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辐射图像

仪器信息网辐射图像专题为您整合辐射图像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辐射图像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辐射图像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辐射图像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辐射图像话题讨论。

辐射图像相关的资讯

  • 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上发表了以“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为主题的文章。该文章第一作者为朱晓艳,主要从事红外被动近场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将围绕扫描噪声显微镜(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自主研制的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突破红外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实现纳米级红外温度成像。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地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为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地研究。图1(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h,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h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a)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₂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₂)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₂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 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 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₂衬底)的(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的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₂;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₂。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 (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与展望综上,利用SNoiM技术,可以实现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探测及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局域电子温度成像的科学仪器,不仅突破了红外远场热成像的衍射极限限制,且首次实现了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载流子输运行为与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该研究内容均基于第一代室温SNoiM系统,目前,第二代低温SNoiM系统已被成功搭建,有望进一步突破后摩尔时代信息和能源器件的功耗降低及能效提升难题,探索物理新机制,并推动纳米测温技术新的发展。这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和支持。论文链接:DOI: 10.11972/j.issn.1001-9014.2023.05.001
  • 黑体辐射源原理及选型
    所有物体都会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发射电磁辐射。入射到物体上的辐射会被部分吸收和部分反射。在热力学平衡下,物体吸收辐射的速率与其发射辐射的速率相同。因此,良好的辐射吸收器(任何吸收辐射的物体)也是很好的发射器。完美的吸收体可以吸收所有入射在其上的电磁辐射;这样的物体被称为黑体。图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最自然界中完美的黑体)黑体在热力学中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它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随着温度上升,黑体所辐射出来的电磁波与光线则称做黑体辐射。图2 黑体辐射强度与发射辐射波长的关系黑体辐射是理想黑体在热平衡状态下发出的辐射,它的强度和分布特征只依赖于温度决定,而不是由物体的形状或成分决定。在日常观察中,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目标的温度不够高,无法发出可见光波长的辐射。在低温下,人眼无法感知红外波段的辐射。因此,红外热像仪利用辐射温度感知的原理,通过探测红外辐射来判断物体表面的温度。红外热像仪通过红外探测器结合光学系统,将红外辐射的空间分布映射到探测器上,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进而形成辐射分布的图像。通过对标准辐射源的标定,建立温度与电压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黑体作为标准辐射源,通过控制黑体光源的温度来模拟物体的辐射特征进行研究,对红外测温仪、热像仪和其他各类红外探测器响应进行标定校准。其本身的性能决定了红外成像系统的量化程度,高性能的黑体可以决定红外成像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可以标定高灵敏度的红外成像系统,进而大大提高系统的探测性能。上海明策电子科技结合超14年的行业经验,致力于为中国广大客户提供输出稳定、高发射率、温度控制精确、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的黑体辐射源,可用于高温系统、热成像系统、热流量测量系统、光谱分析系统中对温标刻度的调整和校准、红外目标模拟系统等诸多场景。腔式高温黑体推荐系列⭐ 明星产品:M390高温黑体MIKRON黑体,美国制造,可溯源到美国NIST标准,符合ANSI/NCSL Z540-1-1994。在较短的加热时间内达到高温。多种型号覆盖300至3000℃,其有效发射率为1.0(0.65至1.8微米波段下)。⭐ 相关型号推荐:M390,M335,M330等MIKRON中温黑体系列推荐⭐ 明星产品:M300中温黑体Mikron M300黑体炉具有高发射率的中温黑体辐射源,可独立于波长进行校准。温度范围200 ... 1150°C。高标准,精密的黑体辐射源,采用独特的均匀加热球形腔体,可实现0.998或更高的接近理想的发射率。⭐ 中温相关型号推荐:M300,M305,M360等MIKRON低温黑体系列推荐⭐ 明星产品:M310-HT低温黑体M310-HT是一款便携式黑体辐射源,采用数字指示温度控制器,可设置为环境温度+ 5°C至450°C(+9至842°F)之间的任何温度。黑体发射器中嵌入了精密RTD温度传感器,可提供高精度和高重复性。⭐ 低温相关型号推荐:M310-HT,M315-HT,M340等*以上型号部分展示!
  • 一文了解|红外近场辐射探测及超分辨温度成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自身所发出来的远场红外辐射从而感知表面温度,在军事、民航、安防监控及工业制造等重要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红外热成像的分辨率通常在微米尺度及以上,因此无法用于观测纳米尺度的物体。近几年,我们开发了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从而极大地突破红外衍射极限限制,将红外温度探测及成像从传统的微米尺度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本文将介绍红外被动近场显微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此可实现的物体表面近场辐射探测与红外超分辨温度成像研究。近场辐射我们首先从黑体辐射的本源入手。如图1(a)所示,绝大多数物体内部都包含大量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永远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于随机扰动状态(热运动)。我们所熟知的热辐射就源自物体内部的这种带电粒子热运动,辐射特征可由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描述。但鲜为人知的是,物体内的电荷扰动不仅在距离物体辐射波长尺度以外的区域产生红外热辐射(远场辐射),而且在物体近表面处会生成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表面扰动电磁波(以倏逝波形式存在),可称之近场辐射。理论很早就预言了这种表面电磁波(近场辐射)的存在,并发现针对远场辐射所建立的认知及规律(如普朗克辐射定律等)将不再适用于近场辐射,但相关实验研究由于探测难度极高而一直未有明显突破。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CNRS的研究组取得重要进展,先后在实验上验证了纳米尺度下近场辐射热传输效率可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尽管该实验验证了物体表面近场倏逝波的存在,但相关物理现象仍然缺少更直接的实验手段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图1 物体表面存在的近场辐射及其探测方式 (a)物体表面存在的远场辐射及近场辐射;探针调制技术:(b)当探针远离样品时不会散射物体表面的近场倏逝波、(c)当探针靠近物体近表面时可以散射近场倏逝波;(d)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示意图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验原理及其应用SNoiM技术的实验原理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由于其倏逝波特性(即强度随着远离物体表面急剧衰退)而难以探测。在SNoiM中,利用扫描探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图1(b)所示,当不引入纳米探针(或探针远离物体表面)时,物体近表面的近场倏逝波无法被探测,该显微镜工作于传统红外热成像模式,即仅获得其远场辐射信号。SNoiM技术的关键是,将探针靠近样品近表面(比如10 nm以内),近场倏逝波可以被针尖有效散射出来。该探测模式下,探测器所获取的样品信号中同时存在近场和远场分量。因此,通过控制探针至物体表面的间距,即可获得近场、远场混合信号( 100 nm或撤去探针,称为远场模式)。最终,利用探针高度调制及解调技术即可从远场背景中提取物体的近场信息。图1(d)展示了SNoiM系统探测近场信号的示意图。探针所散射的近场信号首先由一个高数值孔径的红外物镜进行收集。但在该过程中,无法消除来自环境、被测物体及仪器自身的远场辐射信号,它们随近场信号一同被红外物镜收集,导致被测物体微弱的近场信号湮没于巨大的远场背景辐射之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远场背景信号,研究人员在红外物镜上方设计了一个孔径极小的共焦孔(约100 μm),通过此共焦结构可以缩小收集的光斑,有效抑制背景辐射信号。然而,即使是这样,是否有足够灵敏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检测到纳米探针所散射的微弱近场信号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团队研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攻克了这一技术壁垒。图2(a)展示了首套SNoiM设备实物图。其中,金色圆柱腔体为低温杜瓦,内部搭载了自主研制的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CSIP)及一些低温光学组件;白色方框内为实验室内组装的基于音叉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收集物镜及样品台区域,具体细节参照图2(b)、(c)。红外近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再受探测波长限制,而是由探针尖端尺寸决定。如图2(b)中插图所示,通过电化学腐蚀方法,可制备出形貌优良的金属(钨)纳米探针,其中,针尖直径可小至100 nm以内。图2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a) 红外被动近场显微镜SNoiM的实物图,其中搭载了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b)AFM及红外收集物镜;插图为通过电化学腐蚀制备的金属(钨)纳米探针;(c)探针与样品的显微照片基于SNoiM的超分辨红外成像研究利用SNoiM技术探测物体表面的近场辐射可极大突破红外衍射极限,实现超分辨红外成像。首先以亚波长金属结构的成像结果为例进行展示。图3(a)为Au薄膜样品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图像。其中,亮金色区域为Au薄膜(约50 nm厚),其他区域为SiO2衬底。使用SNoiM系统可同时获取该样品的远场和近场红外图像(获取远场图像时只需将探针挪离样品表面)。如图3(b)所示,由于成像波长较长( ~ 14 μm),远场红外图像的分辨率远不如普通光学显微图像。比如,Au与衬底(SiO2)的边界无法清晰区分以及中间细小金属条状结构无法识别等(图中黑色虚线所示)。然而,在相同探测波长下,如图3(c)所示的近场红外图像则展现了超高的空间分辨率,其图像清晰度可完全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所获取的图像相比拟。为了进一步理清上述三种显微成像技术的区别,图3示意图中给出了探测到的信号来源:对于光学显微图像,其信号来自于可见光的反射。由于金属的反射能力较强,因而Au上的信号远比SiO2强。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60 nm,因而光学显微镜可清晰分辨该样品表面的细微结构。远场红外成像不依赖于外界光源照射,直接通过红外物镜收集物体自身所发射出来的辐射信号,并对其进行成像。在探测波长为14μm情况下,受衍射极限的限制,系统的实际空间分辨率也只有约14μm。近场红外成像则检测探针尖端所散射的样品表面近场辐射信号,因此不受远场光学衍射极限限制,可获得超分辨红外图像(图3c)。图3 样品Au(SiO2衬底)的几种显微图像及成像原理示意图:(a)光学显微、(b)远场红外和(c)近场红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图3(c)所示的红外近场图像不仅仅在分辨率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金属与衬底的信号强度对比上出现了明显反转(由远场切换至近场后,Au由弱信号方(蓝色)转变为强信号方(红色))。针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如下:远场成像时,Au是高反射物体,因此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极弱,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则其红外发射率也很低。因而远场红外成像中其信号弱于衬底SiO2;而在近场成像中,室温金属(Au)中的自由电子存在剧烈的热运动(热噪声),从而在金属表面产生极强的表面电磁波,因而Au上的信号远强于SiO2。由此可见,SNoiM技术不仅突破了红外衍射极限限制,而且能够检测远场显微镜所无法探测的物理过程。基于SNoiM的微观载流子输运及能量耗散可视化研究基于SNoiM技术的另一项创新与突破在于纳米尺度下通电器件中微观载流子输运及局域能量耗散的直接可视化。值得指出,SNoiM所检测的近场辐射信号来自于物体近表面的传导电子,因此其成像结果所反映的是物体表面的局域电子温度(Te)。目前仅SNoiM技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电子温度分布的直接成像。下面将以通电微小金属线(NiCr合金)为例进行说明。图4(a)为NiCr金属线的光学显微图像(上)及其通电后的红外远场热图像(下)。红外远场成像检测通电器件的远场辐射,从而估算出器件的表面温度。比如,器件中心处出现明显热斑,该处温度最高,表明电流流经微小弯曲金属线时能量耗散最大。而受衍射极限限制,远场红外热成像无法分辨微小金属线(宽度约3.3 μm)上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因此无法有效反映微观尺度上载流子的能量耗散特性。与之相比,近场红外热成像则可清晰展示器件中心区域微观载流子的输运及能量耗散行为。如图4(b)所示,当电流经过器件凹形弯折区时,近场红外热成像下,该区域内存在极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而且在凹形内侧出现显著热斑。该现象表明,通电NiCr器件的凹形区内存在非均匀局部焦耳热,且内侧区域电子能量耗散最大,这是由于电流的拥挤效应所造成的。此外,该温度分布图像似乎表明,通电时,载流子倾向于避开直角拐角处,并趋于沿着U形路径分布。为验证这一猜想,该实验进一步设计了中心区域呈U形弯折的通电NiCr金属线,并对其进行了近场红外热成像表征。图4(c)显示,U形区域温度均匀分布,无明显局域热斑,这表明载流子倾向于沿着U形路径均匀输运。基于SNoiM纳米热分析研究而提出的新设计大大缓解了电流拥挤效应可能对器件造成的局部热损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4 NiCr金属线在不同测试模式下的红外热成像结果:(a)通电金属线显微图像及远场热成像;器件弯折区域分别为(b)凹形、(c)U形的扫描电镜图像及超分辨红外近场热成像
  • 新型无辐射磁粉成像扫描仪面世
    扫描仪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随身携带,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图片来源: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维尔茨堡大学在一项最新研究中,德国物理学家和医生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便携式扫描仪,可借助新的无辐射成像技术——磁粉成像,可视化人体内的动态过程,例如血流情况。科学家们表示,这是迈向无辐射干预的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报告》杂志。磁粉成像是一种基于对磁性纳米颗粒直接可视化的技术。这种纳米颗粒不是在人体内自然产生的,必须作为标记物给药。最新研究负责人、朱利叶斯-马克西米利安-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的沃尔克贝尔教授解释道,与依赖放射性物质作为标记物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一样,他们开发出的磁粉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快速的优势,不会“看到”来自组织或骨骼的干扰背景信号。论文第一作者、物理学家帕特里克沃格尔解释称,纳米颗粒的磁化强度在外部磁场的帮助下被专门操纵,因此不仅可检测到这些纳米颗粒的存在,还可检测到它们在人体内的空间位置。在最新研究中,贝尔等人开发出了一款新的介入磁粉成像扫描仪,其体积小、重量轻,几乎可带到任何地方。他们在逼真的人体血管模型上进行了测量,并拍摄出了第一批图像。研究团队表示,这是迈向无辐射干预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有可能彻底改变这一领域。他们正在进一步提升这款扫描仪的性能,以提高图像质量。
  • 地铁安检仪辐射危害引发质疑 专家建议加强管理
