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古代马骨头

仪器信息网古代马骨头专题为您整合古代马骨头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古代马骨头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古代马骨头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古代马骨头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古代马骨头话题讨论。

古代马骨头相关的论坛

  • 比利时发现史前犬遗骸:嘴含猛犸象骨头(图)

    比利时发现史前犬遗骸:嘴含猛犸象骨头(图)http://i1.sinaimg.cn/IT/2011/1010/U2727P2DT20111010104742.jpg比利时发现史前犬遗骸:嘴含猛犸象骨头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8日报道,比利时古生物学家发现三条史前狗的遗骸,遗骸上还留有史前人类为这些爱犬举行“葬礼”的痕迹,证实了人类与狗漫长的友谊。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古生物学者米特耶·杰莫普雷(Mietje Germonpré)介绍说,这些史前狗遗骸的头骨都曾被钻孔,入葬前大脑已经被取出,这很可能是史前人类葬礼仪式的一部分,许多北方土著人认为,大脑中包含着灵魂,在脑壳上钻孔可以将动物的灵魂释放出来。  另外,其中一条狗嘴中还有猛犸象的骨头,研究人员认为,这块骨头是在狗死后,人为塞进其嘴中的。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葬礼仪式,意味着这条狗是被喂养的,将在死后的旅程中继续陪伴主人的灵魂。  研究人员称,这一发现显示,狗的驯化远比此前人们想象的更早,在遥远的史前时代人类早已与狗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早期人类可能用狗搬运肉类、谷物以及木材等。

  • 如何熬制大骨头汤

    如何熬制大骨头汤:大骨头焯水,加入料酒、姜片,煮开后洗净;二次煮制,加入姜片、花椒;炖一个小时左右即可。

  • 是骨头还是伞 !

    是骨头还是伞 !

    [b][color=#cc0000]为了喜迎顾客,设计者也真想的出来,伞也能做成这样的,是骨头还是伞 ![/color][color=#cc0000][img=,600,4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5/202005251022381211_3832_1841897_3.jpg!w600x450.jpg[/img][/color][/b]

  • 骨头怎么处理

    老鼠骨头怎么才能处理的好,要测量里面的Ca,Pb,Zn,有没有专家有详细的处理步骤?

  • 骨头汤真的能补钙?

    骨头汤真的能补钙?

    畜牧行业人士表示,猪生长周期为3-4个月。如此看来,煮骨头汤真的能补钙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2/201512162312_578374_1945926_3.jpg

  • 土豆谈药之猪骨头还是有药用价值滴

    土豆谈药之猪骨头还是有药用价值滴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252140_467447_1645752_3.jpg 看吧,平常老妈煲骨头汤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吧。图中这个药就是取自健康猪的四肢骨头来提取药的哦。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9/201309252139_467446_1645752_3.jpg

  • 小心!骨头汤补的不是钙是脂肪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以形补形”,而由于人体内99%的钙都储存于骨头内,所以人们也认为,多喝骨头熬的汤能够补钙。小编告诉大家,这纯属谣言!  有关研究发现,女性坚持补钙可延长寿命、补钙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血脂、孕期女性解决钙流失问题能让宝宝更健康、女性更易骨质疏松应该补钙、补钙缓解女性经期生理疼痛,总而言之,补钙对女性好处多多,无论如何,女性都是应该补钙的。但有的女性认为骨头汤能够补钙,这就有大大的问题了。  骨头中含钙确实丰富,但骨头中的钙质因其化学结构的关系,很难从骨头中溶解到汤里,如果放点醋,可以让钙的溶解度增加,但溶解的量究竟有限。一碗1000毫升的骨头汤里仅含有约2毫克钙质,而一个成年人每日所需1000毫克的钙量(美国标准),可见骨头汤里的钙量与人体每日的钙需要量相距甚远,如果仅靠喝汤来满足补钙的话,那至少每天要喝400碗骨头汤,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喝骨头汤对补钙的作用微乎其微,骨头汤不仅含钙微量,且人体吸收效果差。然而,骨头汤里却含有大量脂肪,长期服用还容易导致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如果真想补钙的话,还不如多摄入奶类和一些豆制品。  其实,补钙的最佳方式还是多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天然的食物,比如牛奶和豆制品,其钙含量绝对能够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尤其老豆腐中的钙含量高,又适合人体吸收;对于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则可以选择饮用酸奶。  如果日常饮食不能够提供足够的钙营养,则建议摄取适量的钙补充剂。常见的钙补充剂主要成分是钙化合物,包括碳酸钙、柠檬酸钙、乳酸钙等。各种钙补充剂的吸收率不同,但是差别不大,其中吸收率最高的为柠檬酸钙约35%,碳酸钙为27%,乳钙质为29%,磷酸钙为25%。  最后,钙的吸收与其他营养物的配比也有很大关系,比如钙和镁以2:1的含量同时摄取,比较容易被吸收;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骨骼维生素D的存积,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一些饼干虽然含钙量很高,但是其脂肪含量也很高,这种情况下,钙就很难被人体吸收。  经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也能够明白,补钙虽好,但补得不好,身体是会出现问题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做到不偏食、多运动,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不会缺钙的,所以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追求补钙,更加不要盲目地相信所谓的“高钙”。

