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污染

仪器信息网海洋污染专题为您整合海洋污染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污染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污染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污染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污染话题讨论。

海洋污染相关的资讯

  • 时隔20多年再次开启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自2023年全面开展以来,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生态环境部首次组织实施的摸清海洋生态环境“家底”的重大调查任务,是对部属单位和沿海生态环境系统海洋调查监测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锻炼提升。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调查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生态环保故事,全方位展现海洋调查监测队伍的风貌,刊发相关报道,以飨读者。4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经验 全面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会上提到,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下简称三基调查),已经完成全部管辖海域的外业调查任务,11个沿海省(区、市)正在开展更为精细化的海湾生态环境摸底调查。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本次三基调查坚持‘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严格落实‘六个统一’(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时间节点、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控要求、统一数据报送、统一成果集成)工作要求,以院士专家咨询组为指导,充分调动部属相关单位、沿海省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有关社会检验检测机构等多方力量,协同开展我国管辖海域多环境介质、多指标要素的高标准调查,不仅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还锻就一支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专业化队伍,整体有效提升了国家和沿海地方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能力。”时隔20多年,新的一轮海洋生态环境摸底调查行动开展。三基调查到底是什么样的?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和梳理。新世纪首次海洋生态环境“家底”调查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内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的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在特定海域定期开展全覆盖、全介质、全要素、精细化调查,全面掌握海洋环境中各类污染物含量分布、污染来源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等,为综合评估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科学研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等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实施未来一段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和政策制度等提供决策依据。我国曾在1976-1982年和1996-2000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有力推进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进程,为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中长期发展起到重大的服务支撑作用。“自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已经过去20多年,大多数系统性的海洋生态环境基础资料已较为陈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高,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人为活动压力状况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张志锋说。值得一提的是,三基调查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是生态环境部首次组织开展的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系统性调查。张志锋表示:“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系统掌握新时期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家底和‘零点’资料,基本查清海洋污染基线和环境本底,切实提升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重点问题和变化规律等的科学认知,有效支撑‘十四五’乃至中长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实践,同时也是对部属单位和沿海地方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调查监测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和锻炼提升。”据了解,跟前两次调查相比,三基调查不仅充分借鉴了前两次基线调查的经验,还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四个“更加注重”:调查范围更加注重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图为工作人员在调查现场进行常规指标监测统一组织上下联动,顺利完成阶段性调查任务2023年,仅国家层面调查工作超过60余家单位、2200名技术人员参与,累计投入船舶170余艘、运输车辆200余辆、海上航程超9万海里、液相质谱联用等各类分析仪器1300余台……这些数字无不彰显着这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规模和难度。据了解,2024年沿海11省(区、市)还将投入更多力量组织实施海湾生态环境精细化调查工作。当前,三基调查中国家层面的各项外业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包括我国管辖海域春夏秋三个航次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物调查,全国沿岸主要入海河流、重点入海排污口、大气污染物沉降外业调查,以及海水浴场环境、岸滩垃圾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等。这些调查工作的完成,离不开部属相关单位和专家团队的有力支撑,离不开各任务参与单位的责任担当和协同配合,更离不开一线调查生态环保铁军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三基调查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从项目立项到试点调查和技术攻关,再到三基调查的全面组织实施和技术支撑等均做出重要贡献。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技术规范、优化完善技术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组织实施机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和答疑解惑,严格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等,有效支撑了三基调查工作的整体有序实施,并承担完成了我国沿岸海水浴场、岸滩垃圾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各流域海域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作为主要任务承担单位,统筹系统内外专业化技术力量,承担了海洋环境污染物调查、入海污染源调查、海岸带环境压力及生态影响调查等主要调查工作,任务紧急、工作量大且现场调查环境复杂。各单位均派出骨干力量实施调查任务,从项目启动实施、外业采样到内业分析,从炎热的三伏天工作到寒冷的三九天,从晨光熹微出发登船到披星戴月返航归来,从渤海到南海无处不出现调查人员的身影,行李从小背囊逐渐更换成更大的行李箱,但大家坚如磐石的意志和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决心从未改变。沿海省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参与三基调查的重要力量,克服海洋调查人员经验不足、海况差、队员晕船、调查设备缺少等困难,有效完成了春季、夏季、秋季全国管辖海域范围的海水和沉积物调查分析任务,在实践中不断健全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沿海地方海洋调查监测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姚子伟介绍说,20年左右一遇的三基调查任务量大、工作内容新、技术要求高。对参加调查的技术人员来说,一些新增的海洋新污染物调查分析技术几乎没有先例可借鉴,完全是崭新的课题。在海洋司组织协调下,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咨询组指导作用,组织国内技术单位和专家团队攻坚克难,及时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各调查指标的技术规程,确保各调查指标采样分析工作顺利实施。截至目前,三基调查已累计采集海水样品14万余份、沉积物样品1.4万余份、生物样品1600余份、入海河流和排污口样品4500余份、大气沉降样品500余份、海水浴场样品4500余份,已汇集各类分析数据超31万条、各类影像和解译资料超过3.4TB。全面启动海湾精细化调查,助力美丽海湾建设随着国家层面全部外业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数据汇集的有序推进,成果集成工作和海湾精细化调查任务已启动实施。这次调查为何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呢?众所周知,海湾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基本单元和行动载体,承载着陆海各类人为开发活动的压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张志锋说,海湾是近岸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单元,更是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抓住了海湾,就抓住了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突破口,抓住了沿海地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牛鼻子。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研究编制的《“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把全国近岸海域划分为283个海湾,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格局。“十四五”以来,建设美丽海湾已经成为新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和行动。沿海地方正在因地制宜推进海湾综合治理和美丽海湾建设工作,但各地对本行政区域内各海湾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的“家底”普遍不清。针对沿海地方的迫切管理需求,三基调查将精细化掌握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作为核心任务之一,组织沿海各省(区、市)的专业化力量,聚焦各海湾不同环境介质的污染物分布状况、海洋垃圾状况、海洋生物生态状况、滨海湿地和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等,“一湾一策”精准设置调查内容,为有效助力美丽海湾建设、守护好碧海银滩等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图为工作人员在大船上开展海水水质调查,Niskin采水器采集多层海水后升至甲板三基调查进入决战之年,着力为海洋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杨凯表示,海上调查同陆地不同,海洋调查工作更加复杂,存在台风、极端天气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各单位在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能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弱项。“通过此次三基调查,各专项任务高要求推进实施过程中,调查人员克服高温、风浪、寒风、晕船等困难,在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精神,三基调查的实施为国家和地方锻就出一支以青年为主力军的湛蓝色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监测队伍。”杨凯说。2024年是三基调查国家层面调查任务收尾的关键时期,也是成果集成工作和海湾精细化调查等重点任务启动、批量产出高质量成果和深入开展高水平应用转化的决战之年。为确保三基调查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下一步海洋生态环境司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完成国家层面各项调查任务,加速推进数据汇集,持续做好全过程质量控制。二是组织做好综合评价和成果集成应用,抽调各单位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的调查成果和评估报告等。三是指导沿海地方实施海湾精细化调查,做好调查任务实施跟踪协调,加强全过程全要素技术指导,积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2025年,三基调查中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调查任务将全部完成。届时将获取我国管辖海域最新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基本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家底”,从而定准新征程上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线和起点,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
  • 香港6所高校组建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
    香港城市大学8月1日透露,香港正式成立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本地6所大学合作组成,旨在协助解决中国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等迫切问题。   这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去年年底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建立,由香港城市大学领衔,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共同组建。   城大副校长、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群声表示,城大海洋污染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处于全球海洋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相信集合本地6所大学的精英力量后,共同努力的成果可造福内地、香港以及海内外其他地区。   据介绍,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致力于研究创新的化学、生物及工程技术,以求早期侦测、评核、预测及控制影响海洋环境污染。   此外,实验室将研究关于有毒化学品污染、水体缺氧、生物毒素、水生病源菌等复杂环境问题,还将致力于污染监察科技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研究、风险评估以及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实验室将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合作。
  • 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
