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破袋问题

仪器信息网破袋问题专题为您整合破袋问题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破袋问题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破袋问题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破袋问题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破袋问题话题讨论。

破袋问题相关的资讯

  •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聚焦基础物理问题 着力攻破红外光谱测量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您知道什么是光谱发射率吗?敲黑板!光谱发射率是衡量材料辐射特性的重要热物性参数,其精确测量一直是国防、航空航天、金属冶炼等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2月24日,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学科带头人刘玉芳教授告诉大河网记者,他和所在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射率测量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低温、中温、高温及超高温材料发射率高精度测量体系,为红外隐身、飞行器热控设计、辐射测温等提供关键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作为科技类唯一新闻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关注丨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和中学物理学教学,以及其他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今年9月,在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宋争辉提出要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遴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河南师范大学两个学科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物理学就是其中之一。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后备军”,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有哪方面优势?已取得哪些建设成效?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优势丨国家首批特色专业拥有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7个记者获悉,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是河南省最早实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突破的学科。2016年全球物理学领域自然指数排名,居全国高校第38位、地方师范大学第1位、河南高校第1位;物理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排名居国内地方师范大学第2位、河南省高校第1名。“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学科群于2015和2020年先后入选河南省特色优势学科(群)A类和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A类,在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期满评价中位居特色类学科第1名、全省所有35个优势特色学科第3名。据刘玉芳介绍,学科拥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红外材料光谱测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及先进制造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国家和省级教学和科研平台7个。物理学专业是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对标丨形成三大优势服务重大科学工程、航空航天和新能源行业今年3月份,教育部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明确指出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指出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标“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考察核心性维度,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学科建设情况如何?刘玉芳称,学科坚持以先进的物理基础研究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理念,采取构建以方向团队为抓手的学科运行管理机制,实行以目标任务为牵引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以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学科考核激励机制,实施以青年教师为核心的学科能力提升计划等具体措施,既注重前沿物理基础理论创新,又关注国家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若干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形成学科三大优势。在重大科学工程上,粒子物理团队致力于标准模型精确检验、新物理寻找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作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和“超级 B 工厂”(Belle-II)国际合作组成员,承担数据分析任务,在国际上首次发现Zc(4020)新粒子,开辟了中性类粲偶素结构研究新领域;在新物理方面的研究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和锦屏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提供理论支撑,得到暗物质性质最强限制,实现暗物质探测新突破;在重味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与 Belle-II 实验密切关联。近五年,团队成果被《Particle Data Book》采用 12 次,被国际大科学实验合作组引用 50 多次。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光谱测量团队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温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装置”,解决了发射率测量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备的高精度光谱发射率测量体系,实现国内高温最高(3000K)、低温最低(213K),为航空航天等提供了核心数据和模型。研究成果为我国航天工业和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了光谱发射率测量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在新能源行业方面,学科与河南电池研究院等10余家企业合作。与新乡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安全隔膜材料,已形成年产2亿平方米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与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形成年产2GWh的生产能力,产品供应东风、中铁、中隧等国内知名企业。研发出第二代动力锂离子电池体系,获国家 863 计划等项目支持;为新乡获得“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美誉做出贡献。同时,学科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学科站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的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历史上培养出张统一中科院院士,张新民、刘玉鑫、刘峰奇、杨金民、杨亚东、李海波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或取得卓越成就的国家级人才,还培养了一批中学教学名师、名校长。目标丨聚焦高能物理等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等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今后,学科将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省的战略需求,瞄准物理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目标、强化优势、努力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集中资源开展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实现学科发展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重要贡献。具体来说,将优化学科研究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前沿基础物理问题,开展红外光谱测量、量子调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红外光谱测量协同创新中心和红外光电测试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服务河南省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和智能传感等产业发展。如何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引领一流学科发展?刘玉芳指出,将通过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快实施青年才俊发展计划,做强做大博士后人才蓄水池。组建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大团队,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评价考核与资源配置,以重大科研任务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牵引。力争“十四五”时期,学科引育领军人才3-5人,建设科研创新团队5-7个,引领一流学科发展。还将优化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建设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中心、红外光谱测量与应用中心、量子调控实验中心、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中心等高端实验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建设河南省光谱测量与光电器件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此外,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实施一流课题10个左右,力争产出一批可以领跑或并跑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着力攻关解决红外光谱测量、半导体物理等领域在先进金属冶炼和智能传感等产业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 刘玉芳说。
  • 中科院院士:科研结构问题亟待关注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前些日子看到有关部门发布的科技工作的一些统计报告,若干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事关我国科研工作的结构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研发)工作的结构,同我国今后研发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有重要关系,于是想提出来作一点讨论。   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学、工程学和技术的进步对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研发布局和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不仅具有长期效益,而且对近期甚至当前经济竞争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对研发系统和研发工作结构各要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备受重视,近年来研发和创新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发达国家的研发强度(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各类研发活动的投资强度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要素,是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技术与市场的互动以及政府的调控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发展的。后发国家常常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规律,从本国国情出发来发展自己的研发系统。由于研发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人们渐渐把研发强度和各类研发工作比例等作为比较和衡量一个国家研发系统状况的关键指标,甚至作为分析创新能力的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国际所瞩目,研发强度于2013年首次突破2%,研发总投入居世界七强(美、中、日、德、韩、法、英)第二。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首先是基础与应用研究占比再创新低。在我国研发总投入每年大幅增长的同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总经费也有大幅增加,但它们在研发总投入中的占比却多年来持续下降,同国际上形成鲜明对照。   1998~2006年期间,我国基础研究占比在5.2%~6.0%间徘徊,2007年起降至4.7%左右至今(2013年,发布统计结果通常晚一年)。应用研究占比在1998~2004年间平均20%,随后两年下跌至17%,新一轮下滑以2007年的13.3%开始,直至2013年的新低10.7%,这给人的印象很是强烈。我国研发强度的新纪录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中期水平,同美日韩比较目前基础研究占比是其26%~38%,应用研究占比是其50%~56%。在成功的前进中看到我们的短板。   其次是企业研发的&ldquo 研&rdquo 继续走向低谷。企业在全国研发总投入中所占比例2000年前低于50%,本世纪起一路上升直到2013年的74.6%。我国研发强度从2000年的1%上升到目前的2%,不能不说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其自身的研发工作,少量用于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而政府也拨部分经费给企业,国内外情况相似。企业2013年实际使用的研发经费占全国76.6%,其研发工作的结构是基础研究占0.1%,应用研究占2.7%(基础和应用研究合占2.8%),试验发展占97.1%。据有关统计,2004~2006年期间我国企业研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合占10.8%~8.4%,自2008年开始降到3%以下。手边有国外资料可比较的是美国,其2011年企业研发中基础研究占4.4%,应用研究占16%,其余为试验发展。不难看出两国差别不小。   各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研发总投入中都占比很高,因而企业各类研发工作投入经折算成全国同类研发工作中所占比例会明显放大。折算结果,我国2013年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同类研究投入的1.7%,应用研究投入占到20% 而美国2011年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同类研究投入的21.1%,应用研究投入占到57.3%。两国的差别更为醒目。   单从研发投入数据,看不出我国存在的&ldquo 科技经济两张皮&rdquo 或&ldquo 科研与经济脱节&rdquo 问题,因为无论全国研发总投入还是企业研发总投入中试验发展工作投入都占绝对主导地位,分别为86.2%和97.1%,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试验发展工作是科学技术研发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工作。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和应用研究投入(合计占研发总投入的15.4%)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对&ldquo 两张皮&rdquo 和&ldquo 脱节&rdquo 问题显然还要做深层次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基础研究经费也大幅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2005年研发总经费2450亿元,2013年11847亿元是2005年的4.8倍,这是世界上难见的高速度。那么为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占比却一路下滑?因为缺乏有关数据资料,对其中的缘由个人难以说清,只能做些推测。   一个原因可能是某种引导的结果,企业大幅加大研发的试验发展投入,这是第一大研发部门因而对全国研发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研究机构也加大试验发展的投入,其占比从2005年的54.3%增加到2013年的58%,这是研发支出第二大部门也有相当影响 高等院校在同一时期占比则从2005年的25%降到2013年的12.6%,虽然是我国的第三大研发系统,但其总研发支出远小于前两个部门,因此其变化对整个研发结构影响不显著。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政府财政的投入有所不足,从有关资料看,我国研发总投入中的政府投入(2013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184.9亿元,其中投入科研和发展工作2500.6亿元,这是两个概念)占比从2005年的26.3%降至2013年的21.1%(政府财政投入2013年2501亿元是2005年644亿元的3.9倍,增幅也很大,但低于研发全国总投入增幅),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手边仅有美国2011年数据可资比较,其政府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29.6%。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偏低在我国长期以来屡屡是科技界的热点问题,全国两会也不乏改善的呼声,因为基础研究关系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根本。可以认为1982年中央决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使得基础研究在我国政府开始有了正式管理的资助机构和渠道,因为我们难以忘记周恩来总理上世纪70年代初期还得批示别把开展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建议当作&ldquo 浮云&rdquo 。今天我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受到令国人兴奋的关注和重视及其一定的影响力,是在度过了上世纪80~90年代人才断层的困境后取得的,教育事业和国家科学基金的发展以及政府采取的其他措施培养了几乎是整整一代新人(还有海归)成为我国当今科研的主力,这才使我们有了今天的底气。   过去很少提加强应用研究,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已不能不为此大声疾呼了。国外企业界不仅把应用研究看作是为了特定的、公认的需求去获取新知识,而且要通过研究去发现同产品、过程、服务等特定商业目的有关的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同企业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据美国国家基金会分析,该国企业界乐于向基础研究投资是基于有助于培养人才,吸引和留住杰出人才,吸引外界的知识以及加强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需要这样宽阔的眼光。我全国研发人员总数2013年为353.3万人,企业占77.6%为274万人,这支生力军如进一步适当加强关注应用研究,也许大大有助于解决常常议论的把某些产业从大做强的目标。当然,企业研发如何安排各类研发活动要由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自主决策。   当今,我们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更受到广泛期待,首先要为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又要为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增添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为此,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很紧迫的使命。   研发工作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其产出也是多元化的,有的是新的技术、材料、装置、系统、方法、设计、原型和过程,有的是传播交流新的理论、观点和发现的论文,因此对研发工作要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一刀切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产出主要表现为论文,另一部分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工作的产出则主要不在于发表论文。有时对教学、科研和研发人员业绩评价标准的争论是没有顾及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多元性,导致挫伤人员的积极性。我也想强调,2013年我国以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主发表23万余篇SCI论文位居世界第二,这是可喜的成绩 如果停留在1998年的不足2万篇排名第十二,我们将情何以堪!   屏蔽此推广内容  我们还不是科学技术强国,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夯实我国的科学基础至关重要,从国际评估组对我国某些重点领域的评估总是强调其不如人意的原因为缺乏高端人才和缺乏基础研究,这就反映了我们的问题所在,而高端人才不能引进就也得通过基础研究来造就。谈到同国际的差距,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也许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结,虽不要盲目将其视为衡量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准的唯一重要标志,却也决不是不屑一顾的事实,它一定程度上同国家的科学积累和长期传统有关。试看原先同清朝后期一样落后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80年左右的发展出现第一个本土诺贝尔奖得主,到100年左右开始出现较多诺奖得主直至当今的较为密集的态势,这说明即使近代科学发展原本比欧美远远滞后的国家,稳定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数十年就能有所突破。按理我国从现在起到&ldquo 第一个百年&rdquo 的前后有望实现诺奖的突破,当前已有类似量级的工作开始出现 而到&ldquo 第二个百年&rdquo 前后会有更多突破应该不是奢望。   突破不是坐等来的,我们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再使把劲为实现突破铺平前进的道路,目前科技界的共识是奋力提高我国科研的普遍质量水平是当务之急,高科学价值和高技术价值的科技成果必然带来高的国际影响力。而现今当我国奋力推进经济转型走向高端之际应积极重视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拓高端创新的源泉,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变革性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并把发展和加强基础研究作为国家需求,鼓励科学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求得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枢)
