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产与科研

仪器信息网生产与科研专题为您整合生产与科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产与科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产与科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产与科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产与科研话题讨论。

生产与科研相关的资讯

  • 科研院所设备闲置与论文生产世界第一
    作者:刘效仁   一些科研单位对于仪器设备的态度是:只要拥有,别无他求。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以至于有些机器都快到了使用期限,还没有拆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有人总结,一些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昂贵的仪器设备存在“三低”:管理水平低、共享程度低、使用效率低。与此相关的一个消息是,中国早就成了论文第一生产大国。科研仪器设备闲置浪费,正是中国创新力下降的表征。论文抄袭成风,何需劳之科研设备。(2009-8-22中国青年报)   美国的一位著名教授访问过中国的某研究小组后称,“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这个研究组有许多设备)”。似乎,不无羡慕之情。正因为在“硬件”上的“崛起”,科研人员在向外国同行介绍工作时,大都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用这些仪器设备都做了些什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而闻名于世(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rbert Gleiter教授却坦陈,“我对这些设备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国家也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全没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有些设备我们暂时没有,也很容易买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拿这些设备都做了些什么?”   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呢?或将设备“供”起来,以备参观。一工科研究生曾在网上发帖:“我们学校某个学院买来的气相、液相和质谱等仪器,放在实验室,几乎没有用过。只在有领导或专家来考察的时候,才被掀起‘红盖头’展示一下。研究生们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使用,领导说:‘现在还没调试好,还没有安排实验员管理,尤其重要的是,你用坏了怎么办?’” 或购买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可使用设备的人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使其在为废铁一堆 或“我们的××设备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只有三台,另外两台在美国、日本。”却只求拥有,别无它求 或“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有些仪器,除了对温度、湿度要求极高,稍微震动一下都有可能导致报废。   私以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并不需要它们。既不需要对学科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不需要对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确证,更不需要对仪备设备的使用效率考绩考核。不需要它们,依然可以制造和生产世界上最多的科研论文。《人民日报》所载“我工程论文发表数跃居世界第一”新闻称,按《工程索引》(E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8-12-11中青报)。只可惜对此盛誉,我们自己反倒愧祚。由于缺乏原创性,大量的重复,大规模的抄袭,导致学术论文泡沫化,垃圾化。   此前不久,就有外藉学者抨击中国学者是废纸生产者。很少有学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乃至与国际学术界有互动关系。对科研的方法论大都一知半解,缺乏进行实质性研究的能力。把自己拘囿在孤立而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学术界,不费吹灰之力便在国内取得名誉与影响力。剽窃这一国际学界公认的滔天罪行,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惯。很多学者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废纸再生”,做拼贴、改写,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些学者未经许可就去搜集国外的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7月9日环球时报)   对此洞若观火的讥刺和剖析,我们几乎无话而说,也无言以对。不断曝出的丑闻正在大量的提供着确凿的证据。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广州体育学院现任院长许永刚、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等都被指学术造假,均身陷抄袭门。且有的是屡犯,黄庆如此,许永刚亦是如此。许永刚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情况极其严重”。全书共354页40万字中,竟然有202页约19万字为抄袭而来。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抄袭的对象既有体育总局副局长,甚至连自己2006年“抄袭门”事件中被曝光的论文再次收录,诚可谓变本加厉。(7-7成都商报)既然我们连自己都不用劳烦,何需惊扰那些仪器设备呢?它们也乐得闲置逍遥了。
  • 深圳三思纵横试验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价值
    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领域,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成为了科研和生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今日深圳三思纵横试验机将跟大家一起来讨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一、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采用电液伺服控制技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和伺服阀等元件,实现对试验过程的精确控制。在工作过程中,试验机通过加载系统对试样施加力或位移,同时传感器实时检测试样的力学响应,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试验参数和实时检测数据,通过伺服阀调节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流量,从而实现对试验过程的精确控制。二、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应用领域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构件的力学性能测试。1、金属材料领域:试验机可用于测定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力学性能;2、非金属材料领域:可用于测定塑料、橡胶、陶瓷等材料的力学性能;3、复合材料领域:可用于测定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界面性能等;4、构件测试领域:可用于评估构件的承载能力、疲劳寿命等。三、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也在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未来,试验机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试验机将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试验机能够自动优化试验过程,提高测试效率和精度;2、多元化: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测试需求,试验机将不断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功能和测试模式。例如,针对新材料和特殊构件的测试需求,试验机将开发更加专业的测试模块和夹具;3、高精度化:随着制造业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试验机将追求更高的测试精度。通过优化传感器和伺服阀等关键部件的性能,以及引入先进的校准和补偿技术,试验机将能够实现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测试结果;4、绿色环保: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试验机也将注重绿色环保。通过优化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设计,降低能耗和噪音排放;同时,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三思纵横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作为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重要设备,其性能和功能的不断提升将有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未来,随着智能化、多元化、高精度化和绿色环保等趋势的不断发展,三思纵横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将在科研和生产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相关从业人员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测试需求和技术挑战。
  • 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工信部近日印发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服务领域。  《规划》提出,推动转型升级,改善供给  ——推动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支持中小企业做强做精核心业务,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和服务。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打造一批专注于 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鼓励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 系。  ——推动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申报注 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原产地标志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中小企业影 响力。  ——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促进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中小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按照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 要求,推动绿色、低碳中小企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传统行业中小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中小企 业走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发展道路,不断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改善发展环境,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集聚 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  ——推动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建立中小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鼓励东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开展合作,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 聚焦国家战略,青岛通过“部市联动”打造科学仪器科研领域新质生产力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司与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青岛市科技局指导,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科学仪器产业园承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青岛项目启动会在青召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41所总工程师年夫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韩玉刚等国内顶尖科学仪器领域专家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十余位科学仪器领域专家以及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言鼎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启动会。启动会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青岛市科技局等相关负责人致辞。项目专家代表和项目单位代表就项目论证、项目本土化、产业化情况发言。会议组织了北京大学应用磁学中心与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与山东李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等7个合作项目进行现场签约。会议举办了南京大学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会后,分批开展了2023年度部市联动项目论证会。2022年5月,市科技局与科技部基础司、高新司,以及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签署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部市联动项目组织实施合作协议》,按照“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思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共同出资支持和组织实施北方首个部市联动项目。两年间,青岛已经获得部市联动项目支持11项。以国家战略与地方目标相结合,越来越多的青岛仪器仪表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体化推动我市科学仪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落地,打造部市联动“青岛模式”。青岛是我国科学仪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1983年我国第一台离子色谱仪在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研制成功至今,青岛仪器仪表产业已有4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青岛市仪器仪表规模以上企业85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链营收160亿元。近年来,青岛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加强合作,以资源共享提升仪器仪表研发能力,以成果转化加速仪器仪表国产化进程。青岛通过政策引导,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科学仪器重点产业,出台园区培育计划、“揭榜挂帅”等系列政策。园区培育计划重点面向高企、拟上市高企,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最高给予项目500万元支持。“揭榜挂帅”重点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院所解题”的思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揭榜攻关快速响应机制,着力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通道,真正做到随发随评、快速响应、当年奖补,最高给予项目100万元支持。青岛通过金融赋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成果转化校企对接沙龙—精密仪器仪表产业专场活动,以“聚焦突破,牵桥引线,成果转化,落地产业”为主题,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连接的“桥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青岛仪器仪表协会发布的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十大“卡脖子”难题,青岛市科技局围绕精密仪器仪表行业面临的挑战,打造了集智慧管理平台、揭榜挂帅平台、云端研发平台和仪器仪表产业基金为一体的“三平台一基金”,形成行业专属融资服务平台,创新“财政股权投资+无偿补助”持股孵化模式,着力解决精密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临门一脚”的投资问题,推进金融和科技企业耦合发展。青岛通过资源集聚,打造产业高地。布局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等4个科学仪器领域专业化科技园区,指导各园区高标准做好园区建设和产业规划。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打造的“园区+协会+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以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为引领,以仪器园区为载体,汇聚109家行业企业,并由协会作为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促成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入围山东省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基金投资吸引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研发项目落地园区,推动科学仪器领域成果转化落地,打造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高地。青岛通过链式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青岛市成立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工作专班,由市领导挂帅,强化“打头阵,当先锋”意识,打造青岛市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聚焦工业测控系统与装置、实验分析仪器、传感器及核心元器件三个重点方向,自2023年4月挂牌以来,已集聚海克斯康、鼎信通讯等上下游重点企业26家,聚力打造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助推仪器仪表产业更好地实现集群式发展。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聚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硬科技”科学仪器制造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多点发力突破科学仪器领域“卡脖子”难题,切实夯实科学仪器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产品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铸就立足山东、辐射黄河流域、联动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加快科学仪器产业链集聚发展,努力推动青岛引领打造科学仪器科创领域新质生产力。
  • 四川拟鼓励国防科研生产单位不涉密开放科研仪器
