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发展

仪器信息网发展专题为您整合发展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发展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发展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发展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发展话题讨论。

发展相关的资讯

  • 温家宝:没有科技的发展 就没有中国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调,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 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温家宝指出,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是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讲,一要靠改革开放,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   温家宝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引领中国未来发展。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出成效。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温家宝强调,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就没有根基。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持国家崛起的筋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坚持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要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国家财政要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队伍。要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加快科技发展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温家宝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韩启德主持了报告会。
  • 高点定位 跨越发展——海诚高科2011年发展展望
    新春伊始,烟台海诚高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中层以上管理者及员工骨干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中心围绕着2011年公司的发展目标进行。   统一思想,步调一致,董事长赵君才首先定位了公司在今年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高点定位,跨越发展这十六个字成为2011年公司的工作方针。   从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人类的第一架飞机上天,从牛顿被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到新中国原子弹的巨大成功,从海尔的68台冰箱经验,到中粮维护蒙牛的品牌的义举,从个人的责任到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荣誉感。董事长引经据典,鼓励号召全体员工转变思想,调整心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跟传统的格局,大胆的在公司的经营中推陈出新,结合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走创新发展的路子,高起点,高科技,高品质,有的放矢,超越发展,逐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全方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强与国内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的合作与交流,会议上明确指出目前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每个事业部2011年的经济指标做出了详细的细分,同时公布了目前公司在新技术的引进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带动生产的全面发展,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以人为本,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合理的投资,形成一套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抓住国家十二五召开的契机,紧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势态,全面促进公司的跨越性发展!   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诚信为本创传世伟业,海诚高科的明天会更好!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带动西部有色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近期启动,该规划的实施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在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经济区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有色矿产资源、冶炼能力、加工能力最为集中的一个经济区,该规划不但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将极大地促进西部有色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   关中大地区域辽阔,有色金属储藏量极为丰富,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很多,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产能大、技术能力强。该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县区(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和柞水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沿着关中道呈带形分布,面积7.98万平方公里。域内已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今后国家还将在交通、能源项目投资等领域对其进行一定倾斜,特别是优先考虑在西安设立陆港型的综合保税区。道路的通畅必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将西北的有色资源和冶加优势发挥得更加显著。   此次被划入开发区域的西安,不仅是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所在地,还是有色金属科技研发高地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院部所在地。其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拥有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北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不仅仅是一家科研机构,同时依靠研究院多年积累的科技研发实力进行产业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家实体企业(含一家上市公司),经过数年的发展,西北院基本已经实现了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在钛工业领域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一体化生产线。最近,陕西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共同支持西北院发展合作签约,使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的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这使得西北院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支持。   陕西有色集团具有自主开发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的实力,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包括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房地产开发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系统。   陕西有色集团旗下的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陕西华县,拥有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钼采矿,是一家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于一体化的上市企业。同为集团下属的上市企业宝钛集团位于宝鸡,地处西安和天水中间,是我国最大的以钛及钛合金为主的专业化稀有金属生产科研基地,其技术装备水平和钛材产量及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渭南的金和钼、铜川的铝、宝鸡的钛连成一线之外,此次也划归到经济区的陕南商洛部分县区更是有色资源富集的地方。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位于商洛市 铅硐山矿业有限公司、四方金矿有限公司、银母寺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宝鸡凤县,但已在秦岭以南。以上企业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有色资源,结合陕西有色集团的资金支持,得到了充分发展。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最西端的天水市,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工业基础在全省位居前列,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是我们国家五大电器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天水南部的陇南市是甘肃最重要的有色资源产地,金属储量达到2000万吨,特别是铅、锌、锑、汞、铜、金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很大。天水到陇南之间正在修建兰渝铁路,建成之后不但能直接将兰州和重庆的运输距离缩短,还便于将陇南的有色矿产资源运抵天水,从天水走向关中。   此外,天水向西146公里的陇西县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铝加工分公司,西北铝是国内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拥有完整的铝加工品种类,共14大类,近百种合金,上万种规格 该企业是中国铝业四大铝加工基地之一,还有铁路专线,便于运输。天水向西350公里处的省会城市兰州,有中铝旗下的兰州铝业、连城铝业,占据了甘肃主要的电解铝产能。而且天水到陇西、兰州之间均有高速公路连接,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介绍说,“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翻两番”。在这“翻两番”的数据中,陕甘两地的有色企业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 升级助发展 乔迁谱新篇 ——SCION升级助发展
    2020年2月11日(星期二), 天美集团总部、天美欧洲和赛里安仪器公司(SCION)的高级管理团队在荷兰胡斯(Goes)为赛里安仪器公司的新厂房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天美集团董事长劳逸强先生到场参加并为新厂房的揭幕剪彩。   Scion公司的CEO Khalid Tafrasti热烈欢迎与会的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天美同事,并陪同大家一同参观了新工厂,他们纷纷表示新工厂令人印象深刻且这次揭幕仪式为同行的积极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自从5年前SCION成为天美集团的一部分以来,其凭借着优厚的技术积累和多年的生产经验快速且稳健的发展,随着SCION全球业务的快速增长原有厂房的容量已经日趋饱和,为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天美集团增加投资建立SCION新厂房,其将成为SCION发展迈入新阶段的重要基石。新厂房的面积和生产能力较原来有数倍的增加,同时也扩展了研发、展示、实验和培训场地,能够为全球客户更好地提供高端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相关产品和服务。  SCION的核心技术传承自在色谱领域享有盛名的瓦里安(Varian)公司,其在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领域已有超过60年的经验,在一些气相色谱高端技术(例如多阀多柱系统)和一些行业定制方案方面更是行业的开拓者和佼佼者。我们相信新厂房的启用将会带领SCION和天美走上一段新的征程,与全新的上海工厂等制造基地一同推进精益化生产,践行“天美智造”。关于天美:  天美集团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天美集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以及上海精科公司天平产品线, 三科等国内制造企业、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碳”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新技术赋能双碳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
    自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以来,降碳减排已成为各界共识。发展新兴技术,在“双碳”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利用新技术推动能源转型,成为各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聚焦新技术与“双碳”产业,5月30日,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新技术赋能“双碳”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院士专家及业界企业代表,作为“双碳”践行者和推动者,共同探讨新技术如何为各产业降碳减排赋能,共同“碳”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助力“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本场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发展集团指导,中关村科服、亿欧、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中关村宽带无线专网应用产业协会、中国智慧城市百人会联合主办,中关村软件园协办。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服公司董事长张金辉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科服公司董事长张金辉致辞表示,做好“双碳”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希望大家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应对挑战,共谋发展大局,为科技创新赋能“双碳”产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思考。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视频致辞表示,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命脉,是社会发展的血液,没有能源我们一切都归零,通过“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我们国家能源结构发生变化具有长远的、伟大的意义。“双碳”目标的实现,充满了很多的挑战,需要非常颠覆性、原创性的技术。希望团队正在研发的分布式能源和海洋蓝色能源,能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个崭新的技术路线。德国政府前国务秘书,德国INFRANEU基础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总会主席,INFRAWIND欧亚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会主席迪特弗莱明博士进行了视频致辞表示,中德两国有着深厚的基础伙伴关系,我们一起成为全球长期绿色建设的发动机,共同推动三个基本趋势:零毒物、零污染、零废弃物,希望通过合作和公平竞争赢得未来,不阻碍,不破坏。智慧城市、智慧楼宇、智慧物流、数字农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如何通过创新科技实践“双碳”战略,开展了哪些探索和尝试,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双碳”监测、推动“双碳”数字化发展,与会代表带来了精彩分享。极智嘉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TO李洪波,极飞科技高级副总裁王晓,美的集团楼宇科技研究院院长孟涛,未来碳星空间CEO、博士研究员崔震海,西井科技副总裁兼自动驾驶事业部合伙人孙作雷,分别就“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双碳”数智化”“农业双碳”“建筑低碳”等话题进行主题分享。亮风台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吴仑,德师傅(中国)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久鹏,北京安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益帆,广州探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俊强,金捷利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松,分别就“产业元宇宙”“新能源汽车”“垂直产业技术的节碳应用”“智慧城市”等话题进行主题分享。专家们纷纷表示,新兴技术在“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支撑性作用,通过发展新技术促进能源转型、实现降碳减排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主题演讲后,大会还进行了圆桌论坛。本论坛由亿欧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彬博士主持,芯长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阳军,中能光和CEO沈洁,正合绿势董事长郝杰,德师傅创始人兼CEO张久鹏,围绕“双碳”目标下的资本与产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二:信息产业携功能材料互动发展
    信息功能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以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高性能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相关材料产业进入互为促进的快速发展期。   新型平板显示   发光材料托起“明日之星”   从液晶到等离子显示、再到科研界最热门的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正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作为平板显示器件,OLED因面板薄、响应快,尤其是可弯曲、折叠,甚至可以像一张纸一样挂在墙上、放在口袋里,而被誉为平板显示的“明日之星”。   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器件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着器件性能及用途,遗憾的是最尖端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近期国外发光材料发展最新动向值得业内关注。譬如,将OLED设备约30%的光提取效率提升是业内公认的难题,而日本科学家已将光提取效率提升至56.9%。该设备发光层材料是一种被称为“CBP”的主体材料,并附加了铱化合物。杜邦公司的第三代OLED有机发光材料突出了长寿命的特点,一款绿色发光材料寿命超过100万小时,相当于持续发光100年 另外一款蓝色发光材料寿命为38000小时,是目前寿命最长的蓝色OLED材料。   目前,OLED技术已由早期的研发阶段过渡到产业化初期阶段,今后发展趋势是中大尺寸产业化。这要求对金属诱导结晶化技术、高性能的底部发光技术、高效真空蒸镀和印刷成膜技术以及薄膜封装技术的开发给予高度关注。   高性能集成电路   SOI材料有望驾驭主流   我国将于2020~2025年迈入集成电路产业强国。这对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硅及其微电子配套材料行业是一个挑战。   出于对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大容量信息存储的需要,集成电路发展迅速。集成电路主要以硅集成电路为主,随着硅集成电路向大尺寸、窄线宽方向发展,在集成电路尺寸进入100nm以下之后,体硅材料和工艺正接近它们的物理极限。SOI(绝缘体上硅)材料具有电路速度高、高密度、抗辐射、低功耗、耐高温等特点,同时具有简化工艺流程、提高集成密度、减小软误差等优势,将成为解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功耗问题的关键技术,有望在45nm以下技术中取代体硅技术而成为集成电路的主流技术。   发展前途被看好的SOI材料主要有注氧隔离的SIMOX材料、硅片键合和反面腐蚀的BESOI材料以及将键合与注入相结合的Smart Cut SOI材料。其中,SIMOX适合制作薄膜全耗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BESOI材料适合制作部分耗尽集成电路,而Smart Cut材料最具发展前景,有望成为今后SOI材料的主流。   集成电路线宽的降低,对硅材料杂质含量,封装技术以及电路制造中所需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信及物联网   需信息材料全面跟进   物联网、三网融合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对信息的存储、传输等提出新要求。当前,光电信息网络和信息处理的瓶颈是光电信号间转换能力滞后和电子线路速度受限制,急需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光通信材料、信息存储材料以及显示材料等多种信息材料的支撑。   为顺应信息技术存储更多、速度更快、关联范围更广的发展趋势,半导体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发展方向是由体材料发展到薄层、超薄层微结构材料,并正向集材料、器件、电路为一体的功能系统集成芯片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有机/无机与生命体复合和纳米结构材料方向发展 材料系统还会由均匀到非均匀、由线性到非线性和由平衡态到非平衡态发展 材料生长制备的控制精度也将向单原子、单分子尺度发展。   从材料体系上看,除硅和硅基材料作为当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在21世纪中叶不会改变之外,化合物半导体微结构材料以其优异的光电性质在高速、低功耗、低噪音器件和电路,特别是光电子器件、光电集成和光子集成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长沙举行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 助推半导体产业发展
    p 为加强产业上下游联动,着力推进我市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8月24日,2020年长沙市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长沙市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在岳麓科创港举行。 /p p 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今年4月,长沙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8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8亿元;7月,长沙三安半导体项目开工,投资160亿元,建成达产后将形成超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并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产值预计逾千亿元& #8230 & #8230 /p p 据长沙市集成电路联盟理事长曾云教授介绍,长沙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备较好的基础,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服务平台等产业链各环节。近两年长沙多个集成电路与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大项目陆续启动,将助推产业跨越式发展。 /p p 作为科技发展的保障和工业生产的支撑,半导体产业应用在照明、通信、医疗和工程机械等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湖南大学特聘教授王俊建议,长沙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化发展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建设开放式研究院和公共服务平台,解决半导体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新一代半导体市场已逐渐打开,但国产技术有待提高,可通过立项方式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增强上下游产业联动;半导体产业化过程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柔性引进。 /p p 近年来,长沙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上精准布局,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扶持壮大了中国电科48所、国科微电子和景嘉微电子等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企业,引进了湖南三安碳化硅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泰科天润碳化硅芯片项目等半导体重大项目,初步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器件封装与制造装备等类型较为齐全的“新一代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链,在全国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中走在了前列,千亿级的新兴产业呼之欲出。 /p p 今年7月2日,长沙创新性地提出“三智一芯”产业发展布局,瞄准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和功率芯片,长沙市新一代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目前,长沙市政府正着手与湖南大学、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共建湖南大学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立足搭建半导体领域内国际一流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服务长沙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p p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中,长沙将从打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等三方面,致力于发展“三智一芯”产业,助力我市“半导体材料-器件-芯片-装备”产业集群实现千亿级的跨越式发展。 /p
