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方法探索

仪器信息网方法探索专题为您整合方法探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方法探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方法探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方法探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方法探索话题讨论。

方法探索相关的资讯

  • 探索风味分析方法数字化、可视化新思路
    探索风味分析方法数字化、可视化新思路海能仪器携GC-IMS(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参加第二届风味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5月28日上午,由美国化学学会(ACS)发起,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山大学联合主办,江南大学承办的第二届风味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2nd International Flavor and Fragrance Conference,IFF2018)在江苏无锡召开。会议为期四天,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计3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届会议汇聚了国际一流的风味研究学术大咖、知名学者,四天的学术交流包括7个主题报告,47个大会报告和132个学术海报展示,设置了风味与香气感知、风味化合物合成、风味分析技术等多个研讨主题。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再只是营养,日益凸显的是对风味的追求。传统的分析仪器已经无法满足科研工作者对风味分析可视化、差异化、直观化、在线化的要求,此时需要有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引入,用于捕捉关乎风味的痕量小分子化合物,帮助科研工作者们更好的分析和研究风味。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作为一款无需样品前处理、专注捕捉与风味相关的痕量(ppb级)小分子VOCs的仪器,经气相色谱柱和离子迁移管的二次分离,再通过软件处理可将样品之间风味物质形成指纹谱图,差异可视化、非常直观形象,软件自带的PCA同时可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更重要的是GC-IMS技术将风味物质的研究细化到分子级别(定性分析),进一步帮助科研人员研究风味差异源于哪些成份。 FlavourSpec® 风味分析仪 值此时机,海能仪器携旗下的GC-IMS(气相离子迁移谱)产品技术参会,并派出Hans Ruedi Gygax(Flavour/Fragrance Science Expert香精/香料科学专业)带领的工程师团队。会上由Hans做了专业的技术与学术报告,向大家介绍分享了GC-IMS技术及相关应用方案。 会议期间,曾与我们共同合作开发过应用方法的导师们也将GC-IMS技术作为报告主题和墙报内容,并分享了他们使用该技术在各自科研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会上,来自高校的教授专家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参观了我们的展位,并就GC-IMS技术应用问题与在场工程师团队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为后续的风味方法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看到气相离子迁移谱作为感官评价及风味分析领域中的新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和肯定,这使我们深有感触。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会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行业专家解决更多感官评价及风味分析的应用问题。我们会以此为已任,在GC-IMS技术上不断推出更多的应用方案,为风味研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八年探索,锂电池浆料评价方法终获突破
    近日,中文国家核心期刊《电源技术》2024年第1期和第2期连续发表仪思奇(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正红等两篇论文:《超声/电声谱法测定锂电池浆料的粒度、流变和微观电学参数》(见2024,48(1):95-100)及《用超声/电声谱监测锂电池正极浆料的合浆及包覆质量》(见2024,48(2):284-288)。这预示着在锂电池浆料稳定性和微观电学性质评价方面取得决定性突破。众所周知,在正、负极浆料中,颗粒状活性物质的分散性和均匀性直接影响到锂离子在电池两极间的运动,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各极片材料的浆料混合分散至关重要。浆料分散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锂离子电池生产的质量及其产品的性能。目前对电池浆料的质量监测依据的是剪切流变性能的监测,然而,对相同工艺产生不同流变性质的原因始终是困扰电池浆料质量控制的痛点。据报道,影响锂离子电池浆料流变性的一些主要参数包括:1. 分散相的类型及表面电荷的大小:对于不同种类的正负极活性物质,由于其种类不同,具有不同的水化膨胀特性以及不同的表面电荷,因而不同种类的活性物质其分散特性、胶溶特性以及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结构体系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其宏观表现是不同种类的活性物质配制而成的浆料具有不同的流变特性。2. 固相的浓度:分散相或固相浓度的大小主要影响浆料的屈服应力和塑性粘度或表观粘度。在一般情况下,固相浓度越大,其屈服应力、塑性粘度或表观粘度越大。3. 固相颗位的大小、形状以及粒径的分布:在固相浓度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粒径越小,由于其总的表面积增加,因而浆料的屈服应力和粘度将随之增加。 4. 分散介质本身的粘度:不同的溶剂具有不同的粘度,使得浆料的粘度也将随之变化。5. 温度和压力: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浆料具有不同的流变特性。6. 浆料的pH值。对于锂电池合浆工序而言,合浆的搅拌工艺、粘结剂、固含量和浆料粘度对浆料的稳定性有重大的意义。通过高粘度搅拌工艺,浆料中导电剂是否能较好地分散在主料的表面,均匀地包覆住主料,这将影响极片的导电性,直接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因此,我国锂电池行业只能通过测粘度对浆料稳定性进行粗放的宏观管理,而缺乏对浆料本身电学性质的研究和监测,极大地影响了锂电池的成品率,导致成本无法下降,品质无法提高。美国和日本锂电企业都是通过超声衰减/电声学技术(ISO 20998/ISO13099)表征浆料中颗粒的电化学性能,进行锂电池浆料及其稳定性精准质控的。为了打破封锁,提高我国锂电池生产品质,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仪思奇对电池浆料品质控制的超声/电声学参数进行了初步探索。美国分散技术公司的DT-1202或DT-1210超声/电声谱分析仪具有在常压条件下测量和计算上述包括粒度及zeta电位等几乎全部涉及的宏观和微观参数的能力(颗粒形状除外),国家标准GB/T 41316-2022《分散体系稳定性表征指导原则》中也推荐了超声/电声学方法。在日本,DT-1202以每年20台的销量早已广泛应用于电池浆料的质量控制中。然而,日本公司在向我国销售电池设备的同时,却对质控仪器及其相关参数对我国严格保密。为打破垄断,提高我国锂电池生产质量,降低消耗,仪思奇科技从成立之初,即与锂电材料企业广泛合作,对电池浆料可能的质控参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验。经过八年的艰苦探索和努力,他们发现锂电池正负极浆料的稳定性化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它们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表征出来,即宏观电动学参数——Zeta电位和微观电学参数——表面电荷密度。在锂电池浆料的稳定效应中,后者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锂电池浆料的研究或质量监控中,不仅需要关注zeta电位值,更需要关注表面电荷密度值的变化,二者不可偏废。这些微观电学参数也影响着浆料的宏观流变性能。超声衰减谱还可同时测量浆料体系的高频剪切黏度(动力黏度)和体积黏度(纵向黏度),反映了浆料在微观尺度上流变学性质,并且是一种非侵入式和非破环性的方法,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更深入的信息,有助于判断锂电池浆料工艺不稳定性的原因。研究表明,超声法直接测定锂电池合浆过程中的原浓浆料粒度直观有效,对于工艺质控非常重要。zeta电位作为疏水胶体体系静电排斥效应的表征参数,却很难直接作为电池浆料NMP有机体系的稳定化表征参数。但是在合浆过程中,因导电添加剂团聚的存在,很难均匀包覆在LFP颗粒上,而通过胶体电流(CVI)测定的电声法直接测量锂电池浆料的Zeta电位和双电层厚度可以成为导电剂是否分散和包覆均匀的关键质量控制参数。上述对电池浆料评价方法的突破,对锂电池浆料稳定性和工艺控制的解决方案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 KRÜ SS邀您一起探索准确评估样品的测量方法
    KRüSS邀您一起探索准确评估样品的测量方法表面张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物性数据,在众多应用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而液体表面张力又包括静态、动态表面张力,在此次研讨会中,我们将针对表面张力不同测量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次研讨会完全免费,热诚期待您的参加!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会议报名二维码,在线填写报名表直播平台:Zoom会议时间:2020年7月22日(周三)上午10:00-11:00会议主题:究竟是静态OR动态表面张力更能准确评估您的样品?会议内容:1.什么是(静态,动态)表/界面张力2.静态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3.动态表面张力的测试方法及应用主讲人:克吕士中国公司应用部经理 张晶晶扫描文中二维码报名,欢迎您的加入。
  • 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探索新冠肺炎(COVID-19)快速筛查新方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疫情,各国集中医疗资源,纷纷投入到COVID-19的快速诊断方法开发和治疗方案研究中。COVID-19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高效地对其进行检测筛查对控制疫情传播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筛查方法通常需要1-2天才能拿到结果,筛查效率相对较低。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给COVID-19的检测筛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全球多个地区COVID-19感染人群呈现二次爆发趋势,开发和推广一种更快速的用于筛查COVID-19的方法十分迫切。 呼气分析作为一种POCT技术,突破了临床实验室定点检测的局限,加快了诊断速度并能够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为此,海能仪器的国外研究团队分别在英国爱丁堡和德国多特蒙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临床可行性研究,发现了COVID-19患者呼出气中存在特异性VOCs,在鉴别COVID-19和其他患者上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呼气快速筛查COVID-19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研究成果“Diagnosis of COVID-19 by analysis of breath with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 a feasibility study”发表于世界权威顶级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IF:60.392)系列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方法:本研究使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进行呼气分析,以探索该方法区分不同类型患者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流程图如下: 结论:两项独立研究表明,在初次就医时,通过呼出气检测可将COVID-19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迅速区分开。其特异性的VOCs与COVID-19引起的酮症、胃肠道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相关。该方法的开发和验证有助于在即将来临的流感季节快速诊断COVID-19。研究内容介绍视频: 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海能仪器自2006年在山东济南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科学仪器事业,追求用户的极致体验,2016年跨国并购GC-IMS制造商德国G.A.S.,开启了进入医疗应用领域的积极探索,该研究使用的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是由德国G.A.S.的16名博士历经20年的研发而推出的一款将气相色谱(GC)和离子迁移谱(IMS)技术联用(GC-IMS)的分析设备,整合了GC高分离度和IMS高灵敏度的优势,对痕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ppbv级别)。针对人体呼出气中的VOCs检测,即使发生痕量变化在分析仪上也可表现出差异。仪器操作简便、分析快捷,非常适合用于呼吸系统及其他相关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的快速筛查。在后续的计划中,海能仪器国内外研究团队会继续针对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在COVID-19诊断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收集更多的病例进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论证GC-IMS呼气分析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另一方面通过病理代谢的基础研究,阐明鉴别的VOCs在COVID-19发病过程中的产生机理。我们非常希望与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们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呼气分析在人体疾病快速筛查中的应用。
  • 气相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探索新冠肺炎(COVID-19)快速筛查新方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给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疫情,各国集中医疗资源,纷纷投入到COVID-19的快速诊断方法开发和治疗方案研究中。COVID-19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高效地对其进行检测筛查对控制疫情传播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筛查方法通常需要1-2天才能拿到结果,筛查效率相对较低。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给COVID-19的检测筛查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目前全球多个地区COVID-19感染人群呈现二次爆发趋势,开发和推广一种更快速的用于筛查COVID-19的方法十分迫切。 呼气分析作为一种POCT技术,突破了临床实验室定点检测的局限,加快了诊断速度并能够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为此,海能仪器的国外研究团队分别在英国爱丁堡和德国多特蒙德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临床可行性研究,发现了COVID-19患者呼出气中存在特异性VOCs,在鉴别COVID-19和其他患者上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呼气快速筛查COVID-19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研究成果“Diagnosis of COVID-19 by analysis of breath with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 a feasibility study”发表于世界权威顶级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IF:60.392)系列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方法:本研究使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进行呼气分析,以探索该方法区分不同类型患者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流程图如下: 结论:两项独立研究表明,在初次就医时,通过呼出气检测可将COVID-19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迅速区分开。其特异性的VOCs与COVID-19引起的酮症、胃肠道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相关。该方法的开发和验证有助于在即将来临的流感季节快速诊断COVID-19。研究内容介绍视频: 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海能仪器自2006年在山东济南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科学仪器事业,追求用户的极致体验,2016年跨国并购GC-IMS制造商德国G.A.S.,开启了进入医疗应用领域的积极探索,该研究使用的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是由德国G.A.S.的16名博士历经20年的研发而推出的一款将气相色谱(GC)和离子迁移谱(IMS)技术联用(GC-IMS)的分析设备,整合了GC高分离度和IMS高灵敏度的优势,对痕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ppbv级别)。针对人体呼出气中的VOCs检测,即使发生痕量变化在分析仪上也可表现出差异。仪器操作简便、分析快捷,非常适合用于呼吸系统及其他相关感染和代谢性疾病的快速筛查。在后续的计划中,海能仪器国内外研究团队会继续针对BreathSpec® 呼气分析仪在COVID-19诊断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收集更多的病例进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论证GC-IMS呼气分析对COVID-19的诊断效能,另一方面通过病理代谢的基础研究,阐明鉴别的VOCs在COVID-19发病过程中的产生机理。我们非常希望与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们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呼气分析在人体疾病快速筛查中的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复杂体系多维表征技术与调控方法”(2022)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积极应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板块内化学科学部和数理科学部拟资助“复杂体系多维表征技术与调控方法”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  现代表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逐步加深了人们对分子结构和特性、化学反应过程与机制的理解。现有技术已将单一维度、单一特性的表征推向了化学极限水平,对研究连续介质的强键相互作用及其光电响应特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当前,迫切需要发展具备精准测量多维度、多物理特性、多位点协同的表征技术,解析工况条件下界面微结构和动力学演化规律,揭示分子内(间)弱键体系多位点、多类型、多层次量子关联与协同效应,实现电子自旋和核自旋效应对物理化学过程的精准调控,为解决能源、环境、生物、信息等领域的重大科学和应用难题提供有效的工具。本项目旨在通过发展基于新原理,具备高空间、时间、能量分辨的多维复合表征技术,建立多维度集成、智能化的研究方法,为复杂体系的精确解析提供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动物质科学的变革性创新发展。  一、科学目标  本项目聚焦复杂非连续介质的多维表征与调控技术,通过发展多维表界面实验方法以及非连续介质(相)的微观理论方法,实现对气液界面、固液界面、固固界面等体系微尺度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高分辨探测与微观解析。建立和发展时空超高分辨多维及联用精准测量和表征新技术,建立新型弱键作用模型和调控机制,建立多维度集成、智能化的调控新策略和新模式。通过新结构分子(含分子聚集体)的构建,实现电子自旋态的精准、高效、相干操控,揭示电子自旋以及核自旋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规律。  二、核心科学问题  非连续介质、弱键协同相互作用、电子与核自旋调控的微观原理;复杂体系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多维高分辨复合测量技术;新型弱键与自旋体系构建。  三、资助方向  1. 界面微尺度研究方法  发展精确描述非连续介质(相)的微观理论和计算方法,发展具有三维空间高分辨能力的表固界面探测技术,发展固液、固固界面体系的原位表面探测技术,实现对隐藏界面的有效探测与动力学表征及表面科学研究从真空体系到工况体系的跨越。  2. 弱键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研究方法  发展高精度、高分辨、高灵敏度弱键作用力的精密测量方法,实现多尺度下多技术联用、智能化、原位、动态的多维磁共振及光谱测量,研究弱键相互作用量子关联以及协同演化的物理化学基本规律,揭示活细胞中关键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构象及转化的机制,建立多路径、多步骤、多级次弱键相互作用协同演化过程的高效调控策略和实验方法,拓展化学或生命体系的新功能。  3. 自旋调控  发展单分子电子自旋态的精密测量和相干操控新方法,发展化学结构精准调控的室温铁磁半导体,揭示电子自旋以及核自旋调控化学反应的微观机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300万元/项,资助经费总强度约为1800万元。  五、申请要求  (一)申请资格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 应符合《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对申请数量的限制。  六、申请程序  (一)预申请  1.预申请提交时间为2022年5月9日-5月13日16时,以信息系统提交时间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2.请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撰写预申请。无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指南引导类”,附注说明选择“复杂体系多维表征技术与调控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或数理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3.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另外,申请人还须在“与指南所列研究方向的吻合性”中注明申请针对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的名称。申请人按照信息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  4.自然科学基金委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和正式申请提交截止时间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  (二)正式申请  1. 预申请审查通过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并要求在正式申请书正文的第一句明确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  2. 原创项目一般由1个单位承担,确有必要进行合作研究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3. 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  4. 本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七、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咨询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可咨询  化学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黄艳,电话:010-62329320  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张攀峰,电话:010-62326910
