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空间分辨

仪器信息网空间分辨专题为您整合空间分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空间分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空间分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空间分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空间分辨话题讨论。

空间分辨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大|将空间分辨率推向新极限 提出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院士领衔的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组与罗毅研究组,在单分子拉曼成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将空间分辨率推向新极限,实现了埃级单化学键分辨的分子内各种振动模式的实空间成像,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子化学结构重构技术——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Scanning Raman Picoscopy,SRP)。该成果于2019年11月8日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Visually Construct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ingle Molecule by 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c99e193-5263-4cb7-b135-48cb65706eae.jpg" title=" 图片2.png" alt=" 图片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精确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对于任何一个分子相关领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深刻理解分子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性质和功能的关键。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具有在实空间对单分子骨架进行成像的杰出能力,但这些技术通常缺乏精确确定单分子结构所必须的化学信息。拉曼散射光谱中包含了丰富的分子振动结构信息,不同化学基团的拉曼光谱的谱形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拉曼光谱可以作为分子化学基团的“指纹”识别工具,但常规拉曼成像技术达不到扫描针尖技术所具有的的超高空间分辨率。因此,将二者结合发展起来的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TERS),可以克服各自技术的缺陷,融合两种技术的优势,为实现单分子化学结构的确定提供了可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3年,由侯建国院士领衔的单分子科学团队首次展示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技术 [Nature 498, 82 (2013)],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了一个纳米以下(~5埃),此项突破性成果已被国际同行引用八百多次。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一方面探索单分子拉曼成像技术空间分辨率的极限,另一方面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这项技术的独特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近,该团队通过改进低温(液氦)超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和精细调控针尖尖端高度局域的等离激元场,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了1.5埃的埃级单个化学键识别水平,在实空间获得了分子各种本征振动模式完整的空间成像图案,并发现和观察到了分子对称和反对称振动模式中显著不同的干涉效应。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更为重要的是,该团队基于埃级分辨的分子振动模式成像图以及由此揭示的新物理效应,结合化学基团的拉曼指纹数据库,提出了一种可视化构建分子结构的新方法——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充分彰显了基于拉曼信号的针尖扫描技术“锋芒毕显”地在实空间精确确定分子化学结构的能力。研究者以单个镁卟啉分子作为模型体系,采用“搭积木”(Lego-like)方式把各个化学基团拼接起来,实现对整个分子化学结构的构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埃级分辨的扫描拉曼显微术所具备的这种解析未知分子化学结构的能力,无疑将引起化学、物理、材料和生物等领域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催生这一领域的大量相关研究。可以预见,通过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结合,SRP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成熟和通用的技术,将为在单个化学键尺度上确定单分子的化学结构、原位研究表面物理化学过程和表面催化反应等提供新的手段,也为生物分子的高分辨成像和结构确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47c007ae-9907-4795-aaad-fd122b1fdc5f.jpg" title=" 5ed3bc27-97c4-4eec-bd3d-158345f6ee72.png" alt=" 5ed3bc27-97c4-4eec-bd3d-158345f6ee72.png" width=" 600" height=" 33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描拉曼埃分辨显微术的艺术化效果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图片说明:高度局域化的等离激元电磁场会显著增强针尖下方单个分子内部局域化学基团的拉曼散射信号。将不同化学基团简正振动模式对应的拉曼成像图样进行合并,就可以采用类似“堆积木”的方式将各个化学基团拼接起来,构建出完整的分子化学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文章链接: /span a href=" https://academic.oup.com/nsr/article/6/6/1169/5614536"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Visually Construct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ingle Molecule by 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span /strong /span /a /p
  • 前沿技术 | 当时间分辨率遇上空间分辨率
    4D前沿技术原位动态听客户说 CUSTOMER唯一一款适合实验室的动态显微CT揭秘革命性X射线显微CT显微CT,是现有的唯一一种能够对样品的内部结构和成分进行成像的显微镜方法。如今,显微 CT 的无损成像技术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跟踪记录样品的动态行为,时间就是第四维,这是最新的时间分辨显微CT(4D CT)。尽管4D CT向科学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能够以微米级分辨率从内到外跟踪样品的变化过程,但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实验室中的传统显微CT 是一种相对较慢的成像方法。在CT 360度旋转扫描过程中,采集的时间需要快于样品内部发生变化的时间,否则重建出的三维结果会有运动伪影,这意味着传统实验室中的时间分辨 CT 只能用于跟踪监测非常缓慢的过程,例如金属腐蚀,蠕变过程或缓慢结晶现象。在破坏性实验情况下,例如压缩实验,这类实验需要在不同阶段停止,以便进行准静态成像,传统时间分辨CT无法跟踪快速和不间断的变化过程。如今,最快速的解决方案是用同步加速器显微CT,它的时间分辨率远小于每秒一圈。然而,它们的可用范围相当有限、运行成本也十分昂贵。相对以上2种方案,动态显微 CT 解决方案DynaTOM,适用范围更广,性价比更高,目前,是市场上唯一一款介于传统实验室显微 CT 和同步加速器显微 CT 之间的桥梁。DynaTOM动态显微CT不仅具有高读取速度且高功率的 X 射线源和探测器,能够在几秒钟内采集完整的 3D 断层图像。更重要的是可实现样品或射线源-探测器的连续、无限旋转。解决哪些痛点FEATURES终于可实现不间断的3D原位实验的CT系统达到低至0.6微米的空间分辨率能构建出完整的层析图像,以秒为单位终于将实验室的显微CT时间分辨率极限降低到几秒钟应用场景 APPLICATION已经被成功应用于:一、作为验证计算模型的工具动态 CT 被用作数值模型的验证工具,预测和模拟泡沫金属的机械性能。这些泡沫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物体和材料的关键材料。它们在轻型车辆中使用但不会影响强度(航空航天、汽车),也可用于减振(作汽车的车前防撞缓冲区)。然而,表征这些泡沫金属并非易事,因为它们是不透明的、复杂的3D 结构。传统的机械测试只能从宏观角度测试材料性能,无法完全了解微观细节。因此,通常将数值建模作为一种新的工具来模拟实验和预测泡沫金属的应力应变行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方法可以验证这些数值模型的结果,因此引入了动态显微CT 来评估泡沫金属压缩模拟结果的有效性。(泡沫支柱的屈曲在实验(左)和模拟(右)中展现)二、作为量化药片快速结构变化的工具动态 CT 用于更好地了解药物固体剂型(片剂或胶囊)的溶解过程。剂型是控制患者的活性药物成分的主要形式,通常由压实的粉末和添加的赋形剂组成。为了将活性药物成分输送给患者,压实的片剂需要机械破碎成更小的颗粒。而辅料的混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并确保产品的品质。因此,固体剂型是在不同长度尺度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复杂结构。大多数了解片剂溶解行为的定量研究都是基于测量整个片剂或单个颗粒的体积增加。通常,体积增加是由于产品与水接触时的溶胀机制。可以通过液滴方法或直接通过毛细管吸收来添加水,并且通常可以直观地记录体积变化。然而,为了同时研究水在片剂内部的渗透、崩解和溶胀,需要以非破坏性和全 3D 方式可视化该过程。(动态实验在时间轴上的三个不同阶段。水锋在平板电脑上移动得非常快;吸水后,样品中存在大的裂缝和空隙,并且观察到体积增加。)三、更多应用实例,请搜索bilibili视频号:TESCAN中国实验室中的动态显微 CT 是时间分辨、无损成像的新前沿。在实验室显微 CT 系统上快速、不间断地成像的能力为先进材料开辟了新的评估方法,并使工程师能够通过原位实验验证或纠正材料行为。结合使用专业解决方案的数值模型,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将显着提高新材料和设备的开发速度,同时降低其开发成本。(以上文章已被科技界4大杂志巨头之一Wiley旗下的Wiley Analytical Science收录。具体应用内容请关注下一期“前沿分享”) 敬请期待下一期...
  • 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研究 厦大团队获重要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杭纬教授课题组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课题组合作,在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研究上取得进展,有望在单细胞化学、药物代谢以及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激光作为最常用的采样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质谱成像技术,并形成了成熟的商品化仪器,如MALD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LA-ICP-MS(激光溅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ESI-MS(激光采样电喷雾电离质谱)等。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透镜像差以及需要较长的光学聚焦距离等限制,使用激光采样的质谱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始终局限在微米级别,这使得激光质谱很难在微纳米级样品的分析中发挥作用。  “现在少有的高空间分辨激光质谱成像技术,大多依赖于复杂且昂贵的光束整形设备或近场光学技术,很难形成普适性的方法并推广至更多的激光质谱成像平台。”杭纬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在2020年首次研发出了基于微透镜光纤的激光采样技术,最优空间分辨率可达300纳米,并与实验室自行搭建的质谱平台相结合,成功获取了抗癌药物在单细胞内的分布和转移过程。  “后来,我们将微透镜光纤激光采样技术运用于LA-ICP-MS,其空间分辨率提高至400纳米,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并进行了单细胞和小鼠小肠组织中药物分布成像分析。”杭纬说。  不仅如此,通过引入157纳米的后电离激光和基于嵌入式聚苯乙烯微球的三维定位方法,微透镜光纤激光质谱带来的高空间分辨能力可用于准确重构药物在单细胞内的三维分布,空间分辨率可达500纳米。  “之后,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 N. Zare教授课题组将微透镜光纤激光与商品化质谱仪器平台相结合,又将现有的LA-ESI-MS成像分辨率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杭纬说。  据了解,相比于现有的成像方法,课题组提出的微透镜光纤技术是一种通用性、普适性强、经济可靠的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新手段,可以与现有的激光质谱成像平台相结合,大大提升成像的分辨率和精确性。该成像方法就像一台化学显微镜,无须标记且无通道数量限制,有望在单细胞化学、药物代谢以及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杭纬团队合作成果: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获重要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杭纬教授课题组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课题组合作,在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研究上取得进展,有望在单细胞化学、药物代谢以及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激光作为最常用的采样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质谱成像技术,并形成了成熟的商品化仪器,如MALD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LA-ICP-MS(激光溅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ESI-MS(激光采样电喷雾电离质谱)等。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透镜像差以及需要较长的光学聚焦距离等限制,使用激光采样的质谱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始终局限在微米级别,这使得激光质谱很难在微纳米级样品的分析中发挥作用。  “现在少有的高空间分辨激光质谱成像技术,大多依赖于复杂且昂贵的光束整形设备或近场光学技术,很难形成普适性的方法并推广至更多的激光质谱成像平台。”杭纬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在2020年首次研发出了基于微透镜光纤的激光采样技术,最优空间分辨率可达300纳米,并与实验室自行搭建的质谱平台相结合,成功获取了抗癌药物在单细胞内的分布和转移过程。  “后来,我们将微透镜光纤激光采样技术运用于LA-ICP-MS,其空间分辨率提高至400纳米,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提高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并进行了单细胞和小鼠小肠组织中药物分布成像分析。”杭纬说。  不仅如此,通过引入157纳米的后电离激光和基于嵌入式聚苯乙烯微球的三维定位方法,微透镜光纤激光质谱带来的高空间分辨能力可用于准确重构药物在单细胞内的三维分布,空间分辨率可达500纳米。  “之后,斯坦福大学的Richard N. Zare教授课题组将微透镜光纤激光与商品化质谱仪器平台相结合,又将现有的LA-ESI-MS成像分辨率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杭纬说。  据了解,相比于现有的成像方法,课题组提出的微透镜光纤技术是一种通用性、普适性强、经济可靠的高空间分辨质谱成像新手段,可以与现有的激光质谱成像平台相结合,大大提升成像的分辨率和精确性。该成像方法就像一台化学显微镜,无须标记且无通道数量限制,有望在单细胞化学、药物代谢以及纳米材料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PSC发布mIRage超高空间分辨红外成像光谱仪新品
