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离纯化贝母碱

仪器信息网分离纯化贝母碱专题为您整合分离纯化贝母碱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分离纯化贝母碱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分离纯化贝母碱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分离纯化贝母碱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分离纯化贝母碱话题讨论。

分离纯化贝母碱相关的论坛

  • 【原创大赛】土贝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

    【原创大赛】土贝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

    土贝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 土贝母属于攀援性蔓生草本植物,归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干燥块茎。生长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云南等地的山坡或平地。 土贝母的药物功效很多,其中就有清热、消肿、散结、解毒、除风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乳痈、瘰疬、乳腺炎、利痰、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外科痰毒等多种病症。 其中土贝母苷甲是土贝母中重要成分之一,下面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土贝母中土贝母苷甲含量介绍。检测原理 取适量干燥样品经前处理后进入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由C18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外标法)计算。仪器及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等度泵+柱温箱+进样器:C18色谱柱),超声波清洗仪,溶剂过滤器,电子天平,恒温水域,分液漏斗,四号筛(药典筛)等。 试剂:甲醇(色谱纯),乙醇(分析纯),正丁醇(分析纯),超纯水等。样品制备 对照品溶液制备:[/si

  • 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荷叶碱

    [color=red]【由于该附件或图片违规,已被版主删除】[/color][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31325]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荷叶碱[/url]

  • 中药浙贝母中用蒸发光检测器的问题

    我公司在做中药材浙贝母用蒸发光检测器测定含量,设备型号ELSD美国产,不知雾化及蒸发温度设定不合适。出现峰形不好原因是什么?如何设定温度。望高手指点。多谢了。

  • 多糖分离纯化凝胶填料选择

    各位前辈好!最近想买用来分离β-葡聚糖的凝胶填料柱,分子量范围大概在8x104~1.6x106之间,看网上和书上的凝胶填料范围大多数写的是分离的蛋白质分子量的,有点小纠结了,这个是通用的吗?以蛋白质的分子量来看选择纯化多糖的填料准吗?大家有木有合适的、用的好的凝胶填料厂家,或者说明书啥的哈,谢谢各位了!

  • 分离纯化的定义

    分离纯化: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物(Mixed culture)。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Pure culture)。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得到纯培养的过程称为分离纯化.

  • 【求助】一头雾水的分离纯化,请前辈帮忙~

    菌发酵液,过3K超滤膜,取3K以下的滤液过制备液相,目的是找出一种活性物质,但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物质,有可能是有机酸也有可能是小分子肽,过制备液相用的是甲醇-三氟乙酸,30min甲醇从10%-100%.。用的C18反相柱。出来的峰形很差,分不太开,但基本确定物质在前面4-7分钟左右出来的,极性比较大的物质。请问应该怎样改变条件,让峰形好一些,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分离纯化思路?谢谢了!!!!

  • 【求助】关于分离纯化的问题

    本人是新手,以前从未做过分离纯化。现在感觉很困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用跑板的方法分离,刮下斑点后溶解制成样品液。下一步纯化的话该选用什么方法呢?我的预期目标是纯化成单一组分,主要想除去的是其中的蛋白质和盐分,烦请各位专业人士多提意见啊,谢谢~~

