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动力黏度

仪器信息网动力黏度专题为您整合动力黏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动力黏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动力黏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动力黏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动力黏度话题讨论。

动力黏度相关的资讯

  • 新阶段 新发展|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度大会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4月26日-27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度会议在常州金坛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金坛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胥亚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发展处调研员陈春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学良出席会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主持会议。大会现场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致欢迎辞在创新联盟年度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致辞表示,202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7%和93.4%,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决定了整车续航里程、安全等关键性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重点任务。2022年,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294.6GWh,出口量全年累计68.1GWh,同比增长164.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也使动力电池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全行业对高安全、长寿命、高可靠、易制造、可回收等方面的关注,使得大家愈加重视关键材料技术的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使得大家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安全、资源可控、绿色低碳等方向进行模式的创新探索。本次会议以“新阶段,新发展”为主题,为“政产学研用”各方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相信通过与会嘉宾的深入的交流和紧密的对接,必将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快新的产业生态的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致辞会议上发布了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大幅提升产品水平。到2025年,液态电池比能量高于350Wh/kg,循环次数高于1000次或12年,成本低于0.55元/Wh,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不低于80%,动力电池具备3C以上充电能力。全固态单体比能量达500Wh/kg,突破关键材料、电极等核心技术,制备技术,形成面向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储备;二是构建动力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电芯级、系统级、整车级产品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电池产品发生热失控时,要求整车不起火,安全事故率大幅下降。确保在电芯热失控的情况下,电池系统不起火。建立动力电池安全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和监管体系,健全动力电池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实现动力电池从生产到退役、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三是构建大规模智能柔性制造体系。到2025年,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CPK>1.67,产品一致性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单一产线通过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兼顾多规格产品的生产,形成产销规模在60GWh以上(加储能约80GWh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4-5家;四是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态体系。强调易制造可回收的动力电池设计理念,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梯次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标准研发,制定相关规范。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具备年回收能力达到100万吨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锂金属的回收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五是构建低碳绿色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大幅提升动力电池装备水平,利用大规模、高智能、高能效装备技术,降低动力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条能源消耗,基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实施动力电池生产体系碳足迹管理,促进降低碳强度,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全产业链碳足迹水平做到领先;六是推动动力电池及系统标准化。通过动力电池电芯、电池包标准化和换电电池包标准化,促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动力电池电芯形成8-12种标准化规格尺寸,加快换电电池的推广应用;七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体系。以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大发展为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海外生产销售达到30%以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许艳华介绍“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白皮书”会议还发布了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动力电池售后维保行业发展情况研究报告。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国联研究院副总经理马小利介绍“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综合管理部主任李健介绍“动力电池售后维保行业发展情况研究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常州市金坛区相关领导,以及行业机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代表共同参加了会议。------------相关线上会议:第五届“锂离子电池检测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ldc2023
  • RheolabQC用于银浆黏度检测 | 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
    “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风电光伏行业政策暖风频吹,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新能源发展目标,各省市分别发布“光伏产业规划”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受益于国家光伏产业政策扶持,国内光伏产业迅速崛起,光伏产能逐步增加,产业链逐步完善。01什么是光伏银浆?光伏银浆是一种以银粉为主要原料的基础性材料,由高纯度的银粉、玻璃氧化物、有机材料等所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的粘稠状浆料,其中银粉起到决定性因素,占比约98%。银浆一般分为导电银浆、电阻银浆与电熔银浆,其中90%以上用于导电,故光伏银浆又称导电银浆。光伏银浆是光伏电池片生产制造必备的重要耗材,银浆的成本占比相对较高,其性能关系到光伏电池的光电性能,因此银浆的检测至关重要。02光伏银浆的黏度测量光伏银浆的黏度测量,在其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印刷、成膜及固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生产阶段如果浆料的黏度过大,会导致搅拌困难,输送管道阻力增加,泵的负荷增大;如果黏度过低,会导致悬浮颗粒的沉降,不利于浆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存储阶段银浆应具备一定的屈服应力,确保不出现沉淀现象,保证浆料的稳定性。印刷阶段浆料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印刷适应性,获得几何形状及厚度可控的湿膜图形。在流平成膜阶段,浆料黏度应迅速增大以获得设计的网版图形及厚度。膜层的各种不良表现如膜层宽化、边缘“圆齿化”、飞墨、毛刺、局部膨胀等都与浆料的黏度有关。 03银浆黏度测量分别采用安东帕的旋转流变仪RheolabQC与市场上常用的椎板黏度计对银浆的黏度进行测量。测量主机RheolabQC椎板黏度计转子CC10(同心圆筒CC)锥形转子(锥板CP)恒温装置C-LTD80/Q传统水浴表1 配套装置采用相同的标油,动力黏度典型值为30000mPa.s,分别采用RheolabQC和椎板黏度计配套系统,相同温度下,进行黏度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表2 标油测量结果为了验证两种配置测试结果重复性,取相同的银浆样品,同一温度,同一剪切速率,不同测量装置进行黏度测试,结果见表3。表3 银浆样品测试结果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RheolabQC测试标油黏度值更接近标油典型值。相同温度,相同剪切速率下,椎板黏度计黏度波动比较大,RheolabQC测试动力黏度值重复性更好。银浆是一种高黏度多相悬浮分散体系,在剪切力作用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流动规律及结构形态的改变。椎板中心处的剪切间隙通常非常窄,银粉在银浆中占比70%~90%,粒子含量非常高,粒径分布广,剪切过程中容易出现壁滑移效应或者只有一部分样品受到剪切。RheolabQC同轴圆筒环形剪切间隙将被过量的样品厚层从上面覆盖,整体剪切,因此测试结果具有更好的重复再现性,对银浆的质量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heolabQC支持外部计算机控制RheoCompass™ Light,更多测量参数等待您去尝试 黏度曲线及流动曲线 屈服应力 触变性(3ITT)测试
  • 久之洋:2023年度业绩亮眼,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红外热像仪业务成主要增长动力
    近日,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久之洋”)公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久之洋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旗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七研究所,于2016年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上市,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工业强基“传感器一条龙”示范企业。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969.88 万元,同比增长 3.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92.46 万元,同比增长 1.00%,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保持了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红外热像仪、激光传感器、光学镜头及光学元件和星体跟踪器等业务。自主研发的红外热像仪涵盖全球已有全产品谱系,包括短、中、长波各种波段,以及面阵、线阵、扫描各种体制型号。激光技术专注于信息激光并有限拓展能量激光,产品覆盖激光照射、激光告警、激光通信、激光对抗等各种应用领域,尤其在激光小型化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光学膜系和光学镜头方面,设计与工艺功底深厚,拥有超亿元的硬件投资,特别是在定制特种光学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光学星体跟踪器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星体跟踪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团队之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迭代优化,光学星体跟踪器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得益于公司在技术自立自强的坚持和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红外侦查、激光照射、导航定位、红外测温、成像光谱、气体探测、安防、监测、测量等领域。报告期内,从产品线角度分析,红外热成像仪领域实现了56470.3万元的营业收入,占据了全年营业收入的73.37%,相较于上一年度,实现了21.53%的同比增长,稳居首位。此外,久之洋在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高达9245.53万元,实现了21.76%的同比增长,占公司营收比重达到12%。公司攻克了包括高精度运动控制、全国产化低成本光纤激光测距、杂散光分析与抑制、随机网栅电磁屏蔽膜、临近空间大视场白天稳定测星等关键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公司在红外、激光、光学、星体跟踪业务领域的技术实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申报发明专利8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48项,获受理65项,获得专利授权2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论文73篇。公司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高低温环境下光学窗口透射比及传递函数测试仪和红外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项目顺利通过鉴定验收,填补国内外高低温传函测量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空白。2024年,久之洋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在军品领域,围绕防务产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推出新产品快速抢占市场,主动引导用户需求;在民品领域,将以成像信号处理、激光器及应用、光学设计及特种光学加工等核心技术为基础,面向需求、面向产业链,由“项目思维”向“产品思维”转变,持续拓展民品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格局。并强力推进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深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聚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数智赋能”建设。
  • 2012年度产业技术联盟评估结果及2013年度申报通知发布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月21日,科技部网站通报了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结果,并发布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申报通知。2012年试点的5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26家联盟评估结果为A级,4家联盟为C级。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   《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中对联盟的总则、构建、试点工作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指出专业司局进行的必要性和技术审核内容中其中一项为创新目标和任务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以及国家产业、环境和能源政策等。   2012年度产业技术联盟评估结果   科技部于今日公布的2012年度产业技术联盟评估结果中,其中半导体照明、TD产业、饲料、化纤、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和装备等26家产业技术联盟运行成效显著 大豆加工、染料、新一代纺织设备、传染病诊断试剂等等26家产业技术联盟运行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流感疫苗、高效节能铝电解、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4家产业技术联盟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并根据规定不再纳入试点范围。评估结果如下: 2012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结果 序号 名称 牵头单位 评估为A的联盟(共26家) 1 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 2 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时分移动通信产业协会 3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4 闪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5 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6 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7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8 WAPI(无线局域网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无线网络和网络安全接入技术专业委员会 9 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0 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11 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13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 北京市科技信息中心 14 存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5 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6 光纤接入(FTT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17 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 18 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19 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20 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 21 乳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黑龙江省乳品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2 柑橘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3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24 开源及基础软件通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创软件分会 25 城市生物质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清华大学 26 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和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无锡中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评估为B的联盟(共26家) 1 大豆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3 电子贸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4 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 5 导航定位芯片与终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6 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7 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8 油菜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9 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10 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神华集团有限公司 11 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13 高值特种生物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14 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厦门大学 15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国遥万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6 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7 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 18 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9 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 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农业大学 21 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22 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 尾矿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24 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25 金属矿产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26 小卫星遥感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评估为C的联盟(共4家) 1 高效节能铝电解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河南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 流感疫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3 有色金属工业环境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4 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服务技术创新联盟 北京星天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通知   根据科技部关于组织推荐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通知,本次重点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等重大需求,开展联盟试点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知中还对推荐条件、推荐方式和主要步骤做了明确规定。具体通知如下: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组织推荐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的通知 国科办体〔20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有关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经研究,决定组织推荐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试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范围   重点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等重大需求,开展联盟试点建设,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推荐试点的联盟应符合《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国科发政〔2009〕648号,以下简称《办法》)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组建要求,名称规范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二、推荐条件   推荐试点的联盟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已经签约成立一年以上(按联盟协议签署生效之日至本通知印发之日计算),联盟协议在内容和形式上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意见》、《办法》的相关规定。   2. 由企业牵头组建或发挥主导作用,应跨区域整合产业链优势创新资源,成员单位通常不少于10家,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具有龙头骨干地位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主要企业成员之间没有隶属关联关系,联盟不以具体行政区划冠名。   3. 决策、执行、咨询机构健全,责任人员明确,积极有效开展运行管理,联盟执行机构实行专职化。   4. 技术创新目标和任务明确并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和相关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制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且不与已有试点联盟重复。联盟应根据各成员单位的优势,明确技术创新任务的具体分工。   5. 日常运行经费和合作创新项目经费保障到位,经费管理制度健全且有效执行。   6. 启动了自筹经费的联盟创新项目或以联盟方式承担了政府科技项目,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和成果扩散机制,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取得了初步成效。优先支持已获得地方或部门重点支持的联盟。   三、推荐方式和主要步骤   (一)请联盟自愿提出申请,按要求填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申请书》(见附件1)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后,将纸质材料和电子版材料报送到相应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或行业协会。现有试点联盟的牵头单位原则上不得再牵头申报新的试点联盟。   (二)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择优推荐2-3家联盟,有关行业协会择优推荐1家联盟,于2013年2月28日前(以材料收到之日为准)将正式推荐函、盖好公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推荐表》(见附件2)各1份和所推荐联盟的申请材料一式5份(原件1份,复印件4份)寄送到科技部,以上材料均需同时报送电子版光盘1份。本通知及附件可到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gov.cn)“通知通告”栏下载。   联系方式:   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 蒋玉宏 汤富强   电话:010-58881967 58881762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1406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邮编:100045)。   材料受理电话:010-59368478 59368418   传真:010-59368498   四、科技部将组织技术审核和综合评审,择优确定2013年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   五、请各推荐单位加强管理和协调,严格把关,认真做好组织推荐工作。   附件: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申请书.doc    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推荐表.doc   科技部办公厅   2013年1月15日
  •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在京颁发