    7月20日下午,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大会召开。《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提交大会进行第三次审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史志伦介绍,《修订草案》从加强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研资源共享,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企业可充分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  根据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修订草案》增加了“支持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技术创新规划和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目标明确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史志伦表示,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当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规划和设计制定,这有利于促进科技规划和计划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研项目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比例将提高  在《修订草案》中,对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也增加了几条内容。不仅明确“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应当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体制”,以及“利用本省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自行确定和合理调整政府资助科学技术经费的支出结构,并应当提高人力资源费用的指出比例”,还规定“对经所在单位批准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者创办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人员,以及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兼职的企业科学技术人员,符合职称申报条件的,可以在现工作单位申报参与专业相关的系列(专业)职称评审”。  对此,史志伦谈到,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科研经费中劳务费占比太小,难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在调研中,又了解到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管理长期存在“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科研经费管得过死等现象。他表示,应当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科技人员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中的障碍,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人才交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更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更有利于释放科技能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  在不涉密条件下  鼓励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  如何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全社会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是我国科技创新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高水平的前沿研究离不开尖端科研设备的支持,而这类设备往往耗资巨大,为了避免或减少重复购买,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国家鼓励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让它们更好滴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服务。  史志伦介绍,依据《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修订草案》细化了关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研资源共享的内容。《修订草案》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技术信息、成果转移和转化等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促进科学技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偿机制。并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推进军民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国防科研生产单位在不涉密条件下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  在许可进入、任务竞争、优惠政策等方面  民间投资主体将与国有军工企业享同等待遇  此外,《修订草案》依据“国家主导、军地协调、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从建立军地协调机制、实现军地资源共享、降低“民参军”门槛、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对我省军民融合发展进行了引领性规范,以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根据《修行草案》规定,“省人民政府建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健全军民融合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并且明确“省、市(州)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国防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发布,逐步实现军工科学技术资源向社会开放以及与民口科学技术资源的互通,促进军用和民用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衔接与协调”,“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与军工单位合作或者独立承担武器装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等任务。维护军品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国防军工项目建设、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等国防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工作,在许可进入、任务竞争、优惠政策等方面对民间投资主体与国有军工企业实行同等待遇”。  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  《修订草案》还完善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据悉,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具有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套)或首批次的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史志伦介绍,为解决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等问题,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修订草案》增加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并“鼓励企业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 工厂分享生产线、机构分享科研仪器:分享平台成风尚
    通过互联网平台,工厂分享生产线空闲档期、科研机构分享闲置科研仪器,以实现企业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近日,记者在广州、北京、杭州等地调研了解到,在当前分享经济领域,一种新型的“产能分享”模式逐渐兴起。  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反映,通过分享、协作方式发展创新创业,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积极性更高。专家认为,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新亮点将出现在生产领域,我国有影响力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除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分享外,大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基础设施能力的分享,也将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企业生产要素分享成新亮点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当前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出现B2B、C2B模式的网络分享平台,通过整合不同企业包括设备、人才、新信息基础设施等在内的闲置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双方产品高效对接。  一种是生产设备分享。阿里巴巴“淘工厂”是一个链接淘宝商家与生产工厂的平台,其运作模式是寻找工厂的淘宝商家,将生产需求如订单件数、工期等需求发布在“淘工厂”网络平台,供方工厂也可以将其有能力接单的产品类型、剩余产量发布在该平台,供需双方双向选择合作方。  “淘工厂”项目负责人袁炜介绍,“淘工厂”分享模式主要解决商家短时订单的制造需求。一方面解决了商家找服装加工工厂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工厂闲置生产线的模式,也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袁炜说,“淘工厂”自2013年上线,目前已有1.5万家工厂接入平台,4万多家淘宝店通过淘工厂平台找到了生产制造工厂。  另一种是从仪器设备分享延伸到科研人才、实验服务的分享。在科研领域,分享科研仪器的平台也在兴起。“易科学”是一家科研仪器共享和实验交易互联网平台,对接科研仪器供需双方。记者在该平台上看到,用户注册登录后,即可搜索、预约平台合作机构的科研仪器,也可以发布实验需求。  企业创始人孙磊介绍,平台目前已累计聚集了13万多台(套)仪器设备信息,服务了数百家企业和几千位研发人员。在“仪器资源库” 中,仪器的所属单位、基本功能、联络人的联系方式都是一查便知。除了分享科研仪器设备,“易科学”也在探索研发人才、实验服务的线上交易平台。  还有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基础设施能力的分享。用云计算、大数据资源对接制造业工厂,让中小创业企业享受与大企业同等创新资源的项目也在兴起。2015年,阿里云与富士康联手打造“淘富成真”项目。据介绍,富士康力推九个事业部、八大智造平台入驻,为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等全链条服务。符合“淘富成真”项目筛选的创业企业既可以享受到阿里云的计算资源,还可以共享富士康的制造能力。  产能分享效益渐显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企业产能分享目前虽处于市场萌芽阶段,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凸显。  分享闲置设备,工厂生产率提升。广东是我国服装生产和出口大省。2015年1月,广东在阿里巴巴上就已拥有4000多家淘工厂。蓝树叶服饰公司是广州一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企业负责人江再建说,企业拥有两条生产线70多台机器,依靠传统客户资源,生产线利用率大概只有50%至60%。且生产周期不稳定,在六、七、八月服装行业销售淡季,企业生产线几乎处于停工状态。但如今通过淘工厂平台,将生产线空闲档期提前发布在网络平台,客户资源遍布全球,可以做到生产“淡季不淡”。  “两条生产线的利用率几乎提高一倍,以前一年产量40万件,现在每年生产量翻番,收益也翻番。”江再建说。此外,广州部分服装企业还组成联合工厂,工厂之间共享厂能。有厂家接到无法消化的订单,共享给其他订单匮乏的工厂,抽取提成,共享利益。  分享科研仪器,既节约仪器运维成本又凸显公益效益。清华大学药学院药物平台技术人员庞瑞芳介绍,几年前,清华大学就已建成校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同时对校内和校外人员开放,现在通过市场化的分享平台发布信息,知晓人群更广泛。  一台中等档次质谱仪的价格约300万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说,购机成本不小。对科研平台来说,“科研设备每年维保费、开机运转电费等开支也不少。收取少量费用,能补充设备运维开支。”庞瑞芳说,现在校外机构有需要借用仪器的,提前预约登记后,再接受简单的仪器操作培训,即可使用仪器。  小企业分享大企业计算、制造资源,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低。据阿里云教育与创业孵化事业部总经理邢戈介绍,阿里云与富士康共建的“淘富成真”项目,用云计算、大数据资源对接制造业工厂,让中小企业分享到与大企业同等的创新资源。  记者走访该项目基地一家创业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研发出一款防近视智能笔,但其团队一直无法解决“笔的重量难以减轻”的问题。苹果产品线的富士康事业部为他们提供从产品关键零组件到设计整个流程的全套服务,阿里云为其提供使用者握笔的握力、姿势等数据与分析支持。最终,这款智能笔不仅减重20%,还被重新改良设计制造,使其具有迈向国际市场的能力。  大规模产能分享平台将形成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等专家分析,尽管我国目前分享经济发展较活跃的领域出现在消费、生活服务类行业,但未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将出现在生产领域,生产能力的分享将对未来经济产生根本性影响。在这一领域,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有影响力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多位专家表示,生产能力领域的分享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分享型平台仍是少数。但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大规模一体化的生产能力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  张新红介绍,在荷兰Floow2这家专为中小企业而设的分享平台,与它合作的企业可以分享包括机器、办公用品等两万多项设备、产品。在我国,产能分享的领域和范围都还较小,如农业生产领域,已有一些涉农网站可以分享农业机械设备供求信息,但未形成大的规模和气候。  其二,对接“云计算+制造业工厂”,让中小企业共享大企业创新资源。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说,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的普惠科技,在规模效应下释放经济红利,将创新成本降到最低。此前,企业可能需要贷款购买服务器,如今在阿里云上100多万创业者购买计算资源,平均每个公司每年只需花费2000元。此外,云计算平台与大的制造业工厂对接,中小企业需要生产制造支持,可以利用大企业的制造平台。  其三,行业标准化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部分与分享平台合作过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反映,行业标准化有待与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如货品品质标准体系、供应链的标准体系,仅靠商家自身整合建立或互联网平台制定标准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期盼与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共同建设完善。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说,以“产能”分享为特征的B2B分享平台对接的是企业主体,供需方匹配更难,要求更高。且供给方主体分布较碎片化,产品质量、生产标准及供需双方的权责认定有其复杂性,推进其发展需进一步明晰各项标准。
  • 新质生产力-三泰科技响应国策助力科研仪器升级换代
    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发布,文件中指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实施设备更新行动中,更明确指出“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三泰科技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专注于分离纯化技术的革新,始终坚守着推动科研突破边界的使命,研发前沿产品。我们的旗舰产品SepaBean Machine快速液相制备色谱系统和SepaFlash快速液相制备色谱柱作为色谱纯化方向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与传统柱层析分离模式相比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具有分离效果更好、收率更高、耗时更短短、人效更高、更节省溶剂以及更环保等优势,已成为众多科研专家日常纯化首选工具。为响应国策恰逢三泰科技20周年活动,三泰科技也推出更多其他优惠回馈活动助力科研仪器升级换代,欢迎科研工作者前来咨询。
  • 力辰科技助力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赋能科研,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中重点聚焦7大领域,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3月28日,国务院召开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更新换代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01高位引领新一轮设备更新大幕开启据统计,2023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设备实施设备更新行动中,明确指出要“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更新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装备和信息化设施迭代升级。02利好释放设备更新撬动万亿级大市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推进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届时将带动各行业先进设备的生产、投资、研发创新,有望形成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国产仪器设备行业机遇涌动。03向新而行以新质生产力点燃发展新引擎力辰作为国产实验仪器品牌,我们的产品正不断走进高校和各类科研、检测、医疗实验室,将“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每一款产品研发上,致力于让科学实验精准高效。力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可多维度满足用户的设备升级需求,为重点行业及相关科研单位、高校实验室提供多元化的实验仪器设备及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全力以赴助力国家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力辰自成立以来秉承初心,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拥有300+品类、2000+品牌产品,应用领域覆盖了化学化工、生物制药、能源环保、食品农残、水利环境等多个行业,成为实验室通用仪器领域中备受客户青睐的品牌之一。接下来,力辰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实施中,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命题同频共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药品研发与生产的稳定之锚:稳定性实验箱的应用
    在现代医药领域,药品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是一个高度复杂且精密的过程,常常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挑战与考验。药品存放的时间长短、存放环境的空气质量、温度波动、湿度变化以及光照强度等因素,都可能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使得药品中的有效成分逐渐降解,药品的疗效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深入研究药品的稳定性,全面了解影响药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稳定性研究,我们可以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保障。 为了全面而精准地评估药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表现,科研人员常常借助稳定性试验箱这一关键设备来进行测试。这种试验箱具备模拟多种环境条件的强大功能,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重要参数,从而为试验药品提供一个稳定且标准化的测试环境。通过将测试样品置于试验箱中,并暴露于特定环境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可以评估样品是否发生变化,确认其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表现。Aralab是欧洲标准环境控制设备、药物稳定测试设备和特殊测试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凭借逾30年的专业研发与生产经验,其各类箱体设备和步入式房间品质卓越,一直深受客户赞誉。「Aralab葡萄牙总部」Aralab FitoClima 600 & 1200系列箱体,为药品稳定性试验提供了卓越而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箱体分为600L和1200L两种规格,内部配置灵活多变,可分别搭载4层和8层不锈钢搁板,更可按需升级至10层和20层。每层搁板均可轻松拆卸,清洗维护极为方便。为了满足科研人员在稳定性测试中的多样化需求,FitoClima 600&1200系列还提供了多种型号选择:&bull FitoClima 600/1200 P:专为精准温度控制而设计。&bull FitoClima 600/1200 PH:在温度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湿度控制功能,可模拟更加复杂的环境条件。&bull FitoClima 600 PLH:集温度、湿度、紫外线和可见光控制于一体,满足更加全面的需求。&bull FitoClima 600 PLH-R:在PLH的基础上,通过集成辐射计和光传感器,实现了辐照暴露程度的自动控制。&bull FitoClima 1200 PN/PNH:可控制零下温度(-20℃),湿度控制功能可选配。此外,箱体还配备了7英寸的彩色触摸屏,使得科研人员能够直观、便捷地设置所有环境变量。无论是温度、湿度还是光照,都能轻松调节,满足各种实验需求。利用这一系统,科研人员能够设计复杂而全面的环境模拟程序。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疫苗、血清、抗体、细胞因子和酶等制品对温度变化异常敏感,冻融过程可能引发蛋白质变性、聚集或活性丧失等风险,因此冻融测试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助FitoClima 1200 PN/PNH试验箱,科研人员可通过程序预先设置好从-20℃至60℃的不同温度区间,分别模拟冷冻和融化阶段的环境条件,然后一键启动,即可直接进行冻融循环测试,无需频繁更换试验箱,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FitoClima 600&1200系列试验箱 技术参数&bull 温度范围:-5℃ 至 60℃1200 PN/PHN型号可以扩展至-20℃至60℃&bull 温度波动 (随时间变化):±0.1°C 至 ±0.2°C&bull 空间温度均匀性:± 0.15°C 至 ± 1.0°C&bull 湿度范围:20% 至 95% rH&bull 湿度波动 (随时间变化):± 1%rH&bull 空间湿度均匀性:± 2%rH作为Aralab的中国区授权经销商,上海昊扩提供Aralab旗下各类高精度的环境控制设备,包括: &bull 低温培养箱/恒温恒湿箱/光照培养箱 &bull 步入式恒温恒湿房间 &bull 环境试验箱 &bull 步入式环境测试室 &bull 高低温冲击箱 &bull 人工气候箱/室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产品信息,欢迎来电咨询!
