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

仪器信息网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专题为您整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话题讨论。

动物组织全蛋白质组相关的资讯

  • 蛋白质组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蛋白质存在形式 -- 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詹显全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FRS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的会士和国家代表、美国肿瘤学会(ASCO会士、欧洲科技合作组织(e-COST)的海外评审专家,中国抗癌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技术带头人和副主任,临床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医学学的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531”人才工程专家。目前正致力于从多参数系统策略角度阐述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肿瘤分子标志物,研究并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变异来实现肿瘤的预测、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学。已发表学术论文130 余篇,主编国际学术专著3 本,参编国际学术专著16 本,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 个。受邀在中科院1 区影响因子9.068 MassSpectrometry Reviews 和中科院2 区影响因子3.65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的国际期刊上客座主编了3 个专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本篇文章仪器信息网获得授权转载,来源中国科技成果杂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深入剖析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进展与应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人类结构基因组测序接近尾声,人们就从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即对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研究。1995 年正式提出了”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距今已有25 年历史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技术包括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鉴定技术和蛋白质组信息学技术。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主要有双向凝胶电泳(2DE)和多维液相色谱(2DLC)。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主要是基于质谱(MS)的技术,主要分为肽质指纹(PMF)和串联质谱(MS/MS)分析技术,其用于蛋白质大分子分析的两大离子源主要有MALDI 和ESI。质谱技术发展很快,主要朝向高灵敏度、高通量和高精度方向发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蛋白质组信息学技术主要是用来构建蛋白质相互用网络的相关技术。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同联合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如2DE-MS和2DLC-MS。2DE-MS 又有2DE-MALDI-PMF 和2DE-ESI-LC-MS/MS, 该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头10-15 年是其主要技术,然而常规概念认为2DE 的通量不高,即一个2D 胶点中一般仅含有1 ~ 2 个蛋白质,通常一次实验其通量仅能鉴定几十到一千个蛋白质,这样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地位逐渐被淡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2DLC-MS 主要有iTRAQ or TMT-based SCX-LC-MS/MS and labelfree LC-LC-MS/MS, 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Bottomup”蛋白质组学,该技术在最近10 ~ 15 年在蛋白质组学中起着核心技术的作用,因为其通量明显增加,一次实验其通量可达到几千到一万的蛋白质能被鉴定,但该法鉴定的结果是一个protein group, 实质上鉴定的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而并没有鉴定到真正意义上的蛋白质,即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 或Protein species)。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是蛋白质组的基本单元。人类基因大约2 万个,人类转录本至少10 万个,每个转录本指导核糖体按三联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残基来合成氨基酸序列,刚合成出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是没有功能的,它必须到达其指定的位置如胞内、胞外,和不同的亚细胞器等,形成特定的三位空间结构,并与其周围的相关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合物(complex)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从核糖体刚合成出来到其指定的位置过程中有很多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s 据估计人体有400 ~ 600 种PTMs)。我们最近对蛋白质存在形式的概念给出了最新最完整的定义: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翻译后修饰+ 空间构型+ 辅助因子+ 结合伴侣分子+ 空间位置+ 特定的功能。而蛋白质的概念被定义为:由同一个基因编码的所有蛋白质存在形式的集合体。这样,人类蛋白质组中的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至少有100 万或甚至达10 亿 (图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1d18fad3-b010-4ea5-a812-432853ad4ec6.jpg" title=" 1111111.png" alt=" 1111111.png" width=" 600" height=" 42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图1 :Proteoforms 的概念及形成模式 (Zhan et al,Med One, 2018 Zhan et al., Proteomes,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如此庞大数量的Proteoforms/Protein species, 如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探测、鉴定和定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目前关于Proteoforms 的研究有两套策略一是“Top-down”MS 技术, 二是“Top-down” 和“Bottom-up”相结合的技术即2DE-LC/MS 技术(图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1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4f48c94-fd0b-4959-90fb-dd399cebf074.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600" height=" 41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图2 :Proteoforms 研究技术比较(Zhan et al., Med One, 2018 Zhan et al., Proteomes, 20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Top-down”MS 技术能探测、鉴定和定量Proteoforms,获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PTMs 信息,然而该技术的通量较低,目前最大通量鉴定到5700 个Proteoforms, 对应到860 蛋白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最近,詹显全教授团队发现2DE-LC/MS 技术是一超高通量的技术平台,在探测、鉴定和定量Proteoforms方面, 可以鉴定达几十万至上100 万的Proteoforms。随着质谱灵敏度的显著提高,自2015 年以来,詹显全教授团队就发现每个2D 胶点包含了平均至少50 个甚至达几百个Proteoforms,并且大多数是低丰度的 并在近1 ~ 2 年来发表了相关论文来全面阐述2DE-LC/MS 的新理念和实践,完全打破了40 多年来人们对双向电泳的传统认识 (即一个2D 胶点中一般仅含有1 ~ 2 蛋白质),为大规模的Proteoforms 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Proteoforms/Protein species 概念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蛋白质组的内涵,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更高层次,是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必将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发现可靠而有效的疾病标志物,用于深度理解疾病分子机制和决定药物靶点,或者用于有效的预测、诊断、预后评估。另外,蛋白质组是表型组的重要成分,是基因组功能的最终执行者,是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所不能替代的,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不能绕过去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基于整合组学发现疾病标志物才是精准发展之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1. 您一直专注于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例如垂体瘤、卵巢癌等相关恶性肿瘤结合组学的研究,请谈谈在这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和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只有少数具有侵袭性和恶性,并能引起激素分泌紊乱和颅内压迫症状,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危害人体健康。临床上分为功能性垂体瘤和非功能性垂体瘤,并且非功能性垂体瘤不表现血中激素水平增加,不易早期诊断,经常是当肿瘤体积增加到压迫周围组织器官产生压迫综合征时才被诊断,这时已经是中晚期了,且其分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机制并不清楚,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因此,非功能性垂体瘤被选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垂体瘤是在颅内,但我们认为垂体瘤是一种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的全身性的慢性疾病,并且还具有肿瘤的异质性 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改变,包括发生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相互作用组水平上的改变,而这些不同水平改变的分子和信号通路又不是孤零零的起作用,而是相互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很难用一种单一因素来解决其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而必须从单因素模式转向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垂体瘤的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全身性、慢性、分子网络系统性给其“同病同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为实现其个性化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多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驱动了这一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的转变、推进了其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因此,我们认为多参数系统策略观和多组学是进行垂体瘤个性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理念和技术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从2001 开始进行垂体瘤的蛋白质组学及其翻译后修饰组学研究,从2008 年开始进行多组学和分子网络研究,及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研究。经过过去近20 年未间断的研究,我们在垂体瘤的蛋白质组学、翻译后修饰组学、多组学、分子网络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方面在国际上处于了主导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在我们研究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重大思转变就是从以前的单参数模式转向了多参数系统思维模式,这符合肿瘤的真实情况。另外,就是多组学技术促进了这一模式的转变,并是其主要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2. 从您的研究方向及重点出发,您认为多组学研究在精准医学中接下来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才能比较好的实现从研究到临床的转化落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我的研究对象是肿瘤(垂体瘤、卵巢癌、肺癌、胶质瘤),研究理念是肿瘤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技术手段是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肿瘤的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我们认为多组学中的不同组学对PPPM/PM 的贡献是不平衡的,即个性化的表型组是基因组通向PPPM/PM 应用实践的桥梁,而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是表型组中两重要成分。蛋白质组的内涵包括蛋白质的拷贝数变化、剪切变化、翻译后修饰、转位、再分布、空间构型、与周围分子相互作用、及信号通路网络问题。代谢组的内涵涉及到体内所有物质(包括糖、脂、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网络问题。要真正实现PPPM 和PM,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贡献是基因组所不能替代的是不能绕过去的。人们应从以基因组为中心的研究和实践转向以表型组为中心的研究和实践。其中蛋白质组的研究又应以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存在形式(Proteoforms)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Proteoforms 的研究必将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从临床转化研究来看,基于多组学的整合生物标志物是发展方向。对于这里的生物标志物,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疾病分子机制和药物靶点的生物标志物,这类生物标志物一定要有因果关系 一类是解决预测、诊断、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这类标志物不一定要求有因果关系,但必要要有量的变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3. 作为EPMA(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的中国代表,想请您分享下国际上对于组学研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现状、趋势以及发展规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詹显全: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是国际个体化医学领域领头的学术协会,由来自全球55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组成,其创办的官方杂志EPMA Journal( 中科院2 区,ESI IF5.661) 涵盖了24 个专题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PPPM)和精准医学(PM)的研究、实践与最新动态,还涉及到PPPM 和PM 的政策、伦理、卫生经济和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为PPPM 和PM 的科研、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我本人作为EPMA 的中方代表(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EPMA in China) 和其官方杂志EPMA Journal 的副主编,参与了其经历的重要活动。我从2008 开始起在EPMA 中主要负责多组学和创新技术方面,在EPMA 白皮书中的“肿瘤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这部分最早就是我写的,之后我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论述基于多组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在EPMA,我们的基于多组学的多参数系统策略观还是比较早的,近五六年来多组学研究在EPMA 圈内(55 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得很快,已经深入到PPPM 的各个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另外,我认为,精准医学在理念上没错,严格意义上的精准医学是个理想化的概念,人们只能无限去逐步接近它。现阶段搞精准医学还是要回归到人类健康的保护过程,即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这里应该是针对个人来说而不是针对群体,严格说来应该是个性化的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和精准预后评估。对于人类健康保护过程来说,预测、预防还是上策,其次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多组学研究已渗入到人类健康保护过程的每个环节,主要用来寻找基于多组学的生物标志物,当然这里的生物标志物应泛指前面说的两类:一类是解决疾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标志物,一类是解决预测、诊断、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因此,基于多组学的PPPM/PM 的研究和实践一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长远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81ff7cf-5c3e-4fd6-8f5f-805989791ee5.jpg" title=" 詹.jpg" alt=" 詹.jpg" width=" 600" height=" 80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br/ /p
  •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1.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从mRNA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 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1) 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虽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质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当时称为Human Protein Index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浅。90年代初期,各种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才提出蛋白质组这一概念。 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 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就有两种研究策略。一种可称为“竭泽法”,即采用高通量的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析生物体内尽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质,这种观点从大规模、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蛋白质组学,也更符合蛋白质组学的本质。但是,由于蛋白质表达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要分析生物体内所有的蛋白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另一种策略可称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时期细胞蛋白质组成的变化,如蛋白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表达,以发现有差异的蛋白质种类为主要目标。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把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指蛋白质的表达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随着学科的发展,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纳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而蛋白质高级结构的解析即传统的结构生物学,虽也有人试图将其纳入蛋白质组学研究范围,但目前仍独树一帜。3.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可以说,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既是技术所推动的也是受技术限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方法水平的高低。蛋白质研究技术远比基因技术复杂和困难。不仅氨基酸残基种类远多于核苷酸残基(20/ 4), 而且蛋白质有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和糖基化等,给分离和分析蛋白质带来很多困难。此外,通过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质的体外扩增和纯化也并非易事,从而难以制备大量的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对技术有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蛋白质组的研究实质上是在细胞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大规模的平行分离和分析,往往要同时处理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因此,发展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研究技术平台是现在乃至相当一段时间内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主要任务。当前在国际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平台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3.1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制备 通常可采用细胞或组织中的全蛋白质组分进行蛋白质组分析。也可以进行样品预分级,即采用各种方法将细胞或组织中的全体蛋白质分成几部分,分别进行蛋白质组研究。样品预分级的主要方法包括根据蛋白质溶解性和蛋白质在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器定位进行分级,如专门分离出细胞核、线粒体或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蛋白质成分。样品预分级不仅可以提高低丰度蛋白质的上样量和检测,还可以针对某一细胞器的蛋白质组进行研究。 对临床组织样本进行研究,寻找疾病标记,是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临床样本都是各种细胞或组织混杂,而且状态不一。如肿瘤组织中,发生癌变的往往是上皮类细胞,而这类细胞在肿瘤中总是与血管、基质细胞等混杂。所以,常规采用的癌和癌旁组织或肿瘤与正常组织进行差异比较,实际上是多种细胞甚至组织蛋白质组混合物的比较。而蛋白质组研究需要的通常是单一的细胞类型。最近在组织水平上的蛋白质组样品制备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如采用激光捕获微解剖(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 方法分离癌变上皮类细胞。3.2 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分离和分析 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通过双向凝胶电泳的方法将各种蛋白质区分开来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它在蛋白质组分离技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何提高双向凝胶电泳的分离容量、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对蛋白质差异表达的准确检测是目前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国外的主要趋势有第一维电泳采用窄pH梯度胶分离以及开发与双向凝胶电泳相结合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染色技术,如新型的荧光染色技术。 