    最近,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地铁站X射线安检仪相继被媒体曝出没有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那么在国内地铁站入口处的X射线安检仪,许多乘坐地铁的乘客再熟悉不过了。逢包必检已成为大家日常乘坐地铁时牢记的一个常识。最近,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地铁站X射线安检仪相继被媒体曝出没有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引起了公众的普遍恐慌,那么,地铁安检仪对人体究竟有没有伤害?它的工作原理究竟是什么?它释放的辐射剂量究竟有多少?生活中我们又会遇到哪些辐射?又该如何科学地去防范辐射的危害?   每年的辐射量相当于乘飞机2小时的辐射量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供应了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安检仪,据该公司的研发人员介绍,X射线是比可见光波长还要短的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固体、液体穿透能力,甚至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钢板。当X射线穿过物品时,不同物质组成、不同密度和不同厚度的物品内部结构能够不同程度地吸收X射线,密度、厚度越大,吸收射线越多 密度、厚度越小,吸收射线越少,所以从物品透射出来的射线强度就能够反映出物品内部结构信息。   地铁X射线安检仪就是采用线扫描工作方式,物品逐层被X射线照射 透射射线信号被探测、处理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就得到了图像,图像上能够表现物品的内部信息。按每年365天、每天通过地铁安检2次计算,地铁乘客每年因地铁安检接受的辐射剂量也不大于0.01mSv(10μSv),该值仅相当于1.5天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或者乘飞机飞行2小时的辐射剂量,因此,不会对乘客造成伤害。   据该公司称,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获得了北京市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这在北京市环保局处得到了证实。据不久前一位曾独立参与北京市多家地铁站辐射检测的专家透露,按照现有的标准检测显示,北京市多家地铁站所检测到的辐射剂量符合国际国内标准。   对地铁安检仪辐射质疑,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放射装置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处理,消除公众对辐射的恐慌,避免“谈辐色变”。   生活中处处有辐射   “说到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朱立教授介绍到,电视塔、微波炉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核辐射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α、β、γ射线,X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束。“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天然的辐射环境中繁衍生息,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   天然辐射有三个来源,来源之一就是人体内部有放射性核素钾—40。天然辐射的第二来源是土壤、岩石中含有的铀、钍、钾—40等天然放射性核素。住的房子、走的路、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都有可能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第三来源是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包括外层空间来的初级宇宙射线,以及它与大气层中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次级宇宙射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要受到这种宇宙射线的照射。这三种天然辐射,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天然本底照射”。   天然辐射随时间的变化较小,但随地域、环境的变化较大,例如纬度高的地区、地势高的地方,或在洞穴中、在地下室里,或居住在花岗岩、煤渣砖房屋中的人们,受到的天然辐射要高一些。据世界权威机构2003年发布的统计。世界天然辐射水平的范围为1—10毫希沃特/年,平均为2.4毫希沃特/年,其中体外40%为体外的受照,60%为食入、吸入后所引起的体内照射。   朱立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如X光检查、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使用微波炉等。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受到0.0002毫希伏,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005毫希伏,每天看1小时电视则每年约0.001毫希伏,吃食物每年约0.02毫希伏,一次X光检查约0.50—2.0毫希伏。   辐射的生物效应有两大类: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躯体效应是对受照人体本身的效应,如皮肤烧伤、白血病、甲状腺癌、致死等。遗传效应是受到人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一般来说,人体一次受到250毫希沃特以下的照射不会发生损伤。“尽管人体对辐射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但是,辐射会不同程度地损害人体的健康。”朱立强调。   科学防辐射小贴士   五种人特别要注意电磁辐射污染   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 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 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 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等。   家用电器摆放不宜过于集中   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   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   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距离,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 科学家利用地基广角相机阵GWAC探测到伽马射线暴的瞬时光学辐射
    4月10日,《自然-天文》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法天文小卫星SVOM科研团队完成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位于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试运行中的地基广角相机阵(GWAC),成功探测到一例伽马射线暴(GRB 201223A)的瞬时光学辐射及其向极早期余辉的转变过程。  伽马暴源于大质量恒星晚期坍缩或双中子星并合瞬间伴随着新生黑洞或磁陀星的极端相对论喷流,短时间内辐射出巨大能量,包括喷流内激波导致的暴发瞬时辐射和喷流撞击外部介质产生的余辉。典型的高能暴发仅持续豪秒到几十秒,但地面光学设备接收到高能卫星的伽马暴触发警报时,很难做到实时跟进,故目前只有几例瞬时光学辐射探测——对应高能暴发的持续时间较长(30秒),且观测数据中存在反向激波的污染成分,难以明确从瞬时光学辐射到余辉的转变。   SVOM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提议并带领研制的GWAC具有超大的观测视场和15秒的高时间采样分辨率,作为卫星项目的重要地基设备,探测深度达到星等16等,并计划对SVOM发现的伽马暴的瞬时光学辐射开展系统性研究。   伽马暴GRB 201223A同时被Swift卫星和Fermi卫星在伽马射线波段探测到,其时,试运行中的GWAC正对所在的上千平方度天区做实时监测,成功在光学波段完整记录下暴发的全过程(图1)。这是国际上首次将瞬时光学辐射的探测突破到暴发持续不到30秒的伽马暴,远短于之前的事例。GWAC的观测实际上在高能暴发之前便已开始,在探测极限内未发现任何前驱(precursor)信号,但在整个高能暴发阶段均探测到明显的光学辐射(图2),结合60cm望远镜的后随观测数据,清晰地记录了从瞬时光学辐射到余辉的完整的演变过程。   GRB 201223A是高能波段的中等亮度伽马暴,其瞬时光学辐射的观测亮度比从高能能谱外延到光学波段的值高4个数量级(图3)。该特性与超亮伽马暴GRB 080319B类似。更具意义的是,对多波段数据的联合分析表明,GRB 201223A前身星的暴前质量损失率远低于后者,可能是一颗不大于3.8倍太阳质量的沃尔夫-拉叶星,恒星演化模型所对应的主序阶段质量不大于20倍太阳质量。   由于伽马暴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机性,通过GWAC对SVOM卫星的实时监测天区开展高帧频观测,将为探索极端相对论喷流、暴周环境及前身星特性提供独特数据,并具有捕获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电磁对应体的重要潜力。   上述工作由国家天文台、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广西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法国原子能署、淮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完成。 图1.GWAC对GRB 201223A高能爆发前后的连续观测图像。时间分辨率是15秒。中间黄色箭头指向的是光学对应体。第一行第三列是覆盖高能警报触发时刻的图像。 图2.GRB 201223A光学、X射线、伽马射线暴联合观测光变曲线。横坐标是相对于警报触发的时间,单位是秒。纵坐标流量或者星等。红色点是GWAC和F60A的观测数据。在高能警报触发前,GWAC没有探测到任何暴前辐射成分,在爆发开始后,探测到一个明亮的光学辐射,并清晰解析出从瞬时辐射到余晖的相变过程。 图3.GRB201223A瞬时辐射能谱图。横坐标是观测频率,做坐标是流量。GWAC探测到瞬时辐射光学亮度远远高于高能最佳能谱的预期。
  • IAEA:儿童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能过高
    日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在其发表的公报中警告说,目前在临床医疗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即通常简称的CT扫描,因辐射剂量偏高,可能会对儿童造成过度伤害,并由此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专家们近10年来一直在对儿童接受CT扫描的安全性发出警告,但很多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却并未按照病人体质状况调整X射线的剂量。报告称,儿童对于放射线的敏感度是成年人的10多倍,儿童的细胞增殖速度快,平均寿命长,这些特点都会增加放射线后遗效应风险。同时,由于图像质量和射线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为增加图像的分辨率,操作人员往往需要增加扫描时的射线剂量,这无疑也让低龄患者承受了额外的X射线辐射。   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对非洲、亚洲和东欧地区28个发展中国家的总共128家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15岁以下的儿童在接受CT扫描检查时,其辐射水平和频率均存在巨大的差别。其中,有6个国家的11个CT中心为儿童使用的是与成年人同等剂量的X射线,其使用的扫描仪是老旧的型号,没有自动曝光控制的功能,而且其工作人员也没有这方面的保护意识。   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由于缺乏核磁共振或超声波成像等替代技术,非洲国家的儿科使用CT扫描比亚洲和东欧国家更加频繁,因而也越发需要开展放射防护工作。报告呼吁,有关国家必须按照辐射使用正当化、防护水平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化这三条基本原则,建立CT扫描辐射剂量限制体系,并实施严格监管,同时重点针对儿童患者强化照射防护措施,例如缩短受照时间、降低照射剂量、增大与射线源间的距离,以及增加屏蔽防护设备等。
  •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 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顺利验收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晶片级器件辐照及辐射效应参数提取设备”进行了验收。 /p p   验收专家组现场考核了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认真听取了项目工作报告,经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设备同时实现了晶片级器件辐照试验、器件特性参数在线提取功能,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晶片级器件加电偏置辐照技术,为器件辐射效应精确建模、商用代工线的抗辐射性能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 研制的设备可适用不同种类器件的辐照,具有结构一体化、操作自动化的特点,全部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预期目标。之前国内由于不具备适用于器件辐射效应提参建模的试验平台,无法在器件设计、流片阶段给出加固建议,评估抗辐射性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发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该设备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内空白,为晶片级器件辐照、提参提供试验条件,形成面向抗辐射器件研制全过程的辐射效应试验评估、提参建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元器件设计加固工艺的发展提供试验技术支撑。 /p p   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中电集团44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长光辰芯光电公司等单位的微纳MOS器件、CCD器件、CMOS图像传感器、半导体射频电路的辐射效应评估验证,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为国产抗辐射器件的研制与试验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 /p p br/ /p
  • 央视:防辐射服让服内辐射强度变大
    新闻专题: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防辐射服成“皇帝新装”   微博热议央视“防辐”调查风波   今天在生活当中,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电器是越来越多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令很多人担心的新问题,那就是电磁辐射,特别是近几年有一种号称是专门为孕妇设计的防辐射服开始热销了,而各类的防辐射广告也是让人真假难辩,那么防辐射服真的管用吗?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呢?看一下记者的调查。央视《真相调查》播出《“防辐射服防辐射”谎言?》,以下为内容实录:   【正文】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各类防辐射服大量地涌入市场,无论是在商场还是网上,防辐射服的销量节节攀升,尤其是在都市,防辐射服几乎成了每个准妈妈们的标准配备。   【同期】   孕妇:只要怀孕都穿,但也有些没怀孕也穿,就是预防一下吧。   孕妇:基本上身边人差不多都买,很少有说不买的。   孕妇:就是一个心理的作用吧,觉得穿了可能就对他好一点。   【正文】   据记者调查,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服主要由金属纤维和银离子两种材质构成。商家在广告中宣传,普通金属纤维能抵挡99.99%的辐射,而银例子则能够抵挡高达99.9999%的辐射,所以市面上含有银离子的防辐射服明显比金属纤维的要贵一些。那么这些热销的防辐射服到底能够抵挡多少辐射呢?   记者通过中科院的推荐找到了一家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电子检测的实验室,对一件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的防辐射能力进行了检测。   【同期】   陈峰 工程师:那么我们现在做的这套整个的实验装置呢,就是用一个发射天线和一个接收天线来建立这样一个信号传输路径。   记者:就是它们是一对一的这个发射和接收。   陈峰: 对。   【正文】   在校准好仪器后,我们把防辐射服挡在了接收天线面前。   【同期】   记者:数值有了明显的变化。   陈峰:它这个变化所显示的地方,它大概是约等于10个DB。10个DB什么概念呢?就是十分之九的信号被屏蔽掉了,也就是剩了十分之一。   记者:就是说它能够阻隔90%的辐射。   陈峰:对。   【正文】   实验结果证实,这种金属纤维的防辐射服虽然没有商家宣传的高达99.99%的防辐射能力,但也足够抵挡90%左右的辐射。   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还真是有效果的,但问题是现实生活当中辐射源都不是单一的,而且也不是一个方向的。那么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防辐射服还有效果吗?   实验室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复杂的辐射环境,工程师陈峰为我们进行了第二个实验。   【同期】   陈峰:我们在看一下她穿戴的情况,穿戴的情况呢。   记者:(孕妇)穿在身上不可能不动是吧?   陈峰:对。   记者:那个辐射波纹。   陈峰:然后我们就看到(波纹)在有些位置现在中间我们发现它反而变大了,也就是说电磁波在我们这个防辐射服或者是孕妇装里边它有反射,相当于对信号有了一个收集。   记者:也就是说它(防辐射服)成了一个收集器。   陈峰:首先前提条件必须有空隙让电磁波进入到防辐射服内,然后它在防辐射(服)内,它反而跑不出去了,就相当于你是多收集了一点。   【正文】   实验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这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的。   【同期】   陈峰: 这样说,电磁波在进入的时候,我们就类似于一个接收天线,它会在一定的角度把反射的信号集中到天线上。   【正文】   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不穿防辐射服的情况下,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如果穿了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但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反而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同期】   记者: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我怎么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完全没有辐射的场里面?   陈峰:把你放在(封闭的)铁罐子里边。   记者:或者是整个360度罩着这个放辐射服是吗?   陈峰:对。你可以理解成你浸泡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电磁环境里边,在这个电磁场你把你穿着衣服的地方保护起来,对你整个人体的电磁环境来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记者:就是说不会因为我穿了这个辐射服,我接收电磁辐射就会少?   陈峰:对于母体来说是这样的,对于母体内部的胎儿来说,我现在没有研究,我不是特别清楚。   【正文】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但显然日常生活中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都充满了电磁辐射,只要我们身体的任何部位正在接触电磁辐射,那么这些辐射就会被身体吸收。   可以说面对充满电磁辐射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市场上热销的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当中的电磁辐射到底需不需要穿上专门的衣服来防护呢?既然我们生活当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那么对于人体,特别是孕妇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辐射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高能量的电离辐射,比如医院的X光或者是核辐射,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较大,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会接触的,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一般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而对于这种电磁辐射,我国环保局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相关的标准。   【同期】   陈峰:我们有这个电磁辐射的防护限值,也就是说不能超过某一个值,我们分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我们看公众照射在这一个频段,我们是采用12伏每米。   记者:有电器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吗?   陈峰:它基本上不会达到我们的限值要求。   记者:所谓的不会达到是说接近,还是说差得很远?   陈峰:差得很远。   【正文】   我国对公众日常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制定于1988年,那个时候每个家庭为数不多的电器都是奢侈品,但是在今天,大大小小的各类电器成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那个时候的标准现在还适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找到了一间标准的开放式办公室,对这间办公室的电磁辐射值进行了测算。   【同期】   陈峰:相当于按照标准的单位来说是0.07或者是0.08伏每米的单位数值,离我们标准要求的2伏每米差的很远。   【正文】   实验表明,在一间开放式办公室的电磁辐射值比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要低100多倍,可以说这种环境下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随后记者又找到了一位孕妇家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证明,一般家庭的电磁辐射强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而且目前我国对电磁辐射规定的标准上限为12伏每米,也远低于欧美等国家的标准,也就是说面对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我们根本无需担心。   另外,关于辐射对孕妇的影响问题,果壳网的科普作家瘦驼曾在妻子怀孕后查阅了大量资料。1991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篇文章让他吃了定心丸。   【同期】   瘦驼 科普作家:那么这篇文章呢也是我们找了几千名女性作为志愿者,其中在他的研究期间,有800多人怀孕了,然后他追踪了这800多人,然后看她们怀孕的情况,她们接触显示器的情况,然后她们流产率多少,最终她们给出的结论是流产率的提高和接触电脑显示器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正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综合性医学期刊。自1991年这本杂志刊登了《电脑辐射和女性流产没有直接关系》的结论性报告后,这一结论被广泛地引用和传播。此后,学术界做也没有出现过更新的观点推翻这一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日常辐射并不会对人体构成危害,市场热销的孕妇防辐射服也起不到防辐射的效果。那么这些市面上花样迭出的孕妇防辐射服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又该由谁来监管呢?   【同期】   瘦驼:既然它是一个产业,有那么多的厂家在做这个东西,但是我的确是没有找到任何一个能给出我一个答案的机构和标准。   【正文】   据记者调查,由于防辐射产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所以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防辐射服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也都还处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白状态。因此对于市面上热销的防辐射服尽早给出权威的认定,给消费者一个明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 孕妇防辐射服真能“防辐射”?
