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历程

仪器信息网发展历程专题为您整合发展历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历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历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历程话题讨论。

发展历程相关的资讯

  • 浅谈单细胞测序: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近期我们梳理了分子诊断技术中测序部分,测序技术根据样本类型不同包含:DNA测序、RNA测序、单细胞测序、甲基化测序等。本期开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概念及发展历程、单细胞测序技术操作流程、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技术是指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转录组或基因组进行扩增并测序,以检测单细胞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多个组学的数据。主要涉及: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表观基因组测序。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图1A):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基因组DNA进行扩增,获得高覆盖率的完整的基因组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用于揭示单细胞中的遗传变异,如单核苷酸变异(SNVs)、拷贝数变异(CNVs)和基因组结构变异(SVs),细胞群体差异和细胞进化关系。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图1B):是将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微量全转录组RNA进行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用于在单细胞中生成基因表达、基因融合和选择性剪接的图谱,此技术被认为是截至 2020 年定义细胞状态和表型的金标准。[1]单细胞表观基因组测序(图1C):是检测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可及性等。在真核生物中,5-甲基胞嘧啶(5mC) 在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并通过抑制转座因子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2]。通过对单个细胞中的 5mC 进行测序,可以揭示来自单个组织或群体的遗传相同细胞的表观遗传变化如何产生具有不同表型的细胞。单细胞亚硫酸氢盐测序是DNA甲基化研究的金标准。图1 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范围示意图[3]A: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应用范围;B: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范围;C:单细胞DNA甲基化测序应用范围;为什么要做单细胞测序呢?多细胞生物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不同细胞间的差异,形成遗传信息的异质性。传统的检测方法获得的信息来自于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的混合样本,因此得到的结果反映的是一群细胞中信号的平均值,或者只代表其中占优势数量的细胞信息,导致不同细胞间异质性信息被忽视。而单细胞测序可以检测单个细胞异质性、识别稀有细胞、揭示细胞间差异情况。[4]图2 单细胞测序(上)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下)对比示意图单细胞测序技术发展2009年汤富酬等完成首例哺乳动物单细胞RNA转录组测序后,单细胞测序经历了十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更新迭代,各厂商基于不同检测原理开发出的单细胞分析系统不断推陈出新,单细胞测序逐渐实现了从低通量到高通量检测的转变。2017年“人类细胞图谱计划(Human Cell Atlas,HCA)”的正式公布,是高通量单细胞研究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图3 单细胞研究发展重大历程[5]单细胞测序技术流程最初单细胞测序是采用不同方法将单个细胞分离出来,独立构建成文库进行测序。但此法分离细胞通量低(仅检测数十个细胞且不足以反应真实情况)且成本较高。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标签(barcode)的单细胞识别技术,即不需要分离单个细胞,仅需对每个细胞加上单独的标签序列,通过一次建库测序即可,此方法使得单细胞测序进入了高通量时代,单细胞分离和测序的成本大大降低。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不同的是,单细胞测序起始样本中核酸含量极低,需要对筛选出的细胞扩增后才能满足后期测序实验,目标是在尽量减少序列扩增偏差的前提下增加核酸总量利于后续分析。单细胞测序技术操作流程包括:样本细胞筛选、核酸提取及扩增、测序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图4 单细胞测序(上)与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下)技术流程对比示意图参考文献[1] Tammela,Tuomas Sage,Julien (2020). "Investigating Tumor Heterogeneity in MouseModels". Annual Review of Cancer Biology. 4(1):99–119.doi:10.1146/annurev-cancerbio-030419-033413.[2] Zemach A, McDaniel IE, Silva P, Zilberman D (May 2010). "Genome-wide 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eukaryotic DNA methylation". Science. 328 (5980): 916-9. Bibcode:2010Sci...328..916Z. doi:10.1126/science.1186366. [3] Jialong Liang , Wanshi Cai , Zhongsheng Sun.Single-Cell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Curr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41 (2014) 513-528[4] Eberwine J, Sul JY, Bartfai T, Kim J ,The promise of single-cell sequencing[J]. Nature Methods. 2014,11 (1): 25–7. doi:10.1038/nmeth.2769[5] 基因慧《2020单细胞行研报告》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的父,亲,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正式加入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成为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的一个重要分支。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者,徕卡与之携手,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徕卡 TCS SP5 X 超连续谱共聚焦显微镜荣获2008年度《科学家》杂志十大创新奖。2009年大事记2010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在年度互联世界大会上获得 M2M 价值链金奖,Axeda Corporation 被誉为徕卡获得此奖项的一大助力。2011年大事记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今天,作为丹纳赫集团旗下一员,徕卡显微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 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 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 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鲁道夫荣格 (Rudolmatch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 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之父,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 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 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 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 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 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 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 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 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加入丹纳赫集团。由此,丹纳赫开始进入生命科学业务领域。 徕卡很自豪能成为丹纳赫的一员。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一起携手,我们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 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
  • 深圳市昌鸿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深圳市昌鸿科技有限公司 发展历程: 2002年,深圳市昌鸿科技有限公司在工商局注册成立,同年生产出第一台电化学COD测定 仪:QCOD-2B 2003年,公司研发生产出加热消解、光学比色法的COD测定仪器:QCOD-2C。 2004~2009年,公司研发生产出多款COD测定仪及氨氮、总磷、浊度、PH、电导率、溶解 氧仪器,极大地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使公司在国内水质分析仪器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010~2013年,公司相继研发出各种重金属、无机化合物测定仪器,同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升级。目前生产的产品有:COD测定仪、氨氮测定仪、总磷测定仪、总氮测定仪、BOD测定仪,铜、锌、镍、铁、六价铬等重金属检测仪及磷酸盐、硫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联氨、苯胺、余氯、二氧化氯、总氯、总硬度、总碱度、浊度、色度及PH、电导率、溶解氧等上百个品种的水质监测仪器。目前已成为水质检测仪器行业品种最为齐全、各项技术指标均领先的知名企业。&ldquo 深昌鸿&rdquo 品牌也成为水质检测仪器行业的知名品牌。 2014~ ,公司将以&ldquo 积极创新、品质优先、不断进取、稳步推进&rdquo 的方式,为客户推出更多、更高性价比的水质检测仪器产品,满足广大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客户创作出最具有价值的水质分析仪器产品。
  • 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PLDMC公司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油液监测领域。历经40多年的发展壮大,当前的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实验性前沿交叉学科。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在广泛的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航天、航空、航海、液压、传动、工程机械和各类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谈到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就不得不谈到被称为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创始者和领导者的PLDMC公司。   PLDMC一直以创新的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为导向,拥有世界激光颗粒检测技术研发领域的尖端技术,其新产品曾多次荣获技术创新大奖,各国国防部和航天事业局的指定油液监测设备。   实验室激光油液颗粒计数系统学科带头人JOHN博士谈激光颗粒检测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   据JOHN博士介绍,油液污染的起因和对工作造成的危害,众所周知,飞行器源于早期六十年代,液压技术和元器件及系统得到有效地提升,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固体颗粒污染成为各系统普遍存在的污染物,油液污染一直以来困扰各国航天、航空事业,故障率高居不下,由此引起了相关技术行业的关注。新产品、新技术被人们接受、认可以及市场的拓展等需要一定时间,而PLDMC为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与仪器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 如70年代,PLDMC耗巨资推出第一代油液颗粒监测设备,并与相关机构就检测标准的开展迈出了漫长的研究之路。   PLDMC公司通过近40年时间的努力,使激光颗粒检测仪器从‘无人问津’到今天的‘家喻户晓’。截止目前,PLDMC在全球已拥有近十八万家用户,销售总额约占世界激光颗粒检测仪器市场的75%。PLDMC公司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激光颗粒检测仪器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颗粒检测技术“革命性”的飞跃   行业不断拓展,颗粒检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90年代形成“过滤称重法”、“过滤显微镜法”和“激光颗粒检测法”,并通过美国宇航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汽车工程师协会等一批世界顶级相关组织的积极参与,形成了“NAS 1638 Cleanliness Requirements of Parts Used in Hydraulic Systems-Rev”、“ISO 4406-1999 液压传动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法”、“JIS B 9932-2003Hydraulic fluid power -- Calibration of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or liquids”、“BS ISO 11171 Hydraulic fluid power Calibration of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or liquids”、“ISO 11500 hydraulic fluid power-determination of particulate contamination by automatic couting using the light extinction principle”、“ISO 5884 Aerospace-Fluid systems and components - Methods for system sampling and measuring the solid particle contamination of hydraulic fluids ”等众多的相关标准。   普洛帝测控“创造性”的巨变   90年代PLDMC出售其赖以自豪的“水质检测事业部”和“密度监测事业部”,重点将激光颗粒检测技术保持发展。从第一代最基本的检测技术,发展至2009年的第六代产品,其中的困难和艰辛让业内为止震撼。JOHN博士非常感慨一路走来的艰辛,曾经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和彷徨时期,技术和利润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难题。自99年以来普洛帝中国事业部的销量受到总部的热切关注,并为普洛帝中国大发展做出详尽的计划,2005年普洛帝东南亚大区及普洛帝测控中国公司的成立使其在总部的地位尤为重要,一系列的投资计划和发展战略开始运作,现已形成北京、西安、上海和深圳四个服务区域和六个发展单位(五个运营实体,一个非盈利基金—油液颗粒监测研发基金,截止2010年6月累计发放基金120万人民币)。   普洛帝测控“务实性”的未来   2009年普洛帝中国良好的表现得到各股东的赞誉,普洛帝中国服务中心及其6个发展单位为PLDMC在中国及东南亚的发展制订“务实性”的战略计划,计划在08年组装工厂成立的基础上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建成以上海为研发基地、西安变更为生产基地、深圳为贸易进出口基地和北京为总部基地的新格局,将继续和中国的航天、航空、兵工、船舶各行业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形成创新型伙伴结盟关系,同时加大对非盈利基金的投入,并推广至多个行业,提升中国的油液颗粒监测技术的发展。   PLDMC公司介绍链接:   普洛帝 PLDMC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研发、生产、销售工业测量产品,并致力于提高生产质量、加强环境保护以及安全高效经济的工业测控。   普洛帝PLDMC公司的主要客户群为世界各国的石油、化工、能源、民航、国防、铁路、机械等组织,以及各研究机构、监督商检、公用事业以及各种工业领域,其石油测量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普洛帝在中国服务的不断提升,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各类服务,并加强本土化运作的能力,普洛帝目前在西安航天城建有研发&生产基地。为中国及东南亚广大客户提供普洛帝精湛的测控技术,解决各类客户的测控难题!   服务领域的优势能力:颗粒计数器、颗粒度计数器,油液颗粒度分析仪,石油仪器,实验室设施
  • ELISA试剂盒技术在科研实验中的发展历程
    ELISA试剂盒技术在60年代提出,因为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酶免疫试剂的性质比较稳定,操作方法简便快速、无放射性污染以及应用范围广等很多优点,ELISA试剂盒迅速在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病毒学和生物化学检验等工作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篇文章中Lequin博士追述了EIA和ELISA技术的发展历程。 当初我们在Oranon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只是由于当时Oranon管理部门热衷于 多年前 免疫化学诊断妊娠的成功(以血清抑制凝集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 为基础)。但是由于工程太大 ,需耗时较多而阻止了该项技术的的深入发展。Schuurs提出将酶附着于抗原或者抗体,通过化学反应的测定终产物颜色这一设想时,大家都表示了赞同。因为以 一种 简易的可以根据颜色变化而即插即读的试纸条作为基础,似乎可以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我们采用了分析妊娠HCG来作为我们研究的模型。尽管如此,Schuurs对于这项技术将来的应用仍然非常清楚。正象他在试验建议的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我认为,探索这项技术所取得的任何成功,都将开辟免疫学诊断的新领域。 早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至少在试验原理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去发展以ELISA试剂盒技术为基础的根据颜色变化而诊断妊娠的即插即读的技术时,还是失败了。将许多必需的试剂压缩到一个试纸条上,并且在模板上使反应过程标准化,在那个时间看起来还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实际上,在Oranon研究组发现了溶胶颗粒免疫测定(SPIA)技术发明后,依靠颜色变化诊断妊娠的问题也就变得可行了。总结以前的研究经验,我们改变了原来的研究方向。如内分泌领域(我们的目的是直接想同RIA竞争),感染病领域。最初是检测乙型肝炎检测,该领域在前些年澳抗被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物被发现后就进行了一些探索。 同时,我们也借鉴学习了Engvall和Perlmann以及随后的学者开展的关于ELISA和EIA的研究,而我们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尤其是London的Voller、Bidwell以及荷兰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的Ruitenberg所做的工作。当时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如免疫荧光,血清凝集实验,补体结合实验比较的笨拙,相比较而言ELISA和EIA法的简易性决定了它将来在广泛的微生物感染诊断中能够获得快速的发展。能够迅速为大家所接受,促进了众多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和第三世界的国家建立了一种可靠的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 当时,这种方法只被局限地应用于少数高度专业的实验室。Voller和Bidwell首先应用了96孔微板用于EIA/ELISA实验,也就是现在广泛应用的ELISA试剂盒的雏形,由此也引发了第一次免疫分析自动化的浪潮。我们在Oranon也使用了这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和其他献血筛查项目。 RIA法及早进入内分泌学和肿瘤学方面的应用领域并且趋于成熟,它的精确性和灵敏度也超过了兴起不久的EIA和ELISA技术,而且很多实验室都已经配备了放射性核素的相关设备,并且习惯了与之开展工作,他们还不能意识到非同位素检测的优势。是自动化改变了这些,RIA的自动化牵涉到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的容器和废物处理问题,而EIA和ELISA却使全自动随机存取的免疫分析系统成为可能,该系统正是80年代诊断仪器制造商努力开拓的方向。这就导致了许多低成本的、设备简单,可靠性强的免疫化学诊断方法从专业的放射性实验室进入了普通化学实验室。EIA和ELISA也因此找到了他在诊断感染性疾病以外的应用领域。 Oranon管理部门处理专利所采用的策略,也是EIA和ELISA试剂盒技术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70年代中期,众多公司汇集于Oranon,都希望得到当局的专利许可。管理层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决定不垄断该技术,而是将该技术转让给任何达到了许可条件的公司,因为该技术在实验室诊断医学中已经广泛应用,并且不断扩展,后来总共一百多张许可证的数据来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十分贴切的。我相信这项措施对实验室诊断医学是有所帮助的,有时候也会设想,当其他公司为最近一项重要的技术而采用了一种相同的许可政策时,在将来会获得怎样的进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 赵泰回顾耶拿中国发展历程 解密成功原因
    2011年是耶拿中国十周年,其庆典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十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并不是很长,但是耶拿中国在短短的十年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耶拿中国成功的原因?以及在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与事有哪些?回顾前十年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做好以后的工作,对于未来,耶拿中国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赵泰先生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 视频:AB SCIEX庆祝质谱40年发展历程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23-26日,第十五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3)于北京展览馆隆重召开。   今年AB SCIEX被美国市场及战略咨询服务公司Frost&Sullivan授予&ldquo 全球质谱市场份额领袖奖&rdquo ,而恰好今年又是AB SCIEX质谱发展的第40个年头。在展会上,仪器信息网视频采访了AB SCIEX中国区市场总监倪涛,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AB SCIEX辉煌的40年质谱发展历程,以及此次展会上AB SCIEX带来的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
