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砂岩型铀矿

仪器信息网砂岩型铀矿专题为您整合砂岩型铀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砂岩型铀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砂岩型铀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砂岩型铀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砂岩型铀矿话题讨论。

砂岩型铀矿相关的资讯

  • 生态环境部发布《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ef4e491-834c-4576-bf34-6aaaa96d3cc1.jpg" title=" 生态环境部文件.jpg" alt=" 生态环境部文件.jpg" / /p 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征求《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通知中指出,生态环境部对《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GB23727-2009)进行了修订。目前,标准修订项目承担单位已编制完成《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印送给相关单位,反馈意见可于2018年10月22日前反馈至生态环境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p p   以下为具体内容: /p p   联系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牛洁 /p p   电话:(010)51674980 /p p   传真:(010)51674888 /p p   通信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145号 /p p   邮政编码:101149 /p p   邮箱:nj1108@126.com /p p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王彦 /p p   电话:(010)66556838 /p p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p p & nbsp & nbsp & nbsp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width=" 16" height=" 16"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width: 16px 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9/attachment/7ced62f1-552c-497a-a98e-fefdceece4f4.pdf" target=" _self" title=" 11.pdf" textvalue=" 2.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pdf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9/attachment/73b6ced8-a3fc-454c-acd9-a14a58f87088.pdf" target=" _self" title=" 12.pdf" textvalue=" 3.《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铀矿冶辐射环境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8年9月13日 /p p   附件1 /p p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p p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p p   国防科工局综合司 /p p   环境保护部各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p p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p p   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 /p p   中国铀业有限公司 /p p   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 /p p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p p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p p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p p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p p   核工业二三0研究所 /p p   (部内征求办公厅、政法司、科技司、水司、大气司、土壤司、生态司、核一司意见) /p
  • 《铀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铀、钍含量测定敞口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10项行业标准发布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铀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铀、钍含量测定 敞口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发射光谱法》等10项行业标准的公告2022年第23号《铀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铀、钍含量测定 敞口酸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原子发射光谱法》等10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自2022年7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2022年3月25日
  • 863项目成果“高精度手提式X荧光仪”通过验收
    图一 高精度手提式X荧光仪图二 高精度伽玛能谱仪  2016年5月25日,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十二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放射性矿产探测与开发技术”项目的技术验收会议。  “放射性矿产探测与开发技术”主题项目立足于解决隐伏砂岩铀矿勘查、采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升我国铀矿勘查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水平,为保障我国中长期核能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铀资源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项目针对隐伏砂岩铀矿勘查采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了隐伏放射性矿产识别技术、地浸采铀模拟与控制技术、脉冲中子测井与铀定量解释技术研究及高精度能谱探测仪器研发工作。通过项目攻关,研发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砂体识别与定位技术、铀矿化信息探测技术及GIS综合预测评价系统 查明了砂岩铀矿多种矿物的溶蚀规律,创建了砂岩型铀矿酸法和中性浸出体系和络合物形成的理论模型 研制了高精度手提式X射线荧光仪、微束微区野外X荧光矿物探针、高精度伽马能谱仪、高灵敏度野外测氡仪、脉冲中子铀矿测井仪等设备样机,并开发了配套软件。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在我国新疆伊犁、内蒙古二连和鄂尔多斯等北方大型砂岩型盆地的铀矿勘查、地浸采铀生产中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会上,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该项目首席专家关于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审阅了相关验收材料,并进行了质询。经讨论,验收专家组同意该项目通过技术验收。
  • 仪器技术助力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
    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刊载封面文章介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带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不仅为揭示热液型铀成矿作用本质提供了关键性依据,而且对研究铀的来源、地球热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义。  核地研院研究团队采用光电能谱方法,对产于我国典型热液型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成分和价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沥青铀矿中铀不仅有四价和六价形式,还以金属铀(零价)形式存在。  铀是核军工的基石,也是重要的核能原料。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的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  铀广泛分布于地球中,但由于它的不稳定性和变价性,总是以化合物状态存在着,之前人们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有金属铀。  热液型铀矿床中铀来自地球深部,由于地球内部的强还原环境,铀在地球内部以金属态或低价态形式存在。当成矿流体将铀带至近地表时,由于氧逸度不断提高,其中大部分铀与氧结合成四价或六价化合物,只有部分铀仍然保持金属态。李子颖认为,通过零价、四价或六价铀在热液铀矿床矿石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矿石形成的深度。这一重大发现为揭示热液铀成矿作用本质机理和控矿要素提供了关键性依据,且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此次研究的沥青铀矿样品采自我国著名贵东330铀矿床和诸广302铀矿床。两矿床均产于广东省北部,属于重要的南岭铀成矿带。光电能谱方法是重要的表面分析技术,不仅能探测物质表面的化学组成,而且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价态。
  • 新型电化学方法让海水提铀能力提升8倍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22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团队日前开发出一种基于半波整流交流电的电化学方法,可从海水中高效提取铀,较之传统的物理化学吸附法,提取能力提升了8倍,速度则提升了3倍。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的英国《自然能源》杂志上。  目前,海水中铀的蕴藏量约45亿吨,是陆地上已探明铀矿储量的2000倍,如果能将海水中的铀全部提取出用于核电站,发电量将足够全世界用上一万年。  崔屹告诉记者,目前海水提铀普遍采用的是物理化学吸附法。由于吸附材料的表面积有限,而海水中铀浓度偏低,且盐度很高,用于吸附铀离子的材料吸附能力很快饱和,无法有效地提取足够的铀,提铀成本也比陆地铀矿提炼成本高很多。  论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刘翀介绍,该团队开发的这种基于半波整流交流电的电化学方法(HW-ACE),将对铀有着很强选择性和吸附性的偕胺肟材料负载到导电基底上,导电后,电场使铀离子迁移到电极并诱导铀化合物的电沉积,形成电中性铀化合物。和传统方法不同,电沉积不受限于吸附表面积的大小,为此铀提取容量可以大大提升。而交替变化的脉冲电压防止了其他阳离子阻碍活性位点,并避免了水裂解的发生。  崔屹表示,由于该方法提取铀的容量超大,理论上提取能力非常强。随着未来提取过程中耗电量的减少,提取成本有望低于现有海水提铀技术,与陆地铀矿提取成本持平,甚至更低。
  • 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杨春和院士团队与西南科技大学等《Energy》:天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的3D打印与流体
    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运移规律及其流固耦合效应是地下油气储备与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导致不同工程灾害或工程难题的重要因素。精确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揭示微观孔隙结构与流体输运特性的内在关联,是开展深部岩体相关工程研究的基础。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宋睿副研究员、刘建军研究员、杨春和研究员联合西南科技大学的汪尧博士等人提出了一种利用3D打印和微CT成像技术实现致密砂岩复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和多相流体输运特性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利用新型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PμSL,nanoArch S130,摩方精密)实现了致密砂岩孔隙模型的原位尺度打印(~2μm光学分辨率),再现了致密砂岩复杂孔隙系统的三维拓扑结构特征与空间连通性。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3DP岩心与数字岩心(DRP)模拟得到的孔径分布(PSD)、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的差异;同时结合原位CT成像技术开展了3DP岩心可视化CO2驱油实验,并与实验基准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为定量表征岩石复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中多相流体输运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知识创新专项(基础研究)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3D Printing of natural sandstone at pore scal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icro-structure and single/two-phase flow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Energy》期刊上。图1. 基于CT图像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的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提取与3D打印制备流程(a)天然致密砂岩的微CT扫描;(b)数字图像处理与岩心重建;(c)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成型该研究中所采用的天然岩心样本为海相致密砂岩。通过从原始岩心中钻取直径约为5mm的小岩心柱塞样本,利用蔡司Xradia MICROXCT-400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微CT扫描成像,获取天然岩心孔隙结构的微CT图像(如图1a所示),并将其用于孔隙空间提取、数字岩心重建与模拟(如图1b);然后,基于数字图像处理转化为3D打印通用的.stl文件,利用BMF公司的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成型技术完成孔隙模型的3D打印(如图1c所示)。图2. 3D打印岩心与天然岩心微观孔隙结构的对比分析(a)基于偏光显微镜和CT成像得3DP岩心孔隙结构表征;(b)基于图像校准的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拓扑形态特征的对比分析;(c)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计算与分析为表征3D打印岩心在复刻天然岩心孔隙结构特征方面的准确性,该团队分别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微CT成像对3DP岩心的2D/3D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如图2a所示)。基于团队自行开发的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型重建技术,分别研究了3DP岩心孔隙分布特征,并与天然样品的实验室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P岩心和原始样品的PSD分布总体上一致(如图2c所示)。在对3DP岩心和原始岩心CT图像手动校准的基础上,团队采用开源图像处理软件(Fijiyama)中的块匹配算法(Block-Matching Algorithm)实现了3DP岩心CT图像与原始样品CT图像的自动配准,并作为后续分析的基准数据(如图2b所示)。结果表明,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特征吻合较好,验证了3DP岩心在微米尺度下再现岩石微观结构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团队以分割的微CT图像为数据蓝本,引入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PSNR)和结构相似性指数度量(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 SSIM)两个关键参数对3DP岩心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以量化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的保真度(如图2c所示)。PSNR用于衡量相同空间位置上孔隙特征参数(大小和坐标位置)的绝对误差。SSIM用于测量两个图像之间的相似性,用于评估相应位置上的孔隙是否由3D打印机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本文中3DP岩心的PSNR值介于[9.010,14.983]之间,其SSIM值介于[0.870,0.925]之间。大多数孔隙特征被打印识别,但一些孔隙并不在原始尺寸或位置上。由于后处理过程中,样品近端部的液体树脂更容易被去除,因此顶/底部结构的打印精度优于其他部分,显示出更高的SSIM值。图3. 基于原位CT成像的微观可视化多相渗流试验(a)团队自行设计的用于原位CT成像的微观可视化渗流试验系统;(b)3DP岩心饱和油状态(上部)和CO2驱油后(下部)3DP岩心中油相分布的微CT图像;(c)CO2驱油后3DP岩心中CO2分布及对应的孔隙网络模型,以及3DP岩心和原始岩心中残余油相原位润湿角计算结果的对比在3DP岩心与原始岩心孔隙结构特征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团队针对3DP岩心的流体输运特性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原位微CT成像的可视化渗流试验系统分别进行了3DP岩心的饱和油和CO2驱油试验(如图3a所示)。分别采集了饱和油状态与驱替完成时3DP岩心的微CT图像(如图3b所示)。为了消除不同扫描阶段样品放置的人为误差,研究人员对获取的CT图像也进行了手动校准和图像配准操作。分析结果表明:注入CO2气体主要沿孔隙中部流动,导致颗粒表面出现大规模残余油。考虑到制备3DP岩心使用的HTL树脂是强油湿性,残余油相优先附着到固体表面。当注入流体发生突破时,样品中会留下很大部分以油膜形式分布的残余油。在油湿性岩心中,毛细管压力是注入CO2的阻力,导致大量残留油块被毛管力卡断在小孔中。此外,研究团队对3DP岩心和原始岩心的原位接触角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讨论了微观润湿性在残余流体捕获机制中的影响(如图3c所示),并进一步提取了CO2驱替后3DP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对驱替过程中CO2气体的主要渗流通道以及微观赋存状态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果表明,注入气体主要沿3DP岩心的左侧分布,注入CO2沿优先通道突破,与剩余油分布一致。考虑到注入CO2的操作压力低于最小混相压力,驱替过程为不混相气-液流,界面张力和注入流体粘度的降低有助于提高波及效率和采收率。(如图3c所示)。
  • 易科泰邀您参加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2020年10月17-21日,将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举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本届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协办,进行地球科学领域最新学术成果交流。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将应邀参加本次大会,并展出高光谱成像技术、样芯密度扫描与元素分析技术、LIBS元素分析技术、GeoDrone® 无人机遥感技术等专业的、先进的地球科学研究技术与仪器,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观交流。一、研究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样芯密度扫描与元素分析技术LIBS元素分析技术GeoDrone® 无人机遥感技术二、研究方案及应用1 易科泰地质地球科学国际先进技术推介2 易科泰样芯(芯体)扫描分析技术3 应用FireFly系统对砂岩型铀矿进行元素Mapping和伴生分析4 SisuSCS高光谱单样芯扫描平台(Situ Single Core Scanner)5 SisuRock高光谱样芯扫描平台6 高光谱成像应用案例—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结构与成分分析7 样芯分析技术应用案例—高光谱成像与XRF元素分析技术应用于湖底沉积样芯分析8 样芯分析技术应用案例—LIBS、XRF、高光谱成像应用于岩矿样芯分析9 样芯分析技术应用案例—湖泊沉积样芯细菌脱镁叶绿素a用于重建半混合(Meromixis)10 样芯分析技术应用案例—希腊北部两万年间气候-植被-土地利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11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地矿勘查研究中的应用详情可咨询:易科泰市场部电话 010-82611269 13501004362邮箱 info@eco-tech.com.cn会议相关信息:发起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承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协办单位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时间和地点时间:2020年10月18-21日,17日报到。地点: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悦来滨江大道86号会议日程安排10月17日:会议报到;10月18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10月19-21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 科技引领,核创未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参加天然铀产业科技创新大会