  • 张义珍在苏州走访调研: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更好落地落实,4月12日至14日,江苏省政协主席张义珍一行来苏州就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度走访调研。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江苏省政协秘书长诸纪录,苏州市政协主席朱民参加调研。在苏州期间,张义珍先后赴昆山市、吴江区走访调研,走进杰士德精密、萨驰智能装备、中科可控、吴江变压器、江苏凯伦建材等企业实地察看生产经营情况,与江苏网进科技、卫圣康医学、江苏亿友慧云软件、绿控传动科技等企业开展一对一访谈,并分别主持召开民企座谈会、政府和部门座谈会,深入探讨、把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江苏汇先医药、迈胜医疗设备、苏州清越光电、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昆山书豪仪器、昆山松田电子科技等企业,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相关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其中昆山书豪仪器作为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表演讲。在调研中,张义珍充分肯定了苏州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展望新征程,对标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要求,苏州民营经济要发挥更大作用。苏州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学思悟深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多的努力,加强规范引领和政策支持,树牢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生态,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激发广大民营企业家继续艰苦创业的热情和再创辉煌的信心,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更多的民营企业力量。张义珍强调,政协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政协优势作用,紧扣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增强信心,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轻装上阵、大胆发展。要突出“深实细准效”,聚焦重点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务实管用、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做好成果转化落实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断彰显政协作为、贡献智慧力量。在苏州期间,张义珍一行还调研了费孝通纪念馆、开弦弓村、震泽镇齐心村等。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潘国强参加调研。苏州市副市长张桥在座谈会上作情况汇报。苏州市政协秘书长吴炜参加调研。
  • 国内盐雾试验箱行业发展需把困难克服,才能谋发展
    原文来源:国内盐雾试验箱行业发展需把困难克服,才能谋发展 编辑:林频仪器  很多行业发展都面临着技术自主创新不足,致使市场竞争力不足,盐雾试验箱行业发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在国外产品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的同时,行业想要壮大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但是在困难面前我们的生产试验箱的企业需要克服困难,谋发展。  总体来讲,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创新意识不强等多方面原因,一直未走向科技创新的前台。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环境试验设备厂家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广泛用于科研﹑航空﹑军工﹑电子﹑电工﹑生命医学、家电电器、五金、电池、机械等各种行业 产品热销全国各大、中院校、卫生、防疫、化工、环保等科研单位,并且拥有勇于创新且持续改进的团队,该公司的盐雾试验箱本系列产品为人工模拟海洋性气候的盐雾试验设备,可对电工设备、金属材料、制品各种材质之表面处理,包含对涂料,电镀,无机及有机皮膜,阳极处理,防锈油等防蚀处理后,进行加速腐蚀性能变化试验。  设备技术创新,盐雾试验箱质量保障等有关问题已经影响到环境设备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由于各项技术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因此我们在扩大生产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产品的整体创新。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国家对科研在政策和资金倾斜上应有一个全方位考虑。同时,国家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市场导向上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有更多的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这样勇于创新谋发展的企业加入到试验箱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中,不断壮大试验箱行业发展。
  • 中医药发展纲要来袭,科学仪器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p   国务院于2月26日发布《关于印发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中医药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a 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 /p p   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促进中西医结合,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医药 /strong /span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a strong 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科学仪器,在我国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前提下,科学仪器市场必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纲要基本原则中提到:“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永葆中医药薪火相传。” /span /strong /p p   纲要明确指出,中医药现代化的推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这必然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仪器以及分析仪器来完成。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鼓励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加强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 /span /strong /p p   目前我国中医药科研教育机构数量远远不及现代医学及药学的数量,纲要提出促进中医药科研、教育等的全方面发展,必然会引导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将目光转向中医药产业 同时,第三方检测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热点产业,也被写入发展纲要当中,这些无疑在新建实验室方面给科学仪器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新方向。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发展目标中指出: “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span /strong /p p   截至2014年,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达到3813家,中药工业总产值7302亿元。在经历2015年国家药监部门对全国范围中药生产企业的频繁、严格检查之后,中药企业数量有所减少 同时受到经济运行下行压力的影响,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中药产业产值约为3500万元。 /p p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值占比虽然在增长,但比例一直较低,要达到纲要目标,中药产值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政策的扶持下,预期未来将产生一系列工艺水平高超、产品质量过硬的中药生产企业,这无疑将带动一系列科学仪器市场需求。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重点任务中提出:“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力度,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span /strong /p p   目前我国民族药标准缺失较为严重,民族药的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推进民族药标准建和提高民族药质量作为本次发展纲要的重点任务,可以说是国家重视民族药、大力发展民族药决心的强力体现,标准的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无一不需要依靠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基于我国民族药数量众多、质量不一的现状,建立完善的标准、提高药物的质量可以说是任务重、时间紧,但同时也会为分析测试仪器市场带来无限商机。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鼓励中医药机构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span /strong /p p   发展纲要多次提到“创新”,尤其是中药的创新。作为仿制药大国,在政策的鼓励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济支持之下,今后我国必然迎来中药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浪潮,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工作目标转移到中药新药研发领域。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更加离不开科学仪器,科学仪器必将成为我国中药创新药物发展的助推器。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 /span /strong /p p   中药成分复杂,且大多缺乏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明确阐述,中药复方药物则更是如此,这往往造成了患者对中药的怀疑,更加影响了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瑰宝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都要依赖于先进、精准的分析检测仪器,国家层面对中药复方药的重视,也同时将带动仪器行业的发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开展大规模、规范化临床试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方大药。”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订,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span /strong /p p   上市后再评价,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药物质量评价方式,2015年,我国提出针对化学药物的一致性评价工作,此次又将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写入中医药发展纲要,足见我国对中药质量的高度重视。通过大规模大范围的上市中成药的临床试验评价,可整体提高我国中成药质量水平,完善上市中成药质量标准,促进质量标准与国际化接轨,推动中成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际发达国家药物标准大多采用更加先进、更加精准的分析方法及仪器,先进的仪器助力中成药质量再评价,也将助力我国药物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p p   中医药发展纲要表明了国家大力发展传统中医药的决心,也为中医药行业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方向,为行业从业人员指明了具体工作目标,在我国中医药大力发展的同时,科学仪器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活力。 /p p br/ /p
  • 首届“实验室试剂发展论坛”聚焦国内外试剂发展趋势
    加强科研试剂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提升基础科研条件供给质量,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国产品牌试剂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验室试剂是我们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资,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科研成果、产出及油料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表示。需求带动市场高速增长近日,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首届“实验室试剂发展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本届论坛以“实验试剂自主创新助力科学研究和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国内外试剂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分享国内外试剂研发最新成果,促进科研试剂上下游研发、生产、应用主体开展相关领域合作,为解决试剂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育、规范管理等问题群策群力,营造阳光、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实验室试剂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介绍,科研试剂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重要内容,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基础科研的快速发展带动上游实验室试剂需求高速增长,大量科研试剂随之涌现。以生物试剂为例,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科研市场生物试剂规模预计于2025年达到272亿美元规模。中国生物试剂科研市场规模自2016年以来,以16.5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0年达151亿元人民币,若以目前的年复合增长率计算,我国科研市场生物试剂规模将于2031年增至千亿元人民币。差距导致高度依赖进口据介绍,目前我国科研试剂行业集中度较低,与跨国公司仍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方面,20世纪前,欧美国家已经诞生了一批试剂领域的国际巨头,而国内试剂企业多成立在2005年之后,技术积累存在实际差距;另一方面,国内试剂行业诞生初期,一些小厂商售卖假冒伪劣试剂耗材,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信心,影响了国产试剂行业的发展。其结果是,我国实验室试剂产品,尤其是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研究所用的试剂和消耗品高度依赖进口,形成科学研究被实验室试剂“卡脖子”的风险。据科研采购管理平台喀斯玛数据显示,部分重要项目进口试剂依赖度达90%以上。“国产试剂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其可靠性、可重复性等至今仍未获得使用者的信任。”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研试剂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喀斯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林表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说,在科研期刊发表文章时,需要作者对于实验过程所使用的试剂耗材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保证其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而在国际期刊审稿过程中,如果实验者使用的是国产试剂,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审稿人的质疑,要求实验者用知名企业的试剂产品再重复一次实验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在研究阶段使用国产试剂做实验,等到实验成功后,我们会用进口知名品牌的重复一遍,再用重复的数据投稿。”发展需要良好交流平台为了确保自主创新品牌试剂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氛围和发展空间,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2022年12月,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设立科研试剂分会。该分会联合科研试剂相关科研、教育、产业机构及专家学者,组织开展政策、技术、标准、产业研究,并利用科研试剂产业平台和信息资源库,提供智力、技术、信息和数据支撑,服务国家基础科研条件建设和检验检测科研(学科)发展。经过近1年的发展,科研试剂分会已经完成首批76家会员单位的招募,会员由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基本覆盖试剂行业的全产业链。同时,搭建了科研试剂信息服务平台,收录146个行业信息、83个试剂企业、63个仪器维修企业,涵盖112个品牌、272万余条商品。分会现有行业专家105人,并初步筛选出331家有研发能力的国产试剂生产商,其中上市企业17家。“分会各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检验检测协会科研试剂分会会长、喀斯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强说。据了解,科研试剂分会将通过“实验室试剂发展论坛”等活动开展系列工作,包括充分调动和整合“政产学检研用”各方面优势力量构建自主创新合作平台;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控制、监管和评价体系,筛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品;引导一批本土企业树立自主创新品牌形象,提升自主创新企业品牌意识,创新合作机制,做强做大实验室试剂中国品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为自主创新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 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常见问题及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诞生 在近30年的检验检测市场发展中,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异军突起,发展速度之快、体量占比之突变,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国家实施检验检测统计制度以来,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已实现了连续6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最早得益于三个领域的重大调整改革: 一是工民建领域,住建部门将原来建设项目竣工检测验收工作放开、市场化,一些基层的原隶属于住建部门的正处级正科级事业单位改制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甚至一步到位改制为民营企业,这些改制的实验室因为传承了过去住建部门的人脉和业务,取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一些具有开拓精神的机构纵横捭阖、上下(游)延展业务,由过去业务单一狭窄的局限于本县级或市级行政区域的工民建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发展壮大为面向全国市场的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 二是得益于机动车安检市场化改革。2004年5月1号实施的《道路交通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过去由公安部门的车管所垄断经营的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体制实施了社会化改革,资质(准入)交给原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规定只要通过质监部门的资格许可和计量认证,就可以从事机动车安检。一夜之间,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机动车安检机构数量由2004年全国不到3000家,发展到2020年末的12000家,占据了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总数的近1/4,但这上万家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头部企业,没有全国知名集团,是检验检测“小散弱”的代表性领域。 三是得益于环境监测体制的改革,在国家“放管服”政策大气候下,各级环保部门纷纷将其隶属的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退出环境监测(检测)市场,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第三方(实验室)招标购买环境监测(检测)数据,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对数据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部门针对环境监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使得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10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一些民营的室内空气检验检测机构有了用武之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转战环境监测市场,第三方(主要是民营机构)环境和室内空气监测(检测)从20年前的难觅踪迹发展到2020年年底达8000多家,是仅次于机动车安检机构的资质认定大户。但是,跟机动车安检机构(市场)一样,这一领域也是“小散弱”问题严重、缺少领军机构,没有全国品牌连锁机构,社会反映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重灾区,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和治理的对象。 其他领域,像珠宝黄金首饰检验检测,由于放开了人员资质要求(2000年前,从事珠宝检测的人员必须取得质检总局认可的国家珠宝检测中心颁发的人员考核合格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后来下放到省局发证,再后来取消了),加上设备投入相对少,市场准入门槛低,民营资本进入的也很多。 民营机构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截至2020年年底,平均每家机构的营业收入仅为509万元(比2019年的户均483万元有所增长),远低于同期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户均732.5万元的营业收入(2019年全国户均为712万元)。 统计显示,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利润薄,单份检验检测报告平均收入仅400元(2019年仅327.21元),比2020年全行业平均数低232.45元(全国报告平均价格632.45元),利润稀薄,依靠“低价”来维持生存,在这样的运营压力下,个别机构难免违规操作,不检测出报告,加大了监管机关的监管风险。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成长发展遇到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问题。虽然在“放管服”大气候下,政府监管部门在资质准入、招投标限制、兼并重组等方面放宽了要求,给民营机构国民待遇,但在各地具体实施层面,并不像国家监管部门要求的那样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CMA资质申请上,一些地方以总局没有出台后续相关操作层面的细化措施为由,暂时不执行自202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先许可发证、3个月内再核查能力)的CMA改革新政。在一些地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要申请一些敏感领域的扩项(如化妆品、危险货物运输罐车罐体),一些地方局以各种理由拒绝受理。一些地方在招投标中设置了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难以企及的条件,让看似对民营机构开放的招投标活动流于形式。在机构重组方面,民营机构投靠(被兼并)国有检验检测机构的例子很多,但鲜有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兼并重组国有检验检测机构的案例。虽然这些年,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文件都反复强调,要鼓励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进入检验检测市场,构建开放、公平的检验检测市场环境,但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在很多地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还是享受不到应得的政策红利,一些地方对上面政策的自行裁量问题仍然突出,亟须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真正畅游于平等公正的检验市场。 其次,从市场层面来看,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也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一些特殊领域(如特种设备、防雷避雷、医疗器械等),民营检验检测很难进入。一些国有检验检测机构,身披钢铁铠甲(一些体制内的检验检测机构拥有多个“国家质检中心”、“行业质检中心”光环),与近乎赤膊上阵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在市场上搏杀。市场监管总局的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前些年改革,搞招投标,一度有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入围,但2020年的国家监督抽查中,承担任务的机构里已经难觅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踪影。一些省里的监督抽查任务也是“叫好不叫座”,有名无实(利)。