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子产业链用

仪器信息网电子产业链用专题为您整合电子产业链用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电子产业链用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电子产业链用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电子产业链用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电子产业链用话题讨论。

电子产业链用相关的资讯

  •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
    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生态,打造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应用示范项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应用示范项目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据了解,横琴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横琴岛所在区域,地处广东省珠海市南部,毗邻港澳。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要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管委会在珠海市横琴岛正式挂牌成立,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并委托珠海市人民政府管理,规格为副厅级。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横琴被纳入广东自贸区范围。横琴新区启动开发近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2.8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83.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68.32%,对澳门合作成果丰硕。截至2020年11月,横琴新区常住人口53040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新形势下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是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案原文链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 科技服务,助推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的“中国制造2025”——第九届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a4e458fc-a0d1-4fbb-8a20-1ddbb18e8217.jpg" title=" 1.png" / /p p   誉满全球的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PHOTONICS CHINA EXPO)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覆盖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2017年第九届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将于2017年6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盛大开幕,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让您真正领略:高新成果与新兴产业无缝对接,科技服务助推“中国制造2025”。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十大主题展将资本引向技术,将技术推向市场 /strong /span /p p   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经过九年累足成步,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覆盖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交流与展示平台,2017年将分设全球创新技术主题展、光谱中国—光学仪器及测试测量设备主题展、激光工业设备主题展、光学制造主题展、红外与微波技术应用主题展、光通信与光传感主题展、机器视觉主题展、3D打印与工业制造主题展、测控仪器与设备主题展虚拟现实与可穿戴设备主题展等十大主题展,总展出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预计将有来自国内外2000余家高校及企业参展,10万余名专业买家和观众到场参观采购。 /p p   全球创新技术主题展: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建立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目的是结合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国家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行业的各种重点实验室资源,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建立技术、专家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能力强、具备科技人才资源的优势。 /p p   光谱中国—光学仪器及测试测量设备主题展:将世界的先进的测试测量产品、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理念与国内实际检测需求交汇融合,并能得以完美体现 希望能尽情展现中国测试测量与检测企业的风采,搭建测试测量行业“产、学、研、用”的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环境监测、冶金、化工、钢铁、矿山、水泥、电力,水利、石油化工、石化煤气层监测、城市管网建设等众多领域都将为其应用带来无限的拓展空间。 /p p   激光工业设备主题展:为快速发展并拥有巨大潜力的激光加工市场提供专业展示交流与贸易平台,重点着眼激光加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突出国防领域应用,深度剖析从理论到工程化应用的全过程,全面展示从实验室研究到工厂应用的激光生产与加工系统,包括激光材料加工系统,激光加工系统组件,激光配套产品设计与系统开发,其他激光应用系统,系统整合等类别,重点关注激光钣金加工,非金属加工,精细加工,行业解决方案及特种应用等。 /p p   光学制造主题展:光博会最早涉及的光电展示领域,组委会全力打造光学产品技术展示与商贸平台,经过多年对光学产业供应链的梳理和市场分析,参展产品线涵盖从光学材料、元件、 镜头组件到整机仪器生产领域,产业链齐全,紧密联系国内外众多供需单位,分专题组织灵活多样的对接洽谈会及产品推介会,全面服务参展企业。 /p p   红外与微波技术应用主题展:中国规格最高的光电子与微电子专业展会,多年来得到中国科技部、航空航天、兵器集团、中科院、中船重工等十多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上届展会,科技部项目司科技项目亮相展会 科研院所及行业巨头高管纷纷亮相开幕式及同期活动 此外还有众多协会、商会、媒体、行业巨头的大力支持、成长迅猛、效果显著。同期举办多场研讨会和高峰论坛及对接洽谈会。 /p p   光通信与光传感主题展:“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光网络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奠定了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支撑着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伴随着光纤技术和光通信技术,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高科技应用技术之一,该技术的应用已经从国防领域发展到了电力、石油、石化、交通、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 /p p   相机与成像系统主题展:致力于打造业内产品、技术交流展示与商贸平台,经过多年对行业产业供应链的梳理和市场分析,融合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 ,聚焦行业发展,让企业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使全球青睐中国“智”造! /p p   3D打印与工业制造主题展:作为光电子中国博览会专题特色展区,届时将展出3D打印设备、3D打印软件、3D打印材料以及相关配套产品,本届大会将集高新技术展示、行业论坛、以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和经贸洽谈会为一体,充分展示我国3D打印行业高新技术的现状与成就,为推动中国3D打印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做贡献。 /p p   智能穿戴主题展:智能穿戴设备是意义深远的一类科技设备,它将引领下一场可穿戴革命,我们正迈向一个技术与人们互动的新世界。谷歌、苹果、三星、微软、索尼、奥林巴斯等诸多科技公司争相加入到可穿戴设备行业,在这个全新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索。2016年全球可穿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至2018年可能超过3亿部。 /p p   国防光电子主题展:为在信息化战争中保持优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国防光电子装备,力争使作战要素达到优秀组合,从而赢得战争主动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示精神,促进军民融合加快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发展,主题展将在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举行。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三大主题活动全面汇聚科研院所高校最新技术成果,为企业发展助力 /strong /span /p p   第九届光电子· 中国博览会现场将举办全球光电子产业应用峰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及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转化及项目对接大会等三大主题活动。内容丰富,直击热点,非常值得莅临,把握行业最新科研进展和市场趋势,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 /p p   全球光电子产业应用峰会包括2017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大会、2017国际激光制造与应用创新研讨会暨国际激光制造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第六届红外与微光技术高端论坛、2017中国光谱应用产业发展论坛、2017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发展论坛及2017测控技术及产业应用大会。 /p p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包括“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创新技术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创新产品奖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金国藩青年科技创新奖。 /p p   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转化及项目对接大会包括高校实验室展成果转化对接洽谈会、创新项目投融资项目对接会、孵化器及产业园区投资洽谈会、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与项目采购对接会、高校实验室需求采购会、第五届光学制造技术及产业应用对接会、2017机器视觉市场需求暨采购对接会、光学仪器及测试测量设备采购对接会、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项目路演、红外新产品与项目路演、安防企业项目路演、激光制造系统与激光器采购对接会及光通信与光传感新产品与项目路演。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016完美收官,2017再创辉煌 /strong /span /p p   2016年5月9日-11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引下,2016年中国(北京)国际高新技术交流展洽会暨2016年光电子· 中国(Photonics China 2016)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800余家知名光电企业参与此次盛会。设立光谱中国、中国Libs、红外设备、激光加工、精密光学加工、光纤传感、光通信、虚拟现实等专业展区。2017年移师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的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场地更大,活动更丰富!更多精彩活动、更多参展企业,将陆续揭晓! /p p br/ /p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附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电子〔2022〕1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生产能源、服务能源、应用能源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以下统称光储端信)等领域。随着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生产消费信息化”正加速演进。能源电子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以做优做强产业基础和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为根本保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机制,加强政策引领。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协调供需关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光储端信”全链条融合创新,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建立国际开放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电子产业链。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加强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提质增效,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促进能源电子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二、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四)加强供需两端统筹协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谋划能源电子全产业链条,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需求的适配性。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开展面向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的研发活动,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能源电子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与节能降碳增效、绿色能源消费等高效协同。(五)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重点突破,锻造产业长板,补齐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六)健全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能源电子领域支持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研发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基础研究,加大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形成技术创新攻坚合力。鼓励地方围绕特色或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能源电子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三、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七)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鼓励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跟踪系统等关键部件。加大对关键技术装备、原辅料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安全便捷的户用智能光伏系统,鼓励发展光伏充电宝、穿戴装备、交通工具等移动能源产品。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加快构建光伏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专栏1 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晶硅电池。支持开展大尺寸和双面、PERC、PERC+SE、MBB等PERC+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开展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薄膜电池。统筹开发钙钛矿电池(含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高效薄膜电池技术。开发BIPV构件、车船用构件、户外用品等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光伏材料和设备。开发高纯度、低成本多晶硅材料和高性能硅片,提升大尺寸单晶硅拉棒、切片等制备工艺技术,提升电子浆料、光伏背板、光伏玻璃、封装胶膜、电子化学品等关键光伏材料高端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效闭环硅料全套产线突破,提升还原炉、单晶炉、PECVD、切片机、丝网印刷机、光电检测设备等水平。智能组件及逆变器。发展具有优化消除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失配损失、消除热斑、智能控制关断、智能光照跟踪、实时监测运行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产品,提升光伏组件轻质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开发新型高效率和高可靠性逆变器,提高光伏电站监控运维水平。系统和运维。研发推广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提高光伏发电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5G、AI、机器视觉、无人机等开展无人智慧化电站运维系统研究,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智能AI系统平台等产品。推广应用1500V光伏系统技术。(八)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专栏2 新型储能电池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锂离子电池。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固态电池和快充电池等研发和应用。锂电材料及装备。保障高性能碳酸锂、氢氧化锂和前驱体材料等供给,提升单晶高镍、磷酸铁锰锂等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石墨、锂复合负极等负极材料应用水平。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破膜高粘接性功能隔膜的性能。突破搅拌、涂覆、卷绕、分切等高效设备。钠离子电池。聚焦电池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加强硬碳负极材料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开发高效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全钒、铬铁、锌溴液流电池。突破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周期使用成本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促进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关键部件产业化。氢储能/燃料电池。加快高效制氢技术攻关,推进储氢材料、储氢容器和车载储氢系统等研发。加快氢、甲醇、天然气等高效燃料电池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材料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支持制氢、储氢、燃氢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应用。超级电容器。加强高性能体系、高电压电解液技术、低成本隔膜及活性炭技术的研发,提高超级电容器在短时高功率输出、调频稳压、能量回收、高可靠性电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发新型环保、长寿命、低成本铅炭电池,开发高导电的专用多孔炭材料。推动正负极板栅的塑铅复合化,减少用铅量,提高电池比能量。开发新型空气电池,加强金属负极保护、枝晶抑制、选择性透过膜、电池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鼓励开发规模储能用水系新电池。推动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热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电池系统集成、检测评价和回收利用。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针对电芯衰减、不一致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储能系统高效温控技术,提升电池管理系统性能、可用容量及系统可用度。开发电池全自动信息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加强储能电池多维度安全测试技术、热失控安全预警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突破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技术。储能系统智能预警安防。开发基于声、热、力、电、气多物理参数的智能安全预警技术,以及高效、清洁的消防技术。建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发展基于运行数据驱动和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的储能系统安全状态动态智能评估技术。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九)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动机械工具、电动交通工具及充换电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终端应用,开展能源电子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提供光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面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推广。提高长寿命、高效率的LED技术水平,推动新型半导体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发展绿色照明、健康照明。(十)支持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强化能源电子技术在常规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交通、机械工具电动化,加快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研发推广。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鼓励光伏农业新兴商业模式探索,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十一)加大新兴领域应用推广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面向“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给能力,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储能系统,促进数据中心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五、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创新应用(十二)发展面向新能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研究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先进工艺,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装备及仪器创新发展。(十三)促进能源电子产业智能制造和运维管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提升智能设计、智能集成、智能运维水平。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维护技术。专栏3 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光电子器件。基于能源电子需求,发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高精度光探测器、高速直调和外调制激光器、高速调制器芯片、高功率激光器、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高速驱动器和跨阻抗放大器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面向光伏、风电、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等,发展新能源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IGBT器件及模块,SiC、GaN等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先进拓扑结构和封装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关键技术。敏感元件及传感类器件。