  • 看完才发现不会TG/DSC数据分析——九位专家解读热分析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热分析是在程序温度(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无论在科研论文的表征部分以及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中,热分析技术的应用都不可或缺。而热分析仪器就是基于热分析技术,用于测量能量、质量、力性能、电性能、磁性能等物理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仪器,并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医药、食品、塑料、橡胶、能源、建筑、生物及空间技术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5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df05fbd-73bb-4d5c-929d-1a2e9cdff6c2.jpg" title=" 第五届“热分析研究进展及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jpg" alt=" 第五届“热分析研究进展及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jpg" width=" 600" height=" 25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TG/DSC数据分析对于诸多行业、各类物质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仪器信息网特此邀请到热分析领域的9位专家,于2019年11月28日带来第五届“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热分析研究进展及前沿应用 /strong /span ”主题网络研讨会,为广大热分析从业人员介绍热分析相关知识与应用技巧,包含化工、制药、高分子、碳纳米材料、含能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 /p p    strong 会议日程 /strong 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52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6ebcbb8-4cfe-415f-9ede-1d8b783aaab0.jpg" title=" 会议日程.png" alt=" 会议日程.png" width=" 600" height=" 52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演讲嘉宾阵容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61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8eec4b4-279d-4ff8-aced-1df5daca8095.jpg" title=" 演讲嘉宾.png" alt=" 演讲嘉宾.png" width=" 600" height=" 61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演讲嘉宾简介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e6bdd42-611c-436a-90d2-5108f778133f.jpg" titl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丁延伟.jpg" alt="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丁延伟.jpg" width=" 200" height=" 26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丁延伟 /strong /p p   丁延伟,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自2002年开始从事热分析与吸附技术的分析测试、实验方法研究等工作。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二等奖,主持修订教育行业标准《热分析方法通则》(JY/T 0589.1~4-2018、JY/T 0589.8、JY/T 0589.9,以主要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3969f9f-041d-4373-bf84-9962350b92cf.jpg" title=" 河北师范大学 张建军.jpg" alt=" 河北师范大学 张建军.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河北师范大学 张建军 /strong /p p   张建军,河北深泽县人,研究员,三级教授岗,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化学会理事,河北省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杂环化合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分析与热分析动力学、化学热力学及稀土配位化学。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5余项,参与国家基金和省基金课题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奖五项。为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 Chem. Thermodynamic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二十多种学术杂志的审稿人,已在Dalton Trans.、Appl Organometal Chem.、New J. Chem.、RSC Adv.、Ind. Eng.Chem. Re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60余篇。多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并主持报告会。合作主编《热分析动力学》第二版,参编《量热学基础与应用》,参编《分析化学手册第8分册热分析与量热学》第三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8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7c23dcf-9371-4a9e-b4d0-31cb74a6790d.jpg" title=" 中国计量大学 胡东芳.jpg" alt=" 中国计量大学 胡东芳.jpg" width=" 200" height=" 28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计量大学 胡东芳 /strong /p p   胡东芳(中国计量大学),胡东芳,中国计量大学教师,化学工程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dc4b2c7-afd7-4206-bd13-f1dc1d9e15c1.jpg" title=" 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刘彬.jpg" alt=" 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刘彬.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刘彬 /strong br/ /p p   2013-2016 联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艺安全实验室 工艺安全研究员 /p p   主要负责工艺安全评估方面工作,熟悉DSC/RC1/ARC/RSD等各种量热设备使用,对各仪器的量热原理,数据解读以及设备维护使用有深入理解。完成众多项目小试到中试的完整工艺安全评估 负责化学反应热、燃烧等相关物化性质计算。 /p p   2016-至今 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化学品测试业务技术负责人 /p p   负责THT相关量热设备产品的应用拓展和技术支持 负责苏州玛瑞柯工艺安全实验室的化学品测试业务,自2016年开始陆续完成近100个各种类型反应的热安全评估工作。2016年曾参加国际热分析专家Arcady 博士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TSS热安全软件相关培训讲座,熟悉各种量热数据的分析处理、动力学模型构建以及热模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8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de24b40-056b-4dfe-91f2-f7a32a1648ca.jpg" title=" 江苏科技大学 李照磊.png" alt=" 江苏科技大学 李照磊.png" width=" 200" height=" 28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江苏科技大学 李照磊 /strong /p p   李照磊,1984年1月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胡文兵教授。目前任教于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分子凝聚态结构转变的热分析研究,尤其是快速扫描量热技术表征高分子结晶与成核动力学研究。同时对金属材料的腐蚀防护技术也有涉猎,主要包括高效、环保缓蚀剂和树脂基涂层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多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项目。在ACS Macro Letter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 Physics、Polymer、Thermochimica Acta、Polymer Testing、Polym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1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b33dea7-b614-4a8b-b8e0-095a84c24553.jpg" title="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刘伟丽.jpg" alt="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刘伟丽.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刘伟丽 /strong /p p   刘伟丽(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博士,研究员,专业为材料物理与化学。长期从事新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开发及标准研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材料分析测试相关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竞争性科研课题8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5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 余篇,参与著书3部,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等5项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6091fd1-008b-4923-adc9-e53ae0523f49.jpg" title="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李忠红.jpg" alt="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李忠红.jpg" width=" 200" height=" 2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李忠红 /strong /p p   李忠红,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检验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药师,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675cc42-b203-42b5-a697-eceeb3489e0a.jpg" title="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王晓红.jpg" alt="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王晓红.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王晓红 /strong /p p   王晓红,女,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1999年7月大学毕业入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副研究员职称。从事含能材料热分析,动力学,构效关系及计量学研究,2014年~2015年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生物与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访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c4b3ab7-9e6f-447c-976f-f40b1f505bc6.jpg" title="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陶冶.jpg" alt="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陶冶.jpg" width=" 2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陶冶 /strong /p p   陶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热物理性能课题组,助理研究员,从事薄膜材料热扩散率测量、材料比热测量、热仿真计算等工作,在材料的热物性测试方法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重新定义时间零点,对闪光法的有限脉冲时间效应进行的修正,可使激光脉冲法适合更薄样品的测量。通过仿真计算,对天宫二材料实验装置的在轨实验与地面实验的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空间与地面的传热特性差异,找到地面样品模拟空间样品热环境的等效条件。入职4年来,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宫二材料实验装置热分析”等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7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如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hermalanalysis2019/" target=" _self" 报名 /a 参与? /strong /span /p p   方式一、复制粘贴下方链接到浏览器中或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会议报名页面,点击页面上的“我要参会”按钮,填写报名信息即可报名参与。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hermalanalysis2019/" target=" _sel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hermalanalysis2019/ /a /p p   方式二、点击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页面上的“我要参会”按钮,填写报名信息即可报名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hermalanalysis2019/"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2e202c4-fe83-416b-84b9-b1c521f1fcc7.jpg" title=" 报名.png" alt=" 报名.png" width=" 2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名地址 /strong /p p   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9年11月28日 /strong /span ,您也可以通过扫描上方的二维码了解实时的会议日程(会议日程以活动页面实时日程为准) 为使更多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与交流,“热分析研究进展及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不收取任何费用。 /p p    strong 参会指南 /strong /p p   1.报名参会并通过审核后,您将会收到邮件通知,并在会前一天收到提醒参会的短信通知。 /p p   2. a href=" http://webinar.instrument.com.cn" target=" _self" 会议当天进入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首页(webinar.instrument.com.cn),点击“进入会场”,填写报名时手机号,即可登录会场参会。 /a /p p   扫下方二维码,进入热分析技术交流群,第一时间了解会议信息,以及热分析在行业的最新应用,与同行进行互动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19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2c7897b-6d3f-4e75-89dd-ccf18ba1ffa2.jpg" title=" 热分析技术交流群.jpg" alt=" 热分析技术交流群.jpg" width=" 200" height=" 19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热分析技术交流群 /strong /p p    /p p br/ /p
  • 沃特世公司推出可追溯的认证分析标准品与试剂新生产线
    独立来源的随时可用的标准品与试剂可以提高实验室的产能,降低浪费,增加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奥兰多,福罗里达州-2012年3月12日 - 沃特世公司(WAT:NYSE)今天启用了一条分析标准品和试剂的新生产线,目前它可以向科研实验室提供200多种预包装的标准品和试剂。沃特世分析标准品和试剂满足了实验室对提高工作量、支持全球化、刺激业务增长和加强合规性的需要。 沃特世公司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Golden新建成的工厂生产标准品和试剂。全球客户现在可以立即订购沃特世公司的分析标准品和试剂,从小分子、单一化合物标准品、到蛋白酶切和多糖标品,品种繁多。为满足客户需求,沃特世今后还将推出更多新品。 &ldquo 对于认证的LC和LC/MS分析而言,标准品和试剂对获得理想的性能,以及符合法规十分重要。配置过程从纯净的起始材料开始,经过适当的混合,到稳定性分析和准确记录,&rdquo 化学商业运营部高级总监Mike Yelle说。&ldquo 我们调查了上百名科研人员并且发现,目前即使不是绝大多数,也有很多实验室从外部供应商购进化学原料,然后自己亲手配制标准品。说实话,实验室不想再干这些事情了。因为他们的工作不是配制标准品;而是进行化验,发现新成果。因此,我们将配制分析标准品和试剂作为我们的业务。&rdquo 分析标准品和试剂对正确校准、控制、量化和评估分析操作中使用的LC、SFC或LC/MS系统至关重要。而对于一家拥有全球实验室网的组织而言,保持分析与分析、仪器与仪器,以及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质量水平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而在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防御性方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可重复地配制标准品极为关键,因此沃特世公司按照严格的规范生产标准品和试剂。 沃特世标准品和试剂具有绝对的可追溯性,这是她标志性的特征。为了确保真实性,测定的属性必须通过明确与完整的可追溯链条,直接与标准品的来源相关联。 沃特世公司作为一个有资质的,可随时使用的标准品与试剂的单独来源的认证的供应商,它能帮助实验室: 将员工从繁琐和低效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让员工参与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 压缩库存控制/控制运营成本 降低损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简化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采用更加一致 更容易地评估分析测定的质量 通过消除标准品和试剂导致的错误,提高了对分析准确性和质量的信心 符合更严格的法规要求 缩短了分析结果的周转时间 沃特世公司为客户提供标准品与试剂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很多年前。沃特世公司对每个工序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促进了每批次、每月和每年生产的产品性能不变,从而可以确保目前开发出的分析方法在产品的有效期之内始终有效。 沃特世分析标准品和试剂的推出,使沃特世公司实现了它作为端对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承诺,它为分析测定提供了最佳的设备、信息、色谱柱,现在又为它提供了标准品和试剂。 实验室可以通过www.waters.com网上直接购买沃特世产品。 了解更多信息:www.waters.com/standards 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 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NYSE:WAT)通过提供实用和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 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 2010年沃特世拥有16.4亿美元的收入和5,400名员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联系人: 叶晓晨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市场服务部 xiao_chen_ye@waters.com 周瑞琳(GraceChow) 泰信策略(PMC) 020-83569288 13602845427 grace.chow@pmc.com.cn
  • 中国矿大科技园:“实验室”孕育生产力
