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子传递

仪器信息网电子传递专题为您整合电子传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子传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子传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子传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子传递话题讨论。

电子传递相关的论坛

  • 【原创】胆固醇媒介体电子传递

    以下是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反应过程,其应用的applied potential 是一负电压(-0.4V)。我的问题是,该反应的后两步的电子是如何在一三电极体系中传递的? 同时血糖检测采用加入Ferricyanide [Fe(CN) 6]3- ,是不是刚好相反,采用的是正电势。该原理到底是怎么进行的? 不甚感谢!A. Cholesterol ester + Cholesterol Esterase→ Cholesterol + fatty acid B. Cholesterol + O2 + Cholesterol Oxidase → Cholest-4-en-3-one + H2O2 C. Ferrocyanide 2[Fe(CN)6]4 - + H2O2 + 2H+ + HRP→ Ferricyanide 2[Fe(CN) 6 ]3- + 2H2O D. Ferricyanide [Fe(CN) 6]3- + e- + applied potential→ Ferrocyanide [Fe(CN)6]4-

  • 电子传递报告应注意什么?

    《RBT217-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中4.5.25 结果传送和格式规定了“当用电话、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送检验检测结果时,应满足本标准对数据控制的要求。”我们现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除了特殊说明也不再提供纸质版的报告了,那么电子报告传送中要注意什么呢?有没有泄露的风险?

  • 磁场能改变热量传递方向

    2012年12月2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杨雪 中国科技网讯 据《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意大利比萨的NEST纳米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研究中发现,磁场能控制个体间热流传递的方向,使热量可能从较冷个体传递到较热个体。 物理学家布莱恩·约瑟夫森曾在1962年预测,电子可以在两个被一层薄绝缘体分开的超导体之间“打开通道”,这一过程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不允许的。约瑟夫森随后制作了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s),SQUIDs包括两个Y形的超导体,连接形成回路,还有两个绝缘薄片夹在中间。 该研究所的弗朗西斯科·贾佐托和玛丽亚·何塞·马丁内斯·佩雷斯测量了SQUIDs器件的热特性,即里面的电子如何进行热传递。他们对SQUIDs器件的一端进行了加热,并测量了与之相连的电极温度。结果发现,当他们改变穿过回路的磁场时,流过SQUIDs器件的热量也会跟着变化。 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热传递,使热量可能从较冷个体传递到较热个体。这显然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永远从较热个体传递到较冷个体。但贾佐托认为,上述过程其实完全合理,因为只有部分热流发生相位变化。如果仅考虑单电子热传递,净流仍然是从热端到冷端。 这种热流的变换可以依据该超导体的“相位”来解释,波函数波峰和波谷的位置描述了SQUIDs器件回路中的超导电子对。最大热流发生在当回路一半的波峰与另一半的波峰相遇时,反之,当波峰与波谷相遇,热流处于最小值。磁场使这些相位相互转换,从而改变热流。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克莱普维克认为,贾佐托他们的研究“可爱”但“不惊人”,并怀疑其实际应用价值。他说:“唯一可能的领域是固态制冷,取代低温冷却液。” 但贾佐托认为,研究有助于实现微型高效热机的开发。他也希望该研究成为“相干热量”的基础,用热交换代替电信号传递信息。之前,贾佐托和其他人已经建造了用电而不是磁来控制热交换的设备。 《科技日报》 2012-12-27(二版)

  • 微生物洁净室传递窗

    传递窗应用传递窗是一种洁净室的辅助设备,主要用于洁净区与洁净区之间、洁净区域非洁净区之间小件物品的传递,以减少洁净室的开门次数,把对洁净室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传递窗原理传递窗是设置在洁净室出入口或不同洁净度等级房间之间,传递货物时阻断室内外气流贯通的装置,以防止污染空气进入较洁净区域和产生交叉污染。风淋式传递窗在传递物料时,顶部吹出高速、洁净气流,吹除货物表面的尘粒,此时,两侧门可以打开也可关闭,洁净气流起到气闸作用,以保证洁净室室外的空气不会影响室内的洁净度。传递窗的两侧门内侧边装有专用密封条,以确保传递窗的气密性。传递窗分类1. 电子联锁传递窗2. 机械联锁传递窗3. 自净式传递窗传递窗优点传递窗采用不锈钢板制作,平整光滑。长距离传递窗工作台面采用无动力滚筒,传递物品轻松方便。双门互为联锁有效阻止交叉污染,设有电子或机械联锁装置,并配装紫外线杀菌灯。

