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器件制备

仪器信息网器件制备专题为您整合器件制备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器件制备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器件制备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器件制备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器件制备话题讨论。

器件制备相关的资讯

  • 纤维电子器件连续自动化制备技术及设备研制
    成果名称 纤维电子器件连续自动化制备技术及设备研制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纤维电子器件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它是在纤维上集成光、电、热、磁等功能,并最终可以直接以纤维形态应用的新形态电子器件。目前国际上报道的真正意义上的纤维电子器件包括纤维太阳能电池、纳米压电机、纤维电容器、纤维发光二极管等。这些光电子器件的最终应用形态是纤维状的,故可以利用成熟的纺织工业技术生产各种便携式、可穿戴的电子设备。因此,如何将纤维电子器件的制备方法与最终织物制造工艺相结合,实现从基本材料到纤维器件再到织物电子设备的制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一个空白和潜在的原创性产业技术开发机会。 2012年,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邹德春教授申请的&ldquo 纤维电子器件连续自动化制备技术及设备研制&rdquo 项目获得了第四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在基金的支持下,通过相关部件的购买和材料的加工,该课题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1)纤维基底表面连续处理技术的研究;(2)功能超薄膜纤维基底上的连续沉积、生长技术的研究;(3)由功能纤维自动组装纤维电子器件技术研究;(4)纤维电子器件制备系统的计算机控制。通过以上工作,相关原理样机试制成功,项目顺利结题。 应用前景: 该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可以发展成为工业化制备纤维电子设备的蓝本,为将来的纤维太阳能电池在内等多种纤维电子器件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 芯联集成“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8073206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23日,申请日为2024年4月22日。背景技术半导体器件中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器件,因具有开关速度快、损耗小、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诸如电源控制和驱动电路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中的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ly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器件,具有耐高压,大电流驱动能力以及低功耗的优点,而且容易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工艺兼容,因此常用于射频功率电路和电源控制电路,以满足耐高压以及实现功率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功率集成电路高电压、大电流的特点常常要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具有高击穿电压和低比导通电阻。场板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用于提高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的技术,但是目前结合场板技术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因此如何在较好地提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的同时,简化制作工艺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半导体器件,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材料层,半导体材料层中包括第一器件区,第一器件区中包括漂移区和体区;在部分漂移区的表面形成场氧化层;形成从场氧化层的表面延伸至漂移区的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沟槽;形成覆盖第一沟槽的内壁的第一介质层;在部分体区的表面形成栅介质层;形成填充于第一沟槽并延伸至部分场氧化层和栅介质层的表面的导电层;其中,位于第一沟槽中的导电层构成第一场板;位于第一场板和场氧化层的表面的导电层构成第二场板;位于栅介质层的表面的导电层构成栅电极层。如此,在有效提升器件击穿电压的同时使得器件的制备工艺较为简化。
  • 中国科大在高性能金刚石量子器件制备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在金刚石量子器件制备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基于自对准的光子学器件制备加工技术,可将氮-空位色心这一原子级量子传感器以纳米级精度加工到金刚石器件最佳工作位置,实现接近最优光学探测性能的量子传感器阵列。这项研究成果以“Self-aligned patterning technique for fabricating high-performance diamond sensor arrays with nanoscale precision”为题发表在《科学进展》[Sci. Adv.8, eabn9573 (2022)]上。金刚石,俗称“钻石”,具有高硬度、高稳定性、高透光性、高热导率以及超高的禁带宽度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超精密加工、光学材料以及半导体电子器件等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科学家发现金刚石中一种可以发光的原子尺度晶格缺陷--氮-空位色心(简称NV色心)具有极大的量子应用前景,让存在缺陷的不“完美”金刚石变得在实用性上更加“完美”。NV色心不仅可以以纳米空间分辨率对电磁场、压力等多种物理量在室温大气乃至极端环境下进行精密测量,也可以建立多体量子纠缠,用于研究量子信息等基础问题,在前沿基础科学、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图1:制备技术方法示意图。制备高性能金刚石量子器件是金刚石量子信息技术实用化的关键技术。以金刚石量子传感器为例,其原理是利用器件内的NV色心将外界的微弱物理信号转换为自身荧光强度信号来进行探测,因此在不牺牲其他物理性质前提下,提高NV色心光子计数率是提升传感器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过去几年中,人们积极致力于开发用于提高NV色心荧光强度的金刚石微纳米光子学结构,例如固体浸没透镜、柱形波导、圆形牛眼光栅、抛物面反射器、倒置纳米锥等。但目前传统的制备技术无法精确控制微纳米结构中NV色心位置,导致器件制备效率低下,性能难以达到预期(图2(a)),其主要原因是NV色心制备工艺和金刚石结构刻蚀工艺之间的对准难题(图1左)。通常这一对准精度需要优于20纳米,方能达到光学器件理论上最优的光学性能。图2:器件制造效果展示。(a)传统工艺制造器件光学计数率分布;(b)自对准工艺制造器件光学计数率分布;(c)金刚石纳米柱传感阵列电镜照片;(d)单个NV色心荧光饱和曲线测试。针对以上难题,本工作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自对准策略的光子学器件加工技术,通过双层掩膜图形化工艺设计实现生成NV色心所需的氮离子注入工艺和金刚石结构刻蚀工艺的自对准,精度可以达到15纳米(图1右)。使用该技术,研究团队实现了高性能金刚石纳米柱传感阵列的制造,该纳米柱传感器可用于生物传感、纳米级磁性材料成像等前沿应用。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器件显示出高度一致且最优的光子计数率以及接近理论预期的器件产率。通过金刚石晶体取向进一步控制荧光发射偶极方向,团队最终实现单个NV色心饱和光子计数率达到~4.34Mcps,荧光强度提升大约20倍(图2)。该方法具有可工程化、简单且高精度的特点,不仅可批量化制备高性能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对金刚石量子技术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应用于碳化硅、稀土离子等其他固态量子体系。相关技术与器件已申请国际专利进行保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王孟祺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安徽省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9573
  • 利用传统光刻设备制备柔性可降解电子器件!
