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变化情况

仪器信息网变化情况专题为您整合变化情况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变化情况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变化情况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变化情况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变化情况话题讨论。

变化情况相关的资讯

  • 排名略有变化 2019年分析仪器中标情况抢先知
    p   根据2019年公开发布的中标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公开发布的国内分析仪器中标总金额为155.43亿元,相比2018年的146.92亿元,增长了5.79%。与此同时,2019年中标的包数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2.29%。 /p p    strong 不同地区的中标金额及所占比例 /strong /p p   不同于往年广东省蝉联2016、2017、2018三年各省市采购金额首位,2019年,各省市中采购金额最高的是北京市,中标金额占全国中标总金额的10.78%。采购金额前五位中的其余四位分别为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2019年,这五个省中标金额总和占总中标金额的39.75%。 /p p   在中标地区前三名不同性质单位采购金额占比排名中,北京市的前四名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食药系统、卫生系统 广东省的前四名是:大专院校、卫生系统、科研院所、食药系统 山东省的前四名是:大专院校、环保系统、质监系统、食药系统。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在中标地区前三名中,均是大专院校采购金额占比最高。 /p p   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不同地区中标金额增幅较大的两个地区为西藏和新疆。其中,西藏的增长率为593.35%,新疆的增长率为84.97%。并且,西藏在2019年上半年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也是增幅最大的,由此可见,它在2019年下半年仍保持了这一趋势。 /p p   其中,西藏地区较大金额的采购项目包括:1.西藏自治区生态监测中心二期工程项目(一标段),总金额为1145.99万元 2.西藏大学综合分析测试中心采购项目,总金额为665万元 3.西藏大学理学院本科实验班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总金额为448万元。并且,西藏地区较大金额的采购项目集中在下半年。西藏地区采购金额排名前三的应用领域分别为:环境、食品/药品、检验检疫。 /p p   新疆地区较大金额的采购项目包括: 1.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室专用设备采购项目,总金额为889.61万元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检测设备采购项目,总金额为789.60万元 3.喀什大学新泉校区化环学院、生地学院环境污染控制实习实训基地实验仪器设备采购项目,总金额为486.12万元。新疆地区采购金额排名前三的应用领域分别为:医疗/卫生、环境、检验检疫。 /p p    strong 采购单位类型及采购金额占比 /strong /p p   根据本次统计结果发现,2017、2018、2019年连续三年均是大专院校的采购金额所占比例最高,并且占比是逐年增加的。同时,与2018年相比,农业系统、质监系统、出入境、工商系统的采购金额占比均为上升,而食药系统、卫生系统、环保系统、科研院所、公安系统、工业企业的采购金额占比则表现为下降。 /p p   需要指出的是,环保系统指的是各级行政单位分管环境监测及相关工作单位等 卫生系统指各级行政单位中的卫生计生部门及医院、疾控中心等 食药系统指的是各级行政单位中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及直属检测单位等 农业系统指的是各级行政单位中的农业单位及其直属的检测单位等 出入境及质监系统指的是各级行政单位中的检验检疫部门及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 公安系统指的是各级行政单位的公安单位。 /p p    strong 中标仪器应用领域中标金额占比 /strong /p p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环境领域中标金额占比最高,为20.05% 其次是检验检疫领域,占比为15.75% 排在第三位的是食品/药品领域占比14.73% 第四位的医疗/卫生领域占比14.27%。通过与2018年应用领域中标金额占比对比发现,环境、检验检疫、生命科学、农/林/牧/渔、以及计量领域的中标金额比例均为增加,其余领域则显示减少。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检验检疫领域,占比增加了2.50%,降幅最大的为食品/药品领域,占比减少了1.98%。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增幅最大的生命科学领域,2019年增幅放缓,从2018年的11.30%降到了0.69%。 /p p   在中标信息统计中,将招标单位为注明仪器的应用领域的中标并入“其他”类,2019年此类别中标总金额占比2.51%。 /p p   更多详情敬请关注后续《2019年分析仪器中标统计分析报告》。 /p p   往期报告概览: /p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survey/Report_Census.aspx?id=177"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2019年上半年分析仪器中标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span /strong /a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pan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survey/Report_Census.aspx?id=171" target=" _self"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2018年分析仪器中标信息统计分析报告》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6d3be043-e591-4173-9476-c3cbaf41d1be.jpg" title=" 绿仪社.png" alt=" 绿仪社.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扫二维码加绿· 仪社好友 及时了解分析仪器行业最新动态! /span /p
  • 2020年中国荧光定量PCR市场格局大变化!
    采购量暴增,竞争格局剧变,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荧光定量PCR市场发生前所未有大变化!受国家出台的相关疫情防控政策强力驱动,2020全年,特别是下半年,荧光定量PCR采购需求猛增。经仪器信息网调查研究,2020年全国通过招标采购荧光定量PCR近1.2万台,近5倍于2019年。供需关系发生反转2020年,荧光定量PCR供不应求,市场由原来的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在以往买方市场时,企业竞争更加侧重在品牌力、产品力、服务能力等;而如今处于卖方市场,有货是王道,企业间拼的是产能、渠道。市场涌入大量竞争者,格局发生极大改变供需关系反转释放出的巨大市场机会,加之荧光定量PCR产品发展成熟,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导致市场涌入大量竞争者。根据我们统计,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超过80家。市场格局发生极大改变,各企业销量排名和份额变化显著,国产企业获益最大。此外,各采购单位需求量也发生巨大变化。接下来,市场机会在哪里?各品牌市场份额如何?竞争对手在不同省份、机构里表现如何?各地区采购情况如何?哪些省市、机构采购需求旺盛?采购机构怎样分布?2021年市场机会主要在哪里?… … … … 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基于自身平台优势,对2020年国内公开采购数据进行分析,撰写了《中国荧光定量PCR仪市场研究报告(2021版)》,旨在为相关从业者进行市场分析和业务决策提供参考。本报告包含荧光定量PCR市场相关最新政策追踪、市场概况、采购机构画像、竞争情况、2021市场研判等内容。》》》欲购买完整报告,请联系李先生(17600374905,微信同号)表1 中央财政支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分省预算指标图1 2018~2020年荧光定量PCR仪分季度市场变化图2 2020年Q2~Q4分省采购量图3 主要机构Q2~Q4采购量变化图4 2018~2020年各类机构总市场量对比图5 县级医院采购量与机构数量比图6 各品牌进入省份数量图7 2020年荧光定量PCR仪各品牌市场占有率图8 六类机构2020年采购量及Top10品牌在不同机构市场份额图9 2018~2020年Top10品牌非医疗市场份额变化图10 2018~2020年Top10品牌医疗市场份额变化图11 2020年Top10品牌医疗市场占有率图12 2020年Q3主要品牌在各省销量比较图13 2020年Q4主要品牌在各省销量比较
  • 国际视点: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从高温热浪、暴雨洪灾到飓风山火、极端寒流,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增加。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应继续携手努力,完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年伊始,多个国家气象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是这些国家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2年,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球数百万人造成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严重损失国际自然灾害常设观测网站2022年共记录全球891起极端天气灾害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慕尼黑再保险集团表示,2022年是自然灾害损失赔付额最高的年份之一,气候变化正使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法国气象局本月初发布公告指出,2022年法国平均气温达14.5摄氏度,是法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去年法国大部分月份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严重干旱。异常的高温和干旱让该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等多地发生森林火灾,6.2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是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6倍。欧盟下属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年初发布报告说,2022年是欧洲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去年夏天异常高温天气波及众多欧洲国家。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表示,2022年是西班牙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年平均气温接近15.5摄氏度。英国气象局证实,2022年英国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0摄氏度,成为该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夏天最高气温首次突破40摄氏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铁轨变形、机场跑道被晒化的情况。一些国家还遭遇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去年8月巴基斯坦由于季风降雨导致严重洪灾和山体滑坡。同一时间,乍得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洪灾,超过34万人受到影响。南非东部去年4月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超4万人无家可归。在北美地区,冬季风暴给美国、加拿大多地交通、供电等造成严重影响。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22年美国共发生龙卷风、高温、飓风、洪水等灾害18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指出,2022年极端天气在美国累计造成至少1650亿美元经济损失及大量人员伤亡。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去年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进一步增加。世界气象组织在《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2022年海平面高度再创新高,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近10毫米。美国《科学》期刊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冰川加速融化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里斯托夫卡苏指出,极端天气频发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越多,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塔拉斯表示,2022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紧迫性,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进行更好监测。为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部分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其中,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法国也承诺到2030年减排40%,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本国能源转型。加强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强调,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是更好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之一。然而研究显示,全球尚有一半国家没有预警系统,拥有监管框架并将预警与应急计划联动实施的国家更少,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仍然无法获得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塔拉斯表示,2023年世界气象组织将聚焦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增加对全球气候基础观测系统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一项全民预警行动计划,将在2023年至2027年间投入31亿美元专项资金,实现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得到预警系统的保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22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只减少了0.5千兆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到2030年的排放量必须比现行政策下的排放量减少4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表示,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绕不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各方同意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向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基金形式、出资国家、分配方式、援助对象等关键问题则留到2023年继续谈判。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表示,各国需要共同努力,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应对风险,“合作和团结至关重要”。卡苏表示:“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来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平等,对发达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团结的表现。”
  • 盘点2023 | 环保公益:在变化中寻找新机遇
    根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22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显示,面对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公益行业近年来整体呈现紧缩趋势,尤其2023年,环保公益领域的筹资从上游到一线普遍缩减与下滑,造成一线专业组织面临困境,工作范畴和工作手法处于转型和坚持的岔路口。与此同时,在减污降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和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领域,环保公益组织展现出了机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力量,通过务实专业的行动,丰富多元的形式,贴近公众的表达,搭建沟通协调的平台,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推动建立低碳清洁美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瞩目的焦点,助力环保公益组织在一些新兴议题领域实现快速增长,民间志愿力量仍在蓬勃生发。01 工作领域悄然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备受瞩目尽管并不明显,但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领域正随着环境议题的变迁悄然发生转换。根据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开展的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发现,“生态保护与修复”“污染防治”“气候变化”作为中国环保公益组织三大主要生态环境议题的“地位”没变,但所占“比例”变了。与2022年报告数据对比来看,2023年,有20%的环保公益组织首选一级工作领域有变动。其中,以“污染防治”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从 38 家下降为30 家,占比下滑3个百分点,从10%到7%;而以“气候变化”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增加了8 家,略高于2022年。此外,以“生态环境法治”和“其他手法”类为一级工作领域的组织也略有减少,而“生态保护与修复”“公众宣传倡导”“行业建设与发展”类组织的数量略有上升。变化的背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的变迁有着紧密且深刻的联系。与2022年报告数据对比来看,2023年,有20%的环保公益组织首选一级工作领域有变动。其中,以“污染防治”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从 38 家下降为30 家,占比下滑3个百分点,从10%到7%;而以“气候变化”为首选工作领域的组织增加了8 家,略高于2022年。此外,以“生态环境法治”和“其他手法”类为一级工作领域的组织也略有减少,而“生态保护与修复”“公众宣传倡导”“行业建设与发展”类组织的数量略有上升。变化的背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的变迁有着紧密且深刻的联系。近两年,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紧迫挑战,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其中,开展多样化的气候行动和探索实践。其中,既有以气候变化应对为核心使命的机构,也有从NbS、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议题切入的生态环境保护或污染防治类环保组织,还有从教育、传播、社区工作等视角出发助力气候行动的组织。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环境资助投入持续升温,也显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渐加强的背景下,上述议题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02 工作手段丰富多元,专业引领务实深入如果说早期的中国环保公益组织,以提升环境意识,普及科学理念为主要工作手段,那么,如今的环保公益组织,所用的工作手法早已扩展至方方面面,不仅丰富多元,而且专业深入,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一定的视野引领。比如政策法规研究、立法推动、环境诉讼等法治手段,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企业ESG及环境责任落实等产业、金融手段,以及政府间合作促进、国际平台搭建、人才交流等国际合作手段。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孵化等行业建设与发展方面也形成了规模,出现了品牌。环保公益组织专业化、组织化的提升与进步,让它们在各自关注领域,开展的行动更加专业、更加务实,更接地气,也更为深入。尤其是2023年,无论是生物物种保护,还是低碳能源转型,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成效和专业化水平提速实现同步增长态势。以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开展的长江大保护江豚协助巡护行动为例,从2017年开始,项目先后在长江中下流及鄱阳湖、洞庭湖的11个江豚重点分布水域,成立协助巡护示范点。通过开发“江豚管家”APP等科技手段,开展协助巡护员培训等培训赋能,项目不仅解决了渔民的转产专业问题,而且还建立了长江“十年禁渔”执法监管工作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在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连续10年开展绿色供应链评价,开发数字化核算平台,基于数据发布观察与研究报告等,成为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专业的加持,让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开展、资金筹集也更为持久、更有力量。《2023年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度,收入实现增长的环保公益组织中,业务领域涉及“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国际合作”等专业化类型的组织,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可实现自身业务和组织发展的持续提升。03 行业资源紧缩下滑,志愿性组织展现韧性如果用季节来形容当前环保公益组织面临的外部挑战,寒冷的冬季无疑是很多环保公益人的共同感受。受疫情和筹资环境不利等影响,当前流向环境领域的公益资源呈现紧缩和下滑趋势。最新的《2022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报告》显示,国内环境公益领域核心的13家CEGA成员基金会在 2022年共提供约2.84亿元环境资助,为2018 年CEGA成立以来最低,流向环境领域的公益资源显著下滑。尽管挑战严峻,但业界认为,中国的环保公益组织展现出“过冬”的韧性,尤其是志愿性组织,在长远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快适应、更可持续地开展相应活动。一方面,这与小规模组织是国内环保公益组织的主流有关系。作为环保公益组织的长期关注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晋军观察到,中国环保公益组织存在“310 现象”(意为机构全职3个人,年度筹资10万元),3个人和10万元是环保公益组织的中位数。也就是说,一半左右的环保组织在收入普遍微薄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继续开展环保行动。连续两年的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也显示,上一年度收入低于10万元的组织均占比超过40%,全职人员规模在0-5人的组织均占比在60%左右,整体与历年环保公益组织调查反映的情况持平。另一方面,这些环保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场域——县域,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22年年底发布的《县域社会组织互联网筹款模式研究报告》指出,县域公益“从基层公众开始,从志愿者队伍做起,形成了茁壮成长的草根公益组织……县域公益的兴起,代表了这一种更普遍的、更规模化的、更为毛细血管式的公益事业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生态振兴的开展,县域基层志愿服务力量,如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等,也越来越将生态环保议题作为其业务的聚焦点。县域志愿服务组织正逐渐成为基层环保公益的重要参与者。04 环保公益任重道远,能力支持缺一不可我国环保公益组织发展的三十年,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从自身使命和当前现状而言,仍需继续努力。这既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体系、有效激发公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环保公益组织自身成长的现实需求。当前,从地区和地域层面来看,环保公益组织成长依然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西北、东北地区的环保公益组织,与东部沿海组织相比,明显存在短板。无论是环保公益组织存量,还是活跃度,依然有着明显差距。从普遍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来看,环保公益组织的工作手段还更多集中在“公众宣传倡导”方面,在行使监督者、行动者、赋能者以及创新解决方案提供者等角色方面的能力较弱,并且其面向公众开展宣传倡导的能力亦有待加强。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作用,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大力量?对于环保公益组织来说,也许只有积极应对新形势与新挑战,勇于拥抱未来,才能走向未来。这不仅需要环保公益组织的努力,也需要行业主管部门、资助方等相关方的大力支持。如行业主管部门围绕环保组织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开展行业化交流和能力建设,增强环保公益组织直面挑战能力;资助方基于行业定位,增加对环保公益组织人力成本的支持,靶向能力提升的支持,持续关注重点议题,促进国内外行业交流等。最关键的,还是环保公益组织自身。能否基于议题发展趋势(如气候变化),创新公众宣传倡导的价值?能否拓展环保场景,探索跨领域合作路径与空间?这不仅事关当下,更关乎未来。
  • 环保部公布空气质量排名新玩法—变化程度排名方案(附全文)
    为督促各省市重视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环保部每月都会对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排名,广大网友和媒体对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城市也会各种花样的宣传,极大提高了空气质量改善的公众参与感。  但也有人对此名单存在质疑。空气质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城市做了大量工作,空气质量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基数比较大,排名仍然靠后。为了能充分展现工作成果,有人提出对空气质量变化进行排名。日前,环保部发布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这些城市终于得偿所愿。文件全文如下:关于印发《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强化公众监督,推动地方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开展城市空气质量客观状况排名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公平的原则,我部制定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7年2月12日  附件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半年度和年度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的排名。  各省(区、市)对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的排名,以及各省(区、市)对本行政区域内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排名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   (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环办〔2014〕64号)。  三、排名方法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率作为指标进行排名,方法如下:  (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计算  按照相关要求,首先利用各参与排名城市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所有评价点位数据,计算排名时段(半年、年)及上年同期内各项污染物浓度(其中,SO2、NO2、PM10、PM2.5为24小时平均浓度,CO为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浓度,O3为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浓度),再根据污染物浓度计算单项指数,最后计算得出各城市排名时段及上年同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二)综合指数同比变化率计算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变化率,以百分数计,保留1位小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R——综合指数变化率,以百分数计,保留1位小数 R大于0代表恶化,R小于0代表改善,R等于0代表持平   I排名时段——排名时段综合指数   I上年同期——上年同期综合指数。  (三)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  以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变化率作为变化程度排名指标进行排序,若不同城市综合指数变化率相同以并列计 若城市当前评价年各项污染物浓度在排名时段均已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则不参与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程度排名。  四、信息发布内容  国家公布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程度排名情况内容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程度相对较大的前10个城市名单和恶化程度相对较大的前10个城市名单,当改善或恶化城市数量不足10个时,列出全部改善或恶化城市名单。在公布城市名单时,同时公布各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变化率。  对于数据量不满足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的城市,公布其数据缺失情况。  五、其他要求  排名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统计方法、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数据修约等要求均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相关规定。
  • 下行时代,安捷伦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与竞争变化?