  • 传递窗材质选择

    据我们多年的生产经验, 许多客户在购买传递窗的时候往往不太了解自己企业需要购买什么样材质的传递窗, 而传递窗的材质又是传递窗价格影响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我们需要购买什么样材质的传递窗呢?传递窗采用材质及厚度;厚度我们建议最少使用1mm厚的板材,这样可以保证箱体的的牢固,如果采用更薄的板材,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变形;而采用的板材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情况来决定,例如以下几个场合: 实验室、食品行业传递窗:一般像实验室用的大部分因为湿度不大,一般选用的是外壳扎钢板喷涂,内壁一般选用304不锈钢(304不锈钢可以抵抗一般酸碱的腐蚀避免生锈);当然,在一些湿度较大的实验室里也有选用全304不锈钢的传递窗;但有一些像食品包装类的,因为空气比较干燥,而且在使用过滤程没有酸碱腐蚀,也可以采用201不锈钢来做内壁和箱体; 电子行业也是像上述湿度进行选择,但在制药行业一类的,因为国家规范中有要求,所以我们会建议客户使用全304不锈钢的传递窗; 冷扎钢板喷涂与不锈钢的分类造成传递窗在价格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的应用来选用不同的材质选用最合适自己的传递窗;

  • 【资料】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一、导热(热传导) 基本概念 : 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导热。 如:固体与固体之间及固体内部的热量传递。 从微观角度分析气体、液体、导电固体与非金属固体的导热机理。 ( 1 )气体中:导热是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温度升高,动能增大,不同能量水平的分子相互碰撞,使热能从高温传到低温处。 ( 2 )导电固体:其中有许多自由电子,它们在晶格之间像气体分子那样运动。自由电子的运动在导电固体的导热中起主导作用。 ( 3 )非导电固体:导热是通过晶格结构的振动所产生的弹性波来实现的,即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来实现的。 ( 4 )液体的导热机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类似于气体,只是复杂些,因液体分子的间距较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比气体大;第二种观点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晶格的振动,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产生的)的作用。 说明:只研究导热现象的宏观规律。

  • “向下传递” 和“向上溯源”

    量值有国际认可的标准, 如质量千克(标准是放在法国的千克原器, 是现存唯一的实物标准)、长度米(已不用实物标准而用量子学覆现)等。在中国, 将标准量值带到应用层面叫 “量值传递”, 是通过校准来实现这种传递。在外国, 对严谨的量度(例如实验室中的测试), 量值是要求traceable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 中译为“溯源” 至国际标准, 亦是通过校准来实现这种溯源。我觉得“向下传递” 和“向上溯源” 其实是同一样操作的两种说法。 “传递” 和“溯源” 可以说是同义词, “向下” 和“向上” 是多余的词。不同意者请看此例: 假设我是广州某实验室的技术员, 我的工作台上有一套在北京NIM检定了的标准砝码和广东省某县实验室送来的天平, 一本“G1036-2008 电子天平检定规程”, 我究竟怎样操作才算将量值“向下传递” 、怎样操作才算将量值“向上溯源” 呢?所以, 当我看到 “检定是自上一级标准,向下一级标准(或计量器具)的量传,具有强制性;校准是下一级标准(或计量器具)向上一级标准溯源,不具有强制性。” (8# 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113/4510861/ ) 时, 觉得怪怪的, 同一样的操作, 怎分“向下” 和“向上” 呢?但是, 想了几天, 有点头绪 : 可能这是中国的特色。在中国, 检定是法律行为注1], 必需由官方机关(或其授权机构) 执行。既然是官, 就高高在上[font=Times Ne

  • 【分享】“水华”研究的利器

    功能:1) 可对蓝藻、绿藻和硅/甲藻自动分类(定性)2) 可自动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和总叶绿素含量3) 可同时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光合作用和总光合活性4) 可测量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5) 可自动记录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6) 用户可做自己的参考光谱7) 可连接记录仪或示波器记录原始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应用领域: 多用于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海洋学、湖沼学、水质监测和预警、微藻生理学、微藻抗逆性、环境科学、生态毒理学、极地藻类(冰藻)研究等领域,对于了解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的动态变化、水华/赤潮预警、野外水体中光合作用的时空变化、校正初级生产力的计算等有较大帮助。