  • 中科科仪受邀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并分享中国电镜产业化发展历程
    2021年4月21日至23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在无锡举办。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中科科仪作为国内尖端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受邀参加了本次年会,并在首届中国电镜产业化发展论坛中分享了中国电镜产业化历程。会上,中科科仪电镜事业部总经理孟祥良系统介绍了中科科仪电镜产业化历程。根据1963年我国《十年科技规划》要求,中科科仪(原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承接了试制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任务,在国家“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方针指导下,联合长春光机所等全国电镜领域的专家,于196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DX-2型透视电镜。从此,中科科仪在电子显微镜领域走上了长足的发展道路,分别于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DX-3型扫描电镜且分辨率达到10nm、1985年研制成功KYKY-1000B扫描电镜分辨率达到6nm、1994年研制成功KYKY-2800B扫描电镜分辨率达到4.5nm、2010年研制成功KYKY-EM3900M型扫描电镜分辨率达到3nm,直至201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KYKY-EM8100型扫描电镜分辨率达到1nm。中科科仪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坚持在电子显微镜领域持续耕耘50余年的企业,经历、见证了我国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并始终代表着我国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KYKY-EM8100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作为一种高端电子光学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医学、冶金、化学和半导体等各个研究领域和工业制造,是科技日报列出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中科科仪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和捷克之外第五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前沿科学研究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支撑。
  • 食品中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6月17日,&ldquo 第四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rdquo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此次会议特别设置了&ldquo 食品与农产品安全微生物检测&rdquo 、&ldquo 食品与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检测&rdquo 、&ldquo 饮用水安全检测&rdquo 等九个专题。大会第二天,来自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曾静博士在&ldquo 食品与农产品安全微生物检测&rdquo 专题中做了题为&ldquo 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rdquo 的报告。 专题现场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曾静博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有些微生物还是致病菌,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因此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非常重要。   在报告中曾静介绍,微生物鉴定技术在检验检疫 食品、化妆品等产品致病菌的检测 动物源性致病菌的检测 植物病原细菌、真菌的检测等工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微生物鉴定工作主要有判断该菌是不是目标的致病菌和新发现的菌的种类两项内容。相比而言,后者需要做更完善的实验,参考多种方法相互印证以后才能确定该菌的种类。   曾静说,目前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方向,速度快和分型能力强。速度快的微生物鉴定技术主要以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技术为典型代表,可以在数十秒内实现微生物的鉴定 分型能力强的鉴定技术主要包括各种基于DNA的鉴定技术。   在报告中,曾静介绍,微生物鉴定技术主要有形态学观察、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和依据细胞物质进行微生物鉴定技术等方法。她在报告中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据她介绍,微生物的形态学观察主要是依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等特征来进行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来鉴定微生物是由于微生物的形态比较单一,容易分辨 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特征来鉴定微生物主要是依据微生物细胞壁的组成、微生物发酵产物和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等养分的利用。   曾静同时提到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繁琐、耗时,因此近年来被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逐步替代。   她介绍道,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实际上是将多个生化反应有效整合、浓缩于商业化的板卡上,方便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生化反应数量多,商业化的卡板最多可集合45-46种生化反应 2.实验操作标准化,节省大量人工 3.鉴定速度快,一般3-4小时即可出鉴定结果。基于以上优点,目前,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已经作为实验室中微生物的日常鉴定手段。除此之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还具有细菌的MIC值测定和耐药表型的检测等作用。   曾静在介绍依据细胞物质进行微生物鉴定技术时说,该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的检测和DNA的检测,是目前微生物鉴定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依据蛋白质检测的鉴定技术,具有鉴定速度快的特点,主要检测仪器有飞行时间质谱。基于DNA检测的鉴定技术,对微生物的分型能力很强,该检测技术主要有16S rDNA测序技术、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   在蛋白质检测方面,曾静介绍说,利用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微生物鉴定的原理是通过质谱获得微生物特征蛋白质分子的&ldquo 指纹图谱&rdquo ,然后与大容量的数据库进行对比,最终实现菌落或者菌株水平上的鉴定。质谱鉴定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鉴定速度快,仅需十余秒即可完成。   在DNA检测技术方面,曾静分别就16S rDNA测序技术、PFGE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   她说道,16S rDNA基因是细菌核糖体DNA的一部分,被称为细菌的&ldquo 活化石&rdquo ,该基因进化速度十分缓慢,具有生物钟的特点,已经作为细菌系统发育的目的基因,16S rDNA序列测定是科研领域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金标准。目前,常见的商业化测序系统有针对细菌16S rDNA中的500bp保守序列进行测序、针对真菌的28S rDNA的D2基因区域进行测序等。该方法获得的数据有利于致病菌的溯源分析,但是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度,耗时较长,另外,基因测序仪和测序耗材试剂的价格较贵,因此不利于在应用层面进行推广。   报告中,曾静对PFGE阐述道,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是一种分离大分子DNA的方法。此种方法的原理是将细菌包埋于琼脂块中,用适当的内切酶在原位对整个细胞染色体进行酶切,酶切片段在特定的电泳系统中通过电场方向的不断交替变换和适合的脉冲时间等条件作用而得到良好分离的方法。PFGE的分型能力极强,可区分菌株水平的差异,目前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使用。通过PFGE分型可以对细菌性传染病、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同时可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是操作较为繁琐,需要较高的实验技能方可掌握。   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方面,曾静介绍说,该技术可以对菌株进行最为有效的分型,即使是16S差异不大的菌株,也可以通过分布在整个基因组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进行区分,是目前分型能力最为强大的技术之一。全基因组测序用于微生物鉴定工作的主要障碍在于使用成本高和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后,曾静提到,对于检验检疫工作来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同时,为了更快速、更准确的确认病原微生物,可能需要几种鉴定方法联合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质谱鉴定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判断致病菌,然后再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进行分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编辑:张葳
  • 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发展历程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不论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是身处惨烈的国际金融危机,都要比其他企业更具有市场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国有企业的使命。   据财政部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为21.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12月份增幅比1—11月下降2.5个百分点,已连续五个月回落。   1—12月,实现利润1.18万亿元,同比下降25.2%,12月份降幅比1—11月加大9.5个百分点。发电企业、航空企业出现大幅亏损,电网、交通、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汽车等重点行业利润明显下降。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严峻,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国车检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大胆探索市场运作新思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深度开发,企业运行保持稳定增长,在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超额完成了各项经营指标,并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2009年6月8日,适逢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成立21周年。21年中,中国车检中心从一个单一做车检业务,负债2000多万元,走在破产边缘的国有企业,日益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机动车检测系统开发、检测线制造、汽车认证、汽车信息库、特种车改装、智能交通及相关培训等传统业务与防伪证件印制、智能卡制造、转印膜生产、证照研发等新技术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回顾中国车检中心的发展历程,21年的风风雨雨,21年的春华秋实,一路拼搏,自强不息。有人说,中国车检中心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敢于承担企业责任,百折不挠、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车检人自己说,中国车检中心更代表着一种信念,这种信念让车检人在居安中思危,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低谷中看到希望,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博激流   1988.6-1993.12 创立之初——扭亏为盈   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创建机动车辆安全检测设备的认定、鉴定及发放许可证的机构,已刻不容缓地摆在国人面前。中国车检中心成立于1988年6月,成立之初,由于各种原因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举步维艰,濒于崩溃。   1992年6月,上级调整了企业主要领导人。王焕德总经理接手企业后,强调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确定“以贸易为先导,实施资本扩张”的发展战略,合理选择项目,很快解决了中国车检中心生存问题。在办好现有企业的同时,广泛寻求项目,广开业务渠道,创办新的企业。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中国车检中心开辟了为在用汽车装备安全带等项目。在销售汽车安全带的服务过程中,为保证装备质量,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起草了《在用汽车安全带安装技术规范》,编写了安装培训教材,摄制了录相带,承担了全国部分省、市、区级培训任务。   1993年,中国车检中心经过积极、慎重的市场调查,着重抓住了驾驶员职业适应性检测线、流动加油站和引擎清洗机三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同时,还与中国新技术创业产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了新型安全民用流动加油车。   全国机动车检测线标定是中国车检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1993年,中国车检中心顺利完成了对山东、山西、甘肃、青海等省的120条机动车检测线的标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中国车检中心1992年底实现收支基本平衡并设法偿还了部分债务,改变了连续4年亏损的局面。1993年全年营业收入比上一年提高了90倍,偿还了全部的债务,并提前实现了原定三年的扭亏计划,初步形成了集技、工、贸为一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1994.1-2009.6 壮大发展——跨越式增长   中国车检中心原有企业和部门经营规模较小,盈利水平不高,如何在今后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成了领导不断思考的新问题。在认真研究了当时的国内大环境后,提出并确定了“贸易与实业并举、进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吸纳高学历专业人才,开始了从贸易型企业向高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战略转移,为企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中国车检中心组建了信息产业部,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电子技术、信息业为立足点,以现代交通管理和汽车服务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在汽车维修资料领域推出了中文印刷品、英文电子出版物等资料全、更新快的产品体系,在驾驶员管理领域研发出驾驶员适应性检测、智能交通平台、证卡制作等颇具竞争力的9个系列产品,形成了以汽车和证卡为发展战略方向的两大经济支柱。实践证明,高技术项目和高技术人才的注入加快了中国车检中心的发展步伐。   面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势,只有形成规模的企业集团,依靠集团的整体实力,参与市场经营,才能产生足以左右市场的力量。根据现状,中国车检中心有意识的将所属企业按业务类型逐渐融合,在中国车检中心这个大集团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经济组合。   1998年,中国车检中心接收了中国金辰安全实业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辰西科尼安全印务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已经停产三年,负债近两千万元。为启动证件生产,中国车检中心调用汽车业务积累的资金,支持证照业务的发展。目前金西公司证件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本,并从德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胶印设备和全数字化自动装订生产线,把金西公司从一个“没人要、没人管”的亏损企业发展成为中国车检中心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发展从此迈上了新台阶。   2002年7月,中国车检中心成立了北京中安特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三条生产非接触式IC卡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6000万张,并先后中标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公交一卡通、医院就诊卡、地铁卡、校园卡、高速公路卡等重大项目,在除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以外的全国民用市场份额已经超过20%。   经过近两年的筹划,2005年11月成立了力安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护照、港澳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的转印膜生产任务。   中国车检中心为了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工程质量,分别成立了营销中心、工程中心、研发中心三大中心,使中国车检中心的物质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向优化,确保了中国车检中心为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争取创造企业最大价值,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中国车检中心面向社会,加大开发力度,在原车检测控系统基础上分别开发了汽车新的检测线测控系统。这些系统的成功开发,增强了中国车检中心在检测行业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为中国车检中心继续保持在该行业领先的优势地位,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中国车检中心还适时进入了汽车生产制造领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顺利签定了几个境外检测线项目。2006年中国车检中心整合汽车、计算机和数据资源,开发出二手车的鉴定评估系统。   追求利润是经营企业的根本目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的天职 成本领先、市场占领和现金流量平衡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使企业经营面临了极其严峻的局面和诸多不利的因素。中国车检中心,一个在特殊时期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国有企业,大胆改革,科学创新,在全球金融危机大经济环境下,紧紧抓住企业“现金流”不放,降低财务风险。同时,遵照新的《劳动合同法》,不断创新考核机制,在保护员工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并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 少年壮志不言愁   时刻牢记——企业责任重泰山   善尽企业责任,共建和谐社会。多年来,中国车检中心长期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援建希望学校、协办公安英烈子女夏令营、提供警用装备服务、向灾区捐款捐物、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已成为中国车检中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996年,南方特大洪水灾害,中国车检中心全年共提供捐助款项将近80万元,并组织员工赴灾区进行了慰问 2006年和2008年中安特公司积极响应公安部党委号召,共向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捐款200万元,表达对公安英烈的崇敬和怀念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车检中心领导在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企业和员工向灾区献爱心,共计捐款55万多元,捐物近千件。   2008年北京奥运会隆重召开,中国车检中心一方面选派员工直接参加奥组委的具体工作,支持奥运志愿者服务工作,并组织员工参加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另一方面,为切实做好奥运会期间安保工作,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斗转星移,21年过去了。回首昨天,有辛劳和汗水,更有喜悦和收获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创新并重,中国车检中心立足新起点,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创建新机制,努力朝着创新、专业、精深迈进。
  • 拼搏进取19载,初心始终不改。核心科技深耕,目标进口替代。 ——皖仪科技色谱发展历程
