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历程

仪器信息网发展历程专题为您整合发展历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历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历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历程话题讨论。

发展历程相关的论坛

  • 《中国认可发展历程》出版

    2012年7月24日,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编著的《中国认可发展历程》一书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以纪念国家认可制度集中统一实施十周年。 该书在认可委员会主任王凤清的亲自关心下,历时三年,经过十余次修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纂完成。该书完整记述了认可工作发展的翔实资料,收录了上级领导对认可工作的关怀,认可的起源与认可委员会组织体系历史沿革,认可工作的法律依据和认可结果的政府采信,认可制度领域的发展,中国认可工作的国际化发展、创新发展、科技发展、标准贡献,以及中国认可机构法律实体的自身发展等九方面的内容。转自:CNAS网站,与大家共勉。

  • 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

    [align=center][b]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b][/align]每次我们看到色谱柱的时候,都会想到明亮的不锈钢柱管,但是色谱柱柱管发展到今天也是历经坎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曲折的。1、玻璃柱管时代最早的色谱柱填料是填充在玻璃管里面的,玻璃管的机械强度,所以那个时代的色谱柱柱压不能太高,属于低压液相色谱的年代。这个是现代液相色谱分析的雏形,曾经的屠呦呦老先生靠最原始的柱层析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个是时代的进步!2、塑料柱管时代塑料取代玻璃是色谱技术的一大进步,塑料的工程强度要大于玻璃。所以用塑料装填色谱填料也流行一时。今天,[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3p][color=#3333ff]离子色谱[/color][/url]的色谱柱柱管依然使用的是塑料。但是液相色谱柱却摒弃了塑料。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多为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塑料可能与有机溶剂相互作用,甚至发生溶解。3、不锈钢柱管时代不锈钢色谱柱柱管的产生,意味着液相色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色谱柱可以耐更高的压力,所以通常我们说液相色谱是高效液相色谱或者高压液相色谱,其原因应该来源于此。我在网上看到,有的人说是当初液相色谱进入中国的时候,翻译错误造成的。但是本人认为从事物发展的脉络来看,叫高压液相似乎更加合理。随着填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液相色谱又被推陈出新到一个新的高度,超高压液相色谱。色谱柱的发展历程是色谱柱柱管的发展历程,也是色谱填料技术发展的历程,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有了今天色谱柱技术的飞跃发展!我们在使用不锈钢色谱柱的时候,不应该忘记液相色谱柱的前世今生!尽管今天我们不会叫液相色谱仪为“高效液相色谱仪”!所以,我们说色谱柱是液相色谱的核心!

  • 电位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font=&]【题名】: 电位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font][font=&]【全文链接】: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XYQ198604010.htm [/font]

  • 【原创】渴望知道仪器信息网的发展历程!

    [b][color=#000000][size=3] 我在网络上认识了“仪器信息网”,得到了我许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知道(认识或了解)了一些坛友,我希望“仪器信息网”越做越红火,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可是我对“仪器信息网”的发展过程不是很清楚,所以我非常想了解“仪器信息网”的发展历程,我想这可能也是许多坛友的一个想法(或愿望)吧。 所以希望坛主(或知情者)将“仪器信息网”的有关发展史介绍出来,让大家“一睹为快”,这也许对推动网站的发展说不定能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size][/color][/b]

  • 【0702】“每天都是新鲜人奶!”——人奶的传奇发展历程

    网上叫卖人奶尘埃落定后,又有成人奶妈隆重登台!“特别是刚做完大手术的人,人奶是最好的补品,比燕窝好”。某中介公司老总自豪地透露,这块需求远远超过他的预期,甚至成为主流业务。一头是城市的精明分子,一头是淳朴的乡村妇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在灰色地带越走越远,“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着乳头喝奶”,只要开得起价格,奶妈很少有异议。版主纵观人奶的发展历程,貌似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 奶自己的孩子;2. 奶别人的孩子;3. 网上叫卖人奶;4. 奶富裕成人!!(如有分类不妥,敬请指正!)不知道以后还可能往哪个方面发展.............Q1:成人喝人奶,效果好吗?因为人奶是为了小孩子的成长发育,成人已经发育完全了,很多人奶中的营养物质,对于成人来说应该没有什么效用了吧?Q2: 人奶如何保证安全呢?还是人健康,奶就安全?奶妈也要持健康证上岗??还有什么问题,欢迎讨论,欢迎补充!