    6月9日,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起为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201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5项: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获奖项目“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研究员 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态-态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研究员 生命科学奖获奖项目“Beta-arrestin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获奖科学家为同济大学裴钢研究员 地球科学奖获奖项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德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技术科学奖获奖项目“人居环境科学”,获奖科学家为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银行等部门相关领导参加了颁奖仪式。   陈嘉庚科学奖(前身为陈嘉庚奖)是以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874-1961)命名的科技奖励,现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我国优秀科学家,促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嘉庚科学奖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和李振声等都曾先后获得过此奖。   2010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获奖人:白以龙   白以龙,男,1940 年12月22日生于云南祥云。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生毕业,196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等。   曾参加爆炸成形模具强度、爆炸法制造金刚石、核爆炸波传播的研究。对热塑剪切变形局部化,得到其发生判据,演化和准稳态结构的规律。针对微损伤演化,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技术,统计细观力学理论和演化诱致突变等概念。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英文专著二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周培源力学奖、John Rinehart奖等。   获奖项目:固体的变形局部化、损伤与灾变   剪切变形局部化是材料灾变破坏的前兆。该项目突破国际惯用的经验描述,建立了材料热塑剪切变形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剪切带形成的失稳判据,预测了剪切带特征宽度,揭示了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机制。针对微损伤演化导致的材料失效问题,提出了跨尺度的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微损伤数密度的演化方程和相应的解,揭示并实验验证了损伤破坏非线性行为的重要普适性特征,包括演化诱致灾变、样本个性行为和临界敏感性,等。   该项成果为“剪切带形成和材料损伤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10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获奖人:杨学明   杨学明,出生于1962年10月11日, 浙江省德清县, 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他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底他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杨学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学明一直以来从事分子光谱以及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了新一代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并且利用这些科学仪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nce》7篇, 《Nature》1篇。由于他取得的突出成果,杨学明获得了多项重要科学奖励,如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  获奖项目: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   杨学明在过去多年里, 利用自行研制且领先于世界的科学仪器研究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元反应, 在态态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他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解决了国际学术界三十多年来悬而未决的F+H2重要化学激光体系中反应共振这一科学难题, 发现了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在低碰撞能下在F+D2这一重要反应中完全失效。这些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态态化学动力学特别是共振态动力学和非绝热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量子反应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2010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获奖人: 裴钢   裴钢,1953年12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1年于沈阳药科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4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北卡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应聘担任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0年5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8月起任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有多项学术任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中国创造学会理事长、《Cell Research》主编等,并曾任亚太地区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获奖项目: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   以往的研究显示,β-arrestins 的功能主要是和激活的GPCR 结合,介导其内吞,从而阻止其信号转导。本项目的研究发现,通过和p38 MAPK、Mdm2、IκBα、Traf6、p300 及IR 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β-arrestins调控了一系列信号复合体的形成和生理病理过程。项目已经在Nature、Cell 和Nat Immunol 等杂志发表论文15 篇。这些原创性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beta-arrestin 信号转导机理,特别是对β-arrestin 生理病理功能的认识,而且为包括炎症、癌变和糖尿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潜在靶点。   2010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获奖人:李德生   李德生教授,石油地质学家。1922年10生于上海, 1945年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1945~1977在玉门、台湾、延长、大庆、四川、胜利、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现场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工作。自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德生长期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在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储油层对比研究、古潜山油气藏研究、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和油气田开发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李德生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他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杰出成就奖章”,并当选为AAPG荣誉会员。李德生教授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140余篇论文(含7部中文专著和2部英文专著)。他在我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方面发表的主要著作有:(1) Li Desheng, Tectonic Types of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1991,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p.195(in English) (2)李德生等著,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2002,石油工业出版社. 675页。他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   获奖项目: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摘要:   李德生教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构造理论研究中成就卓著:提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三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案:东部拉张型盆地,中部过渡型盆地,西部挤压型盆地。在渤海湾盆地研究中,提出了“渤海地幔柱”的概念并全面论述了该盆地的沉积史、构造格局和油气田分布规律。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了我国海相和陆相含油气盆地大多具备多旋回叠合盆地属性,并详细解剖了这些盆地古构造、古地理和多套含油气系统特征。李德生的这些论著建立在大量第一性资料基础之上,它们来自实践,形成理论,又反过来有效的指导进一步油气勘探和开发。   201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获奖人: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1949年获硕士学位。主持编写城市规划设计报告多种。1951年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等职。还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办园林专业,创办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并任所长。曾兼任建筑工程部科学规划建筑城市规划组副组长、国际建协、人类聚居学会的副主席、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获奖项目:人居环境科学   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地理、生态、社会、工程等相关学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丰富拓展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等学术领域。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针对建设实践需求,尊重中国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为当代大规模城乡空间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吴良镛负责起草的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引导建筑师、规划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问题,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指引。      刘延东、路甬祥、徐匡迪与陈嘉庚奖获奖者合影      大会现场
  • 2019年度耐驰公司热分析培训课程
    2019年度耐驰公司热分析培训课Newsletter No. 1耐驰的优异,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上,更包含对客户的服务。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各种渠道的服务以加强与您的沟通。 2019年度耐驰应用培训课程,使我们有机会面对面深入了解您的需求,解决您的困境。我们将通过介绍仪器原理、操作方法、应用案例、实验技巧、以及维护保养等内容加强您对热分析仪器的了解,使您全面掌握热分析技术知识及仪器的操作和技巧。欢迎大家踊跃报名!2019年热分析培训课程日程如下:2019 年 01 月2019 年 02 月2019 年 03 月2019 年 04 月14-15日 DSC、TG28-29日 化工热安全专题(ARC、DSC、热动力学)16-17日 STA18-19日 Coupling2019 年 05 月2019 年 06 月2019 年 07 月2019 年 08 月23-24日DIL、TMA18-19日 DSC、TG20-21日 热动力学18-19日 DMA2019 年 09 月2019 年 10 月2019 年 11 月2019 年 12 月19-20日 LFA21-22日 DSC、TG19-20日 STA2019年热分析培训课程内容如下:主题时间内容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热重分析仪 TG2 天第1天:DSC-TG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第2天:DSC-TG 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仪器校正与维护同步热分析仪 STA2 天第1天:ST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第2天:STA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仪器校正与维护热分析联用技术Coupling2天联用技术综述;TG/STA-QMS、FTIR、GC-MS 联用原理、应用、操作与数据分析热膨胀仪 DIL热机械分析仪 TMA1.5 天第1天:DIL/TM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仪器校正第2天:DIL/TMA 数据分析;仪器维护激光导热仪 LFA1.5 天第1天:导热概论;LF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数据分析第2天:LFA 实验技巧与特殊样品测试;仪器校正与维护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1.5 天第1天:动态力学测试背景知识;DM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与实验技巧第2天:大力值 DMA 介绍;仪器校正与维护热动力学软件Kinetics1.5天第 1 天:热动力学理论与概念;软件与分析流程介绍;精选应用实例;热模拟与组分动力学介绍;第 2 天:动力学分析高级主题;更多分析示范化工热安全专题ARC、DSC、Kinetics2 天第1天:化工热安全评估背景知识;ARC量热原理、测量参数设置、各模式介绍、数据分析及相关动力学原理;Variphi功能拓展;第2天:DSC量热原理与数据分析;Proteus分析软件功能详解;热动力学与热模拟软件介绍
  •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2011年3月1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涉及物理学、化学、化工、力学、生物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38个学科的200名专家,具体如下: 关于表彰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的通知 教技发中心函[2011]19号   各有关专家: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自2003年创办以来,在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及时对外发布,保护原创作者知识产权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广大科技人员学术交流的基础平台,也是优化科研环境,治理不正学风的重要平台之一。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聘请同行专家,对网站发布论文进行学术评议,以此促进学术讨论、学术批评氛围的形成,提升作者的学术水平,展示精品论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根据学科分布,按评审论文数量、专家评审工作质量、评审论文及时性、读者评议等原则,遴选出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200名进行表彰并发给荣誉证书,同时借此感谢参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审工作的所有评审专家。   附件: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学科方向 专家姓名 1 数学 王栓宏 2 数学 周勇 3 数学 张庆国 4 数学 邓廷权 5 数学 谢语权 6 数学 陈良云 7 数学 侯中华 8 数学 刘陶文 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郭西进 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吴忠强 11 力学 柳葆生 12 力学 张奇 13 力学 万德成 14 物理学 李梦轲 15 物理学 吴晗平 16 物理学 张祖兴 17 物理学 孟新河 18 物理学 包景东 19 化学 冯亚凯 20 化学 徐峰 21 化学 江国防 22 化学 许家喜 23 化学 李文鹏 24 化学 何良年 25 化学 杨震宇 26 地球科学 海春兴 27 地球科学 孙树林 28 地球科学 曹永强 29 地球科学 夏卫生 30 地球科学 顾朝林 31 地球科学 侯读杰 32 地球科学 徐永梅 33 生物学 郭风劲 34 生物学 宋高臣 35 生物学 李建龙 36 生物学 赵广荣 37 生物学 黄占斌 38 生物学 叶小利 39 生物学 李正国 40 生物学 上官周平 41 生物学 陈双林 42 农学 屠康 43 农学 钟国华 44 农学 曾汉来 45 农学 张保军 46 林学 张建国 47 林学 常建民 48 畜牧、兽医科学 许剑琴 49 基础医学 王军阳 50 基础医学 李俊发 51 临床医学 杨壮群 52 临床医学 古桂雄 53 临床医学 肖农 54 临床医学 王健生 55 临床医学 项建斌 56 临床医学 蒋扬富 57 临床医学 马海梅 58 药学 霍长虹 59 药学 沈祥春 60 中医学与中药学 邹忠梅 61 中医学与中药学 商洪才 62 中医学与中药学 季光 63 中医学与中药学 关枫 64 中医学与中药学 蒋孟良 65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程谦恭 66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周洪军 67 测绘科学技术 赵朝方 68 测绘科学技术 黄声享 69 测绘科学技术 郑新奇 70 测绘科学技术 吴向阳 71 测绘科学技术 潘国荣 72 材料科学 杨华明 73 材料科学 卫英慧 74 材料科学 邸明伟 75 材料科学 张波萍 76 材料科学 陈前火 77 材料科学 杨贤金 78 材料科学 李建功 79 矿山工程技术 林东才 80 矿山工程技术 温兴林 81 矿山工程技术 李长洪 82 矿山工程技术 许江 83 矿山工程技术 郭文兵 84 矿山工程技术 陈建宏 85 矿山工程技术 王宏图 86 矿山工程技术 杨巧文 87 冶金工程技术 安希忠 88 机械工程 郭力 89 机械工程 李春明 90 机械工程 宋方臻 91 机械工程 杨继全 92 机械工程 张志胜 93 机械工程 仇晓黎 94 机械工程 陈扬枝 95 机械工程 罗震 96 动力与电气工程 叶波 97 动力与电气工程 黄曼磊 98 动力与电气工程 刘皓明 99 动力与电气工程 魏云冰100 动力与电气工程 谢利理 101 动力与电气工程 付青 102 动力与电气工程 许建平 103 动力与电气工程 毕月虹 104 能源科学技术 易先中 105 能源科学技术张军营 106 能源科学技术 王瑞林 107 核科学技术 赵福宇 10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程玉虎 109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陈桂真 11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雪松 111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余松森 11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赵健 11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旭东 11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卞静 115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刘殿通 116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李晓辉 117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李国厚 11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黄翼虎 119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吴玉成 12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文国 121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向阳 12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彭晨 12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凌志浩 12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吴彦文 125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柯熙政 126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刘奇 127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仲元昌 12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张和生 129 计算机科学技术 邓辉舫 130 计算机科学技术 冯钧 131 计算机科学技术 袁津生 132 计算机科学技术 许新民 133 计算机科学技术 任洪娥 134 计算机科学技术 刘海波 135 计算机科学技术 张云华 136 计算机科学技术 王高才 137 计算机科学技术 胡文斌 138 计算机科学技术 帅立国 139 计算机科学技术 邵秀丽 140 计算机科学技术 高振国 141 化学工程 黄鹤 142 化学工程 吴东方 143 化学工程 李晓莲 144 食品科学技术 胡爱军145 食品科学技术 张宝善 146 土木建筑工程 雷胜友 147 土木建筑工程 胡春林 148 土木建筑工程 姜晨光 149 土木建筑工程 黄斌 150 土木建筑工程 李元海 151 土木建筑工程 刘润 152 土木建筑工程 刘本玉 153 土木建筑工程 施惠生 154 水利工程 郭建斌 155 水利工程 李春晖 156 交通运输工程 罗天洪 157 交通运输工程 胡隽 158 交通运输工程 赵又群 159 交通运输工程 周江华 160 交通运输工程 于洪亮 161 交通运输工程 陆建 162 交通运输工程 汪海年 163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史永胜 164 环境科学技术 胡翔 165 环境科学技术 张培玉 166 环境科学技术 杨宗政 167 环境科学技术 毛宁 168 环境科学技术 张代钧 169 环境科学技术 朱能武 170 环境科学技术 罗立群 171 安全科学技术 刘玉洲 172 安全科学技术 赵望达 173 管理学 姚兴华 174 管理学 沈良峰 175 管理学 刘睿 176 管理学 范钧 177 管理学 王国顺 178 管理学 阎力 179 管理学 曹勇 180 管理学 霍艳芳 181 经济学 熊义杰 182 经济学 李秀敏 183 经济学 田旭 184 经济学 崔和瑞 185 经济学 吴永林 186 经济学 卜海 187 经济学 胡宗义 188 经济学 蒲艳萍 189 经济学 张忠根 190 经济学 杨钢桥 191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房运琦 192 教育学 王林 193 教育学 欧阳玉 194 教育学 夏祖英 195 体育科学 高留红 196 体育科学 唐炎 197 体育科学 王忠勇 198 体育科学 白天寅 199 体育科学 刘亮 200 体育科学 刘洪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 2018年度耐驰公司热分析培训课程
    2018年度耐驰公司热分析培训课程Newsletter No. 2耐驰的优异,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上,更包含对客户的服务。我们竭诚为您提供各种渠道的服务以加强与您的沟通。 2018年度耐驰应用培训课程,使我们有机会面对面深入了解您的需求,解决您的困境。我们将通过介绍仪器原理、操作方法、应用案例、实验技巧、以及维护保养等内容加强您对热分析仪器的了解,使您全面掌握热分析技术知识及仪器的操作和技巧。欢迎大家踊跃报名!2018年热分析培训课程日程如下:2018 年 01 月2018 年 02 月2018 年 03 月2018 年 04 月 29-30日 DSC、TG25-26日 STA27日 QMS 联用2018 年 05 月2018 年 06 月2018 年 07 月2018 年 08 月 24-25日 LFA21-22日 DIL、TMA10-11日 DSC、TG12-13日 动力学软件16-17日 STA2018 年 09 月2018 年 10 月2018 年 11 月2018 年 12 月11-12日 DMA13日 DEA15-16日 DSC、TG20-21日 STA2018年热分析培训课程内容如下:主题时间内容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热重分析仪 TG2 天第1天:DSC-TG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第2天:DSC-TG 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仪器校正与维护同步热分析仪 STA2 天第1天:ST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第2天:STA 数据分析;测试方法;仪器校正与维护热质联用 TG/STA-QMS1 天联用技术综述;QMS 联用原理、应用、操作与数据分析热膨胀仪 DIL热机械分析仪 TMA1.5 天第1天:DIL/TM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实验技巧;仪器校正第2天:DIL/TMA 数据分析;仪器维护激光导热仪 LFA1.5 天第1天:导热概论;LF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与数据分析第2天:LFA 实验技巧与特殊样品测试;仪器校正与维护动态热机械分析仪 DMA1.5 天第1天:动态力学测试背景知识;DMA 原理与应用;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与实验技巧第2天:大力值 DMA 介绍;仪器校正与维护树脂固化监测仪 DEA1 天DEA 测试原理;应用实例;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热动力学软件 Kinetics2 天热动力学理论与概念;应用实例;分析示范;方法与技巧;热模拟与组分动力学介绍热分析培训课程报名方式:如果您愿意参加我们的培训班,请通过我们官网填写附件申请表,以电子邮件或传真的形式发给我们,以便我们进行安排。培训地点:耐驰公司上海应用实验室(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富特北路 456 号 1 号楼 3 层 A 部位)培训收费:同一单位两人以下(含两人):免费!两人以上:每增加一人收取 1000 元培训费。学员其他费用自理。注:参加培训人员应具有三个月以上针对该仪器的操作经验。
  •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日前在北京揭晓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暨2009中国科技与经济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为获奖者颁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本届评选以责任感、创新力、推动力为评选标准,历时4个月,历经推举和征集参选人、评选委员会评出年度人物候选人、大众网络投票、最终确定年度人物奖和特别奖人数以及名单、举办颁奖典礼5个阶段。   包括9位院士共36位科技工作者获奖 3人获特别奖   6月20日下午,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包括肖培根、刘兴洲等9位院士在内的36位科技界杰出人士获此殊荣。   此次评选除评选出33位年度人物外,还揭晓了3项特别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戚发轫荣“最受公众关注奖”,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杨伟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共推出了闵恩泽,杨振宁,刘东生,吴文俊,师昌绪,邓中翰等近200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科技型企业家。本届评选以责任感、创新力、推动力为评选标准,历时4个月,历经推举和征集参选人、评选委员会评出年度人物候选人、大众网络投票、最终确定年度人物奖和特别奖人数以及名单、举办颁奖典礼等5个阶段最终出炉。 (《科学中国人》)   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揭晓 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   此次评选除评选出33位年度人物外,还揭晓了3项特别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终身成就奖”,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戚发轫荣“最受公众关注奖”,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杨伟荣获“杰出青年科学家”。(科学网)   附: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最受公众关注奖:戚发轫 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六、神七总顾问   杰出青年科学家:杨 伟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歼10双座型和“枭龙”战机总设计师   年度人物奖:   1、周建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3、宓传龙 中国西电集团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 总工程师   4、张相洪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技术7级高级工程师、饮食装备研究室主任   5、陈善广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6、郭孔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中国科协常委   7、刘兴洲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   8、李 骏 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兼汽研所所长   9、黄建国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0、宫辉力 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1、王明孝 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大校军衔   12、姚骏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3、景晓军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责任教授、保密处处长、博士生导师   14、翁宇庆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钢铁协会党委常委   15、江风益 南昌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教育部发光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6、李龙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7、胡思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8、李晓红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19、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   20、王仁贵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杭州湾跨海大桥总设计师   21、胡 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2、刘先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23、张友军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4、韩贵清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省农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25、杨学明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6、吴以岭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   27、哈木拉提吾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王永钧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顾问、国家中医管理局肾脏病重点专科主任   29、肖培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30、马 昕 北京行者集团总裁、博士   31、吴洪流 北京凯悦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32、王品伦 南京品伦砂浆有限公司、南京晶硕石灰精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33、陈光标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科学中国人》)