    拼搏进取19载,初心始终不改。核心科技深耕,目标进口替代。——皖仪科技色谱发展历程引言色谱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物质分离和分析,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学科时至今日还在不断进步,国产色谱仪器领域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仪器公司为中国色谱事业的发展篇章写上了一笔一画。皖仪科技就是其中那最用心的一笔之一,其色谱事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整个公司自身的成长过程。皖仪科技是一家有着科技创新基因的公司,2003年创立于有着四大科教基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称号的合肥市,公司汇集了一批来自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高级研发人才,硬件、软件、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设计开发能力。早在成立之初,皖仪科技就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致力于打造服务大众的分析仪器产品。延续传统 继往开来皖仪科技色谱事业的发展历程要从二十世纪初的2000年左右说起。当时国内色谱仪器还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部分厂家推出了国产气相色谱等仪器,但是在液相色谱仪方面,总体上跟进口仪器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皖仪科技决心首先攻克液相色谱仪的核心技术,并应用在离子色谱仪上,实现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并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色谱品牌。经过潜心研发,皖仪科技首先攻克了高压柱塞泵技术,申请了“两级悬浮传动技术”的发明专利,解决了色谱泵输液不稳定,高压密封圈容易磨损的问题。2008年推出了第一代LC3000系列等度系统。克服了高压下的梯度混合和小比例组分精度问题,于2010年推出了第二代LC3000二元高压系统(图1);2011年推出了AS3000自动进样器,耐压42MPa,三种进样模式;2012年推出了Cactus色谱工作站2.0版,能够通过一款软件控制整套仪器,界面直观,操作方便;2013年推出了经过整体设计的第三代LC3100系统(图2),外形美观大方,流路经过了优化,操作更加方便。攻克了高精度四元梯度比例阀的算法和FPGA控制逻辑;2016年推出了高精度四元低压梯度系统。攻克了低杂散光路、流通池设计、三维数据处理及显示,推出了采用全息平场凹面光栅具有1024像素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017年推出了网络版色谱工作站SmartLab色谱工作站;2018年推出了可变波长荧光检测器,水的拉曼峰信噪比大于1200;2019年推出了国内首台真正商业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图3),配置有:国内首创耐压150MPa的独立柱塞驱动直线电机泵,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国内首创耐压150MPa的针在流路自动进样器,实现纳升级样品的无损进样;液芯波导流通池超高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低温蒸发型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一项,获得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与禄亘公司合作推出了国内首台全自动在线溶出度-液相色谱联用仪,利用SmartLab的强大功能,实现从药品放置、溶出取样、数据处理到报告打印的全流程的自动化。2020年推出了带计量泵针在流路进样器的LC3300高效液相色谱仪(图4)。目前皖仪科技能够提供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产品,并具有全系列的检测器和配套的色谱工作站软件。如果说皖仪科技高效液相色谱的发展历程像是从曲折蜿蜒的小溪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大河,生生不息,不断开拓进取。那么皖仪科技离子色谱的发展就像是凝聚了江河势能的壶口瀑布,创新引领,不断推陈出新。初露锋芒时期2008年,国内很多离子色谱厂家无法解决PEEK泵的高压密封问题,为了满足耐压,只能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离子色谱泵,由于不锈钢在离子色谱淋洗液的酸碱条件下会有金属离子溶出,会影响痕量离子的检测,因此无法实现高性能离子色谱仪。而皖仪科技经过攻关,成功解决了全PEEK泵的设计加工,耐压达到35MPa以上,并且能够在高压下长寿命的工作,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自主全PEEK泵技术的离子色谱厂家之一。并推出了第一代离子色谱仪(图5),分体式结构,包括等度泵、柱温箱、抑制器和电导检测器。快速发展时期皖仪科技是国内最早开发离子色谱专用自动进样器的厂家之一。为了实现实验室自动化、节省人力成本,皖仪科技自动进样器不断升级,先后开发AS2800自动进样器(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满环进样)、AS3100自动进样器(可以实现任意体积的样品进样)。从此正式迈入自动化的时代。在此基础上,皖仪科技于2012年推出了第二代离子色谱仪(图6):集成式的一体机离子色谱仪包括全PEEK等度泵、电动PEEK进样阀、高精度柱温箱、自动进样器,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管路,获得优异的基线稳定性及极低的检出限。抑制器和电导检测器,能够实现等度淋洗。同时,皖仪科技首次采用全触摸屏控制,用户不用打开电脑即可在触摸屏上维护仪器、观察基线、平衡系统、监视谱图,大大提高了客户使用体验。突破进取时期检测溶液电导率的电导检测器技术是离子色谱的核心技术之一,当时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主要采用二电极和四电极电导池进行检测,电极电流检测采用模拟方法,经单片机控制AD 转换器输出电导信号。这一处理方法电路复杂、耗时、精度不高、漂移大;而且只能在离子中间浓度范围内使用。此外,随着离子色谱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离子色谱灵敏度、检测范围、噪声和漂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皖仪科技意识到传统检测方法和装置已成为离子色谱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发出了宽检测范围、高精灵敏度的基于DSP的离子色谱数字电导检测装置,从测量电路方法和装置上解决目前离子色谱存在的出峰延时、线性范围低、噪声和漂移大等问题,能够直接输出真正的电导率值,全面提升了离子色谱检测器性能。集成了这一技术的第三代离子色谱于2013年正式面市(图7)。在这套系统上,皖仪科技首次创新地提出了一键冲洗、一键维护的概念,使用户能够通过触摸屏上的一个按键就可以完成做样完成后机器的冲洗及自动维护,避免了抑制器活化、系统冲洗等繁琐的人工操作,使用户真正体验到仪器自动化的方便性,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使用寿命。这款离子色谱一经问世就成为用户喜爱的产品。战略升级时期皖仪科技并未止步不前,再次踏上征程。开启了离子色谱柱、脉冲积分安培检测器,氢氧根、甲烷磺酸和碳酸根淋洗液发生器的研发。于2015年开发出了氢氧根、甲烷磺酸和碳酸根淋洗液发生器。于2018年实现了第四代离子色谱仪(图8),从仪器到耗材以及新一代SmartLab4.0色谱工作站的离子色谱产品线全覆盖。于2019年开发成功了积分脉冲安培检测器,通过施加电位波形的改变,使电极达到清洗和活化的目的,扩大了可检测物质的范围。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于2020年成功开发出了第五代离子色谱仪(图9):是真正意义上国内研发的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在一台机器中有机集成了双泵:四元梯度泵+等度泵,双检测器:电导+电导,电导+安培,阀切换和柱后衍生等功能。为了发挥多功能离子色谱的优势,皖仪科技还专门配套开发了阴阳离子同时进样的自动进样器,并在SmartLab软件中专门开发了新的交互界面和灵活强大的脚本编辑器,利用这些功能可灵活地进行分析流程的编排和方法的开发。聚焦行业 创新开发有了以上配置,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真正为用户提供了“超出想象”的分析能力,之前很多难以完成的或者费时费力的多步操作可以在一台机器上自动完成。能够组合出在线前处理、在线浓缩、在线富集、柱后衍生和二维色谱等功能。在目前比较热点的半导体和新材料领域的高纯水和高纯试剂中的痕量阴阳离子的分析能够体现出他的优点。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对产品洁净程度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痕量的污染都会使产品成为废品,所以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半导体和电子工业中,超纯水中离子污染的浓度通常在万亿分之一(ppt,ng/L)到十亿分子之一(ppb,ug/L)量级。对于超痕量阴离子的分析必须采用富集检测。离线的富集浓缩会引入严重的交叉污染,无法满足重复性的要求。皖仪科技多功能离子色谱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浓缩柱代替定量环,大体积(10 mL)进样,进行在线样品预富集,该方法检出限可达10ng/L,灵敏度和准确度很高。因为ng/L级别的未知样和标准样手工配置难度很大,极易污染。在富集检测时采用ppb级的标准样浓度来确定ppt级的未知样浓度。多功能离子色谱将标样和未知样通过一个10通阀进行切换,可以减小环境的污染以及手动稀释导致的重复性和线性变差。以此方法可实现对ppt级样品的测定。半导体晶片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浓磷酸、氢氟酸和过氧化氢等高纯试剂,这些高纯试剂基体干扰离子浓度太高,测定其中的痕量组分有较大的困难,采用稀释的方法虽然可以减少干扰,但会使待测离子浓度低于仪器检出限而无法检出。皖仪科技采用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开发了在线基体消除的整套解决方案(图10),通过自主开发的排斥柱消除基底,并进行痕量离子的富集检测(图11)。目前六价铬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二苯碳酰二肼(二苯卡巴肼)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紫外柱后衍生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法等,其中GB 5750.6-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检测六价铬,但该方法容易受到样品浊度、色度、干扰离子的影响,尤其是带有颜色的样品,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重复性不佳。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了HJ779-2015《环境空气 六价铬的测定 柱后衍生离子色谱法》,该方法采用离子色谱法,不仅可以检测环境空气中六价铬,还可用于土壤、水质、纺织物、皮革、金属加工件、玩具、电子电器等中六价铬的测定。皖仪科技针对以上检测开发了基于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的含有复杂基质的六价铬样品测试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该方法利用离子色谱柱切换技术,实现样品在线前处理,能够有效去除样品中的水溶性有机基质,省去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力消耗。另外,在前处理过程中增加了对样品中的柱后衍生,生成具有强吸收的基团,洗脱后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六价铬最小检出浓度为0.00177ng/mL,小于标准要求检出限的56倍,远远低于标准要求,灵敏度高(图12)。图12 六价铬的检测在液相色谱应用方面,皖仪科技也开发很多有特色的应用方案。最新的一个典型应用是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中针在流路进样器微量、快速的特点开发出来的自动在线柱前衍生应用。典型的检测就是手性氨基酸自动在线柱前衍生分析方法。采用邻苯二甲醛/N-异丁酰基-L-半胱氨酸(OPA/IBLC)为手性衍生化试剂,仅需要0.5微升样品,在6分钟以内完成在线柱前衍生,并采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色谱分析时间45分钟,实现16种L型,14种D型氨基酸的分离和检测(图13)。图13 自动在线柱前衍生方法分离检测30氨基酸为了方便用户,皖仪科技也已经将以上这些典型应用进行收集整理,放在公众号上供用户查阅。民族智造 替代进口厚积而薄发,目前国内色谱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能够同国外产品同台竞技,下一步就要打造品牌,做好应用开发。我们在应用和解决方案上同国外品牌还有较大差距,其实也是体量的一个反映,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我们国产色谱厂商应该抓住国内市场大的优势,同重点用户和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聚焦于某一两个重点行业,共同去开发应用和解决方案。至于品牌,则是建立在用户日积月累的信任上的,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积极打造国产色谱品牌;另一方面应该拿出自己的“撒手锏”级别的应用,真正解决客户痛点,建立国产色谱的口碑。随着国产替代的大势所趋,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上的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目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不我待,在最近五到十年,国产色谱必将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皖仪科技将继续深耕技术,做好服务,努力打造中国色谱标杆品牌,为这一历史进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闫成德贺ACCSI 2016:回忆十年历程 期待更快发展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期待的第十届中国科学仪器年会即将召开,回忆这难忘的十年历程,科仪界同仁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观念,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奋力拼搏,使仪器行业企业和工业产值都实现快速增长。年会上新技术、新产品、中国好仪器不断涌现,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年会的规模不断扩大,信息越来越丰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参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正处于信息无处不在、新技术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在时代!科学仪器给人们的信息在科学实验、工业社会发展中显示出特殊影响和作用。年会能从研发需要,市场需求,企业和产业发展态势角度出发,提供与一般的行业展会、学术会、论坛不同的审时度势的信息,绝有价值。感谢年会举办方和一切支持年会的企业、专家的辛勤耕耘劳动!为你们点赞! 如果研究这十年科学仪器发展史,年会是重要的线索。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当前,科仪界同仁应贯彻五大发展观念,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行动中,让我们共同担起科仪强国梦的历史待命,开拓前行!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资源并列为三大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起决定性作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期待年会为促进科学仪器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更有行业特征的信息!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祝年会越办越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right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right "   荣誉理事长 闫成德 /p p br/ /p
  • 共建共赢谋发展 ——回顾ACCSI的 “一带一路”历程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被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高水平的会议质量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在北京怀柔区举办的ACCSI2023,得到了人民网、央广网、科学网、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回顾ACCSI的“一带一路”历程,ACCSI走过祖国多个省市,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收获到了来自多省市的高质量用户。ACCSI逐渐成为当地政府与参展厂商、专家、用户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20余家媒体报道ACCSI2023)ACCSI的成长与壮大ACCSI肇始于北京,2006 -2016年是ACCSI成长壮大的时期。历经多年,逐渐由几百人的规模,成长为千人大会。会议主题逐渐丰富,从行业信息到产业发展,从技术创新到科研转化,从政策趋势到市场洞察……ACCSI力争在大会期间,对往年中国科学仪器产业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等,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2017年,ACCSI首次走出北京,落地江苏南京,吸引了千余位高质量人员出席,之后相继走过常州、青岛、天津、无锡,并于2023年回到北京“大本营”,在特殊的时期,胜利召开,参会人数首次突破1500人,参展厂商超150家,并获得专家、用户、厂商各方的一致认可。(ACCSI参会人数与参展厂商逐年递增)历届ACCSI的成功举办,预示着ACCSI逐渐从青年走向壮年,成熟的办会模式,前瞻的产业视角,专业的内容审核,让ACCSI的公信力及地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更是被写入2021年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经年会组委会与苏州高新区的多轮磋商,ACCSI2024最终选址于苏州举办,旨在促进苏州高新区技术发展、产业融合,搭建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水乳交融。(点击图片,直达ACCSI2024官网)科学仪器产业在苏州高新区的竞争优势分析 “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于2024年4月17-19日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将以“破壁融合,重启增长”为主题。苏州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仪器产业在苏州高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苏州高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表现突出,光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30%,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发展前景良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州高新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速“沪苏同城化”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全球创新要素集聚的东方“新硅谷” 。目前,正积极推动轨道交通从苏州新区站延伸至硕放国际机场,规划建设太湖隧道,与无锡市区相连相通,加快建设苏州西部新中心。重点产业链强势发展:苏州高新区聚焦于发展重点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1560亿元和1220亿元,工业母机和移动云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而且拥有众多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开放的营商环境:苏州高新区是外资企业重要集聚地,2020年以来全区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3.9%,内资注册资金增长62.7%,企业主体年均增长15.4%,累计拥有外资企业1924家,其中日资企业达721家,各类总部和功能性机构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项目62个。产业科创主阵地:高新区致力于打造产业科创主阵地,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设,“3+2”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二期、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四期等重点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获批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太湖科学城品牌全面打响,全区累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376家。综上所述,苏州高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产业基础、积极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开放的营商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欢迎广大科研机构、仪器厂商、检测机构、院所专家等携手ACCSI2024,走进苏州,共同助推苏州科学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ACCSI2024期待您的参与2024年4月17-19日,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中国科学院高端光学显微成像技术联盟、江苏分析测试协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将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本届ACCSI以“破壁融合,重启增长”为主题,汇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人士,力争把最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最热点的市场需求信息、最新的技术进展及成果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将颁发多项年度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及检验检测方向。年会现场同期设置“科学仪器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专区”,有效促进科学仪器产业各方现场对接、沟通交流,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烂漫四月,相聚苏州,诚邀报名出席!联系方式:(1)官网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accsi/2024/index(2)报告及参会报名: 17600646530 黄女士(3)赞助及媒体合作: 13552834693 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2006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点击图片,直达ACCSI2024官网)
  • 再次突破创新!浅谈唯公编码微球的发展历程