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大多抱怨其他机构(包括体制内的竞争者)低价搞乱市场,但殊不知,在监管部门和体制内检验检测机构眼中,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背负的低价竞争搞乱检验检测市场的骂名最大,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生存压力比体制内的机构要大得多。 第三,从管理层面看,在股权结构上,大部分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都会走到合伙人制。在激励制度上,大多数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都采取市场(营业)业绩(奖励)+股权激励的激励制度,但对于一般检验员工,往往一开始只有基本(保底)工资+业绩(奖励),没有股权激励一说。这就造成某些看似发展很辉煌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基层的一线检验员的收入并不高,收入高的都是高管和一些中层。收入分配的差距必然影响到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在内部管理上,一些机构过分抓市场,疏于内部管理,等到监管部门来检查,突击补造原始记录、原始台账,有的机构每年(月)出的报告量和耗材(标准物质、试剂等)明显不匹配,让检查人员一抓一个准。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行业集中度日益增长,头羊的带队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型检验检测机构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使其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检验检测服务,也将更多地参与到政府部门监督抽检等大型检验检测活动中,在增强盈利能力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自身公信力和技术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型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检验检测行业整体集中度将不断上升。以国外检验检测行业为参照,国内民营企业会出现头羊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行业“小散弱”的状况将得到一定扭转。(二)与资本共舞,建立竞争优势 检测行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上亿元级别中等规模的检验检测机构而言,如果吸引到优秀人才或者利用资本的力量,就能使自身获得发展先机、占领市场高地。如若按部就班,在国内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未来前途难料。 国际检验检测机构一般遵循“私募基金(PE)控股或全部控股——更换管理人——内生增长+并购增长”的资本运作模式,一些有远见的国内民营检验检测机构老板也正在学习这一做法,利用股权激励、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内生+并购”两条腿走路,找标的、纳人才,以此突破发展瓶颈,做大做强。(三)突破原有业务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网络技术4G时代向5G时代跨越,未来的各行各业都将因互联网而改变。有人说,未来最好的医院可能是没有医生的医院,未来最好的餐厅可能是没有厨师的餐厅。虽然,不可妄言,未来最好的检验检测机构将是没有仪器设备、没有检验人员的“检验检测机构”,但线下传统的抽样(送样)到实验室检验、出具检验报告的模式,将来很可能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突破现有的商业模式。远程检验、共享检验、无人化检验等未来商业检验模式将会逐渐兴起并成为传统检验商业模式的颠覆者。在未来检验检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必须打造“人无我有、领先一步,人有我专、技高一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持续加大对全国4万多家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力度,机动车安检机构和环境监测(检测)机构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占比都超过60%,是监管部门重点监管领域(对象)。市场监管总局一手抓“放管服”改革,一手抓监管,多措并举,对违法违规机构出重拳,包括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的专项监督、日常监督、举报线索查处、检验报告网上公开查询、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提高了机构违法失信成本。检验检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既要靠监管部门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但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广大检验检测机构自身诚信守法,不踩红线。(五)大力引进人才,抢占人才制高点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高端人才,谁就占领了制高点。目前,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急需的是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急需培养打造高端人才队伍。如何引进、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是民营检验检测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将企业的发展平台与人才的个人事业预期紧密结合,使得公司的愿景目标与人才个人的事业发展愿景目标高度契合,才能实现“双赢”。人才的引进,要靠公司实力、领导者心胸和眼光,人才的培养要靠行业的历练、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六)拥抱“一带一路”,与国际一流机构对标,打造国际一流检验检测机构品牌 2020年春节期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检验检测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一些本来起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市场的国内检验检测机构,国际化步伐或陷于停滞或延缓调整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 但对于优秀的具有敏锐战略眼光的人(机构)来说,这次全球疫情,是困难也是机遇,是挑战更是鞭策。像华测、谱尼等一批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头部企业、领头羊,其成为国际一流检验检测机构品牌的战略目标不会退却。在这些头羊的带领下,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中,对标国内外先进检验检测集团,学习先进管理和服务理念,建设先进检测平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自我蜕变,缩短与行业国际龙头的差距,努力成长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民族品牌。 加强检验检测市场监管、维护检验检测市场秩序、推进检验检测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强对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支持和监管,是按照“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原则,做好新时期检验检测市场监管的重要课题。笔者愿此文,能为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也让国有、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看到我国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共同为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 成品油市场发展机遇 成品油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2022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已经历20个调价窗口,为12涨7跌1搁浅,涨跌相抵后,国内汽、柴油价格累计每吨分别提高1490元和1430元。成品油是经过原油的生产加工而成,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6类。其中,石油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 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版成品油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成品油行业研究报告 成品油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我国国内原油产量一直维持在2亿吨左右,但2022年1-8月份石油消费量达到43913.4万吨,同比减少6.7%,需求增速略有放缓。进入秋季,中国原油需求大幅上涨。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3年1月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50元和240元。成品油迎来2023年首次上调,兰州92号汽油每升涨至7.78元。本计价周期内,受国际局势影响,市场对供应中断担忧加剧,国际原油价格整体呈现出震荡偏强走势,原油变化率负值开局后迅速转正,且不断上升。疫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运行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随着第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加快复苏,全年成品油需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需求量比2019年明显下降。成品油市场仍是柴油消费占比最大,汽油消费占比有所下降 受航空业影响严重,煤油消费占比较小。2020年中国成品油市场仍存在供需失衡的局面,汽柴煤油供需差量有所下降。2020年中国炼油产能持续增长至8.9亿吨,净增2580万吨/年,产能过剩压力加剧。主营炼厂平均开工率76.9%,同比下降1.1%,独立炼厂平均开工率66.2%,同比上升3.3%。成品油产量33125.8万吨,同比下降8.1%。其中,汽油产量13179.5万吨,同比下降6.7% 柴油产量15896.6万吨,同比下降4.5% 煤油产量4049.7万吨,同比下降23.2%。随着燃料油出口退(免)税相关政策落实,2020年燃料油产量整体增长明显,产量高达3406万吨,同比增加38%。成品油市场发展机遇未来5-10年,中国成品油行业的主线或是“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引导下,加速行业供给侧改革,形成新的供需平衡点”。炼油企业投资的重心不在于扩大生产规模,而在强化和保持现有的竞争力,并借助当前的政策支持谋求转型,在整合优质资源的同时,重构价值链,早一步开拓异地市场,开发新的盈利产品。成品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由于近期原油涨幅较为明显,进入新一轮调价周期后,变化率将转入正向发展,调价兑现后首个工作日,变化率将在4%,对应汽柴油上调幅度200元/吨附近。“短期内,原油价格依然维持高位震荡,成品油零售价将迎来连涨模式。日前,商务部会同多部门对《关于促进石油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或将于近期出台,成品油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指日可待。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成为世界炼油业的主要目标。中国目前 7 大炼化一体化基地的炼油、乙烯、芳烃产能将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 40%、50% 和 60%,炼化一体化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原油资源,通过优化配置公用工程降低生产及建设成本,综合利用副产品和中间产品发挥规模效益,从而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从而大幅度提高中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品油市场乱象如何解决?解决成品油市场乱象,自2022年7月开始,全国部署开展了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齐步走行动。作为全国石化大省,江苏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开展成品油市场整治工作,并于202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着力防范和化解成品油领域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成品油行业报告对中国成品油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还重点分析了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格局,并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
  • 惠然科技亮相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助力国产高端仪器发展
    惠然科技亮相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助力国产高端仪器发展2023年5月17-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惠然科技携场发射扫描电镜最新项目成果精彩亮相,促进科学仪器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扫描电镜作为高端仪器的代表是国家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被称为科学界的“纳米之眼”,惠然科技近年来深耕扫描电镜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正向研发,专注于场发射电镜电子光学系统、电路系统及相关模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从设计外观到内在材质结构都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在提升工作效率、高分辨成像和安全可控等方面取得行业领先优势。其核心产品FE-SEM整机系列可广泛应用在锂电新能源、材料科学、自然资源、纳米科学、失效分析等各个领域及场景。展会现场,惠然科技凭借出色的产品实力和热情专业的工作态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咨询与交流,一大批电镜行业研究机构、经销商、客户及扫描电镜研发与应用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现场驻足询问了解产品,就研发实力和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表现出对公司核心产品的浓厚兴趣。经工作人员的认真介绍与详细讲解,用户参与热情高涨,部分企业表明希望与惠然科技进行进一步深度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作为国内显微领域高端仪器扫描电镜的新势力,惠然科技在本次展会受到广泛关注与称赞。 随着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更迭,惠然科技也会持续着眼于国产科学仪器新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深耕行业,抓准市场趋势,为客户创造提升更大价值,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早日突破“卡脖子”添砖加瓦。最后,感谢每一位莅临惠然科技展位进行咨询和技术经验交流的朋友,我们将不忘初衷,在扫描电镜业务赛道上发挥自主创新、正向研发的核心优势,持续加速。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海光以创新推动绿色实验技术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分析测试及检验检测全产业链相关领域和行业推行安全、环保、节能、健康、节约资源和美丽生态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2021年4月15日,第二届中国实验室绿色技术国际报告会在福建厦门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领域测试中心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行业企事业单位等代表百余人出席了会议,上千人在线观看直播。  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加强实验室绿色技术研究与推广,助力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会上多位中科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实验室检测样品绿色制备技术与设备、绿色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应用、检测检验实验室绿色建设与管理等开展学术交流。在会议同期举办的国内外绿色分析仪器与设备、绿色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中,海光公司展出了HGF-V系列原子荧光光度计及新款形态分析仪,吸引了众多专家代表前来参观交流。会议期间,还对推动我国实验室绿色发展做出贡献的新产品、新技术企业及工作者予以表彰。海光荣获“优秀贡献奖”,该奖项的获得意味着广大专家及用户对海光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推动绿色实验技术发展的充分肯定。  海光此次展出的智能化原子荧光及形态分析仪,均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集合多项核心技术。采用高度集成的流路设计,减少了试剂的消耗和废液的产生 采用程序控制低温点火设计,由原来的炉丝始终点亮改为仅点亮数秒,大大降低了用电的消耗 采用三维集成流路系统,简化了管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缩短了连接管路,减少了生产物料的消耗 采用小流量气体控制,节约了实验气体的消耗 采用整机一体式的设计方式,结构紧凑,减小整机所占据的空间 采用静音设计,避免了噪声对使用者的伤害 采用钣金框架和无铅电路板,均为绿色环保材料 其中的免调灯筒还可回收再利用 还可配备环保型废液收集器,外置式尾气净化系统,大大降低了废气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今后,海光仪器将结合当下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助力各领域实验工作者,一如既往为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为推动绿色实验室发展与建设贡献力量。
  •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2018国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态势
    p   近年来,现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并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和健康等重大问题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生命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及其与数理科学、工程科学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为更深入系统地认识生命、更精准有效地改造生物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继信息技术之后,生物技术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在重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其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特征日益凸显。 /p p    strong 今天先来了解2018国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态势: /strong /p p   随着以纳米孔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迅猛来袭,测序技术迈向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与便携性时代。与此同时,表观转录组分析技术、单细胞测序分析技术与基因编辑技术加速了人类生命蓝图的绘制与完善。这些生命科学手段与生物技术不断创新、交叉与融合,广泛地应用到科学前沿、临床应用乃至产业研发等诸多领域,从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研究:脑- 机接口技术的重大突破,改造生命和创造生命的深入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疗法的临床转化,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重大关联,乃至细胞免疫疗法的无限潜力,无一不彰显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个体化、精准化迈进的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一)重大研究进展 /strong /p p strong   1.生命组学研究继续推动生命科学发现 /strong /p p   技术创新和交叉推动生命组学研究向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在基因组方面,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利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技术结合BioNano单分子光学图谱技术,发表了最为连续的人类二倍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在转录组方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发了瞬时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人类瞬时转录组图谱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协同多家机构完成了大脑单神经元转录组的大规模评估。在蛋白质组方面,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开发了人类SRMAtlas分析方法,首次定量检测了完整的人类蛋白质组 美国多家机构联合开展了大规模蛋白质基因组学(proteogenomics)研究,探索了驱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关键因子。在免疫组方面,哈佛大学医学院在一系列免疫细胞中进行了干扰素诱导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的分析,构建了干扰素诱导调节网络 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了免疫组库分析的临床应用。 /p p   strong  2.脑科学酝酿全球合作研究,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strong /p p   脑科学持续稳步发展,并酝酿全球合作。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脑计划不断推进的同时,全球神经科学家积极探讨开展全球协作,共同解决脑科学研究三大挑战。 /p p   脑科学研究产出系列成果,尤其是在脑-机接口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技术进步推动基础研究快速发展,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开发的标记大脑神经元MAP-seq新技术,有望实现深度神经网络的重大突破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首次精确定位并定量了哺乳动物大脑中的基因表达。脑图谱绘制方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功绘制了大脑语义地图,迈出了解读人类思想的关键一步 美国华盛顿大学完成了人类大脑皮层图谱,97个大脑皮层区域首次亮相 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院绘制了迄今最完整的数字版人脑结构图谱,将成为大脑研究的最新指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分别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脊髓损伤后人类和黑猩猩对自身部位而非假肢的控制,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在2016年迈出了重要一步。 /p p    strong 3.合成生物学发展突飞猛进 /strong /p p   合成生物学在改造生命和创造生命方面的研究愈发深入。随着软件工具的迅速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克雷格· 文特尔研究所等机构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人工合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小、仅含有473个基因的“合成细菌细胞”Syn3.0 美国哈佛大学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了只包含57个密码子的大肠杆菌基因组,这一事件入选了我国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美国华盛顿大学通过计算、建模、预测与优化,首次人工设计出了超级稳定的二十面体蛋白,该重大成果入选了2016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为合成生物学、药物装载提供了良好的工具。此外,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能够合成硅-碳键生物体的诞生预示着合成生物学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 /p p   strong  4.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展现临床应用巨大前景 /strong /p p   全球各国继续大力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同时强化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疗法的临床转化进程。干细胞基础研究持续深入,日本九州大学首次实现了干细胞体外生成成熟卵细胞,为理解卵子形成进程提供了新的蓝图,该成果入选了2016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利用化合物把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心肌细胞与脑细胞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首次利用成人干细胞修复新生儿心脏。与此同时,包括干细胞在内的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3D打印等工程化技术的融合,逐渐指明了工程化组织器官修复的发展方向。美国韦克福雷斯特大学利用“组织和器官集成打印系统”(ITOP)打印出人造耳朵、骨头和肌肉组织,将其移植给动物后都能保持活性,有望解决人造器官移植难题。 /p p    strong 5.人类微生物组展现与人类健康和疾病重大关联 /strong /p p   人类微生物组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该领域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并获得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待微生物组的观念更是从“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转变为“将人体微生物组视作一个人体器官”,显示人类微生物组的重要作用。目前,肠道微生物组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2016年,肠道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研究持续推进,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对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与免疫应答和营养水平也具有紧密联系。