  •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确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办公厅(室):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将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见附件1)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项目申报要求(见附件2)及2011年度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栏下载)。   2011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1年4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4月13日8:00至4月28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 58881073 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dkxc@vip.sina.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一年三月三日   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纳米研究领域科技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纳米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围绕重要应用,开展基本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研究,设计、制备新型纳米材料。特别鼓励原始性创新研究方向,探索纳米新材料、新过程和新原理。   2. 纳米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和应用   研究多功能纳米材料和结构,如轻质高强纳米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光电纳米材料、电磁纳米材料、能源和环境纳米材料等,发展可控、宏量和低成本制备技术,研究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3. 纳米材料的新型表征方法与技术   发展高时间分辨、高空间分辨、原位动态的表征方法与技术,建立基于新原理的纳米表征技术和测试方法 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   4. 新型纳米器件   探索新型纳米加工方法和集成技术,探索基于新原理、新结构的纳米器件和集成电路 研究应用目标明确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纳米传感器,高性能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   5. 重大疾病检测技术与生物医用纳米材料   发展重大疾病早期检测的纳米技术和纳米生物器件的原理和创新方法 研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在生物体内药效与生物学过程。   6. 新型纳米药物   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纳米药物,重点研究纳米技术提高候选药物的成药性,提高药效、降低毒性的原理和方法。   7. 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   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基于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的安全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探索纳米技术及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等方面的重要应用。   8. 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   研究纳米材料在农业、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成本低、性能稳定、寿命长并无次生污染的实用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和安全性。   9.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纳米材料与技术   面向化工、纺织、能源、交通、冶金等传统产业,应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开发过程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用纳米材料与技术等。   10.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材料与器件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纳米光电材料、器件集成和互联关键技术,开发高效能量转换、储存与节能的纳米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实用化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   11. 纳米材料工业化制造技术及检测装备  开发面向工业应用的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及精密加工技术,研发纳米材料关键表征仪器成套批量化制造技术 研究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服役与安全评价技术。   注:指南1~8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格式和要求    指南9~11按863计划项目申报格式和要求   量子调控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受限空间中光与超冷原子(离子)、分子耦合量子态的制备、测量及调控   研究微型光阱和微光学腔中原子(离子)内外态的完全控制方法,光与原子强耦合下量子态的制备和探测。制备稳定的超冷极性分子,并研究分子量子态的相干操控和动力学演化。研究原子自旋压缩态和原子系综纠缠态的产生,光学晶格中超冷原子、分子体系的关联效应、新奇量子态及其应用。   2. 极端条件下量子输运的研究和调控   研究极端条件下的量子输运性质及微结构对量子输运的调控。研究超短时间尺度下的量子输运,开发相应的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反常量子输运,探索调控输运性质的新手段。研究远离平衡态的量子输运特性。   3. 异质界面诱导的新奇量子现象及调控   研究异质界面导致的新奇量子态和量子现象,建立描述新奇界面量子态的理论模型。发展精确控制的生长技术,制备高品质的异质界面,如氧化物/氧化物、氧化物/金属等。发展精确表征界面量子态和量子序的实验技术,研究极端条件下异质界面上的新奇量子态、量子输运、光电量子过程等,探索量子态的界面调控新方法。   4. 功能关联电子材料及其拓扑量子性质的调控   应用先进谱学研究手段如核磁共振、中子散射等,并结合极端实验条件,研究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关联电子系统,如重费米子系统和多铁性电子材料等的量子现象及拓扑量子性质。制备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和人工微结构,探索基于新效应的量子器件。   5. 光场与微结构的耦合效应及调控   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光场与各种微结构的线性和非线性作用,与电子态的耦合及导致的量子效应。制备具有新颖动量、角动量的可控光场,研究与微结构的耦合及其对量子态的调控,探索在量子信息、超分辨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6. 复合量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新奇量子效应(基地)   设计和制备高品质的复合量子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量子效应。研究不同维度和尺寸下的量子态特性,以及外场(电、磁、光、声)和结构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导致的新奇量子现象。研究物性及结构高灵敏、高分辨检测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探索基于新概念的量子功能器件。   7. 全固态量子信息处理关键器件的物理原理及技术实现(基地)   研究基于半导体量子点和光学超晶格等的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研制单光子探测器件。制备高品质固态光学微腔及其阵列、微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以及线性光子处理单元,实现对单光子态和量子纠缠态的存储和调控。研究固态光集成系统中量子态的演化,探索在光子芯片上实现量子信息操作的新方案。   8. 新型亚波长人工微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基地)   研究新型亚波长人工微结构中光子和元激发,如等离子激元、极化激元、声子等,调控其线性和非线性物理过程。研究带隙调控、突破衍射极限的成像等, 探索基于新型亚波长人工微结构的新器件。   蛋白质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重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鉴定新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蛋白并阐明其结构与功能基础、阐述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深入研究然免疫与外来抗原适应性免疫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分子机制 发现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新型蛋白质及其作用机制。   2. 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在病原体侵染、复制中的功能和结构基础 研究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在病原体潜伏和多重耐药性中的功能和结构基础 揭示病原体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功能和结构基础 研究病原体蛋白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网络构成 研究宿主抗病原蛋白质网络结构与功能。   3. 植物表观遗传机制与重要调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研究植物核小体组装和染色质重塑的分子机理,重点研究组装蛋白、组蛋白修饰酶、组蛋白密码阅读蛋白、非编码RNA及其蛋白质复合物的功能和结构基础 研究表观遗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网络 植物重要表观遗传调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包含植物特有结构域的调控蛋白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植物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质组学平台建设,重点研究相关突变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蛋白质组。   4. 端粒相关蛋白与人类重大疾病   研究端粒相关蛋白(端粒酶等)对人类重大慢性疾病的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 开展重组端粒蛋白复合物研究,揭示控制端粒功能的蛋白复合物结构和功能 研究端粒在成体干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不同类型细胞分化过程中端粒和基因表达之间的调控关系。   5. 蛋白质的生成、修饰、降解、质量控制及动态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研究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如跨膜蛋白质及复合体)的生成、折叠、组装、转运、降解及质量控制等过程及其在生理和胁迫条件下的分子机制 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主要类型,包括结构特征、与信号转导途径的对应关系、与人类重大疾病的关系 研究蛋白质错误折叠及质量控制逃逸的分子机理及病理效应 在蛋白质组水平研究翻译后修饰及其动态变化,修饰对相互作用蛋白质网络功能的影响。   6. G蛋白偶联受体及配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发现在人类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GPCR和相关亚家族,分析分子结构,阐明其结构和功能关系 鉴定新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生物学功能 建立高通量筛选受体相关配体的方法,进一步阐明配体与受体结合的分子机理及生理功能。   7. 肿瘤发生发展与关键调控蛋白作用网络   以恶性肿瘤为模型,研究原癌蛋白-抗肿瘤蛋白及关键性负调控蛋白的网络互动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揭示蛋白作用网络对肿瘤微环境和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 研究表观遗传因素、信号转导通路与转录因子对细胞周期-恶性肿瘤转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及其结构与功能基础 发现炎症诱导肿瘤相关重要活动调控的关键蛋白质群组成、动态变化及调控网络 研究炎症,代谢调控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研究选择性激活机体抗肿瘤效应机制和防治免疫逃逸的策略与方法。   8. 蛋白质定量新方法及相关技术研究   研制高效低残留的新型蛋白质样品预处理和分离材料 构建高分辨、高灵敏度的蛋白质与多肽的定量、分离与鉴定技术体系 发展基于生物质谱的同位素标记和非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相对与绝对定量方法 发展重要生物体的目标蛋白质组以及全蛋白质组及其化学修饰的高准确度的动态定量分析方法 建立重要模式生物或其组织器官蛋白质组成的高精度全覆盖技术、蛋白质定量内标的制备技术和目标导向绝对定量蛋白质组研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法。   发育与生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重要器官发育与再生的遗传调控   利用模式脊椎动物,建立可视化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发育与再生技术及相关转基因动物和突变体资源库,研究1-2种重要组织器官,如心脏、肝脏等发育与再生的关键调控因子,揭示组织器官发育与再生的根本机制。   2. 内皮组织和上皮组织发育及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研究内皮或上皮细胞在组织器官发生、形成中的行为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重点研究上皮或血管等内皮组织中细胞命运决定和形态构建的分子调控网络、组织或器官内的细胞与周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组织器官损伤修复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3. 发育缺陷发生的分子机制   利用临床资源和动物模型,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等多个层次揭示我国常见严重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发展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新技术、新方法。   4. 植物胚与胚乳发育调控机制   重点研究植物配子发育、受精、合子激活和胚胎模式建立的机制,阐明植物生殖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以及胚乳物质积累的分子和表观调控机制,为高产优质作物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5. 生殖细胞健康的分子基础   针对临床常见和重要的生殖细胞异常,重点研究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起始、停滞与恢复、染色体分离、DNA损伤、修复和重组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的调节机理,为生殖健康奠定基础。   6. 排卵障碍性和胚源性等生殖疾病的机制研究   研究辅助生殖技术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机制 开展辅助生殖安全性评估,优化辅助生殖技术,并建立有效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建立常见排卵障碍性疾病的资源库,研究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常见排卵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和调控机制,发展新型的疾病干预措施。   7. 生殖周期及生物钟调节的机制   利用模式动物或仿生环境研究生殖周期的调节机制 探讨生殖免疫和生殖周期的关系 研究生殖器官、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中生物钟调节的规律,阐明生殖周期和生物钟在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利用非基因组整合技术建立遗传疾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   利用非基因组整合技术建立地中海贫血或脊髓侧索硬化症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系,对致病基因进行改造和纠正后分化为可用于细胞移植的细胞类型,为利用iPS细胞治疗人类遗传性疾病奠定基础。   2. 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细胞类型   基于体内组织发育的规律,重点研究如何定向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为特定的组织细胞类型,例如神经外胚层细胞或胰腺β细胞等内胚层细胞 同时从个体发育和进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多能干细胞分化及相应的调控网络。   3. 细胞类型转换及其机制研究   建立细胞类型转换(包括不同终末分化细胞之间的转换、终末分化细胞向前体细胞或干细胞的转换、不同组织前体细胞或干细胞之间的转换)的体外模型和稳定培养体系,研究细胞类型转换的分子调控机制, 探索转换细胞在细胞移植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 细胞周期调控与干细胞干性维持   重点研究干细胞的对称分裂及不对称分裂的调控机制,细胞周期对干细胞干性维持的作用,包括信号转导及调控因子网络、遗传稳定性维护等。揭示干细胞周期及分裂在干细胞干性维持、组织发育、再生修复及病理变化等过程中的功能。   5. 体内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   阐述体内干细胞与其微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建立检测体内组织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等活动的技术体系,揭示体内组织干细胞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如何利用细胞因子和药物等诱导体内组织干细胞自我更新或分化。   6. 建立内胚层干细胞的生物识别标记   通过分析内胚层干细胞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谱式,鉴定该种内胚层干细胞的生物识别标记,追踪其自身以及子代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与迁移 根据建立的生物识别标记等分离鉴定内胚层干细胞。   7.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发生、药物抗性及靶向特异性分子调控   分离和鉴定诸如血液或消化道系统的肿瘤干细胞,系统研究肿瘤干细胞基因表达谱和表观遗传学及其在肿瘤发生和药物反应中的作用,研究建立针对肿瘤干细胞起源与靶向特异性干预的分子基础与技术指标,制定以肿瘤干细胞为靶标的分子干预策略并开展其规范化研究。   8. 干细胞治疗的基础和转化机制   研究建立一种视觉或听觉系统干细胞分离分化与功能再生体系,通过动物模型完成其功能验证与安全性评价,建立基于干细胞与功能再生的分子基础,研究制定该类系统发育与病变的干细胞干预技术标准,并将其规范化。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1. 东亚季风气候年际-年代际变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研究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主要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对东亚地区年际-年代际变率的影响,辨识年际-代际气候变率可预报性的因素,提高利用耦合气候系统模式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变率的能力。   2. 全球及典型区域海平面变化机理与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内在机理和变化趋势,揭示海平面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规律 提出我国典型河口三角洲地区、重要滨海生态系统和重要岛礁领土相对海平面变化驱动的城市防护、环境安全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领土安全的适应性对策。   3. 海洋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研究海洋变异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和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揭示海洋动力、热力过程和海-气耦合作用及海洋对气候的调控作用,以提高我国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 研究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对自然和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与规律,定量认识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4. 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生态恢复   通过对表征湖泊与湿地等生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揭示研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建立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演化的模型,定量评估人与自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贡献,为区域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提出途径与对策。   5. 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特点、动力学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揭示这些典型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时空关联、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异同,评估其面临的全球变化风险。   6. 全球变化与环境风险、气候灾害关系的研究   研究环境风险和气候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探讨中国环境与气候灾害风险防范的适应性对策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的关系,特别是对近年来我国极端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的影响,以及干旱致灾机理,评估典型区域农业和社会经济等对气候灾害的适应能力。   7.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的影响与适应机制研究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途径和适应机制,探索全球变化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研究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气候敏感疾病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评估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8. 天文与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研究太阳活动、宇宙事件等天文因素及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海洋、陆面和大气过程的作用,解析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对外动力触发气候变率的响应机制和调节作用,区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变化的贡献,评估上述天文和地球运动因子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作用。   附件:1.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要求
  • 最新!2023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盘点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包括部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个亚类,研究期限5年。其中,部门推荐的直接费用预算在1000万元/项以上(含1000万元/项),自由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超过1000万元/项。日前,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评审结果。据仪器信息网统计,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宣布获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湖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宣布获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盘点(不完全统计)序号牵头单位项目名称直接经费项目类型1兰州大学15 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8498.70万元部门推荐2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非线性声散射声场动态观测与调控系统/3清华大学海底地震与电磁同步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验证样机/4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面向精细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宽动态大口径光学检测系统/5三峡大学高坝大库岸坡岩体水岩与动力剪切耦合作用试验系统836.6万元自由申请6华中科技大学纯电学高时空分辨三维磁成像系统843万元7西北工业大学绳系着陆式小行星环境探测器研制/8湖北大学基于原位取样质谱的多尺度血脑屏障递送机制分析系统890万元9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分辨聚变等离子体多尺度湍流相干散射诊断系统及核心技术的研制/10广东工业大学大气颗粒物全组分在线分析的激光辅助等离子体-QTOF质谱仪的研制858万元11成都理工大学井下机器人智能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研制883万元12北京科技大学煤岩受载破裂性态非接触电磁感知实验仪/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兰州大学“15 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据兰州大学网站11月8日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度获批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学科周又和院士牵头申报的“15 T高场下超导材料力学的全服役场调控与测量装置研制”位列本年度获批的4项之一,其直接经费8498.70万元。项目合作单位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西北工业大学。项目以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中超导磁体服役磁场14.5 T的重大需求为牵引,面向高性能电磁装置研制中强场超导在极端环境条件(强磁场、高载流、极低温和高应力)下的功能性与安全性设计的“卡脖子”力学基础问题,开展力学性能表征及其力学设计理论所需的重大科研实验装置研制。在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的资助下,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5 T全背景场超导材料力学实验装置。在此基础上,通过突破15 T大空间、横向场超导二极磁体的自主研制及其多场并存与可控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期实现实验室模拟15T强场环境下超导材料及结构的极端全服役场环境的重大科研仪器装置的建造,为全服役场超导材料的力学及多场性能测试及表征提供基础条件,进而为高性能强场超导磁体设计制备的力学理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预期研究成果将服务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和高能加速器等强场超导磁体的设计制备这一国家战略目标需求,该项目将攻克多场耦合下材料性能测试关键技术,填补极端力学宏微观测量方法与技术空白,为超导材料多场性能表征和磁体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测试平台,并为强场超导磁体的材料选型、服役可靠性评价和故障诊断等提供重要支撑。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非线性声散射声场动态观测与调控系统”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9月27日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学校组织召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洋非线性声散射声场动态观测与调控系统”现场考察会。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院士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科学目标、研制基础、研制方案、进度安排、保障条件及风险管控措施等。专家组成员听取了项目汇报,实地考察了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在建非线性声学水池,重点考察了项目团队已有的科研场地、设施条件、工作环境以及拟建装置前期准备情况,并提出了建议。清华大学“海底地震与电磁同步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验证样机”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网站9月12日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在青岛组织召开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建议资助项目“海底地震与电磁同步探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验证样机”现场考察会议。清华大学宋士吉教授代表项目组汇报了项目的科学问题和目标、总体结构与性能指标、技术创新点、指标先进性、研究方案和研制基础与条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青岛海洋科技园的实验室和相关仪器设备,重点考察了项目团队已有研究基础与条件。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形成了现场考察报告,建议尽快立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面向精细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宽动态大口径光学检测系统”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网站8月22日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面向精细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宽动态大口径光学检测系统”监理会在长春举行。监理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张学军关于项目进展的汇报,考察了仪器研制现场情况,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讨论。专家认为项目组按照项目任务书完成了计划内研究任务,并对项目知识产权及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及要求。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单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面向精细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宽动态大口径光学检测系统”项目拟攻克面向4m量级大口径精细天文观测的高精度宽动态大口径光学检测系统,在实现高检测精度的同时拓宽检测仪器的空间分辨本领。