  • 庆祝Thermo与Life的联姻,手绘一张发展历程图

    庆祝Thermo与Life的联姻,手绘一张发展历程图

    看到两家终于在一起了,一开心,画了一张他们的发展历程图,如有画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包涵。(注明一下:目前还是叫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而非Thermo Fisher Technologies!)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09/201409041355_512786_2533178_3.jpg

  • 多试样闪光法热物性测试技术发展历程

    闪光法作为一种经典的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方法,是所有热物性测试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基本覆盖了所有金属和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刚性高密度材料的热物性参数的测试,闪光法测试设备也成为了材料性能测试评价最常配备的仪器设备。 闪光法可测试多种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并且可以测试宽泛温度区间内热物理性能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过程。在闪光法测试过程中,一般都是单个样品进行升温来测试试样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的物性参数曲线,然后将被测试样温度降到室温,再装配下一个试样进行测量。这种常规的测试过程往往使得采用闪光法每个工作日只能完成1或2个试样的测试,这就使得很多机构面临着测试任务量巨大时一台闪光法测试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进度要求的困境,这同时也对闪光法的测试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提高闪光法测试效率,多年来闪光法测试设备厂家一直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并推出了相应的多试样闪光法测试设备。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内外闪光法测试技术在多试样功能方面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更多的了解多试样闪光法测试技术和设备的特点,为今后更高效的闪光法测试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由于文章较长不便发帖,发过多次也没成功,甚至账号被封。故将此文搁置在仪器网资料库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仪器网上看到文章,地址是: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3383/s523192.htm

  • 有人了解岛津液相色谱的发展历程吗

    我们这大部分是岛津的气相,液相不是好像有的地方一直用岛津这个牌子,不知道最早一代是用的什么型号?你了解岛津液相色谱的发展历程吗?你有岛津液相色谱的仪器图吗?参与讨论分享,就可以活动加分奖励啦~~~~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5.gif

  • 【原创大赛】我们实验室的发展历程

    [size=16px][color=#333333][font=仿宋]我们实验室的前身是单位土壤肥料站的一个检测室,重新运转是在1998年。那一年我一参加工作就分配到了这里。由于实验室刚刚成立,人员比较少加上主任一共只有4个人,业务量也比较单纯,刚开始只做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几项土壤的常规指标。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也不多,大型的仪器设备有一台上海分析仪器厂721G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一台上海分析仪器厂的6400-A火焰光度计,一台电导率仪、一台上海伟业出的PHS型的酸度计、两台电子天平。[/font][font=仿宋]随着时间的发展,实验室的工作量逐年增多了,人员也增加到了10人,逐渐配置了一些新的仪器设备,配备了美国热电S2[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分光光度计、北京科创海光AFS-230E原子荧光光度计、美国安捷伦6890N[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HPLC-1100液相色谱仪、[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联用仪[/color][/url]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工作业务范围由土壤常规指标的检测扩大到土壤重金属、微量元素的检测,产品扩大到蔬菜、肥料、水质的检测。随着业务量的增多,业务水平的提高,发展规模的扩大,2005年实验室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室,并在这一年我们开始着手于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说实话,当时对于实验室的资质认证,我们是一片茫然。在主任的带领下实验室首先进行了人员的分工任命,然后大家分头准备相关的工作。实验室采用内外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外派人员主要学习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内审、管理评审,仪器设备操作等内容,同时也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讲座、培训、现场指导。内部培训主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实验室从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实验室布局,仪器设备配备,人员培训,档案的建立,表格、标签的设计等等环节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经过四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我们从“人、机、料、方、环、测”等方面建立起了完整相关的系统,但在各个方面的细节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2006年1月实验室迎来了第一次评审,专家从符合性检查、管理体系运行效果两方面进行检查。经过2天时间,专家查阅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人员、仪器、监督、管理评审、内审等档案资料并且现场对授权签字人、盲样检测等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检查、考核。实验室最后以基本符合通过了评审。这次评审的过程也是我们检测人员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这次评审,大家认识到自已工作中的不足,然后开会讨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举一反三,寻找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并形成整改报告。一个月后实验室顺利拿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font][font=仿宋]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后,全体人员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已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2009年2月实验室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监督评审,2011年1月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复审换证。2011年9月通过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及扩项工作,2012年9月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认证,2013年6月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监督评审,2014年1月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复审换证,2015年4月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认证飞行检查,2016年7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认证复审换证,2018年6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飞行检查,2019年6月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认证复审换证。近十五年每一次的监督检查、飞行检查和复审换证评审过程,都是我们查找不足的过程,每一次评审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都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实验室发展到今天,仪器设备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质,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color][/url]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ICP-MS[/color][/url],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员从四人发展到近三十人,其中有硕士4人,博士1人,本科学历10人。[/font][font=仿宋]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实验室人员自已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团队中,大家齐心协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在不断提高进步。如今回头看看我们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浸含着大家辛勤的汗水。我为自已是其中的一员而骄傲自豪。[/font][/color][/size]

