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乳制品中的抗生素

  • 童话仙子
    2014/10/26
  • 私聊

乳制品检测

  • 在人类征服病菌的道路上,可以说有2个转折点:60多年前,当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后,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多少人的性命因此而被挽救。

    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将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虐的年代。

    细菌种类多、繁殖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体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各种细菌的存在。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不少细菌对人类有益,使人致病的细菌只是少数。

    细菌为什么会耐药?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这是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目前发现的β-内酰胺酶已超过300种,它通过与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共价结合,水解酰胺键从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而失活。
    (2)改变抗生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的亲和力。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结合后,PBP就会失去酶活性,使细菌细胞壁的形成部位破损而引起溶菌,反之,则成为耐药菌。PBP基因的变异,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或结合能力降低,这是形成耐药的根本原因。
    (3)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发生改变,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菌内。如生物膜的形成。
    (4)细菌体内的能力依赖性主动转运机制,将已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泵出体外,也可导致耐药性。

    而其中β-内酰胺酶为耐药性的罪魁祸首,是80%耐药性产生的原因。β-内酰胺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国外,特别是美国科学家广泛研究,直到1984年美国乳品科学协会第79届年会,威斯康辛大学研究人员报道了β-内酰胺酶分解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研究,β-内酰胺酶开始被用于添加在牛奶中,以分解残留的青霉素。然而,由于各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现,以及其对细菌耐药性造成的严重影响,很快这种添加在国外被禁止了。

    我国对β-内酰胺酶的研究也很早就开始了,学者们也注意到了其导致耐药性的机理,但是同时由于国家政策要求牛乳中抗生素要求限量,各个乳制品厂商便顺水推舟,大打“无抗”牌,声称其乳制品中无抗生素残留,而造成“无抗”的原因便是“解抗剂”——β-内酰胺酶。

    因青霉素超标而在牛乳中添加β-内酰胺酶分解残留的青霉素以通过残留检测,于是青霉素的使用则更肆无忌惮,而乳牛因大量接受青霉素治疗而耐药性进一步严重。如此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各种耐药菌株的肆意传播,同时,由于β-内酰胺酶的超量添加,更有可能诱导了本无耐药机制的菌株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已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抵抗力较差的新生儿。根据1994~2004年对505例新生儿死因回顾分析,发现由于肺部感染而导致窒息或者并发症而死亡的新生儿占70%之多,而又有临床数据表明12年间新生儿致病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3.1%,也就是说平均每2个死亡的新生儿中便有1个是由于细菌耐药,无法治愈而亡,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啊。

    基于上述事实,国家已经明令禁止销售各类“无抗奶”,一来是为了抵制虚假广告,二来也是为了防止各类β-内酰胺酶的传播以及扩散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对于β-内酰胺酶的检测以及监控也将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
  • 该帖子已被版主-Franklin-学加3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感谢发帖
    +关注 私聊
  • 童话仙子

    第1楼2014/10/26

    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有多少呢

0
    +关注 私聊
  • Franklin-学

    第2楼2014/10/26

    学习了,感谢!

0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