    近期,唯公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液相芯片)(EasyMagPlex)再次取得突破,其可自动分析的编码数量达到84重,并将码微球表面活性基团的种类从单一的羧基扩展到了羧基(亲水,疏水),链霉亲和素、氨基、环氧基、甲苯磺酰基等,即将上线“喀斯玛商城”。唯公编码微球的升级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再次引领国产磁性编码微球!EasyMagPlex 84重编码微球散点图,在EasyCell上的散点图磁性编码微球(液相芯片)的选择从1990年代起,国内就陆续有编码微球相关的专利和优秀文章发表,但一直未见国产编码微球商业化。直到近年唯公突破了Luminex技术壁垒,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了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商业化的公司。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公司以唯公为标杆,奋起直追,一起推动流式荧光应用和发展[1-2]。通俗地讲,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是一种以超顺磁性微球为基础,通过微球的不同荧光波长及发光强度来区别不同种类(编码)的磁性微球。严格地讲,微球可具有多个荧光发光光谱,可以是单粒径或多粒径,所有在流式分析仪上可区分的微球特征都可以是编码的参数。在常见的编码微球应用中,主要是以单粒径微球为基础,采用流式中红光激发的荧光为编码通道,用蓝光(或绿光)激发的荧光(如,PE荧光素)为检测通道。也有公司在荧光编码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引入不同粒径的微球来增加编码数量。各种编码参数的优劣势:一 、编码微球种类市场上目前主要有三种编码微球:(1)Luminex磁性编码微球;(2)唯公编码微球(兼容主流流式磁性编码微球);(3)兼容主流流式的非磁性编码微球。1 Luminex编码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它采用了一套特有的荧光素组合来编码微球,而这套荧光素组合无法完全被主流的流式分析仪上识别,需要专门定制的流式分析仪。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其封闭的编码微球组合和定制的检测平台垄断了流式荧光市场。使用Luminex的微球开发试剂通常需要获得Luminex的授权,并使用Luminex专用的检测仪器平台或光学模块。相对高昂的编码微球和专用的检测平台,限制了所开发试剂的使用及推广。2 唯公编码微球(EasyMagPlex)除了具有超顺磁性,还在编码微球荧光素的选择上下了功夫,我们的微球在编码荧光通道兼容主流流式的荧光配置(例如唯公、碧迪、贝克曼等),现有的流式用户都可以成为基于我们微球而开发的流式荧光试剂的潜在用户,可以降低用户使用流式荧光试剂的门槛,无需额外采购其他专用设备。同时,在在唯公的设备上(EasyCell和EasyPlex),唯公的编码微球均可实现的自动分析,保证后续流式荧光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为解决编码微球试剂样本制备时间长、操作流式复杂的痛点,唯公配套了全自动细胞因子样本制备仪(EasySampler C),其制备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整流程,扩展到唯公的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试剂、过敏原检测试剂等。对于唯公微球开发的试剂在其他主流流式上,唯公也有专门的分析软件(WellCKAS)可以对微球团族自动分析,自动建立标准曲线和自动分析结果。3 兼容主流流式的非磁性编码微球,顾名思义,既可以兼容主流流式的荧光配置(例如碧迪、贝克曼、唯公等),但由于编码微球不具磁性,其样本制备自动化受到研发难度大、制造成本高等限制,让后续的样本制备自动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使用这类编码微球开发的试剂有碧迪、BioLegend和AimPlex的细胞因子试剂,样本制备必须手工操作,极易引入人为误差。二、 编码微球数量在对Luminex编码微球的商业宣传中,我们常常会听到Luminex可以编码500重的三维编码。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编码微球的目的是用来开发试剂的,不是用来数编码重数的。而且,Luminex的三维编码微球,对仪器设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多少重的编码微球,要根据开发试剂的种类。常见的临床编码微球试剂很少能见到30重以上的联检,因为联检的重数超过30重,在试剂开发的过程中,要去解决待测物间的相互干扰的难度和所需的资源都会大幅增加。现有联检较多的细胞因子检测试剂、自免抗体检测试剂,过敏原检测试剂都不超过30重,选用唯公30重或50重编码微球系列就可以满足要求,对于特殊需求的科研试剂,唯公也有新开发的84重编码微球。编码重数适中,可以保证每个编码点(编码微球团族)之间有足够的分离间隙,不仅降低了编码点之间相互“串扰”,而且在一定的仪器、试剂批间偏差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了自动分析的准确性。三、 编码微球粒径在单粒径编码微球数量不足的时候,有的公司会通过不同粒径的微球对编码数量进行补充,以达到弥补编码数量的不足。另外,对于采用两种或多种粒径的微球编码组合,通常是通过前散/侧散信号先区分不同粒径的微球,然后再展开不同粒径微球的编码。在前散/侧散散点图中,小粒径微球在偶联/包被抗体/抗原后会形成部分二聚体或多聚体,会与大粒径微球在信号上重叠,被误计入到大微球中,从而对大粒径微球的检测项目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选择不同粒径的编码微球组合时,要认真评估这种因微球粒径的影响而导致测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对于不同粒径的微球,其比表面积不尽相同,反应动力学会有差异,且单位质量的微球的总表面积也会不一样。因此对应的最佳包被抗体量亦会有区别,需要不同的包被工艺和条件,对于试剂研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再则,由于微球的表面积与微球粒径的平方呈平方关系,因此不同粒径的微球,其反应信号值差异很大。比如常见的约为3μm、6μm、8μm粒径的微球,以6μm微球的信号强度为1,则3μm球的理论信号强度仅为6μm球的四分之一。而8μm球则为1.78。如果所用的微球粒径跨度较大,则很难保证联检的信号在一个数量级上达成统一。另外大微球(例如,8μm球)虽然在信号强度上能够提高,但在重量上,则大幅增加,如8μm球的重量要比6μm球重2.37倍!重量越重,沉降速度就会加快,对反应过程的混匀要求较高,否则大小不同粒径的球的免疫反应可能达不到均相,会影响检测结果。最后微球会有一定的来源于材料本身的背景荧光信号,在检测荧光的PE通道上,微球粒径越大,在检测荧光通道(PE通道)的自发荧光信号(背景荧光信号)就会越高,直接影响检测试剂的检测下限。唯公编码微球的发展历程从唯公成立之初,我们就把突破Luminex编码微球的技术壁垒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储备。2018年,我们陆续推出了7重和12重磁性编码微球。2020年我们自主开发的基于唯公编码微球的6/7/12细胞因子联检试剂也获证上市。EasyMagPlex 7/12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2021年唯公开始对外公开销售其30重磁性编码微球,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又大幅提升了表面羧基基团密度和耐超高温的性能。目前,唯公开发了“羧基密度通用版”、“羧基密度加强版”和“PCR适用版”,三套微球产品系列,不仅更富了我们的产品线,使之更有层次,更满足了不同用户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在一些比较普遍(即抗原抗体研发相对成熟,反应性高,容易购买,价格便宜等)的项目上,羧基密度通用版的微球即可以满足要求。而对于羧基密度加强版的微球,则适用于一些原料较贵、不易购买或抗原抗体对信号值低的项目。可以将一些处于可用与不可用边缘挣扎的抗原/抗体对儿“抢救回来”。因此用户也不再需要选择大粒径来增加抗体/抗原的包被量,而用我们6um羧基密度加强版编码微球就达到了他们混用6um和8um编码微球的效果,同时避免了不同粒径微球的相互干扰。PCR适用版微球,提高了微球的在超高温和不同温度变化的环境下的稳定性,在PCR不同温度的实验过程中,微球的性能几乎无变化,可满足PCR不同反应体系的要求。EasyMagPlex 30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常规及高密度羧基基团性能编码微球比对随着我们编码微球用户不断增多,科研客户特殊的需求也逐渐增多。2022年我们又固化了一套50重磁性编码微球的生产工艺,完成了量产转产,这套编码微球同样具有“羧基密度通用版”、“羧基密度加强版”和“PCR适用版”。EasyMagPlex 50重磁性编码微球近期我们有对我们的编码微球再次升级,完成了84重磁性编码微球的研发。与此同时,我们也完成了不同表面活性基团微球的生产工艺,将全部唯公微球表面活性基团的种类从单一的羧基扩展到了羧基(亲水,疏水),链霉亲和素、氨基、环氧基、甲苯磺酰基等,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EasyMagPlex 84重磁性编码微球散点图由于Luminex是最早拥有编码微球技术的公司,我们也把我们的编码微球和Luminex的编码微球在前散/测试及APC编码通道上的一些性能进行了比对。唯公编码微球和Luminex编码微球比对微球试剂开发其他考虑因素因为编码微球是用来开发试剂的!试剂开发需要编码微球最少可以放置两年,而且不同批次的批间差要可控,要具有尽可能低的检测下限。在唯公编码微球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对编码微球的稳定性、批间差以及背景荧光信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 、编码微球的稳定性在试剂的开发过程中,编码微球是试剂开发的原材料之一。作为试剂原料,就必须能存放较长的时间,例如前面提到的两年,因为体外诊断试剂的效期最少都在一年以上。唯公的编码微球在37°C存放一个月后和新制备时进行了比较,其编码荧光值几乎不变。由此可见,我们的编码微球的稳定性可远超出了两年的要求。EasyMagPlex的稳定性加速试验结果二 、编码微球的批间差我们对采用了同样的工艺的不同批次的三批编码微球,通过夹心法进行了批间差验证。其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差异,表明我们的工艺稳定,完全符合试剂开发的要求。EasyMagPlex的批间差比较三 、编码微球的背景荧光信号众所周知,任何物质都会有自发荧光,编码微球也不例外。在检测信号通道(PE)上所能检测到的编码微球的自发荧光,我们称之为背景荧光信号(又称,背景噪声信号)。背景荧光越低,检测信号的信噪比就越好,对低值样本检测的干扰就越小,相应试剂的可检测下限就越低。在EasyCell同样设置的情况下,我们对Luminex的一维编码微球裸球和唯公的一维编码微球裸球进行了比对,发现EasyMagPlex在PE通道上的背景荧光信号要明显低于竞品。也就是说,基于EasyMagPlex开发的试剂,可达到更低的检测下限。Luminex编码微球和EasyMagPlex的背景荧光信号比对唯公微球试剂的表现我们以唯公磁性编码微球开发的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为例,展示一下唯公微球和国内竞品微球开发的5联检肿标微试剂球对比。可以看出唯公EasyMagPlex在不同待测物浓度下都有更清晰分离度,每个团族都更团聚,且有明显的分界区域(竞品的数据来自公开发表的文章)。除了编码通道的分离度(纵轴)外,唯公的EasyMagPlex在PE检测荧光通道(横轴)也非常聚集,这说明EasyMagPlex的均一性要明细优于竞品的表现。国内竞品磁性编码微球5重肿瘤标志物联检试剂散点图EasyMagPlex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散点图我还将唯公的基于磁编码微球7重细胞因子联检试剂和进口的基于无磁编码微球的两家试剂进行过比对(A公司和B公司)。通过比对可以看出,由于EasyMagPlex具有更低的PE背景荧光信号,我们的试剂在接近低端检测限(参考文献1.前瞻者说|专访唯公科技李为公: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国内免疫诊断迎来新“黄金赛道”,前瞻网(https://www.qianzhan.com),2021.12.31,2.国产流式荧光突破技术壁垒,高通量多联检发展趋势可期——唯公科技创始人李为公博士,仪器信息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2023.04.10.
  • 郭冬发:ICP-MS发展历程,一部抗击干扰的奋斗史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4月22日,珀金埃尔默“创无止境 智享科技”新品线上发布会在仪器信息网品牌合作伙伴超级品牌日成功举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2020年,为拉近用户与仪器厂商之间的距离,使用户与厂商产生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加深用户对品牌的认知、认可,仪器信息网联合品牌合作伙伴隆重推出了“超级品牌日”活动。围绕用户的需求,结合仪器厂商的品牌理念、价值及核心竞争力,仪器信息网与厂商强强联手,将策划一系列 “品牌& amp 用户”活动。而本次珀金埃尔默新品发布会,就是仪器信息网超级品牌日活动的第二次成功策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疫情当下,线下发布会难以进行,而网络发布会则突破了这种限制,可以第一时间为更多用户提供内容、形式更加丰富的新品内容。本次珀金埃尔默新品发布会,共吸引了超过一万人次关注,报名参会人数超过1000人。在发布会现场,珀金埃尔默包括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ICP-MS、AAS、IR以及LIMS软件系统 /strong /span 等多款产品首次与国内用户见面,直播间讨论热烈,新品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4ebcd850-7e33-486e-ba41-ef6cc8f8d1c9.jpg" title=" 图片 1.png" alt=" 图片 1.png" width=" 600" height=" 33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ICP-MS的优势无需多讲,然而,ICP-MS面临的主要困难仍然是干扰控制问题。ICP-MS从发明到如今的大规模应用,干扰问题始终成为ICP-MS研究和应用的难点和热点。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郭冬发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ICP-MS发展历程:一部抗击干扰的奋斗史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的报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br/ & nbsp & nbs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537A6AD1EF58FC3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 隐藏在科学背后的宝藏——探索质谱和质谱离子源的发展历程
    当我们思考关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伟大突破时,质谱学可能并不是大众熟知的一个名词,然而,它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对我们的理解和应用范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质谱学,作为一门独特的科学领域,旨在解析和测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它的历史充满了科学家的探索和创新,从19世纪末的初步实验到21世纪的现代仪器和技术。 从J.J. Thomson的早期质谱研究到Wolfgang Paul和John Bennett Fenn的离子技术创新,质谱学一直是科学界的关键工具,对各种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质谱学不仅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还在医学、环境科学、制药工业、食品安全和法医学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识别物质的精确方法,有助于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从早期的实验室探索到现代的质谱仪器,质谱学的历史充满了启发和创新,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深刻、精确和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时代。Francis Aston和他的质谱仪 质谱学和质谱离子源的历史充满了探索、创新和突破,回顾了质谱学从其初步实验开始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的实验室探索到21世纪的现代仪器和技术。质谱离子源的发展历史,这些离子源是质谱仪的关键组件,用于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转化为离子以进行质谱分析。质谱学的历史见证了科学家们对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不懈努力。图1. 因为质谱有关的诺贝尔奖项获得者J.J. Thomson (1906) - 英国物理学家J.J. Thomson因为他对电子的质谱研究以及对带电粒子性质的重要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Francis Aston (1922) - 英国化学家Francis Aston因使用质谱仪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Ernest O. Lawrence (1939) - 美国物理学家Ernest O. Lawrence因他的工作在核物理领域,包括对回旋加速器的开发,以及用于同位素分离的Calutron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Wolfgang Paul (1989) - 德国物理学家Wolfgang Paul因他对离子阱技术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John Fenn - John Bennett Fenn 被授予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对生物质谱学的贡献。他是因为他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对于"soft desorption ionization methods"(软解吸离子化方法)的开发而获奖。这些方法对于质谱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允许这些分子在质谱仪中被更加温和地离子化,使其更容易进行分析。Koichi Tanaka 田中耕一,也因为其在质谱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工作涉及到新的离子化方法,被称为"ultra fine metal plus liquid matrix method"(超细金属加液体基质法),该方法在离子化大分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使生物质谱学得以发展。质谱的发展历史图2.阿斯顿1919年制作的第三台质谱仪的复制品 1886年,Eugen Goldstein观察到阳极射线。1898年,Wilhelm Wien展示了通过强电场和磁场可以偏转阳极射线,1898年,J. J. Thomson测量了电子的质荷比。1901年,Walter Kaufmann使用质谱仪测量了电子的相对质量增加。 1905年,J. J. Thomson开始研究正电荷射线。1906年,Thomson因“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杰出优点”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Thomson能够分离具有不同质荷比的粒子。他分离了20Ne和22Ne同位素;1919年,Francis Aston构建了第一个速度聚焦质谱仪,质量分辨率为130。 1922年,Aston因“通过质谱仪在大量非放射性元素中发现同位素并提出整数规则”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Ernest O. Lawrence发明了回旋加速器。1934年,Josef Mattauch和Richard Herzog开发了双聚焦质谱仪。 1936年,Arthur J. Dempster开发了火花电离源。1937:Aston构建了质谱仪,分辨率为2000。 图3. 这张照片展示了Mass Spectrometer 9(MS-9)在位于得克萨斯州贝敦的汉布尔石油和炼油公司研发部实验室的安装过程。照片中出现的人员,从左至右,分别是:亨利厄尔兰普金(汉布尔石油和炼油公司的质谱仪专家)、奈杰尔宾(Associated Electrical Industries的安装工程师)、乔丹尼尔斯(汉布尔石油和炼油公司的电子工程师)以及彼得达默斯(Associated Electrical Industries的工程师实习生)。这台MS-9质谱仪由英国曼彻斯特的Associated Electrical Industries(AEI)制造,是首台安装在美国的质谱仪。在汉布尔石油和炼油公司,它被用于通过精确测量百万分之一的质量,来识别石油中的复杂烃类、硫、氮和氧化合物。 1939年,Lawrence因回旋加速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42年,Lawrence开发了用于铀同位素分离的Calutron;1943年,Westinghouse推出其质谱仪,并宣称它是“快速、精确气体分析的新电子方法”; 1946年,William Stephens提出了飞行时间质谱仪的概念。1953年,Wolfgang Paul和Helmut Steinwedel引入四极质量滤器;1954年,A. J. C. Nicholson(澳大利亚)提出一种氢转移反应,后来被称为麦克拉弗蒂重排;1959年,陶氏化学公司的研究人员将气相色谱仪与质谱仪相接合; 1964年,英国质谱学会成立,成为第一个专门的质谱学会。它于1965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1966年,F. H. Field和M. S. B. Munson开发了化学电离技术; 1968:Malcolm Dole开发了电喷雾电离。 1969年,H. D. Beckey开发了场脱附技术; 1974年,Comisarow和Marshall开发了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1976年,Ronald MacFarlane和同事开发了等离子体脱附质谱仪。1984年,John Bennett Fenn和同事使用电喷雾技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离子化; 1985:Franz Hillenkamp、Michael Karas和同事描述并提出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这个术语; 1987年,田中耕一使用“超细金属加液体基质法”对完整蛋白质进行离子化; 1989年,Wolfgang Paul因“离子陷阱技术的发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Alexander Makarov介绍了Orbitrap质谱仪。2002:John Bennett Fenn和田中耕一因“软解吸离子化方法的发展分别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2005年,Orbitrap MS商业化。2008:ASMS质谱学杰出贡献奖。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Y-12工厂的Caultron质谱仪(摄于1945年)质谱离子源的发展历史 质谱离子源是质谱仪的一个关键组件,用于将样品中的分子或原子转化为离子以进行质谱分析。下面是质谱离子源的发展历史的简要概述:热释离子源(1920s-1930s):早期的质谱仪使用了热释电子离子源,其中通过加热样品使其释放电子,然后这些电子被聚焦为电子束,用于离子化样品分子。这是质谱离子源的早期形式。电子轰击离子源(EI)(1930s-1940s):电子冲击离子源引入了电子冲击离子化技术,其中高速电子与气体或样品分子碰撞,将它们离子化。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质谱分析,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化学离子源(CI)(1950s-1960s):在这一时期,化学离子源(如化学电离源和化学反应源)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源使用化学反应来选择性地离子化样品中的特定化合物,增强了质谱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飞行时间质谱仪离子源(TOF)(1940s-1950s):飞行时间质谱仪引入了一种新型离子源,它利用离子在电场中的飞行时间来测量质谱。这种技术允许对分子的质量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大气压化学离子源(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离子源是质谱仪的一种离子化技术,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是APCI离子源的历史发展:APC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大气压下的质谱离子化技术。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领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源:(MALDI,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1980s-1990s):MALD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激光解吸离子源,被广泛用于生物质谱学。它允许非常大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多肽)进行质谱分析。电喷雾离子源(ESI)(1990s-2000s):电子喷雾离子源是一种用于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质谱的离子源,特别是在液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中。 结语:质谱离子源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推动了质谱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为分析和识别各种物质提供了强大工具。不同类型的离子源被设计和优化,以满足不同样品类型和分析要求,从而在科学、医学、环境和工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质谱学和质谱离子源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前进的领域。每一位贡献者和创新者都为扩大我们的知识边界和改善我们的生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质谱学的世界里,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着未来的科学家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前沿,为人类知识的扩展作出贡献。质谱学,作为一门精密、强大和令人着迷的科学,将继续引领我们进入更深刻、更精确的科学时代。