美国耶鲁大学解释了肠道菌群引起肥胖的机制,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难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阐述了肠道微生物与帕金森病的联系,证明肠道中特定种类微生物的分泌物会与α-突触核蛋白“携手”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 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同时发现在热量匮乏的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决定个体是健康生长还是发育不良。这三项研究被评为“全球健康尤其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水岭”。 /p p   在机制探索的基础上,肠道微生物也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 /p p   机遇。美国贝勒医学院发现一种肠道细菌能够逆转小鼠的自闭症状 比利时鲁汶大学发现一种名为Akkermansia的肠道细菌能够减缓小鼠的肥胖和糖尿病进程 微生物疗法公司Seres Therapeutics宣布启动全球首个合成性微生物药物SER-262治疗原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Ⅰb期临床试验。 /p p    strong 6.首个PD-L1免疫疗法药物上市,细胞免疫疗法有望攻克实体瘤 /strong /p p   近年来,免疫疗法研发热度持续不减,被视为肿瘤治疗的新希望。2016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将应用免疫工程治疗疾病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 /p p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肿瘤免疫疗法研究的热点。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方面,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以PD-L1为靶点的免疫疗法药物Tecentriq。2016年,细胞免疫疗法在攻克实体瘤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小鼠模型中证明了靶向癌细胞表面蛋白Tn-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治疗白血病和胰腺癌的有效性 美国希望之城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利用靶向白细胞介素的CAR-T疗法治疗脑癌患者,患者肿瘤显著缩小,且肿瘤曾完全消失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NIH)下属癌症研究所利用靶向KRAS突变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回输,治愈了一名晚期结肠癌患者。 /p p    strong 7.个体化和精准化是医药技术发展的方向 /strong /p p   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全球新药研发模式逐渐从传统的重磅炸弹式向精确制导式发展,特别是以个体化和精准化为特征的靶向药物发展迅速。2016年,FDA批准的22个新药中,靶向药物有18个。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新的疾病靶点正在被不断发现。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分别发现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靶点PIM1激酶、肿瘤免疫疗法新靶点免疫检查点蛋白Cdk5,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发现了172种肿瘤基因突变与靶向药物的组合。生物大数据成为靶向药物研发、指导精准用药的重要资源。2016年,美国Regeneron遗传学中心将50 000余人的基因组数据与其电子病历相结合,发现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 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研究了11000个患者样本中的肿瘤基因突变,发现了癌症基因突变与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之间的关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二)技术进步 /strong /p p   生命科学新技术不断革新,推动生命科学研究朝着精准化、定量化和可视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p p   strong  1.基因测序技术迈向高通量、低成本与便携性时代 /strong /p p   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和便携性是测序技术和仪器研发的方向。纳米孔测序技术入选了2016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Oxford Nanopore公司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MinION完成了对埃博拉病毒的现场检测,在国际空 /p p   间站对鼠、病毒和细胞的DNA测序及人类全基因组进行测序,这些应用证实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测序中的应用潜力。一系列新型测序技术也不断涌现,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开发的Read Until测序技术通过与纳米孔测序联用,实现了高度选择性的DNA测序。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Illumina在2017年初推出了NovaSeq新型测序仪,有望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100美元。 /p p    strong 2.表观转录组分析技术揭示RNA修饰调控机理 /strong /p p   开发新型测序技术,发现RNA修饰标志物及其修饰位点,揭示其调控机理,是目前表观转录组领域发展的重点。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发出了一种新型RNA测序技术m6A-LAIC-seq,可以提供RNA化学修饰的详细信息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开发出了hMeRIP-seq技术,绘制了RNA的hm5C转录组图谱,全面揭示了这一RNA修饰的分布、位置和功能 芝加哥大学与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分别开发出两种新技术m1A-seq和m1A-ID-seq,实现了全转录组水平上的谱图鉴定,同时发现了一种新的RNA甲基化修饰形式——m1A,扩展了mRNA中的修饰种类,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表观转录组分析技术被《自然-方法》杂志(NatureMethods)评为2016年的年度技术。 /p p strong   3.单细胞测序与分析技术加速人类细胞图谱绘制 /strong /p p   单细胞测序新技术不断涌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了新型RNA测序技术Div-Seq,可以揭示新生神经元的动态 我国北京大学开发出了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技术,首次实现对单细胞进行三种组学同时高通量测序。在单细胞分析技术方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发出光学原位读取人工突变存储(memory by engineered mutagenesis with optical insitu readout,MEMOIR)技术,能够读取动物细胞的生命历史和“谱系图”。得益于这些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国际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得以酝酿实施。 /p p    strong 4.基因编辑技术日益精准,得以广泛应用 /strong /p p   基因编辑技术的精确性及脱靶问题逐步改善,其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美国哈佛大学实现了对单个碱基的编辑,提高了其精确性 美国麻省总医院(MGH)减少了Cas9酶与靶DNA的非特异性互作,从而降低了脱靶效应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首次实现了RNA编辑,美国索克生物研究所开发出了可编辑眼睛、大脑、胰腺及心脏细胞等非分裂细胞的新技术,为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疾病治疗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同时,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及我国南京大学先后分别开发了巨型拟菌病毒噬病毒体抵抗元件(MIMIVIRE)新系统、Target-AID新技术、以结构引导的内切酶(structure-guided nuclease,SGN)技术,均有望成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 /p p    strong 5.体外诊断技术高速发展,液体活检走向应用 /strong /p p   体外诊断技术迎来高速发展期,为疾病的精准诊疗奠定了基础。作为体外诊断分支技术的液体活检技术已从科研走向应用,成为疾病早期筛查和预后的重要工具。201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为年度十大突破技术。液体活检的检测物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RNA和外泌囊泡小体(exosome)4类,其中CTC和ctDNA是目前的研究热点。2016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首款基于ctDNA进行肿瘤筛查的产品——Epigenomics公司的Epi proColon试剂盒(用于筛查大肠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三)产业发展 /strong /p p   生物产业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当前,生物技术不断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正在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生物产业的蓝图正被越来越深刻地描绘。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速度领先的经济领域。 /p p   本文摘编自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编著《2017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一书,内容有删节 。 /p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未来10年能源化学学科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
    p   能源化学是能源科学和化学科学这两门主干学科与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形成的在能源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主要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能量获取、储存、转换及传输过程的规律和探索能源新技术的实现途径。不论是在常规能源的综合利用还是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中,能源化学均担当重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p p   为实现我国能源化学领域的发展目标,结合重大理论问题、国际研究动向和国内现有研究基础,未来10 年内能源化学学科将重点发展以下研究领域。 /p p strong   一、碳基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甲烷活化与转化:寻求可以获得较高目标产物收率的甲烷催化转化新途径 注重开拓较为温和反应条件下的甲烷催化转化的新方法,发展光、电、热催化反应耦合的新型催化体系 注重非常规方法的甲烷活化,探索使用不同氧化剂时甲烷的多种活化方式及极端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方式,寻求高效反应途径 创新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不仅考虑甲烷在催化活性位上的活化,同时注重活性中心的微环境。 /p p   (2)生物质转化:研究木质纤维素的结构、聚集态及其预处理和主要组分分离的新方法 研究纤维素、半纤维素直接催化转化为单糖、多元醇等平台化合物及其催化转化制备液体燃料和化学品 研究木质素的绿色催化解聚以及芳烃和环烷烃等化合物的制备 面向木质纤维素高选择性转化催化剂和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 将化学与生物转化有机结合,发展木质纤维素高效转化的新方法与新过程。 /p p   (3)合成气催化转化:汲取近年有关活性相尺寸效应、限域效应及助剂作用等方面的成果,引入介孔沸石分子筛、纳米碳材料以及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发展核壳、限域等纳米结构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创制高活性高选择性合成气转化催化剂 结合理论模拟和谱学表征研究,揭示反应条件下CO/CO2活化和C—C 偶联机理,深入认识控制碳链增长的关键因素 构建多功能协同催化体系,有效利用反应耦合,开拓和发展合成气转化的新反应和新过程 反应器设计和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创新。 /p p   (4)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二氧化碳催化活化转化全方位的理论分析及分子模拟 二氧化碳转化催化剂的新型制备方法 探寻二氧化碳负离子利用的潜在价值 探寻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反应或新反应途径 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和光电催化转化。 /p p strong   二、电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燃料电池:低铂/ 非铂催化氧还原与氢(及生物质燃料)氧化过程,含催化材料与催化机理解析 新型抗自由基非氟固态电解质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高效能量转换多孔电极界面行为与极化本质 高一致性电堆选控策略与机制、高可靠性系统集成技术 高燃料利用率的燃料电池水热管理技术 开发新型储氢材料及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技术。 /p p   (2)动力电池:高比能量材料体系研发 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界面调控等基础科学问题 发展电极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 开展基于全电池系统的电化学过程研究 促进锂硫电池等新型金属锂电池体系研发成果的转化。 /p p   (3)液流电池:高浓度、高稳定性电解质溶液的制备技术与工程化放大技术 高性能非氟离子传导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 高导电性、高活性电极双极板的工程化及产业化技术 大容量、高功率密度液流电池电堆的研究开发 大规模(高功率、大容量)液流电池储能电站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 /p p   (4)储能型锂/ 钠离子电池: 低成本、长寿命锂/ 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 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 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 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 快速电极反应过程机理的研究 锂/ 钠离子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p p   (5)铅酸和铅碳电池:碳材料作用机理研究 负极析氢抑制技术的研究 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 电池结构设计与生产技术研究。 /p p   (6)锂- 空气电池: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正极材料的研究 不挥发高电化学稳定性电解液的研究 提高金属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的研究 高性能固体电解质隔膜与氧气选择透过技术的研究。 /p p   (7)全固态电池:发展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环境应变性的离子导体等固体电解质体系,开展新型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合成方法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开展界面物质间的化学和电化学相互作用及其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 发展全固态锂电池制备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p p   (8)可穿戴柔性电池与微电子系统储能器件:研发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电极材料和新型固态电解质 研发具有高的电子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柔性集流体 研究强度高、柔韧性好的封装材料 设计与电子系统适配的新型电池结构和封装技术。 /p p strong   三、太阳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太阳能电池:发展结合第1~第3 代太阳能电池的新型叠层技术 第3 代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实用化。 /p p   (2)太阳能燃料:宽光谱半导体材料的开发与制备技术研究 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基础研究与规模化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太阳能电池与电催化的结合 高效光电化学系统的界面工程。 /p p   (3)太阳能热化学: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 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 /p p strong   四、热能能源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燃烧化学:探究关键燃烧基元反应的微观机制 开展燃烧反应中间产物的准确测量和模型的宽范围验证 建立液体和固体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 深入研究燃烧污染物形成机理。 /p p   (2)化学链燃烧:氧载体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化学链燃烧反应器的设计优化 化学链燃烧系统的拓展应用。 /p p   (3)高温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材料基础研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材料基础研究 高温燃料电池工程化应用示范研究 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的研究。 /p p   (4)高温电解水蒸气制氢:固体氧化物电池(SOEC)电极反应机理的研究 SOEC 电堆衰减机制研究 发展高温原位表征手段 SOEC 新材料体系的研发和微观结构优化 新型SOEC 电解池的研发 发展大规模系统集成技术以及与清洁能源的耦合技术,建立先进工程示范装置 发展高温共电解CO2/水蒸气制备合成气技术。 /p p strong   五、能源物理化学与能源材料化学领域 /strong /p p   (1)能源表界面物理化学:能源表界面的热力学/ 动力学特性及结构调变电子态的规律 能源表界面结构的修饰和能源化学过程的调控 能源表界面的外场调控和能源化学过程的增强 能源物理化学过程的表征新技术 能源物理化学过程的理论研究新方法。 /p p   (2)能源化学理论问题:基础计算方法的发展 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 高通量筛选、大数据和计算信息学的融合发展。 /p p   (3)能源新材料制备:功能介孔材料的制备 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 二维半导体材料的制备 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 /p p strong   六、能源化学系统工程领域 /strong /p p   (1)基于化学能源的(冷)热电联供:(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配置与选型研究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管理与运行策略研究 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 /p p   (2)煤基多联产:多联产系统化学能和物理能梯级利用的能量转换机理研究 煤热解分级转化研究 煤、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研究 煤基多联产灵活系统(燃料、产品)设计。 /p p   (3)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生物质制氢与液体燃料合成技术 BGFC-GT 一体化技术 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 灵活系统(燃料、产品)设计与联产方案优化。 /p p   (4)换热网络:基于夹点分析、数学规划、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换热网络优化 基于夹点分析与数学规划结合的换热网络优化 换热网络控制与工艺一体化设计。 /p p   (5)能源互联网:不同类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 能源互联网核心单元的优化设计、协调调度和运行控制 多类型能源网络的耦合与连接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方案研究。 /p p   本文摘编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编《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能源化学》第一章,内容有删减。 /p p /p
  • 2012年中国光学仪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2年12月份,我国生产光学仪器196.13万台(个),同比增长9.22 %。2012年1-12月,全国光学仪器的产量达2474.79万台(个),同比增长20.92%。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湖北省光学仪器的产量达411.58万台(个),同比增长52.68%,占全国总产量的16.63%。紧随其后的是浙江省、重庆市、福建省,分别占总产量的16.38%、15.81%、14.47%。   未来10年,光和电的渗透会进一步强化,更多的新技术、新器件将推广应用,因而在光机电算一体化的基础上融入不同原理,派生出新用途的产品,以满足各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优异性能的光电器件和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将加速现代光学仪器的发展。如CCD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光纤传感器等制造技术趋于成熟,实现应用已获突破,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必将使光学仪器领域发生重要变革,推动产品向小型化、高分辨、光电化和自动化发展。   未来10年,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光学仪器实现光机电算一体化和智能化。现今的智能化仪器更确切地应称为“微机化”仪器。而高程度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的最高层次,应包括理解、推理、判断与分析等一系列功能,是数值、逻辑与知识的结合分析结果,智能化的标志是知识的表达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光电器件的不断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为仪器向更高档次的智能发展创造了条件。   利用物理学新效应和高新技术及其成就开发新型计量测试仪器仪表和新型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抗干扰能力的新型传感器技术。如:利用高温超导量子干涉器(SGUID)开发计量测试仪器、物理学测试仪器、地学和地质学仪器、化学分析仪器、医学仪器、无损材料检验仪器等。利用椭偏技术来检测光纤、光学玻璃等,这是大家所共知的,它与近场光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测量表面精细结构,同时根据近场光学反射偏振信息可以分辨出被测物体的材料,这是目前实验研究的新探索。
  • 新时代、新发展,智能检测技术推动汽车铸造业发展
    中国(国际)汽车轻量化铸造技术交流会暨中国铸造协会汽车铸件分会2018 年会(以下简称2018汽车铸件年会分会)于2018年9月5日-7日在林州红旗渠迎宾馆成功举办。此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报告、小型展览以及参观考察。9月5日上午,2018汽车铸件年会分会开幕式在红旗渠迎宾馆隆重召开。会议伊始,张志勇秘书长对目前河南铸造行业环保形式进一步的分析以及对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会中指出,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轻量化设计”这一焦点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时代、新技术、新发展、新模式,铸件轻量化技术将大力推动汽车铸造业发展 。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光谱仪在汽车制造行业中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聚光盈安作为分析仪器的企业,坚持提供检测仪器及解决方案。更优,更贴心的售前及售后服务。此次汽车铸件分会年会,聚光盈安携明星产品—M5000火花直读光谱仪以及MiX5 手持合金分析仪隆重亮相。会上,聚光盈安工程师陈工为参会观众详细介绍明星产品—M5000火花直读光谱仪,客户了解后对聚光盈安的产品表示十分的认可与肯定。M5000是冶金炉前快速定量分析、金属材料质量监控的助手,其分析精度满足实验室级别的要求,数据稳定可靠,被广泛用于冶金,铸造,机械加工等行业的来料检验、质量控制及出厂检验等。
  • 【融合• 发展】睿科仪器闪亮现身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于2017年4月24-25日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融合与发展”,齐聚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顶级专家学者、行业巨头及企业代表,吸引来自“政、产、学、研、用、资”等方面的800余位高端人士与会,睿科仪器也在其列。 深刻了解科学仪器行业的趋势,见识各仪器厂商、检测用户高手过招,此次年会可谓高潮迭起,休息期间,在各展位前也是人头攒动。 在睿科仪器的展台上,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全自动均质器、全自动浓缩仪齐亮相,更有新品——Auto Prep 100全自动液体样品处理工作站、AutoGDA-72全自动石墨消解现身其上,吸引众多与会人员前来咨询。在样品前处理领域上,从样品的提取,净化,浓缩,定容,再到最后分析检测环节,睿科产品扮演“贴心小助手”的角色,准确高效的完成样品前处理的全部流程,省心又省力。 睿科仪器进入分析检测行业多年,一直致力于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及发展,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
