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稻瘟病

仪器信息网稻瘟病专题为您整合稻瘟病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稻瘟病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稻瘟病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稻瘟病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稻瘟病话题讨论。

稻瘟病相关的资讯

  • ASD | ASD FieldSpec 4 Hi-Res光谱仪在小农户田块稻瘟病发生时空动态遥感监测
    水稻作为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地在南北方皆有分布。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减少病害,提高稻米产量。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而且有可能发病于水稻的各生育期,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达数千万吨,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江苏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作为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早在古代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现如今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省份。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一组研究团队,在2018-2021年在江苏省对稻瘟病的检测展开了相关研究。稻瘟病(RB,由稻瘟病原菌引起)是全球水稻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疾病,其可造成重大产量损失,并日益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且这一问题在2公顷的亚洲小农系统中更加严重。据统计,稻瘟病侵染每年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能够养活全球6000万人。因此,用通用指标准确检测稻瘟病的发生对于早期病害预防和蔓延控制至关重要,但迄今尚未得到解决,且改善这种病害的早期预警在大多数亚洲小农户田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仍未得到充分实现。现有的检测RB发生的方法主要依赖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目视检查,这需要较高的时间和劳动成本。最近,已证明反射光谱在揭示多空间尺度上由病原体侵染引起的复杂生理和光谱变化方面,以及在早期阶段检测症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是否可以开发一种多空间尺度上RB检测的通用方法仍然知之甚少,利用卫星图像揭示小农户田块稻瘟病扩散潜在热点的研究报道有限。且现存的病害检测模型大多忽略了空间相关性,在表征病原体侵染的时间动态方面缺少合理性。基于此,在本研究中,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一组研究团队在2018-2021年以中国东部的江苏省3个地点(以水稻和冬小麦轮作种植为特征的农业平原地区)为例,进行了7个实验,开展室内接种侵染试验、田间自然侵染试验、及实地调查测量,使用ASD FieldSpec 4 Hi-Res光谱仪测量感染及健康样品叶片和冠层的光谱反射率。基于实测的高光谱数据和哨兵-2图像数据,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简单线性回归及热点分析,确定两年(2018年和2019年)中单波段对健康和感染叶片的可分性、构建稻瘟病敏感植被指数(RIBI)、建立回归模型以评估RIBI在不同尺度对稻瘟病发生的识别精度和对病情指数(DI)的估算能力、及进行RB的时空动态监测。研究区和采样位置;彩色方块表示采样点的位置;彩色圆点表示现场采样点本研究方法流程图水稻叶片(A)和冠层(B)反射率对病原菌侵染的响应。(A)表示接种后不同天数收集的健康叶片和RB感染叶片的平均反射率(DAIs),(B)在400-2400nm范围内显示水稻近冠层反射率【结果】 在近地冠层尺度上RIBI(A:RIBInir,B:RIBIred)与DI之间的关系散点图 (A) 基于哨兵-2A数据的健康水稻和具有不同病害指数(DI)的感染植株的冠层光谱特征。(B)DI与RIBInir(来自哨兵-2A的664.6 nm、782.8 nm和1614 nm波段)的关系散点图。2020年不同天数(DOY)受侵染(橙色)和健康(绿色)水稻植株之间的RIBInir(a,c)和NDVI(b,d)的雨云图,位于两个地点(第一行:Tangcao,第二行:Taiping)。基于哨兵-2A卫星图像检测到的小农户田块潜在的RB扩散趋势的热点图【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两种RIBI,即RIBInir =(R753-R1102)/(R665+R1102)和RIBIred =(R753-R1102)/(R665+R1102),用于健康和受感染叶片的分类和疾病指数的冠层尺度量化。叶片尺度测量结果表明,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田间条件下,RIBInir和RIBIred在温室条件下对感染和健康样本分类的总体准确性较高(2018:RIBInir: 81.41% RIBIred:84.62%,2019:RIBInir:81.30% RIBIred:90.37%,2020:RIBInir:86.36% RIBIred:89.39%)。RIBIred对两年内RB发生和RB感染发作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在多尺度评估了DI-RIBInir关系。与传统的VIs(近地:R20.47,卫星:R20.54)相比,所提出的RIBInir与地面光谱(R2=0.73)和哨兵-2A图像(R2=0.78)的DI的相关性更显著,更强的DI-RIBInir关系归因于使用了两个近红外(NIR)波段,这有助于增强由病原体侵染诱导的NIR区域的独特光谱响应,与广泛研究的可见区域相反。多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卫星衍生的RIBInir(R2=0.78)与DI的相关性始终强于传统VIs(R20.54),并成功捕获RB侵染和恢复的时间动态。另外,RIBInir和热点分析的结合成功地捕捉到了小农户田块潜在的稻瘟病扩散的田内热点。总之,本研究扩展了叶片对RB的光谱响应,为星载探测RB的发生提供了有希望的结果。且这些结果支持使用RIBInir和公开可获得的卫星图像来跟踪区域病原体侵染情况,并促进亚洲小农农场关于病害控制和干预的决策,为量化野外病害发生和检测潜在热点提供新的机遇。
  • 共聚焦成像如何助力水稻病菌稻热病研究?
    稻热病是最严重的水稻病害。稻热病菌透过分生孢子散播,其分生孢子在植株上萌发后,可形成特化的构造附着器以穿透植物组织,菌丝可经原生质丝在组织间生长蔓延,并再度产生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以气流传播。子囊菌真菌稻热病菌被称为引起稻瘟病的半营养型病原体。稻热病菌感染水稻的叶子、茎和穗,并导致产量严重下降。为了建立对这种疾病的新的控制方法和开发抗性水稻品种,研究稻热病菌与水稻之间基因间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细节。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个使用CFI Apo Lambda S 40XC 水镜拍摄稻热病菌微分干涉成像(DIC)和共聚焦扫描成像的应用实例,东京农业大学Hiromasa Saitoh 教授研究使用植物病原真菌中差异基因表达鉴定新病原基因。实验概述通过对接种水稻子叶的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液的进行 RNA-Seq 分析,发现假设的多个效应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并在接种12 至 24 小时后 (hours post-inoculation , hpi) 达到峰值(随着渗透和扩散逐渐增长),但在36 或 48 hpi 出现下调。在这些效应蛋白基因中,研究人员选择了7 个高表达基因,并制备了相应的稻瘟病菌干扰突变体。其中一个基因突变的菌株表现出低的致病性,该基因被命名为 MoSVP。为了调查MoSVP 在真菌中表达的时间和位点,稻瘟病菌转染报告质粒(MoSVP::mCherry),在该质粒中mCherry (红色荧光蛋白) 的基因被插入到MoSVP启动子的下游。作为实验对照组,另一个报告质粒(Rp27p::mCherry),插入在稻瘟病菌核糖体蛋白27基因的下游。每一个转化株的孢子悬浊液在盖玻片上孵育或接种在水稻叶鞘内测的上皮,使用DIC 和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感染相关的形态和mCherry荧光的表达进行观察。Figure1. 水稻叶鞘接种和样本准备。Figure2. 表达有MoSVPp::mCherry的水稻瘟病菌的mCherry(红色)和DIC。分生孢子在胚管顶端萌发并发育出附着胞,然后渗透到宿主细胞中并形成侵入性菌丝。通过使用CFI Apo Lambda S 40XC 水镜进行DIC 和荧光观察,发现mCherry 荧光蛋白在玻片孵育18小时后可开始表达,同时接种在水稻叶鞘细胞上的菌丝在接种24小时后可以被观察到。Figure3. 在MoSVPp::mCherry突变菌株中, mCherry荧光的表达在18或24 hpi后在附着胞有明显的增强,然后表达下降。在Rp27p::mCherry 转化菌株中,mCherry荧光的在观察的时间点内表达量稳定。另外, mCherry 荧光在附着胞、分生孢子和胚芽管(12,18,24 hpi)和入侵的菌丝内(30 hpi)内均表达明显. 因此,该文揭示MoSVP 启动子在稻瘟病菌早期渗透到宿主细胞时被激活,表达在附着胞内。实验小结本文制备了一个由 MoSVP 启动子控制的表达mCherry 的稻瘟病菌株,并使用CFI Apo Lambda S 40XC 水镜对其感染相关的形态学进行DIC 和共聚焦观察。 结果证实,MoSVP 表达在稻瘟病菌感染后的早期阶段的附着胞内。这些结果显示,结合高精度的物镜和共聚焦扫描系统可以清晰的对植物致病真菌的荧光信号的定位和表达时间窗进行可视化。参考文献RNA-Seq of in planta-expressed Magnaporthe oryzae genes identifies MoSVP as a highly expressed gene required for pathogenicit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infection.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19) 20 (12), 1682-1695.
  • 智慧农业团队在多尺度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构建及遥感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农学院智慧农业团队在国际顶级遥感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 disease-specific spectral index tracks Magnaporthe oryzaeinfection in paddy rice from ground to spac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多尺度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构建,以及小农户田块稻叶瘟发生时空动态遥感监测方面的重要进展。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最具破坏性的真菌病害。现有的稻叶瘟发病信息主要通过田间调查来获取,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存在代表性差等弊端,难以满足大范围稻瘟病高时效高精度监测的需求。构建适用于叶片和冠层尺度的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对于遏制病害蔓延、病害定损评估、早期病害预测预警至关重要。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基于机器学习或统计模型的单一尺度稻叶瘟识别和病情指数估算,缺乏对稻叶瘟高度敏感、可适用于叶片(个体)和冠层尺度(群体)的光谱指数。该研究综合分析了从单叶到冠层尺度稻叶瘟侵染引起的光谱响应(图1),基于单波段可分性和特异性光谱响应规律创建了一对稻叶瘟敏感植被指数(RIce Blast Indices, RIBIs),进一步通过光谱指数波段优化方法确定了三波段具体位置(R665, R753和R1102)。利用叶片、近地面冠层和卫星平台获取的多年多试验点实测数据,系统评价了RIBIs在不同尺度对稻叶瘟病害严重程度的估算能力。结果表明,在叶片尺度RIBIred对感染和健康样本的识别表现出最高的分类精度(图2),而在冠层尺度RIBInir则表现出与病情指数最高的相关性(图3)。图1. 稻叶瘟侵染下不同病害严重程度的水稻光谱反射率。A. 单叶尺度不同接种后天数(Days after inoculation, DAI);B. 近地面冠层尺度不同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DI)。图2. RIBIs与传统光谱植被指数在温室(2018和2019)和自然条件下(2020)对健康与感病叶片分类精度的比较。RBVI:前人研究中对稻叶瘟较敏感的植被指数,SVI:类似RIBI的植被指数,TBVI:传统三波段植被指数,OD:其他类型病害指数,CW:叶绿素及水分敏感植被指数。图3. RIBInir和传统指数NDVI在近地面(A和C)及卫星尺度(B和D)与稻叶瘟病情指数DI的相关性。不同颜色散点代表在不同时期和试验点获取的样本。该研究进一步对Sentinel-2卫星影像提取的RIBInir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热点分析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基于RIBInir的时间序列能准确追踪小农户田块中稻叶瘟的爆发与恢复态势,而传统植被指数NDVI对自然条件下稻瘟病发生过程的敏感性更差(图4)。空间维度上,RIBInir对稻叶瘟发生区域的刻画更加准确,稻叶瘟时空动态传播规律的与实地调查一致性更好(图5),卫星影像分析结果中表征病害恢复的绿色像素与呈现恢复趋势的黑色调查点吻合度更高。该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叶片和冠层尺度的稻叶瘟敏感光谱指数,显著提高了对多尺度稻叶瘟发生的识别精度和对病情指数的估算能力;首次提出了基于光谱指数图的小农户田块稻叶瘟爆发热点识别思路,为基于卫星遥感的稻叶瘟传播概率等级划分和病害流行风险评估奠定基础。图4.试验区(以江苏省淮安市唐曹村为例)Sentinel-2影像植被指数的时间序列结果比较(A. RIBInir B. NDVI)。红色星号表示不同水平下的显著性差异。图5.两个典型研究区卫星影像RIBInir和NDVI的热点分析结果(左:江苏省淮安市唐曹村;右:江苏省淮安市太平村)。黑色点代表实地调查点。该研究由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完成,农学院博士研究生田龙为论文第一作者,程涛教授为通讯作者。据了解,智慧农业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的资助下,瞄准作物病虫害高时效高精度监测预警难题,持续开展了多年温室与田间试验,近两年连续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稻叶瘟光谱监测机理与方法方面的创新成果,对于作物病虫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和作物绿色智慧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 行业资讯|1251.5公斤!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
    “1251.5公斤!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近日,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凉山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粒两优8022”,在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51.5公斤,刷新我国杂交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纪录。超级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德昌)测产验收现场据了解,该示范田面积为110亩,种植品种为“粒两优8022”,今年3月20日开始水稻旱育秧播种,4月24日至5月5日移栽。示范片育秧采用早育稀播、宽窄行定距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在测产验收现场,专家组按照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测产方法,随机抽取了3块水稻田进行机械收割,机器脱粒后经测水、除杂、称重,最终测定3块田平均亩产1251.5公斤,其中1号田亩产1316.5公斤,2号田亩产1249.4公斤,3号田亩产1188.6公斤,3块田平均亩产1251.5公斤。至此,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实现世界新纪录。项目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程式华掂着稻穗,仔细查看并说:“这片示范田水稻生长健壮、长势均匀、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后期落色好、无明显病虫害。如此高的测产量,是安宁河谷地带水稻品种和栽培农艺完美融合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大惊喜。”来源:人民网、科技日报杂交水稻育种三部曲袁隆平先生提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并最终实现一系法的战略设想。其中一系法指的是通过杂交水稻产生克隆种子的方法,实现杂种优势的固定,以及杂种优势可以留种,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杂交水稻的种子的成本。进而实现杂种优势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国内外科学家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已经证明了杂交水稻可以进行留种,但是留种效率仍然比较低,国内外科的研团队正在加大科研攻关,争取尽快实现一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稻谷的自给率99.3%,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四十年来,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传播到了美国、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近百个国家,海外种植面积达七百万公顷。正在造福整个人类。水稻育种中优良基因挖掘抗除草剂ALS,ACCase,EPSPS,SF381等。抗病Xa13/Os8N3/OsSWEET11,抗稻瘟病:OsERF922、Pi2、Pi9,抗东格鲁病:elF4G等,抗白叶枯病:Xa23,抗东格鲁病:elF4G等。抗虫CYP71A1 ,Bph6,Bph14、Bph30等。其他抗性方面耐冷:bZIP73、COLD1等,耐热:TT1、TT2、TT3, 耐旱:DROT1、LG3, 耐盐碱:SKC1 、qSE3、STH1等。减产基因Dep1, Ep3, IPA1, GS3,GW5,GW5L,RGG2,OsFWL4,OsPAO5,OsPIN5b等。微RNA调节因子MIR156、MIR396、MIR529、MIR530等。环境响应调节因子PYL1、PYL4、PYL6、PYL9、OsMYB30、OsPQT3等。外观品质籽粒大小:GS3、GW6、GL3.1, 穗粒数:DEP1、FZP, 株型:TAC1、Nal1,粒重:TGW6,G59,水稻垩白:Chalk5、WCR1等。食味和蒸煮品质Waxy、OsBP-5、FLO2、OsEBP-89、OsbZIP58、OsMADS7、OsAAP6、OsAAP10、OsBADH2等。营养品质rc,OsPLDα1,OsNramp5,OsHAK1等。产量和生育期或抗逆性相关的多效基因Ghd7、IPA1等。相关文献推荐[1]郑燕. 稻瘟病抗性基因Pi-2(t)紧密连锁的SSR标记的筛选及其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04.[2]Wang Y, Tang S, Guo N, et al. Pyramiding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2 and Fragrance Gene badh2. Agronomy[J],2023,13(2):589. [3]Sha, G., Sun, P., Kong, X., et al. Genome editing of a rice CDP-DAG synthase confers multipathogen resistance[J]. Nature[J],2023,618:1017–1023.[4]邓钊,江南,符辰建等.隆两优与晶两优系列杂交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J].作物学报,2022,48(05):1071-1080.[5]殷得所,夏明元,李进波等.抗稻瘟病基因Pi9的STS连锁标记开发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J].中国水稻科学,2011,25(01):25-30.[6]Guo, J., Xu, C., Wu, D. et al. Bph6 encodes an exocyst-localized protein and confers broad resistance to planthoppers in rice. Nat Genet[J],2018,50:297–306.[7]Guo, J., Wang, H., Guan, W. et al. A tripartite rheostat controls self-regulated host plant resistance to insects.Nature[J],2023,618:799–807.[8]Chen S, Yang Y, Shi W, et al. Badh2, encoding 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 inhibits the biosynthesis of 2-acetyl-1-pyrroline, a major component in rice fragrance. Plant Cell[J],2008,20(7):1850-1861.[9]Hui S, Li H, Mawia AM, et al. Production of aromatic three-line hybrid rice using novel alleles of BADH2. Plant Biotechnol [J],2022,20(1):59-74.[10]Zhou H, Xia D, Zhao D, et al. The origin of Wxla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grain quality in rice. J Integr Plant Biol[J],2021,63(5):878-888.[11]Li Y, Fan C, Xing Y, et al. Chalk5 encodes a vacuolar H(+)-translocating pyrophosphatase influencing grain chalkiness in rice. Nat Genet[J],2014,46(4):398-404.[12]Shomura, A., Izawa, T., Ebana, K. et al. Deletion in a gene associated with grain size increased yields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 Nat Genet[J],2008,40:1023–1028.[13]Weng, J., Gu, S., Wan, X. et al. Isolation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GW5, a major QTL associated with rice grain width and weight. Cell Res[J],2008,18:1199–1209.[14]Peng J, Richards DE, Hartley NM, et al. 'Green revolution' genes encode mutant gibberellin response modulators. Nature[J],1999,400(6741):256-261.[15]Wu, B., Meng, J., Liu, H. et al. Suppressing a phosphohydrolase of cytokini
  • 川农两教授靠一篇文章拿1350万元奖励
    p   6月30日,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员成立96周年暨表彰大会上,该校特地为其水稻所研究员陈学伟和副研究员李伟滔的课题组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总额1350万元的团队条件建设和专项科研经费及个人奖助经费。据悉,该课题组日前针对稻瘟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 /p p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据了解,这也是该校甚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在《CELL》主刊发表论文。 /p p   研究成果为防治“水稻癌症”提供全新路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untitled.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35e9a7d-45dc-4e81-ad1d-a00a3086ac2b.jpg" / /p p   据介绍,稻瘟病在业界被称为“水稻癌症”,可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情况严重时,甚至减产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 /p p   众所周知,稻瘟病在世界各水稻产区都会发生,甚至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各个环节。所以,稻瘟病的防治非常困难,一般只能靠施药或者使用抗病基因改良的种子。长期以来,科学家致力于发现不同的抗病基因,导入材料中形成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但随着病源菌进化,抗病基因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然就会失去作用。 /p p   经过多年的研究,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正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与此前不同,这一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据了解,该具有稻瘟病广谱持久抗性的水稻天然变异点的发现,可以说为防治稻瘟病提供了全新路径。如果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基因方式比作“服预防药式”防治,那么天然变异位点的方式则可称为“提高免疫水平式”的防治。这项研究成果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培育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将大幅度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并将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非常符合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 /p p   研究论文登上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0701163330_7793441c2fe56d9e8732eceda7303718_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fab82f6e-90f3-4beb-8c08-cba23f64071f.jpg" / /p p   昨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布了四川农业大学为通讯单位、陈学伟为通讯作者,李伟滔、硕士研究生朱紫薇、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Mawsheng Chern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尹俊杰博士、硕士研究生杨超和冉莉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A natural allele of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rice confers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 /p p   据了解,《Cell》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与《Nature》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据统计,截止本论文发表之前,我国在Cell主刊上发表涉及植物研究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研究论文6篇,涉及水稻的研究论文仅1篇(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完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4f6a9e1ab2db442d5c4b1c0ade5de4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92ee82a-ddaa-4dad-a147-ce0d424eaaa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学伟(中) /strong /p p   自2011年,陈学伟从美国回校组建实验室,就投入到此项研究。在陈学伟看来,该篇论文之所以能登上《CELL》,主要是因为研究上的突破,“一是发现的天然变异位点极其难得,这一变异位点在提高抗病性的同时,对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没有明显影响,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是清楚完整揭示了抗病调控机制,发现的新抗病调控机制在水稻等植物中尚属首次。”陈学伟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ee0d0f8705d19c96c0e42a38f3ff048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7f58b12-1207-4db9-bfc3-1894e987853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川农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科研团队 /strong /p p   据悉,本研究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四川省百人计划”、“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四川农业大学杰出青年培育计划”和“四川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等项目的资助下,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附: /strong /span /p p   随后,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网络上也掀起了“一篇《Cell》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p p   7月3日,论文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关于Cell论文学校奖助的那些事》一文,对“1350万”进行了解释。他写道:“作出负面评价的人,多半没有认真看奖励文件的内容,不加分析就开始评论。如果认真看了奖励文件,其实只有50万元是奖励给团队的奖金。” /p p   李平个人表示,科研工作不能推得太高也不能看得太低俗,网友对于奖助金的讨论可以理解。“但每个工作都有每个工作特点,以平常心对待。” /p
