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胶类药材

仪器信息网胶类药材专题为您整合胶类药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胶类药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胶类药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胶类药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胶类药材话题讨论。

胶类药材相关的论坛

  • 中药材鉴别专用术语解释

    皮刺 皮类药材表面的一种硬而少的突出物,称皮刺,如海桐皮。空泡 药材加工时用火烘烤过快而形成的中心空隙,称空泡。油头 药材根头部偶有黑色发粘的油状物称油头,如川木香。亮星 指药材横切后在阳光下透视,见到的粘液质小点,因能发亮称亮星,如土茯苓。菊花心 指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排列形成细密放射状纹理,状似开放的菊花,称菊花心,如黄芪、甘草。枣皮 指药材果皮皱缩成枣皮状,如山萸肉。珍珠盘 指药材根头部膨大,具有多数隆起的茎基及芽痕,因状似珍珠散于盘中而称珍珠盘,如银柴胡。亮银星 指皮类药材由于表面有结晶析出,置光下显亮银光,如牡丹根皮、厚朴。花白点 指药材断面中心数个散生的放射状木质部黄白相间,与周围形成色彩对比,如胡黄连。通天眼 指羚羊角的神经孔通过角塞顶端的角壳中心,向上呈一扁三角形的小孔直达角尖,习称通天眼。开口子 指青贝药材外层两枚鳞片大小相近,顶端不抱合,俗称开口子。月石坠 指硼砂加工时结在绳子上的干燥结晶,似石坠下,称月石坠。蜘株网纹 措在药材横切面上,木质部大型导管呈针孔状多层整齐排列,与类白色的射线相间而呈蜘蛛网状纹理,如木通等。胶口镜面 指僵蚕药材的断面平坦,外层白色粉性似胶,中间棕黑色发亮似镜。金井玉栏 指根类药材的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桔梗等。

  • 中药材干燥程度简易鉴别

    为了便于贮藏和防止霉变,中药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干燥的。那么,购买中药材时如何鉴勋它的干燥程度是否符合要求呢?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鉴别质地:一般来说。干燥的药材质地硬、脆,用牙咬、手折都比较费力;如果质地柔软,则说明这种中药材未干透,易发生霉变。  鉴别断面:已干透了的根类、根茎类、枝干皮类中药材,将其折断后,断面应该色泽~致,中间和外表无明显的分界线;如果断面色泽不一致或仍然与新鲜时相同,说明未干透。  手搓鉴别:一些叶、花或全草类的中药材,如果手折易碎断或成粉末,则说明已经干透了;反之,则柔软不易折断或不易粉碎。 手掐牙咬鉴别:一些果实、种子类的中药材,可以采取用手掐和牙咬的方法,即用手能够轻易掐入无阻力,用牙咬感到很硬,说明是干透了。如果用手掐入时阻力很大.不易掐到底,甚至有潮湿的感觉,或粘附在手上,或感到较软,都是未干透的。  敲击鉴别:未达到干燥标准的中药材.相互敲击时声音沉闷不清脆,需继续干燥。但一些含糖分比较高的药材,如桂圆肉、天冬等,干燥后敲击的声音并不清脆。

  • 中药材的口试鉴别

    根据口尝中药材来体会其特殊味道和口感,从而衡量和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称口试法。该法简便易行,对鉴别根皮类、果实种子类等中药材有较大适用价值。  一、有些药材具有鲜明纯正而恒久的苦、酸、甜、咸、辣等味,且一般味道越浓,质量越好。   黄连、苦参、山豆根、穿心莲、胡黄连、苦杏仁、鸦胆子味道极苦,且越苦越佳;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为好;蜂蜜、甘草、党参、罗汉果以味甜为好;全蝎、土元味咸;干姜、郁金、高良姜、草果、草豆蔻味辛辣等。  二、有些中药材药味间杂,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味道,或嚼之稍久而变味。   黄芪、沙苑子嚼之味甜而有豆腥气;西洋参、陈皮、板蓝根、桔梗先甜而后苦;枳壳先苦而后微酸;续断味苦、微甜而后涩;厚朴苦而辛辣;肉桂嚼之味甜辣,渣少为佳;秦艽、双边栝楼根味苦涩等。  三、有些药材根据口味和口感可资鉴别。   知母、石斛、麦冬、鹤虱、白及微甜又略苦,嚼之有黏性;黄精、玉竹、白术味甜有黏性;山药味微酸,嚼之发黏;天南星、三棱、蛇床子、牵牛子、牡丹皮、徐长卿口尝有麻辣味乃至麻舌感;苏合香、鹿角霜、茯苓、龙骨、天竺黄嚼之发黏;雷丸嚼之初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冰片、白豆蔻味辛凉浓烈;蛤蟆油嚼之有黏滑感;大黄嚼之发黏,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黄柏味苦,嚼之有黏液性,唾液染成黄色;枸杞子嚼之味甜,唾液呈红黄色;杜仲味微苦,嚼之有胶状感;乌药味微苦,有清凉感;木香味苦辛,但川木香却又嚼之发黏;胖大海、车前子嚼之均有黏液性等。  四、有些药材口尝时有明显或强烈的刺激性。   合欢皮味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白附子、半夏嚼之麻辣而刺喉、刺舌;藜芦粉味苦,有强烈的催嚏性,对舌有较强刺激性和烧灼感;远志有一种特殊的苦味,伴刺喉感等。  在使用口试鉴别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取样要有代表性,药材各部位的味觉可能不同;二是对强烈刺激性和剧毒药材,口尝时要小心,取样要少,尝后要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防中毒。另外有些中药材如斑蝥因刺激性强,不宜口尝。特别说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轻易随便口试中药材,以免中毒!!!

  •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真假、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临床应用的效果。所以对于中药材的鉴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有很多,通常可分为对植物自然形态的鉴别,对炮制药材外表性状的鉴别,用显微镜观察微观结构的鉴别,以及化学分析、生物测定等鉴别方法。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还是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法,也就是对药材的外观性状的鉴别。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简单的经验鉴别方法:   一、看外观,注意观察药材的外表特征,如表皮、颜色、形状、粗细、断面等等。   1、看药材的表面。不同种类的药材由于用药部位的不同,其外形特征会有所差异。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而根茎类药材都有较多的茎痕,皮类药材则多为卷筒状,等等。另外,一些药材有着它们自己特定的表面特征,或光华、或粗糙、或长有鳞叶、皮孔、茸毛和突起等。比如海马的外形就被总结成为“马头蛇尾瓦楞身”,羚羊角长有“通天眼”,防风长有“蚯蚓头”等。这些特征都是鉴别道地药材真伪优劣的重要依据。   2、看颜色。药材颜色的不同或变化,不仅与它的品种和本身的质量有关,不适当的加工和储藏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色泽,因此颜色是鉴别药材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药材外表颜色的观察,分辨出药材的品种、产地和质量的好坏。比如,黄连色要黄,丹参色要红,玄参色偏黑等。   3、看断面。无论植物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由一层层的组织器官构造而成的,当药材被切开,这一层层的构造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就像古树的年轮一样。很多药材的断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药材内部构造的直接体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各种分层、纹路和不同形状的小点。比如在防己断面上能看见明显的车轮纹理,而黄芪的折断面纹理呈“菊花心”样,杜仲在折断时更有胶状的细丝相连,等等。这些独有的断面特征是鉴别药材的重要依据。   二、手摸。用手感受药材的软硬、轻重,疏松还是致密,光滑还是粘腻,细致还是粗糙,以此鉴别药材的好坏。不同药材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药材,由于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荆三棱坚实体重,而泡三棱则体轻;盐附子质软,而黑附子则质地坚硬。   三、口尝和鼻闻。药材的气味与其所含的成分有关,鼻闻是比较重要的鉴别方法,尤其对于鉴别一些有浓郁气味的药材是很有效的,如薄荷的香、鱼腥草的腥、阿魏的臭等等。口尝法鉴别药材的意义不仅在于味道还包括“味感”,味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如山楂的酸、黄连的苦、甘草的甜等。味感则分为麻、涩、淡、滑、凉、腻等。药材的味感和所含的化学物质也有密切关系,在中药材口尝鉴别的实践中,可按药材的品种和质量分类进行判断。   四、水试和火试。有些药材放在水中,或用火烧灼一下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如熊胆的粉末放在水中,会先在水面上旋转,然后成黄线下沉而不会扩散。麝香被烧灼时,会产生浓郁的香气,燃尽后留下白色的灰末。这些特殊的现象都与药材内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密切的关系,是常用的鉴别方法。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是非常实用的好方法,但要能正确的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还需要多年经验的不断积累,需要对中药知识的不断充实,才能认药准确。

  • 【求助】-中药材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我做中药材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回收总是做得不高,或者净化效果不佳,焦头烂额得很,请各位大虾给点帮助![em20][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5815]ASI固相萃取小柱资料[/url]

