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掺氨非预混甲烷

仪器信息网掺氨非预混甲烷专题为您整合掺氨非预混甲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掺氨非预混甲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掺氨非预混甲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掺氨非预混甲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掺氨非预混甲烷话题讨论。

掺氨非预混甲烷相关的论坛

  • 德喜莱掺混肥料检测不合格 厂家:难保全合格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行业暴利的诱惑下,掺混肥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而与之相伴的却是发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  在2011年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局化肥打假行动中,重点查处的生产不合格肥料案、假冒化肥案等10大肥料检测典型案例里,7件事发于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掺混肥企业。  日前,中国经济网记者获取的一份与“德喜莱掺混肥”有关的肥料检测报告显示,包括氮、磷、钾、总养分在内的4条检测项目中,该肥料因3条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  对此,作为该肥料生产厂家,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众德”)工作人员表示:掺混肥谁也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合格。而对于产品质量问题,上述工作人员称:“每个厂都是自己检验的,只要自己检验,出厂合格就可以了。”分析人士指出:掺混肥的原材料没有统一标准,在行业整体盈利艰难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偷养分、偷成本太严重。

  • 【讨论】水体浑浊如何准确测定氨氮?

    最近在测定循环水氨氮过程中,由于近期循环水进行预膜,加了剥离剂,浊度比较大将近100NTU。对氨氮测定产生很大影响,通过过滤,加絮凝剂,离心处理之后加完纳氏试剂后还是变为浑浊。氨氮测定平实也有过加完纳氏试剂浑浊的情况,大家有谁遇到过?如何解决?

  • 氨氮测定中的混浊问题

    我想请教大家关于氨氮测定的问题。以前我们配制酒石酸钾钠不加氢氧化钠,不管地表水还是废水,加纳氏后好多都会变混浊。只能加完纳氏后马上测吸光度,要不然一排12个样没几个是澄清的,都会变混浊。但最近我们配制酒石酸钾钠时加点氢氧化钠溶液后,加纳氏显色难得有混浊的,即使显色10分钟后在测定也不会混浊,这是什么原因啊?大家在配置酒石酸钾钠的时候,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吗?请懂行的指教一下

  • 甲烷气体与空气完全混合需要多久

    做非甲烷总烃标准曲线 、用的是10.2x10(-6)的甲烷 分别用针筒抽取取20ml 40ml 60ml 80ml 100ml 与空气混合至100ml 。之后作出的曲线 效果不理想 只达到一个9。是混合空气的时间不够么?望各位老师指导。

  • 非甲烷总烃标气选择

    废气监测非甲烷总烃实验室和部分在线设备用的是单标甲烷校准,部分在线厂家用的是甲烷与丙烷的混合气,这两种标气校准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甲烷标气校准完后进甲烷与丙烷混标气数值差的很大

  • 非甲烷总烃

    请教: 做 非甲烷总烃,一直没有买到丙烷标气,请问是不是必须用甲烷与丙烷的混合气做标气?两者的比例是多少? 能不能只用甲烷做标准气?对结果会有影响吗? 钯6201-催化 除烃装置是用来净化什么的?能消除氧的影响吗?

  • 非甲烷总烃氧峰问题

    各位大佬: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总烃一定要减去氧峰的面积来计算浓度吗?标准曲线的几个点是用甲烷标气和高纯氮混合的.

  • 气相色谱非甲烷总烃异常?

    检测非甲烷总烃,阀进样,总烃、甲烷定量环0.5ml,柱流量30ml/min,检测器温度250℃,柱温120℃,总烃面积等于或者小于甲烷的面积,请问正常吗?甲烷与丙烷的混合标准气。丙烷的面积去哪里呢

  • 非甲烷总烃采样问题?

    非甲烷总烃小时值,一般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可不可将这四个样品全部注入采气袋,混合成一个样品?

  • 来个大神,关于非甲烷总烃的浓度换算问题

    楼主按HJ 604-2017方法用100umol/mol浓度的甲烷/氮气标气逐级稀释(高纯氮气)配制好了标准曲线,甲烷和总烃的曲线非常好。但是当楼主把一瓶甲烷浓度为19.4umol/mol,丙烷浓度为19.7umol/mol的混合气体作为质控样品测定时,测得的甲烷浓度为19.8umol/mol(甲烷计),总烃浓度为80.4umol/mol(甲烷计)。其中甲烷的测定结果很准确,非甲烷总烃的浓度就是2者之差,60.6umol/mol(甲烷计),也就是混合气体中丙烷的浓度。丙烷换算成以甲烷浓度,如果是直接乘以3,那么19.7*3=59.1umol/mol(甲烷计),那我的非甲烷总烃(丙烷)结果是在误差范围内的。但是有同行说,丙烷换算成甲烷的浓度,系数是44(C3H8)/16(CH4)=2.75,那我的非甲烷总烃(丙烷)结果就不合格。求教,在非甲烷总烃的测定中,丙烷换算成以甲烷计的浓度,换算系数是多少?3或2.75?注:只是单纯的讨论这个系数,别讨论什么结果要以碳计之类的。