    p   8月25日,由中国铀业有限公司主办,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天然铀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通州成功举办。 /p p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出席大会并讲话。国防科工局、生态环境部、通州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领导共计200余人参加大会,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也受邀参加。 /p p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之一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简称核化冶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研究铀矿选冶和湿法冶金技术为主,集科研、教学、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研究院。核化冶院是核燃料循环前端唯一从事天然铀化学、化工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开发研究机构,其研究领域涉及铀矿开采(含原地爆破浸出和常规开采)、铀矿水冶(含地浸、堆浸)、铀纯化、铀转化、相关材料研究、相关仪器设备开发、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艺、辐射防护、工程设计、检测技术、在线监测与自动控制等,并从事相关的学历教育。 /p p   核化冶院拥有铀提取冶金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核工业化学计量站(国防科技工业1113二级计量站) 在金、镍、钒、钼等有色金属的湿法冶金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国家资质。2002年12月16日,核化冶院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p p   核化冶院是最早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的成员单位之一。长期以来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信息系统开放、共享,开展京内外供需对接活动,面向社会提供测试检测、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等服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为核化冶院打开宣传、展示与服务的窗口,以及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搭建跳板。 /p p   会上发布了天然铀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纲要(2021-2035),就中核矿业科技改革进行创新成果介绍。并颁发了中国铀业成员单位获得的2019年度国防和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中国铀业勘察采冶奖、杨承宗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p p   下午院士、专家和与会人员就天然铀采冶、纯化转化、海水提铀等采冶技术进行了交流研讨。有关领导、中国铀业及成员单位代表以及中赫矿业科技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d32b2720-c5be-439b-901f-899b7dfe90a4.jpg" title=" 1_副本1.jpg" alt=" 1_副本1.jpg" / /p p br/ /p
  • 中国科学报:放射性废物处置遇技术难关
    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废物令人担忧,然而很多专家都无法清楚说出目前中国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废物。公众的担忧不仅来自不断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更与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息息相关。将于3月1日实施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或将推动我国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但仍需要接受公众的审视与检验。   2月13日,离大学正式开学还有一星期,《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外的放射性药物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员李娜一早便开始忙碌起来。“过几天,我就更忙了!”她一边在放置放射性废物的冰柜前作记录,一边说,“等学生放假回来之后,实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又会多起来。”   在烦琐的处理流程和冗长的半衰期中,李娜必须每天记录下放射性废物的情况,等待专门机构将这些特殊的“垃圾”集中收走。   如同李娜所在的这间实验室一样,许多实验室也产生放射性废物。不仅如此,广泛使用的核电站、铀矿、辐照设备等工业设施则产生了数量更多、放射性剂量更大的废物。   2003年正式实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标志着我国依法防治放射性污染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法律明确规定了放射性污染管理的五个方面,放射性废物管理则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三废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孙庆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高放射性水平废物的永久处置。   越来越多的“垃圾”   核技术在医药、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已经让人们尝到了它的甜头。同时,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废物也让专家们头疼不已。但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相关领域专家时,却没有一位专家能说得清目前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废物。   李娜所在的放射性药物化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放射性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情况,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包含放射性的溶液和动物尸体。   李娜介绍,他们所用的药物半衰期都不长,而10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剂量则被认为已经减少到不足以造成伤害的程度,便可以进一步处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向环保局提出申请,请专门人员来收走这些废物了。”   最近这些年,李娜感到收“垃圾”的人来得越来越频繁,实验室的放射性废物也越来越多了。   同样地,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统计,2009年,该院共收贮放射性固体废物22.2立方米,主要有污土、金属、工作服、塑料、玻璃、棉纱等,均为“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在1996年发布的《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中,这是一种“在正常操作和运输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屏蔽”的放射性废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李珏忻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称:“随着技术的发展,核仪器使用越来越多,留下的废物肯定越来越多。”例如,在找矿时地质工作者使用的探伤仪,其中带有小型放射源。   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放射源也快速进入了民用领域。在常见的烟雾报警器中,便含有少量的放射性金属镭。“单个报警器放射性强度很低,但广泛使用后数量激增,放射性镭的处理便成了大问题。”孙庆红指出。   辐照技术的推广也带来不少放射性废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已建成运行的辐照装置超过200座。   早在1975年,湖南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获取钴源38支,放射总强度为5500克镭当量。当时,彬州市农科所利用钴源先后开展了辐射诱变育种、食品灭菌消毒、刺激作物增产、辐射产品加工等综合性应用。   30多年后,这批钴源早已废弃。其间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针对这些废物的处置则花费了330多万元的经费。   此外,自1956年以来,全国几十座铀矿山、铀水冶厂、铀采冶联合企业已遍布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完整的铀矿冶工业体系同样留下了危险的放射性废物。   孙庆红透露,我国现有核电站中,每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机组将产生50到100立方米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而根据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前,中国将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届时将有超过30台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据此估算,到2020年,由这些核电机组运行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将在1500到3000立方米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来自核电站的废物体积看上去并没有达到惊人的地步,但它们都属于“高放射性废物”,其放射性水平高、释热量大、毒性大,处理和处置难度非常大,且费用非常高。   日益严格的管理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核事故让人们谈“核”色变,也与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无不相关。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胡华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事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核能和非动力核技术及应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早在1987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下发文件《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放射性废物的分类、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废物的收运及废物库的管理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对此,胡华四解释:“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置活动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三个核心环节。”而放射性废物管理还应以安全为目的,具体应遵循“减少生产、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的原则。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带来放射源丢失、违规使用的事故仍然时常发生。   2004年7月12日凌晨,唐山市某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因操作不慎,将一个用于工业探伤的硒-75放射源失落在施工现场。10余名工人误将放射源当做机器配件,最终发现主要受照者受到全身非均匀照射。   无独有偶,2008年4月11日,山西省农科院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药剂,数名工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照。   另外,在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对放射性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缺乏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项管理制度,乱堆、乱放放射性废矿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威胁着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中广核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反应堆工程设计与燃料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对放射性废物进行了日趋严格的管理。”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解释,《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要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排放废物要经国家许可”、“对高放废物要进行分类处理”等原则性问题,而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则将法律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了。   那么,对具体单位而言,新《条例》的实施将带来什么变化?北京市环保局宣传教育处工作人员称,目前仍在等环保部的进一步通知。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得到回应。   肖岷认为,国家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力度加大,不仅相关文件得到了细化,管理体系也在进行调整。   有报道称,我国在核安全监管机构上将进行大幅度调整,国家能源局将新增设核电司,国家核安全局在原来一个司的基础上调整到三个司,核安全监管人员增加近千人。国防科工局新增设核应急司。   永久保存难题   孙庆红长期与放射性“三废”打交道,中低放射性水平的废物主要以暂存后处置为主。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分别位于甘肃玉门和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还将在华东和西南建设两座区域性低放废物处置库。   1944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在今天看来,第一个用于处置“放射性污染的破碎玻璃器皿”的处置场,只不过是橡树岭处置场中的一条简易地沟,填满了未经处理的废物。   在核动力发展的初期阶段,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采取了与此类似的方法进行放射性废物处置。如今,国际原子能研究机构成员国中已经有100多座专业的设施运行。   在普通人眼中,放射性废物暂存库恐怕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已建成31个放射性废物库。孙庆红向记者透露,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放射性废物暂存库。   1998年建成的湖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深藏在大别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戒备森严的仓库配备厚实的铁门,地面上有一个个标有字母的水泥盖板,放射性废物就封存在盖板下面。   运送废物的卡车,必须加装防护铅板,每次将放射源搬入库中后,经办人员、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清洗。这些“洗澡水”被排入专门的蒸发池,防止其混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去年6月,该库结束了为期8年的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废物库实现了物联网远程在线监控,这在全国放射性废物库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与此相比,高放射性水平废物处置的技术要求则高很多。高放射性核废料含有多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高放射性元素,10毫克钚就能令人毙命。   所以,在孙庆红看来,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高放射性水平废物的永久处置。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苏锐曾撰文称,高放废物的最终去向是深地质处置。这需要把高放废物埋藏在距离地表深约500米到1000米的地质体中,使之永久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隔离。   首先要将高放废液变成玻璃固化体,再将玻璃固化体装入金属罐中,并在地下1000米的深部找一块2平方公里到10平方公里不等的坚硬岩石,将装有高放玻璃固化体的废物罐埋藏其中,最后用一种特殊的回填材料将所有深部空间封填。   孙庆红形容:“看上去有点像一座巨大的坟墓。”   因此,地质条件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教授周启友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选择高放废物的处置地点最重要的则是要地下水的条件。   “我们要寻找一个不含地下水或者地下水移动非常缓慢的地方。”周启友说,“除了自然条件,还需要加固工程屏障,对岩石圈进行保护。”据此,一些专家认为甘肃敦煌北山可能是将来最为理想的高放废物处置库。   不仅是中国,高放废物的处置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从建造核电站的那天起,德国政府有关机构和地质、核电专家就在为核废料的最终去处而发愁。   目前已知的看法是,核废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流入自然界。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构造和地点能经得住自然界的沧海桑田?   “别放在我家后院”   在美国的报刊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缩写——NIMBY,即Not in my backyard.意思是:别将垃圾放在我家后院。   纽约市的许多垃圾填埋场因为不符合美国环境署的环保标准而被迫关闭,一些城市索性将垃圾直接运到别的城市或其他州。被动接受垃圾的城市的居民就非常愤怒,他们组织了“NIMBY”运动,抵制垃圾运进自家后院。   在令人恐慌的放射性废物处置上,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2008年,在一家地方网站的论坛中出现一个“湖北省的放射性废物库在广水市”的帖子。帖子中陈述了“广水市癌症发病率全省最高与省放射性废物仓库具有很大关联”,并抗议废物库继续在当地运行。   而2010年11月,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签署的协议则引发了更大的波澜。协议规定,在甘肃嘉峪关以北的金塔县内建设一座年处理规模达到800吨的乏燃料后处理基地。   这意味着,今后运往甘肃的核废料不仅来自国内的核电站,还有可能来自周边国家。“回收技术是否成熟”已经成了专家担忧的问题。   不过,这已不是阿海珐公司第一次在运输核废料途中遭遇“拦路虎”。作为国际“核废料处理中心”,核废料在法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往来运输,所到之处,无不遭到民众的强烈抗议。   普遍认为,核废物处置计划的成功离不开与公众良好的沟通。长久以来,一些国家已经采取若干种步骤,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例如,在匈牙利,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选址受阻后,匈牙利原子能委员会于1992年启动了国家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选址计划。委员会采用公众自愿参加的方式,确定了愿意成为这些场地“东道主”的社区,最终在这些社区内选定了6个处置场场址。   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全面的公众磋商过程是专设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库选址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在我国,在环境问题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才刚刚兴起。胡华四向记者表示:“将来,公众对核的态度将影响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如何使公众既不“对核安全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致“谈核色变”,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   “必须要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核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他说,“要使公众能理解、配合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应当保障充足的经费开展核科学的普及工作。”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地质勘探、铀矿开采、选矿和矿石   含有铀、镭和其他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铀矿山废石、尾矿和水冶厂尾砂,放射性水平较低   铀的精制、转化、同位素分离和燃料元(组)件制造   含铀的坑道废水、选矿水等   核电厂和其反应堆的运行   含活化产物和裂变产物中、低放射性废物和固体废物及卸出的乏燃料   核燃料后处理厂的运行   含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高放射性废液和废物   核设施退役   堆芯活化材料、可回收的放射性污染废钢铁及其他废金属、大量放射性水平极低的固体废物   核能研究与开发、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应用   废辐射源,主要是钴-60和镭-226源
  • 又一欧洲隐形冠军选择中国仪器
    在刚建成的西班牙萨拉曼卡铀矿投产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就只有一座铀矿在生产,即捷克的Diamo铀矿。总部位于捷克北部Straz pod Ralskem镇的Diamo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国有铀生产企业,长期负责境内铀矿地质勘查、采冶、及环境恢复工作。事实上,随着那个运行了60年的铀矿在四年前关闭,捷克境内铀矿山环境恢复和残矿铀回收已经成为该公司主要业务之一。由于当时捷克在矿山停产关闭前的治理规定中只关注地表废水、废气污染,没有地下水的治理标准,后续矿山环境治理和地下水恢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经过Diamo公司跟当地民众2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为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Diamo公司在矿山环境修复方面到底多强呢?大约就是俗称的隐形冠军吧。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中国核工业高等学校,还曾选派来自各学院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的15名骨干教师赴DIAMO公司世界核大学参加了为期25天的“铀资源勘查及矿山环境治理技术”培训。Diamo公司是屹尧科技微波消解仪继捷克国家科学研究院之后在捷克的另一家重量级用户,也是继俄罗斯ALROSA钻石集团这家占据世界钻石资源三分之一的矿产巨头之后,我们在欧洲地矿领域的另一家标杆用户。能够被这类不差钱的客户青睐,凭的当然不是价格优势,而恰恰是性能和品质。“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屹尧科技用了20年!”我很自豪,为公司过去20年的坚守。“哇喔,你们只用了20年?!”这是Thomas的回答。好吧,有时候跟老外唠嗑挺费劲的。在身材高大的Thomas面前,TOPEX+微波消解仪好像都变得“迷你”了。他超喜欢这款仪器,但我还是觉得他应该试试M6,那才是真正面向未来十年的微波消解仪。