  • 【原创大赛】合成反应的监测及合成产物的分离纯化一般步骤

    【原创大赛】合成反应的监测及合成产物的分离纯化一般步骤

    实验目的:研究化合物合成反应监测及分离纯化一般步骤。一、监测合成反应TLC-MS检测,确定是否有合成产物:1、将待测样品通过硅胶板爬板分开。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000_562106_2307604_3.png(其实板爬的不歪,只是照片上有点歪,截完图就成这样了。)2、利用TLC-MS仪器快速检测TLC板的两个点,确定目标物。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002_562107_2307604_3.png点1质谱检测图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06_562110_2307604_3.png点2质谱检测图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1_562115_2307604_3.png结论:经TLC-MS检测,合成反应有效,点2中含有分子量432的目标物,点1为原料。二:液相分析由于目标物极性较小,液相分析色谱柱选用C18色谱柱保留太强,因此选用保留稍弱的C8色谱柱。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 C8 5 μm 100 Å 4.6*250 mm流动相:A:水 B:乙醇流速:1.0 mL/min检测器:ELSD,65℃梯度:TimeB%0752510035100原样分析图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5_562117_2307604_3.png27.448min峰为目标峰三、分离纯化:经测试:硅胶柱纯化条件不能把目标物前21-26 min杂质分离除去,C8柱纯化条件不能将26.1 min和27.9 min杂质分离除去。因此最终方案选用C18色谱柱,以甲醇和二氯甲烷为流动相,达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纯化条件如下: 色谱柱:C18 10 μm 100 Å 30*250 mm 流动相:A:甲醇 B:二氯甲烷 流速:35 mL/min 紫外波长:210 nm(红色信号线) ELSD:65℃(浅蓝色信号线) 梯度:TimeB%053035 进样量:300 mg(10mL甲醇溶解) 分流: 流动相进紫外检测器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分流比为34.5:0.5 制备图谱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6_562118_2307604_3.png馏分收集:收集10.3-11.7 min和21.3-23.4 min馏分四、纯度检测(条件为液相分析条件):1、 10.3-11.7 min馏分:取200 uL馏分,氮吹干,加200 uL甲醇溶解,进样10 uL检测,检测结果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7_562119_2307604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8_562120_2307604_3.png2、 21.3-23.4 min馏分:取200 uL馏分,氮吹干,加100 uL甲醇溶解,进样10 uL检测,检测结果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9_562121_2307604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12119_562122_2307604_3.png结论:1、合成反应可以利用TLC-MS设备快速监测合成反应成功与否。2、根据待分离样品的极性和硅胶板上的保留,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流动相,摸索纯化条件。五、总结:1、合成反应可以利用TLC-MS设备快速监测合成反应成功与否。2、根据待分离样品的极性和硅胶板上的保留,选择合适的填料和流动相,摸索纯化条件。六、实验心得:1、利用TLC-MS检测仪,直接检测TLC板上的样品点,不需要将硅胶板上的点刮下来再处理后扫质谱。2、部分极性较小的样品可以用C18色谱柱,配二氯甲烷等弱极性试剂作为流动相进行分析或纯化。3、对于紫外吸收弱的样品,可并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由于ELSD为分析型检测器,在大流速制备情况下,需要调节分流比,ELSD的分流速不能高于0.5 mL/min,以防检测器过载。4、制备条件下,由于并联检测器分流比差别大,且检测过程耗时不同,两个检测器在图谱中出现信号的时间就会有差异。这时需要提前判断两个信号的相对延迟时间,通常以流速大的紫外信号作为收集信号。5、紫外下吸收很弱的样品,放大到制备,加大上样量后,紫外下也会有吸收,也可作为制备收集的信号。6、当制备馏分溶剂为弱极性溶剂时,而检测条件的流动相为较强极性流动相,或存在溶剂不互溶问题,需要将制备馏分浓缩干,再用接近检测条件流动相极性的溶剂溶解,进行分析,避免溶剂效应。