  • 与病原菌“斗智斗勇” 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水稻“聪明的生存之道”
    与病原菌“斗智斗勇” 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水稻“聪明的生存之道”2021-10-01 16:57: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10月1日电(记者张建松)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是保障我国粮食高产稳产的一个关键,但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往往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难以高产。  为了既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又能保障高产稳产,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团队经过15年不懈追踪,最新发现水稻与病原菌“斗智斗勇”的聪明生存之道。这一重要发现为设计新的抗病基因、开发高产抗病水稻提供了新的思路。9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  据何祖华研究员介绍,这一研究最新发现水稻的“钙离子感应子ROD1”,是一个新的植物免疫抑制中枢。当没有病原菌侵染时,ROD1可将水稻的基础免疫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产量。但当遭遇病原菌侵染时,水稻就进化出免疫激发新途径:通过降解ROD1,减弱其功能,从而保证植物在抵御病原菌时,产生有效的防卫反应,不至于迅速发病枯死,并能繁殖后代。  研究还发现,病原菌和水稻长期处于“斗智斗勇”的协调进化过程中。稻瘟病菌是一个高明的“伪装者”,能进化出模拟ROD1结构的毒性蛋白,在植物体内“盗用”ROD1的免疫抑制途径,达到侵染水稻的目的。而水稻由于无法逃避病原菌的侵染,进化出“带菌共存”的策略:通过适当减弱抗病能力,来保证自己继续生长繁殖,将抗病性与繁殖力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  目前,何祖华研究团队正进一步挖掘ROD1的育种应用价值。他们通过对3000多种不同水稻品种的基因序列分析,发现ROD1单个氨基酸的改变,可以影响其抗性和地理分布,地理不同,抗病性也不一样。此外,还发现ROD1的功能在禾谷类作物中是保守的,从而提出通过编辑或操纵这类新的感病基因,可以实现广谱抗病的新策略。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最新研究不仅为设计新的抗病基因、开发高产抗病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研发思路,也拓宽了人们对于作物抗病性基础理论的认知,对促进我国“绿色育种”等农业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前沿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被误读的1350万 四川农业大学“重奖论文”事件调查
    p   日前,四川农业大学官网上一则题为《学校奖助陈学伟研究团队1350万》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对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布论文的陈学伟和李伟滔研究团队进行表彰,给予共计1350万元的奖励和支持经费等内容,引发了舆论对“一篇论文值不值1350万”的讨论。 /p p   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论文?重奖的背后是否有政策依据?千万级的奖励额度是否“头脑发热”?7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专程赶往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四川农大),对重奖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调查。 /p p    strong 一篇论文揭示“水稻癌症”防治新路径 /strong /p p   6月29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布了以四川农大为通讯单位,该校研究员陈学伟为通讯作者、副研究员李伟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一个转录因子的天然变异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的广谱抗性》,这也是该校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高校首次在《细胞》主刊发表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5491f91-ecb2-492d-85eb-52cf7ffe8984.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学伟 /p p   对于论文的意义,李伟滔介绍,稻瘟病在业界被称为“水稻癌症”,可造成水稻大幅度减产。他们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水稻天然变异位点“编码C2H2类转录因子的基因Bsr-d1的启动子”,其作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对稻瘟病的抗病免疫能力。特别的是,该位点是水稻本身存在的、纯天然的,而不是外在的导入变异,非常罕见。 /p p   分管科研工作的四川农大副校长朱庆说,如果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病基因方式比作“服预防药式”防治,那么天然变异位点的方式则可称为“提高免疫水平式”的防治。这项研究成果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可培育具有广谱抗病能力的品种,将大幅度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并将有效避免病源菌进化导致的抗病能力失效的问题,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非常符合生态绿色环保的需求。 /p p   记者了解到,《细胞》杂志是全球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顶尖学术期刊,与《自然》《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6年SIC影响力收录因子达30.41。截至本次论文发表之前,我国在《细胞》主刊上发布涉及植物研究的文章仅8篇,该论文也是我国水稻领域第2篇在《细胞》主刊发表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e475b2af-6f09-4047-a1d0-0252a83e42f8.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颁奖现场 /p p   李伟滔说,其团队从2011年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花了近6年时间,先后有国内外2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才发现了论文中提到的新稻瘟病抗病分子。今年2月,团队将研究结果汇成论文,向《细胞》投稿,经过近5个月的投稿与审查,论文终于刊登。 /p p    strong “这并非孤立奖助活动” /strong /p p   谈到此次表彰,朱庆说,学校已多次强调1350万元并非“奖励”而是奖助,即“奖励+资助”。其中,仅有50万元作为作者奖励,其余1300万元均为该团队未来5年累计科研经费资助,“我们还强调,此次奖助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学校长期以来对人才发掘、培养、鼓励形成的综合性政策产生的累计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e0da8fc-5480-4457-a15b-d1daa570ca58.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颁奖现场 /p p   记者看到,在6月30日该校表彰会上由朱庆宣读的《奖助决定》中,共6条奖励项目,每一条款均写明了奖励、资助的依据。前两条是依据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等进行奖励,发放方式均为5年累计,资助总金额分别为300万元、1000万元。第三条则依据《学校教职工奖励办法》,“单列奖励论文作者50万元”。其余条款则包括提升作者级别,并为团队增配科研助手等政策。 /p p   “每一条都源于学校此前的出台的相关规定,1350万元的金额是奖励、资助政策累计叠加的结果。”朱庆说。 /p p   在此次奖助主要依据——该校2016年新修订的《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中,记者看到,其第一款“层次资助”中,将科研资助范围分为院士、杰出人才、高端人才等8个层级,各有明确入选条件、名额限制和资助额度。此次获表彰的陈学伟、李伟滔,符合第二层级“杰出人才”的第10条入选条件,即“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权威期刊上发布学术论文”,其资助金额为“每年25万元”。 /p p   而表彰中,资助金额总额最高的1000万元,则属于《双支计划》第二款“专项资助”中,“人才配套专项”资助范围。此外,对论文作者个人奖励等政策也在学校2016年修订的《教职工奖励办法》中有据可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fd5454f-0461-459b-af14-b5d7c4b65d68.jpg" title=" 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学伟代表课题组发言 /p p   记者了解到,对于在国内外优秀期刊刊发论文予以科研经费资助和个人奖励的规定,四川农大并非个例。在四川大学2004年出台的奖励办法中,提出“在我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作者署名并以四川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或《科学》发表论文者,学校发给作者奖金每篇5万元和科研经费25万元。”2016年修订的《武汉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暂行办法》规定,以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科学》刊发论文将奖励50万元,《细胞》发表论文奖励25万元。 /p p   这笔1300万元的科研资助将如何使用? /p p   朱庆说,学校有严格的科研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对属于奖励资助,而非项目自带的科研经费,学校鼓励科研人员“不做预算、不给任务”,按照各自的科研攻关或成果转化、产业化研发需求进行支配,“这有助于为科研人员营造宽松学术环境,帮助他们再上台阶”。 /p p    strong 不是“唯论文”而是“唯人才” /strong /p p   记者了解到,四川农大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全国在25所农林院校中排名第8位,常年排名四川省属高校前列。 /p p   朱庆介绍,该校本次表彰活动的涉及的“双支计划”,于2009年设立,旨在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农业大学”,深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领域改革等。该计划包括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后补资助3类,奖励范围涉及人才、科研成果、重大项目配套等多方面。仅今年,该计划就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资助4394万元。 /p p   “9年的双支计划,换来的是学校在成果产出、项目申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踏步前进。”朱庆举例说,9年来学校获得授权专利及省部级以上的审定品种均大幅增长,其中2016年授权专利1174项,而2009年,该校仅有11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a760909-2501-4185-9f3e-e242ee7ce395.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学伟和李伟滔的科研团队 /p p   “长期以来,四川农大的科技工作者对四川乃至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有目共睹。就在当下的暑期,我们的科研人员正奔走在四川的广袤农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朱庆说,学校高度重视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近5年来,学校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挂职人员共578名,培训技术人员20余万人次,参与扶贫开发攻坚,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其建设雅安服务总站、县区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点,在科技服务上创新体系新机制的模式,被称为“四川农大的雅安模式”。 /p p   而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东南亚地区推广科技成果700余项,推广作物新品种面积3亿多亩、果树优良新品种1.95亿株,畜禽疫病防治达10.4亿只(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0亿元。 /p p   “在此次表彰中,我们提出,未来5年为两位获得表彰的教授特配专职科研助手10人,就是希望未来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研究、成果转化领域,这个团队能够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朱庆说。 /p
  • 植物免疫抑制与广谱抗病机理研究取得重要发现
    9月30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团队与国内外研究者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水稻钙离子感受器ROD1精细调控水稻免疫反应,从而减低广谱抗病引起的生存代价,平衡生殖生长-产量性状。  作为世界近一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严重影响。发掘广谱持久的抗病品种是控制水稻病害的有效策略。然而,随着病原菌的不断进化,植物抗病基因所建立的免疫屏障易被不断变化的病原菌毒性效应蛋白所攻克,这类病原菌效应蛋白攻击并操纵植物的靶标,抑制抗病性。这类植物靶标往往是感病基因。近年来,人们发现可通过对植物感病基因的操控,也可以实现对病原菌的广谱抗性,成为植物抗病育种的新技术。  该研究组通过对水稻资源库和育种群体的大规模筛选,鉴定到一份对腐生真菌病害纹枯病具有高度抗病的隐性遗传稳定材料,定名为rod1 (resistance of rice to diseases 1)。rod1对水稻的三大病害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具有高抗的特性,说明该基因调控的免疫反应具有独特性。为此,他们前后用了15年的时间,解析有关分子和生化机制,探讨该基因的抗病育种应用潜力。他们的研究证明,ROD1基因编码一个新的钙离子感受器,通过识别钙离子信号与脂类结合,将过氧化氢酶CatB招募到细胞质膜,直接在膜区降解活性氧,从而在没有病原菌侵染时抑制免疫反应,促进穗原基发育,有利于水稻的产量性状。而两个E3泛素连接酶RIP1和APIP6靶定ROD1并介导其降解,保证了对病原菌的有效防卫反应。因此,RIP1/APIP6-ROD1以及ROD1-CatB组成了相互制约并高度有序的信号级联通路,对水稻免疫反应进行精细调控。更有意思的,该研究还发现稻瘟病菌分泌的效应蛋白AvrPiz-t具有与ROD1类似的β折叠结构,也可以与RIP1/APIP6以及CatB互作,与ROD1有功能上的替代性,也即病原菌模拟并操控了ROD1的免疫抑制系统,实现其成功的侵染。  进一步,他们通过对水稻不同栽培品种和农家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ROD1编码序列存在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位点,导致功能氨基酸的改变。该变异将水稻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广泛存在于籼稻、具有较强田间抗性的A型,另一种是在粳稻中富集且较感病的C型。从地理分布来看,含有A型ROD1的品种主要种植于高温高湿、水稻病害易于流行的低纬度地区;而C型ROD1则主要存在与高纬度地区的水稻品种中,说明作物抗病性受地域起源的选择。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一条以ROD1为核心的植物免疫抑制信号通路和蛋白三维结构模拟(structural mimicry)所介导的植物-病原菌共进化模型。该研究同时说明植物能够选择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免疫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抗病与生长发育适应性的平衡。他们还发现ROD1的功能在禾谷类作物中是保守的,并提出了可以通过操纵感病基因实现广谱抗病的新策略,对培育稳产高抗的作物品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专项等的资助。
  • CELL RES :万建民院士丨钙离子启动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附NMT实验体系)
    期刊:cell research主题:钙离子启动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标题:A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mediates cytoplasmic calcium elevat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影响因子:17.848检测指标:Ca2+流速检测部位:水稻叶肉细胞Ca2+流速流实验处理方法:水稻幼苗,10uM chitin或10uM flg22肽瞬时胁迫Ca2+流速流实验测试液成份:0.2mM CaCl2, 0.1mM NaCl, 0.1mM MgCl2 and 0.1mM KCl,pH 5.2作者:中国农科院万建民、王家昌英文摘要The transient elevation of cytoplasmic calcium is essential for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 However, the calcium channels responsible for this process have remained unknown.Here, we show that rice CDS1 (CELL DEATH and SUSCEPTIBLE to BLAST 1) encoding OsCNGC9, a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protein,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disease. We show that OsCNGC9 mediates PAMP-induced Ca2+ influx and that this event is critical for PAMPs-triggered ROS burst and induction of PTI-related defense gene expression. We further show that a PTI-related receptor-like cytoplasmic kinase OsRLCK185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and phosphorylates OsCNGC9 to activate its channel activity.Our results suggest a signaling cascade linking pattern recognition to calcium channel activation, which is required for initiation of PTI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rice. 中文摘要(谷歌机翻)细胞质钙的瞬时升高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 触发免疫(PTI)至关重要。然而,负责该过程的钙通道仍然未知。在这里,我们显示编码OsCNGC9(环核苷酸门控通道蛋白)的水稻CDS1(CELL DEATH和SUSCEPTIBLE to BLAST 1)正向调节对稻瘟病的抗性。我们显示OsCNGC9介导PAMP诱导的Ca2+内流,并且该事件对于PAMPs触发的ROS爆发和诱导PTI相关的防御基因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进一步显示PTI相关受体样细胞质激酶OsRLCK185与OsCNGC9物理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以激活其通道活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信号级联将模式识别与钙通道激活联系起来,这是启动水稻PTI和抗病性所必需的。结果表明:响应于几丁质或flg22刺激,WT叶肉细胞比cds1叶肉细胞表现出强烈且快速的Ca2+流入(图3a,b和补充信息,图S6)。这些结果表明OsCNGC9可以介导水稻PTI中的Ca2+流入,并且这种能力在cds1突变体中受损。结果表明:响应几丁质刺激,Nipponbare叶肉细胞比Osrlck185/ 55双突变体叶肉细胞,表现出快速的Ca2+内流(图e)。此外,在几丁质处理Oscerk1敲除突变体后未观察到显着的Ca2+流入(图f)。这些结果共同表明OsRLCK185及其紧密同源物OsRLCK55参与水稻抗稻瘟病和PAMP诱导的Ca2+内流的调节。结果表明:在PAMPs刺激后,与Kitaake植物相比,OsCNGC9-OE转基因植物的叶肉细胞显示出更强的Ca2+流入。结合其他实验表明,OsCNGC9是水稻PTI的限速正调控因子。
  •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使用有关事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准确性,规范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现就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自2021年1月1日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动物检疫或疫病监测、诊断中,对生猪及其产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应当使用已取得我部核发的产品批准文号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产品批准文号信息可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兽药基础数据库”中查询。   二、自2020年9月1日起,所有未参加或未通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比对试验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以及通过比对试验但目前未申请注册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一律停止生产经营。   三、通过比对试验、已申请注册但尚未获得批准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可继续生产经营至2020年12月31日。   四、各地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要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北京明日达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研发的非洲猪瘟病毒pcr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 加拿大修订肟菌酯和甜菜安残留限量
    今年11月,加拿大卫生部发布 EMRL2012-51号通报和EMRL2012-52号通报,称有害生物管理局修订了肟菌酯和甜菜安分别在香蕉中和菠菜、甜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具体内容是,肟菌酯在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1ppm 甜菜安在菠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6ppm 在甜菜根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1ppm。   据了解,肟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类杀菌剂,对几乎所有真菌纲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作用。甜菜安则是一种除草剂,适用于甜菜作物,特别是糖甜菜,用于控制阔叶杂草生长。   对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一是加强与客户沟通,及时了解加拿大方面法律法规的最新修订情况,尽早作出调整 二是建立健全自检自控体系,尤其是在水果、蔬菜种植及后续生产、包装等过程中加大检测力度,一定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度高的机构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加拿大的相关规定 三是及时与检验检疫部门联系,在产品出口前做好抽样与检测工作,确保产品顺利出口。
  • 核酸质谱之漫话五: 核酸质谱法鉴定非洲猪瘟病毒
    导读2023年以来,国内关于非洲猪瘟的消息就此起彼伏,从北到南覆盖众多省份,本篇将主要介绍核酸质谱技术在鉴定非洲猪瘟方面的内容……非洲猪瘟(Infection with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危害生猪养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其病程短、传播快,致死率高,控制难度极大。因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从而被称作养猪业的“天敌”。自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被确认起,在百年间的几次暴发,都可称为养殖业的灾难。2018年8月开始非洲猪瘟在我国广泛流行,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我国养猪业带来的损失相当严重。而由于ASFV传播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该流行病仍未解决。尽管人类早就发现了ASF,但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寻找有效可靠的诊断方法对控制ASF疫情至关重要。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分型的意义ASF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24种已知基因型。该病毒由四层蛋白质外壳和一个内源性基因组组成,其结构比许多其他病毒复杂得多。此外,其多层结构对其复制和存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局限性目前针对非洲猪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抗原检测、活病毒检测和核酸检测等。主要分为针对病毒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技术和针对病毒DNA的核酸检测技术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抗体必须要感染病毒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无法对ASFV的早期感染做出诊断。在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早期,借助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实现对病毒核酸的检测。具有较低的敏感性,仅属于最简单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病毒分离-红细胞吸附测定(HAD):病毒分析是一种验证方法,其相应的分析(红细胞吸附分析)耗时,只能用于验证具有红细胞吸附特性的菌株。此外,它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进行,限制其应用。等温扩增技术适用于快速现场检测。然而,它的灵敏度略低于荧光PCR。由于使用多种方法和实验来检测多个基因既耗时又费力,因此使用目前可用的qPCR方法只检测到少数基因。多重PCR+核酸质谱技术进行非洲猪瘟快速分型鉴定的优势时间短:无需培养分离。极高的特异性:达95–100%。更高的灵敏度:不受病原体活性的限制,允许DNA检测受损或死亡的病原体。早期筛查:感染早期甚至症状出现之前即可识别阳性病。高通量:每天可检测上千个样本。用于ASFV检测及基因分型鉴定:如B646L基因编码的ASFV的主要衣壳蛋白p72被用作诊断流行性ASFV及其分型的首选蛋白; ASFV毒力强弱分株:如基于CD2(EP402R)的SNP和MGF505部分缺失与否,可以区分I型强毒株和弱毒株;区分野生株和疫苗株:如在制造疫苗建立基因缺失菌株的人工构建过程中,通常靶向EP402R(CD2v)、MGF和A137R等基因。东西分析再升级多重PCR+核酸质谱技术东西分析经过多年的开发,运用多重PCR+核酸质谱技术,成功开发出“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分型、毒力强弱分株和基因缺失检测试剂”。此试剂集荧光PCR和PCR测序技术为一体,采用核酸质谱独特的高重数PCR质谱SNP精细测序优势,结合自身研发的《DNA二维码扫描》专利技术,在一个PCR反应中将以下三个功能合为一体:24个基因分型:根据国标检测P72(B646L)基因区的型特异SNP位点,通过单点或多点组合,区分24种基因型;毒力强弱分株:根据农业部相关指南的靶标基因分析,发现基于CD2(EP402R)的SNP和MGF505部分缺失与否,可用三靶标区分I型强毒株和弱毒株;基因缺失:根据疫苗基因(EP402R、MGF505-3R和A137R)缺失组合鉴定疫苗基因缺失株。此试剂适用于非洲猪瘟病毒分型、毒力强弱分株和区分野生株与疫苗株基因缺失的市场需求。有助于农业、海关等部门从分子水平追溯引发非洲猪瘟疫情的病毒来源、监测ASFV在我国的分布以及流行趋势、掌握和阻断病毒潜在的传播途径及可能的传播方式,对于ASFV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仪器展示Ebio Reader 3700 Plus飞行时间质谱仪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性能稳定长寿命固体激光器;飞行管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小,保证检测的稳定 ;高效网筛离子源,提高仪器的灵敏度 ;PIE高压脉冲电源控制,实现离子的延迟推斥,提高整体仪器的分辨能力。 软件智能基于神经网络聚合分类法的人工智能软件;拥有强大数据库,实现对菌种的实时鉴定;具备聚类分析功能,可进行T-test等数据分析;具有自建库功能,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建立自有菌种库 ;可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进行相应升级,用于疾病蛋白标志物和核酸基因分型的检测。应用范围广广泛用于临床、疾控、食品安全、农业、工业、出入境检疫等领域。往期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核酸质谱之漫话一:什么是核酸质谱核酸质谱之漫话二:核酸质谱法鉴定结核病及其耐药性核酸质谱之漫话三:核酸质谱法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中的应用核酸质谱之漫话四:核酸质谱法鉴定军团菌?关于我们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拥有三十多年的分析仪器研发、制造、服务的历史,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分析仪器制造行业国际化企业。拥有计量器具资质、医疗器械资质和安标资质等多项资质证书。多次获得BCEIA金奖和行业最具影响力奖。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多个产品取得欧盟CE认证,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检专用委员会产品信得过单位。“完美分析,辉映东西”。公司以科研技术实力为后盾,以质量管理为保证,以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支撑,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分析仪器产品。
