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医药产业“十二五”:新药研发需加鞭 创新才能走更远

生命科学仪器综合讨论

  • 医药产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文件陆续下达,这些文件可能侧重点各异,但都宣示产业研发创新的强劲之风。对于站在创新十字路口的制药企业而言,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至关重要

    新药加鞭

    创新药研发是国家和制药企业综合实力的缩影。我国创新药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相关基药制度、各地招标采购等政策落实,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企业闯出生机。



    2005~2008年的创新药申报数据显示,国内已有90家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制和申报,从研发规模到适应症范围均明显拓展。以化学药为例,从2011年新药申报的资料来看,截至11月30日,一类化药品种有25个,其中3个为申报生产,占全部申报数量的12%。

    11月28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将主要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等生物制品,争取有5~10个自主创新的重要新药进入产业化生产。

    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0个部门于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以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总体目标。至于出台日子渐近的“十二五”生物医药规划,近日有消息传出,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将有望成为未来5年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

    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将获中央财政下拨资金10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00亿元。据悉,除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外,数10个投资专项规划和支撑计划等扶持配套政策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

    虽有政策扶持,新药创制这条路并不轻松。新药的研发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性挑战,研发成本和周期空前加大。因此,仿制药研发又成了企业创新的另一种选择。

    仿制必须更好

    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

    “其实,制药企业做原研新药的机会比较少,加上研究经费短缺,新药创新比较困难。目前看来,仿制药仍然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业。”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正品向记者表示。

    在王正品看来,仿制药可以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现在很多仿制药治疗领域广泛,副作用也优化得比较好。如果能够仿制,在经济上应该是很大的节约。其次,可以让民众使用较好的药物。这对政府、民众和制药企业都有很大的益处。”

    另一组数据让生物仿制药成为了医药产业近年最关注的焦点: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8500亿美元,其中生物技术药与仿制药创下新高,分别达到1400亿美元和1200亿美元。

    在美国以外,生物仿制药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亿美元。

    2013~2014年,一批生物医药专利将集中到期。美国FDA针对生物仿制药的法规也即将出炉,预示着生物仿制药在未来5~10年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提醒道:“明年仿制药虽然有机遇,但也有挑战。未来几年,很多专利药到期,市场份额也很大,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制药企业的仿制药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仿制药的仿制性也大大限制了药品的毛利率,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创新,造出“好”的仿制药,做到me-better。王正品建议,学术领域和产业界的创新要分开。因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弱一些,能看清哪种药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或改变适应症的科学家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发挥学术界的作用,让专注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对一个过期的或有很好市场前景的新药进行研究创新,然后由企业负责具体的产业化过程。

    中药传承固防

    随着国内传统中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中药产品高附加值化、营销理念现代化给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冲击,在传承的路上创新成为国内中药企业的唯一出路。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药确实是个宝藏。毕竟在临床上用了几千年,如果没有疗效,中药是不可能传承下来的。目前,很多国外企业都对中药感兴趣。挖掘中药领域的好东西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值得国内企业思考。”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黄民向记者指出。

    传统受热捧

    2000年以来,中药行业的增速一直低于行业发展速度。然而,从2009年5月起,中药行业开始提速,逐步超越行业发展速度。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中药行业的收入增速达到35.66%,超出同期医药行业增速5.49%,其相对于医药行业的增长溢速也正逐步拉大。

    早前,科技部下属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十余年,中国将加速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幅提高中医诊断与治疗水平,让更多人、更多国家接受和享用中医技术。同时,中国还将逐步实现中药现代化,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中药标准体系,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提高中药创新能力。

    郭凡礼十分看好中医药的光明前景,他说:“在新医改共计8500亿元的巨额投资里,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持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今,国家把国民健康的重点放在病前的控制而非病后的治疗,中药‘治未病’的概念已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重视,我国中药产业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记者了解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机理复杂、病程较长,目前仍缺乏化学特效药,因而,多靶点作用的中成药倍受追捧。

