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非介入式诊断方法

仪器信息网非介入式诊断方法专题为您整合非介入式诊断方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非介入式诊断方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非介入式诊断方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非介入式诊断方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非介入式诊断方法话题讨论。

非介入式诊断方法相关的资讯

  • 血液检验法诊断痴呆症:助力痴呆症的早期诊断及有效防治方法的开发
    以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小组,在使用血液检查方法进行痴呆症的诊断和痴呆症未发病患者发病风险的预测是否可行方面,已着手开展产学联合的多机构共同研究项目--“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痴呆症综合层次化系统开发”(简称BATON项目)。 本项目得到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的支持,将在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近畿大学、名古屋大学、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东丽株式会社的联合研究体制下推进。 背 景 据估测,目前日本的老年痴呆症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而全世界范围则达到5,000万人以上,其防治方法已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迫在眉睫的课题。为开发出可根治痴呆症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办法,必须从众多群类中准确鉴别(层次化)出脑部有引发痴呆症病变的患者。然而,目前现有的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均为价格昂贵或创伤性高的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在成本、安全性、简便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基于血液的检测方法。 BATON项目的目标与内容 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与岛津制作所近日报道,已成功开发出了可高精度捕捉在痴呆症中占半数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部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血液生物标志物[1,2]。此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用药与预防方法的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同时,实用化被寄予厚望。因而,早日实现该血液A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是本项目的第一目标。为此,从2020年6月开始,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近畿大学医学部三家机构联手,积极投入到研发之中,并与岛津制作所合作,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实用化。 另一方面,为了全面防治痴呆症,非Aβ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也十分重要。仅从阿尔茨海默症来看,脑部病情发展机理非常复杂,Aβ沉积后,会向Tau蛋白沉积阶段、神经变性阶段发展。所以最近开始通过用“ATN”(Amyloid,Tau,Neurodegeneration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将阿尔茨海默症进行阶段化分类把握病情的发展。目前捕捉Tau蛋白的沉积需要进行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而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德田等在全世界首次报告,可通过血液检测推断脑部的Tau蛋白沉积[3,4],同时伴随神经变性而增加的一种叫NFL(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的蛋白质,用血液检测的技术也在确立中。 另外,东丽株式会社报告称,通过分析血液中的MicroRNA,可以鉴别发病频度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神经变性疾病中的路易小体型痴呆。名古屋大学的胜野等正在致力于一项在发病前捕捉到路易小体型痴呆的大规模研究,因此,本项目对有助于路易小体型痴呆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也备受期待。并且,东丽株式会社也在报告中称,血液中MicroRNA分析,有可能对鉴别脑血管性痴呆以及预测从轻度认知障碍向痴呆的发展有所帮助[5]。 图1:基于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综合层次化系统 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验证这些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有效性,通过与血液Aβ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开发基于血液检测的痴呆症综合层次化系统(图1)。这些验证将利用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的生物样本库以及名古屋大学在临床研究中保存下来的已有样品进行,必要时,也考虑与其他大规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实用化。 BATON项目的未来展望及贡献预测 通过本研发,期待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医疗和社会做贡献(图2)。图2:本研发对医疗、社会的预期贡献 1、治疗用药研发:在目前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效验中,通过PET检查确认Aβ沉积被定为受试者的入选条件,因成本和疗效方面的原因成为阻碍治疗效验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血液检测筛查事先进行层次化成为可能的话,那么,此类问题可望得到改善,并为治疗用药的开发做出巨大贡献。另外,在监测治疗效果时,可安全地进行反复检测的系统也可望发挥作用。 2、痴呆症诊治:由于仅凭临床症状准确鉴别诊断痴呆症并非易事,所以诊治现场需要有反映病理和病情的生物标志物信息。如果通过血液检测可获得这些信息,会对痴呆症的鉴别诊断有所帮助,也可对确定治疗方针以及根据病情发展预测制定护理计划方案助一臂之力。另外,还可用于进行PET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的初期阶段检查,如此,可减轻患者的负担,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护理成本。 3、预防医疗:以往在开发痴呆症有效预防方法方面的研究开展得很多,但由于通过生物标志物对大规模群集进行层次化实际上未能成功,因此,未能对照脑部的背景病理和病情对介入治疗效果进行仔细评估。如果通过血液检测进行层次化成为可能,就会成为促进痴呆症有效预防方法开发方面研究的巨大原动力。同时,如果未来应用到老年人体检上,通过对痴呆症高风险者的早期介入治疗和风险管理、改善生活习惯等,为预防痴呆症提供帮助,则可望为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降低痴呆症的防治成本做出贡献。 关于BATON项目的标志 通过血液检测捕捉淀粉样蛋白、Tau及其他神经病理学变化的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合并方面的研究(Blood-based Amyloid,Tau and Other NeuropathologicalBiomarkers Project)简称为BATON。本项目并不是像治疗用药开发那样“直接确定目标”的研究,而是在加速推进痴呆症有效防治方法的开发上不可或缺的一项研究。此外,把握安全、简便、廉价的方法诊断痴呆症和推断痴呆症风险有用的信息,提供给痴呆症诊治现场和普通老年人,也是此研究的一个目标。 如此,从痴呆症研究人员、制药企业、临床诊治医生、普通老年人“连接接力棒”的意义上,将标志设计成了“传递接力棒”的形象。就像田径的接力赛一样,寓意向世界宣扬日本引以为傲的技术和团队合作,为人类的医疗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Kaneko N, Nakamura A, et al. Novel plasmabiomarker surrogating cerebral amyloid deposition. Proc. Jpn. Acad. Ser. BPhys. Biol. Sci. 2014 90:353-364.2. Nakamura A, Kaneko N, et al. High performanceplasma amyloid-β biomarkersfor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2018 554:249-254.3. Tatebe H, Kasai T, et al. Quantification ofplasmaphosphorylated tau to use as a biomarker for brain Alzheimer pathology:pilot case-control studies including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s disease and Downsyndrome. Mol Neurodegener. 2017 12:63.4. Kasai T, Tatebe H, et al. Increased levels ofplasma total tau in adult Down syndrome. PLoS One. 2017 12(11):e0188802.5. Shigemizu D, Akiyama S, et al. Risk predictionmodels for dementia constructed by supervi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using miRNA expression data. Commun Biol. 2019 Feb 25 2:77. doi:10.1038/s42003-019-0324-7. eCollection 2019.
  • 基于半导体芯片测序仪的无创产前诊断方法问世
    5日,美国和中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半导体芯片测序仪的无创产前诊断方法,可以根据孕妇血样检测出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等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先天缺陷。   对于有必要接受染色体异常检查的孕妇,传统诊断多采用羊膜穿刺或绒毛膜采样的方法,大多在怀孕12周左右进行。这些介入性方法有两大缺点:一是时间长,需要2周到3周才能出结果。二是穿刺针有不到1%的几率扎到胎儿,可能引发感染甚至流产。   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与广州爱健生物技术公司等机构研发的新诊断方法则基于新型高通量测序技术,只需抽取孕妇2毫升血样,就能诊断与染色体异常有关的先天缺陷,包括最常见的唐氏综合征、导致形体和器官多种异常的爱德华氏综合征等。   这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能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序列测定。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遗传医学研究所所长张康教授表示,新诊断方法速度快,可把诊断提前到怀孕第9周,4天便能出结果,准确率也非常高。   张康表示,其所用的测序仪器基于半导体芯片,每次工作只需15个样本,测序时间只有2.5小时,可由医院直接完成所有检测,能提高诊断速度,降低检测成本。   张康还认为,随着大龄母亲越来越多,新生儿出生缺陷几率呈上升趋势。上述新技术利用母亲的少量外周血,就可以把胎儿染色体缺陷准确检测出来,有助于降低出生缺陷对于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
  • 临床应用丨数字PCR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出生前对胚胎或胎儿的发育状态、是否患有疾病等方面进行检测诊断,对可治性疾病可选择适当时机行宫内治疗;不可治疗的疾病做到知情选择。而产前诊断中胎儿组织取材,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时不可避免混入母体成分,容易影响胎儿遗传物质诊断的准确性;无创产前诊断虽可避免流产风险,但孕早期胎儿游离DNA(cfDNA)含量低,大量母体DNA的存在,对核酸提取技术及检验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普通荧光定量PCR及其他分子诊断技术,数字PCR 以其超高灵敏度、不受背景信号干扰、绝对定量等特点在产前诊断技术中占有一定优势。 数字PCR在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数字PCR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 新羿团队开发了一种实用的基于数字PCR的 NIPT 方法,选择 chr21 上的 20 个基因座和 chr18 上的 20 个基因座并设计了相应的引物对和探针,通过chr21 总拷贝数与chr18 总拷贝数的比值测定胎儿是否为非整倍体[1]。为了验证基于多重数字PCR的 NIPT 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测试来自 30 名孕妇的血浆 DNA 样本,其中包括 16 名男性胎儿和 14 名女性胎儿。使用 NGS 对所有样本进行三体风险状态分类,数字PCR检测结果与NGS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图 使用数字PCR检测30例临床样本结果 ┃基于重复片段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新方法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庆阁教授团队与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苏州市立医院合作,基于新羿生物的微滴式数字PCR,提出了创新NIPT方案[2]。文章围绕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生物标记物——重复片段(segmental duplication,SD)开发了计算程序ChAPDes筛选靶点,使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数字PCR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及临床队列研究,其中,新羿生物数字PCR技术平台在评估SD片段和验证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学中起到关键作用。 图A 数字PCR方法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 图B 数字PCR方法用于NIPT的理论模型分析与临床评价 收集孕周为 14-20 周的 NIPT 样本进行临床评价,使用基于数字PCR方法进行21三体综合征的无创检测和双盲分析,检测结果与 NGS 完全一致。本研究证实SD片段可作为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首选生物标记物,为大规模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数字PCR技术,类似的检测策略也可用于诊断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和遗传疾病。 数字PCR在单基因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目前用于SMA相关基因检测和拷贝数确定的方法复杂、耗时或无法同时检测多个靶标。新羿生物基于其自主知识产权的5色荧光流式数字PCR技术,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够在单管检测,同时提供 SMN1 与 SMN2 拷贝数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样本用量少和适用于多种类型样本的优势[3]。与现有的检测方法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相比,本方法能精准检测更多靶标,且本方法对模板量要求低(≥ 1.5 ng);与金标准方法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相比,本方法检测周期更短(首次出结果由24 h缩短为2.5 h)、操作更简单、对模板量的要求低和适用于更多种类型样本(羊水、绒毛膜、外周血、口腔拭子、干血斑)。为SMA的分子诊断、大规模筛查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1] Tan, C. et al. (2019). A multiplex droplet digital PCR assay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fetal aneuploidies. Analyst, 144(7):2239-2247.[2] Chen, X. et al. (2021). Segmental duplication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aneuploidies. Ebiomedicine, 70, 103535.[3] Tan, C. et al. (2022). Single-tube multiplex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alytical Chemistry, 94(8), 3517-3525.新羿生物生殖遗传相关检测试剂盒目录
  • 医生必看: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
    2015年1月15日,卫计委妇幼司发布第一批产前诊断试点单位,同时发布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与卫计委医政司发布的第一批试点相比,本次妇幼司发布的《通知》更为详细。这份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规定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临床服务流程及临床质量控制。另外,还给出了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知情同意书、临床申请单及临床报告单的参考模板,为试点单位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规范(试行)   为规范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工作,制定本规范。该规范主要包括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的适用范围、临床服务流程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第一部分 适用范围   一、适用目标疾病   根据目前技术发展水平,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与诊断领域适用的目标疾病为常见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即 21 三体综合征、18 三体综合征、13 三体综合征)。   二、适用时间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时间应当为12+0-26+6周,最佳检测时间应当为12+0-26+6周。   三、适用人群   (一)血清学筛查、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临界风险(即 1/1000&le 唐氏综合征风险值100 千克)孕妇。   (四)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以下简称 IVF-ET)方式受孕的孕妇。   (五)双胎妊娠的孕妇。   (六)合并恶性肿瘤的孕妇。   五、不适用人群   (一)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夫妇一方有明确染色体异常的孕妇。   (二)孕妇 1 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细胞治疗或接受过免疫治疗等对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结果将造成干扰的。   (三)胎儿影像学检查怀疑胎儿有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或其他染色体异常可能的。   (四)各种基因病的高风险人群。   六、其他   (一)对未接受中孕期血清学筛查而直接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的孕妇,应当在孕 15 周至 20+6周期间进行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评估。   (二)严禁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用于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第二部分 临床服务流程   一、临床技术程序   (一)凡符合适用人群标准并自愿进行此项检测的孕妇,或符合慎用人群标准但强烈要求进行此项检测的孕妇,医师应当对孕妇本人及其家属详细告知该检测的目标病种、目的、意义、准确率、风险和局限性,以及检测的种类、费用和技术流程。   (二)在孕妇充分了解以上事项后,产前诊断机构负责收集孕妇病史、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外周血,根据检测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胎儿是否有相应非整倍体综合征高风险。   (三)医师应当对孕妇提供检测后临床咨询及高风险孕妇的后续处理,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负责随访妊娠结局。   二、知情同意书签署   (一)产前诊断机构只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该检测的孕妇进行检测。   (二)医师在孕妇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以下要点(知情同意书模板见附图 1):   1. 对存在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建议其优先选择介入性产前诊断。   2. 告知该检测能检出的目标疾病种类。   3. 告知该检测能够达到的检出率、假阳性率,强调该检测结果不能视为产前诊断,高风险结果必须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确诊 以及低风险结果具有假阴性的可能性。   4. 告知该检测有失败的风险,可能会要求重新采血。   5. 根据知情同意书内容告知该检测的局限性。   6. 根据知情同意书内容告知影响该检测的因素。   7. 医生对病例个案认为应该说明的相关问题。   三、检测申请单填写   (一)医师应当询问孕产史、孕周、胎数和已进行的其他产前检测、产前筛查或产前诊断的结果,以及询问是否进行过细胞治疗、异体输血或是否为肿瘤患者等情况(申请单参考格式见附图 2)。   (二)医师应当协助孕妇准确填写检测申请单上的内容,包括:孕妇姓名、出生日期、采血时体重、孕妇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末次月经日期、筛查孕周、早孕或中孕期血清学筛查结果等。   四、临床标本的采集   (一)采用唯一编号对采血管进行编号。建议采血管采用条形码作为编号标示,该编号应当与知情同意书和送检单上的编号一致。   (二)按照无菌操作要求,采取孕妇静脉血 样本处理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三)标本的贮存和运输。   1. 已分离的血浆标本运输:在 4-8℃冷藏条件,冷链运输,运输时间不得超过 4 小时 在 0 摄氏度以下的冷冻运输不应超过 72 小时。   2. 已分离的血浆标本长期保存应在-70℃,保存过程中避免反复冻融。   五、检测报告的审核发放   (一)自抽取孕妇外周血至出具检测报告的周期不应当超过 15 个工作日,其中发出因检测失败须再次采样的通知不应当长于 10 个工作日。   (二)检测报告须经由 1 名具备产前诊断临床资质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务人员审核并签发(报告参考格式见附图 3)。   (三)检测报告应当以书面报告形式告知受检者,医务人员应当通知受检者或其家属获取该报告的地点和时间。   (四)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信息:   1. 孕妇的姓名、年龄、孕周、末次月经时间。   2. 样本编号、样本状态、采样日期和报告日期。   3.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   4. 每一种目标疾病的检测值,正常参考范围。   5. 以目标疾病的低风险或高风险作为结果报告。   6. 检测者、审核者。   7. 其他相关提示。   (五)对高风险结果的孕妇,试点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尽快通过电话或短信息等方式专门通知,建议该孕妇进行后续产前诊断,并做好追踪随访。   六、检测后的临床咨询及高风险孕妇的后续处理   (一)对结果为低风险的孕妇,应当提示此检测并非最终诊断,不排除漏检的可能,且不能排除其他染色体疾病。   (二)对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应当建议其进行后续介入性产前诊断 不应当仅根据本检测高风险的结果做终止妊娠的建议和处理。   (三)试点产前诊断机构应当负责高风险病例的后续临床咨询和产前诊断,临床咨询率应达 100%,产前诊断率应达 95%以上。   (四)如果存在胎儿影像学检查异常,无论该检测结果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都应当对其进行专业的遗传咨询及后续相应诊断服务。   七、检测后妊娠结局的追踪随访   (一)试点产前诊断机构应当对所有检测高风险对象进行妊娠结局(包括后期流产、引产、早产或足月分娩等)的追踪随访,随访率应达 100%,失访率宜小于 10%。   (二)试点产前诊断机构对于检测低风险对象妊娠结局的随访率应大于 90%,随访时限应为胎儿出生后 12 周内(建议有条件的试点产前诊断机构随访至产后 1 年)。   (三)随访内容包括:妊娠结局、胎儿或新生儿是否为21 三体综合征、18 三体综合征、13 三体综合征患儿以及其他临床诊断和/或遗传学诊断(建议有条件的产前诊断机构对后期自发流产、死胎、致死性的早产胎儿开展遗传学诊断,作为妊娠结局随访的一部分内容)。   八、资料与标本的保存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相关资料,包括检测送检单、知情同意书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均应当在产前诊断机构保存 3 年以上,剩余血浆样本应保存至产后 2 年以上。 第三部分 临床质量控制   一、21 三体综合征检出率应不低于 99%,18 三体综合征检出率应不低于 97%,13 三体综合征检出率应不低于 90% 复合假阳性率应不高于 0.5% 复合阳性预测值应不低于 50%。   二、试点产前诊断机构应当按季度报送临床应用试点工作量及筛查结果,包括筛查检出率、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和检出 21 三体综合征、18 三体综合征、13 三体综合征病例数、发生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数等数据信息。具体报表见附图 4。   附图:1.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知情同意书(参考模板)   2.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申请单(参考模板)   3.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报告单(参考模板)   4.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 工作情况报表
  • 罗氏诊断助力中国控制医疗成本
    罗氏诊断助力中国控制医疗成本 罗氏诊断通过提供拯救生命的诊断系统和工具 帮助中国应对其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北京,2009年5月19日——新医改方案刚刚公布,中国政府宣布要大幅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如何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负担随之高涨的医疗卫生支出,并加以有效控制,成为政府以及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提高对于诊断的应用可以作为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诊断作为当今医疗服务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来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医疗负担。   罗氏诊断同罗氏制药一样,是罗氏集团的一部分,在体外诊断领域是全球的领先者。其产品通过对血液及其他人体体液和组织的检验,为专业医护人员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所需的信息。   罗氏诊断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罗兰迪格曼(Roland Diggelmann)先生表示:“增加诊断检测的应用是能够为全球最大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的途径之一。虽然目前诊断检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使用率相对偏低,但精确、早期的诊断能便于医护人员为患者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能够精确监测和管理治疗进程,从而大大节省门诊和住院所产生的直接医疗成本及费用。”   目前全球的医疗总支出约为25000亿美元,但其中仅有1%用于诊断检测[1],然而医疗决策中约有三分之二的部分依赖于诊断结果。在1993到2006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开支分别增长了超过10倍和5倍,并且还在继续增长 (中国卫生统计2008年数据) 。中国的医疗消费预计未来五年将以每年11%的速度攀升,因而通过广泛使用诊断检测将节省大量医疗开支。   为帮助中国解决预期的医疗投入的增长,罗氏诊断一直在与医疗界密切合作,寻找和提供具体的诊断系统和工具来不断提高检测效能,提高产品的医学价值,并最终带来更好的医疗效果,并大大节省医疗开支。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先生表示:“近些年来,作为中国以及全球头号死因之一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提高。罗氏诊断拥有全系列的检测和诊断设备,比如用于早期和精确诊断心脏衰竭的检测指标——N端前B型利尿钠肽(NT-proBNP),以及帮助病人自我监测抗凝水平的康固全血凝仪(CoaguCheck)。这些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的管理心脏疾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长远的健康利益。”   中国的心血管发病率持续增加,据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2.3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到201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5400万(根据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数据)。因此对于老年化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等进行精确、早期的诊断有助于防治病情的恶化,带来更好的病情管理,从而节省因并发症以及住院所产生的医疗成本及费用。   据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疾病专家介绍,应用诊断系统和工具带来的早期诊断和预防使得心脏病并发症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下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周玉杰博士表示:“中国目前约有80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疾病,这是需要抗凝治疗的一种常见心脏病。康固全(CoaguChek)血凝仪为病患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方便的方法来直接监测他们的INR值(血凝固状态国际标准化比值)。这不仅能够节省医疗成本,而且能有效的阻止并发症,从而带来更好的疗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南楼心血管二科副主任骆雷鸣博士表示:“心脏衰竭是一种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渐进性疾病,它有时是致命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吸烟者,或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以及有心脏病家族病史的人群是心衰的高危人群。N端前B型利尿钠肽(NT-proBNP)能够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脏衰竭。定期监控N端前B型利尿钠肽(NT-proBNP)指数,能够帮助医生早期并正确诊断心衰, 及时介入治疗并改变生活方式, 以此阻止或减缓心衰的疾病恶化,并且降低患其它可能致命的严重心脏疾病的风险。患者也将因此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寿命。”   诊断系统和工具目前在中国的各大医院被广泛使用,这为医生和医学专家提供快捷、精确以及可靠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治疗决定。   “罗氏诊断为医生不断提供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使他们能够将检测结果融入临床治疗决策,从而使病人得到最为合理的病患管理。” 迪格曼先生强调道。“正确的使用诊断检测能够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提升医学价值,以及节省医疗成本。”   据美国国家质量保证委员会资料显示,在2004年,由于不遵守诊断的质量标准,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肠直肠癌和乳腺癌这几种疾病,就导致了56,200起本可避免的负面医疗卫生事件,多达34,000起可避免的死亡事件,并且耗费了8.99亿美元本可避免的医疗护理费用。 罗氏诊断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罗兰迪格曼先生介绍诊断的价值 罗氏诊断大中华区总经理黄柏兴介绍罗氏诊断在大中华区的快速发展   关于罗氏   罗氏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在制药和诊断领域是世界领先的以研发为基础的健康事业公司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罗氏在肿瘤、病毒学、炎症、代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拥有真正差异化的药物。罗氏是体外诊断、基于组织诊断的癌症诊断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同时是糖尿病护理领域的先驱。罗氏倡导的个性化医疗战略旨在通过为患者提供药物及诊断工具帮助他们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罗氏集团共拥有约 80,000名员工,2008年罗氏投入90亿瑞士法郎用于研发,销售额达到456亿瑞士法郎。美国基因泰克是罗氏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罗氏同时持有日本中外制药的多数股份。   更多罗氏集团信息请登陆罗氏全球网www.roche.com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增加气溶胶传播可能与诊断方法
    p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工作,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以下简称“第六版”),对长时间高浓度气溶胶传播可能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做出解读。 /p p    strong 一、传播途径 /strong /p p   传播途径将“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接触”前增加“密切”二字。增加“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p p    strong 二、临床表现 /strong /p p   重症患者严重者除了“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p p   实验室检查,强调“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p p    strong 三、诊断标准 /strong /p p   第六版诊断标准取消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区别。统一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两类。 /p p   疑似病例判定分两种情形。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二是“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p p   确诊病例需有病原学证据阳性结果(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p p    strong 四、临床分型 /strong /p p   仍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对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增加“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 [大气压(mmHg)/760]”。 /p p   将“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 gt 50%者”按重型管理。 /p p    strong 五、鉴别诊断 /strong /p p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症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p p   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强调“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span /p p    strong 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strong /p p   删除“关于湖北省对临床诊断病例的处置要求”。 /p p   删除“疑似病例”排除标准,疑似病例的解除隔离标准和“解除隔离标准”相一致。 /p p    strong 七、治疗 /strong /p p   1.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删除“疑似及确诊病例”,改为“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 /p p   2.抗病毒治疗:删除“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治疗方法。”在试用药物中,增加“磷酸氯喹(成人500mg,每日2次)和阿比多尔(成人200mg,每日3次)”两个药物。利巴韦林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试用药物的疗程均不超过10天。建议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目前所试用药物的疗效。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应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p p   3.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增加“康复者血浆治疗”,建议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用法用量参考《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 /p p   4.其他治疗措施:将对有高炎症反应的危重患者,“有条件可以考虑使用体外血液净化技术。”修改为“有条件的可考虑使用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体外血液净化技术。” /p p   5.关于中医治疗。通过对病人观察治疗的深入,在总结分析全国各地中医诊疗方案、梳理筛选各地中医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基础上,结合已印发的《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病例管理规范》等,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延续上一版对疾病全过程的分期,将中医治疗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将临床治疗期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医学观察期推荐使用中成药。临床治疗期推荐了通用方剂“清肺排毒汤”,并分别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恢复期从临床表现、推荐处方及剂量、服用方法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同时,在方案中增加了适用于重型、危重型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的具体用法。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推荐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p p    strong 八、解除隔离和出院后注意事项 /strong /p p   解除隔离标准需满足以下4个条件: /p p   1.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p p   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p p   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吸收好转 /p p   4.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 /p p   增加“出院后注意事项”: /p p   1.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p p   2.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它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p p   3.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a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2/attachment/689dc002-2c9c-4215-91fb-6ecb757b2070.pdf" title="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pdf /span /a /p