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发光二极管。推动高品质、全光谱LED芯片及器件研发,加快提升晶片、银胶、环氧树脂等性能。面向机器视觉、植物生长、紫外消杀等非视觉应用,突破LED生产工艺、高光效黄光LED芯片、新型高效非可见光发光材料等技术,支持新型照明应用。先进计算及系统。加快云计算、量子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研究多域电子电气架构,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建立健全能源电子生产运维信息系统。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推动建设能源电子产业数据平台,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自动化采集,研发平台运行监测及行业运行分析模型,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六、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十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能源电子领域建立多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监测分析数据平台,推动能源电子产业云建设,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建立分析评价专业平台,开展产品分析、评价、应用验证等服务。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建立一批能源电子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建立能源电子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电池、终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交易与培训、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专利分析预警。搭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新成果转化与新能源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十五)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光伏、锂电等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智能光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及安全标准,加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与运维、管理控制系统等相关标准研制,加强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标准衔接,推动建立产品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十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引导能源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应用示范,实施光伏、锂电等规范条件。加强行业统筹管理,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水平。完善检测认证服务,建立与国际接轨互认的检测平台和认证体系。规范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抽检,提高能源电子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十七)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能源电子产业本质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光伏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建设分布式光伏大数据等管理中心,实现组件故障、事故隐患的可视化高效管理。鼓励储能电站定制安全保险,强化安全设施配置,制定完善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七、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八)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能源电子各领域的交流对话,促进能源电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秩序和能源体系,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大局。在相关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等框架下,推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提升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十九)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机制,加强全球化布局,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向共同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国际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鼓励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投资、建立研发及产业中心,建设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八、强化组织保障措施(二十)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加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和上下联动,共同研究能源电子碳足迹、推进大产业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化全局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央地协调工作力度,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开展能源电子领域“揭榜挂帅”和试点示范,支持举办创新比赛和行业大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等加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二十一)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央及地方相关渠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电子优质企业。研究建立能源电子产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二十二)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建立健全能源电子产业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二十三)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能源电子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能源电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能源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深化能源电子领域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23年1月3日
  •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同惠电子 ( 833509.BJ ) 坤恒顺维 ( 688283.SH ) 普源精电 ( 688337.SH ) 鼎阳科技 ( 688112.SH ) 优利德 ( 688628.SH ) 等本文核心数据:电子测量仪器产业链 电子测量仪器代表性企业产销情况 电子测量仪器代表性企业业务规划产业链剖析:行业产业链庞大,产品所涉及的应用领域广泛电子测量仪器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是一个融合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的基础性行业,由于其囊括了电子测量技术、射频微波设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因此产业链相对复杂,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产业链上游方面,主要为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机电产品等。其中,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统称为电子元器件,是电子测量仪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产业链中游方面,主要包括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游的企业主要分为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和专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下游方面,由于电子测量仪器是电子信息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撑保障,所有与电子设备有关的企业和行业几乎都需要使用电子测量仪器。目前,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物联网、5G 应用、射频前端等行业快速增长,有效推动了电子测量仪器的快速发展。电子测量仪器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分布最集中从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区域分布来看,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其次是在江苏、浙江和山东等地区 其余地方,如陕西、安徽、福建等省份虽然有企业分布,但是数量较少。注:数据统计时间截至 2023 年 6 月 2 日。从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广东代表性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江苏和上海。电子测量仪器产业代表性企业产销情况从当前行业内代表性上市企业的电子测量仪器产品产销量情况来看,2022 年,除皖仪科技以外,中国电子测量行业代表性企业电子测量仪器产量产销率均在 90% 以上。电子测量仪器产业代表性企业业务规划目前,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上市公司在电子测量仪器业务主要规划集中在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能及品类覆盖。
  • 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设备的国产化力量
    近年来,随着LED产品在下游应用领域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我国LED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加。根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LED行业产值达到8968亿元,同比增长23.07%。预计2020年,中国LED行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6.53%。LED产业链分为上游芯片、中游LED封装和下游应用。随着LED下游应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更得益于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及政策的支持,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全球LED封装生产基地”。早在我国LED封装产业发展之初,主要的封装生产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而如今国内的LED生产设备制造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全自动固晶机、全自动焊线机、全自动封胶机等LED封装设备均实现国产,且产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2020年高工LED金球奖评选活动特设了“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奖项,该奖项是高工产业研究院LED研究所根据市场规模,品牌口碑等评选出来的年度产业50强品牌企业。斩获“2020年度LED产业链TOP50”奖项的企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芯片、封装、照明、显示屏、驱动控制与电源、设备等领域。(点击查看获奖名单)其中,有5家设备类企业成功上榜,包括新益昌、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台工科技、华腾半导体等。新益昌新益昌主要从事LED、电容器、半导体、锂电池等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实现智能制造提供先进、稳定的装备及解决方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新益昌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效优质的配套服务能力,成为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优选合作伙伴。12月16日,新益昌IPO获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此次IPO拟募资5.5亿元,用于“智能装备新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北方华创北方华创主要从事基础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电子工艺装备和电子元器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北方华创持续推进半导体装备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工作,集成电路刻蚀机、PVD、CVD、ALD、清洗机、立式炉、外延炉等设备在先进工艺验证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工艺完成验证。另外,成熟工艺设备在新工艺拓展方面继续突破,新工艺应用产品相继进入客户产线验证或量产,不断收获重复采购订单。中微半导体中微半导体主要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集成电路、LED芯片、MEMS等半导体产品的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MOCVD设备及其他设备。2020年,中微半导体抓住重点客户扩产投资机会,保障产业供应链,推进订制化精细化生产经营,在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研发、市场布局等诸多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产品不断获得海内外客户的认可,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台工科技台工科技一直坚持技术领先的方针,在半导体设备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在LED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保产品做到与全球自动化设备发展前沿一致。截止目前,已拥有覆盖面广、服务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东莞总部、上海分部及各片区办事处,营销范围遍及整个中国;同时,与长方半导体、广州鸿利光电、深圳顺络电子、聚飞光电、国星光电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封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华腾半导体华腾半导体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中国领先LED封装设备企业,已获得国家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适应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客户需求,华腾半导体持续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同系列SMD LED全自动测试分选机和测试编带机,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 第83届中国电子展:构筑覆盖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平台
    备受瞩目的第83届中国电子展将于4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电子行业展会,今年其以&ldquo 新技术、新产品打造一站式选型采购平台&rdquo 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专业展商和观众,构筑了一个覆盖电子全产业链的平台。   为了充分展示2014年电子信息产业的最新发展和热点,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广大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服务,第83届中国电子展特与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2014年中国锂电新能源展同期展出,打造了一个覆盖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的平台,囊括了数字视听、移动智能终端、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锂电、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与设备、测试测量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行业应用领域。   另外,本届展会还将同期举行中国智能终端产业高峰论坛、2014新型采购与供应模式峰会、2014全球智能互联网博览会暨极客嘉年华、第二届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北斗应用高峰论坛、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层论坛、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2014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4中国锂电新能源高峰论坛、中国光伏产业峰会、第十七届电路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研讨会、2014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论坛、中国创新微应用与新媒体高峰论坛、中国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LED产业健康发展高峰论坛、全球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及创业大赛以及2014中国健康物联网高峰论坛等等,涉及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整个产业销售收入突破了十万亿元大关,达到11.0万亿元,增幅超过15% 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84619亿元,销售产值85044亿元,软件业实现收入25022亿元,增加值增长12.1%,在工业经济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进一步凸显。手机、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8亿部、3.5亿台、1.3亿台和823.1亿块,同比增长4.3%、10.5%、4.8%和14.4% 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正是有了电子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才有了本次展会100.000平方米、2000家展商的超高规模和水准,CITE主题馆、平板显示馆、LED馆、物联网与应用电子馆、软件与互联网馆、电子仪器与设备馆、新能源馆及元器件馆内展品的玲琅满目以及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品牌影响力。   依托繁荣的电子信息行业,立足口碑相传的品牌实力,第83届中国电子展正在中国电子第一大展的基础上策马扬鞭,全力谱写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傲人传奇。   附:关于第83届中国电子展(CEF)   联手:2014第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   2014中国锂电新能源展   时间:2014年4月10-12日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   主题: 促进信息消费 引领产业转型   了解更多:立即登陆www.iCEF.com.cn   展区设置:   1号馆:数字视听展区:智能电视、音响、数字家庭、数码产品 移动智能终端展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电子 计算机与网络展区:台式机、笔记本、计算机外设、下一代网络   2号馆:平板显示馆 LCD展区、OLED展区、触摸屏展区、平板显示设备材料展区   3号馆:LED馆 LED芯片、设备、材料展区、LED照明显示展区   4号馆:物联网与应用电子馆 北斗应用展区、汽车电子展区、医疗电子展区、金融电子展区   6号馆:软件与互联网馆 软件产品展区、与计算与大数据展区、互联网展区   7号馆:电子仪器与设备馆 电子仪器、仪表、测试测量展区、电子工具   8号馆:新能源馆 专用设备展区、锂电新能源展区、   9号馆:元器件馆 高端元器件展区、IC、特种元器件展区   同期研讨会:1 中国智能终端产业高峰论坛 智能终端 2 2014新型采购与供应模式峰会 元器件分销 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消费电子 4 2014全球智能互联网博览会暨极客嘉年华 互联网 5 第二届中国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大会 平板显示 6 北斗应用高峰论坛 北斗应用 7 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层论坛 互联网金融8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信息消费 9 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智慧城市 10 2014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车联网 11 2014中国锂电新能源高峰论坛 锂电 12 中国光伏产业峰会 光伏 13 第十七届电路保护与电磁兼容技术研讨会 电磁兼容 14 全球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及创业大赛Day 1 互联网创新 15 中国商用显示系统产业峰会 平板显示 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Technical Session I, II 消费电子 17 2014汽车电子与高效设计研讨会 汽车电子 18 机器人论坛 机器人 19 2014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论坛 移动智能终端 20 中国创新微应用与新媒体高峰论坛 互联网创新应用 21 中国触摸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平板显示 22 中国LED产业健康发展高峰论坛 LED 23 全球移动互联网创新大会及创业大赛 移动互联网 24 2014中国健康物联网高峰论坛 健康物联网 25 智能移动电源设计研讨会 新型元器件 26 大数据时代与家电业转型之路论坛 云计算、大数据 27 互联网千人论坛 互联网金融 28 低功耗无线技术论坛 无线技术 29 可穿戴技术沙龙 移动智能终端 30 移动保健技术沙龙 移动智能终端 31 参展商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 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 32 医疗电子 应用电子(医疗) 33 电子信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会 专利发布 34 中国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峰论坛 节能环保   国电子展官方微博:@中国电子展CEF   官方微信:   下届展会信息   展会名称:2014年中国(成都)电子展   时间:2014年7月10--12日  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了解更多请登录http://www.icef.com.cn/
  • 航天长峰:拓展红外光电领域产业链宽度,加强核心技术