    在电磁全电波暗室,工作人员用高频喇叭发射器模拟微波炉的电磁波频率,准备测试防辐射服的辐射衰减值。   电磁波遇防辐射服后衰减   防辐射孕妇服是否有用?昨日上午,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电子与电气计量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进行了一次防辐射服的电磁屏蔽实验。   密闭的暗室内,一个孕妇形态的人体模型被安置在电磁辐射源前,其胸部和腹部分别装有探头,负责接收信号并测试辐射能量的强度。实验人员先模仿一种微波炉2450兆赫的工作频率,对“孕妇”的腹部释放电磁波,然后为“孕妇”穿上防辐射服,继续释放相同强度的电磁波。经过3次实验,取最低值的检测结果显示,90%以上的电磁波遇到防辐射服后发生衰减。   随后实验人员又模仿了4种不同家用电器的工作频率,向“孕妇”释放电磁波,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电磁辐射已被防辐射服屏蔽。   不过,由于国标尚未出台,目前实验室的检测尚不能作为判定防辐射服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只能参照2009年颁布的《防护服装 微波辐射防护服》标准。记者了解到,该标准仅为推荐性标准,只适用于频率范围在300兆赫至30万兆赫的微波辐射防护服,并没有覆盖到300兆赫以下的频率,且此标准主要针对军用装备,对于民用防辐射服的检测仅能参照执行。据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早在2008年就已制定防辐射服国家标准立项,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正在参与标准制定,标准有望在明年颁布。   据悉,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正在筹备,而全国首个民用电磁屏蔽服通用技术规范也有望在近期出台。   市场销售目前稳定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营业员介绍,到目前为止,尚未接到消费者退换防辐射服的要求,销售情况也基本稳定 遵义路上的虹桥百盛商场里,某知名孕妇服装品牌的营业员告知,日销售量与往常持平。现在市场上防辐射服主要有两种,一种在棉布中织入普通金属纤维丝,价格数百元,购买者较多 另一种织入银丝,价格逾千元,也有一定消费人群。   记者还在淘宝网等购物平台看到,防辐射服销售正常,很多卖家正在举行年底促销活动。据部分卖家反映,订单数量没有明显减少,不过买家下单前咨询的有所增加。   昨天早上,记者在普陀区妇幼保健医院门口看到,进出孕妇中,90%以上都穿了防辐射服。穿着防辐射背心的胡女士说,她和家人仔细看了新闻,但觉得防辐射服还是有一定益处:“防止电脑、手机这样的定点辐射源,应该有作用。”“准妈妈”钱女士则坦言,买防辐射服就是为了“买个安心”。   穿它更多是求心理安慰   “穿防辐射服,可能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上海核学会理事、海军医学院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张建国说。   这几天,民间科学传播组织“科学松鼠会”会员“瘦驼”的“旧文”《孕妇要不要穿防辐射服》点击率飙升。作者说,在1988年6月出版的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工业医学杂志》上,三位医生发表名为《孕期女性使用视屏终端与流产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概率的关系》的文章。所谓视屏终端,即为电脑和电视屏幕。这三位医生在1981—1982年间统计了1583名美国北加州的孕妇情况,发现在怀孕头三个月每周使用视屏终端超过20小时的孕妇的流产率,比不接触视屏终端的孕妇高。但医生也认为,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视频终端产生的电磁辐射与流产率提高之间有直接联系,较差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作压力也是可能的因素。   另一项相关大规模研究发表于1991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特蕾莎施奈尔为首的科学家对2430名女接线员进行了4年的跟踪,这些女性一半工作在显示器前,一半不在。但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妇女在流产率上没有明显不同。   张建国表示,对于孕妇而言,如果一定要“防辐射”,则建议少在微波炉附近、睡觉时不把手机放在枕边等。
  • “人工智能+同步辐射CT成像技术”助力锂电池材料的应用研究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数码产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广泛普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其中锂离子电池因电池颗粒裂纹引起的机械性能退化是影响电池性能的瓶颈之一,因此如何避免电池颗粒裂纹的产生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近日,北京同步辐射装置4W1A成像实验站与美国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刘宜晋研究员课题组以及欧洲同步辐射光源Peter Cloetens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和同步辐射纳米分辨CT成像技术对商用18650型电池正极材料的裂纹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纳米分辨X射线CT成像技术对商用18650型电池正极中的数万颗电极颗粒进行了三维成像。为了对电池的破损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算法,该算法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图像灰度的图像分割算法的不足,实现了对数万颗电池颗粒裂纹信息的自动检测和提取(图1)。研究人员通过对“海量”电池裂纹数据的量化统计与分析,研究了电池能量密度与颗粒碎裂之间的关系以及锂电池中电极的碎裂程度与颗粒的堆积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图2)。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减少电池颗粒的裂纹,应考虑不同深度颗粒堆积的自适应策略,即对于靠近隔膜的一侧,可以使用较大的颗粒堆积密度来减少整体颗粒裂纹。 上述研究成果将对整个电极材料在深度方向的结构化梯度设计以及电池材料性能的改善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工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3070)。付天宇(中科院高能所)和Federico Monaco (欧洲同步辐射光源)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图1 电池正极材料中裂纹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a) 实验获取的电池颗粒的断层切片图像(b)断层切片图像(a)中选取的三个选定区域,(c)与(d)依次为深度学习方法和传统的基于图像灰度的分割方法获得的相应裂纹检测结果图2电池颗粒裂纹与电池颗粒密度的关联(a)(d)靠近隔膜断层的破损程度和颗粒密度图。(b)(e)靠近集流体的破损程度和颗粒密度图。(c) 整个电池样品的破损程度和颗粒密度的相关图。白色拟合线表示总体趋势。(f) 逐层绘制了颗粒密度和损伤密度之间的关系
  • 武大学生完成遥感卫星“启明星一号”首次在轨定标及光谱辐射验证
    日前,武汉大学发射的学生卫星“启明星一号”完成了第一次在轨辐射定标工作,结果表明,“启明星一号”的绝对辐射定标系数精度非常出色,完全满足定量化应用需求。这也显示,“启明星一号”目前工作状态良好。据悉,自2022年3月1日首次开机成像以来,“启明星一号”已经获取了三百万平方公里质量优良的影像数据。为了进一步推进“启明星一号”的定量化应用,由张斯卿、代志雄、李政灿、田思铭、李幸静、谭文芳等同学组成的学生团队开展了卫星在轨相对及绝对辐射定标工作。学生团队在工作中。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供图“用一把尺子量物件,首先这把尺子本身得是准的”,12月6日晚,在连线采访中,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向记者打比方说,卫星在轨辐射定标就是要让卫星测量光谱能量的“尺子”尽量和地面上的光谱仪一样精准。巫兆聪解释说,卫星上天之前在实验室里会对搭载的相机、雷达等遥感测绘仪器进行校准,但卫星上天后,温度、振动、湿度等各种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相机、雷达等遥感仪器的工作状态也随之改变,所以卫星上天以后,需对这些仪器重新测量校准,就是卫星在轨定标。一般卫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在轨定标一次,理论上定标频次越密越好,这样任何微小的工作状态变化就能够很快被发现。据悉,此次在轨定标,武大学生团队利用一组地面定标场影像(包括法国、纳米比亚、中国和美国等地的定标场)和在线发布的地面辐射数据,对“启明星一号”上搭载的主载荷——轻小型谱段连续可调高光谱成像仪(简称为CCTFS)的光谱辐射进行验证。“地面定标场有标准的辐射能量,在轨定标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对卫星辐射能量转换成图像的关系式做一个校准。”巫兆聪介绍说,“这次在轨定标,从命令卫星测量定标场,到传输数据,再到对回传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完成定标计算,全部是学生团队自己完成。”“启明星一号”发布的世界各地定标场高光谱图像。定标工作完成后,卫星传回新的定标场数据,进一步验证了CCTFS绝对辐射定标系数的精度,完全满足遥感定量化应用的需求。据悉,后续,学生团队还将不断提供CCTFS整个寿命期间的在轨辐射定标,对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系数进行检核与验证,也将持续开展地面真实性检验、基于水体对象的在轨定标等多项科研活动,不断推进“启明星一号”在水体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光污染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 零辐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年内北京试运用
    前不久,成都双流机场“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引发轩然大波。经查,所谓“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实际采用的是X射线检测。因使用X射线人体安检设备对公众进行无差别安检扫描,不具备正当性,环保部于10月10日正式下文叫停使用该类安检设备。  据了解,今年年底春运期间,北京部分火车站或将试用一种没有辐射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现状 人体安检有盲区 G20峰会启用人体安检仪  据了解,目前,我国公共场所的安检主要是针对行李物进行检测,采用的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X射线检测技术 适用于人体的安检方式,除了人工手检外,就是金属探测门及手持探测器。而对金属之外的物品,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技术。如何能兼顾人身安全与安检效率,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国外已经出现了无辐射风险同时又能准确检测的新技术,即太赫兹人体安检技术。这类安检新技术,国内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在今年的G20峰会上,就出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适用于人体安检的“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该类设备已经在国内多地完成场地实验。很快将会在一些火车站进行试点测试。安检仪样子  专家 新型太赫兹安检技术对人体无害  太赫兹波是什么?它对人体无害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未来它将如何影响世界?为此,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院士、我国最早致力于太赫兹波研究的著名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姚建铨。姚院士详细介绍了太赫兹波的特性及科学原理,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为了便于理解,姚院士还特意在纸上画了一张图,将目前人类已知的各种波段在上面标注。据他介绍,2004年,太赫兹技术首次被美国提出,并且美国政府将太赫兹技术评为 “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 2005年,日本更是将其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举全国之力进行研发。太赫兹,因此成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新兴学科之一。  姚院士  “人类社会中存在声波、电磁波、震动波、伽马射线、X射线等各种各样的波。各种波频率有高低。声波的位置比较低,最高频的是伽马射线、X射线。太赫兹波在电子波段里不长不短,正好比光波要低一些,比声波和电磁波要高一些。”  姚院士解释说,太赫兹波之所以对人体无害,与其单光子能量低相关。太赫兹波在频谱图里的位置,位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其最大特点是单光子能量很低,仅仅相当于X射线单光子能量的1/124。姚院士说,由于它释放的能量很小,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光致电离 而为什么伽马射线、X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频率高,频率越高对人体的影响越大。所以说,安全性好,是太赫兹波的特性之一。也就是说,太赫兹波用于人体安检,无论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它对人体都是安全无害的。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利用太赫兹技术在安检和安防领域。  其次,由于人体体温即可发射出太赫兹波,人体和物体之间的温度差,形成强弱不同的太赫兹波,机器接收后进行处理转换,最终实现探测成像 此外,太赫兹波对于某些电介质材料具有很强的穿透效果,除了可测量由材料吸收而反映的空间密度分布外,还可以通过相位测量得到折射率的空间分布,从而获得与材料相关的的更多信息。特别适合于可见光不能透过、而X射线成像的对比度又不够的场合。所以,利用太赫兹电磁波可检查机场通关的旅客与行李,检查邮件中是否藏有毒品、炭疽菌粉或炸弹等违禁物品。也就是说,利用太赫兹波不仅能检测成像,还可以检测物质成分,让毒品、爆炸物等无所遁形。可以预见,太赫兹技术未来将在反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太赫兹和电磁波频谱中其它波段不一样,它几乎兼具通信、雷达和遥感测距等所有功能,而且每项应用的表现都比现有技术占优。因此,通信、军事、航天、生物诊断都是其大显身手的领域。  但是,姚院士也坦言,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于太赫兹波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只是最近五年研究和应用的速度比较快。而民用方面,主要是在安全检测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太赫兹波人体安检仪,而我国也开始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实际应用。今年,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期间,一种被称为“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的设备就已经投入测试使用。  进展 零辐射人体安检或春运期间北京试用  为了直观感受新型太赫兹人体安检设备的效果与效率,记者特意前往设立在北京亦庄锋创科技园的北京市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现场观摩了在G20峰会期间使用过的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的检测过程。  当随身携带金属刀、陶瓷刀、速溶奶茶、水、发胶等物品的被检人员,与没有携带物品的人员,依次从一台如银行ATM机般的机器前走过时,现场技术人员随即通过屏幕上人体图像的明暗对比,准确地排查出携带物品的可疑人员。 他介绍说,“今天演示的是双机对扫,人站在两台机器中间,这样就不用转身,大约3秒即可完成检测,非常便利。而且因为是非接触机器检查,避免了手检的尴尬和麻烦。”  据了解,检测是通过屏幕上明暗不同的成像效果来分辨人体是否携带异物。在演示现场,记者看到,一位携带陶瓷刀具的被检人员,其检测图像上能明显看出裤兜处阴影部分,技术人员说,阴影部分就是可疑物品,在实际安检中,这种情况会被要求做进一步人工安检   现场技术负责人赵光贞博士介绍,之所以该设备命名为“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是相对于X射线和毫米波等主动式安检仪而言的。所谓主动式,都是由机器主动发射出光源穿透物体(或者反射回来),而被动式则是由机器被动接收人体发射出来的太赫兹波,本质上决定了“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是一种零辐射、零伤害的检测方式。“不同物品的温度不一样,利用温差,检测仪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呈像。”  另外,现场技术人员还告诉记者,被动式太赫兹人体安检仪还可实现动态检测,即对正在行进中的人进行扫描检测。据了解,动态扫描检测适用人流密集、安检级别高的场所,比如机场的旅客安检。但技术人员也告诉记者,这套设备虽然能实现动态检测,但是在动态模式下,成像的清晰度会受到一些影响。不过,让人期待的是,研发生产该仪器的航天十一院相关单位已经研发出第二代太赫兹人体安检设备,动态检测效果更佳。而且,新设备的示范应用点已经确定。将在今年春运期间完成测试应用。
  • 免费试用/国内现货—超高性价比教育版辐射粒子探测器MiniPIX EDU来咯!