    2023,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整体呈下行之势。几家大外企时不时传出裁员消息;资本市场趋于保守,生物制药企业、上游创新工具公司融资热潮冷却;疫情结束,核酸检测工具市场回归常态,业务量几乎归零……足见行业整体日子都不好过。此外,俄乌战争、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给企业长期经营带来不确定性。作为行业代表公司之一,安捷伦如何看待市场变化及不确定性?近日,仪器信息网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以及多位安捷伦中国区高管。2023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期间,安捷伦发布了两款质谱新品揭幕嘉宾(从左至右)为:安捷伦大中华区液质联用及自动化产品全国产品经理 赵嘉胤,安捷伦大中华区液相液质自动化产品业务拓展团队经理 赖丛芳,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 杨挺,安捷伦大中华区销售拓展团队总经理 朱颖新仪器信息网: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22年中国质谱市场发生了30起融资,其中上亿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比超过50%,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安捷伦将如何看待和应对这样的竞争变化?杨挺:首先,当前的质谱市场非常大,我们看到很多新方法、新标准从原来的LC、GC转向LC/MS、GC/MS。考虑到对检测限、灵敏度的要求,以及全球法规的制定等,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标准会基于质谱平台开发和制定。因此,我觉得质谱市场还在扩大。另一方面,从国内的融资情况来看,不管是进口厂商还是国产厂商,都对LC/MS产品线投放了更多的关注,如英盛、谱育等在液质领域都有很多新的研发,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而安捷伦在LC/MS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积累,我们希望把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案带给中国市场。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竞争,我们会把用户按照领域和需求进行划分,从各方面参与竞争。我认为这些竞争都是良性的。仪器信息网:今年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整体呈下行趋势。安捷伦对营收预期做了哪些调整?郑欣:安捷伦Q2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6.8%,可以看出那时我们的营收还不错。但是Q3开始,我们从订货情况已经有了一些趋势,致使我们全球Q3和全年数字的下调。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短期的情况,据内部估计可能要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都会有一些业绩压力。对于市场来说,像制药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客户利润下滑之后,预计新一轮扩张的流程会比较长,所以业绩在短期内不能及时恢复。过去两年,中国仪器市场的增速很高,疫情期间除了2020年稍微弱一点,整个行业其实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但这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的经济不太能支撑这样的增长率。安捷伦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 郑欣仪器信息网:今年可谓是生物制药“寒冬”,安捷伦对此有何评论?赵嘉胤:从大方向来看,整个制药行业是逆周期性行业,我们看好整个制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虽然短期遇到了些问题,但是我们更关注客户的长期发展。不过,在进行新产品设计与发布时也会考虑短期市场带来的影响,比如在短时间内为了帮助客户“降本增效”,推出了组合方案以及智能化功能等。同时,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客户“提质增收”,比如如何在科研阶段帮助用户提高盈利,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和更好的研发流程等。所以,短期的“降本增效”和长期的“提质增收”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我认为,无论是制药还是生物制药的寒冬一定会过去的,这只是时间问题,整个市场向上的趋势是不会变的。仪器信息网:当前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热度高涨,其中有哪些市场机会?赖丛芳:我认为对于全球来说,合成生物学这个赛道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上游的构建到中间的建模,再到现有的测试学习等各各阶段,都离不开分析仪器。我认为LC/MS、GC/MS等仪器都可以在很多环节被用到。因为合成生物学发展到现在还处于大量筛选的阶段,LC/MS的优势是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完成高通量的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工作,所以当前应用较为广泛。许多中国,美国和其他区域的用户都在使用我们的RapidFire及质谱联用仪来进行分析研究,包括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和高分辨质谱仪。郑欣:代谢监测也是合成生物学现在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要想快速做出一个结果,这就要求仪器对反应釜进行实时监测,目前对GC/MS、LC/MS都有这样的需求。
  • 新大气法还有哪些新变化?
    中国环境报记者文雯  经过历时8个月的3次审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从修订前的七章66条,扩展到现在的八章129条,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内容增加了近一倍,与之前相比,几乎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经过了修改。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与现行法律有何不同?又有哪些新变化?  ■强化政府责任,理顺防治思路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今年年初在媒体座谈会上指出,环保的事情从来不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共同面临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事情。  “守法是底线,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守法,这不是高要求,这是一个底线的要求。”陈吉宁表示,今后环保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督促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  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则从法律角度再次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共同面临的责任”。  “新《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特别是要求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按照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尽管在2000年版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就有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柴发合指出,限期达标并持续改善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求的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的要求相一致,也充分体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标,即以空气质量达标为核心,以保护公众的健康为目的。  为实现目标,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确立了目标责任制、约谈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三大制度齐下,督促地方政府为当地的空气质量负责,并要求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之所以将政府责任写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主任周珂认为,主要还是由于法律所面对的现状和背景有所不同。  和2000年修订相比,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大有不同,污染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污染物种类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扩展到挥发性有机物、氨等,点源污染已发展成区域污染,单纯的工业污染已发展成工业、生活、交通和农业污染相互叠加。区域性雾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规范企业达标排污的手段已经无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凭借顶层设计和政府部门使用综合性措施。而政府更应该肩负起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责任。这些问题都需要立法直面解决。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治理为主。”周珂表示,新法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达标考核进行了规定,从法律角度明确了政府对于大气环境的目标责任。  由预防为主到治理为主,由企业职责扩展到政府责任,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思路作了明确,即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精细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柴发合介绍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指明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方向,本着多源监管、全程控制的原则,规定“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以及其他大气污染源等所有污染源进行监管,从单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转变。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三分之一,还对政府如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首先是要求各级政府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或空气质量达标计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在燃煤控制方面,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民用散煤的管理,禁止销售不符合民用散煤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居民燃用优质煤炭和洁净型煤,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并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在机动车尾气治理方面,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阶段排放限值,允许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  新法还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区域,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并允许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禁止露天烧烤食品和燃放烟花爆竹的时段及区域。  同时,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并且明确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体系,采用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开展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  关于重污染天气应对,新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以及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这些措施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治理手段比如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也被写入其中。  “经过实践证明的可行经验,需要用法律固定下来,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是把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周珂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将发生改变,由过去属地管理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由单打独斗向齐心协力、群策群力转变。  ■提高违法成本,督促企业承担责任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行政层面规定了政府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并且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化。”周珂认为,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不同主体,其严格程度也有所差异。  “在企业落实责任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周珂告诉记者。  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法企事业单位的处罚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针对违法企事业单位,新法制定了大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并配以相应的处罚。具体的处罚行为和种类接近90种。新法还取消了现行法律中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企业事业单位罚款“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封顶限额,增加了“按日计罚”的规定。  同时,新法还明确,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上一年度从本企业事业单位取得收入50%以下的罚款。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照污染事故造成直接损失的1倍以上3倍以下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大气污染事故的,按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倍以上5倍以下计罚。  “但是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法律责任中,没有对政府不作为的情形做出处理规定。”周珂对此表示遗憾。  ■完善法律衔接,上下达成统一  “《环保法》、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周珂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落实,需要与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对接匹配。”  公共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新法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这样的一部法律,让之前制定的一些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措施有效落地。  以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为例,新《环保法》要求,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新《环保法》基础上,更加强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共有22处要求环境信息公开和公布,不但要求公开政府考核结果,而且明确要求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应当征求公众意见,标准要公布,供公众免费查询、下载;省级以上环保部门约谈地方政府的情况、重点排污单位名录、重点区域内的大气监测信息和源解析结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要向社会公开;环保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方便公众举报,并依法反馈举报处理结果。  这两则法律相互统一,有继承、有发展,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合力。  ■措施相继出台,落实才是关键  令人欣慰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与各项法律法规的对接正在逐步完善。在9月17日国新办就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高选民表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已于8月中旬公开发布。  《办法》划定了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明确了追责对象、追责情形、追责办法,旨在督促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不能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越雷池一步”,是督促领导干部正确履职用权的一把“利剑”,也是确保《大气污染防治法》落实的一个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够认真地去落实80%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全社会都能依法保护大气环境,那么蓝天白云就会常驻我们的穹顶。  而对企业来说,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将给环保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排污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大的治理减排压力。因为将来与之打交道的不再是“人”,而是威严的法律。  华能杨柳青热电厂生产管理部副主任刘宇向记者表示,为确保达标排放,企业每年投资1亿元以上,全面进行环保设备改造,2016年6月31日前,现役4台机组将全部达到超净排放标准。同时,电厂将进一步加强对环保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通过严把煤炭入口关、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方式,坚决杜绝超标准排放现象的发生。  专家观点  治霾大家说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  环境管理思维要将环境质量改善作为核心,实现总量和质量双管控,协同控制问题也要抓好。环境质量改善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把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交给地方政府之后,要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能动性,污染防治要精细化。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克斌:  大气污染治理目标不仅是浓度目标,而是浓度目标对应多少减排量目标,如何将减排量目标落实每一个工程项目上去。环保部门不能光是尾部控制,重点在于前端的能源结构,包括节能和相应控制技术等。环保的问题不是我们环保部门能够左右的,涉及的污染源那么多,一定数据掌握清楚以后,一定要明确在环保部门能掌控的范围,环保部门能做什么,剩下要交出去说清楚。  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吕文艳:  目前,排污许可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法律依据的问题。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没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排污许可证制度需要法律制度支持,落实法律责任,更需要国家在立法、制度建设方面尽快进行完善。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孙佑海:  在环境法的体系内部,经常能感觉到已经有的这些环保法律,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即内耗的事情。随着近年来对各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法律的多次修改,像规划、标准、监测、评价、信息、许可、监督、检查等方面的法律碎片化的问题就比较突出。  地方实践  政协委员支招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迎久 通讯员翟恒伟石家庄报道 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协日前组织10余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就《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进行立法协商,与会委员、学者积极为石家庄大气污染治理建言献策。  科学修订好《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于石家庄市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条例》修订开展立法协商,是今年石家庄市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  与会委员、专家从《条例》本身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到引导全民参与、部门协调联动共同防治大气污染,以及条款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石家庄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听取发言,不时与委员、专家互动交流,探讨有关问题,并表示将充分吸纳委员、专家的意见建议。 来源:中国环境报
  • 2014这一年 检验检测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4年,对于检验检测行业来说,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如果调查行业从业者对2014年印象,可能每个人都会用不一样的词汇来形容,比如整合、改革、开放......等等。但是今天用数据说话,通过数据比较,看看这一年,检测业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首次对外发布了发布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信息,这是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相关统计信息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标志着该领域国家统计制度建立实施。9月,国家认监委在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期间,再此发布2014年度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结果。比较两份统计数据,在行业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检验检测服务业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为今后的行业发展及趋势,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和价值。首先来看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的整体情况。【分析】从图表可知,2014年全新增机构数量为3493家。自机构整合改革之后,上市机构投资设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检测业上下游企业如仪器公司投资建立实验室等多种方式进入,如果将整合、注销的机构排除,实际新增机构数量应该还要多。另外两个硬指标也增幅明显,检测报告从2.83亿份增至3.11亿份,营收总额从1398.51亿元增至1630.89亿元,行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再从机构属性的角度,看看各类机构的变化情况。【分析】从数据可知,企业、事业及其他属性的机构数量都有新的增长,其中企业增幅最大。第三,从机构所有制属性来分析。【分析】从机构属性来看,私营企业增长最快,增量也最大,其次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仅增加3家机构的是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控股和其他这两个类别机构总量下降。第四,从检测资源的维度分析。【分析】作为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检测业正为更多的从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就2014年一年,新增从业人员92869人,仪器设备总量也增加了71万多台套,但实验室面积却出现下降。最后,从机构营收与行业分析进行比较。【分析】从表中可知,两个比较都是以前20位机构和前100位机构作为分界点。很明显,2014年,排名靠前的机构总收入占总规模的比例在下降。一方面,检测业规模增加,从1398.51亿元增至1630.89亿元,另一方面,更多机构的进入,竞争力更加激烈。来源:质量与认证微信