    红外光电产业是航天科工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板块的重要产业方向,围绕航天科工产业发展方向,航天长峰充分发挥航天二院光电与电源产业骨干力量,突出强军首责,聚焦军工电子主业中的红外光电领域,下设北京长峰科威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峰科威”),致力于红外成像高科技创新产品研制生产以及前瞻性技术预研。依托航天科研优势,航天长峰在国内率先突破红外凝视成像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的长波、中波和短波各种类型高端红外成像系统,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持续推进聚焦核心发展战略,落实“两个融入”的主要产业板块,军工电子产业持续融入二院强军首责产业链、供应链,为增强二院型号供应链韧性贡献力量,大力推进与院属单位联合研发,以内促外,强内拓外,实现产业化发展高速增长。——发展足迹——2002年2月,长峰科威正式挂牌成立,搭建起了国家八六三高科技中间成果推广应用的窗口、航天二院红外成像领域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平台。红外光电领域发展坚持“守好基本盘、拓展新市场”战略,以成功取得配套国家重点项目,与中航相关研究所签署第一份合同为契机,凭借极佳的产品性能与产业优势,红外光电领域接连成功取得国家重点型号红外组件研制项目并实现型号小批量试制,成为首个应用在该领域的红外探测成像设备;陆续配套各观测设备在国家重大型号试验期间表现优异,视频多次被央视采用;重点项目开始升级迭代。随着传统红外军用市场基本盘逐渐稳固,航天长峰积极开拓新领域,成功创造了领域内红外应用首个第一。专业精密光学机构实验室为不断提升红外光电领域长期核心竞争力,“定制化红外热像仪研发能力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专业精密光学机构实验室(光机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有序推进。光机中心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800套精密光学镜片和200套精密结构件的能力,助力公司研发能力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目前,航天长峰在红外光电领域拥有精密设备近百套,专利和软著62件,具有国内先进的覆盖长波、中波和短波等各类型高端制冷型红外成像系统的研产能力,产品质量与性能国内一流,广受用户好评。2024年1月,公司成功取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认定。取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认定红外光电领域精密设备——产业实力——勇做红外技术领域领跑者。聚焦深耕国产化全波段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领域,航天长峰承担了20余项型号红外设备预研及研制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打造的红外成像、模拟器、多光谱气体检测等系列产品,具备先进的光学系统、独特的系统噪声处理技术、精细的图像非均匀性校正技术和专家级的工程化技术。长峰科威检测中心作为CNAS实验室认证的检测检验机构,拥有先进的光学零件加工设备,具备透射式、反射式材料球面、非球面、洐射面、自由曲面等各类面型零件的加工、检测及光学系统装调能力和红外光学膜系研发试制能力;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具备复杂结构零件的试制能力,可实现各类精密零件高精度、高质量的加工试制。依托众多技术优势,航天长峰军工电子产业优势凸显,率先完成了国内全国产化红外成像设备及大变倍比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研制生产。检测中心通过CNAS实验室认证连续变焦红外热像仪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红外光电领域引进了光电类场景模拟器业务团队,携红外场景模拟相关产品与技术亮相中国光电工程学会“第六届国际前沿光学成像与探测技术及应用学术交流会”,赢得了专家教授一致赞誉。同时,基于三维悬浮微桥阵列MEMS光热转换技术,成功推出了具有国内最高分辨率的红外场景模拟器,并首次将低温红外场景模拟器应用于导引头测试和半实物仿真实验。积极探索系统级产品,自动驱鸟系统稳步推进系统调试,电力巡检系统已开展样机研制。短波成像组件加快开发,产品谱系逐渐拓宽。红外场景模拟相关产品与技术亮相展会——再启新程——站在新起点,航天长峰将坚持践行强军首责,持续拓展红外光电领域产业链宽度,加强核心技术,全力以赴“挖潜能、调结构、出新品、拓市场”,立足原有红外市场技术优势,稳固传统红外军用市场基本盘,不断争取更多新型号市场份额,深入挖掘各军兵种试验基地半实物仿真、场景模拟器建设需求;提升核心能力,整合产品谱系,加快实现成像机芯研制系列化、标准化,大幅降低定制比例。将红外光电领域延伸至整机产品及系统级产品,市场领域除保持现有军品领域外拓展至更广阔的民用行业市场;保障新开拓领域产品交付,加大场景自适应红外视觉增强技术攻关力度,拓展模拟器产品、机场驱鸟系统等新产品线;深化数字航天,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落实数字航天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要素协同,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新机制。军工电子产业将全面深化协同增效共赢发展行动,利用好二院及社会资源,共同探索产业化协同新模式、新实践。
  • 触达全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相关政策盘点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主要是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金刚石、氮化铝(Al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击穿电场、更高的热导率、更高的电子饱和速率及更高的抗辐射能力,更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通常又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大于2.3eV),亦被称为高温半导体材料。从目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来看,较为成熟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碳化硅和氮化镓,而氧化锌、金刚石、氮化铝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被行业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双雄。基于第三代半导体的优良特性,其在通信、汽车、高铁、卫星通信、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中颇具优势。其中,碳化硅、氮化镓的研究和发展较为成熟。以SiC为核心的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轨道交通系统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基础性控件;射频半导体以GaN为原材料,是支撑5G基站建设的核心;第三代半导体在消费电子、工业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未来新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碳化硅IGBT器件逐渐被应用于超级快充,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第三代半导体发展进入快车道。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氮化镓和碳化硅的市场爆发,为扶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研发进度,相关部门也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正在成为市场焦点。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名称政策内容全文链接2016年8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9月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开展第三代半导体等先进材料制造技术合作研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2016年11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宽禁带半导体等标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年12月国家能源局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研究Ⅲ-Ⅴ族光伏材料的制备技术P020170113571241558665.pdf2016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加紧布局超越“摩尔定律”相关领域,推动特色工艺生产线建设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品开发信息产业发展指南2016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组织开展应用示范。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为重点,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2017年2月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蓝宝石和碳化硅等衬底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2017年4月科技部“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技术等新材料; 战略性电子材料技术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 要求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两大核心方向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7年5月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开展IGBT、碳化硅、氮化镓等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和零部件、系统的软硬件测试技术研究与测试评价技术规范体系研究; 突破以宽禁带半导体为基础的电驱动控制器技术,实现规模产业化。“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2019年10月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实现直径 125mm 以上直拉或直径 50mm 以上 水平生长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19年11月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重点新材料:碳化硅外延片、碳化硅单晶衬底、化镓单晶衬底、功率器件用氮化镓外延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年版)》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第三代半导体等八大领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5微米(含)的化合物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和先进封装测试企业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进口关税。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0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支持引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 化镓、磷化铟、氮化镓);碳化硅、氮化硅超细粉体;高纯 超细氧化铝微粉;低温烧结氧化锆(ZrO2)粉 体;高纯氮化铝(AlN)粉体等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2021年3月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工艺突破,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次盘点共涉及15项政策,不完全盘点仅供参考。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对第三代半导体支持力度很大,第三代半导体被纳入了“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从产业调整、科研投入、税收优惠、海外投资、一带一路等方面都有所支持,相关政策更是触达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造、器件、应用等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政策发布部门也涉及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能源部、交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在一些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持续向前推进,2019年,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整体产值超过7600亿元。其中,光电子(主要为半导体照明)为7548亿元,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产值约为60亿元。其中,SiC、GaN电力电子产值规模近2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80%;GaN微波射频产值规模近38亿元,同比增长近75%。目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涵盖上游衬底、外延片,中游器件设计、器件制造及模块,下游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布局。仪器信息网为了更好地服务半导体行业用户,特邀请您参与问卷调研,麻烦大家动动小手完成问卷,参与即得10元话费!活动结束还将择优选择10名认真填写用户送出50元话费!!!http://a72wfu5hktu19jtx.mikecrm.com/zuXBhOy
  • 盘点半导体产业链上的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
    半导体是许多工业整机设备的核心,普遍应用于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核心领域。半导体主要由四个组成部分组成:集成电路(约占81%),光电器件(约占10%),分立器件(约占6%),传感器(约占3%),因此通常将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价。集成电路按照产品种类又主要分为四大类:微处理器(约占18%),存储器(约占23%),逻辑器件(约占27%),模拟器件(约占13%)。半导体产业链分上中下三层:上游是基础支撑产业链,包括了材料、耗材、设备、辅助制造、EDA等,中游是核心制造产业链,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和封装测试公司,下游是终端应用产业链。据中国半导体行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半导体产业链面对复杂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规模,整合资源、加强行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自发或政府组织建立了众多的半导体行业的社会组织(协会、学会、联盟、标准委员会等)。通过各种行业组织,成员之间可以更容易整合资源并加群交流,提高了行业整合效率,也有利于产业进步升级。为此,仪器信息网特对半导体产业链上的社会组织进行整理盘点,涉及半导体材料、设备、光刻工艺、封测、光电子器件、分立元器件等。(信息搜集自网络,仅供参考)从组织形式分类来看,本次盘点涉及的社会组织主要分为四类,包括行业协会、行业学会、产业联盟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而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学会是指各行业为研究某一行业及学科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学术组织,包括各行业的各类学会。产业联盟是指出于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各有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等成员单位之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建立的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机构。由生产、科研、教学、检验、用户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标准、审定标准。组织形式名称行业协会SEMI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气生产与利用百人会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半导体材料分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光电器件分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发光二极管显示应用分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行业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光刻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学术委员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学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制造与封装技术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分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真空学会显示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米制造及装备分会产业联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集成电路知识产权联盟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中国OLED产业联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中)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全国印制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EMISEMI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是全球性的产业协会,致力于促进微电子、平面显示器及太阳能光电等产业供应链的整体发展。会员涵括上述产业供应链中的制造、设备、材料与服务公司,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核心驱动力。自1970年至今,SEMI不断致力于协助会员公司快速取得市场信息、提高获利率、创造新市场、克服技术挑战。SEMI投入世界各大主要科技领域,在全球有14个办公室, 包括中国台湾(新竹)、中国大陆(上海、北京)、 日本(东京) 、韩国(首尔) 、新加坡、印度(邦加罗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法国(格勒诺布尔) 、俄国(莫斯科), 和美国(圣荷西、奥斯汀、华盛顿)。其主要活动包含举办会议与展览、推动国际标准、公共政策、市场研究以及倡导产业环境、健康与安全(EHS)等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于1990年11月17日,是由全国半导体界从事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半导体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设计、科研、开发、经营、应用、教学的单位、专家及其它相关的支撑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行业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下设有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半导体封装、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支撑业和MEMS分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CEPEA)成立于1987年7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党建领导机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是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的研究、开发、生产的行业,到2019年12月25日止,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共有183家会员单位(协会目前不设个人会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2015年9月9日,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由第三代半导体相关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企业自愿发起筹建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宽禁带半导体已成为全球高技术领域竞争战略制高点之一,近年来,我国该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但还缺少一个全国性的宽禁带半导体学会组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加强交流与协同创新,作为全国MOCVD会议的主办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经研究批准,决定依托广东省科学院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宽禁带半导体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筹备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基金委以及业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本专业委员会顾问由16位院士及康义理事长组成,专业委员会委员为64位,基本覆盖了我国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主要企业的专业带头人。
  • 张洪杰院士:瞄准应用 做强稀土全产业链
    稀土镁合金应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为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电器箱减重13公斤,可少携带火箭推进剂近1吨;中国稀土占据四个世界第一——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和消费量第一;我国稀土行业做精、做优、做强、做大的根本出路在于稀土应用;在于稀土绿色化、高质化、高效化的精加工、深加工;在于稀土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在于稀土新材料终高端应用产业的发展。2019 年 11 月 7 日,无人吊车在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冷轧轧后库夹取钢卷 李志鹏摄 / 《瞭望》新闻周刊稀土是国家战略资源,因其具有优异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被誉为高新技术材料的宝库。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用途广泛,是发展现代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曾经由于不掌握稀土提纯工艺,只能低价将稀土矿石卖给国外,再高价买回提纯后的稀土。此后经科研人员不懈攻关,我国稀土提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稀土产业成功逆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杰是推动稀土产业逆袭的功臣之一。他长期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了系列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技术,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应用于稀土交流LED照明、稀土环保着色剂、航空航天高超声速风洞测温、稀土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杰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之路任重道远。“加快制定标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发展壮大稀土新材料及其延伸中高端应用产业,增强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张洪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    稀土提纯技术国际先进    《瞭望》:你是如何让稀土材料巨大作用发挥出来的?    张洪杰:在稀土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材料方面,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封锁。针对稀土镁合金在国防军工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应用,我们团队系统研究了稀土镁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揭示了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的作用机理,解决了稀土镁中间合金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发了3大类4种牌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镁合金,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稀土镁合金产业化。这一材料应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为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电器箱减重13公斤,可少携带火箭推进剂近1吨;自主开拓出MB26稀土镁合金,成功应用无人机平台,为一汽集团研发了4种汽车零部件,已批量在国产汽车上使用。    能够取得这些成果,是因为我们把科研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科研人员除了在实验室埋头苦干,还主动了解国家和社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学以致用。同时我们发挥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群策群力、多方协同,做到敢于解决重大科学与技术难题,争分夺秒完成每一次任务,实现稀土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和3C电子产品方面的初步应用。    《瞭望》:我国打赢稀土翻身仗的关键是什么?    张洪杰: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展稀土科学和应用研究的条件得天独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长期关心和支持下,几代稀土人历经数十年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完整的稀土采、选、冶、用的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稀土科研、产业、管理人才,稀土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也取得长足进展。我国稀土行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稀土产业及其产业链的优势。在全球稀土领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突破资源瓶颈占领稀土应用制高点    《瞭望》:我国稀土资源现状怎样?    张洪杰:我国稀土资源优势依然显著,位列全球第一。北方轻稀土和南方重稀土储量大,中重稀土更有优势。稀土已经成为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稀土将越来越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瞭望》:你认为让珍贵的稀土资源发挥更大作用,探索的技术方向是什么?    张洪杰:一个国家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尤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程度,与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成正比。