  • 【分享】中药材的口试鉴别

    [size=3]根据口尝中药材来体会其特殊味道和口感,从而衡量和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称口试法。该法简便易行,对鉴别根皮类、果实种子类等中药材有较大适用价值。   一、有些药材具有鲜明纯正而恒久的苦、酸、甜、咸、辣等味,且一般味道越浓,质量越好。   黄连、苦参、山豆根、穿心莲、胡黄连、苦杏仁、鸦胆子味道极苦,且越苦越佳;乌梅、木瓜、山楂以味酸为好;蜂蜜、甘草、党参、罗汉果以味甜为好;全蝎、土元味咸;干姜、郁金、高良姜、草果、草豆蔻味辛辣等。   二、有些中药材药味间杂,同时具有两种以上味道,或嚼之稍久而变味。   黄芪、沙苑子嚼之味甜而有豆腥气;西洋参、陈皮、板蓝根、桔梗先甜而后苦;枳壳先苦而后微酸;续断味苦、微甜而后涩;厚朴苦而辛辣;肉桂嚼之味甜辣,渣少为佳;秦艽、双边栝楼根味苦涩等。   三、有些药材根据口味和口感可资鉴别。   知母、石斛、麦冬、鹤虱、白及微甜又略苦,嚼之有黏性;黄精、玉竹、白术味甜有黏性;山药味微酸,嚼之发黏;天南星、三棱、蛇床子、牵牛子、牡丹皮、徐长卿口尝有麻辣味乃至麻舌感;苏合香、鹿角霜、茯苓、龙骨、天竺黄嚼之发黏;雷丸嚼之初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冰片、白豆蔻味辛凉浓烈;蛤蟆油嚼之有黏滑感;大黄嚼之发黏,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黄柏味苦,嚼之有黏液性,唾液染成黄色;枸杞子嚼之味甜,唾液呈红黄色;杜仲味微苦,嚼之有胶状感;乌药味微苦,有清凉感;木香味苦辛,但川木香却又嚼之发黏;胖大海、车前子嚼之均有黏液性等。   四、有些药材口尝时有明显或强烈的刺激性。   合欢皮味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白附子、半夏嚼之麻辣而刺喉、刺舌;藜芦粉味苦,有强烈的催嚏性,对舌有较强刺激性和烧灼感;远志有一种特殊的苦味,伴刺喉感等。[/size]

  • 【分享】桑椹药材HPLC 图谱研究

    研究不同基源及产地桑椹药材的品质差异。方法:建立桑椹药材的HPLC 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样品的HPLC 图谱相似度,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6 批桑椹样品相似程度不高,不同基源及产地样品的化学成分在组成与数量上存在差异,桑椹药材的品质与产地无明显相关性,杂交桑的桑椹总峰面积大于法定品种的桑椹总峰面积,市购商品药材品质差异大。结论:桑椹药材的品质与原植物种质、药材加工及贮存有较密切的关系。

  • 必知:各类中药材采收有技巧

    树皮类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期、树液流动时应尽快采剥。此时,树皮类汁液充足,形成层生长最活跃,皮部与木质部最容易分离,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等树皮。树皮类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期、树液流动时应尽快采剥。此时,树皮类汁液充足,形成层生长最活跃,皮部与木质部最容易分离,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等树皮。其采收方法:一般剥取环状块或采取“剥皮再生法”进行采收。花类药材的采收:这类药材采摘季节性很强,如辛夷花、款冬花、金银花等要采摘未开放的花蕾供药用;绿梅花等要采摘即将开放的花朵入药;菊花、凌霄花、红花、西红花等要采摘盛开的花或花柱供药用。采收方法:选择晴天分期分批采摘,采摘后避免挤压,并注意遮阳,防日晒变色。全草类药材的采收:通常在枝叶生长茂盛、初花时收割,如荆芥、藿香、穿心莲、益母草、半边莲等。但有些应在开花前采收,如佩兰、青蒿等;也有些是采集嫩苗,如春柴胡等;而马鞭草要在花开后采。极少要连根挖出入药,如北细辛、紫花地丁等。采收方法:割取或挖取。叶类药材的采收:一般在植物的叶片生长旺盛、叶色浓绿,花蕾开放前采收,如青叶、紫苏叶、艾叶等品。植物一旦开花结果,叶肉内储藏的营养物质就向花、果转移,从而降低叶类药材的质量。也有极少数叶类药材宜在秋后经霜打后采摘,如桑叶、银杏叶等,而枇杷叶则要在落叶后采。采收方法:摘取、割取或拾取。根及根茎类药材的采收:当植物正在生长发育时,会消耗根部储藏的养分,因此一般在植物休眠期,即秋冬季落叶后至翌年早春萌发前采收根及根茎类药材,如黄芪、党参、丹参、桔梗、丹皮、地骨皮、前胡等。此时地下根和根茎储藏的营养物质和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少数药材如白芷、当归、川芎等应在生长期采收。采收方法:选雨后的晴天或阴天,在土壤较湿润时用锄头或特制的工具挖取。采挖时注意保持根皮完整,避免损伤而降低药材质量。根皮类药材的采收:采收时期同根茎类。先将根部从土中挖出,然后进行砸打或搓揉使皮肉与木心分离,如五加皮、远志肉等根皮。果实类药材的采收:多数果实类药材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瓜蒌、黄栀子、薏苡仁、花椒、八角等;也有些要求果实成熟经霜打后再采,如山茱萸霜后变红、川楝子霜打变黄时才采收;还有些应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如青皮、枳实、桔红等。果实成熟期不一致的药材,如山楂等,要随熟随采,过早采收肉薄产量低,过期采收肉松泡,质量差。多汁浆果,如枸杞子、山茱萸等,采摘后应避免挤压和翻动。采收方法:摘取或剪取。同一果序上的果实成熟期一致的,如女贞子、五味子等,可将整果序剪取,放置若干天后摘取果实。种子药材的采收:多数种子类药材要在果实充分成熟、籽粒饱满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补骨脂、续断子等。一些蒴果类的种子,若待果实完全成熟,则蒴果开裂,种子散失,难以收集,须稍提早采收,如急性子、牵牛子、豆蔻等。对种子成熟期不一致而且成熟即脱落的药材,如补骨脂等,应随熟随采。干果类一般在干燥后取出种子,蒴果通常敲打后收集。肉质果,若果肉亦作药用的,可先剥取果肉,留下种子或果核,如瓜蒌子等;有些果肉不能作药用的则取出种仁。

  • 【原创大赛】中药材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概况

    昨天在网上同原来宿舍的老四聊天才得知关于中药六味地黄丸中的重金属超标的新闻,今天上论坛看大家讨论的很多,有的朋友直接否定了中药,对此我认为我不得不站出来向大家对中药材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情况加以说明,希望大家对中药材重金属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检验:药材:黄芪,枸杞子,金银花,阿胶,西洋参,白芍,甘草,丹参,山楂。 饮片:黄芪,枸杞子,金银花,阿胶,西洋参,甘草,山楂 本人现在一家中药饮品企业实验室工作,我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出口业务。我实验室常做的为铅镉汞砷。经统计大多数品种是符合客户要求的。 影响中药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为产地和用药部位。一般全草类中药重金属偏高,籽实类中药重金属含量低;尤其是矿物类如磁石龙骨等。当然像朱砂和雄黄等本身就是汞或者砷等化合物的中药材只能特殊对待了。南方产中药个别地区镉含量高(1PPM)。常见的镉高的中药材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淡竹叶、金银花、莪术、泽泻等。海产品总砷一般都(5PPM),如海藻,昆布;尤其是海藻一般都50个PPM以上。还有个别品种如龙骨、骨碎补砷一般都高。铅含量高的常见品种有巴戟天、厚朴、川芎、等。至今为止中草药类药材汞未发现高的情况,一般都0.02ppm。 附件为我实验室重金属的部分数据,为私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个参考,但请勿转载和引用,谢谢。

  • 我国中药材市场四大利空 或拖累中药出口

    核心提示:随着希腊次贷危机在欧盟及全球各地进一步发酵蔓延,各金融机构普遍下调了2012年经济增长预期。上半年,我国中药进出口贸易受此影响,增长速度放缓。 前6月中药进出口总额为16亿美元,同比增11.2%,比去年同期低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为12亿美元,同比增长9.6%,比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明显放缓。 大多表现不佳 中药材价增量减 上半年中药材饮片进出口额为4.5亿美元,同比仅增加1.6%。其中,出口额为3.9亿美元,同比增长4.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7%;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3.6%,降幅超去年8个百分点;价格同比上涨20.9%,比去年同期下降18%。 上半年出口额最大的品种有人参、枸杞、半夏和三七。同时前三个药材也是出口价格同比大幅上涨的品种,比如人参出口平均价格为48.6美元/公斤,同比涨幅65.6%。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下跌的品种有贝母、黄连、菊花、三七等,贝母出口平均价格21.6美元/公斤,同比下跌42%。 提取物出口增幅减缓 上半年植物提取物进出口额为7.3亿美元,同比增加19.6%。其中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加12.8%,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35%,延续了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持续下滑。 美国和日本是我国植物提取物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上半年我对美出口植物提取物1.2亿美元,同比增38%,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5%;对日出口也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加29%,是仅有的两个半年出口过亿美元的市场,出口额远超过其他市场。上半年,对墨西哥、印度、西班牙等国家出口下滑幅度较大,对墨出口额同比下降14%,对西班牙同比下降20%,主要是色素类提取物由于海关编码归类问题出口受阻,影响到上述主要目标市场。 中成药进出口两旺 中成药上半年进出口额为2.5亿美元,同比增加16%,出口1.3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成药进出口与往年水平基本相当,也反映出中成药的刚性需求,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少,进出口贸易平稳。 中成药的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日本和美国,上半年对中国香港出口5907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5%,出口额同比增加23%。中成药的主要进口市场是中国香港、德国和日本,上半年从中国香港进口7862万美元,占总进口额的66%,同比增幅3%。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中成药(德国为植物药,日本为汉方药)增幅明显,数量和金额都大幅攀升,进口额同比增长分别为63%和47%。 保健品进出口额小幅下滑 保健品上半年进出口额为1.7亿美元,同比下降0.3%,是中药商品中唯一进出口下降的商品。其中出口1亿美元,同比增5.7%,进口额0.7亿美元,同比下降8.7%。 目前,我国出口的保健品基本以原料为主,比如鱼油、蜂胶等产品。目标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对美出口占总额的25%。上半年,出口排名前五的国家中唯有美国出口数量和金额双双下降,降幅分别为13.4%和7.9%。 四大利空 外需低迷 中药出口企业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外部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外需市场的低迷尤其是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导致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中药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半年对前三大市场的出口数量均出现下滑,对欧盟下滑6.5%,对中国香港下滑12.9%。

