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北极海洋生物勘探

仪器信息网北极海洋生物勘探专题为您整合北极海洋生物勘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北极海洋生物勘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北极海洋生物勘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北极海洋生物勘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北极海洋生物勘探话题讨论。

北极海洋生物勘探相关的资讯

  • “863”计划4个重大海洋生物项目启动
    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日前正式启动4个重大海洋生物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1.58亿元。   目前“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已累计启动了6个海洋生物类主题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到2.29亿元。此次启动的项目包括深海与极地生物探测获取与应用技术系统研究、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内容。   深海探测与作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开发与利用四个方向是“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
  • 福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业
    福建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已提交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重点研讨,近期有望出台。《意见》显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将于2013年全面启动 除了在项目用林、用地方面全力保障外,政府方面还拟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据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瞄准海洋新兴产业   据了解,福建将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产业,促进园区化、基地化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福建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适应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积极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   据悉,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是福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新目标之一。同时,福建也正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推动厦漳泉游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集游艇产品研发制造、交易服务、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中国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目前,首钢已启动在隆教湾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以游艇产业为核心,建设滨海旅游综合项目。   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将突出两岸的合作。据透露,闽台两地将重点在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台湾海峡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包括组建平潭海洋大学,平潭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在基础设施上,福建将完善全省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福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接下来,福建将集中全省力量,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   在政策支持上,福建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设立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设立福建省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集中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 “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部署,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的需求,(1)重点发展海洋监测高新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仪器装备自给能力提升到50%以上 (2)重点发展全球10千米分辨率(海上丝绸之路海域4千米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模式,提供多用户预报产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3)重点构建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平台技术体系,实现平台业务试运行,支撑风暴潮、浒苔、溢油等重大海洋灾害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p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2016-2017年重点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的新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及核心装备国产化、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四个重点任务启动了44个项目。2018年拟支持21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概算约3.7亿元,其中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所用经费不超过30%。 /p p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对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p p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p p   1. 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 /p p   1.1新型海洋监测仪器设备研制 /p p   研究内容:(1)研究水下目标电、磁感应特征及其探测技术,建立水下目标探测、追踪方法,突破海洋电、磁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基于固定平台的海洋电、磁探测/监测设备,形成海洋电、磁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2)开展拖曳式光学、温度、盐度、压力传感器阵列总体设计 自主研发拖曳式海洋光学环境传感器、荧光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阵列锚链含有数据传输和供电系统。形成用于200米深度测量海洋潜流、洋流尺度的在线设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1)建立一套水下目标电、磁探测监测系统 设计工作深度不少于1000米,系统阵列探测范围不小于2000米 具备实时数据回传及处理能力 完成海上试验验证,系统连续运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2)海洋光学传感器:测量海水对波长340 nm至1100 nm的吸光度,测量精度0.0001 AU,响应速度(0.05s,功耗(2 W 荧光检测器:测量海水中叶绿素藻类,检测下限0.05(g/L,响应速度(0.05s,功耗(1.5 W 电导率传感器:长期耐受海水腐蚀,抗生物附着,功耗≤0.5W,测量准确度± 0.0005S/m,月漂移≤0.0005S/m,响应时间≤0.1s 温度传感器:测量准确度± 0.01℃,年漂移≤0.01℃,响应时间≤0.1s,功耗≤0.3W 压力传感器:测量准确度± 0.2%F?S, 年漂移≤0.1%F?S,响应时间≤0.1s 传感器部件国产化率90%以上。 /p p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水下目标海洋电磁设备、拖曳式光温盐深传感器阵列,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p p   1.2海气界面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系统技术与应用 /p p   研究内容:开展海气界面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系统总体设计 研发海上自主接入快速组网和数据自动传输技术 集成自主研发的船载和机载投弃式海气界面观测设备、波浪滑翔器及组网通信设备,并辅以无人艇观测系统、无人机观测系统等,形成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气界面水文气象参数实时测量与传输的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系统,并开展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海气界面快速机动组网观测系统具备实时、同步观测能力,观测参数包括海表温度、盐度、波浪场、流场及海面风、温、湿、气压等 波浪滑翔器最大航行距离不小于4000千米,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具备不低于20千克的搭载余量 无人艇最大航速不小于12节,续航能力大于200千米 机载投弃式海气界面观测设备气象观测高度不小于1000米 船载投弃式海气界面观测设备支撑时间不小于6个月(测量1次/1h) 主要移动节点(不少于3类)组网半径不小于100千米,完成3类以上节点的协同观测任务,组网观测应用示范不少于3个月。 /p p   1.3深海海底观测网无线拓展观测系统 /p p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深海海底观测网的长时序无线双向声传输、深海多源传感器时钟同步、极低频声学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构建由1个移动节点、5个无线固定节点(传感器类型大于2种)与海底有缆观测网主基站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开展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无线节点与主基站传输速率大于1000bps、最远传输距离不小于20千米,工作深度不低于2000米,无线节点组网连续工作时间不低于1个月 水下驻留时间不低于10天,最大观测半径不小于30千米。 /p p   1.4极地冰区观测技术研究与科学应用 /p p   研究内容:(1)基于极区自主冰架热水钻机系统进行极地科考适应性改造研究,在南极埃默里冰架区域进行钻探试验,开展冰架气象、冰架移动及冰下海洋环境同步观测,同时进行冰架底部附着冰、冰架下海水取样等工作,对冰架下方水团、底部冻融过程、冰架不稳定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2)开展冰层波导声学特性及海冰界面下声场特性研究,获取极地海冰区声学参数 研制声信号检测与无线电通信一体化的冰层检波器,开展极地海冰区声学试验。(3)开展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兼具低速破冰与高速运载巡航能力的小型气垫破冰/运输平台,为极地科考、我国北方结冰内河及渤海湾等区域提供高效破冰/运输平台。 /p p   考核指标:(1)完成埃默里冰架不同区域3个站点以上的气象观测、冰架位移跟踪和钻孔及冰下环境观测,在每个站点钻取冰架表层、中部和底部附着冰冰芯样品共计不少于20米,采集不少于3个冰架钻孔下海水样品不少于10L 各钻孔下海水温盐流参数连续观测周期不小于1年。(2)建立冰层波导声学特性及冰界面下声场特性模型,冰层检波器频带范围5Hz~8kHz、灵敏度不小于1V/g 声波探测分辨率不低于100米 构建极地海冰区5节点分布式演示系统,设备工作温度-50℃~30℃,数据接收率不低于85%。(3)完成小型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工程样机研制,系统总重量约30吨 航速不低于2节情况下,破冰厚度不小于0.30米 运输模式下最大航速不低于25节 完成示范应用。 /p p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自主冰架热水钻机系统、冰层波导声学特性及冰界面下声场、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p p   2. 海洋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技术 /p p   2.1格陵兰冰盖监测、模拟及气候影响评估 /p p   研究内容:开展格陵兰冰盖、溢出冰川及周边海冰变化过程的强化卫星遥感监测和典型区域高分辨率现场观测 改进冰盖动力学模型与冰盖-海平面变化相关模型,利用冰芯资料进行动力学模型参数检验 发展大气和海冰-海洋耦合数值模式,并利用观测资料和数据同化技术,估计和优化耦合模式的关键参数,建立格陵兰及周边区域高分辨再分析资料集 研究格陵兰冰盖与北极海冰变化及北半球气候的相互影响机制。 /p p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自主的格陵兰冰盖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国产卫星、无人机及地面监测系统),完善冰盖水文-动力学过程遥感监测技术,开展2~3颗国产卫星应用,研制不少于10种水文动力学过程关键参数的高分辨率数据产品,构建1~2个典型冰盖—溢出冰川—海冰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并示范应用不少于6个月 形成2000年以来的格陵兰冰盖高分辨率观测资料,提供格陵兰冰芯过去10万年以来温度、积累率、冰盖高程、温室气体等关键参数的最新记录,获得优化的海冰—海洋耦合数值模式及关键参数,生产再分析资料跨度不低于30年,格点分辨率均优于5千米。 /p p   2.2海洋数值预报云计算技术研究 /p p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数值计算人机交互自动优化分析技术,实现模式系统的性能优化循环模型自动构建,并基于模式进行自动的运行特征数据收集、瓶颈点评估结果自动生成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海洋数值预报计算云系统和存储云系统,为海洋预报业务系统用户按需提供实体或虚拟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资源。 /p p   考核指标:建立交互式数值计算模式自动优化分析系统1套,建设海洋数值预报计算云和存储云系统1套,终端用户可远程登录连接到云端进行高性能计算作业的提交、管理等。 /p p   3. 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 /p p   3.1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 /p p   研究内容:开展近海典型海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技术研发 阐明典型生态系统食物产出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 开展多营养层次生物资源承载力评估 阐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开展近海生物资源养护与退化水域生态修复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 /p p   考核指标:构建黄渤海以兼具有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新型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区不少于2个,东海以生物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修复的生态牧场示范区不少于2个 南海以生境修复为目的的岛礁和新型生态牧场示范区不少于2个 示范区海洋生物资源量提高20%以上。 /p p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黄渤海、东海、南海不同海区生态类型,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p p   3.2近海生态环境安全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p p   研究内容:研发海洋生物主体组分微型生物监测新技术,阐释碳汇过程的近海生态、环境安全效应,从碳汇链条主线解析长期困扰我国的近海环境问题(富营养化、化学需氧量、缺氧、酸化等)的诱因和驱动力 在此基础上研发微型生物碳汇调控技术与相应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碳汇主线的生态环境管理方案 并通过模拟示范向国际推广。 /p p   考核指标:研制2~4项微型生物与水质环境指标业务化新技术规范,制定微型生物环境指标体系,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补偿定量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国际组织推广应用。 /p p   3.3极地生态环境演变与生物技术研究 /p p   研究内容:(1)研究南极企鹅基因进化树构建及企鹅物种在地质历史中的环境演化分析,研发南极企鹅栖息地高分辨率遥感及变化监测技术并实现全南极企鹅栖息地制图,分析环境变化对企鹅栖息地变迁的影响 (2)研究南极磷虾资源产出关键过程与渔场形成机制,构建南极磷虾中心渔场探测与渔业生产保障技术,研发南极磷虾高效生态捕捞、船载加工和陆上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一批南极磷虾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南极磷虾产品检测方法与质量标准 (3)研究极地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演替机制、生命特征及适应性机制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极地微生物资源潜力评价、勘探、获取、培养和保藏技术。 /p p   考核指标:(1)完成全部南极企鹅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南极企鹅的进化关系和分化过程,建立卫星、无人机平台企鹅栖息地遥感调查技术体系并实现全南极企鹅制图。(2)探明南极磷虾渔场的形成机制 实现南极磷虾连续捕捞与船载加工主要装备国产化,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发高附加值南极磷虾产品10个以上,2~5个产品获得批文并实现产业化 建立南极磷虾主要高附加值产品质量标准5个以上。(3)分离、鉴定极地来源微生物2000株以上,保藏500株以上,完成50株极地功能微生物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注释,初步建立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库 获得10个以上具有应用潜力的极地微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10个以上新生物制品候选物并完成初步的功效研究和应用潜力评价。 /p p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企鹅基因进化树、南极磷虾、极地微生物,拟分别支持1个项目。 /p p   4. 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支撑技术 /p p   4.1海洋动力灾害观测预警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 /p p   研究内容:针对风暴潮、巨浪、海冰等典型海洋动力灾害,集成已有海洋环境业务化观测及预报系统及本专项研发的海洋动力灾害观测技术、装备和相关标准、预报模式和风险评估模型等,构建分级联动的海洋观测预警一体化智能应用平台 研发从现场数据采集到产品分发的全流程灾害预警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 针对交通运输、渔业生产、休闲旅游、海上油气开发等行业,研发适用于不同用户需求的预警产品,在典型区域开展示范应用。 /p p   考核指标:示范运行发布预警报产品不少于50种,响应时间3小时以内,风、浪等要素实现10千米网格化预报 集成观测手段不少于10种,实时观测站点不少于50个 实现灾害现场观测数据、视频资料实时回传及应急决策指挥联动 示范运行时间不少于9个月。 /p p   4.2北极环境遥感与数值预报合作平台建设 /p p   研究内容:与北欧国家合作北极环境遥感和数值预报,联合建立北极卫星遥感地面站,实现基于中欧多源卫星的遥感数据本地接收、快速处理和反演研究,联合研发大气、海冰、海洋和陆地多要素准实时卫星监测产品和同化资料、冰-海-气耦合模式,研发北极海洋大气环境要素短期及中长期预报预测技术,发布多要素数值预报产品。 /p p   考核指标:在北极地区合作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合作天线2个,稳定接收不少于5颗中欧卫星数据 建立1~2个北极联合观测站,实现对海洋、大气和海岛海岸带的观测 面向国际发布大气海冰海洋多要素中欧卫星遥感监测产品不少于5类,预报产品要素不少于10种,为国际北极科考船和商船提供保障服务不少于3批次。 /p p   有关说明:项目申报单位对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提供1:1配套经费,并保障接收站业务化运行。 /p p   4.3面向气候变化的极区大气与空间环境业务化监测与研究 /p p   研究内容:在现有极区高层大气监测基础上,完善与拓展极区大气与空间环境业务化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极区大气准全高程观测。基于对极区各圈层大气观测,分析太阳风能量注入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探索极区电离层与中性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极区中高层大气动力学过程、以及极区大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探索能量从太阳至地球气候系统间的传输和耦合过程,理解极区空间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p p   考核指标:完成极区空间天气活动和准全高程大气协同观测实验,获得实验数据集2套 建立高纬电离层理论预测模型,揭示太阳风能量注入对极区电离层的影响机理,构建极区电离层与中性大气相互作用评估方法。 /p p   4.4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环境安全保障服务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 /p p   研究内容:基于数字航路构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智能服务一体化应用系统,开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海上智能交通走廊示范应用 研究复杂海况条件下的通航安全、航线设计和躲避对策,研发多船动态建模技术和协同仿真技术,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水道和支点港口安全航行综合仿真平台 发展面向绿色船舶和绿色港口的多式联运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技术,研究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服务相关系列标准和指南 集成研发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船舶污染风险防控技术,搭建海上丝绸之路船舶污染风险防控服务平台。 /p p   考核指标:构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智能保障服务系统并示范应用9个月 安全航行综合仿真平台可开展不少于6艘船舶的动态建模和协同仿真,提供的三维场景数据库不少于8个 绿色船舶和绿色港口服务形成3项以上国际标准和指南提案 集成5种以上符合国际公约要求的风险防控技术,形成配套服务标准。 /p p   有关说明:研究成果需服务于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航运企业的业务管理并开展示范应用。 /p p   4.5滨海核电运行安全典型致灾生物监测防控技术与集成示范 /p p   研究内容:开展影响我国滨海核电站冷源安全运行的典型致灾生物大规模聚集的成因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研究典型致灾生物的综合监测、预警与处置技术 系统集成有关致灾生物的监测与防控技术,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开展示范应用,实现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的对接。 /p p   考核指标:集成系统至少包括水母、棕囊藻、海地瓜、毛虾等4种典型致灾生物,建立海地瓜、毛虾等2个典型致灾生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制定监测预警处置技术标准(送审稿),24~48小时威胁性灾害发生预警准确率大于70%,精细化预报时间满足核电安全应急处置预警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单个示范区示范时间不少于6个月。 /p
  •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通过批复
    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组建方案。项目在现有基础上,主要建设海洋石油勘探技术集成与应用、海洋石油勘探数据分析、海洋石油勘探波动信号特征分析、海洋石油勘探装备设计与集成、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等研发平台。
  • 全航程监测海水pH值 北冰洋成全球海洋酸化“放大镜”
    p   航程12000多海里,执行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号9月26日回到母港——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中心码头。 /p p   在本次科考中,科考队以“雪龙”号为平台,围绕海洋酸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全航程监测。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9f1a932-2366-451c-b917-28209df4f667.jpg" title=" 工作人员取冰.jpg" alt=" 工作人员取冰.jpg" / /p p   什么是海洋酸化?在北冰洋开展海洋酸化研究有何特别意义?目前北冰洋酸化研究存在什么困难? /p p   全航程监测北冰洋海水pH值 /p p   和全球变暖“祸出同因”, 海洋酸化同样源于人类向大气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 /p p   不同的是,全球变暖是由于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作用,海洋酸化是溶入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碳酸根和氢离子,变成北冰洋“汽水”。随着溶于海水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持续下降。 /p p   走航观测是本次海洋酸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对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助理研究员祁第来说,从上海出发,经过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直到北冰洋高纬海区,以及自北冰洋返回上海,“雪龙”号69天的航程具有特别意义。 /p p   “船开出去后,借助船体加装的高精度pH走航观测系统,每隔20分钟,我们就能获得表层海水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初步统计,此次北极科考获得了两千多个点的、跨越多个经纬度的北极大空间尺度的高分辨pH走航数据。”祁第告诉记者。 /p p   海洋酸化是个很缓慢的过程,如果精度不高这种变化根本看不到。祁第说,这次科考中除了pH走航系统能进行全航线监测外,还设置了40多个水文站位。水文站位采样,是将重达200多公斤的CTD放入海中进行相关作业。CTD由24个10升的采水瓶和一些测试仪器组成。每下降到一定深度,采水瓶会自动采集海水样品。船上实验室的电脑也会实时接收并显示仪器观测到的海洋数据。 /p p   祁第告诉记者,此次作业中,CTD下沉至4000多米的海底,一般需经过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尽管采样工作量大,却是获取海洋全水深酸化数据的最可靠手段。此外,水文站位的表层数据还可以和走航数据进行比对校正,确保了走航观测数据精度的可靠性。 /p p   为了解海冰覆盖下的海水酸化状况,本次考察设置了9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当船到达某一个冰站,工作人员将搭乘从船上放下的小艇,行至浮冰上,借助冰芯钻取及采集手段、半自动采水系统采集样品,并利用海洋环境多参数分析仪,现场分析温度和盐度。但冰站作业却是探究海冰融化驱动酸化机制的最直接办法。 /p p   酸化比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快4倍多 /p p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破冰船首航北冰洋。当年的科考任务中,把如今仍不被很多人所熟悉的海洋酸化研究列入其中,正是时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研究员主持。 /p p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我国最早选派到美国学习全球变化科学的学者之一,陈立奇参与了“海气实验计划”的全球计划。大量实践和研究使他敏锐地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变率。 /p p   “从工业化到本世纪初,海洋平均pH下降0.1的时间,从每百年单位进入每十年。”谈及研究的初衷,陈立奇回忆,当时的推测是,在这种全球变化背景下,作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对气候和环境变化也最敏感的地区,北冰洋会首先感应到这种酸化加速并被放大。 /p p   过去20年,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6.7倍。北极快速升温导致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每年夏季开阔水域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容易入侵北极海水,导致其上层水体的酸度升高。 /p p   与此同时,全球变化和北极变暖引起的北极海洋环流和大气模态异常,让北冰洋酸化雪上加霜。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快速后退,诱发太平洋携带“腐蚀性”的酸化海水大范围入侵,这也是导致北冰洋酸化海水快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 /p p   如今多项研究已证明,北冰洋是全球海洋酸化“领头羊”。 /p p   “北冰洋是我们观测到的第一个如此迅速且大范围、长时间酸化加重的大洋,比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观测到的结果要快4倍以上。”祁第说,历经9次北极科考,基于对过去20年来所有横穿北冰洋航次数据的精细分析,结合历次我国北极科考航次的数据集成后发现,北冰洋酸化水体以每年1.5%速度快速扩张,并预估酸化水体将在本世纪中叶覆盖整个北冰洋。 /p p   组成全球观测网,用数据说话 /p p   2016年,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在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绵延2300公里的“国宝”大堡礁,由于珊瑚大规模白化,已导致北部和中部区域约35%的珊瑚死亡或濒临死亡。白化现象最严重的部分珊瑚礁中,一半以上珊瑚已经死亡 剩余珊瑚中有一部分无法从白化恢复正常,死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p p   海洋酸化带来的影响打破了地理边界。 /p p   在北冰洋,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重要的食物。2013年发布的《北极海洋酸化评估:决策者摘要》,指出北极海洋正在酸化,并对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构成威胁。 /p p   祁第解释,在pH值较低的海水中,为了保护自己,这些钙化生物会长得越来越小、外壳越来越厚。作为饵料,它们的价值也会下降,这将影响渔业和水产养殖等,进而通过食物链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p p   从时间横轴来看,从第三次北极考察开始,我国北极科考酸化研究安装了船载走航二氧化碳观测系统,不仅可以观测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和潜力的变化,还可以为评估海洋酸化提供重要数据 基于中美国际合作,第四次北极科考开发的净群落生产力走航观测系统,扩展了生物过程对海洋酸化的影响研究和贡献评估。 /p p   祁第表示,当前海洋酸化演化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尽管在北冰洋开展海洋酸化研究有着“一叶而知秋”的重要意义,但也面临重重困难,数据是一大瓶颈。 /p p   目前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的科学家,都对北冰洋海洋酸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北极陆架海域和南部海盆海水的酸化状况、海冰融化、生物过程、太平洋冬季水入侵影响等进行了研究。面对全球大洋研究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这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同样受困于高时空尺度的数据。 /p p   几年前我国提出了以北冰洋和北太平洋酸化为重点海区的观测网计划(nPAOA-ON)。“我们对北冰洋酸化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海洋酸化没有国界,人类需要携手聚焦典型海域酸化实时监测,组成全球观测网并对酸化趋势和影响评估,采取应对和减缓措施,以构筑保障海洋生态屏障。”陈立奇说。 /p p   此次科考中,我国同样邀请了法国、美国科学家,乘坐“雪龙”号采集海洋酸化数据,就这一全球环境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合作。 /p p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海洋酸化的损害后果仍难以评估。”但祁第可以肯定的是,要了解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需要用数据说话,开展长期监测研究。 /p