  • 【第二届网络原创参赛作品】XPS与AES的样品存放与传递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是两种表面灵敏的分析技术,分析深度通常为几个纳米。因此,测试结果会由于样品的处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与样品无关。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来送养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没有任何包装的小东西,让我测试表面有破损或是有腐蚀的部位的成分……在这里我根据平时工作的经验将样品的存放与传递中注意的事项做个归纳。对于样品而言,最好是没有任何处理,尽可能的保持样品表面的原始状态。但实际工作中做到这点非常难,通常是作为原位分析的标准。普通的样品只要我们在存放和传递过程中多加注意也可以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样品的存放和传递使样品从制成到送入真空分析室之间这段时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时间段都是以天来计算的。所以,样品存放和传递也就至关重要,通过在这个环节中多加注意,来降低样品被污染的风险,提高检测数据的可用性。存放过程存放容器:手套箱、真空室、干燥器是比较好的样品存放容器,但应注意避免容器内存放(过)其他挥发性物质,这样可能会在样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使用其他容器存放样品时应注意:容器不能以颗粒、气体、液体、表面扩散的方式向样品传递污染物,样品的被分析面也不能接触器壁。温度:温度也会对样品造成一定影响,避免高温环境存放和传递。传递过程一般情况下,样品传递过程中必须有包装,对包装的总体要求可以参考存放过程。为了在送样时便于对实验人员讲解样品情况,最好使用透明材料制成的包装。下面分别针对不同类别样品的特征分别说明。普通固体样品:用清洁的包装盒将样品固定(可使用双面胶)于盒底,样品的被测面不要盒壁或盒盖。盒子要有一定的密封性,且包装过程,尽可能在清洁无尘环境中完成。半导体晶片类固体样品:此类样品对表面要求比较高,对沾污、氧化敏感,应该尽可能采用真空封装或惰性气体保护。包装盒应使用专用包装盒,以保护被测试面。普通粉末类样品:粉末样品无法控制被测面,这就对容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容器要洁净,元素成分简单(纯聚乙烯材料的包装袋或样品管)。在填装多种样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工具的使用,避免相互沾污。催化剂类粉末样品:某些催化剂类样品对气非常敏感,并且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可以考虑真空封装和惰性气体保护。有些情况下,样品对空气敏感,而送样方不具备真空封装和气体保护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液封的方法。液封一般使用去离子水或纯酒精。前提是样品与此两者不反应。个人归纳,难免缺漏,持续维护,欢迎意见和建议。

  • 计量检定于量值传递

    我们单位玻璃容器需要检定 每种容器都送检了一部分 ,但是其余的容器需要进行量值传递 请问 量值传递要于计量检定检定的内容完全一样?

  • 【资料】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align=left][font=宋体][size=3]一、导热(热传导) [/size][/font][font=宋体][/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size=3][font=宋体]基本[/font][font=宋体]概念 :[/font][/size][/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size=3][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导热。 [/font][/size][/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size=3][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如:固体与固体之间及固体内部的热量传递。 [/font][/size][/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从微观角度分析气体、液体、导电固体与非金属固体的导热机理。 [/size][/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 1 )气体中:导热是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温度升高,动能增大,不同能量水平的分子相互碰撞,使热能从高温传到低温处。 [/size][/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 2 )导电固体:其中有许多自由电子,它们在晶格之间像气体分子那样运动。自由电子的运动在导电固体的导热中起主导作用。 [/size][/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 3 )非导电固体:导热是通过晶格结构的振动所产生的弹性波来实现的,即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来实现的。 [/size][/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 4 )液体的导热机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类似于气体,只是复杂些,因液体分子的间距较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比气体大;第二种观点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晶格的振动,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产生的)的作用。 [/size][/font][/align][size=3][/size][size=3][/size][align=left][font=宋体][size=3] 说明:只研究导热现象的宏观规律。 [/size][/font][/align]