    超高空间分辨红外成像光谱仪 — —mIRage O-PTIR系统 产品简介:美国PSC (Photothermal Spectroscopy Corp, 前身Anasys公司)最新发布的一款应用广泛的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光谱和成像采集系统mIRage。基于独家专利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mIRage产品突破了传统红外的光学衍射极限,其空间分辨率高达500 nm,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全面地了解亚微米尺度下样品表面微小区域的化学信息。 mIRageTM O-PTIR 光谱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谱是一种快速简单的非接触式光学技术,克服了传统IR衍射的极限。与传统FTIR不同,不依赖于残留的IR 辐射分析,而通过检测由于本征红外吸收引发的样品表面快速的光热膨胀或收缩,来反映微小样品区域的化学信息。 mIRage工作原理:• 可调的脉冲式中红外激光汇聚于样品表面,并同时发射与红外激光共线性的532 nm的可见探测激光;• 当IR吸收引发样品材料表面的光热效应,并被可见的探测激光所检测到;• 反射后的可见探测激光返回探测器,IR信号被提取出来;• 通过额外地检测样品表面返回的拉曼信号,可以实现同时的拉曼测量。 O-PTIR克服了传统红外光谱的诸多不足:• 空间分辨率受限于红外光光波长,只有10-20 μm• 透射模式需要复杂的样品准备过程,且只限于薄片样品• 无传统ATR模式下的散射像差和接触污染 O-PTIR的优势之处在于: • 亚微米空间分辨的IR光谱和成像(~500 nm),且不依赖于IR波长• 与透射模式相媲美的反射模式下的图谱效果• 非接触测量模式——使用简单快捷,无交叉污染风险• 很少或无需样品制备过程 (无需薄片), 可测试厚样品• 可透射模式下观察液体样品• 可以与拉曼联用,实现同时同地相同分辨率的IR和Raman测试,无荧光风险mIRage 技术参数 波谱范围模式探针激光样品台最小步长样品台X-Y移动范围IR (1850-800 cm-1)反射 532 nm 100 nm 110*75 mmIR (3600-2700 cm-1)透射Raman (3900-200 cm-1)反射 重要应用实例分析: 1、多层薄膜 高光谱成像: 1 sec/spectra. 1 scan/spectra样品区域尺寸:20 μmx 85 μm size. 1 μm spacing.图谱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不同区域上的羰基,氨基以及CH2 拉伸振动的分布。 2、高分子膜缺陷左:尺寸为240 μm的两层薄层上缺陷的光学图像;右:在无缺陷处(红色)和缺陷处(蓝色)的样品的IR谱图,998 cm-1处为of isotactic polypropylene 的特征红外吸收峰。 3、生命科学 左:70*70 μm范围的血红细胞的光学照片;中:红色条框区域在1583cm-1处的Raman照片;右:红血细胞选择区域的同步的IR和Raman图谱 上左:水中上皮细胞的光学照片;上右:目标分子能够在红外光谱上很容易的区分和空间分离,可以明显看到0.5-1.0 μm的脂肪包体;下:原理示意图:红外光谱测量使用透射模式,步长为0.5 μm。 4、医药领域 左:PLGA高分子和Dexamethasone药物分子的混合物表面的光学照片中:在1760 cm-1 出的高光谱图像,显示了 PLGA在混合物中的分布,图像尺寸40 μm * 40 μm右:在1666 cm-1 出的高光谱图像,显示了 Dexamethasone在混合物中的分布,图像尺寸40 μm *40 μm 5、法医鉴定 左:800 nm纤维的光学照片右:纳米纤维不同区域的O-PTIR图谱 6、其他领域• 故障分析和缺陷• 微电子污染• 食品加工• 地质学• 考古和文物鉴定 部分用户及发表文章 [1] Ji-Xin Cheng et al., Sci. Adv.2016, 2, e1600521.[2] Ji-Xin Cheng et al., Anal. Chem. 2017, 89, 4863-4867.[3] Label-Free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Springer, Biological and Medical Physics, Biomedical Engineering.创新点:基于独家专利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mIRage突破了传统红外的光学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高达500 nm;可以与拉曼联用,实现同时同地相同分辨率的IR和Raman测试,但无任何荧光风险;非接触式测量,避免了交叉污染。 mIRage超高空间分辨红外成像光谱仪
  • 「中智科仪新品」撕掉像增强相机低空间分辨率的“标签”- 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中,像增强相机已成为众多科学问题探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像增强相机是一种利用像增强器对弱信号进行增益放大的特殊相机,它可以极大提高相机的成像灵敏度。但是由于像增强器中起增益放大作用的微通道板(MCP)会极大的限制相机的分辨率,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像增强相机空间分辨率一般低于30lp/mm,这大大限制了很多有着较高分辨率要求的应用场景。今天,我们自豪地宣布,中智科仪的最新力作——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即将面世。这款革命性的产品将带来卓越的空间分辨率、出色的性能表现以及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将满足您对高分辨率需求的一切期待。TRC428 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搭载了全新的图像传感器芯片,分辨率高达3200x2200,单像素尺寸4.5um,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图像质量和分辨率,同时,我们集成了新一代的高空间分辨率、高量子效率、低噪声像增强器,且成功突破了高分辨率CMOS相机与增强器实现光纤锥耦合工艺的技术壁垒。这一突破性的技术提升使得相机的整机空间分辨率高达45lp/mm以上,重新定义了像增强型相机成像分辨率的标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具有特点及优势:高空间分辨率: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采用新一代高空间分辨率像增强器,以及3200x2200高分辨率CMOS图像传感器,利用4um芯径光纤面板将二者进行光学耦合,借助先进的耦合工艺,整机空间分辨率优于40lp/mm,为用户提供了极致的图像分辨率,使您能够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细节。TRC411相机(左)和TRC428相机(右)空间分辨率测试对比超短光学快门: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可实现低至500ps的光学快门,可以以皮秒精度捕捉瞬态现象,并大幅降低背景噪声;针对瞬态吸收荧光光谱应用场景,可以实现更高的时间分辨率;针对门控拉曼光谱采集应用场景,抑制荧光和背景光能力更加卓越。特别适用于各种时间分辨成像以及超快过程探测。500ps光学门宽高时间同步精度: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内置10皮秒精度的3通道同步时序控制器,可以进行相机与外部设备的高精度延迟和同步,无需额外的同步触发设备即可轻松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精准同步控制;各个通道可独立控制同步信号脉宽及延时,延迟精度高达10皮秒,通道间同步时间抖动小于35ps(RMS)。10ps延时精度高快门重复频率: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快门工作重复频率可高达500kHz,可以更高效的实现高频信号采集;且支持片上积分(IOC)模式,一次CMOS曝光时间内可以支持更多次的“Burst”累积,这在可重复的弱信号采集应用中可有效提高信噪比。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采集应用场景下,可以同步更高频率的激发光源,提高光谱信号激发和采集效率;在量子关联成像应用场景下,更高的快门工作频率可以适应更高的光子发生率,从而获取更丰富的成像信息,更快实现关联成像。片上积分(IOC)模式工作示意图方便易用的软件: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控制与操作可以完全兼容SmartCapture软件,功能丰富,方便易操作。SmartCapture软件界面及功能特点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以上特点和优势除了在成像应用领域为用户带来革命性的应用体验外,在门控光谱仪系统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优势。众所周知,探测器的分辨率对于光谱采集系统的光谱分辨率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些与时间分辨相关的光谱以及极弱单光子光谱信号采集系统中,单色仪需要配置具有门控功能的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从而实现时间分辨光谱和极弱单光子光谱信号采集测量。但是,像增强相机的低空间分辨率会极大限制光谱分辨率,相对于普通探测器,配置门控型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的光谱仪分辨率将会降低约1.5倍左右(经验值)。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问世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与MS5204i光谱仪集成,形成一套纳秒门控光谱仪,利用这套门纳秒控光谱仪进行了极限光谱分辨率测试,并与集成了标准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TRC428高分辨像增强相机,分辨率26.73pm@546.075nmTRC411像增强相机,分辨率35.64pm@546.075nm集成了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极限光谱分辨率可达26.73pm;但集成TRC411标准像增强相机的纳秒门控光谱仪,采用同样的光谱仪设置,对同样的光谱信号进行采集,能够达到的极限光谱分辨率仅为35.64pm。其他更多波长的光谱分辨率对比如下所示(不同波长对应的增益有所不同):波长(nm)253.652365.015404.656435.833546.075579.066TRC411相机35.10pm40.50pm39.96pm32.40pm35.64pm39.69pmTRC428相机24.57pm23.63pm23.31pm25.92pm26.73pm28.35pm由以上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使用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做为探测器的纳秒门控光谱仪,相对于使用TRC411相机做为探测器的纳秒门控光谱仪,在光谱分辨率上有30%以上的提升。配合更长焦距的单色仪,预期光谱分辨率可提升至10pm以内,可应用于等离子光谱以及同位素光谱分析等超高精度要求的应用场景。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推出标志着中智科仪对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我们相信,TRC428将成为像增强相机行业内的新标杆,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和应用价值。同时,TRC428高分辨率像增强相机的问世也证实了像增强相机的空间分辨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智科仪将继续努力,持续研发,推动像增强相机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升。
  • 科学家利用空间分辨的同位素示踪揭示组织代谢活动
    同位素示踪有助于确定器官的代谢活动,但研究不同器官内代谢异质性的方法尚不成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空间分辨的同位素示踪揭示组织代谢活性,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Methods杂志上,题为:Spatially resolved isotope tracing reveals tissue metabolic activity。研究人员将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营养输注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成像质谱法(iso-imaging)结合,以空间分辨的方式定量哺乳动物组织中的代谢活动。他们在肾脏中观察了皮质及髓质的糖异生通量和糖酵解通量发现,肾脏各区域对三羧酸循环基质的使用不同,皮质优先使用谷氨酰胺和柠檬酸,髓质优先使用脂肪酸。此外,他们还观察了在生酮饮食下大脑中碳被利用于三羧酸循环和谷氨酸的具体情况。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中,葡萄糖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在生酮饮食中,3-羟基丁酸在海马体中的贡献最大,在中脑中的贡献最小,脑内氮的来源也有所不同,支链氨基酸主要分布在中脑,而氨则主要分布在丘脑。综上,这种方法将稳定同位素注入与成像质谱法相结合,可以空间分辨率定量分析哺乳动物组织中的代谢活动。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1-01378-y
  • 破解“黑匣子”,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让您的催化过程“透明”化!