质谱技术是目前蛋白质组研究中发展最快,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技术。它通过测定蛋白质的质量来判别蛋白质的种类。当前蛋白质组研究的核心技术就是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即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将蛋白质分离,然后利用质谱对蛋白质逐一进行鉴定。对于蛋白质鉴定而言,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精度是三个关键指标。一般的质谱技术难以将三者合一,而最近发展的质谱技术可以同时达到以上三个要求,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准确和大规模的鉴定。3.3 蛋白质组研究的新技术 做过双向凝胶电泳的人一定会抱怨它的繁琐、不稳定和低灵敏度等缺点。发展可替代或补充双向凝胶电泳的新方法已成为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最主要的目标。目前,二维色谱 (2D-LC)、二维毛细管电泳 (2D-CE)、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LC-CE) 等新型分离技术都有补充和取代双向凝胶电泳之势。另一种策略则是以质谱技术为核心,开发质谱鸟枪法(Shot-gun)、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CE-MS)等新策略直接鉴定全蛋白质组混合酶解产物。随着对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视,发展高通量和高精度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也被科学家所关注。此外,蛋白质芯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并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3.4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组数据库是蛋白质组研究水平的标志和基础。瑞士的SWISS-PROT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种类最多的蛋白质组数据库。丹麦、英国、美国等也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蛋白质组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给蛋白质组研究提供了更方便有效的计算机分析软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质谱鉴定软件和算法发展迅速,如SWISS-PROT、Rockefeller大学、UCSF等都有自主的搜索软件和数据管理系统。最近发展的质谱数据直接搜寻基因组数据库使得质谱数据可直接进行基因注释、判断复杂的拼接方式。随着基因组学的迅速推进,会给蛋白质组研究提供更多更全的数据库。另外,对肽序列标记的从头测序软件也十分引人注目。4. 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在基础研究方面,近两年来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如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在研究对象上,覆盖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范围,涉及到各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如信号转导、细胞分化、蛋白质折叠等等。在未来的发展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 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对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质组技术也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药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在技术发展方面,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出现多种技术并存,各有优势和局限的特点,而难以象基因组研究一样形成比较一致的方法。除了发展新方法外,更强调各种方法间的整合和互补,以适应不同蛋白质的不同特征。另外,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将日益显著和重要,这种交叉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大规模科学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所呈现出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最令人激动的新前沿。
  • 蛋白质组:解码生命“天书”
    人类和老鼠的外貌可说是天渊之别,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近99%相同的基因组。何以&ldquo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rdquo ?正是蛋白质放大了他们基因上的细微差别。 日前,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ldquo 基因组学中微小的差异,在蛋白质组学中可以被千倍甚至几近万倍地放大。&rdquo 亚太蛋白质组组织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 初表示,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对基因组序列图进行&ldquo 解码&rdquo ,进而全景式揭示生命奥秘,为提高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提供有效手段。 解码生命的&ldquo 密钥&rdquo 提起蛋白质,大家并不陌生。它是生物体内一种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约占人体干重的54%。 不过,&ldquo 蛋白质组&rdquo 一词却鲜有人了解。其实,蝴蝶由卵变虫、成蛹、再破茧成蝶,幕后&ldquo 操盘者&rdquo 并非基因组,而是蛋白质组。&ldquo 1994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率先提出蛋白质组这个概念,指某个时刻、某个组织、器官或个体中所有蛋白质的集合。&rdquo 贺福初说。 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蛋白质组产生浓厚兴趣,还要从人类基因组计划说起。2003年4月,耗资27亿美元、经由6国科学家历时13年奋战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为标志,画上了句号。 没想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mdash &mdash &ldquo 科学界曾经认为,只要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就能了解疾病的根源,但是错了&rdquo 。国际蛋白质组组织启动计划主席萨姆· 哈纳什说,事实上,我们此时只了解10%的基因的功能,剩下的90%仍是未知的。 &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不像事前所预期的那样,能够逾越蛋白质这一生物功能的执行体层次,揭示人类生、老、病、死的全部秘密。基因组序列只是提供了一维遗传信息,而更复杂的多维信息发生在蛋白质组层面。&rdquo 贺福初表示。 就 人体而言,各个器官的基因组是一样的,而它们之所以形态、功能各异,正是其结构与功能的物质基础&mdash &mdash 不同的蛋白质组在&ldquo 操盘&rdquo 。&ldquo 就像蛹化蝶,无论形态如 何变化,基因组是不变的。&rdquo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小红说,人的每一种生命形态,都是特定蛋白质组在不同时间、空间出现并发挥功能的 结果。比如,某些蛋白质表达量偏离常态,就能够表征人体可能处于某种疾病状态。 &ldquo 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病理过程,最直接的体现是蛋白质以及它们的集合体&mdash &mdash 蛋白质组。&rdquo 上述专家们表示。&ldquo 生,源于基因组;命,却一定由蛋白质组决定。只有蛋白质组才能根本阐释生命。&rdquo 贺福初说。 独辟蹊径的&ldquo 中国画卷&rdquo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形之际,已有科学家提出解读人类蛋白质组的想法。其目标是,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科学》杂志在2001年,也将蛋白质组学列为六大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其&ldquo 热度&rdquo 仅次于干细胞研究,名列第二。 不过,严峻的现实挑战,让这一想法迟迟停留在&ldquo 纸上谈兵&rdquo 阶段。&ldquo 生物蛋白质数的差别大概是基因数差别的三个数量级左右,人类基因总数大概2万多个,人体内的蛋白质及其变异、修饰体却是百万级的数量。&rdquo 贺福初表示。 不仅如此,人类基因组图谱只有一张,而蛋白质组图谱每个器官、每个器官的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张,且在生理过程和疾病状态时还会发生相应改变。工程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但困难并未阻挡住科学家们对其探索的脚步。1995年,首先倡导&ldquo 蛋白质组&rdquo 的两家澳大利亚实验室分别挂牌成立蛋白质组研究中心。随后欧美日韩等国均有行动。 1998年初,从事基因组研究的贺福初敏锐地嗅到这朵夜幕后悄然盛开的&ldquo 莲花&rdquo ,逐渐将精力投入到这个新兴领域。 2001年,&ldquo 基因组会战&rdquo 尚未鸣金,《自然》、《科学》杂志即发出&ldquo 蛋白质组盟约&rdquo 。同年秋,&ldquo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开始孕育。 2002 年4月,贺福初在华盛顿会议上阐述&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同年11月,&ldquo 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rdquo &ldquo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正式启动,贺福初担任&ldquo 人类 肝脏蛋白质组计划&rdquo 主席。其后两年间,德国牵头的&ldquo 人类脑蛋白组计划&rdquo 、瑞士牵头的&ldquo 大规模抗体计划&rdquo 、英国牵头的&ldquo 蛋白质组标准计划&rdquo 及加拿大牵头的 &ldquo 模式动物蛋白质组计划&rdquo 相继启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以生物系统为单元的研究策略酝酿之初饱受诟病。贺福初回忆,在华盛顿,中国人提出蛋白质组计划必须按生物系统(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一种战略分工和任务分割,一石激起千层浪,争议四起。 &ldquo 要想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全景式分析人类蛋白质组的宏大目标,必须以人体的生物系统作为研究单元和分工的规则。这个策略,10年来合者渐众,不过目前仍存争议,中国的先见之明可能得在下个10年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rdquo 贺福初坦陈。 定位疾病的&ldquo GPS&rdquo 历经10余年的努力,以贺福初为代表的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向世界交了一份漂亮答卷: 成功构建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 首次实现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 在 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蛋白质药物和生物标志物。如,2008年,张学敏课题组首次发现炎症和免疫的 新型调控分子CUEDC2,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新标志物,从而为克服癌细胞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思路。2010年,周钢桥课题组&ldquo 逮到&rdquo 肝 癌的易感基因,为肝癌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生物标记。2012年,张令强课题组研制出世界上首个能特异性靶向成骨细胞的核酸递送系 统,提供了一种基于促进骨形成的全新骨质疏松症治疗途径,向解决骨丢失无法补回这一医学难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4年,张令强课题组首次在国际上揭示 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hellip &hellip 上述几项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的《科学》、《自然》系列杂志。 还没来得及分享这一喜悦,激烈的角逐又让他们绷紧了神经。日前,英国《自然》杂志公布美国、印度和德国等合作完成的人类蛋白质组草图。研究人员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了解各个组织中存在何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哪些基因表达有关等,从而进一步揭开人体的奥秘。 &ldquo 尽 管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确实是蛋白质组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贡献。&rdquo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直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指 出,虽然中国在蛋白质组的一些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外有些团队正快马加鞭,我们不得不警醒,否则很快将被甩出第一阵营。 6 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全面启动实施。&ldquo 蛋白质组,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发现新型诊断标志物、治疗和创新药物,可以全面提高疾病防 诊治水平。这个项目完成后,将揭示人体器官蛋白质组的构成,一旦哪一部位出现异常即可实现&lsquo GPS定位&rsquo ,进而找到针对性的诊断措施、干预措施和预防措 施。&rdquo 记者了解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第一阶段,将全面揭示肝癌、肺癌、白血病、肾病等十大疾病所涉及的主要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了解疾病发生的主要异常,进而研制诊断试剂以及筛选药物。这将在2017年左右完成。 &ldquo 这是真正的原始创新,也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rdquo 贺福初强调说。
  • 转录组测序结合蛋白质组分析探索蝾螈再生奥秘
    来自德国及美国等处的研究人员针对基因组特别大,难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动物,提出了以转录组测序与蛋白质组分析联合以解析功能基因的策略,并以蝾螈进行实验,开辟了组织及器官再生研究的新思路。该研究成果已发表近期的《Genome Biology》杂志上。 蝾螈是一种在侏罗纪中期演化的有尾两栖动物,目前存活的约有400种。红色斑点蝾螈虽然小,但其组织工程学技艺却令人惊叹。蝾螈在失去了组织,包括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元件甚至眼睛的晶状体后仍能再生。一般来讲,动物的再生组织的能力是所有多细胞动物所共有的古老程序,因此,医生们一直希望蝾螈的这种能力依赖于基础遗传学程序,而该程序潜伏在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中,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再生医学中利用蝾螈的再生机制。 然而蝾螈的基因组十分庞大,比人类基因组大十倍,要从头获得蝾螈的全基因组序列不容易。因此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基因表达所产生的RNA,他们利用454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蝾螈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经过从头组装N. viridescens的转录组,获得了超过120,000个RNA转录本,约有15,000个转录本编码蛋白质,其中有826个转录本是蝾螈所特有的。这些转录本中包含了不同器官所有再生阶段的转录本,这些转录本中的一部分与其它生物相似。通过对蝾螈胚胎和幼体的心脏、四肢、眼睛、尾、肝脏、脾脏等组织中再生过程表达的蛋白的分离以及质谱分析方法,对这些蛋白进行分类及与转录本的比对。 通过454新一代测序结果与质谱技术的结合,发现了500多个其它生物中从未被发现的肽段,接下来会进一步探索这些蛋白是否与再生能力相关。这项研究不仅为目前科学家们提供了两栖类动物的基因数据,更为基因组测序困难的动物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Genome Biol. 2013 Feb 20 14(2):R16. A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newt transcriptome combined with proteomic validation identifies new protein families expressed during tissue regeneration.Looso M, Preussner J, Sousounis K, Bruckskotten M, Michel CS, Lignelli E, Reinhardt R, Hoeffner S, Krueger M, Tsonis PA, Borchardt T, Braun T.
  •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第二轮通知
    蛋白质组学与转化医学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第二轮通知)   为积极促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和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IFP)主办,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组委会及浙江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定于2011年4月15日—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一、会议安排   本届会议设有大会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和墙报三种形式。大会将邀请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和教授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会议规模约1000人左右。   拟邀请大会报告人:路甬祥、陈 竺、沈 岩、饶子和、王红阳、贺福初   Roger Y. Tsien (诺贝尔奖获得者,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John Yate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   Ruedi Aebersold (Institute of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Switzerland)   Matthias Man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chemistry, Germany)   Amos Bairoch (Swiss 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 Swiss)   Christopher M. Overal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同时将邀请Profs. Gilbert Omenn, Henry Rodriguez, Daniel Chan, Julio Celis, PeipeiPing,秦钧, 刘斯奇, 杨芃原, 郑树森, 钱小红等   大会安排2011年4月15日上午举行“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论坛”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4月15日下午举办“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4月16-17日召开“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   4月15-16日中午举办蛋白质组学培训班。   会议同时举办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新技术的展览、展示会。   二、会议议题 蛋白质组学与转化医学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定量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 蛋白质相互作用 信号转导与调控 计算蛋白质组学 植物蛋白质组 代谢蛋白质组 临床蛋白质组 抗体及芯片 模式动物蛋白质组 结构蛋白质组   三、会议语言   英文   四、会议组织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   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IFP)    承办单位: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浙江大学    主 席:贺福初,Ping Peipei,段会龙   学术委员会    主 席:John Yates (TSRI, USA)   Ruedi Aebersold (ETH-IMSB)    委 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正军 陈志南 丁建平 高友鹤 何大澄 贺福初 李亦学 梁宋平 刘斯奇   刘银坤 钱小红 强伯勤 秦 钧 饶子和 施 前 施蕴渝 汪尔康 王红阳 杨芃原 杨晓明 张学敏 张玉奎 赵晓航   组织委员会    主 任:贺福初    副主任:杨芃原 杨晓明 秦 钧    委 员:(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志南 丁建平 高友鹤 何大澄 贺福初 李 明 梁宋平 刘斯奇 陆满晴 潘全威 钱小红 秦 钧 饶子和 施 前 王东根 徐 平 杨芃原 杨晓明 杨秀荣 张先恩 张玉奎 甄 蓓    秘 书 长:钱小红    副秘书长:甄 蓓 施 前   秘书处    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联系人: 甄 蓓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邓 宁 浙江大学   张雪莉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电 话:010-80705188 传 真:010-80705155    E-mail:cnhupo@163.com    会议网站:www.cnhupo-congress.cn   http://61.50.138.116/bprchy/cn   媒体支持   仪器信息网 生物谷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五、征文范围及要求(参照模版)   投稿论文收录入会议论文集,大会将组织优秀论文评选。参加会议代表将授予继续教育学分10分。   凡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均可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征文范围:有关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学术成果,以英文论文摘要形式投稿。   稿件要求:每篇论文摘要按正式发表论文要求撰写,300字以内,使用Word软件撰写。文责自负。(参照模版)   字体要求:标题—Times New Roman四号加粗   作者—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拟作报告者请在其姓名下方划一横线。   注:大会报告幻灯片一律要求英文准备   单位、地址、邮编、E-mail—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居中   摘要—Times New Roman五号   参考文献—Times New Roman五号   投稿方式:请登录 http://61.50.138.116/bprchy, 点击会议注册, 阅读注册须知, 在页面下端点击 “已阅读完注册须知,点击开始注册”, 进入注册界面. 红字显示选项为必填项. 用户ID请使用有效邮箱信息. 您可以登录网站修改您的个人信息及摘要信息. 注册之后,您可以根据需要提交会议摘要, 并进行酒店预订等.   E-mail:cnhupo@163.com   截至日期:论文摘要投稿截至日期为2011年3月15日   六、报到时间   2011年4月14日   七、会议注册费(国内代表)   2011年1月20日前注册:1200元(人民币)/位(在读学生:900元/位)   2011年1月20日后注册:1400元(人民币)/位(在读学生:1100元/位)   技术培训费(与注册费一并交纳):200元(人民币)/位   八、注册须知   1.请与会代表携带本人身份证,学生代表需携带学生证。已交费代表请带好汇款凭证,以备核对。   2.注册代表权益:   正式代表和学生代表,可以参加会议组织的所有活动、注册费包括会务费、资料礼品费、会议安排旅游、4月15日—17日中晚餐及4月14日晚餐费用。   九、会议地址和住宿宾馆    会议地址:浙江杭州 第一世界大酒店(浙江杭州萧山区湘湖路92号)    酒店电话:086-0571-83866888    住宿安排:浙江杭州 第一世界大酒店   五星:标准间480元/天,单人间480元/天   四星:标准间350元/天,单人间350元/天   十、学术发言及证书登记   大会和分会发言及壁报交流的参会代表,请在注册当日(2011年4月14日)将报告材料或壁报资料(国际标准大小1.0m×1.2m(宽×长))交至大会学术组,报告材料须为Powerpoint文件,一律要求英文准备,存储于USB闪盘之中,大会提供笔记本电脑和幻灯放映设备,不接受个人电脑接入。如有特殊需求,请提前与大会会务组联系。   所有参会代表可登记领取学分证书。   十一、退费说明   已交费的参会代表因个人原因不能参会或其他原因需要退款,请提前与会务组联系。退费原则:2011年3月15日前退还所交款项的80%,3月15日~4月1日退还所交款项的50%,4月1日及以后恕不退款。   十二、会后旅游   湘湖半日游: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横跨8000年的古文明。湘湖旅游度假区规划总面积51.7平方公里,恢复湖面7.5平方公里。“湘湖八景”在生态湘湖、文化湘湖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湘湖生态系统,形成飞鸟禽鱼的乐园,营造出一处湘湖古越文化氛围。   具体旅游安排以会议第三轮通知为准。   十三、联系方式   会议网址:http://www.cnhupo-congress.cn   http://60.191.25.30/bprchy   大会会务组:   电 话:010-80705188(学术) 80705166(招商)   传 真:010-80705155   E-mail:cnhupo@163.com   地 址: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邮 编:102206   *请注明:“蛋白质组学大会”   注册费汇至:   帐 户:中国人民解放军62032部队   开户行:北京工商行永定路支行   帐 号: 0200004909008520585   * 务必注明:蛋白质组学大会*(汇款前请先打电话联系,汇款后将汇款凭据传真至我处,以确保汇款安全到帐)   十四 、附件   附件:论文摘要模板.doc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   秘书处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 【综述】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4a14f65e-cb82-47d8-87d5-ea4b0d204756.jpg" title=" sss_56a5b6877c56c.jpg" / /p p   1、蛋白质组和基因组 br/ /p p   蛋白质组是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1,其英文为“proteome”。 