    光刻技术是在硅基工业中的一种关键且成熟的技术,它可以精密地定义与制备小尺度的微电子器件。然而,要将光刻技术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实现,柔性可降解基底对光刻过程中要用到的有机溶剂、高温以及紫外光的敏感性是它面临的核心挑战。很多时候,由于柔性层表面的粗糙性、剥落、不均匀性以及气泡等问题,器件难以实现预期性能。因此,为了保护光刻过程中脆弱的柔性可降解基底,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科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可以利用一层额外的无机薄膜层来隔绝柔性基底与表面光刻工艺的各种操作。相关论文以题为“Photolithography-Based Microfabr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Sensors”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人员通过优化的微纳加工工艺流程实现了具有高性能、一致性、可拉伸性以及稳定性的柔性生物可降解的电子器件。图1a和1b展示了在一个指尖大小(1 cm2)的柔性PLA贴片上包含了1600个IDE电容器,它们的器件均一性达到了3.08±3.89*10-3 pF。同时,多种其他类型的电子器件如电极、电阻、电感以及平行板电容器也可以实现小型化与可拉伸性(图1c)。图1d展示了在一个已经发生部分降解的PGS基底上制备的IDE电容器。制备这种柔性可降解电子器件工艺的关键策略在于隔离在硅衬底上的柔性可降解基底。基本的制备步骤为(图1e):i)在硅衬底上增加牺牲层图层;ii)依次沉积柔性可降解聚合物基底层、保护层、黏附层以及金属层;iii)金属层图案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1)牺牲层采用水溶性的右旋糖苷(Dextran),以确保在工艺完成后整块薄膜可以从硅衬底上剥离;(2)利用旋涂15 %(w/w)的PLA溶液(氯仿作为溶剂)加软烘脱气泡形成PLA柔心可降解基底;(3)锗(Ge)则利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在PLA表面被形成保护层,CVD不被选用的原因是会对PLA薄膜基底表面产生明显损伤。图1. 基于光刻工艺,在柔性可降解基底上制备可拉伸与小型化图案。(a) 在1cm2面积上包含有1600个器件的柔性贴片 (b) IDE电容阵列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插图:放大后的IDE电容器显微图像。比例尺:500 um(右)和200 um(左);(c) 在硅衬底上的聚乳酸基底上制备的各种器件照片。比例尺:1 cm; (d)放在PBS中,已经发生部分降解的PGS基底上的IDE器件 (e) 基于剥离法和反应离子刻蚀法(RIE)进行的工艺流程图。基于所提出的光刻制备柔性可降解器件的工艺,研究人员展示了器件良好的柔性(图2a)、优良的可降解性(图2b)以及使用其他材料的可拓展性(图2c-2d)。同时,对器件的均一性控制(图3a - 3c)以及器件不同尺寸的可定制性(图3d-3f)也做了响应的制备实验与表征。最后,为了展示该工艺在柔性可降解传感器制备中的应用潜力,该工作为我们展示了利用光刻工艺制作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以及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并分别进行了测试。图2. 在柔性可拉伸基底上微纳制造可降解器件。(a) 带有电阻器件的柔性PLA贴片被环绕在一个直径1cm的玻璃棒上 (b) 在PDB溶液中浸泡时(1 M,室温下PH≈12),PLA基底上的钼(Mo)器件图案逐渐消失 (c) PGS柔性基底上的螺旋Mo器件 (d) 可拉伸器件在PBS溶液中降解的光学图像。图3. PLA基底上IDE电容阵列的表征。 (a) 8*8阵列的光学图像 (b) 每个IDE电容器在不同频率下的测试表现,插图显示了该阵列电容的数值分布 (c) 电容均一性展示图;(d) 4个不同宽度和间隙的微加工IDE电容器器件显微图像 (e) 高度小型化的IDE电容器件的SEM表征 (f) 不同尺寸IED电容器件在不同频率下的测试表现。图4. 可拉伸柔性基底上的微纳制备的可降解应变与化学传感器。 (a)光学和SEM图像 (b) 器件结构示意图 (c) 器件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特性测试 (d) 化学传感器的光学图像 (e) 化学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f) 不同浓度被测物与传感器的电流响应。总的来说,该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基于传统光刻工艺的制造柔性可降解电子器件的新方法。它尝试解决了光刻工艺中有机溶剂、紫外光和高温等操作对柔性可降解基底的损伤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器件均一性。由于利用了硅基工业上已经很成熟且普及的光刻设备,它在批量制造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光刻工艺的小尺度加工的优点也被带入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中,实现了小尺度器件的精细制造。但是,目前该研究工作中的电子器件还未涉及半导体材料,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思考。
  • 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高效除磷器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带领的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组以废弃玉米秸秆为载体,开发了一种用于连续流水体除磷的新型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器件。相关研究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上。  MOFs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密度低、易于调控修饰等优点,在污染物吸附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质。然而,合成的MOFs材料通常是纳米/微米级粉末,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添加胶黏剂或压片等手段成型,这一过程会导致孔道减少、传质受阻,大幅降低MOFs材料的效率。如何在保持MOFs材料固有特性的前提下,将其塑造成面向应用的整体材料仍具挑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研究团队利用溶剂热法,在玉米秸秆的细胞壁表面均匀生长了一层UiO-66 MOFs材料膜,制备了UiO-66/MS材料,并将其组装成了过滤器件。玉米秸秆独特的生物结构提供了发达的传质通道,UiO-66的单层膜形态促进了吸附位点的暴露,使UiO-66的本征磷酸盐吸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连续流实验中,UiO-66/MS器件可将初始浓度为3ppm(百万分之三)的磷污染水体修复至中国一级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范围内。同时,该研究也为废弃玉米秸秆的增值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 芯聚能“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
    天眼查显示,广东芯聚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申请公布日为2024年6月28日,申请公布号为CN118263326A。背景技术半导体是导电性介于良导电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种材料,半导体器件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特殊电特性来完成特定功能的电子器件,例如碳化硅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器件,可用来产生、接收、变换和放大信号,以及进行能量转换。相关技术中,由于碳化硅MOSFET器件自身结构特点,碳化硅MOSFET器件必然存在寄生电容,例如寄生的栅漏电容Cgd,该电容会导致米勒平台的产生,米勒平台会使碳化硅MOSFET器件在开通和关断的过程中损耗增大,导致碳化硅MOSFET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快速地实现开关,影响碳化硅MOSFET器件性能。发明内容本申请涉及一种碳化硅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碳化硅MOSFET器件包括衬底、第一掺杂区、栅极沟槽、控制栅结构和分裂栅结构,第一掺杂区设置于衬底内;栅极沟槽设置于第一掺杂区内,且从衬底的正面开口并沿衬底的厚度方向延伸,栅极沟槽包括第一子沟槽和第二子沟槽,第二子沟槽位于第一子沟槽背离衬底的正面的一侧;控制栅结构设置于第一子沟槽内,控制栅结构包括控制栅导电层和控制栅介质层,控制栅介质层位于控制栅导电层与第一子沟槽的槽壁之间;分裂栅结构设置于第二子沟槽内,分裂栅结构包括分裂栅导电层和分裂栅介质层,分裂栅介质层包覆分裂栅导电层;控制栅介质层的介电常数和分裂栅介质层的介电常数不同。
  • 清纯半导体“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
    天眼查显示,清纯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申请公布日为2024年6月28日,申请公布号为CN118263325A。背景技术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力电子装置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元器件,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光伏、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功率器件的需求迅速升温。第三代半导体SiC材料在禁带宽度、导热性能、临界击穿场强、电子饱和漂移速度上的优势明显,符合未来电力电子系统小型轻量化、高效一体化、安全可靠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平面型SiC MOSFET技术的不断迭代,其元胞尺寸的缩减能力逐渐趋近极限,相较而言,沟槽型SiC MOSFET从结构上更小的元胞尺寸、更高的沟道密度等天然优势,注定是下一代SiC功率器件的发展趋势。对于沟槽型SiC MOSFET而言,反向阻断状态下,其底部栅氧的电场集中是制约其性能及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半导体功率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层一侧的漂移层;位于所述漂移层中的栅极结构;阱区,分别位于所述栅极结构两侧的漂移层中;在所述漂移层中围绕所述栅极结构的底面和部分侧壁的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包括:第一掺杂保护层,位于所述栅极结构部分底部的漂移层中;第二掺杂保护层,位于所述栅极结构的部分侧壁和部分底部的漂移层中,所述第一掺杂保护层的导电类型和所述阱区的导电类型相同且和所述第二掺杂保护层的导电类型相反,所述第二掺杂保护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漂移层的掺杂浓度,所述第二掺杂保护层和所述第一掺杂保护层构成PN结。提高了对栅介质层的保护。
  • 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助力范德华异质结构器件制备,室温下展现隧穿磁阻率!