    运用了由CERN开发的、NASA在太空中使用过的X射线探测器技术,MiniPIX EDU是一款为以教育为用途而设计和定价的微型USB、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MiniPIX EDUNASA在太空中使用的是标准版MiniPIX。此前标准版MiniPIX就已经出现在欧洲的学校课堂上了,但通常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对设备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ADVACAM开发了教育版的MinIPIX,即MiniPIX EDU。 教育版初始为实验教学而设计,此外也能用于某些工业应用。它把现代的辐射成像技术带进课堂,让学生可以探索我们周围看不见的电离辐射世界。学生将探索不同类型辐射的起源,并了解放射性同位素如何在自然环境和像人类房屋、城市、工业的人造环境中迁移,他们可以了解人们如何从电离辐射和放射性中受益:医学成像方法,工业中的非破坏性测试,用于治疗癌症的核医学方法,安全应用,核电̷̷MiniPIX EDU可记录非常低的放射性强度,这种强度无处不在。学生可以记录到普通材料和物体的放射性强度,如口罩上、花岗岩、灰烬或纸袋上的放射性强度。 MiniPIX在高中实验课堂上测验矿物质发出的的辐射类型及强度参数规格如下:感光材料Si有效输入面积14 mm x 14 mm像素数量256 x 256像素尺寸55 μm分辨率9 lp/mm读出速度55 frames/s阈值分辨率0.1 keV能量分辨率0.8 keV (THL) and 2 keV (ToT)最低能量检测限5 keV for X-rays光子计数率up to 3 x 106 photons/s/pixel读出芯片Timepix操作模式Counting,Time-over-Threshold, Time-of-Arrival接口USB 2.0尺寸89 mm x 21 mm x 10 mm (L x W x H)重量30 g软件Pixet PRO or ask for RadView radi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MiniPIX EDU使用非常简单,只需要将其插入PC的USB端口并启动软件,就能观测到神奇的电离粒子图像。 典型图像:粒子造成的圆形大斑点,宇宙介子引起的长轨迹,电子造成的弯曲、蠕虫形状,伽玛射线或X射线产生的小点有时会观察到更罕见的现象:δ电子,反冲核,两个或多个核跃迁的级联,质子轨道现货供应:MinIPIX EDU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器有大量现货供应,如需询购,欢迎新老客户致电众星联恒:010-86467571,或联系我们的销售工程师,我们也可提供试用与演示服务。MiniPIX EDU 相关阅读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943/news_554493.ht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943/news_553389.ht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943/news_540282.ht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943/news_538177.htm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943/news_515926.htmAdvacam S.R.O.源至捷克技术大学实验及应用物理研究所,致力在多学科交叉业务领域提供硅传感器制造、微电子封装、辐射成像相机和X射线成像解决方案。Advacam最核心的技术特点是其X射线探制器(应用Timepix芯片)、没有拼接缝隙(No Gap),因此在无损检测、生物医学、地质采矿、艺术及中子成像方面有极其突出的表现。Advacam同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及ESA(欧洲航空航天局)保持很好的项目合作关系, 其产品及方案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北京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捷克Advacam公司在中国区的总代理,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广光子计数X射线探测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应用,目前已有众多客户将Minipix、Advapix和Widepix成功应用于空间辐射探测、X射线小角散射、X射线光谱学、X射线应力分析和X射线能谱成像等领域。
  • 我国专家成功研发出核级水下高分辨率耐辐射摄像系统
    p   独有辐射屏蔽技术,可在水平方向360度旋转无盲区,即便在水下100米工作也依然稳定可靠……这套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核级水下高分辨率耐辐射摄像系统,近期成功应用于国内各大核电基地。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真正实现“中国造”。 /p p   此前,国内核电基地水下监测设备均采购国外产品。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电子装备总体研究室副主任冯常介绍说,这套系统由该所研究人员花费两年时间自主研发而成,专门在核环境下应用,从2015年起,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核电基地。 /p p   记者了解到,这套高分辨率耐辐射摄像系统IOE-CPR-M独有辐射屏蔽技术,可在5000Gy/h的剂量率条件下稳定工作100小时。同时,因采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分辨率达200万像素,可输出1080P高清视频,在精密电机驱动下,任何速度下都能捕捉到无抖动的画面图像。 /p p   “该系统能够提高核燃料操作的安全性,确保燃料组件入堆后能长期安全运行。”冯常举例说,像在核电站大修堆芯换料过程中,可全方位监控水下燃料组件操作,以确保燃料正确就位 并对核燃料组件进行专项水下高清外观检查和测量,了解燃料组件的运行状况。此外,还可对核电站乏燃料水池及堆芯燃料组件进行最终安全检查,以确保燃料组件正确装载。 /p p   据了解,国内核电专家对此套系统在我国各核电基地大修过程中发挥的高性能、高可靠、高稳定的表现,提出一致肯定。 /p p br/ /p
  • 蓝菲光学发布光度和辐射度校准光源 SPARC新品
    光度和辐射度校准光源 SPARC 设计简洁的SPARC系列均匀光源系统可以快速而准确的对相机和传感器进行平场校正并且可实现从极低到极高等级光度和辐射度响应校准。 SPARC在提供高可靠性的测量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高动态范围。是高性价比的“交钥匙”级解决方案。一个强大而全面均匀光源系统,用于简单的相机和传感器测试。测试类型 亮度响应 图像验证和校正 均匀度 平场校正 可变CCT校准对象 CCD和CMOS相机 小型遥感设备 电子成像设备 医疗内窥镜 环境光传感器 安防摄像头创新点:一个强大而全面均匀光源系统,用于简单的相机和传感器测试。 高动态范围 高度均匀光源 设计简单易用 性价比高 光度和辐射度校准光源 SPARC
  • 上海光源实现储存环单束团流强高于20 mA和同步辐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
    近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取得关键进展。储存环内安装的国内首台无源超导三次谐波腔模组将束团长度拉伸约3倍,结合束团纯化系统,实现了混合束团填充模式下单束团流强高于20 mA(图1),支持快速X光成像线站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其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60 ps,并被应用到气泡动力学的超快测量,清晰观测到在激光烧蚀后不同时刻水中气泡的形核、长大、破裂以及射流过程的超瞬态图像,尤其是清晰观测到传统光学诊断手段无法观测到的微射流过程(图2),为气泡动力学这一经典问题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手段。 图1. 超导三次谐波腔的安装、就位和带束调试图2. 单脉冲X射线超快成像在激光加载后不同时刻(15 μs、20 μs、30 μs、40 μs、50 μs)获得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并观测到气泡中的射流现象上海光源储存环采用被动式的超导高次谐波腔,运行频率1500 MHz,自2006年进行理论与模型腔设计研究,后在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加速器性能拓展中作为束团长度控制系统的工程任务,开展了超导腔、恒温器、调谐器和高次模吸收器等的国产化自主研制。2021年2月,完成4.2 K下模组的水平测试,结果表明Q0~ 4.0×108 @ Eacc = 7.5 MV/m和Q0 ~ 3.8×108 @ Eacc = 10.0 MV/m;2021年8月,完成隧道内安装就位、降温和信号调试;2021年11月9日以来的带束调试,在储存环均匀填充四个束团串共556个束团时,束团长度(半高宽)从55 ps拉长至122 ps;混合填充1个单束团和520个束团串时,束团长度(半高宽)拉长至165.7 ps,拉伸倍数约3倍,且单束团内的流强高于24 mA,皆优于系统设计指标,为快速X光成像线站的测试提供了良好的束流条件。快速X光成像线站是一条硬X射线能量段、实现从毫秒到亚百皮秒时间分辨和微米级空间分辨成像的光束线站,该线站配置有先进的材料动态响应实验平台、高速流体动力学实验平台、动态显微CT实验平台(图3),其液氮冷却低温波荡器、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最短成像曝光时间60 ps)、高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5 M fps)、快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100000 fps)、快门系统(控制通光时间 1 ms)、同步定时系统(定时精度达到5 ps)等光束线站关键设备均由上海光源自主研制。特别是,研制成功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两个ICCD相机组合成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a);与微通道板和高速CMOS相机组合成多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b);可一次拍摄双幅或多幅单脉冲成像图像,时间分辨率可达60 ps,空间分辨率可达1.3 μm,对于不可重复的超快过程可实现连续、高分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如图5所示,为基于研制的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拍摄得到激光加载后两个时刻上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可以清晰观测到一次激光加载后,水中气泡在两个时刻上不同的结构变化,两幅图像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44 μs(为电子绕储存环一周的时间)。图3. 快速X光成像线站实验站图4. 研制的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a)研制的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两个ICCD相机组合成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b)研制的大数值孔径三镜头双路光学转换系统,与微通道板和高速CMOS相机组合成多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5. 基于研制的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拍摄得到激光加载后两个时刻上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两幅图像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44 μs此外,实验站还配备了一级轻气炮、霍普金森杆、燃油喷雾室、高温样品室、力学加载试验机等原位装置和自动换样机械手。该线站的建成表明,上海光源自主建设高水平硬X射线光束线站的能力登上了新台阶,我国已成功突破了同步辐射X射线超快成像的关键技术并取得重要进展,这将为我国在材料冲击响应、结构动力学、高速流体动力学、软物质动力学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推进剂和轻质合金动态服役行为研究提供了超快显微观测能力,并对关键工程材料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我国科学家实现储存环单束团流强高于20mA和同步辐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
    近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取得关键进展。储存环内安装的国内首台无源超导三次谐波腔模组将束团长度拉伸约3倍,结合束团纯化系统,实现了混合束团填充模式下单束团流强高于20mA(图1),支持快速X光成像线站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单脉冲超快硬X射线成像,其成像时间分辨率达到60 ps,并被应用到气泡动力学的超快测量,清晰观测到在激光烧蚀后不同时刻水中气泡的形核、长大、破裂以及射流过程的超瞬态图像,尤其是清晰观测到传统光学诊断手段无法观测到的微射流过程(图2),为气泡动力学这一经典问题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手段。   上海光源储存环采用被动式的超导高次谐波腔,运行频率1500 MHz,自2006年进行理论与模型腔设计研究,后在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加速器性能拓展中作为束团长度控制系统的工程任务,开展了超导腔、恒温器、调谐器和高次模吸收器等的国产化自主研制。2021年2月,完成4.2K下模组的水平测试,结果表明Q0~ 4.0×108 @ Eacc = 7.5 MV/m和Q0 ~ 3.8×108 @ Eacc = 10.0 MV/m;2021年8月,完成隧道内安装就位、降温和信号调试;2021年11月9日以来的带束调试,在储存环均匀填充四个束团串共556个束团时,束团长度(半高宽)从55 ps拉长至122 ps;混合填充1个单束团和520个束团串时,束团长度(半高宽)拉长至165.7 ps,拉伸倍数约3倍,且单束团内的流强高于24 mA,皆优于系统设计指标,为快速X光成像线站的测试提供了良好的束流条件。   快速X光成像线站是一条硬X射线能量段、实现从毫秒到亚百皮秒时间分辨和微米级空间分辨成像的光束线站,该线站配置有先进的材料动态响应实验平台、高速流体动力学实验平台、动态显微CT实验平台(图3),其液氮冷却低温波荡器、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最短成像曝光时间60 ps)、高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5 M fps)、快速X射线成像探测器(成像帧频达到100000 fps)、快门系统(控制通光时间 ICCD相机组合成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a);与微通道板和高速CMOS相机组合成多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图4b);可一次拍摄双幅或多幅单脉冲成像图像,时间分辨率可达60 ps,空间分辨率可达1.3 μm,对于不可重复的超快过程可实现连续、高分辨、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如图5所示,为基于研制的双幅单脉冲超快X射线成像探测器拍摄得到激光加载后两个时刻上的水中气泡的瞬态图像,可以清晰观测到一次激光加载后,水中气泡在两个时刻上不同的结构变化,两幅图像之间最短时间间隔为1.44 μs(为电子绕储存环一周的时间)。   此外,实验站还配备了一级轻气炮、霍普金森杆、燃油喷雾室、高温样品室、力学加载试验机等原位装置和自动换样机械手。该线站的建成表明,上海光源自主建设高水平硬X射线光束线站的能力登上了新台阶,我国已成功突破了同步辐射X射线超快成像的关键技术并取得重要进展,这将为我国在材料冲击响应、结构动力学、高速流体动力学、软物质动力学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推进剂和轻质合金动态服役行为研究提供了超快显微观测能力,并对关键工程材料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辐射超标14倍?这些仪器及方法助力辐射检测
    近日,日本福岛县近海捕获的一种名叫“许氏平鲉”的海鱼被检测出辐射严重超标。日本政府当即指示暂停销售这种海鱼。据了解,捕获的“许氏平鲉”所含放射性元素铯-137活度高达1400贝克勒尔/千克,远超日本食品卫生标准100贝克勒尔/千克。 经历过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事故,人们对核辐射,可以说是谈虎色变!人如果直接暴露在核辐射之下,轻度可产生皮肤局部灼烧感,伴随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度可引起呕吐,白细胞数显著下降;重度人员可能在30天内死亡,若有幸恢复,患癌概率显著增高,还会引发不育、怪胎等。 面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逐步恶化的现状,时刻关注环境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及含量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近日国务院下发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土壤中放射性污染现状作为一项可能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仪器信息网整理了辐射检测相关方案,供广大用户和单位参考。方案1:土壤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锶-90的检测推荐仪器: 液体闪烁计数仪 检测方法:测定结果:方案优势:Sr-90的回收率介于90% - 116%之间,显示了很好的数据准确性。方案2:食品放射性检测应急响应解决方案推荐仪器:便携式α/β表面污染测量仪检测方法:测定结果:方案优势:可对液体、固体类样品以及擦拭样品进行现场采样测量。可用于探测食品上沾污了α、β﹑ γ和X射线的放射性物质。方案3:水质 总α β放射性的测定推荐仪器:低本底辐射测量仪检测方法:方案优势:可用于应急事故中水、生物、气体、环境样品等α β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案4: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辐射监测解决方案推荐仪器:辐射区域监测系统方案优势:包含一套区域监测系统,可连接多种辐射探测器,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适合连续监测,可长年工作,满足多种辐射防护测量方案的需求。方案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放射性元素钍推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方案优势:该方案依据GB 11224-89对水中放射性元素钍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分辐射检测相关解决方案,更多,请查看行业应用栏目 。同时,小编也会持续追踪辐射检测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热点资讯,也呼吁更多仪器厂商前来投稿,展示公司超强技术与实力,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行业应用是仪器信息网专业行业导购平台,汇聚了行业内国内外主流厂商的优质分析方法及相应的仪器设备。栏目建立了兼顾国家相关规定和用户习惯的专业分类,涉及食品、药品、环境、农/林/牧/渔、石化、汽车、建筑、医疗卫生等二十余个使用仪器相对集中的行业领域,目前,已经收录行业解决方案5万+篇。