  • Joseph Tse先生谈瑞士万通中国十年发展历程——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瑞士万通中国区总裁Joseph Tse先生的视频。   瑞士万通(Metrohm)成立于1943年,是世界上多种离子分析和电化学技术的创始者,旗下拥有Metrohm、Applikon和Autolab三大品牌,均享有盛名。2011年,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已经十周年,十年来,瑞士万通中国,一路走来,锐意进取,目前已拥有五个分公司、五个技术支援中心和十多个分支机构,全力为中国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在本届BCEIA展会上,瑞士万通中国区总裁Joseph Tse先生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瑞士万通中国十年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发展战略的设想与规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去的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前的3月份,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把瑞士万通的产品带给中国的专家与用户。十年间,我们有了长足的发展。用户数量增加了9倍,员工由原先的几人增加至现在的近二百人,增加了十二三倍。产品由原先的单一产品发展了五大系列的、全面的离子分析产品。为了加强售后服务,我们在全国主要省市都建立了服务网点。希望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能为中国的专家与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把我们的产品质量与创新技术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 梁萍女士谈博纳艾杰尔“融资”历程及未来发展规划——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萍女士的的视频。   博纳艾杰尔科技(Agela Technologies)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博纳固体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开发分离材料及其派生产品,主打产品为色谱耗材。在本届BCEIA展会上,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萍女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公司从以往的色谱柱与耗材为主,变成了仪器、耗材、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博纳艾杰尔未来发展规划。   目前,资本市场在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积极与重要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博纳艾杰尔早在2007年就引入第一笔1100万天使投资,近日又与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签署股权合作协议,获1900万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对此,梁萍女士也向我们分享公司引入这些风险投资背景,并结合自身经验对同行企业融资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具体内容请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 梁萍女士谈博纳艾杰尔“融资”历程及未来发展规划——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萍女士的的视频。   博纳艾杰尔科技(Agela Technologies)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北京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博纳固体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开发分离材料及其派生产品,主打产品为色谱耗材。在本届BCEIA展会上,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萍女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公司从以往的色谱柱与耗材为主,变成了仪器、耗材、服务三足鼎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博纳艾杰尔未来发展规划。   目前,资本市场在我国科学仪器行业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积极与重要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博纳艾杰尔早在2007年就引入第一笔1100万天使投资,近日又与天津滨海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签署股权合作协议,获1900万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对此,梁萍女士也向我们分享公司引入这些风险投资背景,并结合自身经验对同行企业融资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具体内容请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 17年XRF技术专家:谈x射线荧光光谱与技术发展历程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能谱分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有机元素分析等。其中,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XRF),因其非破坏性、快速和廉价分析等特点,工程、品质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那么XRF广泛应用性背后的原理如何?经历了哪些技术发展历程?又有哪些新技术出现?接下来,拥有17年 X射线荧光技术工作经验的日立分析仪器公司镀层分析产品的产品经理Matt Kreiner为我们做了解答。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技术原理?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何为X射线?类似可见光线,X射线也是电磁波的一种,不同的是它的波长较之可见光为短,在100埃米到0.1埃米之间。同时,与一般的电磁波相比,X射线能够比较容易穿透物质,且物质原子序数越高,穿透能力越强。下图为X射线荧光产生的示意图。由于X射线荧光是元素所固有的能量,依据Moslay法则可对荧光X射线的能量做定性分析,同时,利用X射线荧光强度(光子数)则可做定量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4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99857032-fd94-4c20-8db0-d2a04b822e98.jpg" title=" 1.png" alt=" 1.png" width=" 400" height=" 44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indent: 0em " X射线荧光产生示意图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运作流程:主X射线对准样品;X射线与原子碰撞时,电子从其轨道中弹出;来自高能轨道的电子填充这些空隙,释放出元素和特定跃迁所特有的X射线;X射线由探测器收集和处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noimg/6ebff279-9b2a-4b77-a8af-eccc2ab70f8f.gif" title=" 2.gif" alt=" 2.gif" /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波长分散型和能量分散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检出器收集的数据用于识别哪些元素存在,以及每个元素在测量部分中有多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常,X射线荧光分析装置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波散型(Wave Length-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WDX)和能散型(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相对其他“元素分析”技术手段,XRF主要技术优势?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XRF是一种对多种材料中的一系列元素进行非破坏性、快速和廉价分析的重要技术。尤其台式和手持式XRF分析仪操作简单,通常不需要任何特殊工具或消耗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使得在生产线附近操作XRF分析仪成为可能,并提高了效率。常见应用如无机元素的元素分析,分析范围通常在Na(11)和U(92)之间;汽车零部件领域应用,经过优化的XRF,可分析常见镀层中的元素,分析范围通常在Al(13)和U(92)之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aa1ef22d-46c2-4864-af44-0ec100009049.jpg" title=" 3.png" alt=" 3.png" width=" 450" height=" 29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indent: 0em " XRF光谱谱图示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XRF能“快速”检测的原因?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XRF检测快速的一个原因是测量是用X射线进行的,而X射线是以光速进行传播的。被测试的样品被与样品相互作用的初级X射线“激发”,并产生次级X射线,由精密的探测器进行信号转换,整个流程花费的时间很短暂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然而 “快速”检测与 “精准”两个方面往往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所以保证XRF“精准”性也是很重要的。一般可以通过一些优化技术、软件控制、减少操作中时间、减少间隙停机时间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例如,日立分析仪器公司FT160的创新多毛细管体系结构技术,这是一个聚焦光学元件,由一组弯曲为锥形的细小玻璃管组成,X射线通过反射引导穿过管道,类似于光纤技术中的光引导方式。毛细聚焦管光学元件与微束X射线管匹配将比传统系统更多的信号引导到样品,收集更多的X射线管输出。其焦斑小区域上的X射线强度比传统机械准直系统高出几个数量级。从而实现“快速”与“精准”的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8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98196092-7da2-4885-85f7-86b63b42abef.jpg" title=" 4.png" width=" 600" height=" 185" border=" 0" vspace=" 0"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2ee2177-8ad6-4258-b867-553e8bfd1d1a.jpg" title=" 5.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alt="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X射线荧光镀层厚度测量仪 FT160系列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而传统传统XRF为测量较小尺寸样品(如镀层样品),使用机械准直装置将X射线管的光束尺寸减小到几分之一毫米,达到减小光束尺寸的目的。但这一过程通过在X射线管前方放置一块钻有小孔的金属块实现,仅允许与孔对准的X射线穿过并到达样品。绝大多数X射线输出因被准直器块阻挡而不能用于分析,削弱了检测效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XRF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镀层厚度测量为例,当涉及到镀层及相关测试需求时,一般都会用到XRF,而汽车行业就是应用最密集的行业之一。由于XRF允许快速和现场测试,因此它适合制造生产线。原始的设备制造商都需要依赖XRF,因为每辆汽车平均有约15000个部件,上面涂有各种金属和其他镀层,以确保导电性或绝缘性。然而,汽车组装是需要快速流水线进行的,这些部件需要在现场进行测试,XRF便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XRF允许在不干扰生产制造过程的情况下进行质量控制,这成为其广泛被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XRF产品技术发展历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日立分析仪器公司产品为例。镀层分析方面,日立分析仪器公司提供一系列用于镀层分析的台式XRF测试解决方案,是该领域的先驱。日立在1978年便推出了SFT155/156,这是第一台使用X射线管的台式XRF镀层分析仪。2011年推出FT110,随后2012年推出X-Strata920,2015年推出FT15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4a486c78-ef23-45f9-9912-e85db756f0c4.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indent: 0em " X射线荧光镀层厚度测量仪系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fb177589-3235-4725-ba51-a62ada2b7608.jpg" title=" 7.png" alt=" 7.png" width=" 600" height=" 27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indent: 0em " X射线荧光分析仪系列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日立分析仪器公司的产品范围包括具有半导体检测器的X-Strata920、具有用于大容量测试的高级功能的FT110A和新推出的FT160等。如上所述,FT160将SSD检测器与多毛细管光学器件结合使用,以精确测量纳米级镀层的更小特征。多毛细管光学器件与微点X射线管匹配,以收集更多的管输出。这将其聚焦在通量比机械准直系统大几个数量级的较小区域上。这意味着可以更快,更高精度地测量更小和更薄的特征,从而更容易符合规格。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集透视CT、显微成像、XRF技术于一身的EA8000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除了常规XRF产品,日立分析仪器公司还有一款比较特殊的产品EA8000,其集合透视CT、显微成像、XRF技术于一身。EA8000A的推出是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用电池日益增长的质量控制需求。它能快速检测锂离子电池内的金属颗粒污染物,有助于防止这些颗粒存在时发生的灾难性故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8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db78fcfc-5183-420d-89e3-05de37cc7fa8.jpg" title=" 8.png" alt=" 8.png" width=" 28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color: rgb(0, 176, 240) " 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用X射线异物分析仪 EA8000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EA8000是一体式设计,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将X射线成像单元、荧光X射线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被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并链接以自动提供结果。与传统仪器相比,检测速度和金属污染物识别的时间要短得多。操作员可以简单地放置样品并进行测量,从而实现高效的工作和生产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项技术的结合,使EA8000可以定位和识别电池内的破坏性金属颗粒,提供对大小、分布和颗粒类型的全面分析,这在控制电池质量时是非常关键的,快速分析、易用性和自动化支持大批量生产等性能帮助电池企业顺利实现交付目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些技术的结合不仅提供了锂离子电池关键区域内金属颗粒的大小、分布和类型的独特综合图像,而且极大地缩短了成像时间。检测时间可缩短至3至10分钟,比常规时间缩短100多倍。这一点非常重要,电极材料、燃料电池隔板和锂离子充电电池中的金属颗粒污染会产生热量,降低电池容量和寿命;一些情况下,杂质还会导致火灾。因此,电池制造商需要对直径约20µ m的金属颗粒进行快速检测和元素识别。而EA8000A设置测量参数后,可自动捕获X射线图像,检测和识别金属颗粒,提高故障分析和测试的效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Matt Kreiner简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13px height: 1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47231b47-e116-4abb-9d58-e749c0f16363.jpg" title=" 9.jpg" alt=" 9.jpg" width=" 113" height=" 1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马特· 克林纳 (Matt Kreiner)是日立分析仪器公司镀层分析产品的产品经理。他有17年的X射线荧光技术工作经验,职业生涯始于应用工程师。Matt居住在芝加哥,拥有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p
  • 走进堀场日本总部工厂,探寻HORIBA企业发展历程与成功之道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 (HORIBA, Ltd.)创立于1953年,65年时间,集团实现了长期稳步发展。目前,旗下五大业务部门汽车测试系统、过程& amp 环境、医疗、半导体、科学仪器事业部等都享有各自领域的全球强势产品技术:发动机尾气检测系统全球市场占有80%、烟道排气装置全球市场占有20%、红细胞CRP分析日本国内占有100%、质量流量控制器全球市场占有60%、拉曼光谱仪全球市场占有35%、光栅全球市场占有35%......是什么力量让这一串强势数据同时出现在一个集团公司?企业半个多世纪的稳步发展,积淀了哪些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日前,仪器信息网海外走访团乘JASIS 2018之机,走进HORIBA日本总部吉祥院工厂,近距离探寻HORIBA的成功之道。走访一行人员受到了HORIBA海外营业部半田庆一、松本皓介、HORIBA 科学仪器事业部应用经理Florian FORMANEK博士、鲍晓等人的接待与欢迎。同时,HORIBA中国科学仪器事业部邹世红、江利全程陪同参观。 /span /p h1 label=" 标题居中" style=" font-size: 32px font-weight: bol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rgb(204, 204, 204) padding: 0px 4px 0px 0px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0px 2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label=" 明显强调"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 HORIBA成长历程:65载稳步发展,三代总裁,开启三个时代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label=" 明显强调"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 /span /strong /span /h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4a80b1c-a385-43c6-8c6f-0bb93292bdf8.jpg" title=" 01.jpg" alt=" 0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HORIBA成长历程介绍 /span /p p    strong 第一时代(1953-1978)——初生牛犊敢创业,自行研发获成功 /strong /p p    strong 初代总裁:堀場 雅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dca1a6d-b1a3-4a8d-9937-1020e5d36359.jpg" title=" 02.jpg.png" alt=" 02.jpg.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93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293"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1953年1月,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成立 /span /p p   1953年,HORIBA于京都市下京区创立。今年正好是HORIBA创立65周年。1945年10月,堀場雅夫作为学生创业前驱者在京都起家,在京都市下京区创立“堀场无线电研究所” 1953年1月成立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创业初期,公司主营产品为传感器,涉及到的电解液由于要进行pH值测试,HORIBA不得不购买美国的pH测试设备。后来考虑到日本当地的湿度及环境参数等因素对pH测试的影响,HORIBA开始自行研发pH测试设备,紧接着在1950年3月开发出日本首个玻璃电极pH仪表,令人惊喜的是,pH测试设备大获成功,并且成为HORIBA传承至今的主要产品和技术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4df9d73-4b70-4e98-8d27-126e6b02a5c6.jpg" title=" 03.jpg" alt=" 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左:1950年日本国产首例玻璃电极pH仪表 右:1953年,P型pH仪表 /span /p p    strong 第二时代(1978-1992)——新奇有趣为哲学,产品开发拓市场 /strong /p p strong   第2代总裁:大浦 政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03725c7-b535-4333-ab17-02b04b4cb875.jpg" title=" 04.jpg.png" alt=" 04.jpg.png" style=" width: 247px height: 300px " width=" 247" vspace=" 0" height=" 3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企业哲学:“新奇有趣” /span /p p   1978年,第二代总裁大浦政弘上任,公司确立由堀场雅夫提出的“新奇有趣”作为HORIBA企业哲学,概括而言就是让集团的每位员工在工作当中投入热情和激情,在完成企业使命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这一时期HORIBA也开发拓展了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包括汽车测试系统事业部一直很火热的尾气排放测试装置等。 /p p   strong  第三时代(1992-2017)——战略整合壮发展,集团业绩猛增长 /strong /p p strong   第3代总裁:堀場 厚 /strong /p p   HORIBA在此时期进行了许多资本战略整合,由企业收购合并来发展事业,集团业绩进一步迅速增长。1997年,HORIBA收购了法国具有近200年历史的JOBIN YVON公司,随之带来的拉曼、光栅等产品技术也成为HORIBA畅销全球的明星系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4185f22-8289-46f0-a3ce-6b76333723ba.jpg" title=" 05.jpg" alt=" 05.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13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13"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1997年HORIBA收购JOBIN YVON公司现场留影 /span /p p   值得一提的是, strong 2018年,足立正之先生上任,成为企业第4代总裁。在他的带领下,第四个时代已然开启。 /strong 走访间,仪器信息网也对新上任的足立正之总裁进行了专访,专访详情请关注本网稍后的专访报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7343028-577a-48cd-a39d-3247bd88bddb.jpg" title=" 06.jpg" alt=" 06.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HORIBA高层与仪器信息网来访人员座谈交流再现 /span /p h1 label=" 标题居中" style=" font-size: 32px font-weight: bol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rgb(204, 204, 204) padding: 0px 4px 0px 0px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0px 20px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label=" 明显强调"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 走进HORIBA发祥地:京都吉祥院工厂,工匠技术,代代传承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label=" 明显强调"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 /span /strong /span /h1 p   走进吉祥院工厂,首先由量产生产经理山下一博做整体介绍。山下一博于1973年进入吉祥院工厂,在此任职已足足45年时间,先后承担过生产、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等工作。吉祥院工厂的几次翻新改造,山下一博都有参与,用他的话说,就像看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山下一博对工厂情况如数家珍,在HORIBA类似他这样的老员工还有近二十人,他们被视为集团的宝贵财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f0002c3-bdc9-42f0-99ce-59f52958a81c.jpg" title=" 07.jpg" alt=" 07.