  • 磐诺:顺应时代发展 定制化成为气相色谱发展一大趋势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气相色谱法至今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现在已成为一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分离复杂混合物的分析技术,在医药、食品、石油、环境等分析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气相色谱法的出现和发展在分析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史上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了解其发展历史及新技术新应用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和运用气相色谱法。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别制作了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trong “‘解码’气相色谱新技术新应用” /strong /span 专题,并邀请气相色谱仪主流厂商来分享气相色谱仪最新技术及应用进展的看法。此次,我们特别邀请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磐诺学院院长/副总经理王志攀谈一谈气相色谱仪新技术及发展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磐诺3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磐诺3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1ddc4dc8-b725-4181-a10e-008c1edb18f0.jpg" /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磐诺学院院长/副总经理& nbsp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现在最先进的气相色谱技术有哪些?您比较看好哪些技术?未来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现代的气相色谱技术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提升,以及各个系列的迭代后,到了今天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气相色谱在产品层面自身的变化以及更新改进的空间已经并不太多。但是在应用层面上近些年却一直在不断地扩展以及创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主要表现在操作更加便捷、检测的下限变得更低、功能更加全面、用户体验更好,检测变得更加智能化等等。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嵌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当下,气相色谱技术也在一直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对气相色谱技术的需求。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首先多维色谱、全二维色谱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完善大幅度提升了分析石油、环境、香精香料等一系列复杂组分的分离能力。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其次由于环境、食物、制药等领域对微量有害物质的检测以及例如石油化工产品中对微量硫的分析、高纯气体对痕量杂志的分析等应用对色谱检测的要求日益增加,一些特殊检测器也应运而生。此类检测器的推出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对痕量物质的检出能力,同时也使得检测器的灵敏度有了质的变化,让色谱的应用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近些年快速色谱技术的出现以及一系列快速色谱仪及其解决方案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例如磐诺仪器的非甲烷总烃方案可以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而在这背后,快速色谱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需要很多的硬件和方案的支撑。在商业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壮大的今天,快速色谱技术正在一步步提升分析效率,这不仅是当前环境所驱,同时也是色谱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此外,定制化的兴起以及逐渐成熟也是未来色谱发展的一大趋势。由于近些年非标项目的不断增加,各个领域对定制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对特殊应用领域和行业的不同需求定制相应的解决方案是目前面对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供应方有足够的产品开发能力,同时供需双方的合作意愿也极为关键。近年来,磐诺仪器一直有来自军工方面的定制需求,而磐诺也秉持着匠人精神,专注于特殊方案的制定,也将一直致力于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在软件方面,由于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气相色谱在软件上也有了质的改变,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智能化网络控制系统的不断完善(权限管理、审计追踪、数据安全、数据溯源、仪器管理以及远程诊断等)都让如今的气相色谱操作变得更加高效、安全、智能。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制约气相色谱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这些方面有哪些里程碑的技术革新?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在目前国内的气相色谱领域中,制约气相色谱性能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基础材料的加工水平、表面处理的工艺、电子电路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如何做出高精尖、高水平的硬件固件,设计出屏蔽效果更好、更加精密的电子电路以及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控制软件,将是国产气相色谱长期面对的挑战。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领域对废水处理的重视及原油等产品的增加等因素都促进了气相色谱的市场发展,您认为未来几年气相色谱在这些领域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气相色谱应用还有哪些扩展空间?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目前食品厂对气相色谱的需求还非常有限,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里气相色谱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食品检测项目还比较单一。在未来,食品检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逐渐接近药品行业的要求。对于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香精香料等)的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检测,以及食品包装气体方面的检测等等将会逐渐成熟,气相色谱技术应用到整个食品检测领域也会更加全面和密集;同时在废水处理在线分析、原油模拟蒸馏等方向,气相色谱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除此之外,在线监测和传统检测方式的替代、色谱的检测方式替代传统的检测方式也将会在未来成为常态。在工业在线监测、便携性、移动检测等方向也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回顾贵公司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公司主推的产品是哪些?技术优势是什么?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磐诺集团,辖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上海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常州磐宇仪器有限公司、常州磐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实体,于2010年12月创建于上海,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分析仪器行业,拥有积累了丰富的高端仪器开发和应用经验。在2012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全电子流量控制的高端GC;2013年作为唯一国内品牌进入国家质检总局高端GC的采购名录;于2015年推出国内第一台全电子流量控制在线监测GC;在2016年推出VOCs在线监测设备,移动便携式GC,以此进军环保监测市场;2018年,磐诺推出国内第一台压力精度0.001psi的高端GC并在2019年推出国内第一台三维液体自动进样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磐诺2_副本.jp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磐诺2_副本.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39b1974d-1b55-48b8-8b17-929d2bde2479.jpg" / /p 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当前公司主推的产品是实验室GC A91Plus、A60、V5000;便携GC PGC-86;实验室气质联用仪A91Plus-AMD10;原子吸收、液相色谱仪等产品;环境在线监测VOCs系列产品。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磐诺仪器不断研发创新,已获得实验室及在线相关色谱技术的几十项专利,参与多项国家863、科技部仪器重大专项以及军工科研项目。目前公司在气相色谱技术上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全电子流量控制,压力精度0.001psi,丰富的硬件配置、可定制化的技术平台、符合GMP要求的软件系统以及实现在线集成的可行性。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pannuo_副本.png" style=" max-height: 100% max-width: 100% " alt=" pannuo_副本.pn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90836ec9-0c51-4019-bd96-13e8583d1bd3.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span /p 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仪器信息网:请问贵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哪些领域?做得最好的领域是哪个?取得了哪些成绩? /span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王志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磐诺自成立以来,不断拓展仪器应用领域,专注于打造高端分析仪器民族品牌。目前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在石油化工、第三方检测、高校科研、军工以及食药产业。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为我公司贡献了30%左右的业绩,尤为突出。同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威客户和大客户的认可,比如多家中石化在地方石化的分公司都已经成为磐诺的忠实客户,与磐诺也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最近两年磐诺在与国际顶级品牌的竞争中也逐渐赢得了一些大订单,分布于内蒙、四川、山西、辽宁等地。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 nbsp /span /p p & nbsp /p
  • 中日韩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以创新求发展
    2021年7月27-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化学会承办的第23届中国科协年会-中日韩科学仪器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作为特邀嘉宾为论坛致辞。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7位科学仪器领域知名专家和企业研发人员做专题报告并交流讨论。论坛采取“线上会议+线下会议+同步直播”形式举行,线下主会场设在北京,部分报告人及特邀参会代表在线上与线下进行互动。本次论坛同步在第23届科协年会H5直播平台、哔哩哔哩科研云、科创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知网等平台直播,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17.6万人次观看本次论坛直播,为中日韩及全球范围公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会议。论坛主席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致辞特邀嘉宾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致辞论坛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基于“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共筑新发展格局”的大会主题,本次论坛以“仪器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为主题,围绕“仪器分析的基础研究”、“科学仪器的集成开发”、“科学仪器的核心技术”三个议题开展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交流。就科学仪器发展的核心问题,共同梳理了高端分析仪器的最新进展,探讨了仪器研制、集成方面的经验与难点,促进了中日韩三国在分析仪器领域的合作开展。
  • 从 “百年老店”发展史看颗粒团标发展未来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编者按:2017年11月修订,2018年的第一天明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携风雷之势降临。新法的出台,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变化,而其中最显著的新变,就是团体标准正式闪亮登场。新法在第二条明确声明:“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从而使得团标正式成为在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之外,第五类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类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外,新法在第十八、二十、二十一、四十二条也都明确表明,国家对社会团体依据市场和行业需求制定相应团标,是十分鼓励与支持的。在这样的机遇下,我国的团标将如何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来看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李兆军等专家,是如何从“百年老店”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深入洞悉我国团标发展的未来的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专家观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中国科协不完全统计,到 2015 年底,由科协管理的 29 家团体 (学会、协会) 开展了团标的试点工作,这些团体按照团标定位,围绕战略新兴需求及市场空白,把握团体标准的市场定位,聚焦科技创新需求,协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团体标准技术推广优势,促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制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地增加了标准供给。在市场经济发展较好和标准化效果良好的发达国家,学会或协会的团体标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影响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ASTM ,Am erican Society forTesting and M a-terials ) 是美国最老、最大的非盈利性的标准学术团体之一,主要任务是制定材料、产品、系统和服务等领域的特性和性能标准,试验方法和程序标准,促进有关知识的发展和推广。如成立于1945 年的美国 ISA (原名是美国仪器仪表学会),主要业务之一是制定自动化领域的仪器仪表和系统的标准工作,后更名为国际自动化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 ofAutom ation,ISA)。又如,在世界范围内,LED 照明技术推广和产品应用最好的是日本,而日本参与 LED 照明标准制定的团体约有 7 家,它们分别是:JELM A (社团法人日本电灯工业会)、JLA (社团法人日本照明器具协会)、AIST (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IIEJ (社团法人日本照明学会)、JCIE (社团法人日本照明委员会)、JLEDS (LED 照明推进协会)、JIS (日本规格协会)。由此可见,日本在LED 这个行业市场内制定 LED 标准的主力军是相关团体或学会。二、展望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前景中国颗粒学会的团体标准要发展得更好,走得更长,做成“百年老店”,就必须在建设初期吸收这些先进团标的体制机制经验。自 1901 年 ASTM 发布第一项铁轨标准,到现在已有 110 多年的历史。2001 年又成立了 ASTM国际标准组织,现有 30000 多名会员,12000 多项标准在全球得到应用,这些标准每一天都在改善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其标准已经为世界各类机构,包括科研、生产、检测、认证、培训机构所利用,影响力越来越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按照标准的定义,标准 (standard) 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文件。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的定义是:A standard isa published docum ent.Itisa setofrules to be used consistently as good principles,prac-ticesorguidelines.A standard controlshow people de-velop and m anage m aterials,products,services,tech-nologies,processes and system s& nbsp 。无论怎样,标准就是特殊的文件,而这个文件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发布出版后将被重复使用,而能不能获得广泛应用,在发布之前无法获知,其质量只能由标准制、修定的过程而确定,因此标准制、修订过程的科学性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一下 ASTM 在体制机制上的一些实际情况:ASTM 原则透明、公开、平等协商、有效性和相关性、一致性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这些原则通过一系列规定得以实现,如 ASTM 的流程如下:在一致性方面,ASTM 规定反对票必须解决制定流程需复审,并专门针对 5 种可能的反对票做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包括撤销、撤销但做编辑修改、具有说服力、不具说服力、不相关,即反对票可随时撤销或标准项目进入正文投票阶段,当反对票具有说服力,即同意反对意见时,则标准项目撤出投票流程并作修改,修改后,标准项目进入正文投票阶段;当反对票不具有说服力和不相关时,则需要进行投票决定,2/3 多数 (会议上或投票流程) 标准项目进入正文投票阶段。在平等协商之利益均衡方面,ASTM 把投票利益方 (机构) 分成四类:(1)生产商 - 生产或销售技术委员会或分委会范围内的材料、产品、系统或服务;(2)用户 - 购买或使用技术委员会或分委会范围内的材料、产品、系统或服务 (并非供家庭使用);(3)消费者-购买或购买技术委员会或分委会范围内的供家庭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代表;(4)一般利益方- 其他类别。规定每个投票利益方 (机构) 只有一个法定投票,法定投票是用于衡量利益均衡,即生产商的法定票数不得超过使用者和一般利益方。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管理流程,使得 ASTM 保证了其制定的每项标准的质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颗粒学会试点早已开展了团体标准研制方面的工作。中国颗粒学会会员中有多名院士从事与颗粒技术相关的工作,包括颗粒学的创始人,2014 年主办了第七届世界颗粒大会。目前,中国颗粒学会已有近 30 年的历史,2000 名会员,主导和参与制、修订了多项与颗粒相关的国家标准,为建立颗粒方面的团体标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颗粒涉及面非常广,颗粒学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问,由大量的基础科学和许多相关的应用技术组成。自然界中多数固体都是以颗粒的形态存在,如土壤、沙子、灰尘。人们的食物里通常也是颗粒物,如大米、小麦、大豆、食盐、蔗糖。人工制品诸如煤粉、催化剂、水泥、肥料、颜料、药品和炸药等大部分都呈粉末状态。颗粒学的研究包括颗粒的测试和表征,颗粒 (包括超微及纳米颗粒) 的制备、分散、表面改性和应用,气固、液固、气液固流态化及其应用,多相分离以及气溶胶等,它对能源、化工、材料、石油、电力、轻工、冶金、电子、气象、食品、医药、环境和航空等领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颗粒学涉及颗粒的测量和标定,颗粒的形成与团聚,颗粒与气、液的分离,固体颗粒的输送、流态化、破碎、团球、气溶胶等诸多科学与技术问题。因此,要提炼出颗粒方面有共性、基本性的标准难度,也很大。为了做好颗粒学会的团体标准工作,首先把建立团体标准作为战略性决策写入学会的团体标准管理办法中,为修改学会章程做好了准备。同时,在研讨中我们把团体标准的目标放得更远,即不是为了做标准而做标准,而是要依靠标准的质量,把团体标准的路走得更远,力争像 ASTM一样成为“百年老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其次,讨论形成了管理办法和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其目的就是要把体制机制建立好。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 “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制度短板表现在制度体系中实体性的制度多,而程序性的制度少。”在研究我国标准制、修订中,为了确保标准的质量,除了制定一般的管理程序外,学会还结合我国的特点,专门特设了监事和总质量师制度。监事负责监督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总质量师对标准文本及相关文件质量把关,强化了过程和最终标准文本的质量。最后,依据管理办法我们组建了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计划先做一些国外先进标准的转化工作,以检查规定的程序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标准的标准化队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总之,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刚刚开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团体标准的制定还处在初期阶段,面临许多困难,可能会有很多体制机制问题,比如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问题,以及团体标准的质量问题。但是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必将会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发挥团体标准自主制定的优势,助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p