有关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是蛋白质组学,英文为“proteomics”。基因组是生命体中全部基因的集合体,其英文为“genome”。有关基因组的系统研究是基因组学,其英文为“genomics”。 “proteome”和“proteomics”是由Marc Wilkins 及其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初参照基因组和基因组学两个英文单词而创造出来的2。蛋白质组学是研发、利用、改进各种技术手段研究蛋白质组或在细胞某一生理通路中相关蛋白质集合的组成、结构、功能、代谢的一门新兴科学。 /p p   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水平,然而,蛋白质的水平分为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mRNA只包含前者,后者则是由mRNA被翻译所实现,而在翻译过程中通常伴随对蛋白质功能和活性起至关重要的修饰过程,如糖基化、泛素化等3。通过研究蛋白质组学,可以获取蛋白定位与修饰的定性信息和相关定量数据,丰富认知蛋白质表达水平和相关蛋白作用,对了解生命复杂活动有更深更全的认识。 /p p   2、蛋白质组的发展背景 /p p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统生物学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取得瞩目成就,其中三个重要点彪炳史册,也促使传统生物学获得质的转变。 /p p   第一 基因、表达序列标记(E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的成长。细菌、酵母、线虫、果蝇的全部基因序列逐渐明了,甚至后来人类基因组计划也顺利告捷 其它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不断在探索。人们把已经掌握的基因分门别类地建立了序列数据库。 /p p   第二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易获取的浏览型生物信息工具层出不穷,这种免费的网页式数据库可以让我们从其中获得所需的特殊的物质结构,如蛋白质结构中的结构域和模体等。 /p p   第三 寡核苷酸微阵列技术的发展。通过不同荧光标记的DNA样本同时与微阵列反应,形成不同荧光的现象,大幅提高Northern blot 的效率4。 /p p   3、蛋白质组学分类 /p p   蛋白质组学分类可有不同原则。 /p p   根据蛋白质来源可分为植物蛋白质组学、动物蛋白质组学、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植物蛋白质组学是以来源于植物或与植物相关蛋白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植物发生、生长、调节、凋谢等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功能、代谢、结构等的体系。同理,动物蛋白质组学是以来源于动物或与动物相关蛋白质为研究对象,最重要的一大内容就是研究人类相关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组学是以来源于微生物或与微生物相关蛋白质为研究对象。 /p p   根据研究目的和阶段不同可分为结构蛋白质组学、表达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主要分析蛋白质大分子的多级结构形态,包括氨基酸顺序、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并着重于研究其共性结构特征和特殊功能基团 也是用于建立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网络图谱并解释某些特定蛋白表达对细胞产生特定的作用5。表达蛋白质组学是以经典蛋白质组技术如双向凝胶电泳和图像分析为方法着重于研究细胞内蛋白质表达过程及结果的体系3。功能蛋白质组学是以细胞内单一同种蛋白质功能体现、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其他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目的,研究和表述选定蛋白质,探明有关蛋白的修饰和信号转导通路,疾病机制或蛋白-药物作用关系3。 /p p   根据研究内容,还可分为组成性蛋白质组学、差异显示蛋白质组学、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组成性蛋白质组学是鉴定某个体系的蛋白质并阐述其翻译后修饰的特性。差异显示蛋白质组学又名比较蛋白质组学,是对重要生命过程或人类重大疾病进行生理、病理体系或过程的蛋白质表达比较。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则是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绘制某体系蛋白质作用网络图谱8。 /p p   4、白质组学研究工具 /p p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主要有四个。 /p p   第一,蛋白质、表达序列标记(EST, expressed sequence tag)、基因序列数据库的建立与成熟 也可以说是生物信息学。因为蛋白质组学中所用的大多数技术所获得的数据通常都是高通量、高复杂度的,只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才能对蛋白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确定。 /p p   第二,质谱(MS)技术。其将样品分子离子化,根据离子间质荷比的差异分离并确定质量,实现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首先,质谱技术能准确测量高达100kDa的完整大分子蛋白质,其准确度和特异度比SDS-PAGE还要高。其次,质谱技术也能准确测量从蛋白质分解下来的多肽。最后,它还可以测定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即多肽测序4。现有三条途径,一是肽链质量图谱,二是串联质谱途径,三是联合途径7。其中一种较理想的技术平台是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可分析疏水性蛋白质、pI过高或过低蛋白质、低分子量蛋白质(& lt 25 000)和未经处理的样品中许多被掩盖的低浓度蛋白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蛋白质的分子量、PI、特殊修饰位点等参数8。 /p p   第三,能将MS数据与数据库中特异的蛋白质顺序匹配的软件。它是快速、特异地将第一和第二工具联系在一起的分析方式。 /p p   第四,蛋白分析分离方法。通过蛋白分析分离方法可以简化蛋白复合物,同时产生不同蛋白质差异比较方法。普通的蛋白质分析分离方法包括1D-SDS-PAGE、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电泳(CE)、等点聚焦电泳(IEF)等。其中二维凝胶电泳如2D-SDS-PAGE是目前蛋白质组学中分离单一蛋白质的广泛应用方法。当然,多维分析分离方法是最理想的分离蛋白质和多肽的方法,譬如,离子交换液相色谱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形成的分离系统是分离多肽混合物的有力方法4。 /p p   5、白质组学的应用 /p p   蛋白质组学原则性应用包括四个方面4:组成性应用、蛋白质表达模型、蛋白质网络图谱、蛋白质修饰图谱。组成性应用是指运用质谱及其相关技术将目的蛋白质按相关标准定性或定量地纳入蛋白质数据库,在此过程中研发相应技术的应用。蛋白质表达模型是指研究在生理或病理状态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并表达情况,同时研究细胞在暴露物理、化学、药物等因素下蛋白质表达状况。蛋白质网络图谱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组成结构、表达功能、调节控制间作用情况。蛋白质修饰图谱是探明蛋白质的修饰定位及修饰后功能表现。 /p p   当然,蛋白质组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疾病、食品、植物、药品等等。 /p p   蛋白质组学在疾病中应用方向主要是发现新的疾病标志物,以探明疾病发生机制、发展变化,为治疗途径提供思路。Brea等利用双向电泳串联质谱技术,差异比较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和粥样硬化血栓性梗死患者各12例的血清蛋白,发现触珠蛋白相关蛋白和淀粉样蛋白A等蛋白质在粥样硬化血栓性梗死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9。 /p p   蛋白质组学在食品中应用方向主要是检测食品中过敏源检测、鉴定食品成分等,也给食品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3。李明云等优化了相应的试验条件,并将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相关技术引入大黄鱼肝脏蛋白质分析中,得到了较清晰的大黄鱼肝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 /p p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中应用方向主要是植物群体遗传、环境信号应答与适应机制、植物组织器官、植物亚细胞等7。其中,如果研究的植物是农作物如棉花、马铃薯、水稻等,就可以简单地视作蛋白质组学在农业中的运用了。Chang等对玉米强制缺氧和低氧研究,发现低氧处理的效应不仅是氧气含量过低诱导增加糖酵解酶,通过质谱鉴定了46个相关蛋白质10。 /p p   蛋白质组学在药品中应用方向主要是药物研发、药物作用机制、耐药机制、药物毒理学等。在对紫杉醇类药物抗癌作用研究中,Bauer等对乳腺癌复发患者进行紫杉醇类药物治疗后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a-防卫素可作为预测该类药物治疗乳腺癌治疗作用的生物标记物11。 /p p   6、展望 /p p   蛋白质组学在短短30年间发展迅猛,渗入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对保证人类生存质量和良性繁衍有重大作用。但其思路不开阔,技术高效性、灵敏性、特异性仍有待提高,应用普及度低,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研发,基因组学丰富度低是制约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瓶颈。不过,相信随着物理技术和化学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水平的深入,蛋白质组学会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得到更进一步地丰富。 /p p   参考文献: /p p   1.诗,吕建新主编《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2版 /p p   2.Pandey A, Mann M. Proteomics to study genes and genomics [J] Nature,2000,405(6788):837-846. /p p   3.尹稳、伏旭、李平《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年第1期 /p p   4.aniel C. Liebler《Introduction to Proteomics》:1-13 /p p   5.英超,党源,李晓艳,等. 蛋白质组学及其技术发展 [J].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1):139-144. /p p   6.鑫《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应用进展》[J].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06年5月第29卷第3期:156-159 /p p   7.宇,荆玉祥,沈世华《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1):114-125 /p p   8.ore LE,Pfeiffer R,Warner M,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iomarkers of arsenic exposure and metabolism in urine using SELDI technology . Biochem Mol Toxicol , 2005,19(3):176. /p p   9.rea D,Sobrino T,Blanco M, et al. Usefulness of haptog lob in and serum amyloid A proteins as biomarkers for atherothrombotic ischemic stroke diagnosis confirmation [J]. Atherosclerosis,2009,205:561-567. /p p   10.ng,W.W.,L.Huang,M.Shen,C.Webster,A.L.Burlingame& amp J.K.Roberts.2000.Patterns of protein synthesis and tolerance of anoxia in root tips of maize seedlings acclimated to a low oxygen environment,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s by mass spectrometry.Plant Physiology,122:295~318. /p p   11.er JA,Chakravanhy AB,Rosenbluth JM,et al.Identification of markers of taxane sensitivity using proteomic and genomic analyses of breast tumors from patients receiving neo-adjuvant paclitaxel and radiation[J].Clin Cancer Res,2010,16(2):681-690. /p p br/ /p
  • 我国开发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软件
    中科院计算所究团队与董梦秋实验室合作,成功开发了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解析软件,用计算方法排除干扰信号的影响、提高肽段和蛋白质的定量准确度并对每个定量值进行准确性评价。   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生长点之一,用于测量复杂生物体系中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在不同条件下的丰度变化,是研究蛋白质功 能和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工具。已有的定量软件往往不能有效排除干扰信号,定量值的计算方法有待完善,而且缺乏准确性评价,致使输出结果&ldquo 鱼龙混杂&rdquo ,引起 的假阳和假阴两方面的困扰都比较严重。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开发者研究了几百个可疑定量值的原始质谱图和色谱图数据,找原因、攒经验,充分挖掘肽段的质谱、色谱信号特点以及从肽段定量到蛋白 质定量的方法,灵活应用各种组合和统计算法,建立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数据分析流程。为了验证软件的性能,董梦秋实验室的同学通过轻重SILAC或 14N/15N标记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从10:1到1:10按不同比例混合得到14套标准样品,产生了14套测试数据集。 测试结果表明,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超过定量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两个主流软件Census和MaxQuant,主要表现在输出的非数比值数目(即 不能定量的部分)占总比值数目的0.01&ndash 0.5%,远低于Census的MaxQuant的对应比例2.5&ndash 10.7%和 1.8&ndash 2.7%;Census和MaxQuant输出了许多不准确结果,其定量值的标准差是软件的1.3&ndash 2倍;给出了肽段和蛋白质定量比值的置信区 间,而Census和MaxQuant没有准确性评价。目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的资助。
  • 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带动了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质谱技术的进步则拓宽了蛋白质组学研究问题的广度。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依靠简单的手工处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问题的需求,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算法与软件工具来自动处理大批量的蛋白质组数据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这就是“计算蛋白质组学”(Computational Proteomics)。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计算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前沿动向,推动计算技术在蛋白质组研究中发挥更加切实的作用,2010年11月10-11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150余位从事计算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主办方代表贺思敏研究员在会上表示:一般来说,计算蛋白质组学以计算技术为主要手段,是基于质谱技术的规模化蛋白质表达分析,也包括结构与功能的高通量分析。近年来,随着“精密蛋白质组学”概念和LTQ Orbitrap等技术的诞生,计算蛋白质组学的的研究发展迅速。   从2005年开始美国相继举办了3次蛋白质组学研讨会,欧洲也陆续开展了3次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其他国家会议也相继设立蛋白质组学的专题会议。同时,国际上专业的学术期刊也相继刊载了蛋白质组学的综述文章,这标志着计算蛋白质组学已经取得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也正是应运而生。   在我国,一些从事生化领域研究的专家几乎从不“上岸”,而部分毕业于信息领域的专家又从不“下水”,当然也存在着一批学者教授属于“两栖”作战,这样的研究现状不利于计算蛋白质研究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次研讨会也是为了促进计算技术与生化领域的专家交流沟通。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   同时,大会还邀请了20多位计算蛋白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质谱数据分析、蛋白质鉴定、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结构、蛋白基因组学等。 上海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 报告题目:糖蛋白结构的质谱数据库   目前,通过各种技术构建专业性强、针对性明显的糖链结构数据库已经引起了关注。杨芃原教授的研究基于生物质谱的数据分析,建立了蛋白质糖基化位点以及糖链结构数据库。并开发了一套糖蛋白鉴定和糖链结构确立的理论算法,并将理论算法在我们创建的软件GRIP(Glycopeptide Reveal & Interpretation Platform)中全部实现。分析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进行通量化的糖蛋白结构质谱分析,展现了比较好的应用前景。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张凯中教授 报告题目:利用串联质谱技术解析多糖结构   张凯中教授主要介绍了生命科学中蛋白糖结构及其和串联质谱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张凯中教授表示,蛋白质中糖结构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转录后修饰;蛋白质被酶处理后,经色谱分离,可用串联质谱解析其多糖结构。基于糖肽序列从头测序算法,张教授通过分析花生类蛋白质中的多糖结构得到了一种多项式时间算法简单模型,实践表明,该方法更具启发性。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关慎恒教授 报告题目:利用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研究哺乳动物动态蛋白质组的数据处理平台   据关慎恒教授介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与稳定同位素标记是目前用于研究蛋白周转的主要工具。关慎恒教授利用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通过测量小数组织中的1000多个蛋白的代谢常数,建立了复杂生物体系蛋白代谢周转组动力学的试验和信息处理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处理无标定量、SILAC。氢氘交换的实验数据。 华大基因张勇先生 报告题目: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组学到基于质谱仪的蛋白质组学--华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   张勇先生介绍到,对于海量数据的信息分析和挖掘成为华大基因立足世界基因组领域的根本。除了测序仪,质谱仪无疑成为蛋白质组领域的高通量仪器。目前,华大基因通过利用海量数据的信息学分析从而识别关键要素,发挥了高通量、低成本的仪器特性。华大基因也逐步从 DNA、RNA水平,向蛋白质水平研究发展。。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马斌教授 报告题目:利用质谱和同源数据库进行全蛋白测序   马斌教授首先谈到了,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和传统同源查找时遇到的问题,并分别给出了“分两步走”和“兼听则明”的两个解决办法。另外,串联质谱(MS/MS)的在该领域的应用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马斌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和自动化软件(CHAMPS),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大于99%的序列覆盖率和100%的蛋白质序列准确性。 中科院计算所孙瑞祥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电子转运裂解质谱特征及其在蛋白质鉴定中的应用   孙瑞祥研究员指出,近10年内,肽段或完整蛋白质在质谱仪中的裂解技术-电子捕获裂解(ECD)与电子转运裂解(ETD)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目前市场上ETD主流仪器的供应商主要有赛默飞世尔、布鲁克、安捷伦、ABI、日立等公司。ECD和ETD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鉴定和“自顶而下”的完整蛋白质裂解研究中已经展示出了诱人的前景。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新方法和平台发展   叶明亮研究员介绍到,在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方法和平台方面分别发展了针对非修饰肽段和磷酸化肽段鉴定的数据筛选方法。此外,还发展了一种结合二级质谱(MS2)和三级质谱(MS3)图谱以及正伪数据库检索的自动磷酸化肽段鉴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MS2和MS3的高灵敏度和可信度,可以自动的对磷酸化肽段进行鉴定而无需进一步的人工验证。 参会者合影留念   另外,为了使参会人员能够获得有关蛋白质组质谱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到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本次会议还安排了质谱技术与蛋白质组学基础培训,共有72人注册参加了此次培训课程,培训现场提问的听众络绎不绝,气氛十分活跃。 培训人员与专家交流探讨
  • 大数据时代——宝特科技精彩亮相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
    ???????2016年5月21日-23日第九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圆满召开,大会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本届会议设有一个大会报告厅及八大分会(专题)报告厅,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教授、研究学者等近100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大数据时代的蛋白质组学大会为促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会议同时举办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新技术的展览、展示会,为“大数据时代的蛋白质组学”搭建了多方沟通的桥梁。宝特科技作为专业的分析测试设备和服务一站式供应商参加此次盛会,为大家带来了蛋白质组学相关的各系列产品:压力循环技术样品制备系统、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冷冻电镜、振荡器、培养箱等,现场参观与咨询的研究学者络绎不绝,宝特科技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完整解决方案,以高效、全面、一站式的产品解决研究学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欢迎来到样品制备的新时代借此大会契机,宝特科技携手美国PBI公司隆重引进了一款样品制备新技术——PCT(pressure cycling technology)压力循环技术,使用以PCT压力循环技术为核心的样品制备系统,让您从繁琐冗长的样品制备过程解放出来。不论您的样品是来自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不论它是细胞还是组织,不论它是溶液还是固体,短至几分钟就可以拿到你所需要的蛋白质,DNA,RNA及小分子等。无需担心样品制备过程因为人为操作误差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一致、重复性差;无需担心样品制备过程因为时间过长而导致样品的分解与丢失;无需担心样品裂解的不充分而导致目标分析物研究无果,也无需再把80%的时间耗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了,是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的研究中了!PCT-HD高效地实现蛋白质组学微量组织研磨、提取和酶解的一站式工作平台PBI 压力循环技术样品制备系统主要特点:一站式:一台仪器、一个tube即可实现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又可进行高效酶解(如Lys-c,trypsin,Chymotrypsin,PNGase F等),既减少了样本转移过程中的丢失与交叉污染的风险,又大大提高了样本制备的效率高效:样本适用面广(动植物、固液态皆可),需求量少(最少可至0.2mg), 从原始样本到获得肽段,4小时左右即可以完成样品制备全面:与常规提取方法相比,提取得到的蛋白质更充分,更彻底,得率高、种类全,提取质量优。除此之外,还可用于核酸,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的提取通量高:一次最多可同时操作48个样本重复性好:程序控制,人为干预少,结果重复性好相关产品:PBI 压力循环技术样品制备系统????