    近日,生态环境部启动实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以下简称三基调查)并开展春季航次海上调查工作。三基调查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旨在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最新家底、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等。我国分别于1976—1982年、1996—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生态环境部本次组织开展三基调查,正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既是科学认知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系统掌握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零点”资料、定准美丽海湾建设基线和起点的必然要求,对于准确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等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等提供重要支撑。本次三基调查紧紧围绕“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以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把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环境介质中各类污染物本底状况、精细化掌握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特征和人为活动影响等作为主要目标,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时间节点、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控要求、统一数据报送、统一成果集成,形成系统性调查评估成果。调查工作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和沿海地方的优势技术力量,确保三基调查各项任务的高质量推进。
  • 生态环境部:我国已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如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取得哪些进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主要调查些什么?8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就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新闻发布会现场。袁秀月 摄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11起弄虚作假污染环境案件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介绍,8月15日,生态环境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对11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案件进行挂牌督办。11起案件涉及9个省份的几十家企业,既有排污单位,也有第三方运维单位。其中3起涉气案件,8起涉水案件。截至目前,2起案件已进行至检察院公诉阶段,3起案件已结束公安侦查正提请检察院审查起诉,另外6起案件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刘友宾表示,本次挂牌督办的11起案件只是今年来三部门联合开展“两打”行动中查办的部分典型案件。2023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案件162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596起。其中,查办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案件593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起。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面,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介绍,今年以来,查获非法开采运输海砂案件67起,查扣海砂34万吨,案件数量大幅下降,来自重点海域的案件已经降到个位数,盗采海砂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严厉打击非法倾废,今年以来查获非法倾废案件58起,同比增加26%。今年以来,检查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象6657个(次),同比增加45%,检查各类船舶1.7万余艘(次),同比增加31%。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介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总体保持稳定;二是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三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自2021年以来已消除“不健康”状态。胡松琴表示,美丽海湾建设治理成效逐步显现。根据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评价结果,全国283个海湾中,有144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超过85%,有90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1年提升。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方面,胡松琴介绍,经过各方协同作战、合力攻坚,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三大重点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平均值为63.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同时,也应当看到,重点海域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平衡、不稳固,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今年5月份,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调查和评估工作。王菊英表示,此次调查按照“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体思路,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为重点,以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本底、各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为主要目标,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新时期准确分析研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王菊英介绍,我国在1976年和1996年分别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充分借鉴了前两次基线调查的经验,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突出了四个“更加注重”:调查范围更加注重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王菊英表示,截至目前,春季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圆满完成;夏季调查外业工作也全部完成;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
  • 关注海洋污染|海水中多环芳烃检测
    导 语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溢漏油等突发事故风险,再加上陆地工业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研究表明近海工业的发展程度及都市化进程与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浓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系,因此监测海洋环境中的多环芳烃的污染含量,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可起到预警指示作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一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目前自然界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大的一类强致癌物质。 煤炭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石油泄漏、有机物质燃烧等都会向环境中释放PAHs,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以及点源排放等方式进入海洋,在海洋环境中累积,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参考《GB/T 26411-2010 海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使用C18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建立了一套快速、准确分析海水中18种PAH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抗基质干扰能力强,检出限低,重现性好,回收率高,从而为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岛津GCMS-QP2020助力海水PAHs检测分析条件色谱柱:SH-Rxi-35MS(30m ×0.25mm × 0.25μm)柱温程序:50 ℃(2 min)_10 ℃/min_200 ℃_ 5℃/min_310℃(10min)进样口温度:300℃线速度:36.3 mL/min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300℃ 样品前处理准确量取1000mL水样经滤膜过滤后,加入100mL异丙醇,倒入已经活化过的C18(1g/6mL)固相萃取柱中,加入6mL甲醇:水=3:1(V/V),待液体全部流出后吹干C18柱。加入3mL丙酮浸润并淋洗C18柱,之后用6mL二氯甲烷洗脱,重复一次。收集合并以上洗脱液。洗脱液经旋蒸浓缩后,正己烷复溶至1mL,上机待测。 标准溶液色谱图以及各组分信息图1.18种多环芳烃TIC图(1000μg/L)图2.部分多环芳烃标准品溶液质量色谱图(10μg/L)(左右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表1.多环芳烃各组分信息标准曲线、检出限以及精密度分别配制1~200 μg/L的多环芳烃混合标准溶液进样检测,外标法定量。18种多环芳烃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检出限在0.14~0.31 ng/L之间。部分化合物标准曲线如下图所示。取5μg/L标准品溶液,连续进样7次,考察仪器的重复性,峰面积RSD均小于3.81%,精密度良好。加标回收率将海水空白样品进行0.05 μg/L浓度加标后,按照上述前处理方法处理后上机,平行3份样品考察回收率和RSD,具体结果如下:0.05 μg/L加标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71.57%-105.81%,RSD为3.51%~12.73%,回收率高,重现性好。 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人类生存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均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岛津公司充分发挥光谱、色谱和质谱仪器产品线齐全的优势,将LC-MS/MS、GC-MS、FTIR、UV、DIA-10、TOC、ICP-OES、ICP-MS、EPMA和EDX等机种在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微塑料、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检测以及海洋矿产资源表征和元素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汇总,精心汇编了《岛津海洋环境与矿产资源分析测试综合解决方案》数据集册,请识别二维码下载。
  • 关于海洋环境污染,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识
    生活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塑料制品由于其耐腐蚀性强、制造成本低、经久耐用、防水隔热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废物管理不善导致大量塑料垃圾倾倒在环境中,尤其是海洋中。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PS,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也是其中之一。面对海洋污染,你以为只是海洋生物受影响这么简单吗,受污染的海洋生物怎么影响到人类呢?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文献就首次提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世纪初,随着令人震惊的太平洋“塑料垃圾带”、无处不在的塑料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报道,社会对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和关注复苏。美国环保署发布的公告显示微塑料颗粒(microplastics,MPs,直径<5μm)在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下会被降解为纳米颗粒(nanoplastics,NPs,直径<100nm)。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塑料颗粒将不断降解为纳米级塑料,并且不会在微米级停留。据报道,微塑料(MPs)具有向更高营养级别转移的能力。并且,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也能沿着人工水生食物链从藻类转移到鱼类(Carassius-Carassius),从而影响鱼类的行为和代谢。作为水生食物链的最终消费者,人类很有可能会摄入微塑料(MPs)或者纳米塑料颗粒(NPs),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与微塑料(MPs)颗粒相比,纳米颗粒(NPs)体积更小,更容易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渗入组织并在器官中积累,从而带来生理危害。据报道,NPs可引起氧化应激、炎症、DNA损伤、细胞凋亡等。纳米塑料(NPs)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共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期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李承勇教授课题组老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杂志上发表题为“Do 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aggravate the toxicity of single contaminants (okadaic acid)? Using AGS cells as a biological model”的研究论文,探索了海洋污染物纳米塑料(NPs)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极其作用机理。 纳米塑料(NPs)与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共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纳米颗粒和海藻毒素存在于海洋生物中,两者都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然而,海藻毒素和纳米颗粒对人类健康的联合毒性作用仍然未知。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 (PS) NPs 和冈田酸 (OA) 对人胃腺癌细胞 (AGS) 的联合毒性作用和机制。AGS 细胞暴露于 20 nm PS (0.5, 8 μg mL -1 ) 或/和 OA (5, 10 ng mL -1),并通过测量相关指标、转录组学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WGCNA) 来评估它们的细胞毒性。数据表明,PS 和 OA 对 AGS 细胞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细胞活力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IL10 和 p53 蛋白活性降低,伴随细胞内 ROS 产生和钙离子增加。此外,同时暴露于 PS 和 OA 通过激活 PI3K/AKT、ERK/c-FOS 和 caspase-3/caspase-9 信号通路引起细胞损伤。此外,高浓度的 PS 显着增强了 OA 的毒性。WGCNA 强调了 Fanconi 贫血通路和 MAPK 信号通路的富集,并确定了IER3是 PS 和 OA 共同暴露的 AGS 细胞中的中枢基因。这项研究的结果为纳米颗粒和海藻毒素的联合毒性评估提供了见解。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多种方法测定了一系列数据,其中包括转录组测序和定量实时PCR。实时荧光定量PCR过程 采用了柏恒科技新产品Q3200荧光定量PCR仪。Q3200荧光定量PCR仪产品图环境意义 纳米塑料(NPs)与冈田酸(OA)等其他污染物共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它们可能通过食物链被人体摄入并引起不良反应。然而,NPs和OA对人类健康的联合毒性仍然未知。这是首次评估聚苯乙烯塑料(PS)NPs和冈田酸(OA)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研究PS和OA对人类胃腺癌(AGS)细胞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PS和OA共同诱导DNA损伤,激活范科尼贫血通路。PS加重了OA的毒性,尤其是在高浓度条件下。