  • Cepheid公司开发快速诊断结核病新方法
    美国研究人员9月1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快速诊断法,可在两小时内以高精确率诊断出一个人是否感染结核杆菌,以及体内病菌是否对常用抗结核药物具有耐受性。   新的诊断法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epheid公司开发。研究人员对秘鲁、阿塞拜疆、南非和印度的1730名结核病疑似患者进行的测试显示,这一方法能够甄别出98%的确诊病例、98%对结核病一线药物利福平具有耐受性的病例、近四分之三在显微镜测试中被错误宣布为阴性的结核病病例。与此同时,它还能同时诊断是否伴有艾滋病病毒感染。   传统的检测方法不能同时检测这两种感染,也不能检测病菌耐药性,而且需要费时数周。这一研究成果9月1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资助这一研究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今后几天将与研究人员接洽,评估研究成果。   目前,Cepheid公司正在申请将这一诊断法在美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毕晓普表示,这一诊断法的每次诊断成本约为63美元,该公司愿意在相对贫困的国家以低于成本价半价的价格提供这一诊断法。   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步下降,但目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结核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每年近200万人因此死亡。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的比例非常高。
  • 漫谈个性化诊断与治疗
    2013年9月底,致力于癌症个性化诊断与治疗的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公司提供的是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服务,医生能够参照测序结果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史蒂夫&bull 乔布斯曾使用过这项技术,使得该公司名声大噪,可惜的是,这项技术终究还是不够成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癌症   癌症个性化诊断与治疗目前有两种主要的应用,一种是针对正常人,通过测定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序列位点,来推断其未来罹患某种癌症的概率。比如,安吉丽娜&bull 朱丽因为带有与遗传性乳腺癌高度相关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在考虑了自己的家族病史后,主动进行了乳腺切除,以降低患癌风险。另一种是针对患者,通过测定某些特定的基因序列位点,来进一步细化所患癌症的类型,从而在一系列的抗癌药物或治疗方案中找到对特定患者最为有效的药物或方案,乔布斯曾经的尝试就属于这种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诊断与治疗并不仅限于癌症。从2005年开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就被广泛应用,科学家试图找出与各种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变异。上万篇的研究论文陆续报道了与视网膜黄斑变性、乳腺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冠心病、肥胖、银屑病、糖尿病、精神分裂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全基因组分析结果,但是,除了一些遗传病,绝大多数疾病的致病原因中,基因序列变异的贡献很小,因而无法作为有效的诊断标记。   在个性化治疗方面,研究者关注的是患者之间的基因序列差异与药物敏感性的对应关系。某些基因位点的差异可能导致某种药物对一些病人更为有效,而另一种药物对患有同类疾病的另一些病人更为有效。这种个性化药物反应正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根据基因序列判断个性化药物反应的诊断能力还很有限,对个体化药物有效性的预测结果还不够准确,对于一般性疾病没有必要去进行个性化药物治疗,但对于癌症等复杂的致命性疾病,当传统的治疗办法束手无策的时候,即使当前个体化药物有效性的检测没那么完美,也能提供一个有益的指导,提高致命性疾病的存活率。   前景看好:多个IT巨头投资介入   美国的几个IT巨头对个性化诊断与治疗技术较为看好,并拿出真金白银对相关公司进行了投资。微软创始人比尔&bull 盖茨就拥有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4%的股权,Google旗下风投Google Ventures持有该公司9%的股权。Google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mdash 23andMe也是这个领域商业应用的佼佼者。   23andMe为个人消费者提供基因组检测服务。用户只要邮寄一小管唾液过去,就能拿到最多248项检测指标,包括是否患有50种罕见遗传病的诊断,21种药物过敏程度的预测,120种具有遗传因素的疾病的患病概率,以及头发颜色预测、有没有雀斑基因等一些体征性状。对于50种罕见遗传病,根据序列位点基本可以确定当前或未来是否会患该种疾病,因为遗传因素在这些疾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120种具有遗传因素的常见疾病,由于遗传因素的贡献率太低,只能给出一个患病概率,这个概率往往很小,多数都不到1%。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遗传因素贡献的发病概率,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个人行为习惯等对患病风险的影响,有可能这些非遗传因素才是患病与否的关键。   一张图深入了解23andMe的客户以及他们的DNA所揭示出的信息,其中可以看出23andMe客户增长迅速,特别是价格降到99美元以后。   虽然目前23andMe的检测指标还不够多,预测准确率也有限,但是从商业的角度讲,99美元的检测价格普通消费者可以接受,即使光凭借概念营销也能有不错的市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前的大多数基因序列位点的检验与疾病预测就好像算命一样,是一种&ldquo 信则有,不信则无&rdquo 的状态,无法保证检测的准确率,但是人对未来与未知的好奇与渴望能为这项技术撑起一片市场,毕竟,一些古老的算命技术都能有各自的市场呢。   面临问题:如何更好理解DNA序列   根据基因组测序所进行的个性化诊断与治疗,目标是把DNA序列与疾病或者体征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求DNA测序要够快够准确,成本足够低,另一方面要求能有更好的DNA序列数据理解模型,提高从序列到疾病、体征的预测的准确率。   DNA测序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第一代测序技术发明于1975年,上个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利用该技术历时10多年,花费约30亿美元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2007年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明,使得基因组测序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现在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成本大概在5000美元,23andMe提供的是一系列特定基因位点的检测服务,因而成本更低,可以只用99美元就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就在前不久,英国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将在2013年11月底启动其纳米孔测序仪的早期试用计划,这项技术不管是在测序准确程度还是在仪器使用便利性方面都有望将测序应用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推动DNA序列数据的大量积累,同时伴随着相应的个体疾病、体征等数据的积累。   当数据足够多以后,如何理解这些数据就成为关键。理解DNA序列数据是一个艰难的科学问题,可以说,人类现在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各人的DNA序列是如何导致其特有体征的,又是如何与各种疾病因素交互作用的,精确的科学原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科学家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殚精竭智,微观层面上,一代代分子生物学家利用基因敲除等技术逐个研究基因对生物表观性状的影响,在很多重要的点上取得了突破,现在到了该把这些点串成一条条线、甚至织成一个面的时候,所以宏观研究在最近十年开始加速。宏观层面上,统计学等数据分析技术被引入来大规模系统研究基因序列与生物表型的关系,但由于从基因到最终的生物表型经历了转录、翻译及各种调控、分子修饰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之间又可能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利用相对简单的统计模型来直接理解首尾两端数据的关系就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   加强多变量统计学的研究、发明更加有效的处理这种复杂数据的统计方法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引入有作用机制的定量模型来理解生命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就好像只有理解了电脑是怎样工作的,才能在电脑发生故障时找到出问题的零件。如果只是给出一长串编程语言的文本和电脑最终输出的图像与声音,而不知道计算机的原理,再强大的统计方法都是无法把天书般的编程语句与最终的图像声音对应起来的。   当前各国政府都投入巨资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是想早一天解开生命的奥秘,想要像精确控制飞机、火箭上天一样,来对疾病进行精确的干扰与治疗。现在,以Google为代表的IT与互联网巨无霸公司也开始尝试进入这一领域,将要豪赌生命医学的未来。除了资金,他们也会带来不同于传统药企的研发理念、大数据分析技术、定量建模技术等新的东西。希望这些新的参与者能够给生命科学界带来新的气息,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与进步。攻克癌症等复杂疾病的科研之路漫漫,但人类理性的光辉终将照亮这条求索之路。
  • 【综述】红外热像仪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人体是天然的生物发热体,自身的热辐射携带了大量的健康状态信息。通过红外热成像系统可采集人体红外辐射形成伪彩色图,从而判断出人体病灶部位、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一般来说,机体任何部位出现病变都是先出现局部组织的代谢异常,而对于恶性肿块或炎症病变,由于代谢增快、血运旺盛、新生血管的形成,会比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更强烈的红外线辐射,因而在红外热像图上显示比正常组织温度高的图像。故可借红外热像仪检测出局部高温及血管变化,从而有助于判断病变程度。通过红外热像仪储存的患者图像,在连续进行的跟踪检测中,发现病情的发展变化。|红外热像仪进行临床诊断的特点早期预警:病灶发现定位、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检测。预防处理,降低病灶对人体危害;绿色诊断: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疾病,非接触性检测,无辐射损伤,无物理性创伤;动态效率:实时动态检测功能组织,检测速率快、准确性高、使用人群广,可在连续进行的跟踪检测中,通过热图及时掌握病情发展变化。|红外热像仪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外科手术术中体温监测50%-70%手术中病人会出现低体温,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诱发其他并发症等术中安全风险。结合红外热成像设备对术中体温/被温/保温设备监控,实时进行加温输液等操作,避免手术安全风险。中医辅助辩证通过热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体表的温度分布图像。可辅助中医辨证、中医体质评估、艾灸、经络穴位探索和疗效评估。并且在评估疗效上可明确药物、针灸或其他治疗方式的作用部位,监测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及作用程度,指导疗程客观准确给出治疗方案。外周血管疾病筛查血管存在病变时,血循环发生障碍,病变皮肤温度降低,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可清楚确定病变部位。通过热像图所显示的温度、图像反映了血液的循环状态以及病情的轻重。红外热像图对于确定肢体血管闭塞、炎症部位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皮肤损伤病症筛查皮肤在冻伤或烧伤后,会出现坏死结痂等现象,需要确定损伤面积及损坏程度等,通过红外热像图分析对比,可及时掌握发炎和血运的恢复状况等。快速定级损坏程度面积,检测皮肤组织血运恢复,掌握发炎、感染或植皮方案判断,对后续诊精准诊疗提供参考。红肿热/疼痛症状筛查肌肉损伤、发炎,神经病等引起局部血流不畅,神经传导阻滞,都会造成体表代谢异常表达,红外热成像可以准确探查痛点和炎症区域,初步判断疼痛分级,并制定出医疗方案。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其非接触、非介入、无辐射、绿色无痛、动态展示等优势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在持续深入。
  • 新血检技术可高效诊断肺癌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近日发布一项研究成果说,一种新开发的血液检测技术在实验中能实现对肺癌的更高效诊断,且整个检测过程比传统方法更简单、成本更低廉,如投入使用将有助于癌症预防和治疗。目前诊断癌症的主要方法是活体组织检查,也就是对患者少量病变组织或细胞材料进行显微镜病理形态学检查,但过程对患者来说比较痛苦,需通过切取、钳取或刮取等方式来进行,不但耗时较长,费用也高昂。  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领衔开发的这种血检技术,通过识别脱氧核糖核酸(DNA)中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癌症。  由于是初步实验,研究人员将实验范围缩小到肺癌诊断上。他们对223名可能患有肺癌的病人分别使用血检方法和传统的活体组织检查,以便进行对比。血检确诊近70%的病人患有肺癌,与活体组织检查结果基本相符。而血检只需数天就能获知结果,过程更加快捷。  研究人员说,尽管实验只针对肺癌,但他们分析发现,其他类型的癌症也会呈现类似基因变异特征,也就是说未来这种血检能在更大范围的癌症诊断中使用。
  • Nature:最快肺结核诊断技术问世
    包含肺结核细菌的痰液样本遇到CDG-3能够发出荧光。图片来源:Jeffrey D. Cirillo 一种便宜的便携诊断系统可以将辨识肺结核(TB)细菌的时间从几周乃至数月缩减至不足半小时,从而有望帮助医生赶在病人不知不觉将这种疾病传染给他人之前对其展开治疗。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Jason Andrews指出,导致TB的细菌&mdash &mdash 结核分枝杆菌&mdash &mdash 在实验室中生长得非常缓慢,因此临床医生鲜有选择来确诊这种传染病。他们要么尝试着从一个样本中培养细菌&mdash &mdash 这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要么尝试着在涂抹于一块载玻片上的痰液样本中寻找这种细菌,而这种技术每次大约会漏掉一半的传染病细菌。 由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市希菲尔德公司研制的一种名为GeneXpert的方法&mdash &mdash 并于2010年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大力支持,能够在两三个小时内准确测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以及人员培训,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些不切实际。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斯坦福大学化学家Jianghong Rao与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微生物学家Jeffrey Cirillo研制了一种名为CDG-3的化学制品,这种化合物在被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名为BlaC的酶分解后便会发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在1毫升样本中便可以检测到10个细菌。 研究人员随后利用采自得克萨斯州的50个痰液样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正确识别所有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核分枝杆菌样本,同时还能够识别80%不可见的传染源。在对非TB患者进行测试时,CDG-3探针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73%。研究人员在7月3日的德国《应用化学》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罗格斯大学传染病专家David Alland表示,尽管这项测试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敏感性,但健康人有27%的几率被误诊为TB的事实意味着它将成为一种最有用的分诊方法。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不需要治疗的人们,以便为剩下的人用更昂贵和精确的方法&mdash &mdash 例如GeneXpert&mdash &mdash 进行更进一步的临床测试创造条件。在201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中,Alland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一套假设的分诊系统能够削减30%到40%的开销。 Rao和Cirillo如今正在与得克萨斯州的诊断公司GBDbio合作,开发一种靠电池供电的便携装置。该装置将能够识别CDG-3被分解时发出的荧光。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Norman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2015年完成研制工作并顺利上市。他预测,一次单项测试将花费5美元,并且用不了30分钟便能够给出诊断结果。 阿尔伯克基市新墨西哥大学毒理学家Graham Timmins说:&ldquo 这里为更快速的分诊测试留下了许多空间。&rdquo 他指出,从健康的角度而言,假阴性(导致感染者被送回家)比假阳性(这会使健康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更令人担忧&mdash &mdash 尽管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他称赞这篇论文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ldquo 巨大飞跃&rdquo ,但他同时表示,该项技术还需要对更加广泛的人群进行测试。 Rao和Cirillo表示,他们正在确认CDG-3的测试结果,并且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试验,其中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 【睿科】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些结核分子诊断方法你需要知道!