  • 你怎么看?——海底捞承认勾兑骨头汤及饮料

    http://img1.gtimg.com/finance/pics/hv1/110/54/846/55025030.jpg本报讯 (记者陈荞)由于骨头汤和饮料被指勾兑,昨日,知名火锅连锁海底捞公司连发声明和通报,承认确系勾兑。海底捞公关部经理曹静表示,勾兑只是在做还原工作,并非等同于使用添加剂。据《城市信报》报道,海底捞的骨头汤以及饮料包括柠檬水和酸梅汤等均是冲兑而成,海底捞新员工培训时,老师会特别提醒,回避向客人回答汤料以及饮料的成分。昨日,海底捞公司在官网上发布声明称,媒体报道中反映的一些问题确实可能在部分门店客观存在,海底捞的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由合格资质证明的正规厂家提供原材料。海底捞公司公共关系部经理曹静称,勾兑并不等同于使用添加剂,所以没有在公示的范围中。“我们的汤料和饮料等原材料都是从北京华都鸡肉公司采购,勾兑对市民不会有任何害处,不管是原材料的采购还是勾兑的比例等,都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她表示,骨头汤是购买的浓缩骨膏加水兑制而成,骨膏也是用骨头汤熬制的,“市民买的酸梅晶,买回家后也要用水冲开,我们做的就是这个还原工作。”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一教授称,勾兑在餐饮行业中非常普遍,从食品加工角度不存在问题,“关键是要看原材料的成分,里面是否含有违法添加物等有害成分。”他表示,如果原材料中不含有害物质,那么勾兑出的汤自然也是无害的。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类事情的?

  • “垃圾骨头”熬汤——食品安全,人祸更恐怖!

    “垃圾骨头”熬汤——食品安全,人祸更恐怖!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福德镇中心小学校初中部食堂用碎骨残渣熬汤,而这些碎骨属于“垃圾骨头”并“散发恶臭”。事情暴露后,校方一度想要深埋销毁,最终被情绪激动的家长要求挖出。经学校保卫科核实,该校初中部食堂业主采购的两袋鸡骨确实变质发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081237_565114_1609327_3.jpg一棍说说: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祸!在人祸面前,任何辩解之词都是无力苍白的。市场经济来主导社会生产,是大势所趋。让市场经济来调节国内经济的组成比例,是国家的英明决策之一。但如何让其发挥正常的市场调节作用,而有效规避各种漏洞,看来是任重而道远啊。

  • 【讨论】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环评啃下了“硬骨头”

    规划环评条例的通过,啃下了环评领域的一块 “硬骨头”,不仅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政府宏观决策的程序规则,为环境决策融入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制度抓手  在经历了40个月的起草过程之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终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于8月12日审议并原则通过。这对于提高政府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当前我国开展更多的是建设项目环评。由于建设项目环评处于决策的末端,单单以此来预防环境风险具有内生缺陷。厦门海沧PX项目、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项目等一系列环评争议纠纷事件已经充分表明,项目选址的环境风险、多个项目的累积性环境影响与综合效应等问题,只有通过规划环评才能有效识别和预防。  但是,目前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中,都存在着自编自审、各说各话的问题。例如,南方某省的不同部门竟然在同一个区域内陆续审批通过了小城镇发展规划、高教园区规划和化工园区规划。单个地看,这些规划都“言之有理”,但综合分析,一旦这些规划中的项目全部付诸实施,势必在高校云集和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内,出现大量高度危险的化学工业企业。此时,如果希望在项目环评中“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  由此看来,规划环评的意义在于,能在项目决策的前端就把好环境关。  尽管我国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对规划环评做出了规定,但具体的操作规范均未细化,致使规划环评一直处于试点之中。规划环评条例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评法的不足。  条例草案的通过,不仅为规划环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政府宏观决策的程序规则,为环境决策融入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制度抓手。根据条例,几乎所有政府以及部门编制的规划都要受到规划环评条例的规范。长远地看,条例对政府各部门规划制定权力的分配具有重要规范作用,当环境因素成为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多了一层制度保障。  当然,在重重困难之下,规划环评条例的出台,啃下了环评领域的一块“硬骨头”。我们能否咂摸出这块骨头的滋味,能否真正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还取决于包括规划环评条例在内的环境法规能否由“纸面上的法”转变为“生活中的法”。也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毕竟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通过实践总结,条例必定会不断完备。

  • 牛奶、骨头汤真的能够补钙么?