  •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 海洋、大气污染监测好帮手
    近日,珠海首次大规模入海污染通量监测分析项目已完成阶段性任务,任务包括开展70条入海河涌排洪渠、断面和31个入海排污口的入海污染通量以及水质指纹(三维荧光光谱)监测和评估,主要监测指标包括盐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无机氮、总磷、石油类、流量、三维荧光光谱等。在开展监测过程中,监测单位运用多普勒流速流量无人走航船、三维荧光光谱仪等先进仪器获取水体水文信息和水质指纹,在摸清入海污染通量的同时,建立可供海洋污染溯源的水质指纹库和溯源模型。“水中的污染物组分不同,呈现出来的三维荧光光谱就随之不同,这些特征光谱就是水质的指纹。”市西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杨锡明介绍,“本项目就是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测定结果,建立谱库分析模型,分析入海河涌、入海排污口水质指纹特征,确定其污染类型,然后追溯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源。”对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今年2月,标准《在线水质荧光指纹污染预警溯源仪技术要求》正式实施,具体可查看:三维荧光光谱方法识别判定水污染排放源。该项标准即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方法识别判定水污染排放源的技术。三维荧光光谱技术除了检测水质外,还可以检测气体,应用于大气环境防治及污染处理。在第十一届光谱网路会议(iCS2022)上,陕西科技大学陈庆彩教授将讲解“三维荧光光谱在大气污染科学研究和控制中的应用”,报告将讲述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和来源鉴定中的应用案例和理论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从检测设备的设计和搭建,到数据处理和实际应用过程。》》》点击报名》》》
  • 关注海洋塑料污染——珀金埃尔默与eXXpedition同行
    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的创新型技术企业珀金埃尔默,近日宣布其产品Spectrum Two™ FT-IR 光谱仪解决方案将助力广受关注的“eXXpedition 2019-2021 塑料污染考察航海项目”,协助其调研海洋塑料污染的成因及解决方案。eXXpedition是一个全球非营利性组织,全部由女性组成,旨在通过远洋航行深入调查海洋塑料污染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的认知,并向在科学和探险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致敬。2019年10月,最近一次科考之旅从英格兰普利茅斯启航,到2021年春季期间将停靠30个港口—从亚速尔群岛、阿鲁巴和帕拉戈斯群岛,到斐济、珀斯和雷克雅未克。每一段新旅程都将有来自各行业的新志愿者船员加入。eXXpedition Round The World 2019-2020通过与科研合作伙伴携手合作,“eXXpedition 2019-2021塑料污染考察航海项目”的科学家团队(包含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成员)通过使用珀金埃尔默提供的便携式红外光谱仪Spectrum Two来分析航行中收集到的塑料碎片并记录其化学成分信息。珀金埃尔默还全程提供Spectrum™ 10 软件培训及支持。“海洋塑料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显著的环境问题之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塑料瓶或渔网等物品分解为微塑料,由海洋生物摄入,并最终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进入人体,这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珀金埃尔默应用市场全球副总裁兼总经理金南勳先生表示。“这些研究的开展,将加快微塑料的科学探索,推动解决方案的进步。我们很自豪能参与此次eXXpedition远航项目,并相信他们的研究将能获得有意思的成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海洋保护倡导者、eXXpedition项目联合创始人Emily Penn表示,“拥有珀金埃尔默的创新科技产品,我们感到很兴奋。这些产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实时分析,辨别聚合物的类型,还可以让我们在回到陆地时继续开展研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针对海洋污染问题,珀金埃尔默不仅提出了微塑料的红外及红外显微成像原位分析方案、三联机逸出气体分析方案;还对纳米颗粒型微观污染物提出了单颗粒、单细胞ICP-MS分析方案;针对微观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提出毒理学研究的完整分析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珀金埃尔默微观污染物论文集和微观污染物解决方案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我们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凭借深厚的市场知识和技术专长,让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3,000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帮助客户创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生活品质。2018年,公司营业额约28亿美元,服务于180多个国家的客户,并被列入标普500指数。
  • 中科光电参与“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研究
    2018年12月21日至23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综合立体探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以下简称 “该项目”)启动与实施方案论证会。这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继参与2016年“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和2017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之后又一国家级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项目。  会议成立了由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财务专家组成的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欢迎辞,表示将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工作。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地球科学处处长段晓男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对项目的科学实施提出了期望和具体建议。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介绍了“十三五”期间课题管理规划改革方案以及大气专项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重点项目负责人刘建国研究员和各课题负责人的实施计划方案汇报,充分讨论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机制,形成并论证通过了该项目的实施方案。潘德炉院士代表项目专家组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加强海洋探测特色仪器与设备的关键技术突破、有效构建立体探测系统的重要性。专家们在论证会上充分交流  该项目汇聚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科光电等长期从事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相关研究的优势单位,将针对近海大气边界层多污染物共存、环境条件复杂(高湿、高盐等)、时空变化不均匀等特点,以快速、在线、立体监测技术研发为核心,研发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元数据归一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立体探测技术系统,实现近海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高时空分辨率探测;并在黄海、渤海、南海等海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支撑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我国近海大气污染科学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实施计划方案  作为参与此项目的唯一企业,中科光电有幸承担了子课题任务——“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物输送通量探测技术研究”。通过此课题将获取高准确度的气溶胶消光系数、退偏振比,并建立准确的近海岸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消光系数的关系模型,进而识别海源、陆源气溶胶并定量估算气溶胶的近海洋输送,实现对气溶胶传输通量测量的精确化。通过与课题内(间)的风场、污染场数据结合,建立高精度的输送通量反演方法,为定量评价近海海洋污染物提供数据基础。  中科光电总经理万学平先生和业务发展部总监、子课题负责人王界博士出席了项目启动会,并和与会人员就此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 博纳艾杰尔应对“溢油事故”,监测海洋污染程度
    对于近日的油田溢油事故,博纳艾杰尔可以提供检测环境污染程度的前处理产品,详情致电400-606-8099!或者邮件至service@agela.com.cn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 国家海洋局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
    2013年,国家海洋局将加强对钓鱼岛、三沙海域实施海洋环境监测,继续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刚刚印发的《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明确,今年海洋环境监测任务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4个方面。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今年沿海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海洋沉积物、二氧化碳、海洋大气进行重点监测,重点关注渤海大气污染物沉降通量的空间分布。同时,将加强针对钓鱼岛、三沙海域的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实施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2次。   海洋环境风险监测方面,今年将做好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监测、环境风险评估和海洋环境风险区划工作。重点对海洋溢油、危险化学品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赤潮(绿潮)灾害、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重点岸段海岸侵蚀进行监测,并继续对蓬莱19-3溢油事故、大连油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   海洋环境监管监测方面,今年做好海洋倾倒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陆源污染物排海的监测工作。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入海江河、海洋垃圾的监测,掌握我国主要陆源入海排污口入海排污状况以及对邻近海域海洋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为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提供技术支撑。   公益服务监测方面,今年将开展对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做好北戴河海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围绕北戴河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工作,及时掌握、科学评价北戴河及周边海域环境状况,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保障北戴河浴场环境安全。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在《关于印发〈2013年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的通知》上,对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国家海洋局北海、东海、南海分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提出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实时在线监测工作,建立在线监测技术体系,创新和集成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现有监测技术,充分挖掘在线监测技术潜力,实现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监测工作效能 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质量控制技术手段,切实保障监测数据信息质量。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 国家海洋局:核污染已进入我国海域
    国家海洋局: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我国海域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事故西太平洋放射性元素最高含量超我国海域300倍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国海域300倍,国家海洋局网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8月12日在给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函作出的书面回复中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远超日方公布影响范围,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监测航次获取样品较多,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需一定时间,为了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检测、分批公布的方式。”回复说,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区域位于日本福岛以东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回复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监测区域不同范围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样,不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样。”回复说,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自今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组织开展应对事故放射性应急跟踪监测工作。根据目前监测结果,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但此次回复表示,根据以往研究,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海洋环流状况比较复杂,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亲潮流系。黑潮延伸体的大幅度蛇形弯曲及其南北两侧的中尺度涡都是导致这个海域动力上比较活跃的原因,因此,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其主要移动路径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东岸南下至东京以东附近海域与黑潮延伸体汇合向东流动,进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亲潮水系的水体也可通过中尺度涡穿越黑潮延伸体向南运动。回复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从日本方面5月公布的资料来看,日本福岛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但国家海洋局此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显著的放射性污染,远远大于日方公布的影响范围。   回复说,从初步分析结果来看,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航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不仅为我国了解和掌握日本福岛以东海域海洋放射性污染情况提供宝贵资料,也将为分析评价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从而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但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价。   回复称,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和评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的影响,我国还需继续在西太平洋海域及我国管辖海域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并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以及放射性污水漂移路径预测工作。   此外,在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后,后续的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大气气溶胶样品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之中。环保司表示,关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结果,将根据样品检测分析进度,及时公布结果。