    论文题目:Room-Temperature and Tunable 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in Fe3GaTe2‑ Based 2D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s发表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 9.5DOI: https://doi.org/10.1021/acsami.3c06167【引言】 基于范德华 (vdW) 异质结构的磁隧道结 (MTJs)具有原子尺度上清晰且锐利的界面,是下一代自旋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传统的Fe3O4、NiFe和Co等材料所制成的MTJ相关器件在10-80K温度下的磁阻率仅为0.2%-3.2%,主要是因为在制备过程中界面处会受到不可避免的损伤。寻找拥有清晰且完整界面的垂直磁各向异性(PMA)的铁磁性晶体就成为了发展MTJ相关器件的关键。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是一种具有清晰的界面二维铁磁材料,近年来成为制备MTJ相关器件的明星材料。然而,在已报道的研究中,尚未有在室温下还展现出一定隧穿磁阻率的相关研究。【成果简介】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利用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制备出了基于垂直范德华结构的室温条件下的MTJ器件。器件的上下电极为Fe3GaTe2,中间层为WS2。非线性I-V曲线显示了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隧穿输运行为。在10K的温度下,其隧穿磁阻率可达213%,自旋极化率可达72%。在室温条件下,所制备器件的隧穿磁阻率仍可达11%,此外,隧穿磁阻率可以通过外加电流进行调控,调控范围为-9%-213%,显示出了自旋滤波效应。相关工作以《Room-Temperature and Tunable 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in Fe3GaTe2‑ Based 2D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s》为题在SCI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 文中所使用的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具有结构小巧紧凑(70 cm x 70 cm x 70 cm),无掩膜直写系统的灵活性,还拥有高直写速度,高分辨率等特点,为本实验提供了方便高效的器件制备方案。 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图文导读】图1. 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MTJ器件结构及表征。(a)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MTJ器件结构的示意图。(b)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MTJ器件各部分的AFM表征。(c)MTJ器件的刨面图。图2. Fe3GaTe2霍尔器件的磁传输特性。(a)利用MicroWriter ML3无掩模光刻机制备的Fe3GaTe2霍尔器件的AFM表征结果。(b)Rxx随温度的变化。(c)不同温度下,Rxy随磁场的变化。图3. 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MTJ器件的电磁输运特性。(a)在10K和300K的温度下的I-V曲线。(b)在温度为10K和电流为10nA的条件下,电阻和隧穿磁阻率随磁场的变化。图4. 在10K到300K的温度范围内的磁输运测量结果。(a)隧穿磁阻率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果。(b)隧穿磁阻率随温度的变化。(c)自旋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图5. 论文中制备的器件与其他论文中器件的自旋极化率比较。【结论】 论文中,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团队利用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 MicroWriter ML3 制备了基于Fe3GaTe2/WS2/Fe3GaTe2异质结构的MTJ器件。该器件在10K的温度下,隧穿磁阻率高达213%,自旋极化率为72%。与已报道的MTJ器件相比,论文中所制备的器件在室温下的隧穿磁阻率仍可达11%,为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此外,在论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型台式无掩膜直写光刻系统-MicroWriter ML3得益于其强大的光刻和套刻能力,可以十分方便地实现实验中所设计图形的曝光,是各学科科研中制备各类微纳器件的得力助手。
  • 派恩杰“集成ESD的SiC功率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派恩杰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集成ESD的SiC功率MOSFET器件及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2951922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23日,申请日为2021年3月25日。背景技术半导体领域,静电释放(ESD)会对芯片中的器件,特别是对于MOSFET器件这种极薄栅介质的器件,产生破坏作用,在栅极产生一个高电场,使得栅介质在高电场下发生绝缘击穿,从而使器件失效。静电保护是指当带有静电的物体或人体接触芯片时能够迅速消除静电产生的电压或电流,达到保护芯片器件的目的。在各种可靠性测试标准中都有静电(ESD)的标准,因此静电保护也是器件设计中一项重要指标。在现有的硅基的MOSFET和IGBT器件中,利用二极管作为集成ESD是很常见的设计,请参考图1,MOSFET器件M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连接有一个二极管D1,当静电释放在MOSFET器件M1的栅极产生一个高电场,在栅介质被高电场下作用下发生绝缘击穿之前,优先击穿了二极管D1的PN结,使得MOSFET器件M1的栅极免于被击穿,从而达到保护芯片器件的目的。但现有的硅基的MOSFET和IGBT器件中,由于硅基的PN结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很低,所以硅基的ESD二极管通常设置在栅极的多晶硅中,采用N型和P型掺杂多晶硅得到二极管。但这种方法不仅需要额外的光刻版,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且由于是在栅极的多晶硅中集成二极管,也会影响MOSFET和IGBT的栅氧特性。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ESD的SiC功率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由于用于ESD的PN结二极管是集成在MOSFET器件本身需要的栅极压焊区下方,不需要额外的芯片面积,不会影响芯片的集成度。且栅极压焊区的面积较大,使得PN结二极管的面积也可以较大,PN结二极管环绕在栅极压焊区的下方,可以利用栅极压焊区的面积,增大PN结二极管的面积提高ESD泄放能力;由于通过调节PN结边缘的形貌和掺杂浓度就可以调节PN结二极管的击穿电压,因此通过在第一掺杂离子重注入区和第二掺杂离子注入区的边缘设置多个尖峰角,就可以调节PN结二极管的击穿电压;且所述PN结二极管的形成是和形成MOSFET器件的工艺步骤同步进行,不额外增加光刻掩膜步骤,不会增加芯片制作成本。
  • 二维半导体材料制备工艺新突破,助力柔性电子器件应用
    p style="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在半导体器件不断小型化以及柔性化的主流趋势下,以二硫化钼(MoS2)等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C)为代表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国际半导体联盟在2015年的技术路线图(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中明确地指出它是下一代半导体器件的关键材料。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超薄厚度(单原子层或少原子层),优异的电学、光学、机械性能及多自由度可调控性,使其在未来的更轻、更薄、更快、更灵敏的电子学器件中具有优势。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然而,现阶段以器件应用为背景的单层二硫化钼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1)材料制备,如何获得高质量大尺度的二硫化钼晶圆;(2) 器件工艺,如何实现高密度、高性能、大面积均一的器件加工。这是新型半导体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要经历的共性问题,如能解决其高质量规模化制备和集成器件性能调控的关键科学障碍,必将有力推动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发展进程,给柔性电子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广宇副主任带领的二维材料团队,在过去十多年一直致力于高质量二维材料的外延、能带调控、复杂结构叠层、功能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的研究。近期,团队利用自主设计搭建的四英寸多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采用立式生长方法在蓝宝石衬底上成功外延制备了四英寸高质量连续单层二硫化钼晶圆,所外延的高质量薄膜由高定向(0° 和60° )的大晶粒(平均晶粒尺寸大于100 μm)拼接而成。在这种高定向的薄膜中,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了近乎完美的4|4E型晶界。得益于独特的多源设计,所制备的晶圆具有目前国际上报道中最高的电子学质量。相关工作发表在近期的Nano Letters 2020上。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0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61f3a56-f685-4c35-b5f6-c26a3ec32821.jpg" title=" 4a36acaf2edda3cc9bd4902a0de55106213f929f.jpeg" alt=" 4a36acaf2edda3cc9bd4902a0de55106213f929f.jpeg" / /span /p div class=" img-container" style=" margin-top: 30px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image-caption"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font-size: 13px color: rgb(153, 153, 153)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11px text-align: center " 四英寸高定向单层二硫化钼外延晶圆 /span /div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在此基础之上,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器件加工工艺的优化,包括:(1)采用兼容的微加工工艺,逐层制作器件,保证了器件层与层之间的洁净,实现了器件阵列加工的大面积均一性;(2)采用独特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反应相结合的原子层沉积方法,提高了器件绝缘层质量;(3)采用金/钛/金多层结构作为接触电极,有效降低了器件的接触电阻。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通过这些优化手段,成功实现了大面积二硫化钼柔性晶体管以及逻辑器件(如反相器、或非门、与非门、与门、静态随机存储器以及五环振荡器等)的制作,器件表现出优异的功能特性。其中,柔性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密度可达1518个/平方厘米,产量高达97%,是目前已报道结果中最高指标。