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1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1"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山下一博介绍吉祥院工厂 /span /p p   吉祥院工厂为生产2部(新建的琵琶湖工厂为生产1部),生产2部主要分成三个组,第一组为BA组,即电路板生产线等 第二组为小型、中型仪器组,如科学仪器事业部的粒度分析仪、XRF等生产线 第三组为医用生物组,即医疗事业部的一些产品。本次走访主要参观了与科学仪器事业部更相关的电路板生产线、pH仪表生产线及 HAKARU Lab(分析中心)。 /p p   参观BA组生产线过程中,关于HORIBA电路板为何未采取外包采购,而是自己生产的问题,山下一博表示,HORIBA 有许多科研高端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特征明显,为使公司内部产品的电路板供应更加高效,避免特殊需求而导致生产停滞,因此采取自己生产的方式,这样内部协调会更灵活有效。 /p p   走进电路板生产线,“多品种小批量”特征更加明显。据介绍,在这里生产的电路板超过3000余种,这些电路板将全部提供给所有HORIBA产品,整个生产线却井井有条。从电路板自主设计到电路板印刷,再到各类性能检测,讲究效率的细节随处可见。如电路板印刷生产线早上上班前数十类元器件提前备料,最消耗人工资源的电路板检测部分由半自动设备与全自动设备两种方案同时进行,设计/开发/生产同一区域布置以便于特殊电路板需求的及时沟通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30a9a7f-bcc7-45f3-bc97-a904dcc03d00.jpg" title=" 08.jpg" alt=" 08.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2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吹制玻璃电极技术第三代传人——马场 利行 /span /p p   接着,来到pH酸碱计生产线。为实现资源整合及提高效率,近期HORIBA本部的pH酸碱计并入了分公司HAT,实现水质检测相关产品的统一生产管理——“One Water”,即通过HOR· HAT的融合,在达到制造协同效应的同时,实现工匠技术的传承(pH酸碱计玻璃加工技术)。在这里,我们也有幸目睹了这项玻璃加工传承技术:一位员工正在娴熟地吹制玻璃电极,这也是生产pH酸碱计的第一道关键生产工序。据介绍,这位员工是HORIBA这项技术的第三代传人,从1992年便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26年,近年才有了两个徒弟。旁边悬挂着这位员工这些年来获得的一些专利,以及两位晚辈徒弟技艺不断进步成长的记录,也形象地展示了这项技术代代传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77df06b-f2b7-45f8-aa72-e46d0f0eeee3.jpg" title=" 01.png" alt=" 01.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29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京都HAKARU Lab(分析中心)一角 /span /p p   最后,我们参观了京都HAKARU Lab(分析中心),其主要职能是demo实验室、客户测样、与客户共同开发应用解决方案等。据介绍,HAKARU Lab(分析中心)去年刚进行了整体翻新,目前也配置了HORIBA的主要产品,包括大家熟知的拉曼、光栅,刚上市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 XGT-9000及纳米粒度仪新品SZ-100V2等。 /p p   经过现场参观,大家发现,企业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及研发生产的效率,产品的生产方式一般流程为:首先进行小型试生产,技术成型后转为量产,当技术及成本控制等已经很成熟时再外包给HORIBA常年合作并信赖的公司进行制作,但产品的最终检测等都由自己把关。而关于“多品种小批量”带来的库存管理问题,山下一博表示,在仪器生产前,首先会内部讨论,把所有零件进货时间、装配时间、总体时间周期做整体估算,进行时间管理。同时,销售人员也会反馈客户需求情况,及时与生产报备,从而在保证不影响生产的同时,尽量做到相对零库存。 /p h1 label=" 标题居中" style=" font-size: 32px font-weight: bol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rgb(204, 204, 204) padding: 0px 4px 0px 0px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0px 2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color: rgb(255, 0, 0) " HORIBA成功之道:传承优势,大举改革拓展一直在路上 /span /h1 p   在快速稳步发展的基础上,HORIBA并没有固步自封,大举阔步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近年来,为提高整体生产能力及生产效率,HORIBA于2015年完成琵琶湖新工厂的建立,同期吉祥院工厂也进行了全面改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0c665efc-ed3f-45bf-8d7d-a1cafc3da949.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78px " title=" 0001.png" alt=" 0001.png"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278"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8cb0de4-11e4-4ece-948a-9c9f3ce5a46f.jpg" title=" 011.jpg" alt=" 01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7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37"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琵琶湖新工厂一角 /span /p p   琵琶湖新工厂称作“E-HARBOR”,位于琵琶湖岸边,于2016年5月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主要承担汽车事业部、环境事业部的气体相关产品研发生产。 /p p   琵琶湖新工厂的理念是将开发、设计、生产的所有人员集聚在同一层,实现产品开发到订单生产的一体化新生产模式,即没有阻断、一气呵成的产品制造,进而提高整个工作效率。而改革的目标就是工厂的工期缩短至1/3,生产效率提高至2倍。 /p p   新生产模式采取多种方法用于省去工作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一个典型案例便是请外包公司工人到琵琶湖新工厂内部工作。具体如何实现呢?据介绍,HORIBA的合作外包公司都是从创始人第一代开始就保持良好的合作,彼此非常信任默契。从新工厂投入使用以来,这些外包公司的相关生产就全部搬进新公司,大家虽然佩戴不同公司铭牌,但却在同一个工厂完成同一个产品的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0604181-87c2-4f4b-9e5a-f7dc67d9c423.jpg" title=" 012.jpg.png" alt=" 012.jpg.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HORIBA核心技术NDIR(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为保证NDIR品质,NDIR构成零件的粘接,组装,检查,调试皆为HORIBA匠师手工完成,主要用在汽车尾气测量装置MEXA系列、高频红外C/S,O/N/H气体分析仪、和环境气体测量装置等。 /span /p p   同期,吉祥院工厂也进行了类似的改建,即同一层集聚开发、设计、生产。利用新的生产系统,使货物和信息的流动没有停滞,彻底实现交货时间缩短,达到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的目的。这边的改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空间/人力生产率,零件供货遵守时间约定,杜绝零件缺陷、快速处理,包装形式改进等。据介绍,以往制作的中间产品,都会用包装箱包装并送到各个外包公司或公司内部下一个流程,现在从环保、提高储存量考虑,使用了循环使用箱,即放在一个不封起来的循环箱中,每个部门都可使用,大大提高了存储量和生产效率。 /p p   日本工厂扩建改造的同时,HORIBA全球范围内的改革扩建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尤其在最近几年,随着整个集团不断壮大,资本投入逐渐增加,法国新建了高规格研发中心,美国工厂近期也实现了整体搬迁与翻新。 /p p    strong 成功之道之独特企业文化,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strong /p p   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拜访交谈中,除了“新奇有趣”企业哲学,HORIBA的许多独特企业文化也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如: /p p    strong 全球化文化 /strong ——从员工组成来看,日本本土只占38%,更多的海外员工组成模式也更加促进了集团的全球化文化。HORIBA社歌为“ONE COMPANY SONG”,是一首英文歌曲。在日本,以英文歌曲作为社歌的日本企业是很少的,这也侧面反映了其全球化文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103198c-affc-4d5a-8a80-97fff6085b8f.jpg" title=" 013.jpg" alt=" 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ained Glass 项目及HORIBA员工参加奥林匹克赛事 /span /p p    strong 多元化文化 /strong ——HORIBA“Stained Glass”项目指出,正如不同颜色的彩色玻璃图案,公司由不同性格的员工组成,多元类型的员工在一起工作,才能开发出一些独特的、满足不同客户各类需求的产品及技术。员工招新方面,也会欢迎一些性格奇特、有趣的新人。典型如一些特殊的招聘制度如员工中有参加奥林匹克的运动员,这样等他们运动生涯结束还可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 /p p    strong 重视内部改善文化 /strong ——HORIBA“Black Jack”项目是一个公司改善项目,员工向集团内部提出改进意见,经过层层PK,最终获胜者可以获得Black Jack金奖及相应奖金,对于个人也是很大的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e8b713c-ef51-4d0a-a083-fe0b63c90a80.jpg" title=" 014.jpg" alt=" 0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Black Jack”项目及获奖者与社长合影 /span /p p    strong 沟通文化 /strong ——在HORIBA内部,员工称自己为“HORIBARIAN”。为便于交流,对于高层人员都使用缩写名,不直接称呼全名。如其董事长HORIBA先生,内部会简称为“HORI”。另外新建的琵琶湖工厂,为促进员工步梯间的交流,内部员工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乘坐电梯,九层大楼设置了宽敞的楼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b1f827c-3ef3-4378-8f27-9b2bdb372b12.jpg" title=" 015.jpg.png" alt=" 015.jpg.pn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44px "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244"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新建琵琶湖工厂的宽敞楼梯空间 /span /p h1 label=" 标题居中" style=" font-size: 32px font-weight: bol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rgb(204, 204, 204) padding: 0px 4px 0px 0px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px 0px 2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font-style: italic font-weight: bold line-height: 18px color: rgb(255, 0, 0) " 科学仪器事业部的成功背后,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span /h1 p    strong 核心技术发展历程 /strong ——谈到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就不得不提HORIBA于1997年收购的法国JOBIN YVON,不仅仅是因为其近两百年的悠久历史,更是因为其为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带来了拉曼、光栅等核心产品。JOBIN YVON产品更多与光谱相关,而HORIBA的主要技术在荧光X射线和高频红外气体分析仪器等方面,双方的产品并不冲突,这也促成了双方的结合。JOBIN YVON创建于1819年,1967年开始进入其最核心的光栅技术领域,至今在光栅技术,尤其超大光栅方面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9年推出第一台椭圆偏振光谱仪。接着,1995年JOBIN YVON收购了最早做拉曼的公司——dilor,开始进入拉曼领域,并逐渐树立了在拉曼领域的强势地位(在今年8月份韩国国际拉曼光谱大会ICORS上,HORIBA举行了拉曼光谱技术创立50周年庆祝典礼)。1997年,JOBIN YVVON加入HORIBA集团后,集团logo做了一些调整变迁,但为了近两百年品牌历史的继续传承,集团保留了“JOBIN YVON”LOGO,只是在品牌形象上做了一些区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7e9a93a-36ba-46b6-ac0a-a6db1d9fc19c.jpg" title=" 016.jpg.png" alt=" 016.jpg.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JOBIN YVON目前logo(2009年并入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 /span /p p    strong 核心技术全球分布及分工 /strong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的核心技术生产研发主要集中在日本、法国和美国,各地区业务分工非常明晰,各自保持自己的专长产品技术,即保证各自在专长产品技术的“总部”地位。比如美国是荧光、光学光谱、探测器等 法国是拉曼等光谱产品 日本是粒度仪、元素分析、x射线等产品。作为各自专长技术“总部”,如何保持核心技术的分别领先呢?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合作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对于荧光产品,美国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所有相关的生产研发、技术储备、应用支持等,而其他国家则提供销售市场支持。如此,就可以避免交叉资源浪费,积极调动各自的创新优势,获得可持续的创新动力。 /p p    strong 未来5年,HORIBA科学仪器部关注哪些? /strong /p p   1)在高端科研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尤其光栅与拉曼产品。纳米领域已经成为拉曼的一个发展方向,HORIBA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布局,近期完成对美国顶尖扫描探针显微镜制造商AIST-NT的收购,并着手研究扫描探针显微镜与拉曼光谱技术真正意义的耦合技术。 /p p   2)由产品技术导向向客户应用需求导向的转变。比如,HORIBA全球不同地区进行了各自不同用户应用需求与已有技术产品的整体分析,来为产品技术开发提供指导。另外,不同地区的分析情况互相借鉴,也可将先进地区的先进应用案例分享给其他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p p   3)重视生命科学市场。以往HORIBA科学仪器部门的传统优势领域在材料、半导体、纳米等领域,在保持这些传统优势领域之外,HORIBA 将进一步开拓生命科学领域,如拉曼、荧光产品等应用及新品开拓。 /p p   4)加强对工业领域的拓展。近来,欧美市场科研领域投入已渐趋饱和,而伴随着工业技术的提升,工业领域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如对高端仪器的需求市场很大。HORIBA在科研领域已经保持了一定优势,近年来开始加强对工业领域的拓展。从目前新品推出来看,HORIBA的许多产品也开始逐渐迎合工业用户的需求。如刚上市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 XGT-9000,外形简洁大方,一键操作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工业用户对胶片、食品、药品、电池隔膜等异物分析以及电子元件和电路板中包含的异物及故障分析。 /p p   5)促进跨部门合作,针对需求相近的客户,五个事业部门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p p   6)利用现有数字化革新技术,做更多产品革新。 /p p   7)保持科研领域优势,增强与科研用户的合作。比如Ramanfest就是唯一一个拉曼生产商举办的拉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p p   8)重视定制化。HORIBA非常重视产品定制化,日本本部也有一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定制支持工作。比如,对于一些OEM厂家,从公司整体来讲是竞争对手,但从OEM业务来讲则是HORIBA的用户,也会根据其需求,提供相应定制,尤其在光谱类产品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cd98bdc-b429-496e-8b91-2c5997e93004.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微信图片_20181012181658.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1012181658.jpg" width=" 450" vspace=" 0" height=" 3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合影留念 /span & nbsp & nbsp br/ /p
  • 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如需查看原文献/补充资料 请关注曼森生物公众号编者按目前的各类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属于非常消耗人力和时间的劳动密集型场所,而且还容易出现人工操作产生的差错。这种现状决定了需要由低通量的人工操作向高通量的自动化操作模式转变,实验室自动化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曼森生物是一家为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室自动化建设提供高品质创新产品、技术支撑和全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力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始终坚持将生命科学实验和AI及高通量自动化实验相结合,致力于为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医疗医学检测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提供全方位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产品涵盖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到生命科学领域智能机器人自动化工作站系统、全流程检验检测实验室自动化以及配套自动化和智能化仪器设备及相关耗材等。曼森无人化实验室局部实验室自动化发展史实验室自动化是通过“机器人换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智能”的现代技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实验室进行技术改革,实现无人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效果,其技术特点是自动化、智能化和云端化。实验室自动化的应用市场包括医药研发、生物学、医学检验、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环境和水质监测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目前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验室自动化和智能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就像工厂的自动流水线一样,实验室机器人会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完成实验操作。未来我们把这类融合了自动化、实验室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学和生物基础知识的实验室称为智慧实验室。实验室自动化发展大体上经历4个主要阶段。实验室自动化1.0阶段实验室自动化1.0是指单一设备自动化,属于设备自动化范畴,功能比较单一,一个自动化设备往往只有一种或一两种功能,需要人来操作使用,只解决了检测工艺流程中的一步或一两步。例如自动化配液,自动化称量,自动化离心,自动化消解以及自动化测试等操作,如乳品质量检测中使用的乳品分析仪(图1)、功能食品检测电子舌(图2)等,这些设备在乳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执行比较单一的地特定功能检测。图1乳品分析仪图2功能食品检测电子舌这些单个设备零散分布在实验室的不同地方,人工操作单个设备仪器,功能单一,国内相当多的实验室处于该实验室自动化1.0阶段。实验室自动化2.0阶段实验室自动化2.0是指工作站形式的自动化,仍然属于设备自动化范畴。一台设备整合了多种功能,一个批次可以处理一定数量的样品,一个批次内可以做到无人值守,批次之间需要人工补料和下料。例如,液体处理工作站(图3)图3 液体处理工作站实验室自动化3.0阶段 实验室自动化3.0是指流水线形式的自动化,自动化设备与设备之间自动传输样品,实现了全实验室自动化,多以流水线形式呈现,类似于工业自动化,包括自动化样本运输、自动化开盖压盖、自动化离心、自动化混合、自动化过滤以及自动化上机检测等。流水线形式自动化应用最多的是医学检验,如生化检测自动化流水线、免疫检测自动化流水线、血液检测自动化流水线、微生物检测自动化流水线等(图4)。图4 生化免疫自动化流水线 实验室自动化3.0的出现大多是在医学检验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领域检验时效性要求和工作重复繁重特点,这种社会需求使该领域成为实验室自动化3.0的排头兵,目前国内在医学检验领域基本普遍采用该流水线自动化工作方式。实验室自动化4.0阶段实验室自动化4.0是指智能化自动化的实验室,属于流程自动化,在全实验室自动化3.0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实验室自动化4.0技术,不仅仅代替劳动力,而且还代替了一部分脑力劳动,具有机器学习、自动判断、自我决策能力,这里自动化实验室多用在研究型实验室领域,特别是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高时效的检测需求,在全实验室自动化基础上,融入机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即实验室智能化操作和管理,通过对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发出指令,进行所有的实验室操作,包括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并可以循环往复地进行,如利物浦大学的案例(图5)、伊利诺伊大学的案例、zymergen、ginkgo等公司的应用。曼森生物正在为合成生物学、医药、食品领域开发实验室自动化4.0的技术解决方案(图6、图7)。图5 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家图6 曼森生物合成生物学自动化实验室图7 曼森生物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 实验室自动化4.0已成为未来实验室建设的趋势,将引领现代化高效低碳实验室自动化建设的方向。云端实验室云端实验室是指科学家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登录在线云实验室平台,在一张空白画板上,画出想要制造的分子化合物框架结构,平台使用机器学习来预测所需的成分和混合的顺序,然后将指令发送到远程实验室的机器人去执行。云端实验室结合有自动化仪器设备、实验室机器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平台的集成化实验室,实验人员只需远程设定好实验步骤,远程实验室机器人就可以在云端实验室接受指令负责解决下游的实验操作过程,并将实验数据反馈给实验技术人员。在全球目前比较成规模的商业化云端实验室有Emerald Cloud Lab和Strateos等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也建立了一个名为RoboRXN的云端制药实验室(图8),该实验室能使科学家足不出户就能设计并合成新分子。科学家只需在浏览器上登录便可进入实验室,在服务器上画出需要制造的分子骨架结构,平台会将指令发送给远程实验室里的机器人来执行这个过程,实验完成后平台就会将结果报告发送给科学家。图8 RoboRXN化学实验室机器人科学家