    在多相催化中,对催化剂活性状态的测量是揭示复杂催化剂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的催化研究以测量催化剂的结构信息和分析反应器出口的产物为主,对于物质在“黑匣子”式固定床反应器内部不同位置的实时状态监测仍为研究难题。 近期,德国REACNOSTICS公司研究推出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固定床原位反应器,可实现测量和/或模拟反应器内的浓度、温度和流场,可视化呈现出物质在反应器不同位置的实时状态,并通过原位即时空间分辨光谱(Operando Spectroscopy)实现对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监测与控制。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黑匣子”式反应器内部动态无法监测的难题,使得催化反应各项性能指标“透明”。该催化反应器可以与拉曼光谱、质谱、气/液相色谱等仪器联用,达到不断优化催化反应的目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紧凑型反应器 CPR(多种用途、小巧紧凑的设计、带光学接口) 汉堡工业大学联合德国DESY同步辐射光源使用了德国REACNOSTICS公司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研究监测了C2H6 在MoO3 /γ-Al2O3上氧化脱氢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气体浓度梯度和高能 X 射线衍射 (XRD)的变化过程。该设备助力科研人员实现了空间分辨的材料结构与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通过催化固定床实时测量空间分辨气体组成、温度和X射线衍射物相。空间梯度是通过毛细管采样技术获得的,用一根带有小采样口的采样毛细管穿过催化剂固定床的中心,放置在反应器管中,如图1所示。产物通过取样孔从反应区连续抽出。毛细管以及取样孔和热电偶被固定在空间中,反应管沿被探测的样品轴方向平移。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催化剂反应区可以沿着包括取样孔、热电偶尖端和X射线束的测量区域移动,从而实现空间分辨的测量。图表 1 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实现空间分辨原位测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表 2 实验装置示意图 如图3所示,分步测量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气态反应物和产物及其在催化剂固定床的每个内部位置的浓度。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比符合C2H6氧化脱氢为C2H4的预期。图表 3 (a)催化剂分布图;(b) 不同的气态反应物和产物及其在每个内部位置的浓度 随着催化剂固定床床沿线反应进程的增加,催化剂暴露在强烈变化的局部气体成分中,这导致催化剂在气相转化时的反应动力学和视觉外观发生变化。然而,这些观察结果只关注了化学反应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作者结合空间分辨 XRD,记录了38 mm长的催化剂反应区的27 个衍射图,形成相应的 XRD 分布(图4)。图表 4 不同位置的XRD图谱 根据结构相似性,催化剂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0-18 mm;18-24 mm;24-38 mm)。第一个工作区 (0–18 mm) 和第三个工作区 (24–38 mm) 的 XRD 图非常稳定,显示出各自相同定性的衍射结果。在第二个工作区(即中间体过渡区), XRD 揭示了一个明显的相变,如图 5 所示,超过36 mm的X射线衍射图显示,具有单斜晶系结构的MoO2是与氧化钼有关的晶相。出现MoO2衍射的同时MonO3n-x信号减少,在19 mm处开始观察到MonO3n-x还原为MoO2。图表 5 不同工作区位置的XRD结果 本项研究中作者以MoO3 /γ-Al2O3催化剂上的乙烷脱氢制乙烯为例,利用德国REACNOSTICS公司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同时进行温度、气体组成和高能XRD的测量,验证了该装置在原位测量中的优越性。集成的全自动设计可以与一系列光束线兼容,且样品转换和操作十分简便。此外,该技术还适用于对高压和高温有要求的多种反应体系,可以搭配联用各种气/液相/质谱、红外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光谱、拉曼光谱、SAXS等表征方法,从而多角度促进对催化反应体系的优化。
  • 新品来袭 | “空间和时间的结合”— 纳米分辨和飞秒级别的光谱
    时间是和客观实体的运动相联系的,对时间认识的广度和精度反映的是人类对客观认识的广度和精度。从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到现代科学限普朗克时间,人类从未放弃对时间的不断思索。1923年,H. Hatridge等人次通过液相反应流动管实现了优于秒时间分辨的实验,由此发展而来的停-流法将时间分辨进一步提高到数十毫秒并延用至现今诸多科学实验。1960年代开始,随着红宝石激光器技术的广泛应用,超短脉冲技术不断突破,人类对光谱研究的时间分辨也正式步入皮秒乃至飞秒,激发态分子内能量转换过程、液相化学反应过程、激发能的系间跃迁速率、振动态弛豫等一系列相关科学方向的研究因此得以蓬勃发展。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任意运动过程是通过速度将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限速度下我们才可以确认时空分割的精度。随着超快时间光谱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自然地将空间分辨纳入到了时间分辨的讨论范围,于是一种同时结合高时间分辨和高空间分辨的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德国neaspec公司在10纳米空间分辨光谱技术上,利用的双光路设计,集成二路超快激发光,实现了高50飞秒的超快光谱测量,次将超高的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进行了统一。 图一:AFM探针上的双光路设计确保时间分辨光谱的实现 2014年,该设计理念在实验室成功搭建并商业化后,先在红外光谱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载流子激发-衰减过程,黑磷表面化电子-空穴生成,相变材料光诱导响应速度等一系列微纳领域超快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太赫兹光谱技术逐渐兴起,由于其具有能量低,生物友好,兼有电子学和光子学特点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neaspec公司也于今年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基于太赫兹TDS技术的纳米超快光谱,实现了在太赫兹波段的pump-probe集成。图二:A. 纳米超快光谱在一维纳米线中对载流子衰减过程的研究;B. 纳米超快光谱在多层石墨烯中泵浦激发消逝过程的研究 参考文献:[1]《超快激光光谱学原理与技术基础》,2013,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Artifact free time resolved near-field spectroscopy, 2017, Optics Express, 24231[3] Ultrafast and Nanoscale Plasmonic Phenomena in Exfoliated Graphene Revealed by Infrared Pump?Probe Nanoscopy, 2014, Nano Letter, 894[4] Ultrafast multi-terahertz nano-spectroscopy with sub-cycle temporal resolution, 2014, Nature Photonics, 841
  • 750万!安徽大学2022年高空间分辨磁性表征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FSKY340001202211446号001 项目名称:安徽大学2022年高空间分辨磁性表征系统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元):7500000 最高限价(元)(如有):7500000 采购需求: 包名称:安徽大学2022年高空间分辨磁性表征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元):7500000 数量:不限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安徽大学2022年高空间分辨磁性表征系统 合同履约期限:包别 1,合同签订生效后,收到信用证后3个月内到货,到货后1周内安装调试完成。 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 招标文件-安徽大学2022年高空间分辨磁性表征系统采购项目(发布稿).pdf
  • 290万!复旦大学超高空间分辨电子束诱导电流谱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120项目名称:复旦大学超高空间分辨电子束诱导电流谱采购国际招标预算金额:2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超高空间分辨电子束诱导电流谱采购资金到位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本次招标所需的资金来源已经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的说明:已具备招标条件2、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编号:0705-224002028120招标项目名称:超高空间分辨电子束诱导电流谱采购项目实施地点:中国上海市招标产品列表(主要设备):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超高空间分辨电子束诱导电流谱1套电子束流范围不窄于:1 pA ~ 50 nA,连续可调预算金额:人民币290万元 最高限价:人民币290万元 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9个月内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9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Science | 空间组学开启新时代 – 樊荣团队发布空间分辨的表观遗传分析新技术
    空间转录组测序在去年一月被Nature Methods选定为年度创新生物学技术以来,已经成为了组织样本基因表达和组学分析的最前沿利器。但是现有的多种空间组学技术基本局限于对转录组的研究。2020年底,耶鲁大学的樊荣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利用组织样本原位编码方法同时分析空间转录组和蛋白组。以此开启的空间多组学分析 (spatial multi-omics)成为了今年 Nature 杂志看好的2022年最值得期待的七个技术领域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任何技术能够实现对基因表达机制方面的高空间分辨率的分析。染色质状态决定基因组功能,并以细胞类型特异性的方式进行调节。同时,细胞在组织中的组织方式与它们的功能之间又存在很强的相互联系。因此空间分辨的表观遗传测序技术 (spatial epigenomics)将为这个最前沿的空间组学领域开启另一个全新的篇章。近日,耶鲁大学樊荣教授团队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patial-CUT&Tag: Spatially resolved chromatin modification profiling at the cellular level 的最新空间组学技术Spatial-CUT&Tag (第一作者邓彦翔博士)。Spatial-CUT&Tag技术能够在空间和全基因组水平上观察组织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实现了与发育和疾病相关的表观遗传调节的空间映射,是科学和医学应用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图1 Spatial-CUT&Tag总体设计和实验流程在樊荣团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专注于最重要的表观遗传变化之一,组蛋白修饰。Spatial-CUT&Tag利用微流控技术将组织进行空间二维编码,并与CUT&Tag技术进行结合,实现了全基因组尺度的空间组蛋白修饰分析。在对小鼠胚胎的空间表观遗传测序中,成功分辨出小鼠胚胎各个器官,测序结果与单细胞表观遗传数据进行比较,数据质量达到相同水平,同时与ENCODE数据库中bulk ChIP-seq测序数据进行比对,也实现了很好的匹配。图2 小鼠胚胎器官发育的空间表观遗传分析利用Spatial-CUT&Tag技术,首次实现直接在产后小鼠大脑中以高空间分辨率观察到特定的组蛋白修饰特征。通过亚型分析发现,H3K27me3在产后小鼠大脑中也可以控制或维持大脑皮质层的形成,与其在小鼠胚胎大脑中的作用相一致。图3 产后小鼠大脑组织空间表观遗传分析樊荣团队进一步测试把荧光染色成像后的小鼠嗅觉球组织切片做Spatial-CUT&Tag测序,然后关联空间表观遗传组到单个细胞核,首次证明可以在组织样品里原位获得单细胞表观遗传组测序数据。Spatial-CUT&Tag作为一项基于NGS的全新空间组学技术,实现了对于组织环境中表观遗传机制的全基因组图谱分析。Spatial-CUT&Tag作为一个全新的起点,可以在不同组织上实现更多类似的发现。从长远来看,樊荣团队希望利用该技术了解不同疾病状态的表观遗传起源,开发针对表观遗传的药物,开辟一条全新的疾病治疗途径。樊荣团队目前正在开发更多空间组学技术。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126/science.abg7216
  • Nature:王潇/刘嘉团队绘制大脑高分辨率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
