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类耳蜗

仪器信息网人类耳蜗专题为您整合人类耳蜗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人类耳蜗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人类耳蜗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人类耳蜗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人类耳蜗话题讨论。

人类耳蜗相关的论坛

  • 【转帖】比尔麦克古尔:人类只有7年拯救地球

    滔天巨浪涌进纽约,街巷瞬息淹没在汪洋之中;转瞬之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中的纽约城变成了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探出了自由女神的头像……这是好莱坞影片《后天》里的经典场景,该片虚构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世界末日浩劫。影星丹尼斯奎德在片中扮演一名古气候学教授,这是该片的一个主要角色。影片中,这名教授在对史前气候进行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将给地球带来如上所述的灭顶之灾。事后,有人问丹尼斯奎德,这部影片是不是太杞人忧天了?他的回答是:“影片所展示的内容是会发生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4 年后,来自英国的气候学家比尔麦克古尔(Bill McGuire) 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15 年地球或许将遭遇厄运。在他最新出版的《7 年拯救地球》(《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 TheQuestions and Answers》)一书中,麦克古尔提出:从现在到2015 年,人类还剩下7 年时间拯救地球。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麦克古尔警告说:“未来7 年里,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达到稳定状态,否则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干旱、洪水、飓风等在内的各种灾难将轮番席卷地球。”“龙卷风将不再成为头条”比尔麦克古尔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在书中,麦克古尔描述了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的灾难:战争频发,为了争夺水源,世界上158 处大的河流发源地可能发生冲突;瘟疫盛行,各种致命病毒接踵而至,数10 亿人背井离乡,成为“气候难民”;冰川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荷兰将会逐步被潮水吞噬,英国海岸线将会淹没在海水之下;洪水肆虐,动植物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到2050 年,陆地上1/4 的植物和动物都将濒临灭绝……台风和龙卷风将会更加频繁地袭击英国和欧洲大陆。“将来,类似于龙卷风将英国伯明翰郊区撕成两半的新闻将不再成为头条。”比尔麦克古尔还警告说,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6500 万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的灾难可能再次发生。“忘记全球恐怖主义吧,因为地震、超级火山和飓风的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它们的威胁更猛烈。”麦克古尔告诉记者,该书的许多观点来源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他同时认为,IPCC 的报告依然偏于保守,“该报告的观点其实还是过于保守和乐观,因为它的出台本身就是各国相互让步、妥协的结果——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独有偶,在比尔麦克古尔推出新书的同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帕乔里向欧盟发出同样的警告,他希望欧盟能够带领世界对抗全球变暖。“人类必须好好利用从现在起的7 年时间,积极作为,确保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高于安全程度,否则将形成难以预期的恶性循环。”这些论述和麦克古尔的观点不谋而合。妥协的“巴厘岛路线图”“七年拯救地球”这一说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05 年年初,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任命的一个工作小组,也曾出台过一份与之类似的报告。“气候危机只有10 年之遥。”这份报告列出了一系列限制气候变化的有关建议,包括确保全球气温不得比工业革命之前高2℃。两年后,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英国政府气候变化顾问斯特恩(Stern)发布名为《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的报告,这份报告算了一笔账。在这份报告之后,大多数政府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所需成本是可以承受的。紧接着,2007 年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次气候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基本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最近50 年全球气温上升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这一系列报告的出台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人类终于承认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确实是由工业化以来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人类应该针对全球变暖采取适应性对策,努力减缓气候变化。这些消息令人振奋,但比尔麦克古尔却高兴不起来。他原本对2007 年底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充满期待,但“这次会议缺乏进展”。最后的“巴厘岛路线图”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的三项硬性指标均被删除;美国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可衡量的、可报告的和可印证的减排要求也未获通过,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继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减排;欧盟做出了最大让步,它甚至愿意在其他国家都不参与的情况下,独自完成上述三项硬性指标。如今,比尔麦克古尔又把希望寄托于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大会。2009 年,新一轮大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对话比尔麦克古尔“我并不认为人类会灭绝”

  •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

    科学家称外星人无需地球资源忽视人类存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032354_347725_1611037_3.jpg根据一项新研究,如果存在外星人,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为何一直遭到忽视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032355_347726_1611037_3.jpg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却一直惨遭忽视。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湾岸大学数学家托马斯-哈尔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他们应该已经发现地球的存在,但我们却一直惨遭忽视。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外星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哈尔表示:“我们或者是孤独的,或者确有外星人存在,只不过对我们不理不睬。”  在1月初于波士顿举行的美国数学协会会议上,哈尔公布了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外星文明需要多长时间准备资源和技术设备,离开家园奔赴另一颗恒星,他进行了保守估计。即使所乘坐的飞船速度一直保持在光速的百分之一,外星人抵达最近恒星也需要大约500年。另一个500年,他们建造新的太空飞船,再次开始太空旅行。计算结果显示,如果存在外星人的话,即使从银河系内最古老的恒星系统出发,他们到了今天也应该发现地球的存在。哈尔说:“他们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又或者只在自己所在的恒星系统周围活动。”  我们之所以未被列入星系际版的Trip Advisor(全球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社区,也是全球第一的旅游评论网站)或者《Lonely Planet》(一本旅行指南)名单之上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并没有外星人需要的任何东西。哈尔说:“任何地外古代文明的生物都不可能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他们不需要地球这样的星球,不需要前往地球,偷走我们的水资源。太阳系之外存在大量水,那里的引力并不强,他们能够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另一种可能性是,现代地外文明一直遵循很久以前设定的航行路线,这些路线恰好绕开地球。”  哈尔指出,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导致地球被外星人忽视,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他们没有理由不知道我们的存在。在等待外星人造访地球的同时,我们也借助太空望远镜积极寻找外星人的踪迹,例如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望远镜,能够探测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  人类所在的地球拥有大约50亿年历史,并且已经掌握了类似开普勒望远镜这样的技术,对于外星人来说,他们再需要1000万年时间便可拥有超越人类的技术。他说:“我相信,如果一颗系外行星上存在智能生物,他们能够探测到地球,仅仅是地球大气层中的含氯氟烃就泄漏了我们的存在。”含氯氟烃是一种通常存在于制冷剂和气雾剂中的化合物,暴露在紫外线下时会释放出氯原子,并且能够侵蚀地球的臭氧层。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物理学家伍德兹-哈雷撰写了一部展望搜寻地外生命前景的著作。他指出:“我们对生命如何在地球上起源还没有彻底了解,即使外星生物盯着我们的脸,我们也不可能将他们认出来。我认为存在三种假设。生命较为罕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生命不可思议,你每次遇到的生物都可能会与你上次看到的截然不同;生命是无趣的,这意味着你会发现与地球生命非常相似的外星生物。我们当前用于搜寻地外生命的技术还不够发达。我认为这三种假设均有可能性,但绝大多数证据更支持第一种假设——人类是宇宙中的罕见文明。”

  • 【讨论】人类PK环境,人类PK壁虱

    呵呵,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壁虱将会攻击人类,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导致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暖。这难道是人类自食其果吗?还是环境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生物物种攻击人类,到头来难道会是人类的灭亡?呵呵,有点耸人听闻。。。。。人,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和平相处;不要过度贪婪,总有一天会要还回去的~!