仪器成功研制后,主要技术指标将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将占领大口径光学检测的国际制高点,推动我国光学工程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精细天文观测、国家安全、空间科学研究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三峡大学“高坝大库岸坡岩体水岩与动力剪切耦合作用试验系统”据三峡大学网站消息,由三峡大学李建林教授主持申报的“高坝大库岸坡岩体水岩与动力剪切耦合作用试验系统”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直接经费836.6万元。项目面向高坝大库工程安全运行,研发模拟库岸边坡复杂条件耦合作用的试验系统,形成库岸边坡水岩与动力剪切耦合作用重大科学装置,解决库岸边坡岩体复杂库水和应力环境耦合作用的准确模拟的“卡脖子”问题,为岸坡岩体在复杂水力环境和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损伤劣化机制分析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弥补国内在库岸边坡岩体水-岩作用试验研究中专用仪器设备的不足,有助于了解在水库蓄水条件下库岸再造的机理,对已建和在建的大中型水库,特别是库水深度达到100m以上的大型水库岸坡意义重大,同时,可以在水工隧洞、水封油库、地下开采、能源存储等水-力耦合作用相关的工程中推广应用。预期研究成果服务于“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等国家战略目标需求,对于保证水电工程的安全和有效运营以及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航道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均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华中科技大学“纯电学高时空分辨三维磁成像系统”据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网站11月24日消息,由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游龙教授牵头,联合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申报的“纯电学高时空分辨三维磁成像系统”项目喜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获批直接经费843万元。自旋电子学和拓扑磁性具有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价值以及新技术应用特性,但进行这类研究通常需要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磁成像技术。在纳米尺度下,现有成像技术主要包括扫描探针技术、基于同步辐射线站的X射线技术和基于氮空位色心的量子磁成像技术等,但在该空间尺度下进行纯电学操作的矢量磁场成像还处于空白。游龙教授团队计划自主设计研制出一套高时空分辨的、纯电学操控的矢量磁成像系统。该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完备的电子自旋测量功能,可在较宽的温度区间、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内对多种磁拓扑结构平面进行精确的测量。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带来国际领先的独特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同时将会大大提升我国科学家对拓扑磁结构、自旋电子学与多铁材料等材料科学问题的实验研究能力,而且有望开辟凝聚态物理的新方向和新生长点,促进磁性材料与器件和凝聚态物理及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西北工业大学“绳系着陆式小行星环境探测器研制”据西北工业大学网站11月14日消息,由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黄攀峰教授牵头,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同参与的“绳系着陆式小行星环境探测器研制”项目,成功获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小行星着陆探测是世界性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但由于小行星质量小、不规则、自旋快、引力微弱、环境复杂且少先验信息,现有的小行星探测器着陆方式局限性十分明显。该项目独辟蹊径,创新提出一种基于绳系着陆方式的小行星环境探测器方案,具备着陆准备时间短、可重复着陆、可靠性高等突出优势,可在小行星复杂、危险环境下实现表面形貌测绘、物质分析、有机物探测等探测任务。项目面向国家行星探测工程长期需求,打造了国内最优势团队,拟深入开展探测器任务分析、总体设计等工作,突破系绳约束下绳系着陆器协同释放与回收控制等关键技术,最终研制探测器样机,并开展地面与在轨飞行试验验证。项目研制成果可显著提升我国小行星探测技术能力水平,并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一种全新着陆探测手段。湖北大学“基于原位取样质谱的多尺度血脑屏障递送机制分析系统”据湖北大学网站11月9日消息,湖北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志洪教授主持的“基于原位取样质谱的多尺度血脑屏障递送机制分析系统”项目获批立项,直接经费为890万元。该项目由湖北大学和兰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同申报和实施,汇聚了脑分析、器官芯片、组学分析等相关领域的学术骨干。项目针对外源性物质跨越血脑屏障机制不清晰问题,拟研制出首套血脑屏障芯片原位取样单细胞代谢组学质谱分析仪器,为主动调控脑部递送过程提供理论指导,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测量工具。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高分辨聚变等离子体多尺度湍流相干散射诊断系统及核心技术的研制”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11月9日消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邓必河研究员申报的“高分辨聚变等离子体多尺度湍流相干散射诊断系统及核心技术的研制”项目成功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十名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项目团队聚焦电子反常输运这一科学前沿,提出自主研制大功率光泵远红外激光技术和高灵敏高频太赫兹肖特基混频器技术的创新方案,并以此两项核心技术为基础研制世界领先的高分辨聚变等离子体多尺度湍流相干散射诊断系统。该项目的获批是对西物院在多尺度湍流诊断仪器研制和电子反常输运研究领域前瞻性研究能力的巨大肯定。项目的执行将有助于我国突破大功率光泵远红外激光器和高灵敏太赫兹肖特基混频器这两个数十年来困扰我国聚变研究的核心技术,满足聚变研究中等离子体密度、磁场等核心基础参数时空分布的诊断技术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太赫兹领域的科技进步。而以此为基础研制的多尺度湍流诊断仪器,将应用于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的湍流输运研究,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沿,为解决电子反常输运这一世界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广东工业大学“大气颗粒物全组分在线分析的激光辅助等离子体-QTOF质谱仪的研制”据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网站11月7日消息,“大气颗粒物全组分在线分析的激光辅助等离子体-QTOF质谱仪的研制”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得资助。该项目总直接费用为858万元,项目第一负责人是广东工业大学安太成教授,第二负责人是浙江工业大学庞小兵教授。该项目结合积极“推进O3和PM2.5协同控制”的重大国家需求,针对现有商业质谱仪不能同时测定大气颗粒物上有机物和金属组分的缺点,拟自主研制可以用于大气颗粒物上VOCs、SVOCs和金属全元素同时在线分析的激光辅助等离子体-QTOF质谱仪。项目将突破大气颗粒物全组分在线监测的质谱仪研制的瓶颈,为我国大气颗粒物的高效检测和精准控制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成都理工大学“井下机器人智能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研制”据成都理工大学网站11月7日消息,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清友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井下机器人智能钻完井模拟实验系统研制”,直接费用883万元。该项目拟研制“连续油管作业机+井下机器人+智慧钻头+大型岩样加载系统”等设备,研发复杂结构井井下机器人钻多分支井+爆炸压裂完井模拟实验系统,可模拟深层非常规油气“4000m、150℃、70MPa、Φ139.7~238.0mm可变井筒”多因素、多工况等智能钻完井功能,以解决“多分支井钻完井系统动力学特性”、“高温高压大尺寸密封与爆炸安全控制机理”两大科学问题和“井下实时传输与控制”、“关键装备研制”两大技术难题,实现我国智能钻完井实验系统从“0”到“1”的突破。该系统主要由以下五大模块组成:①连续油管与数据传输系统;②高温高压模拟分支井筒;③爆炸压裂模块;④智慧钻头、井下机器人等关键;⑤辅助模块。北京科技大学“煤岩受载破裂性态非接触电磁感知实验仪”据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网站11月6日消息,由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何学秋教授牵头承担的“煤岩受载破裂性态非接触电磁感知实验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资助。该项目面向国家地下工程煤岩动力灾害防控重大前沿需求,拟研制煤岩受载破裂性态非接触电磁感知实验仪,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学装置,实现对煤岩破裂演化全程的破裂性态空间定位感知与原态再现。项目成果将为实验研究煤岩破裂全过程性态演化规律,提供原创性的全新实验仪器;为创新研发矿井煤岩动力灾害非接触监测预警理论、技术、装备提供关键实验手段,对有效预防煤岩动力灾害、减少人员伤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5个2022年度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10月27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指南随着气象卫星等遥感观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同化方法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融合数值模型与观测资料,数据同化可反演无法直接测量的关键变量和未知参数,从而显著提高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能力。观测数据的多源异构性以及地球系统多圈层耦合建模给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传统的数据同化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亟待从基础理论、新型算法层面实现新突破和给出新的指引。为此,应集中研究数据同化方法的多误差分析理论,建立观测资料的敏感性、不确定性量化理论,构造基于粒子型或混合型的新型滤波算法,发展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究模式,面向我国气象卫星等观测系统以及高性能计算平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气、气候数据同化新原理和新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专项项目,将围绕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方法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相关领域学科交叉。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旨在围绕天气、气候中的数据同化方法,聚焦并发展相关的数学理论及其计算方法。拟突破数据同化方法线性化或观测量假设的局限,建立同化滤波方法的非线性渐近性分析以及数据敏感性分析理论框架;面向中小尺度、快变灾害性天气和云雨变量同化,发展针对特征反演的新型高效同化算法;聚焦超大规模的反演计算问题,研究适合E级超级计算机的高可扩展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数据同化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提升多尺度、多场景下的可预报能力。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数据同化方法的渐近性与敏感性分析及新型滤波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围绕时序观测数据反演的数据同化方法,发展正则化收敛性分析研究新手段,建立滤波方法的渐近性、敏感性分析理论;面向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系统,提出相关科学问题及其新型同化方法,例如建立卫星参数在轨辨识、修正的反演理论,局部尺度模式的新型观测方式及其预报等。(二)数据同化中模式误差分析与观测信息补足(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研究变分同化模式误差的产生以及对模式误差进行时时修订的新型同化算法,探索集合同化或混合同化模式误差的表达及影响;针对无法直接观测的物理变量,研究是否可以通过卫星等可观测的数据进行重构,提高在局部可观测情况下全球天气预报结果的准确性等。(三)集合滤波和变分同化的数学分析和高效算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针对数据同化高计算成本和复杂大气参数反演的若干难点,构造基于集合滤波和变分同化的高效计算方法,建立其具有严格数学表征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模式空间的降维,实现混沌多项式与降阶集合滤波的有效结合,建立最优性分析;针对具有剧变特征、大噪音的天气现象,构造复杂大气参数的新型正则化反演算法;发展适用于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变分同化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提高同化算法的泛化性和可解释性。(四)气象预报区域尺度的新型模式及融合人工智能的同化算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4-A06下属代码)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天气现象及地理特征,建立多个面向特殊场景、局部区域尺度的气象预报新型模式,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估计模式误差;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小尺度高频观测数据与大中尺度气象预报信息的有效融合,提升局地高分辨率预报准确率;通过数据同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对接小尺度、精细化的预报需求,实现智能天气会商功能。(五)面向多尺度、多源、多模式的新型变分同化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地球科学部D04、D05下属代码)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多尺度、多源观测数据或多模式系统模型,研发新型变分同化方法。对于多尺度资料,通过尺度质量控制、背景误差协方差尺度分离等方式提升数据信息的利用率;针对云雨区模式变量的强非高斯性,构造控制变量高斯转化方法及同化模型;针对临近空间天气跨尺度与跨层性,构造同化过程中的多增量方法以提高迭代效率;建立描述例如大气、海洋与海冰等系统的多模式耦合模型,开展耦合同化方法的研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六)面向E级计算机的数据同化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地球科学部D04、D05下属代码)数据同化中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描述误差的空间相关性,决定了同化观测时如何协同更新相关的空间点和变量,因此在同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超大规模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降维近似及其逆矩阵的稀疏表达,研究最优的降维维数和稀疏度使得近似矩阵最大化保留原始矩阵的信息。研究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的同步同化收敛性,与顺序同化进行比较,完善和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理论。三、资助计划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不超过5项,资助强度不超过250万元/项。申请项目应在理论上提出明确的创新点,在成果应用方面提出可以核查的考核指标。项目研究团队须由包含数学、地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从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三)申请注意事项1.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2年11月21日~11月27日16时。2.申请人注意事项(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代码要求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和地球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5)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之研究方向:XXX(按照上述6个研究方向之一填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3.依托单位注意事项(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2)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3)如依托单位在2022年度未上传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联系人:赵桂萍联系电话:010-623271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联系人:刘哲 联系电话:010-62328511(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指南物质输运,特别是微纳多孔介质中的输运问题,不仅是力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而且是化工领域高新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微纳受限空间内化工过程的特征与规律,实现高效、安全、可控的化工过程,有望为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驱动力。各种微纳化工过程都需要通过界面和流动来实现。近年来,力学研究已逐步拓展到微纳米尺度;微纳化工过程的技术创新对微纳米尺度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复杂化学环境下的固液界面力学、多相流动、传质传热机理、界面反应电荷转移规律等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成为瓶颈难题。为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的支撑作用,针对典型微纳化工过程中反应流动等共性基础科学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专项项目,将围绕微纳化工领域微纳米尺度下多相界面处力化强耦合作用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旨在深入探索空间、时间、能量多尺度层次的力化耦合作用,实现微纳米尺度化工材料的精准合成,开展物质输运实验并构建限域传质的力学理论,揭示固体表面化学不均匀特性对动态润湿和微流动的影响,阐明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发展适用于微纳尺度表界面体系和相关化学过程的新理论和新实验方法,突破微纳化工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瓶颈,推动微纳米力学的跨越式发展,为微纳化工过程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化学不均匀表面的动态润湿及微流动(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9下属代码)固液界面和流动是微纳化工过程中高效传质传热的关键,固体表面化学特性与流体界面相互耦合,产生复杂的动态润湿及微流动行为。开展表面化学特性与流体动力学耦合作用的实验和数值研究,建立高精度的界面间断模型和高分辨率的守恒清晰界面方法,实现对化学不均匀性表面上动态润湿和微流动的精确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引入分子涨落效应揭示微米尺度界面流动的力学机理,开发微流体混合增强的实验新方法,基于表面化学不均匀性实现反应流体调控的新技术,为强化物质和能量传输及相关化工过程的优化提供支持。(二)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8下属代码)力化电多场耦合下的复杂流动是一种强耦合、强非线性、跨尺度的力学行为,也是控制微纳化工过程的关键。移动接触线的微观力学机理对纳微流动与输运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力化电耦合流动与输运的跨尺度实验和计算方法,自下而上地从分子间和界面作用出发探索移动接触线跨尺度行为的复杂性根源,揭示溶解输运、黏性失稳、力化电润湿等的多阶涌现行为,研究应力、反应、电场、界面等多效应耦合对移动接触线动力学性质的影响,从量子尺度出发逐层级地揭示力化电耦合下移动接触线的跨尺度行为及动力学机理,为微纳化工流动的过程控制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三)微纳尺度限域反应流动的力学理论及跨尺度关联(申请代码1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A08下属代码)微纳尺度下的固液气界面分子间力、流体相态和反应规律是理解微纳化工过程内在机理的前提和关键。开展限域传质的精准实验表征及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模拟,获取微纳尺度固液气界面的微观力学信息和界面反应电荷转移规律,明确限域反应流动的驱动机制和边界条件,构建限域传质的力学理论模型,揭示限域效应、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界面化学过程等对微纳尺度反应流动规律的影响机制,探索电子尺度、分子尺度和微纳尺度直至宏观尺度力学模型的关联,为限域反应流动的优化设计提供跨尺度力学理论描述。(四)多孔介质内反应流动机制与材料设计制备(申请代码1选择化学科学部B08下属代码)多孔材料孔道的多尺度精准调控直接决定微纳化工过程效率。开展适用于微纳化工过程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明晰客体反应介质的微观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对反应流动的影响机制,形成微纳多孔材料的输运与反应理论,揭示孔道微环境、尺度、构型等与微纳化工过程效能的关联规律。发展微观形貌、孔径尺寸、孔道构型、孔壁化学性质协同调控策略;强化超微孔内分子扩散,提高孔内活性位点的利用率;在适配的多级孔道内定向引入功能组分,调控其空间落位密度与分布。三、资助计划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4项,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一)申请条件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二)限项申请规定1.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3.其他限项申请要求按照《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限项申请规定”执行。(三)申请注意事项1.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1年11月21日~11月27日16时。2.申请人注意事项(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代码要求选择数学物理科学部和化学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5)请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之研究方向:XXX(按照上述4个研究方向之一填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6)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3.依托单位注意事项(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2)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3)如依托单位在2022年度未上传过《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应从信息系统中下载《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提交申请。(4)依托单位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清单提交后,自然科学基金委方可接收项目申请材料。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联系人:张攀峰 联系电话:010-623271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联系人:黄艳 联系电话:010-62329320(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指南自由电子激光具有高亮度、短脉冲、强相干、窄带宽、波长连续可调且范围广等突出优点,是目前性能最为优异的先进光源之一。与同步辐射相比,自由电子激光在峰值亮度、相干性、时间结构上优势明显,非常适合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材料结构演变和化学反应动态过程。碳基能源转换、芯片制造等领域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尽管国内外开展了有成效的相关研究,但仍有很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探索和澄清。复杂体系材料结构和反应研究涉及原子分子、微纳等多尺度结构表征以及能量、时间、空间等多维度方法学研究。发展基于宽波段、高强度、超短脉冲先进红外光源的振动光谱技术,从能量、空间、时间等维度上对小分子催化转化和芯片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高效CO/CO2加氢、CO2电化学还原、铜互连电化学、热诱导铜-树脂键合等关键基础/应用科学问题,开展原位动态表征,探索材料结构特性和反应过程,将为能源材料化学和芯片制造化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专项项目,将利用位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平台,开展先进实验方法和应用研究,推动自由电子激光相关技术发展和应用机制创新。一、科学目标本专项项目针对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基于先进红外光源发展原位实验技术和装置,提升光源性能,实现在中、远红外波段对固气、固液等复杂体系结构和反应动力学过程的高灵敏、高时空分辨原位探测与解析,重点开展小分子碳循环转化和芯片制造化学与材料相关研究,揭示活性位结构和复杂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材料微结构特性对分子反应性的调控方法,为催化剂和芯片制造中关键化学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一)超短脉冲振荡器自由电子激光的物理与实验研究(申请代码 1 选择 A30 下属代码)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立和发展振荡器型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物理演化模型。基于电子束操控技术、谐振腔调谐以及波荡器参数优化,在抑制边带和获得足够高输出功率的前提下,提出若干个可行性好的振荡器型超短脉冲实现方案,在装置上开展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的实验研究,将现有自由电子激光皮秒级脉冲宽度压缩一个数量级,实现中、远红外波段(10-50 mm)百飞秒量级的超短脉冲自由电子激光,同时提升装置运行稳定性,实现宏脉冲能量波动均方根值小于5%,为超快化学、催化科学、芯片制造等领域提供高亮度、可调谐、单色性优异的中、远红外超短脉冲激光光源。(二)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复杂体系原位谱学方法研究(申请代码 1选择 A30 下属代码)针对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相关化学与材料体系,发展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固气、固液等体系宽波段原位谱学实验方法,特别是针对10-50 mm中远红外区的金属-氧键合动态机制、分子弱吸附作用和材料微区结构特性的谱学表征技术,包括亚单分子层灵敏度探测、百飞秒量级时间分辨、十纳米量级空间分辨实验技术和装置,实现多维度下对复杂体系微区结构和反应过程的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探测,揭示复杂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材料微尺度结构对分子反应性的调控方法。(三)小分子碳循环界面过程谱学研究(申请代码 1 选择 B02 下属代码)高效CO/CO2加氢、CO2电化学还原等是实现闭环碳循环的关键,其中催化剂起着决定性作用。构建不同结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界面,依托先进红外光源发展的高灵敏和高时间分辨谱学方法,通过检测反映表面物种与活性位点相互作用的中、远红外谱学信息,原位表征催化剂话:010-62329320(四)其他注意事项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 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公布