  • 【视频讲解】生猪养殖业“一号杀手”——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要了猪命 全国31个省份全部“沦陷” /span /strong br/ /p p   非洲猪瘟病于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亚被报道,至今已有62个国家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而根除疫情的国家目前只有13个。 /p p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就更加活跃,共有25个国家,发生了6500多起猪瘟疫情,部分国家呈爆发性的流行。去年8月,辽宁沈阳发生全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此后,疫病在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地凶猛蔓延,到今年4月19日,海南省万宁市和儋州市发出疫情通报,全国31个省份全部“沦陷”。5月10日,香港通报首现非洲猪瘟疫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389d7d0-e591-4d50-92d3-cff54c33797f.jpg" title=" 猪.jpg" alt=" 猪.jpg" / /p p   从疫情发生来看,当前采取应对措施主要还是捕杀、消毒、无害化处理和提高养殖生物安全防护等措施,防护思路和措施其实大同小异。也就是说,目前对非洲猪瘟疫情猪处理方式只能算是“马后炮”,还没有成功上市的猪瘟疫苗。 /p p   攻克非洲猪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能尽早发现猪瘟病毒,并及时处理,才能达到彻底扑灭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检测?有哪些新型的检测技术?有没有完整的猪瘟病毒检测解决方案? /p p   就在刚刚成功举办的第三届“PCR技术前沿及应用”专题网络研讨会上,“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也一度成为讨论热点,多位专家就这一话题展开精彩论述。以下摘取部分视频供读者学习。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PCR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报告专家:王慧煜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8608463FF2FEB60B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pan /p p   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治,快速有效的病原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早期诊断和不完整病原体检疫方面,应用常规技术难以得到确切结果,甚至漏检。用PCR技术可对未形成病毒颗粒的DNA、RNA或样品中病原体破坏后残留的核酸分子迅速进行扩增测定,且仅需提取微量DNA分子即可以得出结果。 /p p   近年来基于PCR扩增技术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与传统的诊断技术相比,更加快速、特异、敏感、准确,高通量、自动化和现场检测成为当前研发工作的重点。本报告将简单介绍PCR以及基于PCR技术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ASFV、SBV、PCV等动物疫病,为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非洲猪瘟分子检测解决方案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报告专家:王楠楠,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农业业务市场发展经理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659E362CBE46A156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pan /p p   在荧光定量PCR领域,赛默飞旗下ABI品牌一直是市场领导者。关于本次非洲猪瘟,赛默飞提供两类解决方案:一是一步到位的病原检测,二是非洲猪瘟快速检测系统。对于每类方案,赛默飞从前期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核酸提取、试剂制备到最后的荧光定量PCR操作等整个流程,都有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ey猪,don’t be afraid! /span /strong /p p   非洲猪瘟一旦传到某一个国家以后,很难在短期内根除或者消灭掉,发生过非洲猪瘟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付出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 /p p   但是,也不用恐慌。 /p p   5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新闻:海南6市县(区)非洲猪瘟疫区解除封锁。 /p p   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新闻:西藏林芝市三个非洲猪瘟疫区解除封锁。 /p p   5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公布《非洲猪瘟防控科研计划》,目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且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p p   总体来说,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压力不小,任务仍重,需要各单位共同努力。更需要明白的是,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很艰巨的任务。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Video/Collection/146"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更多视频精彩回放请点击:第二届“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及前沿”主题网络研讨会 /span /strong /a /p
  • 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项目发布
    p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排名不分先后)。据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是经22家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领域同行专家审核与评选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水稻新型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发现与机制解析 /span /strong /p p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常年肆虐各个水稻产区,引起水稻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 /p p   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分子生物技术手段鉴定并克隆了抗病遗传基因位点Bsr-d1,揭示了该位点具有抗谱广、抗性持久、对水稻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等特征。该研究成果一方面极大丰富了水稻免疫反应和抗病分子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为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关键抗性基因 同时,也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相关新型抗病机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p p   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70(1):114-126)。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f3a67537-940d-4f34-b8b1-b8e38521e9f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水稻Bsr-d1基因位点抗稻瘟病的分子机理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人Piwi基因突变致男性不育 /strong /span /p p   男性不育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Piwi基因在男性睾丸组织中特异性表达,但该基因在人类精子发生及男性不育中的作用鲜为人知。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刘默芳研究组和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组合作,从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筛查发现了一类Piwi基因突变,并通过小鼠模型证明了此类突变导致雄性不育和揭示了此类突变导致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并基于此设计干预策略,有效恢复了突变小鼠的精子活性。该研究首次证明了Piwi基因突变导致男性不育,并为此类男性不育症的精准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策略。 /p p   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69(6):1090-1104)。 /p p img title=" 0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73c87416-dd1b-414e-a0bb-7b5eb7ca1cc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来源于少弱/无精症患者的Piwi基因突变导致男/雄性不育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脊椎动物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 /strong /span /p p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祖细胞,不仅维持血液系统的长期稳定,也是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核心组分,但其来源匮乏却是制约临床疾病治疗的瓶颈。 /p p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峰研究组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运桂研究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内皮-造血细胞转化过程中m6A的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平衡,促进造血干细胞发育。该工作从崭新的视角揭示了造血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在拓展了人们对于m6A生理功能的认知,同时还将为探索体外造血干细胞的来源提供新思路。 /p p   该发现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17,549:273-276)。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2474edca-b47b-482f-bdea-631194d46bb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notch1a mRNA的m6A修饰水平促进内皮-造血细胞转化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4 化疗药物通过 caspase-3 诱导细胞焦亡而产生毒副作用 /strong /span /p p   细胞焦亡是通过炎性caspase蛋白酶剪切Gasdermin-D(GSDMD)蛋白,使GSDMD蛋白释放其具有细胞膜打孔活性的结构而发生的一种细胞炎性坏死。 /p p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团队发现凋亡性而非炎性的caspase-3蛋白酶切割活化Gasdermin-E(GSDME)蛋白也以可诱发细胞焦亡,临床常用化疗药物通过GSDME依赖的细胞焦亡而杀死正常细胞,在小鼠中敲除GSDME基因能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导致的器官损伤和体重下降等毒副作用。这些发现首次揭示肿瘤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提高化疗效率提供了新途径。 /p p   该发现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17,547:99-10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310b4fb7-3733-4f3a-ac62-2e3262b0e60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GSDME决定化疗药物诱导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分别发生凋亡和焦亡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 细胞感应葡萄糖水平并调控代谢的分子机制 /span /strong /p p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其水平下降将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厦门大学林圣彩研究组与英国Dundee大学D.G.Hardie等合作报道了一种通过感知细胞内葡萄糖代谢中间物——果糖-1,6-二磷酸(FBP)的下降来触发AMPK活化的新机制。该研究揭示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感知通路及葡糖糖控制细胞代谢状态的机制,还颠覆了传统的AMPK依赖AMP升高而被活化的范式。 /p p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17,548:112-116)。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77a8884d-f3b5-4797-a881-12e1d0c3785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葡萄糖的水平决定细胞与代谢生长状态的机理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6 基于单细胞测序的肝癌免疫图谱 /strong /span /p p   中国肝癌患者人数居世界之首,成为中国健康威胁之一。北京大学张泽民研究组与北京世纪坛医院彭吉润及欧阳文军研究组合作,对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进行了综合分析,完成了超过5000个T淋巴细胞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了血液和肿瘤中T细胞的特征截然不同,探索了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和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Layilin基因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免疫疗法的靶点。本项工作是国际上首次专门针对肿瘤相关T淋巴细胞的单细胞组学研究,为多角度理解肝癌相关的T淋巴细胞特征奠定了基础,也为肿瘤免疫图谱的勾画做出了范式,成为对其他肿瘤开展类似研究的重要基础。 /p p   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69 (7): 1342-1356)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82c873f4-776e-4427-b4a8-a4b439f599d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单细胞测序研究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7 水稻广谱持久抗病与产量平衡的遗传与表观调控机制 /strong /span /p p   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是水稻生产的“癌症”,被列为十大真菌病害之首。发掘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新基因、平衡抗病和产量关系是水稻育种的瓶颈问题。 /p p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系统鉴定和解析水稻广谱抗瘟新基因Pigm,发现该基因位点通过蛋白互作和表观遗传方式精妙调控一对免疫受体蛋白PigmR和PigmS而协调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新机制,为作物高抗与产量矛盾提出新的理论,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技术。该成果已被40多家单位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有多个广谱抗病新品种进行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p p   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2017,355:962-96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de78612c-e46a-420a-af6e-89cc4e65e2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6fdb4fc4-5bab-4690-a318-4e198e5005d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抗病新品种(NIL-Pigm)与对照(NIPB)在自然病圃的发病比较和功能模型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8 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 /strong /span /p p   北京大学多学科交叉研发团队,在程和平院士的带领下,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记录悬尾、跳台、社交等自然行为条件下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高速高分辨图像。此项突破性技术将开拓新的研究范式,在动物自然行为条件下,不仅可以“看得见”大脑活动的过程,还将为可视化研究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此项成果反映了我国生命科学家已具备研制整系统尖端科研仪器设备的能力,为即将启动的中国脑科学计划打造了一个核心创新工具。 /p p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 方法》杂志(Nature Methods,2017,14:713–71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0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496793f3-6ca3-4e96-9411-9902b2f5f9a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小鼠头部佩戴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以观测自由行为条件下的神经活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9 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 /strong /span /p p   痒觉是人类和动物感知外界威胁的重要途径,在维持机体生存和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瘙痒却会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引起抑郁、睡眠障碍等。痒觉的神经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一大谜团。 /p p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衍刚研究组从脊髓水平痒觉特异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阳性神经元着手,证明痒觉信息传递的核心神经环路,并进一步证实脑干臂旁核脑区在慢性瘙痒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该研究系统地阐明了痒觉信息传递的神经环路机制,并为寻找慢性瘙痒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方向。 /p p   该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Science,2017,357:695-69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e0b4d07b-c097-480d-8dc6-3c474226bba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痒觉信息传递的细胞和环路机制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0 中国学者首次建立基因编辑瑞特综合征猴模型 /strong /span /p p   瑞特综合征(RTT)是一种由MECP2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发育性疾病。患者智力低下,自主行为和生存能力差,需要家庭和社会终身照顾。为了更好地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进而开发治疗药物及探索治疗办法,科学家构建了一系列小鼠、大鼠等啮齿类实验动物。然而,这些啮齿类模型难以模拟临床病患特征,无法开展相关研究。 /p p   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研究组利用TALEN靶向基因编辑技术对食蟹猴MECP2基因进行了敲除,获得一批瑞特综合征猴模型。它们表现出许多类似瑞特综合征患者而未曾在啮齿类实验动物中发现的临床表型。该研究也首次从脑发育、眼动、转录组等对瑞特综合征模型进行了评估,为开展瑞特综合征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p p   该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Cell,2017,169(5):945-95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90800786-f344-49a3-96f2-61f66121f3b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瑞特综合征猴模型构建、表型分析及意义示意图 /span /strong /p p & nbsp /p
  • 非洲猪瘟PCR检测仪-一款屠宰场神器猪瘟病毒现场检测仪#2022已更新
    非洲猪瘟PCR检测仪-一款屠宰场神器猪瘟病毒现场检测仪#2022已更新بكرللكشفعنحمىالخنازيرالأفريقية-قطعةأثريةمنذبحالخنازير【品牌型号:天合环境TH-P800】在2018年,非洲猪瘟疫病席卷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并且给我国各大中小型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使养殖者损失惨重,此次非洲猪瘟不仅导致了猪肉价格一路飙升,而且还导致了我国众多生猪养殖人员对其所养殖的生猪进行了紧急扑杀,对于全国的生猪养殖者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同时也在很长时间内造成了养殖者停养的现象。但是随着目前疫病的消退以及养殖利润的客观性,很多养殖者都有再次养殖的想法,所以,在新的养殖工作中,必须掌握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对非洲猪瘟的检测工作,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一、仪器用途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准确性,规范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21年1月1日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动物检疫或疫病监测、诊断中,对生猪及其产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应当使用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产品批准文号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天合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支持变温检测)用于运行病毒检测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仪器既可在实验室内操作,又可用于野外科学实验,配合相应试剂,对取自待检测样本的分析物或其他分析物中的目标核酸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检测。天合非洲猪瘟检测仪配套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均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产品批准,可以满足非洲猪瘟核酸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可定量快速畜牧类疾病诊断如非洲猪瘟、禽流感、猪瘟、猪蓝耳、伪狂犬等疾病,广泛应用于养殖场、屠宰场、食品加工厂、肉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业农村部、畜牧局、检验检疫单位使用。实验员需要经过实验室技术和仪器、软件操作的专门培训,具备熟练的相关操作技能。二、仪器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轻松满足外出实验的需求。2.内置7寸高清电容屏PDA,触屏操作,简便快捷。3.Marlow高品质Peltier制冷片,结合德国高端PT1000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性电阻加热补偿边缘的温度控制模式,最大升温速度7℃,最大降温速度5℃,大大缩短实验时间。4.整板3s快速采光模式,保证实验结果孔位一致性。5.简洁直观的软件引导,轻松开启检测实验。三、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应用领域□基础科学研究□病原体检测□肉制品掺假□转基因检测□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基因表达□水体监测四、技术参数样品容量:8x0.2ml、支持8联管适用耗材:常见透明PCR耗材,8x0.2ml排管,0.2ml单管反应体系:5-120ul反应模式体系加热/制冷模块:进口半导体热电模块温度控制范围:4°C-99℃升降温平均速率≥2°C/秒温控精度:≤±0.1°C温度均匀性:≤±0.2°C温控区域数量:多点(2点)梯度数:0个梯度温度范围:无梯度孔数:无激发光源:免维护led激发光波长范围:400-700nm检测部件:进口光电检测器检测通道数:标配1通道(FAM)适用染料和探针:FAM/SYBR Green I软件功能:荧光定量PCR系统软件 实时扩增反应曲线功能 特定标本实时反应曲线显示 数据分析功能 阴阳结果自动判定功能 图形化显示功能。噪音:45 dB屏幕尺寸:7英寸(HD)触摸屏:电容式外接USB:支持数据导入导出热盖:自动压力调节外观尺寸:(长宽高)355X200X124mm净重:约2.5Kg
  • 广西标准化协会 《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和猪非典型瘟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等2项团体标准通过专家审定
    3月31日,广西标准化协会在南宁组织专家对由广西兽医协会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西江有限公司、广西中科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民生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和猪非典型瘟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A型塞尼卡病毒与O型、A型、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进行了审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审定。审定会现场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广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西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在听取标准起草单位对标准编制情况的汇报后,对标准逐条逐款进行认真审定,专家一致认为团体标准《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和猪非典型瘟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A型塞尼卡病毒与O型、A型、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是在深入调研,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并经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制定,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正确,内容完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和猪非典型瘟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的发布实施给出了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鉴别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猪瘟病毒和猪非典型瘟病毒的方法,对保障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团体标准《A型塞尼卡病毒与O型、A型、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鉴别检测 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的发布实施给出了多重RT-PCR和多重qRT-PCR法鉴别检测A型塞尼卡病毒与O型、A型、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的方法,对保障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定会现场广西兽医协会陆芹章会长/教授、广西标准化协会黄林华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广西兽医协会张红云高级兽医师、梁星雪秘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开创研究员、屈素洁高级兽医师、龙凤高级兽医师,广西民生中检联检测有限公司陈泽祥研究员等参加了此次团体标准审定会。