    由于中药含有很多指向性明确的活性成分,利用中药临床经验开发新药的效率比单纯的化合物筛选高10倍,所以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都相中了中医药宝库。而且,由于我国在中医药等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存在许多空白,一些外资药企正加快收集研究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并申请专利。

    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这已对中国中药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关注 私聊
  • 容百川

    第1楼2012/01/16

    更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达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05%;进口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据了解,中成药贸易自2008年开始持续出现出口逆差,从数据来看,2010年逆差额的增势仍在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好的中药都在中国,“洋中药”大举入侵是不正常的现象,守住防线已经刻不容缓。

    创新才能走远

    在加快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中药企业想要走得更远的另一个永恒命题是创新。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药的传承与创新仍然存在瓶颈。例如,中药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仍然比较薄弱、中药的二次开发、创新平台的建立……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现正逐步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

    新近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重大新药、医疗器械、中药现代化为核心,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医学科技前瞻性研究的战略基点。即将出台的《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重点支持治疗性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品种的产业化、优质原料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先进技术的综合示范应用。

    政策的颁布实施为中药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成长沃土。越来越多的中药企业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放在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

    天士力就是中药创新、走向国际的成功例子之一。2010年初,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圆满完成美国FDAⅡ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今年11月,天士力与Icon和Parexel签订复方丹参滴丸全球Ⅲ期临床研究合作意向,希望借助这两家公司在试验设计、中心选择及临床管理方面的出色经验及全球网络资源,积极推进Ⅲ期临床。

    中药传承路漫漫,唯有创新,才是前进的源动力。

    模式练兵

    技术在进步,产业在变革。然而,如果没有思维模式、营销模式等软实力创新的迅速跟上,“黄金十年”将难以为继。医药产业链环环相扣。当下,“软创新”正在产业链条的各路环节上演兵。

    刷新思维模式

    思维创新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国家、企业、群众三个层面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的。

    2011年,我国步入“十二五”发展时期,新医改也驶入深水区。这一年,国家接连出台了新版GMP、“十二五”流通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划和完善顶层设计,努力为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点起明灯。

    虽然有了明灯的指引,但企业自身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模版可以复制,软创新更是如此。对企业发展而言,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要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路径突出重围,除了思维创新,别无他法。

    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型制药企业步履维艰。

    黄民认为:“选对品种、积极合作可能是中小型药企的首要选择。”无独有偶,王正品也指出,在药品流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好的品种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对于国内药物研发创新的思维模式,王正品另有看法:“仿制药已经覆盖了疾病治疗的各个领域,其有效性和副作用等已经优化到一定程度,中国的医药产业这么大,不一定都要求去创新。因此,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是当前的中心任务。做新药不妨与学术界合作,形成国家的一个产品链。”

    事实上,产业链升级转型的成效如何,更需要链条的最后一环消费者来检验。可以说,群众的思维是否跟得上医疗创新的变化也不能忽视。比如医疗器械正逐步向小型化、家庭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变,但产品的有效推广仍需要消费者改变使用习惯,反作用于企业,就是要正视学术推广、患者教育的重要作用,让思维模式与时俱进。

    运营再思考

    不只思维模式需要及时更新,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造。

    今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新版GSP公开征求意见,以供应链为导向,突出了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管理和正反流向全方位管理的理念,建立覆盖整个药品供应链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更注重过程的管理。

    结合政策的全过程管理导向,不少流通企业及时刷新运营模式,利用药品供应链管理技术将服务延伸到医院,比如九州通。此外,新版GSP征求意见稿还对药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的推动下,连锁药店的信息化管理日渐加强。

    营销模式很可能决定企业创新的成败。因此,“营销模式的设计,需要伴随着企业基础资源的变化和市场机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裁减增补和更新。”北京民智谷管理顾问公司执行董事史万奎向记者表示。

    在后医改时代的语境下,史万奎这样看待未来营销模式的变化:“从渠道上说,近来直供方式很热门,这是因为受价格压制的影响和招投标政策以及大连锁形成的影响,企业试图通过减少流通环节、贴近终端的方式保持竞争优势。从促销上讲,受营销人才自由化思潮影响,优秀营销人才大多数选择单干,销售代理正向专业促销代理方向转化。”