  • 利用水质在线预警技术监测水质变化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25-2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ldquo 第七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简称 CIOAE 2014)&rdquo 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翟家骥在会上做题为&ldquo 利用水质在线预警技术监测水质变化&rdquo 的报告。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质检测中心 翟家骥   环境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及时有效的发现污染物的泄漏或排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污水处理厂,及时有效的发现进水的异常状态,对于构筑物和活性污泥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这其中水质在线监测预警技术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质在线预警系统一般包括样品采集设备、水质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通讯设备和终端接收设备等。其中,对采集的各种监测数据传输至环保系统,目前有多种传输方式,如:电话线方式、GPRS方式、GSM短消息方式、局域网方式、无线电台方式等。 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示意图   在线预警常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   COD是水质监测分析中最常测定的项目,评价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验室测定COD的方法主要有:GB11914-89《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ISO 15705《水质&mdash &mdash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ST-COD)&mdash &mdash 小型密封试管法》,HJ/T399-2007《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GB11914-89是测定CODCr经典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天然水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测定。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好,可信度高,广泛用于各方面的检测和仲裁等。但存在水电等能耗高,氧化性、腐蚀性药品用量大,检测人员工作强度大,分析时间长等缺陷。   ISO 15705是国际化标准组织水质技术委员会颁布的一种测定水中CODCr的便捷的方法。与HJT 399-2007不同之处有两方面:一是消解温度为150℃,二是消解时间为120min。这一方法在国外的一些CODCr测定仪生产公司中被采用,如HACH公司。但这种方法测定较低浓度的CODCr时,结果往往偏高,更适合测定200mg/L以上的样品。   2007年,HJ/T399-2007颁布,这种方法在各方面的检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方法的消解时间仅为15分钟,可谓非常快捷,很适合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和应急监测中。但由于其采用的温度较高,对于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和再生水的检测会因原污水的性质不同而受到影响。有些样品中会因为含有一定量的高沸点有机物,采用HJ/T399-2007法测定,结果会偏高。   在线监测COD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重铬酸盐法)、光谱法(UV254 双波长法)、相关系数法(通过TOC间接求出COD)、连续流动分析法(重铬酸钾法演化)、分光光度法(重铬酸钾法演化)等。   在线监测COD技术的干扰因素主要有:氯化物(加硫酸汞)、加药管路堵塞和污染(清理管路)、催化剂投加(加硫酸银)、本底校正(空白实验)等。 COD自动在线监测仪流程图   TOC在线监测技术比较 方法性能 燃烧氧化法 湿式氧化法 氧化能力 氧化能力强 氧化能力弱,难氧化颗粒物、烷基苯磺酸、腐植酸、咖啡因等。 检测限 常用情况为几毫克每升,特殊用途可达约10&mu g/L。 常用情况为几毫克每升,特殊用途可达约几微克每升。 前处理 不需前处理,直接由TC-IC求出TOC,无挥发性有机物损失 必须前处理,挥发性有机物有损失 可操作性 容易、快速、使用高温炉和催化剂 较复杂,使用氧化剂、UV灯   &ldquo 十二五&rdquo 期间&ldquo 氨氮&rdquo 成为硬性指标   氨氮在水中会以铵盐离子形态和游离态溶解氨存在,铵盐离子一般认为没有毒性,游离态溶解氨毒性大小与氢离子浓度有关   氨氮的实验室测定方法:HJ 535-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是以游离态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于波长420nm处测量吸光度。   HJ 536-2009《水质 氨氮的测定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 536-2009在碱性介质(pH=11.7)和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水中氨、铵离子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氯化物,在697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   在线监测主要方法是氨气敏电极法。氨气敏电极法氨氮在线监测仪的测量原理是将水样中的NH4+转为气态的NH3(NH4++OH-D NH3+H2O),氨气通过渗透膜进入到电极内,使得电极内部的平衡反应NH4+D NH3+H+发生变化,引起电极内部[H+]变化,由pH玻璃电极测得其变化,并产生与样品中铵离子浓度有关的输出电压,得出相应的氨氮浓度。   在线监测正在从单一参数的检测向对水体安全进行全面评估的生物毒性预警发展   目前对水质的考核指标多为对某几类污染物的限值要求,但是,即使考核的污染物含量都达到要求,对水质的实际安全性依然存疑。目前尤为关注的包括水中残留的难降解有机物,以及消毒副产物等存在较大生物毒性的物质,这些物质无法简单用COD、BOD或TOC来表征,存在于水体中对环境和生态都有一定的威胁。所以,对生物毒性进行综合的评价,能够有效的对水体的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估。   生物毒性实验室测定方法主要有SOS/umu生物检测生物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发光菌)、大型蚤暴露生物急性毒性(大型蚤)、斑马鱼活体暴露风险评价慢性毒性(斑马鱼)、胚胎暴露生物早期发育影响(斑马鱼卵)等。   而在线监测生物毒性方法主要有发光菌监测系统、双壳软体动物监测系统、鱼类监测系统、水溞监测系统等。   其中,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判断毒物毒性的大小。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会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其ATP含量高,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水平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降低。基于鱼类毒性的在线测定技术,鱼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水体中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
  • 世界气象组织:在气候变化上,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2022年9月13日(当地时间),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发布了一份名为《团结在科学之中》的多机构报告。该报告称,气候科学是明确的,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并且警告:如果不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气候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将越来越具破坏性。温室气体浓度:创纪录最高位《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至创纪录高位。化石燃料的排放率在因COVID-19疫情封锁而暂时下降后,现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2030年减排的力度需要提高七倍,才能符合《巴黎协定》中1.5℃的目标。过去七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未来5年中,至少有一年的年平均温度暂时将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1.5°C,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48%。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不能排除气候系统中会出现多个“临界点”。报告中可以提取出如下信息: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水平在继续上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CO2排放量暂时减少,但这对大气浓度(CO2被海洋和生物圈吸收后留在大气中的部分)增长的影响微乎其微。2020年因大范围的疫情封控,全球化石CO2排放量下降了5.4%,但之后于2021年又回到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初步数据显示,在美国、印度和大多数欧洲等国排放量增长的推动下,2022年(1月至5月)的全球CO2排放量比2019年同期记录的水平高出了1.2%。尽管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全球排放量波动很大,但在疫情前的十年里(2010-2019年),23个国家(许多欧洲国家、日本、墨西哥和美国)的化石CO2排放量显著下降。土地利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四分之一与国家间的粮食贸易有关,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来源都是包括放牧在内的农业用地开垦。极端天气:正在进入未知的破坏之境报告还列举了今年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的案例。人口达数十亿的城市地区要为70%的人为排放负责,这些城市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此外,报告指出最脆弱人群将遭受最严重的影响。“洪水、干旱、热浪、极端风暴和野火等问题日趋恶化,以惊人的频率不断刷新记录。欧洲的热浪;巴基斯坦的特大洪水;中国、非洲之角和美国的长期严重干旱,这些灾难的规模又上新台阶,而且绝非自然,这是人类滥用化石燃料的代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今年的《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显示,气候影响正在进入未知的破坏之境。然而,即使状况在急速恶化,我们对化石燃料难以自拔的依赖却每年都在加倍,”“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我们正在经历的许多极端天气事件正在趋向更可能发生并更加严重。今年这种情况已经反复出现,并造成了悲惨的后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扩大预警系统的规模、建立脆弱对当前和未来气候风险的复原力。为此,WMO正在牵头一项活动,以确保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民预警”,”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说。《团结在科学之中》概述了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关的最新科学报告。报告融合了WMO(及其全球大气监视网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碳项目、英国气象局和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等机构提供的素材。报告中还纳入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相关声明。全球气候状况回顾:2018–2022年 最近的七年(即2015年至2021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七年。2018-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基于截至2022年5月或6月的数据)估计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高1.17±0.13°C。拉尼娜事件对2021/2022年的温度有轻微的降温影响,但这将是暂时的。 地球系统中大约90%的累积热量都储存在海洋中,在过去20年中,海洋变暖率呈现出特别强劲的增长。全球气候状况预测:2022–2026年据预测,在未来五年中,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温度至少有一年暂时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C的可能性是48%,且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然而,五年平均值超过这个阈值的概率很小(10%)。《巴黎协定》规定的1.5°C水平是指长期变暖,但随着全球温度接近这一长期阈值,预计超过1.5°C的单个年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倘若继续执行现行政策,估计21世纪内,全球将增温2.8°C(在2.3°C -3.3°C的范围内),如果充分落实新的或更新的承诺,则为2.5°C(在2.1°C -3.0°C的范围内)。 总体上,各国都没有达到其新的承诺或目前政策下更新的承诺。城市承载了全球55%的人口,是42亿人的家园,城市也是高达70%的人为排放的来源。同时,城市也非常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强降水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突发和缓发沿海洪水和极端高温等主要风险的影响。这些影响加剧了社会经济挑战和不平等。在过去50年里,与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每天造成2.02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有33至36亿人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中,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不仅要减少排放,而且要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针对极端天气和复合事件,因为这可能导致长期的社会经济影响。
  • NCC:天然卤素在气候变化中缓冲对流层臭氧
    本篇论文解读由方雪坤研究团队的杜千娜同学撰写。杜千娜同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温室气体HFCs排放反演与清单。第一作者:Fernando Iglesias-Suarez通讯作者:Alfonso Saiz-Lopez通讯单位:1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Rocasolano, CSIC, Madrid, Spa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9-0675-6论文发表时间:2020年1月研究亮点1.全球综合的、由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在整个21世纪是恒定的(~13%)。2.卤素造成的对流层臭氧损失在目前和本世纪末都显示出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3.预计卤素介导的臭氧损失最大(高达70%)发生在北半球污染地区(美国东部、欧洲和东亚)的地表附近。(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研究不足(或未来研究)1.未来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仍然有多种,目前对未来臭氧损失的估计仍旧依赖于未来经济预测,可能与事实有所偏离。2.未来天然卤素通量和分布的变化将由气候敏感性、未来人为排放和大气化学等因素综合决定。3.未来研究仍需对卤素化学加深了解。(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全文概要反应性大气卤素破坏对流层臭氧(O3)。天然卤素的主要来源是海洋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排放,以及海洋和对流层化学的非生物来源,但其通量在气候变暖下将如何变化,以及由此对O3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使用一个地球系统模型(共同体地球系统模型(CESM))估计发现在当今气候中,天然卤素消耗了大约13%的对流层O3。尽管21世纪天然卤素的含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对流层O3损失的半球、区域和垂直异质性的补偿,这一比例保持稳定。这种卤素驱动的O3缓冲预计在污染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最大,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背景介绍对流层臭氧(O3)丰度受原位光化学、平流层内流和地表干沉积之间的平衡控制。O3的光化学破坏发生在整个对流层,主要是通过其光解和随后与水蒸气的反应以及与自由基的反应直接损失。对流层O3也会通过催化循环与活性卤素(Cl, Br, I)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只有将对流层卤素化学考虑在内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其变化。目前,卤素被估计将使全球对流层臭氧减少约10-20%,对地表臭氧有很大影响。生物源性短寿命卤代烃(VSL),包括CHBr3、CH2Br2、CH3I和CH2ICl,是通过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微藻和大型藻类的代谢自然排放出来的。这些卤素化合物的寿命不到6个月,是对流层中活性氯、溴和碘的重要来源。此外由于O3沉积到海洋中,随后海水碘化物氧化为次碘酸(HOI)和分子碘(I2),并释放到大气中,海洋也是无机碘的非生物来源。在对流层中,活性溴和氯实际上是由VSL卤化碳的光氧化产生的。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改变了VSL卤化碳的自然通量(1979-2013增加约7%)和无机碘(1950-2010增加两倍),并可能在21世纪持续。然而,天然卤素变化将如何影响臭氧和对流层化学以及气候仍然未知。结果讨论21世纪的天然卤素排放:在考虑的每种情况下,与目前相比VSL卤代烃排放量在21世纪末都要更大;全球海洋无机碘排放量在RCP 8.5之后增加了约20%,而在RCP 6.0和RCP 2.6期间分别减少了约10%和20%;到2100年,活性卤素浓度将增加约4-10%,在RCP 6.0下,溴驱动了这些变化,但由于碘碳(增加)和无机碘(减少)通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碘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溴和碘对RCP 8.5反应性卤素负荷变化的贡献相同。在RCP 2.6情景下,活性卤素浓度降低(~5%)。2000-2100年全球天然卤素的年度变化。a)短寿命卤代烃通量,b)无机碘排放,c)对流层天然反应性卤素浓度天然卤素对21世纪对流层臭氧的影响:图2显示了2000-2100年间全球对流层臭氧柱浓度的变化,上面和中间的图分别显示了对流层臭氧柱的绝对变化及其与活性卤素相关的损失。与目前相比,到本世纪中叶,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增加,与RCP 6.0和RCP 8.5期间VSL卤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相一致。到2100年,在RCP 8.5条件下,活性卤素对对流层O3的影响保持相对不变,而在RCP 6.0条件下,预计会有较小的消耗。无论排放情景如何(下面的图),预计全球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在整个世纪几乎保持不变(~12.8±0.8%)。2000-2100年全球年度对流层臭氧柱时间序列与卤素化学有关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如图3a、b所示。O3质量的纬向平均损失约为~0.3DU(全球综合为3.9DU),其中溴和碘分别贡献了约16%和80%。卤素介导的臭氧损失显示出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目前在南半球更大)。在南半球温带地区,通过非均相激活进一步增强了平流层O3的消耗。O3相对损失呈现显著梯度,从对流层上层到下层,从北向南增加。RCP 6.0和RCP 8.5由天然卤素驱动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趋势如图3c,d所示。其模式是不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半球和垂直梯度,尽管两种排放情景一致(仅强度不同)。反应性卤素造成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在本世纪,由反应性卤素驱动的臭氧相对损失在对流层中高层减弱(在250hPa时为10-20% 图4a),这一特征在本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被放大。此外,在300至850 hPa之间的热带自由对流层,到本世纪末,卤素造成的未来臭氧损失将减少,这表明该地区臭氧的命运将主要由其他驱动因素控制,包括光解作用以及与水蒸气和羟基自由基的反应(图3c、d和4b)。此外,臭氧损失呈现明显的半球不对称,与“更清洁”的南半球相比,污染更严重的北半球臭氧损失趋势更大。与目前相比,未来卤素介导的O3损失预计将增加10-35%(图4),其中边界层内损失最大。从现在(1990-2009年)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由活性卤素引起的部分O3柱损失的垂直分辨变化图5显示了从现在到21世纪末近地表臭氧损失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在RCP 6.0情景下,天然卤素引起的2000 - 2100年近地表O3损失变化(15.0±1.1%)大于RCP 8.5情景(3.1±0.7%),但两者共同显示了臭氧损失的增加主要局限于温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30°-60°N和30°-60°S)达到峰值(图5b、d)。现在(1990-2009年)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卤素驱动的近地表臭氧损失变化预计到本世纪末,最大的臭氧损失将发生在受污染的大陆地区,而不是在遥远的海洋环境中,并具有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特别是,在美国东部、欧洲和东亚地区,预计卤素驱动的O3损失大,分别为71.5±12.9%、30.8±4.2%和6.9±10.1%,RCP 6.0和RCP 8.5分别为48.2±12.6%、18.3±3.2%和23.2±10.9%。2000-2100年卤素驱动的近地表O3损失时间序列ReferenceIglesias-Suarez, F. et al. Natural halogens buffer tropospheric ozone in a changing climat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0, 147-154 (2020).