    教育部关于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立项建设的通知   教技函[2009]98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为推进高水平和研究型大学发展,加快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布局,结合当前科学发展方向以及国家重大需求,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在调研摸底、发布指南、组织申报和立项评审的基础上,经研究,教育部决定批准北京大学“视觉损伤与修复”等22个实验室为2009年度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见附件1)。   同时,为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学科发展,提升地方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有关省(区、市)推荐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09年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遴选。经研究,教育部决定批准扬州大学“禽类预防医学”等21个实验室为2009年度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见附件2)。   希望各有关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高等学校按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办法》)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与投入、加强机制建设和规范管理,为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基地,同时要结合学校资源优势和自身特点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根据《办法》要求,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一般为1--2年。请有关高等学校接此通知后,抓紧组织相关实验室认真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格式见附件3),明确实验室建设期间的目标与任务,制定相应的建设措施,落实配套支撑条件,并尽快确定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时间,争取明年4月底以前完成建设计划论证,启动建设。   附件:   1、2009年度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视觉损伤与修复 北京大学 2 城市地下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 3 媒介音视频 中国传媒大学 4 高效微纳化学电源 南开大学 5 滨海土木工程结构与安全天津大学 6 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 上海交通大学 7 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 东北林业大学 8 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 东华大学 9 环境医学工程 东南大学 10 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 中国矿业大学 11 轻工过程先进控制 江南大学 12 计量经济学 厦门大学 13 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 山东大学 14 水工岩石力学 武汉大学 15 糖尿病免疫学 中南大学 16 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 华南理工大学 17 妇儿疾病与出生缺陷 四川大学 18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 重庆大学 19 南方山地园艺学 西南大学 20 原子分子簇科学 北京理工大学 21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运动与体质健康 北京体育大学   2、2009年度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共建地方 1 禽类预防医学 扬州大学 江苏 2 中枢神经创伤修复与再生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3 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4 环境友好材料制备与应用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5 肝脾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 6 筋骨理论与治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7 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 8 检验医学 温州医学院 浙江 9 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 10 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11 大宗粮油精深加工 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 12 高性能计算与随机信息处理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13 水稻育性发育与抗逆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14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15 热带药用植物化学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16 最优化与控制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17 流体及动力机械 西华大学 四川 18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贵州大学 贵州 19 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20 铁道车辆热工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21 生育力保持 宁夏医科大学 宁夏   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格式)
  • 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公布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通知》,共评出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699人,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2012年度 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的通知 教研函[2012]8号   有关高等学校、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设置办法》的有关规定,批准北京大学贾晨等699人为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请你们认真做好有关工作,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 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奖名单.doc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12年12月11日 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奖名单 学校名称 一级学科名称 博士生姓名 北京大学 数学 贾晨 北京大学 数学 代立云 北京大学 数学 王少峰 北京大学 物理学 刘永椿 北京大学 物理学 孙兆茹 北京大学 物理学 张甲举 北京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王册明 北京大学 化学 杨麦云 北京大学 化学 侯绍聪 北京大学 化学 谢然 北京大学 化学 肖先金 北京大学 生物学 纪玉锶 北京大学 生物学 王刚 北京大学 生物学 施慧 北京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梁存任 北京大学 地球物理学 邓凯 北京大学 心理学 张喜淋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丛治辰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张文 北京大学 历史学 陈晓伟 北京大学 历史学 张德明 北京大学 哲学 杨洪源 北京大学 哲学 李延军 北京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谢娟 北京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李灿 北京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黄芊芊 北京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张荣庆 北京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杨雷静 北京大学力学 周健 北京大学 地理学 王戎 北京大学 地理学 王旭辉 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黄昕 北京大学 生物学 王维斌 北京大学 生物学 周静怡 北京大学 生物学 杭栋 北京大学 基础医学 韩启飞 北京大学 临床医学 王丽 北京大学 临床医学 谢涵 北京大学 药学 罗宜孝 北京大学 药学 王渊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 张乾友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 魏义方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李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宋魏巍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经济学 詹新宇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经济学 李黎力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经济学 姚东旻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艾翔 中国人民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何安华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杨付 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 陈雷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毛畅果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学 曾毅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学 马龙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 宁静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 赵然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李辉 中国人民大学 应用经济学 陈福中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学 张文祥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陈欣雨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路向峰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 杜磊 中国人民大学 理论经济学 盛亦男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学 李肖肖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史 韩祥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 袁焕鑫 清华大学 水利工程 马宏博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余智勇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范丽丽 清华大学 光学工程 曾召利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 李津津 清华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孙欣尧 清华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刘东 清华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冯旭宁 清华大学 电气工程 周天睿 清华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陈晓明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张娇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沈玮 清华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代季峰 清华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邓涛 清华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鞠生宏 清华大学 力学 马寅佶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张如范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申春 清华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王文坦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赵永杰 清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戴升 清华大学 数学 蔡钢 清华大学 物理学 张金松 清华大学 物理学 刘军伟 清华大学 物理学 陈鹏程 清华大学 化学 刘凯 清华大学 化学 吴宇恩 清华大学 化学 龙勇 清华大学 生物学 马丹 清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瑾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 罗杭 清华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马特 清华大学 社会学 喻丰 清华大学 法学 蒋铃 清华大学 设计学 刘派 清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达 清华大学 生物学 潘孝敬 清华大学 政治学 杨原 清华大学 法学 李浩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刘增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费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金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费成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 孟雪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赵小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工程 兰明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许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 石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 黄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宗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殷建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李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学 林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建锋 北京理工大学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李克勇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王聪 北京理工大学 光学工程 贾甲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牟进超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武玉伟 北京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冰昆 北京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林秋汉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孙言 北京理工大学 化学 程虎虎 北京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张斌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 牛艳玲 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学 赵艺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工程 廖人宽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工程 付宗强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工程 赵东杰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张清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学 王振忠 中国农业大学 园艺学 张娜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资源利用 赵勐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 何顺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 刘磊 中国农业大学 畜牧学 林刚 中国农业大学 兽医学 蒋文晓 中国农业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戴家武 中国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 起晓星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 张永芝 北京师范大学 理论经济学 陈昊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 李西顺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 何倩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卫薇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 夏明睿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林玮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刘全志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 陈安民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 张文涛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 杨四辈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 钱超 北京师范大学 物理学 何敬 北京师范大学 天文学 曹硕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任华忠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 王成芳 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学 夏灿玮 北京师范大学 生物学 孙栋 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代云容 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李发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孟庆辉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朱国祥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学 赵旭峰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王凯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 欧阳常青 南开大学 化学 徐彬 南开大学 化学 唐青 南开大学 化学 张志君 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李维尊 南开大学 理论经济学 毛其淋 南开大学 应用经济学 刘斌 南开大学 历史学 杨豪 南开大学 政治学 张翔 南开大学 生物学 王怀民 南开大学 生物学 边鑫 南开大学 工商管理 谭有超 南开大学 数学 王兴春 南开大学 统计学 冯龙 南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李贞玉 南开大学 物理学 娄凯 南开大学 物理学 王槿 南开大学 光学工程 范飞 南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孙宁 南开大学 哲学 刘晋祎 南开大学 临床医学 苏龙翔 天津大学 化学 竺传乐 天津大学 化学 许友 天津大学 力学 杨绍琼 天津大学 机械工程 田文杰 天津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高慧敏 天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罗文 天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康艳茹 天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童来会 天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于敦吉 天津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朱雷 天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刘勇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 秦颖 天津大学 水利工程 王高辉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李诗纯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李奕帆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马倩 天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林道舒 天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易茜 天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武晓莉 天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冯琳 大连理工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赵清春 大连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宋金龙 大连理工大学 物理学 刘立钊 大连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周豪 大连理工大学 哲学 张卫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任健康 大连理工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徐琴琴 大连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白芳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 张胜 大连理工大学 力学 樊俊铃 东北大学 化学 陈帅 东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宁兆龙 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慧敏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胡军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蔡志辉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曹宇 东北大学 冶金工程 刘中秋 东北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王坤 东北大学 机械工程 宋克臣 东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伟伟 吉林大学 哲学 陈飞 吉林大学 法学 张超汉 吉林大学 工商管理 单标安 吉林大学 应用经济学 赵宣凯 吉林大学 数学 赵晓朋 吉林大学 物理学 姜立伟 吉林大学 化学 王传洗 吉林大学 化学 刘轶 吉林大学 化学 朱守俊 吉林大学 物理学 李守瑞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 魏成国 吉林大学 临床医学 苗晓 吉林大学 兽医学 顾敬敏 吉林大学 机械工程 黄虎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郑佳红 吉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王秀刚 吉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徐彬彬 吉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袁巍 吉林大学 地质学 王枫 吉林大学 地球物理学 马国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学 田彦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物理学 徐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 国峰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力学 孙健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耿雪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杨振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吕云卓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陈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彭庆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 张鲁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苑振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苏晓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孙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朱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白久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刘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 张慧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于耀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祝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陈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张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赵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梁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伟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倪春军 复旦大学 历史学 陈玮 复旦大学 哲学 李主斌 复旦大学 政治学 强舸 复旦大学 公共管理 贺小林 复旦大学 理论经济学 高琳 复旦大学 数学 郭垚 复旦大学 物理学 郭聪 复旦大学 化学 孔彪 复旦大学 化学 张卡卡 复旦大学 化学 仰志斌 复旦大学 生物学 王传超 复旦大学 生物学 杨辉 复旦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唐长兵 复旦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鲁海生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琪 复旦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赵岩 复旦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陆晓慧 复旦大学 临床医学 杜昕 复旦大学 临床医学 刘卫仁 复旦大学 临床医学 戚鹏 复旦大学 药学 李剑峰 复旦大学 临床医学 李俊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吴琳琳 复旦大学 临床医学 李美燕 同济大学 化学 王欢文 同济大学 数学 陈浩 同济大学 物理学 刘文兴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李响 同济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王慧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陈海兵 同济大学 建筑学 周伊利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彭登峰 同济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志鹏 同济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金雁敏 同济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房玉江 同济大学 临床医学 李海玲 同济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李贵萍 同济大学 法学 赵歆 同济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王婷 上海交通大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 赵文华 上海交通大学 力学 李寅峰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 何凤兰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 瞿叶高 上海交通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杨晓光 上海交通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陈晓钢 上海交通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王睿 上海交通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傅洛伊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窦晓秋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郭兴梅 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周雪皎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学 王美晓 上海交通大学 物理学 任怀瑾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学 黄俊 上海交通大学 化学 董瑞蛟 上海交通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玉东 上海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 杨志军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谷麟 上海交通大学 药学 王汝冰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 杨显滨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学 黄志敏 上海交通大学 基础医学 林锦骠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学 李勉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学 王吉林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学 张增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 汪明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 陈思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 詹艺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 马德浩 华东师范大学 物理学 刘心娟 华东师范大学 物理学 李昊 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 刘运林 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学 沈斌 华东师范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张金中 华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 戴建兵 南京大学 哲学 代建鹏 南京大学 工商管理 王国俊 南京大学 应用经济学 李伟军 南京大学 法学 雷俊生 南京大学 政治学 倪春纳 南京大学 社会学 吴新慧 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王学军 南京大学 历史学 魏晓锴 南京大学 教育学 钱小龙 南京大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宗乾进 南京大学 数学 王林 南京大学 物理学 陈伟 南京大学 物理学 李林 南京大学 物理学 顾铭强 南京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薛俊俊 南京大学 物理学 孙宏祥 南京大学 化学 陈小雨 南京大学 化学 谢劲 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苏冠勇 南京大学 天文学 柳若愚 南京大学 大气科学 诸葛小勇 南京大学 地质学 杨水源 南京大学 生物学 黄振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杨怡玲 南京大学 临床医学 戚荣丰 东南大学 城乡规划学 史北祥 东南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王晓佳 东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陈喆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 宋良龙 东南大学 物理学 马亮 东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朱斌 东南大学 电气工程 