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单细菌细胞

仪器信息网单细菌细胞专题为您整合单细菌细胞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单细菌细胞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单细菌细胞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单细菌细胞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单细菌细胞话题讨论。

单细菌细胞相关的论坛

  • 【资料】分光光度法应用5- 细菌细胞密度(OD 600)

    [size=5][font=宋体]实验室确定细菌生长密度和生长期,多根据经验和目测推断细菌的生长密度。在遇到要求较高的实验,需要采用分光光度计准确测定细菌细胞密度。[/font][font=Arial]OD600[/font][font=宋体]是追踪液体培养物中微生物生长的标准方法。以未加菌液的培养液作为空白液,之后定量培养后的含菌培养液。为了保证正确操作,必须针对每种微生物和每台仪器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计数,做出校正曲线。实验中偶尔会出现菌液的[/font][font=Arial]OD[/font][font=宋体]值出现负值,原因是采用了显色的培养基,即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培养基反应,发生变色反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测试的样品不能离心,保持细菌悬浮状态。[/font][font=Arial][/font][font=Arial][/font][font=Arial] [/font][font=宋体]分光光度计的重要配件[/font][font=Arial] —— [/font][font=宋体]比色杯[/font][font=Arial][/font][font=Arial] [/font][/size][size=5][font=宋体]比色杯按照材质大致分为石英杯、玻璃杯以及塑料杯。根据不同的测量体积,有比色杯和毛细比色杯等。一般测试核酸和紫外定量蛋白,均采用石英杯或者玻璃杯,但是不适合比色法测定。因为反应中的染料(如考马斯亮兰)能让石英和玻璃着色,所以必须采用一次性的塑料杯。而塑料杯一般不适合用于在紫外范围内测试样品。[/font][font=Arial][font=宋体]由于另外测试的样品量不同,所以一般分光光度计厂家提供不同容积的比色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目前市场已经存在一种既可用于核酸、紫外蛋白质定量,亦可用于蛋白比色法测定的塑料杯,样品用量仅需50μl,比色杯单个无菌包装,可以回收样品。如Eppendorf UVette?塑料比色杯,是目前比色杯市场上一个革新。随着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对此类科学的实验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光光度计将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不可缺少的仪器,也成为微生物、食品、制药等相关实验室的必备设备之一。[/font][/font][/size]

  • 【推荐讲座】牛奶中细菌和体细胞检测技术 (2017-12-15 10:00)

    [b]新上讲座:牛奶中细菌和体细胞检测技术举行时间:2017-12-15 10:00立即免费报名:[/b][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_2925.html[/url][b][/b]主讲人:罗海峰,理学博士 福斯中国应用技术部经理 有10多年近红外应用和开发经验, 主要负责原料奶检测及乳制品加工过程的方案的推广和应用。[b]主要内容:[/b][color=black]1. 为什么检测牛奶中的细菌数和体细胞数?2. 细菌数和体细胞数的指标反映了牛奶中的什么问题?3. 是否可以同时获得牛奶细菌数和体细胞数,并快速获得检测结果?3. 总体细胞数的检测和体细胞分型计数;4. 福斯相应的解决方案。[/color]

  • 在奶牛场生产出体细胞数及细菌含量低的牛奶

    在奶牛场生产出体细胞  数及细菌含量低的牛奶  奶牛场受到污染的牛奶一直会存在于整个生产链之中,虽然其后的生产程序可能会尽量减低牛奶的腐败程序以满足消费者的质量要求,但是品质却永远也比不上刚刚从奶牛乳房产出的牛奶了。因此,为消费者提供卫生乳制品的第一步开始于牛场。  1. 体细胞数  1.1体细胞的来源  动物体抵御一些入侵细菌的措施之一就是将白细胞渗透到受感染区域。白细胞来自动物血液,被称为体细胞。以示与入侵微生物细胞的区别。正常情况下,少数白细胞可经乳腺而进入乳汁,但在病原菌入侵时,机体会向乳腺内释放大量的白细胞。若乳腺受到损害,也会造成乳腺上皮细胞脱落,成为乳汁内的体细胞的一部分,但不超过体细胞总数的百分之几。与细菌不同,体细胞一旦进入乳汁内,其总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白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细胞。正常乳中含有巨噬细胞,其作用是清除乳腺中的细菌和细胞碎片。淋巴细胞在抵抗感染的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此时要占体细胞总数的90%以上。体细胞数是变化的,在完全健康奶牛的乳汁中低于200000/亳升;乳腺感染严重,会高于5000000/毫升。  1.2 高体细胞含量牛奶的缺点  体细胞数偏高,表明牛奶产于受损或受感染的乳腺。细菌污染会极大降低牛奶的质量,而体细胞本身也对牛奶质量不利,特别是对这些用于生产发酵乳制品的牛奶。牛奶变质表现为:①牛奶味道变坏 ②牛奶的贮存期缩短 ③乳清量增加,酪蛋白的收缩性降低,导致奶酪产量下降。  1.3 体细胞数的估测  体细胞数(SCC,单位为:细胞数/亳升)可经显微镜人工测定,但耗费时间,一位技术员每天仅能测定很少的样品。体细胞数常常是由称为细胞计数器的电子仪器来测定,但该仪器较昂贵,不易搬运,这就得把奶样送到实验室去分析。在牛舍内实际上可采用一项简单的技术,即用化学试剂来测定白细胞的数量,其最初称为加州乳房炎测定(CMT),但现有众多地方测定方法,如兰州乳房炎测定法(LMT)。CMT法可把牛奶评为0、T、1、2和3级,其大致相对应的细胞数为:  CMT测试等级 大致体细胞数/毫升  0 100,000  T(=微量) 300,000  1 900,000  2 2,700,000  3 8,100,000  1.4 引起体细胞增高的因素  1.4.1 乳房受到细菌感染。这大概是导致体细胞数增加的主要因素。  1.4.2乳房受到损伤。奶牛的乳房并非不会受到损伤,比如经常由于地滑而摔伤乳房。有些奶牛,特别是那些乳房过度下垂的奶牛,站起来时容易踩到自己的乳房。乳房受到伤害,牛奶中体细胞数会暂时升高,随着伤口的愈合,体细胞数又会恢复正常。  1.4.3 奶牛的年龄和泌乳阶段。老龄奶牛似乎更易患乳房炎,这样,体细胞数常常较高。美国的研究表明,未患乳房炎奶牛乳中的体细胞数并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那些一生中某一阶段曾患过乳房炎的奶牛,其体细胞数增加的机率会增大。  1.5 降低体细胞数。体细胞数值高常常是由于乳房受到了细菌所至,因此降低体细胞数值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止感染。  2. 乳中的细菌  牛奶通常是老、幼、病、残者的食品,他们也最需要健康食品。奶牛场是微生物污染牛奶的理想环境,最危险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存在于乳房中并引起乳房炎的细菌而污染。这些细菌都是病原菌,对牛和人类都有害。  一旦受到这样的污染,牛奶就成为劣质产品。加热处理可减缓或停止细菌的作用,但不管如何处理,这种牛奶仍就是含有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及其所产生的生化物质。这些物质有的会降低乳制品的品质,有的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害。来自粪便的细菌还会产生酶类和耐毒素。因此,防止乳制品被污染,应从提供优质鲜奶开始。  细菌进入乳房引起乳房炎的许多途径与其污染牛奶的方式密切相关,有些细菌可引起乳房炎,随后进入牛奶。  2.1牛奶中细菌的类型  下表为牛奶中常见的微生物,经分离,也许可见到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大概有95%的乳房炎是由表中前三种细菌引起的。  微生物 来 源 所产毒素 致病性  奶牛 人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房炎  人类污染  环境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无乳链球菌 乳房炎 致病 致病  大肠埃西氏杆菌 乳房炎  环境  牛粪 耐热和不耐热肠毒素 致病 有些致病  空肠弯曲菌 受感染的乳房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牛粪  沙门氏菌群 环境  牛粪 肠毒素 致病 致病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环境  牛粪  饲料—特别是劣质青贮  乳房炎(少数) 致病 致病  结核分支杆菌 受感染乳房  人类污染 致病  牛分支杆菌 受感染乳房 致病 致病  布鲁氏菌属 受感染乳房  牛粪  环境 致病 致病  伯内特柯克斯体 牛粪  受感染乳房 致病 致病  普通变形杆菌 水  环境  假单包菌属 水  环境  2.2 乳房对乳房炎的抵御  乳房低御感染的部位有两处, 其中之一就是乳头的通道一乳头管,乳头上有良好的括约肌,可使乳头口封闭,阻止异物进入通道。  2.3 防止乳房暴露于细菌之中  防止乳房炎最理想的方法首先是防止细菌接触乳房,这就涉及到奶牛管理的各个方面。  2.3.1养牛设施。奶牛舍的设计标准与良好的人类住房的设计原则是相近的,其可归纳如下:  ① 尽量减少疾病的传播。  ② 奶牛拥有一个舒适和较干燥的环境。  ③ 应具备有效地消除废物的设施。  ④ 奶牛容易获得饲料以满足产奶的需要。  ⑤ 奶牛的环境条件不得发生急剧变化。  ⑥ 温度、太阳辐谢、湿度应尽量接近奶牛的“舒适区”。  ⑦ 奶牛易于接近饮水。  ⑧ 易于观察成母牛、育成牛的行为变化,特别是发情鉴定,还有牛群健康观测。  ⑨ 便于将奶牛从主要的饲养区域赶至一些特殊的地点,如挤奶台、配种架等。  ⑩ 整体设计应考虑到尽量节省劳动力。  前三点直接涉及到奶牛所处的环境,但饲料也可成为传播微生物的潜在因素(见2.3.1.3)。  2.3.1.1 栓系式牛舍。中国的许多奶农都采用了栓系式牛舍饲养奶牛,这种牛舍的设计对奶牛的环境卫生有很大的影响。设计原则之一就是既简便又能及时地将粪、尿与奶牛分开。再勤快的奶农也不可能整天在那儿清粪以避免奶牛卧下时弄脏牛体。奶牛是站立排粪尿的,因此,设计上就必须让粪尿直接排入粪尿沟内。荷斯坦牛舍牛床的尺寸应设计为:从饲槽后沿至粪尿沟前沿的长度为1.55-1.65米,而中国奶牛舍内的尺寸一般都为1.8—1.9米, 这样牛粪常被排泄于奶牛躺卧之处,常常污染牛腿、肋部和乳房。  如果奶牛可直接将粪便排入粪尿沟内,说明其站立位置正对饲槽,如果奶牛斜向站立,粪尿将会排在牛床上。但可设置分隔栏,分隔出独立的牛床,以使奶牛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一定一牛一隔栏,可两牛一隔。  牛床应有某种铺垫,以保证栓系式牛舍奶牛肢蹄的健康。铺垫物应清洁、干燥。常采用的有秸秆、沙子、锯末,也可使用专用的橡胶垫。目前中国可生产这种橡胶垫,也买得到。使用时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太频繁冲洗橡胶垫。以免潮湿。  2.3.1.2运动场。 在讨论牛奶质量时不宜过多叙述运动场设计的各个方面,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干燥。也就是说,如果是土地面,排水应通畅。在许多奶牛场之中,这与生产卫生牛奶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水泥运动场应铺成2-3的坡度,以便尽快排走雨水。若水泥地表地设计成沟槽状以增加牛蹄阻力,其方向应顺坡向而走。  2.3.1.3饲养。有人奇怪为什么麽将饲养作为病菌传播的因素之一,但在中国它确实是紧密相关的。李斯特菌对动物和人类都是致病菌。在霉菌适宜的类似环境,特别是发酵度不足的青贮饲料,特别适宜李斯物菌增殖  2.3.2 挤奶  农业生产的挤奶过程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在充满了潜在有害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中获得人类食品。正常的卫生标准应依据食品业的,而非农业的标准。在挤奶的过程中,存在着微生物对奶牛和牛奶污染的极大危险,其过程可分为三步:乳房准备、挤奶和乳房的后处理。  2.3.2.1乳房准备。乳房准备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刺激奶牛的泌乳反射。  -保证泌乳过程中不受微生物的侵袭。  -保证乳房上的污物不会污染牛奶。  就象野生祖先母牛看到犊牛、闻到犊牛的气味、乳房受到犊牛碰撞而产生的反应一样,品种化的奶牛对擦洗和按摩乳房也产生同样的反应。奶牛对热水冲洗和按摩会习惯性地产生泌乳反应。但擦洗乳房的毛巾和挤乳工的手都会将细菌从一头奶牛传染到另一头奶牛,这是对奶牛健康最大的危险。正确操作的要求是:每头牛分别用洁净水冲洗。现代化的挤奶台采用软管和喷嘴冲洗乳房。用一桶水洗多头牛简直就是在奶牛之间传播病菌,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即使按照乳品厂的标准加入消毒剂,从一头奶牛到另一头奶牛的挤奶间隔时间也保证不了化学药品的消毒作用。如果增加消毒剂的浓度,乳房细薄的皮肤受到损害的程度就会加大,这也就促进了乳房内部微生物感染的机会。如果不具备软管、喷头这些条件,那麽,用一只手提喷水器也就足够冲洗乳房了。用于擦干乳房的毛巾是微生物的主要载体,再也找不到什麽比这更有效的东西在牛群中传播病原菌了。奶业发达国家主要采用一牛一纸擦试方法,也可采用洁净的报纸替代,虽然效果不如纸巾,但便宜,起码比反复使用毛巾要好的多。  有些专家建议