  • 质量分级研究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方法

    [size=12px][b] 中药材种子种苗作为中药材生产的源头物质材料,其质量优劣从根本上影响着中药材的品质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由于中药材的特殊属性和传统生产方式,形成了“因时、因地、因人、因势”的生产模式和世代传承的“自繁、自留、自育、自用”种子种苗生产繁育模式。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和推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产生了巨大变革,新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环节涉及的质量分级、繁育关键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繁育现状进行综述,为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质量分级方法学[/b] 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研究多集中在根及根茎类药材,如三七[sup][4][/sup]、党参[sup][5][/sup]等。在当下国家大力推广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制定工作的背景下,其他类药材如肉豆蔻[sup][6][/sup]、广金钱草[sup][7][/sup]等的标准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实现标准化。 品种的真实性是开展质量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目前,多借助传统鉴定方法(如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色谱技术、光谱技术)鉴定品种的真实性。其中,[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种子质量检测,如含水量、种子活力、品种真实性等[sup][8][/sup]。例如,赵怡锟等[sup][9][/sup]采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玉米种子品种真实性鉴别模型,并通过分析不同储藏时间玉米种子的真实性鉴定结果,发现种子储藏时间会降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在品种真实性鉴定中的正确率,为该方法日后在品种真实性鉴定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于种子真实性鉴定工作,如蛋白质类凝胶电泳技术、基于电泳的分子标记技术、DNA 序列分析技术、基因组分析技术等[sup][10-13][/sup]。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中药材品种的鉴定提供了更加准确、便捷的方法。 分级指标的选择是开展质量标准制定工作的关键。中药材种子质量分级指标常参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sup][14][/sup]进行测定,利用统计学分析得出分级标准;种苗的质量分级标准还可通过对移栽后种苗的成活率、生物量、有效成分等进行检测,以验证标准是否科学合理[sup][15][/sup]。分级指标常根据研究对象进行选择。发芽率是种子分级的重要指标,常通过发芽试验测定,但其比较耗时。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法、酶学方法等可克服发芽试验耗时长的缺点,利用光谱技术等无损检测方法可以避免对种子造成伤害。千粒质量也是种子分级的关键指标。目前,千粒质量的测量多采用百粒法等人工操作方法,在生产中可以推广自动化仪器(如微电脑自动数粒仪)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及速度[sup][16-17][/sup]。种苗分级的难点在于形态指标的选择,不同品种药材形态指标不同;指标的数量也是种苗分级需要考虑的问题,指标太少不足以区分种苗优劣,指标太多不利于操作及数据分析。因此,如何制定应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的种苗标准仍在研讨中,这也是种苗分级研究明显落后于种子分级研究的原因之一[sup][18][/sup]。 [/size]

  • 【讨论】【有奖竞答之四】如何除去药材(尤其叶类)中的叶绿素?

    即日起,本版将不定期举行有奖竞答活动~一般为小常识,小问题或者小意外等等~今日题目:如何除去药材(尤其叶类)中的叶绿素?相信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不少人被大量存在的叶绿素所困扰~那么,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建议来除去它们呢?给出的答案详细、全面、视为最佳答案~第一位给出最佳答案者,可获得6分奖励~其他参与讨论者,可获得不多于6分的奖励~所有有奖竞答类贴子,可以一直讨论,没有时间限制~注:为体现公平公正,本版版主不参与竞答~

  • 根茎类中药材 鉴别 快速记忆

    三七:三七归属五加科, 主根灰褐疙瘩形, 支根茎基也入药, 断面木部花纹显,饮片灰白蜡光泽, 理气止血散淤痛。   防己:防己归属粉防己,屈曲不直有结节,断面灰白车轮纹, 质坚而重不易折,饮片白色粉性大,祛风利水除湿热。   白芍:白芍来源毛茛科,圆柱条匀两头齐,纹理放射质坚实, 自来作用补血散, 柔肝止痛功效奇, 头痛眩晕止盗汗。   大黄:蓼科植物掌大黄,圆柱片块见锦纹, 槟榔查口特鲜明,紫外灯下棕荧光,气味特异有粘性,宣泻实热独有功。   银柴胡:石竹科有银柴胡, 珍珠盘头根头部,砂眼断处粉尘出,断面花纹特明显, 清热凉血疗骨蒸,阴虚发热清虚火。   白芷:白芷来源伞形科, 表面灰黄疙瘩丁,断面类白有粉性,气香浓烈辛微苦,形体类方杭白芷,散风祛湿排脓痛。   甘草:甘草药材属豆科,根茎灰棕或棕色, 胀果甘草根木质,光果甘草皮孔细,补脾益气又清热,调和诸药起功效。   柴胡:狭叶柴胡伞形科,根头膨大北柴胡,质韧难断气味香,根部较细南柴胡,质软易断败油气,升阳解表治感冒。   白薇:白薇来源萝藦科, 根茎粗短簇生根, 断面黄白木部黄, 毛大丁草习用品,茎粗灰棕长绵毛,清热凉血能利尿。   黄芪:豆科植物有黄芪,灰淡棕色质较韧,豆腥气味略微甘,断面菊花纹理状,补气固表排毒疮,心悸气短气血虚。   川牛膝:苋科植物川牛膝,根头膨大纵皱纹,黄棕灰褐质坚韧,切面三八同心环,活血祛风把湿利,利尿通淋关节痛。   白术:菊科植物有白术,拳状灰棕质坚硬,生晒白术显油性,断面花纹多油点,淡黄角质为烘术,健脾燥湿除痰饮。   白前:白前来源萝藦科,柳叶白前断中空,簇生细根织成团,根粗芫花叶白前,枝少稍弯不成团,化痰止咳气逆喘。   半夏:天南星科找半夏,光泽透明姜半夏,淡黄质松法半夏,上圆下尖水半夏,生品有毒可外用,化痰止呕治痈肿。   紫草:新蒙紫草紫草科,新疆紫草鳞层层,剥落碎片条长细,顶端残茎蒙紫草,墨汁臭味微苦涩,凉血活血治便秘。   南沙参:桔梗植物南沙参,顶端单双根茎显,断续环纹及纵沟,体轻质泡味微甘,饮片黄白多裂隙,养阴润肺虚热清。   天冬:百合科中天门冬, 黄白纺锤两顶尖,对光可见细中柱,断面角质半透明,质柔黏性甜微苦,化痰清热可滋阴。   麦冬:麦冬来源百合科,形似纺锤半透明,断面黄白质柔韧,味甜微苦有黏性,常用品种山麦冬,止咳润肺能滋阴。   北沙参:伞形植物珊瑚菜,干燥根茎北沙参,黄白颜色细长条,细直纹理显粗糙,皮木易分气特异,清肺泻火养阴好。   川贝母:贝母来源百合科,松贝个小怀抱月,青贝观音合掌状,炉贝马芽顶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润肺化痰能止咳。[font=Tahoma, 'Mic

  • 警惕硫磺熏蒸的中药材

    济南市药监局近日发布警示称,目前市场上有少数不良药商将中药过度打磺,提醒公众提高鉴别力,警惕硫磺熏蒸的中药材。 据了解,“打磺”是中药保存的传统古法,即用硫磺熏蒸或浸泡中药材,可以直接杀死药材内部的害虫,抑制细菌、霉菌的活性,对中药材初加工贮藏有一定的帮助。严格按照传统古法打磺,中药中残留硫磺的量是很微量的,短期少量服食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服食过度打磺的中药有安全风险。 济南市药监局的警示说,过度打磺,目的不仅仅是为加工贮藏,而是为了给中药增加重量,比如用硫磺熏蒸党参后,其含水量可高达20%-30%而不发霉,而不经硫磺熏蒸的药材水分超过15%,即容易长霉、霉烂变质。 在选购中药材或饮片时,如何识别是否用硫磺熏蒸过呢?济南市药监局的专家提醒,鉴别中药材,首先要看,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或饮片颜色过于鲜艳。如天麻,标准规定为黄白色至淡棕色;百合呈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如果呈白色且透明状,是硫磺过度熏蒸的结果。而黄芪、当归、山药、人参、党参、白芍等,也是常用硫磺过度熏蒸使其色泽鲜艳,卖相好。 另外,硫磺熏蒸后的中药材通常会有一股较酸性刺鼻的呛人味道。但对于党参和当归等含糖量较大的药材,即使是硫磺熏过,酸味也不明显,就需要辨色,党参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当归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如果呈明显的白色,就是用硫磺熏蒸过了。 济南市药监局提醒公众,选购中药材尽量去知名、正规的大药店或医院药房。如果误购了硫磺过度熏蒸的中药材,靠浸泡淘洗没有效果,最好弃置不用,以免损害健康。

  • 各位大虾,有了解一种叫“八月札”的药材的么?

    八月札,又名:预知子、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等。现有的文献里有木有详细介绍这种药材的?权威论述多的。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前景怎么样?如果想去给它做一个分析(分析其中的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在湖南省应该找哪个机构(省内最权威的机构哦)?