  • 大气科学之人与气候==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最初,主要表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的面貌,改变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热平衡等方面,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日益重要。  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  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

  • 【讨论】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

    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 --------------------------------------------------------------------- 温度20-26℃ 湿度40-60% 声音35分贝-45分贝 空气成分:78%氮气 21%氧气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 空气一. 人类所接触的生活环境与空间习惯人类习惯的正常大气环境中含有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以及0.2%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二. 室内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为何比室外差呢?1)密闭的空间污浊空气的滞留情况2)人自然呼吸所呼出的二氧化碳3)其他室内装修材料和电子机械设备产生的有毒气体因此室内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往往比室外恶劣。三. SARS风暴的余波人的一生大约有2/3的时间在家里度过,SARS过后,室内的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温度对人体来说,对舒适度最敏感的第一就是温度。物理事实表明,当温度位于20℃-26℃之间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是上海气候的特征。冬、夏长,春、秋短,冬天约有126天,夏天约有110天,春、秋两季相加约130天。例如上海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7、8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约28℃;1月份最低,月平均约4℃。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是不可避免的。 相对湿度人体对相对湿度更为敏感,气温越低,绝对湿度就越低,气温高,绝对湿度也会越高,这是物理学上的感念。实际上人体舒适的相对湿度应该是40-60%,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空调系统不考虑这一点,实际上其技术水平也达不到。而我们的系统在设计上考虑了相对湿度,即在温度达到舒适要求后,湿度也要控制在40-60%这一人体舒适的范围之内。 噪声(声环境)噪音太大的环境会让人不舒服,完全寂静的环境人也不适应。完全舒适的声环境应该是休息时低于35分贝,活动时低于45分贝。比如睡觉的时候有背景噪声,无论是室外传来的还是室内传来的,在休息时不要高于35分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光照光照是保证身体舒适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白天享有充足的阳光,美丽的景观。调节光线主要靠遮阳完成,遮阳有几重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能耗,此外还能调节光照和隔离噪声。正因为这些作用,外遮阳板对建筑来说非常重要,从建筑物理学角度而言,外遮阳的作用很难用其他的技术手段来替代。外遮阳技术是非常简单、实用且效果突出的一种技术手段,在国内并不普及,但欧洲早已普遍采用,它对建筑节能和提高居住的环境品质具有多重作用。

  • 【分享】英国研究揭示人类受孕的基因奥秘

    【分享】英国研究揭示人类受孕的基因奥秘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人类精子独特的“基因签名”,对于开启卵子的生育能力和孕育新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将对人们更好地了解受孕的奥秘有帮助。 在英国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资助下,来自利兹大学的大卫米勒和大卫埃尔斯博士与来自布拉德福德大学的马丁布林克沃思博士合作研究,发现精子会写下一种“基因签名”,只能被同物种的卵子所识别。精子的“基因签名”好似钥匙,只有被同物种的卵子识别,才能开启受孕之锁。精子的“基因签名”会促进受精活动发生,也能解释一个物种如何发育出独特的基因特征。埃尔斯博士说,“我们发现哺乳动物精子有‘基因签名’,对卵子的受孕和胚胎的发育至关重要。此前人们并没有发现精子有‘基因签名’,我们认为‘基因签名’存在的时间很久远。” 科研人员认为,假如没有正确的“钥匙”来开启生育能力的“锁”,要么就不能成功受精,要么即使受精,也不会正常发育。人们已经知道人类精子DNA排列组合的紊乱会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受孕失败。而且这种“锁钥”机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不仅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其他方面健康的男性产生的精子却是不育的,也能解释不同的物种是如何进化并保持其特性的。米勒博士说:“直到现在,医学家们还在努力探究先天性男性不育症。我们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为什么有些精子会存在功能障碍或者不能正常授精。” 如果精子细胞携带的DNA没有受伤,而且伸展开的话,那么实际上它会有一米多长。为了适应精子细胞核的微小空间,精子DNA就必须要紧紧地卷到一起或排列在一起。利兹大学的研究显示,在人类和老鼠的精子中,并不是所有的DNA都按照同样的方式排列。大部分雄性方的DNA是非常紧凑的压缩在一起,同时有些DNA则排列得不那么紧密。 埃尔斯博士说:“精子细胞中有一种特定的DNA排列方式。而且我们发现,即使在不相关的有生育能力的男性中,这种排列方式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这种DNA排列方式与男性生育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精子DNA在空阔的、不太紧密的排列构造下的详细分析显示,这种DNA携带着很多关键信息,这些信息能够激活导致胚胎发育的重要基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相同的构造存在于几个不相关的捐精者的精子中,更引人注目的是,相似的排列构造存在于老鼠的精子中。 相比于紧密排列的DNA, 空阔构造的DNA或许更容易受到诸如存在于香烟和有些抗癌药物中的破坏性毒素的伤害。正如布林克沃思博士所说:“这也许意味着,那些可能对精子产生基因损害的东西,对于胚胎发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发现还能解释为什么近亲物种繁殖的成功例子会这么少。如果两个物种的“锁”和“钥匙”不相配,无论它们的DNA多么相似,都不会孕育后代。就象马和驴交配,有时候能够产生后代。但是因为精子和卵子无法相配,其胚胎的发育是不正常的,那么其后代几乎都是不育的。 研究小组相信相同的机制一定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类早先的历史中,穴居人与现代人类共存了几千年。不排除曾发生过这两个相似物种间的交配行为,但在我们的DNA中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遗留的痕迹。假如可能孕育了后代的话,那么或者他们没能存活太久,或者即使他们存活了,也不能再繁衍后代。[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8/200908051539_164075_1607864_3.jpg[/img]

  • 【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也有三废:呼出二氧化碳、排尿、大便。“三废”的有毒、有害物质,正在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降低我们民族的体质。有不少移居国外的人,原有的哮喘不发作了,气管炎不治而愈,原因是人家治理“三废”有力,环境净化度高,生活环境利于健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作生存空间,“保护环境,救救地球”的口号实则是拯救我们自己。