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一流的稀土应用技术。从对稀土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发展到实际应用的周期逐渐缩短,表明该领域有无尽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科学的决策及足够的投入,可以缩小我们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当务之急是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我国稀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稀土功能材料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群的发展,增强我国在稀土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并在某些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瞄准对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巨大冲击力和带动力的重大材料科学和技术问题,探索具有新型结构和功能的稀土化合物和新材料体系。如稀土光功能材料、稀土电性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晶体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能源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稀土玻璃陶瓷材料、稀土热障涂层材料、稀土着色材料及超高纯稀土原料等;在结构设计、合成和表征新方法上取得一大批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稀土尖端应用上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制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新材料。为我国今后5到20年的信息、生命、能源、环境等方面提供基础功能材料,占领稀土应用的制高点,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稀土产业良性发展    《瞭望》:目前我国稀土产业高水平稀土产品仍然比较少,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张洪杰:一直以来中国稀土占据四个世界第一——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和消费量第一。中国是稀土生产大国,不是稀土高科技强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稀土功能材料不多。美国、日本和西方等发达国家把稀土列为战略资源,纷纷加大投入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稀土应用技术。我国在稀土功能材料的高端应用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稀土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须加倍努力,研制出大量自主创新高端稀土新材料,延伸产业链,维护稀土行业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保障行业经济运行畅通,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产业链优势,巩固我国稀土在全球的战略地位,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瞭望》:增强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需采取怎样的措施?    张洪杰:我国稀土行业做精、做优、做强、做大的根本出路在于稀土应用;在于稀土绿色化、高质化、高效化的精加工、深加工;在于稀土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的提升、产业链的延伸;在于稀土新材料终高端应用产业的发展。    要想在稀土产业高端化方面做更多工作,首先要重视稀土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是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与现阶段和今后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不匹配,存在较大差距,要尽快研究调整我国稀土矿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管理方式,调增数量、动态管理。为此,要统筹考虑我国稀土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稀土全产业链需求,更加重视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要重视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具备实力的稀土企业走出去,增强对国际稀土资源的掌控能力。鼓励、支持符合国家安全、环保标准要求的海外稀土资源的进口和开发利用。    二是可以考虑进一步调整降低稀土资源税率。经过多方面的协调努力,我国稀土资源税已调整为: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20%,北方轻稀土矿7%到12%,与国内外类似矿产资源相比仍然偏高,可进一步研究减轻企业负担的方式。    三是切实加强我国稀土各领域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化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稀土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重视稀土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把我国稀土冶炼分离、稀土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做精、做优、做强、做大。重视做好稀土富余元素(La、Ce、Y)等的研究开发和高值化利用,加快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环保、高效新型开采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再延伸应用的高端新兴产业。持续推进稀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稀土需求侧管理。不断增强稀土行业发展优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持续抓好稀土行业秩序治理整顿各方面工作。扎实开展稀土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促进行业自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环境,切实维护我国稀土供应链、产业链安全。我国稀土产业链发展还处在前强后弱的阶段,然而稀土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终端应用产品是拉动稀土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稀土应用产业发展,反对投机炒作,避免稀土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减少对上下游实体企业的不良影响。稀土大集团及有关骨干企业要发挥好“压舱石”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以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稀土行业发展服务,促进稀土上下游产业企业协调、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政策支持、重点项目有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升级的局面。持续推进稀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以有效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巩固提高我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战略地位。
  • 新研发中心投资近2亿!纳微科技新大楼启用 加快色谱全产业链布局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9月6日,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微科技”)新研发中心大楼正式启用。上午举行的启动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邹小伟等领导以及近百位嘉宾受邀出席。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全程参与并报道本次活动。本次新大楼启用,标志着纳微科技的研发生产水平迈上新台阶,对于助力纳微科技在微球材料领域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新研发中心大楼仪式现场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以及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致辞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致辞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致辞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致辞江必旺在致辞中首先介绍纳微科技新研发大楼的建设情况,并感谢了各方给予的大力支持。他回顾创业历程,在艰苦的条件下,纳微科技的研发团队凭借坚持和努力,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纳米微球材料,并实现了产业化。并经过多年努力成长为纳米微球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新研发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公司研发条件和实验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纳微科技将利用新研发大楼,打造世界一流的化学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并将持续开发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发展做出贡献。致辞之后,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总经理牟一萍及多位嘉宾代表共同为新大楼揭幕。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带领来宾参观了纳微科技的研发中心大楼。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29272平方米,其中地上11层,地下2层。内设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包括生物制药分离纯化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新产品研发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配置,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超过200台,能够满足公司在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参观掠影纳微科技研发中心大楼的启用,标志着公司发展迈向崭新的篇章。这座建筑面积3万多平米的大楼,配备了世界一流的研发设备和实验设施,为纳微科技提升研发实力、开发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加大硬件投入之外,纳微科技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了从产品研发到服务及营销能力体系的建设。近年来,纳微科技积极拓展业务版图,通过收购和投资等方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加速市场拓展。纳微科技联合旗下福立、纳谱、赛谱等子公司,正在构建从微球、色谱耗材到色谱仪器的全产业链条及产品矩阵。展望未来,希望纳微科技以新大楼为平台,不断提升研发实力,开发更多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纳米微球材料及相关产品,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相关领域的发展。仪器信息网将对纳微科技的发展进行持续关注。
  • 山西: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氢能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加氢站建设、有序开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开展氢能在工业领域示范应用、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推进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开展氢能产业链招商、强化氢能行业交流合作、加强氢能全产业链安全管理等11项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国产科学仪器迎利好 海能技术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减税、贴息、贷款……近期,国家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科学仪器行业再迎发展机遇。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能技术”,证券代码“430476”)10月14日正式登陆北交所,成为济南市首家在北交所直接首发上市的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学仪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能技术凭借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稳定可靠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高效及时的服务支持,以及所属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获得众多战投机构及投资者的关注。政策提振 国产科学仪器行业获发展利好海能技术成立于2006年11月,主营业务为分析仪器的制造、销售及相关软件的研发、销售,主要产品为有机元素分析仪器、样品前处理仪器、色谱光谱仪器、通用仪器及其他。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是人们认识未知世界的工具,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形式。《经济参考报》记者梳理获悉,近年来,国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行业产业政策,为科学仪器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科学仪器国产化进程。2021年,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的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明确对部分分析仪器、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等的国产比例做出指导,支持了掌握相关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科学仪器厂商的发展;2022年9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以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总体规模为1.7万亿元,后续各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原则上不低于30%;9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包括教育、卫生健康、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等10个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提供贴息,贴息后的实际贷款利率不高于0.7%。实验分析科学仪器属于国家鼓励行业,行业整体技术含量高,行业公司综合毛利率通常较高。海能技术的毛利率近三年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招股说明书介绍,报告期(2019年度—2021年度)各期,海能技术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70.43%、67.72%及66.88%。海能技术产品的性能参数与外国品牌主流产品相当,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高。该公司坚持多品牌、多品种的产业布局,旗下拥有“海能”“新仪”“悟空”“G.A.S.”四个品牌,形成了以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多系列产品,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等近百款仪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大量资金流入用户、设备生产商,为科学仪器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不仅带动了科学仪器采购热潮,更可为国产仪器设备进入高端实验室提供重要契机。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发展需求等多重作用下,科学仪器行业将呈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产科学仪器的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张。布局全产业链 提供可靠产品与服务海能技术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仪器,为食品、医药、农林水产、环境、第三方检测、化工、科研与教育等各行各业用户,在科学研究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支持;多样化配置的产品阵列则为用户不同样品量、不同检测精度、不同测试效率的检测需求提供批次处理能力、检测精度、分析效率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支持,为客户提供完善可选的解决方案。海能技术表示,研发投入与全产业链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技术驱动、重视研发创新,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营业收入的13%,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其核心产品,筑牢了产品及技术壁垒。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海能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2615.28万元、3154.02万元和3327.42万元。业内人士介绍,科学仪器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涉及的零部件品类繁多,关键部件和上游产业链的生产加工能力是影响产品品质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海能技术采用全产业链模式,不断提高核心零部件等非标定制件的自产化率,减少对上游供应链的依赖,提升各类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供货及时性和研发效率。其主力产品凯氏定氮仪、微波消解仪的非标定制件自产化率为71.8%、53.5%,显著提高了其产品可靠性、供应链稳定性,同时建立成本优势。海能技术作为国产科学仪器服务商,自2013年开始打造全产业链生产运营模式,设立机加工车间、模具注塑车间、SMT车间、钣金车间、表面处理车间和核心部件事业部等,是行业内首家进行“重资产”投资生产链条的企业。近几年,在变化的国际环境及供应链背景下,这一优势在供货周期、服务及时性上很快显现出来。海能技术董事长王志刚认为,只有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性,才能保证供应链安全,避免仅依靠外采进行组装的掣肘与制约,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海能技术将继续研发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完善多品种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完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提升产品品质。”王志刚表示,同时,公司紧跟行业发展方向,保持核心竞争力、提升高端研发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端仪器设备国产化进程。
  • 江苏:“政产学研用”联动促进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打好科学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列。近日,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中国药科大学联合举办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生物医药)暨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实验室成立大会。会上,江苏首家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江苏省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同时揭牌,进一步充实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力量。科学仪器是创新实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础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江苏作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长期承担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以项目实施为牵引,江苏现已推动江苏天瑞、昆山禾信质谱、苏大维格等多家企业获得国家重大专项项目18项,项目总经费8.3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3.6亿元,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江苏也面临着科学仪器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产科学仪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仪器研发难度高,大型科学仪器国产化率低等问题。当前,国产仪器在工艺、材料、系统、稳定性、可靠性上与进口仪器相比差距大。本次揭牌成立的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将通过激发“政产学研用”整体效能,全面促进科学仪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国产仪器创新驱动力。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景茂在大会致辞中说,科学仪器研发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各方协同推进。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和试验验证中心成立是实现用国产科学仪器设备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的重要举措,将搭建和利用好供需双方对接桥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高校院所为国产科学仪器提供“机会”和“市场”,企业主动进入“实验室”等,构建良好的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生态。同时,紧抓人才工作,建立集科学仪器研制、应用、维修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体系,引导和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科学仪器的研发。  据了解,江苏成立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生物医药),旨在打造集应用、验证、研发、改进及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试验平台,以验促研、以用促改,通过综合性能检验,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国产科学仪器市场竞争力。国产科学仪器产业联盟由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联合中国药科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近20家单位共同发起,将聚焦国产科学仪器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测试技术与方法等,推进国产科学仪器展示引领和应用示范,构建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生态圈”“朋友圈”。  会上,中国药科大学就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合作事项与杭州谱育科技、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科学仪器发展现状、管理模式、开放共享等主题进行分享,为江苏率先打好科学仪器设备攻坚战建言献策。  据悉,以国产科学仪器试验验证中心和产业联盟成立为契机,江苏省科技资源服务中心将深化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共同体建设,引导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及企业“抱团使劲”,拓展边际,全面提升国产科学仪器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 进口产品造假产业链:用“高级定制”标签
    在以“进口食品”来俘获消费者青睐的营销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四通八达的现代物流合力架设起了一条跨越地域的“装配线”。于是,从外包装到食料,涉嫌多地多环节制造的假冒“进口商品”将沿着这条“装配线”抵达它的下游:那些正在轻点鼠标下单的消费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长期关注和研究网购进口食品的风险。他表示,虽然网购进口食品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消费购买趋势,但因为网络缺少监管能力并存有监管盲区,因此消费者一旦权益受到侵害,维权投诉较之“实体店难度更高。“代理商”的方法除了“贴标”外,还有一种让厂家出货时,在外包装上不贴任何商标logo等标志物。然而,假冒的进口食品因为没有出厂记录,又缺少质检过程,又无发票提供,一旦进入流通领域,追查将变得十分的困难。与正规渠道的同类型进口商品相比,假冒进口食品的产业链利润至少在一倍以上。
  • 2022年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即将在京举办,燃情八月,蓄势待发!