  • 量值传递的定义和意义

    [font=宋体][color=#FF6600]量值传递被定义为[/color][/font][font=宋体]: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font][font=宋体]为什么要进行量值传递呢[/font]?[font=宋体]我们知道任何计量器具,由于加工、装配等原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新制造的计量器具,由于设计、加工、装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必须用一定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检定,判断其是否合格;使用过程中的计量标准器和工作计量器具,[/font]-[font=宋体]由于使用中的磨损、环境影响或使用不当等原因,:也会引起其计量参数的变化,也需要定期地采用一定等级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根据检定结果作出继续使用、进行修理或报废的判断;经过修理的计量标准器或工作计量器具是否达到计量参数指标的要求,也须用相应的计量标准进行检定。否则,由于各级计量标准器不标准:[/font]([font=宋体]不合格[/font])[font=宋体]、工作计量器具合格与否便无从谈起,就不能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致,就必然造成量值传递的混乱。由此可见,建立量值传递体系是统一计量器具量值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是保证全国量值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技术保证。[/font]

  • 传递窗相关信息咨询

    想要请问检测行业各位前辈使用的传递窗都是什么类型的以及效果怎么样,在第三方检测公司生物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是否必须配备传递窗?

  • 不同试验箱的传递介质有哪些?

    不同的试验方法所用的试验设备产生模拟或加速应力环境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试验箱的传递介质有哪些呢? 有的是用固体直接传递,如振动冲击、加速度和结冰、冻雨试验; 有的是用液体作为介质传递或产生,如淋雨、浸渍、流体污染试验; 有的则是靠生物和化学直接、间接作用,如霉菌、盐雾酸性大气试验; 有的是靠光声物理作用,如噪声试验和太阳辐射试验; 有的是以空气作为介质,如温度试验。 还有些试验是靠多种途径同时作用,如太阳辐射试验依靠光和空气作用;湿热试验依靠水汽和空气;沙尘试验依靠沙和空气等。 可以说有相当部分的气候试验方法中环境试验条件的实现与空气流动有密切关系,空气作为一种介质既可以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也可以作为一种载体携带沙、尘、雨滴运动。因而,风速在一些气候试验方法中成为一个试验条件或保证试验温度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这些气候试验方法中对其作出了一些定性或定量的规定。

  • 【资料】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计量基准、标准的作用及法律地位 计量基准一般分为国家计量基准(主基准)、副计量基准和工作计量基准。 国家计量基准,简称国家基准,是在特定计量领域内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并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经国家鉴定、批准作为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 副计量基准,简称副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比对或校准来确定其量值,并经国家鉴定、批准的计量器具。 工作计量基准,简称工作基准,是通过与国家基准或副基准比对或校准,用以检定计量标准的计量器具。 在一个国家内,量值溯源的终点(即量值传递的起点)是国家基准,它必须具有最高的计量学特性,它体现了一个国家计量科学技术的水平。 副基准在全国作为复现计量单位量值的地位仅次于国家基准。它用以代替国家基准的日常使用及验证国家基准的变化。一旦国家基准损坏,副基准可用来代替国家基准。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家基准下均设副基准,这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工作基准在全国作为复现计量单位量值的地位在国家基准和副基准之下,设立工作基准主要是为了不使国家基准由于使用频繁而丧失其应有的计量学特性或遭受损坏。计量标准是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规定的准确度等级,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计量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建立各种计量基准器具,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这就确立了国家计量基准的法律地位。计量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分别确立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计量标准及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的法律地位。中国的量值传递体系 量值传递的作用 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实现量值的准确可靠是计量工作的核心。量值不仅要在国内统一,而且还要达到国际上的统一。“量值传递”及其逆过程“量值溯源”是实现量值统一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它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实验、贸易结算、环境保护以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提供了计量保证。 量值传递是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量值的准确和一致。即保证全国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下测量同一量值的计量器具都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工作。

  • 测量标准的溯源和量值传递

    [font=宋体]量值传递是通过对测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测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级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器具,以保证被测对象量值的准确和一致。[/font][font=宋体]溯源性是通过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参照标准、国防最高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font][font=宋体]对一个计量机构而言,将本单位的最高测量标准送到具有资格的上一级计量技术机构去校准或检定称为溯源;而由本单位的最高测量标准对本单位的工作标准或工作测量器具以及下一级计量技术机构的测量标准或测量器具所进行的校准检定工作称为量值的传递。[/font]