    显微镜的发明让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归类神经系统中丰富的细胞形态和类型,了解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单细胞RNA测序的发展更揭示了大脑中细胞类型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借助新兴的空间转录组技术,研究人员实现了显微成像和单细胞测序的结合,在亚细胞空间分辨率的精度下,不仅可以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还可同时了解它们在组织和器官中的排列分布,在解剖学的观察上加入了分子表达的丰富信息。2023年9月27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Broad 研究所王潇团队和哈佛大学刘嘉团队合作,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patial atlas of the mou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t molecular resolu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小鼠大脑和脊髓中的一百万个单细胞的基因表达以亚细胞的空间分辨率进行了刻画和分析,用空间基因表达定义了更精细的组织区域。王潇团队使用了他们开发的空间转录组学工具(STARmap, STARmap PLUS, 和ClusterMap)表征和绘制了成年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百多万个单细胞。通过大规模的分析和细胞注释,该团队展示了数百种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精确划分上百种组织区域的边界。研究人员还利用RNA条形码,揭示了全脑范围感染的病毒AAV-PHP.eB在不同细胞类型和区域的感染能力。图1: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细胞分辨率细胞类型空间图谱,230种细胞类型由彩色点标注研究者们使用STARmap PLUS技术,在200-300纳米的空间分辨率下,原位检测了20片组织切片中的102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这项技术中,他们用分子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切片,检测特定的RNA序列并特异放大为可测序的DNA纳米球,并通过化学处理将DNA纳米球和组织样品固定成水凝胶,最后用共聚焦显微成像原位测序 (SEDAL)。实验结果通过研究者先前开发的ClusterMap算法划分成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2:STARmap PLUS以及ClusterMap流程示意图(左);STARmap PLUS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数据图示例(右,SEDAL cycle 1),每个点代表由单个RNA分子产生的DNA纳米球。通过与已发表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集整合分析,研究者们基于单细胞基因表达定义和注释了230种“分子细胞类型 ”(molecular cell types),并基于空间基因表达定义和注释了106种“分子组织区域”(molecular tissue regions),从而对脑内的细胞进行了分子表达和空间分布的联合定义。图3:(a)通过单细胞基因表达与空间基因表达共同定义小鼠中枢神经系统重细胞类型的多样性。(b)“分子细胞类型“在”分子组织区域“上的分度热度图全脑范围内丰富的基因表达信息和高精度的空间分布信息,使得细胞类型的注释更为精确。例如,作者们发现部分端脑抑制性中间神经元(telencephalon inhibitory interneurons)亚型存在脑区分布特异性,比如纹状体(striatum)中特有的中间神经元、嗅球的外网状层 (olfactory outer plexiform layer)特有的表达多巴胺的中间神经元。基于空间上的分子表达,作者们还补充和完善了小鼠大脑解剖学结构。例如,作者们可以从“分子组织区域”组成的角度出发,对小鼠大脑皮层进行分区,并与传统解剖学的定义比较。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作者们发现解剖学上的压后皮层(retrosplenial cortex)在小鼠大脑的前端和后端具有截然不同的“分子组织区域”组成;后端压后皮层在“分子组织区域”组成上与相邻的视觉皮层有着更高的相似性,这为理解压后皮层在视觉相关的行为和记忆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和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单细胞测序数据集的整合,作者们将单细胞空间表达的基因维度从实验测量的1,022个基因拓展到了11844个基因,预测了全转录组范围的空间分辨单细胞基因表达特征。综上所述,这项工作为理解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一个大规模的分子空间图谱,囊括了超过一百万个细胞,以及他们的基因表达特征,空间坐标,分子细胞类型,分子组织区域类型,以及遗传操作的可及性。这项工作为建立分子空间图谱提供了实验和计算的框架,涵盖了从单个RNA分子到单细胞再到器官组织区域的跨越多个空间尺度的分析,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工具。作者们已将这套图谱开放共享(http://brain.spatial-atlas.net/),供研究者探索。图4:该工作的研究范式图5:该工作的空间细胞图谱数据网页截图示意“我们不仅提供了细胞的空间图谱,还提供了神经科学中常用的病毒工具对这些细胞的可及性。这份图谱代表了我们实验室目前分析的最大的数据集。这项工作也为神经科学研究者们提供了资源和基础,以进一步探索各种基因、细胞和组织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共同第一作者施海玲博士评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胞级别的空间基因表达信息,为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此外,我们的团队开放共享了相关数据和资源,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的高质量研究,进一步揭示大脑的奥秘”。共同第一作者贺一纯评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依赖于不同类型的细胞在空间位置上的排列和分布,空间转录组、空间翻译组等空间组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无疑将为大脑的解析提供新的思路。”共同第一作者周一鸣博士表示。
  • 理化所等在超窄带发光石墨烯量子点的超分辨光谱和空间传感研究中获进展
    超窄带发光材料在多种光电器件、激光、超分辨、成像和传感等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意义。碳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发光材料,因具有发光稳定性好、带隙宽度可调、双光子吸收截面积大、选择性的荧光淬灭/增强、生物相容和低毒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碳点在长波长和高效率发光等方面快速发展,但在窄带发射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对于稀土材料5~15 nm和量子点材料15~30 nm的窄带发光,目前所报道的大部分碳点的发射半峰宽在40~60 nm以上,如何降低碳点的发射半峰宽成为发光碳点材料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热点。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特种影像材料与技术中心系统提出了二维共轭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碳源制备出高效窄带长波长发光碳点的新方法(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25002 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2016, 811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6005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8, 5957 Nanoscale, 2019, 11577等)。科研人员以酞菁类平面共轭大环化合物为碳源,采用一步法制备出两种窄带发射的红光石墨烯量子点,这两种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半峰宽(分别为21 m和30 nm)已达到发光材料中超窄带发射的范围。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制备超窄带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提供了新思路,并拓展了窄带发射石墨烯量子点在发光材料、激光发射、光路复用、生物传感、LED等方面的应用范围。  除超窄带发光外,这两种石墨烯量子点还具有发射波长在远红光范围( 680 nm)、发射峰位置相近、激发波长和荧光寿命部分依赖等特点。基于此,理化所特种影像材料与技术中心与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工学院合作提出了基于超窄带发射石墨烯量子点的超分辨传感策略,并应用于光谱和空间超分辨成像传感检测。该方法无需使用光谱仪即可提取光谱信息,通过两种类型的窄带发光石墨烯量子点的独特波长和时间“特征”实现空间分离,在超分辨光谱和空间传感领域有潜在应用价值,如超分辨技术可以克服光学成像应用的光学衍射极限,有望填补电子显微镜(~1 nm)和普通可见光学显微镜(200-250nm)之间的空缺,观察到更精细的结构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narrow-bandwidth graphene quantum dots for superresolved spectral and spatial sensing为题,在线发表在NPG Asia Materials上,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理化所研究员谢政和巴伊兰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Zeev Zalevsky为论文通讯作者,理化所硕士研究生王真为论文第一作者。  此外,这类碳点因良好的光声特性,可应用于光声成像超分辨方面。中以双方团队通过进一步合作,将另外一类两色可逆转换碳点(绿光和红光的最高发光效率为8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 16005)应用到了光声超分辨成像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个亚像素吸收器的分离和定位的扩展分辨率成像概念,该技术提高了光声成像超分辨率。相关研究成果以Autoencoder based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for photoacoustic resolution enhancement为题,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上述两项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项目等的资助。两种窄带发光红光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特性和超分辨成像应用示意图
  • 300万!华东师范大学时间-空间-角度分辨综合光谱检测仪项目
    项目编号:招案2022-3863项目名称:华东师范大学时间-空间-角度分辨综合光谱检测仪项目预算金额:3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30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采购一套时间-空间-角度分辨综合光谱检测仪,主要用于全面研究微纳米材料的性质,包括材料形貌、结构、成分、电子能级、缺陷、光学响应等综合信息。同时可控的光学调控则需要获得样品全面的发光信息,包括发光位置、发光方向、发光时刻、发光波长、发光偏振等多维度信息。系统性能指标需满足共焦显微拉曼光谱,荧光光谱,角分辨光谱,以及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的单独和联合检测,具有多维度,多功能的精密光谱检测能力。(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三部分-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项目完成时间为合同签订后260天。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3纳米空间分辨率!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再立“新功”
    为了更加合理地设计高性能的多相催化剂,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整体催化机理的研究,他们需要从原子、分子水平来了解单个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扫描探针显微镜与拉曼光谱联用的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TERS),可以同时提供表面形貌与拉曼光谱信息,并可达到亚纳米级的空间分辨率,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在纳米尺度甚至原子尺度来表征催化剂表面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TERS装置图及原理。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日前,厦门大学任斌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采用TERS技术成功地以3 nm的空间分辨率对Pd/Au(111)双金属催化剂表面进行成像,得到了该催化剂表面不同位点电子结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共同第一作者是钟锦辉博士和金曦。(Probing the electr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a bimetallic surface with 3 nm resolution. Nature Nanotech., 2016, DOI:10.1038/NNANO.2016.241)。任斌教授。图片来源:厦门大学  在TERS中,由Au或Ag组成的尖端由扫描探针装置控制,以亚纳米的精度在样品表面进行扫描。当尖端金属被激光激发而产生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时,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场,由此所得样品的拉曼信号会被大幅增强。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电化学欠电位沉积法在Au(111)单晶表面沉积单原子的Pd层,再以异腈苯(phenyl isocyanide,PIC)为拉曼探针分子(异腈苯被催化氧化成异氰酸苯酯),通过TERS技术获得不同位点处的电子性质与催化性质,从而来研究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TERS示意图。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研究人员通过控制Pd单层的覆盖量,可以使Au(111)表面进行完全单层覆盖(full monolayer coverage)与80%单层覆盖(0.8 monolayer coverage),分别标记为PdML/Au(111)和Pd0.8ML/Au(111),由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图像可以看出,Pd0.8ML/Au(111)表面由连续性的Pd单层以及Au空穴组成。  Au(111)、PdML/Au(111)以及Pd0.8ML/Au(111)的STM图像。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接着,研究人员进一步对Pd0.8ML/Au(111)表面进行TERS表征,并惊喜地发现发现台阶边缘处(step edge)的TERS信号相比于平台处(terrace)更强,这可以通过台阶边缘处有效曲率半径减少引起的避雷针效应,以及电荷累积产生的等离子效应来解释。借助于台阶边缘处TERS信号的增强,空间分辨率能够提升到3 nm。在催化剂不同位点处的拉曼信号。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吸附在Pd平台处的异腈苯分子相比,吸附在Pd台阶边缘处的分子N≡ C键削弱,振动频率降低,更容易发生氧化。对此结果,研究人员采用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与平台处相比,台阶边缘处的金属与异腈苯分子之间有着更强的d-π *反馈作用,这极大削弱了N≡ C键,因而使得台阶边缘处的催化活性更高。  理论计算比较不同位点处的态密度(DOS)。图片来源:Nature Nanotech.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Guillaume Goubert教授和Richard Van Duyne教授在同期Nature Nanotechnology 撰写了题为“Raman Spectroscopy: Tipping point”的评论,认为此项成果证明了“TERS可以在原子水平解析催化剂表面的结构与活性关系”,有望发展成为“多相催化的一种主要分析技术”。同时他们也提到了未来TERS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科学家还需要努力提高TERS对基底及吸附物的普适性,即不限于Au或Ag金属以及芳环大分子。”