  • 中国科大在微波精密测量、海洋地震勘探和大气数值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微波精密测量、海洋地震勘探和大气数值模拟方面取得多项科技研发成果。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测量实现精密探测!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史保森、丁冬生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聚焦量子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科学研究,实现了基于里德堡原子多频率微波的精密探测,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具有较大电偶极矩的里德堡原子作为微波测量体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多频率微波在原子中会引起复杂干涉模式,从而严重干扰信号接收与识别,这是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测量领域的诸多难题之一。因此,该成果对原子分子光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且该成果提出的是在不求解主方程的情况下有效探测多频率微波电场的方案,且在硬件上没有太高要求即可实现较高精度,为精密测量领域与神经网络交叉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通信、雷达探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成功应用于我国海洋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打破了国际技术封锁和价格垄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曹平副教授团队,把在先进加速器、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研究和建设上积累的先进的电子学测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海洋石油勘探的重大国民经济领域,并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高精度深水油气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装备。油气勘探是整个石油工业的基础和先导,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战略安全。然而我国油气勘探,尤其是海洋油气勘探,所用的几乎全是进口装备,进口装备贵且在重要技术上对我国进行了限制,严重阻碍了我国勘探技术的发展。研究团队攻克了超长距离一体化精密采集传输、大覆盖范围多缆全局精确同步、可扩展的海量数据实时读出、水下电缆高可靠作业支撑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这套装备具备高密度采集、宽覆盖超长缆作业和可靠的海上作业等特点,可分辨相差1600万倍的信号,总探测覆盖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精密采集通道规模达数万道,与国际水平相比,该装备的同步技术指标要高20倍,传输能力高1倍,下潜深度也突破了国外的沉放深度限制。新研发填补了国内外大气数值模拟的空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国产神威超算平台,研发了包含大气成分演变过程的全球高分辨率非静力平衡大气数值模式iAMAS,在大规模数据读写速度、并行计算效率、规模可扩展性、运行时效性等多个方面填补了国内外大气数值模拟的空白。
  •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2022年3月23-24日 中国深圳尊敬的各业界同仁: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受新冠疫情和全球大批“重磅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中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超过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借助国家“蓝色经济”战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是近年来海洋产业中增长较快的领域。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预计2021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将达486亿元。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走在国内前列。因此,由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广州正和会展联合组织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于2022年3月23-24日在深圳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第三届国际细胞治疗与抗衰老大会,将邀请100+权威领袖、1000+行业专家,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资讯、解读最新产业政策、全面链接产学研资多方平台。诚邀您三月相聚鹏城,共襄盛会!注:会议详情请查阅下文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组委会2021年12月1、 组织架构1)主办单位: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2)支持单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和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上海实验室装备协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二、大会议题将涵盖政策研讨、产业投资 、临床研究&应用、 抗体药物、靶点筛选、医药创新、海洋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抗体药物等三、大会议题规划(实际议程以主办方最后公布为准)专题一、新型疫苗研发与应用mRNA:从基因到产品的结构要素、如何生产高品质mRNA药物原料、mRNA药物的新型开发模式及其优势、突破mRNA技术壁垒与疫苗药物创新、mRNA疫苗及药物CMC与质控产业链建设、重组疫苗与佐剂创新与产业化、腺病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创新与产业化、圆桌讨论:中国如何快速推进新型疫苗技术产业化与国际接轨。专题二、新型抗体药物开发与靶点筛选新型生物技术药临床分析的挑战和重要考量、ADC药物 ARX788的临床研究进展、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平台与项目申报经验、生物药工艺开发及商业化生产探索/高表达细胞株构建与无血清培养基开发、QbD在抗体工艺开发中的应用、抗体药物生产质量管理经验分享、新一代抗体药物质量研究与控制。专题三、领跑者聚集,探索中国医药创新的新赛道如何加速新药创制与新药可及性、新药引进和监管政策上如何与国际接轨、临床价值导向与新药研发的关系、资本机构对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和洞察、本土创新药企发展、小分子创新药发现的一些新趋势、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搭建的创新药专题四、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机遇和对策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深海生物资源要用潜力探索、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专题五、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基因治疗载体开发与质量控制、溶瘤病毒在实体瘤的治疗应用、快速支原体检测系统在基因疗法开发中的应用、基因治疗与溶溜病毒药学与工艺开发、溶溜病毒疗法的瓶颈及突破策略、基因治疗产业投资机会和如何破局4、 演讲嘉宾(历届,排名不分先后)韩忠朝—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黄 海—复星凯特CEO;张 宇—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刘保池—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细胞治疗产业与临床研究分会会长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姜 丹—深圳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主任:刘 韬—罗湖医院集团:周光前—深圳大学;陈俊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于 力—深大总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华国强—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李 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李星南;上海昊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CTO;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PI)、研究员倪;毛 化—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等等五、参展范围1、生物技术与实验室设备:各类与技术制药,机械和包装设备,医药包装材料,实验室耗材和仪器,合同定制,环境监测,无菌隔离系统,无菌检测,微生物检测,感控产品细胞培养基,储存,冷冻,培养,冷链运输、净化与消毒等 2、生物医药公司:药物制剂、各类疫苗、药物研发机构及生产销售机构, CMO/CDMO/CRO等服务 3、其他相关:临床试验机构、医院、投资公司、政府园区及科研院校、咨询/媒体等 六、参会参展请联系公司: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网址:www.ctae.cn 联系人:廖小姐电话:18023374070(微信同号)
  •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各有关学会、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为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展示海洋生物医药最新科研成果,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由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论坛定于2021年10月27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本届会议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团队之间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开发利用、交流与合作,合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本次论坛,、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一、论坛主题围绕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现状及战略发展方向,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海洋生物基因开发及海洋药物品种创新研制等进行研讨,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重点提出战略发展建议,并将专家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以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二、时间和地点会议时间:2021 年10月27(周三)。 会议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彰化路4号 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海琴厅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 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协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浩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会主席:秦松顾问委员会:张学成,潘克厚、缪锦来、王斌、王克威、张士璀、刘建国、王琦、张忠锋、陈颢。学术委员会:秦松、于广利、牟海津、郑玉新、王斌贵、王晖、王鑫、陶家军、张全斌、张洪博、史大永、马翠萍、杨庆利、周顺、葛保胜、李福利、李宁、李义强、李兆新。四、会议日程议程时间内容会议主持08:00-09:00 会议签到一、开幕式09:00-09:10领导致辞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兆新09:10-09:20领导致辞二、学术报告会09:30-9:55中国海洋大学 于广利教授:《海洋功能糖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福利09:55-10:20青岛大学 郑玉新教授:《海洋与公共卫生》10:20-10:4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斌贵研究员:《深海生物资源药用潜力初探》10:45-11:10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王晖教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1:10-11:35中国海洋大学 牟海津教授:《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11:35-12:00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王鑫教授:《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12:00-13:00 午餐三、学术报告会14:00-14:2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松研究员:《海岸带生物活性物质: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李宁14:25-14:50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陶家军:《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14:50-15:1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全斌研究员:《从海藻化学研究到海洋药物的开发》15:30-15:55山东大学 史大永教授:《卤代海洋候选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李义强15:55-16:2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兆新研究员:《海洋贝类毒素检测及预警技术》16:20-16:4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张洪博研究员:《烟草功能成分代谢调控与生物合成》五、报名方式1. 本次论坛不收取注册费。2. 本次报名采取网上注册报名,具体方式:进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主页进行网上注册报名,网址:http://wmstc.svipmeeting.com/web/zh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六、注意事项1.代表往返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如需安排住宿,请提前与会务组联系。2. 因参会名额有限,凡报名取得参会资格的代表,务必确保如期参会。如因故无法参加,请于报名截止日期前联系会务组,主动取消参会资格。七、会务组 联系人:邢丽红,手机号:18053248327(微信手机同号) 李 宁,手机号:18661782090(微信手机同号) 李义强,手机号:13793207898葛保胜,手机号:13355329183李兆新,手机号:13953288175 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 2021年9月30日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 【微塑料】人类一手栽培的催命符 海洋中的“PM2.5”
