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冷溶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漆包线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 T107283
    2018/07/01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
  • 私聊

气质联用(GCMS)

  • 文/华测检测环境事业部

    摘要: 建立了冷溶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漆包线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解决了该行业高温排放,无法采集有代表性样品的困难。该方法以正十四烷为内标,可同时分析漆包线行业有组织排放的33种VOCs,检出限最低达到0.1mg/m3
    关键字:冷溶剂;气质联用;漆包线;挥发性有机物

    漆包线是电机、电器和家用电器、电讯、电子仪表电磁绕组的主要和关键原材料,近几年漆包线市场需求量急剧膨胀,行业发展迅猛。近几年,我国漆包线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几年前就已经突破60万吨大关,占全球总产量30%以上,处于全球漆包线生产、销售第一位。但漆包线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毒溶剂和稀释剂(简称混合溶剂),这些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多以废气方式排放至大气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及人群健康。
    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我国污染源的排放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2-3],但针对具体行业尤其是漆包线行业的VOCs测试方法却很少。漆包线行业排放的特点是温度很高,在200℃-300℃之间,排放气大多呈气溶胶状。行业标准[4]采用的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但漆包线行业的特征污染物无法完全被吸附管吸收。王宇楠等[5]提出按照USEPA TO-15A不锈钢采样罐方法[6],但该方法针对的是环境空气,实际较难解决高温及样品成分复杂的难题。本文以甲醇做为溶剂,在冰水化合物的作用下吸收排放气气相物,并用气质联用的分离技术对气相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可同时定量分析33种典型目标污染物,解决了无法采集有代表性样品的难题,为漆包线行业VOCs检测提供可靠的方法。
    1.实验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试剂:甲醇(GC)
    仪器:安捷伦7890A/5975C气质联用仪
    色谱柱:HP-INNOWAX(60m*0.250mm*0.25um)
    1.2采样方法


    采样装置示意图



    采样连接管:采用聚四氟乙烯惰性管,接口处可用少许硅胶管,连接管尽量短
    空管:收集冷凝水雾与溶胶状物质
    甲醇吸收管:内装有10mL甲醇溶液
    制冷箱与冰水化合物:制冷箱用于控制与保证室内温度恒定,冰水混合物温度控制在4℃左右
    流量计:以0.5L/min的流量,根据现场情况采集5min-30min
    1.3测试方法
    空管加入10mL甲醇浸泡,取1.0mL于进样小瓶,待测;甲醇吸收管各取1.0mL于进样小瓶,待测。
    1.4测试条件
    He流速:1.0mL/min
    升温程序:40℃保持4min,以5℃/min升温至270℃保持14min,直至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出峰,共64min
    进样口温度:280℃
    四极杆温度:150℃
    扫描范围:30-500aum,SIM模式
    分流比:10:1
    2.结果和讨论
    2.1典型色谱图


    1、苯2、正癸烷 3、噻吩 4、甲苯5、正十一烷6、乙苯7、对二甲苯8、正丁醇9、间二甲苯10、邻二甲苯 11、1,3,5-三甲苯 12、苯乙烯 13、1,2,4-三甲苯 14、二甲基甲酰胺15、1,2,3-三甲苯 16、正十四烷(内标)17、乙二醇丁醚 18、1,2,4,5-四甲苯 19、1,2,3,4-四甲苯 20、N-甲基吡咯烷酮 21、萘 22、2,6-二甲酚

    23、邻甲酚 24、苯酚25、2,5-二甲酚 26、2,4-二甲酚 27、对间酚28、间甲酚29、2,3-二甲酚30、3,5-二甲酚31、3,4-二甲酚 32、对叔丁基苯酚 33、邻苯二甲酸二甲酯34、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2.2漆包线行业主流排放口气相物的定性定量
    对一个典型样品进行测试,以正十四烷为内标,结合NIST08谱图库进行检索,其定性定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主流排放口气相物的定性定量结果