  • 清华大学黄翊东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高空间分辨率片上快速光谱成像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系黄翊东、崔开宇团队以「Deep-learning-based on-chip rapid spectral imaging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¹为题在Chip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将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与基于自由形状的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相结合,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片上快速光谱成像,并消除了光谱图像的马赛克现象。光谱成像扩展了传统彩色相机的概念,可以在多个光谱通道捕获图像,在遥感、精准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天文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扫描方式的光谱相机存在采集速度慢、体积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超表面宽带调制和计算光谱重建的片上光谱成像为实现消费级的便携式光谱相机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案。图1展示了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的基本结构,由硅基超表面层和带有微透镜的CMOS图像传感器组成,超表面层包含了360 × 440个超表面单元,每个超表面单元对应于成像空间中的一点,入射光经过每个超表面单元的频谱调制后被下方的传感器像素所探测。任一点处的光谱可以由该点附近的若干个光强探测值重建得到,重建过程对应于求解一个欠定线性方程组。现有的光谱图像重建算法需要通过逐点光谱重建来得到整个数据立方,存在计算耗时长和重建图像存在马赛克现象的问题。图1 | 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的结构示意图由于不同的超表面单元具有不同的光谱调制特性,整个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在不同波长下具有不同的空间调制特性,因此本文受启发于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成像算法,采用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²进行光谱图像的快速重建,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网络包含K=12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线性变换W()和降噪卷积神经网络(通常采用U-net结构)两部分。网络的输入是包含所有超表面单元光谱调制特性的传感矩阵Φ和测量图像y,输出为重建的光谱图像数据立方。图2 | 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的基本架构图3展示了利用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对标准色卡进行实际成像测量后,采用不同算法重建数据立方的结果。从RGB伪彩色图中可以看出,ADMM-net的图像细节重建效果显著优于采用传统的CVX算法进行逐点光谱重建的结果,有效消除了图像的马赛克现象。并且,相比于传统迭代算法GAP-TV³和端到端神经网络λ-net⁴的重建结果,ADMM-net的光谱重建准确性也更优。此外,采用ADMM-net进行单次重建仅需18毫秒,而逐点光谱重建则需要4854秒,本工作在重建速度上实现了约5个数量级的提升。图3 | 对标准色卡进行实际成像测量后,利用不同算法进行光谱图像重建的结果进一步,本工作利用ADMM-net实现了对户外驾驶场景的实时光谱成像,如图4所示,光谱成像速率达到约36帧/秒。从RGB伪彩色图中可见,车辆的色彩重建准确性较好;并且,从第20、100帧图像中的采样点A和B的重建光谱来看,天空和白色车辆的光谱具有明显的差异,有望解决自动驾驶场景中的同色异谱识别问题,避免相撞事故的发生。此外,具有视频帧率的高空间分辨快速光谱成像,也展示出实时光谱成像芯片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图4 | 户外驾驶场景的实时光谱成像结果
  • 我国科学家绘制原发性肝癌高分辨率空间分子图谱
    异质性是癌症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挑战。近日,我国海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patial architecture in primary liver cancer”的文章。  研究人员对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1个组织样本进行空间转录组学测序,得到84823个位点信息。通过将空间肿瘤微环境特征从非肿瘤区、边界区到肿瘤区进行渐进式比较,发现肿瘤包膜可能影响肿瘤内空间簇连续性、转录组多样性和免疫细胞浸润,并且发现肿瘤内部不同细胞亚群具有不同优势基因表达、细胞功能、预后以及克隆来源,且肿瘤细胞内部亚群并不独立,在彼此接触的范围(100 μm宽交界区)会发生广泛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同时发现肿瘤干细胞的富集与原发性肝癌的肿瘤侵袭和迁移呈正相关。通过开发一个新的用于鉴定三级淋巴结构的基因集,他们发现其高评分与原发性肝癌的较好预后显著相关。  该研究系统分析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或亚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绘制了原发性肝癌的高分辨率空间分子图谱。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g3750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技术线上论坛|7月7日《10 nm空间分辨红外成像及光谱助力多领域取得突破》
    报告简介: 如何在纳米尺度下对材料进行无损化学成分鉴定是现代化学的一大科研难题。德国Neaspec公司利用其有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技术(s-SNOM)发展出来的Nano-FTIR-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克服了光学衍射限的限制,空间分辨可达10 nm,实现了在纳米尺度下对几乎所有材料的化学分辨,将红外光谱分析推向了纳米的时代。本报告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一先进技术为科研、工程以及工业带来的突破性进展,深入阐述其在二维材料、等离子体、聚合物、生命科学材料、以及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另外,我们还会在报告后安排专门的问答环节。您可以和我们的Nano-FTIR专家讨论新的科研实验结果。 此次的主要研讨内容包括:Nano-FTIR的工作原理,以及相比普通FTIR其所带来的的优势举例说明Nano-FTIR为科研带来的增益Nano-FTIR结果与材料机械、电气和热性能的全新关系报名注册:您可以通过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报名注册。报告时间:2021年7月7日 16:00(北京时间) 主讲人:Dr. Tobias GokusDr. Stefan Mastel & Dr. Sergiu Amarie技术线上论坛:https://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 Nature!庄小威团队利用MERFISH技术绘制小鼠全大脑分子可定义和高空间分辨的细胞图谱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许多不同类型细胞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从而实现广泛的功能。由于细胞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组织,人们对大脑功能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的理解受到了阻碍。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分析的发展使发现大脑中许多分子上不同的细胞类型成为可能[1,2]。然而,这些研究中有限的样本量可能导致对大脑细胞多样性的低估。此外,了解大脑功能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不仅需要对细胞及其分子特征进行全面的分类,还需要详细描述分子定义的细胞类型的空间组织和相互作用。在更精细的尺度上,细胞之间的空间关系是通过相邻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传递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和通信的主要决定因素。虽然突触通信可以发生在细胞体相距较远的神经元之间,但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借助直接的体细胞接触或旁分泌信号,因此需要细胞之间的空间接近。而且涉及局部中间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也倾向于发生在空间近端神经元之间。因此,一个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脑细胞图谱对于理解大脑的功能极其重要。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庄小威教授课题组使用多重误差鲁棒荧光原位杂交(MERFISH)技术对整个成年小鼠大脑中大约1000万个细胞中的1100多个基因进行了成像,并通过整合MERFISH和scRNA-seq数据,在全转录组尺度上进行了空间分辨的单细胞表达谱分析。研究人员在整个小鼠大脑中生成了5000多个转录不同的细胞簇(属于300多种主要细胞类型)的综合细胞图谱,将该图谱与小鼠大脑共同坐标框架进行定位,可以系统量化单个大脑区域的细胞类型组成和组织,并进一步确定了具有不同细胞类型组成特征的空间模块和以细胞渐变为特征的空间梯度。这种高分辨率的细胞空间图—每个细胞都具有转录组表达谱,有助于推断数百种细胞类型对之间的细胞类型特异性相互作用和预测这些细胞-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配体-受体)基础和功能。总之,此研究不仅为大脑的分子和细胞结构提供了丰富的见解,而且为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神经回路和功能障碍奠定了基础。该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题为“Molecularly defined and spatially resolved cell atlas of the whole mouse brain”。研究小组通过MERFISH技术对横跨4只成年小鼠(1雌3雄)大脑整个半球的245个冠状面和矢状面切片上进行成像,根据DAPI和总RNA信号,单个RNA分子被识别并被分配到细胞,进而得到单个细胞的表达谱。总之,该研究对成年小鼠大脑中大约1000万个细胞进行成像和分割,包括11个主要的大脑区域:嗅觉区、等皮层(CTX)、海马形成、皮质底板(CS)、纹状体(ST)、苍白球、丘脑、下丘脑(HT)、中脑、后脑和小脑。基于典型相关性分析整合MERFISH数据和scRNA-seq数据,采用K最近邻(k-NearestNeighbor,KNN)分类算法对MERFISH细胞进行分类。为了对不同大脑区域的细胞类型组成和组织进行系统定量,他们将MERFISH生成的细胞图谱注册到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小鼠脑三维图谱第三版(Allen Mouse Brain Common Coordinate Framework,CCFv3)[3],可将每个单独的MERFISH成像细胞及其细胞类型身份标签放入3D CCF空间(图1)。图1 对整个小鼠大脑的分子定义和空间分辨的细胞图谱(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据统计,整个小鼠大脑由46%的神经元和54%的非神经元细胞组成,神经元细胞与非神经元细胞的比例在后脑中最低、在小脑中最高。神经元细胞包括315个亚类和超过5000个集群,其类型也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异性,大多数神经元亚类仅在11个主要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富集。这11个主要区域包含了不同数量的细胞类型,尤其是后脑、中脑和下丘脑所包含的神经元细胞类型的数量以及局部复杂性远远高于其它大脑区域。基于神经递质转运体和参与神经递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他们将成熟的神经元分为8个部分重叠的组别。其中,谷氨酸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分别约占神经元总数的63%和36%,谷氨酸能与GABA能神经元的比例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中差异很大,而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能、类胆碱能、甘氨酸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组胺能神经元仅占神经元总数的2%(图2c)。谷氨酸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全脑,可分为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的不同细胞类型;在谷氨酸能神经元中,Slc17a7(Vglut1)、Slc17a6(Vglut2)和Slc17a8(Vglut3)在不同的脑区分布存在差异,Slc17a7主要位于嗅觉区、CTX、海马形成、CS和小脑皮层,而Slc17a6主要位于HT、中脑和后脑(图2d,e)。他们还观察到两个未成熟神经元(IMNs)亚类:一种是抑制性的,一种是兴奋性。抑制性IMNs由30个簇组成,沿脑室下区(SVZ)分布,通过前连合处延伸至嗅球;兴奋性IMNs由七个簇组成:簇516主要位于嗅觉区域,而其它簇沿海马体形成的齿状回分布(图2f),这与之前关于海马形成中成人神经发生的发现一致[4]。图2 神经元细胞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非神经元细胞包括23个亚类和117个簇。通过量化,研究小组发现在整个大脑中,非神经元细胞由30%少突胶质细胞、6%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s)、28%血管细胞、23%星形胶质细胞、8%免疫细胞和5%其它类型细胞组成。一些非神经元细胞类型,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心室系统中的细胞也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异性。星形胶质细胞包括36个细胞簇,最大的两个集群Astro 5225和Astro 5214,分别占星形胶质细胞总数的48%和33%。基本上每个Astro星团都显示出独特的空间分布,Astro 5225只位于端脑区,Astro 5214只位于非端脑区,Astro 5215位于丘脑,Astro 5216位于后脑,Astro5231-5236位于嗅球,Astro 5207位于小脑,Astro 5222位于齿状回,Astro 5208富集于靠近软脑膜表面的髓质,Astro 5228、5229和5230位于SVZ沿线,延伸至嗅球,并与抑制性IMNs广泛共定位(图3d)。少突胶质细胞在纤维束中富集,在整个脑干中十分丰富,而OPCs则均匀分布地整个大脑;在集群水平上,一些少突胶质细胞和OPCs也表现出区域特异性,如Oligo 5277在皮层中富集,而Oligo 5286在后脑中富集(图3e)。与心室系统相关的细胞也呈现区域特异性分布,在第三脑室,下丘脑室管膜—胶质细胞位于腹侧区域,而ependymal细胞占据背侧区域,Hypendymal细胞位于第三脑室背侧的下联合器,心室内的主要细胞是脉络膜丛细胞和血管软脑膜细胞(VLMCs)。除了VLMC 5301和VLMC 5302,大多数VLMC集群被限制在软脑膜(图3f)。图3 非神经元细胞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接下来,研究团队为每个细胞定义了一个局部细胞类型的组分矢量,并使用这些矢量聚类细胞,从而得到了包含相似邻域细胞类型组成的细胞的“空间模块”(图4a)。他们确定了16个一级空间模块和130个二级空间模块,一级空间模块将大脑分割成与CCF中定义的主要大脑区域基本相吻合的区域,一个显著的差异是中脑和后脑之间的边界(图4b,c)。许多2级空间的模块与CCF中定义的子区域一致,但观察到更多的差异(图4d)。此研究中的空间模块描述是基于单个细胞的转录组范围内的表达谱所定义的细胞类型,因此比CCF中脑区描述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分子分辨率,空间梯度代表了对该区域的分子轮廓的更精确的描述。图4 空间模块:分子定义的大脑区域(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可能会表现出渐进或连续的变化,他们因此检查了所有的细胞亚类,结果发现细胞的空间梯度广泛分布在大脑的许多区域。