  • 【转帖】揭示大脑听觉形成机制

    揭示大脑听觉形成机制 众所周知,人类能够获得听力是基于选择性地听取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大脑的“听力中心”听觉皮层中的神经元通常聚集在一起对特定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然而科学家们对于复杂的神经元网络准确地对声音做出反应的具体机制仍然不清楚。现在由冷泉港实验室神经科学计划的负责人Anthony Zador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朝揭示这一谜底迈进了一步。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研究听觉皮层中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了解听力形成的机制。最新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网络版上。“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听觉皮层产生应答反应的机制,”Zador说。听觉皮层的神经元组织方式不同于大脑视皮层和感觉皮层。在视觉形成过程中,视网膜上的感光受体可直接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视皮质形成二维“视网膜定位”图像。然而在听觉系统,耳蜗内的听觉受体的组成方式则是一维的。靠近耳蜗外缘的受体可识别低频率的声音,而靠近耳蜗内的受体则对高频率的声音比较敏感。耳蜗中这种由低到高不同部分与不同声音频率的一种规则的对应关系称之为“频率拓扑”。耳蜗的频率拓扑特征使得神经元将高低频率的声音以梯度形式传递至听觉皮层形成一维信号。“人类视觉和感觉器官获得是二维信号,而听觉皮层获取的声音则是一维信号。这表明两种皮层定位机制存在功能上的差异。然而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理解产生差异的具体机制。”Zador说。

  • 【分享】噪音给胎儿带来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噪音会严重影响人类优生导致畸形胎儿增多。因此,专家们呼吁孕妈妈要警惕身边的噪音。  美国推进科学协会曾在芝加哥举行的年会上发出警告,噪音对胎儿危害非常大,因为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  近年在加拿大进行的一次流行病学研究也证明,那些曾经接受过85分贝以上(重型卡车音响是90分贝)强噪音的胎儿,在出生前就已丧失了听觉的敏锐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尼科尔• 拉兰特研究组对131名4~10岁男女儿童(他们的母亲怀孕时曾在声音极为嘈杂的工厂里工作)进行了检查,结果表明,那些出生前在母体内接受最大噪音量的儿童对400赫兹声音的感觉是没有接受过噪音儿童的1/3。  一些科学家研究指出,构成胎儿内耳一部分的耳蜗从孕妈妈妊娠第20周起开始成长发育,其成熟过程在宝宝出生后30多天时仍在继续进行。由于胎儿的内耳耳蜗正处于成长阶段,极易遭受低频率噪声损害,外环境中的低频率声音可传入子宫,并影响胎儿。有的研究表明,胎儿内耳受到噪音的刺激,能使脑的部分区域受损,并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致儿童期后出现智力低下。  美国有一位儿科医生对万余名新生儿做了研究,结果证实,在机场附近地区,新生儿畸形率从0.8%增到1.2%,主要属于脊椎畸形、腹部畸形和脑畸形。日本调查资料表明,在噪音污染区的新生儿体重在2 000克以下(正常新生儿体重为2 500克以上),相当于早产儿体重。  噪音能使孕妈妈内分泌腺体的功能紊乱,从而使脑垂体分泌的催产激素过剩,引起子宫强烈收缩,导致流产、早产。  噪音对胎儿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孕妈妈要警惕身边的噪音,不要受噪音影响,更不要收听震耳欲聋的刺激性音乐。

  • 【转帖】英专家:人类拯救地球只剩7年 将为水源而战

    【转帖】英专家:人类拯救地球只剩7年 将为水源而战

    北极熊面临灭绝的危险[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08/200808080614_102480_1605728_3.jpg[/img]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物理学教授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只剩7年时间来拯救地球和人类自己,如果温室气体在这7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在内的各种灾祸将席卷地球,使人类遭遇“末日式劫难”。面临最大灾难威胁比尔麦克古尔教授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地球物理学教授和伦敦大学学院风险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还是英国政府的自然灾难问题顾问,经常就小行星撞地概率和海啸等自然灾难事件向英国政府提供专家意见。麦克古尔教授在其新书中宣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7年可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遭遇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难威胁,一系列灾难性的自然事件将横扫地球,让生灵灭绝,万物涂炭。麦克古尔教授说:“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开始下降。即使这样仍然不够,最近的科学研究显示,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那么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然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人类将为争水源而战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的最暖温度相差不到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据悉,联合国已经列出世界上158处河流流域是潜在的战争冲突源泉,这些河流位于东非、中东和南亚,河流所在国的政府为了给国民和工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将来可能不惜引发战争。事实上,印度政府耗资2000亿英镑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改道计划,已经激怒了许多孟加拉人;而乌干达从维多利亚湖中抽走数百万加仑的淡水,也已经在尼罗河盆地国家中引起了紧张气氛。麦克古尔教授在新书中警告称,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无法得到遏制,那么中东将可能成为第一个为水源而引发战争的地区。造就10亿“气候难民”如果地球继续变暖,带有疟疾病菌的蚊子将在英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和美国大陆上生根和繁衍,其他昆虫携带的致命病毒也将接踵而至——譬如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脑炎和黄热病等。麦克古尔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被迫离开家园的“气候难民”将升至10亿人。麦克古尔说:“到本世纪中叶,气候变暖将迫使人们离开家园,穿越边境进入邻国,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性、种族主义和本土居民的愤恨情绪。”另外,专家分析,只要海平面仅仅上升1.5米,美国境内58000平方公里的陆地就会消失在海平面下,荷兰将会逐步被潮水吞噬,英国海岸线将会淹没在海水下。而孟加拉、埃及等国也将面临洪水肆虐的灾害。物种消失速度惊人从1980年起,狂野的气候已经造成了至少60万人死亡,并带来超过500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而在未来,人类可能面临难以想象的飓风和面积如同美国一半大的魔鬼台风的袭击。巨大的龙卷风和风暴也会更多地袭击英国和欧洲大陆。麦克古尔教授说:“即使龙卷风将伯明翰郊区撕成两半,在将来都可能不再会成为头条新闻。”21世纪早期已经被一些科学家描述成是“第6次大灭绝”时代的开始。今天地球上生物种类消失的速度,比过去6500万年里任何时候都要快上1000倍。专家预言,到2050年,现在陆地上1/4的植物和动物都将遭遇灭绝的噩运,而像北极熊这样的动物更是尤其面临灭绝的危险。

  • 未来影响人类的十大技术(圣诞大散分)

    一家国外博客网站最近公布了十项被认为是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这里说的技术当然不是iPod 、iPhone、Playstation 这些目前最流行的电子玩意儿所采用的技术,而是为消灭疾病、向世界上最穷的人提供廉价而又质量的产品、改善生活质量、社会交流以及其他事项所采用的一种重大的战略性技术。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十大技术中,你认为哪些能对人类的生活造成最大的影响?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 【转帖】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