  • 国际组织研发出石墨烯红外探测器 可测极微小的热辐射
    由23个国家150多个研究团队组成的国际联盟 Graphene Flagship 运用纳米材料石墨烯研发出一款高精度的新型红外探测器。据团队介绍,这种新型探测仪可检测出纳瓦级的热辐射变化——相当于手轻轻摆动时释放出的能量的千分之一。  石墨烯的优点是在高性能红外成像和光谱学中的开放性可能性。来自剑桥大学(英国),恩伯顿有限公司(英国),光子科学学院(ICFO 西班牙),诺基亚和约阿尼纳大学(希腊)工作的Graphene Flagship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通过红外辐射检测,对于温度的微小变化的测量,具有极高精确性的热释电热辐射测量仪。  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工作证明了基于石墨烯的非冷却热检测器的最高报告的温度敏感性,能够将温度变化分解为几十μ K。仅需要几纳米的IR辐射功率来在隔离器件中产生这样小的温度变化,比通过紧密靠近的人手递送到检测器的IR功率小大约1000倍。石墨烯红外探测器,可检测出极微小的热辐射变化  检测器的高灵敏度对于超过热成像的光谱应用是非常有用的。使用高性能的基于石墨烯的IR检测器,可以提供较少的入射辐射的强信号,可以隔离IR光谱的不同部分。这在安全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其中不同的材料(例如爆炸物)可以通过它们的特征IR吸收或透射光谱来区分。  恩伯顿首席工程师和研究的联合负责人Alan Colli博士说:“使用更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以限制大的热带,并且仍然使用在非常窄的光谱范围内的光子形成图像,并且做多光谱红外成像对于安全检查,有特定的签名,材料在窄带中发射或吸收,因此,需要一个在窄带中训练的检测器,这在寻找爆炸物,有害物质或任何分类。”  典型的IR光电探测器通过热电效应或作为测量由于加热引起的电阻变化的测辐射热计进行操作。基于石墨烯的热释电测辐射热计将这两种方法与石墨烯的优异电性能相结合,以获得最佳性能。石墨烯作为信号的内置放大器,消除了对外部晶体管的需要,意味着没有寄生电容的损失和显着低的噪声。  石墨烯的高电导率还提供与用于与检测器像素和记录装置接口的外部读出集成电路(ROIC)的方便的阻抗匹配。随着石墨烯质量的持续改进(例如,更高的迁移率),可以制造具有扩展的动态范围(器件将可靠地工作的温度范围)的稳健器件,同时保持相同的优异的温度响应性。  剑桥石墨烯中心主任Andrea Ferrari教授说,“这项工作是石墨烯在应用路线图上稳步前进的另一个例子,恩伯顿是一家新公司,专门生产石墨烯光子学和电子学红外光电探测器和热传感器,这项工作例证了基础科学技术如何可以导致迅速的商业化。”Andrea Ferrari是Graphene Flagship的科学技术官员,也是Graphene Flagship管理小组的主席。  该项目的合作者FrankKoppens教授是 ICFO的量子纳米光电子技术的领导者,并领导Graphene Flagship的光子和光电子工作包。“石墨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是宽带光电探测和成像,在任何其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在一个材料系统中结合可见光和红外探测是不可能的,Graphene Flagship计划将进一步发展高光谱成像系统,开发石墨烯独特的方向,”他说。  DanielNeumaier博士(德国AMO)是Graphene Flagship电子和光子学集成部门的领导者,并没有直接参与这项工作。他说:“在过去几年里,红外探测器的市场规模急剧增加,这些设备正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光谱安全检查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在室温下的高灵敏度。目前的工作是在满足石墨烯红外探测器的这些要求方面迈出的巨大一步。”相关工作全文发表在Nat. Commun.2017.(DOI: 10.1038/ncomms14311 )上。
  • 防电磁辐射服媒体说明会在京召开 驳斥防辐射服“有害论”
    新闻专题: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防辐射服成“皇帝新装”   微博热议央视“防辐”调查风波   近日,“防辐射服穿了可能危害反而更大”的言论引起多方争议。国内唯一防辐射协会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度回应此事,该协会称,防电磁辐射服对屏蔽电磁波是有效的,防电磁辐射服不可能成为电磁波的收集器,消费者不必为曾经或正在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感到恐慌和担忧。   专家称陈峰实验室“防电磁辐射服试验”不科学,结论不可信   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今日对媒体发表的公开声明中提到,陈峰实验室针对防电磁辐射服装做的一个试验,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防电磁辐射服装不但起不了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反而会成为电磁辐射的收集器,加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这样的一个非标准性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科学性。   《声明》中说,陈峰实验室演示的试验是在非专业场合由非专业人士用非专业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如果由此就得出防电磁辐射服“无作用”论或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有害”论,都是极其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是在误导媒体和消费者。而个别人发布所谓防电磁辐射服是一场商业骗局的言论也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新闻发言人黄建华说,此次“防电磁辐射服事件”已对整个防电磁辐射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广大消费者也产生了误导,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我们的作用,向媒体和消费者做出说明,避免此事件进一步恶化。   此外,对于网络上传闻“防辐射服没人监管”一说,协会也作了回应。   黄建华说:“防辐射服并不是没有监管,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在防辐射纺织品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制定出了关于纱线、面料、测试方法、职业用防辐射服装等众多相关标准,并有数项相关标准在编制中。这些标准已经成为本行业内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中的主要规范。   律师说法:记者委托检测,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需考证   在上周的媒体采访中由陈峰实验推理出的“防辐射服有害说”引发轩然大波后,陈峰实验室近日连发博文澄清相关问题。   陈峰说:“新闻中特意强调的,仅是一个特殊实验设置,是电磁波进入屏蔽服后的反射情况,绝对不是说信号的能量提高了,他同时提到“节目中的实验不严谨”,“没有标准实验结论”。   “防辐射服事件”同样引起法律界人士的关注。   荣德律师事务所董刚律师认为,(电视中)记者委托检测行为并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其检测结果是否合法有效值得进一步考证,且该项检验数据因其不具有广泛性,所以不能在维权个案中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通过报道,我们看到检测人员仅对一件防辐射服进行了相应的检测,但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服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防护功能也不尽相同,检测机构仅对一件防辐射服进行检测得出的检测结果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   检测部门:有用是肯定的,只是衰减多少的问题   上海市计量测试研究院是目前防辐射面料检测机构中权威性的机构之一。作为全国电磁屏蔽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陆福敏说:“孕妇防辐射服有作用是肯定的”。   据陆福敏透露,此前他们已经对市场上众多品牌的孕妇防辐射服进行防电磁辐射试验,包括吊带、马甲等款式,发现市场上的防辐射服能够遮挡大部分的电磁辐射”。“当然,要做到100%的防辐射是很难的,就算衰减度达到99%,还有1%无法阻挡。在做试验时我们发现,孕妇防辐射服主要是保护孕妈心脏部位、肚皮部位(即婴儿所在位置),靠边沿部位效果会弱,而且,防护作用的多少与服装的面料、款式密切相关。”   但是为什么权威机构检测“防辐射服有用”但市场对其质疑之声一直不断呢?   据悉,我国仅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一个《微波屏蔽防护服》的推荐性标准,没有针对整个防辐射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的防辐射产品的标准都是生产企业自己定的,每个企业制定的标准都不一样。   由于缺乏相关的衡量标准,这使得外界对于目前防辐射服质疑之声一直不断。   国家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顾红烽表示,目前,关于防辐射服的检测国标还在制订中,有关部门尚没有对相关数据和指标进行量化,但网上有人说防辐射服没有用,也要拿出自己的依据来。   在顾红烽看来,防辐射服有作用是肯定的,只是到底能起多少效果,能防多少辐射的问题,100%防辐射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防紫外线一样,这种防护是相对的,当然,假冒的孕妇防辐射服肯定是没有防护功能的。   作为参与制订防辐射国标的专家之一,顾红烽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制订专业的参数,会尽快问世。“防辐射服标准正在起草中,现在是技术研究阶段。等拿出一个初稿后,还需要各方论证、讨论,等意见达成一致之后还需国家审定通过才能正式发布,所以我也不确定标准发布的具体时间。”   她还说,“现在对于防辐射服能不能遮挡辐射的争议,我觉得是目前国家对于防辐射服没有量化的标准,等标准制定出台后,就会有相关数据来支撑,也会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以此来判定效果到底有多少。”   “防辐射服对于微波300MHz—3GHz这一频段的辐射,肯定具有遮挡作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金锡鹏教授说到。   在孕期受到电磁辐射的过度影响,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   据悉,国家对每个电器的辐射有标准,但是对众多电器集中在一个房间后会产生多少辐射累加尚没有进行检测,电磁污染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正步入人们的生活中。   作为国内提出物理污染的第一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文魁曾为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一只怀孕的猫妈妈,懒洋洋地卧在9英寸黑白电视机上。等她生出小宝宝后,主人发现4只小猫中,竟然3只有残疾,有的是瘸子、有的是瞎子。猫的主人曾是山西医学院的一位教授。他便把这个作为课题,交给了一位年轻讲师。这位讲师就是刘文魁。刘文魁从探究猫的残疾开始,40余年痴心不改,成为我国电磁辐射领域著名的专家。他长期从事环境电磁场生物学效应及防护研究。   他说,在人的机体上,眼球的晶体和生殖系统对电磁辐射污染最为敏感。如果妇女在孕期受到电磁辐射的过度影响,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先天畸形和先天愚形的出生缺陷。因此,他建议,妇女在怀孕前两个月,一定要尽量不接触和少接触电磁辐射。对于越来越普及的手机,刘文魁建议12岁或者16岁以下的儿童,最好不要用,因为,成人用手机打10分钟电话,15分钟以内就可以使电磁辐射的不良影响消除,而儿童则需要30-50分钟。 北京邮电大学吕英华教授说,人体吸收电磁波之后会产生热效应,这是大家公认的。至于是否会产生非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现在处于一种可疑的状态下。对于一些敏感人群如孕妇群体来说,应采取尽量少接触有电磁源的地方,还可以采取一些屏蔽措施如穿防辐射服来减弱电磁辐射强度,这对她们来说是会有益处的。   附声明全文: 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 声 明   近日以来,有媒体报道了国内某位工程师针对防电磁辐射服装所做的一个试验,并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防电磁辐射服装不但起不了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反而会成为电磁辐射的收集器,加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国内个别人士在网络及一些媒体上发表了“防辐射孕妇装是一场商业骗局”的言论。该试验及相关言论经一些网络论坛及媒体转载后在消费者中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及恐慌心态,甚至部分消费者及网民在网络上对政府的监管提出了批评和质疑,由此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此次“防电磁辐射服事件”已对整个防电磁辐射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广大消费者也产生了误导。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面向防电磁辐射产业的行业协会,秉承“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宗旨,有责任有义务在此发挥我们的作用,向媒体和消费者做出说明,避免此事件进一步恶化。   在此,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郑重声明:   1、报道中所演示的试验是在非专业场合由非专业人士用非专业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如果由此就得出防电磁辐射服“无作用”论或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有害”论,都是极其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是在误导媒体和消费者。我们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消费者,防电磁辐射服对屏蔽电磁波是有效的,防电磁辐射服不可能成为电磁波的收集器。消费者可以不必因为曾经或正在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有任何恐慌和担忧,发布所谓防电磁辐射服是一场商业骗局的言论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2、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在防辐射纺织品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制定出了关于纱线、面料、测试方法、职业用防辐射服装等众多相关标准,并有数项相关标准在编制中。这些标准已经成为本行业内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中的主要规范   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磁辐射危害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及民众的关注。国内诸多科研院校、机构针对电磁辐射防护、电磁辐射危害及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等课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防电磁辐射服装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本行业产品的技术水平   4、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将密切关注“防电磁辐射服事件”的发展,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消费者传达科学正确的防电磁辐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也会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规范行业。目前,协会正在组织专家及企业研究制定适用于日常穿着的民用防电磁辐射服的企业联合标准。在此我们也感谢媒体及消费者对防电磁辐射行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真心欢迎媒体和消费者与我们一起来规范、维护和发展我们的产业。   上海防电磁辐射协会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新闻专题:标准缺失,监管缺位——防辐射服成“皇帝新装”
  • 穿或不穿辐射都在那里 专家:防辐射服无用亦无害