    p   日前,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的一项报告再次引爆了“微塑料”这个议题。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的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微塑料,直径小于5微米,细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它。也正因如此,它对海洋生物乃至人类皆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联合国专家组(GESAMP)已将其列为海洋生物的“温柔杀手”,并指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 /p p   但这一强大的劲敌确是人类一手栽培喂饱的,这些塑料微粒或来源于我们日常使用的化妆品、清洁用品中,或来源于纤维类衣物脱离出的细小颗粒,又或者来源于环境中的塑料垃圾,它们经过催化分解最终形成了塑料颗粒??可以说,海洋中的微塑料来源非常复杂,既有陆地河流、工业和生活污水、塑料垃圾等陆源输入,也有船舶运输、海上钻井平台等海源输入。 /p p   微塑料逐渐为大众所知 /p p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 /p p   2001年,一位国外科学家报道了其研究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才逐步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p p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概念。 /p p   2014年,英美研究人员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观点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个海洋,而生物体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以及造成的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是当前微塑料研究应着重关注的问题。 /p p   2014年6月,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海洋废弃物和微塑料问题,并最终达成了“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决议”,提出开展有关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微塑料的研究。 /p p   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p p   微塑料的危害 /p p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微塑料除了对海洋生物造成一定的危害,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更高等级的生物体内,并最终为人类所食用。 /p p   威胁海洋生态 /p p   中国一份关于海洋鱼类的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p p   前不久,科学家首次拍摄了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的一小段视频,视频形象地揭示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宣告阶段,它向全人类证实了,废弃的塑料确实可以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并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 /p p   威胁人类健康 /p p   经过食物链的传递,那些“被微塑料”了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等,最终流向人类的餐桌,而微塑料也因此而进入了人体。 /p p   另外,研究专家已经证实,人类摄入微塑料也不仅仅是通过食用海洋生物。一个由墨西哥和荷兰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在墨西哥洛斯佩泰尼斯生物圈保护区的实地研究首次证实,微塑料已经进入陆地食物链。 /p p   他们表示,由于缺乏塑料回收和处理系统,洛斯佩泰尼斯的居民通常在焚烧塑料后将其掩埋到果园的地下,这就增加了这些塑料废弃物分裂为微塑料的风险。为了评估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对保护区中10个果园的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居民饲养在果园里的母鸡的粪便和胃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土壤里、蚯蚓体内、母鸡粪便和胃里都存在微塑料。不管是海洋生物还是陆地生物,如果人类长期摄入微塑料,很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p p   微塑料延伸到哪了? /p p   北极 /p p   研究人员发现,数以万亿计的微塑料颗粒出现在了北极的海冰中,每立方米的海冰中含有多达240个微塑料颗粒,这一分布密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微塑料颗粒的2000倍。 /p p   达特茅斯大学的材料学家兼工程师RachelObbard和她的同事通过样本估算指出,如果北极海冰全部融化,将会释放出7万亿多个微塑料片。 /p p   南极海 /p p   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极海也漂浮着“微塑料”。微塑料常见于人口密集的全球沿海地区,而在南极海发现被认为尚属首次。 /p p   该项调查在澳大利亚与南极大陆间的5个地点实施。通过拉密孔网采集海面附近浮游生物的样本,在距离南极较近的2个地点发现大量塑料粒子,平均每吨海水中有0.05个至0.1个,经换算每平方公里约有14万至29万个,与北半球海洋平均10万个的数量不相上下。 /p p   澳大利亚东南海域 /p p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科学研究学院发布报告称,在澳东南部海域海底沉积物中发现高浓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个食物链。 /p p   2015年,研究小组从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共计42处地点采集海底沉积物样本,并发现平均每毫升沉积物中含超过3个塑料纤维或颗粒。 /p p   日本海洋 /p p   日本环境省发布消息称,在距本州和九州沿岸100公里至200公里海域发现了细微塑料漂浮物,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p p   2014年,东京海洋大学和九州大学受环境省委托进行了调查。他们在本州和九州近海的45处地点采集了漂浮物,每1立方米海水中平均发现2.4个微塑料。环境省2010年至2012年在濑户内海实施调查时平均仅为0.4个,此次有22个地点超过了这一数值。此外,调查人员还对较大的漂浮垃圾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56%是可能会变成微塑料的石油化工制品。 /p p   中国海域 /p p   微塑料污染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国外海域中,我国海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国国家海洋局调查显示,中国37个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中,塑料类占77%,并且86%—91%来自陆地。事实上,我国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三亚海滩和南海浮游动物体内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只不过,我国尚未对南海微塑料开展全面的调查研究。 /p p   各国纷纷呼吁应对微塑料污染 /p p   随着微塑料的危害性逐渐加剧升级,并为大众所熟知,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此事备加关注。除了出台系列政策应对塑料垃圾之外,也出台了直接针对微塑料的系列措施,而报道最多的当属“呼吁禁止在化妆品等洗护用品中添加微塑料”。 /p p   其中,美国政府已立法宣布禁止在化妆品和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此项禁令的国家。 /p p   欧盟也已开始着手制定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 /p p   2017年起,英国也禁止在化妆品以及洗护用品中使用微塑料。 /p p   2017年3月份,瑞典环境大臣卡罗利娜· 斯科格在首届“波罗的海未来大会”上呼吁,波罗的海地区应该禁止化妆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减轻其对环境与人类的负面影响。 /p p   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已于2016年底启动,中国科学家也开始呼吁禁止在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用于深度清洁的微塑料颗粒。 /p p   微塑料危害之大想必已不必多说,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而对于人类而言,微塑料则犹如一道隐性催命符。因此,及早有效应对微塑料污染已迫在眉睫。而各国在解决微塑料问题上,应该抱团协作,共同努力。据了解,新成立的“西太平洋区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项目”就将在建立机构和专家网络的基础上,发挥区域作用,引领这一主题的研究,从制定统一采样和分析方法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海洋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归趋,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p
  • 三亚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3月14日电(记者程范淦)记者今天从三亚市有关部门获悉,该市近日成立热带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对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开发的力度。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在水产南繁、热带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生物增养殖、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生物功能食品与药物、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研究,促进地方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2009年筹建了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并在鱼类人工繁育、分子遗传育种、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与收集等领域开展了部分工作。   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是以热带海洋生物研究室为基础,与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共建,目的是建立一个一流的海洋生物技术公共实验平台,充分发挥我国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挖掘我国南海热带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高科技,提升地方科研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发展水产南繁、海洋养殖、海洋药业、海洋生物工程等海洋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据悉,三亚市热带海洋生物研发中心还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林浩然为特聘专家。
  • 海洋生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来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 年 06 期作者:李娟1,季超2,张芹1,汪星宇1,伍志强1,解玉鑫1,李嘉晴1,张皓森1,臧桐宇1, 郑文杰1*单位:1.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与展望: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环境中的新兴污染物之一,获取海洋环境中微塑料丰度等信息的标准程序方案对于确定微塑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和潜在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对样品进行消解和分离的常用方法,认为对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提取分离而言,碱液(KOH、NaOH 等)提取相较于其他提取液的回收效果更好。针对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显微观察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热分析法,并讨论了多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特点。目前而言,单一的分析方法很难对复杂的环境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研究,尤其对于尺寸小于1 mm 的微塑料,建议采用显微观察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对于截距小于10 μm 的微塑料,拉曼光谱是更好的选择。微塑料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会通过排水系统、河流以及风的作用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在其中产生累积效应,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是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由于微塑料体积相对较小,易被海洋生物摄取并在其体内富集,对海洋生物的组织、循环系统造成有害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微塑料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殊,其表面易吸附污染物,成为污染物进入海洋生物体的载体,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产生潜在危害,但其作为载体的具体机制和转移途径鲜见报道。未来,微塑料相关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目前塑料颗粒检测技术多样且发展迅速,但随着新产业新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材料会产生微米级、纳米级等更小的塑料颗粒,因此,针对这些新材料的检测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来实现。(2)现阶段微塑料的检测方法良莠不齐,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监测微塑料污染情况,应建立检测微塑料、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微塑料检测流程,可保证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3)人们普遍认为粒径小于100 μm 的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最大,但是微塑料不同的形态、大小及聚合物类型对海洋生物的风险仍缺少具体的参考标准,故建立评估微塑料污染风险的标准体系非常必要。微塑料危害并不仅限于微塑料本身,其表面富集的各类污染物的风险更大。通过微塑料摄入将有毒化学物质转移到生物群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鲜少使用微塑料载体进行毒性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微塑料的物理性质和污染物的连锁效应,应加强对微塑料的吸附作用和污染物(如放射性重金属和抗生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4)目前全球不同区域的食品种类繁多,而大多数微塑料研究是针对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浓度、形态、大小和聚合物类型所开展,对加工食品中微塑料的研究不多,这使得人类通过食物摄入的微塑料总体数量很难估计。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对各类食品中微塑料提取鉴定方法以及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途径。
  • 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公示名单!
    关于对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的公示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的通知》(中海学字〔2021〕72号)要求,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活动。现将2021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排名不分先后)进行公示,公示日期为2022年2月7日-2月11 日。公示期间,如对评选结果有异议,可向我会实名反映并提供书面举证材料。联系电话:010-68047602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马官营家园3号楼中国海洋学会电子邮箱:hykjjzpx@163.com 附件: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中国海洋学会 2022年2月7日 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评选结果科技进展参与完成单位(人)北极海冰-海洋动力遥感协同观测与航道保障应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我国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化装备系统“长远号”海试成功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古菌新类群的发掘及其功能演化深圳大学等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独特生命特征及环境生态效应机制中国海洋大学等新型海洋微波遥感探测机理模型与应用研究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产全平台远距离高速水声通信机突破全球最高指标浙江大学瞿逢重海上风电新型桩-桶复合基础研发及其工程应用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炜我国主持制定首项海洋调查国际标准发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我国自主完成北极高纬密集冰区国际首次大规模海底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自主质量守恒海洋温盐流数值预报模式(妈祖1.0)研制与应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 青岛高新区呈现海洋生物医药新高地