  • 分子荧光光谱的新方法、新视角、新探索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随着科研需求的发展,分子荧光光谱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拓展中,尤其是在附件的多样化、联机,以及其他功能性拓展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为了多方位展现分子荧光光谱领域的最新成果,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制作《不可或缺分子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网络专题,旨在展现分子荧光光谱仪的最新技术及应用情况。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为分子荧光光谱领域的代表企业,HORIBA一直在推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分子荧光光谱新产品、新技术,给相关的科研用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HORIBA荧光产品经理周磊博士给大家分享HORIBA在分子荧光产品方面的布局和规划。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30px height: 25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936d099b-37f2-46a1-87fb-50a656e98b66.jpg" title=" 周磊.jpg" alt=" 周磊.jpg" width=" 230" height=" 25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HORIBA荧光产品经理 周磊博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与其他分析仪器相比,不少人认为分子荧光光谱新产品的推出不是很活跃,甚至市场也略显“沉寂”,请问您如何评价该类仪器的市场活力及竞争格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分子荧光光谱确实是比较经典成熟的方法,不过仪器的核心技术水平一直在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HORIBA的分子荧光产品就一直在推陈出新,这些产品技术不仅得到了仪器信息网各位专家和用户的好评,甚至多次获得仪器信息网“优秀新品奖”,对于整个荧光光谱仪的创新起到了积极鼓励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例如Aqualog(同步吸收-三维荧光光谱仪),基于A-TEEM专利技术,在荧光内滤效应消除问题、超快三维荧光采集、复杂样品多组分分析等关键问题上具有全新突破,已在环境有机污染物、食品分析、医药等市场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另一款荧光寿命光谱仪Delta系列,具有全球同类产品中最快的寿命衰减采集时间(低至1ms)和超宽的寿命测试范围(25ps~1s)等性能。该系统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业界高度关注,发表了数篇重量级文献,其中仪器仪表类的国际一流期刊“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文章显示:“全球首次将百兆赫兹级半导体激光和超短10ns死时间TCSPC计时单元完美匹配,避免了样品的再激发和信号丢失问题,可快至1ms收集荧光衰减曲线。” 2014年刊登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的文章显示:“基于最新技术的DeltaFlex系统,在无需更换检测器和电子器件条件下实现了皮秒至秒的宽寿命测试,首次利用内源氨基酸监测了不同温度对蛋白变性转换的动态影响。”另外,去年推出的小型荧光光谱仪Duetta也收到了良好反馈,解决了市场上小型荧光在近红外一区波长检测的短板,并且吸收和荧光功能二合一,因此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广受欢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您认为目前分子荧光光谱有哪些新的技术值得期待?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随着稳瞬态荧光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多种硬件扩展附件的开发,如低温变温附件(液氮、液氦)、荧光显微镜耦合分析、各种激发源(白光激光器,OPO激光器、X射线源等)荧光光谱仪在不同科研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发现,在一些仪器功能上,市场正在逐渐接受新技术带来的新方法、新视角,还是以HORIBA几项新技术为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Duetta的近红外一区高效检测能力解决了常规设备700nm以后的检测短板,拍照式的CCD检测技术带来了全新动态荧光光谱采集功能,可以在磷光材料、长余辉样品、易光漂白样品等应用上获得全新视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Delta荧光寿命光谱仪中的荧光寿命动力学技术,带来了全新的动力学研究视角,解决了光漂白样品不能直接用于动力学研究的问题以及常规寿命技术采集速度慢而不能用于动力学的困难局面,该技术已经成功的被用于蛋白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13, 89: 1071–1078)。TRES时间分辨发射光谱技术让我们能够观察到样品分子在某一时刻的发射光谱,并且可以按照很短的时间内(皮秒、纳秒)依次观察光谱的变化,从而说明发光机理。解决了常规寿命测试技术,因为测试速度慢,光源能量低,重复频率低以及高级拟合软件分析的问题,进而造成该技术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的问题。Delta荧光寿命光谱仪可以同时配备多个检测器(最多可配置四个检测器),实现多通道检测,同时检测多个波长在物质作用变化时寿命的动态变化,提供全新的分析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时间分辨发射光谱中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延迟光谱(或磷光光谱)技术,其特点是通过门控技术(或单脉冲实时采集SSTD技术)对信号采集时间控制,有效分离不同时刻的发射光信号,譬如OLED材料中的荧光、磷光光谱分析,常规技术只是采用虚拟或者电子的门控进行采集,其是将荧光和磷光信号一并采集,最终按照时间输出,这样存在样品中的强荧光信号造成检测器饱和,而弱磷光信号又没有得到有效采集的问题。真正的门控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硬件设备的采集时间,避开荧光信号,特别适用于弱的磷光信号采集,这对于揭示磷光材料的真实发射光谱和发光机理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在寿命成像方面,常规技术中的逐点扫描技术,在获得一张寿命成像上花费很长的时间,HORIBA最新推出的FLIMera是一款大视场成像相机,可以实现视频级的荧光寿命成像。FLIMera不是单点共聚焦扫描成像,其每个像素点均包含4096的时间通道,24576个像素点可实现基于TCSPC的荧光寿命成像,完成快速荧光寿命成像,满足动态寿命成像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日益受到客户关注的近红外区域,HORIBA模块化荧光光谱仪也有着其独有的优势,通过同一检测器就可完成稳态与瞬态的测试,并且相比较于采用常规的PMT而言,红外测试范围可以扩展至5500nm。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当前分子荧光光谱仪器的应用和研究热点分布在哪些领域?在科研过程中能给大家带来哪些“惊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荧光作为一个热门技术,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制药、化工、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如今通过荧光信息给出物质相互作用时能量传递的证据,比如载流子寿命,还可以评价材料改性的影响,这在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开发中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例如,在OLED发光材料中,已经不局限于过去的激发/发射光谱、量子产量的测定。随着第三代OLED的进展,TADF得到了重点关注,在TADF机理阐述中对于延迟光谱(或磷光光谱)的表征显得尤其重要,这对荧光光谱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常规功能上的采集,还需要延迟光谱能力,以及极短微妙寿命测试。太阳能材料中的钙钛矿作为明星材料已经得到跨越式发展,在太阳能电池研究过程中,对于载流子传输的表征尤其重要。寿命技术是一种便捷、易于使用的方法,但是太阳能钙钛矿层极其薄(nm级别)、发射波长偏红外、表面散射光强以及怕水和氧气,这些对于寿命设备的灵敏度、检测能力、光路设计、测试速度和气氛保护装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近红外探针的开发在荧光影像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探针分为近红外一区和近红外二区探针,在常规的荧光光谱仪中很难满足这两个区的波长范围,特别是近红外一区的检测,典型的PMT检测波长范围难以达到,而科研大型模块化设备需要定制化配置和高成本、操作复杂的近红外PMT(例如型号R5509的PMT,需要预热2h,续流型消耗液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红外材料在通信、环境监测及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其发光的波长范围处于中红外段,常规的荧光设备很难实现这个波长范围检测,并且过去的技术中又很难检测发光寿命。提供适用波长范围的高灵敏度检测器,并且同时能够检测寿命的检测器尤为重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分子荧光光谱仪相关的应用标准情况怎么样?在应用拓展方面,有哪些制约因素?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分子荧光光谱仪相关的一些国家标准正在制定,HORIBA也参与到了一些标准的制定中去,例如教育部的行业标准“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则”等。作为HORIBA用户,美国NIST还基于HORIBA的荧光光谱仪制定了荧光标准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也从HORIBA用户国家计量科学院的贾志立副研究员那了解到:现在分子荧光光谱仪相关的应用标准,主要针对的是分光光度计,一方面是仪器相关的标准,包括仪器的分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另一方面是检测方法的标准,如叶绿素含量测定、炭黑分散性和刑事技术的微量物证的检测方法等,检测方法中关于发光物质荧光检测相关的标准较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分子荧光光谱仪不仅包括分光光度计,还包括光学显微镜与光谱仪相结合的微区荧光系统,微区荧光系统在研究荧光材料的显微光谱信息方面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相关的标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目前在分子荧光光谱的应用拓展方面,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可能是相关标准的宣贯方面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仪器客户如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相关标准不熟悉,没有认识到标准在科研应用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相关标准物质的缺乏也会限制校准方法类标准的应用拓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当前主推的产品?最具优势的领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HORIBA是唯一研发设计生产全系列科研荧光光谱仪的厂家,型号涵盖了稳瞬态光谱仪,覆盖了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光谱范围。针对不同应用领域,HORIBA会根据客户的实际应用需求特点,来推荐相应的特色配置,可以说我们并不会强调说主推某款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譬如:Aqualog主要针对于复杂水环境,大气颗粒物中的发光基团等的整体研究,无论是软件功能或者硬件设计,都从环境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解决环境科研分析的需求。例如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Duetta针对于生物荧光探针等具有近红外一区快速检测需求的应用时(量子点,有机荧光探针、金纳米团簇等),由于其配备的CCD具有一次性采谱与宽检测范围(250~1100nm)的特点,在连续监测范围上十分具有优势,按压式的样品仓方面客户在实验室环境中操作时的便捷性,不开盖加样的设计满足了客户在测试过程中去添加样品,以此来查看两种或多种物质在反应过程中全谱的变化信息;荧光寿命光谱仪具有高能量窄脉宽寿命光源,皮秒稳瞬态检测器及自动拟合寿命软件,在太阳能钙钛矿,光催化研究中得到了广大科研用户的认可;模块化荧光光谱仪产品,通用性强,采用开放式模块化光路设计,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系统,并且在近红外光谱和寿命采集上具有其独有优势,可以同时检测近红外光谱与寿命。全新软件可以实现稳瞬态功能同时控制,内含特质化功能,同时包含多种数据处理方式,融合多种寿命测试技术,多元化满足客户寿命测试需求。模块化荧光光谱仪等主要针对于多功能,高灵敏度,定制化的科研领域在近红外研究领域,如稀土元素掺杂的材料中更有其独有的优势(碳管,三维荧光需求),同一检测器就可实现近红外光谱与寿命的测量,性价比更高);DeltaFlex和DeltaPro专注于荧光寿命的表征,在表征钙钛矿材料中载流子等方面(分子互作,比率荧光),有着很大的应用优势;视频级的荧光寿命成像技术(FLIMera荧光寿命成像相机),在研究神经传导,分子微环境(如pH值、离子浓度的不同)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针对当前的市场格局,贵公司在分子荧光光谱产品方面有什么样的定位和布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周磊: /strong HORIBA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满足客户不同应用需求的产品,并且针对不同热点研究领域,提供针对性的配置方案。HORIBA着重于科研应用市场,并且深入工业分析、研发市场。如果说HORIBA以往产品技术更加专注和擅长于高端科学研究领域,将来,更多领域的应用都需要更专业的仪器,我们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新品Duetta的更快捷测试技术、更小巧的外观设计等也使该产品从科学研究领域向分析测试、工业应用市场的拓展成为可能,分析测试、工业领域等未来潜力市场也将得到HORIBA的重点关注。 /p p br/ /p
  • 朱建平:探索建设新时期环境监测体系
    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好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   一、提高对做好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监测高度重视。   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会见参加国合会2011年年会外方委员和代表时强调,要努力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要求,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国务院《意见》指出,要改进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完善国家重点监控点位和自动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建设国家环境监测网,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及应用,提高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战略已经确定,方向已经指明,号角业已吹响,关键在于落实。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三个说得清”的环境监测目标。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建设新时期的环境监测体系,这既是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国环境监测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准确把握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形势   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保障总量控制目标实现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能力 以保障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不断增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以防范环境风险为目的,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控,需要不断增强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力 以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为目标,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增强核与辐射监测能力。   二是公众对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建立环境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监测队伍上下一条龙和监测网络天地一体化的现代化环境监测格局。加强监测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监测技术和科研水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认真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监测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和公众需求,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监督考核环境状况、预警预测环境风险,为主动超前开展环境监测、先行引领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基础,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一)围绕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做好新增指标的监测   环境保护部党组要求,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O3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监测司将配合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监测经费、仪器,统一调度时间进度,确保2016年1月1日前全国各地都能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实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二)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大检查活动。支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逐步实现国控网所有监测数据的“直传”,确保监测数据客观真实。   (三)强化环境监测制度建设   《环境监测条例》已列入国务院一类立法计划,监测司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相关修改协调工作,争取《条例》尽早出台。   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联合监测机制,初步建立省界断面上下游联合监测制度、空气区域联防联控监测制度 建立土壤例行监测制度,组建土壤监测网 完善企业自行监测制度。   (四)进一步夯实环境监测基础   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站达标建设及验收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2012年,监测司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环境一号C星早日发射 同时初步形成无人机环境监测能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和行风建设   启动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工程。修订印发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国家与地方分级培训制度,编写全国环境监测人员培训大纲,修订环境监测培训教材。2012年将新增空气质量指标监测培训放在首要地位。   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加强廉政教育,时刻牢记“四常四戒四珍惜” 强化“诚信监测”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出真数、不出假数,说真话、不说假话,干实事、不图虚名”。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本文刊发时有删节)