  • 三代基因测序:组装算法和软件研发获突破
    DNA基因测序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历经三代技术后,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相对成熟的生物产业。测序技术的应用也扩展到了生物、医学、制药、健康、农林、园艺、花卉、环保、法医等许多领域,并成为一项与我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据最新统计,2012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产值已超过百亿,按最近几年增长速度,预计2017年市场产值将加倍。在测序产业占世界市场份额第一的正是总部设在深圳的我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因此可以说,基因测序在我国生物科技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ldquo 第三代测序技术&rdquo 的研发已有近十年时间,商业化的第三代测序仪上市也有三年。但目前测序市场仍为二代测序技术所垄断(我国顶级科研机构和商业公司所拥有的三代测序仪可能仅有数十台)。三代测序技术产生的读段更长,测序成本更低,其取代二代技术是测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三代测序技术错误率高,现有的组装软件多是对第二代测序数据组装软件的&ldquo 修补&rdquo 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三代测序技术的数据特征。事实上,基因组装算法问题被广泛认为是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最复杂的计算难题之一,也是目前阻碍基因测序产业从二代技术升级到三代技术最大的技术障碍。   最近,美国马里兰大学 Chengxi Ye, James A. Yorke, Aleksey Zimin 等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占山研究员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研发取得新突破。该研究团队在一篇题为DBG2OLC: Efficient Assembly of Large Genomes Using the Compressed Overlap Graph 的文章中引入了一种新的针对三代测序技术的基因组装算法,并开发出一款软件(DBG2OLC)。另外作者(Ye et al. 2011, 2012)于2011年发布的SparseAssembler曾经比当时主流的基因组装软件节省90%的内存空间,而其计算时间和组装质量却毫不逊色。著名的SOAPdenovo的升级版,也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基因组装软件SOAPdenovo2即采用了SparseAssembler算法。   多组测序数据的测试表明:与目前用于三代测序最优秀的一些基因组装软件(例如PacBio2CA, HGAP, ECTools)相比,DBG2OLC在计算时间和内存空间的消耗通常仅为其它算法的1/10。理论上,DBG2OLC在时间和空间的使用上相对其它同类软件可减少达1000倍。例如组装关键步骤之一的&ldquo 两两比对&rdquo 计算,采用一组由 PacBio提供的人类基因组数据,DBG2OLC 使用一台普通PC仅用了6小时完成。而同样计算,Pacific Biosciences所报道的时间为 405000 CPU小时,而且是在Google的计算集群上完成。因此,DBG2OLC 算法基本解决了目前三代测序技术所面临的计算技术挑战,从而为推进基因测序技术的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 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7月21日在京宣布,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在当天上午9点50分达到首次临界。这一我国核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研发技术的国家之一。   快中子反应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代表了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发展方向。其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使核废料产生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发展和推广快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问题。   位于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的中国实验快堆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和中核集团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的重点,采用的是已在美、法、俄、日等8个国家有多堆运行经验的钠冷快堆技术,其热功率为65兆瓦,电功率20兆瓦。   在多年的快堆建设过程中,中核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完成了快堆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建筑、安装调试工作,初步建立起了钠冷快堆技术的研发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掌握了快堆物理、热工、力学以及总体、结构、回路、仪控、电气设计技术,取得了以钠工艺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了百余项专利,设备国产化率高达70%。通过快堆项目实施,中核集团所建立的快堆工程研发中心成为我国唯一的快堆技术研发基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快堆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快堆技术是中核集团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快堆未来发展,中核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实验快堆领导小组组长杨长利表示,我国快堆发展拟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从实验快堆,到示范快堆,再到大型商用快堆,建造中国实验快堆是我国快堆发展第一步。未来,中核集团将加快推进第四代核电机组“中国示范快堆”的建造,并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我国铀钚混合燃料制造技术等配套技术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先进核能体系。   据了解,我国核能应用开发将采取“三步走”的基本方针,其技术路线为“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增殖堆——受控核聚变堆”。中核集团力主的“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策略,有力地保障了中国核电技术不断有计划地向前发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中核集团已具备了30万千瓦、60万千瓦、100万千瓦核电站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能力。
  • 三大结构调整再难也得突破 代表委员高度关注打赢蓝天保卫战,聚焦深层次问题
    p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和民主党派高度关注打赢蓝天保卫战。 /p p   综合来看,相关发言和提案议案,聚集结构性调整这一深层次问题,呼吁尽快制定并严格执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 /p p    strong 关注一 /strong /p p strong   大气治理进入攻坚期,深层次问题凸显 /strong /p p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系统开展污染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针对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 /p p   行动计划实施5年来,通过加快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加强“车、油、路”统筹、提升大气环境监管能力等空气质量改善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措施,解决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难题。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点区域明显好转。 /p p   在珠三角,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在国家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突围。 /p p   在京津冀, 2017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9.6%,58微克的“北京蓝”成为人们争相晒出的朋友圈。 /p p   ...... /p p   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p p   “大气污染治理都要基于各自地理气候条件,很难‘一招行天下’,即便是京津冀地区的先进打法,我们也只能部分借鉴运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说,“我们也要看到,环境问题还有反复性,稍一松劲就反弹。当前是滚石上山、逆水行舟,退一步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p p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明显。但是有些区域的改善程度和效果并不像三大区域一样好,比如长株潭地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就低于全国水平。而且,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不稳定,还需巩固与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说。 /p p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新老环境问题并存,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末端治理减排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压力居高不下。 /p p   农工党中央今年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p p   过去几年,三大结构调整均有所突破,但没有取得显著进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将把着重解决产业结构问题、能源结构问题、交通结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确立具体的战役,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 /p p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必须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下更大决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决不可有丝毫放松。”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说。 /p p    strong 关注二 /strong /p p strong   深层次结构调整难度大、十分复杂 /strong /p p   根据调研结果,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多措并举,打赢新一轮蓝天保卫战》重点提案,建议加速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工程 加严标准、扩大范围,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 /p p   这恰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的主攻方向不谋而合,为解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问题提供了思路。 /p p   然而,不少委员坦言,相比较前期的治理“散乱污”企业、控制工业企业排放等措施来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十分复杂,难度更大,任务十分艰巨。 /p p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环保厅厅长鲁修禄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早在“十五”时期,广东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以污染减排倒逼调整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p p   “对于广东来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难度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广东人口密集、产业密集,调整起来难度非常大。”鲁修禄说。 /p p   同样的问题也考验着西部地区的重庆。目前,整个重庆主城区范围内,没有一家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砖瓦窑,进一步减排空间十分有限。而最有可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汽车行业,则是成渝两地的经济支柱,同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p p   “我们每下降一微克,压力都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余国东说。 /p p   潘碧灵表示,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p p   交通结构方面,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污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针对固定污染源和机动车的减排体制机制,对于交通运输污染综合减排有很大的不适应性。 /p p   这主要表现在,从观念看,重交通工具减排,轻交通结构优化。从体制看,部门污染减排职责未落实到位。从工作部署看,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污染减排的部署不够系统、减排目标不够高,国家还没有从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质量的角度系统性提出交通运输减排目标任务。从基础工作看,行业排放数据不清。交通运输行业污染减排的科技支撑薄弱,污染物排放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水运、民航、铁路等排放数据,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指导性不强。 /p p    strong 关注三 /strong /p p strong   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更严格控制污染 /strong /p p   潘碧灵建议,可以从调整能源结构入手,推动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从具体措施来讲,可以通过采用外电输入、发展清洁能源、使用山西或内蒙古等地的煤以及推广气化煤服务等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应该站在全国范围内考虑。全国一盘棋,比如将能源富集的山西、西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借助清洁电气化、加速脱碳化、能源高效化等措施,推动能源转型。”潘碧灵说。 /p p   于会文在建议中也提到,现阶段,我国水电和火电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很不均衡。“全国范围内若缺乏科学合理的电力跨省统筹调度,将导致大量资产闲置和资源浪费。四川水电资源非常丰富,以清洁水电替代传统能源,实施电能替代,对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于会文说。 /p p   于会文表示,应进一步完善基于能耗和污染排放绩效的电力调度,健全电力跨省统筹调度机制,加快长距离输电网络建设,加快清洁电力输送,加强水电大省的丰枯期水电与火电大省的电力互补。 /p p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对此表示认可。他建议,还应将节能作为国家战略,尽快加强《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相衔接。大力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推动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实现能源的清洁化、高效化,真正改变在节约能源工作上重宣传轻落实、重开采轻管理、重处罚轻整改的倾向。 /p p   在骆沙鸣看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也可以倒逼企业在能源使用方面的转型升级。 /p p   各地也在利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大好时机,坚决地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p p   于会文表示,四川去年10月印发了《四川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列出十大攻坚任务,注重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着眼长远,谋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从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布局、生产生活方式等根本处入手,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p p   鲁修禄介绍,广东将以继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向结构调整要空间,巩固提高空气质量达标的稳定性,夯实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目前,在深圳,全市已经实现1.63万辆公交车100%纯电动化。2018年,广州将推行这一政策,逐步实现公交车电动化。 /p p   余国东表示,重庆将以控制交通污染为重中之重。同时,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生活污染治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预警预报,有效应对污染天气。 /p p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农工党中央提案建议,应当组织权威机构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和严格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 /p p   此外,农工党还建议,在国家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建立更严格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指标体系,并将臭氧污染问题纳入其中。 /p p   “只有坚持全面、系统、精准治理,才能真正打赢蓝天保卫战。”余国东说。 /p
  • 新污染物问题再次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新污染治理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新污染物大多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被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在生产、使用、消费各环节都会进入水、气、土等环境介质。部分新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对生殖、免疫、神经等系统有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风险是隐性和长期的。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新污染物治理的总体要求、行动举措和保障措施。但该方案只有到2025年的主要目标。不仅已知的新污染物种类繁杂,未来还会源源不断地发现一些新污染物,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2024年7月2日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其中,”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入选2024年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两年前,”新污染物治理面临何种问题和挑战?“入选2022年十大前沿科学问题。新污染问题三年内两次入选不分领域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在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中绝无仅有,反映出新污染物治理迫切需要科技支撑。2024 年1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到2035 年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要求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将其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3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面向美丽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研究”,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提供决策支撑。为了促进环境新污染物监控及治理技术的交流探讨,仪器信息网作为主办单位,已经连续多年举办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与技术应用网络会议。“第五届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网络会议将于2024年7月30-31日举行,为广大从事新污染物监测领域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第五届环境新污染物分析检测”网络会议,点击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4/