  • 【讨论】关于明确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

    网上“关于明确贵重药材品种的通知”中的药材有以下两个版本“贵重药材”的品种规定如下:麝香、牛黄、 人参、三七、黄连、贝母、鹿茸、虫草、天麻、珍珠、虎骨、豹骨、熊胆、杜仲、厚朴、全蝎、肉桂、沉香、芋肉、蟾酥、银花、巴戟、阿胶、犀角、广角、羚羊角、乳香、没药、血竭、砂仁、檀香、公丁香、西红花。另一个版本是 麝香、牛黄、人参、三七、黄连、贝母、鹿茸、虫草、天麻、珍珠、虎骨、豹骨、熊胆、枸杞、杜仲、厚朴、全蝎、肉桂、沉香、芋肉、竭酥、艮花、马戟、阿胶、犀角、广角、羚羊角、乳香、没药、血竭、砂仁、松香、公丁香、西红花。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呢?还有,这个是1981年发的通知,这么多年来有更新过吗?欢迎大家讨论,多谢大家的讨论~~

  • 【转帖】中药材薄层色谱展开系统之浅见

    中药材薄层色谱展开系统之浅见   工作几年以来,主要运用薄层色谱分离方法对中药材成分进行分析。薄层色谱直观的色彩图像表达方式是一大特点,通过各种展开剂的灵活运用可将中药材分成不同极性组分进行分离,充分展现出层析分离的意义。根据这几年的摸爬滚打,反复实践,总结出一点展开系统的经验。由于接触的药材有限,有些仍不够深入,因此观点可能有些片面,鄙薄之处望多多包涵!说明:以下使用的板为硅胶正相薄层板 1 黄酮类经典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该系统还可用于香豆素类,三萜类成分分离,比例应作适当调整。 2 正己烷-乙酸乙酯或环己烷-乙酸乙酯系统,可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系统,如单萜类,木脂素类成分。可适当加甲酸,因己烷系统易使斑点扩散,甲酸对酸性成分分离有帮助。 3 乙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是甘草的展开系统,但其适用性很广,可用于中等极性的成分如绿原酸,DCQ,黄芩苷等。人参系统氯仿-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冰箱分层取上层溶液)也是一个不错的分离中等极性的展开剂。 4 若改变展开系统对分离帮助不大时,可考虑用变性板,如0.5%或1%NaOH溶液,0.1M NaH2PO4,0.1M Na2HPO4等。变性板还可调整斑点的Rf值,可将其减低。 5 氯仿是药典和文献广泛使用的展开溶剂,由于毒性较大,现在正逐渐用其他溶剂替代。有氯仿的两相系统易产生边缘效应,这与其沸点较低易挥发有关,若在其中加入些许酸或碱对分离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时排除阴性干扰时,用量视情况而定。  总之,展开系统的千变万化使薄层色谱有了更多可操作可摸索的空间,因此有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色谱图像,若能结合其它色谱得知化学成分的一一归属关系就更加深刻了。

  • 中药材中开发降糖新药大有可为

    目前,由于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一大病种,发病人数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且我国拥有悠久的中草药使用史,故开发中成药或中药单一提取物成分降糖新药成为国内不少医药科研机构的热门研究课题。据了解,迄今为止,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药类降糖制剂至少已有40多只,其中消渴丸的销量居全国第一(年销售额在1~2亿元人民币之间)。在形形色色的降糖中药制剂中,近年来开发上市的新药有糖复康(主要成分为:首乌、黄芪、黄连等)、糖络宁(主要成分为:黄芪、丹参、全蝎、牛膝等)、糖渴清(主要成分为:生地、知母、黄精等),这类产品上市后市场反响均不错。近几年来,我国药学研究人员对一些常用单味中药材的提取物降血糖研究和开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如据国内医学杂志报道,以番石榴叶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降糖药新产品——消渴降糖胶囊已上市。心叶青牛胆的水/乙醇提取物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强大的降糖作用。此外,从苏木、黄芩、柴胡、地黄、黄连、银白青锁龙、薏苡仁、虎杖、葛根、红景天、绞股蓝、丹参、黄精、玉竹等中药材中提取的单体成分在动物试验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降血糖效果。它们今后有望被开发成新型降血糖药物。据报道,近期的中药降糖新药还有:沈阳药科大学研制的“益精降糖口服液”;中国药科大学的“解糖灵胶囊”和广州威尔曼公司与广州医药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中药一类降糖新药——红杉醇等。总之,从中药材中开发降糖新药大有可为。 关于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众说不一,据美国IMS咨询公司估计,2009年中国糖尿病口服药市场销售额在3.24亿美元。但国内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糖尿病药物市场总规模至少有4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药降糖制剂销售额合计有8亿元左右,约占国内糖尿病口服药市场的近1/5。更有一位国内大学教授撰文指出,根据我国目前有9000多万糖尿病人的事实推算,按每人每天消费几元到十几元人民币的降糖药物计算,我国降糖药市场约有130亿元人民币之巨。但由于缺乏各省的精确糖尿病用药总金额的统计数字,目前国内糖尿病药物市场总规模在百亿元左右应该是可信的数字。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糖尿病人数量已居全球第一的新形势和国内外大量降糖新药的开发上市,今后糖尿病用药必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其市场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 药材水提液的指纹图谱

    各位色谱大神:本人色谱新人一个,最近在做一种药材水提液的指纹图谱,该药材的主要成分为皂苷类,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安捷伦仪器,C18正相柱,跑出的色谱图在20min之前有N多峰,且分离效果不好,50min之后有几个分离效果稍好的峰,我现在希望20min之前的峰的分离度能稍微好点,或者有些很小的峰检测不出也没关系。我应该怎样调流动相?请各位大神给点提示!不胜感激!

  • 【“仪”起享奥运】中药材海风藤的鉴别、检查方法

    鉴别| (1)粉末灰褐色。石细胞淡黄色或黄绿色,类圆形、类方形、圆多角形或长条形,直径20~50μm,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含暗棕色物。草酸钙砂晶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木纤维多成束,直径12~25μm,具斜纹孔或相交成十字形、人字形。皮层纤维细长,直径12~28μm,微木化,纹孔稀少,有的可见分隔。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5~90μm,纹孔排列紧密,有的横向延长成梯状,排列整齐。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加入硅胶G 3g,混匀,置水浴上挥干溶剂,加于硅胶G柱(15g,内径为1.5~2cm)上,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混合溶液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海风藤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醇(7: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2.0%(通则0832第二法)。 总灰分 不得过10.0%(通则2302)。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通则2302)。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0.0%。