  • 2022年国家自然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来了!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指南中所述的要求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3月4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实施原创探索计划,完善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以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一、资助定位  原创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深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二、资助模式  (一)项目类型。  原创项目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发布年度申请指南,提出相关申请要求,不限研究领域或方向。申请人经推荐人推荐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相关科学部受理并分批组织审查和评审。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通过征集科学家建议、学术论坛讨论或专家论证等形式,形成项目指南并适时发布。项目指南包括研究领域或方向、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不需要推荐人推荐,相关科学部受理申请并组织审查和评审。  (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原创项目采用灵活的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1-3年,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年。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由项目指南确定。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条件。  依托单位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原创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不能与正在执行或处于评审阶段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重复。  (二)申请方式。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每个项目申请需要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且在国内或国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或2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包含1名固定编制项目主任和1名科学部负责人)推荐。除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负责人外,每位推荐人每年只可推荐1项原创项目申请。推荐人应针对项目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提出详细的推荐意见。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无需专家推荐。  (三)申请时间。  2022年3月30日以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应根据项目指南时间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四)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除外)。四、申请程序  原创项目申请程序包括预申请和正式申请,预申请审查通过的项目申请人方可通过依托单位提交正式申请。  (一)预申请和审查。  1. 申请人可于2022年3月30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撰写预申请。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专家推荐类”或“指南引导类”;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还需要在附注说明栏选择项目指南相应名称。  2. 申请人按照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专家推荐类申请项目的预申请提交后,信息系统将向推荐人发送电子邮件,告知推荐人提交推荐意见。申请人可在线查看推荐意见是否已提交,但不能查看推荐意见内容。  3.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预申请正文和推荐意见中均不得填写任何申请人或推荐人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否则将无法通过预申请审查。  (二)正式申请。  1. 通过预申请审查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  2.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原创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2个。  3. 原创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编制预算表。  4.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5. 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正式申请项目清单、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五、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对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还将公布推荐人姓名。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推荐人推荐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各部门咨询电话。数学物理科学部010-62326911化学科学部010-62329320生命科学部010-62329341
  • 北京谱仪III开创探索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新方法
    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实现一种创新实验方法,为研究物质和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极其灵敏的实验探针。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日发表在《自然》上。  宇宙大爆炸之初应该产生等量的正反物质,但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却只有物质组成而非反物质?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物质和反物质遵循不同的规律吗?粒子衰变为研究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粒子和反粒子的衰变模式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我们今天丰富的物质世界形成的原因。然而,由于粒子衰变通常是由多种相互作用诱导发生的,比如一种类似质子的短寿命粒子叫做科西超子,它的内部含有两个重的奇异夸克和一个轻夸克,带一个负电荷,其衰变过程中既有弱也有强作用发生。如何识别是哪种作用导致正反物质衰变行为不同呢?北京谱仪III实验最近首次利用处于量子纠缠的正反科西超子对的级联衰变,成功把导致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弱作用力从强作用力中分离出来,这一创新方法和实验结果引起该领域世界同行的密切关注。  实验数据北京谱仪III实验国际合作组收集的。合作组成立于2008年,由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等17个国家80个研究机构约500名科学家组成。在北京谱仪III实验中,电子与其反粒子正电子碰撞的能量是其固有质量的上万倍。在这些碰撞中,电子和正电子湮灭,并从释放的能量中产生其他粒子或粒子对。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正反科西超子的“自旋”信息和量子关联来揭示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粒子物理学家称为“CP破坏”。超子衰变是寻找CP破坏的一个很有希望的狩猎场,因为它们的“自旋”方向可以通过其“子粒子”的衰变直接测量。考虑成对的正反超子级联衰变,可以把强力和弱力的贡献分开,导致对CP破坏测量的敏感度显著提高。北京谱仪III实验这一创新方法为寻找CP破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尽管该研究给出的结果显示没有CP破坏的迹象,但这一创新方法为科学家未来确认或排除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来源带来了希望。“这是理解正反物质不对称性的一个里程碑,我期待北京谱仪III合作组将取得更多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北京谱仪III实验的灵敏度远高于之前费米实验室的HyperCP实验,是HyperCP实验单事例灵敏度的1000倍,这得益于北京谱仪III实验上正反科西超子的自旋极化和量子纠缠。”BESIII国际合作组发言人李海波表示。  北京谱仪III探测器拥有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最大国际合作组。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家和国外合作者共同完成,是国际合作的典范。  论文链接 北京谱仪III探测器侧面照  正反科西超子级联衰变演示图:如果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则,科西超子与反科西超子的衰变应该是镜像对称的,只是空间坐标是相反的。镜像之间纽带连接表示正反超子的量子关联。
  • Vanquish Core带你探索生命之源
    Vanquish Core带你探索生命之源蛋白质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而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是生命之源。氨基酸分子为手性分子,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光学异构体,被称为L型(左)和D型(右)两种。照常理讲,氨基酸化学反应需要L型氨基酸和D型氨基酸等量搭配作用。但存在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中,氨基酸都为左旋型。这种被戏称为“左撇子地球”的偏差一直是一个谜题。在古生物化石中,我们却能发现D型氨基酸的存在。这是由于生物死亡后埋在地下,有机体在自然条件下也被水解为氨基酸保存在化石中,但氨基酸的左旋体结构慢慢地会向右旋体结构转化,而各种左旋体结构的氨基酸都有自己的“半衰期”,考古学家就可以依据化石中氨基酸左旋体与右旋体的比例来确定化石的年代。目前测定氨基酸通常使用氨基酸专用分析仪或液相色谱仪,而液相色谱法的广泛适用性具有其优势性,但常规液相检测氨基酸的分析中,需要进行衍生化处理,由于氨基酸衍生产物衰减较快,而离线手动衍生操作至进样分析的时间和操作强度很难保证均一,常常导致结果不稳定。Vanquish Core赛默飞全新的Vanquish Core 液相色谱仪,无需繁琐的离线手动衍生化操作,只需2ul以内的样品,利用邻苯二甲醛/ N-异丁酰基-L-半胱氨酸 (OPA/IBLC)在线柱前衍生化,生成非对映异构体衍生物(如图1所示),无需成本较高的手性柱,即可完成L型和D型氨基酸异构体的分离和测定。图1 衍生化过程仪器配置:• 系统底座:Vanquish System Base (VC-S01-A)• 泵:Vanquish Binary Pump C(VC-P10-A-01)• 自动进样器:Vanquish Split Sampler CT(VC-A12-A-02)• 柱温箱:Vanquish Column Compartment C(VC-C10-A-03)• 检测器:Vanquish Fluorescence Detector(VC-D50-A-01)色谱条件:• 色谱柱:Accucore XL C18(150mm×4.6 mm,4 μm,P/N:74104-154630)• 流动相:A:50mM乙酸钠水溶液(pH=6.0);B:乙腈/甲醇/水=45:45:10,流速:1.0 mLmin-1,梯度洗脱见表1表1 梯度洗脱程序• 进样量混标:0.5ul ( 注:在线衍生试剂需0.25 ul)样品:2.0ul ( 注:在线衍生试剂需2.2 ul)• 柱 温:30℃• 检测器:激发波长:230nm,发射波长:450nm,灵敏度:5,灯模式:标准在线针内衍生程序和常规进样方式相比,在线针内衍生方法需要使用Vanquish Core液相的用户自定义进样程序功能(User Defined Program,UDP),氨基酸在线针内衍生程序见图2。图2 在线针内衍生程序Position R:A2, 硼酸缓冲液;Position R:A3, 衍生试剂; Position R:A4, 稀释液(点击查看大图)表2 衍生剂信息色谱图:滑动查看更多(点击查看大图)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方法使用OPA/IBLC作为手性拆分衍生化试剂,利用全自动衍生功能的自动进样器进行在线衍生,衍生后直接进样分析,完成了手性异构体氨基酸的分离测定,消除了离线衍生进样时间不同和手工操作造成的误差,不仅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工作强度。不止于此Vanquish Core 液相色谱仪不仅可用于生命的探索,对于测定我们目前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以及化妆品中的氨基酸,Vanquish Core 液相色谱仪也不在话下。其可完全满足《SN/T 5223— 2019 蜂蜜中18 种游离氨基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中在线自动衍生法测定氨基酸;而对于中草药中的氨基酸,胶原蛋白、肽类等化妆品中的氨基酸,Vanquish Core液相色谱仪也均可满足测定和研发的需求。另外,Vanquish Core液相色谱仪结合赛默飞du有的电雾式检测(CAD)无需衍生化处理,可直接完成氨基酸的测定,省时省力更经济。
  • 质谱工具在探索细胞间化学异质性中的应用
    10月28日-10月30日,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在成都举行,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香槟分校高级研究员Stanislav S.Rubakhin 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Stanislav S.Rubakhin 博士在其《质谱工具在探索细胞间化学异质性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其利用质谱工具对单细胞中的代谢物和细胞多肽的研究,以期获得细胞间异质性的成果,为正常细胞与疾病细胞间的分析提供依据,从而对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方法或技术。  Stanislav S.Rubakhin 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利用质谱技术对人手神经元疼痛化学物质的分析和大鼠胰岛单细胞多肽异质性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分辨率的质谱工具可以减少分析时粒子碎片化的时间,具有高检测灵敏度和高效率,使细胞间化学异质性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据了解,第二届国际再生医学健康产业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实验生物学和医学论坛在成都举行,以“细胞治疗技术新进展”及“单细胞技术”为主题。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成都清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康裕建教授担任大会主席,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院及医学科学院院士 John Gurdon教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副教授Jason Bielas Ph.D,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Oscar Ces Ph.D.,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教授Leighton Grimes Ph.D.,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眼科及视觉科学教授Jan Vijg Ph.D.等12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及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杨晓凤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人物简介:  Jonathan Sweedler, Ph.D.,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香槟分校高级研究员,James R. Eiszner Family 化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分析化学,专注于开发新方法分析纳升体积样品中的化学反应发生, 并应用这些分析方法描述多种动物模型中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分子组成、分布和动态释放的特征。
  • 看清真相,探索固液界面微观结构
    探索固液界面微观结构 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由其内部的组分、结构决定,而且与其周围的介质环境及表界面性质息息相关。而水作为最常见的介质环境,不仅与材料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力,如亲水作用力、疏水作用力,甚至会与材料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从而对材料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分子层面解析水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与化学过程,对深入研究材料的表界面性质、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助于指导人们开发更好的材料与器件。 岛津 SPM-8100FM 图1 岛津SPM-8100FM 当前市场上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有多个品牌,大多数都是使用调幅模式(AM),但是在原理上调频模式(FM)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岛津SPM-8000FM就是采用调频检测方法,成为世界上首个商品化调频模式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注:原子力显微镜只是扫描探针显微镜的一种),并荣获2014年第57届“十大新产品奖”。而SPM-8100FM为SPM-8000FM的升级款,与之相比不仅分辨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稳定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它不仅在大气及液体环境中达到了超高分辨率的观察,还实现了对固液界面的水化层作用或溶剂化作用层的观察,恰好适用于水-材料表界面性质的研究。下面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岛津SPM-8100FM(图1)在研究水与不同材料表界面作用中的应用。 采用SPM-8100FM 测试样品 图2 固定在液体池中三个样品的光学图片 小编通过三种不同的样品向大家展示:亲水的云母片、疏水的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以及可以与水发生反应的方解石(图2)。采用SPM-8100FM的调频模式即可对样品的固液界面进行Z-X方向测试,也就是测试垂直于样品表面的水分子排布,测试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液体样品池测试示意图 测试结果 图4 测试所得三种体系的SPM图及水分子分层信息 所得结果(图4)中的下方黑色区域为固相(即方解石、云母和HOPG),紧靠其上表面的规整区域就是排布在固相表面的水分子层,图中红色虚线框标记的就是一个水分子哦。仔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方解石和云母表面的水分子排布十分相似,但与HOPG表面的水分子排布相差很大。 对三者进行定量分析可知,第一层水分子距方解石、云母及HOPG的表面距离分别为0.15nm 、0.21nm 和0.38nm ,而第二层水分子的距离分别为0.34nm 、0.35nm 和0.92nm。有力地证实了水分子易在亲水材料表面铺展,而在疏水表面具有较大的水分子层间距,这也是水在普通纸张和荷叶表面具有不同铺展性的原因。 撰稿人:刘仁威
  • 国家药监局关于印发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的通知
    3月29日,国家药监局印发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的通知。本原则及程序主要适用于在药品抽检中按程序开展的探索性研究,以及基于检验和探索性研究结果对抽检品种质量状况进行的相关分析工作。 探索性研究应针对处方工艺、现行标准与质量存在的主要或重要缺陷、标准检验中发现的问题等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如非法添加、溶出曲线、含量均匀度分布曲线、包材相容性等,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 药品探索性研究要点包含化学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制品、药用辅料、药包材共六种药品类别。《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要点解读一、化学药问:药品探索性研究要点中化学药应该重点关注?答:口服固体制剂:针对标准较简单、关键质量控制指标缺失或存在一定问题、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地标升国标等品种,建议重点关注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元素杂质残留、有机溶剂残留等研究。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除承检机构发现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问题外,不建议做大量的溶出度探索性研究,可通过适当的批间溶出曲线比较,考察其工艺稳定性和一致性情况。注射剂:重点关注与临床给药方式相关的用药合理性、安全性、有关物质、渗透压、添加剂(稳定剂、抗氧剂、助溶剂、等渗剂等)、pH值、溶液澄清度与颜色、不溶性微粒与可见异物等方面。 无菌分装的注射用粉针:重点关注晶型、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有关物质、溶剂残留、包材(如胶塞)相容性、包材(如硅硼玻璃)多种元素杂质的残留;对于有可能产生聚合物的品种,建议考察其聚合物的水平,并应评价测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考察聚合物与有关物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取代聚合物测定方法的可行性;考察不同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滴眼剂:该剂型属无菌制剂,应对其安全性给予关注,参考注射剂项下相关要求进行研究,同时应重点关注渗透压、pH、无菌、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金属性异物等研究项目;关注缓冲剂与抑菌剂种类、用量合理性、抑菌效力及其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关注开启后的微生物污染情况;适当考虑对滴眼液的黏度的评价,分析处方的合理性、工艺稳定性和使用中的稳定性;适当考虑包装材料、容器或包装方式对其抑菌效力等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二、生化药品问:生化药品中的动物来源生化药品要关注什么呢?答:关注动物的种属是否存在混用或代用;通过考察组胺、动物感染微生物的蛋白或核酸残留来验证使用的动物是否符合检疫的要求;关注生产工艺能否有效去除杂蛋白或核酸残留;关注添加剂与渗透压;关注高分子物质;考察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干扰;关注活力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关注抗生素残留问题;关注标准中未涉及的安全性项目(如:过敏反应,异常毒性,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三、中成药问:中成药需要关注的项目都有?答:口服制剂-药材、饮片;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性。注射剂-生产工艺、外观、添加剂、渗透压、高分子杂质、质量控制。软膏剂-生产工艺、添加剂、质量控制等;关注微生物限度或无菌、防腐剂用量合理性及抑菌效力、含细粉软膏剂的粒度。 四、生物制品问:生物制品关注哪些?答:生产工艺;不同企业产品质量的相似性;质量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关注可见异物、微细可见异物及不溶性微粒等的分布及来源;包材相容性关注包材中元素的迁移情况,包括重金属离子、抗氧剂(农残)、有机物等;其他质量扩展研究。 《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原则及程序》配套标准物质解决方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 "探索"风暴 开学季大促