    “喝骨头汤、喝牛奶能补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已经有许多的实验证明,即使用高压锅蒸或煮2小时以上,骨头中的钙也难以融进汤里(汤中加醋,可以增加骨钙溶出),反倒是骨髓里的脂肪大量进入汤内。牛奶分解出的蛋白质属于强酸物质,它会和体内的钙结合,反而影响了钙的吸收。因此,从补钙的角度而言,此法并不可取。骨质疏松会更加严重!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补钙误区及知识需要我们注意,如:(1)补钙愈多愈好。此话谬矣。其实,过量补钙有时反而导致人体缺钙。因为,补充钙剂时,通常钙先进入血液,而后随血液进行代谢再进入骨骼。补钙过量,可能导致血钙升高,血钙升高则可能影响心、肾功能,肾脏功能受损,尿量便可增多,尿钙大量流失,造成骨钙量下降,该“连锁反应”可能最终导致人体缺钙。因此,中国营养学会也建议,每日补充的总钙量(即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不宜超过2 000毫克。(2)吃牛肉有利于骨骼健康。此话不正确。事实上,牛肉(包括其他肉类)本身的含钙量极低。同时,肉类中含有大量的“成酸性元素”,如磷、硫、氯等,它们可使血液趋向酸性,而人体则需用食物和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这些“成酸性元素”,因而有可能增加体内钙元素的流失,减少钙的吸收。所以,缺钙的中、老年人应当杜绝肉类,无论是红肉还是白肉。(3)多食蔬菜与骨骼健康无关。此话错误。现实中,不少人偏爱动物食品,却很少注意补充蔬菜。他们认为,蔬菜中只有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与骨骼健康无关。实际上,蔬菜不仅含有大量的钾、镁元素,可帮助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减少钙的流失,同时其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钙元素。研究发现,多数绿叶蔬菜都属于钙的中等来源食物,如小油菜、小白菜、芥兰、芹菜等。(4)常喝饮料对补钙并无影响。此话同样错误。因为,多数的饮料中含有磷酸盐,而磷酸盐可能会严重妨碍钙的吸收,促进钙的流失。此外,饮料中常加用的精制糖也不利于钙的吸收。因此,希望补充钙剂者应严格控制含糖及含磷酸盐饮料的摄入。不过,可放心饮用的当属茶水。因为,茶水中含有丰富的钾离子,且其中的含磷量亦较低,还有促进骨骼、牙齿坚固的氟元素,因此喝茶对骨骼健康可谓益处多多。(5)豆浆及豆制品是高钙食品。此话正确。研究证明,豆制品中的豆腐是植物食品中最好的补钙食品。其原因在于,不但大豆本身含有较多的钙元素,而且制作豆腐时还需加入含钙的凝固剂(使豆腐凝固)。因此,不喜或不宜饮用牛奶或奶制品者应多食豆腐和/或豆制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内酯豆腐(包括“日本豆腐”等)”却不是最佳的补钙食物。因为,其凝固剂使用的是葡萄糖酸内酯,而非含钙凝固剂。同时,“内酯豆腐”水分较多,其蛋白质和钙含量均较低。当然,就钙含量而言,豆浆远逊于牛奶。其原因是大豆钙含量虽然不低,但磨成豆浆后,其含量便被大大稀释了。事实上,豆浆对骨骼的真正好处在于它可以提供植物雌激素,从而具有一定改善更年期女性的临床症状,并减少更年期女性钙流失的作用。