  • 孙士生:用糖蛋白质组学破译癌症的密码
    p   作为一名生长在齐鲁大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青年学者,即便在海外求学多年,孙士生始终心系国家、情牵母校。伴随着时代的召唤,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的孙士生毅然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希冀将他在美国掌握与研发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西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以期为母校、为西北地区乃至为整个中国的科研水平真正实现与世界一流接轨尽一份力。 br/ /p p   “在我看来,在西部地区开展工作有一定的好处及空间,这里受到的外界诱惑和干扰应该会相对少一些,这份安静其实对于基础科学研究颇有助益。”对于未来,“我将继续在自己擅长的方向——糖蛋白质组学和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究”,为破译人类癌症的密码贡献力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孙士生这样表示到。 /p p   和糖蛋白的缘分 /p p   2005年本科毕业后,孙士生进入西北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在那里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p p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对糖蛋白比较感兴趣。这个领域研究的人还比较少,但其实相当重要。当时教科书上关于糖蛋白的介绍还非常有限,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没想到有一天还真的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孙士生回忆说。 /p p   糖蛋白是被聚糖共价修饰的一类蛋白质,糖蛋白上的寡糖链与肽链中的特定氨基酸残基侧链以糖苷键共价连接.糖蛋白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真核微生物和各种病毒表面,种类繁多,功能广泛。其中N-连接的糖链合成起始于内质网,完成于高尔基体。其整个合成和分解过程受到各种酶类的特异催化和精确调控。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细胞或分子的生物识别,如人类ABO血型和精卵结合过程 另外,受体蛋白、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等亦均属糖蛋白。 /p p   近年来,科学界逐渐认识到,糖蛋白与很多疾病如感染、肿瘤、心血管病、肝病、肾病、糖尿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有关。再者,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及糖脂可“脱落”到周围环境或进入血循环,它们可以作为相关组织或细胞异常的标志为临床诊断提供信息 患某些疾病时体液中的糖蛋白亦常有特异性或强或弱的改变,这些糖蛋白的发现和应用将有助于疾病诊断或预后的判断。 /p p   读研伊始,孙士生从事的是生物芯片方面的研究,“后来因为参与一个糖芯片检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的项目,我有幸进入了糖蛋白的研究领域,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孙士生说。 /p p   2011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孙士生选择前往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Dr. Hui Zhang实验室做博士后,继续从事糖蛋白质组的方法学和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 /p p   Dr. Zhang建立了经典分析糖蛋白方法,这在世界上属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权威。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有着很多国际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有幸在这样的实验室工作,孙士生深觉受益匪浅。 /p p   “在国外,感触比较深的一点是,国外做科研,比较强调原创性。在美国,张老师会说,这个领域已经有人在做,而且做得不错,我们应该选择一些新的领域去探索。很多学者认为别人没做过的研究会更困难,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没人做过,发挥的空间才会更大”。 /p p   糖蛋白组学意义重大 /p p   在美多年,孙士生所做的诸多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 /p p   孙士生介绍说,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日益成熟和规模化,蛋白翻译后修饰谱成为了新的研究焦点。蛋白糖基化修饰作为最重要、最普遍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主要参与细胞间识别、调控、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转化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而系统高通量的糖蛋白质组研究方法是蛋白糖基化分析的基础。在美期间,他在Dr. Zhang建立的经典分析糖蛋白方法基础上,通过改变分析策略,创建了一种全面系统分析N-糖蛋白质组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物筛查,蛋白抗体、病毒以及其他各种生物样品中的蛋白糖基化分析。同时,孙士生还建立了一些其他基于质谱分析的糖蛋白质组学新方法。 /p p   在蛋白质组/糖蛋白质组学在疾病生物标记物和致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孙士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与合作者将蛋白质组/糖蛋白质组相关方法学成功应用于各种临床样本分析中。其应用范围包括:人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及其感染的细胞和宿主,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唾液,肝癌细胞系和HCC病人血清,前列腺癌细胞系、组织和血清,卵巢癌细胞系和组织、肺癌细胞系模型和肾衰竭动物模型。 /p p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博士后期间作为样本制备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美国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CPTAC)项目。我所在的实验室是全美参与此项目的五个核心实验室之一。在此项目中,我一直负责实验室内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标准流程的制定,样品制备,质量监控和问题解决。目前已顺利完成本轮所有临床样本的蛋白质组和糖蛋白质组图谱的解析,其中蛋白质组的研究成果已在Cell杂志发表”,孙士生说。 /p p   回国的“青年千人” /p p   梁园虽好,终非故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年后,孙士生最终选择回到西北大学,并在2017年顺利获得了中组部 “千人计划”青年项目的资助。 /p p   “我选择回西北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这儿有我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有着悠久历史的西北大学近年来综合实力也在蒸蒸日上”,孙士生指出,西北大学学术氛围相对自由,对青年学者没有设置太多限制,“选择西北大学,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p p   回到母校后,孙士生希望能将本人所学,特别是他在糖蛋白质组学及新的肿瘤标志物发现等领域所积累的研究经验及学术成果服务于祖国,同时将母校建设的更好。 /p p   展望未来,孙士生表示,他将继续致力于糖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的开发并将其应用于新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致病机制研究和蛋白糖基化调控机制研究中。他已针对这些设想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p p   孙士生表示,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在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糖类作为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参与各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然而系统糖生物学研究包括系统的糖链解析、高通量的糖蛋白和糖脂分析等才刚刚起步:“在中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必然会大有可为。” /p p br/ /p
  • 青年才俊上演计算蛋白质组学头脑风暴——记CNCP 2016新技术
    记第四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2016)新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8月10日-11日,第四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2016)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盛大召开。(相关新闻:第四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2016)在大连开幕)。本届研讨会邀请了26个大会报告,报告嘉宾是来自国内外的计算蛋白组学领域专家和奋战在第一线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嘉宾中的绝大多数是首次登上CNCP讲坛。报名参加本届会议的人员首次超过了200人。CNCP2016C参会代表合影张丽华研究员为研讨会致开幕辞  本届会议的开幕式只有简短的5分钟,没有领导讲话,没有任何仪式,充分体现了会议的简洁办会特色。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丽华研究员致欢迎词,她提到:“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在业界享有很高盛誉。每次会议的演讲嘉宾都是由会议发起者和主办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徐平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研究员等资深学者以及往届会议报告人鼎力推荐的。本次研讨会的26个报告将由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青年才俊精彩呈现。相信在这两天的会议中,大家不仅能够收获知识,也能收获友谊。”研讨现场  CNCP-2016会议邀请的26个报告多数都是最近一两年的研究成果,部分还没有发表,新技术频繁现身,特别是在交联质谱技术与蛋白质复合体,蛋白质相互作用、翻译后修饰技术、蛋白质鉴定数据处理、定量蛋白质组技术等领域报告较多,下面对这26个报告的内容逐一进行简介总结。  UCI(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黄岚博士 报告题目《Developing Cross-Linking Mass Spectrometry (XL-MS) Strategies to Define Interaction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of Protein Complexes》  了解蛋白质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动力学对于揭示病理的分子学细节非常有帮助。交联质谱(XL-MS) 是目前研究大量多亚基蛋白复合物PPIs的重要技术,而精确的肽段鉴别是XL-MS分析一直以来面临的挑战。为了促进这方面的研究,黄岚博士研究组研发了DSSO 及一系列含亚砜(sulfoxide-containing)可分裂质谱交联剂以揭示蛋白质复合物表面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者通过这些(MS-cleavable reagents)质谱可分裂试剂在多级串联质谱上建立了实用的XL-MS工作流,快速、准确的鉴别交联肽段去研究体内和体外的PPIs。同时,研究者也研发了新的定量XL-MS途径,用以分析多种生理条件下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动态变化。据介绍,该课题组最近研发了新的羧基交联剂DHSO主要用来与酸性氨基酸反应,反应中需要DMTMM共同作用。 这样可以得到更广的蛋白相互作用信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谭丹博士 报告题目《Trifunctional Cross-Linker for Mapp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Comparing Protein Conformational States》  该研究组最近有一项研究工作围绕一种含生物素标签的赖氨酸富集交剂Leiker,谭丹博士在报告中详细展示了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Leiker能够有效改进蛋白质化学交联质谱技术(CXMS)。研究组将以Leiker为交联剂的CXMS用于E.coli全细胞裂解液的分析,发现了3656种相互作用,是之前已有研究方法的10倍。Leiker CXMS比BS3得到的信息要立体很多,能得到更全面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研究者还将Leiker为基础的CXMS用于RNA结合位点鉴定与定量,该方法能够深入揭示蛋白质构象变化。在将Leiker CXMS用于大肠杆菌和秀丽线虫裂解液中的研究中,分别鉴定出3130和893个互补赖氨酸对,并各自发现了677和121种PPIs。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 刘凡博士 报告题目《Charting the Cellular Interactome by Proteome-Wide Cross-Linking Mass Spectrometry》  据刘凡博士介绍,针对交联数据分析的n-square和交联肽段低效裂解这两大难题,该研究组建立了一种新XL-MS工作流-质谱可分裂交联剂法。该法是一种混合MS2-MS3裂解途径与专用的交联搜索数据库结合的方法。研究者将质谱裂解交联剂DSSO应用于测定每个交联肽段的前体质量,解决了n-square问题。交联裂解前体离子可通过质量差异确定数据的MS3采集方向,这些工作都可以在Oribitrap Fusion 和 Lumos Tribrid质谱上完成。这种采集途径提高了MS3实验的成功率,能够解决低效裂解问题和显著改善数据质量。与先前方法相比,报告中介绍的新方法包含以下三个优势。1)能够完成整体蛋白组数据库的交联鉴别 2)包括多种翻译后修饰的交联鉴别 3)在MS2和 MS3水平都有高质量范围。该研究组将此新XL-MS方法用于多种复杂样本,包括大肠杆菌裂解物、HeLa裂解物、排阻色谱分馏的HeLa细胞核提取物与细胞器。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从每种样本得到成千上万个交联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刘超博士 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the Cross-Linked Peptides Identificationin Large Scales》  由于检索空间过于庞大,蛋白组范围内交联肽段(双肽)的鉴定一直都是一项挑战。刘超博士和其团队考察了用于大范围交联肽段鉴定的普通搜索工具的应用效果,并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软件技术pLink 2.0。此技术比先前技术有三方面的改进:1)提高了双肽中单同位素鉴定的精度 2)由肽段索引升级为离子索引 3)引入机器学习(SVM在线训练)。该团队研究表明,通过使用离子索引pLink2.0检索人类数据库,在一小时以内可以完成5000张谱图的检索。干湿结合方法在人库检索1万张二级谱图仅用时不到2分钟。将pLink 2.0与美国西雅图研究人员研发的Kojak相比较,pLink2.0的分析速度约为Kojak的6倍,在精度方面也有一定优势。pLink2.0支持可碎裂交联,可减少可搜索空间和减少谱图数目。华中师范大学 万翠红博士 报告题目《Mapping Conserved Metazoan Protein Complexes with Biochemical Fractionationand LC/MS/MS》  对多蛋白复合物的了解对于生理进程探索非常重要。然而,对多蛋白复合物种类的分布特别是大规模网状图的发现比较困难。万翠红博士研究组通过高分辨生化分离与定量质谱直接分析了可溶性多蛋白复合物的组成,分析C.elegans、D.melanogaster、M.musculus、S.purpuratus和人类的可溶性细胞提取物。研究组采用以人类为中心的综合计算分析,鉴别出2153种蛋白,并新鉴定出7699种成对相互作用和981种共复合作用。这些相互作用能够反映后生动物生理过程相关的核心生理基础。重建的生理作用网有助于深入了解特殊的分子生物机理以及动物细胞的进化。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 郑勇博士 报告题目《Scaffold Protein-Mediated Dynamic Assembly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Normal and Cancer Cells》  很多细胞表面受体通过催化多组分蛋白复合物的形成开始信号传导过程。这个过程通过与受体结合的scaffold蛋白来传导。然而,目前这种scaffold的生物学基本原理仍不明晰。针对这个问题,郑勇博士研究组通过以IP-MRM为基础的方法,根据Shc1复合信号跟踪其空间和实时变化。研究人员进一步将这种方法与生化和基因技术结合,研究组发现Shc1以特殊的方式对EGF有即时的反应,包括明显的磷酸化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人员成功发现Shc1与一种抑制蛋白产生相互作用,是一种快速绑定蛋白基团能够激活促有丝分裂/存活通路,蛋白复合物围绕Shc1的装配变化在细胞间非常显著。对EGFR/Shc1复合物蛋白组分析能为以pTyr为基础的致肿瘤信号导致的乳腺癌提供诊断依据。暨南大学 张弓博士 报告题目《High-Throughput De Novo Proteome Identification Aided by Translatome Sequencing》  De novo肽段序列鉴定能够避免依赖数据库的检索法的缺点,但由于由于没有背景库,无法评估FDR,且极易受到干扰信号误导,因此长期以来无法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大规模鉴定。张弓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研发的利用翻译组测序数据作为蛋白质de novo鉴定质量控制新方法,使肽段de novo鉴定能首次应用在蛋白质组复杂样品的实用化鉴定。研究人员在HCD质谱上应用此方法检测三种肝癌细胞(Hep3B, MHCC97H, MHCCLM3),单次实验鉴定出12000-13000种蛋白质,其灵敏度几乎达到了翻译组测序的水平 而用6种搜库软件鉴定到的真阳性蛋白并集也才7000-8000种。只能用新策略鉴定的4000余蛋白中随机挑选几十个进行MRM验证,几乎都能验证成功。这证明翻译组指导的de novo鉴定效能很高,能鉴定到大量搜索库法无法鉴定到的肽段和蛋白。De novo鉴定的大规模化可引致一系列新的蛋白质组应用。上海生命科学院 李辰博士 报告题目《De Novo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ingle Amino-Acid Variants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issues》  肿瘤蛋白质组-基因组学研究非常关注变异的发现。单核苷酸的多变性(SNPs) 数据库能够给单个氨基酸变体(SAVs)的检测提供依据。李辰博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一种在蛋白组水平发现SAVs的新方法。该法基于de novo算法,肽段的可能候选者可被鉴别并与理论蛋白数据库比较。在人类肝癌(HCC)组织中,研究者成功的应用此方法鉴别和定量已知和新的突变蛋白。在肝组织当中,在细胞核内的突变比较低,突变在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富集比例较高。这种新方法为病人提供了高通量的定制检测途径,可能为潜在临床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机理研究提供帮助。中山大学 肖传乐博士 报告题目《Improving Peptide Identification for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by Incorporating Translatomics Informatio》  目前很多数据库检索方法是利用谱学数据而忽略能用于肽段鉴定的生物系统的其他信息。最近,转录物组RNA-seq的界面信息能提高肽段鉴别的灵敏度已经证实。与转录物组信息相比,翻译物组体现出与蛋白质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其可能对肽段鉴别更有效。在此报告中,肖传乐博士介绍了该研究组设计的高灵敏度肽段鉴定手段IPomics,其以翻译组学信息为主要蛋白鉴定参考。方法得到的推荐蛋白质优先性整合进了新的评分功能。与Mascot和pFind相比,IPomics方法蛋白质鉴定准确度更高,并能够增加整体肽段的鉴定率、谱学信息利用率,并已经利用LC-MS/MS数据集在人类和小鼠蛋白鉴定取得了显著效果。华大基因(BGI-Shenzhen) 闻博 报告题目《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based on Multiple Search Engines》  闻博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有关以多搜索引擎为基础的蛋白鉴定和定量软件的研究进展。目前,串联质谱技术产生的质谱数据解析率往往不高,不同蛋白质鉴定软件由于谱图预处理、打分算法不同等原因导致对同一个数据的解析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虽然有一些开源的软件可以通过精巧的运算将多个鉴定引擎的鉴定结果整合起来取得与单引擎相比更好的鉴定效果,但由于操作往往较为复杂、下游软件比较缺乏等原因,故没有在蛋白鉴定与定量中推广开来。为了促进多引擎整合方法在蛋白鉴定和定量中的应用,该研究组研发了一种多引擎综合鉴定的开源软件IPeak和同重同位素(如iTRAQ、TMT)标记定量软件IQuant,并将IQuant升级到IQuant2。IQuant2采用精妙的算法和mzIdentML标准,整合多引擎搜索结果进行蛋白质定量。在分析水稻蛋白样品(用Q-Exactive分析)和人细胞系蛋白(用TripleTOF 5600分析)样本时,与单个引擎定量结果相比,IQuant2定量的蛋白能提高28.8%,检测的差异蛋白数量能提高多大40%。多引擎搜索不但能够提高蛋白鉴定效果,也能提高蛋白定量效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葛峰博士 报告题目《GAPP: a Proteogenomic Software for Genome Annotation and Global Profiling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Prokaryotes》  葛峰博士在前期蓝细菌的蛋白基因组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注释和翻译后修饰全局发现的蛋白基因组分析软件GAPP。该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高效,具备初步生物信息学知识的研究者就能应用该软件进行原核生物的蛋白基因组数据的深度分析,利用该软件可以高效完成原核生物的全蛋白质组解析和翻译后修饰的全局发现的工作,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将有助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的精准鉴定,并有望成为原核生物基因组注释的一项标准流程。今后研究组还将根据用户的要求和体验继续对该软件进一步升级。复旦大学 周峰博士 报告题目《Genome-Wide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Human Hematopoiesis》  蛋白质组学样品分析需要高分辨分离平台,周峰博士研究组搭建了一种长色谱柱三维蛋白组学定量分析平台(GWPQ), 整套系统完全在线和实现操作自动化。研究者将在此平台建立的蛋白质组学方法与Ribosome profiling相比较,水平相当,在分析模型样品时有80%的重叠。研究者还用此方法开展了人体造血相关细胞的研究,二代测序与应用该平台的蛋白质组方法重叠率达到92%。研究团队利用此方法比较了人体最重要的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发育中14502个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和17127个基因mRNA表达变化。mTORC1信号极大的促进了红细胞进化中线粒体蛋白的翻译,线粒体和mTORC1的遗传和药理学干扰削弱了体内和体外的红细胞生成。该研究支持了线粒体理论机理,可能与线粒体疾病和老化相关的血液缺陷有关。研究者用模式生物小鼠实验验证了线粒体在血红细胞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找到了全新控制血红细胞发育的通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张会博士 报告题目《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Glycoproteins》  已有不少实验证明,糖蛋白的变化与很多疾病相关。张会博士介绍了糖蛋白的生物合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分析糖蛋白的最新方法。糖蛋白的分析是蛋白质分析中最复杂的一种。研究者常把糖和蛋白分开分析,如已有的SPEG(固相提取糖基位点肽)法。该研究组建立了N-糖蛋白数据库,该库可用于检索已鉴定蛋白、通过精确质量数检索候选肽段、鉴定糖蛋白源等。该研究组最近还建立了分析N-linked糖链,糖基化位点,糖基化位点特异糖链,及O-linked糖链分析方法和软件,并探索了用糖基化酶推测多糖的方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于龙博士 报告题目《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of N-Linked Glycansby Using Two-dimensional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糖蛋白糖链的纯化合物对糖链的结构分析、精准检测以及功能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糖链纯化合物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来自大连化物所的于龙博士介绍了该团队根据自身优势,采用纯化制备方法来获取N-糖链纯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者首先介绍了糖链的结构特点并对其分离分析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难点问题,研究者结合课题组的材料优势,构建了以二维亲水作用色谱分离体系为核心的糖链纯化制备流程,该流程包括糖蛋白糖链的释放、富集、二维分离、质谱表征以及核磁结构分析等技术单元。在二维色谱分离体系中,第一维度主要根据糖链的羟基数量而实现不同聚合度糖链的分离,第二维度主要用于同分异构体的分离。由于串联质谱技术并不能得到糖链准确的结构信息,因此,研究者目前正在探索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准确结构的分析。以现有的糖链纯化合物为基础,研究者接下来将分别在功能、结构和定量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以拓展糖链样品库的应用。青岛大学 李磊博士 报告题目《Ultra-Deep Tyrosine Phosphoproteomics Enabled by a Phosphotyrosine Superbinder》  酪氨酸磷酸化网络应用在蛋白组学中不容忽视,如何找到pY尤为重要,但之前方法需要大量抗体才能富集pY。为解决业内这一问题,李磊博士研究组做了不少相关研究,团队研发的Superbinder(超亲体)易于制备,能够有效减轻实验室经济负担。研究者合成了pTyr1和pTyr2两个肽段,比较了SH2 superbinder法与其他几种方法的效果,又增加了Ti4+IMAX的去噪功能,证明其能有效富集pY。与抗体相比,src和grb2超亲体都能有效发现更多pTyr位点。研究者还应用superbinder富集方法进行了Tyr 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如探索人细胞磷酸化蛋白不同功能分类和Tyrosine kinase (TK)的生物活性等。该项研究是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邹汉法团队、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李顺成团队多方合作完成的。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陈悦博士 报告题目《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hort-chain Lysine Acylations with Mass Spectrometry and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赖氨酸是细胞内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靶点。最近,除了赖氨酸乙酰化以外还有一些短链酰基化修饰逐渐被发现。在陈悦博士的早期研究工作中,他从细致的质谱分析中发现了组蛋白赖氨酸丙酰化和丁酰化,两种新的短链酰基化修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两类短链酰基化修饰都是广泛存在的,并可以被特定的酶所调控。最近最新的研究表明赖氨酸丁酰化在Bromo domain识别和精子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索质谱信息中隐藏的其他新的修饰,研究者设计了PTMap软件,用来分析非限定性搜索,得到了一些可靠的新蛋白质修饰鉴定,包括琥珀酰化,巴豆酰化,羟基丁酰化等。在定量研究方面,该团队比较关心蛋白质修饰丰度,因为普遍使用的相对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解释蛋白质修饰的生物学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质谱分析得到的离子峰强度并不能直接比较来计算蛋白质修饰的丰度。研究者针对此问题开发了稳定同位素标记为主的新的蛋白质修饰丰度定量方法,可以直接比较离子峰强度,通缩计算得到每个位点上赖氨酸位点丰度,准确性和重现性都很好。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赖仞博士 报告题目《Mite Allergen Diversity Identification by Proteomics Coupling with Pharmacological Testing》  螨虫、马蜂、牛虻和蟑螂等带有很多种过敏原,一些过敏甚至会导致死亡。过敏的标准治疗方式就是利用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现在很多机构希望把过敏原纯化出来进行过敏治疗,因此对过敏原发现和提取纯化都有更多要求。屋尘螨(HDM) 是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赖仞博士希望结合蛋白质组学、药理和病理学手段来进行过敏原的多样性研究。过敏原蛋白组学研究一般是将分离提取出的过敏原与病人血清进行IgE反应。赖仞研究组将蛋白组学技术和二维免疫印迹法结合,从粉尘螨提取物中鉴定出分属于12个组群的17种过敏原,由Edman降解、质谱分析和cDNA克隆等技术鉴定出其一级结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抑制测试、免疫印迹、粒细胞活化试验、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该研究组发现了8种新的尘螨过敏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邵晨博士 报告题目《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rinary Biomarker Discovery Using Proteomic Approaches》  邵晨博士对业内目前围绕尿蛋白质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据介绍,现在很多科研和医疗开始倾向于做尿液,因其具有易得性和稳定性,且含有丰富蛋白信息。邵晨博士研究组曾通过二维液相与串联质谱鉴定做了一些尿中蛋白质组的研究,尿液蛋白质组可以包括其他体液70%的蛋白质。研究组也通过3DLC-MS/MS鉴定出尿液中的6400多种蛋白,并发现与尿蛋白重合率最高的是脑组织中的高表达蛋白。尿蛋白能够反映很多远端的变化,如帕金森症和脑肿瘤等脑部疾病。在肾脏病中,肾小球损伤病人的肾小球会失去过滤功能而造成尿蛋白显著上升。目前很多研究发现尿蛋白中的生物标记物与一些疾病相关,主要集中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现,如膀胱癌和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已获FDA批准,也有在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中的相关发现。其中,肺癌的研究比较成熟且已进入临床阶段。