例如,颅内(IT)神经元在整个CTX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梯度,在这个区域,基因表达沿皮层深度方向逐渐变化,但第2/3层IT神经元的分离更为明显(图5a)。在纹状体中,D1和D2中棘神经元均沿背外侧-腹内侧轴形成空间梯度(图5b,c)。在外侧间隔复合体(LSX)中,几个GABA能亚类沿着背腹轴形成了一个梯度(图5d)。在海马体的CA1、CA3和齿状回区域和中脑的下丘中也观察到空间梯度。他们也观察到了一些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空间梯度,如下丘脑室管膜—胶质细胞,沿着第三脑室的背腹轴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梯度(图5e)。通过基于UMAP(一致的多方面逼近和投影以进行降维)的基因表达可视化分析,他们发现一个大规模的跨越HT、中脑和后脑区域的空间梯度(图5f)。图5 分子定义的细胞类型的空间梯度(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最后,他们分析了亚类水平上的细胞类型,并推断单个大脑区域中细胞类型特异性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包括非神经元细胞间,非神经元细胞和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间)。几百对细胞亚类被确定,统计学结果显示有显著的相互作用。预测的大多数具有相互作用的细胞类型对包含多个配体-受体对,与同一细胞类型对中的非近端细胞对相比,近端细胞对的表达显著上调,为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提供了见解。在非神经元细胞之间,发现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均与大脑中的边缘相关巨噬细胞(BAMs)、巨噬细胞有显著的相互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下,与非近端细胞对相比,来自层粘连蛋白信号通路的配体-受体对在近端细胞对中均明显上调,一些细胞因子(内皮细胞中的Cytl1和周细胞中的Ccl19)在BAMs近端血管细胞中表达上调,这说明大脑中的血管细胞可能利用这些细胞因子来招募巨噬细胞(图6d,e)。小胶质细胞也被发现与内皮细胞、周细胞之间的显著相互作用;与内皮细胞相比,周细胞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更高,而与BAMs相互作用的趋势则相反(图6f,g)。他们还观察到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显著相互作用,例如星形胶质细胞和抑制性IMNs在嗅球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兴奋性IMNs在海马形成中表现出显著的相互作用。此分析也预测了一些神经元亚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海马形成过程中Pvalb枝形吊灯状GABA神经元和CA3谷氨酸能神经元之间、IPN Otp Crisp1 GABA神经元和中脑的DTN-LDT-IPN Otp Pax3 GABA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图6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图源:Zhang, M., et al.. Nature, 2023)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通过MERFISH技术成像约1000万个细胞,并将MERFISH数据与全脑scRNA-seq数据集整合,该研究生成了一个具有高分子和空间分辨率的、横跨整个小鼠大脑的分子定义的细胞图谱。进一步将该图谱注册到了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发布的CCF中,提供了一个可被科学界广泛使用的参考细胞图谱,使科研人员能够确定每个大脑区域不同转录细胞类型的组成、空间组织和潜在的相互作用。一方面,非神经元细胞与神经元细胞或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体-受体对、基因的相关上调,为测试不同非神经元细胞类型的功能作用提供了切入点。另一方面,将转录组成像与不同行为范式下的神经元活动成像相结合可以揭示神经元的功能角色[5]。未来的研究将结合空间分辨的转录组学分析和各种其它特性的测量(如表观基因组谱、形态学、细胞的连通性和功能、系统的基因扰动方法),将有助于大家阐述大脑的分子和细胞结构的功能和功能障碍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MERFISH(Multiplexed Error-Robus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一种空间分辨的单细胞转录组学方法,经过近年的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具有前景的单细胞测序技术之一。该技术独特的原理和方法,可实现对单细胞进行多重靶向探测,从而深入研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于疾病诊治及药物研发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 利用超高空间分辨单分子表征技术,怀柔科学城新成果登上《科学》杂志
    落户于怀柔科学城的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中科院,共同攻克了乙烯聚合可视化的难题,首次以分子电影形式展示了表面乙烯聚合的反应过程,让这一微观反应原理具有了“眼见为实”的证据支撑。该成果于近日登上了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当下,乙烯聚合反应用于生产聚乙烯塑料,其每年产量超过一亿吨,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塑料制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薄膜、容器、纤维和管材等生活用品,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微观反应过程一直没有被影像捕捉到,也因此,其反应机制一直存在着学术争议。“如果能将乙烯聚合的反应过程用分子电影记录下来,那么对于解释其如何实现分子链引发将有了‘眼见为实’的证据。”中科合成油公司总经理李永旺介绍。为何这么多年始终无法用视频捕捉表面乙烯聚合的微观反应过程?李永旺告诉记者,这是由于当下的聚合反应很多催化剂的成份较为复杂,很难拍下单纯的分子链引发机制。如何找到一个成份相对单一的催化剂来进行乙烯聚合反应拍摄?中科合成油表面科学实验室周雄研究员等人敏锐地发现,有一个现成的拍摄对象。那就是利用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中的费托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公司实现了将液态煤转化成合成油。“费托合成也可视为聚合体系,费托合成催化剂碳化铁极有可能也能活化乙烯聚合,因而解决了乙烯聚合体系模型化的困难。”周雄表示。有了“演员”,实验室找到北京大学吴凯教授团队来做“摄影师”,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的单分子表征技术,从而得以在微观尺度上直观观察到这一经典聚合反应。研究团队综合多种实验手段和理论计算,确定了在没有引发剂存在时碳化铁表面的乙烯聚合机理。3月11日,这一成果以《表面乙烯聚合乙烯插入机制的可视化》为题发表在世界学术顶刊《科学》杂志,杂志还将其列为当期置顶论文。德国慕尼黑大学Joost Wintterlin教授撰写专文评论,认为该工作“不仅会引发学术兴趣,还可以对工业应用产生重要影响,相关过程决定了合成聚合物的物理性质和质量”。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也是少有的以企业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顶刊论文,体现了怀柔科学城鼓励产学研合作的理念。
  • 440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超分辨单细胞荧光原位空间转录检测系统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OITC-G220221221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2年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超分辨单细胞荧光原位空间转录检测系统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4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包号货物名称数量(台/套)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采购预算(人民币)1超分辨单细胞荧光原位空间转录检测系统1是440万元投标人可对其中一个包进行投标,须以包为单位对包中全部内容进行投标,不得拆分,评标、授标以包为单位。2、技术要求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6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轻松实现5纳米空间分辨率——牛津仪器TKD技术助力纳米析出相研究
    轻松实现5纳米空间分辨率——牛津仪器TKD技术助力纳米析出相研究 结构、成分和工艺决定了材料的性能表现。随着现代电子显微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面积能谱和CMOS-EBSD系统商业化的巨大成功,纳米尺度下材料的成分、结构分析已不再是TEM的特权。近日,东莞理工学院王皓亮老师团队通过牛津仪器新一代光纤耦合CMOS-EBSD探测器Symmetry S2,在SEM下轻松表征了Ti22Nb合金中的纳米析出相,TKD空间分辨率达到5 nm。 Ti-Nb体系拥有独特的宽温域线性零膨胀特性,在航空航天、微电子器件、光学仪器等对尺寸稳定性提出严苛要求的高价值工程结构中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得益于Ti22Nb中a' ' iso析出相在晶向的热收缩特性,调控该相的体积占比和择优取向有助于获得热胀系数为零的合金体系。由此可见,全面理解a' ' iso的析出机理至关重要,而简单、快速、准确的显微分析技术则为材料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简介 近日,东莞理工学院王皓亮老师团队在Scripta Materialia发表了题为Nano-precipitation leading to linear zero thermal expansion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in Ti22Nb的科研成果。文章作者借助中子衍射、STEM-EDS和TKD研究了a' ' iso的析出行为,同时澄清了a' ' iso与基体的晶体学取向关系。牛津仪器应用技术专家王汉霄博士为此项工作提供了全面的电子显微学技术支持,分别使用Symmetry S2 CMOS-EBSD和Ultim Max大面积能谱系统在纳米尺度表征了Ti22Nb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元素分布。文章摘选 图1显示了Symmetry S2在常规EBSD模式下采集的IPF面分布图。淬火态(water quenched, WQ)Ti22Nb的显微特征以板条状a' ' 马氏体为主,原高温β相晶界仍清晰可见,母相晶粒直径约50 μm。淬火内应力导致晶格发生局部扭转,具体表现为单个晶粒内IPF颜色的微小波动。冷轧态(cold-rolled, CR)样品的位错密度更高,弯曲交错的变形带揭示了较大的塑性应变。Symmetry S2 所采用的CMOS相机技术和光纤板设计使其兼备高速和高灵敏度特点,是表征大变形样品的利器。图1 :(a, b)淬火态和(c, d)冷轧态Ti22Nb合金的IPF-TD图叠加BC图;(e)热应变曲线 进一步研究表明,冷轧态样品在350 ℃保温10 min后,热胀系数降低至零。为阐明背后的机理,论文作者探索了温度梯度对微观组织的影响,如图2(a-c)所示。a' ' 的板条形貌在250-300 ℃仍得以保留(a' ' ↔β,~150 ℃),升温至350 ℃后出现大量纳米级针状析出物。受限于块体样品的电子-物质交互作用体积,最终选择在Symmetry S2的TKD模式下表征这些析出相,加速电压和步长分别为30 kV和5 nm。EBSD/TKD模式切换仅需一键即可完成,且无需重新校准系统。图2:(a-c)温度对冷轧态样品显微组织的影响,BSE图像;(d)TKD结果,Tmax = 350 ℃样品的IPF图叠加带对比度图;(e)同步采集的STEM-EDS面分布图;(f)晶体学位向关系。 高空间分辨率TKD结果表明,a' ' 相(最小针宽仅10 nm)在β基体中高度弥散分布,且两相满足 a' ' //β关系。图2(e)是利用Ultim Max大面积能谱探测器同步采集的STEM-EDS元素面分布图,结果显示相较于基体而言,针状析出物富含钛元素。综合上述晶体学和化学成分信息,论文作者推测针状析出相与文献中报道的a' ' iso一致,并将图2(c)样品的线性零膨胀特性归因于通过扩散相变形成的a' ' iso。 王皓亮老师团队借助中子衍射、EBSD、TKD和STEM-EDS,在纳米-微米尺度下研究了Ti22Nb合金的显微组织特点,为设计宽温域线性零膨胀钛合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Symmetry S2 CMOS-EBSD和Ultim Max大面积能谱系统的高分辨率优势,在本项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 技术线上论坛| 6月19日《SPEC 2022线上论坛——亚微米空间分辨O-PTIR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报告简介]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谱是一种快速简单的非接触式光学技术,克服了传统IR衍射的限。与传统FTIR不同,不依赖于残留的IR 辐射分析,而通过检测由于本征红外吸收引发的样品表面快速的光热膨胀或收缩,来反映微小样品区域的化学信息。O-PTIR技术将分辨率显著地提升至400~500 nm,能够在溶液中直接分析细胞、组织、材料表面的红外光谱,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常用样本,如细胞爬片,组织切片等有着良好的兼容性,让活细胞红外观测成为可能,大的拓展了红外光谱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围。本次线上论坛邀请到了曼彻斯特大学Peter Gardner教授、利物浦大学Cassio Lima助理研究员、莱布尼兹光子技术学院负责人Christoph Krafft博士及美国PSC公司产品管理及营销总监Mustafa Kansiz博士,为大家详细介绍O-PTIR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借助O-PTIR技术开展单细胞水平的研究。[直播入口]您可通过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此次会议!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注册此次会议![报告时间]开始 2022年06月19日 21:30(北京时间)结束 2022年06月19日 23:30(北京时间)[主讲人介绍]Dr. Mustafa Kansiz 演讲者介绍►PSC产品管理和营销总监21:30-22:00亚微米空间分辨同步IR + Raman光谱成像分析: 全新的振动光谱技术Prof Peter Gardner 演讲者介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工程与分析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使用红外与拉曼光谱检测生物分子、细胞与组织以应用于药理学、分子病理学与疾病诊断。22:00-22:25O-PTIR与同步拉曼光谱在单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茶歇22:25-22:35Dr. Cassio Lima 演讲者介绍►利物浦大学生物化学与系统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将受激拉曼光谱与纳米红外应用于真核细胞的亚细胞别分析。22:35-23:05亚微米空间分辨同步IR + Raman光谱应用于细菌的单细胞水平研究Dr. ChristophKrafft 演讲者介绍►德国莱布尼茨光子技术学院光谱成像部门,拉曼与红外组织病理学工作组负责人。主要工作是使用拉曼与红外光谱分析细胞与组织,并将成果应用于改良临床医疗。