    中国矿大科技园是全国7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也是苏北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它依托我国唯一的矿业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近日,记者走访了这家科技园,感受它独到的魅力。   “教授企业”:实验室走出的生产力   “科技走出矿业   大学实验室,以创新企业入园孵化,再落户铜山县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的转化区,这是我们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中国矿大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福生在徐州地图上勾勒出科技园的发展弧线。他告诉记者,中国矿大科技园的成立,让一直“困”在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走向市场成为生产力。   徐州中矿微星软件有限公司是入驻矿大科技园的“教授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建军是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坦言:“通过科技园这个平台,我们从过去的‘小打小闹’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正途,成为专注煤炭管理软件系统的开发服务商。”现在该公司已是拥有31人研发推广团队、10多个软件系统著作登记权的专业开发服务商,产品受到河南、安徽、江苏、河北等几十家大型煤炭企业的欢迎,“2010年一季度,公司收入300多万元,预计年销售收入将在500万元以上。”   科技走出实验室进入园区,小企业孵化为“大金蛋”,在这背后自然少不了徐州市的大力扶持——市委书记曹新平亲自担任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市长张敬华任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而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被列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重点项目。此外,徐州还从铜山县、徐州经济开发区划拨3000余亩土地建设产业转化区,供园区企业孵化成熟后落户。目前,园区内科技型企业2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2009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7亿元,实现税收5000多万元。   科技输出:“守护”每一个矿区   “科技聚集园区只是第一步,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科技园的品牌辐射基地建设、科研机构的科学研发技术扶持和企业的孵化成长产品输出三足并进,营造中国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业环境。”中国矿大科技园项目孵化部负责人王栋说。   今年1月,总投资4亿元、占地6万平方米的中国矿大科技园营口孵化基地正式开建,该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徐州乃至我国菱镁化工和硼化工等产业的研发水平。此外,通过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集中集约发展等方式,中国矿大科技园还立足于做大做强矿业科技,服务矿区发展。在上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长新介绍,传统生产方式下,一个排水泵每天需要4-6个工人井下轮流值守,安装综合自动化系统后,就完全实现了地面“一键操作”和无人值守。苗长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个矿井3至12台排水泵计算,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最多可为企业节省几十个人工,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避免人为失误,有效减少透水事故发生。目前,该公司已经拥有1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2项专利,年产值也由600多万元发展到3000多万元,综合自动化系统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推广项目。   据了解,在中国矿大科技园210家科技型企业中,70%以上与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联。目前园区已形成了煤矿能源与煤矿安全、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五大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申请专利310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35项,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承担国家火炬计划5项。   人才积聚:“制造”升格为“创造”   4月初,中国矿大科技园又添新丁,低碳能源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相继入园。至此,中国矿大科技园研究机构达到10家,“能源、环保、循环经济”的定位得到进一步延伸。   为了给高新科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科研院所入驻、企业自主研发、海外人才引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中国矿大科技园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科研创新—企业推广—成果应用—人才储备”发展链条,由“制造”走向“创造”。科技园综合处负责人徐杰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经成为高层人才的聚集地,2100名科技人员中,博士生导师、教授50人,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21%。此外,科技园还吸引了包括澳大利亚技术科学院院士张东柯、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谭国俊等一大批著名科技人员入园。   在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德中心新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材料研究室等多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正全力研发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太阳能、风电电池等高新技术。在海外人才创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4家创业基地,来自国内外的青年才俊正埋头研发、力图创新。2009年10月,园区“大学生创业园”被科技部、教育部授予“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称号,成为我国首批11个获此殊荣的大学科技园之一。   在徐州皮克斯动画公司工作室里,20余名设计人员正紧张地制作动画片《少年彭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徐州市最大的动漫企业之一。公司创办者丁磊是一名“海归人士”:“我们在科技园享受到的不仅是优惠政策、优良服务,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科学攻关的创业氛围。无论是专家教授、海归人员、大学生,每一个人都是从‘制造’到‘创造’的推动者”。
  • 四川:助推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高效运用
    5月11日笔者获悉,日前由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主办的首场“大仪共享服务平台助推科研仪器设备应用沙龙”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邀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生产企业等30余名嘉宾,在线上和线下共同探讨如何借助“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大仪共享服务平台”),让更多科研仪器设备得到高效利用,更好满足产、学、研等相关主体开展科研攻关的需要。本次活动围绕“如何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效能,推动构建四川科研仪器研发生态圈”这一主题开展交流探讨。活动现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所副所长潘义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宇飞分别作《氢燃料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化体系研究》和《仪器功能开发及应用技术》主题分享。两位专家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场景的角度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介绍,为相关生产方、供应方、需求方及应用方如何开展良性互动,助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和开放共享提供参考。四川省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陈钢介绍,该中心近年来承担了大仪共享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致力于打通政府-市场通道,挖掘释放科研仪器设备潜能,探索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模式。“促进科研仪器研发应用与开放共享,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需要。”陈钢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精准对接仪器设备的供需双方,构建高效互动合作的生态圈,同时也希望通过合作助推四川相关检测技术和标准化体系达到国家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据悉,大仪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已有265家单位入驻,共享仪器设备3500余台(套)。未来,该平台将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的指导下,继续面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保障仪器设备供应,为相关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在仪器研发、分析测试、装备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四川省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产业化服务贡献更多力量。
  •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科研仪器是科研所必需的物质资源,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先行基础和必要前提。我国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先进精密仪器几乎都是进口。本文探讨了科研仪器进口依赖对科研事业的影响,从环境视角分析了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科研仪器存在一定的进口依赖,其原因主要在于国产化环境的缺失,主要包括人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对此,应加快布局科研仪器研制人才战略,构建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基础制度体系,搭建全国科研仪器供需对接平台,着力营造科研仪器“研制用”国产化文化环境。关键词:科研仪器进口依赖;风险;环境缺失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其自主创新关系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先进的实验条件是在短时间内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科研仪器的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研究的探索方向,如天文望远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研制都促成了相关学科研究的革命。没有前沿高精度的科研仪器,科学实验也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更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据统计,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奖项目中有70%以上奖项的科研成果都依托高端科研仪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要在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各类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精度仪器已经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垄断。新时期,在美国封锁打压背景下,科研仪器存在断供风险,国内科研事业将受到较大影响。研究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The Commerce Control List,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约为2000条。对此,我们应该把科研仪器国产化提到新的历史高度,重塑科研仪器国产化制度环境,实现自主创新。本文从科研仪器进口依赖对科研事业的影响出发,提出了推动科研仪器国产化的重要意义,然后从人才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现状与问题1.1 我国重视科研仪器自主研制工作但并未改变进口依赖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对科研仪器研制工作的部署。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和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ST)均将“研究设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以推进基础研究发展;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专门设立的“基础设备和仪器专项计划”得到政府的长期资助;日本从国家战略层面专门制定了“高精密科学仪器振兴计划”。我国也十分重视科研仪器研制,早在1998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但是并没有改变之后国内“研不如买”的倾向;“十二五”开始,科技部和基金委分别部署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和“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014年后与“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合并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鼓励和支持高端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共资助部门推荐项目60项,自由申请项目687项,资助总金额接近90亿元。“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通过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支持科学仪器国产化研制,同时强化了基础科研核心部件的研发。我国政府在仪器自主研制、进口便利化、开放共享和服务支撑等方面出台了包括《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这反映出我国对科研仪器发展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研仪器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全国5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万台套,2019年国内仅分析仪器的行业规模就已达到350亿元。但由于历史观念倾向、仪器研发能力落后、科研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科研仪器依然依赖进口。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花在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钱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以上,仅基因测序仪一项的进口额就超过8亿元。根据最新(2018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数据,我国单价超过50万元的大型仪器中,国产品占有率不足15%。各类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精度仪器已经由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垄断,2020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排名前20的企业全部集中在美欧日国家,中国企业一家都没有上榜。其中,美国占了11家,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一直保持在前两位,资产均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研仪器特别是高端科研仪器如何尽快实现国产化,已成为当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容回避。1.2 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容易导致科研事业受制于人科学研究需要依托科研仪器来完成,科研仪器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出的水平。如果大量的科研仪器长期从国外购买,科学研究肯定会受制于人,而且国外出售的仪器设备是早就商品化了的,其正在研制和试用的尖端仪器可能出口受限。如果科研仪器大量依赖进口,一旦国外厂家停止供给,技术研究就会因此停滞,严重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发展。有学者发现“八五”至“十一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研制比例一直在3%以下,“十五”期间只有2.3%。在生物仪器领域,目前市场上的国产实验仪器基本局限在水浴锅、振荡器等低端层面,高速离心机、RT-PCR仪等高精度仪器基本看不到国产品牌的身影,像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国内产品占有率只有20%,其余80%都要依赖进口,核磁波谱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的国内供货量占比只有1%左右。2021年,我国进口科研仪器中仅液相色谱仪一项的进口金额就超过了50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11.54%。其中44.34%都来自德国,占据市场份额的42.44%。长此以往,一旦被国外企业断供,我国科研事业将会遭受重创。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反复“变脸”,我们不得不关注科研仪器禁售风险。此外,购买国外仪器还可能面临维修难、维修贵的问题。还有部分国外厂商利用专用技术门槛、设置“只换不修”条款或收取高额维修费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科研仪器的成本。2 我国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主要原因:环境缺失2.1 人才环境:科学仪器研制人才体系建设滞后1998年,仪器仪表类11个专业统一归并为测控技术及仪器这一个大专业,使得许多高校关于仪器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得越来越模糊,报考相关学科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目前关于仪器研制的专业主要分散于物理、化学、机械等领域,未形成专业领域的培养体系。同时,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具有较强的规模性、风险性和复合性,涉及科学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整体组织实施管理难度大,需要各类复合型人才参与进来。但目前来看,国内懂仪器备研制开发并掌握仪器设备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职业项目经理人或项目总监、条件保障部门人员和相关咨询专家组或顾问等相关人才队伍也相对缺失,不利于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此外,设施维护人员、实验工程师等仪器技术支撑人员承担了设施建设、维护及开放等大量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但这些人员普遍被看作是科研辅助人员,很多直接由仪器所属单位的普通科研人员甚至研究生兼任,相关培训体系未建立。即使仪器研制成功,也难以实现设备与人的契合。这也是导致我国科研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2.2 制度环境:鼓励设备研制的基础性制度亟待完善1)面向科研仪器研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尚未建立目前,科研人员普遍不愿意从事技术支撑或科研仪器研制工作,这与科研仪器研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的地位不高、待遇不好、职称晋升困难有关。一方面,面向科研仪器研制人员的职称考核依然参照一般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奖励成果等传统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一般的科研人员写一篇论文可以在半年内完成,而科研仪器研制人员研究三年也不一定能有阶段性成果,在年度考核要求和职称评审晋升双重压力下,难以激发仪器研制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研制过程中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即使仪器研制出来,还要推向市场进行转化应用,需要面临仪器无法正常运转、稳定性差、获取的数据质量不过关等各类问题,需要承担的风险远比发论文、写专利多得多。另一方面,仪器技术支撑人员还未建立单独的职称评定制度,其服务用户的成果不能纳入考核晋升条件,相应的培训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其工资福利主要来自科研经费,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技术支撑人员的积极性。2)当前的科研仪器管理制度不利于自主研发当前,我国支持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的经费已经相对充裕,而用于研制开发经费却很少,在管理上存在“重购置、轻开发”的倾向。如,我们于2021年调研期间发现,某研究所每年安排功能开发类项目1~2个,每个项目只有30万元,而仪器设备购置类支出则平均每年1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研固定资产投资当中仪器设备采购费用约占60%,科研经费投入当中仪器采购费用约占25%。在这种体制下,一些课题组为了将大额经费按计划支出而购买自己不需要的设备,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同时,目前科研经费普遍设置了设备购置费,但是没有设置后续的运行维修费,导致大型仪器设备一定程度上存在“买得起、修不起”的现象,维修费用无法在项目经费中列支,需要科研人员自己承担或者课题组所在单位补贴,有时只能带“病”工作,直接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有的科研人员甚至练就了自行焊接零件的本领。比如,我们于2021年调研期间发现,湖北省某研究机构拥有19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维修费只能靠实验室负担,造成实验室常年负债,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此外,当前我国科技研发创新主要依托各类项目展开,每个项目普遍要求在5年内完成结题,这不符合仪器研制的特点,也不符合当前我国科研仪器研制所处阶段的现实情况。而且,鼓励科研仪器协同研制的科研组织模式还有待完善。科研仪器尤其是高端仪器的研制环节要经历理论探索、技术建模、技术集成、形成样机、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尽管我国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从科研组织形式上涵盖了产、学、研、政多重力量,团队齐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产、学、研、政在理念与利益诉求上存在巨大差异,合作大多限于形式,各个子系统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联合,亟需形成新的科研组织模式。