  • 尘封往事:中国军工助力国产离子色谱仪起航——访三位中国离子色谱老专家
    1983年,我国第一台国产离子色谱仪诞生,从此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完全垄断。在那个国家外汇稀缺、酸雨严重、粮食欠收的艰苦岁月里,由三位工程师及其团队排除万难研发出来的离子色谱仪在水质检测等众多民用和军工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他们都已经年过古稀,带着一份感恩和崇敬,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三位离子色谱老专家,为大家打开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苏程远(左)刘开禄(中)赵云麒(右)  苏程远,曾用名苏文远,1937年10月出生,吉林九台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及通信专业。曾就职于呼和浩特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青岛科学仪器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次,参与起草离子色谱仪国家计量鉴定规程,1997年退休。  刘开禄,曾用名刘开录,1938年10月出生,重庆人,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就职于核工业北京冶金化工研究院,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次,国防科委、核工业成果奖七次,获得中国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1998年退休。  赵云麒,1942年12月出生,天津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设备研究室、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化工工艺第四研究室、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有机化工研究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两次,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次,1998年退休。  国产离子色谱分离技术源自原子弹的铀工业  1951年6月15日,杨承宗通过了约里奥居里夫人主持的博士论文《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答辩,一周之后,杨承宗收到了钱三强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希望他早日回国工作。同年秋天,他回到祖国,钱三强所长请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原子能所)第二研究大组的主任。刘开禄于1959年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原子能所五室,在杨先生的领导下开展铀化学的研究。  1960年,苏联毁约停援,撤走全部专家。刘开禄又随杨先生调到二机部五所从事铀化学研究的工作。满足原子弹爆炸的当量核原料需要从含铀万分之几的铀矿石中提取高纯铀,高纯铀中杂质的含量要求在0.1ppm以下,用于核裂变的铀235仅占天然铀的0.7%,其余99.3%为铀238。一条生产可裂变元素的途径是:在生产反应堆中,由天然铀的铀235裂变产生中子,被铀238吸收,再经过一个β 衰变就变成钚239。再用化学方法分离,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从照射后的铀棒中提取纯的钚239。钚239是可裂变物质,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用的钚239做燃料。  杨先生让刘开禄所在课题组研究铀、钚分离新技术,因为反应堆中的铀放射性非常强,当时的防辐条件要求非常高,刘开禄查阅了很多文献,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分离铀、钚和裂变产物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使实验人员远离放射源,被称之为“无机反相层析法”。杨先生赞许了刘开禄的新思路,同时指出铀、钚分离在工业上最好的实施方法为萃取、还原。无机反相层析法很有前景,可先在分析化学上应用,再推广到小型制备分离,然后再考虑工业化大生产。他还向刘开禄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即用离子交换色谱分离锕系元素,叮嘱刘开禄要关注离子交换色谱。由杨先生推荐,1962年刘开禄的论文《无机反相色谱层析法》在化学通报发表,后陆续被东德化学会翻译成德文发表,英国一家杂志社翻译成英文发表。  这种方法也在分析裂变级高浓缩铀235中的硼、铬、稀土元素等杂质中得到应用,节约了众星捧月般的核爆燃料高浓缩铀235。这些成功无疑给他带来极大的鼓舞,第一次有了将无机色谱仪器化的想法。  1978年二机部五所采购了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刘开禄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无意中找到H.Small等在1975年Anal. Chem发表的《应用电导检测器的离子交换色谱法》的论文,他如获至宝,没想到色谱分析无机离子竟然如此简单地被解决了。随后,刘开禄利用合成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型色谱填料的功底和经验研发了首根阴离子分离柱,他的夫人袁斯鸣也进行了阴离子交换树脂及阳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填料的合成工作,后来它们被用在国防科委某基地的核爆裂变产物的富集和分析上。在此基础上,刘开禄经过上百次实验研制成了YSA-2型高效薄层阴离子交换树脂,并填装高效阴离子分离柱,再利用袁斯鸣提供的YS-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制成抑制柱,利用原有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泵和进样阀,又采购了一台上海第二分析仪器厂的DDS-11A型电导仪和自制简易电导检测器(包含零位调节器和毛细管电导池),组装成了离子交换色谱装置。  当时铀矿厂在进行季铵萃取新工艺的过程中,发现了萃取剂“中毒”的现象,分析室认为浸出液中含有硝酸根使其“中毒”。刘开禄用这台离子交换色谱装置定量分析出浸出液主要含有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无硝酸根离子,解决了这一争论。工业室重新制定了再生方法,使季铵萃取工艺顺利投产。  应对环境污染首台国产离子色谱仪在嘲讽中诞生  1981年秋天,刘开禄在天津举办的多国仪器展览会中第一次见到了戴安公司的Dionex14型离子色谱仪,该仪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当时我国急需的微量多组分阴离子分析问题,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但是,该公司一位美籍华人经理傲慢的一句话刺痛了他的心,“这是陶氏化学公司科学家的最新成就,你们几十年内不会搞出来的。”当时刘开禄的离子交换色谱装置可以测两个峰,而Dionex14离子色谱仪可以测七个峰。他那时候才知道H.Small的发明已经仪器化,并命名为离子色谱仪,他埋头图书馆查了一周文献,慢慢的,将实验室装置全面商品化成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方案在脑中形成,后来他把想法汇报给了他的老师杨承宗,杨先生非常高兴,并让他为全面商品化准备各种零件和器材。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酸雨污染非常严重,因为家家户户取暖做饭都烧蜂窝煤,几个产粮大省连续几年都欠收,最后都上报到了国务院。北京环境保护检测中心主任吴鹏鸣上交了一份报告,要求买一百台戴安的色谱仪来测定酸雨成分。当时一台戴安离子色谱仪售价为四万美元,而我国的外汇很紧张,乒乓球运动员出国只能带二十美元。最终国务院只批准购买了四台,解放军防化研究所一台,国家环境科学院一台,上海两台。在一次无锡的环保会议上,吴鹏鸣邀请刘开禄做了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报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蒋仁依当天就跑到刘开禄的房间里告诉他,“只要你做出来,我给你推广。”在吴鹏鸣的大力推荐下,核工业北京第五研究所总工程师董灵英为刘开禄在所里争取经费,一共申请到了2万元开始研制离子色谱仪。“刚开始平流泵花了4000多元,阀门又是1000多元,资金还是非常紧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刘开禄不断改进填料,使装有YSA-2型高效薄层阴离子交换树脂填料的分离柱能分离分析七个阴离子,使其分析指标达到Dionex14的分析水平。研制国产离子色谱仪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刘开禄邀请赵云麒参加研制工作,赵云麒设计了可产品化的电导池,并且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制成了完全国产化的ZIC-1型离子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样机,共三台。1983年6月30日经过鉴定会专家组的评审,一直认为该仪器为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它所配备的YSP-2型阴离子色谱柱的柱效率、灵敏度、使用寿命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意小批量生产。  鉴定会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前排左6)陈国珍教授  副主任:兰州大学(前排左5)丘陵教授、核工业六所总工程师(前排左4)沈言谆、北京环境监中心高级工程师(前排左8)陈禹芳  鉴定会委员:核工业北京化冶院副院长(前排左2)董灵英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二排左5)朱长恩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二排左7)殷晋尧教授、国防科工委 (前排右2)吕参谋、核工业北京化冶院科技局成果处处长(前排右3)肖兴寿教授、核工业部矿冶局科技处处长(前排左1)陈煋宇教授、核工业北京化冶院院长(前排右1)张镛  刘开禄(三排左1)、赵云麒(三排左6)、蒋仁依(二排左1)  1983年8月刘开禄和赵云麒去青岛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进行ZIC-1型离子色谱仪的生产试制,在与实验所的工程师周中柱、苏程远、庆永顺等人共同努力下,10月份生产出三台ZIC-1型离子色谱仪,并在当年投入市场,填补了国家空白。后来ZIC-1型离子色谱仪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酸雨检测规程的示范仪器,一下打开了环境保护分析仪器的市场,总共生产销售了近100台。  1985年6月随着苏程远被调入青岛晶体管厂,赵云麒和刘开禄又转移到青岛开始了ZIC-2型离子色谱仪研发,主要工作是研究基于刘开禄提出的双模式理论和适用于阳离子分析的“五极电导检测”电路。当时并不像现在一样模仿很盛行,而且即使想仿造戴安的仪器也不太可能。进口仪器买不起,就算有人买回来,也不可能拆开让人看。1986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牟世芬研究员和刘开禄编著出版了《离子色谱》,书中指出研制离子色谱仪其中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要研制出性能好的电导检测器。苏程远和赵云麒根据书中关于四极电导检测器的原理方框图进行了五极电导检测器的研究。那个时候特别困难,晶体管厂生产的产品晶体管卖不出去。厂房边有一栋从前苏联人建的别墅,苏程远和赵云麒就在里面做实验,房子是挺好的,但伙食太差,饿了吃方便面,后来吃不起了就改吃挂面。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一直盯着噪声和基线漂移的变化,并不断地设法改进,累了就在椅子上睡觉,苏程远还为此白了不少头发。最后实验成功是在1986年2月8日农历三十的下午五点钟,基线走成了。二人兴奋了一个除夕夜晚。ZIC-2型和ZIC-1型的最大区别就是电导检测电路的不同,1型为二极电导检测器,2型为五极电导检测器,性能更优良。刘开禄及其团队对新型电导检测器进行了测试和运用研究,同时对袁斯鸣研发的YSC阳离子色谱分离柱进行分离实验,验证了双模式离子色谱理论,为ZIC-2型提供了技术支持。1987年12月22日,ZIC-2型离子色谱仪通过了同样高规格的专家鉴定并投产,青岛晶体管厂因此改名为“青岛科学仪器厂”(刘开禄老师想的名字),ZIC-2型离子色谱仪和分离柱后来成为该厂的支柱产品。  取代进口定制离子色谱仪为核潜艇保驾护航  核潜艇的动力来自核反应堆产生巨大的热量,把水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通过透平机转化为机械能,推动核潜艇前进。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微量的酸就可腐蚀特种钢管道,造成砂眼裂纹,非常危险。所以要求纯化水中氯离子含量低于0.1ppm。氯离子检测原来用的是英国的电化学检测器,但只能检测0.5ppm,灵敏度达不到。092号核潜艇发生过一次重大的蒸汽泄露事故,经过仔细排查确定为水质变化造成不锈钢管腐蚀。为了换掉这根裂纹特种钢管,军方可以说是费尽周折才搞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耐腐蚀钢。核潜艇的走气管道是厚壁钢,要检修先要打开数十厘米厚的钢甲板。焊工一个接着一个连续焊了几天几夜,终于把旧管换成了新管。一来二去,估计几亿元的维修费就花出去了。后来相关人员在刘开禄的技术指导下,设计提供了一台小型离子色谱仪,解决了核潜艇上水质监测问题。自九十年代始的其后二十年间已经生产数十台,主要检测氯离子、硫酸根、有机酸和其他阴离子。这其中的离子色谱柱和抑制器在二十年间都是由刘开禄提供。国防工业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平。离子色谱仪从无到有,从有变多,老专家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后记:目前国产离子色谱仪的售价在10万以上,进口离子色谱仪的售价在40万~150万,国内市场总量是每年约3000台,国内厂商大约占有20%的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国外厂商。而如果没有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国产厂商的发展历程可能更加艰难。就技术方面而言,离子色谱柱是目前国产离子色谱技术最薄弱的环节,虽然早期核工业北京冶金化工研究院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有少量生产,但后来没有进行持续的研发。离子色谱柱和各种填料在实验过程产生的粉尘污染和使用的挥发性化学试剂对身体危害非常大。2012年,刘开禄就是因为身体原因停止了研究工作。其夫人袁斯鸣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为全国离子色谱厂家和用户提供离子色谱柱和各种填料,一直到2008年也是因为身体原因才离开实验室。1986年苏程远和赵云麒研发成功的五级电导检测器一直延用到现在。专注应用开发的蒋仁依今年年初已去世。我们期待国产离子色谱仪的继任者能再续传奇。(编辑:王明)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 投资达798亿元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核安全事关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事关环境安全,事关公众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方针政策,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多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安全业绩。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做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   本规划结合全国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和日常持续开展的安全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核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遵循“预防为主、纵深防御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 坚持法治、严格监管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规划了9项重点任务、5项重点工程、8项保障措施,力争至“十二五”末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环境安全风险明显降低 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为保障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现状与形势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能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污染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贯彻纵深防御等安全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核安全。2011 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后,进一步保障核安全与防治放射性污染任务更加艰巨和紧迫,相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1。核安全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核能先进国家有关安全标准,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各类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2003年以来,先后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导则和标准等文件,为保障核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以营运单位、集团公司、行业主管部门和核安全监管部门为主的核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由国家、省、营运单位构成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三级管理体系。   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专业人才队伍配置渐趋齐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核安全监管部门审评和监督能力逐步提高,运行核电厂及周边环境辐射监测网络基本建立。在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抢险中,我国政府决策果断、行动高效,有效化解了次生自然灾害带来的核安全风险,核安全保障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   2。核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核电厂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按照纵深防御的理念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水平。截至2011年12月,我国大陆地区运行的15台核电机组安全业绩良好,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气态和液态流出物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在建的26台核电机组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工程建造技术水平与国际保持同步。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有序推进。2011年实施的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果表明,我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基本满足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安全和质量是有保障的。   研究堆安全整改活动持续开展,现有研究堆处于安全运行或安全停闭状态。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保持安全运行,未发生过影响环境或公众健康的核临界事故和运输安全事故。核材料管制体系有效。放射源实施全过程管控,辐照装置防卡源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由上世纪90 年代的每万枚6.2起下降至“十一五”期间的每万枚2.5起。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活动全面纳入核安全监管,设备质量和可靠性不断提高。   3。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早期核设施退役和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治理稳步推进。多个微堆及放化实验室的退役已经完成。一批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已建成。2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已投入运行,1座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开始建设。完成一批铀矿地质勘探、矿冶设施的退役及环境整治项目,尾矿库垮坝事故风险降低,污染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废旧放射源得到及时回收,一批老旧辐照装置完成退役。国家废放射源集中贮存库及各省(区、市)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基本建成。全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 从业人员平均辐照剂量远低于国家限值。   (二)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面临挑战。   1。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核电多种堆型、多种技术、多类标准并存的局面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运行和在建核电厂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抵御外部事件能力较弱。早期核设施退役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快,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需要妥善处置。铀矿冶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量大面广,安全管理任务重。   2。科技研发需要加强。核安全科学技术研发缺乏总体规划。现有资源分散、人才匮乏、研发能力不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缺少科技支撑,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仍然较大,制约了我国核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应急体系需要完善。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核电集团公司在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细化。核电集团公司内部及各核电集团公司之间缺乏有效的应急支援机制,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响应、监测和技术支持能力仍需提升。核事故应急预案可实施性仍需提高。   4。监管能力需要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与核能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核安全监管缺乏独立的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手段,现场监督执法装备不足。