  • 国产顺磁共振谱仪发展里程碑!国仪量子EPR实现全球交付100台
    12月28日,国仪量子向上海大学理学院正式交付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标志着国仪量子自主研制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实现了全球交付100台的重要里程碑。上海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登松教授,国仪量子副总裁许克标博士出席交付仪式。  ◆国仪量子全球第100台EPR交付仪式◆交付仪式上,张登松院长感谢了国仪量子对上海大学与理学院的支持。他表示,国仪量子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大学理学院非常荣幸成为其全球第100位用户。他介绍,在上海市各级政府支持下,学校与化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6人,已有6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未来,希望国仪量子与上海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更优异的成果,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树立标杆。张登松院长致辞许克标博士在发言中感谢了上海大学理学院对国仪量子的认可与信任。他表示,国仪量子作为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测量技术的引领者与开拓者,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打造先进可靠的量子精密测量仪器与高端分析仪器。本次交付标志着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产品通过持续创新,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是国产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国仪量子将继续加大对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许克标博士致辞  ◆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仪式期间,张登松院长与许克标博士为“国仪量子上海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上海大学理学院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和建树。近年来,上海大学理学院与国仪量子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先后引入了国仪量子研制的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多款先进仪器。本次以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交付为契机,双方将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顺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环境催化、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携手探索量子物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国产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标杆◆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重要的磁共振分析手段,在化学、环境、材料物理、生物医疗、食品、工业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但长期以来,该技术产品被国外品牌完全垄断。国仪量子团队承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于2018年推出了国产首台商用化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一举打破国外垄断。2022年11月,该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经过多年发展,国仪量子已推出了商用化的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包括X波段脉冲式、X波段连续波以及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并向前沿高端技术的高频谱仪进军,研发出了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目前,该系列产品在国内已占据超60%的市场份额,并拓展了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客户。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的研制,突破了国际对我国关键微波元件的限制,发展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电子自旋控制技术,使得该类谱仪的诸多关键指标达到并超越了进口谱仪,并服务于我国磁共振分析测试和量子信息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前沿科学研究进展。未来,国仪量子将持续聚焦科学仪器主航道,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立足关键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帮助全球的科技工作者更高效地推动技术发展、探索人类的未来。
  • 迪马全球技术总监李广庆谈液相色谱柱和填料技术发展历程及最新趋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色谱是一种分离分析手段,分离是核心,因此担负着分离工作的色谱柱是色谱系统的心脏。目前市场上色谱柱种类和规格繁多,在制药、食品、环保、石化、农林、医疗卫生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相关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使大家更全面的了解色谱柱类别、相关技术及最新应用进展等情况,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 strong “ /strong i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none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spzfl" target=" _self" 走近色谱的‘心脏’——色谱柱新技术新应用 /a /strong /span /i strong ” /strong 专题,并邀请色谱柱主流厂商来分享对色谱柱类别、技术发展及最新应用进展的看法。此次,我们特别邀请了迪马科技副总裁、全球研发总监李广庆博士谈一谈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类别、相关技术、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等问题。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969a7d8-2caa-40a4-8280-a1e9053c0cbd.jpg" title=" 李博士(1)_副本.jpg" alt=" 李博士(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迪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全球研发总监李广庆博士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您介绍下液相色谱柱的发展历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广庆博士 /strong :1903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首次提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和“色谱图”(Chromatogram)的概念。之后,相继出现了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薄层色谱等液相色谱技术。1952年,英国学者Martin和Synge基于他们在分配色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关于气-液分配色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把色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气相色谱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发展十分迅速的原因。在20世纪早期经典的LC色谱柱中,通常使用100μm粒径的无定形硅胶,但其传质速度慢、柱效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0年代中后期,低流速往复泵、在线检测器和薄壳形填料相结合,使液相色谱实现了高效、快速分离。不过薄壳形固定相对样品的负载量较低,因此70年代后人们迅速开发了5-10μm全多孔球形硅胶固定相,并且发展了高压匀浆技术,解决了HPLC固定相的填充问题,使得液相色谱实现了高速、高效和更大样品容量的分离分析。随后人们又将微处理机技术用于液相色谱,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和分析精度,极大地扩充了HPLC方法的应用范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80年代,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分离和制备设计的生物色谱填料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HPLC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90年代,随着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的迅猛发展,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分离、纯化、制备的课题。因此,各种类型的高通量色谱柱及手性色谱柱纷纷出现,同时针对食品、环境、药物和化学等领域特殊需求的专用色谱柱也使得HPLC能够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1世纪初期,为适应超快速分离的要求,Sub 2μm和核壳填料以及整体柱快速进入了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下液相色谱柱的结构及色谱柱类别?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广庆博士 /strong :现代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柱几乎均是管状的,且多采用直形。这是因为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由于使用了高效填料,并不需要很长的柱长,直型柱既有利于加工,又利于填充,是最适宜的柱型。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以膜为分离介质时,也使用盘型柱和径向柱。在使用开管毛细管柱时,因柱长较长,也可将柱子盘曲起来。但大多数情况下,液相色谱中均使用管形直型柱,而且是填充柱。色谱填料是通过对基质材料的化学改性而实现的,主要的化学改性方法有硅胶表面化学修饰、整体修饰和聚合物包覆等。高效液相色谱柱最常用的填装方法是高压匀浆法。将填料悬浮在适宜的匀浆液中制成匀浆,在其尚未沉降之前,很快地用高压泵将其以很高的流速压进柱管中,便可制备出填充均匀的色谱柱。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色谱柱类别来说,按照不同的色谱分离模式和机理,色谱填料可以分为正相、反相、亲水、疏水、离子交换、手性、亲和、尺寸排阻等。根据材料性质的不同,色谱填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根据材料骨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球形和整体柱固定相。球形固定相包括超细微球、磁球、微孔球及大孔球等;而整体柱固定相包括有机整体柱、硅胶等无机整体柱以及有机-无机杂化整体柱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正相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主要含有羟基、氨基、氰基、羧基、醚链等极性基团或链段;反相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主要含有C18、C8烷基以及苯基等强疏水性基团或链段;离子交换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主要携带季铵基、二乙氨乙基、磺酸基、羧基等强、弱阴阳离子交换基团;疏水性相互作用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主要含有C1、C4烷基、苯基、聚乙二醇等弱疏水性基团或链段;尺寸排阻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结构按所使用的色谱体系不同,可分为亲水性和亲油性两大类,其中用作水相体系的凝胶过滤填料,主要含羟基等亲水性基团;亲和色谱填料,其颗粒表面携带诸如蛋白质、抗体、激素、抗菌素、酶等具有生物特异性的配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目前液相色谱柱有哪些新技术?液相色谱柱技术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液相色谱柱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广庆博士 /strong :目前市场上虽然已有多种商品化的色谱固定相,但是研制柱效高、机械强度好、速度快且分离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的新型色谱柱填料仍然是色谱领域的难点。当今新型分离材料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strong 快速分离材料 /strong ,主要包括整体柱和UHPLC及核壳材料、毛细通道聚合物/硅胶(CCP/CCS)纤维、碳纳米材料、Disc technology四种; strong 高选择性分离材料 /strong ,包括分子印迹和限进介质及免疫亲和材料、磁性纳米材料、极性修饰和多功能分离材料、手性分离与超临界色谱材料、正交分离与多维液相色谱材料五种; strong 绿色环保分离材料 /strong ,包括液枪头萃取材料、固相微萃取(SPME)与吸附剂填充微萃取(MEPS)、基质分散萃取(MSPD)、固载化液液萃取(SLE)、96孔板材料五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色谱分析既需要快速高效的色谱柱,又需要简捷有效的前处理技术和高灵敏度的精密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色谱柱以及多种仪器的在线联用与结合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主要方向。未来色谱填料研究将向着分析速度快、选择性好、峰容量高、分离能力强、柱效高、重现性好、pH使用范围宽、寿命长、制备方法简单、硅羟基掩蔽完全、具有多种分离模式以及对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未来样品前处理的发展方向将是样品、装置和试剂微量化、操作简单化、前处理与检测一体化和自动化。未来分离分析技术将向着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的方向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仪器信息网:液相色谱柱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未来色谱柱的应用将如何发展?您认为哪些应用领域还有拓展空间?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广庆博士 /strong :色谱作为一种分离技术与方法目前在多个科学领域得到应用,已经成为分析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面临着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挑战,而色谱技术是这些科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和工具。液相色谱与质谱等技术的联用为复杂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更丰富的鉴定信息,成为当今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理想工具,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色谱技术的应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很难发展到今天的样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药物研发和生物检测应用的推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迅速普及及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影响下,液相色谱填料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惰性的色谱固定相,以适应大量极性药物分析的需要;2、开发耐酸碱、耐高温、低流失的色谱固定相,以适应液质应用的需要;3、开发高效和稳定的高水相反相填料和正相亲水色谱填料,以适应强极性组分分离的需要;4、开发高强度、超微粒径液相色谱填料,以适应超高效、快速和高灵敏度的应用需求;5、开发新型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色谱填料,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生物样品分析的需要,以及越来越高的分析要求;6、开发亚3μm核壳型硅胶微球填料和新型硅胶整体柱,以提供具有分析速度快、柱压低、传质快、简便等特点的更好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现代分析仪器、方法、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复杂生物样品对分析灵敏度、重复性、准确性和覆盖率的要求,因此发展高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和技术仍然是分析化学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于生物样品组成复杂且各组分动态分布范围巨大,发展新型色谱富集分离材料对于提高特定的生物样品的分析性能十分重要,必将在人类解析各种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极大地促进分析化学、生物学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问贵公司的主流产品有哪些?这些产品的技术优势是什么呢?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庆广博士: /strong 目前,我们的主流液相色谱柱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Endeavorsil(奋进)1.8μm UHPLC色谱柱、Leapsil(飞跃)2.7μm HPLC/UHPLC兼容色谱柱、Navigatorsil(领航)2.7μm核壳色谱柱、Diamonsil(钻石)色谱柱(一代、二代、Plus)、Spursil(思博尔)色谱柱、Inspire(英帕尔)色谱柱、Bio-Bond300 & amp Aring 色谱柱、Platisil(铂金)色谱柱、Silversil(银光)色谱柱、聚合物基质色谱柱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我们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特有的技术优势,比如Diamonsil(钻石)系列液相色谱柱是迪马科技的明星产品,自1998年Diamonsil(钻石一代)上市以来,以其优良的性能和完善的服务深受业内用户的信赖。Diamonsil(2)(钻石二代),采用迪马专有的硅胶键合技术,拥有超高的碳载量和超强的分离能力,深受用户的好评。Diamonsil Plus,不但具备钻石一代和钻石二代的优势,同时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和超高的柱效,而且在快速分析的同时又不失分离度,极性改性的固定相能够在100%水到100%有机流动相体系下运行。至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使用Diamonsil色谱柱发表的文献有13000余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Endeavorsil(奋进)1.8μm UHPLC色谱柱,是一款以纯度为99.999% 的表面光滑、粒径均匀的高纯球形硅胶为基质,采用迪马科技专有的键合技术生产的产品。利用创新技术进行整体设计,大幅度地改善了液相色谱的分离度、样品通量和灵敏度,理论塔板数接近每米二十万。超高的柱效适用于超快速分离,优异的选择性和分离度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复杂组分分离的挑战,高灵敏度可以检测样品中更加痕量的目标化合物。与此同时,在高流速和高压力下,仍能表现并保持优异的柱性能。可为用户减少更多的分析时间并节省大量的溶剂,减少用户的作业成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Leapsil(飞跃)2.7μm HPLC/UHPLC兼容色谱柱,适用任何HPLC/UHPLC 系统。这款色谱柱,采用专有技术保证低柱压,使色谱柱能够在高流速下运行从而实现快速分离,且不失分离度。而且可同时用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及超高压液相色谱仪(UHPLC),方法开发更灵活,不用过多的考虑溶剂的黏度或通过升高柱温来降低柱压。对复杂组分保持较高的分离度,便于方法开发和方法调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3a8525b-71c8-4493-80f6-440794b25046.jpg" title=" Bio-Bond_副本.jpg" alt=" Bio-Bond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迪马液相色谱柱产品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请问贵公司的主推产品主要应用在何领域?同时这些产品在应用方面有哪些解决方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李庆广博士 /strong :目前我们生产的色谱柱和前处理小柱能够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卫生、食品分析、环境分析、生化分析等各个领域中。我们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环境分析、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等领域中的相关需求,且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提供一站式的、成套的行业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简化用户的前处理步骤,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成本,也因此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比如鸡肉和鸡蛋中甲硝唑和氯霉素类药物残留检测的解决方案:氯霉素是一种抑菌性广谱抗生素,常被用于畜禽动物及水产品的疾病治疗和预防;甲硝唑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常被加入动物饲料中以驱除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因而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我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中已将甲硝唑和氯霉素列为不得检出药物,并规定了其他药物的残留限量。目前检测甲硝唑、氯霉素类药物方法很多,但由于甲硝唑、氟苯尼考胺和氯霉素的性质差异比较大,同时检测的方法很少。迪马科技在参考各种标准和文献基础上,建立了SPE-UPLC-MS/MS法测定鸡肉和鸡蛋中甲硝唑和氯霉素类兽药残留,采用90%乙腈水提取,ProElut DPC-2固相萃取专用柱净化样品,利用Leapsil C18色谱柱进行检测。此方案前处理步骤少,提取液直接通过净化柱接收流出液即可;有机溶剂用量小,前处理过程中也无需使用酸碱试剂;使用ProElut DPC-2净化柱能够有效除掉杂质,净化效果优异;分析条件简单,可以一个流动相正负离子同时检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验成本;方法定量限可达0.5μg/kg。同时Leapsil C18色谱柱分离能力强,与样品杂质可以达到基线分离,分析时间比较短。 /p p br/ /p
  • YMC 发展里程碑——京都工业生物纯化基地开始运营