  •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变化:资助金额我国正赶超美国
    国立科研资助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研发工作的具体部署,体现了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学研究活动的重点与方向。  本文综合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定性分析,试图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材料科学的资助项目进行比较分析,从资助布局、资助规模、资助强度、资助重点、发展演变等角度开展比较研究,揭示美国科学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前瞻识别重要科学领域和重要科学问题,为优化我国科研资源配置、制定我国科研发展战略等提供借鉴。  2010年到2016年3月,美国NSF材料学部共资助了纯学术研究项目2410项,平均每年459项,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金额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年度立项数量与立项资助金额趋势可以明显看出,5年中NSF材料学部资助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资助金额却大幅下降。资助金额从2010、2011年的每年3亿元左右下降到了2012年近1.7亿元,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图1 美国NSF材料学部研究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总额的年度变化  NSF材料学部资助金额前15的材料重大项目,全部为Cooperative和Interagency Agreement类型项目,14个项目资助资金额超过1千万美金。资助金额最高的项目为NSF持续资助康奈尔大学的大型设备项目CHESS,两年的资助额超过1亿美金。此外多达11个资助项目为材料相关研究中心筹建,包括了6个卓越研发中心。2011年后NSF的大型项目逐渐减少。  通过文本聚类,把NSF材料科学项目归类为17个研究主题(表1)。可以看出,NSF经费投入最多的是仪器设备的建设和相关技术的研发,不论是资助金额还是平均资助金额仪器设备主题都远超其他主题,118个研究项目有92个承担机构,承担机构分布很均匀。通过判读主题关键词和项目题名,主题资助内容为X射线光源、激光光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相关材料表征设备建设与相关技术研发。该主题包括所有材料资助项目中3个资助金额最高的项目:康奈尔大学的持续两个 CHESS建设项目和Phase Ib Energy Recovery Linac直线加速器的研发,均为X射线相关设备。表1.主题资助数量与资助金额列表  此外从NSF资助项目的数量来看,NSF过去5年在薄膜材料、自组装材料与聚合物材料三个主题中资助了较多的研究项目,特别是薄膜材料不但资助数量多(226个项目),平均资助金额也达到47万美金。而光伏材料、材料的自旋轨道耦合和石墨烯材料3个研究主题虽然项目数量较少,但平均资助金额较高,分别为52万、47万、45万美金,其中光伏材料是除了仪器设备和材料综合外平均资助金额最高研究主题。  从2009到2013年中国NSFC共资助了研究项目6252项,平均每年资助1050项,远超NSF同期资助项目数量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见图2)。同时,NSFC所资助项目金额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2012年和2013年,两年平均资助金额高达9.4亿元人民币,如果换算成美元,虽然还略低于 NSF在2012-2015年的每年1.6亿美金,但NSFC在材料领域的科研资助有强劲增长趋势,相信几年内NSFC在材料领域的资助金额可能超过美国 NSF。图2 中国NSFC材料领域资助项目数量与资助总额的年度变化  从NSFC材料学部项目获得资助金额最多的10个承担机构情况来看(表2),排名前10的承担机构中有3个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7个是国内知名高校。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承担192个项目获得1.3亿元资助排名第一。清华大学次之,承担了182个项目获得超过1.2亿元资助。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从资助项目数量、总项目经费、平均项目金额三个指标上都领先于其他承担机构。而中山大学只承担了66个研究项目,在排名前十的机构中是最少的,但平均项目金额却高达95.69万元,是所有机构中最高的。表2.承担机构获得资助金额前10列表  2009-2013年NSFC材料资助项目最多的类型是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面上项目2604项13.7亿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70项 4.9亿元。而平均资助金额最高的类型是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特别是前两类,平均资助金额高达550万元和450万元。
  • 我国科学仪器对外主要贸易伙伴变化分析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增速2.3%,GDP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实现逆势增长!毫无疑问,中国的对外贸易地位在不断提升,那么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又如何呢?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从事各项研究的重要保障。在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的C&EN杂志(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曾经公布的2018年度全球仪器公司TOP20排位名单中, 8家是美国公司,7家来自欧洲,5家公司位于日本。没有中国企业入选。  为了解中国对外科学仪器贸易的最新变化,本文特别统计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印尼2020年、2019年全年科学仪器产品关键进出口数据重点分析,借此探究中国科学仪器进出口市场近期的变化趋势。美国、日本、德国是一直以来和我国科学仪器贸易往来较多的国家,而就在去年底,我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中印尼是RCEP成员国东盟十国中GDP总量最大的国家。  本次统计数据全部来自海关总署。根据海关对相关仪器产品的分类定义,结合本网目标读者的关注点,本文对相关科学仪器重点分为了光学仪器、实验分析仪器、试验机三大品类。在本文的统计数据中,实验分析品类包括海关统计中的色谱仪、电子天平、质谱仪、质谱联用仪、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 试验机品类包括电子万能试验机、硬度计、试验台、超声波探伤检测仪、涡流探伤检测仪等材料试验用机器及器具的零件、附件等 光学仪器主要是立体显微镜、复式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零件等。一、整体情况  表1. 2020年海关科学仪器整体进出口金额统计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2020年2019年同比2020年2019年同比光学仪器34.0132.604.33%3.283.48-5.75%实验分析101.3593.178.78%28.9427.664.63%试验机11.0711.75-5.79%2.552.65-3.77%合计146.43137.526.48%34.7733.792.9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如表1所示,2020年我国科学仪器进出口总额为181.20亿美元,同比2019年增加了5.77%。其中,2020年进口金额同比2019年增加了6.48%;2020年出口金额同比2019年增加了2.90%。 应当说,在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科学仪器对外贸易还是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特别是在2020年下半年医药、生物等市场需求的强劲反弹下,2020年我国科学仪器对外贸易总的趋势最终还是呈现了一个正向的增长。二、美国  表2. 2020年海关科学仪器进出口金额统计-美国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2020年2019年同比2020年2019年同比光学仪器5.605.433.13%0.480.456.67%实验分析20.7920.222.82%4.464.313.48%试验机2.132.74-22.26%0.220.214.76%合计28.5228.390.46%5.164.973.82%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如表2所示,2020年我国和美国科学仪器整体的进、出口贸易金额同比2019年都是增加的,不过我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增长率是大于我国从美国的进口额增长率的。综合表2、表3、表4、表5来看,在“光学仪器”、“实验分析”、“试验机”三大品类中,无论是和美国,还是日本、德国、印尼,我国和这几个国家都是在实验分析仪器这个品类的贸易往来金额是最多的。其中,4个国家中,又以和美国的“实验分析”仪器设备的贸易往来金额最高。美国作为科技大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自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开战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受到不少牵制。不过近年来,随着我国和美国的多轮谈判,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有所降温,上述统计数据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观点。三、日本表3. 2020年海关科学仪器进出口金额统计-日本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2020年2019年同比2020年2019年同比光学仪器7.536.7511.56%0.350.42-16.67%实验分析17.9416.518.66%1.361.54-11.69%试验机1.071.09-1.83%0.1330.1311.53%合计26.5424.358.99%1.842.09-11.86%(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如表3所示,我国2020年从日本进口的科学仪器金额同比2019年有8.99%的增长率,同时,对日本科学仪器出口金额增长率下降了11.86%,日本是这4个国家中,我国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变化幅度最大的国家。其中,“光学仪器”的进出口金额变化最大。从“光学仪器”子类上来看,我国从日本进口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除外)和衍射设备”金额占比最高。四、德国表4. 2020年海关科学仪器进出口金额统计-德国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2020年2019年同比2020年2019年同比光学仪器4.033.5613.20%0.400.58-31.03%实验分析15.9915.950.25%1.761.4918.12%试验机3.783.2914.89%0.140.15-6.67%合计23.8022.804.39%2.302.223.60%(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如表4所示,我国2020年和德国的进出口贸易金额同比2019年都是增加的,而且进口金额增长的幅度和出口金额增长的幅度相差不多。据了解,中国和德国的外贸关系相对不错,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与德国的商品贸易总额达到2057亿欧元,排在全球首位。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国和德国的科学仪器外贸也保持着均衡的发展。五、印尼表5. 2020年海关科学仪器进出口金额统计-印尼进口(亿美元)出口(亿美元)2020年2019年同比2020年2019年同比光学仪器0.00490.0008512.50%0.00820.0130-36.92%实验分析0.05900.0890-33.71%0.38000.37002.70%试验机0.00000.0002-100.00%0.06300.0950-33.68%合计0.06390.0900-29.00%0.45120.4780-5.61%(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综合来看,相比于其他几个国家,我国和印尼的进出口贸易金额还是很小的,而且2020年的进出口金额同比2019年都是下降的,尤其是从印尼进口的金额,有着比较大的下降幅度。所以,虽然2020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就科学仪器的外贸市场而言,东盟市场至少在短期内可能还无法发挥重要作用。扫二维码加“绿仪社”为好友 了解更多科学仪器市场深度分析!