    p   海洋生物制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青岛高新区大力发展海洋医疗医药产业,目前已形成国家百强药企方阵,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材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了聚集效应,打造出一条海洋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d72f452b-2793-4d21-94ee-1b3184c4e573.jpg" title=" NewsDataAction-4.jpeg" / /p p   近日,位于青岛高新区的华仁太医药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用牡蛎制作一种用于人体补钙的碳酸钙胶囊。该公司商务招商总监程显蓉介绍,这种胶囊是一种天然的补钙剂,以牡蛎、贝壳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煅烧,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制备而成,比普通的补钙剂更易于人体吸收。 /p p   在青岛高新区的青岛明药堂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新加工一批医用口罩。这种口罩外观看似与普通口罩无异,但它却是由普通螃蟹壳制成。该公司工作人员韩超说:“该口罩中间的熔喷布含有甲壳素成分,不仅具备了普通口罩的被动吸附功能,还因为甲壳素中含有天然的海洋正电荷,能够吸附空气中带负电荷的尘埃粒子。” /p p   螃蟹壳、牡蛎贝壳、海带、海藻……这些普通海洋元素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里摇身一变,则成了生物医药产品中独特的元素。谈到这种海洋特色的生物医药产品,青岛蓝色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柳志明告诉记者,在青岛高新区,已经有多家企业,如明药堂、华仁太医、瑞思德等,通过提炼海洋生物中的成分,进行生物医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p p   据柳志明介绍,借助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在快速崛起成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的“新星”。目前,该区已吸引85家企业入驻,2017年总产值达到2.6亿元,创造了600多个就业岗位。2018年该园区计划引进15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孵化,可创造2000个以上就业机会。 /p p   筑巢引凤推动项目落户 /p p   前不久,在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千人计划”专家赵毅博士和她的研发团队迎来一件喜事:他们研制的生物新药“重组人白介素12注射液”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该创新药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具有全血象恢复、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这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可谓福音。 /p p   说到这一成果,青岛康立泰药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赵毅喜上眉梢。“这款创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离不开我们研发团队人员的艰辛努力,离不开国家对于医药行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尤其自公司落户高新区以来,从‘人才特区奖’资助到日常各项服务管理,政府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p p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一直致力于聚焦医药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据青岛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事业部部长耿凯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高新区专门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尤其是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吸引了“千人计划”专家、回国的留学人员、海外归国人士等高端人才前来创业。目前,通过人才带动,高新区已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总投资140亿元。 /p p   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发展 /p p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高新区相继搭建了青岛市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岛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等载体,搭建起科研专家、企业、各类服务机构间的互动沟通平台,优化和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 /p p   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经理史奕钧向记者介绍,目前北科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中心已吸引83家创新企业入驻,入驻率超过70%,园区牵头成立的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了多位专家,成为半岛地区生物制药高端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和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范本。 /p p   柳志明说:“今年以来,高新区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基地、载体、平台和政策,积极引领国内生物制药创新发展,并促成生物制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从更深层次、更广层面促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持续提升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环境,丰富生物制药产业链条,有效加快了生物制药产业育成工程。” /p
  •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
    7月4日至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局重点实验室评估团一行18人对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评估,生物局处长刘杰主持会议。   4日召开的现场评估会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苏荣辉首先致辞,并宣布了本次现场评估专家组名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对评估专家组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海洋所及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王贵海研究员就本次评估内容进行了说明,并主持了学术报告会。本次现场评估通过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报告和实验室现场考察等形式,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 评估会现场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宋林生研究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从实验室历史、定位、方向和目标,研究重点和内容、学科特点和优势,过去五年主要承担任务和研究进展,实验室运行管理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的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工作报告,并对重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意见。   张国范研究员、相建海研究员、王广策研究员和王斌贵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贝类的遗传改良与健康养殖”、“虾贝抗病的遗传分子学基础研究”、“大型海藻繁殖发育的光合机制以及产业化”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新途径与新产品”的学术报告,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重点实验室过去5年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   5日上午,评估专家组对水族楼、标本馆、仪器室和实验室等进行了现场考察,对提供的评估材料的原始资料和档案进行了现场核查,并集中对实验室的总体定位和方向、承担课题和经费、代表性成果及水平、队伍结构和团队建设、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带头人、人才培养、公用平台、运行管理、开放合作、存在问题等进行认真讨论和评议。
  • 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痕量铝影响海洋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联合德国赫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等,采用痕量金属洁净培养技术、55Fe同位素示踪方法,开展了多项实验,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以显著提高受铁限制硅藻的叶绿素合成速率、光合效率和生长率。该研究揭示了痕量铝有益于铁限制海洋硅藻叶绿素合成的新现象,为铁铝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在南大洋等铁限制海域开展海洋铝施肥负排放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Promoting effects of aluminum addition on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wo cultured iron-limited marine diatoms为题,发表在《湖沼与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与生物体。然而,目前尚未发现铝具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铝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浓度可达mmol/L,相较而言,海水中溶解铝的浓度要低几个数量级,常处于痕量水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从十多年前开始关注铝添加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现场和室内实验研究,发现痕量铝添加可促进海洋浮游植物固碳,增强生源碳向深海输出、埋藏封存,从而影响海洋碳汇效能,进而调节气候变化。有证据表明,过去80万年,通过沙尘沉降输入到南大洋的铝与铁通量与冰期-间冰期气候回旋存在密切关联。通常认为,南大洋浮游植物生长受铁限制,铁输入的变动被认为是调节碳汇与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人员发现,铝与铁协同作用,很可能是南大洋等海域碳输出、埋藏的关键,因而提出了“铁铝假说”,指出铝与铁一样,可能是调控海洋碳循环和碳汇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团队证实痕量铝添加显著提高硅藻净固碳量,降低颗粒有机碳分解速率。根据铁铝假说,研究团队提出“海洋铝施肥”观点,认为这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高效的负排放技术与方法,并预测南大洋等受铁限制的高营养盐低叶绿素海域是开展铝施肥及铁铝同时施肥的理想区域。然而,在大规模现场施肥实验之前,仍需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检验海洋铝施肥的效能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痕量铝添加如何影响铁限制浮游植物尤其是硅藻的生长,是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些结果表明,铝可能会促进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有利于叶绿素受限硅藻的光合效率和生长。我们推测,添加 Al 可通过促进超氧化物介导的细胞内叶绿素生物合成,提高细胞内铁的利用效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 欧盟拟采取新的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方法
    欧盟已确认,从2010年夏季开始,目前的海洋生物毒素生物检测法将被一套更为可靠的化学方法取代,即使用化学检测法取代小鼠生物检测法(MBA)来检测双壳贝类(如蚌类、海扇、牡蛎或扇贝)是否存在腹泻性贝类海洋毒素。   新检测机制预计于2011年7月实施。该提案已得到了欧盟食品链和动物卫生常设委员会(SCoFCAH)成员国的认可。该检测方法已由欧盟参考实验室认定对海洋生物毒素测定有效,其保证了对消费者健康的充分保护,而没有生物测定的缺点。   欧委会去年对MBA检测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担忧。欧洲食品安全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MBA无法检测出大大低于EU限值浓度的毒素,因此不能用以监测亲脂性生物毒素的商业加工效果。   作为新检测方法的一部分,欧盟已提出了一项标准操作程序(SOP)。其目的是详细制定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贝类毒素软海绵酸(OA)、蛤(扇贝)毒素(PTX)、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和虾夷扇贝毒素(YTX)族毒素的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测定活体、冷冻和经处理的“被感染(spiked)和/或天然污染”软体贝类中的亲脂性海洋生物毒素。
  • 海螃蟹的“知行合一”记——奥豪斯水质分析仪器在海洋生物领域的应用