  • 超高分辨质谱助力组学发展|赛默飞助阵第二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
    上海 双星峰会2021年11月27-29日,第二届全国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双星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近200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临床疾病、中医药、肿瘤、植物等多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共同交流探讨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在精zhun医学、创新药、植物生理、营养健康、环境和食品等转化应用,共商我国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后疫情时代的研究与发展。为降低疫情影响,大会采取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在线人数达到600人。在此次会议中,赛默飞质谱组学应用专家鼎力助阵,分享超高分辨质谱技术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助力组学研究发展。在本次大会主会场上,赛默飞质谱组学应用资shen工程师范自全报告了“组学前沿-超高分辨质谱技术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引起大家高度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破译人类遗传信息密码的同时,为科研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完整基因编码序列,从而奠定了大量、快速鉴定蛋白质序列的坚实基础。然而,蛋白质以及代谢物的数量远远超过基因组中基因数量——基因分析量在万级,而蛋白质分析量可能在十万-百万级。完整的组学分析对质谱的性能提出了非常高的技术需求。赛默飞Orbtrap超高分辨质谱技术具有超高分辨率、超高质量精度、超高的稳定性及灵敏度等性能优势,助力科学家进行高通量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结构表征和定量分析。质谱技术作为蛋白质和小分子物质的主要检测手段,借助赛默飞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凭借其高精zhun的定性、定量能力,助力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实现精确医疗研究。通过蛋白质组、代谢组、脂质组等多种组学的联合研究,为疾病致病机理发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生物标志物、疾病分型以及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研究人员对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深入,对样品中分子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相互作用的需求日益增加。质谱成像技术能够直观的检测样品中分子的空间分布信息,近年来受到了高度关注与广泛应用,成为与传统光学显微成像互为补充的新一代“分子成像显微镜”。基于Orbitrap的成像技术具有超高的质量及空间分辨率,ji致清晰的成像结果为多种应用领域提供全面丰富的多层次数据。例如在赛默飞质谱成像技术支持下,Spengler教授团队研发出低至1.4μm 空间分辨率的应用,小鼠脑组织成像结果更加清晰。这个水平的空间分辨率也使得单细胞质谱成像技术成为可能。在较大的组织甚至整体动物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采用自主研发的空气动力学气流辅助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技术,在大鼠脑、肾脏和人食道癌组织中观察到数千种代谢物,并且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突破了定量研究中的难题,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会场外赛默飞领xian的Orbitrap质谱技术在现场一众质谱厂商中尤显突出。展台上全方位展示了基于其超高分辨的静电场轨道阱(Orbitrap)质谱平台结合其功能强大的软件平台提供的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全流程的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科研超越。
  • Orbitrap闪耀椰城 ---为植物蛋白质组学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学研究时代进入蛋白质研究时代。功能蛋白的深入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方向。由中国植物学会主办,中国细胞学会染色质与蛋白质组专业委员会协办,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研究大会暨第二届植物蛋白质组最新研究技术培训班”于2016年12月18日-2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整合各种生物学研究技术,深入解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组学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业界关注,多种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各种植物蛋白质组展开提供了条件。 朱玉贤院士做大会报告匡廷云院士做大会报告 赛默飞积极参与此次全国植物蛋白研究大会,在大会上披露了最新的Orbitrap 植物蛋白质组学全流程解决方案。赛默飞色谱质谱应用工程师蒋好在此次大会分会场环节,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基于交联质谱技术的完整分析流程用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精彩报告。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已经转向对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即在前期蛋白质及其翻译后修饰的鉴定基础上,去研究不同蛋白的表达、结构和相互作用网络,来解析蛋白质行使其功能的途径。采用基于化学交联的方法(DSS和DSSO),将存在相互作用的位点或者蛋白进行共价键合,结合不同碎裂模式的质谱技术进行大规模的交联肽段分析,实现对生物体内目标功能体系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绘制,显著提高整个分析流程的速度和鉴定结果的可靠性。他为与会者介绍了相较于传统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如X-ray、NMR和CryoEM,对样品的要求和分析流程的难度大大降低,并能够结合不同的结构生物学方法提供全面的蛋白结构与相互作用信息。赛默飞应用工程师蒋好做分会场报告基于Orbitrap 植物蛋白质组学全流程解决方案 赛默飞色谱质谱应用工程师孙佳楠在会后的培训班上作了“基于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完整分析流程”的报告。她介绍了在目前非靶向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日趋成熟的阶段,然而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定量的更加准确通量更高,相对标记定量方法也在不断的被开发,SPS-MS3质谱方法使定量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比例。质谱是高通量靶向蛋白质定量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TOMAHAQ靶向标记定量方法,具有高的灵敏度、重现性、定量准确等特点,其最大的优势是通量得到非常大的提高,缩短我们实验的周期。赛默飞应用工程师孙佳楠在培训 赛默飞Orbitrap Fusion Lumos三合一高分辨质谱仪在会场外的展台展示时,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优异的性能,以及最新的Orbitrap 植物蛋白质组学全流程解决方案,吸引了不少的目光。参会代表纷纷走进赛默飞展台,与工作人员咨询与交流。 参会代表在赛默飞展台咨询相关应用技术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组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可以高通量的分析正常及病理条件下机体、组织、细胞或亚细胞成分中全部蛋白质,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上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的整体进行比较,分析不同蛋白质组之间在表达数量、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蛋白质,对病变相关蛋白的研究可以为探索病毒本身及其感染机制提供信息,且这些蛋白还可能作为疾病诊断潜在的生物标志和治疗的药物靶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蛋白质组概念的提出及常用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一概念由Wilkins和Williams等在1994年首次提出,以它作为研究对象的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产生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从整体上分析组织,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表达水平与翻译后修饰,探索蛋白质的功能及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蛋白质组学中对蛋白表达分析方面的研究应用较多的技术有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基于2-DE将其重复性和精确性加以改进的双向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difference electrophoresis,2D-DIGE),以及对筛选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快速精确鉴定的串联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ry,MS),其中质谱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质谱技术中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um,MALDI-TOFMS)是分析多肽和蛋白质混合物的主要方法,此外,使用标记的氨基酸在细胞中进行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SILAC)& nbsp 是一种鉴定和定量病毒感染后细胞蛋白中表达差异的有效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病毒学中的应用有助于病毒感染及病毒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蛋白组学技术在及其感染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变宿主的环境。他们能够编码多种多功能蛋白质,这些蛋白能与宿主蛋白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以完成病毒的各种功能。目前,许多病毒的基因组已完成测序,但由于受到病毒影响而发生相应改变的宿主蛋白组、宿主蛋白翻译后修饰等还未被完成阐明。近年来,高通量技术的兴起,如基于质谱技术的定量或半定量蛋白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依托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病毒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加快了对于病毒相关的宿主蛋白鉴定。今后相关研究数据仍会急速增加,这需要更加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全面地了解病毒感染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案例1: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associated coronavirus,SARS-CoV)冠状病毒研究中的蛋白组学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ARS基因组的基因产物包括20多种蛋白质,据报道,有研究学者首次应用DIGE技术分析了SARS-CoV感染的Vero E6细胞,鉴定出355个在SARS-CoV感染后表达发生变化的蛋白,其中186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为理解SARS-Co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对感染SARS-CoV的BHK21细胞进行SILAC定量分析及进一步功能分析表明,BAG3可以抑制SARS-CoV的复制。对感染病人的血清蛋白质组分析,有助于返现可用于病毒感染的诊断、预后及治疗的生物标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案例2: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研究中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据报道,研究学者利用2-DE技术筛选H9N2感染人源细胞系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蛋白,运用质谱技术鉴定到22种蛋白,主要包括细胞骨架蛋白、RNA加工途径相关蛋白和代谢相关蛋白等,其中表达差异显著的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骨架网络的构成。这些蛋白的鉴定有助于理解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中的复制及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案例3: 揭示新型寨卡病毒宿主因子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寨卡病毒(ZIKV)是一种与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有关的黄病毒,具有单链RNA基因组,编码多蛋白,共翻译和翻译后加工成三个结构蛋白,前体膜和包膜以及七种非结构蛋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据报道,有研究学者使用人类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 SK-N-BE2 进行整合蛋白质组学方法,以表征细胞在病毒侵染后的蛋白质组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变化,并使用亲和蛋白质组学来鉴定ZIKV蛋白的细胞靶标。通过亲和纯化结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技术(AP-LC-MS / MS)鉴定与人SK-N-BE2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的10种ZIKV蛋白中的每一种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和相关复合物,研究鉴定到了386种 ZIKV 相互作用蛋白、ZIKV 特异性和泛黄病毒活性相关的宿主因子,这些宿主因子已知与神经元发育、视网膜缺陷和不育相关。由此,相关论文作者绘制了神经元细胞中的ZIKV蛋白-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此外,研究还分析确定了在 ZIKV 感染后特异性上调或下调的1,216个磷酸化位点,表明病毒感染引起基本信号传导通路为 ZIKV 感染引起的增殖停滞提供了新的见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当前,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对病毒感染前后的蛋白表达图谱进行鉴定,进一步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和验证,探索其在病毒感染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寻找病毒的作用靶标,为病毒的预防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途径。& nbsp /span 因此,在继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后,为更能反映真实的变化规律,更到位的解释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进行病毒感染宿主机体的差异及功能蛋白质组分析将是研究发展的趋势。 /p p br/ /p p br/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董 书 伟 ,荔 霞 ,刘 永 明 ,等 .蛋 白 质 组 学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在 中 兽 医 学 中 的 应 用 探 讨 [J ] . 中 国 畜 牧 兽 医 , 2 0 1 2 , 3 9 (1 ) : 4 5 ~ 4 9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Liu H.Advances of SARS-Cov genome[J].Journal of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03,2(11):1~4.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Liu N,Song W,Wang P,et al.Proteomics analysis of diferen- tial expresion of celular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avian H9N2vi- rus infection in human cels[J].Proteomics,2008,8(9):1851~ 185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Pietro S ,Alexey S , Haas D A , et al. An orthogonal proteomic survey uncovers novel Zikavirus host factors[J]. Nature, 201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p p br/ /p
  • 洛克菲勒大学Brian T.​Chait教授获US HUPO 2021组织颁发的蛋白质组学终身成就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3月8日-11日,第17届美国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US HUPO 2021)于线上盛大召开。自2005年以来,美国HUPO每年举行一次年度会议,除US HUPO外,该组织还联合多方举办过3届HUPO国际会议。本年度的US HUPO会议期间公布了该组织的多个奖项结果,其中洛克菲勒大学Brian Chait教授获2021年的蛋白质组学终身成就奖,加利福尼亚大学的PeiPei Ping教授获2021年的蛋白质组学杰出贡献奖。  US HUPO颁发的蛋白质组学终身成就奖全称为“Catherine E. Costello蛋白质组学终身成就奖”,该奖项由US HUPO赞助,是为了纪念其第一位获奖者Catherine E. Costello而设立的。  第三届获奖者(2021年) 洛克菲勒大学 Brian T. Chait  Brian T. Chait教授在过去的42年中,曾与卡米尔(Camille)和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教授任职质谱和气态离子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最近,他一直领导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国家资源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实验室。Chait教授因开发用于表征蛋白质的仪器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2002 ACS质谱杰出成就奖,2007 HUPO蛋白质组学杰出发现奖和2015 ASMS质谱学会的杰出贡献。  往届获奖者一览:  第一届获奖者(2019年)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 Catherine E. Costello  第二届获奖者(2020年)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Ruedi Aebersold
  • 加利福尼亚大学Peipei Ping教授获US HUPO 2021组织颁发的蛋白质组学杰出贡献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3月8日-11日,第17届美国人类蛋白质组学会议(US HUPO 2021)于线上盛大召开。自2005年以来,美国HUPO每年举行一次年度会议,除US HUPO外,该组织还联合多方举办过3届HUPO国际会议。本年度的US HUPO会议期间公布了该组织的多个奖项结果,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的PeiPei Ping获2021年的蛋白质组学杰出贡献奖。  US HUPO颁发的蛋白质组学杰出贡献奖全称为“Donald F. Hunt蛋白质组学杰出贡献奖”,该奖项由《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JPR)支持,旨在表彰Donald F. Hunt教授在蛋白组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Hunt教授为该奖项的第一位获奖者,现在该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获奖者均为美国HUPO会员。  第四届获奖者(2021年) 加利福利亚大学 Peipei Ping  Ping教授任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主教生理学、医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她在心血管疾病的线粒体生物学和蛋白质组重构、数据科学在分子表型和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计算分析平台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国际认可。Ping教授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血管医学综合数据科学培训NHLBI T32项目主任,也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mueli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可扩展分析研究所(ScAI)副主任。从2014年到2019年,Ping博士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NIH BD2K卓越中心(HeartBD2K)的项目主任。  往届获奖者一览:  第一届获奖者(2018年) 弗吉尼亚大学 Donald F.Hunt  Donald F.Hunt是弗吉尼亚大学化学和病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以在质谱领域的研究而闻名,开发了电子捕获负电子质谱(ETD),在FT-MS方面做出许多贡献。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Donald F. Hunt一直是质谱领域的先驱。Hunt 发表了3000多篇文章,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进入学术领域,并在质谱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此外还教授了4,000 多名医学预科学生。  Hunt教授的杰出贡献是:开发质谱仪器和方法来分析蛋白质,对蛋白质组学和质谱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Hunt教授于1968年加入到弗吉尼亚大学,成为开发利用质谱研究生物有机分子技术的先驱。质谱学起源于物理化学,但Hunt教授和其他一些先驱者表明,这些工具也可以应用于生物,并最终用于生物医学用途。Hunt教授更是超过 25 项专利和专利申请的共同发明者,曾共同撰写了超过 300多篇学术出版物,并跻身全球 130 位引用最高的化学家之列。  第二届获奖者(2019年) 雪松西奈医疗中心 Jennifer Van Eyk  第三届获奖者(2020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 Steven Gygi
  • 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新机制