    1882年3月24日是著名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菌的日子。在1982年纪念科赫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IUATLD)共同倡议将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常见并可致命的一种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结核病困扰人类已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科学家们在9000年前的以色列人遗骸和2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都发现了肺结核感染的痕迹。如今,这种病每年仍导致大概150万人死亡,多于其他任何一种传染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20年10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结核病年度报告。报告估计过去一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仍有1000万,其中32%为女性,12%为15岁以下儿童,全球因结核死亡患者约141万。大多数结核病病例集中在东南亚(44%)、非洲(25%)和西太平洋(18%),而东地中海(8.2%)、美洲(2.9%)和欧洲(2.5%)占比较小;三分之二的结核患者来自8个国家:印度(26%)、印度尼西亚(8.5%)、中国(8.4%)、菲律宾(6.0%)、巴基斯坦(5.7%)、尼日利亚(4.4%)、孟加拉国(3.6%)和南非(3.6%)。中国新发患者数约83.3万,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防治肺结核的工作依旧严峻。 早期快速确诊及治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关键,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MTB培养。然而,肺结核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往往缺乏特异性,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低,很多时候会导致漏诊;痰MTB培养耗时长,以上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早期快速诊断肺结核的要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方法被应用于结核病临床诊断。2017 年我国颁布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明确提出分子生物学检验阳性可以辅助确诊肺结核。 分子生物学诊断 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分为:①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②恒温扩增检测③基因探针(基因芯片)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通过监测荧光信号实时检测结核菌的特异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位点,可以在 2 小时内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是否耐药,是目前最快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技术之一,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准确性高(敏感度 88%,特异度 99%)、污染几率小,不足之处是价格昂贵,并且目前仅能针对利福平耐药相关 rpoB 做出检测,能够检测的耐药相关基因及位点较少。2010年12月WHO批准了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 Xpert MTB /RIF)的应用,该技术被WHO誉为结核病诊断中革命性的突破。 恒温扩增 利用链置换型 DNA 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恒温条件下对目标基因进行快速扩增反应。该方法可用于涂阴结核病的诊断,检测灵敏度在 50%~80%之间,并且恒温诊断方法对仪器的依赖程度小,试剂成本低,非常适用于基层结核病的检测,代表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B-LAMP Eiken Chemical, Tokyo, Japan)。但是该方法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测时需要注意分子气溶胶的产生。 基因探针(基因芯片)检测 分为扩增和检测两步,首先对特异的片段进行 PCR 扩增,然后检测扩增后片段是否与结核分枝杆菌(MTB)检测探针或者耐药检测探针结合。其特点是可以区分结核病与非结核病,检测通量高,并且可以在 5~8 小时内检测是否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代表方法: line-probe assays (LPAs GenoType® MTBDRplus and GenoType® MTBDRsl, HAIN Lifescience, Nehren, Germany NTM+MDRTB Detection Kit, NIPRO Corporation, Osaka, Japan),该方法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80%~90%)。其缺点是需要开盖操作,容易产生污染,并且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未来展望 过去几十年,为预防和治疗结核病及耐药性结核病,全球进行了大量努力。结核病的基础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都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此次新冠疫情我们也认识到分子诊断技术推广的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和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肺结核自动化分子诊断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2]:Dorman Se,et al.Performance of Xpert MTB/RIF Ultra and Xpert MTB/RIF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through Testing of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2019,32,(12).[3]:刘权贤等.TB-LAMP、Xpert MTB/RIF及罗氏固体培养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比较.2018,31.(12).
  • 4大胸科医院联合发表研究结果,活动性结核诊断有了新方法!
    在7月初出版的Journal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2020年影响因子5.531)刊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结核病一直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WHO 推荐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在培养阳性结核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的灵敏度难以涵盖到培养阴性结核病例。IFN-γ释放试验虽然可以用做结核感染诊断,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如何准确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实现菌阴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终止结核的难点。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该团队使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 联合检测技术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该项研究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纳入了3245例疑似结核患者,最终,2536例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和718例非结核病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有1092例为结核病确诊病例,144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详见Table 1)。对患者同时采取痰液样本和血液样本,针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结核特异性蛋白ESAT-6–CFP-10-Rv1985c刺激后,分析其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建立活动性结核预测模型。研究结果①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 ②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病例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 ③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④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 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 根据在不同医院中结核病患者不同的比例,采用IFN-γ/IL-2并联和串联检测进行预测 迪澳生物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与文章所用技术一致,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 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 全面精准医疗时代来临在即 肿瘤精准诊断迎来三大突破!
    2015年,美国“精准医疗计划”的高调启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医疗发展的新方向。精准医疗是通过基因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一句患者内在生物学信息及临床特点,在分子水平为疾病提供更加精细的分类及诊断,从而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全球每年肿瘤新发病例1400万,死亡820万,全球患肿瘤病例超过2500万。近20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而仅在我国,每分钟就有6.4人被确诊为癌症。因此,对肿瘤的研究成为精准医疗领域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肿瘤的精准诊断是精准诊疗的重要保证。与以往通过特殊染色、光学或者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等方式对肿瘤进行分类、分型和分期不同的是,精准医疗时代下肿瘤标志物检测、液体活检、基因测序等方法兴起,新型诊断技术将逐渐替代原有技术成为肿瘤早筛的首选,肿瘤筛查成为健康人群体检常规项目指日可待。基因检测:整个精准医疗的基石基因测序是整个精准医疗的基石,也是精准医疗中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基因测序技术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主要有两方面应用:一是检测患者携带的肿瘤基因,二是检测肿瘤靶向药的靶点。肿瘤基因检测就是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出肿瘤患者的致病基因,寻找患者适用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或者其他适宜的治疗手段,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项神奇的检测,是从一位好莱坞明星开始的。著名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和小姨都是乳腺癌患者,都携带突变的 BRCA1 基因,她的母亲于 49 岁确诊乳腺癌,56 岁因卵巢癌去世。 2013 年,朱莉做了 BRCA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也携带有 BRCA1 基因突变。结合家族史,医生评估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非常高。最终,朱莉决定预防性切除乳房。2 年后,摘除了卵巢和输卵管。她的经历引起了轰动,也引发了全球对肿瘤基因检测的关注。通过基因检测分析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了解敏感突变和耐药突变,能够帮助医生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优的靶向用药治疗方案。此外,肿瘤遗传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患者家属明确患癌风险,提早预防。肿瘤标志物检测:POCT领域下一个增长点肿瘤标志物,是由恶性肿瘤细胞产生,或是正常细胞受到肿瘤环境刺激所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根据自身特点分布在身体不同的脏器中。肿瘤标志物身体分布图肿瘤标志物分为肿瘤组织特有的和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应激反应产生的两类。肿瘤标志物能反映肿瘤发生、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标志物存在于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能够用免疫学、生物学及化学的方法检测到。已知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强,实用性上监测重于诊断。检测肿瘤标志物的目的价值在于:发现原发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及评价,肿瘤复发及预后预测等,在诊断层面比较重要的标志物有CA199(胰腺癌)、CA724(胃癌)、AFP(肝癌、睾丸癌和卵巢癌)、βHCG(睾丸癌、子宫癌和卵巢癌)和CEA(甲状腺髓样癌),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多种标志物联合检验判断。肿瘤标志物和肿瘤的类型、肿瘤的部位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和肺癌均可引起CEA的升高。肿瘤标志物一般多为蛋白检测,目前常用方法包括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POCT等。在常规大型设备检验中,化学发光因其免疫诊断的普适性和高利润率成为肿瘤标志物首选方法;而随着关键核心原料突破,实现原料自产后,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因其仪器的高覆盖率和检测价格较低,有望逐步替代化学发光法的部分项目;POCT因其快速、操作简便,对于癌症患者的实时监控优势逐渐显现。技术层面来看,生化免疫方法适合体检等大样本量检测,而POCT则适合特异性强、样本量少的肿瘤筛查和癌症患者的实时监控。液体活检:无创肿瘤诊断利器液体活检:非介入性、重复取样。液体活检是指一种非侵入式的血液测试,能监测肿瘤或转移灶释放到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碎片,是检测肿瘤和癌症、辅助治疗的突破性技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突破技术”之一。液体活检主要包括ctDNA、CTCs、外周RNA和外泌体四个种类的检测,鉴于目前液体活检技术仍未成熟,癌症早期血液中ctDNA、CTC等数量较低,用于肿瘤早期筛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临床上癌症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用药指导应用最多。ctDNA(循环肿瘤DNA),cfDNA的特殊形式,肿瘤细胞脱落产生,外周血中含量极低,易被血浆中物质解离,常用二代深度测序+数字PCR联合测序,需要对所有cfDNA进行测序,找到ctDNA,含量较CTC多。作为一种无创检测,ctDNA检测最常用的检材是外周血,尿液和唾液、脑脊液、胸腹水等也能够检测到ctDNA液体活检相比于传统侵入式组织活检具有依从性佳、标本易获取等优势,ctDNA的分析是一种有希望的微创替代肿瘤活检方法。外周RNA,具有和肿瘤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RNA分子在血中极不稳定,多与DNA、蛋白等形成复合物或杂交体,如何从血液中分离出未被降解的RNA,RNA信息与肿瘤的相关性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外泌体检测,携带母细胞的多种蛋白质、脂类、DNA和RNA等重要信息。肿瘤细胞的外泌体和正常细胞的外泌体的差异在于,肿瘤的外泌体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的周围组织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液体活检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已凸显巨大潜力,期待通过对液体活检的深入研究,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新兴起的肿瘤精准诊断技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颠覆医疗领域的技术,使临床诊治产生质的飞跃。为促进肿瘤精准诊断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1年7月1日举办“肿瘤精准诊断前沿技术”网络研讨会,定向邀请肿瘤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做精彩报告分享。精彩报告提前预览权威报告专家专业解读、点击此处免费报名参会
  • 一张纸搞定快速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检测