  • 联合国气候大会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危机,加快落实相关行动计划是关键
    热浪、干旱、山火、暴雨以及洪水……今年以来,种种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7届会议(以下简称“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致力于将各国重新团结起来,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据悉,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基于第26届大会的成果,就一系列关键问题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适应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气候变化危机依然严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绿色环保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项。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新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斯蒂尔表示,这次大会应使世界转向实施先前商定的行动计划,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与此同时,斯蒂尔强调了会议的三个关键行动方向:通过将谈判结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转变到实施;在围绕气候变化的缓解、适应、资金以及重要的损失和损害问题方面开始取得进展;在整个过程中加强透明和问责原则的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以及推动能源消费和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但从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后多个国际机构已经发布的报告来看,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形势依然严峻,摆在人类面前的挑战有增无减,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给全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气象组织11月6日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的临时版《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在东非,连续4个雨季的降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这是4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迹象表明当前的雨季也可能是少雨的。由于持续的干旱和其他复合因素,在2022年6月之前,估计有1840万人至1930万人面临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水平。另外,7月和8月破纪录的降雨导致巴基斯坦发生大范围洪水,至少有1700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790万人流离失所。在此之前,3月和4月极端热浪袭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个月里,非洲南部地区遭受了一系列气旋的袭击,马达加斯加受灾最严重,遭受暴雨和毁灭性洪水的重创。9月,飓风伊恩在古巴和佛罗里达州西南部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和生命损失。11月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研究机构“气候影响实验室”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人类气候视界”的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死亡率、劳动力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数据变化来体现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表示,数据显示,如果全球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那么预计在2100年由极端高温造成的死亡率可以降低80%以上,数千万人的生命将得以拯救。以孟加拉国为例,数据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保持高位,那么到2100年,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32人死亡)将达到孟加拉国目前每年所有癌症死亡率的近两倍,是该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的10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重道远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而《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则提出,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在其推动下,过去8年已步入有记录以来最暖8年的轨道。自1993年以来,海平面的升速已翻了一番,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了近10毫米,今年达到了新高。自近30年前开始卫星测量以来,仅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内,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就占到了整体上升幅度的10%。“据当前的估计,2022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温度高出约1.15摄氏度。罕见的‘三峰’降温型拉尼娜现象意味着2022年可能仅是第五或第六最暖年份。然而,这并不能扭转长期趋势。出现另一个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变暖仍在继续。”《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另外,在实现控温目标方面,全球企业层面的行动也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名晟公司(MSCI)最新发布的《净零追踪报告》提出,根据最新数据,以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为目标,上市公司将在2026年12月之前耗尽它们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这比此前在2022年第二季度《净零追踪报告》中预测的提前了两个月。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今年将向大气层直接排放109亿吨范围—温室气体,比2021年上升了1%,但比疫情发生前的高点下降了4.4%。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本世纪末,上市公司将使全球气温上升2.9℃,远远未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根据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排放核算工具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类或三个范围。范围一用于核算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量。范围二用于核算企业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的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排放量。范围三包含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净零追踪报告》显示,只有超过三分之一(36%)的上市公司设定了脱碳目标,不到半数(46%)的上市公司公布了净零目标。由于企业自行设定的净零目标有所不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MSCI分析显示,一些企业设定的目标旨在平衡碳排放和脱碳,其他公司则计划减少来自公司的供应商或客户以外的直接排放。此外,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打算提高公司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北京空气质量变好了,还是变差了?】数说PM2.5遭遇战与变化趋势
    北京空气质量变好了,还是变差了?这是问题吗?这当然是问题,尤其经过经济学家严谨的观察和数据分析,一切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在本文中,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胡大源教授以详实的数据描绘了“PM2.5遭遇战”,并分析了PM2.5的变化趋势。  胡大源教授认为,既然目前北京空气污染物的清除主要靠“等风来”,那么对未来几年风速风向变化的不确定性就应当有充分的预期。一旦遇到2011年和2012年冬季那样的持续静稳天气,PM2.5年均浓度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弹。  PM2.5遭遇战与信息公开  在北京市各项空气污染治理措施中,耗资巨大的“煤改气”作用最为显著,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二氧化硫持续改善。1994年为83每立方米微克,1998年曾上升到120微克,此后持续下降,平均每年降幅为11.5%,2015年北京年平均二氧化硫浓度仅每立方米15微克,低于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20微克的一级标准。  但对公众感受影响更大的是能见度的变化。然而,在环保部门发布的各项监测指标中,大多是气态污染物,并不直接影响能见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研究结果不断得到验证:悬浮在空气中更为细小的颗粒物(如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北京冬天通常的气候特征是干冷多风,然而2011年10月中旬至2012年2月中旬,北京却经历了一个多雪的冬天,先后下了10场中雪或雨夹雪。平均风速低于常年,空气相对湿度高,这些气象条件都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平均能见度只有往年的50%至60%。  2011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让PM2.5(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走进了公众视野。“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空气有害̷”。  对此,我国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回应为:“PM2.5是老问题,不是新问题,更不是新发现”。2012年1月,“环保部门整理文献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已由2000年的每立方米100到110微克降至2010年的每立方米70到80微克”。  2012年2月,中国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与此同时,北京开始实验性的监测并实时发布每日PM2.5监测数据。在“2013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首次公布了PM2.5质量浓度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90微克,美国大使馆监测的2013年北京PM2.5质量浓度年日均值为每立方米102微克。围绕北京PM2.5数据,“中美监测结果比较”在实时检测结果公布之初曾经引发媒体的热议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下图是我们收集到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北京年均PM2.5浓度的研究与监测结果,其中右侧2013至2015年PM2.5浓度监测数据是2014年以后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正式发布的。如果我们将时间到推至2010年,不难看出“北京10年来PM2.5呈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无论是美国大使馆的每立方米102微克,还是1993年北京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每立方米90微克,均明显高于 “2010年的每立方米70到80微克”的结论。  数据造假是公众深恶痛绝的弊端,也是造成政府有关部门失信于民的重要原因。美国大使馆的PM2.5年均浓度由于监测数据信息公开,便于核对,因而容易被公众认为可信。而北京环保部门并未公布PM2.5年均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和监测数据,无法核对,因此被认为容易受行政干预而降低可信度。尽管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了PM2.5的实时监测数据,但实时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及补充修正后生成正式记录,年均值应该是在正式记录的日均值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此外,北京35个监测点的记录如何平均?是否加权?均应该明确说明。可核对是公众监督的基础,不可核对又怎样保证数据的准确?更谈不上获得公众的信任。  对于这场由特殊天气条件引发的北京PM2.5遭遇战,尽管美国大使馆公布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不合法”、“空气有害”或许夸大其词,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信息公开,体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空气质量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北京PM2.5的变化趋势  与TSP和PM10相比,PM2.5(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最大。然而北京有关部门发布的PM2.5年均浓度监测数据只有短短的三年。因此,推断和探讨过去10余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状况,就成为分析判断北京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的关键。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表明,PM2.5在PM10的占比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收集了过去十余年年全国304个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推算出北京在2000年之前PM2.5浓度约在125微克左右,与最近三年平均浓度86微克相比,总的来看,呈现出持续波动下降的趋势。  下图为北京PM10监测值与PM2.5模型推测值的变化趋势  事实上,北京的各项空气污染治理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收集了北京1999-2015期间140个PM2.5浓度月度数据,在控制主要天气因素(如风速)和季节变化等解释变量的基础上,分析能源结构调整和烟尘粉尘减排等治理措施与PM2.5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日均天然气消费每增加100万立方米,PM2.5浓度就平均下降1微克/立方米。2000年北京市日均天然气消费量为353万立方米,2015年涨到了3983万立方米,15年间增长了3600万立方米。从理论上看,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煤改气”对北京PM2.5下降做出的贡献高达36微克/立方米。为此,北京居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单就供暖一项来粗略估算,成本就增加了3倍左右。  与TSP相比,在北京对于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治理难度通常会更大一些,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北京年均监测记录估算的PM10平均每年降幅约在每立方米4至5微克之间。根据监测记录建立模型估算的结果为:北京PM2.5浓度平均每年下降2至3微克。  从理论上讲,PM2.5的下降幅度不大可能超过PM10。这不仅由于PM2.5是PM10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PM2.5组成成分更为复杂,治理过程不仅事关工业排放,还会涉及居民出行与日常生活习惯,因而持续下降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三年来北京PM2.5的持续下降既是人努力的结果,也有天帮忙的成分。既然目前北京空气污染物的清除主要靠“等风来”,那么对未来几年风速风向变化的不确定性就应当有充分的预期。一旦遇到2011年和2012年冬季那样的持续静稳天气,PM2.5年均浓度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弹。  长期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于环境治理只注意到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一面,而忽视了涉及社会经济与传媒沟通方面的规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环境信息不公开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判断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系错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讲述前景理论时谈到:“评估与中性参照点(如现状)有关,高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损失”。尽管北京十多年前的空气质量更糟糕,然而由于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程度低,公众与传媒不了解实际情况,一遇突发情况,政府有关部门的回应又难以服众,致使媒体和公众在批判北京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时,单凭感觉和记忆,或以发达国家的现状作为参照系,代替了北京以往的空气质量变化实情,从而得出结论: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差了。  这种参照系错位,不但不利于公众对已有成就的认同,而且增大了未来空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的难度。暂且不论北京PM2.5下降到每立方米60微克需要付出的何等代价及其不确定性,即便几年后达到了上述目标,仍与主要发达国家十几微克的现状相距甚远。
  • 新冠病毒变化多端,基因测序怎么跟节奏?
    1月8日,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阿尔福维尔专门设立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心,工作人员准备为医护人员接种新冠疫苗。本周法国加快疫苗注射,法卫生部长韦朗说,本周超过8万名老人和医护人员接种了新冠疫苗。 新华社发(奥雷利安莫里萨尔摄)在受到大规模全球紧急情况的挑战时,如何科学有效应对是全球面临的共同现实。新冠肺炎大流行为科学开启了巨大的机遇,并让科学在这之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其中,以闪电般的速度开发疫苗就是核心技术能力的体现,基因组测序亦然。1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病毒传播得越广,变异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最关键的是,我们可以有效地对病毒进行测序,从而了解病毒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虽然诊断工具和疫苗对当前的病毒仍然有效,但未来我们有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上周,世卫组织发布了一项全面的实施指南和风险监测框架,以帮助各国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基因测序方案。基因测序利于追踪病毒和疫情防控这份针对基因测试实施的指南称,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改进诊断、制定对策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暴发早期,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共享使分子诊断分析得以迅速发展,这提高了全球针对疫情的防备能力,并有助于各国制定对策。快速、大规模的病毒基因组测序有助于理解病毒流行的动态和评估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允许我们在病例确诊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对新冠病毒进行测序。实时基因组测序能够为公共卫生部门对大流行的反应提供信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病毒基因组测序有助于促进公众健康。因此,也有更多国家的实验室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然而,指南表示,基因测序涉及的成本和工作量是巨大的,各国实验室需要对这项投资的预期公共卫生回报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指南还警示称,尽管基因测序有“把关人”的存在,但重要的是,那些制定目标、进行基因组分析和使用结果数据的人要意识到基因测序受某些力量主导而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潜在的偏见来源。基因测序实施需周密考虑和详细规划这份指南对各国如何实施基因测序给出了详细指导。指南称,在开始基因测序计划之前,重要的是要清楚地了解测序的目标、分析战略和如何利用研究结果为公共卫生反应提供信息的计划。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每个阶段都会提出对公共卫生至关重要的不同挑战,要想应对其中某些挑战,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基因组采样策略。关于实施基因测序的相关注意事项,指南称,基因测序目标的决定应该在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高级代表的多学科框架内做出。同时,为确保可持续的支撑,应确定测序所需资金来源,包括专家人员、测序设备和消耗品的成本,以及处理和存储数据所需的计算架构。实验室也应仔细评估是否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此外,实验室还应对其选定方案中的每一步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在基因测序的目标方面,实验室应说明有关用于基因测序和样本选择方法的技术考虑。当前,有几种设备可用于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由于每次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产生的数据量和周转时间的不同,每种设备在特定情况下或许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为实现基因测序目标,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序列数据和样本元数据都是必需的。获取此类数据并将其转换为正确的分析格式可能需要大量资源,但是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测序的潜在影响。此外,指南还提到,基因样本在运输、存储、检测中如何保存完整性、对数据结果如何科学分析和解释以避免误解都是需要考虑的。指南还表示,无论产生多少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只有为随后产生和传播有用和及时的结果制定战略,它们才会对公共卫生产生积极影响。基因测序网络离不开全球共享与互补合作“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为未来的威胁做好准备,就必须将基因组测序加速整合到全球卫生界的实践中。”世卫组织传染病危害管理部门主管西尔维布莱恩德在这份指南的前言中称,“我们希望这一指导将有助于为准备工作铺平道路。”指南表示,许多分析依赖于将本地获得的病毒序列与全球病毒基因组多样性进行比较的能力。因此,适当地共享病毒基因组序列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GISAID和GenBank等资料库中,全球共享数据正在进行时。指南鼓励各国加大互补合作,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能力。例如,一些国家可能需要提高建设相应实验室的能力,而另一些国家可能决定将实际基因测序工作外包,并将重点放在生物信息学、数据管理和数据解释上。“建立一个强大和有弹性的全球基因测序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测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仅对新冠病毒,对未来出现的病原体也是如此。”指南中写道。在11日的例行发布会上,谭德塞也表示,世卫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增加对新冠病毒的基因测序并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这些数据,以补充正在进行的监控、检查和检测工作。病毒无国界,它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世界各国是命运共同体,无人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战胜困难。
  • “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
    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全球变化下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观测与预警”青年科学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该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2022年度资助项目。项目依托植物所,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厦门大学,汇集国内从事森林结构及功能性状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优势力量,聚焦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样方调查、联网观测、多源遥感观测、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关键结构与功能性状的耦合机制、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未来气候变化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变化趋势。   会上,植物所、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项目二处、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地球与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分别致辞。   项目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重点汇报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及已经取得的进展。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贵瑞建议应加强各任务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好地为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支撑。专家组成员在肯定项目实施方案与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从结合目前森林台站网络的观测体系优化实验方案、聚焦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深入挖掘观测与模型间的联系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为1928年创建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50年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所以整合植物生物学为学科定位,以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绿色高效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国家需求为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陆地植被/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资源植物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植物信号转导与代谢组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 2013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五大变化引关注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3月14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的函”,此函的发布也标志着新一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为:重大仪器专项)的启动。重大仪器专项于2011年7月启动,在过去两年中,共支持项目119项,国拨经费达18亿元。   相比于2012年度组织工作要求,2013年度重大仪器专项工作要求凸显很多亮点和变化:   1、 支持方向有了变化,并明确指出不予支持的仪器种类。   工作要求中明确指出重点关注“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近红外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其中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近红外分析仪器是2013年度新增加的支持方向。此外,工作要求还指出“一般的仪器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仪器开发工作,不属于仪器专项范畴”,具体到仪器种类,明确表明“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以及平台建设等,不属于仪器专项的支持方向。”   2、 明确支持企业为项目承担主体,提高对企业方的要求。   2013年度工作要求明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但对于企业牵头或企业承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又有严格要求,如企业需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达同等条件、项目要与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相符等。   此外,工作要求还指出“牵头承担项目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 非牵头承担项目,但承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所获得的国拨经费。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用于项目研发活动,而不得用于生产线、厂房等产业化能力建设。”   3、 首次实施财政资助节点,力求保证支持项目的成功。   工作要求中新增探索财政资助节点改革措施,明确规定“针对企业牵头项目,先立项,项目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专项经费资助10% 经中期评估确认,有继续开发意义的,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这点应该是重大仪器专项实施以来最大的变化,强调风险共担。   4、 明确项目涵盖的内容,以及参与单位的职责。   工作要求中明确每个项目应包括“仪器开发(含软件开发)、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等类型工作,同时,还应提出项目产业化策划方案”,并且要求“除仪器设备开发单位外,产业化单位、应用单位也应从项目设计开始,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5、 新增4个项目组织部门(地区),并首次出现试点地区。   工作要求中新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4个组织部门,并明确天津、浙江、四川、贵州以及陕西为5个试点地区。