  • 司长解读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臭氧标准传递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环境空气臭氧一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间逐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核查作业指导书(试行)》等4项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4项作业指导书)。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日前对4项指导书的出台背景、意义和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b]问:《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b]2012年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新标准出台后,我国环境空气自动连续监测得以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1436个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自动监测站,主要监测臭氧(O[sub]3[/sub])、颗粒物(PM[sub]2.5[/sub]和PM[sub]10[/sub])、二氧化硫(SO[sub]2[/sub])、二氧化氮(NO[sub]2[/sub])、一氧化碳(CO)等6项基本污染物,监测数据实时向社会公布。与此同时,我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健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环境空气监测质控措施与监测活动同步实施,保障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017年3月,我部印发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传递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明确了臭氧一级、二级和三级标准传递机构的定位和职责,初步构建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为进一步明确国家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监测事权上收后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运维工作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指导各级臭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标准传递和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RP)间的比对工作,规范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操作流程,制定臭氧标准传递和比对合格的标准,完善臭氧标准传递工作技术规范,我部依据现有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管理规定》为指导,组织编制了《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对《管理规定》中关于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等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补充,编制了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臭氧标准间逐级校准等技术指导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  [b]问:出台《实施方案》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完善了我国环境空气臭氧监测质量控制体系。[/b]《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明确了现阶段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的目的,明晰了臭氧标准溯源与传递路径,提供了臭氧标准传递的技术指导,提出了臭氧标准传递、监督核查和培训考核的具体要求,健全了臭氧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层面的运行机制,统一了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和工作标准,使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b]二是落实《“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b]2016年11月,我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是“十三五”时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今后一段时期开展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工作方案》要求“建成臭氧自动监测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制定臭氧量值溯源/传递有关技术规范、传递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和4项作业指导书的印发,是细化、落实《工作方案》的具体举措,将进一步提升臭氧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b]问:《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明确了工作目的。[/b]现阶段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的工作目的是规范国家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工作程序,统一各级臭氧标准传递技术要求、核查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强化对运维机构臭氧标准传递工作监督,保证臭氧标准的溯源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  [b]二是规定了工作程序。[/b]臭氧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应定期制定工作计划,采取逐级或跨级传递方式,按照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或作业指导书开展臭氧标准溯源、传递和比对工作,按时提交臭氧标准传递和比对工作报告。  [b]三是明晰了传递路径。[/b]监测总站和标样所作为臭氧一级标准传递机构,每年向上溯源到中国计量总院,向下传递至臭氧二级标准传递机构(区域质控中心),或跨级传递至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不承担区域质控任务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臭氧二级标准传递机构向下传递至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臭氧三级标准传递机构负责臭氧工作标准和臭氧分析仪的标准传递工作。  [b]四是统一了臭氧量值溯源体系。[/b]国控网和地方网执行国家统一的臭氧标准传递技术规范和要求,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和工作标准要溯源至我国统一的环境空气臭氧标准传递体系。  [b]五是提出了监督检查要求。[/b]监测总站负责制定环境空气臭氧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计划,与区域质控中心按计划共同开展臭氧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每年对国控网的监督检查比例不低于总点位数的20%。除常规监督检查外,监测总站和区域质控中心应按照环保部要求开展双随机检查和计划外监督检查工作,并按时提交各类检查报告。  [b]六是要求人员持证上岗。[/b]国控网臭氧标准传递以及运维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环保部委托监测总站负责臭氧标准传递持证上岗培训以及考核工作。  [b]问:4项作业指导书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b]《环境空气臭氧一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臭氧一级标准向臭氧二级标准量值传递的工作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了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的要求、方法及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程序;规范了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的工作程序,使得一级标准传递机构开展臭氧一级校准工作有据可依,保障了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中臭氧一级标准量值传递的权威性。  《环境空气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内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间接比对和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规范了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的间接比对工作,建立我国环保系统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间接比对技术,保障了我国环保系统臭氧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测量量值一致性、可比性。为建立全国统一、完整的环境空气臭氧溯源链提供了技术保障。  《环境空气臭氧传递标准间逐级校准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经一级校准合格的臭氧二级传递标准对三级传递标准开展的二级校准工作,以及经二级校准合格的臭氧三级传递标准对四级传递标准开展的三级校准工作;规定了各级监测、运维机构使用其经过上一级臭氧传递标准校准合格的传递标准对下一级臭氧传递标准方法开展校准工作的方法及相关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了各级监测、运维机构的逐级校准操作,使得各级监测、运维机构开展的臭氧逐级校准工作有章可循,保障了环境空气臭氧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体系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各级监测、运维机构的臭氧传递标准能够追溯至臭氧一级标准。  《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核查作业指导书(试行)》适用于各级监测机构对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质量进行现场核查,用以评价现场分析仪的性能和状态,评估臭氧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和变化趋势;结合近年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的现状和国家考核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制定了核查比对数据结果的评判标准;规范了现场比对工作程序、现场核查数据的记录、统计和评价方法,可作为评价运维公司的技术手段,同时可对重点关注数据和可疑数据进行现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保障国控网环境空气臭氧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 模型传递方法