  • 基于药材四性茯苓培养方式沿革的探讨与展望

    [font=宋体]茯苓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font][i]Poria cocos [/i](Schw.) Wolf[font=宋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font][sup][1][/sup][font=宋体]。茯苓被誉为中药四君八珍之一,是方剂配伍的要药及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在[/font]2019[font=宋体]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中,由茯苓配伍的多个中药组方疗效显著[/font][sup][2][/sup][font=宋体]。茯苓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分别占菌核干质量的[/font]70%[font=宋体]~[/font]90%[font=宋体]和[/font]0.3%[font=宋体],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药理活性较为丰富,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炎、增强免疫和镇静等疗效[/font][sup][3-5][/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此外,茯苓在食品和化妆品等行业相关产品均有[/font][font=宋体]应用,且市场需求较大。[/font] [font=宋体]茯苓需以松属植物的根部或木段为寄主完成生命过程,但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松木资源的过度消耗形成严峻矛盾,因而推动了茯苓代料栽培和液体发酵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的培养方式对茯苓产量、药材品质和推广应用均有不同的影响,目前未见对茯苓培养方式全面科学的评价论述。基于此,笔者提出药材“四性”特征,即临床疗效“三性”(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及经济性,用于综合评价药材种植、药材品质和临床药效。其中安全性是中药材用于临床治疗的前提,指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使用药材及相关产品过程中或使用后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而培养过程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环境障碍因子会影响药材的安全性;有效性则是药材及相关产品存在、应用和优劣的根据,即在药品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条件下,能满足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生理机能的性能;质量可控[/font][font=宋体]性是保证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切实控制达到药品内在质量的一致,不同培养方式下药材的质量可控性差异较大;经济性则代表了药材及其相关产品在达到相同治疗[/font]/[font=宋体]保健等效果时的利润空间,涉及培养时期的成本投入、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等。因此,本文以茯苓药材“四性”特征与供需关系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其培养方式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总结了不同培养方式对茯苓“四性”特征的影响情况,对缓解菌木矛盾、促进茯苓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font] 1 茯苓的应用历史及现状[font=宋体]茯苓最初以“服零”载于战国时期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与半夏、白附子、牡蛎等配伍治疗痰症[/font][sup][6][/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后载于《神农本草经》[/font][sup][7][/sup][font=宋体],谓:“气味甘、平、无毒。主胸胁气逆,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至东汉时期,《伤寒论》所载茯苓相关的方剂共计[/font]15[font=宋体]首,以利水消肿、健脾渗湿、宁心安神功效为主。至唐朝时期,茯苓的临床应用愈加普遍,《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载茯苓方剂达[/font]465[font=宋体]首[/font][sup][8][/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根据[/font]2022[font=宋体]年对全国[/font]18[font=宋体]个省份共约[/font]43[font=宋体]万张汤剂处方的数据统计分析得知,在常用的临床汤剂中药饮片排名中,茯苓位列第[/font]2[font=宋体],仅次于甘草,素有“十药九苓”之说。在常用的中药方剂中,茯苓配伍率高达[/font]70%[sup][9][/sup][font=宋体];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font]100[font=宋体]首古代经典名方中,以茯苓为原料的经典名方占[/font]24%[sup][10][/sup][font=宋体]。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复方制剂适配广。此外茯苓是我国著名的食药两用真菌,于[/font]2002[font=宋体]年列入卫生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font][sup][11][/sup][font=宋体],已逐渐被开发为保健品、面食、饼干、酸奶、保健醋、保健型饮料等,茯苓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对其培养要求亦相应提高。[/font]2 茯苓资源市场现状[font=宋体]随着茯苓从临床应用拓展到食品、保健品、药膳等多元化的产品,茯苓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也推动了茯苓种植的发展。目前全国茯苓种植面积约有[/font]1.2[font=宋体]亿[/font]hm[sup]2[/sup][font=宋体],年产量达[/font]4[font=宋体]万[/font]t[font=宋体],并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全国[/font]10[font=宋体]余个省已建立了[/font]150[font=宋体]多个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国内的茯苓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自[/font]2019[font=宋体]年起,欧洲和朝鲜半岛成为我国茯苓进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进口省份是我国吉林、辽宁、安徽、江苏和河北[/font][sup][12][/sup][font=宋体]。中国乃至全球对茯苓的需求量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伴随着对松木消耗的大幅增长,茯苓培养方式的深入研究及变革势在必行。[/font]3 茯苓培养方式的沿革[font=宋体]茯苓药材最初依赖于野生资源,受气候、地域及无序采挖等因素影响,茯苓收获不稳定、品质差异大,且随着药用需求的增加,野生茯苓资源逐渐枯竭,遂开始了人工培养茯苓的探索。南北朝梁代的《本草经集注》记:“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font][sup][13][/sup][font=宋体],揭示了茯苓常以松木蔸或木段为寄主生长,开创了茯苓人工培养的先河。此培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期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技术逐渐规范化,产量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在现阶段茯苓栽培中仍占有主导地位。然而该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松木资源,约每生产[/font]1 t[font=宋体]茯苓需要消耗[/font]20 m[sup]3[/sup][font=宋体]的松木。[/font]2005[font=宋体]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出台了限制砍伐森林原木的条例,茯苓生产与保护森林资源形成相互制约,菌林矛盾凸显。为缓解资源矛盾,协同发展,现代化培养技术逐步得到关注,如以木屑和各种农副产品为培养基开展茯苓的代料培养。该培养方式能大幅度减少对松木的消耗。但目前该技术尚不成熟,茯苓产量较低、生产成本较高,难以推广。在此两难之际,微生物发酵技术被引入茯苓生产,相较于茯苓固体培养技术易受环境和人为操作影响导致茯苓质量稳定性较差的缺点,液体发酵技术具有制备菌种周期快、菌龄齐的特点,制备得到的发酵茯苓质量稳定性高等优势;同时在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茯苓菌丝体和次生代谢产物,有利于茯苓功能型产品的开发,并较好地解决了茯苓质量稳定性差的难题。至此,茯苓的培养方式经历了野生培养、传统人工培养、现代培养(代料栽培和液体发酵)[/font]3[font=宋体]个重要变革阶段(图[/font]1[font=宋体])。如今茯苓固体栽培技术和液体发酵技术仍需深入研究,二类技术的共同发展,既能较好满足茯苓市场需求,又能保护松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font]3.1 [font=黑体]野生培养[/font][font=宋体]我国幅员辽阔,松木资源丰富,生态多样性形成了优质的茯苓种质资源。其中黄河以南的安徽、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河南、浙江、山西、陕西等都有分布[/font][sup][14-16][/sup][font=宋体]。初期,茯苓药材完全依靠于采挖野生资源,但其野生资源分布零散,采收不宜;同时野生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其资源几近枯竭,无法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南宋时期,江苏一带开始对茯苓进行人工培养的探索。明代中期,浙江一带开展茯苓林下仿野生人工培养。经过长期探索,成功将野生茯苓转为家种,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此,茯苓结束了源于野生资源的历史。[/font]3.2 [font=黑体]传统人工培养[/font]3.2.1 [font=宋体]传统人工培养的应用[/font] [font=宋体]人们对茯苓人工培养的探索始于《本草经集注》,发现松树是茯苓的重要寄主。其中郁洲即今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一带,描述了人们砍伐松树,开展人工培养茯苓的场景,但该方式生产的茯苓产量低、品质差。宋末元初《癸辛杂识》载:“择其小者,以大松根破而系于其中,而紧束之,使脂渗入于内,然后择其地之沃者,坎而瘗之”,出现“肉引”培养的雏形,开始了小范围的茯苓种植,但培养技术尚不成熟。茯苓人工培养虽有[/font]1 500[font=宋体]多年的历史,但直到[/font]19[font=宋体]世纪中后期,其人工培养技术才逐步成熟稳定,至此,茯苓才完全转变为人工培养。目前,茯苓的传统人工培养模式主要有段木培养和树蔸培养[/font]2[font=宋体]种形式[/font][sup][2,17-18][/sup][font=宋体]。湖北等地区主要以段木培养为主,即以松木段作为培养基,将人工培育的菌种接种于木段上,入窖后菌丝可在段木上结苓,此方法为“菌引法”。向亮[/font][sup][19][/sup][font=宋体]发现段木培养一般每窖[/font]15[font=宋体]~[/font]20 kg[font=宋体]段木采收鲜茯苓[/font]2.5[font=宋体]~[/font]15.0 kg[font=宋体],高产可达[/font]25[font=宋体]~[/font]40 kg[font=宋体],折干率为[/font]50%[font=宋体]左右。云南和四川等地区主要以树蔸培养为主,树蔸培养茯苓是利用松木砍伐后遗留的松树蔸培养茯苓,即直接将菌种接种在树蔸上结出茯苓菌核。廖盛祥[/font][sup][20][/sup][font=宋体]采用直径[/font]23 cm[font=宋体]以上松树蔸培养茯苓,年产茯苓可达[/font]7.5[font=宋体]~[/font]50.0 kg[font=宋体]。菌核质量因培养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以段木窖栽为主。[/font]3.2.2 [font=宋体]传统人工培养的现状[/font] [font=宋体]茯苓段木培养方式存在松木消耗量大(约每生产[/font]1 t[font=宋体]茯苓需要消耗[/font]20 m[sup]3[/sup][font=宋体]松木)、茯苓菌种质量差异大、生产周期长和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等不足,导致茯苓产量较低,品质不稳定。同时随着茯苓栽培需求增加,对松木资源的损耗也同比增长,从而引发松木过度砍伐、森林生态失衡、水土流失、连作障碍等问题。为解决松木资源保护与茯苓资源开发间的矛盾,现多地采用耕种[/font]1[font=宋体]年、休耕[/font]3[font=宋体]年,及松木林间伐等措施,既能解除连作障碍,又能给松木生长提供时间空间。但松木生长常需较长的时间,随着茯苓需求与日俱增,菌木矛盾仍旧凸显,严重地制约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探寻新的培养技术。[/font]3.3 [font=黑体]现代化培养[/font]3.3.1 [font=宋体]代料培养[/font] [font=宋体]([/font]1[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代料培养的应用:为缓解茯苓人工培养中的菌木矛盾,[/font]21[font=宋体]世纪初人们尝试开展代料培养。茯苓代料培养以松木屑及其他粮食废料为培养基,将菌种接种于代料进行室内培养,结出茯苓菌核。食用菌和药用真菌所需营养主要是氮源和碳源。氮源可从麸皮、谷糠等有机氮和硫酸铵等无机氮中获得;由于茯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碳源,其碳源全部来自于有机碳源,如葡萄糖、蔗糖等小分子有机物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脂素和果胶等高分子有机物。松木屑、木块等工业边角余料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脂素和果胶等物质。代料培养过程[/font][sup][21-24][/sup][font=宋体]主要是:代料制作[/font]→[font=宋体]苓场的选择和整理[/font]→[font=宋体]接种[/font]→[font=宋体]下窖与覆土[/font]→[font=宋体]管理[/font]→[font=宋体]采收。已有较多研究针对茯苓代料配方及其培养效果进行了探讨(表[/font]1[font=宋体]),多以菌丝存活率和产量作为基本指标,并比较了代料培养茯苓与段木培养茯苓活性成分(如总三萜、多糖等)的含量,发现代料培养方式有望替代段木培养。[/font][font=宋体]([/font]2[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代料培养的现状:代料培养所需培养料均属于工业边角余料和农副产品,如松木屑、玉米芯和麸皮等,廉价易得;且进行代料室内培养不需要占用土地,其生长发育过程不受外界天气影响,有利于茯苓快速生长,也避免了连作障碍的发生。相较于传统人工培养,该法减少了松木消耗,简化了种植方法,提高了松木利用率。但由于目前茯苓的代料培养技术尚不成熟,其所培养的茯苓产量较低、成本较高,目前该培养方式还难以推广。[/font]3.3.2 [font=宋体]液体发酵[/font] [font=宋体]([/font]1[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液体发酵的应用:液体发酵技术兴起于[/font]20[font=宋体]世纪[/font]80[font=宋体]年代,是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种,指将培养物料制备成液态培养基灭菌后,再将微生物接入而产生的生物反应。该技术兴起之初主要用于食品和医药等领域,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技术逐渐融入到食用菌和药用真菌产业中,其产业模式和效益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液体发酵的培养基由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等组成[/font][sup][28-31][/sup][font=宋体]。碳源主要包括葡萄糖、蔗糖、乳糖和甘油等;氮源分为蛋白胨、酵母浸粉等有机氮和[/font]NH[sub]4[/sub]Cl[font=宋体]、[/font](NH[sub]4[/sub])[sub]2[/sub]SO[sub]4[/sub][font=宋体]等无机氮[color=red]二[/color]类。碳氮比是药用真菌生物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不同种类药用真菌的最适碳氮比不同,同一种类药用真菌在发酵的不同时期适宜的碳氮比也有所差异。培养基中[/font]K[sub]2[/sub]HPO[sub]4[/sub][font=宋体]、[/font]KH[sub]2[/sub]PO[sub]4[/sub][font=宋体]、[/font]MgSO[sub]4[/sub][font=宋体]、[/font]NaCl[font=宋体]、[/font]KCl[font=宋体]等无机盐和磷、镁、钠、钾、铁和硫等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真菌菌丝体的生长发育及相关蛋白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液体发酵过程中除了菌丝及其孢子大量增殖外,还可产生三萜、多糖和氨基酸等多种活性成分,且部分活性成分高于传统培养茯苓[/font][sup][32][/sup][font=宋体]。其发酵过程主要是:液体种子培养基的制备[/font]→[font=宋体]接种[/font]→[font=宋体]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制备[/font]→[font=宋体]接种[/font]→[font=宋体]发酵[/font]→[font=宋体]发酵茯苓。[/font][font=宋体]邵伟等[/font][sup][33][/sup][font=宋体]使用单因素实验优化茯苓液体发酵条件,发现茯苓液体发酵的适用温度为[/font]26 [font=宋体]℃,摇瓶装量为[/font]150 mL/500 mL[font=宋体]三角瓶,摇瓶转速为[/font]100[font=宋体]~[/font]150 r/min[font=宋体],培养基初始[/font]pH[font=宋体]为[/font]5.0[font=宋体]~[/font]5.5[font=宋体]。课题组前期也通过响应面优化技术获得了茯苓液体发酵最适培养基,即葡萄糖[/font]-[font=宋体]酵母浸膏[/font]-[font=宋体]蛋白胨[/font]-K[sub]2[/sub]HPO[sub]4[/sub]- MgSO[sub]4[/sub]7H[sub]2[/sub]O[font=宋体]为[/font]30.0[font=宋体]∶[/font]3.9[font=宋体]∶[/font]5.1[font=宋体]∶[/font]1.0[font=宋体]∶[/font]0.5[font=宋体]([/font]w/w[font=宋体],[/font]1 L[font=宋体]);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是培养温度[/font]26 [font=宋体]℃,摇瓶装量[/font]60 mL/250 mL[font=宋体]三角瓶,转速[/font]150 r/min[font=宋体],培养基初始[/font]pH[font=宋体]值[/font]5.5[font=宋体],液体菌种菌龄[/font]2 d[font=宋体],液体菌种接种量[/font]6%[font=宋体],摇瓶培养[/font]7 d[sup][34-36][/sup][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2[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液体发酵的优势[/font][font=宋体]:[/font]①[font=宋体]培养基成本低、来源广泛。工业葡萄糖和工业蔗糖等工业原料可作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碳源;黄豆饼粉、蚕蛹粉、麸皮粉等农作物废料可作为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氮源。木材水解液、各种农作物深加工废水等工业废水也可作为代用品,其原料来源相当广泛。[/font]②[font=宋体]菌丝体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茯苓菌丝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发菌点多、萌发快,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分裂迅速,培养周期为[/font]7 d[font=宋体]。而固体培养时间较长,段木培养一般需要[/font]240[font=宋体]~[/font]300 d[font=宋体],代料培养一般需要[/font]180[font=宋体]~[/font]240 d[font=宋体]。[/font]③[font=宋体]短时间可积累大量代谢产物。茯苓菌丝体在液体发酵过程中能充分接触和吸收营养物质,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菌丝体和茯苓多糖、三萜类等活性代谢产物。[/font]④[font=宋体]液体发酵工艺易于控制,菌龄整齐。在液体发酵过程中,可全程适时动态控制茯苓菌丝体所需营养物质和发酵参数,且液体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布均匀,培养得到的茯苓菌丝体菌龄较齐,有利于提高茯苓质量可控性。[/font][font=宋体]综上,茯苓的液体发酵技术具有培养周期短、工艺易调控、可有效减轻菌种退化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相较于茯苓的固体发酵(树兜、段木、代料培养),液体发酵的优势体现在生产周期较短、获得的茯苓产品品质稳定可控,不受环境气候影响等优点,可有效解决野生茯苓资源逐渐枯竭和固体培养过程中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难题,减少茯苓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长远来看,液体发酵方式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font]4 基于药材“四性”不同培养方式茯苓的综合评价[font=宋体]为满足茯苓逐年增长的市场需求,研究者开展了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但目前尚缺少对中药材科学且全面的评价体系,笔者提出了药材“四性”特征概念,即临床药效“三性”(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及经济性,[/font][font=宋体]用于对茯苓培养过程、药材品质、临床药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font]4.1 [font=黑体]安全性[/font][font=宋体]安全性是中药材药用、食用的前提。药食两用物质因使用量和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中药材,其安全问题更应被关注。茯苓在野外人工培养过程中,常因白蚁危害等问题喷洒毒死蜱、吡虫啉和氰戊菊酯等防白蚁低毒农药,而导致农药残留问题突出[/font][sup][37-40][/sup][font=宋体]。同时,茯苓加工厂为杀灭微生物和增加茯苓饮片的美观度[/font][sup][41][/sup][font=宋体],在炮制加工时会对茯苓进行硫磺熏蒸,而过度硫磺熏蒸会导致茯苓二氧化硫残留超标,危害人体健康。而液体发酵工艺易于控制,培养过程完全转变为工厂化生产,可规避白蚁危害,能有效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微生物限量,可避免微生物污染等情况。 [/font]4.2 [font=黑体]有效性[/font][font=宋体]有效性是中药材及相关产品优劣的直观指标。研究发现茯苓中活性成分包括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氨基酸和脂肪酸等,主要发挥活性的成分为三萜和多糖,其中三萜类化合物约有[/font]80[font=宋体]种,多糖类化合物有[/font]60[font=宋体]余种[/font][sup][5,42-46][/sup][font=宋体]。茯苓中多糖成分主要存在于茯苓的细胞壁中,具有较强的调节免疫、抑制肿瘤、抗炎和保护肝脏等作用[/font][sup][47-48][/sup][font=宋体]。根据茯苓多糖溶解度的不同,又将其分为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主要成分为葡聚糖,由主链[/font]β-1,3-[font=宋体]葡糖聚及少量支链[/font]β-1,6-[font=宋体]葡糖聚组成[/font][sup][49-51][/sup][font=宋体]。茯苓三萜类成分广泛分布于茯苓皮与菌核中。茯苓三萜类成分以羊毛甾型三萜为主,如茯苓酸、茯苓新酸和依布里酸等[/font][sup][52-53][/sup][font=宋体]。其中,茯苓酸为茯苓特有成分,是评估茯苓质量的化学标志物。[/font][font=宋体]杨祺等[/font][sup][54-55][/sup][font=宋体]开展了代料茯苓与传统松木培养茯苓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代料茯苓总多糖和总三萜含量普遍高于传统松木培养茯苓。刑康康等[/font][sup][56][/sup][font=宋体]发现室内袋料培养茯苓的产量、结苓率、茯苓多糖含量等多项测定指标优于段木培养茯苓。[/font]Wang[font=宋体]等[/font][sup][57][/sup][font=宋体]研[/font][font=宋体]究报道菌丝体中的水提多糖和三萜类物质显著高于茯苓菌核。课题组前期在粉末显微特征、三萜类、多糖类、灰分和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对液体发酵茯苓和天然茯苓展开研究,发现发酵茯苓的氨基酸含量远高于天然培养茯苓[/font][sup][58-61][/sup][font=宋体]。在研究中发现[/font]4[font=宋体]种培养方式茯苓的总多糖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代料茯苓、段木茯苓、野生茯苓和发酵茯苓,发酵茯苓总多糖显著低于其他[/font]3[font=宋体]种茯苓;水溶性多糖和三萜类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发酵茯苓、代料茯苓、段木茯苓和野生茯苓,其中发酵茯苓含量较其他培养方式茯苓含量均高出数倍,代料茯苓和段木茯苓成分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原因在于野生茯苓、段木茯苓和代料茯苓均为固体发酵,药用部位为菌核;而液体茯苓的培养基与其他[/font]3[font=宋体]种培养方式的培养基显著不同,且其药用部位为