  •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助力突破现代医学瓶颈
    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的陈炜于2006年在德国马克斯· 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近年来,陈炜研究团队发表论文超过60篇,已处于世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位置。图为陈炜博士演示单分子基因测序仪的使用。   &ldquo 自2003年完成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以来,基因测序技术及相关的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突飞猛进。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基因测序的速度,还大幅降低了成本。这些进步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从基因组的层面来解释生物学现象,生物医学研究正从过去那种定性的描述走向数量性研究的道路。&rdquo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德国国家分子医学研究中心(MDC)医学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平台负责人陈炜博士如是说。   欧洲领先的基因组研究平台   德国马克斯· 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研究中心(MDC)位于柏林近郊的布赫,该中心主要开展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分子医学研究,目前已跻身生物医学基础研究领域世界同类机构前列。2009年MDC成立了柏林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时任马克斯· 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的陈炜被&ldquo 热情&rdquo 邀请到了MDC,并一手组建了全新的基因组研究平台。而陈炜此前关于染色体重排造成疾病的原因等研究成果已被誉为&ldquo 第一个将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直接用于遗传疾病的研究&rdquo 。   陈炜介绍说:&ldquo MDC在基因组测序研究的规模上并不是最大的。我们主要追求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把已有设备充分利用起来。测序仪只是科学仪器,投入资金就能买到,用这些科学设备做什么研究及如何进行研究才是更关键的。我们现在拥有各种不同技术路线的设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整合起来,完成以前单一技术无法实现的研究。从投入产出的情况看我们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rdquo   组建4年来,陈炜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杂志上,目前他们已经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前沿的基因组研究机构。2011年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MDC,听取了陈炜的介绍并亲手启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单分子基因测序仪的使用。陈炜补充说:&ldquo 鉴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将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MDC的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将来还将进一步发展。现在正在柏林市中心建设新的科研大楼,投资约3500万欧元,日后该研究所研究人员将达到300位,德国联邦政府的资助每年至少2000万欧元。&rdquo   致力于两个方向的研究   目前,陈炜领导的科研小组主要致力于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来阐明遗传病的机制 二是阐明基因的不同调控机制。陈炜介绍说:&ldquo 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来阐明遗传病的机制是新一代测序技术最大的一个用武之地,它给该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我们通过与临床医生的合作,搜集病人的样本,进行大规模的系统遗传疾病研究。通过表型相近病人的基因与正常人群的对比,进而找出是哪些基因发生突变,或哪个系统出现异常导致了疾病的产生。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预防这样的疾病。例如进行产前筛查,尽量减少患病的几率。进一步的工作则是即便出现这样的疾病,我们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比如有的遗传疾病可能会导致缺少某些酶,如果及早诊治,定期补充这样的酶,患者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rdquo   陈炜说:&ldquo 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偏向基础科学研究,主要是基因转录和转录后的调控。DNA是遗传的机制,最后在细胞中起作用的主要是蛋白质,这中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这是60多年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以来就开始研究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如中心法则等重要的发现。然而这些大多是非常定性的东西,相当于只是画出了一条线路,我们现在做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就是想怎么做定量。也就是怎么进行量化,从数量上进行研究。例如基因调控,往往不是黑白的,即有或者没有,而是多少,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rdquo   陈炜表示:&ldquo 生物学的研究正从过去那种定性的描述性研究走向数量性研究的道路,就像物理学和化学那样。以后对生物学过程的描述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从A到B,而是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就像描述一个物理过程那样。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在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从DNA到蛋白质,每一步,整体上怎么变化的,是怎么控制的,分别在每一步都起了多大作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希望将来还能阐明在生理病理状态下不同层面上基因都是怎么被调控的。&rdquo   期待现代医学瓶颈的突破   谈到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陈炜感慨地说:&ldquo 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于2003年完成,历时13年花费27亿美元。到了2008年完成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需用5个月的时间,花费约150万美元。而现在,仅用MDC的设备,一周就可以测大约30人次的人类全基因组重复测序,而且每人次的价格已经下降到5000到6000美元。关于基因的研究已经做了几十年,不过以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多数都集中在单个基因,而现在我们能够从宏观的整体上来做。&rdquo   陈炜说:&ldquo 系统生物学研究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将来的方向。很多生物学现象单个基因的变化它解释不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把整体的一部分割裂开来你是很难对整体有一个准确把握的,所以只有从整体上来做才有意义。这也是新一代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以及其他如最新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技术带来的好处。从疾病的发生来看,它一般是身体里多个环节的问题产生的综合影响。例如癌症,很多都是多个基因出了问题,也许最后表现出来都是肺癌,但是不同患者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不一样的。有了基因测序的结果,对下一步的研究会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可以使研究投入到更有效的方向上,减少无意义的试错实验的次数。&rdquo   谈到对疾病的干预和治疗,陈炜认为也必须考虑整体的影响。他说:&ldquo 单独靠调整一两个基因很可能不起效果。将来对于这样整体和数量化的研究不仅是针对疾病的产生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干预治疗提供便利和启示,例如给药物治疗提供靶点等。充分考虑整体网络以及相关反馈,打破单个因素对疾病影响的局限,将来很可能就此突破现代医学的一个瓶颈。&rdquo
  • 突破!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完成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
    记者2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该院所属702所近日圆满完成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研制阶段。本次试验是验证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箱底传力关键技术的重要试验,是型号转入初样研制阶段的标志性工作。702所所长王晓晖表示,该试验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首次突破大载荷静动联合试验技术,是试验方法和试验能力的重要创新,为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多台大推力发动机并联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我国力学试验领域迄今为止开展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试验过程最复杂的试验。”702所副总设计师朱曦全介绍,试验需要突破在实际飞行工况下多台发动机的静态推力和振动载荷联合加载,涉及振动弹性边界模拟、近千吨静载弹性加载、大静载下的多机联合多维振动控制和加载等关键试验技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基础级模块直径为5米,安装多台120吨发动机。朱曦全说,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技术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带来了复杂结构的静力和动态力耦合作用及在联合载荷作用下的非线性传递问题,是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需要深化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分析解决该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技术团队设计实施了我国首次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自2019年起,702所同相关单位论证确定试验技术方案。团队依据方案,相继突破了试验所需各项关键技术,于今年研制出由28套50吨油气支撑系统、多套20吨感应式振动台和1套1000吨振动弹性边界系统组成的静动载荷联合加载试验系统。试验系统设计负责人侯京锋介绍,4个油气支撑系统和1个感应式振动台构成了一套静动联合激励系统,可以模拟一台发动机对火箭结构的激励。多套系统就能够模拟多台发动机对火箭的激励载荷。该试验系统构成复杂,涉及多个分系统。团队集智攻关,对方案及分系统原理设计层层迭代,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将复杂的技术方案变成工程现实。针对静动联合加载试验技术难度大的问题,技术人员开展了虚实结合试验方法研究,通过数字流程仿真和虚拟试验确保了试验方案一次成功。试验负责人毕京丹介绍,数字化流程仿真技术有效指导了试验虚拟安装过程,并对试验产品和试验系统装备的装配和调试过程进行了优化、检查与验证。此外,多部段联合、复杂边界和环境下的结构承载能力,以及载荷传递规律和结构响应,均存在未知的科学机理问题。试验分系统负责人杨蓉介绍,试验团队创新采用实物试验与虚拟试验相结合的数字化试验验证思路,以实测试验数据修正仿真计算模型,以修正后的虚拟模型识别一体化结构设计的薄弱环节,进而获得真实工作条件的载荷和环境条件,再通过仿真验证尾舱结构承载能力,对复杂结构传力和响应规律作出评估。(许诺 记者付毅飞)
  • 内卷中喜迎突破 I 新一代快速荧光定量PCR系统获批上市
    重磅上市Pangaea艾普拜生物自主研发,多项专利技术加持,突破创新的快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国械注准 20243220680)盘古(Pangaea)获批上市了!“盘古”寓意了无限的开创性,事实也足以证明这台设备从面世至今,已服务了众多科研级的用户,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现取得国家局的注册认证,以其卓越的品质服务于IVD企业及临床级用户,为临床快速,精准诊断增添新的利器!盘古,引领新一代荧光PCR快速检测应用2020年,新冠疫情推动了核酸检测的大众认知,同时推动了我国二代PCR的发展,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但从市场上存在的各式各样的PCR仪看,很多所谓的快速PCR仪,大多是在检测通量小型化的前提下,追求所谓的快速升降温,但基本都大大牺牲了温度的稳定均一性,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各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发展现状问题。相比较前述的PCR产品,盘古是一款可单次处理96样本通量的快速荧光定量PCR仪,最快检测时间≤30 mins。升温快,检测快,上手快,灵敏稳定是它作为新一代机型的鲜有标志。盘古卓越的产品性能盘古(pangaea)快速荧光定量PCR系统以其独特的温控和光波导光学检测设计,实现超快的运行时间,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更精准的信号采集,具有高度的均一性和重复性。智能化的操作流程,为科研级和临床级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操作体验。性能平替进口品牌盘古,带给您一机多用的极致体验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发展的驱动下,盘古设备科研级的应用功能特点,非常容易满足科研工作者或IVD开发人员前期的探索性研究应用,因此无论对科研工作者或是IVD开发人员来说,使用盘古一个平台,即可直接实现科学研究至产品开发试验的无缝转换,不需要再考虑IVD试剂适配机型的重新选择及适配试验的问题,极大降低及节省产品商业化的时间及成本,助力科研至产业化的转化应用。盘古卓越价值—赋能IVD试剂高质量发展IVD检测试剂盒的性能指标是评估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这些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等,而这些指标的数据结果均需在配套使用的设备呈现,由此可见,试剂性能的优或劣并不只是代表了试剂本身的结果,也是与设备的性能相辅相成,是仪器性能和试剂性能综合呈现的结果。所以在试剂的对比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同一种试剂,在不同的测试设备平台上呈现出不同性能结果的表现。尤其现在日益聚增的多重检测产品开发需求,各项检测靶标的灵敏度、不同通道之间的荧光串扰等等因素都是设计开发者需面对解决的问题;另对一些复杂样本类型检测或更高技术要求产品的设计开发等,除产品本身技术要求外,对仪器的温控,稳定性等则有更高的要求。盘古,无论是在检测时效性、性能稳定性以及试剂灵敏度等多维度指标的不同对比测试中,盘古均呈现出了比较优异的对比结果。一个稳定可靠的仪器平台对试剂开发者来说是有利的助推器,可避免因仪器平台因素而导致试剂开发的问题,甚至试剂开发的失败,助推产品的开发进度及产品试剂性能的提升。争做新质生产力服务商,开放合作平台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艾普拜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发展方向,提供创新型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协同各方合作伙伴,基于公司平台及技术应用展开广泛合作。关于艾普拜生物艾普拜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领军人才企业。创新生命科学研究工具与医学诊断产品,聚焦于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研发及在个体化医疗领域的应用转化,战略布局国内及海外市场,秉持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通过了ISO13485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研发团队由多位资深归国博士领军,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实验技术等硬件和软件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技术研发课题,并获得与核酸微量检测以及数字PCR检测相关的多项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公司建设有国际领先的数字PCR、快速荧光定量PCR、显微成像获取与分析等仪器及技术的研发平台,可持续开发与疾病相关的分子及细胞遗传学检测、靶向用药指导等多领域的分子诊断系列产品。公司至成立以来,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 戴口罩眼镜起雾的问题在疫情期间被解决了!为中国点赞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戴口罩眼镜起雾怎么办?这是很多人戴口罩时会遇到的问题, /strong 网友更是议论说:“谁能解决戴口罩眼镜起雾的问题,谁就是眼镜届下一个‘大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font-size: 18px " strong 但是这个问题在疫情期间被解决了。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由于新冠肺炎易人传人, strong 医护工作者必须穿戴严密的防护装备,佩戴护目镜正是一项重要的防护措施。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医务人员普遍反映护目镜容易起雾影响视线 /strong ,给抽血和输液等操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作业和日常安全。从湖北武汉抗疫前线及浙江有关医院传来信息,急需供应解决护目镜防雾问题的新技术、新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strong 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刘兆平团队研发了护目镜石墨烯防雾贴膜,经应用连续佩戴6小时未起雾 /strong strong ,防雾效果显著。 /strong 目前,首批100余片石墨烯防雾膜已送往宁波市多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示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04a2d110-d33c-491c-be0b-7b0b2744a522.jpg" title=" 1582291175462_5e4fd8e7159bb83e16c39008.jpeg" alt=" 1582291175462_5e4fd8e7159bb83e16c39008.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6小时佩戴效果(图片来源于网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介绍,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刘兆平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功能化石墨烯涂层可有效防水雾,即利用功能化石墨烯涂层对固体表面进行超亲水修饰,使凝结的微小水滴能够在固体表面迅速铺展开、形成平整的水分子膜而不起雾,进而光线可以平行入射,并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成像,达到防水雾增透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在春节假期开展了护目镜石墨烯防雾膜的研发构思,申请2月10日复工紧急启动项目研发,目标是在一个月内研发出贴膜简单、持续佩戴6小时不起雾、存放一个月不失效的石墨烯防雾膜,尽快形成日产千片级制备能力,力争在疫情期间向正在参与抗击疫情的有关省重点实验室、省有关医院及湖北武汉抗疫前线输送石墨烯防雾膜5000片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经完成原理验证和护目镜应用验证,防雾效果显著,连续佩戴6小时未起雾,首批100余片石墨烯防雾膜已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眼科医院和宁波市李惠利医院进行临床应用示范,同时,还将给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医院防疫一线送去一批石墨烯防雾膜开展试用验证,并从中获取有助于改进技术和产品的反馈信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要求研究团队在2月下旬完成日产千片级石墨烯防雾膜的生产工艺方案,并启动小批量生产,采取边生产边发货方式尽快送达浙江省有关医院和湖北武汉抗疫前线。 /p