  • 拿什么拯救海洋重金属污染
    3月18日,由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三方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烟台海岸带所环境化学实验室秦伟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验收。   “海水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传感器技术研究”是烟台海岸带所首个独立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该课题组成员在秦伟研究员的带领下,经过三年的刻苦攻关,研制出了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响应的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同时研发出了集样品预处理和检测功能于一体的重金属检测系统样机,实现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现场快速检测。   数字   宁波市近七成海域遭受严重污染   日前,《2010年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2010年象山港海洋环境公报》和《2010年宁波市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宁波市近七成海域遭受严重污染,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甬江口、北仑—大榭岛、象山港、三门湾等海域。其中,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2010年,宁波市所辖近岸海域受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入海河流的影响,营养盐污染状况严重,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6625.76平方公里,占67.90%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1790.24平方公里,占18.35% 轻度污染海域面积861.06平方公里,占8.82% 较清洁海域面积480.94平方公里,占4.93%。与2009年相比,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有所增加,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减少。全市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较2009年呈增加趋势,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的废水超标排放现象普遍存在,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差,海洋垃圾污染较2009年有所增加。   事件   多瑙河被污染 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境内一处金矿污水沉淀池,因积水暴涨发生温漫坝,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并顺流南下,迅速汇入多瑙河向下游扩散,造成河鱼大量死亡,河水不能饮用。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   淮河遭遇水污染 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生。下游一些地方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购矿泉水的场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莱茵河“死亡”20年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疑问   哪些重金属是海洋杀手?   海洋专家介绍,重金属是一种很危险的污染物,到目前也没有完整统一的定义,常指比重大于4.5g/cm3的金属。污染海洋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汞、镉、铅、锌、铬、铜等,其人为来源主要是工业污水、矿山废水的排放及重金属农药的流失,煤和石油在燃烧中释放出的重金属经大气的搬运而进入海洋。它们在水体中不能被降解,到处扩散,达到一定标准后造成海水污染。还有一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富集,形成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形成甲基汞,导致水俣病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海洋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哪里?   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2009年,我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全年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100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废水的大量排放是导致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怎么修复海洋重金属污染?   海洋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严重影响着儿童和成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海洋专家指出海洋重金属污染治理包括外源控制和内源控制两方面。外源控制主要是对采矿、电镀、金属熔炼、化工生产等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并限制其排放量 内源控制则是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使溶解性的重金属转变为不溶或者难溶的金属化合物,从而将其从水中除去。另一类是在不改变重金属化学形态的情况下进行浓缩分离,例如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蒸发浓缩法等。   但是鉴于海洋受重金属污染后治理困难,应以预防为主,控制污染源,同时改进生产工艺,防止重金属流失,回收三废中的重金属,切实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经常对海域进行监测和监视,这才是防止海域受污染的几项重要措施。   提醒   嗜吃深海鱼 让汞中毒的机会大增   美国旧金山一位著名的内科医师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接收到的信息是应该多多吃鱼,吃鱼能变聪明、脑筋灵活!而且鱼肉属于白肉,比起牛、猪等红肉,更是健康、低脂低卡。但吃鱼真的是多多益善吗?吃再多都没有问题吗?从求诊的病患发现,出现愈来愈多的人似乎是因为吃了过量的鱼,而造成汞中毒。   该医师说,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文献研究证明,吃太多鱼真的会让人汞中毒,但从一件又一件的求诊病患发现,有许多找不到原因的毛病,在追踪其饮食习惯后得知,他们多爱吃也常吃如旗鱼、鲔鱼、鲨鱼等远洋鱼类。再进行身体内汞含量检测,则出现指数过高的现象,经由医师建议,停止吃鱼后,所有症状都得以舒解。   为什么吃鱼造成汞中毒的事件,到今日才纷纷出现,之前却似乎都没有听说呢?医师说,这是因为现在喜欢吃鱼的人远远多过从前,而且过去常吃的都是近海鱼类,如乌鱼、比目鱼等,现在常吃的则是远洋大鱼,如鲔鱼、鲑鱼、旗鱼、智利海鲈鱼、大比目鱼。   海洋大学的萧泉源教授也证实,远洋鱼类因为体形较大,位于食物链的上方,所以如果下层生物体中不断累积汞,当然大鱼体内的汞含量更高了,人再吃下大鱼,就非常有可能汞中毒。通常汞中毒的人,常会出现记忆力衰退、无端的忧虑、失去方向感、易怒暴躁、头痛、身体不自主的颤抖、手脚容易麻痹没感觉或出现刺痛感、头发稀疏、容易掉发、关节疼痛等。   为了不剥夺你享受吃鱼的乐趣,并且让鱼类的OMEGA-3脂肪酸帮你维护心脏的健康,只要遵循下面3个吃鱼诀窍,就能吃得安全又健康:多吃体形较小的鱼 可改吃甲壳类的海产。如果你喜欢吃海鲜,不妨多吃如虾、蟹等甲壳类,通常这些海鲜的含汞量都不高 别独钟同一种鱼,多换换口味。其实,并不是只有汞才会污染鱼类,其他的有毒物质也可能入侵,且不只远洋,其余地区的鱼类,都有遭受污染的可能。所以让自己多换口味,常常吃不同的鱼,就可以降低因为偏爱某种鱼,而导致中毒危险大增的机会。   相关新闻   “十二五”重拳出击重金属   中国第一个“十二五”国家级别专项规划聚焦在一个相对较小但事关重大的领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日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宣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重金属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也是中国出台的第一个“十二五”国家规划。   “重金属污染防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在日前举行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视频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对相关部委以及14个重点省份的负责人表示,各地应进一步加强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特别是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铅酸蓄电池、铅冶炼等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要发现一个,解决一个,警示一片,把污染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出重拳、用重典,严厉惩治重金属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周生贤说。   根据《重金属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拳严惩重金属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到2015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削减15%。今年将针对儿童血铅超标事件高发态势,着力打击铅蓄电池行业的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   《重金属防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就“重金属”污染防治编制专项规划,其基本思路是“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以重点防控区、重点防控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为主要内容。   国家环保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库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   2003年,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Ⅴ类 2004年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城市河流35.11%的河段出现总汞超过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18.46%的河段面总镉超过Ⅲ类水体标准,25%的河段有总铅的超标样本出现。   调查显示,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约为3.4万吨,对海洋水体的污染危害巨大。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采样品中铅的超标率达62.9%,最大值超一类海水标准49.0倍。铜的超标率为25.9%,汞和镉的含量也有超标现象。   渤海湾是我国沿海接纳污染物最多的海域,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3。辽宁省的锦州湾是污染最严重的海域,年接纳污水1亿多吨,海湾底泥中汞和锌的含量超标100到2000多倍。由于渤海只有104公里的海峡与黄海进行水交换,致使大量有害有毒物质长期积累在内海里无法扩散。
  • 广东3800平方公里海域受严重污染
    生活废水直排、工业废水超标排放,广东近海成为一个巨大的接纳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场   南海海域污染数广东,广东污染数珠三角,广东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些工厂偷排偷放时有发生,因跨界污染责任难以厘清,导致多方扯皮、推诿,污染治理难上加难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09年广东海域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近750平方公里!   广东海洋环境公报指出,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近岸海域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二是珠江口等河口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陆源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海洋灾害和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的威胁依然存在。   海洋污染不是新问题,如何建设好海洋强省才是问题。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的改革开放受益于海洋颇多,海洋大省名头颇响 珠三角土地吃紧,向海洋借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强省已开始规划,广东正致力于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广东海洋污染调查”专题报道,初衷不局限于重复描绘广东的海洋污染,而重在阐明海洋污染对经济、产业的影响,由此为广东建设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提出“隆中对”,提出海洋污染的新变化,以及对养殖业、旅游业、海洋生态等海洋产业的影响及对策。   8月1日南海开渔节,数以千万计的广东渔民在咸水歌和海螺号角声中随着数千艘大小渔船扬帆出海,开始了新一轮的耕海牧渔。   然而,渔民面对茫茫大海更多的是茫然无措,由海洋污染造成的渔业资源衰退是压在渔民们心头最沉重的石头。   “珠江口水浊了,我们要去更远的地方捕鱼,但要到哪里,看运气吧。”骄阳似火的7月底,在东莞虎门镇珠江入海口的渔船上,发黑的咸淡水交汇处在高温下散发出阵阵恶臭,51岁的渔民老梁无奈地向记者倾诉。   “广东渔业资源已持续多年衰退,几十年前丰产的珠江口附近渔场快要枯竭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死亡增多,珊瑚等海洋生物退化,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广东一位水产研究人士语气沉重地说。   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广东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源头   东莞母亲河变身污染源   沿着珠江入海口“洄游”,经过狮子洋,进入东莞境内的太平河,在这里或许可以寻觅到珠江口被污染的源头之一。   7月26日中午,东莞太平河的码头上,一阵阵燥热的风吹来,夹杂着腥臭味。上百艘来自新湾渔村的小渔船静静地停靠在这里,几个渔民围坐着打发闲懒的时光。   太平河是东莞东引运河虎门段的一部分,位于运河的最下游,连接狮子洋。   