  • 【原创之线上讲座第49期】中药材GAP知识问题集

    本期中药材GAP知识讲座告一段落了,此次讲座顺利进行中,得到了疯子哥、01、土老冒豆豆、TITI等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也得到了论坛各位版友的积极响应,在此,深表谢意! 现将本期讲座中各位版友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做一整理,以方面大家增加对中药材GAP的认识和了解。 问1:GAP和GM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不通过GAP有什么影响?做了GAP有哪些好处? 答:GAP是药品生产第一车间的GMP,关系着后续GMP的生产和药品质量问题的追踪,和GMP一样,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GAP,鉴于国内中药材使用的实际情况,目前国家不强制执行,这是与GMP很大不同的地方。因此,不通过GAP认证对企业直接的影响不大。 做了GAP有哪些好处?——首先,保证了企业所用药材的品质,从而保证了药品的质量,“药材好,药才好”嘛。再者,对企业也是一种正面的宣传。还有,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对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企业,在药品定价方面给予适当的鼓励政策。最后,建好了GAP基地,可以申请农业、科技、财政等多个部门的项目扶持资金。 问2:同一块地种植一种药材几年后,就不能再种植此类药材,也就是所谓的换土,那么在换种其他药材时有没有讲究?比如说以前种植人参的这块地,以后种哪类药材比较好! 答:许多药材都有一定的种植间隔期,也就是农业上所说的需要“轮作”。GAP要求要在适宜的种植区域内进行合理轮作。再换用其它药材时,可以考虑换种药材的品种、适应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所谓“诸药所生,皆有其境“失其地,则性味少异”,这是换种时必须考虑的。换种药材时,还要考虑原种植药材的轮作间隔时间,根据轮作间隔时间合理安排轮作。轮作期间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也必须符合GAP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般轮作期间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豆类为主。对于人参种植后,种植哪些品种,我确实没有研究过,不能乱说。思路——可以根据当地经常种植的药材品种,研究其适应性。 问3:中国古代就讲究五谷轮作,gap考虑否? 答:GAP没有明确规定,但在认证时都会检查基地品种的轮作情况以及轮作期内农药、肥料等的使用情况,以保证药材的品质和用药安全。这个在其内部具体检查19条中有规定。 问4:gap该如何申报,程序如何,关键点如何? 答:这个问题在后边会具体介绍。先简单说一下。原则上GAP认证要求GAP基地建成后按照GAP规范化管理至少三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完成这三个周期后,可以进行申报。按照GAP认证管理办法完成GAP申报材料,递交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准备现场汇报材料。经省局检查合格后,会出具认证检查意见,企业根据省局意见进行整改后,把申报材料、省局意见、整改报告,以及申报材料电子版(可以在国家局网站上下载)同时递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它的就是应对检查的事情了。关键点:有生产基地,基地满三个完整生产周期;文件体系完善;基地有药材初加工厂;有相适应的人员、仪器、设备。 问5:GAP在目前中国药厂的生产应用中实用性怎么样呢? 答:目前,虽然国家提倡使用GAP基地生产的药材,但GAP基地毕竟投入大,产量基本上只能满足企业自身用药需要,因此国内药厂用GAP基地药材的不是太多,这是现状,但前景广阔。另外,国家对药品的限价,使许多药厂不愿意使用GAP基地药材,觉得成本高,但在近两年的药材普遍涨价大潮中,应该说,建有GAP基地的药厂还是从中受益了的。 问6:您认为中药GAP将来会在国内中药材种植和中药材供应源头上占据主导地位吗?现在的现状是怎样? 答:我觉得这件事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就像GMP,如果国家不强制执行,企业会主动去进行认证吗?估计也会是像目前的GAP现状吧。所以目前的现状,就是国家鼓励,稳步开展,企业自愿。另一方面:GAP是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说到农业呢?因为中药材GAP的种植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从中药材与药品关系的重要性、国际农业发展趋势、中药材未来要被国际认可等多方面考虑,都需要发展中药材GAP。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未来GAP肯定会在国内中药材种植和原材料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 问7:据我了解中药材GAP的现状是“有基地,无规范”,请问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引导去规范化生产 答:“有基地,无规范[/siz