3)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制度落实机制和政策体系亟待完善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科研仪器国产首购制度的落实机制还未形成,不利于国产科研仪器市场的形成。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4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2020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北京等地区针对支持国产仪器优先采购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依然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细化落实国产科研仪器装备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机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科研仪器研制的风险投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和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而当前我国国产仪器很多还处于空白期,需要进行高额长期的投入,利润收入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很少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愿意专门从事科研仪器研发和生产,亟需政府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4)科研仪器设备进口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产化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院所进口大型科学仪器实施关税和增值税的减免政策,同时在通关便利、采购程序简化等方面颁布了大量优惠措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便利服务,广受科研人员欢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研事业发展。但另一方面,国产科研仪器本就处于竞争弱势,这些面向仪器进口便利化的优惠措施具有选择性,并不利于国产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由于仪器购买经费均由国家财政拨款,且国家层面对科研人员购买仪器设备方面的科研经费管理近年来一直在松绑放权,科研人员不会因为价格低而选择国内产品,这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的国产仪器实现突围变得更难。相对地,日本对购买本国科研仪器的给予免税,美国设置了完备的国产仪器政府采购制度。2.3 市场环境:国内科学仪器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供需链1)国产科研仪器供需对接机制亟待建立相对于美德等国家,我国国产仪器起步晚,市场已经被掌握先发优势的国际企业牢牢把住,仅凭价格优势很难立足。接不到订单,产品无法获得反馈和改进,导致企业经营雪上加霜。近年来,随着国内对科研仪器研制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一些仪器研制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部分设备目前已经达到应用标准,而且售后服务相对于国外设备更有保障。但是,当前国内科研仪器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市场想要的东西在国内无法迅速对接,企业的产品也缺乏有效的技术验证和综合评价,难以获得市场认可。2)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了高端科学仪器研发专项工作,但相关研究大都停留在前沿领域,实用性、性价比等因素没有考虑进去,离工程化生产还很远,更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即使已经有了很好的仪器研发想法和模型,一些零部件尤其是CPU、光电倍增管、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依赖国外厂商,直接导致我国科研仪器的空心化。例如,仅占五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国产色谱仪器的核心部件色谱柱和色谱“芯”主要来自国外,尤其后者几乎全依赖进口。关键部件作为仪器设备的‘心脏’,其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国内厂商即使具备整机生产制造能力,其利润水平也会因此受到限制。虽然目前有些仪器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但是仪器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精度水平依然普遍弱于国外仪器,再加上仪器的软硬件结合不够,与仪器配套的其他仪器产业也普遍滞后,导致整体产业链难以打通。2.4 文化环境:科研仪器进口依赖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国内科研团队已经习惯于使用进口科研仪器,并已经形成一种惯例。即使国内科研仪器生产厂商提供的设备也已达到国际标准,他们依然倾向于购买国外仪器,产生了同样的设备“国外买不到、国内没人要”的尴尬局面,先进仪器国产化难以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比如,南京某高校生产的高端光学测量仪器干涉仪,各项技术指标都不比国外仪器差,价格只有国外仪器的1/4,要便宜七八十万元,但很多科研机构还是要购买国外的仪器。同时,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为了保持与已有文献相一致的数据来源,往往也会和其他科研人员一样选择国外品牌型号的仪器。各大实验室对于国产科学仪器重视程度不够,并存在一定的短视性思维,大都倾向于花大价钱购置国外仪器。此外,一台高端设备动辄上千万,不少采购人员在购买设备的过程中存在吃回扣的行为,甚至为了吃回扣而“不买对的,只买贵的”。有相关案件曾披露,有采购员采购一次仪器就收受国外厂商近万美元的回扣。这种现象让本就处于落后追赶的国产仪器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落到更尴尬的境地。3 推进我国科研仪器发展的对策建议3.1 加快布局科研仪器研制人才战略国家层面,学科规划和布局上要科学合理设置本科生、研究生和职业教育关于科研仪器研制的专业内容,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研制项目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和对外交流培训机会。建立国家、省级和市级国产仪器研制与使用人才队伍培训机制,鼓励开展各类大型仪器展览、相关技术培训交流会议,尽可能多地引进国际顶尖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大科研仪器技术支撑人员引培力度,探索建立科研仪器支撑服务工程师职级体系,加强仪器研制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分层级、分领域、分地域建立科研仪器研制人才储备库,对入库的人才在科研配套和福利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行业层面,激发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加大对高校院所仪器研制人员的经费支持,强化仪器研制综合管理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基层单位层面,发挥好高校院所人才培养作用,加大对物理、化学、材料、机械设计、自动控制、软件等相关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可持续的传帮带体系。3.2 构建鼓励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基础制度体系国家层面,一是加快制定科研仪器自主研制战略规划。在面向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设计科研仪器自主研制的相关内容。二是推动建立专门的科研仪器研制和技术支撑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对仪器研制人员,实行中长期考核机制,以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科研人员的使用结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避免以论文产出为主。对技术支撑人员,侧重于对仪器设备的实践操作水平、科研人员的服务评价、仪器设备附加功能的挖掘、辅助工具使用水平、服务的科研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考核评价,增设相关系列职称体系,提高高级职称比例,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研制和支撑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三是建立更加紧密集成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对愿意主动担责的团队和单位给予稳定支持,实行首席科学家决策制,鼓励自行搭建产学研团队攻关,政府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四是加快建立科研仪器研制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科研仪器研制财政稳定支持力度,建立相关专项经费稳步增长机制。对科研仪器自主研制和生产的企业实行减税政策,要求减免资金用于后续仪器设备研发与改进。对购买国产科研仪器的单位或课题组免税,对使用国产设备产出国际认可的科研成果的给予后补助。制定国产科研仪器政府采购政策和实施方案。积极引入企业等创新主体主动投入,根据仪器研发投入比例适当给予补贴。对从事科研仪器研制风险投资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各地成立科研仪器研制风险投资资金池,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行业层面,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建议有关管理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机构全面调研科研仪器设备行业的发展情况与全产业链现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辅助和推动政府部门进行行业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制定。基层单位层面,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仪器研制特点、能够激发仪器研制人员积极性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人事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3.3 搭建科研仪器供需对接与研制服务平台国家层面,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面向全国科研仪器制备单位和科研单位,建设全国性科研仪器供需对接平台,设立专业管理团队,定期搜集并发布供需信息,促成供需双方交易。加快发展科研仪器中介服务和经理人制度。设立专项经费,依托中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搭建一个全国联通且集设备中试评价、开发改进于一体的综合验证与评价平台。鼓励各地建立科研仪器供需平台并开展供需对接会,提高供需双方信息透明度。行业层面,建立科研仪器细分领域表,分领域建设科研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科学仪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和科学仪器培训及在线学习平台。基层单位层面,鼓励高校院所在原有仪器查重系统的基础上,增设重点仪器产学研协同研发服务平台,有序推动我国科研仪器研制国产化进程。鼓励高校院所仪器研制团队将企业人员纳入研发团队,并教授相关技术,项目交接后派团队去企业当中进行后续跟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3.4 着力营造科研仪器“研制用”国产化文化环境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长期难解的双重背景下,全体科研人员必须团结起来,共同营造科研仪器“研产用”国产化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科研仪器自主研发科学家典型和科学家精神宣传,设立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奖励基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其次,加强创新服务,提供创业沃土,加快培养一批科研仪器生产厂商,树立一批优秀典型。最后,加大优秀国产仪器的宣传力度,鼓励举办国产仪器论坛和展演活动,针对性地对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单位宣传普及,引导科研团队使用国产化仪器。本文作者:韩凤芹 陈亚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 GE医疗与锐博生物达成核酸药物研发生产战略合作
    p   2017年11月9日,在广州开幕的第五届广州核酸国际论坛上,GE医疗与国内领先的核酸药物研发生产企业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锐博生物”)签署核酸药物研发生产战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建立深度的战略联盟,携手推动国内核酸药物的研发进展,为中国及国际客户打造更先进的整体核酸药物解决方案。 /p p   出席现场的嘉宾除了来自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首席商务总监林澍方女士和锐博生物董事长张必良博士以外,更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见证,包括英国弗朗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荣誉小组组长Tomas LINDAHL博士(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raig C. MELLO博士(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和美国New England Biolabs首席科学官Sir Richard J. ROBERTS博士(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07df6d34-e62b-4528-b738-f7fea846056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随着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GE医疗将为锐博生物提供其最先进的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IN Cell Analyzer 6500和OligoProcess(1800 mmol)核酸合成生产系统,帮助后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硬件实力,以打造亚洲领先的核酸药物CRO & amp CMO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d7af7b06-f6a3-4916-96c0-dd66f319e5e3.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N Cell Analyzer 6500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7acf7cb-e508-4b22-a18c-ce69b283b055.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OligoProcess /span /strong /p p   目前,锐博生物已拥有并建成国内首个先进水平的cGMP寡核酸生产基地,并下设寡核酸药物生产车间和核酸药物分析测试中心,为核酸药物研发提供优质的产品生产和临床药学服务。其生产车间配备了GE医疗旗下包括Oligopilot 100核酸合成仪、Oligopilot 400核酸合成仪、AKTAexplorer 100纯化仪、AKTApilot纯化仪和AKTAprocess纯化仪在内的一系列设备,可单批完成从微克到数百克级的各类核酸产品生产,满足科研开发、新药筛选和临床药物生产等不同阶段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e536509-e07d-41d2-92d5-dfb657dc4037.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张必良 博士 /span /strong /p p   “核酸是继抗体药物之后的下一代创新药物,尤其对于单基因疾病来说优势巨大,因而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锐博生物董事长张必良博士表示,“锐博生物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研发与生产经验,我们致力于成为亚洲第一家为客户提供核酸药物大规模整体解决方案的CRO& amp CMO公司。与GE医疗的深入合作将帮助我们打造更加强大的核酸药物整体平台以及高内涵细胞分析平台,满足国内外核酸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药物上市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089129ad-e91f-47f6-8937-b7d9036936cc.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李 庆 先生 /span /strong /p p   GE医疗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先生表示:“任何一种新技术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的道路都十分漫长,基于核酸技术的药物也是如此。锐博生物在这一领域的不懈努力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核酸药物的开发进程,对推动精准医学研究意义重大。而GE医疗一直以来都秉承“关爱先行”理念,不断开拓和发展创新的医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助力精准医疗。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不断缩小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推动中国向生物药强国的方向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p p   核酸药物是通过靶向疾病基因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药物,为病毒性疾病、肿瘤和遗传疾病的治疗开辟崭新的道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广州核酸国际论坛创办于2013年,堪称国内核酸领域的行业盛事。历届论坛的演讲嘉宾均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议题涵盖医疗、科研及工业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今年的大会聚焦“非编码RNA国际研究前沿”、“核酸药物临床试验” 、“核酸诊断与标志物发现”和“核酸治疗与药物开发”四大议题,除了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更有十余位全球核酸领域的顶级专家与学者坐镇,他们一同在论坛期间发表了重要演讲。 /p p br/ /p
  • 赛多利斯与五加和基因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生产平台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6月18日,国际领先的生物工艺完整解决方案提供者赛多利斯与国内基因治疗先行者五加和基因科技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展开深度技术合作,共同搭建高效、具有成本优势且符合GMP要求的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生产平台。双方将携手推出面向行业从业者的工艺技术培训项目,为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基因治疗行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推动基因治疗产业在中国的商业化和长期发展。内容提要:双方将展开深度合作,整合技术优势,共同开发并优化高效、具有成本优势且符合GMP要求的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生产平台,为客户降本增效;双方将携手推出面向基因治疗从业者的工艺技术培训,旨在为高速发展的本土基因治疗行业输出更多人才,完善行业生态;这项合作致力于赋能本土基因治疗赛道,加速中国基因治疗商业化,早日惠及更多患者,让基因药“治得好,用得起”。“国内基因治疗行业在积累多年后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五加和在病毒载体领域深耕多年,跟赛多利斯有悠久的合作历史。此次的合作有助于加速本土基因药物的上市速度和成本降低,最终使药物研发团队和患者受益。”五加和基因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董小岩先生表示:“国内基因治疗药物受众群体巨大,‘没得治’和‘用不起’是患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国老百姓都能用上基因药。不但要‘治得好’,还要‘用得起’。”“本次合作是基于长期的相互信任。作为生物工艺完整解决方案领导者,我们高度重视细胞和基因治疗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正在持续加大投入。” 赛多利斯生物工艺及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王旭宇女士表示,“赛多利斯的技术和产品在基因治疗领域拥有独特的创新优势:高通量的ambr® 平台结合MODDE® 的DoE实验设计方法可有效加速上游工艺开发速度;CIMmultus® 整体柱在提高AAV(腺相关病毒)的纯化收率的同时有效去除空壳病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五加和基因科技是深耕病毒载体基础研究的专家——本次合作将充分结合双方的优势。不但要为国内的基因治疗企业提高工艺效率,还要从长期考虑,为行业输出更多人才,加速基因治疗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关于赛多利斯赛多利斯是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行业合作伙伴。集团的实验室产品及服务板块为生物制药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提供创新的实验室设备及产品,以满足客户开展高端科研实验和严苛的质控需求。集团的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板块提供全套的生物制药设备,并专注于一次性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安全高效地生产生物药品和疫苗。集团营业额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并通过收购互补性技术不断扩大我们的业务范围。2020财年,集团销售额达23.4亿欧元。截止2020年,集团拥有约11,000名员工,60多个生产和销售基地,服务于全球用户。关于五加和基因科技五加和基因科技为客户提供从药物设计到商业化⽣产的⼀体化CDMO解决⽅案。公司技术团队在病毒载体领域潜心耕耘20余年,拥有AAV(腺相关病毒)、HSV(单纯疱疹病毒)、AdV(腺病毒)、LV(慢病毒)等多种临床级病毒载体制备经验。五加和基因于北京建有两个中试与研发基地共7000多平⽶,CDMO服务范围包括科研服务、符合GMP要求的中试和临床级制品的制备服务、质量研究服务和注册申报服务,满⾜客户从早期研发、新药临床试验申报和I/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要求。