    海洋生物是一个有趣的科学话题,但是要深入研究,也需要很多的科学方法与设备。在系统的研究中,会包括洋生物鉴定、海洋生物养殖与海水监测和海洋生态学数据分析等。研究专家也可通过对海洋生态科技养殖场中的生物养殖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光照、温度、盐度、溶解氧含量、投料比例以及人工环境对生物生长所产生的影响。海螃蟹:你了解我吗? 图1.研究基地的海螃蟹养殖 螃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螃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而不在平地上掘穴。通过这些依据,第一步养殖池塘的建设为海螃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研究人员需要研究人工配合饲料和天然饵料(水草、螺蚬、蚕蛹、杂鱼等)的投料比例以及时间安排,以在满足河蟹营养需要和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的基础上,达到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海螃蟹最佳生长温度为17~32℃。适宜盐度是3.5%(对盐度适应范围广,能在淡水中生长,也能在盐度为35‰以上的海水中生存)。对低溶氧忍受力比较强,但溶氧含量不能低于2mg/L。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为7.0~9.0。学徒在奥豪斯 辛瑞是一名来自美国的高中生,他在Midland School读九年级。这次他充分利用暑期时间,在浙江海洋大学陈永久教授的课题组进行了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系统学习。在陈永久教授的推荐下,辛瑞首先来到了美国OHAUS公司进行了水质分析仪表的系统学习。全面的了解了OHAUS公司的pH计以及溶解氧测定仪的原理以及使用。OHAUS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为实验室、教育、工业和专业市场提供水质分析仪器、天平以及衡器产品的制造商。 图2.辛瑞在OHAUS公司学习产品操作 “知行合一”显身手 学习完OHAUS水质产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后,辛瑞随即进入浙江海洋大学陈永久教授的课题组投入到海洋环境检测系统的学习中,辛瑞充分利用了在OHAUS的学习,通过OHAUS的水质分析仪表,pH测试笔和溶解氧测定仪来获得他们所需的研究数据。 图3. 海螃蟹池塘pH测量 图4. 海螃蟹池塘溶解氧测量 经历了暑期这段时间的学习研究,辛瑞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仅学到许多有关海洋生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体验了一次海洋研究者的生活,体会他们研究中的艰辛与快乐。 在此次小主人公的实践中,全面使用了奥豪斯笔式、台式pH产品及便携式溶氧仪系列产品,奥豪斯是市面上少有的能够满足市场上大众化需求的走性价比路线的全系列常规电化学产品提供商,它不仅实用,而且易于操作上手,质量可靠稳定,国产价格、进口品质是我们的不懈追求。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奥豪斯产品的特性吧: 笔式pH计 简洁的设计,简易的操作ST系列测试笔设计简洁大方。电池已安装;电极头浸泡在保护帽中的湿润环境中,不需任何额外操作,即可随时使用。坚固的外壳,可反复使用ST系列测试笔外壳坚固,纽扣电池易于更换;6分钟无操作自动关机,保证更长时间使用。电极头可更换。防水防尘设计ST系列测试笔都是IP67防水防尘设计,标配腕带防止意外跌落。ST400D溶氧仪荧光原理,不需维护 最新的光学电极几乎不需维护,不需像电化学电极一样更换膜,或者预热操作;样品不需要搅拌即可测量。操作友好,存储方便 自动/手动终点,随时都可回显最后校准数据或存储数据;人体工程学设计可以让使用者非常方便的单手操作。校准简单,测量准确 校准简单方便,一次校准后可数月不需再次校准;自动大气压测量和补偿,自动温度补偿确保测量结果更加准确。ST5000台式pH计 设置便捷,功能强大 针对更为广泛的各种应用,本仪表提供了众多强大的功能,如大的存储容量,多种校准与测量模式,校准提醒,多种终点判定模式,时间与日期,连续测量功能,GLP测量功能等。显示清晰,操作直观 所有pH测量和校准相关的重要信息都清晰的显示在4.3寸的彩色大液晶屏上。一次简单触摸即可进行测量、校准,或者在不同测量模式间切换。坚固耐用,创新设计 IP54等级的防水防尘的仪表,标配的透明保护罩能让仪表适应更苛刻的实验室环境;创新的独立电极支架让操作更顺畅。RS232与USB接口便于数据输出。
  • 青岛公共平台海洋生物仪器可全球共享
    “没想到鼠标一点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科研设备,”新年伊始,青岛爱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通过登录青岛科技城刚刚开通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中科院生物能源所达成协议,用上了该所的荧光显微镜等实验设备,为公司节省了大批购买设备的资金。据悉,由青岛高科园管委建立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日前开通,该平台已收集共享仪器设备150余台,并针对园区海洋生物制药企业集中的特点,单独辟出“GMP生产线”板块,提供公共服务。   省钱上企业服务平台   要省钱,上科技城企业服务平台,这已经成为青岛科技城企业的一种意愿,不仅仅是青岛爱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登录青岛科技城官方网站的企业服务平台板块看到,在这里注册登记的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达到110家,该平台根据青岛产业特点,将这些企业划分为家电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和服务业七个子版块。   记者注意到,在每一个产业集群的设备资源库里,都有不少可以共享的设备。像在生物医药资源设备中,就包括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目前,青岛高科园生物医药企业相对集中,但是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占据大多数。为缓解这些企业科技研发所需要的设备难题,本次投入运营的企业服务平台单独设立了“GMP生产线”板块。该板块依托青岛市首个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为需要GMP标准环境的生物企业提供中试平台。   “我们这个GMP生产线设计了十万级、万级和局部百级不同净化级别的区域,为不同需求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服务,”据青岛高科园生物医用材料中试基地有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有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青岛剑桥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基地并使用GMP生产线。此次在企业服务平台实现共享,就是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扩大影响,吸引与更多的区域内中小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作。   海洋生物仪器可全球共享   据悉,目前,青岛科技城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设备达到151台,其中用于科研实验的仪器达到140台,主要用于生产的设备与生产线11套。由于该平台依托于科技城官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因而平台共享的仪器信息可直达国内外。   “以海洋生物医药设备仪器共享平台为例,该平台已有30多家企业提供共享设备,像澳海生物、海大兰泰药业、海尔正大药业等药企的闲置设备信息都能在这里查到,”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人士介绍,与此同时,该平台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其影响力和开放性更大,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知晓的企业更多,这对于提升我市药企的设备利用率和降低设备使用方的费用支出都有利。   据青岛高科园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青岛科技城公共服务平台刚刚正式运营,其服务对象主要以园区企业为主,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共享公共信息和科研仪器、生产及检测设备。就运营初期而言是足够了,但是下一步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服务功能都需要进一步扩大。   “近期我们将把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规模以上企业,服务项目扩大到技术成果交易、人才流动等领域,”这位负责人表示,特别是在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仪器设备共享领域,要尽早出台并实施辖区内仪器利用补贴政策,加大闲置设备的利用率,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
  • 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首次完成北极海底科学考察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4500”)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日前,该所4名科考人员已随“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高纬度地区开展近海底科考应用,其成功下潜为我国不断深化对北极洋中脊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及地质过程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将为我国深度参与北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针对此次北极科考工作区高密集度海冰覆盖的特点,科研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声学遥控和自动导引相融合的冰下回收技术,克服了海冰快速移动和回收海域面积狭小给水下机器人回收带来的挑战,确保水下机器人在密集海冰覆盖区的北极高纬度海域连续下潜成功,并全部安全回收。 在科考应用中,“探索4500”成功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最为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 “探索4500”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为了参加此次北极科考,科研团队对“探索4500”进行了环境适应性、高纬度导航、海底探测、故障应急处理等技术升级与改造,并开展了湖海验证工作,全面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极地科考一直是水下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致力于推动水下机器人的谱系化发展,先后有4种类型6台套水下机器人参加了8次极地科考,为我国水下机器人在极地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生物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中国科学家31日在青岛宣布,他们绘制完成了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中国首次发布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也是世界上首张贝类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国范介绍说,根据绘制成功的牡蛎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牡蛎基因组由8亿个碱基对组成,大约包含2万个基因,基因组数据支持了海洋低等生物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结论。   据张国范介绍,牡蛎全基因组序列的完成对牡蛎养殖和减少牡蛎所带来的海洋生物污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也标志着基于短序列的高杂合基因组拼接和组装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共100余种,除极地地区的各大洲沿海均有分布,是目前人类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品种,年产值达到35亿美元,中国牡蛎年产量超过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乃胜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分子水平对生物的目标性状进行预先设计,有效解决常规育种方式中周期长和准确性低的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随着牡蛎基因组数据的深入挖掘,有可能改变牡蛎生活习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也为研制和生产新材料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介绍说,牡蛎附着在礁石或者船舶上时的粘度很大,可能是世界上粘度最大的胶体,在牡蛎基因组中找到相关基因后,就可制成粘度很强的新材料。   基因组测序项目科技合作伙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总监倪培相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完成也为高杂合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奠定了基础。   张国范说,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的绘制完成还可解答一系列科学之谜。&ldquo 例如,为何牡蛎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后代却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亡?这可从基因图中找到答案。&rdquo 他说。   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范和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于2008年5月发起,并成立了牡蛎基因组计划,历时两年,于今年7月底完成了绘制工作。   基因组是生物所携带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单倍体细胞核、细胞器或病毒粒子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或RNA分子。   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于2000年6月完成,发现人类基因由30亿个碱基对组成。从2000年至2009年,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从42个上升至1100个,每年平均增加118个。   目前,中国已完成了水稻、家蚕和家鸡等重要经济种类物种和大熊猫及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的基因组测序。
  •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130.00万元采购发酵罐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详细信息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8-07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项目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TCZJCG(2023)FZ001 项目名称: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包1: 采购包1预算金额(元): 1300000 采购包1最高限价(元): 1300000 采购包1保证金金额(元): 26000 序号 标的名称 数量 所属行业 备注 1 酶解发酵罐 8台 工业 2 单层搅拌罐1 7台 3 刮板刮底罐1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4 单层搅拌罐2 2台 5 刮板刮底罐2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6 搅拌罐 2台 7 单层储罐1 1台 8 单层储罐2 2台 9 纯水设备 1套 10 超滤膜系统 1套 11 陶瓷复合膜 1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进口产品:不适用 节能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环境标志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息安全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用记录: (1)供应商应在首次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分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并打印相应的信用记录(以下简称:“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应为其通过上述网站获取的信用信息查询结果原始页面的打印件(或截图)。(2)查询结果的审查:①由磋商小组通过上述网站查询并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以下简称:“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②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与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不一致的,以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为准。③因上述网站原因导致磋商小组无法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的(磋商小组应将通过上述网站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时的原始页面打印后随采购文件一并存档),以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为准。④查询结果存在供应商应被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相关信息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采购包1: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08月07日 至 2023年08月14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方式:凡有意参加磋商者,按照本项目磋商公告或更正公告(若有)规定的时间,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购买磋商文件。 