    史万奎指出:“未来,市场会出现区域市场促销资源的聚合体。具体说来,就是当前的一些营销人将不再做营销,而是起到代理商和生产厂家的桥梁作用,发挥管理、教育、支持功能,类似经纪人,成为制造业和市场的营销纽带。以这个结点为中心,将推动不同的生产企业创造新的营销模式。”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郭凡礼指出,电子商务可能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据了解,网上医药交易在欧洲十分普遍,欧洲药剂师协会下属的药店90%以上都开展网上药品预订服务。然而,截止去年,我国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的企业却只有40余家。虽然医药电子商务存在着药品质量监管等问题架起的高“门槛”,但无法掩盖当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至于如何开发,仍需考验企业的“软创新”能力。

    医械智造迎春

    后医改时代,国家对医改的投入逐渐增大,人口老龄化和居民保健需求持续增长。

0
    +关注 私聊
  • 容百川

    第2楼2012/01/16

    医疗器械随之步入春天。然而,这片明媚的春色似乎仍被关在园子里,等待着拥有智造力的践行者开启那扇门。

    智觅高端市场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00亿元,增长率高达23%。业内人士预测,今后5年,中国整个医疗仪器与设备市场规模将翻一番。

    但另一组数据却让这一景象抹上一层阴霾。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现约有3000家,除个别企业外,大多数高端医疗器械均以仿制、改进为主,甚少出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中科院院士陈亚珠曾指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产品缺乏、过多依赖进口产品、基层医疗机构器械落后等问题。更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

    记者还了解到,在医用器械领域中,超过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检验仪器等中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占领。在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等领域,跨国企业的垄断份额甚至超过90%。外企在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大肆圈地,给国内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冲击,而垄断造成的价格居高不下使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更为加剧。

    卫生部科教司司长何维在早前表示,医疗器械产业在中国对医疗保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要降低百姓看病的成本,必须发展中国自己研发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

    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已成当务之急。如何尽快收回高端医疗器械失地,考验着企业的智慧。

    深圳迈瑞一直以市场为驱动,敢于冒险创新,每年都坚持将约10%的营业额投入到研发中。发展至今,迈瑞已推出80多款新品,所有产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还有些医械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努力开辟高端市场。比如,四川民营企业锦江电子在11月全资收购的美国Cardima公司就是迄今为止被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收购的专业技术含量最高、品种规格最多的国外公司。

    “小型机”有大商机

    在行业迈步高端的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将医疗器械作为发展规划的三大核心之一。该规划提出,要重点开发30~50项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诊疗技术等技术目标;“十二五”期间,要研发50~80项适宜农村、社区基层的疾病诊疗技术、健康促进技术及创新产品。

    科技部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即将揭开面纱。日前,已有消息传出,此次专项规划对高中低端医疗器械各有扶持:基层医疗涉及的重点基础装备有10类,并有望推广适合国情的质优价廉的超声彩超类设备,高端产品领域将重点解决高值耗材问题,并争取实现定价权,医疗器械服务业务亦将得到支持。

    医械行业发展的方向渐明

    事实上,行业对市场的展望和预判的步伐从未减慢。

    今年较早前,尚普咨询发布了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该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将出现四大新趋势:首先是自动化,如医疗设备装配、实验室自动化操作等自动化合成与精密操作的医疗器械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次是中医化,中医与医疗器械产品结合将成为趋势,比如数字化中医诊断仪,它能通过智能分析技术,进行单诊判读和中医辨证;再次是小型化,小型化的医疗器械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患者的某些检测可以随时进行;最后是医药软件广泛应用化,医药软件将在制药行业的销售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并成为现代医药工业不可或缺的医药器械。

    无独有偶。郭凡礼也指出:“未来行业将向小型化发展,紧接着,家庭化的特征也会日渐明显。而随着大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器械的便携性、可操作性都将成为研发创新的趋势。”

0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