臧海祥 东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赵金宝 东南大学 生物学 胡雯 东南大学 临床医学 彭新桂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王荣斌 浙江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志岩 浙江大学 公共管理 段忠贤 浙江大学 数学 胡思煌 浙江大学 物理学 孙云蕾 浙江大学 化学 许林茹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 白小龙 浙江大学 机械工程 王林涛 浙江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文伟 浙江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金台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 翁华 浙江大学 电气工程 徐海亮 浙江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吴晶军 浙江大学 力学 李倩倩 浙江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胡挺 浙江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池清华 浙江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章逸丰 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树森 浙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徐斌 浙江大学 生物学 朱律韵 浙江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陈再明 浙江大学 植物保护 刘贺 浙江大学 基础医学 张薇 浙江大学 临床医学 傅鹰 浙江大学 药学 陶蓉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 蔡宏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周宗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芮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贺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徐来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陈洁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陈武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闫溢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卫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陈登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力学 廖国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陶永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物理学 高新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物理学 冼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物理学 朱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 夏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 李亚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祝恒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孙加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曹雄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张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汪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黄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刘愉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 范传刚 厦门大学 化学 曹烁晖 厦门大学 化学 徐桂良 厦门大学 化学 吴选俊 厦门大学 化学 郭文熹 厦门大学 化学 彭军波 厦门大学 生物学 陈艳 厦门大学 生物学 李汉杰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杜川军 厦门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梁彦韬 厦门大学 数学 吴国春 厦门大学 应用经济学 苏佳 厦门大学 理论经济学 付才辉 厦门大学 应用经济学 蔡昌达 厦门大学 应用经济学 张文城 厦门大学 中国史 刘婷玉 山东大学 应用经济学 王营 山东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崔春 山东大学 历史学 刘涛 山东大学 数学 宗高峰 山东大学 物理学 马衍东 山东大学 化学 代鹏程 山东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许醒 山东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徐菲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俊杰 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史志成 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 崔晓斌 山东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李海涛 山东大学 基础医学 张猛 山东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周云平 山东大学药学 刘春喜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冯超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母伟杰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 王涛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 生物学 张晓娜 武汉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何超 武汉大学 应用经济学 祁毓 武汉大学 法学 袁康 武汉大学 法学 郭少青 武汉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徐旭 武汉大学 公共管理 殷宝明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豫鹏 武汉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龙浩武汉大学 化学 张翠玲 武汉大学 化学 武文博 武汉大学 化学 秦四勇 武汉大学 生物学 陈浩 武汉大学 口腔医学 撒悦 武汉大学 水利工程 蒋水华 武汉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刘念 武汉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黄志 武汉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聂勇伟 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熊小东 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黄旭 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张云菲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传播学 张恒山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 陈锋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汪艳霞 华中科技大学 工商管理 靳小翠 华中科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刘海 华中科技大学 数学 王金霞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段东圣 华中科技大学 光学工程 雷蕾 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 布宁斌 华中科技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刘欢 华中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伽龙 华中科技大学 化学 罗亚莉 华中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 冯晓楠 华中科技大学 力学 刘大彪 华中科技大学 中西医结合 赵寅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邹丽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向小曦 华中科技大学 药学 程彪 华中科技大学 生物学 王程 华中科技大学 临床医学 刘磊 湖南大学 应用经济学 邓玉萍 湖南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雄 湖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王纲金 湖南大学 力学 冯慧 湖南大学 机械工程 付建勤 湖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康旭东 湖南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陈安伟 湖南大学 物理学 许金友 湖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瞿佰华 湖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陈月皎 中南大学 物理学 易早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阳海棠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孙翱魁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梁霄鹏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张理源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吴飞翔 中南大学 机械工程 蒋日鹏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王中钢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邓江明 中南大学 力学 武井祥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 邓东平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周健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 张科 中南大学 矿业工程 彭康 中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毅 中南大学 生物学 许晓娟 中南大学 基础医学 赵璐晴 中南大学 基础医学 陈攀 中南大学 护理学 叶曼 中南大学 临床医学 廖洁月 中山大学 公共管理 温明月 中山大学 中国史 辜梦子 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张倩 中山大学 应用经济学 陈中飞 中山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周少锐 中山大学 生物学 刘徐兵 中山大学 物理学 胡伟 中山大学 光学工程 辛洪宝 中山大学 化学 暴欣 中山大学 化学 刘亦武 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孔令军 中山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郭东生 中山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苏卓 中山大学 生物学 赵强 中山大学 药学 吴思涵 中山大学 口腔医学 吴桐 中山大学 口腔医学 刘中华 中山大学 临床医学 郭小燕 中山大学 临床医学 杨雪娇 中山大学 临床医学 王德深 华南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关伟盛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唐征海 华南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 赖志燚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林峰 华南理工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余天佑 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全宇晖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魏嫣莹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姬小趁 华南理工大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刘华敏 华南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刘勇军 四川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曾自强 四川大学 哲学 杨子路 四川大学 历史学 马英杰 四川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晏青 四川大学 新闻传播学 高宪春 四川大学 物理学 陈军全 四川大学 数学 卢明 四川大学 生物学 陶向 四川大学 物理学 郭静华
  • 哈希稳夺“2013年度水业设备满意度调查”五个冠军
    2013年度水业设备满意度指数用户调查报告结果已于日前正式出炉,在此次调查中,哈希蝉联最佳用户满意品牌冠军。本次调查由中国水网主办,针对全国范围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企业、工程公司等设备用户展开调查。调查报告不仅以连续7年的水业设备用户满意度调查成果为基础,更在数据收集上有所突破,采取面向设备直接用户调查方式,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掌握到第一手调查数据,是水行业最为公平、公正、权威的年度满意度调查之一。本届调查中,哈希公司不仅再次蝉联最佳用户满意品牌冠军,在设备使用效果、设备故障率、售后服务以及性价比的评比中均名列第一。哈希公司作为全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及产品的领导者,始终致力于产品称心,应用贴心,服务安心与公益关心,让客户对哈希品牌始终充满信心,成为客户的放心之选。社会和客户给予的屡屡肯定,是所有哈希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哈希公司(HACH)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拉夫兰市,为美国丹纳赫(Danaher)集团一级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水质分析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哈希易用、准确、高质量的产品覆盖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完善的本地化团队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作为水质守护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水环境的改善做出我们的贡献。更多信息敬请登录网站、拨打客户热线或者关注微信:www.hach.com.cn 客服热线电话:800 840 6026/400 686 8899微信扫一扫,资讯全知道!搜索微信公众号:哈希公司或搜索微信号:hachchina
  •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安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6日至2016年9月10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联系人:韩鹏、钱洪宝  联系电话:010-58884875/4877  传真:010-58884870  电子邮件:hanpeng@acca21.org.cn  qhb@acca21.org.cn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16年9月6日  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公示清单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牵头承担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 经费(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年)1 2016YFC1400100海洋声学层析成像理论、技术与应用示范浙江大学赵航芳40004.52 2016YFC1400200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杨益新19004.53 2016YFC1400300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杨惠根54584.54 2016YFC1400400基于水下平台的系列化温盐深流浪潮测量仪产品化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李红志83045 2016YFC1400500船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传感器产业化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刘 宁83046 2016YFC1400600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赵南京830472016YFC1400700海洋生物化学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秦 伟830482016YFC1400800海洋生态常规要素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产业化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刘 岩83049 2016YFC1400900海洋光学遥感探测机理与模型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毛志华25004.510 2016YFC1401000新型海洋微波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与应用研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林明森25004.5112016YFC1401100新体制风、浪超视距雷达探测技术及其验证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吴雄斌22244.5122016YFC1401200基于固定平台的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测试技术研究及试运行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王项南17004.5132016YFC1401300海洋仪器设备规范化海上试验中国海洋大学陈学恩35004.514 2016YFC14014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凌铁军26004.515 2016YFC1401500海洋重大灾害预报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李宝辉10004.5162016YFC1401600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 扉10004.5172016YFC14017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资料同化技术研究与业务应用示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朱 江14304.5182016YFC1401800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再分析系统研制与产品研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李 威14304.5192016YFC1401900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报技术研发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石绥祥14304.520 2016YFC1402000重大海洋动力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应对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36584.521 2016YFC1402100浒苔绿潮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张学雷21004.522 2016YFC1402200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16004.523 2016YFC1402300海上交通溢油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宋文鹏18454.524 2016YFC1402400海上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应急技术研发及示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徐 韧19694.525 2016YFC1402500海上放射性事件跟踪监测与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研究清华大学王建龙20004.5262016YFC1402600两洋一海重要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立体观测示范系统研发与试运行中国海洋大学赵 玮39004.5
  • 四川智造2019年度答谢会完美开幕
    美国奥豪斯新品发布暨四川智造2019年度答谢会! 2019年12月19日美国奥豪斯新品发布暨四川智造2019年度答谢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APL奥普乐集团葛国利先生和优普集团江鑫女士主持本次答谢会。 即将过去的2019年,是我们走过的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市场新常态,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拼搏,共同迎接挑战,突破市场困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怀揣着感恩之心,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在这一年中,我们有过无数次的短暂相逢,都浓缩在每一件快递、每一封邮件、每一张发票和每一条微信中̷̷ 在这一年中,我们相识于各种因缘聚会,每一场活动、每一期沟通、每一次会面和每一次笑脸中̷̷ 在这一年中,我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体现在每一次专业知识讲解、每一次产品的升级、每一次及时的售后服务、每一条微信的传递、和每一秒与您沟通的机会中̷̷ 在这一年中,国际品牌“百年奥豪斯,不只有天平”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一年中,四川智造的代表:国产好仪器“方舟科技”、“优普科技”、“蜀科离心机”、“APL奥普乐”的产品出现在几乎每个实验室,这都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的成果。 点点滴滴,我们跳动着感恩的心,同时也诚挚的期待您的进一步支持,您提出的宝贵意见,都将成为我们全力以赴的动力。 市场在变,我们也需要改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强者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超越自己。 2020年我们如何改变?如何创造新业务增长? 我们诚挚的感谢您参加“美国奥豪斯新品发布、暨四川智造、2019年度答谢会” 与您一起鉴赏引领行业的新产品,探索企业发展新思路,与您同叙友谊,共话未来! 迎接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快乐!美国奥豪斯司中国区总裁魏伟先生致辞!美国奥豪斯司中国区市场部经理曹意欣先生做精彩报告!四川智造优秀企业:优普集团做公司介绍和解决方案!四川智造优秀企业:方舟科技总裁潘翔蔚女士做精彩分享!维思科公司产品经理:汤小马做产品讲座!四川智造优秀企业:蜀科公司销售经理蒋伟先生介绍离心机如何选型?四川智造优秀企业:APL奥普乐集团葛国利先生分享了分析仪器行业招人难,留人难,做大做强难的问题,并以APL奥普乐为例分享了如何破解这三大难题,并给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四川智造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丰富的奖品!四川智造优秀产品展示:奥泰万谱总经理赵虎先生等一行莅临APL奥普乐集团展位交流!四川智造优秀产品展示!四川智造优秀产品展示!
  • 北京公示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附名单)
    按照“北京市推荐国家奖工作规程”,北京市共优选出25个项目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拟推荐项目在北京市科委网站和奖励办网站同时向社会进行公示。  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和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凡匿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综合部),海淀区四季青路7号院2号楼,邮政编码:100195。  附件:北京市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目录推荐号项目名称拟推荐奖种101-2001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奖101-2002面向癌症诊断的功能无机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调控自然科学奖101-2003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及液滴操控机理自然科学奖101-2004肿瘤新靶点CD146的发现及靶向治疗自然科学奖101-300122-14纳米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先导技术技术发明奖101-3002基于主被动柔性的工业机器人高精度、高适应性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发明奖101-3003全热回收的天然气高效清洁供热技术及应用技术发明奖101-3004商用车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式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技术发明奖101-3005电力线路行波保护关键技术及装置技术发明奖101-4001帕金森病预警和早期诊疗创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科技进步奖101-4002面向海量语音数据的识别、检索和内容分析技术研发及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03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04治疗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人源化尼妥珠单抗的研发及产业化科技进步奖101-4005京津冀地面沉降多元场耦合模式及其重大工程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06高效沥青路面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07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科技进步奖101-4008乘用车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绅宝D70系列化车型开发中的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09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质量改善成套技术与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10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厂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科技进步奖101-4011颅脑和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技术与临床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12特大型冶金煤气干法除尘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创新及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13测绘数字航空遥感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研究科技进步奖101-4014符合DCI规范的集群式电影放映服务器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015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科技进步奖101-4201华能清能院CO2近零排放新一代清洁煤发电技术创新团队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17年1月10日