  • 非洲猪瘟病毒提取检测试剂盒(AB盒)即口鼻拭子非洲猪瘟检测试剂盒
    非洲猪瘟病毒提取检测试剂盒(AB盒)FT-FWSJ_风途批发_非洲猪瘟病毒提取检测试剂盒(AB盒)_Go tšwa ga poledišano ya sešireletši sa go dira modumo ya sešireletši sa go tswalela ka Afrika (AB Kit)_好试剂选风途错不了  非洲猪瘟的爆发对我国养殖业构成了空前的挑战,将对我国养猪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期有报道称,从部分猪血浆蛋白粉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这几乎宣告了猪源性饲料添加剂( 如血浆粉、血球粉、肉骨粉)的死刑。如何解决这些添加剂的出路和替代途径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频繁的生猪调运和简易的运猪车辆,是疫情长距离扩散的主要风险因素,亟待建立可监测、可追溯、符合生物安全的生猪/猪肉调运和监管系统。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病毒DNA提取试剂盒  英文名称:Extraction Kit for Virus DNA  【预期用途】  本试剂盒主要用于疑似病毒等病原感染抗凝血、血淸、拭子、组织、饲料及环境中的病毒DNA的提取,纯化的核酸可适用于各种常规操作及PCR试验。  【试剂盒组分】  I、试剂盒组成及贮藏条件名称20 T50 T1、吸附柱20个50个2、收集管20个50个3、裂解液5 mL11 mL4、洗液I13 mL32 mL5,洗液II13 mL32 mL6.洗脱液1.2 mL3 mL  2、 保存条件及有效期:室温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3、 需自备材料:无水乙醇、1.5 mL无菌离心管、1.5 mL无菌离心管(长臂型)、生理盐水、研钵、无菌  1mL, 2OOuL、10uL枪头、记号笔等。  【操作步骤】  一、样品制备  1、 血液样品:抗凝血样品置离心管中,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层血浆 非抗凝血样品置离心 管中,待凝固后,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层血清,置于灭菌离心管中,编号待检。  2、 组织样品:采集脾脏、肝脏、淋巴结、扁桃体等病变组织样品0.1g.组织匀浆器或研钵中充分匀浆或研磨,加入1 mL生理盐水混匀,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于灭菌离心骨中,编号待检。  3、 口腔液:进食前用拭子/口腔液采集袋或自制棉线绑纱布团吸引动物咀嚼,收集口腔液大于 500uL, 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于灭菌离心管中,编号待检。  4、 饲料:取适量研磨后的饲料(约0.2g),放入含1 mL生理盐水或PBS(PH为7.4)缓冲液的2 mL EP 管屮,振荡混匀,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于灭菌离心管中,编号待检.  5、 灰尘: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环境表面上的灰尘,放入含1 mL生理盐水或PBS(PH为7.4)缓冲液的2 mL EP管中,振荡混匀,8000转/分钟离心2分钟,取上清于灭菌离心管中,编号待检。  二、DNA的提取  1、取裂解液200uL加入无核酸酶1.5 mL离心曾屮,分别加入血浆/血清/组织液等样品液200uL. 震荡混匀10秒或颠倒混匀10次,室温放置5分钟(如果室内温度较低时.需放置25C水浴温育),再加入200uL无水乙醇,颠倒混匀10秒 若样品浑浊则先12000转/分钟离心1分钟处理,取上清液,以避免堵塞柱子   2、 将液体转入套有收集管的吸附柱中, 12000rpm离心1分钟:  3、 弃收集管液体,向吸附柱中加600uL洗液I , 12000 rpm离心1分钟   4、 弃收集管液体,向吸附柱中加600uL洗液II, 12000 rpm离心I分钟   5、 弃收集管液体,12000 rpm离心2分钟,以彻底去除残留洗液   6、将吸附柱转入新的无核酸酸1.5mLEP管(长臂型)中,向柱中央滴加50 uL洗脱液,静置1分钟, 12000 rpm离心1分钟,EP管中液体即为病毒DNA。  【注意事项】  1、 实验前诺仔细阅读本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在操作过程中对时间、试剂体积等 粘确控制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2, 样本应新鲜采集使用,或低温运输储存   3, 样本具有潜在感染风险,核酸的提取应在核酸提取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4、 核酸提取冇关耗材确保高温灭菌,提取后核酸尽快进入下一步试验或冷冻保存待用。  5, 试剂使用前应混合均匀,试剂具有一定腐蚀性,使用时请戴手套、口罩做好防护。  6. 低温下裂解液出现结晶数属正常现象,可在60°C水浴加热助溶后使用。  7、 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远离PCR实验室进行无害化处理。  仅供兽医诊断使用  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兽药名称】  通用名称: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  汉语拼音:Feizliouzhuwen Bingdu Yingguang PCR Hesuan Jianceshijihe  英文名称: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PCR Nucleic Acid Diagnostic Kit  商品名称:无  【主要成分与含量】试剂盒中含有如下组分:试剂盒组分含量阳性对照250μL/管×1管 阴性对照250μL/管×1管 PCR反应液850μL/管×1管 萌混合液150μL/管×1管 说明书1份/盒【作用与用途】 本试剂盒可用于血液、脾脏、肝脏、淋巴结、 样品中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检测。扁桃体、肾脏、肌肉、环境样品等  【用法与判定】  1 用法  1.1待检样品釆集、保存及运输  1.1.1样品釆集  (1) 活猪样品 无菌采集抗凝血或血清5mL  (2) 病死猪剖检样品或屠宰场剖检样品 无菌采集死猪的牌、肺、肾、扁桃体、淋巴结、肌肉等组织样品。2〜8°C低温运至实验室用于检测。  (3) 病猪污染的周边环境 采集与病猪相关场所的粪便、饲料、污水样品。2〜8°C低温运至实验室用于检测。  1.1.2样品保存 采集的样品在2〜8°C保存应不超过24小时,-70°C条件下保存,避免反复冻 融。  1.1.3样品运输泡沫箱加冰袋后密封进行运输。包装和运输应符合农业农村部《高致病性动 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品运输包装规范》和交通运输部门关于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  1.2样品处理  1.2.1血液样品处理 抗凝血样品置于离心管中,8000 r/min离心2分钟取上层血浆,编号待 检。非抗凝血样品置于离心管中,待凝固后,8000 r/min离心2分钟取200μL上层血清,编号待检。  1.2.2组织样品处理取适量脾脏、肝脏、淋巴结、扁桃体、肌肉等组织,置于研磨器或研磨管中研磨,再加适量生理盐水混匀,制成约10%的组织匀浆,8000 r/min离心2分钟,取200μL上 清于RNase/DNase-free无菌离心管中,编号备用。  1.2.3环境样品处理  1.2.3.1粪便、饲料样品处理方法取适量的粪便、饲料放入盛有PBS缓冲液的研磨管中研磨混匀,制成约10%的匀浆液.8000 r/min离心2分钟,取200μL上清于RNase/DNase-free无菌离心 管中,编号备用。  1.2.3.2污水样品处理方法 直接取200μL污水进行核酸提取。  1.3病毒核酸的提取用磁珠法或柱式法进行DNA核酸提取。  1.4荧光PCR反应:  1.4.1从试剂盒中取出荧光PCR反应液、酶混合液,室温融化后,2000 r/min离心5秒。设被 检样品、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总和为n,则反应体系配制如下:  试剂 体系  PCR 反应液 17× (n+1) μL  酶混合液 3× (n+1) μL  1.4.2在新的RNase/DNase-fire 1.5 ml离心管中加入上述试剂,充分混匀后瞬时离心。按照20μL/ 管分装量将试剂分装至荧光PCR反应管。  1.4.3在上述制备好的荧光PCR反应管中分别加入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各5μL、处理好的待测核酸各5μL,终体积25μL/管,盖好荧光PCR反应管盖,混匀后瞬时离心,转移到荧光PCR仪器 上。  144将PCR反应管放置在荧光PCR仪样品槽中,在荧光PCR仪上运行以下程序:步骤条件循环数UNG处理50 ℃, 2分钟1预变性95 ℃, 3分钟1预扩增95 ℃: 8 秒 55 ℃: 8 秒 5PCR扩増95 ℃: 8 秒 55 ℃: 8 秒 40  荧光通道选择FAM,在PCR扩增阶段每个循环的55℃时采集荧光信号。设置扩增体系为25μL, 同时要选择passive reference和quencher为none的模式。(注:若荧光PCR仪(如AB17500)按说明 书中的反应程序设置后因持温时间短无法运行,可将预扩增和PCR扩增条件变更为95C: 5秒 55°C: 30 秒)  2结果判定  2.1试验有效性判定  阳性对照有典型扩增曲线且Ct值≤30.且阴性对照无Cl值或无扩增曲线,线形为直线或轻微斜线,无指数增长期。则判试验结果有效。否则,此次试验视为无效。  2.2样品判定  2.2.1阳性:样本检测结果Ct值≤35且有明显指数增长期,判定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  2.2.2可疑:样本检测结果Ct值在35〜38范围内。此时应对样本进行重复检测,如果重复实验 结果Ct值仍在35〜38范围内,有明显指数增长期.则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2.2.3阴性:样本检测结果Ct值38或无Ct值,判定未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  【注意事项】(1)实验前请仔细阅读本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在操作过 程中对时间、试剂体积等精确控制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2) 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分区管理,依照配液区-模板提取区-扩增区-分析区顺序 进行基因检测。各区间人员、器材、试剂及空气流向应有严格要求。  (3) 核酸提取有关耗村确保洁净、无DNase/RNase,提取过程尽量低温、快速,完成后进入 下一步实验或冻保。  (4) 对于顶部采光仪器要带新的一次性PE手套对荧光PCR管封盖,对于底部采光仪  器要避免徒手或使用过的手套接触荧光PCR管底,检测过程中使用不带荧光物质一次性乳胶手套。  (5) 冻存试剂使用前应于室温下完全融化,瞬时离心使液体完全沉于管底。避免反复冻融, 以免影响试剂性能。  (6) 样品、阳性对照等在使用后及时封盖,.避免组分间及气溶胶等的污染造成假阳性。  (7) 扩增产物禁止开盖,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及时收集,远离PCR实验室进行无害化处理。  【规格】50头份/盒  【贮藏与有效期】试剂盒置-20°C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12个月。  【批准文号】兽药生字163668871
  • 2021年病虫害重发态势,高光谱成像在农林业竟这样用......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近日发布:预计202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45亿亩次,同比增加19.2%。其中,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蚜虫等迁飞性害虫和二化螟、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将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70%以上的产区构成成灾风险,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可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并称,植物病虫害通常会对农业产量造成重大损失,成为日益威胁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病虫害的早期监测方法目前仍然停留在主要靠人工肉眼来识别、判断,存在效率低、误差大、滞后性严重等弊端;也有提前施药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但会产生用药不精 准、时机不成熟,造成农药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逐渐严重,农户单打独斗作业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越来越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奥谱天成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全波段具备更为丰富的光谱信息,可反映植被不同生物物理特性的细微变化,目前已在农作物营养素诊断、分类识别、品质鉴定、食品加工、病虫害监测等方面有大量研究和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果品等农作物的病虫害监测方面。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精 准农业的应用:1、农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预估;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农作物旱情监测;4、土壤水分含量和分布监测;5、农作物养分监测......无人机高光谱的柑橘黄龙病植株的监测与分类在柑橘树病虫害方面:高光谱成像仪对柑橘黄龙病进行了早期无损检测及病情分级,快速诊断、快速识别正常、缺素和黄龙病柑桔叶片。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农林业病虫害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当然高光谱成像仪也不仅仅只适用于农林业,也应用到了地质勘探、工业分选、公共安全和水质环保等方面。
  •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土壤水解性氮测定法》等123项省农业地方标准废止的通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地方标准管理办法》《辽宁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第17号通告《关于废止等212项辽宁省地方标准的通告》,《土壤水解性氮测定法》(DB21/T 599-1991)等123项省农业地方标准已废止,自2024年6月13日起生效。特此通告。附件:123项省农业地方标准废止清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2024年7月11日附件123项省农业地方标准废止清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DB21/T 599-1991土壤水解性氮测定法2DB21/T 606-1991土壤碳酸盐测定法3DB21/T 607-1991土壤盐分总量测定法—重量法4DB21/T 608-1991土壤可溶性盐分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离子测定法—双指示剂滴定法5DB21/T 609-1991土壤可溶性盐分中氯离子测定法—磷酸银滴定法6DB21/T 610-1991土壤可溶性盐分中硫酸根离子测定法—EDTA容量法7DB21/T 611-1991土壤可溶性盐分中钙、镁离子测定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8DB21/T 612-1991土壤可溶性盐分中钾、钠离子测定法—火焰光度法9DB21/T 613-1991土壤全铜、锌、铁、锰测定法10DB21/T 616-1991植株全氮测定法11DB21/T 617-1991植株全磷测定法—钒钼黄比色法12DB21/T 618-1991植株全钾测定法—火焰光度法13DB21/T 619-1991植株钙、镁测定法14DB21/T 620-1991植株铜、锌、铁、锰测定法15DB21/T 1495-2007彭泽鲫鱼苗鱼种16DB21/T 1496-2007黄颡鱼鱼苗鱼种17DB21/T 1497-2007中华绒螯蟹苗种18DB21/T 1498-2007虹鳟鱼鱼苗鱼种19DB21/T 1499-2007德国镜鲤鱼鱼种20DB21/T 1500-2007刺参苗种21DB21/T 1501-2007菲律宾蛤仔22DB21/T 1502-2007南美白对虾苗种23DB21/T 1503-2007牙鲆苗种24DB21/T 1504-2007虾夷扇贝苗种25DB21/T 1505-2007海蜇苗种26DB21/T 1698-2008辽宁绒山羊鉴定方法27DB21/T 1730-2009北虫草菌种生产技术规程28DB21/T 1749.1-2009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监测技术规程29DB21/T 1749.2-2009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防控技术规程30DB21/T 1749.3-2009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检验检测技术规程31DB21/T 1840-2010蝴蝶兰温室栽培技术规程32DB21/T 1858-2010农产品质量安全 光棘球海胆 苗种33DB21/T 1861.4-2010水产生物种质检验技术规程 简单重复序列扩增法34DB21/T 1862-2010农产品质量安全 缢蛏增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35DB21/T 1958-2012水产动物 DNA鉴定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法36DB21/T 1960-2012辽宁省人工鱼礁建设技术指南37DB21/T 2048-2012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水分、钙、总磷、粗灰分、水溶性氯化物、氨基酸的测定 近红外光谱法38DB21/T 2054-2012玉米品种田间鉴定技术规程39DB21/T 2055-2012花生种子生产技术规程40DB21/T 2089-2013动物电子标识技术规范41DB21/T 2106-2013玉米种子纯度SSR分子标记鉴定方法42DB21/T 2144-2013毛蚶苗种43DB21/T 2163-2013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规程44DB21/T 2212-2013硬壳蛤 苗种45DB21/T 2261-2014茶树菇栽培技术规程46DB21/T 2289.1-2014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1部分:中性脂的测定47DB21/T 2289.9-2014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9部分:灰分的测定48DB21/T 2290-2014唇鱼苗鱼种49DB21/T 2305-2014温室大棚输送器技术条件50DB21/T 2325-2014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51DB21/T 2341-2014马铃薯种薯(种苗)病毒多重RT-PCR检测技术规程52DB21/T 2395-2015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检测 PCR法53DB21/T 2396-2015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检测 PCR法54DB21/T 2410-2015养殖水体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度谱法55DB21/T 2416-2015梨高接换种生产规程56DB21/T 2451-2015玉米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检测方法57DB21/T 2466-2015禽流感病毒免疫层析(胶体金)检测方法58DB21/T 2469-2015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方法59DB21/T 2493-2015黄腐酸水溶肥料60DB21/T 2496-2015花生储藏技术规程61DB21/T 2501-2015大白菜贮藏保鲜技术规程62DB21/T 2510-2015苹果高接换种技术规程63DB21/T 2526-2015水稻育秧硬盘64DB21/T 2548-2015种猪氟烷基因PCR-RFLP检测技术规程65DB21/T 2549-2015仔猪乳糖酶基因检测技术规程66DB21/T 1517-2016玉米果穗剥皮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67DB21/T 2289.3-2016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3部分:酸值的测定68DB21/T 2289.4-2016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4部分: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69DB21/T 2592.2-2016鸡传染性疾病检测方法 第2部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荧光RT-PCR诊断技术70DB21/T 2598-2016褐藻酸寡糖含量的检测71DB21/T 2633-2016滑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72DB21/T 2637-2016草莓贮运技术规程73DB21/T 2645-2016大蒜露地生产技术规程74DB21/T 2648-2016水稻育苗基质75DB21/T 2743-2017动物源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76DB21/T 2786-2017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条件77DB21/T 2797-2017矮化中间砧苹果密植栽培技术规程78DB21/T 2826-2017O型口蹄疫病毒RT-LAMP检测方法79DB21/T 2870-2017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PCR检测方法80DB21/T 2871-2017口蹄疫病毒RT-LAMP检测方法81DB21/T 2872-2017细菌常见主要耐药基因检测技术82DB21/T 2892-2017液固扩繁香菇栽培种83DB21/T 1646-2018沿江牛84DB21/T 2922-2018冲压式棒状生物质燃料成型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85DB21/T 2923-2018田园管理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86DB21/T 2948-2018鹿茸煮炸技术操作规程87DB21/T 2985.1-2018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 第1部分:术语和分类88DB21/T 2985.2-2018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 第2部分:基本要求89DB21/T 2985.3-2018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 第3部分:市场建设和管理规范90DB21/T 3000-2018蛋鸡无抗饲料营养标准及加工工艺技术规范 调整氨基酸比例法91DB21/T 3005-2018牛冷冻精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92DB21/T 3043-2018苹果芽变鉴定规范93DB21/T 3052-2018口蹄疫病毒A型抗体快速检测方法 镧系荧光免疫层析法94DB21/T 3053-2018口蹄疫病毒O型抗体快速检测方法 镧系荧光免疫层析法95DB21/T 3054-2018犬巴贝斯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96DB21/T 3059-2018饲料中铜、锌、铁、锰、钙、磷、钠、镁、铅、铬、镉和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97DB21/T 3060-2018饲料中香兰素、乙基香兰素、肉桂醛、桃醛、 乙酸异戊酯 、γ—壬内酯、肉桂酸甲酯、 乙基麦芽酚、大茴香脑的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98DB21/T 3061-2018饲用微生物制剂中粪肠球菌的检测方法99DB21/T 3093-2018犬冠状病毒病诊断技术规范100DB21/T 3095-2018犬非结核细菌性肺炎诊断技术规范101DB21/T 3119-2019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测定 叶绿素荧光法102DB21/T 3120-2019水产动物物种分子鉴定 COI、16S rRNA分子标记法103DB21/T 3124-2019萝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04DB21/T 3136-2019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05DB21/T 3222-2020高粱耐盐碱鉴定技术规程106DB21/T 3239-2020腐植酸含量快速检测技术规范107DB21/T 3241-2020转基因玉米成分检测操作技术规范108DB21/T 3253-2020小反刍兽疫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109DB21/T 3256-2020非洲猪瘟病毒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规范110DB21/T 3257-202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LISA抗体检测方法111DB21/T 3273-2020猪伪狂犬病毒野毒株与gE基因缺失疫苗株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112DB21/T 3278-2020饲料添加剂凝结芽孢杆菌产品检测113DB21/T 3304-2020畜禽粪便中西玛津残留量的测定114DB21/T 3305-2020土壤中毒杀芬残留量的测定115DB21/T 3321-2020生物炭分级与检测技术规范116DB21/T 3324-2020玉米秸秆饲料熟化机 技术条件117DB21/T 3801-2023黄条鰤 亲鱼与苗种118DB21/T 1828-2010玉米 半湿润区高产技术规程119DB21/T 2221-2014设施辣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120DB21/T 2222-2014设施茄子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121DB21/T 1028-1999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操作规程122DB21/T 2793-2017水稻抗稻曲病鉴定技术规程123DB21/T 3074-2018花生抗网斑病鉴定技术规程
  • 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批准文号)
    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产品性能验证批准文号:兽药生字010688870符合FAO及OIE技术要求:以VP72 编码区域作为检测靶基因检测样本:血样、组织及肉产品、饲料、精液、环境样品规格:50 头份/盒产品特点:免核酸提取:以血液和组织匀浆提取液为检测样本,直接稀释裂解(无需核酸纯化步骤)进行PCR检测,避免操作误差及污染,保障检测的准确性;现场快速:配合16孔、48孔、96孔便携型荧光PCR设备(温控速度8℃/s),可在30min内完成检测,满足不同检测通量需求;可搭配市场上主流的PCR检测仪器;性能优良:灵敏度达到10³拷贝/mL全血及血清(法国标准协会AFNOR Standard for veterinary PCR方法比对验证)。销售电话:赵卫刚(销售总监)152 1028 2322 张 斌(华东区)158 1103 4324张云鹏(华北区)138 1072 4219 马国超(华南区)159 0108 4089