    光电子技术作为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热点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未来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光电子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内疫情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和新机遇在哪里?芯片、5G、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如何带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协同发展?这些答案,你都可以在即将闪耀登场的2022年第十四届中国光电子产业博览会中找到答案。2022年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将于2022年8月11-13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将继续秉承高规格、高水准,全面呈现红外技术应用、激光智能制造、光通信与智慧感知、光学,精密光学制造、光电检测及测试测量、创新融合展区、创新科技及实验室成果等主题展区,实现展览,评奖,科技服务对接,大赛,产业应用论坛五位一体。各方凝聚,蓄势待发!名企云集,打造一站式全产业链行业盛会随着疫情常态化,光电子行业的厂家早已恢复常态,积极寻找商机、广揽订单。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展览总面积30000㎡,吸引了从光学元器件到终端用户应用的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参展。将集中展示了红外微光技术与应用、激光与智能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及物联网、光学&精密光学制造、测控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创新产品,重点展出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创新技术和实验成果,为产学研各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大咖齐聚,高峰论坛成行业风向标大会同期将举办20余场学术交流会与产业应用论坛,包含高峰论坛“2022世界光子大会”、学术年会“第11届国际应用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交流大会(AOPC2022)”等,设有20余场产业论坛,聚焦激光智造、光网络、光通信、光纤传感、光显示、红外技术、5G等热门领域,行业大咖齐聚,同台为席,共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组委会力邀数百余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术领军专家出席并做精彩报告。大会开幕式还将举办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盛典!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帮扶政策现场发力为了给光电子行业助力,大会还将举办百余场产业对接会,展会现场将倾力推出“中小企业四帮扶计划”,展会拟将结合企业技术短缺、现金流及融资、市场开拓以及项目申报等实际问题,推出精准一对一专项定制化帮扶政策。国内产业联盟及研究院所强力助阵,众多投融资机构现场与企业“联姻”,更有高端采购对接会、军民融合需求对接会以及光电百校千企人才招聘会重磅召开。无论是找技术、找资金、找人才甚至军民创新应用,你都可以从这里解疑答惑,并找到属于您自身的解决方案!目前,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光电子领域的顶尖科技资源汇聚地。燃情八月,整装待发,光领制造,智创未来!本届展览会将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全球性共享平台,一如既往精心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各地伙伴。2022年我们将继续与您携手,共谱行业新篇章!8月11日-13日,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见!
  • 湖南省出台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3年冲刺1500亿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计划明确:到2022年,全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规模超过1500亿元,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衡阳、郴州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产业链规模企业过百家,力争1家企业冲刺千亿,5家企业过百亿。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61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369bc8ce-4882-4249-978c-4b5b512a8057.jpg" title=" 图片1.png" alt=" 图片1.png" width=" 461"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具体内容如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型显示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我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基础条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一是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形成了包括以高白超薄玻璃、蓝宝石晶体、透明导电膜靶材、聚酰亚胺散热膜等为主的上游产业;以显示面板、盖板、透明导电膜、增透膜、封装材料等为主的中游产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数码相机、车载导航仪、智能家居、工控仪器、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为主的下游产业。二是骨干企业实力较强。拥有蓝思科技、长城科技集团、比亚迪电子、彩虹集团、贵德集团、惠科光电、晶讯光电、达福鑫等骨干企业40余家。蓝思科技是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防护玻璃行业的领导者,整体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是国际一流品牌视窗防护面板的主要供应商。三是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形成了以长沙为核心区,株洲、邵阳、衡阳等为辐射区的“一核多点”产业集聚态势。长株潭地区聚集了蓝思科技、株洲晶彩、长城信息、纽曼数码等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显示器件及模组到下游应用的一批企业。邵阳引进彩虹集团等企业,填补了产业链上游显示防护玻璃制造的空白。湘南地区借助靠近广东的区位优势,承接了贵德集团等一批生产液晶显示屏、触摸显示屏等显示模组的企业。四是创新资源优势明显。在新型显示器件领域拥有正高级专家、教授300多人,副高级专家700多人。建立了重点高校、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力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已建有湖南省真空镀膜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窗防护玻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湖南云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建设新型显示器件及组件研发的联合实验室。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二、总体要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新型显示产业超越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创新引领、龙头带动、配套提升、集聚发展、开放共享,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三、发展目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到2022年,全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规模超过1500亿元,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衡阳、郴州等多点支撑的“一核多点”产业格局。产业链规模企业过百家,力争1家企业冲刺千亿,5家企业过百亿。建设省级创新平台10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以上。构建总量规模大、产业布局优、链条构架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四、重点任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实施“强玻引屏补端”工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速强玻、引屏、补端。以柔性、超高清、高性价比为技术重点发展方向,巩固消费电子品外观玻璃、2.5D/3D曲面玻璃、光学薄膜、触摸屏单体和模组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地位,推动面板用/盖板用玻璃基板提质扩产。以智能终端产品用中小屏面板为突破口,加快布局TFT-LCD、柔性AMOLED面板、OLED生产线、新型中小尺寸面板。积极引进智能终端产品及零部件企业,培育智能手机品牌生产、手机/平板电脑方案、手机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等企业集群,打造链条构架全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强产业配套支撑。鼓励产业链内、产业链间的配套与合作,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规模效益,形成上中下游企业的战略供应关系,完善生产配套体系。立足我省有色、化工等产业基础,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进军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领域。重点培育和引进IC驱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设计、制造企业,新型金属及其氧化物靶材、湿电子化学品、高端光学膜材等关键材料企业,高精度智能成型设备、精密激光切割设备、玻璃检测、自动化设备等关键设备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以打造“PK”体系、“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为抓手,将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融入智能网联、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产业发展之中,以行业融合应用促进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湖南卫视和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生态平台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显示生态内容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区,逐步构建湖南特色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做强大企业。充分发挥蓝思科技、三安光电、惠科光电、彩虹集团、中国长城、贵德集团等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发展一批中小微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支持全球新型显示器件龙头企业在湖南设立研究机构、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加快推进蓝思科技消费电子产品外观防护玻璃、邵阳彩虹特种玻璃二期项目、比亚迪电子智能终端、惠科光电8.6代OLED面板生产线、三安光电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华为长沙移动终端生产基地、湘江鲲鹏产业基地、益阳智能视频终端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战略项目落户湖南,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培育“小巨人”。针对上游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模组面板、终端产品、应用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精准扶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眼细分领域,扶持一批& nbsp “小巨人”、“隐形冠军”,推动新型显示器件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将新型显示器件作为优先引进和重点支持的领域,孵化培育创新创业企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推动部省、省市联合培育和建设一批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聚区、创新示范区、特色小镇、众创基地。重点打造长沙新型显示器件、触控模组,邵阳盖板玻璃等显示功能原材料,株洲显示终端,永州、郴州显示模组等特色聚集区,形成以长株潭为核心,邵阳、永州、郴州等为支撑的“一核多点”产业集聚态势。依托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加速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聚集,吸引产业链“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鼓励蓝思科技、比亚迪电子、中国长城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联盟,加强企业信息沟通和供需合作。完善长沙E中心、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中心/湖南云普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浏阳经开区金融安全示范中心等现有平台,支持蓝思--华为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搭建湖南省新型显示器件生产与应用示范平台,扶植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金属网格电容触控技术、石墨烯屏触控技术、3D盖板、OGS触控贴合、高密封性薄膜封装等技术和工艺,掌握LTPS和Oxide背板规模生产技术。加强新型纳米银线材料、新一代有机发光材料的工程化研究,突破新型先进精密陶瓷技术、蓝宝石单晶生长技术。布局量子点、全息、激光、印刷OLED显示等前瞻性显示技术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加大电子墨水、柔性显示、SED显示、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技术攻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加强技术创新协同。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在计算机、集成电路、材料学、自动化、光电等学科的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高端元器件、触控及显示工艺领域、显示功能材料、前瞻技术及产品领域的研究,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升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专利运营、标准制定等工作,建立重点企业专利成果共享机制,盘活创新资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五)深化开放合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主动对接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鄂、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世界级新型显示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获得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精准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乘用汽车等重点领域的市场与产业优势,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产业转移入湘,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造共同管理、利益共享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办好世界计算机大会、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学术研讨会、产业对接会等交流活动,搭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技术交流合作平台。鼓励省内新型显示器件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研究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五、保障措施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加强统筹协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成立产业链推进工作小组,由联系产业链的省领导挂帅,省工信厅牵头,省发改委、商务厅、科技厅等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家、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建立产业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对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加强跟踪研究和督促指导,做好重点领域统计监测。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优先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有关专项计划,并给予土地、税收等全方位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推动政策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发展。积极落实新型显示器件器件进口物资税收政策、进口设备增值税分期纳税等政策,争取我省新型显示器件有关进口物资及重大技术装备纳入国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目录。落实首批次应用和重大技术装备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将“补短板”、“填空白”的新型显示器件重点产品纳入首批次应用示范项目奖励,并争取进入国家重点产品首批次示范应用指导目录;对使用本省新型显示器件企业制造的显示终端产品及整机的首台(套)装备给予重点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新型显示器件、显示终端产品优先纳入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三)优化市场环境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鼓励市场化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协调作用,维护公平竞争,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化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发展,减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发挥省级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四)强化人才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加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国内外领军人才及团队、高端技术人才、复合管理型人才、行业紧缺人才等引进,在引进奖励、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福利配套方面优先保障。成立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高端智囊团。强化职业技能人才保障,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鼓励省市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专业人才教育、联合培养等方面强化合作。 /span /p
  • 7月,北京!第十四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让您清凉一“夏”
    光子学是继电子学、光电子学之后的新兴科学,它主要包含光子器件与光电集成、激光器件与应用、光电探测与传感、光电控制与处理等主要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芯片、计算、存储、显示等领域。近年来,光电子技术产业呈现激烈角逐趋势,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必争之域。根据SPIE统计2022年光子学行业的整体收入将会达到3090亿美元至3250亿美元。同时,从事光电元件生产的企业数量已从2018年的4300家增加到2020年的4842家,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为助力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商贸繁荣。作为当今全球光电子领域较具影响力的年度光电盛会之一,2021年第十三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在阔别一年后,将在这个盛夏如期而至!第十四届光电子产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7月24-26日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再度盛启,希望通过精彩的内容,给您在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凉意。 大会亮点 1. 覆盖光电子领域全产业链,聚焦行业应用,为制造商提供新思路及解决方案,终端买家精准对接。2. 依托学会资源带来强大科研购买力,汇聚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国家工程中心,技术开发机构3. 将技术推向市场,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解决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全新科技服务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升级。4. 高端论坛聚焦前沿,论坛水准及规模得到业内极大认可,内容覆盖5G技术、芯片技术、智慧感知、激光技术与材料加工、红外技术、智慧驾驶等。来自不同行业专业听众将带来各种应用需求。 “四帮扶”政策,助力企业迎难而上找项目(1)现已成功邀请需求军工研发客户50家,已汇总三、四级配套采购需求300余个。(2)预计还有近100家军工研发客户正在注册报名中,在光博会现场我们将军工研发客户邀请到现场,与产展商对接,释放配套采购需求。(3)组队申报“十四五”及科技委科技创新特区相关项目申报。找市场(1)帮助参展商对接国内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石油石化、安防与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医疗、5G通信等光电子交叉领域应用客户。(2)帮助参展商开拓海外市场,拓展市场领域,辅助实现销量增长。 找资金(1)帮助参展商解决融资难,提供投融资咨询与服务,对接VC和PE投资机构,通过行业背景分析支撑,促成融资合作。(2)辅导制作商业计划书,根据企业特色,突出自身优势,量身定制商业计划书。(3)帮助成长型企业寻找战略/财务投资,如航天资本、中航投资、中车资本,中国电科等基金,快速为企业扩充下游客户。(4)帮助对接上市公司,促成优质成长型企业与创业板、主板上市公司合作,促进收购或优质资源导入。 八大主题展 释放产业新动能激光器与智能制造装备主题展创新科技及实验成果主题展红外技术及应用主题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主题展精密光学与测试测量主题展光通信、光传感及物联网主题展微纳制造展区北京国际半导体与5G 应用展览会重要同期活动高峰论坛⸺第八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国际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AOPC 2023)专业研讨会2023无人驾驶未来发展大会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应用发展论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发展论坛红外技术与产业生态创新研讨会红外探测器组件国家标准培训2023中国(北京)高精度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论坛光博会咨询光电子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服务热线:010-83739885展会网址:http://www.cipeasia.com宣传合作:许女士 010-83739885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欧洲光电产业协会德国工程院德国夫琅禾费研究所俄罗斯激光协会日本光学学会新加坡光学与光子学学会【支持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电磁环境效应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工业控制系统产业联盟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中国光纤传感技术及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业委员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运动信息测试专业委员会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第十一届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暨产业链合作论坛 在锡盛大开幕