  • 观察活性污泥里细菌细胞用显微镜

    请问活性污泥里细菌细胞需要用多少倍数生物显微镜,我用1600倍的只能看到放大的污泥,看不到细菌细胞。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6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61.gif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61.gif

  • 【资料】细菌内毒素的概念

    细菌内毒素的概念   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中的类脂A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成的,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细菌英文叫Bacteria:为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若按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唯有肽聚糖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链的性质有所不同,见下表:细胞壁结构革蓝氏阳性菌革蓝氏阴性菌厚度厚,15—50薄,10—15肽聚糖含量多,占胞壁干重50—80%少,占胞壁干重10%左右脂类含量少,约1—4%多,约11—22%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脂蛋白无有脂多糖无有 细胞壁较薄,厚约10-15nm,结构也较复杂。肽聚糖含量低,仅占细胞干生10%左右,层薄又较疏松,因肽聚糖之间仅四肽侧链直接联结,缺乏五肽桥;肽聚糖居于细胞最内层,外面由内向外还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层聚合物。 (1)脂蛋白(lipoprotein) 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联结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类脂一端经非共价键联结到外膜的磷脂上,另一端由共价键联结到肽聚糖肽链中的二氧基庚二酸 残基上,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外膜(outer membrane) 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结构,位于肽聚糖的外侧,其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磷脂双层,其中镶嵌一些特异蛋白质,穿透外膜的内外双层,呈液态镶嵌体。外膜中间有微小孔道,容许水溶性的小分子通过,以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和交换。除此之外,外膜还能防止胰蛋白酶和溶菌酶等进入,起到保护性屏障作用。(3)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由多糖O抗原、核心多糖和类脂A(lipid A)组成(图1-8),位于最外层。多糖O抗原向外,由若干个低聚糖的重复单位组成的多糖链,即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有特异性。核心多糖由庚糖、半乳糖、2-酮基-3-脱氧辛酸(2-keto-3-deoxyoctonic acid, KDO)等组成,所有革兰氏阴性细菌都有此结构。类脂A是以脂化的葡萄胺二糖为单位,通过焦磷酸酯键组成的一种独特的糖脂化合物,具有致热作用,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成分。 细菌内毒素即:许多病原性细菌所产生的毒素。 一般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外毒素(Exotoxin);它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另一类为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中的类脂A成分。

  • 关于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转化

    【关键词】中检所对照品目录 药检所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网站 中华标准物质网 内容摘要: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并激活临近的核酸酶。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 一、革兰氏阳性细菌,转化过程的几个阶段: 1.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由于分泌一种称为感受态因子的小蛋白而导致细菌感受态的形成。 2.转化因子的吸收 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并激活临近的核酸酶。DNA双链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同时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 3.整合复合物前体的形成 一种特殊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有效保护单链DNA免遭核酸酶的降解,并将其引导至受体菌染色体DNA处。 4.单链DNA转化因子的整合 转化DNA单链可以通过同源重组,置换受体细胞染色体DNA的同源区,形成异源杂合双链DNA结构。 5.转化子的形成 受体菌染色体组进行复制,杂合区段亦半保留复制,当细胞分裂后,此染色体发生分离,于是新形成一个转化子。 二、影响转化的因素 1.DNA能否进入细胞; 2.DNA进入细胞后的稳定性; 3.质粒DNA的大小,大质粒的转化效率低于小质粒,到目前,大于30kb的质粒,转化效率仍很低; 4.DNA的浓度、纯度和形状; 5.诱导感受态细菌所用的离子的种类和浓度; 6.热休克时间的长短及平板培养条件等。 本文参考了 国家标准物质网

