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阿du

    第11楼2008/07/07

    甲苯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32052
    CAS号 108-88-3
    中文名称 甲基苯
    英文名称 methylbenzene;Toluene
    分子式 C7H8;CH3C6H5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分子量 92.14 蒸汽压 4.89kPa/30℃ 闪点:4℃
    熔 点 -94.4℃ 沸点:110.6℃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主要用途 用于掺合汽油组成及作为生产甲苯衍生物、炸药、染料中间体、药物的主要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大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刺激性: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豚鼠吸入390mg/m3 ,8小时/天,90~127天,引起造血系统和实质性脏器改变。
    致突变性:微核试验:小鼠经口200mg/kg。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5400µg/m3,16周(间歇)。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g/m3,24小时(孕1~18天用药),致胚胎毒性和肌肉发育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mg/m3,24小时(孕6~13天用药),致胚胎毒性。

    代谢和降解:吸收在体内的甲苯,80%在NADP(转酶II)的存在下,被氧化为苯甲醇,再在NAD(转酶I)的存在下氧化为苯甲醛,再经氧化成苯甲酸。然后在转酶A及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与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所以人体吸收和甲苯16%-20%由呼吸道以原形呼出,80%以马尿酸形式经肾脏而被排出体外,所以人体接触甲苯后,2小时后尿中马尿酸迅速升高,以后止升变慢,脱离接触后16-24小时恢复正常。一小部分苯甲酸与葡萄醛酸结合生成无毒物。甲苯代谢为邻甲苯酚的量不到1%。在环境中,甲苯在强氧化剂作用或催化剂存在条件中与空气作用,都被氧化为苯甲酸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残留与蓄积:据WHO1983年报道,甲苯约有80%的剂量人人和兔的尿口以马尿液(苯甲酰甘氨酸)形式被排泄,而剩余物的绝大部分则被呼出。这些作者还报告,0.4%~1.1%的甲苯以邻甲酸被排泄。加一研究表明,主要代谢产物马尿酸从尿中迅速排出,在通常职业性接触条件下,马尿酸在接触终止24小时后几乎全部被排出。但由于每天工作中要重复接触8小时,继以16小时的不接触间隙,在工作周中马尿酸可能有一些蓄积,周末以后,马尿酸的浓度恢复至接触前的水平。政党代 尿中马尿酸的会计师因食物种类的摄入量不同而就化颇大(0.3~2.5g),且有个体差异。因此,不能完全以尿中马尿酸会计师来推断甲苯的吸收量,但在群体调查中,对正确判别有无甲苯吸收有一定准确度。大鼠用苯巴比妥作预处理,可增加甲苯从血中的消失率(Ikeda和Ohtsuji,1971)缩短注射甲苯后的睡眠时间,因此肝微粒酶系统的诱发作用可能刺激甲苯的代谢。

    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燃料的重要万分,使用甲苯的工厂、加油站,汽车尾气是主要污染源。城市空气中的甲苯,主要来自与汽油有关的排放及工业活动造成的溶剂损失和排放。贮运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是甲苯的又一个污染源。甲苯能被强氧化剂氧化,为一级易燃品。进入人体的甲苯,可迅速排出体外。甲苯易挥发,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反应。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广泛分布在环境中。水中的甲苯可迅速挥发至大气中。甲苯毒性小于苯,但刺激症状比苯严重,吸入可出现咽喉刺痛感、发痒和灼烧感;刺激眼粘膜,可引起流泪、发红、充血;溅在皮肤上局部可出现发红、刺痛及泡疹等。重度甲苯中毒后,或呈兴奋状:躁动不安,哭笑无常;或呈压抑状:嗜睡,木僵等,严重的会出现虚脱、昏迷。甲苯微溶于水,当倾倒入水中时,可漂浮在水面,或呈油状分布在水面,会引起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的死亡。受污染水体散发出苯系物特有刺鼻气味。甲苯为一级易燃物,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具爆炸性。发生爆炸起火时,冒出黑烟,火焰沿地面扩散。进入现场,眼睛、咽喉会感到刺痛、流泪、发痒,并可闻到特殊的芳香气味。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便携式气相色谱
    快速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GB11890-89 水质
    气相色谱法 GB/T14677-93 空气
    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 WS/T152-1999 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水质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00mg/m3
    中国(GB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40(表2);60(表1)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二级3.1~30(表2);3.6~36(表1)
    三级4.7~46(表2);5.5~54(表1)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2.4mg/m3(表2);3mg/m3(表1)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7mg/L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 0.1mg/L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一级:0.1mg/L
    二级:0.2mg/L
    三级:0.5mg/L
      嗅觉阈浓度 140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达移至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有大量甲苯洒在地面上,应立即用砂土、泥块阴断液体的蔓延;如倾倒在水里,应立即筑坝切断受污染水体的流动,或用围栏阴断甲苯的蔓延扩散;如甲洒在土壤里,应立即收集被污染土壤,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任其挥发。事故现场加强通风,蒸发残液,排除蒸气。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12楼2008/07/07