售价:¥2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五、开启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无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地址:石狮市海宁路2023号石狮国际食品城BF-01 联系方式: 邹工 1363697299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联系方式:李工18059998383,林工1560591180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林工 电 话: 15605911807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发酵罐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30.00万元 采购单位: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8-07 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项目概况 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TCZJCG(2023)FZ001 项目名称: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线采购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采购包1: 采购包1预算金额(元): 1300000 采购包1最高限价(元): 1300000 采购包1保证金金额(元): 26000 序号 标的名称 数量 所属行业 备注 1 酶解发酵罐 8台 工业 2 单层搅拌罐1 7台 3刮板刮底罐1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4 单层搅拌罐2 2台 5 刮板刮底罐2 1台 带压力容器证 6 搅拌罐 2台 7 单层储罐1 1台 8 单层储罐2 2台 9 纯水设备 1套 10 超滤膜系统 1套 11 陶瓷复合膜 1套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进口产品:不适用 节能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环境标志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息安全产品:适用,按照最新规定执行 信用记录: (1)供应商应在首次响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前分别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并打印相应的信用记录(以下简称:“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应为其通过上述网站获取的信用信息查询结果原始页面的打印件(或截图)。(2)查询结果的审查:①由磋商小组通过上述网站查询并打印供应商信用记录(以下简称:“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②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与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不一致的,以磋商小组的查询结果为准。③因上述网站原因导致磋商小组无法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的(磋商小组应将通过上述网站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时的原始页面打印后随采购文件一并存档),以供应商提供的查询结果为准。④查询结果存在供应商应被拒绝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相关信息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采购包1:不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3年08月07日 至 2023年08月14日,每天上午8:00至14:00,下午12:00至21: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方式:凡有意参加磋商者,按照本项目磋商公告或更正公告(若有)规定的时间,在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购买磋商文件。 售价:¥200.0 元(人民币)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五、开启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无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地址:石狮市海宁路2023号石狮国际食品城BF-01 联系方式: 邹工 1363697299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福建桃城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泉州市洛江区万盛街85号万安里2号楼6楼) 联系方式:李工18059998383,林工1560591180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林工 电 话: 15605911807
  • 德公报称:日核泄漏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德国负责渔业环境放射污染监测的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根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取得的经验,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对鱼类等海洋生物造成长期污染。   该研究所根据日本公布的有关数据推测,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近日未出现明显变化,其成份包括半衰期为两年的铯134、半衰期为30年的铯137和半衰期大约为8天的碘131。由于碘131很快就会衰变为没有放射性的氙同位素氙131,所以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半衰期较长的铯污染物。   该研究所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德国在过去25年中就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邻近的大西洋和波罗的海海域鱼类的影响开展了持续监测,发现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在水流循环好的海域很快会被稀释。在事故发生后第二年,德国有关海域就已检测不到核事故造成的铯污染。   研究人员因而推断,通过福岛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以及因空气流动被带入太平洋海域的放射性污染物很快会被大量流动的海水稀释至检测不到的程度。
  •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搭载水下滑翔机顺利完成海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吴国俊研究员牵头,联合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承担的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项目将自主研制的多类海洋生物化学原位传感器(硝酸盐、叶绿素、多环芳烃、溶解氧、下行辐照度等)搭载国产“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区域顺利完成海试,成功实现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环境长期原位观测,连续获取最大深度达1000米的生化参量深海剖面17个,有效验证了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参数观测的影响、传感器长期漂移、深海光学探头高集成度封装等多项关键技术。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水下滑翔机搭载自研传感器的方式获取深海生物化学剖面数据。 水下移动平台搭载传感器是同时满足多学科、多参数同步海洋观测以及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综合观测的重要手段。本项目正是利用这种试验手段,实现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生物化学剖面参数获取,以此填补跨学科、跨尺度观测空白,丰富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方式,为复杂的全球系统提供新的理解。此外,联合团队所研制的适合移动观测的海洋生物化学传感器为首创,这将显著提升我国海洋自主观测能力。突破的传感器多项关键技术,对于推动国产海洋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次海试同步进行了与国际先进传感器(Aanderaa4330、SeaOWL等)的比测,剖面浓度变化趋势、拐点深度和绝对浓度等比测结果吻合度高。后续联合团队将深入开展BGC-Argo/BGC-Glider两类示范应用。海试现场(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部分比测数据(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国家海洋局十二五规划明确海洋环境监测需求
    仪器信息网讯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十八章,分别就海洋资源管理、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作了说明。   《规划》有多个章节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着重强调了进行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性。   《规划》强调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   《规划》强调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规划》强调了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以提高国家监管力度,从而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   此外,《规划》还提出将加强生物基因资源调查力度,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同时也将开展极地微生物基因资源的收集和应用评估。表明在“十二五”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等研究方向将得到重点支持。这对于全面贯彻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积极推动海洋生物技术的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裴熙详
  • 十三项海洋行业标准发布 涉海洋仪器设备制造与检测
    2月22日,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培训大纲》《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指南》《海水淡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等13项海洋行业标准已经发布,自今年6月1日起实施。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人员表示,上述13项海洋行业标准中,有3项为修订类,10项为制定类,涉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海洋仪器设备制造与检测、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极地考察、深海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  据悉,《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和《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指南》为红树林生态恢复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为贝类、鱼类(不含其制品)中河豚毒素含量检测提供了统一的检测方法 《绿潮预报和警报发布》有利于规范绿潮预警报等级划分和发布 《海洋资料浮标作业规范》适应了资料浮标技术发展和作业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海洋预警报能力 《表层漂流浮标》适应了产品技术发展水平 《基于同轴缆的水下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数据存储格式》有利于保障有关产品质量,提高海洋调查数据准确性 《海水淡化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利于提升海水淡化水源的水质 《中空纤维微滤膜组件》能够适应当前产品要求和技术水平 《极地考察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有利于规范极地考察数据成果的管理和使用 《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培训大纲》和《载人潜水器潜航学员选拔要求医学部分》能为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专业队伍建设与业务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上述13项海洋行业标准,是2009年至2016年期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立项,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起草,并按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相关规定广泛征求意见,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及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审核、会签后发布的。
  •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登上北极考察船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200登上北极考察任务船,进行北极深海中营养盐含量的分析 瑞典Gö teborg大学化学学院购买了两台Smartchem 200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进行极地海洋中营养盐含量的分析,其中一台装备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研究和教学,另一台装备在破冰船上,在极地考察任务中将穿越北极和南极。 瑞典Gö teborg大学化学学院海洋勘察队致力于海水中海洋生物化学的研究,该部门对海水和沉积物中水分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分离,鉴别和定量。勘察队主要观测环境数据(气候变化, 污染, 富营养化, 海岸管理等)用于查找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同时为将来进行治理提供历史数据。 不管Smartchem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勘测船上,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分析大量的样品,为科学家留出大量时间用于数据分析和研究。采用间断流分析技术的Smartchem 200高度自动化,很好的满足了科学家的需求。Stefan Hulth说:&ldquo 我们使用的分析仪带有试剂位,让我们的操作更加方便迅速,当样品准备好后,仪器能保持极高的可靠性和重现性。&rdquo Hulth教授和Leif Anderson教授是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碳氮循环。 作为全自动的营养盐全分析,smartchem在行业内掀起了改变传统的手工或其他仪器方法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很多中科院系统单位,农科院系统和高校研究院都采用了AMS集团的间断化学分析仪,而且反应甚优,近期集团会推出更先进的新一代仪器,敬请关注。
  •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登上北极考察船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Smartchem200登上北极考察任务船,进行北极深海中营养盐含量的分析 瑞典Gö teborg大学化学学院购买了两台Smartchem 200 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进行极地海洋中营养盐含量的分析,其中一台装备在学校实验室内进行研究和教学,另一台装备在破冰船上,在极地考察任务中将穿越北极和南极。 瑞典Gö teborg大学化学学院海洋勘察队致力于海水中海洋生物化学的研究,该部门对海水和沉积物中水分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分离,鉴别和定量。勘察队主要观测环境数据(气候变化, 污染, 富营养化, 海岸管理等)用于查找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同时为将来进行治理提供历史数据。 不管Smartchem是在实验室还是在勘测船上,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分析大量的样品,为科学家留出大量时间用于数据分析和研究。采用间断流分析技术的Smartchem 200高度自动化,很好的满足了科学家的需求。Stefan Hulth说:&ldquo 我们使用的分析仪带有试剂位,让我们的操作更加方便迅速,当样品准备好后,仪器能保持极高的可靠性和重现性。&rdquo Hulth教授和Leif Anderson教授是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碳氮循环。 作为全自动的营养盐全分析,smartchem在行业内掀起了改变传统的手工或其他仪器方法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很多中科院系统单位,农科院系统和高校研究院都采用了AMS集团的间断化学分析仪,而且反应甚优,近期集团会推出更先进的新一代仪器,敬请关注。