此外,单个器件还表现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和柔韧性,开关比达到1010,平均迁移率达到55 cm2 V-1s-1,平均电流密度为35 μA μm-1。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Electronics 2020上。 /span /p div class=" img-container" style=" margin-top: 30px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5c1c60c-854b-4a68-ac68-4f2091e8ec2f.jpg" title=" 2.jpeg" alt=" 2.jpeg" / span class=" bjh-image-caption"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font-size: 13px color: rgb(153, 153, 153)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11px text-align: center " 大面积二硫化钼柔性晶体管与柔性逻辑器 /span /div div class=" img-container" style=" margin-top: 30px 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2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6d7193c-438b-4de1-8723-953def3c6f33.jpg" title=" 3.jpeg" alt=" 3.jpeg" / /div p style=" margin-top: 26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0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style=" font-size: 12px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二硫化钼柔性反相器、或非门、与非门、与门、静态随机存储器以及五环振荡器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span class=" bjh-p" style="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这两项工作突破了晶圆级高质量二硫化钼薄膜的外延技术,实现了二硫化钼柔性晶体管器件及逻辑器件的高密度集成,为大面积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基础,预期可以有效推动二维半导体材料在柔性显示屏、智能可穿戴器件方面的应用。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22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4px 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text-indent: 2em user-select: text !important " 该系列工作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p
  • 东京大学竹内教授课题组《Lab on a Chip》封面文章:3D打印微流控器件制备双层脂膜
    Fig. 1 日本东京大学 竹内昌治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Lab on a Chip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近年来,与细胞膜信号和物质传输有关的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s),受到药物开发人员的广泛关注。由于具有极高的特异性(specificity)以及对配体分子(ligand molecules)的敏感性,膜蛋白还有望用于各类化学传感器。在实际操作中,膜蛋白需要双层脂膜(lipid bilayer)作为载体。在过去,研究人员主要利用机加工或光刻等MEMS器件的加工方法,来制作具有“双空腔结构”(double-well chamber,DW)的微型器件,并通过“液滴接触法”(droplet contact method,DCM)来制作双层脂膜。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使用3D打印来制作类似微型器件。最近,东京大学著名学者竹内昌治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研究了3种不同的3D打印技术用于双层脂膜制备(fabrication of lipid bilayer devices)及其用于膜蛋白检测(measurement of membrane proteins)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以“3D printed microfluidic devices for lipid bilayer recording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Lab on a Chip期刊上。Fig. 2 (a)DCM装置示意图;(b)3D打印制作DCM微型器件 这项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利用3D打印DCM微型器件制备双层脂膜的成功率。研究人员利用3种不同的3D打印技术,分别制作了特殊的DCM器件,其中包含厚度为40μm /80μm /200μm的薄壁结构。利用PμSL高精密3D打印(摩方精密,microArch S140)技术制作的DCM器件,实际尺寸与设计值的偏差只有6%,表面粗糙度低至0.27±0.02μm,在制备双层脂膜时能够实现高达93%的成功率。Fig. 3 不同3D打印样品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microArch为摩方精密 S140打印机)2. 分别对由3D打印及传统方法制作的DCM器件进行性能对比。研究指出,通过电噪声振幅(amplitude of electrical noise)及双层脂膜成型时间(waiting time for lipid bilayer formation)的比较,3D打印所制作的器件能实现与传统方法较为一致的性能,即可灵敏、快速地获取离子通道信号(ion channel signals)。3. 3D打印技术在DCM领域的拓展应用。通过微流控一体成型(monolithic fabrication)制备不同的DCM器件(如DW结构、DW与双管道串联结构、多空腔DW结构)用于溶液混合以及电信号的并行记录,研究人员指出,3D打印技术能够快速、便捷、一体成型制作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复杂结构,在药物开发和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将会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Fig. 4 摩方精密的S140所打印的DCM器件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南大团队制备生物匹配的高分子器件,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检测
    为什么尽管年度体检结果正常,仍被诊断出患有重大疾病?为什么孕妇在产检中一切正常,仍发生宫内缺氧等疾病导致胎儿死亡?为什么手术后的患者虽然检查结果正常,仍发生感染,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损伤甚至死亡?面对这些情况,是否有更有效的方法来提早并准确地检测关键生理指标,以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筛查,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身体损害和死亡风险?以妊娠期疾病为例,全球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 2000 万例高风险妊娠和大约 260 万例胎儿死亡。其中,宫内缺氧的比例分别高达 38.5%。这些疾病往往可以通过分析羊水中的生化物质异常来提前发现。若能实现对妊娠期羊水中生化物质的实时检测,就有可能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从而有效保障母婴安全。然而,据了解目前没有能够实时检测羊水生化信息的方法。超声波检测(B 超)主要用于成像诊断,不能直接提供生化物质的相关信息。通过羊膜穿刺术获得的生化数据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并且频繁进行羊膜穿刺术可能导致羊膜破裂,增加流产风险。实现生化信息的实时检测和疾病的早期诊断,面临一个关键难题是:如何构建与生物组织相匹配的植入式传感器?传感器与生物组织的不匹配:一方面导致植入后对生物组织造成严重创伤;另一方面器件-组织的界面不稳定,也降低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使器件记录的信号退化,器件失效,无法实现对生理信号精准、实时和长期稳定的检测[1-2]。针对这一难题,南京大学张晔教授和团队通过模仿细胞外基质,设计制备生物界面高度匹配的高分子凝胶涂层,创建了一种界面稳定性高的高分子纤维传感器,它能够实现对体内生化物质的实时且准确的检测(图 1)[3]。这种高分子传感器在植入后能与羊膜组织快速粘附,促进羊膜再生,并实现均匀的应力分布,维持羊水环境的稳定。(来源:Adv. Mater. 2024, 36, 2307726)高分子传感器能够将检测到的生化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无线传输至终端设备,实现对生化物质的持续且实时检测。在急性缺氧等紧急情况下,该传感器能迅速识别乳酸等关键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并发出早期预警信号,以便及时治疗。这一早期检测预警系统显著提高了胎鼠的存活率,达到 95%,接近于未受疾病影响的胎鼠存活率。相比之下,在没有传感器预警的情况下,在缺氧发生 1 小时后,胎鼠的存活率仅为 13.3%,且会造成存活幼鼠脑部神经元活性的显著下降和大脑发育的不可逆损伤。因此,该高分子传感器在改善胎儿存活率和发育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物匹配的高分子传感器还可以与医用外科导管集成[4]。医用外科导管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通常用于药物输送和术后引流。然而,导管-组织界面处引发的感染是一个常见问题,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病理损伤、认知行为异常,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局部温度升高为发生感染的显著特征。为应对这一挑战,课题组设计并构建了一种能够实时感应温度的高分子水凝胶涂层,这种涂层被原位涂覆在医用外科导管的表面,能够有效检测颅脑、腹腔和尿道等多个植入部位的感染状况(图 2)。该水凝胶涂层具有高达 2.90%℃–1 的电阻温度系数,在可植入温度感应设备中表现出领先的传感性能。在脑部感染疾病模型的中,该传感器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到异常的局部温度变化,并及时进行感染的干预治疗。这大大提高了个体的存活率,即从 60% 提升至 90%。未来,这种水凝胶传感涂层还有潜力扩展集成多种生理信号的检测功能,这对于个性化的预防和诊断等临床应用将具有重要意义。(来源:Adv. Funct. Mater. 2023, 33, 2310260)在发展植入式电子器件的过程中,另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构建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能源供给系统,即电池。电池是植入式电子器件的“心脏”,它为器件提供必要的能源,确保传感等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些电池需要满足若干关键要求,包括优良的生物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稳定的输出电压、小尺寸以及高集成度。然而,现有的商用植入式电池面临诸多限制。它们通常使用具有毒性的有机电解液,这增加了安全风险。同时,为了防止泄漏,这些电池需要严格的封装,导致它们呈现出刚性的形态,其力学性能与软组织不匹配。此外,这些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体积较大,难以有效满足植入式电子器件的应用要求。为了解决这一核心难题,该课题组研发了一系列与生物环境高度匹配的可植入高分子化学电池[5-10]。这些电池经过精心设计,不仅在力学性能上与软组织高度兼容,而且在生物体内的多个部位都能稳定运行。其最大的亮点是能量密度极高,达到了 2517WhL–1,是目前植入式电池的最高记录[9]。