  • 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和苯系物测定数据异常的情况

    前几天我单位对某机械加工厂进行了验收监测喷面漆(丙烯酸聚氨酯)工序废气排气筒进出口均测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和非甲烷总烃分析结果如下:进口:苯未检出,甲苯和二甲苯合计二十几个;非甲烷总烃3左右出口:苯未检出,甲苯和二甲苯合计10个左右,非甲烷总烃1左右非甲烷总烃与苯系物浓度倒挂整个采样过程企业一直在喷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避免?

  • 非甲烷总烃的质控气体是什么?

    HJ38,HJ604非甲烷总烃的质控气体是什么,总烃和甲烷分开评价还是以非甲烷总烃评价就行了?我买了空气中丙烷,甲烷混合气做质控都会偏低百分之十几

  • 非甲烷总烃与总VOC是否是包含关系?

    请问大家在平时的检测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同一排气筒同事检测非甲烷总烃和总VOCs的情况:对于复杂的废气,比如各种工艺混排(注塑、印刷等等),就会出现非甲烷总烃比总VOCs高,不知道是否合理

  • 非甲烷总烃,求助

    刚接触非甲烷总烃实验,有一些疑问请教各位高人。总烃柱为玻璃微球填充柱,甲烷柱为GDX-104填充柱。双FID检测器。实验条件为:柱箱温度:70℃;气化室150℃;检测器:120℃;载气用氮气。总烃柱出一个峰,甲烷柱出两个峰(一个为氧峰,一个为甲烷峰)。遇到的问题是:环境空气HJ604-2011(新标准HJ604-2017)这个标准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上,总烃和甲烷曲线都是用甲烷标气做的,非甲烷总烃含量是总烃含量减去甲烷含量。而固定污染源HJ/T38-1999。这个标准上,总烃和甲烷曲线是用甲烷和丙烷混合标气做的,非甲烷总烃含量是总烃含量减去甲烷含量。做HJ604标准曲线的时候,我是用的10mL甲烷标准气体(202umol/mol),注入内有90mL除烃空气的100mL玻璃针筒,总烃(以碳计)浓度就是10.8mg/m3。逐级稀释成10.8mg/m3,5.4mg/m3,2.7mg/m3,1.35mg/m3,0.675mg/m3浓度的标准曲线进样。总烃曲线浓度和甲烷曲线浓度都一样。做HJ/T38标准曲线的时候,我是用的10mL甲烷标准气体(202umol/mol)和10mL丙烷标准气体(202umol/mol),注入内有80mL除烃空气的100mL玻璃针筒,总烃(以碳计)浓度就是43.3mg/m3,甲烷浓度就是10.8mg/m3。逐级稀释后,总烃浓度为43.3mg/m3,21.6mg/m3,10.8mg/m3,5.4mg/m3,2.7mg/m3。甲烷浓度为10.8mg/m3,5.4mg/m3,2.7mg/m3,1.35mg/m3,0.675mg/m3。标准曲线进样。总烃曲线浓度和甲烷曲线浓度不一样。理论上来说,HJ604和HJ/T38这两条曲线做出来斜率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同一个样品代入不同曲线计算出非甲烷,得出的结果应该也是差不多的。实际情况是,这两条曲线甲烷斜率是差不多的(因为丙烷在甲烷位置不出峰),但是总烃曲线斜率相差很大。因此同一个样品代入不同曲线结果相差也很大。想请教一下各位:1、是不是我曲线配的有问题?各位是怎么配置曲线的?请详细说说。2、如果曲线配置没问题,那么HJ604和HJ/T38做出来的非甲烷总烃是否有可比性?