  • 2035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GDP占比要达到40%。《方案》提出,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方案》制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七项重点任务。同时明确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开发布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向海图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二、重点任务(一)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全面开展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区域“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加快建立深海油气田水下开发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鼓励、吸引大型油气公司在海南设立子公司,鼓励省属国企参与深海油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以富碳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基础做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并带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谋划海上平台富碳天然气碳捕集加绿氢制醇氨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继续推进陵水25-1气田建设,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海洋油气服务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海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设。2.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3.特色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有序拓展风电装备海外市场。依托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立健全深海油气装备装配测试能力,推动水下采油树等高附加值油服产品就近制造。发展新能源动力游艇产品,加快游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满足海南游艇消费市场需求的修造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观监测设备本地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发展及应用。4.做精海洋生物制造产业。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孵化平台,丰富涉及功能食品、日化品、微生物制剂等行业中海洋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在儋州等地发展海洋生物基材料,利用蓝藻、红藻等海洋资源制造聚乳酸、卡拉胶纤维等材料。5.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指数供应商,发展船舶、航线等航运要素现货交易及信息服务,加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联动,加强航运金融供给,适时探索国际化业务。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发展国际海员劳务业务。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巩固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及产业园区建设涉海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力争到2026年,海商海事、海洋金融等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6.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优化布局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鼓励养殖工船投资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集中连片养殖区改造,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开拓美、非、欧及东南亚市场,争创海洋区域公用品牌和外贸自有品牌。7.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环岛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游艇、邮轮旅游,推动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做好“海洋旅游+”文章,立足本土更路簿航海文化、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支持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启用,建设海洋文化研学基地。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建设帆船帆板基地、冲浪小镇等海洋体育旅游基地。支持发展海洋智慧旅游、海上低空旅游等新业态。8.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琼州海峡大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重点推动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展洋浦港等重要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研究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港口作业和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提升LNG、生物柴油、甲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发展石化、风电、装配式建筑等临港产业。9.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从化工原料向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高端材料延伸,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海洋天然气资源赋存优势,发展尿素、甲醇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发展浓海水高效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海盐养生产品。(三)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10.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1.培育发展极地产业。实施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二期项目。积极参与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物种资源、信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引育一批极地领域优势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12.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围绕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国内外深海创新资源、布局科研基础设施,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南海洋地质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行,争取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在深海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力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涉海科创数据支撑平台。13.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深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出台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涉海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保费补贴等措施。加强海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深海领域科技企业,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组建涵盖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深海科技创新联盟及专业联合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海洋领域鼓励企业研发的指导目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深海领域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15.促进海洋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加强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涉海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设涉海职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定制化”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五)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6.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筑牢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屏障;扎实推进和美海岛、美丽海湾建设;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7.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儋州洋浦、东方、临高等地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临港产业园,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强海洋碳汇开发与利用,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六)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18.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地区合作力度,加强琼州海峡两岸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合作,加强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19.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拓蓝色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开展海陆交通基建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海员服务等领域合作。20.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合作,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海南,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高质量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活动。(七)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21.完善海洋调查监测管理体系。编制海洋调查监测规划,研究制定海洋调查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海洋调查监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规范海洋调查监测活动。构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省级海洋调查监测标准计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完善海洋调查监测数据及成果汇交管理制度,鼓励调查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升调查监测成果转化应用水平。22.加强海洋领域制度供给。推动制定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的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海南省海洋空间利用管理规定,统筹布局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为重点的重大生产设施。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及空间功能协同,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海域立体分层使用,全面落实海岸带建筑退缩线制度。坚持围填海严管严控,探索与土地利用衔接的存量围填海管理机制。23.整合集聚涉海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省海洋厅、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职能作用,完善海洋管理体系,打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涉海项目数据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及信息互通。积极争取和用好试点示范政策,巩固提升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三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4.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用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三、组织实施要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破解工作难点堵点,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要素保障,加快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和跟踪分析、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事项、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各相关市县要细化工作措施,原则上不制定配套文件。
  • 关注海洋健康 守护蔚蓝星球—奥豪斯ST20笔式测量仪和ST400D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在海洋生物领域的应用
    “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也使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呼吁: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 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溶解氧的含量与生物的生长、绝灭、复苏戚戚相关,也是影响生物形态、种类和数量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海水溶解氧含量是目前研究海洋生物种类以及生存条件的一项重要指标。此次奥豪斯工程师跟随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课题组前往东山岛海域进行海洋生物的采样。在采样过程中,研究人员选用奥豪斯st20笔式测量仪和st400d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测试了采样点海水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海洋生物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表示奥豪斯的水质仪表使用方便、读数精准、非常适合户外操作,给他们的户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ST20笔式测量仪 简洁的设计,简易的操作 坚固的外壳,可反复使用 防水防尘设计 ST400D溶氧仪 荧光原理,不需维护 操作友好,存储方便 校准简单,测量准确st系列产品秉承ohaus品牌的定位,满足市场上大众化需求,不仅实用,而且易于操作上手,质量可靠稳定,国产价格,进口品质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