  • 研究领先 实际问题严峻——消除POPs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郑明辉谈我国POPs现状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5月17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与往年一样,此次大会颁布了“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此次获奖者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会后,郑明辉研究员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33b9ada-6255-4034-8c76-83d497a1631a.jpg" title=" DSC0252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颁奖现场合影(中:郑明辉研究员) /strong br/ /p p   “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杰出贡献奖的第一届获奖人是徐晓白院士,而我当初是徐先生的博士生,可以说,徐先生是我的引路人。从个人工作成就上,我的工作与许多人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我对咱们国家的POPs问题还算是比较了解的。”采访伊始,郑明辉研究员就非常谦虚的表示到。& nbsp /p p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国家POPs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不仅要使大家对POPs问题有更科学的认知,更要对国家实际解决POPs问题有帮助。这是POPs研究与其他基础研究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方针。如我们对工业过程二噁英产生的研究,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还是进入不同的企业,研究企业原料、工艺等对二噁英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到影响二噁英生成的关键原料和工艺,为二噁英控制提出意见。再比如,我的工作单位——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我们也积极利用这个平台研究POPs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成为国家标准,促进我国POPs检测技术发展。”& nbsp /p p   虽然中国的POPs研究开始时间比发达国家晚几十年,但随着我国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且国家各部委对此领域的重视,科研支持力度的加大,再加上我国科研人员众多,因此发展迅速。而且我国实际情况复杂,工业、原料以及工艺比较全面,这也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故从研究技术和实力来看,我们已经接近或者是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据国家基金委的统计,从POPs领域发表论文和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美国EPA下属的所有研究机构排名第一,我们生态中心排第二,而生态中心的主要研究队伍在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nbsp /p p   本月初,短链氯化石蜡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郑明辉研究员也为我们介绍了我国短链氯化石蜡的情况。短链氯化石蜡是氯化石蜡的一部分,在氯化石蜡工业生产中,企业关注的是氯化度而非短链、中链和长链的比例,故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氯化石蜡中短链氯化石蜡的比例不同,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十。而氯化石蜡目前应用于阻燃材料、油漆、润滑剂、皮革添加剂,且含量差异也很大,加上我国每年氯化石蜡的生产量约为一百万吨,故我国短链氯化石蜡的分布还很难说清楚。 /p p   当然,由于以前关注短链氯化石蜡的人员比较少,因此短链氯化石蜡的检测方法还很不统一,实验室间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大。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应该是能很快突破的技术。& nbsp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组委会为郑明辉研究员颁布的获奖词: /strong /span /p p   郑明辉博士,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主任,长期从事POPs的相关研究。现任中国化学理事会兼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郑明辉研究员先后两次担任POPs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他所带领的团队提出的中国二噁英排放清单被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履约实施计划》所采纳。自2007年起,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成员评估报告的中国监测项目,主持编写了《中国POPs监测报告》。他发明了焚烧烟气二噁英阻滞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应用。郑明辉研究员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多次参加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谈判,自2007年起,担任斯德哥尔摩公约全球POPs监测计划的亚太区域组织委员会的负责人,组织协调亚太区域49个签约国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完成了两部亚太区域POPs监测报告。他作为国际技术专家,参与了全球POPs监测指南,联合国环境署二噁英和其他POPs排放的识别和定量报告的编写。郑明辉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成就奖一项,已发表SCI文章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几项。郑明辉研究员为我国消除POPs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李学雷 /p
  • 雪迪龙被爆IPO前引入“问题股东”
    法人股东的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因操纵市场被处罚 但投行人士认为,不一定对发行人IPO造成实质影响。   除了在2010年9月引入一家法人股东北京海岸淘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岸淘金”)外,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雪迪龙”)实际上是一家主要由控股股东敖小强及员工共同持股的公司。   然而,就在公司筹备IPO进入关键阶段,海岸淘金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却因操纵股价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不过,有投行人士认为,尽管海岸淘金大股东受到处罚,但尚无法判定是否会对雪迪龙IPO造成实质性影响。   法人股东的大股东曾操纵股价   实际上,在2010年6月份之前,敖小强一直是雪迪龙100%权益的实际持有人。   2010年6月,敖小强开始将雪迪龙股权转让给23名公司员工。其中,对5名元老级员工的股权转让价格为1元/单位出资额,对其他18名员工的转让价格为为9.2元/单位出资额。2010年8月,雪迪龙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9月,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同意公司发行新股309.28 万股,每股面值1元,将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0万元增加至10309.28万元 由海岸淘金以货币形式出资2100万元认购公司的前述增资,持有公司 3%的股份,溢价部分1790.72万元进入资本公积。双方协商确定按10倍市盈率定价,由此计算的增资价格为6.79元/股。   在解释引入海岸淘金为公司股东时,雪迪龙称主要是为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但就在不久前,海岸淘金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却因为操纵京东方A(000725.SZ)股价而受到证监会处罚。   据证监会公布的调查情况,2009年5月,新理益集团决定拟参与京东方A的定向增发,通过其控制的上海诺达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认购京东方A增发股份7亿股。2010年6月,其所持增发限售股解禁前,为了以相对高价减持京东方A,新理益集团控制的“金保利”、“安泰博讯”账户于2010年6月9日 14:50:15至15:00:00,集中资金,以不断提高买入申报价等方式抬高京东方A当日收盘价,使得2010年6月10日解禁当日的跌停价高于以操纵时点前价格为基础计算的跌停价。并最终令新理益集团上述所持增发股账户多盈利逾521万元。   因此,证监会认定新理益集团存在“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分别对新理益集团及刘益谦等进行没收非法所得及罚款的处罚。   而海岸淘金的第一大股东即为新理益集团有限公司,对其持股比例为37.5%。刘益谦则作为新理益集团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有新理益集团91.8%的股权。   招股书披露,公司近年来向西门子采购原材料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 1~6月,公司共向西门子(包括西门子中国和西门子德国)采购原材料的金额分别为4711.16万元、5009.76万元、6856.56万元和 3054.90万元,分别占同期采购总额的30.02%、33.72%、45.76%和43.33%。而在2011年1~6月,西门子中国则成为雪迪龙第一大客户,对其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2.64%。   据称,西门子(上海)分析仪器工程有限公司(下称“SPAS”)于 2010年关闭后,西门子目前在国内已经没有自己的系统集成工厂,但是仍承接系统集成业务。而根据双方约定,2010年10月,雪迪龙设立上海分公司,接收SPAS工作人员和系统集成业务,并开始为西门子提供成套系统产品。正是从此开始,雪迪龙开始为西门子提供代工服务。   2008年、 2009年、2010年末和2011年6月30日,公司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6883.52万元、11067.11万元、11383.55万元和 11681.91万元,占同期期末公司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0.33%、39.58%、31.21%和31.24% 各期末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498.54万元、975.42万元、1200.46万元和1138.78万元。   招股书称,由于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占用公司营运资金较多,如果发生大额呆坏账,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 未来90%疾病不用去医院 但中国基因测序业三大痛点待突破
    p   近期,“基因界腾讯”华大基因的上市,成为近年来A股最受关注的IPO之一。法国凯辉基金执行总监杨海鼎解读道:“华大上市给投资者一个信号,基因测序是一个造福人类的产业。” /p p   基因测序产业在近两年备受资本热捧,且暗战不断。从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来看,被称为“基因界腾讯”的华大基因正在告别“一家独大”的日子,整个产业链已将走向细分领域深度竞争的局面。那么具体来说,目前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市场当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已经具有了哪些优劣势?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产业发展格局?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3/4j/201708011429559600.jpg" width=" 500" height=" 300" / /center p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重构市场新格局 /p p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基因测序的发展市场十分广阔。从疾病发病率趋势看,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人数约为43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约280万人)。麦肯锡咨询指出,从实现时间和疗法本身的潜力角度,癌症的测序应用将会是最大的市场。 /p p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上游长期被国外公司所主导,我国基因测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几乎采用同一个套路,即引进国外的基因测序仪,用于开发中下游的应用。这样便导致了测序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成本的压力是不容小视的阻力,也直接导致基因测序的普及速度缓慢。 /p p   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基因测序市场发生重大的格局变革。自2006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出(以及近期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成功研发),测序仪技术的突破使得测序成本急速下降,催生了基因测序市场的繁荣。国际著名投资咨询机构BCC Research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从2007年的 7.9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9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6/oe/201708011430239681.jpg" width=" 580" height=" 314" / /center p   未来90%以上的病将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 /p p   从商业价值角度来看,基因技术是对传统医学的一场颠覆。比如对于癌症的治疗。过去很多患者在切除肿瘤后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并且会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症。但在基因测序的“精准医疗”的定位下,可以有预防和预知的功效。比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 朱莉被检测出遗传了产生突变的癌症基因,便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 /p p   目前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多分布在中下游产业链。据了解,有20多家公司在基因数据库与分析方面布局,近40家公司在研发基因数据与各种疾病的关联度,70多家公司锁定肿瘤相关领域。基因测序市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癌症诊断、产前DNA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项目。比如产前DNA检测可通过对孕妇外周血的基因测序,了解到胎儿的基因情况,诊断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有异常情况而导致一些临床疾病。 /p p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将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k/su/201708011430557124.jpg" width=" 580" height=" 371" / /center p   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下游竞争优势明显 /p p   到现在,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行业呈现了四面开花之势。据了解,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有200多家公司进入该行业(包括此次上市的华大基因与2016年底借壳上市的贝瑞和康,以及新三板挂牌的18家基因企业)。 /p p   2015年,在基因产业有数量众多的公司成立,并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等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各路“玩家”的出现表明对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的看好。 /p p   总体来看,国内基因公司在中下游领域竞争优势明显。以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安诺优达、诺禾致源等位于前列,其中贝瑞和康在今年4月26日成功借壳上市,赶在华大基因之前成为基因测序第一股,而华大基因这次的上市成为了国内基因行业首家非借壳在A股上市的公司,算得上在2017年基因测序产业的一大事件。 /p p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这些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贴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r/te/201708011431145206.jpg" width=" 499" height=" 299" / /center p   三大行业痛点有待进一步突破 /p p   目前,对于整个基因测序行业仍处于早期摸索的发展阶段,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 /p p   首先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出现了大批公司扎堆在细分领域的问题。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竞争、服务混乱。 /p p   比如,不少基因检测公司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生开方子,通过医院的肿瘤科、检验科、病理科等科室,以临床试验的形式为个人开展诸如癌症基因检测、遗传病基因检测等服务。这样长期便逐渐形成了产业的“灰色地带”,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p p   其次是技术资质的认可。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p p   这样使得一些相关产业智能将焦点放在科研方面。而随着测序仪的不断更迭,科研服务类开始出现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现象。以华大基因为例,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因素,华大近三年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这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p p   再次,中国基因测序企业受测序仪器上游供应商的钳制。由于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设备供应,被数家美国公司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的基因测序公司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使用的二代测序仪器主要由美国公司提供。测序仪的垄断,使所处于中下游的服务提供商不仅失去测序服务的自主定价权,还会受到供应威胁。 /p p   为摆脱上游供应商的钳制,国内基因测序公司做了不同的尝试。华大并购了美国测序仪制造商CG(Complete Genomics),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但业内人士分析:“CG的读长太短,目前的测序仪还是Illumina的更优一些。短期内中国想要生产出自主研发的、比Illumina技术更好的测序仪还比较困难”。 /p center img alt=" " src=" http://pic.biodiscover.com/files/n/if/201708011431392436.jpg" width=" 500" height=" 313" / /center p   未来基因测序将基于大数据应用来发展 /p p   从产业格局来看,和玉另类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认为: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格局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导致“两极分化”局面的形成。曾玉表示:“投资机构看重公司的全盘战略,没有长期竞争力与固定价值观的公司,可能就会消失。基于基因测序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应用,是基因测序产业的下一个大事件”。 /p p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巨头跨界进入基因市场。如誉衡基因和京东合作开展基因健康业务 IBM、Intel、阿里、华为等也纷纷将基因大数据作为云平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p p   从市场应用来看,虽然如今国内应用市场仍以二代测序仪为主,三代测序仪在科研机构少量使用。但未来一定是属于三代测序仪乃至更新版本的天下,并且这一领域上游的测序仪机器会变小。比如英国的测序新秀Oxford Nanopore,研发出了一种平板大小的台式测序仪PromethION,已经上市的便携式测序仪MinlON,更是只有U盘大小。 /p p   与此同时,基因产业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过去的B2B模式到现在B2C模式的衍生,催促着基因行业积累越来越多的数据,而随着目前AI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的提升与结合,未来关于基因测序技术也会有更多精准的算法不断涌现,相信为全民服务的精准医疗的时代,就在不久的将来。 /p
  • 奶粉进药店提速售价、安全等问题待解