电池的体积可以做到极小,仅为 0.015mm3。即使在放大 400 倍的情况下,性能仍能基本保持不变。此外,可以与生物组织之间能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触,有效降低异物反应,展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这些特点使得高分子化学电池在植入式医疗设备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满足小型化、高效能和生物兼容性方面的严苛要求上。图 | 3. 集成了电池的神经导管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来源:Adv. Mater. 2023, 35, 2302997)得益于电池在高能量密度和生物安全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它可以与各种医疗器件实现高度集成。例如,这种体积小巧、重量轻的电池可以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应变传感器结合使用,直接贴附在胃表面,检测胃的蠕动活动。这种集成方案有效排除了导线可能引起的感染和导线断裂导致的设备故障风险。此外,这种电池还可以集成在神经导管上,从而在促进神经修复和再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图 3)。长截段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传统的自体神经移植方法虽然有效,但来源有限,且患者需要承受二次手术的风险。该团队的高分子化学电池能够紧密包裹受损的柔软神经[10],在神经导管中提供原位精准的电刺激,从而促进雪旺细胞的增殖和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实现了长段受损外周神经的修复再生。治疗效果可与自体神经移植的“金标准”相当,同时避免了自体神经移植所带来的风险。图 | 张晔(来源:张晔)另据悉,张晔的研究兴趣源自于亲身经历亲人的疾病。在面对患者的痛苦的时候,她深切体会到精准检测诊断和高效治疗的重要性。因此,她和团队想把最好的材料、器件和技术应用在临床。未来,其将继续致力于高分子生物器件的研发工作。目前,课题组的研究重点之一是高分子传感器,它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生理信号,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预警,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他们开发的高分子电池不仅能有效为生物医疗器件供电,还有潜力用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还可能应用于其他神经疾病,如癫痫等。总之,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研究能为现代医学贡献新的技术手段,产生积极的临床影响,并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宁波材料所在sp2c-COFs薄膜制备及海洋能源器件方面取得进展
    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是一类由重复有机单元通过共价键连接具有二维拓展结构的多孔晶体材料。该类材料具有高结晶度、均一孔径分布和高比表面积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在气体储存和分离、能源储存、光电催化等领域。   其中二维sp2碳共轭共价有机框架(sp2c-COFs)具有有序π堆叠、丰富活性位点、可调谐开放纳米孔道结构、可定制化分子构筑基元与强共价连接键等特点。并且得益于碳碳双键增强的π共轭电子跃迁、超高的化学/热稳定性及高电子迁移率等特性,sp2c-COFs的高效构建是半导体器件、能源催化、选择性分离膜等前瞻性新兴技术及苛刻环境领域内研究的热点。   然而,sp2c-COFs的构筑受阻于高度不可逆的C=C成键过程;此外,目前报道的sp2c-COFs都是以粉末形式存在的,粉末的不溶性和共价有机薄膜制备困难的问题,阻碍了这些材料在相关分离膜、能源或光电器件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界面功能高分子材料团队在张涛研究员的带领下对二维sp2碳共轭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可控构筑及前沿基础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该团队前期提出多种可靠新型单体、碳碳双键构筑路径及含有稳定性增强效应sp2c-COFs的设计策略(J. Am. Chem. Soc. 2022, 144, 13953 ACS Catal. 2023, 13, 1089 Chem. Mater. 2023, 10.1021/acs.chemmater.2c03083),突破了当前缩聚策略和单体种类的局限性,实现数类高度共轭sp2c-COFs的制备。   近期,该团队提出一种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SAM)辅助的表面引发席夫碱介导羟醛缩合反应(SI-SBMAP)技术,实现sp2c-COF薄膜(命名为TFPT-TMT和TB-TMT)在多种基底上的可控构筑(图1)。并且得益于均匀的氨基单分子层提供的反应成核位点,通过SI-SBMAP合成的sp2c-COF薄膜展现了连续均匀的形貌和高度有序的晶体结构,并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均一的孔径分布等结构特征(图2和3)。这些优点使得该薄膜材料在海洋渗透发电装置中展现出极高功率密度和稳定性。   为了解sp2c-COF薄膜的形态演变,进一步收集了不同反应时间的样品,并通过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分析。已知2D COFs中的平面三嗪基团由于强的π-π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COF层沿z轴的垂直堆叠,从而导致结晶度增强并形成棒状或带状形态。   因此,与三嗪基团较少的TB-TMT薄膜相比,TFPT-TMT薄膜中大量的三嗪基团倾向于形成更长的纤维。得益于表面引发技术可适用于多种基底的优势,sp2c-COF薄膜也可以在NH2-SAM修饰的其他各种基材上制备,包括聚丙烯腈(PAN)膜、玻璃纤维、铝片等。并且在PAN基底上制备的sp2c-COF薄膜尺寸可达18cm×7cm,为大面积制备sp2c-COF薄膜提供了新的途径(图4)。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利用TFPT-TMT薄膜高化学稳定性、明确的准一维通道、高孔隙密度的优点,将其集成到海洋渗透发电装置中。该设备在50倍盐度梯度(pH=14恶劣条件)下输出功率密度高达14.1 Wm-2,中间电阻低至17.74 kΩ,优于大多数报道的COF膜,达到商业基准(5 Wm-2)的近3倍(图5)。这项工作为sp2c-COF薄膜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型、可靠的方法,并证明了其具有在极端酸碱条件下能源相关器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该工作近期以“Monolayer-Assisted Surface-Initiated Schiff-Base-Mediated Aldol Polycondensation for the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sp2 Carbon-Conjugat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Thin Film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上,本研究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21E03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03279)、浙江省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引进项目(2021R01005)、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2022ZDYF020023)的支持。
  • 第十一场研讨会 | 使用正切、反切和平面切割方式制备逻辑和存储器件的TEM薄片样品
    主题:Prepare Top-down, Inverted and Planar TEM lamella from Logic and Memory Devices演讲人:Lukas HladikLukas Hladik 是失效分析半导体研发实验室的FIB-SEM、表征和去层/电子探针解决方案的产品经理。Lukas毕业于捷克布尔诺理工大学,获得物理工程和纳米技术硕士学位。他于2012年加入TESCAN ORSAY HOLDING,担任Plasma FIB-SEM的应用专家,长期从事与全球半导体行业有关的工作。时间段1:5月12日,下午3:00–4:00 (北京时间)时间段2:5月13日,上午1:00–2:00 (北京时间)全球集成电路(IC)行业不仅面临着对电子器件需求的持续增长,而且还需要面对器件性能和能耗的提高——并且于此同时还要减少其占用空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TEM样品制备已成为失效分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当今3D结构的器件需要通过多个方位观察才能对缺陷进行定位。越来越精细的尺寸则决定了必须使用反切TEM薄片的方式才能获得10纳米以下的样品厚度。由于缺陷大小往往已达到纳米级别,就需要使用STEM(扫描透射电子探头)从平面方向上对TEM薄片进行观测。因此,TEM薄片提取过程可能需要多个操作步骤,甚至需要将样品室泄真空后再倒置或平面放置样品。TESCAN SOLARIS通过一种专利设置解决了这些问题,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操作步骤,就可以将块状样品的薄片转移到TEM网格上,并且不需要样品室泄真空或重新放置样品。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硬件。本次研讨会上,您可以深入了解TESCAN SOLARIS及其辅助系统如何在半导体失效分析实验室环境中半自动化、高质量、低束流损伤地完成样品制备。如您对本场研讨会感兴趣,点击“我要报名”立即报名参会吧!说明: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本次研讨会中,每一场研讨会都有两个时间段可供选,内容相同,与会者可自行选择报名参加其中一个时间段的研讨会。TESCAN FIB-SEM SOLARIS
  • 卡塔尼亚大学《Int. J. Adv. Manuf. Tech.》: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和模塑法制备微流控光学器件的对比研究
    微流控芯片是把生物、化学等领域中所涉及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以此取代常规生物化学实验室中的各种操作。微流控芯片因具有高度集成化、分析效率高、制造成本低、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研究。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材料之一,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光性、生物兼容性以及化学惰性,易于通过模具浇注成型。基于光刻和PDMS倒模技术的模塑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微流控芯片加工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加工时间长、加工成本高、加工工艺繁琐,并且模具的制造需要在洁净室中完成。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微流控芯片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直接制备而成,或者结合PDMS翻模工艺与3D打印技术多步加工制备而成。这些方法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微加工方式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制备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另外,微流控芯片制备材料的选择也更加广泛。近日,卡塔尼亚大学Lorena Saitta课题组采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技术和基于3D打印的PDMS翻模技术制备了用于段塞流检测的微流控光学器件,通过对比研究评估了两种加工技术及其制备材料的利弊。