  • atp荧光细菌检测仪如何检测水中细菌

    atp荧光细菌检测仪如何检测水中细菌

    [size=16px]  ATP(腺苷三磷酸)荧光细菌检测仪是一种常用于快速检测水样中细菌污染程度的设备。它基于细菌存在时产生的细胞内能量分子ATP,并利用ATP与荧光染料的反应来检测细菌的存在。以下是ATP荧光细菌检测仪如何检测水中细菌的一般过程:  取样和样品制备: 从待检测的水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水样。样品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或稀释,以确保样品中的颗粒物不会影响检测结果。  提取细菌的ATP: 通过一系列化学方法,细胞膜被破坏,使细菌内的ATP能够释放出来。这通常涉及使用一个称为提取缓冲液的溶液,它能够破坏细胞膜并释放细胞内的ATP。  荧光染料与ATP的反应: 一旦ATP被释放,它与荧光染料(通常是叫做“荧光素”的化合物)反应,产生荧光。荧光素与ATP结合后会发出强烈的荧光信号,这个信号的强度与提取的ATP量成正比。  荧光信号测量: 设备会使用荧光探测器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荧光强度的测量是快速且敏感的,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结果。  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 通过与已知细菌样本的比较,可以确定荧光信号的强度与细菌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设备可以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估计水样中细菌的数量或污染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ATP荧光细菌检测仪在快速检测上非常有效,但它只能提供关于细菌总量的信息,而无法区分具体的细菌种类。此外,样本的处理和设备的操作都需要按照特定的方法和指南进行,以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8/202308231557437534_6784_6098850_3.png!w690x690.jpg[/img][/size]

  • 【分享】距离细菌发电又进了一步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3日报道,英美科学家首次精确地展示了细菌中运送电荷的细胞内蛋白质分子结构,详细揭示了细菌如何将电子由细胞内推到细胞外的“细枝末节”,最新成果让使用细菌来发电这种美好的愿景更加接近现实,相关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这个发现意味着,科学家们现在能着手研发合适的办法,将细菌直接“拴到”电极上,用这种方法制造出高效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这项进步也能加速清理油污染或铀污染的微生物试剂的研发,同时也将加速由废物提供电力的燃料电池的研制。  细菌内部的多层蛋白质就像细胞的有机输电线一样,使细菌内部产生的电子被运送到细胞表面。在最新研究中,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教授汤姆·克拉克领导的英美科研团队,使用名为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揭示了一种依附于海洋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细菌通过这个细胞转运电子。  克拉克表示: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细菌内的电子是如何到达细胞表面的,最新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细菌将电子从细胞内推到细胞外的“细枝末节”。细菌可以吸进氧化物矿物质中的有机碳分子并在细胞内部“消化”它们,接着释放出电子。因此,细菌坐在岩石上并吸进岩石的过程可以应用于电极上,细菌能依靠电极呼吸并产生电子。精确展示这个过程让我们可以“顺藤摸瓜”,进一步研制出高效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等。  以前,科学家们试图利用细菌表面的电力,但只能得到很少的电力,现在,利用这一最新发现,科学家们有望获得足以投入实际应用的电力。克拉克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改变细菌生活的表面环境而已。”  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院(BBSRC)和美国能源部对该科研项目提供了资助,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也参与了该项目

  • JGP:细菌如何抵抗氟化物

    近日, Christopher Miller不是一个牙医,但他专注于研究氟化物。他在布兰代斯大学的两项实验室研究中提供了关于细菌抵抗氟化物毒性机制这一新的见解,这个信息可能最终帮助制定出治疗有害细菌性疾病的新策略。尽管大多数动物细胞免受直接接触氟化物,但这种物质是一种严重威胁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和酵母的有毒元素。因此,他们的血浆膜带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来帮助消除细胞不需要的氟化物:氟/氢原子逆向运输蛋白使用能量来激活氟化物泵“上坡”离开细胞,特殊氟化物”Fluc”离子通道调解氟化物的消极“下坡”活动来穿过细胞膜。“Fluc”离子通道被Miller和他的同事们首次发现于2013年。在九月份的JGP问题中,他们提供第一份定量数据资料演示这些被动的渠道如何保护细菌免受氟化物侵扰。作者发现,当外部环境是酸性时氟化物累积在缺少”Fluc”离子通道的大肠杆菌中。在酸性环境中,氟化物以氢氟酸的形式进入细胞——这很容易渗透到细胞膜中,分解细胞的低酸度;“Fluc”离子通道为高度带电氟离子提供了一个逃生途径。他们还发现,细菌一旦被高浓度氟化物侵染就会停止增殖,表明带有抗生素的“Fluc”离子通道是一种可以有效减缓细菌增长的方式。在8月份出版的《JGP》中,Miller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关于氟/氢逆向转运的新信息,这是CLC蛋白总科的一部分,以出口氯化物而闻名。作者探讨了为什么这种内部调整对氟化物具有高度选择性——这对其功能至关重要,因为氯化物在环境中大量存在,并且能够确定关键结构差异可以解释对氟化物具有优先选择性。J Gen Physiol. 2014 Sep;144(3):257-61. doi: 10.1085/jgp.201411243. Bacterial fluoride resistance, Fluc channels, and the weak acid accumulation effect. Ji C, Stockbridge RB, Miller C.

  • 体细胞计数和牛奶质量

    牛奶中的体细胞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乳腺分泌组织中的上皮细胞(也称腺细胞);二是来自与炎症进行搏斗时而死亡的白血细胞。腺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是乳腺进行新陈代谢过程的产物,在奶中的含量相对恒定。而白细胞是一种防卫细胞,可以杀灭感染乳腺的病菌,还可以修复损伤的组织。因此白细胞在牛奶中的数量随奶牛的生理状态和健康水平有很大变化。 一、牛奶中体细胞上升的原因 1 、 由于乳腺被细菌感染出现乳房炎而使体细胞数量上升 。 牛奶中正常的体细胞为 20 万 /ml (标准)。但初产母牛和管理良好的牛群可能低于 10 万 /ml 。如果体细胞数超过 25 ~ 30 万个 /ml ,就接近不正常,说明有细菌传染,引起乳房炎。引起乳房炎的细菌有两大类:传染性的细菌和环境中的细菌,详见另文所述。 2 、 牛的年龄及泌乳状态 体细胞数随着牛的胎次(年龄)及泌乳阶段而上升。这是母牛自然免疫系统在分娩之前所表现出的一种免疫反应,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乳腺的防御机能。到了分娩以后,如果乳腺未遭病菌感染,则牛奶中的体细胞数量会很快下降。 3 、应激和季节 高温和高湿条件下所引起的热应激,一般多出现在 7 、 8 月份,也可能引起牛奶中的体细胞数的上升。母牛表现发情症状时也有伴随体细胞上升的趋势,但报道不太一致。 4 、乳房创伤 在没有传染源的情况下,乳房内部创伤(如挤奶机负压过大,空吸时间过长或乳房被压伤等)也可以导致牛奶中体细胞数量增加。但当创伤愈合后,体细胞又可恢复正常。 5 、其它原因 包括挤奶设备的完好及工作状况,如脉动频率、真空负压大小及稳定性、集乳器的通透性,橡皮奶衬的完好及柔软性等都可以影响牛奶体细胞的数量。 此外,挤奶过程的卫生状况,乳头的护理及乳头的封闭影响着细菌进入乳头的机会,同时也影响着牛奶中体细胞的数量。 二、体细胞数制约着牛奶的产量及质量 1 、对牛奶产量的影响 当牛奶中的体细胞数量超过 30 万 /ml 时,日产奶量开始下降。上升幅度越大,产量下降幅度也越大(详细材料参考另文)。 2 、对牛奶质量的影响:当体细胞增加时,可以伴随乳白蛋白质的上升和酪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可以使奶酪的产量随之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奶牛的货架期和风味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奶业发达国家一般均根据体细胞的数量标注奶价。对体细胞少的生产场家给予特殊奖励。

  •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特性

    1.固体培养基标本或液体培养物划线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后,单个细菌经分裂繁殖可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colony)。(1)菌落的形态特征:大小、形状(露滴状、圆形、菜花样、不规则等)、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色、黑色、绿色、无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据细菌菌落表面特征不同,可将菌落分为3型: ①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②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干燥、呈皱纹或颗粒状,边缘大多不整齐。R型菌落多为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多糖或蛋白质形成。R型细菌抗原不完整,毒力和抗吞噬能力都比S型细菌弱。但也有少数细菌新分离的毒力株就是R型,如炭疽孢杆菌、结核分枝菌等。③粘液型菌落(M型菌落):菌落粘稠、有光泽、似水珠样。多见于厚荚膜或丰富粘液层的细菌、结核杆菌等。(2)菌落溶血特征:菌落溶血有下列3种情况。①α溶血:又称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培养基出现1~2mm的草绿色环,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②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溶血环,是细菌产生的溶血素使红细胞完全溶解所致;③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缺损。(3)色素:有些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菌落和周围的培养基出现绿色、金黄色、白色、橙色、柠檬色等颜色,产生的色素有水溶性或脂溶性。(4)气味:某些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后可产生特殊气味,如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的臭味)、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白色假丝酵母菌(酵母味)和放线菌(泥土味)等。

  • 生物显微镜下细菌的理化性状!