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能力需大力提升。核安全公众宣传和教育力量薄弱,核安全国际合作、信息公开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参与机制需要完善。核安全监管人才缺乏,能力建设投入不足。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要进一步提高对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核安全文化素养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核安全标准要求和设施固有安全水平 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进一步增强营运单位自身的管理、技术能力及资源支撑能力 进一步提升核安全监管部门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技术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核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和进步 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经验和能力的共享 进一步强化公共宣传和信息公开。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以法规标准为准绳,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基础能力为支撑,进一步明确责任、优化机制、严格管理、持续改进、消除隐患,不断提高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确保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纵深防御。采取所有合理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核设施各种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和多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发生核事故,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   新老并重,防治结合。多还旧账,积极推进早期核设施退役,开展历史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恢复和改善环境。不欠新账,按照新标准建设各类核设施,从源头防止或减少放射性废物产生,及时处理处置新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依靠科技,持续改进。发挥科技在核安全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注重经验积累和反馈,及时查找和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水平。坚持法治,严格监管。完善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贯彻“独立、公开、法治、理性、有效”的监管理念,严格依法开展审评、许可、监督和执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公开透明,协调发展。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对核安全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核安全的了解和信心。坚持核安全监管与核能、核技术利用事业同步发展,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基本形成事故防御、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应急响应和安全监管能力,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具体目标:在核设施安全水平提高方面,运行核电机组安全性能指标保持在良好状态,避免发生2级事件,确保不发生3级及以上事件和事故 新建核电机组具备较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每堆年发生严重堆芯损坏事件的概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每堆年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事件的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消除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重大安全隐患,确保运行安全。   在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提高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100%落实许可证管理 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低于每万枚2.0 起 有效控制重特大辐射事故的发生。   在辐射环境安全风险降低方面,基本消除历史遗留中、低放废物的安全风险 基本完成铀矿冶环境综合治理。在事故防御方面,完成运行和在建核电厂、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改造,提高核设施抵御外部事件、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的能力。   在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与核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先进高效的放射性污染治理和废物处理体系,基本建成与核工业发展配套的中、低放废物处置场。   在科技创新方面,完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在应急响应方面,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应急监测、应急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形成统一调度的核事故应急工程抢险力量,充实应急物资及装备配置。   在安全监管方面,基本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构建监管技术支撑平台,初步具备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安全分析评价、校核计算和实验验证能力 建成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国家、省级辐射环境监测能力100%达到能力建设标准。   2020年远景目标:运行和在建核设施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全面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早期核设施退役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消除历史遗留放射性废物的安全风险,完成高放废物处理处置顶层设计并建成地下实验室。全面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和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到2020年,核电安全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三、重点任务   坚持以提高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加快放射性污染防治为核心,以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应急响应和核安全监管能力为依托,全面加强我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   (一)强化纵深防御,确保核电厂运行安全。   运行和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的评价结论和改进要求,从技术、管理和工程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预防和缓解事故及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   对运行核电厂,开展应对事故及严重事故的安全分析、技术评估和工程改造,并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应对预案,开展定期安全审查,加强设备维修维护,深化安全文化培育。   专栏1 提升运行核电厂安全水平   近期   1。逐项排查并完成有关门窗、通风口、电缆贯穿和工艺管道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3。确保核电厂地震监测记录系统的有效性,提高核电厂抗震响应能力。   2013年底前:   4。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结果,落实各核电厂防水淹措施 完成秦山核电厂防洪改造工程。   5。完成沿海核电厂地震、海啸影响的复核、评估及必要的改造。   6。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   7。对在严重事故下用于缓解事故的设备和系统的可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氢气爆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改进。   8。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9。研究制订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的响应方案。   2015年底前:   10。开展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   对在建核电厂,依据我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完成设计安全水平再评估,修订建造许可证条件。在建核电厂营运单位在首次装料前落实全部许可证条件要求。全过程、全方位控制核电工程建造质量和安全,落实独立第三方监理,执行核电建造队伍准入制度,提高核电工程建造专业化水平,继续完善核电工程建造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调试监管,严格执行事件报告制度和不符合项管理制度。   专栏2 提升在建核电厂安全水平   首次装料前:   1。结合各核电厂可能遭遇水淹情况的评估,逐项排查并完成管沟、廊道、门窗和贯穿等的防水封堵。   2。综合考虑全厂断电工况下满足反应堆堆芯冷却、乏燃料水池冷却、防止反应堆冷却剂泵发生轴封小破口失水事故和保持必要的事故后监测能力的要求,采取设置移动电源、移动泵和增设相匹配的接口等措施。   3。增强乏燃料水池的补水和监测能力。   4。制定并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导则。考虑各类事故工况和多堆厂址共因失效工况,分析评估严重事故下重要设备、监测仪表的可用性和可达性。   5。完善严重事故下安全壳或其他厂房内消氢系统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6。分析评价双机组布置的核电机组缓解严重事故后果的能力和可靠性。   7。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监测布点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的分析评估,完善严重事故下应急监测方案,确保在各种事故工况下有可用的应急监测手段。   8。完善应急控制中心功能及可居留性的分析评估,并实施必要的改进。   9。开展抗外部事件安全裕量分析评估。   10。加强与气象、海洋部门之间的实时联系,以及与地震部门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防灾预案和相关管理程序,提高外部灾害发生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11。研究核电基地多机组同时进入应急状态后电厂的应急响应方案,并评估应急指挥能力及应急抢险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协调方案。   2015年底前:   12。从设计、验证和故障分析等方面分析评估安全级数字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查找薄弱环节并实施相应的改进。   13。进一步开展二级概率安全分析、外部事件概率安全分析工作。   14。进一步改进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 开展严重事故下废物处理系统的有效性研究。   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并把握好发展节奏。对于新申请建造许可证的核电项目,按照我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核安全法规标准进行选址和设计,采用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的堆型,提高固有安全性。在符合最先进安全指标的核电技术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合理控制核电建设规模和速度。通过科学选址和采取更加高效、可靠的工程措施,确保气态和液态流出物在核电机组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对环境和公众均不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影响。积极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性能高的先进核电技术。力争“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二)加强整改,消除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隐患。根据核设施综合安全检查结论和改进要求,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实施安全改进,对于无法满足安全标准的,予以限制运行或逐步关停。完成研究堆分类名录,明确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完善研究堆许可证管理模式和定期安全审查方法。确定研究堆在停闭状态下的安全保障和管理方法。对大型研究堆实施严重事故管理。开展研究堆概率安全分析和老化评估。完成快中子增殖堆等新堆型技术法规和技术审评原则及其下层技术文件的编制。完成部分研究堆内乏燃料组件向集中贮存设施的转移。   2012年底前:   专栏3 提升研究堆安全水平   1。根据调整后的地震区划图,完成对所涉及研究堆的抗震校核及必要的改造工作,并重新优化其运行管理程序。   2。为大、中型研究堆增设事故后堆芯监测装置。   3。评价研究堆构筑物抵御极端外部事件的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完成相应的加固工作。   2013年底前:   4。为研究堆增设可靠电源、移动电源、移动泵、消防车辆和应急水源。对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加强核燃料循环设施工艺和安全研究,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水平。建立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经验反馈体系,强化核临界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和完善早期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根据核电发展的方向、规模与速度,配套开展核燃料循环发展顶层设计,加强“三废”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专栏4 提升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水平   2012年底前:   1。按照现行标准对核燃料循环设施老旧厂房进行抗震校核,并根据校核结果进行加固或限期退役。   2。根据核燃料循环设施厂址特点,建立外部应急支援接口,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抵御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5年底前:   3。开展核燃料循环设施的应急和“三废”等配套建设,确保其与主工艺建设同步。   4。制定贫化六氟化铀的处理规划,加强贫化六氟化铀贮存的安全管理,必要时进行稳定化处理。调查在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的安全状况,完成运输容器安全评价。建设一、二类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强化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和运输活动的安全监督。加强实物保护系统建设,对各核设施实物保护系统实施改进和升级。   (三)严格安全管理,规范核技术利用。   2012年底前完成全国核技术利用单位综合安全检查。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高风险核技术利用装置实施强制退役,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健全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放射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建立高危险移动放射源跟踪监控体系。对辐照加工、科研、医疗等领域Ⅰ类放射源和Ⅰ类射线装置实施在线监控。全面开展对废旧金属回收熔炼的辐射监测,加强进出境口岸放射性物品安全管理。强化核技术利用单位的辐射环境和个人剂量监测。加强从业人员辐射安全培训。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配备放射性物质鉴别、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完成3-5个区域性移动式废旧放射源整备设施的研制和建设。加大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力度,确保新产生的废旧放射源依法及时送贮,推动已到寿期的Ⅲ类及以上进口放射源返回原出口方。推动废旧放射源的再利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循环使用技术研究,倡导并支持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   制定和完善核技术利用行业的准入制度,提高核技术利用装置安全水平。鼓励除科研用途外设计活度小于1.11×1016贝可(30万居里)的静态辐照装置关停退役或转型升级。   (四)加强铀矿冶治理,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中期,完成铀矿冶企业尾矿(渣)坝的风险评估,建立尾矿(渣)坝监测与预警系统,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垮坝风险,关停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铀矿冶设施。“十二五”末,完成地浸采场地下水去污恢复技术研究。建设事故废水收集池,避免超标废水直接向环境排放。建立铀矿冶退役治理工程长期监护机制。   对历史遗留铀矿地质勘探设施进行调查与评价,在2020年前完成位于社会和环境敏感地区的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开展退役矿山的环境治理,在2020年前全部完成2010年前关停的铀矿冶设施的退役治理和环境恢复工作。   贯彻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大废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力度,逐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产生量并实施达标排放。“十二五”中期,保证水冶工艺废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进一步完善铀矿冶辐射防护体系,降低采冶过程中的职业照射水平,保护工作人员健康。到“十二五”末,铀矿冶行业的职业照射水平管理目标值控制在15毫希沃特/年以内。   进一步开展主要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水平调查工作,完善伴生放射性矿监管名录和办法,明确管理要求,制定废物处置的相关环境政策,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五)加快早期设施退役和废物治理,降低安全风险。   加强对已停运核设施的监管和维护,及时实施已关停或已决定关停核设施的退役,推进早期核活动遗留的放射性污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贮存,加快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对全国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能力进行统一布局,推动地方政府及核能相关企业加快放射性废物贮存、处理、处置能力建设。以高风险放射性废物治理为重点,加快放射性废液固化处理进程。   在核设施设计中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工艺。鼓励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减少废物产生量。推动核电厂妥善处置现存废物。建立放射性废物治理管理信息系统。推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研究。   专栏5 早期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   “十二五”末:   1。全面推进重点单位的核设施退役活动。2。完善中、低放废物处理、处置手段。3。完成全国放射性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开展放射性污染治理。4。开展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至2020年:   5。已停运的核设施全部安全关闭,早期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6。形成全国中低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的统一布局。   7。建成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   (六)强化质量保证,提高设备可靠性。告。
  • 环保部“辟谣”核辐射导致雾霾形成说法不科学