研究人员基于PμSL (microArch S140,摩方精密) 3D打印技术采用HTL光敏树脂一步成型了微流控光学器件,该技术具有超高的打印分辨率;作为对比,研究人员还采用基于聚合物喷射3D打印的PDMS翻模技术多步工艺制备了微流控光学器件。两种加工方法制备的器件进口和出口定位不同,HTL器件的进口和出口与微通道同轴对齐,而PDMS器件受限于加工方法,其进口和出口正交于微通道。另外,HTL器件是一体成型的,气密性比较好,可以避免液体泄露问题。 图1. 所设计的微流控光学器件的工作原理图2. PDMS微流控光学器件(Device 1)和HTL微流控光学器件(Device 2)的几何结构俯视图的比较(单位:mm)图3. PDMS微流控光学器件的制备流程图4. 基于PμSL技术制备HTL微流控光学器件的流程图5. PDMS微流控光学器件(Device 1)和HTL微流控光学器件(Device 2)的完整气水段塞流平均周期趋势的比较 PDMS器件和HTL器件微通道的相对粗糙度分别为0.0001 %和0.0002 %,因此,两种加工技术均能保证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稳定性。将两种器件用于段塞流的检测,PDMS器件柔性比较大,居中对准两根光纤比较困难,观测数据的变化比较大;HTL器件的刚性比较好,观测数据的分散性远小于PDMS器件。然而,HTL树脂的透光性不如PDMS,检测性能相对较低。因此,基于PμSL 3D打印技术,结合透光性良好的3D打印树脂材料的开发,可以推进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为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提供了新思路,以“Projection micro-stereolithography versus master-slave approach to manufacture a micro-optofluidic device for slug flow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上。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00170-022-08889-8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硼酸盐激光自倍频晶体和小功率绿光激光器件商品化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人员颁奖。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王继扬教授完成的“硼酸盐激光自倍频晶体和小功率绿光激光器件商品化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山东大学作为合作单位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继扬教授及其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专项支持下,在蒋民华院士学术思想指导下,坚持复合功能晶体研究,与中科院理化所许祖彦院士课题组合作,突破传统思想,发现硼酸钙氧盐类晶体的最大有效非线性系数在非主平面方向。他通过对多种硼酸钙氧盐晶体生长和激光特性的筛选研究,发现硼酸钙氧钇钕晶体综合性能优良,具有实用化前景,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了激光自倍频晶体元件和激光自倍频绿光器件模组的商品化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多种产品,并已获得广泛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激光自倍频晶体及其器件的商品化,开辟了激光自倍频晶体与器件应用的商品化领域,创造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小功率绿光全固态激光器新品种,发展了激光自倍频功能复合模型,丰富了功能晶体学科,是复合功能晶体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 我国学者在“可视化”原子尺度制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1借助电场调控原子扩散获得两种不同异质结构的原位制备过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525415,61601116,51420105003)等资助下,东南大学孙立涛教授团队在“可视化”原子尺度制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通过调控原子扩散实现不同异质结构的原位制备(Tailoring atomic diffusion for in situ fabrication of different heterostructures)”为题,于2021年8月10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具有优异性能的异质纳米结构对于新型电子器件的开发与制造尤为重要。扩散被认为是制备异质纳米结构的主要技术方法,然而现有方法很难实现原子尺度扩散的精准调控,也很难实现单一异质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这严重制约了未来纳米器件的制造精度与制造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孙立涛教授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可视化”原子尺度制备方法,通过电场调控实现了同一体系两种不同异质结构纳米单体(核壳结构和分段异质结构)的原位制备(图1)。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不但制备的可控性好,整个制备过程还实现了原子尺度上的实时观测,原子的扩散迁移机制和结构相变过程等一目了然。该方法通过电场方向控制原子发生定向扩散的方向,焦耳热引起的温度变化调控原子扩散方式(表面扩散或体扩散),从而制备不同异质结构的纳米单体。该研究成果表明电场调节原子扩散是一种可控制备单一异质纳米结构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间原子扩散方向和扩散方式的微观驱动力和相关机制,让原子尺度制备方法更精准、更可控。  “可视化”原子尺度制备是孙立涛研究团队提出的基于原位电子显微学技术,集力、电、光、热等多种加工手段于一体,实现原子尺度下材料与器件的精准制造与实时表征的新方法,不但可以直接揭示原子制备过程中的新原理、新机制,对实现稳定、可控的原子尺度制造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多功能MgB2超导样品制备仪
    成果名称 多功能MgB2超导样品制备仪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由于传统的低温超导Nb3Sn带材和NbTi线材的超导转变温度分别只有18K和9K,因此这两种超导材料需要工作于液氦温度(4.2K),这导致此类研究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2001年出现了一种新型超导体MgB2,其超导转变温度为40K,成为一种可以替代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低温超导Nb3Sn带材和NbTi线材的&ldquo 中温&rdquo 超导材料,从而使此类工作能够摆脱对液氦制冷的依赖。但是,由于现在通用的MgB2超导线中的超导材料是用普通镁粉和硼粉混合烧结而成,因此MgB2超导成分中有较多的空隙,导致载流能力尚有欠缺。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越副教授课题组采用全新的溶液法制备MgB2,其超导块材和粉体材料中则空隙很少,可以达到高载流能力的超导线的要求。研制基于这种原理的MgB2超导样品制备仪将极大简化制备金属衬底MgB2超导厚膜的工艺和成本,并对未来制备弱电应用的MgB2超导器件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9年,王越副教授申请的&ldquo 多功能MgB2超导样品制备仪&rdquo 得到第二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该项目利用我校化学学院李星国教授开发的有机溶液法制备MgB2超导粉体技术和物理学院冯庆荣教授搭建的热丝辅助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实验装置,构建了一套能够制备包括块材、粉末、超薄膜、薄膜、厚膜、多层膜、晶须、纤维和纳米线等多种不同形态MgB2超导样品的实验装置。作为该项目的&ldquo 育苗&rdquo 基金,&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基金的支持下,通过关键部件的购置和主要模块的试制,该课题组实现了对溶液法制备MgB2超导样品设备的优化、对热丝辅助混合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实验装置的改进和系统的集成,顺利地完成了研制工作。 应用前景: 未来,该项工作可以推广到MgB2超导材料(粉体和块材)厂家进行大规模生产,目前相关成果正在进一步优化和成果转化阶段。
  • 规模化制备高度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以及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合作,采用丝网印刷方法规模化制备出高度集成化、柔性化、高电压输出的石墨烯基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Environ. Sci.)上。 /p p   微型化、柔性化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与之匹配的微型储能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单个微型储能器件的输出电压和电流有限,难以满足需要高电压、大电流驱动的电子器件的应用需求,在实际中通常需要将多个储能器件进行串联和(或)并联集成来提高电压和(或)电流。目前集成化储能器件一般需要借助金属连接体,导致器件一体性、机械柔韧性差,加工过程复杂,以及性能难以定制。因此,急需发展新的规模化技术来批量化制备高度集成、性能可定制的微型储能器件。 /p p   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流变学和电化学性能的石墨烯导电油墨,然后采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利用一步法实现了平面型及集成化微型超级电容器的集流体、图案化微电极和器件间导电连接体的制备,大大简化了制作流程,显著提高了集成器件的整体性和机械柔韧性。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需求,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对集成化微型超级电容器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有效调控,而且能够实现任意数量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的串并联集成,进而有效定制输出电压(几伏至几百伏)和电流(纳安至毫安)。例如,由130个单器件串联得到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模块,其输出电压可达到100V以上。该工作证明了石墨烯导电油墨可以同时作为集流体、导电连接体,以及高容量电极材料,丝网印刷技术可以高效、规模化地制备出高度集成化、一体化、高电压输出的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获得的模块化器件具有出色的良品率、性能一致性、高电压输出等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 p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连化物所科研创新基金等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81210353843556910.jpg" alt=" W02018121035384355691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1dbcb67-90ca-4395-a863-2e1d786684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规模化制备高度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p