    物显微镜下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相似,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1、就其元素来讲,包括:有机元素(C、N、H、O)和灰分元素(P、K、Mg、S、Ca以及Fe、Na、Cl、Cu、Zn等)。这些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构成了细菌细胞的水分和有机物、无机物的固体成分。http://jpkc.yzu.edu.cn/course/shywshw/pictures/t4001.jpg 2、细菌的化学组成 (1)小分子物质:水分是菌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 (2)无机盐:占干重的10%; (3)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 (4)特殊化学物质: 肽聚糖、胞壁酸、磷壁酸、D型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吡啶二羧酸(DPA)等。二、细菌的物理性状  1、光学性质:细菌为半透明体。当光线照射至细菌,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折射,故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  2、表面积:细菌体积微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葡萄球菌直径约1μm,则1cm3体积的表面积可达60000cm2;直径为1cm的生物体,每cm3体积的表面积仅6cm2,两者相差1万倍。  3、带电现象:细菌固体成分的50%~80%是蛋白质,蛋白质由兼性离子氨基酸组成。革兰阳性菌pI为2-3,革兰阴性菌pI为4-5,故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尤以前者所带负电荷更多。  4、半透性: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允许水及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和排出代谢产物。  5、渗透压: 细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一般革兰阳性菌的渗透压高达 20~25个大气压,革兰阴性菌为5~6个大气压。细菌所处一般环境相对低渗,但有坚韧细胞壁的保护不致崩裂。第二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生长的条件  1、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有些细菌还需要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为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一类物质,有维持细菌正常发育和促进生长的功能,极其微量就能显示其影响, 而足够份量可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如:维生素(主要是VB)、有机酸、嘌呤、嘧啶等,以及色素和某些细菌的抗生素等。生长因子多为辅酶或辅基的主要成分,对细菌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酸碱度:多数致病菌的最适pH为7.2-7.6  3、气体:   (1)根据对氧的需要不同将细菌分为4类:  ①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②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③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④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2)某些细菌在培养的时候还需要一定浓度的CO2: 5% CO2   4、温度:多数致病菌的最适温度为37℃二、细菌的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细菌的有机物分解或无机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通过底物磷酸化或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主要有发酵、需氧呼吸、厌氧呼吸等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能源和碳源的要求并不一样,据此可将细菌区分为不同的营养类型。  1、根据碳素营养的区分  (1)自养菌:只能从无机物取得碳源的细菌。能利用无机碳(如CO2、H2CO3等)合成所需要的含碳有机物,如硝化菌。   (2)异养菌:凡能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的细菌。不能利用无机碳,需要有机碳来合成所需要的含碳有机物;必须依赖其他生物供给现成的有机物而营寄生生活  2、根据能源的区分:  (1)光能营养菌: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细菌;这类细菌都是属于土壤和水中的细菌,在病原菌中不存在此种类型的细菌。   (2)化能营养菌:从无机和有机物中取得能量的细菌;大部分细菌属于此类。前者称为无机化能营养菌;后者称为有机化能营养菌。   3、因此,细菌的营养类型分为:(1)光能自养菌   (2)光能异养菌    (3)化能自养菌    (4)化能异养菌 http://jpkc.yzu.edu.cn/course/shywshw/pictures/t4004.jpg四、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机制  细菌代谢能力极强,繁殖很快,消耗营养很多。 细菌没有特殊的摄食和排泄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菌半透性的细胞壁和胞浆膜进行吸收的。  细菌主要有4种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营养物质可沿不同的方式进入: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2)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3)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4)基团转移(group translocation)  1.单纯扩散  也称为被动扩散,是一种最简单的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方式。只靠简单的分子运动进行扩散。  吸收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特点:  ① 无特异性;  ② 不需要载体   ③ 不需要能量   ④ 速度较慢   ⑤ 可逆,但不能逆浓度梯度.  因此不是细菌取得营养的主要方式   2. 促进扩散   营养物质通过透酶吸收营养基质的方式称为促进扩散,也称为协助扩散。  特点:  ① 严格的特异性,  ② 需要载体,  ③ 不需要能量;   ④ 可逆   ⑤ 与被动扩散相同,也不能逆浓度梯度  3. 主动运输   特点:  ① 需要载体,  ② 严格的特异性,  ③ 需要能量.  ④ 不可逆,可逆浓度梯度; 胞内的基质可高于胞外100~1000倍,  ⑤ 饱和效应:如胞外基质浓度甚高,足使载体饱和,输送的速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就无法进一步提高;  ⑥ 吸收竞争:某些性质极为相似的化合

  • 【分享】科学家发现细胞分裂新机制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了一种细胞分裂的新型机制,这一成果将促进人们深入了解人类细胞的关键性进程,以及生命整体的进化系统。具体报告见于10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线版。   德国学者魏尔肖"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认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这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传统细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而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则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此次新型分裂机制的发现,得益于一种名为"耐热嗜酸古细菌"的奇特微生物。"耐热嗜酸古细菌"属于古菌,是除细菌和真核生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域。古菌与细菌多有类似,但只具有几个真核细胞的特性,多生活在较极端的生态环境里。此次研究所用的"耐热嗜酸古细菌",就是科学家们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中分离而来的。   科学家在观察"耐热嗜酸古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它在进行细胞分裂前,会有3个基因被激活。这3个基因分别编码的蛋白质则在细胞中间联合,在新隔离出的染色体之间逐渐的压缩细胞,直至形成两个子细胞,这种机制与目前已知的其他分裂蛋白截然不同。   研究小组认为,"耐热嗜酸古细菌"所代表的生物类型十分特殊,其80摄氏度的热酸性生存环境,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极高价值。这种崭新分裂机制,亦是数年来生物学界的第一次发现。相关理论模型一旦建立,便可用于研究生命起源问题,如地球早期的酷热环境、其他行星上的极端状态等,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生命。