  • 关于 非甲烷总烃浓度 评价体系如何界定的问题

    目前,NMHC 浓度 在环境评价 以及监测验收 包括排污换证监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俨然成为一个十分钟必要的的监测项目,但是,评价标准却是相当滞后,各种监测标准、评价标准包括排放标准交叉混杂,越来越难以理清思路,可以讲各执一词,让人难以捉摸。 首先,先探寻一下NMHC的概念问题:在标准HJ/T3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中是这样表述的: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主要是C2-C8)的总称,在本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NMHC是用于气相色谱离子化检测器有明显响应的除甲烷以外碳氢化合物总量,以碳计。而在HJ604-2011中总烃是如下表述:在本标准规定条件下,用氢火焰检测器所测得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量,以甲烷计算。非甲烷总烃含量不外乎用用总烃浓度减去甲烷浓度所得出的,虽然二者所监测种类不同:污染源和环境空气,但是非甲烷总烃表述应该大致一致吧,匪夷所思。“衍生物”?? 其次,更为奇葩的是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 1577—2012 环境空气质量 非甲烷总烃的限值 其中描述的非甲烷总烃 non methane total hydrocarbon (NMHC)做出如下表述:存在于环境空气中除甲烷之外的所有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是指C2~C12的烃类物质。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所测得的非甲烷总烃,是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有明显响应的除甲烷以外碳氢化合物总量。那么,一个C2-C8另一个是C2-C13,不知道作何解释 再次,在 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关于NMHC标准界定如下表述: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20mg/m3,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4.0mg/m3,而在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 1577—2012 中如下表述:新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限值 项目一级标准二级标准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mg/m3(标准状态)1.02.0因此,符合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但是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的测定采用表2所列的分析方法。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测定方法标准: 分析项目方法名称方法来源总烃气相色谱法HJ 604甲烷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总烃和非甲烷总烃测定方法一基于以上方法标准可以看出有待于商榷。因为《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总烃和非甲烷总烃测定方法一 中就有相关总烃的测定方法,而该标准又选择HJ604不知为何,匪夷所思?难道采样中还必须分开采样?近期,HJ732-2014 最新发布,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将要实施,根据标准同样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的采样,那么用这个标准进行样品采集,与那个分析方法进行接轨呢?是不是也适用于环境空气呢?费解? 最后,各种计算的同一问题,希望出台一个文件,综合排放标准非甲烷总烃是以碳计算还是以甲烷计算没有定论,只能猜?另外,1h平均浓度限值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不少于4个样品,并计算算术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不少于4个样品,并测定等比例混合样品。是不是就是这样表述呢?总之,有好多工作需要来确认,以便于基层工作减少盲目!

  • 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标准HJ/T38-1999中的若干问题请教

    各位环境检测行业的大牛们: 大家好! 今日一个长期合作的大客户到我们实验室进行季度访问,在看非甲烷总烃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提出为什么标准HJ/T38-1999上的总烃混合标准气是用甲烷和丙烷配制的,难道样品在测定时总烃的结果就是甲烷和丙烷两种烃的结果吗,显然不是的,但是为什么标准方法上选择的标准混合气是甲烷和丙烷呢,那么甲烷和其他的C8以下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吗,比如混合标准气用甲烷和丁烷呢,有没有谁进行过相关的验证的,或者有过这个思考的,可能问的有点弱智,但是客户问的我们确实无言以对,哪个大牛能进行深入系统的解释呢? 客户另一个疑问是,非甲烷总烃是指除甲烷以外的所有可挥发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主要是C2~C8),那么举例,如果采一个样品,样品中的成分包含了一种有机物醛类,比如戊醛,这个有机物除了含有醛基官能团,还有碳氢链,那么做总烃时,在0.32min的总烃出峰位置出来的结果包不包括这个有机物的碳氢链部分呢,我都迷茫了,我感觉是不包括的,可是具体的原因我说不好,各位大牛给解释解释! 提前祝大家国庆节中秋节快乐!

  • 舜宇恒平GC1120专用版非甲烷总烃含量计算问题

    现有舜宇恒平GC1120非甲烷专用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一台,测定非甲烷总烃时,扣除除烃空气时,一个是直接扣空后含量,一个是扣空后算含量,搞不懂这两个该怎么用,该用哪个,两个算出来结果不一样

  • 非甲烷总烃和VOCs(以非甲烷总烃计)的区别

    请教各位老师,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中,非甲烷总烃和VOCs(以非甲烷总烃计)的区别是什么,检测方法是一样的。这两者差异主要是分行业吗,什么情况下是测非甲烷总烃,什么情况下是VOCs(以非甲烷总烃计)。

  • 非甲烷总烃校准曲线

    非甲烷总烃测定,[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是双色谱柱十通阀,标气是甲烷气体底气是氮气,进样顺续是:最先进高浓度点,注射器内剩余50mL标气,用氮气稀释至100mL为第二点,进样后在将剩余的50mL用氮气稀释至100mL为第三点,以此类推,做出的校准曲线,甲烷曲线的相关系数很好,总烃曲线总是第二个点偏离很多,不知道为什么[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3/202003141353121811_8384_3497108_3.png[/img][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3/202003141353124663_7954_3497108_3.png[/img]

  • 甲烷 非甲烷分析

    各位,本人现在做甲烷和非甲烷快速分析,请大家给推荐款色谱柱。要求:1.能将甲烷和非甲烷分开就行,非甲烷冲在一起就行。2.出峰快。整个分析过程在1min左右。谢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