  • 无机砷这个硬骨头,怎么做都做不好,求大神指点

    前同事离职了, 留了一个烂摊子。本来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现在还要兼顾LC-AFS联用,急躁得不得了。仪器型号吉天SA20,老大说要把无机砷搞起来,让我去跟进。可是从国标开始学习,发现国标一些比较奇葩的问题。 以下是学习国标的心得:首先从限值开始学习,根据无机砷限值标准2762,无机砷的限值几乎都在0.1到0.3mg/kg,限值都比较低;大概了解限值标准,然后回到方法依据GB5009.11.这里比较多吐槽的地方[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4.gif[/img]。a、前处理过程简单分几步,称1g样品,用20ml 1%硝酸提取过夜,WTF,居然要提取过夜,还要每半个时拿出来摇1min,最后离心,过膜,上机。b、仪器参数调试好,然后准备配置曲线。好了,惊喜来了[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img]。曲线点7个,0ppb、5ppb、10ppb、20ppb、30ppb、50ppb、100ppb,当时看到这里我惊呆了,what the fucking hell,按照我们的处理方法,1g到20ml提取液,限值是0.1-0.3mg/kg,对应的上机限值就是5ppb-15ppb.以大米为例,那就是10ng/ml了,当时看5-100ng/ml,去算10ng/ml也勉强接受了,But,查看了一下无机砷的定义,无机砷=三价砷+五价砷,也就是说我们配置的曲线每个价态最低点浓度就是5ng/ml,fuck me!我不玩了,曲线最低点就是限值的临界点,这样做出来的数据大家觉得合理吗?然后我暗暗自hi了几秒,觉得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可以跟老大邀功了[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于是乎擅作主张的的把曲线改动一下,计划把曲线点改到0、2、4、8、16、32ng/ml,前一晚把标准摸熟了,信心满满的准备第二天回实验室大展拳脚[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0.gif[/img]。c、回到实验室,把仪器操作规程学习了一下,仔细观摩了仪器的构造,不得不赞扬一下我们国产仪器的进步,现在都是模块化,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不错[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img],把原子荧光的原理、管路都摸透了,感觉也蛮简单的。然后分模块学习,到液相部分,液相学起来也简单,因为前面有[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基础,液相部分简单飞过,不用看了。然后把柱子找出来,打算接上去,走一下样品,小徒弟已经把流动相配置好了。但是色谱柱找了好久找不到,后来问了老大,才知道色谱柱在一切的侧面,费了好大劲才把仪器搬开,在侧面打开,惊呆了,柱子漏液,仪器内部大部分都锈了,前同事真是离谱,一点都不爱惜仪器。把漏液的柱子接好,按照操作规程冲柱子,这么一磨蹭就搞了一个上午,饭点吃完继续干。下午一点半回到实验室继续上午的实验,小徒弟已经把配好的标准曲线放到自动进样器了,然后让仪器自动走下去,人性化的设计,不错,想起我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还是手动进样,那个悲催,10min要回来打一针,折磨人,有自动进样器方便多了,该干嘛干嘛去。d、两点开始做样品,我就让小徒弟在仪器前守着,我继续去[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那边把手头的样品搞(wan)定(shouji)[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下午四点半过去光谱室看看,问了小徒弟干的怎么样,他说不知道啊,我去,这货肯定也在玩手机,根据这几个月和她相处,也是一个不省油的灯。好吧,我们看一下数据。白费这两天都心血,啥玩意,一个峰也没有,只有16ng/ml前面有一个峰,32ng/ml第一个峰不错,第二个峰以我多年玩[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经验,它顶多就是个噪声,两天的功夫白费。明天重新来吧,小徒弟还是信不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e、一早回到实验室,继续昨天的烂摊子,按照国标把流动相配好,按照仪器厂家留下来的载流,还原剂浓度配好,标曲还是按照昨天的去配,另外还叫小徒弟把国标的0-100ppb的也配了一条,先走徒弟的曲线,0这点不错,基线很平稳,5ppb的第一个出来了,我和徒弟说,下次认真点,你看今天就做好了啊,话还没说完,五价的峰还出来,被狗吃了吗?算了不管,让自己动进样器走完徒弟这条曲线吧,10、20、30、50、100出来了,但是五价砷的峰都见鬼一样,这么矮,信噪比这么差,怎么破,求助各路大神帮助。走完徒弟这条曲线,手动积分,拉了一条曲线出来,看了一下线性,出奇的好,三价砷有4个9,五价砷有3个9,完美!错怪了小徒弟。有个问题,五价这么差的信噪比,怎么去定量计算,20ppb才出来一个相对能看的五价砷的峰,怎么去定量我0.2mg/kg的限值,疑问,疑问,疑问。继续走完我自己配的曲线,还是出现昨天同样的问题,2、4、8ppb的点还是看不到峰,16、32才勉强看得到,难道这才是国标把曲线定到5-100的原因?请教各位大神,无机砷这个硬骨头怎么啃。f、阳光总在风雨后[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重新读了一下国标GB2762,当总砷含量不超过无机砷限值的时候,不用去做无机砷。天大的好消息,可以偷懒了[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小结一下:1、国标存在那几个疑问还没得到高人指点;2、对五价砷的那个信噪比耿耿于怀,对于一直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我,完全不能释怀;3、前处理太麻烦,大神有没有便捷的方法;4、请各位大神提供一些做过的样品,以后我可以做一下比对(私信给地址);5、请各位论坛朋友有推荐一下有证标物,我们买点回来练一下手,谢谢!很少泡论坛,这次确实遇到难啃的骨头,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望各位坛友支招。(厂家都扯谈,打过几次电话请教,也来过实验室协助,但是还是过不了心里那个坎,限值低,曲线搞得这么高,以后做样测得准确吗?数据能报吗?)想想都觉得蛮揪心的,替我徒弟觉得揪心,因为这个项目我跟老大说了,我的项目做不过来,于是就给我徒弟做了[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img]

  • 如何让骨汤麻辣烫尝起来口味更好、汤头浓醇、香味更够??

    想要来卖骨汤麻辣烫做法是自己用猪骨、牛骨、鸡骨、姜、苹果、洋葱…加入中药后,去熬骨头汤再加入自己炒的麻辣底料   混成麻辣骨汤想上来请教一下各位专业的版友们1.若想让骨汤更香、口感更浓  可以用哪些添加剂?(是不是跟豚骨拉面一样呢?)2.若想让麻辣烫底料 更香甜 不是只有单纯辣味  可以用哪些添加剂?还望各位指教指教

  • 【原创】骨头的硬度怎么测?