  • 【原创大赛】中国与欧美生乳法规比较---菌落总数和体细胞

    2010年《GB 1930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发布,该标准出台后即被冠以 “挤奶时相当于苍蝇到处乱飞”、“中国牛奶倒退25年”、“中国生乳标准全球最差”等各种标签。时隔6年,生乳标准被再一次掀起波澜:今年4月份,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召开《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发布会,会议指出该标准菌落总数与欧盟和美国标准一致,并且按照欧盟标准规定了体细胞数。同期,黑龙江省奶业协会《黑龙江省生乳团体标准》,标准根据蛋白、脂肪、菌落总数、体细胞数对生鲜乳分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并且提出特级标准已比肩欧美。为什么我国的生乳标准时至今日还被热议,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指标有什么意义,我国和欧美针对这两项的规定到底有什么不同?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b]1. 指标解读:菌落总数[/b]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微生物培养条件下每克(或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群落总数。生乳中菌落总数的多少是评定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被各国广泛采用。它可用来判定产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以便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造成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很多,挤奶环节控制不严是导致超标的主要原因,如挤奶器具不卫生特别是散户人工挤奶的情况,将会直接导致菌落总数不合格。[b]体细胞数[/b]牛奶体细胞数是指每毫升牛奶中的细胞总数,它是牛奶中的白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的总称。体细胞数是衡量牛乳房健康状况和原料奶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升高可导致乳制品货架期缩短,风味发生改变。体细胞数高说明奶牛乳腺感染了微生物病原菌,通过不同的微生物检测或根据体细胞数升高状况诊断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此外,若奶牛患病也会因为系统免疫反应导致体细胞升高。2。[b] 标准比较:我国标准[/b]我国生乳现行标准GB 19301-2010,标准中对生乳的脂肪、蛋白质等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污染物等指标做了规定,其中菌落总数要求为200万CFU/mL,但是并没有体细胞数的要求。[b]欧盟法规[/b]欧盟拥有完善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其法规EC 853中对生乳的体细胞和菌落总数做了详细规定。 [table=100%][tr][td=1,1,25%] 类别项目[/td][td=1,1,20%] 生牛乳[/td][td=1,1,21%] 其他动物的生乳[/td][td=1,1,33%] 其他动物的生乳(用于加工乳制品,且加工过程中无加热工序)[/td][/tr][tr][td=1,1,25%] 菌落总数,万CFU/mL[/td][td=1,1,20%] ≤10[/td][td=1,1,21%] ≤15[/td][td=1,1,33%] ≤5[/td][/tr][tr][td=1,1,25%] 体细胞数,万个/mL[/td][td=1,1,20%] ≤40[/td][td=1,1,21%] /[/td][td=1,1,33%] /[/td][/tr][/table]欧盟非常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基于牛和其他动物如山羊的养殖条件、养殖规模等不同,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微生物要求,虽然其他动物的生乳限量表面看来更低一些,但是如果用于生产无加热工艺的产品,则要求非常高。欧盟标准科学性的另一点体现在生产和收奶会设定不同限量。对于到达工厂后经过混合的牛乳,该法规指出其指标限量可以是牧场环节的三倍。因此准备生产乳制品的原料乳菌落总数限量为≤30万CFU/mL(如果该牛乳已经经过一定的加工,那么需要低于10万CFU/mL)。[b]美国法规[/b]美国《联邦法规》(CFR)第7卷对原料乳的指标限量、检测方法、不合格整改措施都做了具体规定,其中包括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 [table][tr][td=1,1,155] 类别项目[/td][td=1,1,126] 生牛乳[/td][td=1,1,151] 山羊乳[/td][td=1,1,187] A级原料乳[/td][/tr][tr][td=1,1,155] 菌落总数,万CFU/mL[/td][td=1,1,126] ≤50[/td][td=1,1,151] ≤50[/td][td=1,1,187] ≤10(单个样本)≤30(杀菌前的混合样本)[/td][/tr][tr][td=1,1,155] 体细胞数,万个/mL[/td][td=1,1,126] ≤75[/td][td=1,1,151] ≤150[/td][td=1,1,187] ≤75[/td][/tr][/table]美国是非常提倡实施安全整改措施的国家,联邦法规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如对生乳中菌落总数的要求,法规规定每个奶户每月至少要有1次随机抽样,一旦出现不合格就会被警告,如果4次连续抽检中有两次不合格,那么将会在随后的3至21天再抽一个样品,如果仍然不合格,就需要整改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才可以继续对外供应牛乳。[b]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b]除了CFR的要求,美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法令《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该标准适用于优级乳制品,标准包含收奶、运输、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规范,可操作性非常强。标准中指出单个奶户的奶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万CFU/mL,不同奶户的奶经混合后,在杀菌前不得超过30万CFU/mL;体细胞方面,该法令指出单个奶户的奶中不得超过75万个/mL。和CFR一样,该标准也规定了不合格的处理措施。联邦政府以及各州会定期检查工厂,一旦发现问题就会临时吊销生产许可证,此后连续3周每周不少于2次取样检查,直至合格才准予恢复正常生产。[b]总结[/b]1. 我国设定的指标限量低于欧美,这与当时的制定背景息息相关。但实际上,由于最近几年政府和企业对生乳质量意识的提高,我国生鲜乳尤其是自有牧场的生乳的质量远高于国家标准规定。很多牧场逐步开始监控体细胞数量,优质牧场平均体细胞数可达10万个/mL以下。同时部分地区也根据当地生乳的质量优势,制定了一些高于国家要求的标准。2. 我国在指标设定方面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如上面提到的欧美在收奶及加工时设定不同指标限量,而我国目前收奶、贮奶都是一个限量,不利用保护奶农利益,更不利于指导企业实际生产。3. 缺乏对奶农的系统监管,如美国政府机构会长期监控每个奶场的生乳,制定整改措施并监控整改效果,这点值得我国学习。

  • 【转帖】细菌的惨叫(很有科学性)

    在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工作的留美中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名为“纳米阱”的设备,可以通过细菌受伤时的“惨叫”,快速判断细菌种类。如果这一技术能够成功推广到病毒领域,将有望用于对SARS病毒进行大规模监测。  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程谟嵩在回复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当细菌被噬菌体感染时, 噬菌体会在细菌的细胞膜上打一个洞, 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注入细菌。  细菌里复制出几十个噬菌体后,细菌细胞就会破裂,新一代噬菌体诞生。而在噬菌体把遗传物质注入细菌的过程中,细菌细胞内的离子会释放出来, 从而改变周围的电场。  根据这种情况,程谟嵩等科学家设计了“纳米阱”。  这种小型设备的关键器件只是一个低成本的芯片,但它可以探测到附近单个细菌的离子活动。当细菌受到噬菌体侵袭释放出离子时,“纳米阱”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电压噪声。  这个电压噪声的特征与背景噪声完全不同,仿佛是细胞受伤后的“惨叫”。因为每种噬菌体只感染对应的唯一一种细菌,所以科学家可以利用不同的噬菌体,通过“纳米阱”是否听到细菌“惨叫”,检测细菌。   在3月号美国《生物物理和化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的科学家称已经利用“纳米阱”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实验, 成功率达到100%,而且检测过程只需几分钟,操作非常简单。而现有的细菌检测技术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数日的时间用于菌落培养或DNA复制,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使用昂贵的设备才能够完成。   专家认为,由于“纳米阱”技术快速、成本低,因此可望在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以及防生物武器袭击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把“纳米阱”技术推广到病毒检测领域,如果成功, 这一技术可望用于对SARS等病毒进行大规模的监测。

  • 肉类反复解冻4次细菌飙升15倍

    一块肉反复冷冻解冻四次,最后测得的菌落数,竟然是未冷冻前的15倍?日前,央视记者做出这样的实验结论。那么,这种结果是否有可能出现?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的刘登勇博士,刘登勇博士的专业是肉品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他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所以肉解冻完还是最好一次吃掉。反复冷冻解冻,肉变质更快?4次解冻实验后,细菌竟然飙升15倍近日,网上流传一种说法,称肉类反复冷冻解冻后,会加快肉类腐败变质,增加细菌含量。针对这种说法,央视记者找到上海一家实验室,将从市场上买来的鲜肉,在五天中,先进行冰箱冷冻,取出后进行解冻,观察细菌生长的趋势。经过反复四次冷冻和解冻后,最后一次测得的结果,是最初没有冷冻时测试结果的15倍左右,很令人吃惊。为什么低温没把细菌杀死?解冻时细胞膜破裂,流出液体滋生细菌那么,这一实验结果是否有可能出现?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的刘登勇博士。刘登勇博士告诉记者,反复冷冻再解冻,是有可能出现菌落总数增加的情况的,而根据实验所处具体环境的不同,菌落总数增加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不能说就一定会增加15倍或其他倍数。在极低温的冷冻环境下,肉品中的微生物不是应该被冻死了吗?为什么把冷冻完的肉取出来之后,细菌又会滋生呢?这其中又有哪些奥妙呢?对此,刘登勇博士告诉记者,在极低温度的情况下,肉品表面的细菌并不会被完全冻死,只是活力被暂时抑制住了。一旦肉品被从低温环境下取出,细菌就会重新获得有利于其生长的环境。而在这种过程中,有一个因素尤其有助于细菌繁殖。“在冷冻过程中,肉品中的水分会形成很多细小的冰晶,反复多次冷冻和解冻会导致冰晶不断长大,这些冰晶会刺破细胞膜,导致细胞中的液体流出来”,刘登勇博士说,这就是为什么肉解冻后会有少量液体流出来的原因,这些细胞中的水分富含营养,会让细菌繁殖得飞快,而每冷冻一次,就意味着细胞膜被多破坏一次,解冻后流出来的养分就会增加,所以细菌总数也会相应增加。