    8月10日,以“协力同芯抢机遇 集成创新造设备”为主题的“第十一届(2023年)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年会暨产业链合作论坛”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主任查屿灏,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文栋,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副书记、区长章金伟,无锡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吴燕,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委常委、副区长、太科园党工委书记顾国栋,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理事长、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晋荣,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半导体设备分会理事长、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晖出席会议。赵晋荣在致辞中表示:“半导体设备是支撑电子行业发展的基石,中国半导体市场在过去11年来也规模化地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本土设备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理事长、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晋荣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对国内77家规模以上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统计,在2022年,这些半导体设备企业的销售收入累计完成593亿元,与2021年386亿元相比,同比增长53.6%。其中,2022年前十家设备制造商完成销售收入438亿元,占77家合计收入73.9%。目前我国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企业的数量也已经超过200家。赵晋荣指出,过去几年,国内多家龙头骨干装备企业在刻蚀、薄膜、清洗、注入、CMP及封装测试等关键设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本土从事材料零部件的龙头企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射频电源、流量计、机械手、真空泵、重点检测及精密加工精密陶瓷、精密石英、高纯石墨、高纯板材、特种不锈钢及精细化工材料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文栋周文栋在致辞中强调,无锡是一座富有实业基因的城市,尤其是集成电路领域,更是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实力雄厚,集成电路已成为无锡的地标产业和闪亮名片。从产业规模上看,无锡在国内遥遥领先,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其中,无锡的设计、制造、封测核心商业规模更是稳居江苏省第一,全国第二。“下一步,无锡将在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的支持和促进下,持续做大产业规模聚集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加快提高装备材料的成套化、体系化的供给能力,梯次培育壮大专精特新单打冠军等企业矩阵。”周文栋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无锡高新区还出台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集成电路设计、设备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引入、成长、研发及首台设备验证及人才引育等多维度给予支持。2022年,无锡高新区安排集成电路专项奖补资金1.2亿元,围绕专用设备产业链互动奖补项目、人才薪酬补贴项目和企业规模化发展奖励项目等项目,为邑文电子、亚电智能、华润微集成电路、芯河半导体、中微掩模和中微爱芯等多家企业提供支持,助力区域内产业链深入协作。图:仪式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通过视频的方式,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仪器设备技术》的报告分享。▲ 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虹博士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虹博士为大会作了题为《创“芯”引领,半导体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的主旨报告。▲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博士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尹志尧博士从一个设备从业者的角度,为大会作了题为《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人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报告。▲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李晋湘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李晋湘在主论坛中作了题为《国产装备进入集成电路大生产线的瓶颈与对策》的演讲。▲ 先导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先导集团董事长王燕清无锡先导集团董事长王燕清在高峰论坛上分享了主题为《以“先”领“芯”,先导集团产业园国产装备自主之路》的演讲。▲ 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坚盛美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王坚总经理在高峰论坛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半导体装备企业的定位的看法与思考。▲ 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鲁深圳中科飞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鲁带来了题为《集成电路光学检测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的演讲。
  • 新能源 大时代 | 安捷伦携全套分析方案护航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二次电池行业市场迅速崛起。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再到储能领域,对二次电池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所谓二次电池,指的是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继续使用的电池,又被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随着新型应用场景和技术路线持续涌现,多元化的技术发展策略已然成为二次电池行业发展的主旋律。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等优点,并具有良好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是目前主流类型的二次电池。从锂离子电池技术演进的路径来看,液态锂电池能够实现的能量密度已经逐渐接近了它的极限,固态锂电池技术逐渐减少对液态电解质的依赖,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是未来锂电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钠离子电池比锂离子电池的成本更低,且具有资源丰富、高安全、转换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其产业化进程正全面加速,并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之外的另一种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二次电池技术,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安捷伦科技(Agilent)作为分析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从无机到有机检测的各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积淀、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广泛的客户群体。现已推出了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全套分析解决方案,覆盖了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中质控和研发的各个环节,为新能源电池产品质量保驾护航。锂/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中的常见分析项目锂/钠离子电池公司原材料(上游材料)检测或电池生产管理:包括鉴别实验、理化性能、电化学性能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项目金属杂质、磁性杂质分析(AA、ICP-OES 或 ICP-MS)SO42-、Cl- 等阴离子及 Si 等非金属元素分析(UV-Vis)电解液等原材料鉴别和解析(FTIR)石墨类负极材料有机物含量测试、电极片上溶剂残留(GC-MS)隔膜的分子量检测(GPC)电解液(包括添加剂)成分分析、溶剂组分含量测定(GC、GC-MS 等)锂/钠离子电池研发:电池产品安全性能、循环寿命、功率密度、能量密度等关键指标的研究电池鼓包气通常采用气相色谱仪(GC)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气体成分电解液、添加剂成分分析(GC、LC 或 GC-MS)电解液未知成分分析(GC-Q/TOF 或 IC/LC-Q/TOF)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对废旧电池中的有价值金属元素进行提取并循环再利用电池用 N- 甲基吡咯烷酮(NMP)的纯度分析(GC)有价值的金属元素(Li、Ni、Co、Mn 等)的含量分析(AAS、ICP-OES 或 ICP-MS)ROHS、REACH 等法规要求检测有害污染物质(AAS、GCMS、ICP-OES、UV 等)现行锂离子电池国家标准(例如 GB/T 20252-2014《钴酸锂》、GB/T 24533-2019《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规定使用 ICP-OES 或等同性能的分析仪器检测主量元素及微量杂质元素,并对磁性物质进行分析。另外,现行国家标准 GB/T 30835-2014《锂离子电池用炭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GB/T 24533-2019《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和 GB/T 30836-2014《锂离子电池用钛酸锂及碳复合负极材料》等标准中规定依据 IEC 62321 方法,使用 AAS、ICP-OES 或 ICP-MS 等仪器对材料中的 Cd、Pb、Hg 和 Cr 等限用物质进行检测。2023 年 7 月 28 日,欧盟官方公报发布关于电池和废电池的法规 (EU) 2023/154。新法规规范了电池从生产到再利用和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确保其安全,可持续和具有竞争力。法规不仅提到除满足欧盟 REACH 法规附录 XVII 和欧盟 ELV 指令规定的有害物质要求外,还限制了电池中的 Hg,Cd,Pb 的含量。难点分析在正极材料方面:正极材料中主量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及摩尔比对正极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而测定主量元素的百分比和摩尔比对仪器的稳定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电解液方面:电池电解液样品的复杂基体(含高盐、高有机成分和含 F 成分)会产生电离干扰、物理干扰等,给仪器的基体耐受性和抗干扰能力带来极大挑战。同时,电池材料的复杂基体为软件的干扰扣除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安捷伦解决方案Agilent ICP-OES 采用垂直双向观测结合 CCI 冷锥接口专有技术,具有出众的复杂基体耐受性和抗干扰性,可保证正极材料中主成分分析和摩尔比分析的稳定性,并实现对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中元素杂质的准确分析。Agilent ICP-OES 采用专有技术的 VistaChip II CCD 检测器能够为每个像素提供溢出保护,使 5800/5900 ICP-OES 具有优异的线性范围,适用于分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 Li、Ni、Co、Mn 等主量元素以及 Cu、Pb、Zn 等微量元素。Agilent ICP-OES 的 ICP Expert 软件独有的拟合背景校正技术 (FBC) 采用先进的数学拟合算法,无论样品复杂程度如何,均可准确、全自动完成背景校正。对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复杂基体产生的背景信号,用户只需交给 FBC 便可得到准确结果,无需耗费时间进行手动调整。安捷伦 ICP-MS 采用专有高基体进样系统 (UHMI),可使用高纯气体对整批混合样品进行在线稀释,大幅增强直接分析复杂基体样品的能力,省去繁琐的样品分类和手动稀释操作,从而显著提高分析效率;同时明显减少由水引入的氧化物干扰,从而大幅改善检出限。与能够耐受 安捷伦气相色谱系统测定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碳酸酯类溶剂和添加剂采用直接进样,能够在 14 分钟内完成对 13 种碳酸酯和添加剂的分析该方法在 10–500 mg/L 的浓度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目标化合物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R2 ) 均高于0.9996目标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 (RSD) 分别小于 0.04% 和 1.50%,表明该方法具有出色的稳定性13 种碳酸酯和添加剂化合物Agilent 8890 气相色谱仪标样谱图实际电解液样品谱图产业链检测需求分析在锂离子电池研发过程中,需要对未知有机物进行定性分析。例如,在循环性能研究中,需要对电池循环后电解液中产生的未知化合物进行分析,因为这些化合物可能对锂离子电池性能产生影响。安捷伦推荐采用 IC/LC-Q/TOF 或 GC-Q/TOF 对未知化合物进行精确定性分析。Agilent 6546 LC-Q/TOFAgilent 7250 GC-Q/TOFIC/LC-Q/TOF、GC-Q/TOF 的应用未知物结构推导与解析软件 MassHunter MSC (MS/MS StructureCorrelation):对于碎片离子比较复杂且数据库中未收录二级质谱的化合物,可采用未知物结构推导与解析软件进行未知化合物结构推断根据 MassHunter MFE 分子信息提取功能:IC/LC-Q/TOF 数据特点专门开发的分子特征提取功能 (MFE),可自动、快速地从谱图中提取出全部化合物,并借助精确质量数、同位素信息、准确的二级质谱及结构辅助解析软件,对未知化合物进行鉴定质谱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 Mass Profiler Professional (MPP):可兼容 GC-Q/TOF、IC/LC-Q/TOF、ICP-MS 等质谱产品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无监督聚类分析、方差分析、文氏图等统计分析算法,对样品中的全部组分进行解析,并对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Q/TOF 数据库与谱库:利用个人化合物数据库 (PCD) 以及自建化合物数据库与谱库 (PCDL) 进行精确质量数检索,提供业内最全的数据库与谱库产业链检测需求分析在锂离子电池相关标准 YS/T 582-2013《电池级碳酸锂》、GB/T 26008-2020《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中,规定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 SO42-、Cl-、Si 等物质;在 GB/T 19282-2014《六氟磷酸锂产品分析方法》等标准中,规定使用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产品鉴别。Cary 6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技术优势:长寿命氙灯,享受 10 年质保开盖检测,免疫室光可使用光纤附件,实现在线监测性能稳定,使用维护成本极低Cary 630 FTIR 红外光谱仪的技术优势:设计小巧的台式光谱仪提供图形化工作界面,操作简单方便防潮抗震,坚固耐用,运行可靠短光路设计,不易受到空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干扰检测速度快,是常规 FTIR 系统的 2 倍以上基质材料混合 — 活性材料、粘合剂和导电剂在真空下混合,以达到所需的均匀性、粘度和纯度。真空条件有助于消除气泡,为电气性能提供支持。真空干燥安捷伦扩散泵
  • 雪迪龙2015年目标净利同比增逾35% 拟继续扩张产业链
    同花顺财经讯 雪迪龙2015年计划实现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5%,公司将在保持和巩固原有业务的同时,重点布局水质、大气、智慧环保等业务,并借助资本市场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扩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公司多元监测业务布局及智慧环保等外延式扩张,将助其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主营环境监测设备供应与运维服务等业务,公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 7.41亿元,同比增长25.8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48.23%。   今年目标净利同比增35%以上 脱硫脱硝监测仍是主力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实施,雪迪龙脱硫脱硝监测板块业务迅速增长。2014年生产工厂共计生产监测设备3900余套,创历史产量新高。   雪迪龙董事长敖小强周一在2014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今年目标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5%,并且公司已为此做好了详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公司董秘赵爱学也在会上表示,公司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仍是脱硫脱硝业务的增长。他指出,根据2014年7月国家发布的《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规定,20蒸吨的锅炉都需要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因此,中小锅炉的脱硫监测业务将会快速增长 而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近零排放产品都会为公司业绩增长做出贡献。   根据计划,公司今年将以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分析、环境信息化和环保服务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继续着力由监测设备提供商逐渐向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发展 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在保持和巩固原有业务的同时,重点布局水质、大气、智慧环保等业务 拓展VOCs监测,超低浓度排放、重金属监测、便携式应急监测设备市场 同时寻求优质的新兴产品,丰富公司的产品体系。   一位熟悉雪迪龙的券商研究员分析指出,今年是新环保法全面实施的一年,执法严格推动环保潜在需求的释放,监测将是行业最先受益者。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监测业务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此外,随着公司新生产基地的投用,公司产能有望进一步提高,以应对日趋增长的市场需求。   加大投资并购力度延伸产业链 深入智慧环保市场   据同花顺财经获悉,2013年以来,公司频频出手设立项目公司、收购其他企业资产等,业务布局范围目前涵盖脱硫脱硝、水质、VOCs监测等市场。2014年,公司又通过参股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涉足&ldquo 智慧环保&rdquo 领域,并试水第三方检测。   另据公司方面透露,2014年11月份成立的深圳创龙清研科技有限公司,已基本筹建完成。   敖小强今日表示,目前该公司已经开始正常经营,主要从事新型传感器、监测设备及环境物联网领域的高新技术引进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   董秘赵爱学今日还表示,公司将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做好监测设备和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对智慧环保和环保大数据做出了一定投入。   另据敖小强此前对同花顺财经透露,公司2015年计划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寻找合适标的,以完善业务布局,延伸产业链。在环境监测领域,公司计划围绕&ldquo 补齐产品线&rdquo 的概念,寻找具有技术优势的中小型企业 在环保其他领域,则将认真考虑标的,寻找具备行业优势地位的成熟企业进行参股获收购。   据同花顺财经了解到,公司目前的资金状况也有助于未来业务增长。根据年报显示,公司目前账面现金3.89亿元,较上年增加0.69亿元,存货为3.18亿元,较上年增加1.47亿元,上述两部分资产能形成对今年业务拓展的资金支持,而公司目前短期借款仅0.25亿元,无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率仅16.48%,举债能力较强。   同时,敖小强在会上也表态,若有收购项目或其他需要大笔投资的项目,公司也将考虑配套融资。   此外,公司还做好了大量潜在市场的技术储备。例如水务方面,公司已基本完成总氮、总磷检测技术的自主研发 在烟气监测方面,牵头申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正在研发VOCs相关的在线/便携监测设备等。同时,针对&ldquo 十三五&rdquo 环保市场,公司自主研制的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汞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已进行应用测试。   上述分析师认为,这些技术储备也有望在未来为公司拓开新的营收增长点