  • TSI在药品生产洁净环境控制与监测技术专题研讨会发表演讲
    TSI参加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2012年8月18日-21日在湖北武汉市举办&ldquo 药品生产洁净环境控制与监测技术专题研讨会&rdquo 演讲内容:《尘埃粒子和浮游菌的实时监测》,涵盖OPC、FMS、Biotrak。 演讲时段:三十分钟 8月19下午13:30 &ndash 14:00 敬请大家届时光临! 关于TSI公司 TSI公司研究、确定和解决各种测量问题,为全球市场服务。作为精密仪器设计和生产的行业领导者,TSI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和客户合作,确立与气溶胶科学、气流、健康和安全、室内空气质量、流体力学及生物危害检测有关的测量标准。TSI总部位于美国,在欧洲和亚洲设有代表处,在其服务的全球各个市场建立了机构。每天,我们专业的员工都在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 联系办法: 陈红, 市场专员 电话: 8610-82516518 Email: jessica.chen@tsi.com
  • 喜报!摩方精密荣登2024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价值与创新企业榜
    *深圳摩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为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7月12日发布的《投资家网2024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价值与创新企业榜》中,摩方精密从2100多家报名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上榜,成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当天,《投资家》主办的“科技赋能 湾区新潮—2024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投资对接会”在深圳南山举行,主办方现场为上榜企业颁发了奖牌,数百位资深PE/VC、新质生产力产业上市公司高管、专家学者和高净值人群参会。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高”特征,催生自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来袭,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经。摩方精密所在的工业级精密增材制造领域,融合了机械、材料、软件、电子、设计、计算机视觉、大数据等学科,诞生时间短却极具颠覆性,是近年来制造业迭代的亮点,对高端制造业效率、创新和可持续性产生广泛的影响,有望成为启动制造业产业创新升级的新引擎之一。作为微纳增材制造领军者,自诞生以来,摩方精密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以创新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µ SL)技术,成为全球最早攻克精密制造的无人区——2/10微米级增材制造兼具高标准公差控制力的企业,填补了高精度增材制造微米级精度的空白,实现了增材制造细分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并带来了创新的连锁效应:它以颠覆性的技术赋能包括精密医疗、高端分析仪器、新能源、5G、精密电子等前沿制造业领域,为产业应用创新带去能力与效率;它被广泛应用到仿生学、微机械、微流控、超材料、生物医疗、太赫兹、力学等科研领域,推动基础科研实现突破创新,诞生更多“从0到1”。图:摩方精密高精度打印制造的点阵结构(左一)类巴基球结构(左二)仿生微针结构(左三)在这一过程中,摩方精密也成就了自身的“从1到N”——从一家高端精密设备制造及销售企业,成长为技术赋能产业的平台。将一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破性的超薄牙齿贴面从实验室带到全球市场,是其利用独有的精密加工技术,赋能口腔医疗行业,实践产业创新“孵化”的典型案例之一。图:摩方精密给日本牙医现场展示国产牙齿贴面的粘贴过程当前,摩方精密还在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丰富的产业化资源与管理经验,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转化的桥梁角色,为众多高校不同学科/产业链提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协调促进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启动全球平台战略以来,摩方精密以开放式创新战略走出国门,与来自全球众多领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起全球客户网络。截至2024年4月,摩方精密的设备和技术已服务全球35个国家的近2200位客户。其海外设备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攀升,2023年达50%以上。据了解,本次《2024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价值与创新企业榜》评选,主办方“通过融资、技术、产品、团队、影响力五大维度,对参评企业进行综合评价,配合投资家网WFin数据库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综合评估出符合上榜条件的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企业。”关于榜单:“投资家网中国价值与创新企业系列榜单”是投资家网推出的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影响力的榜单评选。“系列榜单”至今已评选多次,深受业内关注。“投资家网2024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价值与创新企业榜”参评目标,包括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所属领域含AI、智能制造、新能源、芯片半导体、生物技术、商业航天等。本次榜单,旨在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评估,发掘对中国经济具有贡献意义的大湾区新质生产力企业,为中国股权投资及科技赛道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莱伯泰科研发和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奠基仪式
    2012年2月28日,莱伯泰科有限公司研发与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奠基仪式,在顺义空港经济开发区B区隆重举行。 上午10点58分,鞭炮齐鸣,掌声四起,莱伯泰科二期奠基仪式正式开始。莱伯泰科董事长胡克博士和职工代表先后在奠基仪式上发言。随后,公司领导带领各部门经理以及在莱伯泰科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员工一起参加奠基培土仪式并合影留念。他们为莱伯泰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为新办公楼培入一方沃土,同时见证了莱伯泰科这历史性的一刻。大家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伴随着铲土机轰鸣的铲土声,鞭炮噼啪的爆炸声,大家一起为莱伯泰科的壮大而欢呼! 莱伯泰科二期工程共分两栋楼,一栋为生产楼,一栋为研发楼,两栋楼总面积为11,000平方米,预计明年**季度完工。建成后莱伯泰科的研发和生产总面积将超过20,000平方米,将大大扩展莱伯泰科的研发及生产能力。
  • 西北大学与西安鼎研科技打造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基地
    为积极响应《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9月5日,西北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与西安鼎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智能分析仪器科技创新长期合作协议,联手研发生产高新智能分析仪器。 长期以来,我国气体分析仪器市场几乎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型高精度仪器仪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外先进仪器对我国的“瓶颈制约”效应,已危及到我国装备制造业,甚至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面对此尴尬现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都把振兴制造业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给以政策资金的强大支持。气体分析仪器仪表作为与重大装备制造业关联度极大的工业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安鼎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分析仪器的科研、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及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个长期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企业有了自己可靠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基地,同时也意味着科研单位有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 北京、上海发文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 8位行业专家详解研发与生产
    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近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Gene Therapy,CGT)迅速发展,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热门领域。仅在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就有6款,创下历史新高。今年2月,全球首款TIL疗法成功获批上市。该疗法用于治疗PD-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第一枪。近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9月,上海市科委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包含4个方面12条重大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旨在增强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和产业发展能级。为帮助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用户了解相关研究技术与方法,仪器信息网在第五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网络大会上特别设置了“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会场,会议时间为3月28日13:30-17:00,邀请到8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专题日程:嘉宾简介1、郑彪,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获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硕士及伦敦大学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免疫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任教。随后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为该校病理和免疫系终身教授。在葛兰索史克 (GlaxoSmithKline) 研发中心负责免疫学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强生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ls, Johnson & Johnson) 全球副总裁, 负责亚太地区免疫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包括免疫调节机制、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郑彪博士现任邦耀生物首席执行官。 郑彪教授学术著作丰厚,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顶尖杂志上。在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及贝勒医学院工作期间获得多项重大科研基金,包括美国NIH科研基金、白血病与淋巴瘤协会基金、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美国心脏研究协会基金、美国衰老研究联盟基金等。在药物研发方面,从新药筛选、靶点研究、疾病模型、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新药开发全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在打造小分子药,大分子抗体药,细胞治疗管线均有丰富的经验。2、李玉玲,是浙江健新原力制药有限公司(Innoforce)的共同创始人和总裁。 她还担任过冠科美博(Apollomics)公司工艺开发和生产高级副总裁、AstraZeneca(阿斯利康) 旗下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edImmune的研发总负责人、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 (HGS,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的资深总监,并在Hoffmann-La Roche Inc. (罗氏药业) 公司任职多年。 李玉玲博士对生物药开发和GMP生产的管理实践、生产设施的基础设计以及研发管理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并参与了包括两万升单克隆抗体生产线等多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的设计。在过去三十年中,她参与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产品和小分子药等三十多个生物药物不同临床阶段的CMC工作,, 带领3个生物药成功获得BLA批件, 并为9个上市产品作出贡献。李博士曾撰写并发表40余篇同行评议文章与书本章节,并拥有5项发明专利。 李玉玲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Rising Star Award from the Healthcare Businesswomen Association(医疗保健女企业家协会新星奖)。她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2007-2008 届会长、 董事会和顾问董事 会的成员, 及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李博士还是美华生物医药联盟 (All-CABPA) 的联合发起人和创任会长之一。3、刘月光,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中科院神经所副高级研究员,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近十年致力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建立神经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省部的科研课题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Cell Reports、J. Neurosci、Cell Death & Disease、EBio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21年联合创立纽伦捷生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4、王建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中科院动物所博士后,生物制药高级工程师。早期从事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下游工艺研发与重组蛋白质产品的开发;现进行工程化外泌体及MSC来源外泌体原液、制剂生产工艺开发和产品质量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组建和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多个重组蛋白、单抗分离纯化生产工艺,并开展相关质量研究,建立重组蛋白药物质量控制体系;进行HEK293/MSC等来源的外泌体细胞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工艺开发,建立工程外化外泌体、MSC来源外泌体质量研究体系。5、刘光华,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具有13年肿瘤生物学研究经验。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目前担任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一职,参与负责了IM19 及IM83 CAR-T细胞药物的细胞工艺及非临床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成功支持IM19 及IM83 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5项临床试验批件。同时,负责了同种异体CAR-T细胞药物平台、全封闭T细胞药物工艺平台以及快速高效CAR-T细胞制备工艺平台的研发。6、于化龙,理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贝克曼库尔特高级应用专家,熟悉肿瘤免疫、细胞生物学相关前沿进展,Bloki公众号整理分享最新CNS级论文300余篇。7、杨永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专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在细胞治疗公司及仪器公司担任高级产品应用支持,在细胞培养及分析,蛋白表达、检测等产品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流式细胞术相关应用支持多年,现任赛默飞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高内涵系统、流式细胞仪、EVOS显微镜成像系统以及酶标仪等产品线的应用支持工作,多年生命科学领域从业经验可为众多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应用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8、张怡頔,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现任艾杰尔-飞诺美生物药市场拓展经理,目前主要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管线研发及分析方法的客户业务支持工作,为分析工作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知识和解决方案。在色谱领域7年,与国内制药企业有广泛联系及交流合作。点击链接立即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
  • 分析生化企业与教育科研单位强强联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行业发展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教育科研行业却在这场危机中凸显了其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的优势和市场稳定性,而今后几年,政府对教育科研行业的投入预期仍将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英国金融时报1月25日做了《中国科研发展引领世界》的专题报道,指出中国过去30年来的科学研究强劲增长,增速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并且其增长势头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   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研究评价中心主任乔纳森亚当说,中国“令人敬畏的”发展使其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科研大国,如果中国的发展势头持续下去,到202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科研产出国。   中国教育科研行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和政府支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   顺应中国教育科研行业利好形势,很多分析、生化技术和实验室技术企业纷纷与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强强联手,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学校的人员优势,建立共享的研发平台,推进高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010年7月25日,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与北京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共同成立的合作实验室举行了揭牌仪式。双方将在食品安全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北京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安捷伦合作实验室的合作首先将以Agilent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UHPLC/QQQ)和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HLC/QTOF)为平台,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真菌毒素的定量和筛查方法。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2009年度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暨颁奖会于4月10日隆重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林金明教授主持,分析中心全体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出席。奖学金赞助单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社长古泽宏二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今后保持和扩大同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全面合作。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张希院士在闭幕辞中鼓励研究生们开展创新性研究。   由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承担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苗体内基因导入创新性通用技术平台”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得国家经费391万元资助。   