  • 关于细菌超声破碎的小总结

    细菌工程菌胞内表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强启动子条件下的高效表达,由于蛋白的过度表达,使蛋白不能及时有效折叠而发生无规则卷曲,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堆积于胞间质中,这就是所说的包涵体,另外一种是间质内的可溶性表达,即可以发生正常折叠,具有生物活性。一般情况下,细菌只要被正常破壁就可以通过离心的形式将包涵体和可溶性表达的蛋白分离开。超声破碎的条件一般是300 w,10 s/10 s,20分钟,具体条件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 超声前菌体的准备:菌液离心后,先用PBS将菌沉淀洗2-3遍,然后按原菌液体积的1/5-1/10加入裂解液重悬菌体,裂解液的成分:50 mMTris-HCl, pH8.0, 2 mM EDTA,100 mM NaCl,加溶菌酶至100 ug/ml,0.1%Triton X-100。切记冰浴超声! 如何判断是否超声完全:根据网友的经验,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判断:超声前菌悬液是浑浊的,超声完全后变的透明、清澈。2. 液体的粘滞性:超声后菌液从枪头滴下不粘连。3. 高速离心:有用高速离心检测超声破碎程度的(一般用6,000 g 10 min, 比一般离心收集菌体的转速高一点)。 沉淀是未破碎或破碎不完全的菌体。 4. 染色:破碎后的菌液涂片,革兰氏结晶紫溶液染色0.5分钟,镜检。超声后加入核酸酶消除核酸对蛋白的污染。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追求的是高破碎率,要求细胞碎片很小,而另一种蛋白是可溶形式表达,所以细胞碎片不能很小,两种情况要求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便于后期的固液分离。2. 如果超声时出现黑色沉淀,说明超声功率太强。3. 超声时间太长、功率太高对蛋白活性肯定有影响。4. 尽量防止泡沫的产生。

  • 【06年】细菌DNA的提取

    细菌DNA的提取2006-10-24 17:19这里提供的是由Marmur于1961年建立,经Dale等人简化和发展,此方法略加修改后可用于其他细菌种类。主要原理是:采用去垢剂破碎细菌细胞,酚-氯仿萃取蛋白,使用核糖核酸酶和蛋白酶K进行进一步的纯化,所提取的DNA无RNA和蛋白质污染,可用于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子克隆。⑴材料①20倍SSC缓冲液:3mol/l NaCl; 0.3mol/l 醋酸钠;pH 7.0(高压灭菌后,4摄氏度保存可长期使用)②酚/氯仿(1:1):一般市售的酚需要重蒸处理,市售的酚常含有杂质而呈粉色和淡黄色,需要重蒸二次,收集沸点160℃部分,小瓶分装,瓶内空腔充氮气,-20℃密封保存,以免氧化,用前从冰箱中取出,68℃蒸馏水饱和,加入8—羟基喹啉(100g酚加0.1g),酚变为黄色。8—羟基喹啉是抗氧化剂,并能部分抑制核糖核酸酶,含8—羟基喹啉的酚用等体积1.0mol/L pH 8.0Tris 缓冲液抽提,再用0.1mol/L pH 8.0含0.2%β-巯基乙醇的Tris缓冲液抽提数次,酚溶液的pH应大于7.6。此酚溶液在平衡缓冲液覆盖下4℃可保存一个月,纯化和制备酚溶液都要带手套,以免损伤皮肤。③核糖核酸酶:无DNA酶污染,将胰RNA酶(RNA酶A)溶于10mmol/LTris-Cl(pH 7.5)15mmol/L Nacl 溶液中,浓度为10mg/ml.于100℃加热15分钟,缓慢冷却至室温,分装后于-20℃保存。④蛋白酶K ⑤TES缓冲液:10mmol/L Tris-HCl, pH 8.0; 10mmol/L NaCl;1mmol/l EDTA⑵方法①取单菌落接种于5mlLB培养液中,37℃振荡培养过夜。(使用试管)②将上述菌液接种于200mlLB培养液中,37℃振荡培养过夜。(使用500ml或1000ml三角瓶)③离心,收集沉淀(5000r/m,10分钟)④将沉淀悬浮于20ml 20倍SSC缓冲液中,混匀。⑤加入200mg SDS,室温下振荡过夜,使细菌细胞充分裂解,裂解液呈粘稠状⑥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溶液,温和地混匀,细心地回收上层水相(注意不要触及二相之界面),重复萃取三次⑦加入2倍体积无水乙醇,此时可见到絮状DNA沉淀或用玻璃棒绕取收集⑧将DNA溶于15ml 2倍SSC溶液中,加入核糖核酸酶(最终浓度50ug/ml),37℃保温1小时⑨加入蛋白酶K(50ug/ml),继续保温1小时⑩加入等体积苯酚萃取一次,在回收的水相中加入2.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20℃静止过夜25000g,4℃,离心15分钟,收集沉淀,用-20℃无水乙醇洗涤一次;将DNA在真空干燥器中抽干,溶于10mlTES缓冲液中,4℃保存备用。⑶说明①本方法可用于其他种类细菌,但是溶菌条件需略加修改,对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在SDS处理前需要使用溶菌酶裂解细胞壁,对于另外一些细菌(如分枝杆菌),在加入SDS后,将溶液加温至65℃是可取的。②一些种类的细菌含大量核酸酶,去垢剂不能完全抑制其活性,用TES缓冲液代替SSC缓冲液可通过EDTA的作用抑制核酸酶活性,必须注意的是,TES缓冲液离子强度较低,在加入乙醇之前需用醋酸钠调节DNA溶液的离子强度(醋酸钠的最终浓度为0.3mol/L)③DNA溶液中残留少量酚和氯仿,可在乙醇沉淀之前用水饱和乙醚萃取去除④比较纯净的DNA溶液的A260/A280及A260/A235大于1.7

  • 57.10 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转化机理及其抗肿瘤作用物质基础初步研究

    作者:牛红军(山西医科大学)摘要: 目的:初步研究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的转化机理,并且对光合细菌生物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具有细胞毒活性的蛋白质和总三萜类物质进行研究。 方法: 实验一:(1)采用pH计测定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过程中培养液pH的变化趋势;(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获得光合细菌(PSB)蛋白质、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电泳图谱;(3)槲寄生提取液中添加吲哚,以PSB进行生物转化,通过HPLC法测定靛蓝的生成量来反映PSB加氧酶活性。 实验二:将光合细菌转化槲寄生培养液(PSBT)离心,得到PSBT上清液和菌体沉淀。菌体沉淀用超声波辅助冻融法破碎,离心,上清液即为PSBT菌体沉淀提取液。取PSBT上清液及PSBT菌体沉淀提取液,进行硫酸铵沉淀和透析,分别得PSBT上清液总蛋白提取液和菌体沉淀总蛋白提取液。取不同浓度的总蛋白质提取液,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活性。 利用AKTA purifier 10层析系统,Hitrap Desalting和CM Fast Flow等层析柱,采用不同缓冲液体系对PSBT上清液总蛋白提取液进行蛋白质纯化。 实验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槲寄生提取物和PSBT中三萜类化合物进行比较研究;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齐墩果酸进行定性分析和含量测定,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 (200mm×4.6mm, i.d.5μm),流动相为甲醇-0.18%的磷酸水(86:14),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流速1ml/min。结果: 实验一:(1)接种PSB后,纯PSB培养液pH缓慢上升,PSBT的pH迅速下降;(2)PSBT中菌体蛋白质、酯酶、过氧化物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电泳图谱与纯PSB培养液中菌体的电泳图谱不同;(3)未得到PSBT和纯PSB培养液中菌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电泳图谱;(4)加入吲哚后,PSBT中有靛蓝类物质生成,而纯PSB培养液中无靛蓝产生。 实验二:各蛋白质样品的细胞毒活性: (1)上清液总蛋白对HO-891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mg/mL,按照槲寄生提取液中原药材含量计算,下同):①IC50200mg/mL: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槲寄生水浸提培养液(浸沼,JZ)是0.18,槲寄生水浸提培养基(浸对,JD)是20,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水浸提培养液(浸球,JQ)是60:②200mg/mLIC502000mg/mL:槲寄生水提培养基(水对,SD)、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槲寄生水提培养液(水沼,SZ)和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水提培养液(水球,SQ);③IC502000mg/mL: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醇提培养液(醇球,CQ)、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槲寄生醇提培养液(醇沼,CZ)和槲寄生醇提培养基(醇对,CD)。 (2)上清液总蛋白对SGC-790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mg/mL):①IC50 200mg/mL:JD是8,JZ是20,JQ是78,CQ是150;②200mg/mLIC502000mg/mL:SQ。 (3)菌体沉淀总蛋白对HO-8910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mg/mL):①IC50 200mg/mL:SZ是84,CZ是122;②200mg/mLIC502000mg/mL:JQ和JZ;③IC502000mg/mL:纯球形红细菌培养液(球,Q)、纯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液(沼,Z)、SQ和CQ。 (4)菌体沉淀总蛋白对SGC-7901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mg/mL):①IC50 200mg/mL:JZ是14,JQ是18;②200mg/mLIC502000mg/mL:CZ、CQ和SZ。 (5)其它蛋白样品对肿瘤细胞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SZ上清液总蛋白、SQ上清液总蛋白和SD总蛋白在CM Fast Flow层析柱的各种层析条件下都至少得到一个穿透峰和一个洗脱峰,另外,SQ上清液总蛋白在pH5.0的缓冲液体系中还额外分离得到的一个洗脱峰;SZ上清液总蛋白和SQ上清液总蛋白都在pH6.5的缓冲液体系中多分离得到一个小穿透峰。 实验三:CQ和CZ的总三萜含量与CD相比分别增加36%、14.7%;CQ和CZ的齐墩果酸含量与CD相比分别增加925%、281%;SQ、SZ及SD的总三萜和齐墩果酸含量均很低。 结论: (1)培养液中加入槲寄生后,光合细菌参与槲寄生的生物转化反应的某些酶被抑制或激活;(2)各种蛋白质提取液中,PSB转化槲寄生水浸提培养液上清液总蛋白的抑瘤活性最大。各种浓度JZ上清液总蛋白、JQ上清液总蛋白和JD总蛋白的细胞毒活性随作用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但都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由此可知:PSB生物转化后,蛋白质的抑瘤活性规律发生了变化,抑瘤活性的蛋白质组分发生了改变。(3)PSBT中有新的蛋白质组分生成,说明光合细菌可以转化槲寄生成分生成新的蛋白质;(4)槲寄生醇提培养基经过光合细菌生物转化后,总三萜和齐墩果酸含量均增加,球形红细菌转化生成总三萜和齐墩果酸的能力比沼泽红假单胞菌强。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增加可能是PSBT抗肿瘤作用增强的部分物质基础。