  • 人胎盘制品的发展历程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胎盘的特性,使用胎盘的历史源远流长。人胎盘在中医里被称为紫河车,秦始皇两千多年前就利用它炼制长生不老药,民间还有食胎盘进补的传统。但在以往的使用历史中,胎盘的作用被简化,只是作为一种普通药品或补品加以利用。直到进入现代,提取技术成熟以后,胎盘强大的美容保健作用才逐渐被开发出来。  人类使用胎盘迄今为止,按生产工艺及功能划分,人胎盘制品已经是第五代。  最初胎盘制品是以紫河车、胎宝为代表的中医中成药。由于提取技术十分粗糙,最初的人胎盘制品只有简单的医用价值。  当胎盘制品是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0世纪后,以我国为主的少数国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功研制的人胎盘组织液。人胎盘组织液完全改变了第一代胎盘制品的生产工艺,成功应用了酸水解、酶解等技术,医用价值大为提高。  后来,胎盘制品是瑞士人发明的羊胎素。羊胎素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但真正作为美容品风行世界是在20世纪中后期。羊胎素作为一种成熟的胎盘制品,有较好的美容作用,受到各国爱美人士的热烈追捧,但自从疯牛病爆发以后,受到严重打击。  人体胎盘中含有的物质叫人胎盘素,简称人胎素,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特定物品名称,也不是特定物品的通用名,而是一个概念的名词。人胎素产品包括人胎盘组织液、人胎素脂多糖注射液和胎盘素注射液等。人胎素对治疗妇科疾病以及术后粘连有显著作用。  到目前为止,人胎盘制品为第五代人胎盘组织液。人胎盘组织液是最新一代的胎盘制品,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调节免疫、抗突变、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能抑制化学致突变,对遗传因子的损伤起修复作用,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和抗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延缓衰老、改善亚健康及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功效显著。  胎盘制品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人类对自身健康不断追求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胎盘这个生命的源泉,一定会为人类贡献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 示波器发展历程

    示波器是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示波器最初是在1933年被研发出来的,到现在也有80多年的历史了,一开始做出来的示波器是模拟示波器,比较简单,就由示波管、电源和扫描电路三个部分组成,也只能简单的观测到一些电压信号,无法进行其他操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测信号,而是示波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存储记忆、信号转化、数字化处理等等,国外做示波器比较早的一些厂家,比如泰克、力科、惠普等,就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对传统的模拟示波器进行改良,加入了很多新的功能,使得现在的示波器不仅体积小巧,而且存储记忆容量都比较大,能对输入的信号能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转换。现如今,示波器已经发展成将近10个系列,并且品种多样化,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取样示波器、虚拟示波器、逻辑示波器等等。在这些品类的示波器中,比较受市场欢迎的还是数字示波器和虚拟示波器。现在比较知名的示波器品牌有泰克(Tektronix),固纬,力科(Gwinstek),福禄克,安捷伦等。

  • 【分享】我国离心机的发展历程

    在工业生产中,离心机基本上属于后处理设备,主要用于脱水、浓缩、分离、澄清、净化及固体颗粒分级等工艺过程,它是随着各工业部门的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例如18世纪产业革命后,随着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1836年出现了棉布脱水机。1877年为适应乳酪加工工业的需要,发明了用于分离牛奶的分离机。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石油综合利用的发展,要求把水、固体杂质、焦油状物料等除去,以便使重油当作燃料油使用,50年代研制成功了自动排渣的碟式活塞排渣分离机,到60年代发展成完善的系列产品。随着近代环境保护、三废治理发展的需要,对于工业废水和污泥脱水处理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促使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碟式分离机和三足式下部卸料沉降离心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发展尤为迅速。如今,在合成塑料(聚氯乙烯、聚丙烯)及合成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生产的分离设备中,螺旋离心机己成为关键设备之一。 我国真正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第一台螺旋离心机是1954年制造的,由于它独具连续操作、处理量大、单位产量耗电量较少、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结构、性能、参数变化很大,分离质量、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在离心机领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国际展览会上,各种各样的螺旋离心机,是所展出的离心机中最吸引人的机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引进螺旋离心机,对国外著名公司生产的多种规格的卧螺离心机进行了仿制。卧螺离心机是原化工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1989年南京绿洲机器厂仿制了ALFANx42o型大锥角((20)离心机(即L201),用于玉米蛋白的分离,并于1992年制成样机;此后,重庆江北机械厂、解放军第4819厂和金华铁路机械厂等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的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并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但是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还是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分离效果好,振动小、噪声低成为离心机能否被市场接受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离心机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通常,动态特性包括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和稳定性等内容。卧螺离心机的参数选择及优化是提高卧螺离心机动态特性的首要环节。 为提高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性能,人们对离心机常见问题进行攻关,对主要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北京化工大学硕士顾威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螺旋输送器的参数化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求得螺旋输送器在各种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参照压力容器的分析设计法校核了螺旋输送器的应力强度,考察了螺旋叶片的径向位移。为结构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 中国润滑脂工业70年发展历程