  • 中共中央: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提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全文如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1)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5)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6)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完善流通体制,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7)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健全企业破产机制,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推进企业注销配套改革,完善企业退出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9)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健全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体制机制。优化重大产业基金运作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10)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完善中介服务机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11)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提高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务水平,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12)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15)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五、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16)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1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抵扣链条,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扩大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中央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中央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18)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0px margin-bottom:10px line-height:1.75em text-indent:2em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盈峰环境152.5亿元收购中联环境 打造固废全产业链
    p   7月17日晚,盈峰环境(000967)公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拟通过向宁波盈峰等8方股东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环境”)100%股权。中联环境100%股权的交易价格为152.5亿元,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盈峰环境股票交易均价7.64元/股,以此计算,本次发行股份数量约为20.03亿股。 /p p   根据交易预案,中联环境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合并报表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测数分别为10亿元、12.5亿元、15亿元。宁波盈峰等8方股东承诺,若本次交易在2018年完成,则中联环境在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合并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7.22亿元。 /p p    strong 并购标的中联环境是国内最大的环卫装备制造商 /strong /p p   根据关联交易报告书,中联环境是一家集环卫装备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提供环卫运营服务的环卫一体化服务提供商,是国内专业化环卫装备的龙头企业和环卫运营服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p p   中联环境依托其优良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成熟的环卫装备生产制造能力,提供“环卫装备+环卫服务”的环卫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环卫装备包括环卫清洁装备、垃圾收转运装备、新能源及清洁能源环卫装备三大类的多系列成套环卫装备产品;环卫服务则系为客户提供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城乡垃圾清运、道路清扫保洁。此外,中联环境针对部分客户需求,提供部分环境装备等产品。 /p p   新时代证券的分析认为,中联环境构建了全国最完善的环卫机械产品线,为客户提供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下水道市政养护、除冰雪等成套设备解决方案,主导和参与了行业80%以上技术标准的 制定,产品行业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核心产品达65%以上。2015年并购意大利LADURNER(纳都勒)公司,结合国内外技术与项目优势,环境装备研制与治理工艺技术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截至2016年年底,公司有近80个全环境治理运营服务项目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与近30个区县政府就采取PPP模式推进县域全环境治理运营达成合作协议。 /p p    strong 整合中联环境将强化盈峰环境固废全产业链业务 /strong /p p   盈峰环境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并购中联环境,将打造固废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环保战略布局盈峰环境主要业务涵盖环境监测、环境综合治理、高端装备制造等业务,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综合服务”的战略布局。 /p p   目前,盈峰环境在环境监测、大气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等环保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可为客户提供从项目投资、工程设计与咨询、技术研发、工程建设、系统集成、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一站式”服务。 /p p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交易,盈峰环境将强化固废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将中联环境的环卫装备业务、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与盈峰环境的垃圾处置业务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串联,打造“固废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智慧环卫”业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盈峰环境在固废全产业链的平台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将通过产业优势的充分互补以及商业模式的相互融合,谋求在商业和客户领域的价值最大化,增强盈峰环境与中联环境环卫设备业务板块和环卫服务业务板块的协同交互,拓展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智慧环卫”战略发展版图。 /p p    strong 并购中联环境将助力盈峰环境打造环卫服务大平台 /strong /p p   盈峰环境上述负责人表示,中联环境与公司可形成较强的业务协同布局。在产业链定位及提供产品服务方面,中联环境主要聚焦于环卫装备业务和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领域,而盈峰环境专注于垃圾处置领域;在经营模式方面,中联环境的环卫装备业务主要以政府采购和环卫服务商采购为主,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则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获取政府项目,盈峰环境主要通过招标、邀标等方式获取项目;在客户类型方面,中联环境的下游客户主要为政府环卫部门以及民营环卫服务企业,盈峰环境的客户主要为政府环保部门以及住建主管部门等。 /p p   该负责人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的主营业务将起到协同效应,使盈峰环境现有的垃圾处置业务向上游环卫装备领域和环卫一体化服务领域延伸的同时,实现双方在业务布局、项目经验、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交互补充。一方面,盈峰环境将强化固废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将中联环境与盈峰环境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串联,实现“环卫装备-环卫服务-垃圾焚烧”固废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战略布局。另一方面,盈峰环境拥有资金和高端环保人才的支撑,可以为中联环境进一步拓展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提供成熟的项目运营团队和商业运作模式支撑。 /p p   同时,“双方的整合将发挥营销资源协同效应,实现盈利能力叠加得益于较为完善的产品矩阵以及市场开拓能力。”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盈峰环境子公司宇星科技形成了覆盖全国31个省的销售网络;盈峰环境子公司绿色东方目前已中标、签订9个垃圾处理焚烧发电BOT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广东、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而中联环境在环卫产业耕织多年,现已在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布局营销网点,形成了成熟的营销网络、具有较强的客户服务能力。宇星科技、绿色东方、中联环境的主要客户类型多为政府环保部门、环卫部门、住建部门等,客户资源上具有较强的联动协同效应通过本次交易,将中联环境优良的环卫装备研发能力和环卫服务能力与盈峰环境垃圾终端处置项目进行嫁接,将盈峰环境垃圾处置业务实力与中联环境提供的“环卫装备+环卫服务”等全固废产业链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相融合。 /p p   此外,“盈峰环境和中联环境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整合与协同,推动盈峰环境构建由环卫装备、环卫运营服务再到垃圾焚烧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技术上的共享与互补,提升盈峰环境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提供一整套固废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实力。”该负责人表示。 /p p br/ /p
  • 高德红外完善全产业链布局 2022年Q1净利3.12亿同比增30.6%
    作为光谷成长壮大的龙头企业,高德红外(002414.SZ)延续了2021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态势,取得业绩“开门红”。4月19日晚,高德红外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同比增长12.95%;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30.62%。去年以来,高德红外在红外探测器芯片销售规模持续增长,作为湖北“光芯屏端网”产业链上的“链主”企业之一,已成为支撑全省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的中坚力量。订单充足交付稳步进行高德红外是规模化从事红外核心器件、红外热像仪、大型光电系统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7.42亿元,同比上升12.95%;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上升30.62%;扣非净利润2.97亿元,同比上升28.12%;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7.42亿元,同比上升12.95%;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12亿元,同比上升30.62%;单季度扣非净利润2.97亿元,同比上升28.12%。目前,高德红外的产品逐渐受到市场广泛认可。2018年—2020年,公司的重大合同签订金额持续增长,分别为5.14亿元、5.20亿元、18.54亿元,2021年则达到27.21亿元。相应的,重大订单的增长也推动其业绩提升。今年3月,高德红外延续了多个既有型号产品订单稳步增长的态势,与客户签订了某装备型号产品订货合同,合同金额为2.69亿元,占公司2020年经审计营收的8.07%。公司表示,按照型号产品签订的相关规定,公司将在合同签署后收到大比例的预付款项。从一季报主要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随着公司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订单充足交付稳步进行。截至2022年3月末,公司固定资产9.76亿元,同比增长16.57%,在建工程2.53亿元,同比增长363.37%,较2021年末增加5324.63万元。应收账款20.46亿元,同比增长26.14%,较2021年年末增加1.16亿元;存货16.31亿元,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持续发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今年3月,高德红外宣布旗下子公司高德光创将投资13.2亿元,在武汉东湖综保区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以实现公司研发技术项目的落地、形成相关红外领域产业链上下游集群效应,为武汉东湖高新区在红外高端智能制造领域优势布局起到积极引导、推动作用。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日前调研高德红外时表示,当前,光谷正加速构建半导体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一核两翼四基地”格局,为“光芯屏端网”发展提供核心支撑。高德红外是在光谷成长壮大的代表性高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实力雄厚、链主地位突出,随着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企业规模也将进一步做大,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高德红外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光谷良好的营商环境。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德红外研制成功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探测器芯片,建成了以红外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已成为国内红外行业领军企业,红外热成像整机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通过多年高额研发投入,企业自主研发的芯片业务于2017年首次实现盈利后,几乎年年实现翻倍增长。近三年,企业产值增长快速。2021年,高德红外全资子公司高芯科技入选国家工信部“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公司技术研发涉及40多个专业领域,拥有32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9项,实用新型专利187项,外观设计专利46项),84项著作权和19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目前,高德红外已搭建起包括红外核心芯片、光学部件、红外整机、激光、雷达、人工智能、数据链及型号系统总体技术等几十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了从底层红外核心器件,到综合光电系统,再到顶层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的全产业链科研生产布局,成为具有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科研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公司表示,今年将主要围绕专注主业及构建完善全产业链布局两点以构建核心竞争力,在注重创新,深耕以红外为核心的高科技行业的同时,致力于成为一家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高科技生态型企业。
  •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新材料产业的5年规划中,为目前尚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的我国新材料产业指明6大发展重点,并提出核心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问题,引导产业链紧密发展。 “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面对新材料产业这样一个尚处培育期的新产业,目前核心就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困扰,防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   为此,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建立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助力企业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规划》中所提出的2万亿产值,高云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他告诉记者,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原材料司在经过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后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目标的达成应是“水到渠成”。   基础研究难出“实验室”   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关于其发展规划的讨论就不绝于耳,您认为此次《规划》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高云虎: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与《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目标、重点及措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规划》进行了编制。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新材料的5年规划,其编制过程历时2年多。为了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规划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规划》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3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部门、协会、企业)意见,并注重了《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以及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可以说,最终形成的《规划》凝聚了社会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还不太为公众所熟知的产业,目前我国新材料发展情况如何?   高云虎:我国新材料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成绩方面看,一是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各环节发展趋势良好,新材料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二是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三是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从问题方面看,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我们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材料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等也严重缺失,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   二是产学研用相互脱节。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由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是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统计、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材料开发往往是被动地应对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财税扶持政策我们曾做过专题研究,初步统计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的各项政策。结果显示,除新材料以外的其他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财政专项合计超过40个,而新材料产业却仅有863、973等一些普通支持政策,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产业总值达到2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25%的目标,请问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哪些考虑?《规划》对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高云虎: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经过我们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总规模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核心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问题。一是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二是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一直困扰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高云虎: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以碳纤维为例,尽管国内目前已涌现出大大小小几十家碳纤维企业,但真正实现低成本、稳定产业化生产的寥寥无几。主要问题就是关键装备没有自主化、国产化,如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等核心装备方面,国内差距还相当大。装备依赖进口,也制约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引进装备的改进与再创新工作也相对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部分企业发展目标短视,单纯依靠引进技术、采购装备、模仿产品,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不重视,忽略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对新材料的专用技术装备的关注度也不够,缺乏专项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较大,动力也受影响。   对此,我们根据各领域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一批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的技术和装备,归纳在《规划》的发展重点和《产品目录》中。