  • 第七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行业发展专场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trong 我要测 /strong strong 网讯 /strong 2015年9月10日,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主办、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来自国内外检测行业专业人士、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代表等800余人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由七个分论坛专场组成:行业管理专场、行业发展专场、实验室质量保证专场、投融资专场、实验室信息化专场、食品检测专场和环境检测专场。行业发展专场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主任吴玉平主持,9位来自国内外知名检测机构和仪器厂商的高层管理者发表了演讲。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f94a2992-4a0b-4e50-9c82-9b6755c05590.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 /span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申屠献忠报告的题目为“新形势下第三方检测行业的诚信生态系统构建”。申屠献忠说,第三方TIC行业在国内检测机构改革形成的竞争趋势加剧和新型服务业务不断增加等情况下面临诚信挑战。第三方TIC行业机构自身管理问题对诚信也有很大影响。申屠献忠认为诚信为第三方TIC行业的立足之本。SGS从制定诚信制度、设立全球首席合规官、加强内部操作程序的设计等方面维护诚信实践。他表示诚信是行业和机构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希望TIC机构共同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2she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efa9cb8f-aeb6-4fa1-bde3-6a2bbf29377c.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金域检验集团副总裁申子瑜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金域检验集团副总裁申子瑜报告题为“第三方医检创新发展实践与探索”。申子瑜在报告中说,我国的第三方医检实验室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从1994年刚开始起步,在2004年时逐步形成了连锁化运营模式,到2012年以后行业参与者已超过200家。第三方医检的运营是通过提供医学检验外包服务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有益补充。其业务模式已经向医院检验科合作共建、上游产业渗透、B2B业务拓展和保险及医疗集团合作方向拓展。金域检测以遍布全国的服务网、优质的检测能力及大量的检验数据实现“检验+”的跨界重组,目的是为建立人类生活健康生态圈服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3wa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69ac1513-cdd1-4464-a750-3108dedb3ca8.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深圳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峰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深圳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峰报告的题目为“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未来的简单思考”。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且仍在继续。股市情况反映了行业产业的变化。中国在检测市场的投资很热,尤其是食品和环境领域。跟检测相关的产业也会对今后资本发展带来影响。检测机构上市易,而做大不易,竞争很严峻。先一哄而上,而也容易一哄而下,检测机构没有超强竞争力很难实现增长发展。民营检测机构数量还将增长,也会有一些机构发展不长久。国有检测机构会逐渐根据政府指向发生转变,特别是在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将有大批国有检测机构发生转制。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4qi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b4054f49-dba8-4169-8481-2fe3dbec1a92.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欧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秦殊涵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欧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秦殊涵发表了题为“新形势下关于检验检测市场发展的一些思考”的报告。秦殊涵建议大家不要对目前的第三方检测市场过于乐观。他以RoHS检测为例讲到,5年前RoHS检测全套检测价格约600元-700元,而现在逐渐下降到200元到300元。中国的第三方检测市场有500多亿,这其中消费品检测占到一半,检测价格下降如此之快,很难实现行业增长。检测利润越压越低对检测市场非常不利。希望主管部门和机构、投资企业能够重新审视市场,大家共同为此行业长久健康的发展而努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5guo.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bb7abc27-0c3e-4053-a4ec-fae019a97747.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广东中实信用评价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新峰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广东中实信用评价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新峰报告的题目为“诚信兴检,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又好又快发展”。郭新峰表示检测行业存在机构数量过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公信力缺失等现状。2011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不少有关与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和提高检测服务质量相关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诚信”是其中的基本要求。在谈到诚信兴检的措施时,郭新峰建议检验检测机构的诚信建设和诚信文化传播需要加强,也可从设立诚信试点和监管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促进诚信检测 对于诚信度高的机构少监督、少评审,对于诚信度低的机构多监督、多评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6zeng.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c208a78a-546c-4057-91df-394a5851a484.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德凯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DEKRA)大中华区总裁曾牧(Stan Zurkiewicz)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德凯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DEKRA)大中华区总裁曾牧(Stan & nbsp Zurkiewicz)演讲的题目为“检测认证如何在中国模式转型中革故鼎新”。曾牧说,2005年以来DEKRA主要通过技术设备推广、标准实践和安全理念推广三个方面将业务范围从机动车安全领域扩展到了保障公路、航空安全等领域。从过去两年的数据中可看出,DEKRA在全球测试与保障行业排名前5,不仅上升快且并购数量多。他还指出,目前全球经济趋缓,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呈放缓态势,而经济体系的下降也反映了经济环境的下降,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在行政上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服务产业在中国将持续其转型过程。DEKRA也将在产业职能化、检测技术和检测类型高端化方向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e993c64b-6b50-4749-80c8-491fc9ac3ff3.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新西兰环境科学研究院(ESR)首席执行官Keith Mclea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新西兰环境科学研究院(ESR)首席执行官Keith Mclea & nbsp 报告的题目是“用科学的方法保护人们的健康,维护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Mclea在报告中说,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确认食品的安全性。新西兰的经济倚重食品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到中国。中国新版食品安全法的执行对新西兰食品质量控制有新的要求。新西兰的食品安全体系也在改革和进步。ESR有一支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在食品、水等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在食品溯源、化学污染物和掺杂掺假检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可信度。ESR能按照中国国标要求对出口到中国的食品检测与核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img title=" renwu8he.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d37ae523-aa47-46ac-a201-43b4214d6a96.jp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战略总监何峻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安捷伦科技大中华区战略总监何峻报告题目为“洞察敏锐,成就超群——全面提升实验室能力”。何峻表示,安捷伦一直致力于提供实验室效率,安捷伦的GC和GCMS在全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约50000台GCMS和LCMS分布在全球的实验室,安捷伦也不断推出新的质谱解决方案。1290 & nbsp Infinity Ⅱ LC & nbsp 树立了新的LC使用效率标杆。安捷伦从提高仪器性能和实验室数据管理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技术与效率,致力为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内的实验室提供高效的服务。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img title=" renwu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insimg/2d55d89c-ec59-488d-9a64-eeb92ce233b6.jpg" /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font-size: 14px " strong 杭州测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聪 /strong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杭州测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聪的报告题目为“以‘互联网+检测’将‘中国(检测)’服务推向国际市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 撰稿:郭浩楠 /span br/ /p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的父,亲,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正式加入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成为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的一个重要分支。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者,徕卡与之携手,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徕卡 TCS SP5 X 超连续谱共聚焦显微镜荣获2008年度《科学家》杂志十大创新奖。2009年大事记2010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在年度互联世界大会上获得 M2M 价值链金奖,Axeda Corporation 被誉为徕卡获得此奖项的一大助力。2011年大事记
  • 徕卡175周年: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显微技术的发展史
    2024年是徕卡显微成立第175周年。这175年,既是徕卡品牌的发展历程,也是世界光学显微技术的发展史。这175年,徕卡始终满怀热忱,以创新将可视化、分析能力推向更高更远。徕卡的愿景是瞰见未知,赋能客户,同创世界健康与美好。今天,作为丹纳赫集团旗下一员,徕卡显微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让我们共同回顾徕卡品牌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感受人类在光学显微技术领域的不断开拓创新。1849 - 2004年品牌早期历程1849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凯尔纳 (Carl Kellner) 博士在德国韦茨拉尔成立 Optical Institute 光学公司,开始镜头与显微镜的研究。 早期的徕卡显微镜工厂 1853年Optical Institute在美国成立 Bausch & Lomb 仪器部门。1865年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 ,加入了公司并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恩斯特徕兹一世 (Ernst Leitz I)1869年Ernst Leitz 接管“Optical Institute”并将公司改名为“Ernst Leitz” 早期的Leitz徕兹显微镜1872年Rudolf Jung在德国的海德堡成立精密工程公司。一个世纪以后,海德堡将诞生一家培养了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全球著名研究所——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鲁道夫荣格 (Rudolmatchf Jung)1876年 C. Reichert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成立光学公司。 卡尔赖希特 (Carl Reichert)上述两家公司后来合并为Reichert-Jung。1881年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创立剑桥仪器光学公司 (Cambridge Instruments),该公司也是徕卡集团的前身之一。而霍勒斯达尔文之父,正是《物种起源》的作者,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霍勒斯达尔文 (Horace Darwin)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进化论之父1907年徕卡将第10万台量产显微镜赠予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罗伯特科赫是德国科学家,因发现结核杆菌及细菌学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被誉为“细菌学之父”。罗伯特科赫 (Robert Koch)徕卡赠送给罗伯特科赫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在使用徕卡显微镜1913年徕卡推出首台双目筒显微镜。首台双目筒显微镜1914年奥斯卡巴纳克 (Oskar Barnack) 发明 Leitz 35 mm 小画幅相机。由此开启了相机界的顶流——Leica徕卡相机的历史。 第一台徕卡相机UR-LEICA1921年Wild Heerbrugg在瑞士创建光学公司。 海因里希怀尔德 (Heinrich Wild)1925年徕卡推出首台偏光显微镜。 1929年徕卡发布光子显微镜。1932年徕卡推出入射光荧光显微镜。 1950年代的徕卡显微镜工厂1967年 徕卡发布图像分析产品 (定量分析显微镜) 。1972年Leitz Wetzlar 和 Wild Heerbrugg 开始合作。 1976年公司拓展金属材料研究业务,并收购了达尔文创立的Cambridge Instruments(首家扫描电子显微镜制造商)。1981年Wild Leitz 集团开始规划成立。 1984年ELSAM 超声显微镜荣获德国商业创新奖。1986年Ernst Leitz 和 Wild Heerbrugg 合并成立 Wild Leitz 集团。1990年Wild Leitz、Cambridge Instruments、Reichert & Jung 和 Bausch & Lomb 合并成立徕卡集团。 1993年徕卡集团在中国设立第一家样本制备合资公司。1998年徕卡集团的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和徕卡测量系统三大业务单元成为三家独立公司。徕卡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徕卡测量系统2003年徕卡 DUV 物镜获得德国商业创新奖。2004年第一台超分辨率共聚焦 (4Pi) 显微镜。2005 - 2014年加入丹纳赫继续引领世界光学显微技术发展2005年 2005年,徕卡显微系统加入丹纳赫集团。由此,丹纳赫开始进入生命科学业务领域。 徕卡很自豪能成为丹纳赫的一员。丹纳赫是全球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一起携手,我们正在加速科技对今日生活之影响,改善人类健康。 2005年大事记推出创新激光显微切割系统TCS SP5共聚焦显微镜面世,具备当时单台共聚焦显微镜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像速度和分辨率AF6000 LX集成系统适用于高级宽场荧光成像和分析,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几天内通过快速细胞动力学成像或 4D 实验来研究生命过程。徕卡 LMD6000 可处理较厚的样本和较硬的材料2006年大事记徕卡推出组织病理学网络解决方案徕卡显微系统公司第三次获得“Innovationspreis”(德国商业创新奖)2007年大事记徕卡与超高分辨率技术之父斯特凡黑尔 (Stefan Hell) ,推出超越当时显微分辨率极限的TCS STED 光学显微镜。这是世界首款商用STED显微镜,光学分辨率小于90纳米。Max Planck Innovation 签署 RESOLFT 技术的许可证协议;哈佛大学科技发展办公室向徕卡授予其 CARS 显微镜技术许可证。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新成立生物系统部门,后来发展为丹纳赫集团诊断平台旗下运营公司。徕卡推出M165 C和M205 C高端体视显微镜,采用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树立了体视显微镜领域的新标杆。2008年大事记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成为总部设于德国海德堡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EMBL) 高级培训中心的创始合作伙伴。而德国海德堡正是徕卡公司的前身之一——1872年鲁道夫荣格 (Rudolf Jung)的精密工程公司——成立的地方。徕卡推出 M720 OH5 是小巧的神经外科显微镜,配有水平光学系统,采用移动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头顶操作性。徕卡显微系统公司凭借 FusionOptics 融合光学技术赢得 PRODEX 奖项,该技术能够形成高分辨率、更大景深、3D效果更佳的图像。
  • 突破 创新 在发展中前行——依利特专注液相发展史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专注于液相色谱二十年,经历了艰辛坎坷,也收获了荣誉支持。我们一起回顾依利特执着专注的这一件事——液相色谱。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从无到有,填补空白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回顾依利特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开始说起。液相色谱在中国的发展,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就是大连化物所以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 卢佩章 /span 院士和张玉奎院士及其团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色谱研究还是空白,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开展色谱理论的研究,并在1953年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主要用于分析石油样品,并将分析时间由原来的30多小时缩短到1小时内,被迅速在石化企业普及。六十年代,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团队建立真空熔融色谱法测定金属铀中痕量氩的含量,解决了国防工业的急需。七十年代,团队又接受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79号密闭舱气体分析的紧急任务,把色谱技术应用到潜艇密闭舱中并研制出船用色谱仪,可迅速、连续测定密闭舱中气体组分以确保舱内人员的安全生活。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七十年代初期,大连化物所开始着手研究液相色谱相关工作,以青岛海洋化工厂10μm无定型硅胶YWG-10为基础,开发出6种键合型液相色谱填料,加上对色谱柱结构的研究,成功研制出K-1型高效液相色谱柱。在研制色谱柱的同时,又成功研发出SW-1型液相色谱仪,配以ID2.0*250mmK-1型色谱柱,柱效达到了15000理论塔板数,达到了当年国际先进水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823134a-0057-4986-82f1-e4ba34e0d39c.jpg" title=" 1_副本.png" alt=" 1_副本.pn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K-1型色谱柱结构手稿 /span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SW-1型液相色谱仪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八十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打破进口仪器垄断的局面,大连化物所逐渐开始走上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依利特品牌应运而生,成为了国产色谱相关产品的桥头堡。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987年,大连化物所第四研究(色谱研究室)成立了406组,在张玉奎院士(现依利特公司董事)带领下,主要方向是开发和生产高效液相色谱柱,解决从科研成果到商品化的最后路程,而这最后一步面临着如何完成批量化生产,如何建立产品标准,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如何解决产品售前售后服务等问题,尽管困难重重,但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都一一得到了解决。至1992年底,产品销售收入已达到500万元,在国内市场也创出了名气,拥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1993年,李彤博士(现依利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从403组(液相色谱理论研究)调到406组,投身色谱产品开发与商品化工作。当时研究所进行产品生产与销售同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存在着巨大矛盾,创立实业迫在眉睫。同年,大连化物所正式与美国国际Elite企业集团成立了中外合资公司——大连依利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依利特”商号也由此而来。按照当年杨柏龄副所长在年终总结报告会的评述,这是大连化物所第一家真正的中外合资公司。在公司成立后不长时间,因外方业务转向撤资,依利特成为了一家大连化物所事实上的独资公司。虽然合资时间不长,无论公司的产品还是管理,整个企业完全上了一个新台阶,更加符合现代意义的制造企业。Elite源自于法语é lite,最初意思是“选择,挑选”;14世纪进入英语,意思为“被选中的人”;19世纪演变为“精锐、精华”之意。“依利特”商号也被沿用下来。至此依利特品牌成为国产液相色谱领域的一枝独秀。公司成立之初,推出了P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这不仅是依利特第一台液相色谱仪,也是国内第一台商品化液相色谱仪,标志着中国液相色谱仪国产商品化生产的开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54907d0-0f80-4f80-9352-d5802b4d1c06.jpg" title=" 3_副本.png" alt=" 3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 nbsp & nbsp 依利特P100型液相色谱仪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0d4dd7b-f04c-4623-b9e1-66b05f9c43ba.jpg" title=" 4_副本.png" alt=" 4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 nbsp 依利特第一批商品化色谱柱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align: left color: rgb(255, 0, 0) " 改制大潮,华丽转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995年大连化物所为加强科技的开发,成立了凯飞高新技术发展中心,下辖五个事业部之一的仪器工程部由大连依利特、大连三联气体和大连化物所工厂仪器组所组成。当时时值香港回归前夕,一个很有名的理论是“一国两制”,而凯飞中心分析仪器部和依利特,大家戏言也是“一部两制”!大连三联气体的产品之一是曾获奖的空分防爆仪,实质就是气相色谱仪;大连化物所仪器工厂专业从事色谱泵生产。这一阶段公司加入了许多有丰富仪器研发经验的老同志,公司产品线也进一步加强。承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开发成功P200II系列产品,包括泵、紫外-可见检测器、色谱柱、恒温箱等组件,并于1998年推向市场,当年公司年实现销售1000万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0286c71-f57d-40d1-84b5-ad6c2d24258f.jpg" title=" 5_副本.png" alt=" 5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依利特P200II型液相色谱仪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1999年,大连化物所启动知识创新工程改制工作。经与大连化物所时任邓麦村所长,同时也是兼任依利特公司董事长讨论并拍板决定,由大连化物所与公司员工共同出资,重新注册公司,李彤博士任总经理,同时鉴于依利特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保留了“依利特”商号。从发展眼光看,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为依利特这个品牌能够成为国家驰名商标奠定了基础。2000年8月完成了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注册,至此,依利特顺利完成华丽的转身。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00年以后,依利特进入到了高速发展期,随着产品的不断完善,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经过短短五年的拼搏和积累,在大连市高新区学子街2-2号(现在的公司总部所在地)新建4200平方米四层楼厂房,配备了仪器研发室、测试实验室、光学设计室、研究生/博士工作室、产品线、色谱柱检验室、应用实验室等一系列职能分区,这也证实了李彤董事长兼总经理做实业的决心和信心,从一位美国归来的科研工作者,到一位带领企业发展的实业家,正如李彤博士所言:“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5516444c-e2ea-4b44-bb27-465e2796094e.jpg" title=" 6_副本.png" alt=" 6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依利特公司成立合影 /span /strong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8457259-9ea8-4cd8-b774-946ab516b268.jpg" title=" 7_副本.png" alt=" 7_副本.png"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font-size: 14px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依利特公司总部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03年,随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液相色谱泵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凸轮的双柱塞二级密封结构的自主研发技术也应用在了P230系列产品上。同时,在电路方面改用单片机控制技术以及数字信号传输方式,外观采用钣金构建方式,更为结实耐用。当时市场对特殊检测器的需求增加,依利特也陆续研发和推出了二极管阵列型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等。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08年,为了满足客户对更方便、更智能的分析仪器的需求,依利特P1201系列面市,这是一款软件全反控的智能化系统,并可搭配四元低压梯度和自动进样系统。该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并且获得了“国产好仪器”的称号。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3年,依利特全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hrom5100系列上市。iChrom——我的色谱我主宰,这一系列产品在设计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工业软件模拟,自行研发了超过20种用于组装、调试、维修的专用辅助程序。在可靠性方面下功夫,经过多轮仪器性能测试、实际样品实验、模拟振动和高温低温交变等测试。正如在《分析测试仪器评议—从BCEIA 2013仪器展看分析技术的发展》中介绍,“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推出的iChrom5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是我国第一台高端液相色谱仪,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依利特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应用支持和解决方案,通过调研不同行业的客户需求,在P230系列和P1201系列基础上,引入重大专项攻关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先后推出了EClassical 3100和Agress 1100两大系列,是技术的传承,也是经典的延续。