    近日,央视曝光穿孕妇防辐射服会增加衣内辐射强度,引起市民们普遍关注。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效果?对人体是否有害?12月21日,新民网记者采访了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郑军奇,他表示孕妇所穿的防辐射服在“抵御”电磁辐射时无用亦无害,普通市民远离手机、无线网络、高压电线等才是避免电磁辐射的“王道”。   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害?   根据央视报道,根据电磁辐射的原理,在未穿孕妇防辐射服时,有辐射照射到人体,人体会吸收一小部分,然后把绝大部分的辐射都反射出去。但是如果穿了孕妇防辐射服,辐射会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却无法反射出去,而是在孕妇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辐射反而会增大强度作用于人体。   对此,郑军奇表示,这种辐射叠加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不过在叠加的过程中,辐射也在减弱,减弱和叠加的可能性是并存的”。根据实验显示,没穿孕妇防辐射服的受辐射影响的值是均等平稳的,穿了以后数值就会出现波形状,有波峰有波谷,“所以影响是不确定的,只能说改变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能说就是有害的”。   孕妇防辐射服究竟有没有用?   郑军奇直言,孕妇防辐射服其实是没有用的,“电磁辐射来自四面八方,单凭一个面是无法抵挡所有辐射的”。据介绍,防辐射服主要通过改变辐射的方向来减小辐射影响。对来自于单一方向的辐射源是有效的,但对于来自多个方向的电磁辐射来源,孕妇防辐射服就很难起到全方位的防护作用。   “这种对于辐射方向的改变,自己一个转身、身边多一把金属的椅子等等都会造成这样的改变”,郑军奇认为,孕妇防辐射服可能对市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
  • 防辐射行业协会首度回应:防辐射服无害
    近日,“防辐射服穿了可能危害反而更大”的言论引起多方恐慌。上午,上海防电磁辐射行业协会汇同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及从事防辐射研究的相关专家面对媒体做了“防电磁辐射服情况说明会 ”,强调孕妇防辐射服无害,而且防电磁辐射服对屏蔽电磁波是有效的,防电磁辐射服不可能成为电磁波的收集器。消费者可以不必因为曾经或者正在穿着防电磁辐射服有任何恐慌。   针对“穿了防辐射服会辐射会不会形成能量积聚”一说,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黎国栋表示,辐射的能量积聚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可能无中生有。电磁波是一种物质,具有一定的能量,所以电磁波的能量流也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增加。   至于为何里面测出来电场强度反而大?黎国栋解释说,是因为空间电磁波本来就有驻波现象,有的地方是波峰场强大,有的地方是波谷场强小,例如测试装置不正规的情况下,衣服和架子之间的空隙很大,电磁波就在内部形成驻波,所以个别地方的场强反而大。这是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在电波暗室中,根据IEC 61000-4-3的规定,暗室的均匀度允许有6dB的差别,即最大的场强可以是最小场强的两倍,更何况在非正常的情况下,例如在四周没有吸波材料的非屏蔽暗室中,发射天线放在顶。   黎国栋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穿了屏蔽服绝对不会比不穿更糟,90%多的电磁波是可以通过屏蔽服屏蔽的,少量的电磁波从领口袖口进去,经过十次左右的衰减之后,10%的电磁波已经所剩无几,损失的电磁波被人体吸收了之后转换为热能,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说,根本就不用害怕。”
  • 核辐射可致白血病和甲状腺癌 及时补碘防范辐射
    人一年内能接受最高核辐射量就是1000微西弗,已从事30年核辐射防治的湖南省劳卫所(湖南省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副所长、核物理专家李植纯说,这相当于我们照射一次X光片接受的核辐射量。   “目前,日本核电站爆炸幸亏只是一般化学性爆炸,而不是反应堆的爆炸。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反应堆的爆炸,所以日本核电站爆炸,不会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造成危害。”湖南省劳卫所核辐射防治专家刘建军博士说。   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量,约为照1次X光   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放射性照射。我们常说的辐射分为两种: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指核辐射或放射事故产生的辐射。按照来源划分,电离辐射可分为天然电离辐射与人工电离辐射。天然电离辐射来自外太空和地球本身。人工电离辐射来自人类活动。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可通过反应堆生产出多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制造出多种射线装置。   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的数据,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剂量在2.4个毫西弗 (辐射剂量单位,1毫西弗=1000微西弗)。其中,来自空气中氡的剂量就为1.16个毫西弗,接近人均接受剂量的一半。氡气主要来自土壤及各种建筑材料。室内氡暴露导致的肺癌仅次于吸烟,是诱发肺癌的第二位重要因素。所以,国际上和中国都对室内氡浓度给出了限值。   各国对食品、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也有限制。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职业照射剂量限值,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对广大公众,每年每人接受的有效剂量,不能超过1毫西弗(1000微西弗)。人体照射一次X光片,接受的核辐射量大概也是1000微西弗左右。   日本11日发生强烈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当局采取注入海水等降温措施防止危险发生。14日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再次发生氢气爆炸,不过日本政府表示,核反应堆安全核没有受损,因而不大可能引发大规模泄漏。   根据日本检测到的数据,核电站内随后检测到的核辐射量为每小时1015微西弗。1015微西弗是什么概念呢?已从事30年核辐射防治的湖南省劳卫所(湖南省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副所长、核物理专家李植纯说,日本每小时的核辐射量,相当于人体每年可承受的最大核辐射量。   遭遇辐射,白细胞会明显降低   刘建军博士说,自然界存在着三种射线:α、β、γ射线。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α、β、γ三种射线由于其特征不同,其穿透物质的能力也不同,他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不同。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病变等。   “核辐射对人威胁最大就是白血病和甲状腺癌。”李植纯说。遭遇核辐射,最先的变化是血象,一般情况下白细胞会明显降低,严重时,会患上白血病;另外一种的危害是造成甲状腺癌的发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数以千计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辐射患甲状腺癌。   日本广岛和长崎曾被原子弹轰炸,受电离辐射暴露的有几十万人。根据对这些人的调查结果,辐射引起的白血病病例增加得最多,其次是多发骨髓瘤。良性和不明原因肿瘤也有增加。只有直肠癌、胰腺癌和子宫癌病例,与无受照人群相比,没有增加。   发生核辐射事故,尽早服碘片   发生核辐射事故怎么办?李植纯说,发生核辐射事故时,最好是离开辐射区,如不能,那就在家关好门窗,这样能起到屏蔽核辐射的作用,在户外,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碘-131是日本本次核泄漏事件中,在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之一。它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引发甲状腺疾病。   其次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刘建军博士说,补充“碘”对防范核辐射有用,除了含碘的药物外,海产品一般都富含碘,其中以海带和紫菜含碘最为丰富,多吃此类食品也有助于抵抗核辐射。
  • 搭“核辐射”顺风车 电磁辐射检测仪热销国内市场
    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京城辐射环境信息引起市民对于生活环境中辐射指数的关注,部分市民还自购仪器自行测量电磁辐射。23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测试仪器技术标价不一且规格混乱,还有人借“核辐射好帮手”推销。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市民自测辐射行为并不可取。   检测仪称能测“核辐射”   热销辐射测试仪、钻石信誉电磁辐射检测笔、台湾原产电磁辐射测试仪……在淘宝网输入“辐射”二字,各种广告语扑面而来。日本地震后,平日无人问津的辐射检测仪搭上了“核辐射”的顺风车,销路大开。仅以电磁辐射测试仪为例,这种仪器价格从八九元到上百元、上万元不等,一款声称从德国进口的标价36000元。而一款198元的家用测试仪一个月内竟卖出182件,还有一款来自香港的电磁辐射检测仪称是“核辐射好帮手”。而据专家介绍,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与核辐射无关。   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产品的各种技术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的仪器测量频宽是50赫兹到3000兆赫兹,也有仪器的频宽为50赫兹到5000兆赫兹,有些厂家自行规定了低频和高频,低频为5赫兹到40万赫兹,高频则为30兆赫兹到2000兆赫兹。不仅如此,仪器误差也不同,有的是3%,有的是5%。   而专业人士指出,应该根据辐射源的频率来选择测试仪的频宽。而对于低频和高频的区分,厂家的划分也不科学。一般来说,超低频有不同限值,用的较多的是50赫兹或者100赫兹。高频则是10万赫兹到30兆赫兹,30兆到300兆为超高频,300兆到30万兆属于微波频率。   专业机构1500元起测   目前,北京市环保局并无附属的对外测试电磁辐射的单位,市场上活跃的一般是第三方检测机构。   “主要是测‘房’测‘站’。”一家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测的数据大多是用来打官司用的,有测小区附近的高压线电磁场的,有测机房和设备的,还有居住在变电站或者手机基站附近的居民也要求测试辐射环境。他们一般会根据客户所处的地段和要求,测量出电场或者磁场强度、功率密度,并出具一份报告。   这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因为个人测试的数据并未经过CMA国家计量认证,不具有法律效力,居民打官司时还得请专业公司来测。   由于是专业测试,这些机构的开价也不低。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透露,他们测试一般3个点起测,一个点500元,一次至少1500元。另一家检测机构谱天测试中心同样是3个点1500元起测。工作人员还“关照”记者:“如果个人测,我们能优惠点。如果是开发商或者物业委托,就走对公价格,自然要贵点。”据了解,该机构给小区做一个环境评价,平均价格是3万元到4万元。   电磁辐射环境有国标   对于自测电磁辐射行为,专业人士指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北京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中心的一位金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检测设备购买后得先拿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做检定,之后才会使用,使用过程中也会按固定周期拿去检定,以保证仪器的灵敏度。市民个人购买仪器检测,在准度上就无法保证。   那么,什么样的辐射环境才算正常?环保部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指出,在30兆赫兹到3000兆赫兹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电磁场功率密度的标准限值为0.4瓦每平方米,低于这一数值才比较安全。关于超高压选变电设置的工频电场、磁场强度限值,我国推荐0.1毫特斯拉作为磁感应强度的评价标准。   金工程师还建议,市面上的各种电磁辐射测试仪器良莠不齐,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性能差别很大。且电磁辐射受环境影响因素很大,即使误差较大也难以识别,测出来的数据并没有说服力。如果真有这方面需要,建议市民邀请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去测试。   相关链接:   受日本核危机影响 核辐射检测仪器需求大增   韩国没有可批量检测商品的大型核辐射检测设备   日本强震 韩国“哄抢”核辐射测量仪
  • 防辐射眼镜真的能防辐射吗? 专家:暂无国标
    白领用电脑时间过长,眼睛总爱流泪,孩子用电脑玩游戏眼睛也容易受到伤害……近日沈城有读者询问,如今眼镜市场流行的防辐射眼镜真的既能抗疲劳又能抗辐射,还能防紫外线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商家   促销多多功能难说   14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沈城部分商业街上的多家眼镜店,商家对防辐射眼镜都有宣传。在青年大街一家大型商场的眼镜店,当记者询问因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应该配什么眼镜时,女店员热情地表示:“推荐你配防辐射、抗疲劳,缓解眼部疲劳的镜片,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现在店里有活动,选镜框就送防辐射眼镜片。”   “防辐射的镜片能有效果吗?戴上能挡住多少比例的射线?”记者问。“肯定和普通镜片不一样,你戴上就能感觉出来了。保护眼睛关键就是镜片上有镀膜,这层膜就能把射线挡住了。挡住多少就不一定了,这又不是防晒霜。”“那凭什么说它能起到防辐射的作用呢?镜片有说明书吗?有合格证吗?买了以后又该如何检测呢?”见记者忙不迭地追问,店员有点不情愿地说,镜片单配的有厂家就够了,想检测可以去别的眼镜店,他们眼镜店里没有检测的仪器。   在太原街一家眼镜店,面对着记者提出的同样问题,店员表示:“你要问我有什么具体的效果,我也说不清,特殊工艺都在镜片上,你戴上就知道了。”   消费者   真对眼睛好价格不在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副防辐射眼镜的价格为40元至1000元不等。与普通眼镜相比,价格稍微贵一些。   采访中,由于商家对防辐射眼镜功效极力宣传,部分消费者还比较买账。市民于女士告诉记者,她刚为上大学的孩子配了一副1000度的近视眼镜,普通镜片是800多元,如果要加抗疲劳、抗辐射功能,要再多加400元。于女士表示,考虑到孩子平时总上网就要了抗辐射功能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让眼睛更舒服”。市民刘女士称,自己是广告公司文员,每天都要长时间对着电脑,前段时间路过眼镜店时,在店主的一再介绍下,狠了狠心,花400多元买了副眼镜,“可是戴了一段时间,除了感觉光线稍暗了些,其他和普通眼镜没啥两样。”   专家   质量检测暂无国标   太原街某眼镜广场品牌店温经理告诉记者,好的防辐射眼镜如滤膜眼镜对眼睛较好,因透明度清晰。通常防辐射眼镜寿命最好的在一年半至两年,一般的防辐射眼镜寿命在两个月至三个月,选此类功能性眼镜应到正规的商场购买。   业内人士介绍,防辐射功能的眼镜以前主要是特殊行业的人员使用,对工艺要求较高,比如过去在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戴一种含铅量较高的防射线眼镜,可以有效阻挡X光射线。但普通的眼镜厂家生产的眼镜其防辐射效果很难说。因为目前国家对于用于眼睛保健作用的防辐射眼镜还没有相关的厚度、抗辐射强度等具体的质量检测标准。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戴这种眼镜,尤其是有的孩子戴红色等有色贴膜防辐射眼镜,减少了光的刺激,反而不利于视觉发育。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眼科主任陈君则强调电脑屏幕会有电磁波的辐射,过度用眼会造成睫状肌疲劳,俗称视觉疲劳,会导致视力下降、眼部充血、眼干、流泪等症状,一般青壮年偏多。好的防辐射眼镜透明度应清晰,不应该有光线暗淡的现象,配戴合格的防辐射眼镜可能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但还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学习,适当注意休息。
  • 如何防核辐射