    p   针对近日社会上重新出现的“核雾染”言论,环境保护部7日公开表示,“核辐射导致雾霾形成说法不科学”。 /p p   媒体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该部近期就上述说法组织核安全方面的专家进行了研究。专家们认为,雾霾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涉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生产的排放、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地理环境及气候气象条件等方方面面。 /p p   2013年底,网上首次出现“核雾染”言论后,业内专家已就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雾霾的形成与 a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2008-T061-1-1-1.html" strong 核辐射 /strong /a 没有直接关系。煤燃烧过程中,铀、钍在原煤中含量的80%以上留在了炉渣中,经除尘过滤后,随烟尘排放的仅占原煤含量的1-2%。 /p p   根据对24省区563个煤样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测定研究结果估计,我国燃煤电厂每生产1GWa电能,对周围居民造成的附加辐射剂量为天然本底的2.6‰,不会对周围居民造成放射性危害。 /p p   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认为,“内蒙古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处于同一水平。” /p p   根据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煤矿中煤样和矸石样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测量结果,内蒙古大营铀矿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区,煤样中铀-238的含量为6.3-57.7贝可每千克,煤矸石中铀-238的含量为14.6-87.2贝可每千克,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处于同一水平。 /p p   内蒙古大营铀矿,与周围的煤矿处于不同深度,煤矿在铀矿下约100多米,目前该铀矿尚未开采,铀矿下的煤矿亦未开采。 /p p   环保部表示,十年来,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没有明显变化。我国已在所有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设立了167个空气放射性水平自动监测站,可连续监测伽玛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进行空气气溶胶取样,采集的样品定期送实验室分析。这些自动站在福岛事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 p   “核雾染”言论出现后,环保部组织相关专家分析了公众关心的颗粒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铀-238的含量,约为30毫贝可/克,与土壤中天然铀-238含量处于同一水平。 /p p   据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十多年来对大气中放射性水平的监测结果,我国大气环境放射性水平平稳,气溶胶中天然放射性水平未发生异常变化,未发现高铀含量的颗粒物。自动站监测数据已在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网站实时发布。 /p p   环保部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的辐射环境监管体系,确立了开采或者关闭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铀(钍)矿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尾矿的贮存和处置制度、铀(钍)矿退役管理制度等,施行了严格的监管。 /p
  • 【霍尔德新品】放射性低本底γ能谱检测仪的功能特点
    【放射性低本底γ能谱检测仪←点击此处可直接转到产品界面,咨询更方便】环境辐射污染是一种潜在的重大污染源,其危害不亚于显性污染。一旦失控,将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比方说,放射源周边的生物或传播媒介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后,就像带着致命毒素的蛇一样,通过食物链由低级向高级攀升,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将毒素富集。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一旦进入人体,便像埋在人体内部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境辐射污染问题,坚决遏制其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放射性低本底γ能谱检测仪应用领域:医院放射性核素γ能谱测量分析;建材、土壤、生物、地质样品等γ能谱测量分析;建筑材料的快速无损检测;铀矿地质样品镭(铀)、钍、钾含量分析;可按用户要求配备铀、铯、钴、碘等人工核素分析软件。放射性低本底γ能谱检测仪功能特点:1、具备实时快速低能γ射线稳谱技术的低本底数字化能谱仪,可保证开机快速测量以及长期稳定性;传统低本底数字化能谱仪需要人工反复调整谱仪参数才能够工作,且无法长时间稳定工作;2、自带数字化稳谱功能,可选择本底镅源γ射线稳谱、天然特征峰稳谱等数字化稳谱方式;3、支持粒子图谱、能谱曲线、梯形成形信号与原始脉冲信号显示;4、数字化能谱仪具备LIST-MODE模式,可实现粒子事件信息(时间、位置、幅度等)的实时采集,各通道数字化谱仪具备时钟同步功能,同步精度不低于15ns;粒子事件信息可传输到计算机上成谱,从而满足快速移动测量的要求;5、双谱测量:支持能谱与时间谱测量;6、高分辨率:采用16位80MSPS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7、高数字成形频率:数字成形频率高达80MHz
  • “两弹一艇”元勋、原国家二机部部长刘杰逝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二机部部长、河南省委原第一书记、“两弹一艇”元勋刘杰同志于9月23日21时20分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728c5a7-e5f5-4b3d-8e25-e51fdaaa7d69.jpg" title=" 2018928111450418.jpg" alt=" 2018928111450418.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是“两弹一星”功臣、中国核工业奠基人之一,曾任二机部部长、党组书记,经历了中央决策、争取苏援、苏援中断、完全彻底自力更生等几个阶段,圆满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成功和核潜艇动力装置初步设计,建成了国内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为中国核工业创建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1915年出生于河北威县,“九一八”事变后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七大代表。1945年至1949年分别任中共察哈尔省委副书记、察哈尔军区政委、省委书记。北岳区委副书记,豫西军区第二政委、豫西党委第二书记。开封市委副书记、警备区副政委。1949年至1953年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兼工人工委书记、政协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在地质部工作时,地质部发现了中国的第一座铀矿。1952年,他和李四光一起,制订了国内地质勘探规划并组织实施,使地质勘探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954年,地质部的一支地质队伍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床。1954年秋,时任地质部常务副部长的刘杰带着产自广西的铀矿石标本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汇报,刘杰手持盖革计数器进行探测,放射性物质使仪器发出响声,到会领导人都十分欣喜和兴奋,这证明中国地下埋藏有铀矿。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有没有铀资源,决定着中国能不能自力更生地发展核工业。此后不久,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在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下设立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开始铀矿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当年的铀矿地质勘查大会战中,为了能详细了解到铀矿勘查的第一手资料,刘杰和普通技术人员一样,深入野外一线、风餐露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作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从那时起正式诞生。同年5月,中央决定调时任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刘杰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组织原子能事业的筹建工作。1956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作为国务院对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归口管理部门,首任部长为宋任穷,刘杰、刘伟、钱三强等为副部长。1960年9月,刘杰被任命为二机部部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史料记载,1959年6月,苏共中央突然来信,婉拒提供原子弹样品和资料。这是苏联政府在核领域毁约停援的先兆。后经中方多次催促、商谈,仍无进展,直至1960年8月,撤退全部在华专家,停供所有设备材料。面对停援困难,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于1959年7月指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在1962年提出的制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两年规划,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同。“两年规划”中提出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个总目标和总任务。为了鼓舞士气,二机部决定以苏联撕毁协议时间“596”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激励大家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63年底,1:2全球爆轰出中子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次年初,又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核燃料。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曾在采访中回忆说,原子弹爆炸的那天,自己心情很平静。“爆炸前一天,总理问我爆炸是否能成功,我跟总理说:‘一定能。’其实,当时我内心里想会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干脆利落;另一种是拖泥带水;还有一种就是完全失败。但我对科研工作者们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坚信一定能成功爆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大力研制原子弹的同时,科学家们从1960年底已开始摸索氢弹原理。当时的二机部刘杰部长、钱三强副部长把研究氢弹的任务交给了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于敏等人。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7时,空军徐克江机组驾驶着72号轰炸机,进行氢弹空投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1978年,刘杰奉命调离二机部,赴任河南省委书记。1978年至1985年,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省长、省委第一书记、人大主任。1982年至1987年为中顾委委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09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管理科学奖颁奖大会上,原二机部部长刘杰因在任内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奠定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技术物质基础、基本建成中国核燃料工业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获得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杰逝世后,中顾委委员目前仍然健在仅有6人。他们分别是:李锐(1917年生,中组部原常务副部长)、万海峰(1920年生,原成都军区政委)、苏毅然(1918年生,山东省委原书记)、李力安(1920年生,黑龙江省委原书记)、袁宝华(191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焦若愚(1915年生,北京市原市长)。 /p
  • 铀系放射性核素激光质谱分析技术取得突破
    铀系放射性核素(230Th-231Pa-232Th-238U)是海洋碎屑沉积物定年、评估沉积颗粒侧向迁移程度、以及重建粉尘通量、表层海洋输出生产力、深海洋流流速、深海氧化还原状态所依赖的重要指标。对于晚第四纪深海沉积物中超痕量的230Th和231Pa而言,其浓度范围一般在几到几百pg/g,是自然界中丰度最低的一类核素。传统分析230Th和231Pa含量的溶液方法化学处理流程复杂、耗时久,溶样和化学分离时Pa的回收率难以保证稳定。开展沉积物230Th和231Pa含量的可靠分析,还需精确标定人工放射性核素(229Th、233Pa)的混合稀释剂溶液,但233Pa的半衰期大约只有一个月,每批次的实验分析均需重新配制和标定稀释剂溶液。因此,常规开展沉积物230Th和231Pa的分析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单位可以进行此类分析。为了深入开展海洋沉积物铀系核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充分发挥铀系核素的古海洋应用潜力,显然需要更高效、便捷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另辟蹊径,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质谱技术来突破上述分析难题。海洋沉积物基质复杂,结构松散,无法直接进行激光剥蚀。为此我们首先开发了海洋沉积物高温熔融玻璃化的方法。在中国科大黄方教授课题组建立的火山岩粉末小样品玻璃化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海洋沉积物富高温挥发组分(如碳酸钙、硫酸盐等)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在得到均一硅酸盐玻璃样品后,我们进一步建设了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方法。由于质谱中232Th拖尾对丰度极低的230Th、特别是231Pa的信号存在显著干扰,为了可靠获取U-Th-Pa在质谱仪中的分馏,需制备富集230Th和231Pa但不受232Th拖尾影响的玻璃标样。我们利用处于铀系衰变平衡的钙铀云母矿物,制备了不含232Th(低于检测限)、且富集231Pa的玻璃标样。利用太平洋深海表层沉积物,制备了富230Th而232Th拖尾可以忽略的玻璃标样。同时,基质效应、拖尾干扰稳定性、多原子干扰、离子计数器在超低计数时的性能等,均可能对230Th和231Pa的信号存在不确定的影响。事实上,以往的激光剥蚀质谱分析典型的浓度测量范围在ng/g及以上,对于自然界中极低含量的231Pa,此前从未报道过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本研究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验证,将激光剥蚀硅酸盐典型分析的元素/同位素含量测试范围向下拓展了2-3个数量级。我们对一系列已知230Th和231Pa含量的海洋沉积物样品(利用溶液稀释剂法进行测试)进行了分析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极低丰度下海洋沉积物230Th和231Pa激光质谱分析测试的可靠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图1)可以实现多种类型的海洋沉积物中230Th、231Pa、232Th、238U的快速准确测量,极大提高了样品处理与测试效率。对存在230Th过剩的海洋沉积物样品的230Th/232Th分析的准确度在±2%以内,而对230Th衰变平衡的样品(230Th含量低至数十pg/g),230Th/232Th的准确度在±5%以内。231Pa/232Th比值的分析的准确度在±12%以内(231Pa含量低至几pg/g, 溶液稀释剂分析准确度一般在百分之几的水平)。因此,海洋沉积物万亿分之一浓度水平的铀系核素激光质谱分析技术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图1.本研究分析方法的主要流程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Determination of picogram-per-gram concentrations of 231Pa and 230Th in sediments by melt-quenching and laser ablation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健帆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天宇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为论文的第一和通讯单位,合作单位包括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布里斯托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该论文得到了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等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 铀系放射性核素激光质谱分析技术取得突破
    铀系放射性核素(230Th-231Pa-232Th-238U)是海洋碎屑沉积物定年、评估沉积颗粒侧向迁移程度、以及重建粉尘通量、表层海洋输出生产力、深海洋流流速、深海氧化还原状态所依赖的重要指标。对于晚第四纪深海沉积物中超痕量的230Th和231Pa而言,其浓度范围一般在几到几百pg/g,是自然界中丰度最低的一类核素。传统分析230Th和231Pa含量的溶液方法化学处理流程复杂、耗时久,溶样和化学分离时Pa的回收率难以保证稳定。开展沉积物230Th和231Pa含量的可靠分析,还需精确标定人工放射性核素(229Th、233Pa)的混合稀释剂溶液,但233Pa的半衰期大约只有一个月,每批次的实验分析均需重新配制和标定稀释剂溶液。因此,常规开展沉积物230Th和231Pa的分析受到了极大限制,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单位可以进行此类分析。为了深入开展海洋沉积物铀系核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充分发挥铀系核素的古海洋应用潜力,显然需要更高效、便捷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另辟蹊径,利用激光剥蚀-多接收质谱技术来突破上述分析难题。海洋沉积物基质复杂,结构松散,无法直接进行激光剥蚀。为此我们首先开发了海洋沉积物高温熔融玻璃化的方法。在中国科大黄方教授课题组建立的火山岩粉末小样品玻璃化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海洋沉积物富高温挥发组分(如碳酸钙、硫酸盐等)的特点进行了改进。在得到均一硅酸盐玻璃样品后,我们进一步建设了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方法。由于质谱中232Th拖尾对丰度极低的230Th、特别是231Pa的信号存在显著干扰,为了可靠获取U-Th-Pa在质谱仪中的分馏,需制备富集230Th和231Pa但不受232Th拖尾影响的玻璃标样。我们利用处于铀系衰变平衡的钙铀云母矿物,制备了不含232Th(低于检测限)、且富集231Pa的玻璃标样。利用太平洋深海表层沉积物,制备了富230Th而232Th拖尾可以忽略的玻璃标样。同时,基质效应、拖尾干扰稳定性、多原子干扰、离子计数器在超低计数时的性能等,均可能对230Th和231Pa的信号存在不确定的影响。事实上,以往的激光剥蚀质谱分析典型的浓度测量范围在ng/g及以上,对于自然界中极低含量的231Pa,此前从未报道过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本研究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验证,将激光剥蚀硅酸盐典型分析的元素/同位素含量测试范围向下拓展了2-3个数量级。研究者对一系列已知230Th和231Pa含量的海洋沉积物样品(利用溶液稀释剂法进行测试)进行了分析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极低丰度下海洋沉积物230Th和231Pa激光质谱分析测试的可靠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图1)可以实现多种类型的海洋沉积物中230Th、231Pa、232Th、238U的快速准确测量,极大提高了样品处理与测试效率。对存在230Th过剩的海洋沉积物样品的230Th/232Th分析的准确度在±2%以内,而对230Th衰变平衡的样品(230Th含量低至数十pg/g),230Th/232Th的准确度在±5%以内。231Pa/232Th比值的分析的准确度在±12%以内(231Pa含量低至几pg/g, 溶液稀释剂分析准确度一般在百分之几的水平)。因此,海洋沉积物万亿分之一浓度水平的铀系核素激光质谱分析技术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图1.本研究分析方法的主要流程上述研究成果近期以“Determination of picogram-per-gram concentrations of 231Pa and 230Th in sediments by melt-quenching and laser ablation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Nature Index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健帆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天宇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为论文的第一和通讯单位,合作单位包括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布里斯托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该论文得到了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等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11月30日,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暨李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会议主题是研讨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追思缅怀该实验室的奠基人李璞先生。   会上,徐义刚主任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十二五”规划要点及实验室建设和保障措施。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大学的专家领导对实验室的定位和学科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李璞先生早年投身革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旋即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组织第一支进藏综合科学考察队,李璞任队长,考察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彻底改变了国人以前对西藏的不正确认识和神秘感。50年代中期,他率领研究团队专攻国家急需的与基性-超基性岩类有关的铬、镍、铂族元素、钒、钛等金属和金刚石等矿产 60年代初参与地质所铀矿资源寻找工作,并对在南秦岭发现我国三线地区第一个大型硅岩型富铀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地质绝对年龄测定”列入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委托李璞先生负责领军该项国家任务的实施工作,经过3年的筹建准备,1960年在地质研究所正式成立了同位素地质研究室,李璞任主任。在艰难岁月里,李璞领导的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于1963年发表了我国第一篇根据自己测定的数据的研究论文,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诞生,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法新社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纪念会上,当年与李璞先生共同创业的老一辈地学专家们共聚广州,回顾当年李璞先生组织领导大家团结拼搏,共同创业的英雄壮举,提出我们今天一定要不忘历史,在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李璞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的拓荒牛精神,为科教兴国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揭牌仪式   纪念会现场   活动现场