    全球有3500万人深受阿尔茨海默症(AD)的困扰,但目前尚无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促进AD治疗手段的发展,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研究。已有研究者通过 GWAS鉴定出许多阿尔茨海默症风险基因,但这些风险基因是如何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尚不十分清楚。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Prote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PWAS)通过蛋白质的功能变化将基因和表型联系起来,是一种新型的以蛋白质为中心的遗传关联研究方法,在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1年1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IF=27.603)上报道了来自埃默里大学医学院题为“Integrating human brain proteomes wit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data implicates new protei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的研究文章。该团队运用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prote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PWAS),将阿尔茨海默症(AD)队列 GWAS结果与人脑蛋白质组进行了整合,旨在鉴定通过影响脑蛋白丰度而导致AD风险的基因,深入了解这些基因座如何影响AD的发病机制。  研究结果  1.PWAS鉴定出AD相关重要基因  在发现阶段,作者收集到375例捐献者死后大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PFC)样本,使用TMT质谱策略获得人脑蛋白质组数据。整合已有的AD GWAS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结果,通过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PWAS)鉴定出13个顺式调节脑蛋白水平的基因(图1,表1)。接下来,作者使用相同的AD GWAS数据与另一组独立的152例人脑蛋白质组数据整合分析,与前面发现的13个蛋白相比较,其中10个在PWAS阶段得到验证(表1)。  图1 发现集AD PWAS曼哈顿图  表1 AD PWAS鉴定13个重要基因  2.重要风险基因COLOC和SMR分析  为了研究调控脑蛋白的重要基因与AD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作者进行了贝叶斯共定位(COLOC)和孟德尔随机化(SMR)分析。首先,使用贝叶斯共定位(COLOC)检验发现13个基因中有9个符合因果关系。然后通过孟德尔随机化(SMR)分析,结果表明顺式调控蛋白丰度介导了这13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与AD的关联。总的来说,作者发现7个基因在COLOC和SMR / HEIDI分析的因果关系上具有一致的结果(CTSH,DOC2A,ICA1L,LACTB,PLEKHA1,SNX32和STX4),另外有4个基因的因果关系在这两种分析中结果不一致( ACE,CARHSP1,RTFDC1和STX6),EPHX2和PVR的结果不具备因果关系(表2)。  表2 发现阶段AD PWAS中13个重要基因的 COLOC和 SMR分析3.确定11个AD PWAS重要基因  通过验证队列重复和因果关系测试的结果,作者在13个通过PWAS发现的重要基因中,确定了11个与AD有因果关系的风险基因(CTSH,DOC2A,ICA1L,LACTB,SNX32,ACE,CARHSP1,RTFDC1,STX6,STX4和PLEKHA1),其中9个重要基因在PWAS阶段得到验证(表3)。  表3 总结11个AD PWAS重要基因,并证明与AD中的因果作用一致  4.PWAS结果不受APOE e4影响  载脂蛋白APOE e4等位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症密切相关,因此作者为了探究APOE e4是否影响了PWAS结果,从蛋白质组中去除掉APOE e4的作用,使用去除后的蛋白质组图谱进行了AD PWAS。分析发现了13个与发现阶段PWAS结果一致的重要基因和6个其他基因,且所有13个基因都具有与发现阶段PWAS中相同的关联方向。此外,COLOC和SMR / HEIDI测试的结果发现了与原始发现相同的因果关系证据,这些结果均表明本实验发现不受APOE e4的影响。  5.TWAS锁定与PWAS相关基因  众所周知,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是遗传信息从DNA转录传递给RNA,再从RNA翻译传递给蛋白质。因此,作者收集到888个欧洲个体的大脑转录组数据,将AD GWAS结果与其整合,进行了AD的全转录组关联研究(TWAS)。AD TWAS鉴定了40个基因,其FDR为p0.05时,其基因调控的mRNA表达水平与AD相关(图2)。与蛋白质水平上鉴定出的11个潜在风险基因相比,ACE,CARHSP1,SNX32,STX4和STX6这5个基因与PWAS结果相似,与AD具有关联性。(表3)。  图2 AD TWAS Q-Q图  6.单细胞测序发现细胞类型特异性  最后,作者使用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样本(dPFC)单细胞RNA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先前确定的11个重要风险基因中,有6个基因呈现细胞类型特异性富集。DOC2A,ICA1L,PLEKHA1和SNX32富含兴奋性神经元,而CARHSP1在少突胶质细胞中富集,CTSH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富集(图3)。  图3 单细胞类型表达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收集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队列,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运用全蛋白质组关联研究(PWAS)挖掘了十多个重要风险基因,这些风险基因可以通过改变大脑中蛋白质丰度进而影响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为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标。
  • 张玉奎院士、张丽华研究员团队蛋白质组学最新成果:N-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分析新方法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1810组)张丽华研究员和张玉奎院士团队,蛋白组组学分析最新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团队发展了N-磷酸化肽段高选择性富集新方法,并结合肽段的高效分离和高灵敏度鉴定,实现了N-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覆盖分析。  与研究相对深入的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侧链氨基上的蛋白质O-磷酸化修饰相比,发生在蛋白质组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上的N-磷酸化修饰,由于P-N酰胺键具有较高的吉布斯自由能,且易发生水解,目前仍缺乏有效的N-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制约了人们对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  团队研制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亚二微米硅球,并通过在硅球表面键合双二甲基吡啶胺双锌分子,在中性条件下实现了N-磷酸化肽段的高效、高选择性、快速富集 通过基于该材料的on-tip富集方法和液质联用分离鉴定的结合,不仅从HeLa细胞中鉴定到3384个N-磷酸化位点(目前最大的哺乳动物N-磷酸化数据集),而且还发现N-磷酸化位点附近亮氨酸高度表达 建立的N-磷酸化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不仅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也为推动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章链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 全球首发!景杰生物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透视”微观蛋白世界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中,空间组学被评选为未来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这标志着空间组学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有望为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在这一技术浪潮中,景杰生物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佼佼者。自2021年6月首次推出空间蛋白质组以来,景杰生物不断对技术与体系进行全面优化,一次次刷新着空间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边界。如今,景杰生物再次重磅推出“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依托于景杰生物创新的10X Proteomics平台,该技术能够支持组织微环境的全覆盖高深度蛋白质组空间检测。在实验中,景杰生物研发团队选择了癌症石蜡样本,运用全流程的先进仪器设施,如徕卡冷冻切片机、数字玻片扫描系统和蔡司激光捕获显微切割仪,进行一站式操作。经过烤片、脱蜡、复水、HE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后,成像技术精准定位目标区域,并进行无间隔地切割取样。酶解后使用Orbitrap Astral / timsTOF 最新款高性能质谱平台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从而得到与组织微环境图像匹配的全覆盖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全覆盖检测,得到了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100份蛋白质组学数据,每份数据对应精细组织,无间隔地构成了“全息”的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共检测到5500多个蛋白,平均每个样本可检测到4100多个蛋白,是目前最大最全面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数据集之一。对于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得到的庞大数据集而言,如何有效地利用生信分析手段进行挖掘和展示是大家的重要关注点。为此,景杰生物生信和人工智能团队借鉴空间转录组的分析经验,针对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帮助我们“看得见、挖得深、画得漂亮、画得清晰”。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方案,可实现与空间转录组学类似的:全息空间样本点无监督聚类分析、类间差异分析/差异蛋白功能注释、单个差异蛋白空间可视化、基于清晰的组织病理特征注释和指定病理分组差异分析、基于反卷积等算法注释细胞类型得分/比例等等个性化分析。相信这样一套分析的组合拳,一方面可以将蛋白信息清晰还原到组织空间微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临床病理信息精准结合,定会成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标杆,加速精准医学和基础研究。随着本次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发布,景杰生物已搭建成全球首个结合空间蛋白质组学、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以及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的一站式空间组学平台。包含了既可以满足个性化选取不规则点位进行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空间蛋白质组学,又可以进行个性化选取不规则形状点位进行磷酸化修饰精准检测的空间磷酸化修饰组学,本次又实现对组织微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全覆盖式蛋白质组精准检测的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多项需求,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更多选择。展望未来,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将在癌症研究、神经科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景杰生物作为空间蛋白质组学的先驱和引领者,将不遗余力全面推进空间蛋白质组学的技术进步,为前沿研究保驾护航!
  •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第三轮通知(附日程)
    蛋白质组学与转化医学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第三轮通知   为积极促进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增进国际间合作交流,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和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IFP)主办,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及浙江大学共同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定于2011年4月15日—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一、会议安排   本届会议设有大会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和墙报三种形式。大会将邀请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和教授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会议规模约1000人左右。   国际特邀报告人:   John R. Yate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   Rolf Apweiler, 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British   Amos Bairoch, Swiss Institute of Bioinformatics, Swiss   Mark Baker,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Daniel W. Ch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   Catherine E. Costello,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   Lokesh Josh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Ireland   Gilbert S. Omen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Christopher M. Overall,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Henry Rodriguez,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   Pothur Sriniva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   Mathias Uhlén,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eden   Jennifer E. Van Eyk,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Peipei P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国内特邀报告人:   陈竺院士,贺福初院士,郑树森院士,饶子和院士,张玉奎院士   大会邀请报告人:   Xiaodong Ch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USA   Ren Lai, Professor, 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CAS, China   JianJun Li, Professor, National Res of Council of Canada, MS of glycobiology, Canada   Lei Li, Professor,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SA   Min Li, Professo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USA   Yixue Li,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AS, Shanghai, China   Chenwei Lin, Senior Scientist,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Seattle, USA   Siqi Liu, Professor,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 Beijing, China   Xiaohong Qian, Professor, BPRC, Beijing, China   Bing Su, Associate professor, Yale University, USA   Shengce Tao, Professo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Weiguo(Andy) Tao, Associate Professor, Purdue University, USA   Yaping Tian, Professor, 301 hospital, Beijing, China   Rong Wang, Research Professor, 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NY, USA   Yinsheng Wa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CA, USA   Qingyi Wei,Professor of Epidemiology,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Shiaw-Lin (Billy) Wu, Research Associate Professor, Barnett Institute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SA   Ping Xu, Professor, BPRC, Beijing, China   Pengyuan Yang, Professo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Rong Zeng, Professor,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AS, Shanghai, China   会议同时举办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领域相关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新技术的展览、展示会。 日 程 安 排 4月14日 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培训 4月15-17日 学术大会 4月18日 会后旅游   二、会议议题   会议主要讨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内容包括:疾病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修饰和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抗体相关技术,蛋白质组微分析以及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领域。   会议主题:蛋白质组学与转化医学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组织/器官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 定量蛋白质组 信号转导与调控 蛋白质相互作用 植物蛋白质组 计算蛋白质组学 临床蛋白质组 代谢蛋白质组 模式动物蛋白质组 结构蛋白质组 抗体及芯片   三、会议语言   英文   四、会议组织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   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IFP)    承办单位: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浙江大学    主 席:贺福初,平琲琲,段会龙,秦 钧   学术委员会    主 席:John Yates (TSRI, USA)   Ruedi Aebersold (ETH-IMSB)    委 员: (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正军 陈志南 丁建平 高友鹤 何大澄 贺福初 李亦学 梁宋平 刘斯奇 刘银坤 钱小红 强伯勤 秦 钧 饶子和 施 前 施蕴渝 汪尔康 王红阳 杨芃原 杨晓明 张学敏 张玉奎 赵晓航   组织委员会    主 任:贺福初,平琲琲,段会龙,秦 钧    委 员:(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志南 丁建平 高友鹤 何大澄 贺福初 李 明 梁宋平 刘 超 刘斯奇 陆满晴 潘全威 钱小红 秦 钧 饶子和 施 前 王东根 徐 平 杨芃原 杨晓明 杨秀荣 张先恩 张玉奎 甄 蓓    秘 书 长:钱小红    副秘书长:甄 蓓 施 前   秘书处    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联系人: 甄 蓓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邓 宁 浙江大学   张雪莉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电 话:010-80705188 传 真:010-80705155    E-mail:cnhupo@163.com    会议网站:http://61.50.138.116/bprchy/cn  http://60.191.25.30/   媒体支持   生物谷 仪器信息网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丁香园 分析测试百科网 中国色谱网   五、会议报到   报到时间:2011年4月14日8:00-21:00、15日8:00-10:00   报到地点:第一世界大酒店,东大堂会议报到厅(4月14日注册地点)   第一世界大酒店,第一世界厅(4月15日注册地点)   六、会议注册费(国内代表)   2011年1月20日前注册:1200元(人民币)/位(在读学生:900元/位)   2011年1月20日后注册:1400元(人民币)/位(在读学生:1100元/位)   技术培训费(与注册费一并交纳):200元(人民币)/位   七、会议交通   4月14日,会议安排杭州火车站接站,时间为7:30-22:30 ,原则上每一个半小时发一趟车,具体的发车时间视情况而定。请您到达杭州火车站后,联系接站人员,并上车休息,然后根据接站的情况进行发车。   会议不安排杭州火车南站接站,请杭州火车南站下车的代表自行前往酒店。   如您自行前往酒店,请参照下面的交通指南:   1、萧山机场:从萧山国际机场乘出租车到机场高速路,经风情大道,到达第一世界大酒店   2、杭州火车城站:乘K101路(城站火车站—西湖体育馆),到总管塘下车,乘K515路(区间)(延安路—杭州乐园),至杭州乐园下车   3、杭州火车南站:乘萧山K26路(萧山火车站—东方文化园),至中医院下车,乘萧山K16路(时代超市—东汪村),至杭州乐园下车。   注:火车城站距离酒店12公里,打的费约47元。   火车南站距离酒店7公里,打的费约25元。   萧山机场距离酒店13公里,打的费约50元。   八、注册须知   1.请与会代表携带本人身份证,学生代表需携带学生证。已交费代表请带好汇款凭证,以备核对。   2.注册代表权益:   正式代表和学生代表,可以参加会议组织的所有活动、注册费包括会务费、资料礼品费、会议安排旅游、4月15日—17日中晚餐费用。   九、会议安排   1. 主会场:第一世界厅   2. 分会场:   第一世界厅 苏黎世厅 创意城厅 威尼斯厅   3. 技术培训教室:创意城厅   4. CNHUPO理事会会场:渔人码头厅   5.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会地点:创意城厅/苏黎世厅   6. CNHPP& PHOENIX国际咨询会:渔人码头厅   7. 第一届中欧功能糖蛋白质组学研讨会:中国渔村厅   8. 展厅、墙报场地:热带雨林中庭   9. 试片室/学术组:第一世界厅   10. 早餐及自助餐:望湖厅   11. 开闭幕式晚宴:望湖厅   12. 茶歇:热带雨林中庭   十、 住宿安排   浙江杭州 第一世界大酒店   五星:标准间480元/天,单人间480元/天   四星:标准间350元/天,单人间350元/天   会议地址:浙江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有限公司(浙江杭州萧山区湘湖路92号)   十一、学术发言及证书登记   大会和分会发言及壁报交流的参会代表,请在注册当日(2011年4月14日)将报告材料交至大会学术组(试片室/学术组:第一世界厅),报告材料须为Powerpoint文件,一律要求英文准备,存储于移动硬盘、USB闪盘或光盘之中,大会提供笔记本电脑和幻灯放映设备,不接受个人电脑接入。如有特殊需求,请提前与大会学术组联系。   大会发言请使用英文。   墙报(国际标准大小1.0m×1.2m(宽×高))请报到后根据编号热带雨林中厅墙报地点张贴。   大会学术委员会将评选优秀墙报,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优秀墙报奖。   论文被录用的参会代表可登记领取会议论文证书,所有参会代表可登记领取学分证书。需要学分证书的代表请在注册时提交个人1寸免冠照片一张。证书登记在现场注册时提出。   收费:论文证书工本费20元,学分证书工本费10元。(会后寄出)   十二、会后旅游   湘湖半日游:湘湖被誉为西湖的“姊妹湖”,横跨8000年的古文明。湘湖旅游度假区规划总面积51.7平方公里,恢复湖面7.5平方公里。“湘湖八景”在生态湘湖、文化湘湖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湘湖生态系统,形成飞鸟禽鱼的乐园,营造出一处湘湖古越文化氛围。   十三、联系方式   会议网址:http://61.50.138.116/bprchy/cn  http://60.191.25.30/   大会会务组:   电 话:010-80705188(学术) 80705166(招商)   传 真:010-80705155   E-mail:cnhupo@163.com   地 址:北京昌平区科学园路33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邮 编:102206   *请注明:“蛋白质组学大会”   注册费汇至:   帐 户: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市永定路支行   帐 号:0200004909200041055   * 务必注明:蛋白质组学大会*(汇款前请先打电话联系,汇款后将汇款凭据传真至我处,以确保汇款安全到帐)   十四 、附件   附件1_大会日程.doc   附件2_会议报告日程.doc   附件3 技术培训日程.doc   附件4 新技术推广会日程.doc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三月
  • 中国蛋白质组学世界领先
    2003年12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HLPP)启动,这是我国领导的第一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也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钧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十余年来,HLPP经历了三代更迭,从第一代版本的肝脏总蛋白质组,到第二代的肝脏细胞器蛋白质组,以及到刚刚完成的第三代肝脏不同细胞亚群的蛋白质组解析。HLPP的肝脏蛋白质组研究正在并将继续作为“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的先导,为CNHPP的发展探明道路。 事实上,通过HLPP研究十余年的努力,中国蛋白质组研究团队已向世界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据记者了解,中国科学家成功构建了迄今国际上质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人类第一个器官蛋白质组的表达谱、修饰谱、连锁图及其综合数据库;首次实现人类组织与器官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对接;在炎症诱发肿瘤等方面,发现一批针对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潜在药靶、蛋白质药物和生物标志物。 2008年,张学敏课题组首次发现炎症和免疫的新型调控分子CUEDC2,可作为肿瘤耐药的新标志物,从而为克服癌细胞耐药提供了原创性的药物新靶点和治疗新思路。2010年,周钢桥课题组“逮到”肝癌的易感基因,为肝癌的风险预测和早期预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生物标记̷̷上述几项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的《科学》《自然》系列杂志。 秦钧认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是我国生命科学中几个能够始终跻身世界前沿的科学领域之一。 而现在,世界蛋白质组学领域内的新一轮科技竞赛已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表示,虽然中国在蛋白质组学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国外有些团队如今正快马加鞭,中国科学家必须加快步伐,不能丧失已经取得的优势。 这也是我国开展CNHPP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真正的原始创新,是中国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贺福初说。