    1、什么是放射性   1896年贝克勒尔在研究轴矿的荧光现象时发现轴盐矿发射出类似X射线的穿透性辐射。两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从轴矿中相继发现的另外两个能发射射线的新元素——钋和镭。居里夫人称这种能自发释出射线的性质为放射性。   2、核辐射有哪几种?   辐射分为两类。一类是电离辐射,这是指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α、β、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γ射线)。另一类是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声辐射、热辐射和低能电磁辐射。   3、α、β、γ、中子和X射线有些什么特点?   (1)α粒子:是高速运动的带正电的氦原子核。它的质量大、电荷多,电离本领大。但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1~2厘米,通常用一张纸就可以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带付电荷,质量很小,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电离能力比α粒子弱。β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因其能量不同而异,一般为几米。一通常用一般的金属板或有一定厚度的有机玻璃版、塑料版就可以较好地阻挡β射线对人的照射。   (3)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高能电磁波。它不带电,不具有直接电离的功能,但可以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引起电离效应。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空气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要想有效地阻挡γ射线,一般需要采用厚的混凝土墙或重金属(如铁、铅)板块。   (4)中子射线:是由中性粒子组成的粒子流。不带电,穿透能力强。它像γ射线一样可通过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间接地使物质电离。通常将中子按其能量由低到高分为热中子(小于0.5电子伏)、慢中子、中能中子、快中子、高能中子(大于10兆电子伏)。日常使用的中子源(如镅-铍中子源和钋-铍中子源)或某些加速器存在中子防护问题。   (5)X射线:在各种放射线中,人们通常解最多的就是X射线。它和γ射线一样,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且只有通过与物质相互作用,才能使物质间接地产生电离效应。它与γ射线的不同之处是能量较低,通常是高速电子轰击的金属靶产生的,不是由放射性核素自发衰变释放出的。一般需要采用重金属板块来屏蔽X射线。但对低能量的软X射线(如来自电视机和计算机的低能量软X射线),电视机或计算机的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对它加以屏蔽。   4、什么是放射性活度、半衰期、辐射剂量?   (1)放射性活度的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贝可就是1秒钟发生1个衰变。早期使用的活度单位为居里(Ci),1Ci=37亿Bq。   (2)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   (3)最常用的辐射剂量有3个:吸收剂量、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   ①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组织或器官吸收的辐射能量大小。吸收剂量的单位为戈瑞(Gy),1Gy相当于辐射授予每千克质量组织或器官的能量为1焦耳。早期使用的吸收剂量单位为拉德(rad为),1Gy=100rad。   ②当量剂量:是组织或器官接受的平均吸收剂量乘以辐射权重因子后得到的乘积。X、γ和β射线的辐射权重因子为1,中子的辐射权重因子为5~20(取决于种子能量),α辐射权重因子为20。当量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早期使用的单位为雷姆(rem),1Sv=100rem。   ③有效剂量:当要评估辐射可能诱发的晚期损伤效应——癌症时,采用有效剂量这个量。有效剂量定义为各组织的当量剂量和各自的组织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组织权重因子用于表示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程度。例如,骨髓和性腺对辐射敏感程度高,权重因子就大 皮肤对辐射不敏感,权重因子就小。有效剂量的单位也是希沃特(Sv)。   5、什么是辐射源、放射源和射线装置?   辐射源是指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和物质的总称,辐射源就是电离辐射的来源。一个装置,一个物体,一件东西,只要能发射出电离辐射,就可以把它称为辐射源。   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或实体,它也属于辐射源。密封放射源是指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源,不是密封的放射源称非密封源。   射线装置是指能发射X,γ或中子射线的各种装置,通常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等装置。   6、什么是放射性废物?   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且浓度或比活度高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某一水平、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弃物。   放射性废物包括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这些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核设施。在城市,核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特别是医院)也会产生少量放射性废物,但它们的活度一般较低。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体系、安全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及三废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等,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什么是外照射?外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称为外照射。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照射的放射源。   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的照射。在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除了受到天然本底照射外,还受到附加的职业照射。邻近生产、应用电离辐射源地区居住的或受人工放射性污染影响的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以外的附加公众,同样也受到天然本底照射的以外的附加照射。在使用电离辐射源的医疗诊治措施(如X射线检查、放射治疗)时,受检者或病人也会受到电离辐射外照射。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或遭受涉及核与辐射的恐怖袭击,则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外照射。   8、什么是内照射?内照射的途径是什么?   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人,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α粒子或β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在正常作业或事故性释放时,放射性物质一般通过空气和水的途径进入周围环境,在环境中藉不同的照射途径(包括食物链),最终到达人体。   经由空气和水两种流出物途径使公众受到内照射时,涉及的环境介质有空气、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牛奶、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饲料等。   9、个人受照剂量怎么测量?   对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可佩带个人剂量计,包括热释光片、胶片及带报警装置的各种个人剂量计。它们既可测量剂量率,也可测定所接受的累积剂量 其中,热释光片和胶片需要送实验室用相关仪器测量,而直读式个人剂量计在现场就可以直接读数。   体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测量要采用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   体内污染的测量可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再通过模式计算确定内照射剂量 还可直接通过全身计数器直接测定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   采用常规的外周血染色体及微核测定方法等生物剂量的测量方法可以推算人体的受照剂量。   在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中,个人受照剂量检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最早到达现场的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对个人来说,则应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接受个人剂量的测量。   10、怎么知道体内已受到放射性污染?   固定式或车载式体外测量装置可用于测量沉积在全身、肺部或甲状腺内的放射性核素。测量前应仔细洗浴,更换干净的衣服,以避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从测量时获得的体内放射性污染量可以推算出最初经食人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生物样品包括尿、粪、血液、呼出气、鼻拭物、唾液和汗,但通常是尿和粪样。为估计意外摄入放射性物质的量,通常采用粪样分析法。早期粪样的监测结果有助于判断人员是否受到体内放射性污染,尤其是最早几天逐日粪样排出的放射性活度监测的结果更有用。尿样放射性活度异常增高则证明摄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已吸收入人的体液中。多数情况下宜收集24小时全尿,有时还由于测量方法灵敏度所限而需要分析几天合并的尿样。粪样和尿样的收集过程均须避免附加的污染,出现假阳性结果。   在进入污染场所时若有条件可佩戴个人空气采样器,直接估计佩戴者的放射性核素吸入量。场所表面污染水平的增高是人员处于暴露危险的一个信号,但不用于直接估计个人体内污染量。   11、对应急响应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控制有哪些规定?   国家标准规定,从事非紧急情况的应急干预工作和恢复工作的工作人员所受的照射剂量不得超过50毫希沃特 在为避免多数人受到照射和防止演变成灾难性情况时,应尽一切合理的努力,使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保持在100毫希沃特以下:对于抢救生命的活动,应尽各种努力,将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保持在500毫希沃特以下,以减少确定性损伤效应的发生:此外,当采取救援行动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可能达到或超过500毫希沃特时,只有在此救援行动给他人带来的利益明显大于工作人员本人所承受的危险时,放可采取:在可能超过50毫希沃特时,要告知工作人员本人,采取自愿的原则,事先给予培训,做好剂量记录和评价。   12、恐怖分子可能通过什么途径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   恐怖分子一般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   (1)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   (2)攻击破坏核设施或核活动。   (3)爆炸粗糙的核武器。   在这三种途径中,直接散布放射性物质或使用放射性散布装置是恐怖分子比较容易实施的途径。   13、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主要危害一般来自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弥散,它将造成环境(大气、水、地面、生态系统)的放射性污染,对公众产生辐射照射。这种照射可以是放射性物质的直接外照射(包括来自空气中、地面沉积的、以及皮肤、衣服上的放射性物质的照射),也可以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或食入污染的水与食物引起的内照射。辐射照射剂量十分低时不会有急性效应发生。随着受照剂量增大,受照人数增加,癌症发病率会有所增加。只有在剂量较高时,才可能出现某些急性损伤效应,在高剂量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带来的另一危害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是在对恐怖事件的响应过程中,而且包括事件后的环境整治、去污恢复等过程中。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需要特别关注的另一主要危害是对公众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社会影响。由于公众对放射性的极度敏感性,其导致的心理影响往往比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14、什么是放射形成散布装置?   放射性散布装置是由恐怖分子设计和制作的、通过常规爆炸或其他非核手段散布放射性物质的装置。也可能用其他机制来散布放射性物质,如在公共场所打开包容有易挥发或粉末状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性气体的密封容器,使容器中的放射性物质迅速释放到大气环境中。   恐怖分子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核准材料、放射源或其他放射性物质。为了制造恐怖效果,恐怖分子有可能选择城市的公共场所(车站、广场、大商场、娱乐场所等)作案,以造成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   一般来说,利用放射性散布装置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相对要轻一些,但其严重后果是会造成极坏的公众心理社会影响。   15、放射性散布事件的特征和后果是什么?   放射性散布事件分为两大类:一是局部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它涉及小放射源(少量放射性物质),且一般影响范围很小 二是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它涉及大量放射性物质弥散,且影响范围很大。   为制造局部弥散的散布事件,可能需要使用一个或几个放射性含量小的放射源。使用的放射源(或放射性物质)可能包装在小药瓶、鞋盒、行李箱或其他容器中 散布方式可以是徒步、骑自行车、驾驶摩托车或汽车 可能散布在大气中、地面上,也可能投入水库、河流或其他水源中。   局部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量较小,估计对个人的辐射照射不大,但要特别注意防止经吸入或食入造成的内照射。恐怖分子制造这类散布事件的主要目的是制造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要使用较大量放射性物质,从而可使放射性成物质广泛散布而造成较大范围的影响。由放射性含量较大的物质和常规炸药组成的脏弹是一种广泛弥散的放射源。   恐怖分子制造广泛弥散的放射性散布事件,其企图是制造更大范围的恐怖影响,伤害更多的人。一般来说,其辐射后果仍然是有限的,但也不排除使用强的危险放射源的脏弹爆炸会对某些公众造成辐射损伤,甚至短期内死亡或有长期的辐射影响(例如癌发病率增加)。不过,需要特别关注的仍然是因核与辐射敏感性在较密集人群中造成的严重的心理恐慌、不安等心理社会影响。   16、什么是核材料?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任何源材料或特种可裂变材料称为核材料。源材料主要包括天然轴、贫化轴,钍及含上述任何物质的金属、合金、化合物或浓缩物的材料。特种可裂变材料主要包括钚 -239(239pu)、轴-233(233U)、含有富集同位素235 -(235U)的轴。所谓富集,是指轴-235的丰度与轴-238的丰度比大于天然轴中这两个同位素的丰度比。   需要重点加以控制和保护,防止其被盗、被破坏、丢失、非法转移和非法使用的核材料是特种可裂变的核材料。因为它可被恐怖分子用于制造裂变核武器(原子弹)。通常所说的核材料控制、核材料实物保护(指对存放核材料的建筑物、车辆建立安全防护系统,以实施对核材料的保护),也是针对这类核材料而言的。   17、恐怖分子是如何非法获得核材料的?   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的目的是用其制作粗糙核武器,或利用获取的核材料进行核威胁或恐吓。恐怖分子非法获取核材料的主要方式是盗窃和黑市买卖。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1993~2000年世界范围内发生了175起核材料的非法交易,其中又以1993~1995年为走私事件高发期。当然,已发生的核材料走私案例中,多数为低浓轴,属于高浓轴的走私案例较少,距装备一枚粗糙核武器所需的量也还相差很多,但核准材料的非法交易已引起广泛注意。   18、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大?   在可能发生的各种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中,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据报道,有数百万枚放射源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也有放射源十余万枚。放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特别是大量的闲置源、废弃源乃至失控源的存在,使得恐怖分子制作放射性散布装置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   19、什么是核设施?什么是核活动?   核设施是指需要考虑核安全问题的规模(指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物料量)生产、加工或操作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构)筑物和设备。核设施有时也称核装置,它一般包括核电厂、核反应堆、核临界装置、轴水冶炼和转化厂、轴同位素分离厂、核燃料元件制造厂、核燃料后处理厂及独立的放射性废物处理装置或处置场(库)。我国的民用核设施有核电站、核燃料循环设施及研究堆等。核燃料循环设施包括轴水冶、转换、分离、元件制造、后处理、废物处置等设施。截至2005年6月,我国已有6个核电站共11个机组处于运行或建造中,除田湾核电站两机组外,其余9个机组已投入正常运行。   广义的核活动是指涉及核的活动。狭义的核活动不包含核设施的运行,而是指除核设施运行以外的所有核活动,特别是指涉及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物质运输的那些核活动,也包括涉及核动力卫星的活动。   20、什么是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心理社会效应?有哪些表现?   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灾难都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人际交往等正常社会秩序,使受害者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和痛苦。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或外伤性事故相比,其所致的心理社会效应更有其特征性:一是因为这种危险是不熟悉的,是感觉器官觉察不到的,它对精神健康会造成看不见的持续威胁。二是人们多少知晓核辐射可引起哪些隐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引起疾病和死亡。尤其是对儿童和孕妇,所以容易引起恐惧心理。