    我做的动物试验,是对骨骼硬度的影响,想测小鸡的腿骨硬度,不知怎么做,哪里能做?我们这里的骨科医院不能做啊。请大家多给建议啊,谢谢!

  • 急~请教:消化大鼠股骨

    请教各位高手:用硝酸-高氯酸消化大鼠骨头用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测定含铅量。温度约160度。问题:加了4ml混合酸样品粘稠,油状,最后变黑。于是又加了约3ml,变成黄色溶液了,(窃喜...),可一段时间后变成黑色固状了,好像再怎么加热也不行了,也不能再加酸了吧?请教各位这可怎么办呢?骨头样品都这么不好处理马?

  • 中国古代对磁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磁的认识   1.磁石的吸铁性及其应用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我国古代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磁石吸铁和同性相斥的应用事例。例如《史记封禅书》说汉武帝命方士栾大用磁石做成的棋子“自相触击”;而《椎南万毕术》(西汉刘安)还有“取鸡血与针磨捣之,以和磁石,用涂棋头,曝干之,置局上则相拒不休”的详细记载。南北朝(512~518年)的《水经注》(郦道元)和另一本《三辅黄图》都有秦始皇用磁石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有隐甲怀刃人门”者就会被查出的记载。《晋书马隆传》的故事可供参考:相传3世纪时智勇双全的马隆在一次战役中,命士兵将大批磁石堆垒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身穿铁甲的敌军个个都被磁石吸住,而马隆的兵将身穿犀甲,行动如常。敌军以为马隆的兵是神兵,故而大败(“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镗,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溜碍”)。  古代,还常常将磁石用于医疗。《史记》中有用“五石散”内服治病的记载,磁石就是五石之一。晋代有用磁石吸出体内铁针的病案。到了宋代,有人把磁石放在耳内,口含铁块,因而治愈耳聋。  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金、银、铜等其他金属,也早为我国古人所知。《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  2.磁石的指向性及其应用  在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制出了指向仪器司南。《鬼谷子》中有“郑子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的记载。稍后的《韩非子》中有“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有“司南之杓(勺子),投之于地(中央光滑的地盘),其柢(勺的长柄)指南”。  不言而喻,司南的指向性较差。北宋时曾公亮与丁度(990~1053)编撰的《武经总要》(1044年)在前集卷十五记载了指南鱼的使用及其制作方法:“若遇天景噎(阴暗)霾,夜色瞑黑,又不能辨方向……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鱼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极为清晰地论述了热退磁现象的应用。当烧至通赤时,温度超过居里点,磁畴瓦解,这时成为顺磁体。再用水冷却,磁畴又重新恢复。这时鱼尾正对子位(北方),在地磁场作用下,磁畴排列具有方向性,因而被磁化。还应注意到,“钤鱼首出火”时“没尾数分”,鱼呈倾斜状,此举使鱼体更接近地磁场方向,磁化效果会更好。从司南到指南鱼,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在使用上仍多有不便。  我国古籍中,关于指南针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介绍了指南针的四种用法:水法,用指南针穿过灯芯草而浮于水面;指法,将指南针搁在指甲上;碗法,将指南针放在碗沿;丝悬法,将独股蚕丝用蜡粘于针腰处,在无风处悬挂。磁针的制作,采用了人工磁化方法。正是由于指南针的出现,沈括最先发现了磁偏现象,“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南宋时,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述了将指南龟支在钉尖上。由水浮改为支撑,对于指南仪器这是在结构上的一次较大改进,为将指南针用于航海提供了方便条件。  指南针用于航海的记录,最早见于宋代朱彧(yù)的《萍洲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以后,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极丰。到了明代,遂有郑和下西洋,远洋航行到非洲东海岸之壮举。西方“关于指南针航海的记载,是在1207年英国纳肯(A.Neckam,1157~1217)的《论器具》中。  3.其他与磁有关的自然现象  极光源于宇宙中的高能荷电粒子,它们在地磁场作用下折向南北极地区,与高空中的气体分子、原子碰撞,使分子、原子激发而发光。我国研究人员在历代古籍中业已发现,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751年,有关极光记载达474次。在公元1~10世纪的180余次记载中,有确切日期的达140次之多。在西方最早记载极光的,当推亚里士多德,他称极光为“天上的裂缝”。“极光”这一名称,始于法国哲学家伽桑迪。  太阳黑子,也是一种磁现象。在欧洲人还一直认为太阳是完美无缺的天体时,我国先人早已发现了太阳黑子。根据我国研究人员搜集与整理,自前165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史书中观测黑子记录为127次。这些古代观测资料为今人研究太阳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翔实可靠的资料。  遗憾的是,关于磁的认识尽管极为丰富,而关于磁现象的本质及解释,往往又是含糊的,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就连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沈括,对磁现象也认为,“莫可原其理”,“未深考耳”,致使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未能产生可与英国吉尔伯特《论磁》比美的著作。