    随着今年6月份九大部委联合发布奶粉新政以来,奶粉进入药店销售作为提振奶粉消费信心的举措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根据相关规划,本月起北京和江苏开始进行试点。京华时报记者昨天了解到,有11家奶粉企业最终确定进驻药店,北京四家大药房的5个门店率先开卖。本周末,专门用于奶粉的自动售卖机将在北京四家药房完成安装。虽然奶粉企业对多增加了一种销售渠道而感到高兴,但这销售模式是否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能否提振国内奶粉的消费信心?还有诸多问题待解。   》政策   奶粉进药店试行加速   今年6月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称,我国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制度。近日,商务部办公厅又发布《关于做好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有关工作的通知》,称要做好婴幼儿配方乳粉药店专柜销售试行工作,奶粉进药店的进程开始加速。   随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下称"管理中心")积极介入,并召开奶粉进药店座谈会,北京和江苏被选为"试点".该学会负责人许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的两年半时间内,完成初步奶粉进药店发展三个阶段:从今年10月至明年春节,完成北京和江苏试点,其中北京将有20家药店设奶粉专柜。明年春节后,在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00个消费能力强的城市扩大试点,完成一万家店的投放。到2015年,再投放一万家,扩大到400个城市。此外,进入药店的奶粉将通过自动售货机来销售。   》进展   11奶粉品牌首批入选   本周一,惠氏奶粉方面发布消息称,作为参与由管理中心发起的"奶粉进药店"项目试点首批品牌之一,惠氏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产品当天已经由工厂起运,将直接供应给指定的药店销售。不过对于具体销售的药店以及销售的城市,惠氏方面并未透露,只是表示,惠氏提供药店和超市销售的奶粉品质完全一样。   京华时报记者昨天获悉,在管理中心的召集下,参与首批试点的企业在23日被聚集在一起,再次召开了一个奶粉进药店试点协调会,就试点方向、营销推广、媒体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在这个会议上,最终进药店的企业悉数到场,共有11个品牌。记者了解到,外资品牌包括惠氏、雀巢、雅培、多美滋 国内品牌包括伊利、蒙牛、飞鹤、雅士利、圣元、三元、贝因美。据悉,北京试行销售奶粉的药房包括金象大药房、全新大药房、嘉事堂、永安堂4家药店5个门店(其中永安堂有两个门店)作为试点。   对于具体细节,管理中心方面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周一,将安排媒体到药房现场体验奶粉销售环节,同时也会针对外界疑惑解答。   本周开始安装售卖机   值得一提的是,除奶粉企业外,当天与会的还有本次试点中专用奶粉自动售卖机的生产企业--友宝。一位与会企业代表向记者透露,当天友宝将奶粉自动售卖机也带到了现场演示,本周末将在北京四个品牌的药房完成安装,进驻药店的奶粉将完全通过这些自动售卖机售出。   记者了解到,每个药店将安装至少4个用于放置奶粉的大柜子,11个奶粉品牌都有销售,每罐奶粉都贴有一个带有二维码的专用标识,由大写的英文字母"G"和中间一金色奶瓶图案组成,下方写有"奶粉进药店"字样。   据介绍,试点药店也会设立醒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消费者在自动售货机前拿着扫码枪,对准想要购买的奶粉扫一下二维码,很快在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该奶粉的可追溯信息,点击付款。"药店柜台不接受付款",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但可以接受刷卡、支付宝等方式支付。   》企业说法   多一个销售渠道是好事   对于奶粉进药店销售,记者采访企业方面,给出的说法相对比较乐观。   "最起码企业无需增加多少投入却可以获得另一个销售渠道,对企业来说肯定是件好事",一家企业负责人如此表示。不过他也表示了点担心,购买奶粉的消费者会认品牌、比价格,在超市可以随便看,而在自助售卖机上,似乎很难。   飞鹤乳业对进药店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婴幼儿奶粉进驻药店渠道销售,对于企业、渠道、消费者而言是共赢的,从市场化角度看,也是未来的趋势。   "相比于超市,药店一般都开在社区周边,多数是24小时营业。从长远来看,一旦形成规模后,消费者购买更加放心、便利",飞鹤负责人还表示,对于企业而言,药店在卫生条件、温度控制、保存条件上具有优势,自身管理也更加规范。   尽管未进入首批试点奶粉企业名单,但是此前已在药店开拓渠道的合生元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尽管公司在药店销售量很小,但是公司长期还是看好药店渠道。   》外界质疑   疑问1 能否带动销售   "目前,我国奶粉销售主渠道是商超和母婴店等,奶粉进入药店后能否改变消费习惯还很难说",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对于奶粉进药店,他个人不极力反对但也不完全赞同,但可以试一试。只是希望不要动用过多的政府资源,保持公平竞争原则,还要维护现有的市场渠道。   王丁棉表示,在香港药店卖奶粉的现象很普遍,但香港也不完全是在药店销售奶粉,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也不在药店销售。我们也不能把奶粉进药店看成是国外的普遍现象从而去照搬。   王丁棉还表示,奶粉进药店,总应该召开个行业专家论证会,也可请市民参与提意见,但是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并未如此。   疑问2 能否保障安全   "这项工作在中国市场推行有点'想当然'的感觉,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大家对国产奶粉的信任问题",王丁棉称,奶粉的安全事故,少有出在销售环节,绝大多数是在生产环节出问题。   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首先,奶粉品质的问题不是出在流通商,而是出在上游生产企业上 第二,目前我国奶粉的分销渠道极其发达,不存在加一条渠道就能让消费者感觉更加安全的情况。还有,药店只是代售机构,其本身有无鉴别奶粉品质高低、合格与否的能力?   疑问3 售卖机谁出资   据记者从一些奶粉企业了解到的情况,目前企业并未接到奶粉进药店前需要进行一些硬件投资的信息。那么,此次进入药店销售的奶粉售卖机等设备由谁来出资呢?   "如果是政府补贴的话,那就有点不公平 如果售卖机是企业免费安装,其又依靠什么盈利呢?"王丁棉表示,国外的经验都是直接补贴奶农。   王丁棉表示,按照目前的公开消息,3年内要安装2万台售卖机,并且指定为一家企业,是否也涉嫌垄断?   记者昨天致电友宝客服,其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自助售卖机是免费安装,但至于如何赚钱,则未披露。   疑问4 售价能否下调   记者从企业方面了解到,此次奶粉进药店,产品都是从工厂直接供应药店,少了很多环节。按理,进入药店销售的奶粉零售价格就有了下调的可能。   然而,记者采访不少企业了解到,目前药店零售价格与商超渠道一样,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促销活动。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疑问,进入药店渠道的奶粉少了中间环节,但零售价仍然不变,那么以前传统渠道经销商赚取的利润是否直接由售卖机等配套设置提供方获取?如果是这样的话,此销售模式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 超快超分辨成像问题在列:2023年度15个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前瞻研判,引领原创性科研攻关,打造学术创新高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3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通知》 (科协办函创字[2023]8号)文件要求,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面向国内外科技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共征集58个全球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经过专家委员会函评和终审评议,共评选出15个前沿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次评选出的5个前沿科学问题中,第一个就是超分辨率成像技术,该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多项科研转化成果成功产业化。5个前沿科学问题1、如何突破时-空极限实现超快超分辨成像?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spatio-temporal limit to achieve ultrafast and super-resolution imaging?2014年诺贝尔奖授予了将光学显微带入纳米尺度的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但其依赖于荧光标记,且时间分辨率较低。压缩超快成像技术兼具飞秒时间分辨率和极高数据压缩比,但以牺牲空间分辨率来观测超快动态过程。发展超快超分辨成像技术,在无标记宽场成像下实现时-空分辨率的协同突破,将极大推动人类对各类超快微观现象的认知,助力“追光捕快、察微显纳”的新成像体系建设。2、人们能以多高的自由度塑造光?How arbitrarily can light be shaped?自从认识光现象起,人们便尝试不断改变光的“造型”。从早期的透镜聚焦光能,到现代显微技术中的复杂结构光、激光雷达形貌测量中的点阵投影等,还有精细激光加工中超长焦深的贝塞尔光束、具有弯曲空间传播轨迹的艾利光束等。对光的塑造能力越高、对其利用程度也越高。为此,应从原理上探索塑造光的极限,即人们能以多高的自由度塑造光?3、光学系统的体积极限是多小?What is the volume limit of an optical system?光学元件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用光学材料和结构设计的限制。基于超表面的平面光学器件以及各类新型微纳元件有望将核心光学元件缩小到几百微米级别,相比传统复杂光学系统体积显著减小了六个数量级。但如何确定具有特定功能的光学系统的体积理论极限还有待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微型化、微型化与集成化,将在AR/VR、遥感探测及未来纳米科技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4、光电子芯片的集成度极限是什么?What is the limit of photonic integration? 面向未来十年或更长远时间,光电子芯片集成度的增长会遇到瓶颈,相应的容量要扩展到Pb/s量级会遇到许多根本性的限制。本科学问题涉及芯片容量、尺寸、功耗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的极限,需要在超宽带透明光电材料、高集成度器件中的光场调控、高效率低功耗调谐机理等方面研究变革性的新原理和新技术。5、如何使光计算完备?How to make optical computing complete?采用光学方法来实现运算处理和数据传输是后摩尔时代算力、功耗问题极具潜力的解决途径之一。光子具有光速传播、抗电磁干扰等特性,以及具有天然的多维复用和并行计算优势,十分契合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大数据处理的需求。但目前光子计算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光子芯片的集成度仍有待提高;计算精度仍低于电子芯片,器件架构未优化,上述挑战亟需研究5个工程技术难题1、如何实现EW超强激光?How to create EW ultra-intense laser?依托我国神光装置,攻克甚多束超短脉冲激光高效优质相干合成、超高信噪比管控、等离子体压缩等核心难题,突破EW超强激光高增益、高品质、高负载三大受限条件,国际上率先实现EW级峰值功率激光输出,率先进入超相对论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领域,辐射带动平均功率万瓦级超短激光技术发展和应用。2、如何构建超大型空间光学装置?How to construct the ultra-large space optical instrument?超大型空间光学装置是当前世界宇航企业重点发展的综合性大系统工程方向。在轨组装和维护则是构建超大型空间光学装置的重要技术途径,即将系统的各个组成模块发射入轨,再利用空间操控工具对各个模块进行在轨组合和装配。该技术的实现将引领弹性可重构光学遥感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并为未来空间飞行器维护与服务奠定技术基础。3、如何实现高功能密度感存算一体光电集成芯片?How to realize that photoelectric integrate chip with high functional density sensing and memory integration?能够执行探查、识别、飞行、定向打击等任务的微型机器人对功耗、尺寸、功能要求十分苛刻。现有设备集成化程度低,处理数据量大,成像体制单一,无法实现一体化探查。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感存算一体化仿生架构,突破光电融合集成、智能感知处理等关键技术,挖掘低频有效信息,降低能耗压力,实现高功能密度、极小型化、极低功耗的一体化光电集成芯片。4、如何实现在原子、电子本征尺度上的微观动力学实时、实空间成像?How to achieve real-time and real-space imaging of microscopic dynamics on the intrinsic scale of atoms and electrons?原子、电子是自然界许多现象的核心,其结构及运动状态决定了所构成物质的宏观特性。原子、电子的运动发生在飞秒至阿秒的超快时间尺度以及皮米的超小空间尺度上,因此,需要同时具备“皮米空间分辨率”与“阿秒时间分辨率”的阿秒电子成像技术以实现对原子-亚原子微观世界中超快动力学过程的探测与控制,揭示材料中各种功能的微观起源。5、如何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重力梯度测量?How to retrieval high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global gravity gradient?地球重力场是地球的基本物理场之一,反映了地球表层及内部物质的空间分布、运动和变化,同时也决定着大地水准面的起伏和变化。利用高精度冷原子重力梯度仪对全球的重力梯度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测量,可以更好地监测揭示海洋环流活动规律,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冰盖和大型冰川系统的质量平衡,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5个产业技术问题1、如何打造成熟的硅基光电异质集成工艺平台,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How to build the accessible platform for optoelectronic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based on silicon photonic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随着AI、下一代数据中心、激光雷达、卫星通信等战略应用迅速发展,单一集成光子材料已不能满足产业需求。以III-V半导体、薄膜铌酸锂为代表的硅基光电异质集成可融合多种光电功能材料的优势,将成为高端光子芯片在上述应用领域的重要解决途径。鉴于光电异质集成国际竞争态势,我国迫切需要提升高端异质集成光子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支撑产业发展。2、如何突破激光时空特性测试计量短板难题?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measuring the spatial and time domain parameters of lasers?2022年,激光产业销售收入大于800亿。然而,支撑我国激光产业发展的激光参数测试仪95%依赖进口,年高达3亿元。特别是激光时域和空域参数测试计量缺失,全部依赖德国、美国、加拿大等仪器。典型的包括:测量皮秒、飞秒和阿秒的自相关仪、FROG和SPIDER等;千瓦级功率激光光束质量测试仪等。测试仪器短板,风险大,是急需攻关的问题。3、中高端传感器如何实现自主可控?How to achieve self- produc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of medium and high-end sensors?传感器是物理与数字世界纽带,万物互联基石,对国力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低端传感器产能过剩,中高端传感器自主可控率低。小到手机摄像头、大到汽车发动机,中高端传感器严重限制了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传感器专业点多面广,对材料、集成电路等基础工业水平要求高。如何实现中高端传感器自主可控是一个关键产业技术难题。4、如何谱写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How to compose the "Chinese Approach" for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各国汽车产业博弈未来的战略制高点,李克强院士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系统控制”的技术路线。在路侧通过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融合在一体,具备全天候全息环境感知能力,并有传输延迟低、覆盖范围广、数据精度高、易维护安装的特点,可以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两大核心痛点,进一步提升我国交通信息化、智能化。5、如何突破反谐振空芯光纤降损及大规模工业化制备难题?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loss-reducing and massive industrial manufacture of anti-resonant hollow-core fiber?作为近半世纪光通信行业基础媒介的实芯光纤正面临容量与时延两项限制。反谐振空芯光纤在理论损耗、带宽、非线性和介质光速等方面全面优于实芯光纤,将对光纤、光器件、光网络系统形成颠覆性变革,有望构建下一个50年的光通信生态。其理论损耗极限、将损耗降至可商用水平并实现大规模工业制备,是亟待突破的技术和产业问题。
  • 高端光镜实现高质量国产替代,应突破“用得少,反馈少”瓶颈
    光学显微镜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观察细胞的初代显微镜发展到如今打破分辨率极限的超分辨显微镜。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蓬勃发展,对显微成像技术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光学显微镜不断向更高分辨率、快速成像、3D成像等高端技术方向发展。 我国高端光学显微镜市场长期处于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许多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令人欣喜的是,近五年来,市场上涌现出多种国产高端光学显微镜,包括超分辨显微镜、双光子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光片显微镜等,逐渐打破当前市场格局。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别制作“破局:国产高端光学显微镜技术‘多点开花’”专题,并向国产光学显微镜企业广泛征稿(投稿邮箱:lizk@instrument.com.cn),了解各企业主要高端光学显微镜产品技术特点和发展进程。本篇为锘海生物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锘海”)供稿,锘海成立于2017年,2019年推出公司核心产品——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仪器信息网: 请回顾一下贵公司关于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医疗卫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光学显微镜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对显微成像技术不断产生新的需求。由于传统光学显微镜空间分辨率、放大倍数和成像视野的性能水平逐渐无法满足生物组织结构分析的需求,全球高端光学显微镜的市场需求正快速增加。2019年3月,我司正式推出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这款设备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平铺光片技术,它解决了传统光学显微镜中空间分辨率、光学层析能力和成像视野大小之间的矛盾,能够满足高通量、准确定位的荧光成像分析需求。同时,也是一款为离体透明化大组织样品以及活体模式生物长时程动态监测而设计的高分辨率3D显微成像仪器。可实现小鼠全脑、脊髓、骨骼、肾脏、肝脏、乳腺、胰腺、肺、肌肉及肿瘤等小动物完整器官3D结构呈现,亦可展示诸如斑马鱼等活体生物的发育进程,可广泛应用于脑科学、发育生物学、肿瘤学、药物研发和筛选、干细胞研究、组织胚胎学、植物生理学等各个领域。2020年,公司凭借平铺光片技术专利和各项发明软著,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锘海LS18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动态虚拟光片技术的研发。不同于由柱透镜产生的静态实体光片,该技术是先由照明物镜产生光束,再通过扫描的方式形成光片,因此光束形态以及扫描方式的多样性直接为产生不同形态的光片提供了先决条件。第二阶段,平铺光片技术的研发。基于动态虚拟光片技术,可以在空间光调制器中导入不同的相位图,产生不同长度、宽度及不同聚焦位置(相位)的光束,由这些光束形成的光片对样品进行单个视野内的分段成像,再将所有图像组合,从而构造整个视野内的图像,即为平铺光片技术。用户可根据不同研究需求,灵活运用该技术。只需将光片物理形态的调整转变为在计算机上输入参数的简易可视化过程,使得光片在三维成像时实现多通道自动校准以及针对不同折射率进行实时优化等功能。仪器信息网: 当前贵公司主推的产品和技术有哪些。贵公司在高端光学显微镜方面有哪些独具优势的技术?锘海LS18平铺光片照明显微镜采用了动态虚拟平铺光片技术,克服传统光片显微镜3D空间分辨率、Z轴层析能力和成像视野之间的矛盾,摒弃原有选择性平面照明显微镜中的单光片照明的方式,利用多个纤薄的光片分段照明,能在不损失成像视野的情况下,获得高分辨率的3D图像。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与其他高端光学显微镜品牌相比,锘海LS18平铺光片照明显微镜具有以下优势:1)和传统的光片显微镜相比,相同的成像时间里,采用平铺光片显微镜成像样本可提高空间分辨率以及成像效率。2)通过变换不同NA的检测物镜,放大倍数,以及调整激发光片,平铺光片显微镜可以实现对厘米级的组织样本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成像,且结合组织膨胀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成像分辨率。3)通过空间光调制器对激发光片进行相位调制,用于创建和优化样品照明的平铺光片。4)具有独特的半自动校准功能,保证了成像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易用性;5)与所有的组织透明化方法兼容,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机械强度的组织成像;6)不同的透明化组织样本可以在几分钟内快速更换成像;7)可以对透明化组织进行多分辨率级别、各向同性、多色三维成像。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在6次平铺后卓越的Z轴分辨率实现微米级及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3D组织成像具有近乎各向同性的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3D组织成像能力可以辅助了解整脑不同脑区的血管网络分布。3小时内获取小鼠脑血管网络几乎识别到所有毛细血管。再提取大脑皮层中穿透性的血管,通过毛细血管与位于胼胝体区域的海马内小静脉或小动脉相连接。不同透明化方法的小鼠器官在微米级空间分辨率下的三维成像为观察亚细胞组织结构,将平铺光片显微镜的检测物镜提升至1.0NA,照明物镜提升至0.28NA,产生1um薄光片对样本进行成像。成像结果呈现出高倍显微镜具有很好的亚细胞神经元结构的分辨能力,可观察到兴奋性锥体神经元、神经元轴突上清晰可辨的树突棘和单个神经元的形态。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3D组织成像组织膨胀技术实现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3D组织成像组织膨胀技术提供一种比显微镜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来分辨组织结构的解决方案。采用平铺光片显微镜与组织膨胀技术相结合的成像方式,用0.8NA的检测物镜以及更薄的激发光片展示更精细的神经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神经网络极其复杂,纳米尺度空间分辨率的3D成像对完全解析大脑神经网络非常必要。100nm以下空间分辨率的3D组织成像实现多分辨率尺度的三维组织成像平铺光片显微镜的优势是可以为其他生物组织的研究提供帮助。整体成像结果展示干细胞在真涡虫内的整体分布,而局部高空间分辨率成像结果展示真涡虫内干细胞组织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平铺光片显微镜有助于研究真涡虫干细胞的分布和功能。类似的优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生物研究,例如秀丽隐杆线虫,黑腹果蝇,斑马鱼等。100nm以下空间分辨率的3D组织成像注:以上图片和素材引用自西湖大学高亮博士发表在Cell Reports-A Versatile Tiling Light Sheet Microscope for Imaging of Cleared Tissues文中内容。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具有卓越的精准多色3D成像能力,能够以微米级至100nm以下的空间分辨率对厘米级的透明化样本组织进行快速3D成像。仪器兼容所有的组织透明化方法,灵活适应不同的应用。同时还拥有独特的半自动校准能力,操作简单可靠。因此,平铺光片显微镜使得3D透明化组织成像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更加可靠及可行。仪器信息网: 请介绍一下贵公司主推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当前的市场现状如何?整体技术发展趋势如何?根据恒州博智--《2020-2026全球及中国光片显微镜行业研究及十四五规划分析报告》,锘海是唯一被列入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的国内企业。从市场竞争来看,几家进口品牌虽然也有相关光片显微镜业务,但是主要还是以小样品成像为主,大样品成像研究鲜有,因此尚未形成主流品牌。相比进口品牌,锘海作为年轻国产品牌,具有重点业务资本聚焦及研发投入灵活、本地市场需求熟悉等先天优势。另外,针对透明化样品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锘海LS18平铺光片照明显微镜已完成科研市场中仪器、试剂、工具的研发和技术外包服务系统的建立,服务多家医院、科研单位,并获得了成功的市场反馈。从整体技术发展趋势上看,伴随着以日本、中国、印度等为代表亚太地区的医疗、科研、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光学显微镜的需求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速发展。随着近年来全球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也为光学显微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数据采集效率提供了新思路,相信未来光学显微镜将会与人工智能技术更紧密地结合。