说起眼前这条太平河,土生土长的村民吴有发再熟悉不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家都可以在河里游泳,但现在有谁还敢在这样发黑的河水里洗洗脚?”   过去三十年,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厂”的代名词,但令人头痛的污染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市政建设的缺失、排污管道建设的滞后,东莞23镇街的污水直接排入了东引运河,河水慢慢地变臭,淤泥慢慢地沉淀下来。   “一退潮,河岸边会露出发黑的淤泥,臭气熏天。有好事的村民专门拿竹竿量了一下淤泥的深度,最深处约1米。”吴有发说。   东莞环保局虎门分局局长王泰林介绍,今天东莞的人口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不到100万人急遽膨胀到近1000万人,整个东莞大小企业多达5万家,虎门、长安、沙田、麻涌、厚街等工业名镇全是在东引运河的流域之内,污水排放量远超运河能接受的水平。   岁月令太平河不堪摧残,几十年后的东引运河变得令人唾弃。这条东莞的人工母亲河变成臭不堪闻的经历,佐证了珠三角近岸被大肆污染的严峻事实。   海域   广东10%近海中重度污染   东莞珠江入海口的污染仅仅是广东近海污染的一个典型。   从全国海域水质等级示意图上看,南海是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仅次于东海的海域。南海海域污染程度数广东,广东污染程度数珠三角。可以说,广东沿海自西至东,沿海各大城市近岸海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9年,在南海5220平方公里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中,广东省以3800平方公里占了大半。在广东长达4114公里、全国各省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呈现出一大片红色标记,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深圳西部等珠江口近岸海域已经多年来受到严重污染。在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地区,包括潮州柘林湾、汕头港、江门近岸、阳江北津港、茂名水东港、湛江港等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同样未幸免。   在粤东,受陆源排污和柘林湾大规模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影响,潮州柘林湾海域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严重污染,整个海湾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结果是使这个老牌的水产养殖区“水质差,鱼难养”,鱼类病害增多,渔农养殖户收入总体一年不如一年。   《2009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全省近岸海域约有近半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广东近海海域总面积中,有20%的海水受轻度以上污染,约有10%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状态。”长期关注广东海洋的知情人士披露。   监测   95个入海排污口近半超标   近年来,尽管广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设定的超标排放入海排污口超标率,已从令人惊诧的62.9%下降到45.3%,但2009年95个被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仍有43个超标排放,入海排污依然是久治不愈。汕头、东莞等地,被监测的入海排污口已经是连续两年录得100%超标排放的“佳绩”。   记者在位于东莞沙田镇的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附近调查发现,一根几十米高的烟囱,不停地向天空冒出浓烟,散发出一阵阵臭鸡蛋味 紧靠着该公司围墙的一条十多米宽的河涌上茂盛的水浮莲几乎覆盖了整个水面,走近一看才发现水浮莲底下全是暗黑色的污水,阵阵难闻的臭味扑面而来。   沙田丽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一家被广东省海洋环境公报连年曝光的工业废水入海排污口废水超标的企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家工厂所入驻的工业园,叫做东莞沙田丽海环保工业园。   沙田丽海纺织印染厂连年废水超标排放并不是一个特例。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电厂排污口、东莞市东宝河入海口、东莞市虎门镇凤凰山入海口等都不是第一次入选“黑名单”。   生活废水直排、工业废水排污口超标排放、排污河超标排放……广东近海成为一个巨大的接纳污水和污染物的垃圾场。近六年的监测表明,珠江通过八大口门每年携带上百万吨的污染物入海,致使珠江口近岸海域严重污染。   2009年,珠三角沿岸海域接纳污水近50亿吨,粤东沿岸海域接纳12.11亿吨,粤西沿岸海域接纳0.80亿吨,与2008年相比,珠三角沿岸接纳污水增加1.57亿吨。   偷排   监管治理就像猫捉老鼠   广东海洋环境监测部门、广东环保部门联手监测和治理污染多年,为何广东海洋污染病症久治不愈?一些曾经曝光的企业排污超标问题为何屡禁不绝?   “由于污水治理成本较高,而违法成本低,导致一些工厂偷排偷放现象时有发生。”一位负责海洋环境监测的人士对记者说,监管就像猫捉老鼠,当监测人士来采样的时候,工厂会开动污水处理装置,但等监测人士一走,污水处理装置就关停了,“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时时刻刻紧盯着一个企业啊。”   河海污染因跨界污染、责任难以厘清导致多方扯皮、推诿,是致使污染治理难上加难的另一原因。深圳和东莞的界河———东宝河污染堪称老大难的典型。   东宝河是深圳和东莞的界河,沿岸工厂林立且村镇众多,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常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汇入珠江口交椅湾海域,多年来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常年发黑发臭,水质常年处于劣四类状态。   广东近岸污染问题也凸显了广东污水处理厂建设的滞后。一位长期关注广东水质污染的专家对记者说,“一些企业排污口超标,多次曝光后依然若无其事,能否罚到其破产?有的城市,超标排污口居然出现在污水处理厂,这种情况该如何执法,值得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记者手记   海洋治污重资更需重典   走马珠江口,最大的感受是触目惊心。黑水横流、恶臭熏天,广东母亲河珠江以及人类未来的家园海洋饱受摧残。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代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西方的经验本可借鉴,不幸的是,过去30年,只注重GDP不注重环保、粗放式发展的广东也正重复这条老路。   近几年来,环保部门对水质污染处理不能说不重视,但相比投入治水的巨资而言,可谓收效甚微。广州是为亚运会举办投入重资治水,市内各大河涌水质虽有改善,但离河涌戏水的目标尚远。同样,去年东莞治理东引运河,一掷就是80亿元,虽然运河水质有所改善,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这足以从一方面佐证了治理之难。无怪乎,东莞虎门镇环保局局长王泰林感叹道:先污染,后治理,难!西方的经验证明,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水质污染,污染容易,治理难,清洁的江海如果用50年就可变黑,但可能花上100年时间也未必能还其清洁。   广东近几年来已耗巨资建设人工鱼礁、建设海底牧场,这固然是挽救海洋生态的有效措施。不过,有关环境监测表明,海洋污染最大的根源在于陆源污染的无节制的超标排放,如果地方政府不坚决执行对产业升级转型,污水超标排放避免不了,如果没有对陆源污染超标排放有效的“堵”,海洋污染不可能抑制。靠海吃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可休矣,但治理虽难各方却仍需努力。
  • 海洋塑料污染飙升至“前所未有”水平
    新西兰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目前约有170万亿块塑料在海洋中漂浮,总重量估计为230万吨。如果不加控制,未来几十年塑料进入海洋的速度可能会加快几倍。研究人员从全球11000多个站点采集了塑料样本,重点关注1979年至2019年这40年间的情况。结果表明,1990年前塑料进入海洋的趋势并不明显,1990年到2005年之间出现了波动,之后暴增。最新研究负责人、奥克兰大学的丽莎埃德勒指出,海洋中塑料污染的来源多样:渔网、浮标、废弃的衣服、汽车轮胎和一次性塑料等,这些塑料最终会分解成微塑料。此外,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塑料被适当回收,很多塑料最终都会被填埋,如果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当,塑料垃圾会进入环境中,最终流向海洋。埃德勒解释称,1990年到2005年,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数量某些时候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有一些有效的政策来控制污染,其中包括1988年生效的《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这是154个国家之间制订的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旨在终止海军、渔业和航运船队排放塑料。她呼吁,随着目前塑料的产量越来越大,各国需要制订出一项新条约,不仅要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还要对如何处置塑料进行更好地管理。
  • 借助“国家队”科研力量,环境监测仪器破解海洋治污难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十四五”期间海洋污染防治任务,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总体部署,珠海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东部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近期启动了珠海市入海河流总氮通量监测项目和海域国控点位跟踪监测项目,对近岸海域的入海污染源及重点海域代表国控点位开展为期一年的高密度通量跟踪监测、高密度的水质和沉积物监测以及遥感监测,以摸清总氮排放底数和无机氮变化趋势,为深入打好海洋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科学指导。   为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东部监测中心与南海研究所密切沟通协作,全力推动项目实施。2021年12月中旬,项目课题组完成了第一次入海河流氮污染通量及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工作,共出动三艘监测船开展监测任务,对全市各主要入海口门(西江的磨刀门、虎跳门、鸡啼门,以及前山河水道)进行了26小时氮污染入海通量监测,取得了总氮、氨、硝酸盐、亚硝酸盐等常规氮指标和海流、潮位、水深等水文数据。   同时,课题组还完成了近海海域34个点位的水质监测分析,获得了表层及不同水深的海水水温、盐度、溶解氧、总氮、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等多项水质监测数据,初步掌握了全市主要入海口门氮污染入海通量及水质基本情况。   下一步,市东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将继续深化同南海研究所的合作成果,持续做好近岸海域水质监测与污染溯源,为今后陆域、海域污染联防联治及实现入海总氮削减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批实施。《规划》提出,我国要在2015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2020年,实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据了解,《规划》所指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此外,《规划》部署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大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强化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等15项主要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对于全面发展海洋事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海洋生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 年 06 期作者:李娟1,季超2,张芹1,汪星宇1,伍志强1,解玉鑫1,李嘉晴1,张皓森1,臧桐宇1, 郑文杰1*单位:1.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与展望: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之一,获取海洋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等信息的标准程序方案对于确定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潜在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对样品进行消解和分离的常用方法,认为对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提取分离而言,碱液(KOH、NaOH 等)提取相较于其他提取液的回收效果更好。针对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显微观察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热分析法,并讨论了多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特点。目前而言,单一的分析方法很难对复杂的环境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研究,尤其对于尺寸小于1 mm 的微塑料,建议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截距小于10 μm 的微塑料,拉曼光谱是更好的选择。微塑料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会通过排水系统、河流以及风的作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在其中产生累积效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由于微塑料体积相对较小,易被海洋生物摄取并在其体内富集,对海洋生物的组织、循环系统造成有害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塑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殊,其表面易吸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的载体,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产生潜在危害,但其作为载体的具体机制和转移途径鲜见报道。未来,微塑料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目前塑料颗粒检测技术多样且发展迅速,但随着新产业新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材料会产生微米级、纳米级等更小的塑料颗粒,因此,针对这些新材料的检测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来实现。(2)现阶段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良莠不齐,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监测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建立检测微塑料、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微塑料检测流程,可保证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3)人们普遍认为粒径小于100 μm 的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最大,但是微塑料不同的形态、大小及聚合物类型对海洋生物的风险仍缺少具体的参考标准,故建立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非常必要。微塑料危害并不仅限于微塑料本身,其表面富集的各类污染物的风险更大。通过微塑料摄入将有毒化学物质转移到生物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鲜少使用微塑料载体进行毒性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微塑料的物理性质和污染物的连锁效应,应加强对微塑料的吸附作用和污染物(如放射性重金属和抗生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4)目前全球不同区域的食品种类繁多,而大多数微塑料研究是针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形态、大小和聚合物类型所开展,对加工食品中微塑料的研究不多,这使得人类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总体数量很难估计。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各类食品中微塑料提取鉴定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途径。