  • 【分享】中药材种子真伪新陈巧分辨

    中药材种子真伪新陈巧分辨 立春过后是春种药材酝酿阶段,药材种植又成了老百姓今年发展种植的重要经济类作物,不失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补充市场空虚的有益选择。但种子问题和无序种植问题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盲目施之。农民在购买种子之前一定要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种子鉴别知识,才能保证所购的种子质量,以保证种子发芽率,为种植成功打好基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部分常见的家种药材种子种苗的真伪新陈辨别方法介绍如下:

  • 【资料】动物类药材资源短缺 供需缺口连年加大

    [center]动物类药材资源短缺 供需缺口连年加大[/center] 由于需求增长,资源短缺,自21世纪后,我国动物类药材的产量逐年下降,产不足需,供需缺口连年加大,尤其是一些濒危品种的产量已趋枯竭。      最近,以“物以稀为贵”来形容动物类药材最恰当不过,其价格开始飙升,涨幅也一路走高,同比上涨了49%。  动物类、昆虫类药材(以下简称动物类药材)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中医药市场经销的重点品种,其销量的多少与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整个医药市场的兴衰,举足轻重。21世纪后,我国动物类药材的产量逐年下降,产不足需,供需缺口连年加大,尤其是一些濒危品种的产量已趋枯竭。  据笔者对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全国10大城市的20家大型中药店动物类药材价格走势的调查显示,在经销的80个常用品种中,有42个品种供应缺口加大,占到总量的52.5%;有20个品种走动顺畅,价格坚挺,居高不下,占到总量的25%;有11个品种销量平平,价格稳定,占到总量的13.75%;有7个品种销量减少,价格下跌,占到总量的7.25%。  现将今年全国药材市场10种紧缺价升的动物类药材价格依涨幅高低点评如下:      斑蝥:斑蝥有破血逐瘀、攻毒散结的功效,且毒性极大,对多种原发性癌症以及痈疽、顽癣、瘰疬、狂犬咬伤、斑秃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需求量每年递增15%左右。但由于野生斑蝥产量缺口高达85%左右,供应缺口逐年加大,价格连年上涨,涨幅很大,2003年市价为100~120元(千克价,下同),2005年已涨至125~130元,2007年再攀升至135~145元,今年市价又攀升至380~390元,大型药店售价高达500~750元,同比上涨189%。      熊胆:主产于东北、华北和陕甘宁云川等地区,原为野生熊胆,2000年后国家严禁捕杀野生熊取胆,改为人工繁殖棕熊、黑熊,并采用人工引流胆汁,经干燥后加工熊胆粉供应医药市场。熊胆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手足抽搐,目赤肿痛,疮痈肿毒等症。近些年,市场对熊胆的需求量每年递增8%,但由于人工养熊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导致熊胆产量供不应求,拉升价格连续两年上涨,而且涨幅较大。据相关媒体报道,2006~2007年熊胆粉市价为2600~3500元,今年已涨至4000~7000元,同比上涨了80.3%。      水蛭:俗称“蚂蟥”,性味平、苦、温,有小毒,具有破血逐瘀功效,我国许多药厂以水蛭为主要原料开发的药品有2000种左右,如:新复康、活血通脉胶囊、逐瘀活血胶囊、溶栓胶囊、速溶性栓汤、脑乐泰等,所需水蛭原料呈逐年上升之势。据报道,我国医药市场水蛭用量由2000年的200吨,增长至2001~2003年的250~300吨,2004~2005年再升至350~380吨,2006~2007年又升至400~450吨,预计2008~2009年将增加至500吨左右。由于南北方产量的逐年大幅减少,拉动价格逐年上涨,关内大水蛭和东北小水蛭的价格分别由2005~2006年的180~190元和50~60元,至2007年分别上涨至190~200元和80~90元,今年再分别上涨至220~240元和140~150元,同比分别上升28%和71%,大、小水蛭平均上涨49.5%。      海马:海马味甘咸,性温。功效为补肾壮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用于阳痿、遗尿、肾虚作喘、跌打损伤、外治痈肿疔疮,为名贵药材、滋补上品,素有“南方人参”之美誉。海马不但作为药用,还拓宽至保健品领域,需求量逐年增长,但由于主产地东海、南海海域自然灾害频繁,加之近年过度捕捞,导致产量锐减70%左右,拉升价格不断上涨,大、中、小3种海马的价格分别由2005~2006年的1700~2200元、1500~2000元和750~850元,分别上涨至2007年的3000~3200元、2600~2800元和1700~1800元,今年又分别上涨至3800~4000元、3400~3600元和2800~3000元,3种海马增幅同比分别为25.8%、29.6%和100%,同比平均上涨51.8%,创下历史新高。      刺猬皮:为猥科动物刺猬的皮刺。功效为收敛止血,固精缩尿,化瘀止痛,用于胃痛吐食、痔瘘、下血、遗精、遗尿等。由于野生资源逐年枯竭,市场缺口高达70%左右,库存空虚,市价连年上涨,由2003年的20元涨起,2004~2005年上涨至30~40元,2006~2007年又上涨至35~50元,今年已攀升至50~75元,同比上涨了47%。      白花蛇:系眼镜蛇科银环蛇的幼蛇,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与蕲蛇相似,主产于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野生蛇供应市场,后因产量下降,产不足需,人工养殖发展很快,产量逐年增加,增幅较大,导致市价由2004年的每条16~17元下降至2005~2006年的10~11元。低价导致蛇农少养或弃养白花蛇,造成产量大幅下跌,市场供不应求,致使2007年市价反弹至12~13元,今年价格又升至17~18元,同比上涨40%。      蜈蚣:蜈蚣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以野生品供应医药市场。近几年市场需求量递增10%,今年又增至15%,但产地受灾减产,减幅50%以上,加之各地药市少有库存,供需缺口加大,市价大幅上涨,大、中、小条蜈蚣分别由上年的1.20元、0.9元和0.4元,分别上涨至今年的1.5元、1.2元和0.6元,同比平均上涨36.1%。      蕲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蛇(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有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等功效。以野生蕲蛇供应医药市场,由于连年滥捕乱杀,资源已趋枯竭,供需缺口在50%左右,市价连年上涨,2004~2005年上涨至600~700元,2006年又涨至750~850元,2007年再升至900~1100元,今年已攀升至1100~1500元,同比上涨30%。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为补血滋补上品,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效,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据报道,阿胶的需求量2001~2002年为1100吨,2003~2004年增长至1500~1800吨,2005~2007年又增长至2100~2700吨,今年预计将增至3000吨以上。  但由于我国养驴业发展滞后,导致毛驴存栏数逐年下降,已由2000年的200万头锐减至2005年的55万头,今年将减至40万头左右。由于驴皮缺口高达160万张,供需矛盾尖锐,价格逐年大幅上涨,2000年上涨至80元,2006年突破200元,2007年再涨至240~250元,今年又升至300~320元,同比上涨了26.5%。      梅花鹿茸:为我国传统的珍贵药材,古今中外概为滋补上品,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因多种因素导致价落低谷。10年后,鹿茸价格开始回升,并向合理价位靠拢,涨幅逐步加大。花鹿茸(二杠一等)由低谷时的1800~1900元,2007年上涨至4500元,今年又升至5500元,同比上涨了24.4%。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 月旭科技助力《中国药典》之中药材农残检测