客户使用锘海LS18平铺光片显微镜-现场装机培训仪器信息网: 贵公司高端光学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锘海 LS18平铺光片照明显微镜可以广泛应用脑科学、发育生物学、肿瘤学、药物研发和筛选、干细胞研究、组织胚胎学、植物生理学等各个领域,致力于探索大脑,内脏,腺体,肿瘤,骨骼等多种完整器官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多色荧光3D精准细胞微结构。如视频所示。另外,2021年2月26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的研究成果:“Proliferation tracing reveals regional hepatocyte generation in liver homeostasis and repair”。研究组建立了一种检测细胞增殖的新技术--ProTracer(Proliferation Tracer),并通过锘海LS18平铺光片照明显微镜对经过透明化的肝脏样本进行观察,揭示成体肝细胞来源,为肝脏再生及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LS18 light-sheet microscopic image showing donut-like tdTomato signals in liver该文中的肝脏样本采用了SHIELD方法进行组织透明化,并使用锘海LS18光片显微镜对样品进行3D成像。由此可见平铺光片显微技术与生物组织透明化的结合,能实现可视化状态下对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的完整观察,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医学价值。仪器信息网: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对于目前的高端光学显微技术,您比较看好哪些?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光学显微镜从诞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商品产业化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研究及精密检测的需求,高端光学显微镜市场(实验室级及研究用级显微镜)需求仍以较大幅度增长。历史上曾先后产生4次与显微镜相关的诺贝尔奖,最近一次是“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奖。目前,全球高端光学显微镜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国和日本,国内高端光学显微镜市场长期处于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对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制造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高端光学显微镜,无疑会面临极大的市场机遇。但我国在高端显微镜的研制过程中,仍然面临从设计、加工到装配和检测等多方面,没有现成标准经验可循的困难,另外进口光学器件的价格也十分高昂,对专业人才在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方面要求较高。要想改善我国高端光学显微镜基本依赖进口的状况,实现高质量的国产替代,就得突破国产化仪器“用得少,反馈少”的瓶颈。仪器信息网: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您如何评价目前高端光学显微镜的应用情况?应用过程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端光学显微镜的科研价值在于帮助国内生命科学研究工作者保持和最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紧密接触。因为对生物组织进行高分辨率三维荧光成像,获取生物组织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信息,是在亚细胞、细胞、和组织尺度上研究生物基因表达、细胞形态和细胞分布等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科研和临床应用意义。在科研方面,可用于生物基础科学研究、疾病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的透明化生物组织三维成像系统;在医疗方面,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的完整技术方案、设备和服务;在医药方面,可用于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DSA)的具有更强针对性、更高通量和完全自动化的应用于模式动物的相关试剂、设备、和服务。但由于生物组织的不均匀性,如各层组织中含有的水、脂质和蛋白质等各种分子造成光散射,以及细胞中的各类色素成分造成的光吸收,不仅限制了成像深度而且大大降低了图像对比度,想要对组织进行三维成像仍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组织透明化技术是开启当今光学切片显微镜全部潜能的关键。为此,锘海自主研发了透明化试剂盒,该试剂盒基于各种透明化方法测试和比较,以及依托测样服务中积累到的经验,经过配方优化,可以穿透细胞而不损伤自身及蛋白质结构进行脱色脱脂,采用亲水性温和环境的设计,使其在组织荧光保护、样本形态维持、降低自发荧光等方面表现出非常优异的性能,实现小鼠脑、心、肝、脾、肺、肾、胃、肠、睾丸、淋巴、胎盘、卵巢等各类组织器官的透明化。仪器信息网: 您如何看待国产光学显微镜生产商和进口品牌厂商的差距?答:近几年,国产光学显微镜行业发展迅速,每年显微镜产量超过300万,超过50%用于出口,在世界显微镜市场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因受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的限制,我国对外出口的显微镜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端,利润远不及高端的光学显微产品;而国内高端光学显微镜近90%都依赖于进口。但若对进口仪器依赖过强,一是有风险,科研技术和进展会受制于人;二是仪器用户要花费大量资金购入进口高价产品,相对而言财务压力较大。作为国内光片显微仪器制造商,锘海时刻谨记需用心钻研仪器的性能与提升服务质量来赢得用户的信任,加上开发新市场和摸索用户需求,开拓、采用新型的商业模式共同发力,才有可能在进口品牌竞争中生存并占据上风。此外,国产品牌公司和中国市场的用户接触更密切,互动更有效,在国产公司能够获得足够支持的前提下,紧抓高质量产品和服务,长此以往才能缩短与进口品牌厂商的差距,逐步提高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力。仪器信息网:您认为,未来几年高端光学显微镜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答:未来几年的热点市场需求将会集中于生物基础科学、疾病和神经科学等研究的高速、高分辨、高通量的光学显微镜。除了仪器本身以外,配套的自动化处理工具、成像、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全套相关产品及订制服务,在科研市场也有着巨大的需求。而锘海除了在平铺光片高分辨显微成像上有专利技术和配套新研发的组织透明化试剂盒,还具有从组织前期透明化处理到数据分析一站式科研服务,旨在简化、解决科研流程问题,实现闭环式科研服务。
  • 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1. 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2. 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3. 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4. 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5. 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6. 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7. 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8. 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9. 人类表型组微观与整体的复杂关联及其机制解密10. 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与免疫疗法的互作及机制研究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包括:1. 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2. 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3. 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4. 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5. 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6. 深远海海上综合能源岛建设关键问题研究7. 空间多维组学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诊断革新8. 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9. 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实现脑机交互10. 通过高效温和活化转化及大规模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碳平衡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包括:1. 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 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3. 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4. 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5. 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6. 饲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7. 构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体系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8. 高端芯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实现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9. 应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术促进相关代谢疾病分级诊疗10. 基于CTCS的市域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突破
  • 新环保法提更高要求 乡镇环保断层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存在乡镇断层的现象,农村地区是环保工作的薄弱地带。当前,社会的环境诉求进入高涨期,农村基层环保所建设尤其重要。要避免出现断层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环保所建设问题,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加强联动,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新环保法提更高要求 乡镇环保断层问题亟待解决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环保不力,官员下课,这无疑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环保工作存在乡镇断层的现象,农村地区是环保工作的薄弱地带。    为何推进基层环保所建设?    一是适应环境形势的需要。当前,社会的环境诉求进入高涨期,环境风险隐患处在高危期,环境违法行为、环境事故处在高发期,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高压期。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浙江省嵊州市的统计数据看,2014年共处置各类环境信访案件800多件,环境问题信访投诉高居不下,甚至有逐年增加趋势。这就要求乡镇政府切实转变生态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推动生态环保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二是推进环保工作的需要。面对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新期待、新诉求,环保队伍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环保工作职能不断增加,环保系统普遍出现人员短缺、任务繁重、工作效率质量难以保证的现象。    三是理顺职能职责的需要。环保职能部门在对乡镇的日常监管中,经常发生具体从事工作人员对不上号,乡镇习惯于把与环保相关的工作都推向环保部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很多乡镇认为环保监管工作是县级及以上环保职能部门的事,没有把环保监管属地负责制这一法律责任认识到位;机构建设不到位,乡镇开展环保监管工作缺职能、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责任明确不到位,环保工作涉及农业、工业、城建等领域,环保监管工作职责分散,分管领导、工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明确到位。    怎样推动基层环保所建设?    如何探索一条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的基层环保监管道路,是值得考量的问题。浙江省嵊州市创新方式方法,就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例如,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上有以党委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起统领作用;中间有镇联村干部为督察员的环保监管骨干队伍,督察员既要履行所在部门(中心、办)工作职责,又要履行所辖行政村、企业的生态环保工作职责,在环保所与行政村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下有行政村、重点企业负责人为监督员的村企监管员队伍,起监督作用。至此,属地负责的监管机制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基层环境监管职责不清的弊端。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推进乡镇环保所建设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属地责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然而目前,基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离真正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党委和政府要做到会管、能管,增强基层执法力量,保证信息通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全员培训,并且全员培训工作应由党委、政府一直延伸到村、社区和所有企业。此外,还要加强经费保障,加强车辆、通信、取证和执法防护用品等环境保护监管的装备配备工作,使环境保护监管责任有条件得到落实。    第二,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街道、管委会)环保所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目标引导和工作激励作用,嵊州市出台了《嵊州市乡镇(街道、管委会)环保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年度考核任务进行量化,对考核标准进行细化。通过考核,对环保监管机构健全、日常监管到位、排查隐患及时、信访化解明显、遏制环境事故有效的环保所及乡镇(街道、管委会)进行表彰与奖励;对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力、隐患排查不力的环保所及乡镇(街道、管委会)给予批评与处理;对造成较大及以上环境事故或严重不良影响的环保所及乡镇(街道、管委会),其相关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格追责、严肃处理。    第三,加强联动,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环境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环保部门与乡镇(街道、管委会)的协作联动显得极为重要。因此,要在如何保证环保部门与乡镇(街道、管委会)环保所有序协调、联动监管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在现场执法如何授权、工作任务如何流转、信息如何共享等方面出台明确的规定和办法,充分发挥好环保所作为调处员、检查员、监督员、宣传员、信息员的作用,使环保所能真正落地生根,环保之路能走得更宽更广。(来源:中国环境报)
  • 微崇半导体连获两轮数千万元融资,寻求下一代晶圆检测技术突破
    微崇半导体日前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Pre-A++轮融资。其中,Pre-A+轮融资由中芯聚源独家战略投资;Pre-A++轮融资由临芯投资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继续跟投。指数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资资金计划用于研发投入、推进第一代产品量产,以及团队扩充和建设。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遵循摩尔定律走向极限,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方法推进半导体工艺技术不断创新,这也对晶圆检测的技术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前道检测技术以晶圆表面和物理特性检测为主,且大多数检测设备聚焦传统光学检测;微崇半导体具备非接触、无损、在线、快速等全面特点的新型光学检测技术,革新晶圆晶格缺陷检测与定位能力,推动半导体制程工艺的持续演进。成立于2021年的微崇半导体由领先的海归半导体技术团队发起,与国内资深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创立,致力于成为世界先进的半导体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商。立足于前沿创新的晶圆检测技术,微崇半导体可实现对晶圆的非接触、无损伤、在线、快速、内部检测,精准判别与定位晶圆缺陷,在研发、爬坡、量产各个阶段为客户带来巨大价值,也为半导体前道检测产业的巨大革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微崇半导体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崇基表示,“在现在这个动荡的资本环境下,微崇融资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新老股东的支持与认可,有了股东机构的加入和帮助,微崇的发展也将开启新的征程。未来,微崇半导体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深工艺积累、更新技术路径,坚持不懈地与客户和生态伙伴们协同创新发展,为推动中国半导体发展持续不懈的努力。”中芯聚源总裁孙玉望表示,“中芯聚源长期专注于对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的优质企业的投资与赋能。微崇是中芯聚源投资的第一个“新设备”类项目,其技术创新性以及团队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微崇的成长十分迅速,成立仅一年多,设备的缺陷检测能力即已获得多家半导体制造厂商的初步认可。我们将持续支持微崇的研发和创新,助力中国半导体的发展!”临芯投资高级合伙人熊伟表示,“作为专注于半导体的产业投资平台,临芯在半导体设备产业链有非常完整的布局;其中,微崇是临芯在半导体检测设备上的重要落子。随着当下半导体器件关键尺寸越来越低、工艺日益复杂,检测设备变得越发重要,尤其是最为特殊的内部缺陷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手段非常不完美,一直困扰着技术人员。微崇半导体的技术路径非常新颖,有望完美的解决现有相关问题。与现在大部分的国产检测设备公司要做国产替代不同,微崇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和崭新的刚要进入商业化的技术路径,要做的是全世界都还没有的检测机台,未来非常有望成为全世界缺陷检测领域的龙头。我们坚定看好微崇持续发展。”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郑瑞庭认为,“云启长期看好并支持国内企业引领半导体领域技术变革趋势,微崇团队具备稀缺经验并敢于寻求下一代晶圆检测技术的突破,在接触微崇一年的时间中,团队的成长、迭代的速度和快速导入客户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微崇后续创造更多成绩!”
  • 细胞工程:应用研究待突破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细胞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细胞工程又一次备受瞩目。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对于我国细胞工程研究现状,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磊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一方面,文章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增幅很大,基础研究成果显著 而另一方面,应用研究缺乏监管和规范,基础平台和研究项目总体处在跟随欧美国家的状况,缺少有导向性的重大创新性技术。”   据介绍,作为细胞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治疗技术存在的问题较为典型。细胞治疗技术,一类是免疫细胞治疗,另一类是干细胞治疗。   张磊说,免疫细胞治疗已列入国家第三类医疗技术,医疗机构陆续开展相关方面应用,但都处在小规模、不规范的状态。干细胞治疗中,只有造血干细胞技术相对成熟,但需突破其扩增技术,其他干细胞产品尚未建立起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   对于细胞工程的发展前沿,张磊表示,一是3D人体细胞打印,将人体细胞作为“生物打印机”的原料,将事先提取好的活体细胞进行组合排列,“打印”出所需要的组织和器官 二是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标准的“生物元件”,装配成各种功能的“生物装置”,并构建出新的“生物系统”,对细胞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合成出需要的药物和其他材料。
  • 婴幼儿辅食品国产、进口均有问题 行业标准亟待推出