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依利特发展到第五代的同时,也已完成了高、中、低端产品线的布局。同时推出配套和衍生产品包括自动进样器、馏分收集器、制备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以及专用系统包括GPC凝胶净化系统、生物毒素检测系统、苯并芘检测系统、氨基酸分析系统、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分析系统等。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此期间,依利特先后牵头起草了《色谱数据处理工作站》、《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液相色谱自动进样器》等国家标准,都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依利特扛起了国产液相色谱的大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8815d34-5ee0-4548-b797-a177aa6afbb4.jpg" title=" 8_副本.png" alt=" 8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依利特产品发展历程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color: rgb(255, 0, 0) " 以客户为师,为国产正名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在依利特发展的道路上,客户是依利特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客户需求看到自身发展的方向,通过解决客户的问题不断自我提升。依利特不怕遇到问题,没有冒险也不会有惊喜,百折不挠方成功。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早年,依利特刚开始销售GPC凝胶色谱系统,应用经验还不多。客户的流动相为三氯甲烷,安装之后一直使用不顺利,三个月内因倒峰、流量不稳等问题多次维修。期间发现系统不锈钢流路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或许至此,可以告诉客户这是试剂的原因,让客户自己去排查。但依利特人并没有就此止步,顶着被质疑的压力,通过多次验证和排查,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三氯甲烷。客户仓库试剂保存条件不当,部分批次试剂变质生成盐酸导致流路腐蚀。为了杜绝再发,依利特为客户起草了《实验室管理规程》和《仪器操作规范》,其中增加了对三氯甲烷变质的检验步骤。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鬼峰”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梯度洗脱时常有出现,很多时候使用空白,也不影响定性定量分析,所以也没有必要解析这些异常色谱峰的来源。但只要客户提出了,依利特人就必须研究明白透彻。再按仪器流路逐一排查,以及填料、色谱柱、流动相等相关因素均没有准确找出异常峰来源之后,对系统流路之外的前处理过程进行考察,最终锁定到了滤膜。通过这次经历,也给之后的应用问题排查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a6f3c5b-17a6-4bdd-b0db-3c1b5fc02383.jpg" title=" 10_副本.png" alt=" 10_副本.pn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Chrom系统流路示意图&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不同材质滤膜空白梯度对比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通过一次次为客户解决问题,依利特不仅收获了客户的认可,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客户的真正需求——应用支持和解决方案。液相色谱本身就是非常强烈要求应用的学科,相对其他分析仪器而言,这种要求更为猛烈,仪器的各项性能都有硬指标,但实验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色谱柱、流动相、前处理、实验方法等等,远比仪器要复杂得多。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起初依利特完成许多应用方法开发均来自于客户送样,这些应用开发没有限定某个领域,零敲碎打,虽然未能形成某个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但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打下了良好基础。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依利特在短时间内推出了三聚氰胺检测方法,而当时主打型号P1201系列也被确定为检测生鲜奶中三聚氰胺的分析仪器之一。2010年,依利特联合国家药典委员会,完成了对800多种中草药、中成药的样品分析,编撰出版了《中国药典高效液相色谱图集(第一卷)》,为制药厂生产中成药提供了规范的分析和检测方法。同时,也为依利特储备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依利特已形成如氨基酸、多环芳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黄曲霉毒素、食品添加剂等各行业完整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随着客户群愈加广泛,依利特遇到的问题,也是国产仪器共同面临的——“有色眼镜”,但这也非常正常,在依利特人看来,这是来自市场的挑战,是了解差距提升自己的机会,同时依利特也渴求这样的同台竞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平台的创建给了国产仪器“正名”的机会,依利特iChrom 5100系列参与了验评,验评过程采取了不间断、多台次、多品种检测的测试方式,高强度连续运行30天,选取了中药“正骨水”、西药“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等,参照国标测定加标回收率的方法检验准确度,进行了系统密封性和耐磨性、梯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日内重复性与日间重复性等指标测试。最终,专家组给出验评结论:iChrom5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密封性、耐磨性、安全性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要求。适用于各类中药、西药及食品样品的分析及含量测定,并适合于化学实验室的应用分析。从技术层面打消了用户心中的质疑,用科学手段和可靠数据打破壁垒,用事实说话,这才是正道。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甘坐冷板凳,厚积薄发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价格战在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屡见不鲜,液相色谱领域也未能幸免。是否采取针锋相对的“价格战”策略?依利特曾经也有所尝试,但体会到的是价格战带来的伤害。痛定思痛,依利特决心研发新产品,“使劲儿往前奔,使产品质量和性能更上一层楼”。但是做产品从来就没有捷径,容易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难题。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12年,依利特牵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多维生物色谱仪及液质联用关键部件的研制”,该项目主要目的是攻克高效二维生物色谱系统、在线蛋白质预处理系统、超高压微纳液相色谱系统及新型电喷雾离子源等关键仪器部件。项目总指标中有一项,要求多维生物色谱仪通过一次分析,实现2500个蛋白的鉴定,需要仪器在完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30多个小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对分析方法开发有着高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分析仪器性能的要求也很高。而对依利特承担的这部分来讲,最难的部分就是开发控制系统,这套集成的分析系统,包含高达7个输液泵以及4个切换阀,以及四套需要单独控制的分析系统,而这些都需要用同一款软件控制。所以除了需要开发4个分系统的控制软件之外,为了整体的协调顺利运转,还要解决平行系统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在最终现场测试阶段,专家们对多维生物色谱仪这一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虽然整套系统包含的仪器相对较多,但在高度集成化的系统中并没有丢掉液相色谱本身模块化的灵活性,同时又克服了涉及到多检测器多通道采集的难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该项目的另一个重要成果——超高压微纳液相色谱系统,是一款不需要分流可以直接连接质谱的液相色谱仪。这就需要液相色谱的流量达到500nL/min,而现在UHPLC的流量精度也只需达到微升级别,纳升级的流量精度要求可以说是非常高。由于从未接触过相关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团队走了一些弯路。最初的设计方案比较“理想化”,想要通过相变蓄能材料在相变过程中体积变化来推动活塞来输出微量液体。当时设想很好,而且也取得了专利,但在实际做产品时,虽然输出指标、压力上限可以达标,但控制起来特别困难。前后做了近两年,最后还需推倒重来,团队决定采用直驱方式,完全靠电机和软件精度,机械加工和结构设计来控制流量。目前依利特研发的纳升泵,最低流量达到8nL/min,并且重复性良好。在此过程中,还研发出一种特殊装置,可以获得实时流量反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378806c-37e5-4b09-a690-a88aa5d4c6e1.jpg" title=" 12_副本.png" alt=" 12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 nbsp & nbsp 依利特研发中心实验室一角& nbsp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54d858d-abb0-4d3b-8015-937bf18cbfca.jpg" title=" 13_副本.png" alt=" 13_副本.png"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超高压微纳色谱泵流路示意图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研发过程是曲折的,项目复盘阶段也总结了经验教训:研发过程本身是不可预知的,不能保证设想的方案一定获得成功。所以在做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研发项目时,要预备多个方案,把想法预先落实在纸面上,通过各种建模软件预先进行实际演练,最终通过筛选和实验验证,选择最佳方案。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项目攻关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思维理念也被应用于常规液相产品的升级和设计中。现代国产仪器核心技术“空心化”现象还存在于整个行业中,将整个模块买来装上外壳做成一款产品。从表面上看,可能相差不大,但是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真正从性能上对仪器有质的提升,同时也才有可能制造出真正的高端仪器设备,有同进口仪器的一战之力。依利特始终坚持核心技术的研发,志在让液相色谱完全拥有“中国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46e7e3c-27e2-43e0-ab34-2af4754b759f.jpg" title=" 14_副本.png" alt=" 14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 nbsp & nbsp 依利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彤博士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normal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b2eb985-9f53-4ffa-bc4e-97fd2765caec.jpg" title=" 15_副本.png" alt=" 15_副本.png" / /p p style=" line-height: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李彤博士介绍SPLC7100微纳色谱设计稿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normal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做科研出身的李彤博士,最重视的还是技术,“技术发展无止境”——这是他做学问的理念。做科研没有一招致胜,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静以致远,厚积薄发。依利特始终坚持“做精品”的理念,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持打技术这张牌。事实证明:技术和品质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才是企业良性发展的根源。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荣誉是鞭策,永远想着下一步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据张玉奎院士回忆:依利特作为国内首家研发制造液相色谱的仪器公司,从各个元件的手焊到电子部件的设计等,用心血和汗水奠定了国产液相色谱的领军地位。三十多载,依利特收获了荣誉和支持,同时也有鞭策和责任。企业的发展需要扩容,也需要配套的产业环境,2018年依利特在苏州成立全资子公司,子公司同时建有“院士工作站”,以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及公司创新团队为核心,为依利特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依利特向更高层次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009a24a-9ff0-43a5-a644-b193fe3a5890.jpg" title=" 16_副本.png" alt=" 16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 nbsp 依利特苏州公司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cd76f0a-a3a0-4bb4-bf33-91d5833c4907.jpg" title=" 17_副本.png" alt=" 17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 nbsp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font-size: 14px " strong & nbsp 依利特苏州公司开业合影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未来的路,液相色谱作为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分离技术是没有止境的,包括液相色谱自身技术的革新、液质联用的发展、超临界色谱等。液相色谱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三个字就是专、精、特。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专,指专用设备,比如液质联用技术。目前已经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其高效性和高精确性能为快速分析疾病病因、寻找特异靶点,从而促进疾病的预防以及诊断技术和新药的开发。而蛋白组学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分析分离,这是色谱、质谱最擅长的,而色谱和质谱的联用又是绝佳搭配。在更细内径色谱柱、更低流速、液质联用的接口技术方面,依利特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精,指精密度更高。目前已经进入5G时代,分析仪器也即将进入工业互联网时代,这就意味着对速度、稳定性、可靠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许对我们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来讲,手机上网的卡顿或突然失去信号没什么大碍,但是在工业上这可能会面临大问题。工业生产或信息传输的要求都是毫秒级的,因此在要求速度的同时,稳定可靠是基础,仪器的精密度是这一切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特,指特殊应用。一方面引入了人工智能概念,实时反馈、远程操控、自动识别并按程序处理,减轻实验人员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另一方面引入物联网概念,分析设备更类似于物联网中一个传感器,实现在线监测,检测信号通过网络直接上传。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敢问路在何方,敢想就有路,而路就在脚下,这是依利特人的新起点新征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取得更大的成绩汇报国家,回报社会。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span /p p dir=" ltr"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结束语: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依利特的今天,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源于大连化物所的成果转化,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源于依利特人的专注和努力。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做最专业的液相色谱”一直是依利特人心中的信念,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把国产仪器的旗帜扛下去”一直是依利特人心中的执着。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时间,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见证了依利特的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见证了国产仪器的崛起,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有过艰难的起步,有过孤独的探索,有过沟沟坎坎,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而今天的依利特更有与国际大品牌并肩的实力与决心。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br/ /strong /p p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稿件来源: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质谱分析——听院士、顶级专家谈中国质谱发展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7年12月9日,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在厦门隆重开幕。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方——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共同制作完成“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质谱分析”系列专题采访,全景展现中国质谱发展现状。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F974830A9FF69D9C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 工业产品质量发展
    为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9日发布《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包括工业产品质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六部分,旨在指导 “十二五”工业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提升。   附件: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   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主要任务,也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为了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产品质量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制造能力日益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钢铁、有色、石化和建材等主要原材料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 航天、发电、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实现自主化,工程机械、通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轻工、纺织、家电等消费类产品实现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新产品层出不穷,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但受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总体发展不平衡。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是标准结构不合理,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贯彻实施不力 三是产业基础差,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质量信誉不高 五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六是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质量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薄弱。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呈现加速态势,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迫切要求我国建立更加坚实的质量基础,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我国工业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和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再次,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诉求更加强烈,迫切要求我国不断研发生产出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服务更有保障的新一代工业产品,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需求。最后,全面完成“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迫切要求加快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指出了明确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品质量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第一,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质量法制建设滞后依然是产品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第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抢夺市场机遇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常态,大量新产品在未经充分试验验证的情况下仓促投放市场,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聚集甚至集中爆发的趋势性特征日益凸显。第三,新一代工业产品呈现集成化、智能化、复杂化特征,研发生产日趋全球化与网络化,加之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大量应用,致使产品质量问题的诱发因素越来越多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全社会对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的认识仍然不高,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面对机遇与挑战,走出一条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和难点在质量。“十二五”时期,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统筹规划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切实加强行业指导,着力改善品种质量,努力保障消费安全,全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遵循“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新形象,支撑发展”的方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强化基础。围绕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对产品质量的内生需要,加强标准贯彻、质量检测、技术评价、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等基础能力,以及公共质量资源与通用数据平台建设,改善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   ——提升能力。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与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推动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制约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系统性、全局性、机制性质量管理难题,大幅提升质量设计、保证与服务能力,推动质量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与服务质量水平实现同步提高。   ——创新形象。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花色品种,提升质量档次,带动我国工业从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格局为主,向以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格局为主转型升级。接轨国际先进标准,研制生产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高质量产品,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形象。   ——支撑发展。抓住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有利时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质量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积极治标与稳健治本相结合   围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急需,找准加快产品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加强技术改造、标准贯彻与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提升。