  • 细胞决定人类健康:智能超声波细胞破碎仪

    细胞,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身体里有细胞:脑细胞,造血细胞……路边的小草也有细胞,就连我们看不到的细菌都是细胞构成的。细胞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细胞决定人类健康。  [b][url=http://www.xo-yq.net/]智能超声波细胞破碎仪[/url][/b],一款将电能通过转换器变成声能,然后这种能量通过液体介质而变成一个个小气泡,这些小气泡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炸裂,产生能量,从而起到破碎细胞的作用。  生病是人之常情,免不了吃药。药品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通过观察细菌,通过分析细菌的组成,然后讲细胞提取出小部分,导入化合物,最后确定候选物,漫长的过程肯定需要[b]智能超声波细胞破碎仪[/b]啊。  南京先欧科技,专业制造[b]智能超声波细胞破碎仪[/b],[b]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裂解仪[/b]……[img=智能超声波细胞破碎仪,50,50]http://www.xo-yq.net/img/%E6%99%BA%E8%83%BD%E8%B6%85%E5%A3%B0%E6%B3%A2%E7%BB%86%E8%83%9E%E7%A0%B4%E7%A2%8E%E4%BB%AA.jpg[/img]

  • 酵母菌细胞壁

    下列哪类物质是酵母菌细胞壁主要的成分()。 A、甘露聚糖 B、脂质 C、无机盐 D、蛋白质

  • 【转帖】香港大学生发现细菌可储存数据 1克细菌存90万G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11名学生,成功利用大肠杆菌的质粒基因,储存一句文字,证明细菌可以储存数据。据香港《经济日报》11月25日报道,中文大学学生研究发现,细菌可以象USB记忆棒一样储存资料。每1克细菌存量达90万GB,而且数据资料可以存于基因细胞内,变成生物标记条码。该项研究日前夺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因机器设计金奖。据报道,该存储方法先将数据分成小份,再将各小份排序,输入细菌的基因细胞里储存。不同的排序方式可演绎成不同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利用基因测试仪器提取出来。

  • 【分享】物理因素对细菌影响的总结

    (一)温度   各种细菌都需在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内生长。当外界温度明显高于最适生长温度,细菌被杀死;如果在低于细菌的最低生长温度时,细菌代谢活动受抑制,则出现抑菌作用。   1.高温:细菌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及酶类因热力作用发生变性或凝固,活性消失,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大多数无芽胞细菌55℃~60℃加热30~60min即被杀死;加热100℃立即死亡,有芽胞的破伤风芽胞梭菌需煮沸3h才被杀死。热力灭菌分湿热和干热两种。在同一温度下,前者的效力大于后者   (1)湿热:常用的方法有   1)巴氏消毒法:方法有两种:一是61.1℃~62.8℃30min;另一是71.7℃l5~30s,目前主要用于牛乳消毒。   2)煮沸法:煮沸100℃(1个大气压状态下)。5min中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如于水中加入2%碳酸钠,则可提高其沸点至105℃,既杀死芽胞,又防止金属器皿生锈。   3)流通蒸气灭菌法:常用阿诺(Arnold)流通蒸气灭菌器或蒸笼。利用一个大气压下100℃水蒸气进行消毒。经10~30min细菌繁殖体被杀死,但对芽胞的作用不大。   4)间歇灭菌法:采用间歇加热方式达到灭菌目的。方法是将待灭菌物品置于Arnold灭菌器内,经l00℃加热15~30min,每日一次,连续3次。每次灭菌后,取出再置37℃孵箱过夜,使残存的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通过流通蒸气加热使之被杀死。这样可达到杀死芽胞又使不耐100℃的物质保存下来。   5)加压蒸汽灭菌法:利用密闭的耐高压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在蒸汽不外溢的条件下,使锅内压力增高,蒸汽的温度也随之增高,大大加强其杀菌效力。通常在103.4kPa的压力下达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所有细菌芽胞和繁殖体。本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物品的灭菌,如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敷料等。   (2)干热   1)烧灼:是常用的干热灭菌法。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接种环、接种针、瓶口和试管口常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2)干烤:在密闭干烤箱内加温至160℃~170℃维持2h是对一般玻璃器皿、注射器、瓷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低温:一般细菌耐低温,在低温条件下,细菌代谢活动降低不再繁殖,能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故常用于保存菌种。为避免解冻时对细菌的损伤,可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干,去尽水分,此法称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保存细菌数年至数十年,是目前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 细胞培养箱中出现霉菌如何消除

    细胞培养箱中的水盘里出现霉菌,虽然没有污染到细胞,而且也在水盘里加入新洁尔灭,但还是不放心,并且培养箱中现有很多细胞,请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不移除细胞的情况下能够消灭培养箱中的霉菌?已经长出霉菌,建议把所有细胞移出到其他培养箱。将这个培养箱全面消毒,喷酒精,紫外灭菌至少1个小时。因为我们组细胞染过菌,一旦培养箱不洁净,会导致所有培养细胞都要染菌的,爆发以后很可怕。培养箱出现霉菌很可能是水槽的水不够洁净,一定要用超净水超纯水来填充水槽,避免霉菌生长。要定期更换水槽中的纯水。一个月左右换一次。一个季度到半年要培养箱彻底灭菌一次。