上述两种起因的结合变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应激源,使得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人们心目中较为可怕,从而会有较多的人员产生急性和慢性心理效应。   21、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时间阶段是怎么划分的?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时间阶段可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①早期从突发事件开始,可能延续几小时的到几天的时间。该时段特点是事件发生,并持续伴随有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释放。主要照射途径是吸入和烟云中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隐蔽、撤离、呼吸道防护等可能是需要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②中期是指事件得到控制后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该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大气释放已停止。主要的照射途径是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地面沉积外照射、再悬浮放射微尘的吸入内照射和食入污染食品的内照射。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可能包括临时避迁或食物控制。③晚期也称恢复期,可能持续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该时段的特点是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已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中。主要任务是采取恢复行动,时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生活。该时段食入和吸入再悬浮物质的影响可能是主要的。   22、保护公众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①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 ②制定干预水平、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 ③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 ④对伤员尽心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 ⑤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23、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24、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25、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26、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27、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伤(包括全身外照射损伤、体表放射损伤和体内放射性污染),各种非放射损伤)如烧伤、创伤、冲击伤)和放射复合伤。在实施现场救护任务的应急救护人员到达以前,现场公众组织及时的自救、互救不仅能使伤员得到及时救治,而且也能保证大部分医疗抢救力量优先抢救重要伤员,从而提高现场的抢救率。伴有爆炸的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公众的自救、互久包括:①挖掘被掩埋的伤员 ②灭火和使伤员脱离火灾区 ③简易止血 ④简易包扎或遮盖创面 ⑤简易固定骨折 ⑥清除口鼻内泥沙对昏迷伤员将舌拉出防窒息 ⑦给伤员服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如止痛药) ⑧简易除污染 ⑨护送伤员等。   38、哪些伤员可在普通医院治疗?   一旦接到发生事故的通知,医院应立即启动响应计划。承担救治任务的医疗单位可在已有的基础上为接受放射性污染的病人设置随时可启用的专用通道,直接通向放射性污染处理室 设置无菌手术室,开展常规手术,建立处理体外放射性污染并防止放射性污染扩散的设施等。   在普通医院,可对以下辐射损伤伤员进行观察和治疗:伤情不重的局部照射或全身照射的伤员,不伴其他伤情的轻度体表污染的伤员,无直接后果的仅摄入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病人。对中度或重度急性放射病、伴有严重的复合伤的体表污染或体内污染的病人,则须有专家指导救治或转送专科治疗中心。   应强调,放射性污染(无论是体表污染或体内污染)均不会立即危及生命,因此放射性污染评价或去污绝不能先于医疗救治。对受污染和受伤病人医学处理顺序按其重要性排序如下:急救和复苏,稳定病情,治疗严重损伤,防止或减少体内污染,评价体表污染并去污,治疗其他不太严重的损伤,防止治疗区域和其他人员受到污染,尽量减少对医护人员的外照射,评价和治疗体内污染,评价局部辐射损伤或放射烧伤,对严重辐射伤员进行长期、全面的随访观察等。   39、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生任何重大灾害,均可引起公众(或人群)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效应,轻者很快消失,重者可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波及到社区和国家的层面,造成重大损失。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如许多表现为主动、向外、释放和进取特点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   要预先做好准备,使从事健康与人道服务的专业人员熟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生这类事件后要理解有些人员出现愤怒和责难的情绪。为了保持公众的信心,对社区有影响的措施是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决策,直率地说明决定背后的论据及如何实施。   40、哪些人员应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灾难后应对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受到波及的人员的心态和行为进行诊断,以确定其正常与否及异常程度和性质。心理诊断的方法通常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诊断性会谈,进行心理测验。   应采用心理测验量表的方法对潜在受灾者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依照受伤程度、个人和财产损失程度、应对方式、灾后社会混乱和社区毁坏程度,以及受灾者的易损性对此危险人群进行分类,以便根据他们的分类级别给予相应的心理援助。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灾者 其次是与他们就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 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灾害发生后,对儿童、孕妇、年轻母亲、老人和残疾人,以及在极端条件下致力于应急响应的工作人员和从事恢复清除工作的人员要加以特别的考虑,因为这些特征人群易受到较大的心理影响。
  • 日本多地检测到核辐射物质 福岛核辐射量是通常6千倍
    日本共同社报道,15日至16日,日本各地纷纷检测到疑似从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   日本文部科学省16日宣布,在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21公里处的福岛县浪江町附近检测到每小时330微西弗的辐射量,这相当于是正常情况下的约6600倍。而这一地区属于政府要求躲在室内的区域。   检测工作于15日下午8点40分至50分在该核电站中心区域西北20公里处附近进行。监测车用2种检测仪器对3处进行检测后发现,车外与车内辐射量分别为每小时330~240微西弗与300~195微西弗。   文科省文科审议官森口泰孝解释称:“一般情况下只要拉开距离,辐射量就会下降,但受气流等因素影响,辐射量未必与距离成正比。”就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他表示“首相官邸指示我们不得作出任何评论”。
  • 日本辐射影响范围扩大 东京等七地自来水含辐射
    内容提要: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各地辐射剂量20日继续下降,毗邻福岛的3个县的辐射剂量已下降到核泄漏事故后峰值的20%。不过,多地的雨水、地面尘土和空中飞尘20日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自来水和食品中被测出含放射性物质的地区也有所增多。     3月20日,在日本岩手县釜石市,人们在废墟中寻找家园。日本文部科学省20日宣布,通过对18日9时(北京时间18日8时)起24小时内各地的雨水、地面尘土及空气中的飞尘进行检测,确认在栃木县和群马县检测到放射性碘和铯,在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和山梨县检测到放射性碘。   日本东北和关东地区各地辐射剂量20日继续下降,毗邻福岛的3个县的辐射剂量已下降到核泄漏事故后峰值的20%。不过,多地的雨水、地面尘土和空中飞尘20日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自来水和食品中被测出含放射性物质的地区也有所增多。   日本文部科学省20日对各地监测数据的统计显示,当地时间19日17时至20日9时,辐射剂量最高的是茨城县,为每小时0.169微西弗,栃木县为每小时0.148微西弗,群马县为每小时0.076微西弗,都比上一次的统计数据有所降低。目前,毗邻福岛县的上述3县的辐射剂量已下降到核泄漏事故后峰值的20%。   据福岛县和宫城县的单独调查,福岛市20日1时测得的辐射剂量为每小时10.1微西弗,仙台市19日9时40分的测定值为每小时0.2微西弗。   另外,自卫队20日11时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务大楼周边测得辐射剂量为每小时2579微西弗,也比19日有所下降。   不过,辐射的影响范围有所扩大。文部科学省20日说,通过对19日采自各地的自来水样本进行检测,发现栃木县和东京都两地的自来水含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群马、埼玉、千叶、神奈川和新潟5县的自来水含放射性碘。另外,福岛县和茨城县通过单独检测也在本地的自来水中发现了上述两种物质。自来水检测出放射性物质的地区从19日的6个上升到9个。   文部科学省当天还公布了从19日早晨开始对各地雨水、地面尘土和空中飞尘检测的结果,共有9个地区测出了放射性碘或铯。数据显示,栃木县每平方公里碘的放射性活度为540兆贝克勒尔,群马县为190兆贝克勒尔,东京都为40兆贝克勒尔,山形县为22兆贝克勒尔等 群马县每平方公里铯的放射性活度为63兆贝克勒尔,栃木县为45兆贝克勒尔,千叶县为3.8贝克勒尔,岩手县为0.24兆贝克勒尔等。   对此,文部科学省表示,目前,环境和自来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质都不足以影响健康。   随着对食品检测工作的持续开展,继19日检测出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川俣町所产原奶和茨城县某些地区生产的菠菜放射性物质超标后,20日有更多地区生产的原奶和更多品种的蔬菜被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福岛县20日公布,该县的饭馆村、新地町、磐城市和国见町的奶牛所产原奶又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其中,饭馆村生产的原奶碘的含量是日本《食品卫生法》规定标准值的17倍,铯也一定程度超标。而新地町、磐城市和国见町出产的原奶则被检测出碘超标,数值都在国家标准值的4倍至6倍之间。另外还有两个市生产的原奶碘含量与国家标准值持平,为每公斤300贝克勒尔。   就原奶放射性物质超标问题,福岛县20日要求县内所有奶农停止贩卖或自己消费这些受污染的原奶。   多个地区出产的蔬菜20日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茨城县20日说,县北部日立市露天栽培的菠菜平均每公斤所含碘的放射性活度为5.4万贝克勒尔,是《食品卫生法》规定标准值的27倍。每公斤菠菜铯的放射性活度为1931贝克勒尔,而国家标准值是500贝克勒尔。茨城县北茨城市和高萩市所产菠菜中碘的放射性活度分别是标准值的12倍和5倍。   另外,当天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的还有千叶县旭市生产的茼蒿,群马县伊势崎市生产的菠菜,高崎市生产的一种芥菜。台湾行政院原子能能源委员会20日也宣布,从日本进口的蚕豆检测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质。
  • 日本多地辐射值陡增 东京核辐射曾达平常23倍
    3月15日,日本福岛,当地灾民戴着口罩和塑料袋在室内避免核辐射。   日本故障核电站最新进展 15日下午16时,东京市政府称,城区核辐射的强度一度达到创纪录高峰,随后在下午回落。 日本文部科学省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天上午,关东地区以北风为主,位于福岛核电站以南的栃木县、埼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和东京都各地检测结果显示,辐射值是正常时期的10倍至100倍。下午,风向转变,刮起东风,核电站以西的福岛县郡山市检测出的辐射值超过上午的130倍。 上午10时至11时,东京市内检测到的辐射为有记录以来最高的0.809微西弗,平时则是0.035至0.036微西弗,这意味着峰值达到约为正常水平的23倍。人接受一次胸部X光扫描的辐射为20微西弗。 有专家称,这一现象显示,因核电站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形成“放射云”,云团乘风经过各地上空时,各地的辐射值检测结果就会升高,但现阶段的辐射水平尚不会给人体带来影响。 据报道,核辐射的威胁已经令部分东京市民感到恐慌,傍晚时分有很多东京市民乘坐新干线或驾车,离开东京往南向大阪、名古屋方向撤离。 文部科学省15日已要求各都道府县增加放射性物质观测次数。文部科学省将综合观测结果,每天两次公布相关数据。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哈克14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联合国派遣的一支由7名国际专家组成的灾害评估和协调小组目前已抵达日本。 ■ 反应 东京电力公司成“众矢之敌” 民众抱怨其运作缓慢、通报不及时,回答媒体质疑时模棱两可 不少日本民众对媒体抱怨,菅直人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没有及时通报,回答媒体质疑时也模棱两可。 菅直人质问电力公司高管 日本媒体称,日本官方在15日早上8点半做出了有关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爆炸的通报后,直到11点,一直没有再发布相关的核泄漏消息。包括早上8点东京电力公司对外介绍情况的时候,回答问题经常用“可能、大概、还不掌握情况、需要进行研判”等词。 有专家称,东京电力公司显得很忙乱,出现了一些信息上的“真空期”。 日本媒体透露,东京电力公司因运作缓慢成了众矢之的。据悉,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爆炸一个多小时,菅直人也没收到详细信息,他随后直接来到东京电力公司质问高官:“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4人受伤自卫队表示抗议 15日,负责保护核电站的日本自卫队方面对东京电力公司表达了抗议。自卫队方面称,自卫队员没有接受过核电站工作的相关训练,但是东京电力要求他们帮助进行核燃料棒的冷却,并告知很安全。结果14日3号机组爆炸4名自卫队员受伤。 日本一些反核能团体表达了强烈反对核电站的立场。在日本北部青森先在建的大间核电站工地,不少市民举行示威,要求工程停工。 东京电力公司向民众道歉 为了缓解核电站爆炸后全国用电紧张,东京电力公司主导实施了东京分区轮流停电计划。但是由于该计划的设计有些缺陷,导致很多东京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东京电力公司向政府和民众道歉,并重新制定了计划。 首相菅直人则十分罕见地通过手机,向全国手机用户发出短信,呼吁民众之间相互理解,要节约用电。 ■ 措施 日设立专门机构应对核泄漏 应对事故,由东京电力公司主导转为政府主导 在福岛核电站接连爆炸之后,日本政府15日设立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对策统合联络本部,菅直人担任本部长。他指示,将核电站周边疏散半径由20公里扩展到30公里。 菅直人在15日上午8点半召开记者会,通报了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爆炸的情况。他已经要求核电站周边半径30公里内不允许民众进入,在当地的民众要尽快撤离到安全线以外。此前日本政府设立的安全区半径为20公里。菅直人称之所以作出这一指示,是因为该核电站的核泄漏危险增高。日本国土交通厅同日也首次在核电站30公里内设立禁飞区。 日本媒体称,核电站事故对策统合联络本部的设立,预示着此前应对核电站泄漏事故由东京电力公司主导,转变到由日本政府主导。 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支穿戴特殊防辐射服的防化部队,已经开赴福岛第一核电站,接替原先派往核电站的中央特殊武器防护部队。在15日早些时候,福岛第一核电站站长已经宣布撤离一部分专家。同时,日本自卫队防化部队也已撤离。 驻日美军也表示,为向发生事故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提供援助,美军横田基地与横须贺基地15日早晨出动了两辆泵车前往当地。 日媒反复播官方讲话安人心 政府向灾区发放123万包食品,呼吁有序避难 据日本媒体15日报道,福岛核电站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本媒体开始持续播放首相菅直人和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的讲话,并且介绍防辐射的相关知识。 日本NHK电视台几乎每隔一个小时都会播出菅直人和枝野幸男的讲话要点,特别强调了两人要求民众保持镇静,官方正在积极处理相关局势的内容。 朝日电视台和TBS等日本重要的电视台等都将菅直人和枝野幸男的讲话作为报道的重点。并且配以一些专家点评。有些专家则认为政府过于乐观。 此外,日本各大报纸网站都用很大篇幅向民众介绍防辐射知识。很多媒体还配上了清晰的制图和漫画,便于民众清晰了解情况。 日本农林水产省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已经向灾区发放了123万包食品,其中大量是饼干。该省官员呼吁民众不要抢购食品,要有序避难。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