    相关专家指出,在宝宝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喂食一些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促进宝宝身体发育健康成长,这一科学概念也催生了婴幼儿辅食市场。然而,当前婴幼儿辅食问题屡现,其中,网售婴幼儿辅食问题更为严重,这些不合格产品极易通过海淘、代购等网络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造成消费者维权困难,且目前国家针对婴幼儿辅食“配方”尚无明确标准。专家建议,家长在网购时切勿盲目购买,可在经过医学检查后有针对性地为宝宝补充营养素。  婴幼儿辅食品市场过百亿大关  根据第三方数据,2006年至2013年,国内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从11亿元增长至60亿元,在2015年迈过了100亿元的交易大关。  与国内高增速市场相对应的,是“洋品牌”辅食品的走热。据了解,不少消费者认为,“洋品牌”辅食,比国产辅食中盐、糖等添加剂的管理严格,口味清淡,更加适合宝宝食用。不仅方便快捷,量也很好掌握,热一下就可以直接喂食,一次一小罐。虽然价格偏高,但不少年轻妈妈觉得物有所值。  不过现实中购买品类繁多的“洋辅食”也非易事,本刊笔者走访城区大宗型超市发现,“洋辅食”品种非常有限。其中婴儿营养米粉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品牌的胚芽米粉和西班牙进口婴幼儿米粉,果蔬泥、肉泥和果汁只有韩国某品牌产品。价格却要比本土辅食贵将近一半。实体店购买不易,不少妈妈转而将目光投向电商代购。  在近期几轮电商活动中,婴幼儿辅食品再次引发了购买热潮。其中,海购作为当下的热门渠道再次成为中国妈妈血拼的“主战场”。就目前来看,在各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其类别主要为米粉、面条、饼干三大品类,几乎所有商家都在搜索关键字中打上了“婴儿”、“辅食”、“宝宝”等字样。  国产、进口产品均有问题  与庞大的需求相反的是,网络进口婴幼儿辅食品成为重灾区。梳理发现,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2016年1月至9月间,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主要品类包括鸡肉泥、米粉、蛋白饮料等,分别来自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不同产地,在检出不合格后被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予以退货、销毁处理。其中,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在进出口婴幼儿辅食的“问题名单”上,一些知名品牌也赫然在列。  如2015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一批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美国著名婴幼儿营养食品生产商嘉宝旗下嘉宝混合蔬菜泥、嘉宝苹果蓝莓泥,因被检测出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C被销毁。  今年10月26日,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发布食物警报称,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加工商德国喜宝旗下的4批次婴幼儿谷类早点,怀疑含有金属线。  此外,进口商品缺乏中文标签的情况也大量存在,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第97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据悉,某电商平台搜索引擎输入“进口辅食”,出现4520个在售店铺,在售“宝贝”达3.2万多件。更有许多打着“海外代购”的名号,声称店主在境外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代购,但真假很难保证。  一位从事跨境食品贸易的人士称,目前国家规定对于一般贸易进口的食品需要加贴中文标签,但对于跨境直邮、个人海淘形式入关的食品,海关、国检并未要求加贴中文标签,“现在对于进口配方奶粉的中文标签有严格规定,但对于辅食所在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仍处于模糊状态。”  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目前国内辅食的进口种类接近上万种,并且在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长,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必然存在问题,如营养元素含量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婴幼儿食品要慎之又慎,加强科学监管手段、建立跨国追溯体系以保障食品安全。”  “配方”杂乱有效成分少  与近年来备受诟病的配方奶粉无二,辅食品也面临着各类“配方”的乱象。根据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的定义,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是以一种或多种谷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营养强化剂或其他辅料,经加工制成的适于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食用的辅助食品。  据报道上述国标除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及钙、铁、锌、钠成分有强制要求外,对于烟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均表述为“可选择”,在营养素的种类要求上较婴幼儿配方奶粉“宽松”许多,且无年龄分段要求。  尽管如此,不少网售婴幼儿米粉品牌均模仿婴幼儿配方奶粉推出了“1段、2段、3段”及“全段”产品,而不同品牌的“配方”可谓五花八门。  英吉利在某电商旗舰店所售450g罐装小米粉在包装外形上酷似婴幼儿奶粉,分为1-3段及全段,营养成分多达27种。不过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各段产品仅在钙、水苏糖、DHA等成分上有少量差异,其余营养物质含量几乎相同。  而同样分段的“泸州肥儿粉”,其1-3段罐装婴幼儿谷物辅食仅含有14种营养素 英氏天猫官方旗舰店则显示其钙铁锌米粉有18种营养素̷̷各家辅食几乎均以添加各种营养素或食材为卖点,部分消费者表示难以鉴别。  食药监部门称,企业生产标称“婴幼儿辅食”的产品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生产许可。不过市场情况显示,一些普通米粉、面条常蒙混在婴幼儿辅食中销售,由于网售平台往往不能展示全部产品包装细节,消费者难以判断,使得“冒充”现象更为严重。  此外,将“高糖”零食推荐给婴幼儿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电商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时发现,饼干、小馒头、雪饼等零食也会混入其中,其产品单位糖含量、钠含量均不低。  而这些产品通常标榜“易消化、易分解”等功能。据调查发现,部分产品存在着碳水化合物和钠含量超标的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2岁以内婴幼儿食物中不应该额外添加糖、香精等,否则容易培养其对香甜味道的喜好,进而影响对其他食物的摄取。此外,6个月到1岁的婴幼儿每天钠摄入量只需350毫克,而蔬菜、肉里的天然钠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额外添加盐。  行业标准亟待推出  针对婴幼儿辅食品乱象丛生的状况,不少专家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或标准加以约束。据了解,食药监执法中查的是其必备营养元素是否达标,菌落等指标参数是否超标,以及是否存在外包装标签问题等,而夸大宣传、冒充婴幼儿辅食的现象不在其执法范围。笔者从工商部门也未查到关于“普通食品冒充辅食产品”的执法信息。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该行业细则已经有了眉目。今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不过此后一直未见此份意见稿“转正”的消息。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辅食行业目前没有执行准入标准,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是一个监管盲区。辅食行业利润高、门槛低,整个辅食市场还处在良莠不齐的初期阶段,行业亟待洗牌走向正规。  食药监部门公开披露的婴幼儿辅食问题中,进口产品占了多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9月,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甚至还有汞、镉超标现象,不乏知名品牌。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对跨境商品的市场监管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进口商品从国外到国内流通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要落实到各部门主体,做到市场监管全程无断点。
  • 又一个迫切需要国产替代的产业
    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已刻不容缓。 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中,“质谱分析检测技术”被明确列为具有应用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质谱仪具有通用性,具有更高分辨、更高灵敏、更高通量和更高准确度的特性,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质谱仪的应用可以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在食品、环境等领域,受检测监管趋严,质谱仪的应用普及度持续提升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质谱仪属于高端实验分析仪器,技术壁垒高,有“皇冠明珠”的美称,进口依赖度较高,未来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快速渗透 191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 汤姆逊研制出一台简易质谱仪,为质谱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预见其在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景。1919年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研制出第一台精密质谱仪,测定了50多种同位素的质量数,开启了质谱学的快速发展时代。 Transparency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预计全球质谱市场2018-2026年行业平均增速约7.6%,超过全球实验分析仪器4%的行业平均增速。 全球质谱仪行业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实验分析仪器平均增速,主要是受益于产业升级和部分领域检测要求不断趋严,渗透率逐渐提升,中国尤其如此。 2020年,国内质谱仪行业总需求规模约 142 亿元,约占全球总规模的1/3。2014-2020年我国质谱仪总需求规模 CAGR达到20.2%,远高于全球7%的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等问题日益突出,对发展高端科学仪器提出了迫切需求。作为高端科研仪器,质谱仪在各个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市场对质谱仪器的普及率非常低,未来需求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以医疗领域为例,美国质谱临床检测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年,占总医学检测市场的15%左右,仍保持较快增长,渗透率还有提升空间。相比之下,我国临床质谱检测仅占医学检测市场的0.5%左右(总检测收入约6000亿元/年),对标美国15%渗透率,国内临床质谱检测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加速追赶 全球质谱仪市场主要被国际行业巨头占据,参与者主要为沃特世、丹纳赫、布鲁克、安捷伦、赛默飞、生物梅里埃、岛津等公司,大约占据全球了 90%的市场份额。 2020年,第一大品牌是SCIEX,占到全球份额的22%,第二大品牌安捷伦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0%,第三大品牌赛默飞市占率为17%,第四大品牌WATERS全球市占率为13%,第五大品牌布鲁克全球市占率为16%,前五大品牌合计占到全球份额的88%。 从全球市场来看,目前质谱仪的销售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其中北美地区占据了全球质谱仪市场的主导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质谱仪销售市场,英国、法国、德国占据了欧洲地区质谱仪市场的主要份额。未来随着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各国对高端质谱仪的需求也会不断提高,亚洲是全球质谱仪市场中增速最快的地区,而中国是亚洲的主要增长点。 遗憾的是,我国在质谱仪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技术水平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高端质谱仪市场长期被国际行业巨头垄断。 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质谱仪总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级别,质谱仪进口额约占国内质谱仪行业规模的90%。2020年,我国进口质谱仪总金额为15.25亿美元,2021年前11月质谱仪进口额达到14.3亿美元。 2019 年,国内政府采购质谱仪领域,外资品牌占据绝大份额。根据仪器信息网从政府招采网上统计到的不完全信息,2019 年上半年赛默飞以1.17亿元的中标金额独占26%的质谱政采市场,SCIEX以7805万元的中标金额位居第二,第三位安捷伦的占比达到12%,沃特世、岛津基本持平,各自占到11%的市场份额。另外,布鲁克、富鲁达、Nu Instruments、梅里埃、珀金埃尔默、日本电子等进口品牌也有1%-7%的份额。 国内掌握质谱仪所涉及的原理、模拟、计算、设计、工程化、工艺化、生产、应用开发及维护等各环节专业技术的专业类公司较少。主要国产企业包括广州禾信、谱育科技、舜宇恒平、博晖创新、华仪宁创、华质泰科、维科托、毅新博创等。 其中以禾信仪器和谱育科技(聚光科技子公司)为代表的国内质谱仪领先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技术进步较快,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市场份额提升较快,国产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2020年禾信仪器总营收3.12亿元,同增42.05%,2014-2020年收入CAGR达到42.04%。去年营业收入约4.64亿元,同比增加48.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7857万元,同比增加13.13%;基本每股收益1.38元,同比增加4.55%。 2020年,谱育科技收入5.89亿元,同增翻番以上137.5%。2021年谱育科技新签合同额约13.4 亿,同比增长65%,实现营业收入9.61亿元(同比+63%)、净利润1.24亿元(同比 +122%)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有更多本土企业进入到质谱领域,例如样品前处理领先企业莱伯泰科,公司于2021年5月首次推出首款质谱产品Lab MS 3000 ICP-MS。 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话说:“关键技术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自2022年1月1日起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中第九十一条明确指出:“对境内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在功能、质量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采购应当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政府采购应当率先购买,不得以商业业绩为由予以限制。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像质谱仪这种科学仪器将会逐步进入国产替代的周期,相关本土企业值得长期跟踪。
  • 泰坦科技遭实名举报:IPO时存股权代持“抽屉协议”却未披露?
    徐辉坦言,他是泰坦科技(688133,SH)IPO时的隐名股东,替其代持股份的,就是上市公司总裁助理马琳杰。  上市之后,剩余股份又以7430.23万元的价格卖出,上述份额已知共计卖出8473.21万元,十年间盈利高达50倍以上。对如何分配巨额收益,双方产生了争议。  徐辉称:“这个当时也没说,其实也没得选。马琳杰当时是一个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泰坦科技这个项目是他跟的。因为他没有多少钱,就给我们这些朋友打电话,询问要不要投资泰坦。其实我们(指隐名股东)本来是不认识的,是因为马琳杰才聚集在一起的。”  2月22日下午,徐辉(化名)的银行账户里,又收到了近10万元。两天时间,徐辉收到的转账已近400万元。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面对面的交流中,徐辉坦言,他是科创板“科学服务第一股”泰坦科技(688133,SH)IPO时的隐名股东,替其代持股份的,就是上市公司总裁助理马琳杰。徐辉称,上述近400万元收入,即是马琳杰在首发限售股解禁抛售后,所得收益中的一部分。  在上市答谢演讲中,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曾特意感谢马琳杰,“2010年,东方汇富彭总把人生第一次VC给了泰坦。当时他部下马琳杰还把家里170万也投了泰坦,于公于私肯定是第一个投资项目,回想起来他当时也真够冲动的”。  “马琳杰哪有这么多钱,他是替我们代持的。”徐辉说。  2月11日,就泰坦科技IPO过程中是否存在隐名股东、代持行为且并未披露等事项,记者先后致电泰坦科技董秘办及马琳杰本人。  泰坦科技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你从哪里听说的,有点危言耸听,我们是没有这个事情的。”记者继续追问后,对方回复称:“完全没有听说有这种情况,不知道谁恶意中伤我们。”  马琳杰则干脆地表示:“不存在的”,不待记者继续追问,便挂断了电话。  徐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其已就相关事项,向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泰坦科技及马琳杰。  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矛盾  网络公开资料显示,马琳杰曾以泰坦科技总裁助理的身份,参与活动。泰坦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首发上市时,马琳杰持有公司35.48万股,持股比例为0.62%。2月11日,泰坦科技发布了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名单,马琳杰的名字也在其中,类别为“董事会认为需要被激励的其他人员”。  徐辉透露,当时,委托马琳杰代持的隐名股东共有6人,中途有一人退出,至上市之时,仍有5名隐名股东。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2012年2月签署的《泰坦项目委托投资协议》(其展示的协议系由另一位被代持人与马琳杰所签署),协议显示,马琳杰代理甲方受让泰坦公司(即泰坦科技,当时公司名称为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股权的价款总计人民币30万元,入股价格与乙方受让泰坦股份的价格相同,即按照投资149万元占泰坦公司2.682%的股份来计算价格。  其中,甲方即所谓的“隐名股东”,乙方为马琳杰本人,双方约定“原则上收益分配应在泰坦公司上市后进行,收益分配支付方式应在投资公司收到收益后三个月之内,由乙方以银行转账方式支付甲方”。《泰坦项目委托投资协议》(部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成祥 摄  徐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双方在2010年就签了合同,2012年又变更过一次。  在答谢演讲中,谢应波没有明确提到马琳杰是什么时候向泰坦科技投资了170万元,但从前后文表述来看,所谓的“当时”,或即为2010年。  而根据泰坦科技新三板公开转让说明书,马琳杰所持股权为受让而来,2011年12月26日,其以149万元受让河北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2.682%股权。这与徐辉出示的《泰坦项目委托投资协议》中金额吻合。  十年过去,如今,泰坦科技已成功上市,徐辉为何选择在此时举报马琳杰?  原因还是利益分配。2021年11月1日,马琳杰持有/代持的35.48万股限售股解禁,不久后其就开始抛售所持股份。据徐辉提供的截图,马琳杰以209.430元的均价卖出了354784股,套现金额共计7430.23万元。马琳杰卖出解禁股份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2011年12月以149万元入股,2013年泰坦科技改制为股份公司后,这149万元对应83.67万股,每股成本约为1.78元。徐辉称,2019年12月、2020年3月,马琳杰经隐名股东同意后,又先后以29.63元/股的价格,对外转让了12.20万股、23.00万股,合计出售收入约为1042.98万元,盈利约980.32万元。  上市之后,剩余股份又以7430.23万元的价格卖出,上述份额已知共计卖出8473.21万元,十年间盈利高达50倍以上。  但对如何分配巨额收益,双方却产生了争议。  徐辉认为,149万份额中,他自己一开始拥有30万份额(2020年曾转让一部分,以下称“原始份额”),2014年左右,有两名隐名股东想要转让,一开始要求马琳杰接手,但当时马琳杰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希望徐辉受让。而那时徐辉生意做得不错,于是就接手了13万份额(即149万元中的13万部分)。据徐辉称,转让完成后,马琳杰出于感激,曾表示这13万份额收益他一分钱不要。  其中,关于原始份额的收益,双方约定是52%:48%,徐辉分成52%,徐辉也陆续收到了这部分收益。  但对于其后受让的13万份额,约定是九一分,徐辉分成90%。不过,徐辉说,此后马琳杰略带开玩笑地要求五五分成。三个月期间,他试图索要收益但不曾收到明确回应,直到1月27日,马琳杰得知,徐辉将此前其他隐名股东转让事实以书面文件形式与转让方确权,于是在1月29日打给徐辉五成收益,且告知钱已付完。  双方对收益分配意见不一,徐辉认为,马琳杰清仓后,没有将他应得的这部分收益支付到他账户。直至2月21日、2月22日,才按九一分的比例,分多次向徐辉转账。  徐辉提到,马琳杰是按照其自己的计算方式给付的资金,是否给齐了还需律师计算。不过,相差的金额应该不大。  截至2月22日晚间,马琳杰总计支付徐辉近千万元资金。  但矛盾已经就此积下,“十来年的交情,为了钱变成这样,马琳杰这样做我非常遗憾”徐辉感叹。  2021年11月,徐辉先后向泰坦科技、辅导券商、中介机构寄送举报信,要求泰坦科技确认,马琳杰在泰坦科技申请新三板挂牌、申请IPO过程中,是否出具了书面文件,承诺其所持有的泰坦科技股份是完整的,权属没有争议和潜在纠纷,没有设置质押留置等他方权利。  在泰坦科技IPO过程中,上交所也曾于首轮问询中要求公司说明:“公司历次增资和股权转让是否存在委托持股、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对此,泰坦科技回复称:“截至问询函回复之日,公司现有直接和间接股东不存在以委托持股或信托持股等形式代他人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行为,不存在其他利益输送安排。”图片来源:泰坦科技IPO首轮问询回复函  为何选择代持?  徐辉等人为何选择成为隐名股东,而不是直接公开持有呢?  徐辉称:“这个当时也没说,其实也没得选。马琳杰当时是一个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泰坦科技这个项目是他跟的。因为他没有多少钱,就给我们这些朋友打电话,询问要不要投资泰坦。其实我们(指隐名股东)本来是不认识的,是因为马琳杰才聚集在一起的。”  对于代持者而言,选择为他人代持,而非简单地介绍他人入股,也能获取额外的收益。根据徐辉提供的协议,在关于收入分配部分,双方也做了详细的约定,例如,在净收益率在原投资额0-100%之间的部分,甲方获得相关税后全部净收益 净收益率在原投资额100%-200%之间的部分,甲方获得相关税后净收益的60%,乙方获得相关收益的40% 净收益率在原投资额200%以上的部分,甲方获得相关收益的50%,乙方获得相关收益的50%。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这些隐名股东中,还有一些身份或许并不方便公开,例如其中一人为某券商保荐代表人李玲(化名)。  2019年10月,泰坦科技第一次科创板IPO失败,董事长谢应波曾在泰坦科技旗下微信号“探索平台”发文《迟来的一封回应》,文中写道:“本想,通过成功上市为国庆献礼,为自己打气。结果出来当日,才发现我们不幸被泼了‘冰水’。”  彼时,李玲就在“泰坦投资项目”群里建议称:“如果后面还想去证监会的话,建议公司处理一下(这篇文章),不再让这篇文章出现在外部。建议不要转发了,现在证监会关注的几个私人公众号里都说了这篇文章,评价都是负面的。这些公众号,发审委员都是看的。”徐辉手机聊天记录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成祥 摄  对于泰坦科技高管是否了解马琳杰代持的行为的问题,徐辉回复称:“我本人并不直接了解,但我们隐名股东中有人清楚。”其展示的另一份群聊记录显示,李玲说道:“他(马琳杰)帮人代持,老板、董秘是知道的,但他要这么多,老板、董秘肯定是不知道的。”  李玲又是依据什么作出这种判断呢?徐辉认为:“首先她本人是保荐代表人(并非泰坦科技辅导券商保代) 其次,泰坦科技老总曾向她咨询过上市的事情,即到底赴科创板上市还是创业板上市。”徐辉手机聊天记录 来源:每经记者 朱成祥 摄  问题的关键在于,李玲是以什么身份接受泰坦科技相关领导的咨询呢?是公司隐名股东还是马琳杰介绍的熟人?对此,徐辉表示:“这我就不清楚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此之前大家(隐名投资人群体)跟他们董事长是没有交集的。”