  • 走访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蛋白组研究成为了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下一步的重大科学命题。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6月30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牵头,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及江中集团共同发起,组建成立BPRC,并于2005年10月29日正式入驻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2012年7月26日,仪器信息网编辑和我要测工作人员走访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Beijing Proteome Research Center以下简称BPRC)。走访得到了BPRC技术部史冬梅部长的热情接待,不但了解了BPRC的一些具体情况,还参观了部分实验室。   据了解,BPRC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质组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与开发,经过5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执行总部、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军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另外,申报的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也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即将启动建设。BPRC建成“产、学、研、用”四维一体的综合基地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中。    BPRC取得的部分资质   BPRC内部办公区   BPRC部分专家简介   BPRC实验室部分仪器:AB SCIEX三重四极杆质谱   BPRC实验室部分仪器:赛默飞三重四极杆质谱   BPRC实验室部分仪器   仪器信息网编辑和史冬梅部长(中)合影   科研项目   BPRC现有蛋白质分离鉴定、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多肽组、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定位、功能蛋白质组、功能基因组、肝脏免疫学、脑/神经蛋白质组、模式生物蛋白质组、抗体工程、蛋白质工程、蛋白质组新技术、生物信息学、网络与信号转导共15个研究室,仅拥有的大型设备总价值就达六、七百万,研究团队200多人,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16名研究员、23名副研究员,还有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理事1人、亚太地区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副主席1人、蛋白质组学国际权威刊物Proteomics编辑4人,CNHUPO委员12人。   目前,BPRC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共计172项,其中由中心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包括973有4项,863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1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军用特需新药创新专项7项。   在接受任务的同时,BPRC也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多人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军队和北京市的科研奖项,仅2011年,BPRC就有10名科技人员获奖,其中贺福初院士获得由人类蛋白质组组织颁发的“杰出贡献奖”,张令强研究员一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和“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3个奖项 在国际刊物Nature、Science、Mol Cell Proteomics等发表了多篇文章,平均影响因子达5.7 除此之外,BPRC还获得了40项国家、欧盟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并将部分开发的软件放到互联网上,供有需要的人免费使用。   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研的关键和未来,BPRC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一、对现有人员的扶持和激励,设立“凤凰”杰出人才奖励基金、“雏鹰计划”、“青苗计划”、“重点实验室青年研究项目”和“绿叶奖”等各类人才基金,鼓励人才大胆创新 二、对生力军的大力培养,除军事研究科学院招收的部分研究生外,BPRC还接受访问学者、留学生和进修生,至今已培养出100余名博士、80余名硕士、20余名博士后,其中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问论文 三、面向蛋白质相关研究人员的技术培训,BPRC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近万人次,包括医疗、制药等多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推进中国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推动。   在人才的培养的同时,BPRC也不忘交流和互动,先后主办了多次大型学术会议和科研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去,参加国外的高端科研会议学习、取经,如2011年9月4-7日,贺福初院士等一行十余人赴瑞士日内瓦参加第十届国际蛋白质组大会 另一方面欢迎国外的专家学者来BPRC进行学术交流,如世界知名制药企业罗氏和默克公司,都曾由全球研发总裁带队,带领公司高层和技术人员到BPRC参观、考察。   对外服务   BPRC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平台的人力、技术和设备优势,本着资源共享的宗旨,接受委托研究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资质方面,BPRC参与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组织的全球27家实验室比对评估实验,是首批获得100%正确结果的6家实验室之一,并通过了ISO/IEC17025:2005(CNAS-CL01)实验室认可,有着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员,可提供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及相关药物结构确认等多项服务。目前为止,服务范围已覆盖全国各省市,为500余家研究院所、高校、医院、食品及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过技术服务。   另外,BPRC还对外提供一些科研检测试剂盒和毛细管液相色谱填充柱。这些都是BPRC自主研发,平时应用于研究中的一些成熟产品,对于特定实验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和更短的检测时间,并可根据客户需要量身订制,满足客户实际需求。   附录: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http://www.bprc.ac.cn
  • 总裁专访 | 蛋白质组学新里程
    2020年是蛋白质组学发展关键的一年,全球新冠疫情突显了蛋白质组学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临床应用。人类可以从这次新冠疫情中汲取许多经验,毫无疑问地,这些将在未来几年内影响蛋白质组学发展。近日,Technology Networks与布鲁克道尔顿生命科学质谱执行副总裁Rohan Thakur博士进行了交流,讨论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以及蛋白质组学在新冠疫情研究中发挥的作用。Rohan Thakur:我认为HUPO Connect 2020大会有两个特别的亮点:PaSER的推出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细胞分析。首先是PaSER的推出,这是我们IPA并购的第一款基于GPU强大数据处理功能的搜索引擎软件。PaSER适用于翻译蛋白质组学,其涉及到很多运算并产生的文件格式较大。当您进行搜库时,这些生成的大量数据集将遇到很多问题,如假阳率等。PaSER致力于解决减少搜库时间以至于花费更少的时间用在数据分析上。间由传统60-90分钟的运行缩短到11分钟。例如Roman Fischer博士和Andrew Webb博士的研究就利用timsTOF Pro成功缩短了分析时间。 布鲁克于2020年5月8日完成了与IPA的资产并购,并在HUPO 2020大会推出了新产品PaSER,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当数据采集完成时很快即可以获得蛋白与肽段信息。第二个亮点是Matthias Mann教授发表了关于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在原型系统上取得了早期数据。从这个系统得到的单细胞的数据实现真正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而不是仅仅将多个细胞放在一起并称之为单细胞分析。这是蛋白质组学中一个突破性成就,Matthias展示的数据非常让人震撼。Rohan Thakur:Catherine Wong(黄超兰)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关于COVID-19的研究论文。他们利用timsTOF Pro得到蛋白质组学数据并提出了新冠肺炎两阶段的发病机制。Rohan Thakur:由于许多软件都是为分析小型数据而编写的,所以我们现在面临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处理成爆发势态的海量数据。如果需要比较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您需要通过取得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代谢组学等一系列数据,比较多组学数据才能提供生物护照或完整个人报告,这也是为什么个性化医疗从五年前开始如此流行的原因。近年来,蛋白组学处理数据速度不同往昔,高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允许您首先决定蛋白质组学研究数据是否合理。科学家们可以成功进行全群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这些在短短两三年内取得的进步,实际正在改变人们对数据的看法,我认为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挑战。Rohan Thakur:MetaboScape是布鲁克代谢组学分析的关键软件包,SCiLS是一款出色的成像软件。在MALDI-2发布后,我们使用SpatialOMx从一个组织样本中收集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通过综合这些信息并将其提供给技术人员、病理学家或肿瘤科医生,他们可以根据治疗或疾病进展来查看不同的分子特征,并决定如何进行个性化治疗。这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连接软件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各组学间的无缝体验,加速或扩宽用户决策过程并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但是,目前生成的海量数据只会带来新的问题,还不能帮助科学家做出具有可行性的决定,这也是布鲁克主要想解决的目标。Rohan Thakur:我们有两项主要工作。一个是澳大利亚JeremyNicholson教授团队在研究COVID-19相关代谢和代谢物方面展现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为了解新冠后综合症铺平了道路。图: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研究中心(ANPC)第二个项目是,Catherine Wong(黄超兰)教授团队用timsTOF Pro技术对COVID-19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这项研究利用dia-PASEF等方法可以检测到更多蛋白质提高了蛋白的覆盖深度。我认为新冠疫情带来的积极面在于为组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科学家试图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来了解全世界的疾病,这几乎接近“登月”式的共同努力,有助于突出“组学”的运用来解决真正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
  • 大会报告:蛋白质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2010年5月15日,蛋白质组数据处理暨全国生物质谱学术交流会”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会议为期两天,主要讨论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和应用、数据挖掘和生物质谱等方面的现状及其进展。在所有的大会报告中,除一些关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的大会特邀报告外,第一天的专家报告集中讨论了糖蛋白组的最新分析技术与研究进展,第二天的报告集中讨论了蛋白质数据处理技术,包括蛋白质组生物数据库及分析平台的构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等方面。   蛋白质组数据库被认为是蛋白质组知识的储存库,包含所有鉴定的蛋白质信息。而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是识别新型生物标记物模式的有效手段。质谱仪检测的数据含有大量潜在信息,因此,建立完善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库,开发实用性强的数据处理软件工具,以及提供良好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处理方对蛋白质组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段会龙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谢红卫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了关于此方面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本文作简要报道:   报告题目: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软件pFind系统新进展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贺思敏研究员 贺思敏研究员   pFind系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自2002年开始持续研发的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软件,可以替代同类国际主流软件,已安装在国内多家蛋白质组学重点研究单位,并在ABRF组织的国际评测以及核心岩藻糖化修饰位点鉴定等科研实战中表现出色。   贺思敏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介绍pFind系统不同于国际同类软件的核心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然后介绍pFind系统近期在开放式修饰类型发现、高精度一级质谱分析、新型碎裂方式串联质谱分析、肽序列从头测序、标记定量分析以及并行加速系统研制等方面的进展,最后介绍了pFind系统的下一步研究设想。   报告题目:构建心血管蛋白质组生物医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   报告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段会龙教授 段会龙教授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以高分辨率质谱技术为基础的心脏蛋白质组研究是发展心血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段会龙课题组通过对心血管医学和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库,重点在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集成、处理和分析,生物医学数据库体系构建、数据共享和发布等诸多关键技术上进行突破。   该课题组目前已完成了如下工作:   (1)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体系结构:构建了以蛋白质组信息为主体的数据库体系结构,以心脏线粒体蛋白质组为基础建立了核心数据集,该核心数据集包含了1663种心脏线粒体蛋白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2万7千多个生物质谱谱图。   (2)心血管蛋白质组数据库搜索引擎:初步建立了数据搜索引擎,可通过蛋白、肽段序列等信息对相应的生物质谱谱图进行检索,实现了与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 (EBI) 的IPI蛋白质数据库间的数据关联。   (3)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库平台:研究和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网络公共平台。该网络平台的首个版本将在2010年末面向全世界发布,通过对心血管生物医学数据信息和资源的实时共享,服务于全世界心血管研究群体。   报告题目:大规模蛋白质组研究中的质谱数据定量分析方法   报告人: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谢红卫教授 谢红卫教授   谢红卫教授利用一系列大规模定量分析的数据集,包括稳定同位素标记和进行重复实验的无标记定量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大的结果:   (1)总结了无标记和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数据分析的典型流程,并且结合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初步研究了各种分析流程优势和问题。   (2)针对丁来那个信息提取问题,利用重复实验数据集,比较优化了其关键步骤。   (3)利用实际实验数据,初步研究了同位素分布实验误差和质荷比误差等对定量分析参数选择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4)针对定量计算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索引文件和基于hash表的信息检索方式,将定量计算的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10。   (5)设计了一种可逆的色谱保留时间对齐模型,大大缩短了无标记定量数据处理中色谱保留时间对齐的计算复杂度。   (6)提出了一种以信号强度为参量的差异分布模型,能够提高差异检验的灵敏度。   (7)开发了无标记定量软件LFQuant、标记定量软件SILVER,已经无鉴定定量分析工具XICFinder。其中SILVER能够支持自定义标记方法,提供了图形化界面。LFQuant速度和定量精度等性能经过了多次优化。   报告题目:多层次蛋白质磷酸化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叶明亮研究员 叶明亮研究员   叶明亮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蛋白质磷酸化的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节点蛋白质的磷酸化、生物体内的所有蛋白质的磷酸化(即磷酸化蛋白质组)、生物体内的所有激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磷酸化调控网络)。不同层次的分析有不同的目的,样品的复杂度也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节点蛋白质的磷酸化分析方面,为实现对某一感兴趣蛋白质中磷酸化位点的全面分析鉴定,发展了一种基于改进的目标-伪数据库用于数据检索,来高覆盖率、高可靠鉴定简单蛋白样品中的磷酸化位点信息的方法。并且从搜库耗时上,允许用多种低特异性的酶来提高简单蛋白样品的序列鉴定的覆盖度,从而更加全面的鉴定样品的磷酸化位点信息。   在磷酸化蛋白质组层次上要实现在保持较高可信度和灵敏度的情况下对海量质谱数据以及检索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针对磷酸化蛋白质组学中磷酸化肽段鉴定难,假阳性率高,主要依赖于人工验证的现状,发展了一种结合MS2和MS3图谱以及正伪数据库检索的自动磷酸化肽段鉴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MS2和MS3的鉴定信息,提高了磷酸化肽段鉴定的灵敏度和可信度,可以自动的对磷酸化肽段进行鉴定而无需进一步的人工验证。利用这种方法,结合磷酸肽的多维分析已经可以从人肝组织中鉴定超过8000个磷酸化位点。最近,其课题组还发展了一种基于分类筛选的磷酸化肽段鉴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MS2/MS3方法的高可信度,并且考虑了部分不易发生中性丢失的磷酸化肽段的鉴定,进一步提高了磷酸化肽段鉴定的灵敏度。   在磷酸化调控网络层次主要是揭示激酶与底物蛋白质上磷酸化位点的对应关系,叶明亮研究员表示,这是该课题组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已经在与合作者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模拟构建磷酸化网络图。
  • 首届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日程安排公布
    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研究中产生的数据规模越来越大。依靠简单的手工处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问题的需求,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算法与软件工具来自动处理大批量的蛋白质组数据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这就是“计算蛋白质组学”(Computational Proteomics)。   “计算蛋白质组学”是以计算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开发高效的算法和实用的软件工具来处理大规模的蛋白质实验或模拟数据,解决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蛋白质鉴定、翻译后修饰分析、蛋白质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结构或蛋白质动力学等领域中的问题。我国的计算蛋白质组学与国际基本处于同步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最近十年内在中国蛋白质组学项目的驱动下,计算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发展迅速。   为了推动计算技术在中国的蛋白质组研究中发挥出更加切实的作用,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将于2010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主题:计算蛋白质组学   研讨内容:质谱数据分析、蛋白质鉴定、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定位、蛋白质结构、蛋白基因组学等。 会议报告日程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上午: 大会邀请报告(一)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Invited talks 地点: 中科院计算所一楼多功能报告厅 主持人: 王通 应万涛 时间 Time 报告题目 Title 报告人 Speaker 报告人单位 Institution 报告摘要页码 Abstract Page 8:30-9:00 签到注册 参加培训的不需注册 (不收注册费) 9:00-9:10 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CNCP2010 贺思敏 中科院计算所 9:10-9:20 欢迎词 Opening Ceremony 所领导 中科院计算所 9:20-9:40 合影 Photo 全体 (计算所一楼大厅) 9:40-10:10 糖蛋白结构的质谱数据库 杨芃原 复旦大学 19 10:10-10:40 核心岩藻糖化蛋白质特异性发掘的系统解决方案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atic method coupling consecutive MSn and software tools for charactering core-fucosylated glycoproteins 应万涛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20 10:40-11:10 利用串联质谱技术解析多糖结构 Glycan Structure Sequencing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张凯中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21 11:10-11:20 休息 Break 11:20-11:50 解码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信号通路网络 Deciphering the Signaling Network in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Migrating Cells 汪迎春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2 11:50-12:20 信号通路分析辅助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Pathway analysis-assisted study strategy in functional proteomics 王通 暨南大学 23 12:20-13:30 午餐 Lunch 全体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下午: 大会邀请报告(二)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Invited talks 地点: 中科院计算所一楼多功能报告厅 主持人: 谢鹭 陆豪杰 时间 Time 报告题目 Title 报告人 Speaker 报告人单位 Institution 报告摘要页码 Abstract Page 1:30-2:00 利用稳定同位素代谢标记研究哺乳动物动态蛋白质组的数据处理平台 A dataprocessing platform for mammalian proteome dynamics studies using stable isotope metabolic labeling 关慎恒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24 2:00-2:30 大规模SILAC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in large scale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study with SILAC approach 徐平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25 2:30-3:00 体内终端氨基酸标记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In vivo termini amino acid labeling for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陆豪杰 复旦大学 26 3:00-3:30 利用基于肽段计数的无标记定量技术揭示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功能特性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Proteomes using Normalized Spectral Abundance Factor 邓宁 浙江大学 27 3:30-3:50 休息 Break 3:50-4:20 尿液蛋白质疾病标志物数据库 The urinary protein biomarker database 邵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8 4:20-4:50 基于质谱数据发现小鼠基因组新蛋白质编码区域 The discovery of novel protein-coding features in mouse genome based on mass spectrometry data 谢鹭 上海生物信息中心 29 4:50-5:20 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组学到基于质谱仪的蛋白质组学 -- 华大基因的生物信息学 From NGS Genomics to MS-based Proteomics -- BGI's bioinformatics activities 张勇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30 5:20-5:50 腾冲嗜热菌的多温度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基因组学研究 赵屹 中科院计算所 31 5:50-7:30 宴会 Banquet 邀请专家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上午: 大会邀请报告(三)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Invited talks 地点: 中科院计算所一楼多功能报告厅 主持人: 邹汉法 孙瑞祥 时间 Time 报告题目 Title 报告人 Speaker 报告人单位 Institution 报告摘要页码 Abstract Page 8:30-9:00 签到注册 未注册的人员 (不收注册费) 9:00-9:30 基于HCD谱图的肽段从头测序 De novo Sequencing of Peptides Using HCD Spectra 董梦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32 9:30-10:00 从未知基因组到可测定的蛋白质组:通过从头测序来研究依赖于pH值的N10细菌蛋白质组 From an unknown genome to a measurable proteome: Studying on the pH-dependent proteomes in N10 bacteria by denovo sequencing 王全会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33 10:00-10:30 利用质谱和同源数据库进行全蛋白测序 Complete Protein Sequencing with MS/MS and a Homologous Database 马斌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34 10:30-11:00 电子转运裂解质谱:特征发现与鉴定应用 Electron Transfer Dissoci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Protein Identification 孙瑞祥 中科院计算所 35 11:00-11:20 休息 Break 11:20-11:50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新方法和平台发展 Development of Methods and Platform for Data Processes in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Proteome Research 邹汉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6 11:50-12:20 基于优化的肽质量指纹谱方法鉴定蛋白质混合物 Optimization-Based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for Protein Mixture Identification 余维川 香港科技大学 37 12:20-13:30 午餐 Lunch 全体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下午: 大会邀请报告(四)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Invited talks 地点: 中科院计算所一楼多功能报告厅 主持人: 张红雨 付岩 时间 Time 报告题目 Title报告人 Speaker 报告人单位 Institution 报告摘要页码 Abstract Page 1:30-2:00 基于相关谱图对的非限制性修饰检测 Unrestrictive modific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related spectral pairs 付岩 中科院计算所 38 2:00-2:30 评价诱饵库设计,搜索策略,匹配误差和质量控制对鸟枪法蛋白质组学中肽段鉴定精确性的影响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decoy design, search strategy, mass tole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method on the accuracy of peptide identifications in shotgun proteomics 朱云平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39 2:30-3:00 BuildSummary : 一个基于目标-诱饵策略的蛋白质鉴定整合软件 BuildSummary: A software tool for assembling protein 盛泉虎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0 3:00-3:30 冷冻电镜中的计算方法:图像数据处理和三维重构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 data processing and 3D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张法 中科院计算所 41 3:30-3:50 休息 Break 3:50-4:20 DomainRBF: 一种对疾病相关蛋白质结构域进行优先排序的贝叶斯回归方法 DomainRBF: a Bayesian regression approach to the prioritization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tein domains and human complex diseases 江瑞 清华大学 42 4:20-4:50 蛋白质结构“字母表”设计 Designing Succinct Structural Alphabets 卜东波 中科院计算所 43 4:50-5:20 蛋白质作为分子化石 Proteins as molecular fossils 张红雨 华中农业大学 44 5:20-5:30 会议总结 杨芃原 复旦大学 5:30-7:00 晚餐 Supper 附件:首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参会手册CNCP2010 Program.pdf