    古老病毒通过入侵重塑人类基因组译者:Docofsoul《每日科学》2010年9月13日报道 —— 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GIS, 隶属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的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以及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杜克-新加坡大学医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最近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科学家已经发现数百万年前“入侵”人类基因组的病毒已经改变了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的基因开启与关闭方式。(照片来源:iStockphoto/Martin McCarthy)这一研究为生理学与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芭芭拉•麦克林托克的理论推测:转座因子,即可移动的遗传物质(DNA)片段(比如说病毒序列),一旦插入基因组,就能成为影响基因调节的“控制因子”。本发现对于推进干细胞研究进程、增强干细胞研究为再生医学效劳的潜力都算得上是重要贡献。 由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精英小组负责人吉拉姆•布尔克(Guillaume Bourque)博士率队领导了本研究。本研究的论文发表于2010年6月6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通过运用新的测序技术,科学家们研究了人类与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三种调节蛋白质(OCT4、NANOG 与 CTCF) 的染色体组定位(基因组定位)。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科学家发现大量的相似点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在人类中受到调控的基因方式与基因类型的许多不同点。尤其是,他们发现:数百万年前自行插入人类基因组的特定类型病毒已经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类干细胞基因调控网络。德克萨斯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副教授Cedric Feschotte 博士说:“本研究是计算与实验双管齐下的代表作,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全新的证据:一些经常被斥责为纯粹垃圾DNA的转座因子,恰恰正是人类发育调控密码的关键成分。”在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中,人类模型系统与小鼠模型系统之间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干细胞分化成体内不同细胞类型的具体过程的理解。布尔克博士说:“这种理解在促使再生医学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发展 —— 从而解决诸如帕金森病与白血病等问题方面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在本研究中利用基因调控网络中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优势外, 深入研究必须更加直接地集中于人类干细胞。这是因为将某一种类上完成的研究成果转向对另一种类的研究上时必然会遇上的挑战。为了让干细胞方面的发现能够用于临床实践,在人类与(非人类的)灵长类干细胞两个方面还有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完成。”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神经学Rudi Schmid 特聘教授、哲学博士雷蒙德•怀特(Raymond L. White)教授说:“本论文报告了令人非常激动的新发现,证实了一个全新的、迥然不同的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将小鼠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直接比较,科学家能够显示:在两种种类之间,基因调控因子的结合点经常不在同一位置。这本身就足够令人惊讶的了,但是研究者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证实许多位点都嵌合在称之为‘转位’因子的一类DNA序列中,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在基因组中移动到新的位置的能力。存在很多这样的相信是病毒基因组进化残余部分的因子,但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中)还有着非常出人意外的情形:它们到达新的(基因组)位置时,还携带着调控因子结合位点。这些在调控方面的变化估计可能在携带它们的有机体上产生重大变化。确实,许多学者相信调控方面的变化处于物种形成的核心,可能在人从其祖先的进化历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本论文可能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论文。”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劳伦期•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分室基因组学部主任埃迪•拉宾(Eddy Rubin)博士补充说:“这个运用了比较基因组学策略的研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ES细胞)中发现了重要的人类特异性属性。该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意义重大,应该有助于推进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相信会有不俗的积极表现。”参考文献:Galih Kunarso, Na-Yu Chia, Justin Jeyakani, Catalina Hwang, Xinyi Lu, Yun-Shen Chan, Huck-Hui Ng, Guillaume Bourque. Transposable elements have rewired the core regulatory network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Nature Genetics, 2010; 42 (7): 631 DOI: 10.1038/ng.600(《转位因子重新连接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核心调控网络》)

  • 【分享】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幸福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着基本的生存条件。   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生命维持在一层覆盖地表的薄薄的、不规则的生物圈内,这层生物圈平均只有几公里厚。在这里,生态系统净化着作为生命基础的空气和水。他们平衡和调节着地球上的气候;在这里,土壤肥力得到更新,营养周而复始地循环,植物不断地培植繁育。   尽管现在科学家们能够理解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但距认识到它们如何相互依存,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们已经意识到,如果这一网中任一环节遭到破坏,地球生命未来将处于风险之中。   生物多样性——地球生命的变异性——是促使生物圈能够为我们持续提供生态方面的物品和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生命保险政策。   然而,我们人类正在削弱甚至是在破坏生物多样性提供这些这些服务的能力。20世纪人口数量增长了四倍,世界经济产出增长了18倍,其间伴随着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环境有害技术的应用。现在我们有60亿人口,给地球施加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糟糕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极端不均地瓜分。当一些人享受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生活时,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正在无端受穷,每天生活来源不到2美元。更糟的是,穷人还不公平的承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   21世纪,我们将竭尽全力消除贫困、维护人权并确保拥有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未来。远离贫困、远离恐惧以及拥有可持续的未来都是共同目标的具体组成部分。   全世界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过去十年中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的高峰会议,谈判通过了有关教育、儿童权利、环境和发展、人权、人口和发展、社会发展、妇女进步、人类居住以及粮食安全等关键问题的法律文书和行动计划。现在法律和政策文书已经制订出来,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确保它们得到执行。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其中之一。在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开放供签署。公约1993年底生效,迄今已被绝大多数国家批准。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做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生物多样性,并平等地分享使用基因资源而获取的收益。 前 言   生物圈多种多样的特性-或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术语,指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命及其多种自然形式。我们今天看到的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是通过自然过程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影响而形成的,这形成了生命之网,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完全依赖于它。   生物多样性通常可理解为众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有机物。迄今为止,可以变人的物种的数量有175万种左右,绝大多数是昆虫一类的小生物。据估计,物种的数量在300万到1亿种之间,但科学家们认为实际上存在的物种数量大约为1300万种。   生物多样性也包括每一物种内的不同基因型,例如,各种各样的作物和不同品种的牲畜。染色体、基因和DNA是生命的基础,决定着每一个体和每一物种的独特性。   生物多样性的另一方面是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如沙漠、森林、湿地、山区、湖泊、河流和农业景观等各种生态系统。在每种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生存并形成群落,彼此相互作用,同时也与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相互作用。   正是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彼此相互作用以及同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才是的地球成为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为我们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大量的物品和服务。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地球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战略问题达成一致,即在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确保给后代人留下健康的、生存有保障的世界。里约会议正式通过的重要协议之一是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协定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府做出了规定,即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全球生态系统。公约确立了三个主要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因使用基因资源而获得的利益。 1.人类正改变着地球上的生命   我们这个星球上丰富的生命资源是经过35亿多年演化的结果,它是有诸如星球上地壳、冰期、大火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等一系列变化带来的巨大力量创造出来的。   现在,人类正不断地改变着地球上的生命资源。从大约1万年以前出现农业开始,经历了过去三个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大规模、长时期地重新塑造了地球上的一切。我们从使用石头做成的工具砍伐树木,发展到以不夸张地说移走大山的方式来开采地球的资源。旧的索取方式正不断被密集的技术所取代,对过度利用资源往往不加任何控制。例如,由于使用声纳定位仪导航、配备一次足以装下十多个大型客机欲望的巨型轮船,使哺育人类几个世纪的渔业资源,在几年内已近枯竭。由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我们得到了更为丰富的粮食、良好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和健康保护,但是在获得这些好处的同时,伴随的是环境的进一步退化,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衰落。   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联合国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里,世界不得不寻找资源来维持90亿人口的生存。然而,相对于人口来说,我们对世界自然资源的索取提高得太快:同1950年相比,人口仅是以前的两倍,可全球经济却已达到过去的5倍。而且,利益并不均衡,绝大多数的经济增长发生在数量非常有限的工业化国家。   同时,我们居住的方式正改变着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上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或大城市。对许多人来说,自然界似乎远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总是与商店里的食品相联系,而不是与自然资源相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生物资源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支柱。自然界中的物质支撑着各行各业,如农业、化妆品、医药、造纸、园艺、建筑和垃圾处理等行业。生物多样性丧失对食物供应、休闲和旅游以及木材、药品和能源供应等方面造成威胁,也影响到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我们对自然界的一些需求,经常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预测的,而这一点过去我们曾经忽视。为了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者为了避免作物爆发病虫害而给作物植入野生植物的抗性基因,我们一次次地求助于自然界。而且,各种生物多样性组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规律地交织在一起,使得所有物种包括我们人类都能够在这个星球生存。我们人类的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健康依赖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支持,取代这种帮助是相当昂贵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自然界的这些支持与帮助如此繁多,几乎数不胜数。例如,像通过动物之间的捕食来控制害虫,或通过昆虫和鸟类的日常活动来传授花粉,无论如何是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   生态系统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包括:   ●提供食物、燃料和纤维   ●提供住处和建筑材料   ●净化空气和水源   ●祛除废物中有毒物质和分解废物   ●稳定和调节地球气候   ●缓解洪涝、干旱、极端温度和大风灾害影响   ●产生和更新土壤肥力,包括营养成分的循环   ●为植物包括许多农作物传授花粉   ●控制害虫和疾病   ●维持用于作物品种开发、家畜育种、医药和其它产品的基因资源   ●文化和美学方面的用途   ●适应变化的能力