    中国润滑脂工业70年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润滑脂工业走过了从起步到成长和发展,历时60多年的创业历程,逐步实现了润滑脂生产体系从无到有,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产品品种从少到多,产品结构从钙基润滑脂为主到锂基润滑脂为主,产品质量由低到高,竞争能力从弱到强的巨大变化。[font='calibri'][size=13px]20世纪50年代[/size][/font]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润滑脂工业处于创业时期,润滑脂生产采用大锅直火加热熬煮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处于零星手工业式的作坊形式,生产的品种只有钙基润滑脂和钠基润滑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组织起一些小型润滑脂生产厂和车间,开始采用开口釜并配以机械搅拌和蒸汽加热、三辊研磨机等生产设备,在生产钙基润滑脂的同时,为了支援“抗美援朝”的需要,开发和生产了部分军械用润滑脂产品。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发研制并工业生产的润滑脂产品有钙基润滑脂、钠基润滑脂、合成脂肪酸钙基润滑脂和合成脂肪酸钠基润滑脂、压延机脂、滚珠轴承脂、石墨钙基脂、低温仪表脂、冬季炮用脂、炮弹脂和船用脂,以及复合铝基脂和复合钙基脂等产品。同时发展了管式加热炉连续式生产热载体循环加热、螺旋输送冷却器等生产技术和设备。[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16861_863_5650439_3.png[/img][/align][font='calibri'][size=13px]20世纪60年代[/size][/font]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研究开发了锂基润滑脂的生产技术和产品。1963年11月,在石油工业部全国润滑脂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全国各省市的17个润滑脂生产厂作为润滑脂定点生产厂,并从基础油供应和生产销售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这些定点润滑脂生产厂在我国润滑脂工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在润滑脂工业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19657_7874_5650439_3.pn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2px]17个定点润滑脂生产厂早期生产能力[/size][/align][font='calibri'][size=13px]20世纪60-70年代[/size][/font]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国润滑脂工业进入了成长时期,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润滑脂工业体系雏形,润滑脂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缩小了与国外润滑脂技术的差距。润滑脂生产工艺过程中开始采用压力釜和接触器胶体磨、均化器、脱气器等新设备,发展了循环剪切制脂工艺,开发了年产3000~6000t锂基润滑脂生产装置。在此期间,采用合成脂肪酸为原料生产的钙基润滑脂和钠基润滑脂得到了发展和推广应用,同时研发了合成油作基础油的润滑脂产品,及酰钠、酞菁铜、膨润土等润滑脂品种,满足了当时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润滑脂产品和试验方法标准制订方面,参照前苏联相关标准,制订了满足当时生产需要的37个国家和部级润滑脂产品标准和30余项润滑脂分析试验方法标准。[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20230_8839_5650439_3.jpeg[/img][/align][font='calibri'][size=13px]20世纪80-90年代[/size][/font]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润滑脂工业迎来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一是技术创新。在我国主要润滑脂生产厂引进外国不同技术特点的润滑脂生产装置和技术同时,国内有关润滑脂科研、生产、设备制造单位通力协作,研究开发了3000t/a锂基润滑脂生产技术和全套生产设备。在大面积推广锂基润滑脂生产和应用的同时,研究开发了复合锂基润滑脂、极压锂基润滑脂、极压复合铝基润滑脂、极压膨润土润滑脂、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聚脲润滑脂、磺酸盐复合钙基润滑脂、抗辐射润滑脂、铁道机车润滑脂、食品机械润滑脂、低噪音润滑脂、寒区无水钙基润滑脂、半流体润滑脂等一系列新产品;研究开发了“中国润滑脂数据库”等软件。二是技术改造。我国主要的大、中型润滑脂生产厂都结合市场的需要和本厂的技术和装备之不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品种结构等方面卓有成效,使我国润滑脂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或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21421_926_5650439_3.jpe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2px]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size][/align][font='calibri'][size=13px]21世纪[/size][/font]进入21世纪,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环境下,我国润滑脂工业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持续同步增长,2013年,根据润滑脂协会的调查统计,我国润滑脂产量达到431.826kt,产量居世界首位,锂基滑润脂产量占润滑脂总产量的84.95%,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高滴点润滑脂产品仅占润滑脂总产量的25.00%,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润滑脂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改变了原来包装容器形式单一、外观简陋的状况,采取大、中、小包装形式,基本满足了市场需要。[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22867_5195_5650439_3.jpeg[/img][/align][align=center][size=12px]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于2001年4月28日在北京成立[/size][/align][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201452524785_5313_5650439_3.jpeg[/img][/align]