  •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开启数字化新征程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在医疗、教育、金融等众多领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农业被评为最具前景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应用场景之一。在我国,农业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涉及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农作物图像分析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农业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构建等。其中,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有农作物根-茎-叶-种子的表型分析测量、农作物长势识别、杂草识别、病虫害识别、果蔬品质检测以及自动采摘等方面;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构建的应用有农作物病害预测、虫害预测、墒情预测、产量预测、价格预测、专家系统等,能够对农作物的生产链进行实时的监管控制,从而提升作物的产出量和品质。伴随着农业领域多元性数据的存在与大量理解力问题的出现,单一机器学习技术已经难以解决。作为一家深研农业十余年的现代化企业,托普云农将前沿信息技术与农业专业深度融合,通过传统图像处理与最新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起针对农业的多维混合算法模型,并使用积累多年的农业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学习,满足当前多元化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要,并深受业内关注。其中图像处理主要是对图像进行分割、前景提取、获取关键信息等,深度学习主要包括目标检测和图像分类等对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农业病虫害目标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托普云农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对已构建好的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学习,利用训练后的目标检测算法模型对各作物的病虫害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病虫害数量对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与预警;根据识别的病虫害的种类给出病虫害档案,包括病虫危害情况、病虫害特征、病虫害原因、防治措施等。历经近十年的研究实践,托普云农已有60TB约2000多万张图库,15万张精选样本库,每月增量达3TB。目前已覆盖包括草地贪夜蛾、大螟、二化螟、稻飞虱等国家一二类农作物主要虫害109种的识别,病害识别覆盖小麦、玉米、水稻等6种农作物,涵盖赤霉病、灰斑病、稻瘟病等在内59种病害,平均识别一张图片3s左右,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植物表型研究在作物育种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托普云农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农作物根-茎-叶-种等器官进行特征提取与降维、目标分割与定位、高精度图像识别与检测,现已实现了对玉米珠型、作物株高、剑叶夹角、籽粒果穗考种、作物形态测量、叶面积分析、亩穗数测量等的多个作物表型识别与测量。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型构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托普云农通过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从大规模数据集中训练出墒情预测、作物病虫害预测、作物生长等模型,搭建成作物生长管理系统,由此为作物生产进行规划与管理;通过海量图像数据的积累以及高精度的目标检测和样本分类技术的应用,对病虫害分布及时自动感知,对虫害首发期、爆发期的有效预警预测;通过对传感器数据与视觉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模型的应用,进而预测作物产量。此外,托普云农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应用于果实成熟期禁止打药监测等农事作业行为识别;烟火识别;文字识别以及人脸、动物、车辆、农机等集成第三方生态识别领域……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农村领域网格化治理能力,提升乡村居民幸福感。随着对人工智能的利用不断深入,农业生产管理与科研领域也展现出更多新的变革。在江苏海门的高标准农田里,从选种耕种、土壤成分监测、农田灌溉用水分析、病虫害识别预警、农业环境监测到农业专家系统、作物采收管理、产量预测、品质检验等全过程动态管理,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效率,藏粮于地更藏粮于技。在乔司农业产业示范园里,通过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分析,打造全域数字孪生、智慧农机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农情监测系统、种植管理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形成了生产、预测、防控等全要素智能化管理,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江西湘东的数字种业园区里,结合科研和产业需求,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打造智慧种业服务平台,涵盖6大应用场景,从育种、制种、种子检验、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强化信息监测以及溯源管理,探索水稻生长标准模型,创新园区服务体系,保障优质种业发展。在浙江古林的数字农田里,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农业遥感、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打造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导航系统、大田精细化生产灌溉管理系统、“天空地”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并在超过1万亩的规模化种植基地进行集成示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产业应用模式,为更多水稻产区提供种植推广示范样板。当前,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农业、服务业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未来,在各种农业人工智能设备工作中,数据上“云”更便捷;在农业生产中,全要素数据采集汇聚、智能决策分析、精准作业指导和操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在农业科研中,基地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分析更加便捷、智能,研发更加高效,目标更加精准。虽然现代农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农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工作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评选坚持“顶天立地”导向,立足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定位与优势特色,聚焦年度重大进展,严格评选标准,经全院推荐提名、同行专家通讯评审、院士专家会议评审、综合评选等过程,共评选出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8年全院科技创新亮点的重大科技进展,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类4项、重大品种与产品类2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类4项,具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全面解析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团队完成了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是目前植物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工程,构建了全球首个接近完整、高质量的亚洲栽培稻泛基因组,深入解析了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数据应用平台,促进了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水平的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发现稻瘟菌致病性和水稻抗病性新机制。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刘文德研究团队揭示了植物营养和抗病性间的内在联系,解析了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特异的SD-1类受体激酶在抗稻瘟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对进一步解析水稻的先天免疫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创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团队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大量应用后不但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更在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从动物源头控制人兽共患传染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史。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团队整合数百份材料的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数据,利用多重组学方法全面地揭示了番茄代谢物的育种历史,在多重组学大数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团队培育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创建的二维码标记与数据处理、胸肌率与皮脂率选种技术等创新性显著,商品代肉鸭出栏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4%,大幅度提高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研制与产业化生产。上海兽医研究所薛飞群研究团队完成了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的药效筛选、制备工艺研究、药理药代研究、毒性及安全评价、临床研究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突破了生产工艺、吸收代谢途径、兽药残留研究等技术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技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团队首创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培育出高密度、高素质、盘根成毯的油菜毯状苗,首创连续切块、对缝插栽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解决了稻茬田黏重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油菜高效率高密度移栽难题,攻克了油菜机械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陈惠哲研究团队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模式,研发了配套播种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出苗系统,实现模式、装备与技术配套,解决了机插育秧关键环节出苗差、不整齐、烂芽死苗等问题,对推动机插育秧模式转型及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市应用超5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641”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棉花研究所张西岭研究团队培育的优质棉新品系“中641”与“宽早优”植棉新技术集成,2018年在新疆示范种植增产效果显著,纤维品质明显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韭蛆防治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团队依据各地栽培特点,进一步完善“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2018年,该技术在我国韭菜主产区推广应用473.9万亩次,攻克了韭蛆为害与“毒韭菜”顽症。 /p
  • 农业科研项目:大专家"批发" 小专家"零售"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稳定的经费支持,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大多来自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部委立项,而更关注农业生产基本研究的地方农业科研经费大多只能通过争取项目获得,因此研究经费及内容“对上多对下少”。   更甚的是,一些主持项目的大专家成了项目“批发商”,获得子项目的小专家再“零售”给其他人员,这种方式甚至导致寻租发生。   农业科研经费及内容“对上多对下少”   “现在的农业科研条件应该说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研经费仍然没有稳定的支撑。”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说,“下乡需差旅费、参加会议要会费,找块实验地需承包费,连发表论文都要钱,没有经费什么科研也做不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许艳丽以大豆害虫防治为例,算了一个小型科研课题的经费支出账:生物农药三四千元 两亩实验地的承包费1000元 往返试验四五趟,包括吃、住、交通费,两个人一共得5000元。“加上用工、种子、化肥、灌溉,这一个试验点就得两万元。农业项目多是三五个点,得6万到10万元,一个项目要做三五年,需要30万到50万元。”   如果争取不到项目,以上这些基本科研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大都通过项目下发。拿到项目的专家和团队就能搞科研,拿不到项目的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农业科研项目怎么得到?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说,农业科研项目近似于主持人负责制,大项目多集中在北京等地的专家手里。科研项目主持人召集权威专家组成核心团队,并设计子项目。再把相应子项目分包给相关专家,但分包给谁,几乎就是主持人说了算。为了拿到项目,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就会托关系、递材料,出现目前农业科研人员“千军万马跑项目”的现象。   谈起“跑项目”,很多农业科研人员都很无奈。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一些专家直言,“不跑项目就没钱搞科研,跑项目还容易助长腐败之风。”   “由于科研经费归项目所有,所进行的农业科研只能围绕着项目展开,而不是解决农业生产一线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创新脱离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矫江说,很多农业科研人员愿意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推广和农业知识培训,但没有起码的实验和科研经费,总不能让科研人员自己搭钱,只能拿到什么项目做什么研究,导致农业科研“对上多对下少”。   “疑难杂症”项目风险高耗资多立项结题难   据黑龙江省一些农业科研专家介绍,目前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疑难杂症。参与查验病症的专家说,这些疑难杂症田间症状表现不一,比如水稻粒变褐色、玉米秸秆中有黑线等。这些病症曾被怀疑是稻瘟病或者玉米虫害,但检测之后发现都不是,从病理学上也查不到发病原因。   专家在田间发现,黑龙江省有的地区大豆接近成熟时茎杆在距离土层10厘米处折断,周围没折断的大豆病株茎秆也已坏死,出现症状的大豆植株很容易被风刮倒。临近作物成熟时出现病症损失最大,农民的生产资料、人工、机械等费用都已经投进去了,大豆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农业稳产高产和农民种植积极性。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但由于立项难、耗资大、出成果几率小,很少有专家愿意研究这些疑难杂症。疑难杂症缺乏可供查阅的材料和应对的经验,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调研。调研周期长,科研人员可能经过一两年研究也得不出结果。如果做不出结果,还会影响以后的项目申请,所以即便一些专家有心尝试攻克这些疑难杂症,也会望而却步。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疑难杂症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一旦病情蔓延,将成为粮食生产隐患。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文景芝说,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很多疑难杂症,每年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专家指出,一种作物每年因病虫害危害减产10%左右,而这个比例完全可以通过病虫害防控降低到5%左右。按照全国粮食总产1万亿斤计算,每年可以节约粮食500亿斤。   大专家“批发”小专家“零售”   “大的农业科研项目往往套着一些小项目,多由国家、省、市等多级专家承担,从上到下形成了金字塔式格局。”刘忠堂说,主持项目的专家找到行业内比较有名的单位和人员组成第一级课题组,在项目最顶层。省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二级,是项目的组成部分,各研究室、所是三级,特别大的项目还可能分到县里,就是最底下的一级。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到,为了拿到项目获得农业科研经费,地方科研院所的专家大都需提前了解“上面”有什么项目,可能谁主持,大体是什么构架?怎么能参与其中?   “跑来项目的专家未必是业内最有能力的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大都‘学究’一些。”矫江直言,只要不违反原则,主持人几乎是想给哪个专家就给哪个专家,这就留下了寻租空间。大专家逐渐成了项目“批发商”,小专家再把子项目“零售”给单位内其他人员。   有的专家申请下来项目,实际做项目的人却是学生和其他专家。有关专家介绍,尽管项目主持人会制定好整个项目的思路和框架,但项目中很多基础实验和数据都来自地方科研院所的专家。所以有些项目做到什么水平,不是取决于项目主持人,而是取决于地方专家,甚至是一些专家的学生水平。   一些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农业科研因难以立项导致经费缺乏而严重萎缩。矫江举例说,农业气象研究同作物育种、栽培、植保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农业气象研究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所以各省级农科院所中农业气象研究严重萎缩,有的级别降低由“所”变“室”,有的干脆没人了。   农业科研应具有一定前瞻性。专家认为,未来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农业科研不仅要及时适应,还要提前进行趋势性研究。以玉米为例,随着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机械化耕作和收割水平提高,需要推广耐密植品种以提高产量,需要更多成熟期短的早熟品种方便机械收割,这就给玉米育种提出了新的考验。   因需设“所”建立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   针对农业科研“千军万马跑项目”、“对上多对下少”,“疑难杂症”项目风险高、耗资多,农业科技创新脱离农业生产一线等问题,许艳丽、刘忠堂等有关专家建议:   第一,除保障基本工资和办公费用外,给予科研院所或者专家稳定和常态化的科研经费,特别是基础性农业科研方面。许艳丽说,要让农业科研核心回归到农业和农民最需要的轨道上来,“既对上又对下”。让基层专家静心搞科研,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科研方向。   “这样,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气象研究等难以获得项目支持,以及大垄覆膜等没有物化成果激励的农业种植技术研发也能确保必要的科研经费。”许艳丽说。   第二,一些重要课题需要科研经费较多,可在稳定经费支持基础上额外争取。矫江说,类似转基因、沼气推广和突发性病虫害防治等科研项目需要经费较多,下拨经费时应有所倾斜。   第三,因需设“岗”设“所”。为避免稳定经费支持滋生科研人员工作懈怠情况发生,可借鉴国外因需“设岗”“设室”经验,根据农业生产和科研需要设立研究室。定期淘汰和整合一些对农业科研意义不大的单位,适时创建新的研究室,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常态化的科研经费发挥作用。   专家认为,农业的基础性研究可由政府出资,而应用性、开发性研究可由企业本身,或者委托科研单位和高校进行,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需求,又能让企业获得收益,从而建立一种长效的研发机制。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投资中,企业,甚至农民的农业科研投资都占有一定比例。   第四,降低疑难杂症立项审批标准,延长结项周期,建立疑难杂症专项研发资金,减小研发风险性。文景芝等专家建议,在立项时降低对疑难杂症研究预期目标的要求,增加立项可行性。由于疑难杂症项目风险高,科研人员可能经过一两年研发也没有新的进展,所以结项时应适当放宽标准,延长项目周期,给予项目团队充足的时间进行调研和普查。   第五,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拓宽农业科研投资渠道。专家建议,严格把关申请重大科研项目专家的科研和业务能力。出台以既有研究成果等为标准来遴选相关子项目专家的可操作方案,彻底摒除基层专家“跑项目”的寻租空间。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进入农业科研领域,通过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农业生产一线。
  • 88项成果获奖!2020年度宁夏科学技术奖励获奖名单出炉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授予“铸造用工业级3DP打印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宁夏新能源高效消纳综合技术创新与实践”2项成果为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授予“黄河宁夏段防洪减灾工程方案优化与智能监管关键技术”1项成果为2020年度自治区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奖,  ★授予“天然气调压系统关键控制阀”等8项成果为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授予“新体系高能比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26项成果为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授予“铜基纳米分子磁体的构筑及相变机理的热力学研究”等51项成果为2020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020年度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一、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项)  (一)铸造用工业级3DP打印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二)宁夏新能源高效消纳综合技术创新与实践。  二、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黄河宁夏段防洪减灾工程方案优化与智能监管关键技术。  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项)  (一)天然气调压系统关键控制阀。  (二)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在宁夏电网的优化及应用。  (三)高性能铁基费托合成催化剂开发、规模化制备及工业应用。  (四)玉米调结构转方式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五)宁夏特色瓜菜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示范。  (六)河套盐碱地生态治理及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七)干旱区城镇绿色建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八)多院区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体系创建及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应用。  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6项)  (一)新体系高能比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二)45-28nm配线用Ta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品质提升。  (三)面向智能配电网的快速供电恢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四)换流站阀厅设备动态监测及壁面清洁组合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五)循环换热一体化分离装备的国产化研发及工业应用。  (六)年产1500万吨智能高效输送装备研制。  (七)新型高效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蒸汽轮机配套关键零部件研制及产业化。  (八)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网安全态势感知、预警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  (九)宁夏地区非常规石油资源关键开发技术创新及规模化应用。  (十)宁夏主要粮食作物病虫草害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十一)旱区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十二)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  (十三)枸杞质量标准及检测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十四)滩羊肉质提升及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十五)奶牛乳腺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十六)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十七)黄土丘陵区退化草地恢复过程及其碳氮效应。  (十八)面向可持续经营的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生态系统过程与稳定性研究。  (十九)宁夏盐环定扬黄工程节能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十)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二十一)地震活动场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及应用实践。  (二十二)国土空间变化智能监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二十三)磁性层状LDH超分子组装与靶向缓释给药系统设计研发。  (二十四)利用双细胞膜片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及其修复大段骨缺损研究。  (二十五)生物节律基因调控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  (二十六)眼遗传病精准诊断体系构建的研究。  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51项)  (一)铜基纳米分子磁体的构筑及相变机理的热力学研究。  (二)氢能清洁生产及高附加值化学转化理论与实践。  (三)GIS设备间歇性缺陷智能巡检与定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四)超(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检测诊断技术提升及工程应用。  (五)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配电网运营效率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  (六)高纯金属钒制备关键技术。  (七)太空射线科学探测卫星用铍窗口材料制备技术。  (八)基于窄带蜂窝网络集成组网的智能化能源计量仪表。  (九)LGK-315大功率逆变等离子弧切割/气刨机研发。  (十)基于SCADA系统的机采系统效率在线测试技术研究。  (十一)电解锰精滤渣煅烧烟气SO2还原阳极渣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研究及示范。  (十二)构建为创造性服务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  (十三)宁夏牛羊养殖模式及饲草料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十四)荞麦燕麦新品种信农1号、黔黑荞1号、燕科1号引育及推广。  (十五)六盘山深度贫困典型区特色种养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十六)特色优势农产品功能成分检测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  (十七)枸杞病虫害防治高效精准用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十八)水稻、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工艺技术研发与应用。  (十九)枸杞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十)宁夏高品质枸杞植保关键技术研究示范。  (二十一)防治稻瘟病芽胞杆菌杀菌剂的研发与生防机制研究。  (二十二)气温升高与干旱对灵武长枣光合产物分配与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  (二十三)宁夏不同生态区设施环境优化与栽培模式研究示范推广。  (二十四)宁夏中南部地区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及配套作物栽培技术理论研究。  (二十五)特色林果业高效节水综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  (二十六)宁夏设施蔬菜西花蓟马定殖及寄主定位嗅觉感受机制研究。  (二十七)肉苁蓉人工控制寄生关键技术研究。  (二十八)宁夏枸杞药材质量形成对温度的响应机制研究。  (二十九)河流网演化与泥沙输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三十)黄土高原扬黄灌区(宁夏)增粮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十一)紫花苜蓿耐盐机理研究及应用。  (三十二)基于“互联网+”的宁夏水文监测数据采集与计算处理研究。  (三十三)基于多源探测资料和数值模式的宁夏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技术体系。  (三十四)宁夏固原岩盐资源勘查开发关键问题研究。  (三十五)石嘴山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及综合保护研究。  (三十六)宁夏古生物化石资源研究。  (三十七)基于毒损脑络学说研究苦参和柴胡中的新型抗老年痴呆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三十八)TLS 聚合酶对消化道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  (三十九)枸杞多糖经TLR/NF-κB通路对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生成的抑制。  (四十)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通过MMP/LOX促进胃癌转移的研究。  (四十一)心肌泛素连接酶MuRF2抑制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四十二)抗感染组织工程骨的研制及体外研究。  (四十三)PGC-1β调控乳腺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四十四)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与卵巢保护的探讨。  (四十五)磁共振新技术在新生儿脑发育和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四十六)TGF-β/Smads信号通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损伤性卵巢早衰中的分子机制。  (四十七)脊髓脊柱神经外科疾病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四十八)椎间孔镜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四十九)胃肠道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系列研究及安宁疗护的临床实践。  (五十)小腿远端蒂穿支皮瓣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五十一)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细针穿刺芬太尼-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应用研究。