  • 酝酿启动的“人类疫苗计划”

    疫苗是现代医学取得的最大成功之一,但过去使用的一些策略已经证实,在一系列重要的传染病和肿瘤中疫苗并不起作用。这是由于目前的疫苗开发理论和技术体系还存在巨大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缺乏对于疫苗相关保护作用的系统知识和深层次理解、动物模型疫苗研发的限制等。然而,抗原发现、基因组学和免疫监测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为这些挑战提供解决方案,这很可能彻底改革疫苗开发。2014年6月18日,国际艾滋疫苗项目组织Wayne C. Koff、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an D. Gust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Stanley A. Plotkin三人,代表来自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35名专家组成的“人类疫苗计划工作组”,在Nature Immunology联合撰文“呼吁开展人类疫苗计划”(Toward a Human Vaccines Project)。文章强调,抗原发现、基因组学和免疫监测的技术进步为革命性疫苗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人类疫苗计划”的概念极具价值、非常及时、而且可能产生革命性作用。文章认为,针对影响传染病和癌症的新型或改良型疫苗研发的三大关键问题,未来关键在于构建“在对授权和试验性疫苗进行快速、定向、反复的临床研究试验中进行全面的人体免疫应答评价”的集成环境,并使得“能够促进上述试验并使试验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科学技术层面主要实施免疫原发现及相应技术研发、大型科学项目——人类“免疫组学”图谱计划、针对不同人群的比较临床研究试验等。保障条件和政策环境包括:研发人员规模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免疫原小批量制造技术、生物样品存储、监管机制创新、免疫原和试剂的创新、集中资源在传染病和癌症疫苗上。“人类疫苗计划”工作组估计,为了达成目标,“人类疫苗计划”在未来十年至少需要10亿美元。

  • 严肃性的无聊话题:人类应该改造环境还是适应环境

    小时候看多了书,觉得人类的能力可不小,特别是《小灵通漫游未来》能把环境改造得这么适应人类。后来念了化学专业,特别是物理化学,大学的时候图书馆里杂七杂八的书看多了,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改造得越多,熵值增加得越快。。。又后来,看了不少科幻小说,世界末日是人类搞出来的,最终生存的并不一定是以改造自然为长处的人,反而经常是适应环境的人。。。再后来,还看了好多玄幻小说。难道人类的道路不能是改造自身,直接吸收宇宙能量而生存的,一定要先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然后吃掉它?(好吧,我承认烹饪是一件很不错的活动)那么,到底人类要走向何方?改造自身,成为碳基文明;抑或是继续改造环境,甚至往自己身体里加芯片,走向硅基文明。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

  • 美国分析公司:美部分汉堡包惊现人类和老鼠DNA

    提起美式食品,人们就会想起汉堡包。但美国食品分析公司Clear Labs 5月10日发布报告说,美国市面上的汉堡包超过10%存在问题。他们甚至在少数汉堡包中检测到人类与老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不过,该公司以及美国食品安全专家都指出,食品里出现人类与老鼠DNA难以避免,不一定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该公司研究人员最近对加利福尼亚州22个零售店销售的汉堡包进行了基因组分析,涉及77个品牌的258份样品。结果显示,13.6%的汉堡包存在问题,如所含成分与标签标示不相符、卫生问题与病菌污染等。研究人员还在一份汉堡包样品中发现了人类DNA,在3份汉堡包样品中发现老鼠DNA。报告分析认为,人类DNA可能来源于汉堡包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的头发、皮肤或指甲等。报告解释称:“尽管令人不快,但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或老鼠DNA不太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报告指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食品中存在一定量的人类与老鼠DNA,因为这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在他们研究中检测到的人类与老鼠DNA量很可能符合监管的要求范围。佐治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授迈克尔·多伊尔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说:“在食品中发现一些老鼠和人类DNA并不令人意外……听上去很恶劣,但需要客观看待。这与其说与人类健康相关,还不如说是审美关切。”此外,素食汉堡包问题颇多。在89份样品中,23.6%存在所含成分与标签不一致等问题。比如,两份素食汉堡包样品中出现牛肉DNA,一份黑豆汉堡包里根本不含黑豆。最引人关注的是,4.3%的样品里含有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嗜水气单胞菌等病菌的DNA。不过,多伊尔评价说,这一结果会有一点误导,因为基因组分析技术无法区分出死与活的细胞,发现死细胞的病菌DNA并没有多大意义。而且,所发现的病菌要么不是人们通常担心的病菌,要么数量较少不足以致病。

  • 【分享】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四种负效应

    二氧化碳增多形成温室效应。由于工厂、交通运输以及家庭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工燃料,再加上滥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二氧化碳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表增加温度;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使气温升高,再以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如同温室玻璃一样,起保温作用。温室效应的产生,使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两极冰川部分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危及部分岛屿和大洲沿海低地的安全。 大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大城市中密集的人口和众多的工厂每天产生大量的热,使气温升高;同时,晚间工厂排出的大量烟尖微粒和二氧化碳,如同被子一样阻止城市热量的扩散,致使城市比郊区气温高,如同一个“热岛”矗立在农村较凉的“海洋”上。热岛效应的产生,不仅使人们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数增加,夏季高温导致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烟尖增多形成阳伞效应。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烟尖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阳伞效应的产生使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气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 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效应。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油膜,特别是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使海水温度及“污区”上空大气年、日差别变大。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污区”及周围地区天气异常。

  • 【讨论】人类大型工程活动成为频繁地震重要诱因

    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引发了严重的海啸,并夺走了上万人的生命。在这个地震愈发频繁的年代,人类活动是否也是诱发地震的原因?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克劳斯告诉《周末画报》记者:“人类在全球进行着许许多多大型的工程活动,例如采矿、水库蓄水等,对地球的影响浅至地表,深及地壳。”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全球地震频发。去年以来,海地、智利、中国青海、日本东北,全球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的强震。尤其是这次日本东北大地震,堪称百年不遇的9.0级超级强震。甚至有人认为,人类行为引发地震的可能性在增加。究竟是何原因引发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地震?人类活动和行为在地震中又占据多大的因素?