    既要实验做得好,又要特惠真诚到!又到一年开学季,【探索平台】掀起大促风暴:1. Sigma-Aldrich(全球最大的化学/生物试剂)入驻探索平台,全线8.8折,包含品牌:Vetec,Aldrich,Sigma-Aldrich,Fluka,Sigma;2. 高端试剂WAKO 6折、Adamas-beta全线7.5折、Acros现货6.5折,特价产品目录;3. 通用试剂Greagent-Reagent(易制毒除外)单笔订单满3888元免运费1次;4. 【特惠套装】全新登场,震撼低价,真诚可见;前往特惠套装页面;5. 科研软件免费使用(永久);前往科研软件免费使用页面;6. 全场双倍积分; 自助下单,单笔订单满200元(商品不限),即可获赠迷你电震动按摩器1个!全国3000份,别手软,快来自助下单吧!活动对象:全国全网用户活动时间:2014.8.18—9.30订购热线:400-600-9262客服热线:400-111-6333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活动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625/点击轮播图片,进入活动专属页面。【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在读博士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一直得到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扶持。公司产品分为高端试剂、通用试剂、分析试剂、实验耗材、仪器仪表、安全防护、实验室建设和科研信息化软件八大业务板块,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化学、精细化工、食品日化、分析检测等领域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公司已成功搭建具有国际化视野、全球供应链整合、专业化咨询的国内首家科学一站式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有实验室的地方就有专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
  • 地底深处的生命探索——矿物中的化学反应分析 | 前沿应用【下篇】
    发现地底生命的关键——矿物在发现生命的轨迹【上篇】——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点击链接查看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古生物化石中的碳元素对探究生命存在的重要作用。除了碳元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探索远古生命的存在呢?其实地质学体系中的矿物也是发现生命的关键,科学家把通过研究矿物中发生过的化学反应,以寻找地底微小生命存在的痕迹。埃里克埃里森是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的管理员和应用,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利用拉曼光谱来分析从地底深处采集的岩石样本,研究其中的矿物成分、结构和相互关系,从而了解那些人类足迹难以到达的地底,生命是如何演化发展的。埃里克埃里森(Eric Ellison)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探寻地底生命的生存环境铁遇水生锈的化学反应再普通不过了,然而在矿物中,这样的化学反应就有可能为地底生命创造适合的生存环境。埃里森就是通过这些反应来探寻地底生命的存在痕迹,他主要研究的是橄榄岩中的矿物。橄榄岩是一种存在于地幔中的岩石,在地球深处高温、高压和缺氧的环境下形成,这与地表多水且低温的环境相去甚远。当这些岩石通过地质活动移动到地球表面时,会与环境发生反应,这个过程称为“蛇纹石化作用”。“这些岩石的化学反应就像生锈”埃里森形象地表示。“橄榄岩中的矿物富含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导致铁被氧化,水则被分解并释放出氢气。对于寄生在岩石中的细菌以及古生菌类单细胞微生物来说,氢气就是它们的能量来源,它们能够将氢与二氧化碳结合起来, 终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能量。通俗的来说,这些细菌及单细胞生物是以气体为食。当我们发现岩石的矿物中发生过这些化学反应,就意味着微生物很有可能存在过。地底矿物-水晶(图片来源:Pixabay)研究矿物成分的绝佳工具——拉曼光谱既然知道了矿物中的反应是探寻生命存在痕迹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判断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呢?“拉曼光谱能够告诉我们矿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变化,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判断岩石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一反应环境是否适合微生物的生存。”埃里森如是表示。埃里森将岩石切割成透明薄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然后使用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 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成像分析。LabRAM HR Evolution的焦长为800mm,在单级拉曼光谱仪中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能够在亚微米尺度对矿物进行表征,获得高质量的拉曼光谱成像图和精细的峰位信息,同时还可对矿物进行2D和3D共焦成像。由此,研究人员能够在微观尺度了解矿物是否曾经被“消耗”过。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留言,我们的技术专家会尽快联系您进行答疑解惑。“拉曼是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技术,它对晶体结构非常敏感,可以展示出矿物结构。科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来判断相关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过,从而破译深层地下找到的岩石如何为微生物生命创造栖息地。”下图就是利用拉曼光谱确定的透明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的分布情况,这片已经部分蛇纹石化的岩石来自阿曼的萨梅尔蛇绿岩。拉曼光谱分析岩石薄片中各种矿物得到的高质量拉曼光谱图除此之外,拉曼光谱还能帮我们识别隐藏的稀少且细小的矿物。揭示能量流动的秘密——行星的生命痕迹生命的探寻总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远古生态系统是否存在过?是否普遍的存在?其中有多少可供生命利用的能量?拉曼光谱正在为我们一步步揭开谜底。除了研究地底深处的岩石,科学家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揭秘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类似的岩石宿主环境。除了橄榄岩等矿物的研究,埃里森就开展了名为 "推动生命的岩石(Rock Powered Life)"项目,致力于揭示从岩石圈(地壳和地幔)到生物圈的能量流动机制。该项目由NASA的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支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寻找其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迹。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显微拉曼光谱实验室中使用的HORIBA LabRAM HR Evolution拉曼光谱仪生命轨迹探寻的方式并不局限,从之前介绍过的南冰下湖沉积物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到上篇中化石的研究(点击链接查看文章),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那些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而形成的生命载体——岩石,来寻找生命遗迹。在如今气候日益恶化的环境下,这一探索也许能为我们探寻人类发展的进程给出可供参考的案例。至于如何为人类发展给到可供参考的信息,欢迎在往期文章中寻找答案。今日话题矿物研究无论是在生命科学还是考古、地质,抑或是珠宝行业等等,都是重要研究课题,你在科研中又研究过哪些新奇有趣的矿物呢?留言分享给大家吧,我们会在下一篇前沿应用中将您的研究分享给大家,点赞人数多的还可获得星巴克咖啡券一份噢~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严峻环境下的自救——探寻端气候下的生命存续 | 前沿应用【上篇】牛津大学开创单细胞水平微生物代谢研究新方法|海外用户简讯复旦巧用增强拉曼“识”雾霾 | 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新型荧光探针——细胞膜脂变化无所遁形!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HORIBA Scientific更多信息。
  • 探索暗物质 阿尔法磁谱仪核心部件中国造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暗物质研究小组昨天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根据国际空间站上阿尔法磁谱仪的首批观测数据,科研人员已经找到了可以证明暗物质存在的6个证据中的5个。 暗物质是现有宇宙构成理论中最关键的假设之一,能够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不自洽问题。为寻找暗物质,丁肇中于1995年提出了建造阿尔法磁谱仪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中国科研机构都参与了磁谱仪核心部件的建造。2011年5月,阿尔法磁谱仪被送入太空,开始执行为期3年的暗物质探索任务。 距发现暗物质只剩最后一步 当地时间18日晚间,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显示暗物质可能存在。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参与该项目的山东大学科学家程林教授介绍,目前阿尔法磁谱仪已发现了1090亿个电子与反电子,在业已完成的观测中,暗物质的6个特征已有5个得到确认。这一研究结果将人类对暗物质的探索向前推进一大步。 到底什么是暗物质呢?上世纪二十年代,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宇宙在大爆炸以前处于真空状态,大爆炸以后才形成了物质世界,据此推断就应该有反物质存在。此后,物理学家们开始了寻找反物质或称暗物质的努力。 &ldquo 暗物质是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物质,想要证明它的存在可不容易。&rdquo 国家天文台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组首席研究员陈学雷介绍说,1930年左右,科学家发现有一些星系团中的物质,产生的引力要比其他可以看到的星系多一些,但是这些物质不发光,所以就起名为暗物质。 现有物理学假设认为,人类目前所认知的物质世界大概只占宇宙的4%。在这之外,那些不发光不发热的暗物质,则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暗能量。 410亿数据将改变人类知识 寻找暗物质主要有3种途径。一种是利用粒子对撞产生直接暗物质;另一种是利用引力场间接探测。暗物质不发光,但是可以产生引力,因此可以通过对引力场变化的测量来寻找暗物质。中国主导的&ldquo 熊猫计划&rdquo (PandaX)就是后一种方法的实践。 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代表了第三种途径。从理论上讲,暗物质相互碰撞会产生过量正电子(所带电荷量与我们常见的带负电的电子恰好相反),因此可以通过探测正电子来寻找暗物质。 自从2011年5月16日被安置到国际空间站迄今,阿尔法磁谱仪已运行四十多个月,共搜集了54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刚刚公布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最先收集到的410亿个数据的分析。在这些数据中,科学家观测到约1000万个电子与正电子,这是半世纪来检测到的正电子分率的最大值。 根据丁肇中研究小组此次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发布的结果,已发现的宇宙射线中过量正电子的5个特征分别为:正电子比例上升是从8吉电子伏特(1吉等于10亿)的能量开始;在速率方面,正电子占电子与正电子总数的比例快速增加;在275吉电子伏特左右停止增长;比例上升的过程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峰值;还有正电子似乎来源于宇宙空间的各个方向,而不是某个特定方向。 据丁肇中介绍,证明暗物质所需的最后1个特征就是正电子的产生率会不会突然下降,&ldquo 这个要花很多的时间,&rdquo 丁肇中说,&ldquo 很快下降一定是暗物质跟暗物质对撞产生正电子,因为暗物质能量有限,到一定能量以后就不可能再产生正电子,所以会突然下降。&rdquo 对于这一批数据的意义,丁肇中说:&ldquo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一个和过去100年所收集的结果是一样,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就是所有的结果慢慢改变人类对于这些的了解。&rdquo 中国研制阿尔法磁谱仪核心部件 由丁肇中教授领导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阿尔法磁谱仪的结构很复杂,任务很艰巨,但它工作的基本原理却是高中物理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知识。 说白了,阿尔法磁谱仪就是一个带电粒子探测器,其核心部件是由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经 4 年努力研制的永磁体,可以产生一个很强的磁场。当宇宙中的带电粒子穿过这个磁场时,磁场就对它施加洛仑兹力使之发生偏转,这时,记录有关数据,再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就可以从中区分出正电子等各种带电粒子。 丁肇中于1995年提出了阿尔法磁谱仪的设想,并主持其相关的国际合作计划。这计划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动员了来自15个国家31所大学院校的上百名科研人员。 中国科学家为磁谱仪倾注了大量心血,参加阿尔法磁谱仪国际合作的中国单位还包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以及中国台湾的&ldquo 中央研究院&rdquo 物理研究所、&ldquo 中央大学&rdquo 、中山科学研究院等。 阿尔法磁谱仪最关键的永磁体系统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制,211厂生产制造。 2011年5月16日,美国&ldquo 奋进号&rdquo 航天飞机将阿尔法磁谱仪送入太空,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
  • 天辰试验机全员参与:探索企业未来发展之路(一)
    2011年10月14日夜晚,当城市的霓虹灯相继亮起,天辰试验机会议中心聚集着关心、关注企业未来发展的各岗位精兵强将。在这个普通而不平凡的夜晚,将形成天辰试验机的未来发展决策、方向及目标。 参会主题主要讨论“天辰试验机——机加工中心的发展方向”,公司总经理先后从员工的发展、规划及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重申了“员工满意”的企业发展首要原则,承诺在企业正常运转并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下,公司将在三年内实现人均收入翻番。 公司生产副总根据目前机加工中心的发展现状,要求各岗位要加紧实干,提高零配件加工的效率及精细度、美观度、合格率,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的零配件流向装配环节,避免因零配件存在瑕疵而影响试验机的整体质量度及美观度。各岗位负责人纷纷献言献策,对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 此次会议关注的不仅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关注一线员工的意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探索企业发展可行道路。会议结束后,形成了“天辰试验机的发展从我做起”的工作精神,为天辰试验机的第二次高速发展凝聚了雄厚的人员力量及群众基础! 总经理图文并茂介绍公司的发展规划
  •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历史性转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吴晓青   部党组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系统地提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论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策略,为新时期环保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当前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当中,成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环境保护实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步”与“并重”,以及“综合”解决环境问题,要求环境监测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视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历史性转型,为环境管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从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在今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向全国环保系统发出了环境监测转型的动员令,明确提出要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命题统领新时期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要求我们基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全局来思考谋划环境监测转型。   (一)深刻认清环境监测转型的历史方位   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总体设计,而这个总体设计能否科学,关键取决于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做出准确判断。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了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酸雨、生物、沙尘暴、土壤、污染源等众多领域,从简单的二氧化硫、重金属、化学需氧量监测,发展到了有机污染物、农药、持久性有机物、环境激素、温室气体等多要素的综合性监测;环境监测范围从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从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空间遥感监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机构、人员已由当初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99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已经组建了由覆盖全国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759个断面、126个国家水质自动站、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自动站、7个近岸海域分站以及酸雨、沙尘暴监测网组成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环境保护部已正式开始运行环境一号A、B卫星,初步具备了说清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的能力。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鲜明提出要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从“对立”走向“和谐”。这使得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环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当前,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及时、准确、针对性强的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及时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二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知情权,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我国开展环境国际合作和履行环境国际公约,需要以科学的环境监测数据印证环境保护成果和检验履约成效,当前发达国家环境监测的因子、手段、污染物种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监测质量管理、科研、环境质量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如果国内环境监测跟不上,将丧失话语权,使我国在环境外交上陷于被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新时期环保工作要求和世界先进环境监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环境监测还存在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信息生产能力弱,环境监测网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仪器装备水平较低、队伍配置和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等问题。