  • 【分享】古代长度用语

    忽:古代极小长度单位,一寸的十万之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豪:长度及重量单位,十丝为一豪,十豪为一厘。“这个数内,我们再克落一豪不得的。”(《陈州粜米》)粜:tiào分:一分是寸的十分之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厘:十豪为一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赵充国传》)黍:一分,来源于古代累黍计尺。“高可二黍。”(《核舟记》)寸:来源于一指之宽。 “布指知寸。”(《大戴礼主言》) “筹,室中五扶。”(《礼记投壶》)郑注:“一指按寸”。肤寸而合。(《公羊传• 僖公三十一年》)何休注:“按指为寸”。寸字不见于甲骨金文,小篆作 ,象一指按腕之形。《说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即指距腕部一指之宽处。今中医切脉,犹称此处为“寸”。

  • 【资料】古代计时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有:   刹那、念、瞬、弹指、罗预、须臾。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据此可以推算:一天一夜以24小时计的话,有480万个“刹那”,24万个“瞬间”,1.2万个“弹指”,600个“罗预”,30个“须臾”。一昼夜有1440分=86400秒,一“须臾”等于48分钟=2880秒,一“罗预”等于2.4分钟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时、刻、更、鼓、点,都是我国古代计时单位。

  • 欣赏能啃骨头的小娃娃

    能吃鸡翅小孩![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111552394602_9274_1642069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111552396808_3977_1642069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6/202306111552396808_3977_1642069_3.png[/img]

  • 难啃的骨头--盘点各种不好检测的物质(仅限GC)

    工作已经五年了,日常碰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各式各样的物质,由于分析手段有限,很多都要用气相来检测,正所谓:有困难要做,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得做...现在就罗列一下本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几类不太好检测的物质,也欢迎各位版友补充========================================================================================1.小分子酰氯这类物质极其活泼,很容易水解为羧酸,在空气中都冒烟,所以一般都是加醇类酯化 间接检测,但是如果里面本身就含有酯化的产物的话,就存在漏检的可能,比较头疼...2.甲基丙烯酸酯非常容易聚合,进样过程中洗针 不及时 就固化了,针也就废了.....3.硼酸及硼酸酯类 硼酸类物质目前在检测方面还是个难题,部分有紫外吸收的用lc凑合可以检测,毕竟大部分没有紫外吸收,这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衍生化后用气相来检测,但是衍生化产物的热稳定性 副产物的控制 等 还是个不小的挑战4.小分子含氮杂环 化合物本身含有氮就有一定的碱性,并且氮的化学性质特殊,有孤对电子,柱子选择起来比较费劲,很多柱子上 峰型都怪怪的5.小分子有机酸分析过的都来说说,即便是用ffap柱子,峰型咋样? 衍生化 另当别论6.溶残中检测石油醚石油醚 混合组分,检测的话很 不爽,如果再有其他多种溶剂,很有可能干扰,很有难度 持续 更新中