  • 首届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实训)培训班暨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班通知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7eaeab43-e5f6-42fe-b8ff-f9872b9409cb.jpg" title=" 111.png" alt=" 111.p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首届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实训)培训班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暨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培训班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通& nbsp 知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和政府监管部门对此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鉴于食品安全是前题,质量和营养价值是根本,确保人民健康是最终目的,从食品与农产品生产经营到餐桌的全程严格检测、控制和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的社会需求,广大民众的期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为统一规范快检操作流程和要求,提高快检人员的食用农产品快检技术水平,确保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充分发挥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生产企业、食药监执法人员的快检技术水平,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快检专业委员会、北京培黎食品药品安全培训中心、北京新思路农业技术开发中心决定于2019年7月16日-19日在北京举办“首届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实训)培训班暨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培培训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培训结束由主办单位颁发结业证书,欢迎各相关单位积极组织报名参加!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8px " strong 一、组织机构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主办单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快检专业委员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食品药品安全培训中心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北京新思路农业技术开发中心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协办单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合作社推广网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承办单位: /strong 北京君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二、培训内容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一)相关法律法规及快检室建设(理论+案例)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快检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中的地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快速检测技术执法现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构成及生产环节风险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评价规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 我国农产品安全现状、快检技术产品及企业发展现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6. 快检室建设的场地、人员、设备、技术等要求和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二)农兽药、霉菌毒素快检技术应用(理论+实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种养殖环境农兽药残留现状及相关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酶联免疫及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胶体金及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酶抑制法农药快检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5. 非洲猪瘟病毒快速检测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三)鲜活农产品微生物快检技术应用(理论+实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鲜活农产品微生物污染现状及相关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培养基纸片法等微生物培养鉴定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4. 测序微流控等新型微生物快检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四)优质农产品掺伪等其他快检技术应用(理论+实操)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 掺伪等其他农产品安全现状及相关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 化学比色分析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font-size: 18px " 三、培训收获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培黎食品药品安全培训中心于2017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立,隶属于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在业务上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心设有食品药品应急演练实训基地、职业化食品药品检查员实训基地,以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为平台,集导调监控、模拟执法、辅助评估、综合保障、监督管理“五大系统”为一体,立足于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创建最先进最完备的“朱日和”式的实训基地,为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培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等各方面的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期培训班将以“面向基层,贴近工作,基础实用, 拓展视野”为宗旨,坚持以技能实践为主旨,争取做到学以致用,落到实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参加本次培训班并顺利结业的学员,将由主办单位签章颁发结业证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四、拟邀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毕玉安 /strong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稽查专员(正司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严卫星 /strong ---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春雷 /strong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曹文立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食品安全快检专业委员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王崇民 /strong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执行主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严可以 /strong ---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王文珺 /strong ---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于& nbsp 勇 /strong ---北京智云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五、培训安排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培训时间:2019年7月16-19日(16日全天报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培训地点: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六、注册方式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请于7月10日前将培训班报名回执发邮件至会务组邮箱;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1.培训费:3200元/人&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团体价:2800元/人(3人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3.学生价:2000元/人(需持学生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注:以上费用含培训及实操仪器使用和耗材。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指定收款单位:北京君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账 号: /strong 1105 0168 3600 0000&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开户行: /strong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门头沟支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汇款用途处请务必标明: /strong 学员姓名+快检培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color: rgb(0, 112, 192) " 七、联系方式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联系电话: /strong 010-57156677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E-mail: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ZC@CAXSL.CN& nbsp & nbsp 515860690@qq.com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联 系 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 & nbsp 超& nbsp 13011211008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刘 & nbsp 敏& nbsp 18518817256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包爱林& nbsp 13488857198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附: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 a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6/attachment/b12a0984-7af7-4c6a-ac5b-f004346afc07.docx" title=" 报名回执表.docx"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02, 204) " 报名回执表.docx /a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p p 食品安全快检专业委员会&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培黎食药安全培训中心& nbsp & nbsp & nbsp 北京新思路农技中心 /p p 二〇一九年五月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二〇一九年五月 & nbsp & nbsp & nbsp 二〇一九年五月 /p p br/ /p
  • 中科院2018年度“述职报告”——生命科学亮点多多 国产高端仪器取得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bed2251-43e0-42b2-99ac-7d3dd970c69d.jpg" title=" 2.png" alt=" 2.png" width=" 565" height=" 165" style=" width: 565px height: 16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科院2018年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已最终确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6项,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12项,其中生命科学工作亮点多多,自主研制高端科学仪器取得重要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1.能为肺部做磁共振的临床检测中心落户武汉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331ee26-bf4a-4c7e-94cf-2907185c21c4.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左:核心装置超极化气体发生器 右:我国首幅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9dc5765-c93b-4c5b-8b6b-1ea8a3137c6b.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欣、中科院院士叶朝辉带领的科研团队克服技术难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弥补了传统磁共振成像不能检测肺部空腔结构的缺陷,成功“点亮”人体肺部,且能同时获得肺部气气、气血交换的功能信息,成为肺癌等重大疾病早期科学研究和诊断的新利器。目前,该成果已转移转化成立产业化公司,且正在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2018年7月在同济医院建立了第一个肺部气体磁共振临床检测中心,用于大规模临床病例获取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中科804”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重要成果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ab80c92-ad65-4e51-ab8b-8e04c898de9d.jpg" title=" 5.png" alt="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科804”黑龙江省五常市示范基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团队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相关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804”和“中科发”等水稻新品种是该团队利用该理念培育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2018年,国审稻“中科804”在黑龙江五常市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在产量、抗稻瘟病、米质、抗倒伏、整精米率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对引领我国水稻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成果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上述成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突破体细胞克隆猴世界难题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9afba1c-869d-4bee-83c2-b40cf82c684b.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 /p p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科研团队攻克生命科学前沿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于2017年11月27日诞生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12月5日诞生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该成果于2018年2月8日作为封面文章在《细胞》杂志发表。 /p p   该成果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 格登(John B. Gurdon)在同期《细胞》杂志发表评论说:“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通过克隆技术的精准优化,结合表观遗传修饰的运用,攻克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原有的技术瓶颈……一个定制化卵母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的时代开启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4.1类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GV-971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筹)/上海药物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fb99f28f-e7f5-4e9a-b5fa-6895a8a652d3.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GV-971与Aβ的分子结合模型 /p p   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筹)/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口服抗阿尔茨海默病(AD)创新药物,具有全球专利保护。2018年7月17日,临床III期揭盲试验结果显示,GV-971在认知功能改善的主要疗效指标上达到预期,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且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安全性好,适合长期服用。源于靶向脑肠轴治疗理念和独特的多靶点作用特征,GV-971成为16年来全球AD治疗领域首个在临床III期试验中获得成功的药物。此次成功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提出了新策略,为患者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上述成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个性化药物——基于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药研发”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创建成功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c223197-b12d-490a-979c-5e0cd315b4f1.jpg" title=" 8.png" alt=" 8.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创建成功 /p p   染色体携带了生命体生长与繁殖的遗传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线型结构的多条染色体,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环型结构的一条染色体。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经多年不懈探索,成功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他们以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含有十六条线型染色体)为研究材料,通过15轮的染色体融合最终成功创造只有一条线型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SY14;发现虽然该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酵母细胞却具有正常的生长与生理功能及接近正常的交配与减数分裂功能;揭示了染色体结构与实现细胞生命功能的全新关系。这项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简约化生命——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表明复杂的生命形式也可以以简约化、全新的形式来表现。 /p p   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诞生”,在基因组进化上建立了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桥梁,让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更进一步。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6.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重要进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筹)/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f8289eaf-f108-485d-ab1c-cd2c72e4d433.jpg" title=" W020190114605218954154.jpg" alt=" W02019011460521895415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科804”黑龙江省五常市示范基地 /p p   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筹)/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大胆颠覆,在模块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水稻分子设计育种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建立了“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获得审定水稻、大豆、小麦等新品种15个(含5个国审品种)。2018年,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均表现突出。“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等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相关成果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国科学家在现代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对指导作物遗传改良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p p   上述成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7.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研究和技术装备取得新进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b92f6f0-953a-488b-a3bf-ab2c29b102da.jpg" title=" 9.png" alt=" 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1月12日早9:19出生男婴,重2950克、身长49厘米 /p p   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A类)、“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B类)等支持下,相关单位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沿研究和技术装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p p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世界首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材料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实现一名健康男婴在南京鼓楼医院顺利出生,这是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突破。 /p p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团队开发出简单、高效、标准化制备干细胞的方法,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和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承担的“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研制”国家重大科研装备项目通过验收,是国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也是第一台以治疗为目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自动化制备设备,具有通用性、模块化等特点,对推进我国在干细胞和相关细胞制备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p p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可变色荧光蛋白实现造血干细胞在体标记,首创出一套完整解析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全过程的研究体系,该成果于2018年11月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率的转化研究提出新理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8.自主研制高端科学仪器取得重要进展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196188f-f295-4e0c-80ee-616b9f6bb9a2.jpg" title=" W020190114605215982189.jpg" alt=" W02019011460521598218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系列高性能条纹相机 /p p   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深入推进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制工作,在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等支持下,2018年进一步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p p   条纹相机是唯一同时具备超高时间分辨(皮秒-飞秒)与高空间分辨(微米)的高端科学仪器,代表了当前光电诊断技术的最高水平。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自主研制的“系列高性能条纹相机”包括同步扫描条纹相机、大动态范围条纹相机、飞秒条纹相机等8类,突破了电子光学系统设计、高性能光电阴极制作等核心关键技术,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中得到应用。 /p p   我国对光学显微镜特别是高端光学显微镜需求非常旺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研制的“超分辨光学显微系统”包括双光子显微镜、STED超分辨显微镜等4类,突破了大数值孔径物镜、特种光源等核心关键技术,对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光学显微镜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p p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便携式X射线源实现对二维物体和真实生物体的超低剂量X射线量子关联成像,为高端科学仪器自主研制和相关高精尖技术研究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p
  • “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公布