当然,新材料产品众多,需要解决的技术装备问题也很多,《规划》提出的只是一部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高度重视技术装备问题,在国家有关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中,也将加大对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争取有所突破。   协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您如何看待此次《规划》中提出的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未来我国会不会在这些领域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迹象?如何避免?   高云虎:《规划》提出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6大领域的发展重点,并将6大领域进一步细分为20个重点发展方向,稀土功能材料是其中之一。《规划》从这些发展重点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等关键环节入手,逐一明确了发展途径、发展目标、主要产品、关键应用等,旨在进一步为政策导向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简单地说,《规划》提出的包括稀土功能材料在内的发展重点,在“十二五”期间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作为“工业维生素”,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也是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加之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相对突出,已有产业基础良好,稀土功能材料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关于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也并不是不存在。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国家在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决策的同时,已陆续通过国务院的决定、相关行业规划以及财税政策等对产业发展加强引导,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使这些新兴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因此我认为,如果国家规划能够切实得到贯彻,相关政策能够落实,产业发展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在各地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成长前景颇好的新材料产业更是成为地方发展重点。在您看来,应如何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   高云虎:自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在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已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   合理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一方面要按照《规划》,落实新材料产业布局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国家规划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尤其是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广的产品,不能盲目上马。   目前国际上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与之相比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高云虎:简单来说,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科技至高点竞争,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出台了专项政策予以扶持。如,2011年,美国就启动了“材料基因组计划”,希望以此缩短新材料开发应用时间。   二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现者,这种材料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仅6年时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三是跨国公司在新材料产业高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造成较大压力。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前面我也曾介绍过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新材料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会同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
  • 吃透全产业链,深挖企业“护城河”——仪器信息网走访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1月,海能成立;2015 年 8 月,并购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2018 年 4 月,设立山东悟空仪器有限公司,布局光谱色谱领域; 2021年12月,取得德国G.A.S.控制权;2022年10月14日,登陆北交所……海能在17年间坚持“多品牌、多品种”的发展战略,布局有机元素分析、样品前处理、色谱光谱、通用仪器为主的四大系列,陆续推出百余款产品。2023年11月30日,仪器信息网买家服务部部门总监石水华一行人走访了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能技术”),与海能技术董事长王志刚和总经理张振方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走访旨在了解海能技术2024年发展战略,并就双方接下来的合作进行了探讨。石水华一行参观生产车间交流伊始,石水华一行参观了海能技术的生产车间。据张振方介绍,对海能技术来说,全产业链仍是未来重要的战略方向,海能技术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在智能制造业的投入,吃透全产业链,深挖企业“护城河”。张振方认为科学仪器本质上还是制造业,各大企业的竞争最终会回归到制造层面,企业单一的组装模式,是无法存活下来的。今年,海能技术已经初步构建了全产业链的基础,并通过从日本和德国等地购入多台大型制造设备,以进一步推动工厂全产业链的发展。设备的不断投入,也提高了海能技术零部件自产化率,部分产品的零部件自产化率已经达到80%。在参观过程中,智能自动化流水线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纷纷驻足观看。海能技术在生产线上引入了全自动机械臂,使得部分生产环节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展现了企业强大的科技和生产能力。会谈现场和总经理张振方的深聊,让我们领略了海能技术独树一帜 “多品牌、多品种”的发展模式。今年,海能技术控股海森分析仪器,进入药品检验领域;并投资了天津海胜能光,进一步布局光谱产品线。通过战略投资,海能技术为公司向医药、环境、食品、实验室清洁及技术服务等领域拓展布局打好了基础。张振方提到,海能技术不同的品牌产品也有不同的“打法”。凯氏定氮仪和微波消解仪作为集团的“现金奶牛”,海能技术也将不断提升产品性能,满足中高端用户需求。近几年,公司加大在液相色谱和气相离子迁移谱研发和销售方面的投入力度,其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未来也将持续投入。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能技术连续五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3%。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应用于其核心产品,筑牢了产品及技术的壁垒。张振方表示,未来集团也将持续加大投入,在研发中“打深井”,克服经济“浅滩”。仪器信息网一行走访海能技术并合影留念 后记:“海能技术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前30号员工中有22位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一些核心成员的坚持不懈,让海能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海能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张振方认为,海能技术的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践行着“团结合作,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企业精神。仪器信息网作为海能技术的重要合作伙伴和见证者,见证了海能技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华丽蜕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仪器信息网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海能技术的发展。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海能技术将继续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链观察丨让“中国芯”更强劲澎湃
    7月11日,在位于洛阳高新区的洛阳单晶硅集团控股子公司麦斯克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斯克电子)超净车间里,单晶硅棒经过切割、倒角、化学清洗以及抛光,一片片光滑如镜的银灰色硅抛光片被送到自动化设备上接受质量检测。“今年上半年,我们克服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拼经济,企业运行平稳有序。”洛阳单晶硅集团总经理兼麦斯克电子董事长史建强告诉记者,“我们的8英寸硅抛光片不仅替代进口,还逐步走向了国际市场。”作为中部地区首家具备规模化生产IC级8英寸硅抛光片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麦斯克电子已具备100万片年产能,产品销往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家。硅抛光片是芯片等产品的上游原材料,然而,在大直径半导体硅片领域,我国对于进口的依赖程度依旧较高。“尺寸越大,可制造的芯片数量就越多,相应成本就越低。”史建强介绍,麦斯克电子的拳头产品为4至8英寸硅抛光片,尽管每次迭代产品只有2英寸的差别,但是每次提升工艺控制的难度都成倍地增加,在研发和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领跑的背后是科研的强力支撑。麦斯克电子是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建有企业技术中心、大尺寸硅抛光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先进硅基低阻值电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研发平台,致力于半导体硅片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半导体硅材料产业自主水平的提升。麦斯克电子“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硅基底材料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质量管理试点示范”名单。通过持续探索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抛光片智能化制造的新路径,麦斯克电子以数字化助力“中国芯”加速崛起。目前,麦斯克电子与国内知名设备厂商联合,在国内首创完成了半导体硅片用金刚线设备和切割工艺的开发。麦斯克电子还与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设备与原材料国产化进程;在原材料方面,与省内多家知名企业密切合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我们正在积极向半导体硅片领域进行纵深布局,将充分利用技术积淀优势,整合和优化现有产业链,提升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为河南省加速抢滩半导体产业、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作出国资国企贡献。”史建强表示。
  • 合肥"芯火"双创平台聚集近300家企业,初步形成半导体全产业链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集成电路被誉为“工业粮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从国家级“芯火”双创平台落户合肥至今,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企业近300家。在9月4日下午举办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对接区活动上,合肥晶合、富芯微电子等多家芯片企业也现场进行供需对接。 /p h3 style=" text-indent: 0em " 全市集成电路企业已近300家 /h3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合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短短数年就从“白手起家”到实现“弯道超车”。这其中,平台的作用功不可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早在2018年12月,合肥‘芯火’双创基地(平台)就获工信部批准建设。”在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会上,合肥国家级“芯火”双创平台副主任朱治国介绍,这一平台以集成电路技术为核心,建立“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为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注入“芯动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根据目前合肥市的产业分布情况和科技优势,平台将重点围绕存储器、显示驱动、智能传感器、智能家用电器和汽车电子等领域。”在朱治国看来,集成电路的产业链需要发展氛围,更需要一批企业扎堆才能做起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而目前,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已集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员超过2.3万人,初步形成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第三方服务平台等全产业链格局。 /p h3 style=" text-indent: 0em " 多家集成电路企业现场对接 /h3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作为此次对接会的分区活动,9月4日下午,集成电路产业链对接区活动上,包括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富芯微电子、合肥矽迈微电子等芯片企业也现场介绍在肥发展情况,并进行供需对接。 /p h3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中国“芯”,合肥造。 /h3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成立于2015年的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不仅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更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截至今年7月份,公司产能突破2.5万片/月,实现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一的目标。”对接会上,合肥晶合集成电路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在2021年突破设计产能达到4.5万片/月,成为全球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第一的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芯片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服务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IDM微电子企业。目前,已拥有一条年产50万片可控硅、功率保护器件及集成电路的芯片生产线,以及配套的封测生产线。 /p
  • 检测股有望领衔食品安全产业链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将三家国内葡萄酒上市公司的十款葡萄酒送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葡萄酒残留值超过另两家。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这一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而相关个股股价更是直奔跌停而去。   尽管昨天晚些时候,国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朱济义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近期对两批国产葡萄酒的检测结果显示,其农残含量均远低于国外和国内相关限量标准规定,国产葡萄酒产品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饮用。但是,证券市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再度上升已经不可避免。   六行业涉及食品安全产业链   华泰联合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食品安全所涉及到的产业链共有6个方面:第一,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覆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通过专用设备进行信息共享,以实现追溯 第二,食品安全检测,为食品安全进行支付溢价的意愿增强,使得国内食品安全检测行业迎来发展良机 第三,农业领域产业链纵向整合程度高、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 第四,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行业格局分散的食品企业 第五,零售领域品牌超市和农超对接相关超市,政府可能会对农超对接和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监控措施的超市进行补贴或奖励 第六,冷链物流产业,食品安全问题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可能促进冷链物流加速发展。“短期来看,检测类的上市公司将直接受益,从中长期来看,品牌食品、产业链一体化的农牧公司、冷链物流、品牌超市等将长期受益。   第三方检测股前景看好   在六月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中,第三方检测类公司一度受到追捧,华测检测攻上涨停,达安基因也大幅上涨。有机构认为,从未来发展角度考虑,检测类公司将成为新一代“朝阳产业”。   西南证券分析师黄仕川表示:“消费类公司是防御性较强的板块,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升级,食品行业肯定会直接受益。不过,由于发展太快,行业基本标准急需完善,这也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的重要原因。从现状来看,相较于众多的食品生产公司和漫长的食品安全追索链,食品检测类公司更容易获得关注,二级市场上也将会有更大的表现。”   国元证券分析师周家杏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很多方面,如瘦肉精是出在养殖环节,各种添加剂、染色剂是出在流通环节。由于监管难度大,很难从根源上来防范。在这一点上,食品安全检测类公司标的明确,短期容易获得更大机会。”   中原证券分析师李俊认为:“消费板块表现虽然滞后于经济周期,但经济面的疲软使很多利空出现。食品安全获得关注使一些直接相关公司被盯上,这类企业表面看有一些机会,但实际上各自的风险加大。但检测类公司全无这种担忧,很容易被资金看好。”
  • 物联网产业链或进入爆发期 传感器率先受益
    6月11日,为期3天的&ldquo 2015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rdquo 开幕。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指出,物联网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企业要围绕转型升级方向、战略布局物联网。交通运输部、住建部相关人士则透露,多部委正积极参与起草互联网+行动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是链接一切的基础,也是互联网+的底层技术,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多样化,物联网的生态将逐步建立,物联网产业链或进入爆发期。   物联网爆发在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各部委正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处长邹力介绍,交通运输部正参与&ldquo 互联网+&rdquo 行动计划的编制,其中互联网+交通作为重要内容得到高度重视。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一直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工信部、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设有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部委推出了一批示范项目。   物联网在国际上也是各家抢占的高地。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   近日有消息称,新成立的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 30141),并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这标志着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催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分析人士指出,如今智能硬件层出不穷,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从智能盒子到智能家居,无不是在强化硬件的远程操控力。智能化硬件之间的连接,让数据、信息、控制实现互通,而硬件本身提供的各种服务又帮助人们实现方便简单的智能化生活。这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据Gartner预测,2020年全球将有260亿个联网对象(不包括PC、智能手机和平板),大约是2015年48.8亿个的5倍之多,物联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传感器率先受益   目前,互联网巨头纷纷收购相关物联网技术公司,如Google收购Nest,Nest收购Dropcam,三星收购SmartThings,Facebook收购Oculus,赛普拉斯收购Spansion,高通收购CSR等,一系列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并购案,从IT、设备商延伸到了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分析人士指出,与物联网相关的收购案例集中爆发,反映出企业对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普遍看好。   业内人士介绍,从网络结构上划分,物联网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底层,是物联网的数据和物理实体基础。没有感知就没有物联数据的采集,也没有网络上物体的特征数据,感知是物联网的先行技术,也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   感知层中的基本硬件包括各类传感器、RFID标签、GPS和识读器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目前A股中有航天电器、汉威电子、上海贝岭、远望谷等超过1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其中,另有多家A股公司有进军传感器领域的打算。   国内传感器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到2013年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14年市场规模达到860亿元,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或达到1100亿元以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