  • 【分享】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中国古代在声学上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声学的成就可以说是一技独秀,有特别加以记述的必要。  (1)乐器制作与乐律理论  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宝库。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的骨笛,是公元前5000~前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西周时期,见于《诗经》记载的乐器就有29种,其中频率固定的打击乐器有鼓、馨、钟、铃、(革兆)(摇鼓)等,调频弹拨乐器有琴、瑟,管类乐器有箫、管、埙、笙等。《汉书律历志》已将当时的乐器品种按质料分为八种:“土曰埙,鲍(木瓜)曰笙,皮日鼓,竹曰管,石日馨,金日钟,木日祝,丝曰瑟。”从众多出土的古乐器中,引人注目的是编馨和编钟。编馨是用特殊石头(如玉石)制成的具有若干固定音列的组合馨。1950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的殷代大理石馨,82厘米×42厘米×2.5厘米,音色浑厚如铜;1970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国编馨25只,其形状已颇为规则,音域达三个八度。编钟是由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的组合钟。1978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了西周的青铜编钟,1979年在湖北隋县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公元前443年的编钟,一套共65件,总重2500余斤,总音域跨五个八度,12个半音齐全,音色优美,效果极佳,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冶金和乐器制造水平之高超。  由于重视“礼、乐、术、数”,我国古代研究乐音数学规律的律学相当发达,《二十四史》有许多律历志的记载。最晚到殷商时期已产生了宫、商、角、徵、羽五声,西周编钟已刻有十二律(由于对乐音成组的认识,而产生十二律,其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黄钟为十二律中的第一律)中的一些铭文。以黄钟为标准音高之首,逐次按半音降低,就形成了十二律。最早的乐律计算法见于《管子地员篇》中的“三分损益法”,约产生于公元前7~3世纪间,即将主音律的弦(或管)长三等分,取其两份(全管长的2/3,为损一),或增加一份(全管长的4/3,为益一),依次确定十二律中其他各律的方法。这种以弦长为准的方法,与欧洲当时以频率为准的“五度相生法”是成倒数关系的。16世纪末,朱载堉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和算法。十二平均律是我国对音乐声学的重大贡献。  (2)声的传播与发声原理的探讨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记载:陈遵在造江陵金堤(公元512~518)时,曾利用鼓声推算高地的高度,可能是利用鼓声的传播速度推算的。这一记载很有意义。  对于发声原理,东汉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中先说明人的语言是由于“气括口喉之中,动摇其舌,张合其口”而生的,然后推广到“箫笙之管,犹人之口喉也,手弄其孔,犹人之动舌也”。宋代张载(1020~1077)及明代王夫之(1619~1692)进一步形成“形”(物体)与“气”相冲突而发声的观点:“声者,形[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轧而成”。可以是“两气”相碰,如“谷响雷声之类”,“两形”相碰,“桴鼓所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指羽扇生风、飞矢鸣镝)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箫之类”(《张子正蒙注》)。明宋应星具体考察了声的发生的几种情况:“冲”(“飞矢”),“界”(“跃鞭”),“振”(“弹弦”),“辟”(“裂缯”,即撕丝织品),“合”(鼓掌),“击”(挥椎)。他认为发声第一必须有气:“气而后有声”,“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生”;第二必须是“以形破气”,“气之一动”,“急冲急破,其声方起”,例如“击物”就是“气随所持之物而逼及于所击之物有声焉”(《论气气声》)。  关于声音发生与传播更为深刻的见解是王充和宋应星指出的。王充在《论衡变虚篇》中将鱼“动于水中,振旁侧之水”与人的“操行”(行动)引起“气应而变”加以对比。宋应星则明确提出“物之冲气也,如其激水然。气与水,同一易动之物。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止,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亦犹是焉,特微渺而不得闻耳。”(《论气气声七》)。他们明确指出:“气”被“冲”如同“水”被“激”,“荡气”与水的“文浪”相似,可从“一拳”依次“开”至“纵横寻(古8尺)丈”犹未止,只是“荡气”微小到听不见而已,这就是“气声”。对声波的发生与传播从物理上分析如此精辟,在我国古代物理学中是很突出的。  关于共鸣现象的趣闻,庄子调瑟时发现共振现象,沈括在弦共振时作纸人试验,喷水鱼洗的研究等,文献记载相当丰富。  (3)古代建筑中的声学效应  利用声学效应的建筑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古典籍中关于空穴传声类的记载与建筑有关的也有“地听”、“墙听”(《墨子备穴篇》)等,用陶瓮口向内砌墙可以隔音,在琴室及戏台下埋大缸可增加混声回响效果。著名的北京天坛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与圜丘都巧妙地利用了声的反射效应。还有河南郏县蛤蟆音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等。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山西永济县普救寺莺莺塔的蛙声。《西厢记》中“日午当庭塔影圆”,就是指此塔。该塔初建于隋唐,现存的塔重修于1564年明嘉靖年间,是一座方形空筒式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36.7米,建于陡坡的高处,周围空旷,整个塔身和塔檐由涂釉青砖建成,这些青砖的声反射系数达0.95~0.98,是声音的良反射体。塔身成空筒形,对声波起着谐振腔作用。由于十三层塔檐各层砌砖所成曲线的巧妙配合,对来自塔前距离约24米处的击石声产生良好的反射及会聚作用,因而“于地击石,有声如吠蛙”。同样,远处的声音通过十三层塔檐反射就会聚在檐前附近,使人耳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大增。五里外的蒲州镇的演唱声,犹如塔内有戏台。  我国古代建筑是利用声学效应的科学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上述成就体现了声学与音乐、声学与哲学和声学与建筑、军事等的结合,这也是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根本特点之一。