  • 简述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法庭科学发展历程

    疑似将近八百年的发展史[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32331261773_9862_1636655_3.png[/img]

  •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及近期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由13亿人口疾病治疗、保健康复、生育等必须的医药消费所带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年平均增长率17%的发展速度。医药产业规模在2001年总值为2770亿元人民币,占大陆GDP的2.9%;2002年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2%左右,增幅达18.8%,高于全球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13%。药品市场的销售总额2001年达到了1260亿元,1990~2001年间更是保持了年均21.7%的增长速度。就医药细分行业的增长率而言,2002年高于医药产业平均水准的是制药机械(28%)、化学制剂(21%);低于平均水准的是中药(16%)、生物制药(16%)、卫生材料(15%)及医疗器械(12%)。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中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

  • 迎圣诞庆元旦,加分给力——谈谈自己实验室元素分析的发展历程

    只要简单的谈谈自己实验室元素分析的发展历程,就加分。比如有哪些仪器,为什么会购买ICP-MS,以及ICP-MS购买以后其工作量如何,等等,无固定格式。我先来吧。我们实验室目前元素分析的仪器有原子荧光2台,原子吸收2台(另一台在路上),ICP-MS1台,缺ICP-OES。开始仅仅只有原子荧光和原子吸收,原子荧光能分析的元素数量受限制,大约上世纪90年代末又搞了一台原子吸收,但是石墨炉很差的,无限懊恼中,于是在2002年又买了一台进口的原吸,当时感觉无限好啊!但是随后发现样品量越来越大,只要开检测单,总跑不掉元素分析,越来越悲催。于是开始抱怨,工作量大,想一想铅镉铁锰铜锌砷硒汞铝等等元素的分析就只有两个人,那个累啊!就开始盼,希望能有一台ICP-OES或者ICP-MS,一针进去所有的都出来。2010年终于盼到了ICP-MS,但是好的感觉总是不长,这个昂贵的仪器维护起来那是极其繁琐,但又不敢怠慢。苦逼的生活无尽头。每天实验室穿梭的情景终于让领导有所动,赶紧分了一个人过来帮忙。但是又赶上了水质分析扩项,要从以前的几十项强制扩展到现在的106项。工作量不减反增。

  • 【谱图】气相色谱仪发展历程

    国产气相色谱仪发展历程气相色谱仪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电气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中电气系统是整台色谱仪的核心控制部分,它的设计先进与否、用料精良与否、工艺严格与否在整台仪器里起着决定的作用。而微处理器是又是电气系统的核心。微处理器代表厂商INTEL公司经历了4004:1969年(4位机); 8008:1972年(8位机);8080:1974年 (8位机); 8085:1976年 (8位机); 8086:1978年 (16位机) 8088;以后进入了186、286、386及奔腾时代。8085的主频最高不过6MHz,当年使用此CPU的厂商非常多,包括AMD、TOSHIBA、FUJI、SIEMENS等等。现有色谱仪多定型于90年代左右,经历了a,模拟控制可控硅控温方式、b,市面的控温模块控温方式、c,抄袭80年代国外机型的方式、d,自主研发核心控温线路的几个阶段。目前,前二种方式实属落后,在国产色谱仪中已不多见。但遗憾的是成功自主研发核心电子线路的厂家也凤毛麟角。由于80年代的处理器(如8085、8031等)没能设计软件的保密技术,而是将核心的软件代码直接写在EPROM内,这为抄袭带来了方便。也正是80年代国外产品的这一缺陷,把我国的气相色谱事业带到了一个“一片繁荣”的时期。80年代的国外色谱仪软件设计已是相当严密和精炼,这点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抄袭的软件只能运行在当时生产的处理器,而这类芯片目前早一停产。比如40脚双列直插的8085芯片(见照片)、8031芯片(见照片)、28脚双列直插的带紫外线擦除窗口的EPROM芯片(见照片)等。由于这类芯片早已停产,市售的芯片多是从电子垃圾中拆下来的(业界俗称:拆机片、翻新片、闪新片),性能难以保证(大规模集成电路都要求严格的焊接、拆片的温度和时间;严格的防静电措施和一定的使用寿命等,而已拆卸电子垃圾为产业我国南方某地多是采用煤火炉、老虎钳为工具进行拆片,这更难保证拆片的质量),这也与卖价不菲的气相色谱仪难以相称。用户买到这样的色谱仪,内心感受就不言而喻了。也许有人要问,采用这种技术方式的公司怎么不加以改进,而将抄袭软件移植到当前最新生产的、性能更高的微处理上来呢?这是因为:由于当时没有硬件加密技术,当时的国外软件设计人员就只好在软件里设计了多处软件防篡改程序,如果不一一破译这些防篡改程序,就很难进行软件改进和移植。而破译这些防篡改程序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企业需要早期的精通8085、Z80、8031汇编语言的人才,同时还要承受破译不成功的风险