  • 暗紫贝母中甾体生物碱的组织特异性积累的分子机制

    [font=楷体][font=楷体]川贝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ritillaria unibracteata[/font][font=楷体])是一种濒危药用植物,其鳞茎作为中药已有数百年历史,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和痰多。甾体生物碱是通过甾体合成途径合成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然而,由于缺乏川贝母的基因组信息,关于甾体生物碱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较少。[/font] 药用植物的鳞茎作为传统药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Kamenetsky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5[/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Bisht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6[/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Y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a[/font][font=楷体]),其含有多种生物活性代谢物,如甾体皂苷、黄酮类、生物碱和有机硫化物([/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Tarakemeh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9[/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Wu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0[/font][font=楷体])。根据《中国植物志》,在中国分布的二十二种贝母物种因其鳞茎中富含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化学成分而闻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Zh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川贝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font][font=楷体])鳞茎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0[/font][font=楷体]版中国药典》中被列为川贝母,长期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和化痰([/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Li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9[/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Y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a[/font][font=楷体])。自从川贝母在春秋时期(公元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770[/font][font=楷体]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21[/font][font=楷体]年)首次被引入以来([/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Zh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其野生种群由于在亚洲国家的高经济价值,经历了长期过度采集,导致野生资源急剧下降([/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Ji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这种脆弱性因其物种仅限于中国横断山脉海拔[/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3000–4200[/font][font=楷体]米的有限地理分布而进一步加剧[/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Ji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高山环境通过干旱、盐分、低温和紫外线等非生物胁迫强烈控制植物群落([/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Qin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font][font=楷体]虽然已鉴定出多种成分,如萜类、甾体皂苷、糖苷和苯丙烷类,但甾体生物碱(如西贝母碱([/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27H43O3N[/font][font=楷体])、贝母辛([/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27H43O3N[/font][font=楷体])和贝母碱([/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27H41O3N[/font][font=楷体]))是川贝母中最大的生物活性成分类别([/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Li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9[/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W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这些成分也被官方认为是川贝母的质量标志物([/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W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贝母物种中的甾体生物碱与川贝母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例如,西贝母碱具有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Wa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2a[/font][font=楷体])。贝母辛和贝母碱能减轻由多种药物引起的肺损伤([/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u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0[/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Guo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3[/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Liu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a[/font][font=楷体])。尽管甾体生物碱广泛分布于多种贝母物种中,但植物中甾体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我们目前对川贝母各组织的代谢分析表明,甾体生物碱在鳞茎中高度分布,而在花、茎和叶组织中仅少量分布。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比较鳞茎和其他组织中候选基因的表达差异,筛选出参与生物碱合成的关键基因。[/font][font=楷体]组学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理解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功能特征和分子机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e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8[/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Kotajima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3[/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ong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5[/font][font=楷体])。对于百合科植物,通过转录组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ont][font=楷体]或代谢组分析,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甾体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uan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Kumar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harma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Zhao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8[/font][font=楷体]),但其作用仍不明确。特别是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8[/font][font=楷体]种酶编码基因,包括[/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6[/font][font=楷体]种位于胞质甲羟戊酸([/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MVA[/font][font=楷体])途径的酶,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 roylei[/font][font=楷体]的鳞茎组织中表现出比茎和叶组织更显著的富集([/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harma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同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 roylei[/font][font=楷体]体外培养物中甾体生物碱[/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ipeimine[/font][font=楷体]的相对较高积累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MVA[/font][font=楷体]途径中基因的高表达呈正相关([/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Kumar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1[/font][font=楷体])。然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uan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22[/font][font=楷体])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鉴定了参与[/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peiminine[/font][font=楷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peimine[/font][font=楷体]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hupehenine[/font][font=楷体]生物合成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6[/font][font=楷体]种酶编码基因,包括来自[/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MVA[/font][font=楷体]途径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A[/font][font=楷体]合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HMGS[/font][font=楷体])和来自质体甲基赤藓糖醇([/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MEP[/font][font=楷体])途径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font][font=楷体]脱氧[/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font][font=楷体]木酮糖[/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5-[/font][font=楷体]磷酸还原异构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DXR[/font][font=楷体])。另一方面,[/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Eshaghi [/font][font=楷体]等([/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019[/font][font=楷体])鉴定了一个编码鲨烯合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QS[/font][font=楷体])的基因,它可能是[/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 imperial[/font][font=楷体]中甾体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之一。因此,植物甾体生物碱生物合成的调控在不同物种中表现出多样性,强调了阐明不同植物物种中甾体生物碱合成的意义。迄今为止,人们对川贝母中甾体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知之甚少,尚无相应基因的功能特征研究。在本研究中,首先使用准靶向代谢组学探讨了川贝母不同组织的代谢差异。随后,进行了川贝母不同组织的比较转录组分析,以揭示与川贝母甾体生物碱合成相关的候选关键基因的表达差异。为了验证转录组的准确性,我们对编码磷酸甲羟戊酸激酶([/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uPMK[/font][font=楷体])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功能验证。此外,通路富集和蛋白质[/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ont][font=楷体]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揭示了[/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MVA[/font][font=楷体]途径、[/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CYPs[/font][font=楷体]、转录因子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ABC[/font][font=楷体]转运蛋白在甾体生物碱生物合成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font][font=楷体]。因此,本研究丰富了川贝母的基因组信息,并为改善甾体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加快川贝母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见解。[/font]

  • 总RNA分离纯化标准操作规程(SOP)