  • GE Healthcare赞助的中国蛋白质组学第四届学术大会在西安胜利闭幕
    2006年8月21日到23日,中国蛋白质组学第四届学术大会在西安建国饭店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和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由第四军医大学、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和西北大学承办。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厂商代表共计四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等著名专家分别就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最新进展、结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液相色谱技术在蛋白质组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大会也在三个不同主题分会场对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疾病蛋白质组;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生物信息学、微分析、亚细胞相关技术;动物植物微生物、功能蛋白质组、抗体制备。 GE Healthcare的产品经理俞丽华女士的“采用DIGE技术和DeCyder MS/MDLC技术研究帕金森氏症”的报告吸引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很多研究者表示出了对两套技术平台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聚集在公司展台前和GE医疗集团的技术人员热烈的讨论相关技术及最新进展。 这次会议GE Healthcare 赞助了本次会议的优秀墙报奖, 由GE Healthcare负责亚太区Protein Science 产品推广的marketing Director, Atsushi Iimuro,为获奖老师颁奖。GE Healthcare长期致力于和国内广大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及时为他们提供国际上最为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将GE Healthcare优秀的产品、技术和平台介绍给广大用户,共同推动国内蛋白质组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 “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引领者,“真”不是吹的
    1. “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引领者2019年8月12日,Nature Methods编辑Vivien Marx在Nature Method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dream of single-cell proteomics”的文章,蛋白质组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Ruedi Aebersold教授在文章中评论到“It’s early days, but it’s not a distant dream to be able to tally the proteins in single cells” 。巧合的是,2019年也是基于timsTOF Pro的4D-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始腾飞的一年。 2020年12月蛋白质组学领域两大领军科学家Matthias Mann团队(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和Ruedi Aebersold团队(ETH Zurich)在Nature Methods发表题为“diaPASEF: parallel accumulation–serial fragmentation combined with 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的文章,其共同开发的基于4D平台的DIA技术——diaPASEF,能够全面提升蛋白质鉴定覆盖率、重现性和定量准确性。因此,4D-DIA技术大幅提升的可靠性,之前不太被大家认可的DIA(数据非依赖性采集)技术真正开始大步向前,也是从此刻开始,4D-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2021年11月2日,在第69届ASMS会议上,布鲁克公司发布第一代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质谱timsTOF SCP,“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案横空出世,全球首台商品化timsTOF SCP落户于广州,表明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学领域中国研究者的前瞻性。在timsTOF SCP发布的第一年,单个HeLa细胞蛋白质鉴定已经接近2500种,即使在现在,这个单细胞鉴定深度也是其它质谱仪所不能企及的。这也让蛋白质组学领域领军科学家之一Matthias Mann教授发出了"I always said that single cell proteomics would not happen in my lifetime, but I'm happy to have been proven wrong。" 这样的感叹。2. “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质谱进化到第二代,可以上车了 2023年6月5日,在第71届ASMS会议上,布鲁克公司继续在“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上发力,重磅发布了timsTOF Ultra,“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质谱发展到第二代。timsTOF Ultra配备新型Captive Stray(CSI)Ultra离子源,第四代TIMS(捕集离子淌度)XR离子淌度和14位数模转换器,MSMS扫描速度提升到300Hz,继续占据MSMS扫描速度的头把交椅。 以HeLa细胞为例,人们一般认为单个细胞的蛋白质含量为200-250pg,于是有人将250 pg的进样量的蛋白鉴定数目等价于单细胞蛋白质组鉴定数目,但实际上系列稀释样本可以用来部分表现仪器灵敏度,无法代表真正单个细胞蛋白鉴定水平,“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的数据才是检验质谱灵敏度的唯一标准。布鲁克公司在第一代“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质谱timsTOF SCP上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在第二代timsTOF Ultra上完全得到了释放,通过CellenOne对HeLa细胞分选,获取1个、5个和10个细胞,采用dia-PASEF方法进行数据采集,Spectronaut 18数据分析,单个细胞22min可以鉴定超过3700种蛋白质(每个样本3针重复),1个HeLa细胞两次重复所鉴定的蛋白质强度相关系数0.95,显示出低至1个细胞的进样量也能得到高重复性。 德国柏林马克斯德 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空间蛋白质组学研究小组负责人Fabian Coscia博士采用第一代“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质谱timsTOF SCP进行FFPE组织的单细胞分析,单个肝细胞当量的组织可以定量1500-2000种蛋白质。timsTOF Ultra灵敏度的提升,必将在FFPE组织的单细胞分析中发挥更强大的威力。3. “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主打“成熟可复制”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前沿的科研领域,涉及许多挑战和门槛,比如用什么技术进行单个细胞的分选、分选后对单个细胞操作时怎么尽可能将低样本损失、质谱的灵敏度能否达到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所需灵敏度,这些挑战和门槛让很多研究者对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望而却步。布鲁克推出的一套完整的“真”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方案,把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这些挑战和门槛全部打破,主打一个“成熟可复制”,甚至没有蛋白质组学经验的人也可以快速上手,短时间内就可产生高质量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数据。小结得益于质谱技术的进步,单细胞蛋白质组学领域将很快迎来爆发,布鲁克timsTOF Ultra的发布,必将成为单细胞蛋白质组学领域爆发的强劲动力。timsTOF Ultra超越了传统的限制,为新的科学可能性打开了大门。无论是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免疫肽组学或者血浆蛋白质组学,timsTOF Ultra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扫描速度和灵敏度,帮助研究人员打破工作的界限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参考文献1. Marx, V. A dream of single-cell proteomics. Nat Methods 16, 809–812 (2019). 2. Meier, F., Brunner, AD., Frank, M. et al. diaPASEF: parallel accumulation–serial fragmentation combined with data-independent acquisition. Nat Methods 17, 1229–1236 (2020). 3. Brunner, AD., Thielert, M., Vasilopoulou C. et al. Ultra-high sensitivity mass spectrometry quantifies single-cell proteome changes upon perturbation. 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 (2022)18:e107984. Makhmut, A., Qin, D., Fritzsche, S., et al. A framework for ultra-low input spatial tissue proteomics. bioRxiv 2023.05.13.540426
  • 谁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
    俗话说:文无第一,如果非要整出个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注定是一件有争议的事。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准业内人,我就本着无知者无畏的革命精神,说一下我自己心目中的第一牛人:Ruedi Aebersold。   考虑到科学网的大多数网友对蛋白质组学并不了解,先简单科普一下,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一词,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 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995年(也有1994,1996年之说)Marc Wikins首次提出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1,1997年, Peter James(就职于有欧洲MIT之称的瑞士联邦工学院(ETH))又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蛋白质组学的概念2。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又进一步催生了N多的各种各样的组学(omics),两者的诞生的发展,也使系统生物学成为可能,本文的主人公Ruedi Aebersold与Leroy Hood一起于2000年在美国西雅图创办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该所的建立不但标志着系统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此句话貌似不靠谱,参见文后14楼的评论),也带动了包括蛋白质组学在内的多种组学的发展,当然各种组学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尽管日本也于2000年在东京建立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但是同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东京的这个所,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世界影响都无法和西雅图的那个系统生物学领域的麦加相提并论。闲话少叙,我之所以认为Ruedi Aebersold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是基于如下原因:   Ruedi Aebersold对蛋白质组学的最大贡献可谓是同位素代码标记技术(ICAT),现在这一蛋白组定量技术自从1999年在Nature上发表以来,该技术已世界广泛应用,该论文迄今(截至2013年1月11日)已被引用了近3000次。Web of Science的检索结果显示,蛋白组学领域迄今已经至少有超过10万篇论文发表,按照被引用次数排名,该论文位居第三位。有意思的是,被引用次数排第四位的是Ruedi Aebersold和另外一位牛人Mathias Mann(下面会介绍)于2003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有关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的综述论文,迄今也已被引用近2800次。而引用次数排第一和第二的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并算不上是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蛋白质组学仅仅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他们的影响也在这个领域之外。蛋白质组学领域,最重要的专业协会应该算是HUPO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 最重要的专业会议也当属HUPO世界大会,Ruedi Aebersold曾获HUPO含金量最高的成就奖,他本人也经常是HUPO世界大会的分会主席或大会特邀报告人。当然Aebersold还获得了包括美国质谱协会(ASMS)大奖在内的许多专业大奖。可能有人会列出另外的自己心中的第一牛人(如上述的Mathias Mann),但Ruedi Aebersold无疑至少是领域内公认的前几位的世界级牛人。另外,顺便说一下德国马普所的Mathias Mann(其在丹麦首都也有实验室),Mann和Aebersold可谓是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双子星座,都是该领域的顶级牛人,Mann发表的论文有多篇都在蛋白质组学领域被引用次数前10位,不少被引用次数都上千次。上述的Mann和Aebersold两人能在Nature发表综述论文也说明了他们的江湖地位。Aebersold和Mann所发表的论文总被引次数分别超过了5万和3万次,这个数字在世界所有领域都是惊人的。另外,Mathias Mann在蛋白质组学最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发明了蛋白质组体内标记技术SILAC3,这种技术与Ruedi Aebersold发明的ICAT已及另外一种标记iTRAQ是公认的应用最为广泛的蛋白质组学定量标记技术。   今年年近花甲的Ruedi Aebersold是世界蛋白质组学的开拓者之一,现在在上述的ETH的工作,和最早提出蛋白质组学Peter James在同一个大学。作为土生土长的瑞士人,Ruedi Aebersold是在2004年底、2005年初才开始在ETH全职工作的,可谓是瑞士的大海龟。Ruedi Aebersold此前在西雅图的ISB和华盛顿大学工作,作为ISB的元老和共同创办人,Ruedi Aebersold现在还是ISB的兼职教授,发表论文时也还署ISB地址。Mann和Aebersold都是欧洲人,现在又都致力于将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应用到临床,尽管蛋白质组学已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现在最大的一个瓶颈可以说在基本无法应用到临床,现有的技术,对于临床应用而言,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无法高通量、检测成本太贵)。这一块硬骨头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啃得动的,需要从临床样品制备、质谱技术到数据分析都要有突破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我很期待,也相信Mann和Aebersold有能力最终使蛋白质组学(尤其是基于此的生物标志物鉴定技术)应用到临床。   我国在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无疑非贺福初莫属,贺福初的名字在国内搞蛋白质组学应该都知道他的名字,他的头衔很多(如将军、院士),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新年伊始他又多了一个牛头衔:万人计划中的科技领军人才。贺的工作和学术水平,我不熟悉,不敢评头论足。他的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发表在Cancer Research一篇论文,迄今已有126次,但并非是蛋白质组学领域。在蛋白质组学领域,他的被引次数(含自引)最高的论文是2007年发表在蛋白质组学顶级期刊MCP的文章4,迄今已有105次引用。蛋白质质谱领域,我国在世界上最出名的学者估计要数复旦大学的杨芃原了,他的被引用次数最高的一篇论文,是2005年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的文章5,迄今已被引用70次,杨芃原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国在蛋白质组学目前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南开大学王磊(澳大利亚海归、长江学者)200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6,迄今被引次数已经超过500次。   蛋白质质谱仪主要生产商Thermo Fisher(即原来的Finnegan), 最近新出了本挂历,这本特别的挂历上列了13位在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牛人,上述的Ruedi Aebersold和Mathias Mann都在之列,其余11位简单介绍、列表如下。 姓 名 工作单位 主要贡献 Richard D. Smith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 1990年首次用三重四级杆质谱Top-down(自上而下)分析完整蛋白 John Yates III 美国Scripps研究所 SEQUEST MS/MS数据库搜索程序 Joshua Coon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发明了电子转移解离技术(ETD) Neil Kelleher 美国西北大学 Top-down蛋白质组学 Kathryn Lilley 英国剑桥大学 蛋白质组学定量技术 Pierre Thibault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应用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到细胞生物学 Michael MacCoss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Albert Heck 荷兰Utrecht大学 基于质谱的结构生物学 Catherine Costello 美国波士顿大学 HUPO前任主席,质谱技术发展及应用 Alexander Makarov 德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生物质谱全球研发总监 领导研发Orbitrap质谱仪 Donald Hunt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FT-MS and ETD   简单的说,上述13位世界级牛人都来自欧美,没有一位来自亚洲,也没有一位华人。我不知道以Ruedi Aebersold代表的上述牛人是如何炼成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是欧美版的“百人”计划,也不是“千人”计划,更不是“万人”计划而“计划”出来的。网上的公开信息表明:Ruedi Aebersold除了在国际专业协会和期刊有学术兼职外,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就是一普通教授,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蛋白质质谱与蛋白质组学领域世界第一牛人。
  • 遗传发育所在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研发方面获进展
    蛋白质磷酸化是在激酶催化下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质上的可逆过程,是能够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且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翻译后修饰,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适应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度解析磷酸化蛋白质组,是探讨磷酸化如何参与这些生物学过程以及筛选与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磷酸化靶点的有效手段。然而,与动物相比,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深度解析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这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致密的细胞壁和大量的色素以及其他次生代谢物。前者增加了蛋白质提取的难度,而后者干扰了磷酸肽富集的效率和特异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汪迎春研究组通过探索一系列的实验条件,研发出高效的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新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脱氧胆酸钠高效抽提植物蛋白,同时消除常规方法中导致样品损失和灵敏度降低的两个步骤,即在蛋白酶消化前的样品净化和在磷酸肽富集前的脱盐处理,在色素与其他干扰分子共存的情况下进行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磷酸肽富集。 科研人员应用这一方法,在拟南芥、水稻、番茄和衣藻等绿色生物的组织中高效纯化磷酸化蛋白质组(单针质谱可鉴定约11,000个磷酸位点)。由于该技术主要面向高等植物及其他绿色生物(如衣藻),且操作简便,降低了实验所需的人力和试剂费用,因此命名为GreenPhos。GreenPhos可定量分析不同植物的磷酸化蛋白组,分析深度深、定量重复性高,有望成为植物磷酸化蛋白组学的通用技术。研究人员应用该技术,深度解析了拟南芥响应不同时长盐胁迫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组,发现了包括剪接体蛋白和一些激酶响应盐胁迫的磷酸化事件。 11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DOI:10.1016/j.molp.2023.11.010)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GreenPhos工作流程及多种绿色生物磷酸化蛋白质组鉴定结果
  • 五洲东方将参加“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
    2011 年4 月15 日&mdash 18 日五洲东方公司将专程组织人员参加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ldquo 第七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暨第三届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rdquo 。本届会议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和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IFP)主办,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国际蛋白质组学论坛及浙江大学共同承办。   本届会议设有大会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和墙报三种形式。大会将邀请蛋白质组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和教授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会议规模约1000 人左右。会议主要讨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内容包括:疾病蛋白质组学,功能蛋白质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修饰和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抗体相关技术,蛋白质组微分析以及蛋白质组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领域。   本届会议在4 月15-17 日进行学术大会,在新技术推广会上五洲东方公司安排一个技术讲座,技术讲座详细信息如下:   时间:2011-4-15  12::45-13:50   主讲人:Mrs Wendy   职位 :CTO(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of prospect Biosystem Inc.   题目 :The Biomarker discovery sulution   本届会议的展位号为:A5   五洲东方诚邀您的参与。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