    p  “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项目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 p   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三大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基层源头的控制。因此,快速准确的现场即时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p p   纸基微流控是分析检测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因其可低成本广泛应用的突出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普及化的即时分析方法之一。但要在一张纸上完成快速检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纸的组成、结构调控机理不清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缺乏纸微流控理论,高灵敏方法无法引入 受物理处理技术单一和局限性,不能完成多功能纸芯片全分析系统的建立。 /p p   济南大学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围绕上述亟待发展与解决的问题,成功解决纸上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在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 解决纸上信号的转换问题,提出纸上高灵敏检测方法的新思想 解决纸上的化学处理方法,发现纸纤维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及纳米材料生长方法,建立多功能的纸芯片检测系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成果。 /p p   主要提出四大创新点: /p p   ——提出三维高性能纸纤维金属电极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突破纸芯片上高灵敏分析手段介入的关键难点,引领纸微流控芯片高灵敏检测的发展 提出超级纸电容化学信号可控放大的新原理,开拓了生物传感器超灵敏放大的新途径。 /p p   ——利用时间与空间差异控制纸上复杂的化学反应,提出了纸芯片多组分化学反应的调控技术,完成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流控纸芯片上的定量检测,阐明纸微孔的自驱动液体通道形成机制与可调控性。 /p p   ——在纸上利用化学生长法,依据纸纤维内部纵横交错的三维网状结构及纸的多孔性相连制备大比表面积的纸基多孔纳米层,提出纸纤维载体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与机制。攻克纸芯片一直以来采用物理改性,无法制作多功能区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多功能纸芯片的研发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p p   ——有效利用空间效应,提出多功能三维纸芯片的集成方法,设计制备集前处理、分离、富集、洗涤、检测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高通量、可寻址阵列3D纸芯片,建立高效检测方法,易于实现微型化和自动化。发展了纸芯片的微流控基础理论并推动了现场即时检测技术的进步。 /p p   该科研团队自2011年以来,在《自然—生物化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纸基材料的论文160余篇),12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1%,1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01%,影响因子5以上的论文100余篇,获SCI 他引4000余次,H因子36。有14篇纸芯片的工作受邀作为影响因子5以上期刊的封面文章发表。研究成果多次以研究热点和新闻形式分别被《芯片实验室》、WILEY-VCH出版集团旗下《化学观点》和美国化学会《化工快讯》等专题报道 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京华教授入选2014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 /p p   目前,该科研团队围绕纸芯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推动了纸基微流控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期待为我国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即时检测作出重要贡献。 /p
  • 质谱在临床诊断领域将有重大利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就《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这项规划提出,2025年时我国医疗装备的产品性能和质量将达到国际水平,预计将有6家至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据介绍,医疗装备主要包括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植介入器械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6%,2019年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国内企业产值的国际占比已超过10%,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基地。  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发展愿景显示,到2025年,我国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可靠,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医疗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届时高端医疗装备在诊疗、养老、妇幼健康、康复、慢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15%以上。  不仅如此,到2025年,我国预计将有6至8家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到2030年时,我国应成为世界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应用高地,为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发展领域  (一) 诊断检验装备。开发高端影像诊断装备,促进影像诊断装备智能化、远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准化、多模态融合化、诊疗一体化发展。攻关突破基于新一代细胞标记、微流控分析技术的高端细胞分析装备,多功能、集成化检验分析装备,高性能生化分析装备、免疫分析仪、质谱分析设备等。提升面向重大疾病诊断的即时即地检验(POCT)装备产品性能品质。  (二) 治疗装备。开发多模式图像、多治疗计划融合以及自适应放射治疗装备。发展高效率、高效能超声治疗、电流治疗、磁场治疗装备。攻关智能手术机器人,提升治疗过程视觉实时导航、力感应随动等智能控制功能,推进手术机器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规范应用。  (三) 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研制脑损伤、脑发育、颅内血氧、疼痛等新型监护装备,发展远程监护装备,提升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进急救、新生儿专科等领域高端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创新发展。推动透析设备、呼吸机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性能提升。攻关基于新型传感器、新材料、微型流体控制器、新型专用医疗芯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医疗级可穿戴监护装备和人工器官。  (四) 中医诊疗装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深度挖掘中医药原创资源,开发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中医特色装备,推动中医临床诊疗和健康服务规范化、远程化、规模化发展。持续升级现有中医药装备性能,推进中医药装备在健康管理、疾病防治、远程医疗等领域创新应用。  (五) 妇幼健康装备。推动妇幼健康装备远程化、无线化、定制化发展。研制符合妇女、儿童特殊需求的诊断、治疗、保健装备,发展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可穿戴装备。发展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救治、生命支持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等装备。攻关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分析、神经管畸形产前筛查、三体综合征风险计算等优生优育诊断分析软件。  (六) 保健康复装备。提高推拿、牵引、光疗、电疗、磁疗、运动治疗、康复辅具等传统保健康复装备水平,推进系统化、定制化发展。研发临床逻辑、传感测控技术、人工智能算法融合的保健康复装备,发展基于机器人、智能视觉与语音交互、脑-机接口、人-机-电融合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新型护理装备和康复装备。提升平衡功能检查训练、语言评估与训练、心理调适等专用康复装备供给能力。  (七)植介入器械。加快微型化、精密化植入式心脏起搏装备、神经刺激装备研制。推动应用先进材料、3D打印等技术,提升血管支架、骨科植入、口腔种植等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水平。提升冠脉药物洗脱支架等血管介入材料性能,推进各类食道、胆道、气管支架等产品升级换代。发展生物活性复合材料、新型人工血管、人工肌腱、人工神经、仿生皮肤组织等。可以看到,规划在第三部分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医疗设备行业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诊断检验装备,并将质谱分析设备纳入到重点发展的诊断检验装备中。这对于临床质谱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此外,近期在科技部发布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12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中指出,在重大产品研发任务中,设立6个研究方向。包含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光子计数能谱 CT 研发、新型可降解镁合金硬组织植入器械研发、天然生物材料构建的降解调控神经移植物产品研发、新型核酸分析系统平台研发、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研发等。一系列的政策看来,临床质谱特别是国产临床质谱将迎来重大利好。
  • 卫生部宣布掌握快速诊断猪流感方法
    陈竺:已研制出特异且灵敏的快速诊断猪流感方法 核心提示: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30日上午已经研制出了特异而且是灵敏的快速诊断方法,马上就可以装备我们全国CDC的网络实验室系统。   中国网4月30日讯 在30日下午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30日上午已经研制出了特异而且是灵敏的快速诊断方法,马上就可以装备我们全国CDC的网络实验室系统。这个成果也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因为美国CDC、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向我们提供了有关信息和一些技术方面的支撑条件。
  • 梁廷波团队基于质谱流式技术开发早期肿瘤诊断方法
    肝胆胰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导致诊断、治疗延后,影响预后。目前临床使用的血清学标志物灵敏度及特异度仍有待提升。在过去的十年中,免疫治疗的发展改变了癌症的治疗现状。一项使用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肿瘤可诱导系统免疫功能障碍,且这一障碍可通过肿瘤切除得到逆转。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提示肿瘤发生发展伴随着系统性免疫紊乱和外周免疫细胞的改变。因此,探测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变化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胆胰恶性肿瘤。质谱流式技术(CyTOF)作为新发展起来的检测免疫细胞组成和数量的技术,可获得外周血免疫细胞组成、表型和功能的高维信息。利用质谱流式技术评价外周免疫状态,有望为肿瘤早筛早诊提供全新工具。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梁廷波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4家医院在Gu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ass cytometry-based peripheral blood analysis as a novel tool for early detection of solid tumours: a multicentre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质谱流式检测外周血细胞组分改变构建了肝癌、胰腺癌筛查模型,取得了优异的肿瘤诊断效能,有望提高相关肿瘤早诊率,进而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情况。    这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入组2348名受试者,其中包含肝癌患者790名,肝良性疾病患者341名,胰腺癌患者376名,胰腺良性疾病患者208名,健康受试者633名。采集受试者外周血并进行质谱流式分析,通过来自浙大一院的训练集及随机森林算法完成模型构建,并在内部验证队列和10余家外部验证队列中进行模型效能评价。研究者建立了外周免疫评分PBIScore和联合现有临床肿瘤标志物的整合外周免疫评分iPBIScore。阿里云提供了云计算服务。  结果显示,基于PBIScore的肝癌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的AUC分别达到0.98、0.91、0.85 基于iPBScore的肝癌诊断筛查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点AUC分别达到0.99、0.97、0.96。基于PBIScore的胰腺癌诊断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的AUC分别达到0.98、0.89、0.89 基于iPBScore的胰腺癌诊断筛查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点AUC分别达到0.99、0.98、0.97。同时,在肿瘤标志物阴性和极早期肝癌、胰腺癌患者中该模型也保持了很好的检测效能。  此研究是目前最大规模的基于质谱流式技术评估外周免疫并开发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在取得优异诊断性能的同时提示,进一步明确了外周免疫细胞亚群的改变可以反映肿瘤发生发展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显示,这一方法有作为泛癌早筛早诊的潜能,将可能在未来健康人体检和肿瘤高危人群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  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2/09/15/gutjnl-2022-327496
  • 中国研制出特异灵敏猪流感病例快速诊断方法
    中新网4月30日电 卫生部部长陈竺今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努力,今天上午已经研制出了特异而且是灵敏的快速诊断方法,马上就可以装备全国CDC的网络实验室系统。   陈竺表示,这个成果也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因为美国CDC、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向我们提供了有关信息和一些技术方面的支撑条件。
  • 英研发早期诊断糖尿病新仪器:诊断方法简易无痛
    牛津研发出早期诊断糖尿病新仪器   中新网1月6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通常在儿童或者年轻时被诊断出患有甲型糖尿病的人必须注射胰岛素,并且要小心饮食,以便控制血糖。诊断这种疾病通常需要提取血样,这对很多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可怕的经历。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简易无痛初步诊断法,只要提取病人呼吸的样本就可以。   据估计,每年有多达8万名儿童患上甲型糖尿病,如果不治疗,这种免疫性疾病会导致死亡,因此早期发现极为重要。   糖尿病的症状之一是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甜味,牛津大学著名化学教授盖斯· 汉考克说,这是因为病人血液中累积的一种叫做酮类的化学物质所导致的。   他说:&ldquo 这种甜味是一种特殊酮类的气味,叫做丙酮,处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阶段的病人呼吸中通常带有这种气味,被医生用来作为诊断依据。&rdquo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研发出一种便携式的呼吸分析仪器,可以探测出病人呼吸中非常少量的丙酮。   牛津医学诊断公司首席执行官伊恩&bull 坎贝尔说,研发这个仪器并不容易,因为人的呼吸中带有百万种化合物的分子,而这个仪器要测试出其中的一种。   他说:&ldquo 我们让病人往这个仪器里吹气,提取我们想要测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滤过其余部分,然后把我们想要的分子放进测量空穴。&rdquo   汉考克教授参与了这个仪器的研发,他说,市面上有类似的分析仪器,不过只能放在桌上,很重。   汉考克说:&ldquo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做成便携式仪器,可以拿起来,简单地往里面吹气就行了。&rdquo   研究人员说,在一年之内,这种新型分析仪器就可以在医生诊所里投入使用,不久还可能会有更小型的供个人使用的仪器。   可是,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呼吸分析仪只能用来做初步检测,要确诊还必须通过适当的血液检查。
  • PerkinElmer ICP-MS助力癌症早期诊断单细胞分析方法
    在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今天,如何获得癌症等其他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正逐渐被科学家所关注,但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过去的细胞研究往往只能以细胞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细胞的生命活动。但是由于细胞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细胞群体往往会掩盖这种差异。单细胞分析可以获得细胞在微环境中准确的个体信息,对于研究细胞的信号传导、生理病理和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学科中心丰伟悦课题组王萌博士发展了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的单细胞分析新方法,拓展了ICP-MS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单细胞研究的分析工具。研究人员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得到的皮升量级的液滴作为单细胞定量的标准,使用激光烧蚀(Laser Ablation, ESI NWR 213)与ICP-MS(Perkin Elmer NexION 300D)联用,成功实现了单细胞中金属纳米颗粒的原位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浓度为100 nM金纳米颗粒(30 nm, NIST RM 8012)暴露4h后,70个单细胞中的金元素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分别含有9-370个金纳米颗粒,方法对金元素的定量限为2飞克。上述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杂志Anal Chem(Anal. Chem., 2014, 86: 10252)。研究人员还利用时间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完成了单细胞内必需微量元素的定量和分布模式研究。通过改进细胞样品前处理方法和使用Perkin Elmer NexION 300D具有的动态反应池(DRC)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单细胞分析本底水平和多原子离子干扰,实现了单细胞内Fe, Cu, Zn, Mn, P, S等元素的定量分析,揭示了这些元素在单个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分布模式。这些微量元素在单个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中不同的含量和分布模式将为癌细胞的检测和识别提供很好的证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杂志Analyst上(Analyst, 2015,140: 523)。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 激光纳米诊断方法可以检测癌症早期病状