  • 突破自我,新一代防腐剂专用柱震撼上市
    新一代防腐剂专用柱震撼上市使用食品防腐剂,食品得以长时间保存。食品防腐剂自古就有,现代美食更是离不开它。那么,问题来了,食品防腐剂到底安全吗?该怎么检测这么多的美食中的防腐剂呢?每次检测防腐剂的时候就会发现色谱柱的寿命快速下降,是不是色谱柱的质量不如从前了?多数情况下,问题并不出现在色谱柱身上。为什么防腐剂检测项目这么废柱子?主要是样品基质复杂而前处理简单。市面上食品种类繁多,基本所有的食品中都含有防腐剂,果汁、饼干、糕点、酱油、肉类等形状各异。这么多种类的样品都用同一种前处理方法,最终待测样品中会含有大量小分子杂质和颗粒物,极易污染色谱柱,导致色谱柱性能迅速下降。还有不同基质的样品对色谱柱的污染程度不一样,色谱柱的寿命就不一样了。比如酱肉这种含脂肪、蛋白、色素比较多的样品,对色谱柱的污染要大于一些成分简单的果汁饮料样品。有没有一款分离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防腐剂检测专用色谱柱呢?月旭科技重磅推出Blossmate® PSV C18 Plus色谱柱,满足您对防腐剂检测的所有要求!这是一根采用全新柱管设计的色谱柱采用保护柱和分析柱一体式设计,在分析柱前端添加一体式保护柱,全方位保护分析柱。同时死体积较小,更换柱芯方便。这是一根专门检测防腐剂的专用柱5种常见防腐剂,一个分析方法全检出,节约您的分析时间。5种防腐剂应用案例这是一根经得住考验的色谱柱经过1000针进样的严酷考验,满足您对长寿命色谱柱的需求。长寿命验证实验
  • GPU、大尺寸硅单晶在列!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发布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了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以下是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具体名单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1.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2.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3.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4.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5.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6.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7.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8.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9.人类表型组微观与整体的复杂关联及其机制解密10.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与免疫疗法的互作及机制研究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包括:1.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2.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3.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4.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5.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6.深远海海上综合能源岛建设关键问题研究7.空间多维组学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诊断革新8.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9.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实现脑机交互10.通过高效温和活化转化及大规模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碳平衡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包括:1.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2.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3.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4.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5.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6.饲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7.构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体系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8.高端芯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实现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9.应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术促进相关代谢疾病分级诊疗10.基于CTCS的市域铁路移动闭塞技术的突破今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共收到102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推荐的597个问题难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等十大领域。进一步广泛动员,号召一批知名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参与问题难题凝练推荐,129位院士专家经过初选、终选等环节,严格评议把关,最终选出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和十大产业技术问题。
  • 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测序技术研究获新突破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低NaCl浓度下长链DNA更利于纳米孔测序,这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线索。   这篇名为&ldquo 链长对DNA构象及摩擦行为的影响&rdquo 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2013年第12期,从摩擦学角度初步探讨了不同链长DNA在纳米孔测序过程中的构象及摩擦行为的变化,由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钱林茂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准确探测DNA序列能从根本上治疗及预防诸多疾病。人类基因组计划使用第一代Sanger测序技术,耗时十几年,直接花费超过10亿美元。以Roche公司454技术为代表的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仅需一周就能完成人类个体基因组测序,花费不到100万美元。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通过检测DNA分子通过纳米孔时产生的特征阻塞电流来探测DNA序列。此项技术凭借快速、精确、低成本的优势,有望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设定的只用1000美元完成个人基因组测序的目标。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需解决:例如弯曲缠绕的DNA分子难以进入纳米孔 过快的过孔速度使电流信号的检测更加困难。因此,DNA分子的构象及其与纳米孔孔壁间的作用力对测序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盐浓度及链长对DNA分子构象及其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十分必要。 典型的纳米孔测序过程示意图   在之前的研究中,钱林茂教授与其团队发现,较低的NaCl浓度能使DNA形成更为伸展的分子构象并且增大DNA与纳米孔孔壁间摩擦力,这些均利于纳米孔测序的进行。在该项研究中,钱教授与其团队发现随着链长的增大,DNA分子较为伸展,使其能够更为顺利地进入纳米孔 同时在低载下链长对DNA与孔壁间的摩擦力影响较小,说明纳米孔测序技术能适用于各种链长的DNA分子。因此,在低NaCl浓度下长链DNA更利于纳米孔测序。   &ldquo 今后,随着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自身的基因测序。&rdquo 钱教授说道,&ldquo 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纳米孔测序技术不会被DNA的链长所限制,也就是说更长的读取长度有望实现,有助于提高测序效率,从而降低测序的成本。&rdquo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NaCl浓度及链长对DNA分子构象及其摩擦学行为的调控机理,并对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该团队已开始进一步地研究纳米孔测序中各项参数的优化。   钱教授表示,除了优化纳米孔测序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还有很多基础研究需要完成,他们的团队也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 中国科研投入首破万亿 高投入低产出困局待解
    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增长18.5%,首破万亿元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三&hellip &hellip 一系列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隐患。在本届政府定位靠创新、靠科技力量推动高质量的GDP增长之际,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矛盾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同比增长21.1%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162亿元,增长13%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37.6亿元,增长19.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11.3%和83.9%。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关晓静表示,这说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数129.3万件,比上年增长34.4%。全年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79.9万件,比上年增长42.8%。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认为,虽然我国目前专利申请数量居于全球前列,但是专利运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比较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 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甚至被鉴定&ldquo 国内首创&rdquo 、&ldquo 国际领先&rdquo ,却都被束之高阁。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此前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台计算机、1亿多台彩电,但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每年花的外汇上千亿美元 航海航空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动机还要依靠外部专利 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轴承、轮毂、轴还要进口,种种例子说明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和技术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还很乏力。   据悉,在今年初,创新驱动发展被强调为未来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2013年,全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跨过2%,将达到2.05%。不过在专家看来,科技投入再高但转化力不强,科技创新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鼓励企业着眼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 贺建奎:第三代DNA合成仪取得科研突破,已申请专利
    1月31日,贺建奎博士发布:贺建奎实验室“第三代DNA合成仪 (酶促反应法)取得科研突破。核心技术已于上月申请了国家专利。除了建立实验室来研究罕见病的基因治疗以外,贺建奎还在为另一个项目筹资,希望在三年内研发出中国首个“第三代生物酶促反应法DNA合成仪”。通过先前信息,贺建奎表示,他希望研制一款“集成的,易于使用的,桌面式DNA合成仪器”,实现高纯度长片段的DNA合成,将我国的DNA合成技术提升到第三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贺建奎看来,如果能成功研制出DNA合成仪,将有助于建立合成生物学的数字存储平台,促进各类信息的长期保存、共享和开发。事实上,2017年,贺建奎就带领瀚海基因团队开发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用于无创产前检测(NIPT)、传染病检测、农业育种等方面。当时媒体也有过密集的曝光。
  • 陈力教授:新冠检测中的下一代POCT大有可为
    新冠检测中的下一代POCT大有可为作者:王蕾,孙桂芹,邹琳,芦鑫荣,孔维溧,陈力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转眼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其带来的挑战是实在而具体的,这促发我们在抗疫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学习和思考。作为一群关心现实解决方案和未来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学者,我们有这样一个感悟:应大力促进下一代POCT(point of care test, 诊治点直检)的研发和应用。【真实案例 】上海部分小区解封后,邻居小孩下楼骑自行车时不幸摔倒,手部严重肿胀去了医院。医院按流程要求先核酸再拍片,这样,临床诊治的决策因核酸检测的流程,而被迫延后了一天。对此,家长和邻居都很焦虑。但是,如果这家医院已将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属于POCT产品)导入医院的紧急流程,就可以在五分钟内快速判定病人是否为院感高风险,在保护好医院、医护及其他病患的同时,为病人争取到最宝贵的即时诊治时间。事实上,比小朋友骨折更为紧急的临床就诊需求并不少见,有些还可能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助力抗疫,POCT大有可为疫中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告诉我们,用好POCT产品,可以为疫中的临床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近期的《医师报》上,我们提出了"将新冠抗原检测导入院感防控"的建议(如下图)。据我们了解,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在内的一些医院科室,早已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纳入了紧急就诊的标准流程。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科室会参考这一建议。 在《医师报》发表的相关文章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就是一个POCT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耗时短操作易,辅助医护人员在一次就医的窗口期内,对症下药做出专业的判断。同时要指出的是,由于快速简便的技术要求,POCT产品在检测敏感度及特异性上与标准的检验科检测相比,存在一些小的差距。为弥补这些这一不足,我们在《医师报》上的建议,用于新冠院控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抗原产品各做一次检测(下图),并在抗原检测的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在保证病人及时就诊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院感风险。两种抗原检测产品下一代新冠POCT检测产品引起高度关注POCT产品的主要优势,是时效性。对时效的不断追求,就是下一代POCT产品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注意到,今年四月美国FDA批准了(紧急使用授权)一种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的新冠检测方法。该方法借助于小型化的GC-MS系统,采用呼出气体直接检测新冠。一项有2409人参与的临床试验表明,其灵敏度为91.2%,特异性为99.3%。这一进展显示,以气体质谱检测为基础的下一代POCT产品,在肺癌早筛、毒品快检等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此外,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今年二月发表在《自然:生物工程》(Nature Bioengineering)上的以分子机电系统(MolMES)为基础的检测系统,也可能成为下一代POCT的新技术平台。下一代POCT将成为疫后竞争的焦点在新冠抗疫的实践中,POCT及下一代POCT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推断,下一代POCT产品,将成为疫后全球抗感染lVD产业竞争的焦点。事实上,和新冠一样,由人体微生物异位、细菌生物膜、病原体胞内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及异常免疫反应,都是重要的致病和预后因子。如何及时了解手术部位存在的局灶性感染,将帮助医生在术中及术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应对,改善手术的效果及效率,将院感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我们认为下一代抗感染POCT产品的竞争,将会在以下三个方向展开:样本处理的自动化;手术/病种特异性病原体谱系化;与mNGS、单细胞拉曼技术及其它技术的一体化。参考文章:1.吹口气检测新冠!FDA竟然批了!2.魏大程团队提出“分子机电系统”,实现精准生物检测3.说说张文宏与转化医学4.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的伊丽莎白菌属快速药敏分析研究
  •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推出第二代毛细管流动法孔径分析仪—— Porometer 3G 系列
    2013年12月,美国康塔仪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发布了第二代毛细管流动法薄膜孔径分析仪器&mdash &mdash Porometer 3G系列。   Porometer 3G系列是一款独特的全自动多功能分析仪系列,利用可浸润液体,如水,测定薄膜孔径及渗透率。与传统的压汞仪类似,Porometer 3G也是利用Washburn方程对孔径及渗透率进行计算。但是由于该仪器的测试原理为液体排驱法(泡压法或气体渗透法),使用的是浸润液,因此没有汞污染,无需实验室改造,更安全更便捷。同时该方法也是ASTM薄膜测定的标准方法 。   该方法同样以表面张力引起毛细孔中液体上升理论为依据.当毛细孔浸在某种液体中时,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毛细孔中的液体将会上升到某一高度,当毛细孔中的表面张力与毛细孔中液柱重力达到力平衡,此时可按此计算薄膜孔径及渗透率( Washburn 方程)。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推出的第二代产品通过改进的固件提高了低压性能和可重复性,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新3GWin2 Windows用户软件。第二代3GWin2软件具有全新的外观和感觉,并应用了许多新的Windows技术,给用户全新的先进的功能体验:新的&ldquo 运行模式&rdquo (&ldquo Run Modes&rdquo )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测量顺序 质量控制模式(QC)使日常使用的界面简化 用户主管(Supervisor or Advanced use)可以设定QC模式,并保存运行设置的SOP。新软件可以测量具有极高分辨率的数千个数据点,解决复杂的孔径分布问题(图1),也可以根据岩心类样品特性,测定少量数据点,并设置较长的平衡时间。   中空纤维和某些样品比较特殊,具有较宽的孔径分布,既有大孔也有很小的孔:大孔的存在对测小孔是不利的,因为气流都首先选择大孔通道导致压力上不去。以Richard Wenman博士为首的Porometer 3G技术团队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改进了第二代仪器低压性能,不仅实现了中空纤维孔径宽峰分布的测量(图2),而且通过新一代浸润液Porofil plus在形状因子1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孔径分布下限到大约14nm。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 Porometer 3G系列毛细管流动法薄膜孔径分析仪包括四款型号,分别是3G Micro,3G Macro, 3Gz和3Gzh,其孔径分析适用范围如下:   Porometer 3G系列毛细管流动法薄膜孔径分析仪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的孔径分布和渗透率分析:   薄膜产品制造商和用户:如   片材和预切薄片材料   中空纤维   中空超滤膜管   电池隔膜   过滤应用,包括水过滤,水净化,汽车机油和燃油过滤和液体和所有类型的空气过滤。   非织造材料的应用:包括   婴儿尿布,湿巾,无水的组织和吸收垫和片材   防护服,包括医疗和化学防护服材料。   织造材料的应用:包括   专门织物,颗粒分离,预过滤器和筛分过程。   多孔塑料:包括   在医疗领域中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醚酮(PEEK)和其它的聚合物   多孔金属网   用于过滤和气体分离的陶瓷管。   如需了解该仪器详细信息及具体参数,欢迎垂询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北京代表处800-810-0515   或访问康塔公司中文网站www.quantachrome.com.cn。   关键词:毛细管流动孔径分析仪,薄膜孔径分析仪,泡压法,液体排驱法,毛细管法,气体渗透法,Porometer,薄膜,膜,滤纸,中空纤维,隔膜,过滤,无纺布(不织布),纺织材料,多孔金属网,多孔陶瓷,烧结金属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