    2016年12月29日,农业部公布了“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名单。“十三五”期间将形成由4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97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37个学科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相关的建设工作即将开展。  通知如下: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名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探索实践以“学科群”为单元建设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实验站(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站)”),有力地推进了协同创新,提升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效,我部对“十二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进行了评估,并对部分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站)进行了调整。同时,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等领域,新增了一批学科群和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42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97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37个学科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现予以公布(见附件1),并就做好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是明确职责任务。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本学科群的重点实验室(站),紧紧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科技需求,突出强化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等三个领域,研究制定学科群建设方案(格式见附件2),并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制每个重点实验室(站)的建设任务书(格式见附件3)。请于2017年3月31日前,将上述材料纸质版一式3份,报送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电子版发送至menghong@agri.gov.cn。  二是强化协同创新。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要强化牵头作用,组织好学科群年会,并对各重点实验室(站)进行年度考核 通过共同申报科技计划项目、设立开放课题等,推进联合攻关 依托各类学会(协会),利用研讨会等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要强化主体作用,配合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联合其他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做好学科群的运行和建设工作。科学观测实验站要强化支撑作用,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做好观测监测和技术集成示范。  三是加强运行管理。健全完善《学科群工作规则》《重点实验室(站)章程》等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仪器等资源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农业需求的关联度、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学术成果的创新度等三个方面,分类评价重点实验室(站)。对“十二五”已布局的重点实验室(站),年度考核不佳的,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 五年综合评估不合格的,取消资质。对“十三五”新增的重点实验室,先开展为期两年的试运行,考评合格后,再正式授牌。  附件:1..“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单.docx  2.“十三五”学科群建设方案(格式).doc  3.“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建设任务书(格式).doc农业部办公厅2016年12月29日  附件:“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单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类别序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称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华中农业大学3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深圳)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试运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2农业部水生动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试运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类别序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称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东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3农业部华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4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5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6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农业部蔬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北京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农业部寒带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黑龙江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3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辽宁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4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5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山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6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河南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7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河北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8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甘肃科学观测实验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0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青海科学观测实验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11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宁夏科学观测实验站宁夏农林科学院12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新疆科学观测实验站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3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庆科学观测实验站西南大学14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四川农业大学15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贵州科学观测实验站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16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西藏科学观测实验站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17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上海科学观测实验站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18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安徽科学观测实验站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江苏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浙江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稻研究所21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江西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22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北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23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南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24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福建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25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6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广西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27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海南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农业科学院28农业部核辐射农业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03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类别序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称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杂交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农业部籼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3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沈阳农业大学4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5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籼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6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7农业部华南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8农业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9农业部籼稻新品种创制与种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农业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2农业部水稻盐害科学观测实验站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3农业部江西东乡野生稻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4农业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5农业部华南水稻病虫科学观测实验站华南农业大学6农业部云南稻种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7农业部海南野生稻科学观测实验站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类别序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称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2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3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4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5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7农业部藏区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8农业部黄淮海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9农业部小麦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农业部新乡小麦高效育种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2农业部东北地区春小麦科学观测实验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3农业部华北地区小麦抗旱节水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4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5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抗旱耐盐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类别序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站)名称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东北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农业部东北中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 面上791项,原创33项!上海市公布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拟立项项目清单
    2023年03月0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示了791项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立项项目、33项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拟立项项目、235项软科学研究项目拟立项项目以及32项农业领域项目立项结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予以公示。公示链接:http://svc.stcsm.sh.gov.cn/public/guide公示期为2022年3月9日至2022年3月15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委反映。按照《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第五条之规定,个人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注明姓名和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我委对异议者的信息予以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被公示者的合法权益,我委对匿名且无明确证据和可查线索的异议,不予受理。材料寄送至:市科委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邮编200003)。投诉举报电话:63584446(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业务咨询电话: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xlsx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2年3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予以公示。公示链接:http://svc.stcsm.sh.gov.cn/public/guide公示期为2022年3月9日至2022年3月14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委反映。按照《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第五条之规定,个人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注明姓名和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我委对异议者的信息予以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被公示者的合法权益,我委对匿名且无明确证据和可查线索的异议,不予受理。材料寄送至:市科委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邮编200003)。投诉举报电话:63584446(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业务咨询电话: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2年3月9日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 (排名不分先后)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1低维介孔碳载原子有序合金催化材料的构筑及其电催化硝酸根还原制氨应用研究东华大学罗维2SMAD4/IGF2BP2/CTHRC1轴介导肿瘤-间质交互作用促进胰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探索和干预研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施思3溶酶体生成促进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新功能和新机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李洋4红光/近红外双稳态光致变色染料华东理工大学张隽佶5DNA分子神经网络计算华东师范大学裴昊6海水天然化学组成和污染成分对海盐气溶胶产生通量的影响上海复旦张江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王笑非7乙酰辅酶A代谢轴调控衰老相关分泌表型促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刘苹羽8铁基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调控与编织方案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吕佰晴9特异嗅觉神经元亚群的发育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10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组蛋白乳酸化调控机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柴佩韦11阻断糖免疫检查点新策略用于增强肿瘤免疫疗效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天舒12LCB-PLA仿生界面介导Pizeo1激活与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协同促进骨整合的机制研究上海浦东复旦大学张江科技研究院曹露13基于蛋白邻近标记的跨器官通讯研究体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安利伟14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在调控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董淑娴15肿瘤浸润B细胞亚群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功能机制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陈健16感觉神经调控组织驻留记忆性T17细胞介导银屑病复发的机制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医院楼方舟17靶向小脑的成瘾干预研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袁逖飞18环境声对术后疼痛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周文杰19基模型数量限制下基于改进Stacking集成学习提升人工智能眼病筛查准确性的方法与应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林森林20柔性双层聚合物基复合热电材料载流子传输机制的研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杜永21量子声子学与声子自旋同济大学任捷22精子sncRNA特异性富集及H3K4me3/H3K27me3异常滞留介导雄性生育力下降跨代遗传分子机制研究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郑小国23基于多孔材料的航空氢涡轮发动机氢气泄漏吸解、阻爆燃与振荡燃烧抑制研究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张漫24可用于CAR-T细胞赋能的肿瘤免疫微环境重塑分子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广川25昆虫感知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嗅觉机制解析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建彩26二氧化碳加氢直接制取航空煤油的耦合催化体系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鹏27基于弱微扰光学微腔多边形模式的非线性光学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林锦添28高性能二氧化钒基交叉感知神经元结构设计与训练方案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曹逊29色散本征偏振调控及其使能的红外光谱偏振同步无耗探测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冠海30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星际磁场观测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吕行31二维量子材料的电子态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刘中灏32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调控在肿瘤中的系统性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龙凌云33新型双核丰产金属催化剂的创制和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晓明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将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拟立项项目予以公示。公示链接:http://svc.stcsm.sh.gov.cn/public/guide公示期为2023年3月9日至2023年3月15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我委反映。按照《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投诉举报的调查处理办法(试行)》第五条之规定,个人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注明姓名和联系电话;单位提出异议的,请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我委对异议者的信息予以保密。为保证异议处理客观、公正、公平,保护被公示者的合法权益,我委对匿名且无明确证据和可查线索的异议,不予受理。材料寄送至:市科委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上海市人民大道200号,邮编200003)。投诉举报电话:63584446(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业务咨询电话:8008205114(座机)、4008205114(手机)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拟立项项目清单.xlsx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3年3月9日各有关单位: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项目评审立项工作日前结束。根据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结果,现确定对《抗纹枯病节水抗旱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等32个项目立项资助,市科委资助2345万元,其中2023年拨款1876万元。请各项目承担单位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研究任务。特此通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3年3月6日2023 年度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农业领域立项项目清单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123N11900100抗纹枯病节水抗旱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刘毅223N11900200优质耐热抗炭疽病青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李晓锋323N11900300基于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创制快速生长耐高温克氏原螯虾新品种上海海洋大学白志毅423N11900400浓香型桃等位基因挖掘及优质中晚熟黄桃新品种选育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李雄伟523N21900100智能化节能型垂直农场硬件设施及控制软件开发及示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邹军623N21900200模块化高能效智能垂直农场关键系统研发集成及产业化推广上海交通大学胡岳723N21900300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化低能耗优质叶菜植物工厂控制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上海交通大学章竞瑾823N21900400节能型垂直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示范同济大学林开颜923N31900100地产果蔬采后冷链保鲜减损关键技术研究上海海洋大学谢晶1023N31900200绿色微环境控制型果蔬保鲜包装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上海海洋大学李立1123N31900300细菌纤维素基生物保鲜膜对鲜食核桃的保鲜效果研究及技术规范建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陈臣1223N31900400高温菇保鲜关键装备和储藏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贾薇1323N31900500蓝莓采后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抑菌保鲜技术研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杨宪立1423N31900600桃果新型保鲜剂的研发与示范应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周慧娟1523N31900700上海优质稻米保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姚剑军1623N41900100福寿螺入侵的生态效应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袁永达1723N41900200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季香云1823N41900300外来入侵重大有害生物数字化精准监测技术体系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上海市农药检定所、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站)朱建华1923N51900100生物农药吩胺霉素的产业化研究及应用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郝祥蕊2023N51900200防治水稻稻瘟病新型解淀粉芽孢杆菌微生物农药的创制华东理工大学王伟2123N51900300高致病性禽流感多表位嵌合噬菌体纳米载体通用疫苗的创制上海交通大学孙建和2223N61900100优质抗病粳稻不育系提纯复壮技术及其产业化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储黄伟2323N61900200奉贤黄桃再植土壤修复及精准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吴淑杭2423N61900300林下食用菌周年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于海龙2523N61900400果树快速建园和宜机化农艺技术应用示范上海渊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牛庆良2623N61900500“稻-澳虾-鳝”复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上海稻尚榜种养专业合作社周文宗2723N61900600中华绒螯蟹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示范应用上海睿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曾宪凯2823N61900700适合清美大米品牌化的优良食味软米新品种的绿色生产示范与应用上海市清美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方军2923N61900800大球盖菇新品种“申球 2 号”栽培种高效制备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上海源申食用菌培育专业合作社陈辉3023N71900100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示范上海新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姜晓东3123N71900200优质芹菜新品种“沪芹 1 号”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上海王波果园专业合作社王波3223N71900300葡萄新品种“申华”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查倩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11位增选院士介绍:1、高绍荣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何祖华何祖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等众多奖项。