    序号

    化合物名称

    CAS#

    是否检出/+/-

    归一化含量/%

    1

    91-20-3

    +

    0.205

    2

    甲苯

    108-88-3

    +

    0.425

    3

    乙苯

    100-41-4

    +

    7.800

    4

    对二甲苯

    106-42-3

    +

    9.550

    5

    间二甲苯

    108-38-3

    +

    19.20

    6

    邻二甲苯

    95-47-6

    +

    13.25

    7

    对叔丁基苯酚

    98-54-4

    -

    ND

    8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131-11-3

    +

    1.790

    9

    1,2,4,5-四甲苯

    95-93-2

    +

    0.130

    10

    1,2,3,4-四甲苯

    488-23-3

    +

    0.030

    11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117-81-7

    -

    ND

    12

    苯乙烯

    100-42-5

    +

    0.550

    13

    苯酚

    108-95-2

    +

    14.55

    14

    邻甲酚

    95-48-7

    +

    0.060

    15

    间甲酚

    108-39-4

    +

    4.090

    16

    对甲酚

    106-44-5

    +

    3.975

    17

    2,3-二甲酚

    526-75-0

    -

    ND

    18

    2,4-二甲酚

    105-67-9

    -

    ND

    19

    2,5-二甲酚

    95-87-4

    +

    0.075

    20

    2,6-二甲酚

    576-26-1

    +

    0.050

    21

    3,4-二甲酚

    95-65-8

    -

    ND

    22

    3,5-二甲酚

    108-68-9

    +

    0.095

    23

    正癸烷

    124-18-5

    +

    0.095

    24

    正十一烷

    1120-21-4

    -

    ND

    25

    乙二醇丁醚

    111-76-2

    -

    ND

    26

    1,2,3-三甲苯

    526-73-8

    +

    2.625

    27

    1,2,4-三甲苯

    95-63-6

    +

    11.70

    28

    1,3,5-三甲苯

    108-67-8

    +

    3.185

    29

    二甲基甲酰胺

    68-12-2

    +

    0.085

    30

    N-甲基吡咯烷酮

    872-50-4

    -

    ND

    31

    正丁醇

    71-36-3

    -

    ND

    32

    噻吩

    110-02-1

    -

    ND

    33

    71-43-2

    +

    0.145



    2.3最低报告下限
    根据峰值的响应、仪器信噪比及测试的准确性,确认各目标物的最低报告下限,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目标物的最低报告下限

    序号

    化合物名称

    最低报告下限(以采集10L样品气,10mL吸收液计算(mg/m3)

    1

    0.1

    2

    甲苯

    0.2

    3

    乙苯

    0.2

    4

    对二甲苯

    0.2

    5

    间二甲苯

    0.2

    6

    邻二甲苯

    0.2

    7

    对叔丁基苯酚

    0.2

    8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0.2

    9

    1,2,4,5-四甲苯

    0.2

    10

    1,2,3,4-四甲苯

    0.2

    11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0.2

    12

    苯乙烯

    0.2

    13

    苯酚

    0.3

    14

    邻甲酚

    0.3

    15

    间甲酚

    0.3

    16

    对甲酚

    0.3

    17

    2,3-二甲酚

    0.3

    18

    2,4-二甲酚

    0.3

    19

    2,5-二甲酚

    0.3

    20

    2,6-二甲酚

    0.3

    21

    3,4-二甲酚

    0.3

    22

    3,5-二甲酚

    0.3

    23

    正癸烷

    0.3

    24

    正十一烷

    0.3

    25

    乙二醇丁醚

    0.3

    26

    1,2,3-三甲苯

    0.4

    27

    1,2,4-三甲苯

    0.4

    28

    1,3,5-三甲苯

    0.4

    29

    二甲基甲酰胺

    0.5

    30

    N-甲基吡咯烷酮

    0.5

    31

    正丁醇

    0.5

    32

    噻吩

    0.5

    33

    0.8



    3.结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乙苯、二甲苯、苯酚、甲酚、三甲苯是漆包线行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本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适合漆包线行业污染源排放的VOCs检测。
    参考文献
    2015年中国漆包线行业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
    沈旻嘉,郝吉明,王丽涛.中国加油站VOC排放污染现状及控制.环境科学,2006年08期
    刘金凤,赵静,李湉湉,白郁华,刘兆荣.我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的建立.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HJ734-2014 固定污染物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王宇楠,叶代启,林俊敏,叶炽德,付名利.漆包线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2,32(6):980~987
    EPA.Compendium method TO-15,determin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in air collected in specially-prepared can isters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1999:10-14
  • 该帖子已被版主-symmacros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原创。
    +关注 私聊
  • symmacros

    第1楼2018/07/01

    应助达人

    请问采用装置是楼主自制的吗?

0
    +关注 私聊
  • xiaogumd11

    第2楼2018/07/04

    应助达人

    有没有用冷溶剂与不用的比较?

0
    +关注 私聊
  • xx_dxd_xx

    第3楼2018/07/22

    不知道吸收剂是否优化过,其他溶剂效果如何?
    甲醇强极性,对烷烃芳烃的吸收效果可能不是最好的,丙酮会不会更好些?
    而且wax柱上甲醇经常会干扰苯,用sim模式能够完全消除甲醇的干扰吗?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symmacros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参与。
    +关注 私聊
  • symmacros

    第4楼2018/08/06

    应助达人

    请问楼主采用什么计算方法?怎样的归一化法?有校正因子吗?

0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