上海2010年1月20日电 海洋光学公司与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了“海洋光学-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同时举办了“光谱新技术应用研讨会”。联合实验室的开发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学校或科研院所及公司之间互通有无,发现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研究课题,合作开发较为系统的光学分析技术及设备。   在2010年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上,您将看到以下企业在教育科研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先进的产品。   安捷伦 艾本德 岛津 德祥 梅特勒-托利多 天美 耶拿 华运 默克 资生堂 海洋光学 一恒 凤凰光学 桑翌 依利特 安谱 智城 力新 艺思高 博迅 洁特 北友 欧迈 赛诺奇 普源精仪 光华 照生行 汉邦 国药集团 桑晨 铭立 南京化学试剂 宁波新芝。   分析生化企业与教育科研单位强强联手,能够有效整合企业的高端设备资源和科研单位的高级人才优势,促进产学结合,推进高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 科技部:改变片面将论文、经费与科研者晋升挂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作出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深刻认识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相关重大举措,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速提升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就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创新驱动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依然突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13亿多人的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对能源、资源、环境的消耗,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ldquo 四化同步&rdquo 的&ldquo 并联式&rdquo 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到了跨越&ldquo 中等收入陷阱&rdquo 的关键时期,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由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最终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必须加紧落实。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就是要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问题 关键就是要释放出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健全体制机制,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整体发展、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发展的通道,让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进入市场,创造出价值。因此,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关系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落到实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措施。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举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孕育兴起,新科学理论突破、新生产工具、新就业岗位、新投资热点、新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加快成熟和积累中,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特点。一是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关键。创新要素向哪里聚集,哪里就可能成为新的产业和经济制高点。二是市场成为引导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力量,金融资本、商业模式等市场要素助推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和配置。产业竞争前移到对创新能力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争夺。三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全球配置研发链、生产链和供应链,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此大背景下,市场和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全球竞争有了新赛场、新规则,各主要国家都在加紧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期更好地发挥出市场作用,推动创新成果尽快转变为生产力、竞争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对各国而言是同样的,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同时,迅猛发展的全球产业变革与我国的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我们就可能在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向全球产业链高端的攀升。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更加自觉地驾驭全球化新趋势,加快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产业变革。   (三)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作出了积极探索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格局。   一是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产业技术进步全面加快。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家高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工作,科技创新支持企业、产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明晰,机制逐步完善,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加快了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4.2万亿元提高到目前的近10万亿元。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迅速成长,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30余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数千家科技&ldquo 小巨人&rdquo 企业形成了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良好创新局面。大量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一批新型研发组织茁壮成长。创新投入的主体和配置规律更加清晰。2012年,全社会超过万亿元的研发支出中,企业投入超过74%。在市场配置下,企业研发投入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则更加注重基础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   三是政策与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初步形成。科技进步法、成果转化法等形成了支持创新的基础法律环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有力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创新驱动成为地方发展的核心战略,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加强,技术市场交易持续升温,2012年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超过6400亿元,是2002年的7.3倍。   总体来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逐步完善,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大国。但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与把握好全球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的需求相比,我国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还只是初具雏形,仍面临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体制机制问题。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关键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价值要通过市场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必须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工作的引导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能力,大幅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大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身要成为本行业的创新骨干,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型企业能牵头带领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一起干,做好领头羊,形成良好的创新集群。   继续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先进技术收购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基础前沿研究,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多变的重要力量。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活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工研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鼓励引导应用型、面向产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围绕企业转,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困,更多地为企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提高转制院所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和考评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开展双向交流。   (二)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企业是联系市场和创新的纽带,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在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上,多听企业意见,在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上,以企业投入为主。完善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式,探索财政科技投入新渠道,由事前投入扩展为事中和事后补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公益技术推广应用。在成果评价上,注重科技创新实际贡献,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 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回报,引导形成公平、普惠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政策的试点力度,深化股权激励分期纳税、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改革试点,总结完善后逐步推广。   (三)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转移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推进创新的根本制度。要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体制环境,构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体系,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重点领域形成重大专利和标准。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对涉及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知识产权类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审理,协调整合现有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庭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知识运用和保护的法治环境。   加强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合理确定不同主体在成果转化中的定位,深化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加大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技术市场,鼓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服务等技术交易,不断提高技术交易质量。   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在部分地区和行业探索开展商业模式专利审查、授权等试点示范,完善商业模式专利的审查标准、工作规则。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发展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场外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天使投资等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积极投资创投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创新型企业。   三、加强宏观统筹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提供良好保障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市场关系,完善科技基础制度,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一)打破部门分割,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创新驱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要加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分割,加强科技部门、经济部门、综合部门互动,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整合各部门的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各相关部门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把强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提高我国原始创新水平。财政科技投入要持续稳定支持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安全的重大基础和前沿研究。各部门在规划制定、项目决策、基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采购等方面,要加强沟通,避免重复。要积极引导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二)加强科技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要通过科技管理的基础制度建设,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科研成果全社会共享。   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国家科研项目共享系统。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同时提高公开共享水平,应公开的科技报告都要在共享系统中公开,以避免重复申请和重复研究,接受全社会监督。   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尽快出台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国家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应按标准提交科技报告。加大科技报告制度的试点和宣传工作,尽早让广大科研人员熟悉、提交和使用科技报告。加紧实施创新调查制度,科技部门要会同统计部门,合理设计统计指标,组织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监测调查,客观评价和度量国家、重点区域和企业的创新发展进程。   提高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水平。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办法,健全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三)深化科研评价奖励改革,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良好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是形成正确评价导向、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关键措施。要加快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评价和奖励改革,统筹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等与科研人员评价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形成正确的评价考核体系。二是改革科技奖励制度,优化奖励结构、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减少数量。三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重视发挥中青年作用。四是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出和退休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团体的领军和参谋作用。五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建设,鼓励独立思考,提倡百家争鸣,着力打造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保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走、同向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国际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览会举行
    在中国材料大会2022-2023开幕的同时,作为大会重要环节的国际新材料科研仪器与设备展览会,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7号馆揭幕。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逾200家新材料企业和机构入驻展会,全面展示各自最新研发科技成果。  作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颇受关注。公司专注于电池化学品、电容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拳头产品电解液的销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该公司客户经理张凯强告诉记者,“参加这次展会,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其他供应商达成合作,帮助公司打通整个产品体系。”  展会还组织全国知名新材料领域企事业单位参加全国新材料人才招聘会,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宣讲、项目推介、产品技术展示和招才引智等活动。
  • 硕华生命IPO受获理,拟投入3.33亿募集资金支持高端实验与检测耗材生产