  • 【转帖】未来人类将出现"第三性别" 有心灵感应能力

    据俄罗斯媒体《共青团真理报》报道,人类学家大胆预测,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性别来替代男性。未来可能会出现第三性替代男性人类到底是在退化,还是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近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了几位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科学家认为,在现代人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更为完善的新的人种。另外,由于Y性染色体的不断消失,男人作为一种物种有灭绝的可能,取而代之的将是另外一种第三性人。悲观论者:人类的进化已经走到尽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斯蒂夫.琼斯声称,现代人种的正面和负面突变都已经结束。照他看来,人类进化过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变活生物体去适应外部周围环境的性能的基础上,可现代人不仅几乎丧失了对生物圈的依赖性,而且自己去改变它。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大学的科研人员、哲学博士奥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认为,人类具有一些能导致其灭绝的弱点,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还认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猛犸就已经灭绝。而为了使人类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气候变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变因素,现在微生物都有了抗药性。变化之一:基因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乔纳森.普里查德认为,人类已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近1.5万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基因,比如说那些能保证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类的基因。正是由于有了它们,我们才能适应新的食物。顺便说说,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们在迁居北部地区之后才开始有它们。变化之二:面孔全俄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生物学博士韦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断言,人的脸孔在缩小,比1万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变化在颌骨和牙齿的布局与结构,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再不用咀嚼坚硬东西的缘故,但与此同时,人类的脑颅变得更加突出。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说到现在仍没有弄清楚。变化之三:身高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青少年卫生与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员、生物学副博士尤利娅.雅姆波尔斯卡娅说:“中世纪骑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过,从19世纪末人们的个子在长,到1960年长高了20厘米,半大孩子长170~178厘米成了家常便饭。只是从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缩个子,高个儿都变得矮小,今天30岁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65厘米。”科学家还以俄罗斯人为例比较了一番,说明俄罗斯人的祖先一个个都长得高大魁伟,而现在的人则长得柔弱和矮小。人类正在朝超人进化!究竟是选择权还是厄运?国际先驱导报文章近期,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客座教授黄禹锡通过克隆疑难病患者的体细胞,成功培育出了胚胎干细胞,在世界各国展开治疗性克隆科研竞争中,率先迈出了一步。正是通过类似的努力,人类试图让自己变得无法被毁灭。虽然自然界进化的时钟从未停止,但事实上人类已经成为了一股推动自身进化的主要力量。人类正在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未来进化论》一书中,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指出,通过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扭曲地球上的动植物,实际上我们正在让自己变得无法被灭绝。假设人类将在未来的5亿年内继续存在,沃德等人相信人类会朝着以下5个方向发展:单一人(Unihuman):我们将被同化?生物学家指出,一个物种的不同种群必须互相隔离才能导致这些种群朝不同的物种分化。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出现13种不同的“达尔文雀”的原因。地球上人类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会不会造成人类根本没有机会进行分化呢?毫无疑问,进化论仍然会起作用,但在过去的上万年内,人类的基因库不是在发散而是在收敛。杜克大学的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尔特皮姆指出这一趋势可能会加剧。“基因上的可变性能够保护我们当一些病毒来袭的时候不受大规模的伤害。”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种族差异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已经变成了类似于动物的单一培养”,人类可能更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幸存人(Survivalistian):应付世界末日或许是一场核战争,或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这样的全球毁灭性灾难发生后,人类的残余将被分隔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再次地面临自然选择。如果不同的人群隔离地发展上千代以上,可以想像,不同的人种将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未决问题。对于这可能发生的一幕的经典描述应该是HG韦尔斯的《时间机器》,其中在经历了一次地球浩劫之后,人类分化成两个种族:温顺又美丽的伊洛人和居住在地下无情的莫洛克人。难以想像的是,即使发生了全球性的灾难,不同的人群会分隔足够久的时间让我们的物种进行分化。“除非我们完全忘了该怎样造船,我们将很快又聚到一起。”沃德指出。即便后人类真地发生分化,进化理论显示一个物种将最终征服、同化或者消除他们的竞争者,从而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处于最高地位。新人(Numans):超人的崛起科学家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基因和药理学方法来强化人类,而这些领域内的发展之快可以被视作一种新形式的进化,它可能要花上上百万年时间的生物学进化速度快得多。那么,这种进化的新浪潮导致一个新的人种的诞生需要多长时间呢?“试试20年的时间,”即将出版的《激进的进化》一书的作者社会观察家乔尔加罗说。

  • 【分享】噪声对人类的危害

    噪声对听觉的影响:长期生活在80dB以上环境的人50%耳聋,经常戴耳机听音乐会导致永久性耳聋。 噪声对视觉的影响:经常处于噪声环境中,使人眼的敏感性降低、瞳孔散大、色觉和视野异常,产生眼花、视力下降、反应迟钝现象,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噪声能使唾液、胃液分泌下降,造成食欲呆滞而引发消化道疾病。 噪声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要比安静环境中低20% 营养学家发现噪声使人体的维生素B1、B2、B6、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等营养物质耗量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噪声对心脑血管的影响:噪声会使大脑神经调节功能出现失控现象,造成呼吸加快、心脏跳动剧烈、血压升高、血管痉挛、引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噪声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长时间的噪声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人容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皮肤病或其他疾病、甚至癌症。 噪声对睡眠的影响:噪声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和数量。连续噪声加快熟睡到轻睡的回转,使熟睡时间缩短。突然的噪声40dB时,使10%的人惊醒;60dB时70%人惊醒。睡眠不好将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工作。 噪 声 治 理由于噪声对人类危害极大,因此人们通过对噪声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许多噪声治理的方法,归纳如下:噪声治理方法一:主动降噪。主动降噪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根据噪声的频率、振幅、周期等特点进行采样、并且生成接近同步的反相信号进行叠加,达到噪声治理的目的。目前,该种噪声治理方法还不够成熟,处于开发研究阶段。噪声治理方法二:被动降噪。目前大多数降噪方法都是被动降噪。按照使用材料和部位又可分为减振噪声治理、吸音噪声治理和隔音噪声治理。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多种方法复合使用。按照目前的材料技术和施工技术,任何噪声基本都能治理。

