使得藻类得以生长。    02  实时绘制微生物生长曲线  MGC-200提供了300-850nm区间的全光谱扫描和标准曲线分析功能,可以为新的微生物或新的培养基组合寻找合适的检测波长。    确定检测波长后,客户可自定义间隔时间,MGC-200自动定期进行吸光度检测,实时生成微生物生长曲线,根据微生物生长状况,可以中途变温、或提前结束实验、或延长培养时间。    PART01  大肠杆菌是实验室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属于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其在MGC-200中培养的生长曲线如下图。    △图1大肠杆菌在96孔板中培养的生长曲线(间隔时间10min)  PART02  裂殖酵母是细胞分裂的典型生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大小4~5×8~15微米,易沉降,需要较高的转速才能混匀。其在MGC-200中培养的生长曲线如下图。    △图2裂殖酵母在48孔板中培养的生长曲线(间隔时间30min)  PART03  鼠李糖乳杆菌是厌氧耐酸、不产芽孢的一种革兰氏阳性益生菌,一般为静置培养,易团聚。其在MGC-200中培养的生长曲线如下图。    △图3鼠李糖乳杆菌在12孔板中培养的生长曲线(间隔时间30min)    01  高校研究院  微生物所、生工所、生科院、药物研究、食品工程、肠道微生物研究、侵袭性微生物研究、食源性微生物研究、发酵工程、合成生物学中心、生物能源研究  02  医院与疾控  食源性微生物检验、医院微生物检测中心(部门)、肠道微生物筛查、致病菌抗生素筛查、致病菌耐药性筛查、疾病与防控中心    不同因子对微生物的的复合效应,如pH、温度、水分活度、盐度、化学品等。  生物法测量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消毒剂、毒素、生物刺激素、生长阻滞剂的含量。  生物法测量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消毒剂、毒素、生物刺激素、生长阻滞剂的含量  连续报告多个培养物中生长参数  污染物生物降解条件的优化  研究噬菌体生长动力学曲线  酵母菌等菌种的研究  研发新的抗菌剂  微生物单细胞蛋白SCP生产工艺的提高(发酵条件优化)  研究酸奶、酒类、食品等生产工艺  酶、蛋白、脂肪酸或其他物质的生产(发酵工业优化)  污水处理、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提高  确定抗菌剂的最小抑制浓度  确定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最小致死剂量  测定不同物质的毒性和潜在诱变性  内毒素的LAL测试  制作微生物、噬菌体、细胞生长的数学模型  研发特征性微生物  研发微生物和细胞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培养基  细菌尿的检测  微生物防腐剂的鉴定(耐药性鉴定类似)
  • iCMR 2017特邀报告: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膜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第一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7)特邀报告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膜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王申林.jpg" style=" HEIGHT: 299px WIDTH: 4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ad81df9-84b8-4bfe-a8bb-1ace21c12d35.jpg" width=" 400" height=" 29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王申林 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strong /p p strong   报告摘要: /strong /p p   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膜蛋白研究的新兴技术手段,其优势是可以在模拟生物膜的环境中研究膜蛋白的结构和动态学性质。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介绍生物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策略,包括稳定同位素标记、核磁信号指认相关实验、顺磁NMR、结构解析方法等。我将结合经典案例,介绍固体核磁共振在七次跨膜蛋白、离子通道蛋白、调控蛋白等大分子量膜蛋白上的应用。 /p p strong   报告人简介: /strong /p p   王申林,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核磁共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学士,200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2009-2012加拿大Guelph大学博士后研究,201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职。2008年入选海外优秀留学生奖学金,2010年得到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博士后资助,2015年入选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王申林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固体核磁共振研究,针对大分子量膜蛋白和RNA发展相应的固体核磁方法,包括核磁脉冲序列的设计,生物大分子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发展,顺磁NMR的应用, 蛋白质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解析等。首次实现了快速魔教旋转条件下,基于1H固体NMR技术的RNA内氢键分析;首次实现了酵母表达体系的选择性13C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固体核磁共振解析的七次跨膜蛋白结构。相关工作发表在Nat. Methods, Chem Comm, Sci Rep, JACS,JBNMR等学术期刊。 /p p   strong  报名链接: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target=" _sel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7/ /a /strong /p p & nbs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