    近日,浙江硕华生命科学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硕华生命”)申请创业板IPO获受理。民生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4.32亿元,将用于高端实验与检测耗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部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高端实验与检测耗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投入3.33亿元的募集资金。据硕华生命介绍,公司目前已形成应用于生物、医药、医疗等相关学科领域超 600 种不同功能、规格产品,终端客户涵盖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和检测机构等。截至目前,公司取得专利 99 项,其中发明专利 54 项。目前,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公司部分体外诊断类耗材和生物样本库类耗材可用于新冠病毒检测,因此导致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短期内大幅增加, 推动公司经营业绩的增长。公司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中的 33,359.51 万元进行“高端实验与检测耗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智能化系统搭建,提高公司生产能力和运营效率,为公司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据招股说明书介绍,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及相关产业发展,实验与检测耗材作为药物研究开发、 疫苗生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必不可少的工具,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规模从 2014 年的 42.8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18 年的 75.70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30%,高于全球市场同期增速。未来,中国一次性生物实验室耗材的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在2018 年至 2023 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4.80%, 到 2023 年将达到 150.80 亿元人民币。此外,近年来随着国内生命科学耗材企业不断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国产耗材与国际品牌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由于国内耗材企业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质优价廉的成本优势,进口耗材占比逐年下降,进一步释放了国产实验与检测耗材的市场需求,使募投项目实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基于生命科学研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公司多年经营沉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较快增长,订单量逐年增加,产能利用率饱和,现有产能已不能满足不断 增长的业务规模,产能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公司现有的供货能力将对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本项目实施达产后,公司的产能及供货能力将大幅提升,巩固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
  • 沃特世与迈维代谢达成战略合作,推进临床项目科研转化
    2023年9月19日,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临床业务部门与武汉迈特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维代谢”)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双方在临床诊断与多组学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科研服务与仪器平台建设、临床诊断试剂研发与转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共同助力精准医疗创新研究和发展。签约仪式在位于武汉光谷创新园的迈维代谢新总部举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丁慧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产业处处长喻艳飞、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洪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松列、国药集团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永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冯钰琦、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德章等嘉宾出席并见证签约仪式。  签约双方及嘉宾合影  迈维代谢董事长唐堂先生首先在开场致辞中对莅临的诸位嘉宾表示了欢迎并说道:基因告诉我们有可能发生什么,蛋白代谢告诉我们正在发生什么。近十年来,蛋白组、代谢组技术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复杂疾病机制研究和诊断治疗候选biomarker的发现。自成立以来,迈维代谢跟国内数百家医院开展了业务合作,并与多家研究型医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在过去8年时间里,不断创新研发,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上进行了10多项的biomarker发现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迈维代谢发起“100创MS新应用”计划——依托其成熟的队列研究经验以及专业的临床质谱团队,联合国内医学专家,携手沃特世等优秀合作伙伴,计划在5年时间内完成100个临床创新应用项目的合作转化。  迈维代谢董事长唐堂先生致辞  随后,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洪军先生致辞道:沃特世临床业务部门是2022年初沃特世重点投资的一个全面独立运营的部门,从研发、生产、运营,到市场、销售和售后,都配备了专业人员队伍,致力于为临床科研服务、医学诊断、法医毒理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全方位的支持服务。临床业务部门的独立运作也标志着沃特世将以更加专注、专业、全面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临床客户取得成功。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基于双方2年来互信互惠、资源互补的良好合作基础。同时也很荣幸受邀见证迈维代谢的新址乔迁,祝贺迈维代谢以新的面貌开启新征程。希望未来我们能携手在代谢组学和临床检测领域持续地开拓创新,共同为生命科学研究、改善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沃特世临床业务大中华区 总经理洪军先生致辞  接着,洪军先生和唐堂先生分别代表沃特世临床业务部门和迈维代谢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备忘录将围绕临床组学科研方案开发、创新应用转化以及诊断试剂等方向展开深入合作。包括共同开发基于沃特世平台的临床组学方案以及 “100创MS新应用”计划的项目,并将共同协助客户完成临床新项目的科研转化。此外,双方将就诊断试剂与质谱设备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临床适用检测项目,完善临床质谱整体解决方案。在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作开展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同致力于临床诊断与多组学研究的高效研发与生产。  双方签约
  • 全国科研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布
    科技部等六部门公布全国科研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主要数据   为全面掌握我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以下简称R&D)活动情况,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管理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于2009年联合开展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   11月22日,这六个部门联合公布了这次清查的主要数据。   此次清查的标准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9年度。清查对象是国民经济中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的法人单位。清查的主要内容包括R&D人员、R&D经费、R&D项目(课题)、各类研究开发机构以及R&D活动产出等情况。   2009年全国R&D人员318.4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155.7万人,占48.9% 女性人员78.9万人,占24.8%。   2009年全国R&D总经费5802.1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平均增长23.0%。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70%,比200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77.5万项,参加项目人员全时当量200.0万人年,项目经费4549.3亿元。   2009年全国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4.5万个。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142.6万人,是2000年的2.3倍 其中博士和硕士32.7万人,占23.0%。机构R&D经费3181.0亿元,是2000年的3.1倍。机构中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原价3972.5亿元,是2000年的2.8倍。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   评论: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公报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R&D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的英文缩写,也是国际上开展R&D统计调查的规范称谓。R&D活动是指从事科学发现及其可应用性的探索性活动,以及开展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等的活动。开展R&D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探索科学发现的应用途径、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详细]
  • 信阳学院首批科研仪器设备顺利入驻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
    为实现重要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创新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在河南省科技厅、信阳市科技局的热情支持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推动下,信阳学院理工学院和资产处、财务处、科研处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密切配合,顺利完成首批27台精密科研仪器入驻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工作。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是在河南省科技厅、财政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的集科研仪器展示、共享、检测、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科研设施仪器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我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有全省加盟单位657家,共享仪器设备数量8941台/套。信阳学院本批入驻平台设备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汽车发动机综合测试仪、生物化学发光仪和3D打印机等,从一个重要侧面显示了学校办学硬实力。近年来,集团董事会、学校理事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在构建完善大量教学实验室的同时,着力建设了分析测试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实验室、BIM实训中心、摄影摄像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实验室、模拟法庭、数学建模实验室、高端琴房、泥塑与陶艺实验室、脑电实验室、信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馆等兼具教学科研功能、能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实验实训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信阳学院此次科研仪器设备入驻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拓展了自身教学科研平台,具有里程牌意义。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进与信阳市乃至周边相关生产研发单位的交流,扩展合作渠道,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助推学校转型发展,为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
  • 关于举办“药物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分析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当前“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对全面提高药品安全保障能力,降低药品安全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我国新药研发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的日益重视,药物分析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药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而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和验证是对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充分保证 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以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从而通过方法验证更加有效的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医药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促进医药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监督检验、医院、医药院校等单位交流与沟通,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定于2012年11月23日-25日在北京市举办“药物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分析技术研讨会”。   请各有关单位积极选派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安排   会议日期:2012年11月23-25日 (23日全天报到)   报到地点:北京市 (具体地点直接发给报名人员)   二、会议主要内容(详见附件)   三、参会对象   制药企业和新药研究机构的研发人员,各级药品检验所(院)和口岸药品检验所人员,药品生产企业高层技术与质量管理负责人,新药研发CRO实验室人员及高管。各药品安全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生产、代理商 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相关专业人员   四、会议说明   1、理论讲解,实例分析,模拟审计,互动答疑.   2、可采用现场演讲、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播、会刊等多种方式对推介相关技术(产品)进行介绍   3、学习结束后由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本次会议将征集与会议主题和研讨内容有关的论文。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且论点鲜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练通顺,文稿请用word文档(A4纸)电子邮件投递至专用信箱,一般文章以3000~5000字为宜。来稿须列出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地名(城市)及邮政编码、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空格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之后标注作者工作单位,并列出工作单位、地名、邮政编码。截稿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五、会议费用   会务费:1980元/人费用含专家费、培训、研讨、资料及论文集。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联系方式   电 话:13121666780 传 真:010-52226401   联 系 人:陈海涛 邮 箱:yyxhpx2012@126.com   会议监督:张 岚 010-51606480   附件一   日 程安 排 表 11月24日 (星期六) 09:00-12:00 国际药物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药物开发过程中药物分析的贡献 1.ICH杂质指导原则(原料药、制剂、基因毒性杂质等) 2.稳定性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生产、储存、临床等阶段) 3.质量控制新理念(QBD与设计空间ICH Q8) 4.材料评价与处方前研究 5.过程分析技术(PAT) 6.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 7.质量控制新技术 主讲人: 赵忠熙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教授、现任“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副主任 、美国药学家协会会员、中美生物技术及药学专业协会会员、先后在美国默克公司 美国美达贝斯治疗公司任高管,从事药物研究开发。 11月24日 (星期六) 14:00-17:00 质谱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1.质谱仪器的原理与分类 2.质谱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3.质谱法的应用展望 主讲人:李晓东 资深专家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11月25日 (星期日) 09:00-12:00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测定 *药物及其制剂颗粒度测定法 主讲人:李慧义 资深专家 国家药典委委员会 11月25日 (星期日) 14:00-17:00 当代药物质量控制与分析实践 1.药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在药物开发不同阶段的作用 2.药物分析方法的验证及方法的转移 3.溶出度研究与质量控制 4.现代质量管理体系Q10(全程质量管理等) 5.以QbD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开发与验证 主讲人:尹先钧 美国方达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   附件二:   药物研发与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分析技术研讨会回执表   因参会名额有限请尽快传真至010-52226401或yyxhpx2012@126.com陈海涛 单位名称 联系人 地 址 邮 编 姓 名 性别 职务 电 话 传真/E-mail 手 机住宿是否需要单间:是○ 否○ 是否参加会议发言:是○ 否○ 是否提交论文: 其它要求: 想培训的内容议题: 联系人: 陈海涛 电话:13121666780 传真:010-52226401 邮箱:yyxhpx2012@126.com
  • 鲁友明委员:科研仪器试剂采购与管理亟待改善
    p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副院长鲁友明认为,我国研发(R& amp D)经费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2%,但科研管理水平,特别是科研仪器和试剂釆购体系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亟需补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a3d0c10-4f43-44bf-a877-deed43e7c0c4.jpg" title=" f9dcd100baa1cd116c91c6f011f0b6f8c2ce2d25.jpeg" alt=" f9dcd100baa1cd116c91c6f011f0b6f8c2ce2d25.jpeg" / /p p   鲁友明委员指出,当前我国在科研仪器和试剂釆购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p p    strong 一是科研资金管理权限分散。 /strong 高校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经费渠道主要包括学校自筹经费、国家专项、各类基金等。不同来源的项目经费由不同部门负责管理和分配,学校不能进行统筹,为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增加了难度。 /p p    strong 二是经费下拨周期长,使用时效短。 /strong 每年9月财政下拨年度科研经费,同年12月必须执行完成。使用单位无法完成制定采购计划、编制采购预算、购置论证、技术标书编写、招标采购、合同签订等复杂程序的采购工作。同时,有关部门要求每年上报下一年度购置20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清单。这易导致当年急需科研仪器无法购买。落后的管理制度造成了有钱无法用、仪器无钱买和科研经费无法用等严重浪费的现象。 /p p    strong 三是进口科研试剂采购时间长,质量低劣,价格昂贵。 /strong 目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用试剂超过90%依赖进口,所采购的进口科研用试剂主要来于遍布全国近500家不同大小的试剂公司,采购时间周期过长,一般超过30天,而一般科研试剂需要6天内使用,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很多中介公司缺乏科研用试剂运输能力,导致运输过程中的试剂损坏。同时,一般进口试剂价格比国外生产厂商出口价格平均上涨至少一倍以上(如在美国售价280美元的抗体,在国内购买至少需要5000元),严重浪费了科研经费。 /p p   为改善科研仪器和试剂釆购与管理,鲁友明委员提出建议。一是统筹管理,建立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协调科研经费使用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行政管理部门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内控制度,如“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二是延长经费使用时效。有关部门应取消每年上报下一年度购置20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清单的管理制度。前期已完成编制预算,正在进行的采购工作,应预留财政经费的额度以及延长使用时效,保证所采购的设备款项能够正常支付。三是对于高等院校进口科研用试剂,可考虑给予其加快海关通关及税费减免优惠等政策。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