    (一)理化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很刺激性臭味。蒸气密度:0.6,沸点:-33.35℃,自燃点:651.22℃,易溶于水。在醇中溶解中等。爆炸极限:16~25%。

    (二)毒性

    高浓度时,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及腐蚀作用。

    最高容许浓度:30mg/m3

    (三)短期过量暴露

    吸入:大量吸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胸闷、呼吸困难,出现紫绀,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500ppm浓度下,五分钟可死亡。

    眼睛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致灼伤。

    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四)长期暴露的影响

    长期低浓度接触氨气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五)火灾和爆炸

    氨或空气与氨混合物遇火能爆炸,遇热放出氨和氮及氮氧化物的有毒烟雾。本品可燃,应严禁烟火和吸烟。着火时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六)人体防护:

    吸入: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带呼吸器。

    眼睛: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穿戴工作服、手套。

    (七)急救:

    吸入:迅速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维护呼吸、循环功能。

    眼睛: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误服者给饮牛奶。一切患者应请医师协同处理。

    (八)泄漏处理要点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至上风处,并隔离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现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溶解,然后抽排,室内通风。

0
    +关注 私聊
  • 阿du

    第13楼2008/07/07

    我曾经整理的一个帖子:
    化学试剂安全卡(含MSDS网站链接)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80301/1177190/index.shtml
    很多可以在这里找到的。

0
    +关注 私聊
  • 郁闷的巴乔

    第14楼2008/07/07

    化学品中文名称: 硫酸甲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 methyl sulfate
    中文名称2: 硫酸二甲酯
    英文名称2: dimethyl sulfate
    技术说明书编码: 794
    CAS No.: 77-78-1
    分子式: C2H6O4S
    分子量: 126.13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硫酸甲酯 77-78-1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本品对粘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大量吸入,初始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经数小时至24小时,刺激症状加重,可有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或痉挛,咳嗽,胸闷,气急,紫绀;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致窒息,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征;并可并发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误服灼伤消化道;可致眼、皮肤灼伤。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高毒,具强刺激性。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 遇热源、明火、氧化剂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与氢氧化铵反应强烈。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7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0.5[皮]
    前苏联MAC(mg/m3): 0.1
    TLVTN: OSHA 1ppm[皮]; ACGIH 0.1ppm,0.52mg/m3[皮]
    TLVWN: 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1,2-萘醌-4-磺酸钠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工作服不准带至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微带洋葱臭味。
    pH:
    熔点(℃): -31.8
    沸点(℃): 188(分解)
    相对密度(水=1): 1.3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4.35
    饱和蒸气压(kPa): 2.00(76℃)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83(O.C)
    引燃温度(℃): 191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醇。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染料及作为胺类和醇类的甲基化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氨、水。
    避免接触的条件: 潮湿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205 mg/kg(大鼠经口)

    LC50:45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眼:100mg/4 秒,用水冲洗,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 10mg/24小时,重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建议不要让其进入环境。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稀释中和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硫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61116
    UN编号: 1595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1
    包装方法: 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剧毒物品分级、分类与品名编号(GA 57-93)中,该物质属第二类 A级有机剧毒品;车间空气中硫酸二甲酯卫生标准 (GB 16246-1996),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

0
    +关注 私聊
  • 系统设置

    第15楼2008/07/07

    除了才哥说的那些常见有毒有害气体之外还有一些易挥发的有机液体,如甲醇,丙酮,氯仿,苯,甲苯,混合二甲苯,苯乙烯.......
    总之,做化工的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6楼2008/07/07

    空气中的主要有一氧化炭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甲烷和二氧化炭是温室气体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a.二氧化碳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可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g/L,约为空气重的1.5倍。在加压和降温冷却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会转变为液体。温度更低时,液态二氧化碳可以凝固为白色雪状固体,叫做“干冰”(如下图)。干冰可升华,由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二氧化碳。



    干冰


    b.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故可用来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动物呼吸。通常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很少(0.03%),对人无碍,如果超过1%即有害处,会使人不适,超过10%,使人不醒人事,呼吸停止而死亡。


    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嗅、有毒,难溶于水的气体,
    是无机小分子化合物,
    熔点-163.6℃,沸点-151.8℃。
    一氧化氮在25℃、1atm大气压下饱和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为 1.8′10-3mol/dm-3 (PH=2~13)。
    一氧化氮易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


    易和水反应

    3NO2+H2O=2HNO3+NO

    易和碱溶液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有强氧化性:NO2+SO2=SO3+NO

    注:1.常温下,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N2O4(无色气体)共存,处于平衡状态:2NO2N2O4,低于0℃时几乎都以N2O4形式存在,-11.2℃凝固成无色晶体。

    2.碳、硫、磷等可在二氧化氮中燃烧,因NO2是强氧化剂。

    3.二氧化氮也可使白色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因为二氧化氮可将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

    4.二氧化氮可溶于浓硝酸中成红棕色发烟硝酸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17楼2008/07/07