    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分院热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找到了一种激光纳米诊断方法,可通过对尿液的检测发现癌症的早期病状。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方法最早源于通过间接测量相关蛋白质的流体力学尺寸,分析血红细胞沉降速度的实验中。在此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借助于激光光谱仪测量蛋白质流体力学尺寸的方法,但不是用在对血浆的检测,而是用于尿液,因为纳米粒子能够适用于各种液体中。    通过采用激光光谱仪检测尿液中相关蛋白质流体力学尺寸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了何种尺寸属于正常范围,何种尺寸预示着癌症病症的规律。这种诊断方法通过医 院的临床测试,准确率超过了85%。目前,研究人员已致力于研制适于民用的小型检测仪,未来该检测仪有望进入普通人家庭,成为一种适于广泛推广的癌症早期 检测技术,届时,人们在家中即可完成早期癌症病状的检测。
  • 百亿体外诊断市场蛋糕待瓜分
    p   1. 从全球占比和人均支出看,我国IVD 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p p   2. 医改政策趋势利好IVD 行业在取消药品加成、降药价及医保控费的大趋势下,IVD 畅享多项政策红利有利于进口替代; /p p   3. 二代测序、微流控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模式,以及精准医疗新目标进一步打开行业成长新空间。 /p p    strong IVD介绍 /strong /p p   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样本从人体中取出后进行检测而进行的诊断,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IVD,被誉为医生的“眼睛”。IVD 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疾病预防、诊断、监测以及指导治疗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疾病与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p p   IVD 可检测上千种指标,产品种类丰富。根据检测原理和方法,IVD 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等,其中前三类为IVD 主流应用。根据中心法则和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分别对应了DNA 和RNA、蛋白质、代谢物三个层面 血液学和流式细胞则从细胞层面分析生命运行状况 微生物和尿液分别从病原体和人体代谢层次阐释人体健康状况。 /p p    strong 国内IVD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strong /p p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2 年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436 亿美元,并将保持3%-6%的年均增长率。2012 年我国IVD 市场规模约为190 亿元,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15%左右。IVD 是当前医药行业增速整体下滑大趋势下,少数充满活力并保持较快增速的子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75458b6d-58fe-4d65-a648-235a820f9dfe.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strong /p p   从IVD 市场规模来看,我国仅占全球IVD 市场份额的2%左右,市场规模偏小。从人均IVD 支出来看(见图2),2011 年欧洲人均IVD 支出达到145 元,最低的罗马尼亚也达到了人均25 元,而我国仅为13 元。可见,我国IVD 行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人均费用都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是少数同时具备增速高和空间大的医疗子行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a9ae8439-32c5-4e72-8b4f-a17786474971.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strong /p p   从国内市场竞争格局来看,跨国企业占据了60%左右市场份额,国内重点企业包括科华生物、达安基因、丽珠、利德曼等,市场份额均低于4%,行业集中度亟待提高。随着国内技术进步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介入,预计市场集中度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提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6d10bd77-8bee-4728-a458-6e3e08ebfac5.jpg" / /p p strong   国内体外诊断子行业分布情况 /strong /p p   从细分领域看,目前全球市场占比第一位的为免疫诊断(23%),生化诊断(17%)和分子诊断(11%)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见图3)。而在我国,尽管免疫诊断(35%)和生化诊断(32%)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主要系分子诊断(5%)和POCT 及其他(13%)细分行业市场份额较小所致。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分子诊断和POCT 在我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同时目前国内免疫诊断与生化诊断所占份额差距不大,与国外相比,国内免疫诊断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整体看国内仅生化诊断和血液类诊断的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最接近,而IVD 其他领域发展都落后于国外,发展潜力巨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8ffb572-7838-43e0-9f3d-452cce955e71.jpg" / /p p    strong 全球及国内IVD行业分布情况 /strong /p p   国内IVD 各细分领域普遍存在规模小,但增速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现象,尤其是分子诊断和POCT。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我国IVD 行业都还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 /p p   国内IVD市场规模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消费量都还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从IVD 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正迎来化学发光逐步成为免疫诊断主流技术,分子诊断和POCT 持续高速扩容的历史机遇;从IVD 行业集中度来看,国内IVD 企业规模小而多,未来有望通过并购重组涌现出细分领域龙头。 /p p    strong 1.多因素助推国内IVD行业快速增长1. 深化医改政策利好IVD行业 /strong /p p   随着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降价和取消药品加成逐步推进,医院药品收入明显下滑。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提出到2017 年将药品收入降到30%以下。在政府补贴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弥补收入,提高医疗服务和检查费用已成为医院必然趋势。 /p p   IVD 属于疾病诊疗必备前提,与大型影像设备检查相比价格低,占医疗费用比例小,患者对检查费用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提高IVD 检查费用是医院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患者支出来看,检查费用占住院患者支出的比例逐年升高;从医院收入来看,检查收入占比也在逐年升高,而药品收入占比则逐年下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IVD 是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降价、取消药品加成和深化医改稳步推进大趋势下的避风港和受益者。 /p p   目前,我国IVD 高端市场由外资品牌垄断,随着国内产品技术进步,国产IVD 产品在很多领域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主观偏见和攀比等原因,国产IVD 产品的质量即使已经达到进口产品水平,部分医院(尤其是收入水平高、价格相对不敏感的大医院)也往往并不愿意采购。但迫于医保控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IVD 产品进口替代,对国内企业是巨大的利好。 /p p   此外,IVD 逐步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见表1)。国务院明确将生物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IVD 就是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另外多项国家级规划都大力促进IVD 产业发展,并通过863 等项目提供经费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title=" 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5fd82567-5f94-48bd-acd8-af44653d1b1a.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体外诊断行业扶持政策时间表 /p p    strong 2.新技术、新模式、新目标打开行业成长新空间新技术:二代基因测序和微流控芯片技术 /strong /p p   基因测序属于分子诊断的一个分支,随着测序技术的飞跃发展,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基因检测成本大幅下降,奠定了商业化应用基础。从产前无创筛查到肿瘤的个性化用药,二代测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拓宽,市场空间也持续扩容。2018 年全球市场预计可达到117 亿美元,而我国基因测序行业2012-2017 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0%-25%。 /p p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可在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目前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现代POCT 技术的首选。 /p p    strong 新模式:大数据、互联网+与健康管理 /strong /p p   IVD 可以理解为人体健康数据采集,但不同于超声、核磁等影像检查结果,大多数IVD检测结果都能用数值表示,可以直接量化。通过院内(临床检验实验室)和家庭(床旁快速检测POCT)等数据积累,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奠定了发展基础。 /p p   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大潮下,血糖监测等POCT 产品的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和慢病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IVD 掌握了患者入口资源和健康数据,在万物互联和便携式POCT产品渗透率逐渐提高下,利用创新模式,有望通过入口优势分享上千亿的健康管理蓝海市场。 /p p    strong 新目标:精准医疗 /strong /p p   精准医疗又称个性化医疗,是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医疗模式。预计2015 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达600 亿美元,复合增速12%。通过IVD(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免疫诊断-蛋白组学和生化诊断-代谢组学)精确诊断,是实现精准医疗蓝图的必要前提。 /p p   总体来看,二代基因测序和微流控等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兴模式以及精准医疗等新目标都为IVD 行业开辟了新的天地,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空间。 /p p    strong 3.多因素推动IVD需求持续扩大 /strong /p p   老龄化、疾病患病率提高、健康意识提升都促进了居民积极寻求更多检测服务(含IVD),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p p   201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已达1.19 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8.87%。预计2050 年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36 亿人,占比达到24.41%。老年人对IVD 检测和医疗服务需求更高,老龄化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扩大IVD 需求。 /p p   此外,据统计,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比已上升至85%,疾病负担已达到疾病总负担的70%,成为我国居民头号杀手。近年来,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患病率都持续升高,长期需要IVD 诊断和服务。 /p p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国内对预防诊断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2014年我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达到749 亿元,同比增长26.9%。IVD 是体检中最重要的一大类服务,健康体检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从侧面反映了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在驱动IVD 行业快速发展。 /p p    strong 4.资本市场引活水没IVD行业格局将引来变革 /strong /p p   IVD 行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和高速增长态势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青睐。目前IVD 上市公司已超过40 家,其中2014 年新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1 家,2015 年上半年就达到8 家。分市场看,A 股上市公司接近15 家。 /p p   目前我国IVD 行业十分分散,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水平更是差距明显。仅IVD 试剂产品注册总数就达到1.7 万家,生产企业在1000 家左右,经营企业在9000 家左右。参考国外的4+X行业格局,我国IVD 行业集中度将会逐步提升。 /p p   我们认为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大趋势下,行业领先企业有望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和杠杆优势,加快行业整合步伐。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国内IVD 行业格局正迎来变革,行业龙头即将产生。 /p