  •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颁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授奖项目39项。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二等奖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 周力行 专家推荐 2 Z-101-2-02 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 莫毅明 专家推荐 3 Z-101-2-03 仿射Weyl群的双边胞腔的基环和仿射Hecke代数的表示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 4 Z-101-2-04 压电材料的断裂 张统一,高存法,赵明皞,董 平 香港特别行政区 5 Z-102-2-01 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 俞大鹏,冯孙齐,徐 军,薛增泉,奚中和 教育部 6 Z-102-2-02 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 徐树威,张玉虎,周小红,李占奎,谢元祥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3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王 牧,闵乃本 教育部 8 Z-102-2-04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秦国刚,冉广照,秦国毅,徐东升,张伯蕊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朱道本,刘云圻,于 贵,唐本忠,白凤莲 中国科学院 10 Z-103-2-02 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 陈小明,童明良,张杰鹏,黄晓春,张献明 教育部 11 Z-103-2-03 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 董绍俊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陈洪渊,徐静娟 教育部 13 Z-103-2-05 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 万立骏,徐庆敏,潘革波,宫建茹 中国科学院 14 Z-103-2-06 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及性质研究 马大为,邹 斌,朱 伟,俞寿云,蔡 倩 上海市 15 Z-104-2-01 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 周忠和,徐 星,王元青,张福成,汪筱林,胡耀明,王 原 中国科学院 16 Z-104-2-02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宇如聪,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 17 Z-104-2-03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陈发虎,李吉均,张虎才,方小敏,潘保田 教育部 18 Z-104-2-04 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 史文中,童小华,朱长青,王新洲 中国科协 19 Z-104-2-05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 山,金振民,章军峰,刘勇胜,张宏飞 湖北省 20 Z-105-2-01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裴 钢,马 兰,高 华,程智洁,荆 清 上海市 21 Z-105-2-02 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 李 玉,王 琦,陈双林,李惠中,刘淑艳 吉林省 22 Z-105-2-03 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屈良鹄,周 惠,陈月琴 广东省 23 Z-105-2-04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 韩 斌,冯 旗,张玉军,王升跃,薛勇彪 上海市 24 Z-105-2-05 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 薛勇彪,张燕生,赖 钊,乔 红,周君丽 中国科学院 25 Z-105-2-06 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 赵进东,史运明,赵卫星,赵饮虹 教育部 26 Z-106-2-01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金 力,宿 兵,卢大儒,褚嘉祐,黄 薇 上海市 27 Z-106-2-02 重要药理作用的靶标动力学行为与功能关系研究及其药物设计 蒋华良,沈建华,沈 旭,罗小民,柳 红 上海市 28 Z-106-2-03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郭亚军 专家推荐 29 Z-107-2-01 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研制 许宁生,陈 军,邓少芝,李志兵,佘峻聪 广东省 30 Z-107-2-02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徐宗本,梁 怡,张讲社,彭济根,马江洪 教育部 31 Z-107-2-03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叶志镇,吴惠桢,吕建国,朱丽萍,黄靖云 浙江省 32 Z-107-2-04 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 33 Z-108-2-01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张兴栋,袁惠品,范红松,张 聪,屈树新 四川省 34 Z-108-2-02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田 禾,王巧纯,朱为宏 上海市 35 Z-109-2-01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郭烈锦,陈学俊,赵 亮,郝小红,何银年 教育部 36 Z-109-2-02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谢和平,周宏伟,鞠 杨,王金安,高 峰 教育部 37 Z-109-2-03 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郑 平,吴慧英 上海市 38 Z-109-2-04 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曹一家,叶旭东,韩祯祥,甘德强,江全元 教育部 39 Z-109-2-05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 王 超,沈永明,李 凌,陆光华,王沛芳 教育部
  • 增长42.81%!东华测试2022年度实现营收3.67亿
    近日,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华测试)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42.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52.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52.36%;基本每股收益0.88元。截至2022年末,东华测试总资产6.9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6.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00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1.25%。东华测试表示,公司30年来一直深耕于数据采集与测试分析领域,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技术开发和经验积累,产品不断完善,在行业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在国家重大装备、航空航天、土木水利工程、机械装备、高铁、船舶、汽车、冶金石化、材料分析、新能源等行业积累了一批稳定客户,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态势,公司上下一心、合力攻坚,确保客户订单有序交付;公司紧抓国产替代持续深化的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销售体系,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同时,公司推进生产工艺技术升级、设备改造、费用管控等降本增效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东华测试2023年经营计划如下:1、研发创新目标公司以“智能感知技术、抗干扰测试技术和力学模型优化算法”等为核心竞争力,智能化测试仪器产品为应用主线,整体测试技术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为延伸方向,自主创新、系统创新、持续创新为整体研发目标。发挥上海技术研究院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着眼于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深入研究感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信号分析技术和AI技术等技术方向,并结合目前结构力学性能分析应用、PHM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应用和电化学应用等主营业务方向,进一步夯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智能化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仪器方面,以拓宽应用领域、提高系列产品的可靠性、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研发目标, 抓住“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和试验平台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提高科研装备自给水平的行业战略发展机遇,开发高性能科研实验类产品、优化设计试验仪器类产品及国防装备配套等结构力学性能测试仪器。在传感器方面,开发高温、高冲击等高性能传感器,替代进口,打破进口技术垄断;研发自动校准功能,提升传感器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同时拓宽传感器种类和规格,推出可靠性高、应用范围广的工业级传感器,缩小与进口传感器的差距,满足工业物联网对传感器的需求。在软件平台方面,以开发多平台应用、模块化、专业化的软件平台为目标,提高软件可视化与人机交互水平,形成简单易用、引导式操作、行业适用性强的应用软件系列,满足不同行业的测试需求,从而拓宽整个测试系统的应用面。在整体测试技术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方面,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为研究目标,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务,提供专业化的测试、检测及校准服务。在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方面,完善构建具备完整的测试系统和丰富的输出组件以及基于FPGA/DSP的实时控制系统。并提供标准机箱型、坚固型、微型和分布式多种产品形式选择,根据用户不同的现场使用要求,构建专属的测试控制分析系统平台。在实验与仿真融合分析平台方面,聚焦结构静力学领域实验与仿真融合分析、结构动力学领域实验与仿真融合分析、基于实验与仿真数据相融合的结构拓扑优化与结构静动力学性能优化三大方面,致力于分阶段、分步骤地建立一套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相融合的软件平台。 以公司测试仪器产品线为基础,通过与客户或相关单位互动合作开展应用研究,迅速提高公司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水平;引进先进设计工具,提高设计质量及效率;扩大公司测试仪器产品线的应用领域,寻求公司高速发展的突破口。 2、产品延伸目标公司产品发展的方向是对现有产品线进行归纳、优化,提高系列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延伸开发多元化应用软件,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推进“自定义测控分析系统”与“实验与仿真融合分析平台”两大新业务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包括推出高可靠性要求的、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军工科研类产品;提高装备智能水平的机载、车载、舰载等装备在线监测类产品;加大设备结构健康监测、故障诊断、腐蚀检测、损伤识别、寿命预测、健康管理、设备测控方面的产品开发力度,推进煤矿设备在线监测与健康管理产品的研发及安标认证,加大煤矿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通过集成创新、合作创新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领域。3、服务提升目标加强总部营销服务中心的建设,在中心城市设立销售服务网点,扩大优秀的销售团队和客户服务团队,及时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贴身服务;定期举办测试技术研讨会及用户培训班,形成既有客户的粘着力;充分发挥东华校准检测公共实验室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作用,扩大CNAS认可的校准检测能力范围,提升专业化增值服务能力。4、团队建设目标公司以“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携手发展、共享成功”为人才引进及团队建设目标,外部引进与自身培养相辅相成,注重培训、学习及外部交流,打造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东华测试科技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外部行业专家对口指导培养公司的专业领军人才,充分利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软件技术中心、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研发平台,通过柔性引进外部人才结合项目开发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5、行业地位充分发挥公司现有完整技术链、产品线及服务平台的优势,通过提升产品档次保持公司在行业优势地位,以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竞争的实力。
  • 关于申报2023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同步辐射联合基金由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与科研部于2009年共同设立,旨在促进我校科研人员依托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开展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先进技术类的探索及协作开发。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合肥先进光源(HALF)的建设任务,这是一台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根据HALF工程中对关键工程技术、核心元器件研发和实验方法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本年度联合基金项目将继续以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与院系的联合攻关。以期发挥相关院系的技术和团队优势,加强校内协同创新,促进大科学装置中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并推动我校“新工科”建设。现启动项目申请工作,请相关单位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管理办法》(附件1)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2023年度技术类项目申请指南》(附件2),积极组织申报。项目受理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5日,逾期不予受理。申请书电子版(模板见附件3)发送至邮箱:jiangf@ustc.edu.cn,纸质版(1份)提交至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环厅用户办公室江芳。联系人:江 芳 薛妍妍咨询电话:0551-63602018,0551-63603772特此通知。科研部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2023年6月23日附件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管理办法.doc附件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2023年度技术类项目申请指南.docx附件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申请书.doc附件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2023年度项目申请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与科研部共同设立同步辐射联合基金,旨在促进我校科研人员依托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开展综合交叉研究,或瞄准合肥先进光源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本年度同步辐射联合基金将以合肥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需求为导向,重点资助与院系的联合攻关研发。2023年度重点资助以下方向:一、 综合交叉研究1. 多物理场下的催化过程优化及动力学调控。发展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及配套的原位反应装置,结合基于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和同步辐射的表面增强红外、(准)原位X射线芯能级谱学、紫外光电离质谱等多谱学表征技术,关联多层次的动态物质结构,确定多物理场对活性结构、反应路径和宏观动力学行为的调控,得到并优化动态动力学模型。2. 面向同步辐射高通量、多模态的新实验模式,研究自动化与智能化实验控制软件系统和在线数据快速处理与反馈软件系统;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传样、复杂实验控制、数据采集优化、计算密集型数据处理结果快速预测中的应用。3. 发展基于特征工程的谱学特征提取技术,基于化学环境聚类分析,采用无监督的启发性聚类算法,实现对高通量多谱学大数据中典型化学环境的分类和归属;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分类和回归算法,从海量谱学数据中提取真实催化过程中的原位动态结构信息。二、 信息技术研发低时延束流位置测量(DBPM)处理器研发,包括:基于导频技术的增益补偿,实现通道间增益不一致性的实时修正;设计束流位置信息采集硬件,具备自动增益调节、~500 MHz输入射频信号采样、位置信息实时计算和基于光纤接口的通信功能,快获取(FA)模式下位置分辨率
  • 202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盘点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评审结果。据统计,上海交通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官宣获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海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福建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官宣获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获批统计(部分)序号单位名称项目名称直接经费项目类型1上海交通大学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8005.19万元部门推荐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8618.69万元3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8523.1万元4北京理工大学分布孔径长时相参行星雷达测量仪/5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面向红外芯片的光谱与界面功能关系研究的多尺度表征系统/6天津大学超轻超低场主动智能全身磁共振成像仪815万元自由申请7河北工业大学多模态相控阵非线性超声检测原理及仪器研制845万元8海南大学脑血管光子计数显微CT成像与定量分析系统752万元9重庆大学极低温强磁场磁电耦合物性测试系统825万元10暨南大学面向肿瘤乏氧定量研究的小动物光-磁声一体成像设备840万元1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钻井复杂工况井下实时智能识别系统研制/12福建师范大学血管靶向光动力剂量参数定量监测仪796万元13北京理工大学面向情感功能异常神经机制的多模态生理信息异步分析系统/1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采扰动地层深部空区随钻内窥系统研制874.4万元1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及其智能监测装置研制875万元16南京医科大学循环肿瘤细胞精准检-诊智能一体化仪器研制815万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上海交通大学网站11月17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学齐飞教授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申报的“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项目获得正式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005.19万元。该项目拟研制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超高帧频激光诊断的高温高压湍流燃烧研究装置,捕捉微秒/微米尺度火焰与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在近真实工况下实现对燃烧流场、组分场、温度场的时间分辨三维多场同步测量,解析传统实验难以测得的高频、小尺度反应区,并揭示高温高压湍流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机理及反应-流动耦合效应。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10月31日消息,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陈大可院士为项目负责人的“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项目获正式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618.69万元。据陈大可院士团队介绍,该项目提出以智慧母船为支撑载体,通过空、海、潜无人平台跨域协同组网,研制一套“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仪”,通过解决广域异构无人节点集群组网协同控制、复杂海洋环境下的高可靠跨域异构组网通信、广域跨介质环境下的时间同步与定位导航、数据可视化与科考作业管理、适用于复杂任务场景的多功能无人节点等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对复杂海洋任务的智能、快速、同步、立体观测。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中国矿业大学网站10月27日消息,该校作为依托单位申报的“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正式立项,获资助直接经费8523.1万元。该项目由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院士作为负责人,安全工程学院王恩元教授、刘晓斐教授和矿业工程学院窦林名教授作为核心骨干参与,联合山东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共同申报,拟突破多场耦合环境原态模拟、深部地层相似原性重构、动态多元信息原值测定和动力灾变演化原场再现等原理与技术,研制世界首套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北京理工大学“分布孔径长时相参行星雷达测量仪”据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网站消息,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分布孔径长时相参行星雷达测量仪”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项目负责人曾涛教授进行了项目汇报,该项目拟瞄准小行星研究中的行星形成、生命起源、物种灭绝等前沿科学问题,实现小行星轨道、形貌及微变化的精细测量,打造国际小行星研究高地,预期研制的分布孔径长时相参行星雷达测量仪将对国家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以于全院士、洪文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的定位和要求,建议立项。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面向红外芯片的光谱与界面功能关系研究的多尺度表征系统”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消息,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组织专家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面向红外芯片的光谱与界面功能关系研究的多尺度表征系统”开展了现场考察。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项目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曹凝等出席会议,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项目组、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主管人员及数理科学部物理科学一处工作人员参加了考察会。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形成了现场考察报告,建议尽快立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天津大学“超轻超低场主动智能全身磁共振成像仪”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站11月16日消息,由庞彦伟教授牵头,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安徽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超轻超低场主动智能全身磁共振成像仪”获批立项,项目直接经费815万元。该项目将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主动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为途径,从图像重建、三维扫描、射频收发、电磁噪声抑制、智能超材料信号增强、磁体设计、轻量化设计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力争解决磁共振安全成像、超急性期影像高效获取、空间生命科学观测新手段等难题。河北工业大学“多模态相控阵非线性超声检测原理及仪器研制”河北工业大学网站11月10日消息,胡宁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多模态相控阵非线性超声检测原理及仪器研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项目直接经费845万元。该项目拟开发出高分辨力、高灵敏度、高效的多模态相控阵非线性超声检测仪器。仪器的特色体现在原创的多模态非线性超声相控阵探头上,涵盖多模态相控阵工作模式设计和机理研究、多模态超声探头设计与复合增材制造、多模态相控阵超声大数据获取及验证、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微裂纹与残余应力智能评价软件系统、多模态相控阵非线性超声仪器系统集成等五方面的研究内容与重点突破。包括复杂相控阵声场下微裂纹与残余应力特征评估、复杂微裂纹和残余应力的信号解耦、探头面投影微立体光刻-微滴喷射-电射流复合增材制造等三个关键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仪器在现场和远程两种工作模式下对早期微裂纹和残余应力的高精度检测与评价,确保增材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成形质量,为零部件的疲劳寿命和服役性能评估提供指导。海南大学“脑血管光子计数显微CT成像与定量分析系统”海南大学网站11月1日消息,由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刘谦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脑血管光子计数显微CT成像与定量分析系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立项,直接经费达752万元。该项目聚焦活体小动物原位定量成像的关键技术难点,在设计原理上融合了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超分辨率重构、原位减影和低剂量成像方法等多学科知识,研制脑血管光子计数显微CT成像与定量分析系统。重庆大学“极低温强磁场磁电耦合物性测试系统”重庆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11月1日消息,由重庆大学前沿院量子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阳教授主持申报的“极低温强磁场磁电耦合物性测试系统”批准立项,资助直接经费825万元。该项目研制的科研仪器可实现在极低温(50mK)、强磁场(12T)环境下磁电耦合及相关物性的精确测量,将填补国内在此方面的空白,可为研究量子材料在极低温下的新物理、新现象和新效应提供独特的实验技术,推动开辟凝聚态物理新的前沿方向。暨南大学“面向肿瘤乏氧定量研究的小动物光-磁声一体成像设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月1日消息,由张水兴教授团队申报的“面向肿瘤乏氧定量研究的小动物光-磁声一体成像设备”获批立项,项目经费840万元。该仪器项目开创性地将新兴的磁声成像技术引入到小动物活体成像设备中,与光声技术融合互补,将实现对肿瘤的氧合水平、分子应答、血管演变等乏氧相关多靶标、多参数的同机采集,满足肿瘤乏氧的精准定量及可视化研究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钻井复杂工况井下实时智能识别系统研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11月1日消息,由李军教授负责的“钻井复杂工况井下实时智能识别系统研制”项目获立项资助。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项目聚焦钻井复杂工况井下实时智能识别难题,提出了井下工程参数双点测量、复杂工况原位智能识别、分析结果实时上传的创新思路,围绕多参数集成测量结构相间干扰特性、井下复杂工况产生机理模型及各工程参数映射关系、井下复杂工况特征数据库及智能识别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血管靶向光动力剂量参数定量监测仪”据福建日报报道,福建师范大学李步洪教授牵头申报的“血管靶向光动力剂量参数定量监测仪”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资助经费796万元。北京理工大学“面向情感功能异常神经机制的多模态生理信息异步分析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10月31日消息,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情感功能异常神经机制的多模态生理信息异步分析系统”获批资助。该项目将研发集数据获取、分析和传输为一体的全异步架构多模态生理信息分析系统,突破同步时钟电路的技术局限,以更契合人体神经脉冲触发的方式分析信号的时序性和因果关系;同时,研究适合异步信号特点的多模态融合分析算法,建立多模态生理信号的时序作用规律模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采扰动地层深部空区随钻内窥系统研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10月31日消息,焦玉勇教授主持申报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类)“开采扰动地层深部空区随钻内窥系统研制”获批立项,项目直接经费874.4万元。该项目面向国家深部矿山动力灾害防控和事故应急救援重大前沿需求,拟研发“地质钻进—内窥成像”同步进行的一体化科学探测仪器,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学装置,实现深部煤矿地下空区内部形态的清晰窥视和几何重构,为冲击地压、矿震等深部矿山动力灾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深井事故应急处治提供急需手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及其智能监测装置研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网站10月29日消息,冶金工程学院王快社教授主持的“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及其智能监测装置研制”项目获批立项,资助经费875万元。该项目面向先进制造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拟突破固相增材制造原理,创新核心控制技术和关键物理参量智能监测技术,研制专门应用于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机理研究的科研仪器。南京医科大学“循环肿瘤细胞精准检-诊智能一体化仪器研制”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10月28日消息,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张业伟教授申报的《循环肿瘤细胞精准检-诊智能一体化仪器研制》获准立项。该项目将聚焦肿瘤精准诊疗,通过自主创新、机制突破揭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重点在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领域,通过发现肿瘤特异性标记物,实现精准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该项目将实现检测和诊断的一体化智能化,高精度获取、高灵敏分析、高精准识别,最大程度利用一台机器解决问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探索自然规律和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与核心部件的研制,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包括部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个亚类,研究期限5年。
  • 2010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计划通知