  • 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通过环保部审批
    环保部常务会议近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送审稿)》(简称《核安全规划》)。《核安全规划》将在进一步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审批。   《核安全规划》提出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强调要以加强监管,进一步提高核设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明显降低辐射环境安全风险,保障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核安全规划》在核电、研究堆、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安全设备、铀矿冶、早期核设施退役治理,以及科技进步、应急、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日前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核电发展规划,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日表示,明年3月以后,核电有可能步入恢复发展的轨道,中国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核电市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对在建和已建核电项目安全检查已经完成,核安全规划又获得环保部原则通过,这意味着中国重启核电项目审批的步伐有望加快,由国家能源局牵头调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可能出台。
  • 2017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2017年8月19日,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开幕。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的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fbe72459-871a-403b-b3ab-298110f157e8.jpg" title=" 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现场 /p p   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和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一般由无机、同位素、仪器与教育3个专业委员会合办,每1-2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由中国质谱学会联合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举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四川省氢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451dff9-d492-439f-9dc9-e60fbef497c8.jpg" title=" 谢孟峡.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此次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孟峡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5a6d3ba-f5c4-4509-a05f-d02f60575f65.jpg" title=" 郭冬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郭冬发致开幕词 /p p   郭冬发在致词中谈到,从1912年汤姆逊研制第一台简易同位素质谱仪到现在,共有11个诺贝尔奖授予了在质谱技术的诞生、发展以及应用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可见,质谱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p p   无机、同位素质谱技术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最早的简单同位素质谱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的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科。广泛用于各类检测对象中元素含量及其形态、同位素组成的分析,以及成像分析等,很多质谱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标准化。 /p p   到目前,检测对象已经涵盖核工业、地矿、环境、农业食品、生命科学、国土安全等诸多领域。例如,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为代表的无机质谱分析技术在地矿行业已经普及到基层实验室,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检测数据。以核质谱(热电离质谱、气体同位素质谱、加速器质谱等)为代表的高精度同位素质谱技术为核科学与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以二次离子质谱为代表的质谱成像技术为材料科学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诊断工具。可见,质谱技术已“无孔不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862ea939-daac-4a70-bd22-8d60d47db8b8.jpg" title=" 王宝瑞.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所长王宝瑞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3657b311-e7b7-487a-ab7a-a4fb01e8fdb4.jpg" title=" 李金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李金英发言 /p p   此次会议既有口头报告和展报,也有质谱相关的实物展示,为大家带来了最新的无机及同位素质谱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必将推动无机和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a0255c8e-d40f-4ab7-b3fc-1bc711c8922e.jpg" title=" 王海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王海舟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中国材料与试验标准的发展 /p p   王海舟院士首先感恩质谱技术为冶金及材料表征重大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向,如,激光剥蚀+ICP-MS+金属原位分析技术用于跨尺度高通量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等。王海舟院士的报告介绍了材料与试验标准体系现状,以及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CSTM的情况。他说到,虽然此次报告的内容与质谱不相关,而是关于标准化建设的,但是,标准应该是前端的、与技术同步的,所以也可以说是相关的。 /p p   在19日上午的5个大会报告中,与“核”相关的报告有3个之多,分别是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李金英的报告《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郭冬发的报告《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廖俊生的报告《核材料研究中的无机质谱应用技术》,可见,无机及同位素质谱技术在核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29ad154-0780-4ee8-9e06-5c9504199a9a.jpg" title=" 李金英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研究员 李金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p p   质谱分析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包括了铀矿地质勘察、铀矿水冶、反应堆材料、核电站水化学及环境监测、铀浓缩、三废及退役治理、乏燃料后处理等。而核质谱分析技术具有取样量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快速、封闭式操作等特点。核工业中常见的无机与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有:TIMS、ICP-MS、LA-ICP-MS、GDMS、LIMS、SIMS、SSMS、SNMS等。 /p p   李金英介绍了ICP-MS、TIMS、GD-MS、SIMS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表示,对于重要同位素的高精密度测量,TIMS是有力的手段,在无机、同位素测量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应用在核科学以及地质领域,尤其在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样品的分析等方面;而MC-ICP-MS在某些元素测量方面,如难电离元素等,甚至优于TIMS,但短时期尚不能取代TIMS。 /p p   报告中,李金英还特别介绍了封闭式核质谱仪器在核工业、防化系统、环境监测等特殊样品测量中的应用。最后,他指出,我国核电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质谱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也将给质谱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cd3f02d-65ee-4cce-99e9-6c33f57a7b77.jpg" title=" 郭冬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 郭冬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 /p p   铀矿物可以保存与成因、年代和地点有关的有用信息。利用包括LA-ICP-MS、FIB-TOF-SIMS、LG-SIMS等在内的现代质谱成像技术,实现单点成像、2维成像和3维成像,并用于铀矿勘查和铀基材料的加工研究。 /p p   郭冬发在报告中介绍了利用LA-ICP-MS、FIB-SEM、LG-SIMS三种仪器进行的实验和结果分析。其中,LG-SIMS更适用于点成像,FIB-SEM-TOF-SIMS更适用于界面成像,LA-ICP-MS MSI更适用于元素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b5d02ba2-cdc8-4bf5-bbb8-d64afca1f54c.jpg" title=" 林金明.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方法研究 /p p   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的三项主要难点分别是:多通道芯片与质谱联用、细胞共培养、细胞形态观察。林金明与其团队成功研制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装置,实现了多通道微流控芯片-细胞代谢物富集分离-质谱检测的联用,仪器的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p p   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细胞的药物代谢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细胞成长过程的影响、营养物质对细胞培养过程的影响、疾病机理研究、细胞的分选和检测等多个领域。林金明表示,未来几年内将不断改善和提高多通道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装置的性能与自动化水平,并加大力度推广仪器的应用范围。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6506fbed-630b-4eee-8cb0-dfe3816ac4be.jpg" title=" 廖俊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研究员 廖俊生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核材料研究中的无机质谱应用技术 /p p   核材料是军事与能源中的基础原料,基于核材料各项理化特征的研究对于提升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无机质谱技术能够提供特定元素含量、同位素丰度及其他化学信息,因此在核材料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廖俊生在报告中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核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原位分析准确获得了目标元素在核材料表面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随后介绍了辉光放电质谱中通用灵敏度因子校正方法的建立,并成功用于核材料表面元素的直接定量分析;此外,廖俊生还介绍了钚的多个衰变子体(铀、镅、铅等)的质谱分离分析方法。 /p p   质谱技术为圆满完成国家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加深了对核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认知水平,为科学评价战略武器的性能提供了依据,核材料的分析研究极具挑战性,也推动了质谱技术不断发展。 /p p   此次会议也得到了岛津、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天瑞仪器、安捷伦、德国耶拿、TESCAN、吉天仪器、派艾斯、钢研纳克、CAMECA等仪器设备厂商的大力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7f4daaa6-32ac-4419-bd83-71d7822a19a4.jpg" title=" 合影.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合影 /p p br/ /p
  • 2009中国无机质谱年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同位素和仪器与教育委员会学术交流年会(2009)在北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11月9日讯,近年来,质谱技术迅速发展,质谱仪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投入的不断加大,质谱工作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需求非常迫切。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并推动我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器研发和质谱技术应用的发展,中国质谱学会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仪器与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同位素和仪器与教育委员会学术交流年会(2009)”于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在大会上致辞并祝大会圆满成功。致辞中李金英研究员强调,我们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并且不同单位、不同个人之间展开广泛的合作,联合攻关。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李金英研究员   会议邀请了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肖应凯研究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郭冬发研究员、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咸德研究员、浙江大学刘子阳教授、上海大学周振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龙开明研究员、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周国庆博士等专家做报告。   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珀金埃尔默、岛津分析技术研发公司的专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与参会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且三家公司赞助了本次大会。   部分报告如下:    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二次离子质谱学的新进展   查良镇教授综合了2008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和2009年9月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二次离子质谱学会议的信息,对二次离子质谱学的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当前生物和生命科学是推动二次离子质谱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原子团离子轰击和生物样品成像等是热点前言课题。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肖应凯研究员:B(OH)3掺入碳酸盐的硼同位素证据-无机碳酸盐沉积于珊瑚养殖实验    肖应凯研究员的报告中介绍了近期开展的海洋生物碳酸盐和无机碳酸盐沉积时的硼同位素分馏研究及珊瑚养殖实验,发现了异常的硼同位素分馏现象,提供了B(OH)3掺入无机碳酸盐沉积的硼同位素证据,为利用海洋生物碳酸盐硼同位素组成重建古海洋pH的可行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水样中痕量铀的快速质谱测定   陈焕文教授曾成功研制了小型化质谱仪并应用于爆炸物现场快速检测 并协助研制月球资源探测用质谱仪,在我国“探月工程”中,质谱仪担当着检测月球上3He、4He等稀有物质的重要角色。而目前陈焕文教授工作中心则由仪器研制转向质谱方法研究,本次报告介绍了采用其发明的EESI-MS(萃取电喷雾电离)技术进行复杂基体样品的快速质谱分析。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主任郭冬发研究员:铀矿地质勘查中的质谱分析技术   郭冬发研究员的报告中介绍了其实验室在铀矿地质勘查中主要质谱技术新进展,包括:ICP-MS实现高通量、固体样品直接分析、研制新型低功率ICP源三个新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谱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器及其附属设备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逐年增加,队伍不断扩大,质谱法在分析科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此次三个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学术交流会展示了质谱学和质谱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检验了质谱法应用的最新成就,促进我国质谱事业的发展。
  • 2017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大会新晋产品——扫描电镜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的火花
    质谱主要发展方向—小型化和质谱成像技术人类很早以前就对物质产生兴趣,我们很想知道物质的结构、成分、特点是怎样的,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存在着复杂繁多的物质,而物质都在发生着变化,那物质是否是由少数元素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什么?这些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如何组成物质的?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物质发生变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发明创造能够检测、观察和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和技术。质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可以对样品中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它也是唯一能直接获得分子量及分子式的谱学方法。其中,无机、同位素质谱技术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广泛应用于元素含量及其形态、同位素分析,质谱成像分析等领域。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目前的质谱分析技术日趋成熟,在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检出限等性能上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表面分析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已拥有非常好的灵敏度和极高的分辨率,可以提供表面、薄膜、界面以至于三维样品的元素、分子等结构信息而被广泛应用。2017年8月19日在成都召开的2017年中国质谱学会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上,核工业北京地质院郭冬发研究员分享了题为《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的大会报告,向与会的的质谱专家们介绍了质谱成像技术的重要性和铀矿物分析的最新应用进展。郭冬发研究员谈到,随着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未来质谱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小型化和质谱成像技术。利用现代质谱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单点成像(1D)、二维成像(2D)和 三维成像(3D),并用于铀矿勘查和铀基材料的加工研究。2017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术会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郭冬发研究员分享报告质谱会议首亮相,联用技术的一场革命随着质谱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质谱成像技术已经不局限于一种或者几种分子,可以同时反应多种分子在空间上的分布信息。但从综合分析的角度,目前的质谱成像技术,无论是哪一种分析手段都无法在分析速度、灵敏率、分辨率、空间三维信息、消除背景干扰上得以兼顾。常规的SIMS分析手段对于样品表面成分分析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灵敏度,但在样品的整个面和空间深度分析方向,虽然辅以现在的质谱成像技术,已经能够获得一些信息,但在成像速度和三维结构分析上仍然捉襟见肘。而对样品的大面积分析和空间三维信息的获取,正是FIB-SEM(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技术的优势所在。