3、黄三文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岳阳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三江村(原五分场一队),屈原农场五分场中学初中毕业,1989年屈原中学63班高中毕业,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三文一直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励基金(基础科学奖),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第六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荣誉。4、卢煜明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曾获得2020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5、马骏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迄今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2019年)。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独立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马骏教授领衔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2009)”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2015)”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其相应成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12、2019)、“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2020、2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2020、2022)、“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2007、2014、2022),马骏教授本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等众多奖项。6、时松海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7、孙航孙航,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为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Journal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的副主编,担任《Flora of Pan-Himalaya》副主编、《Flora of Uzbekistan》编委会副主席、《云南植物志》编委和《神农架植物志》主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及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以及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等植物类群有深入的研究。长期对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特色:(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丰富了生物地理格局进化和形成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推动我国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由现象描述到机理解释的时代;(2)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雪莲、塔黄特殊结构以及贝母伪装色彩进化)新机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3)在青藏高原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和收集方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的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共计20000余号,10万余份。特别是对雅鲁藏布江(墨脱地区)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越冬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许多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薄弱的区域的资料不足或空白,为中国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植物志,专著研究和分类学订正,物种名录等)中被广泛引用。由于成绩显著,国内外学者以“孙航”名字命名了1个新属和十余个新种。8、王建安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副院长(兼),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英国皇家内科学会(MRCP)Fellow,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首席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Advance Science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重大贡献奖、杰出创新人才奖,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12年获白求恩奖章。研究方向是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系列器械研发、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心肌损伤和修复的重要机制揭示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9、颜宁(女)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7月4日,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10、张宏张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首届臻溪生命学者奖等。张宏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任Autophagy副主编,JCB资深编辑,eLife,EMBO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11、张泽民张泽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曾长期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他在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包括世界首例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同时也是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张泽民是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他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遗传学学士、CUSBEA学者、宾州州立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技术训练、旧金山加州大学实验医学博士后训练。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状态;(2)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基因组机制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3)开发原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来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以揭示癌症的亚型、驱动基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新型癌症靶点和标记物。以上资料图片均整理自相关单位官方网站。
  • 621项!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公示
    2023年03月01日,海南省科技厅公示了2023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情况,其中面上项目178项、青年基金项目194项、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2项、高层次人才项目225项、企业人才项目2项,共计621项,资助经费4842万元。公示信息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和《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工作细则》(琼科规〔2022〕29号)规定,经公开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行政决策、项目公示等程序,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决定立项621个项目,详见附件。现将立项项目下达给你们,请抓紧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请各项目依托单位切实履行法人责任,组织好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事项,请按有关规定执行。二、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和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琼科规〔2021〕12号)等有关规章制度执行,项目经费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三、涉及生命与健康领域的项目须遵循生物安全及伦理相关法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执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应遵守《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 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研究须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应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四、项目实施时间详见附件;请各项目依托单位在立项文件下达一个月内组织项目负责人登录海南省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新系统)(http://202.100.247.126/egrantweb/)填写项目任务书,在线提交任务书,并将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签章页面盖章后扫描成PDF作为附件上传管理系统。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报送任务书的视为自动放弃立项项目。五、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等请标注“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 Hainan Provincial NaturalScience Foundat ion of China)字样及项目批准号。未按规定标注的研究成果,验收时不予认可。六、项目执行到期后,依托单位应当在项目实施期限届满后3个月内将验收材料报省科技厅。无特殊原因到期未申请验收的项目,按“不通过验收”处理。联系人:海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处 李加星、崔晓东电 话:65335205、65329135海南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2月28日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表单位:万元序号批准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负责人起止时间资助经费合计4842一、面上项目178项,经费1246万元1123MS001平面型分子聚集诱导发光分子机制的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海南大学迟伟杰2023-03-01至2026-02-287.002123MS002半导体高次谐波产生机制及控制研究海南大学宋晓红2023-03-01至2026-02-287.003123MS003基于分解结构的动态多目标拟物理规律优化技术研究海南大学范朝冬2023-03-01至2025-02-287.004123MS004复杂分布参数系统的精确可观性和指数稳定性及其数值逼近海南大学郑福2023-03-01至2026-02-287.005123MS005基于组合结构的简单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的研究海南大学陈明珠2023-03-01至2026-02-287.006123MS006夏热冬暖地区相变储能温控轻钢装配式复合墙体关键技术和性能研究海南大学姜宝石2023-03-01至2026-02-287.007223MS007基于多酸的MOFs及其衍生物的构筑及其二氧化碳电还原性能研究海南大学严露露2023-03-01至2026-02-287.008223MS008基于激光增材技术高熵合金的层状异质结构设计与制备海南大学谢盼2023-03-01至2026-02-287.009323MS009海上油田井下油水分离非稳态涡流的调控机理研究海南大学高助威2023-03-01至2026-02-287.0010323MS010塑料垃圾及其溶出物对红树林沉积物中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海南大学黎平2023-03-01至2025-02-287.0011323MS011塑料溶出物对海南省近海养殖的健康风险与机制研究海南大学钱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12323MS012氟功能化天然橡胶的环境友好制备及其自修复与抗老化特性研究海南大学赵富春2023-03-01至2026-02-287.0013323MS013月季的灰霉病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育种应用海南大学张钊2023-03-01至2026-02-287.0014323MS014红树植物海漆中甘遂烷型三萜FXR激动剂的挖掘、结构优化及其抗NASH活性评价海南大学江仲平2023-03-01至2026-02-287.0015323MS015椰子油体制备表征及负载β-胡萝卜素作用研究海南大学王志国2023-03-01至2025-02-287.0016323MS016有机肥替代化肥对胶园土壤性质、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海南大学汤水荣2023-03-01至2026-02-287.0017323MS017褪黑素增强哈茨木霉拮抗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海南大学王伟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18323MS018虫害诱导豇豆次生代谢物对普通大蓟马和豆蚜种间关系的调控作用海南大学李金花2023-03-01至2026-02-287.0019323MS019转录因子OsMYB-X调控水稻芳香族酚胺代谢基因簇的机理研究海南大学沈双欠2023-03-01至2026-02-287.0020423MS020沿海城市快速扩张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优化策略海南大学何荣晓2023-03-01至2026-02-287.0021423MS021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海口羊山地区传统村落景感评价及差异化研究海南大学黎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22623MS022数字超表面辅助毫米波车联网通信传输技术研究海南大学武贵路2023-03-01至2026-02-287.0023723MS023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游客时空行为模式与区域动态均衡策略研究海南大学曹扬2023-03-01至2026-02-287.0024723MS024目的地品牌故事对游客出游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海南大学胥兴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25723MS025在碳限额交易政策下考虑消费者行为的以旧换新策略研究海南大学曹开颖2023-03-01至2026-02-287.0026723MS026品牌形象建构、延伸策略以及诉求宣传的时间标志效应海南大学尚子琦2023-03-01至2026-02-287.0027723MS027“网红”电商直播合作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海南大学何毅2023-03-01至2026-02-287.0028723MS028海南自贸港税率政策下跨国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海南大学吉清凯2023-03-01至2026-02-287.0029723MS029科技时代背景下海南“智慧村旅”模式研究海南大学邱海东2023-03-01至2026-02-287.0030723MS030基于人工智能理论下的自适应美育资源平台架构研究海南大学张晨2023-03-01至2026-02-287.0031823MS031新型α-芋螺毒素荧光探针的构建与应用海南大学董帅2023-03-01至2026-02-287.0032823MS032CXCL12/阿霉素微泡双载喷雾凝胶构建“肿瘤清剿胶水”用于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海南大学郭羚2023-03-01至2026-02-287.0033823MS0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社会心态的监测及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海南大学吴九君2023-03-01至2026-02-287.0034823MS034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研究哈茨木霉T069与番茄根部的互作机制海南大学林润茂2023-03-01至2026-02-287.0035123MS035基于VCSEL的低功耗激光气体传感器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曾丽娜2023-03-01至2026-02-287.0036223MS036基于a-氨基酮衍生物的高效生物相容性光聚合引发体系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海南师范大学南旭莹2023-03-01至2026-02-287.0037323MS037海南新毛猬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涂飞云2023-03-01至2026-02-287.0038423MS038海南岛东北部砂质海岸风沙地貌演变及其机理海南师范大学钟帅2023-03-01至2026-02-287.0039523MS039含参预处理技术及其在复合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海南师范大学杨爱利2023-03-01至2026-02-287.0040723MS040海南省小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行为响应及福利效应研究海南师范大学魏丹2023-03-01至2026-02-287.0041723MS041海南省企业家精神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实现路径海南师范大学邵兵2023-03-01至2026-02-287.0042823MS042基于2-吡啶基噻吩(tp)抗肿瘤金属铱配合物药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李高楠2023-03-01至2026-02-287.0043823MS043两株南美蟛蜞菊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海南师范大学陈文豪2023-03-01至2026-02-287.0044323MS044海南省岐盖伞属有毒蘑菇的种类分布及毒素检测海南医学院于文杰2023-03-01至2025-02-287.0045823MS045PtCu介导Fenton自增强药物载体构建及CDT抑瘤机制研究海南医学院李景华2023-03-01至2026-02-287.0046823MS046Alk-SMase调节胆固醇酯化参与胆固醇稳态平衡的研究海南医学院张萍2023-03-01至2026-02-287.0047823MS047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研究感应草多糖联合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可塑性及其作用机制海南医学院陈喜2023-03-01至2026-02-287.0048823MS048基于二氧化钛纳米阵列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辅酶NADH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海南医学院王振翠2023-03-01至2026-02-287.0049823MS049我国热带地区唇腭裂发病率统计与热带特色病因分析海南医学院滕藤2023-03-01至2026-02-287.0050823MS050构建type I型光动力纳米材料协同免疫治疗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海南医学院王蕊2023-03-01至2025-02-287.0051823MS051紫云英苷通过靶向抑制MEIS1蛋白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海南医学院陈湛娟2023-03-01至2026-02-287.0052423MS052基于海洋微塑料的广布性构建海绵-微生物共生体模型及其对微塑料的降解研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王燕2023-03-01至2026-02-287.0053823MS053基于体医融合的社戒社康人员体质健康研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王大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54223MS054纤维相互接触纠缠作用下的熔喷纤网三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孙光武2023-03-01至2026-02-287.0055723MS055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策略选择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李巍2023-03-01至2025-02-287.0056823MS056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五位一体”整链式康复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潘娇2023-03-01至2026-02-287.0057423MS057南渡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特征及其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海口经济学院马骞2023-03-01至2026-02-287.0058423MS05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南渡江流域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海口经济学院曹阳2023-03-01至2026-02-287.0059723MS059面向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分层分布式调度策略海口经济学院孙雷2023-03-01至2026-02-287.0060323MS060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特有激酶组的致病机理琼台师范学院丁兆建2023-03-01至2026-02-287.0061423MS061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海南岛古树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琼台师范学院谢春平2023-03-01至2026-02-287.0062823MS062基于分子基生物活性MOFs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多酸药物传输机理研究琼台师范学院何丹凤2023-03-01至2026-02-287.0063823MS063青少年好奇心的发展轨迹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琼台师范学院许天委2023-03-01至2026-02-287.0064323MS064基于外源材料介导的沼渣堆肥过程氮素原位减排调控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罗文海2023-03-01至2024-02-287.0065323MS065橘小实蝇对溴虫氟苯双酰胺抗性相关P450基因的功能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郭韶堃2023-03-01至2026-02-287.0066323MS066水稻OSK24介导BEIIb磷酸化调控胚乳淀粉生物合成的机理研究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包劲松2023-03-01至2025-02-287.0067823MS067DNA羟甲基化酶TET2调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李艳2023-03-01至2026-02-287.0068623MS068钌基催化材料用于生物质基呋喃衍生物在海水中的绿色催化转化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陈宬2023-03-01至2026-02-287.0069623MS069大型邮轮异种材料连接结构载荷传递及损伤机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刘斌2023-03-01至2025-02-287.0070323MS070粳稻地方品种薄稻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b-bd1的克隆和分子机制解析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鲍永美2023-03-01至2026-02-287.0071623MS071基于深度学习的油气管道泄漏故障检测技术东北石油大学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路敬祎2023-03-01至2026-02-287.0072323MS072槟榔-香草兰间作复合系统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和化感作用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陈君2023-03-01至2025-02-287.0073323MS073油棕EgMYB111转录因子调控低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周丽霞2023-03-01至2025-02-287.0074323MS074力馈式橡胶树仿形切割作业机理分析与方法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肖苏伟2023-03-01至2026-02-287.0075323MS075橡胶树miR477调控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吴绍华2023-03-01至2026-02-287.0076323MS076土壤微生物对橡胶农林复合种植系统的响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杨川2023-03-01至2026-02-287.0077323MS077干旱胁迫下橡胶树非结构性碳分配的响应机制及其对胶乳生产的影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彭文涛2023-03-01至2026-02-287.0078323MS078橡胶树炭疽菌CsODC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杨洪2023-03-01至2026-02-287.0079323MS079富含核黄素香蕉“karat”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鉴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王加宾2023-03-01至2026-02-287.0080323MS080基于MITE转座子的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胡文斌2023-03-01至2025-02-287.0081323MS081嘉兰中催化合成秋水仙碱碳骨架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验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孙化鹏2023-03-01至2025-02-287.0082323MS082木豆种子生产性能及裂荚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李欣勇2023-03-01至2026-02-287.0083423MS083放牧对椰林土壤多功能性的塑造及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胡安2023-03-01至2026-02-287.0084323MS084益智茎叶提取物抗凡纳滨对虾副溶血弧菌病的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李军涛2023-03-01至2026-02-287.0085323MS085基于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的4-壬基酚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损伤机制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郑佩华2023-03-01至2025-02-287.0086323MS086热带C4模式植物狗尾草SvWRKY64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调控机理研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张丽丽2023-03-01至2026-02-287.0087323MS087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