  • 【资料】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55年 Hooke(虎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软木塞上某区域中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 Leeuwenhoek(李文赫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1833年 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雪莱敦及史汪):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粒线体。 1876年 Abbe: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 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1881年 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and 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他将细胞用硝酸银染色而成就了人类细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年 Lacassagne(兰卡辛):与其实验工作伙伴共同发展出放射线照相法,这项发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钋元素来探查生物标本。 1930年 Lebedeff(莱比戴卫):设计并搭配第一架干涉显微镜。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发明出相位差显微镜,两人将传统光学显微镜延伸发展出来的相位差观察使生物学家得以观察染色活细胞上的种种细节。1941年 Coons(昆氏):将抗体加上萤光染剂用以侦测细胞抗原。 1952年 Nomarski(诺马斯基):发明干涉相位差光学系统。此项发明不仅享有专利权并以发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 Allen and Inoue(艾伦及艾纽):将光学显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强对比,发展趋于完美境界。 1988年 Confocal(共轭焦)扫瞄显微镜在市场上被广为使用。

  • 【分享】认证认可发展历程

    [size=4] [size=3]1981年4月,建立了第一个产品认证机构, 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  1983年启动实验室认可制度。  1994年启动认证机构认可制度。  1995年启动认证评审员注册制度。  此后,中国各类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以及中国的认可工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而不断完善发展。  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明确实施质量认证工作等。  198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颁布实施,明确在进出口商品领域开展质量认证工作。  199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全面规定了认证的宗旨、性质、组织管理、认证条件和程序、认证机构、罚则等。  199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颁布,明确质量认证制度为国家的基本质量监督制度。  中国认证认可制度逐步进入到法治化轨道。  2001年国家认监委成立。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  自此,中国的认证认可工作进入国家统一管理,全面规范化、法治化阶段。[/size][size=1]----转自CNCA网站,仅为传递更多资讯。[/size][/size]

  • 【分享】微型泵发展历程简介

    根据的微型泵产品可以概率划分为高低端两大类。低端产品主要是指廉价民用级的产品,比如水族箱上的充气泵;高端产品主要是指用于工业设备的微型泵,比如工业分析仪器、医疗设备、军品等领域的泵。 低端微型泵是在九十年代末期主要从台湾引进技术和部份设备,而后江浙、广东等地的厂家纷纷仿造、消化、改进,很快在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上取得了突破,随后大量厂家进入该领域,形成了现在这种百花齐放、价格低廉、品质尚可的局面。近年来,随着恶性价格竞争的加剧,品质问题日益突出,良莠不齐。高端产品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由原来国内老牌军工企业从德国、美国、日本引进技术,开始了真空泵小型化的步伐。原国营成都南光机器厂(专业生产真空获得设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加上附近的绵阳市有一系列的国家科研机构和军工国企,这为以后高端微型真空泵、微型气泵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同期,这些机构的若干技术人员组建了“成都锐意机械设计中心”,开始为军工和医疗设备研制微型泵。这是国内最早步入该行业的厂家。后来,“成都锐意”重组为“成都气海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随着国产品牌的诞生,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于2000年左右开始被打破。国产品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赢得了良好口碑和不俗的市场占有率。进口品牌纷纷加大推广力度,并越来越多的采用国产配件以降低成本。(S201106)