    月旭科技助力《中国药典》之中药材农残检测

    [b]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b]随着对中药材农药残留的报道日益增多,人们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药典对其制定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以下是《中国药典》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table=474][tr][td=1,1,184]《中国药典》出版年份[/td][td=1,1,290]限定与变化[/td][/tr][tr][td=1,1,184]2000[/td][td=1,1,29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td][/tr][tr][td=1,1,184]2005[/td][td=1,1,290]没有变化[/td][/tr][tr][td=1,1,184]2010[/td][td=1,1,29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和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3种拟除虫菊酯的检测方法[/td][/tr][tr][td=1,1,184]2015[/td][td=1,1,29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22种有机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测定色谱和涉及76种农药和155种农药的多农药残留量测定的质谱法[/td][/tr][tr][td=1,1,184]2019年[/td][td=1,1,290]修订了2341 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第五法(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测定法),新增[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串联质谱法,将多农药残留的测定分别扩增至91种农药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法和526种农药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法[/td][/tr][tr][td=1,1,184]新增公示稿[/td][td=1,1,290][align=center]0212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增订药材 饮片(植物法)33种禁用农药[/align][align=center][/align][/td][/tr][/table][align=center][/align]由于通常的中药材活性成分沸点相对较低,一般用煮沸形式即可使其药用成分溶出。此过程极易使残留于药材内部的农药随之溶解,危害中药服用者的健康。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主要有:[b]中药材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b]中药材活性成分一般为有机分子,其沸点相对较低。因此,一般用煮沸形式即可使其药用成分溶出,但此过程极易使残留于药材内部的农药随之溶解,危害中药服用者的健康。你们看,这些农药残留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多大的伤害呀,对健康人的伤害姑且不论,有服用中药需求的人身体更是需要用心照顾。对此,制定科学合理、覆盖范围广泛的中药材及其制剂检测分析方法是重视中药材及其制剂安全问题,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b]中药材及其制剂检测分析特点:[/b]1、中药材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易确定,为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带来一定难度;2、中药制剂是按照中医理论组成,要根据组方规则建立分析方法;3、药材来源差异大,药材来源、炮制方法、制剂种类、辅料的差异都会对分析方法的效果造成影响;4、中药中的杂质来源多样,可能是中药材中带有的色素、多糖或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制剂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干扰物质;5、中药材中不需检测的其它天然活性成分也会干扰目标物的检测。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及其制剂(基质)种类多样、成分复杂、杂质等干扰因素多,为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带来一定困难,选择合适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非常重要。[b]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color=#5f9cef]样品前处理技术[/color]和[color=#5f9cef]仪器检测技术[/color]两部分。样品前处理技术[/b]除了直接用中药材提取液进行检测的方式,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固相萃取法(SPE)、液相微萃取法(LPME)、固相微萃取法(SPME)、磺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MAE)、超声波辅助萃取法(SA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MSPD)、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等,尽管前处理方法多样,选择一种泛用、节省成本、方便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将会大大提升实验效率。其中,固相萃取法采用选择性吸附、选择性洗脱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富集,广泛应用于农药的检测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优点是回收率高、重现性好、适用范围广、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实现现场应用和自动化操作。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这种前处理方法操作方法简单,耗时短,有机溶剂溶剂消耗量少,与抗干扰能力强的二级质谱联用,不仅克服了基质干扰和大部分的假阳性问题,而且使二级质谱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广泛应用于果蔬、谷物、中草药的农残检测。[color=#f96e57][b][/b][/color][color=#f96e57][b]仪器检测技术[/b][/color][color=#f96e57][b][/b][/color]仪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和液相色谱法,通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与高相液相色谱仪搭配不同的检测器实现对痕量农残成分的检测。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串联质谱由于精确的定量性能逐渐普及,灵敏度远高于GC方法中其他通用检测器中任何一种,特别适合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连接了MS检测器,极大提高了对农药残留检测的灵敏度,主要分析对象为极性大、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大或热不稳定的少数农药品种。由此,2020版《中国药典》新增的《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第五法》提出了三种前处理方法与两种仪器检测方法[table=303][tr][td=1,3,113]前处理方法[/td][td=1,1,190]1、直接提取法(可与SPE法联用)[/td][/tr][tr][td=1,1,190]2、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法[/td][/tr][tr][td=1,1,190]3、固相萃取法(SPE)[/td][/tr][tr][td=1,1,113]仪器检测方法[/td][td=1,1,19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td][/tr][/table][b]月旭科技助力中药农残检测[/b]针对近日公示的2341 农药残留量测定第五法 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月旭科技提供成套的检测耗材包,并特别推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质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质方法测定中的混标产品以及适用的前处理小柱。[align=center][img=,600,59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9/201909201405193629_6076_932_3.png!w600x598.jpg[/img][img=,600,4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9/201909201405239123_8123_932_3.png!w603x485.jpg[/img][/align][b]中药材及其制剂检测分析特点:[/b]1、中药材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易确定,为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带来一定难度;2、中药制剂是按照中医理论组成,要根据组方规则建立分析方法;3、药材来源差异大,药材来源、炮制方法、制剂种类、辅料的差异都会对分析方法的效果造成影响;4、中药中的杂质来源多样,可能是中药材中带有的色素、多糖或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制剂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干扰物质;5、中药材中不需检测的其它天然活性成分也会干扰目标物的检测。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及其制剂(基质)种类多样、成分复杂、杂质等干扰因素多,为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带来一定困难,选择合适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非常重要。[b]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color=#5f9cef]样品前处理技术[/color]和[color=#5f9cef]仪器检测技术[/color]两部分。样品前处理技术[/b]除了直接用中药材提取液进行检测的方式,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固相萃取法(SPE)、液相微萃取法(LPME)、固相微萃取法(SPME)、磺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MAE)、超声波辅助萃取法(SA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MSPD)、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等,尽管前处理方法多样,选择一种泛用、节省成本、方便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将会大大提升实验效率。其中,固相萃取法采用选择性吸附、选择性洗脱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富集,广泛应用于农药的检测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优点是回收率高、重现性好、适用范围广、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实现现场应用和自动化操作。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这种前处理方法操作方法简单,耗时短,有机溶剂溶剂消耗量少,与抗干扰能力强的二级质谱联用,不仅克服了基质干扰和大部分的假阳性问题,而且使二级质谱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广泛应用于果蔬、谷物、中草药的农残检测。[color=#f96e57][b]仪器检测技术[/b][/color]仪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和液相色谱法,通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与高相液相色谱仪搭配不同的检测器实现对痕量农残成分的检测。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质谱/串联质谱由于精确的定量性能逐渐普及,灵敏度远高于GC方法中其他通用检测器中任何一种,特别适合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连接了MS检测器,极大提高了对农药残留检测的灵敏度,主要分析对象为极性大、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大或热不稳定的少数农药品种。由此,2020版《中国药典》新增的《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第五法》提出了三种前处理方法与两种仪器检测方法

  • 药材与分离所得的单体在聚酰胺板上不一致

    药材样品溶液和对照品在聚酰胺板跑,但样品与对照总是不一致,这个成分在样品中含量约0.06%左右,样品称的是2g,最后溶解于2ml的EP管中,点样量5μL。后来把样品称到5g,但最后无法全部洗脱于2ml的EP管中,由于太浓稠了,点样量只是点了一下。但还是一样。 药材为叶类药材

  • 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

    关注丨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成药及饮片的质量和疗效。中药品种繁多,许多中药不仅外形相似,功效也相近,但在实际临床应用时还是有较大的区分的,再加上人为添加和造假,许多不太熟悉中药的人就容易把外形相近的中药误用,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有可能危害身体。因此,辨清中药界的“李逵”与“李鬼”,十分重要。中药材的专属性鉴别可以科学辨识中药材界的“李逵”与“李鬼”。随着《中国药典》的不断修订,中药质量标准由单一含量测定逐步发展为多成分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相结合。新实施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补充和完善了植物类药材的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并编写相应的图谱集;对于缺乏专属性鉴别的药材、贵细药材和来源混乱的药材,采用薄层色谱鉴别或特征图谱鉴别、DNA分子鉴定等现代科学方法去伪存真。 凭借多年对中药材及饮片的检测经验,谱尼测试集团具备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饮片的全项检测能力和CMA、CNAS资质,在薄层色谱鉴别、特征图谱、DNA分子鉴定等方面颇有建树,尤其特征谱图方面,拥有UPLC-QTOF、UPLC、LC-MS/MS、GC-MS/MS、GC、HPLC等上百台套精密设备。谱尼测试集团将持续秉承“客户为根本”的理念,竭诚为广大中药材、饮片及成药企业解决各类检测的需求。如您有相关检测需求或咨询事务,请拨打集团全国服务热线400-819-5688,或登录集团官网www.ponytest.com查询。 关于PONY谱尼测试PONY谱尼测试集团作为中国检测行业持续领跑者,创立于2002年,集团总部位于北京,是由国家科研院所改制而成,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逾6000余名员工,由近30个大型实验基地及近100家全资子、分公司组成的服务网络遍布全国的大型综合性检验认证集团。我们拥有30多万种分析方法,每年进行2700多万次的检测,2020年9月16日,谱尼测试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创业板注册制后首家上市的第三方检验认证集团,股票代码为300887。谱尼测试具备CMA、CNAS、食品复检机构、CATL、CCC、DILAC等资质,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等。得到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健委、民航局等多个国家部委认可及授权,检测报告获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认。谱尼测试是北京市批准的生物医药类工程实验室、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谱尼医学获批成为北京市首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位。谱尼测试集团可提供综合性检测、计量校准、验货、评价、审厂等专业化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业务领域涵盖食品安全检测、乳品检测、转基因检测、白酒检测、烟草检测;农产品检测;保健品检测;药品(化药、中药及生物药)基因杂质分析、药包材相容性分析、药品成分解析、药品杂质谱研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新药研发和筛选、药理及药效学研究、毒理安全性评价等分析和评价工作;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监测;环境咨询与运维、环保管家、空气治理净化;节能环保、碳交易、碳中和、碳核查;医学医疗检验、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肿瘤筛查、精准医疗、基因检测;口罩、医美材料检测等医疗器械检测;毒理病理实验;化妆品检测;化妆品人体功效试验;日用消费品、纺织、玩具、油品检测;饮用水、矿泉水及涉水产品检测评价;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检测、新能源汽车及燃料电池检测;电器设备检测;无损检测;锂电池安全测试及危险品货物运输条件鉴定;建筑材料与工程检测、新材料检测;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EMC测试;计量校准;验货、审厂;软件测评、网络安全;电商(电子商务)检测等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