    教育部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中国地震局人事教育和科技司、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四川省科技厅、陕西省科技厅:   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精神,2010年将对数理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2010年数理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实验室评估的具体工作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承担。   2.参加2010年评估的数理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共48个(见附件)。   请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认真组织依托单位和实验室做好评估准备工作。   附件1:参加2010年度数理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   附件2:参加2010年度地球科学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   关于2010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   实验室评估申请书   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的准备工作须知   201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安排和要求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件1: 参加2010年度数理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1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5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教育部 6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 7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8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教育部 9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0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教育部 11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 教育部   附件2: 参加2010年度地球科学领域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1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 教育部 3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4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5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 陕西省 6 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大气科学及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 9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10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教育部 1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 12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3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 教育部 14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 15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6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7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18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部 19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1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 教育部 22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23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4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徐州) 教育部 25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 教育部 26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7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28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南京大学 教育部 29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0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1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 3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省 33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育部 34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5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气象局 36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7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二)
    今天召开的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揭晓。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等项目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离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烧的基础研究和数值模拟 周力行 专家推荐 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 莫毅明 专家推荐 仿射Weyl群的双边胞腔的基环和仿射Hecke代数的表示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 压电材料的断裂 张统一,高存法,赵明皞,董 平 香港特别行政区 功能准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与物理研究 俞大鹏,冯孙齐,徐 军,薛增泉,奚中和 教育部 中重缺中子区近滴线新核素合成及核结构实验研究 徐树威,张玉虎,周小红,李占奎,谢元祥 中国科学院 晶体生长机制与动力学若干问题的研究 王 牧,闵乃本 教育部 纳米硅-纳米氧化硅体系发光及其物理机制 秦国刚,冉广照,秦国毅,徐东升,张伯蕊 教育部 新型光电功能分子材料与相关器件 朱道本,刘云圻,于 贵,唐本忠,白凤莲 中国科学院 配合物控制合成与晶体工程方法基础研究 陈小明,童明良,张杰鹏,黄晓春,张献明 教育部 功能化电极界面的研究--从化学修饰到自组装 董绍俊 中国科学院 功能界面修饰与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 陈洪渊,徐静娟 教育部 固液界面的分子组装与调控及电化学STM研究 万立骏,徐庆敏,潘革波,宫建茹 中国科学院 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应、合成及性质研究 马大为,邹 斌,朱 伟,俞寿云,蔡 倩 上海市 热河脊椎动物群的研究 周忠和,徐 星,王元青,张福成,汪筱林,胡耀明,王 原 中国科学院 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 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宇如聪,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 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晚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 陈发虎,李吉均,张虎才,方小敏,潘保田 教育部 地球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原理 史文中,童小华,朱长青,王新洲 中国科协 华北及其邻区大陆地壳组成与壳幔交换动力学研究 高 山,金振民,章军峰,刘勇胜,张宏飞 湖北省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裴 钢,马 兰,高 华,程智洁,荆 清 上海市 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 李 玉,王 琦,陈双林,李惠中,刘淑艳 吉林省 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屈良鹄,周 惠,陈月琴 广东省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 韩 斌,冯 旗,张玉军,王升跃,薛勇彪 上海市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理 薛勇彪,张燕生,赖 钊,乔 红,周君丽 中国科学院 蓝藻异型胞分化及环式光合电子传递研究 赵进东,史运明,赵卫星,赵饮虹 教育部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起源、迁徙和遗传结构的研究 金 力,宿 兵,卢大儒,褚嘉祐,黄 薇 上海市 重要药理作用的靶标动力学行为与功能关系研究及其药物设计 蒋华良,沈建华,沈 旭,罗小民,柳 红 上海市 恶性肿瘤细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调变机理研究 郭亚军 专家推荐 纳米冷阴极及其器件研制 许宁生,陈 军,邓少芝,李志兵,佘峻聪 广东省 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 徐宗本,梁 怡,张讲社,彭济根,马江洪 教育部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叶志镇,吴惠桢,吕建国,朱丽萍,黄靖云 浙江省 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张兴栋,袁惠品,范红松,张 聪,屈树新 四川省 有机荧光功能材料 田 禾,王巧纯,朱为宏 上海市 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 郭烈锦,陈学俊,赵 亮,郝小红,何银年 教育部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谢和平,周宏伟,鞠 杨,王金安,高 峰 教育部 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 郑 平,吴慧英 上海市 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曹一家,叶旭东,韩祯祥,甘德强,江全元 教育部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及系统耦合模型研究 王 超,沈永明,李 凌,陆光华,王沛芳 教育部 更过
  • 深圳发布2024年度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拟推荐名单
    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平台基地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的通知》及《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要求,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对拟向省科学技术厅推荐的2024年度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予以公示,向社会征求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布的项目持有异议的,请在公布之日起10天内以书面形式(注明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向我委反映。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本人真实姓名(姓名不能打印),我委对异议人身份和反映情况予以保密;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异议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拟推荐项目依托单位的合法权益,凡匿名提出异议的,我委将不予受理。业务咨询电话:(0755)88102176、88103567异议受理处室: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监督和诚信建设处投诉邮箱:complain@sticmail.sz.gon.cn传 真:88101180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福中三路市民中心C区5045室邮 编:518035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23年12月20日2024年度技术攻关类省重点实验室拟推荐项目名单序号项目名称依托单位1广东省存算一体芯片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广东省快充动力电池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广东省源网荷储互动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2014年度“SciFinder化学未来领袖”名单公布
    2014年8月18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mdash &mdash 提供化学信息的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化学文摘社(以下简称&ldquo CAS&rdquo )近日宣布,来自全球化学领域的18名博 士生和博士后被评选为2014年度SciFinder® 化学未来领袖。今年八月,他们将获得CAS提供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与全球化学精英分享其研究成 果及经验,同时应邀参加全球最受尊敬的科学会议。 今年是CAS举办&ldquo SciFinder® 化学未来领袖&rdquo 项目的第五年。以公司职员具有多元化科学与文化背景而著称的CAS,将为这些来自全球的化学精英们 提供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他们将参观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CAS总部,并与CAS负责世界领先化学信息研究工具SciFinder的科学家及工程师 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自己在化学信息领域的独特见解,实地了解CAS是如何建立与维护全球最权威的化学数据库。此外,这些未来领袖们还将参加由美国化 学学会(ACS)在旧金山举办的第248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从而了解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同时与其他化学家 交换心得。 以往入选的精英们通过研讨会、专家演示以及联谊活动,提出了许多已被SciFinde® 采纳的改善其用户界面和内容的新思想、新建议。一位2013年的参 与者、现为阿斯利康公司研究科学家的Neal Fazakerley说道:&ldquo 亲眼见到你天天使用的工具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并感觉到你在帮助塑造它的未来,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rdquo &ldquo SciFinder® 涵盖最全面的化学信息,让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参与我们产品的开发与改进,具有重大意义。&rdquo CAS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裁Chris McCue说道:&ldquo 许多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还主动向公司提出他们的想法与建议。这在帮助我们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和诸多学科需求中,起着 无法估量的作用。&rdquo &ldquo SciFinder® 化学未来领袖&rdquo 项目为参与者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国际联系网,已成为同类活动中最负盛名的项目之一。许多参与者已经在化学领域崭露头 角,他们在重大科学会议上不断展示其研究成果,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许多世人瞩目的文章,并与世界上杰出科学家们密切合作。&ldquo 我们与参与者建立了深厚 的友谊,很高兴看到他们的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rdquo McCue女士继续说道:&ldquo 我们期待着将来有机会与历届所有的参与者,一同庆祝他们的毕业典礼、科研成就及职业提升等等。&rdquo 2014年度&ldquo SciFinder® 化学未来领袖&rdquo 名单及研究方向: &bull Sambasiva Reddy Bheemireddy,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代尔) 基于环戊烷骈多环芳香烃的小分子和聚合物材料的设计及合成 &bull Nadine Borduas,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用质谱和离子色谱法表征大气中有机含氮化合物的动态 &bull Natalja Frueh,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高价碘试剂在三氟甲基化反应中的发展与应用 &bull Cristiano Funari,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 绿色化学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 &bull Fernando Gomolló n Bel, 西班牙均相催化与化学合成(CSIC-UZ)研究院 以糖为手性源起始化合物不对称合成真菌转糖苷酶抑制剂 &bull Martin Hoffmann, 德国恩不伦瑞克大学 以研究非天然辅助因子对血红素蛋白质影响为重点的生物无机化学 &bull Xu Hou, 美国哈佛大学 微流体、光滑表面和仿生材料的研究 &bull Hiroshi Inaba, 日本京都大学 包含天然产物和合成分子的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bull Claire Jarvis, 美国罗格斯大学 不对称有机催化和C-H功能化的新反应开发 &bull Sanghyun Je, 韩国高等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开发用于CCS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及锂离子电池中的分子/聚合物电极所需新型多孔聚合物 &bull Elisangela Moura Linares,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 先进纳米材料在医学、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开发应用 &bull David Liptrot, 英国巴斯大学 以脱氢耦合、智能无机聚合物和在s-区催化中引进单电子转移步骤为重点,第2族元素在交叉复分解反应中的活性研究 &bull Huimin Liu, 日本关西大学 用于C1化学的微/纳米催化剂的合成以及用于除去重金属的高效吸附剂的开发 &bull Maria Matveenko,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将有机化学,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技术相结合,研究非酶催化的蛋白质修饰对老化和疾病的影响 &bull Ben Naman,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各种植物的化学成分,或天然产品,在用作药物开发先导分子或治疗癌症或寄生虫传染病中的什曼病潜力的研究 &bull Philip Rodenbough,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用于太阳能驱动燃料生产的纳米级金属氧化物的热化学循环研究 &bull Sohini Sarkar, 印度科学教育与科研研究所 半导体纳米粒子的载体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分子动力学研究 &bull 邹小鹏, 中国江南大学 合成复杂寡糖和糖复合物,开发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新疫苗
  • 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附名单)
    11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京政发〔2023〕23号)公布。公告截图《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相关规定显示,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市科学技术奖),用于奖励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以下奖项:  (一)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发现,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或者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个人;  (二)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或者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创新性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不超过40周岁的个人;  (三)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同本市个人和组织开展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合作,提升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外国人;  (四)自然科学奖: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和组织;  (五)技术发明奖:旨在奖励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研究开发中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和组织;  (六)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奖励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技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授予王小云、赵晋荣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授予杨玉超、高立宁等9位青年科学家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授予阿尔瓦罗希门尼斯卡涅特等10位外国科学家北京市国际合作中关村奖,授予“极端条件调控的基元序构量子演生新材料”等10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跨尺度场调控新型光子效应与应用”等32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电动车辆宽温域动力电池主动热管控及产业应用技术体系”等5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面积钙钛矿成膜技术及其应用”等15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29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全主动脉腔内诊疗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96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极端环境核磁共振科学仪器研制及工业应用”、“非常规油气藏长水平井快速成像探测关键技术与应用”、“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口腔锥形束CT系列成像设备研制和产业化”“硅薄膜外延设备研发及产业化”“脑细胞外间隙成像探测技术与应用”“柔性直流输电换流装备试验方法、平台研制及应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内分泌代谢病精准检测平台构建与推广应用”、“高速大容量光纤传感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项仪器、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入选。获奖名单详情: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目录.pdf
  • 优利德获“2023年度园区研发投入先进企业”殊荣!
    2024年2月2日,松山湖召开2023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会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了表彰,优利德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23年度园区研发投入先进企业”殊荣,这一荣誉是对优利德在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高度认可。从先行先试到如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过去20多年,松山湖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进取之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家战略加持下,松山湖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实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积累等成为了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广东省的创新高地。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一部分,优利德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排头兵的作用,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与松山湖共同书写着大湾区的崭新篇章。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不断加大自主研发费用。2023年前三季度,优利德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达5774万元,专利成果461项,研发人员279人(数据截止至2023年9月30日)。此外,公司还打好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产学研等“组合拳”,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如今,优利德已推出了MSO7000X系列高带宽混合信号示波器、UTS5000A系列信号分析仪等一系列在功能、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达到新高度的仪器产品成果,助推产业向创新化、高端化迈进。MSO7000X系列高带宽混合信号示波器带宽高达 2.5GHz,采样率高达 10GSa/s,提升波形捕获率达2,000,000 wfms/s,结合 1Gpts 超长存储深度,显著提升异常信号捕获能力、波形细节测量和分析能力。其支持电源分析、抖动分析、眼图分析、模板测试等高级测量分析功能,多达 48 种参数自动测量,极大地满足了工程师测量需求。UTS5000A系列信号分析仪测量范围为9kHz~13.6GHz/26.5GHz;选择性为4.1 :1;拥有强大的频谱分析和矢量分析能力;支持高级测量、EMI,能让用户掌握被测信号全方位的动态及细节,呈现完美的测试效果和提供更佳的解决方案。可应用在电子制造业的功能/终端/质检测试、无线通信测量、射频微波课程、电磁兼容预扫、半导体测量等众多场景中。高端仪器产品的发布,不仅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打破了国外品牌高端仪器的垄断格局,更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回首过去,优利德积极创新、向上突破,驱动科创之城不断发展。日后,优利德将继续充分利用松山湖的科技创新氛围,结合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为松山湖的科创宏图奠定坚实基础。
  • 安东帕十分钟流变学:黏度和黏度计
    黏度和黏度计为了更好的了解流变,使用流变仪;安东帕流变应用团队为广大流变仪使用者、流变学研究者、流变学习者,制作了一系列相关的视频,包含流变学基础知识、流变测量基本原理、流变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更加直观的了解流变学。安东帕十分钟流变学:黏度和黏度计本视频主要内容:黏度的基本概念、物理意义、黏度测量的方法、常用仪器。后续相关视频,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
  • 盘点2014年度十大颠覆性科技
    中国科技网综合报道(丁霞)日前,最富科技创新力的麻省理工学院对新兴技术进行年度盘点,这对全世界所有科技人员的来说都是一次经典年度盛事。在其盘点的本年度十大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名单上,3D微型打印机、超级隐私智能手机、无人机等新兴技术均有上榜。   农业无人操作机   这些无人机使用方便,并装配有价值不到1000欧元的摄像系统。它可以用于监测农作物生长,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分,消灭害虫。这项发明得以实现主要归功于一些先进科技的出现,比如:微机电系统,小型GPS系统以及数字收音机等。根据该杂志的报告,拥有这项技术的公司有:雅马哈、Precision Hawk以及 3D Robotics等三家公司。   超级隐私智能手机   由于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系列监控丑闻事件的曝光(比如人们所熟知的斯诺登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在信息时代对自身信息泄漏的担忧。这款智能手机即将投入市场,它将会最大限度地保护私人及企业信息。研发企业有:Blackphone、CryptoPhone和Open Whisper Systems。   神经集成芯片 它是一种模拟人体大脑的微型处理器,能够接受感官数据(比如图像和声音),并且不需要专门的程序就可以对其进行处理。这是一种新型芯片,因为传统芯片无法实现这些性能。研发企业有:IBM、Qualcomm、HRL Laboratories和Proyecto del Cerebro Humano等几家公司。   基因编辑技术   即所谓的&ldquo CRISPR&rdquo 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工具,现在已经被中国用于转基因猴子的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是基因组允许改编DNA在染色体上的特定点位置。尽管这项技术的使用在道德上还有待争议,但它却为科学家们研究人类疾病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研究机构有:中国云南重点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珍妮弗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哈佛大学的乔治教堂。   敏捷机器人   轮式机器人过于笨重,很多时候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然而机器人不能没有双腿。这种机器人的行动十分灵敏,可以在不平不稳的路面上进行行走。研发公司有:波士顿动力公司、日本的初创公司以及丰田公司。   OCULUS RIFT头带显示器   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相信,大幅度提高虚拟现实技术的时刻已经到来,因为硬件已经足够便宜。在短期内,可以预见电子游戏市场对这项科技的需求。但是这项技术的应用还有赖于应用程序体系结构以及电子紧急响应设置的完善。研发公司有:Oculus VR、索尼、Vuzix和Nvidia。   移动协同   它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提供了一个可利用软件,通过这个软件可以实现团体合作。比如说,用户可以直接编辑文件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而并不需要借助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因为毕竟大部分办公室工作是在办公室外完成的。研发公司有:Quip、Quicoffice、Box、Dropbox、微软、谷歌和CloudOn。   3D微型打印机   打印的&ldquo 墨水&rdquo 由不同的材料(从活细胞到半导体)构成。但要想精确地复制这些机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打印技术要求能完整地保留原物体的形状和功能。研发人员有: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妮弗· 刘易斯、美国普林敦大学的迈克尔· 麦卡尔平和剑桥大学的基思· 马丁。   脑神经图谱   科学家已经达到能够绘制精度达到20微米分辨率的人脑3D地图的水平。欧洲人脑计划研究组织的人脑3D地图的精度比以前提高了50倍,通过这项技术,科学家可以看到各个脑细胞所处的位置和神经纤维。   智能并网发电   借助于各项人工智能以及&ldquo 大数据&rdquo 资料库的帮助,人类能得到越来越精准的天气预测。这些都能帮助提高电能及太阳能发电厂的使用效率。在任何情况下,这些发电厂都能运行,而且能确保所得风能满足需求。研发公司:Xcel能源公司和美国国家通用动力大气研究所(NCA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