    总RNA分离纯化标准操作规程(SOP)3. 关键词:RNA 分离 纯化4. 目的:建立总RNA分离纯化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制备RNA的质量和效率。5. 主体内容:5.1主要仪器研钵,恒温水浴,旋涡振荡器,冷冻台式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紫外检测仪,电泳仪,电泳槽。5.2试剂1.Trizol试剂(购自Invitrogen公司)2.焦碳酸二乙酯(DEPC)3.氯仿(新开封)4.异丙醇(新开封)5.无RNase灭菌水:用将高温烘烤的玻璃瓶(250℃ 3小时)装蒸馏水,然后加入0.1%的DEPC(体积/体积),处理过夜后高压灭菌。6.75%乙醇:用DEPC处理后的水配制75%乙醇,(用高温灭菌器皿配制),然后装入高温烘烤的玻璃瓶中,存放于4℃冰箱。 5.3 相关器皿的预处理1.塑料制品的处理尽可能使用无菌,一次性塑料制品,已经标明RNase-Free的塑料制品,如果没有开封使用过通常没有必要再次处理。对于国产塑料制品,原则上都必须处理方可使用。处理步骤如下:1)在玻璃烧杯中注入去离子水,加入DEPC使其终浓度为0.1%。注意:DEPC为剧毒物质,活性很强,应在通风橱中小心使用。2)将需要处理的塑料制品放入一个可以高温灭菌的容器中,注入DEPC水溶液,使塑料制品的所有部分都浸泡到溶液中。3)在通分橱中室温处理过夜。4)将DEPC水溶液小心倒入废液瓶中,用铝箔封住含有已用DEPC水处理过的塑料制品的容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至少30 min。5)在烘箱中用合适的温度烘烤至干燥。置于干净处备用。2.玻璃和金属制品先用去离子水将器皿清洗干净,晾干,用铝箔包好,然后至烘箱中250℃烘烤3 小时以上。5.4 操作步骤第一部分 匀浆A 从组织中提取总RNA、1)液氮研磨:组织块直接放入研钵中,加入少量液氮,迅速研磨,待组织变软,再加少量液氮,再研磨,如此三次,按照每50~100mg组织加入1ml Trizol,转入离心管进行下步操作。2)匀浆:用电动匀浆器充分匀浆1~2min。注意,组织样品体积不能超过Trizol体积的10%,否则匀浆效果会不好。B 从培养细胞中提取总RNA1)粘壁培养细胞:不需蛋白酶消化,先将培养基去除,然后直接将Trizol加入到培养瓶中消化、裂解细胞,Trizol体积按10cm2/ml的比例加入。2)悬浮培养细胞:直接离心收集细胞后用Trizol重悬、裂解,每1ml Trizol可裂解5×106个动物、植物或酵母细胞,或1×107个细菌细胞。注意,在加入Trizol之前不能用其他缓冲液洗涤细胞,那样会增加mRNA降解的可能性。另外,在裂解酵母或细菌细胞时可以借助匀浆器。第二部分 相分离1.匀浆组织加入Trizol后,室温放置5min,使其充分裂解。注意:此时可以放入-70℃长期保存。[

  • 常用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开发

    常用分离纯化技术研究开发 1) 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和色谱柱2) 手性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应用3) 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拆分与转化4) 生物磁分离技术和产品5) 高通量分离纯化技术与装置6) 蛋白质组分析技术与产品7)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技术 1) 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和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六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化学分离分析方法。在这一方法中,微米级的多孔颗粒被用作固定相,而有机溶剂或水溶液被用作流动相。 样品溶液在高压泵的驱动下,流过装填固定相的色谱柱。 在流动过程中,化合物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多次分配,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异,化合物在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有所不同,因此可利用HPLC来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色谱柱是HPLC的核心部件,由不锈钢空管和填充其中的固定相组成。为了分离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一台HPLC通常需要配备若干不同类型的色谱柱。色谱柱又是实验室消耗品,因为它的使用寿命是一定的。样品污染,流动相侵蚀和柱结构变化等问题可能造成色谱柱的损坏。 因此,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定期更换色谱柱。HPLC中使用的色谱柱种类繁多。 根据色谱填料表面功能团的特性,色谱柱可分成正相柱,反相柱,手性柱,离子交换柱,亲和柱等。而根据色谱柱的几何尺寸,色谱柱又可分成毛细管柱,微型柱,分析柱,半制备柱,制备柱等。使用反相柱的HPLC是目前所有色谱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环境分析,药品质量控制,临床医疗诊断,天然产物活性成分鉴定和环境毒物监测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制备型HPLC更是当前分离纯化手性药物,抗癌药物如紫杉醇,合成核酸,合成多肽,重组蛋白等生物分子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年来,制药工业尤其是生物制药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国家对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几年我国的高效液相色谱产品市场将进入一个高速扩张期。我国的液相色谱分离纯化产品的市场容量当在亿元人民币以上,而目前这一市场主要为安捷伦等外国公司所垄断。我们开展了以球型多孔硅胶为基质的HPLC色谱填料的合成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胶生产工艺路线,并对硅胶的硅烷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起制备反相液相色谱固定相的优化条件,由我们开发的技术所生产的球型多孔硅胶具有粒径分布均匀,孔径分布范围窄,比表面积可控,表面官能团浓度高和机械强度高等特点,完全能满足现代液相色谱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制备技术,优化了高压装柱法中匀浆液、顶替液的组成,所生产的色谱柱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性价比。欢迎国内企业来人来电洽谈合作,与名校携手,共同打造色谱产品的中国品牌。file:///C:\Users\我是发~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116.png峰号 样品拖尾因子塔板数/米1 丙酮1.26678722对氯硝基苯1.08698843甲苯1.02717284萘1.0068072 *TOP*2) 手性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应用手性在近十年来成为现代制药工业的主要关注点,这主要归因于人们日益增强的认识:外消旋体药物中的一对手性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效应。一个异构体也许能产生所希望的治疗活性,而另一个则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最