    2019年11月22日,对于YMC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YMC位于京都(KYOTO)的新的工厂开始正式运营,不同于YMC其他工厂,新的工厂是应对全球蓬勃发展的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和客户需求,专门从事全球最新的生物药物发展领域的各类技术研究开发、工艺开发、CMO/CDMO业务拓展,新的研究实验室和工厂的建立,将使YMC成为全球色谱分析、分离、纯化领域独一无二的公司。 在人类与各种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生物类药物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努力,生物类药物即将成为人类应对重大疾病的核心利器,显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YMC收购瑞士CHROMACAN和美国LEVA 制药系统(YPT),是YMC向生物领域大举进军的重要标志,YMC位于德国的中低压纯化柱生产工厂,提供全球最高标准的生物纯化柱产品。 YMC是全球色谱领域独特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至今已有40年历史,目前在全球各地设有生产工厂和分公司,从实验室分析,到工业规模的色谱分离纯化;从商业产品的提供,到研究技术支持和工业规模CMO/CDMO服务,YMC已经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的领导者。
  • 瑞士万通中国CEO Joseph Tse讲述瑞士万通75年不一样的发展历程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月9日,瑞士万通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隆重召开了75周年媒体见面会,瑞士万通中国CEO Joseph Tse讲述了瑞士万通75年不一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原汁原味的历史与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2e5115e-e2ef-483a-880e-7a5094a1eff5.jpg" title=" DSC_0842.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瑞士万通中国CEO Joseph Tse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strong /span /p p   瑞士万通成立于1943年,至今已走过75年的光阴,信任团队、信任理想、信任价值、信任公司是瑞士万通的四个核心理念。首先,信任团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瑞士万通从事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尖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归根结底人才才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所以从一开始瑞士万通所做的许多事都体现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是瑞士万通的企业文化和成功的基础。 /p p   瑞士万通的创始人Bertold Suhner从1943年到1982年主管公司,他说,“一个公司的成功不是因为个人值得信赖,而是整个团队都要具有这种特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生于二战 待员工如家人 感恩创业团队 /span /strong /p p   Mr. Suhner 于1943年成立瑞士万通公司,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导致资金和资源的缺失,创业的头一年非常艰难,但是第一代万通人塑造了崇高的人文价值,合作价值和互信价值的企业文化。 /p p   Mr. Suhner在25周年纪念日曾经说道,“我认识到技术最终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也会努力与拥有共同目标的人一起工作。”对于员工来讲,Mr. Suhner就像家庭的父亲一样,虽然他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但总会聆听每位员工的心声,员工的福利对他来讲至关重要。另外对瑞士万通来讲,团队也至关重要,从一开始他们就拥有了共同的使命,致力于做整个有益于人类的事业。这使得他们成为了特别忠诚的团队。 /p p   在20世纪50年代,瑞士万通面临着坚持还是放弃的十字路口,因为遭遇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如果瑞士万通第一代员工没有坚定的支持Mr. Suhner,他有可能完全失去了信心,瑞士万通只能像其他的失败公司一样被遗忘。 /p p   瑞士万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特别是各种际遇培训活动。Mr. Suhner于1957年发起瑞士万通滑雪比赛,这项传统的赛事依旧两年举行一次,并且他还赢得了多次赛事的冠军。瑞士万通中国的员工几乎每两年都会全体聚在一起分享欢乐,参加具有挑战意义的培训活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独立自主不上市 以不变应万变 /span /strong /p p   在过去的75年中,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瑞士万通也是如此。尽管在这75年里,世界走向现代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瑞士万通一如既往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它是瑞士万通身份的核心,并且它引导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它已经融入瑞士万通员工每天的生活。这都是信任价值的体现。 /p p   有媒体问道,瑞士万通为什么不上市?首先,Mr. Suhner把独立性作为首要原则。公司在头几年濒临破产的时候,仍然拒绝向银行申请更多的贷款。瑞士万通不得不面对自我突破还是破产的抉择。当然,独立性也是瑞士万通的商业原则,从产品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瑞士万通始终将完整的产品价值链掌握在自己手里。 /p p   瑞士万通从来不会不惜代价地追求挣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公司的目标。瑞士万通对重大金额的投资决策都会经过反复的仔细研判,只有非做不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项目,才会去做。瑞士万通从来不会冒险收购其他公司,通过坚持这种谨慎的态度,瑞士万通虽然经过了三次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仍然安然无恙。但很多公司在这三次经济衰退中倒闭。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非盈利性基金会持有公司 热心公益是责任和使命 /span /strong /p p   自从1982年以来,瑞士万通由非盈利的基金会——瑞士万通基金会所持有,创始人留下遗产由该基金会保护,保证瑞士万通的独立性和未来的生存。瑞士万通基金会已使用分红来创造持续和可持续增长的环境。瑞士万通基金会的目标是:资助公司所在地区Appenzell州的文化和慈善项目,以及瑞士东部的科学教育。瑞士万通基金会根据自由裁让权来实现这些目标。举个例子,公司资助了瑞士代表参加国际科学奥运、全国青少年科学竞赛“瑞士青年佛斯特”和瑞士苏伊士科技大学教授的科研工作。 /p p   瑞士万通还热心支援国际社区,2004年12月26日,南亚发生海啸,大约23万居民受灾,大量亚洲人失去了生命。灾难过后,瑞士万通非常慷慨地给予难民捐助,瑞士万通帮助了印度东海岸的一个渔村建造了146个具有电力与上下水管路的混凝土房屋以及一个社区中心。在此基础上,当地的渔民还获得了全新的配备渔网渔钩和救生衣的电动渔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面对危机不裁员 中高层领导放弃薪水上调 /strong /span /p p   2009年从雷曼兄弟倒闭开始了全球经济危机,瑞士万通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营业收入下滑35%,但公司没有因此大量裁员,成本优先项目促使所有部门提出如何消减成本的建议,透过这个项目及其他的并行措施(缩短工作时间等),公司保住了高技能人才。 /p p   2010年,瑞士法郎和美元的汇率达到0.71的历史高水平,被高估的瑞士法郎消减了公司的收入。在这期间,为了增加低收入员工的薪水,中等收入以上的员工,包括公司管理层放弃了薪水的上调。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信任公司 从一而终 /strong /span /p p   瑞士万通的成功源于社会的信赖,而社会的信赖基于瑞士万通专业的销售代表和售后工程师对客户的忠诚,他们将客户视为真实的合作伙伴。信任公司也是瑞士万通的核心价值,瑞士万通从卑微的小公司逐渐成为今天的跨国公司,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如何从一而终?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追求理想获得成功,一步一个脚印,在过去的几十年面对无数挑战而成长起来,因此瑞士万通积累了无数有益于自己和客户的宝贵经验。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从无线电收音机转造PH计 坚定理想与发展道路 /span /strong /p p   Mr. Suhner当年仅仅以10万瑞士法郎的资本创立这个公司,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是做无线电收音机。二次大战期间,即使在作为中立国,瑞士虽然没有战事,但是企业经营也非常困难。1947年,公司的债务远远超过了它的市值,Mr. Suhner执行了非常严格的生产、经营、合理化的政策,消减日常开支,节制一切铺张浪费,这个习惯成了瑞士万通今天一直坚持的神圣理财原则。 /p p   在高频和通讯技术市场上,瑞士万通并没有获得盈利,1947年,转行制造了第一台数字式PH计(酸度计)。从此瑞士万通开始了高精密仪器的制造之路,因为专注于化学分析仪器的研发而不是急于扩张新产品,瑞士万通于1950年代在高精密测量仪器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比如自动电位滴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夯实基础 事业腾飞 /strong /span /p p   1953年瑞士万通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全球21个国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老厂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以在1960年首次扩张,在Herisau建立了工厂大楼,现在这个大楼还在。 /p p   瑞士万通中国CEO Joseph Tse的前任CEO告诉他,瑞士万通在1957~1958年向中国出口了相当数量的仪器,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所以当时中国进出口公司直接到瑞士采购,后来在80年代90年代初,Joseph到内地出差还能见到当时的仪器还在一些政府单位正常运作。 /p p   Mr. Suhner告诉瑞士万通要把公司控制到适于管理的规模,夯实基础而不是不惜代价进行扩张。瑞士万通走的是保守发展的道路,但是保守发展不是一个负面词。经过40余年的发展到80年代,瑞士万通逐渐成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分析仪器公司。Mr. Suhner在达成他的目标之后,将公司的火炬传给年轻一代的时候,他找到了他的最佳继承人Adrian Dé teindre,并将公司的运营权全部交给了继承人。同年Mr. Suhner从运营管理层中退出,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有制结构的管理上,他将瑞士万通的股份全部转入非盈利性的瑞士万通基金会。从此该基金会成为瑞士万通财产的监护人,今天瑞士万通基金会已经成为瑞士东部地区最大的慈善基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星火传承 逐渐走向国际化 /strong /span /p p   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Adrian Dé teindre开始积极而非冒进地在全球范围建立瑞士万通的子公司,2007年第三任继承人Christoph Fä ssler从前任手中接过火炬,成为第三代CEO,他进一步强化了公司的架构和管理,重新设计了Metrohm的logo,并向用户传达了公司的理念,Metrohm—people you can trust,即瑞士万通,您可以信赖的人。 /p p   随着公司的不断建立,瑞士万通逐步成为一家业务遍及全球的国际化公司,并且全球的公司代表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覆盖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11年瑞士万通搬入了位于Herisau的新总部,Metrohm扎根于它的出生地—Herisau,并且将大部分厂房的空间划给了研发部、生产部以及Metrohm大学的培训教室。 /p p   2013年瑞士万通兼并了丹麦福斯公司的近红外产品Foss NIRSystems,瑞士万通通过近红外光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分析领域,并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新视角。 2015收购美国Snowy Range 公司,瑞士万通进入了拉曼光谱领域,光谱技术获得用户的特别青睐,因为它是一种无损的检测方法,使用起来即不需要高度专业的化学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占据大量实验室资源。 /p p   今天的瑞士万通已经成为一家运营合理的全球化集团公司,瑞士万通透过它的五大产品线:电位滴定、伏安极谱、离子色谱、光谱、电化学工作站和在线分析,向客户提供了针对每个行业的全面的解决方案。 /p p   自从瑞士万通进入高精密分析化学仪器行业里,Herisau成为了科技创造历程的发源地,毫无疑问,人们可以期待更多令人兴奋的创新科技,将来会在Herisau出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strong /span /p p   1946年,瑞士万通发明了电子酸度计,1947年生产了一系列小产品,包括132PH计,虽然这个产品没有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瑞士万通就此开发了一个前景无限的市场。 /p p   瑞士万通接连开发了用于湿化学的精密仪器,其中包括瑞士万通第一台电位滴定仪,第一台手动活塞式滴定仪—E274活塞式滴定仪从1957年问世,瑞士万通发明了现代活塞滴定管来代替传统的玻璃管滴定,这个发明显著提升了添加滴定液的可操作性和加液精度。1959年,第一台电动活塞滴定管E298相应问世。七八十年代,电脑技术开始发展,得益于电脑巨头惠普和IBM,瑞士万通在1978年就将电脑技术应用在电位滴定仪上,使用微处理器来控制仪器。当时使用带微处理器的636电位滴定仪用户遍及世界各地,这台仪器取得成功,它一到市场上就供不应求。 /p p   1987年瑞士万通推出了690离子色谱,这是由瑞士万通自己开发的离子色谱,从此瑞士万通对当时市场的领导者DIONEX提出了直接的挑战,打破了DIONEX技术和价格的垄断,之前DIONEX的专利一直阻止瑞士万通的离子色谱仪进入市场,瑞士万通基于背景电导率抑制以及敏感电导率检测器的自主研发,技术解决方案给瑞士万通离子色谱的诞生铺开了道路,如今瑞士万通的离子色谱占据全球市场的第二位,为全球用户多提供了一个选择,同时为分析化学领域——离子色谱技术的应用开发、普及以及价格平民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p p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瑞士万通开始使用厚膜技术开始生产混合集成电路, 701 Titrono将分析测量试剂输入和马达控制试剂输入集合为一体,因而将整个滴定仪器缩小到与滴定管融合的程度,这样为用户试验台节省了大量的工作空间。另外,由瑞士万通建立的行业基准是2004年推出的Tiamo滴定软件,Tiamo实现了个人电脑控制Metrohm滴定仪,并支持相应的网络和数据管理,透过Tiamo和2002年推出的Titrono精湛一代的结合,Metrohm在过去十多年,一直是高端电位滴定仪的标准制定者。 /p p   2016年瑞士万通新推出了OMNIS,OMNIS为未来设定了一个崭新的标准,就是模块化平台下的化学全分析。使用OMNIS,用户可以做到在一个简单的体系内,整合现有的滴定参数,任何时候都可以添加额外的硬件或部件来集成新的方法和参数,通过增加OMNIS人工智能—自动样品处理器装置,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分析量。可以在无人照看下,分析高达175个样品,实现4个平行滴定,使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助力解决中国食品与环境污染问题 /strong /span /p p   另外,瑞士万通积极参与和帮助解决中国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几年前,广西漓江发生重金属铬污染,瑞士万通积极和环保部门合作提供技术支援,并且去校订他们在线的重金属分析仪器。那时,已经发生了重金属污染,他们的仪器并没有监测到,所以要用瑞士万通的仪器进行一一标定。 /p p   雾霾是过去十几年一直困扰的中国难题,特别是华北地区。现在离子色谱技术应用到空气监测,在很多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瑞士万通都做了贡献。北京现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有瑞士万通仪器发挥的监测作用,瑞士万通也参与了国内很多重大项目的环境及空气质量监测,例如亚运会、世博会等。 /p p   2015年天津港发生大爆炸,瑞士万通立即安排人员和设备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支援现场检测,并且得到他们的表扬信。 /p p   瑞士万通的前CEO 说,“我们必须敢于而且乐于去冒险、去开拓,在发展方向、产品和销售方面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虽然我们公司并不大,但必须尽可能地把尖端科技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中,这就是我们要做到的,我们的核心价值是忠于我们自己,忠于我们的价值观和公司一切的原则。” /p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 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岛津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发展历程
    人类探索极限的脚步从未停止。为了看得更细,看得更清。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成为人类利用工具观察世界的肇始。 从此,光学成为显微镜的支配性规律。自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光学显微镜完成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研发、设计和定型。但因为衍射极限的发现,似乎提高观察的分辨率只有改进光源这一种路径。激光的发明成为光学显微镜在分辨率上最后的努力。 十九世纪初电子的发现,以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特性的揭示,成为了电子显微镜的基础。但是电子显微镜实际上可以看做光学显微镜在量子力学下的延伸。用加速电子束替代了传统光源,用磁透镜/静电透镜代替了透明介质透镜,可是几乎所有的理论结构都与光学显微镜一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子显微镜被发明至今,其分辨率极致被提高到亚纳米级别,距离原子级分辨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自然界被物理铁律支配,这一步似乎近在咫尺,但却云崖天隔。二十一世纪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进入了和二十世纪光学显微镜同样的境地,只能在不断改进各部件的精度中一丝一毫地改进图像,但无法跨越最后的鸿沟。 量子力学成为了新一代显微镜的理论基础。1981年,隧道扫描显微镜被发明,一种全新的显微镜横空出世。它不同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完全摆脱了对检测介质的依赖,以微粒间的作用(电、力)为检测信号,一举突破了原子级别的分辨率。随后在1985年被发明的原子力显微镜,更是将适用对象从金属和半导体拓展到所有的固体。 这是一种全新的显微方法和工具,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全球各主要科技强国纷纷开展了扫描探针显微镜的研发。 OUR HISTORY岛津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岛津开始涉足该领域。1991年,基于超高真空环境的隧道扫描显微镜AIS-900面世。 相对于在大气环境下的隧道扫描显微镜,真空环境是其工作环境更为简单,图像分辨率和清晰程度都更高,工作也更稳定。 虽然真空环境带来了分辨率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限制了样品的测试和操作的便利性。为此,1993年,岛津开发了兼容多种环境的WET-901,同时可以满足对大气环境、真空环境、特殊气氛、液体环境、电化学环境等不同要求。WET-901和随后的WET-9400代表着岛津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原子力显微镜的不断完善,微区观测技术必然会对原位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岛津持续不断地改进环境控制舱,应对不同时期科研领域的需求。 紧接着在1995年,岛津推出了成功的SPM-9500系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是原子力显微镜大发展的时期,各种扫描模式从实验室走向实用。从1995年2001年,岛津SPM-9500系列也历经SPM-9500、SPM-9500J、SPM-9500J2、SPM-9500J3四个型号,不断吸收新的功能模式。同时,该系列具备的自动进针和头部滑动机构也在操作性上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这些特点使得该系列成为了一个长寿的产品。 随后的SPM-9600(2005年)、SPM-9700(2010年)、SPM-9700HT(2016年)基本都延续了SPM-9500的基本结构,通过不断改进控制器,提高分辨率,增加新功能,改善操作性。 在这个时期,商用原子力显微镜陷入了一个发展瓶颈,功能模式固化,应用领域受限,每个厂家都在不同的方向上尝试新的突破。有的厂商开始匹配半导体工业的需求,有的则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研发。 岛津也在思考什么才是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根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尝试,一切回归本源——分辨率。只有分辨率才是显微镜最核心的技术指标。于是在2014年推出了调频型原子显微镜SPM-8000FM并在2017年升级为SPM-8100FM。该系列最核心的技术是调频控制探针,利用频率对作用力的分辨率和反馈速度远高于振幅的特点,实现了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中原子/分子级的分辨率。 利用调频模式对作用力的高分辨检测能力,还成功地将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从固体表面观察拓展到固液界面的水合化和溶剂化作用。这项技术有助于电池和摩擦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最近的十年,随着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应用领域的拓展,新的技术和新的需求也在不断涌现。 岛津原子力显微镜将会如何应对新变化?又会开发什么新技术呢? 一切尽在5月18日14:00由宏入微 顺手随心岛津SPM-Nanoa原子力显微镜在线发布会敬请期待!
  • 量子技术发展重要里程碑—— 科学家成功控制“量子光”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展示了识别和操纵少量相互作用的光子(光能包)的能力,这些光子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一史无前例的成就是量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论文20日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受激发射概念,为激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新研究中,科学家观察到了单光子的受激发射。具体地说,他们可测量一个光子和一对从单个量子点散射的束缚光子之间的直接时间延迟。量子点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原子。研究人员表示,这为操纵所谓的“量子光”打开了大门。同时,这项基础科学研究为量子增强测量技术和光子量子计算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例如干涉仪用光来测量距离的微小变化。然而,量子力学定律对这类设备的灵敏度设定了限制:在测量灵敏度和测量设备中的平均光子数之间。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建造的设备在光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能观察到与之相互作用的一个光子与两个光子之间的差异。他们看到,与两个光子相比,一个光子的延迟时间更长。有了这种非常强的光子—光子相互作用,两个光子就会以所谓的双光子束缚态的形式纠缠在一起。像这样的量子光的优势在于,原则上,它可使用更少的光子以更高的分辨率进行更灵敏的测量。这对于在生物显微镜中的应用很重要,尤其是当光的强度会损坏样品,并且科学家需要观察的特征特别小的时候。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证明可识别和操纵光子束缚态,新研究朝着将量子光用于实际用途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同时,可应用同样的原理来开发更高效的设备,以提供光子束缚态,这将在生物研究、先进制造、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