(撰稿:杨娟) 附录: 关于开展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的函 国科财函〔2013〕2号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拟启动2013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仪器专项)项目组织工作。   为做好相关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保证项目质量,依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就2013年度项目组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明确仪器专项定位与支持方向   (一)仪器专项定位   仪器专项以市场前景广泛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一般的仪器原理和方法研究,商业化前景不明确的仪器开发工作,不属于仪器专项范畴。   仪器专项项目定位: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它渠道,已取得的相关检测原理、方法、技术或科研装置成果,开展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皮实耐用”、功能丰富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产品,并服务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的自身规律,每一个项目应包括:仪器开发(含软件开发)、应用开发和工程化开发等类型工作,同时,还应提出项目产业化策划方案。除仪器设备开发单位外,产业化单位、应用单位也应从项目设计开始,全程参与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支持方向   1.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主要支持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具体为: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2.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开发,以及应用研究。   ——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主要支持:涉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围绕上述支持方向,重点关注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科学仪器设备样品前处理设备、高端电子显微镜、近红外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临床医疗仪器、生产设备、机械装备以及平台建设等,不属于仪器专项的支持方向。   按照“立足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着眼长远”的总体原则,仪器专项今年继续重点支持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择重、择优支持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二、深入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要求,推动企业成为项目承担主体   结合仪器专项特点和定位,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要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成为仪器专项项目承担主体。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发挥企业在仪器专项中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项目实施组织和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主体地位。   对于高端通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主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优势力量参与项目工作(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实现目标任务明确、产权清晰的产、学、研、用结合。对于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 如没有符合牵头承担条件的企业的,可由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牵头承担,企业作为产业化单位参与,明确其开展相应的产业化工作,实现一定数量的科学仪器设备成果产业化,并在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单位进行应用开发。   结合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的特点,以及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实际,强化风险共担机制,对企业牵头的项目,探索财政资助节点改革。具体方式如下:先立项,项目前半段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实施,专项经费资助10% 经中期评估确认,有继续开发意义的,后半段再主要由专项经费给予支持。   根据项目执行进度和绩效,拨付专项经费。   三、立项要求   (一)项目基本要求   1.国内外需求迫切,目标仪器设备应用单位明确且具有代表性,相关原理、方法或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目标仪器设备整体设计完整、结构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含软件开发)可行,工程化方案、应用开发方案可操作性强 项目质量管理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非技术内容可行。   3.拥有本领域的核心关键人才,且具有相关理论研究、设计、工程工艺、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研究等相关方面结构合理的人员队伍。   (二)企业牵头承担项目或承担产业化工作基本要求   1.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达到同等条件   3.项目与企业重点发展方向相符   4.与项目合作单位具有前期合作基础   5.与项目合作单位事先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明确任务分工、国拨经费分配、成果和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机制   6.牵头承担项目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国拨经费 非牵头承担项目,但承担产业化工作的,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不低于所获得的国拨经费。企业投入的自筹研发经费应用于项目研发活动,而不得用于生产线、厂房等产业化能力建设。   四、项目组织部门(地区)及组织要求   (一)项目组织部门(地区)   专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在巩固2012年度专项试点部门(地方)的基础上,本次选择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有:教育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中科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总装备部、总后卫生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等18个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将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以及广东等7个地区纳入专项试点范围。   按照《办法》要求,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负责组织本部门、本地区所属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   另外,请天津、浙江、四川、贵州以及陕西等五个新申请作为试点地区的省市,积极开展本地区仪器开发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项目组织,进一步明确仪器开发特色和定位,今年视项目组织情况纳入试点地区。   (二)项目组织要求   1.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加强本部门、本地区科学仪器设备发展的顶层设计、系统集成和扶持培育。加强推荐项目与已有项目,尤其是2011、2012年仪器专项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项目的查重工作。   2.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组织项目牵头单位,会同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积极开展项目设计和策划工作。在项目设计时,既要注重技术问题,也要注重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问题。   3.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督促项目牵头单位在项目提出时落实法人负责制、落实项目配套条件 督促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和实施,落实《办法》规定的其它要求。   4. 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要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在咨询论证中,除考虑技术可行性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化和产业化策划、企业资质和能力以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非技术内容。在此基础上,择优限项向科技部推荐项目。项目组织部门如具备条件,应当积极采取网络视频评审等方式,促进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专项实行限项申报原则,拟定5月中旬完成项目正式推荐工作。我们将结合2011年、2012年项目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本次项目组织、储备情况确定各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地区)推荐项目数量。   请于2013年4月8日前,将项目组织初步情况报送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项目推荐数量及其它安排另行通知。   联系人: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郑 健 010-58881622 tcs_tjc@most.cn   孙增奇 010-58881681 58881682(传真)   财政部教科文司   高 慧 010-68551366   王 佳 010-68551316   附件:1.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实施方案(格式).doc   2.2013年度仪器专项推荐项目初步清单(格式).doc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财政部教科文司   2013年3月11日 相关新闻:   关于做好2012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   关于做好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组织工作的函
  • 解读:2015版《中国药典》七大变化清单
    近日,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在&ldquo 2014年注射剂工业大会&rdquo 上表示,2015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2015版药典)编制工作已进入后期阶段。按照编制大纲确定的目标和&ldquo 进度服从质量&rdquo 的原则,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从总体情况看,2015版药典收载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控制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基本实现了&ldquo 化学药、生物药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中药主导国际标准&rdquo 的总目标。   七大变化提升总体水平   张伟表示,2015版药典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收载品种增幅达到27.4%。2015版药典拟收载5800个品种,比2010版药典增加1200多个,修订品种751个。   二是通过药典凡例、通则、总论的全面增修订,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了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完善了药典标准的技术规定,使药典标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三是健全了药品标准体系。特别是药用辅料品种增加至260个,新增相关指导原则 在归纳、验证和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药典》各部共性检测方法的协调统一。   四是2015版药典附录(通则)、辅料独立成卷,构成《中国药典》四部的主要内容。   五是药用辅料品种收载数量显著增加。拟新增128个,共计260个,增长率高达97%。   六是安全性控制项目大幅提升。   中药:制定了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推进建立和完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 加强对重金属以及中药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等。   化学药:有关物质加强了杂质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实现对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的区别控制,优化抗生素聚合物测定方法,设定合理的控制限度,整体上进一步提高有关物质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   生物制品:增加相关总论的要求,严格生物制品全过程质量控制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增订&ldquo 生物制品生产用原辅材料质量控制通用性技术要求&rdquo ,加强源头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性风险等。   七是进一步加强有效性控制。中药材加强了专属性鉴别和含量测定项设定。化学药适当增加了控制制剂有效性的指标,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效力测定检测方法的规范性,加强体外法替代体内法效力测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保证效力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药品标准形成机制待探索   药典修订是药品领域提升总体水平的关键基础,张伟指出,当前药典还需面对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是药品标准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我国部颁或局颁标准有13000多个,占到76%(药品的局颁标准、部颁标准、药典三者都属于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普遍存在着检测方法落后、专属性不强、不能准确测定有效成分、不能真实反应杂质含量等问题,标准老化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药品标准淘汰机制尚不健全。药品及其标准&ldquo 只生不死&rdquo ,迫切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药品及其标准淘汰机制。   第三,企业提高药品标准的能力和内在动力不足。   第四,我国未建立起统一、动态、高效的药品标准信息平台,因此难以准确统计我国药品标准数量,致使标准总体底数不清 难以对现有药品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致使标准整体水平不明 难以查询最新标准,致使执行容易出错。   最后,由于未建立统一的药品标准电子数据词典,信息共享没有基础。   张伟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继续推进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抓好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医疗保险目录品种、注射剂、疫苗等高风险品种以及中药和民族药等产品的标准提高工作 二是要加快推进国家药品标准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形成&ldquo 有进有出、有增有减&rdquo 的新格局 三是要加快建立国家药品标准信息化平台并将其纳入国家总局建设计划,统一规范国家药品标准信息,实现药品标准的查询、检索、发布、分析、研究、维护的自动化、网络化 四是要加快推进《中国药典》宣传贯彻和监督实施的进程,在药品注册审批、药品生产流通监管、药品上市后再评价、药品质量抽验等工作中,加强对《中国药典》执行的监督力度,确保《中国药典》的规定能够落到实处 五是要加快推进中国药品标准国际化战略的进程,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使《中国药典》和中国药品标准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标准,真正跻身于国际先进标准之列。
  • 端裕树博士:中国的质谱用户发生很大变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快速发展的中国质谱分析”专题系列采访由 strong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 /strong 与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共同制作。本专题采访了5位来自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相关领域专家,介绍我国质谱发展情况。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岛津中国事业战略室本部长 strong 端裕树 /strong 博士为大家介绍近年来我国质谱用户的变化及企业的应对。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EDD667454117D6BE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 采访编辑:李博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快速发展的中国质谱分析”专题系列采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59.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陈洪渊院士:质谱是综合性分析手段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71.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张玉奎院士:色质联用技术具有强大生命力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77.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张新荣教授:快速、常压是离子源技术发展趋势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5/236552.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林金明教授:细胞分析是质谱联用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60.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端裕树博士:中国的质谱用户发生很大变化 /span /a /p
  • 国内外食品污染物限量法规有哪些变化?
    食品中污染物是食品在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产生的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例如,有害元素(如铅、镉、汞、砷)和工业化学品污染(如多氯联苯),食品生产、加工和烹调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污染物(如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和3-氯-1,2-丙二醇),食品包装材料带来的污染(如锡),自然界的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食品中污染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国际上通常将常见的食品污染物在各种食品中的限量要求,统一制定公布为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食品和饲料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涉及食品污染物、毒素和放射性核素限量规定;欧盟委员会、澳新食品标准局等都专门制定了食品中特定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天然毒素限量。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规定了除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以外的化学污染物限量要求。我国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量另行制定相关要求。2022年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2022年第3号公告,其中包括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该标准将于2023年6月30日正式实施。01、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可食用部分”定义的两个注释。  02、修改了应用原则  修改完善了“干制品中污染物限量折算”应用原则,以解决2017版标准在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03、修改了部分食品中铅限量要求  修改了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食用菌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藻类及其制品、坚果及籽类、肉及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香辛料类除外)、饮料类、酒类、特殊膳食用食品、其他类的限量、食品类别描述等。  04、修改了部分食品中镉限量要求  修改了食用菌及其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的镉限量。   05、修改了部分食品中汞限量要求  修改了水产动物及其制品、食用菌及其制品的汞限量。  06、修改了部分食品中砷限量要求  修订了谷物及其制品、食用菌及其制品、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的砷限量;明确了调制乳粉的砷限量。  07、修改了表5中注释用词及标注的位置  注释从一级分类“食品(饮料类、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除外) ”移至表头“食品类别(名称)”。“薄板”修改为“薄钢板”。  08、修改了部分食品中苯并[a]芘限量要求  将“稻谷、糙米、大米、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面(渣、片)”类别名称修改为“稻谷、糙米、大米(粉)、小麦、小麦粉、玉米、玉米粉、玉米糁(渣) ”,并将其苯并[a]芘限量值由5.0μg/kg修改为2.0μg/kg。  增加了稀奶油、奶油、无水奶油的苯并[a]芘的限量要求,为10μg/kg。  09、修改了食品中多氯联苯限量要求  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中多氯联苯的限量值由0.5mg/kg修改为20μg/kg,增加了水产动物油脂中多氯联苯的限量要求为200μg/kg。  10、修改了包装饮用水中污染物限量引用的检验方法  将包装饮用水的污染物限量检测方法修改为GB 853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11、增加了液态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折算比例  液态婴儿配方食品要根据8:1的比例折算其限量,主要涉及铅和亚硝酸盐、硝酸盐限量。  12、修改了附录 A  附录A主要对个别食品类别、分类名称、类别归属、类别中亚类的划分或举例进行了调整,以使附录A中分类更加清晰明确。 2023年5月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法规(EU) 2023/915,制定新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法规,该法规取代了(EC) No 1881/2006,将于2023年5月25日生效。污染物限量法规(EC) No 1881/2006自2007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经过了多次修改,为了提高法规文本的可读性,避免使用大量脚注,同时考虑到某些食品的特殊情况,欧盟制定了新版的污染物限量法规。相比旧版法规,新版法规修订的污染物涉及镉、多环芳烃、二恶英、DL-多氯联苯等。(1)取消啤酒中镉的最大限量要求因为镉主要残留在谷物残渣中,啤酒中的镉含量很低,因此此次修订取消了啤酒中镉的最大限量要求。(2)明确污染物限量适用的甲壳类水产品具体部位此次修订将甲壳类水产品的污染物限量细化到了具体的部位的限量。例如,镉在甲壳类动物中的限量为0.5mg/kg,该限量为甲壳类动物腹部肌肉中镉的限量,不包括头胸部的限量。(3)修订多环芳烃在部分产品中的限量及适用的产品状态鉴于现有的分析数据和生产方法,速溶/可溶咖啡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取消速溶/可溶性咖啡产品中多环芳烃的最大限量;另外,明确了婴幼儿配方奶粉、较大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婴幼儿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多环芳烃最高限量水平适用的产品状态,即仅适用于即食状态下的产品。此次欧盟制定的新版污染物的限量法规,与以前的污染物限量法规相比变化不大,主要变化为取消啤酒中镉的最大限量要求、明确污染物限量适用的甲壳类水产品具体部位以及修订多环芳烃的部分内容。
  • 2020上半年上市仪器和检测行业企业数量有哪些变化?1家企业转型养老业务
    p   2020年上半年,经历了新冠肺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国内经济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不少行业经济更是遭遇了重创。但对于仪器与检测行业来说,当疾病与病毒成为人们关注的头等大事,机遇也往往暗藏在其中。仪器信息网一直以来关注检测与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今2020年半年已过,仪器与检测行业公司情况怎样?我们先来通过上市公司数量变化看看情况。由于国内主板上市退市流程规则都相对复杂,所以相关企业退市上市都时间较久。所以我们此次重点关注了新三板中的相关仪器制造企业和质检技术服务等几类和仪器应用行业比较相关的行业上市企业情况。 /p p   仪器行业方面,上半年新三板和创业板仪器企业都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新公司上市或上市公司退市,而近来受到密切关注的科创板市场,上半年已有安徽皖仪科技、泰坦科技、四方光电、纳微科技等企业提交上市申请。其中皖仪科技已于7月3日鸣锣上市。而在海外市场,业务涉及IVD仪器与试剂的泛生子也于美国时间6月19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相比去年同期有3家仪器企业停牌,今年没有一家企业停牌且有多家仪器企业已经或即将上市无疑是整个行业发展良好信号。 /p p   但当我们把目光移到和仪器行业有着密切相关的检测服务行业,情况就和仪器行业有了一些区别。根据仪器信息网的统计整理,2020年上半年有3家相关检测行业企业停牌。另有1家检测企业虽未停牌,但调整主营业务,似乎不再涉及检测业务。 /p p   停牌的3家企业为华夏检验、立讯检测和阿拉丁。 /p p   华夏检验全称为江苏华夏检验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业务包括商品检验检测、环境检测监测与评价、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安全检验检测与评价、泄漏检测与修复、防雷检测、计量测试校准、罐(舱)容表标定、润滑油监测、保险公估、监装监卸、船舶承退租检验以及其他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根据目前经营发展状况,配合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战略调整,为了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自2020年6月12日起终止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p p   立讯检测全称为深圳立讯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服务领域包括无线、灯具照明、信息资讯、音视频、开关插座、家电、电池、玩具、儿童用品、食品、环境(水、气、土等)、纺织品、鞋材、机械等产品的检测服务。公司公告表示由于经营发展及战略规划需求,为抓住市场机遇加速产业整合,同时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决策效率,降低公司经营管 理成本,公司股票自 2020 年 3 月 18 日起终止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p p   不同于以上两家公司,主营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试剂研发制造的阿拉丁4月 28日起停牌是为了在科创板再次上市。根据公司公告,4月28日,上交所出具受理阿拉丁科创板上市申请的通知。2020年5月26日,阿拉丁收到了上交所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并于6月21日提交了问询函回复相关内容。7月3日,阿拉丁再次收到上交所第二轮审核问询函。 /p p   除了以上三家停牌企业,还有一家企业虽未停牌,但主营业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p p   一盟科技全名为上海一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前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类检测服务,包括平板显示器件检测、触摸屏检测、计算机及通讯电子类产品检测、其他产品的检测服务等。在2019年度报告中,一盟科技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第三方检测服务,但由于快修业务存在着产品集成化程度高、利润空间偏小、前期客户拉动投入很大、行业竞争状况异常激烈及产品品牌授权制约等因素,公司拟变更主营业务。3月18日,公司经营范围增加养老机构业务,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托养、居家照护等社区养老服务。并与同日更名为上海中置颐合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p
  • 创新技术利用智能手机无创持续检测你的血糖水平变化
    上周日AI医学讲座中分享了有关血糖、血压、心脏健康和认知变化等四项至关重要的健康指标检测及可穿戴+AI技术应用。今天又有新突破进展——利用智能手机直接监测血糖变化。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传感器,如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中的传感器,无创性估计血糖水平。这一创新技术应用将为糖尿病患者和血糖偏高的人提供了一个最便捷、且无痛的血糖监测替代方案。目前检测血糖水平,已经进入了无创/非侵入性血糖检测时代,但是仍需要微小刺入皮肤后检测血液。由于血液中的葡萄糖在近红外区域没有独特的吸收峰,将其与血液中其他成分或物质区分开一直存在技术挑战。日本科学家通过研究并发明了一种创新方法,利用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振荡之间的相位延迟(异步性)检测血糖水平变化。通过在健康受试者的试验验证,使用智能手表和带有高亮度LED的定制智能手机支架测量这一相位延迟,验证了与血糖水平变化形成相关性。这项技术可以在现有的数字化设备(智能手机、手表、挂件)以非侵入性方式监测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带来了颠覆性改变。与此同时,上周美国FDA也发出警告称,在不刺穿皮肤情况下出于医疗目的测量血糖水平的智能手表或戒指可能不准确,应该避免使用。这一警告是针对越来越多声称能以非侵入性方式测量血糖水平的手表或戒指可穿戴设备。FDA声明目前尚未授权和认可任何此类可穿戴设备。
  • 50um的胶带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测试吗?测试要求有什么变化?