23:05-23:30O-PTIR技术在微塑料/细胞/组织领域的应用以及与FTIR和拉曼光谱的对比技术线上论坛:https://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 820万!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超高空间分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1297-2343020079A1/03(Z20230261)项目名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超高空间分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8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82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超高空间分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1套详见招标文件第八章预算:人民币820万元整,投标报价超预算作废标处理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且图纸批准后360个工作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2月18日 至 2023年02月24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2130号1706室方式:获取招标文件方式:现场领购或邮箱获取 报名资料:法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或法人授权委托书原件的扫描件)、营业执照副本原件(或加盖公章的复印件)及汇款凭据。 报名电话:025-83609953(南京)/021-52181959(上海) 报名邮箱:jshc3333@163.com 以下为本公司对公支付宝报名付款码:(转账时请务必备注公司名称+79A1/03)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联系方式:李老师 021-69580038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江苏省华采招标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2130号1705室1706室联系方式:李娆/胡晓秀 025-83603378(南京),021-52181959(上海)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李娆/胡晓秀电话:025-83603378/021-52181959
  • 空间代谢组学高分辨率质谱成像揭示鞘脂控制真皮成纤维细胞异质性
    人类真皮成纤维细胞是皮肤的细胞成分,由于它们的动态细胞特性而表现出细胞间表型异质性。因此,单个真皮成纤维细胞可以有不同的细胞特性,负责伤口修复、纤维化或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脂质代谢在具有不同表型的成纤维细胞中是否存在不同的形态,以及脂质成分是否参与成纤维细胞亚型的建立尚不清楚。  2022年4月,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Laura Capolupo等人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Sphingolipids control dermal fibroblast heterogeneity”的研究成果,通过空间分辨代谢组学和单细胞转录组学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单个细胞的脂质组成,揭示了鞘脂在成纤维细胞状态确定中的驱动作用。研究背景  外部信号(例如激素、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和细胞自主特性(例如单个细胞的转录和代谢状态)共同决定细胞命运的决定。尽管在数十年的深入研究中,外部信号的作用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详细说明,但细胞自主对命运决定的分子基础仍难以捉摸。脂质参与能量代谢,负责生物膜的组装,充当信号分子,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影响其功能和细胞内分布。脂质组成因细胞类型而异,并在分化事件中重新编程。然而,脂质组重塑是否以及如何帮助改变细胞特性尚不清楚。  研究思路  研究结果  1. 通过空间代谢组学揭示脂质异质性的组织原理,单细胞分析显示脂质协同调节  图1和图2展示了研究人员首先对原代真皮人成纤维细胞 (dHF) 进行了空间代谢组学解析,结合电喷雾电离液相色谱-质谱(ESI-LC/MS)和基于多反应监测(MRM)的脂质组学分析,发现dHF 中存在两个共存的脂质变异轴。一个轴与细胞内组织有关,另一个轴与脂质相关的细胞间异质性有关,其中鞘脂途径受到高细胞间变异性的影响。随后的单细胞脂质组根据脂质组成对细胞进行分组,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簇。当考虑鞘脂的水平时,某些鞘脂在特定的细胞簇中富集,表明 dHF 以不同的鞘脂代谢状态存在。  研究人员随后用可识别不同鞘脂头部基团的荧光标记的细菌毒素对细胞进行染色,验证了这一结果,发现dHF 以亚稳态鞘脂代谢配置存在,与给定的表型状态相对应,并在细胞世代中持续存在,研究人员将这些脂质代谢状态称为lipotypes。  图1 | dHFs的单离子空间代谢组学分析  (A)空间代谢组学检测方法示意图  (B)正离子模式检测的部分脂质成像图  (C)每个像素的PCA坐标显示  (D)前10种脂质的贡献度展示  图2 | 单细胞脂质组学分析  (A)空间代谢组数据单细胞分析方法示意图  (B)显示通过257个细胞计算的脂质CV的条形图  (C)脂质协变网络  (D)单细胞脂质组学数据的t-SNE图  (E)鞘脂染色t-SNE分布图  (F)鞘脂前体和负责鞘脂的成像图  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对细胞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应不同脂型结合分析  研究人员接着对dHF 进行了单细胞 RNA 测序 (scRNA-seq),并将转录组定义的亚型与鞘脂定义的亚型联系起来,发现特定的lipotypes与普遍的细胞状态有关,表明lipotypes是 dHF 细胞状态的标志物。此外,dHF lipotypes还反映在不同真皮区域的成纤维细胞亚型上,如真皮较深区域的网状成纤维细胞与较浅区域的乳头状成纤维细胞会呈现差异化的lipotypes,且与皮肤癌的相关性不同。由此,lipotypes可以在体内标记特定的 dHF 群体。  图3 | 脂肪类型映射到转录细胞的状态  (A)通过指定聚类对5652个单独DHF的scRNA序列进行UMAP嵌入分析  (B)聚类标记基因的基因表达点图  (C)A中单个dHF细胞的扩散图,突出了不同细胞状态之间转录变异轴  (D)DHF的sRNA序列数据PAGA轨迹分析图  (E)每个FACS分类的脂肪型群体的富集基因的平均基因表达热图  (F)不同的脂型基因特征分数UMAP图  (G)不同簇细胞的平均脂型z分数点图  (H)ShTxB2e+、ShTxB1a/2e+、ChTxB+和triple+的PAGA轨迹分析图  (I)成纤维细胞(ACTA2)和基底细胞(LMNA)的两种典型标记物的UMAP图  (J)几种染色细胞的共焦显微照片  3. 鞘脂扰动对细胞状态的影响  研究人员最后探究了鞘脂扰动对细胞状态的影响,发现lipotypes异质性通过使原本相同的细胞对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多样化来影响细胞特性,并且操纵鞘脂组成足以将细胞重新编程为不同的表型状态。此外,鞘脂还能整合到参与细胞状态确定的调节回路中,这些回路解释了代谢和转录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具体来说,研究人员观察到鞘脂调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FGF2) 的信号传导,其中globo系列鞘脂Gb3/Gb4 充当正调节剂,而神经节苷脂GM1 充当负调节剂。反过来,FGF2 信号通过维持导致Gb3/Gb4 产生的替代代谢途径来抵消 GM1 的产生。  图4 | 鞘脂扰动对FGF信号的影响  相关讨论  该研究通过将高分辨率质谱成像与单细胞转录组学相结合,测量了单个人类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脂质组和转录组,发现特定脂质代谢途径的细胞间变化有助于建立参与皮肤结构组织的细胞状态如图5所示。这为细胞间异质脂质代谢在多细胞系统的自组织中发挥指导作用提供了证据。图5 |鞘脂控制真皮成纤维细胞异质性
  • Angewandte:解读梵高名画“吉诺夫人的肖像” ——O-PTIR光热红外光谱技术提供纳米尺度的空间分辨率
    前言历史绘画品,其组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除主要化合物外,还有一些低含量的物质,或来自艺术品本身,或与其老化过程(如分子的迁移或聚集)以及之前的保存处理方式密切相关。其中一类从绘画品检测到的微量化合物,多为微米的颗粒物和层状物,其尺寸小于10 μm (尺寸/厚度)。为了解这些历史绘画品的组成、物理性质、历史背景和进一步理解可能的退化过程,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这些微量化合物进行详细的组成表征,获取这些信息是发现合适的预防/保存方法来避免/减少这些老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可用于分析的样品量非常少,且应该尽可能减少来确保艺术品的完整性,这些微米区域的识别就变得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图1.(a)名画,著名画家梵高的“吉诺夫人的肖像”;(b)画作中选取的用于分析的样品碎片;(c)当前多种红外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及波长依赖性对比。除了一些基于X射线的常用方法来表征绘画品中的无机颗粒和层状物,一些关于有机物的表征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微米傅里叶变换红外(µFTIR)和拉曼(µRaman)光谱技术的应用,可提供这些物质分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一些信息,但µFTIR通常受到空间分辨率的限制(约3-15 μm,且依赖于入射红外波长),难以检测到10 μm *10 μm区域内一些光谱标志物的特征吸收带,尽管拉曼光谱可实现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却会受到荧光干扰和潜在的敏感材料损伤的限制。O-PTIR是近发展起来的一项基于热膨胀的红外技术,其使用红外激光照射样品引发热膨胀,然后用可见探针激光进行红外测量。因此,其空间分辨率由可见激光的光斑大小决定,克服了传统FTIR光谱分辨率决定于红外光衍射限的限制。另外,除了其高空间分辨率(通常远低于1 µm), O-PTIR测量不需要与样品直接接触,避免了表面脱落粒子的干扰或对待分析绘画品片段的可能损害,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历史绘画品的分析方法,并有可能拓展到其他具有多彩表面的文化遗产样品。近期,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Karolien De Wael课题组及其合作者次使用O-PTIR技术用于分析历史绘画作品中的有机颗粒物,并和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µFTIR(µSR-FTIR)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DOI:10.1002/anie.202106058)。如图1(a-b)所示,作者选取了梵高的名画“吉诺夫人的肖像”的微小片段,尺寸约为200 µm * 200 µm * 25 µm(图1b), 画作表面层的厚度仅约为10 µm,这对于直接表征其有机组成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µSR-FTIR收集的高质量波谱数据中,五种主要的光谱类型可以通过特征红外吸收谱带得到有效的区分(箭头所示),分别为铅白 (2PbCO3Pb(OH)2 / PbCO3,约为1390 和1045 cm-1),CaCO3 (约为1453 和874 cm-1),干油(约为1734 cm-1),蛋白质(约为1650 和1543 cm-1,分布对应Amine Ⅰ和Amine Ⅱ)以及纤维素(1114, 1062 和 1037 cm-1)。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包埋样品的环氧树脂(1512, 和 1247 cm-1)也被检测到,且在其他几个谱图也同样发现,主要原因为µSR-FTIR红外光斑点太大,无法选择样品的特定微小区域。作为对比,O-PTIR同样可以依赖特征红外吸收谱带检测到上述的多种化合物,如下图2所示。另外,得益于其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可以将CaCO3和干油的谱图与铅白和干油的谱图进行有效区分,证明了这些颜料在画作中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O-PTIR谱图并不包含包埋树脂的特征红外吸收峰(约为1512 cm-1),这与µSR-FTIR形成鲜明的对比,原因可能在于O-PTIR较小的光斑允许研究人员选取远离样品边缘的目标区域,提供无树脂吸收带的红外谱图,有助于避免它们与来自其他化合物的信号重叠,以及重要光谱特征的丢失,更有效的区分样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图2. 采用µSR-FTIR和O-PTIR对图1所示的薄片(上)进行分析和对比。(中)绿色区域的SR-FTIR分析结果 (斑点大小: 10 µm * 10 µm);(下)黄色标记区域的O-PTIR分析结果(光斑大小: 450 nm * 450 nm)。 O-PTIR技术的应用,成功克服了以往常用的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的局限性,实现了鉴别未知组成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如图3所示,获得的谱图清晰地显示出天竺葵湖颜料的主要红外吸收条带,与参考文献中其他红外技术观察到的谱图完全一致,如羧酸基团(1550和1460 cm-1),氧杂蒽和酮基团(1605,1351,1254 cm-1)。另外,由于天竺葵湖色素在可见光下会逐渐降解,有可能影响到后续其他技术的进一步分析,验证O-PTIR使用的可见激光是否可能会对样品造成损伤就显示十分重要。结果显示,传统FTIR所收集的光谱与O-PTIR得到的初始(图3, t0)和经过22次重复(18分钟)得到的终结果(图3, tf)非常相似,由此证明了O-PTIR未对该敏感物材料造成明显损害,未来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测试技术用于文化遗产物质的检测和分析。图3. 使用O-PTIR光谱技术对粉红色颗粒进行表征。上图:选择用于分析的区域(左)及其被分析点位的放大图,a-b(右);中图: 各分析点的O-PTIR光谱(黑色)和新合成的天竺葵湖颜料的参比光谱(粉红色标记);下图:对O-PTIR分析过程中对参考样品天竺葵湖的潜在辐射损伤的研究, 之前的FTIR光谱(粉色)与OPTIR初始光谱比较(t0)和累计连续辐照22次后的光谱 (tf)。 O-PTIR提供的高空间分辨率,克服了传统FTIR的衍射限,大大扩展了传统分子光谱技术的边界,用于分析历史绘画作品和文物具有很大的优势,即使只有微小的碎片可用于分析。另外基于高空间分辨率,O-PTIR不仅可以提供较少的重叠光谱,有助于识别微米和纳米组成在样品中的不均匀性,也大大降低分析所需样本的大小。这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存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大化获得信息的同时小化对物体的侵入性采样,因此有助于保护艺术品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1] Karolien De Wael et.al. Nanoscal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paintings by means of O-PTIR spectroscop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ganic particles in L’Arlésienne (portrait of Madame Ginoux) by Van Gogh.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DOI: 10.1002/anie.202106058.