部党组提出推进环境监测历史性转型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历史方位。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对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如果不转型,环境监测的提升发展将成为空话,大好机遇将白白丧失。如果转型成功,全国环境监测将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新的航程。   (二)科学把握“转型”的总体思路   环境监测要转型,必须立足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对未来一段时期监测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筹划。   遵循“一个统领”——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转型。环境监测的转型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为什么要转型和怎样转型的”的问题。一是始终保持工作理念的先进性。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环境监测转型的理性思考,坚持以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最新成果融入引领转型,将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和举措。二是自觉当好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先锋队。要充分认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在环保工作中,环境监测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体系,监测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至关重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首先要求环境监测闯出一条新道路,即转型发展,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体系、制度、方法等。   建设“一个体系”——大力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满足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先进、完整和符合国情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业务管理、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和人才保障的综合体系,其内涵与环境监测转型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环境监测转型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牢牢抓住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这个根本,以宽广的眼界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完善体制机制,着力科技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能力水平,开创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局面,为适应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顺“三个关系”——理顺环保系统与其他部门、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部成立监测司之后,各省级环保厅(局)也将相应成立监测管理机构,新成立的监测行政管理机构也面临转型,其核心是营造和谐有序的监测格局。一是要处理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要求,统一全国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确立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的行业地位与权威。二是在环保系统内部实现行政管理与业务技术的科学分离。监测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速推进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改革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规划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上;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特别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要将工作重点从协助管理转到业务技术上来,“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把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工作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不断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三是处理好监测系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对省、市、县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事权划分和职能任务的科学化、法定化,优化资源配置,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任务、投入、能力相配套,提升整体效能。   实现监测“三个说清”——说清污染源状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宗旨是“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环境监测工作必须紧扣这一宗旨,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环境执法提供证据、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为环境研究提供数据。   努力做到“三个说清”:一是通过加强污染源监测,努力说清污染源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污染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通过深化环境质量监测,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准确判断环境形势提供技术依据;三是抓好应急与预警监测,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数据支持。要不断提高监测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使环保工作由被动、事后、补救、消极转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这也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最终目的。   二、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带动环境监测转型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转型的抓手和载体,要通过落实周生贤部长提出的监测管理全国一盘棋、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网络技术天地一体化的要求,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法制、人才、技术、装备的创新发展。   第一,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环境监测管理的转型重点是突破影响和制约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通过《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政府机构改革,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解决制约本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使监测工作真正做到管理顺畅,运行高效。同时,要通过各类配套监测法规、制度、办法的制(修)订工作,逐步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和工作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国家环境监测网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的业务关系,统筹整合环保系统内的监测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带动环境监测条件手段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整体水平不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大幅度增加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投入,各级环保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按照全面加强省级站、重点加强地市级站、逐步完善县级站的建设思路,向基层、中西部及边境地区倾斜,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分析、农村环境监测、生物生态监测、有机物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等方面能力建设,以监测装备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转型提供硬实力支撑。   第三,以监测业务为平台,带动环境监测支撑效能充分发挥。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大力加强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建设。一是优化调整环境监测网络,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建立国家与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二是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水平。建立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制(修)订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技术规定,研究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标准(规范)体系,使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更加准确、及时、针对性强。三是加强污染源监测与环境统计分析。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开展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大力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深化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研究,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全面提高各类环境监测信息、报告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四,以监测科研为先导,带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任何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性监测都是科研的过程,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来都是以科研为先导的。一要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监测技术方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表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污染源监测、总量核算和应急监测等为重点,完善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二要在科研中体现管理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认真做好“水专项”等重大项目,加强“灰霾”天气表征等老百姓关心问题的研究,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日常监测能力的转化。三要加强监测科研管理,因地制宜建立环境监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高度重视监测科研规划和监测标准规划,建立科研项目库。监测总站要组织各级监测站协同攻关,解决监测领域重大科技问题。   第五,以质量管理为手段,带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科学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提高监测数据质量的基本途径。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全程序的质量管理还没有开展。要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探索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动全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要组织开展各监测领域、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善监测要素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实现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   第六,以技术培训为引擎,带动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整体跃升。目前监测系统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素质整体还偏低,必须认真贯彻队伍建设上下一条龙的要求,积极开展大规模的监测人员技术培训。要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中长期规划,编写高质量培训教材,建立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基地和专家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专业机构建立长效的合作培训机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将培训内容与日常工作、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做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全国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老中青相组合、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相搭配、专业和知识结构科学合理的监测队伍,为全面履行新时期环境监测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在支撑环境管理的监测实践中加速环境监测转型   环境监测转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将转型与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少争论,不折腾,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加速前进。   第一,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中提高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能力。当前,各级政府和百姓高度关注环境质量变化,监测系统要在深化环境质量监测上狠下功夫。一是积极拓展监测指标,探索将氮氧化物、PM2.5、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等指标转为常规监测的前期技术准备;二是着力抓好区域环境质量联动监测,在启动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启动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联动监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联动监测试点准备;三是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测,研究制定技术路线,有选择地开展试点工作,对已经列入中央农村环保资金“以奖促治”的村庄(乡、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充分利用国家环境卫星遥感数据,从生态监测入手加快环境卫星业务化应用进度,把“天地一体化”要求落在实处。   第二,在做好应急和预警监测中提高说清潜在环境风险的能力。在当前环境事故频发的形势下,必须下大力加强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准确把握环境安全隐患所在,牢牢控制应对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动权。要增强预警和应急监测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针对性预案,加强应急监测培训,适时开展流域、区域应急监测演练。要研究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环境风险级别划分与评价标准,全面启动空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研究开发预警表征发布平台,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数据的异常变化及时开展预警,实现预测预警模拟分析的可视化表达。真正使环保工作在抵御和化解环境风险上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第三,在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服务环保大局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健全节能减排的三大体系。作为三大体系之一的监测体系,必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线,及时跟踪、说清重点监管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一是做好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验收工作;二是尽早出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在确保在线监测的数据质量的同时,做好比对监测,逐步完善自动监测设备的监督考核制度;三是对未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企业,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开展例行监督性监测工作;四是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探索扩充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指标,同时逐步实现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监测实践,不断提高说清污染源状况的能力。   总之,环境监测的转型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站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以务实敬业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举措埋头苦干,共同推进全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 电镜、电子衍射专家在列|“科学探索奖”48人名单揭晓:每人奖300万元