  • 川贝母含量检测

    各位大佬,请问川贝母含量的稀释倍数是如何计算的,是多少呢?总感觉不对。

  • 一个有关用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的问题

    [color=#444444]用液相跑某一个样品,发现杂质峰比较多,欲将主峰物质进一步分离纯化,收集相应峰馏分。用普通的分析检测型的HPLC可以做到吗?还是用制备型色谱?只要收集到一点点就可以,然后可以做定性分析...我查文献里说都是用制备型色谱分离,希望懂色谱的高手指导一下,多谢[/color]

  • 实验室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1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1.2 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1.3 平板划线法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即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连续划线(图2),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 请教酶分离纯化问题

    分离纯化酶时,采用硫酸铵分级沉降时,离心机转速高达12000rps/min沉淀也不易沉降,而且耗时较长,请问如何分离好?沉降速度如何提高?

  • 【转帖】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包括蛋白质样品的基本处理注意事项,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选择,纯化后蛋白质浓度及蛋白质基本性质的研究方法。 [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81009/1522386/]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81009/1522386/[/URL]

  • 手性化合物分离纯化

    请问那个公司,或者实验室能够对手性化合物2—甲基丁酸乙酯进行分离纯化?R/S构型各需要1毫升。拜托拜托????

  • 求大分子的纯化、分离设备

    本人想购买一台做大分子分离纯化的设备,要求是要分离效果好,也不知道什么仪器合适,想请大家给给意见,谢谢

  • 揭示氮肥促进川贝母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分子机制

    [size=16px][b]揭示氮肥促进川贝母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分子机制 01[/b] 1、[b]氮肥对川贝母的生物碱和核苷代谢物有明显影响[/b]。 2、适当施用氮肥后,与 C 和 N 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增加,并且有益微生物的比例已明显增加。 3、[b]最佳氮肥施用量(60–120 kg N ha? 1)提高了鳞茎产量。 02[/b] 川贝母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和功能性食品[i][/i]中,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并被大韩民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批准为传统制剂中的草药活性成分。川贝母主要含有生物碱、核苷、皂苷和萜类化合物,具有止咳、祛痰和平喘作用,被广泛用于诊断和预防呼吸道疾病。当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了它的抗肿瘤、抗炎和抗高血压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它的用途。它的野生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包括中国的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和云南等省。 遗憾的是,由于其自然繁殖能力低、生长周期长以及过度开发,野生川贝母正变得越来越濒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虽然人工栽培川贝母取得了初步成功,[b]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栽培措施,尤其是合理的施肥策略,栽培川贝母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b]。因此,我们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对川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评估了根际土壤酶[i][/i]和微生物群落对氮肥的反应,包括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组成和共生网络,以及它们与产量和生物活性成分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优化氮肥管理,使川贝母的氮供应与氮需求同步,以提高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 (2) 探讨六种氮肥施用水平下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i][/i]和潜在功能的差异。 [b]03 文章结论[/b] 田间试验表明,[b]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川贝母鳞茎产量、生物活性化合物、土壤酶和根际微生物的关键因素[/b]。适度施用氮肥可明显提高贝母甲素和西贝母碱的含量,但会降低贝母素乙和贝母辛的含量。与碳和氮循环相关的一些酶的活性与适度氮肥呈正相关。[b]适度氮肥对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增加了微生物共生网络的复杂性[/b],提高了川贝母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氮肥塑造了根际微生物群和土壤酶,从而影响了川贝母的产量和生物活性成分。 [b]本研究结果为促进川贝母的可持续发展,[font=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缓[/font]解目前川贝母资源短缺,同时保护其环境效益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b]。[/size]

  • 【分享】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

    蛋白质分离纯化鉴定包括蛋白质样品的基本处理注意事项,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选择,纯化后蛋白质浓度及蛋白质基本性质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刚接触蛋白质研究的版友。[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1671]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url]

  • 制备纯化技术服务

    目前,新药研发市场竞争如火如荼,大小药物研发公司都在奋力一搏,但是真正能成功的如凤毛麟角。本公司提供制备色谱分离纯化包括SFC手性、非手性服务,反相制备,杂质制备服务及技术咨询服务可以真正加快你得到你的目标化合物的速度。

  • 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color=#231815]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color][color=#231815][color=#333333]双水相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液-液萃取技术,由于其条件温和、易操作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物质的分离、纯化。本文综述了双水相形成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体系类别、影响双水相分配的因素及其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并针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color][/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