  • 中国科大制备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单晶LED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肖正国研究组,在制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单晶LED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利用空间限制法生长出高质量、大面积、超薄的钙钛矿单晶,并首次制备出亮度超过86,000 cd/m2、寿命达12500 h的钙钛矿单晶LED,向钙钛矿LED应用于人类照明迈出了重要一步。2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ly bright and stable single-crystal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发光波长可调、发光半峰宽窄、可低温制备等特性成为新一代LED显示与照明材料。目前,基于多晶薄膜的钙钛矿LED(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已超过20%,可媲美商用有机LED(OLED)。近年来,多数报道的高效率钙钛矿LED器件的寿命在数百到数千小时不等,落后于OLED。离子移动、载流子注入不平衡、运行过程产生的焦耳热等因素均影响器件稳定性。此外,多晶钙钛矿器件中严重的俄歇复合也限制器件亮度。针对上述问题,肖正国课题组利用空间限制法在衬底上原位生长钙钛矿单晶,通过调控生长条件,引入有机胺和聚合物,有效提升了晶体质量,进而制备出高质量的MA0.8FA0.2PbBr3薄单晶【最小厚度仅为1.5 μm、表面粗糙程度小于0.6 nm、内部荧光量子产率(PLQYint)达到90%】。以薄单晶作为发光层制备的钙钛矿单晶LED器件的EQE达到11.2%、亮度超过86,000 cd/m2、寿命达12500 h,初步达到商业化门槛,成为目前稳定性最好的钙钛矿LED器件之一。该工作展示了使用钙钛矿薄单晶作为发光层是解决稳定性问题的可行方案,以及钙钛矿单晶LED在人类照明和显示领域的广阔前景。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大的支持。空间限制法生长单晶示意图(a)、单晶的显微镜图(b)、钙钛矿单晶LED的器件结构(c)、钙钛矿单晶LED性能表征(d-f)。
  • “购制备仪器 赠万元大礼”
    制备色谱在整个医药、食品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天然产物(源于微生物、植物、海洋生物、中药材和细胞组织工程,包括小分子有机物和大分子蛋白多肽)的分离和纯化当中,制备色谱技术越来越多的得以应用。依利特公司生产的半制备及制备色谱仪器已成功地应用于天然药物单体如紫杉醇和银杏内脂、药物制剂如磷脂、中药注射剂如人参和丹参、功能保健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等的产品制备与分析。为更好的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回馈广大用户一直以来对依利特公司的信赖与支持,公司决定开展为期两个半月的“购制备仪器赠万元大礼”的优惠促销活动。 凡于2006年10月15日-2006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P230p、P270成套制备液相色谱仪的客户,均可享受购物赠送价值万元增值大礼的优惠。 增值大礼: 1.1000mL Schott色谱专用试剂瓶 2只 2.仪器试剂瓶托盘 1个 3.进口C18填料,10 μm I.D.20× 250mm制备柱 1支 4.如需随订单定购其它规格的制备柱,可享受一支的特别折扣
  • 化学所制备柔性可穿戴太阳能电池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柔性可穿戴电子是未来电子元器件发展的热点方向,电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电源的选择和设计影响未来可穿戴电子的设计与功能。目前,电源对可穿戴电子的户外使用性、大面积贴合性和安全性有较大限制。 /p p   近年来,金属有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优越的光电转换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钙钛矿材料平面结构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重要突破,最高效率为22.1%。卓越的光电性能为其应用在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了可能。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尚未能切实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中,限制这一发展是因为当前柔性器件仍存在大面积重现性差和弯折性能衰减的问题。 /p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绿色印刷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宋延林课题组,在印刷制备钙钛矿晶体及电池器件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在喷墨打印制备钙钛矿电池器件取得突破,实现了相比传统工艺更环保的印刷制备方法。在喷墨打印钙钛矿单晶材料上取得进展,实现了印刷制备三基色钙钛矿发光单晶材料。 /p p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柔性钙钛矿器件中的界面层对钙钛矿层的生长和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研究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的蜂巢状纳米支架可作为力学缓冲层和光学谐振腔,从而大幅提高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力学稳定性。研究表明,蜂巢状纳米结构可以有效释放器件弯折时产生的应力,并作为支架诱导钙钛矿薄膜结晶。同时,该结构作为光学谐振腔可对整个器件进行光富集调控,从而提高器件的光吸收效率。引入蜂巢状纳米支架后,所制备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2.32%。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电池具备优异的耐弯折性,可应用于柔性太阳能电池组件。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可穿戴器件。研究为研发新一代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 em Advanced?Materials /em 杂志上。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214357503192649.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uepic/7b617793-0bf5-4670-80bf-a5b2a8056d91.jpg" uploadpic=" W02017121435750319264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蜂巢纳米支架的制备及可穿戴太阳能电源应用 /p
  • 我国研制成功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所波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近日通过了专家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自主设计的中试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结构新颖,具有良好的调控性能,适用于反渗透复合膜制备工艺的研究,并能连续制备反渗透复合膜,为科学研究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研究平台。   反渗透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手段。反渗透复合膜是膜法海水淡化的关键材料,它可以将海水、苦咸水、污水转化为纯净的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反渗透膜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膜材料及精密的生产设备。反渗透膜制备设备是研究和生产反渗透膜的核心技术装备,装备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我国膜材料的研究应用进程。因此研究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膜材料及制备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成立了由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制备及设备制造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复合膜制备设备研究小组,于2009年开始了“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的研究开发。经过2年多的研发,他们解决了设备的温度控制、张力控制、纠偏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利用PCL实现对设备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协调优化,制备出集聚合、热交联、成膜、后处理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设备已在相关单位进行了反渗透复合膜配方及工艺的研究,试用效果良好。该设备的成功研制不仅可以系统研究各种制备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规律,深入了解成膜原理及关键影响因素,更有助于打破垄断,提升我国在膜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水平,为反渗透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研制期间申请发明专利3项,2项已获授权。
  • 天狼芯“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获授权
    天眼查显示,深圳天狼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近日取得一项名为“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18198137B,授权公告日为2024年7月23日,申请日为2024年5月16日。背景技术具备沟槽(Trench)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 MOSFET)是一种垂直结构器件,是在传统平面结构MOSFE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于传统平面结构的MOSFETT,沟槽结构的MOSFET在基底内形成沟槽,沟槽增大了器件的连接面积,进而可以并联更多的元胞,从而降低导通电阻,实现更大电流的导通和更快的开关速度。然而,在沟槽结构的MOSFET中,当器件处于反偏状态时,电场会集中在沟槽的拐角处,集中的电场会导致沟槽内的碰撞电离率升高,在器件长时间工作下,高的碰撞电离率会引发沟槽内栅极氧化层的缺陷问题,进而降低半导体结构的可靠性和电性。发明内容本申请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该半导体结构包括:基底结构;栅极结构;源极结构;源极场板结构,其中,栅极结构和源极场板结构分别位于源极结构相对的两侧;源极场板结构包括第一阶梯式介质结构、第二阶梯式介质结构、阶梯式场板和场板源电极,第二阶梯式介质结构至少部分和漂移区接触,第二阶梯式介质结构位于第一阶梯式介质结构与阶梯式场板之间,场板源电极位于阶梯式场板远离衬底一侧的上表面。通过将栅极结构和源极场板结构分别设置于源极结构相对的两侧,当器件处于反偏状态时,第二阶梯式介质结构可以调制栅极沟槽内的电场分布,解决了栅极沟槽内因电场集中导致的碰撞电离率升高,进而造成栅极氧化层缺陷的问题。
  • 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制备获突破