  • 超声波破碎细胞的常见问题

    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在超声破碎的时候,用含有1%triton-X-100的PBS悬浮,然后超声的效果较好,1%triton-X-100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对其他的一些细菌同样起作用,比如链霉菌。 细菌沉淀直接加样品1buffer,再加5ul的巯基乙醇,混匀,离心,煮沸10min,直接上样,染色脱色步骤如下:将胶放入适量的染色液微波炉里加热1min(下次适当补点醋酸即可),将染色液换成大量的水(自来水即可)在微波炉煮10min 就可以。 在表达重组蛋白后超声波破碎细胞,采用冰浴,400w,破2s停1s,但是不一会就产生大量泡沫,影响了破碎功率,pbs和tris缓冲液都是这样,最后都是破碎不完全,而我的目的蛋白就在这些未破碎的细胞中。1*会产生气泡是因为你的探头位置没放好。探头一定要接近底部,约1cm(我一般是距底部0.5mm)。功率根据仪器不同会有所不同,但你可以观察液面,有波动但不要太剧烈就好。2*破3S停10S,破个二三十次看看。 3*变幅杆位置摆放也要注意,听声音如果不对的话就要及时调整。另外可以从菌浓度方面考虑。 在破碎时试着加大体积,强度最好不要超过60%. 4*尝试超8s停8s,对有些菌体蛋白来说,你的方法很难散热,导致蛋白变性产生气泡,最好停顿时间稍长一些,这种情况多见于包涵体形式的蛋白。链霉菌(放线菌)超声破碎的,用的方法条件是什么?前处理一般就是配置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使用超声破碎时采用的具体条件是:(1)取细菌的24 h培养液于5 000 r/min 下离心5 min收集菌体.(2)用pH 7.5的Na2HPO -NaH2PO 缓冲液洗涤3次,再用该缓冲液将菌体配成1:3的菌悬液.置于40 mL大塑料试管内.(3)将大塑料试管置于冰浴中,采用超声波破碎(功率200 W,1/2”探头,破碎30 s,间歇30 S).(4)破碎液于12 000 r/min下高速冷冻离心30 min,收集细胞碎片和上清夜. 超声破菌流程与 上述基本一致,就是洗涤菌体也可以用预冷的生理盐水或pH8的Tris-HCl,洗涤一次就可以。另外,超声剂量随样品量、菌体改变比较大,功率可以到400-600w,超5s,停5s,冰浴,要加终浓度1 mM的PMSF。为确定合适的超声强度和次数,有必要随时镜检观察菌体是否完全破碎。 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系统进化树上的(G+C)摩尔百分含量(mol%)高的革兰氏阳性菌(Eubacteria)分枝类群,它虽然具有原核生物特有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但在其不同类群中,细胞壁的化学组分变化很大。 在做大肠杆菌超声时,采用的是400W,超5停5的方法,效果不错,但是用在链霉菌上,似乎没什么效果。会不会就是由于细胞壁组成差异造成的呢,因为大肠杆菌式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的。 再有镜检是检验破碎效果,但是细胞破碎程度和我需要的酶获得之间有正比关系吗?破碎时间长也会影响到酶的活性。所以想问问anaisai战友,你提供的“功率200 W,1/2”探头,破碎30 s,间歇30 S”的条件好像是用于破碎链霉菌孢子的,也可以用于发酵离心后的菌泥吗?如果可以,你破碎的全程时间大概是多少呢? 如果你需要的是胞内酶,细胞破碎程度和需要的酶获得之间基本上有正比关系。破碎时间长的确会影响到酶的活性。这就需要在最佳的破碎时间和酶活性之间做出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先绘制相关曲线(酶活性和时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中,破碎的是棒状杆菌(也是很难破壁的G+菌),破碎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酶活较好。

  • 最新测序技术能用单个细胞分析基因组

    最近,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克雷格·文特尔研究院和Illumina公司的科学家对现代基因测序算法进行了改良,只需从一个细菌细胞中提取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就可组装成接近完整的基因组,准确率达到90%,而传统的测序方法至少需要10亿个相同的细胞才能完成。这一突破为那些无法培养的细菌提供了测序方法。研究发表在9月18日的《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上。  实验室无法培养的细菌范围极广,约占99.9%,从产生抗体和生物燃料的微生物,到人体内的寄生菌。它们的生存条件特殊,比如必须和其他菌种共生,或只能生存在动物皮肤上,因此很难进行人工培养。  论文合著者、文特尔研究院的罗杰·拉斯肯教授10年前曾开发出一种多重置换扩增(MDA)技术,可对实验室无法培养的细菌测序,能恢复70%的基因。其工作原理是对一个细胞的基因片断多次复制,直到其数量相当于10亿个细胞那么多。不过,这种技术却给测序软件带来很多麻烦,它在复制DNA时会出现各种错误,而且并非完全统一放大,有些基因组被复制数千次,有一些却只被复制一两次。但测序算法不能处理这些不一致,而是倾向于舍弃那些只复制了少数次的基因,即使它们对整个基因组来说很关键。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算法创建人帕维尔·帕夫纳和同事改进了这一方法,保留了那些少量复制的基因片断,并用新方法对一个大肠杆菌测序以检验其精确性,发现它能恢复91%的基因,接近传统的培养细胞水平。这已足够解答许多重要的生物学问题,比如该细菌能产生什么抗体。  人体细菌占体重的约10%,它们有些会造成传染病,但也有的能帮助消化,最近研究还发现,它们能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引诱人吃更多的东西。新方法也有助于科学家理解细菌行为,研究人体内细菌能产生哪种蛋白质和多肽,这些蛋白质和多肽是细菌之间、细菌和宿主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  研究小组还用新方法对一种以前未曾测序过的海洋细菌进行了测序,获得了相当完整而且能解释的基因组,掌握了它是如何生存和运动的,该基因组将被存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基因银行(GenBank)。研究人员表示还将对更多迄今未知的细菌进行测序。

  • 分离的细菌如何鉴定?

    问:分离的细菌如何鉴定?答:细菌的传统鉴定 1. 形态特征及染色结果 ①革兰氏染色 ②鞭毛染色 ③荚膜染色 ④细胞壁染色(NaCl法:1.取1d25%NaCl溶液于洁净的载玻片上。2.挑一环培养6h的细菌在25%的NaCl中涂匀,自然凉干。3.滴加0.01%的结晶紫于其上,30s后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⑤抗酸染色 2. 培养特征观察取菌龄24-28h的菌3.6接种于PDA平板,PDA斜面,营养肉汤中培养24h,进行琼脂柱,明胶穿刺培养,30℃培养24h。 3. 生理生化实验需氧性测定和运动性测定:将斜面培养24h的待测菌用接种针穿刺到培养基管底,3d后观察变化。如果菌落沿培养基表面生长,表明为好氧菌,反应为阳性,如果菌落沿穿刺线生长,反应为阴性。培养基成分:蛋白胨0.2g,NaCl0.5g,K2HPO40.2g,琼脂0.5-0.6g,葡萄糖1.0g,水100ml。 4. 生长温度测定在肉汤培养基(外加1%葡萄糖)中用接种针接种,在恒温水浴锅中不同温度下([c

  • 漩涡混匀器在细胞质粒提取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实验中,经常要做细胞质粒DNA的提取和检测工作,以便获得运载基因的载体DNA;或用于实行电泳检测分析,了解样品是否含有质粒DNA(包括重组质粒DNA),判断其分子量大小,区别不同质粒等等。因此质粒DNA的提取是基因工程实验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稳定遗传银子,大小从1kb到200kb不等,大多数来自细菌的质粒是双链、共价闭合环状的分子,并以超螺旋形式存在于宿主的细胞质中。它是细菌内的共生型遗传因子,主要发现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细胞中,质粒具有自主复制和转录能力,能在子代细胞中保持恒定的拷贝数,并表达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质粒的分离是利用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在变性与复性中的差异来达到的目的。当菌体在NaOH和SDS溶液中裂解时,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由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拓扑构型不同,染色体DNA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共价闭合质粒DNA的氢键虽被断裂,但两条互补链彼此相互盘绕仍会紧密地结合在仪器。当加入中和液后,溶液pH恢复至中性,在高盐浓度的情况下,染色体DNA之间交联形成不溶性网状结构并与蛋白质SDS复合物等形成沉淀;不同的是质粒DNA复性迅速而准确,保持可溶状态而留在上清中。这样,通过离心可沉淀大部分细胞碎片、染色体DNA、RNA及蛋白质。除去沉淀后上清中的质粒可用酚氯仿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前面提取质粒DNA的方法就是实验室常用的碱裂解法,该法的操作过程如下:首先讲含有质粒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经过大约12小时的恒温摇陪后弃去上清液,加入中和液后用漩涡混匀器将溶液充分混匀,然后加入碱液进行沉淀,这就是变性与复性,最后的操作就是实验室常用的沉淀的分离、纯化。分离、纯化DNA首先取上清液,加入分离液后采用漩涡混匀器混匀溶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无水乙醇后混匀,离心后弃上清液,干燥DNA即可。这个实验中常用到漩涡混匀器进行溶液混匀,意大利VELP公司推出多种型号的漩涡混匀器可满足每一个实验室的需要和安全标准。特别是红外漩涡混匀器,这是VELP公司的专利,该漩涡混匀器一旦检测到试管即自动开始震动混匀,不需要施加任何外力,震动速度可调,时间可设,漩涡混匀器稳定性高,非常适合细胞质粒提取实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