  • 新品尝鲜 | TSQ9610助力极地环境污染物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在环境中具有两个或以上苯环的有机化合物,由于潜在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光致毒效应而受到广泛关注。PAHs来源广泛,具有半挥发性、远距离迁移性和生物毒性,可在传输过程中产生毒性更强的衍生物。人类活动产生的PAHs因江河径流、大气沉降、雨雪等方式最终汇入大海。16种US EPA优先控制PAHs分子结构式 (点击查看大图) PAHs暴露对人类危害的短期和长期影响(Kim et al., 2013) (点击查看大图)多环芳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多环芳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PAHs在大气、海水、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之间不断进行分配和迁移转化,以达到相态之间的平衡。气-粒分配、干湿沉降、海-气交换扩散、海水颗粒物-水分配、海水-沉积物界面扩散、生物体富集等过程都是PAHs在海洋环境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 PAHs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Jurado et al., 2007)(点击查看大图)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检测痛点复杂的样品基质(点击查看大图)基质复杂,浓度极低由于洋流的无限稀释作用,使得污染物浓度极低,这就要求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点击查看大图)赛默飞于1980年推出世界第yi台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仪以来,从未停止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要求日益严苛,更高的灵敏度、更稳定的性能、更大的样品通量、更便捷的使用和维护等,是今天仪器人和检测人共同的追求,在此背景下,赛默飞TSQ9610应运而生。TSQ9610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仪标配全新XLXR,动态线性范围2倍提升,使用寿命8倍提升专利模块化进样口,维护更方便指导视频即时查看,使用无忧NeverVent技术减少仪器宕机时间S形预杆和三重离轴设计消除中性噪声极快扫描速度允许更多化合物分析全方位软件工具,使用更简单行业领xian的灵敏度(点击查看大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蔡明红研究员一直深耕于海洋和极地环境中PAHs等污染物的分析,对海洋和极地环境的检测具有深刻的理解!蔡老师表示,由于海水和沉积物中的PAHs含量低,哪怕进行多倍浓缩后,仍需要极高灵敏度的仪器才能推进检测工作,以往用过很多仪器,均发生过污染物含量过低,导致无法被检测到的情况,直到遇见了赛默飞的TSQ9000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才克服了这一检测难题,赛默飞专利的AEI源,可以再将检测限下降一个数量级,帮助客户走出了海洋和极地环境超痕量污染物检测的困局。TSQ9610传承TSQ9000一贯的高灵敏度,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维护更方便,使用更智能,相信在未来的海洋和极地污染物分析研究中可以帮助客户更上一层楼。PAHs标准谱图(点击查看大图)部分PAHs定量谱图及标准曲线(1ng/mL)(点击查看大图) 用户之声 配备了AEI源的赛默飞GCMSMS能够稳健运行很长时间,6个月的样品连续分析也不需要进行离子源的维护。极高的灵敏度使我们可以采用更简单的前处理方式,同时由于分析灵敏度高也减少了手动积分的必要性,减少了需要重新分析的样品数量。新品TSQ9610的AEI源具备真空锁功能,使得维护离子源、更换灯丝、更换色谱柱毫无压力,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的有效时间,非常让人期待。我们有信心可以用全新的TSQ9610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去发现更多的痕量极地环境污染物!我们常说海纳百川,的确海洋以她巨大的容量,包容着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但是污染物一旦进入大海,将很难再被转移。海洋污染使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不断发生危及人类健康的事件。海洋污染不易及时发现,一旦污染形成,治理难度却非常巨大。面对海洋环境,防治污染于未然更为重要,污染的早期发现需要依靠灵敏可靠的监测手段。赛默飞全新TSQ9610三重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仪以极高的灵敏度助力海洋污染的早期发现,赛默飞人愿携手环保人士一起让我们的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往期推荐赛默飞GC&GCMS已于近日全线更新,感兴趣的老师快戳下文尝鲜GC&GCMS新品吧 ● 春意盎然季,新品正当时|GC&GCMS新品闪耀上市► 点击阅读 ● 用数字说话|GC&GCMS新品性能大揭秘► 点击阅读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点击进入小程序完成注册即刻抽取盲盒好礼
  •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S185培训验收成功
    S185 机载高速成像光谱仪获得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近日安洲科技来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进行S185的验收培训并试飞成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海洋中心”),创建于1959年,是生态环境部直属事业单位。海洋中心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从事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的国家级业务中心。长期以来,海洋中心以满足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以监测业务为核心,以监测评价技术为基础,形成了涵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海域使用监管和海岛保护、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等综合科研业务能力,海洋中心编制的各类信息产品为国家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置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决策等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图为飞行测试场景图图为SAM光谱角分类制图图为RGB拼接大图
  • 海洋局康菲污染检测结论相反 被指取样时间不同
    环渤海油污谁之过?   国家海洋局与康菲对于污染检测结论完全相反,而康菲称取样时间不同。   取样时间不同?   导致河北省乐亭县扇贝大量死亡的油污到底来自何处?康菲石油公司与国家海洋局的结论截然相反。   康菲7月底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7月18日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采样结果均与蓬莱19—3油田不相符。7月19日,国家海洋局公布的鉴定结果却称,上述两个地方发现的油污颗粒均来自蓬莱19—3油田。   康菲方面8月2日在回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邮件中指出,检测结果与国家海洋局有不一致是由于取样时间不同。   对于该说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则不认同。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8月2日晚间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便国家海洋局与康菲石油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采样检测时间地点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相差实在太大了,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地点存在差异作为借口。   根据康菲石油官方网站的公告,已经采样的8个区域中,除7月22日山海关吸油栏采样的监测结果与蓬莱19—3油田相似外,7月22日天龙寺、7月18日绥中东戴河、7月22日唐山浅水湾等区域与蓬莱19—3油田不相符,此外还有2个区域的漏油情况尚无定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最早的采样时间为7月18日。   环保机构采用了国家海洋局的结论。自然之友公众参与项目负责人杨洋8月2日向本报记者解释,环保组织做出的结论认为渤海漏油事故已污染到辽宁、河北、山东等区域,判断依据就是采信的国家海洋局的结论,“中国的环保机构并没有调查取样的资格,在人力和技术上并不具备条件。”   检测机构有争议?   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邵文杰曾在环渤海区域进行了长达1个月的走访。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7月20日他们在河北乐亭县走访时发现,海洋沿线的油污随处可见,海滩上漂浮着大量黑点。   “当地渔民在6月中旬就看到海面上有大块油污漂浮到岸边,7月份开始扇贝和鱼类大量死亡,渔民相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邵文杰说。   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与河北省乐亭县扇贝养殖区相距不到5海里,依据河北省唐山市水产局一位人士的描述,7月中旬,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甚至能踩出油来。8月2日晚间该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如果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被渤海蓬莱19—3油田污染,乐亭县扇贝也应该是被同样的油源污染。”   康菲方面表示,由于有报告指出在渤海湾沿岸可能发现油污颗粒,公司迅速部署了海岸巡查。一旦发现油污颗粒,就会立即采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溢油。“检测由一家具备丰富经验的第三方中国实验室进行,其采样和送检活动将持续。”   但康菲方面并未公开“第三方中国实验室”的具体名称,也未向本报记者做出回应说明,只是表示正在日以继夜地加快清理进度,以争取在8月10日前完成清理工作,并将遵循相关政府机构与法律条款的要求执行赔偿。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国内有检测石油污染源的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多,但具备国家权威部门认可资质的只有少数几家,大多集中在相关政府部门旗下。   周修杰认为,如果国家海洋局与康菲石油公司对污染源争执不下时,应当在河北乐亭渔民起诉中海油和康菲时,由法院指定另外一家具备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这也是不认可当事者聘请第三方出具的检测报告时,通常采用的做法。
  • 海洋光学: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p   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如何防止大气污染已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日益复杂的大气污染状况,对传统的大气污染监测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p p   大气在线监测技术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大气环境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动态监测大气要素的目的。在线监测技术因具备监测范围广,测量周期短,维护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p p   为了帮助相关用户学习、了解大气在线监测最新技术进展及相关仪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内容,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dqzxjcjs2020"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大气在线监测技术”专题 /span /a 并特此约稿,邀请海洋光学亚洲工程师就我国大气污染情况以及在线监测技术进行探讨。 /p p   目前,中国面临着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三大主要污染威胁。其中大气污染相对严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作为污染大户,自然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格外关注,如2014年9月1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关于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 /p p   通知中要求,稳步推进东部地区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和有条件的30万千瓦以下公用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环保改造。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 /p p   此外,现阶段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PM2.5和臭氧上,核心问题是VOCs,加大氮氧化物的减排幅度。其中PM2.5的在线检测技术有Beta射线法、Beta射线光浊度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环境空气臭氧监测一般有紫外光度法和长光程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大气在线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p p   针对大气污染监测,海洋光学可提供针对不同测量需求的各类微型光纤光谱仪,如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66053.htm"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Flame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85068.htm"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Ocean HDX /span /a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42532.htm"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Maya 2000Pro /span /a 等。其中海洋光学的光谱仪可使用自动化生产线装配,保证了台间差小以及产品的持久耐用,搭配抗紫外衰老光纤确保系统长久运行。海洋光学一直秉持着创始者的理念,还原给客户最原始最准确的光谱信息。得益于海洋光学的自动装配和校准系统,能够确保在客户规定的交货周期内完成所有量产设备的生厂和校准,轻松消除客户对于可能无法按期交货的顾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2279cf7f-8551-407f-9ac9-9864e871d8c4.jpg" title=" flame.png" alt=" flame.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266053.htm"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微型光纤光谱仪Flame系列产品 /strong /span /a /p p   同时,海洋光学会根据客户的特殊使用环境和需求,对光谱核心进行定制和升级,比如固件修改:部分客户使用串口来连接光谱仪,但是因为受光谱仪最大波特率的限制,在读取一帧数据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如果只返回这几段光谱数据,可以大大节省返回数据的时间,但绝大多数应用,只关心某几段波长范围的数据。因此我们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了自定义多段数据返回的固件,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定义多达10个波段的光谱数据。 /p p   再比如16/32 bit checksum: 工业客户的使用现场存在很强的干扰,所以在使用串口和光谱仪通讯时,通讯数据经常被干扰,具体体现为图谱上会出现奇异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为客户在光谱仪固件中添加和校验的功能(在没有使用A-Scan功能时,在通讯数据后添加16bit的checksum , 或者添加32bit的checksum),可以实现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定制和验证。 /p p   海洋光学可提供的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解决方案主要是利用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光谱 ( TDLAS)和紫外差分吸收光谱 (DOAS)技术。DOAS整套仪器主要包括:光源、发射和接收系统、角反射镜(发射和接收系统如不在同一侧,不需角反射镜)、光缆、单色仪、光谱仪和计算机等,典型DOAS设备结构图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c371bd2-37f7-470c-b0f1-e8982d7fbb54.jpg" title=" 设备图.png" alt=" 设备图.png" / /p p   光谱仪作为核心检测设备,在DOAS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光谱仪与其他结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以及产品自身的性能指标对最终输出的光谱结果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 /p p   而对于汽车排放的废气,海洋光学提供DOAS和TDLAS联用,同时对汽车尾气中NOx、SOx及COx、未燃碳氢化合物HC等进行实时监控。物质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吸收,因此吸收谱线可作为识别不同气体分子的“指纹”,并且根据吸收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可确定分子的成分和浓度。系统原理图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9c0f7de-9fd9-42ce-9816-df3a38d553cb.jpg" title=" 原理图.png" alt=" 原理图.png" / /p p   同时海洋光学可以针对不同环境应用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方案。系统集成商可以使用海洋光学的微型光纤光谱仪作为检测核心,制造出不同的分析系统,满足客户需求。 /p