  • 【时事新闻】赛默飞联合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生物共建精准医疗联合培训中心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推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检测进程 /strong /p p br/ /p p strong 2016年6月28日,北京 /strong ——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联合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以下简称:阜外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塞斯生物)共同设立的“精准医疗联合培训中心”于今日正式挂牌投入使用。这一联合实验室将依托赛默飞在精准医疗及其现代基因分析平台上的完整解决方案、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强大的临床和研究实力,以及安塞斯生物专业的数据分析和数据解读能力,进一步推动国内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检测进程。 /p p br/ /p p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心血管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病因,每5例死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Gianluca Pettiti)表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赛默飞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分子基因分析和客户定制和解决方案,同时高度关注中国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度和发展。此次合作是赛默飞推动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检测进程的有益探索,我们三方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践行‘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的使命。” /p p br/ /p p 阜外医院周洲主任介绍道:“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由单基因突变造成,这对于基因诊断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赛默飞是全球基因检测分析的领导者,阜外医院是世界领先心血管病诊治中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以及样本资源,相信通过我们的强强合作, 必将对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的前期诊断和治疗研究实现重要突破。安塞斯生物CEO周洋补充道:“此次合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发展奠定了里程碑。我们很高兴可以联合该疾病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合作伙伴,共同为广大患者的健康出谋划策。此外,安塞斯还成功与两个合作伙伴在线搭建了主动脉疾病的致病基因突变查询系统iAorta数据库,旨在利用分子遗传学揭示在中国人群中主动脉疾病和相关基因突变的致病关联性。” /p p br/ /p p 根据合作意向书内容,赛默飞将充分利用在测序技术的领先优势,为该中心提供先进的二代测序产品及技术;阜外医院分子诊断中心暨“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集医教研为一体,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事业;安塞斯公司为中心搭建二代测序技术服务及Ion S5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平台。此次合作旨在促进Ion Torrent 系列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深入研究开发二代测序平台在心血管疾病检测领域的应用,促进二代测序技术更快速更普及地应用于临床研究和实验室检测,共同推动中国精准医学检测进程,并引领全国遗传性心血管分子诊断研究的发展。 /p p br/ /p p 欲了解更多“赛默飞、阜外医院和安塞斯生物iAorta数据库”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地址: /p p br/ /p p a href=" http://iaorta.analyses.cn/BTW/" http://iaorta.analyses.cn/BTW/ /a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赛默飞联合阜外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生物于今日正式成立“精准医疗联合培训中心”.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uepic/f018b575-9f16-486c-8a93-fdad7c61f4d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赛默飞联合阜外分子诊断中心和安塞斯生物于今日正式成立“精准医疗联合培训中心”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和赛默飞基因分析业务中国区总裁张焱博士在阜外医院周洲主任的带领下参观联合实验室.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uepic/34d03a23-80e4-4576-a1ef-6a04258c029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江志成先生和赛默飞基因分析业务中国区总裁张焱博士在阜外医院周洲主任的带领下参观联合实验室 /p p br/ /p p -------------------------------------- /p p br/ /p p strong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strong br/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 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 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 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 a href=" http://www.thermofisher.com" www.thermofisher.com /a /p p br/ /p p strong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 /strong br/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 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4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 站: a href=" http://www.thermofisher.com" www.thermofisher.com /a /p p br/ /p p strong 关于阜外医院 /strong br/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也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所在地。医院是世界最大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而享誉国内外。2015年心脏外科及心脏介入手术已连续五年双双突破万例,在“2015年度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排行榜”中,医院获得最佳专科排行榜心血管病专科第一名和心外科专科第一名,这已是医院连续第七年获此荣誉。阜外医院自2013年7月成立分子诊断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医院集成度最高的分子诊断平台,并于2015年获批“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p p br/ /p p strong 关于安塞斯公司 /strong br/ 安塞斯(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拥有雄厚的临床应用开发和专业的数据分析平台。汇集了国内外优秀的生物信息学及医学专家,是一家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生物公司。通过与顶级医院建立合作,累积了丰富的临床服务经验,是基因测序技术实现临床转化的践行者!目前安塞斯合作医院:阜外医院、协和医院、天津血液病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 /p p br/ /p
  • 12月8日HORIBA生命科学日—癌症早期诊断与疾病检测,直播间等你!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寿命的主要因素,每年全球有近千万人因癌症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均居全球首位。癌症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标记、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可以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2023年12月8日14:00,仪器信息网与HORIBA 联合举办《HORIBA 生命科学日——癌症早期诊断与疾病检测》网络会议。会议将系统地介绍拉曼光谱技术在癌症早筛领域的前沿进展,分享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在检测癌症标志物方面的最新工作,以及相干拉曼散射成像技术(SRS)在癌细胞脂质代谢过程的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加入将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做出贡献。会议日程(下方扫码报名,免费参会)时间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报告摘要14:00互动抽奖主持人-14:02HORIBA 光谱技术:打开生命科学领域的新视野周磊(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生物大客户经理、荧光产线经理)作为专注光谱技术的公司,HORIBA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多种分析工具,如拉曼光谱技术、荧光光谱技术、粒度分析技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技术等。本报告将阐述这些技术如何为研究人员提供成分识别、示踪成像、定量分析和作用机制等解决方案,帮助您深入了解样品的理化性质,为药物研发、生物医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14:10面向临床拉曼光谱仪器研发及液体活检应用研究冯尚源(福建师范大学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我们亟需发展适用于临床的拉曼光谱检测技术。 课题组研发出内窥镜快速拉曼光谱仪开展人活体检测研究。此外,我们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显著增强吸附在其表面的分子拉曼光谱信号,以超高灵敏度获得样品自身的指纹信息,是一极具应用前景的检测技术。我们将结合课题组近年来在临床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以及SERS光谱在液体活检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介绍应用拉曼光谱技术的一些新的想法和特点,并通过实际研究案例说明SERS光谱技术在液体活检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14:55液滴微流控-SERS平台用于单细胞分析徐抒平(吉林大学 教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指纹特性,可实现原位、非介入检测等。采用液滴微流控与SERS分析方法相结合,借助机器学习,发展了一系列新颖的单细胞SERS分析技术,实现了单细胞酶活、表面聚糖、外泌因子和代谢物的分析。该技术为单细胞代谢组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有可能成为疾病早筛的新工具。15:40幸运红包主持人-15:50分子光谱成像技术在癌症研究的探索与前景兰璐(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是一种种新兴的无标记显微成像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和无侵入性等特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各领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具。 基于高光谱和多元策略的相干拉曼光谱显微成像在每一个像素点都拥有一段光谱,因此其不仅可以区分拥有重叠拉曼谱带的不同分子,还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化学信息,成为近年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特别重要的是,相干拉曼显微成像系统可以天然地与传统的双光子荧光成像、二次谐波成像等共用一套光路传输系统,因此可以提供不同的成像模式,满足不同的成像需求。基于上述原因,集成了高分子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成像速度等优势,可以实现代谢小分子的无标记成像和测量,在癌症靶点研究、癌症诊断、微生物的代谢成像、发酵工程、模式动物化学组分成像,合成生物学、以及药物制剂的评价等方向广泛应用。16:35HORIBA 拉曼光谱技术助力疾病分析诊断王春阳(HORIBA 拉曼应用工程师)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非损伤性的分析方法,正逐渐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析技术之一,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及单细胞代谢研究,生化分析、疾病检测及诊断、药物检测及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等多方面都彰显了极具诱惑力的应用前景。从对于血清、唾液、尿液、人体分泌物等样本的测试到细胞、组织甚至是活体等样本的检测与成像分析,拉曼光谱在肿瘤等多种疾病诊断方面不断探索,本报告将介绍HORIBA Scientific拉曼光谱技术在疾病分析诊断领域的应用案例。17:05互动抽奖主持人扫码报名,立即参会
  • 中外品牌争夺中国200亿体外诊断市场
    &ldquo 在美国,癌症病人在2003到2009年的5年生存率约为68%,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25%。除了中美医疗水平的差距,这当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在癌症病灶发现的时间。在美国,很多癌症患者发现时都是早期,通过治疗介入,治愈成功率较高,而国内的癌症患者多数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这就给治疗带来了难度。&rdquo 一位上海三甲医院检验科专家告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而在目前这一情况正面临改善。通过体外诊断(IVD)技术,癌症病灶的发现时间可以大幅提前。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检验科的IVD诊断占据了市场近90%的份额。包括罗氏、阿斯利康、GE医疗等诸多国际药企以及医疗器械巨头正纷纷加快布局,与国产品牌抢夺体外诊断市场份额。   什么是体外诊断?   举例来说,在过去,癌症疑似患者在医院通过影像设备发现身体某部位有异常,医生常常会通知病人&ldquo 随访&rdquo ,持续观察,若干月后若无发展,可判断为&ldquo 癌变&rdquo 可能不大,若病灶持续发展,则判断存在&ldquo 癌变&rdquo 或其他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在这样的筛查过程中,不仅癌症病人早期治疗的&ldquo 黄金三月&rdquo 很容易被耽误,更多时候对于病灶发展缓慢的患者,在前期并不容易被检查出来,从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但倘若通过IVD手段,通过提取体内组织、分泌物、血液等样本,病灶就能在早期被清晰地检查出来,大大提早了确诊时间。   这一检测技术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正在被广泛使用。此前有统计,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1.5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年使用量达到25~30美元,市场前景巨大。   &ldquo 在分子诊断检测试剂领域,目前还是国产品牌为主,因为医院进行单次检测的费用国家药监局是定得比较低的,而进口试剂大多比较贵,并且种类不多,所以国产品牌还比较受欢迎。&rdquo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卫琴告知记者。   以之江所生产的一款用于检测宫颈癌的HPV高危型产品为例,罗氏其实也有布局同款产品,但市场份额远低于国产品牌。   &ldquo 目前我们的销售额每年达到了上亿级别,也有上市计划,在分子诊断试剂领域,比如达安基因,国产实力并不比进口差很多。&rdquo 倪卫琴补充。   尽管在检测试剂领域国产品牌大有赶超之势,但我国IVD产业在上游和仪器端依旧依赖跨国巨头,曾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外资厂商控制了超过75%的市场份额,余下的25%的市场份额,对应约60亿元,由国内近300多家 企业 互相争夺,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ldquo 目前体外诊断市场主要分为四大类,生化试剂以国产品牌为主,免疫诊断是进口品牌主导,国产品牌占有一定份额,分子诊断市场进口、国产品牌鱼龙混杂,POCT(即时检验)以进口为主。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在生化试剂以及免疫诊断这两块。&rdquo 从事体外诊断投资的高特佳合伙人王海蛟告知记者。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相关报告,2013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亿元,预计规模增速将保持在16%~18%。取中间值17%,按照中间值17%的增速测算,到2018年我国IVD行业规模将在384亿元左右。
  • 杨朝勇团队成果:非侵入式微流控芯片技术助力无创产前诊断
    p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的微流控技术杂志《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在线发表了题为“Frequency-Enhanced Transferrin receptor Antibody-Labelled Microfluidic Chip (FETAL-Chip) enables efficient enrichment of circulating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的研究论文。使用非侵入式芯片实验室技术,在妊娠早期,利用2毫升外周血即可帮助孕妇检测到胎儿遗传信息,实现遗传异常的诊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2" height=" 277" title=" a.jpg" style=" width: 397px height: 27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bbf6e65a-4b40-423e-adcb-efcddaad81b2.jpg" / /p p   目前产前诊断测试的金标准包括羊膜穿刺术或从胎盘细胞中取样(绒毛膜取样),两者都有可能诱发流产风险 而基于胎儿游离DNA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目前局限于21、18、13三体的筛查,并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现象。亟需发展一种检测更大范围遗传异常的可靠工具,为家庭和医疗保健供应商提供更多的遗传相关信息。孕妇外周血中存在的胎儿细胞是在母体和胎儿进行营养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从滋养层脱落或者脐带血中进入到母体外周血循环的少量胎儿细胞。这些循环胎儿细胞具有胎儿全部的基因组信息,特异性标志物及胎-胎之间不存在干扰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产前诊断研究对象。循环胎儿细胞应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最大的瓶颈是极其稀少的含量以及相当复杂的背景干扰。通常1 mL外周血中含有10?个红细胞,10?个白细胞,而可能只含有1~10个胎儿细胞,在如此庞大复杂的正常细胞背景干扰下,很难实现高灵敏、高特异的胎儿细胞捕获以及胎儿基因的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b.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ae136be5-3a7c-47b8-b51e-a7ae38b386bf.jpg" / /p p   杨朝勇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这一挑战性课题,发展了基于流体力学分离与免疫识别的胎儿细胞捕获芯片(FETAL-Chip)。该芯片内构建了成千上万个表面修饰有抗体的微柱阵列,阵列排布方式根据确定性侧向位移分离原理设计,使得通道到芯片中的胎儿细胞能够不断与微阵列表面的抗体进行碰撞,实现选择性“增频”效应,有效提高捕获效率。该设计有效结合了胎儿细胞在物理性质及表面标志物与背景细胞的差异,实现了胎儿细胞的高效富集。通过对不同孕周的孕妇外周血样本进行测试,该团队验证了FETAL-Chip能够在孕早期就实现对胎儿细胞的有效分离,并通过特异性Y染色体基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胎儿细胞的来源。该方法耗血量少(2毫升)、检测时间早、基因覆盖率高、遗传筛查范围广,有望发展成为新一代的无创产前诊断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384" height=" 272" title=" c.jpg" style=" width: 385px height: 25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444fd3ff-28e4-4607-8fd3-c1b3b16ffbeb.jpg" / /p p   近年来,杨朝勇研究员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在体外诊断、微流控技术、液体活检、单细胞分析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p p /p