  • 【重磅出击】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历程

    核心提示:0  引言  第一台工业上使用的离心压缩机是在人类迈入 20 世纪时与早期的燃气轮机一0  引言  第一台工业上使用的离心压缩机是在人类迈入 20 世纪时与早期的燃气轮机一同出现的。其中一些工作是由发明第一台燃气轮机的 Elling 在 1903 年完成的。在 20 世纪初期,这些压缩机也被应用在过程工业中。最早应用的是钢铁厂中的高炉鼓风机。例如,某设备制造商(OEM)将第一台 7 系列的离心压缩机在 1912 年销售给了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 Scullin 钢铁公司。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衡量,这些鼓风机也是大型的设备。虽然在功能上相同,但是以前压缩机中的基本部件如:轴承、密封、叶轮和扩压器等与现在压缩机中复杂内部部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提高制造方法是发展现代高性能离心压缩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能精确加工出为了提高性能所设计的复杂型线,那么应用现代尖端分析和设计技术就显得意义不大。能够取得当前的高效率水平,与现在的制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不过,这种看法最初并不被认同。  在离心压缩机发展的初期阶段,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制造方法的限制。设备制造商在进行设计时,不得不使用当时较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包括机械加工(即车削、三轴铣制)、联接(即焊接、铆接)和铸造。  机械加工技术当时只有车削和三轴铣制。这两种方法只能加工非常简单的二维型线,并被应用在大多数离心压缩机上,但是无法满足大流量和(或)高马赫数的要求。设备制造商必须使用焊接或铸造,来制造应用在较高流量场合的更复杂的型线。事实上,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焊接叶轮还没有被大量的使用。因此,早期离心压缩机的叶轮主要是铸造或者是铆接的。一些最早期的铆接叶轮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  同样,定子部件也是焊接或铸造的。由于当部件相同时,重复铸造可以降低成本;当时提高性能不是考核的关键,大多数设备制造商倾向于使用铸造方法。压缩机机壳使用铸件的方式,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还较为普遍。不过铸造部件表面粗糙的特性,决定了在使用它的时候,必须牺牲一些空气动力学性能,但是并不阻碍它可以大量被应用在工艺压缩机中。当时甚至整个通流部分均可以由铸件组成。之后,通流部分部件开始较少使用铸件,而是用焊接、螺栓连接、或铆接的型式来制造。  在这些早期压缩机中,其主要性能指标只是简单地压缩气体,能量消耗不是主要考核点。随着高能耗所造成的高成本和设备制造商们的竞争升级,越来越有必要开发高性能的离心压缩机。  过去60年来 , 压缩机最高效率的发展过程见图 1 。图中曲线表示流量系数φ大于 0.080 的离心压缩机基本级。当基本级流量系数较小时,由于各种损失的影响,其最高效率相对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最高效率大多分布在 70%~75% 。那时的能源相对丰富,没有人在意性能相对低的离心压缩机。但是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的爆发,用户与压缩机制造商开始注重降低能量消耗,使得原动机和压缩机的性能大大提高,压缩机效率达到了80%~85% 。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效率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接近 90% 。但是多级离心压缩机工业正在逼近由 90%~92% 的理论多变效率决定的效率极限。因此,想要设计出效率高于 92% 的多级工艺离心压缩机几乎是不可能的。显然,牛顿定律和热力学定律就决定了压缩机不可能达到100%的效率。此外,还有一些基本损失(即二次流、边界效应、泄漏、气流角度偏差、轴承磨擦等)在基本级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基本损失会将多级离心压缩机的效率限制在90%~92%。 http://www.fajiaoguan.cn/file/upload/201203/15/20-34-19-19-1.jpg   对比最初的几十年发展阶段,最近十几年来效率的提高幅度相对较小,显然这是由于效率已经被提高至趋于极限,即使大量的投入也很难取得显著提高。未来的提高方向可以有下列几种:( a )考虑从前被认为是次要的、忽略的性能影响因素,如泄漏通道;( b )开发更先进的空气动力学零部件;( c )融合轴流和离心技术。通过这些方法可能获得更高的级或整机效率,但是可能要牺牲一些流量范围。虽然现在所谓的理论效率极限也有可能被打破,不过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效率的提高不会像从前有 5% 或 10% 的提高,而只能是 0.1% , 0.5% 或 1% 逐渐地提高了。核心提示:1 空气动力学  在离心压缩机中的主要空气动力学部件有进口涡室、进口导叶、叶轮、扩1 空气动力学  在离心压缩机中的主要空气动力学部件有进口涡室、进口导叶、叶轮、扩压器、弯道、回流器、出口涡室和旁流(或级间抽、加气)部件等。所有这些部件均伴随着制造和分析方法的提高而得到了优化。下面按照它们对性能影响的重要性的顺序,从高到低地对这些部件进行详细探讨。1.1  叶轮  离心压缩机获得较高的性能需要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而离心式叶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件。由于被压缩气体所得到的全部能量均是由叶轮传递而来的,所以如果没有很好设计的叶轮,离心压缩机整机性能或每个压缩级是无法取得较高效率的。在过去几十年内,效率的提高,大多通过制造和设计手段的改进来不断完善叶轮型线而取得的。  早期的叶轮是通过焊接、钎焊,铆接或铸造所制造的。每种制造方法都会限制叶轮的几何形状,从而限制其性能的获得。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备制造商开始制造焊接式叶轮。焊接叶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两件焊和三件焊。在两件焊的结构中,叶轮的叶片是被三轴铣制在轮盖(或轴盘)上,再以角焊缝型式与轴盘(或轮盖)焊接为一体;由于是三轴铣制,叶片型线实际上是二维的,即由圆形、椭圆或其它二维几何形状组成。这样的结构严重限制了空气动力学的设计,但是这就是当时三轴铣制所能够取得的。此外,为了进行角焊缝焊接,流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来使焊具进入(通常 15.25mm 或更大)。因此,窄流道的小流量系数的叶轮是无法用焊接来制造,而只有通过贯穿叶片的铆接或铸造来实现,见图2。http://www.fajiaoguan.cn/file/upload/201203/15/20-35-10-14-1.jpg 当叶轮的流量系数较大时(φ