    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是专门设计用于测量压敏胶带、不干胶标签、保护膜等相关产品的初粘性测试。这种测试仪通常采用国家标准如GB 4852(压敏胶胶带初粘性测试方法——斜面滚球法)等,通过斜面滚球法的原理来测试胶带的初粘性能。对于50um(微米)厚度的胶带,理论上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测试要求和可能的变化:测试要求胶带宽度:确保50um厚的胶带宽度符合测试仪的最小和最大宽度要求。大多数初粘性测试仪对胶带宽度有一定的限制,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测试标准:遵循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测试,例如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这些标准规定了测试的具体步骤和条件。环境条件:测试应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湿度等,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操作规程:按照测试仪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确保测试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测试变化胶带厚度:虽然50um的胶带可以使用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胶带的厚度可能会影响其粘附性能。因此,对于不同厚度的胶带,可能需要调整测试参数或条件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测试速度:胶带的厚度可能会影响测试速度的选择。较厚的胶带可能需要调整测试速度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应用中的粘附情况。测试角度:对于不同厚度的胶带,测试角度(即斜面滚球法中的倾斜角度)可能需要调整,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重复性:由于胶带厚度的不同,可能需要增加测试次数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样品准备:对于50um厚的胶带,可能需要特别注意样品的准备和处理,以避免厚度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总之,50um厚的胶带可以使用泉科瑞达初粘性测试仪进行测试,但需要注意上述测试要求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精确的测试和合理的参数调整,可以确保获得胶带初粘性的准确测量结果。
  • 2015新版药典变化明显 创新欠缺
    酝酿5年之久的2015版中国药典终于面世,整体上看变化比较明显,但创新之处不多,其中辅料的相关规定令人关注。在新版药典之下,我国的制药水平和监管水平将会随之提升,当前及未来药品标准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一大利器。   有提升,少创新   2015版中国药典的出台,可谓是业界期盼已久的。作为体现我国制药水平的重要政策法规,新版药典的出台受到了广泛关注。   据了解,2015版中国药典是自1953年第一版药典以来,我国出台和执行的第十版药典,基本上五年修订和发布一次。&ldquo 结合过去的版本来看,新颁布的2015版药典明显看出在原有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的基础上大大提升和加强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控制要求,要求更具体、操作性更强、可执行、可监督性更强。&rdquo 本报特约观察家、力托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医药企业管理顾问杨涛表示,新版药典最为直观的变化是由原来的三部变成了四部,将附录和辅料单独成为一部。   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大纲中的阐述,其最终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结构,收载品种满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用药的需要,药品安全保障和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中药标准主导国际发展,化学药和生物制品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标准,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在引导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新医改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各项政策陆续推进,整个医药产业处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节点出台的2015版中国药典,对于产业的发展及推动,将会取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版中国药典的出台,都有着其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可以看到,2015版中国药典一方面与当前的医改紧密衔接,保障基药、医保等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方面与国际前沿接轨,实现药品标准的全面提升。最终,都指向建立完善和高水平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在杨涛看来,2015版药典,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与经验,并集合了我国自主的创新与经验,整体提升了药典标准水平,但是2015版药典的创新之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谈不上的,只是把本该有的加了上去。   比如,中药材及饮片中增加了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度标准,推进建立完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素、农药残留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加强了对重金属以及中药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这些本来早就就应该控制,我国中药出口很主要的一个障碍就是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的物质超标 比如加强了对杂质的定性与定量测定的方法研究,这样对药品质量的稳定及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保障,这些要求也不属于创新内容,因为做出口报批DMF文件时这是必须项。   &ldquo 从医药企业角度来说,如果国家监管力度能够持续加强,并有所作为,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企业现在的实际生产与药典标准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是检验结果与检验方法与药典规定的差距,而是在全体系全系统上是否有差距。&rdquo 杨涛进一步分析指出,中药企业一定要关注对二氧化硫、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测的限度控制 化学药企必须关注杂质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这一课必须补。      辅料生变,标准之争   在2015版药典中,关于药用辅料的相关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变化,包括辅料品种增加和辅料独立成卷,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药用辅料的重视。   杨涛表示,一直以来,我国药品辅料管理始终是监管的薄弱环节,但是药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吸收度等都与辅料密切相关,业界经常听说为什么企业与辉瑞等跨国药企用的是同一厂家供应的阿奇霉素原料,做出来的阿奇霉素片效果就是有差异,这里面辅料的原因一定是重要的一个。   其实,我国辅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ldquo 小、散、乱&rdquo ,这些企业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支撑,技术弱、规模小,条件差,质量管理体系欠缺。而且,国家对辅料企业重视不够且监管不力,即使监管,由于缺乏国家完善的标准与措施,往往难以凑效。   &ldquo 由于我国在制剂监管时对于辅料的检查没有作为重点进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会钻空子,使用无资质企业生产的辅料来代替药用辅料。&rdquo 杨涛表示,中国药用辅料企业必须发愤图强,从研发、技术、质量各方面提升自己,清楚认识到药用辅料是药品的一部分,关系重大。   相比较辅料,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药品标准更值得关注。在每一次新的药典制定时,有些药企会成为某个药品质量标准的起草者或参与制定者,而成为标准的起草者或参与者,对于企业来说显然是有不少好处的。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定规则。企业参与制定标准这是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须的,一个专利创新药研发出来,只有原研企业才有资格制定这个标准,其他人没有办法制定,当然对一些老药标准提升,各个企业都有权利做提升标准研究,就看企业有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药品标准更值得关注   杨涛更直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企业参与制定药品标准,就如同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一样,其不仅对这一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入与透彻,而且制定的标准都是依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标准制定后,其他企业要想达到这一标准,必定需要更多的努力,甚至要重新研究,费时费力,还要增加投资。   另外,目前有观点指出,在新版药典出台后,可能对于一些品种的市场走势会有影响。事实上,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药典的实施基本上对市场的影响面和深度不会太大。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药典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药品监管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文件,随着药典的更新,未来的作用会进一步体现。   &ldquo 希望在5年之后,国家出台的2020版中国药典,能够更全面、更具体、指导性与操作性更强。&rdquo 杨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制药水平和监管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植物茎流仪、果实生长变化仪、茎秆生长变化计应用于上海市农科院
    2020年5月,我公司为上海果蔬种植基地(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提供植物茎流仪、果实生长变化仪、茎秆生长变化计等数据采集系统。 上海清澄果蔬专业合作社占地面积480亩,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部和财政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先进科技示范户、2017年上海农业科学院梨树试验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合作社坚持农旅结合,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合作社,并利用网络平台开设微店,生产的各种特色果品深受市民喜爱。 PEM1000X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是北京博伦经纬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的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分别有监测部分、采集部分、传输部分组成,监测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和供电部分;采购部分包括:数据记录仪、数据存储部分和支架配件部分;传输部分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此系统包括:茎秆生长变化、果实生长变化、茎流等指标,可根据客户的需要酌情添加或减少传感器,可以长期地监测植物的生理变化和影响植物生长变化的监测系统。HPV茎流量传感器是一款校准型、低成本的热脉冲液流传感器,输出校准液流量、热速、茎水含量、茎温等数据,功耗低,内置加热控制,同时改善了传统的加热方式,其原理采用热脉冲速率法(HPV),测量范围:-200~+1000cm/hr(热流速度)或-100~+2000cm3/cm2/hr (茎流通量密度),可广泛用于于茎流量监测、植物茎流蒸发计算、植物茎流蒸腾量、植物灌溉等植物茎流是树木内部的“水”运动,而蒸腾是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蒸发流出的水分。树液流量和蒸腾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通常理解是同一回事。但是,严格地说,它们是不同的,这体现在它们是如何被测量的。SAP流量以L/hr(或每天、每周等)为单位进行测量。蒸腾量以每小时、每天、每星期等毫米(mm)为单位测量。 蒸散量=蒸腾量+蒸发量 蒸腾量以毫米为测量单位,可与降雨量以毫米计作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降雨量(水输入)应与蒸腾量(输出)相匹配。如果蒸腾作用更高,通常是树木作物的蒸腾作用,那么这种差异必须通过灌溉来弥补。 蒸发量(evaporation),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由土壤或水中的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1mm(降雨量)=1㎡地面1kg水1mm(蒸腾量)=1㎡叶面积的1升树液流量(水) 例如:在果园和葡萄园等有管理的树木作物系统中,蒸发量与蒸腾量相比非常小。因此,为了简化测量,通常忽略蒸发量,将蒸腾量取为平均蒸散量(ETo)。 技术指标测量范围:-200~+1000cm/hr(热流速度)分辨率:0.001cm/hr准确度:±0.1cm/hr探针尺寸:φ1.3mm*L30mm温度位置:外10mm,内20mm针距:6mm探针材质:316不锈钢温度范围:-30~+70℃响应时间:200ms加热电阻:39Ω,400J/m电源:12V DC电流:空闲5mA, 测量270mA线缆:5m,Max 60mDE-1T 树木生长变化传感器茎秆直径范围:60mm茎秆变化测量范围:0~10mm分辨率:0.005mm温度响应: 0.02% /℃工作环境:0~50℃预热时间:5s电源:10~30V DC功耗:1.5W防护等级:IP64尺寸:90 W × 60 H × 23 Dmm测量杆尺寸:160 L × 4Φ螺纹管口尺寸:10 L × 5Φ标准线缆:4m长,可选择10mFI-LT果实生长传感器是一个系列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记录完全圆形的果实的生长尺寸和生长速度,在7 -160毫米范围内,通过三个直径变化测量。移动臂原始设计为平行四边形,提供牢固的笔直的传感器位置,用于果实研究。FI型传感器由一个安装在特殊夹子上的LVDT变送器,以及一个DC电源信号调节器组成。测量范围:30~160mm分辨率:0.065mm准确度:±0.3mm温度响应: 0.02% /℃工作环境:0~50℃预热时间:5s电源:10~30V DC功耗:1.5W防护等级:IP64标准线缆:4m长,可选择10m
  • NASA将往空间站发射新仪器 以监测地表作物温度变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716cbcd-f5e6-4408-a908-e3a05298aa3b.jpg" title=" New-NASA-instrument-on-ISS-to-track-plant-water-use-on-Earth.jpg" /    /p p   据外媒报道,为了更好地跟踪地球植物的用水情况,NASA正准备在国际空间站安装一种新仪器。该仪器被称为ECOSTRESS,或空间站上的星载热辐射计实验ECO系统,它将测量地球表面植物的温度变化。 /p p   为了避免过热,植物会像人类出汗一样发生蒸腾作用,即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并通过植物毛孔释放水分的过程,该过程可以降低植物的温度。 /p p   当水分不足时,植物会闭合毛孔以避免干燥。但是,毛孔对于植物摄取二氧化碳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于植物生产细胞燃料的光合作用。如果植物遭受长时间的“水压力”,它最终会饿死或过热,并死亡。 /p p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ECOSTRESS首席研究员Simon Hook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当植物受到过度压力而变成棕色时,它往往为时已晚,无法恢复。” “测量植物的温度可以让你看到植物在到达这一点之前受到的压力。”使用ECOSTRESS,科学家和农业机构可以通过观察作物田间温度升高,发现日益严重的水压力迹象 - 干旱的开始。尽早认识到水资源压力可以让农民和其他方面制定解决方案并做出相应的规划。科学家以前曾试验过使用电子叶片传感器来监测植物的水分摄入量。 /p p   美国农业部ECOSTRESS科学小组成员Martha Anderson表示:“ECOSTRESS将使我们能够监测田间水平的作物压力快速变化,从而能够更早,更准确地估算产量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即使是在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出现短期水分胁迫,也会显着影响生产力。” /p p   新仪器将在下一次补给任务中运往空间站,计划于6月29日由SpaceX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该仪器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产生小片农田的高分辨率图像。 并将每隔几天对相同的小目标进行成像,监测温度的变化。 /p p   “随着水资源对我们不断增长的人口变得更加重要,我们需要准确地追踪我们的作物需要多少水,”JPOS的首席科学家Josh Fisher说。 “我们需要知道植物何时变得易受干旱影响,我们需要知道生态系统的哪些部分因水分压力而更脆弱。” /p p   当与美国航天局其他地球观测卫星收集的数据(包括与地球水循环,植被变化和降水模式有关的数据)相结合时,ECOSTRESS测量可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不同气候模式如何影响区域水压力。 /p