  • 达成合作: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全球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将迈向何方?
    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其中表示,将在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达成合作: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这份声明在塑料污染的第三次国际谈判过程中发出,为当前全球协同应对塑料污染释放出了积极信号。11月13日—19日,“塑料条约”第三届政府间谈判会议(INC-3)在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会议谈判进程如何?全球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又将迈向何方? 记者联系到作为观察员机构的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进一步分享。INC-3大会现场全球塑料污染防治:存在共识基础却艰难启动目前,INC-3 如期于 11月19日晚间落幕。深圳零废弃政策顾问刘华坦言:“INC-3的‘显著进展’是确定了INC-4和INC-5的会议时间、地点等安排。但在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关于生命周期边界、定义等关键性文本方面的进展仍然有限” 。塑料污染是当前最显著也是关注度颇高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也有多项多边环境协议涉及塑料污染,例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MO)负责船舶运输相关的塑料垃圾管理。但三者各自侧重于危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海洋污染。塑料污染自身一直缺乏系统性、直接性的国际协定来推动相关污染防治工作。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来自175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环境部长和其他部门代表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即《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塑料条约)。决议指出,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到2024年年底前,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这是自《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多边协议” 。“可以说自此之后,塑料污染正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局部问题上升至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日前举办的全球塑料条约背景下中国塑料污染治理进程与展望论坛中,刘华评价道。分歧仍在:零草案讨论仍延续前次会议本次INC-3会议之前,2022年11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召开了INC-1,主要讨论文书框架并选举了INC主席;2023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INC-2,此次会议授权INC主席在秘书处的支持下,在INC-3召开之前准备一份“零草案”协议(Zero Draft)。“我们过去参与的两次会议中,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代表看待塑料污染的出发点并不一样。例如,有些岛国更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内陆国家更多从固废的角度考虑,而另一些则更关注生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其产业结构、对于塑料的使用情况及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对塑料污染的不同观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各国在对塑料污染治理存在共识却仍然艰难地启动了几次会议。”刘华说。本次INC-3会议主要是基于“零草案”进行进一步商讨,而“零草案”的第二部分——塑料及塑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仍然保留了INC-2中较为焦灼的讨论内容。“例如,塑料聚合物是否需要纳入塑料污染管控的生命周期范畴内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国家坚持认为其作为原生塑料的重要生产要素应该限制和减少,另一些国家则持反对态度,认为塑料文书应聚焦管控塑料污染,而不是消灭塑料。这也是会议期间较有争议的热点话题。”刘华举例。记者注意到,此前包括欧盟、日本、加拿大和肯尼亚在内的数十个国家曾呼吁塑料污染防治条约其中应包含“具有约束力的条款”,以减少生产和使用从石化产品中提炼出来的原始塑料聚合物,并消除或限制问题塑料,如聚氯乙烯(PVC)和其他含有有毒成分的塑料。但这一立场遭到了塑料行业以及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和石化出口国的反对。他们认为,该条约应着重关注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即塑料供应的“可循环性”。国际化学协会理事会发言人Matthew Kastner也曾在一份声明中称,“塑料协议应该专注于结束塑料污染,而不是塑料生产”。刘华认为,“零草案”第二部分第三项“有问题和可避免的塑料产品,包括短寿命和一次性塑料产品,以及有意添加的微塑料”也值得关注,这一项主要是对 “有问题和可避免的塑料产品”进行定义厘清。“但是什么是有问题,什么是可避免,这一定义难以达成一致。”刘华说。他介绍,因为团队长期关注化学品的问题,实际检测中会发现一些塑料制品添加了并没有必要、并不合适的化学物质,这种情形会为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设置极大障碍,这就属于有问题的产品类型。但定义价值体现在,一旦塑料产品以附件形式被列为有问题和可避免的产品或产品类别的标准、确定有问题和可避免的特定产品或产品类别,就会对其明确其削减或淘汰的时间范围。刘华介绍:“上述争议几乎持续了整个会议阶段,但由于各方的观点分歧显著,直至闭幕仍然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各方代表通过接触组会议等方式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很多条款被打上方括号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次全球塑料大会依然最终未能在实质性内容上突破,在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意味着明年内是否能达成最终共识仍然面临挑战”。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成会议期间热点话题全球塑料公约被寄予终结塑料污染的厚望同时,一些大国也被寄予厚望。本次全球塑料公约大会期间,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在第15条明确提出,“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以及第14条提及,“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作用,两国相关政府部门计划尽快就这些议题开展一次政策对话,并支持双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交流讨论和合作项目”。刘华介绍,这对塑料公约谈判期间带来积极信号,也迅速成为会议期间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塑料污染的治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刘华表示:“从会场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国际NGO组织还是科学家联盟包括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不同利益相关方,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议题上的期待还是很高的。因为他们会认为,中国宣布禁止进口‘洋垃圾’后,不仅对中国国内产生了极大效益,也推动了国际的废弃物的贸易变革”。在历次INC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在多轮讨论中积极陈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易向环境泄露的塑料制品,针对不同种类的塑料制品采取分类管控措施,加强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在国内层面,我国政府对塑料污染治理高度重视,2022年10月21日,中国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在国内层面,2007年,中国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2020年年初,中国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在餐饮行业禁止了一次性塑料袋和吸管的使用。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正持续保障塑料污染治理从全链条、重点领域开展。
  • 吴有生院士: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对海洋工程装备的变革
    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世界经济和军事竞争的重要领域。开发深海资源与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与保护海洋生态、振兴海洋科学与占领前沿阵地、维护海洋权益与保卫国家安全,必须有强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支撑能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则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开发和智慧海洋建设的现实要求和重要驱动力。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正大踏步走向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与各个方面,显著提升效率、效益、质量,并推动绿色化发展 其在海洋装备领域的应用广度、深度和成效也日新月异,并呈现出多领域、多维度及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涵盖了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交通航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安全保障、新兴产业等多个方面,展示了智慧海洋建设的变革性前景。  1)智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安全运维。基于海洋工程装备的现场监测,综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实现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可快速识别和判断海洋工程装备的性能变化,为海洋工程装备的创新设计、协同控制和智能运维提供直接技术支撑。  2)智能潜水器与海洋资源勘探。智能潜水器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潜水器可以实现自主探测、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为海洋资源的发现与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智能海洋监测系统与环境保护。智能海洋监测系统是保障海洋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greatocean  4)智能船舶与海洋交通管理。智能船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通过智能航行操控、能源与动力系统智能管理、辅机安全运行智能监控、全船实时安全监控、节能环保智能监控、振动噪声智能监控、货物信息智能管理、船空岸一体化信息综合系统等技术,提高船舶航行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环保性,推动海洋交通管理的现代化与智能化。  未来,智慧海洋建设将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迎来更多的创新性突破。需重点关注如下研究方向。  1)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随着海洋数据的快速增长,如何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挖掘海洋环境及海洋装备的数据信息和规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洋与装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用于海洋环境变化与气候演变、海洋装备在复杂环境中的功能与安全性、环境与装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  2)智能感知与海洋环境和海洋装备状态智能监测。未来可以加强智能海洋传感器、智能无人装备等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监测。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洋环境与海洋开发装备特征的自动识别、实时预警和智能调控,为海洋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相协调的有效手段。  3)智能装备与海洋工程施工。在海洋工程施工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智能无人水下探测作业装备、智能船舶等智能装备的应用。未来可以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海洋工程施工方案,实现海底管道铺设、海上平台建设等工程任务的智能化,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4)智能决策与海洋管理。在海洋管理与决策支持领域,可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未来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海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智能化决策与管理,提高海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5)人工智能与海洋国际合作。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科研、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救援、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涉海国际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性海洋问题,推动智慧海洋建设在国际范围内取得更大的成果和影响。GREATOCEAN  智慧海洋建设是当前和未来海洋事业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智慧海洋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期待通过《科技导报》系列文章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影响的理解,为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新信号|1个大省,2部规划,透视海洋监测市场!