  • 我国学者在人工智能辅助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方面取得进展
    图1 面向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的自适应注意力深度学习网络AANet图2 AANet网络相比Deep-COVID等主流深度学习方法,病症定位精准度大幅提升,热点图(saliency map)颜色深度与病症位置匹配度显著提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973087、61773127、62073086)资助下,广东工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团队谢胜利、何昭水、吕俊等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面向COVID-19肺炎X影像诊断的自适应注意力网络(AANet: Adaptive Attention Network for COVID-19 Detection From Chest X-Ray Images)”为题,发表在《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NNLS)。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560709。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造成巨大损失并引发世界性健康危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指出,截至2021年10月19日,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240940937例,死亡4903911例)。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快速准确诊断新冠肺炎患者是遏制新冠病毒传播,阻止病毒扩散的关键环节。其中,新冠肺炎诊断的依据主要有核酸检测和医学影像检测,但一些患者核酸检测需2次,甚至有直到第5次才显示阳性的情况。因此,临床上影像检测是新冠肺炎诊断至关重要的手段且被列入《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第五版)》。  在传统影像诊断中,医生需要结合自身经验逐一查阅影像,主观性强且时间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易产生错误判断,在应对爆发性流行病(如新冠肺炎)诊断过程中受到限制。近年来,虽然深度学习等AI技术在影像诊断中取得较好进展,提高了影像诊断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中,存在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形态多样且不规则等问题,致使已有的深度学习技术直接应用于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时面临着无法准确定位、病灶放射学特征难以检测等挑战。针对以上问题,广东工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基于注意力机制、可变形卷积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面向新冠肺炎快速影像检测”的自适应注意力深度学习网络AANet(如图1所示)。其分别通过“注意力机制模块”克服因影像病灶边界不清等导致的病症难以准确定位问题,通过“自适应可变形卷积模块”克服因病灶影像形态多样且不规则等导致的新冠放射学特征难以检测问题,从而实现新冠肺炎病症影像的快速检测和准确定位(如图2所示),在新冠肺炎公开数据集COVIDx dataset中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7%(比国际主流方法Deep-COVID、COVID-Net等提高6%以上)。
  • ​北京大学郑乐民教授开发出质谱代谢诊断心衰方法,未来希望用菌群干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如今,心力衰竭(HF)的治疗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全球范围有超 3800 万名患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心力衰竭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几乎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最终都可能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脏肥大是心力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早期病理症状,也是心力衰竭出现的重要临床提示和危险因素。先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物能够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然而,菌群代谢物在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进程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究。因此,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病理学过程,对于预防心脏肥大,以及发现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及团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TMAVA)的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丁基甜菜碱羟化酶(BBOX)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最终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出 TMAVA、BBOX 可能是肠道菌群干预治疗心脏肥大的潜在靶点。目前,相关研究以 “”(肠道微生物群产生三甲基 - 5 - 氨基戊酸减少脂肪酸氧化并加速心脏肥大)为题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心血管领域,心力衰竭目前仍难以治愈,这种病症可用的药物很少。另外,全球层面关于肠道菌群代谢和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较少,如果能通过肠道菌群来治疗心脏肥大及心力衰竭,对于广大患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其产业化前景也非常广阔。” 教授告诉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2000 年,他赴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师从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教授。2007 年,他作为 “985” 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先后担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目前,是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曾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专项培育基金等 7 项国自然基金,共发表 SCI 文章 114 篇,其中 81 篇 SCI 责任作者,SCI 引用 4030 次,拥有 3 项中国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菌群代谢物 TMAVA 具有促进心脏肥大的作用在这项研究中,团队通过对 7 年间随访的 1647 名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进行 TMAVA 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他们发现随着 TMAVA 水平的升高,心脏移植和患者死亡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探索 TMAVA 在心脏肥大中的作用与机制。他们在高脂喂食小鼠的基础上进行 TMAVA 干预,发现其心脏肥大和心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同时还伴随心脏脂质沉积,以及血浆甘油三脂、脂肪酸水平的增加。在高脂喂食小鼠 12 周后,通过脂质组学分析,他们发现小鼠心脏脂质代谢谱的改变,中链和长链脂肪酸在心脏中显着增加。机制层面,研究团队发现 TMAVA 不仅通过 BBOX 抑制内源性肉碱的合成,同时通过肉碱 /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抑制肉碱的摄取,导致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缺乏,并抑制脂肪酸氧化,进而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脂质堆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紊乱。随后,研究团队对 BBOX 敲除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发现小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中肉碱水平下降,心脏存在异常的脂质堆积,同时表现出与 TMAVA 刺激相似的心脏肥大表型,这意味着 BBOX 通过抑制肉碱的合成加重心脏肥大,外源性肉碱补充剂可逆转 TMAVA 诱导的心脏肥大。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发现了菌群代谢物 TMAVA 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心脏肥大,揭示了肠道菌群来源的 TMAVA 通过抑制肉碱合成和脂肪酸氧化降低,是心脏肥大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且TMAVA、BBOX 可能是潜在治疗靶点。已联合创办公司进行技术转化对于将这项研究应用在临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了两点:其一,质谱代谢诊断。“所谓诊断方法,就是确定何种人群适合采用这种治疗方式。现阶段,我们正在临床方面建立质谱代谢诊断方法,即把质谱技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应用到心力衰竭领域。” 他解释说。其二,菌群干预治疗。“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菌群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有所帮助,但是菌群治疗还没能进入到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患者基数最为庞大的疾病领域。目前,我们正期待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方法,对菌群通过基因编辑进行改造,以期能够治疗心力衰竭,这在心力衰竭治疗领域非常具有创新性,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他指出。“一方面是诊断,即质谱代谢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即菌群干预治疗。这两个方面希望在将来都有机会对接临床应用。” 总结道。关于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表示,“针对刚刚提到的诊断和治疗两个层面,我们从 2016 年便开始寻求进行产业合作,就目前而言,诊断层面的产业化正在进行中,而治疗层面还没有开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融资来进一步加速进程,也期望有产业合作来共同推动对于心力衰竭的菌群干预治疗。此外,我们也计划将来成立专门的团队来更加深入地研究菌群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第一,诊断方面,现阶段心力衰竭现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蛋白诊断。“而这正是这篇研究论文创新性的关键所在,揭示出除了蛋白诊断之外还可以用代谢来诊断心力衰竭,这对产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指出。传统的蛋白诊断基本都采用免疫法,即通过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方法。“而我们揭示的方法是通过质谱代谢,借助分子量以及分子结构进行诊断,所以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在将来有可能超越免疫法,准确率也可能高出很多。” 他表示。“目前,我们在诊断层面已经初具规模,第一,有科研团队;第二,有合作公司。我们已经和联合开发了一些质谱代谢诊断的方法,同时也在申报相关技术专利。” 说道,在他看来,质谱代谢诊断产业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中至关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吸引新的融资,以期能够让质谱代谢诊断快速地实现标准化。” 他补充说。第二,治疗方面,目前针对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受体。据介绍,导致心力衰竭的机理有很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线粒体障碍。“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直接影响心力衰竭,而肠道菌群和线粒体之间是有关联的,所以,肠道菌群代谢物会影响到心脏的线粒体。”在他看来,菌群干预治疗将来会是小分子药物的一个有益补充。“我们接下来希望成立独立的团队来开展菌群干预治疗,这比诊断更为复杂,而且投资量也更大,所以我们想成立新的平台进行菌群的产业转化。” 指出。“综合来讲,诊断需要有治疗的配合,所以这两方面都必不可少,这也是我们想要更多投入的目的:一方面,把质谱代谢诊断推进到心力衰竭领域,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临床实验;另一方面,用于成立新的平台,通过菌群干预治疗包括心力衰竭与中风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疾病。” 说道。据介绍,去年团队与联合成立了生物技术平台 —— ,专注于开发类器官平台,比如类心脏、类血管,以及癌症类器官等。对比细胞,类器官更能展示细胞所处的状态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模拟动物。“我们有一些需要在动物身上做的研究现在可以通过类器官实现了。” 他说道,“比如,在研究心力衰竭的时候,通过机器人来控制类心脏器官非常便捷,可以直接通过类器官来进行筛选药物对心脏的毒性。”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衰老以及代谢系统疾病都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对于三者之间的关联,在看来,“衰老会直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最终的死亡原因也大多是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不论是衰老还是代谢最后都会归咎为心脑血管疾病。除此之外,衰老和器官衰老是两个概念,目前没办法来评估人体某个器官的寿命,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技术来更客观地描述各个器官的寿命。”在看来,现阶段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依照目前的状态,蛋白组学五年之内实现产业化非常难,第一,蛋白组学的定量还存在障碍;第二,蛋白组学的成本还相当的高;第三,蛋白组学较为依赖国外进口设备。” 他表示,“相较之下,代谢组学更有可能实现产业化,从而造福于病人。首先,定量准;其次,成本低;再次,越来越多的仪器公司,包括很多国内仪器公司都在研发用于诊断的质谱代谢仪器,如此一来可以打破欧美的垄断局面,实现质谱仪的本土化。”
  • 赛默飞与美国最大临床诊断公司就靶点检测业务达成合作
    p   日前,赛默飞与美国最大临床诊断公司Quest Diagnostics(奎斯特诊断)达成合作意向,后者将为赛默飞公司提供基于基因测序的下一代伴随式非小细胞肺癌伴随诊断板。 /p p   赛默飞 Oncomine Dx 靶点检测可作为阿斯利康的EGFR抑制剂Iressa(吉非替尼),辉瑞的 ALK、ROS1抑制剂Xalkori(克唑替尼)以及诺华MEK抑制剂Mekinist(曲美替尼)和RAF抑制剂Tafinlar(达拉非尼)的组合测试方法。该方法共涉及23个基因改变的检测,测试报告不仅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具有与FDA批准的三种治疗方法相关的ROS1、EGFR和BRAF改变,还可以发现其他基因是否存在变异。 /p p   通过此次合作,Quest公司还将及早获得赛默飞世尔公司新型平台和检测方法,以帮助开发用于临床和生物制药应用的Oncomine品牌解决方案。 /p p   Oncomine Dx靶点检测方法于6月份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赛默飞世尔表示,它希望能够迅速扩大专家组的适应症,适应新的药物/生物标志物组合以及新的癌症类型。 /p p   10月份,赛默飞世尔宣布已经与Blueprint Medicines签署了一项诊断协议,使用该诊断小组开发和商业化Blueprint的BLU-667伴侣诊断系统,以确定非小细胞肺中心患者的RET融合。 /p p   Quest将在位于得克萨斯州Lewisville的Med Fusion工厂的肿瘤学卓越中心进行Oncomine Dx 靶标测试。 Quest从这个中心提供了循证的新一代测序服务,重点服务于社区肿瘤医师,他们在美国提供了大部分的癌症护理服务。 /p p   该检测业务同时由美国实验室公司诊断部门、Covance公司、NeoGeonomics实验室和Cancer Genetics公司提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208/239918.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附:美国顶尖独立医学实验室:奎斯特诊疗Quest Diagnostics(DGX) /span /a /p 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