同时,着眼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构建质量工作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推动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2.坚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加强政府监管相结合   加强法制建设、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促进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切实履行质量发展与质量保证责任。同时,加强政府监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质量欺诈、不实宣传、虚假声明等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坚持扶持先进与限制落后相结合   建立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激励机制,通过典型示范与政策扶持,引导和带动全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发展。同时,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与升级,营造供需基本平衡且竞争适度的市场环境,重建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良性选择机制,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4.坚持立足国情与接轨国际相结合   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实际需要,立足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与消费热点等领域的品种开发、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同时,跟踪全球市场动态,接轨国际先进标准,满足不断升级的国际消费需求,以质量拓市场、谋发展。   (三)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到2015年,工业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淘汰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不达标的产品。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高端高档工业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自给能力明显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国内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检测能力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质量损失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主导产业中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0%。   ——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全面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售后服务更有保障,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   ——自主品牌的质量信誉与品牌形象明显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行业内的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出口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0%。培育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2.重点行业目标   ——原材料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重点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特殊、关键与高端产品的质量水平与技术性能明显改善,国内配套满足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下游产业与重大科技工程发展需要。化工、建材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大幅提升。   ——装备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本世纪初的平均水平,售后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重要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和数控机床等重点产品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主要通用装备和大型成套装备的整机可靠性大幅提升,农机、汽车、船舶和民用飞机的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航天、发电和轨道交通的尖端产品质量达到或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国内配套满足率和高端基础制造装备的国内保障程度明显提高,高技术关键装备的产品质量实现大幅跃升。   ——消费品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新兴消费品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显著改善。高端高档纺织和服装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家电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的产值达到30%。食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电子信息工业。主要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电磁兼容性及技术性能、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通用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软件等基础产品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下游及关联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与保障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重大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和维护性水平显著提高,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质量与可靠性取得明显突破。   三、主要任务   (一)改善产品质量发展环境   ——健全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制度。在修订完善已有产业政策、部门规章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内容协调、措施配套的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体系,打造政策透明、措施有效、管理得力的质量发展政策与制度环境,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明确、稳定、持久的政策预期与制度约束,保障工业产品质量的良性发展。   ——推动工业标准贯彻实施。结合地方、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组织行业协会和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工业标准的培训与宣贯,促进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围绕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能耗等领域,检查、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防范和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严格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加强对关系安全、卫生、环保以及国计民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在产业政策中,将质量要求列为行业准入条件与考核重点,在严格审查申请企业的行业准入资质与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已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实际运营绩效的动态监控与考核,对不能持续满足质量要求的企业实施强制退出。进一步加强市场退出管理与制度建设,落实企业退出市场后的产品售后服务责任,有效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地方主管部门履行质量管理职责。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落实产业政策监管和质量管理指导职责。鼓励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实施地方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本地区“十二五”时期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保障措施。   (二)加快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依靠技术进步带动品种开发与质量提升。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计划中,加大对产品品种开发和质量提升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安排新产品开发、共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提升,以及增加产品知识产权含量等项目。引导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步伐,积极研发、引进和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鼓励企业加强工业软件的研发应用,大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深化推进质量示范工程。推动各地区、各行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特点和产品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实施地方质量振兴和行业质量兴业活动。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针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实施质量振兴示范工程 组织行业协会针对制约行业整体质量提升的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实施质量兴业示范工程。   ——开展共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的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资源,联合开展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检测、试验等产品质量形成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验证与评价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发与攻关。   ——促进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围绕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汽车、船舶、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达标率大幅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 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品牌培育与发展。大力推进国家品牌、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新形象。优先安排与品牌建设有关的技术改造、质量攻关、标准制修订及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企业针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同特点和消费需求差异,制定实施品牌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收购国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加快产品开发和品种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   ——扶持中小企业质量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支持、引导与帮扶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鼓励具有行业经验、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检验、检测、试验设备和设施的第三方为质量保证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检验、检测、试验服务和质量技术支撑。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带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三)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探索应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建立工业企业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形成以企业为本、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质量信誉建设格局。围绕有效保障消费安全和切实改善民生,突出抓好消费品工业和食品行业的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工业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发挥社会性组织的自律作用。支持区域性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等社会性组织建立健全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承诺为基础、面向组织内全体成员单位的自律性规范或公约,约束企业质量经营行为。鼓励区域性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企业联盟建立针对全体成员单位的质量安全预警信息披露、报告与共享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营造质量诚信的文化氛围。协调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消费者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引导、教育、培训与宣传作用,大力宣传、奖励诚实经营、守信用、信誉好的优秀企业,及时曝光、制约和惩戒虚假经营、不讲诚信、信誉差的不良企业,营造崇尚诚信经营、追求质量卓越、尊重顾客利益的市场环境与文化氛围。   (四)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规范企业自我声明行为。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协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自我声明内容真实性、格式规范性的监督、评价与管理,防范和杜绝企业自我声明中的违法、违规、违约行为。   ——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覆盖研发、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强班组建设和现场质量知识培训,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建立最高管理者对产品质量负总责的质量工作推进机制。鼓励企业依靠信息化手段,推进质量技术与质量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对产品供应链和全寿命期的质量控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一批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加强质量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员培养与使用。推行全行业质量教育,进一步普及质量知识。支持企业结合行业及自身特点,加强质量应知应会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严格检验、检测、试验、评审、验收等关键岗位的持证上岗与绩效考核。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引导企业积极培养和使用注册质量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   ——强化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实施。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面贯彻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风险、能源以及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标准。加快推进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的贯彻实施,重点在汽车行业贯彻实施ISO/TS16949,在通信行业贯彻实施TL9000,在航空、航天行业贯彻实施AS9100,在医疗器械行业贯彻实施 ISO13485,在食品行业贯彻实施ISO22000和HACCP,在药品行业贯彻实施GAP/GMP/GSP。鼓励企业结合产业特点和供应链结构,建立覆盖各级供应商的管理体系贯彻实施模式,推动各级供应商同步贯彻实施相关管理体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全面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结合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共性或瓶颈质量问题,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示范应用。鼓励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统计过程控制、实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及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引导企业树立持续质量改进的先进理念,建立注重学习与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文化。到2015年,累计完成500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五)提高质量公共管理水平   ——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针对新兴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圈、特色园区、孵化基地以及中小企业聚集区,继续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质量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广泛覆盖和便利使用。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选择和设立一批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突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专业机构 建立完善行业计量技术服务体系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业领域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做好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培育和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及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对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圈、特色园区、孵化基地和中小企业聚集区的覆盖率达到80%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质量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质量监测预警平台。建立自主品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整合利用监督抽查、执法打假、消费者投诉、出口商品检验等质量信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利用现有检测机构、消费者组织等渠道,吸纳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建立国家、地方和行业两级的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重大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报告,有效防范和应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支持质量管理公共政策与法规研究。支持有关科研院所,结合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指导以及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等需要,开展质量管理政策、法规与基础理论方法研究。重点开展质量法律、法规研究与制定,市场准入政策研究,社会监督机制研究,产品质量行政许可机制研究,工业标准贯彻与标准化政策研究,以及检测能力建设与合格评定政策研究。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国际交流。组织开展质量建设与工业发展、技术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壁垒与工业标准、自我声明与合格评定、消费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国际性质量管理与发展论坛、参观访问国外工业企业、引进国外质量专家、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不断提升质量公共管理水平。   四、重点工程   (一)质量基础能力发展工程   ——关键领域标准建设。围绕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与消费安全保障需要,加快关键领域的工业标准制定实施,带动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要求与国际接轨。重点制定实施航空、航天、船舶、通信等支柱产业以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与管理标准,家电及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与能耗标准,农机、工程机械、农药、纺织、服装、涂料等产品的安全标准,以及软件产品
  • CISILE中国科仪展引领行业大发展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北京朗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简称CISILE2012 )”将于2012年5月15至17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中国科仪展自2003年首次举办以来,伴随着科学仪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始终与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同行,展示内容不断充实、影响力逐步提高。展览会以“汇聚产业精品,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展示内容涵盖分析测试、电子光学、生命科学、材料力学、无损检测等诸多领域,反映了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科仪展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历经九年的沉淀,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科学仪器展览会之一,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科仪第一展”。2012年,中国科仪展也迎来了她的十岁诞辰,展览会办公室为了满足展会规模不断提升的需要,展会场地由北京展览馆转移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本届展会共占用国展5个展馆,总规划1200余个展位,截至2月中旬,87%的展位已被订出。   据展会负责人介绍,本届展览会将呈现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高端智能仪器将成为展览会的突出亮点。在本届展览会上,观众可以详细了解到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迪拜,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分析测试、光学、生化、微生物检测、材料分析等高端智能仪器。其次,国产仪器将在展览会上集中亮相。中国的仪器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国内也涌现了一批民族自主品牌,引领和促进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展会期间也将集中展示国产仪器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成果。第三,展期活动精彩纷呈。中国科仪展作为全球科学仪器行业沟通、交流、合作、贸易最佳平台,在展会同期还将举办“CISILE 2012自主创新评选活动”和“2012中国实验室技术发展国际论坛”等活动。风云聚变,谁可引导科学仪器最新风向?睥睨天下,谁能胜任自主创新最劲王雄?让我们一起期待。   为了扩大此次展览会的影响力,主办单位从多方面入手加大了观众组织工作的力度和投入,除了多年收集观众信息,不断完善观众数据库外,本届展会还采取了“协约式采购”的方法,已与部分企业、事业单位签订采购协议。并制订了详细的宣传推广计划,加强了相关媒体的合作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国际方面,主办单位已经与德国,马来西亚,印度,韩国,中东等行业机构和组织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广泛邀请海外观众参观。同时,主办单位还不断完善服务与管理,制订了完备的服务方案和应急预案,为参展商、观众和媒体记者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展会环境。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支柱性、战略性的重要力量,科学仪器对促进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在科学仪器领域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是国内外厂商发布产品与技术的首选平台。我们将与关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人士共同携手,进一步推动中外科学仪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多咨询请登录大会官网:WWW.CISILE.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