  • 【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文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极大地帮助人们解开那些困扰人类的最宏大的问题,Owen ingerich为你详细评说。整整四百年前,欧洲流传着一件令人吃惊的新发明的消息--两个透镜放在一个管子里,就可以魔术般地放大遥远的景物。它的确切起源已经在论战的迷雾中迷失了,但确切的是,荷兰Middelburg市一个叫做Hans Lipperhey的人曾于1608年申请过专利。他的申请被驳回,因为这项不具名的创新已经人所共知。17个月后,一位意大利数学教授写的一本小册子宣布他用这种新发明的"窥镜"(spyglass)有了神奇的发现。扉页上伽利略称之为"perspicillum"似乎在暗示这是他自己的发明,不过如果他在自夸的话也应该可以谅解,因为伽利略的工作把这种其他人只是用来取乐的玩具变成了一种科学仪器。1609年12月,他用自己的"窥镜"辨认出了月亮上存在环形山、山脉和平原。四百年后,为了纪念这些令人吃惊的发现,联合国将2009年命名为国际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 【资料】人类环境 pdf

    人类环境[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74535]人类环境[/url]

  • 【转帖】Science: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启动

    据5月21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与在我们的身体上或身体内生活的多种细菌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国立卫生院正在对所有这些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他们研发了对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标准化方法,他们的目标之一是为至少900种将人体称为住所的细菌制作出参照基因组序列。现在,由Karen Nelson领导的Human Microbiome Jumpstart Reference Strains Consortium已经公布了他们对头178个与人类宿主有关的细菌基因组序列的最初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这些结果给未来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线,尽管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只是刚刚触及了人类“微生物组”的表面而已。人类微生物组指的是在人身上发现的所有不同的微生物的总和。这些研究人员将与其他人共享他们的数据,这样,其他的遗传学家如果试图从自然环境中对大量的微生物基因组做直接采样的话,他们可以参考这些数据。 这一对我们身体上的微生物的更好的理解会在将来对了解某些人类的疾病提供线索。(生物谷Bioon.com)

  • 人类星际航行或需太空繁衍 飞船如巨大生物圈

    人类星际航行或需太空繁衍 飞船如巨大生物圈于休斯顿召开的“百年星舰”恒星际航行计划中,来自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人士共同讨论了人类在进行恒星际探索时所面对的问题,指出该计划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技术限制,而是人类本身。科学家希望以此推动宇宙飞船的革命性动力系统的研究、生命支持系统、飞船以及模拟生物圈的设计等,该计划得到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金支持。  首位非洲裔前美国宇航局女宇航员梅·杰米森(Mae Jemison)认为真正令人兴奋和可怕的事情是我们知道进行恒星际航行的最大困难在于我们自己,人类发展到星级文明并进行长距离的空间飞行是不可避免的演化结果。另外,如果人类能够解决星际航行的困难和挑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也将解决今天困扰地球的许多问题。比如建造恒星际飞船时就要考虑如何保护和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如何构建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能源等。  根据《星际迷航:下一代》演员、“百年星舰”计划咨询委员会的莱瓦尔·伯顿(LeVar Burton)认为:如果我们向着下一个文明级别的发展,那么就应该解决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所有问题,因为在前往另一颗恒星系统的航行中文明需要有个质的演化。负责“百年星舰”计划的技术、设计研究人员雷切尔·阿姆斯特朗博士提出恒星际宇宙飞船中可以采用诸如原始细胞和可编程的智能体系作为基础架构。这项技术的可衍生出解决21世纪人类特大城市以惊人速度增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研究(比如废物利用、资源管理问题、交通堵塞等)可使科学家在着手进行恒星际空间飞行计划中起到积极作用。进行数万年以上的恒星际旅行需要进行“多代繁衍”才能保持人类的种子可播撒到另外一颗恒星系统中,这就需要超级宇宙飞船中可以融合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并长期共存,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科学家设想的未来宇宙飞船生态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环境,而是开放的,通过核聚变产生类似太阳光的能量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并在飞船中制造人造重力场,同时也嵌入了真正的生态建筑的理念,每一个建造材料都是可再生的,可循环的。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究人员戈登·帕斯克(Gordon Pask)和斯塔福德·比尔(Stafford Beer)探讨了在控制论试验中使用生物和化学系统达到不同建筑物质实体的效果,实现创新点。在过去的二十年,合成生物学、化学技术(设计、工程和生命系统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打造出包括气流、土壤和水环境等生物圈的基础架构。传统意义上,人体可以看做一个离散的结构,通过近年来遗传分析和微生物的发现,我们的基因组中混杂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信息,我们身体中90%的细胞都与细菌有关,而且人体中存在大约三公斤的细菌细胞,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参与免疫系统等。  因此在进行恒星际空间飞行的旅程中,飞船上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比如水环境的循环,通过吸收辐射和热量再导入微生物的生态群落中。人类在进行长距离的星际航行需要面对资源、环境以及飞船社会结构等诸多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在以维持飞船上宇航员的生命为目的,由此生命维持系统、甚至是在飞船上延续人类后代的技术都显得至关重要。SETI(搜寻地外智慧)研究所的创始人、天文学家吉尔·塔特(Jill Tarter)认为“百年星舰”计划是一场硬仗,我们要打造的是一艘能够进行恒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

  • 科学家完成人类脑白质微观结构图集

    利用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历时三年科学家完成人类脑白质微观结构图集 中国科技网讯 最近,一由欧洲多个国家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宣称,他们利用其开发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大脑白质微观结构图集。该图集的完成,将大大推动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白质的研究,对于未来神经科学和医学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质是神经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神经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灰质和神经元的研究上,而对于白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完成大脑白质图集,联合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和准确性,使得科学家们首次可以对整个大脑活体的微观结构进行可视化探查,重新理解大脑思维过程与细胞结构的关系。 此次联合研究小组发布的大脑白质图集涵盖了100名志愿者的脑部三维图像,详细描述了大脑白质的微观特征,如细胞大小、密度、纤维直径等。这些图像可作为未来医学和基础神经科学两个领域中大脑研究的参考标准,不仅有助于科学家对大脑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样使得那些非专业用户,如医生或医疗人员,可以利用它来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可以预见,籍此图集的诞生,未来学界对于大脑白质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将会大大加强。(记者 刘海英) 《科技日报》(2012-10-22 二版)