    甲烷分子式CH4。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沸点-161.4℃,比空气轻,它是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和空气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遇火花会发生爆炸。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在适当条件下会发生氧化、热解及卤代等反应。
    甲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及煤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可用作燃料及制造氢、一氧化碳、炭黑、乙炔、氢氰酸及文字甲醛等物质的原料。
    413kJ/mol、109°28′,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空间构型,上面的结构式只是表示分子里各原子的连接情况,并不能真实表示各原子的空间相对位置。

    甲烷的产生:据德国核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植物和落叶都产生甲烷,而生成量随着温度和日照的增强而增加。另外,植物产生的甲烷是腐烂植物的10到100倍。他们经过估算认为,植物每年产生的甲烷占到世界甲烷生成量的10%到30%。

0
    +关注 私聊
  • 面对面想你

    第18楼2008/07/07

    丙酮:
    又称醋酮、二甲酮。无色清澈透明、易挥发、易燃液体,有薄荷气味,密度0.7898,能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互溶,作为常用的有机溶剂,能溶解油、脂肪、树脂和橡胶等。丙酮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丙酮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起卤代、加成、缩合等反应,是制造醋酸酐、双丙酮醇、氯仿、碘仿等多种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工业制法有:A、淀粉发酵;B、异丙苯氧化、水解;C、丙烯用钯催化剂液相氧化。此外,也可从木材干馏而得。实验室中常用醋酸钙干馏制得。

      识别原理:物理性质、化学反应生成复合物显色。

      识别步骤:

      1、外观:液体,无色、清澈透明、易挥发,有薄荷气味。

      2、于试管中加水不分层。

      3、在试管中加入3滴2,4-二硝基苯肼浓硫酸溶液,2滴甲醇,1滴样品,振荡,生成大量桔黄色细末状沉淀,同时溶液变浑浊,粘稠状。

      或:将4滴亚硫酸钠水溶液,1滴乙醇,5滴样品混合,振荡,生成白色浑浊。(如果现象不太明显,可再滴入几滴样品,振荡)

      包装储运:160公斤铁桶包装,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易燃物品”标志。属一级易燃液体。应储于阴凉通风库房中,仓温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氧化剂等。

      防护措施:穿专用防护服,戴护目镜;选用适当呼吸器。重点防护呼吸系统和皮肤。

      泄漏处理:须穿戴防护用具、呼吸器进入现场,现场应提前通风。

0
    +关注 私聊
  • 郁闷的巴乔

    第19楼2008/07/07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氢氟酸
    化学品英文名称: hydrofluoric acid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961
    CAS No.: 7664-39-3
    分子式: HF
    分子量: 20.01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氢氟酸 高55%;低40% 7664-39-3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灼伤初期皮肤潮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而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和骨质。本品灼伤疼痛剧烈。眼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角膜穿孔。接触其蒸气,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影响: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有鼻衄,嗅觉减退。可有牙齿酸蚀症。骨骼X线异常与工业性氟病少见。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本品不燃,但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而引起爆炸。遇H发泡剂立即燃烧。腐蚀性极强。
    有害燃烧产物: 氟化氢。
    灭火方法: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1
    前苏联MAC(mg/m3): 未制定标准
    TLVTN: OSHA 3ppm,2.6mg/m3
    TLVWN: ACGIH 3ppm[F]
    监测方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氟试剂-镧盐比色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烟雾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 高浓度 55.0%; 低浓度 40%。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液体。商品为40%的水溶液。
    pH:
    熔点(℃): -83.1(纯)
    沸点(℃): 120(35.3%)
    相对密度(水=1): 1.26(7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27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无意义
    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闪点(℃): 无意义
    引燃温度(℃): 无意义
    爆炸上限%(V/V): 无意义
    爆炸下限%(V/V): 无意义
    溶解性: 与水混溶。
    主要用途: 用作分析试剂、高纯氟化物的制备、玻璃蚀刻及电镀表面处理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1044 mg/m3(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过量石灰水中和,析出的沉淀填埋处理或回收利用,上清液稀释后排入废水系统。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1016
    UN编号: 1790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装入铅桶或特殊塑料容器内,再装入木箱中。空隙用不燃材料填充妥实;装入塑料瓶,特种电木、橡胶或铅容器,严封后再装入坚固木箱中。木箱内用不燃材料衬垫,每箱净重不超过20公斤,3~5公斤包装每箱限装4 瓶。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玻璃制品、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 类酸性腐蚀品。

0
    +关注 私聊
  • 熊猫宝宝

    第20楼2008/07/07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甲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ane
    中文名称2:沼气
    英文名称2:Marshgas
    技术说明书编码:51
    CASNo.:74-82-8
    分子式:CH4
    分子量:16.04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No.
    甲烷74-82-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TN:ACGIH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pH:
    熔点(℃):-182.5
    沸点(℃):-161.5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燃烧热(kJ/mol):889.5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氟、氯。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鱼类和水体要给予特别注意。还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21007
    UN编号:1971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用途:气体燃料、制炭黑、制氢气、四氯化碳灭火剂等.

0
查看更多