    2月28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在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的一项新突破,他们通过金属外延生长方法,制备出了具有非常优异场发射效应的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   石墨烯优异的电、光、强度等众多优异性质使其在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光电子学、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但大规模高质量制备技术是制约其进入实际应用的瓶颈之一。   目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有胶带剥离法、碳化硅或金属表面外延生长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前两种方法效率低,不适于大量制备。而迄今由CVD法制备的石墨烯,一般是由纳米级到微米级尺寸的石墨烯晶畴拼接而成的多晶材料。   对于以金属基体生长的石墨烯,通常以腐蚀金属基体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不仅存在金属残存、转移过程破坏石墨烯结构的问题,而且污染环境、成本高、不适合贵金属基体。   成会明等采用贵金属铂生长基体,以低浓度甲烷和高浓度氢气通过常压CVD法,成功制备出了毫米级六边形单晶石墨烯及其构成的石墨烯薄膜。通过该研究组发明的电化学气体插层鼓泡法,可将铂上生长的石墨烯薄膜无损转移到任意基体上。   该方法操作简便、速度快、无污染,并且适于钌、铱等贵金属以及铜、镍等常用金属上生长的石墨烯的转移,金属基体可重复使用,可作为一种低成本、快速转移高质量石墨烯的普适方法。   该方法转移的单晶石墨烯具有很高的质量,将其转移到Si/SiO2基体上制成场效应晶体管,测量显示该单晶石墨烯室温下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达7100 cm2 V-1 s-1。   金属基体上大尺寸单晶石墨烯及其薄膜的多次重复生长,为石墨烯基本物性的研究及其在高性能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薄膜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材料基础。
  • “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3年6月16日,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对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完成的“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曹永红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所务委员冯玉涛、综合科研处及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相关人员参会。   评价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研究员任军江,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教授廉正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辉,西安邮电大学教授惠战强,西安工业大学教授王伟7位专家组成,张卫红担任组长。   冯玉涛首先对专家组和陕西省技术转移中心来所表示欢迎。他介绍,研究所自1962年建所以来,激光光纤的发展就始终与研究所一同壮大,尤其近年来在高性能掺镱激光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他希望借助此次评价机会,专家组在能力提升方面能给予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成果评价环节,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侯超奇研究员对“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进行详细汇报。该成果瞄准光子暗化效应导致激光稳定性差、光纤热效应引起模式不稳定现象以及光纤强度不足不利于小型化集成等核心难题,提出并突破了掺镱激光光纤光暗化抑制、低损耗高吸收预制棒制备、高强度光纤拉丝等成套关键技术,研制经历近十年。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论文27篇,开发的系列高性能掺镱激光光纤产品,成功应用于行业内领先企业的高功率连续、超快光纤激光器产品,应用效果良好。   评价专家组听取项目组的研制报告,审查了测试报告、科技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情况报告和社会经济效益报告等相关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研制的系列掺镱激光光纤产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光暗化性能和光纤损耗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促进我国高性能激光光纤“卡脖子”难题技术攻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评价组一致同意该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最后,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郭海涛代表项目组对评价专家组的肯定致谢,他表示项目组会认真吸收专家组建议,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争取进一步扩大应用。
  • 高性能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成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生忠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奎合作,在二维Dion—Jacobson(DJ)钙钛矿成膜控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出高效率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近年来,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凭借其高的环境稳定性和结构多样性,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该研究中,合作团队利用原位表征手段,实时追踪二维DJ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反应形成固态薄膜的结晶过程,以及其对量子阱生长、电荷传输、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处理过程中,快速提取溶剂可以加快钙钛矿相的成核和生长,避免从中间相到钙钛矿相的间接转变。因此,通过提升薄膜质量、优化量子阱的厚度分布,有利于提高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荷传输效率、载流子寿命和迁移率,最终改善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制备出效率为15.81%的器件。据了解,这是目前文献可查的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最高效率。该研究对指导DJ钙钛矿实现更加优化的光电性能和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2733
  • 直播邀请 | 电子样品显微制备方案及失效分析交流会
    电子样品显微制备方案及失效分析交流会会议时间2022年11月29日15:00-16:45会议内容随着电子行业产业逐渐升级,产品的技术与发展,测试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方面也不断严格把控,而电子元器件产品、IC、配件、电子中间产品、终端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此次会议,主要针对常规以及微小电子样品的失效分析、切片制备、定位处理等进行方案介绍和案例分享。会议议程奖品多多,参者有份一等奖:京东购物卡200元,2名二等奖:商务背包,5名三等奖:保温杯,10名*凡参与抽奖未获得上述奖品者,只要填写了收货信息,均可获得精美笔记本一本报名参会* 长按识别右边二维码* 关注领拓仪器公众号可参与抽奖
  • 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石墨烯基量子电阻标准芯片
    电阻标准是电学计量的基石之一。为了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和量值传递扁平化趋势,推动我国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测量体系,补充国家量子化标准,开展电学计量体系中电阻的轻量级量子化复现与溯源关键技术研究至关重要。与传统砷化镓基二维电子气(2DEG)相比,石墨烯中的2DEG在相同磁场下量子霍尔效应低指数朗道能级间隔更宽,以其制作的量子霍尔电阻可以在更小磁场、更高温度和更大电流下工作,易于计量装备小型化。此外,量子电阻标准的性能通常与石墨烯的材料质量、衬底种类和掺杂工艺相关。如何通过克服绝缘衬底表面石墨烯成核密度与生长调控的瓶颈,获得高质量石墨烯单晶,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器件结构和工艺,开发出工作稳定且具有高比对精度的量子电阻标准芯片至关重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报道了采用在绝缘衬底表面气相催化辅助生长石墨烯,成功制备高计量准确度的量子霍尔电阻标准芯片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以“Gaseous Catalyst Assisted Growth of Graphene on Silicon Carbide for Quantum Hall Resistance Standard Device)”为题,发表于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上。研究人员首先采用氢气退火处理得到具有表面台阶高度约为0.5nm的碳化硅衬底,然后以硅烷为气体催化剂,乙炔作为碳源,在1300°C条件下,生长出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该温度条件下衬底表面台阶依然可以保持在0.5nm以下。采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石墨烯可以制成量子电阻标准器件,研究团队直接将该量子电阻标准器件集成于桌面式量子电阻标准器,在温度为4.5K、磁场大于4.5T时,量子电阻标准比对准确度达到 1.15×10-8,长期复现性达到3.6×10-9。该工作提出了适用于电学计量的石墨烯基工程化、实用化的轻量级量子电阻标准实现方案,通过基于其量值的传递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电阻量值准确溯源的需求,补充国家计量基准向各个行业计量系统的量传链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该研究工作第一完成单位,陈令修、王慧山和孔自强为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的王浩敏研究员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鲁云峰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B类计划和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t.202201127
  • 粤芯半导体“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
    天眼查显示,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公布,申请公布日为2024年7月23日,申请公布号为CN118380405A。背景技术模拟电路中常见的噪声类型包括电阻热噪声、KT/C噪声、MOS管热噪声和闪烁噪声。其中,闪烁噪声形成后的原因是在硅晶体与氧化层的界面处出现了许多悬挂键,当电荷载流子流过这里的时候一部分会被俘获后又释放,使电流产生了不规则的起伏。传统工艺对MOS器件的闪烁噪声优化效果不理想。发明内容本申请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初始半导体结构;所述初始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以及位于所述衬底上的栅极结构,其中,所述衬底包括漂移区,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漂移区;于所述衬底内形成沟道区,所述沟道区包括第一离子注入区和第二离子注入区;所述第一离子注入区的离子注入类型与所述第二离子注入区的离子注入类型相反;所述栅极结构覆盖至少部分所述沟道区;于所述漂移区内形成漏区;于所述第二离子注入区内形成源区。在形成沟道区时增加了一道第一离子注入工序,可以避免表面沟道产生,减少导通饱和时载流子被硅晶体与氧化层的截面捕获而导致电流无规则起伏的现象发生,降低了闪烁噪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