借助FIB-SEM极高的分析速度和更优异的空间成像能力,SIMS也能在三维分析上具有更好更快速的分析性能,这也是FIB—SEM—TOF-SIMS联用技术带来的应用价值,使质谱成像技术从单点一维、二维成像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成像分析,快速全面的获取样品的分子和结构信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是TESCAN FIB—SEM—TOF-SIMS联用系统的重要用户,在铀矿物质谱成像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在此次无机和同位素质谱会议上,核工业北京地质院郭冬发研究员也提到,目前质谱成像(MSI)仪器主要有LA-ICP-MS、FIB-SEM,LG–SIMS,其中LG–SIMS MSI更适用于点成像,LA-ICP-MS MSI更适用于元素成像,FIB-SEM-TOF-SIMS MSI更适用于界面成像。利于这项联用技术,更加有利于实现三维快速成像,获得样品的综合全面信息。TESCAN在此次质谱学术会议上,也携带其FIB—SEM—TOF-SIMS技术产品首次亮相质谱学术界,向参会的专家学者们介绍了这款FIB-SEM和TOF-SIMS新型联用技术碰撞出的新产品以及在质谱和材料分析领域所带来的应用拓展,解读了TESCAN公司在综合分析和联用拓展上的创新理念,而在TESCAN展台,不少专家在了解了这项技术后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2017无机及同位素质谱会议TESCAN展台三维质谱成像,FIB—SEM—TOF-SIMS技术得天独厚TESCAN是第一个将TOF-SIMS和自己的SEM/FIB成功集成在一起,拥有这项技术的公司,这项技术是用聚焦离子束 (FIB)将试样剥离,产生带电离子或者中性粒子,采集带电离子作为TOF-SIMS的分析信号,实现对于轻元素、同位素、三维数据重构或者对薄膜深度方向的剖析和化学高分子试样的官能团等化学结构的解析。更加有利于实现三维快速成像,获得样品的综合全面信息。集成在FIB-SEM上的TOF-SIMSFIB—SEM—TOF-SIMS技术独特的优势同位素快速检测三维重构更好的空间分辨率水平方向分析示例:垂直方面分析示例: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而正是因为TESCAN“All In One” 的创新产品设计理念,使得TESCAN的任何系统在接入EDS、WDS、RAMAN、TOF-SIMS等更多分析附件和设备时表现出更好的兼容性和更优异的性能,对于样品的进一步组合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FIB与TOF-SIMS的联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ESCAN将TOF-SIMS和自己的SEM/FIB成功集成在一起,创新成为一体化系统,为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其双束聚焦离子束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联用系统(TOF-SIMS)将越来越多地在分析行业发挥巨大价值。TESCAN FIB—SEM—TOF-SIMS一体化系统(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 关于TESCANTESCAN发源于全球最大的电镜制造基地-捷克Brno,是电子显微镜及聚焦离子束系统领域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有超过60年的电子显微镜研发和制造历史,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拉曼光谱仪联用技术、聚焦离子束与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以及氙等离子聚焦离子束技术的开拓者,也是行业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关注微信公众号“TESCAN显微平台”,更多精彩资讯。
  • 69项!这些地矿行业新规10月1日起实施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35号、36号、37号公告,公布了69项涉及地质矿产领域的行业标准。这69项标准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及名称:DZ/T 0184.1-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部分:总则和一般规定(代替DZ/T 0184.1-1997)DZ/T 0184.2-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锆石 铀-铅体系同位素年龄测定 热电离质谱法(代替DZ/T 0184.2-1997、DZ/T 0184.3-1997)DZ/T 0184.3-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部分:锆石 微区原位铀-铅年龄测定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Z/T 0184.4-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4部分:地质样品 钐-钕体系同位素年龄和钕同位素比值测定 热电离质谱法(代替DZ/T 0184.6-1997)DZ/T 0184.5-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5部分:地质样品 铷-锶体系同位素年龄和锶同位素比值测定 热电离质谱法(代替DZ/T 0184.4-1997)DZ/T 0184.6-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6部分:脉石英 铷-锶体系同位素年龄测定 热电离质谱法(代替DZ/T 0184.5-1997)DZ/T 0184.7-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7部分:辉钼矿 铼-锇体系同位素年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Z/T 0184.8-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8部分:地质样品 钾-氩体系同位素年龄测定 熔炉法(代替DZ/T 0184.7-1997)DZ/T 0184.9-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9部分:地质样品 氩-氩同位素年龄及氩同位素比值测定 熔炉法(代替DZ/T 0184.8-1997)DZ/T 0184.10-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0部分:地质样品 碳-14年龄测定 液闪能谱法(代替DZ/T 0184.9-1997)DZ/T 0184.11-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1部分:碳酸盐岩 铀系不平衡地质年龄和铀钍同位素比值测定 α能谱法(代替DZ/T 0184.10-1997)DZ/T 0184.12-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2部分:沉积物 铅-210地质年龄测定 α能谱法(代替DZ/T 0184.11-1997)DZ/T 0184.13-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3部分:沉积物 铅-210地质年龄测定 γ能谱法DZ/T 0184.14-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4部分:沉积物 铯-137地质年龄测定 γ能谱法DZ/T 0184.15-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5部分:地质样品 铅同位素组成测定 热电离质谱法(代替DZ/T 0184.12-1997)DZ/T 0184.16-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6部分:地质样品 铅同位素组成测定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Z/T 0184.17-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7部分:岩石 锇同位素组成测定 负热电离质谱法DZ/T 0184.18-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8部分:锆石 微区原位铪同位素组成测定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DZ/T 0184.19-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19部分:硫化物矿物 硫同位素组成测定 二氧化硫法(代替DZ/T 0184.14-1997)DZ/T 0184.20-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0部分:硫酸盐矿物 硫同位素组成测定 二氧化硫法(代替DZ/T 0184.15-1997)DZ/T 0184.21-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1部分:硫化物矿物 硫同位素组成测定 六氟化硫法(代替DZ/T 0184.16-1997)DZ/T 0184.22-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2部分:地质样品 硅同位素组成测定 四氟化硅法(代替DZ/T 0184.22-1997)DZ/T 0184.23-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3部分:硅酸盐和氧化物矿物 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五氟化溴法(代替DZ/T 0184.13-1997)DZ/T 0184.24-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4部分:水和非含氧矿物包裹体水 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五氟化溴法(代替DZ/T 0184.20-1997)DZ/T 0184.25-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5部分:天然水 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二氧化碳-水平衡法(代替DZ/T 0184.21—1997)DZ/T 0184.26-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6部分:水 氧同位素组成测定连续流水平衡法DZ/T 0184.27-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7部分:碳酸盐岩和矿物 碳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磷酸法DZ/T 0184.28-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8部分:碳酸盐岩和矿物 碳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磷酸法(代替DZ/T 0184.17-1997)DZ/T 0184.29-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29部分:微量碳酸盐岩和矿物 碳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磷酸法(代替DZ/T 0184.18-1997)DZ/T 0184.30-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0部分:水中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磷酸法DZ/T 0184.31-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1部分:水中颗粒有机碳 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燃烧法DZ/T 0184.32-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2部分:水中溶解有机碳 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燃烧法DZ/T 0184.33-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3部分:天然气单体烃 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燃烧法DZ/T 0184.34-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4部分:水和含氢矿物 氢同位素组成测定 锌还原法(代替DZ/T 0184.19-1997)DZ/T 0184.35-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5部分:水 氢同位素组成测定 连续流水平衡法DZ/T 0184.36-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6部分:水 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 激光光谱法DZ/T 0184.37-2024地质样品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37部分:富硼矿物 微区原位硼同位素组成测定 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DZ/T 0475-2024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476-2024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477-2024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Z/T 0478-2024固体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三维动态管理技术要求DZ/T 0479-2024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DZ/T 0480-2024砂石矿山综合利用规范DZ/T 0481-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回灌技术要求DZ/T 0482-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监测规范DZ/T 0483-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要求DZ/T 0484-2024遥感地质术语DZ/T 0485-2024微动探测技术规程DZ/T 0486-2024固体矿产勘查钻孔质量要求DZ/T 0487-2024绳索取心钻杆作业规程DZ/T 0488-2024煤层底板分支孔定向技术规范DZ/T 0489-2024煤层底板地面探查与注浆技术规范DZ/T 0490-2024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 0491-2024观赏石鉴评 灵璧石DZ/T 0492-2024观赏石鉴评 大化彩玉石DZ/T 0493-2024观赏石鉴评 雨花石DZ/T 0466.1-2024地质资料馆藏管理规范 第1部分:实物DZ/T 0069-2024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色标(代替 DZ/T 0069-1993)DZ/T 0225-2024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代替 DZ/T 0225-2009)DZ/T 0260-2024地热钻探技术规程(代替 DZ/T 0260-2014)DZ/T 0494-2024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海砂DZ/T 0495-2024鸡血石 鉴定DZ/T 0461.4-2024矿产资源定期调查规范 第4部分:成果报告编制DZ/T 0461.6-2024矿产资源定期调查规范 第6部分:图例图式DZ/T 0462.11-2024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1部分:火山渣、火山灰、浮石、粗面岩、麦饭石、硅藻土DZ/T0462.12-2024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2部分:宝石、水晶、玛瑙、金刚石DZ/T 0462.13-2024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3部分:黏土类矿产DZ/T 0462.14-2024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4部分:饰面石材和建筑用石料矿产DZ/T 0462.15-2024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5部分:地热、矿泉水
  • 三所地方高校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目前我国顶尖的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也培养了一批杰出科学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以来,科技部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和全国省级政府共建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实验室,被称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单位主要是地方重点高校,对提升地方高校乃至区域的科研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科技部又批准建设三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青岛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前两个为科技部和山东省共建,后一个为科技部和江西省共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青岛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223号),正式批准我校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成功获批,不仅实现了山东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也标志着我校在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该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纤维材料科学、纺织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科学前沿和纺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聚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围绕生物成纤资源筛选与生物多糖提取、生物多糖纤维成形理论技术、生态功能纺织品创制三个研究方向,深入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纺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在生物资源利用及纤维材料、纺织科技领域打造立足山东辐射周边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纺织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推动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验室申报中,得到了科技部的悉心指导、省市科技主管部门与同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举措。建设运行期内,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运行、人才引进、自主研究和开放课题等工作,同时在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重大项目立项、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科技部将协助实验室建立业务对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统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学校将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人才引进、自主课题和对外交流等,将重点实验室打造为学校的学术高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齐鲁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0月16日,科技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224号),正式批准齐鲁工业大学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这标志着齐鲁工业大学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将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重点实验立足山东,面向区域和全国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产业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山东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瞄准国际前沿,着力在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等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对推动生物基材料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将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对促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制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并按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切实做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承担地方和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努力成为地方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山东省乃至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日前,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依托东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在核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对引领我国核工业技术创新、带动江西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安全,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该实验室聚焦深源铀成矿作用机制与隐伏矿体探测方法、复杂难处理铀矿浸出机理与控制、放射性核素与环境介质的作用机制及行为调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重点围绕铀成矿理论与勘查方法、铀矿采冶方法与技术、核废物处置与环境治理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形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核资源与环境基础研究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东华理工大学将大力支持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为服务国防军工行业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p