    9月23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十大领域的获奖青年科学家首次集体亮相,并接受奖杯的荣誉。今年,共有48人获得“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见文末),每位获奖人将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仪器的发展。在此次获奖的48位科学家中,有几位科学家致力于仪器的研究和发展,以下列举了部分科学家的研究方向:高 鹏(北京大学):在电子显成像与谱学新方法、原子尺度界面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向 导(上海交通大学):在提高自由电子激光相关性和超快电子衍射分辨率方面做出了贡献。石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单分子磁共振的发展与生医交叉领域的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吴凯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量子点超快自旋光物理与光化学方面最初了贡献。宋清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微纳激光角动量操控及超快开关方面做出了贡献。彭新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自旋量子调控及其量子信息科学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姚宏(清华大学):在强关联量子物态和新奇量子相变的理论方面做出了贡献。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留念关于“科学探索奖”“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由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林毅夫、沈南鹏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目前由杨振宁担任评委会主席。该奖项覆盖基础科学与前沿科技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每位获奖者将获得奖金300万元人民币以及证书和奖杯。迄今为止已累计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其后,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多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成果。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辛勤耕耘和不断探索,才有了理论的创新、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探索奖的设立无疑对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使科学家们能够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保持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纯粹热情。这种投入和关注对提升科学创新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数学物理学丁 剑 北京大学何 颂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彭新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国祯 复旦大学向 导 上海交通大学姚 宏 清华大学化学新材料邓贤明 厦门大学刘心元 南方科技大学吴凯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华平 清华大学曾 杰 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和地学成里京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范一中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Joseph Ryan MICHALSKI 香港大学倪彬彬 武汉大学田 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白 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 鹏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葛 亮 清华大学巫永睿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国捷 浙江大学医学科学白 凡 北京大学姜长涛 北京大学刘 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 磊 复旦大学许琛琦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信息电子程 翔 北京大学耿 新 东南大学卢策吾 上海交通大学宋清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唐 杰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丁 一 浙江大学刘 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殳凹 苏州大学张 强 清华大学张新波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钟文琪 东南大学先进制造谷国迎 上海交通大学陶 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 博 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建筑戴 峰 四川大学周 颖 同济大学邹 丽 大连理工大学前沿交叉高 鹏 北京大学石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艺林 香港中文大学曾坚阳 西湖大学张 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探索微观新世界,质谱成像技术研讨会火热报名中
    质谱成像(MSI)作为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秘密武器”,正在掀起新的研究浪潮。为此,我们将于2024年9月19日举办的“第四届质谱成像技术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此次会议将汇聚全球顶尖的质谱成像专家,共同探讨多种质谱成像技术的最新突破及应用创新。立即报名,抢占席位!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si240919/~~~会议亮点不容错过~~~1. 前沿专家齐聚:本次会议汇聚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有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李灵军教授、空间组学质谱成像技术领军团队贺玖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洋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佳宁研究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汪福意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李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超副研究员。将从技术创新到实际应用,共同探讨质谱成像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2. 多种技术展示:涵盖常压透射式激光解吸/后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t-AP-LDI/PI-MS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MSI),离子迁移率分离和双极性电离质谱成像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TOF-SIMS),成像质谱显微镜等多种质谱成像技术,前沿技术一站尽览!3. 全方位应用探讨:会议将深入探讨质谱成像在肿瘤研究、药物代谢、单细胞分析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带您探索未来医学研究的无限可能。(点击图片,快捷报名)~~~会议日程正式公布~~~~~~会议嘉宾 重磅来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 教授《Probing Cellular Heterogeneity via Spatially Resolved Omics and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通过空间组学和质谱成像探究细胞异质性》)李灵军,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和化学系Charles Melbourne Johnson杰出讲座教授,并获该校Vilas 杰出成就教授称号。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谱与微尺度分离技术的联用,神经肽与蛋白质的高通量定量表征,生物分子质谱成像,离子淌度质谱对分子结构与构型的解析等。先后被授予分析化学个人成就奖(匹兹堡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生涯奖、 2019,2021,和 2024年度分析科学家Power List-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等多个奖项及称号。现任美国质谱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杂志副主编和质谱综述(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国际编委会成员, 以及北美华人质谱学会董事会主席。【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单细胞水平上探测组织内生物大分子的空间分布可为破译分子异质性和揭示单个细胞动态提供关键信息。在这里,我们利用俘获离子迁移率分离和双极性电离质谱成像(MSI)技术实现了高通量的原位 SC 脂质体分析。多模式 SC 成像,即使用双极性模式 MSI 对单个细胞进行串行数据采集运行,大大提高了 SC 脂质体的覆盖率。还描述了硬脂酰-CoA 去饱和酶 1 (SCD1) 抑制作用下 SC 脂质体的变化特征,并揭示了药物干预诱导的 SC 脂质体重塑。此外,这种集成的多模态 SC-MSI 技术还能识别小鼠小脑皮层中新的特定层脂质分布模式,促进了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脑区的脂质组剖析。最后,研究人员探索了组织扩展与 MSI 的新型组合,通过大尺寸激光束光栅扫描,在保持高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同时,高通量绘制各种生物组织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图谱。点击报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 研究员《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创新与进展》贺玖明,博士生导师,药物分析专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生物医药应用研究。开发出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及质谱成像新技术和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新药代谢研究平台。近5年,发表了包括Nat. Commun., Adv. Sci., PNAS,APSB,JPA,Theranostics,CCL,Anal. Chem.等Q1区论文10余篇。曾获 2010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CAIA2019 特等奖(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安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委委员;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 Sin B、J Pharm Anal青年编委,Molecules、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和《药学研究》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常务委员。点击报名》》布鲁克道尔顿李鹏飞 应用主管《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助力空间生物学表征》李鹏飞,现任入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成像应用主管,负责MALDI成像和MRMS质谱技术在代谢物分析、临床科研、石油组学以及溶解性有机质分析方面的应用。李鹏飞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负责离子阱质谱、MALDI-TOF质谱和轨道阱质谱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生物分子表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摘要】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的分析策略以及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的应用案例。点击报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洋 教授《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潘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质谱线站科学家,中国质谱学会理事,Discover Catalysis(Springer Nature)编委,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研究方向为质谱仪器与方法学。已在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2 项,【摘要】质谱成像(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MSI)是在质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质谱成像技术通过直接扫描待测样品,利用专门的成像处理软件与质谱的离子扫描技术相结合,即可获得探测区域各个组分的二维离子分布图,组分在每个点上的相对含量以亮度强度或不同颜色体现出来。该技术具有免荧光标记、不需要复杂样品前处理,即可提供丰富的被分析物空间分布信息的优点,已经发展成为基础医学、药学、微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电离是软电离技术,没有极性歧视,可显著提升离子化效率尤其是非极性分子的离子化效率。本报告主要介绍基于光电离的解析电喷雾电离解吸以及激光解吸结合二次光电离的质谱成像平台的构建,以及应用进展。点击报名》》香港浸会大学王佳宁 研究助理教授《亚细胞分辨MALDI质谱成像》王佳宁博士拥有丰富的质谱成像和生物质谱研究经验,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成像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亚细胞分辨和异构体分辨质谱成像领域,已发表48篇同行评议论文,授权发明专利8件。他开发了多种MALDI质谱成像方法,显著提高了脂质和代谢物成像的覆盖率和灵敏度,为MALDI-TOF MS成像和小分子检测做出了重要贡献。【摘要】MALDI成像在实现高分辨率下的高质量基质沉积和保持系统稳定性方面,仍面临着艰巨挑战。本课题组开发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和数据分析策略,极大提升了5微米分辨率下单细胞成像的灵敏度和覆盖度。通过降维与数据挖掘分析,呈现了亚细胞分辨的与细胞周期和环境胁迫相关联的脂质表达空间区位变化。更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十倍(10x)扩展的MS成像技术,使得未经修改的商用质谱仪的成像分辨率得以十倍提升至亚微米级别,实现了500纳米的成像分辨率,显著超越了现有仪器5微米的限制。这种增强的分辨率使得组织结构的可视化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非常相似,使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分析能够更加精确。综上,我们的研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亚细胞脂质质谱成像细节成像,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研究复杂生物系统以及利用质谱成像开展细胞生物学层面研究的手段。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汪福意 研究员《ToF-SIMS单细胞成像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汪福意,博士生导师,北京国家质谱中心主任。1999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学金,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系从事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研究。2007年入选中科院“海外杰出优秀人才”计划,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家质谱中心。长期从事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和建立基于质谱和质谱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抗肿瘤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性。自2007年起,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和面上项目,以及科技部973 项目课题等国家科技项目,在PNAS、JACS、Angew Chem和Anal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摘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是一种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的表界面分析技术。ToF-SIMS成像分析具有优异的空间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在生物组织和单细胞成像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报告将分享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应用ToF-SIMS单细胞成像技术研究药物分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点击报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顿俊玲 应用工程师《镜质合璧,还原真实:成像质谱显微镜技术介绍》顿俊玲,岛津应用工程师,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毕业后从事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分析工作。2017年加入岛津公司,负责MALDI-TOF、成像质谱显微镜的应用开发、项目支持工作,在代谢组学、质谱成像分析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摘要】成像质谱显微镜技术及其应用介绍。点击报名》》中国药科大学李彬 教授《中药空间代谢组学研究与应用》李彬,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质谱成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cta Pharm Sin B, Anal Chem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超 副研究员《基于质谱流式和空间多组学的肿瘤演进分析》赵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质谱多组学和质谱成像方法开发、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体暴露和健康危害机制研究、肿瘤代谢机制等。以一作/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Nucleic Acids Res., Sci. Bull., Mass Spectrom. Rev., The Innovation 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广东省面上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入选广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珠江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担任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IF 4.7)、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F 8.8),Phenomics 青年编委。【摘要】 采用质谱流式、质谱为基础的多组学和成像技术,阐明乳腺肿瘤细胞代谢、免疫细胞种类及其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分子基础差异,为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提供新思路。点击报名》》“第四届质谱成像技术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更多精彩内容,我们直播当日(9月19日)见!点击链接,抢占席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si240919/
  •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的通告》,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深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原创项目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发布年度申请指南,提出相关申请要求,不限研究领域或方向。申请人经推荐人推荐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相关科学部受理并分批组织审查和评审。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1—3年,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年。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通过征集科学家建议、学术论坛讨论或专家论证等形式,形成项目指南并适时发布。项目指南包括研究领域或方向、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不需要推荐人推荐,相关科学部受理申请并组织审查和评审。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由项目指南确定。通知全文如下:关于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3〕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指南所述要求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3年1月29日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实施原创探索计划,完善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以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一、资助定位  原创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深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二、资助模式  (一)项目类型。  原创项目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发布年度申请指南,提出相关申请要求,不限研究领域或方向。申请人经推荐人推荐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相关科学部受理并分批组织审查和评审。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通过征集科学家建议、学术论坛讨论或专家论证等形式,形成项目指南并适时发布。项目指南包括研究领域或方向、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不需要推荐人推荐,相关科学部受理申请并组织审查和评审。  (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原创项目采用灵活的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1—3年,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年。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由项目指南确定。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条件。  依托单位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原创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不能与正在执行或处于评审阶段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重复。  (二)申请方式。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每个项目申请需要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且在国内或国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或2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包含1名固定编制项目主任和1名科学部负责人)推荐。