    当我们谈及海洋安全时,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灾害是不容忽视的两个问题。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超过40%的海洋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多种来源的污染、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物栖息地丧失等。2008年前后,我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尤其近几年,国家在海洋保护与治理方面的力度更是空前,从政策规划、监测设备、分析手段等方面可见一斑。十四五海洋保护,山东在行动在海洋科学研究及监测领域,山东省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22年3月28日上午,山东省举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加快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在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要再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同年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大篇幅强调要推动海岸带和海洋生态本底调查,不断强化对典型海洋系统的常态化监测、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灾害预警监测等。涉及监测手段,以高分辨卫星遥感、航空影像等为基础,结合地面生态监测站、海洋生态监测站、无人机、无人艇、红外相机等开展。在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方面,生物传感器作为核心部件,对监测效果有着关键作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作为专门的海洋监测仪器研发单位,可谓硕果累累。作为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孔祥峰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海洋监测仪器的研发应用工作,在生物传感器研发、整合方面有大量经验。为此,孔老师将在4月21日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网络研讨会,带来精彩分享。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专家14:00--14:40基于“十四五”海洋生态规划的我国江河入海污染通量监测研究胡展铭 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4:40--15:10赛莱默多参数水质仪在近岸海洋监测的应用郭英田赛莱默 应用专家15:10--15:50浅谈海洋环境保护中的生物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孔祥峰 副研究员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与此同时,来自国家海洋中心的胡展铭工程师,将从政策层面,带来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污染通量监测研究进展;来自赛莱默的应用专家,也将带来海洋水质检测产品应用案例介绍。点下方图片,限时免费报名海洋监测,微塑料再成热点无独有偶,早在2021年12月21日,生态环境部已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了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着力点,即完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加强海洋生态监测、开展海洋专项监测。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国家将以近岸海域为监测重点,对海水水质、沉积物质、入海口污染、藻类污染等开展自动监测、预警防控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现场巡查等手段,开展海岸带生态监管监测;同时,在重点断面开展海洋垃圾、微塑料、海水低氧、海水酸化监测等。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种海洋新污染物出现,由于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且可被鸟类以及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其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已成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热点。作为第34次南极科考队成员,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的张守峰工程师在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此,张老师将出席4月28日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网络会议,与仪器信息网的听众分享其团队微塑料检测技术最新进展。与此同时,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技术骨干刘琳娟老师分享海水重金属检测方法与技术难点!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专家14:00--14:40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检测分析新技术张守锋 工程师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4:40--15:10蓝色海洋 生命摇篮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监测技术陈耀君 赛莱默 应用专家15:10--15:50海水中重金属检测方法与技术难点解析刘琳娟 工程师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环境监测技术骨干点下方图片,限时免费报名
  • 海南大学新检测技术将有效预警海洋核污染物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宁和袁益辉研究团队提出利用DNA结构实现超灵敏和高选择性锶离子检测的方法,可快速有效实现海洋放射性污染物监测,助力核电产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  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防治放射性核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235U的裂变产物,90Sr是最常见的放射性核污染元素之一。其化学性质与钙相似,易在环境与生物体内富集,对人体的辐射可引起骨癌、白血病等疾病,此外,因其半衰期长达29年,具有长期危害性,是人类不可忽视的一大隐患。然而,由于锶离子缺乏特征能量射线,使用现有技术无法快速、全面且精准地进行锶元素检测,如何精准检测一直是个行业难题。  鉴于此,王宁和袁益辉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以鸟嘌呤-四联体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实现超灵敏和高选择性检测Sr2+离子的方法。该团队通过利用荧光染料硫黄素T触发DNA折叠,形成鸟嘌呤-四联体DNA结构,并利用Sr2+与该DNA结构的高结合亲和力,取代结构中的荧光染料硫黄素T,从而导致荧光强度衰减。  此项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高选择性核污染检测技术的方法,首次实现低至2.11纳摩的检测限,具有超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广泛适用性和高可靠性。
  • 德公报称:日核泄漏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德国负责渔业环境放射污染监测的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根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取得的经验,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对鱼类等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该研究所根据日本公布的有关数据推测,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近日未出现明显变化,其成份包括半衰期为两年的铯134、半衰期为30年的铯137和半衰期大约为8天的碘131。由于碘131很快就会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氙同位素氙131,所以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半衰期较长的铯污染物。   该研究所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在过去25年中就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邻近的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海域鱼类的影响开展了持续监测,发现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水流循环好的海域很快会被稀释。在事故发生后第二年,德国有关海域就已检测不到核事故造成的铯污染。   研究人员因而推断,通过福岛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以及因空气流动被带入太平洋海域的放射性污染物很快会被大量流动的海水稀释至检测不到的程度。
  • 我国赴西太平洋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 了解核污染状况
    6月16日上午10时,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海洋监测队正式从厦门起航开赴西太平洋实施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此次任务计划时间30天,航程约5000海里。   据介绍,国家海洋局组织此次放射性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了解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日本以东海域海洋核污染状况,分析评估其对我国管辖海域及邻近大洋海洋环境的可能影响,为及时发布海洋核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有效应对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提供基础数据。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在起航仪式上表示,本次监测可以使我国更多更全地掌握海洋环境放射性现状,这对我国建立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和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有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本次海洋监测由国家海洋局组织,以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牵头,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共同参与,参与此次监测的科考人员共计40余人。
  • 新研究发现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
    美国研究人员综合多年观测数据发现,自2005年以来,全球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物快速增长,目前可能总共有超过230万吨微塑料漂浮在表层海水中。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在海洋中累积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为了全面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情况,美国“五环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综合已有观测数据和该机构取得的新数据,分析了1979年至2019年间全球海洋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和质量。这些数据来自全球海洋中的11777个观测站。分析发现,1979年至1990年间,全球表层海水微塑料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后出现了一些波动,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中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后,微塑料含量持续快速升高,按估计平均值计算,从2005年到2019年微塑料颗粒数量和总质量都增长了约10倍。根据模型估算,2019年全球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总质量平均值约为233万吨,颗粒总数量的估计平均值约为171万亿。相关论文于8日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研究团队认为,2005年之后海洋微塑料含量升高,可能与同时期全球塑料产量增长有关。此外,陆地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环境中旧有大块塑料的降解和破裂等因素也有影响。2005年之前一些重要政策的实施曾有效减少了海洋微塑料,例如禁止船舶将塑料废弃物排入水域的《防止船舶污染国际公约》附则五。研究人员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对于防止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努力还远不够。他们呼吁尽快实施强有力的全球治理,建立标准化的监测网,创建有执行力的国际公约。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计划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