  • 砂岩中二氧化碳迁移特征的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CO2注入地下储层后,储层温度压力条件的改变对CO2的运移特征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不同温压环境下储层内部CO2运移和分布特征,对储量评估和场地安全评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团队在一组储层温压条件下开展原位CO2岩心驱替实验,并利用XCT实时监测岩心内部CO2饱和度分布特征;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相同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匹配实验结果;将模型扩展用于探究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CO2在储层中的运移特征。研究表明:同一温度下,随着储层压力增加,CO2运移速度减慢,但运移路径上的CO2饱和度增加;同一储层压力下,随着温度增加,CO2运移速度增加,但运移路径上的CO2饱和度降低;同时,这种效应在非均质岩石的CO2低饱和度区域更加明显。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支持。
  • 新品发布|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的技术原理和参数_霍尔德
    【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点击此处可直接转到产品界面,咨询更方便】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原理:采用低本底铅室及低钾NaI(Tl)探头实现对待检测样品的放射性测量,基于高性能数字化能谱仪实现对NaI(Tl)探头的高精度伽马能谱测量,通过上位机能谱测量与分析软件实现对能谱的采集、存储、处理与解谱分析,最终实现对检测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识别与放射性比活度的测量。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应用领域:医院放射性核素γ能谱测量分析;建材、土壤、生物、地质样品等γ能谱测量分析;建筑材料的快速无损检测;铀矿地质样品镭(铀)、钍、钾含量分析;可按用户要求配备铀、铯、钴、碘等人工核素分析软件。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功能特点:1、具备实时快速低能γ射线稳谱技术的低本底数字化能谱仪,可保证开机快速测量以及长期稳定性;传统低本底数字化能谱仪需要人工反复调整谱仪参数才能够工作,且无法长时间稳定工作;2、自带数字化稳谱功能,可选择本底镅源γ射线稳谱、天然特征峰稳谱等数字化稳谱方式;3、支持粒子图谱、能谱曲线、梯形成形信号与原始脉冲信号显示;4、数字化能谱仪具备LIST-MODE模式,可实现粒子事件信息(时间、位置、幅度等)的实时采集,各通道数字化谱仪具备时钟同步功能,同步精度不低于15ns;粒子事件信息可传输到计算机上成谱,从而满足快速移动测量的要求;5、双谱测量:支持能谱与时间谱测量;6、高分辨率:采用16位80MSPS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7、高数字成形频率:数字成形频率高达80MHz。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技术参数:探测器:Φ50×50mmNaI(Tl)晶体;总道数:512、1024、2048、4096、8192、16384道任选,标准道数:2048道;能量分辨率:37Bq/kg):10%;电源:220V(±10%)50Hz;温度范围:+5℃~+40℃;相对湿度:≤90%
  • “紫砂门”后,宜兴恢复紫砂矿开采
    6月3日,宜兴市政府对外宣布,将在本月底正式恢复紫砂矿的开采工作,具体开采点和开采量由当地国土部门调研后决定。这是紫砂矿“禁采令”实施5年之后,宜兴市首次表态恢复开采,也是自央视曝光“美的紫砂门”后,宜兴市政府采取的又一积极新举措。   紫砂“禁采令”5年后取消   我国优质的紫砂泥仅产于宜兴市丁蜀一带,所产紫砂泥不仅色泽丰富,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而且物理性能卓绝,用其制作的陶器经高温烧成之后,沏茶能保持汤色和茶香,越宿而不变质。   由于此前盲目开采,宜兴市人代会在2004年通过《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议案》,决定于2005年4月实施紫砂矿“禁采令”。“禁采令”确定宜兴黄龙山为紫砂陶土资源保护区,暂时冻结紫砂泥开采,以实现紫砂资源的科学利用。   “禁采令”实施后,市场上紫砂泥的价格随即飙升,不过由于绝大多数紫砂工艺师此前都有储存紫砂泥的习惯,而且有些工艺大师一年完成的工艺品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因此对于艺术品壶市场来说,紫砂泥并不匮乏。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大批量销售的产品壶。如今,宜兴市政府认为已经到了恢复紫砂泥开采的有利时机。   重拳打击假冒紫砂陶品   除了恢复紫砂矿开采,此前宜兴市政府还专门出台8条意见。   这份名为《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宜兴紫砂陶的意见》的8条意见都以“严”字开头,包括严厉打击添加有毒有害物质行为,凡在紫砂泥料制造、加工过程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一律关停,并严肃追究相关业主的法律责任 严禁销售危害人体健康的紫砂陶产品 严厉打击假冒宜兴紫砂陶。凡假冒宜兴紫砂陶标识的,产品一律没收销毁,经营者一律从严处罚 严厉打击骗买骗卖。凡坑蒙拐骗消费者的经营户,一律公示,情节严重的坚决取消经营资格。   目前,宜兴当地工商、质监部门已经查处了丁蜀镇银飞陶瓷原料厂、丁蜀镇八房陶瓷泥料加工厂等涉嫌用化工原料制作泥料的企业,整个整治行动还将继续展开。
  • “我要测网”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我要测讯 为了解中国检测市场检测机构的综合实力,将好的检测机构及其优势检测项目推荐给广大用户,同时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自2011年9月1日&ldquo 我要测网&rdquo 开始对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检测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ldquo 我要测&rdquo 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郭冬发主任、崔建勇副主任热情接待了&ldquo 我要测&rdquo 工作人员。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ldquo 中心&rdquo )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第二机械工业部三局中心实验室,1993年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批准使用现名。&ldquo 中心&rdquo 是以地质矿产、放射性材料、放射性标准物质及环境等为主的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服务的综合性检测实验室,也是核工业地质行业的仲裁分析测试实验室,研制并保管着天然放射性成分分析国家标准物质,是具有国家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及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三合一体系认证证书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认可证书 研究中心计量认证证书 特色检测项目 据了解,&ldquo 中心&rdquo 已经开设的检测项目有地质类样品检测、放射性核素检测、流体包裹体分析、室内空气检测、水质检测、同位素地质年代六大类,形成了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核素分析、微区分析、有机分析五大分析系统,其中元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及惰性气体同位素)和核素分析是&ldquo 中心&rdquo 最强的技术实力,综合检测能力在地质检测行业名列前茅。 高端人员配备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ldquo 中心&rdquo 现有工作人员80多人,其中科研人员48人,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6人、博士和硕士近30人、国家一级计量师2人。总体上,工作人员学历以硕士为主,本科和博士也有多名。此外,&ldquo 中心&rdquo 的两名博士生导师已经为社会培养多名地质行业优秀人才,&ldquo 中心&rdquo 技术人员多年来在《质谱学报》、《矿物学报》、《铀矿地质》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ldquo 中心&rdquo 科研人员在2012、2013年连续发现多种新矿物,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会批准。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沉淀,&ldquo 中心&rdquo 已经具备了较高技术水平和积累了丰富的分析测试经验。郭冬发主任告诉我要测工作人员,近年来,&ldquo 中心&rdquo 多次参与国际、国内的分析测试技术比对,如国际原子能机构(IEA)组织的核素方面的比对、国家认监委的各种能力比对,平均每年参与4-5次国内比对。实验室制定和参与制定、修订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ldquo 中心&rdquo 研制和参与研制的标准物质超过50多种,目前仍有5个铀矿地质方面的在研标准物质。 &ldquo 中心&rdquo 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励,多年的工作积累为我国铀矿地质、环保、地矿系统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分析测试数据,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培训了大批分析测试人才。与此同时,&ldquo 中心&rdquo 还为地质矿产、建材、石油、有色金属、能源、生物医药、食品、环保、考古等行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先进的仪器配置,自主研发分析设备 &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达6000多万元,拥有多台大型仪器设备:热电离质谱仪、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荧光显微镜及冷热台、电子探针、离子色谱、高纯锗&gamma 能谱仪、低本底&alpha 、&beta 测量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原子荧光仪、稳定同位素质谱、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等。 为更好的完成专业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实验的需求,&ldquo 中心&rdquo 科研人员还自行研制了多台(套)的分析设备,如样品前处理系统、PC-2000型测氡仪等。郭主任介绍到,自行研制的开发的仪器具有使用面广、易复制等优点,如果有合适的企业可以合作,可进一步推向市场。 据郭主任介绍,实验室配备的仪器均按照CNAS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定期校准,核查仪器,确保仪器正常运转,保证检测结果无误。 部分实验室设备 X射线荧光光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低本底&alpha 、&beta 测量仪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测汞仪 自主开发的微量铀分析仪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惰性气体同位素质谱仪 热电离质谱仪 X射线粉晶衍射仪 X射线荧光光谱仪 高分辨激光拉曼光谱仪   全面的质量管理   对于检测样品的管理,郭主任表示,&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作为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实验室,具备完善的检测程序。实验室对特殊样品完全做到:留样复测、实验室比对、仪器比对、人员比对等。   为了保证实验室技术能力的,对于实验室如何保证检测人员技术能力的监督和考察方面,&ldquo 中心&rdquo 也建设了一套完整的上岗程序。检测人员上岗前需经过入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实验室内部不定期的举行内部交流会议、参加外部培训以及定期参加中国认监委组织的能力验证,定期考核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必须考虑的问题,郭主任告诉&lsquo 我要测&rsquo 工作人员,检测过程中采用的分析方法多数是国际和国家标准方法。针对特殊样品,在没有标准可参照的时候,实验室也需要开发最合适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与此同时,&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从实验源头开始注重控制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试剂,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名录上的供应商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采购的试剂也是配备专门的人员保存和管理。   样品检测过程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大因素之一,我要测工作人员了解到,&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在检测过程中需在检测样品中植入盲样,以监测仪器误差水平、可能出现的失误等风险,检测数据经三次审核方可作为报告签发。如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实验室将先从内部查找是否存在人为、仪器等因素查找造成偏差的原因,而对特殊样品必要时要重新检测。   为减少检测周期和、提高检测速度及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和失误,实验室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如今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数据局域网传输系统,样品的检测状态可实时监测。   完善的服务流程   关于&ldquo 中心&rdquo 现有检测业务的运营和操作方面,郭主任也做了详细介绍。目前&ldquo 中心&rdquo 的检测业务已经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管理实验室检测业务。   对样品的接收,针对不同性质的客户,&ldquo 中心&rdquo 对自行送样、委托送样和上门检测三种检测方式建立了完善的服务流程。   1)自行送样   受托单位自行送样&rarr 现场填写委托合同单&rarr 收取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2)用户委托送样   受委托特快专递或邮寄&rarr 传真方式填写委托协议合同单&rarr 银行转账缴纳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3)上门检测   上门取样&rarr 现场填写委托合同单&rarr 收取检测费用&rarr 样品分析&rarr 出具检测报告。   为保证检测报告的真实有效,&ldquo 中心&rdquo 规定检测报告必须有主检人、校核人、报告签发人三方签字,并加盖&ldquo 测试专用章&rdquo 或测试中心公章。对于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ldquo 中心&rdquo 一般会保存3年。   客户服务方面,&ldquo 中心&rdquo 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首先与客户沟通相应检测样品,签订检测委托书,对于提供测试合同条款以及报告签发时间,都可依据客户的要求协商。如果客户对报告有异议,可以一定期限内提出异议,针对具体问题协商解决。   郭主任告诉我要测工作人员,&ldquo 中心&rdquo 实验室目前已经与多个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优质的服务和准确的分析数据是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户的关键。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全体员工将继续发扬&ldquo 客户至上、质量第一&rdquo 的理念,竭诚为新老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http://www.woyaoce.cn/member/T101265/
  • 热烈庆祝我司与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达成友好合作
    2022年01月21日,我司和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我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力学检测类仪器的技术型企业。自成立以来,我司就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不仅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完善,更是始终严把质量关卡。多年的始终如一,使得我司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一所以研究铀矿选冶和湿法冶金技术为主,集科研、教学、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研究院。此次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就QJ210A-100N微机控制电子wan能试验机合作项目与我司达成友好合作,不仅是对我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也将激励我司继续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符合他们期待的产品。我司也将以可靠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来回馈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信赖。
  • 环境保护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环境保护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周生贤、王三运、刘伟平出席签字仪式 5月31日,环境保护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兰州签署《共同推进甘肃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作协议》,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与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分别在协议上签字。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签字仪。 环境保护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今日在兰州签署《共同推进甘肃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合作协议》,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发表讲话。随后,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合作,共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环境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支持环境监管监控能力建设。同时,建立部、省合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商会议,研究甘肃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周生贤指出,甘肃省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和地带性植被分布区域,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搞好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切实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强调环境保护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建立环保工作长效机制,&ldquo 十一五&rdquo 以来,甘肃省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周生贤表示,环境保护部将从六个方面支持甘肃省加强环境保护。一是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兰州&mdash 白银核心经济区、金昌&mdash 白银循环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发展,优先支持列入《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国家明确支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展国家生态保护和治理示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生态修复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三是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列入国家重金属、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大气、土壤等规划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四是支持环境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开展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重污染企业退出等领域的试点和试验。支持甘肃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环保产业基地。五是支持核与辐射安全整治和监管。加大对甘肃省境内核工业基地核设施环境治理、铀矿采选、退役铀矿等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力度,支持建设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高放废物处置等项目,配齐配强核与辐射监测、执法装备。六是支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支持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开展基层环保业务用房建设,加强各类标准化建设、人才培训交流和国际合作。 周生贤表示,近期环境保护部将全力支持甘肃省办好六件实事:包括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支持县级环保业务用房建设等,推动甘肃省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王三运在讲话中代表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部长期以来给予甘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迫切要求。甘肃省将在环境保护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继续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党代会的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同时将以《协议》签署为契机,不折不扣地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努力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签字仪式由甘肃省副省长石军主持,省委秘书长刘立军、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等出席仪式。 来源:中国环境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