  • 应用速递 | 通过流动诱导分散分析(FIDA)技术表征构象变化
    评估蛋白质和结合物的整体结构变化 蛋白质 - 小分子相互作表征 天然条件和微量样品检测 同时评估结合亲和力,构象变化和绝对大小 介绍许多生物学过程通过蛋白与小分子或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调节。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相互作用会引起构象变化,该变化直接调节活性或提供新的结合位点,以促进建立高阶复合物。作为模型系统,本次实验我们使用了细菌性结合蛋白超家族的麦芽糖结合蛋白(MBP)。 MBP是麦芽糖糊精转运系统的可溶组分,驻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周质中,在该细菌的周质中,它可以将其配体(Maltose,Maltotriose和Maltoheptaose)运送到膜结合的转运蛋白复合物。MBP的配体结合位点位于两个球状结构域之间。图1.(a)MBP(42.5 kDa)Apo状态(左,开放)以及与Maltose(360 Dalton)结合形成的麦芽糖结合态MBP(右,关闭);(b)MBP的开放式(浅蓝色)和封闭式(浅粉红色)结构的对比。 材料和方法该实验采用FIDA Neo仪器,480 nm LED荧光检测模块(FIDABIO ApS)。 耗材:FIDA标准毛细管(i.d.:75 µ m,LT:100cm,Leff:84 cm)。缓冲液:Tris缓冲液pH 7.4(20mm Tris,150mmNaCl,0.05%Tween)。指示剂:MBP(4.3ug/mL,100nM), MBP用Atto 488 NHS (Sigma Aldrich)标记。分析物:麦芽糖(O-α-D-Glucopyranosyl-D-glucose),0-1000 µ M。通过用分析物填充毛细管,然后注射指示剂与分析物共孵育混合物,在400 mbar下流经探测器进行样品分析。 结果麦芽糖会引起麦芽糖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FIDA技术提供了对流体动力半径(Rh)的绝对测量,并用于测量与麦芽糖(0.3 kDa)结合后ATTO488标记的MBP(42.5 kDa)的尺寸变化。如图2A所示,在25°C下绘制了MBP表观Rh随麦芽糖浓度(0-1000 µ M)变化的函数曲线。MBP的Rh从2.88nm降低至2.62nm,对应于0.26nm的ΔRh,清楚地表明结合后的结构变化(图2A)。结合数学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半径(Rh)变化的数据解析,该相互作用亲和力KD≈10 µ M,与文献[1,2]报道一致。在图2中,显示了单独MBP和MBP-麦芽糖的叠加FIDA信号。在图2B中,指示剂峰在麦芽糖存在下变窄。利用FIDA 泰勒分散分布图的峰面积,可同时探测MBP的荧光强度在增加麦芽糖浓度时因MBP与麦芽糖结合发生的变化,即结合相关荧光强度变化(BRIC,Binding Realted Intensity Change)。它表明,MBP的荧光信号受麦芽糖结合的影响(图2B),利用BRIC信号可从第二个维度解析二者亲和力常数KD≈10 µ M,从而实现结合测量的正交估计。图2.(A)由FIDA在25°C分析的MBP和麦芽糖之间的相关结合曲线。即MBP的Rh随麦芽糖浓度(0-1000 µ M)变化的函数曲线。(B)与单独的MBP(实线)相比,当存在麦芽糖(虚线)时,指示剂峰的原始数据曲线变得更窄。 结论本文的数据显示了如何使用FIDA技术对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进行测量。FIDA通过测量蛋白质的流动性半径(5 µ L样品消耗)来深入评估活性以及局部和全局蛋白质结构变化。在一个平台,同时采用2种方法解析分子互作亲和力常数,正交测量,相互验证。 分子互作与稳定性分析系统 FIDA技术无论在传统的生物大分子、小分子互作分析,还是三元复合物,血清、血浆、粗提物中互作分析都有很好的适用性,而且在一些传统互作技术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例如免纯化样本、脂质体、外泌体、GPCR互作分析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FIDA技术扩展了互作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有利于实验平台进行分子互作仪器技术升级。 FIDA技术在分子质量表征方面同样优秀,一次运行只需4微升样品4分钟的时间即可获取多达8个质量参数,其中流体力学半径(Rh)和粘度(Viscosity)为绝对数值,黏性(Stickiness)是FIDA的独家指标,聚集和多分散系数(PDI)为量化参数。FIDA可以用在任何蛋白相关的实验,包括蛋白质控,蛋白稳定性筛选、制剂筛选等常规方向,还可在液-液相分离(LLPS),冷冻电镜样本制备质控、蛋白表达体系筛选等领域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产品特点1. 无固定相:溶液中直接检测分子相互作用2. 无标记或荧光标记3. 灵敏度:Rh范围0.5-500nm4. 分辨率:检测到<5%Rh变化5. 亲和力范围:pM-mM6. 分析物上样体积:≤4μL7. 每个数据点8个质控参数8. 适用于各种样本类型,包括免纯化蛋白、无缓冲液限制应用领域
  • 超级红利期,创单季销量纪录!2020 Q3 PCR市场格局迎来节点性变化!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受新冠疫情驱动,2020全国PCR基因扩增仪采购需求爆发,上半年的同期涨幅超过100%, Q2的PCR采购量更是成为近3年单季度采购的峰值。( /span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17/554251.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详情点击: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text-indent: 2em " 《受新冠驱动,2020 PCR市场迎来超级红利期!上半年销量创记录!》 /span /span /a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然而,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经仪器信息网调研,在刚刚过去第三季度(Q3),PCR采购量约超过3000台,是上半年(Q1+Q2)采购量1.5倍,较去年同期涨幅高达88.84%。我们在上半年预测的超级红利期,在Q3到来了,Q3轻松打破Q2的销量纪录,成有史以来单季销量最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市场竞争格局迎来节点性变化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Q3,全国PCR基因扩增仪市场有销售纪录的品牌近80家,是Q2的2.5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竞争格局也迎来节点性变化,国产品牌上海宏石和西安天隆的销量均赶超罗氏,分列第三、第四位。整体来看,国产品牌增长速度普遍高于进口品牌。进口品牌销量仍占主导地位,但增长稍露疲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政策继续利好,市场红利变现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是PCR基因扩增仪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4月、5月、6月,国家连发三文,推进各地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建设,以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冠病毒检测工作。在政策的拉动下,各省市掀起生物实验室建设热潮,加强检测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拨456.6亿元资金,支持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预计Q4将继续爆发式增长,2020全年PCR销量有望突破1万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trong 接下来,市场机会在哪里?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地区采购情况如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哪些省市增幅最大,需求最旺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采购价格呈怎样的分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采购机构怎样分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下半年市场机会主要落在哪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PCR厂商时份额如何?体现出怎样的市场优劣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8230 & #8230 & #8230 & #8230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了解2020 Q3 PCR基因扩增仪的市场行情、各品牌市场表现及Q4市场走势,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基于自身平台优势,对2020年7-9月国内公开采购数据进行分析,撰写了《中国PCR基因扩增仪市场研究报告(2020 Q3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d175f25-5fd1-4cdd-af52-bc6e72431a61.jpg" title=" 2345_看图王.png" alt=" 2345_看图王.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报告包含与2020年7-9月PCR基因扩增仪相关最新政策追踪、市场概况、采购机构画像、竞争情况、市场预测等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欲购买完整报告,请联系李先生(17600374905,微信同号)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表1 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配备标准之必备设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 2018~2020年Q3各季度PCR基因扩增仪采购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2 近1年PCR基因扩增仪采购量同比增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3 2020 年 Q3PCR 基因扩增仪品类分布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4 2019Q3& amp 2020Q3各区域PCR基因扩增仪采购量对比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5 2020年Q3各省市PCR基因扩增仪采购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6 2020年Q3各省市PCR基因扩增仪采购同比增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7 2020年Q3主要省市PCR基因扩增仪采购价格(万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8 2020年Q3各省市公开采购PCR基因扩增仪机构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9 近三年Q3各机构PCR基因扩增仪采购占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0 2020年Q3各机构PCR基因扩增仪采购同比增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1 2020 年Q3全国PCR基因扩增仪品牌市场占有率(按销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2 2020 H1主要PCR基因扩增仪品牌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3 2020 年Q3全国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扩增仪品牌市场占有率(按销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表2& nbsp 2020年Q3主要机构市占率TOP5品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4 2020年 Q3全国省市进入PCR基因扩增仪品牌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5 2020年Q3各省市PCR基因扩增仪主导品牌情况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图16 2020年Q3主要PCR基因扩增仪品牌进入省市数 /p
  • 可视化音速风洞气流变化,FLIR T1K高清热像仪监控飞机试验过程!
    如果让你想象未来的飞机长什么样?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肯定会有科幻电影中造型古怪的各种飞行器也许不久的将来这样的飞行器就会出现在天空中飞机的研发过程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今天小菲就来带大家瞧瞧FLIR热像仪是如何助力飞机研发过程!✦ 飞机研发中温控的重要性✦ 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飞机研究协会(ARA),致力于为世界主要商用飞机和国防制造商提供创新项目。它最近开始测试一种长期理论,随着各国迈向净零排放,该理论可能会使长途航班更有效率。ARA在测试过程中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这项研究将对提高未来飞机设计的飞行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使用热像仪可视化气流✦ ARA希望测试其混合层流控制理论,该理论提出,在飞机机翼前部创建多孔部分将控制气流的过渡点,以减少湍流的影响并提高燃料消耗。ARA运营着一个大型跨音速风洞,本质上是一个高速风洞,速度高达1.4马赫(1000英里/小时),用于测试飞机模型。由于空气在如此高的速度下会产生湍流,气流的过渡点变化不到1℃,因此需要非常精确的热测量。此前,它使用的是热膜测量仪,然而这些测量仪只能测量到温度下降,却看不见温度状况,而且它们是通过粘合会干扰机翼表面。幸好,FLIR高清红外热像仪使ARA能够在不影响空气动力学的情况下清晰观察气流的变化,它确保了在测试和识别过渡点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为了实现这项技术并进行测试,ARA需要一个集成合作伙伴。它选择了Teledyne FLIR的英国集成商合作伙伴Thermal Vision Research,后者将FLIR T1K热像仪借给ARA进行研究。ARA已经在风洞中使用了两台FLIR A655C红外热像仪来测试温度变化,当有机会使用更先进的热像仪来开发测试,以查看结果有何不同时,这似乎是更完美的选择。ARA光学测量系统部的Neil Stokes说:“我们与Thermal Vision Research的Matthew Clavey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们一直在研究整个站点的热成像技术。我看过几家公司的演示,但很多都是基于经验和对特定分销商或供应商的信任。Matthew真的很乐于助人,所以他把热像仪借给我们尝试了一周。每当我们有问题时,他都会给出正确的技术答案”。✦ T1K热像仪:提升准确性✦ 在完成测试之前,ARA进行了试验,以确保将FLIR T1K热像仪安装在隧道中,可以远程控制。ARA团队需要在大约30米外控制热像仪,以便他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时检索图像,从而能够看到气流的变化。当隧道运行时,它会引起振动,可能导致热像仪失焦,因此能够实时查看图像意味着他们可以纠正任何类似的问题。使用FLIR T1K热像仪可在测试过程中提高精度,并提升识别过渡点的准确性。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FLIR T1K配有1024x768像素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其灵敏度是非制冷传感器行业标准的2倍,所生成的图像质量非常出众。搭配尖端技术——UltraMax高清图像增强技术和FLIR MSX® 多波段动态成像专利技术(专利号:201380073584.9),能生成最高达310万像素的明亮清晰的热图像。其配备的FLIR OSX红外镜头系统还具有连续自动对焦功能,即使从较远距离处也能获得良好的测量值,因此任何时候都能让您的检测更轻松、随心、便捷。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使ARA能够证明混合层流控制理论在安全和受控的环境中是正确的。它现在能够将安装在风洞中的T1K作为一个概念提供给客户,以改进机翼设计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FLIR T1K拥有专家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创新功能与用户界面如此出色的高清红外热像仪在各行业的检修和研发过程中都能帮您精准看透其中的温度变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