    [font=宋体]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1p][color=#3333ff]近红外光谱[/color][/url]分析中,由于两台仪器之间存在差异,使得同一样品在两台仪器上所获得的光谱存在差别,导致一台仪器上所建立的模型不能用于另外一台仪器。仪器间的差异包括不同型号仪器之间的差异和相同型号仪器之间的差[/font][font=宋体]异。对于不同型号的仪器,由于分光原理或采用的检测器等不同,导致波长范围、波长精度及光谱响应会存在差异。对于相同型号的仪器,由于加工工艺水平局限及仪器随时间老化等原因,也会使仪器波长及光谱响应存在差异。在许多应用领域中,建立模型是一项烦琐、重复的工作,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而且有些情况下样品可能不易获得或不易保存,存在重新建模困难,需要采用数学方法解决仪器之间的模型适用性问题,称之为模型传递。[/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模型传递([/font][font=Times New Roman]Model transfer[/font][font=宋体]),也称仪器标准化([/font][font=Times New Roman]Standardization of spectrometric instruments[/font][font=宋体])是指经过数学处理后,使一台仪器上的模型(称为源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Master[/font][font=宋体])能够用于另一台仪器(称为目标机,[/font][font=Times New Roman]Slave[/font][font=宋体]),从而减少重新建模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实现样品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在确定仪器间光谱关系时,需要在两台仪器上同时测定某些样品的光谱,这些样品称为传递样品。根据是否需要传递样品,将模型传递分为无标样方法和有标样方法[/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sup][font=宋体][font=宋体]。无标样方法在模型转移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传递样品,主要以有限脉冲响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inite impulse response[/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FIR[/font][font=宋体])算法为代表。有标样方法必须选择一定数量的样品组成标样集,并在源机和目标机上分别测得其信号,从而找出该函数关系。这类算法又分为两种,一是基于预测结果的校正,如斜率[/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偏差([/font][font=Times New Roman]Slope/Bias[/font][font=宋体])算法;二是基于仪器所测光谱信号的校正,如直接校正([/font][font=Times New Roman]Direct standardization[/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DS[/font][font=宋体])算法、分段直接校正[/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Piecewise direct standardization[/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PDS[/font][font=宋体])算法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Shenk[/font][font=宋体]’[/font][font=Times New Roman]s [/font][font=宋体]算法。此外,光谱空间转换([/font][font=Times New Roman]SST[/font][font=宋体])算法,已证明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其主要通过主从光谱空间之间的转换消除测量条件变化或仪器引起的光谱差异。[/font][/font]

  •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困惑

    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困惑

    我们常说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有与下区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2/201302211516_426421_1626275_3.jpg那么是否是?对于我们市级计量所,对于一些携带方便的标准器如检分光光度计的标准滤光片,送到省级计量院去检定,这样自下而上就是溯源;而对于不方便搬运的,如电能表检定装置,就是省院来我所检定,这样自上而下就是量值传递。

  • 诊断试剂中用到的Good''s缓冲剂有哪些?

    N-三(羟甲基)甲基-3-氨基丙磺酸,简称TAPS.作为DNA筛分体系中常用的缓冲液体系,也可作为RNA样品的缓冲液成分,适用于叶绿体薄层备样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研究,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保护氧合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也可作为毛细管区带电泳进行蛋白微量分析的背景电解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