  • 【分享】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火的利用和控制,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力,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同时,它也是古人对热现象认识的开端。我国山西省芮城西侯度旧石器的遗址,说明大约180万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火。  对冷热的认识。约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有气温反常的记载,在两周初期,人们开始掌握降温术和高温术。据《周礼》记载,当时已设专人司贮冰事,冬季凿冰加以贮藏,到春、夏季用以冷藏食物和保存尸体。说明当时已利用天然冰来降温。我国冶炼业的发展较早,高温技术也很早被人们掌握。江苏省曾出土春秋晚期的一块铁,经科学分析,它是一块生铁,生铁的冶炼温度比熟铁高,需达摄氏千度以上。生铁的出土,说明在那时的高温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温度计还没有发明以前,古人在冶炼金属的实践中,创造了通过观察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高低的方法。据《考工记》记载,在铸铜与锡时,随温度的升高,火焰的颜色先后变为暗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然后才可以浇铸。这种方法同样也应用于制陶工业。从现代科学分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因此从火焰的颜色可以判断所汽化的物质,从而判断温度的高低。对同一种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颜色也先后有所变化。“火候”(包括火色)成了我国古代热工艺中一个内容丰富的特有概念。  除制陶和冶炼金属之外,我国古代还在农业中采用了控温技术。据《汉书召信巨传》记载,西汉末年,我国己利用冬季栽培蔬菜,其方法是“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气乃生。”北魏时期,还利用熏烟的方法防止霜冻。  对冷热问题,东汉王充还曾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在他的著作《论衡寒温篇》中写道:“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他把“气”作为物体之间进行“温”“寒”传递的物质承担者,还指出距离变远,“气”的作用渐小。这里已涉及热传递的理论问题,但它只是思辩性的,是我国“元气说”的一种应用。  对热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国古代也已注意到,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中认为:“外物”的来去是使瓦石一类物体发生寒热温凉之变的原因。而另一种说法见于据传可能为北齐刘昼著的《刘子崇学篇》,则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物体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这种所谓的“外物”或“内物”都是把热设想为一种实体物质,它类似于18世纪“燃素”和“热素”的观念。  热胀冷缩是重要的热现象之一,在我国古代对它已有所研究和利用。汉代《淮南万毕术》记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把盛水铜瓮加热,直到水沸腾时密闭其口,急沉人井中,铜瓮发出雷鸣般响声。这现象可能是发热物体在急速冷却时发生了内破裂,破裂声由井内传出,这是一个典型的热胀冷缩现象。元代陶宗仪曾亲自作热胀冷缩实验,他把带孔的物体加热以后,使另一个物体进入孔洞,从而这两个物体如“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他明确指出,这是前一物体“煮之胖胀”的缘故。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发现用火烧巨石,然后浇水其上,就容易凿开山石。这种利用岩石热胀冷缩不均从而易于崩裂的施工经验,在我国历代水利工程中不断为人们采用。  对水的物态变化,在我国古代也早有认识,例如对雨和雪形成的探讨,认为是由于“积水上腾”而造成。《论衡》中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冰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此文说明露、霜、雨、雪是因为不同的温度由水冻凝而成,它们都是水由地面蒸发而产生的。汉代以后的古籍中,对雨、露、雪、霜成因的讨论更多,说明当时对物态变化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汉代董仲舒从“气”的观念出发,解释雨、露、雪、霜成因的道理是:水受日光照射,蒸发成水汽,再在不同条件下形成雨、霰、雪等。从现在看来,这些分析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国古代,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了利用热的各种器具。如宋代曾发明一种“省油灯”,在“灯盏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据说这种灯能“省油几半”。现在分析,文中所说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温度,避免油被灯火加热后急速蒸发,其中包含了对油的汽化和温度的关系的认识;据《淮南子》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然(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这是关于“热气球”的最早设想,也是空气受热上升的具体应用。五代时期,据说还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信号灯,所谓“孔明灯”也是应用了这一道理。关于走马灯我国古代有较多记载,有的古籍把它称作“马骑灯”、“影灯”。宋代《武林旧事》在记述各种元宵彩灯时写道:“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这表明当时已利用了冷热空气的对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走马灯。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热动力的认识和利用,唐代出现了烟火玩物,“烟火起轮,走绒流星”。宋代制成了用火药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明代制成了“火龙出水”的火箭,这些都是利用燃烧时向后喷射产生反作用力使火箭前进的道理,属热动力的应用,它是近代火箭的始祖,被世界所公认。

  • 【讨论】鸡蛋里找到骨头了——三聚氰胺

    鸡蛋也有三聚氰胺了,如果那是所喂饲料被恶意添加三聚氰胺的结果,那么就有可能所有的动物都存在相同的安全隐患。看来还得有一段时间的忙碌与恐慌。而如何及时发现、克制、并改正其它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就成了政府部门、食品行业人士及相关人员或志愿者共同的当务之急,并提升为全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行动。下一步的方法应是:1 查所有鸡蛋三聚氰胺含量状况:政府部门抽检,相关企业或机构自主送检;2 查鸡饲料之三聚氰胺含量状况:对饲料行业进行监管,其产品必须进行三聚氰胺检测,对用于生产饲料的原材料进行控制,把三聚氰胺项目列为关键控制点;3 查其它肉类三聚氰胺含量状况:供应市面的鸡、鸭、牛、羊等禽肉类的抽查;4 查各种饲料的原料及产品之三聚氰胺含量,完善饲料行业生产操作规范,甚至于其它可能的安全隐患之有效控制;5 所有食品可能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形及控制办法;6 其它可能的安全隐患:未知的隐形杀手;7 食品安全的预警系统之确定、推行与管理。

  • 【分享】传统文化普及帖(二)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转载自古曲网。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大路于音乐并非行家,虽偶尔聆听古曲,却椟珠难辨,反而对古曲背后的逸事掌故的兴趣更为浓厚。今日且以一篇拙贴,重点在于与众友共话古韵陈事之曲直长短,而不在于交流音乐,还望方家达人多多指正。此处权作小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