除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负责人外,每位推荐人每年只可推荐1项原创项目申请。推荐人应针对项目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提出详细的推荐意见。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无需专家推荐。  (三)申请时间。  2023年2月1日以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应根据项目指南时间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四)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除外)。  四、申请程序  原创项目申请程序包括预申请和正式申请,预申请审查通过的项目申请人方可通过依托单位提交正式申请。  (一)预申请和审查。  1. 申请人可于2023年2月1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撰写预申请。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专家推荐类”或“指南引导类”;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还需要在附注说明栏选择项目指南相应名称。  2. 申请人按照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专家推荐类申请项目的预申请提交后,信息系统将向推荐人发送电子邮件,告知推荐人提交推荐意见。申请人可在线查看推荐意见是否已提交,但不能查看推荐意见内容。  3.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预申请正文和推荐意见中均不得填写任何申请人或推荐人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否则将无法通过预申请审查。  (二)正式申请。  1. 通过预申请审查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  2.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原创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2个。  3. 原创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编制预算表。  4.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5. 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正式申请项目清单、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五、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对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还将公布推荐人姓名。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推荐人推荐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各部门咨询电话。 数学物理科学部010-62326911化学科学部010-62329320生命科学部010-62329341地球科学部010-62327157工程与材料科学部010-62326884信息科学部010-62328472管理科学部010-62326898医学科学部010-62328952交叉科学部010-62328382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 探索细胞代谢:西南医科大学江涌团队周牮博士的5年创新研究历程
    这是一档关注“生命科学行业变化”的专题栏目。我们将从合作伙伴入手,每一期研究和解读一家科研机构或科研课题组、实验室的背后故事、相关方法论、使用的工具等等,帮助科研从业者获得启发和思考。不久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涌教授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曹洋教授在“内分泌学与代谢”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Astrocytic LRP1 enables mitochondria transfer to neurons and mitigates brain ischemic stroke by suppressing ARF1 lactyl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LRP1通过调节细胞代谢影响ARF1乳酸化修饰,进而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间线粒体转移的作用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可以拮抗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文章在Cell Metabolism页面 本期【沃的研究所】,我们将对话文章的第一作者周牮博士,一起了解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蛋白1(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重要调控作用。▲ 周牮博士 深究LRP1调控机制先进设备为脑血管研究助力随着国家老龄化的加剧及疾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处于脑血管疾病的威胁中,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周牮博士主要专注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为后续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指导,以提升脑血管病人的存活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2016年,《Nature》报道了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控CD38环化酶活性将线粒体转移到神经元中并可改善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损伤。因此,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间的线粒体传递对于维持神经元细胞的有氧呼吸和能量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靶向线粒体转移的干预手段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潜力。然而,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如何通过调节线粒体转移来减轻脑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亟待深入地挖掘和探索。基于此,团队结合既往关于LRP1参与神经系统的调控的相关报道,确立了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调控作用的研究课题。团队先是证实了LRP1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外排的过程可能存在新的机制,进一步探究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代谢的影响,通过细胞模型探究出ARF1 K73的乳酸化修饰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外排调控的机制。接着通过动物模型靶向星形胶质细胞干预LRP1的表达并过表达ARF1乳酸化修饰突变体,发现敲减LRP1或促进ARF1乳酸化修饰可引起脑脊液中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线粒体数量下降,进一步验证该调控机制。随后,团队通过建立脑缺血动物模型,借助7.0T 磁共振、行为学评估和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LRP1-ARF1 Kla(73)轴在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团队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样本进一步验证了其研究发现。▲ LRP1对星形胶质细胞线粒体转运的调控作用 团队在利用细胞模型进行机制探究时,不仅使用了细胞系模型,还同步采用原代细胞模型进行双重验证。在从动物样本中获取原代细胞时,瑞沃德单细胞悬液制备仪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博表示:“之前我们手动用玻璃匀浆做出来的活率只有70%-80%,改用单悬之后活率都在90%左右,最高的一次有97%,当时还做了荧光染色,配合细胞计数仪的荧光评估,效果非常好。所以如今我们进行神经元细胞分选时,坚定地选择使用单细胞悬液制备仪。毕竟神经元细胞相较于胶质细胞更为脆弱,而该仪器的效果让我们非常满意。”在动物实验方面,周博所在的团队和瑞沃德的渊源颇深,可追溯到2018年。周博说:“当时我们做动物实验一般用腹腔麻醉,后面因为一些动物伦理的原因,开始接触吸入麻醉,就买了瑞沃德的机器。慢慢接触多了,觉得仪器还挺好用的,就越买越多了,确实为实验提供了不少便利。”由于团队成员几乎均为神经外科医师,他们擅长精细的显微操作,因此在实验方法的选择上,即便过程繁琐,也会尽量选取能够满足研究需求的造模、检测与给药方法。MCAO造模以线栓法的方式来进行,评估MCAO模型脑缺血程度采用了专业的设备。周博说,“当时在美国学习的庞金伟和彭建华师兄推荐了瑞沃德的激光散斑设备,说对脑血管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实际使用之后发现这个机器对脑缺血的研究和评价非常有用。”在进行给药实验时,周博又补充,“需要7天持续性对小鼠进行侧脑室给药,对比了一下,瑞沃德的缓释泵最具有性价比。”▲ 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室瑞沃德散斑 跳出舒适圈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在周博整个项目历程中,“新”是关键所在 ,这个字,在周博的访谈中出现了很多次。对于周博来说,如果跟着师兄在基础研究的模块继续做下去,也能做出一些成果,安安稳稳地毕业。但周博选择了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导师的大力支持下走出泸州的平台,和华西医院李涛教授团队合作,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但新也意味着不可把握与艰辛。这项研究从立项到成果发表,前前后后经历了大概 5 年。周博作为第一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周博坦言一路上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的不自信和畏难情绪。不过,科研虽难,却也是他心之所向。并且有家人的支持、导师的鼓励以及团队的相互配合,让他有动力和信心坚持下去。周博的内心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抗住压力,一路走到了现在。他感慨道:“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实验结果也并没有像自己预期的那么好,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拓宽思路,才能够寻得最终的真谛吧。”柳暗花明又一村,硕果累累的项目的开启,源自那辆载满失意与伤心的大巴车。“说起来不怕您笑话,这个立项是在大巴车上完成的。”周博笑着说,“当时我在李涛教授那学习了几个月没什么满意的成果,灰溜溜地准备回泸州了。我清晰记得,12 月 19 日那一天,从成都回泸州的大巴上,我坐在最后一排靠窗边,特别伤感。突然李涛教授给我打电话做了沟通,我当即就在车上一边查文献一边汇报,就这样拟定了研究的方向。”顿了一下,周博说:“现在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就像是你在井底,突然有人扔下来一根绳子,我看到了希望,抓住了,又正好把我提上来了。”确立研究方向后,又有“新”的挑战。“我们的实验中要求对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东西,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选择了激光散斑来做实验比较。”“审稿人也要求我们需要提供一些更为直接的方法来评价,比如双光子或者血管超声,这些都是以前我们课题组没有接触过的新实验,所以虽然方向上我们定好了,但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去创新、去突破。”▲ 周牮博士所在的团队 然而研究工作繁重复杂,平衡临床与科研又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一台神经外科的手术平均时间往往会超过 4 个小时,平时还需要兼顾本科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而科研工作复杂度非常高,很难用临床的空闲时间去处理。同时,这个项目和华西医院联合合作,周博需要经常前往重庆和成都做实验。他坦言,很难做到临床和科研兼顾。那实验怎么进行呢?“临床的时候就 90%以上的心思在临床,期间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交给课题组的其他成员完成。涉及到新的实验,需要重点突破的时候,基本上就完全脱离临床工作,全身心投入做科研,很难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有舍才能有得。”周博回答道。未来,周博又将迈向何方呢?他表示之后的研究方向还是更倾向于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基于临床的数据挖掘新的靶点,通过基础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再回到临床上,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生活中可以做i人科研上要当e人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有个很火的MBTI性格测试。采访之前跟周博沟通,他自称I人。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一直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向外探索,突破原有的圈子,于是打趣说:“您其实是个e人吧”。“平时我是比较少社交的,不太喜欢参加各种聚会,以前喜欢钓鱼,现在没时间了只能在B站上看别人钓鱼。少社交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静下心来做科研,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呢,”周博话锋一转,“江涌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说做人可以收敛一点,但做事情一定要大胆。什么意思呢?就是搞科研一定要敢于外拓,多思考、多探索,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毕竟现在流行多学科融合。所以我应该算是生活中的i人,科研上的e人吧。”至于说学医这个事,可能是爷爷胃癌离世的影响,“成为医生”的念头就在周博的心灵上埋下了很深的种子。那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专业。“那您会对高考生提出学医的建议吗?”我开始好奇。“俗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周博大笑,“以前我觉得医生就是万能的,直到自己当了医生,看着病人和家属痛苦的时候,才知道医生很多时候也无能为力。”在周博看来,医学专业比普通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时间要更长,学习强度也更大。周博分享了他的经历:“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开玩笑说,现在才是真正的三年模拟五年高考,经常都是通宵达旦地在复习准备考试。毕业之后想当临床医生,还要经历三年的规范化培训,规培之后还有两到三年的专科医师培训,非常难。”“虽然难,但看得出你很喜欢这个职业。”我说。周博笑笑:“当你真正体验到把病人医治好,或者从垂死的边缘抢救回来,看着他高高兴兴地出院,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直到现在,也经常有以前的病人会跟周博联系,家有喜事的时候也会邀请他参加,分享彼此的喜悦。对于周博来说,这种成就感是超越金钱和名气的。“如果真要建议的话,我会建议没有毅力和信念不坚定的人不要轻易选择医学专业,学医的过程真的很辛苦,医生也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但如果你选择学医,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救死扶伤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至于未来,周博还是希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一名造福一方的临床大夫。“当然了,我也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在科研上做出更多的突破,更好地服务临床。”在探索医学的征途上,每一个脚步都铺满荆棘,唯有持之以恒,方可达至彼岸。我们也祝福周博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继续发光发热,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想了解试用周牮博士实验室同款设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将会有专业人员与您联系
  • “独行星球”:维萨拉的太空探索史
    太空一直是人类魂牵梦萦的所在,众多太空主题电影大片的大获成功足以印证这一点。在维萨拉,我们对太空的兴趣远远超出了科幻小说的范畴。维萨拉传感器目前正在用于欧洲航天局 (European Space Agency) 于 2016 年启动的 ExoMars Mission。为了评估火星的环境并为未来的探索铺平道路,欧洲航天局通过该计划向火星发射了航天器。此外,“好奇号火星探测器”(Mars Curiosity Rover) 也已经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取得了许多突破性发现。维萨拉技术并不仅仅在前文描述的情形中进入过太空,我们为太空探索提供传感器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为什么要去往火星?ExoMars 是火星探索计划的第 44 次尝试,第一次由苏联于 1960 年发起,但未能成功。自那时起,人类已在 23 次飞行计划中成功抵达了这颗红色星球,其中几次均采用了维萨拉技术。例如,我们的传感器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任务的一部分,通过这次任务,人们于 2015 年首次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液态水的证据。研究太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火星等星球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太空探索可推动创新和国际间合作,能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还可以满足人类渴望探索并了解周边世界的天性。由于火星与地球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在地球上面临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因此研究火星尤其重要。这一点得到了芬兰气象学院(FMI,维萨拉的长期合作伙伴)雷达与空间技术研究部门负责人 Ari-Matti Harri 的强调。他说:“通过研究相对于地球较为简单,且在动态层面上与之类似的火星大气层,我们将有机会了解由于受到水系、植被和高湿度水平的影响而在地球上可能被忽略的一些东西。”火星探索任务已带来很多重要的发现。我们现在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维萨拉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水,这为火星曾经存在生命,甚至现在可能仍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提供了重大支撑。人们还发现火星上的辐射水平不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这为将来人探索火星提供了可能性。红色星球上的维萨拉维萨拉是如何精准帮助探索太空的?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们的气压和湿度传感器陆续用于火星及其他太空领域的探索任务中,帮助科学家深入研究大气层,以更好地了解外太空,以及火星等行星是否曾经或仍然存在生命。为什么在太空探索中使用维萨拉技术?我们的技术稳定,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在太空中会遇到极端的环境条件。维萨拉传感器能够承受高温和低温,并且高度耐受摇晃和振动。正是这种高稳定性,确保了这些传感器能够针对其他行星上发生的真实环境变化提供准确读数。 从人造卫星到土星在维萨拉,我们从 20 世纪 50 年代便开始参与空间探索任务,对于这一悠久历史,我们倍感自豪。1957 年,我们通过对无线电经纬仪的频率进行转换,来帮助追踪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 I,它的发射是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从那时起,我们参与了许多极富吸引力的任务,提供了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的技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维萨拉为 FMI 提供了 2011 年发射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所用的压力和湿度传感器,这是两个组织于 1998 年首次合作以来第五次参与太空探索任务。2015 年,“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发现了首个液态水证据,这是迄今为止在火星上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这项任务还发现,火星曾经含有我们所知道的维持生命所需的化学元素,如硫、氮、氧、磷和碳。此外,它还提供了火星辐射水平的详细信息,对于未来的任何载人航天任务而言,这都是一项重要信息。该探测器仍活跃在这颗“红色星球”上,而原定仅进行两年的任务已无限期延长,因为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它有潜力继续提供 55 年的数据。另一台探测器计划于 2020 年发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7 年,FMI 为亚利桑那大学领导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Phoenix Mars Lander) 任务提供了一种基于维萨拉传感器的压力测量仪器。该项目实现了火星极地地区的首次成功登陆,并为科学家提供了针对火星这一地区气候和地质的大量深入信息。凤凰号的发现包括火星极地地区存在冰雪和高氯酸盐,而高氯酸盐是地球上某些细菌生命体的食物。这些发现让我们对火星的气候和天气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也进一步证明了这颗行星在某个时间点可能存在过生命。卡西尼号土卫六探索任务火星并不是维萨拉技术造访的唯一行星。我们的压力传感器是 NASA 于 1997 年发射的卡西尼号 (Cassini) 任务的一部分,2005 年卡西尼号首次在太阳系外的卫星 — 土卫六上着陆,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卫星。这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太空发射任务之一,并于 2017 年结束。它带来了许多价值非凡的发现,包括土卫二(土星的另一颗卫星)上存在冰冻水、一颗绕土星运行的新卫星可能诞生,以及土卫六上存在类似地球的地质过程。卡西尼号任务是同类任务中的先驱,它带来的经验教训将对未来的外太阳系探索尝试产生巨大影响。 火星探测器,这张图片由 NASA 提供。太空生命科学研究收获经验未来会怎样?