  • [求助]想了解红外光谱仪发展简史

    最近单位需要开展一系列科普形式的宣传活动,想要了解一些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情况,像是首位发明者、仪器的发展历程等等情况,请了解这方面情况的同仁给些资料,多谢

  • [求助]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发展

    最近单位需要开展一系列科普形式的宣传活动,想要了解一些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发展情况,像是首位发明者、仪器的发展历程等等情况,请了解这方面情况的同仁给些资料,多谢[em17]

  • 恒温恒湿箱智能化发展

    恒温恒湿箱智能化发展

    我国智能恒温恒湿试验箱研制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现状环境试验行业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但是已经开始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部分设备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突出的表现在我国近年来在智能恒温恒湿试验箱的技术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果。[align=center][img=,348,34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2/202102051527275991_5762_1037_3.jpg!w348x348.jpg[/img][/align]  智能化恒温恒湿试验箱是计算机技术与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恒温恒湿试验箱内部带有处理能力很强的智能软件。恒温恒湿试验箱已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实体,而是硬件、软件相结合。近年来,智能环境试验设备已开始从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向知识处理发展,使其功能向更高层次迈进。伴随着网络科技技术的飞快发展,Internet技术使试验设备在实现智能化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网络化,使现场测控参量登临网络,并具备的信息处理功能。  目前恒温恒湿试验箱的装备制造业正在由单一型向服务型转变,在石油化工等产业中也越来越重视向信息化、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发展,这都对工艺、生产流程和相关设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业不断发展,就必须重视环境试验箱设备的支撑作用,重视恒温恒湿试验箱在环试行业的产业与发展。

  • 国产仪器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人类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仪器慢慢的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科,一种专门的产业。准确的说十七世纪是自然科学诞生的分水岭。十七世纪后,自然科学走向严肃的实验和严密的逻辑,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传统。 中国实验室设备及装备高度发展,推动着我国科学仪器技术的革新。实验室设备及装备行业作为科学仪器中的重要行业,显现出了其独特的行业属性。实验室设备支撑着我国实验室科研技术的进步,为实验室的科学探索活动提供实验和观测手段,为实验室研究活动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信息传递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因素,因此,行业的信息传递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实验室设备及装备博览会(以下简称红方块科博会)是行业想了解信息的最直接平台,红方块科学仪器博览会一直保持“三高承办原则”——即高度整合科学仪器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高度整合科学仪器市场国内外供求关系,高度发挥展会的内引外联作用。同时,红方块科博会也是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参展范围最广、展品种类最齐全和采购商规模最大的交易类博览会,是中国最具实效性的品牌展会之一。红方块科博会也是科学仪器行业规模最大的展会,由全国48个城市会展网站组成的拥有600多家全国各地的展览公司和近2000家全国的展览展示服务公司组成的强大的产业联盟服务体系,在信息时代,红方块科博会为众多行业企业提供了专业性的信息传递平台,让更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其中,紧密了生产商与采购商间的关系,同时也稳固了会展营销的模式。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6.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6.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6.gif

  • 真空设备的定义及发展

    真空设备是产生、改善和(或)维持真空的装置,真空应用设备和真空获得设备存在问题  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中,许多情况不容乐观,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明显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生产要素决定性作用正在削弱;产业能源消耗大、产出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自然资源破坏力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落后等。   从什么角度分析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状况?以什么方式评价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程度?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前景是什么?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与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关联度如何……诸如此类,都是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已到了岔口;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生产企业急需选择发展方向。行业前景  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阐述了世界真空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差距,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型真空设备制造产业” 及替代品产业概念,在此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即“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环境友好”和“面向未来”准确地界定了“新型真空设备制造产业” 及替代产品的内涵。根据“新型真空设备制造产业” 及替代品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指标体系,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进行了推演和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四大都市圈的真空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