  • CT分辨率知多少—高分辨率微纳CT的精确度量
    在 X 射线 CT 中,空间分辨率是重要的量化参数之一,它被定义为重建图像中两点之间可以区分的最小线性距离。因此,对空间分辨率的适当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微纳 CT 这种高精度要求的成像系统。目前有两种最常见的空间分辨率评估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分辨率测试卡评估,其包含了可进行直接视觉评估的图案结构,在工艺上可制成二维和三维结构,适用于 X 射线断层和 X 射线 CT。测试卡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可直观评估分辨率。但测试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结构分布,只能评估测试卡上所列的图案尺寸;第二种是利用遵守 ASTM E1695-95 标准(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ystem Performance)的斜边法或边缘瞬变法,光源扫描圆柱体或球体边缘,随后基于一套标准的数据处理方法计算空间分辨率。该方法需严格遵守测试标准,能够精确度量空间分辨率且不受测试卡的图案尺寸限制。1Resolution-spirit—微纳 CT 空间分辨率测试捷克CACTUX公司推出的 Resolution-spirit 是按照 ASTM E1695-95 标准制造的微纳 CT 模体,并由超精密三维测量机 nano-CMM 标定。Resolution-spirit 是一个高精度的红宝石球(Φ=0.5~5 mm),粘在一根碳棒上,如下图(左)所示。为评估 XY 平面的分辨率,只需对模体成像,如下图(右)所示,其中绿点为计算的质量中心。用户只需对模体边缘像素的数据进行处理,即两个红色圈内的数据,以质量中心为准,获得不同半径下强度分布—边缘响应函数(ERF)。这里最大挑战是以非常高的精度确定质量中心,如果没有正确地定义中心,那么根据中心对像素进行分组将不准确,错误将导致边缘模糊。然后依次通过求导和傅里叶变换得到点扩散函数(PSF)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根据体素大小和 MTF 精确算出空间分辨率。最后类推到其他平面,可获得 CT 系统的三维空间分辨率。例如,布尔诺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传统 2D 分辨率测试卡和模体对 Heliscan 微米 CT 进行分辨率测试,如下表所示,模体能提供更精确的度量。2 Voxel-spirit—纳米 CT 体素校准在锥束 X 射线 CT 中,光源、样品和探测器之间的距离(SOD和SDD)影响重建体的视觉保真度和体素大小。除了这两个距离的估计存在偏差外,体素大小的真实值还受到 X 射线源漂移、CT 组件热膨胀、探测器和转台倾斜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参考样品进行校准是防止在估计体素大小时出现误差的适当工具。对于视场在 10 mm及以上的锥束CT,体素尺寸校准已经很好地建立起来,并且有大量合适的参考样品可用。然而,对于小视场、高分辨率的微纳 CT 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参考样品。CACTUX 的 Voxel-spirit 可以对 SOD 和 SDD 的误差进行精确校准,从而提高重建质量和体素大小的准确性,其适用于视场较小且锥束放大倍率接近 1 的微纳 CT。voxel-spirit由两个高精度的红宝石球(Φ=0.3 mm)组成,它们粘在一根碳棒上,球中心间距(约0.5 mm)并且经过 nano-CMM 严格度量,精度约 70 nm,如下图所示。首先保证两个球体完全在视场内,光源中心与探测器平面正交,两球中心连线平行于探测器平面。在对 Voxel-spirit成像后,可根据下图公式 1 计算体素大小。根据这种关系,在体素大小上的误差可能是由于 SOD 和 SDD 的不精确以及像素大小 p 的不精确造成的,而这些在实验中都是难以精确测量的。因此,在给定的 CT 测量条件下,利用图像中两球中心间距 lCT 和真实度量过的球中心间距 lref,可以获得体素修正因子 cf,算出修正后的体素大小,如下图公式 2、3。3 R1-shadow—微纳 CT 机械误差校正在微纳 CT、双能 CT 或 4D CT中,旋转转台同样会引入误差,即旋转中心的不对准、装台的不稳定或移动等等。尤其是针对颗粒、粉末样品,更容易受到这些机械误差的影响。CACTUX 的 R1-shadow 可以快速直观地纠正这些机械误差,并且提供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R1-shadow是一个由 kapton 制成的样品基底(Φ=25~100 um),在中心处有一根碳纤维增强棒(Φ=2.5~10 um)作为机械误差校准的参考基准点,如下图所示。在确保基准点获得较高对比度的图像后,即可开始 CT 测量。下图展示了胶囊颗粒在机械误差修正前后的图像,可以清晰看到修正后的红色区域伪影消除了。 点击获取产品详细信息:捷克 CactuX—致力于提升您微纳 CT 系统的成像质量和测试效率参考文献: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ystem Performance: E 1695–95. 1st edition.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2013.2. Bla&zcaron ek P, &Scaron rámek J, Zikmund T, et al. Voxel size and calibration for CT measurements with a small field of view.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iCT 2019), Padova, Italy. 2019: 13-15.3. Zemek M, Bla&zcaron ek P, &Scaron rámek J, et al. Voxel size calibration for high-resolution CT. 10th Conf. on 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2020: 1-8.4. Laznovsky J, Brinek A, Salplachta J, et al. 3D spatial resolution evaluation for helical CT according to ASTM E1695–95. 10th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Computed Tomography. 2020.5. Laznovsky J,Brinek A, Salplachta J,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Spatial Resolution determination for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helical scanning trajectory.
  • 低至亚微米分辨!高分辨、高灵敏度X射线CCD/sCMOS相机
    根据 X 射线能量转换为相应电荷的方式不同,X 射线相机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探测两类。目前基于光子计数的像素化 X 射线直接探测器, 得益于其高探测效率、零噪声、高帧率、能量窗口筛选能力,低点扩散等特点,使得其在 X 射线衍射,散射,关联光谱等弱光或有时间分辨要求的应用得到广泛的应用,在 X 射线能谱成像领域带来了质的飞跃,目前商业化的医用能谱 CT 已经面世。此项技术的发展充分践行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终极目的,从基础研究及应用,到科学装置,随之是实验室及商业化医学应用。但是目前光子计数的像素化 X 射线直接探测器的最小像素尺寸为 55μm*55μm,其不能满足 X 射线微纳 CT、显微成像,计量学等应用方向对于更小像素的需求。因此,目前高分辨 X 射线间接探测相机在如上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X 射线间接探测相机基本原理及类型X 射线间接探测相机基本结构是高能的 X 射线打在闪烁体上,随之转为可见光,部分可将光通过光学耦合器件耦合到后端的 CCD 或 CMOS 传感器上。光学耦合器件包含两种:透镜和光锥或光学面板。 透镜组耦合 光锥耦合主要性能差异-透镜组耦合VS光锥耦合光锥耦合 X 射线相机的的光传输效率是透镜耦合的 4 倍。主要是因为光锥的耦合效率高;透镜耦合 X 射线相机的空间分辨率可以低至亚微米水平,但是光锥不行,是因为光锥的光纤尺寸为几个微米。2捷克 RITE 公司的低至亚微米分辨的高性能X射线 CCD/sCMOS 相机捷克 RITE 公司主要提供透镜耦合(fiber coupled,LC)和光锥耦合(fiber coupled,FC)两种高分辨间接探测X射线相机。进一步根据传感器不同,可分为电荷耦合(CCD)和互补型金属氧化物(CMOS)两种版本。探测器采用一体化结构,小巧紧凑,结实坚固,易操作易集成,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及成品测试都经过严格的把关,不仅性能优越而且坚固耐用。适用于微米及亚微米的 X 射线显微成像、X 射线显微 CT、X 射线计量学等应用。3XSight&trade LC 透镜耦合高分辨 X 射线相机主要特点多个镜头可简单切换,实测空间分辨率500nm-7µ m; 紧凑坚固的设计,可防止因散射的 X 射线直接撞击传感器而产生噪声; 一体化设计,易于安装和操作,无需水冷,USB 传输,软件友好。可提供真空版本,光谱范围可扩展到 EUV 能段。XSight&trade LC 真空版-EUV 可更换镜头单元规格参数参数Xsight Micron LC X-rayCCD CameraXsight Micron LC X-raysCMOS Camera芯片类型CCDsCMOS像素数3300x25002048x2048视场Model LC 02700.90 mm (H) x 0.68 mm (V)Model LC 02700.67 mm (H) x 0.67 mm (V)Model LC 05401.8 mm (H) x 1.36 mm (V)Model LC 05401.33 mm (H) x 1.33 mm (V)Model LC 10803.60 mm (H) x 2.70 mm (V)Model LC 10802.66 mm (H) x 2.66 mm (V)Model LC 21607.2 mm (H) x 5.4 mm (V)Model LC 21605.32 mm (H) x 5.32 mm (V)Model LC 432014.40 mm (H) x 10.80 mm (V)Model LC 432010.64 mm (H) x 10.64 mm (V)有效像素尺寸及空间分辨率(JIMA RT RC-02(center area, 8 keV))Model LC 0270 0.275μm / 0.4 μmModel LC 0270 0.325μm / 0.5 μmModel LC 0540 0.55μm /0.6 μmModel LC 0540 0.65μm /0.8 μmModel LC 1080 1.1μm / 1.5 μmModel LC 1080 1.3μm / 1.5 μmModel LC 2160 2.2μm / 3.0 μmModel LC 2160 2.6μm / 3.0 μmModel LC 4320 4.4μm / 7.0 μmModel LC 4320 5.2μm / 7.0 μm能量范围5-30 KeV(真空版可到EUV波段>50eV)5-30 KeV(真空版可到EUV波段>50eV)读出噪声7.5e- RMS1.4e- RMS暗电流0.001e-/pix/s@-30℃0.14e-/pix/s@0℃(风冷)0.04e-/pix/s@-10℃(水冷)帧率-3 fps-40 fps动态范围2800:121400:1XSight&trade LC 透镜耦合高分辨 X 射线相机搭建在理学 nano 3D X 射线显微系统中:应用示例蜱虫0.4 micron resolution蚂蚁头部图像 taken by a 0.27 um pixel array4XSight&trade FC -光锥耦合、高灵敏度 X 射线相机二维(2D)X 射线 XSight&trade FC 系列相机,由薄荧光屏,光锥和相机组成。与透镜耦合版本相比,光纤耦合探测器的的灵敏度大约高 20 倍。也分为 CCD 和 sCMOS 版本。可应用于 X 射线显微镜,X 射线形貌术,X 射线光学调整和计量学、X 射线成像等应用。 紧凑坚固的设计,可防止因散射的 X 射线直接撞击传感器而产生噪声。机身底部配 M6(CCD版)/ ¼ " 20 UNC(sCMOS版)标准螺纹,易于集成。一体化机型,易于安装和操作,无需水冷,USB(CCD)/Camera Link Full (sCMOS) 传输,软件友好。XSight&trade FC 5400CCD 相机XSight&trade FC 2160CCD 相机XSight&trade µ RapidsCMOS相机规格参数参数Xsight Micron FCCCD CameraFC5400Xsight Micron FCCCD CameraFC2160Xsight μRapid Camera芯片类型全帧CCD全帧CCDsCMOS像素数3326 x 25043326 x 25042048 x 2048视场18mm x 13.5mm7.2mm x 5.4mm13.3mm x 13.3mm实测空间分辨率16μm@8KeV8μm@8KeV20μm@8KeV能量范围5-30KeV5-30KeV5-30KeV读出噪声10e-RMS7.5e- RMS1.5(e- rms,fast scan)1.4(e- rms,slow scan)暗电流0.02e-/pix/s@-30℃0.02e-/pix/s@-30℃0.5e-/pix/s@5℃ 帧率 1 fps 1fps100(fps@full resolution,fast scan)35(fps@full resolution,slow scan)动态范围3100:1(70dB)3100:1(70dB)20000:1(fast scan)21430:1(slow scan)XSight&trade FC -光锥耦合、高灵敏度 X 射线相机搭载在理学 XRTMicron 射线形貌成像系统中用于单晶材料的无损检测:应用示例:木槿叶(8 keV,视场18.0 mm (H) x 13.5 mm (V))老鼠爪子 CT 渲染视频(由 SLS - PSI 的 TOMCAT 光束线提供)关于RITERigaku Corporation 于 2008 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成立了 Rigaku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Europe s.r.o. (下简称“RITE”),配有多个专业的 X 射线实验室,作为日本理学在欧洲的 X 射线光学镜片设计、开发和制造中心。 尽管理学在 2008 年才成立 RITE,但是 RITE 前身却在业内有着超过 50 年的发展历史。团队创始成员来自捷克科学院和捷克理工大学,参与了多项(原)捷克斯洛伐克空间探测项目,是目前捷克 X 射线光学领域的领先研究学者。凭借自身在 X 射线、极紫外光学领域多年的积累,除了承担母公司理学的研发 (R&D) 任务以外,RITE 秉承着开放合作的理念,也直接向全球的工业客户、实验室科研用户提供标准或定制型 EUV/X-RAY 光学镜片和高分辨 X 射线相机等。北京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捷克 RITE 公司中国区授权总代理商,为中国客户提供 RITE 所有产品的售前咨询,销售及售后服务。我司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专业的 EUV、X 射线产品及解决方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进行交流和探讨。了解RITE光学复制技术:以创新为先导,聚焦EUV极紫外/X射线光学器件的研发- 捷克RITE
  • 我国科学家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冷原子系统包括离子阱中囚禁的离子和光场中囚禁的原子等,是研究量子物理的理想实验平台,也是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实验研究的重要物理系统。冷原子系统中的核心实验技术之一是高分辨单粒子成像。近十年来,冷原子系统的显微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涌现出量子气体显微镜、光镊原子阵列、高分辨率囚禁离子成像等先进技术。然而,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这些技术分辨率只能达到光学波长量级,研究波函数细节相关的量子现象需要光学超分辨成像。此前,国际上对单原子(离子)直接的超分辨成像尚未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借鉴经典成像领域的受激耗尽超分辨成像方法,结合冷原子系统的原子量子态初始化和读取技术,首次在离子阱中实现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成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可超越衍射极限一个量级以上,利用数值孔径仅为0.1的物镜即可实现175纳米的成像分辨率。为了进一步展示该方法的时间分辨率优势,团队同时实现了50纳秒的时间分辨率和10纳米的单离子定位精度,并清晰地拍摄了囚禁离子在离子阱中的快速简谐震荡,理论上通过相关操作可将空间分辨率提高至10纳米以下。  这一实验技术可扩展到冷原子系统的多体和关联测量。审稿人认为,该工作“填补了此前缺失的精密测量原子位置的重要工具,有潜力对高频运动的单个运动量子实现空间分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