  • 科学家预测2038年人类将发现外星人

    科学家预测2038年人类将发现外星人中国网2月13日讯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2月11日报道,“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塞斯·肖斯塔克称,该计划一定会以成功告终。搜寻地外文明指日可待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2014年美国国家航天局创新技术研讨会上,“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资深天文学家塞斯·肖斯塔克预测,24年后人类将发现地外文明。当今,天文学家研究了上百万的星系,希望搜寻到外星电磁信号,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一定会搜寻到外星信号。搜寻外星信号将借助当今最新研究设备——距旧金山约500公里的有350个碟形天线的艾伦望远镜阵列。肖斯塔克的乐观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据美国国家航天局开普勒望远镜获得的最新数据,银河系中五分之一的行星位于所谓的“宜居带”,即可能有生命迹象,而这些行星有数十亿之多。“搜寻地外文明”计划早已启动人类从1961年起开始搜寻外星无线电信号,而“搜寻地外文明”计划更是早在1959年启动。肖斯塔克本人则从2001年起开始寻找外星生命。2004年他曾作出预测,称20年后,即2024年将借助性能强大的计算机找到地外文明。他称,银河系中有一万到一百万个电磁信号,其中的一些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而强大的计算机能“过滤”这些信号。2008年肖斯塔克将发现外星人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即2025年。近期肖斯塔克又将时间推迟到2038年。人们不得不继续等待。就像长生不老药一样。当提到该药何时问世时,专家一直称“过15至20年”,然而至今也没有问世。根据“摩尔定律” 外星人可能在三年前出现天文学家曾运用数学方法作出精确预测,称2011年5月将找到外星生命,然而这一预言却没有实现。美国专家称,著名的“摩尔定律”不只适用于晶体管,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摩尔定律”是戈登·摩尔1965年提出的,三年后他成为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称,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一年便会增加一倍。十年后,他作出更正,称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两年会增加一倍。哈佛大学的塞缪尔·阿贝斯曼多次研究后发现,“摩尔定律”是自然界的一大规律,决定将它应用于天文学。他与加州大学的格雷格·劳克林对太阳系外行星展开研究。阿贝斯曼和劳克林称,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是在1988年发现的。今天,太阳系外已知的行星已有上千个,还有上千个行星有与地球相近的大小、质量、相对位置和表面温度。专家研究了行星变化的动态规律,称地球的第一位“姐妹”,即有“居住者”的行星可能在2011年5月找到,有50%的几率。然而,就像“俄罗斯轮盘赌”游戏一样,人类没有“中枪”。2020年发现外星人的几率提高到75%,就像在“俄罗斯轮盘赌”游戏中,在八个弹槽中放入六颗子弹。科学家称,2264年发现外星人的几率高达95%。总之,肖斯塔克认为将在24年后发现外星人,而阿贝斯曼和劳克林则认为将在150年后发现外星人,不知他们中谁的预言会实现。

  • 【总结】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陆续贴出)~~

    [color=red]【来历】[/color] 世界著名的网络科普作家塔米姆• 安萨利出生和成长在阿富汗,他的父亲是阿富汗人,母亲是美国人。他16岁时移居美国,现居住在美国旧金山。他著有回忆录“喀布尔西部与纽约东部”等,并已出版了38部儿童书籍。 塔米姆• 安萨利(Tamim Ansary)在其新著(10 Great Scientific Discoveries)中总结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我们特收集了大量有关的资料供大家参阅。这十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中,有不少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饱含了数代科学家的心血,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725]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url]

  • 2011年十大科学进展:人类的起源之谜

    每年年底,Science杂志都会按惯例评选出十大科学进展。Science杂志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11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名列第一位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成果:HIV临床试验,其它生物学相关的包括: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生物类占据了十大科学突破的六成。人类寻找自身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自DNA遗传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蓬勃发展起来,2011年几项成果为我们更进一步探究人类起源带来了新信息,为解开进化之谜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古代和现代人类的遗传编码,研究人员发现,许多人现在仍然携带着从远古人类――诸如亚洲神秘的丹尼索瓦人以及至今仍未发现的非洲的人类祖先――那里继承的DNA变异株。2011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远古人类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现代人的免疫系统的,而一项对南非的源泉种南方古猿的化石分析显示,这些古代的人科动物兼具原始的和智人样的特质。远古人类在非洲的繁殖(Genetic evidence for archaic admixture in Africa)来自亚利桑那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的古人属动物可能曾经杂交繁殖。这项研究在当代人类人群中发现了前者的基因。Michael Hammer及其同事从CEPH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库中收集了DNA样本,然后对基因组的60多个中性区域进行了测序,他们把重点放在了3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上,这3个人群分别是Mandenka、Biaka和 San。研究人员寻找了表明古代杂交繁殖的不寻常的模式,诸如大块的趋异的DNA序列。由杂交繁殖造成的遗传物质的混合的信号在Biaka 和San人群中特别强烈。对一个趋异的单体型的更广泛调查显示,它在来自非洲中部以西的Pygmy人群中最明显。另一个趋异的单体型几乎仅限于非洲中部的Mbuti人群,在这个人群中它的频率是14.8%。这组作者说,考虑到Mbuti人与其他Pygmy人群以及邻近的非Pygmy人群相对隔绝,这些发现提示非洲中部可能是一种如今已经灭绝的与现代人杂交繁殖的人属物种的故乡。这些发现反驳了长久以来人们持有的一种看法,即古代人科动物没有与智人杂交繁殖就灭绝了。由于其他的研究也提供了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与古代人科动物(如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的证据,研究人员提出今天的所有人可能都携带了来自如今已经灭绝的人属物种的基因。远古人类的免疫系统(The Shaping of Modern Human Immune Systems by Multiregional Admixture with Archaic Humans)看来某些现代的人类可能需要感谢--至少是部分感谢--他们远古的祖先: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因为这些祖先给了他们令人满意的强健的免疫系统。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披露,早期现代人和这些先祖人类的某些基因混合可能第一次给现代人类的基因组中引进某种形式的HLA-B基因,HLA-B基因以其在免疫防御中所起的作用而著称。该基因接着在欧亚地区的这些基因混合人群的后裔中扩散开来。Laurent Abi-Rached及其同事进行了人群的遗传学研究以追踪这种HLA基因在早期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的组合途径。他们发现了源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古老的HLA基因形式,这些基因最终进入到现代的欧亚人群和南太平洋人群的基因组中。研究人员提示,现代人在他们走出非洲的时候在西亚从丹尼索瓦人那里获得了一种特殊形式的HLA-B,而丹尼索瓦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在那个时候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病原体。这些发现揭示,远古人类的有限量的杂交繁殖加上自然选择可能对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群的HLA免疫防御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说,如今,这些远古HLA基因的新的形式和组合可在超过一半的现代欧亚人的基因组中看见。尼安特人的基因交换(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inferred from observed patterns of introgression)群体间基因交换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近期就有研究人员证实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这种病毒基因交换导致基因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物种间的基因交换将对于这些物种的进化具有巨大的影响。之前的研究曾显示非非洲人群基因组的2%到3%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这与传统的版本“走出非洲”的人类进化模型不同。为了能搞清楚其中的真相,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收集了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大多数情境中,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也就是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只有很罕见的杂交繁殖的情况,这或者是因为他们不常交配,或者因为他们的交配不常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计算机模型根据不同水平的杂交繁殖估计了可能在现代人身上存在的尼安德特人世系的数量。该模型模拟了从5万年前开始现代人从非洲东北部扩展开来之后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可能的冲突。他们发现即便是稍微大一点的成功率也会导致尼安德特人和人类基因组发生高程度混合。不同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特征应该存在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中间,这是由于在这些人群分离之后的两个独立的基因混合事件。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提示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杂交繁殖是有限的,这与此前线粒体DNA的研究结果相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