  • 2022科学探索奖公布!50人获奖 "含金量"十足
    作为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如下↓今年亮点颇多:诞生首位“90后”获奖人,医学科学领域首批获奖人脱颖而出,多个地区首次出现获奖人,自由申报的获奖人创下新高… … 一个个亮点背后,折射出科学探索的新活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首次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方向“降级”大肿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机理、预防蚊媒病毒传染病、干细胞再生治疗眼科疾病、开展中国最大食管癌队列研究… … 本届“科学探索奖”,五位科学家从一众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医学科学领域的首批获奖人。他们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开发临床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潜心工作在科学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线。“‘科学探索奖’今年开始增设医学科学领域,是因为我们和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样关注人类健康,也是因为我们坚信科学是未来人类健康改进的关键。希望支持一代又一代新的医学科学家,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饶毅表示。2021年“科学探索奖”生命科学领域获奖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曾表示,“科学探索奖”并不是以常规的发表论文,或者说获得的“帽子”来选人,而拥有自己的“品味”,获奖人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位获奖人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苏士成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吕奔,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又是探索医学奥秘的科学家,联通着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生命科学解答‘为什么’,临床医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回答‘怎么办’。医师科学家从事以临床为导向和目标的科学研究,服务广大患者的现实需求。‘科学探索奖’激励我们将‘从0到1’的科学发现,以临床为出口不断为人民服务。”苏士成说。迎来新晋科研力量“多元化”获奖人展现基础研究生机2022年获奖人“含金量”十足,展现出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的过人实力。在50名获奖人中,45位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15位通过自由申报渠道产生,创下历年新高。首位“90后”获奖人,首位澳门地区获奖人,大连、沈阳、济南等城市首次拥有获奖人… … 获奖人的“多元化”面貌,印证着中国基础研究的勃勃生机。本年度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的35家不同机构,其中有16家机构首次获奖,地域和机构分布更加广泛,是中国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的真实写照。“我正在科研起步阶段,‘科学探索奖’为年轻科学家提供了极大的激励和认可,一方面让我更安心,为从事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错空间,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更多责任,在未来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样的原创工作。”本届最年轻的“90后”获奖人,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说。在得知获奖时,从事强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机制与预测研究的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宣梅刚熬过几个通宵。四川泸定6.8级地震后,范宣梅持续向有关部门提供自己的灾害预测结果和受损房屋道路解译数据,服务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很高兴看到西部的获奖人不断增多,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变化正在显出成效。西部的大发展,必然持续涌现出科学问题,我们身处第一线,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范宣梅说。此外,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学术交流在不断“升温”。今年香港地区有两名科学家获奖,澳门地区也诞生了首位获奖人。获奖人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从事芯片研究,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麦沛然表示,澳门科学研究的起点不算高,但这几年得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湾区的频繁互动,进步速度很快。“我们会在‘小而精’的方向上不断努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王钻开感叹,“这个奖项影响力和穿透力非常大,给我带来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关注。获奖后,有很多不同方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圈子的关注,甚至也引导了一些人进入到这个比较小众的研究领域,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深耕科技人才培养拓宽青年科学家研究视野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科学探索奖”正是先行者,它瞄准青年科学家的“痛点”。资源、关系少?奖项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科学界同仁携手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弘扬科学家精神,评审务求客观公正。“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审工作全过程严谨有序,“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介绍说:“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一经查实,即取消当年参评或获奖资格。”多位奖项发起人表示,“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完全基于对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作出判断,谁“打招呼”,谁就“出局”。“我们希望用这种一票否决机制,使学术研究回归其初心本质。”偶尔会迷茫和挫败?“科学探索奖”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毕竟,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大奖,将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科研、开拓创新。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先生曾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时期,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是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5-10年。“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第二个“最困难”期,“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划。”“科学探索奖”不仅是对获奖者科研工作的肯定,也宣扬了一种更纯粹的科学探索精神,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探索而短期收获较少的无人区。他们确实做到了。在荣获“科学探索奖”后,不少青年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拿出了更加亮眼的成果: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邓自刚主研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正式启用;浙江大学教授李铁风以“万米深海操控软体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提出的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 四年时间不长,200位获奖人这个绝对数也不算大,但没有人怀疑,改变正在发生。“科学探索奖”在带给这些青年科研人员巨大助力的同时,亦将带动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基础研究,助推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 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 生态环境中心刘倩研究员获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腾讯公司日前发布消息称,2020年科学探索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与2019年不同,2020年,在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学家可以申报这一奖项。在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的基础上,2020年的科学探索奖将继续遴选出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的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共计3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近日,根据《“科学探索奖”实施管理办法(2020年版)》的规定,“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秉持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对申报人进行了初筛、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50位获奖人在“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的见证下产生。现将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予以公布。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刘倩研究员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详细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ff27f31-74a4-44c1-8127-3b1d8819813a.jpg" title=" 1111.jpg" alt=" 11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74b40a3-8d7f-45bb-ab71-dfebb2d23862.jpg" title=" 刘.jpg" alt=" 刘.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倩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化学,在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与溯源技术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工作。2014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等。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 。2015-2017任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长 。 /p p br/ /p
  • “科学探索奖”:首期十亿元大奖将带来哪些改变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腾讯在庆祝20岁生日之际公布了一件大事——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个旨在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的奖项就此诞生。“科学探索奖”的奖励对象年龄上限为45岁。每年将有50人获奖,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每年60万元的资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参与捐助“未来科学大奖”到“科学探索奖”,腾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探索越走越远。“一些科学家朋友在和我聊天时,经常会说到目前科技奖励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很多奖项是锦上添花,而且,科学家的薪酬和能力不匹配,导致商业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挖走很多人。”马化腾说,“所以我们想,能不能支持青年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探索。”这正是腾讯基金会设立“科学探索奖”的初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之所以对这些问题敏感,是因为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的腾讯日益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产业的升级换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升级换代很多来自基础科学的突破,要推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学的投入非常重要。”马化腾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家们对这一尚在筹备中的奖项充满期待。它将激励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追求更多改变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不少奖项是对已有成果进行奖励,而‘科学探索奖’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科技的未来可能,鼓励探索,激励未来,是这个奖的主要目标。”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需要有自己原创的发现和发明,才能引领中国往更深更高发展。‘科学探索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支持在中国工作的优秀科技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中国引领世界作出重要贡献。”饶毅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人们还希望该奖项能为科技奖励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做出些尝试。“科学探索奖”发起科学家们表示,该奖项的评审将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真正让评审机制、流程和评审结果由“科学家们说了算”,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科研成果不以商业诉求为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希望能通过设立这个奖项,确确实实地找到一批有胆魄的年轻人。”施一公说,对这批年轻人的评价,不应该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有多少人引用他们的文章,而是让评委来判断,看他们在科学前沿的突破,有没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是不是在一个领域里起到了引领作用,把人类的未知往前推近了一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探索奖”还将成为现有科研项目的重要补充,是青年科学人员安心搞科研的有利保障。据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透露,“科学探索奖”的资金完全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生活压力,特别是房子已经在干扰这一代青年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了。科学家也是人,如果每天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想思路、和学生讨论数据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个月房贷怎么还,房租怎么付,小孩去哪里上小学,他怎么可能从容不迫地做科学。”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立铭认为,通过给予个人资金支持,让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们安顿好自己的小日子,从容不迫、安安心心地工作,把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专注在热爱的事业上,他们作出的贡献最终定将反馈给社会。在他看来,“科学探索奖”或是一种尝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科学探索奖”或将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的奖励经费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并将长期运营下去。同时,腾讯基金会还会举办各类围绕“科学探索奖”的活动,助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一家企业的力量有限,我们希望更多企业加入进来。”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支持青年科学家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支持他们激励并凝聚起更多科学家,自下而上建立全新的科学文化;支持他们成为中国公众心中的科学偶像,让科学有温度、有吸引力。”这是王立铭对“科学探索奖”的一点小小期待,也是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p
  • 大连化物所实现表面金属—氢物种精确表征及活性探索
    近日,大连化物所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上金属—氢(M-H)活性物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M-H是一类特殊的物种,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其通常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和独特的化学性质,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中间体普遍存在。然而,在多相催化体系中,鉴于实际固体催化剂表面生成的金属氢物种固有的高反应活性,以及固体催化剂表面结构的复杂性,针对它们的全面表征和化学性质探索一直具有挑战。迄今为止,在常用的表征方法中,表面镓—氢(Ga-H)物种的特征信号仅在有限的文献中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到。 本工作中,研究人员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纳米Ga2O3催化剂上直接H2活化和丙烷脱氢反应中产生的表面物种,提出了表面Ga-H物种的明确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证据。Ga-H物种由于强的1H-69Ga/71Ga核自旋耦合作用(J耦合和偶极/四极耦合)产生了复杂的1H核磁共振特征信号,研究人员利用先进多维核磁技术对复杂谱线进行解析,并结合数值模拟与DFT理论计算,揭示了这种特殊中间体物种的结构构型、形成机制。进一步利用CO2吸附模型实验,研究人员揭示了Ga-H物种是CO2加氢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   相关成果以“Direct Detection of Reactive Gallium-Hydride Species on Ga2O3 Surface via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我所510组博士研究生陈虹余和高攀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朗盛化学(中国)系统全面对接【探索平台】
    2014年4月,朗盛化学(中国)完成与上海泰坦科技(Titan)旗下探索平台采购库存系统全面对接:双方开放平台数据端口,朗盛化学内部采购管理系统可实时获取探索平台产品信息,在原有内部采购系统中即可完成在探索平台的下单采购。这给基于信息系统进行科研物资采购带来体验新跃升! 朗盛是德国第四大化学品集团,作为特殊化学制品领导者,朗盛在全球的52个生产基地共同成就了公司的辉煌。卓越的产品和生产工艺需要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是朗盛化学(中国)采购方的首要考虑因素。泰坦科技作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拥有丰富的外企第三方采购服务经验,与USP、巴斯夫、安利、SGS等知名企业均有良好的合作。朗盛化学(中国)选择泰坦科技提供采购库存实时对接支持服务,既是肯定,更是智选。 泰坦科技满足更多企业更高标准的服务要求,已经先后为药明康德、桑迪亚医药技术、南京艾康化工、北京伊诺凯科技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系统对接服务,能够帮助客户优化科研资源,提升科研效率,更大程度提升客户研发竞争力。探索平台:泰坦科技全力打造的国内首家一站式科研购物平台,整合行业优质丰富的产品资源,围绕科研需求的各种产品系列,切实帮助广大科研人员实现“一次光顾,览遍全行”的一站式购买服务。加以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全面降低科研工作者的时间精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卓越成就!关注“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享更多精彩信息!微博:探索平台 微信:tansoole
  • 福斯带你探索牛奶中脂肪酸的奥秘
    30秒检测MilkoScan FT3乳品分析仪14种牛奶中的脂肪酸(组)C14:0C16:0C18:0C18:1短链脂肪酸 -SCFA中链脂肪酸 -MCFA长链脂肪酸 -LCFA饱和脂肪酸 -SFA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反式脂肪酸 -TFA乳腺合成脂肪酸 混合脂肪酸运行脂肪酸丹麦福斯奶牛养殖专家/农业理学博士Daniel Schwarz在最新发表在《国际乳制品技术杂志》上关于“牛奶中的脂肪酸检测技术革新”专题文章中说到:我们开发的模型,应用于傅立叶(FTIR)技术对牛奶中脂肪酸分布进行可靠准确的预测。并将模型生成的结果与气相色谱参考方法(根据IDF/ISO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了良好的相关性。相比传统的气相色谱法,这使得定期检测牛奶中的脂肪酸分布及含量更为经济高效。01乳品加工厂的脂肪酸检测乳制品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更喜爱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乳制品,一些国家已经开发生产含不饱和脂肪酸浓度较高的乳制品。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食用反式脂肪酸将会提高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反式脂肪酸的摄取量尽可能降到最低。牛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大概在4-8%左右。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是一项重要的质量安全指标。更多的研究潜力,例如依据脂肪酸分布分离牛奶根据某些脂肪酸分布来分离牛奶,按质按特性进行更多种类产品的加工。这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仍需做更多工作和实践来更好地了解实际潜力。为乳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高端化和细分化产品的研发方向。02牧场和畜群管理的脂肪酸检测优化饲草料资源,通过改变饲喂条件改变原奶中的脂肪酸分布和含量牛奶的喂养和遗传,都会影响原奶脂肪酸的分布。牛奶中的脂肪酸分布也会随着饲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更快捷、更经济的检测方法传统的测定脂肪酸分布的方法是比较昂贵的,比如气相色谱法。傅立叶技术的脂肪酸分布检测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更经济更快捷的全新检测方法。还可对蛋白质、水分等其他营养指标同时进行分析,检测白奶只需30秒,对牧场实验室和牛奶检测实验室来说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更多的研究潜力,例如评估奶牛的甲烷排放量有研究表明,牛奶的脂肪酸分布与奶牛的甲烷排放量有着紧密联系,可以估算出奶牛的甲烷排放量,这正是许多国家关注的问题,也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进一步的探索此应用的可能性,也许将发展成一种检测甲烷排放量的筛选工具。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